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执宰大明TXT下载执宰大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执宰大明全文阅读

作者:小黑醉酒     执宰大明txt下载     执宰大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424章 试探(一更)

    “你干这行有多久了?”等山下元道落座,李云天端起桌上的酒壶先给自己倒了一杯,然后将酒壶伸向了对面的山下元道,看似随意地问道。{d}{u}{0}{0}.{c}{c}

    “禀大人,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山下元道见李云天亲自个自己斟酒,不由得受宠若惊,连忙站起身,双手捧着酒杯凑了过去,恭敬地回答。

    “这种离家弃子的滋味不好受吧。”给山下元道倒了一杯酒后,李云天放下酒壶,不动声色地望着他。

    “说不想家是假的,可小民这也是讨口饭吃。”山下元道双目闪过一丝黯然的神色,颇有些无奈地说道。

    “太祖皇帝的药下猛了,禁海之举对我大明可谓是利弊犹存,长此以往沿海百姓必然生变!”

    李云天见山下元道的眼神中对家人充满了不舍的神色,于是沉吟了一下,自言自语地感叹了一句。

    山下元道闻言顿时怔在了那里,神情有些愕然地望着李云天,虽然私下里沿海局面对洪武帝的禁海令不满,但官府中却没人敢当众评论,否则不仅要丢官罢职,而且还要被以大不敬之罪投入大牢。

    在此之前,山下元道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身为大明的朝廷重臣的李云天竟然当着他的面委婉地表达了对禁海令的批评。

    显而易见的是,平民百姓和国之重臣对一件事情的影响力有着天渊之别。

    山下元道自然不可能去接李云天的话头,李云天是高官显贵,谈论禁海令是关心国事,而他只是一介平民,要是敢说三道四的话可就要大祸临头了。

    “你去一趟南洋的话收获如何?”李云天见山下元道神情诧异地端坐在那里,显得颇为局促,知道他被自己刚才的那番话吓住了,随后语峰一转,谈论起了另外一个话题。

    “回大人,收获颇丰,通常会有两三倍的利润。”山下元道回过神来,连忙一躬身,满脸堆笑地回答。

    “只有两三倍?”李云天闻言故作意外地问道。

    海外贸易是一门暴利生意,在海外那些国家很廉价就能收购来的物品,运回本国后往往是市面上供不应求的稀缺商品,价钱通常都能翻上十几倍。

    按照常理,除去路途的开销,山下元道赚得钱远远不止这么少才对。

    不过,由于山下元道做的是走私生意,不可能光明正大地拿到市面上去卖,因此他要把一部分利润让给那些销售货物的下家,以及贿赂当地的官府人员。

    再加上为了安全通过海盗们控制的海域,山下元道还要向沿途的那些大海盗进贡,买水路的通行权。

    由此一来,山下元道到手的利润无疑就分薄了许多。

    但是,李云天并不认为只有两三倍的利润,至少也有四五倍才对,否则值不得山下元道冒着生命危险来干这一行。

    “大人有所不知,小民路上要向盘踞在南洋水道上的几股海盗交买路钱,还要花钱打理各方面的关系,到处都是花钱的地方。”山下元道以为李云天不清楚海外贸易,因此禁不住诉起苦来,他还指望着李云天能给自己那两船货物一个好价钱,肯定要压低获得的利润。

    “你觉得,要是有大明水师护航的话,那些去南洋做生意的商贾愿不愿意交纳一笔护航的费用?”李云天清楚山下元道的心思,也不点破,不动声色地问道。

    “水师护航?”山下元道闻言再度怔在了那里,脸上满是惊愕的神色,李云天的这个说法未免有些匪夷所思。

    先不说洪武帝的禁海令禁止了大明百姓出海从事贸易,单单调动水师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没有为商人护航的往例。

    虽然郑和已经六下西洋,但他此行的目并不是与海外诸国贸易,而是宣扬大明国威,威慑海外诸国让其到大明前去朝贡,成为大明的藩属国,因此里面并没有民间的商船,也不许民间的商船尾随。

    归根结底,大明的士大夫阶层实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根本就没有将海外贸易当成一项充盈国库的措施,使得自唐宋起就异常活跃的海上贸易遭受了重创,进而拖累了国内的经济发展。

    因此,在山下元道看来,要想让大明的水师给南下经商的商人护航,无疑于难上加难,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禀大人,小民以为,此举会深受商贾们的欢迎,大家一定心甘情愿出这笔护航的费用。”随后,山下元道回过神来,见李云天望着他连忙躬身说道。

    有大明水师护航的话,表明朝廷已经解除了海禁令,那么不仅可以正当光明地在大明做生意,而且还免去了沿途海盗的侵扰之苦,可谓是一件众望所归的大好事。

    要知道,海盗们可没有什么仁义可讲,最擅长的事情就是黑吃黑,不少从事南洋贸易商人在交了过路费后依旧被抢去了货物,运气好的人能得一条生路,运气不好的人只有把小命留下,尸体推进海里喂了鱼虾。

    如果不是山下元道聪明,再加上幸运地遇上了李云天的船队,这次他就就要被海盗们给黑吃黑了。

    而且,与交给海盗的过路费以及在大明上下打点关系的花销相比,交纳给水师的护航费用和大明的税收无疑要少上许多,又能过上安稳平定的日子,正是那些商人们梦寐以求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多少年没有回乡祭祖了?”李云天知道山下元道现在还无法相信他所说的事情,因此也没有多言,沉吟了一下后,意味深长地问道。

    山下元道顿时怔在了那里,他的脑子完全跟不上李云天这种可谓是跳跃式的思维,先是表示海禁令不妥,接着说到了南洋的贸易,现在又提及了祭祖,使得他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回答,完全猜不到李云天这次宴请他意欲何为。

    况且,李云天的这个问题山下元道也不好回答,他现在的身份是倭人,而李云天口中的祭祖很显然指的不是他在倭国的事情,这让他左右为难,进退维谷。

    山下元道清楚,李云天之所以要支开那些骁武军的军士单独见他,是有事情要跟他说,如今李云天冷不丁地打探他的底细,使得他不由自主地就起了戒备的心理。

    说到底,李云天是官而山下元道是走私商,现在并不信任李云天,一旦李云天清楚了他的来历而翻脸的话,那么他不仅成为砧板上待宰的鱼肉,而且也会害了家人。

    根据洪武帝颁布的《大明律》,山下元道这种假扮倭人经商、并且向倭寇交纳过路费的行为会被视为勾结异族谋反,将被株连九族,这也是他费尽心机隐瞒身份的原因。

    不过,山下元道清楚李云天早已经看穿了他的身份,这次又是单独宴请他,他要是不向李云天坦白的话必定会引发李云天的不满,使得李云天心生怨隙,后果难以预料。

    “大人恕罪,小民罪该万死!”留给山下元道权衡利弊的时间并不多,面对着目光炯炯地瞪着他的李云天,山下元道把心一横,起身跪在了李云天的面前,以头触地向李云天请罪,原本半生不熟的江南话变成了流利的宁波话。

    “罪从何来?”李云天见状嘴角不由得流露出了一丝笑意,不动声色地问道。

    在他看来山下元道不仅是个聪明人,而且行事果决,这或许就是其能从海盗手中逃脱的重要原因,也是他所需要类型的人。

    “大人,小民名叫赵元才,浙江宁波府人士,因为受生计所迫,故而冒充倭人前往南洋经商,触犯了大明的律法,请大人恕罪。”山下元道的额头贴在地板上,一五一十地交待了他的出身。

    “山下元道,现在还没喝酒你怎么就醉了,说起了胡话来,你是倭人,纵然仰慕我大明天威,也不至于编造这么一番理由来取悦本官,以后这番话可不要再向外人说了,免得被别人误会。”

    李云天闻言脸上的笑容更加浓厚,端起桌上的酒杯说道,“来,你与本官喝上一杯,然后给本官讲讲历次南下经商的趣闻。”

    跪在那里的山下元道正提心吊胆,不知道李云天会如何对待他,猛然听见李云天这番轻描淡写的话,心中顿时大吃了一惊,下意识地就抬起头,嘴巴微微张着,神情愕然地望着李云天,他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李云天竟然会否认他的真实身份。

    “小人刚才一时糊涂,说起了醉话,多谢大人提点。”

    见李云天面带微笑,山下元道心中顿时会过意来,李云天此举很显然是不想追究他假扮倭人一事,心中不由得又惊又喜,连忙咚咚咚地给李云天磕了三个响头。

    “小人这条命是大人给的,以后就是大人的了,必以大人马首是瞻,如有二心,五雷轰顶!”随后,山下元道起身,双手端起酒杯,躬着身子,毕恭毕敬地向李云天说道。

    此时此刻山下元道已经回过味来,李云天如此善待于他很显然是想要收他为己用,他岂能不识时务?

    再者说了,如果能攀上李云天这个后台,他以后也就有了依仗,在大明做生意的时候不用再怕受到地痞和官府的勒索和刁难,可谓是一件不折不扣的大好事。

    “你的命是你自己的,除了皇上外不属于任何人。”李云天闻言笑了起来,冲着山下元道一举手中的酒杯,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是,大人教训的是。”山下元道连连点着头,也跟着喝干了杯中的酒,心中对李云天的话却不以为然,认为李云天不过是客套而已,他跟宣德帝八竿子也打不着,自然是跟着李云天卖命了。

    随后,山下元道殷勤地端起酒壶给李云天倒着酒,两人边喝酒边聊起了南洋商贸的事情,现场的气氛融洽、轻快。!^!

第425章 小琉球倭患的由来(二更)

    经过与山下元道的交谈,李云天知道了早上在海面上追击山下元道的海盗身份,是小琉球鸡笼山的倭寇。.

    小琉球是明朝对台湾的称呼,与之相对应的是大琉球,也就是琉球群岛。

    由于台湾在东汉时被称为夷洲,故而台湾海峡此时被人们称为夷洲海峡,是明代三大著名海峡之一。

    明代的三大著名海峡由北向南依次是鞑靼海峡、夷洲海峡和琼州海峡。

    夷洲海鲜和琼州海峡被后人所熟知,而鞑靼海峡知道的人则少之又少,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皇俄国于186年逼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将鞑靼海峡两岸据为己有。

    鞑靼海峡因鞑靼族而得名,鞑靼是俄罗斯人对中亚和北亚许多亚洲游牧民族的统称,将其东面的库页岛与西面的亚洲大陆分开,连通北面的鄂霍茨克海和南面的日本海,拥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

    此时,小琉球是倭寇、走私商和逃犯的乐园,倭寇将其作为劫掠海上客商和袭扰大明东南沿海的基地。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形,是因为洪武二十年的时候,明太祖对袭扰东南沿海的倭寇实行了坚壁清野的政策,下旨撤销了管辖小琉球事宜的澎湖巡检司,将小琉球的居民内迁到了临近的漳州和泉州。

    直到嘉靖四十二年,明廷才恢复了澎湖巡检司,再度管辖小琉球的军政事宜。

    据史料记载,海寇利用海风之便肆意在大明富庶的东南沿海掠夺,来如群狼,去如飞鸟,令驻防的明军防不胜防。

    而小琉球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就成了倭寇前往东南沿海劫掠的必经之地,倭寇不仅在东南沿海劫掠,还在孤悬海外的小琉球大肆掠夺,使得小琉球成为倭寇劫掠的重灾区。

    一些为躲避元末明初战乱而选择前往小琉球避难的百姓万万想不到他们会遇上了倭祸,可谓倒霉透顶,欲哭无泪。

    洪武帝为了解决倭寇的问题,先是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数次派使者出使日本,不过日本当时处于南北朝时期,南北两派的通知者相互推诿,使得洪武帝的这一努力宣告落败,故而改用武力来剿灭倭寇。

    当年,大明闵浙巡抚汤和曾经向洪武帝奏报,倭寇每次侵扰福建、广东等地,必会去小琉球补充淡水和粮食,而小琉球兵少势孤、移民众多,因此逐渐成为了倭寇的聚集地。

    这使得洪武帝认为小琉球是东南沿海倭寇屡禁不绝的罪魁祸首,因此发布了禁海令,想要隔绝倭寇与东南沿海的联系。

    可惜的是,洪武帝的这一措施不但没有杜绝倭患,反而使得不少东南沿海的百姓为了生计成为了海盗和走私商,进而加入了倭寇的行列中。

    而且,由于小琉球成为了倭寇的补给基地,这使得倭寇机动性非常强,他们时常派人到沿海城市窥探虚实,一旦发现机会就蜂拥而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劫掠,等当地驻军赶来增援的时候倭寇已经抢夺完毕乘船离开,使得那些驻军只能望洋兴叹。

    鉴于此,洪武帝开始转变对付倭寇的策略,着手布置沿海地区的海防,在辽东到广东的漫长沿海地区设置了五十多个卫所,打造了一道坚固的海防防线。

    按照洪武帝的要求,那些沿海的每个卫所都配备有战船5艘,每船能搭载士兵5名,总兵力达到了2多万。

    由于有了这道海防防线,倭寇袭扰的事件大为减少,倭寇上岸劫掠的时候通常都会受到那些沿海卫所的追杀,洪武帝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构建的这道海防防线看似抑制住了那些倭寇。

    不过,倭寇很快就改变了策略,犹豫小琉球孤悬海外明军力量薄弱,因此他们再来东南沿海打劫时先去小琉球,然后派人去东南沿海城市窥探,要是当地明军防备严密,那么就先待在小琉球,一旦发现明军稍有松懈就趁机蜂拥而上,前去洗劫一番,然后迅速逃走。

    小琉球有着足够的物资补给,足够那些倭寇待在上面等待时机,实在没有机会也能小琉球劫掠一番,也能有不错的收获。

    故而,小琉球逐渐成为了倭寇的侵袭东南沿海的跳板,洪武帝耗费心血打造的海防防线对此无能为力。

    除非能把面积广阔的小琉球经营得与内陆一样,这样才能驱离那些倭寇,可小琉球现在还属蛮夷之地,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和财力,并且还要组织内陆的居民移民小琉球,工程浩大,难以实施。

    洪武十九年七月,倭寇以小琉球为基地,在福建沿海连续袭扰了一个多月,相继劫掠了漳州、泉州、福州、兴化和厦门等地后方才扬长而去,满载而归,而当地的海防军队却无能为力。

    战报传到南京后,洪武帝大发雷霆,破口大骂闽浙巡抚汤和:“开国功臣,竟奈何不得区区倭奴!

    鉴于海防防线无法抵御倭寇的侵袭,洪武帝于是想到了一个极端的办法,那就是在小琉球坚壁清野,撤回小琉球的局面,而当时的文武大臣皆赞同此举,即使有人心有异议也不敢忤逆洪武帝。

    于是,洪武二十年洪武帝下旨撤销了澎湖巡检司,迁小琉球居民去漳州和泉州。

    小琉球百姓于是纷纷烧掉房屋,毁掉粮食,在官府的安排下迁入了内地。

    不过很可惜,这种坚壁清野的策略看似断了倭寇的后路,但是却把小琉球变成了倭寇的乐园,而且东南沿海的海盗、逃犯也纷纷来到了小琉球,使得大明的倭患更加猖獗。

    鸡笼山是倭寇在小琉球的一个重要据点,人口有数万人之巨,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炫耀的城镇,是小琉球上几股倭寇势力中最大的一股。

    山下元道经营着从南阳到宁波的海上贸易路线,自然跟小琉球的倭寇打过交道,为了能平安通过夷洲海峡每次都要向鸡笼山的倭寇进贡,受鸡笼山倭寇的保护。

    其实,山下元道也不想过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海上航行危机四伏,除了心黑手辣的海盗外,还有变幻莫测的天气,稍有不慎就会船毁人亡,葬身鱼腹。

    不过他这也是被逼无奈,因为明朝的海禁政策异常严格,他不得不伪装成倭人铤而走险。

    洪武三年,洪武帝罢太仓黄渡市舶司。

    洪武七年,洪武帝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宁波和广东广州的市舶司,明朝对外贸易遂告断绝。

    洪武十四年,洪武帝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使得与明朝素好的南洋诸国也不能来大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

    洪武二十三年,洪武帝再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

    洪武二十七年,为彻底取缔海外贸易,洪武帝又一律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的番香、番货等。

    洪武三十年,洪武帝再次发布诏令,禁止大明百姓下海通番。

    虽然永乐帝为了使得海外诸国前来大明朝贡,复开了浙江宁波、福建福州、广东广州和交趾云屯等四个市舶司,但那是官方之间的商贸交易,民间的交易还被严格禁止。

    为了防止沿海百姓入海通商,《大明律》上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

    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

    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

    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卖,其现有者限以三月销尽。

    不过,山下元道终于可以告别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了,在攀上了李云天这个高枝儿后,他的人生很显然会发生改变。

    说实话,如果不是万不得已,山下元道绝对不愿意拎着脑袋干进行海上走私,他也想与家人团聚。

    “本官决定那两船货物在福州市舶司登岸,你拿到钱款后回一趟家,把家里的事情安置好,然后去交趾找本官。”

    临近酒宴结束的时候,李云天意味深长地向山下元道说道,“本官希望再见到你时,不会是今天这般模样。”

    也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李云天在“这般模样”四个字上加重了读音。

    “大人放心,小人一定不负大人厚望!”山下元道阅历丰富,自然明白李云天的言外之意,见李云天让他去交趾心中顿时大喜过望,连忙冲着李云天一拱手,高声回答。

    很显然,李云天要是想收留山下元道的话,山下元道就不能再以倭人的身份出现在李云天的面前,李云天是在暗示他改回原来的身份。

    望着神情兴奋的山下元道,李云天的嘴角流露出一丝笑意,看来山下元道确实是一个聪明人,这么快就明白了自己的言外之意。

    通过与山下元道的交谈,他发现山下元道不仅精通南洋数国的语言,而且对航道和南洋诸国的形势也了如指掌,他需要山下元道这样的人来帮他开拓南洋的贸易市场,故而决定收其为已用,开始筹划将来与南洋诸国海外贸易的事宜。!^!

