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玄幻魔法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TXT下载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全文阅读

作者:不吃小南瓜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txt下载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百六十六章 他们都已经习惯自己是天才了!

    反重力磁悬浮列车,技术核心说起来也是很简单的。

    核心技术就是在磁悬浮技术的基础上,依靠制造横向交流重力场,来大大降低列车底部所受到的重力,就能够让列车的整体重量大大减轻。

    磁悬浮列车的大部分重量,几乎都集中在列车的底盘上,包括起到悬浮作用的系统,包括复杂的电磁系统,等等。

    列车上方的重量,相对于底盘就差的太多了。

    包括列车的厢体、电路构造以及其他结构,也包括所有的乘客人员等,重量能达到底盘的五分之一就很不错了。

    如果能够给列车底盘减重百分之八十,列车整体重量就会大大的降低,利用和轨道之间的强磁性,列车自然就很容易悬浮起来。

    同时,列车运行中途不需要太强的磁性,耗能量自然也会降低不少,也能减少后续的维护费用。

    等等。

    王浩仔细思考着,觉得反重力磁悬浮列车是很有潜力的,怎么也不比超导磁悬浮列车来的差。

    当然,反重力磁悬浮列车还只是个想法而已。

    想要真正去制造反重力磁悬浮列车,首先需要的做的是,完善横向的反重力技术。

    这还需要不断的实验、研究。

    虽然相关的技术还不成熟,但因为不是直接制造研究,想法是可以提出来的。

    王浩觉得可以和徐保功谈一下自己的想法,以便提前做一些研究准备工作。

    会议结束。

    好多参会的人都在谈着超导磁悬浮列车项目,也有不少人围在了王浩旁边。

    他们一边说着王浩评上院士的事情,也同时谈起了最新型的超导材料。

    超导磁悬浮列车项目通过,最主要就是因为研制出了临界温度超过120k的超导材料,好多人都关心新型的超导材料什么时候才能够投入到大规模的制造。

    王浩说道,“如果你们去西海看一看,也差不多能知道了。”

    “现在新的工厂正在建造,实验室这边的技术已经成熟了,就是一些关键的制造步骤,还需要引入设备、仔细研究改善方法。”

    “我估计正式制造,最少要明年年初才能开始,但即便是正式制造,新材料也是供不应求的,最先供给的还是实验机构。”

    这是事实。

    国际都在关注超导材料工业公司的新材料,新材料制造出来根本就不愁销路,优先供给的肯定是实验室和国防科技。

    之后的才会供给一些国内的大型项目。

    换句话说,即便超导磁悬浮列车项目论证成熟,短时间也根本拿不到新材料,半年之内连初期的项目实验测试都做不了。

    负责人廖光远,则更在意王浩对项目的态度,“王院士,你觉得这个项目怎么样?”

    之前廖光远有问过同样的话,但王浩给出了否定的答桉,当时并没有什么新材料,而是主要应用低温超导材料。

    现在变成了高温超导材料,情况完全不一样了。

    王浩点头道,“这个项目是没什么问题,科技部已经审批通过,等待新材料就好了。”

    廖光远顿时露出了笑容。

    王浩忽然开口道,“廖院士,你带队制造过实验车,对吧?”

    “当然了。”

    廖光远自信的笑道,“十几年前就有样车了,当时我和其他人一次次的测试,技术才慢慢走向成熟。”

    王浩点头道,“那你对新型的列车研究有没有兴趣?”

    “新型列车?”廖光远有些不明白。

    “一种新技术……”

    王浩没有做详细解释,而是笑道,“也许以后,我们有合作的机会!”

    他说完就离开了会场。

    廖光远则是一头雾水,完全弄不懂他在说什么。

    王浩并没有直接离开,而是找到了徐保功,他在会场边侧的楼里,说起了自己的想法。

    那是有关‘反重力磁悬浮列车’的内容。

    徐保功只是想问一下王浩对于项目的看法,完全没有想到王浩会提出一个全新的想法。

    “反重力磁悬浮?”

    “你已经看到我们的横向力场实验了,减重能够达到八十以上。”王浩道,“如果把这项技术运用在磁悬浮列车上,就可以让列车大大的减重,那么就可以在最开始的时候,就让列车直接悬浮起来。”

    “这会大大减少磨损,降低后期的维护保养费用,同时还可以让列车变得更灵活。”

    “虽然没有做过详细的数学论证,但我认为这项技术可以降低能耗。”

    徐保功思考着点了点头,他去旁观了制造横向力场的交流重力实验,当然知道横向场力的技术,但听到说技术要运用在磁悬浮列车上,确实感到非常惊讶。

    哪怕反重力的研究再高端、突破再多,他一直都觉得是属于未来科技,而不是现在能够应用的。

    现在听王浩说起制造反重力磁悬浮列车,他才发现反重力技术确实可以应用起来。

    徐保功深吸了一口气,觉得自己需要消化一段时间,“你这个想法确实挺好,但还是要仔细想一想。”

    “这可是反重力技术,是否公开使用,也不是我能决定的,必须要开会讨论。”

    “但是,我觉得没有太大问题,尤其还牵扯到了磁悬浮列车……”

    徐保功并不担心技术保密问题。

    反重力的横向力场是个新发现,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发现,暂时肯定是要保密的。

    但是,只要技术被运用起来,哪怕是军事上的大量应用,都肯定会透露出消息,根本无法做到完全的保密。

    另外,完全保密的意义也并不大,因为技术是不可能被‘看走’的,交流重力实验是非常复杂的,没有相关理论的支持,想要复制下来都是很困难的,更不用说什么技术升级了。

    既然如此,利用某个项目来积累应用反重力技术的经验,似乎也是不错的选择。

    同时,他们所制造出来的列车会更加先进,才是真正向全世界展现技术。

    这是真正的展现高端技术。

    至于常规的超导磁悬浮,真的就只是‘常规’而已,核心技术都是徳国人研究出来的,他们制造出来运用的是别人的技术,说出来都感觉没什么意思。

    反重力磁悬浮列车,甚至是反重力超导磁悬浮列车,才是展露出领先全世界的技术。

    同时,展露出的还包括国内在反重力技术、超导技术研究上的超前和领先。

    ……

    王浩在参加了会议以后,第二天又去参加了数学会议。

    说是数学会议,其实就是一群数学院士的聚会,差不多可以理解为,新晋数学院士的‘迎新会’。

    ‘迎新会’的主角,自然就是王浩和高振明。

    王浩到了迎新会的现场时,高振明早已经来了,他正和几个老院士说着,还坦然的谈着学部评审的忐忑以及评上院士的‘运气’。

    高振明看到王浩马上和其他人说了一句,“我还是要谢谢王浩院士,如果不是他,我今年真的是评不上。”

    “那确实。”

    “往年,我很难投代数几何一票……”

    “还是要谢谢王浩!”

    王浩也带着笑容走了过来,他和每个人握手寒暄。

    之后也加入其中聊了起来,一群人谈的内容很多,也包括一些院士的工作。

    比如,参加学部会议。

    当真正成为院士以后,就进入了院士的圈子里,也会参与到新圈子的工作。

    一般年轻院士都会参加学部会议。

    年轻院士,指的可不是真正的年轻,国内院士的圈子里,65岁以下都可以称作是年轻,就更不用说20多岁了。

    那些走不动路的老院士,才不会再参加学部会议。

    另外,院士也需要组织一些研究方向,以及积极的参加国家的一些决策会议。

    就像是徐保功说的,成为了院士就需要担负一定的责任,院士就是领域内的学术带头人。

    比如,高振明评上了院士,他就是国内代数几何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带头人,是头衔、荣誉,同时也是压力,需要担负一些代数几何领域的科研方向性工作。

    这方面来说,高振明是非常有压力的。

    因为,王浩。

    虽然王浩并不是代数几何领域的学者,但他所完成的半拓扑微观形态研究,直接促进了代数几何学科地位的提升。

    从这个角度来说,王浩才应该评上代数几何领域的院士。

    现在国内公认代数几何领域两大高校,一个就是西海大学,另一个是首都大学。

    西海大学甚至已经有压制首都大学的趋势。

    好在高振明成功评上了院士,让首都大学暂时能够保住‘领域第一’的地位,但没有重量级的研究成果,‘代数几何’院士的影响力,也就会慢慢的减弱。

    在学科分类上来说,王浩就很难做定位了,他囊括了数论、偏微分方程以及代数几何三大领域,都可以称作是‘数学带头人’,而不是分支学科带头人。

    好几个人都好奇王浩的研究,他们也就直接问了起来。

    王浩道,“我和高教授说过,是在研究半拓扑的表达问题,可以理解为,弱化霍奇猜想。”

    “哦?”

    好多人都来了兴趣。

    王浩就仔细的说了一下自己和比尔卡尔以及林伯涵一起的研究,就让不少人都看向了高振明,因为这项研究和代数几何直接相关。

    如果能够完成弱化霍奇猜想的研究,毫无疑问的是,西海大学的代数几何地位,肯定会直接甩开首都大学。

    最重要的是,高振明是代数几何领域的新晋院士。

    新晋院士,自然也需要有说服力的成果,王浩的研究无疑会给高振明带来压力。

    高振明也感受到了压力,他希望能够有领域内更高端的研究,来证明自己‘新晋院士’的含金量,可暂时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中有个首都大学的数学老院士,也看出了高振明的压力,顿时劝慰道,“振明啊,你也别太在意了,那可是王浩,王浩是数学带头人,可不仅仅是代数几何。”

    “他在好几个领域都有最顶尖的研究,也没什么大不了,其他人不会说什么。”

    “另外,霍奇猜想哪有那么好完成的?”

    “即便是半拓扑,是弱化霍奇猜想,没有个十年、八年,想完全是根本不可能的。”

    “甚至说,一辈子能完成就不错了,当然,王浩……很难说,但是,还没有结果的事情,你去想也没用。”

    “也对。”

    高振明认可的点了点头,同时也意识到评上院士,似乎不都是好事情。

    比如,肩膀上的压力更大了。

    在之前,他根本不觉得王浩的新研究,能和自己扯上什么关系,而现在则是总想着,真正成为‘学术带头人’,争取能做国内代数几何的第一人。

    ……

    王浩回到了西海大学。

    在路上的时候,他已经确定了短期内的研究方向,就是要完成弱化霍奇猜想的内容。

    只有完成了弱化霍奇猜想的内容,能够对于缺口问题,进行对应的代数表达,才能够完成CA005半拓扑微观形态的塑造。

    所以他干脆建立了研究任务--

    【任务二】

    【研究项目名称:半拓扑与代数表达(难度:S)。】

    【灵感值:0。】

    虽然任务才只是刚刚建立,但王浩认为很快就能够完成,因为他们在相关的研究上已经有了突破,只需要再继续认真研究,就可以增加很多的灵感值。

    等回到了西海大学以后,自然少不了一大堆恭喜的声音。

    王浩也参加了学校给他安排的庆祝会,和一群人高兴的庆祝自己晋升为院士。

    在完成了庆祝以后,王浩就全心重新投入到了研究中,和比尔卡尔、林伯涵一起继续着研究。

    很快。

    罗大勇也加入进来。

    王浩把罗大勇拉进来的主要原因就是,需要罗大勇帮忙梳理半拓扑微观形态的数学表达逻辑。

    半拓扑微观形态实在太过复杂。

    他们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但好多的研究内容出现了重复性以及因果逻辑性问题,要梳理清楚是非常困难的。

    罗大勇的帮助确实很大,他做过专业性的工作,也很快就有了一定的进展。

    首先,就是半拓扑微观形态的划分问题。

    办公室里。

    罗大勇很认真的说道,“我根据你们的研究成果,把复杂半拓扑微观形态分成两大部分。”

    “第一个部分就是微观性态的主体部分;第二个部分则是缺口部分。”

    “如果做个简单的理解。”罗大勇仔细想了一下说道,“主体部分就是一个主结构的圆、包含大部分体积,能够决定整体性质。”

    “物理上来说,可以认为是决定电磁特性。”

    “缺口部分,则是对应其他性质,比如,交流重力,我对交流重力没有研究,但也知道一些内容,我觉得可以这么去理解。”

    其他人都听的点点头。

    罗大勇对于微观形态的划分,可以说很是粗糙,但却把主体关系梳理了出来。

    他们可以以此,去掉那些‘没意义’的结果,再抓住主要方向内容进行后续研究。

    王浩的收获就更大了。

    罗大勇的一席话让他的两个任务都收获了灵感值,而CA005材料的半拓扑微观形态研究,更是提升了‘8’点灵感值。

    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弱化霍奇猜想也有了巨大进展--

    【灵感值:69。】

    这个数字就说明,主体方向没有任何问题,差的就只是完善后续内容了。

    当然研究还是有难度的,他们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去通过特殊半拓扑形态的代数表达,去联系所有的半拓扑形态表达问题。

    也就是用特例去扩展覆盖研究整体。

    这个问题显然非常复杂,需要有很好的想法才能解决。

    很好的想法……

    王浩有点想不出来,每当遇到类似的问题,他都需要找到一些灵感,但是灵感究竟在哪里呢?

    “该怎么去联系整体呢?”王浩提出了问题。

    几个人苦思冥想。

    这时,林伯涵脑中灵光一闪,忽然说道,“王院士,超导定律啊!”

    “什么?”

    “超导定律!你的超导定律,就是研究了一个方法,代入元素就可以计算临界问题。”

    “我觉得这个问题也一样,我们可以研究一个通用的方法,来代入各种情况做分析。”

    “我相信,不可能所有的半拓扑都可以做对应的代数表达,却可以总结特例的规律,来塑造一个计算分析方法,找出能够做表达的部分。”

    “其他部分也可以根据计算分析方法做分析……”

    林伯涵的话让王浩眼前一亮,同时系统也出现了提示--

    【任务二,灵感值+11。】

    很好!

    王浩不由得叹道,“伯涵,你真是天才!”

    林伯涵只是笑笑,并不在意王浩的夸奖,实际上,做研究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发现自己很天才,总是能有一些新的想法、新的思路,偶尔就能让研究有很大进展。

    包括比尔卡尔、罗大勇,还有他自己,当然也包括最核心的王浩。

    所以,思考的过程中,突然说出一个新想法,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

第二百六十七章 高振明:王浩把路推平了,我他么无路可走了啊!

    半拓扑微观形态研究组中,包括林伯涵、比尔卡尔,也包括罗大勇,几个人一起研究的过程中,都已经‘习惯’了自己是个天才。

    他们每个人都感觉,总是能冒出一些很好的想法。

    当然,他们认为最天才的还是王浩,因为王浩把握住了大方向,对研究的把控能力非常强,就一直引导他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另外,在研究的过程中,王浩总是给人一种智珠在握、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哪怕他们有了新的想法,王浩也能够第一时间理解,甚至比他们思考的还要透彻。

    他们都觉得是因为和‘顶级天才’,也就是王浩一起做研究,才会让他们感觉自己很天才。

    实际上,一切都是《科研的回馈》带来的效果。

    《科研的馈赠》确实是很好的能力,到现在来说,《科研的馈赠》效果要比《教学的馈赠》强出不少,发挥的效果也更好一些。

    这主要是因为研究的难度太高、门槛太高。

    《教学的馈赠》带来的大多是对知识基础的理解,却不能带来太多的灵感和想法。

    《科研的馈赠》则是偏重于灵感内容,而高难度的研究,往往最需要的就是灵感。

    不知不觉中,《科研的馈赠》效果也有了提升--

    【《科研的馈赠》(等级二),当你和其他人一起专注于某项研究时,你的讲解会提升其他人六倍的灵感获取,同时,其他人对于灵感的正确理解和思考,会百分之百回馈于你。】

    【能力提升任务,第二阶段,参与并完成四十种实验研究。】

    《科研的馈赠》能力,原来的效果是‘提升四倍灵感获取’,而现在则变成了‘六倍’,效果自然是有了很大的加强。

    在能力获得提升的同时,能开启的任务数量也增加了一个,也就是‘任务五’。

    ‘任务五’,来的刚刚好。

    现在系统任务界面已经有了四个任务--

    任务一,扬-米尔斯方程的研究,难度S+。

    任务二,则是半拓扑与代数表达,也就是弱化霍奇猜想,难度S。

    任务三,湮灭理论的数学构造,难度S+。

    任务四,则是CA005半拓扑微观形态的构造,难度S。

    以上四个任务有两个都是S+级的难度,有两个则是S级的难度,S级的难度的研究是可以完成的,但也需要不短的时间,S+级难度则是很需要时间和运气。

    现在能多出一个空白的任务五,也不会在需要建立新任务时,尴尬的发现没有了空缺。

    “只是研究的难度都太高了,好在每个人都很天才……”

    王浩思考着。

    《科研的馈赠》效果确实很不错,但前提是合作对象非常优秀,才能够在研究的过程中产生灵感,像是一些学者做研究根本没有灵感,别说是增加六倍了,即便是增加六百倍,也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在面对跨学科、难度极高的研究时,还是和一些天才一起做研究速度比较快,效果也要比自己闷头做研究好太多了。

    这就是合作研究的好处。

    当到了最顶级研究的程度时,普通学生就很难再提供灵感类的进展了,因为研究的门槛实在太高,一般的学者都根本弄不懂,达不到研究的门槛。

    单单是研究所需要的基础,就可以刷掉大部分学者,更不用说普通学生。

    甚至说,在研究的过程中,有些内容就连他们自己都搞不懂。

    这主要是因为研究跨越了学科,半拓扑的代数表达包含了拓扑学、代数几何,还有复杂性理论研究,也包括复杂几何学,基础还是原来的半拓扑构造。

    如此多的高深学科内容放在一起,偏重于某个方向的研究时,就只有单方向的学者才能弄明白。

    王浩是特殊的那一个。

    不管研究到底有多么的深入,难度究竟有多么高,也只有他自己才能从头到尾把所有内容都弄明白,所以他才是最核心的人物。

    在林伯涵提出了有效想法后,几人就开始进行了下一步的研究,他们已经找到了明确方向,研究的过程中也纷纷发表看法,“我们是以特例的表达,展开做整个半拓扑表达内容的研究,就必须要给所有的特例表达做总结。”

    “特例表达涵盖的范围越多越好。”

    “分析需要详细的逻辑分析,所研究出的方法,也肯定有逻辑分析内容……”

    “难度很高,我认为也可以从半拓扑和拓扑的区别上入手……”

    “……”

    每个人都在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也耐心的做补充研究。

    他们所研究的是半拓扑表达的通用公式。

    通用公式是总结起来肯定是非常复杂的,而符合通用公式的半拓扑结构就可以通过求解和分析,找出其去对应的代数表达方法。

    就像是林伯涵说的,并不是所有半拓扑结构都可以找出对应的代数表达。

    如果不符合通用公式,就无法做出准确的表达,就只能通过更复杂的分析,找出起‘近似表达’,或者以其他方式来表达了。

    这其实和偏微分方程的求解很相似,能够求解的偏微分方程都是特例,他们就找出一种方法来验证偏微分方程是否能够求出实解。

    如果不能够直接求解,就只能通过其他方法求出近似解。

    ……

    在已经确定有了大方向以后,剩下的工作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半拓扑微观形态四人组,花费了整整一个月时间,都闷在办公室里做研究。

    每天就是苦思冥想,一起讨论着后续内容。

    一个月后,他们终于完成了通用公式的内容。

    通用公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包含四组方程,以及多数值代入式函数分析的内容。

    说起来非常的复杂,真正理解通用公式也很复杂。

    如果是用通用公式去分析半拓扑问题,也同样很是复杂,但通用公式却能够解决一些原来不能解决的问题。

    某些半拓扑表达问题,独自就可以成为一项高难度的研究,而有了通用公式以后,只要把相关的数值代入其中,就可以直接找出对应的代数表达形式,或者是确定无法做代数表达,只能求取近似表达。

    这就是解决了半拓扑代数表达问题,联系了代数几何和半拓扑之间的关系。

    在完成了研究以后,每一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激动的神色,他们自然知道研究是有多么的重大,影响力也会非常的大。

    “这个研究抵得上一个菲尔兹奖,因为会推进超导机制,甚至会拿到一个诺贝尔奖!”

    “如果再加上之前半拓扑微观形态的研究,我感觉诺贝尔奖已经近在眼前了。”

    “是我们四个人一起,还是分开获奖?”

    “很难说啊……”

    “王浩和卡切尔肯定不能再拿菲尔兹了,我们两个单独……也很难,但是诺贝尔可以几个人一起,也许有机会!”

    “我也这么想……”

    罗大勇是最后才补充了一句,要说四人组中最激动的,还是他和林伯涵两个人。

    王浩和比尔卡尔都可以说是功成名就,早就已经是菲尔兹获得者,名声响彻了全世界。

    他们两个则相对‘默默无闻’,即便是参加到重大研究,也被认为是‘只有一点贡献’。

    虽然事实确实如此,但他们还是希望获得世界级的荣誉。

    在听着几人谈论的时候,王浩笑道,“放心吧,以半拓扑微观形态相关的研究拿到诺贝尔,我们肯定一起。”

    “我们是一起合作研究的,诺贝尔奖委员会还把奖项分开发放吗?发两个?”

    “也对。”

    “没问题了。”

    “我都激动的快哭了……”

    罗大勇和林伯涵都非常激动,他们想想自己有机会能拿到诺贝尔,心情怎么都平静不下来。

    另一边。

    王浩就不管他们心情怎么激动了,他直接联系了《数学新进展》的主编布鲁斯-普利策,问了一下发表成果的问题。

    因为注意到《数学新进展》才发布了新一期内容,下一期最少还要等一个月,他就直接发了个邮件问道,“布鲁斯,我的团队有了新成果,能直接在网站发表出来吗?”

    对面。

    布鲁斯-普利策才刚刚到工作时间,他打开了邮箱,就看到了王浩发过来的消息,疑惑问道,“直接在网站发表?你的意思是,网络直接发表,期刊内容跟随下一期一起发表?”

    王浩收到了邮件,只回了一个单词,“对。”

    布鲁斯-普利策看到回复消息,顿时忍不住扯了扯嘴角。

    现在国际学术界公认王浩的研究成果并不需要进行审稿,但《数学新进展》是数学界的四大顶级期刊之一,总不能为了一篇研究内容,就直接不顾规则,直接让后台发表在期刊主网站上吧?

    王浩是把他们当成了随便预上传的arxiv?

    布鲁斯-普利策有些为难的回了一条消息,“最好还是跟着下一期一起发表,直接发表在网站上,已经超出了我的权限。”

    王浩回道,“如果和霍奇猜想以及半拓扑微观形态的表达有关呢?”

    普利策收到了邮件,盯着上面的内容有些不敢相信。

    霍奇猜想?

    半拓扑微观形态的表达?

    这两个研究内容,只说一个都足以震惊世界。

    他犹豫着回了一句,“最受关注的数学以及物理理论问题,当然没问题。”

    “OK!”

    王浩回了消息以后,就把内容传到了《数学新进展》的投稿后台,他还在上传信息中,特别标注了一句‘三天内即时发表,否则投稿作废’。

    如果布鲁斯-普利策不遵守约定,《数学新进展》不能马上发表出来,他就准备直接投稿给其他期刊,至于一稿多投的问题,有邮件的对话信息,再加上上传过程中附带的留言信息,闹到法院也没有任何问题。

    布鲁斯-普利策很快就收到了王浩的投稿,看到附带信息标注的内容,他顿时脸色有些发黑。

    这是不信任他啊!

    但他很快就没心情想什么信任不信任了,因为他看到了论文的标题。

    半拓扑的代数表达(弱化霍奇猜想)

    --通用公式以及分析原理。

    “还真和霍奇猜想有关?弱化霍奇猜想?”

    “半拓扑的表达……”

    “应该和半拓扑微观形态的简化直接相关吧?作者有王浩,还有卡切尔-比尔卡尔,两个菲尔兹获得者。”

    “还有……”

    “其他两个人。”

    普利策直接忽略了‘其他两个名字’,赶紧向上一级‘期刊董事会’申请‘临时网站发表’。

    他和王浩说的是事实。

    即便作为《数学新进展》的主编,他也没有权限破坏规则,去让网站直接‘临时发表’。

    那需要期刊最高级的董事会通过才可以。

    当然了。

    如此重大的研究成果,再加上王浩以及比尔卡尔的名字,临时发表根本没有任何问题。

    董事会成员只要脑子没问题,肯定会快速通过!

    ……

    首都大学。

    在正式成为科学院院士以后,高振明的生活轻松愉快,他被各种赞誉声包围,个人地位显着提升。

    院士,就是不一样的。

    受重视程度不一样、待遇不一样,他成为了首都大学的‘定海神针级’人物,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尊敬,学校里一些重量级决策会议,都会邀请他来参与。

    同时,压力也来了。

    外界的舆论压力还是不小的,因为和王浩一起评上了院士,好多人都关注到了高振明,并认为他是代数几何的学术带头人。

    代数几何的院士是很不简单的,不简单的地方在于,高振明是第一个纯粹的代数几何院士。

    之前也有代数几何领域的院士,但他们都不是纯粹研究代数几何,还包含了其他方向的研究,代数几何也只是领域之一而已。

    他们个人的重量级研究成果,也都不是代数几何方向。

    所以高振明评上院士是很不一般的,而代数几和学科地位的提升也让高振明成为了焦点人物,好多人都期待他能够在半拓扑微观形态简化工作上做出成果。

    这才是代数几何在理论以及应用领域的最重要方向。

    这就逼迫高振明不得不做类似领域的研究了,否则下一去参加数学会议,肯定有其他人问题这方面的研究。

    哪怕只是为了有一个学术方向的话题,他都必须要申请一个相关领域的项目。

    《一种半拓扑形态的代数表达》。

    高振明再次研究了半拓扑微观形态的内容,随后写了一个项目申请的标题。

    他思考着继续写了下去。

    这个方向是确定的,只是‘一种’上有区别,具体研究哪一种半拓扑形态的代数表达,他还是要仔细思考一番。

    在苦思冥想了一整天以后,高振明完成了两页的内容,他准备先提交一个简单的申请报道,申请通过以后再仔细的研究。

    院士,有个好处是,申请项目变得容易了许多。

    院士是学术带头人,申请一般的项目自然没什么问题,只是一个院士头衔,申请个百万经费,真是非常简单轻松。

    当高振明正思考着要提交项目的时候,手下一个博士生忽然走进来,喊道,“高老师!”

    “你看最新的研究了吗?弱化霍奇猜想!”

    “什么?”高振明听的一愣。

    博士生简单解释道,“弱化霍奇猜想啊!半拓扑的代数表达,王浩院士和卡切尔-比尔卡尔的最新研究!”

