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三国志廖化新传TXT下载三国志廖化新传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三国志廖化新传全文阅读

作者:烽岳键客     三国志廖化新传txt下载     三国志廖化新传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171、诱饵行动

    不论是决策,还是执行,廖化的速度都很快。

    把自己的计划和陈邵简单商量之后,没等陈邵提出异议,廖化下达了一系列备战命令。

    陈邵提出的诱饵战术,确实启发了廖化。

    但是,陈邵的计划可行性不高。

    廖化虽然采纳了陈邵的建议,没有追究对方的钓鱼罪责,却没有继续允许对方用钓鱼的方式去诱敌。

    如果采用陈邵的建议,通过钓鱼,引诱江东军进攻。

    这个方法即使成功,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去铺垫,汉军很可能无法在魏军抵达上庸之前,在兴山战局上做出突破。

    首先,汉军根本没有办法保证,江东军一定愿意为了突袭陈邵而冒险。

    其次,江东军即使派出部队,捕杀陈邵,也有很大的概率,不会动用主力。

    进行大量铺垫,采取多重部署,如果敌人仅仅派出一两百人偷袭陈邵,即使汉军全歼了敌兵,对兴山战局来说,也没有丝毫改变。

    要么不出手,出手了,就要重创敌人,廖化的目标,正是江东军的东岸大营。

    根据修改后的计划,陈邵与他部下的汉军,会成为一个真正的诱饵。

    作为一名执行力很强的将领,廖化进行了一点点的修改,让这个计划变的更完善。

    当然,陈邵的处境也更艰难。

    明白廖化的计划之后,陈邵的脸色很难看,但是,他提出的诱饵战术,所以,他也只能硬着头皮执行。

    防线上的兵力开始动员,熊山大营里的粮食和饮水也可以大批运到防线上。

    当然,廖化没有忽视北方可能发生的危险。

    放眼整个荆州局势,兴山只是一个局部战场。

    为了避免诱饵行动失败,更是避免汉军遭受江东和曹魏两路军队夹击,廖化向北线派出大量汉兵和斥候。

    当然,廖化依旧记得自己的初衷,不希望太早引起魏军的警惕,所以,这些汉兵和斥候,都得到了合理的身份。

    汉兵们伪装成运粮部队,在兴山山道往返;斥候则换上平民装束,假扮商旅。

    由于担心魏军会从汉军口中打探出廖化的真实目的。

    廖化给这些士兵的任务,仅仅是运粮,以及,筹集军用资金。

    但是,廖化给这些士兵们定好了执行任务的具体日期,每支队伍的往返时间,各不相同。

    一旦士兵们延误了交令时间,这就说明北方出现了问题,廖化会提前做好防备。

    暂时确保北线无战事,廖化才敢下达作战命令,发动诱饵行动。

    廖化同样没有忘记上庸的友军,他分别向上庸和房陵两地,派出亲信骑兵,通知守将加强戒备,尤其是避免遭受奇袭。

    廖化的顾虑并不是多虑,和江东军不同,曹魏的将士既擅长攻坚,又擅长野战。

    而且,魏军擅长使用骑兵战法,部队的机动性很强。

    该防备的事情,廖化已经提高了警惕,该通知的消息,廖化同样已经通知给了将士。

    北方无战事,廖化把精全部用在了兴山战场上。

    接到廖化的命令,两道防线上的军队开始迅速集合。

    军需官同样不敢延误廖化的命令,粮车和饮水,以最快的速度集结上车,通过鹿车和木牛,运到前线。

    汉军的异常行动,自然也引起了江东军的怀疑,敌人派出了大量斥候。

    但是,汉军动作很快,仅仅半天,将士们就已经做好了出击准备。

    此时的江东军,却没能掌握到汉军的意图,根本来不及调动兵力。

    敌人能做的,也不过是往前线增派了斥候,进一步监督汉军的动向而已。

    在前几场战斗中,汉军凭借着随军携带的木栅,在作战中极大的建立了优势。

    所以,在这一次的诱饵行动中,陈邵同样会大量携带木栅。

    为了节约时间,廖化没有命令将士们重新制造木栅。

    下令将士们继续修建木栅的同时,汉军取下了防线上的现成木栅备用。

    当天晚上,廖化就下达了出击命令,午夜,陈邵带着将士们,押送着物资,开始行动。

    由于是夜间行动,陈少不得不留下了大部分患有夜盲症的将士。

    剩余的出征兵力,人数不足五百。

    廖化临时从其他队伍中抽调兵力,这才勉强帮陈邵凑齐了八百人。

    在夜色的掩护下,将士们蜂拥而出。

    廖化亲自给将士们壮行,目送出征队伍远去。

    很显然,江东军并没有想到汉军的行动会这么快,所以,一阵喊杀声之后,江东军斥候迅速脱离战场,让开道理。

    为了执行命令,汉军没有追击,很快消失在夜色中,将士们的脚步与木牛的车轮声渐渐远去。

    第二天,廖化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出斥候,打探陈邵部汉军的行动结果。

    斥候快去快回,带回战场最新战情。

    汉军已经越过了江东军的东岸大营,在兴山城与东岸大营之间,建造了一处临时营地,汉军就这么打进了江东军的防线中。

    陈邵似乎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带领汉军越过江东军的东岸大营,在敌军的势力范围内安营扎寨,陈邵的这种行为,不单单是引诱,更是一种挑衅。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孙桓依旧选择置之不理,那么,江东军的士气会迅速下降。

    再说了,江东军攻打陈邵的风险极低,有很大的战胜希望。

    当然,作为诱饵,陈邵的目的,不仅仅是吸引敌军行动,他还得在敌军的围攻下,保存实力。

    陈邵安营扎寨的位置,与兴山城保持了安全距离,同时,远离了河道。

    这样做,至少可以确保汉军不会遭遇敌军的投石攻击,而且,也避开了江东军最擅长的水军。

    陈邵的行军,让两军的冲突提前爆发,战局的走向,也变得清晰了起来。

    如果汉军抢先一步击破江东军东岸大营,那么,诱饵战术就成功了。

    如果江东军先一步击破陈邵的营地,击溃了汉军,那么,汉军的兵力会受损,士气也会动摇。

    战事进展与廖化预料的相同。

    诱饵行动开始后,孙桓改变了战法,兴山战场的江东军迅速出动,城里城外的敌兵分进合击,包围了陈邵的临时营地。

    为了避免汉军撤退,江东军甚至通过水路调兵。

    江东军水军到达东岸大营后,增强了江东军的前线兵力。

    江东军气势汹汹,廖化却并不担心。

    根据廖化和陈邵两人的战前谋划与战争准备,不出意外,陈邵可以凭借自己的兵力,至少坚守三天。

    三天之后,江东军士卒疲惫,士气动摇,攻势后继乏力。

    养精蓄锐的汉军将会在廖化和关平的带领下,杀奔东岸大营,一鼓作气攻破敌军营地。

    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陈邵带兵安营扎寨的当天下午,熊山粮草大营的军需官,急匆匆的来到前线,找到廖化,进行请罪。

    根据军需官的自述,由于工作失误,以及军令的紧急,在调拨物资的时候,军需官没有仔细检查。

    陈邵随军携带的一批粮袋里,很少一部分是粮食,更多的粮袋,都装满了阻挡山洪,以及,防潮用的沙土。

    前线汉军水源充足,但是,没有粮食的补充,那这支队伍很快就会崩溃了。

    根据军需官的判断,陈邵部在战场上坚持的时间,不可能超过一天。

    军需官向廖化求饶的同时,希望立功赎罪,主动要求前往陈邵的营地,告知守兵真相。

    廖化责骂了军需官,表示会在战后对失职行为进行惩处。

    这种时候,惩罚解决不了问题,真相,也没有办法填饱肚子。

    廖化严令军需官重返粮草大营,调拨一批粮食。

    由于军需官的失误,汉军陷入被动。

    按照廖化两人的战前部署,汉军搭建临时营地之后,为了增强营地的防御力,会泼水成冰,加固寨墙。

    汉军仅仅用了一夜,就成功搭起临时营地,寒冷的天气必然帮了大忙。

    将士们仓皇撤军,江东军有了准备,汉军将无法再次采取诱饵战术。

    再说了,现在撤军的风险很大。

    不论陈邵有没有意识到粮食问题,敌前撤离,稍有不慎,汉军将会全军覆没。

    所以,摆在廖化面前的选择,也只有抢先一步击破东岸大营,或者,给陈邵输送足额的粮食。

    与一天之内攻下东岸营地做比较,增援粮食的可行性更大一些。

    粮食已经重新调集,廖化开始集结运粮士兵。

    从两道防线和西岸大营处,廖化挑选了一支超过一千五百人的大军。

    江东军兵力比汉军更多,但是,敌人却明显没有必要和汉军提前决战。

    汉军截断了东岸大营的陆地运输通道,却没有办法断绝敌人的水运。

    即使汉军没有缺粮,从战略态势上看,江东军的优势也比汉军更大。

    当天夜晚,汉军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第二天一早,廖化一声令下,汉军有秩序的离开防线,运送粮食,朝陈邵驻军处行军。

    汉军这次动用了绝对的主力。

    不仅仅是那些因为夜盲,没有参与诱饵行动的夜盲症士兵。

    关平从西岸大营带来了汉军援兵,同样跟随廖化南下。

    三国志廖化新传

172、敌前运粮

    汉军南下的目的,不是为了决战,而是给陈邵补充粮食。

    为了确保行动顺利,廖化集结重兵出击。

    这两年,熊山汉军的兵力几经起落,战事不断,兵力数始终没能过万,兴山战场的现有兵力,加在一起,不超过三千人。

    执行诱饵行动的时候,陈邵带走了八百勇士。

    熊山粮草大营、西岸大营,河道浮桥,以及,东岸两处防线,每一地都需要汉军留兵驻防。

    这一千五百余南下将士,几乎是汉军的动员极限。

    这支也是汉军可以拿出来,攻打江东军东岸大营的全部可用力量。

    汉军倾巢而出,冒着极大风险。

    虽说战事拖下去,对江东军的优势会更明显,然而,此时决战,敌人已经出现了胜机。

    只要魏军指挥官有足够的魄力,就可以利用汉军的行动,在有利态势下展开决战。

    大概因为吃过一次亏,江东军对于汉军的这次南下,做足了准备。

    汉军先锋由陈邵的部将陈东统帅,先头部队刚刚走出防线,便被江东军的斥候发觉。

    江东军斥候立即退出现场,向后方的敌军发出示警。

    各处战场的江东军,迅速针对汉军的行动,开始调动兵力。

    东岸大营的敌人,最先做出反应。

    一支近三百人的江东军,走出营门,背靠营墙列阵。

    依托营墙,敌军部署防御,增强了防御能力。

    如果汉军全力突击,确实可以击破这伙敌军,但是,这支部队并不是东岸大营的全部敌军,敌人可以自由选择退回大营,或者增兵作战。

    东岸大营是汉军南下的最快路径,然而,敌人已经做好了阻击准备,汉军也不至于傻傻的冲上去。

    冒着侧翼与后路被截断的风险,廖化下令汉军展开迂回。

    廖化下了死命令,要求陈东不惜一切南下,为大军开路,突破江东军的封锁,和陈邵的部队取得联系。

    为了保护粮食,廖化亲自带领主力压阵。

    关平带兵断后,防备东岸大营的敌军,提防敌人突袭那些不便转向的木牛和鹿车。

    江东军东岸大营的驻军,并没有采取任何积极的作战行动,消极的放任汉军南下。

    从敌军目前的表现来看,这支江东军出营的目的,似乎只是监督汉军。

    然而,这只是个假象,江东军一旦全力出击,将会给汉军带来麻烦。

    汉军没有别的选择,将士们只能冒险。

    只有把粮食送到汉军的临时营地中,廖化才能让战局重新回到自己的掌控中。

    绕过东岸大营,汉军继续南下,将士们逐渐接近江东军的包围圈。

    外侧的江东军开始集结,面朝汉军方向列阵。

    陈东的先锋部队,没有粮车拖累,将士们可以迅速抵达前线。

    陈东是陈邵的绝对亲信,知道陈邵处于困境后,陈东明显方寸大乱了。

    汉军匆匆整队,在陈东的指挥下,迅速发动进攻。

    汉军士气高昂,江东军也同样打的非常顽强。

    短兵相接后,敌军挡住了汉军的攻势。

    在汉军后续兵力抵达之前,江东军的援兵更快加入战局。

    第一次进攻不顺利,陈东又连续组织了三次进攻,但是,战绩却越来越差。

    除了敌军的顽强超出廖化预料之外,陈邵的行为,同样让廖化费解。

    尽管江东军留下了少部分兵力,警戒营地里的汉军。

    但是,陈邵这位曾经的江东猛将,居然没有打开营门。

    陈邵似乎放弃了里应外合,配合汉军作战的行动。

    江东军越聚越多,仅仅依靠汉军先锋,似乎已经无能为力了。

    远远望去,“孙”字大旗出现在战场上,孙桓似乎亲自带兵,坚持在一线,阻击汉军。

    汉军当下最重要的任务,是突破敌人的封锁。

    回想起武陵郡的战斗,那时候,廖化为了达成破阵效果,使用木牛冲阵,很快撕开了江东军的防线。

    这一次,汉军携带了更多木牛,廖化却不能采用相同战法。

    地形平坦,木牛满载粮食,冲锋无法提起速度。

    而且,木牛和鹿车上的粮食,必须送进营地,不能出现大量损失。

    破阵的任务,只能依靠步兵进行。

    汉军先锋的进攻,虽然被江东军挫败了,但是,江东军却同样没有办法发挥兵力优势。

    由于部署了包围圈,所以,在汉军发起突袭的第一时间,孙桓可以招呼身边的部队,集中力量支援,抵挡汉军的突击。

    同样是为了包围陈邵,江东兵军力在整个战场上高度分散,敌人后继乏力了。

    等到汉军主力运送粮食,接近包围圈的时候,汉军已经在局部战场上,拥有了兵力优势。

    更幸运的是,汉军先锋的冲阵有一定作用,江东军的阵型变得混乱。

    只要汉军主力投入战场,廖化相信,打破敌人的封锁和陈邵建立联系,只是时间问题了。

    兴山战局很快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不远处的河道上,一支江东军的船队,正在往北行进。

    最前方的一艘快艇上,一面“谢”字旗,迎风飘扬。

    孙桓和谢旌同时带兵出战,江东军虽然没有和汉军展开决战,却已经投入了重兵。

    廖化这才意识到,汉军的处境很危险了。

    不论这支水军前往何处,对汉军来说,都是一种威胁。

    江东军最差的选择,是到达东岸大营。

    留守营地的江东军士卒,加上水军将士,敌军的兵力会大大增加,威胁汉军的后撤通道,甚至,主动发起进攻。

    如果谢旌在用兵上更有魄力,他完全可以带领水军,直接攻打浮桥。

    汉军的浮桥毁坏后,将士们将会失去粮草支援,得不到西岸大营的配合。

    针对江东军水军,汉军可以采取的唯一反制手段,不过是铁索跟投石车。

    主力南下作战的时候,留守汉军根本无力保卫这座浮桥,敌人的进攻很可能会成功。

    江东军如果在作战上更有经验,他们会选择直接强攻汉军防线。

    汉军防线失守之后,前线将士将会立即陷入断粮的危机。

    以汉军现有的物资,根本没有办法支持起全军将士的使用。

    粮食运进营地,陈邵的部队或许可以坚持三天。

    但是,加上廖化这支一千五百人的部队,汉军想要坚持一天,都已经很难了。

    立即收兵,汉军或许会遗弃大量物资,但能够保住后方的营地。

    江东军没有做好决战准备,很可能不会对北撤的军队发动阻击。

    假如汉军继续南下,击破江东军的包围圈,和陈邵部联合,把粮食运到营地中。

    汉军或许可以顺利完成任务,但是,交接完粮食,再回援防线,很可能已经迟了。

    如果将士们选择回撤,稳住防线,等待下一次机会。

    再想给营地里输送粮食,将会面临更大的阻碍,更糟糕的是,江东军如果采用相同手段,廖化除了增兵之外,没有其他解决办法。

    汉军增派援兵需要时间,陈邵部队的粮食却即将耗尽,坚持不下去了。

    最终,廖化决定继续南下,进攻敌军的包围圈。

    顾忌到粮车上的粮食,廖化还是放弃了木牛冲阵的方法。

    为了节省时间,廖化没有找传令兵,亲自见到了关平。

    战场上的厮杀声过于嘈杂,廖化不得加大声音,“关将军,江东军正在北上,极有可能攻打我军防线,你必须在一轮冲锋中,击退敌人,告诉我,你能做到!”