第426章 见者有份(三更)

    李云天先前之所以想要在广州市舶司让那两船货物靠岸,不仅考虑到广州市舶司距离交趾最近,而且他也想趁这个机会接触一下广州城里的商贾。.

    不过,李云天很快就发现,那两艘货船夹杂在明定号船队中异常显眼,故而放弃了到广州市舶司卸载货物的念头,选择了就近的泉州市舶司上岸。

    两天后,明定号船队抵达了泉州府的泉州港,按照计划船队要在这里补充物资和水源。

    明定号船队的出现吸引众多当地居民前来看热闹,黑压压地围聚在码头上,饶有兴致地指着体型庞大的明定号议论着。

    自从永乐十九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后,泉州港的居民已经有六年没有见过像明定号这般雄伟的船队,更不可能目睹郑和宝船。

    由于郑和宝船仅在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出现过,故而居民们以为明定号上坐着的是郑和,私下里纷纷好奇为何郑和这次下西洋为何只带了如此少的船只,以前船队里的船只可是有两三百艘之多。

    直到穿着一身笔挺黑色军礼服、腰上挂着那柄宣德帝御赐金柄金鞘绣春刀的李云天在众人的簇拥下仰首阔步从明定号上下来,围观的居民们这才惊讶地发现这次率领船队的不是鼎鼎大名的三宝太监。

    很显然,三宝太监要比这个身穿怪异黑色服装的年轻人要老很多。

    泉州府知府和泉州卫指挥使已经提前接到了船队要来的消息,因此率领着泉州府的大小官员前来码头迎接李云天。

    由于要补充物资和水源,故而船队要在泉州港待上一晚,泉州府知府已经给李云天备下了酒宴,晚上在一家酒楼里给李云天接风洗尘。

    虽然李云天与福建并没有任何交集,但是朝廷让福建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司安排其下辖沿海州府接待船队的公文早已经下达,再加上李云天是大明政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既然这次能巡抚广西和交趾,那么下一次保不准就要巡抚福建了。

    因此,泉州知府和泉州卫指挥使不敢怠慢,领着泉州城的官员们来港口恭迎李云天,顺便也是拉拉关系,说不定李云天什么时候就能帮上他们的忙,再不济以后万一出事落到李云天的手里也好求情。

    李云天被泉州知府和泉州卫指挥使等官员簇拥着前去泉州城后,换上一身大明服饰的山下元道与几名武官下了明定号,快步前去设在港口的泉州市舶司,武官中有穿着黑色制服的骁武军军官,也有穿着卫所军服的护航部队军官。

    泉州市舶司的最高主官是提举,这是一个从五品的官职,由于品级不到上桌陪酒的资格,故而他并没有随着众人去泉州城,而是回了泉州市舶司衙门。

    当泉州市舶司的刘提举得知山下元道等人是来办理两船货物的上岸登记时,整个人不由得傻在了那里,他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大明什么时候允许明间进行海外贸易了?

    后来刘提举才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原来山下元道是倭国人,从南洋贸易回来时被小琉球鸡笼山的海盗追杀,是李云天的船队救了他。

    为了表示对李云天救命之恩的感谢,同时也避免返回倭国的途中对海盗惦记上,故而山下元道将他的两船货物低价卖给了讲武堂,所获得的盈利充当交趾平叛大军的军费。

    刘提举在市舶司干了这么些年,还从没有遇见过这种事情,不过既然随着山下元道来的一名骁武军上尉拿出了盖着讲武堂大印的购货公文,上面还盖有李云天的定南将军印,他自然不敢违逆,一切按照官方的流程给那两船货物办理了入库手续,并且进行了清点。

    李云天和随行的骁武军在泉州人生地不熟,自然不可能自己去卖那些货物,同时也是为了避嫌。

    因此,按照李云天的要求,泉州知府在所属的州县贴出了告示,准备七天后在泉州卫指挥使司衙门面向民间竞拍那两船货物,价高者得,竞拍过程由讲武堂、泉州知府衙门和泉州卫指挥使司衙门监督。

    至于拍卖所得的款项,除了支付给山下元道的资金以及3。3的商业税外,在剩下的纯利润中,筹措了竞拍事宜的泉州知府衙门和泉州卫指挥使司衙门各得1,另外的8归讲武堂,当做此次平叛交趾的军费。

    李云天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深谙为官之道,自然不会在这件事情上吃独食,让大家雨露均沾才是为官的王道。

    况且,以后如果有人想拿此事做文章,自有泉州知府衙门和泉州卫指挥使司衙门帮他说话,共同分担了此事的风险。

    李云天估算了一下,那两船货物都是大明市面上的紧俏货,纯利应该在三十万两银子左右。

    这也就是说泉州府知府衙门和泉州卫指挥使司衙门能各分三万两,这对两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力和动力,肯定会想办法组织好这次竞拍事宜,进而给他省去不少麻烦。

    至于泉州府知府衙门和泉州卫指挥使司衙门如何用那三万两银子的红利,这就不是李云天所关心的事情了,他需要的只是这两个衙门给他开的接收红利的收据。

    泉州知府和泉州卫指挥使万万想不到李云天会在来的途中救了山下元道,平白得到了两船货物,也想不到李云天要在泉州城内搞什么价高者得的竞拍来卖掉那两船货物,更想不到李云天竟然会给知府衙门和卫指挥使衙门各一成的红利。

    虽说那两船货物的来路有些不明,山下元道的身份也颇为可疑,但既然有李云天在前面顶着,又是打着讲武堂的旗号给平叛大军筹集军费,在法理上站得住脚,再加上那一成的红利,故而两人也就没了顾虑,吩咐手下的人抓紧时间来筹划竞拍的事情。

    由于泉州知府的接风晚宴,李云天在泉州城里住了一晚,第二天上午在扬州知府和扬州卫指挥使等人的陪同下返回了港口,继续启程南下,他可不想耽误了交趾的事情。

    平叛交趾大军的参将秦昆没有跟随李云天一同前去钦州,而是被李云天留在了泉州城,负责照看那两船货物,等那两船货物竞拍完了以后再前去交趾。

    临别前,李云天特意嘱咐秦昆,要是有谁想打那两船货物的主意的话,一经查实,无论是谁,一律以勾结交趾叛军、破坏交趾平叛为由抓起来关进泉州卫指挥使司衙门的大牢里,给那些想要动那两船货物歪心思的人一个下马威,确保竞拍能顺利举行。

    很显然,那两船货物绝对会引发不少人的觊觎,为了确保竞价的顺利进行,李云天必须要未雨绸缪,早做安排。

    至于被抓进去的人怎么办,那么等到竞拍后再慢慢处理,怎么得也要给对方一个教训,让外界知道讲武堂并不是好惹的。

    果然,正如李云天所猜想的那样,泉州城的一个大商贾仗着有后台,想要以低价吞掉那两船货,进而从中捞上一笔,因此放出风声不让其他的商人参加竞拍。

    秦昆乃京军出身,本来就没把地方上的这些商贾放在眼里,又得了李云天的军令,因此查实了那名商贾的“罪证”后将其径直抓起来投进了泉州卫指挥使司衙门的大牢。

    由于讲武堂是军阁直属的衙门,故而那名商贾被抓后,即使是福建都司也没什么好办法,毕竟勾结交趾叛军、破坏交趾平叛可是重罪,搞不好要满门抄斩,谁也不想涉及到这件事情中去。

    这无疑震慑了那些打那两船货物的主意,使得竞拍顺利进行,拍卖得到的金额高达41。365万两白银。

    除去山下元道的8万两货钱,以及交商税的1。365万两,所得纯利高达32万两,比李云天先前预计的还多出了2万两。

    按照先前的约定,泉州府知府衙门和泉州卫指挥使司衙门这次能得到3。2万两的红利,不过他们最后只得到了一半,另外一半上交到了福建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司。

    原来,得知了李云天要在这里搞竞拍,并且泉州府知府衙门和泉州卫指挥使司衙门能从中分一成的红利,因此福建三司派人前来竞拍现场督阵,进而从中分了一杯羹,也算是皆大欢喜。

    竞拍结束后,山下元道率领着他的两艘船离开了泉州港。

    不过,他既没有北上也没有南下,而是去了夷洲海峡对面的小琉球,将那两艘货船卖给了一名认识的走私商,从今以后彻底告别海上的走私生涯,重新恢复以前的身份,再也不用这么藏头露尾、胆颤心惊地活着。

    处理完那两艘船并安顿好了跟随他的船员后,山下元道换上了明朝的服饰,在一个晚上从漳州沿海潜入了大明,买了一辆马车,风驰电掣地从陆路前往宁波府,兴冲冲地回家看望妻儿。

    自此,世上再无山下元道这个人,当山下元道再次出现在李云天的面前时,已经换回了他的真实身份――赵元才。!^!

第427章 拒之城外(四更)

    十一月初,长途跋涉的定远号船队终于抵达了它此行的目的地――广西钦州北海港。.

    像沿途所经过的那些州府一样,钦州知州和钦州卫指挥使率领着钦州城的大小官员在码头上恭迎李云天的大驾。

    与先前那些州府的官员相比,钦州这些官员的脸上对手握广西、交趾四品以下官员先斩后奏大权的李云天多出了几分敬畏,言行举止间也更加恭敬。

    自大明立国起,李云天还是第一个拥有对地方官员生杀予夺大权的皇差,广西的这些官员为此无不噤若寒蝉,生怕撞到了李云天的手上。

    按照大明的定制,南北直隶所辖的州为直隶州,知州为正五品,地方知府所辖的州为散州,知州为从五品。

    钦州是广西廉州府的一个散州,钦州知州是一个从五品的官,正在李云天先斩后奏的权限内,面对李云天的时候自然是恭敬有加。

    其实,广西正四品以上的官员并不多,拿廉州府为例,除了知府是正四品外,廉州府的第二号人物――廉州府同知也不过才正五品而已。

    由此可见,宣德帝给李云天四品以下官员先斩后奏的大权,无疑是赐予了他一把悬挂在交趾、广西官员头上的尚方宝剑,使得众人战战兢兢,不敢对李云天的交代敷衍了事。

    由于一路上舟车劳顿,再加上钦州官员的热情相邀,李云天在钦州城待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就启程去了廉州城,经廉州城赶向了交趾。

    罗海并没有率领船队返回苏州,而是在李云天的命令下去了交趾与广西海上交界的新安府,停在了新安府的云屯港。

    交趾的市舶司就在云屯港,港口设有“宁安驿站”,接待前来朝贡的外国使者。

    虽然交趾的形势对明军不利,但由于新安府临近广西,故而新安府现在依然牢牢地掌握在明军的手中。

    作为交趾的重要港口,同时也是大明云屯市舶司的所在地,李云天特意将罗海派去了云屯港,加强云屯港的防务,一定不能让交趾的叛军攻占了云屯港,否则无疑丢了大明的颜面,让那些外国来的贡使所嘲笑。

    由于罗海所率领的军队只是用来作为威慑敌军,因此李云天郑重告诫罗海,没有他的命令不许主动出战,否则军法从事。

    李云天这次前往交趾的第一个目的地是交趾与广西太平府交界的宣化府,也就是李清正担任知府的地方。

    本来,从云屯港登陆后北上,穿过交趾的谅山府就能抵达宣化府,是到达宣化府最快的一条道路。

    不过,由于交趾叛军已经出现在了谅山府地界,并且爆发了几场战斗,打得谅山府州县的明军都躲在了城里,故而为了稳妥起见李云天决定从太平府进入宣化府。

    因为急着赶往宣化府,李云天只在钦州吃了午饭,然后就领着骁武军的两百多名军士,骑上钦州知州和钦州卫指挥使准备好的马匹,在一名钦州卫百户的引领下急匆匆地前往廉州城,一路驰骋后于临晨时分抵达廉州城。

    由于月色朦胧,廉州城南门守城的士兵猛然间见到夜幕下有两三百名骑兵浩浩荡荡地直奔城门而来,还以为是交趾的叛军攻过来了,吓得连忙敲锣示警。

    南门处的锣声一响,另外三门的锣声也随即响起,在宁静的夜空中显得特别刺耳,这使得万籁俱静的廉州城内顿时鸡飞狗跳,一片喧哗。

    李云天听见锣声后微微怔了一下,还以为廉州城里出了什么事情,因此策马快步向城门而去,想要喊开城门入城查探。

    然而,令李云天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刚刚策马靠近城门,城墙上就射下来一阵乱箭。

    由于在弓箭的射程外,那些箭支纷纷落在了李云天前面的地上,见此情形李云天连忙一拉马的缰绳停了下来,双目流落出一丝愕然的神色,随后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原来守城的士兵将他和那些骁武军士兵当成了敌人,心中顿时有些哭笑不得。

    为了避免刺激到城门楼上那些精神紧张的士兵,李云天下令身后的骁武军军士后撤了两三百米,然后派了一名上尉武官和此番领路的钦州卫百户喊门,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在城门楼上当值的是廉州卫指挥使司衙门的一名百户,由于晚上多喝了几杯,本来正在楼上的住处搂着从青楼里招来的一个姑娘呼呼大睡,猛然被锣声惊醒,连忙爬起来穿衣服,想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

    正当他在那里手忙脚乱穿着衣服的时候,有军士来禀告,说朝廷任命的定南将军来了,就在城外。

    那名百户闻言顿时大吃了一惊,他也已经听说了,朝廷派了曾经在去年平定汉王的叛乱中立了大功的镇武伯前来交趾征讨交趾的那些叛匪,拥有对五品以下官员生杀予夺的大权。

    明军中百户的品级是正六品,这意味着这名百户正好在李云天先斩后奏的权限内,吓得其脸色刷一下就绿了,提着裤子就冲了出去。

    借着天上的月光,那名百户隐隐约约望见城下三四百米外的大路上黑压压聚着一群身穿黑色服饰的骑士,心中顿时就起了警觉,他从没有听说过骁武军军服的事情,还以为骁武军身上穿的是夜行衣。

    虽然有那名钦州卫百户作证,但由于没有见过李云天,守城的这名百户自然不敢贸然打开城门,否则一旦出了事情的话他课担待不起,因此一边敷衍着城下喊话的那名上尉武官,一边让人前去通知廉州府知府和廉州卫指挥使。

    李云天清楚守城的那名百户心中有顾忌,因此就让骁武军的军士们下马休息,等待着能做主的人来。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城门楼上忽然一阵喧闹,灯火通明,不少举着手把的人簇拥着两个中年人出现在了城头,一个中年人身穿文官官袍,另外一个则是一身鱼鳞甲,正是廉州府知府和廉州卫指挥使,接到消息后前来查看。

    廉州知府和廉州卫指挥使也没有见过李云天,又不知道那个领路的钦州百户是否被人收买,因此自然拿不准主意:万一下面的人是交趾叛匪或者倭寇的话那么后果可就不堪设想。

    虽然两人想查验李云天带着的定南将军大印,这可以说是唯一能确定李云天身份的办法,但很显然李云天不可能将大印放在篮子里吊上城楼让他们验看,先不说这将军大印不能离李云天的身,倘若李云天那样做的话威信何在?

    况且,廉州知府和廉州卫指挥使也没有见过定南将军大印,即使拿到了大印也只能依照经验来推断大印的真假。

    李云天见廉州知府和廉州卫指挥使在城门楼上叽叽咕咕地商议着,半天也没有开门,心中不由得感到有些无奈,没想到两人竟然被交趾的叛军吓成这样,要知道现在交趾叛军正在向朝廷求和,岂会来偷袭廉州城?

