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执宰大明TXT下载执宰大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执宰大明全文阅读

作者:小黑醉酒     执宰大明txt下载     执宰大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732章 错综复杂

    “镇武侯,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咱们还是不要纠结于此,想想如何善后吧。”

    哈密忠义王脱欢帖木儿是一个身材魁梧的中年人,有着一副黝黑的脸庞,岂会听不出李云天言语中的怨气,脸上禁不住流露出一丝尴尬的神色,故作随意地笑着说道。

    “本侯想不明白你们为何要帮北元,难道王爷和忠顺王不知道北元狼子野心,等这边的战事结束后定会觊觎哈密!”李云天闻言眉头微微一皱,神情严肃地问道。

    北元的瓦剌为了控制西陲要地哈密,不仅多次与明朝在西北爆发战争,而且还时常派兵袭扰哈密,忠顺王卜答失里和忠义王脱欢帖木儿应该非常清楚瓦剌的用意才对,可为何还是答应出兵,这令他感到很好奇。

    由于杨云贵还没有建好西域的情报网络,因此李云天并不清楚鞑靼和瓦剌是如何说服关西七卫出兵,他需要从脱欢帖木儿这里了解一些内情。

    “事到如今我也不怕告诉你,此次出兵并非我和忠顺王本意,实在是迫不得已。”脱欢帖木儿闻言不由得苦笑了一声,双目中满是黯然的神色。

    “哦?”李云天的脸上闪过一丝惊讶的神色,他觉得脱欢帖木儿不像是在撒谎,看来这件事情里面确实另有隐情,于是有些狐疑地问道,“忠义王,此话何讲?”

    “侯爷有所不知,我和忠顺王虽然是哈密的藩王,但哈密并非由我二人说了算,军令和政令的发出受到三位都督的节制。”脱欢帖木儿苦涩地笑了笑,神色黯然地向李云天说道,“三位都督都赞同趁着这次皇上亲征失利之际分一杯羹,故而我和忠顺王也无法阻止。”

    哈密卫境内主要由三大部族组成,即回回、畏兀儿(回鹘)和哈刺灰(蒙古鞑靼人),每部各有首领,不相统属。

    哈密的主要官员就是三大部族的贵族,共同协助忠顺王和忠义王治理国事,忠顺王的命令只有得到三部首领的同意后方能得到贯彻执行,这意味着三部首领是管理哈密卫政事的实权派。

    三部的首领和贵族由忠顺王提议后明朝会封给其相应的官衔,例如都指挥同知、都督佥事、都指挥使、都指挥佥事、千户、百户和镇抚等。

    据史料记载,辅佐忠顺王的回回、畏兀儿和哈喇灰首领,大明分立三位首领为都督以统领各自的部属。

    因此,哈密的王权虽然属于忠顺王和忠义王,但实权却在回回、畏兀儿和哈喇灰三个部落中的贵族手里,王权弱而贵族权强,导致三部之间明争暗斗。

    这就导致哈密虽然在西域是一个强国,但因为内部之间的纷争总是受到邻国的侵略和掠夺,例如吐鲁番和瓦剌。

    也就是说,哈密的忠顺王和忠义王只是哈密名义上的统治者,哈密真正的权利掌握在三大部族首领的手中,因此这次哈密东侵起决定作用的是哈密三大部族首领,忠顺王和忠义王只不过是被赶鸭子上架而已。

    其实,哈密的情形与蒙古帝国下辖的许多由蒙古贵族统治的国家类似,由于蒙古人在那些国家的人口中只是少数,这就使得其统治下的百姓绝大多数都是异族人。

    蒙古帝国分裂成大元帝国和四大汗国之前,蒙古帝国下属各个国家的统治非常稳固,这是因为蒙古帝国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相互支援,一旦蒙古帝国下属的一个国家发生叛乱,那么其他国家的蒙古士兵和军队都会浩浩荡荡地赶去支援。

    可自从蒙古帝国分裂后,大元帝国和四大汗国之间已经失去了昔日的亲密关系,从此各扫门前雪,导致一些蒙古帝国所属的国家政权变得极为不稳定,因此出现了王权被架空的现象。

    “瓦剌曾经多次袭扰哈密,三位都督可没少吃亏,他们竟然相信北元,难道就不怕出尔反尔?”

    李云天以前听说过忠顺王府与三大部族之间勾心斗角,只是没想到三大部族的力量竟然已经对忠顺王府形成了压制,沉吟了一下后皱着眉头问道,他并不认为三大部族的首领会轻易相信鞑靼和瓦剌所做出的承诺。

    “侯爷有所不知,北元大汗不仅派人送来了金银珠宝,而且还与我们忠顺王府联姻,将瓦剌卫拉特部首领脱欢的女儿驽温答失里嫁给了忠顺王。”

    脱欢帖木儿闻言嘴角闪过一丝苦笑,无奈地向李云天说道,“由于皇上亲征失利,再加上北元的鼓动,三位都督因此极力赞成出兵,北元答应事成之后将大明陕甘一带划给我们关西七卫。”

    “这件事情忠顺王府的人为何没有向朝廷汇报?”李云天吃了一惊,没有料到北元竟然会让瓦剌卫拉特部与哈密联姻,进而打消了关西七卫的顾虑,毕竟在古代联姻是一种重要的结盟方式。

    只是,哈密出了如此大的事情忠顺王府的长史和纪善竟然没有向朝廷汇报,他们可是朝廷派去任职的汉人,难道也叛变了大明。

    不过随后李云天就意识到,忠顺王府的长史和纪善等人十有**已经被控制住,因此朝廷事前才没有得到丝毫的信息。

    而且,从现在的情形看估计忠顺王十有**也别软禁了起来,据他所知忠顺王卜答失里在哈密过得并不如意。

    由于卜答失里的父亲脱脱是被永乐帝抚养长大,因此哈密当地的蒙古贵族们对卜答失里好像有些排斥,这就使得卜答失里不得不跟父亲脱脱一样,依附大明来对抗哈密的各方势力。

    李云天这次回京特意看了兵部关于哈密兵力调派的记载,永乐帝当年不仅派遣了汉人周安出任忠顺王府长史,刘行担任王府纪善,协助忠顺王脱脱治理哈密,而且朝廷还往哈密派驻了一个千户所警卫忠顺王府,由此可见脱脱当时回哈密袭封王位好像并不怎么顺利。

    值得一提的是,脱脱只在哈密待了六年就暴死而亡,当时卜答失里年纪尚幼,因此朝廷封脱欢帖木儿的父亲兔力帖木儿为忠义王代掌朝政,使得哈密出现了两个王爷共同理政的格局。

    脱脱年轻力壮时突然死亡,使得李云天感到有些蹊跷,因此调阅了礼部的相关文档,发现永乐九年三月丁卯的一道文书,上面写着“忠顺王脱脱未闻戒谕之命,先以暴疾卒”。

    永乐帝将脱脱不得善终归咎于其自身:“尔乃沉湎于酒,不治国事,肆为无道。方谕尔改过,尔遽云亡,盖尔自绝于天也。”

    实际上,脱脱在哈密的表现并不像永乐帝所说的那样不堪,明代许进撰写的《平番始末》上记载:“哈密之人凡三种:曰回回,曰畏兀儿,曰哈剌灰,皆务耕织,不尚战斗,脱脱善抚之,国殷富。”

    由此可见,脱脱的政务其实还是非常优秀,毕竟他幼年时在大明京师长大,接受了系统的教育,永乐帝在脱脱死后之所以有此一说不过是安抚哈密的各股势力而已,表明其并不准备就脱脱暴死一事大做文章。

    同时,这也表明了脱脱在哈密的处境并不好,必将导致卜答失里在哈密的日子也不好过。

    “王府的长史和纪善等人已经被派往边疆处理当地的政务,因此并不知道出兵的事情。”脱欢帖木儿迟疑了一下,回答了李云天的问题。

    李云天的嘴角顿时流露出一丝冷笑,他自然知道这是脱欢帖木儿的一种委婉的托辞,忠顺王王府的长史和纪善等大明派驻的官吏肯定被软禁起来了,王府的长史和纪善只负责处理王府的事务,根本就不可能被派去边疆。

    “忠义王,你准备如何对关西七卫的叛乱行为善后?”不过,李云天现在并不想纠结忠顺王府的官吏被软件的事情,不动声色地望着脱欢帖木儿想要摸摸他的底细。

    “此次我等都是被北元威逼利诱而来,现在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和懊悔,我等会派人去京城向皇上上谢罪表,希望皇上能赦免了我等的罪责,以后我等会全心全力给大明把守西部边疆。”

    脱欢帖木儿闻言面色一整,郑重其事地向李云天说道,“为了表达我等的悔意,我等将向皇上献上贡品进行赎罪。”

    说着,脱欢帖木儿拍了一下手,门外的人就抬进来七个大箱子,打开一看里面装着金银珠宝等物品。

    “哼,忠义王,你拿着从我大明劫掠来的财物当成送给皇上的贡品,你认为皇上会接受吗?”

    李云天扫了一眼那七个大箱子,冷笑着望着脱欢帖木儿,“如果皇上开恩赦免了你们的罪责,那么如何向那些被你们欺凌杀害的百姓交代?如何向天下交代?”

    “镇武侯,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经此这次事件后我们七卫人马肯定不会再被北元利用,因此还望镇武侯能在皇上美言几句,化干戈为玉帛,免除大名府的战火。”

    脱欢帖木儿脸上禁不住一红,随后强颜一笑向李云天劝道,“镇武侯,我们的敌人都是北元,没有必要在这里自相残杀。”

    “自从你们答应北元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成为了大明的敌人。”李云天冷冷地望着脱欢帖木儿,一字一句地沉声说道,“你应该听过一句古话,‘犯吾强汉者虽远必诛’,本侯秉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还之的理念,绝对不会坐视这次的事情就这么不明不白地蒙混过去!”

第733章 严峻的形势

    “镇武侯,你可要想明白了,大名府有我关西八万大军,倘若发生交战的话鹿死谁手还尚未可知。”

    在脱欢帖木儿的印象里,大明为了确保边境额安危故而对那些边疆的羁縻卫所一直采取“以和为贵”的策略,即便是那些卫所犯了什么事情朝廷最终也会原谅,他万万没有想到李云天竟然与众不同,出乎意料地表现出了强硬的态度,因此脸色变得有些难看,沉声向李云天说道,“况且,如果我们双方拼个两败俱伤,届时谁来守护大明边疆?”

    “你们必败无疑,你们的骑兵在官军的火器面前将没有丝毫的还手之力。”

    见脱欢帖木儿寄希望大明看在关西七卫要替大明镇守西域的份上将此次的事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嘴角顿时一声冷笑,面无表情地望着他,“鉴于你们此次协助北元进攻大明,大明已经不需要你们来守护边疆,将会有新的关西七卫来取代你们!”

    “什……什么?”脱欢帖木儿闻言顿时怔在了那里,无论如何他都没有想到李云天要用新的关西七卫来取代他们,这意味着他们已经失去了价值,而大明很显然完全有实力在关西建立七个新的卫所来代替他们。

    “不信的话咱们可以在战场上试试,看看你们关西骑兵厉害还是我们官军的火器厉害。”李云天瞅了一眼大惊失色的脱欢帖木儿,不动声色地说道,“你认为本侯是如何在辽东击溃了北元兵的?”

    “火……火器!”脱欢帖木儿随即回过神来,他这时意识到了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神情愕然地望着李云天,显得有些难以置信。

    虽然关西骑兵在战场上捉对厮杀的时候要强过蒙古骑兵,可脱欢帖木儿知道蒙古骑兵在战场上的可怕并不是与人厮杀,而是他们用弓箭消灭敌人,李云天能率军入关很显然已经击败了辽东的蒙古军队。

    明军骑兵不强的事情众所周知,因此在脱欢帖木儿看来李云天如果想要在辽东击败蒙古骑兵那么必须要依仗明军的火器,只不过他一直不相信明军的火器已经有如此厉害。

    “本侯也不想大名府生灵涂炭,所以本侯希望你们能投降,亲自到京城向皇上谢罪。”李云天神情严肃地与脱欢帖木儿对视着,一字一句地说道,“如果你们拒绝的话,那么咱们届时只有战场上见了。”

    “镇武侯,此次的事情闹得如此之大,你认为关西的诸位首领敢去京城觐见皇上?”脱欢帖木儿见李云天不像是在开玩笑,于是无奈地摇了摇头,苦笑着向李云天说道。

    对此次东侵的关西七卫来说李云天所提的条件太过苛刻,关西兵一路上为非作歹,没少祸害百姓,要是宣德帝想要治他们的罪,那么关西七卫的首领来说无疑是自投罗网,保不准就被宣德帝在京城拿下。

    “如果不忏悔先前的叛变,那么如何让皇上如何相信你们的诚意?”李云天冷笑了一声,声音冰冷地说道,“这是你们唯一的一个机会,否则咱们只能在战场上解决此事!”

    “镇武侯,刀戈一起,大名府势必血流成河,咱们之间并没有那么大的仇怨,何必要走到这一步,白白便宜了吐鲁番。”

    脱欢帖木儿终于意识到李云天能在短短数年间从一名文官进封为侯爷并非浪得虚名,如果换做别人的话恐怕绝对不会持有如此强硬的态度,因此他沉吟了一下,苦笑着向李云天说道。

    “吐鲁番?”李云天自然清楚脱欢帖木儿说的是吐鲁番联合西域诸国攻打关西七卫的事情,于是冷冷地说道,“吐鲁番已经向朝廷上表,表明他们此次要打你们是因为你们背叛了大明,他们是在帮大明围歼叛军。”

    “如果吐鲁番能臣服大明,那么西域由谁掌权对大明来说都一样。”说着,李云天意味深长地望着脱欢帖木儿,他要告诉脱欢帖木儿大明远没有到了离开关西七卫就无法经营西域的地步,恰恰相反,大明在西域有很多选择。

    听闻此言,脱欢帖木儿的脸色刹那间变得苍白,要是大明收服了吐鲁番,那么吐鲁番将成为大明在西域的一道屏障,

    与哈密城一样,吐鲁番城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城镇,西面一百多里是火州国,东面距离哈密城一千余里,距离嘉峪关二千六百里。

    汉代时吐鲁番是车师国,隋朝时是高昌国,大唐后来灭了高昌国,置西州及交河县,宋朝的时候复名为高昌,为回鹘人占有,曾经去过大宋入贡,元超时设立了万户府。

    永乐四年,永乐帝遣使官出使东察合台汗国国都别失八里,使者团队经过吐鲁番国,以彩币赐于了吐鲁番首领赛因帖木儿,赛因帖木儿随后派遣使者去大明朝贡。

    永乐六年,吐鲁番国的僧人清来率领徒弟法泉等人来朝贡,永乐帝令清来教化吐鲁番的番民,授其为灌顶慈慧圆智普通国师,所带来七名徒弟为土鲁番僧纲司官,赐赉丰厚,这使得清来的徒弟往返于吐鲁番与大明之间,朝贡了名马和海青等物,永乐帝对这些徒弟皆优待之。

    永乐二十年,吐鲁番首领尹吉儿察与哈密卫共向大明贡西域马数千匹,使得永乐帝龙心大悦,诏令进行丰厚的赏赐。

    尹吉儿察随后在与被东察合台汗国的交战中战败,被东察合台汗国的歪思汗赶出了吐鲁番,因此前往大明京师觐见永乐帝。

    永乐帝善待了尹吉儿察,命其为大明的都督佥事,派人将他送回了吐鲁番,使得尹吉儿察而已回归吐鲁番继续统治。

    尹吉儿察感激永乐帝,因此洪熙元年率人来大明朝贡朝,不久后病卒。

    宣德帝三年,尹吉儿察之子满哥帖木儿来大明京师朝贡,获得了宣德帝丰厚赏赐。

    由于吐鲁番与大明之间隔着关西七卫,因此双方并没有什么利益上的冲突,吐鲁番在西域最大的敌人是东察合台汗国,其次就是关西七卫。

    如此一来,关西七卫此次协助瓦剌进攻大明的事情就给了吐鲁番吞并关西七卫的一个契机,对大明来说很显然吐鲁番也能起得关西七卫对大明的屏障作用。

    尤其是这次吐鲁番率领西域诸国攻打关西七卫,为了不触怒大明,已经派人前来大明上表阐明了此次出兵的原因,并且表示将在大明与北元的战争结束前替大明代管关西七卫之地。

    只不过由于北直隶处于战火的笼罩下,吐鲁番的使者被阻在了万全都司,直到居庸关被辽东明军收复才进了京城。

    “镇武侯,大明不能这样做,一旦吐鲁番得到了关西之地,那么其势力必定大增,届时一定会攻占其他国家,进而破坏了西域各国之间的均势,这无异于养虎为患,以后势必威胁到大明的边疆。”

    脱欢帖木儿自然了解吐鲁番与大明之间的关系,吐鲁番的首领满哥帖木儿对大明态度友善,因此大明选择满哥帖木儿来统掌关西七卫也并非不可能,这使得他的额头上禁不住流下了冷汗,连忙向李云天说道。

    “你说的这种情形不会发生,大明当然不会让吐鲁番独占关西之地,届时关西的土地将分成三部分,吐鲁番只不过占有其中之一,另外两部分给柳城国和火州国,如此一来吐鲁番、柳城和火州就在关西就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这样的话我大明边疆将稳如泰山。”

    李云天闻言冷笑了一声,他既然认同吐鲁番攻打关西七卫,那么肯定有着自己的理由,有条不紊地向脱欢帖木儿说道。

    脱欢帖木儿的脸色顿时变得更加难看,李云天的话精准地击在了他的软肋上,如果关西七卫对大明失去了价值,那么大明将选择新的人选来代替他们,而吐鲁番、柳城和火州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人选。

    当然了,如果大明愿意的话,还可以在关西扶植起来新的关西七卫,只要大明打赢了与鞑靼、瓦剌的这场战争,那么就没人胆敢在西域找大明的麻烦。

    说实话,脱欢帖木儿原本以为大明这次会败在鞑靼和瓦剌手里,岂料战局的走向出乎了他的意料,大明竟然在辽东战场反败为胜,使得李云天能率领辽东明军入关,进而一举扭转了战局。

