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亮剑之军工系统TXT下载亮剑之军工系统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亮剑之军工系统全文阅读

作者:远征士兵     亮剑之军工系统txt下载     亮剑之军工系统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5章 三三制战术

    首长身后的墙上挂着块不大的木制黑板,那是首长用来写重点或记事用的,旁边的小木桌上放着一盒粉笔,是根据地自产的红旗牌。

    旁边摆着几根小竹筒,竹筒的一端插着写剩的粉笔头……首长认为,在这困难时期任何一点浪费都是犯罪。

    在征得首长的同意后,王学新就取过一根竹筒粉笔,一边在黑板上画着一堆散乱的小圈一边说:“目前,咱们的部队是这样打仗的,一个班十个人毫无规律的跟着班长,他们没有自己的位置,有时分散有时集中,有时呈‘一’字有时又成‘1’字。这样必然存在指挥困难的问题。”

    说着王学新就指着黑板解释道:“在极端情况下,班长的命令有可能无法准确的传达,或者几个班长的命令互相混听。”

    首长反问:“小东北,你有办法改变这种状况?”

    王学新回答:“首长,咱们要是把每个人的位置都定下来呢?”

    “定下来?”首长有些奇怪:“怎么个定法?”

    王学新继续画着小圈代表人,不过这时画的小圈是有序的,排成一个整齐的三角形。

    “我们可以这样排列!”王学新说:“将一个班每三人分为一小组排成正三角形。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前方一人负责进攻,后方两人一个负责掩护,一个负责支援。各小组分别由班长、副班长和组长指挥。”

    首长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说:“这小组跟我们的爆破组很像嘛!”

    的确有些相似,八路军要是去炸碉堡或是炸坦克,就会编成第一爆破手、第二爆破手、第三爆破手,第二、第三爆破手也是负责掩护和支援的。

    王学新接着说道:“然后这三个小组再以三角形排列,班长在中间指挥。”

    参谋长问:“这么做有什么好处?”

    王学新用竹筒粉笔指着最中间的班长,回答:“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班长的命令可以保证周围每个士兵都听到。”

    参谋长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如果这么编的话,战士就均匀的包围在班长周围,只要不出意外,班长的命令会准确无误的传达到战士们耳朵里。

    王学新又说:“第二个好处,是每一组都由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兵负责,可以老兵带新兵加快新兵的成长速度。”

    参谋长又点了点头,一个班要找出三个老兵不难。

    就算找不到,那也可以从矮个里挑高个挑出三个素质较好的兵来指挥。

    王学新拿着竹筒粉笔在黑板上点了几下,说:“最大的好处,就是每个兵都有自己的位置,他们不需要盯排长也不需要盯连长,他们只需要盯自己的班长和组长……只要知道班长、组长的位置,他们就能轻松的确定自己应该站在哪,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就不至于像没头的苍蝇似的乱跑乱窜。”

    首长是听明白了,他高兴的说道:“我看这战术能行,把复杂而又困难的指挥问题划分清楚,每个战士都清楚自己的位置和职责,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嘛!”

    参谋长想了想,就感叹道:“这么一定下位置,之前的问题似乎就解决了:战士们不会聚集在一起而遭到敌人火炮和机枪的大量杀伤,也不会跟在被掩护单位后射角被遮挡,更不会因为冲锋太快刺刀扎到自己人。”

    还有一个好处王学新没说。

    鹰酱陆军战斗发展实验司令部在七十年代进行过一系列步兵模拟攻防实验,发现“两前一后”的进攻击模式也就是两人在前方进攻一人在后方掩护的模式对敌人既设阵地的突破率只有15%,而“一前两后”亦即一人在前方进攻两人在后方掩护的模式则高达87%。

    王学新建议的这种战术大量应用了突破率更高的“一前两后”。

    这时李长富提出一个问题:“小东北,这么干,火力密度够吗?”

    王学新回答:“李团长,这就是您说的训练问题了,咱们要是发现单位面积火力不足,一个命令就采用紧缩队形冲锋,要预感敌人有火炮或机枪压制,再分散开呗!”

    孔捷似乎不赞成这么打,他说:“小东北,你这虽说可以解决许多问题,但也降低了灵活性。这全军都是一个在前两个在后的,我要是不需要那么多掩护兵力呢?你怎么办?”

    这话说的在理。

    战场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当然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战术打所有的仗。

    比如敌人火力并不猛烈,这时就需要减少掩护人员而增加进攻人员,到时这战术就不合适了。

    然而……

    不等王学新回答,李云龙就笑了起来:“我说老孔,你刚才还说要用脑袋打仗呢?怎么,才一转眼功夫自个就忘了?小东北可没说这三角形非得这么摆啊!”

    王学新不由暗赞了声,李云龙不愧是李云龙,这是看明白了才能说出这番话。

    孔捷也“哦”了一声就没声音了。

    王学新解释道:“团长说的对。这三角阵的确可以摆来摆去拼成不同形状,要是前头需要更多的兵,就把两个班放前头一个班放后头,又或者全扯直了摆成一字长蛇阵行军。咱这班长、排长都是老兵,他们知道怎么变换位置,新兵只需要跟着走就成,这么整那就不会乱了!”

    简单的说,用了这战术后,普通战士啥都不用想,只需要确定自己的位置和角色专心作战,其它的都交给班排长。

    于是,一支只有少量老兵的部队也可以打成一支精锐部队的样子。

    李云龙“嘿嘿”笑着对李长富扬了扬头,说:“李团长,你不是不相信天下有这样的美事……人家小东北还真给你找一个了!”

    李长富闷声闷气的回答:“咱可别把话说得太满了。有没有用,得试一试才知道!”

    其实不用试,王学新知道这战术有用。

    因为它就是我军闻名天下的“三三制战术”。

    一种起源于抗战末期(1944年),成熟于解放战争,而大量使用于抗美援朝时期打败多国部队的战术。

第16章 训练

    “三三制战术”其实没网上说的那么邪乎。

    它就像打篮球或踢足球的前锋、中锋、后卫,他们各有各的站位和职责而不是大家伙一股脑儿的追着球乱跑乱窜。

    在此之前,八路军只是有限的几个团能做到有序的协同作战。

    这些老兵知道端着刺刀冲锋时不能靠得太近,知道提供掩护时要分两边,知道要互相配合着跃进……

    但所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实战经验和训练,它们更多的是依靠战士们自发自觉的完成,而且还要保证部队里没有新兵捣乱……要是有些新兵不知道往哪里走或往哪里打,就会打乱整个部队的协同和节奏造成负面影响。

    这也是主力团通常只补充老兵的原因。

    其它团就不一样了,它们新兵多,打起仗来许多兵是不受控制、一窝蜂的跟着班排长冲。

    “三三制战术”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它说白了就是将每个战士的“站位”及“职责”进行细化,分工明确后让每个战士知道在战斗时自己该站哪、要做什么。

    鹰酱更喜欢用“二二制战术”,也就是将一个班分成两队然后交替掩护着跃进。

    这种打法看似违背了“一前两后”的最佳突破率原则,但其实……三个班甚至更多的班排连成一条进攻线两两交替掩护,对某支部队而言同样是“一前两后”,因为它的两翼也同样有掩护火力。

    另外,鹰酱火力足、炮兵多、坦克多,天上还有飞机,他们在“火力掩护”这部份不需要过份倚重步兵。

    其缺点,就是不存在老兵带新兵,每个兵都得会全套,要会掩护、会进攻、会跃进,否则在战场上就很可能出问题。

    所以,“三三制”是符合当时华夏国情的战术。

    因为火力不足,尤其是空、坦、炮火力不足,就要求“一前两后”用步兵提供掩护火力。

    因为部队庞大有许多新兵,他们没有足够的训练和成长时间,就要求老兵带新兵在战场上学习和成长。

    更因为新兵不知道怎么做,于是要用一个简单实用的制度把他们规范起来。

    所以我军常干的事就是把一个师拆成两个师……由于“三三制战术”的特殊性,拆分后的部队虽然各自补充了大量新兵,但因为起关键“走位”作用的是老兵,新兵只需要跟着老兵打,于是也能打得有模有样的。

    这在敌人眼里,就是一种让他们想不通的奇景:一个师打着打着就成了两个师,两个师打着打着就成四个师……不仅越打越多战斗力还不弱!这是怎么做到的?

    首长看着黑板上的战术草图听王学新的讲解,那是心潮澎湃。

    首长是战术方面的行家,能看出王学新这想法的精妙之处。

    这战术要是能行,八路军只需要对全军进行一次不太复杂的整编和训练,马上就能将战斗力提升几个层次。

    虽说这战斗力还不能与主力部队相提并论,但差距也不像之前那么明显。

    若每个团战斗力都有提升,一百多个团下来……那总体战斗力得提升多少?

    这还只是直接提升的部分,要是再考虑那些原本应牺牲的战士却幸存下来并成长为老兵……这战术对八路军的好处可是无法估量啊!

    想着,首长就激动说道:“这战术很好嘛!我们可以拿支部队来试试!而且越快越好!”

    说着首长就将目光转向王学新,说:“王学新同志,这个任务就交给你来完成,你看怎么样?”

    王学新一挺身,回答:“报告首长,保证完成任务!”

    这任务是不接受也不行了,谁让它是王学新提出来的呢?

    参谋长有些担忧的说道:“只是……独立团还有任务,只怕不适合训练。”

    独立团驻守在前线,另外还有打盐、运输及交易等任务,这些任务在这关键时刻可是重中之重,此时拉下来训练的确不太合适。

    迟疑了下,参谋长就接着说:“要不,就让王学新同志带着警卫连练一练?”

    “诶!”首长想也不想就否定了这个方案:“这战术的特点,是老兵带新兵快速形成战斗力嘛,警卫连都是老兵,看不出效果喔!而且警卫连的作战方式与前线部队也不一样,不适合!”

    参谋长应了声“是”,心下有些惭愧,暗道自己还是没把这战术领会透彻,首长却是把握住重点了。

    李云龙这时开口了:“那还不容易,小东北回独立团不就成了?独立团有老兵也有新兵,咱们一边完成任务一边训练……”

    一直没吭声的张万和一听这话就急了:“那可不成,我说老李,前线不安全没法儿专心训练。更何况,人家这训练将来是要推广到全军的,你让其他部队都把人派到赵家峪去学习?”

    李云龙“嘿嘿嘿”的笑着:“老张,别以为我看不懂你那点心思,你不就是指望着小东北呆总部能蹭点便宜吗?假公济……那什么……私对吧?这么做可不厚道!”

    张万和笑了笑,扭过头不拿正眼瞧李云龙,气定神闲的回答:“这事啊,你说了可不算!”

    首长点头着:“老张说得对,地点适合在总部,赵家峪太危险!但是人嘛……”

    首长这么说,李云龙也就没话了。

    “首长!”王学新提议道:“可以把我的七连调上来当老兵,我熟悉这些兵,而且调一个连也不影响独立团的任务!”

    说着王学新就给李云龙一个眼色,说:“团长,我说的没错吧!”

    李云龙一愣,然后就“哦”了一声:“对对对,不影响不影响,咱独立团一时半会不差这个连!”

    李云龙当然明白王学新的意思。

    八路军刚打了一场为期两个多月的破袭战,各部队都有不小的损失,一时兵源紧缺补充不上。

    此时独立团在榆村一战后只剩五百多人。这要是排着队补充,什么时候才能轮得上。

    这训练好啊!