    至于倭寇那就更不可能了,廉州城算得上是内陆城市,他们要是来的话也是劫掠沿海的钦州,深入内陆的话定会遭到当地驻军的围剿,得不偿失。

    不过,这也怨不得廉州知府和廉州卫指挥使,毕竟连王通和柳升这样在靖难中战功赫赫的勋贵都被叛军击败,柳升还落得一个横死的下场,两人自然要小心谨慎。

    李云天不想再在城外耗下去,虽说是这是南方沿海,但毕竟也到了农历十一月份,在空地上吹冷风的感觉可不好。

    见廉州知府和廉州卫指挥使都没有开城门的意思,李云天索性翻身上马,领着骁武军的军士去了附近的一个小镇,找地方将人员安置了下来。

    李云天住在了镇上的一个客栈里,由于临近的交趾动荡不堪,故而客栈里生意冷清,也没什么客人。

    客栈老板正在床上睡得迷迷糊糊,被骁武军的军士从被窝里喊起来,猛一见他们身上怪异的黑色军服还以为遇上了强盗,吓得扑通一声就跪了下去,一边磕头一边求饶。

    趁着交趾那边战火纷飞,广西临近交趾的几个州府治安状况不断恶化,烧杀抢掠的事件时有发生。

    等骁武军军士向客栈老板进行了解释后,客栈老板这才明白原来来的这些人是前来平叛的骁武军,而且还是定南将军亲自领军,心中不由得又惊又喜。

    包括交趾在内,大明两京十三省各州府县已经张贴出了李云天将率骁武军平叛交趾的告示,故而客栈老板知道李云天要来的事情,只是万万没有想到李云天竟然来得如此之快。

    回过神来后,客栈老板连忙起身招呼店里的伙计安顿住进客栈的骁武军军士,更是亲自将李云天领到了客栈里最好的一间客房,顺势饶有兴致地打量着李云天,很难将眼前这个英武不凡、文质彬彬的年轻人与黑牛镇的血战联系起来。

    骁武军军士的到来立刻使得沉寂的镇子热闹了起来,毕竟,即便是骁武军的军士再怎么小心,随行的两百多匹马也会发出嘈杂的响声。

    从睡梦中惊醒的镇民们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纷纷趴在门缝上向外张望,见到身穿黑色军装的骁武军无不万分惊恐,下意识地就认为这些穿着黑色“夜行衣”的人不是好人。

    就在镇上的居民惶惶不安的时候,镇上的两名更夫领着铜锣高声将李云天前来镇里的消息沿着大街小巷宣扬了出去,这使得镇子里立刻就沸腾了起来。

    居民们三五成群地聚在街上,兴致勃勃地议论着这件事情,像客栈老板一样,谁也没有想到李云天竟然会来得如此之快。!^!

第428章 屯粮

    就在李云天住进镇里客栈大半个时辰后,镇口处忽然喧闹了起来,廉州知府和廉州卫指挥使率领着城里大大小小的官员悉数触动,火急火燎地前来拜见李云天。.

    李云天领着骁武军从城外离开后,廉州知府和廉州卫指挥使立刻派人尾随,结果发现李云天一行人进了镇里,后来两人就知道了李云天等人的身份,顿时吓得面无血色,连忙率领着城里的官员来见李云天。

    尤其是那些曾经向李云天射箭的守城士兵,更是倒了大霉,被廉州卫指挥使捆了来,交给李云天发落。

    此时此刻,廉州知府和廉州卫指挥使暗自庆幸,幸亏那些士兵慌乱中没有提早射箭,再加上箭法稀疏没能射到李云天,否则的话两人可就要吃不了兜着走。

    李云天早就知道廉州知府和廉州卫指挥使会来镇里见他,故而就在客房里等着,廉州知府和廉州卫指挥使一进门就跪在了地上向李云天请罪。

    对今晚的这个小插曲,李云天并没有往心里去,毕竟现在是非常时期,廉州知府和廉州卫指挥使行事小心并无不妥,要是两人贸然在夜间打开城门,说不定李云天反而会苛责于他们。

    至于那十来名向李云天射箭的倒霉蛋,李云天挥了挥手让廉州卫指挥使放人,从那些倒霉蛋的职责上来说他们并没有做错,只不过心理素质和箭术实在是太过糟糕。

    要是换作骁武军的人,最起码要先让对方通报身份,然后放敌人到射程内再射箭,而不是乱哄哄地一通乱箭射下去,结果连敌人的衣角边都没挨到。

    廉州知府和廉州卫指挥使想要请李云天去城里过夜,不过李云天急着赶往宣化府,并不想再折腾,故而就在客栈住了一晚上。

    既然李云天留在客栈,那么廉州知府和廉州卫指挥使自然也要待在这里,两人已经将李云天挡在了廉州城外,岂敢就这么一走了之?李云天虽然不能对他们先斩后奏,也不能免了两人的职务,但以巡抚的权威将他们查办还是举手之劳。

    第二天上午,李云天本想绕过廉州城继续赶路,可是耐不住廉州知府和廉州卫指挥使的再三恳请,只要进城去吃午宴,他知道要是自己不去的话恐怕廉州知府和廉州卫指挥使晚上就要睡不着觉了。

    不过,当李云天离开客栈时,肩膀上的军衔已经成为了上尉,腰上挂着的绣春刀也成为了银柄银鞘,并且嘴上还贴了假胡子。

    一名身形和样貌与李云天相似的中尉换上了他的少将军衔,并且腰上挂着那把金柄金鞘的御刀。

    李云天之所以这样做自然是要掩饰身份,一来是为了安全,毕竟这里临近交趾,难免混进叛匪,二来他有事要做,被人看出来的话事情可就糟了。

    从离开镇子到进城,一路上,李云天和骁武军成为了沿途百姓围观的对象,百姓们饶有兴致地簇拥在路边,指着他们叽叽咕咕地说着话。

    由于广西少数民族众多,廉州府更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再加上声音嘈杂,即使是提前学了两年多广西方言的李云天也不清楚那些穿着色彩缤纷民族服饰的百姓们说得什么,不过看得出来他们好像很高兴的样子。

    李云天的到来无疑鼓舞了廉州城百姓的士气,并且使得原本呈现出恶化趋势的治安迅速好转。

    毕竟,李云天不仅是宣德帝御封的定南将军,更是大明堂堂的镇武伯,再加上朝廷从年前开始就大力宣扬骁武军在平定汉王叛乱时的赫赫战功,因此李云天和骁武军在百姓们心目中极具威慑力。

    由于广西西部地区多山,山路蜿蜒崎岖,故而直到三天后李云天才来到太平府的治所太平城。

    古代通讯不方便,李云天一路上又是风驰电掣,故而他赶到太平城时太平城的官员们并不知道他来的事情。

    因此,直到李云天率领着众骁武军将士来到太平卫指挥使司衙门门前,太平府知府和太平卫指挥使才知晓他竟然已经赶来太平城的事情,慌忙通知各自手下的官员前去太平卫指挥使司衙门拜见李云天。

    由于与交趾的宣化府相邻,太平城里有不少从宣化府逃来避难的交趾百姓,得知宣德帝任命的定南将军出现在这里,一个个顿时兴奋了起来,私下里纷纷议论着李云天这次能够平定交趾的叛乱,使得他们得以重返家园。

    李云天这次来太平城,主要是布置从太平城往宣化府运粮的事宜,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九州商会已经从湖广往太平府运来了足够二十万人吃一年的粮食,李云天需要太平府知府和太平卫指挥使组织人力将那些粮食运到宣化城,以解决宣化城日益紧张的粮食危机。

    交趾叛军造反后,交趾南部被叛军控制地区的不少百姓害怕受到叛军伤害,故而携家带口地逃往明军控制的北部地区。

    随着柳升的战败,交趾中部的一些百姓也开始向北方逃亡。

    在这些逃难的百姓中,既有原先从两京十三省移居到交趾的大明百姓,也有交趾当地的民众。

    因为李清正把宣化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故而逃难的百姓们纷纷往宣化府而来,使得宣化府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由于进入宣化府的难民实在是太多了,已经影响到了本地居民的生活,故而有官员向李清正建议将一部分难民赶到临近的州府,但是被李清正否定,他岂能对那些难民见死不救。

    其实,宣化城里有一个大型的粮仓,不过那个粮仓是朝廷准备的战备粮,要想动粮仓里的粮食救济难民有两个办法,一个是经过宣德帝的恩准,另外一个是得到宣德帝派来的钦差允许,否则就是大罪。

    所谓宣德帝派来的钦差,指的是被宣德帝派来的有足够权限的官员,例如巡抚或者总兵,其他的人即使是巡按御史也无权这样做。

    李云天自然清楚这一点,他已经决定动用宣化城的那个粮仓来救济那些到宣化府逃难的交趾百姓,不过由于难民的数量太多,恐怕那个粮仓并不能满足难民的长期要求,故而他要组织人手从太平府往宣化府运粮。

    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只要能让那些难民填饱了肚子,那么宣化府的秩序就会稳定。

    九州商会负责太平府粮食事宜的人名叫贾云川,广西桂林人,就住在太平城里。

    贾云川在三年前就加入了九州商会,也算得上是九州商会的老人了,专门负责拓展九州商会在广西的市场,两年前开始着手将粮食运来太平府的相关事宜。

    在贾云川看来,将粮食运到太平府这种荒僻的地方销售完全就是蚀本的生意,当地居民对粮食的需求有限,这么多的粮食恐怕五六年都卖不完,进而霉变,白白地浪费。

    可是,这次运粮是陈凝凝和郑婉柔联合发起的一次生意,他纵使感到疑惑也唯有按命令执行。

    而且贾云川在王太平府运粮的时候得到了一个令他倍感疑惑的指令,陈凝凝和郑婉婷让人给他送来了半截铜板,告诉他在见到另外半截铜板前不许卖那些运到太平府的粮食,而且卖粮的价格由持有另外半截铜板的人说了算。

    对于陈凝凝和郑婉柔的这个奇怪的指令,贾云川感到非常疑惑。

    不过,陈凝凝和整晚头都是商界的奇女子,两人有什么打算他自然猜不到,于是索性也就不猜了,安心执行指令。

    随着交趾的战局越来越糟糕,不仅使得交趾对粮食的需求逐渐加大,而且也带动了太平府粮食的消耗,使得粮价稳步提升。

    尤其是柳升战败后,太平府的粮价已经翻了一倍有余,当地粮铺里的粮食供不应求:由于受到恐慌情绪的影响,太平府的百姓开始购粮储备,以免届时饿肚子。

    贾云川这个时候终于明白了过来,原来陈凝凝和郑婉柔早就预料到了交趾的战败,进而未雨绸缪做出了布置,进而在战乱中大赚一笔。

    太平府的粮商要想从外地进粮已经来不及,故而想要出高价从贾云川那里购买粮食,不仅可以在太平府卖,要是运到宣化府的话更是能大赚一笔。

    可是,由于没有见到另外半截铜板,贾云川无法卖粮,只能拒绝了那些粮商,他已经给在桂林的郑婉柔写信说明此事,希望郑婉柔能允许他卖粮。

    此时此刻,贾云川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太平府的这批粮食是李云天为了平定交趾的叛乱准备的。

    只要宣化府的那些百姓见到粮食充足,那么稳定宣化府的局势可谓易如反掌,能省去他不少的口舌。

    值得一提的是,柳升战败后,平叛大军的粮草军需被叛军一抢而空,白白便宜了那些叛军。

    而没有粮草的话,李云天所率领的平叛大军将在交趾寸步难行,这也是为何外界想不到他如此快就赶来交趾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是谁也想不到他竟早就有了准备。!^!

第430章 土司

    由于交趾事态紧急,故而李云天只在太平城待了一天,第二天一早就启程前往宣化城,为了安全起见太平卫指挥使派遣五百名士兵沿途护送。.

    当天上午,几名骁武军的武官前去找贾云川,商讨买粮的事宜。

    就像贾云川先前所说的那样,无论是宣化府的难民还是平叛交趾的大军都需要粮食,而从内陆调运粮食需要不少时间,劳时费力,因此九州商会在太平府囤积的粮食无疑成为了骁武军的首选。

    那几名武官原本以为贾云川会趁机狮子大开口,狠狠地敲骁武军一笔竹杠,可出乎他们的意料,贾云川竟然以比平常市价还要低的成本价将粮食卖给了骁武军。

    对于这种反常的情形,那几名武官一时间面面相觑,感到匪夷所思,直到与贾云川签订了买卖文书后才相信这件事情是真的。

    不过,几名武官并没有感到庆幸和欢喜,而是带人严格清查了粮仓里的粮食,当发现所有的粮食都完好无损后,这才松了一口气,以骁武军的名义宴请了贾云川,并将此事向上级汇报。

    单单这一项,骁武军就省下了近三十万两银子。

    值得一提的是,十万大军一年需要粮食的花销要大于二十万百姓口粮的花销:一是军队的军粮质量要高于百姓的口粮,二是军队的士兵都是男子,而百姓一家有老幼妇孺,饭量不及士兵。

    因此,十万大军一年军粮的市价近五十万两银子,而二十万百姓一年口粮的市价不过二十多万两。

    由于太平府地处偏远,贾云川将这批粮食运到来的成本价大概就是二十多万两银子,如果按照现在太平府的粮价至少也能卖到五十万两。

    如此一来,骁武军等于节省了三十万两银子,对于交趾的平叛大业来说九州商会此举无疑是雪中送炭。

    两天后,李云天一行抵达了太平府和宣化府的交界处的一个山口,意外地发现山口处的通道上黑压压挤满了人,声音嘈杂,混乱不堪。

    原来,山口处设了一道关卡,一大群穿着当地少数民族服饰的土兵拎着刀枪守在关卡东面太平府地界的一方。

    尤为引人注意的是,在那些土兵身旁的一棵大树上晃晃悠悠地吊着十几名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男人,由于双目紧闭也不知道是死是活。

    大树底下是一群被绳子捆住、****着上半身的老幼妇孺,在冷风中冻得瑟瑟发抖,几个小孩在那里吓得哇哇直哭。

    关卡西面的大路上聚满了身穿各色服饰的百姓,看样子是从交趾逃出准备到太平府躲避战乱的难民,一个个拖儿带女,或许是被那些吊在树上的人和土兵手中武器所震慑,不敢闯过关卡,在关卡前苦苦哀求那些土兵放他们过去。

    不过,那些土兵丝毫不为所动,拎着刀枪面无表情地瞪着那些难民。

    所谓土兵,指的是太平府当地土司衙门所辖的士兵,土司衙门所辖的百姓被称为土民。

    而说到土司衙门,就不得不提及在大明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施行的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起源于元朝,通过分封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官制。

    需要说明的是,土司的职位虽然可以世袭,但是袭官需要获得朝廷的批准。

    依照《明史?土司序》记载,土司的承袭“须奉朝命,虽在万里外,皆赴阙受职”,以此来加强明廷对土司的管理,使得土司臣服于朝廷。

    土司只有接受册封成为朝廷命官后,那么才正式取得了对土民统治的合法权。

    而且,每当改朝换代时,土司都要向新天子朝贡表以示投诚和归顺,以换取新天子的册封,获得新的印信。

    元朝的土司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三种武官职务。

    明朝沿袭了元朝的土司制度,并在土人中设立了文职和武职两种官职。

    其中,武职由高到低为宣慰使、宣抚使、招讨使、安抚使、长官使和蛮夷使等等,隶兵部武选清吏司,归各地都司管辖。

    文职从高到底为土知府、土知州和土知县等等,隶属吏部验封,各布政使司管辖。

    值得一提的是,只有宣慰使、宣抚使和安抚使等武职获得者能称之为土司。

    而土知府、土知州和土知县等文职获得者不是土司,只是朝廷任命的一种由土人担任的世袭官员。

    为了加强统治和控制,明朝还在重要的土司辖地内设置卫所,驻扎重兵,采用卫所和土司相结合的军事建制。

    明代的宣慰使司衙门,也就俗称的土司衙门,设宣慰使一人,从三品;宣慰同知一人,正四品;宣慰副使一人,从四品;宣慰佥事一人,正五品。

    宣抚使司衙门也属于土司衙门,设宣抚使一人,从四品,宣抚同知一人,正五品;宣抚副使一人,从五品;宣抚佥事一人,正六品。

    无论宣慰使司衙门还是宣抚使司衙门,都俗称土司衙门,其中只有宣慰使和宣抚使由朝廷任命,其余的土官由宣慰使或者宣抚使自行任命。

    除了土司衙门的土官外,土司还在自己的辖境内任命地方土官,其职务有总理、家政、舍把、旗长、亲将、总爷、洞长和寨长等职务。

    通常来说,无论是土司衙门里的土官,还是地方土官,一般由土司的家族成员担任。

    宣抚使和宣慰使定期朝贡,按年交纳定额赋税,称为差发,战时听供朝廷征调,依照朝廷下发的的征发令提供土兵参与作战。

    原本,土司所领之兵只有守土之责,无事则荷末而耕,有事则修矛以战,军无远戍之劳,官无养兵之费。

    不过,随着土司制度的日趋完备以及与朝廷关系的密切,从明朝开始,土司所辖的土兵就成为了朝廷的重要兵源。

    由于土司所处之地大多闭塞落后,故而土司的统治等级森严,其社会形式处于半奴隶社会半封建社会的境况,用严格的等级来确定权力和地位,尊卑之分鲜明。

    例如:施行土司制度的地区,土地按照等级分配,土司占有肥田沃土,舍巳头人可分平地,土民只能在山坡上开一块“份地”。

    在住房上,土司“纺柱雕梁,砖瓦鳞砌”;舍已头人“许竖梁柱,周以板壁”,土民则“叉木架屋,编竹为墙,皆不准盖瓦,如有盖瓦者,即‘治以潜越’治罪”。

    因此,外界对此调侃道:只准家政骑马,不许百姓盖瓦。家政指的是土司任命的一种高级官员。

    土司出巡时仪卫威严盛大,土民见之皆夹道拜伏,否则以谴责诛杀勿论也。

    这意味着,土司在其辖区内有着无上权威,是握有生杀予夺的土皇帝,他们通常自称为本爵,土民称其为爵爷或者都爷。

    由于土司所处的社会是半奴隶半封建社会,用士大夫的话来讲就是蛮荒未开化,故而土司通常对所辖的土民实行野蛮残酷统治的重要手段,其刑法有断首、宫刑、断指、割耳、挖眼和杖责等。

