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TXT下载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全文阅读

作者:执笔见春秋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txt下载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五十九章:绝对是亲大侄子

    朱樉趴在地上,在被乱棍暴打的时候,不敢躲闪,硬生生的承受下来。

    不说打个半死,内伤指定打出来了。

    他依旧不敢吱声。

    其实就现在的朱樉来说,被暴打一顿,已然是好受了许多。

    人就是这样,在面对未知的时候,更加的恐惧。

    但恐惧降临的时候,反而就没那么恐惧了。

    感受到父皇停下来休息,他悄悄的侧过头去观望。

    父皇正倚靠在书案上,显然有些累了。

    朱樉想说两句,犹豫了下还是没说,他知道关于玉佩的重点,还没来。

    此刻的朱元璋,在打完老二后,眼泪止不住的留下。

    杀威棒丢在一边,玉佩碎了,他也跟着心碎。

    “咱当年一无所有,蒙汤和兄弟记得咱,给咱送信,让咱跟这去投奔郭公的红巾军。”

    “咱不贪墨功劳,也不贪墨钱财,和诸多兄弟分润。得了个好名声,蒙郭公不弃,把大妹子许配给咱。”

    “能娶到大妹子,是咱一生中最大的骄傲。你不知道当时的大妹子,那是多么漂亮,咱是一眼就相中了。”

    “咱这样的土哈哈,属实就是高攀了。”

    “咱朱国瑞这个名字,就是和大妹子成亲后,大妹子帮忙娶的。”

    “多少年来,大妹子对咱不离不弃,患难与共。孩子们都是大妹子带着的,咱在前边打仗,大妹子就在后方操持,出谋划策。”

    “没有大妹子,咱哪里来得这大明江山。”

    “咱这一声呐,过得最快乐的时候,便是大孙子出生后,和大妹子一起带着长大。”

    “便是老天惩罚咱,大孙子早夭,大妹子也跟着去了。”

    朱元璋絮絮叨叨的说道,好似说给朱樉听,更像是说给自己听。

    朱樉唯唯诺诺匍匐着,听着父皇念叨着往事,心底里的恐惧逐渐加深。

    他明白,这一切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平静。

    对于母后,朱樉也是极为亲近依赖。

    这个时候他的心中,也是充满了懊悔和愧疚。

    朱樉的成长,在年幼的时候,就是马皇后一直操持长大。

    打碎父皇心爱,且念想着的玉佩,他心里也很不舒服。

    “还好,大孙子又回来了。咱这心里呀,总算有了新的寄托。这日子也越发有盼头了。”

    朱元璋突然感叹着说道。

    朱樉听到这话,一头雾水。

    不过很快反应过来,或许是父皇思念过甚,有些糊涂了。

    朱元璋说完这句,便又想到老二。

    转头来呵斥道:“你这混账东西,好大的威风,还想让你大侄子给你的妾室做糕点。她承受得起嘛。”

    “那是大明未来的皇帝,她算个什么东西,能让咱的大孙给他做糕点。”

    朱樉趴在地上有些懵。

    不由问道:“父皇,那茶楼是允炆开的呀,儿臣打听过,那茶楼是四弟的产业,允炆怎么会过去呢。”

    朱樉对于四弟朱棣,还有侄子朱允炆之间的一些小矛盾,还是有些了解的。

    况且以侄子朱允炆的品性,怎么可能跑到茶楼去干早点。

    这绝对不可能。

    朱元璋闻言,呵斥道:“那是咱的大孙,雄英。你大哥的长子,咱的长孙。咱和你娘亲手带大的长孙。”

    听到这话,朱樉顿时眼珠子瞪得滚圆,都忘记了目前的情况,反驳道:

    “这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大侄子当初下葬的时候,我也是亲眼看着的。”

    “在殡宫停了将近十天,哪怕是真的假死,也都成真死了。”

    “即便当时没有发现,那么厚的棺椁。别说大侄子当年才那么点岁数,便是猛将也不可能从里面出来。”

    “哪怕就是能出来,我记得下葬第二天,钟山地龙翻滚,大侄子的陵墓就塌陷了。”

    “再退一万步将,便是大侄子机缘逆天,真的从陵墓里出来了,也不可能流落在外。”

    “孝陵卫如此把守,便是八岁幼儿,便是军中探马也不可能潜伏进去。”

    “再则说了,即使真的从孝陵走出来,哪怕大侄子都失忆了。他身上穿着可是我大明皇室服饰。”

    “谁看到了会认不出来?怎么可能没有丝毫的消息传出。”

    说到这里,脑海里一道灵光闪过,朱樉一下子就激动了起来,虽然还是不敢起身。

    语气没有了之前的颤抖胆怯,隐约带着恍然大悟的意味:

    “父皇,这绝对是个阴谋,天大的阴谋。”

    说出这句话后,朱樉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如此多的巧合,如此多的不可能加在一起,那就是绝对不可能。”

    “父皇你想想,为何大侄子一消失就是十年。整整十年了无音讯,这绝对不可能。”

    “他出现的时间,太巧了。大哥这才刚刚病逝,他就出现了。为什么这么巧,这里面绝对有阴谋,大阴谋。”

    “此人绝不可能是大侄子,说不准,就是蒙元残余搞出来的。那些个萨满祭祀,一些见不得的诡秘手段。”

    “肯定就是他们搞出来的,这是要坏我大明江山啊!”

    “父皇,你可千万不能被迷惑了。”

    朱樉的语气透露出坚定,他的怀疑和思路,条条在理,一点瑕疵都不曾有。

    便也是因为旁观着,所以看得十分清楚,没有受到情感的左右。

    当然,这也是跟他没见过,也没接触过朱英有关。

    但从这个角度来看,悬疑重重。

    以朱元璋的聪慧,这些他能不知道嘛。

    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迟迟没有将朱英的身份公布,直接召进宫里来的原因。

    他心中很是清楚,在没有绝对的证据前,贸然将大孙召进宫里,甚至册封为皇太孙。

    绝对会受到文武大臣,包括勋贵皇室的反对。

    这等风波一旦传开,对于大孙的继位非常的不利。

    他在的时候,还能强行压下。

    但他的年纪已然不小了,对于自己的身体情况,还有寿数,朱元璋也清楚。

    自己驾崩,大孙继位后,大明帝国很容易就会陷入风雨飘摇之中。

    一个不好,便有可能分崩离析。

    这样的代价,朱元璋无法,也不能接受。

    不过听到老二如此慷慨激昂的反对,朱元璋还是忍不住怒火中烧。

    大喝道:“来人,将这逆子给咱拖出去斩了。”

    朱樉闻言一个冷颤,立即郑重的说道:“父皇,儿臣错了,那就是我的亲大侄子,绝对是,绝不可能有人假冒。”

    ps:求推荐票,月票。

第六十章:朱元璋的敏锐

    在朱元璋的呵斥之下,蒋瓛第一时间推门而入。

    只是听到这话,却没有立即将朱樉拖出来。

    作为陛下身边的贴身侍卫统领。

    这点眼力见他还是有的。

    进门后,只是单膝跪地,等候朱元璋的下一步吩咐。

    朱元璋当然不会真将自己老二赐死。

    只是吓一下罢了。

    原历史上,朱元璋对于朱樉极为失望,朱樉死后,朱元璋命礼部尚书任亨泰定丧礼谥‘愍’。

    即便如此,再次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心中依然十分悲痛。

    此刻,朱元璋冷哼一声,对蒋瓛挥挥手。

    蒋瓛见此,知趣的退出去,将门关闭。

    朱樉的背后已然被冷汗湿透。

    虽然他心中知道父皇大概率不会处死自己。

    但是他可不敢赌。

    对于父皇的性格,朱樉当然清楚。

    现在没有了母后和大哥掣肘,他真怕父皇怒气上头,把自己给砍了。

    只是他心里面,对于所谓大侄子,还是抱着万分警惕。

    “哼!你说的这些,咱自然是知道的,但是咱比你知道得更多。”

    “莫要以为咱年纪大,老糊涂了,被阴险小人给蒙骗。老二你要知道,大孙是咱和你娘亲手带大的,足足和咱一起睡了八年。”

    “那是随便一个人都能冒充的吗。”

    朱元璋冷哼一声,随即解释道。

    他心中明白,大孙若要上位,是离不开他这些叔叔们的支持的。

    只有这些作为叔叔的藩王们,真心的认定朱英是朱雄英归来,那么哪怕坊间有些许流言,都是无伤大雅。

    朱樉并没见过朱英,听到这话,似乎感觉也有几分道理。

    父皇是个怎样的性格,他当然清楚。

    和那所谓的大侄子见面,绝对不是一次两次。

    以锦衣卫的能力,肯定早就打探了许多隐秘事情出来。

    自己说的这些,便是常人随便思考一下都能想到,何况本来就多疑的父皇。

    就算一时间被情感做羁绊,但在铁证下肯定会接受现实。

    况且目前来说,父皇的精神状态也不错。

    不过内心深处,在没见到朱英前,朱樉对仍旧保持极大的怀疑。

    朱元璋看到朱樉沉默没有说话。

    便再次解释道:“咱大孙哪怕在野流浪十年,也不是个简单角色。你府邸里所供的雪花盐,便是从他那出的。”

    微微沉思一下,朱元璋在自家儿子面前也没有顾忌,直接说道。

    “你说冒充咱大孙能有什么目的,不过是为了这皇位继承罢了,对吧。”

    听到这话,朱樉迟疑了下,点点头。

    在知道自己这个所谓的大侄子是雪花盐的负责人后,他还是有几分震撼的。

    雪花盐在如今的大明,可是价比黄金,而且还是有价无市。

    被名叫群英的商会牢牢掌控。

    其中的偌大利益,足以让大量的人心生贪婪。

    尤其群英商会雪花盐的主要来源在于大明之外。

    大明边疆地区的尔虞我诈,腥风血雨,还有大明诸多勋贵的你虎视眈眈。

    然而数年过去,群英商会的生意越是越发红火,好像根本没受到什么影响。

    作为掌控群英商会的大侄子,显然是个狠茬子。

    “若不是咱考虑得周全,指不定你大侄子现在都已经溜出京师,跑回边疆去了。”

    朱元璋感叹着说道。

    朱樉闻言,一下子就联想到了前几日,莫名其妙的封锁城门。

    连锦衣卫和五军都督府都惊动了。

    感情是为了不让那所谓的大侄子出城?

    听到这里,朱樉突然很想去见见这个所谓的大侄子。

    到底是有什么能力,能够将父皇都能骗得团团转。

    “父皇,儿臣也想找个机会去见见。”朱樉恳求着说道。

    心底里却是想着去寻找漏洞,将其拆穿。

    虽然父皇对他又打又骂,但他其实也对自己做的这些事情,也是心中明白,极为荒唐。

    在藩地的时候,朱樉以刑罚取乐邓氏,在宫中常滥用私刑。

    秦王府内的罪人,按律应解赴京城治罪。

    但是朱樉害怕这些人到了南京之后,会泄露自己在封国胡作非为的事实,就将这些人全部灭口。

    朱元璋看着面前还跪着的老二,眼中毫不掩饰的浮现出浓浓的失望。

    老大朱标病逝,作为诸王之长的朱樉,哪怕平庸些他都不会太在乎。

    也是顺理成章的皇位继承人。

    但他在藩地做的那些事情,真就是骇人听闻。

    真让当了皇帝,他都不知道这大明能遭得住几番祸害。

    打了打了,骂也骂了。

    看了看碎裂的玉佩,朱元璋心底里闪过一丝悲伤。

    也不知道工匠能修补几分。

    就算看上去完全修补好了,肯定还是会有不顺手的地方。

    只是为了一个玉佩,就将一个儿子处死,这还不至于。

    “咱这个玉佩,是怎么碎的,你自然是认识他的,怎就没保管好呢。”朱元璋叹气的问道。

    平日他自己都是小心妥善的保管,当初大妹子送给他的时候,便是战火连天之际,他都是小心放在大妹子那,生怕奋战的时候,把玉佩给碎了。

    每每回家,就是贴身携带。

    直到天下安定,大明建国,这才玉不离身。

    朱樉闻言,身子微微颤抖,脑海中闪过邓氏绝美容颜,也没迟疑的说道:

    “便是老管家在携带途中,不小心跌了一跤,给碎了。”

    听到这话,朱元璋喉咙滚动,终究只是轻轻叹息。

    他并非嗜血滥杀之人,若是最初听到,暴怒之时,自然是直接处死。

    现在却没了这般心思。

    时也,命也。

    或许是天意吧。

    朱元璋看着碎成十多片的玉佩,心中唏嘘。

    朱樉见父皇没有怀疑,心中暗自松了口气。

    不对。

    朱元璋看着玉佩碎片,眼中精光一闪,随即转身厉声呵斥:“你这逆子,到了这个时候,竟是还敢诓骗咱,说!到底是怎么碎的。”