    廖化表情十分严肃,“攻破了面前的江东军包围,我军就可以把粮车交给陈邵,否则,我军必须撤退,记住,你只有一轮冲锋的机会。”

    关平重重的点头,摘下头盔,摔在地上,回头看向将士们,招呼士兵南下作战。

    丢掉头盔,或许会降低关平防御流矢的能力,却可以让更多将士看到他。

    关平做出这个动作,也确实把自己豁出去了。

    在关平发起突袭的时候,廖化同样没有犹豫,命令运输粮食的部队加快速度。

    尽管得到了关平的生力军,汉军却依旧没有在第一轮进攻中,突破敌人的封锁。

    廖化倒也没有死守承诺,越是紧急的时刻,越得冷静。

    廖化没有立即下达撤军命令,判断江东军出现颓势之后,他开始追加兵力。

    第二轮进攻,汉军击溃了江东军,将士们穿过封锁,先锋来到了汉军的营门前。

    直到这时,守营汉军都没有出营配合来援汉军。

    汉军没能进营,前线士兵回报廖化,营门似乎被冻住了。

    陈邵泼水成冰的目标,似乎不仅仅是那些栅墙。

    营地坚实的防御,此时更像一场灾难。

    营地中的汉军似乎正在使用劈砍的方式,尝试破门,效果并不明显。

    接近营门的汉军先锋,使用相同手段,试图和营中汉军形成配合。

    廖化急了,军情如火,慢慢的劈砍下去,不知道什么时候将士们才能破门而入,现在只能采用最快的手段。

    命令身边将士拖过了一辆木牛,廖化招呼身边的将士,拽着车身,朝着营门撞了上去。

    第一撞,营门掉落了几个冰块,木牛两侧的车刀都撞断了。

    第二撞,营门剧烈晃动,木牛的牛头,甚至牛舌都已经撞烂。

    第三撞,木牛撞的粉碎,牛身存放的粮食,洒落一地,营门却终于撞开了一道缺口。

    廖化没有继续使用木牛,使用身体强撞营门,连人带甲,多次撞击之后,营门被撞开了。

    三国志廖化新传

书友们过年好!

    祝愿书友们和家人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大家过年好。

    感谢书友们这三个月的陪伴,在新的一年里,我一定会竭尽所能,保质保量的,给书友们提供更优质的阅读体验,尽快还上欠下的章节。

    感谢支持,感谢。

173、重塑防线

    汉军的这场胜利,其实是一次惨胜。

    大量汉军在战斗中伤亡或者失踪,粮食损失惨重。

    汉军经营了近半年的防线,变得千疮百孔。

    打扫战场之前,廖化派出传令兵,要求军需官尽快调拨粮食。

    同时,廖化亲自组织士兵灭火,并且,救治伤员。

    汉军仅存的有生力量,也被这些琐事占用了。

    趁着汉军防备薄弱,本已南逃的江东军船队重新北上了。

    遭遇廖化反击的时候,江东军水兵只顾着逃命,错过了破坏浮桥的机会。

    大概是不愿意就这么错过机会,敌人去而复返,穿过汉军的防线,继续北上。

    江东军的这一撤一回,给了汉军充足的准备时间。

    汉军利用投石车,对船队发起攻击。

    付出了一沉一伤的代价,江东军船队才破坏了汉军的拦河铁索。

    最终,敌将没有继续北上。

    匆匆朝着汉军缴获的快艇射出了一轮火箭后,江东军的水军南下撤退。

    确认敌船远去后,廖化派出大量斥候,侦察汉军营地和东岸大营的虚实。

    ············

    傍晚,汉军扑灭了防线上的所有明火,伤员也转移到了远离战场的西岸大营。

    为了避免遭受江东军水军的突袭,在廖化的命令下,汉军把缴获的两艘快艇改造成了可以采用火攻策略的草船。

    斥候们纷纷返回防线,执行侦察任务的时候,这些人还俘虏了一名江东军斥候。

    俘虏不是一个硬汉,连哄带吓之后,俘虏说出了廖化感兴趣的情报。

    江东军没能在汉军防线上取得突破,他们同样也对陈邵无计可施。

    廖化关平统帅汉军北撤之后,江东军并没有追击,围绕陈邵的营地,敌军重新建立起包围圈。

    一番战斗,江东军原本已经非常疲惫,但是,孙桓发现了汉军毫无防备的北门,命令将士们强攻营门。

    敌人的主攻方向,恰恰是汉军破坏之后,没能及时修复的那座营门。

    在进攻和防守的反复拉锯中,这处防御破绽成为了战场的核心区。

    为了增强防御,汉军把多辆木牛推到营门处,扳动牛舌,锁死车轮,成为临时防御工事。

    泼水成冰,木牛变成了冻牛,防御力进一步提升。

    汉军大量兵力增援北门后,江东军意识到失去战机,攻势这才真正停止。

    江东军东岸大营的敌军士气,同样非常低迷。

    根据关平的陈述,汉军不仅杀散了江东军溃兵,而且,汉军勇士一度跟随着败兵,杀进了营门。

    如果不是营内江东军数量太多,汉军缺乏后援,关平真的会对敌人采取试探性进攻。

    东岸大营虽然没有着火,江东军的损失却并不比汉军小。

    溃兵冲坏了江东军的很多防御设施,防御工事又造成了江东军大量伤亡。

    大战刚刚结束,两军陷入对峙。

    南线,江东军围绕陈邵的营地,展开包围圈;北线,双方派出大量斥候,采取更惨烈的斥候战。

    当天晚上,江东军的船队再次出动,试图偷袭汉军。

    汉军守备森严,敌人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进行了两轮齐射后,便草草离场。

    第二天,廖化开始进行兵力与物资的调动。

    休整一夜的伤兵们,送到熊山休养。

    清点了汉军兵力上的缺口,廖化派出传令兵,通知丁奉迅速调兵下山支援。

    当然,为了避免引起敌军警惕,下山部队的数量并没有太多。

    一整天,汉军都在备战,兵员得到补充,粮食也集中到了防线上。

    带领援兵来到廖化身边的,正是那名曾经表现出色的宋万。

    汉军援兵到达防线后,廖化立即把这些将士们打乱了编制,分散进各支部队中。

    廖化的目的很简单,通过打乱编制,这些将士可以隐藏身份。

    等到必要的时候,廖化一声令下,这些士兵重新集合,会迅速形成战斗力。

    当然,廖化的这一行动,同样冒着很大的风险。

    这些训练有素的将士,与普通将士混编在一起。

    短时间内,一切都好,长期持续下去,士兵的军纪必然受影响,进而影响战斗力。

    廖化打定了主意,准备第三天一早,发动进攻。

    那时候,汉军将会全力进攻,夺下江东军的东岸大营。

    两艘草船同样参与作战。

    当天晚上,两名派往房陵和上庸的士兵,先后返回廖化身边复命。

    廖化见到的第一人,是见过王甫的士兵。

    来人告诉廖化,王甫相信廖化的判断,进行了充足准备,兵力完成动员,援助熊山的粮食,也开始减少数量。

    王甫告知廖化,房陵城防坚固,魏军胆敢攻城,汉军一定会让敌人在城墙下撞的头破血流。

    王甫还告诉廖化,即使房陵出现敌情,熊山汉兵也不必急于赶到战场。

    作为一名有大局观的将领,王甫更希望熊山汉军保留实力,等到魏军疲惫不堪时,再突然杀出,配合房陵汉军作战。

    廖化知道,王甫这位房陵城的实质统帅,是一名靠的住的将领。

    城里有一批关羽军残部,士卒的战斗力可以信任。

    作为上庸郡面向襄樊的前线,也是向熊山转运粮食的重要中转站,房陵城必然已经做好了防御准备。

    上庸示警的士兵,也带回了刘封的口信。

    尽管使者很注意语言和措辞,廖化还是从汉兵的嘴里,听出了刘封的傲慢与偏见。

    这位副军中郎将,似乎完全不把魏军当回事。

    廖化理解刘封,以这位少将军的视角来看,曹魏的部队似乎不堪一击。

    汉中争夺战时期,曹魏放弃汉中,主动撤军。

    到了襄樊大战的时候,关羽威震华夏,曹魏的名将先后给汉军刷战绩。

    在这名天不怕地不怕的少将军眼中,或许曹魏根本不堪一击。

    关羽西撤的时候,在房陵城外,刘封曾经带领上庸骑兵,与魏军有过短暂交手。

    那场遭遇战的规模很小,双方都没有动用真正实力。

    廖化很担心刘封因为那场小胜,就低估了曹魏的实力。

    不管怎样,廖化已经尽到了提醒的责任,主将的想法不是他几句话就能扭转的。

    除了表现出对曹魏军队的不屑,刘封倒也没有忘记感谢廖化的让功。

    刘封承诺,如果廖化能够提供更有价值的战功,上庸兵将会派出作战部队,支援熊山汉军作战。

    这两位士兵,是完成任务后,主动寻找廖化的。

    除了这两个人,廖化见到了另一名不速之客,邓贤。

    其实,这并不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邓贤似乎却并不知情。

    廖化有些诧异,邓贤实在不该这么早,就返回熊山。

    看到廖化,邓贤惊喜万分,“廖将军,你不是在武陵郡指挥战斗吗,什么时候回来的,这次回山,我一定请将军喝两杯?”

    廖化假装不知道邓贤的去向,询问道:“我下山之前,还跟詹将军问起过邓将军,詹将军告诉我,他给你安排了任务,你的气色不错,任务完成了?”

    邓贤似乎毫无防备,“说起这事,真的多亏了廖将军,如果没有你的提醒,我根本没有想过要争取立功表现,这一次,我得到了詹将军的命令,和舅舅取得联系。”

    “舅舅告诉我,魏军会在两天之内出发了,进攻房陵,希望廖将军早做准备。”

    廖化微微皱眉,指了指存放军粮的粮草大营,“你放心,我的准备很充足,粮仓就建那座山里,距离房陵最近,如果魏军真的进入上庸,我军随时可以抢先一步,入城协防。”

    叹了口气,廖化继续说道:“魏军确实挑了一个好机会,江东军和我军刚刚进行了一轮攻防战,陈邵将军把营地安置在兴山城脚下了,这种时候,我军根本无法立即撤兵。”

    “短时间内,即使攻破了江东军的东岸大营,也无力夺取兴山,如果魏军军的进攻时间再延迟几天,那就好了。”

    其实,廖化的这番话过于刻意和直白了,但是,为了准确的通过邓贤,把情报送出去,他只能这么说。

    邓贤虽然没有追问,但廖化相信,对方肯定记住了自己提供的信息。

    廖化继续说道:“邓将军这次北上,必然已经见过了孟将军,不知道,孟将军对弃暗投明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邓贤犹豫了片刻,重重的跺脚,似乎下定了决心,“事关机密,我本不应该跟廖将军你提起,但是,廖将军在副军中郎将追杀我的时候挺身而出,姓邓的不能忘记将军的大恩。”

    “舅舅告诉我,他跟关羽将军一样,身在曹营心在汉。”

    邓贤一脸的惋惜模样,“曹魏军兵力孱弱不说,魏王曹丕还瞎指挥,放着有经验的老将徐晃不用,任用年轻的宗室夏侯尚,这简直就是自找死路。”

    “舅舅早就想弃暗投明,但是,刘封将军毕竟对他有很多意见,舅舅有顾虑。”

    邓贤的态度很谦卑,“舅舅说了,他愿意重新归汉,但是,必须要获得拿的手的战功,他想拿整个襄樊地区的魏军当成献礼。”

    挠挠头,邓贤说道:“舅舅需要咱们熊山汉军的帮助。”

174、抢先攻营

    廖化盯着邓贤看了好久。

    刚开始,邓贤的目光还有些躲闪,他后来瞪大了眼睛,和廖化对视。

    廖化主动开口:“孟达需要我们做什么?”

    邓贤松了口气,“舅舅希望和将军们联手,争取立下大功。”

    “为了夺取上庸,夏侯尚和徐晃统帅了襄樊地区的魏军主力,击破这一支魏军,上庸郡就安全了,舅舅希望和将军里应外合,消灭魏军。”

    微微皱眉,廖化思索了片刻,“不要说你的想法,你就告诉我,孟达跟你说了些什么?”

    邓贤目露讪讪之色,清了清嗓子,模仿孟达的语气,“你去告诉熊山上能负责任的将军,魏军即将攻打上庸,如果汉军愿意配合我的计划,那么,我愿意重新投汉。”

    孟达的语气,并不符合以前那个处事圆滑的一贯形象。

    但是,廖化相信这是孟达说的话。

    孟达被逼出了上庸,他只有表现出强势的态度,才能给自己争取权益。

    但是,廖化并不相信孟达的忠诚。

    说完这些话,邓贤的目光躲躲闪闪。

    廖化:“孟达有什么计划?”