    其实,在土司制度下,土司辖地内的土民与农奴无异,他们没有任何土地,所种之地都属于土司。

    除了为土司提供繁重的无偿劳役和当土兵外,土民还要向土司缴纳或进贡各种实物,而这种封建农奴性质的制度,就是土司制度的经济基础。

    朝廷对土司的继承制度并没明确限制,基本上按照父死子袭,子死孙袭,代代相传。土司有子则长子袭,无子则弟或婿、妻以及侄辈都可袭。

    土司承袭的年龄各朝也有所规定,明朝规定为十八岁,而清代改为了十五岁。

    年幼不能承袭的土司,必须由本族土舍或母,能抚孤治事者护理。

    大明弘治十四年时,明孝宗还规定土司职官的子弟,凡要承袭土职者,必须入学。不入学者不准承袭。

    自此,各土司均办学设馆,请汉学儒师任教,并派子弟去外地学习。

    由于关卡对面逃难的百姓太多,李云天等人不由得停了下来,一名太平城的官员随即将那些土兵的旗长喊过来问话。

    李云天此时的身份是定南将军的护卫,不动声色地混杂在护卫们中间,当那名旗长向假定南将军禀告了事情的经过后,李云天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

    原来,太平府境内有一个归太平府管辖的太平宣抚司衙门,也就是土司衙门。

    几天前,太平土司衙门接到太平府知府的命令,要他们阻止从交趾来的难民进入太平府地界。

    太平府知府这样做也是无奈,自从柳升战败后已经有不少逃难的难民涌进了太平府,不仅难以安置,而且还造成了不少治安问题,因此唯有让太平土司衙门将他们堵在府界上。

    接到了太平知府的命令后,太平土司衙门就派来了那名旗长,率领着土兵在山口设卡,阻止难民进入,对那些不听话的难民采取了武力手段,以儆效尤。

    李云天的眉头微微皱着,他很清楚将难民堵在这里只是权宜之计,随着难民人数越来越多,难民的情绪也变得越来越激动,要是有人趁乱擅动那些难民闹事的话,一场暴力冲突将不可避免。

    因此,李云天呻吟了一下后,不动声色地向立在他身旁的一名中尉小声耳语了几句。

    中尉闻言点了一下头,过了一会儿走向了那名假定南将军,俯身在他耳旁低语了一番。

    说完后,假定南将军微微颔首,向那名中尉挥了一下手,那名中尉就和李云天等人走向了关卡处。!^!

第431章 不识庐山真面目

    此时,关卡前的难民已经跪了一地,一边磕头一边苦苦哀求那些把守关卡的土兵能大发慈悲放他们过去,他们可不想死在叛军的刀下。.

    难民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将前往宣化城的李云天等人看成是前来增援关卡的官军,故而慌乱了起来,一股恐慌和绝望的情绪迅速在人群中蔓延,于是纷纷下跪哀求。

    在这些逃难的难民里,大部分是二十多年来陆续移居到交趾的内陆百姓,交趾的叛军将这些内陆百姓视为异族,故而对他们往往杀之而后快。

    如今交趾叛军气焰滔天,这使得那些移居交趾的内陆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纷纷前往广西逃难,而从宣化府进入太平府是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安全的一条逃回广西的通道,因此吸引了众多难民前来。

    除了内陆百姓外,剩下的难民基本上都是交趾土官以及土官的亲属、族人,他们虽然与那些叛军属于同族,但有的却心系大明,有的与叛军有仇,故而也要逃进广西避难。

    李云天和一众骁武军的仁赶到关卡的时候,一名七八岁、衣衫褴褛、脸上脏兮兮的孩童忽然从难民中跑出来,仗着身形瘦弱,麻利地钻过了拦在路上的木栅栏,刺溜一下就从木栅栏后面的土兵中穿过去,飞快地奔向了路旁的一个草棚。

    草棚里摆着一张桌子,两名土兵头目正在里面喝酒,桌上摆着一些酒菜。

    在李云天的注视下,瘦弱孩童跑到桌前飞快抓起了桌上盘子里的几块面饼,然后返身就向关卡处跑。

    由于事发突然,那两名土兵头目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眼睁睁地望着瘦弱孩童离开。

    虽然瘦弱孩童成功从桌上拿了几块面饼,但他这次却没有那么好的运气,想要避开木栅栏后面的那些土兵时失了手,被一名壮实土兵牢牢地抓住了衣领。

    瘦弱孩童顿时着急起来,奋力挣扎着,想要逃离那名壮实土兵,不过他的力气有限,根本就挣脱不开那名壮实土兵的手。

    随后,瘦弱孩童转过身,冲着壮实土兵又踢又打。

    壮实土兵见状于是伸直了手臂,将瘦弱孩童向外拽开,由于他的手比瘦弱孩童的腿还长,所以瘦弱孩童无论如何努力都打不到他,周围土兵们不由得一阵哄笑。

    李云天的眉头微微皱了皱,然后抬步走了过去,他觉得现在这种场面不是戏耍瘦弱孩童的时候。

    见李云天动了,周围的骁武军武官和军士连忙跟了过去。

    就在李云天快要来到壮实土兵的身旁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瘦弱孩童情急之下忽然抓住壮实土兵的手,冲着他的手腕处狠狠地咬了下去。

    “哎呀!”壮实土兵感到被咬的地方火辣辣的疼,不由得叫了一声,松开了抓住瘦弱孩童衣领的手。

    瘦弱孩童随即撒腿就向木栅栏跑去,不过没跑几步就被前面的土兵拦住了去路,被两名土兵一左一右地按住了肩膀,动弹不得。

    壮实土兵甩了甩被咬的手腕,双目凶光一闪,嘴里恶狠狠地说了一句李云天听不懂的方言,气势汹汹地走向了瘦弱孩童。

    “不好!”李云天感觉到了壮实土兵身上的杀气,心中顿时吃了一惊,连忙加快了步伐,迎着瘦弱孩童奔去。

    壮实土兵距离瘦弱孩童很近,李云天没走多远他已经来到了瘦弱孩童的身前,伸手抓住瘦弱孩童的衣服就将其给举了起来,吓得瘦弱孩童脸色刷一下变得苍白,手里紧紧地攥着那几块面饼。

    随后,在周围众人愕然的注视中,壮实土兵口中大骂了几句方言,原地转了两圈后用力将瘦弱孩童冲着李云天的左前方扔了出去。

    见此情形,四周的人们顿时爆发一阵惊呼,以瘦弱孩童瘦弱的体质,这要摔在地上的话即使不死那么半条命也没了。

    “啊~~”瘦弱孩童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恐惧,在空中发出了一声尖叫。

    望着落向左前方空地上的瘦弱孩童,李云天顾不上许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了过去,在众人关切的注视下一把将往下坠落的瘦弱孩童搂在了怀里。

    瘦弱孩童此时已经吓得面无血色,神情惊恐地望着李云天,眼神里充满了恐惧,他先前只觉得一阵腾云驾雾,接着就莫名其妙地出现在了李云天的怀里。

    李云天见状冲着瘦弱孩童微微笑了笑,算是安慰,然后将他放了下来。

    瘦弱孩童现在浑身发软,哪里还有丝毫的力气,一屁股就坐在了死伤,大口大口地喘息着,心有余悸地望着李云天。

    几名骁武军的军士立刻面无表情地向那名壮实土兵奔了过去,竟然敢冲撞李云天,简直就是活得不耐烦了。

    壮实土兵意识到自己惹下了大祸,吓得连忙跪在了地上,不停地向李云天磕着头,口中叽里咕噜地说着什么。

    “等一下!”李云天看了一眼那名求饶的壮实土兵,眉头微微皱了皱,开口喊住了那几名已经走到壮实身边的骁武军军士。

    虽然壮实土兵的行为看起来非常可恶,不过他是土司衙门的土兵,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他的言行,故而不能用常人的标准来要求他。

    况且,瘦弱孩童也没有受伤,李云天初来乍到并不想过早地介入到土司衙门的事务中去,因为要想顺利平定交趾的叛乱,当地土司衙门的态度至关重要。

    “起来吧。”随后,李云天冲着壮实土兵向上抬了一下手。

    壮实土兵虽然听不懂李云天的话,但是却看懂了他的这个动作,顿时如释重负,重重地给李云天磕了一个头后从地上爬起来,躬身立在那里,低着头不敢看李云天。

    虽然那些难民不知道,但是现场的土兵们却已经接到了消息,知道李云天等人是定南将军的护卫,而定南将军现在是广西和交趾最大的官儿,连大平土司衙门的土司老爷也要毕恭毕敬,土兵们自然不敢招惹了。

    “本官自我介绍一下,本官是皇上派来交趾平叛的骁武军中的一名武官,此次随着定南将军大人前往宣化城。”

    由于刚才那惊险的一幕,现场的人们纷纷望向了李云天,李云天沉吟了一下,登上了关卡旁的一块大石头上冲着那些跪在关卡前的难民高声喊道:

    “本官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交趾是太宗皇帝给我大明开拓的疆土,皇上绝对不会放弃它,准备举全国之力来平定交趾的叛乱。”

    “定南将军本应跟随骁武军平叛大军前来交趾,不过,皇上心系交趾百姓的安危,故而让定南将军提前赶来交趾坐镇。”

    说着,李云天环视了一眼那些望着他的难民,慷慨激扬地宣布,“明年,十万骁武军将进入交趾,在定南将军的率领下剿灭交趾的那些叛匪,还交趾百姓一个安宁。”

    “定南将军将在宣化府设立避难营,打开宣化城的粮仓对前来避难的百姓进行救济,诸位与其背井离乡前去广西,不如留在宣化府,既能有个温饱,届时也能助定南将军一臂之力。”

    随后,李云天冲着不远处的骁武军军士一指关卡处的木栅栏,沉声下达了命令,“把它打开,如果有人想去广西,不得阻拦。”

    骁武军的军士们闻言顿时一拥而上,将那些木栅栏给拆除了,现场的土兵不由得面面相觑,那些难民更是目瞪口呆地望着眼前的这一幕。

    难民中大部分的人都能听懂李云天的话,宣化府已经贴出了李云天率领在平定汉王叛乱一役中战功赫赫的骁武军前来交趾剿灭叛匪的告示,可谁也没有想到李云天竟然会来得如此之快。

    那些听不懂李云天说什么的难民此时也意识到了形势的异样,因为骁武军的军士们已经开始动手拆除拦路的木栅栏。

    与此同时,在李云天的示意下,那些土兵手忙脚乱地将吊在树上的男人放了下来,并且解开了树下那些老幼妇孺身上的绳子,使得那些老幼妇孺围着虚弱地躺在地上的男人们痛哭流涕。

    李云天见状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让土兵们拿来了一些吃的东西给那些老幼妇孺,使得其千恩万谢,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看得出来这些人已经饿了好几天。

    交趾两年前就在打仗,粮食收成自然也就好不到哪里去,再加上官府征粮和叛军抢粮,如今在交趾能上一顿饱饭可不容易。

    听了李云天所说的话后,难民们聚在一起嘀嘀咕咕了一阵,随后做出了两种不同的抉择:大约三分之一的人为了安全起见前去太平城,另外三分之二人则掉头返回宣化城,既然连定南将军都要去宣化城,他们还有什么可怕的?

    李云天立在石头上默默地目送着那些前往太平城的难民从面前经过,他根本就没有指望自己三言两语就能让那些难民回心转意,能劝回多少人是多少人,等交趾形势稳定后那些逃出去的人自然会回来。

    数十名骁武军的武官和军士聚在石头周围,看似若无其事,实际上警惕地留意着四周的动静,此时此刻那些难民中没有人能想到站在石头上的那个年轻人就是大明堂堂的定南将军!

    等堵在山口的那些难民走了七七八八后,李云天的替身随即下令启程,一行人风驰电掣地赶向了宣化城。!^!

第432章 五味杂陈

    宣化城,宣化粮仓城南仓储。.

    宣化粮仓分为城南、城西和城北三个仓储,所储存的粮食足够三十万百姓一年所需,是交趾最大的粮仓,也是交趾的战备储粮,非到万不得已时不能动用。

    在一群人的簇拥下,李清正面无表情地来到了城南仓储,一名穿着正八品文官官袍的粮仓监督等在门口,躬身将他迎了进去。

    “这是本官的放粮公文,把仓门打开,本官要赈济城外的那些灾民。”李清正并没有去城南仓储的会客大厅,而是径直来到了院中,扫了一眼那些门上贴着户部封条的粮仓仓库大门,让人将一道盖有他官印的公文给了城南仓储的粮仓监督。

    “大人,这恐怕不合适吧,如果没有户部的公文或者总兵大人的军令,可就属于私开粮仓,会受到朝廷的重处。”城南粮仓监督怔了一下,接过公文查看了一番,双目流露出为难的神色。

    宣化粮仓虽然在宣化城内,但是却不归宣化府和交趾布政使司管,是户部的下属机构,只有户部下达赈济的公文后才能开仓放粮。

    “事急从权,现在城外有二十多万灾民,如果他们被居心叵测之人煽动闹起事来,这个后果可不是你我能够承担的。”

    李清正知道城南粮仓监督的难处,神情严肃地望向了他,语气决然地说道,“本官心意已决,开仓放粮,有什么后果本官一力承担!”

    此时,宣化城外已经有二十万躲避战火的灾民,由于近两年接连的战乱,几天前李清正手里就已经没有一粒粮食,故而唯有选择开宣化城里的粮仓赈济那些灾民,否则那些灾民大多数将会被饿死。

    灾民们之所以会蜂拥到宣化城,是因为李清正担任知府时励精图治,将宣化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故而得到了百姓们的信任。

    曾经贵为翰林学士的李清正不仅是士大夫阶层的代表,而且也是大明言官的领袖,自然不能让那些灾民流离失所,因此大力赈济。

    在他的感召下,宣化府的那些商贾士绅和土司纷纷捐献粮食,收纳灾民。

    可随着交趾战局的恶化,灾民们源源不断涌来,再加上交趾农业因为战乱而欠收,使得粮食问题成为了摆在李清正面前的一道难题。

    其实,不仅是城外,宣化城里的局势也变得非常糟糕,治安恶化,物价飞涨,由于城里已经无法再容纳下多余的灾民,故而四门一个多月前已经关闭。

    因为粮价越涨越高,李清正已经两次召见了城里的粮商,希望他们能降价,帮宣化城的居民度过眼前的这次难关。

    可惜,商人本性逐利,再加上明军在交趾接连战败,这使得身为大后方的宣化城也变得越来越不安全,粮商们都想趁着这个机会大捞一笔回广西避险,故而对李清正是阳奉阴违,这导致宣化城的粮价持续升高,现在的粮价已经是平常的十倍。

    李清正是一个有风骨和傲骨的文官,自然不会强迫那些粮商降价,因此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粮价飞涨。

    说实话,李清正做学问和理政是一把好手,但是与商人们打交道可就是门外汉了,作为大明的士大夫,士农工商的顶层人物,他以前从未与商人们接触过,岂会知道如何应对那些世故圆滑的粮商?

    面对城外饥寒交迫的灾民,李清正实在不忍心将这些大民子民弃之不理,故而把心一横,毅然决定打开宣化的粮仓,准备用他的一条命来换取城外那些灾民的性命。

    历朝历代,像李清正这种敢于当众顶撞皇帝的清流根本就不怕死,否则的话他也不会在太和殿上谴责洪熙帝,进而落得如此的下场。

    对李清正这种心高气傲、恃才傲物的清流来说,声誉才是他们所作为看重的,当年李云天正是抨击李清正沽名钓誉,使得李清正大为恼怒,也令李云天被不少清流和言官所恶,至今无法释怀。

    “知府大人,下官听闻皇上已经派了定南将军前来,是不是等定南将军来后再定夺此事?”城南粮仓监督知道私开粮仓之事事关重大,不是李清正一个人就能扛得起来的,他身为城南仓储的主官势必受到牵连,因此岂敢答应李清正,不动声色地说道。

    况且,城南粮仓监督虽然在宣化城为官,但是确实户部直属的官员,因此李清正并不是他的上司,李清正的公文对他来说并无法律效力。

    除非宣化粮仓的最高官员――宣化粮仓主事下达了开仓的公文,城南粮仓监督这才敢开仓放粮,这也意味着宣化粮仓主事将责任承担了下来。

    听到“定南将军”四个字,李清正的脸上顿时流露出一股复杂的神色,眼前不由得浮现出了李云天的影像来。

    当李清正接到朝廷再次派兵平定交趾叛乱的公文时,无论如何他都没有想到这次带兵来交趾的竟然会是李云天,而不是周征和张辅这样的经验丰富、战功赫赫的勋贵。

    不过,转念一想的话李清正又觉得李云天带兵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当年他离开京城时李云天曾经到城外送他,不仅拜托他治理好宣化府的政务,还说过要去交趾看望他。

    那个时候李清正正在气头上,觉得李云天说的话充满了讽刺和挖苦,故而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如今看来李云天履行了其当年的诺言,果然来了交趾这种蛮荒之地,而且还是作为平叛大军的主帅。

    对于李云天,李清正的感情非常复杂,原本他以为来到宣化府后就不会与李云天有什么瓜葛,可是事与愿违,在家人和朋友写给他的信中却提起了李云天。

    家人告诉李清正,自从他走后李云天非常照顾家里的生活,而朋友们则惊讶地告诉了他一个消息,李云天竟然为了他在太和殿与弹劾他的官员展开了激辩,最后使得宣德帝放弃了惩处他的念头。

    宣德帝登基后,对李清正在洪熙帝驾崩前上的那道奏章耿耿于怀,认为李清正在众臣面前羞辱了洪熙帝,这才导致了洪熙帝忽然驾崩。

    朝中的官员并不乏那些揣测圣意之人,再加上平常与李清正有仇的官员,纷纷上疏弹劾李清正,其中最为恶毒的理由就是李清正明知洪熙帝身体有恙还要用如果激烈的言辞奏事,其心可诛!