    “他们的研究联系了半拓扑和代数几何,似乎是弄出个通用公式,只要是半拓扑形态,都可以利用通用公式,来分析出对应的代数表达……”

    “??”

    高振明惊讶的张大了嘴,他听到王浩谈起过这个研究。

    但是,这么快?

    从院士增选会议到现在,也只有不到两个月吧?

    这就完成了?

    可是……

    高振明低头看向自己要申请的项目--一种半拓扑形态的代数表达?

    别人都已经研究出所有半拓扑形态代数表达的通用公式,他去研究某一种半拓扑形态……

    还有什么意义!

    高振明一时间都不知道该做出什么反应。

    王浩直接把路推平了。

    我他妈……无路可走了啊!

第二百六十八章 重大突破,真正的反重力航空技术!

    半拓扑形态的代数表达,也就是弱化霍奇猜想的研究,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热议,但最开始的议论并不是研究本身,而是《数学新进展》直接把论文刊载在网站上。

    这明显是不同寻常的操作。

    《数学新进展》可是国际数学四大顶级杂志之一,他们对于论文的审核是非常严格的,主网站每一次更新都衔接新一期期刊内容,从未发生过针对性的刊载一篇论文。

    明显是违反常规的操作,和论文的作者和内容也是分不开的。

    当很多学者关注到内容本身的时候,也明白《数学新进展》为什么这么做。

    一个是因为作者是王浩。

    其他合作者也有卡切尔-比尔卡尔,代数几何领域的顶级学者,以及其他两位有点小名气的学者。

    另外,就是论文内容了。

    霍奇猜想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千禧年七大数学问题中最低调、最默默无闻,也最不受关注的一个了。

    霍奇猜想之所以不受关注,是因为它是一个纯数学的问题,而且牵扯到两大冷门学科,代数几何和拓扑学。

    普通人根本无法理解霍奇猜想的内容,相对于其他数学学科来说,代数几何、拓扑学都属于数学类的‘小众’,专业从事相关研究的数学家数量并不多。

    另外,霍奇猜想也不像黎曼猜想那样是数论的内容,并且‘绑架’了以黎曼猜想为基础的上千个数学推论,并且和素数分布直接相关。

    等等。

    正因为霍奇猜想的冷门、低调,再加上难度高的吓人,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都没有任何的进展,甚至说,想找一篇相关的非专业‘民科研究’都很不容易。

    现在王浩的研究组发表的成果,则是和霍奇猜想直接相关,是半拓扑关联代数几何的内容,可以被认为是‘弱化霍奇猜想’,也让不少人对内容感到震惊。

    “霍奇猜想?”

    “哪怕是‘弱化’的,就真能完成吗?”

    “我仔细研究过半拓扑构架,感觉和拓扑一样,还是无法直接和代数表达关联上……”

    “竟然能研究出一个通用公式,实在太了不起了吧?”

    “这一篇论文的难度极高,想要看懂实在很不容易。”

    “王浩加比尔卡尔……应该没问题吧?不说王浩,比尔卡尔可是代数几何领域数一数二的人物。”

    “更重要的是,研究能关联超导理论机制,可不仅仅是数学研究,对于推动半拓扑微观形态,也就是超导机制很有用处……”

    很多人都想到了半拓扑微观形态的问题。

    半拓扑微观形态,可以直接理解为超导材料和元素组成的关联机制。

    在王浩的研究组公布了相关成果以后,全世界很多的代数几何专家以及实验组都加入了研究中,但利用已有的成果做计算时,相对容易的就是双元素组合的计算。

    如果进一步进行三元素组合的分析计算,难度就会以指数级别提升,甚至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研究组敢确定,某一种三元素组合的对应效能。

    现在的新成果则是以代数方式来表达半拓扑结构,等于是对于半拓扑微观形态表达的简化,必然会继续简化半拓扑微观形态相关的计算。

    那么再去分析三元素组合,相对就会容易一些。

    这就是理论的作用。

    当然,研究对于超导机制的推进作用远不止计算这么简单,最重要的是可以根据研究去判断,哪一种元素组合所形成的材料,超导临界温度相对更低。

    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顿时也反应到了舆论上,“这是对于超导理论机制的巨大推进!”

    “元素组合的计算被简化了,难度肯定会相应降低,就能够促进超导材料的研究。”

    “这可不仅仅是数学成果,也重大的物理成果!”

    “半拓扑的表达被破解,意义非常重大……”

    “不愧是王浩,不愧是比尔卡尔,不愧是……”

    “罗大勇和林伯涵,他们也是研究组的成员,只不过相对来说默默无闻,但他们的名字很快会响彻世界!”

    “或许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两个不知名人物……”

    “一个是拓扑学专家,另一个是复杂性问题专家,他们在研究中也有很大贡献……”

    好多学者都在谈论着研究成果的时候,实际上,没有学者能判断研究是否正确。

    这需要国际顶级的机构进行确认。

    国际顶级的研究机构,想要对成果进行确认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研究内容牵扯到非常高深的代数几何、拓扑学、逻辑理论等问题,其基础也是非常有难度的半拓扑理论。

    几门学科加在一起,绝对不是一个学者能够理解的。

    想要确认研究成果,需要组成一个顶级学者的团队,其中必须包含顶级的拓扑学专家、代数几何专家以及复杂问题专家。

    即便找到相关的专家,凑在一起进行研究,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内容的理解是很不容易的,而验证也相对很复杂。

    因为研究意义非常的重大,好多机构也确实很感兴趣。

    比如,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在成果发布的第三天,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就宣布成立专门的小组对半拓扑代数表达的研究进行审核,“我们都很清楚,《数学新进展》并没有对论文进行审核。”

    “这无关‘王浩’个人的学术影响力,主要是因为研究的难度太高,论文内容太深奥。”

    “即便我们组织了七人小组,最少也需要一个月以上,才能够完全弄明白。”

    “一个月,是基础。”

    “当看到这篇研究的时候,我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像是这种研究,我认为最少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的合作研究,才能完成。”

    “但是,显然,不可能,半拓扑理论的历史也只有短短一年,现在的研究,是短时间完成的。”

    “这是非常惊人的,让我感到很不可思议,我无法想象究竟是怎么完成的……”

    很多学者同样感觉不可思议。

    其中还有一些代数几何领域的顶尖学者非常的郁闷。

    哪怕是在学术界,同样有成功和失败。

    当面对半拓扑微观形态的研究时,代数几何学者就分成了两派,一派走的是应用计算方向,他们加入了相关的研究组、实验组,联系半拓扑微观形态理论,去对于元素组成进行计算分析。

    另一派则是理论派,能够从事理论研究的都是代数几何领域的顶尖人物。

    就像是高振明一样,许多顶级的代数几何专家,都去做微观形态表达的简化工作,而半拓扑表达更是其中的关键。

    好多代数几何顶级专家都有以此为方向来做研究。

    现在成果发不出来以后,他们就和高振明一样,都发现自己的努力付之东流。

    当别人已经有了成果的时候,他们的研究就变成了无用功,就像是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当其他人已经解出了答桉,再继续研究也失去了意义。

    他们的心里都有同样的感觉--

    “王浩和比尔卡尔的研究,竟然直接涵盖了半拓扑体系。”

    “这简直就是……不讲武德啊!”

    ……

    当国际数学物理界议论纷纷的时候,王浩并没有太关注发表的成果,在他看来,弱化霍奇猜想的研究,就只是研究出了一个‘表达工具’。

    有了表达工具以后,就能够对于‘缺口问题’进行表达。

    这也促进了CA005半拓扑微观形态的研究。

    在有了工具的基础上,继续研究相关的内容,理论问题就可以直接走通了。

    那么接下来欠缺的只是实验数据支持。

    王浩特别关注了一下CA005的制造问题,得知CA005已经实现了标准制造。

    虽然还无法快速大规模的生产,但八成以上的步骤都可以进行标准简化,还有一些环节则是要在实验室进行。

    实验室进行的环节,也是限制生产速度的关键因素。

    “现在已经制造了三吨。”邓焕山说了一个数字,“制造出来的材料已经运到了工厂里,按照你们的要求,塑造出对应的形态。”

    “王院士,不用着急,后续生产速度会越来越快,现在每三天大概就能生产一吨左右。”

    这个数字让王浩满意了,但实验还是要等时间。

    不管是材料的生产,还是工厂按照要求进行的塑形、运输、装配,都是需要时间的。

    ……

    这天王浩的研究组又聚集在一起,但他们不是一起做研究,而是谈笑着说起了成果。

    他们对研究成果非常的有信心,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并没有重量级的国际学术组织认可成果。

    这是让人很郁闷的事情。

    国际上还是有很多学者在谈论相关的研究,而且对研究大多持有肯定的态度,但没有国际学术组织站出来确定,成果是否是正确的,就不会被直接确认。

    王浩对此倒是不太关注,因为他的学术影响力已经达到顶峰,多一项顶级成果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

    其他人就不一样了。

    这关系到他们的成果荣誉。

    哪怕是比尔卡尔也会关注成果确认问题,他确实已经获得了菲尔兹奖,但菲尔兹并不是终点,他希望能更加出类拔萃,获得更多数学领域内的荣誉和认可。

    罗大勇和林伯涵就更是如此了,他们正郁闷的看着报道,“看看这个报道……”

    “上面说,王浩、比尔卡尔一起的研究,会促进超导理论机制……为什么是王浩和卡切尔一起的研究?我们的名字呢?”

    “这里有。”

    罗大勇指着手机上的一则新闻,上面写着,“……最新的成果由王浩和菲尔兹获得者比尔卡尔等人一起完成……”

    “哪里有?”林伯涵看了好半天也没找到自己的名字。

    “这里!”

    罗大勇指着一处地方,只见上面写着‘等人’两个字。

    林伯涵的脸色顿时有点黑,他们已经看过很多报道了,大部分报道都把他和罗大勇归在‘等等’、‘等人’里,好像他们完全是附带的。

    但实际上,研究贡献最大的确实是王浩,但林伯涵自认为贡献并不比比尔卡尔少多少。

    罗大勇化作‘等等’确实没问题,他是后续才加入进来的,能混个‘等等’也不错了。

    王浩笑道,“别太在意了。有些报道是这样的,但在学术规则上来说,你们和卡切尔是并列的。”

    这是实话。

    这个研究成果是研究组一起完成的,王浩肯定是第一贡献人,理论上,其他三人都是并列的。

    现在好多报道,把罗大勇和林伯涵归在‘等等’里,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个人名气。

    比尔卡尔的贡献,哪怕是和林伯涵相似,但因为他获得过菲尔兹奖,给人的感觉就是贡献更多、更重要一些。

    “所以,还是个人研究上有突破才重要啊……”

    “拿到一些个人的奖项,才会被国际认可。”

    “哎~~”

    林伯涵和罗大勇一起叹了口气。

    但他们仔细想想,觉得自己追求太多了,尤其是林伯涵更是感觉如此,他来西海大学之前就只是个在职博士后而已。

    现在能加入到最顶级的研究组,并且完成最顶级的成果,能挂个名字已经很了不起。

    比如,他已经正式被提升为教授。

    “我们这个研究什么时候才能被国际机构确认呢?”林伯涵关心的问了一句。

    王浩思考着说道,“一个月?”

    比尔卡尔摇头道,“估计时间更长一些。普林斯顿那边说要一个月,但我觉得最少要一个半月或两个月以上。”

    “这么长时间?”林伯涵用力咧咧嘴。

    比尔卡尔道,“你应该知道难度。”

    “确实。”

    林伯涵跟着点头,忽然变得精神起来,“也就是说,我们花费了是三个月左右完成的研究,普林斯顿那边只是理解成果,都需要一个月到两个月时间……”

    “说起来,好像很不可思议啊……”

    “我也这么想。”

    “感觉太奇特了……”

    比尔卡尔和罗大勇一起点头,总计花费三个月完成的研究,结果想要确认成果,都需要一个月以上,他们都感觉不可思议。

    然后……

    他们就一起看向了王浩。

    整个研究的过程中,主方向都是由王浩来把控的,而且好多的想法、思路,都和王浩直接相关。

    这时候,他们终于理解,为什么王浩的研究速度这么快,一个人能出那么多大成果。

    如果真说一句天才,只有王浩才名副其实吧!

    ……

    王浩对于‘天才不天才’的不在意。

    弱化霍奇猜想,只是研究出一个‘表达手段’而已,他更关心的是实验内容。

    时间进入年底。

    王浩提前通知所有人,过年时间不休假,当然几倍的加班费是少不了的,他希望能够尽快的完成研究,CA005的研究上,他已经有些等不及了。

    大量材料被运送到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

    大量的设备也被运送进来。

    为了方便最新的实验以及考虑到保密性问题,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面对学校的一边,干脆就被围栏封了起来,只留下一人通过的小门,另一侧则开了大门。

    这天,研究中心进行了第一个实验,依旧是材料螺旋横向的排列,得出的结果是反重力数值81.3%。

    之后,马上进行了三次实验,一次实验只间隔一天。

    三次实验,都是收集数据的基础实验。

    主要数据包括反重力强度、反重力场覆盖范围以及电流强度所对应的磁场、仪器等数据。

    在连续完成了四次实验以后,已经有了足够多的数据基础,王浩马上召开了论证会议,并设计出了一种新的方案。

    “这个方案依旧是以螺旋结构为基础,在每一个360度螺旋纹的后方,添加圆形的凸起。”

    “材料构造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电流的控制,我们需要研究超高电流强度对于交流重力场的影响。”

    “另外,需要……”

    王浩做出了实验设计总结,随后实验组上下运转起来,就开始为实验做准备工作。

    实验准备,最主要的还是CA005的形态塑造。

    这方面还是要合作工厂进行特殊制造,需要等待超过一个星期到半个月时间。

    时间恰好是春节前戏,王浩干脆给所有人放了假,让大家安心的过个年。

    年后。

    工厂打造的材料已经运送过来,实验组重新集合在一起,开始了新一次的实验。

    每个人对于实验结果都非常的期待。

    在所有人的关注中,实验结果也是非常惊人的,刘云利带着激动汇报了数据,“这次实验,我们检测到的反重力强度为……”

    “90.3!”

    会议室顿时发出一阵惊呼,即便已经达到了80的数值,但再超过90也是巨大的提升。

    现在的反重力数值,每提升百分之一,都可以说是意义非常重大。

    从百分之八十到百分之九十,可不止是十个点,而是有着一倍的差距。

    比如,一百吨的物体,减重百分之八十,剩下的就是二十吨。

    减重百分之九十,剩下的就只有十吨。

    十吨,和二十吨,相差一倍!

    如果制造出一种飞行器,减重百分之九十,载重自然比百分之八十多一倍。

    何毅咽了咽口水道,“这已经可以称作是反重力航空技术了吧?”

    王浩也感到非常激动,但他还是思考着说道,“理论上,应该还有提升空间。”

    “我认为,极限数值应该接近百分之93,但理论极限应该达不到,而且也需要实验验证。”

    “不过,这个数据也可以上报了。”

    他说完让刘云利写报告,然后交代起工作,“让材料组继续大规模生产,我们还需要更多的CA005。”

    “到了这一步,也该考虑应用了……”

第二百六十九章 成果公开、国际热议以及最新重大物理发现

    CA005所制造的反重力强度,最高会在百分之93左右,是通过现有的构架进行粗略计算的结果。

    这个结果不一定准确,但偏差也不会超过百分之0.3。

    王浩之所以让实验组继续朝着提升反重力强度的方向研究,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更多的实验数据以及更加精确的数值。

    继续提升反重力强度,目的并不是应用,而是理论。

    他需要完善CA005半拓扑微观形态,并以此推导出其他内容,来研究出更有价值的东西。

    事实上,理论极限数值是不可能通过实验得到的。

    极限数值就只是理论上的计算结果,因为实验肯定会存在偏差,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只是材料上一点不起眼的小凹陷,都可能会对于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所以极限数值是达不到的,CA005的半拓扑微观形态,就不可能实现完美构造,但偏差肯定是越小越好。

    当实验研究牵扯应用的时候,现在的成果就已经超标了,并不是说反重力强度的超标,而是反重力强度接近理论数值时,所制造的反重力区域会大大缩小。

    现在的实验结果也是如此,反重力区域覆盖的面积,比最初范围小了很多,向外侧只有0.02米的扩张。

    如果牵扯到反重力技术的应用,就需要添加很多其他设备部件,区域覆盖面积肯定是越大越好。

    再继续提升反重力强度,覆盖面积只会越来越小,甚至可能就连作为冷却剂的液氮都无法被完全覆盖,就完全失去了应用价值。

    虽然反重力区域的大小和反重力强度并不是直接的正比关系,但也存在负相关,换句话说,反重力强度越高,就代表覆盖的区域越小,而越接近于理论数值,覆盖范围就会极度减小。

    正因为如此,应用方向肯定需要降低反重力的强度。

    王浩估计最适合的数值,大概在百分之八十七到百分之八十九之间。

    这个数值能够保证覆盖范围向外延伸区域超过0.2米,也能保证向上和向下延伸的距离达标,同时,还可以让反重力区域连成一片,不会出现中间存在空白区域的情况。

    接下来的研究方向主要还是放在继续增强反重力强度上,以此才能够完善CA005的微观形态。

    这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应用方向的研究,王浩并不准备插手太多,因为可控性非常多,应用需求也不同。

    有的项目就需要扩张反重力覆盖区域,有的项目则对于覆盖区域要求比较低,就可以适当的增加反重力强度。

    这些需求都是不一样的,他不可能一心做应用研究,去满足各种应用需求。

    后续应用方向的研究,交给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就可以了,已经有了研究的基本框架,以及大量相关数据的支持,他们只需要对于布局做小的修改,通过不断的实验就可以达到目的。

    很快。

    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给科技部上报了实验研究成果。

    这个消息让科技部上下都感到非常震惊,也马上召开了内部的领导层会议。

    每一个知道消息的人,满心都是赞叹和惊讶,他们自然知道达到百分之九十的反重力强度是什么概念。

    那绝对可以用来制造对应的飞行装置。

    之前的反重力技术,应用在航空领域是不现实的。

    哪怕是以高温超导材料,制造出百分之八十的反重力场,想要实现在航空领域的应用都有些不现实,主要就是因为,制造反重力区域的设备本身重量非常高,再加上需求大量的冷却液,设备自然就更重了。

    另外,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反重力场是平面区域,内部和向外延伸的空白区域并不多,可以添加的设备部件自然就很少。

    简单来理解就是,反重力场的效果确实很好,但用在航空领域的前提是,搭载其他重量的效能要超过设备本身的消耗。

    百分之八十的反重力效果,最多也只微微超出平衡效能,但直接用在航空领域,肯定会出现一系列其他问题。

    所以反重力应用在航空领域还只是一个理论而已。

    现在就不一样了。

    如果反重力前度能超过了百分之八十五,就能够完全超出平衡效能,简单的理解就是,搭载的重量会大大提升。

    这样就可以直接应用在航空领域。

    科技部的内部讨论会中,就做出了几个决策,“对于实验研究绝对支持。”

    “后续让航空工业集团介入,并讨论军事以及航天方向的应用价值。”

    “另外,可以试着研制反重力磁悬浮列车,来作为反重力技术应用的第一步……”

    反重力磁悬浮列车是陆地上的应用,并没有太大的危险性,而应用可以提供很多的数据以及经验。

    在科技部门做出了决策以后,也马上组织的领导组来到了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观看了实验以及检测过程。

    之后领导组的人就和王浩谈起了研究。

    王浩说明了自己的意见,“我们近期主要还是继续加强反重力的强度,来得到更多精确的数据。”

    “这个研究也可帮助给予应用方向的理论支持。”

    “谈应用方面,我认为反重力磁悬浮列车是个很好的试点……”

    王浩在应用上说的并不多,他只是表示自己支持反重力磁悬浮列车的研究。

    他谈到了更多是理论,因为理论才是一切的基础。

    在领导组考察结束以后,反重力磁悬浮列车的研制就被列入章程,一个很重要的院士也收到了消息。

    廖光远。

    最近一段时间,廖光远已经在率领团队,详细的论证超导磁悬浮项目,他们正在讨论的是线路修建的距离以及需求的经费问题。

    廖光远当然希望修建的路线越长越好,但线路越长也就代表耗费的资金越庞大。

    他们需要拿出一份可行性的报告,而不是一口吞个胖子,直接修建很长的距离。

    这个时候,廖光远收到了科技部的消息,说‘超导磁悬浮项目暂停下来’,还询问他是否考虑去研究一种新型的磁悬浮列车。

    廖光远听到消息,简直就是晴天霹雳。

    为了超导磁悬浮列车项目跑前跑后,他忙碌了有十几个年头,一直到现在才终于批了下来。

    结果,直接暂停了?

    “新型的磁悬浮列车?什么东西?超导磁悬浮不就是最先进的吗?”

    廖光远去了科技部,见到了副部长王启明后,都感觉是在听天书,因为内容实在是太科幻了。

    “反重力磁悬浮?”

    “王部长,我确实知道反重力技术,但那种技术已经能应用了吗?”廖光远说着还咽了咽口水,他觉得对方不像是在开玩笑。

    但是,可能吗?

    那可是鼎鼎大名的反重力技术,被国际公认未来科技的内容,制造反重力场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又怎么可能应用呢?

    反重力磁悬浮……

    难道还能让乘客进入到反重力区域吗?

    廖光远都感觉非常的魔幻,但科技部不会透露更多的消息。

    王启明直白说道,“廖院士,反重力磁悬浮列车的项目已经被敲定了,因为研究有了新的进展。”

    “具体是什么进展,我不能和你说。”

    “我唯一能和你说的是,超导磁悬浮列车项目短时间是不可能再进行了,磁悬浮列车主方向就是反重力磁悬浮。”

    “如果你对于研制反重力磁悬浮列车有兴趣,就可以签署一个保密协议。”

    “后续这个项目就由你和你的团队来负责,我们主要考虑到,你在这方面很有经验。”

    廖光远思考了很久还是同意了,因为他找不到拒绝的理由。

    一个是王启明很明确的说超导磁悬浮项目被卡住了,短时间不可能再继续。

    如果再拖延上几年、十几年,以他的年纪来说,项目和他也没有关系了。

    另外,他确实对于反重力磁悬浮列车很感兴趣,或者说,没有人会不感兴趣。

    有能够接触反重力技术的机会,他自然不会提出反对意见。

    廖光远确定接手了项目以后,他很快就收拾东西去了西海,就直接到了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

    然后他才知道最新的研究成果。

    “横向的反重力场?反重力强度最高超过百分之九十……”

    廖光远知道消息直接愣住,他实在太惊讶了。

    同时,也感到非常的激动。

    他已经迫不及待去组建团队,开始反重力磁悬浮列车的研究,同时也感觉到肩膀上有了重担。

    这种感觉已经很多年都没有过了。

    ……

    王浩并没有在关心反重力技术应用上的问题。

    两周后。

    他们进行了新一次的实验,把反重力强度数值提升到了92.3%。

    这个数值已经很接近理论极限,再继续下去也不太可能有提升。

    王浩也决定不在继续研究,也因为CA005半拓扑微观形态的研究任务,灵感值已经超过了100点。

    在消耗灵感值以后,他完善了CA005的微观形态。

    那是一个很复杂的形态,表达方式都包含十几个方程以及其他集合。

    这种复杂的形态,已经超出了三维的限制,包含了二点五维以及三点五维的内容。

    所以形态的表达,只能通过数学的形式,就连脑子里去想象都不可能做到。

    “其中最复杂的还是缺口,主要构架还是三维。”

    “但是,缺口的形态才决定了整体性质……”

    “只是可惜,只能以数学的方式做表达,想要分析出更深入的内容,还是只能以数学的方式……”

    CA005的半拓扑微观形态表达,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成果,也可以说是研究的开始。

    这是第一种复杂元素构造物质的完善微观形态。

    从中肯定能够分析出和超导临界温度、微观形态构造、缺口性质有关的内容,但因为都是数学的表达,想要分析出来却非常的不容易。

    这就和杨-米尔斯方程类似。

    杨-米尔斯方程结合杨-米尔斯理论包含的内容,足够让科学家进行几十年、上百年的研究,还不一定能够研究完毕。

    CA005的微观形态就是一个大宝藏,里面的财宝数不胜数,但仔细想想,他竟然发现自己找不到方向了。

    或许说,方向实在是太多,感觉是无从选择。

    他有点理解杨振宁和米尔斯了。

    杨振宁和米尔斯一起研究出了杨-米尔斯理论和方程,但不代表他们对于内容最理解。

    他们提出了理论和问题,而对于理论中具体包含什么,可能会比不上后续专门做研究的物理学家。

    王浩就面临这样的问题,他发现研究的越深入,可研究的方向就越多。

    同时,也就感觉宇宙的庞大以及个人的渺小。

    ……

    超导以及反重力已经被认为是大国科技竞争的核心,相关研究的突破,也能够展示出科技实力。

    当研究有了新的进展时,科技部也适时的发布出公告,“反重力研究有了最新的成果。”

    “反重力研究组,使用高温超导材料,研发出横向反重力场,同时,力场强度突破百分之七十。”

    科技部的发言人还接受采访,做出说明,“最新的成果,不仅仅是实验成果,也已经准备投入到应用中。”

    “我们准备研制一款反重力磁悬浮列车……”

    这个消息发布出来,顿时引起了国际热议。

    之前阿迈瑞肯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宣布他们以高温超导材料制造出超过50%的反重力场。

    现在科技部发布的消息,则是制造了超过百分之七十的横向反重力场。

    其中有两个技术都是大的突破,一个就是横向反重力场,也就是能够作用在实验设备本身。

    这是实现很多方向应用的前提,因为实验设备本身的重量是很大的。

    另外,就是百分之七十的反重力强度。

    这个数值实在太惊讶了,可以说是把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成果远远甩在身后。

    科技部不止是发布成果信息,还确定会以新成果研制一款‘反重力磁悬浮列车’。

    这是热议的焦点。

    当真正把实验成果投入到应用的时候,很多消息都会透露出来,比如,实验团队负责人,列车研制的一些信息。

    如果长时间没有相关的信息,那么发布的消息本身就会成为一个笑话。

    好多国外媒体收到消息以后,第一时间就认为是一个假消息,因为内容实在太令人惊讶了。

    反重力技术一直被认为是未来科技,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新成果公布出来,也根本没有敢说任何‘应用’相关的内容。

    国内的研究则是直接联系应用,实在是让人不敢相信。

    反重力技术?

    应用?

    “这是不可能的!”

