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明末之兴汉TXT下载明末之兴汉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明末之兴汉全文阅读

作者:猪哥老腰     明末之兴汉txt下载     明末之兴汉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344.脱胎换骨(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连着在钢铁厂和水泥厂收获颇丰,让洪承畴感受到了鲁若麟对自己的尊重和服从,对鲁若麟愈发满意了。此次的辽南之行虽然才刚刚开始,可以说已经基本达到了洪承畴的预期效果,甚至有些超出。

    接下来洪承畴一行去了金州军的军营,名义上是视察金州军的训练,其实就是来偷师的,这也是洪承畴他们这次来的重要目的之一。

    金州军的军营承袭了金州军的一贯风格,非常的干净整洁,不但军营里面如此,就连军营周边也经过了一番打理。

    洪承畴他们发现金州军对环境卫生有一种近乎变态的执着,几乎只要是有人的地方都有人在打扫,甚至还为卫生问题制定了很多的条例。

    环境是如此,更不用说人了。

    基本上这里的百姓看起来比大明的百姓要干净整洁得多,无论是衣服还是脸庞。旅顺城里就有大大小小十几间澡堂,为百姓们提供物美价廉的清洁服务。

    当整个社会都讲究卫生的时候,只要不是想被别人排斥,大家的卫生习惯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卫生搞上去了,传染病发生的概率就会小很多,大家的精神面貌也会大大提高,这也是洪承畴他们觉得金州军境内的百姓特别精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金州军的军营是豪华别墅,那么明军的军营就是贫民窟。金州军能够将军营整理的这么干净,至少证明了金州军纪律严明,执行力很强,而这些是一支军队是否强大的基础。

    当洪承畴他们来到军营的时候,操场上正有一队士兵进行徒手格斗训练,这引起了洪承畴他们的兴趣。

    在洪承畴和鲁若麟他们走近时,场上的士兵并没有停止训练,似乎当他们不存在一般。

    直到鲁若麟对教官示意,教官收到指令后马上高呼:“停止训练!集合!”

    这些士兵马上停下来,迅速在教官面前排列成了一个方阵,横平竖直、整整齐齐,让洪承畴他们大开眼界。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就可以知道这些士兵训练多么有素,执行命令有多么的干脆利落,统领这样的部队会是多么的舒心。

    教官见部队集合完毕,立马跑到鲁若麟面前,抬手敬了一个军礼:“报告大人,骠骑营集合完毕,请指示!”

    鲁若麟立正给教官回了一礼,“归队!”

    “是!”教官立正,转身,双手握拳,慢跑回到队伍前列。

    “稍息!立正!跨立!”鲁若麟连续三个口令,整个队伍马上变成了昂首挺胸,背负双手的跨立状态。

    鲁若麟在队伍面前慢慢的走过,视线从这些士兵们的脸庞划过,这些士兵们全都目不斜视,就像雕像一样。

    这样的状态让洪承畴他们为之动容。

    令行禁止,不动如山,好兵!

    只是马科瞅着队伍里的几个人看着有点眼熟,只是有些不敢相信。因为眼前的几个人比他印象中认识的几个人要精瘦一些。

    马科小步走到洪承畴跟前,在他耳朵边轻声的问道:“大人,您看前排中间那个像不像英国公府的小公爷张静睿?”

    洪承畴听了一愣,盯着马科说的人看了看:“有点像,但是老夫也不确定。”

    洪承畴与张静睿见过,但是见面的次数有限,印象不是很深刻。

    “前排右边第三个,绝对是成国公府的小公爷朱君峻,末将绝对不会认错。”马科也曾在京师混过一段时间,对这些顶级的将门公子也是接触过几次的,而且印象非常深刻。

    如果是一个熟人还可以说是巧合,但是几个熟人的话就绝对不可能是长得像了。何况除了两位小公爷,队伍里还有不少其他的勋贵子弟,都是在京师里叫得出名号的那种。

    只是眼前的情况与马科印象中的纨绔子弟反差实在太大了,使他脑袋都有点懵。

    鲁若麟居然将这帮京师勋贵子弟操练成了这般模样,这得让这帮少爷们吃多少苦才能这么听话啊。

    洪承畴听了马科的话,眼睛也忍不住的眯了起来。

    厉害啊,能够把这帮二世祖操练成这样,这手段,确实了得,洪承畴觉得自己一定要学一学。

    鲁若麟在队伍前面来回走了一遍,满意的点点头:“你们累不累?”

    “不累!”

    “辛不辛苦?”

    “不辛苦!”

    “很好,很好,比起上次见面你们进步了很多。继续努力,争取早日学成结业,为国杀敌。”

    “精忠报国、何惜此身!”

    鲁若麟的每一个问题,换来的都是整齐响亮的回答声,这才是一支军队该有的表现。

    “朱君峻!”

    “到!”

    “出列!”

    “是!”

    小公爷朱君峻此刻那里还有一点桀骜的样子,不但身材苗条了很多,气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起码已经有了一个军人的模样。

    “这两个多月你的进步是最大的,本官也看到眼里。浪子回头金不换,很好!现在我正式任命你为骠骑营的副营长。”

    “谢大人。”朱君峻僵硬的表情终于出现了松动,轻轻上翘的嘴角说明了他心中的激动。

    从当初被鲁若麟下令打了一顿军棍,抬着进了军营,到现在已经快两个月了。朱君峻从一开始的抗拒,到不得不接受,然后是慢慢适应,最后开始有点享受这样的生活了。

    昔日章台走马的生活朱君峻早就厌倦了,反而是金州军这样的军营生活带给了他许多不一样的体验。虽然非常辛苦,但是时间长了反而有些乐在其中,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症。

    更主要的是在这里朱君峻学到了很多东西,每天都有进步,这让他非常的有成就感。而且他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开始变好、变强,甚至样貌也变得英武起来,男子汉气概更加的明显。

345.差距太大了(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趁着士兵们回去着装的间隙,洪承畴依然有些不敢相信的向鲁若麟问道:“这些人是京师的那帮二世祖?”

    “如果大人您说二世祖的是张静睿他们这些勋贵子弟,确实是他们没错。”鲁若麟点点头。

    洪承畴不可思议的问道:“你到底用了什么办法让他们这么听话的?”

    鲁若麟笑了笑,“说来话长,都是一些小手段,晚点给您解释。”

    洪承畴点点头。

    半柱香的功夫不到,张静睿他们全副武装的回到了操场,开始向洪承畴他们表演自己的训练成果。

    虽然是都是一些队列表演,立正、稍息、齐步走之类的,再加上一些简单的阵型变化,但是依然让洪承畴他们看得津津有味。

    张静睿他们的表现放在大明的军队里也是非常不错的,唯一欠缺的可能就是实战经验以及杀气,毕竟都是些没有见过血的新兵蛋子。没有经过血与火洗礼的军队,算不得强军。

    不过联想到他们勋贵子弟的身份,加上训练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两个月,这样的表现已经足够亮眼了。

    即使是一向对于勋贵没有什么好感的洪承畴,这个时候也难得的露出了笑脸,对这些勋贵子弟们好好的表扬了一番。勉励他们再接再厉、继续努力,争取尽快学成结业。

    洪承畴有文官的身份,不用在意勋贵们的态度,吴三桂、马科、曹变蛟对张静睿他们就要热情多了,各种恭维和赞扬的话说个不停,让张静睿他们听得热血沸腾。

    毕竟都是些中二少年,见到这么多的大明名将,并得到他们的肯定,更加的认为自己的付出值了,也更加的充满了动力。

    听到洪承畴来了,在另外一支部队参加完野外训练的周遇吉和黄杰赶忙过来拜见。而鲁若麟借口视察军营的其他工作,给了他们单独见面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可以好好的交流一番。

    洪承畴不仅接见了周遇吉和黄杰,还将张静睿和朱君峻也叫了过来,准备向他们了解一些情况。

    周遇吉和黄杰毕竟是武将,早早的就完成了新兵训练,开始跟随金州军的部队参加日常训练,并临时担任了副营长的职务,学习金州军的领兵方法。

    虽然来金州军的时间不长,但是周遇吉和黄杰已经感受到了金州军的与众不同。要是非要他们形容在金州军的感受,那就只有一个字:爽!

    在金州军军队里,士兵和将领们不需要为其他的事情操心,只用安心打仗就行。而且军人的地位非常高,待遇也非常好,和在大明当兵完全是两码事。

    在金州军待的时间越长,周遇吉和高杰对朝廷的军队越发没有信心。

    就说吃饭,明军的士兵们都是吃陈糠烂谷,有时里面还掺了沙子和石头,就这还时常吃不饱。金州军的呢?一日三餐,有鱼有肉,管饱。甚至偶尔还有水果吃,这待遇完全没法比啊。

    再说到装备,金州军是恨不得把士兵的牙齿都武装上。除了武器铠甲,衣服鞋帽,还会提供毛巾、袜子、牙刷等生活用品。这待遇在明军里连周遇吉都享受不到,更不用说普通士兵了。

    周遇吉和高杰还参与过一次金州军的军饷发放,那真的是说多少就是多少,逐个发到士兵手里,没有一丝克扣。而明军呢?吃空饷,克扣粮饷那是基本操作,几乎每个将领都在干。

    周遇吉敢打包票,要是金州军以这样的条件在大明招兵,想要去的人简直不要太多。

    所谓享受什么权力,就要承担什么责任。金州军的待遇好,训练自然也是非常严格的,这点周遇吉和黄杰已经深有体会。

    金州军的训练水平和强度,周遇吉觉得普通明军连一成都没有达到。部分钱粮充足、操练得法的明军可能有金州军三成的训练水平。

    虽然训练水平并不能代表真实的战斗力,但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训练水平高的军队经历几次实战之后很容易就成为强军,而训练水平差的军队打再多仗也没有成为强军的可能。

    这些还只是硬件条件,更为关键的是社会地位问题。

    军人在金州军的体系里地位非常高,其家庭会享受很多独有的福利待遇,很受尊重。而且当兵也不一定是一辈子的事情,金州军有很完善的退伍制度,退伍的士兵也能得到妥善的安置,所以很多年轻人都希望能够加入军队,这是即光荣又有前途的事情。

    明军呢?士兵的地位异常低下,不是活不下去没人愿意去吃兵粮。绝大多数的士兵都是军户或者强征来的壮丁,在将领们的心里和奴仆没有什么两样。加上待遇差,上升空间几乎为零,这样的军队你能指望有什么战斗力?

    鲁若麟有时候也不得不佩服那些文官们,一面需要士兵们保家卫国,一面又将士兵们视为牛马,真不知道他们是哪里来的自信觉得士兵们一定会为他们效死。要是鲁若麟处在明军的位置,不当场将那些文官们碎尸八段就不错了,还想要为他们效死,简直是做梦。

    鲁若麟有时候觉得那些明军们是又可怜又可恨,处在那样的大环境下,饭都吃不饱,家人也养不活,还怎么去保家卫国?哗变、叛逃、造反真的怨不得他们。

    周遇吉和黄杰算是明白了,想要在新军里复制金州军的一切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根本就没有那样的社会基础和条件。只能想办法提高士兵们的待遇,用金州军的训练方法尽量去训练他们,能吸收多少就吸收多少吧。

    “末将周遇吉见过总督大人,见过诸位总兵!”周遇吉和黄杰来到洪承畴身前就单膝下跪拜见道。

    这个时候洪承畴他们才反应过来,金州军的士兵好像就没有跪过,哪怕是鲁若麟当面也是如此。这个时候见周遇吉和黄杰下跪,反而有点异样的感觉。

    其实周遇吉和黄杰也是有些习惯了金州军的军礼,很久没有下跪了,一时之间都有些生疏了。

    按照鲁若麟的说法,军人就应该铁血阳刚,是硬骨头。动不动就下跪,时间长了膝盖就软了。军人,可以跪天跪地跪父母长辈,非大恩不屈膝,非扶弱不弯腰。

    对于这个说法周遇吉和黄杰作为军人是打心底里认同的,只是身为朝廷的将领,在森严的规矩面前,他们是无法公开附和的。

    “免礼,起来吧。”洪承畴轻轻一挥手,然后问起了周遇吉他们的情况。“听说你们到野外去训练了,有什么收获?”

    “叹为观止啊,不得不服。”周遇吉感叹道。

346.将心比心(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金州军的这些手段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神乎其神,几乎是一点就透,想要知道并不难。所以鲁若麟没有藏着掖着,干脆大大方方的拿出来让朝廷的人来看、来学。

    但是知道是一回事,学不学得来又是另外一码事了。

    金州军的这些方法都是一环套一环的,是整个体系联动的结果,单就某一方面学习根本达不到金州军这样的效果。

    如果想要全盘照抄金州军的模式,大明的很多方面都需要改动,涉及到的人和事就太多了。以大明现在僵化的体制,完全没有成功的可能。

    所以哪怕周遇吉他们学的再刻苦认真,到时候能够实现的可能只有一些皮毛。反而是学得越多,回去之后就会越痛苦,那种身处蛛网,有力无处使的情况绝对少不了。

    “听你们刚才说的情况,这金州军里的镇抚司权力很大啊。”洪承畴夸奖完之后,将话题转向了更为关键的地方。

    “确实如此,可以说金州军镇抚司在军队里的触角几乎无处不在,权力之大,完全不在主将之下。”周遇吉严肃的点点头。

    “你详细道来。”对于金州军的权力结构洪承畴更加的感兴趣,一支军队是否有战斗力,是否能够长久保持战斗力,制度建设比武器和训练更加重要。

    “如果用朝廷的军队做比较的话,金州军的镇抚司更像是军队的监军,不过它更加的庞大,所负责的事情也更多。”

    “可以说除了训练和作战,其他的事情几乎没有镇抚司不能管的。军纪、功劳考核、人员晋升、后勤供应、士兵教育等都在镇抚司的管辖范围内。紧急时刻,镇抚司也能指挥军队作战。可以说在稳定军队这一块,镇抚司的责任更大一些。”

    显然,周遇吉对镇抚司也是多有观察和研究。

    洪承畴皱了皱眉头,“那主将岂不是被架空了?”

