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皇上您该去搬砖了TXT下载皇上您该去搬砖了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皇上您该去搬砖了全文阅读

作者:我是跟风狗     皇上您该去搬砖了txt下载     皇上您该去搬砖了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737.去找小六子

    退朝后,李世明心事重重地回到后宫。

    以前遇到这样的情况,他都会找到皇后商量。

    虽然“后宫不得干政”是他自己定下的规矩,但事实上他是第一个违反的人。这么多年以来,皇后不仅仅只是一个皇后,当他无助时,也是自己最大的依靠。

    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有可能背叛自己,唯独皇后不会。

    因为,从他们在一起之时,就已经注定了彼此是利益共同体。不不不,不仅仅是利益共同,连生命都是共同的。

    假如当年征战天下之时,如果他李世明死了,基本上这个老婆就死了。即便肉体没死,心也死了。

    假如青武门事变之时,如果他李世明死了,基本上独孤也死了。那次不是心死不死的问题,是连同肉体一定死了。

    假如,假如……

    这一辈子,独孤和他之间,这种同生共死的时间不止一次。每个人都看到了皇帝的高高在上,每个人都看到了皇后的母仪天下,但没有人知道,这一切都是他们夫妇用生命换来的。

    李世明这么想着,脚步移到了未央宫门口。

    小太监阻住了他,理由是:皇后来天葵了!

    李世明一脚将小太监踹得打了两个滚,但继续走了两步之后停下了脚步。继而,转身离开。

    悲愤,是现在充斥在他胸口的唯一感觉。

    我李世明富有天下又如何?还不是无力改变一个小小的规则!

    所有后宫妃嫔,不得在天葵期间迎圣。

    这不是男欢不欢女爱不爱的问题,而是规则。

    在规矩中,女子来天葵,不仅仅是房事的问题,而是污秽之时,不能玷污至高无上的君主,另其背运。

    要知道,君主背运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天下的问题。

    事实上,在年轻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时候李世明嬉皮笑脸的钻进去。不是别的,而是只有睡在独孤身边才安心。

    但是自从登上帝位之后,皇后就严守这一点,不管怎么求,都不能逾越这个规矩。

    李世明愤愤地转身离去,国事繁忙的他却一直没留意一件事:从去年开始,年届五十的独孤皇后,从前年起就没有了月事。

    从未央宫出来后,李世明脑子里翻来覆去的只有一个人的名字——于奇正!

    他已经无法找出怎么对待这个自己的女婿的办法,这种无力感让他很难受。

    当胡忠仁小心翼翼地问圣驾去哪里时,李世明脱口而出的三个字是:怀英楼。

    秦晓鸾没想到这么晚了圣上会来临幸,匆匆忙忙在院门口迎驾。

    李世明进得院子,并没有直接进屋,而是一脚把地面上的骑楼和围屋的模型踢了个粉碎。如此还不解恨,接着又踩到上面不断跳跃。

    秦晓鸾冷冷地看着老皇帝的动作,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酒!”李世明叫了起来。

    宫女太监们一片慌乱。

    “烈酒。”秦晓鸾吐出这两个字的时候,没有任何波澜。

    片刻后,李世明一手拿着酒瓶,整个人继续在模型区踩着,直到那些模型和地面融为一体后,身子一歪朝旁边倒去。

    次日。

    李世明起床后走到院子里,看到一片混乱的地面,浑身怒气地吼了起来:“谁?敢把模型毁了?”

    当知道自己要问责的罪人就是自己时,李世明回头对着秦晓鸾涩然说道:“爱妃,朕昨日喝多了。”

    秦晓鸾依旧是那副不疼不痒的态度回道:“没事,不过是一些小儿戏耍而已。”

    不知道为什么,李世明感到了一阵深深的刺痛,像是被人扎了一针一样跳了起来:“明日这个时候,朕要看到原样恢复在这里!”

    说完之后,脚步匆匆离开。

    怀英楼变得无比忙碌。

    很多事情都是看可轻可重的。就这件事来说吧,如果圣上心情好,那可以就是一句戏言。但要是圣上心情不好,要上纲上线的话,那就是皇帝金口玉言,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圣旨。没能达到他的要求,轻则是“怠慢君上”,重则是“抗旨不准”。

    不过,谁又敢赌皇帝到时候心情好不好呢?

    别说下面那些人了,秦晓鸾也不敢赌。好在胡忠仁昨天调拨过来试用的那批人还没退走,怀英楼现在有二十来个宫女太监。

    真说要这些人干营造的粗活,那还真是有点为难。但好在现在是做小的模型,体力活并不多,更多的是需要心灵手巧。

    在秦晓鸾的指挥调配下,一群人忙碌了起来。让众人不解的是,这次武才人并没有像上次那样,一点点的向上修建,除了让几个人重新浇筑地基之外,其他宫女太监都在屋子里照着她画出来的图样尺寸打磨出各种配件。

    更没法理解的是,武才人对她们打造出来的各种配件要求很高,尺寸稍微有一点点偏差,油漆稍微有一点点不均匀,都会要求重做。

    这可把冷秋急得嘴上都起了泡。俗话说得好,慢工出细活。做得如此精细,时间上哪里赶得来?照目前这个进度,恐怕到晚上都只能出一堆配件。

    冷秋的估计是对的,到了晚饭时分,怀英楼外的空地上,除了一圈地基之外什么都没有。

    可就这样,武才人还是若无其事,不仅让大家先吃饭,还说饭后让大家先睡一会。至于睡多久,她只简单的回答了两个字:“待命。”

    就在冷秋急得实在忍不住想和主子说时,秦晓鸾把她叫到身边耳语道:“去和小六子说,一切正常。”

    冷秋实在不能理解有什么正常的,也想不通和小六子说这个干什么,但看到武才人不容置疑的眼神,还是转身出去了。

    。。。。。。。。。。。

    胡忠仁亲自前往通知张淑妃,圣上今晚翻了她的牌子。

    张淑妃自然是喜不自胜,立马塞过“意思意思”。

    胡忠仁也不客套,将“意思意思”纳入袖中,心里想的却是:还淑妃娘娘呢,这出手和武才人比差远了。

    他这么想,还不仅仅是眼下这点“意思”的问题,而是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自己尚且如此,何况那些没见过世面的宫女太监?

738.特长是有钱

    讲家世或者其他的,武才人是远远不如这些妃嫔的。但她有一个其他妃嫔没有的优势:有钱而且可以随便花。

    其实这句话的重点在于“可以随便花”。

    宫中妃嫔家世都不错,其中不乏财阀门第。但是且不说能不能全力往宫里投钱,就算有也不敢投啊。

    毕竟这些财阀的钱,都不可能完全干干净净。这是其一。

    其二,财阀世家通过入选到宫里的女儿,在宫中这么结党,意欲何为?且不说皇后不会放过你,圣上也不会放过你啊。

    而武才人就完全没有这个顾忌了。

    她就是个民女,家里无权无势,不可能在朝堂中的势力产生任何影响。她本人也不过一个区区才人,在宫中收拢人心也最多不过是多有人说说她的好话,最多也就是能在圣上说得着话的人说几句好话。但这又怎么样呢?最多不过是让自己稍微多受点宠而已,根本威胁不到皇后贵妃的位置。

    还有,她的银钱都是自己的而且干干净净,和权力没有任何关系。正如她所说,她家里只有一个老母亲,无兄无弟的,这些银钱留着干啥?

    这么多年了,胡忠仁总结过所有能得宠的妃嫔的一个共同点:特长。

    武才人的特长就是有钱。

    俗话说得好,有钱能使鬼推磨。阎王不贪财,可像自己这样的大鬼小鬼谁不贪财呢?