    拉出来是一个连,拉回去就是一个营,这便宜还能不占?

    首长心下呵呵一笑,这两家伙就演吧,这点心思还能瞒得过我?

    行,就如你所愿,看你们有没有本事拿走!

第17章 粉丝

    当天下午七连就被调到了总部。

    部队一上来,谢宝庆就满脸期待的问:“连长,咱们这一回……又要装备什么好东西了?”

    原来,上一回独立团被拉到总部就装备了火箭筒,这次却只调了七连上来,战士们就都以为这回肯定是有更好的装备,于是路上个个都兴奋得哇哇叫,赶路时也是争先恐后的,生怕迟了就轮不上。

    王学新一边在纸上写着训练计划一边淡淡的回了声:“哪有什么好东西,这一回是真来训练的!”

    “别逗了,连长!”谢宝庆呵呵笑了起来:“榆村那一仗毁在咱连手里的坦克都有五辆,五辆啊……咱连要是还要练,哪个连还不要练?”

    王学新把手里还未完成的计划草案往谢宝庆面前一推,说:“要不你以为我写着啥呢?”

    谢宝庆虽说不识字,但见王学新一脸严肃,这才有些信了,他紧张的问:“连长,真要训练?这是咋回事呢?”

    “别担心!”王学新回答:“不只我们要练,全军都要练,我们练完了再教别人!好事儿”

    谢宝庆“哦”了一声这才放心了。

    谢宝庆一行之前当过土匪,对这方面特别敏感,刚才还以为又是哪犯了错误呢。

    王学新跟谢宝庆商量了下,决定釆取“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训练原则。

    所谓的“从上到下”,指的就是从副连长、排长、班长开始练,只有这些骨干学会了才有办法训练其它战士。

    其中有个问题,就是全连一共三个排长九个班长,再加上副连长一共十三人。

    而一个班通常是十人,人数上有些出入。

    于是王学新就让副连长和三个排长轮番整那九个班长……班长通常是战士里的老兵、尖兵,就该有被折磨的觉悟。

    “从下到上”,那就是班长学会了后,就以班为单位带着战士练,班练完了再到排一级,最后再往上到连级。

    七连练起来没多大困难,他们怎么说也是三营的主力,大多数都是老兵,虽说以前也不懂这些规矩,但毕竟有实战经验,所以一点就通一练就会,不过两天的功夫就有模有样了。

    这时参谋长就找上来了。

    “王学新同志!”参谋长是带着几个文书和警卫员上来的:“整个训练过程我们都要详细记录,四百名新兵明早就到。另外,这几个警卫员要一同参与训练,有没有问题!”

    “没有问题!”王学新挺身回答,往参谋长身后一看,发现警卫员正是陈强那个班,此时正笑嘻嘻的朝王学新挤眼呢。

    后来王学新才知道,陈强这些警卫员被安排下来是陈福军主动要求的。

    当时陈福军正好去指挥部查岗,无意间听到首长和参谋长正讨论新战术的问题。

    原本陈福军还不以为然。

    什么新战术嘛,搞来搞去还不都是打手榴弹再冲锋!

    要不就是火力掩护多加一挺机枪什么的。

    陈福军在部队里呆久了,这些东西他是听多也见多了,变来变去也就那样。

    但仔细一听,却大吃一惊,这回可真他娘的不一样了。

    那什么排成三角形分工协同,不就是老兵进攻时常干的吗?

    接着就听到首长夸道:“小东北这战术还真不赖喔,灵活多便又简单易行,这家伙还真有两手!”

    参谋长感叹道:“首长,这充分证明您当初把小东北送到部队去煅炼是正确的,这不,小东北这聪明劲用到部队上了!”

    首长点了点头,如果没有在部队里带兵打仗,怎么可能会想到这些东西嘛!

    这时陈福军就站不住了,他走进指挥部在首长面前一挺身,说道:“报告,警卫连请求参与训练!”

    首长脸色一沉,说道:“陈福军,你搞什么名堂?人家这是用于作战部队的战术,你凑什么热闹!”

    “首长!”陈福军说:“您想想,有一天咱们部队全都用上了这战术,那跟敌人一打,敌人肯定也知道这战术。到时敌人都学会了再来打偷袭,就咱们警卫连不会……那怎么行?”

    陈福军这说的倒有几分道理。

    就算警卫连用不上这战术,但警卫连是保卫工作的,他们也得防着敌人用。

    要防敌人用自己就首先得会,然后才能找其中的破绽或至少有准备。

    参谋长劝着首长:“反正小东北那都练几百号人了,也不差这几个,安排一个班去学学也好,有备无患!”

    首长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于是强子这个班再一次被调来与王学新合作。

    强子一上来就紧紧的握着王学新的手,呵呵笑道:“王连长,行啊!干翻了鬼子二十辆坦克外号五辆装甲车,还开着坦克冲进了榆村……想想都过瘾!有空跟咱们讲讲呗?”

    “你这消息,灵啊!”王学新说。

    如果只知道独立团打掉了鬼子一个战车中队倒不奇怪,这事早就在八路军中传开了。

    但强子却能准确的报出坦克和装甲车的数量,这就让王学新有些意外了。

    “瞧您说的!”强子笑着回道:“这还需要消息灵……咱连长那是把独立团的事当教材说呢,每场战斗都记录下来,一个细节都不漏,然后集中学习并做战术总结!完了再写报告……”

    这一来王学新就更奇怪了:“你们这,都是警卫连呢,学习这个干啥?”

    “这您就不知道了!”强子凑上来说道:“连长说了,咱们要学习的不是开坦克,也不是打坦克,要学习的是小东北同志那种随机应变的打法,这话在理啊,所以一个个学得特认真!”

    后来王学新才知道,警卫连学习这些其实不只是强子说的那样。

    这时的警卫员都是部队里的好手挑出来了,他们多少都有些怀念那些曾经的日子,都还保留着驰骋沙场尽情杀敌的心思,只是受任务限制无法实现,就只好把王学新这一场场仗当故事看了,也算是一偿自己的心愿。

    其实不只是陈福军的警卫连,整个警卫营都差不多。

    因此,王学新在总部特别受欢迎,那些警卫员差不多都是王学新的粉丝,看到王学新时不自觉的脸上就会露出惊喜的笑容,就差眼里没冒出小星星了。

第18章 补充兵

    王学新原以为这次的补充兵还像以前一样是游击队员。

    游击队员虽说素质不怎么样,但精神面貌不错积极性强,大多与鬼子有血海深仇,立场坚定、战斗坚决。

    这样的兵源就没什么可挑剔的,需要的就是训练和打磨。

    然而,很快王学新就发现自己想多了。

    王学新所在的训练营,是独立团之前的驻地,这个山头因为弯曲狭长有些像牛角,于是被战士们称为“牛角山”。

    独立团进驻时在这一带搭盖了几十间木屋,这会儿它们就被王学新用作营房。

    天气越来越冷,由于木屋里没有炕,为了抵御寒风,战士们是想尽了办法:用废纸、破布甚至是杂草将木头之间的缝隙塞满,整个木屋看起来像是打满了补丁,又像是从垃圾堆里钻出来挂着许多东西的乞丐。

    但即便是这样,晚上战士们还是冻得直打哆嗦……那刺耳的寒风是无孔不入,从任何一个可以进来的空隙钻,然后一丝丝的带走战士们的体温。

    王学新比较幸运,他只被冻了一晚。

    被冻的滋味不好受,整晚半睡半醒的,睡着被冻醒,冻醒了又睡着,有时还真想干脆不睡起来跑几圈暖暖身子。

    第二天苏欣就来了,她头戴一顶圆边线帽,身穿灰色束腰大衣,脖子上还围了条宽大的白围巾,显得颇为时尚。

    她进屋后将手里的脸盆和麻袋往旁边一放,就带着责怪的语气问:“小王同学,来了怎么也不说一声?”

    “人家这不是有任务吗?”王学新一边跺着脚一边翻看训练记录,头也不抬的回答:“哪像你苏大主任这么空闲!”

    苏欣“切”了一声,说:“这里到兵工厂也就两里地,有任务也不差这点时间吧?”

    王学新没回答,其实他满脑子都是训练,压根儿就没想着去兵工厂走一走。

    苏欣一边帮王学新收拾着屋子一边说:“你要再不去啊,只怕就见不着兵工厂了!”

    “怎么?”王学新一愣,抬头问:“兵工厂要搬了?厂长没说话啊,要搬哪了?”

    苏欣笑道:“还在鲁家沟,厂长也许认为没什么好说的吧!你忘了之前自个整出的地道吗?首长出于安全考虑,把兵工厂分批搬到地道和山洞里,现在已经搬走一部份了!”

    王学新“哦”了一声,然后好奇的问正在往脸盆里倒着东西的苏欣:“你在做啥?”

    “炭啊!”苏欣随手把漏出的几根捡回脸盆里,回答:“厂长让送来的,说你这边没炕,这炭点了白天可以烤火,晚上往床下一塞,就不冷了!”

    王学新“哦”了一声,暗道张万和还真是有心。

    后来才知道张万和压根就不知道这事,王学新是被苏欣给骗了,这些炭都是苏欣自个存下来过冬的。

    知道这事时,王学新就没心没肺的想,不就是一盆炭吗?又不值几个钱,干嘛要拐着弯的说是别人给的!

    不过这炭还真管用,点了后屋里头温度就高了许多,往旁边一放就暖哄哄的,晚上睡觉也暖和了。

    受这启发,王学新就让战士们上山打柴,然后自己动手烧炭取暖……这时期什么都缺,不管什么都得自己动手。

    这天,王学新正观看战士们训练,远远的就看到一支部队背着步枪列着整齐的队形走来。

    王学新起初没在意,以为是经过的友军,等看到参谋长在旁边时就感觉不对了。

    难道这支部队就是补充兵?

    不是说好的新兵吗?

    怎么看起来像支训练过的军队!

    参谋长上前与王学新互相敬礼,然后就介绍着身边的战士:“这位是谢保林同志,你们应该见过面!”

    “见过吗?”王学新一愣,打量一下这个叫谢保林的战士。

    这是个长得斯文白净带了点书生气的战士,似乎跟往常见过的八路军不像。

    再看看谢保林身后的兵,王学新就明白了……他们是伪军,投降的伪军。

    果然,下一秒就见谢保林挺身叫道:“长官好,我们在榆村见过!您在坦克上,我就是那个向您投降的上尉!”

    王学新:……

    他娘的,不只是伪军,还是自己亲手俘虏的伪军!

    只不过当时天黑,而且这谢保林又穿了一身伪军军服,一时半会儿没认出来。

    参谋长见王学新脸色不对,就把王学新带到一旁,问:“王学新同志,你是不是对谢保林同志有什么想法?”

    “参谋长!”王学新说:“您随便调来一些游击队甚至自愿参军的老乡也好,怎么能带伪军来呢?”

    “诶,他们现在不是伪军了!”参谋长回答:“他们在榆村有投诚性质,后来不是你带领他们杀回城墙打败鬼子的吗?榆村能拿下还有他们的一份功劳呢!”