    周遇吉摇摇头,“并不是这样的。军队调动和指挥,主将有无可反驳的权力,镇抚司无权干涉,除非涉及到叛乱。如果镇抚司在作战的事情上干涉主将的指挥,将会受到严惩。而且主将有管理全军的责任,只是一些具体的工作明确交给镇抚司去做,主将不过多干预罢了。如果对镇抚司的工作不满意,主将也有否决的权力。”

    洪承畴大致明白了,这就好比皇帝和宰相,虽然事情都是宰相在做,但是皇帝依然是最高领导,可以做最后的裁决。

    “那要是主将对镇抚官不满意呢?”洪承畴又问道。

    “镇抚官在级别上与主将是一样的,而且归镇抚司独立任免,主将也没有权力更换镇抚官,只能向上级申请,但是能不能得到认可就不好说了。”周遇吉说道。

    洪承畴点点头,陷入沉思状态。

    以洪承畴的政治智慧,稍微一想就明白了这种体制的好处。

    金州军这样的二元权力构架,对于军队的稳定作用很大。除非军队的两个主官一条心,否则很难有叛乱的可能。

    而且这相当于在军队里建立了一套备用系统,当一个系统出现问题时,另外一个系统可以迅速的接管,而不至于崩溃。

    上级会让两个主官一条心吗?绝对不可能的,一旦发现有这样的苗头,其中一个人绝对会调走,这就是制衡。

    所以主将与镇抚官的关系非常微妙,不远不近、若即若离大概说的就是这种状态。

    明军虽然也在军队里设有监军,但是更多的是给主将添乱,基本没有什么正面作用。

    这些监军大多数情况下是太监,为皇帝监视将领们。他们仗着自己的权力指手画脚、贪污受贿,大大削弱了主将的威信和权力,进而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说的就是他们,几乎每一个主将对监军都深恶痛绝。

    但是金州军的镇抚司则不一样,虽然他们也行使着监督的权力,但是在维护军队利益上面镇抚官和主将的立场是一致的,因为他们都是军队的一部分,都想自己的军队更好。而不像明军的监军,不过是一个过客,捞一笔就走。

    而且金州军的镇抚司承担了大部分的事务性工作,大大的减轻了主将的压力,使得主将可以将精力放在提升部队战斗力,怎么打赢战争上面。这样的分工还能够大大的提升部队的整体战斗力,毕竟不是每一个主将都是军政全能的。

    并且这样的权力划分也不会影响主将的权威,至少在行军打仗和人事任免上主将有绝对的权力。

    想到这里,洪承畴不得不为金州军设计的这套体制叹服。虽然这样的体制算不上完美,但在目前来说已经是非常先进了。有这套体制保驾护航,金州军哪怕发展的再大,军队也很难脱离鲁若麟的掌控,实在是高明。

    不过还是那句话,东西再好也学不了、用不了,想要在大明照搬这套体系还是不要痴心妄想了,还是学点怎么增加士兵战斗力的办法来得实在一些。

    想想看,就连张静睿和朱君峻他们都能练得像模像样,关宁军的将士们在金州军操练一番后肯定能得到不小的提升。到时候再把经验带回去,关宁军的实力应该可以提升不少。

    但是金州军的练兵办法虽然很好,就是太费钱粮了,想到这里洪承畴又有些头痛了。

    虽然朝廷竭力支持,但是关宁军的军费缺口依然很大,加上文官和各个军头们截留贪污的,落到士兵头上的最多只能维持个基本的温饱,再多就不可能了。

    即使是这样的待遇,关宁军在大明的军队体系里已经是首屈一指了。有很多军队已经很长时间没有领到钱粮了,那才叫一个惨。

    为了了解金州军的真实情况,午饭的时候,洪承畴他们坚持要去食堂和士兵们一起吃,就是这顿午餐让洪承畴他们彻底明白了朝廷军队与金州军的巨大差距。

    洪承畴是按照金州军的规矩拿着餐盘排队打饭的,拿到手的午饭是一碗肉汤,一份米饭,一条红烧的海鱼,一些肉比较少的土豆烧肉,外加一个咸鸭蛋和几根泡萝卜。

347.洪承畴也想修路(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在旅顺城呆了几天后,洪承畴他们北上南关,那里是他们重点考察的地方之一。

    随着天气转暖,水泥的供应量开始跟上,旅顺到南关的公路也开始修建,并且采用了两头对进的方式,施工进度并不慢。

    金州军的道路建设标准一向比较高,规划的旅顺到南关公路为主干道,有二十米宽,足够四辆四轮马车并驾齐驱了。不过为了尽快打通这条主动脉,现在只施工了一半,另外一半后续再进行施工。

    交通对于军队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特别是步兵,依赖性非常大,几乎所有的行军都是沿着道路展开。哪怕是骑兵,除非万不得已,也是会沿着道路行军的。

    比起清军,无论是朝廷的军队还是金州军,行军打仗都有大量的辎重,对后勤补给的依赖度非常高。特别是粮食,往往决定了明军的生死。而粮食的运输非常消耗运力,没有安全的补给线,明军根本就无法长期作战。

    明军物资运输为什么这么困难?说到底还是交通不畅惹的祸。

    以如今的运输情况,南方还好一点,可以用船进行粮食运输,损耗会小一些。但是在北方,粮食运输全靠马车和人挑。受道路条件限制,马车都是两轮的,载重量有限,效率极其低下。往往十石粮食,运到前线就只剩下一石,其他的全在路上消耗了。

    要是前线作战的军队达到十几万、几十万的规模,时间一长,仅仅是粮食的补给就可以将朝廷拖垮。

    所以清军在与明军作战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凭借自己的机动性断明军的粮道。一旦粮道被断,用不了多久,明军就会自行崩溃。

    旅顺到南关的这条主动脉不光关系到以后的兵员调动和后勤运输,也是辽南经济发展的任督二脉,一旦打通了,将会大大促进辽南的经济发展。

    “兴汉,如果这条路修通了,从旅顺运粮食到南关损耗几何?”洪承畴骑在马背上,对身边的鲁若麟问道。

    洪承畴拒绝坐船走海路到南关,而是非要沿陆路走一遭,顺便看看辽南的具体情况。

    既然如此,鲁若麟只得作陪,大家骑马前往南关。

    “要是全线贯通,以旅顺到南关的距离,用四轮马车的话,最多两天就可以走一趟,损耗不会超过一成。”鲁若麟默默估算了一下给出了答案。

    “一成?怎么会这么低?”洪承畴和吴三桂他们惊讶了,要知道明军的运粮损耗一般都是以几倍来计算的。

    “这水泥路和四轮马车可不是那些官道和两轮车能够比的,不但载重量翻了几倍,而且速度更快,对马匹的要求也低,损耗自然就降下来了。”鲁若麟解释道。

    洪承畴他们回想了一下在旅顺见过的四轮马车,确实比两轮的装货量大多了,只是一看就知道对道路的要求也要高得多。只有配上水泥路,四轮马车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优势。

    关宁军的运输问题同样非常棘手,特别是前线锦州,无论是粮食还是物资,完全靠后方支撑,一路上的损耗自然也是天文数字,简直就是一个无底洞。但是为了整个辽东防线,朝廷再困难也要保住锦州,只能持续不断的为它输血。

    “兴汉,你说从山海关修一条到锦州的水泥路行不行得通?”洪承畴略带兴奋的问道。

    鲁若麟想了想,点头说道:“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么长的路只怕花费不会小吧。”

    只要有水泥、有钱,就是把大明全国都修上水泥路也没问题,关键是洪承畴有钱吗?他现在连军饷都凑不齐,更不用说有钱修路了。

    但是这个念头一旦兴起,在洪承畴的脑海里就怎么也挥之不去。

    这些年历任的蓟辽总督或者辽东经略都没有什么好下场,与后勤供应也有非常大的关系。

    要说明军对上清军不堪一击也不完全对,至少关宁军现在还能守住自己的地盘,所以明军的战斗力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

    朝廷对蓟辽总督的期望非常高,总是希望能够一战定乾坤,将鞑子打死打残。但是朝廷对辽东军的支援总有一个限度,不可能无限量的供应粮草物资,这就需要明军速战速决。实在是因为朝廷太穷了,拖不起。

    为何每次大战的时候,朝廷总是催促前线出击进兵,就是因为后方吃紧,朝廷希望尽快结束战事。

    但是这样的后果往往非常严重,现在的明军根本没有足够的实力与清军野战。如果守城还有一战之力,一旦出城就只有被打败的命运了。

    打了败仗总要有人承担责任,蓟辽总督或者辽东经略就成了背黑锅的对象。至于那些武将,有实力、有后台,或者拉帮结派的朝廷不敢动,被处罚或者处死的反而是那些拼死作战,损耗严重的。

    这也造成了明军的将领们喜欢拥兵自重,不是他们有多大的野心,而是因为手下的士兵就是他们的保命符。这样的情况下,谁还愿意死战?

    当然,如果局势有利,武将们还是愿意博一把的。局势不好,武将们不听命令鸟兽云散是常有的事情。

    如果辽东有一条水泥路,那么同样的物资供给数量下,明军坚持的时间会长很多,在战术的选择上也就有了更多的余地,而不会那么被动了。

    “这条路一定要修,哪怕是砸锅卖铁也要修!”洪承畴想到修路的好处,愈发坚定了修路的决心。“我们不是要建水泥厂吗?生产出来的水泥全部用来修路,这样的话花费会小很多。”

    “即使水泥我们可以自产,但是修路的人力还有粮食呢?这些消耗也不小啊。”鲁若麟问道。

    对于洪承畴修路鲁若麟是支持的,毕竟对于金州军的长远目标来说,良好的交通可以在将来为金州军减少很多麻烦。

    “只要你们在辽南稳住,鞑子就不敢轻易的南下锦州一线,我们的压力就会小很多,完全可以将士兵们利用起来修路。至于粮食,我来想办法。”洪承畴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修路还是有一定的操作性的。

    只要向朝廷阐明厉害,讲清楚修路的好处,朝廷还是有可能同意关宁军修路的。毕竟辽东对朝廷来说已经是承受不起的负担了,如果修路能够大规模的减少粮食和物资损耗,朝廷应该还是愿意试一下的。

348.都想增援金州军(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作为金州军的一号工程,南关城墙耗费了金州军大量的人力物力,终于在前几日完工了。

    通高二十米的南关城墙建设标准比明军的城墙高很多,加上通体用水泥和石块修建,坚固程度也不是以往的城墙可以比的。

    按照目前的攻城技术,想要轰塌南关城墙几乎是不可能的。想要攻破南关,要么爬上去,要么打破城门,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想。

    坐镇南关的王大海亲自来迎接鲁若麟和洪承畴一行,为了早日让南关完工,王大海这几个月将精力全都放在了南关上,人也消瘦了不少。

    作为金州军的二号人物,王大海非常的低调,很少出现在外人面前。但是他在金州军里的影响力并不弱,是鲁若麟控制军队的定海神针。

    鲁若麟的事情太多,一般只把控大的方向,军队上的具体事务基本上都是交给王大海和一帮参谋们处理。

    王大海对鲁若麟的忠诚自然不用多说,有他在,金州军绝对出不了什么乱子。

    对于王大海洪承畴他们早有耳闻,毕竟以金州军如今的名声,王大海再怎么低调也逃不过有心人的调查。

    朝廷对于收编势力最喜欢的就是掺沙子或者制造内部矛盾,特别是头领和二把手,天然就有被别人利用的空间。

    只是朝廷的手段在王大海身上并没有奏效,反而暴露了自己的目的。

    对于朝廷会在暗中使绊子鲁若麟早有预料,为了顾全大局,只是将那些找上王大海的说客处理掉了,并没有将事情扩大。朝廷自知理亏,也不敢声张。

    既然暗的不行,朝廷就光明正大的行使阳谋,往王大海身上扔了一堆的官职,希望能够激发王大海的野心。

    现在王大海身上就挂着辽南都督府佥事、金州军副将、定国将军、世袭锦衣卫千户,除了没有封爵,其他的待遇基本上都已经到顶了。

    原本按照王大海的功绩是拿不到这些官职的,不过谁让他是金州军的二号人物呢。这个世道为了荣华富贵亲兄弟都可以反目成仇,何况是奶兄弟。反正朝廷封这些官位花不了几个成本,万一起了作用岂不是赚大了。

    不过朝廷显然小看了鲁若麟为金州军打造的这套制度,只要这套制度保持稳定,任何人都无法撼动鲁若麟的地位,王大海也不例外。

    不说王大海与鲁若麟的特殊关系,以鲁若麟在金州军内的巨大威望,任何人想要反叛或者分裂金州军都不会有人支持。那些针对士兵们的教育工作可不是白做的,开了智的他们可不是那些傻乎乎的明军可比的。想要造反,那些士兵们首先就不会答应,极大的可能会是被士兵们直接干掉。

    王大海明明年纪轻轻,偏偏不苟言笑,哪怕是对着洪承畴也是板着个脸。礼数不失,就是缺乏热情和敬畏。

    洪承畴等人在鲁若麟和王大海的陪同下上了南关主关,因为清理射界的原因,关前一片坦途。

    亲眼看了南关城墙的高大雄伟,洪承畴对于金州军挡住鞑子的进攻充满了信心。有这样的条件,明军都守得住,何况一向以战斗力彪悍著称的金州军。

    洪承畴忽然看到从远处行来一群兵马,赶着马车,不像是行军打仗的队伍,反而像是在运送东西。

    洪承畴疑惑的朝鲁若麟看了一眼,鲁若麟也不是很清楚,看向了王大海。

    王大海解释道:“那是奉命去拆金州旧城的队伍,现在正在往回运东西。”

    “拆城?”洪承畴不解。

    “关外不远处就是曾经的金州城,马上鞑子的大军就要到了,可不能让他们有个如此好的休息地方,自然是拆了的好。”王大海淡淡的说道。

    鞑子这次很有可能倾巢而出,即使金州军再有自信也不能与鞑子在野外硬刚,还是缩回南关比较实际一些。既然退回南关,关外的东西自然就不能留给鞑子了。特别是金州城,离南关很近,非常适合驻军,还是拆了比较好。

    知道了情况后洪承畴点点头,表示赞同。

    金州城拆下来的石头、木料也不会浪费,南关这边准备建一个巨大的关城,这些东西都用得上。而且守城的时候这些东西还能当做武器使用,否则王大海也不会花这么大的力气运回来,干脆一把火烧了多省事。

    “鞑子到哪里了?”洪承畴问道。

    “阿济格将大营设在复州城,每日派游骑来南关骚扰,不过都被我们打退了。这几日鞑子出动的人马明显变多了,想来应该是有援兵到了,我正在派人进行核实。”金州军和清军的相互侦查造成双方在复州与金州之间开展了激烈的游骑交锋,双方的损失都有点大。

    如果按照战损比例来说,金州军的损失比清军是要小的。虽然清军弓马娴熟,但是金州军的骑兵们在战争中成长的也是飞快,加上装备上的优势,往往能够以很小的代价杀伤更多的清军。

    但是当清军的数量达到一定级数时,金州军的游骑再出去就比较危险了。所以金州军现在正在逐渐收缩探查的距离,尽量减少损失。等到金州城拆完了,金州军也差不多要回到南关内了。

    “看来鞑子这次是不会善罢甘休啊。兴汉,可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地方?”洪承畴作为统筹辽东战事的最高官员,要是明知金州军将与鞑子来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战而不做些什么就有些失职了。

    鲁若麟略微思考了一下,说道:“现在还不确定鞑子会来多少人,虽然南关一线可以让大军行进的道路不多,但是毕竟战线比较漫长,金州军的兵力稍有不足。如果大人能够支援一些军队过来,那样把握就会更大一些。”

    其实关宁军的战斗力还是不错的,只是被实力更加强大的清军压制了而已。如果能够拉一批关宁军过来帮忙,那样的话鲁若麟在调度上就会更从容一些,也可以有足够的预备队防止突发情况。

349.满奸(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鲁若麟对于农民起义军的看法很复杂。

    从道理上讲那些起义的农民确实很可怜,已经被大明的权贵们逼得活不下去了,难道就不允许别人造反求一线生机吗?