    一句“其心可诛”使得那些想要为李清正辩解的官员纷纷知难而退,毕竟洪熙帝确实死在了李清正上疏后,这使得李清正上疏的目的变得扑朔迷离,涉及到了阴谋谋害洪熙帝一事。

    即使是朝中的清流们也无法开口为李清正辩解,说到底“忠君”是清流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正是打着这个旗号清流们才能在朝堂之上畅所欲言,即使是冒犯了皇帝也往往被皇帝所宽容,而李清正的事情无疑是犯了一个大忌。

    既然连清流们都选择了退缩,其余的官员更是不想因为此事而面对宣德帝的怒火,免得陷入谋害洪熙帝的漩涡中。

    就当众臣都以为李清正这次必死无疑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当时身为都察院监察御史的李云天挺身而出,为李清正进行了辩解。

    在李云天看来,李清正身为翰林学士,朝堂上的言官之首,而言官谏言是天经地义之事,李清正上疏奏事并无不妥。

    至于李清正在上疏时言行过激,是他平日里的性格使然,这也正是洪熙帝欣赏李清正的地方,其忠心无需言表,否则的话李清正岂能坐到翰林学士的位子上来?

    因此,李云天认为李清正错就错在了太过耿直,遇事不知道变通,在洪熙帝身体有恙时还上演辞激烈的奏章。

    如今,李清正已经被洪熙帝惩罚,贬去了荒芜偏远的交趾担任知府,已经为其过错付出了代价。

    自隋唐起,历朝历代的帝王都重视言官,谏者无罪已经成为了帝王畅通言路的重要基石,而李清正身为言官之首,岂能因为他的一道谏言就追加其罪责?

    故而,李云天认为不应再旧事重提,以免徒生滋扰。

    李云天的出面使得太和殿的文武百官颇为震惊,不过要是细说起来,也唯有李云天胆敢如此做,先不说李云天深受洪熙帝的信赖,单凭他护送身为太子的宣德帝进京登基,宣德帝就不会怀疑他的忠心,也最能听进他的进言。

    听到李云天提及“言路畅通”四个字,宣德帝知道李云天的用意,要是严惩了李清正,必然会使得言官们进谏时畏首畏尾,进而堵塞了言路。

    而且这也会使得外界胡乱猜测洪熙帝驾崩的原因,正如李云天所说的那些“途生滋扰”。

    所以,左右权衡了一番后,宣德帝按捺下了心中对李清正的怒火,驳回了那些弹劾李清正的奏章,并且下诏以后任何人都不得再提及此事,至此李清正才算真正地从洪熙帝驾崩一事的旋涡中脱身而出。

    李清正得知这件事情后心中可谓是五味杂陈,他最不愿意看见的就是李云天在这件事情上帮他,而且他也弄不明白李云天究竟为何要这样做,难道是要收买人心?

    对于李云天的目的,李清正是百思不得其解,不过心中对李云天的印象无形中已经有了一个改观。!^!

第433章 心意已决

    “从京城到交趾路途遥远,等定南将军来了城外的百姓恐怕早就激起了民变!”

    李清正知道李云天已经向交趾赶来,不过他可没时间等了,神情严肃地向城南粮仓监督说道,“这件事情本官已经决定,你速速让人打开仓门!”

    京城到交趾何止千里之遥,再加上道路崎岖大军行进不易,李云天赶到交趾怎么也得是两三个月之后的事情了,届时城外的那些灾民即使不爆发民变,恐怕也要饿死不少。.

    在李清正看来,李云天身为平叛大军主帅,自然要跟平叛大军的主力在一起,即便李云天派来了先锋部队,可先锋部队的人也没有开仓放粮的权力。

    李清正几天前已经将宣化城缺粮的事情上奏给了朝廷,可算上路上的时间还有朝廷办事的流程,怎么得也需要一个多月才能得到朝廷的回复,而且还不一定会开仓放粮,因为平叛大军也需要粮草。

    虽说李清正已经不再京城里,但毕竟当过翰林学士,接触过许多国家机密大事,故而知道朝廷现在已经拿不出来给李云天平叛用的军资,故而宣化粮仓的这些粮食很可能要留给李云天。

    李清正心里知道,宣化城里的这批粮食现在很重要,可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灾民活活饿死,故而决心打开城南仓储,放粮救济灾民,同时安排人前去与太平府知府交涉,让拦住山口的太平土司撤了关卡放人通行。

    归根结底,事情的源头是柳升的惨败,谁能想象十二万明军竟然会被叛军一句打垮?进而带来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逼得李清正手忙脚乱。

    “没有朝廷的公文,下官万万不敢如此做,请大人体谅。”城南粮仓监督知道此事的厉害,连忙冲着李清正一拱手,躬身说道。

    “来人,将他捆了。”李清正望了一眼城南粮仓监督,沉声向一旁的军卒下达了命令。

    几名军卒闻言顿时一拥而上,按倒城南粮仓监督后掏出绳子将其五花大绑起来。

    “知府大人,千万不可私开粮仓,这可是重罪。”城南粮仓监督抬着头,神情焦急地劝慰着李清正。

    “本官心意已决,只有委屈你了。”李清正面无表情地挥了一下手,城南粮仓监督就被押了下去,此举也是对其的一种保护,将来等朝廷追究责任的时候就不会牵涉到城南粮仓监督。

    “知府大人,三思而后行呀!”城南粮仓监督知道李清正的用意,故而也没有挣扎,被押走的时候冲着李清正疾声高呼着,他十分敬佩李清正的为人,因此不希望李清正栽在这件事情上。

    李清正闻言,双目流露出一丝黯然的神色,他岂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非常严重,可是他现在已经怪不了那么多了。

    “来人,砸开仓门,放粮!”沉吟了一下,李清正高声向他带来的那些人喊道。

    伴随着他的这个命令,几个粮仓的仓门迅速被人砸开,与此同时,十几辆马车依次进入了院内,人们纷纷将粮仓里的粮食往马车上搬,准备运到城外的粥棚赈济灾民。

    见此情形,城南粮仓监督不由得无奈地闭上了眼睛,李清正这次绝对难逃朝廷的严惩。

    “停下,都停下!”当马车上快装满一袋袋的粮食时,一名身穿正五品文官服饰的国字脸中年官员急匆匆地走进了院内,见状不由得大吃了一惊,连忙开口制止了那些装货的人,话语中带有浓重的交趾本地口音。

    听见国字脸中年官员的命令,那些正在忙着往马车上装粮食的人纷纷停了下来,好奇地望向了他。

    “大人,这粮仓可是军事重地,要是私自放粮肯定难逃杀身之祸。”国字脸中年官员快步走到李清正的面前,冲着他一躬身,急声说道。

    “陶大人,本官心意已决,你毋须再劝。”李清正早就料想到国字脸中年官员会来,于是不动声色地回答。

    国字脸中年官员名叫陶季容,是宣化府的土官同知,同时也是水尾县的世袭土官。

    大明建立后,对于西南和西北等布政司境内少数民族的不同境况,元代以来的土司制度进行了改革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措施:

    在那些官府统治雄厚的地区,裁撤原来的土司衙门,改设府、州、县,由朝廷派出流官,担任知府、知州、知县;而在官府统治薄弱的地区则依旧保留土司制度,仍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管理;还有些地区则为“土”“流”兼治,或以流官为主,土官为辅,或以土官为主,流官为辅。

    所谓的流官,指的就是大明从九品以上的官员,这些官员由朝廷任命,在一地干上一段任期后会调任到其他的地方,故而被称为流官。

    根据统计:

    湖广布政司境内设置的土司有:宣慰司二,宣抚司四,安抚司八,长官司二十,蛮夷长官司五;

    四川布政司境内设的土司有:宣慰司二,宣抚司三,安抚司九,长官司三十七;

    而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因遍布蛮夷,因而其府及府以下地方衙门在明初时由于当地土司众多,故而府县衙门内的官员或主官为土官,佐官为流官,或主官为流官,而佐官为土官,也就是土流兼治。

    交趾的情况与贵州、广西和云南相似,也有着众多的土司,故而府、县通常也采用土流兼治的办法,让朝廷任命的流官和当地的土官共同来治理。

    陶季容是反对开仓放粮的,因为私开粮仓在大明额可是重罪,他对李清正十分敬仰,不希望他往死路上走。

    原本,陶季容正在府衙里处理公务,得知李清正带人去了城南仓储后顿时大吃了一惊,意识到形势不妙,火急火燎地就赶了过去。

    可惜他还是来晚了一步,赶到的时候李清正已经让人砸开了粮仓的仓门,倘若要是让朝廷知道了,李清正可就要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大人,只要再过两天,城外那些灾民知道城里已经没有粮食救济他们后自然会散开,前往他处寻找赈济,大人何苦要动这些粮食。”陶季容知道李清正心系城外的灾民,见他语气决然,已经做好了承担罪责的准备,不由得苦苦劝道。

    “交趾已经有两年的兵乱,现在除了宣化城,其他地方哪里还有多余的粮食赈济他们,就连太平府也已经撑不住了,封锁了进入广西的道路。”

    李清正闻言摇了摇头,神情严肃地望着陶季容,“倘若有人趁机煽动滋事,届时恐怕会酿成一场大祸。”

    “大人,你这样做的话就要把自己给折进去了,府里的百姓离不开你。”陶季容见李清正态度依旧坚决,于是冲着他一拱手,躬身说道,“大人,请三思。”

    “本官走后,朝廷会派来其他的官员接任,一定会比本官干得更好。”李清正的双目流露出一丝黯然的神色,随后微微一笑,开口安慰着陶季容。

    “大人!”听闻此言,陶季容知道李清正已经做好了从容赴死的准备,于是双腿一软跪在了他的面前,以头触地,高声说道,“下官代城外的那些灾民谢过大人的大恩。”

    就在这时,院门处传来一阵凌乱的脚步声,一名身穿正七品服饰的文官骑着马急匆匆地进了院里,后面跟着一群拎着刀枪的军卒。

    “知府大人,宣化仓乃朝廷在交趾的军需要地,没有朝廷的公文谁也不能私开仓门放粮,这可是杀头的罪。”那名七品文官是宣化粮仓的主事张勇,看见马车上的粮袋后大吃了一惊,连忙翻身下马,向李清正拱手说道。

    “张主事,城外聚集着二十万忍饥挨饿的灾民,要是再不去赈济他们,很容易就会激发民变,届时后果不堪设想。”李清正闻言,不动声色地说道,“张主事,这件事情是本官做下的,与尔等武官,届时本官自会向朝廷认罪,绝对不会牵连到你们。

    张勇的脸上不由得流露出一丝苦笑,他是宣化仓的最高主官,宣化仓的粮食要是没了的话,他岂能逃脱干系?

    “知府大人,下官职责所在,请大人见谅。”随后,张勇躬身向李清正行了一礼,接着冲着身后的军卒高喊了一声,“听着,私开粮仓是重罪,如果这些粮食被运出去,包括本官在内都要受到朝廷的责罚,现在本官命令,守住门口,不允许一辆马车出去!”

    听了张勇的命令,那些军卒先是迟疑了一下,然后乱哄哄地跑向了门口,关上了院门。

    “来人,把他们给本官拖走。”李清正见状心中暗自叹了一口气,冲着门口的那些军卒挥了一下手,面无表情地下达了命令。

    呼啦一声,院子里的人一窝蜂似地奔向了门口的军卒,由于他们人多,一番扭打后将那些守门的军卒拖到了一边,打开了院门。

    “知府大人,你这是何苦呢?”张勇已经猜到了这个结果,无奈地叹了一口气,他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以后朝廷问起了也可以应对,剩下的事情就只有听天由命了。

    “报!”张勇的话音刚落,一匹快骑冲进了院内,马上的军士跳到了李清正面前,单膝跪地,高声禀报,“知府大人,定南将军已经在城外,指挥使大人请你去认人。”

    “你说什么?”李清正闻言顿时怔在了那里,神情愕然地望着那名报信的军士,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

第435章 当务之急(二更)

    “两位大人,现在宣化府有多少灾民?”

    李云天望了一眼李清正和赵卫德,不动声色地开口问道,在他看来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安顿好那些前来避难的灾民,否则将引发一连串的治安问题和社会问题。.

    “禀大人,宣化府的灾民基本上都在宣化城,下官统计过,城内有灾民五万余人,城外的灾民人数在二十万上下。”

    李清正闻言向李云天一拱手,神情严肃地说道,“大人,下官手上已无余粮赈济那些灾民,恳请大人下令开宣化仓放粮,救百姓于饥苦,防患于未然。”

    “这也是本官所想。”李云天点了点头,望着李清正说道,“不过,宣化城灾民众多,长期无所事事的话必会引发事端,故而要想解决好此事不能单靠赈济,本官觉得不如以工代赈,既使得灾民有事可做,又能给宣化府出力。”

    “以工代赈!”李清正和赵卫德闻言不由得对视了一眼,脸上流露出诧异的神色,这个主意虽好,可是要那些灾民干些什么呢?

    “兴修水利,开荒拓田。”李云天微微一笑,有条不紊地向两人解释道,“本官已经请了皇上的恩旨,灾民凡是在宣化府开垦两亩田地,等平定叛乱后可回乡换取一亩荒地,每名成年男丁最多换取五亩荒地,两年之内免去田赋和徭役。”

    “免去田赋和徭役?”李清正和赵卫德顿时大吃了一惊,通常来说朝廷免的都是田赋,而徭役属于丁税不在免除的行列,否则各地方衙门就无人可差遣,运作将陷入停顿,可李云天竟然让宣德帝同意免除徭役,这可着实不简单。

    “李大人,你安排一下,将灾民每两千人分为一组,划片安置。”李云天微微颔首,肯定了两人的说法,沉声向李清正说道,“另外,从灾民中选出若干名管事者前去管理每组的事务,每个月能领到一份薪俸。”

    “大人,如何选取那些管事者?”李清正闻言点了一下头,觉得李云天这个主意不错,虽然实行起来有些麻烦但确实是管理灾民的最佳方式,如此一来那些管事者的作用将至关重要。

    “先考核,考核通过者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即成为管事者,本官会给他们颁发任命书。”李云天早有准备,有条不紊地说道,“以后这些管事者,本官将优先考虑成为交趾的地方官吏。”

    “此法甚好!”李清正闻言眼前顿时一亮,连连点着头,随后冷笑了一声,一脸不满地望向了李云天,“不瞒大人,下官对朝廷委派来的那些官吏甚为失望,尤其是镇守中官马骐,简直为所欲为,下官已经上了多道奏章弹劾他,可是都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

    交趾布政使司成立后,管辖十五个府,四十一个州,二百一十个县。

    按理说,原本与邻国时常爆发战争的交趾在归入大明的疆土版图后应告别战乱的年代才对,因为中南半岛的国家都是大明的藩属,谁也不敢对交趾不利。

    可惜的是,交趾之所以走到今天这一步并不是外部因素造成的,而是当时朝廷的官员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交趾形势的复杂,结果导致危机从交趾内部迸发,终成燎原之势。

    究其原因,朝廷在处理交趾仪式上有两大失误之处,一是地方官员的选拔太过简单,导致地方官员不仅难堪大任,而且贪腐成风,二是本应替皇家镇守交趾的中官马骐欺上瞒下,为所欲为,大肆搜刮民财。

    由于交趾地处偏远,是人们眼中尚未开化的蛮荒之地,故而朝廷的官员对其并不重视,按照常理交趾的地方官应该由吏部调集官员前去赴任才对。

    不过,因为官员们都不愿意去交趾任职,因此朝廷就对交趾官员的任免采用了另外一种形式:除了重要的官员由吏部调任外,其余的官员从邻近交趾的广西、云南和广东读书人中委派。

    结果可想而知,那些寒窗苦读想要博得功名的读书人自然不会前来交趾为官,而那些被委派来交趾当官的官员素质也就可想而知了,很多都只不过略识文字而已,他们冒险深入交趾这样的蛮荒之地当官,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发财。