    “可是参谋长!”王学新说:“那时情况不一样,他们是为了保命……”

    “王学新同志!”参谋长打断了王学新的话:“谁都有这个过程嘛,以前是什么情况我们不追究,只要愿意改过自新,我们都应该一视同仁给他们一个机会。你对他们抱有偏见,这样的态度就不对了!”

    王学新无言以对。

    道理王学新都懂,无论顽军、伪军还是土匪,八路军都釆取宽大处理、积极争取的态度。

    这一方面是八路军本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个方针,另一个则是为了瓦解敌人土气突破敌人心理防线。

    试想,如果八路军能真正做到对投降、投诚的敌人既往不咎,那是不是有许多伪军、顽军在与八路军作战时会思考……要不投降算了,投降了就是八路军,老子可以重头再来!

    于是作战的士气和意志很快就瓦解了,战斗就更轻松,获胜的机率也就更大了。

    所以,虽然都知道伪军意志不坚定,他们今天有可能因为贪生怕死投降八路军,明天就有可能因为贪生怕死投降顽军甚至鬼子。

    在这方面甚至土匪都比他们好。

    谢宝庆他们至少还宁死不降鬼子。

    但即便如此,为了战略的需要,还是必须选择相信这些伪军……

    呃,不是伪军,是同志!

第19章 请罪

    训练釆用开放式,没有对外保密。

    主要原因是这种战术在不远的将来要推广到全军,无法保密也没必要保密。

    无法保密是因为八路军中有许多敌人的间谍和奸细,随便训练了哪支部队都会泄漏,更别提要全军推广了。

    其实全军推广和保密本身就是矛盾的,如果强行保密,很可能不只达不到保密的目的,还会影响推广速度,反而得不偿失。

    没必要保密,则是因为顽军和鬼子都有自己的一套成熟的战术……两者其实大都釆用德式基于机枪火力的链式队形,也就是步兵在机枪两侧展开以达到火力有效的发挥。

    其中顽军复杂一些,他装备有德械、美械和苏械,于是对应的战术也是五花八门。

    (注:主要是德式,其军事顾问于38年撤出,毛熊军事顾问组建的苏械师,最著名的是由杜聿明任师长的第200机械化步兵师,这是我国第一支机械化步兵师,后由戴安澜任师长入缅作战,亦即中国远征军)

    在这情况下顽军和鬼子当然不可能在知道八路军战术时就学习并全军更换。

    他们更可能是对八路军这种土战术的不屑,或者研究一番寻找其漏洞。

    王学新对新兵的训练尝试了两种方法。

    一种是将七连的战士作为班排长直接分散到新兵中去,新兵只作为班下的战士。

    这方法的优点是速成,只需要在班一级进行必要的训练,很快部队就能组成各种进攻队形。

    缺点是需要老兵作为部队的骨干,比如四百名新兵班排连都由老兵支撑,至少需要六十名老兵才能撑起来。

    老兵多一些当然更好……多出来的老兵就可以担任副班长和组长,速度更快。

    如果老兵不足,就只能寻求另一种方法,也就是像王学新训练七连一样采用“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的训练方式滚一遍。

    这些其实问题都不大,如果说有什么问题的话,那就是战术需要进一步细化。

    比如进攻时再分为“一前两后”、“两前一后”,甚至还要使用迂回战术。

    防御时又要分山地反斜面工事及平原野战工事等等。

    如果继续细分,就有接敌、冲锋、突袭、夜间等等。

    这些其实部队在战斗和训练时都在做,只不过加入了“三三制”有序的进退,所以上手也很快。

    练着练着,谢保林就有些奇怪的问王学新:“长官,八路军以前也是用这战术吗?为什么我从未见过!”

    “别叫长官,叫同志或连长!”王学新正眼也没瞧谢保林一眼:“这里是八路军,可不是什么建国军!”

    “是,长……连长!”谢保林一时改不过来,显得有些尴尬。

    指导员代为解释道:“是这样的,谢保林同志,这是我们头一回使用的战术,正准备推广,你没见过也正常!”

    接着指导员就把王学新拉到一边,说:“连长,你的态度就不对了,对这些投诚的同志怎么能用这样的语气呢?这很可能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最终给革命工作造成很坏的负面影响……”

    “指导员!”王学新打断指导员的话:“我这已经算是客气了,难不成,我们还要把他们当祖宗供着?还跪着求着他们不要再投降不要再当汉奸?”

    “诶,我不是这个意思!”指导员回答:“他们要是再投降那就是我们的敌人。可他们现在是我们的同志!你把自己的同志当成潜在的敌人就不对了!这么做就是把自己同志往敌人怀里推,最后更多的只会往不好的方向发展。你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这些道理王学新何尝不知道。

    在华夏取得胜利的过程中,那伪军、顽军是一批批甚至成建制的投降、投诚。

    究其根本,就是八路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并真正做到了一视同仁。

    否则,如果还有一点点选择的余地,敌人凭什么会偏向条件更艰苦、装备更差、兵力更少的八路军一方?

    但这事真落到自己头上,王学新就发现凡事知易行难,面对这些“同志”心里总觉得别扭。

    “王学新同志!”接着指导员又语重心长的劝说道:“上级把这支部队交给你训练,那是对你的信任。你看,谢宝庆他们在独立团的带领下不也成了优秀的战士吗?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

    这时谢保林上来了,他在王学新面前挺身敬礼,高声说道:“报告连长,我知道您对我们有想法!我们手下的确有几条人命,欠下了血债。但我们是被逼的!如果要追责任……”

    说着谢保林就掏出腰间的手枪双手递到王学新面前,说:“请连长枪毙我,我谢保林绝无半句怨言!”

    不想谢保林手下的那些兵看到这状况,也一个个的上来了:

    “报告长官,我手下也有人命,也该枪毙!”

    “还有我!”

    “也算我一个!”

    ……

    谢保林诚恳的说:“连长,是我命令他们这么做的,他们只是执行我的命令,与他们无关!”

    那些兵却一个个叫道:

    “营长,不能全算你头上!”

    “我们也有份!”

    “要死一起死,不能让营长一个人扛!”

    ……

    王学新颇为意外。

    他原以为这些人不过是些贪生怕死的墙头草,随时都会再次倒向敌人,所以才心存芥蒂。

    现在看来事实并非如此。

    如果贪生怕死,又怎么会争相请罪?

    如果贪生怕死,又怎么会同生共死?

    如果贪生怕死,又怎么会有难同担?

    这难道不就是一支军队该有的血性吗?

    “叫什么叫!”下一秒王学新就冲他们喊道:“都反了是吧?这么想死,就把命留着打鬼子,到时谁他娘的当孬种,别怪老子不客气!都回去训练!”

    谢保林愣了一会儿,就挺身应道“是”,接着转身冲战士们喊:“继续训练!”

    指导员心下暗松一口气,他知道王学新刚才那一通骂,实际是接受这些新兵了。

    不过当然,越是这样的部队,思想工作就越重要,就越是不能有半点马虎。

    又是一场大仗啊!

    这可比在敌工部时强多了……

第20章 教育

    后来王学新才知道,谢保林是某师范大学的国文老师,他手下的这些兵大多都是他的学生。

    但因为学校在敌占区,这些师范生不再适合那里的教育工作……鬼子要求的是洗脑教育,这些师范生恰恰是他们排斥的对象。

    于是,他们就被迫加入了所谓的“和平建国军”。

    也就是说,这是一支有文化的部队,甚至是一支会教育的部队。

    有文化和会教育是两回事。

    有文化只是自己知道,却不一定会教。

    会教育,则会从教育对象出发,有逻辑、有思意识、有步骤的引导,让对方听懂、学会,最后应用。

    王学新想,这或许就是首长把这支部队安排到这训练的原因。

    因为他们有文化,所以学得快。

    因为他们懂教育,所以教得快。

    于是,王学新一旦把他们教会了,那就是教会了一个个老师。

    而且这些还是打过仗有战斗经验的老师,那就更是一批合格的教育人才。

    到时候,这些老师兼教官就可以把王学新的这套战术精准的带到各个部队去。

    这可是四百多人哪!

    八路军总共一百多个团,也是就是说平均每个团可以分到四人,那教起来当然比分批到总部学习快得多。

    首长这是深思熟虑。

    不过由此,王学新也知道自己和李云龙的打算要落空了,这些兵不可能补充进独立团。

    后来王学新一问参谋长,才知道首长果然是这个打算。

    “其它方面你不需要担心!”参谋长说:“我们都会安排,你更不能因为他们曾经是伪军就有什么想法甚至藏私,要把所有的东西都倒出来,就像教自己的同志一样,明白吗?”

    “明白!”王学新回答。

    王学新当然明白。

    这些兵如果是被用作老师和教官,基本就没有上战场的机会。

    如果连上战场的机会都没有,当然就需要担心他们是否会叛变的问题。

    姜还是老的辣,王学新这是狗拿耗子瞎操心了!

    既然知道首长是这打算,王学新也就放心的教。

    不仅是白天训练,晚上还点着油灯加了一节理论课。

    这时有文化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

    如果是一般战士,上理论课就困难重重,一会儿看不懂字,一会儿看不懂图,要不就是某个地方卡住不理解。

    比如在讲到队形的时候,王学新就说:

    “战斗队形的运用应该注重灵活性。”

    “不能为了保持队形而保持队形。”

    “应根据地形、敌情等战场环境的不同,灵活的确定单兵之间的间隔和距离,以减少敌军火力的杀伤效果。”

    “同理,班排长的位置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战斗中,班排长甚至可能脱离战斗队形执行观察敌军和地形的任务,再由观察的敌情和地形调整队形。”

    ……

    这其实是很简单的道理,讲的就一个事:“灵活运用”。

    但强子那些警卫员却是怎么也听不明白:

    “连长,要是可以灵活运用不守规矩,还要这战术干嘛?”

    “班排长要是脱离队伍,其它人咋办?”

    ……

    王学新解释了几遍也没说通,差点没气得把他们几个赶出去。

    所以文化这东西不仅仅是会不会认字的问题,更是思维有没有得到煅炼有没有开拓的问题。

    课后谢保林就找到了王学新,说:“连长,我们部队绝大多数同志都像强子一样,这么讲他们是不是听不懂?”

    王学新回答:“那就是你们的事啦,我的任务是讲到你们能听懂。”

    谢保林“哦”了一声就明白了。

    然后他马上命令自己的部下学习当地方言以及说话习惯,然后想方设法的把书面语转化为口头语。

    比如王学新那通话,在谢保林深思熟虑之后就这么跟强子解释:“咱们一般情况下是要按队形走,但总不能明知道前头有地雷也要为了保持队形往上踩吧?所以啊……”

    叭啦叭啦的一通话,很快就解释通了。

    王学新暗赞,可以啊,不愧是师范大学的,有一套。

    接着一想,我去……这不是有现成的吗?

    当年八路军就是为了通俗易懂,把战术给简化成口诀了,自己怎么就不知道用呢?

    于是王学新就来劲了,当天晚上理论课时就说道:

    “今天,咱们来说说‘一点二面’!”

    “一点,就是敌人的弱点。”

    “咱打起仗来可不能像打群架似的操家伙就他娘的乱打一通!”

    “咱得找到敌人的弱点,然后紧紧抓住这个弱点发起猛攻。”

    “二面就是虚、实两面。”

    “咱知道敌人的弱点之后,可不能一上来就把主力摆那了。”

    “敌人不傻,你这么一摆,人家就知道你的进攻方向了,于是马上就把弱点给补上!”