    “肯定是故意释放出来的假消息,目的就是展示科技的先进,但发布的内容假的离谱。”

    “反重力磁悬浮列车?横向力场?如果有这种技术,为什么不应用在航空领域?”

    “难道下一次的航展,我们能看到反重力飞行器了?”

    最后一句是讥讽式的调侃。

    虽然好多国外媒体并不相信消息的真实性,但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并不这么看,因为他门有其他的消息来源,知道国内反重力的研究肯定有重大突破,只是具体是什么突破也不清楚。

    现在科技部公开的成果内容,在他们看来不是完全的假消息,只不过可能和他们发布消息的情况一样,也就是刻意扩大了成果内容。

    菲利普-罗雷尔的判断是,“我认为他们有意扩大了反重力强度的数值,百分之七十是不可能的,最多也只有百分之五十。”

    “但是,横向力场很可能是真的。”

    “他们说准备开始研制反重力磁悬浮列车,这个消息应该是真的。”

    “如果能够制造百分之五十的反重力场,再加上横向力场覆盖,就能支持研制反重力磁悬浮列车……”

    菲利普-罗雷尔做出判断的同时,心里也忍不住有些有些苦涩。

    国际都知道超导和反重力的研究,是未来大国科技竞争的核心,而反重力的研究方向上,他的团队一直处在国际前列,也被认为是国际最尖端的。

    现在则是已经被超越了。

    菲利普-罗雷尔感到非常不可思议,他想不明白对方是怎么研究出来的,同时也感到了很大的压力,因为能源部一直不断的在询问。

    那些官员或认为,既然中国方面能研究出来,那么他们有更多的经费,更优秀的团队,也应该能够研究出来。

    可是,哪有是那么容易?

    好消息是,科技部公布的成果消息,能够确定的是研究出了横向力场。

    他们朝着这个方向进行研究,或许未来就能够实现超越吧?

    ……

    菲利普-罗雷尔已经确定他的团队,已经在反重力的研究方向上落后了。

    国际学术上的讨论自然也有很多,尤其是一些物理学家,以及从事反重力研究的团队,都对于成果信息非常感兴趣。

    就像是菲利普-罗雷尔的想法,既然中国团队可以研究出横向力场,那么他们也可以研究出横向力场,唯一限制的是超导材料。

    横向力场,低温超导材料可不可以实现?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在物理界进行热烈讨论的过程中,突然一个成果信息的发布,改变了物理界的焦点。

    这个信息来自阿迈瑞康乃尔大学的基本粒子物理实验室,他们组织了反重力研究团队。

    但他们的主要方向,并不是研究提升反重力场强,而是研究反重力场的性质。

    他们所发布的信息非常惊人,“我们通过一系列研究计算,发现了一个非常惊人的物理现象——”

    “光速降低了。”

    “我们的实验环境,暂时无法准确测定光速降低的具体数值,但通过一系列的检测计算,交流重力场覆盖范围内,光速确实是降低了。”

    这则实验发现信息公布出来,顿时引起了国际物理界一片哗然。

    王浩也很快看到了消息,还是何毅特别跑过来和他说的,他听的非常的惊讶,“光速降低了?”

    “也就是说,电磁波、中微子等,在反重力场中的速度也可能会降低……”

    当思考着说完这段话以后,系统忽然出现了提示--

    【任务三,湮灭理论的数学构造,灵感值+8。】

    【灵感值:68。】

第二百七十章 这才是科研正确的打开方式!

    阿迈瑞康乃尔大学的基本粒子物理实验室,是世界上最着名的粒子加速器物理研究中心之一。

    他们拥有最顶级的物理研究团队,粒子研究领域就更是非常的专业,有过很多被人熟知的顶尖成果。

    在建立了反重力实验组,确定重心放在‘交流重力场性质’方向,实验组的研究也变得非常的受关注。

    ‘光速降低现象’,并不是粒子物理实验室反重力实验组的第一个发现。

    之前他们就已经有了一些发现,只不过发布出来影响没有那么大而已。

    ‘光速降低现象’则是非常受关注,因为其违背了常规的物理特性。

    正常来看,光速降低似乎并不是重大发现,因为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比如,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

    光在水中的速度是每秒22.5万公里。

    光在玻璃中的速度,则是每秒20万公里。

    但是,爱因斯坦的理论认为,光速是恒定的,似乎就和以上光速的不同产生了矛盾。

    恒定的光速意味着光速不会因参考系统的不同而改变。

    实际上,光在任何传播介质中的移动速度都是恒定的,最终测定的光速不同,原因是光在不同的介质中的移动距离发生了变化。

    当光在玻璃和水中传播时,因为是存在物质的环境,就会存在光子被吸收,随后再释放光子的过程,而最终测定光的整体移动速度减慢,本质上,并不是光速减慢,而是光子吸收和释放的过程产生了延迟。

    正因为如此,基本粒子物理实验室的反重力团队测试到光速降低才会引起国际热议,因为他们所测试的环境是真空环境。

    真空环境自然不存在光子被吸收和释放的过程。

    但测定结果是光速发生了降低,而改变的因素就只有交流重力场,也就可以得出交流重力场直接造成了光速降低的结果。

    那么为什么交流重力场会导致光速降低呢?

    这种影响是怎么发生的呢?

    这个问题引起了国际物理界的热议,每一个物理学家都很清楚,交流重力场内的光速降低,绝对是个很惊人的发现。

    ……

    王浩也清楚新发现是非常重要的,就连系统都提示湮灭理论的研究,灵感值获得了提升。

    他对此是有一定思考的。

    湮灭理论的体系就是王浩创造出来的,他自然对于湮灭力非常的了解,本质上来说,湮灭力就是空间挤压的表现形式。

    所以他对于光速的理解,是“质量单位组成的不完善形态,在空间挤压的作用下,以最高速度前进,从而不被‘湮灭’”。

    这个角度来考虑,反重力场的本质,就是制造‘空间挤压减弱’的区域。

    “如果把光看成是粒子,就是一种不完善的微观结构。”

    “如果把光看成是波,就是一大堆不完善的微观结构连成了一片,但不管是怎么理解,光都不会受到空间挤压的直接作用,或者是相互作用,因此只存在能量、不存在质量。”

    王浩已经找到了研究方向,他思考着找来了林伯涵和贝尔卡尔,后来又找来了保罗菲尔-琼斯以及自己的学生许超、陈蒙檬、海伦。

    “我决定组织一个研究团队,你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还是不参加。”

    “你们应该都已经知道,康乃尔大学的最新发现,交流重力场的环境下的光速降低了。”

    “我将会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而且已经找到了主要方向。”

    “但还是需要大家一起来研究、来思考、讨论……”

    王浩简单做了说明,他之所以找来这么多人一起研究,最主要的就是因为,很多人一起研究,就很容易出成果。

    当每个人有正确的想法时,都会推进研究的进展。

    另外,理论研究也不存在保密问题,对研究能有帮助的学者都可以参与进来。

    至于几个学生,海伦的水平已经足以加入研究组了。

    陈蒙檬相对差一些,但是培养学生的角度来说,让她参与进来,对她个人的帮助很大。

    许杰则完全是附带的。

    王浩已经对许杰是半放弃的想法了,以后许超读博可以选择张志强,去做数学计算机方向的研究,他确实不适合做纯数学的研究。

    等王浩全部说完了以后,自然没有人会拒绝加入研究组,他们对于新的研究都非常的期待。

    之后王浩就开始说明内容,“我已经找到了方向。我们的工作可以理解为,研究拓扑和半拓扑的夹层内容。”

    “这是一种纯数学的研究,也可以理解为物理理论的研究。”

    “我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新的特殊形态。”

    “对于论证波、无质量粒子,是非常有意义的……”

    因为已经找到了研究方向,王浩认为研究的难度并不高,只是需要一定的想象力。

    如果把光看成是粒子组成,也就是光子组成,他认为可以把光子的形态,看成是‘拓扑结构’,拓扑后的结构很接近圆点,却不是纯粹的圆点。

    如果拓扑结构是一个圆点,就可以理解为,和质量单位等同,可以直接被湮灭。

    ‘接近一个圆点’,自然就不是圆点,就不能够被湮灭。

    但是什么样的形态才会接近圆点,而没有成为圆点呢?

    这就是需要想象力的地方了。

    只要能够想象出这个形态,不管拓扑前具体是什么形状,都可以针对性的做出分析计算。

    ……

    王浩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做出了研究方向的说明。

    参与研究的人也迫不及待的进入到工作中。

    但是,比尔卡尔那里出了问题,他找到王浩说道,“我一个人,很难完成这么多的计算分析。”

    比尔卡尔说道,“我需要一个帮手,最好是代数几何领域的学者,而且现在的工作不是直接计算,也需要拥有想象力……”

    “也就是,年轻的代数几何学者,对吧?”

    “没错。”

    王浩思考着,马上想到了一个人,计算组的组长张鹤。

    他找到了张鹤,邀请他加入了研究组。

    张鹤自然不可能拒绝,或者说没有数学学者,能拒绝和王浩一起做研究。

    于此同时。

    首都大学的校园中,高振明和校长叶青一起走着,他们刚参加完学校的会议,叶青也是关心一下学校的新晋院士。

    叶青问起了高振明最近的研究工作,“现在代数几何方向,是数学类最受关注的领域,高院士,你可是国内最知名的代数几何专家,有考虑在超导机制方向的研究吗?”

    超导机制,也就是半拓扑微观形态方向,才是学术界关心的焦点。

    高振明听罢顿时满脸苦涩。

    他之前就考虑在半拓扑微观形态方向上做研究,也就是做简化半拓扑理论的工作。

    结果才刚起了个开头,王浩和比尔卡尔,就一起推出了一个‘弱化霍奇猜想’,把半拓扑和代数几何直接关联在一起。

    这也导致他的研究失去了意义。

    虽然国际上还没有确认王浩和比尔卡尔的新成果,但是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没有问题。

    现在让他去想方向,都是个很不容易的事情。

    如果依旧是超导机制,那么他只能在微观形态以及计算方向做研究,至于‘半拓扑’简化工作,已经无路可走了。

    “唉……”

    高振明长长叹了口气,也苦笑的和叶青说了起来。

    叶青则是安慰道,“高院士,你也不要和王浩去比,半拓扑理论本来就是他们的成果,我们可以顺着这个方向做研究,但想要超过他们,就不太可能了。”

    “我也知道弱化霍奇猜想,其实我倒是觉得,这个研究是很不错的。”

    “或许,你可以在弱化霍奇猜想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工作?”

    高振明顿时愣住了,“你的意思是,去研究霍奇猜想?”

    叶青道,“不一定是霍奇猜想,只需要在代数几何领域,做进一步的探索就好。”

    高振明思考着点点头,觉得叶青说的很有道理。

    虽然半拓扑的表达问题被解决了,但弱化霍奇猜想联系的是半拓扑和代数几何,他完全可以在其基础上,继续代数几何方向的研究。

    即便不能完成霍奇猜想问题,继续做深入的研究,联系拓扑表达也是个很好的方向。

    只不过……

    自己做研究想要有成果还是很难啊!

    高振明是有自知之明的,他确实是代数几何最顶级的专家,但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是好多年前完成的,最近几年时间,就没有什么重量级的成果了。

    这主要是因为……年纪!

    当年纪越来越大以后,了解了更多所谓‘正确的知识’,就会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逐渐失去了年轻时的‘想象力’。

    做如此前沿的研究,他需要其他的合作者。

    合作者需要有足够多的基础,也需要有创造力,最好是那种天才人物……

    高振明马上想到了最适合的人,自己的优秀学生张鹤。

    等回到办公室以后,他就干脆给张鹤打了个电话,关心了一下对方工作的问题。

    随后,高振明就问道,“张鹤,你最新忙不忙?我有个新的想法,想和你一起做研究……”

    当说出这种的话以后,高振明根本没去想,张鹤可能会拒绝的问题,因为张鹤是他的学生,正在做的也只是计算组的工作。

    他相信张鹤肯定会对理论研究感兴趣。

    但是,张鹤的反应出乎意料,他说道,“高老师,我最近没时间,因为我加入了王院士的研究组,正在研究一个介于半拓扑和拓扑之间的数学问题。”

    “另外,我是和比尔卡尔先生一起工作的。”

    “我还要兼顾计算组的工作……”

    高振明被拒绝以后,带着郁闷鼓励了张鹤一番,随后不由得咧了咧嘴。

    张鹤?

    他加入了王浩的研究组,还和比尔卡尔一起工作?

    如果有这种科研环境,确实不会对和他一起做研究感兴趣,可是张鹤是他的学生啊……

    学生出师了,怎么感觉像是背叛师长了?

    高振明都觉得自己比不上学生了,即便是他也希望能加入王浩的研究组,希望能和比尔卡尔一起工作。

    “唉~~”

    高振明再次叹了口气,他感觉自从选上院士后,一切都变得很不顺利。

    ……

    张鹤对于目前的工作环境确实非常的满意,他每天都和菲尔兹获得者比尔卡尔一起工作,正式成为了研究组中的一员。

    他希望能够研究有成果,真正在理论方向上做出贡献。

    所以张鹤成为了王浩的研究组中,最积极努力的那一个,他投入了百分百精力在工作中,针对每一个问题都会苦思冥想。

    这种努力是有成果的。

    当再一次召开研究会议的时候,张鹤听着王浩的讲解,忽然冒出了一个新的想法,他也马上发表了意见,“王院士,我们现在碰到的问题是,没办法想象出,所对应的拓扑形态具体是什么。”

    “那也许不是正常的三维形态,或许是二点五维,或者是三点五维,单单靠想象是很难的,甚至可能想象不出来。”

    “所以我们为什么不从代数几何的方向做反推导呢?”

    “一些方程所对应的几何形态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可以从代数的方向出发做数学推导。如果针对的只是比最简单拓扑形态复杂一点点的形状……”

    “我们可以以某种方式进行数学推导。”

    张鹤说的内容顿时让王浩眼前一亮,研究组的其他人也都跟着思考起来。

    比尔卡尔当即说道,“有道理!很有道理!我们可以从半拓扑的表达方向出发做分析计算,找出一种‘特例’来联系拓扑问题。”

    其他人也都反应过来。

    这确实是个可行的研究方法,比圆点复杂一些的拓扑形态,放在数学上来说,可以理解为最简单的方程加上了一个参数。

    他们可以针对进行研究,从代数角度出发走分析计算。

    研究方向就确定下来。

    整个研究组都投入到分析计算工作中,而他们的研究基础就是弱化霍奇猜想,以半拓扑表达的结论,来对拓扑形态进行推导。

    当研究真正有了方向以后,分析计算的过程就相对简单了很多,只花费了短短五天时间,他们就得出了一个结果。

    那是三组列式的表达。

    王浩看着白板上的表达内容,脸上不由得露出了笑容。

    在研究组所有人的注视下,他开始根据内容做出计算,最后得出了两个结论。

    很快,计算全部完成。

    研究也到此结束,王浩宣布结果的同时,也对于研究速度非常满意,当研究组人数变多,确实对研究有促进作用。

    好多人的想法集合在一起,就能快速找出最正确的方向。

    有关交流重力场光速降低的研究,本来是个很重大的理论研究内容,结果只花费了短短的半个月,就已经有了结果。

    “这才是科研正确的打开方式!”

    王浩叹道。

    ……

    在完成了研究以后,研究组就开始写论文,并做了简单的总结。

    之后,王浩直接投稿给了《宇宙与微观物理》期刊,论文的名称是--

    《光子研究:二点五维拓扑构架》。

第二百七十一章 论文发布,国际震动!研究的重大意义!

    西海大学,梅森数科学实验室,主任办公室。

    比尔卡尔、保罗菲尔-琼斯、海伦、张鹤等人都在,他们正在一起谈着刚完成的研究。

    比尔卡尔正连连感叹着,“这个研究实在太重大了。我都没有想到有一天,能够参与到这样的物理理论研究中。”

    “而且速度很快。”

    张鹤兴奋的说道,“我本来以为需要很长时间,没想到半个月就结束了,感觉就像是每天都有很大进展。”

    海伦纠正,“不是感觉,事实就是这样。”

    “是啊。”

    陈蒙檬也跟着说道,“我都没做什么,只是和琼斯老师一起做了一些理论数学工作。”

    保罗菲尔-琼斯则是道,“这就是湮灭理论的神奇。我们用新的理论解释新的物理现象,可以有很多的想象空间。不过我认为并不是纯粹的想象,二点五维拓扑结构的论证,很可能是正确的。”

    比尔卡尔道,“如果那种论证是正确的……很可怕!”

    他最后给了一个‘很可怕’的评价。

    即便他们都参与了研究,也不确定结论是否正确。因为他们是做纯粹的理论研究,只是以数学和物理的手段进行分析,具体是否正确还需要实验来证明。

    唯一能确定正确的就只有王浩一个人。

    王浩从外面走了进来,办公室里的人顿时都看过去,比尔卡尔马上问道,“论文投给《宇宙与微观物理》了?”

    “对,我觉得这个物理期刊还不错。”

    “什么时候发表?”

    “不出意外应该是下个星期吧。”王浩不确定的补充了一句,“如果下个星期不发表,下次我就投稿给其他期刊。”

    比尔卡尔听着点了点头。

    办公室里的其他人,则感叹的朝着王浩竖起了大拇指。

    王浩口中的《宇宙与微观物理》,说的就像是一个小期刊一样。

    实际上,《宇宙与微观物理》是和欧洲核子组织有合作的物理学术期刊,物理类期刊的影响力排名,长期都处在国际前三行列中。

    这种级别的期刊,审稿都是非常严格的,能有一篇论文在上面发布,对于作者和研究团队都是一个荣誉。

    但是放在王浩身上来说,就只是一个简单的选择而已,他投稿的内容甚至都不用审核,直接就可以在下一期插队发表。

    王浩回到了办公室以后,先是冲了一杯咖啡,坐在位置上也和其他人说起了研究问题。

    他们只花费了半个月就完成了研究,但成果是非常巨大的。

    那可不是一个小研究。

    比尔卡尔就感叹的说道,“等下个星期真正发表出来,估计会引起国际物理界的大震动吧?”

    “全世界都会跟着震动……”保罗菲尔-琼斯的语气带上了些许激动。

    他想象一下到时候的情况,浑身都仿佛要颤抖起来。

    海伦思考着说道,“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波粒二象性的解释吧?虽然只有一点内容,但完全是个新的解释。”

    比尔卡尔道,“对于交流重力场的定义也很重要,但确实比不上波粒二象性,毕竟交流重力场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而波粒二象性问题一直困扰着物理界。”

    其他人也都赞同的点头。

    他们做的是光子构架的研究,但同时,内容中二点五维的解释也带出了波粒二象性问题。

    二点五维构架,存在于三维空间可能会不稳定。

    那么如何让二点五维构架稳定存在呢?他们的解释是‘二点五维’结构可以连接在一起。

    当进行大批量光子的研究时,比如一束光,因为光子‘二点五维’结构的关联性,光就会表现出波的性态。

    反之,当进行单个光子的研究时,光就会表现出粒子态。

    这就是研究中对于波动二象性的解释。

    简单来说,就是单个光子的二点五维结构,会和其他光子的二点五维结构产生关联。

    当做群体研究时,就会受到关联的影响,让光表现出波的性质,而做单个光子的研究时,光就会表现出粒子性态。

    这一部分包含的内容并不多,最主要是因为他们无法确定二点五维结构,只是以数学做性质描述,但影响力肯定是最大的。

    正因为肯定其影响力,保罗菲尔-琼斯才会非常激动,和二点五维内容有关的数学构架,都是他所带领的小组完成的。

    他的小组就是‘量子物理组’,其他成员还包括海伦、陈蒙檬以及许杰三个人。

    其他人也有一定的贡献,但整体构架还是由他完成的。

    “只是不知道,有关波动二象性的表述是否正确……”

    “如果能实验验证就好了,只可惜,短时间可能性不大吧。”

    这让保罗菲尔-琼斯感到有些遗憾,但毕竟是理论物理的研究,无法验证也是正常的。

    这比起曾经的弦理论也好太多了。

    在研究弦理论的时候,一些复杂数学内容做出来,甚至就知道自己活着的时候,根本不可能被验证。

    现在最少还有希望……

    ……

    《宇宙与微观物理》编辑部。

    早上杜德克-穆勒到了办公室,给自己冲了杯咖啡,轻抿一口后打开了电脑,随后就注意到了一封投稿邮件。

    王浩的邮箱地址,早就被关注到了,发来的邮件会被加红。

    杜德克-穆勒看到了王浩的名字顿时变精神了,他马上打开了邮件下载了附带的论文。

    “《光子研究:二点五维拓扑构架》?”

    “这个研究针对的是,交流重力场光速降低的新发现?”

    作为国际顶尖的物理期刊编辑,杜德克-穆勒自然会关注到物理界的最新发现,正因为如此,他才会感觉到非常的震惊。

    康乃尔大学的实验组,才刚刚发现了交流重力场光速降低的现象,结果王浩这边就完成了对应的理论研究?

    不可能吧?

    杜德克-穆勒感到非常的惊讶。

    他下意识就想看看内容,随后突然想起了什么,马上就给主编雷萨尔发了个消息,“有王浩的投稿,要不要直接在我们的网站上发布?”

    很快。

    雷萨尔就亲自找了过来,他看下电脑上的论文,打开以后扫了一眼内容,发现好多都是晦涩难懂的数学,思考了一下,说道,“应该不用吧?我们的新一期只是在下个星期,和其他论文一起发表就好了。”

    “你确定吗?雷萨尔先生?”

    雷萨尔犹豫了一下,点头道,“就这样了,应该没问题。我去给王浩发个邮件。”

    其实雷萨尔也有些不确定,他让杜德克-穆勒把论文发过来,随后再仔细看了看内容,知道短时间根本弄不明白,就干脆给王浩发了一封邮件,“王浩博士,你好。

    我们已经收到了论文,请问,你急着发布出来吗?

    这里,我解释一下。因为《宇宙与微观物理》的下一期内容,就在下个星期发布,只需要再等八天就可以了。

    如果你急着发布,请务必回复邮件,我可以安排……”

    雷萨尔带着极度的诚恳解释一大堆内容。

    等邮件发出去以后,他才长呼了一口气,心里不由的暗骂起布鲁斯-普利策。

    现在好多顶尖的数学、物理期刊,对于布鲁斯-普利策都没有任何的好感,因为布鲁斯-普利策以及《数学新进展》,为了能让王浩发表论文,不断的打破学术论文的行业规则。

    上上个月的时候,《数学新进展》再次打破了行业规则,甚至把王浩的论文直接发布在主网站上,好像把《数学新进展》,当成了临时中转站一样。

    这简直就是不讲武德!

    大大拉低了学术期刊的下限,大大加剧了行业的内卷!

    想想……

    最开始王浩的论文只是被加急审核,后来则开始插队发表,而现在变成了加急发表,投稿完全不用审核,直接就放在了网站上。

    这不就是论文服务上的‘卷’吗?

    《数学新进展》给王浩直接发表的待遇,其他收到王浩投稿的期刊怎么办?

    他们也只能给予对应的待遇。

    否则王浩下一次就投稿给其他期刊了!

    那是不能接受的。

    雷萨尔有些焦躁的看着邮箱,唯恐收到一封王浩发过来的‘不满意’邮件,忍不住再次怒骂一句,“该死的普利策!”

    雷萨尔是从底层小编辑,一步步的升职成为期刊主编的,他的学术水平可不差,甚至可以说,远超一般的数学、物理博士。

    当真正关注到论文的内容时,他就知道研究针对的是康乃尔大学的光速降低新发现。

    当一点点的看下去,其中有的复杂数学看不太懂,但他还是明白说的具体是什么。

    一个上午时间,雷萨尔明白了论文的主题内容,是构架出光子的拓扑形态。

    所谓‘拓扑形态’,其实就是宇宙中光子展示出来的形态,而拓扑过程,说的是质量单位组合成光子,马上会受到湮灭力作用,从而让光子表现出了拓扑态。

    “拓扑态是一个圆点,结合一个二点五维的尾巴……应该是这个意思。”

    “在构架出光子拓扑态以后,还通过数学构架和推导得出了结论--交流重力场中的光速和场强有关。”

    “场强越高、光速越低,但相互之间并不是直接的反比关系。”

    “当交流重力场强达到百分五十,光速会下滑百分之十五左右,这个结论……”

    “还有,交流重力场强达到百分百,波粒二象性会重新被定义?”

    “这是什么结论?”

    “也就是说,百分百状态下,光子会失去波动特性?”

    “这个……”

    在看完了主体内容后,雷萨尔感到非常不可思议。

    很多物理理论给人的感觉都很不可思议,但雷萨尔觉得,眼前看到的内容,则是把不可思议扩大到了最大。

    因为,内容可能是真的!

    像是弦理论,描述了十一维度空间,当然也很不可思议,但绝大部分人都不相信弦理论,尤其有关高维度描述的内容,和现实脱离的太严重。

    王浩就不一样了,他的绝大部分研究,都能够被实验证实。

    现在的研究内容,可以相应的扩展很多内容,也许未来就能够被实验证明。

    那么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雷萨尔不知道。

    他知道的只有,不管内容是否正确,论文肯定是要发表出来的,到时候,会引起国际巨大的关注吧?

    这次的关注肯定比上一次预测粒子更火爆!

    即便是发现了新粒子,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过去几十年时间,发现的新粒子数都数不清。

    现在则是对光子的研究,而且以新的、普通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说明波粒二象性,而不是传统的‘量子论’、‘薛定谔方程理论’、‘德布罗意波长’。

    这肯定会引起国际物理界震动。

    雷萨尔想到这里,心情也就变得好了很多,低声下气的给王浩发个邮件,换来的可是如此重大的研究成果论文。

    一切都值得了!

    ……

    近一段时间里,国际物理界的好多学者,依旧在谈论着康乃尔大学实验组,有关交流重力场光速降低的新发现。

    每一个人都很清楚,新发现的意义非常重大,其中可能蕴含着新的物理规律。

    当一项全新的物理摆在眼前的时候,每一个相关的物理学家都知道该怎么做。

    几乎所有的交流重力的研究组,都准备开始相关的研究。

    有些大型的物理机构,之前没有进行交流重力的研究,也准备成立交流重力实验组,主研的方向就是交流重力场的特性。

    对于很多物理机构来说,反重力的吸引力没有那么高,但是全新的物理吸引力就太高了。

    物理学家们的毕生追求就是探索宇宙的奥秘,揭露宇宙最本质的规律。

    交流重力场,为什么光速会降低?

    其中可研究的内容就太多了,里面肯定蕴含着新物理的学问,一些物理学家很明确的说,“如果能破解其中的奥秘,足以获得诺贝尔奖。”

    “不,哪怕只是破解一点规律,都足以获得诺贝尔奖。”

    “那是全新的物理!”