    关西七卫几天前得知辽东明军入关并且收复了居庸关后大吃了一惊,这意味着明军已经断了他们的后路,使得他们被困在了北直隶。

    尤为令关西军的将领感到惶惶不安的是,吐鲁番竟然趁关西七卫主力离开而率领西域诸国攻打关西七卫,而关西七卫的留守部队根本就不是对方的对手,他们要是无法及时赶回去的话关西七卫绝对会被吐鲁番等国攻占。

    说实话,即便是关西七卫冲破了明军的围攻顺利回去,那么届时面临吐鲁番诸国的联军恐怕也会爆发一场惨烈的战事,鞑靼和瓦剌在遭遇了一场大败仗很显然已经无法支援他们,如果大明再袖手旁观,乃至于落井下石的话,关西七卫根本无法打赢吐鲁番率领的诸国联军。

    此时此刻,脱欢帖木儿终于意识到了,大明现在手里握着关西七卫的生死大权,而眼前的李云天就是决定关西七卫命运的人。

第734章 诱人的提议

    “镇武侯,吐鲁番与东察合台暗中有勾结,一旦要是让吐鲁番占有了关西之地,那么大明将会面临东察合台汗国的威胁。”

    经历了最初的慌乱后,脱欢帖木儿发现与李云天的谈判并不像先前他料想得那么容易,于是伸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沉吟了一下后郑重其事地向李云天说道,“我们关西七卫历来与东察合台不合,定然不会与其有染,进而确保大明边疆安然无忧。”

    “吐鲁番即便与东察合台有所勾结,但它至少没有进犯大明,而你们关西七卫趁着大明和北元交战之际为祸京畿,你让皇上以后如何信得过你们。”

    李云天意识到脱欢帖木儿已经乱了方寸,嘴角不由得闪过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冷笑了一声后面无表情地瞪着他说道。

    不知不觉间李云天在气势上压倒了脱欢帖木儿,由于他展现出了一副强硬的姿态,使得脱欢帖木儿逐渐落在了他的节奏中,被他牵着鼻子往前走。

    “镇武侯,我等这次是受了北元的蒙蔽和胁迫才会做下糊涂事,以后绝对不会再犯这种错误,还望镇武侯能够海涵。”

    脱欢帖木儿闻言脸色顿时变得更加难看,要是大明决意灭了关西七卫的话那么他们根本就没办法回到关西,即便是侥幸击败了李云天所率领的辽东明军从北直隶逃走,那么失去了鞑靼和瓦剌的掩护,绝对会被沿途的明军剿灭,因此连忙起身向李云天一拱手,满脸赔笑地说道:

    “镇武侯,大明的敌人是北元和东察合台,吐鲁番绝对不会像我们一样兢兢业业地给大明守护西域,还望侯爷明察秋毫在皇上面前多多美言,侯爷即便是不看在昔日我们关西七卫给大明守卫边疆的苦劳份上,也应该替官军的那些将士着想,他们本应该回家与家人团聚,完全没有必要死在与我们的交战中。”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李云天见脱欢帖木儿使出了温情攻势,知道脱欢帖木儿已经被自己逼进了绝境,于是皱着眉头盯着一脸紧张的脱欢帖木儿看了一会儿,随后无奈地叹了一口气,郑重其事地说道,“如果你们肯去京城向皇上请罪,并且严惩滋扰百姓的恶徒,那么本侯就暂停攻势,等待皇上的御命。”

    “这……”脱欢帖木儿闻言顿时面露难色,现在关西七卫的首领们谁敢去京城,那岂不是自投罗网?

    “皇上心胸广阔,对百姓素来仁爱有加,犹如你们能痛改前非,皇上一定会赦免你们的罪责。”李云天知道脱欢帖木儿心中有顾虑,因此神情严肃地望着他,“这是你们关西七卫唯一的一个机会,如果不好好把握的话,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

    “镇武侯,本王倒是没什么,可是其他人恐怕不会这么容易被劝说前往京城。”脱欢帖木儿苦笑着向李云天说道,现在关西七卫手里有八万大军,要想让七卫的首领里乖乖束手就擒确实不容易。

    “哼,不到黄河心不死,既然这样那么咱们就打上一场!”李云天闻言顿时一声冷笑,他早就知道不会风平浪静地降服那些重兵在握的关西七卫首领。

    “镇武侯,本王一定会劝他们……”脱欢帖木儿闻言顿时急了,连忙开口说道,一旦双方打起来的话关西七卫就彻底完了。

    “你误会了本侯的意思了。”不等脱欢帖木儿把话说完,李云天就一伸手打断了他,“本侯所说的打上一场与平常的交战不同,你我双方各自挑选三千名精锐士兵在战场上决战,如果你们胜了的话本侯就奏请皇上放你们回关西,可要是你们败了就要按照本侯所说去做!”

    “镇武侯,你真的会在皇上那里给我们说好话?”脱欢帖木儿闻言顿时怔在了那里,不无惊喜地望着李云天,他知道李云天是宣德帝面前的红人,如今又击败了鞑靼和瓦剌立下了大功,如果李云天开口向宣德帝求情的话,宣德帝十有**会让他们回关西七卫。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李云天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随后起身说道,“你们商议一下明天答复本侯,如果同意的话后天在魏县县北的野牛川进行交战。”

    说着,李云天抬步向门外走去,他已经达到了此次前来的目的,因此没有必要再待在这里。

    “侯爷慢走!”脱欢帖木儿见状连忙起身,亲自将李云天送出了城。

    两天后,魏县县北,野牛川。

    野牛川是一片平坦的开阔地带,四周有着连绵起伏但坡度颇为平缓的山丘,适合于大兵团作战。

    此时此刻,野牛川南北两面的山丘上密密麻麻地站满了士兵。

    北面的阵营是明军,有着近九万之众,南面的阵营则是关西军,也有着近七万人马,双方在野牛川进行了对峙,使得现场人喊马嘶,喧闹非凡。

    关西军的首领们经过一番商议后同意了李云天的提议,准备在野牛川与明军进行对决,只要击败了李云天派出的三千明军那么他们就能返回关西,目前看来这是他们唯一的一条退路。

    野马川中间的开阔地上,由四个火枪营、两个炮营组成的明军与三千骑着高头大马的关西骑兵隔着两三里对峙着,今天双方将在这里进行一场决定关西军命运的生死对决,因此每个人的脸上都显得十分凝重。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参战的人数有限,为了保证提供强大的火力输出,因此参与交战的四个火枪营并没有配备负责掩护的长枪兵,而是清一色的火枪兵,四个火枪营共有两千四百名火枪兵,剩下的六百人为两个炮营的炮兵。

    其中,两个火枪营一字排开顶在明军阵形的前方,他们后面是两个炮营的阵地,五十门佛朗机炮分为前后两排进行排列,剩下的两个火枪营一左一右地护在炮营的两翼,对炮营进行保护。

    火枪营和炮营后方的一个山丘上,被众人簇拥着的李云天面无表情地望着对面三千关西骑兵,嘴角流露出一丝笑意,他早就料到关西七卫肯定会派战斗力最强的骑兵来出战,只要消灭了这支关西骑兵那么一定能使关西七卫的人以后服服帖帖。

    李云天之所以要把对决的人数定为三千是有原因的,绝对不是无意之举,他已经盘算过了,在四个火枪营和两个炮营的打击下,摆着密集队形进行冲锋的关西骑兵绝对无法冲到明军的阵前就会被消灭。

    其实,对于火枪营和炮营来说更喜欢这种摆明了阵势的对决,首先火枪兵和炮兵选择了适合作战的地形,这点尤为重要,否则将大大抑制火枪营和炮营的威力,其次作战的目标明确,不必担心对方派人袭击后方只要全心对付前方的三千关西骑兵就好。

    李云天计算过,在炮营的打击下关西骑兵至少要死伤三成的兵力,最为重要的是在关西骑兵中造成恐慌,进而打乱了关西骑兵的阵形,使得对方无法再展开有效的冲锋,使得火枪兵能够从容不迫地消灭冲上来的敌人。

    退一步来说,即便是那些骑兵冲到了近前,那么火枪兵也会有杀手锏,将动用讲武堂司科院新研制成功的秘密武器――手雷。

    作为近战武器,手雷就相当于小型的炮弹,而且攻击的时候比炮弹的数量更多,届时密集的手雷能在近距离内给予敌军重大杀伤。

    这意味着虽然双方还没有开战,但是李云天已经胜券在握,关西骑兵这次绝对会惨败,在战场上遭遇一场屠杀。

    “侯爷,已经点算完毕,关西军派了三千骑兵。”不久后,一名身穿骁武军黑色军服的少校骑着马疾驰而来,向李云天沉声禀告。

    为了确保双方参战的兵力不超过三千人,因此开战前明军和关西军各自派人前去对方的阵营清点人数。

    李云天闻言微微颔首,神情严肃地望着对面的关西军,暗中等待着即将到来的交锋,其实他相信关西军不会暗中增加人数,不过既然这是必要的流程那么自然也要走上一遍。

    “王爷,卑职已经点算过了,明军的人数为三千整,皆为步卒。”与此同时,关西军阵营,一名关西将领也在向脱欢帖木儿汇报。

    “都是步卒!”脱欢帖木儿闻言双目顿时流露出震惊的神色,禁不住抬头望向了明军的阵营,他可以清晰地看见明军阵营中黑压压的骑兵部队,弄不明白李云天为何放着那些精锐的女真骑兵和蒙古骑兵不用非要用步卒来跟关西骑兵交战,难道他没把关西军放在眼里?

    围聚在脱欢帖木儿身旁的关西七卫首领们私下里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在此之前谁都认为李云天会派女真骑兵或者蒙古骑兵来打这一仗,无论如何都没有料到李云天竟然会用步卒来对抗关西骑兵,这简直就是在找死。

    “王爷,如果卑职没有猜错的话,这一定是明军的火器部队。”就在众首领在那里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声音忽然响起。

    “火器部队?”脱欢帖木儿不由得望向了那名说话的关西军将领,颇为狐疑地问道,“穆伦将军,据本王所知明军的火器好像并没有如此厉害,无法用其在战场上冲锋陷阵。”

    周围的人也都纷纷看向了穆伦,由于火器技术现在不仅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很少国家掌握,再加上火器的性能有限,故而大明除了神机营外的部队基本上都没有配置火器,真正统治战场的还是步兵和骑兵。

    以永乐皇帝北征为例,当年与北元作战时神机营的作用只是扰乱冲锋的蒙古骑兵,而与蒙古骑兵对决的还是以三千军为首的明军骑兵,因此脱欢帖木儿等人根本就不认为大明的火器部队能与精锐的关西骑兵相抗衡。

第735章 轻敌

    “王爷,卑职曾经打探了镇武侯的一些往事,认为镇武侯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绝对不会在如此重要的场合轻视我军。”

    在众人的注视下,穆伦有条不紊地沉声说道,“依卑职来看,镇武侯为了赢下这一战肯定会出动手下最精锐的部队,因此那些步卒肯定不是普通明军军士,而是明军的火器部队。”

    “那些步卒的武器是否与众不同?现场可有什么可疑之物?”说着,穆伦转身问向了那名前去清查人数的关西军将领。

    “他们的武器是一把带有鸟嘴型柄头的黑色长圆筒,步卒后方摆着一些架在两个轮子上的粗铁筒。”那名关西军将领想了想,开口回答。

    “王爷,如果卑职没有猜错的话,那个黑色长圆筒就是就是明军的火枪,而那个粗铁筒无疑就是火炮了。”穆伦闻言沉吟了一下,神情凝重地向脱欢帖木儿说道。

    由于火器现在属于稀罕的物件,因此不要说骁武军的火绳枪和佛朗机炮,就是神机营以前装备的火铳和铁炮也没有多少人见过。

    故而,关西军的将领还是第一次见到火绳枪和弗朗机炮,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东西是何物。

    穆伦之所以能猜到与关西军对决的明军军士使用的是火枪和火炮,并不是他曾经见过火绳枪和佛朗机炮,而是经过推理得出来的结论,以李云天的为人很显然不会那这场对决当儿戏,而辽东明军在虎皮营正是凭借着火绳枪和佛朗机炮战胜了把秃孛罗率领的蒙古军队,因此他自然就能猜到对面那些即将于关西骑兵交战的是大明的火器部队。

    脱欢帖木儿闻言脸色顿时就是一沉,不知为何,他隐隐约约地觉得自己好像被李云天给算计了,他也曾听说了辽东明军败在了明军火器部队的手上,如果明军的火器部队真的像传言中的那么厉害,那么这次对决关西军凶多吉少。

    “穆伦,你这是长别人的志气灭自家的威风,如果明军的火器有用的话咱们也就来不了这里了,明帝更不会躲在京城当缩头乌龟!”

    就在这时,一个粗犷的声音响了起来,一名有着络腮胡子的关西军将领一脸不屑地说道,丝毫也没有将明军的火器部队放在心上。

    听络腮胡子将领把宣德帝比喻为“缩头乌龟”,周围的人顿时哄笑了起来,现场原本有些紧张的气氛随之平缓了下来,正如络腮胡子将领所言,要是火器部队厉害的话那么肯定早就被明军用来与鞑靼和瓦剌交战,根本不会在这场战争中陷入被动,结果被阿鲁台的大军围困了京师。

    “多格将军,镇武侯绝对不会拿与我军交战的事情当儿戏,鞑靼和瓦剌在辽东已经在明军的火器上吃了大亏,我等不得不防!”穆伦见络腮胡子将领对明军的火器十分轻蔑,眉头皱了皱后不动声色地劝道。

    其实,当李云天提出这么一个看似让关西军占了大便宜的提议时穆伦就觉得其中有古怪,如今看来关西七卫的首领们是上了李云天的当,明军的火器部队将在战场上给那三千关西骑兵造成重大杀伤,后果不堪设想。

    “穆伦,你的胆子太小了,如果明军动用那些投降他们的鞑靼骑兵和瓦剌骑兵,咱们还真的没有赢得把握,不过明军竟然用火器部队那么简直就是在找死。”

    多格瞅了穆伦一眼,大咧咧地说道,“只要我关西骑兵从两翼冲进明军的阵营,那么明军的火器部队将成为羔羊一样死在骑兵的马刀下。”

    “王爷,我愿意亲自率军灭了明军的火器部队,让他们知道咱们关西军的厉害。”说着,多格向脱欢帖木儿一拱手,意气风发地说道。

    穆伦闻言嘴角蠕动了一下,想要提醒多格不要轻视明军的火器部队,不过当他注意到现场的关西将领脸上都是一副轻松的神色,到了嘴边的话不由得咽了下去,说实话他也不清楚明军的火器部队究竟有多厉害,如果再多言的话难免有扰乱军心之嫌。

    “好,那就有劳多格将军了。”脱欢帖木儿虽然像穆伦一样对明军的火器部队心生忌惮,不过他只是关西军名义上的统帅而已,根本就无法阻止多格,因此微笑着说道,“等多格将军凯旋,本王设宴给将军庆功。”

    多格的脸上流露出一丝得意的神色,一拉马的缰绳,领着手下的几名卫兵奔向了前方列阵以待的关西骑兵,准备亲自坐镇指挥接下来的交战。

    脱欢帖木儿皱着眉头望着多格,显得有些心神不宁,他曾经与李云天打过交道,自然清楚李云天是一个难缠的对手,恐怕这次多格要遇到麻烦。

    其实,脱欢帖木儿并不关心多格的死活,反正多格也不是他的人,他关注的是多格是否能够率领那三千关西骑兵击败李云天手下的火器部队,使得关西七卫的首领们能够避免前去京城向宣德帝谢罪,天知道宣德帝届时会如何处置他们。

    穆伦与脱欢帖木儿的心境一样,如果多格能拼死力战赢下这场交战,那么关西军的命运还在握在自己的手里,他相信李云天以堂堂的明军统帅之尊绝对不会撒谎,而要是多格败了,那么关西军的前途如何就要看宣德帝的心情了。

    “击鼓!”因为明军派出的是步卒,因此自然由关西骑兵进行进攻,多格做好了出击的准备后派人通告了在后面督战的脱欢帖木儿,脱欢帖木儿随即沉声下达了命令。

    “杀呀!”伴随着数十面牛皮大鼓被咚咚咚地敲响,位于骑兵阵营前方的多格抽出腰上挂着的刀向前一挥,他身后的关西骑兵就呐喊着挥舞着手里的弓箭冲向了对面的明军阵营。

    虽然关西骑兵没有鞑靼、瓦剌和兀良哈部的蒙古骑兵那样善于骑射,但由于受到元朝骑兵的影响他们也很重视射术,因此对敌人的第一轮打击通常也是弓箭,不过接下来他们回凭借西域马的速度冲进敌军阵营用马刀杀敌,而不是蒙古骑兵那样依旧用弓箭攻击。

    望见潮水般涌来的关西骑兵,李云天的嘴角闪过了一丝笑意,虽然现在双方还没有交战但是他已经能能预感到关西骑兵的惨败。

    对于已经摆好了阵形的火枪营和炮营来说,关西骑兵唯一获胜的机会就是绕到火枪营这炮营的后面发动攻击。

    可惜的是,李云天在火枪营和炮营后面摆了大量明军骑兵,因此在明军骑兵的威慑下骑兵肯定不会想到从后方进攻火枪营和炮营,这意味着他们将承受火枪营正面和侧翼的火力攻击。

    两个炮营的中间搭建了一个三米多高的木台,上面有两名手里拿着一红一黑两面小旗的骁武军军士,正立在各自的观测仪前测算着关西骑兵距离炮营的距离。

    这两名骁武军军士是炮营的观察哨,观测出关西骑兵距离明军的距离和方向后用旗语通知给炮营的指挥官,指导炮营的火炮进行攻击。

    当关西骑兵距离火枪营两里地的时候,观察哨的两名旗兵同时向两名炮营的指挥官进行汇报。

    “开炮!”两名指挥官立刻同时下达了攻击的指令,炮营的火炮事先已经把射程调为了两里,因此接到命令后炮兵们纷纷击发了炮弹。

    伴随着一连串的闷响,几十颗黑色的炮弹从炮膛中飞出,呼啸着落向了正在全力冲锋的关西骑兵。

    疾驰着的关西骑兵中间,多格听到炮声后下意识地抬头向前望去,一脸狐疑地望着那些从空中迎面而来的炮弹。

    按照多格的计划,为了打明军火器部队一个措手不及,他准备让关西骑兵将在距离明军一里地的时候向两边分散,对明军火器部队的侧翼发动突。

    在多格看来只要能冲进明军的阵营里,那么明军的那些火枪兵和炮兵将遭受灭顶之灾,想逃都逃不走。

    多格万万不会想到明军的佛朗机炮竟然能打如此之远,在关西骑兵距离明军阵营两里地的时候就发动攻击。

    脱欢帖木儿和穆伦等关西军的高级将领们也被那些炮声吸引,纷纷伸长了脑袋望去,想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轰,轰,轰……