    “所以咱得玩点阴的,假装在其它方向佯攻,冷不丁对着其弱点来一下,敌人就完蛋啦!”

    ……

    这么说,强子一干警卫员就能听懂了,而且还很容易记,听完就记下了。

    然后还有“四快一慢”、“四组一队”之类的,听得战士们一个个都乐呵呵的。

    其实不只是战士们,首长那拿到记录看了这些内容后也是一愣一愣的。

    “这个小东北,有两下子嘛!”首长有些意外:“这解决的还不只是部队的队形问题,还有部队指挥的问题喽!”

    “是啊!”参谋长点了点头,感叹道:“我现场听了几节课,小东北这是把兵法融入到这些口诀里头了!即便战士们文化水平不高,但还是一听就懂一学就会!”

    顿了下,参谋长又接着说道:“首长,这些知识要是能推广到全军,那不仅能提升战士们的素质,还能提升中低层指挥人员的指挥水平,对增强全军战斗力大有益处啊!”

    “说得对!”首长点了点头:“应该大力推广!”

    想了想,首长就下令道:“马上命令宣传部,把这些笔记整理汇编,然后印刷出去。至少……要每个连队一本!”

    “是!”参谋长应了声,就把命令传达下去。

第21章 帮忙

    张万和这天心情不错,因为鲁家沟兵工厂正式成立了。

    为了纪念这个大日子,张万和拿出自己的积蓄张罗了一桌酒菜,叫上几个分厂主任庆祝一番。

    这其中当然少不了小东北。

    王学新一进门就“哟”了一声:“挺丰盛的啊,厂长,花了不少不少钱吧?”

    只见桌子上开了一坛汾酒,边缘摆着喷香的过油肉配一碗刚出锅的白米饭,中间搁一头金黄多汁的糖醋鲤鱼再加一道醇香味美的鹌鹑茄子,再配上几个鲜嫩的青菜,只看得王学新口水直流。

    几个主任也个个看得目光发直,这时期连饭都吃不饱,这里却又是酒又是肉的,哪能不让人眼馋。

    “花不了几个钱!”张万和解下围裙笑着招呼大家坐下,然后介绍道:“鲤鱼是药罐子河里捕的,鹌鹑是警卫连送的,老乡又给了些茄干和青菜,也就猪肉和这酒要自个掏腰包!”

    张万和一边说一边给大家倒上酒,然后端起碗,说:“来,为兵工厂正式成立,大家伙儿走一个!”

    几碗酒下肚,张万和就扯开了:“小东北,咱这兵工厂能安个家,还多亏了你啊!”

    “厂长!”王学新赶忙端起酒碗回礼:“您这话说的,我都没帮上什么忙!”

    王学新是真没帮上什么忙,这还是头一回来,心里正惭愧呢!

    张万和“诶”了一声:“你那不是有任务吗?应该的,咱这点思想觉悟还是有的!别搁心上!”

    “厂长说的不是这意思!”苏欣给王学新碗里夹了块鱼,解释道:“搬厂这样的活怎么敢劳驾你这个战斗英雄,厂长一天到晚都念叼着,‘要不是小东北,咱还能有这个厂‘?”

    王学新以为说的是水腰子兵工厂的事,就回道:“那都多久的事啦,厂长还惦着这个?”

    “你以为只是水腰子?”张万和闷了口酒摇着头:“我说小东北,你这打起仗来是鬼精鬼精的,鬼子都拿你没办法,有些事怎么就不开窍呢?”

    “对啊,小东北!”五金扒了个鹌鹑腿一边啃一边说:“往常,咱兵工厂随时都要做好转移的准备,连个正式的名都没有,要不是你那反斜面工事挡住了鬼子,咱们厂能定在鲁家沟?”

    五金这么一说,王学新才明白张万和话里的意思。

    之前八路军实力弱,鬼子那是一枪打穿根据地,只要鬼子愿意,就没打不下的地方。

    所以兵工厂那就得躲躲藏藏的,随时做好转移的准备。

    现在就不一样了,反斜面工事整出来就不是说打就打的,鬼子想过去也得拿命来换。

    于是这兵工厂就敢在某处定址,这也更有利于兵工厂长期、稳定的发展。

    “还有地道!”张若中补充道:“咱现在的新厂就是用地道打通才整起来的!”

    “对对!”五金连连点头:“没你那地道的想法,大伙儿都不知道能这么整!厂也搬不过去!”

    吃饭前王学新去参观过新厂,设在西面距村子一里远的独角山上,这山的特点就是有许多天然山洞,而且空间还不小。

    张万和早就有把兵工厂搬到山洞里的想法,只是这山洞这一个那一个的很分散,互相之间只有山路联系,而兵工厂却需要走流程。

    比如生产一枚手榴弹,就得各分厂都整完,把东西运到三分厂组装。

    这些流程在彼此没联系的山洞里完成肯定不方便,东西搬来搬去的,效率会降低许多。

    于是这事就一拖再拖。

    小东北发明了地道后,张万和灵机一动,为啥不在这些山洞间挖地道把它们连赶来呢?再加上传送带……那零部件就可以随便运了!

    整到现在还真弄出来了。

    不只是零部件运输的问题解决了,就连材料和成品储存装卸的问题也解决了……

    在山脚下整一个大些的山洞,汽车能直接开进山洞,材料从这条传送带运上去,成品从那条传送带运下来直接装车运走。

    整个系统既安全又保密,这下可以放心的发展和扩充了。

    “咱们这新厂哪!”张万和高兴的拍着王学新的肩膀说:“就这么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增加了一台锅炉、三台发电机,全是用汽车发动机改的!往常老是担心东西多了重了带不走,现在再也不用担心喽!”

    张万和呵呵笑着:“小东北,你甭说自个没帮上忙?你这是给了兵工厂一个家啊!没你们在前线挡着鬼子,哪有兵工厂的今天!”

    说着张万和又举起了酒碗,说:“来,走一个。有空多回家看看,我这糟老头子就没啥好看的,就是这几个主任嘴上老挂着你,耳朵都磨出茧来了!”

    说着张万和就有意无意的瞄了苏欣一眼。

    大伙儿个个心领神会的笑着,他们都知道张万和所说的“这几个主任”其实指的是苏欣。

    苏欣心下虽是明白却不敢说破,赶忙低头扒着饭掩饰。

    张万和看在眼里,心里就有些不痛快了。

    这两家伙也真够可以的,一个含蓄一个糊涂,都这许久了那层窗户纸就愣是点不破,得搁到啥时候才是个头啊?

    他有意帮上一把,就端着酒碗与王学新碰了下,问:“小东北,你这岁数也老大不小了吧?”

    王学新往米饭里拌着过油肉,一边狼吞虎咽一边含糊不清的回答道:“过个年二十了!”

    “二十也不小啦!”张万和说:“我在你这年纪都娶媳妇了,这兵荒马乱的,得早些为自个考虑考虑!”

    “咋没考虑呢?”王学新想也不想就回答:“我在团长那合股了一匹马,上回就分了半驮盐,五十斤米呢!等攒够一幢房,我就娶个媳妇过日子去!”

    张万和“噗”的一声嘴里的酒差点喷了出来,这眼前不要钱的媳妇不摆那么?傻呼呼的不知道,还想着攒钱娶媳妇?你想娶谁呢?

    再一看苏欣,刚才还是晴天的脸现在就黑了下来。

    张万和暗道一声不好,这他娘的是帮了倒忙了!

第22章 跳雷

    张万和眼见苏欣要放下筷子起身了,赶忙叉开话题:“要不,乘着小东北在这,咱们说说正事?”

    各主任赶忙接嘴:

    “对对,说正事!”

    “小东北难得来一趟,再不说就没机会了!”

    ……

    这话倒是提醒了苏欣,小东北怎么着也算是个客人,自己是兵工厂的半个主人,而且难得来一趟,自己发脾气有些不合适,于是狠狠瞪了小东北一眼没说话了。

    “事情是这样的!”张万和说:“到目前为止,装备火箭筒和定向雷的部队反应都很好,不过战术总结之后,战士们提出了几个意见。”

    说着张万和就朝苏欣扬了扬头,说:“苏主任,你来说说吧?”

    这倒不是张万和假公济私有意搓和苏欣和王学新,而是张万和岁数大了记性不好,苏欣不仅工作仔细,还能全面考虑装备的生产及装备情况,这些事一向都是由她负责。

    苏欣是个公私分明的人,刚才虽说有些不愉快,但一说起工作就完全抛脑后了,她接嘴道:“主要是两方面,一个是希望解决发烟弹的问题,火箭筒射程短基线高,作战时需要大量的烟雾,而用橡胶加汽油的办法虽然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却很不方便!”

    王学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橡胶加汽油还是他整出来的,那是在没有烟雾弹的情况下没办法才用。

    用这玩意打,存在起烟慢、易暴露及携带、补充不便等缺点。

    “我们有条件仿制发烟弹么?”王学新问。

    “问题不大!”苏欣回答:“我们拆开鬼子的十一年式发烟弹进行仿制,五分厂也能生产白磷,区别在于鬼子的发烟弹可以用手投也可以用掷弹筒发射,我们打算再为五零小炮设计一款发烟弹。这么做没问题吧?”

    说着苏欣就把目光转向王学新。

    王学新明白苏欣的意思,战场上烟雾弹的另一作用,是打到敌人坦克附近使其原本就视野不佳的坦克乘员更难看到目标。

    这时手掷距离就不够了,需要借助五零小炮发射,于是一远一近的配合就解决释放烟雾的问题。

    想了想,王学新就回答道:“如果是鬼子就没问题,我们就有问题了!”

    “怎么说?”张万和有些不解。

    五零小炮仿制的就是鬼子的掷弹筒,鬼子发烟弹是由手掷和掷弹筒打,八路军就是分为手掷和五零小炮打,怎么会有问题!

    其它分厂主任也一个个疑惑不解。

    王学新解释道:“虽说这发烟弹用手掷和五零小炮打的确可以远近搭配,也都是发烟弹,但我们的目的却是与鬼子不同……”

    听到这苏欣就“哦”了一声明白了:“目的不同,对装备的要求就不一样,而我们却还在使用类似的装备打!”

    “是这个意思!”王学新补充道:“鬼子的发烟弹是用来纵火或是在必要时为步兵冲锋提供掩护的,不需要太多的协同和精准的发烟点。而我们的发烟弹,却是用于火箭筒射手靠近坦克的,坦克时刻在运动,战机稍瞬即逝,对协同和发烟点及时间都有更高的要求!”

    (注:鬼子的十一式发烟弹有纵火功能)

    “我明白了!”五金说:“五零小炮射程五百米,火箭筒则需要抵近目标五十米左右发射。当火箭筒射手需要在前方某处释放烟雾时,根本就来不及告诉后方的炮手!”

    众人纷纷点头,对王学新是心服口服。

    这是经过他们讨论后决定的,原以为不会有问题,没想到刚提出来就被小东北看出了毛病。

    苏欣高兴的说道:“所以,我们不仅要设计五零小炮的发烟弹,还要设计火箭筒的发烟弹。”

    接着苏欣就把目光转向王学新,说:“这回没问题了吧,王学新同志?”