    所以胡忠仁几乎可以确定,未来武才人一定是在宫女太监中口碑最好的——没有之一。

    人的观点都会和所处的环境相关。

    当所有人都说武才人好时,自然会传到圣上耳中,圣上也会有个好印象了。

    当然,如果她自己作死,犯些不该犯的错误,那就另当别论了。

    胡忠仁的思绪被张淑妃的话打断了:“胡公公,本宫听说昨晚陛下又去那个贱婢那里了?”

    “是。”胡忠仁应道。

    “呸!什么东西!”张淑妃愤愤地说道:“也不知道陛下看中她哪点?”

    “娘娘……”胡忠仁小声叫道。

    宫闱之中的人都没那么简单,只有道行深的人才能从容应对。

    张淑妃的后半句话,可以说是不敬君王了。若是其他妃嫔,说这样的话就是自寻死路。但恰恰这就是张淑妃的“特色”,她也是依靠这个特色才能站稳位置的。

    若是别人搞这种吃醋使小性子的把戏,圣上早就一脚踹了。但张淑妃这里,只会觉得她可爱不造作。

    所以说,同样的话从不同的人口里说出来,效果完全不同。

    胡忠仁不是不清楚这一点,但像这些事都只能是心知肚明,绝对不能说出来。很多时候哪怕双方都心知肚明,但都不能表现出来,相反还必须表现出“我怎么都想不到”的样子。

    胡忠仁叫这么一声,就是规劝的语气。从明面上来看,大概就是“娘娘您可不能这么说圣上哦”。当然,潜台词就是“我是站在你这边,为了你好才这么规劝的”。

    “是本宫失言了,多谢公公。”张淑妃笑着说完这句话之后,重又冷声说道:“不过,本宫实在看不惯那个贱婢。别人不知道,难道本宫还不知道?”

    “知道什么?”胡忠仁问道。

    “呵呵,胡公公这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了。”张淑妃斜挑着眼角望着胡忠仁。

    “老奴委实不知娘娘指的是什么啊。”胡忠仁一副委屈相。

    张淑妃把头略微靠近,压低声音说道:“你不会不知道,这什么武才人就是秦晓鸾吧?”

    胡忠仁故作惊愕状:“娘娘,你……”

    “呵呵,想不到我怎么知道吧?”张淑妃不免露出一丝骄傲之色:“在这宫中,只要本宫想知道的事,恐怕没几件事情是不能知道的。”

    胡忠仁不免心中一凛,以后行事得更加小心了。

    “这贱婢入宫之前和那于奇正勾勾搭搭众人皆知,还有一件事恐怕连胡公公你都不一定知道吧?”张淑妃冷笑道。

    “啊?还有什么?”这次胡忠仁还真的不知道了。

    “这贱婢和太子之间……”张淑妃恨声道。

    “哎呀我的娘娘啊,”胡忠仁紧张得左右乱看:“这话可不能乱说啊。”

    “这样的事本宫岂会乱说?”张淑妃说道:“你以为我是从哪知道这贱婢的身世的?”

    “这个……奴才不知。”胡忠仁眼睛继续四处瞟着。

    “你一定以为是我姨母告诉我的吧?”张淑妃又问道。

    “这个……”胡忠仁脸上表现出一阵尴尬之色。

    “不是!”张淑妃面露得意之情:“都是自己人,说与公公听也无妨。是陛下亲口告诉本宫的。”

    “啊?!”胡忠仁脸上露出不可置信的神色。

    “你以为圣上纳她入宫是因为要给颜色于奇正看?”张淑妃把声音压到最低:“你可千万别和其他人说啊,是因为太子。”

    胡忠仁面露惊恐之色,怔怔地看着张淑妃。

    “所以你现在知道了吧?”张淑妃正色说道:“本宫并非嫉妒。要不然这后宫三千人,为什么我不嫉妒其他人,偏要去嫉妒她一个小小的才人?”

    胡忠仁微微一叹,轻轻摇了摇头。

    张淑妃面现忧国忧民之色叹道:“本宫只是担心,像这种狐媚惑主的妖精,将来会对国家社稷不利啊。”

    胡忠仁长叹一口气,欲言又止。

    张淑妃见状说道:“胡公公有何想法,尽可同本宫言明。”

    胡忠仁张了张嘴,还是没有说出半个字。

    张淑妃柔声道:“胡公公,我连这么机密之事都说与你听了,你应该知道是没把你当外人……”

    胡忠仁艰难地咽了一口唾沫:“其实,其实……”

    尽管尽量掩饰,但张淑妃的语气中还是露出焦急:“其实什么?”

    胡忠仁顿了顿,似乎下定了决心:“这事娘娘可千万千万别传与任何人听。”

    张淑妃连连点头:“公公放心,绝不与任何知道。”

    胡忠仁呼出一口长气:“其实这也只是老奴的猜测。据老奴看来,圣上对那个什么于奇正……”

    说到这里停住了话头,用手掌做了一个往下砍的动作。

739.套出了真话

    张淑妃差点笑了出声。心想这个狗太监搞得这么神神秘秘的,本宫还当真是什么大秘密呢。原来说的就是这个啊,作为圣上的枕边人,我难道还不知道圣上心里很不爽那个姓于的?只是现在没有合适的理由弄他而已。

    不过,胡忠仁的下一句话就让她重视了起来:“你知道圣上为什么不喜欢这个于奇正吗?”

    关于这一点,张淑妃之前认为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事。对圣上来说,不管什么于奇正李奇正张奇正,只要是能打仗而且手里有兵的,都是要对付的对象。可如果是这样的话,胡忠仁也不会说出这句话了。

    果然,胡忠仁说出了一个她不知道的事:“圣上是为了太子。”

    张淑妃先是一惊,随即明白了过来。

    圣上虽然龙体健康,但怎么说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

    圣上在,还能镇得住他;若是圣上归天了,天下间就再无人能制得住他了。

    以太子李经之能,断断不是于奇正的敌手,到时候这江山还姓不姓李就很难说了。

    最大的麻烦是,那于奇正这么年轻就已经这么大势力了,时间在他那边。

    胡忠仁的眉头皱得紧紧的:“其实正常来说,我大仪朝这些年国库充盈,兵多将广。就算他于奇正有通天之能,也未必能撼动我朝。可现在,现在……”

    这下张淑妃也是真急了:“现在怎么样?”

    胡忠仁的脸色极其难看:“若是这武才人和太子之间真有什么的话……”

    张淑妃猛地一顿,终于明白了胡忠仁的意思。

    以当时的情形而言,这秦晓鸾和于奇正与太子之间都不清不楚的。假设太子将其纳入室内,会是怎么样一个情形呢?

    太子天性忠厚,加上他争赢了,肯定不会因此对于奇正下死手,相反还有很大可能继续重用他。毕竟在太子眼里,一个女人不是什么大事,何况木已成舟?