    只是受制于自身的局限性,这些起义的农民军最后都变成了烧杀抢掠的流寇,典型的勇士变恶龙。特别是那些领导农民起义的人,从一开始的反抗官府残酷统治和剥削,反抗不公,最后都演变成了用农民起义来为自己争取荣华富贵。

    如果仅仅只是这样还可以让人接受,毕竟这是人性使然,也是改朝换代的自然规律。但是农民起义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弊病,那就是只知道破坏不知道建设。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就是典型,走到哪里吃到哪里,还要裹挟当地的百姓跟随他们四处流窜,充当他们的炮灰。所以凡是农民军经过的地方,无不是留下满目的疮痍。

    固然这样的做法使得李自成的军队看起来非常的庞大,打起仗来也占尽优势,但是却大大的破坏了社会生产,后继乏力。一旦没有新的地盘、人口、粮食为大军输血,整个体系就无以为继。

    历史上满清能够入主中原,农民军对北方的大规模破坏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失去了北方的屏障,大明的南方自然无法独善其身。

    每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都是对社会关系和财富的重组,与之伴随的就是人口大量死亡,而这一点是鲁若麟极力想要避免的。

    在鲁若麟的规划中,有太多的土地需要去征服、去经营,而人口是这一切的基础,否则再大的地盘也守不住。

    鲁若麟不想用欧洲殖民者的那一套,虽然看似前期省时省力了,但是一旦遇到变故全都为那些土著和奴隶做了嫁衣。哪怕是殖民,鲁若麟也要用自己人,将那些土著清除出去,为子孙后代解除后顾之忧。

    何况华夏的人地矛盾原本就非常尖锐,不想将来再走治乱循环的老路,将宝贵的人力资源浪费在内耗上,就要为新增的人口寻找更大的生存空间。

    华夏的人口资源是一个巨大的优势,是欧洲殖民者做梦都想拥有的。只要改变思维和处事方式,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华夏的未来将非常值得期待。

    在金州军拥有进军大明本土的实力之前,将农民起义军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是符合金州军利益的,所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适当的增强明军战斗力对金州军的长远利益是有利的。

    接下来几天,洪承畴认真的将南关城墙仔细视察了一遍,结果让他非常满意。

    无论是建造的工事还是军队的备战情况都无可挑剔,物资储备也非常充足。军队的士气也非常旺盛,只等清军前来给予迎头痛击。

    很快,前方探骑就传回了清军的消息。清军复州大营陆陆续续有大量清军到达,规模正在急速膨胀中。

    洪承畴和鲁若麟知道开战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洪承畴和吴三桂他们还没有见过金州军如何作战,委婉的向鲁若麟提出想要留在南关观战。

    对于这个要求鲁若麟有心拒绝,主要是洪承畴的级别太高,要是他想要干预金州军的作战指挥反而对战事不利。

    洪承畴也察觉到了鲁若麟的想法,明言他只观战,不干涉金州军的战事,这才打消了鲁若麟的顾虑。

    既然决定留下来观战,洪承畴和吴三桂他们马上传令回辽西,命令增援部队立马来南关,参加即将到来的战斗。

    而金州军也开始进入战备状态,除了一些探骑,南关外已经没有人马驻留,全都收缩回了关内。同时加大了各种战备物资的运送力度,力争在后勤供应不会出什么纰漏。

    大规模的军队集结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哪怕是在后世,需要花费的时间也短不了,何况是在这个交通与通讯落后的古代。

    清军此次出动的规模空前,除了满清自己的人马,还强征了很多蒙古人和朝鲜人,总兵力接近二十万,这还不算留守盛京和在锦州一带监视辽西明军的人马。可以说满清几乎已经征召了所有能够出战的人口,没有退路可言了。

    事关满清生死,皇太极不放心将军队交给其他人,决定御驾亲征。多尔衮则放在了锦州前线抵御明军可能的出击,并给予了多尔衮临机决断之权。必要时可以放弃部分地盘,只要保住满清的核心地盘不失就行。

    满清高层权利斗争激烈,哪怕是皇太极也不能一手遮天。但是在事关满清生死的大事面前,这些满清高层很自觉的放弃争议共渡难关,这种特性也是满清能够从一个小部落发展起来的关键。

    现在的满清看似繁花似锦,刚刚在大明抢劫了一番收获颇丰,但是在金州军强占辽南之后战略态势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原本平安无事的大后方突然变成了敌人的地盘,而且是比明军更加厉害的金州军,严重威胁到了满清核心地带的安全。只要金州军的威胁一天不解除,满清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发动大量兵力去大明抢劫财富缓解内部矛盾了。

    腹背受敌就是满清现在的状况,虽然明军比金州军看起来要弱一些,也好打一些,但是明军的纵深太大了,即使击败了前线明军也改变不了满清的战略劣势。

    金州军的回旋余地就要小得多,一旦清军突破了南关防线,金州军除了从海上逃跑,基本上没有什么退路了。只要重新占领辽南,满清顿时就可以摆脱困境。

    满清对于南关的情况也不是一点都不了解,这些时日通过日夜不断的侦查,以及收买奸细获得情报,满清基本摸清了南关的情况。

    虽然有南关城墙作为阻隔,但是少数清军还是有办法可以混进辽南的。

    比如从偏僻的城墙翻过去,毕竟城墙上不是24小时都有人驻守的,真要想办法还是有空子可以钻的。二十米的城墙对于一些身手高超的人虽然有难度但并不代表不可能。

    除了翻城墙,从海上偷渡过去也是一个办法,趁着夜色驾个木筏也能到达辽南这边。

    但是这样进来的清军即使是汉人打扮也很难混进百姓中,更不用说军队里了。金州军可不比大明的粗放式管理,对于治下的每一个百姓都是登记在册有专门的人管理的。任何一个陌生人出现,又没有证明文书,并说明自己的来路,都会被抓起来甄别的。

    所以通过偷渡进来的清军只能偷偷的侦查,不能与人接触,这样获取的情报自然有限。

    清军获取情报的主要来源还是通过正规渠道进入辽南的汉人,或者汉人奴才。这些人虽然不能收集到什么绝密的情报,但是提供大致的信息还是可以的。毕竟南关这边的金州军不可能都藏得那么严实,总会被一些精明的人看出一些门道。

    虽然有少量的清军能够混进辽南,但是他们绝对不敢暴露自己的行踪,否则只有死路一条。毕竟这些方法只适合少量精锐人员,对大军来说并不适用,甚至潜入的人数稍微多一点都不行,金州军的防控还是很严密的,所以这些潜入的清军对辽南的威胁有限。

    清军往辽南派细作,金州军同样不甘示弱,火凤营在这个时候就派上了用场。

    金州军在与岳托的大战中又俘虏了一部分清军,其中罪大恶极以及顽固的死硬分子要么被砍了脑袋,要么送到京师给崇祯当了祭品,剩下一些有改造价值的全都编入了火凤营,使得火凤营的人数达到了接近两千人。

    因为特殊的作战需求,火凤营的士兵们还保留着清军的发式,甚至他们原来的服饰和装备也都妥善保存着,可以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

    随着来辽南的汉人逐渐增多,再把火凤营放在辽南整编就不太合适了。这么多的“鞑子”出现在辽南,稍有不慎就容易引起百姓们的恐慌。所以经过考虑之后,金州军将火凤营的驻地放在了曾经在进攻辽南时使用过的三山岛上。

    如今金州军凭借着强大的海上实力,将辽南周围的岛屿全都囊括进自己的统治范围,清军那点从投降明军那里得来的水师船只,现在只能躲进内河里依靠岸上的保护根本不敢出海。

    因为人口少,统治成本高,金州军除了在少数大型岛屿上留有少量驻军为沿途船只提供补给之外,其他的岛民都搬到辽南去了。

    等以后人口多了,这些岛屿也会继续开发利用起来,现在只能先空着。

    三山岛面积不大不小,容纳下火凤营的两千人绰绰有余。而且那里离辽南又比较近,补给方便。关键是与世隔绝方便火凤营的士兵们训练和生活。

    岛上除了火凤营的士兵,还驻扎有一营金州军士兵和一些水师,在帮助火凤营训练的同时为火凤营提供后勤上的帮助。当然,他们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监视火凤营是否有叛变的举动。一旦有叛乱的事情发生,可以不经请示直接镇压。

    好在能够入选火凤营的清军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加上金州军长时间的洗脑教育,他们都深刻认识到了那些满清主子们才是女真人生活困苦的根源。只有归顺金州军,学习汉文化,才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金州军可不只是说说,也确实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跟着金州军干是有前途的。

    火凤营虽然成员比较特殊,但依然是金州军的正规编制,该享受的待遇一点都不比其他的军队少。

    对于这些打仗装备自己出,没有军饷,收入全靠抢的女真人来说,金州军的待遇标准完全突破了他们想象的天际,怎么也想不到当兵打仗也能有这么好的待遇。

    衣食住行全都由金州军包了,每个月还有雷打不动的军饷发。对于民族意识还不是很强烈,都是被逼为爱新觉罗家族卖命的女真贫民来说,这样的待遇足够他们将性命卖给金州军了。

    金州军赏罚分明、公平公正,不看出身,只看能力,这点尤其让这些女真人信服。当初那批北上与岳托交战的火凤营战士事后都依据功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奖励,该升官的升官,该发钱的发钱,令那些渴望出人头地的女真人看到了飞黄腾达的希望。

    并且金州军承诺在打倒邪恶的爱新觉罗家族之后,他们可以剃掉脑袋上的金钱鼠尾,过上汉人一样的生活,这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别看满清趾高气昂不可一世,其实骨子里对汉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是非常羡慕的。否则那些游牧民族干嘛几千年来都对去中原的花花世界享福念念不忘呢。正所谓向往的都是自己得不到的,女真人也想逃离冰天雪地里的苦寒生活,去温暖的地方繁衍生息。

    只是奋斗了这么多年,死了那么多人,这个愿望还没有实现。现在金州军承诺给他们理想中的生活,他们怎么能不兴奋呢。

    虽然通过各种考评和测试,火凤营的士兵们忠诚度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出于谨慎考虑,金州军还是不敢将这些士兵大规模的运用在对清军的战场上,不过派出小分队去满清打探情报还是可以的。

    满清可没有金州军这样严密的基层管理组织,虽然也有牛录制度管理满人,但是也没有覆盖到所有满人,深山老林中总会有一些编制外的遗民。

    出于增强实力的需要,每个牛录额真对于收编“野人”都非常积极,只要是一副满人模样,讲一口流利的满语,随便找个借口,很容易就可以混入当地的百姓中。甚至是征召进军队,长期的潜伏下来。

    毕竟火凤营的存在知道的人很少,满清的高层们也不会去宣扬这样丢脸的事情,普通人几乎不知道这个世上还有“满奸”。

    当皇太极带着两黄旗清军从盛京出发的时候,消息通过层层传递很快就送到了鲁若麟的手上。

350.飞龙在天(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皇太极的出动意味着战争离得已经不远了。

    满清的皇帝御驾亲征规矩比大明的皇帝也少不了多少,金州军还有时间准备。

    不过清军前锋阿济格察觉到金州军的动向,果断的将大军前移,目前已经到达南关不远处,开始大规模的建造营寨,为后续大军提供驻地,并对南关进行明目张胆的探查。

    阿济格亲自来到了南关三里外的一个小山岗上,举起手中的单筒望远镜,仔细的查看南关的情况。

    金州军的探骑与清军交战多时,不可避免的有一些装备被清军缴获,阿济格手里的望远镜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金州军有明确的命令,一旦面临危险首先毁灭望远镜。但是规定是死的,不可能预料到所有的意外,总会有少量的望远镜落入到清军的手里。

    对于常年以打仗为生的满人来说,望远镜的军事用途他们早就知晓了,并通过一些见不得光的手段获得过几支。

    原本皇太极准备复制一批,但是因为没有掌握烧制玻璃的技术,只能用高纯度的天然水晶去一点点的磨,生产成本异常昂贵,效率极端低下。

    而且对于凹镜与凸镜的配对技术满清并不清楚,更是造成生产出来的望远镜放大倍数和清晰度比金州军生产的差远了,非常鸡肋。

    阿济格虽然贵为满清的王爷,依然没有分配到望远镜,这次仗着做前锋的机会,终于从战利品里获得了一支,简直如获至宝,没事就喜欢拿出来瞅瞅。

    看着望远镜里的景象,阿济格也不得不佩服金州军在奇淫技巧上确实有一套,总是能造出非常实用的好东西。

    虽然满清与金州军一直处于交战状态,双方也没有贸易往来,但是满清高层却在大量使用金州军出产的物品。比如肥皂、镜子、羊毛布、玻璃制品、新式油灯、香料等,甚至连金州军的金银币在满清也非常受欢迎。