    在这些官员的治理下,交趾百姓的生活可想而知了,当黎利等人造反的时候,他们前去归附也就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交趾镇守中官马骐的盘剥,使得原本就被那些地方官员压榨的百姓生活更加困苦,仅孔雀尾一项马骐每年即要一万只,如果数目不足就下令将办理此事之人逮捕严刑拷打。

    在这种情形下,最终使得交趾叛变纷起,遍地战斗。

    值得一提的是,叛军首领黎利本是清化府俄乐县的一名巡检,朝廷任命的土官,当他最开始举兵造反时,交趾布政司左右参政冯贵、侯保立刻知会了交趾都司,让交趾都司调集兵力跟两人前去围剿,而当时黎利势弱本可以被轻松剿灭。

    不过,马骐与冯贵和侯保平日有隙,不愿看到两人剿灭叛匪成功,故而以镇守中官的身份阻挠交趾都司派兵,使得冯贵和侯保仅仅带了数百名老弱残兵前往围剿,结果二人战死,黎利的势力自此一发不可收拾,终于成为了交趾最大的叛军首领。

    这些事情李云天都知道,不过他也对马骐无可奈何,说到底马骐是内侍,归皇家管理,他实在是不便于插手,这才让宣德帝派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东厂厂督王瑾前来处理此事。

    不仅如此,李云天还知道一些李清正他们所不知道的事情,马骐在交趾所搜刮的珍奇异物大部分都送到了宫里。

    例如孔雀羽,就被永乐帝、洪熙帝和宣德帝用来赏给皇族勋贵和文武大臣。

    因此,马骐所做之事虽然该死,但是他却并不怕,毕竟向宫里进贡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也是他为何能在交趾屹立不倒的一个潜在的重要因素。

    说到底,马骐不过是皇家的一个家奴而已,他尽心尽力给皇家办事,皇家自然也不会亏待了他。

    尤为重要的是,皇家对马骐十分信任,有他在交趾当耳目非常放心。

    由此一来,无形中也就助长了马骐的嚣张气焰,成为了交趾不折不扣的太上皇,交趾三司被他牢牢地压住,连交趾布政使黄福也被他赶走。

    可惜的是,马骐有些太过得意忘形,不仅大肆收敛钱财,给自己捞取了不少好处,还干涉了交趾的军政事务,犯了皇家的一个大忌,终将成为一枚被皇家所抛弃的弃子。

    “马中官之事,皇上自有安排,李大人稍安勿躁。”李云天知道李清正对马骐的不满,于是笑着安慰道。

    作为宣化府知府,李清正不可避免地与马骐有过冲突,马骐曾经打着向皇家进贡的旗号向他索要钱财和物品,结果被李清正拒绝。

    李清正可与交趾的那些官员不一样,是从京城里下来的,而且还是堂堂的翰林学士,自然没有将马骐这个阉人看在眼里。

    马骐也知道李清正在京城根基深厚,在官场上有着不少同僚和门人,是个不好招惹的人物,故而也不敢明着招惹李清正,要知道这个倔老头可是连洪熙帝的面子都敢不给。

    因此,马骐私下里给李清正下了不少绊子,两人之间逐渐势如水火。

    “皇上已经准备查处马骐?”李清正闻言眼前顿时一亮,不由得惊喜地望着李云天,他在官场磨砺多年,自然能听出李云天话里的含义。

    “赵大人,宣化府有多少兵力?”李云天微笑着点了点头,随后望向了坐在一旁的赵卫德。

    “禀大人,自从交趾那些暴民闹事起,卑职和李知府就征召了各县民壮,现有兵卒一万二千余人、土兵三千余人。”赵卫德向李云天微微一躬身,沉声回答。

    “赵大人,本官准备从这些兵卒中挑选五千人加入骁武军,你安排一下,届时骁武军的人会对他们进行检测。”

    李云天闻言沉吟了一下,宏声下达了命令,“告诉府里的土司,本官不白用他们的人,每个人本官每月给他们一两银子,如果战死的话本官给他们五两的抚恤!”

    “遵命。”赵卫德闻言微微怔了一下,显得有些意外,向李云天一抱拳应承了下来,随后有些不解地问道,“大人,为何要让他们加入骁武军?”

    “本官也不瞒你们了,本官这次只带了三千骁武军前来。”李云天不由得苦笑了一声,“我军交趾惨败的消息传来,朝野震惊,京城流言四起,百姓们无不视交趾叛军如洪水猛兽,为了平复京城的局势,捍卫我大明的威严,故而本官匆忙出征,哪里有时间准备平叛的大军。”

    “三千人!不是十万人?”李清正和赵卫德闻言不由得大惊失色,神情愕然地望着李云天。

    如果两人没有记错的话,现在骁武军的那些骑兵还在宣化城里沿街大肆宣扬骁武军这次要来十万大军平叛,三千人也就是十万大军的一个零头而已,如何能与有着二十万之众的叛军交战?!^!

    复制本地址到浏览器看最新章节

第436章 坏消息(三更)

    “兵不厌诈,本官这样做是为了稳定交趾百姓的民心。.”

    李云天见李清正和赵卫德神情震惊,于是微微一笑,有条不紊地说道,“本官准备在广西征兵,等明年就会有一支数万人的骁武军,届时就是那些叛军的灭亡之日。”

    “大人,你准备在广西征兵?”

    李清正和赵卫德再度感到意外,不由得对视了一眼,两人原本以为李云天会调集北方明军各地方卫所的精锐南下,万万想不到他竟然会在广西征兵,广西卫所的士兵的战斗力可远远不及北方卫所的军队。

    “广西的气候和地形与交趾最为相似,从广西征来的士兵最适合到交趾参战。”李云天知道两人心中所想之事,不动声色地解释道,“本官这次征兵不仅面向军户,而且也面向民户,只有达到本官标准之人才能参军,本官相信他们不会令本官失望。”

    “大人,下官觉得不宜让本地士卒和土兵加入骁武军,以防消息泄露,使得叛军知道大人此次前来兵力不足。”赵卫德知道木已成舟,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唯有想办法应对,故而沉吟了一下,神情严肃地说道。

    “这个消息是瞒不了的,叛军终究会打探出来,与其这样不如本官亲自告诉他们本官兵力不足。”

    李云天闻言摇了摇头,微笑着向赵卫德说道,“兵法有云,实则虚之,虚则实之,他们越是轻视本官,那么对本官越为有利。”

    “大人是故意泄露的消息?”赵卫德终于明白了过来,李云天这样做并不是因为疏忽,而是有意为之,脸上顿时充满了惊讶的神色,有些不明白李云天此举的意图。

    “现在交趾的战况如何?”李云天笑着点了一下头,由于涉及到军事机密,他并没有再解释什么,而是望向了李清正。

    “叛军已经攻占了交趾三分之二的地区,除了清化城外,我军交州以南地区悉数陷落。”李清正脸上的神色不由得一暗,沉声说道,他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堂堂的大明雄师竟然会被交趾的叛军打得落花流水。

    “清化城守将是谁?”李云天顿时觉得有些意外,不由得问道。

    交趾的地形有些怪异,它位于中南半岛的东部,北面的地域开阔,而南面的地域却沿着海岸线呈斜长状,南北相距两千余里,而东西最窄处只有一百里。

    如果从空中往下看的话,交趾所辖的地域呈现出一个倒置的葫芦形状,葫芦头很大,而葫芦肚子却细长。

    清化城位于交趾的中部,正好在葫芦头和葫芦身子的连接处,是黎利的老巢。

    如今叛军已经推进到位于交趾中北部的交州城,交州城以南地区几乎都成为了叛军占领区,而清化城竟然还在明军手中,着实令李云天感到诧异。

    “禀大人,清化府知府是罗通,永乐十年的进士,曾经巡按四川,清化卫指挥使是打忠,曾经在英国公南征的时候立有军功,得以世袭清化卫指挥使。”李清正闻言将清化的两名重要文武官员向李云天做了介绍。

    “不容易呀!”李云天闻言微微颔首,罗通和打忠能在叛军的腹地守住清化城,看来还是有几分本事的,倘若交趾各城的守将有两人十分之一的能耐,交趾的局势也不会如此严峻。

    “大人,据下官所知,成山伯曾经下令罗通和打忠弃城,不过两人依旧坚守。”这时,赵卫德不由得开口说道,不动声色地表达着对成山伯的不满。

    “噢?”由于信息不通,李云天还真的不知道这件事情,显得有些惊讶,随后就无奈地摇了摇头,以王通的为人这种事情可是做得出来的,否则也不会派人送黎利请求册封陈暠为安南王的奏表。

    “大人,下官昨天得到一个消息,也不知道是真是假,说成山伯七天前集合了交趾城的官吏军民出城,在城外立坛与叛首黎利结盟,相约退兵,并宴请黎利,赠给了黎利锦绮,而黎利也回赠宝物为谢。”赵卫德迟疑了一下,沉声告诉了李云天一件事。

    “什么?”李云天闻言顿时大吃了一惊,他万万想不到王通竟然敢私下与黎利议和,这可是弥天大罪,形同叛国。

    “你是说,成山伯与叛首相约退兵?”随后,李云天意识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不由得望向了赵卫德,急声追问道。

    黎利送来的奏表意思很明确,要朝廷册封陈暠为安南王,这意味着交趾将再次成为大明的属国,而王通的退兵其实就是从交趾撤军,难道王通有如此大的胆子,胆敢违逆宣德帝的圣旨?

    不过下一刻,李云天就明白了过来,七天前朝廷的公文刚刚送到宣化府,而宣化府和交州城所在的交州府中间隔着太原府和三江府,王通根本就不知道宣德帝已经下次再次平叛交趾的事情。

    交州城是交趾最大同时也是城防最坚固的一座城池,本来李云天还想凭借交州城的城防阻挡住叛军的攻势,可如今看来这将成为一个奢望,七天的时间足够王通布置好撤兵的事宜,他先前对交趾的部署将被完全打乱。

    “禀大人,卑职也只是听说而已,如今交州府到处都是叛军,消息传递不便,也不知道是真是假。”李清正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件事情,神情诧异地望着赵卫德,赵卫德谨慎地回答。

    “赵大人,你派人即刻赶去三江府打探消息,如果……如果成山伯真的撤了兵,那么立刻停止前行,就地驻扎在三江府,等待本官前去。”李云天的眉头微微皱了皱,沉声向赵卫德说道。

    “卑职遵命。”赵卫德知道事态紧急,因此不敢怠慢,起身冲着李云天一拱手,急匆匆地离开,前去安排人手赶赴三江府。

    “这个成山伯,可坏了我大事,让我如何向皇上交待!”等赵卫德走后,李云天不由得冲着李清正苦笑了一声。

    李云天知道黎利并不想与大明的关系搞得太僵,故而想以交州府为界限,与黎利达成一个停战协议,将交州府以南的地区交给黎利自治,而交州府以北地界依旧归大明,以此来争取喘息的时间,整编从广西征募的士兵。

    交州府以南地区有十二府、直隶州,面积占了交趾的三分之二,这是黎利绝对愿意看见的一幕,已经达到了他造反的目的,绝对不愿意与拥有数百万大军和上亿人口的大明死扛到底。

    可是,倘若王通撤离了交州城,那么交州府可就保不住了,届时也将成为黎利的囊中之物,明军控制的地区无疑将进一步减小。

    尤为重要的是,交州城是交趾三司的治所所在地,也就是交趾的省会,其政治意义远远大于战略意义,事情要是传出去了让大明的颜面何在?

    “大人,这非你之过,毋须自责。”李清正闻言不由得开口劝慰李云天,李云天能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赶到交趾,已经尽了最大的力量,要怪就怪王通胆大妄为,私自与叛首议和。

    “李公,现在没有外人,你称呼我‘复生’即可。”李云天笑了笑,向李清正说道,不仅尊称李清正为“李公”,言语中透露出一股亲密,更显得无比和蔼。

    “既然大人如此说,那么下官恭敬不如从命了。”李清正顿时笑了起来,如果换做以前他会觉得李云天此举非常虚伪,是在拉拢他,不过现在不一样,他认为李云天不拘小节,性格直爽,两人之间的恩怨早已经烟消云散。

    “李公,你有没有黄福黄大人的消息?”李云天随后想起了一件事情,不由得问道。

    黄福以工部尚书和詹事府詹事的头衔随着柳升大军前来交趾,准备总掌交趾布政使司衙门和按察使司衙门,自从柳升兵败后黄福就音讯全无,也不知道是死在了乱军中还是逃了一命。

    对李云天来说黄福可谓至关重要,黄福在交趾为政十九年,广施仁政,深得交趾百姓爱戴,也因此与马骐交恶,如果有黄福来助他一臂之力的话,那么交趾以后的事情将变得容易很多。

    “我也没有黄大人的消息,如果黄大人能一直留在交趾,交趾也不会成为今天这幅模样,阉宦误国呀!”听李云天提到黄福,李清正脸上的神色不由得变得暗淡下来,颇为感慨的说道。

    李云天闻言不由得一声苦笑,李清正口中的“阉宦”自然指的是交趾镇守中官马骐,如果不是马骐排挤陷害黄福,黄福也不致于离开交趾。

    而黄福不离开交趾,马骐和交趾的那些地方官就不会变本加厉地盘剥百姓,最终导致了交趾爆发了比先前几次更大规模的叛乱,进而使得事态一发不可收拾。

    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李云天看来,即使黄福在交趾顶多也就是推迟交趾叛乱的时间,如果不撤换交趾的那些贪婪的地方官员,叛乱终究会爆发。

    而他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纠正这个错误,先让王瑾拿下马骐,再撤换交趾的地方官员,进而解决交趾叛乱的根源,这才是长治久安之计。!^!

    复制本地址到浏览器看最新章节

第437章 赈济

    就在李云天进入宣化城的当天下午,一直紧闭着的宣化城城门打开了。.

    在城外灾民愕然地注视下,宣化卫的士兵们将一辆辆装满了粮袋的马车赶出了城,在灾民聚集的地方设立了数十个粥棚,正式拉开了宣化城赈济灾民的序幕。

    当灾民们排着队领取食物的时候,放赈的士兵告诉他们是宣德帝下诏打开宣化城内原本储存军粮的粮仓赈济他们,可谓皇恩浩荡,使得灾民们纷纷高呼“皇上万岁”。

    与此同时,宣化府知府衙门在城内和城外都贴出了告示,告示上说定南将军已经下令,将在灾民和宣化城的百姓中征召管理灾民的人员,像衙门里的官员一样享有俸禄,并且等平定交趾叛乱后举荐政务优异者为官。

    除了“征召令”外,告示上还有“开荒归田令”和“以工代赈令”,给那些无所事事的灾民们都找到了活干。

    尤其是“开荒归田令”,在灾民中掀起了轩然大波,使得灾民们纷纷沸腾了起来,谁也不会想到定南将军竟然会下达这样一条法令,只要在宣化府开垦十亩荒地那么等平定叛军后就能在户籍所在地得到五亩荒地。

    田地在古代社会是最为重要的资产,尤其是像交趾这样落后的地区,百姓们更是将田地视为命根子,如今只要开荒就能得到田地,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很显然,李云天此举不单单是要安置这些灾民,同时也是为了收买人心,以及促进交趾的农业发展。

    此次交趾的叛乱声势浩大,不少交趾当地的大氏族和土司都涉及到了里面,李云天准备拿他们开刀,将他们的土地分给交趾那些没有参与叛乱的百姓。

    如此一来,那些大氏族和土司就失去了支撑他们家业的根基,同时朝廷也会获得那些得到土地百姓的拥戴,可谓一举数得。

    开荒归田令和以工代赈令虽说是两个法令,但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简单点来说的话,那就是以工代赈令是开荒归田令的前提:

    只有派人从事以工代赈任务的家庭,才能得到在宣化府开荒的权力,按照每个家庭成年男丁的数量分配一块开荒区域。

    李云天已经让人紧急从太平府调用农具,并且下令太平府和宣化府的铁匠连夜打造锄头和铁锹,尽可能多的给灾民提供用来干活的农具。

    年后,在扬州城竞得了交趾商业专营权和采矿权的那些商贾会把李云天需要的物资运来,里面包括大批的农具和种子,正好可以赶上春耕,使得明军控制的地域尽快恢复农业生产。

    李云天相信,等到那个时候他一定能与叛军达成停战协议,使得交趾的百姓从两年多的战火中脱身而出,恢复一些元气。

    除了开仓赈济灾民外,李云天还给李清正出了一口气,教训了宣化城那些囤积居奇的粮商,为了稳定宣化城的民心,他下令官府将宣化仓的粮食以平价卖给城里的百姓。

    这使得宣化府居高不下的粮价一夜之间就跌落了下来,宣化城那些高价收购粮食企图屯粮赚取暴利的粮商为此受到了重创。

    宣化城的居民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蜂拥到官方的售粮点买粮,在经历了两天的疯狂抢购后,居民们发现官府售粮点依旧堆积了大量的粮食,购粮的**顿时消退,使得宣化城度过了恐慌性购粮的风潮。