    而那于奇正则相反,自己心爱的女人被太子抢走,必然怀恨在心。一旦时机成熟,不管是为了权力还是报复,都必反无疑。

    再就是那个秦晓鸾,她心里的人就是于奇正。被太子纳入之后,心中也肯定是恨意满满。将来于奇正羽翼丰满后,不管是因为感情还是地位,也一定会和于奇正狼狈为奸。

    这女人和于奇正之间就会形成天然的联盟。到时候,朝中有于奇正,后宫有秦晓鸾,一个是太子的宠臣,一个是太子的宠妃,对太子而言内外都是她们二人的势力,太子危矣。

    圣上也是看出了这一点,所以必须解决这件事。

    正常来说,顺水推舟把秦晓鸾嫁给于奇正,断了太子的念想也不是不行,但这又牵涉到了另外一个人——长阳公主李墨宁。

    试想,李墨宁寻死觅活的要嫁给于奇正,圣上不得不招他为驸马。

    这里最头疼的是,正常情况下招的驸马,在公主面前肯定是弱势一方。可那于奇正是权臣,自身实力摆在那里,公主也就没那么强势了。

    这于奇正和秦晓鸾之间两情相悦,若是准他们成婚,将来公主岂不是独守空房?

    所以最后圣上才会断然出手,将其纳入宫中。这么一来,不管是于奇正还是秦晓鸾,心里要恨也是恨的圣上,而不是太子李经。而太子呢,也算是彻底断了念想。

    至于后来于奇正这个怪物,竟然在草原上创建了这么大一个势力,是谁都没有想到的。

    这也不能怪圣上思虑不周,而是谁能想到,在无兵无粮无权的情况下,还能做出这么惊人的事呢?

    事情发展到现在这样,在圣上的心里,于奇正已经完全转化为“敌人”的角色了。

    摆在面前的,最严峻的一个风险就是来自于太子和秦晓鸾之间的关系。

    太子是个老实人不假,可老实人往往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一辈子老老实实不逾规,但只要犯错误就是大错误。

    尤其是在男女关系方面,是老实人最难过的一关。君不见,那些风流子弟天天出入花丛,但一直顺顺当当。而老实人一旦在外面有了人,往往就是家破人亡。

    在圣上眼里,太子是个老实听话温顺的孩子,不会犯什么大错误,尤其是人伦这样的雷区。

    可事实上会真的像他设想的这样吗?

    后宫的女人,不过是依附在皇帝身上的一条藤蔓。哪怕你今日再怎么风光无限,一旦皇帝驾崩,也就成了无根的枯草。当然,太子的生母独孤皇后除外。

    正常来说,这些妃嫔在皇帝死后,也就是过着和尼姑一样的青灯古佛与世无争的日子,在凄清中了此残生。

    这也是历来都有些妃嫔自愿殉葬的原因,因为享尽了人间富贵繁华的人,宁可死也不愿意谢幕。

    问题在于:这个秦晓鸾根本就不是正常的妃嫔!

    且不谈她心里是否对圣上有恨意,至少圣上驾崩后她还有退路。

    那就是:勾搭已经成为新皇帝的太子。

    至于什么人伦什么道德,呵呵,在这皇宫大院里从来都不存在。世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比这皇宫中更脏。

    既然能从“秦晓鸾”变成“武才人”,那再换个名字换个出身,对他们来说还不是一句话的事?

    如果事情发展成这样,那之前关于李经被架空夺权的担忧又会变成事实,只不过拐了个弯而已。

    胡忠仁冷声说道:“不过好在这狐媚女好景不长了。”

    说完这句话之后,自知失言,赶紧捂上自己的嘴巴。

    张淑妃如获至宝,赶紧说道:“胡公公,你我都是忠于圣上的人。凡是对圣上不利的,咱们怎么都要同心同德去打败她们。你觉得是吗?”

    她对自己的这番话非常有信心,因为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胡忠仁都得忠于皇帝。或者说,忠于李氏王朝。

    果然,胡忠仁被她的这番话打动了,把圣上说第二天要看到毁了的模型重新立起来的事情说了。

    张淑妃听完大喜,对胡忠仁连连道谢。

    看着胡忠仁离开的背影,张淑妃的嘴角勾出一道美丽的弧线:饶是你这个老狐狸奸似鬼,还是被老娘套出了话。这一次,就让那个贱婢不得翻身!

740.淮南王英布

    世人皆以为当皇帝基本上等同于当神仙,事实上并不是如此。

    比如,每天的卯时,也就是后世的凌晨5点钟,皇帝就得起床去上早朝。

    想想天寒地冻的时候,正应该是睡得最舒服的时刻,就得从热被窝里爬出来,这滋味也不是什么好受的事。

    当然,也有些皇帝经常取消临朝,然后落下一个“懒政”的名声。

    但李世明不是,他可是出了名的勤政好帝王,所以每天都得去临朝。

    被叫醒之后,不由得恼怒起来,今天太监叫醒他的时间比平日里早了三刻钟。

    张淑妃端着一碗粥,笑吟吟地走了进来:“陛下勿怪,是臣妾让他们提前的。”

    李世明面色稍缓,但还是不好看。

    张淑妃用小银勺舀了一小口粥,在嘴吹了两口之后,喂到李世明口中:“陛下,您还记不记得今天是什么日子?”

    尽管不记得是个什么日子,但李世明知道肯定是和今天提前叫自己起床有关。当即挤出一个笑容问道:“什么日子?”

    张淑妃甜甜地一笑,拿出自己的册封诏书:“四年前的今天,是我受册封的日子呀。”

    李世明心想:宫中这么多妃嫔,我哪能记得谁谁谁是什么日子受册封的啊?就为这点破事就吵老子睡觉?

    这时正好迎上张淑妃喜不自胜的眼光,不由得心里又是一软:想想也是,淑妃什么时候被册封对我来说不是个事,但对她自己来说就是一生只有一次的重大事件了。她这么珍视,不也正是在乎我的体现吗?

    这么一想,立即转怒为笑,摸着张淑妃的头说道:“爱妃有心了。”

    张淑妃笑得更甜了:“陛下还记得第一次临幸臣妾时吗?”

    说完这句话之后,羞涩地低下头。

    李世明哈哈大笑起来:“哎呦,朕的小辣椒什么时候学会害羞了?”

    张淑妃撅着嘴巴扭动着身子:“圣上欺负臣妾,不来了啦。”

    看到她这番小儿女作态,李世明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片刻后,张淑妃眼中露出一片追忆之色:“圣上,您还记得那天您给我讲的故事吗?”

    李世明记了起来。当初张淑妃进攻的时候,便是一副娇蛮模样。自己一时兴起,就把她比作了陈阿娇。

    陈阿娇何许人也?这么说吧,她外公是皇帝,外祖母是皇太后,舅舅是皇帝,老妈是长公主。

    故事还得从西汉开国皇帝刘邦说起。

    这哥们得了天下之后,就把臧荼、韩王信、韩信、彭越等一干功臣纷纷诛杀,首开杀功臣之先河。

    最后还剩下个淮南王英布看情形不对,左右是个死,不如干脆反了。

    老刘一看不对啊,得去干他。可是朝中能打的都被自个儿杀完了,怎么办呢?于是也只能御驾亲征。

    英布是打败了,可流氓,哦不,刘邦也是受到箭伤病重不起。

    自知时日无多刘邦犯了愁,这次不是愁的别人,而是自己的老婆吕后。

    话说这吕后也不是一般的角色。

    吕后原名吕雉,跟着老爹吕公住在砀郡单父县,后来因为躲避仇家,全家迁居到了沛县。

    之所以搬到沛县,是因为吕公和这里的县令关系非常好。

    刚搬过来,沛县的官员为巴结上司,纷纷前去祝贺吕家乔迁之喜。

    县里的主吏萧何负责排定宾客的座次,于是干脆按照礼金来分,贺礼一千以上的就在堂上,一千以下都安排坐在堂下。

    泗水亭长刘邦,流氓出身,昨天通宵赌博输的一个字儿也没有,本来是来混顿饭吃。萧何这个做法另其脸面上挂不住,于是干脆大大咧咧填上“贺钱一万”,跑到上席一屁股做了下来。

    吕公听奴仆说后,怒气冲冲跑过来要把刘邦赶走。

    见到刘邦本人后却大吃一惊,觉得这家伙将来定能做出不凡成就,因此引入堂内就座。

    萧何告诉吕公,刘老三这个家伙除了吹牛说大话之外,什么都不会。

    但吕公只是报以微微一笑。

    见吕公如此,刘邦就更加放肆,大声调侃其他沛县官吏来。

    宴会快结束时,吕公对刘邦说了:“我很会看面相,但是没看过像你这种贵气非凡的。我有个女儿,希望你能接受她当你的妻子。”

    刘邦也不推辞,笑着应承了。

    得知这个事情后,吕雉的母亲很生气,责怪吕公说:“你一直说这个女儿很难得,将来一定要嫁个非常好的丈夫。沛县县令对你这么好,你都不肯把女儿嫁给他。现在居然要把她嫁给那个小流氓?”