    经过几次入关抢劫,那些满清贵族们别的不多,钱是不老少的。辛苦了大半辈子,总要享受一下不是。

    在这点上连皇太极也不能做太多干涉,毕竟他们用的是自己的钱。何况皇太极的皇宫里金州军的东西同样不少,更加没有资格去说别人。

    既然有需求,自然就有市场。这个世界只要有足够的利润,总会有人想办法将金州军的商品运到满清去,无非是多倒几次手,增加一些成本罢了。

    所谓上行下效,有满清的那些贵人们带头,普通的满人也以使用金州军的物品为荣。即使囊中羞涩,不能购买太多,能够拥有一件也是不错的。

    就这样,满清从大明抢走的财富通过这种方式慢慢的流向了金州军,完成了财富的转移。

    阿济格身边的清军将领们满脸羡慕的看着他用望远镜观看金州军的动向,眼神中充满了渴望。可惜望远镜缴获得太少,即使有也轮不到他们用,爱新觉罗家族都不够分呢。

    “咦,那是什么?”一个清军的将领指着南关那边缓缓上升的一个黑点,惊奇的说道。

    阿济格放下望远镜,很快就找到了那个黑点,马上重新拿起望远镜对准了那个往天上窜的黑点。

    只见在望远镜里出现了一个奇怪的东西,一个不知道用什么做的巨大圆球在向天上飞,下面似乎还有一个篮筐一样的东西,看得阿济格眼睛都瞪圆了。

    阿济格不知道他有幸看到了热气球第一次应用到了军事实践中。

    在后世,热气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娱乐工具,并没有太大的科技含量。但是在如今,热气球绝对算得上是黑科技,超越了整个时代。

    在战争中,拥有一个制高点是非常有优势的,起码可以观察到敌军的动向,己方再做出相应的部署,胜算大增。

    站得高看得远,在没有天然的制高点时,鲁若麟就想到人为的制造出一个高点来。

    这个想法在其他人看来是天方夜谭,但是在鲁若麟看来是非常可行的。而在所有的未来技术中,热气球是如今最容易实现的。所以鲁若麟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工匠协会,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和想法,让他们去实施完成。

    其实热气球的原理并不复杂,说白了就是一个放大版的孔明灯。只是因为需要载人,所以对工艺的要求大大提高,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

    热气球的制作材料是关键,既要防止漏气,还要有一定的防火功能,还不能太重,并且要结实,着实难倒了工匠协会的一帮人。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工匠协会终于拿出了可以实用的热气球。

    球体使用了双层质量上佳的丝绸,并在内外刷了一层鱼胶,增加它的气密性。为了增强球体的强度,上面又缝制了一道道的褶皱。

    为热气球提供热气的是一台特别制造的炉子,使用的燃料是燃烧值比较高的油脂,通过喷口为球体提供持续不断的热气。

    巨大的球体经过反复的试验证明可携带近四百斤的负重上天,足以吊起一百多斤的吊篮,外加几十斤重的炉子、几十斤燃料,以及一个士兵。

    在试验成功后,鲁若麟马上下令将热气球运到了南关,开始投入实战。

    当鲁若麟说要送人上天时,洪承畴等人嗤之以鼻,是绝对不相信的。

    对于这帮土老帽,说再多也没用,直接展示出来打他们的脸是最好的办法。

    以这年头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热气球绝对是高科技,无论是制造成本还是使用成本都非常高昂,为此工匠协会专门派了一组技术人员操作,宝贝得很。

    作为工匠协会的老大,万金山绝对不会放过这样露脸的机会,亲自在现场指挥。

    洪承畴看着一堆奇奇怪怪的东西,疑惑的问道:“就凭这些东西你们就想把人送上天?”显然他更加不信了。

    以洪承畴的思维,他还以为金州军会造一双大翅膀之类的东西,像鸟儿一样试着飞起来,绝对不是眼前的一堆布。

    吴三桂他们也在一旁瞧热闹,对着忙碌的工匠们指指点点,显然准备看笑话。

    得到鲁若麟的暗示后,万金山开口解释道:“大人您应该知道孔明灯吧?”

    洪承畴点点头,那东西他小时候还玩过,上元节的时候也经常能见到百姓放孔明灯祈福。只是这孔明灯与送人上天又有什么关系?洪承畴表示不解。

    “其实我们做的东西就是一个大号的孔明灯,既然孔明灯可以把灯和蜡烛带上天,那么放大之后是不是也可以把人也带上天呢?”万金山一个反问就将洪承畴定住了。

351.“深情对视”(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与鲁若麟这边热热闹闹不同,在远处看见热气球的阿济格等人心中充满了疑惑,不知道那飘在半空中的是什么东西,感觉透着诡异。

    只有手拿望远镜的阿济格能够看见一个大概,热气球上的飞龙图案吓得阿济格差点把手中的望远镜都惊掉了。

    什么东西?

    这是阿济格脑海里泛起的唯一问题。

    “马上派人去就近打探,看看那些南蛮子在搞什么鬼。”阿济格马上下令道。

    “喳。”马上有人领命而去。

    剩下的人留在山岗上议论纷纷,都在猜着金州军那边究竟在耍什么花样。只有阿济格阴沉着脸,觉得有点烦躁。

    满洲人虽然骁勇善战,但是对于宗教也是深信不疑。并且他们都信萨满教,也就是信巫师,鬼神之说深入人心。

    现在金州军放了一条“龙”在天上,肯定会在清军士兵中引起恐慌。

    果不其然,跑去打探情报的清军在近距离看到了热气球后,被热气球上张牙舞爪的飞龙图案吓得魂飞魄散,拼命的往回打马,一口气跑到了阿济格面前。

    “龙,龙。主子,南蛮子在城墙上放了一条龙。”跪在地上汇报情况的清军士兵一脸的惊恐。

    “满口胡言!南蛮子要是有能耐放一条龙还会被我大清打得满地找牙吗?”阿济格大声呵斥道。这个时候不管是不是真的龙都要否认,否则这个仗就不用打了。

    “传令下去,所以士兵回营,没有命令不得外出。对所有人下达禁口令,不得谈论此事。待本王亲自前往拆穿南蛮子唬人的把戏。”阿济格马上下了封锁消息的命令,免得引起恐慌打击清军士气。

    阿济格手下的将领们怎要谨慎得多,连忙劝道:“王爷,情况未明,您身为主将怎么能以身犯险,还是小心点好。”

    “我意已决,听命行事!”阿济格因为有望远镜看得比较清楚,加上见多识广,肯定不会相信金州军能够捉条龙来守城。只是他也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所以一定要搞清楚才行。

    众将见阿济格态度坚决,不敢反驳,连忙带着最精锐的护卫和阿济格一起前往南关。

    待走到近处,众将见所谓的龙是一个大圆球,心中就开始疑惑起来。

    众所周知,龙是身形如蛇的,哪怕胖一点也不可能胖成一个球啊。

    阿济格举起望远镜,从上到下仔仔细细的查看了一遍,见热气球上的龙是画上去的,心中石头落定。他已经可以确定这不是什么龙,只是金州军弄出来的一个古怪东西。

    “哈哈,哪有什么龙,搞了半天不过是南蛮子画出来唬人的。”阿济格首先定下调子,安抚军心。别管热气球是怎么上天的,至少龙是确定不存在的。

    “南蛮子就喜欢装神弄鬼,尽整些没用的玩意。”

    “以为画条龙就可以吓到我们满洲勇士,也太小看我们了。”

    ……

    清军的将领们脑瓜子也不笨,见自家主将这么说肯定要附和,否则一句扰乱军心就可以要了自己的脑袋。

    上古时期战争的时候确实有在器具上画猛兽的习惯,用来恐吓对手。后来大家都被聪明了,这种恐吓的手段已经不怎么灵了,但是习俗却保存了下来。毕竟画上猛兽显得威武霸气,非常符合军队的风格,还有一定的祈福的作用。

    显然,清军也将热气球划归到了这一类型,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这么大一个球是怎么飞起来的。只是阿济格不提,他们也不会主动去说,毕竟飞天这种事情太过骇人,总会让人联想到鬼神,在没有弄清楚之前,谁也不敢乱说。

    当阿济格的视线对准了吊篮上的士兵时,士兵的望远镜也指向了他,两个人在望远镜里来了一个“深情对视”。

    阿济格最开始的时候将注意力都放在了热气球上,根本没有看到下面居然还有人。

    对于金州军居然将人送到了这么高的地方阿济格非常震惊,而且那个士兵明显就是在侦查,这么高的位置,清军大营都在他的视线范围之内,这让阿济格的脸瞬间就黑了下来。

    热气球上的士兵在看清楚阿济格一行人时也非常震惊,受过培训的他一眼就认出了这些人都是清军的高级将领。特别是人群中心的阿济格非常的突出,居然还有一个望远镜,对阿济格的身份顿时有了猜测。

    士兵马上将自己的猜测传到了下面,让鲁若麟来了兴趣。

    “大人,看来这次的动静闹得不小啊,连伪王阿济格都来了,要不要去城头看一看。”鲁若麟将传下来的情报递给了洪承畴。

    洪承畴看了也是有点意外,同样也来了兴趣,欣然说道:“也好,让我们去看看这个阿济格到底是什么模样,以后也免得杀错了。”

    虽然明军和清军打了这么多年,但是高级将领之间几乎都没有碰面过,吴三桂他们也是很好奇阿济格长什么样。

    一行人来到城头,纷纷拿起手中的望远镜,只见阿济格等人在安全的距离上对着城墙上指指点点,显然也发现了这边的异常。

    对于金州军来说,望远镜的制作成本并不高,产量也还可以,否则也不会使得前线的侦查小分队都有配备。只是因为望远镜在军事和航海上用途太大,所以金州军对望远镜的外流非常严格,尽量不使它落入敌人手中。

    对洪承畴和吴三桂他们,鲁若麟也没有小气,直接送出去了四具,让他们爱不释手。

    望远镜对于文官们来说也许只是个玩物,但是真正上过战场的人都知道望远镜的价值,所以洪承畴他们对于鲁若麟的这份礼物非常满意。

    所谓礼尚往来,老是拿鲁若麟的东西洪承畴他们也不好意思,特别是东西都特别好,很和他们的心意。所以洪承畴他们也回赠了鲁若麟礼物,全都是上好的战马,其他的东西他们也拿不出手,毕竟鲁若麟那么有钱。

    关宁军背靠蒙古大草原,只要肯花钱,有大把的路子可以从蒙古弄到好的战马。甚至是满清那边,一样可以想办法。

352.飞天第一人(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长伯,你观这伪王阿济格如何?”见清军回营,洪承畴放下望远镜,对吴三桂问道。

    “看似孔武有力,有桀骜之相。加上坊间传闻,应该是一员猛将。”吴三桂的说法看似有点褒奖的意思,其实是在贬低。

    猛将?那是冲锋陷阵的角色,与统帅有天壤之别,自视甚高的吴三桂绝对有理由轻视阿济格,哪怕他是满清的王爷。

    “兴汉,你怎么看?”洪承畴又将头扭向了鲁若麟。

    鲁若麟从容不迫的说道:“阿济格性格暴躁,缺少谋略,不过常年征战使得他积累了不少的作战经验,指挥能力并不差。加上清军向来彪悍,阿济格又格外勇猛,一旦在野外遇到,硬碰硬之下,鹿死谁手尤未可知。”

    阿济格能够在历史留名,如果一点能力都没有是绝对不可能的,至少在原本的历史上阿济格为满清统一天下是出了大力的。

    虽然满清这个平台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阿济格自身的能力也不能否定。

    洪承畴听了点了点头,并没有进行点评。

    在场众人之中,洪承畴最看好的就是鲁若麟和吴三桂。年轻、有知识、有能力、有手段、身居高位,前途一片光明。

    只是鲁若麟的情况太过特殊,对朝廷来说既是帮助也是威胁。洪承畴从心底里不希望金州军的势力扩张太快,哪怕鲁若麟表现得非常的恭顺。

    这无关乎个人情感,只因为制度不允许。

    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讲,鲁若麟并不是造反起家,并没有对朝廷产生过什么伤害,反而帮助很多。真要算污点的话,最多是当初带着一帮军户和船当了逃兵。

    只是朝廷讲究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鲁若麟这样的独立势力想要成为朝廷真正的自己人是不可能的,那怕他对朝廷的贡献比吴三桂大得多。

    在朝廷眼里,出身非常重要,基本可以比喻为亲儿子和干儿子的区别。

    要想压制住金州军,朝廷的实力必须要硬,也要有可以与鲁若麟相抗衡的人物,吴三桂就是洪承畴准备培养起来制衡鲁若麟的人。

    虽然马科和曹变蛟对洪承畴更加忠心,但是他们的能力和背后的实力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起到制衡鲁若麟的作用。

    而吴三桂自身能力出众,背后又有整个辽东将门支持,更有可能起到制约鲁若麟的作用。

    在洪承畴赴任之前,崇祯曾单独留对,说出了自己对金州军的担忧,希望洪承畴能够未雨绸缪,早做应对。

    只是这个应对的策略绝对不包括将金州军逼反,以朝廷目前的现状,还承受不起金州军翻脸的打击。

    既然不能翻脸,为了避免金州军在辽东一家独大,培植另外一个势力相制衡就成了唯一的选项。就这样,年轻果敢的吴三桂才进入了洪承畴的视野。

    后续洪承畴会逐步加大对吴三桂的支持,倾斜更多的资源,使他能够尽快成长起来,为朝廷守住辽东甚至京师。

    此刻并非战时,热气球不会一直飘在半空浪费燃料,随着下面的命令传达,上面的士兵开始减小炉火,热气球缓慢的降了下来。

    洪承畴亲自接见了这个上天的勇士,眼中充满了欣赏。

    这个士兵叫曾耀飞,个子又瘦又小,其貌不扬,只有一双眼睛特别明亮。

    曾耀飞这样的条件基本很难有上阵杀敌的机会,不过他的学问不错,以前都是做一些文书方面的工作。

    在热气球制造成功之前,经过了几次的试验,有成功也有失败。前期都是用猪羊作为活物样本,只是比起人来说还是有很多不足,无法试验热气球在突发情况下的应变能力,所以征召试飞员势在必行。

    鉴于热气球的特殊情况,试飞员的选择标准是那种个子比较小的人,可以减少热气球的负重,和后世飞行员、宇航员的选择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为了保密,以及为作战做准备,试飞员都是从军队里选拔的。除了个子要小,文化水平也不能差,毕竟把人送上去是要做侦查的。

    经过前期的摸排,工匠协会选择了一些士兵作为预备试飞员,并将他们编入了独立的飞天小队,曾耀飞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做的试飞员。

    其实曾耀飞人小胆子却不小,心中也有远大的抱负,只是受身体条件限制,很难有亮眼的表现。这次被选入飞天小队,他知道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来了,非常积极的投入到了训练和学习之中。

    这个时候的飞天小队完全是以后世飞行员的标准来进行训练和学习的,不但要熟练掌握热气球的操作知识,还要掌握侦查、测量、绘图、火炮校准等方面的技巧,非常的高大上,算是金州军中难得的复合型人才。

    曾耀飞是飞天小队里表现最出色的,被破格提拔为小队长,享受营长待遇,并成为了第一个乘热气球上天的人。

    对于曾耀飞洪承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只是单纯的以为这是一个胆子特别大的勇士,毕竟不是谁都有勇气被带到天上去的。

    “做的不错,勇气可嘉。”洪承畴赞许道,“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

    领导都是这个套路,喜欢展示自己的亲民,关怀一下普通士兵。

    “回大人,下官曾耀飞,今年十八了。”曾耀飞不卑不亢的说道。

    知识使人自信,再加上金州军的宽松氛围,曾耀飞即使面对洪承畴也是神情自若。

    “结婚了吗?”“家里有几口人?”“被飞龙带到天上去怕不怕?”