    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其中的规律是不是和湮灭力关?”

    这个说法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

    现在的湮灭理论早就不是曾经了,很多学者已经认可了湮灭力的存在,并积极的投入到湮灭理论的研究中,只不过因为时间还太短,还没有重量级的成果出现。

    当有新的物理现象被发现,他们都已经磨刀霍霍了。

    这时,《宇宙与微观物理》期刊发布了一篇论文,名为《光子研究:二点五维拓扑构架》,顿时吸引了整个物理界的眼球。

    “王浩的研究组?”

    “保罗菲尔-琼斯、张鹤、比尔卡尔……下面还有一大堆致谢的名单,应该是一整个研究组。”

    “光子构架?”

    “还能研究出光子的构架……”

    当论文真正发不出来,以后有一大堆的物理学家都开始分析起内容。

    一时间,国际物理界安静下来。

    但安静,只是爆发的前戏,短短的半天时间过后,国际物理界顿时沸腾起来,“竟然还真是光子构架的描述,其中还有关于波粒二象性的表述。”

    “我看明白了,似乎是说,二点五维构架,才让光表现出了波的特性。”

    “以此,是不是能够推广到所有的电磁波,甚至是电子波……”

    “如果光子拥有二点五维的构架,那么理论上来说,所有的能量、物质,都会拥有二点五维的拓扑构架。”

    “可以肯定的是,里面有关波粒二象性的表述是全新的,从未有过的……”

第二百七十二章 为难的罗雷尔,成果造假就要被曝光了?材料大型会议

    《宇宙与微观物理》新一期内容发布以后,许多物理学家都关注到了波粒二象性的表述问题。

    物理界对于波粒二象性问题,有着不算明确的表述,常规的表述是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使得任何物质有时候表现出粒子性质,有时候又能够表现出波的性质。

    量子力学认为自然界所有的粒子,包括不带质量的光子、中微子,包括带质量的电子、原子,都能够用一个微分方程来描述。

    比如,薛定谔方程。

    这个方程的解就是波函数,它描述了粒子的状态。

    波函数具有叠加性,它们能够像波一样互相干涉,同时,波函数也被解释为描述粒子出现在特定位置的机率。

    这样,粒子性和波动性就统一在同一个解释中。

    其中牵扯到德布罗意波长的问题,解释了生活中观察不到物体的波动性,是因为德布罗意波长比可观察的极限尺寸要小很多,因此可能发生波动性质的尺寸,在日常生活经验范围之外。

    物理界的常规解释,感觉就像是对波粒二象性问题的‘强加’解析,让人感觉难以理解,碰到物理问题的时候,也基本上用不到。

    现在王浩的研究组发布的成果内容,则是以光子的拓扑构造,给出了波粒二象性全新的解释。

    简单来描述就是,“每一个光子都可以单独存在,同时也可以相互关联。”

    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二点五维的拓扑结构。

    同时,因为二点五维的拓扑结构,不能够持续停留在三维宇宙中,就需要不断的运动,才能够保证其持续存在。

    这也解释了不带质量粒子的高速运动,并拓展到微观粒子的震颤问题。

    实际上,新的解释也并不是很清晰,只是以数学框架从侧面论证了二点五维拓扑结构的特性。

    但作为一项全新的理论,对于波粒二象性的全新解释,已经完全足够了。

    由此可以推广到,绝大部分粒子都拥有二点五维结构,也说明了光子能够不断产生的原因。

    很多的物理现象中,都会有光子的存在,即便只是光的传播过程中,反射现象都是光子的湮灭到光子的产生过程。

    如果继续广义的去思考,可以推广到粒子都是相互关联的,哪怕是电子和光子,完全无关的两种粒子,都同样拥有二点五维拓扑结构。

    以此,很多无法解释的物理现象,也可以做出解释。

    比如,最经典、最神秘的双缝干涉实验。

    如果深入去思考,双缝干涉实验是很恐怖的,有好多科学家都做过双缝干涉实验。

    简单来解释,就是当存在摄像机对于光子进行观测的时候,光就不会表现出波的性态。

    反之,在没有进行观测的情况下,光就会表现出波的性态。

    那就好像是光子‘知道’有人进行观测,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态来隐藏自己。

    波粒二象性的新解释,认为所有粒子都拥有二点五维拓扑构架,也可以理解为都是有关联的。

    那么任何对粒子的观测方式,本身就会影响到实验。

    ……

    很多学者都在讨论新的研究,重点还是聚焦在波粒二象性的内容。

    这主要是因为研究内容很深奥,想要快速理解并不容易,最突出的波粒二象性问题,反倒是最开始被注意到的。

    当深入去研究论文的时候,一些着名的学者们很快就发现,波粒二象性并不是唯一的成果。

    实际上,研究真正的成果还是围绕光子的结构展开,主要则是以光子的结构研究,来解释交流重力场内光速降低的问题。

    爱德华-威腾是最快看懂论文内容的学者之一。

    作为最顶级的理论物理学家,爱德华-威腾的个人能力自然不用多说,只是在看到论文作者中,有‘保罗菲尔-琼斯’的名字,他就感到非常的郁闷。

    在湮灭理论出现以后,弦理论出现了两个‘着名’的叛徒。

    一个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来德利-帕森斯。

    帕森斯以湮灭理论为基础,对宇宙大爆炸进行了全新的解析,还否证了一些弦理论的数学内容。

    同时,还顺便狠狠的‘坑’了他一把。

    爱德华-威腾想想都咬牙切齿的,他平日里的脾气很好,对谁都是好声好气,还是觉得帕森斯实在太过分。

    另一个就是保罗菲尔-琼斯了。

    爱德华-威腾对于保罗菲尔-琼斯感到非常的可惜,保罗菲尔-琼斯是弦理论的大将,他一直都觉得保罗菲尔-琼斯是自己的接班人。

    结果保罗菲尔-琼斯转而去做湮灭理论的研究,而且连续有重量级的成果。

    眼前的论文也是一样。

    爱德华-威腾看着论文长长的叹了口气,他已经看完了波粒二象性表述的部分,只是看着其中的数学内容,就很清楚这一部分内容,很可能就是保罗菲尔-琼斯完成的。

    “保罗,是很难再回来了……”爱德华-威腾带着郁闷继续看下去。

    虽然他的年纪已经超过了七十岁,脑子转动速度早已不比当年,可以说没什么创造力可言了,但看懂内容对他来说还是很轻松的。

    “二点五维拓扑结构的表述,确实很新颖,以此就能解释很多问题。”

    “真是个惊人的理论……”

    爱德华-威腾感叹着,“但核心还是对于交流重力场的表述。”

    “交流重力场,就是降低湮灭力的作用,也就是降低空间挤压效果……”

    “在一系列构架、推导结束以后,还有和实验相关的结论……”

    这果然是王浩的风格。

    同样是做理论物理的研究,但是王浩的很多研究都有明确的结论,而不只是构架理论的数学内容。

    很多结论可以直接联系实验,正因为如此,湮灭理论才快速被国际物理界所接受。

    这是弦理论无法相比的。

    爱德华-威腾很快看懂了结论,“所以说,结论就是光速和交流重力场强负相关。”

    “场强越高、光速越低,场强达到百分五十,光速会下滑百分之十五左右。”

    “场强达到百分百,光子就会失去波动特性?”

    爱德华-威腾看着结论皱起了眉头。

    最后的结论暂且不说,因为百分之百交流重力场,暂时肯定是无法实现的。

    但是,百分之五十……似乎可以啊!

    爱德华-威腾是弦理论的领军人物,但他也很敬佩湮灭理论的研究,摆在眼前的是,一种相当精湛的理论研究,他对于研究主体是否正确也很好奇。

    他马上找到了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并联系到了反重力实验组负责人菲利普-罗雷尔,他直白问道,“关于最新的研究,交流重力场强百分之五十状态下,光速会降低百分之十五的结论,你们准备验证吗?”

    对面的菲利普-罗雷尔愣住了。

    当知道爱德华-威腾打电话找自己的时候,他还感到有些惊喜,因为相比爱德华-威腾来说,他就是个普通的实验类科研人员,学术鄙视链中肯定是处在下方的。

    可是听到电话里的内容,菲利普-罗雷尔的心情就不怎么好了,他思考着说道,“或许可以试试看?”

    然后解释了一句,“我还要问其他人,因为验证需要一些经费……”

    “另外,也不是我一个人能决定的。”

    经费,只是其中之一,技术问题才是关键因素。

    他们的研究组对外公开发布消息说,能以高温超导材料,制造出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反重力场。

    实际上,他们只能做到以低温超导材料,制造百分之五十的反重力场。

    这是现有的最高技术。

    如果是制造最高强度的反重力场,来针对光速进行检测,就不是他们一个实验组能做的了,还需要其他相关的团队进行配合。

    另外,想要详细的做检测,得出准确的数据,肯定不止是做一次实验,肯定会耗费大量的经费。

    菲利普-罗雷尔放下电话,还觉得应该拖上一拖。

    但是,和爱德华-威腾想法类似的学者有很多,菲利普-罗雷尔很快接到了一个又一个的电话。

    这主要是因为能够制造超过50%反重力强度的实验组就只有两个,一个就是菲利普-罗雷尔的实验组,另一个就是中国的反重力团队。

    中国的反重力团队发布消息说,能制造出超过70%的反重力场,他们对此是持有保留态度的,另外,研究就是王浩的研究组做出来的,中国的反重力团队做检测,不就等于自己检测自己吗?

    所以他们只能找菲利普-罗雷尔的实验组去验证。

    当被大量顶级物理学家们信任的时候,本来是个好消息,但菲利普-罗雷尔却有点想哭。

    在他看来,去验证王浩的成果,根本是得不偿失的。

    一则是耗费巨大。

    二则,需要其他团队配合,成果造假不就可能被曝光了?关键是,他们根本无法以高温超导材料,制造出50%的反重力场!

    即便是做结论的验证,最终验证是正确的,不就等于是给竞争对手做嫁衣吗?

    至于不去验证……

    那么他的实验组肯定会被怀疑,因为他们放出消息说,可以用高温超导材料,制造出超过50%的反重力场。

    这种情况下,制造50%的反重力场,并不需要耗费太多经费,验证结论也只是个小问题。

    罗雷尔顿时感觉进退两难。

    他只能希望王浩的研究是错误的,耗费大量经费验证对手的错误,似乎也是个好消息了。

    但是,损人不利己,对他们还是没有任何意义!

    ……

    当菲利普-罗雷尔还在纠结是否对王浩的结论做验证时,牛顿研究院发布消息,确认了王浩的研究组,关于弱化霍奇猜想的研究。

    这个消息,学术界已经等待多时了。

    在王浩的研究组发布了弱化霍奇猜想的成果后,因为内容非常的深奥复杂,就导致长时间没有顶尖科研机构进行确认。

    现在牛顿研究院发布的确认成果消息,也让学术界长呼一口气,他们终于有了明确的答桉。

    很快。

    普利斯顿高等研究院也确认了弱化霍奇猜想的成果。

    对外发言人还接受了采访说道,“我们组织了十三名数学家,一起对于发布的内容进行研究。”

    “我们详细的对每一个部分进行了推导论证,最终确认结论是正确的。”

    “在符合‘公式’的情况下,所对应的半拓扑结构,可以用代数几何来表达,否则就无法表达,或者只能用近似表达。”

    到此,尘埃落定。

    两大顶级科研机构对于弱化霍奇猜想的确认,也让成果真正的被国际所认可。

    王浩的研究组听到消息自然是非常的高兴,梅森数实验室特别举行了庆祝会,主角就是研究组的几个人,包括比尔卡尔、林伯涵以及罗大勇。

    三人收到了各种恭喜的声音。

    国际顶级科研机构对于成果的确认,实际上,也只是让王浩的大成果增加了一个,对于他本人来说意义并不大。

    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王浩,国际机构的确认,对于其他人还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成果以后就和他们关联在了一起,也能够以此来获得一些国际上的奖项。

    好多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弱化霍奇猜想的研究,推动了超导机制的更近一步简化。”

    “这拥有巨大的成果价值,不仅仅是数学,还包括物理。”

    “弱化霍奇猜想的数学意义重大,从半拓扑联系拓扑,就有可能解决霍奇猜想……”

    后者很关键。

    就像是高振明准备进行的研究,一些顶级的代数几何、拓扑学专家,也都对于进一步针对霍奇猜想的研究很感兴趣。

    只不过有资格进行霍奇猜想研究的数学家太少了。

    这主要是因为霍奇猜想关联到拓扑学和代数几何,能够在两个领域都有深入研究的数学家极少,而不同领域的数学家一起进行研究也是很困难的。

    大部分顶级的数学成果内容,都是由一个数学家完成的。

    数学,和其他领域不同,尤其是理论数学,是合作程度最低的科研领域之一。

    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数学学科跨度太大,相互之间很难进行理解,即便是王浩的研究组,也只是因为王浩从中协调才能够进行合作。

    比尔卡尔、林伯涵以及罗大勇,根本就无法全部理解其他人的研究内容。

    但不管怎么说,弱化霍奇猜想研究,也为数学界提供了一种解决霍奇猜想的思路。

    这才是最重要的。

    ……

    当然,对于王浩来说,不管是弱化霍奇猜想得到确认,还是最新的光子结构研究能否得到实验证实都不重要。

    他自己知道研究的正确性就可以了。

    光子结构的研究,最大的作用是对于湮灭力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而二点五维拓扑结构,才是最有价值的。

    王浩能确定的一点是,导体内部半拓扑微观形态构造,和二点五维拓扑结构的关联性很强。

    可以这样理解,某种二点五维的拓扑结构,就是粒子和粒子之间连接的纽带。

    正因为有了纽带,才让粒子构成了半拓扑微观形态。

    这也让王浩对于CA005的结构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他思考的问题,则变成了如何去以CA005的微观结构,来分析出对于研究应用超导材料有价值的内容。

    其实,王浩是有方向的,只不过收集数据,需要大批量的实验,可不止是一个研究组能完成的。

    那会是一个系统性的科学大工程。

    “只是超导材料实验组,根本无法完成全部的研究。”

    “即便人手再扩大两倍也不可能……”

    “这需要很多实验室一起完成,也需要不短的时间。”

    CA005的微观结构就是一个宝藏,想要挖掘其中的内容却很困难,需要系统性进行很多的实验,也需要海量的人手、经费。

    这个问题困扰了王浩,他确实可以申请到很多的经费,却不可能快速组建千人、万人的实验组。

    “怎么办呢?”

    王浩思考着皱起眉头,打开了邮箱以后,忽然看到了一封会议邀请邮件。

    那是国内举办的材料大型会议,主要议题之一就是超导材料。

    王浩就是超导材料研究的领军人物,自然是在受邀的行列中,他也准备去参加会议。

    之前他本来没有在意,可再仔细考虑会议,顿时就来了兴趣。

    一个实验组,确实无法完成系统性工程的超大型研究。

    如果是很多的实验组,一起进行研究呢?

    这就是个机会!

第二百七十三章 陈建林的结局,大型会议,王浩:我需要五十个亿!

    王浩对于即将举行的国内材料大型会议非常重视,因为会议关系到了科技部和材料基金会,对于超导研究各个方向的经费。

    不管对于任何的科研机构来说,经费永远都是最重要的。

    邓焕山的超导材料实验组倒是不愁经费,但其他相关的实验组,还是需要经费的。

    比如计算组,他们做理论研究,又不归属超导材料工业公司,拿的自然就是科技支持部门拨款的经费。

    另外,他希望能有更多的材料组,加入到研究中,自然就需要认真对待。

    在会议开始前一个星期,王浩就和邓焕山、傅向东等人,一起讨论了一下会议。

    之后还和傅向东单独谈了谈计算组的项目问题。

    计算组做研究的是半拓扑理论对应的双元素问题,也会进一步论证双元素组合的关联,以及更进一步的三元素组合。

    这些都是半拓扑超导机制中的基础,因为大部分牵扯的都是基础计算分析,对实验的要求并不高,需求的经费也不是太高。

    很快。

    一个星期过去了。

    王浩、邓焕山、傅向东、何毅等人,一起乘坐飞机去了东港,抵达入住酒店以后,就去了会议现场。

    这次的会议非常的重大,关系到后续几年时间,上级部门对于材料相关科研的统筹支持。

    讨论的议题包括航空材料、复合材料、精密材料、生物科技材料,也包括最重要的超导材料,等等。

    来参会的人数也非常多,材料相关的大型企业、材料研究机构,都派出代表来参加。

    王浩才进入会议现场就见到了个熟人。

    丁宗权。

    丁宗权是武钢材料院的代表,会议和武钢材料院的关系不大,他的心态也非常轻松,正和其他人一起说着、走着,随后一抬起头,就看到了王浩。

    “王浩!”

    丁宗权满脸笑容的凑过来,赶忙说了一句,“现在应该叫王院士了,恭喜啊!”

    “谢谢。”

    王浩礼貌的回了声谢,纠正道,“还是叫名字就好,最近总是被叫王院士,总感觉怪怪的。”

    丁宗权笑了笑,说道,“我也这么觉得,你这个年纪就是院士,不止是少见了。院士总感觉是七老八十的……”

    旁边有个姓张的老院士,顿时脸色一黑,他狠狠的看了丁宗权一眼,也知道姓丁的不太会说话,和王浩应和着打个招呼,就先一步走了进去。

    王浩感觉有些莫名其妙,倒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对他很热情,但刚才的老院士只是礼貌性的微笑,不仅仅是不热情,好像还对自己很有意见。

    丁宗权朝前看了一眼,不屑的撇了撇嘴,“这老家伙!”

    “怎么?”王浩疑惑。

    丁宗权发现王浩有些不解,拉着他到一旁,解释道,“张复贵,凝态物理中心的老院士,他能和你好好说话就不错了。你们的研究让他的项目没了。”

    “为什么?”

    丁宗权追加了一句,“他做超导材料研究。”

    这下王浩明白了。

    超导材料实验组研究出了临界温度超过120k,可用于工业制造的高温超导材料。

    在临界温度120k的数据面前,其他做超导材料项目的团队,手里的项目自然失去了意义。

    另外,上级部门把重点放在了半拓扑理论为基础的超导研究方向,原来的超导材料研究,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

    其中最受影响的就是那些‘传统’的超导材料专家,他们一辈子的努力都失去意义,手里的项目不可能再获得支持,想再申请项目都不太可能,几乎等同于提前结束了科研生涯。

    这种情况下,他们对王浩有好脸色才是怪事。

    丁宗权说了几句,就和王浩聊了起来,他们的共同话题就在合金材料的研究上。

    当日常闲聊的时候,自然不会讨论什么技术问题。

    丁宗权说起了上次在武钢材料院,评审项目发生的事情,话题就转到了陈建林身上。

    然后转到了东港大学合金材料实验室上。

    “你知道消息了吗?合金实验室的事情都查清楚了。”丁宗权道,“牵扯的人太多了,二十多个,我们武钢也有三个,其中问题最大的就是上次那个张小弟。”

    他说着还摇了摇头,“收受贿赂、中饱私囊,判了四年。”

    “合金实验室呢?”王浩没有关心过合金实验室的问题,但听到丁宗权提起来,还是感兴趣的问了一句,毕竟和自己关系很大。

    丁宗权叹气的说道,“我是真没有想到,陈建林居然胆子那么大,骗经费、实验造假,查出了七个项目,牵扯了过亿的资金啊!”

    “我原来还觉得陈建林是个人才,也帮他争取项目……也幸好没和他过多接触……”

    丁宗权说的都直摇头,他自认为和陈建林关系不错,事情爆出来才知道,陈建林有这么多问题。

    如果和陈建林关系再好,会发生什么?

    到时候,陈建林可能就会利诱他,让他帮忙做一些事情。

    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丁宗权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把持住,毕竟他不是个圣人,而以他在钢铁行业的地位,能轻松帮陈建林争取千万以上级别的项目。

    不敢想象啊!

    丁宗权想着都有些后怕,他继续说道,“陈建林被没收非法所得,还被追缴、罚款,最后判了八年,还不只是他一个人,他们实验室一共有五个。”

    “剩下最严重的就是周晓龙和马文钧,马文钧还有个泄漏机密未遂,也判了八年,好像还牵扯到海外资金,他判的是最晚的。”

    “周晓龙……”

    丁宗权说起周晓龙忽然笑了出来,“这个周晓龙,我还特别关注了一下,很有意思,他帮陈建林做事,也牵扯到数据造假之类,结果就只拿了几十万,后来好像还有个一百万,但就和项目没关系了。”

    “才几十万?”王浩听到这个数字都惊住了。

    他感觉陈建林也太不是人了,牵扯到过亿资金,怎么也算的上庞大了。

    结果就分给周晓龙几十万?

    丁宗权也笑了出来,“我是听合金实验室那边说的,他们有个研究员,我认识,周晓龙是陈建林的学生,家庭条件也很不错,他的问题还有个博士论文造假。”

    “这个人感觉就是没有脑子,对陈建林真是一心一意,最后也判了五年。”

    王浩听着点了点头。

    他仔细想了一下,周晓龙确实是那种没有脑子的人,估计就是因为‘忠心’,才会受到陈建林的重视,甚至为此还帮周晓龙造假博士论文,拿到了博士学位,还留在实验室担任了研究员。

    王浩和丁宗权说着也进入了会场。

    这天的会议并没有开始,他们就是进去打个卡、领个身份牌,了解一下会议流程。

    等进入会场以后,王浩又碰到了好几个熟人,也包括航空材料院的几个人,见到以后自然少不了一番寒暄。

    王浩就是超导材料的领军人物,也是世界最着名的科学家,到了现场自然成为了焦点。

    好多人都主动过来打招呼、认识一下王浩。

    其中也包括一些超导领域的人物,比如,科学院材料所的杜建华,首都大学基础科学中心的汪承林。

    实际上,王浩和这些凝态物理专家、超导专家关系远远谈不上好,但面子上还是要过去的,都是同一领域的学者,自然也要应上一声。

    但是,很明显。

    和张复贵的态度类似,好多的超导领域的学者,最多就是给王浩一个笑脸而已,反倒是他们集中在了一起,谈着超导会议相关的话题。

    话题自然也少不了王浩。

    超导学者们的圈子主要围绕两个人,一个就是科学院材料所的杜建华,另一个就是首都大学基础科学中心的汪承林。

    这些学者对于王浩都很有意见。

    一则是王浩的研究,让超导凝态物理以及超导材料的研究都成为了过去式,他们手里的项目,几乎全部受到了影响。

    同时,好多小的超导机构,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超导材料研究,甚至连申请项目的方向都找不到,近来的日子自然很不好过。

    哪怕是来参加材料会议,他们也知道主要方向还是半拓扑理论为基础的超导研究。

    超导凝态物理的研究成为了过去式。

    但是他们的学术水平有限,又不是代数几何专家,就很难做半拓扑理论相关的研究,更不用说申请超导材料研究的项目。

    所以他们以后也很难申请到经费,有些人甚至都觉得,马上就要面临失业了。

    他们对于王浩都是同仇敌忾,就只能围在汪承林和杜建华身边,不断诉说着研究上的郁闷。

    这倒是让汪承林和杜建华感觉很不错。

    虽然他们对于王浩也没什么办法,但最后能够争取到同领域学者的支持。

    他们感觉好像是成为了超导领域的领军人物。

    至于王浩……

    他也只有自己的研究,根本得不到超导行业内的支持。

    ……

    会议正式开始。

    前面两天都是进行的其他议题,王浩参加了一个上午的会议,发现都是合金、钢铁、生物材料相关的内容,就干脆没有继续参加,而是到周边转一转。

    虽然在东港生活了八年多时间,脑子里的记忆也很不少,但因为绝大部分是在学生时代,手里没什么钱,自然也没有太多游玩的体验。

    现在他有了空闲,就去了东港的一些着名景点转转。

    一直等到第三天的时候,他才正式参加了会议。

    这时候,议题就进入到超导研究中。

    超导研究是最受关注的议题,主要就是因为半拓扑理论,以及超导材料实验组的成果。

    临界温度超过120k的工业超导材料,已经能够应用在很多领域,说超导进入了新时代一点都不为过。

    不管是科技部还是科学基金会,都在半拓扑理论,以及相关的超导材料领域给予大力的支持。

    在会议正式开始前,好多学者就讨论着,“基金会材料部对超导研究的支持预算,就超过二十个亿吧?”

    “二十个亿?那肯定说少了,我听说这个领域,最低也超过三十个亿。”

    “一年?”

    “当然了。”

    科学基金会材料不针对的是所有材料的研究项目,单单是超导领域的研究,能够支持三十个亿,确实已经很不少了。

    只不过想要申请经费项目很不容易,因为主要支持方向,是半拓扑理论以及相关的超导材料研究,凝态物理以及传统的超导材料研究,就很难获得支持了,即便获得支持也很难申请多少经费。

    会议正式开始。

    在科技部材料司、科学基金会材料部的领导,分别做出了会议报告以后,就轮到一些大型实验组负责人以及学者上台。

    这时候,上台的负责人和学者,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介绍自己的项目,或者是准备研究的方向,以便说服上级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

    大型的实验组肯定最先上台,汪承林就第一个上去了。

    他满是自信的说起了研究方向,“我的实验组准备做超导机制研究项目,以凝态物理关联半拓扑理论。”

    “我们准备从电子波角度出发,来研究超导微观形态和电子波之间的关系……”

    “根据王浩院士的研究成果,我们已经知道单介质金属的半拓扑微观形态……”

    汪承林明显是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他说明的研究方向就是以传统的超导凝态物理,去联系半拓扑理论。

    如果能打通双方的关联,就可以让超导机制更进一步,毕竟传统的超导凝态物理研究了几十年,有很多相关的成果,肯定可以推进完善超导机制。

    汪承林不只说了研究方向,还说了实验准备以及整体的项目规划,仔细听一下,分析其研究过程就知道,他的项目最低经费需求也在两亿以上。

    “汪承林真是狮子大开口啊!”