    吕公沉声斥道:“少在这里叽叽歪歪,这不是你这种妇道人家能想明白的事。”

    于是,正值妙龄的吕雉嫁给了刘邦。

    而这个时候,刘邦已经三十多岁人近中年。因为生**荡,一直没能正式娶妻,但和一个开酒店的寡妇生了个儿子。

    吕雉嫁给刘邦时,生活非常穷困。刘邦那人收入不多,应酬比谁都多,三天两头不见人影。吕雉只能从事农桑针织,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

    后来,刘邦有一次押解囚犯时,因喝醉了酒醉让囚犯逃走了,严重违反了法律。刘邦只能逃亡,在芒砀山下的沼泽地区藏来躲去。

    这么一来,吕雉除了独立支撑家庭开支,还得差三岔五长途跋涉,找到丈夫给他送衣服食品之类的生活物资。

    后来,吕雉为刘邦生下一儿一女,也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和鲁元长公主。

    再后来,刘邦斩白蛇起义后,就天天在外打仗。出门前,对二哥刘喜和舍人审食其说道:“我要出去干大事了,我老婆孩子就托付给你们照顾了。”

    吕雉与子女留在沛县,在三年多的时间里由舍人审食其伺候。

    再后来,刘邦被项羽打得丢下老爹和老婆落荒而逃,吕雉也就被项羽俘虏了。

    审食其倒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一直陪伴在吕雉身边,把她照顾得好好的。至于怎么个照顾,不可说。

    楚汉议和后,吕雉被放回。

    回到刘邦身边的吕雉发现刘邦身边早已有了年轻貌美的戚夫人,虽然心中不快,还是隐忍不发。

    好在刘邦这人虽然贪财好色,倒是顾念旧情,还是封结发妻吕雉为后。这样,她就成了历史上第一位皇后。

741.第一个皇后

    因为是第一个皇后,所以很多后世的规矩都还没有。比如:后宫不得干政。

    得了天下后,刘邦天天心里想的就是怎么把那几个厉害的家伙干掉。不把这些能打仗的将军除掉,这皇位坐得就不安心。但别说自己不方便直接出面干这样的活,连说都不好和人说。很简单啊,以前遇到事情都是和这些功臣商量,而现在难道和他们说:“我们来商量一下怎么杀死你吧”?

    吕后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高祖十一年,异姓王陈豨造反,刘邦御驾亲征,吕雉留守长安。

    她决定,趁这个机会帮刘邦干一件大事。

    什么事呢?那就是——诛杀韩信。

    可韩信哪是那么好杀的?汉朝第一功臣,第一战神,军中嫡系可不少。

    一旦事败,让他给逃了出去,那可是天翻地覆的事儿。到时候鸡飞蛋打,她这个皇后估计也就到头了。

    但吕雉还是决定做这件事。

    因为除了“富贵险中求”之外,还有一件事令她对韩信恨之入骨。

    之前从项羽处回到京城后,因念及照顾自己的情份,吕雉向刘邦请求封赏审食其。

    也不知道刘邦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头上顶着大草原,反正稀里糊涂封了审食其一个“辟阳侯”。

    朝中就有些人不服气,当着审食其的面质问他:“咱们这些人都是靠流血杀敌获得的爵位,你有什么功劳,也敢占着这个爵位。”

    这时韩信说道:“你们别不服气了,人家辟阳侯比你们打的仗可不少。”

    众人忙问其故。

    韩信哈哈大笑道:“你们都是血战,人家可是肉战有功啊。”

    众皆哈哈大笑而走。

    这话传到吕雉耳里,比当面刮自己几个耳刮子还难受。虽说她和审食其那档子事知道的人不少,可谁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如此羞辱呢?再说了,皇帝都没说什么,你韩信狗拿耗子做什么?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才能把这个韩信杀掉呢?

    吕后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要对付厉害的人,必须要有同样厉害的角色。

    这天下间有人和韩信一样厉害吗?有的。

    和韩信一起并列“汉初三杰”的,还有两人。一个是萧何,一个是张良。

    可是,到底是选择萧何还是张良呢?

    如果是普通人,多半会选择张良。

    为什么呢?要知道,韩信可是萧何发现推荐,一手保举给刘邦的。一曲“萧何月下追韩信”,千年后尚有余音在。

    而且韩信这人还有个很显著的特点,那就是特别知恩图报。当年韩信落魄时,有个洗衣服的老妇给了他一瓢饭。韩信发迹后,千金以报。

    对一瓢饭之恩尚且如此,何况是对知遇之恩的萧何,就更加尊敬和爱戴了。

    两人之间的情义如此深厚,说服萧何可是比说服张良要难得多。

    令人想不到的是,吕雉偏偏就选择了萧何。

    她找到萧何说道:“有人密告韩信谋反。”

    萧何当即反驳:“这是谣言!韩信手里几十万大军的时候都不反,现在一个兵都没有了的时候谋反?”

    吕后没有就这个问题争辩,继续笑着问道:“我有个问题十分困扰,一直想当面请教先生。昔日起事之时,先生名望官职都在陛下之上,后来也有无数次自立为王的机会,为何肯一直甘于人下?”

    萧何面色苍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吕后的这句话,刺到了他心里的最深处。

    当年陈胜吴广起义后,萧何刘邦曹参三人也趁机造反。

    打下沛县有了根据地之后,就开始推选出头目。

    刚开始大家都谦虚推辞,最后萧何出了个主意说抓阄,由老天来决定。

    接着,萧何把所有纸团都写上了刘邦的名字,笑着让刘邦先抓。

    刘邦抓出纸团,见到是自己的名字还想推辞,萧何一把将所有剩下的纸团都塞到嘴里嚼了几口之后吞了下去。

    再后来,萧何所做的工作就是押运粮草,招兵买马。

    楚汉相争中刘邦不止一次败于霸王,不得不丢下士兵,自己一个光杆司令逃命。而每次都是萧何又重新召集人马,把粮草补充完整,让刘邦能重整旗鼓,东山再起。

    攻破咸阳后,刘邦直扑秦二世的寝宫,和众美女花天酒地。而这时候的萧何在做什么呢?他跑到宰相府去查封典籍。

    从那时起,两人的位置就已牢牢的确定下来。刘邦是皇帝,他萧何是丞相。

    更准确的说,从他们最初在一起时,萧何就已经确定了这一点。因为从一开始,他就认定自己不是当皇帝的料,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去辅佐刘邦管理天下。

    可是,让他对有着多年袍泽之义、立下不朽功勋、待自己如恩师的韩信下手,他又如何狠得下这心?