    ……

    洪承畴亲切的与曾耀飞拉着家常,尽显长者和上官的风范。

    通过与曾耀飞交流,洪承畴知道金州军建立了专门的飞行队伍,显然是想在天空上大干一场。

    “你现在身居何职?”洪承畴问道。

    “下官现在是飞天小队的小队长。”金州军的编制与朝廷不一样,洪承畴一下子也不知道这个小队长有多大。

353.红衣大炮(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作为满清的第二代大汗,皇太极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感到自豪。

    满清的基础虽然是老奴打下来的,但是真正让满清雄霸东北亚却是皇太极的功劳。特别是几次入关作战获得巨大的成功,以及让蒙古和朝鲜彻底的臣服,正式称帝,这样的成就即使是老奴也没有达到。

    而且与老奴的冷血残暴不同,皇太极的目光更加长远,对待汉人也比老奴宽容,很是赢得了不少汉人的效忠,大大的增强了满清的实力。

    原本一切都在向着乐观的方向发展,但是金州军的出现硬生生的破坏了满清的大好局面,特别是金州军抢占辽南的举动,使得满清的战略态势变得非常被动,满清想要继续发展,就必须想办法破局。

    所以皇太极才会起举国之兵,想要将金州军从辽南彻底的驱逐出去。

    二十万军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不可能全都布置在南关前线,实际上清军是沿着盛京到金州一线布置的,确保清军的后勤不会出现问题,真正在南关战场的清军最多只有十五万的样子。

    不过朝鲜的人马还在陆续赶来,清军的兵力还会继续增加。按照满清的要求,朝鲜至少要派五万人马来助阵,否则清军不介意再去朝鲜扫荡一次。

    面对孤注一掷的清军,朝鲜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乖乖的派来了军队,还附赠了大量的粮草。

    此战满清的高层几乎都来了,连老迈的代善都被皇太极带了过来,盛京大本营只留了忠心于皇太极的济尔哈朗在坐镇。

    皇太极来到金州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南关的情况。

    虽然已经看了很多关于南关的情报,知道南关非常高大,但是亲眼见到之后,还是让皇太极心情沉重。

    皇太极放下手中的望远镜,满怀希望的向阿济格问道:“十二弟,可有找到南关的薄弱之处?”

    “回禀皇上,整个南关城墙修建得几乎一模一样,即使是那些崎岖难行的地方也都没有遗漏,至少从外面看没有什么薄弱之处。只有两头靠海的地方还没有完全堵死,不过那里都是海边滩涂,根本就不能行军。”阿济格摇摇头说道。

    “难道就一点办法都没有吗?”皇太极不死心。

    “臣弟派人靠近过城墙,几乎坚不可摧,想要破城几乎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积土成山,直接攻上城墙。臣弟在周围查看过,此处不远就有一座土山,取土方便,只要肯花功夫,还是有可能成功的。”阿济格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做,还是花了一些心思的。

    皇太极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

    搭土坡上城墙确实是一个办法,但是耗时太长,伤亡也会不小,如果没有其他办法再试也不迟。

    “恭顺王,你对南关有什么看法?”皇太极将视线转向了孔有德。

    此次出战,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都随军出征,他们手上的火枪和火炮是皇太极进攻南关的最大依仗,毕竟马背上长大的清军其实并不善于攻城。

    皇太极是满清中少有的对新式武器比较重视的人,他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在火枪和火炮上,希望改变清军过于依赖传统方式作战的情况。

    只是在火枪和火炮的使用上,满人比起汉人有天然的劣势。以前的成功使得满人极端崇信自己的弓箭和马刀,对于火枪、火炮不屑一顾,自然抗拒火枪和火炮的使用。所以清军的火枪和火炮部队都集中在汉军手里,也就是孔有德他们手里。

    别看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现在都被满清封为王爷,那只不过是看起来风光,说到底还是皇太极他们的奴隶。只是相比于其他奴隶,他们更高级一点罢了。

    “回皇上,南关的城墙究竟有多坚固,只有试过了才知道。奴才们此次带了五十门红衣大炮,有毁天灭地之能,再强的城墙也抵挡不住我大清如此恐怖的炮火,必能为我大清兵马打开南下的通道。”孔有德自信满满的说道。

    不管孔有德的话可信度有多高,这个时候说出来都能大大的提升军队的士气,皇太极肯定要给予赞许。

    “好!你们若能轰开城墙,朕绝对不吝赏赐。”皇太极满意的点点头。

    “奴才等誓死不敢有负圣望。”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连忙下跪表决心。

    在见识过明军火炮的威力之后,清军嘴上虽然不屑,但是身体还是很实诚的,从崇祯四年开始就自己制作大炮,在多次战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孔有德、尚可喜他们投降满清之后,除了带来了大量的人马和火炮之外,还带来了最新的火炮制作技术与人才。

    有了人才和技术,加上满清的全力支持,几年间满清就有了一支数量可观的火炮队伍,而且装备的火炮都是仿制自欧洲的舰用长炮。

    原本此类火炮都被称为红夷大炮,为了避讳汉人对满清的蔑视,满清改称为红衣大炮。

    红衣大炮能够发射十公斤重的炮弹,射程也能够达到两里多,甚至三里,比起传统的火炮优势非常明显。

    当然大威力也带来了大重量,红衣大炮的平均重量有两千斤,无法快速转移阵地,在野战中非常不利。所以红衣大炮最大的作用是攻城或者守城,此次征战南关正好是它们杨威的时候。

    见皇太极将破城的希望寄托在汉军身上,满清的将领们心情有些复杂。

    这几年皇太极对汉军的重视也引起了满清贵族们的不满,毕竟满清的国力有限,资源更是匮乏,汉军给的多了,满清八旗的资源自然就会减少。

    满清的体制决定了即使是皇太极也不能掌控所有军队,主要的兵力都分配在各旗的旗主手里,皇太极也不能随意剥夺。

    既然在满八旗上没有什么文章可以做,皇太极就将扩张的目标放在了汉军身上。汉军因为投降的是满清,效忠的对象也是满清的皇帝,这就大大增强了皇太极的实力。

    加上皇太极对待汉人的态度更加宽容,汉军也愿意支持皇太极。

354.是走是留(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既然无法从正面将热气球击落,那就只能从其他方面想办法。

    “范爱卿,派你的人去试一试,要是能将那东西毁了,朕有重赏。”皇太极对范文程说道。

    “喳。”范文程立马站出来跪地领命。

    清军的内地细作这一块,皇太极一直把控在自己手里,并交给熟悉此事的汉臣打理。以前是头号汉奸李永芳,现在则交到了范文程手里。

    这些细作除了打探情报、收买官员,必要的时候也是可以做暗杀和破坏的。

    其实在情报工作这一块大明一直是占有绝对优势的,锦衣卫除了充当皇帝的爪牙对付官员,也有情报收集的职责。

    锦衣卫的情报收集并不局限于大明内部,对外部敌对势力的情报收集也在他们的工作范围之内,以便为皇帝提供更加详实准确的情报。

    只是因为文官们对锦衣卫的印象实在是太坏了,只看到了锦衣卫坏的一面,一旦掌权就想千方设百计的削弱锦衣卫的实力,从来不会考虑是否影响到大明的情报工作。

    加上崇祯被文官们忽悠得厉害,自断手脚,使得如今的锦衣卫存在感非常微弱,就更不用说对外的情报收集了。

    曾经锦衣卫的探子们北上可以深入大漠草原,南下可以到达热带雨林,几乎周边国家都有他们的身影。现在随着大明的衰败,以及锦衣卫的势弱,整个情报体系也接近崩溃了,再也不复以往的强势。

    反而是清军的情报工作做得越来越出色,也更有成效。

    清军前期攻陷的城池大多都是细作们收买汉奸打开的城门,否则清军初期的发展绝对没有这么顺利。

    而且满清细作在情报收集、散布谣言方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屡屡通过这些低成本的手段达到了战场上实现不了的目的,可谓成绩斐然。特别是崇祯多疑的性子,使得造谣、离间的效果非常好,让崇祯做了很多自毁长城的事情。

    这一次在外部不能破坏热气球的情况下,皇太极自然将希望寄托在了有不错成绩的细作身上,或许能够再创辉煌也说不定。

    “十二弟,明军的动向查得怎么样了?”得知明军前来增援,皇太极也比较关心。

    “回皇上,现已查明明军蓟辽总督洪承畴带领山海关总兵马科、宁远总兵吴三桂、东协总兵曹变蛟停留在辽南,但是所带兵马并不多,加在一起也不过两千余人,不足为虑。”洪承畴他们来时的动静有点大,很难瞒过有心人,所以阿济格想要打探到这些基本的信息并不困难。

    听到是洪承畴来了辽南,皇太极的眉头就皱了起来。

    洪承畴如今的名声可不小,平定肆掠多时的中原农民起义让他声名鹊起,如今更是上任蓟辽总督,成为满清最直接的对手,满清想不关注都不行。

    原本皇太极以为明军与金州军是面和心不和,不太可能协同作战,现在看来还是小看了洪承畴和鲁若麟的格局。

    “如今我大清兵马全都集结在金州,锦州一线兵力空虚,洪承畴的压力并不大。要是他真的有心帮助金州军,完全有能力抽调更多的兵马,不可大意。”皇太极并不像阿济格那么乐观。

    “是臣弟疏忽了,臣弟一定继续让人打探。”阿济格连忙认错。

    虽然皇太极到了金州,但是针对南关的进攻不会那么快进行。近二十万的兵马肯定要先行整顿,还要打造攻城器械,没几天功夫都不可能理顺。

    在这期间,辽西明军的增援部队也到达了辽南,直接拉到南关战场,随时准备参战。

    这批总数接近一万人的辽西援军确实都是辽西军中的精锐,个个彪悍,少有年老体弱的,可见洪承畴和吴三桂他们也是下了血本的。

    和预料中的一样,金州军对于援军一视同仁,伙食按照金州军的标准来,装备也换上了济州岛军工厂出品的铠甲和钢刀,让这些明军大呼来得值了,士气非常旺盛。

    清军如此大规模的进犯自然不可能瞒得住,金州军也没有准备隐瞒。刻意隐瞒清军到来的事实,在拆穿的时候反而容易引起恐慌。还不如大大方方的告诉百姓们清军来犯,早日做好心理准备。

    不过在宣传上肯定会有侧重点,无非是金州军足够强大,绝对可以将鞑子挡在关外。

    不过即便如此,仍然有大批的人离开辽南回到大明本土或者去济州岛。这批人主要都是有钱人,鞑子凶残的名声早就如雷贯耳,但凡有一丝危险,他们也不会留在辽南。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他们自诩为君子,肯定是要等金州军打胜了才会回来。

    当初那批来到辽南的勋贵子弟们也完成了他们的训练,如今他们的长辈正在催促他们离开辽南回京师,远离这个是非之地。

    只是在是否离开辽南这个问题上,这些勋贵子弟们产生了分歧。

    并不是所有的勋贵子弟都愿意混吃等死,浑浑噩噩的过一生,其中也有不少人还是有建功立业的想法的。特别是那些在家族没有继承权的子弟,这样的意愿要更加的强烈一些。

    原本他们或许有这样的想法,但是找不到方向。现在经过金州军的几个月训练,他们发现想要建功立业,还是要效仿先祖在沙场上赚一份基业。

    对于这些人的选择,他们的家族虽然舍不得,但是从本意上还是比较支持的。毕竟家族的基业只有这么大,大部分都要留给主支,旁支能够获得的资源非常少。如果这些旁支可以依靠自己的奋斗再建一份基业,对主支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助力,对于家族的延续也是一个非常大的保障。

    后辈子弟能够亲上沙场征战对于他们的家族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光彩的事情,但是前提是家族继承人不能去冒险。

    即使家族继承人不得不去战场刷经验、混资历,那也只能是那种胜算特别大,非常安全的战事,像金州军与鞑子的大战就绝对不适合。

    但就是在这个不容妥协的事情上却出了问题,英国公府的小公爷张静睿执意要留下来参战,这可急坏了他的堂叔张世浩。

355.战斗开始(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张静睿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他们的到来对明军和金州军的士气影响还是很大的。

    辽西来的明军对于张静睿他们来南关与自己一起作战很是惊讶,要知道这些勋贵二代们在军队里的口碑其实并不咋滴。抢功劳这些勋贵子弟从来不落人后,真到了上阵杀敌的时候却看不到他们的影子。

    所以这些明军对于张静睿他们持怀疑的态度,毕竟这些勋贵们有劣迹在先。不过看在他们有勇气面对鞑子的份上,他们还是愿意给机会看一看情况的。

    特别是张静睿他们经过金州军几个月的训练,一身的臭毛病少了不少,对士兵们也有了更多的理解,与士兵们相处起来也非常融洽,这给明军士兵留下了比较好的印象。

    金州军的士兵们则是看热闹的成分更多一些,毕竟小公爷亲自上战场还是很有话题度的。特别是朱君峻这个曾经被当众打棍子的小公爷,如今也痛改前非跑到南关来杀敌,这让金州军的士兵们对他们有了一些认同。最快~手机端:

    对于骠骑营的使用,鲁若麟也费了一些脑筋。

    将他们单独成营派上战场肯定是不行的,上阵杀敌的话死伤太大无法交代;不上阵的话也违背了张静睿他们求战的意愿,反而有刷功劳的嫌疑,适得其反。

    最后鲁若麟将骠骑营打散,派给各个中下级作战单位当副手。这样既满足了他们上战场的需求,也不至于造成太大的伤亡,除非这些勋贵子弟们运气太背。

    至于张静睿和朱君峻这两个小公爷,鲁若麟还是给予了特殊的照顾,一个带在身边做参谋,一个派到舰队护卫南关侧翼。

    这两个位置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非常安全。如果在这样的情况张静睿和朱君峻还会发生意外的话,那就只能说他们太倒霉了。

    张静睿对于做鲁若麟的参谋还是有一些别扭的。他来南关还真准备上战场的,毕竟当初的海口已经夸出去了。不过鲁若麟才不会让他去一线部队,要是一不小心被一发炮弹击中了,鲁若麟找谁说理去?还是带在身边更合适一些。