    邓贤表情轻松了不少,“舅舅告诉我,他会建议魏军在进攻房陵之前,先偷袭兴山,那时候,魏军将士会突袭咱们的粮食,希望将军可以让魏军取得战果。”

    廖化笑了笑,“有孟将军帮助,我军不如用粮食当诱饵,把魏军引诱进包围圈,到时候,我和孟将军内外夹击,必定可以大获全胜,孟达的功劳也有了。”

    邓贤连连摆手,“我走之前,舅舅反复强调,我军不能伏击魏军。”

    “魏军突袭兴山的,必然只是一支偏师,如果将军立即伏击,不仅无法重创魏军,还会引起敌人的警惕,立大功的机会也就没有了,将军三思啊。”

    看着邓贤,廖化陷入沉思,他甚至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孟达看破了自己的计策。

    廖化摇摇头,“抱歉,不管詹晏和孟达两人商量过什么,粮草都是大问题,我军正在和江东军作战,后勤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孟将军想投诚,我们欢迎,前提是,不能损害汉军的利益。”

    邓贤还想再劝,廖化却制止了对方,“你先回山,我有其他军务需要处置。”

    廖化既不相信孟达的诚意,也不希望引起对方的警惕。

    送走邓贤之后,廖化派出传令兵,通知军需官加强戒备。

    从一开始,廖化就计划好放弃粮食,帮助魏军突袭得手。

    这一次的通知,与其说是要求将士们加强戒备,倒不如说,廖化提醒将士们做好准备,遇到麻烦及时撤军。

    身为一军统帅,很多东西,廖化都不能明说。

    反复思考措辞,他只让传令兵带回了一句话,“加强戒备,守好营地,遭遇敌袭,立即焚烧粮食,保护木牛下山。”

    廖化做了双重保险,为了避免将士们误会自己的意思,和来犯曹军死战,白白出现伤亡。

    给了士兵们一个保护木牛的任务,将士们应该会在第一时间撤离。

    参战将士马上开始休息,非战斗将士,准备制作攻城武器。

    将士们从砍伐的木材中,挑选了最粗的一根,加工成破城槌。

    其余的木材,进行简单加工,制成梯子。

    汉军没有浪费剩余废料,加工成了木栅或鹿角。

    从邓贤下山之后没多久,便回到兴山战场,带回孟达口信这件事上判断。

    魏军先锋,至少是孟达的部队,已经进入了上庸,正朝房陵或者兴山进军。

    魏军的野战能力和机动性都比汉军强,汉军必须有准备。

    只不过,依托防线防守,廖化倒也不担心将士们速败。

    在东岸,汉军一共有两道防线。

    靠近兴山的第二道防线,遭受了江东军的突袭,损失较重。

    更往北的第一道防线保存完整,拥有一定防御能力,汉军新制作的木栅和鹿角,也大多部署在了这个方向。

    廖化相信,只要守军提高戒备,依托地形阻击。

    魏军即使偷袭了汉军,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得手。

    与强攻汉军防线相比,偷袭粮草大营的机会更大。

    目送邓贤离开,不论孟达想做什么,廖化都要按照自己的计划来。

    当天晚上,那些接受廖化指派,伪装成商旅,押运粮食,沿着房陵和兴山行动的汉军将士,准时回到防线上。

    北线似乎很安全

    ············

    第二天一早,汉军防线上响起隆隆战鼓。

    将士们得到命令,有秩序的离开防线。

    使用攻城器械的部队先出发,步兵们紧随其后。

    汉军倾巢而出,江东军斥候没有立即撤离,而是实施阻击。

    江东军斥候人数太少,他们的阻击,并没有给汉军带来多少麻烦。

    一路南下,汉军很快接近了江东军东岸大营

    敌人明显早已得到战报,做好了准备。

    这一次,江东军并没有派出阻击部队,在营外列阵,营门紧紧关闭。

    汉军也没有立即进攻,利用将士们休整的时间,廖化派出了被俘虏的一名江东军斥候,邀请江东军出营作战。

    目视着俘虏走近营门,江东军打开营门,放俘虏进营,廖化一直盯着江东军,直到守兵关上营门。

    受到视角的限制,廖化没能看清处营门内的全部情况,但他可以确定,江东军没有把营门封死,门内的防御物资数量也很少。

    汉军的攻营难度,似乎不大。

    从一开始,廖化便没有指望敌人放弃地利,主动和汉军对决。

    回到江东军营地后,俘虏没有再次返回,敌人甚至没有派出使者拖延时间。

    等到将士们休整完毕,廖化下达了出击命令。

    廖化放弃了把宋万部单列成军的想法,这些精兵跟从其他汉军战友一起冲锋。

    关平部担任全军预备队

    携带攻城武器的汉军先锋,开始冲锋,朝着东岸营地寨墙发起冲击。

    圆木做成的破城槌比较沉重,渐渐落在了队列的后方,举着梯子的将士,先到达东岸营地的寨墙外围。

    将士们开始架设梯子,一支支长枪从寨墙的缝隙中刺了出来。

    躲闪不及的汉军将士就这么撞在了敌人的枪尖上,伤兵立即撤退,汉军的攻势受阻。

    汉军后续跟进的步兵也很快到达战场,将士们奋勇拼杀,压制了江东军的枪兵。

    架设梯子的汉军再度开始行动,一座座梯子架在了寨墙上,勇士们立即开始攀登。

    这些攀爬梯子的攻营士兵,限制了汉军步兵的攻击路径,江东军士兵的反击却愈发没有顾忌。

    敌人一枪枪的戳了出来,不断有士兵中枪跌落。

    当然,汉兵步兵连忙上前,把受伤的友军带离战场。

    这一轮进攻,江东军的长枪给了汉军很大的麻烦,进攻寨墙的选择失败了。

    军中响起了撤军金声,前线将士这才带着己方伤,兵撤回了战场。

    有了前一次失败的攻营经验,汉军第二轮的进攻,放弃了寨墙这种低效率的打法,兵力集中在江东军的营门。

    少数身强力壮的将士,抬着那根破城圆木,发起突击。

    在前一次的攻击中,汉军也曾冲撞过营门,效果微乎其微。

    为了加强冲撞威力,一名聪明的士兵主动在圆木顶端加上了铁盾固定。

    汉军的盾牌兵,长枪兵,甚至弓箭手,都围绕着这些破城士兵,或者说,依托这根破城槌战斗。

    廖化目光一直停留在营门上。

    汉军的攻势非常猛烈,抬着破城槌的勇士中枪中箭倒下之后,身边的将士也会立即补上空缺,加入到进攻队伍中。

    汉军的连番撞击下,营门摇摇欲坠。

    汉军的努力起到了效果,虽然没有撞开营门,却在营门上撞开了一个巨大窟窿。

    战斗到了这一步,营门基本失去了防御效果,距离被撞开,似乎用不了太长时间。

    撞城汉军拖着破城槌一连退后几步,为接下来的重击积蓄力量。

    破口处突然射出几支箭,多名汉军将士中箭倒地。

    剩余将士力量不够,破城槌掉落在地。

    江东军的防御手段却远没有用完,利用汉军攻势受阻,队形混乱的这一瞬,营门突然打开。

    穿着布衣,手拿刀枪的江东军勇士,从营门中冲出来,和汉军攻营部队杀在一起。

    费了一些时间,汉军把这些死士全部消灭,营门上的窟窿却已经重新堵住。

    汉军再次鸣金收兵。

    这之后,汉军依旧朝江东军营门发起了一轮进攻。

    看上去摇摇欲坠的江东军防线,始终挡住了汉军兵锋。

    一上午很快过去,汉军开始撤退。

    下午,廖化再次组织将士发起了一轮进攻。

    这一次,关平部担任先锋,发起全线进攻,汉军的攻势,比上午更猛烈。

    然而,直到破城槌毁坏,汉军都没有取得成绩。

    撤回防线,廖化命令将士们开始休息,同时,部署兵力,准备制作更多破城槌。

    值得廖化欣慰的,江东军攻打陈邵的行动,同样无功而返。

    在攻坚战上,双方都没有取得突破。

    为了第二天的进攻,廖化派出大量斥候,要求士兵们对江东军东岸大营展开破袭。

176、破营之后

    江东军旗帜下方簇拥着一群甲士。

    这其中,必然有江东军东岸大营的总指挥,鲜于丹将军。

    从攻入大营的那一刻起,汉军就已经建立起胜势。

    如果能斩杀主将,汉军就可以立即获得胜利。

    摸了摸自己的伤口,又握紧了手上的长枪,廖化有些跃跃欲试。

    廖化盯着敌军将旗的时候,卫兵们也在盯着他。

    这些忠贞的卫兵或许猜不透廖化的真实想法,但这些人却不愿让廖化置身险地。

    当廖化持枪前进,准备进入战场的时候,卫兵们抢先一步,拦住了他。

    一名年轻的卫兵似乎十分紧张,“将军是一军统帅,不能孤身犯险,一旦有个三长两短,那是对全军将士的不负责任。”

    稚嫩的声音,却格外坚定,廖化退缩了。

    汉军即将获得胜利,廖化确实没必要冒险。

    先不说廖化的枪法稀松平常,就算伤情不影响发挥,也确实不该给江东军送去转败为胜的可能。

    而且,廖化不认识敌军主将,没有把握在重重敌军之中,找到并杀死鲜于丹。

    调整思绪后,廖化的目光,重新望向战场。

    有不少江东军士卒开始逃散,但是,没有逃散的将士,开始朝着将旗位置聚拢了过去。

    在地形更复杂的营内,江东军擅长的刀盾,反而更加灵活,克制住了汉军的长枪。

    不少江东军士卒三五人一组,互相配合,与汉军作战。

    一名汉军士兵出现在廖化的视野里,这位勇士手持盾枪,朝着一名最近的江东军刀盾兵撞了过去。

    受到攻击的江东军士卒,反应同样很迅速,敌兵迅速举盾,挡住了汉军这一记刺杀。

    同时,遭受攻击的江东军战友们纷纷朝着汉军枪兵冲了过去,多把短刀同时劈砍向了这名汉军勇士。

    汉军枪兵一击不成,又遭受到敌人的重点关注。

    为了逃命,汉兵不得不撒手撤枪,这才堪堪避开了攻击。

    像这种配合起来,对抗汉军的江东军队伍不在少数。

    三五个江东兵,就会给汉军造成很大麻烦,汉军的攻势开始受阻。

    利用这些江东军士兵的阻拦,后方将旗附近的江东军,似乎开始重整队伍。

    廖化可不希望战事拖下去,汉军必须尽快拿下胜利。

    如果不能迅速击败敌人,汉军必将增加很多不必要的伤亡。

    一旦兴山方向的江东军援兵赶到,也会给战事增加不少变数。

    目光在战场上迅速扫过,很快,廖化锁定了那几根撞破了寨墙的破城锤。

    撞破营地之后,这些巨大的圆木被汉军将士随意丢弃。

    廖化再次发现了这些攻城武器的价值,他的目光迅速在人群中打量了起来。

    很快,廖化看到了一名距离自己不远的中年汉兵。

    尽管记不起对方的名字,廖化却隐约记得,这名中年人,是汉军的一个队率。

    廖化迅速派出卫兵,通知队率,组织士兵搬运破城锤。

    卫兵赶到队率身边,两个人交谈了几句。

    队率看向廖化,廖化轻轻点头。

    队率的行动效率也很高,确认廖化的意图后,马上组织起士兵,抬起破城锤,朝着廖化走了过来。

    在狭窄的营地中,躲避正在厮杀的双方士兵,搬运沉重的破城锤,可不是一件轻松任务。

    为了减少将士们的麻烦,廖化主动赶到队率面前,指了指江东军的将旗,“给我撞过去。”