    朱元璋从来就没想过,这玉佩会被人故意摔碎。

    这可是他的贴身玉佩,这几个儿子,包括一些重臣都是非常明白。

    刚才朱樉说的托词,下意识的他也没多想。

    然而看到这十多片的玉佩,朱元璋一下子就察觉到不对劲。

    他虽然不懂后世的力学,但朱元璋天资很高,而且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细节非常清楚,明察秋毫。

    正常的携带摔倒,绝不可能摔成这般模样,顶多是摔成几片。

    现在玉佩的情况,明显是受到了大力冲击才会如此。

    就像是刚才,他踹这个逆子的时候,摔倒在地,玉佩落地受到二次伤害也没有更加粉碎,只是略加残缺。

    这般一想,老二的话明显大有问题。

    面对来自父皇严厉的目光及呵斥,朱樉想要解释,却哆哆嗦嗦不知如何开口。

    ------

    ps:求推荐票,月票。

第六十一章:倭寇

    朱元璋的性格猜忌,多疑。

    和他本身的喜欢深究有很大的关系。

    用后世的话来说,可以算是一个推理家了。

    朱元璋目光狠狠的盯着老二朱樉,也不说话,只是仔细的看着。

    朱樉不敢和父皇对视,心虚的他,不由微微低头避开。

    哪怕到了这个时候,他还幻想着这件事不牵扯到邓氏的身上。

    府邸里的事情,父皇一般都不会监视,对于这个情况,朱樉也是知道的。

    或许朱元璋没有和朱英聊过关于邓氏的事情,这个时候不见得有什么头绪。

    但是聊过之后,朱元璋就很容易想到。

    能够让自己的儿子对自己撒谎,唯一的可能,就是想保住那个人。

    在秦王府里,能够让儿子去保的人,也只有邓氏了。

    这般想下去后,朱元璋眼睛微微眯起,呵斥道:

    “说,是不是你给让给她的胆子,让她把咱的玉佩给摔碎的,区区一个妾室,就让你忘了你娘,忘了你爹不成!”

    听到朱元璋的训斥,和话语中的怒气。

    朱樉一下子就慌了,他甚至都想不到,为什么父皇一下就知道这个玉佩是次妃邓氏摔的。

    却又突然说是自己指使,怪罪到自己头上。

    于是下意识的辩驳道:“父皇,儿臣怎么会干这等事情,这一切只是因为邓氏并不知道是父皇的玉佩,还以为是茶楼送来赔罪的礼物。”

    “而后有些气急,儿臣还未来得及阻止,就摔成这副模样了。”

    听到这话,朱元璋哪里还不明白自家儿子的心思。

    不过现在的朱元璋,却没有了刚才的暴怒。

    只是冷笑了一下,召唤蒋瓛入内。

    “陛下!”蒋瓛面无表情,单膝跪地。

    朱元璋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朱樉,感叹道:“邓愈啊邓愈,你一世英名,没想到最毁在自家女儿手里。”

    说完后,便对蒋瓛下令道:“传咱的谕旨,秦王次妃邓氏,欺君罔上,德行有缺,特赐鸩酒一壶,以全体面。”

    “臣遵旨!”蒋瓛得令后,转身离去。

    匍匐在地的朱樉整个人都在哆嗦,喉咙数次吞咽,却不敢说话。

    也不敢出声求情。

    迟疑了半晌,这才有些发颤的说道:“谢父皇恩典。”

    这确实已经算得上恩典了。

    也是朱元璋认为,次妃邓氏虽然是妾室,多少也算得上几分自家人的意味。

    或许也是给邓愈的几分情面。

    洪武十年十一月,邓愈病逝。

    朱元璋闻讯大哭,停止上朝三天,亲迎灵柩祭奠,并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号武顺,肖像挂在太庙中享祭。

    朱元璋还亲自选择墓地,将邓愈安葬在南京雨花台,墓前置六对石翁仲石马,山上遍地松柏,禁止砍柴打猎。

    并命人将邓愈的功绩写入《洪武功臣录》。

    曾言:友德随咱二十二年,东征西讨,尝尽辛苦,镇守八州,有功无过。

    甚至亲笔留字:天生元辅兮辅我定乎九州,溯其功勋德业兮实无人以可侔,垂凛凛于尺幅兮直与河岳而长流。

    朱元璋也懒得去查邓氏的一些劣迹了。

    大孙的话,肯定是作不得假。

    真要清算下来,剥皮充草,凌迟处死都不为过。

    一壶毒酒,还能得个全尸。

    “你这孽子,便好好跪在这里,给咱面壁思过,天黑前不许离开。”

    朱元璋恨恨的看了眼朱樉。

    说完直接出门而去。

    之所以让朱樉留下,朱元璋也是算照顾了自己这个儿子的心态。

    “儿臣遵旨!”朱樉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丝哭腔。

    .......

    “这般看来,倭寇将会在近期内,袭击大明沿海了。这个情报可属实。”

    院子里,朱英还在查看情报。

    便是有一条独特的情报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是海外的情报,是通过海外经商所得来的。

    其中讲述的便是,倭寇现在的战乱已经接近了尾声。

    目前的倭国,真是属于南北朝时期,同时出现了南、北两个天皇,并有各自的传承。

    对于倭国南北朝时期具体什么时候结束,尤其是倭国的历史。

    朱英哪里会记得这些。

    只是在向倭国销售雪花盐的时候,顺带着收集情报。

    目前倭国内的情况便是,南朝的后龟山天皇一路兵败,北朝的后小松天皇已然取得绝对的优势。

    在战争中失败了的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准备到大明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

    “东家,这个情报已然是月前的事情了,恐怕是现在的倭寇们,可能都开始出发渡海,前来大明。”

    张伯沉声说道。

    对于倭寇,张伯也是十分痛恨。

    作为东海女真,即野人女真部落,可没少跟倭寇打交道。

    对于倭寇的恶毒,连不足车轮高的小孩,还有怀孕的妇女都不放过的行为,恨之入骨。

    便是他们被称为野人,没有礼义廉耻,战胜其他敌人或者部落后,也不会干出这等丧尽天良的事情来。

    朱英的脸色,逐渐的阴沉下来。

    “立即通知过去,调集我们在沿海地区的所有力量,严防死守,务必不能让倭寇太过嚣张。”

    听到这话,张伯有些迟疑的说道:“可是东家,我们在沿海地区的人手不够,恐怕....”

    朱英闻言,眉头深锁。

    对于沿海地区的情况,他当然心中清楚。

    倭寇是其中的因素,还有那些走私海商也是很大的问题。

    相互勾结之下,才是沿海最大的毒瘤。

    便是大明实行海禁,才对其有所阻止,不然气焰更为猖狂。

    朱英和这些走私海商也不是第一次打交道了。

    明面上是合作雪花盐的生意,帮忙销售。

    暗地里早就血战多次,朱英也折损了不少人手。

    “必须要想个法子,让朝廷重视这个问题。”

    朱英心中开始思索对策。

    这一次的冲击,绝对比以往要来得更为猛烈。

    收到海禁的影响,大明得不到情报消息,对此完全没有防备。

    到时候事情突发,再传讯到大明京师的时候,显然为时已晚。

    思索片刻,老爷子的身影从脑海中一闪而过。

    “看来此事,只能借助老爷子的身份了。”

    ---

    ps:推荐票,月票。(快捷方式,点击即可投票)

第六十二章:徐妙锦

    大明京师,燕王府邸。

    “小姨,不要这般为难我了,没有父王的允许,我怎么敢带你出去。这要是让父王知道,还不得打死我。”

    朱高炽一脸苦笑,放下手中的兵书,对着面前的小姨徐妙锦说道。

    徐妙锦,洪武十三年生,现今十二岁。

    开国名将,六王之首徐达第三女。

    其大姐,便是燕王正妻徐仪华。

    徐达病逝后,京师徐府便由其长子魏国公徐辉祖继承。

    今日徐辉祖便是来燕王府走动,虽然大姐没有过来,但是姐夫回京,自然要探望一番。

    徐妙锦也跟着过来了。

    现在的徐妙锦,显然还是有些顽皮,就想让侄子朱高炽带她出去玩。

    作为大家闺秀,单独出去可是不行。

    不过显然以朱高炽喜静不喜动,还会违逆父王的意愿的事情,当然不愿意。

    “哼,你要是不带我出去,我就跟大姐写信,说你欺负我。到时候你爹爹也会打你。”

    徐妙锦小嘴嘟嘟说道。

    现在的徐妙锦,哪怕只有十二岁,但其容颜已然含苞待放,美人胚子。

    听到这话,朱高炽极为无奈。

    王府中父王对他不喜,本就是母妃一直维护他。

    听到这话,朱高炽还真有些担心。

    犹豫了片刻推辞道:“只是现在已然是黄昏时候,便是出去玩也没有多久时间。”

    徐妙锦眼底闪过一丝狡黠,说道:“自然不是今日,明日清晨你来徐府找我,然后带我出去。”

    “这....”朱高炽不知如何回答。

    “你要是不答应,可就别怪我跟大姐说了。”徐妙锦见朱高炽有些犹豫,立即说道。

    “好吧,不过不能出城,就在京师里。”朱高炽强调道。

    “行,你可别食言。”徐妙锦顿时笑颜逐开,又不忘叮嘱道。

    “我哪敢呐!”朱高炽只感觉一阵头疼。

    后花园中。

    徐辉祖和朱棣叙旧。

    其中话题多是关于徐仪华。

    徐仪华可不是什么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

    作为徐达长女,自幼被徐达夫妇悉心教养,不但饱读诗书,更能参与军事,披甲守城。

    徐仪华自幼饱读诗书,记忆力超群,读书时过目不忘,一览成诵,连她的老师都感到十分惊异。

    因此,徐氏自幼便有“女诸生”的美誉。在明代,“诸生”即为受过传统儒家教育,工于经史的生员。

    徐仪华能有“女诸生”之名,可见其才学修养。

    徐仪华与朱棣虽为朱元璋指婚,却并非“先婚后爱”,而是在婚前已经相识。

    在正式成婚前,朱棣与徐氏早已相伴三载,是一对名副其实的少年伉俪。

    目前的徐辉祖和朱棣的关系还是极为不错。

    历史上靖难之役后,朱棣入南京,徐辉祖留在父祠,不肯迎接朱棣,被下狱审问。

    朱棣亲自召见询问,徐辉祖一言不发,始终没有推戴朱棣称帝的意思。

    法司逼迫他招供,徐辉祖振笔直书:“中山王开国功臣子孙免死。”

    朱棣大怒,想要诛杀他,因其是元勋之后,且身为国舅,这才作罢。

    之后,朱棣勒令徐辉祖返回祖宅,革去他的俸禄和爵位。

    “陕西那边,可还待得习惯。”朱棣笑着问道。

    “陕西很南京相差不大,倒也还算习惯。”徐辉祖回道。

    去年,即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徐辉祖前往往山西、北平等地练兵防边。

    直到今年四月才被召回京师。

    徐辉祖身高八尺五寸,面如冠玉,英姿非凡,作为徐达长子,朱元璋对其也是十分重视。

    “练兵是大事,不过还是要多多注意身子,莫让你姐姐担心。”

    朱棣嘱咐道。

    对于自己这个小舅子,朱棣算是爱屋及乌,也很亲近。

    “姐夫放心,我自是心中有数。”徐辉祖笑着说道。

    说完,徐辉祖迟疑的说道:“不过姐夫当小心阿鲁帖木儿与乃儿不花,我自练兵时有听到消息。”

    阿鲁帖木儿与乃儿不花就是朱棣成名战降服的北元残余。

    投降后,阿鲁帖木儿被朱元璋封为燕山中护卫指挥同知,旋升指挥使。

    乃儿不花任官山卫指挥使。

    朱棣闻言,脸色一下子重视起来,问道:“此事可能确定。”

    目前月鲁帖木儿,早前朱元璋就传讯给朱棣,让其警惕阿鲁帖木儿与乃儿不花。

    担心其与月鲁帖木儿有所密谋。

    只不过朱棣派过去监视的人,并没有发现异常。

    现在徐辉祖这么一说,顿时朱棣就感受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阿鲁帖木儿与乃儿不花目前属于朱棣的派系。

    一旦谋反,极有可能影响到他。

    “有截取到月鲁帖木儿送于两人的密信,不过到底如何还未有可知。”徐辉祖说道。

    朱棣闻言点点,不过脸色已然阴沉下来。

    徐辉祖说完此事后,见姐夫朱棣心不在焉,显然是在思考如何应对。

    天色已晚。

    便也告辞离开。

    徐辉祖离开后,朱棣迅速召来护卫,写下一封密信往北平送去。

    他相信自己的妻子徐仪华,会对此事有很好的安排。

    .......