    王学新回道:“大伙儿都知道啊,还用你说?”

    众人不由呵呵笑了起来。

    苏欣说的对,如果火箭筒也可以打发烟弹,那就是想打哪就打哪,不存在协同困难的问题,同时它打烟雾弹的射程也足够……烟雾弹对精度要求不高。

    张万和欣慰的点了点头,暗道小东北这在战场上打滚出来的人就是不一样。

    否则……

    兵工厂最终也能发现问题,但却要五零小炮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前线战士再把问题反馈回来,说怎么怎么不方便,那时兵工厂才会想到直接上火箭筒。

    这中间一来一去,都不知得牺牲多少同志了!

    苏欣有些不服气的瞄了王学新一眼,说:“第二个问题,是定向雷容易被敌人发现并提前引爆,我就不信你还有办法!”

    这的确是个问题,王学新在战场上也碰到过。

    八路军的定向雷使用的是黑火药,很容易殉爆,一旦被敌人发现,只需要隔远了用步枪打就能提前将其触发。

    (注:现代定向雷用TNT。TNT很安全,用子弹打甚至用火烧都无法引爆,需要用雷管引爆)

    这就使战场上许多定向雷都没能发挥作用。

    但用TNT生产定向雷又不现实,五分厂的确能生产TNT,但产量比无烟火药还少,怎么也不够大批量装备部队。

    王学新呵呵一笑,回答:“这不是很简单吗?它之所以会被敌人打爆就是因为容易被敌人发现,咱们不让它被发现不就成了?”

    “怎么能不被发现?”苏欣反问:“它要是埋地下就没用了!”

    “谁说埋地下就没用了?”王学新反问。

    “那,打的不是钢珠吗?”苏欣有些急了:“埋地下,钢珠就没法打正面,跟普通地雷有啥区别?”

    王学新看了看旁边,伸手从张万和办公桌上拿过一根笔,用笔套和笔一边演示一边说:“咱们可以这样,把地雷分两级,触发时下一级先爆,把雷体弹射到半空,然后“轰”的一声……那钢珠还不来个天女散花?”

    众人听着都愣了。

    苏欣眼睛眨巴眨巴的望着王学新,一脸难以置信。

    张万和好一阵子也没回过神来。

    这他娘的是个好东西啊,而且做起来还不难,怎么就小东北能想到呢?

第23章 钢丝

    苏欣的三分厂已搬到了一个岩洞里,在山体的中下部,外洞就有一百多平,五米多高,往里延伸还有十几个大小不等的山洞。

    洞内空旷、干燥、结实,尤其可以防空,的确很适合作为新厂。

    苏欣将这些山洞分成了几个车间,分别用于维修枪械、装配子弹、五零小炮等,各车间还有模有样的刻上了名称。

    她一边向王学新介绍一边打趣道:“小王同学,我看哪,用不了多久,这又要多分一个跳雷车间了!”

    “说的好像多委屈似的!”王学新里里外外的打量着山洞,说:“你要不乐意,大不了我往后不提点子呗!”

    “谁不乐意了?”苏欣赶忙应道:“这里头还有好多洞空着呢,就担心你点子不够多!”

    小东北要是真不说,苏欣肯定得因为这事挨厂长批。

    “那还罗七八嗦的!”王学新漫不经心的回答:“我这还没找你要报酬呢,你那还报怨上了!”

    “你探头探脑的看啥呢?”苏欣见王学新那样子就有些奇怪的问。

    王学新“哦”了一声,解释道:“没啥,就是职业病。我这……打仗打习惯了,上来就看地形看防御了。”

    王学新觉得自己有些瞎操心,这时的鬼子想打到鲁家沟可不容易。

    “不过我说小苏同学!”王学新说:“这洞口不够多也无法互相掩护,很容易被敌人封锁啊!”

    “你还担心这个?”苏欣心下暗叹,这小东北是打了多少仗吃了多少苦才会有这样的习惯。

    过了一会儿,苏欣就有意无意的问了声:“对了,你不是说要攒钱盖房娶媳妇吗?我这山洞分你一间呗!”

    王学新呵呵笑了起来:“小苏同学,你还当真了!我那不是应付厂长吗?这要是再让他说下去,他不就得开始说这家姑娘好啊,那家姑娘能干啊啥啥的!”

    苏欣心下暗喜,又鼓起勇气问:“那你……”

    就在这时,五金和张若中抬着一箱零件上来了。

    这些零件原本可以用传送带送上来的,但因为担心与其它零件混一块儿找不着,于是干脆抬了上来。

    五金一进山洞就兴奋的叫道:“苏主任,小东北,零件整全了,咱们装着试试!”

    组装的就是王学新所说的跳雷。

    跳雷此时其实已经问世了,第一种跳雷是被称为“弹跳贝蒂”的S型跳雷,它于35年投产并在39年应用在世界大战中,之后各国纷纷仿制。

    只不过此时华夏消息比较封闭……其实也是鬼子封锁了海岸线,所以暂时还不知道这种地雷。

    不过王学新仿制的却不是这种S型跳雷……这种跳雷的延时引信还有些技术难度。

    虽说不算高难度,却足以把张万和一行人难住。

    苏欣皱着眉头说:“我们虽然也能制作延时引信,但时间不够精准,尤其这种要求一秒内爆炸的延时引信!”

    张万和点了点头,说:“如果延时太久,这雷体就回落到地上,延时太短就在地里炸,两种情况都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另外,每枚地雷都要一个延时引信,成本是不是太高了?”

    苏欣补充道:“有种廉价的延时,就是像手榴一样依靠火药燃烧延时,但它的准确度更糟。”

    有些东西对于欧美这些工业成熟的国家而言,那就是廉价、简单、可以批量生产的,可对于几乎没有工业基础的八路军而言,那就是昂贵、困难、全靠手工制作,而且就算制作出来也不准确、不安全。

    于是跳雷的制作就卡在这里,张万和等人甚至都在考虑是不是因为性价比低的原因放弃跳雷。

    张万和是这么跟王学新解释的:“我说小东北,你这想法是很好,但地雷这玩意得大批量生产才有用,要是一天产量只有几十个……再好的地雷也是个花架子啊!”

    王学新拿过张万和画的草图一看,就说道:“这还不容易,要什么延时引信嘛?来一根钢丝,一头绑下方一头绑雷体,雷体被抛起来时这么一扯……这不就炸响了吗?想要多高炸就整多长的钢丝,保证精准!”

    苏欣:“你这个妖孽!”

    五金:“给点活路行不?”

    张万和:“这他娘的还是人吗?”

    ……

    人比人气死人!

    这讨论来讨论去的,还差点把它给否决了,结果就是一根钢丝的事?

    这让张万和感觉面子上都过不去了,他小声训着苏欣这些主任:“你们这一个个的,怎么就没点小东北那机灵劲儿呢?还兵工厂呢,这要是传出去了,丢不丢人哪?”

    其实这也不是小东北脑子灵,这是毛熊的创意……在其它国家要么用延时引信要么用延时火药的时候,毛熊就开创性的用一根钢丝整出了O3M-72跳雷。

    毛熊装备的特点就是便宜又好用,王学新当然得多学学。

    就在苏欣和五金组装的时候,张万和这才姗姗来迟。

    他没理会其他人,而是把王学新拉到一旁,问:“王学新同志,我在考虑一个问题,这雷咱们整出来后,搁战场上一用,鬼子肯定得知道。到时……”

    接下来的话就不用多说了,鬼子是不是会生产更多的跳雷用在八路军身上,到时八路军会不会反受其害?毕竟八路军兵力更多。

    王学新其实早就考虑过这个问题。

    这时他笑了笑回答道:“厂长,地雷这玩意更多的是对防守一方更有用,鬼子更多的是进攻、扫荡、四处劫掠,他们应该更害怕这种地雷才对吧!”

    张万和“哦”了一声,点了点头后就不再有顾忌了。

    王学新其实还有另一种考虑:跳雷已经在战场上出现好几年了,而且还是鬼子的盟友在用,如果鬼子想要这种技术很容易能得到。

    鬼子之所以不用,多半是抱着张万和一样的想法……这么简单而又能大面积杀伤步兵的东西,万一要是被敌人学去了,对帝国军队可不是好事!

    于是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敌人担心的东西,八路军就要用起来。

第24章 地名

    太原,第一军军部。

    秋山健一将小心翼翼的将一枚火箭弹拆开,做了一番研究后才忧心忡忡的带着资料去见冈村宁次。

    冈村宁次正在指挥部内和筱冢义男讨论着什么,见秋山健一进门,就迫不及待的起身迎道:“秋山君,有什么发现吗?”

    “是,中将阁下!”秋山健一将手里的资料用双手恭敬的递了上去,说:“这是我拍下的照片以及说明。它的确与‘喷进弹’十分相似,甚至可以说就是我军的‘喷进弹’,但是……”

    “但是什么?”冈村宁次接过资料随手翻开。

    “但是,我认为它比‘喷进弹’还要先进!”秋山健一回答:“‘喷进弹’之所以一直没能批量装备部队就是射击精度无法达到部队的要求,而它精度差的原因之一,就是固体火药柱内的火药颗粒分布不均匀。这一直是我们的难题,但敌人使用的这个固体火药柱,其火药颗粒的分布却十分均匀。因此它的飞行也更稳定,也就是比我军‘喷进弹’有更高的精度。”

    “你疯了吗?”筱冢义男不满的反对道:“秋山君,你是不是看错了!八路军怎么可能会比我们更先进?”

    “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秋山健一回答:“为此,我还切了一段火药柱进行测试,结果的确如此。这是我们一直希望达到却没能实现的效果,而敌人实现了。”

    冈村宁次继续翻着资料,然后若有所思的问了声:“那么,秋山君以为,这有没有可能是被俘的研究人员,为八路军研发出来的?”

    “不排除这个可能!”秋山健一低头回答:“但是,可能很小。因为一直以来,浅野相原都在试图让‘喷进弹’旋转以增强其飞行的稳定性。突然间就改变了研究方向而且还短时间解决了多年未解决的难题……令人难以置信!”

    听着这话冈村宁次就明白了。

    “所以,我认为我的分析是正确的。”冈村宁次说:“八路军一定有一名武器专家,他在武器装备方面的水平,可能远在我军之上。”

    “武器专家?”秋山健一十分震惊,他原以为这是毛熊暗中给八路军的技术。

    原因是秋山健一收到了风声,毛熊那很可能秘密装备了“喷进”武器。

    如果这个情报属实,就说明毛熊拥有这种技术,那华夏会出现这种技术就不奇怪了。

    但冈村宁次却否定了这种说法。

    “如果是这样,那么重庆方面的部队就应该装备更多的‘喷进弹’!”冈村宁次分析道:“但事实是重庆方面没有,据我所知,最近晋绥军还用大批的粮食去购买火箭筒。所以,这是不可能发生的!”