    点头接令,队率亲自抬起一根攻城锤。

    汉军一共集合了三根破城锤,队形整齐之后,汉兵朝着敌军将旗方向撞了过去。

    抬着破城锤的将士们冲锋之前,廖化也没忘记派人通知阵前交战的汉军,让开通道,防止误伤。

    汉兵纷纷让路,江东军兵士也不傻。

    尽管不了解汉军的用意,敌兵同样试图进行躲避。

    少数躲闪不及时的敌兵,直接被汉军撞开了。

    举着圆木的士兵进攻之后没多久,江东军士兵似乎也意识到了什么。

    一些人主动开始避让,另一些人,试图结阵抵抗。

    反抗者中,包括了逼退汉军枪手的那批江东军刀盾兵。

    还有一些江东军士兵,立即逃向后方,在将旗一带重新聚集。

    很快,破城锤撞向那几名试图抵抗的江东军士兵。

    盾牌可以挡住流矢,却挡不住破城锤。

    首当其冲的三名江东军士卒,直接撞飞了出去。

    三人身后的江东军战友,同样在这一轮进攻中受到了波及。

    在这些用来破门的破城锤面前,江东军的盾牌,就像纸糊的一样。

    受到撞击,大多数敌兵当场失去了作战能力。

    不少人丢弃盾牌,捂住伤口,情况严重的,当场吐血倒地。

    江东军士卒的结阵,终究还是有点用处,他们成功让汉军的攻势暂时停止。

    队率在现场呼喊着什么,那些抬着破城锤的汉兵退后了几步,重新恢复队伍。

    过了没多久,队率一声令下,汉军再度发起冲击,三根破城锤齐头并进。

    得到了那些江东军士兵的教训,接下来的敌兵,倒是聪明了很多。

    敌军将士纷纷躲避,让开汉军的进攻正面。

    破城锤的任务,仅仅是破阵,而且,是朝着同一个方向破阵,所有队率指挥着将士们不断突进,没有理会身边的敌人。

    汉军勇士并不是孤军奋斗,廖化在内的其他汉军兵将紧随其后,发起攻击。

    那些躲到路旁,阵型混乱,甚至打算从侧翼进攻破城锤部队的江东军将士,遭到汉军步兵的阻击。

    就这样,队率一行人很快攻到了江东军将旗下。

    敌人的反击很顽强,但是,逃兵的数量却越来越多。

    汉军将士一波波的发起冲击,终于,江东军崩溃了。

    一小撮士兵,护着将旗,往东门方向移动。

    廖化不甘心就这么放任鲜于丹撤离,他立即组织起身边的士兵,对将旗发起冲锋。

    丢下几具尸体之后,这一伙儿江东军终于明白了自己无法全身而退。

    扔掉将旗,江东军兵将们化整为零,分散逃亡。

    廖化不认识鲜于丹,盲目的追击,没有任何意义。

    命令士兵缴获了鲜于丹的旗帜后,廖化要求将士们开始集结。

    鲜于丹终究分散了汉军的很多注意力。

    当廖化意识到要对江东军败兵发起追击的时候,江东军的主力败兵,已经溃败了。

    汉军毫无疑问,取得了胜利。

    江东军主将亲自带兵驻守北门,虽然给汉军强攻北门制造了麻烦,却也导致了江东军的迅速崩溃。

    对防守方来说,透支了预备兵力,其实不是一个好的做法。

    当汉军突破北门防线,冲入营地之中,江东军也就没有了反制力量。

    江东军根本无力反抗,全军开始溃逃,廖化的面前,闪过一个又一个江东军士卒惊恐的面容。

    比起追杀敌人,汉军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巩固战果。

    派人守住北门的这几处缺口之后,廖化开始带兵进行朝着东门行进。

    廖化倒也没有盲目追击,严格控制行军速度。

    江东军兵力高度集中,却也给汉军制造了麻烦。

    在敌人东撤的时候,汉军没有能力将他们完全留住。

    所以,廖化派出少量士兵,提前从营内展开迂回,尽快到达东门,制造混乱,阻止江东军溃兵出营。

    汉军的主力保持阵型,跟在敌人身后。

    就这样,汉军主力在大营东门处,围住了大批因为混乱无法出营的江东军败兵。

    杀掉几名慌张的败兵,现场的其余江东军都投降了。

    汉军利用最快的速度缴获了敌人的全部武器,同时,把这些降兵控制起来。

    留下小部分兵力守卫东门,确保江东军的败兵无法继续从东门离开。

    廖化带领着大量汉军,从东门离开,出营之后,将士们转向南方,列队行进。

    兴山的江东军援军迟迟没有赶到战场,廖化却不敢大意,他必须要把这股力量计算到战局部署中,做好防卫。

    到达南门,廖化看到了敞开着的营门。

    南门外的汉军数量并不多,关平似乎也杀进了营地里。

    留守的这些汉军正在竖起木栅,由此可见,关平对兴山的江东军,同样有所防备。

    廖化立即带兵向前,跟关平留守在营外的这支部队合军,接管了指挥权。

    由于汉军没有足够的木栅,为了加强防守,很多废弃或损坏的武器,也加入到了防御中。

    汉军小心翼翼的戒备着,然而,准备却没有派上用场。

    除了少数从身后大营侥幸逃出的江东军士兵,汉军并没有遇到任何成建制的敌人。

    直到廖化得来了关平的报捷,确认对方已经和宋万会面,汉军夺下了整个营地,江东军的兴山援兵,都没有加入战局。

    孙桓似乎对鲜于丹的部队太过信任,战斗才会打成这样。

    敌人完全没有做好东岸大营被汉军攻克的心理准备。

    汉军抓捕了大量江东军俘虏,缴获了很多战利品,夺下了东岸大营。

    但是,廖化没有选择继续带兵南下,和陈邵会师。

    为了夺取东岸大营,汉军消耗实在太大,将士们需要休整。

    廖化吸取了谢旌偷袭汉军防线失利的教训,派出大量斥候和值守士兵,警戒着南方。

    同时,汉军发动战俘,修补防御工事,依托南门外的木栅,新增设了一道临时防线。

    在消耗战俘们体力的同时,汉军加强了东岸大营的防御。

    廖化的谨慎并不多余。

    当天晚上,江东军水陆齐出,试图夺回东岸大营。

    廖化和关平两人早已划分好了责任区。

    关平守在营内,挡住了谢旌。

    廖化依托临时防线,反击了鲜于丹。

    一直厮杀到下半夜,江东军这才开始鸣金收兵。

    即使敌人退兵了,廖化依旧没有疏忽大意,反而增加了警戒兵力。

    ……

    第二天,在将士们休整的时候,廖化召集了关平和宋万两将。

    廖化需要部署接下来的战斗任务。

    从事后了解的情报来看,宋万的那只奇袭部队在攻营行动中,立下了大功。

    宋万那一支利用快艇,从水路发起突袭的小股部队,比起声东击西的关平,牵制了更多敌人。

    快艇的突然南下,打了江东军一个措手不及。

    敌人虽然知道汉军缴获了江东军的两艘战船,他们却似乎完全没有料到,汉军敢利用两艘快艇,发起进攻。

    派出快艇上前盘问的时候,敌人根本就没有做好战斗准备。

    宋万很果断,不理会盘查的士兵,直接朝着敌营加速。

    快艇强行靠岸,汉兵登陆之后,杀散了江东军留守部队,宋万带领将士们,在营区内大肆放火。

    江东军缺乏一套快速准确的示警手段。

    当宋万和关平一西一南,同时发起进攻的时候,鲜于丹做出了误判。

    尽管南门之前曾经遭遇过破坏,但是,那里有守军,有寨墙,拥有一定的防御能力。

    西岸却完全不同,缺乏防御设施不说,道路还畅通无阻。

    因此,江东军的补防兵力,第一时间赶赴西岸,试图平定宋万带来的混乱。

    汉军只是小部队,轻易躲开敌人的*******东军发现汉军虚实之后,已经来不及调整兵力了。

    关平在南线撞开了营门,江东军三面失守。

    廖化与两位部将迅速达成共识,商量好了第二天的出战计划。

    东岸大营的胜利,再一次激起了廖化的雄心。

    廖化准备趁着魏军还没有赶到战场的当下,从江东军身上,再下一城。

    只不过,作战计划还没有开始实施,留守北方防线上的汉军,就派来了传令兵。

    来人告诉廖化,魏军斥候大批接近兴山。

    魏军的敌意很明显,敌人不仅近距离侦查了汉军防线,还派人打探汉军浮桥状况。

    一旦浮桥被魏军夺下,汉军将会面临两面受敌的绝境。

    在决定是否进攻之前,汉军需要做的,是打听清楚魏军的虚实。

    汉军大量斥候,从南下,改成了北上。

    斥候很快带回情报,魏军兵精良足,已经截断了房陵与兴山之间的通道。

    斥候还带回了一个人,来人自称是徐晃的使者。

    三国志廖化新传

177、孟达徐晃

    魏军的临时营地,就建立在汉军防线北方不远。

    站在营地中,孟达可以清晰的看到汉军防线上的火光。

    魏军先锋多是骑兵,由右将军徐晃亲自统帅。

    奔赴兴山战场的时候,魏军将士们一马双人,虽然加大了战马的负担,却增加了运兵数量。

    一天之前,魏军先锋到达了粉水岸边。

    由于蜀汉军在房陵和兴山之间,没有部署任何警戒斥候,所以,徐晃试图突袭兴山蜀汉军的防线。

    为了避免暴露行踪,徐晃组织将士,依托山势和地形隐藏队伍。

    同时,徐晃派出斥候,伪装成山民,试图打探蜀汉军的虚实。

    斥候打探情报的时候,魏军先锋骑兵们倒也没有闲着。

    一马双人的做法可以应急,却不能持久。

    为了保证魏军的作战能力,徐晃下令将士们寻找马匹。

    最好的下手目标,就是那些南北往来的商队。

    上庸郡平静了太长时间了,尽管蜀汉和江东两军在山路上对抗,但是,依旧有不少商人会沿着山路南下。

    期间,从山中寻找通道迂回到南方去。

    包括廖化派出的斥候在内的很多商人,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遭到了魏军的进攻,成为了俘虏。

    不论商人们有什么身份,认识什么关系,都会被魏军“借”走,只许诺会在战事之后归还。

    商队用来代步的马匹多是普通驮马,无法用在战场冲阵,如果受惊,或许还会对魏军造成冲击。

    虽然无法当作战斗力量使用,但是,这些马匹可以成为机动力量。

    意识到魏军的目的,不少商人提出愿意舍财保命,把马送给魏军使用,只求可以迅速离开。

    魏军却用“有借必须有还”为理由,强迫商人们留下。

    这些商人还得负担起照顾马匹的责任,粮食不足的人,需要从魏军手中高价买粮。

    这些小商人数量不少,却没有组织性,无人反抗。

    仅仅用了一天,斥候们就纷纷返回魏军藏身地点。

    斥候的侦察并不顺利,廖化确实没有在官道上部署斥候,但是,防线上却部署了大量蜀汉兵力警戒。

    不论魏军斥候伪装成什么身份,都远远的被汉军拦下了,不允许接近防线。

    一些心急的魏军斥候过于激动,险些被杀,其他斥候得到提醒,选择了远远侦察。

    尽管未能亲临一些,观察汉军详细布置,但却也带回了不少信息。

    除了汉军值守与巡逻的兵力,敌人还部署了不少木栅栏与拒鹿角,这些东西会对曹魏骑兵造成克制。

    得到消息后,徐晃打消了偷袭的想法。

    魏军开始暴露身份,徐晃出兵截断了房陵对兴山的支援,斥候接近防线,抵近侦察。

    除了安营扎寨,徐晃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派出使者,邀请蜀汉主将作战。

    等到使者返回,徐晃召集将士们进行军事会议。

    孟达进入议事营帐的时候,现场聚集了很多部将。

    既有跟随徐晃南征北战,为曹魏奉献忠诚的老将,又有襄樊战场时期,统帅援兵加入徐晃,听从指挥的吕建和朱盖。

    众人议论纷纷,徐晃抬高音量,“孟将军来了?请坐。”

    主将一开口,众人的议论声开始降低。

    徐晃清了清嗓子,“蜀军拒绝作战,有什么看法,将士们可以尽管提。”

    一名年轻将领立刻起身,大声喊了起来,“徐将军,使者说了,蜀军统兵的将领,就是廖化。”

    “廖化可是咱们的老仇人了,襄樊战事的时候,他在四冢阻击咱们,殷署将军死在了那场战斗中,这个仇恨,我忘不了,请将军批准我带兵攻坚。”

    朱盖和殷署两个人是好友,而且,长期共事,两人感情深,朱盖以前曾多次扬言要杀廖化复仇。

    朱盖这么一说,彻底引爆了将士们的情绪。

    进攻四冢营地的那一仗,在场的大多数将领都参加过,也都吃过亏,唯一的区别,不过是吃亏多少。

    魏军将士纷纷请战,营帐中不断响起豪言壮语。

    孟达摇摇头,军心可用,但是,朱盖的计划太莽撞了。

    利用骑兵冲击蜀汉军准备充足的防线,后果不堪设想。

    将领可以勇敢无畏,主将却必须深思熟虑。

    孟达也相信,徐晃带兵一向稳重,不可能做出冲动的决策。

    果不其然,徐晃点了点头,“朱将军勇气可嘉,如果我需要将士们破阵,必然让将军先行立功。”

    徐晃的目光在众将脸上扫过,最后落在了孟达脸上,两个人开始对视。

    徐晃:“众将都说说,你们有什么好主意?”

    徐晃在征求孟达的建议,朱盖却先开口了,“蜀军既然在防线上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浮桥位置,却没有部署重兵,如果咱们能够突然袭击,完全可以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徐晃看向朱盖,“蜀军防线距离浮桥太近了,咱们攻打浮桥的时候,敌人完全可以进行突袭。”

    朱盖拍拍胸脯,“右将军不必考虑太多,咱们直接兵分两路,一路偷袭浮桥,另一路警戒蜀军,末将愿意听从徐将军的调遣。”

    孟达突然开口,“我的看法,和朱将军不一样,浮桥对于蜀军来说,既是生路,也是绝路,留下这条浮桥,对我军利大于弊。”

    孟达的这番话,等于全盘否决了朱盖的建议。

    朱盖似乎很不满,“只要浮桥还留在河道上,蜀军的西岸部队随时都可以东进过河,东岸大营的敌人,同样可以随时西撤,我军根本没办法消灭汉军。”

    孟达笑了笑,“朱盖将军的想法太过简单,如果按照你的计划,我军展开作战行动,或许会成功破坏浮桥,却必然会损失大量兵马,还是珍贵的骑兵。”

    “在襄樊的时候,我也曾听过不少廖化的消息,孙权以下,大量江东军名将提廖化扬名,朱将军勇气可嘉,却也不至于急着给廖化送功勋。”

    朱盖是个直性子,在口舌争论上并不擅长,遭到孟达指责,他哑口无言。

    孟达在蜀汉的日子,一直都是韬光养晦,来到曹魏之后,他开始崭露锋芒。

    这也没办法,作为一名降将,如果不能充分表现自己,利用上庸战事为自己争取战功,等到失去了价值,将来注定会成为一名被曹魏边缘化的将领。

    那时候,孟达在曹魏的地位,恐怕还比不上蜀汉的申耽兄弟。

    孟达不会跟朱盖提起上庸郡的整体战略,对这种思路简单的斗将,他必须得把话讲的很浅显透彻。

    孟达却也不想得罪朱盖,他之所以会说出那番话,只是为了引起众将的注意。

    孟达神情变得严肃,“如果留着这座浮桥,放任蜀军撤退,等到敌军渡过一半,再从后袭击。”

    “那么,”孟达笑了笑,“不仅留守在东岸的敌军会立即崩溃,就连那些已经登上浮桥的蜀兵,同样可能因为混乱落水。”

    孟达把朱盖说的瞠目结舌,他似乎不知道该怎么反驳。

    “孟将军该不会想告诉我,咱们什么都不用做,蜀军就自行崩溃了吧,”提出这个质疑的,是徐晃。

    朱盖总算找到了表达不满的机会,“按你的说法,殷署的仇,咱们就不报了,死难的将士们,就不能得到一个交代?”

    孟达摇了摇头,“仇迟早要报,仗也早晚要打,咱们需要想一个更合适的报仇方法。”

    孟达有意沉默了一会儿,目光从众人的脸上扫过,果不其然,他的这些话吸引到了大多数人的看法。

    孟达连忙拱手行礼,姿态很谦卑,“我军和江东军夹击蜀军,敌人迟早会崩溃。”

    “但是,夏侯将军此刻正带领主力在上庸郡行军,徐将军带领骑兵突袭兴山,分散了我军兵力,咱们在这里拖得时间越久,战事的结果将会越发不可控。”

    朱盖有些不满,重新坐下,喃喃自语:“正话反话都让你说完了,欺负我不会说话。”

    孟达没有理会朱盖,紧紧盯着徐晃,“按照我的想法,咱们在汉军防线的北部,大量制造破城槌,做出发起强攻的准备,把注意力吸引到敌军那里。”

    “咱们立即偷袭蜀军的粮道,”孟达态度很强硬,“众将士应该都明白,一旦粮道被毁了,江东军的士气将会守到重创。”

    “那之后,咱们只需要学习廖化,对蜀军进行骚扰,那时候,蜀军未必不会立即崩溃。”

    目光转向朱盖,孟达的语气柔和了很多,“朱将军虽然勇猛,但是,战场上攻坚,必然会出现大量伤亡,朱将军觉得,敌军自行崩溃难度不好吗?”

    朱盖大概听懂了廖化的意思,眼光下垂,声音越来越小,“如果一切真像你说的这么顺利,我当然没有意见。”

    在场的将领,除了孟达,都是徐晃的旧部。

    当徐晃做出决定,通过奇袭蜀汉军粮草大营的计划时,众将士便再也没有意见。

    奇袭行动,将会在白天正式展开。

    战争开始之后,朱盖会佯攻蜀汉防线,为偷袭粮道的队伍做掩护。

    偷袭汉军粮草大营的部队由将军吕建统帅,孟达同样随军行动。

    众将纷纷离开,徐晃留下了朱盖、和孟达两人。

    三国志廖化新传

178、孟达献策

    徐晃只留下孟达和朱盖两人,却没有留下其他部将。

    和孟达不同,吕建才是魏军偷袭蜀汉军粮草大营的主将,徐晃没有联系吕建,却留下了孟达,这个行为透露出很多信息,也体现出徐晃对孟达的重视。

    在襄阳城内,得到曹丕的出征命令后,徐晃也曾在军事会议上询问过孟达对上庸郡战局的看法,但那不是信任孟达的能力,更多是在参考孟达的统军执政经验。

    这一次,魏军面对的对手是廖化,孟达与廖化两人私交一般,提供不出有价值的信息。

    尽管如此,徐晃依旧留下了孟达。

    这足以说明,孟达这段时间的表现,充分引起了徐晃的重视。

    得到重视,以后才会出现立功机会。

    当然,孟达敢在将士们面前大胆表露自己的想法,不仅仅因为有准备。

    更重要的是,孟达知道很多魏军将领不知情的消息。

    从蜀汉兵力,到粮草大营的位置,孟达了解太多的信息。

    少部分情报是邓贤与其他人提供的,大多数重要情报,却都是詹晏主动泄露的。

    知道对方的实力和部署,孟达可以根据这些情报,进行一番完美计划,这并不难。

    剩下的,不过是把一切说出来。

    在卖弄嘴皮子上,他孟达可不输于旁人。

    得到主将的信任,除了机遇,还面临着挑战。

    这场战斗之后,徐晃很有可能会更加重视孟达的建议。

    孟达自己也明白,并不是每一次都能蒙混过关。

    孟达与蜀将詹晏没有交集,所有联系都通过邓贤进行。

    孟达或许可以骗詹晏一次,两次,但不能永远骗过对方。

    迟早有一天,孟达的真正军事能力会暴露,无论他怎样侃侃而谈,这种能力都不会在短时间内提高。

    徐晃把自己留下,明显是有重要事情要说。

    孟达陷入沉思,思索徐晃可能提出的问题,同时,寻找起标准答案。

    徐晃没有马上询问孟达,他问起了朱盖,“朱将军,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朱盖点点头,“徐将军请放心,我充分理解你的命令,你想让我佯攻,牵制蜀军兵力,对吗?”

    徐晃点点头,“你准备怎么做?”