    秦王府。

    朱樉在面壁思过后,终于回来。

    看到面前白布盖着的邓氏遗体,眼中闪过一丝悲痛。

    “她走得,安详吗。”

    朱樉向一旁的老管家问道。

    老管家闻言,犹豫了一下这才说道:“并无太多的痛苦。”

    听到这话,朱樉像是放下了心中的担忧。

    想要揭开白布再看上一眼,最后却并没有动手。

    喟然一叹道:“厚葬吧。”

    “是。”老管家恭声回道。

    心中也是终于轻松了下来。

    早在不久前,老管家就将小孙子给送了出去。

    在之前邓氏所说的荣华富贵,他当然是不信的。

    这可是陛下的贴身玉佩,更是皇后的定情信物。

    老管家久居京师,心中很清楚。承担这个罪责,便是诛九族都有可能。

    他当然要给子嗣留下一条后路。

    锦衣卫来的时候,他以为自己必死无疑。

    没想到宣旨的时候,却是邓氏被直接赐死。

    刚刚回话,邓氏走得安详自然是善意的谎言。

    古代的毒酒可不是喝下去立即就毒发身亡,而是有一段缓慢痛苦的过程。

    甚至历史中,喝了御赐毒酒没死的都有。

    这也是为什么御赐毒酒是一壶,而不是一杯。

    一杯的分量,可能会不够。

    所以邓氏死亡的过程,还是有很多波折,往往需要锦衣卫的协助。

    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让老二朱樉,面壁后才回去的原因。

    邓氏死后,朱樉心情悲痛,直接便借酒浇愁去了。

    王府中一个幽暗的房间内。

    朱樉长子朱尚炳得到这个消息,眼中闪过快意。

    向母妃王氏汇报:“娘,那个狐狸精终于死了,是皇爷爷谕旨毒死的。”

    ---

    ps:求推荐票,月票。

第六十三章:海禁

    次日。

    秦王次妃被赐死的事情,对京师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波澜。

    诸多亲王知道这个消息,也只是一笑而过。

    尤其是朱棡,朱棣这几个年岁比较相近的。

    这些事情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

    不说罢了。

    谁家里还没点破烂事情呢。

    朱高炽有些尴尬,本来他打算早上去徐府,但是早上去宫里的时候。

    朱元璋下令让他们这几个世子,今日便去查看京城五城兵马司的防务。

    徐府。

    徐妙锦还在翘首以盼,等待着侄子朱高炽带着自己出去玩。

    浑然不知道,今日估计只能作废了。

    “怎么还不来啊,会不会把我给忘记了吧。”

    看了看天色,徐妙锦不开心的嘟囔道。

    ......

    茶楼二楼。

    今天便是老爷子过来的日子。

    这次朱英准备了许多早点。

    前前后后有七八样。

    首先是为了答谢老爷子的帮助。

    其次就是想通过老爷子,把沿海地区的情况透露给陛下。

    没过多久,朱元璋如约而至。

    三天来一次,仿佛成了爷孙俩的一种默认。

    “今天整了这么多花样,怎么,是有什么事情想求咱呢。”

    朱元璋上来就看到一桌子的早点,笑着问道。

    “老爷子,桥您这话说得,那还不是为了感谢你,之前帮我这么大个忙么。”朱英也不避讳,直接说道。

    朱元璋闻言,嘴角不由抽动了一下。

    早知道帮你这么个小忙,就把咱的玉佩给碎了,说啥都不能帮啊。

    朱元璋清楚的知道,大孙哪怕去了秦王府。

    就凭这个和老大朱标的极为相似的长像,就不可能受到老二朱樉的刁难。

    就是可惜了玉佩。

    想到玉佩,朱元璋的面色不由有些惆怅。

    “怎么了老爷子,我怎么看你一脸不开心的模样。”

    朱英有些疑惑,难道是早点不合胃口?

    不至于,其中大部分的早点,老爷子是都吃过的。

    刹那沉思,朱英就明白了过来,笑着解释道:“老爷子,你别看这早点花样很多,但量其实不大。”

    “就咱爷俩肯定能吃完,不会浪费。说不准吃完还有些不够呢。”

    朱英还以为,是老爷子觉得他有些铺张浪费了。

    毕竟从老爷子身上穿的衣服,朱英也能看出。

    那么多的补丁,一看就是个十分勤俭节约的人。

    想到这里,朱英突然想起前世的爷爷。

    前世的家庭条件也不差,但爷爷总是那么节约,舍不得多花一分钱。

    哪怕是偶尔花点,也都是为子女孙儿着想。

    顿时,朱英对老爷子有些亲热起来。

    朱元璋听到朱英这话,知道是其误会了。

    不过他也没打算纠正过来,走到桌子旁坐下,说道:“咱知道你这份心意就行了,但咱爷俩还是把肚子给填饱先。”

    朱元璋也不客气,直接就开吃起来。

    对于大孙,他可舍不得饿着。

    朱英点点头,便一同开吃。

    食不言,寝不语。

    爷孙俩默默的吃完后,这才开始闲聊起来。

    “老爷子,我昨日得到一个消息,是从海外番商那边传来的,倭国那边,可能会有大的动静。”

    朱英开口说道。

    朱元璋听到这话,却是眉头微皱,说道:“咱知道你对于那些倭寇很是痛恨,咱自然也是一样。”

    “只是现在大明正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妄自开启战端,劳民伤财不说,也不利于目前大明的稳定。”

    “咱知道你想说倭国那边银子多,但银子不能吃,便是再多些,也得想想征伐倭国值不值当。”

    听到老爷子的话,朱英知道这是会错意了。

    可能在对于倭国,朱英言语间受到前世的影响,比较激进。

    话中透露的意思,给老爷子一种总是想要去干倭国的味道。

    这才让老爷子误会。

    朱英也不犹豫,解释说道:“并非是征伐倭国的事情,老爷子可能对倭国了解不多。”

    “现在的倭国,纷战已然结束了。据可靠消息,目前倭国中的战败者,组织了不少人马。”

    “他们现在已然是准备横渡东海,犯我大明边疆。”

    “我希望老爷子能够将此事禀报到陛下那里,早作防备,免得沿海损失过大。”

    朱元璋不由沉声问道:“大孙此话可能确定。”

    朱英点头道:“自然能确定,且现在的情况很是紧张,这消息传来的时候,已然过了月余。”

    “如若不赶紧准备,恐怕就来不及了。”

    古代的消息传递很慢。

    一个月前的消息,说不准倭国那边早就准备得差不多了。

    现在从倭国到大明,航行大约需要将近两个月的时间。

    从时间上来看,似乎还比较足够。

    然而大明军队也需要准备时间,不是说动就能动的。

    况且也不知道倭寇从哪个地方登录,需要的军队数量可不在少数。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一场战役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准备。大明如今军队的行军速度,每天约莫只有四十里地。

    虽然是从沿海周边调兵,但也需要足够长的准备时间。

    往常倭寇便是这般,在内应的帮助下,抢完就跑,很是费时费力。

    所以朱元璋才下令海禁,这才稍微好些。

    看到老爷子在沉思,朱英忍不住再次说道:“事关大明沿海,还请老爷子将其中利害讲述给陛下,免得我大明沿海百姓横遭灾厄。”

    听到这话,朱元璋回过神来。

    事关调动大军的事情,若是别人,朱元璋还要查探一番。

    不过这话由大孙嘴里说出来,他自然是深信不疑。

    聊到这里,朱元璋考校着问道:“大孙你认为如何面对这次倭寇的来袭。”

    说完后,似乎觉得有些不妥,便补充道:“你跟咱说说你的想法,咱到时候一并禀报给陛下。”

    朱英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狠辣,说道:

    “倭寇匪患之所以剿之不绝,其中最大的原因,便是走私海商,不仅和倭寇联合,通风报信,甚至于假冒倭寇行倭寇之事,着实可恶。”

    “因此,我认为首先要处理的,便是那些走私海商。只有将他们彻底剿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倭寇的问题。”

    朱元璋皱眉说道:“你说的这些,咱也知道,关键是这些走私海商隐藏在百姓中,难以彻底剿灭,不知其所踪。”

    朱英听到这话,立即回道:“我知道呀,只要陛下决心剿灭他们,我便能助陛下一臂之力。”

    ----

    ps:求推荐票,月票。

    预告:今晚凌晨加更一章,冲新书榜,求大力支持。

    上周一pk输了,这周一再次pk,求追读。

第六十三章:锦衣卫密信

    朱英的生意很多。

    沿海那边也是一个重要的海外销售渠道。

    对于沿海那些走私商贩自然了解不少,毕竟很多货都是从他这里出的。

    有心之下,基本上沿海的走私商贩都有一定的了解。

    朱元璋听到这话,眼睛一亮。

    “咱恨那些走私商贩久矣,倘若大孙当真了解,这次必将其全部铲除,连根拔起。”

    “如此至少十年内,咱大明沿海定能安稳不少。”

    朱元璋当然不会认为,把这一批走私商贩给弄完后,就一直无忧。

    沿海问题一直很棘手,朱元璋也是明白其中的根源。

    只要有利益,过了一些年后,这些走私商贩又会死灰复燃。

    想要真正的解决,唯有征伐倭国。

    不过对于征伐倭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便是蒙元时期,忽必烈两次征伐倭国,均以失败告终,损失惨重。

    鉴于前朝的失败经验,朱元璋哪怕派过去的使者被杀,都把这口气忍了下来。

    “沿海地区的根源,在于倭国。”朱英再次说道。

    听到这话,朱元璋有些皱眉。

    他感受到了大孙似乎个倭国有什么深仇大恨一般。

    总是想要去征伐倭国。

    这让他有些费解。

    在朱元璋的心中,好好守住大明江山才是王道。

    倭国那弹丸之地,哪怕有些金银又如何。

    地处贫瘠,据说灾难频发,即便攻打下来,还要费尽心思治理。

    沉思片刻,朱元璋对朱英问道:“倭国于我大明,不过疥癞之患。为何大孙的心思,总是在倭国之上。”

    朱元璋最为担心的就是,大军出征倭国,便如同前朝蒙元一般,影响到大明根基。

    所以哪怕倭国目前极为嚣张,他也只是断了倭国的朝贡,拒绝和其交往,并且立为不征之国。

    但是大孙这般,朱元璋能够清晰的感觉到。

    一旦日后大孙继承皇位,在自己走后,就目前来说,绝对不顾自己的嘱咐,强行攻打倭国。

    朱英听到这话,脑海中闪过前世的记忆,毫不顾忌的露出仇恨之色,道:“倭国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

    朱英目前是准备在安南开国,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后,便征伐苏禄。

    而后攻琉球群岛。

    以琉球群岛为跳板,征伐倭国。

    看似比较麻烦,也是为了避开大明。

    其实现在的苏禄和琉球群岛极为落后,不需要耗费多少兵力轻易就能占据。

    朱元璋听到大孙话中那铭刻在骨子里的仇恨,有些疑惑。

    但同时也明白,想要劝说大孙放弃征伐倭国,恐怕很难。

    犹豫良久,朱元璋这才说道:“倭国不是不可以打,只是要怎么打,如何去打,才是其中的关键。”

    “一旦失利,这其中的后果你可曾想过。”

    听到老爷子语气中隐约带着一番训斥,朱英眉头微皱。

    不过他没有要和老爷子争执的意思,转而笑着说道:“是我孟浪了,征伐倭国这等事情,也轮不到我来操心。”

    显然,朱英是不想跟老爷子在征伐倭国的这个问题有太多就吃。

    朱元璋听到这话,更加明白大孙心中的坚持。

    要是其他人,哪怕是老大朱标,朱元璋都绝对是一番训斥。

    朱允炆更加不用说了。

    可是面对大孙,尤其是还没有入宫的大孙。

    朱元璋一下子也不知道如何去说。

    便也只能跳过这个话题。

    等日后大孙入宫后,再来详谈。

    哪怕大孙真的要征伐倭国,朱元璋也是趁着自己还活着的时候打。

    至少可以给大孙查漏补缺。

    便也是担心自己走后,大孙平白消耗大明国力。

    没过多久,朱元璋就要离开了。

    朱英送老爷子下楼,看着老爷子和护卫一同离开。

    心中感叹:倭国之患,远比你想象中的更为离谱。

    现在的疥癞之患,便是日后神州大地生生灵涂炭。

    朱英抬头,望向这湛蓝的天空,心中暗自发誓:

    既然上天让我来到这大明,那就绝对不允许悲剧重演!