    “一下子就要两个亿……”

    “不过也很正常,基础科学中心原来的项目被卡了,那可是1.8亿的项目,现在还要在申请一个……”

    “而且他的方向很好,联系传统的凝态物理与半拓扑理论,肯定会得到支持。”

    汪承林的水平确实不差,研究方向还是被认可的。

    王浩也同样认可。

    他觉得汪承林的方向很有意义,上一次见到汪承林,也是在大型学术会议上,对方就有意研究沟通凝态物理和半拓扑理论。

    当时王浩觉得自己也可以开启相关的研究,但后来他并没有在继续,因为已经能够凭借理论研究出超导材料。

    但是,王浩并不认为,汪承林能申请下来项目。

    因为……

    他正准备申请一个,沟通超导凝态物理与半拓扑理论的超大型项目,其核心就在于,研究CA005的半拓扑微观形态。

    这个项目需要的不是一个实验室,是很多实验组一起进行研究,需要的经费也是海量的。

    所以只能说声抱歉了。

    下一个是杜建华。

    杜建华是科学院材料所的超导材料专家,他说明的研究方向和汪承林非常类似,但还是有新颖之处的。

    这主要是因为,站在杜建华身后的是科学院超导重点实验室,他们有足够多的人才,足够多的超导凝态物理以及材料研究经验。

    杜建华做出了方向说明后,还明确表示会和基础科学中心进行合作。

    显然。

    杜建华和汪承林私下里达成了一致,他们拿出了很好的方向,又可以合作进行研究,同时,拥有丰富的科研实力,申请大项目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杜建华做完了报告,下台的时候满脸都是笑容。

    甚至,他还得到了会场内热烈的掌声,都是那些‘同阵营’的超导相关学者。

    虽然杜建华和汪承林申请的项目和他们无关,但最少杜建华和汪承林代表的是‘传统超导阵营’,能申请到大项目,就是‘传统超导阵营’的胜利。

    之后,王浩走上了台。

    王浩自然是非常受关注的,但台下的‘同行们’,对他多少都有一些意见。

    他确实是引领超导技术变革的人物。

    但是,他的研究却让好多同行失去了项目、失去了经费,甚至都不知道该做什么研究,有的甚至连工作有保不住了。

    自然。

    王浩也很难受到多少真诚的欢迎。

    面对一众‘不怎么欢迎’自己的同行,王浩微笑的站在台上,随后澹澹的说了一句,“我准备申请个理论项目。”

    “需要五十亿经费!”他说着伸出一个巴掌。

    全场愣住了!

第二百七十四章 各怀心思,导弹反拦截变轨喷射器!

    一个巴掌……

    五十个亿经费?

    会场内响起了一片喧哗之声。

    王浩是被会议特邀的学者,他其实不是作为项目组负责人或者实验室、企业代表来的,而是特别要讲来做超导研究以及方向性的报告。

    会场里的人都没有想到,王浩走到台上第一句话就是要经费,而且一开口就是五十个亿。

    这个数字实在很有震撼力。

    汪承林、杜建华是大型实验组的负责人,他们刚才上台也讲了项目的问题,并没有谈到具体的经费,但预估也是一、两个亿。

    研发经费超过一个亿,已经算的上是重大项目了。

    王浩一开口就是五十个亿,已经超出了单一科技支持部门的总预算。

    科学基金会肯定是拿不出来的,他们对于超导研究支持的总预算也不可能达到五十个亿。

    类似的重大项目只能是最高领导组审批,要召开特别的项目会议,由国家财政部门、科技部门指定拨款。

    这已经超出了会议的决定范畴。

    哪怕会场内所有的官员代表、学者都认可王浩的研究,也无法决定审批如此重大的项目。

    在一阵哗然声之后,会场内顿时变得安静下来,他们都有些不太明白,为什么王浩会在这个场合,说起如此重大的项目。

    正常来说,类似重大的研发项目,因为需求的经费太高,就和大型粒子对撞机、顶尖大工程类似,首先是要进行论证,召开特别的会议,然后由科技部审批,后续再讨论展开进行。

    在这里说,有什么意义呢?

    好多人都带着好奇的眼神看向台上。

    王浩略微停了一小会儿,开口就定了个基调,“这个研究,经费只是一方面。”

    他解释道,“我们在超导材料的研究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

    会场里的人都明白意思,他说的是超导材料实验室,研发出了可用于工业的高温超导材料。

    王浩继续道,“其中有几种材料都很有价值。”

    “我们了解每一种材料的元素构成、临界问题,也包括其他的一些物理性质。”

    “我们的的研究就是以此为基础,来联系半拓扑理论。以实验数据去沟通理论机制,以此对于超导的理论以及应用研究进行拓展。”

    “这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

    王浩简单的解释了一下。

    在座的好多人都是超导领域的顶尖学者,其他也是学术界、科技部门的官员以及相关人士,他们跟着仔细一想就明白过来。

    因为已经有了几种可用于工业的超导材料,就可以制造出的材料为基础,凭借其物理特性以及实验研究数据,来联系半拓扑理论的内容,从而推导出一些新东西。

    现有超导材料的研究,凭借的也是半拓扑理论,但理论只是一个方向,材料研究会有很多不确定性。

    一种材料为什么会具有高温超导以及其他物理特性,可不是一个半拓扑理论就能解释清楚的。

    毕竟,半拓扑理论暂时无法论证的复杂元素组成物质。

    所以再以制造出来的复杂材料,反推理论相关的内容,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只是……

    想真正研究出有意义的内容,也不一定能有成果?

    有些顶尖的超导学者们,思考着研究上的问题,觉得还是有些不确定。

    根据已有材料的特性,结合基础理论,希望能研究出进一步的理论内容,确实是个可行方案,但却不一定能有成果,而且很大概率是没有成果的。

    这主要是因为其复杂性。

    半拓扑理论之所以只能论证双元素组合,就是因为计算分析的复杂性,再进一步的三元素,就已经复杂到让人头皮发麻,四元素根本是想都不用想的。

    那么面对十几或更多原子组成的物质,只是根据其物理及其他特性,再根据基础理论,就能有成果吗?

    其中的不确定性太高了。

    他们当然不知道,王浩已经确定了一种材料的半拓扑微观形态,其中缺少的就是这部分。

    当然,王浩肯定不会在会议上全部说出来,他的目的也不是说服其他人支持项目。

    五十亿经费,说出来似乎是很多,但经费对王浩来说从来都不是问题。

    只要是正常的去申请,经费批下来只是时间问题。

    不管是科学基金会、科技部,还是大型的企业,甚至是最高领导组,都会支持他的研发。

    五十个亿,并不是多么大的数字。

    即便只是超导工业公司,未来都可以源源不断的投入经费支持他的研发。

    王浩认真说道,,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的项目,需要的不止是经费,还有大量的人手、设备,还有海量的实验。”

    “我们需要很多实验、收集很多数据,并不是一个实验室、两个实验室就能完成的。”

    “另外,实验也不局限于超导理、机制领域,我们也需要进行一些其他的材料特性分析。”

    “所以需要很多的实验团队共同完成……”

    当王浩说到这里的时候,会场内很多人都明白过来。

    一个系统性研究的大项目,需要进行很多的实验、研究,单独一个实验室根本完成不了,就肯定需要其他的实验团队配合。

    如果没有其他的实验团队配合,就只能去建立一个超大型的实验团队,需要的人手也许是几千、上万人。

    显然。

    只是为单独一个项目,建造这样的实验机构是得不偿失的,因为单独创建机构本身,需要的花费就是天文数字。

    另外,即便有足够的经费,短时间也招不到足够的人才。

    会场内好多人忍不住讨论起来,“也就是说,王院士是要申请一个超大项目,但这个项目,他们自己根本完不成,需要好多其他的团队配合。”

    “研究肯定是以他的团队,也就是超导材料实验室为中心?他们还有反重力团队也能配合,而其他团队,也会分配一些实验工作。”

    “这不就是主项目和次项目?”

    “也可以说,是联合其他实验室一起做研究,不一定是主次项目。”

    “但总归,整个项目是主团队管理的,其他实验室就是配合,分配实验任务……”

    “异想天开了吧!”

    最后一句是汪承林小声都囔出来的,他正和杜建华坐在一起,也针对的讨论起来,“反正我的团队肯定不加入项目,别管是五十亿还是一百亿,即便是一千亿,我们也不加入!”

    “我也一样!”

    杜建华肯定的点头,“记得最初王浩做交流重力研究,我们也根本没考虑合作,更不用说,现在的理论研究了。”

    “加入项目,不就是做次项目吗?研究受制于人,实验都是分配过来的,研究还是要自己做,才会自由……”

    汪承林认可的点头,“是啊,即便是做几千万的小研究,最少自由啊,要是加入王浩的项目,就是分配任务,即便最后有成果,也都是他们材料实验组,和其他团队都没关系,最多就只成果加个机构名字。”

    杜建华道,“是啊,有什么意义?那不就等于是给别人打工,经费、研究都受制于人……”

    他说着还不断摇头。

    虽然国内超导领域的实验机构,项目经费大部分都来源于科学基金会,但他们也只认同科学基金会的统筹项目方向。

    如果加入了王浩的项目,就等于头脑又多了一个‘上级’,研究也失去了自由度。

    “根本得不偿失!”

    “我们本来就是数一数二的团队,为什么要加入其他人的项目……”

    “异想天开啊!”

    “即便是王浩也不行……估计也没几个团队会加入,放心吧,这个项目进行不了!”

    “项目批下来也没意义,我感觉方向还是不确定,即便理论说的通,但半拓扑理论已经很清晰了,难道还能更进一步?”

    “应用上也一样,都已经制造出120K的材料,还能制造出150K,200K?”

    “不可能的!”

    “项目根本没多大意义……”

    最后谈的是超导的发展问题,其实不止是杜建华和汪承林这么看,好多人都是这么看的。

    现在已经有了半拓扑理论,弱化霍奇猜想的研究,让理论更进一步简化,但简化也只是数学计算分析领域,实际上并没有质的突破。

    应用上来说,已经制造出超过120K可用于工业的高温超导材料,后续再想有进步就很难了。

    好多学者都认为,超导材料也是有瓶颈的,也许后续几十年、上百年都无法再进行突破。

    常温超导,暂时依旧只存在于想象而已。

    汪承林和杜建华你一句、我一句,都表示自己对项目没兴趣,觉得王浩是在异想天开,他们否定项目、否定方向,也断言自己不会加入到项目中。

    他们倒是没有质疑项目是否能申请下来。

    这是王浩开口说起的项目,他他的个人影响力,审批肯定是没有问题的,甚至可以说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现场的反应和他们的说辞完全不同。

    当王浩说完了所有内容以后,会场内顿时响起了极为热烈的掌声,鼓掌最激烈的,就是一些中、小型实验室的代表。

    他们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

    不是每一个团队都是大型实验室,国内能说是大型超导研究中心的,就只有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心、基础科学实验室以及科学院超导重点实验室三家。

    即便是邓焕山的超导材料实验组也差的很远。

    对于中、小型的超导团队来说,能加入到五十亿大项目,分到一些经费也是很好的。

    一则是因为经费确实吸引人,加入到项目中,最少能获得不少经费,至于配合研究,根本就不是问题,好多团队做项目,目的本来就是经费,而不是要做出什么重大研究。

    另外,因为半拓扑理论以及新材料成果,好多团队都快‘活不下去’了。

    当生存都出现问题的时候,加入超大型项目分到经费,就是个超级好消息。

    ……

    会议的剩余时间里,傅向东也上台说了一下计算组的工作,并谈起后续的研究方向。

    他的上台就是为了说明一下,代数几何组的工作方向,也顺带露个脸为后续申请经费打下基础。

    傅向东走下台以后,又有个实验组代表上台,只是说了十几分钟就下来了。

    之后上午的会议结束,好多人就围在了王浩身边,问起了他说的‘五十亿’项目问题。

    一些中小型实验团队的负责人,很干脆的表示,“王院士,我的团队要加入项目!”

    “也算我一个,实验室几十号人,以后就听王院士的了!”

    “你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绝对没有二话,王院士,我们团队也是有实力的……”

    这时候,杜建华、汪承林就感觉被孤立了,两人站在一起远远的看着,都表现的很不甘心,“这些人怎么就没有骨气呢?还加入项目,给别的团队做次项目,有什么意思?”

    “说起来,王浩做的研究,好像和我们申请的也类似啊,会影响到我们吗?”

    “可能会吧?”

    “管他呢!反正我肯定不会加入,即便王浩亲自来说,我也直接拒绝,我们基础研究中心完全能够独自做研究。”

    “我们也一样!”

    汪承林和杜建华对视一眼,脸上都写上了坚定,并表示即便申请不了新的项目,也不会加入到王浩的研究中。

    两人一起走出了会场。

    等到了外面分开了以后,汪承林不由得轻呼一口气,仔细想了想,肯定了自己刚才的表现。

    他刚才说的和心里的想法完全不一样。

    不加入王浩的项目?

    开什么玩笑!

    如果新项目申请不下来,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就没有了超导相关的大项目。

    另外,加入王浩的项目有益无害,他们还能够以此来对于超导新方向的研究更加了解,同时还可以拿到不少的经费。

    五十亿的项目啊!

    基础科学中心是国内最大的超导研究团队之一,加入到项目中,也肯定是最大的团队,拿到最多的实验工作。

    即便只分到总经费的十分之一,也会有五个亿的资金。

    汪承林很认真的想着,“新项目申请不下来,就加入王浩的项目。”

    “即便是项目申请下来,也可以考虑一下……”

    “杜建华那个家伙真是傻啊,竟然还不加入,最好是这样。到时候,我的团队就是最大的合作方,肯定能分到更多的实验工作和经费。”

    “等有了研究成果以后,我们的贡献不说第一,也能有个第二吧?到时候,也许成果上还能有我的名字……”

    汪承林满是期待的憧憬着。

    另一边。

    杜建华和汪承林的想法同出一辙,他也念叨着,“这个汪承林,真是脑子有病,还骨气?还自由?有经费才有自由!”

    “也幸好啊……”

    “我们拥有丰富的人才储备,加入项目中,肯定能拿到大量经费,到时候……”

    ……

    王浩来参加会议的目的,就是找个集体的场合,说明一下研究方向,并说服其他实验团队,一起加入到系统性研究中。

    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当天就有好多实验团队负责人找上门,拍着胸脯表示一定会加入项目中。

    更甚至……

    晚上回到酒店的时候,他还连续接到两个电话,一个是来自汪承林,另一个是杜建华。

    两人都说明白天人太多,没办法和王浩详细的说,但是只要项目申请下来,基础科学中心(科学院超导重点实验室)一定会加入其中。

    王浩都感觉怪怪的,他也没有多想,两家最大型的团队决定加入肯定是好消息。

    更多的团队加入,才能更快的进行实验,收集到更多的数据来完成研究。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王浩继续参加会议,只不过内容大部分和他没关系了。

    后续的会议讨论的都是政策、方向性的问题。

    最后一天的内容很有意思,是确定两个超导的应用项目,一个是电力相关的‘超导储电工程’,另一个则是组建超导电动机研究组。

    后者只是个应用性的小研究,只要有材料供应,慢慢的研究完善就可以了。

    前者则是国家级的重大科技项目,直接关系到国家电力的存储、供给平衡问题。

    在参加过材料会议后,王浩并没有直接返回西海,因为他收到了邀请,前往航天工业三区观看新设备实验。

    这种新设备是以王浩的数学研究为基础,加装在导弹上以便让导弹具有反拦截能力。

    第二天王浩等待了航天工业三区派来接待的人,随后他们乘坐飞机去了西京市。

    在走出了西京机场以后,他就坐上了一辆军车,去往航天工业三区,位于西京周边的实验基地。

    那里将会进行一次导弹反拦截实验,是利用最普通的测试弹,进行常规反导体系的反拦截,直至导弹击中目标。

    普通导弹针对反导体系的反拦截过程,利用的就是航天工业三区下属137所,设计出的一款加装在常规导弹弹头下方位置的反拦截辅助装置--

    导弹反拦截变轨喷射器。

第二百七十五章 反拦截实验失败,计算复杂?王浩:这不是很简单吗?

    航天工业三区实验基地,处在远离城市喧嚣的荒山中,汽车开了有两个多小时,才到了实验基地前。

    有接待人员打开了车门。

    王浩迈步走出了车子,就看到一群人迎面走过来。

    走在最前面的是个六十多岁穿着衬衫军裤的老人,头发稍稍有些花白却显得精神奕奕。

    老人走过来以后,双手紧紧的握住了王浩的手,满是热情的说道,“王院士,可算是把您等来了。”

    旁边人员介绍道,“这是三区负责人赵兴利院士。”

    王浩点头笑道,“赵院士,您太客气了。”

    之后旁边人员有帮忙介绍其他人,站在赵兴利旁边的就是137所主任研究员郑国锋。

    郑国锋对待王浩甚至比赵兴利还要热情,他拉着王浩的手,有些激动的说道,“您可是让我们的导弹拦截技术大大提升啊!”

    王浩知道自己的数学研究,和导弹躲避拦截有关,但他依旧不知道具体情况,就问道,“你们研究出了什么?”

    “变轨喷射器!”郑国锋道,“准确的说,是叫导弹反拦截变轨喷射器。”

    “我们是根据您提供的数学方案,来实现反拦截的变轨。”郑国峰说的有些得意,“我们制造出一种变轨喷射器,重量只有十公斤左右,可以加装在弹头后方,在距离目标五十公里,也就是导弹最后路径时,就能起到反拦截作用。”

    郑国锋说着,就拉着他一起进了实验基地。

    他们边走边聊。

    赵兴利、郑国锋和王浩一起走在最前面,其他人则是跟在后面,也不断的看向王浩,“王浩院士,可真是年轻啊,这次算见到真人了。”

    “我一直在新闻上看到,感觉他本人比新闻上年轻,这么年轻,就已经……”

    “那可比不了!”

    “王浩院士做的那些数学研究太有价值了,就直接能设计出新装置啊!”

    “那些就只是他的一个小成果,没看到新闻上说,他最近的研究可是光速,解释光速降低的问题,根本想都不敢想。”

    “我都没有见过什么反重力研究,人家的研究可比我们的高级多了……”

    前面的赵兴利和郑国峰,一起给王浩好解释着他们的成果以及马上进行的实验。

    他们制造出一种可以加装在导弹上的反拦截变轨喷射器。

    这种变轨喷射器加装在导弹的弹头后方,也就是导弹的中间部位,和导弹一起共享雷达数据,并拥有独立的电子系统,还带着三个爆发式喷气口,用于临时喷气改变弹头方向。

    因为是加装在弹头的后方,起作用是在后方的弹身脱离之后,差不多是距离地面五十公里左右。

    “这个高度,一般的反导系统无法拦截。”

    “比如,国际上知名的爱国者,打击高度也不会超过五十公里,正常应该是在三十公里左右。”

    “变轨喷射器可以共享导弹雷达数据,在检测有反导弹头接近,就会有一个喷气口爆发,以此来改变方向。”

    “后续的十公里则是做路径修正,但是会存在偏差……”

    郑国锋说着有点无奈的摇头,“我们不管是怎么修正计算方式,路径都会存在偏差,如果是在三十公里高空拦截,倒是不会影响击中目标,但偏差还是存在的,会影响到导弹的精度。”

    “如果是在十公里高空,可能就会出现问题了,因为导弹旋转后单个喷气口的动力,有时候会弱一些,有时候会强一些,路径修正就没有那么准确。”

    王浩理解的点头道,“存在偏差也是正常的,因为其中有些是近似计算,不可能完全保证准确性。”

    郑国锋的眉头松开一些,顿时有种被肯定的感觉。

    因为实验是在中午一点进行,王浩还是先在实验基地转了转,参观一下各项设施,还有制造好的设备。

    赵兴利发现王浩对于军事设施很感兴趣,还带着他去了三十公里外,去看了一下正处在待命状态的防空导弹。

    他还介绍说,“我们准备实验的是常规中程导弹,打击方向就在远处那边标靶区域。”

    “导弹的精度已经很高了,正常偏差不超过二十米。”

    “不过您请放心,导弹携带的是空壳弹头,里面装的是沙土,不会爆炸,即便是实验出现意外,也不会威胁到安全。”

    王浩听着点了点头,他还真是有点担心出现偏差,结果一个导弹在自己身边爆炸。

    那就实在太惨了。

    等回到实验基地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王浩快速解决了午餐,就差不多到了实验的时间。

    他被安排在了一个山头上,旁边的山洞里,还有一些设备和好多个屏幕,明显是专门观察导弹实验的。

    王浩站在了山顶上。

    郑国峰就站在了旁边,说道,“这里距离靶场有二十公里左右。今天的天气很不错,如果实验成功,导弹没有被拦截,下坠打击时,我们是能看到的。”

    “那我还是真是期待了。”王浩笑道,“还从来没有看到过真正的导弹打击呢。”

    “这次您可以看的很清楚。”

    郑国锋说完就去忙了,变轨喷射气是137所的成果,他当然会希望实验成果,尤其还邀请了王浩前来观看,失败就实在太丢脸了。

    他还是有些信心的。

    他们已经进行过两次实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只是最终精度差了一些。

    这次再对控制代码进行了修正,也是希望精度能够提升一些。

    很快。

    时间已经到了一点钟,里面已经能听到指挥员的喊声,“准备!”

    “3、2、1……”

    “发射!”

    指挥员发出指令,是让实验导弹正式发射。

    中程导弹有很多的有点,包括发射迅速、打击迅速、拦截困难,从发射到集中目标,一般就只有十几分钟。

    这次进行实验的导弹,飞行时间也只有十三分钟。

    王浩就一直在原地等待着,时不时的看向空中,一片蓝天白云,再加上连绵不绝的山景,倒是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

    在不断的期待中,就听到勐然一声响。

    远处肉眼可见出现了火花,防空导弹正式启动,导弹尾巴坠着白烟,朝着空中飞了过去。

    旁边的赵兴利还解释道,“防空导弹自动预警,拦截高度为二十五公里,我们是看不到的。”

    王浩听罢稍稍有些遗憾。

    很快。

    耳畔就想起了嘈杂的声音,一个小黑点透过云层,朝着左侧快速坠了过去,但只看下坠方向,明显就不是靶场。

    小黑点还慢慢的修正方向,结果从头顶高高的经过,好半天就听到后方传来一声微弱的碰撞声。

    王浩完全愣住了,随后心里一阵的后怕。

    虽然导弹命中的位置和自己距离很远,也只是高高的从头顶经过而已。

    但还是很危险啊!

    赵兴利早就反应过来,他脸色发黑的看着指挥基地,在转头和王浩对事实顿时非常的尴尬。

    毫无疑问,实验失败了!

    导弹确实完成了反拦截的工作,没有被防空导弹击中,但显然最终击中的位置,和目标偏差甚至有几十公里。

    这已经不能说是偏差了,完全就是脱离正常轨迹。

    身后一群人都走了过来。

    郑国锋小跑式的冲在最前面,满脸尴尬的说道,“反拦截成果了,但不知道怎么回事,偏差太大了。”

    赵兴利扯了扯嘴角,不由说道,“那还能说是偏差吗?老郑,这是失败了啊!”

    “失败了,还是计算的问题……”

    其实一次失败没什么大不了,变轨喷射器毕竟是一款全新的设备,而且是导弹反拦截的辅助装置,从研发到技术成熟,肯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也要经过很多次的实验。

    可最主要是,偏差的有些太过分,完全可以说是实验失败,而且还是发生在王浩眼前。

    针对这次的实验,不管是137所,还是航天工业三区,都对于这次实验很有信心,正因为如此,才邀请王浩前来观看,结果却一次巨大的失败。

    这才是尴尬的地方。

    王浩刚才感觉稍稍有些后怕,但最少现在是安全的,他还是露出了笑容,“不管怎么说,我也算是看到了导弹打击,也不算白跑一趟。”

    郑国峰顿时更尴尬了。

    实验失败。

    一群人返回了基地,路上也在讨论着实验问题。

    郑国峰一直不断的说着,“肯定还是和计算有关。”

    “我们上次对于计算方式进行了修正,但是没想到会出现这个问题。”

    “之前的偏差还是有些大,精度最高的一次,也偏差了超过五十米,但这一次真是奇怪了,直接偏差了几十公里。”

    赵兴利再次强调,“老郑,那已经不是偏差了。”

    郑国锋被说的满脸通红,最后只能吐出两个字,“好吧。”

    等回到了实验基地以后,郑国峰也不在意丢脸问题了,他赶紧拉着王浩说起了计算问题。

    王浩所做的数学工作,指出了一条导弹修正的主方向路线,但真正牵扯到应用的时候,还是有很多需要计算的内容。

    比如,喷气口力度控制。

    喷气的动力是靠高压气体燃烧支持的,喷气口的大小决定了所制造的动力。

    另外,喷气口产生的动力,还要联系导弹的路径,而且还牵扯一个方向控制。

    其中牵扯的计算是极为复杂的,他们把大部分工作都投入到数学计算中。

    这些数学计算还要转化为代码,让变轨喷射器所携带的电子设备,结合雷达数据自动做出计算控制。

    郑国锋拉着王浩仔细的说了起来,还说写了他们整体的设计以及详细的计算方式。

    王浩耐心的听着。

    他发现最复杂,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一个是方向控制,另一个是喷气口大小控制。

    但最不确定的依旧是和导弹相关的计算,其中就牵扯到需要近似计算的NS方程问题。

    “计算机会对方程做出近似计算,但有时候,可能会出现偏差过大的问题。”

    “我们的计算方式并没有那么严谨,尤其是方向校正上就更容易出现问题。”

    “这个问题决定了最终精度。”

    “我们之前进行过几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肯定会让导弹的精度受到影响。”

    “我们是希望提升精度、降低影响,但是……”

    郑国锋说着摇了摇头,“还是计算方式有问题,实在是太复杂了”,他觉得解释的不明确,还拿出一张白纸写了三组方程,“就像是这样的方程,要自动做近似计算,得出的数值有时候会存在很大偏差。”

    王浩拿起了白纸仔细看了三组方程,愣了一下道,“就是这种方程?不是很简单吗?”

    “……啊?”

    郑国峰听的愣住了。

    旁边的其他人也愣住了,类似方程的自动计算问题,难住了137所,甚至也包括136所,以及其他航天工业旗下的研究机构。

    他们被这个问题困扰了有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的时间,可以说自从开始研究以后,他们就在为自动近似计算的问题所困扰,一直到现在依旧在不断修正后台计算代码。

    结果到王浩这里……

    很简单?