    吕后笑道:“请问丞相,古往今来的战将中,韩信排名几许?”

    萧何思考了一会答道:“后有无来者尚不可知,但前无古人是确定的。”

    吕后又问道:“那么,倘若陛下与韩信战场上相遇,谁胜谁负?”

    萧何低着头不予回答。

    因为这话他没法回答,这完全问的就是个废话。如果在战场上相遇,刘邦肯定不是韩信的对手啊。

    吕后继续问道:“陛下有你和张良,与韩信逐鹿中原,胜负几许?”

    萧何脸色变得非常难看。

    诚然,战场交锋刘邦一定是一败涂地。但战争不全部是战场厮杀,还有后勤、参谋等因素也非常重要。得韩信前,和项羽楚汉相争,虽从无胜绩,却也一直相持,未被项羽灭掉。其原因也就是因为有了自己和张良,一个后勤能源源不断的供应兵员和粮草,一个出谋划策化险为夷。

    如果真出现吕后说的这种情况,那么双方胜负当在五五之间。

    吕后笑得更加愉快了:“还有,倘若韩信起事,天下人又何如?”

    萧何如遭雷击,蹬蹬蹬连退三步。

    从战乱中过来的人,最知道珍视和平的可贵。

    如果真的出现吕后说的这种情况,谁胜谁败且不谈,天下苍生定是重又陷入战火之中,民不聊生。如果是这样的话,他萧何一生追求的梦想都化为泡影。

742.萧何的悲哀

    吕后冷森森地一笑:“现在我再问先生,这韩信是不是反贼?”

    萧何面如土灰。

    现在天下已经平定,除了还需要自己和张良帮他治理天下之外,还有个更重要的就是像自己二人这样的文官,对刘氏皇朝根本构不成威胁。

    而韩信他们则完全相反。除了现在已经不太需要他们那些武将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对朝廷产生巨大的威胁。

    萧何抬头望着吕后冰冷的面孔,不由得又想到一个问题:这些话难道真是眼前这个妇人自己的意思吗?不,不可能!

    杀不杀韩信,争不争天下,和这个女人有什么关系?对她来说,不管外面打得再怎么昏天暗地,她还不是在皇宫后院里面看看哪个绸缎的面料更好,哪个糕点更甜?顶多顶多,也就是惦念着夜里月黑风高的时候怎么让野男人溜到宫里而已。

    那么也就是说,这一切都是那个人的示意。

    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一点,为什么正好在皇上出征的时间,吕后来说这些。

    想通了这个关窍之后,萧何喟然长叹道:“是。”

    第二天,韩信就收到了萧何的通知:陛下已灭陈豨,令群臣前往长乐宫庆祝。

    对韩信而言,他可以怀疑世界上任何人,但绝对不会不相信萧何。

    收到萧何的通知后,立即欣然前往长乐宫。

    被埋伏着的武士捆绑拿下之后,见到面前的人是吕雉,韩信明白了一切。

    此刻的韩信,并未觉得恐惧,只是觉得非常轻松。

    我韩信生来就属于战争,当战争结束的时候,其实我已经死了。从那时起,在这个世上行走的韩信,不过是一具空空的皮囊而已。但可笑的是,我一直舍不去这副行尸走肉的外壳。从贬官到软禁,我就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每天在这种惴惴不安中苟活,这种痛苦有几人知?现在,终于解脱了。

    想到这里,他的嘴角泛起一丝笑意,傲然问道:“吕雉,想好了怎么杀我了吗?”

    说完之后,忍不住仰天长笑起来。笑声中充满着——讽刺。

    当初刘邦对自己封无可封之时,最后封下了“与天齐、与地齐、与君齐”三齐王,同时许诺“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君不杀、见光不杀、见兵不杀”的五不杀。

    韩信知道,这些都是骗人的鬼话,“免死金牌”的真正名称是“催命金牌”。

    现在他想知道的是:你们准备怎么收这个场。

    我韩信建立的功勋足以流芳百世,不管你们认可不认可,天下人会认可自己。现在你们想杀我,但我却有五不杀,这实在是一件再有趣不过的事情了。

    吕后脸上露出残酷的笑:“马上你就知道了。”

    当韩信被麻袋捆住,悬吊在长乐宫的大钟之内时,吕后嘻嘻笑着说:“韩大将军、韩太尉、左丞相、韩相国、齐王、楚王、淮阴侯,你听听现在周围是什么声音?还有,猜猜她们手里拿的是什么吗?你一定猜不到。我告诉你吧,是削尖了的竹竿。”

    韩信听到外面传来阵阵女子的嬉笑声,大声怒喝道:“我韩信顶天立地,立陈仓、京索、安邑、破代、井陉、胁燕、破齐、潍水、彭城、垓下十战之功。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败赵降燕,伐齐灭楚……”

    吕后咯咯娇笑道:“知道知道,你是大英雄大好汉。胯下之辱、一饭千金、解衣推食、战无不胜、国士无双、十面埋伏、背水一战、拔旗易帜、独当一面、略不世出、不赏之功、勋冠三杰……独享如此多赞誉的词,古往今来也唯你一人而已,还不够吗?”

    韩信的吼声在铜钟内回荡:“韩某当死于战阵,岂能亡于女子之手?”

    吕后的声音变得无比温柔:“那可不行,您可是有五不杀在身的人。对了,还有一件事我忘了告诉你,你知道是谁想出的这个破五不杀的计策吗?是萧何先生。萧何月下追韩信的那个萧何。”

    韩信发出撕心裂肺的狂呼。

    随着宫女们手中的竹枪扎入麻袋,千古战神,就此陨落。

    回到宫中的刘邦得知韩信被诛之后,长长地喘出一口粗气。从今天晚上开始,我刘邦终于可以睡上安心觉了。

    这件事情让刘邦发现了一个很愉快的事:有很多不便自己出面的事,完全可以交给老婆。

    其后不久,被废为庶人流放蜀地的梁王彭越途中遇到了吕雉。

    彭越急忙上前诉说无罪,吕雉答应为他说情,将其带回咸阳。

    回到宫中之后,她对刘邦说:“彭越此人,虽比之韩信不如,但也是一只老虎。放其归山之后,就再也把握不住了。现在人我已经带回来了,怎么处置,您看着办。”

    刘邦闻言,立即将彭越处死并剁成肉酱,分赐与其他诸侯王以示威慑。

    从此,吕后协助刘邦,镇压叛逆、打击各地诸侯王,自己在朝中也树立起了威信。

    可发生的一件事情让刘邦感到了不对劲。

    大肆屠杀功臣之后,朝中的大臣们都学会了明哲保身。基本上都是阿谀奉承之言,几乎没有人再敢忤逆圣意。对这种局面,刘邦很舒心。老子拼死拼活打个江山,就是图个享受,谁特莫的愿意听那些什么“忠言直谏”?