    面对眼前这种糟糕的局势,宣化城的粮商很快就做出了两个不同的选择,一些粮商迅速将粮价调到与官府的标价一样,趁着居民需求量巨大的时机清理手中的存粮。

    另外的粮商则死咬着粮价不放,他们认为交趾的战争还要持续很长时间,而宣化仓的粮食是交趾唯一的战备储粮。

    因此,他们推断李云天不可能全部用来满足宣化城居民的粮食需求,毕竟交趾其他的州府也缺粮,所以宣化城的粮价很快就会再度涨起来。

    可惜的是,这些倒霉的粮商并不知道李云天已经从太平城调粮,满足宣化城百姓的粮食需求一点儿问题也没有,而且明年三月份之前那些获得交趾粮食专营权的商贾会把李云天预定的第一批粮食运来。

    只要过了夏天,交趾的粮食压力将得到有力的缓解。

    交趾的气候和土壤适合种植水稻,可以一年两熟,明年夏天是收获早稻的时间,这批粮食将解决交趾百姓的吃饭问题。

    经此一事,那些赌交趾会继续缺粮的粮商损失惨重,很显然当宣化府的粮食需求达到饱和后,他们的粮食唯有降价,否则难以有吸引力。

    一连五天,李云天都在忙碌中度过,他不仅要处理那些灾民的事宜,给灾民划分开荒的地区以及确定以工代赈的工程,而且还要制定征召管理灾民事宜人员的规章制度、从宣化府士卒和土兵中征募骁武军士兵等等,可谓忙得不亦乐乎。

    随着李云天坐镇宣化城,整个宣化府的局势迅速稳定了下来,被叛军搅得惶惶不安的百姓终于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再也不用担心叛军打过来。

    就在第六天,赵卫德派去三江府打探消息的人急匆匆地赶回,带来了一个李云天不愿意听见的消息,他所担心的事情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王通已经率军撤离交州城,在三江府境内接到李云天的军令后就地驻扎。

    原来,与黎利结盟后的第三天,王通离开了交州城,将交州城拱手让给了黎利,使得黎利兵不血刃地就得到了这座交趾最坚固的城池。

    王通撤离的时候兵分两路,一路由交州守备中官山寿与荣昌伯陈智等人去新安府,从新安府的云屯码头登船经水路回广西钦州,另外一路由其亲自率领,与交趾镇守中官马骐等人经宣化府到广西太平府。

    据赵卫德派去的人回报,王通所带领的北归官吏军民超过了十五万,整个交州城一半以上的百姓跟随他返回内陆,途中接连受到零散叛军和当地土人的袭扰,不少人为之丧命,众多女子被掳走。

    黎利派出叛军尾随在北归军民后面,大摇大摆地进入沿途的城镇,不费吹灰之力就将这些城镇占领。

    如今,不仅整个交州府已经全归了叛军,而且三江府南部地区的一些城镇也有叛军进驻。

    王通一行人到达三江府后,三江城内的形势顿时一片混乱,人心惶惶,那些从内陆迁来的居民和一些土官亲属慌忙收拾行装,准备跟随王通北归。

    一些当地居民趁机对那些内陆居民敲诈勒索,使得那些内陆居民不由得忍气吞声,有些内陆居民的妻女还受到了地皮恶霸的强暴。

    李云天立在交趾地图前,皱着眉头望着交州府东面的北江府,北江府西北面的谅江府数月前已经被叛军,北江府如今处于交州府叛军和谅江府叛军的夹击下,形势危矣。

    随着交州府的丢失,明军不仅失去了交趾最重要的地区,而且在军事上处于了被动,交州城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将成为叛军威慑明军的一个坚固的前沿堡垒,进可攻,退可守。

    李云天在心里估算了一下,明军掌握在手中的州府有镇蛮府、建昌府、新安府、北江府、谅山府、宣化府、太原府和归化直隶州、嘉兴直隶州,共七府两直隶州,面积已经不足交趾的三分之一。

    不过,由于交趾北部地区人口密度大,故而明军所控制区域的人口数约占交趾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二。

    尤其令李云天感到惋惜的是,本来是与叛军对峙前沿堡垒的交州城竟然就这么被王通轻而易举地给抛弃了,着实是可恶。

    可现在事情已经发生,即使将王通千刀万剐也晚了,李云天所做的事情就是收拾交趾的这个烂摊子,稳定住明军在交趾的阵脚。

    唯一令李云天感到欣慰的是,他在宣化城的那些灾民中收拢了不少柳升战败后的溃兵,已经被召集起来进行整训。

    柳升战败后,大量士兵被叛军所杀,剩下的人四处逃散,散落在交趾东北部的谅山府、太原府、宣化府和交趾北部的归化直隶州。

    由于没有朝廷撤兵的命令,那些溃兵不敢离开交趾,而当地的州府也没有能力来安置他们,故而他们就只能与灾民为伍。

    李云天在灾民中设立了十几个报道点,专门用来收拢混杂在人群中的溃兵,作为溃兵最大的聚集地,五六天下来到报道点登记的溃兵已经超过了万人。

    能从叛军刀口下死里逃生的士兵自然都是精壮悍勇之辈,那些身体羸弱的人早就死在了战乱中,虽然那些溃兵看起来憔悴消瘦,身体虚弱,但在李云天相信只要调养上一段时间就能使他们生龙活虎。

    故而,在李云天的安排下,骁武军专门抽调出了一百多人专门对那些溃兵进行整编,饮食标准比照骁武军,他们以后将成为李云天手头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不仅宣化府,谅山府、太原府和归化直隶州的军政主官都已经收到了李云天的命令,让他们收拢散落在他们那里的溃兵,好生照顾,然后送到宣化城来。

    说实话,李云天没想到会收拢如此多的溃兵,在朝廷接到王通通报中,柳升大军伤亡惨重,几近全军覆没。

    如此看来王通夸大了明军所遭受的损失,或者说他根本就不清楚柳升大军的伤亡状况,又或者说他是刻意而为,使得外界认为叛军势大,为他避战、怯战寻找借口。

    不管王通为何这样做,对李云天来说则是一个好消息,他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兵力,而这些死里逃生的溃兵无疑是绝佳的兵员。!^!

    复制本地址到浏览器看最新章节

第438章 驰援(二更)

    “一失足成千古恨!”李云天一开口,王通立刻认出这名嘴角有着胡子的护卫是他,明白李云天用了替身,苦笑一声后向李云天一躬身,“罪官知罪,请总兵大人治罪。.”

    “成山伯,你是战功赫赫的靖难功勋,怎会犯如此错误?”李云天见状不由得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语气沉重地说道。

    “罪官辩无可辩,甘愿受惩。”王通闻言脸上流露出复杂的神色,神情黯然地说道。

    柳升战败后,王通本以为宣德帝会答应黎利的奏表,封陈暠为安南王,了结交趾的战事。

    王通之所以会这样想并不是空穴来风,他奉命率军来交趾平叛的时候参与了宣德帝举行的御前会议,知道户部所执掌的国库底细,清楚柳升这次平叛已经掏空了户部的家底,宣德帝已经无力在短时间内派兵来交趾平叛,除非对百姓加赋。

    作为京城勋贵的一员,王通自然清楚宣德帝和洪熙帝一样,都采用了休养生息的国策,贸然加赋的话无疑是否定了宣德帝先前的施政纲领,这可绝对不是宣德帝愿意看见的。

    况且,交趾这片蛮荒之地与两京十三省不同,是后来加入大明版图的领土,与王通一样,朝中的很多文武官员并没有重视它,而是视其为鸡肋,在生死关头王通自然也就将其弃之了。

    王通在赌,他赌宣德帝会恩准黎利的奏表,故而提早撤离了交州城,结果酿成了弥天大祸。

    其实,由于交州府与三江府之间的通路已经被叛军截断,王通是在进入三江府后才知道宣德帝已经下诏让李云天率领骁武军前来交趾平叛的事情,其遭受的打击可想而知,北归的军民自然不能再走,故而在三江城等待李云天来收拾残局。

    王通以为李云天还有两三个月才能抵达交趾,万万没有想到他会来得如此之快,看样子并没有与平叛大军一同行进。

    这样也好,他也能早点从此事中解脱,对于交趾目前的糟糕局势他早已经无能为力,否则也不会铤而走险从交州城撤军。

    李云天并没有责怪王通什么,也没有追问王通为何要擅自撤离交趾,只是简单地询问了王通一些事情后就让狱卒将其带了回去,并让狱卒将王通的手铐脚镣取下,第二天将其押往京城交给宣德帝定罪。

    虽说王通犯下大错,但他毕竟是大明的勋贵,在宣德帝没有判其有罪前岂能给王通带上刑具?

    离开大牢后,李云天去了三江府府衙。

    交趾三司的主官、王通所率平叛大军的将领以及三江府知府、三江卫指挥使等人已经在府衙后院的会客大厅等候他的大驾,交趾镇守中官马骐也在现场就座,而且坐在左侧上首位的座位。

    “参见总兵大人。”见那名假定南将军进门后,屋子里的人纷纷起身,躬身向其行礼。

    “免礼!”假定南将军冲着现场的人向上虚空抬了一下手,大步走到大厅正前方的主座,落座后面无表情地说道,“本官有要事商议,闲杂人等退下,没有本官的召见不得靠近。”

    伴随着假定南将军的这个命令,屋子里的侍女和各位官员的随从纷纷离开,两名骁武军的护卫咣当一声关上了大门,使得房间里的气氛顿时变得有些压抑。

    现场的官员以为那名假定南将军要对大家训话,纷纷神情紧张地望向了他,心中忐忑不安。

    此次撤离交州城事关重大,岂非王通能独自扛下的?当时在交州城的官员都会或多或少受到牵连。

    出乎众人的意料的是,房门关上后,端坐在上首位的定南将军忽然起身,向立在其后方的一名嘴角留着胡子的年轻护卫一躬身后退向了一旁,那名年轻护卫大马金刀地坐在了座位上。

    “本官与诸位大人是第一次见面,说实话,本官本以为咱们应该在交州城里会面,岂料会是在这里!”李云天扫视了一眼现场神色疑惑的众人,语气冷峻地说道。

    听到李云天提起交州城,除了三江府知府和三江卫指挥使外,其余的官员身子禁不住绷了起来,心中纷纷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俗话说的好,新官上任三把火,作为宣德帝亲自任命的定南将军,手握交趾军政大权的李云天来到交趾后肯定要先立威,以震慑交趾的文武官员。

    如今可好,还没等李云天找立威的借口,交州城的官员们就随着王通私自撤离了交趾省府,这等于是敲锣打鼓地将把柄送到了李云天面前,李云天只要愿意的话能轻易地将他们搓圆捏扁。

    在众人看来,交州城的丢失绝对会引发京城朝野的震动,这件事情肯定需要有人来负责,李云天绝对不愿意背这个黑锅的,而且他也背不上这个黑锅,那么在场的这些官员无疑就要倒霉了,追究起责任来一个都跑不了。

    “虽然交州城被叛军占领,本官相信只要诸位同心同德,齐心协力,那么终究会将其夺回来。”

    李云天见在座诸位官员的脸色变得难看起来,有些人的额头上甚至渗出了汗珠,知道他们现在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于是语峰一转,宏声说道:

    “如今交趾叛军势大,我军处于劣势,要想赢得交趾这场仗必须目光长远,不应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在本官看来现在的当务之急是稳定阵脚,将叛军阻挡在我军所控制的地区外。”

    “事已至此,本官也就不再多说什么,希望诸位各司其职,随本官一起打赢交趾的这场仗,目前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叛军挡在三江城外!”

    说着,李云天扫了一眼现场的官员,面色猛然一寒,冷冷地说道,“本官丑话说在头里,如果让本官知道有谁玩忽职守,刻意懈怠,那么本官一定不会放过他!”

    “谨遵大人教诲!”在座的众人闻言不由得愕然对视了一眼,听李云天话里的意思好像并不打算追究他们丢失交州城的责任,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气,随后连忙向李云天一拱手,齐声回道。

    “三江城是我军距离叛军最近的一座城池,叛军绝对不会坐视我军在这里,迟早会有一场大战。”

    李云天闻言点了点头,沉吟了一下后宏声下达了命令,“本官已从宣化仓调集了一批粮食到太原城,布政使司衙门和按察使司衙门的人明天一早立刻护送城外的交州百姓前去太原城,其余人等随本官守城,务必要让叛军无法越雷池一步。”

    “遵命!”在场众人随即起身,冲着李云天一拱手,高声回答。

    “总兵大人,叛匪来势汹汹,您可是交趾的主心骨,岂能身临险境?依杂家来看,您还是坐镇太原城,另选将领来守三江。”

    随后,不等李云天下令结束此次会面,一个公鸭般的嗓音从李云天的右前方传来,一直坐在那里的马骐站起身,微笑着向李云天说道。

    “对……对,总兵大人乃中流砥柱,岂可亲自涉险。”

    “总兵大人,卑职愿守三江城。”

    “杀鸡焉用牛刀,总兵大人还是去太原城坐镇的好。”

    ……

    马骐的话音刚落,现场众人就七嘴八舌地议论了起来,纷纷劝李云天离开三江城。

    “三江城一破,太原府危在旦夕,使得叛军足以威胁宣化府,后果不堪设想。”

    李云天见状向下按了一下手,房间里立刻安静了下来,众人齐刷刷地望着他,他沉吟了一下,神情坚毅地说道,“诸位毋须再劝,本官心意已决,准备与三江城共存亡,以待援兵的到来。”

    听闻此言,现在的人不由得面面相觑,谁也没有想到李云天竟然要死守三江城,惊愕之余心中对这位年轻的总兵大人刮目相看,无不暗自钦佩他的忠烈,以李云天的身份和地位能做出这种选择殊为不易。

    说实话,面对交趾目前的这个烂摊子,要是换作其他勋贵来当总兵的话,早就明智地往后撤了,反正交州城丢失的责任在王通等人的身上,再加上援兵为至,谁还会待在三江城这种险地,搞不好就是死路一条。

    而李云天却为了给援兵创造机会,同时也是为了大明的颜面,毅然决定留在三江城,忠勇无双,堪称大明文武官员的楷模。

    此时此刻,在场的这些官员没有一个人知道,李云天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援军,所谓的十万骁武军只不过是李云天的对外宣传而已,目的是稳定交趾民心,实际上从陆路赶来的援军还不到三千人。

    “总兵大人一路赶来辛苦了,杂家晚上备宴给大人接风洗尘,还望大人能赏脸光临。”议事结束后,现场的官员纷纷快步离开前去准备各自的相关事宜,马骐等人走得差不多了,起身来到李云天面前,满面笑容地说道。

    “马中官,本官事务繁忙,实在是走不开,你的心意本官心领了。”李云天闻言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婉拒了马骐。

    “是……是,交趾的事情千头百绪,离不开大人坐镇。”马骐知道李云天说的是实情,连连点着头,随后凑上前笑着低声说道,“既然大人公务繁忙,那么杂家晚上就让人把一些不值钱的交趾山货给大人送来,希望大人有时间的话能尝尝鲜。”

    有意无意的,马骐在“不值钱”上加重了读音,很显然他口中的“交趾山货”没有表面意思那么简单,想要暗中贿赂李云天。!^!

    复制本地址到浏览器看最新章节

第440章 感恩戴德(二更)

    马骐之所以要贿赂李云天,自然是想要李云天对他在交趾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很清楚自己这些年来在交趾干了些什么,更知道交趾一些官员对他恨之入骨。.