    ……

    王浩确实认为很简单,因为就只是一些偏微分方程组。

    在完成了NS方程的研究以后,他可以说就是这方面最顶尖的,没有其他学者可以相比。

    虽然方程看起来很复杂,但他看到方城的第一时间,已经想到了好几种做近似计算的方法,而且每一种近似度都非常高。

    另外,他做过好两个以NS方程近似计算为核心的计算机项目,也知道什么样的方式,能让计算机的计算最接近实解。

    所以他认为非常的简单。

    之后王浩简单做了解释,说起了手头上做过的几个项目,“虽然方程存在差异,但计算方式还是可以参考的。”

    “我不能确定最好的计算方式是什么,但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

    赵兴利眼前一亮,顿时说道,“不然这样,王院士,我们进行项目合作,你来帮我们设计一种计算方式,我们提供经费……”

    “这倒不用。”

    “啊?”赵兴利有些不明白。

    郑国锋还以为王浩不愿意帮忙,马上这样带着恳求的语气说道,“王院士啊,我们被这个问题困扰很久了,您帮帮忙……”

    王浩道,“郑教授,您误解我的意思了,我不是不想帮忙,而是不需要做什么项目。”

    “这个问题很简单,我研究一下就能解决了,根本不需要再回去想办法。”

    郑国锋再次听愣了。

    赵兴利也是目瞪口呆,“王院士,您不是开玩笑吧?”

    王浩摇头道,“这种问题,我能开玩笑吗?要不这样,我今天仔细想一想,等明天上午和你们说说。”

    “到时候,再一起研究一下。”

    “……”

    “……”

第二百七十六章 造假曝光!阿迈瑞肯做不到,中G也肯定做不到?

    王浩对于解决方程近似求解的问题确实非常有信心。

    这可以说就是他的专业。

    在偏微分方程的理解上,他敢说自己就是世界第一,完成NS方程的研究后,流体力学方向上,复杂偏微分方程组的近似计算,他都可以说是打通关了。

    如果他不能够完成的研究,其他人也肯定无法完成。

    有很多问题,其他人根本完不成,但是对他来说却很简单。

    现在就是这样的问题。

    所以王浩根本不着急,他甚至都不需要去专门建立任务,只是扫一眼内容就已经知道方向了。

    在听到王浩确定能够完成研究后,郑国峰和赵兴利对于王浩抱有很大的期待,他们迫不及待的想要解决这个问题。

    变轨喷射器的研发,对于他们实在太重要了。

    但是王浩并不着急,在中午吃过午饭以后,他先是去临时宿舍休息了一下,睡醒了以后就到基地四周转了转。

    附近的环境还是很好的,蓝天白云外加秀丽的山景,让人感觉心旷神怡,投入其中时,身心都感到很放松。

    基地内部的环境也很好,还有很多军事相关的设施,一般的地方是绝对看不到的,有机会当然要仔细的看看。

    王浩一转就是一个下午,郑国峰全程陪同在身边,但他总是想和王浩把话题扭到算法上。

    王浩则是说道,“郑教授,不用着急,我已经说过了,明天就给你们说一下算法。”

    虽然王浩连续强调了很多次,但郑国锋依旧是苦着脸,因为核心算法对于他们非常重要。

    当王浩说起能够解决问题时,他是抱有很大期待的,是真心希望王浩能做出来。

    他当然相信王浩能解决问题,只是不相信王浩能够短时间完成,说是明天上午给出解决方法,可王浩似乎一点都不着急。

    郑国锋就非常着急了,同时还和王浩解释着实验失败的问题,想要挽回一点颜面,“其实我们之前做过几次测试,从来没有这么严重的偏离。”

    “现在就连偏离的原因都没找到……”

    其实他就是想侧面的提醒王浩,需要的工作还有很多。

    王浩依旧是不急不慢,还去了基地的大食堂吃了晚餐。

    之后他才和郑国峰一起去了工作间,拿到了核心代码、数学分析方法以及构架。

    好多人都围着王浩过来看。

    当发现王浩真正投入到研究中时,郑国峰赶紧把其他人赶走了,他自己也走了出去,生怕打扰到王浩。

    王浩在工作间待了两个小时。

    之后他悠哉悠哉的走了出去,看了看时间就回了临时宿舍,躺在床上就睡了过去。

    这一天下来还是很疲惫的。

    另一边。

    郑国峰去工作间看了一下,发现王浩已经走了,问其他人才知道,王浩只工作了两个小时就离开,回临时宿舍去睡觉了。

    “这一天确实很累,王院士去休息也正常……”

    虽然嘴里说着正常,但郑国锋还是感觉很郁闷。

    他觉得没希望了。

    如此有难度的问题,怎么可能在两个小时内解决呢?

    肯定是王浩想不到解决方法就去休息了。

    “明天估计没可能了。”郑国峰带着郁闷摇摇头,但他知道不能着急。

    既然王浩已经答应解决问题,即便在实验基地完成不了,后续也可以帮忙解决。

    “时间啊……”

    郑国峰叹气的摇摇头,他恨不得马上就能解决问题。

    只是,做不到啊!

    ……

    当天晚上,王浩睡了个饱,醒来就去吃了早饭,然后就来到了工作间。

    郑国峰似乎是一晚上没合眼。

    王浩进了工作间就看到了他,打个招呼以后关心道,“郑教授,注意身体啊,吃早饭了吗?”

    郑国峰摇了摇头。

    他醒了以后就来这里,根本没心情去吃早饭。

    王浩也注意到了郑国峰的状态,知道对方迫切想要解决问题,就干脆直接说道,“你昨天说的问题,我已经想好了。”

    “啊?”

    郑国峰直接听愣了。

    王浩道,“我昨天晚上看了看那些资料。”

    “你们的思路是对的,主方向没有问题,但是有两个数学核心分析上有偏离。”

    他从电脑里找出了源代码,对应手里的数学资料,指出了有问题的两个部分。

    “这一部分内容,你们多次修改过,但运用这种方法不管怎么修改,偏差都是很大的。”

    “而且有可能出现昨天实验的情况,在某种特殊的数值下,数据就会出现巨大的偏差。”

    他说着在纸上画了一个曲线,曲线的两侧浮动比较大,“如果数值在两侧地方,导弹轨迹就会出现巨大的偏离。”

    “这主要是因为,在躲避拦截的过程中,导弹的偏离程度已经超出了正常数据范围,后续根本无法再修正轨迹,也就会造成混乱。”

    “所以这一部分的算法需要修改,我从代码的角度上来讲……”

    当王浩认真说着的时候,好多人都已经围了过来。

    其中包括郑国锋团队的核心人员,他们来的也非常早,知道王浩在讲解很重要的内容,就赶紧过来听上两耳朵。

    王浩继续道,“要根据分析出的数据集合,依次进行赋值。”

    “从这个函数开始……”

    “这是底层数学分析的问题,如果想要减小误差,从这里要有一个计算取平均的过程。”

    “取平均并不是单纯针对数值,而是函数针对输出的三个主体内容……”

    王浩很认真的说了起来。

    当发现听的人越来越多以后,他干脆走到旁边的白板上,开始认真的做数学讲解。

    因为讲解的过程中牵扯到一些程序上的问题,他就干脆把电脑屏幕投在了荧幕上,并坐在位置上进行讲解。

    这一讲就是两个多小时。

    当真正把两个部分内容全部讲解完成以后,一切就变得清晰起来。

    王浩讲的内容并没有多么高深,他也没有详细的说起原理,只是告诉他们解决方法,但一些数学好的研究员还是明白过来。

    他们都感觉很惊讶,讲解完成以后还讨论着,“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这样去做分析计算呢?”

    “用这种方法,直白而清晰,近似解肯定更接近实解。”

    “我之前好像想到了,但郑教授确定的方向,我怎么敢质疑呢……”

    “别吹牛了,马后炮。”

    “哈哈~~”

    “……”

    王浩把两个问题讲解的很清楚,大家也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并知道该怎么去解决。

    然后他们都感觉似乎很容易。

    可仔细的深入去想,就知道想的有些太简单了,有些问题能够想到才是关键,而有一部分算法修改的思路,他们是根本想都没想过的。

    这体现出了王浩对于偏微分方程相关数学领域的深入理解和国际最顶尖的专业能力。

    工作间的众人,谈着王浩讲解的内容,也感到非常的惊讶。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结果被王浩两个小时就解决了。

    只能说……

    “数学是真正属于天才的领域!”郑国峰带着感慨说道。

    其他人也深有同感的点头。

    工作间里的众人在休息了一会儿以后,马上就进入了工作状态,他们需要对于代码进行修改。

    王浩也准备离开了。

    他只是过来观看一个实验,顺带帮忙解决一个小问题,但是说起要离开的时候,郑国峰不断的挽留,“王院士,你可要多待几天,我们还没招待你呢!”

    “你才待了一天就离开,显得我们招待不周。”

    赵兴利也来了。

    当知道王浩帮忙解决了问题,研究组找到了修改方向以后,也马上劝了起来。

    这种理由对王浩来说当然没有任何意义。

    后来郑国峰干脆实话实说,“我们修改代码要两天时间,等代码录入到机器里,就可以进行新一轮的实验,王浩院士能不能等实验以后再离开?”

    “对啊!”

    赵兴利马上道,“如果再碰到问题,有王院士你在旁边,我们也放心……”

    说白了,是怕出现其他问题。

    复杂的数学、复杂的算法上,谁也不敢说没有问题,有一个最顶级的专家在旁边,碰到了问题也不用担心了。

    王浩想了想,还是决定留下来,毕竟牵扯到导弹问题,对于国家来说还是很重大的。

    他在基地里等了三天。

    一直到第三天的时候,新的代码录入到新设备中,一切就已经准备就绪。

    相关人员快速完成了实验准备。

    这一次王浩还是在原来的地方观看实验,但他察觉到了实验的危险性,还是往后站了很远,想着有危险就赶紧进防空洞。

    很快。

    指挥员宣布实验开始,新的实验用中程导弹发射,十几分钟后启动了防空导弹进行拦截。

    王浩再次看到了反拦截成功的导弹。

    导弹透过了云层,以弧线轨迹朝着靶场而去,只看方向就知道,并没有像上次一样失败。

    在远处一个响声之后,实验结束了。

    工作人员马上过去查看打击点,并测算一系列的数据,最重要的数据也很快上报上来,“打击点偏离目标十七米!”

    “呼~~~”

    所有人一起欢呼起来。

    这个数据相当好了,因为实验使用的是技术很差的空壳导弹,导弹也是二十多年前制造出来的。

    二十多年前,国内的导弹技术远远赶不上现在,普通中程导弹精度很低,偏差一般都超过二十米。

    现在实验中,导弹的偏差只有十七米,甚至可以说是,变轨并没有影响到导弹的精度,简直是有些不可想象的。

    王浩则是道,“这个数据应该是几率问题,我分析了你们的主核心算法,变轨肯定会对于精度产生影响,影响大小和变轨高度、雷达精度等都有关系。”

    其他人也点了点头。

    能影响到导弹精度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可不只是变轨问题,其他还包括雷达系统、计算机系统,甚至导弹的整体质量,都可以直接对精度造成影响。

    现在的实验需要确定的是变轨不会对导弹精度造成太大的影响,只要确定这一点就可以了。

    他们后续肯定还会进行更多的实验,还会在最先进的导弹上进行试验。

    等技术慢慢成熟了以后,甚至可能会进行高倍音速以及洲际导弹的大型实验。

    现在的实验成功也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

    王浩是在热情欢送中离开的,直到他乘坐的汽车远去,好多人还表现的依依不舍。

    虽然只是一起共事了三天时间,但每个人都感受到了王浩的天才。

    如果团队里有王浩这样一个天才,研究中所碰到的问题,都将不会再是问题。

    这个想法当然不可能实现。

    他们都知道王浩所做的研究,要比他们做的研究复杂很多很多,重要性也不比导弹研究来的差。

    导弹,毕竟只是导弹,军事武器技术提升,大部分时间只能起到威慑作用。

    即便是处在战争状态,导弹也只是武器的一种而已。

    目前王浩是做超导研究,是做反重力研究,两者不管是在军事、尖端科技,还是民用科技上,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而且能用到很多的领域。

    王浩回到了西海大学以后,也开始了相关研究的准备。

    他开始写项目申请。

    五十亿经费大项目,申请书肯定要写的详细一些,但也并不用涉及方方面面的细节,他只是写了一个主体的研究方向,以及相关的辅助、分支研究。

    这个研究是围绕CA005展开的,要从物理特性、交流重力特性以及凝聚态物理角度出发的研究,后者才是最为关键的。

    前两者的研究已经做了很多了,也不需要大量实验室参与,就能够得出很多的结论。

    凝聚态物理角度出发,则是要以半拓扑理论沟通凝聚态物理,从超导的电子运动特性、离子晶格运动特性等多方面,分析CA005的超导状态性质。

    以此关联CA005的半拓扑微观形态,来深入的做出解析,更近一步分析出,超导机制的科学内容。

    当王浩认真的撰写申请报告的时候,国际上突然出现了一条很有意思的新闻。

    新闻和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反重力研究组有关。

    有一名参与到反重力研究的员工,被辞退工作以后,曝光了反重力研究组的成果信息,“他们夸大的发布了成果消息。”

    “事实上,他们根本就没有研究出以高温超的材料为基础,来实现超过百分之五十场强的反重力技术。”

    “那些是假消息,发布出来只是想让民众认可他们的研发能力,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都没有。”

    “每个人都知道,我们并没有研制出新型的高温超导材料,更不可能用新型的高温超导材料,去做反重力实验。”

    “唯一的进展是百分之五十的场强,那是真的,真实数据是百分之五十二。”

    “但用的是低温超导材料……”

    这一则曝光的新闻,被好多阿迈瑞肯主流媒体报道。

    菲利普-罗雷尔的团队顿时被卷在舆论漩涡。

    同时,曝光出消息的员工下场也不怎么好,他因涉嫌违背研发保密协议而被调查。

    但是,没有人关心被调查的曝光人。

    所有的舆论都指向了菲利普-罗雷尔的团队,因为他们的研发耗费了大量的经费,还发布虚假的成果信息,让民众感觉受到了欺骗。

    他们一直都觉得,可能反重力技术并不被中国团队差太多,结果才知道是假消息,根本什么都没有。

    在外界的舆论纷纷中,菲利普-罗雷尔也只能硬着头皮站出来,但他也不是毫无准备。

    他来了一招祸水东引,“我承认,新闻上说的是真的。”

    这一点没办法否定。

    除非是能拿出高温超导材料制造高场强的技术,否则根本就不会被信任。

    菲利普-罗雷尔继续道,“事实上,在成果的发布上,不止是我们会适当夸大成果,中国方面也一样。”

    “他们发布消息说,制造出百分之七十反重力场,而且还是以高温超导材料,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我们只是默契的不彼此揭穿,仅此而已。”

    “如果你们也做同样的研究,就会知道,反重力强度是存在上限的,而且低温超导,才更适合制造高的反重力场,我们以高温超导材料做了很多研究,结果表明效果远远比不上低温……”

    菲利普-罗雷尔连续说了很多,主体内容就只有一个--

    不止是我们说假话,中国团队也在说假话!

    超过百分之七十的高强度反重力根本不存在,更不用说是高温超导材料制造出的高场强,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在菲利普-罗雷尔的采访报道发布以后,国际舆论顿时指向了中国方向。

    舆论上出现了很多的讨论,“罗雷尔说的有道理,阿迈瑞肯做不到,中国也不可能做到。”

    “之前只不过是默契的不相互揭穿而已。”

    “反重力技术依旧只是未来科技,百分之七十根本不可能。”

    “高温超导材料不适合支持反重力研究,这个结论肯定没问题。”

    “所以中国方面发布的成果消息都是假的……”

    “他们本来就擅长夸大成果……”

第二百七十七章 反重力磁悬浮被公开以及王浩的新想法

    反重力被认为是未来科技,而且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自然会被全世界所关注。

    菲利普-罗雷尔公开接受采访所说的话,被很多国家的媒体报道出来。

    国外的大部分舆论都认可罗雷尔说的内容,因为罗雷尔是专业从事反重力研究,主方向就是增强反重力场的强度。

    同行,才会了解同行。

    不用说对于普通人群体,即便是对于一些物理学家来说,反重力依旧是神秘的技术,只有一些报道透露出来,知道和超导技术有关,但具体是如何制造的就不清楚了。

    现在也只能找到一些公开的信息,牵扯到专业的制造技术,公开的信息实际上也并不多。

    国际上从事反重力研究的实验组不超过十个,其中五个以上都是在技术公开后,后续组建进行研究的。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国内的研究团队以及阿迈瑞肯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研究团队,他们是一起公开相关技术的,能够合作发布信息,就说明他们的技术水平应该是差不多的,最少某种程度上能够进行互补,是处在同一技术研发阶段的团队。

    一直到现在,其实也没有太长时间。

    中国的超导研究方向,似乎一直都扑在超导机制和材料研究上,并且拿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成果。

    罗雷尔的团队则是不断的公开在反重力技术上的成功,上一次公开则是完成以高温超导为基础,实现反重力场强百分之五十的成果。

    这个消息是非常重大的,因为以此反重力技术,一定程度上就达到了应用的基础需求,自然也就开启了反重力技术的竞争。

    之后,中国团队快速发布消息称,他们实现了高温超导材料支持的横向力场以及百分之七十的超高场强。

    现在罗雷尔的团队爆料出成果造假,那么中国团队的成果就是真的吗?

    “很可能,也是假的!”

    “高温超导实现反重力已经是假消息了,中国团队发布的成果更离谱,百分之七十?横向力场?”

    “不可能的。”

    “如果有这种技术,完全可以实现反重力的直接应用!”

    “也不可能完全是假的吧?都是假的?什么都没有?”

    “也许横向力场是真的?力场方向倒是有可能……”

    “总之,研发成果的水分很大、很大!”

    国际舆论不看好国内的反重力成果,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国内的研发一向都非常的神秘,涉及到关键的技术,好多都是保密性质的。

    保密,也就是进度不公开,具体到了什么程度,也很难知道详细的消息。

    当消息转到了国内,好多人也同样表示了担忧,他们也觉得罗雷尔说的有道理。

    同行更了解同行,罗雷尔的团队没有实现高温超导材料为基础的反重力技术,其难度自然是可以想象的。

    那么国内团队就能够实现吗?

    更何况,成果牵扯的还不止一个高温超导材料基础,还包括横向力场以及百分之七十的超高场强。

    “水分,肯定是有的,只是不知道具体有多少。”

    “我相信,成果是有的,也许是在高温超导的基础上,也许是在横向力场上。”

    “这项技术是王浩院士研究的,我还是愿意相信王浩院士。”

    “不一定,成果并没有公开研究人员,王浩主要还是做超导机制的方向……”

    ……

    在舆论沸沸扬扬的讨论时,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却是一片波澜不惊,他们没有发布任何消息,似乎对舆论并不关心。

    当迟迟没有消息的时候,好多人就认为反重力团队是‘默认’了。

    实际上,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完全是出于保密因素的考虑,他们也没有权利,对外去透露研究的成果问题。

    不管舆论上说什么,参与研究的人员都不会对外谈论任何和成果有关的信息。

    这是纪律。

    其实研究中心内部也在谈论这件事,但大多数都只是打趣的说,向乾生就说道,“我们还是少报了成果,结果竟然说是假的。”

    “这谁能想到呢?阿迈瑞肯那边竟然是假成果,他们连高温超导的基础都没实现……”

    “想想也正常,他们可没有CA005。”

    最后一句是王浩说的。

    如果没有制造出CA005,想要实现以高温超导材料为基础的反重力技术可不容易。

    之前他们也实验了其他高温超导材料,比如临界温度为55K的铁基超导,结果几次实验根本就没有能制造出反重力场。

    有一次勉强知道出来,场强也只在百分之一左右。

    这个数字实在太惨澹了。

    以此王浩也能肯定,大部分高温超导材料,制造反重力的特性并不好,阿迈瑞肯没有研发出来,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外面的舆论有好多质疑的声音,真正了解研发进展的人,心态则都是非常的好。

    现在他们确定了个好消息,阿迈瑞肯的团队在反重力研发上,进展可以说是寥寥,依旧停留在以低温超导为基础的技术上,所制造的场强,也只刚超过百分之五十,自然就不可能实现应用。

    国内的反重力研发,已经远远把阿迈瑞肯甩在身后。

    两天后。

    科技部举办了超导工业公司相关的大型会议。

    会议讨论的焦点是,超导工业公司的发展方向,以及大批量制造材料的供给问题。

    国家给予超导材料工业公司绝对支持,公司也慢慢进入到正式运营阶段。

    首先实现大批量生产的就是CA005。

    CA005对于反重力研究非常重要,可用于反重力技术相关的研究和应用。

    比如,反重力磁悬浮列车的研发,就会采够一定量的CA005。

    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以及准备研究反重力技术应用的相关实验组,也会进行大量的采购。

    下一步,超导材料工业公司,就准备大批量制造CW001和CW002,两种高温超导材料,可用于一些大型超导项目,超导技术应用上具有很大的意义。

    包括航空工业、航天局、军方、船舶企业,军事企业,就能够提供大批量的订单。

    其中,超导技术的实验项目肯定是优先供应的。

    超导材料工业公司还没有正式开始制造CW001和CW002,就已经有了大批量的订单。

    这个消息根本就捂不住。

    很快。

    有媒体曝光说,阿迈瑞肯和欧洲方向,也有意过来询问和超导材料工业公司相关的消息,还有一个国家的领导,特别过来和中国讨论超导材料的问题。

    很显然,其他国家也希望能采购到新型的高温超导材料。

    哪怕只是出于做研究的角度考虑,采购新型的高温超导材料都是必须要做的。

    这个消息传出来以后,舆论倒是对超导材料放心了。

    之前舆论谈起反重力技术成果造假的时候,甚至有人认为超导材料的成果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造假,比如,根本没有研制出转变温度超过120K的新型材料。

    现在舆论放心下来。

    之后又有个有些惊人的消息被曝出来,说是国内组建了‘反重力磁悬浮列车’研究组,带队做研究的正是的廖光元院士。

    “反重力磁悬浮?不是开玩笑吧?”

    “反重力磁悬浮,也就是应用反重力技术,降低列车的重量?这样就能一定程度上,降低电力供应……”

    “但是,反重力制造本身就是实现超导状态,肯定会消耗很多电力吧?听起来有些得不偿失。”

    “不过,反重力磁悬浮,听起来就很有科技感……”

    “廖光元,了不得啊!这个院士是磁悬浮专家,国内第一台超导磁悬浮试验列车就是他率领团队制造出来的。”

    “现在制造反重力列车……”

    大众舆论关注的是‘高科技’,学者们更加关注‘反重力磁悬浮列车’,展示出来的技术水平。

    很简单。

    如果真能实现制造反重力磁悬浮列车,毫无疑问是可以制造出反重力的横向力场。

    另外,所制造出的横向力场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

    无论怎么样去做计算,百分之五十的横向反重力场都是最基础的要求,否则就像是舆论分析的那样,反重力制造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能源,制造反重力磁悬浮列车根本是得不偿失的。

    这方面,还有专业的学者接受采访进行了分析,“在磁悬浮列车的技术上,早在几十年就已经有了超导磁悬浮技术,而且是以低温超导为主要技术。”

    “利用超导技术,可以制造出强磁场,来让列车行驶到一定速度时漂浮起来。”

    “现在已经有了临界温度超过120K的高温超导材料,正常来说,制造以高温超导材料为基础的超导磁悬浮列车,比原来可以节省大量的费用,后续的实现、维护都更容易一些……”

    “问题来了。”

    “现在似乎是没有选择制造超导磁悬浮列车,而是准备研发反重力磁悬浮技术,就说明最少理论上,反重力磁悬浮实现的可能性更高、建造使用费用更低,也许性能还会更优越……”

    “这是为什么呢?”

    “很显然,反重力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成果。”

    “所以我个人倾向于,国内有关反重力成果消息都是真的……”

    接受采访的学者是有一定名气的,报道发布出去以后,顿时引起了舆论热议。

    ‘反重力磁悬浮列车’的研发是已经公开的信息,科技部正式进行了审批拨款,是有信息直接可以进行查阅的。

    国内舆论对于反重力研究,顿时重拾了信心,好多人都参与到讨论中。

    国内舆论很快传到了国外。

    当确定了中国已经确立了‘反重力磁悬浮列车’项目后,压力又给到了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反重力实验组。

    有些媒体还大声的质疑,“罗雷尔说中国的成果是假的,他们为什么会确立反重力磁悬浮列车项目?”

    “有项目,就证明反重力已经可以投入应用,再差也肯定能以高温超导为基础,制造出横向力场。”

    “以上两种技术,都是罗雷尔团队不具备的……”

    菲利普-罗雷尔知道消息后,顿时有些脸色发黑,不止是因为舆论的问题,他也感受到来自阿迈瑞肯能源部的压力。

    能源部的官员们,和普通民众看法也差不多,他们自认为拥有很多人才,以及非常高的经费,为什么研发成果会被中国方面差?

    这是不合理的!

    既然中国团队能有那么多成果,甚至已经准备把反重力技术投入到应用中,正常来讲,罗雷尔的团队也应该有一定的成果。

    即便比不上中国团队,也不能差太多。

    现在明显就是差了很多。

    罗雷尔感受到了来自能源部的压力,若是只有舆论的话,他也不会太在意,能源部就不一样了,他们的经费都是能源部拨款的,能源部还有资格直接插手项目。

    换句话说,只要能源部做出决定,他就能以‘能力不足’为由直接被辞退。

    “如果离开阿拉莫斯实验室会怎么样?”

    罗雷尔根本不用多想就知道,自己根本不可能再找到好工作,就可以提前养老了。

    但是,他还没有到养老的时候,还能正常去混几年。

    罗雷尔当然知道中国发布的成果,不可能完全都是假消息,首先一点,横向力场就很可能实现。

    另外,高温超导材料支持的反重力技术,很可能也是真的,因为中国方面,确实研发出了临界温度超过120K的超导材料。

    至于百分之七十的高强度反重力场……

    似乎也不重要了。

    罗雷尔感到郁闷是,不管是舆论还是能源部,总是把他们和中国团队放在一起比较,成果有些比不上,就马上有一大堆的质疑。

    但是,他的研究团队怎么可能比的上中国团队呢?

    要知道,中国团队可是有王浩啊!

    “如果我能比的上王浩,也不会窝在实验室了……”

    罗雷尔反倒很郁闷,但他知道必须要坚持住,他仔细想了一下,忽然眼前一亮,马上公开接受媒体采访说道,“我不知道什么反重力磁悬浮项目,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

    他当然知道反重力磁悬浮项目,只是不打算承认而已。

    “他们只是放出了消息而已,反正我并没有见到反重力磁悬浮列车。”

    接下来才是话题的重点,“或许你们没注意到,王浩最新的研究,他的研究组发布了一项成果,上面的结论是,百分之五十反重力强度下,光速会降低百分之十几……”

    “如果他们能制造出百分之七十的反重力场,为什么不去验证王浩的理论成果呢?”

    “而这个验证项目,现在是我们在进行!”