    很快,在脱欢帖木儿和穆伦的等人诧异的注视下,落在关西骑兵的黑色炮弹发生了接二连三的爆炸,摆着密集冲锋队形、没有丝毫心理准备的关西骑兵顿时在爆炸中一片片地倒下,支离破碎,血肉横飞。

    “天呀,这是什么?”望着那些受到爆炸波及而倒下的关西骑兵,一名观战的关西军将领神情惊讶地喊了一声,他还是第一次见识到能打这么远而且还拥有巨大威力的火器。

    经过炮营第一轮的炮灰打击后,数百名关西骑兵倒在了血泊中,即便是不被炸死也被后面奔驰的骑兵给踩死,生还的希望渺茫。

    这使得关西骑兵冲锋的队形为之一滞,骑兵们的脸上纷纷流露出惊恐的神色,刚才的炮击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也不明白那些同伴是如何死的,更不清楚明军用什么武器攻击的他们。

    李云天的脸上没有丝毫的喜悦,只是默默地望着眼前的一幕,说实话他并不想对关西骑兵下如此的重手,在他看来关西七卫与兀良哈一样都是大明的子民,不过要是不这样做的话无法使得关西七卫的首领臣服,他也唯有给他们一个厉害瞧瞧,进而避免双方爆发更大的冲突。

第737章 凯旋

    宣德八年十一月下旬,京城万人空巷,百姓们兴致勃勃地着聚集在街头谈笑着,现场声音嘈杂,显得热闹非凡。

    几天前,顺天府在城里的大街小巷贴出了告示,表明辽东明军将在今天入城觐见宣德帝,届时关西七卫首领也会随着辽东明军进城,就袭扰北直隶一事向宣德帝请罪。

    在与北元的这场历时近两年的交战中,辽东明军可谓居功至伟,不仅消灭了进犯辽东和北直隶的蒙古军队,而且吓得大同城瓦剌大首领脱欢率领山西行都司的蒙古军队不战而逃,进而令万全都司的明军得以顺利收复山西行都司,

    因此,辽东明军一战成名,其声势已经超过了京城的京军,一跃成为大明各都督府军队之首。

    之所以说是各都督府军队之首,是因为大明精锐的名号已经被骁武军正式夺得,毫无疑问在辽东明军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骁武军,如果不是骁武军朱雀大营的军士在开原城挡住了蒙古军队进攻的步伐,那么辽东早就沦陷。

    朝廷为了消除宣德帝亲征失利的影响,因此不遗余力地宣传辽东明军的功绩,使得辽东明军迅速成为了百姓心目中的英雄,故而受到了狂热的追捧。

    “来了,来了!”忽然,人群中响起了一个兴奋的声音,这使得人们纷纷伸长了脑袋往正阳门城门方向望去。

    通常来说,军队凯旋应该走北面的安定门,不过由于有宣德帝的圣旨,故而辽东明军从京城九门的正门――正阳门入城,与城中的百姓同乐。

    正阳门位于京城南城,南城有三道城门,从西到东依次是宣武门、正阳门和崇文门,其中正中间的正阳门是京城的正门,凡是重大事务为了隆重起见皆走正阳门,这样就可以穿过京城城南居民区的主干道。

    走在入城队列最前面的方阵是辽东都司的明军,确切的说是李云天在开原城整编的辽东都司的明军部队,骁武军虽然在辽东立下了大功但是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李云天让辽东都司的人走在最前面,最先接受京城百姓的欢呼。

    跟在辽东都司后面的一个方阵是骁武军朱雀大营的军士,其次是女真兵方阵、蒙古达颜部方阵、朝鲜兵方阵、蒙古兀良哈部方阵和蒙古辉特部方阵。

    作为此次与北元兵交战的杀手锏,火枪兵方阵和炮兵方阵排在最后面压轴登场,引发了百姓们的阵阵欢呼和尖叫,现在谁都知道明军拥有厉害的火器部队。

    等到火枪兵方阵和炮兵方阵过去后,李云天、张昊等参战的明军高级将领才在张辅、杨士奇、蹇义等人的陪同下谈笑风生地骑着马出现在百姓们的面前,周围顿时传来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呼声。

    本来按照流程,李云天等人应该走在那些入城方阵的最前面,不过在李云天的建议下,宣德帝决定把最先入城的荣誉留给那些在疆场浴血奋战的士兵,即使对他们为国效命的肯定,同时也是褒奖。

    脱欢帖木儿等关西军的高级将领跟在李云天等人的后面,他们身为戴罪之人自然不可能骑马,一个个光着膀子、背着几根荆条步行,摆出了负荆请罪的架势,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负荆请罪是李云天给脱欢帖木儿出的主意,很显然,为了要消除宣德帝心中对关西军的怒火,那么关西军的将领们必须要表明忏悔之意,给足宣德帝颜面,因此关西军将领虽然挨了冻,但如果宣德帝对他们网开一面的话,那他们无疑最后还是赚到了,可谓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皇上万岁!”脱欢帖木儿一行人的出现顿时将现场的欢快气氛推向了顶点,望着那些垂头丧气的关西军的高级将领们,百姓们顿时倍感自豪,也不知道是谁起得头,纷纷齐声高呼。

    太和殿广场上黑压压地聚满了前来参加朝会的文武百官,鸦雀无声地望着李云天、张辅和杨士奇等人穿过广场大步走进太和殿,谁都知道李云天这次立下了大功,加官进爵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不仅李云天,包括赵勇这些被俘的跟随宣德帝亲征的将领,都因为辽东和北直隶的胜仗而获益匪浅,恐怕除了抵消他们战败的罪责外还能获得不少赏赐。

    李云天意外拯救了赵勇这些被俘明军将领的命运,进而使得大明勋贵中各方势力依旧处于均衡的态势,也算是意外之喜。

    像文官集团一样,大明勋贵集团里也有派系,一旦派系的均势被打破那么就意味着勋贵集团内部将展开一场新的争斗,这是李云天和宣德帝都不愿意看见的局面。

    太和殿。

    端坐在龙椅上的宣德帝一边咳嗽一边望着进入大殿的李云天等人,嘴角挂着淡淡的微笑,他很欣慰李云天没有让他失望,一举扭转了不利的战局,使得大明最终取得了与北元的这场战争。

    与永乐帝时期不同,明军这次不仅击溃了鞑靼和瓦剌的联军,给予北元重创,而且还招揽了兀良哈部、达颜部和辉特部,使得北元的势力得到进一步分化。

    周征之所以没有回京,是因为他现在正在率军追击逃走的脱欢,其麾下不仅有驻扎在万全都司的明军,还有从辽东明军调过去的女真兵和蒙古兵,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兀良哈部的士兵。

    按照李云天的规划,明军这次要攻下鞑靼部的地盘,然后将鞑靼部的地盘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面以北元王庭所在的哈拉和林城为中心,南面则以河套为中心。

    如此一来,蒙古诸部生活的区域就将有三大部分,哈拉和林城区域、河套区域以及兀良哈区域。

    哈拉和林城区域和河套平原区域隶属于新组建的蒙古布政使司,而兀良哈区域则属于新组建的辽东布政使司,李云天要彻底把这三个区域纳入大明的掌控中。

    本来,李云天想要趁着这次机会一举拿下漠北瓦剌的地域,不过由于漠北距离太远,因此李云天只能先将其放弃,而全力经营漠南鞑靼的地域。

    李云天已经跟把秃孛罗商议好,让其将辉特部的部众南迁到哈拉和林城区域,与漠北相比漠南的水草更为丰盛。

    在李云天看来,由于瓦剌部距离大明太远,因此不能单单依靠武力征服,只要将哈拉和林城区域、河套区域和兀良哈区域治理好,使得当地的百姓能安居乐业,那么届时自然会有瓦剌部的部众南迁投靠,比出兵的效果好上千百倍。

    为了打消把秃孛罗等人的顾虑,同时也是加强对三个区域的管治,三个区域的地方主官李云天将采用交叉任用的方式,即哈拉和林城区域的地方主官由河套区域和兀良哈区域的蒙古人。

    如此一来,统掌三个区域的官吏依旧是蒙古人,这样无疑会使得本土孛罗等人更容易接受,李云天准备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用二十年时间来对这三个区域进行治理,使得其真正融入大明。

    兀良哈部蒙古人自然在兀良哈区域,李云天曾经答应过哈尔巴拉,因此达颜部在水草最为丰美的河套区域,南迁后的辉特部在哈拉和林城区域。

    值得一提的是,三个区域的蒙古官吏并不是那么好当的,因为他们属于朝廷命官,并不是由把秃孛罗和哈尔巴拉等人任命,而是通过科举才能担任官员,只有接受了系统的培训才能治理好地方的政务。

    说白了的话,也就是那些蒙古官吏要先进入讲武堂进行学习,合格后方能为官。

    很显然,由于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的因素,李云天不可能让他们参加文举,因此只能采用变通的方法参加武举。

    在归附大明的三部蒙古人中,兀良哈部无疑是最让李云天放心的,因此才派遣兀良哈兵和蒙古兵协助周征追击。

    李云天并不是不信任达颜部的士兵,关键是北元的阿岱大汗已经逃回了哈拉和林城,如果用达颜部的士兵进攻哈拉和林城的话即便是不出现什么意外,也会使得达颜部士兵的心理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

    可兀良哈部就不一样,在法理上而言他们效忠是大明的天子而不是北元的大汗,故而不会出现李云天所担心的问题。

    这也是李云天为何要让辉特部南迁的原因,瓦剌人可不像鞑靼人那样忠于阿岱汗,因此一旦辉特部迁至哈拉和林城,那么阿岱汗在当地的影响将大大降低。

    有了辉特部在北面做屏障,阿岱汗的势力无法进入河套,进而对以鞑靼部众为基础的达颜部产生影响。

    对大明而言,将阿岱汗赶往瓦剌的地域也是对脱欢的一种牵制,经过与大明的这次大战后,阿岱汗必将率领追随他的鞑靼部众北迁,遮阳一来就填补了瓦剌地域内因为辉特部南下而遗留下来的权力真空。

    值得一提的是,瓦剌三大部之一的土尔扈特部首领太平也随着脱欢逃回了漠北,太平率兵镇守居庸关,结果赵勇等人用蒙古兵混进了居庸关,然后突然发难,打了毫无防备的太平一个措手不及,使得太平在数百骑的保护下仓皇逃回了大同城。

    与脱欢相比,太平这次遭受的损失更大,不过他应该庆幸阿岱汗率军北迁,这样一来就使得漠北呈现出脱欢、阿岱汗和太平三足鼎立的格局,否则的话太平肯定会被脱欢趁机吞并。

    在李云天看来,经历了此次与大明的大战后,脱欢、阿岱汗和太平已经元气大伤,短时间内已经无法再组织有效的南下军事行动,大明北方将进入一个平和稳定的发展时期。

    而有了哈拉和林城区域和河套区域作为缓冲地带,脱欢和阿岱汗再想南下袭扰大明可就没有那么简单,大明北方的防线将北推至哈拉和林城一带,一举使得京师摆脱了来自北方草原的威胁。

    另外,李云天不仅收编了女真诸部强化辽东都司的力量,还奏请宣德帝成立辽东布政使司,然后通过辽东都司和辽东布政使司加强对奴儿干都司的掌控,为大明东北疆域的稳定和繁荣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由于大明通过与北元的这次战争顺利达成了宣德帝北征的目标,因此宣德帝虽然在饮马河被阿鲁台偷袭,但最终赢得战争的依然是宣德帝。

    这意味着宣德帝北征取得了胜利,成为了宣德帝在平定交趾叛乱后的又一大载入史册的丰功伟绩,而李云天的名字与宣德年间的这两场守疆拓土的大战都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了宣德年间大明勋贵的代表人物。

第738章 论功行赏

    “臣辽东总兵周征,率辽东诸将叩见皇上,祝吾皇万岁万万岁!”

    在太和殿众臣的注视下,义国公张昊领着李云天等辽东都司的将领大步来到殿前,神色恭敬地冲着宣德帝跪了下去。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李云天等人随即跟着张昊跪在了地上,齐刷刷地向宣德帝行礼。

    “众爱卿平身。”宣德帝微笑着向上虚空托了一下手,等李云天和张昊等人起身后微笑着说道,“众卿家在疆场上浴血奋战,为大明立下了赫赫功勋,朕为此甚感欣慰,已让有司按功封赏,望众卿继续为大明建功立业,保大明万世之安!”

    “谢皇上天恩!”李云天的张昊等人闻言齐刷刷向宣德帝躬身致谢,一个个精神抖擞,意气风发。

    辽东明军在辽东和北直隶都立下了大功,因此宣德帝给辽东众将士加官进爵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众人现在都兴致高昂地等待着朝廷的封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司礼监掌印太监金英向宣德帝微微一躬身走到御阶前,打开手里的一道圣旨高声宣读了起来,“辽东总兵张昊运筹帷幄,调度适当,特晋升为少师……”

    辽东明军中第一个得到封赏的自然是辽东总兵张昊,张昊已经贵为公爵,因此爵位可谓已经到达了大明爵位的顶级,自从大明立国后还从没有勋贵能活着封王,即便是死后追封王爵的勋贵也聊聊无几,而且王爵不能继承一世而终。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张昊无法得到朝廷的晋升,大明在正式职位之上还有三公、三孤、太子三师和太子三少的加衔。

    明代实职最高的就是六部尚书和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官阶为正二品。

    按照大明九品中正制,还有正一品和从一品的官职,不过这些官职都只是表明官阶的加衔而已,并没有实际的权力,只是代表了官场上的身份而已。

    其中,大明的由正一品、从一品和正二品三个等级官阶的荣誉官职体系。

    正一品的官职有三公:即太师、太傅和太保,除了极个别立有不世大功的重臣能活着晋升三公外,通常只有死后才追授三公的官职。

    从一品的官职有两个:三孤和太子三师。

    三孤即少师、少傅和少保,太子三师即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和太子太保,其中三孤为尊,位于太子三师之前。

    正二品的官职有太子三少:即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和太子少保。

    在这些荣誉官职体系里,同一等级中,“师”为尊,“傅”次之,“保”最后,由此可以凭借加衔给资历相当的官员在官场上进行排位。

    大明的勋贵中,得到少师以上的荣誉官职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英国公张辅,被晋升为太师,另外一个就是忠国公周征,被晋升为少师。

    如今,张昊被晋升为少师,已经成为了大明勋贵中不折不扣的第三号人物。

    “辽东副总兵李云天恪尽职守,呕心沥血,特进封为三等奉天翊运推诚镇国公……”张昊之后自然轮到李云天,金英抑扬顿挫地念道。

    大殿内的众臣禁不住望向了李云天,心中暗自感慨,李云天从伯爵到公爵只用了六年的时间,已经开创了大明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成为了大明进封公爵的最年轻者。

    虽然李云天年纪轻轻,但对于他的这次进封朝廷的文武百官无不心服口服:

    曾几何时,众臣认为辽东要丢了,结果李云天力挽狂澜,三战而定辽东,逼得辽东蒙古军队由攻势转为守势。

    曾几何时,众臣在京城里担惊受怕,认为京城会被阿鲁台的大军攻破,不成想李云天出人意料地挥师入关,刹那间就扭转了北直隶的战局,不仅俘虏了阿鲁台,而且还收服了关西军,迫使脱欢狼狈而逃。

    因此,李云天此次进封被众人看成实至名归,是李云天应得的奖赏,否则的话反而难以服众了。

    听到自己被进封为镇国公后,李云天神色如常地躬身立在那里,他早已经知道自己会被进封为公爵,这并不是宣德帝对他的厚爱,而是按照大明的晋升体系以他的军功稳稳当当地从侯爵进封为公爵。

    唯一不同的是李云天不知道自己会被封为三等公还是四等公,毕竟他的资历尚浅,虽然能进封为公爵但被列为四等公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现在看来朝廷对他在辽东和北直隶指挥的战事非常满意。

    永乐朝后,大明的公、候、伯三级爵位中每级爵位都分为四等,一等名为开国辅运推诚,二等名为奉天靖难推诚,三等名为奉天翊运推诚,四等名为奉天翊卫推诚。

    其中,一等开国辅运推诚授予跟随洪武皇帝开国的那些勋贵,二等奉天靖难推诚授予跟随永乐皇帝起兵的勋贵,其余立下军功的勋贵授予三等奉天翊运推诚或者四等奉天翊卫推诚。

    故而,靖难后的新晋勋贵只能被授予三等奉天翊运或者四等奉天翊卫,而三等奉天翊运已经是大明当前爵位的最高等级,除非哪位王爷再来一次靖难,否则最高只能被封为三等爵。

    “兴平候赵勇,虽身处险境但心系大明,忠贞不屈,在辽东和北直隶英勇善战,连战连捷,功莫大焉,特进封为四等奉天翊卫推诚兴国公……”第三个得到晋升的是赵勇,金英高声宣读道。

    赵勇闻言顿时面露惊喜的神色,他原本以为自己这次会功过相抵,没有多少封赏,不成想宣德帝大笔一挥竟然让他进封为公爵,使得他颇为意外,心中欣喜若狂,对李云天是暗自感激。

    大殿上的众臣纷纷羡慕地望向了赵勇,很显然,赵勇在辽东和北直隶立下的战功都是李云天刻意送给他的,否则以赵勇一介败将岂能得到重用,进而立下那些功劳?