    朱盖哈哈大笑,“这太简单了,我准备直接组织重兵,朝着蜀军防线的薄弱点,发起一波攻击。”

    “从将军下命令之后,我就开始思考,咱们要想在战场上取胜,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敌军误以为咱们在主攻。”

    “咱们不如集中兵力突袭,为了吸引敌人的主意力,我会亲自带兵行动。”

    说完这些,朱盖脸上流露出兴奋神色,他似乎真心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妙。

    即使是军事能力平庸的孟达,也立即意识到了朱盖的计策缺陷。

    用主攻来掩饰佯攻,这让佯攻变得没有意义了。

    一旦蜀汉军把魏军拖住了,整个兴山局势都会变得被动。

    而且,这个“妙计”还有另一个致命问题。

    徐晃的眉头已经皱了起来,朱盖却一无所知,“我军不需要攻破敌人的防线,仅仅给敌人制造出压力,廖化那家伙,就必定会受到误导。”

    朱盖得意洋洋的盯着徐晃,似乎想寻求主将的表扬。

    徐晃叹了一口气,“朱将军,你愿意亲自带兵发起突击,这份忠勇,确实让人感动,我也相信,你能吸引敌军主力的注意。”

    盯着朱盖,徐晃放慢语气,“在战场上,我本不该说不吉利的话,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出现个三长两短,我军怎么办。”

    遭到质疑,朱盖沉默了片刻,“如果······我战死了,还有其他将士可以顶上我的位置,必然有忠勇之士,愿意为主公立功。”

    殷署的教训摆在面前,朱盖却未必会吸取教训。

    这位勇将倒不一定没有想过自己会战死的事情,但他必然没有思索过,主将的战死,对将士们的斗志和士气会造成极大影响。

    徐晃叹了一口气,脸上透着无奈。

    对朱盖这种人,采用诱导式的发问,试图启发对方的思维,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说结论。

    徐晃神情变得严肃,“给我听好了,你的任务,从一开始就是佯攻,你负责调整进攻兵力,持续给敌军施加压力。”

    “咱们的目标,是蜀军粮草大营,正面佯攻部队的唯一任务,就是牵制敌人。”

    徐晃摇摇头,一脸无奈,“你只需要命令将士们持刀盾突击,拆除敌人的木栅和鹿角。”

    徐晃这个统帅,确实做的有些难,他不仅得统筹全局,还得一字一句的教朱盖打仗。

    不论徐晃出于什么考虑,要求朱盖控制魏军的进攻节奏,他的这个命令终究是消极作战命令,传出去后,会对将士们的士气有坏影响。

    这恐怕也是留下朱盖的重要原因。

    孟达若有所思,徐晃要求朱盖把兵力用在拆除蜀汉部队的外围工事上,不但可以为后续将士的攻坚战提供更好的机会,而且,等到朱盖把工事全部拆完,汉军或许就溃败了。

    能够约束住面前的这位魏军勇将,魏军就基本不会犯错误了。

    毕竟,汉军弓箭手数量并不多,魏军佯攻部队有盾牌防护,伤亡也不会太大。

    命令已经这么详细了,但徐晃还是进行叮嘱,“记住,千万不要擅作主张。”

    朱盖挠挠头,一脸茫然,突然,他整个人一下精神了起来,“我明白了!”

    朱盖的叫声,把孟达和徐晃两个人吓了一跳。

    两人不约而同看向朱盖。

    朱盖的脸上,再次浮现出得意神色,“徐将军希望我和攻打四冢营地时做一样的事,只不过,咱们这一次的目的,是为了引诱敌人出战,我猜的对吗?”

    孟达苦笑了起来,有信心,也是一种好事,至少态度是积极的。

    徐晃似乎也懒得解释,“你也可以这么理解,先去组织将士们做好战斗准备,明天一早就得出战。”

    朱盖开心的离开,营帐中只剩下了徐晃和孟达两个人。

    徐晃,“别看朱盖这样,他为大魏立下了汗马功劳。”

    孟达点点头,“朱将军这样的直爽人,不多了,仔细想想,他其实很可爱。”

    徐晃没有在朱盖身上继续聊下去,“刚才的会议中,孟将军似乎有很多顾虑,不方便当众宣讲,这里目前没有外人,有什么想说的,尽管跟我说。”

    孟达叹了一口气,徐晃并不都是在询问孟达的看法。

    这位战场经验丰富的老将,是在对降将出身的孟达进行考验,希望孟达表态。

    站在孟达的角度上看,重新投靠蜀汉,永远只是一个后备选择。

    没有遇到生命危险之前,孟达没有理由背叛曹魏。

    孟达连连点头,“徐将军猜的没错,对于这场偷袭,我确实有想法,但不能让太多人知情了。”

    咬了咬牙,孟达继续说,“自从我弃暗投明,投奔魏王之后,就已经跟上庸失去了联系,我对兴山蜀军的了解,完全出自我外甥的情报。”

    “如果这些情报有错误,或者,情报不准确,咱们的将士就需要面临着极大的风险。”

    孟达决定给曹魏立下一个投名状,“按照我的想法,咱们突袭粮道的队伍可以分成两队,一队在前开路,另一队在后方接应。”

    孟达突然苦笑了起来,直到这时候,他才后知后觉,想明白徐晃派自己和吕建同时出兵的真正目的。

    从一开始,徐晃大概就希望孟达担任全军的先锋,希望孟达在军事会议上主动请缨。

    当时的孟达没有反应过来,这一次留下孟达,是徐晃留给孟达的第二个体面机会。

    如果孟达不在这一次作战中请战,那么,即使徐晃不强行下命令,他也会失去徐晃的信任。

    孟达拱拱手,“属下向徐将军请战,希望能把获得首功的机会让给我。”

    徐晃点点头,“那就麻烦将军了,蜀将廖化为人奸诈狡猾,打仗不按常规套路,这粮草大营,极有可能是给咱们准备的一个陷阱,行军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警戒,保护自身安全。”

    孟达点点头,故作豪气,“徐将军放心,刘封小儿害不了我,这廖化也没办法拿我怎么样。”

    “早些年,我在蜀地的时候,紫虚道人告诉过我,我不会死在刀枪箭戟之下,将军尽可放心吧。”

    在徐晃面前,孟达即使要装,也必须得表现出信心。

    但他自己却心中没底,比起蛊惑人心的言语,孟达更愿相信甲衣的防护能力。

    他现在最大的依仗,就是对蜀汉兵力的了解。

    根据孟达的观察,蜀汉留在东岸的兵力人数不少,这或许说明,留守熊山粮草大营的兵力,也许真的不会太多。

    孟达是多机灵的一个人啊,如果形势真的不妙,他必然会立即逃跑。

    徐晃安慰起孟达,“你放心,将士们出征的时候,我会亲自叮嘱吕建,让他带兵和你保持合适的距离,一旦发生意外,后军会立即进行接应。”

    孟达拱手行礼,“那就麻烦徐将军了。”

    三国志廖化新传

179、防线争夺

    得知魏军赶到兴山战场附近的消息后,廖化立即调整了计划。

    关平接管东岸大营防务,同时,负责通知并接应陈邵撤军。

    在卫兵的保护下,廖化亲自退回第一道防线,指挥守兵加固防线,做好警戒与防范。

    廖化相信,尽管他拒绝了孟达的提议,但是,那位投机者必然无法挡住立功的诱惑。魏军必然会偷袭汉军的粮草大营。

    在廖化的计划中,汉军迟早会撤军,他需要向魏军释放出一种无力北上的信号。

    尽管汉军此刻面临被魏军和江东军同时夹击的风险,但是,此时的汉军刚刚取胜,贸然撤军不合常理,还会引起敌人的警觉。

    等到魏军成功偷袭汉军粮草大营,焚烧了全部军粮,廖化再下令撤军,才会表现的更自然。

    由于汉军存粮充足,廖化提前做好了准备,到时候,汉军的撤兵行动也会有秩序进行。

    不惜用粮草大营当作诱饵,廖化的目的,是为了让魏军误以为解决了熊山方面的汉军威胁,并不代表,汉军为了诱敌,需要把部队真的置身于死地中。

    和汉军的粮草大营相比,更让廖化觉得惋惜的,是汉军在东岸的经营与布置。

    一旦下令撤军,两道防线,一道浮桥,再加上东岸大营,将会全部丢弃。

    整修一条注定会放弃的防线,将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然而,这些事情,却不得不做。

    浮桥是汉军目前的唯一退路,不容有失。

    汉军修筑浮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便于上庸郡的粮车顺利通行。

    从浮桥设计的开始,汉军就没有想过要依托浮桥作战,所以,浮桥附近没有设置防御设施。

    当然,这也并不是廖化大意。

    汉军的第一道防线,距离浮桥很近,一旦浮桥出现意外,守卫防线的将士们会立即出击,反击敌军。

    想保住浮桥,就得先保住第一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一旦失守,魏军必然会破坏浮桥,那时候,北有魏军,南靠兴山城,汉军会陷入绝境。

    失去了浮桥,汉军数千人的大军,可以利用的逃生工具,只剩下两艘快艇。

    别说仅仅是艨艟,就算运载力较大的斗舰,同样无法快速完成汉军兵力的运输。

    使用快艇调兵,汉军注定无法在短时间内撤回西岸。

    河道视野开阔,无论怎样隐藏与掩饰,敌人都会发现汉军的兵力调动。

    撤军之时,一旦遭遇某一支敌军的追击,汉军就会立即陷入被动,即使没有马上崩溃,也会因为遭受牵制,出现大量伤亡。

    放弃向西撤离,退入东部熊山,那更是一条死路。

    敌兵的围剿,军需物资的匮乏,山林中的蚊虫野兽,甚至于迷失方向,都会让全军死无葬身之地。

    西部熊山,至少还靠近上庸郡的友军,将士们在心理上还有一丝安全感。

    进入东部群山,东西南北,全是敌人,汉军将士可就真成为了一支孤军。

    为了不让汉军处境恶化,守住第一道防线,是廖化势在必行的任务。

    尽管如此,廖化却没有立即增派兵力,支援第一道防线。

    魏军出现的时机太好了,此时汉军刚刚夺取了东岸大营,疲惫的将士们需要休整,物资也需要仔细清点与调配。

    更重要的是,目前一切都在廖化的掌控中,他没有必要表现的太着急。

    廖化甚至没有干预守将的部署,早在带兵南下征战的时候,他就已经猜测到了魏军出现的可能性。

    汉军在北部防线上早已部署了兵力,哪怕没有得到支援,防线上的守兵依旧足以完成警戒任务。

    关平接应陈邵,留守东岸大营。

    宋万和其余汉军疲兵,则暂时留守第二道防线休整,等待廖化的下一步命令。

    两道防线距离接近,只要汉军能够派出数量的斥候进行侦察,提供充足的预警与反应时间。

    魏军发起突击的时候,汉军就可以迅速从后方防线上调兵。

    大战在即,第一道防线上的守将迅速下达了备战命令,将士进入了战时状态。

    值守和巡逻的兵力不断增加,斥候的兵力和警戒范围也同样在扩大。

    为了加快防线的修筑,汉军开始往第一道防线集中调集物料,汉军不惜使用了仅存的木牛和鹿车。

    物力跟上了,人力资源同样没有打折扣。

    这两日征战中得到的降兵,全部打乱了编制,伍长以上的降兵,集中在第二道防线上,统一看管,防止生事,其他降兵,分成了两部分。

    廖化同意了第一道防线守将的请求,大部分降兵,派遣到第一道防线上,参与汉军防线的建设。

    另一小部分降兵,参与体力劳动。

    廖化安排另外的部将,看管这些降兵,在东岸大营附近,原本的浮桥位置,重新开始修建浮桥。

    廖化做好了最坏的准备,如果魏军攻破了第一道防线,或者,毁掉了汉军的浮桥。

    那么,汉军至少还可以尝试修建第二条浮桥。

    为了加快速度,廖化命令两岸同时开工,快艇很快把命令传回西岸。

    出于隐藏行动和侦察敌情的双重考虑,汉军在第一道防线的外围,加大了斥候的警戒和侦查力度。

    所有人都得到了死命令,不论遇到什么人,不论对方有什么难处,一律驱赶,不能允许任何陌生人员接近汉军防线。

    必要时刻,将士们可以动用武力。

    不仅仅是第一道防线,所有的汉军驻地,都在积极备战。

    ……

    战事开始的时候,廖化正巡视防线,他恰好来到了降兵修筑防线的那一位置。

    汉军对江东军降兵很好,不仅没有体罚,饮食用水都得到了充足的保障。

    为了方便劳动,汉军没有对降兵使用任何约束措施。

    这并不是守将大意,从第一道防线南下,一直到达兴山城江东军驻地,这之间,至少隔着汉军的三处重要据点。

    而且,汉军守将在使用这些降兵的时候,同样保持了警惕。

    不仅安排了汉兵监管,还断绝了降兵的逃跑可能。

    如果把第一道防线看成三个部分,那么,降兵们集中修建防线的位置,在防线的中间,两侧都是同样修筑防线的汉军将士。

    无论降兵打算向西逃进河道,还是往东退向熊山,都会面临汉军士兵的阻拦,没有任何机会。

    廖化没有上前干扰降兵们的劳作,确认了施工进度,正准备离开,远处响起隆隆战鼓声。

    一些魏军骑兵离开了驻地,朝着汉军防线,发起全面冲击。

    这支魏军来势汹汹,进攻的,是汉军的整条防线。

    在这波魏军骑兵的身后,还有另一支骑兵,敌军骑阵中簇拥着一面将旗。

    汉军早有备战计划,面对敌人的进攻,防线上的汉军将士纷纷动身,抵达防线外围的木栅和鹿角处,做好战斗准备。

    命令看管降兵的军官提高警惕,停止防线的修筑工作,同时,廖化还派人通知后方的宋万集合队伍,立即调兵支援。

    没有继续在降兵处逗留,廖化快马加鞭,来到西侧防线的守将身边。

    守将刚刚集结起一批汉兵,似乎准备动员将士离开防线,反击敌兵。

    廖化立即下达指令,“给我挡住魏军的进攻,至少,确保防线不能有失,明白吗?”

    部将是一名屡立战功的老兵了,经验丰富,他朝着廖化抱拳行礼,“将军放心,这里尽管交给我,请廖将军到后方,等待我军胜利的消息。”

    说完,部将把头转向身边的汉兵,“你们快保着将军,返回后方。”

    廖化摆摆手,“我也是军人,军人没有临阵退逃的道理。”

    部将连忙解释,“将军误会我的意思了,我希望将军能到后方,统筹全局。”

    廖化再度摆手,“我在前线,可以更快统筹全全局,你快去下命令,别在这里浪费时间。”