    罗雷尔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公开表示说,他们拥有制造场力百分之五十的反重力技术,并且还能以此对于理论进行验证。

    中国团队有什么技术,则完全是口头上说的,根本就没看到真正的成果。

    这段话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顿时就有好多人,重新质疑起了中国团队的成果。

    ……

    于此同时。

    王浩围绕CA005材料特性研究,所申请的超导系统性工程项目,已经被提交到了科技部。

    科技部早就知道消息,领导组对此非常重视,他们马上针对召开了会议。

    既然是王浩申请的项目,五十亿的经费也完全不是问题,科技部的会议讨论的内容,主要围绕着经费拨款问题。

    五十亿资金,放在大型工程项目上,就只是个很普通的项目而已。

    但是放在理论研究上,哪怕是超导的理论机制,也绝对是个庞大的数字。

    会议很快拿出了方案。

    科学基金会对超导领域的支持,有一半以上的经费,都会投入到新项目的支持中。

    科技部也会拿出一部分资金。

    剩余的经费则可以通过财政特殊拨款,以及相关企业筹资的形式进行。

    企业筹资是完全可行的,因为超导的研究,目的本身就是应用,一些超导相关的企业,自然而然的收益于超导技术的发展。

    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超导材料公司公司。

    超导材料实验组的一部分归属超导材料工业公司,可以拿出一部分实验室经费,去支持新的超导理论研究项目。

    同时,会议也确定了项目的分分配问题。

    五十亿经费的系统性工程项目,肯定不是一个实验室能完成的,申请上已经明确了实验方案,有一大部分基础的实验,都可以由其他实验室辅助完成。

    所以一些实验项目,就被放到了科学基金会,由科学基金会分配给其他相关的实验组。

    科学基金会拿到了一批基础研究实验项目,而且相关研究并不涉及到机密,自然就进行了相关的公示。

    这些项目会由提前做报告,加入到项目中的实验组、科研机构等来竞争。

    所以加入项目中的实验组、科研机构名称也被公示出来。

    ……

    西海大学,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

    后排实验基地正在进行着准备很久的研究,研究之所以要准备很长时间,主要是电力供应的问题。

    为了能够保证实验顺利进行,他们甚至让三十公里外的发电厂,给实验室进行特别的电力供应,原因就是这次的反重力实验,进行的时间比较长。

    他们要研究反重力场,对于生物会不会造成损害。

    这方面是必须要研究的。

    反重力场,准确的来说,是交流重力场,制造的环境和重力减轻的高空完全不同。

    高空中的重力减小,是因为物理和地球距离变远,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距离变远,受到的重力自然大大降低。

    交流重力场的原理,则是制造降低湮灭力,也就是降低空间挤压特性的场力。

    当空间挤压特性减小,变化的是所处空间本身,而不是去隔绝地球的引力,甚至一定程度上来说,就等于是降低了空间内物质的质量。

    空间挤压特性的降低,无法直接造成物质分解,但很可能让物质内部产生一些变化。

    如果反重力场强度低,还很难造成太大的影响,强度变得非常高时,影响就可能会很大了。

    现在就是对于反重力场特性的研究。

    如果证明反重力厂对于生物生存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首先说反重力技术,就能够直接用于宇航员的训练。

    “现在是最高技术,制造的立场是百分之六十一。”

    何毅看着设备上方,被关在笼子里躁动不按的动物们,说道,“向上的力场比上一次提升了百分之二,还是比不上横向力场。”

    “CW001,有效果了吗?”王浩问的是所用的超导材料。

    现在制造横向力场用的是CA005,而制造向上或向下的力场,用的是CA002。

    CW001和CW002两种材料,超导临界温度都很高,但用在反重力研究上效果很不好。

    何毅摇头道,“CW001和CW002都不行,我们试验过很多次了,最高也只能制造出百分之二的力场。”

    王浩听着点了点头。

    根据他们的理论研究,超导材料用于反重力实验效果不好,就说明材料的半拓扑微观形态太过于‘平滑’,形态确实接近球型构造,反重力的效果就越不好。

    另一方面来说,平滑球面形态的材料,似乎超导临界温度会相对高一些。

    当然。

    这也不是明确的对比关系,像是CA005,反重力特性非常好,超导临界温度也可以接受了。

    这时,何毅疑惑问道,“你看到舆论上的消息了吗?你为什么不考虑用反重力技术,来验证理论?”

    “不需要。”

    王浩摇头道,“我的理论,我很确信。”

    “而且,我的理论,我自己去验证也没有说服力。”

    “也对。”

    何毅想想也是如此。

    即便是反重力团队帮忙验证了王浩的理论研究,可公布出去也根本不被信任。

    而且反重力设备就这么大,想要在上面设计测算光速,也是具有很大挑战的,肯定要找到专业的光学团队,进行非常精细的设计,需要的时间和经费都是问题。

    如果确信研究是正确的,自己去做‘不被接受’的验证,怎么去想都得不偿失。

    王浩简单解释了一下,则继续看着反重力设备,不由得抿了下嘴,他忽然想到一个问题。

    交流重力,是制造降低空间挤压的区域。

    那么是否能制造增加空间挤压的区域?

    “如果能制造出增加空间挤压的区域,重力会增加、光速会增加,内部粒子会变得活跃……”

    “物质在其中会不会受到影响?”

    “也许会被压缩?”

    “到时候,会产生什么特性吗?”

第二百七十八章 研究成果被证实, 国际热议,记者:悔不当初啊!

    在自然界千变万化的运动演化过程中,运动的多样性显现出了各式各样的对称性。

    在物理学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对称性--

    一类是某个系统或某件具体事物的对称性;另一类是物理规律的对称性。

    针对事物本身的运动发展规律,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对称性。

    比如,物体某方面的性质,只要没有达到极端数值,能增大就能够减小,能膨胀就能够压缩,存在吸引自然就存在分离。

    空间挤压的存在本身,和空气的密度、地面的大气压强类似,是透过微观层面存在的挤压力。

    空间挤压的强度,也就是宇宙湮灭力的‘平均强度’。

    这个数值很难去测算表示,但其根本也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反重力场的存在让空间挤压强度减低,那么相应的就肯定存在空间挤压强度增加的情况。

    “当空间挤压的强度增加,也就是湮灭力的强度增加,会怎么样呢?”

    “宇宙中的湮灭力强度是恒定的吗?”

    “是否存在某个宇宙位置,空间,比如黑洞内部,出现湮灭力强度很高的情况?”

    “反过来呢?”

    这些都是可以去想象、探究的问题。

    王浩拧着眉头摇了摇头,发散思维,想象力当然是可以的,只可惜交流重力相关的理论研究并不深入,也没有发现湮灭力强度高的现象,就没办法直接进行研究。

    但是,他对于空间挤压强度增大的研究是很感兴趣的。

    最后他还是决定创建一个任务--

    【任务二:寻找增大空间挤压的现象(难度:S)。】

    【灵感值:0。】

    当任务成功创建以后,王浩顿时露出了笑容。

    任务能够成功的创建,并且还能显示出难度,就证明空间挤压强度增大的现象是存在的,只不过到现在还没有发现而已。

    这种现象不管是存在于宇宙中,还是存在微观物理研究中,又或者存在于交流重力相关的实验中,只要现象真正的存在,未来就可能会发现,那么就可以针对性的去研究。

    “这会是很好的方向……”王浩对此非常的确定。

    有些遗憾的是,即便知道现象是存在的,因为还没有发现,想要获取灵感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可不是给学生教学,或者和其他人一起做研究,就能够提升灵感值的。

    其实就和湮灭力的发现任务类似,建立任务以后,迟迟没有增加灵感值,后来还是在物理实验室,得知何毅的小组在复刻交流重力实验,灵感值才有了大幅度提升。

    王浩干脆也不去多想,以后只要有发现总是能知道的,他就是继续关心起了反重力性质的测定实验,主要还是动物植物在交流重力场中的情况。

    好消息是,处在交流重力场中的动物、植物,和处在太空中很类似,表现出的都是对于重力缺失的不适,并没有其他的表现。

    “希望就和太空中一样,不要表现出其他的影响。”

    王浩和何毅谈论的时候说道,“如果表现出明显的不适,或者其他方面的影响,交流重力场肯定不能作为宇航员的训练场地。”

    “另外,反重力技术后续的应用,也肯定会受到很大限制。”

    这主要是因为人体不能存在于反重力场内,航天技术应用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另外,其他方向的影响,也会出现一个‘场力暴露’的问题。

    比如,反重力磁悬浮列车。

    如果场力会对人体造成直接影响,就可能出现受到意外情况下列车内的乘客被交流场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乘客的身体健康。

    从科技应用的角度上去考虑,这方面的研究还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需要持续的研究。

    比如,一些辐射的负面作用,短时间是看不出来的,只有长时间才会显露出来。

    所以实验研究可不是一两天就能够完成的,他们最短的计划也是持续两个星期。

    ……

    在王浩专注于反重力场性态研究中时,国际上忽然出现了一则和他有关的新闻。

    准确的说,是和前一段时间的理论研究有关。

    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反重力实验组,也就是菲利普-罗雷尔的团队,和实验室光学研究组合作,测算了百分之五十反重力场强环境下的光速。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光速降低了百分之十五左右。

    这个结论和王浩的研究基本一致,等于是证实了王浩团队发表的研究论文。

    一时间,舆论热议。

    罗雷尔还为此公开接受了采访,他本人的心情说不出高兴还是不高兴。

    其实他最希望的是,否证王浩的理论研究,但科学实验结论是不能够造假的。

    如果科学实验造假,就等于是误导科学发展,他就将会成为写在史书上的罪人。

    另外,即便是实验结论造假,因为中国团队也拥有相应的反重力技术,他们也可以对于结论进行测定,造假也很容易被揭穿。

    所以他们只能把结果公布出来。

    这一结果同时说明,中国在超导以及反重力领域的理论研究已经遥遥领先。

    “好在不是技术应用,都是理论研究……”

    罗雷尔只能这么想,证实‘竞争对手’的理论研究,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当然罗雷尔接受采访,可不会为王浩歌功颂德,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公众展示出,实验组拥有制造高反重力场强的技术。

    他们完成了实验,也就说明技术已经很稳定了。

    外界不知道的是,菲利普的研究组为了验证结论,花费了将近三千万美元。

    这绝对是大手笔了!

    “花费三千万美元,只是证明了竞争对手的研究……”罗雷尔想想都感觉心头在滴血。

    国际舆论可不关心罗雷尔的研究组,是否拥有制造百分之五十反重力场的技术,主要因为他的实验组,早就发布过相关成果。

    甚至好多人看到消息,还想到罗雷尔的实验组成果造假,根本就不具备应用高温超导材料,制造反重力场的技术。

    国际舆论关心的是王浩研究组的成果。

    “罗雷尔的研究组证实王浩一部分研究。”

    “在反重力的环境下,光速会降低,以此可以做出推论,粒子会产生一定的惰性。”

    “虽然一些数学内容没有被证实,但光速降低的数值准确,也就代表主要内容是正确的。”

    “光速构架,也可能是正确的……”

    国际物理界聚焦王浩的研究中,有关二点五维拓扑结构形态的内容。

    那才是焦点中的焦点!

    有着名的物理学家站出来,对于二点五维拓扑结构形态研究的重要性进行解释,“王浩的研究中,二点五维拓扑结构,是光子的最主要结构,直接决定了光子的性质。”

    “我们可以以此进行拓展,无质量粒子都具有类似的构架。”

    “无质量粒子,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规范玻色子,因为已知的无质量粒子都是规范玻色子,包括光子和胶子。”

    “光子是电磁学的载体,而胶子则是强力的载体。”

    “那么我们就可以深入的去研究规范玻色子的构架,以此推广到研究粒子和粒子的结合形态,去探究宇宙规律的本质……”

    在王浩的理论得到证实以后,好多物理学家都会深入的去思考,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想法。

    于此同时,王浩研究组的其他人也是名声大振。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的报道中,保罗菲尔-琼斯、林伯涵以及张鹤的名字都频频出现,因为他们是王浩的研究论文中,被标注有很大贡献的学者。

    现在研究的理论有一部分被证实,相关的学者自然也是名气大震。

    ……

    物理学家们更关心后续的研究,二点五维拓扑结构的提出,也只是起了个开头而已。

    后续可探究的方向有很多。

    当有新闻媒体针对研究做采访的时候,王浩就说起了这个问题,“我们也只是构架出了光子,对于二点五维拓扑结构,也只是进行了侧面描述。”

    “但以此,可以拓展到很多领域,尤其是那些只能用数学表示的理论。”

    “比如,超对称性问题,也包括基本粒子的构架,还有宇称不守恒原理的论证,也有一些微观物理底层理论,等等。”

    “其实很多已知的物理,并没有被实验证实,甚至还包括一些已知的粒子。”

    “比如,胶子。”

    “现在的微观物理中,胶子似乎是已经存在的粒子,可实际上,实验从未测定出胶子,也只理论上认为,胶子存在于强子之中,但只要没有真正发现,理论就不一定是正确的……”

    王浩针对专业的问题说了很多,越是到最后说的就越深奥,让采访记者都感觉头皮发麻。

    在王浩停下了话头以后,记者赶忙转向旁边的保罗菲尔-琼斯,希望白人小伙能说点有意思的内容。

    保罗菲尔-琼斯已经期待很久了,他很喜欢接受新闻采访,尤其是在完成一项大研究之后,就感觉自己成为了学术明星。

    他觉得应该展示一下自己的学术水平,马上认真的说道,“我在研究中完成了有关二点五维拓扑结构的数学论证。”

    “那些都很重要,其中包括一些……”

    “刚才王浩也说起了二点五维拓扑结构的后续拓展,我认为最可行的方向是论证超对称性问题。”

    “超对称性问题,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当然大部分人大概不明白,我在这里就简单讲解一下……”

    “我们都知道,基本粒子按照自旋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自旋为整数的粒子被称为玻色子,自旋为半整数的粒子被称为费米子……”

    “对此,物理学界公认的和弦理论有关……”

    “在弦理论中,基本粒子被视为振动的弦而非点粒子,由此,我们建立了N=8的超对称理论来统一费米子与玻色子……”

    “我们认为宇宙除了四维之外,还有四维,额外的四维不可被理解为时间抑或空间……”

    “八维宇宙是由费米子居住,物质可透过自旋由四维空间转入费米子居住之八维,又可由八维转回四维……”

    记者懵了。

    在刚才采访王浩的时候,他只是觉得听着头皮发麻。

    现在则变成了一片迷茫,枯燥的内容配合上尖锐的音调,就像是一只大公鸡,不断在耳边叫来叫去。

    关键是……

    公鸡仿佛像是看到了心仪的母鸡一样,越是叫就越是激动,声音还越来越大。

    记者用力扯着嘴角,再仔细想想刚才的采访,才觉得王浩是这么的和蔼可亲。

    可惜,王浩已经提前离开。

    悔不当初啊!

    ……

    保罗菲尔-琼斯接受采访说的内容是发自真心的,他确实认为二点五维拓扑结构,后续拓展首要论证的就是超对称性问题。

    现在的超对称性问题基础数学构架,使用的大部分都是弦理论的解释。

    湮灭理论的基础,再加上二点五维拓展结构,完全可以联合去重新理论超对称性问题。

    这样一来,湮灭理论就可以顶替弦理论在超对称性问题中发挥的作用。

    其实不只是保罗菲尔-琼斯这么想,好多理论物理学家也都有类似的想法。

    现在的国际理论物理界,湮灭理论和弦理论二分天下,弦理论还是占据很大优势的,或者可以理解为,弦理论占据的‘地盘’更多。

    好多物理理论都应用了弦理论的数学解释。

    但是,弦理论的研究已经陷入了停滞,很长时间都没有新的进展,那些能解释的已经完成,不能解释的也依旧没有解释。

    湮灭理论则不同。

    湮灭理论才刚刚起步,可以不断的攻城伐寨,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比如,超对称性问题,可以用M理论内容来解释,后续也可以研究用湮灭理论来解释。

    好多理论物理学家都对此很感兴趣,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弦理论的学者。

    弦理论的学者们,可不一定全部都是忠实的。

    他们已经有了两个榜样,一个就是保罗菲尔-琼斯,另一个就是来德利-帕森斯。

    保罗菲尔-琼斯放弃弦理论,转而研究湮灭理论,短时间内就获得了很多成果,已经成为了菲尔兹、诺贝尔的潜在得主,可以说成为了数学、物理的大老之一。

    来德利-帕森斯,则被认为湮灭理论走向理论物理的开拓展,一个大爆炸理论的全新解析震惊国际物理界。

    他也被认为是湮灭理论学派的‘三号人物’。

    开拓者,总会受关注。

    现在的二点五维拓扑构架的研究,就像是打开了一座宝藏的大门,可以拓展出很多方向的研究,物理学家们自然很感兴趣。

    国内的学者们也有同样的想法,好多有些名气的物理教授,都主动联系王浩,希望他能提供一些理论物理的方向。

    其中还包括国内着名的理论物理学家,理论物理学会的负责人,科学院物理系的教授周蕴。

    周蕴有邮件联系了王浩,得到了回复以后,还直接发视频链接过来。

    王浩很耐心的说起了二点五维拓扑结构的研究,以及后续拓展研究的思考。

    他只是提供一个方向。

    实际上,理论物理的范围太广了,可研究的方向有很多。

    周蕴耐心的听着,随后开口问道,“王院士,你有没有发展湮灭理论的想法?”

    “当然。”

    王浩肯定的点头。

    湮灭理论就是他开创的研究,自然会希望理论得到蓬勃发展。

    周蕴道,“可以这样,我认为现在的湮灭理论,已经成为了国际被认可的重大物理理论,所以我们可以举办一个湮灭理论相关的学术会议,你觉得这个想法怎么样?”

    王浩仔细想了一下,“可以倒是可以,怎么举办呢?有点太麻烦了吧……”

    “不麻烦!”

    周蕴热情的说道,“举办学术会议,这种工作,我们物理学会来负责就可以了,到时候,王院士,你只来参加、来做报告就可以了。”

    “这样啊……”

    王浩犹豫着想了想,似乎对自己没有坏处,很干脆的点头笑道,“如果是湮灭理论的会议,我一定好好准备。”

    “有这句话就够了!”

第二百七十九章 项目竞争,短短一个月?王浩的时间观念是不同的

    在放下了电话以后,王浩忽然感觉非常期待了,他很少会特别期待一个学术会议,湮灭理论的会议就完全不同了。

    湮灭理论就是王浩创造出的理论,而且他很确定湮灭力的存在。

    虽然一直到现在为止,湮灭力依旧没有被证实,即便是做出了大量的研究,一些研究结果还被实验证实,甚至还联系了超导、反重力等问题,但是一种全新的微观力,甚至涉及到了大一统理论问题,想要证实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其实就像是黑洞的问题。

    着名的物理学家史蒂文-霍金预言了黑洞的存在,天文学家们也观测到了很多宇宙现象,都可以用黑洞理论来解释,甚至说,几十年前黑洞的存在已经被世界认可了。

    但是直到真正观测到黑洞,黑洞的存在才被确定下来。

    湮灭理论也是一样。

    除非是真正测定出了湮灭力,也就是测定出‘常规’的空间挤压强度数值,否则再多明确的研究也无法确定湮灭力的存在。

    理论终究只是理论。

    王浩自然是希望湮灭力的存在能够被确定下来,他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的。

    即便做了这么多研究,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去测定‘空间挤压强度数值’,因为其中牵扯到了质量单位的问题,也牵扯到一系列量子物理的复杂问题。

    他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即便一直朝着正确的方向多研究,也不可能完成所有的工作。

    这就需要发展湮灭理论了。

    当有更多的学者参与研究,尤其是会牵扯的很多类似于保罗菲尔-琼斯的天才,肯定能够加快湮灭理论完善的速度。

    如果理论能够完善,并涉及到物理的方方面面,湮灭力的验证也只是时间问题。

    同时,一些全新的想法、全新的研究也更容易实现。

    比如,他正准备研究的空间挤压增强问题,现在就连一点想法都没有,也没有任何的理论支持,灵感值一直‘归零’,连一点进展都没有。

    如果能有丰富的和湮灭力有关的理论,也许就能够从中找到相关的内容,获得灵感开启正确的研究方向。

    当然,很多学者参与到研究中,并把理论发展壮大以后,其中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内容。

    就像是弦理论一样,弦理论的数学体系,肯定包含很多正确的内容,同时也有很多不正确的,就是因为有很多学者参与其中,也有很多相关的成果。

    王浩却不在意这一点,系统的另一大作用就是找出正确的路,他能够一直朝着正确的方向做研究。

    不过接下来王浩忙碌的,并不是湮灭理论相关的会议,而是去首都参加科学基金会的超导机制系统工程项目会议。

    简单来说,就是五十亿经费的项目。

    这个项目是以CA005半拓扑微观形态为核心,展开的系统性工程研究,并联系半拓扑理论与超导凝态物理理论。

    项目对外的名义,当然不会谈CA005半拓扑微观形态,而是以多种新型超导材料为基础,去探究半拓扑理论和凝态物理的关系,以此来完善超导的理论机制。

    这是个非常重大的超导机制理论研究项目,各个科研团队更在意的是项目分配问题。

    自从有了超导半拓扑理论以后,国内各个超导相关的机构、团队情况并不好,他们想要申请超导相关的项目非常困难,手头上都可以说没有经费可言。

    现在国家通过了五十亿经费的超导机制重大项目,其中超过三十亿的经费都给到了科学基金会,科学基金会也公开了一大堆的超导研究相关项目,甚至还标注出大致的研究方向和实验内容。

    这些项目大多数不用去做创新,不用去做突破,就能够拿到大笔的经费,自然是非常吸引人的。

    之前好多超导领域的学者,谈到王浩都感到很郁闷。

    虽然说不上是痛恨王浩,他们也知道王浩是最顶级的学者,他的超导研究为国家、为世界,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

    但不管怎么说,因为王浩的研究成果,他们中好多人手里的项目都被暂停了,后续也申请不到经费,处境是非常尴尬和郁闷的。

    现在他们就对于王浩是一片赞叹。

    当天早上七点的时候,会场里就已经有很多人了,好多人扎堆站在一起聊着,“这次列出的很多项目研究很有意思,其中有一些是常规的凝态物理研究内容,只不过基础是不一样的。”

    “我仔细看了,好多都是以新型超导材料为基础,那几种新型超导材料,都非常惊人……”

    “还是王院士有本事啊,现在的研究项目不只是有方向,还能直接接触到新型的超导材料。”

    “邓焕山的团队,研究出的几种新材料很不一般,我听说最好的材料,转变温度超过130k!”

    “有这么高?”

    “当然了,这是内部消息,你们大概不知道,最低也有70K,以前根本不敢想象。”

    “我仔细看了好多项目,都是研究新型材料的凝态物理特性,感觉就像是应用内容。”

    “这次就是大实验室拿大项目,小实验室拿小项目,我们实验室……本来想着能拿到最大的项目,结果……”

    最后一句话是贺峰说的,他是东港交通大学超导研究中心的主任研究员,代表的就是东港超导研究中心。

    国内超导相关的科研机构中,最有影响力、规模最大的,就是科学院超导重点实验室以及首都大学基础科学中心。

    其次就是东港超导研究中心了。

    如果没有超导重点实验室、基础科学中心加入进来,最大的项目肯定会被贺峰代表的东港超导研究中心拿下。

    很可惜……

    其他两家最大型的机构也加入了进来。

    当听到了贺峰的话以后,好多人就不由得转头看向会议室前排的左右两侧。

    左右两侧各有几人。

    左侧是杜建华的团队,右侧则是汪承林的团队,他们分别带着自己的团队核心人员,来参加这次项目会议。

    同时,他们都被孤立了。

    两人的团队被孤立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上一次东港举行的超导会议,他们就是众多超导领域学者的‘领头人’,并且公开的和王浩‘势不两立’。

    虽然没有明确的这么说,但他们确实是这么做的,而且也都上台明确说了要申请的项目。

    当时参会的学者们都认为,两人以及其团队不会加入到王浩的项目中,完全没有想到他们都申请加入了。

    “这两个家伙,说难听一点,就是不要脸啊……”

    “还说什么自己去申请项目,结果呢?王浩说明了项目以后,他们直接加入了。”

    “他们两个大型团队,可都是超导研究的领头羊,结果为了经费还这样做。”

    “是啊……”

    汪承林和杜建华也都感觉非常的尴尬,他们都非常后悔当什么‘领头人’,也知道申请加入王浩的项目会面对什么。

    但是,在庞大的经费面前,面子算什么?

    他们都是大型科研团队的负责人,必须要为团队去考虑,肯定要争取更多的经费,才能让团队生存发展下去。

    汪承林和杜建华不在乎其他人怎么看,能争取到项目才是最关键的。

    他们见到彼此才是最尴尬的。

    两人来的时候正好碰到一起,相互尴尬的没有说一句话。

    汪承林朝着左侧撇了一眼,不屑的想着,“早就知道,这家伙就完全不可信,还说什么绝对不加入项目,纯粹是说给我听的!”

    另一边,杜建华也想着,“汪承林这家伙就是没有节操,一点做人的基本原则都没有,上次估计就是故意骗我的,好在我没上当!”

    两人对视一眼,互相冷哼一声不屑的扭过头。

    这次他们是直接竞争对手!