    如今交州城已失,交趾形势万分危急,万一交趾守不住了,肯定会有交趾的官员上奏章弹劾他。

    说实话,背靠着皇家的马骐并不怕那些官员的弹劾,否则岂能在交趾镇守近二十年?连黄福这样的文官重臣都被他整了下去。

    不过李云天可与黄福这样的官员不一样,深受宣德帝的信赖,在宣德帝面前说话很有分量,再加上交趾糟糕的战局,马骐不由得担心自己要背交趾失守的黑锅,故而开始给自己铺后路。

    只要李云天不介入他的事情,那么马骐有把握顺利度过这次危机,要知道他在交趾这些年可不是白待的,不仅与金英、王瑾这些宫里的大太监交好,而且还时常从交趾运来一些新奇的物品孝敬张太后、胡皇后、孙贵妃和几个国舅,早就已经编制了一张牢固的关系网。

    “马中官,那些山货还是留给司礼监首席秉笔王太监吧。本官来之前听闻了一些与马中官有关的流言蜚语,不知道事情的真假,为了稳妥起见奏请了皇上,皇上派王太监前来彻查。”

    李云天清楚马骐的心思,可是他怎么可能收受他的贿赂,沉吟了一下后,压低了音量向马骐说道,“马中官,王太监是东厂的厂督,这次可是带了锦衣卫来,马中官可要好生应对才是。”

    “多……多谢总兵大人!”当听到李云天前面一句话时,马骐脸色不由得大变,还以为李云天在宣德帝面前告了他的黑状,不过随着李云天后面那句话的提醒,他先是微微一怔,随后意识到了李云天的用意,连忙向李云天道谢。

    显而易见,李云天如果真的要在宣德帝面前告他黑状的话肯定不会提醒他王瑾来的事情,而且还好心地提醒他要小心应付。

    在马骐看来李云天此举无疑帮了他一个大忙,原因很简单,既然连李云天都知道他在交趾的事情,那么很显然朝中有人在议论他在交趾的是非,否则与交趾没有半点关系的李云天绝对不会无缘无故地因为他的事情奏请宣德帝。

    马骐很清楚,柳升的战败导致了交趾事态的进一步恶化,朝中的那些文官绝对会抓住这个机会向宣德帝弹劾他,这已经不仅仅是他与黄福这样的文官在交趾有恩怨那么简单,更为重要的是谁来为交趾现在的糟糕局势负责。

    很显然,治理交趾地方政务的文官们与镇守交趾的马骐都对交趾走到如今这个地步负有责任,这意味着双方都有理由来攻击对方,推诿责任。

    朝堂中的文官集团自然不愿意来背负交趾失利的责任,故而肯定会对马骐群起而攻之,将所有的罪责都推到他的身上。

    马骐自然也不是好惹的,那些宫里的大太监们届时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他吃亏,这已经不是马骐与文官的私人恩怨,而是事关内侍的声誉,谁都不想背负一个“阉宦乱政”的骂名,肯定会在宣德帝面前替他说话,如此一来这就演变成为了文官集团和内侍的冲突,

    说实话,马骐现在并不愿意看见这一幕的发生。

    虽然自从永乐帝起内侍的地位和权力提升了不少,但依然无法与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相抗衡,此时若是斗起来的话绝对会落于下风。

    马骐现在依仗的是张太后、胡皇后和孙贵妃,关键时刻只要她们能给他在宣德帝面前说一句话,足以影响到宣德帝的决断。

    如今,李云天率先向宣德帝提及马骐在交趾的事情,使得宣德帝派王瑾来彻查马骐,既避免了文官插手,又能堵住那些文官的嘴,可谓一举两得。

    马骐并不怕王瑾来查,他当年在南京的时候和王瑾之间的关系不错,而且此事事关交趾失利的责任,并不是一起单纯的贪污舞弊案子,王瑾必定不会对他痛下杀手,让他来背交趾失利的黑锅,进而令内侍的形象和声誉受损。

    其实,李云天这样做纯属无奈,交趾的仗打到今天这个份儿上,需要的是大家万众一心过度难关,而不是追究谁的责任,这就是他先前为何没有就交州城丢失一事问责那些官员的重要原因。

    况且,马骐的事情并不只是单纯的贪污受贿而已,因为交趾战事的失利里面涉及到了文官集团和内侍集团之间的较量,他可不愿意双方围绕交趾大动干戈,进而影响到交趾的军政事宜,因此采用了低调的处理方式。

    马骐能在交趾镇守二十年,期间被交趾和朝廷官员弹劾无数次而屹立不倒,这使得李云天绝对不会小看他的能力。

    随着宣德帝在皇宫里开设太监讲堂,允许小太监们读书识字,像文官一样经历寒窗苦读,并逐渐将给内阁阁老们奏章披红的权力下放给司礼监的那些亲信宦官,李云天就知道内廷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

    年轻的宣德帝现在可谓势单力薄,需要一个帮手来帮他对付朝堂上的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数遍京城的各方人员,有谁能比依附皇家的内侍更对宣德帝忠心耿耿的?

    故而,李云天不希望与内侍交恶,可又不能放任名声已臭的马骐继续留在交趾,于是采取了一个圆滑的办法,抢先朝中的文官一步,以隐晦的言语奏请宣德帝马骐在交趾名声不佳,进而使得宣德帝派来了王瑾。

    作为司礼监的二把手,宣德帝身边最亲近的宦官之一,王瑾如何查马骐都不要紧,属于内侍的内部事务,不仅马骐无话可说,也堵住了那些文官的嘴巴。

    即使朝廷的那些文官想要借此生事,如果交趾的那些官员们不配合的话也毫无办法,很显然,李云天之所以会在丢失交州城一事上放了交趾的官员们一马,那些官员清楚他们在马骐这件事情上该如何做。

    再者说了,交趾的那些官员在当地为官多年,能有几个像黄福那样清廉耿直的?

    李云天作为交趾的最高军政主官,如果能站在交趾官员这一边的话,他们根本不怕内侍说三道四,反正内侍又不可能来交趾查案,能即使朝廷派人来查案也是文官,面对丢失交趾责任这件事关文官声誉的大事绝对会向着他们。

    可现在李云天既然不追究交州城丢失一事,那就表明他准备将这件事情给扛下来,又奏请宣德帝派王瑾来查马骐,摆明了是想在交趾息事宁人,交趾的那些官员再闹腾的话那就是自己往枪口上撞,谁吃饱了撑得再去闹腾。

    至于交趾之所以落到今天这步糟糕的境地,完全可以找借口将责任推倒那些造反的叛军身上,说他们早有图谋也好,居心叵测也罢,只要交趾的叛军成为了靶子,无论交趾的官员还是马骐都将从这个是非的旋涡中脱身而出。

    面对马骐,李云天玩了一手漂亮的以攻代守,主要向其“通风报信”,既让宣德帝派王瑾查马骐,也让马骐对他的感恩戴德,无形中就化解了与马骐之间的这个小纠葛。

    马骐向李云天千恩万谢一番后离开,他在宦海沉浮三十年,能分得清楚李云天这样做是善意还是恶意。

    与先前交趾的几位勋贵出身的总兵不同,李云天是两榜进士,是朝堂上不折不扣的文官,此次来交趾肯定会有人向他告马骐的状,而李云天作为交趾的军政主官不可能无动于衷。

    不过,李云天并没有奏请宣德帝派文官来查马骐,宣德帝最后派来的是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王瑾,足以表明李云天在马骐一事上的态度,马骐得了这么大的一个人情,自然要感激不尽了。

    随着李云天进驻三江城,三江城内混乱的局面立刻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他带来的那两千土兵负责维护城内的治安,对那些为非作歹的暴民一律抓起来关进大牢。

    其中,凡****妇女、谋害人命者,一经查实当即拉到三江城的菜市口处斩。

    城里那些趁着明军撤离兴风作浪的暴民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大明的定南将军忽然之间就来了三江城,因此大量的暴民被抓进了牢里,由于大牢容纳不下那些多的人,故而就将一部分人关进了军营。

    而那些****妇女和手上沾染人命的暴民,则先被那些土兵押着游街示众,然后带到菜市口砍头,短短三天时间就杀了两三百人,鲜血淋淋的场面使得城内的居民噤若寒蝉,治安迅速得以稳定。

    按理说,那些犯事的暴民在官府审理完罪行后,死刑者的公文要送到刑部审批,只有刑部审批完了才能杀人。

    不过李云天有着“先斩后奏”之权,自然不用那么麻烦,径直就拉出去砍了,以儆效尤。

    与此同时,李云天抓紧时间整编了王通从交州城带来的军队,在三江城摆出了与叛军决一死战的架势。

    而且,在他的命令下,宣化府和太原府的军队悉数出击,开始清剿盘踞在境内的叛军和暴民。

    尤为重要的是,李云天展开了“金元攻势”,向宣化府和太原府的各土司衙门发去了公文,凡是清剿一名叛军或者暴民,赏银一两,战死者抚恤一两,届时官府会派人前去清点。

    很显然,李云天此举是要用金钱来打动宣化府和太原府的那些土司,让他们协助官军稳定地方上的形势。

    至于那些土司杀的是不是叛军或者暴民,李云天就无法掌握了,对他来说那些土司与当地居民越对立,那么对明军就越有利。!^!

    复制本地址到浏览器看最新章节

第441章 各有烦恼(三更)

    虽然李云天想要借助土司的力量来对付叛军和暴民,但他终究不是嗜杀之徒,在给各土司下达命令之前,禁不住又提笔加上了两个限制。.

    在这两个限制里,一是明确了各土司清剿叛军和民乱的区域要由官府划定,通常都是匪患或者暴民聚集地,不得擅自跨区,否则取消所有赏银。

    二是在清剿过程中不得擅杀妇幼,发现一例扣银二两,严惩杀人者。

    在李云天的重金悬赏下,宣化府和太原府的土司们无不趋之若鹜,谁都不想放过如此好的发财机会。

    此时此刻,没有土司会认为大明将输了与叛军的这场战争,虽说叛军现在在交趾战场占据了优势,可是大明乃天朝上国,岂非交趾这些叛军所能比得了的?

    在交趾前面爆发的几次叛乱中,无一不被大明派遣军队剿灭,故而在土司们看来这次交趾叛军难逃灭亡的噩运,他们自然要响应官府的告示前去清剿叛军和暴民,谁也不愿意眼睁睁地看着白花花的银子溜走。

    而且,在清剿的同时也能顺带在那些叛军和暴民居住的地方劫掠一番,何乐而不为?

    随着李云天清剿公文的下达,宣化府和太原府各土司纷纷派出土兵,在官府的指引下前去清剿叛军和暴民的聚集地,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彻底平定了两地的匪患和民乱,将在两地活动的叛军给赶了出去。

    事后经官府统计,宣化府和太原府各土司共剿灭叛军和暴民高达五万余人,其中杀死叛军、暴民一万多人,俘虏叛军、暴民三万多人。

    李云天并没有审问那些被俘的叛军和暴民,这些人是否被土司们冤枉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李云天可以顺势将他们迁往广西内陆地区,如此一来无形中就削弱了叛军的基础,同时也促进了交趾和广西地区的民族融合。

    由于抓获的叛军和暴民太多,宣化府和太原府的土司本来还担心官府赖账,甚至从中克扣,这种事情以前可是屡见不鲜,雁过拔毛已经成为了定例。

    不过,事实并非像那些土司所想的那样,官府的人在点验完各土司所抓获和杀死的叛军、暴民人数后,立刻一分不少地给他们发下了相应的赏金,使得两府的土司着实发了一笔横财,赚了一个盘满钵满。

    经由此事,宣化府和太原府的土司们对言而有信的李云天是好感倍增,一举奠定了李云天在这些土司心目中的诚信形象。

    在李云天看来,宣化府和太原府的叛军和暴民非常好对付,只要用钱财拉拢两地的土司就能将那些叛军和暴民剿灭。

    现在他所面对的最大威胁是来自交州府的叛军,黎利派遣了一万叛军尾随在王通北归大军的后面,顺势接收沿途的城镇。

    当王通在三江城停步不前后,尾随的叛军并没有轻举妄动,而是在距离三江城最近的一个县城里驻扎,静观其变。

    在李云天来交趾前,黎利就已经知道宣德帝下诏让李云天平叛的事情,他刚进交州城时,三江府派来向王通传递朝廷再次平叛公文的信使被交州府境内的叛军擒获,公文送到了他的面前。

    黎利万万没有想到宣德帝竟然会做出这种抉择,他本以为宣德帝会顺水推舟结束交趾的战事,惊愕之余不由得感到一阵头疼:大明雄师百万,又有两京十三省作为依托,倘若战事持续下去对他殊为不利,单单就是耗也能将平叛大军给耗死。

    不过,当获悉此次领军平叛的镇武伯是宣德帝的亲信,不仅是一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而且还是文官出身后,黎利的嘴角顿时流露出一丝轻蔑的笑意,他可不认为一个毛头小子是他的对手。

    交州城是交趾最重要的城池,交趾北方的军事重镇,也是明军赖以依赖的堡垒,如今兵不血刃地就到了黎利的手中,这等于黎利现在已经掌握了交趾战事的主动权。

    黎利相信,只要他这次击败了李云天,那么宣德帝一定会同意册封陈暠为安南王,届时整个交趾将成为他的天下。

    为此,黎利开始调兵遣将,准备向明军控制的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在李云天赶到交趾前占领整个交趾,既是给李云天一个下马威,也是给李云天进攻交趾制造麻烦。

    依照交趾目前的局势,黎利有信心在李云天赶到交趾前攻占那些由明军控制的州府,王通和柳升从京城到交趾走了四五个月,李云天显然也快不到哪里。

    如今王通率军撤离交州城,这给交趾境内的明军无疑是一个重创,故而,只要给黎利三四个月的时间,他就有把握把军心涣散的明军打垮。

    不过,几天后黎利得到了一个令他倍感震惊的诡异消息,那就是李云天竟然出人意料地出现在了三江城。

    由于难以相信这件事情,黎利的第一反应是这是明军故弄玄虚的诡计,李云天根本不可能如此快地就来到交趾。

    几乎与此同时,叛军在宣化城的探子传回了消息,亲眼看见李云天进宣化城,并且打开宣化粮仓放粮赈济。

    这一下,黎利不得不相信眼前这个匪夷所思的事实,宣化粮仓并不归交趾三司管辖,除了户部和交趾总兵外任何人无权调用。

    而交趾总兵柳升已经战死,前任交趾总兵王通和陈智都被困在交州城,即便户部下达了开仓的公文,那么也是下给交趾布政使司,宣化府根本无权开仓,否则就是僭越,毕竟宣化粮仓是要面向整个交趾供给的,而不是单单供给宣化府。

    对于突如其来出现的李云天,黎利不得不重视,因为探子回报李云天这次带了十万骁武军前来交趾,这意味着再过几个月那些骁武军就会抵达交趾。

    因为交趾地处偏远,再加上战局混乱,故而黎利并不清楚骁武军的事情,不过相对前两次的平叛大军,这次平叛大军竟然有了“骁武军”这种名号,着实引起了他的注意。

    于是,黎利让人进行了打探,随后得知了骁武军去年平定汉王叛乱的事情。

    平定汉王的叛乱后,在宣德帝的首肯下,朝廷刻意宣扬骁武军的战绩,对外公布的消息很多夸大之言,这自然使得黎利认为这次来交趾平叛的骁武军是明军的精锐,恐怕比柳升所率之军还要难对付。

    至于骁武军总共有多少人,不要说黎利了,就是京城的那些文武百官,知道者也寥寥无几,而大明完全有组建十万骁武军的能力,黎利当然不会怀疑李云天会在骁武军的人数上作假。

    面对来势汹汹的李云天,黎利的心中非常纠结,他既担心自己对付不了即将到来的骁武军,也担心自己战胜骁武军后会激怒宣德帝。

    上次叛军之所以能击溃柳升取得一场大败,究其原因是柳升的大意。

    作为一名曾经跟随张辅征讨交趾的老将,柳升根本就没有将叛军放在眼里,孤军冒进,再加上平叛大军不适应交趾的气候和地形,以及水土不服、疾病困扰,最终促成了明军的溃败。

    否则的话,如果明刀明枪地干上一场的话,交趾的那些盘踞岂是明军的对手,早就被明军给打趴下了。

    由于李云天的出现,黎利不得不调整他的战略部署,开始收集兵力,准备权力对付三江城的李云天。

    很显然,李云天的价值远远大于那些被明军控制的城池,只要他能迫使李云天投降,或者活捉了李云天,那么明军的士气将深受打击,也成为了替他与朝廷谈判的重要筹码。

    在黎利的调动下,与三江城相隔八十余里的安梁县城里陆陆续续赶来了两万叛军,与先前尾随王通北归军民的一万叛军合并一处,等待着黎利下一步的指令。

    与此同时,李云天也在抓紧时间部署着三江城的防务,三江城原有守军约一万人,加上王通从交州城所带的三万多兵马,以及李云天带来的五千人,总兵力约五万人。

    看起来三江城的明军不少,可是兵员的素质却不敢恭维,老弱病残比比皆是。

    三江卫指挥使司衙门原本只有三千多人,后来从军户中征兵一千,又从地方上强行征募了五千多民壮。

    先不说三江卫的四千士卒战斗力如何,在李云天看来那五千被强征来的民壮完全就是一群乌合之众,除了摆在城墙上充人数外根本就不能打仗,否则必然会发生溃逃。

    至于王通所率领的那三万人,除去了交趾的地方部队外,有一万人是跟他前来平叛的京军,这可谓是交趾现在战斗力最强的一支军队,否则也不会活到现在。

    黎利在击溃柳升大军和伏击沐晟大军后,立刻调集兵力围住了交州城,他曾经试图攻打交州城,结果遇到了城内明军的顽强抵抗,而叛军缺少攻城的器械和经验,面对这种城高墙厚的城池无能为力。

    攻城期间,这支幸存的京军曾经主动出击,一举击溃了城西的两万叛军,在逐渐适应了交趾的气候和水土后,京军的战斗力明显要高出叛军一个档次。

    这使得黎利不敢再强行攻城,于是改攻为守,对其进行围困。

    王通被叛军攻城的举动吓了一跳,再加上连沐晟都被击败,于是放弃了坚守的念头,打起了与黎利议和的主意。

    因此,三江城的明军虽然有五万之众,但在李云天看来能用来作战的兵力也不过两万人而已:一万京军,他从宣化府带来的三千士卒和两千土兵,以及从剩余的明军中挑选出五千名精壮者。!^!

    复制本地址到浏览器看最新章节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263/ 第一时间欣赏执宰大明最新章节! 作者:小黑醉酒所写的《执宰大明》为转载作品,执宰大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执宰大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执宰大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执宰大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执宰大明介绍:
虽不是两袖清风,但他比清官更有民心,百姓对其无不交口称赞。
执宰大明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执宰大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执宰大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