    “永平伯杨威,对大明忠贞不二,在辽东和北直隶骁勇有加,连战连捷,特进封为四等奉天翊卫推诚永平侯……”按照辽东明军将领的等级,第四个自然就是杨威,金英有条不紊的读出了杨威的封赏。

    杨威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脸上洋溢出兴奋的神情,其实当赵勇被进封为公爵后他就知道自己肯定也要进封一级,这使得现场的众人暗地里又是一阵羡慕和嫉妒。

    “安武伯李大牛,操练新军,神勇奇袭,特进封为四等奉天翊卫推诚安武侯!”接下来得以进封的是李大牛,金英的音量微微有些变高。

    李大牛操练了五万朝鲜兵,又在辽东和北直隶都立下了大功,因此得以进封也是实至名归。

    况且,李大牛是李云天的心腹,宣德帝自然要给李云天面子重赏李大牛。

    “辽东副总兵刘清,恪尽职守,忠勇有加,特进封为四等奉天翊卫推诚仁武伯……”等辽东明军中的五个勋贵被封赏后,剩下的自然就轮到了辽东都指挥使刘清,金英高声宣读道。

    刘清顿时流露出激动的眼神,他已经到了花甲之年,本以为会在辽阳城战死殉国,没想到最后不仅成功脱险,还因功得以进封,心中自然是万分感慨。

    “蒙古达颜部参将哈尔巴拉,为前朝皇族后裔,归附后一心向我大明,立下赫赫功勋,特封为安义王,在京城起王府一座,赏金千两,御准其率部迁至河套,共保我大明不世江山。”出任现场众臣意料,当人们以为接下来圣旨里要封赏辽东明军其他将领时,金英语峰一转,尖着嗓子说道。

    这使得大殿上的众臣纷纷向立在李云天身后的那些身穿蒙古服饰的将领望去,他们根本不清楚哈尔巴拉是何人。

    哈尔巴拉此时脸上涨得通红,双拳紧紧攥着,强自压抑着激动的心情,心中一颗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说实话,达颜部不少人对李云天答应让他们进入河套驻牧持有怀疑的态度,毕竟当年永乐帝对兀良哈三卫出尔反尔,没有让他们进入大宁驻牧。

    哈尔巴拉则非常信任李云天,因为李云天行事公正,对达颜部的士兵一视同仁,不过在没有结果前他的心中也是七上八下,毕竟达颜部南迁河套一事并不是李云天说了算的,天知道会不会有人横加阻挠。

    现在,哈尔巴拉终于可以松一口气,给达颜部的人一个交代。

    “蒙古安乐王把秃孛罗,为太宗皇帝亲封王位,虽受人蛊惑而行差踏错,但终幡然醒悟,在北直隶立下大功,特在京城赐王府一座,赏金千两,御准其率部迁至哈拉和林城。”既然哈尔巴拉被封为王爵,那么接下来自然轮到被永乐皇帝皇位安乐王的把秃孛罗,金英不动声色地读出了把秃孛罗的封赏。

    心情紧张的把秃孛罗暗自长长吁出了一口气,由于他参与了饮马河对宣德帝亲征大军的伏击,因此担心被秋后算账,现在看来他的担忧是多余的,宣德帝很显然宽恕了他曾经的罪行。

    尤其令把秃孛罗感到兴奋的是宣德帝御准了辉特部南迁一事,这样一来他就可以率领部族南下进驻哈拉和林城,哈拉和林城的水草是除了河套和大宁外最丰美的地区,否则以前的蒙古帝国也不会把汗庭设在这里,使得辉特部的部众能够在这里得以休养生息,同时也避开了漠北脱欢、阿岱汗和太平的袭扰,可谓一举两得。

第741章 水师之议

    “皇上,太祖虽在沿海布下了一道海防屏障,但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繁重,臣觉得时移世易,或许改变对倭策略能收到清除倭患的奇效。”

    张辅退回大殿右侧的勋贵队列后,不等下一名大臣奏禀公务,李云天忽然上前一步,沉声向宣德帝说道。

    众臣闻言纷纷好奇地看向了李云天,想知道李云天有什么办法来解决困扰沿海地区已久的倭患。

    “镇国公觉得该如何应对倭患?”宣德帝眼前亮了一下,随后饶有兴致地问道,李云天与别的大臣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从来不把麻烦推给他,而是想办法去解决。

    “皇上,我大明沿海有海防卫所有五十多个,兵力超过了二十万,而倭寇每次袭扰多为千百人而已,行动迅捷,往往不等我卫所军士赶至就已经逃之夭夭。”

    李云天向宣德帝一躬身,有条不紊地回道,“皇上,在臣看来唯有掌控战场上的主动才能威慑敌军,既然倭寇避开了沿海的海防卫所那么我大明的海防防线威慑力骤减,臣觉得与其被动防御倭寇的袭扰,不如主动出击对其进行剿灭,御敌于国门之外!”

    听了李云天的建议,大殿里的众臣纷纷暗自点头,认为李云天言之有理,对于那些袭扰后就溜之大吉的倭寇,大明的海防卫所确实是不易应对。

    其实,李云天刚才那一番言语只不过是冠冕堂皇的托辞而已,他之所以要改变大明的海防战略,是想要趁机组建大明水师,增强大明的海上力量。

    倭寇之所以猖狂,除了倭寇来去匆匆和海防卫所训练懈怠、兵力空虚外,最主要的就是大明的海防战略发生了变化,自从洪武帝颁布海禁令以来大明的海防采用了守势,不仅像小琉球这样的海外岛屿被大明荒废,而且卫所的那些海船出海也受到了不少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永乐后期以来除了骁武军建造的那些三桅战船外,大明十几年来并没有新船下海,就连以前每年在南北海域例行的春巡和夏巡也相继停止。

    对大明而言,它的威胁主要来自陆地,再加上大明海上力量在当时并没有对手,故大明而自然重陆战而轻海战,意识到海权重要的朝廷官员可谓凤毛麟角。

    最能反映出大明轻视海上权益的事情就是,大明虽然拥有着强大的海上力量,但是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水师,并没有水师这一编制,勉强称得上水师士兵的就是沿海的那些海防卫所。

    南直隶虽然号称是水师的基地,但不过是停靠了郑和宝船而已,而其余的海船则隶属于各个海防卫所,每当朝廷有大规模的行动时将那些船只和海防卫所的士兵召集起来行动。

    郑和下西洋时的护航士兵很大一部分后来被调往运河运输粮食,使得那些精锐水师士兵成为了平庸的运输兵。

    而且,沿海那些海防卫所的士兵七成被派去种地,三成被派去造船,还有被调用修建宫殿和军事设施,卫所士兵的战斗力可想而知了。

    当然了,李云天不会在朝堂之上揭露沿海卫所的那些弊端,也不想追究谁的责任,更不想去触动朝廷中相关人员的利益,这里面的利益纠葛错综复杂,真要纠缠起来的话会牵涉他大量的精力。

    因此不如快刀斩乱麻,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大家心知肚明即可,如果有人不识好歹的话那么他届时就可以毫无顾忌地施加雷霆手段。

    “镇国公,说说你的策略。”宣德帝见李云天提到主动出击对倭寇进行征讨,知道李云天已经想好了对策,心中顿时来了兴致,微笑着地说道。

    “皇上,依臣看来,要想确保大明海上局势安稳,那么唯有用水师来守护大明的海域,这样才能消除大明的海上威胁,御敌于国门之外,确保我大明沿海的安稳。”

    李云天确实是想过如何对付倭寇,不过倭寇只是他建立水师的一个因素而已,他真正的目的是正式组建大明水师,使得大明真正拥有海军部队,进而确保大明的海上霸权,所以面对宣德帝的问询他从容不迫地答道:

    “臣觉得海防卫所的职责与内陆卫所不同,他们的战场应该在海上,消灭海上的来犯之敌,据臣所知西夷诸国皆举全国之力组建了规模不菲的水师部队,以确保各国的海上权益,虽然其水师无法与大明相提并论但假以时日必成我大明未来的一大隐患。”

    “皇上,臣刚刚接到消息,讲武堂派去海外印加国的人员已经顺利在当地取得了银矿的开采权,如果所有事项进展顺利的话每年至少能往大明运送五百万两银子。”

    说着,李云天语峰一转,不动声色地转移了话题,沉声向宣德帝说道,“而且,臣估算了一下,大明每次可从印加国与西夷诸国的商贸中获利近千万两白银。”

    轰的一声,李云天的言语引发了太和殿的一阵骚动,众臣私下里纷纷议论着李云天所说的印加帝国的银矿和与西夷诸国海上贸易的利润。

    大明是一个银矿稀缺的国家,而且银矿的品质也不好,一直以来都是依靠从日本的进口,使得日本从中获得了不菲的利润。

    如果李云天在印加帝国找到了银矿,那么将使得大明结束缺银的历史,尤为重要的是,大明是以银为本币的国家,只有有着充足的银两才能使得白银在市面上流通,对大明的经济将起到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

    在大明的朝堂上,如果说谁会做生意那么非李云天莫属,李云天以交趾为跳板所组织的与南洋诸国的海外商贸给大明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也使得京城那些从中分得一杯羹的文武大员获利匪浅。

    因此,不仅宣德帝,朝廷的那些重臣也纷纷采取了支持的态度,要知道通过海外贸易来的钱财不仅快捷而且安全,可以光明正大地使用。

    可惜的是,南洋的市场有限,再加上随着海外贸易的进行物品的利润自然也相应减少。

    所以,李云天为了避免向南洋诸国运送过多的货物导致价格大幅度缩水,因此将与南洋诸国的海外贸易定为每两年进行一次,其利润稳定在一千两百万两白银左右。

    如果想要从海外商贸中获取更大的利益,那么唯有开拓新的市场,按照李云天的说法,要是开拓了印加帝国与西夷诸国的海外贸易,又将增加一千万两白银的利润,这对众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由此一来,大明水师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要是没有强大水师护航的话那些进行海外贸易的商队绝对会受到海盗的青睐。

    必须要说明的是,海外贸易所产生的一千多万两白银的利润,并不是说大明实实在在地赚了一千万两白银,而是通过与海外诸国的物品交换获得了价值一千万两白银的利润。

    当然了,如果遇到通货膨胀,海外贸易的利润会相应地缩减。

    李云天之所以提到了海外贸易,是想告诉朝堂上的那些在海外贸易中获取了利益文武大员,如果要想得到更多的海外贸易利润那么就必须要开拓新市场,而没有大明水师护航无法完成这一点。

    讲武堂名下虽然有一批被李云天以给南洋商贸船队护航名义从朝廷要来的海船,也从相应的海防卫所里调来了不少士兵,勉强在讲武堂有了编制,称得上是大明的一支水师,但它的作用只是护航而已,最多在李云天掌权的交趾和广西海域内巡航,无法攻打属于福建都司海域的那些倭寇,否则不仅违反了朝廷的法令而且还会引发与福建都司的纠纷。

    既然这次福建再次闹倭患,那么李云天正好趁着此次辽东明军接受封赏的时机提议组建大明水师一事。

    “诸位爱卿觉得镇国公所言如何?”

    宣德帝见大殿内陷入了一派沉寂,不由得感到有些意外,按理说李云天刚才的提议有违明太祖所制定的祖制,每当这个时候朝堂上总会有不少大臣跳出来义正词严地反对,可是今天的情形却显得有些诡异,随后他意识到了什么,不动声色地问道。

    身为大明的天子,宣德帝自然知道李云天所主持的与南洋诸国的海外贸易中有不少货物的货主是朝廷中文武重臣的家眷,李云天给与了那些人相应的货物配额。

    由于这属于正常的生意事项并没有触犯大明的法律,因此宣德帝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当给那些朝廷大员的福利了。

    既然如此,那么李云天开拓一条新的海上贸易路线的话,受益的不单单大明国库,还有那些分到配额的文武重臣,故而肯定没人反对,谁吃饱了撑的跟钱过不去,而且还是正大光明赚来的钱。

    再者,要是在这件事情得罪了李云天那么可就得不偿失了,谁也没有必要在没人关注的水师事务上跳出来反对。

    退一万步来说,李云天的口才与他的经商头脑一样出类拔萃,与他就水师一事进行辩论的话无疑是自讨苦吃。

    能站在太和殿里的人都不是那种头脑简单之辈,自然分得清楚眼前的局势,有几个人会拿自己的仕途开玩笑的?

    “皇上,臣觉得镇国公所言可行,与其让海防卫所的军士守株待兔,不如主动出击剿灭倭寇。”见宣德帝发问,张辅等了一会儿见没人开口应答,于是上前一步躬身说道。

    在太和殿的文武众臣中,张辅以太师之尊贵为百官之首,自然要开口化解眼前这个尴尬的局面。

    “皇上,沿海百姓深受倭患之苦,倘若能清除那些倭寇,臣相信太祖在天之灵也会赞许此事。”随后,杨士奇沉吟了一下,有条不紊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皇上,臣也觉得此事可以一试,如能剿灭倭寇也是沿海百姓之福。”蹇义历来行事稳重,自然也不会反对,随后不动声色地说道。

    李云天嘴角闪过了一丝不易觉察的效益,如今军阁、内阁和六部的主官已然表示支持组建大明水师,那么这件事情等于已经确定下来。

第742章 当仁不让

    “诸位爱卿,可有组建水师的合适人选?”宣德帝见张辅、杨士奇和蹇义先后赞同李云天组建水师,于是环视了一眼大殿里的众臣,微笑着问道。

    其实,宣德帝知道自己的这个问题是在徒费口舌,组建大明水师的唯一人选早已经确定,除了李云天外无人能胜任辞职,他之所以开口询问只不过是在例行公事而已。

    果然,当宣德帝的话音落后大殿里的众臣纷纷望向了李云天,这并不是说没人敢跟李云天争水师主官一职,而是没有办法跟李云天争。

    原因很简单,组建大明水师容易,只要从各海防卫所抽调人手和船只即可,可如何供养部队就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大明的军制是屯兵制,这意味着驻军要自己供养部队,朝廷通常只负责提供兵器上的开销,毕竟大明由于施行中央和地方分别收税的政策,使得国库也不丰盈,哪里有闲钱提供给卫所的部队。

    水师是一个烧钱的部队,日常训练和维持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撑,而屯兵制很显然无法达到这一点,朝廷也不可能特意给水师拨款,否则如何向各大都督府交代?总不能厚此薄彼。

    这也是大明没有正式意义上水师的重要原因,像各大都督府的卫所部队一样,只有等到打仗的时候才由国库来负担部队的各项花销。

    因此,水师组建后无法采用屯兵制,那么就只有实行骁武军的义务兵役制度,由讲武堂来负责水师的日常开销。

    正是由于骁武军的义务兵役制度,使得骁武军的士兵们能安心投入到日常训练中,这才使得他们拥有了强悍的战斗力。

    也就是说,虽然看起来组建大明水师是一项美差,其实则是一个烫手的山芋,除了李云天外没人能接下这个任务。

    别看李云天能在蒙古军队进犯辽东的时候调用郑和宝船运送物资到朝鲜国西京平壤府,平常他可没少向讲武堂下辖的那支船队上投钱,这才能在关键的时刻起作用。

    “皇上,臣推荐镇国公来组建水师,讲武堂下辖了不少船只,近年来在镇国公的调度下为我大明立下了不少功劳,因此臣觉得镇国公可担此重任。”身为军阁首辅和当朝太师,张辅自然是最适合回答宣德帝问询的人,因此想也不想沉声说道。

    “臣附议!”随后,大殿内的文武重臣纷纷开口,无不赞同李云天来组建水师。

    “镇国公,既然众卿家看好你,那么朕就把水师一事交给你来办,海防卫所人员和船只任由你来调用。”宣德帝见状微微一笑,一边咳嗽着一边向李云天说道,看来李云天接下来有的忙了,组建海军一事纷繁复杂,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臣遵旨。”李云天心中不由得暗叹了一声,躬身向宣德帝行礼,他觉得自己有些没事儿找事儿,原本打算过上几年再准备水师的事情,没想到事情赶巧了遇到这么好的一个机会,使得他提前筹备此事。

    朝会结束后,李云天被宣德帝留在宫里陪张太后吃晚膳,除了孙皇后和被废的胡皇后外,英睿郡主周雨婷、瑞祥郡主朱玉馨和德欣郡主诺敏作陪。

    由于诺敏你是北元皇族后裔,再加上哈尔巴拉被宣德帝封为了安义王,故而诺敏也被封为了德欣郡主,以彰显大明对归顺的蒙古达颜、辉特和兀良哈三部的恩泽。

    与周雨婷和朱玉馨不同,诺敏穿着一身蒙古盛装,服饰上有着众多的装饰,在宴会上十分显眼。

    李云天在辽东所做的事情张太后都看在了眼里,像李云天这种文武双全又对大明忠心耿耿的朝廷重臣实在是太少了,因此她自然要表示对李云天的褒奖。

    宴会的气氛十分喜庆,不过宣德帝时不时的咳嗽令李云天心中不由得感到了一丝担忧,他知道宣德帝因为饮马河战败一事在逃回大同城的路上大病了一场,现在看来并没有完全康复。

    离开紫禁城的时候已经夜色已深,行驶的四轮马车里,李云天与周雨婷、朱玉馨和诺敏谈笑着,氛围一团和睦。

    “相公,近来京城的市面上流传皇上想要撤销辽东都司和山西行都司、万全都司,让骁武军来执掌当地的军务,不知道这个消息是不是真的?”谈笑间,周雨婷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不由得饶有兴致地问道。

    由于骁武军在辽东和北直隶的勇武表现,因此京城里流言四起,说宣德帝准备裁撤在与北元战事中表现不佳的辽东都司、山西行都司和万全都司,让李云天来接手三地的军务,以稳固大明的北部边疆。

    虽说这样做会损害大明勋贵的利益,甚至动摇屯兵制的根基,但卫所军队在与北元交战中战斗力远远不及骁武军,差一点就要丢了辽东都司,因此届时大明的那些勋贵除了用屯兵制是明太祖定下来的祖制为由进行抗争外别无他法。