    科学基金会公布了总经费超导三十亿的研究项目。其中有个最大的项目,总经费高达七个亿,内容是研究探索几种超导材料的电子波特性。

    研究超导材料的电子波特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内容,同时也是所有项目中最重要的。

    只要深入了解超导凝态物理以及半拓扑理论,就知道研究直接关系到关联构架电子波和超导微观形态的桥梁。

    以此为基础,就可以加以拓展来沟通超导凝态物理以及半拓扑理论。

    当然,想要在理论层面上进行沟通完善,过程也是非常复杂的,单单靠实验研究是不可能的。

    但项目并不需要做太多的理论分析,因为核心理论工作都是王浩的团队来完成的。

    杜建华和汪承林都希望能拿到七亿的大项目。

    八点半。

    王浩到达了会场,好多学者顿时迎了过来,其中也包括杜建华和汪承林。

    每个人对王浩都非常热情。

    整个项目就是王浩申请下来的,他掌控着项目自然就能决定项目分配问题。

    换句话说,王浩就是项目分配最重要的评审。

    王浩和学者们寒暄了一阵,也差不多到了时间,就上台对于项目整体进行了解释。

    “我们的研究主要目的,就是以新型超导材料的特性,来沟通半拓扑理论和常规的超导凝态物理理论。”

    “从微观的角度上来说,就是沟通原子构架和电子运动之间的关系。”

    “超导机制是个很大的领域,不管是半拓扑理论,还是超导凝态物理,都是单方面的解释,而我们则是要把两者结合在一起……”

    “接下来,我解释一下其中最重点的几个项目方向……”

    ……

    在一系列研究项目中,最重要的是七亿经费电子波研究的大项目。

    其深层的研究不只是对于完善超导机制很重要,后续还可以根据实验研究结合半拓扑理论,展开去论证电磁力以及导电机制。

    电磁力以及导电机制,是基础物理的问题,从微观的角度去论证,某种程度上来说,等于是沟通了微观和宏观力学问题,一定程度上,也是促进物理的大一统。

    “这个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的不止是实验,牵扯到底层的解析,难度也很高,我们需要的不止是几种电子波……”

    王浩针对最大的项目解释了近一个小时,如此可见,对于项目的重视程度了。

    会场内的学者们,也都听的非常期待。

    如此重大的项目研究,可就不只是经费的问题了,研究能有重大的成果,对个人也是个巨大的提升。

    当然了。

    他们也知道项目还是做实验研究,后续的理论研究还是靠主团队,包括邓焕山的实验组、反重力组,以及王浩的研究组来完成。

    有资格申请七亿大项目的,其实就只有三个人。

    一个是基础科学中心的汪承林,另一个是超导重点实验室的杜建华,最后则是东港超导研究中心的贺峰。

    和前面两个人相比,贺峰相对还是要差一些的。

    等上午的会议结束以后,杜建华、汪承林以及贺峰,就一起找到了王浩,谈一下最大项目的问题。

    王浩正和超导办公室的吴晖院士在一起。

    针对项目分配的问题,王浩是有些为难的,他转过头看向吴晖,说道,“我不插手项目分配,还是要看基金会这边。”

    不管是哪个团队去做项目,只要能够完成基础的实验,得到相关的数据,基本上就能接受了。

    汪承林、杜建华以及贺峰,三人的实验组都有实力做最大的项目,分配项目,肯定牵扯到很多的问题,他自然是不想插手的。

    这本来也是科学基金会的工作。

    三人都看向吴晖。

    吴晖则是苦笑一声,有些无奈的说道,“王院士没什么意见,其实我也没什么意见,你们的团队都符合要求。”

    具体怎么分配还没有想好,公开招标的科研项目,也不像是工程招标项目一样,还能从经费上入手,比如,哪一个团队压的经费越少,就把项目分配过去。

    这当然是不行的。

    科研、实验,经费需求就摆在那里,研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卡经费可能意味着后续无法完成研究,尤其如此重要的研究,更不能够出现差错。

    吴晖也是有些头疼的,他仔细思考了一下,忽然想到了反重力的研究。

    最开始反重力的研究出来,西海大学物理实验室规模不够,就干脆让几个团队一起做研究,看哪一个团队的成果更好。

    当时王浩所率领的物理实验室,把交流重力指标提升到了超过百分之六,最终拿下了后续的项目,也让其他研究团队无话可说。

    吴晖说起了当初的事情,就对王浩道,“王院士,不然这样,你想一个专业的研究,让他们几个团队一起去做,哪一个团队做的最好,就能拿到项目?”

    吴晖的建议确实是个好方法。

    他们又一起看向王浩。

    王浩仔细思考了一下,开口道,“这样吧。我们这个项目需要研究的是电子波,而首先要开展的,是测算电子波和拓扑薄带之间的关系。”

    “你们可以做这个研究,看谁能做的更好……”

    王浩简单做了解释。

    汪承林思考着问道,“像是这种电子波的研究,即便出成果也很难判断吧?”

    其他两人也点点头。

    他们都是专业做超导凝态物理研究的学者,自然很清楚超导电子波的研究,评判上有很大的问题。

    有一些国际性的成果,甚至可能是假的、伪造的,因为成果发表以后也无法做出判断。

    王浩则是不在意的笑道,“你们只需要做研究,最终由我来评判。”

    他补充了一句,“当然,前提是你们相信,我的评判是公正的。”

    “那肯定。”

    “我相信王院士!”

    “不管结果怎么样,只要是王院士的判断,我百分百信服!”

    王浩自然是能够做出评判的,因为他能够找到正确的路,同时,他对于研究也是非常看重的。

    如果研究能够有突出的成果,就能够构架出电子波和半拓扑结构,甚至进一波研究出,电流承载强度和半拓扑结构的关系。

    在简单商议了以后,他们做出了最后决定,给每个实验团队一千五百万的经费,让他们开启最初始的研究。

    哪一个团队成果更好,就能获得后续七亿的项目。

    “时间,要多久呢?”贺峰开口问道。

    “既然是申请项目,也不能时间太长……一个月吧。”王浩说了个时间,还思索着补充一句,“一个月应该够了。”

    在场的几个人互相对视,都不由得扯了扯嘴角,他们听到时间就知道不可能完成研究。

    一个月?

    开什么玩笑!

    他们让团队先弄懂,主要的内容都需要一个星期以上,再去准备实验、设计实验,投入到研究中,一个月够做什么?

    吴晖也用力扯扯嘴角,他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

    显然。

    王浩对待科研的时间观念,和其他人完全不一样。

    “大概对于王浩来说,一个月已经很长了吧?但是,正常的实验研究,最低也是几个月起步……”

    吴晖思考着摇摇头。

    汪承林、杜建华以及贺峰,互相对视一眼,最后也没有再说什么,因为他们的竞争对手是彼此,而不是王浩。

    虽然都觉得一个月时间太短,根本什么都做不了,但他们不需要完成研究,只需要比其他人做的更好就可以了。

    该怎么比其他人做的好呢?

    他们彼此对视一眼,空气中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第二百八十章 小实验、大成果,创纪录的获得两项沃尔夫奖

    在参加完科学基金会的项目会议以后,王浩就返回了西海大学,项目研究也只是刚刚开始,工作生活还是相当轻松的。

    他花费了很多时间,指导几个学生的论文以及投稿。

    时间已经接近毕业季,几个学生中有的论文已经发表,有的也准备投稿了。

    其中最省力的是邱会安、李鑫以及张益信,邱会安完成了勒让德猜想的证明,就可以拿来当做硕士毕业论文。

    李鑫和张益信一直参加实验室的项目,表现到没有什么突出的,但一直跟着研究,完成一篇论文还是很轻松的。

    他们本身就是很优秀的学生,不止是完成了毕业论文,还都修改投稿发表到了国外杂志,并进入了SCI检索。

    海伦和陈蒙檬的论文则是最费心费力的,她们一直跟着保罗菲尔-琼斯做理论物理的研究,研究确实有一定的成果。

    但正因为有一定的成果,自然会希望做的更好。

    王浩审视了她们的研究,和她们一起做了讨论,后来研究又经过了几次修改,最终决定投稿给顶级物理期刊《物理评论快报》。

    许杰是特殊的一个。

    作为一个数学系的研究生,他最终发表了一篇数学计算机的研究论文,做的是几何电信号相关的研究。

    王浩还是关心了一下他的研究内容,但后来就发现根本不用自己关心,最关心的就是张志强。

    许杰的论文就是张志强手把手教出来的。

    现在许杰已经确定读博直接跟着张志强,而张志强也非常的欣赏许杰,准备让他成为自己的优秀学生。

    王浩有一种被学生被抢了的感觉。

    但是,也没办法。

    谁让许杰跟着他做研究,根本什么都做不出来呢?

    最后只能跟着张志强了。

    不过说许杰的数学水平差,也只是相对海伦、邱会安等人而言,他做数学计算机方向的研究,数学能力也完全够用了。

    数学计算机也是很好的方向,包括张志强,包括罗大勇,主要方向都是数学计算机。

    王浩带的所有学生都完成了毕业论文,他也感觉轻松了许多,毕竟是最顶级的学者,他可不希望出现毕业不了的学生。

    学者,还是要争个面子的,自己选的学生,出现有学生没有毕业,还是有点丢脸的。

    之后王浩也关注了一下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针对反重力场性态方向的研究。

    这个方向还是非常重要的。

    王浩最在意的是反重力场内的粒子惰性研究。

    光速降低就是粒子惰性的一种表现。

    虽然已经完成了光子的构架理论,并得出了一些结论,但相关的研究依旧非常的重要。

    如果能够对粒子的惰性加以控制,不止能够帮助完善理论,应用方面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比如,粒子惰性会不会导致核反应速度变慢?

    如果核反应速度变慢,不管是何聚变反应还是核裂变反应,一定程度上都能够更容易控制。

    当然,以上就不是一个团队能够完成的研究的,需要在多个方向进行研究论证。

    王浩关注的另外一点是,空间挤压力场存在的证明问题。

    在光子的结构塑造研究中,对于反重力场的数学架构描述,说明反重力场起到效果,是降低了空间挤压的强度,也就是降低了湮灭力的强度。

    但是,怎么证明呢?

    反重力场可以有好几种理解方式,其中最重要的两种,一个就是减低了引力常数,也就是降低了引力波的作用。

    另一种就是基础上降低了空间挤压,直接作用于物体表现出的质量。

    这两种理解方式都是可以的。

    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不管是降低引力波作用,还是降低质量,都可以减小引力作用,在地球上的表现就是重力作用。

    同时,还有其他几种相关的解释,但最可信的还是以上两种,学术中的舆论倾向于第一种,也就是降低了引力波作用。

    正因为如此,才会被称作是‘反重力’。

    王浩自然知道是第一种,是因为降低了空间挤压作用,直接作用于物体的质量。

    他正思考验证问题的时候,何毅就直接找上了门,喊道,“王浩,新成果!普朗克研究院,证明了湮灭力!”

    “验证了湮灭力存在?”王浩疑惑问题。

    何毅点头,感叹道,“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他们设计了非常巧妙地、非常简单的实验,证明反重力场直接作用于质量!”

    “不过,对他们来说,估计不容易,他们只能制造十五场强的反重力场。”

    王浩听罢马上关注起了新成果。

    徳国普朗克研究院,可以等同理解为于徳国的科学院,他们组建了反重力研究团队。

    在王浩的研究组发表了光子构架的论文以后,国际上好多物理学家都开始研究,各个反重力团队也开始设计实验论证。

    普朗克研究院的反重力团队,一心做反重力场的性态研究,理解了光子构架成果以后,他们自然清楚里面的数学表述,说明反重力场的机制是制造降低空间挤压效果的区域。

    其中有个优秀的年轻研究员,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

    利用浮力和质量无关的特性,他们在反重力场中进行了悬浮实验测试。

    在实验最开始,没有开启反重力场的时候,一个木质铁芯的物体,悬浮在了水的正中央。

    之后,开启反重力场,物体立刻漂浮到了水面上。

    在连续几次实验以后,他们根据实验结果,确定了反重力场作用于质量而不是引力波。

    其中的原理和王浩的研究成果直接相关。

    王浩的光子架构研究,说明反重力场会让粒子产生惰性,比如,光速会降低,但是粒子惰性和反重力场并不呈正比,百分之五十的反重力场,才能让光速减慢百分之十五。

    所以,即便是反重力场能够对浮力效果造成影响,也肯定不像是物体一样直接正比的减重。

    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受力自然是均衡的,可以得出公式--

    ρ液gV排=m物g。

    当实验处在反重力场中,浮力明显大于重力作用,自然就证明物体质量下降了。

    这个简单的实验研究,成果并没有百分之百的说服力,因为反重力场对于浮力的影响,并没有确定的成果。

    但是,一定程度上说服力还是非常强的。

    普朗克研究院的反重力团队,用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证明反重力场直接作用于物体的质量,成果发表出来影响力也是非常大的。

    即便王浩发表的光子结构成果中,用数据构建说明反重力的作用,是空间挤压效果的降低,但大部分学者还是更倾向于作用是引力波效果。

    现在普朗克研究院的团队,用一个实验,就说明是作用与质量,某种程度上,也证实了空间挤压效果以及湮灭力的存在。

    普朗克研究院团队的穆勒接受采访时说道,“最少有极大可能,空间挤压效果,也就是湮灭力是存在的。”

    “湮灭力的解释,能够完美的说明实验,而作用于引力波效果,连理论都没有。”

    “我们相信实验结果,往往最简单的实验,才最有说服力。”

    这个实验结果发表出来以后,让很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议。

    之所以很多学者认为反重力场是作用于引力波,就是因为他们相信质量是不会被产生变化的。

    现在的成果说明质量减小了,就感觉有些违背常识。

    王浩看了新成果,都不由得感叹,“很简单的实验,很好的效果,我完全没有想到,能这么简单的做验证。”

    “世界上的天才,还是很多的。”

    王浩发现之前他想的太复杂了,总是把反重力场特性验证,和很复杂的微观物理联系在一起。

    现在普朗克研究院的成果证明,简单的力学研究也能够给反重力场的研究带来很大帮助。

    何毅是感觉很懊恼的,他觉得自己的团队有这么好的环境,能够制造超过50%的反重力场。

    普朗克研究院的团队,只能制造出15%的反重力场,即便是做力学的实验,效果也是很差的。

    “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个办法呢?”何毅郁闷道。

    王浩则是完全不在意,他根本不缺一个成果,普朗克研究院的成果,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湮灭力的存在,对湮灭理论是很有好处的。

    他说道,“我们也不可能完成所有研究。”

    “当初研究公开出去,就是希望更多的学者,更多的团队参与,才能够慢慢的完善。”

    “其他团队有成果也是很正常的。”

    普朗克研究院的成果,并不能百分百证实湮灭力的存在,但也可以说证明了三分之一。

    湮灭力想要完成被证实,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测定‘常规湮灭常数’,也就是常规空间挤压的强度。

    以此就能够推导得出很多能够在实验证实的结论。

    另外,也要联系微观物理,验证湮灭力在微观物理中的作用。

    “论证质量单位……”

    “最少要和一种微观力进行关联,找出相互的关系。”

    “论证湮灭力在微观物理的作用和表现,完善湮灭理论,使之与现有的微观物理相结合……”

    以上每一项都非常的重要。

    虽然湮灭理论的研究,还有很多的方向和很多的工作,但工作不是一口气就能完成的,理论的完善是系统性的庞大工程。

    王浩依旧是轻松的工作生活,抽时间也做了航天局的项目,完成了相应的核心代码。

    之后的工作就是实验室的其他人来完成了。

    这天实验室的人都在办公室里,召开了一个项目相关的工作分配会议。

    王浩针对核心代码的问题说了一下,其他人则是一起交流讨论起来。

    王浩倒是很清闲,他随意的看了看新闻,顺便打开邮件查看了一下,发现有好几封特别的邮件,里面说的内容都差不多。

    第一封是来自迪迪埃-马约尔,里面的表述非常热情,“亲爱的王浩,有一个消息你肯定会感兴趣,今年你进入了沃尔夫奖的候选提名。

    虽然时间还有些早,但提前恭喜你获得沃尔夫奖。”

    之后迪迪埃-马约尔又问了一下王浩最近的研究,目的就是想知道王浩是否有什么研究,需要依靠实验来验证。

    王浩倒是有很多需要靠实验研究的内容,但绝大部分都和反重力场有关,马约尔的团队就没办法做了。

    他面带笑容写了回信,大体意思就是正在全心做超导机制的研究,暂时没有量子物理相关的想法。

    之后王浩又查看了其他邮件,发来邮件的几个,都是国际物理、数学界的大老,内容都和马约尔差不多,就是说明一下,他们从自己的渠道得知,王浩和沃尔夫奖产生了关联。

    其中有个芬兰着名的数学家,似乎是有准确的渠道,“你的超导半拓扑理论,获得了沃尔夫物理学奖提名,你个人获得了沃尔夫数学奖提名。”

    “恭喜你获得沃尔夫数学奖和物理学奖!”

    王浩连续看了好几封邮件,知道事情肯定是真的,否则不可能有这么多人发邮件过来。

    这些学者之所以发邮件过来,就是因为知道他肯定会获奖。

    他个人只要获得数学奖的提名,获奖基本可以确定了。

    超导半拓扑理论的影响太大了,只要获得物理学奖的候选,九成以上的可能都会获得沃尔夫物理学奖。

    看着一封封的邮件,王浩也忍不住露出了笑容,他还是对国际奖项有期待的。

    虽然以他的名气和影响力来说,沃尔夫奖也只能说是锦上添花而已,但能同时获得沃尔夫数学奖和沃尔夫物理学奖……

    也算是前无古人了吧!

    这时候,办公室里正坐着好多人,包括罗大勇、郑尧军,也包括张志强、祁晓、朱萍等人,他们正讨论项目工作分配问题。

    张志强注意到王浩的表情,有些疑惑的凑过去,他的电脑屏幕看了一眼,问道,“这是什么?”

    “没什么。”

    王浩不在意的摇摇头,“只是有人和我说今年可能会获得沃尔夫数学奖和物理学奖。”

    顿时。

    办公室的人都看了过来。

    王浩注意到大家的眼神,补充了一句,“只是可能……”

    “可能,就代表肯定!”张志强很用力的点头,随后问道,“是超导的研究?”

    “应该是吧。”

    王浩回答着看向罗大勇,有点遗憾的说道,“好多国际物理奖项最多只评三个人,大勇哥,你估计评不上……”

    针对超导半拓扑理论的研究,评三个人也肯定是王浩、比尔卡尔以及林伯涵,罗大勇的贡献只能排在第四位。

    “这没关系。”

    罗大勇只是稍稍感到遗憾,想想就完全不在意,“本来我也没有多少贡献,能参与就很好了。超导机制的研究,估计未来能获得很多奖项吧。”

    其他人都跟着点点头,他们也有些羡慕的看向罗大勇。

    虽然罗大勇很难依靠超导半拓扑理论的研究获奖,但他总归是参与了研究,而且还有一定的贡献。

    即便不能获得研究相关的国际大奖,他个人也是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的。

    另外,罗大勇也是王浩研究组的成员,不说是最重要的,但地位也相当高了。

    现在的罗大勇完全可以称得上是顶级学者。

    当有了获奖消息后,办公室里顿时讨论不休,张志强回到座位上以后,一边和其他人说着,慢慢的也变得伤感起来。

    他回想起了综合楼办公室的几个人。

    当初王浩才刚来西海大学的时候,他就是小办公室里的核心焦点,率先确定升为副教授,未来前途一片光明。

    当时,罗大勇好几年没有成果,未来可能面临失业。

    王浩刚进入西海大学,大家都觉得工作时间不会超过一年。

    朱萍只是硕士毕业,能一辈子当个小讲师就不错了。

    颜静来的时间也很短,根本没什么成果可言。

    现在……

    王浩就不用说了;颜静是反重力探究中心的教授,参与的都是保密性顶级研究;罗大勇则成为了国际着名学者,复杂性问题领域公认最顶尖的人物。

    也只有他,只是一个普通做项目的教授而已。

    “唉~~~”

    张志强带着郁闷长叹了口气,不自觉往朱萍身边凑了凑,小声都囔道,“原来的办公室,也就咱俩是一队了。”

    “谁跟你是一队!”

    朱萍用力甩了下大波浪头,“我又不做科研。我已经申请转行政了,我们家做科研,有大勇一个就行了。”

    张志强盯着眼的大波浪头,都没听她具体说的是什么。

    他用手抓了着头顶上稀疏的几缕干发,顿时思考起一个哲学问题,“为什么都是做研究,只有我的头发掉的最快?”

    “而且,到最后,我还成了最差的那个……”

    ……

    沃尔夫奖的消息只是个小插曲,毕竟奖项才刚进入到候选提名阶段,再到公布获奖名单,还有超过半年时间。

    王浩也继续正常工作生活,也一边关注着国际学术动态。

    普朗克研究院反重力团队的研究成果,确实引起了广泛的热议,反重力场的性态成为了焦点问题,而后光子架构相关的研究再次受到了众多关注。

    好多顶级物理学家,都投入到相关内容的研究中,物理界很关注后续研究的展开问题,“普朗克研究院的成果,某种程度上,证实了反重力场的特性。”

    “如果湮灭力真正存在,我们要怎么去证明呢?”

    “从光子架构的研究来看,决定光子特性的就是二点五维拓扑结构。”

    “依照王浩的理论,二点五维拓扑是在空间挤压效果,也就是湮灭力的作用下产生的……”

    “如果想验证湮灭力的存在,或许我们先要去理解二点五维拓扑结构,而不仅仅是侧面论证。”

    最后一句话被众多物理学家们认可。

    二点五维拓扑结构的研究确实很厉害,但实际上,光子架构中相关描述都是侧面的,也就是从光子性质角度来进行论述,而不是真正去解析。

    那么湮灭力是怎么起作用,而产生二点五维拓扑结构呢?

    二点五维拓扑结,又是怎么维持的稳态运转呢?

    鹰国剑桥大学,着名的理论物理学家贝尔-辛尼克,接受记者采访时候,说了有关后续研究的问题,“无论从任何角度,想要对湮灭力进行解析,都必然会碰到一个问题,也就是二点五维拓扑结构。”

    “在二点五维拓扑结构之外是三维宇宙,那么二点五维拓扑结构是怎么维持的呢?”

    “二点五维拓扑结构和三维空间的边界是什么?”

    “后者非常关键。”

    “不解决这个问题,湮灭力就永远无法被理解。”

    贝尔-辛尼克的话得到了很多理论物理学家们的认可,也有好多的媒体进行报道。

    这时,好多弦理论学者们,似乎都来了精神。

    提起空间维度论证,弦理论才是专业的!

    即便是二点五维拓扑结构,大部分数学内容也是保罗菲尔-琼斯完成的,而保罗菲尔-琼斯曾经就是弦理论的顶尖学者。

    他们觉得可以运用弦理论的数学体系,结构出二点五维拓扑结构,并解决二点五维结构和三维宇宙空间的边界问题。

    于此同时。

    王浩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他自然知道论证维度边界的重要的。

    如果只是弦理论的高维度论证,感觉就非常脱离现实了。

    但是,二点五维拓扑结构不同,他能肯定相关研究是正确的,那么怎么去解析二点五维拓扑结构和三维的边界问题呢?

    这是很高深的数学问题。

    王浩仔细思考着也找不到方向,他干脆试着建立了个任务--

    【任务四】

    【研究项目名称:二点五维拓扑性态和三维宇宙边界问题(难度:S)。】

    【灵感值:0。】

    S级……

    似乎是可以研究啊!

    王浩建立了任务以后,依旧找不到方向,他倒是没有太着急,因为暂时研究的内容,都太过于高深,有些脱离实验和生活。

    这种顶级的数学研究,也许到了专业领域的场合,就能够获得一些灵感方向。

    他等待的是正组织进行的湮灭理论会议。

    近年来,湮灭理论发展势头一片大好,全世界好多数学家、物理学家,都开始研究湮灭理论。

    这一次则是第一次湮灭理论的专业会议,肯定会有很多学者来参加。

    那就会让会议升格,成为大型的国际专业会议。

    王浩倒是不急不慢的等待着,他完全没有想到的是,灵感值竟然来的这么快。

    这天。

    邱会安找到了王浩,问了一个数论领域的问题。

    王浩和邱会安一起研究了一阵,随后给邱会安做了解答。

    等两人差不多说完以后,丁志强敲门走了进来。

    最近一段时间,丁志强已经在准备硕士论文,他找的方向是代数几何领域,特殊代数簇集合的表示问题,具体的研究也有一定想法,就想找王浩过来说一说。

    丁志强进门以后,就和王浩说了起来,“王老师,我想找特殊代数簇集合中的特例,来进行专门的研究,这个方向……”

    “没有问题。”

    王浩肯定道,“这个方向,有想法就可以去做,无论是代数簇、几何簇的表示,都是很重要的研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也可以去问卡切尔,或者计算组的人。”

    丁志强获得了肯定,也忍不住心里有些高兴。

    王浩忽然转头问向邱会安,“会安,你有没有什么研究方向的想法?你马上要读博了,如果提前有确定的方向,还是很好的。”

    “应该还是数论吧……”

    邱会安犹豫着说了一句废话,后来还是摇头道,“暂时还没想过。”

    丁志强打趣道,“数论方向也够很多啊。王老师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我觉得你可以考虑黎曼猜想,这可是两大数论问题。”

    邱会安听的脸色一黑,正要开口回任一句。

    王浩忽然眼前一亮,朝着丁志强竖起大拇指,“说的很好,志强,你果然是天才!”

    丁志强迷茫的摸摸后脑勺。

    邱会安愣愣的道,“王老师,你是觉得我应该研究黎曼猜想?”他说着都非常不自信,因为感觉黎曼猜想,根本不是他能研究的。

    “什么?”

    王浩听罢愣了一下,迅速反应过来,“你理解错了。研究什么方向是你自己决定,我说的不是这个,我只是觉得丁志强很天才而已。”

    他说着扫了一眼系统,已经有了一条新消息。

    【任务四,灵感值+1。】

    很好!

    看来二点五维拓扑性态和三维宇宙边界问题的研究,可以试着从黎曼猜想的角度入手。

    邱会安和丁志强一起走出了办公室。

    等到了门口的时候,邱会安就忍不住吐槽一句,“丁志强啊,刚才的事情,你明白了吗?”

    “明白什么?”

    “你没发现吗?王老师对你特别……偏爱,对,就是偏爱!反正不管你说什么,王老师都觉得你很天才。”邱会安说着连语气都是酸熘熘的,他一直都觉得自己很天才,研究生阶段就解决了勒让德猜想。

    可是,为什么王浩老师总是夸奖丁志强呢?

    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了,但他也想得到王浩老师的夸奖啊!

    丁志强听罢一点高兴的神色都没有,他仔细回想着过去几年,一直持续到现在的苦难生活。

    好像……

    一切的苦难就是源于大三时,王浩老师的一句夸奖?

    后来就不断的被夸奖,他就被周围人认为是天才,就开始持续不断的学习,连一点打空闲的时间都没有。

    丁志强悟了。

    他想到了一个很热门的网络热词--PUA。

    从头到尾的仔细想想,自己不就是被王浩老师PUA了?还是连续几年不断的PUA,一直PUA到他都已经习惯了。

    这简直太可怕了!

    一切的一切,原来如此啊!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3991/ 第一时间欣赏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最新章节! 作者:不吃小南瓜所写的《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为转载作品,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介绍:
穿越年轻博士,开局科研背锅被全网抨击,反手一个月狂刷十篇论文。
有学界大佬站出来表示:“别说是一个月,一年写十篇论文,都是灌水,都是论文刷子,是无效的科研。”
后被扒出,每一篇都是硬实力,影响巨大。
震撼全网。
当记者采访时,王浩淡然的表示,“我没有去专门做科研,那些只是给学生讲课过程中的感悟而已。”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