    部将不再客气,立即离开,下命令了。

    来到防线边缘,廖化倚靠木栅,远眺魏军。

    魏军看上去来势汹汹,发起了全面攻击,其实上,敌人第一波的进攻兵力不算多。

    不少骑兵驻马骑射,箭矢在空中乱飞。

    那些冲锋中的魏军骑兵,也不傻,没有直接冲击汉军的鹿角和木栅。

    接近汉军外围防线的时候,魏军骑兵纷纷下马。

    部分骑兵看管战马。

    其余下马骑兵,则从马背上取下盾牌和长枪,攻击汉军外围工事。

    汉军同样做好了战斗准备,就连那些从前线退下的斥候,也就地参与到防御中。

    魏军的进攻看上去凌厉,却很克制。

    如果第二道防线上的汉军援军能够迅速抵达,汉军或许可以在击退魏军的同时,保住防线外围的防御工事。

    汉军准备充分,如果魏军不继续追加兵力,那么,问题不大。

    外围防线没有出现问题,江东军降兵的那一段防线上,却突然响起了厮杀声。

    厮杀声愈演愈烈。

    魏军将领似乎意识到了战机,尘土飞扬,那些预备骑兵开始跑动起来。

    降兵带来的混乱必须立即平定。

    战事紧张,等到士兵打探清楚情况,那可能已经晚了。

    守将不知所踪,危机时刻,廖化不得不挺身而出。

    廖化召集了身边的将士,留下最低限度的兵力,守卫当前防线。

    廖化亲自组织部队,朝着厮杀声响起的位置,冲了过去。

    防线并不长,廖化很快找到了目标,此时,混乱扩大到了整个降兵队伍。

    并不是所有降兵都参与作乱,但大部分的降兵都慌张无措。

    有人四处逃窜,有人试图反抗,还有人,居然当着廖化的面,躺倒在地,试图装死。

    廖化大喊几声,试图安抚降兵情绪,声音却根本无法传达给现场的降兵们。

    这些降兵早已经被汉军打乱了编制,而且,他们又没有趁手武器,根本就无力与汉军对抗。

    汉军的兵力正在集中。

    不仅仅是廖化,附近的其他汉军也发现了这场暴动,出兵支援。

    正常情况下,这些降兵在汉军营地里掀不起太大的乱子,问题在于,魏军的进攻,牵制了汉军太多兵力。

    汉军当下的任务,并不是安抚住失控的降兵,而是立即恢复防线的防御力。

    非常时期,就要做一些非常事情。

    廖化派出士兵,了达最新命令。

    要求江东军降兵南侧的汉军,让开一条通道,供降兵们逃亡。

    同时,命令东西两侧的汉军将士们同时发起进攻,逼迫降兵迅速离开这第一道防线,朝着南方撤走。

    为了尽快驱赶敌兵,汉军开了杀戒。

    在刀枪的威胁下,降兵们迅速逃亡,汉军正在恢复对防线的控制。

    但是,降兵没有全部往北撤离,意识到两侧出现危险后,不少人开始往北方逃跑。

    一些跑的快的降兵,已经开始冲击汉军的外围防线了。

    在廖化彻底平息降兵引起的混乱之前,他面前的这段外围防线,已经在魏军和江东军降兵的联合冲击下崩溃了。

    第二波魏军骑兵已经下马了,开始朝着廖化的方向发起冲锋。

    魏军大营再度出现了大批骑兵,敌人似乎准备追加兵力了。

    突破口附近还有不少汉军兵力,但是,这些将士对魏军的攻势束手无策。

    只有在形成整体的时候,防线才能形成防御效果。

    廖化面前的防线,防御能力也在降兵的冲击下,大大下降。

    廖化能够依赖的,只剩下身边的将士。

    意识到战局出现麻烦,廖化指挥部队,尽量朝着自己的位置集中。

    所有人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守住防线,挡住敌人的冲击。

    稳定住战局,或者,至少坚持到汉军援兵抵达战场。

    魏军距离汉军的位置越来越近,一些士兵已经举起了兵刃。

    魏军和江东军不一样,对于这些将士,廖化不敢大意。

    受到魏军高昂士气的影响,原本北逃的江东军降兵,也有不少人捡起武器,加入了魏军的进攻队伍,杀向了汉军。

    此时,敌人突破了汉军的外围防线,突破口还在扩大。

    廖化所在位置,汉军的队列十分混乱。

    第二道防线上的援军,也迟迟没有踪迹。

    战况糟糕极了。

    三国志廖化新传

抱歉哈,今天只有一更

    抱歉啦

180、魏军士卒

    最先接近汉军防线的魏军士卒,是一名体格健壮的中年士兵。

    这名魏兵一手挽盾,另一手持枪,面目狰狞,枪尖还带着鲜血。

    枪手的奔跑速度太快,他的战友落后了几个身位。

    由于位置过于突出,还没登上防线,魏兵便遭到了附近多名汉军的重点攻击。

    至少五杆枪,同时戳向了这名魏军勇士。

    其中四人的枪击落空了,枪尖要么戳在盾牌上,要么避开了敌人的身体。

    即使有人命中了,也没能伤到魏兵的要害。

    彪悍的魏军士卒没有丝毫迟疑,脚步不停,继续朝着汉军防线冲了过来。

    踏上汉军防线的瞬间,魏兵轮起长枪,枪尖平空划了一个半圆。

    这名先登者的攻击威胁较大,逼迫汉军士卒连连后退。

    刺中魏兵的汉军士卒,也不得不撒枪撤退,躲开敌人的反击。

    不论魏军士卒多么凶残,他终究只是一个人。

    越来越多的汉兵朝着魏兵戳了过去,这一次,敌兵的好运气似乎用完了。

    多支长枪精准命中了魏兵,这名先登者中枪倒地。

    魏兵身死了,且没有杀死任何一名汉兵。

    但是,这名敌兵勇士的勇猛与鲁莽,却冲乱了汉军的防线。

    其他魏军士卒利用这短暂的混乱,攻上了防线。

    汉军的防御原本就不够严密,渐渐的,魏军在防线上建立起立足点。

    魏兵不断向着汉军防线深处冲击,立足点在扩大。

    魏军第一波的攻势很克制,投入的兵力并不多。

    但是,敌人集中使用兵力,给汉军的防御带来了加大压力。

    随着魏兵数量增加,汉军的兵力优势不断削弱。

    环顾局部战场,廖化很难再发现多名汉军士卒围攻某一魏兵的情况了。

    不论是将士士气,还是士兵战斗力,魏兵的步战能力,都比江东军强太多。

    廖化冷静的观察战局,没有第一时间参与到战斗中。

    一名优秀的统帅,不到万不得已,不应该放弃指挥的责任,参与前线战斗。

    一旦进入第一线作战,那么,廖化就没法再理智观察战况,更无法及时调配兵力。

    前线的阵型已经乱了,越来越多的双方士兵,开始捉对厮杀。

    魏军一鼓作气,冲进了汉军防线,但是,他们毕竟在冲锋过程中消耗了不少力气,战斗力开始下降。

    汉军似乎也习惯了敌兵的打法,部队开始从敌人的侧翼和正面发起阻击,开始稳住战局。

    战事趋于胶着,并不意味着汉军的攻势顺利,相反,局势对汉军来说有些糟糕。

    面前这支部队,只是魏军的先锋,在他们的身后,还有大量的敌兵正在奔跑,其中有不少是魏军甲士。

    更糟糕的是,汉军没能利用兵力优势,快速击退敌人。

    目光越过面前战场,廖化看向防线的外围。

    利用汉军防线的外围缺口,魏军源源不断发起突击。

    一些下马的重装魏兵,因为装备沉重,拖慢了行动速度,没能在第一时间投入战斗。

    然而,这些人已经开始接近战场核心区。

    长途跋涉,更考验重装部队的体力。

    但是,这些甲士本就是下马骑兵,马力帮助他们节省了很长距离,这些人的战斗力不会下降太多。

    有铁甲保护,这些人的防御力会增强,在近身肉搏战中,将会给汉军步兵造成极大的压力。

    评估战局后,廖化下令追加兵力。

    一些刚刚完成集结的汉军士卒,在军官们的带领下,投入战斗。

    廖化没有忘记求援,再次派出士兵,向后方催促援兵。

    同时,廖化再次下达集结命令,征召附近的汉兵。

    只等汉兵完成集结,就可以有组织的杀进战场。

    一切按照廖化的计划进行,魏军重装步兵开始突进到汉军防线中。

    魏军带来的压力在增强,如果不是廖化增派了一批援兵,只怕防线此时已经失守了。

    重装步兵拥有极强的破阵能力,每一名甲士都对汉军防线造成威胁。

    不远处,一名身穿铁甲,头戴铁盔的魏军甲士,掷出了手中的长枪。

    长枪划出一条抛物线,避开了交战中的将士,准确刺在一名汉军枪兵身上。

    中枪汉兵缓缓倒下,生死不知。

    得手之后,魏军甲士没有丝毫犹豫,加快速度,朝着另一名汉军士兵撞了过去。

    被魏兵锁定成目标的汉军士卒,正举着枪,戳向另一名魏兵。

    等到汉军意识到危险,转身防守的时候,已经晚了一步。

    魏兵用身体,把来不及出枪的汉兵撞倒在地。

    甲士直身下蹲,捡起汉兵的长枪,随后立即起身,利用站起的力量带动长枪,调转枪头,长枪向下一扎。

    魏军士卒的速度太快了,以至于廖化来不及出言示警。

    杀死汉兵之后,魏军甲士开始拔枪,但是,枪尖似乎卡在汉兵的衣服上,迟迟没能拔出。

    这位彪悍的敌兵终于引起了附近汉兵的注意。

    一名持刀汉兵大喊着朝魏军甲士冲了过去,挥舞手中短刀,对着敌兵连续劈砍三刀。

    每一刀都重重的砍在魏兵的甲衣上,敌兵却没有做出反应,似乎没有受伤。

    拔出长枪的甲士,倒手来了一个刺杀,险些戳中那名汉军刀兵。

    汉兵下意识后撤,退出了有利作战位置。

    撤步之后,短刀无法在长枪面前重新取得优势,汉兵只能丢下魏兵甲士,攻向其他魏兵。

    这名魏兵并不是敌军的唯一一名甲士。

    甲士们虽然在防线上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但他们的人数很少。

    即使得到了其他轻装步兵的支援,也无力快速撕开汉军防线。

    和汉军兵力相比,魏兵的优势并不大,无法快速把优势转化为胜势。

    只不过,没等汉军稳定住战局,魏军的第二波骑兵接近了战场。

    敌兵开始下马,朝着汉军防线突进。

    一旦这些兵力进入战场,汉军的局面会变得非常被动。

    汉军得到了附近的友军支援,但这远远不够。

    只有驻扎在第二道防线上的汉军援兵赶到,将士们才能扭转战局。

    以乱打乱,最重要的,是避免魏军扩大战果。

    汉军需要抢先一步,击退突入防线的魏军,尤其是那些魏军重步兵,暂时稳定住防线。

    对抗重步兵的最好办法,就是派出重步兵。

    汉军也有甲士,但是,人数却比魏军更少。

    汉军在熊山战场上连连作战,但是,熊山汉军大多由荆州战俘,豪强私兵以及蛮夷兵组成,这些人原本就没有多少甲衣。

    熊山内更没有条件制造铁甲,汉军使用的甲衣,大多是攻城略地,战胜江东军时缴获的。

    连番作战,甲衣的损失数量极大,除了廖化等少数军官可以拥有护身甲衣,其他汉兵大多轻装作战。

    汉军虽然缺少甲士,却并不代表没有精锐士兵。

    廖化无法继续等下去了,他立即看向身边士兵,大声喊道,“伍长,什长都给我站出来,我需要你们的帮助。”

    卫兵们迅速把命令下达到了军中,走出了十几人,其中着甲者,只有三人。

    廖化的目光迅速从人群中扫过,他从这些兵长中找到了一个面熟的什长,“你给我留在这里,组织将士们重整队伍。”

    “魏军第二波进攻兵力登上防线,你们立即出发,记住,不需要阵型,不需要命令,见到敌人就给我砍。”

    看向其余部将,廖化说道:“你们跟我上,在魏军增援赶到之前,把这些敌人打退。”

    兵长和什长大多是部队精锐,这些人不仅战斗经验丰富,往往也更能打,不到危急时刻,廖化真不想让这些人去牺牲。

    然而,眼下就是最紧急的时刻。

    廖化没有说服,没有动员,立即带兵发起冲击。

    其实,廖化的行动很冒险,敌军来势汹汹,他没有着甲,一刀一枪,都可能对他造成伤害,但他已经顾及不了太多。

    带领动员起的士兵,廖化避开了正面作战的将士,从侧面接近战场。

    第一个挡在廖化面前的魏兵,正是那名表现出色的魏兵甲士。

    那位魏军勇者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身边又多了几名魏军轻步兵。

    甲士手中的长枪已经不见了,他正挥舞着一把短刀,在汉兵的人群中劈砍。

    魏兵甲衣上沾满了不少鲜血。

    廖化赶到魏兵身边之后,他没有直接使用长枪挥刺过去。

    对廖化来说,手中的武器非常珍贵,不能轻易损毁。

    敌兵披着重甲,寻常枪击很难做到一击必杀。

    再说了,枪头即使能够破甲,也容易在拔枪的时候,卡在甲缝中。

    武器一旦毁损,就糟了。

    廖化直接挥舞长枪,在魏军甲士脚下轻轻一拨。

    这名重装步兵平衡不好,瞬间跌倒,甲衣的重量,影响到了他的起身。

    大喊了一声,廖化与身边的几名汉军士卒一哄而上。

    廖化的卫兵们,则拦住了甲士身边的其他魏军士兵。

    手起枪落,廖化刺向了魏军甲士的脸部。

    杀死甲士之后,汉军顺势消灭了现场其他魏军将士。

    廖化组织身边的兵将,朝着附近的另一拨敌兵杀了过去。

    三国志廖化新传

181、近身搏杀

    廖化锁定的那队新目标中,既有大量轻装士兵,又有多名重装甲士。

    廖化刚刚杀死过一名甲士,对方的身边,也有战友,但是,在那场战斗中,甲士没能借助战友的力量。

    这一伙新的魏军将士,与之前的敌兵不一样,他们之间形成了配合。

    轻装重装的将士有规律的排列,迅速组成了简单阵型。

    这伙魏兵分工明确,阵型的破绽很少。

    廖化的目光扫视过战场,汉军似乎伤亡了不少将士,损失了不少装备。

    敌人已经发现了来势汹汹的汉军,面朝廖化等人的方向列阵。

    敌军摆出了枪阵,但是,队列中有不少盾牌,可攻可守。

    这一次,廖化身边没有能够用来破阵的攻城锤。

    想要击败面前这伙敌人,取巧是不可能了,只能使用笨办法,最好的手段就是拿命换。

    廖化不希望士兵们拿性命去冒险,但他明白,慈不掌兵,一时的不忍心,只会带来更大伤亡。

    廖化大声喊了起来,此时的他,已经顾及不上声音能传到多少人的耳朵里了。

    “伍长和什长都给我听好了,全军将士都在盯着咱们,我需要你们跟我一同破阵,时间就是生命,咱们不上,谁上。”