    然而,祖制只能约束那些弱势皇帝,对于那些强势皇帝来说无异于一纸空文,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洪武皇帝曾经在宫中立碑禁止宦官干政,可永乐皇帝却打破了这一祖制,任命身边的宦官外出到军事重镇当镇守中官。

    宣德帝虽然现在还没有永乐帝那样君临天下的声威,但是他却比永乐帝在宦官一事上更甚一步,不仅让司礼监的太监们帮他批阅奏折,还在宫里开设立学堂供小内侍们读书习字。

    因此,祖制有时候确实很有用,但有时候就是一纸空文,只不过是君权与臣权博弈的一个道具而已。

    听见周雨婷的问话后,朱玉馨和诺敏纷纷好奇地望向了李云天,如果流言属实的话对大明军界而言将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意味着大明现行的军事体制将受到剧烈冲击。

    “没想到小道消息竟然传得如此之快。”李云天闻言不由得笑了起来,并没有否认市面上的那些流言,宣德帝确实有用骁武军替换辽东都司和山西行都司明军的打算,只不过这件事情还没提上议事的日程中,不成想已经泄露了出去。

    宣德帝并不是心血来潮想要用骁武军替换辽东都司和山西行都司的卫所部队,而是现在已经具备了裁撤辽东都司和山西行都司卫所部队的条件。

    至于万全都司,由于鞑靼和瓦剌这次被大明击败,也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故而自然会被并进山西行都司。

    首先,在此次与鞑靼和瓦剌的交战中,明军卫所部队的主力可谓损失惨重,作为战斗最为激烈的地方,辽东都司和山西行都司所辖的卫所部队更是元气大伤,因此有些卫所必须要被裁减。

    再者,张昊虽然是辽东总兵,但辽东明军的实际掌控权却在李云天的这个辽东副总兵手里。

    由此一来,李云天手里就有了交趾和辽东两处的兵力,这两处的兵力是大明最为精锐的部队,足以对大明南北的卫所部队形成震慑和压制,宣德帝根本就不用担心有些勋贵想要趁机滋事。

    尤为重要的是,李云天通过辽东和北直隶的大捷收获了崇高的威望,进而在军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张辅、周征和张昊,一跃成为大明军中的第一人,再加上骁武军优越的待遇,恐怕大明那些卫所军队巴不得被骁武军收编。

    “相公,皇上真的要撤销辽东都司和山西行都司?”周雨婷闻言微微怔了一下,双目流露出了震惊的神色,显得有些不安,虽然如此一来李云天手里的兵权增加了,可是牵涉到的勋贵和明军将领该如何处置,她可不想李云天因为这件事情成为大明勋贵的众矢之的。

    “太祖皇帝设立军屯的本意是好的,想要让当地驻军能自给自足,可现在看来各卫的境况已经脱离了太祖皇帝的本意,因此军屯该到了改变的时候了。”

    李云天知道周雨婷肯定要为这件事情担心,所以他才没有告诉她,微笑着解释道,“辽东都司和山西行都司不会裁撤,皇上将对其按照骁武军的模式进行改组,其所辖军户悉数改为民户,并裁减驻军人数。”

    “它们是否归属骁武军?”周雨婷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随后神情关切地问道,这关系着李云天在这件事情里所起到的作用和角色。

    “改组后的军队归辽东都司和山西行都司管辖,只不过他们不再隶属于各大都督府,而是由军阁进行直辖。”李云天清楚周雨婷的意思,笑着摇了摇头,“不过骁武军会从中整编一些军队,这些军队归讲武堂管辖。”

    如此一来,辽东都司和山西行都司地界上的部队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归军阁管辖,另外一部分归讲武堂管辖。

    虽然讲武堂在军阁的名下,其实军阁却没有权限调动讲武堂下辖的骁武军,因为讲武堂实际上是宣德帝的禁军,由宣德帝直接指挥调用。

    换句话来说,由军阁统辖的地方部队是负责维护地方治安的乙等部队,而讲武堂所辖的骁武军则是用来与敌军进行野外作战的甲等部队,双方的职责将有显著的区别,使得他们更加专业。

    虽说甲等部队和乙等部队的职责不同,但是他们的编制和训练却是一样的,其军官都要经过讲武堂的培训,只不过甲等部队的要求更高,待遇也相应更好。

    至于乙等部队的军费,宣德帝的内库、户部的国库和讲武堂将各出三分之一,由于精简了人数再加上朝廷在两淮盐道一案中收获丰厚,故而足以承担辽东都司和山西行都司的乙等部队的军费。

第743章 事务纷繁

    原本,宣德帝想让讲武堂管辖改组后的辽东都司和山西行都司,希望李云天能给大明操练出一批像骁武军那样的勇武之士。

    不过出乎宣德帝的意料,李云天婉拒了这个手握重兵的机会,提出由军阁对辽东都司和山西行都司进行直辖,并逐步取消横在军阁与地方部队之间的各大都督府,以强化军阁对地方部队的执掌。

    虽然各大都督府会被取消,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京城的勋贵就无事可做,按照李云天的规划,各大都督府的勋贵们将前往各都司去任职,增强各都司的职能。

    换一句话来说,各大都督府的权力被军阁和各地都司瓜分了,这样一来既能加强军阁对兵权的掌控,同时也提高了地方部队的办事效率,很多事情可以再各地都司内得到解决。

    由于改组后的各地都司将实行与讲武堂一样的义务兵制和专业兵制相结合的军事体制,为了防止出现坐拥私兵的现象,各大都司的勋贵和高级将领会进行轮转任职。

    确切的说是,勋贵们会在各大都司之间调动,而高级将领则在各都司内的部队间调动。

    在宣德帝看来,李云天的提议堪称完美,既成功破除了大明军队各级武官把手下的士兵当成私兵的顽疾,同时也安抚了京城的那些勋贵在各地都司中给予了他们相应的职位。

    值得一提的是,改组后的各大都司将和骁武军一样实行新的军衔,其中将官的晋升权力在宣德帝的手中,只有得到宣德帝的谕令后才能晋升为将官,校级和尉级军官的任命被下放给了地方部队的各级武官,按照相关条例晋升军官,最大程度地确保地方部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当李云天在北直隶处理关西七卫的事情时,宣德帝找了辽东都司、山西行都司、万全都司和大宁都司所属的都督府的勋贵们,故意把口风给透露了出去,想要看看勋贵们和外界的反应,京城里这才有了周雨婷所听到的传言。

    至于李云天为何婉拒执掌改组后的辽东都司和山西行都司,是因为他有着自知之明,知道高处不胜寒:

    手握重兵固然令人羡慕,但同时也意味着成为众矢之的,也会使得宣德帝对他心生猜忌和防范,故而他可不想招惹这么个麻烦,所以把到手的兵权推了出去。

    在李云天看来,宣德帝更需要大明勋贵之间能够相互制衡,任何一方独大都会给皇权的统治带来威胁,他必须未雨绸缪处理好此事否则以后必将别人有可乘之机,进而陷入被动。

    或许,这就是李云天能够获得宣德帝青睐和信赖的最根本原因,没有哪位皇帝希望看见手下的臣子握有能够挑战君权的权力,而李云天则很好地处理了这一点使得宣德帝对他一直信赖有加。

    按照常理,自从去年跟随宣德帝亲征后李云天就一直在外奔波,为了击败鞑靼和瓦剌可谓呕心沥血,如今战事结束他应该放个大假好好休整。

    不过他手头的事务太多,而且很多事务需要他亲自处理,因此休假对李云天来说就成为了一个可望不可及的奢望。

    除了纷繁复杂的公务要处理外,李云天还要忙着与京城的权贵走动,虽然平常都是周雨婷和朱玉馨在经营家里与京城各文武重臣家眷之间的关系,不过两人毕竟不是镇国公府的一家之主,李云天的作用无可替代。

    再者说了,李云天晋封为国公后去拜访京城的那些权贵也是一种谦逊的表现,没有官职爵位的晋升就眼高手低,目中无人。

    时间一晃,半年的时间在李云天忙碌的生活中匆匆而过,使得李云天有些感慨时光飞逝。

    宣德九年五月,周征率领着追击脱欢的部队凯旋,他一直率军将脱欢追到了漠北深处,然后带着大量被俘获的瓦剌百姓南迁到哈拉和林与河套地区。

    宣德帝对周征等将士进行了封赏,周征被晋升为太傅,位列三公,其余众将也各有封赏,骁武军一系的将领是最大的赢家,多人再度获得了进封。

    在周征手下的部队中,主力是李云天留在宣德帝身旁的骁武军大同青龙大营的军士,大同青龙大营的军士不仅冒死护送宣德帝和朝廷重臣回京,而且还在山西行都司和万全都司与蒙古军队的交战中立下了不少功劳,可谓劳苦功高。

    其中,骁勇侯王简被进封为四等奉天翊卫推诚骁国公,武平伯梁少杰被进封为三等奉天翊运推诚武平侯,平武伯秦昆被进封为四等奉天翊卫推诚平武侯,大同青龙大营主官王彬被进封为三等奉天翊运推诚尚武伯,鲁民恩被进封为三等奉天翊运推诚义武伯。

    至此,骁武军中跟随李云天平定交趾的将领在经历了与北元的这场跌宕起伏的大战后悉数得以进爵,正式成为了大明勋贵中的一支新生的重要力量。

    除了骁武军的将领外,还有一个跟李云天关系密切的明军将领得以进爵,他就是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副使李满山。

    饮马河一战失利后,李满山以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副使的名义统领了宣德帝身边那些被打散的明军,与王简等骁武军相配合,殊死搏杀后护住宣德帝平安回到大同城,立下了赫赫战功。

    故而,李满山被宣德帝进封为三等奉天翊运推诚忠武伯,并晋升为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使。

    别看北镇抚司名义上是锦衣卫的下辖的一个衙门,随着北镇抚司作用的日趋重要,到了宣德年间锦衣卫指挥使已经无法再指挥动北镇抚司,因为北镇抚司逐渐成为了宣德帝直辖的部门,只剩下南镇抚司依旧归锦衣卫指挥使管辖。

    换句话来说,锦衣卫中真正厉害的人是拥有稽查、逮捕大权的北镇抚司,也就是人们敬畏如虎、四处抓人的“锦衣卫缇骑”。

    除了北镇抚司的人外,包括南镇抚司在内,锦衣卫的其他人员主要是负责宣德帝的安全事宜和仪仗,并没有稽查和逮捕的权限。

    这意味着,北镇抚司镇抚使虽说是锦衣卫指挥使的下属,但是锦衣卫指挥使却不能拿他当下级官员来看待。

    由于北镇抚司恶名在外,再加上锦衣卫人员的服饰都一样,以及北镇抚司以外的锦衣卫的人平日里狐假虎威,故而外界通常认为锦衣卫都有着稽查和逮捕的大权。

    历史上,协助东厂抓人的就是锦衣卫北镇抚司的人,并不是整个锦衣卫都有权将人抓进诏狱。

    宣德帝以一名伯爵来担任北镇抚司镇抚使,可谓开创了大明的一个先例,如此一来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司的级别就与锦衣卫指挥使的级别相当,都由大明勋贵来担任。

    李满山能够进爵并得以执掌锦衣卫北镇抚司,虽有他英勇奋战的因素,但如果没有李云天的支持根本无法走到这一步。

    因此李云天在这次与北元的交战中可谓大获全胜,是获益最丰厚的人。

    然而,唯一令李云天感到可惜的是,文勇伯古辰在北直隶战事结束后下落不明,虽然官府在北直隶各乡镇进行仔细的搜查,但是依然没有他的音讯,毕竟他不是蒙古人,要是混在百姓中很容易就逃脱。

    李云天可以肯定,古辰一定是趁乱溜之大吉,以古辰的能力想要离开北直隶并不难,这使得他感到有些失望,古辰和那个神秘的阿仇是两个棘手的人物,如果不能将两人抓住的话恐怕后患无穷,以后指不定还会整出什么麻烦来。

    不过李云天现在没有精力来琢磨古辰和阿仇跑去了那里,手边繁重的公务已经使得他忙得团团转,哪里还有心思去考虑古辰和阿仇。

    在李云天的主持下,辽东都司、山西行都司、大宁都司、万全都司、蒙古都司以及奴儿干都司已经完成了改组方案。

    按照李云天的规划辽东都司、大宁都司和奴儿干都司将合并成为辽东军区,山西行都司、蒙古都司和万全都司合并成为北方军区,两大军区内的军户将悉数转为民户,并裁减部队的规模。

    其中,辽东军区和北方军区的兵力各为十万,辽东军区的治所在辽阳城,北方军区的治所在大同城,其各级武官皆从与北元交战立功者中选拔,中低级武官分批到讲武堂在两大军区中设立的军校中进行轮训,高级武官则到京城的讲武堂中参加培训。

    实际上,自从年初开始,辽东军区和北方军区的高级武官就已经进入讲武堂进行培训,时间为一年。

    辽东军区和北方军区中,骁武军辽东朱雀大营和骁武军大同青龙大营的兵力都定为了五万,是两大军区兵力的一半。

    在李云天看来兵力贵精而不贵多,再加上义务兵制其实就是藏兵于民,他认为两大军区各有十五万的兵力足以应对未来发生的战事。

    值得一提的是,李大牛操练的五万朝鲜兵并没有算进辽东军区和骁武军辽东朱雀大营,而是作为一支独立的编制留在了辽东,分别驻扎在了凤凰城和开原城。

    如果仔细留意的话就会发现,李云天将这五万朝鲜兵摆成了两个拳头放在了朝鲜王国的边境外,用意深远,对一直想要谋取鸭绿江流域领土的朝鲜王形成了无形的震慑。

    朝鲜王曾经想要回那五万朝鲜兵,毫无疑问这五万朝鲜兵在经历了辽东和北直隶的战事后已经脱胎换骨,比朝鲜国东北六镇和西北四郡的兵力还要强悍。

    李云天当然不会让朝鲜王白白得到五万训练有素的士兵,而且这五万兵力是在讲武堂的名下,与朝鲜王国没有任何关系,故而一口就拒绝了朝鲜王。

    尤为令朝鲜王感到郁闷的是,自从大明在与鞑靼、瓦剌的战争中取得胜利后,辽东都司和女儿干都司的女真人就在猛哥帖木儿的率领下汇聚在一起,摆出了一副夺回被朝鲜王国侵占的铁岭卫和建州卫等地区的架势。

    这使得朝鲜王深感不安,当明军展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后,女真三大部纷纷归附大明,这使得猛哥帖木儿得以聚集三大部的力量来对付朝鲜王国。

    朝鲜王对目前的现状是无可奈何,毕竟铁岭卫和建州卫等地是朝鲜王国从女真诸部和辽东都司手中夺过来的,并不被大明承认,因此大明肯定不会阻止女真三部的军事行动。

    迫不得已,朝鲜王唯有在国内整军备战,这使得羸弱的朝鲜王国经济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第744章 国子监的变革

    与辽东军区、北方军区一同成立的还有辽东布政使司、奴儿干布政使司、蒙古布政使司和山北布政使司。

    其中,辽东布政使司包含了大宁都司在关外的地区和辽东都司;奴儿干布政使司是奴儿干都司的地域;蒙古布政使司包括了河套地区和哈拉和林地区;山北布政使司则是内长城和外长城之间的区域,主要是山西行都司和万全都司的地域。

    在这新组建的四个布政使司中,各级官吏一律来自讲武堂所辖的六大学院,即兴农院、兴户院、兴礼院、兴军院、兴工院和律刑院。

    这些年来六大学院已经储备了大量的后备人才,如今正好用在新组建的四个布政司里,使得那些人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任用讲武堂六大学院学员来担任辽东布政使司等四个布政使司官吏的议案在朝廷没有遇到阻力,辽东布政使司、奴儿干布政使司和蒙古布政使司本就没有地方府县衙门,因此没有涉及到朝廷各方的利益纠葛。

    山北布政使司原有的地区内虽然设有地方府县衙门,不过一年多来的战乱使得当地的地方衙门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不少官吏不是被杀就被投降鞑靼和瓦剌,导致官吏缺额甚众,使得李云天的这项政策得以顺利实施。

    最主要的原因,朝廷各方势力都在争夺北直隶地区那些空缺下来的官职,北直隶虽然遭遇兵祸的时间短但是却受灾却最重,地方上的官吏死的死逃的逃,真正能留守的官员不到三成。

    相对于战事平凡的山北布政使司,朝廷各方官员自然更青睐繁华富庶的北直隶,从侧面减少了讲武堂学员进入山北布政使司任职的阻力。

    即便李云天手里有不少储备人才可以调用,但是相对于山北布政使司、蒙古布政使司、辽东布政使司和奴儿干布政使司广袤的地域来说还是捉襟见肘,勉强能使得当地的地方府县衙门运作。

    这种情形李云天也无能为力,他已经从交趾调来了一批有着几年从政经历的官吏在四个布政使司坐镇,这些官吏也是讲武堂六大学院出身,是一期和二期的学员,在交趾磨砺了几年后已经可以独当一面。

    与此同时,骁武军关西青龙大营和大明水师的筹建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吐鲁番等国在接到宣德帝的圣旨后纷纷知趣地退下,他们原本以为大明会灭了进犯的关西军,谁也没有想到宣德帝会放那些关西军一马,因此唯有撤退,否则将遭到陕甘明军和关西军的联合进攻。

    骁武军关西青龙大营主官一职,李云天交给了骁武军的新晋勋贵、三等奉天翊运推诚义武伯鲁民恩,率领一万骁武军进驻敦煌城。

    为了筹建大明水师,李云天上奏宣德帝裁撤了沿海的海防卫所,将海防卫所的军户转为了民户,从海防卫所的士兵中抽调符合要求的军士组建了水师三大舰队,其余士兵遣散为民。

    按照由北到南的顺序,水师三大舰队分别是海龙舰队,舰队基地位于山东胶澳港;海鹰舰队,舰队基地位于浙江宁波港;海狼舰队,舰队基地位于交趾多海港。

    在水师的三大舰队中综合实力最强的莫过于要给南洋诸国通商船队护航的海狼舰队,其次是防守东南沿海的海鹰舰队,肩负着守护京畿重任的海龙舰队反而实力最弱。

    这是因为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的海军有着攻打大明的能力,故而大明受到来自海上的威胁微乎其微,海龙舰队其实处于守势。