    好在张静睿也不是一根筋,也明白待在鲁若麟身边好处多多,还能趁机偷学一些鲁若麟的指挥技巧。要不是他的特殊身份,无论如何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

    朱君峻对于去舰队也没有什么意见,明眼人都知道满清根本就没有海上力量。朱君峻说是在舰队护卫南关侧翼,其实再也没有比金州军的舰队更安全的地方了。

    张静睿和朱君峻可以有特殊照顾,但是其他人就没有这个待遇了。

    其实如果按照金州军的制度,张静睿和朱君峻都不会被区别对待,在这一点上金州军内部执行的还是比较认真的。

    只不过为了大局着想,鲁若麟不得不为他们二人破例。好在张静睿和朱君峻并不是真正的金州军士兵,也不算违反金州军的制度。

    这也从侧面说明,只要价值足够高,规矩就是用来被打破的。也不知道时间久了金州军会不会也变成明军这样?看来后续还要加强制度上面的监督执行。

    洪承畴对于张静睿他们能够在此时来参战是相当的欣赏,不管他们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仅凭他们身为勋贵子弟甘愿上阵杀敌就值得大书特书。为此他特意上书朝廷,将张静睿他们好好的夸奖了一番。

    像这种为朝廷长脸的事情当然受到了大家的赞扬,此刻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官,都将张静睿他们的行为视作忠君爱国的最好体现,用此事好好的吹捧了崇祯一番,令崇祯也是大为开怀。

    在这样的氛围下,只要金州军不是战败,张静睿他们最后肯定会受到朝廷的封赏,要的就是这个榜样效果。

    虽然朝廷一直在收拾多尔衮入侵京师后留下的烂摊子,但是对于清军与金州军的战事也格外的关注,毕竟双方的战事与朝廷息息相关。

    对于满清大军南下进攻辽南,朝廷从上到下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态。口头上大家高呼着一定要给金州军更多的支援,实际上一万辽西兵马驰援金州军已经是朝廷所能够容忍的最大帮助了。

    一万兵马既体现了朝廷的诚意,又不会过分增强金州军的实力,拿捏得刚刚好。

    崇祯和朝臣们巴不得清军与金州军两败俱伤,打得越久越好,最好是谁也奈何不了谁。

    对朝廷而言,其实满清和金州军任何一个获胜对它都是威胁,并不会因为金州军投靠了朝廷就会它另眼相看。最理想的结果就是金州军和满清谁也奈何不了谁,这样朝廷才能有时间恢复实力,再将满清和金州军荡平。

    在朝廷看来,国内的叛乱基本被扑灭,又有金州军牵制住满清,形势从来没有这么好过。只是他们绝对想不到,看似覆灭的农民起义军将死灰复燃,而且会发展得更加庞大。到时候别说休养生息了,朝廷能不能活下来都难说。

    当然,他们看不到那么远,现在他们正在为清军与金州军交战而欢欣鼓舞呢。

    作为当初力主收编金州军的杨嗣昌更是受到了朝野的一致肯定,毕竟是他为朝廷找了金州军这样一个吸引火力的冤大头。连崇祯对他都更加信赖了,接连给予了赏赐,一时风光无限,大大的超过了首辅薛国观。

    在准备了几天之后,清军与金州军的战斗终于要开始了。

    按照惯例,清军先是来劝降了一番,开给鲁若麟的价码比以前更高了。

    皇太极在劝降信里承诺只要金州军与满清结盟,瓜分天下,满清可以与金州军结为兄弟之邦,南北分治。

    这个条件看起来非常的优厚,皇太极鉴于鲁若麟的实力,已经不再纠结于一定要压鲁若麟一头,而是放在了平起平坐的位置上。

    在皇太极看来,只要金州军与大明决裂,甚至刀兵相向,对满清就是最大的利好,开一些空头支票又算得了什么。

    鲁若麟自然知道皇太极想要空手套白狼,才不会上这个当。何况在鲁若麟的计划里,大明他想要,满清也想要,总之都是他准备放在碗里的菜,凭什么要和皇太极平分背一个千古骂名。

    既然劝降不成,那就开打吧。

    此刻金州军聚集在南关一线的部队除了第一师几乎都在,步兵二、三、四、五、六、七师,近卫师、骑兵师,加上长生岛上的东江军以及增援的明军,总兵力也在十万左右。

    凭借着十万兵马,加上南关城墙,金州军比起二十万左右的清军并不处于劣势。

    清军的主攻方向还是南关的主关,这里地势相对开阔,又有道路通行,比较适合大部队展开。

    首先开始的就是炮战。

    清军将所有的红衣大炮集中在一起,开始对南关主关进行猛烈的炮击。

    为了获得更远的射程,以及抵消南关城墙的高度优势,清军的火炮阵地都是一个个垒起夯实的高台,那些红衣大炮就放置在上面。

    清军汲取了以往的教训,大炮周围堆放了很多的土袋,可以很好的防御炮弹的进攻。而且发射用的火药也都存在炮台的背面,以免被击中引起殉爆。这样虽然麻烦一些,但是胜在更加安全。

    清军炮台的设置地点也是有讲究的,基本都处在自己的最大射程上,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被金州军火炮还击的可能。这个有效射程是清军用火炮进行了试射后得出来的结果,当时金州军反击的炮弹在到达清军的火炮时基本已经失去了杀伤力,让清军自认为占据了射程上的优势。

    其实这不过是金州军在故意示弱,金州军的中型火炮确实够不到清军的红衣大炮,但是重型火炮的射程比清军的红衣大炮更远,清军的红衣大炮完全在金州军重型火炮的火力覆盖范围之内。

    所以当清军的火炮刚刚运上炮台,金州军的火炮就率先发起了进攻。

    这就是有热气球的优势所在了,清军的动向和进展金州军几乎一目了然。

    金州军在清军的正面布置了近六十门重型火炮,这是金州军在南关一线的所有重型火炮,全都集中在了这里。

    南关城墙上布置着一百多个用土袋包围的炮位,在开战之前全都用厚厚的黑布覆盖着。没有揭开黑布之前,清军根本不知道那些黑布底下究竟是大炮还是一根伪装的木头。

    当金州军开始开火的时候,清军才清楚的看到了哪些炮位上是有火炮的,毕竟大炮喷出的火焰是那么的明显。

    遭到先发打击的清军一阵慌乱,他们没有想到金州军的火炮射程这么远,攻击的力度这么大,完全没有心理准备。

    好在清军的防护措施做的还不错,地面铺设了很多的土袋,大大降低了炮弹的杀伤力。加上这个时代火炮的命中率并不高,清军的损伤并不大。

    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此时却急出了一脑门子的汗。当初在这里设置炮位就是他们决定的,现在被金州军火力覆盖,明显可以看出他们的计算出现了偏差。要是因此而造成清军的火炮损失过大,他们很有可能脑袋不保。

    所以此刻他们也顾不得炮弹的威胁了,亲自跑到火炮阵地组织反击。

    “不要慌!马上开炮还击!”

    “不许跑!都给我回去开炮!”

    “跑什么跑!找死吗?没看到后面有执法队吗?赶紧给我回去!”

    ……

    孔有德他们带着亲兵家丁迅速的稳定住了局面,在斩杀了几个乱兵之后,清军的炮兵暂时稳定住了,清军的火炮也开始陆陆续续的开火还击。

    皇太极在远处阴沉着脸看着这一切,并没有下达什么指令。

    开局不利确实令人不快,但是现在要做的是如何稳住阵脚,而不是胡乱指挥给前线添乱。况且孔有德他们已经亲冒矢石了,换个人上去也未必有他们做的好,还是要给他们机会补救的。

    清军的这些汉人炮手们也都是老兵了,全都跟随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征战多年,经验也非常丰富,一旦稳住了阵脚,战斗力还是可以的。

    很快两边阵地上炮声隆隆、火光四射,打得是热闹非常。

    场面虽然壮观,但是两边的主帅对战斗的结果其实都不太满意。

    清军的炮弹打在城墙上最多砸起一片碎石,对城墙的伤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唯一的战果就是那些不幸被命中的金州军炮兵,而且数量并不多。

    金州军的火炮对清军造成的伤害也不大,遍地的土袋大大的降低了炮弹的杀伤力,少量的杀伤同样是集中在那些倒霉的炮兵身上。而且清军护卫的骑兵和步兵都布置在火炮阵地的后方,基本没有受到什么伤害。

    要说清军炮兵阵地的设置地点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起码金州军的炮弹在越过清军的炮兵阵地之后已经没有什么杀伤力了。

    所以别看两边的火炮打得声势浩大,但是实际的战果寥寥。

    当然,真要比战果的话金州军这边还是要更多一点。毕竟金州军的火炮数量更多,开炮的频率也更快,倾泻在清军阵地上的炮弹自然更多,就是瞎猫抓到死耗子也可以杀伤更多的清军。

    眼见南关的城墙远比想象中的要坚固,继续炮击已经意义不大,皇太极果断的终止了炮战。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请安装最新版浏览器!aonclickdivid

356.朝鲜炮灰(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三人此刻跪在皇太极面前,心情忐忑。

    开局不利,虽然损失不大,但是对清军的士气还是造成了一些影响。特别是红衣大炮对城墙的伤害大大低于清军的预期,使得接下来的攻城战变得愈发艰难。

    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作为统领炮兵的几个汉人将领,他们是必须承担责任的。

    “奴才等无能,请皇上责罚。”孔有德他们对满清的规矩也渐渐摸清了,主动认错,这样说不定还能减轻处罚。要是推卸责任,即使他们身为王爷,搞不好也会掉脑袋。满清可没有大明需要进行三堂会审的规矩,皇太极完全可以一言而决。

    “阵地布设有误,确实该罚,每人罚俸半年以示惩戒。”皇太极的处罚轻描淡写,让孔有德他们暗自里松了一口气。

    “奴才谢皇上宽恕之恩。”孔有德三人连忙磕头谢恩。

    “不过你们刚才打的也不错,没有坠我大清的威风,还要继续努力。”对于孔有德他们刚才的表现皇太极还是认可的,也给予了肯定。

    御下之道在于一张一弛,过分强压不是好事,皇太极明显深谙此道。

    “喳!奴才等必定不负圣望,奋勇杀敌。”果然,得了皇太极的表扬,孔有德三人的斗志明显高昂了很多。

    皇太极满意的点了点头。

    对于这些汉人将领,皇太极是非常放心的。

    孔有德他们在大明劣迹斑斑,已经不可能再回头了,满清是他们唯一的出路,这也是皇太极可以放心使用他们的原因。

    为了获得满清的认可,展示自己的忠心,他们甚至比在大明时更加的卖力,也更加的勇敢,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可惜的是,即使他们再怎么努力,也摆脱不了满清奴才的身份,永远不可能成为满清的自己人。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对汉人适用,对满人同样适用。

    “既然金州军的大炮射程超出了我们的预料,我们是否可以将炮台往后挪一些?”皇太极对红衣大炮非常迷信,认为借助红衣大炮的威力可以实现只有我打你,你却打不到我的目的。

    孔有德三人对视了一眼,最后由孔有德婉转的否定道“回皇上,炮台的设置原本就考虑到了红衣大炮的射程,再往后退,只怕就够不到城墙了。”

    皇太极明显有点失望,寄予厚望的红衣大炮居然和金州军的大炮打了个平手,这让他有点耿耿于怀。

    在一旁的阿济格早就有些不耐烦了,此刻站起来说道“皇上,要臣弟说干脆直接攻城算了,看那些南蛮子能不能挡得住我大清的马刀。”

    “不可!金州军火枪和弓弩犀利,冒然攻城只会徒增我军伤亡,得不偿失。”岳托连忙出言劝阻。

    虽然岳托在与金州军交战中失利,后来追究责任被削去了爵位,但是皇太极对他还是非常信任的,所以也带到了南关为自己出谋划策。

    “岳托,我看你是被南蛮子打破胆了吧?”阿济格讥讽道。

    “十二叔,非是侄儿胆小,只是我大清人马宝贵,不能就这样轻易的浪费掉了。”别看岳托年纪和阿济格差不多,但是辈分却小了一辈。

    “打仗哪有不死人的,我看你就是越打越回去了。”阿济格不依不饶。

    “皇上,就这样僵持肯定不是办法,数十万大军人吃马嚼的我们也耗不起,不如让那些蒙古人和朝鲜人上去试试,看能不能找到突破口。”见儿子被阿济格怼,代善开口了。

    作为皇太极和阿济格的二哥,代善的资格之老在场众人无人能及,哪怕是桀骜如阿济格也不得不闭嘴。

    皇太极闻言点点头“只怕很难,不过也可以试试金州军的深浅。”

    反正这种试探成功了当然最好,即使失败了损失的也不过是些蒙古人和朝鲜人,不心疼。

    “皇上,南关绵长,主关这里防守严密,不若在其他地方也展开攻击,分散金州军的兵力。”范文程在一旁建言道。

    “你是说佯攻?”皇太极反问道。

    “主攻、佯攻何必分的那么清楚,只要能攻破南关,主攻可以变成佯攻,佯攻也可以变成主攻,一切依局势而变。”范文程笑着说道。

    皇太极点头采纳了范文程的意见“就依爱卿的意见办。不管是哪一边攻破了南关城墙,朕都有重赏!”