    ....

    朱元璋回到皇宫没多久。

    蒋瓛就来禀告道:

    “陛下,关于长孙殿下的情报,已然有密信传来。”

    “呈上来。”

    朱元璋接过密信,仔细的浏览起来。

    这里面便是跟朱英有关的所有记载。

    包括其祖上三代,均有记录。

    朱棣终究还是小瞧了锦衣卫的能力。

    最开始的时候,锦衣卫初步查探,朱英的身份确实很正常,没有任何的漏洞。

    不过显然这个结果,并不能让查探的锦衣卫首领满意。

    经过严查走访下,很快就有人说出了不同。

    主要是朱英的气质,和村里人实在是相差太大了。

    第一次回村的时候,就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

    朱英的养父是个什么情况,村里人都是知根知底。

    俗话说得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打地洞。

    小时候的朱英,大家也是见过的,完全不是这个味道。

    在外行商几年,不说日子过得多苦,反而一身细皮嫩肉的回来了,这谁信啊。

    只是朱英的养父一口咬定这就是自己的儿子,还给上了族谱。

    闲话也就淡了下来。

    朱棣派人去查的时候,没有表露身份。

    对于外人,村里人当然沆瀣一气,况且朱英发家后,也没少造福乡里。

    还有不少同乡少年,跟着朱英外出闯荡。

    哪怕朱英不是亲子,大家也不在乎这么多了。

    但这次不同,来的是锦衣卫。

    还有地方官府的县令捕快陪同。

    很快就有人不敢隐瞒,将事情说了出来。

    “咱就知道,咱的感觉怎么会错,其必然就是咱的亲大孙。”

    “咱亲手带大的娃,咱还能认不出?”

    “臭小子,还想瞒着咱。也不知道咱想你想得多苦。”

    看完之后,朱元璋心中极为舒爽,笑着跟孩子一样的开心。

    现在虽然还有很多疑惑没有解开。

    但是足可以证明,那养父根本不是大孙的亲生父亲。

    “陛下,臣了解到,长孙殿下的养父还有数个好友,现在已然安排麾下前去调查详细,想必不需要多久,就能有消息传来。”

    蒋瓛见陛下兴高采烈的模样,补充着说道。

    虽然朱英的养父已然死去,但还有好友在世。

    行商往往不是单独一人,自然有许多好友。

    只需把这些人找出来,就可以知道当年朱英被收养的情况。

    朱元璋点点头,而后问道:“刘日新那边,现在如何了。”

    “刘先生和钦天监测量完毕,民夫已经召集三千,这两日便能动工了。”蒋瓛躬身回道。

    “让他们快些,若是人不够就再多召些,十天之内,务必完成!”朱元璋催促道,已然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大孙入宫了。

    “臣遵旨!”

    ----

    ps:加更一章,求推荐票,月票支持,冲榜!

第六十四章:朱英的决定

    朱英从茶楼离开后,就回到了院子里。

    下午的茶楼太吵闹了。

    偶尔就是听下消息,经常听可就有点受不了。

    茶楼的里面的小厮们,在给客人加水的时候,也会竖起耳朵。

    京师发生的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基本上都会收录起来。

    大多数的消息,目前朱英都是交给张伯去处理。

    作为一方势力的领袖,他不可能像朱元璋那样,什么事情都去关心。

    把握一个大方向就可以了。

    有着前世的一些网络经验,对于现在的管理,朱英最初还有些陌生,几年摸索下来,已然是非常熟悉。

    书房里,张伯侯力在一旁。

    朱英没有打开情报查看,而是陷入沉思之中。

    他在思索一个问题。

    内心中,对于这个决定,也是非常的纠结。

    这是在和老爷子接触久了后,才逐渐诞生的这个想法。

    于西域那边。

    朱英有着自己的秘密基地。

    雪花盐是一部分。

    还有那从未在市面上传播的番薯,玉米,马铃薯。

    之所以能够养活这么多人,在吃食上没有紧缺。

    哪怕是大面积灾荒,朱英麾下都未受到打击,反而还能趁此机会收腹更多的势力。

    这些东西可帮了不少忙。

    不管是西域,还是大漠跟草原。

    银子虽然重要,最为关键的还是在于物资,粮食。

    尤其是大漠,草原上的冬季。

    真就是饿殍遍野。

    每一年的冬季,朱英麾下的势力,就会出现新一轮的扩张。

    不需要费尽心思去拼杀。

    只要你能让别人活下去,那就是救世主级别的存在。

    尤其是那些快要饿死的人,当朱英麾下的人员发现他们的时候。

    只需要一口热乎乎的浓粥,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全部。

    更别说,一些兵卒。

    他们的父母,妻子,孩子。

    都被朱英救下。

    当一个男人,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父母妻儿即将饿死而无能无力的时候。

    那种无力的感觉,太过于崩溃。

    甚至于饿得极致,自己的孩子不忍心下手,相互交换,出现易子而食的恐怖景象。

    当有人出现,并且拯救这一切的时候,他便是所有被拯救人的心中,活着的神明。

    其中这些番薯,玉米,马铃薯这些作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更何况朱英还从海外番商的手里,拿到了黑麦。

    黑麦,这是一种能够在极度贫瘠和寒冷的地方,都可以生长的农作物。

    后世的沙俄之所以能从欧洲,一路开疆扩土到白令海峡,黑麦居功至伟。

    他们走到哪里,黑麦就种到哪里,有粮食就有人,有人就有控制权。

    虽然黑麦对于大明而言,绝对多数的地区都不适宜。

    但是在西域,大漠的一些贫瘠地区,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能够产出粮食,那就意味着不少人可以活下来。

    这些,才是朱英真正的根基所在。

    对于这些作物的隐蔽和保护,朱英极其重视。

    加上游牧民资对于农耕的兴趣不大,朱英也控制着这些作物的产量,并没有大规模的种植。

    在制作成食物的时候,也经过了粗加工,看不出原料。

    这些年下来,一直没有被传播开来。

    “传信西域,让我们的人那边调集一批番薯,马铃薯,玉米的农种过来。”

    良久,朱英悠然叹息,对着张伯吩咐道。

    他不知道自己这个决定,是正确还是错误。

    亦或者会给以后自己在安南开国,带来多大的麻烦。

    只是他终究是带着前世的记忆。

    经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优良毕业生。

    便是在这大明十年,很多思维已经改变,但这内心中的底线,却难以突破。

    犹记得,后世中。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再大的天灾,在团结面前,都可以轻易渡过。

    大明,曾经的最后一个汉人皇朝。

    便是后世的身份证上,那汉族二字,依旧深深的烙印在他的心里。

    记忆交错间,就可以眼睁睁的看着,这些大明的老祖宗们,生活在苦难之中嘛!

    理智告诉他。

    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在安南发展多年后,有生之年,甚至能取代大明。

    而将这些作物,提供给大明。

    大明国力自然会更加的强盛,本来取代大明,就难如登天。

    这般更是给自己加了一座大山。

    他很清楚这后果。

    但,

    这又如何!

    便是他取代不了这大明,他的子孙,他的后代。

    在得到自己的遗产后,总是有机会的。

    他坚信,他的制度,将会比大明更加的完善,先进。

    更加的注重工业,科技。

    所以,还需要担心什么呢。

    “东家,万万不可如此,这些可是我们的根基啊!”

    张伯听到后,整个人就是一震。

    这些作物的存在,他们这些在朱英身边的首领当然清楚。

    听到东家突然这般决定,整个人都懵了,连忙劝阻道。

    “不必多说了,我意已决。我等能够建立偌大势力,这些作物自然重要,但也不是全部。”

    “再者说了,这些作物也没你想的那么夸张。有些东西你不清楚,在大明种植,也不可能像西域那般。代替大米等作物。”

    “尤其是在产量上,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朱英解释道。

    现在可没有脱毒的技术,番薯,马铃薯这些薯类作物,很容易就会出现不断的减产。

    在海拔较高的地区,还能稍稍的维持。

    到了大明这边,减产是不可避免的。

    不过即便是减产严重,其中的产量比之现在的很多农作物,相对来说还是要高上很多。

    最为关键的是,番薯,马铃薯,玉米这些作物。

    不会很水稻良田抢地方。

    可以开辟更多的荒田。

    这才是最为至关重要的。

    大多数的农民,很多连自己的田地都没有,完全就是给别人种地。

    一年到头也就仅仅是饿不死的状态。

    家里不存在余粮,稍微一点波动,就承受不住。

    番薯,马铃薯,玉米对于大明生活在最底层的百姓,绝对是最大的惊喜。

    张伯见东家如此坚决,只能无奈的说道:“是,东家。”

    朱英微微犹豫过后,接着说道:“将我的那个木箱,也一并带过来。”

    那个木箱里并没有别的贵重物品,便是朱英之前,唯一跟身世有关的布条。

    “老爷子这般年纪,想来认识的人不少,到时候让老爷子帮忙瞧瞧,或许还能知道原身的身世。”

    “若是过得好,就不多打扰了。若是过得不行,也能帮助一二。”

    “也算是对得住原身了。”

    -----

    ps:有点慌,推荐票,月票,打赏,好少。

    哭惹。

第六十五章:朱元璋的惊讶

    大明皇宫,华盖殿里。

    朱元璋正在处理政务,有太监禀告道:“陛下,高炽殿下回宫了。”

    听到这话,朱元璋不由皱眉道:“咱不是安排他去查看京师防务嘛,怎么这般早就回来了。”

    “宣他进来,咱倒要问问是怎么回事。”

    下早朝的时候,朱元璋就安排诸多藩王的长子去巡查京师的防务。

    对于皇孙们的培养,朱元璋很是重视。

    这些藩王的长子,便是日后的世子,也是大明屏障的关键。

    朱元璋想要打造一个千秋万代的大明。

    本身对于官员就有一种不信任的感觉,所以朱元璋更多是将希望放在自己的后代上。

    很快,朱高炽就进来了,躬身道:“孙儿拜见皇爷爷。”

    “咱问你,咱让你去查看防务,这才多久,你就回来了。”朱元璋语气有些训斥的意味。

    对于这个皇孙,虽然体型上差了点。但他还是很喜欢的。

    老四朱棣也说过几次,想立次子朱高煦为世子,但被朱元璋拒绝了。

    朱高煦是燕王朱棣的嫡次子,是朱元璋的第十个孙子。

    早年秦王世子朱尚炳、晋王世子朱济熺、燕王世子朱高炽、周王世子朱有炖以及四府年长的王子一同在京师皇宫内就学。

    但他生性狡黠、狠愎,和晋府王子朱济熿、周府王子朱有爋皆言行轻佻,不为祖父朱元璋所喜爱。

    “皇爷爷,孙儿行至东城兵马司的时候,诸多士卒恰好吃早膳,孙儿不忍心因为自身的到来,影响到他们的膳食,便简单巡查后,就回来了。”

    朱高炽感受到皇爷爷的不愉,也不慌乱,而是开口解释道。

    解释完之后,更是从怀中掏出一封奏章,呈给皇爷爷。

    朱元璋自己当过兵,对于军队的生活极为了解。

    虽然孙儿朱高炽这样的行为,显然是个军队小白,但可以看出其仁慈宽厚,对士卒们很好。

    现在大明需要的是仁政,而不是四方攻伐。

    朱元璋没有急着赞赏,而是先接过朱高炽递上来的奏章。

    他想看看这个孙子,在这么短短的时间内,能悟到一些什么东西。

    打开奏章,朱元璋只是匆匆一眼扫去。

    下一刻,

    本来半躺着的身体,一下子坐直了起来。

    朱高炽的奏章上,对于防务的情况,记载得非常详细。

    先是兵马的数量。

    然后是兵卒,将领的详细数目。

    包括各兵种的分类统计。

    还有武器装备的数目及简单的情况说明。

    最后对防务的建议和想法。

    短短几百字,没有多余的废话,直观清晰明了。

    整个防务的情况都被详细记载。

    这让朱元璋有些吃惊。

    古代将领行军打仗,其实很多将领对于本身所带领的军队,也都只是初步的了解。

    除了一些名将,更多的不过是知道大概人数,还有一些兵种的区分使用。

    多数悍将都是文盲出身,凭借着一身勇武,却没怎么读书过。

    朱高炽喜文厌武朱元璋当然知晓。

    但就这记载看来,显然对于军事已经不仅仅只是天赋二字了。

    完全具备一代名将的底子。

    微微沉吟片刻,朱元璋佯怒喝问道:“这是谁教你写的,竟敢拿这般东西来糊弄咱!”

    朱高炽没想皇爷爷突然就训斥起来,吓了一个哆嗦,连忙说道:

    “启禀皇爷爷,孙儿不知军事,这些东西都是孙儿所写,并非他人所教。”

    朱元璋闻言,盯着朱高炽看了良久,这才问道:“当真是你自己写的?完全没人教导?”