    而海鹰舰队和海狼舰队则不同,这两支舰队可谓处于攻势,海鹰舰队主要负责对付横行于东南沿海的倭寇,清剿倭寇基地,海狼舰队要打通大明到南洋和欧洲的航路,所肩负的任务最重。

    除了这三大舰队的主基地外,李云天计划以后逐渐在大明海岸线上的一些天然优良港口设立了分水师分基地,既是守卫大明的海防线,同时也是便于舰队在防区内进行训练和巡航。

    虽然水师三大舰队已经建立,不过在李云天看来他只是把海船和海防卫所的士兵召集起来而已,距离他心目中的水师标准相差甚远,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操练。

    由于是宣德帝御命的组建大明水师的主官,李云天当仁不让地担任了水师统领一职,儿水师也顺理成章地被划归在了讲武堂名下,至少在水师羽翼丰满之前他不会轻易交出水师的大权,以免有人破坏了大明的海上霸业。

    身为交趾和广西的总督,交趾和广西的事务李云天自然不能置之不理,再加上都察院有些事情需要他这个右副都御史来主持大局,因此李云天的生活比以前更加忙碌。

    六月份,在宣德帝的御命下,京师国子监的监生和南京国子监的监生齐聚京师,举行大明历史上第一次的“南北雍论战”,在论战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监生将获得朝廷的奖赏,即便是科举不中也可获得在地方上任官的优待。

    国子监是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由于大明施行“双京制”,故而在北京和南京都设有国子监,通常有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馆、律学、书学和算学七大类别。

    其中,设在北京的国子监称为“北监”或者“北雍”,也就是京师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称为“南监”或者“南雍”,被叫做南京国子监。

    由于南京国子监历史悠久,因此规模宏大,号称“延袤十里,灯火相辉”,校内建筑除了射圃、仓库、疗养所和储藏室外,光教室、藏、宿舍和食堂就有两千余间。

    截止洪熙元年,南京国子监已经有学生逾万人,而京师国子监的学生也有**千之众。

    国子监的管理设有五厅和六堂,五厅即绳衍厅、博士厅、典籍厅、典簿厅和掌馔厅,六堂即率性堂、修道堂、诚心堂、正义堂、崇志堂和广业堂。

    国子监主要学习《四书》、《五经》,另外兼学《性理大全》和律令、书数等。

    在明宪宗以前,八股文尚未兴起,国子监有着浓郁的文化氛围,朝鲜、琉球、日本和暹罗等邻国“向慕文教”,不断派遣留学生来学习,盛况空前,

    进入国子监读书有四种途径,即:举监、贡监、荫监和例监。

    举监:在京城会试中落选的举人,经翰林院择优送入国子监。

    贡监:各州县选拔的优秀生员,也就是秀才,进入国子监。

    荫监:勋戚或者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又或者得皇恩,进入国子监。

    例监:捐纳钱粟进入国子监,又称“民生”。

    由于例监是依靠钱财得以进入国子监,故而在国子监中最不受人重视,地位最低,通常都是富商豪贾之子,一是希望子弟能在国子监成材,考上科举,二来也是希望他们拓展人脉,为将来的发展建立人际关系圈。

    历史上,直到明景泰元年才开始出现以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的监生,又称为俊秀。

    例监监生踏入仕途后,所授官职只能是州县的佐贰以及州府的主事、司行等首领官,要是得到京职则只能是光禄寺、上林苑等边缘化衙门,被视为官场上的异途,也被那些举监、贡监和荫监的监生所轻蔑,耻于与其为伍。

    在李云天看来,“南北雍论战”是一场大明学术上的盛会,代表了大明最高文化学府的京师国子监和南京国子监将会在京城上演一场龙争虎斗,有利于促进大明文化的发展和繁盛。

    可李云天万万想不到的是,南雍和北雍的监生竟然在比试中当着诸位评判的面爆发了严重的冲突,以至于双方用粗鲁的语言互相问候对方家族中的女性,在京城掀起了轩然大波。

    李云天更不会想到,引发南雍和北雍冲突的竟然会是讲武堂。

    由于同在京城的缘故,讲武堂对京师国子监产生了甚远的影响,经历了最初的鄙夷和嘲讽后,京师国子监的监生们在与讲武堂学员的接触中逐渐意识到了讲武堂所授学科的实用性。

    因此,越来越多的监生一改排斥的心理,私下里前往讲武堂听课,讲武堂的一些书籍也开始在国子监流传开来,不少国子监的监生甚至放弃了文举而考新式武举,最后成功进入了讲武堂六大学院。

    说起来,京师国子监之所以能这么快就从排斥讲武堂到接纳,与原翰林学士李清正有着莫大的关系。

    李清正当年在洪熙帝生病期间进谏,进而触怒了洪熙帝,在李云天的斡旋下李清正得以保全性命,被贬往交趾任职,结果还没等他离开京城洪熙帝就突然驾崩,使得外界认为是他气死了洪熙帝。

    宣德帝继位后,本想处死当众冒犯洪熙帝的李清正,是李云天为李清正求情,李清正才得以留在交趾。

    李云天平定交趾叛乱期间,李清正因功得以升任交趾布政使司左参政,协助李云天处理交趾政务,进而钦佩李云天的为人,两人进而化敌为友。

    交趾平定后,李清正被调回京城担任礼部左侍郎,不过他仅仅在礼部左侍郎上待了一个月就向宣德帝请辞,以身体无法承当礼部繁重的公务为由,向宣德帝请旨,想要调任国子监为国培养人才。

    宣德帝见李清正心意已决,故而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以礼部左侍郎的加衔担任京师国子监的祭酒。

    李清正就任国子监的祭酒后在京师国子监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变革,力排众议在京师国子监引进了讲武堂的新式学科,例如算学、物理和化学等等,结果出人意料地受到了监生们的欢迎。

    对于京师国子监的监生们来说,这样一来他们无疑多了一条出路,如果文举不中的话还能考武举踏入仕途。

    毕竟,会试每三年才有数百名进士,很显然绝大多数的读书人都无法金榜题名,而新式武举的录取的人员则要多得多,讲武堂六大学院每届可录取两三千人。

    尤为重要的是,很多监生对讲武堂的算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非常感兴趣,使得他们有了一条全新的人生方向。

    事后,人们对李清正放弃堂堂的大明礼部左侍郎而去国子监担任祭酒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为了报答李云天的人情,有人说他是受了宣德帝的密旨,还有说他是被讲武堂的新式学科所打动……

    其实李清正为何这样做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给京师国子监带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使得京师国子监的职能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逐渐成为了给大明培养综合性人才的最高学府,在京师国子监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谓功莫大焉。

第745章 南北雍之争

    李清正之所以能够排除阻力在京师国子监引进讲武堂的那些新式学科,除了他在士大夫阶层有着崇高的威望外,还有宣德帝在此事上的大力支持。

    在宣德帝看来,讲武堂出身的官吏不仅比文举出身的官吏更善于治理地方,而且更容易驾驭,故而他想打破朝堂之上文官集团对大明政务的垄断,故而想逐渐引进讲武堂的官吏,使得双方能够在朝堂上形成制衡。

    就这样,宣德帝再次违背了祖制,改变了自洪武和永乐以来大明学术以理学独尊的境况,拉开了百家争鸣的帷幕。

    宣德帝有这样的改变,归根结底是受到了李云天的影响,开拓了他的思维,使得他的思维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李清正为了避免激化矛盾,只是在京师国子监引进了讲武堂的新式学科,包括南京国子监在内,大明各地方上的官学教授的还是以前的理学。

    因此,南京国子监并没有受到讲武堂新式学科的影响,李云天万万想不到双方的一次比试竟然会搞得如此糟糕,竟然还使得讲武堂受到牵连。

    按照李云天事后了解的情况,南京国子监与京师国子监自从大明立国起就结下了梁子,当年太祖皇帝攻下还是元大都的北京城后,保留了北京城里的元朝大德十年建造的国子监。

    明太祖最终定都金陵,南京国子监就成为了大明的京师国子监,而北京城的国子监只能位居第二。

    由于南京国子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再加上在大明的历年科举中南京国子监监生金榜题名的人数都要远超北京国子监,因此南京国子监的监生们历来轻视北京国子监的监生,双方年轻气盛的监生们在公共场合也没少斗嘴。

    本来,南京国子监的监生们认为这次南北雍的比试赢得必然是他们,因此意气风发地来到了京城。

    可惜比试的过程却出乎了南京国子监监生的意料,为了公平起见比试的方式采取相互出题,这使得他们在国子监基础的律学、书学和算学中一败涂地,丝毫没有还手之力。

    尤其是算学,对于京师国子监学生出的题目他们是闻所未闻,而他们自认为难以解答的题目京师国子监的监生们竟然顷刻间就算出了答案。

    南京国子监的监生们自然最拿手的是理学,因此想要在理学问题上赢得京师国子监的监生。

    不过京师国子监的理学即便是不如南京国子监,那么也不会差到哪里,对南京国子监提出的理学问题一一作了解答,这使得南京国子监的监生们在理学问题上建立了一定的优势,可惜优势并不大。

    然而,令南京国子监的监生们始料不及的是,京城国子监的学生竟然把理学与施政结合在了一起,在理学问题里涉及了农业、刑律和工程等领域,使得南京国子监的监生们目瞪口呆,哑口无言,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毕竟他们的长处在于做学问而理政。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尴尬的局面,南京国子监的监生竟然无法回答出京城国子监监生的那些融合了施政的理学问题,士气倍受打击。

    当然了,一项孤傲的南京国子监监生自然不能接受被京城国子监监生击败的结局,因此将矛头指向了京城国子监监生所出的理学问题上,表示他们的问题夹杂着其他杂学,已经超出了理学范畴,是对理学的亵渎。

    京师国子监的监生自然不甘示弱,他们被南京国子监的监生压了这么多年,如今终于迎来了一场扬眉吐气的完胜,岂能让南京国子监的监生胡搅蛮缠,故而据理力争,表示南京国子监的监生只不过学到了理学的皮毛而已,理学真正的作用是用来济世安民,而不是夸夸其谈呈口舌之快。

    南京国子监的监生们则讽刺京师国子监的监生们拾讲武堂的牙慧,竟然学讲武堂那群莽夫的东西,简直就是斯文扫地。

    京师国子监的监生们顿时不乐意了,立刻反唇相讥,南京国子监的人连讲武堂新式学科都看不懂,他们才是莽夫。

    双方皆为血气方刚、年轻气盛之辈,因此很快就从争吵转为了对骂和推搡,现场的情形随之变得火爆,如果不是京师国子监和南京国子监的老师及时介入分开了已经纠缠在一起的监生们,那么搞不好就会混战一场。

    讲武堂这次可谓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好好地卷进了京师国子监和南京国子监的这起纷争中来,好好的“南北雍论战”也不得不中止,双方的老师极力安抚那些情绪激动的监生。

    李清正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很显然京师国子监监生和南京国子监监生之间的恩怨纠葛没那么容易化解,因此他想到了李云天,想让李云天来调停双方之间的矛盾,论口才李云天在京城出类拔萃,论出身李云天是正统的两榜进士和左春坊大学士,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当李清正登门拜访后,李云天虽然公务繁忙但还是一口就答应了下来,毕竟这里面涉及到了讲武堂,他应该出面来澄清一些东西。

    于是,李云天邀请京师国子监和南京国子监的监生前去参观讲武堂六大学院,六大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新奇的新式学科令那些南京国子监的监生倍感震惊,他们还是第一次接触到传统国子监教学以外的学科。

    尤其六大学院里那些在南京国子监监生们看来充满了神奇的实验,例如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牛顿摆球、利用了理学原理能变得力大无比的滑轮组以及通过化学反应达成的各类变化,令其大开眼界,万万想不到史上还有如此奇妙的事情。

    与南京国子监的监生们相比,京师国子监的监生们则显得从容不迫,自从李清正把讲武堂的新式学科引进京师国子监后,讲武堂六大学院就对京师国子监的监生开放,欢迎监生们前来听课。

    故而京师国子监的监生对讲武堂六大学院里的一切已经习以为常,并不像南京国子监的那些监生们一样到了六大学院后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新奇。

    参观即将结束的时候,京师国子监的监生和南京国子监的监生被请到了一座院子里,院子的空地上摆着一台有着炉灶、连接杆和齿轮的大型器械。

    南京国子监的监生们自然不清楚眼前这个怪模怪样的大型器械室什么东西,不过京师国子监的监生立刻有人认出了它的来历,神情显得颇为兴奋。

    “镇国公到!”就在监生们饶有兴致地围在那个大型器械前交头接耳地议论着的时候,院门口传来了一个洪亮的声音。

    监生们闻言纷纷饶有兴致地看向了院门处,不要说南京国子监的监生,就连京师国子监的监生都很难见李云天一面。

    时至今日,文武双全的李云天早已经成为了天下学子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包括监生在内的学子们都想像李云天一样开疆拓土做出一番顶天立地的事业来,如今见到李云天自然显得开心和兴奋。

    很快,在伸长了脑袋向院门张望的监生们的注视下,李云天面带微笑走进了院子,身后跟着的并不是护卫而是身穿讲武堂服饰的官吏,这些官吏皆是京师国子监和南京国子监监生出身。

    虽说南京国子监由于距离京师太远而与讲武堂没什么纠葛,但讲武堂中也有南京国子监出身的监生,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当年想要羞辱李云天的南京国子监才子张恒。

    张恒是南京国子监首批考进讲武堂的监生,当年李云天去南直隶招考新式武举,结果张恒等七名南京国子监监生以南直隶考生前十名的成绩顺利考上。

    不过,张恒七人应考新式武举并不是希望进讲武堂,而是因为李云天在太和殿建议会试时南北按照比例录取进士,进而使得北方士子从中获益匪浅,而南方士子则倍受打击,故而张恒七人初生牛犊不怕虎,准备趁着李云天亲自来南直隶招考的机会羞辱李云天一番,给南方士子出气。

    张恒七人的做法很简单,先是以优异成绩考上在南直隶举行的新式武举,然后当众找李云天拒去北京城上讲武堂。

    不过李云天岂是那种好糊弄的人,以强硬的姿态迫使张恒七人不得不前往北京城进入讲武堂学习,张恒七人的理想是考中进士光宗耀祖,根本就不想从军,因此他们打算在讲武堂被淘汰。

    结果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当南京国子监按计划前来北京城接张恒七人回去的时候,被讲武堂新式学科打动的张恒七人却选择了留下。

    李云天很清楚,越是像张恒七人这样年少轻狂、才华横溢的监生就越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当张恒七人在南直隶的新式武举中脱颖而出时就已经注定会成为讲武堂的一员。

    “诸位士子,你们谁能告诉本公,这是何物?”在现场监生们目不转睛的注视下,李云天抬步走到了那个大型器械旁,伸手拍了拍器械上的一个大齿轮后微笑着问向在场的众人。

    “国公爷,如果学生没有猜错的话,这是一台传动器。”监生们相互对视了一眼后,一名京师国子监的国字脸监生走上前一步,冲着李云天一拱手后高声说道。

    “这确实是一台传动器,你知道它的原理吗?”李云天闻言微笑着望向了那名国字脸监生。

    “学生只知道它是利用活塞、连杆和齿轮等器械将蒸汽的势能转化为动能。”国字脸监生沉吟了一下,然后开口说道。

    “没错,就是这个原理。”李云天笑着点了点头,然后向现场的监生说道,“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烧水的时候沸腾的水汽会把壶盖顶起来,这个现象看起来非常平常,可如果仔细琢磨的话会发现里面大有玄妙,要是把水汽顶起壶盖的力量利用在其他方面,那么将会有一番崭新的天地。”

    说着,李云天向立在那台大型器械旁的一名讲武堂的魁梧教官摆了一下手,那名魁梧教官就点燃了炉灶里的炭火。

    李云天立在那里不动声色地等待着炉灶上方水箱里的水被烧开,他将向现场的监生展现一个奇妙的现象,进而触动他们的心理。

第746章 谆谆善诱

    院里监生们的注意力不约而同地凝注在了那台大型传动器械上,当水箱开始向外冒出大量白色的水汽后,那名立在炉灶旁的魁梧教官拉下了器械上的一个拉杆,于是器械上的连动杆和齿轮缓缓地转动了起来,发出了咣当咣当的轰鸣声。

    目睹了眼前了一幕后,监生们的眼中纷纷流露出惊奇、疑惑和兴奋的神色,谁也想不到在没人操纵的情形下这具笨重的器械竟会自己运行。

    “谁能告诉本公,你们现在想到了什么?”随着连动杆和齿轮转动的加快,连接在末端的一个黑色圆轮的转速不断加快,李云天走过去望了一眼黑色圆轮后,微笑着问向了周围的监生。

    “国公爷,如果将其安装在马车上,就能使得马车不用马拉也能前行。”现场先是经过了一派沉寂,然后先前那名国字脸监生再度开口,高声说道。

    “其实,除了马车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用途。”李云天闻言微微一笑,这个用途恐怕很多监生已经看出来了,他要向众人展示不为人知的一面,随后向炉灶旁的魁梧教官微微颔首。

    魁梧教官见状伸手将那个拉杆推了上去,然后连动杆和齿轮逐渐慢了下来,最后趋于了平静,很显然,那个拉杆是整部器械的控制杆。

    在监生们狐疑地注视下,几名讲武堂的教员取下了那个黑色圆轮,换上了一个有着三扇扇叶的扇轮,然后那名魁梧教官再度拉下了控制杆,随着连动杆和齿轮的运作那个扇轮缓缓地运转了起来,前方的监生们随之感受到一股凉风迎面袭来。

    “告诉本公,此时你们又想到了什么?”望着那些神情惊讶的监生,李云天不动声色地高声问道。

    “国公爷,天气炎热的时候不用自己扇扇子了。”一个声音很快在人群中响起,现场众人不由得发出了一阵低沉的哄笑,这个浅显的道理谁都知道在大家看来完全没有必要说出来。

    “除此之外还想到了什么?”李云天闻言笑了笑,不动声色地继续追问道。

    现场鸦雀无声,李云天的这个问题对这些年轻的监生们来说太过超前了一些,因此众人很难将眼前这个扇轮跟其他的事物联系起来。

    “国公爷,如果能把它用在织机上,将可以节省很多人力。”良久,就在李云天认为无人能回答时,一个有些微弱的声音从人群中传来,好像显得不太自信。

    这使得李云天眼前不由得一亮,抬头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只见一名立在人群后面身穿南京国子监服饰的胖监生显得有些局促,见他望过去后连忙心虚地低下了头。

    现场的监生们也纷纷望向了胖监生,交头接耳地低声死于着,暗自打探着这名胖监生的来历。

    很快,那些南京国子监的监生们脸上相继浮现出了鄙夷的神色,好像对胖监生相当不屑。

    “不仅织机,只要善于利用的话它还有许多其他的用途。”李云天敏锐地意识到了胖监生好像不受南京国子监监生的欢迎,心中感到有些好奇,随后指着那个扇轮微笑着向众人说道,“如果调用适当的话它可在水中推动海船前行,届时船上的水手们就能拥有足够的时间来处理其他的事务。”

    “推动海船?这怎么可能!没有船桨如何能使得海船前行?”