    秋山健一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这种现像。

    不过冈村宁次说的对,此时的毛熊在军事上按协议只能支援重庆方面。

    原因是八路军严格来说是重庆指挥机构下的部队,国外的支援必须经过重庆然后再转交到八路军手中。

    所以,毛熊如果将技术给华夏,不太可能出现八路军有而重庆方面却不知道的情况。

    然后冈村宁次又递给了秋山健一几张照片,说:“这些都是近期八路军出现的新武器,它包括子弹雷、定向雷、五零小炮以及被称为‘鬼炮’的东西。它们中有些是仿制我军装备,但有些却是从未在战场上出现过。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很适合八路军落后的军工条件下生产。”

    秋山健一翻着照片看了看,就皱起了眉头。

    如果把所有的东西联系起来,冈村宁次的分析就很有道理。

    这些东西在浅野相原一行被俘之前就出现了,所以当然不是浅野相原在发挥作用。

    同时毛熊输出给华夏的技术,也不可能如此完美的契合八路军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要求,其中定向雷、子弹雷这些东西连毛熊都没有。

    可是……

    八路军这个武器专家,拥有比帝国还先进的技术,能轻而易举的实现“喷进弹”的实战化,未免太可怕了……毕竟帝国努力了这么多年都没能实现啊!

    这时一名参谋上前报告道:“中将阁下,森山大队在榆村找到一具完整的‘喷进弹’发射器。”

    这是一名牺牲在隔离沟内火箭筒射手,由于当时是夜间作战而且急于撤离,所以火箭筒连着两枚火箭弹遗失在战场上没能找回。

    冈村宁次大喜,下令:“马上将它们送到军部!”

    两个多小时后,火箭筒和火箭弹就被送到了冈村宁次面前。

    秋山健一试了试火箭筒,就由衷的称赞道:“真是个天才想法,用这样一个筒状发射器发射,然后再喷进飞行直至命中目标,整个装备浑然一体,就像原本就该这样似的。很难相信他们能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就将这种武器发展得如此完美!”

    冈村宁次关注的却不是火箭筒本身,他盯着火箭筒的侧壁看了好一会儿,然后就大喜过望:“我可能知道敌人的兵工厂,甚至他们的武器专家的位置了。”

    筱冢义男疑惑的问:“中将阁下是如何知道的?”

    冈村宁次端过秋山健一肩上的火箭筒,将它平放在办公桌上,然后指着侧面刻上的一个“鲁”字,说:“这就是原因。”

    筱冢义男依旧不明所以,他甚至不认得这个汉字。

    冈村宁次解释道:“会在武器上刻字的,通常有两种可能,一是刻上自己的姓以便与其它人区别,另一个,则是刻上生产的地名并以此为傲。”

    说着冈村宁次就得意的笑了笑,继续说道:“如果是前者,就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它只代表射手的姓。但筱冢君,你看看这刀法……”

    筱冢义男看了看,然后就明白了:“我明白了,这是用刻刀刻上去的,普通士兵,是不会有这样的刻刀的!”

    冈村宁次点了点头,说:“所以,这不是一个人的姓,更可能是一个地名,一个以鲁字开头的地名,也就是兵工厂的所在地!”

第25章 鲁家沟

    王学新这边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来临,他依旧在鲁家沟训练新兵。

    其实训练新兵的任务已基本交给谢保林了。

    这家伙原本就是师范大学的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王学新的那套战术只需要跟他一说,他马上就能融汇贯通并把它准确的教给新兵,甚至比王学新自己教的效果还好。

    这让王学新不由感叹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有了谢保林这些师范出身的教官,往后想把什么战术普及下去都容易多了。

    现在是班排营连战术,再往后就是单兵战术。

    至于多兵种的协同战术……此时的八路军没有空军也没有坦克,当然不需要太多的协同。

    顶多,就是练练步炮协同,或是步兵与火箭筒的协同。

    照这么发展下去,王学新相信素质不尽人意的八路军在不远的将来就能成为像志愿军那样的百战精兵。

    想想那军容,王学新就充满了期待。

    不过练兵这事是长久之计,急不得。

    此时的王学新更多的是在兵工厂的山洞里与苏欣一行人整跳雷和发烟弹。

    这两样东西没多久就整出来了,毕竟都不是什么复杂的东西。

    其中尤其是跳雷,按照王学新用钢丝拉发的思路,其实就是一个拉发雷再整上一个壳,里头装点发射药就成了。

    苏欣测试了几枚,然后吃惊的发现杀伤半径居然高达五十米……

    “它的生产并不困难!”总结会议上,苏欣一边给各分厂主任发着测试结果一边说:“圆柱形的弹体,就比手榴弹大一些,我们甚至不需要对其进行韧化,于是缩短了生产周期和成本,可以短时间大批量生产!”

    跳雷的杀伤原理与手榴弹不同。

    手榴弹是依靠碎裂的弹片杀伤敌人,于是要求弹片多、飞得远。

    跳雷是依靠围着弹体周围密密麻麻的钢珠杀伤敌人,所以不需要质量特别好的钢。

    顿了下,苏欣继续说道:“如果跳雷与定向雷配合,两者一明一喑,就能在战场上打得到处都是钢珠,毫无疑问的可以大量杀伤敌人。”

    众人听着一阵欣喜,这无疑又是一个适合装备八路军的“神器”。

    张万和比较慎重,他冷静的问了声:“说说缺点!”

    “缺点是排除困难。”苏欣回答:“如果大批量布设,极易造成误伤!”

    八路军作战的目的是粉碎敌人的扫荡,一旦敌人撤退了,军民依旧要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于是通常需要扫雷。

    这也是为什么子弹雷那么受欢迎的原因……子弹雷布雷快排雷也方便,实在不行就用长柄竹扫帚对着雷区抽打一遍,然后那子弹雷就“啪啪”的排掉了。

    不过游击队通常不会这么干,它们舍不得那些子弹雷,会把它回收再利用。

    跳雷用这方法排雷就不行了,这家伙是跳起来炸的,一个不小心就要被炸倒一大片。

    所以这是一把双刃剑,威力大但同时对己方也更危险。

    张万和想了想,就下令道:“同志们,咱们进行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雷区要严格封锁,绝不能让老乡进入了。另外,还要把跳雷的数量和位置都记清楚,为将来排雷做好准备!”

    “是!”苏欣应了声,这事当然又是由她和王学新负责。

    筱冢义男简直不敢相信冈村宁次在地图上找到的地点。

    “鲁家沟?”筱冢义男说:“不,中将阁下,这一定有什么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冈村宁次疑惑的问。

    “我们的特工队曾经进攻过鲁家沟!”筱冢义男解释道:“不过那是因为发现他们的总部的位置,我们并没有发现那里有兵工厂!”

    顿了下,筱冢义男又接着说道:“中将阁下,就算他们的兵工厂在那里,但我们已经进攻过鲁家沟,他们一定会转移吧!”

    “原来是这样!”冈村宁次看着地图,微微点头道:“越来越有意思了,看来,他们不仅有一个厉害的武器专家,还有一个优秀的指挥员!”

    “中将阁下的意思是……”

    “筱冢君!”冈村宁次笑道:“八路军恰恰是利用你这样的心理,以为进攻过了他们就会转移,所以才依旧把指挥部和兵工厂设在鲁家沟啊!”

    筱冢义男一愣,然后就惭愧的点了下头:“是,属下受教,的确很有这个可能!”

    筱冢义男有种挫败感,他感觉自己跟冈村宁次和八路军指挥官不是一个层次的,这是属于他们之间的战争,是他们在斗智斗勇,自己就是个陪衬。

    似乎是感觉到了筱冢义男的沮丧,冈村宁次拍着筱冢义男的肩膀鼓励道:“不要泄气,筱冢君,我们的对手从来都不简单,否则多田骏也不至于黯然收场啦!更何况,你们已经进攻过鲁家沟,这就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

    “是!”筱冢义男回答:“我马上把那次战斗的记录找来!”

    冈村宁次点了点头,补充道:“另外,我想见见这场战斗的指挥官!”

    “是!”筱冢义男挺身应着。

    当山本一木听完冈村宁次的一番分析之后,当场就后悔了:“属下当时就奇怪,为什么八路军在指挥部遭到攻击时还全力守着几幢土房,我以为那是八路军的仓库,现在看到,那应该是兵工厂!”

    接着山本一木就挺身请命:“请中将阁下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摧毁敌人的总部和兵工厂!”

    正在翻看战斗记录的冈村宁次沉默了一会儿,才面无表情的回答:“那么,山本君有解决的对策吗?我是说,如果你碰到上回相似的状况,你还有把握完成任务?”

    这话就把山本一木给问住了。

    客观的说,山本一木一点把握都没有,上一回他的特工队已经抓住了时机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但还是失败而归。

    这说明不是运气的问题,而是对方的实力不在自己之下。

    如今,经过上回的偷袭后,他们很可能已经有了准备……

第26章 特谴队

    在山本一木迟疑时,对冈村宁次颇为了解的筱冢义男马上就明白冈村宁次另有计划,于是问了声:“那么,中将阁下,我们该如何进攻?”

    冈村宁次分析道:“鲁家沟的敌人可能比我们想像中要强大,而且防守严密,再加上很可能布设了许多地雷,这就不是依靠一支小部队突袭就能成功的!”

    这些话主要是分析给山本一木听的。

    间谍出身的冈村宁次不仅在战术运用上别出心裁,同时也很擅长心理战术,对敌人是如此,对自己的部下也是如此。

    冈村宁次知道,如果需要部下尽力作战,就要让他相信,身为指挥官的冈村宁次很重视他。

    比如此时,冈村宁次如果没有任何理由就否决山本一木的请求,很可能会让山本一木认为这是不相信特工队的战斗力及山本一木特种作战的战术。

    “是!”山本一木点头回应。

    冈村宁次说的是事实。

    尽管此时他的特工队这段时间吸收了补充兵并进行严格的训练已恢复了元气,但八路军指挥部至少有一个警卫营,其战斗力并不弱,再加上还有一个至今都不知道身份的可怕的对手,特工队的确很难独立完成任务。

    这其中尤其是地雷……

    特工队队员对付敌人或许可以以一挡十,但在地雷面前却与普通部队没有区别,踩上一脚都是负伤失去行动能力。

    如果是普通战斗还好,特工队还有时间排雷。

    但特工队的战斗是讲究快速突袭并短时间内结束战斗全身而退,这就使特工队在可能延缓时间的地雷面前无计可施。

    迟疑了下,山本一木就说道:“不过,阁下如果想派出更多的部队穿插的话,可能并不现实。一是规模太大容易被敌人发现,二是沿途需要翻山越岭,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冈村宁次暗赞了声,山本一木不愧是特工队队长,这么快就由自己的态度和分析猜出了部分计划。

    冈村宁次不紧不慢的回答:“山本君,我们不一定需要翻山越岭!”

    “阁下的意思是……乔装?”山本一木问。

    冈村宁次微微点了点头。

    对于这类问题,筱冢义男通常只有“吟听教诲”的份,但山本一木却能抢在前头。

    看来这个山本一木要比筱冢义男高明许多啊,至少局部战斗是如此。

    “可是,中将阁下!”山本一木看了一眼地图,眼神里闪过一丝疑惑:“八路军,为了防备我军进攻和法币攻势,在前线构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并设下了层层关卡,我军想要混过去……几乎不可能!”

    冈村宁次的回答很简单:“我并没有说从八路军的防线混进去!”