    说完,廖化抢先一步,挺枪而出,朝着那一伙魏军杀了过去。

    廖化带领汉军将士发起冲锋的时候,魏兵也察觉了汉军的行动。

    魏军阵中,命令声响起,魏兵开始举盾出枪。

    廖化毫不犹豫的投出了手中的长枪。

    这一次,廖化的投枪依旧没有造成伤害。

    枪尖撞在一名魏兵的盾牌上,随后弹开了。

    一击不中,廖化没有气馁,拔出佩刀,加快速度。

    正准备扑上去,和敌人贴身肉搏的时候,廖化被人推了一下。

    一个趔趄,廖化差点摔倒,等他站稳之后,看向原地,却根本找不到推自己的士兵。

    目光转向魏兵军阵,此时,大量汉军长枪正从空中落下,砸在魏军队列中。

    肉搏长枪并不是用来投掷的标枪。

    不论是投掷效果,还是投掷的威力,都差很多。

    然而,再差的威力,也算一种伤害。

    随着投掷长枪的汉兵数量增多,掷出的长枪形成规模,魏军不断有人中枪倒地。

    并不是所有士兵都有盾牌防护,盾牌也同样无法挡下所有攻击。

    这种覆盖式的打法,彻底打乱了魏兵的阵型。

    在魏军调整阵型之前,英勇的汉兵已经杀了上去。

    廖化要求伍长和什长们带头冲阵,但是,参与第一拨冲锋的汉军将士,人数在三十以上。

    不单单是很多汉军士兵参与冲锋,就连一些廖化的卫兵,也同样参与到冲阵中。

    汉军彻底瓦解了魏军的阵型,两军将士开始近身搏杀。

    以乱对乱的情况下,汉军反而形成了以多打少的效果。

    命令将士们不惜一切发起突击,廖化自然不会躲在安全的后方,坐视将士们出现伤亡。

    握紧刀子,廖化同样发起冲锋,参与到一线战斗中。

    廖化的面前闪过一张又一张的面孔,既有汉军勇士,也有魏军士卒。

    每一张脸上的表情各不相同,畏惧,兴奋,甚至是麻木。

    廖化没有对身穿甲衣的重装步兵下手。

    绕开一名甲士之后,他的刀子,直接劈向了一名魏军轻装步兵。

    魏军甲士人数较少,轻步兵在敌军中的比例更高。

    只要能在最短时间内减少魏兵人数,接下来,汉军就能利用局部兵力优势,围杀残余甲士。

    廖化不打算惹麻烦,他有意避开魏军甲士,但是,敌人却主动找上了他。

    刀子从一名魏军枪兵的脖子上划过后,廖化身后响起了声嘶力竭的叫喊声。

    回头望去,一名魏军甲士正朝着廖化跑了过来,目露凶光。

    廖化并不知道,自己杀死的那名轻步兵,和面前的魏军重步兵有什么关系,但他明白,自己得罪了这名难缠的对手。

    甲士冲锋之后,不少沿途的汉兵试图出手阻拦,有些刀剑已经砍在了魏兵身上。

    这名魏兵却根本不在乎,目标紧紧锁定在廖化身上。

    一边跑动,魏兵一边扔出手中长枪。

    廖化早有准备,一个闪身,躲过了这一次的投掷。

    甲士的冲锋速度不断加快。

    敌兵身材并不魁梧,与之前廖化杀死的敌兵相比,差了很多。

    但是,这并不妨碍对方给廖化造成威胁。

    如果甲士撞到廖化,依靠自身体重及盔甲的重量,就能轻轻松松将廖化撞倒。

    身上的甲片,也会给廖化造成伤害。

    敌人铁了心发起进攻,廖化只能应战。

    以命搏命的时候,拼的,就是那股狠劲。

    廖化不退反进,反手握刀,朝着敌兵冲了过去。

    即将相撞的瞬间,廖化侧身一个滑铲,脚蹬在对方的脚腕上

    在敌兵倒地之前,廖化立即侧滚翻,躲过了失去平衡的魏兵。

    魏军甲士脸面朝下,摔倒在地,就连头盔,也摔落一边。

    廖化忍住倒地的疼痛,在敌兵起身过来之前,翻身骑在了甲士的身上。

    伸出双手,廖化试图掐住敌兵的脖子。

    魏兵不愿放弃抵抗,两支手护在了脖子上,不断挣扎。

    短时间内,廖化根本无法掐死对方。

    魏兵的身材或许不魁梧,挣扎的力量却很强。

    廖化继续用左手掐住对方的脖子,同时,松开了右手。

    右手不断在身侧划过,廖化试图捡起自己掉落在地的短刀。

    摸了很多次,廖化都没能抓住刀子。

    一支手很难控制住身下的甲士,敌兵的反抗力度开始增强。

    廖化随手抓起一个石子,石子尖锐的一面朝下,狠狠砸向了魏兵的头部。

    一下,两下,三下。

    在惨叫声中,魏兵放弃挣扎,趴倒在地,生死不知。

    廖化开始平复呼吸节奏,一名汉兵来到他的身边,把他拽起。

    没有继续在魏兵甲士身上浪费时间,廖化捡起刀子,看向战场。

    经过这一轮突击,汉军迅速取胜,魏兵开始逃散。

    小胜提高了汉军的士气,现场汉兵大多身上带伤,将士们的斗志却很高昂。

    越来越多的汉军将士受到鼓舞,加入到反攻中去,朝着魏军杀了出去。

    在汉军的顽强抵抗下,魏兵斗志出现动摇,将士们不断后撤。

    汉军不断收复失地,部队开始集合。

    这一轮反击,远比廖化预料中更顺利,魏兵节节败退,即将退出防线。

    正当廖化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准备组织部队原地布防的时候,魏军队列中突然响起了多声呵斥。

    本已退下防线的魏军,又重新杀了回来,那些原本留在防线上的魏军更是不惜一切的反击。

    廖化甚至能看到魏兵眼中的恐慌。

    两军再次展开近身搏杀。

    这一次,敌人的进攻力度很强,廖化侧翼的汉军败退了。

    目光转了过去,廖化看到了一批成建制的魏兵。

    敌兵簇拥着一面“朱”字将旗,旗帜下的几名甲士格外英勇。

    放任这伙敌兵击退面前汉军,再侧击其他汉军。

    那么,得之不易的战果会立即丢失。

    将士们都在一线作战,廖化没有办法集结太多兵力,他只能招呼身边的少数卫兵,朝着魏军将旗冲了过去。

    一边冲,廖化一边高声呼喊着,“我是廖化,将士们随我破敌。”

    廖化所到之处,汉军士气得到振奋,不少将士追随廖化行动。

    迅速接近那面魏军将旗,廖化才知道魏军拼命作战的理由。

    一名大嗓门的魏兵正在旗下大喊,声音非常清晰,“想后退的,都仔细想想家人,你们违反了军法,当了逃兵,家人也会受到株连。”

    廖化这才知道,魏军利用人质的安危,逼迫魏军士卒死战。

    廖化高声大喊,“兄弟们,咱们是亲友们的最后防线,咱们不能败,我和将士们同在。”

    这席话,似乎比魏军的呵斥更能振奋人心,廖化的出现,也吸引了汉魏两军将士的注意力。

    魏军杀向廖化,准备斩将立功;汉兵同样追随廖化,试图跟着主帅立功。

    就连那面魏军将旗,同样调整方向,朝着廖化冲了过来。

    廖化甚至听到了旗帜下的人正在下命令。

    魏将要求士兵不能杀死自己,留下活口。

    过了一会儿,廖化见到了魏军主将。

    魏将很年轻,手持一把长枪,确认廖化身份之后,没有丝毫迟疑,挺枪朝着廖化冲了过来,完全不留后手,招招打算致人死地。

    廖化的武器长度不占优势,只能左右格挡。

    期间,刀枪碰撞,发出金铁撞击声。

    不论是武器装备,还是身体状态上,和魏将相比,廖化都非常吃亏。

    不少汉军士兵冲了过来,试图帮助廖化,但是,这些汉兵却被魏军将士拦下了。

    魏将虽然命令士卒留下廖化的活口,却没有说过不允许对汉军出手。

    几个回合之后,廖化觉得有些难以招架。

    这时,防线外侧的魏军营地方向,响起了一阵金声。

    魏将恨恨的看了廖化一眼,最终转身,大声喊道“撤。”

    魏军开始退走,廖化命令将士们展开追击。

    三国志廖化新传

182、陈邵受伤

    多数魏军将士撤出防线之后,立即夺马逃离。

    少数找不到马匹的魏兵,也采用步行逃跑的方式远离战场。

    汉军没有追赶太远,把敌兵驱离出战场后,廖化下令撤兵。

    汉军得到了很多魏兵丢弃的武器装备,甚至还牵回几匹无主战马。

    将士们对防线进行了简易修复,又过了一段时间,宋万带领的援兵,才赶到防线上。

    见到廖化,看过厮杀后的战场,宋万很愧疚,“在增援途中,我军遭遇了溃逃的江东军降兵,为了避免降兵冲击我军第二道防线,我亲自组织将士安抚并且整编降兵们,由于降兵的人数超出了我的估计,耽误了一些时间,请将军责罚。”

    看着面前这位汉军勇将,廖化有些恨铁不成钢,“责罚,如果我军真的丢失了防线,责罚你还有用吗?”

    廖化叹了口气,“你也是一名跟随我很久的老兵了,应该明白我带兵的规矩。”

    “你的任务是增援,那么,你唯一的任务就是克服万难,把部队带到防线上,不论沿途发生什么,都不应该分心。”

    “在第二道防线上,还有我军的其他战友驻防,你得相信咱们的兄弟,他们会做完成任务的。”

    廖化的态度越发严厉了起来,“没错,你确实阻止了降兵冲击防线,但是,这也导致我军更重要的第一道防线差点失守。”

    想起宋万渡河夺取浮桥时的表现,廖化的语气缓和了不少,“看在你屡立战功的份上,这次,就先不罚你了,给你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不然的话,二罪并罚。”

    廖化本想借着这个机会,再叮嘱面前这位将领几句,一名斥候突然来到廖化身边。

    “报告将军,熊山方向出现火光,粮草大营可能出现问题了。”

    看向斥候提示的位置,山中确实出现了耀眼的火光,廖化明白,撤军计划可以实施了。

    通过斥候,廖化进行‘辟谣’,他告诉将士们,大军粮草充足,火光是自己部队焚烧枯叶。

    宋万和他的兵留守第一道防线,协助原先的守将加固防御,摆出打持久战的姿态。

    利用浮桥,汉军把降兵和伤兵提前运到河西大营,通知守将做好接应准备。

    下达命令之后,廖化立即南行,赶往东岸大营。

    ……

    东岸大营处处残留战斗痕迹,将士们也是一副肃杀之色。

    在一处保存完好的营帐里,廖化见到了愁眉苦脸的关平。

    廖化语气有些急躁,“我不是让你接应陈邵撤离吗,陈邵和他的人呢,你为什么没行动?”

    关平摊开手,“你北上之后,我就立即派出士兵,利用江东军守备松懈的机会,冲进了营地,传达你的撤军命令。”

    “但是,陈邵根本没办法接令,更没办法带兵撤退,一名刺客把他刺伤了,我的人根本就没能见到陈邵。”

    “还是陈东把情况告诉了我的人,我那几个兵才撤了回来,但是,他们遇到了江东军斥候的伏击,有一人被抓走了。”

    麻烦出现了,敌前撤军,主将又受伤,这种时候,稍有不慎,陈邵的那支队伍就会有大麻烦。

    陈东是陈邵的亲信,或许可以控制部队,然而,他未必有能力组织汉军进行敌前撤离。

    廖化陷入沉思的时候,关平补充了一句,“我有一个办法。”

    廖化猛的抬起头。

    关平继续解释,“陈邵受伤,无法指挥将士撤离,但我可以,请允许我带领亲信杀入营地里,组织营内汉军撤离。”

    关平的提议给了廖化一个不错的思路,廖化:“敌人已经在营地外围部署了包围圈,你打算怎么入营。”

    关平笑了笑,“我派人侦查过了,敌人的包围圈并不严密,几处结合部是江东军最脆弱的地方。”

    “只要我带兵冲锋的时候,有其他队伍帮我分散敌人的注意力,那么,我军就可以一战成功。”

    思索片刻后,廖化摇了摇头,“你就不要去了,安排士兵佯攻之后,我亲自带人去。”

    廖化确实比关平更适合指挥汉军突围。

    一军统帅深入险境,虽然很冒险,却能表现出一种与将士们共同撤退的决心。

    关平张张口,似乎想劝两句,看到廖化的神态之后,最终没有开口。

    沉默了片刻,关平:“你从前线匆忙赶回,恐怕不单单是为了陈邵吧。”

    廖化点点头,“魏军似乎袭击了咱们的粮草大营,我需要你立即为撤军做准备。”

    关平一愣,“你的意思是,让我开始安排士兵撤离?”

    廖化摇了摇头,“陈邵的人还没救出来,你就带人撤了,后果很严重。”

    “你不必立即组织将士们撤离,但你可以提前搜集物资,取下那些木栅。”

    廖化话锋一转,“临时浮桥的情况怎么样,将士们可以使用渡河?”

    关平摇摇头,“虽然我一直命令降兵们加快速度修理浮桥。”

    “但是,浮桥的建设进度却太慢了,据我估计,想要完成浮桥的建设,至少还需要两三天。”

    廖化连连摇头,“咱们等不了那么久,有困难你也想办法克服,我把陈邵的人带回营地,咱们就得立即过河。”

    关平思索了一下,还点了点头,“放心吧,我尽量想办法。”

    和关平达成共识之后,廖化立即离开了。

    这一次南下,廖化和随从带着不少从前线夺回的魏军战马。

    为了保证顺利进入陈邵营地,廖化又从关平的军中临时招募了几名骑术好手。

    做好准备,将士们开始朝着魏军营地突围了进去。

    期间,关平也如约安排了一些骑兵,从其他方向做出突围动作,分散江东军的注意力。

    关平的主力甚至发动了一波佯攻,掩护廖化一行入营。

    利用这一波汉军掩护,廖化顺利突破江东军包围,进入营地中。

    江东军结合部的敌兵反应能力确实很差,汉军无人伤亡,进入营地中。

    ……

    在营地最中间的帐篷里,廖化见到了陈邵。

    陈邵伤的很重,左臂用衣物包裹止血,陈东也陪在陈邵身边。

    廖化并不欣赏陈邵的人品,但他不得不承认,作为江东军的高级别降将,陈邵确实给汉军立下了不少战功。

    廖化皱起眉头,关怀道:“伤情怎么样,没事吧?”

    陈邵叹了一口气,“我们这些人,常年在战场厮杀,大风大浪见多了,随军行动倒是没有问题,不过,我以后再也没办法跟随廖将军建功立业了。”

    廖化再次安抚陈邵,“陈将军的功劳,我一定会向汉中王报告,你得快点养伤,等到天下太平,我还得向将军请教钓鱼的事情。”

    廖化的这几句话,反倒把陈邵逗乐了。

    笑声过后,陈邵看向陈东,神情变得严肃,“你把知道的一切,都告诉廖将军,记住,不能有丝毫的隐瞒,坚决听从命令。”

    叮嘱陈邵注意休息,准备接下来的撤离行动之后,廖化喊上陈邵,两个人走出营帐。

    廖化:“刺客是什么人,抓到了吗?”

    陈东皱皱眉,“具体是谁,我们现在还不清楚,但我猜测,必然是陈将军的旧部。”

    “为了对付陈将军,江东军找了不少人,其中,有不少是咱们麾下将士的亲友,前段时间,有人靠近营地展开劝降。”

    “将士们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我明白,人心浮动,情况堪忧。”

    廖化叹了口气,“全军将士近千人,找一个刺客,如同大海捞针。”

    陈东:“将军不必忧心,刺客的事情,我们已经有了眉目,刺客是一个青年,使用一把快刀。”

    接下来,陈东告诉了廖化受伤的具体过程。

    一天前,陈邵组织汉兵,击退了江东军的一波反击。

    巡视全营的时候,偶遇了一名提议献宝的青年汉兵。

    陈邵是一个贪婪的人,听说有宝贝,放下了警惕,兴冲冲的命令青年把宝物奉上。

    利用献宝的机会,刺客接近陈邵。

    到达陈邵身旁,刺客突然从胸口抽出一把短刀。

    等到陈邵意识到危险,卫兵试图出手阻拦的时候,已经晚了一步。

    快刀斩断了陈邵的一只手。

    如果卫兵们再慢一步,陈邵可能就死了。

    听完陈东的描述,廖化感觉到棘手。

    刺客一击不成,选择逃跑,这说明,对方并不是一名死士。

    刺客此时,要么已经逃出营地,要么,准备发起新一轮刺杀。

    所以,陈邵的危险并没有完全解除。

    看向陈东,廖化的态度很严肃,“你安排士兵,保护好陈邵,记住了,任何可疑人员,都不能接近陈将军。”

    陈东点点头,“廖将军尽管放心,我一定寸步不离,守护好将军。”

    廖化摇摇头,“你还有别的任务。”

    看到陈东有些迟疑,廖化继续说道:“尽早让陈将军脱离险地,咱们才会集中精力保卫陈将军。”

    陈东抱拳行礼,“请将军下命令。”

    廖化:“通知将士们做好突围准备,木牛鹿车一件不留,全部带走,粮食和其余物资集中放置,准备就地焚毁。”