    二十万大军挤在主关前,绝大多数人无所事事干耗粮草肯定不合皇太极的心意,确实应该给他们找点事做。

    “臣弟恳请领一路人马攻城。”阿济格在皇太极底下伏低做小无所事事,干脆自请领一路人马去其他地方作战。

    “朕允了。”皇太极点头同意了,并将老成持重的阿巴泰派到了阿济格手下。

    另外皇太极又分给了代善一些人马,由代善和岳托指挥另一路攻城。就这样满清的大军兵分三路,各自寻找合适的突破地点攻城。

    南关城墙看似将辽南与辽北割裂,但是总长度并不长,也就十多里的样子,而且其中适合大军展开的地方并不多。

    因为距离比较近,清军虽然分成了三路,但是协调指挥起来并不困难。皇太极也是希望能够发挥手下人的主观能动性才同意分兵,说不定就有意外收获呢。

    在清军中,虽然除了女真人都可以划归到炮灰的行列,但炮灰也是分等级的。蒙古人是高级炮灰,接下来是汉人奴隶,最下面就是朝鲜人了。

    朝鲜炮灰又分了两个阶层,一个是军队,一个是强征来的百姓。

    朝鲜人又不傻,自然知道清军将他们强征到南关来是干什么的,无非是做苦力、当炮灰、填沟壑。

    既然明知道是送死的,朝鲜人肯定不会让他们的精锐部队来干。所以这批到达南关的朝鲜军队,除了核心的、清军强制要求的火枪部队,其他的军队完全是临时拼凑的。

    这些朝鲜士兵一个月前还是些穷苦农民,连训练都没怎么进行过。甚至连简单的军服都不能做到统一,武器更是五花八门,一看就知道是拿来凑数的。

    清军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不过他们对朝鲜军队的要求原本就不高,能够做挡箭牌、帮忙运土就足够了。只要数量达到他们的要求,才不会管这些朝鲜军队是不是临时征召的。

    朝鲜王廷用这些穷苦百姓来凑数也不会觉得心疼,对于他们来说,这些百姓还没有送出去的粮食让他们更痛心。

    这个年代的统治者对普通百姓的态度基本都一个鸟样,对钱财粮食极端吝啬,对于创造这些财富的百姓却视如草芥。完全是把百姓们当做韭菜来割,一点都不心疼。

    第二天,在清军的压阵之下,成批的朝鲜人开始冲击城墙,蒙古人和朝鲜的火枪队则提供火力支援。

    因为金州军的火力太过凶猛,在前期准备的时候每个朝鲜士兵都分到了一个大木盾,至于能不能防住子弹和弓箭就听天由命了。

    为了配合朝鲜士兵的攻击,清军的火炮又开始发威了,这次红衣大炮的战果就要大得多了。因为金州军的士兵们为了抵御攻城,开始大量出现在城头,大大增加了被击中的概率。

    金州军的火炮也在拼命的反击和压制,造成的伤亡比清军火炮多很多。但是那些死去的清军都是蒙古人、朝鲜人和汉军炮手,女真人一点都不心疼。

    蜂拥而上的朝鲜人举着盾牌和云梯拼命的往前冲,他们知道留在空地上时间越长越危险,反而是冲到城墙底下更安全一些。

    不过南关城墙上伸出的一条条细长“触手”让他们知道,即使是冲到城墙底下也安全不了多少。

    朝鲜士兵原本就没有多少勇气,完全是被死亡的恐惧强迫着往前冲。只是金州军密集的弩箭、子弹让他们还在半路上就伤亡过半。冲到城墙底下的朝鲜士兵还来不及搭起云梯,就被三面夹击的金州军杀得血流成河。

    场面对清军实在是太不利了。

    不过皇太极不为所动,迟迟不下令退兵,朝鲜将领只能不断的将手下的士兵派出去往前冲,往这个磨盘里添加血肉。

    战场上真正能给金州军造成比较大威胁的是那些蒙古射手和朝鲜火枪手。他们在冲锋的队伍后面,排着稍显稀松的阵型对着城墙上射击,总能杀伤一些金州军士兵。

    不过比起金州军士兵的反击,他们的伤亡反而更大一些,毕竟金州军的弓弩和火枪在威力上比他们大得多。

    皇太极他们虽然也预料到攻城可能会比较艰难,但是真正看到朝鲜人被猪羊一般的屠杀,还是脸色非常难看。

    战斗进行了小半个时辰,清军除了死伤了大量士兵,甚至没有一个朝鲜士兵登上城墙。

    这个时候清军的红衣大炮早就已经停火了,滚烫的炮管在没有冷却下来之前是绝对不能使用的。

    失去了火炮的掩护,那些攻城士兵的伤亡陡增,甚至连城墙都摸不到,再打下也没有多大的意义了。皇太极在朝鲜将领哀求的眼神下,终于开口了“退兵。”

    随着退兵的鸣金声响起,前线的清军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如潮水般退了回来,只留下了一地的尸体。

    劫后余生的朝鲜官兵们全都一脸的惶恐,刚才的战斗实在是太残酷了,不到半个时辰,就有两千多朝鲜人躺在了战场上,而给金州军造成的损失却微乎其微。

    虽然论个人战力,女真人比朝鲜人高出一大截,但是在此种局面下,即使将女真人派上去,和朝鲜人也不会有太大的区别,都是被射杀的命。所以蚁附强攻并不可取,皇太极需要想别的办法。

    战场后方的南关之内,有一个高大的观战台,鲁若麟和洪承畴他们此刻拿着望远镜看着前线的战况。

    因为火炮的巨大威胁,像鲁若麟这样的高级将领是不会轻易上城墙的,要是万一被火炮击中那就成了个天大的笑话。

    所以为了让高级将领更容易掌控战场态势,金州军在战场后方的安全地带建立了这个指挥台,建筑高度可以说是整个南关最高的。除了在天上飘着的热气球,这里是最好的观战地点。

    今天的攻城不过是整个战争的开胃菜,是双方之间的试探,谁也不会拿出全部的实力,所以参考的意义并不太大。

    不过初战获胜还是很令人开心的,毕竟开了一个好头。

    “打得不错。”洪承畴赞许道。

    “不过是些朝鲜农夫,胜之不武。”鲁若麟不以为意的说道。

    洪承畴哈哈大笑“就凭金州军这样的打法,鞑子上来了也是一样送命的份。”

    鲁若麟摇了摇头,“鞑子本来就是派朝鲜人来试探的,见了这样的情形肯定不会轻易来送死。”

    “那倒是。”洪承畴点点头,“你们要加强戒备,防备鞑子使什么阴谋诡计。”

    “下官明白。”对于洪承畴的善意提醒鲁若麟诚恳的接受了。

    接下来几天,清军并没有因为伤亡过大而停止攻城,而是每天都保持着低烈度的攻城节奏,送死的依然是朝鲜人。

    之所以没有停止攻城,是因为在找到更好的办法之前,清军不能让手下的士兵丧失斗志,保持一定程度的进攻可以很好的维持士气。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请安装最新版浏览器!aonclickdivid

357.投石机很实用(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代善在另一段城墙上则采取了与阿济格差不多的方式,不多代善将前进的位置放在了地下,他准备通过挖地道的方式进行突袭。

    要是可能的话,代善甚至希望能够直接将南关城墙挖塌了,不过这个难度不小。毕竟南关城墙不是以往的那种夯土城墙,而是实心的水泥石块建筑,想要将它挖塌,地下的洞要非常大才行。

    挖地道的进攻方式虽然耗时长,见效慢,但是胜在稳妥,伤亡也比较小,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还是可以试一试的。

    代善年纪大了,所以这支清军名义上虽然是由代善指挥,其实真正的指挥者是岳托,甚至连挖地道的办法都是岳托想出来的。

    岳托因为和金州军交过手,知道想要攻下城墙绝对没有那么简单,恐怕这次的南关之战会耗费很长的时间。

    正是在这样的预估之下,岳托才决定用挖地道的方式攻城,虽然看起来有点怂,但是只要最后成功了什么都好说。

    除了这些手段,鞑子还在晚上展开了偷袭,试图用小股部队攀上城墙,为后续部队打开通道。

    但是金州军早就防着这一手,城墙上日夜有人巡逻把守,根本没有什么可乘之机。

    如果是平时清军还有机会,毕竟南关这么长,总会有防守上的漏洞。但是这个时候金州军有的是人手,就是在南关上一米放一个人都足够了。

    陆地上清军在想办法,哪怕是海上,清军也没有放弃尝试。

    趁着夜色用木筏从海上绕过去就是清军想出的办法,提出这个想法的人正是孔有德和尚可喜他们这些汉人将领。

    火炮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孔有德他们也急需在其他地方表现一下,所以才会提出通过海上来偷袭。

    虽然明知道在数十万大军的战场上,这样小规模的偷袭对于大局基本没有什么影响,但是皇太极还是批准了孔有德他们的方案,毕竟不能打击手下的积极性。

    海上作战满人肯定是不会参加的,他们基本都是旱鸭子,对水战有着天然的畏惧,这个任务几乎就是为汉军量身定做的。

    白天的时候清军是绝对不敢出海的,甚至是海边都不敢靠近,因为金州军的战舰时刻都在南关附近海域游弋,随时准备打击靠近海边的清军。

    只有晚上趁着夜色,清军才能有偷袭的可能。

    只是孔有德他们低估了金州军在海边的警备力量,上百名好不容易绕过金州军防线的清军,刚到岸上不久,就被警戒的哨兵发现,并带来了重兵围剿,全军覆没。

    这些汉军的作战意志可没有满人那么坚决,濒临绝境的时候他们不会死战到底,而是会直接投降,为金州军带来了更多清军的情报,几乎就是送人头、送礼包。

    见海上偷袭完全没有效果,清军也就彻底死了绕过南关的想法。

    接连几天战事没有进展,皇太极的心里也有些烦躁,甚至有了大军压上孤注一掷的想法。

    只是这个念头刚刚兴起就被他掐灭了,用人命堆的办法对满清并不合适,毕竟满清人口基数太少,每一个人力都是宝贵的。更主要的是他也不能肯定付出了巨大伤亡之后是否能获得效果,这才是他犹豫不决的主要原因。

    作为帝王,他从来就不是心慈手软的人。人命对他而言不过是一个数字,如果拼着死伤几万人能够拿下辽南,对他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他怕的是无功而返、得不偿失。

    以往清军在对付明军城池时,一旦攻击受阻还可以采取围困的方式使明军粮草不济自己崩溃,但是这招放在金州军面前完全无效。

    拥有绝对制海权的金州军完全不用担心补给的问题,而且刚刚建成的旅顺钢铁厂可以为南关源源不断的生产武器,在持续作战能力上金州军比清军强得多。

    二十万清军每天的消耗是一个天文数字,一旦战事陷入旷日持久的阶段,原本就不怎么富裕的满清经济上将会受到沉重打击。

    正当皇太极有些一筹莫展的时候,范文程找上了皇太极。

    “皇上,奴才想到一计良策,请皇上定夺。”范文程带着一丝兴奋的说道。

    “哦,爱卿有何良策,快快道来。”皇太极向来喜欢范文程的足智多谋,心中也多了一份期待。

    “皇上,我大清大军压境,金州军龟缩不出,躲在南关城墙后面,看似安全了,不过也失去了灵活。奴才看了,金州军为了保证南关的安全,整个南关上只有主关这一个出入口,也就是说金州军想要出城反击,只能通过主关。而主关这里有我大清十数万兵马,金州军想要出城反击只会正中我军下怀,所以奴才断定金州军是绝对不会出关反击的。”

    “既然金州军不会出城反击,战场的主动权就在我们大清手里,是进是退全由我军决定。更重要的是金州军将整个战场的大部分都让了出来,使我军有了更大的战斗空间。”

    “皇上请看。”范文程拿出一副南关的简易平面图,指着南关城墙说道:“金州军能够展开的地方只有这里,虽然够长,但是宽度最多只有不到三丈,能够同时布置的兵力有限。加上还要放置火炮和守城器械,立足的地方就更少了。”

    “而我军,整个南关前都是我们的立足之地,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远程攻击力量,就足以将城头的敌军彻底的压制,让他们抬不起头来,更不用说反击了。”

    皇太极来了兴趣,示意道:“接着说。”

    范文程指着平面图说道:“我军完全可以这样布置:最远处依然是红衣大炮,负责打击城头的金州军火炮。在火炮的前面,我们要布置大量的投石机,越多越好。不但要发射石头,还要发射火弹、火油,让敌军城头烧起来,使得他们的大炮不能开火。在投石机的前面,就是弓箭手和火枪手了。有了火炮和投石机的打击,想必弓箭手和火枪手完全可以压制住城头的金州军。”

    “此战的关键就是投石机,造得越多越好,并且要一次性的全部投入进去,以绝对的优势将金州军的城头兵力消灭,为后续登城提供条件。”

    “要是金州军发现我军大量制造投石机,如何保证金州军不会做相应的准备?”皇太极追问道。

    原本投石机在攻城中应用非常普遍,但是有了大炮之后,清军和金州军对投石机的重视就减少了很多。

    比如这次清军就没有大量的制造投石机,因为按照经验这些辛苦做出来的投石机因为射程比不过火炮,往往会成为火炮的活靶子,使得大家下意识的忽略了投石机的作用。

    “回皇上,要躲开金州军的视线,这些投石机只能在后方秘密制作。一旦制作成功,就连夜运到南关,第二天一早发动攻击,打金州军一个措手不及。”范文程亢奋的说道。

    “好!就按你说的做!要是破关成功,你居首功!”皇太极当即拍板。

    从理论上来说这个办法有很大的可能成功,至少比现在用人命堆机会大多了。

    阿济格那边也有一些进展,只是他大大低估了堆土成山的难度。

    虽然用坑道确实大大减少了民夫们的伤亡,提高了一些施工速度,但是20米高的城墙,想在上面搭一个土坡,工程量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

    金州军因为不能出城,只能用开炮的方式阻碍阿济格他们的行动。火枪和弓箭很难对拿着厚重挡板的清军造成什么伤害,只有炮弹可以对他们造成威胁。

    虽然这里没有什么重炮,但是中小型的火炮金州军是不缺的。

    清军先是将坑道挖到施工的地点,再将木头、泥土通过坑道传送过来,再由少量人员在挡板的保护下冒险出来将这些建筑材料堆砌起来,一点点的往前推进。

    当然,挡板也不是万能的,它可以防御子弹和弓箭,但是绝对防不住炮弹。

    要是有哪个民夫不小心中弹了,那么很不幸,他绝对没有什么救治的机会,而是直接被扔出去做了土坡的建筑材料。

    女真人从来不是什么仁慈的人。

    只是用炮弹来打这些朝鲜民夫对金州军来说是很吃亏的,毕竟实心的炮弹杀伤力有限,准头也不高,几发炮弹杀死一个民夫从成本上来说实在是太不划算了。

    渐渐的到后来,金州军也不愿意再开炮了,只能眼看着清军的土坡越堆越高,离城墙越来越近。

    对此阿济格是非常得意的。

    毕竟其他地方清军一筹莫展,只有他这边用肉眼就可以看出进展不错。甚至连皇太极来视察后都对他提出了表扬,希望他再接再厉。

    对于阿济格以挖坑道的方式进行推进让皇太极眼睛一亮,这确实可以大大的缩短进攻距离,为进攻士兵提供有效的保护。

    只是主关那边准备使用投石机,将地面破坏了会影响投石机的前进,皇太极暂时没有效仿。如果投石机战法没有成功,再采用阿济格的方法也不迟。

    与阿济格正面对峙的是金州军的第三师,师长朴正焕看着清军一点点推进,心中十分的憋屈,特意将手下的主要将领叫到一起开会想对策。

    “鞑子太嚣张了,简直是目中无人,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朴正焕开门见山的问道。

    其他地方都是金州军压着鞑子打,到了朴正焕这里却被鞑子牵着鼻子走,这让朴正焕非常的不满,誓要打破这种局面。

    当初为了保证南关的安全,整个南关只开了一个门,所以金州军除了死守,基本没有出击的能力。

    即使有出击的通道,金州军也不会贸然的离开城墙与清军野战。

    以往金州军在与清军的作战中占尽优势是因为清军缺乏远程打击能力,金州军的密集阵型可以发挥出巨大的威力。

    现在清军也有大量的火炮,再用密集阵型去攻击清军,死伤绝对会非常惨重,这是鲁若麟不愿意看到的。

    在拥有压倒性的力量之前,金州军绝对不会轻易的与清军进行大规模的野战。

    既然无法出击毁掉阿济格修建的土坡,朴正焕他们只能从其他地方想办法。

    接替孙什担任五旅旅长的徐文森开口说道:“要不我们用火攻?发射火弹烧死他们。”

    “没用的,我们试过,效果很差。地上没有易燃物,即使用火油罐,也被清军很快用土盖灭了。”六旅的旅长傅汝霖摇头说道。

    镇抚官江富忠想了一下说道:“要不我们用投石机吧?”