    山本一木一愣,然后就恍然大悟。

    不从八路军防线混入,就意味着从晋绥军的防区混入。

    果然是个好办法。

    首先是晋绥军防御和盘查不严……此时的帝国正与晋绥军谈判。

    这使晋绥军许多人都以为与帝国的战争就要结束了,于是无心恋战、防御松懈。

    在这情况下,帝国军队乔装成百姓进入晋绥军防区就没有太大的困难。

    另一方面,八路军和晋绥军还没有彻底翻脸,两军交界处的防御也不严密,这使帝国军队能够轻松绕至侧后进入八路军防区。

    到时,帝国军队再伪装成游击队或增援前线的八路军……那岂不是比翻山越岭轻松多了?

    想着,山本一木就心服口服的挺身回答道:“是,中将阁下深思熟虑,属下佩服!”

    山本一木猜的没错,冈村宁次的确打算组织一支特谴队从晋绥军防区穿插。

    这支特谴队是由两个中队加山本一木的特工队组成,总兵力五百余人。

    冈村宁次对鲁家沟的兵力估计在一千人左右。

    按常理计算,帝国军以一比三的对比也具有明显优势,现在一比二的兵力对比而且还是偷袭,就算强攻也不是太大的问题。

    何况这支五百余人的特谴队个个都是精英:

    主力是山本一木为数百人的特工队,他们上次进入鲁家沟以百余人对阵敌人警卫营也差点得手,这足以证明其战斗力。

    次主力是小池一郎带领的大陆挺进队成员,兵力一个小队六十人。

    确切的说是两个排……大陆挺进队一切都是按照华夏人的习惯,就算是部队编制也不例外,否则,很有可能会因为两套编制出现混乱而露马脚。

    大陆挺进队的任务是什么就不用说了,他们负责帮助部队混入敌人防区打点一切以免部队被敌人怀疑。

    特谴队的主体是独立混成第二旅团的精选的两个中队,总兵力三百六十人。

    独立混成第二旅团虽然是支对付游击队的混成旅团,但它在帝国军队中的身份却十分特殊也颇有名气。

    主要原因,是这支部队在所谓的“山地战专家”阿部规秀担任旅团长时,曾希望学习盟友打造一支山地部队作为样榜全面升级各混成旅团的山地作战能力。

    于是,阿部筛选抽调各部体能优异且有攀岩及山地生存技能者组建部队并加强山地战训练。

    但一方面是阿部规秀照搬从盟友那学来的山地战术……盟友山地战的那一套是针对阿尔卑斯山脉,且作战对象是敌人正规军,阿部规秀将其搬到黄河流域的丘陵地区对付游击战术,必然水土不服。

    另一方面,则是阿部规秀在战斗中被我军击毙,于是帝国军队在山地部队方面的组建和尝试就此戛然而止。

    此时冈村宁次就是从这支混成旅团调了两个中队并入了特谴队。

    第二混成旅团一直保持着山地部队的习惯背包重45斤(普通部队25斤),再加上武器弹药、工兵锹等其它装备,人均负重70斤以上,训练十分艰苦。

    冈村宁次认为,仅仅只是这一点就能使特谴队携带更多的弹药。

    然后,特谴队在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整训后,就在山本一木的指挥下出发了。

第27章 布雷

    帝国特遣队的进展很顺利,他们分成几批混在去运城打盐的商人里进入晋绥军的防区……

    商人是个很好的借口。

    因为运城是山西主要的产盐区,前往该城打盐的商人络绎不绝,而且出于双向买卖及货币贬值的考虑,他们往往是运去粮食售卖再买回食盐。

    于是来去都是骡车、马车的一大堆。

    特遣队就将装备和弹药藏在一袋袋粮食下方。

    大陆挺进队一路都操着一口地道的汉语说着打盐的行话,倒也没人怀疑。

    他们碰到顽军关卡时就上前又是递烟又是行礼,点头哈腰的说道:“长官,行个方便,咱们赶时间,做点小本生意不容易,一点小意思……”

    说着就偷偷塞上两块大洋。

    大洋这东西在这时期有些特殊,由于抗战初期鬼子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东北缴获许多银元,同时鬼子又在占领区用不值钱的军票、联银劵等强行从百姓手中连骗带抢的换走银元,于是储存了大批银元。

    重庆方面担心鬼子会用这些银元掠夺走物资,于是禁止银元流通改为法币。

    但银元这东西并非纸币,它本身就有85%以上的含银量,虽然禁止流通却依旧值钱,不但值钱相比起不断贬值的法币还更值钱甚至还自带保值功能。

    于是实际上还在民间流通使用。

    顽军在这时总是望了望周围,然后若无其事的悄悄收下,接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便搜搜就放行了。

    直到要通过交界公路进入根据地时才遇到了麻烦……

    这可以说是个讽刺,在这外敌入侵时,顽军与鬼子之间的商路是开放的,反而与八路军之间的商路却是“严查走私、违者枪决”。

    (注:顽军以“严查走私”为借口封锁八路军根据地)

    无奈之下,特遣队只能在交界处附近停留几小时,一直等到天黑时才直接发起攻势,炸了两座炮楼冲了过去。

    这方面应该说是山本一木不会玩政治。

    否则,他们只需要向那些守着炮楼的顽军表明身份,说明是借道去找八路军麻烦的,只怕顽军第一时间就放行甚至还会送上一堆弹药。

    不过冲出来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鬼子只是一名队员踩着地雷负伤,其它的毫发无损。

    另外,山本一木还有另一个想法,那就是如果真刀真枪的冲过去而且还运着粮食,八路军这边的老百姓就会想当然的以为这些都是去敌占区搞粮食的八路军……

    山本一木来此之前可是做足了功课,知道八路军与顽军之间的矛盾,也知道这时期八路军一直在突破封锁暗中运粮。

    果然,根据地的百姓们见一队身着平民服装的“百姓”手拿武器从敌占区方向护着粮食乘着夜色冲过来,想当然的就把他们当作八路军,许多人甚至还向他们问好。

    既然百姓把这些鬼子当成了八路军,于是就没人向上级汇报了。

    这使山本一木带领的特遣队一路直插鲁家沟总部竟没有得到一点消息。

    这天天刚亮王学新就醒了。

    也许是在战场呆久了,王学新养成一个不好的习惯,在太安静的后方反而睡不稳……战场上只要一安静下来就准得出事,它往往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寂静,所以一到这时候王学新就心慌。

    这或许就是现代常说的“战场综合症”。

    平时半睡半醒的不说,公鸡一打鸣马上就被惊醒。

    王学新醒了自然也不会让别人好过,他在这时马上就会冲门外的警卫员喊:“吹起床号,都他娘的给我起来训练!”

    “是!”警卫员应了声,转身就去通知司号员。

    没多久,悠扬而急促的号声就一遍遍的在营房上空响了起来。

    这时第一个跑出来的通常都是谢保林,然后就会听到他那软绵绵的叫声:“同志们,起床了!都起来了……动作快些!”

    那样子一点都不像是个当兵的,反倒是像是老师催促着学生……不过他似乎的确就是个老师。

    而且他的思维就没从老师的身份转变过来。

    在王学新问谢保林为什么总是什么事都抢在前头甚至连布雷也不例外的时候,谢保林就奇怪的反问:“难道不应该这样吗?我是他们的老师,当然要做好这个榜样!不然怎么教他们?”

    王学新无奈的说:“谢保林同志,你已经不是老师了,你是他们的指挥官。你有见过指挥官上战场布雷的吗?或者身为一名指挥官冲在部队的最前头?”

    八路军营级以下指挥官的确是要带头上战场。

    但这个“带头”指的是带部队冲在一线,而不是真的冲在最前方。

    如果真冲在最前头,那么基层指挥官第一时间就会被敌人打倒进而影响部队的指挥。

    “三三制战术”里连班长都在队形中间呢。

    谢保林回答:“王学新同志,也许您说得对。但如果我们是一支教导部队……那就应该按我的方式!”

    王学新一听,觉得还真他娘的有道理。

    这是一支教育部队而不是作战部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教育而不是作战,所以还真得按教育的那一套来。

    部队照例将“三三制战术”演练一遍,王学新就带着战士们前往雷区布雷。

    雷区设在西向公路旁的一片开阔地上。

    之所以把雷区设在这里,是因为王学新可以顺便跟他们讲解一下布设地雷的要点。

    “布雷可不是乱布一气布埋下就可以的。”王学新举起小红旗朝开阔地一指,威风凛凛的说道:“雷区的选择,第一原则就是看地形,它应利于我军防守不利敌人进攻。”

    说着王学新又指着后方的高地说道:“开阔地后的117.1高地,正对着我军兵工厂,只要在其上架起几挺机枪就能封锁住兵工厂各洞口,是敌我必争之地。那么这片开阔地就是一片绝好的布雷点,地雷布设在这里,既能扼守公路又能阻挡敌军的冲锋……”

    “报告!”这时一名新兵挺身打断了王学新的话。

    “什么问题?”王学新问。

    “连长!”新兵喊道:“敌人在东面,这条公路面向西面……”

    “我这不是打个比方让你们看地形布么!”王学新没好气的回了声。

    同时心下暗骂,这怎么就一根筋不开窍呢?

    就这水平还师范大学?

    这样子往后怎么教学生!

第28章 虚张声势

    经过一夜的行军,特遣队终于在天亮时分赶到了鲁家沟附近。

    山本一木下令全员休息吃些干粮补充体力,以更好的应对即将来临的战斗。

    山本一木匆匆啃了几口压缩饼干再喝了几口水,就带着小池一郎躲在路边的石头后打开地图做最后的布署。

    “前方五里就是鲁家沟!”山本一木指着地图说道:“根据侦察,敌人兵工厂很可能是设在前方两里处的山区,有一支五百人左右的部队和少量警卫!而敌军指挥部却设在村内!”

    身为特工队的山本一木一向重视情报,所以他已先一步派人进入鲁家沟打听到了大致敌情。

    “那么,我们就要分兵行动了!”小池一郎说。

    “是的!”山本一木点头回答。

    两个目标两个位置,不管先进攻哪个目标都会使另一个目标有了防备。

    所以,最佳方案就是两边都做好准备,然后同时进攻。

    想了想,山本一木就说道:“敌人兵工厂在高地上,就交给我的特工队。村内的敌军指挥部,就拜托小池君了!”

    “是!”小池一郎点头应了声。

    这个进攻方案虽说制定得有些苍促,但合情合理。

    特工队有翻山越岭的本领,可以不依赖公路从山区靠近兵工厂,所以更适合进攻兵工厂。

    而小池一郎的大陆挺进队则是一群说着汉语能混入敌人中的部队,显然更适合进攻村内的敌军指挥部。

    于是,山本一木带着一百名特工队员进入山区,小池一郎则带着剩余的四百多人沿着公路继续往鲁家沟方向前进。

    此时的王学新正被新兵气个半死,他再三强调要专心布雷,结果依旧还有几名战士一边埋雷一边小声说话。

    他娘的,自个想死也别害别人啊!

    王学新给他们一通骂后就决定试爆一枚地雷让他们开开眼,否则这些没尝过钢珠滋味的家伙一点敬畏心都没有。

    当然,试爆不是用人踩。

    王学新下令隔远了挖一道简易战壕,然后躲里头朝地雷方向抛木块。

    结果王学新枪打得准,木块却一个接一个抛出去都没砸中,惹得战士们一阵偷笑。

    扔到后来王学新就气恼的喊了声:“虎子,你来投,一次不中罚一发子弹!”

    “啥?”虎子一听就愣了:“连长,那您投不中要罚子弹不?”