    朱高炽有着迟疑的说道:“倒也不是完全没人教导,孙儿前去查看防务前,曾向一好友请教过。”

    “这般述说的方式,便是那好友指点。”

    朱高炽的消息有些闭塞。

    朱棣本来就对这个胖儿子不喜爱,自然不会将自己的计划告知。

    因此目前朱高炽还不知道,朱英和皇爷爷已经见过面,并且很是熟悉。

    朱元璋闻言微微点头,这些记载军事的法子,一看就是个中老手,对于军队极为熟悉。

    便是现在大明的文臣武将里,能够有这般见识的,不算少,但也绝不会很多。

    想到这里,朱元璋不由问道:“这些法子,是哪位大臣教导你的。”

    朱高炽闻言,想起朱英的面容,有些犹豫,不过面对皇爷爷的目光,最终还是回道:

    “并非是朝中大臣,我那好友只是一位商贾。”

    “哦!”

    朱元璋轻咦一声,商贾中竟是有这等人才?

    而且听孙儿这个话语,那商贾的年岁,似乎也并不大。

    “他姓甚名谁,如今在京师从事何事。咱倒想看看,是怎样的商贾,竟还有这等本事。”

    朱元璋有些好奇的说道。

    听到皇爷爷提起了兴趣,朱高炽有些纠结。

    他不知道皇爷爷一旦见到朱英,会是怎样的感受。

    父王那边会不会受到影响。

    天资聪慧的朱高炽,在父王决定带朱英到京师的时候,就猜出父王肯定是想利用朱英做点什么。

    他深知父王对自己的不喜,因此也一直没有询问过这个事情。

    “怎么,还有什么人,是对咱都不能说的嘛。”

    见孙儿朱高炽半晌没有回话,朱元璋皱眉说道,语气中有些不善。

    朱高炽听到皇爷爷这话,知道今日肯定是瞒不过去了。

    无奈之下,只能说道:“我那好友姓朱名英,目前是秦淮河畔平安茶楼的东家,孙儿便是受他指点,这才学会如今查看防务。”

    朱元璋听到大孙的名字一愣。

    他没想到这等法子,竟然是出自大孙的手笔。

    短暂失神后,朱元璋眼底闪过一丝惊喜。

    连忙拿起奏章又再次看了一遍,心中越发欣喜,嘴角都微微上翘。

    果然是咱的好大孙。

    不仅在治理地方上很是出色,对于军事也极为熟知。

    便是跟咱一样,完全称得上文双全。

    想到这里,朱元璋语气温和的对朱高炽说道:“咱很满意,说吧,想让咱怎么奖赏你。”

    听到这话,朱高炽就明白皇爷爷的考校通过了。

    犹豫了一下,朱高炽并未回绝,直言道:“孙儿对于兵仗局,火药司很有兴趣,希望皇爷爷能过让孙儿进入一观。”

    朱元璋闻言眸子微动,顿时就明白了这大概是大孙的想法。

    早前闲聊中,朱元璋就发现大孙对于火器很感兴趣。

    朱高炽幼时一直在皇宫中生活,性格安静,喜爱读书。

    突然提出去看火器,这跟大孙绝对脱不了干系。

    “咱准了,明日你便去看看吧。”朱元璋说道。

    “谢皇爷爷。”

    朱高炽躬身道谢,只是嘴角有些抽动。

    本来今天放了小姨子徐妙锦的鸽子,他还打算明日履行诺言,带出去玩耍一番。

    没想到皇爷爷让他明日就去火药司。

    这下子就有些尴尬了。

第六十六章:朱元璋的奇想

    钟山孝陵,虞王墓。

    “刘先生,你看这些是否测量得差不多了。”

    钦天监的官员,客气的对着刘日新问道。

    钦天监本身都是玄学大家,很多从小就开始接触玄学。是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

    对于刘日新,最初钦天监的官员还不是很熟,多少有些傲气。

    但学问这种东西,随便交流一下,就知道相互的底子。

    这几日下来,所有钦天监的官员对刘日新都佩服不已,甚至有些人还有拜师的举动。

    不过被刘日新拒绝了。

    刘日新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着罗盘再测算了一番,这才回道:

    “可以了,还有些细节地方,目前无法推演出来,只能边挖边算了。”

    钦天监的官员听完,回道:“还请刘先生定下时辰。”

    挖墓这种事情,可不是随便时候都可以挖的。

    毕竟这不是盗墓。

    挖墓本身有亏阴德,而且钦天监包括刘日新在内,如果不是陛下谕旨,谁也不愿意沾这种事情。

    刘日新单手掐算时辰,回到:“便是在午时三刻吧。”

    钦天监官员闻言点点头。

    这个时辰正好是阳气最足的时候。

    其实古代的玄学和后世的科学也有一定的联系。

    陵墓本身细菌多,尤其是封闭环境。

    在太阳光最强,温度最高的时候开墓,对于杀菌也有一定的效果。

    “刘先生,那我等现在便通知神宫监,准备祭祀。”钦天监的官员说道。

    刘日新点点头。

    这是皇孙的墓,开挖之前,自然是要祭祀一番才行。

    犹豫了一下,刘日新说道:“虞王殿下早夭,怨气很重,这番挖掘可能会有影响。”

    “如若怨气还未散去,极有可能导致地龙再次翻滚。”

    “应当想办法镇压才是。”

    钦天监官员闻言,顿时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有些不解的问道:“不知刘先生觉得,应该如何镇压方可。”

    刘日新沉吟片刻,有些迟疑的说道:“虞王乃是陛下长孙,如若在祭祀的时候,陛下能够亲自到场,应该可以彻底镇压。”

    “这...”

    钦天监的官员顿时就不知怎么接话了,涉及到陛下,这事可就有些不好说了。

    “我只能将刘先生的话禀告陛下,具体如何,只能看陛下安排了。”

    “自当如此。”

    ......

    京师某酒楼中,

    黄子澄和姚广孝相对而坐。

    “道衍兄,你可瞒得我好苦呀,如此策略,想必就是出自道衍兄之手吧。”

    黄子澄有些埋怨着的说道。

    他特意邀姚广孝出来,就是想询问一下关于‘以工代赈’的策略,到底是不是燕王府提供的。

    尤其是陛下每三日就出宫一趟这个事情,是否和燕王府有关联。

    作为东宫伴读,朱允炆就是黄子澄的依靠。

    现在朱允炆成为皇太孙,日后必然继承大明皇帝位。

    到时候他自然就会跟着水涨船高。

    自从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以来,黄子澄可谓是春风得意。

    所有的朝中大臣,谁不知道他黄子澄,就是朱允炆的老师兼心腹。

    哪怕是六部尚书见了黄子澄,都要给三分颜面,恭敬的道一声:黄翰林。

    然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这段时间,陛下对于太孙殿下的疏远,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平日和太孙殿下读书闲聊的时候,还要强装镇定,安慰太孙。

    看似稳如老狗,实则内心慌得一批。

    就连别人对他恭敬打招呼,都觉得没那么香了。

    颇有些患得患失。

    “子澄兄何出此言,贫僧听得有些糊涂,到底是何事可否坦言相告。”姚广孝似乎有些疑惑,并没有听懂黄子澄的意思。

    “道衍兄这就是你不对了,便是到了这个时候还瞒着我,可是不把我当朋友看待。”

    黄子澄说完后,又接着说道:“便是那‘以工代赈’的策略呀。”

    目前朱英所提出的新‘以工代赈’,已经在京师附近一些县城开始进行推广试点。

    除了最开始乡绅勋贵们对此有些看不懂,不过短短数日,已然形成一股潮流。

    很多乡绅勋贵,纷纷将自己家的粮食,作为诚信金缴纳给官府,而后开始承接官府的活计。

    虽然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秩序,但是收集上来的粮食数量非常可观。

    蔓延到京师附近的灾荒,正在被逐步的消减。

    本来对此不看好的很多官员,也开始纷纷调转口风,称陛下仁善大才。

    第一批参与的乡绅勋贵们,在早朝的时候,甚至于得到了陛下的口头奖赏。

    眼看大势所趋,官员已经开始上奏,请求在整个大明开始进行推广。

    目前的大明,在朱元璋的统治下。

    尤其是早前多年的一番贪官杀戮,相对来说还算比较清明。

    也有官员提出其中暗藏隐患。

    不过比起现在的灾荒来说,只能说是两权相害取其轻了。

    朱元璋远比他人要明白灾荒的可怕。

    元末大乱,说到底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大家都快饿死了。

    虽有朝臣提出田齐代姜的典故,但很快就被其他大臣所引经据典所反对。

    毕竟拿春秋很大明比,就跟拿大明跟后世相提并论一般,意义完全不同。

    些许隐患朱元璋也心知肚明,但目前来说,已经没有更好的法子可以替代。

    姚广孝并非朝廷大臣,也不上早朝。

    对于朝廷上的一些消息,基本上都是听朱棣述说。

    听到黄子澄这话,也反应过来。

    然后只是打了个哈哈,笑着说道:“子澄兄多想了,这等奇思秒计,怎么可能是我能想到了,误会了,误会了!”

    黄子澄闻言不再多说,然而在心中已然确定。

    这次献计,必然就是燕王府所为,哪怕不是面前的姚广孝,也跟燕王府脱不开干系。

    此事事关重大,回去之后,必须要禀告太孙殿下。

    燕王这是对皇位犹不死心呐!

    .....

    大明皇宫,华盖殿。

    刚刚下朝的朱元璋,正准备召集大臣,对于刚才早朝上的一些事情再度讨论一番。

    司礼监掌印太监刘和汇报道:“陛下,神宫监那边传来消息,虞王墓那边已经测算完成。”

    “只是刘先生提出,希望在祭祀的时候,陛下可以前去,以镇压其中怨气。”

    朱元璋闻言,冷哼一声道:“不过一座空墓,咱让他们挖出来,是为了证明咱大孙的身份。”

    “咱大孙都已经好生生的活着了,还有什么墓地怨气可言。”

    说到这里,朱元璋突发奇想道:“刘和,你说咱让大孙前去如何。”

    自己镇压自己的怨气,只是想想朱元璋就觉得有趣不已。

第六十七章:朱允炆的猜想

    “陛下的想法真是秒啊,长孙殿下亲自过去,臣觉得自然是万无一失。”

    刘和立马奉承说道。只是说完后嘴角有些抽动。

    朱元璋越想越是觉得这个注意相当不错。

    “现在大孙的身份还不宜公开,刘和你帮咱想个法子,安排大孙前去。”

    “今日可能有些来不及,便通知孝陵那边,明日再动工吧。”

    朱元璋笑呵呵的吩咐道,脸上的皱纹都挤在一起了。

    “臣遵旨。”

    刘和躬身回道,脑子里在转圈,要想个什么法子才能让长孙殿下过去,又跟陛下关系不大呢。

    在宫里讨生活,脑子一定要灵活。

    只是沉吟片刻,刘和就说道:“陛下,臣倒有个法子,只是可能会有些委屈长孙殿下。”

    朱元璋闻言,道:“你先说来听听。”

    刘和躬身道:“陛下,长孙殿下目前不是在秦淮河畔那开茶楼嘛,早点的名气很大,便是老奴都时常在宫里听到。”

    “老奴虽未尝过,但想来味道绝对非同凡响。”

    听到这里,朱元璋不由有些得意的说道:“咱大孙的早点,那真就是一绝,这天下的山珍海味在咱看来,还真就比不上大孙的早点。”

    听到这话,刘和脑海中的想法顿时就敲定了下来,说道:“陛下,既是如此,那么老奴通知神宫监。”

    “以皇家祭奠为由,让长孙殿下安置一批早点过去。这般说法,长孙殿下自然不会怀疑。”

    朱元璋听到这话,哈哈大笑道:“好你个刘和,真有你的,让咱大孙送早点给咱大孙去祭奠,不错,不错,哈哈!”