    “原来如此,既然它可以在空中产生推力,那么也能在水里产生推力!”

    “此物实在是妙不可言,要是能推广开来将省去大量人力,也更加便捷。”

    “这也太过离奇了,一定是使用了障眼法骗了咱们。”

    “里面会不会藏着人,以此来摇动那些轮子?”

    ……

    李云天的话音落后,院子里轰的就骚动了起来,监生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议论着那个传动装置,与众不同的是京师国子监的监生们一个个显得无比兴奋,而南京国子监的监生则对此产生了怀疑,很显然这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畴。

    “来人,拆了它!”李云天早就预料到这一点,随后沉声向那名魁梧教官下达了命令。

    魁梧教官向李云天微微一躬身后招呼边上的几名教员,操着手里的工具有条不紊地开始拆解那台传送装置。

    见此情形,现场逐渐安静了下来,监生们纷纷聚精会神地望着那几名教员拆解器械,包括京师国子监的监生在内,都想知道这个传动装置里究竟有什么。

    不过,当传动装置被那几名教员众目睽睽下娴熟地拆解开后,监生们这才失望地发现它就是由一些看似普通的连动杆、齿轮和固件等物体组成,至于里面藏人的说法简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李云天望了一眼那些被拆解的部件,微笑着向现场那些神色诧异的监生们说道,“先秦时诸子争鸣,对后世影响深远,尔等身为大明未来的栋梁之才应海纳百川,方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我大明济世安民!”

    “谨遵国公教诲!”听闻此言,现场京师国子监的监生们纷纷向李云天拱手躬身行礼,异口同声地说道。

    南京国子监的监生们则面面相觑,他们自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早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地寒窗苦读先人们留下来的著作,然后通过科举踏入仕途,很少有人想着研究那些著作以外的知识,毕竟朝廷的科举用不上,自然也没有了研究和学习的动力。

    李云天知道南京国子监的监生一时间很难从刚才的震撼中回过神来,因此微微笑了笑后起身离开,院子里的监生见状纷纷躬身相送。

    为了解决此次“南北雍论战”遇到的麻烦,李云天向李清正建议,京师国子监和南京国子监的监生在理学上较量时不得使用其他学说,毕竟南京国子监并没有开设那些新式学科,要是涉及新式学科知识的话对南京国子监的监生不公。

    李清正觉得李云天言之有理,故而在理学比试上加了限制条件,进而使得南京国子监的监生在这一项上胜出。

    由此一来,京师国子监和南京国子监各有胜负,双方对这个结果都能接受,进而使得第一届“南北雍论战”顺利结束。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京师国子监和南京国子监这次的较量平分秋色,不过京师国子监监生的综合能力远胜南京国子监一筹。

    因为南京国子监在律学、书学和算学中一败涂地,在京师国子监面前丝毫没有还手之力,这使得南京国子监的祭酒痛定思痛之下决定也引进讲武堂相应的新式学科,毕竟讲武堂所教授的知识远胜他们目前的水准,再不采取应变措施的话就要被京师国子监远远地抛在后面。

    京师之行后,南京国子监的监生逐渐分成了两个阵营,一个阵营的监生继续奉行独尊孔孟的信条,对讲武堂的新式学科不屑一顾,而另外一个阵营的监生则被李云天在讲武堂那番肺腑之言所触动,对讲武堂的新式学科流露出了浓厚的兴趣。

    这正是李云天所希望看见的一幕,他知道要想让南京国子监的监生们接受讲武堂的新式学科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至此,越来越多南京国子监监生报考讲武堂六大学院,这使得对大明江南的学子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名曾经回答了李云天可将传动装置用于织机上的胖监生给李云天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事后李云天特意打探了一下那名胖监生的底细,结果颇为惊讶地得知胖监生是南京国子监今年招收的第一批例监监生中的一个。

    例监指的是捐纳钱粟进入国子监学习的监生,胖青年出身江南的商贾之家,家里的布料生意做得很大,由于家里去年在大明与鞑靼、瓦剌交战时向朝廷捐献了不少钱粮,故而今年年初蒙宣德帝皇恩,得以与另外一些捐献了大笔钱财的商贾子弟进入国子监就读。

    其实,九州商会也有一些商贾的子弟得以凭借捐赠入读国子监,无一列外都选择了京师国子监,只不过李云天平常公务繁忙,根本就没有时间了解这些小事。

    正因为这样,胖监生才把那个传动装置与织机联系在了一起,毕竟他自小耳濡目染,潜意识就把传动装置跟家里的生意联系在了一起。

    而且这次南京国子监组织的来北京城的监生中并没有胖监生,他是跟几名同伴自行来的京城,今天赶过来凑热闹,因此被那些南京国子监的监生所鄙夷。

    不过在李云天看来,胖监生有着聪明的头脑,发散思维的能力很强,假以时日的话必能有一番作为。

    就在“南北雍论战”的事情结束后不久,李云天接到了一道令他感到既惊喜又棘手的公文,辽东军区和北方军区里那些被选入骁武军的地方卫所士兵的家人要求加入骁武军的军户,而不是转为民户。

    与各地方卫所不同,讲武堂下辖的军户不仅不会受到盘剥,而且还享受众多的福利待遇,因此那些地方卫所里有子弟被选入骁武军的军户希望成为骁武军下辖的军户。

    这使得李云天有些为难,毕竟辽东军区和北方军区的部队都进了改制,可以说已经没有军户的这个概念,无论是辽东军区还是北方军区乃至讲武堂的部队,都采用了相同的军制,因此李云天不准备再在当地招收骁武军军户。

    不过,辽东军区、北方军区和讲武堂的部队虽说没有了军户这一概念,但是却有军属一说,凡是参军的士兵都会受到地方上减免赋税等优待,而且退役后也将优先进入当地的衙门里做事。

    面对这道公文,李云天特意发布了一道公告,详细阐述了为何不在辽东军区和北方军区的骁武军中再招收新军户的原因。

    至于辽东军区和北方军区成立之前骁武军在当地招收的军户则依旧保留,并没有受到这次军制改变的影响,成为了骁武军在当地的中坚力量和坚固后盾。

第747章 倭患之疼

    宣德九年七月,在三等奉天翊运推诚永武伯猛哥帖木儿的率领下,五万女真兵打着收复失地的旗号渡过鸭绿江上游进入了建州卫的地域,与朝鲜王国咸镜道兵马节度使金宗瑞的东北六镇九万兵力展开了激战。

    与此同时,辽东军区也集中了六万兵力,以巡视大明鸭绿江东领地的名义从鸭绿江下游过江,迫使朝鲜王国平安道兵马防御使崔闰德不战而退,率领西北四郡的七万朝鲜兵紧急后退,退回了明初朝鲜王国平安道的边界内。

    经过三个多月的激战,宣德九年十月底,金宗瑞被猛哥帖木儿击败,不得不带领六万多残兵败将后撤,像崔闰德一样退回到了明初朝鲜王国咸镜道的边界内。

    至此,大明顺利收回了被朝鲜王国相继侵占的鸭绿江以东领地,使得朝鲜王国的北方防线向后大幅度退缩。

    其中,朝鲜王国平安道的北方防线由鸭绿江边退回了平安道中部的宁边大都护府,使得平安道的面积减少了一半。

    咸镜道的北方防线由鸭绿江边退回到了咸镜道南部的咸兴府,使得咸镜道的面积只占原先面积的三成。

    顺利收复失地后,辽东布政使司和奴儿干布政使司迅速在鸭绿江以东的辖地内建立府县衙门,并大举进行移民,女真诸部的民众源源不断地前来移居。

    面对鸭绿江东岸发生的事情朝鲜王无可奈何,根本就没有向宣德帝告状的理由,而且很显然这次辽东军区和猛哥帖木儿收复失地的行为是经过周密安排的,否则猛哥帖木儿如何能将一盘散沙的女真诸部凝聚起来。

    不过即便如此,朝鲜王还是给宣德帝上了一道奏章诉苦,说只是暂代大明掌管鸭绿江东岸的领土,没想到女真人却不分青红皂白就攻打了金宗瑞的部队,造成金宗瑞手下士兵死伤惨重,希望宣德帝严惩野蛮的女真人。

    金宗瑞之所以要跟猛哥帖木儿在咸镜道大战,除了金宗瑞主战外,朝鲜王也寄希望金宗瑞战胜猛哥帖木儿率领的女真兵,让宣德帝知道朝鲜王国并不是一个软柿子。

    可惜的是,让朝鲜王寄予厚望的金宗瑞虽然拥有几乎是女真兵两倍的兵力,但最终还是败在了猛哥帖木儿的手下,令朝鲜王的希望化为了泡影。

    金宗瑞对这次失利感到万分无奈,他发现猛哥帖木儿率领的女真兵训练有素,战斗力强悍,早就不是以前被朝鲜王国打得抱头鼠窜的蛮兵,他可以肯定那些女真兵接受过明军的正规的操练。

    不仅如此,女真兵拥有着优良的武器装备和充足的后勤补给,使得朝鲜王国的军队完全处于了下风。

    相对于明军收复失地,朝鲜王更担心明军继续南下进入朝鲜王国的腹地,安南和占城被大明并入版图的往事可历历在目,届时朝鲜将陷入全面的被动中。

    不过非常幸运,明军和女真兵在首收复失地后就没有停下了前行的脚步,并没有南下的意思,而是就地驻扎,协助辽东布政使司和奴儿干布政使司建立当地的地方衙门。

    说实话,当鞑靼和瓦剌联军攻进了北直隶时,得到消息的朝鲜王心中大喜,如果鞑靼和瓦剌攻占了京师,那么极有可能会跟大明化黄河或者长江而治,那样一来朝鲜王国可就能趁机渔利,趁着鞑靼和瓦剌与大明相争无暇顾及朝鲜王国的机会向大明的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扩张领土。

    可惜事与愿违,朝鲜王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原本对鞑靼和瓦剌大为有利的战局会急转而下,最终大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使得他的期望落了空。

    因此,为了弄清楚宣德帝对朝鲜王国的真实意图,朝鲜王准备趁着宣德十年向大明朝贡的时候派人前去大明京师打探消息。

    就在猛哥帖木儿和金宗瑞在咸镜道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宣德九年八月,南直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件,令宣德帝动了雷霆之怒,撤了南直隶和浙江都司一批将领。

    八月上旬,四五十名倭寇悄悄从浙江的平湖入境,然后向杭州进逼,在杭州抢掠了一番后逃向了淳安。

    本来,这只是一起普通的倭寇劫掠事件,也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

    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四五十个倭寇在一路上劫掠,在路上晃荡了大半个月后居然进了南直隶的地界,在常州和苏州烧杀劫掠,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恐慌。

    在当地驻军追击下,这伙倭寇竟然跑到了南京城附近,结果使得南京城的守军如临大敌,关闭了南京城的城门,全城处于战备状态。

    后来是驻守龙江船厂的骁武军紧急出动,这才灭了这伙四处流窜的倭寇。

    事后,南直隶参与围剿的部队纷纷上报剿灭倭寇的功劳,汇总了各方的数据后可以知道,围剿这四五十个倭寇的明军已经超过了两万人,而被倭寇前前后后杀死的军民则近千人。

    四五十个人在浙江和南直隶大摇大摆地晃荡了一个多月,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南直隶和浙江的明军竟然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倭寇横行霸道,这顿时激怒了宣德帝,将那些上奏请功的奏章一股脑地摔在了地上,他实在是想不到那些明军将领还有脸邀功。

    与此同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南直隶和浙江的明军训练松懈,士气低落,以至于战斗力低下以及畏战心理,倘若有一个卫所的明军拼死力战,那伙倭寇岂能在南直隶和浙江如入无人之境?

    天子震怒,后果非同凡响,那些等着朝廷赏赐的南直隶和浙江都司的将领顿时倒了大霉,被宣德帝撤职查办,军阁在宣德帝的御命下开始追查此起事件存在的怠战和畏战等事情,后来又一股脑地牵扯了一大批武官出来,震动了江南军界。

    为了清除一直困扰大明沿海的倭患,宣德帝召集了军阁阁员、内阁阁员和六部尚书前来议事,准备对倭寇进行大力打击,以确保大明东南沿海的安全。

    李云天虽然不是军阁阁员,可宣德帝在结束与鞑靼、瓦剌的战争后下了一道御命,让李云天“权军阁事”,这意味着李云天虽不是军阁阁员但拥有军阁阁员一样的权力。

    本来,以李云天所立下的功绩和他在军中的威望完全能够担任军阁的阁员,不过如此一来李云天就要放弃讲武堂的职务,因为按照规定军阁的阁员不能统兵。

    宣德帝既想让李云天进军阁参与军务大事,同时又想让李云天继续给大明练兵,故而就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给了李云天一个加衔“权军阁事”。

    反正天下间的事情都由宣德帝说了算,既然宣德帝说如此办理此事可行,那么朝廷里自然没人再多言。

    宣德九年十月上旬,乾清宫,东暖阁。

    李云天首次以“权军阁事”的身份参与了大明这次最高等级的廷议,商议清剿为祸沿海的倭寇的相关事宜。

    不过,李云天的心思并没有放在廷议上,而是神色担忧地望着坐在暖榻上不停咳嗽、神色憔悴的宣德帝。

    近一年来宣德帝的健康很不好,不仅咳嗽的次数增加而且也越来越剧烈,根据李云天得到的消息宣德帝现在每天都会咳出血来,而太医却束手无策,只能对宣德帝的龙体进行全力调养。

    在李云天看来,如果宣德帝的病情无法得到有效抑制的话,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大明将进入一个非常微妙的时期,毕竟太子现在才七岁而已,根本无法承担起执掌大明的重任,届时就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在张辅和杨士奇、蹇义等人看来,如果要清除大明沿海的倭患,那么就必须要扫荡了倭寇在海上的据点,使得倭寇无法远航。

    倭寇的据点有日本的对马岛、壹岐、平户岛和五岛列岛,以及大琉球、小琉球、琼州,再加上大明和朝鲜王国近海的一些岛屿。

    值得一提的是,前期的倭寇是以日本海盗为主,主要活动范围为臣服于元朝的高丽王国的海域。

    这是因为高丽国的军队在元世祖忽必烈两次征讨日本的行动中对日本的对马、壹岐、松浦和五岛列岛等地的居民进行了屠杀,因此前期倭寇以这些地区的幸存者为主要力量,对高丽沿海进行含有报复式的掠夺和杀戮行为。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夺回被高丽军俘虏回国的岛民,另一方面也可以掠夺高丽王国的粮食以弥补因高丽军的破坏而变得更加羸弱的农业。

    因为这个原因,后来的朝鲜王国在史料中将对马岛、壹岐岛和平户岛上的日本人称为“三岛倭寇”。

    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倭寇的产生是为了报复高丽王国。

    随著大明与日本间勘合贸易的盛行,以及对马岛与后来的朝鲜王国之间开放了贸易,前期倭寇也逐渐式微。

    后期的倭寇指的是靖难之役后袭扰大明沿海的海盗,由日本人和沿海那些因为海禁而失去生计的大明百姓所组成。

    这个时期的倭寇首领有日本浪人,也有日本大名扶持的代理人,还有大明的武装船主,有着各自的活动区域。

    因此,为了剿灭那些倭寇大明要做的就是攻占倭寇们赖以生存的岛屿,迫使倭寇无法在海上续航,以确保大明海域的安全。

第748章 放宽海禁

    按照张辅等军阁阁员的提议,大明首先要荡除盘踞在小琉球岛和琼州岛的倭寇,这两个岛是大明最大的近海岛屿,也是倭寇最大同时也是最活跃的据点。

    由于李云天已经组建了大明水师的三大舰队,因此这次对倭寇的作战正好可以给水师进行练兵。

    按照地理位置,驻扎在浙江宁波港的海鹰舰队将负责清剿小琉球岛,驻扎在交趾多海港的海狼舰队将负责清剿琼州岛。

    “镇国公,水师能否清剿小琉球和琼州的倭寇?”宣德帝见李云天默不作声地坐在那里,于是不动声色地开口问道,其实他在这次廷议中最想听的是李云天的建议。

    “皇上,倭寇乃一群乌合之众,绝对我大明水师的对手。”李云天闻言向宣德帝一躬身,沉声说道,“不过水师创建伊始,现在正在操练战法,而小琉球和琼州又远离陆地需要筹备诸多事宜,因此臣觉得明年夏季倭寇猖獗之时出海清剿为宜,可将其一网打尽。”

    “明年夏天?”宣德帝清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彻底清除倭患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觉得李云天言之有理,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就依卿之所言,明年夏季出兵围剿小琉球和琼州倭寇!”

    张辅、杨士奇和蹇义等人也暗自点着头,同时心中感到一阵感慨,盛怒之下的宣德帝竟然会赞同李云天明年清剿倭寇的提议,足见对李云天的信赖,在大明的文武百官中恐怕无出李云天其右者。

    “皇上,臣觉得倭患一事缘由复杂,从长远来看应以抚为主,以剿为辅,从根源上清除倭寇。”见宣德帝同意明年夏季出兵,李云天沉吟了一下后开口说道。

    “哦?”宣德帝闻言不由得饶有兴致地望着李云天问道,“如何抚之?”