    “怎么不罚了?”王学新随手从子弹袋里掏出几发子弹,一、二、三的数着,然后左手换右手又放回子弹袋里,朝虎子扬了扬头,说:“瞧清楚没?罚了!”

    虎子:……

    连长啥时候也跟团长一个德性,也成了包赢不包输的主了?

    虎子捡了根木块刚要投,一眼瞥见公路上来了队运粮的,就停了下来报告道:“连长,来了队同志,吓着人家可就不好啦!”

    王学新抬眼一看,就蛮不在乎的回道:“隔着两百多米呢,个个都是背着枪的,一个地雷也就比放屁响一点,还能吓着人家?再说了,你小子还真以为自个想投就能投中……”

    话音未落,虎子手里的木块就飞出去了,不偏不倚正好砸中地雷。

    一声轻响,雷体就从地面飞了起来,接着“轰”的一声在半空炸开,那钢珠带着“嗖嗖”的破空声到处乱飞,吓得新兵们一个个都在趴在战壕里半天也不敢抬头。

    “行啊,虎子!”王学新赞道:“有两手,回头奖你五发子弹……”

    话还没说完王学新就“咦”了一声,他发现公路上那队运粮的同志已经展开战斗队形了。

    虎子凑了上来:“连长,我说的没错吧,真把人给吓着了!”

    正要上前喊话,却被王学新一把拉了回来。

    “不对劲!”王学新拿过望远镜望了望,然后下令:“他们可能是敌人,做好战斗准备!”

    虎子被王学新的话吓了一跳,赶忙把命令传了下去:“做好战斗准备!”

    “做好战斗准备!”

    ……

    不久指导员就急匆匆的上来了,问:“连长,什么情况?”

    王学新把望远镜递给了指导员,说:“你看看这些人,有些不对劲!”

    指导员接过望远镜朝王学新指示的方向望去。

    此时那些人已经拍着尘土起身了,其中一人还朝王学新这边大喊:“同志,自己人!误会了!”

    另一人语气还带着几分责怪,用地道的方言喊:“你们整啥就不能说一声啊?看把人吓的,要是打起来咋办?”

    “没啥不对啊!”指导员回答:“是咱们不对,下回试爆要派个人在那头拦着……”

    “指导员!”王学新打断了指导员的话:“你看看他们的位置和展开的队形,我们的部队里有反应这么迅速而且还是以机枪为火力点展开的吗?”

    指导员一听,也觉得有些奇怪。

    这是鬼子用的班排战术,如果说一两队老兵学习鬼子的战术那还情有可原,但几百人齐刷刷的这么来……那这支部队的素质可不一般啊!

    想了想,指导员就说:“说不定他们是警卫营的同志,出任务回来了!”

    这勉强能解释得通了,警卫营装备好而且个个都是老兵,有这样的反应速度和展开方式也不是不可能。

    接着指导员就说道:“王学新同志,咱们可不能乱怀疑啊,这方向是我军后方,怎么会有敌人呢?”

    王学新说:“试试就知道了!”

    “怎么试?”指导员问。

    王学新没回答,他先是命令部队不许开枪等待命令。

    然后用日语大喊:“你们这些混蛋,伪装成我们的人,我可不会上你们当!受死吧!”

    说着举起步枪“砰”的一声就打出了一发子弹。

    子弹带着啸声将一名“同志”的帽子打飞。

    这个目标不是乱选的,他身材壮硕站的位置相对靠后。

    这也是王学新另一个觉得不对劲的地方……八路军中很少有这么强壮的兵,警卫营也不例外,而这队兵却有许多。

    小池一郎暗道一声不好,这个被打飞帽子的是独立第二混成旅团的人,他可没有大陆挺进队的心理素质。

    他们听得懂日语,这下肯定以为自己暴露了。

    更重要的还是,小池一郎甚至无法制止,因为要制止就必须讲混成旅团听得懂的日语,而且还要大声喊出来以保证所有人都能听见……而这无异于自打嘴巴!

    敌人,就是利用这种交流差异啊!

第29章 钢珠雷

    王学新的确像小池一郎想的那样,利用鬼子本身的交流差异让鬼子露出马脚。

    这其实并不困难。

    王学新首先假设面前这队“同志”是鬼子。

    在这基础上,王学新就断定他们不可能每个人都会说汉语……大陆挺进队队员可不是那么容易培养的,一次用几十个都算多了。

    而面前这队人却有几百人。

    于是王学新就得出结论:其中必定有人不会汉语,应该说是大多数人不会汉语。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唬弄下这些不会说汉语的大多数?

    于是就有了之前的一幕,王学新用日语喊话紧接着又打出了极具威胁性的一枪。

    鬼子果然上当了,被打掉帽子的鬼子缩回头趴在地上大叫一声:“可恶,被发现了吗?”

    小池一郎有些无奈,就算没被发现,你这样用日语叫喊也要被发现啊!

    其实不只是这一个,属第二独立混成旅团的鬼子大多以为被发现了。

    既然被发现了就不需要再遮遮掩掩,于是一声令下就架起几挺机枪就朝敌人扫射。

    小池一郎想阻止都来不及……其实阻止已毫无意义,因为是群发性的,只要有一人动静太大就算暴露了。

    于是,小池一郎只能放弃伪装的想法转为强攻。

    这边的指导员还被吓了一跳,他在王学新打出一枪时还想批评王学新几句,词都想好了:“王学新同志,怎么能将枪口对准自己同志呢?就算你枪法好也不能这样蛮干嘛,要是伤着人怎么办……”

    但话还没说出口对面的子弹就“嗖嗖”的飞过来了,不仅如此,鬼子军官还高喊着鬼子话指挥。

    指导员愣了好一会儿才喊了一声,他娘的还真是鬼子。

    接着心下就一阵后怕。

    这么多鬼子,而且还是平民打扮还会说汉语的鬼子,这要是真让他们混进鲁家沟,那总部连着整个鲁家沟可都要完了啊!

    阴险!

    狡猾!

    无耻!

    ……

    要不是王学新同志机灵,这下可就要出大问题喽!

    王学新没指导员想的那么多。

    他第一时间下令还击,心下暗自庆幸,好在面前这片开阔地已布上了地雷只留下中间一条公路作为通道,否则鬼子这四百多名精锐打自己这些人只怕是绰绰有余。

    可是现在,鬼子只怕就只有在雷区另一边干瞪眼了。

    战局的确像王学新想的那样,小池一郎才刚开始进攻就发现情况不对了。

    鬼子的分队战术其实是学习西方尤其是盟友的步兵班战术。

    简单的说就是每个班配一挺轻机枪,这机枪也称班用机枪。

    进攻时步兵班先以机枪为中心展开,这时本班步兵就基本确定班用机枪的火力大概能压制敌人哪些范围哪些位置是机枪死角了。

    接着,步兵就在机枪的火力的掩护下冲锋,他们的任务是逼近敌人防线四十米范围然后投掷手榴弹将敌人从掩体中逼出来。

    一旦敌人被逼出来,就会遭到机枪和步枪的大面积射杀,于是防线就被突破了。

    八路军显然无法使用这种战术,因为他们的装备和弹药远不能达到每班装备一挺机枪的程度。

    此时的小池一郎就是采取这样的战术进攻。

    十几挺机枪在正面展开,掷弹筒一发接着一发的朝敌人方向打,掩护着各自的小分队朝敌人阵地冲锋。

    小池一郎趴在一块岩石后,他的望远镜第一时间就指向了敌人防线身后的高地。

    对他而言,眼前这支敌军根本不值一提,五百余人,距离不过两百多米,一个冲锋就能拿下。

    小池一郎已经打算好了,突破敌人防线后马上就占领这个高地,接着就以这个高地为大本营朝鲁家沟发起强攻。

    然而……

    鬼子步兵还没往前冲多远就在一声声爆炸声中成片的倒下。

    “混蛋!”小池一郎破口大骂:“注意钢珠雷!”

    (鬼子将定向雷称为钢珠雷)

    小池一郎第一时间的判断就是钢珠雷,因为它看到了在阳光下闪着光的钢珠,而且也只有钢珠雷才能打出这么大的伤亡,几声爆响后就倒下了数十名帝国士兵。

    小池一郎对第二独立旅团的士兵有些不满,明明训练时已经教过他们对付定向雷的方法,他们依旧被它打出大量伤亡。

    终究还是普通部队啊,小池一郎恨铁不成钢。

    但小池一郎很快就发现自己错了,一名部下猫着腰跑了过来趴在旁边,报告道:“少佐阁下,我军遭遇的不是钢珠雷!”

    “那又是什么?”小池一郎反问。

    “我们不知道!”部下艰难的咽了下口水,面带惊恐的回答:“那是敌人的新型地雷,我们从未见过!”

    小池一郎收回目光将望远镜指向战场,过了一会儿他就发现……那的确不是钢珠雷。

    确切的说它是钢珠雷,但却是另一款钢珠雷。

    它居然能从地里跳起来爆炸,然后朝四面八方打出钢珠。

    他们还是八路军吗?

    居然有这么奇怪的武器!

    重点还是杀伤力极强!

    如果说之前的钢珠雷还有迹可寻,那么现在这种钢珠雷就是名副其实的地雷了。

    “传令,用手榴弹排雷!”小池一郎咬牙下令。

    “是!”部下马上将命令传达了下去。

    但这并不是一个好方法。

    原因是跳雷的杀伤半径为五十米,而鬼子香瓜型手榴弹的投掷距离只有四十米左右……

    其实,五十米也仅仅只是跳雷确定的杀伤距离,它飞射出的钢珠在七十米范围内依旧有杀伤力。

    这意味着鬼子要用命去排雷。

    如果用命能排掉也就罢了,手榴弹排雷总会有疏漏,只要漏掉一枚而鬼子兵力又往前推……接着就“轰”的一声又炸倒一片。

    被炸倒的通常没有死,他们身上打满了钢珠痛苦不堪,眼睛被打瞎的,身体被侵彻的,手指被打断的,还有下体被命中的……各种都有,想站立都困难更别说继续作战了。

    没过一会儿,阵地上就躺满了哀叫翻滚的鬼子。

    小池一郎脸色变得十分难看,他看了看两翼,都是山。

    从侧翼绕过去几乎是不可能的,那时敌人早就做好准备严阵以待了。

    想了想,小池一郎就冷声下令道:“继续进攻!”

    小池一郎这么做是想吸引敌人的注意力。

    如果山本一木够优秀,在听到枪声和爆炸声后就会意识到这边陷入困境。

    到时,只要山本派出一支小分队从后方发起突袭,就能迅速击溃敌人。

    只有这样,战斗就还有胜利的希望。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2678/ 第一时间欣赏亮剑之军工系统最新章节! 作者:远征士兵所写的《亮剑之军工系统》为转载作品,亮剑之军工系统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亮剑之军工系统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亮剑之军工系统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亮剑之军工系统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亮剑之军工系统介绍:
退伍军人宁波回到他所熟悉的电视剧成为一名新兵蛋子
八路军干部成天叫唤的是啥?
李云龙最眼馋的是啥?
独立团最需要的是啥?
装备,装备,还是装备……
偏偏宁波就带了个军工系统去
于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轻轻松松打鬼子
——————————
交流群:953838560亮剑之军工系统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亮剑之军工系统,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亮剑之军工系统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