    看到陛下龙颜大悦,刘和知道自己这番话是说到陛下心坎里出去,眼珠子一转,又说道:

    “陛下,或许可以多购置一些,便是,便是娘娘那里,也可送上一些,品尝一番。”

    朱元璋闻言,笑容戛然而止。

    一抹悲伤浮现于脸上。

    刘和见此,心中咯噔一下,恨不得抽自己一巴掌。

    真是嘴贱,提谁不好,提皇后娘娘,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么。

    然后朱元璋却是悠然一叹:“刘和,你是个好样的。能够帮咱记着大妹子。”

    “便是咱都忘记了这茬,就顾着自己享受去了。”

    “还好你提醒了我,这要是哪天到下下去,见着大妹子,跟她聊起咱大孙的事。”

    “她要是问咱,大孙做的早点是个什么味道,咱都不知道该要如何回答。”

    “咱真是不该啊,天天嘴里念叨着他。却把这等事情都给忘记了。”

    “刘和,你有心了。”

    听到这话,刘和顿时就放下心来。

    在朱英没有出现之前。皇后娘娘在宫里就是一个禁忌。

    谁若是提到,保不准陛下就容易癫狂。

    自从朱英出现后,刘和也能感受到,陛下的心已经稳固了许多。

    “这是臣的本分。”

    刘和躬身说道。

    朱元璋微微点头,深思片刻而后吩咐道:“你得跟咱大孙交代一声,还得送一份到宫里来,给他亲爹也尝尝。”

    犹豫了下,朱元璋似乎是想到了当初,正好在仁智殿看到的朱允熥还有孙女朱明月。

    补充道:“多弄一点,给他的弟弟妹妹也带点过来。”

    “咱大孙离宫早,这些弟弟妹妹们,想必对他这个大哥都没啥印象了。”

    刘和闻言忙道:“臣遵旨。”

    .......

    春和殿,东宫。

    “殿下,臣从好友那里得到了一些消息。果然和咱们猜得没错,以工代赈这个法子,就是燕王献给陛下的。”

    黄子澄肯定的说道。

    从姚广孝那里知道情况后,没过多久他就迅速离开,来到皇宫东宫和朱允炆商议。

    “我就知道,我就知道果然是四叔,除了他,谁还会让皇爷爷频繁出宫探望。”

    朱允炆闻言,拳头紧握,咬牙切齿的说道。

    他顿时就明白,四叔这是想尽法子要夺他储君之位。

    最为关键的是,皇爷爷好像被其影响到了。

    近段时间以来,和皇爷爷相处的时间越发少了,他就感觉到不妙了。

    “殿下莫急,臣认为,陛下突然和燕王的关系融洽,其中必然还有一些我们不清楚的事情,绝不仅仅如此。”

    “没有理由,陛下突然之间,就对燕王这般亲近。”

    黄子澄沉思过后,分析着说道。

    他认为这其中绝对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才会导致陛下突然跟燕王亲近。

    朱允炆闻言,也是点头认可。

    脑海中突然想起,当初锦衣卫都指挥使蒋瓛,拦下陛下,并且避讳自己的一幕。

    “先生你说,这事会不会跟锦衣卫有何联系。”

    朱允炆有些迟疑的问道。

    他对于黄子澄极为信任,当初蒋瓛的事情,也是跟黄子澄沟通过的。

    听过朱允炆的提醒,黄子澄顿时心中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仔细琢磨,越发觉得是锦衣卫和燕王有所勾连。

    想到这里,心中一震,惊呼道:“莫非是燕王勾结上蒋瓛,两人暗中密谋不成。”

    听到这话,朱允炆也是一震,下意识说道:“假若是这样,我要立即禀告皇爷爷。”

    随后怒声道:“锦衣卫臭名昭著,干出这等事情来,绝对有可能,我要提醒皇爷爷小心。”

    想到蒋瓛日夜贴身护卫在皇爷爷的身边,朱允炆的心中就有一种不妙的感觉。

    很容易就会往阴谋的方向去想。

    “不行,我现在就要去跟皇爷爷说。”

    朱允炆起身说到,就想直接去找皇爷爷把这件事讲清楚了。

    绝不能让锦衣卫和四叔勾结起来。

    看到朱允炆如此急切,黄子澄连忙劝说道:“殿下不可!”

    “先生,这等大事,怎能耽误呀,若是迟了,指不定要出什么大问题。”朱允炆有些着急的说道。

    在他的心中,皇爷爷此刻,已经随时处于危险之中。

    “殿下,哪怕锦衣卫和燕王有所往来,也绝对不敢有不轨之心。毕竟殿下此刻才是正统,他们也只能暗中行事,慢慢取得陛下的欢心。”

    黄子澄对于陛下的威严,还是极为了解,快速说道。

    朱允炆闻言,也觉得有些道理,这才停了下来。

    黄子澄见此,再次说道:“当务之急,我们要想办法暗中调查燕王和锦衣卫的事情。”

    “只要有证据可以证明燕王勾连锦衣卫,那么以陛下的性子,太孙就不必担心有其他变故了。”

    ----

    ps:还有两天就下新书榜了。

    排名在降,求点推荐票,月票,打赏的支持。

    下榜的时候,可以走的体面一点。

第六十八章:刘和见朱英

    姚广孝当然能猜到,在黄子澄的说服下,朱允炆的目光会聚焦到燕王的身上。

    这就是他想要的。

    他想把局势混乱,其实姚广孝比燕王更加的明白。

    若是没有朱英搅局,燕王想要上位可能性几乎没有。

    虽然他一直四处联合,埋下暗子。

    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来。

    一旦陛下驾崩,朱允炆即位,那么事情已成定局,再想掀起什么风浪,就很难了。

    现在的姚广孝,虽然猜测到陛下可能会对淮西武将集团下手,但也想不到会如此狠辣。

    几乎将整个淮西武将集团的主要将领都给铲平了。

    以燕王府的兵马,根本就不可能对抗整个大明,相差甚大。

    刚刚回到燕王府的姚广孝,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若是朱英这里不能成,那便只有静候时机了。”

    姚广孝对于朱棣,并非忠诚。

    而是就目前看来,唯有朱棣,才有可能实现他心中的抱负。

    如若没有朱英,姚广孝也早早的做了一番安排。

    那就是削藩。

    黄子澄之所以知道姚广孝待在燕王府,却对他非常信任的原因。

    其中的关键,就是姚广孝跟黄子澄闲聊的时候,所提出来的削藩。

    削藩明显是一件对燕王非常不利的事情。

    而姚广孝却多次提起藩王之乱的危害。

    这在黄子澄看来,姚广孝明显心思并不在燕王身上,应当和自己一样,忠于皇室,而不是藩王。

    有意无意间,姚广孝和黄子澄多次聊起削藩的详细策略。

    从哪里开始,怎样才能震慑诸王等等一系列的对策。

    尤其是如今,朱允炆被定为皇太孙的情况下,姚广孝的这些言论,深受黄子澄的赞同。

    甚至将其引为知己,期间多次邀请姚广孝加入东宫的团队中来。

    只是被姚广孝拒绝。

    姚广孝清楚的知道,燕王本身虽然渴望皇位,但若要造反的话,就另当别论了。

    造反的风险太大不说,关键是目前来看,燕王朱棣本身也没有任何的胜算。

    区区几万亲军,如何抵抗大明百万雄师。

    然而姚广孝想做的,就是逼迫朱棣。

    你不想反,可以。

    那我就想尽办法来逼你反。

    唯有局势混乱,他姚广孝才能够施展心中的抱负。

    为此,让燕王给朱英背锅这样小事,简直不值一提。

    甚至进了燕王府后,他都根本没有很燕王讨论这件事情。

    “本王得到消息,孝陵那边希望在挖掘祭祀时,父皇能够亲自前去,镇压本王那大侄子早夭的怨气。”

    “父皇听后,下令今日停止,不但没有过去,反而让朱英前去祭祀。”

    燕王朱棣笑着说着宫里的事情。

    “看来陛下对于朱英,已然是极为信任。这等事情,都想让其参与。”姚广孝闻言回道。

    “挖掘的事情,就要拜托大师了,这是其中的关键,不能出现任何的纰漏。”

    “一旦陵寝被挖掘出来,开棺验尸之下。本王的大侄子出现在棺椁里。”

    “这般一来,我等便是前功尽弃。无论父皇心中怎么认定朱英,也不可能让其继承皇位。”

    朱棣有些担忧的说道。

    他心中清楚,真正的大侄子尸骨,肯定还在陵寝的棺椁里躺着。

    外面的朱英,只是因为长得类似,其实是个假货。

    他也没想到,父皇真就如此在乎。都已经地龙翻滚了,深埋地下。

    还要组织如此多的民夫,将整个陵墓完全挖掘出来。

    这一招真是措不及防。

    “殿下放心,能不能挖掘到暂且不说,贫僧已然和殿下的亲卫交代清楚。无须多大功夫,就能让陵墓再次塌陷下去。”

    姚广孝自信的说道,对于自己的本事。他一直极为骄傲。

    也便是因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所以平凡的生活让他极其不甘,心中抱负远大。

    朱棣点点头,说道:“本王已然交代亲卫,不管如何,势必要成。”

    这些派过去的亲卫,便是跟死士没有区别。

    在接受朱棣这个任务的时候,就已然是抱着必死的决心。

    以父皇的性子,朱棣深知绝对会严防死守。

    孝陵本就由孝陵卫重兵把守,在孝陵卫的眼底下搞动作,其中难度非常大。

    挖掘到塌陷这种事情,朱棣心中清楚。

    一旦造成塌陷,那些挖掘的亲卫,基本上也活不了,直接被活埋的可能性非常大。

    朱棣挑选的亲卫,都是自己的绝对心腹,忠诚方面毋容置疑。

    在加入灾荒队伍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妻儿,就已经被朱棣妥善安排。

    哪怕是完成了任务,并且幸运的避开塌陷,也绝对不可能活着回来。

    “那便请殿下,拭目以待吧。”姚广孝沉声说道。

    朱棣点点头,关于朱英的计划能否成功,便是在此一举了。

    ......

    秦淮街道上。

    朱英正和前来传话的小厮,往茶楼的方向赶去。

    下午这个时间点,朱英要么在院子里,要么就是街道闲逛。

    便是刚才小厮前来禀告。

    说是有宫里的宦官,到茶楼下了大单子。

    直接给了五十贯钞的定金,让茶楼准备大量的早点作为祭品。

    明日一早,就送去钟山孝陵。

    宦官来临,这样的大事。自然要朱英这个东家出面接待才行。

    得到消息的朱英,便是连忙赶了过来。

    “果然明初完全不同,宫里下订单,还给定金。”

    刚到茶楼门口,朱英心中暗自想到。

    便是现在给那些勋贵大户人家配送早点,都是别人先吃了,然后三天或者五天一结算。

    宫里的差事,朱英接触得不多,先给钱这样的行为,让朱英感觉有些诧异。

    不过也没多想,毕竟涉及到孝陵这样的皇家重地。宦官们谨慎一些也是应该的。

    茶楼的大厅显然早就被清场了,一个客人也无。

    只有数名宫廷侍卫,还有一位身穿宦官服饰,年岁看去有些大的太监,坐在那里品茶等候。

    “在下朱英,添为茶楼东家,见过公公,不知公公如何称呼。”

    朱英不卑不亢,微微躬身作揖问道。

    来这里的太监,正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刘和。

    虽然早就从陛下那里听到朱英的消息,自己也称呼长孙殿下。

    但这初次见到真人,哪怕是心中早有准备,还是忍不住手抖,差点把茶杯都给摔碎了。

第六十九章:颜面

    一刹那的恍惚过后,刘和迅速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朱公子,我添为司礼监掌印了刘和,这番前来打扰,还请莫要见怪。”

    “朱公子茶楼家的早点,著名京师,便是宫里都有所谓耳闻。”

    “恰逢孝陵那边,最近需要祭品,我就想着到朱公子家的早点。”

    刘和客气的说道,语气温和,神态亲昵,完全没有那种傲气凌人的感觉。

    这让朱英感觉到很是舒服。

    “刘公公能够看上我们茶楼的早点,那便是我们茶楼的福气,不知道需要多少,何时送达,还请刘公公言明。”

    朱英笑着说道。

    心中暗道,果然不愧是司礼监掌印,虽然现在朱元璋严禁太监干政,但就算在京师,司礼监掌印也绝对算得上大人物了。

    就像是朱英后世曾经接触过的一些大领导。

    越是大人物,在待人接物这块,就越是客气委婉,讲究礼节。

    所谓阎王好惹,小鬼难缠,便是这般道理。

    刘和闻言说道:“具体的事项,在朱公子未到之前,我已然和茶楼的掌柜商量妥当了。”

    听到这话,朱英客气作揖道:“劳烦公公了,不知道还有何吩咐,需要我等注意的。”

    刘和微微思索回道:“朱公子早点如此名气,除了祭品之外,且需准备一些,送与宫内诸位殿下品尝一番。”