    张辅和杨士奇等人也狐疑地看向了李云天,对李云天的“以抚为主”感到有些好奇,想看看他有何解决的对策。

    “皇上,据臣所知,为祸沿海的倭寇中有七成是我大明百姓,他们本是沿海的海民,而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沿海百姓赖以生存的手段有限,故而海禁令后无以谋生,在有人之心的蛊惑下干起了劫掠和走私的勾当。”

    在现场众人的注视下,李云天神情逐渐变得严肃,有条不紊地向宣德帝说道:

    “太祖皇帝之所以禁海,一是我大明繁华富庶,勿需从海外获得所需品,但要防备市面上的紧缺品流出,再加之大明商税低微国库从中无利可图。二是张逆、方逆的残部为祸海上并与国内逆贼勾结,再加上倭寇袭扰,危害大明海疆,最终使得太祖皇帝决意禁海。”

    “皇上,如今时过境迁,我大明通过与南洋诸国的海上贸易可获得超千万两白银的利润,再加之张逆和方逆残部经过太祖皇帝禁海后已然迁至南洋诸国定居,无法再袭扰大明,故而如今对我大明海疆造成危害的就剩下倭寇。”

    说着,李云天向宣德帝一拱手,沉声奏禀道,“臣觉得可放开海禁,以安海民,平倭患!”

    李云天话音刚落,东暖阁的众臣们就一阵骚动,相互间交头接耳地低声议论起来,纷纷觉得李云天所言甚是。

    明初实行海禁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大明物资富饶,立国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能满足大明自身的需求,故而没有对外贸易的必要,因为明太祖不仅定下了三十税一的超低商税,而且对海外贸易通常不征关税或者征收具有象征意义的微薄关税。

    据史料记载,“永乐初,西洋剌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附载胡椒与民互市。有司请徵其税。帝曰:“商税者,国家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

    因此,大明与海外诸国互市的时候无法从中获取应有的税收利益,自然朝廷也就对与海外诸国了无兴趣。

    另外,由于海外诸国缺少硝黄、铜和铁等重要的军事物资,因此明间的海商们通常走私这些被大明严令流出的物资以获取最大的利益,大明禁止不绝,甚至官商勾结,使得朝廷大伤脑筋。

    二,明初,被明太祖击败的张立诚和方国珍等元末起义军的残部被迫逃亡海上,在南洋一带建立了众多据点,与大明内部的反明势力遥相呼应,使得明太祖十分警惕,再加上倭寇自从元朝就不断到沿海侵扰,大明后为祸更重,这可谓是明太祖海禁令的最重要原因。

    不过,虽然永乐年间朝廷仍数次“严私通番国之禁”,但其声势已经不如洪武年间严厉,而且禁令的范围也逐渐缩小,对朝贡贸易中的违禁事件采取了宽容的态度。

    明初洪武帝实行的海禁政策固然很好地解决了违禁物资外流的顽疾,并且切断了张立诚和方国珍等残部与大明内陆的联系,但却使得倭寇激增,逐渐成为了困扰大明沿海的倭患。

    按照大明“片板不许下海”的海禁令,沿海的一切与出海有关的产业悉数断绝,再加上地方官员的贪酷,这使得饥寒交迫的沿海居民不得已加入到了海盗的行列。

    毕竟,自古以来百姓们就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明朝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口增加迅速,而土地增长却有限,一旦无法出海谋生其生活必将陷入困顿。

    而自宋朝以来,东南沿海的居民一直将出海贸易视为衣食之源,海商、水手、造船、修理、搬运等等,养活了可谓百万计的百姓。

    在福建有句话叫做:“海者,闽人之田”,明朝海禁令无疑把当地居民的“田”给剥夺了。

    故而,对当地的百姓来说只有两条路走,一是甘受饥寒交迫的困顿生活,一是铤而走险当倭寇,从事海上走私或者对大明沿海进行劫掠。

    听了李云天的话后,宣德帝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虽然沿海的地方官府从未有过辖地内的百姓因为生活贫困而沦为倭寇的奏报,但是他很清楚李云天并非危言耸听。

    很显然,沿海的那些地方官府为了政绩同时也是害怕担责,自然不可能把百姓们因生活贫困而成为倭寇的事情上报,那样的话他们难辞其咎。

    所以在宣德帝得到的奏报中,最多也是沿海有百姓利欲熏心加入倭寇,至于那些百姓生活窘迫之事绝口不提,否则岂不是自讨苦吃。

    对于地方官吏那些欺上瞒下的行为,宣德帝已经早有耳闻,只是没有想到沿海居民会有如此多的人沦为了倭寇。

    这也怪不得大明的海防防线成为了一道摆设,在当地人的里应外合下那些海防卫所的军士根本就无法得知倭寇的行踪。

    再者说了,以海防卫所松懈的训练和低落的士气,恐怕也没人肯跟那些倭寇拼命,巴不得不知道倭寇来袭的消息,等到倭寇劫掠完了再去收尾,装模作样地追杀一番。

    “诸位爱卿,朕是否应该放开海禁?”沉吟了一下后,宣德帝看向了在座的大臣,毕竟海禁事宜是大明的头等军国大事,故而他需要征询朝中文武重臣的意见。

    “皇上,臣也曾听闻沿海百姓加入倭寇一事,如今促成太祖皇帝禁海的事由只剩下倭寇一项,臣觉得海禁可开。”

    张辅抬头看了看周围的众人,见没人有开口的意思,于是不动声色地向宣德帝说道,遇到这种事情就需要按照官位由高到低的顺序来向宣德帝表明态度。

    “倭寇屡禁不止,臣以为可放开海禁,既使得沿海居民能得以休养生息,又可调动沿海居民共同抵御倭寇,使得倭寇无所遁形。”杨士奇望了一眼蹇义,见蹇义在那里悠闲地端着一杯香茗品着,因此郑重其事地向宣德帝说道。

    作为李云天的恩师,杨士奇自然要在廷议上支持李云天,更何况他也认为海禁令过于苛刻,是时候做出调整。

    “皇上,臣对沿海官府未能治理好民政使得百姓生活陷入困顿深感愧疚,如放开海禁能使沿海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臣认为可行。”这时,蹇义放下了手里的茶杯,一脸遗憾地向宣德帝说道。

    “臣附议!”剩下的众人见张辅、杨士奇和蹇义已然表明了态度,因此纷纷表示了对开放海禁的赞同。

    作为在宦海浮沉了数十年的文武重臣,在座的大臣早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宣德帝经过李云天的劝说后有开放海禁的心意,再加上李云天提出开放海禁一事以后倘若出了什么岔子要由李云天来扛,因此众人自然不会反对。

    现在的宣德帝可不比登基的时候,已然掌控住了朝中的局势,身上再现了永乐帝的风采,故而朝中重臣轻易间不会去触怒他。

    当年洪武帝要禁海的时候朝中虽有不少大臣反对,但敢当面进谏的可少之又少,进而使得海禁令顺利实施。

    况且,随着大明与南洋乃至西夷诸国海上贸易的发展,包括倭寇在内的海盗将成为大明清除的重点,众臣自然也希望能清除困扰大明已久的倭患。

    “既然如此,那么就传朕旨意,放开海禁令,允许海民出海谋生,但不得私自与海外诸国贸易,违令者斩!”宣德帝见在座的众臣都同意开放海禁,嘴角不由得流露出一丝笑意,沉吟了一下后宏声向侍立在一旁的金英说道。

第749章 帝王之忧

    “皇上,为了明年水师能打倭寇一个措手不及,臣恳请皇上待水师明年出征之时再下发此道恩旨。”不等金英开口接诏,李云天开口宏声向宣德帝躬身说道。

    “就依卿之言。”宣德帝闻言微微颔首,同意了李云天的这个建议。

    “皇上,在臣看来安抚沿海百姓只能减少沿海百姓加入倭寇的数量,有些人利欲熏心下会依然与倭寇勾结。”李云天随后再度向宣德帝一躬身,有条不紊地说道,“因此,臣觉得应该扫除倭寇在大明近海的据点,往小琉球和琼州移民,充实小琉球和琼州的守备。”

    “移民?”宣德帝感到有些惊讶,随后就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要是大明不能掌控住小琉球和琼州的话,那么等于在大明沿海的家门口摆了两个倭寇的据点。

    在小琉球和琼州中,小琉球是最大的倭寇据点,号称倭寇、走私商和逃犯的乐园,倭寇将其作为劫掠海上客商和袭扰大明东南沿海的基地。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形,是因为洪武二十年明太祖对袭扰东南沿海的倭寇实行了坚壁清野的政策,下旨撤销了管辖小琉球事宜的澎湖巡检司,将小琉球的居民内迁到了临近的漳州和泉州。

    直到嘉靖四十二年明廷才恢复了澎湖巡检司,再度管辖小琉球的军政事宜。

    据史料记载,海寇利用海风之便肆意在大明富庶的东南沿海掠夺,来如群狼,去如飞鸟,令驻防的明军防不胜防。

    而小琉球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而然就成了倭寇前往东南沿海劫掠的必经之地,倭寇不仅在东南沿海劫掠,还在孤悬海外的小琉球大肆掠夺,使得小琉球成为倭寇劫掠的重灾区。

    一些为躲避元末明初战乱而选择前往小琉球避难的百姓万万想不到他们会遇上了倭祸,可谓倒霉透顶,欲哭无泪。

    洪武帝为了解决倭寇的问题,先是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数次派使者出使日本,不过日本当时处于南北朝时期,南北两派的通知者相互推诿,使得洪武帝的这一努力宣告落败,故而改用武力来剿灭倭寇。

    当年,大明闽浙巡抚汤和曾经向洪武帝奏报,倭寇每次侵扰福建、广东等地,必会去小琉球补充淡水和粮食,而小琉球兵少势孤、移民众多,因此逐渐成为了倭寇的聚集地。

    这使得洪武帝认为小琉球是东南沿海倭寇屡禁不绝的罪魁祸首,因此在发布了禁海令后将小琉球和琼州等岛的居民内迁,想要隔绝倭寇与东南沿海的联系。

    可惜的是,洪武帝的这一措施不但没有杜绝倭患,反而使得那些内迁的百姓为了生计成为了海盗和走私商,进而加入了倭寇的行列中。

    而且,由于小琉球成为了倭寇的补给基地,这使得倭寇机动性非常强,他们时常派人到沿海城市窥探虚实,一旦发现机会就蜂拥而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劫掠,等当地驻军赶来增援的时候倭寇已经抢夺完毕乘船离开,使得那些驻军只能望洋兴叹。

    张辅和杨士奇等人不由得对视了一眼,看来李云天此次是有备而来,已经想好了应对倭寇的办法,如果把小琉球和琼州等岛重新收回到大明的治下,那么将成为抵御倭寇的两大战略要地。

    不过,由于小琉球和琼州等道孤悬海外,因此要想控制它们,尤其是控制小琉球有着不小的难度,否则当年洪武帝也就不会将岛上的居民内迁。

    此时的小琉球和琼州属于尚未开化的蛮夷之地,虽然人口稀少、社会发展落后,但是面积却非常大,因此要想守住它们并不容易。

    “镇国公,如何移民?”宣德帝自然知道要想守住小琉球和琼州不易,故而皱着眉头问道,显得有些担忧,如果不是情非得已的话洪武帝又岂会内迁海外岛屿上的居民?

    “皇上,臣准备在小琉球建立海鹰舰队的一个分驻地,在琼州建立海狼舰队的一个分驻地,并往两地各移居骁武军军民万人。”

    李云天早有应对,从容不迫地向宣德帝说道,“皇上,小琉球和琼州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农作物生长,臣恳请皇上免除两地赋税并颁布开荒令,定能吸引大量内陆百姓迁往两岛,进而稳固我两地的局势。”

    “朕准了。”宣德帝见李云天一副胸有成竹的架势,知道李云天已经想好了应对之策,于是微皱的眉头缓缓舒展开来,反正朝廷就没收过小琉球和琼州这种蛮夷之地的赋税而且还要时不时地进行救济,如果李云天能让两地的百姓自给自足,那么对大明来说也是一件幸事,因此微笑着向李云天说道,“镇国公,这件事情朕就交给你去办。”

    “臣遵旨,定当全力以赴,不负皇上重托!”李云天郑重其事地向宣德帝一拱手,躬身应了下来。

    “散了吧。”宣德帝闻言微微一笑,随后用手帕捂着嘴剧烈地咳嗽了起来,边咳嗽边冲着李云天等人回了一下手。

    “臣等告退。”现场众臣见状纷纷起身,向宣德帝一躬身后倒退着离开了东暖阁。

    走出东暖阁的时候,李云天禁不住忧心忡忡地忘了一眼咳嗽着的宣德帝,要是宣德帝有什么意外的话那大明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朝局将发生难以预测的变化。

    “传方良!”李云天一行人离开后,宣德帝的咳嗽声逐渐停了下来,他看了一眼手帕上咳出的一滩血债,皱了皱眉头后将手帕攥了起来,沉声向一旁的金英说道。

    金英闻言向宣德帝一躬身,快步走到门口向一名立在门外的内侍低声交代了几句,那名内侍就快步离开了。

    方良是翰林院的庶吉士,与李云天年龄相仿,是宣德八年癸丑科二榜进士,癸丑科三十名庶吉士中的佼佼者,由于文采斐然和圆滑世故,故而甚得宣德帝的青睐。

    “臣叩见皇上!”没过多久,当宣德帝轻声咳嗽着的时候,一名相貌堂堂、嘴边留着两撇胡子的国字脸男子快步走进了东暖阁,在宣德帝面前跪了下来。

    “起来吧。”宣德帝向方良虚空向上一托手,然后冲着在边上伺候着的金英说道,“让旁人都退下。”

    金英闻言微微一躬身,朝着在东暖阁里侍立着的宫女和内侍挥了一下手,那些人就躬着身子退了出去,将东暖阁的房门轻轻地关上。

    “拟旨!”等宫女和内侍走后,宣德帝平复了一下心境,冲着方良沉声说道。

    方良连忙坐在了一旁的桌案上,桌案上已经摆好了笔墨纸砚,金英上前细心地给他砚墨。

    “镇国公为大明南征北战,堪称大明的中流砥柱,他日若镇国公清除了倭患并开疆拓土,给大明江山社稷立下不世大功,可进封为王爵以示皇家恩典。”宣德帝沉吟了一下,神情严肃地说道,“以后除谋逆大罪外,悉数赦免其以及子嗣罪责,只惩俸禄!”

    听闻此言,方良顿时大吃了一惊,虽然宣德帝没说这道圣旨给谁,可他此时说出这番话来无疑是给太子的遗诏,由此可见宣德帝对李云天的恩宠,同时也意味着宣德帝的身体已经到了一个足够糟糕的地步,竟然没有信心见到李云天清除倭患。

    虽然倍感震惊,但方良不敢有丝毫的异样反应,连忙按照宣德帝的意思写下了圣旨,当然了,他要对宣德帝所说的话进行润色,使得其更有文采。

    等方良写完圣旨,宣德帝一边咳嗽着一边看了一遍,满意地点了点头后示意金英在圣旨上用玉玺。

    “等太子登基后交给他。”盖好了玉玺,宣德帝把两道内容一样的圣旨交给了金英,边咳嗽边嘱咐道,“此事事关重大,千万不可提前泄露出去,以免引发朝堂不安。”

    之所以有两道内容一样的圣旨,是因为按照规矩皇上所下的圣旨一式两份,一份给接圣旨的人,另外一份要在宫中存档保管,以备查阅。

    “老奴遵旨。”金英的双目闪过一丝黯然的神色,跪在地上接过了那两道圣旨,作为宣德帝身边的贴身太监他自然清楚宣德帝的身体状况很糟。

    “皇上,臣知道镇国公为了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臣觉得镇国公并不是一名值得托付之人。”就在这时,方良迟疑了一下跪在了地上,忧心忡忡地向宣德帝说道,“皇上,镇国公为人谨慎小心,与朝中文武重臣关系密切,又是太子的老师,臣担心他会成为一个人!”

    “何人?”宣德帝没想到方良会毫无征兆地向李云天发难,眉头皱了皱后问道。

    “西蜀之诸葛孔明!”方良闻言抬起头,一字一句地回答。

    “诸葛孔明?”宣德帝的先是微微一怔,随后面色一沉,眉关紧紧皱了起来。

    虽说诸葛亮为了西蜀鞠躬尽瘁,但是对于皇帝来说谁也不希望朝中出现诸葛亮这样一个事必躬亲又大权在握的臣子,如此一来还要皇帝何用?

    太子年仅七岁,李云天不仅是朝之重臣还是太子的老师,太子以后绝对会跟李云天走得近,重用李云天来处理国之政务。

    无论大明的文官集团还是勋贵集团,都与李云天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李云天要是一心忠于皇家的话那么他就是大明难得一见的的贤臣,可如果李云天要是独揽朝政的话那么他可成为了大明百年不遇的权臣,比洪武朝时的权相胡惟庸还要难以对付,真的犹如西蜀的诸葛亮。

    蜀后主刘禅能在三国乱世中以“乐不思蜀”使得司马昭放弃了对其的杀心,以“安乐公”的身份安稳地在洛阳度过余生,又能岂会真的如传言那般不堪?倘若如此刘禅恐怕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在宣德帝看来,太子现在的处境与当年的蜀后主刘禅何等得相似,可以说都是少年登基,身边又都有一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臣子辅助,而且那名臣子还都是两人的老师,一旦李云天像诸葛亮那样执掌了大明的政权,那么后果可就难以预料了。

    “此事到此为止,不得向外提及。”很快,宣德帝的咳嗽声打破了现场的平静,宣德帝一边咳嗽着一边向方良挥着走,示意其退下,他现在要好好考虑以后的事情。

    “臣告退。”方良的嘴角顿时闪过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随后躬身离开了东暖阁。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263/ 第一时间欣赏执宰大明最新章节! 作者:小黑醉酒所写的《执宰大明》为转载作品,执宰大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执宰大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执宰大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执宰大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执宰大明介绍:
虽不是两袖清风,但他比清官更有民心,百姓对其无不交口称赞。
执宰大明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执宰大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执宰大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