    让刘邦产生警惕的,就是关于太子废立的事情。

    他和吕后之间,更多的是政治合作。在生活中,其实最宠幸的是戚夫人。

    爱屋及乌,刘邦便打算以“仁弱寡断,子不类父”的名义,废掉吕后的儿子刘盈太子之位,改立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为太子。

    让他想不到的是,一向唯唯诺诺的大臣们都站了出来,坚决反对废长立幼。

    刘邦感到自己说话没那么管用了,所有的迹象都指向一个人——自己的皇后吕雉。

    与此同时,吕后也高速运转起来。

    这次她没去找萧何。

    韩信死的时候,萧何就在长乐宫外,流着泪说了这么一句话“萧何负君,不负天下苍生也。”

    萧何之所以诛杀韩信,更多是因为不忍天下百姓受苦。这一点吕后心里很清楚,当初也就是算准了这一点才得以成事的。

743.刘邦的变化

    对萧何而言,忠于的是“刘氏王朝”。至于刘邦选哪个儿子接班,完全是皇帝自己家的私事。作为丞相,他是绝对不会干预的。

    因此,在这件事上想说服萧何来帮自己,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那能做成这件事的,就只剩下一个人。汉初三杰中的最后一位:张良。

    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从刘邦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

    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他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采取明哲保身的策略,渐渐淡出政治舞台。近两年来,更是醉心于黄老之道,天天琢磨养生之类的玩意。

    吕后从中看到了机会。

    “明哲保身”的核心是什么?不是“明哲”,而是“保身”。

    保身又是什么?通俗点说就是:怕死。

    所以这次吕后上的手段是“威逼”。她让自己的哥哥吕泽劫持张良,逼着他献计。

    被劫虏的张良苦着脸说道:“这事找我真没什么用。那时候打仗困难的时候,确实会对我言听计从。可现在天下已经安定,陛下因为自己喜欢而废长立幼,我去再怎么说也没用。”

    吕后微微一笑,对着吕泽使了个眼色。

    吕泽立即会意,拿起毒酒对着张良作势欲灌。

    张良赶紧叫了起来:“且慢!我话还没说完啊!”

    吕泽停住了手,望着张良。

    张良叹了一口气之后说道:“我去说没有用了,但我知道谁能搞定这件事。”

    “谁?”吕后也不废话。

    “商山四皓。”张良也不卖关子了。

    “商山四皓又是谁?”吕后追问道。

    张良解释了起来。

    商山四皓,指的是隐居在商山的四位年长的高士。陛下对他们极为看重,多次派人去请,却始终请不来。

    如果能把这四个老头请出山,让他们天天陪着太子,特别上朝之时让陛下看见,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吕后不禁又问了:“可是,这几个老家伙连陛下都请不动,咱们去能请动吗?”

    张良答道:“这个无须担忧。他们之所以不出山,是因为陛下怠慢读书人。只要太子能以晚辈之礼去请,一定能请出来。”

    吕后大喜,立忙依计行事。

    果然不出张良所料,按照他的说法去做,这四位高士竟然全来了。

    此时的朝堂之中,尽管以太子太傅叔孙通为首的臣子以死相谏,逼得刘邦假装听从。但在刘邦心里,废立太子的想法毫无改变,只等时机成熟。

    这一天早朝时,刘邦发现太子身边有四位八十多岁的老人。

    这几个老家伙胡须、眉毛都白了,服装、帽子非常讲究。

    刘邦感到很奇怪,于是就问了:“你们是谁?怎么之前没见过你们啊?”

    四位老人依次上前通报了姓名: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

    刘邦大惊:“我派人请了你们多年,但你们始终都不肯辅佐我。可为什么现在要随从刘盈呢?”

    商山四皓答道:“陛下轻视读书人,又爱骂人。我们身为读书人,断断不能受这种侮辱,所以不得不逃亡。可太子他仁孝恭敬,爱护天下读书人。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效死力,所以我们就来了。”

    刘邦沉默片刻之后说道:“那就烦请诸位,替我好好的照顾太子吧。”

    商山四皓离去后,刘邦久久不语。

    废立太子,真实的原因是他已经对吕后起了戒备之心。但现在,他觉得很无力。

    回到后宫后,刘邦叹息着对戚夫人说:“我也没有办法了,太子羽翼已经形成,难以撼动了。唉,人总是争不过天命啊。以后恐怕吕雉会变成你们的主人,你尽量和她搞好关系吧。”

    戚夫人闻言大哭:“陛下,以吕后之心,恐怕我再怎么做也没用了。”

    刘邦眼神迷离地望着远方。

    此刻的他脑中浮现出当初被韩信困在垓下四面楚歌的西楚霸王项羽,以及对着虞姬惨笑着唱的绝命歌:“力拔山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他的坟头草应该都有三尺高了吧?项羽啊项羽,你说咱两这么斗来斗去为的是个什么?最终还不是躲不过天命?

    想到这里,刘邦对戚夫人说道:“为我跳一曲楚舞吧,我为你唱一首楚歌。”

    戚夫人止泪,起身翩翩起舞。

    刘邦眼前又浮现出一个身材瘦弱,长得白白净净、每次笑起来就有两个本该生在女人身上的梨涡的年轻人。那是韩信,被一众宫女用竹竿刺死的韩信。

    刘邦站起身,拔出当年的布衣三尺剑引吭高歌起来:“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缯缴,尚安所施!”

    歌罢复歌,回环数四,泣然泪下,相顾伤神。自此以后,他再也不提废立太子之事。

    平定英布叛乱结束的刘邦,已经预感到自己的生命到了尽头。

    这时候,他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事。

    刘邦病重之际,吕后请来了最好的医生。

    看完病之后,刘邦问道:“我这病怎么样啊?”

    医生笑道:“陛下放心,只是小疾,很快就能治好。”

    刘邦手指着医生的鼻子骂了起来:“你是个什么东西,竟敢如此妄言?我刘邦只不过是一个布衣百姓。手提三尺剑就取得了天下,为什么?这难道不是天命吗?命运由天定,就算是神医扁鹊,又有什么用呢?”

    骂完之后,命人赏赐给医生五十两黄金逐了出去。

    世人皆不解。

    在世人眼中,汉高祖刘邦固然夺得天下,不过还是一个阴险狡诈的卑鄙小人。当初为了逃命,他可以三次将自己的一对亲生儿女踢下马车;当项羽威胁要把他的亲生父亲和妻子煮熟时,他可以笑着回答“请分给我一杯肉羹”;为了活下去,他可以哭着求饶;为了拉拢他人,随时都可以双膝跪下求饶。

    总之,什么“男儿有泪不轻弹”,什么“男儿膝下有黄金”等等,在他面前,一文钱都不值。对他而言,什么都没有他自己的性命重要。

    但这一次,他怎么会突然变成这样?

744.汉高祖托孤

    司马公在写《史记》的时候大概忘了一件事,如果刘邦真是人们表面上看到的那么一个小流氓,可能战胜无数强敌取得天下吗?

    事实上,刘邦具备很强的政治天分。不但目光长远,还懂得韬光养晦。

    他可以约法三章,在危难之际不谋小利,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正因为市井出身,他非常善于观察,能洞悉社会现状和人心百态——尤其是普通人的人心。

    在这一点上,无论是项羽,还是韩信,都远远不能和他相比。

    和韩信一样,在接近生命的尽头的时候,刘邦只觉得很讽刺。他这一生,用尽各种光明正大或者上不了台面的手段,把一个又一个的强敌全部干翻。但到了最后才发现,真正的敌人是自己的结发妻子——那个一直对权力虎视眈眈的吕后!

    同样,和韩信一样,他无法接受自己败于一个妇人之手。

    和韩信不同的是,韩信没有挣扎的机会,而他刘邦,还有这个机会。

    他知道,这个所谓的“神医”是吕雉的人,一旦接受治疗,自己就全盘皆输,任凭她们摆布。在这个过程中,朝政将会逐步被吕雉把持。

    事实上,他已经无法阻止吕后的前进。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清醒状态,把能下的棋子下下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拒绝治疗,才是真正的自救。

    在最后的时间里,刘邦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是“白马之盟”,订立了“非刘氏为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盟约。他相信,总有一天,这个盟约会变成自己子孙翻盘的根本。

    第二件事,就是临终遗言。

    刘邦病重之际,吕后前来询问国家重臣之事。

    吕雉问道:“陛下百年以后,假如萧相国也跟随您走了,谁可以代替他呢?”