    朱英顿时就明白了,这不仅仅是个大单子,还能长久做下去。

    自己早点的味道,他当然十分清楚。

    这些皇宫里的皇子皇孙们要是吃到,还担心没有销路。

    估摸着不需要多久,厨子的人手就要扩招起来。

    对于店里的厨子,朱英用的都是自己人。

    也就部分小厮是从京师里招聘过来的。

    涉及到制作方式和食材加工,他可不想平白就泄露出去。

    幸好自己的人马,也差不多要到京师了。

    想必时间上来得及。

    “公公还请放心,绝不会让公公失望。”朱英回道。

    “那这件事情,就拜托朱公子了。”刘和笑着说道。

    说完后,似乎就准备离开。

    只是没走两步,就停了下来,似乎想起了什么,对朱英嘱咐道:“皇宫那边,我且派人过来。”

    “只是孝陵那边,可能要麻烦朱公子亲自去一趟才行了。”

    说完,刘和看到朱英有些疑惑。

    再次解释道:“钟山孝陵乃是皇家陵地所在,事关重大,且有孝陵卫重兵把守,神宫监监察。”

    听到这话,朱英疑惑顿消。

    显然这种地方想要进去,肯定需要令牌路引之类,不是随便谁都可以的。

    不管是茶楼里的小厮或者掌柜,都属于不够资格。

    哪怕自己的商贾身份,都是不够。

    不过刘公公这么说了,他肯定不能推脱。

    沉吟一下,便说道:“公公,我对于皇家祭祀的一些礼仪要求不太熟悉,不知公公可否教授一二。”

    古代封建的礼仪十分繁琐,朱英早前主要在大明的边疆地带讨生活。

    虽是大明户籍,但对于这些规矩,完全就是两眼一抹黑。

    尤其是孝陵那等地方,把守森严,涉及到皇家陵墓,极为讲究。

    要是冒失之下,一个没注意,说不准就是人头不保了。

    刘和闻言一愣。

    随即反应过来,笑着说道:“朱公子多虑了,只需恭敬些便好,不需要太多的讲究。”

    话虽如此,然而刘和心中吐槽。

    给他十个胆子,他也不敢教长孙殿下规矩呀。

    规矩是给谁定的,是给他这样的宦官,天下臣民定的。

    要说最不讲规矩的,就是定规矩的人,当今的陛下朱元璋。

    不说陛下,便是藩王,诸多皇子皇孙,除了基本的皇家礼仪外,一些繁琐的规矩也没人去学。

    然而朱英听到这话,眼底里闪过一丝警惕。

    连规矩都不肯交代一番,莫不是想要害我?

    朱英眼眸微动,脑海中却在快速思考,到底是谁出手,想借皇宫的规矩暗杀于他。

    在古代,尤其是如今的大明,规矩二字,是真正可以杀人的。

    尤其是皇家陵墓,稍微有些不注意,或者说直接安个罪名,便是死罪。

    在最初见到刘和的时候,刘和过度客气,就让朱英心中有些疑惑。

    如今疑惑顿时解开。

    微微迟疑一下,朱英朝着张伯使了个颜色。

    张伯会意,立即从柜台里拿出一个小木盒。

    “劳烦公公跑一趟,初次见面,我这里也没什么好东西,便是这不值钱的小玩意,乃是从西域得来的,还请公公不要嫌弃。”

    朱英接过木盒,也不打开,直接递过刘和。

    刘和微微一顿,如同见鬼一般,连推数步,口中惊呼道:“使不得,使不得。”

    换过神来,刘和感觉后背都被冷汗湿透了。

    这给他天大的胆子,他也不敢收长孙殿下的行贿啊。

    别说日后长孙殿下是否能够即位。

    一般来说宦官传旨收点茶水钱,作为皇帝的仆人,算不得贪。

    但这玩意,也要看人来。

    对于太监,不仅仅是陛下,整个皇室都算得上主人。

    宦官就如同主人家的仆人。

    仆人收受主人家的贿赂,那是嫌命不够长么。

    尤其是面前的长孙殿下,刘和清楚的知道,陛下对其有多么的看重。

    自己要是要收,让陛下知道这事。

    剥皮充草都是轻的,指不定就是诛九族,家里都省得摆席了。

    看到刘和反应这般激烈,朱英的脸色稍稍阴沉了一下,随即又马上回复过来。

    他已然可以决定,这次送早点去孝陵当祭品,完全就是鸿门宴的概念。

    必然是人想暗中搞他。

    尤其是刘和战战兢兢的说了两句客套话后,迫不及待的离开。

    这让朱英更加确定。

    “东家,可是有什么问题。”张伯问道。

    他朱英身边待得久了,对于一些事务也比较熟悉,刚才的气氛明显有些异常,便走过附耳问道。

    朱英看着大门方向,眼睛微微眯起,微微摇头没有说话。

    而是来到柜台那里,让掌柜把和刘公公对接的早点数量看了看。

    看到庞大的数量需求,朱英就知道这事不简单。

    “通知后厨,今日不休,连夜把早点都赶制出来。完成之后,每人一贯钞的赏钱。”

    “是,东家。”张伯应声后,又问道:“东家,那...”

    朱英挥手打断,说道:“让厨子们安心做好,别耽误了。我去趟燕王府。”

    朱英微微皱眉。

    其实在这一方面,他更想让老爷子请教一番。

    但是他根本没有老爷子的联系方式,按照惯例,老爷子应当是后天才会过来,但是他明天就要去孝陵了。

    事关身家性命,尤其是京师这等地方,丝毫马虎不得。

    前世干过销售的朱英,对于颜面这回事早就看透了,该寻求帮助的时候,绝对不会迟疑。

第七十章:改日

    就在朱英准备去燕王府想点法子的时候。

    茶楼大门口,

    朱高炽还有几个侍卫一同进来。

    其实朱高炽早就到了,来的时候,刚好看到刘和过来。

    便就在旁边的一个小酒楼里一直等着。

    作为皇孙,他当然认识皇爷爷身边的这个宦官。

    能够让司礼监掌印亲自出宫过来,自然是奉了皇爷爷的谕旨。

    这个时候参与进去,怕不是一件好事情。

    待看到刘和带着人离开后,朱高炽这才转身进来。

    好家伙,还真是说曹操到曹操就到。

    朱英还在心中准备着去燕王府的说辞,这才一转身,朱高炽就出现了。

    一番客气寒暄后,朱英请朱高炽到二楼详谈。

    “英哥儿,你上次教我的法子,真就是不错。我按你给的法子,让皇爷爷看了,大为赞赏。”

    “现在皇爷爷已经给了谕旨,允我明日兵仗局,火药司通行。”

    “便是明日一早,咱们就共同出发吧。”

    朱高炽有些兴奋的说道。

    其中得到通行许可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皇爷爷似乎更为看重了。

    父王朱棣不想册封自己为世子的事情。

    朱高炽也有所耳闻。

    他知道自己比起能文能武的二弟,没有任何的优势可言。

    唯一的出路,就是在皇爷爷那里。

    有些东西,作为皇室成员,哪怕他才十几岁,心中也很是清楚。

    看似不争,实则必争。

    皇爷爷对二弟不喜,就是他的机会。

    所以现在的他,对于朱英心中很是感激。

    至于父王的一些想法或者谋划,他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朱英听到朱高炽这话,有些苦涩。

    好不容易盼到了兵仗局这边,没成想遇到了去孝陵送祭品的事情。

    朱英有些唏嘘的说道:“这有些不巧了,方才宫里的宦官前来通知,在茶楼下了大量的早点订单。”

    “用来祭祀孝陵,太子殿下。还要备上一些,给大内的皇子皇孙们尝尝。”

    早点的生意,对百姓乃至于勋贵看来,赚取的银子可不少。

    但朱英的心思根本就不在这上面。

    他跟随朱棣来京师,首先是来见识一番大明国都。

    最为主要的,还是在这火器上面。

    火器制作的大致流程,或者一些火器工匠的住所和情况。

    没想到如今,被茶楼给坑了一波。

    要知道当初就不弄这个茶楼,干点别的生意了。

    朱高炽闻言,脸上闪过一丝为不可查的异色。

    以祭品祭祀的名义,让朱英去孝陵参与祭祀。

    还是刘和来通知。

    这分明就是皇爷爷的意思。

    想起之前在皇爷爷那里,自己说出茶楼东家朱英的名字。

    皇爷爷当时好像反应不是很大。

    朱高炽自小就在宫里读书,清楚皇爷爷的脾性。

    对于人才,皇爷爷一直都非常的重视,不可能那般淡定。

    这足以说明,朱英和皇爷爷早就见过了。

    甚至......

    这其中,和父王会不会有些关联?

    朱高炽不由有些沉思。

    朱英看到朱高炽沉思的神态,心中了然,看来祭祀的事情,果然是有人暗中出手。

    “还请大王子告知,到底是何人,想要借祭祀之手,暗中谋害于我。”

    朱英也不含糊,起身抱拳作揖,直接说道。

    朱高炽回过神来,听到朱英这话,有些懵。

    “英哥儿,你这话是什么意思,谁要谋害你不成。”

    朱英微微皱眉,难道连朱高炽也不想参与,这暗中的人,到底是有多么强大的势力。

    仔细一想,又觉得不可能。

    朱高炽看似寻常,实则放到整个大明来说,已然是站在金字塔顶尖的人物。

    不可能还有什么忌惮的人物。

    譬如燕王朱棣,更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之一。

    唯一忌惮的,只有当今陛下朱元璋。

    要是朱元璋想弄死自己,何必这般麻烦。

    以后世描述的性子,对于自己这样微不足道的商人,一道谕旨直接赐死,根本没有什么风浪可言。

    也没人在在乎和关心。

    想到这里,朱英直接把心中的想法,告诉了朱高炽。

    听到朱英的解释,朱高炽这才明白。

    是朱英自己多想了。

    想着解释道:“英哥儿莫要担心,此事绝非可能。孝陵是何等地方,怎么可能有人想要借此害你。”

    “哪怕真有人想要加害于你,也不可能是孝陵这等地方。”

    “孝陵但凡有任何的变故,皇爷爷都会严加查探。”

    听到这番解释,朱英这才微微落下心来,只是心里头想起刘和的神态动作。

    还是有些疑惑。

    莫非真就是自己多想了?

    自从来到大明,从十年前开始。

    他就一直生活得小心翼翼。

    尤其是开创势力之初的那段时间,更是如此。

    每天几乎都是在生死的边缘挣扎。

    后来虽说有些基业,但是大明边疆那等地方,尤其是从西域,到大漠至草原。

    豺狼虎豹何其之多。

    一个不小心,就是万丈深渊,操持如此宽广的地盘,跨度这般大。

    其中要琢磨研究,管理的事情简直不要太多。

    所以才养成了这般警惕,猜忌多疑的性子。

    “这般说来,照大王子的看法,我只需正常送祭品过去便好。”朱英说道。

    朱高炽点点头,回道:“自当如此,不过孝陵这等地方,英哥儿还是需要保持一些敬畏之心才好。”

    说完后,有些迟疑的说道:“不知道英哥儿是要将祭品送去孝陵哪里。”

    朱英摇头道:“也没说,便是明日早上,有马车过来接送。”

    朱高炽对于皇爷爷让朱英去镇压自己陵墓的事情,当然不清楚。

    在他想来,这般吃食,极有可能就是送给皇奶奶的。

    微微迟疑一下,朱高炽说道:“倘若是让你送去皇奶奶那里,还是需要多多恭敬一些。”

    “自当如此。”朱英点头说道。

    对于他来说,不管是孝陵哪里,都得要恭敬一点,省得让人挑出毛病来。

    “只是可惜了,明日的火药司那里,你不能跟我一同过去。”朱高炽有些遗憾的说道。

    朱英无奈的点点头,也是心中不爽。

    “到时候大王子看了,回来再跟我说说吧。”朱英说道。

    朱高炽点头答应。

    ......

    大明皇宫,华盖殿中。

    朱元璋轻咦一声,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

    对着刘和吩咐道:“通知孙儿高炽,让他明日不必去兵仗局了,改成后日。”

    “便说火药司那边,需要提前安排,以防意外。”

    刘和躬身回道:“臣遵旨。”

第七十一章:神宫监的老太监

    次日清晨,天还未破晓的时候。

    朱英就会唤醒了。

    院子门口,已然有数名侍卫骑马等候。

    带朱英出门一看,还是个老熟人,锦衣卫镇抚使宋忠。

    “宋镇抚,这点事情,怎么劳烦你过来了。”朱英笑着问道。

    宋忠看见朱英,不敢在马上坐着,连忙翻身下马,回道:“朱公子客气了。我恰好也是无事。”

    “昨日看到这差事,正好跟朱公子有关,想来也是熟人,怕麾下不懂规矩恶了朱公子。”

    朱英根本不知道,这个差事在宋忠看来,可是个大大的美差。

    作为蒋瓛的心腹,一些隐秘的事情,宋忠也是清楚。

    关于朱英的身份,虽然疑点太多,但这些不是他需要考虑的。

    目前的锦衣卫,除了陛下之外,跟太孙朱允炆关系不好。

    在和蒋瓛的交流中,宋忠感受到,未来的锦衣卫,可能要系之于朱英这里。

    要不是蒋瓛因为和陛下经常去茶楼。

    这差事根本轮不到宋忠。

    目前天色有些暗,但朱英能够清晰的看到宋忠对他的恭敬,脸上堆着有些谦卑的笑容。

    老爷子这么给力的嘛?