    接令之后,陈东立即下去安排。

    三国志廖化新传

183、开始退兵

    在陈东的帮助下,廖化的命令很快传达了下去,整座营地瞬间变得忙碌。

    增派人手,保护陈邵之后,廖化在卫兵们的陪伴下,巡视起整座营地。

    既然知道营地中有一个刺客,廖化自然不敢疏于防范。

    刺客的目标是陈邵,廖化却也不能安心,对方未必不会临机起意,偷袭自己。

    从陈东那里要到一副甲衣,廖化在卫兵的帮助下完成披甲。

    做好防护,趁着汉兵们还在准备撤军工作,廖化巡视起营地

    营地内的情况,特别糟糕。

    身为一军主帅,廖化亲自带队突破江东军的包围圈,进入营地里,确实振奋了汉军士气。

    但是,汉军士气太低迷了,营地的气氛没有显着提高。

    营地中,随处可见伤兵,陈邵那样身体残疾的将士,也实在太多了。

    汉军一直依托这座临时营地,与江东军进行攻防战,根本无暇他顾,战死者的尸体很难妥善安置。

    营地内有很多小土丘,土丘前树立着木牌,似乎是临时墓碑。

    入土为安的逝者人数不少,但是,连番作战让将士们疲惫不堪。

    很多死者的尸体没能妥善安置,随意丢弃在营地中。

    有的尸体甚者没能使用任何的布料或草料遮盖。

    尸体中的很多人,似乎已经牺牲了一段时间,发出异味。

    战友的遗骸未能得到妥善安置,残破兵甲,废弃的物资,更是丢的随处可见。

    与其说这座临时营地是一座军营,倒不如说,这是一处难民营。

    将士们本应养精蓄锐,以最充沛的体力进行突围。

    廖化却下达新命令,要求将士们把牺牲将士的遗体集中起来。

    在堆放遗体的地方不远的位置,廖化亲自带领卫兵们挖掘填尸坑。

    营地中没有铁锨和铁铲,众人便利用刀枪,或者,使用徒手挖坑。

    一具具尸体被汉军将士们找到,带回廖化身边。

    等到遗体全部集中起来,填尸坑的规模已经足够大。

    廖化扔掉手中的刀枪,不顾扑鼻的异味,来到一名死难汉兵身边。

    死者很年轻,致命伤在脖颈处。

    廖化伸出两支胳膊,穿过死者的双腋。

    为了避免伤到死者遗骸,廖化的行动尽量小心,缓慢的把尸体拖进尸坑中。

    这时候,语言太苍白了,廖化选择一声不吭。

    士兵们也受到了廖化的影响,开始有人帮助廖化一起搬运遗体。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士兵,参与到搬运尸体的行动中。

    尸体全部入坑后,廖化命令将士们填土掩埋。

    土坑一点点填满,又逐渐形成土丘。

    在土丘附近,廖化还增加了一定的放火措施。

    取过一把折断的刀,廖化将刀刃倒插在土丘前。

    廖化摘下头盔,静静的看着这处临时墓地。

    廖化既可以使用豪言壮语,鼓舞将士们的士气,又可以通过激起仇恨的方式,提高部队的斗志。

    廖化却没有发表任何演说,要求将士们继续着手准备突围的事务。

    组织将士们掩埋遗体,并非廖化不顾及幸存将士们的体力。

    不论牺牲的将士死之前是勇敢,还是胆怯。

    不论逝者是荆州兵,还是江东人。

    不论死难者是老,是少。

    这些汉兵都为了复兴汉室奉献出生命。

    放任逝者暴尸在外,廖化于心不忍。

    和汉军普通士兵分别之后,廖化继续带队巡营,卫兵们静静的陪在廖化身边。

    一名老兵,吸引了廖化的注意。

    老兵的脸色苍白,有一点驼背,他正用小刀雕刻木头。

    廖化把目光转移到木雕上,依稀可以看出,老兵正在雕刻一个小人。

    木雕还没有完成,但基本轮廓已经出现了。

    老兵的行动,引起了廖化的兴趣,他赞叹不已,“老大哥很有闲情逸致,手上的功夫四平八稳。”

    老兵没有抬头,雕刻动作没有停止,“要说稳,老夫倒是比不上廖将军,冒昧的请问一句,将军已经决定突围了,为什么还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掩埋尸首上?”

    廖化摇摇头,“你认为我是在浪费时间?恰恰相反,掩埋战友的尸首,不仅可以让逝者入土为安,还是为了救赎我们自己。”

    老兵脸色如常,开始雕刻木雕的面部,“难得,廖将军比陈将军更有人情味。”

    廖化哈哈一笑,“你别这么说,我并不比陈将军更强,每一个命令,都可能导致成千上万的人死亡,这其中,或许还有不少信任我的将士。”

    木雕脸上的五官,变得栩栩如生,老兵依旧没有抬头,“为将军而死,在死亡的那一瞬间,将士们是快乐的。”

    廖化神态变得严肃起来,不再在老兵身上浪费时间,“陈邵是我军大将,你为什么要刺杀他?”

    老兵停下了手中的动作,缓慢抬头,“你是什么时候发现的?”

    廖化笑了笑,“从看到你的第一眼,我就意识到你有问题。”

    “根据我了解的情报,刺客是一名用刀好手,你手上的功夫太熟练了。”

    老兵依旧面无表情,他缓缓的摇了摇头,“这不是理由,雕刻用的刀子,跟战场搏杀的短刀,属于两种武器。”

    “廖将军可以骗了别人,你却骗不过我。”

    老兵喃喃自语道:“我明白了,你一定是从我的表情上发现了异常。”

    说完,“老者”缓慢直起背,刀子在手上转了一圈,反手握住。

    廖化身上虽有甲衣,但他依旧很警惕,取出短刀戒备着。

    其他汉兵总算后知后觉,发现老兵的身份有问题后,多名卫兵来到廖化面前,用身体保护廖化。

    老兵提出疑问,廖化却没有义务和必要进行解答。

    廖化:“抓住他,尽量留活口。”

    得到命令,卫兵们立即朝着那名老兵冲了过去。

    老兵不甘心束手就擒,朝着廖化,扔出了手里的小刀。

    从对方身份暴露的那一刻起,廖化就一直小心的戒备着,所以,对方一抬手,廖化便立即躲避。

    刺客攻击落空,立即准备撤退。

    但是,两名汉兵绕到了老兵的退路上。

    老兵似乎也发现了无路可逃,只能选择反抗。

    在反抗的过程中,至少两名汉兵受伤。

    最终,廖化不得不取消了活捉命令,要求将士们迅速结束战斗。

    一阵刀枪挥舞,老兵被砍倒在地,抽搐了几下,不动了。

    廖化没有上前,由于担心对方诈死,他命令士兵们小心戒备着,接近老兵。

    仔细检查之后,汉兵确认老兵已死,廖化才命令士兵拖拽对方面部。

    不出所料,他的脸上,戴了一张假面。

    死者既不老,又不年轻,他是一名中年人。

    紧接着,卫兵对尸体展开搜身,中年人的胸口出现了一把短刀。

    士兵把短刀交给廖化,轻轻拔刀,廖化身上的铁甲,有了明显割裂的痕迹。

    廖化收下了这把宝刀,准备用来防身。

    刺客身份暴露,有很多原因。

    他虽然在模仿老人上,做的惟妙惟肖,但他终究不是一个真的老人。

    面部和体态表现出苍老的感觉,但是,他的手却非常年轻。

    除此之外,刺客在雕刻木雕的时候,那若隐若现的压迫感,只怕连刺客本人都没有发觉。

    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刺客已经行刺过陈邵,让廖化有所警惕,所以,廖化才会在发现不自然的第一时间,展开行动。

    因此,廖化有足够的证据,支撑起自己的怀疑。

    当然,他也没有必要非得给刺客解释。

    如果出言提醒了对方,这一次没能杀死刺客,敌人做好了更充足的准备,廖化那不是自讨苦吃么。

    有了这个捕杀刺客的小插曲,廖化却依旧没有解除对陈邵的保护,更没有减少自己的卫兵。

    一名刺客身份暴露被杀,廖化却没有办法保证,营地里的刺客真的只有这一个人。

    廖化无心继续巡视,等待将士们完成集合。

    汉军将士们的士气似乎提高了不少。

    廖化组织并且参与埋葬死者尸体的事情,似乎已经传到了军中,不少人直接间接的向廖化表达谢意。

    汉兵在营中完成集结,廖化迅速下达命令,队伍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为突击组,由廖化亲自统帅并指挥,目的在于第一时间冲破江东军的包围。

    为了增强突击力量,全营的木牛和甲士都被廖化集中使用。

    支援组由陈东统帅,任务很简单,就是当汉军突击组完成突破之后,立即跟在后方,扩大战果。

    支援组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保护陈邵,同时,焚烧汉军临时营地。

    展开突围行动的前一刻,廖化开始进行最后的训话。

    “将士们,为了复兴汉室,你们付出了太多,现在,咱们回家。”

    不知是哪名士兵率先开始欢呼,慢慢的,越来越多的士兵参与到欢呼中,终于,营地上空回荡起欢呼声,经久不息。

    廖化一声令下,北门打开了。

    突击组那些推着木牛的将士们率先开始行动。

    廖化离开之前,最后看了一眼营地,陈东正在组织将士们放火焚烧粮食。

    突围开始了,汉军要么大胜,要么惨败,没有其他退路了。

    三国志廖化新传

184、北向突围

    其实吧,李定国也好,孙可望也罢,你真觉得他们的军事实力非常强大,乃至于只要齐心协力,就能轻松打赢清军,恢复中原不成?

    实际上要想打赢,不仅要自己具有足够的补给,兵力上足够,更要借助敌人的失误,名将对决而一方能将敌人全灭的状况,肯定不是常态。那么我作为一个半吊子军盲的角度,来看看李定国著名的战役获胜的种种因素。

    孔有德的失误

    孔有德在李定国大军来袭前犯下了非常多的重大失误,首先他情报不明,对于李定国大军压境既缺乏思想上的准备,更缺乏军事准备,结果是不仅分散了兵力为李定国各个击破(他的总兵力很可能不过三四万),又过于骄傲,轻敌冒进,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他居然还和人炫耀自己的生平,他那仨瓜俩枣有啥必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吗?结果是被李定国在严关用象兵大败(又有轻敌被伏击一说)在丢盔卸甲,垂头丧气的逃回桂林之后,虽然尝试向线国安,全节,马雄等人求援,但是李定国已经把桂林包围了,李定国又发现桂林城北有水硐,直通城中山上。从水硐上山可俯瞰全城。孔有德驻扎桂林快两年,竟然不知有此事关省城安危的严重情况。这个时候,他的队伍甚至出了个二五仔王允成劝降他,而孔有德居然还有意投降而不是干掉二五仔安定军心,挽回士气,而且,明明孔有德都在桂林混了快两年,广西的守御依旧不堪一击,一戳就破,这不仅是因为李定国是清军入关以来遇到的最强的对手,更因为是他完全没有防备,对于明朝方面的局势懵懂无知,自以为明军已经不堪一击,一触即溃(嗯……其实以南明军过去的表现来看的确可以这么想),已经对他没有威胁了的缘故,以这种态度打仗能不败才怪了。而且之前清军也陷入了巨大的粮食危机,从顺治八年(1651年)十月至九年六月,他的军队“叁月无粮“,兵将“嗷嗷待哺,相顾凄然”;如此凄惨,悲凉的情境,听的我都快笑出来了。八月初四,李定国派50名精兵,乘夜出发,三更到达山顶竖起红旗。初四日黎明城外猛攻,城内呐喊,内外夹攻,此时的孔有德终于感受到死神的镰刀向他逼近了,他可能想起了两年前被他俘杀的瞿式耜,张同敞,但是孔有德没有他们两人慨然赴死的决心,也不愿这样接受命运的安排,于是决定让他儿子跑,自己烧死自己。烧死自己之前还和他儿子说了一番话(结合诸文献分析如下);

    首先毛永诗回忆了他的义父毛文龙,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孝”字,又怀念起大清皇帝对他的奖赏,封他为王等等,展现了他性格里的“忠”。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孔有德忠孝两全,一代完人的结论,然后他想起了当初他被伪明朝贼兵围堵,拼死航海突围的时刻,他投奔了要建立各民族统一,反抗伪明朝压迫的大清朝(当时还叫金国)立下赫赫战功,打过燕山去,解放全中国。然后他谦逊的对他儿子说,不要像你父亲一生做贼(这一点说的对极了。)然后让他儿子逃跑。

    孔有德的身边燃起了熊熊大火,但是即使是王府烧毁的声音,也掩盖不过明军破城,追歼残敌的喊杀声,在火焰摇曳的幻影中,眼前出现了很多人的身影,啊,他们是义父毛文龙,他的结拜兄弟毛永喜(尚可喜),毛永杰(耿仲明),随他起兵反抗明朝暴政的大将军之子毛承禄,曾和他一起游船洞庭湖,追忆毛文龙大将军的毛承斗,以及他一辈子的主君皇太极。毛永诗眼前一黑,他被烧成了焦炭。

    孔有德就这样死了。

    结合反攻广西的整个过程来看,我们不仅仅可以看出,李定国的勇猛机智,善于观察战机,他还集合兵力利用伏击战术取得优势,往往可以取得局部的重大优势,最后一鼓作气消灭敌人。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孔有德刚愎自用,拎不清自己几斤几两,蠢猪式的指挥,关键时刻的智商衰弱光环最终使他葬身火海。如果他在严关学习他的好兄弟尚可喜,集中兵力,重点防守,兴许会给自己多争取几天时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是孔有德的愚蠢不自知,才造成了明军这次堪称拉朽摧枯的胜利。

    我们再看衡州之战;

    这一次,清廷派来南下的定远大将军尼堪实在难称名将(说起来定远是不是未来北洋水师旗舰啊),功业相比于其他亲王,实在无甚可说,大部分时候都是跟着一群大佬混,存在感甚至不如博洛。对付刚刚收复了广西湖南大批州县的南明军,竟只派出如此歪瓜裂枣,可以看出当时满人实在无人可派了,崇德朝的精锐将帅,已经大多不在人世,或许正是因为尼堪长期跟着大佬混日子,导致他求功心切,表演欲望强的心理,为他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尼堪于十一月二十一日出发,二十三日到达衡州府,遭遇李定国大军,战斗一触即发。

    湘潭离衡州有多远呢?根据现代地图,足有120公里,让我们设想一下尼堪就是这样带着八旗军在两天内日夜兼程,赶到衡州的,当他看到五六万明军严阵以待,准备进行决战,他的脸色一定不会很好,但是他偏偏利令智昏,上赶着找死,于是就“全军突击”,在这种很可能兵力不如敌人而敌人以逸待劳的情况下,居然还敢全军进攻,尼堪真不愧是一员骁将,这些八旗精锐兵将正要和李定国大军恶斗一番,李定国却有序撤离,原因是他布置了埋伏,乃是请君入瓮,尼堪既然这么的勇,他带领3-5千兵力(3千——皇明末造录5千——罪惟录,另有说尼堪带着贴身护卫就上的说法)一马当先,追击“残敌”,可以确定的是他的指挥部相当靠前,明军伏兵四起,奋勇冲杀,在经过激烈搏斗后,将尼堪本阵截为三截,奋勇突破到尼堪身畔,尼堪正好陷入泥沼,箭又用光了,他说“我们大清的士兵临阵从没有退缩不前的,我身为大清宗室,不斩除逆贼,有什么面目回朝?”拔刀抵抗明军,结果被明军斩下头颅,士气大振,当明军兵卒将尼堪首级拿来报功时,这些明军可能没有想到他们打破了阵亡的满族将领的最高纪录——十多年前在朝鲜被鸟枪手击毙的杨古利和天启末年被毛文龙用火枪吓死的大金天命汗努尔哈齐——屯齐的主力终于赶到现场,和明军杀了个难解难分,最终的结果基本上是一场平手,明军退回武冈,屯齐退往长沙,尼堪犯下了轻敌冒进,孤军深入的重大失误,导致自己兵败身死。从清廷对此事的结果处理来看,他们无疑对自己的常胜光环被打破感到灰心丧气,不过,这个世界上哪有不败的军队呢?

    最后,我想用杨威利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4927/ 第一时间欣赏三国志廖化新传最新章节! 作者:烽岳键客所写的《三国志廖化新传》为转载作品,三国志廖化新传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三国志廖化新传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三国志廖化新传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三国志廖化新传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三国志廖化新传介绍:
老迈的灵魂回归青年的躯体,冷却的理想之火重新被点燃。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这一世,我廖化将不留遗憾。三国志廖化新传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三国志廖化新传,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三国志廖化新传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