    自从有了火炮和弩炮,金州军已经很少用到投石机了,毕竟比起火炮,投石机移动不方便,也容易损坏,并不怎么受军队的喜欢。

    朴正焕歪着脑袋想了一下,觉得江富忠的注意不错。

    投石机虽然有百般不是,但是它胜在简单易造,使用成本低廉。不像火炮,用起来不但需要火药,还需要特制的炮弹,炮管打的次数多了还要重铸,花费可不是一般的高。

    更重要的是投石机射出去的石头是走抛物线的,完全可以打到坑道里面去,简直就是原始版本的迫击炮。

    之前是因为南关城头位置有限,布置投石机容易影响人员和物资移动,所以金州军并没有把投石机作为一个重要的武器进行准备。

    现在遇到困难了,大家就又想起了投石机的好处。在这点上,清军和金州军保持了惊人的一致。

    所以说落后的不一定就没用,关键还是要看用在什么地方。

    同样是制作投石机,清军和金州军的制作技术有很大的差异。

    清军的投石机几乎是全木制,为了追求力量和射程,一般都做的比较高大、笨重。而金州军的投石机则在很多关键部位用上了钢铁,不但威力更大,体积比起清军的来说还要小得多。

    朴正焕一点都等不及,投石机刚做出来一批就马上投入使用,不间断的向建造土坡的清军发射石头,大大的迟滞了清军的修建速度。

    而且当投石机发射散弹的时候,坑道里的民夫们也会被波及到,伤亡大增,士气也跌入了谷底。

    见此情况,阿济格调来了一些火炮,准备将金州军的投石机消灭在城头上。虽然红衣大炮都在皇太极那里,阿济格要不来,但是一些中型的火炮还是可以搞到手的。

    玩火炮对射金州军可不怕,很快就将阿济格压制住了。至于损失的那点投石机,很快就补充上了,让阿济格气的暴跳如雷却无计可施。

358.危局(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

    阿济格这里好歹还有一些动静,代善那里就安静了许多。

    岳托选了一个合适的地点之后,马上开始安排人手挖地道,而且是毫不掩饰。

    毕竟那么多的土从地下运出来,傻子也知道清军在挖地道,还不如干脆一些。

    为了保证地道的坚固,提高挖掘速度,岳托甚至在地道里建造了支架,所以这条地道修得是又宽又高。

    在岳托的设想中,最理想的状态是直接将城墙挖塌,这样就不用费力去攻城了。

    如果不能将城墙挖塌,那就爆破。

    金州军用爆破的手段接连破城,清军又不是傻子,事后自然知道了大概的办法。这次岳托准备来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也玩一把爆破。

    只是以如今的施工条件和施工工具,从两百多米远的地方向南关挖,速度自然不可能快得起来,唯一的办法只能用人数来堆。

    自从这条地道开工以来,几乎是每天十二个时辰都没有停工过。不时有累倒的、火把熏晕的、缺氧昏迷的民夫从地道里被抬出来扔在外面,里面的作业环境之恶劣可见一斑。

    对于这种笨办法,金州军还确实没有太多的手段来应对,除非他们已经挖到近处了。

    负责应对代善这路清军的是金州军第四师,师长夏长荣命令手下在城内布置了多个地听,用来监听清军的挖掘方向。并且用吊篮放下了部分士兵在城墙外面挖掘壕沟,不一定要多宽,但是一定要足够深,以此来对抗清军的地道攻势。

    有城墙上的士兵掩护,这些外出挖沟的金州军士兵危险并不高,而且他们随时都可以坐吊篮上去,安全基本不用太担心。

    挖了壕沟还不够,夏长荣的目的是在壕沟里灌满水,一旦清军挖穿了壕沟,壕沟里的水就可以将地道淹没,让清军前功尽弃。

    只是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城墙外并没有河流和池塘,想要往壕沟里灌水只能从城墙里面往外运,这个工程量就有点大了。

    好在金州军有的是技术人才,很快就有人为第四师设计了几套畜力提水设备,大大的降低了送水的难度。

    现在万事具备,就等着清军快要挖到的时候就往壕沟里灌水,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又过了几天,皇太极憋着劲终于在大后方建造出了两百多架投石机,准备给金州军来一个大大的惊喜。

    因为远离热气球的视线,金州军一时之间并没有发现这些投石机的存在。

    为了迷惑金州军,皇太极还发动了一次规模比较大的攻城,甚至投入了一部分的满洲八旗清军,显示出一副要拼命的样子。

    当然,这次的进攻同样没有取得什么战果,最好的成绩不过是有个别清军登上城墙,算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吧。

    早就已经等得不耐烦的皇太极在投石机造好的那一刻,就开始了蓄谋已久的作战计划。

    趁着天黑金州军热气球视线受阻,清军将后方面的投石机连夜运到了前线,做好了作战的准备。

    第二天凌晨天还未亮之时,清军所有的投石机开始嘎吱嘎吱的往南关方向推进,声音之大立马惊动了守城的金州军。

    “怎么回事?”值守的金州军军官对着哨兵问道。

    哨兵摇摇头,“看不清楚,好像是马车走动的声音,而且特别多。”

    “你t不是傻了吧,鞑子会用马车攻城吗?”军官一巴掌扇到士兵的脑袋上,只是士兵没事,军官的手却疼得厉害,他忘了士兵戴着钢盔了。

    “还愣着干什么!放火箭,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军官揉着手掌命令道。

    “是。”士兵憋着笑,连忙找来火箭,淋上油点燃,放在特制的小号床弩上,然后射向了前方。

    这种小号床弩除了用来杀敌,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在晚上可以发射简易的“照明弹”。

    在火箭射出去的同时,军官死死的盯着火箭的方向,借着微弱的火光观察前面的东西。

    火箭刚一落地,马上被清军士兵一脚踩灭了,军官还没有看清楚。

    “再射!”军官再次命令道。

    这次的运气不错,火箭直接钉在了投石机上,让军官看见了一个大概。

    “投石机?”军官一愣,马上脸色大变,“快,赶紧向师长报告,鞑子的投石机来了,数量众多。”

    士兵得令后马上飞快的向城墙下跑去。

    随着越来越多的火箭射向了清军,天色也开始有了一些微光,金州军发现清军的投石机多得有点可怕,城墙下密密麻麻的全部都是。

    随着轰隆隆的巨响,城墙上的火炮率先开火了,紧接着清军的火炮也开始响起,大战拉开了序幕。

    因为准备充分,加上早有预谋,战斗一开始清军就占据了绝对的上风。特别是大量投石机的加入,对城墙上的金州军士兵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快!开炮!打投石机,别管鞑子的火炮了!”金州军的指挥官知道这个时候打清军的火炮并不能改变局面,何况火炮也没有那么容易打,还不如打投石机更有效果。

    这个时候不光是重型火炮,连那些以前使用频率并不高的中小型火炮也开火了,目标就是清军的投石机。

    投石机在与火炮对决中确实非常吃亏,投石机的石头并一定能把火炮怎么样,但是火炮只要击中了投石机,基本就可以说这架投石机废了。

    金州军的反击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也击毁了一些投石机。但是自身人员的伤亡却越来越大,反击的力度也渐渐有些变小了。

    看着不断被天上飞来的石头砸死、砸伤的金州军士兵,金大正看得心里在滴血。

    面对清军的偷袭,金大正也顾不得危险,亲自上了城头指挥作战。

    金大正在城头有一个用土袋和原木搭建的指挥所,可以有效防御炮弹和石头的攻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

    “加派人手,全力攻击鞑子的投石机!”眼见炮兵的伤亡有些重,金大正立即下达了增援的命令。

    清军也是拼了命了,几乎是用拼刺刀的方式将投石机往南关城墙靠拢,似乎根本不在乎死伤的样子。

    趁着炮兵和投石机吸引了城头的火力,清军的弓箭手和火枪手冲到了近处对城头开展疯狂的射击,让城头的形势更加的岌岌可危。

    金州军在主关布置了大量的兵力,但是城头位置有限,不可能全放在上面,所以大家都是轮流上城应敌。

    现在情况紧急,伤亡比较严重,城下待命的金州军立马上来支援,补充损失的人手。唯一比较可惜的是炮兵这样的专业性人才补充起来非常困难,会影响金州军的火炮打击强度。

    “传令下去,想尽一切办法保护炮兵,全力保障他们的安全!”金大正知道想要击退鞑子的进攻,炮兵是关键。

    “是。”传令兵立马下去传达金大正的指示。

    清军的大炮对人员的杀伤力有限,真正造成杀伤的是投石机射出的石头和弓箭手抛射的弓箭。在金大正的命令传达下去之后,每个炮兵组旁边都会多一队举着盾牌的士兵,他们的主要责任就是盯着天上的石头和弓箭,在危急的时候为炮兵们提供掩护。

    此刻城头上到处都是忙碌的金州军士兵,他们冒着天上飞下来的炮弹和石头与城墙下的清军弓箭手以及火枪手展开了对射,一时间双方的伤亡都有些惨重。

    清军的投石机除了发射石头,还扔了不少的火球,使得城墙上到处都是火焰,不时还会传来隆隆的爆炸声,那是火球碰巧点燃了发射的火药,引起了爆炸。

    “弩炮呢?弩炮呢?赶紧开炮,射死这帮龟孙!”

    “快,来几个人跟我去搬火药!火药不够了!”

    “医护兵!医护兵!这里有人受伤了!”

    “快救火!没有水?用土,用土盖!”

    ……

    南关城头一片忙碌,混乱中又带着一些秩序,金州军并没有崩溃。

    金州军发现鞑子的投石机过于靠近,已经进入了弩炮的射程之内,立马用弩炮对投石机进行攻击。虽然不能对投石机造成什么损伤,但是给投石机的操作人员带来了大量的死伤。

    “命令攻城部队给我上,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攻上城头!”在后方观战的皇太极见局面对己方有利,立马果断的下令攻城。

    “喳!”马上有将领领命而去。

    很快,早已准备多时的清军登城部队举着盾牌、抬着云梯就嗷嗷叫的冲了出去。

    负责提供掩护的弓箭手和火枪手也紧随其后,加强对城头的压制。

    虽然攻城部队上去了,但是清军的火炮和投石机并没有停止攻击,显然比起对本方人马的误伤,压制金州军的城头部队更加重要一些。清军好不容易才取得火力压制上的优势,怎么可能放弃让金州军重新组织起来。

    取得突袭优势的清军很快就靠近了城墙,并开始搭起云梯往上攀爬,比起以往要顺利很多。

    “滚石!檑木!”

    金州军的士兵纷纷拿起石头和檑木往下扔,不时有清军被击倒。

    不过这些冒头的金州军士兵很容易成为城下清军射手的目标,这些射手的射术一般都比较精湛,准头很足,对金州军造成了不小的死伤。

    清军确实悍不畏死,也非常彪悍,顶着巨大的伤亡硬是冲上了城头,而且上去的人还越来越多。

    眼见局势大好,观战的皇太极等人都非常兴奋,大声叫道“好!好!不愧是我大清的勇士。”

    “重甲步兵呢?让他们上!将这些鞑子全都给我赶下去!”金大正大声命令道。

    这个时候弩箭和火枪用来对付这些上了城墙的清军作用已经不大了,还是要靠贴身肉搏来干掉他们。

    “师长,已经派出去了。”参谋在一旁提醒道。

    “告诉许汶和韩希文,要是不能把鞑子赶下去,让他们提脑袋来见我!”金大正阴沉着脸说道。

    “许旅长和韩旅长已经带队杀上去了。”参谋在一旁小心翼翼的说道。

    金大正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

    情况如此危机,连旅长都上了一线,金大正也不好说什么了。

    说到底还是自己大意了,以为南关固若金汤,让鞑子钻了空子,要是真让鞑子破关成功,自己绝对是万死难辞其咎。

    清军这么大的动静,自然惊动了鲁若麟和洪承畴他们,全都来到指挥台观战。

    眼见越来越多的清军爬上城头,洪承畴和吴三桂他们顿时心惊不已“这是城要破了吗?”纷纷将目光看向了鲁若麟。

    只见鲁若麟依然镇定自若,好像完全没有看到眼前的危局一般。

    “兴汉,是不是应该加派些人马?”洪承畴委婉的提醒道。

    鲁若麟摇摇头,“还不用,现在的人手足够了,真要是顶不住了金大正会来求援的。”

    “都督,清军已经攻上城头,局势危急,还是谨慎些的好。”吴三桂在一旁劝道。

    “攻上城头又如何?只要我金州军将士斗志还在,依然可以将他们赶下去。”鲁若麟自信满满的说道。

    洪承畴和吴三桂他们听了都是一愣,这也太心大了吧?

    他们都有与清军交战的经验,一般在这种情况下,清军破城的几率是非常高的,鲁若麟凭什么有信心可以将清军打回去?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请安装最新版浏览器!aonclickdivid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5064/ 第一时间欣赏明末之兴汉最新章节! 作者:猪哥老腰所写的《明末之兴汉》为转载作品,明末之兴汉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明末之兴汉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明末之兴汉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明末之兴汉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明末之兴汉介绍:
这是一个从海外荒岛开始创业的种田文。起步是那样的艰难,鲁若麟发现自己手下好像没有什么人才,意外发现青楼女子里居然还有很多文化人,买了!这些女子可比那些读书人好用多了。你们不是瞧不起我装清高吗?少了你们我一样可以发展起来。
书友群:307592265明末之兴汉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明末之兴汉,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明末之兴汉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