    这个想法在朱英的心里头一闪而过。

    他是商人。

    如今的商人,尤其是大明京师,地位极其地下。

    但他没有丝毫感觉。

    或许跟燕王有一定的关系,毕竟茶楼的产业是燕王的。

    在很多人看来,他应该是燕王麾下,京师里有点底子的,谁敢得罪燕王?

    便也是如此,在京师开茶楼的日子,他也算得上顺风顺水了。

    还从来没有遭遇过什么五城兵马司巡查上门之类的。

    其他商贾的日子,可不像他这么好过。

    包括一些给配送早点的勋贵人家,也没有什么刁难的事情发生。

    不过锦衣卫这边,在朱英看来,主要还是老爷子。

    “朱公子,我们得早些出发,还请入内。”

    一番客气过后,宋忠指着一旁的马车,笑着说道。

    朱英看了看马车,回道:“宋镇抚,还有多余的马没,好久没骑马过了,有些手痒。”

    朱英并不是很喜欢坐马车,那种骑马奔腾的感觉,才是他感觉最为舒适的。

    早前在草原上,他就特别喜欢那种万马奔腾的感觉。

    宋忠闻言,眼睛一亮,挥挥手。

    后面锦衣卫立即牵过来一匹白色没有杂毛的高大骏马。

    宋忠作为蒋瓛的心腹,对于朱英的底细自然有不少的了解。

    所以在来的时候,就准备好了骏马。

    果然在这个时候用上了。

    朱英接过缰绳,和马打过不少交道的他,明白这是一匹上等战马,而且饲养精心,驯服得很是不错。

    感受到陌生人的靠近,白马有些异动。

    宋忠还有些紧张,不过朱英只是上前安抚了两下,就立即平静了下来。

    随着朱英翻身上马,诸多锦衣卫随之出发。

    到茶楼里取了早点,就直接往孝陵方向过去。

    孝陵,虞怀王陵寝所在。

    皇陵的祭祀,都是在单独的高庙内,由神宫监负责。

    庙内的院子里,香案已经摆好。

    刘日新随数名钦天监人员正在等候。

    “不知陛下安排哪位过来。”刘日新有些疑惑的问道。

    昨日等了许久,却是下令暂停祭祀的谕旨。

    谕旨里安排今日有人过来参与祭祀,奇怪的是并没有提到来人名讳。

    在刘日新看来,必然是某位皇室成员。

    虽然不及陛下,但应该能有些效果。

    “我等也不知。”钦天监的官员们摇头说道。

    钦天监并不参与朝政,除了研究天文地理外,其他情况基本上都不知晓。

    “希望能够一切顺利吧。”刘日新有些感叹道。

    刘日新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在这段时间里,白日出了勘探测算。

    晚上有时间就奋笔疾书。

    钦天监官员和刘日新算是同行。

    早前自传承而来的刘日新,其实和同行的交流并不多。

    毕竟现在的大明,敝帚自珍的情况属于正常现象。

    但刘日新惊奇的发现,这样的情况于钦天监并没有出现。

    只是几日短暂的交流,钦天监内良好的学习氛围,就让他大为触动。

    钦天监在朱元璋的培育下,门派之见几乎消失殆尽。

    诸多流派开始融合发展,玄学的知识在这里碰撞出了不少的火花。

    便是刘日新传承悠长,也被很多新的想法所触动。

    现在的刘日新,突然就不怎么想死了。

    玄学术数,是他一辈子的钻研,从懂事开始,他就一直跟随父亲学习。

    自幼天资聪慧,悟性奇高。不到四十就已然有了半仙之名。

    然学无止境。

    尤其是玄学这块,更加如此。

    越是精通,就越发觉得深奥。

    刘日新受到触动,不想把这一身本事,带到地下去。

    因此便想着著书,将自己所学所想全部流传下来,送于钦天监发扬光大。

    “希望能再多给我一点时间,让我能够多写一点东西下来。”

    刘日新有些出神的感叹道。

    写书这种事情,哪里是几日或者十多日就能完成的。

    哪怕是编修,他感觉至少数年数年的时间,才能将这一身本事完整的传承下去。

    因为受到朱元璋的影响,他之前从来没有这个打算。

    包括自己的儿子,也并没有去教。

    这般赶工出来,就显得时间不够充足了。

    “便也只能写多少算多少吧。”

    正在刘日新叹息的时候,前院传来一阵声响,让刘日新回过神来。

    “当时陛下指派的人到了,我等前去迎接吧。”旁边钦天监的官员说道。

    庙前,

    朱英有些尴尬,他认为这些人大概是将他错认了。

    才出来的时候,有穿着神宫监服饰的宦官过来迎接。

    看到朱英有些迟疑,而后看到宋忠,便是躬身作揖道:“见过殿下,如今庙内香案已然安置妥当,不知可否开始祭祀。”

    朱英连忙解释道:“我并非殿下,只是一介商贾,公公却是认错了。这番过来,是为送祭品而来。”

    朱英指着后面小厮们带着的早点说道。

    这名神宫监的太监,年岁有些大了,约莫有六十多岁。

    闻言疑惑的看了看朱英,有些不解。

    他看着朱英的面容很是熟悉,记忆中在宫里的时候,肯定是见过的。

    不是皇孙,还能是谁?

    就在这时,刘日新随同钦天监的官员,恰好出来迎接。

第七十二章:皇嫡长孙朱雄英

    神宫监远离皇宫,其中主要的成员,就是上了年岁的老太监。

    不要小看神宫监。

    看上去是掌太高各庙洒扫、香灯等事。

    实则朱元璋出于对孝陵的重视,能够来这里太监,无一不是心腹。

    便像是告老还乡的大臣一般,依然有着不可小觑的威慑力。

    尤其是孝陵卫,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神宫监的节制。

    是所有太监官署中,唯一能够影响到军权的地方。

    只是他们的权力,被限制在这孝陵之中。

    除开皇帝之外,哪怕是藩王皇孙,在没有陛下的谕旨中,也可以丝毫不给颜面。

    老太监再次看了看朱英,总有一种似曾相似的感觉,只是因为年纪大了,有些糊涂,一下子记不起来。

    所以才会直呼殿下。

    宋忠看到刘日新和书名钦天监的官员过来,一并解释道:“这位是奉命前来参与祭祀的朱公子。”

    简单的介绍完后,宋忠便对着刘日新说道:“刘先生,这边的祭祀,还请劳烦你来主持。”

    “自当如此。”刘日新点头回道,而后看向朱英,躬身作揖道:“见过朱公子。”

    数名钦天监成员,也一同躬身作揖道:“见过朱公子。”

    朱英连忙回礼。

    然后微微低头的眼睛里,闪过一道精光。

    他总算明白了,到底是什么人想要暗算于他。

    万万没想到,竟然就是一直对自己毕恭毕敬的锦衣卫宋忠。

    自己竟然是将他们给忘记了。

    明明自己就是过来送早点当祭品,然而从宋忠的口中,却变成了参与祭祀。

    这其中的意味,不要太过于明显。

    有那么一瞬间,朱英有股夺马而逃的冲动。

    虽然孝陵卫把守森严,但他自忖以自己的武力,在众人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逃出去的概率非常大。

    不过这个想法只是一闪而过,就被朱英压制了下来。

    除了宋忠的意味有些寻常,神功监和这些钦天监的官员,似乎对这事毫不知情的样子。

    “朱公子,还请这边过来。宋镇抚,便请在外面等候吧。”老太监恍惚过后,开口说道。

    锦衣卫虽然能入孝陵,但在祭祀这一块,显然是神宫监说了算。

    显然这个老太监,在这里的权力很大,包括刘日新,钦天监等官员,都隐约以其为主。

    “自当如此。”宋忠微微躬身,便就站在原地等候。

    朱英眉头微皱,跟随这老太监还有刘日新等人一同走入高庙。

    “我等先进去准备,目前距离祭祀的时间,还有半个时辰,请朱公子先行歇息。”

    入庙后,刘日新缓缓说道。

    神态寻常,语气平和,只是常在袖子里的小拇指,于众人看不到的情况下,不断的抖动。

    刘日新等人离开后,庙内就剩下老太监和朱英,以及门外值守的孝陵卫。

    “在下朱英,不知公公如何称呼。”

    朱英躬身作揖说道。并没有太过于详细的介绍自己商人的身份,在这个时候,直接透底并不是很好。

    自己和锦衣卫一同过来,别人不明身份,心中自然有诸多猜测。

    “朱公子不必客气,咱家姓张,于这虞王庙里,已然待了十年。”张公公介绍着说道。

    说完后,似乎才反应过来,又问道:“咱家没听清朱公子的名讳,烦劳再说一次。”

    张公公显然眼神和听力都不太好使了,刚刚一股熟悉的感觉迎面而来。

    “在下朱英。”

    朱英怕张公公听不清楚,声音稍稍大了一些。

    张公公闻言,有些佝偻身子,顿时一僵,脑海中似乎闪过一道回忆。

    缓缓的转过身来,双目盯着朱英看去。

    模糊的视线里,朱英的面容稍微清晰了一些,却因为张公公年纪大了,只有一个淡淡的轮廓,五官看不清楚。

    朱英可不似张公公那般老眼昏发,对于张公公的一举一动,本就一直留心观察。

    在听到自己名字后,所出现的异常状态,看得清清楚楚。

    顿时眉头一锁,身体如同猎豹一般,浑身肌肉微微紧绷。

    虽说对老人有些不恭敬,但若张公公直接开口叫人,便由不得他直接制服了。

    显然朱英警惕得有些过头。

    张公公反常过后,很快就恢复了原先的状态,甚至背弯得更厉害了,却没有要喊人的意思。

    “朱英,好名字,不知朱公子今年是何年岁了,可否及冠。”张公公像是聊家常一般,语气有些和蔼的问道。

    朱英闻言,警惕性微微放开,回道:“谢公公夸奖,便是今年三月,已然及冠。”

    张公公闻言,眼底闪过一丝可惜和怜悯,默然不语。

    作为神宫监掌司,张公公对于孝陵祭祀,还是有一定的了解。

    皇家祭祀,从来都是伴随着殉葬和血祭。

    十年前天象移位,地龙翻滚的事情,他便是在这现场,亲眼所见。

    包括刘日新等人对于虞王陵寝的挖掘,也都很是清楚。

    虞王早夭,怨气极重。这才整个孝陵早就传播开来。

    昨日刘日新想请陛下过来镇压怨气,却遭到拒绝,说是另外指派人过来。

    和虞王名字差不多,年岁也相差不大的朱英,在张公公看来,显然就是此次的祭品。

    难怪会由锦衣卫的镇抚使亲自押送,且目前看来,朱英还不明白自己被蒙在鼓中。

    庙内的气氛,在张公公没有说话后,显得有些紧张。

    朱英迟疑了一下,率先开口打破这个沉默,像是有些好奇的问道:“在下见识浅薄,不知道这虞王和陛下,当是何种关系,还请张公公告知。”

    朱元璋的子孙显然非常多。

    限制于古代的医疗环境,哪怕是皇室,早夭的孩子也不在少数。

    朱英对于虞王这个称呼,脑海中没有任何的印象。

    既然过来了这里,还要参与祭祀,总不能连祭祀的人都不了解吧,那也委实太过于失礼了。

    至于虞王的称呼,则是在这庙里的香案上的灵牌上刻着。

    张公公解释道:“虞王殿下是陛下的嫡长孙,太子殿下的嫡长子,朱雄英。”

    “虞王殿下洪武七年生,洪武十五年薨逝,八岁时早夭。”

    “陛下以皇嫡长孙视皇子,追封虞王,谥号为‘怀’。”

    ----

    ps:下新书榜,瞬间曝光度腰斩,好凉。

    求一波推荐票,月票安慰。

    倘若说我短,当我没说。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4910/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最新章节! 作者:执笔见春秋所写的《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为转载作品,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介绍:
洪武二十五年,朱英来大明第十年,于西域创下偌大基业。
燕王府中,朱英和后世永乐大帝朱棣相谈正欢。
时日四月二十五,大明太子朱标薨。
朱英随朱棣南下京师吊唁。
朱棣:可恶至极!没想到竟是本王亲手送他上位。
朱元璋:老四是个好孩子,把大孙给咱送来了。
朱英:日月光辉之下,皆我大明江山!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