    刘邦答道:“曹参可以。”

    吕雉又问道:“那假如曹参也去世了呢?”

    刘邦这次略微有些迟疑,但还是回答了:“王陵应该可以吧。”

    吕后接着问道:“陛下,你似乎不是太确认呢。”

    刘邦叹了一口气说道:“王陵为人太憨厚了,如果用才智有余的陈平辅佐他的话,应该差不多。”

    吕后不解道:“那为什么不直接任用陈平呢?”

    刘邦答道:“陈平难以独自挑起大梁。”

    吕后接着问道:“假如这些人都不行了呢?”

    刘邦答道:“那我就想不起还能有谁了。”

    吕后不依,继续缠着问:“陛下,您再想想,一定还有合适的人选。”

    刘邦答道:“还真没有了。哦对了,还有个周勃,不过最多勉勉强强能用吧,可以给他给太尉的虚职,不给实权就好了。”

    吕后还打算继续问下去,刘邦叹道:“皇后呀,再往后的事情也不是你所能知道的了。”

    这话一说,吕后就明白了,丈夫的意思是说她也活不到那么久。

    吕后走后,刘邦舒出一口气。他能断定,自己死后,为了政局的稳定,吕后不得不暂时使用他所说的这些人。

    刘邦心想:但愿这次的障眼法能把吕后骗过去吧。

    在他咽下最后一口气时,喃喃地说了一句没有任何人听到的话“安天下者,必周勃也。”

    刘邦死后,刘盈即位为帝,吕雉开始独掌大权。朝廷的人事安排果然按照刘邦的遗言来安排。

    一方面诚如刘邦所料,吕后也要顾及到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在吕后看来“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老流氓人都要死了还有什么好争的?更重要的是,吕后觉得就按照这个安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到时候看谁不顺眼把他给撸下来不就得了?

    和朝臣相比,吕后更看不惯的,是这些年来刘邦的宠妃。当然,也或许是这些人也比朝中那些大臣更好对付的缘故。

    在这些妃子中,她最为嫉恨的就是戚夫人了。这个女人不仅夺去了刘邦的全部宠爱,还差点把自己儿子的皇位都给掀翻了。刘盈当不上皇帝,我这个皇太后不就是个虚名?

    当上皇太后之后的吕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刘邦最宠幸的戚夫人剃光头发,我看你还美不美?怎么样?受不了吧?受不了就去死吧。跳进也行,上吊也中,没人拦着你。

    没想到的是,吕后这次失算了。原以为一向心高气傲的戚夫人受不了这种屈辱会自行了断,结果不知道什么原因戚夫人这次居然顽强地活了下来。

    这就很让吕后生气了。于是下令将戚夫人幽禁在永巷,颈束铁圈,让她像狗一样生活。

    没想到戚夫人竟然还是忍辱偷生。

    吕后大怒,心想这女人也算没白跟那个老流氓那么多年,忍辱求生的本事还真学到了。

    既然这样,那我就从肉体上折磨你,就不信你这细皮嫩肉的能顶得住。于是令人给戚夫人穿上囚徒的红衣,让她做舂米的苦役。

    没想到的是,这戚夫人居然舂米还唱起歌来了: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吕后明白了,这戚夫人不寻死的原因,就是因为指望着自己的儿子将来救自己呢。

    好,那我就先杀了你儿子。

    事实上,刘邦死前就一直担心吕后会谋害刘如意,便早早地将小小年纪的刘如意封为赵王派到了封地,并派出汾阴侯周昌去担任赵国丞相,让他护卫刘如意。

    刘邦是怎么选中周昌的呢?

    周昌和刘邦是沛县老乡,和吕后也很熟。刘邦还是泗水亭长时,他就是手下的士卒。从刘邦斩白蛇起义到统一天下,他就一直跟着,可以说是资历最老的从龙之臣了。

    周昌为人坚忍刚强,可谓朝中直言不讳第一人,就连丞相萧何、曹参等人对他都非常敬畏。

    说说他干的最有名的两件事吧。

    有一次,这哥们不知道有什么事跑到宫中奏报。刘邦正和戚夫人抱在一起,见到周昌进来,心想这都踏马的光着屁股一起长大的兄弟,有啥呗?反正正好在小兄弟面前嘚瑟一样,看,哥们现在混得多好,这妞多正?于是继续搂着戚夫人啃来啃去。

745.汉惠帝刘盈

    没想到周昌二话不说扭头就跑,刘邦一看“呦吼,这小子还害羞了”,当即流氓本性又上来了,追上去把周昌扑倒在地,骑在他脖子上问道:“小昌昌啊,你看看哥们是什么样的皇帝?”

    周昌有个毛病,就是口吃。被刘邦骑在脖子上后满脸憋得通红,但依旧梗着脖子昂起头叫了起来:“刘、刘、刘老三你就、就就是……夏桀、商纣那、那样的狗皇帝。”

    刘邦听了之后哈哈大笑,一脚踹到周昌屁股上:“你小子还踏马的知道夏桀商纣了呢,给老子滚蛋。”

    骂归骂,心里却是对周昌有了敬畏之心,以后在他面前也不敢过于放浪形骸。

    朝中群臣得知此事后,心里均暗叹不已。除了敬服周昌的直言犯上之外,更知道他在刘邦心里的地位。如果换一个人这么说,不死才怪。

    后来刘邦想废掉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时,许多大臣都坚决反对,但是都未奏效。

    吕后这时尚未请到商山四皓出山,正急得团团转时,周昌在朝中和刘邦辨了起来。

    刘邦怒道:“你今天要辩不过我就别说了!”

    被刘邦这么一吼,周昌口吃的毛病又犯了:“你,知,知,知道我,我,我口吃,当,当当然辩、辩不过你。但我知、知、知道这样做是不、不、不对的。你想废、废掉太子,但我坚、坚、坚决不能接受这、这个诏令。”

    看着因为说不顺话急得面红耳赤的周昌,刘邦忍不住笑了,当时也就没有继续提这事。从客观上来看,这也让吕后有了布局的时间。

    事后,吕后找到周昌跪谢说:“若不是您据理力争的话,太子几乎就被废掉了。”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刘邦才把刘如意托付给周昌。在刘邦看来,在这件事上能阻止吕后的,也只有周昌一人。

    刘邦没有看错人。

    吕后三次派出使者传刘如意进京,前两次都被周昌以“赵王生病,不能前往”拒绝,到第三次的时候周昌干脆直接把话挑明了:“先皇生前把赵王嘱托给我,但我知道太后因为怨恨戚夫人而想杀掉赵王,我绝对不能让他去送死。请转告太后,大人的事大人解决,何必迁怒到赵王这么一个小孩子身上呢?”

    吕后大怒,却又无可奈何。

    后来还是想出了一个主意,命周昌本人回京述职。

    这次周昌就没法拒绝了,只得跟着使者一起回到京城。周昌前脚刚到京城,吕后派出召刘如意的使者就出发了。

    周昌一看坏了,自己不在,再没有人挡在刘如意前面,如果不奉诏,可能当场就会被处死。

    急得团团转的周昌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去找到了现在已经是皇帝的汉惠帝刘盈,把这事原原本本的说了。

    刘盈本就是个宽厚仁慈的人,知道母亲要对刘如意下手后,亲自出京到霸上去接了这个小弟弟,将他带到宫中,和自己一起吃饭睡觉,从而将刘如意保护了下来。

    当年十二月的一天凌晨,汉惠帝刘盈外出狩猎。因为刘如意年纪小,不能起这么早一起去,就把他留在宫中。等汉惠帝回宫时,刘如意已经被吕后派人毒杀。

    得知儿子死后的戚夫人悲愤欲绝,终日痛骂吕后不止。

    吕后命人将戚夫人斩去手脚,薰聋双耳,挖掉双目,又以哑药将她毒哑,抛入茅厕之中,称为“人彘”。

    做完这一切之后,又命人让刘盈来看。意思是说:你是皇帝有怎么样呢?

    刘盈见状,心里的愤怒无以言表,当即愤然上书:“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至此,刘盈对政事基本上就是懒洋洋的态度,大权更加集中于吕后手中。这时,距离他登基正好一年。

    第二年,也就是孝惠二年,齐悼惠王刘肥入京朝见。

    这个刘肥是谁呢?是刘盈的同父异母的兄长,也就是刘邦之前和那个卖酒的寡妇生的儿子。

    因为年长于自己,刘盈就按照家人的礼节,请他坐在上首。

    吕后见状心中动怒,就命人倒了两杯鸩酒,摆在自己面前,然后让刘肥为她祝酒。

    刘肥过来拿起酒杯,准备向吕雉祝酒时,刘盈也跟上来拿了另外一杯准备一起敬酒。

    吕雉赶紧起身,打翻了刘盈手上的酒杯。

    刘肥也不是傻子,当场装醉,刘盈派人将他扶了出去。

    回去后的刘肥非常害怕,吕后已经盯住自己,恐怕这次在劫难逃了。

    好在这时有谋士向刘肥提了一个建议。

    太后亲生的只有一儿一女。现在您拥有七十多座城,而鲁元公主只有几座食邑。如果您能献一个郡给公主,太后必定很高兴,您也就逃脱此劫了。”

    刘肥毫不犹豫马上献出城阳郡,并尊鲁元公主为王。

    果然,吕后十分高兴,这刘肥还是有点眼色的。其实这并不是土地的问题,而是刘肥这货已经完全怂了,不会造成任何威胁,于是放他回了封地。

    经过此事后,刘盈更是心灰意冷,整日郁郁寡欢。

    也就是在这一年,丞相萧何病故,刘盈从此彻底不再过问朝政。从登基为帝到完全放弃权利,只有短短两年时间。

    第三年,心怀愧疚的周昌在郁郁中病死。

    第四年,吕后将年仅11岁的张嫣嫁给刘盈并立为皇后。

    张嫣是谁?是鲁元公主的女儿,也就是刘盈的亲姐姐的亲女儿。对此刘盈极为不满,但面对已经彻底失去人性的吕后也无可奈何。

    第五年,刘邦遗命里接替萧何为相的第一人选曹参罢相。

    第六年,第二人选王陵、第三人选陈平分别担任左右丞相。

    第七年,年仅二十二岁的汉惠帝刘盈,因忧郁病逝。

    吕后立刘恭为帝,自己临朝称制,朝廷号令一概出自太后,成为中国太后专政的第一人。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扶植自己的势力,清除异己了。

    一方面,杀掉赵王刘友和梁王刘恢等刘氏宗族;另一方面,大封姓吕的娘家人为王侯。

    对此,右丞相王陵坚决反对。他的理由是刘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白马之盟。

    因为此事王陵被罢相,告病回家。

746.左丞相陈平

    左丞相陈平佯为自保,亦不过问任何政事,得到了吕后的赞许。

    反正他已经顺服了,不如给他给虚职,以利朝政的稳定。于是吕后任命陈平为右丞相,将自己的老情人审食其升为左丞相。

    说起这审食其,倒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

    凭“肉战”起家的人,在人们想象里,应该都是不知廉耻、阴险狡诈、手段毒辣、利欲熏心之徒。

    可这审食其,还真不是这种人。

    相反,如果排除掉那档子事,这审食其还真是一个好人。

    韩信当众讥讽与他,换任何人都会怀恨在心。可审食其只是默默无声地接受了,或许在他心里,有着深深的负罪感和羞耻感,在韩信这些功臣名将面前自行惭秽。总之,吕后诛杀韩信一事,他完全没有参与。

    再后来,刘邦驾崩之后,吕后秘不发丧,和他商议说:“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

    什么意思呢?就是计划要把朝中的武将杀个精光。

    一向在吕后面前没有任何主见的审食其,这次却据理力争,指出了这么做的危害。最终吕后才为高祖发丧,没有屠杀诸将。

    现在吕后完全掌握了政局,并任命审食其为左丞相。

    按常理来说,这时候总该膨胀起来了吧?然而审食其却并没有。虽然当上了丞相,却从不处理左丞相职权范围内的事情,也不和任何人争权夺利。

    那他一天到晚在做些什么呢?他跑去专门监督管理宫中的事务,要多尽心尽力就有多尽心尽力。说直白点,就是专心服侍吕后。尽管吕后要求公卿大臣处理事务都要通过他才能决定,但也从来都是“嗯嗯”“好”“我去禀报太后”。

    不害人、不贪财、不好色、不夺权,他审食其到底图的是个什么?

    想来想去也只能想出一个不知道是不是答案的答案:或许大概这玩意应该就是真爱吧。

    汉惠帝发丧后不久,张良的儿子张辟强找到了丞相陈平。

    “陈叔啊,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您一下。”张辟强说道。

    “唔,你说吧。”陈平心不在焉地应了一声。

    “做父母的都怜爱自己的儿子,对吧?”张辟强又问道。

    “对。”陈平答道。

    “老年丧子是人生四大悲,对吧?”张辟强继续问道。

    “你小子到底想说什么?”陈平有些不耐烦了。

    “圣上是太后的唯一一个儿子,如今驾崩了,太后却只是干哭而不悲伤,这是为什么?”张辟强终于进入了正题。

    “是你老爹要你来问我的?”陈平反问道。

    “当然不是了,”张辟强撅着嘴巴:“他现在只知道什么炼丹之类的。”

    “一边玩去,这不是你们这些小孩子该想的事。”陈平沉下了脸。

    “陈叔,我都十五岁成人了。”张辟强说道:“再说,我现在都是侍中了,也是朝廷的正式官员。”

    “什么侍中不侍中的,少在我面前来这套。”陈平说道:“听话,回家溜溜鸟斗斗狗。实在无聊了,跟你老爹捏泥巴玩去。”

    “陈叔,你要真不告诉我的话,那我就只能去问别人了。”张辟强作势欲走。

    “别别别,千万别。哎呀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陈平拉住张辟强。

    “那您就和我说说呗。”张辟强追问着。

    “唉,怎么说呢?这事很复杂,连你陈叔我,也都没完全想明白啊。”陈平叹道。

    “那我有一个想法,说出来您听听,您看对不对?”张辟强笑道。

    “好,你说吧。”陈平说道。

    “权力。”张辟强说道:“现在太后的心思已经全部在那个上面了,因此顾不上悲伤。”

    “……”陈平低头沉思。

    “你们家和我们家马上就要大祸临头了。”张辟强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孩子,别乱说!”陈平斥责道。

    “我没有乱说,”张辟强开始分析起来:“现在圣上驾崩了,高祖其他年龄稍长的儿子也都死的死远的远,那么太后现在最担心的是谁?”

    “……”陈平的脸色变得很难看。

    “就是你们这帮老臣!”张辟强说道:“虽然高祖其他的儿子年幼,但如果有你们这帮老臣的扶持,就有和太后一较高下。”

    “你想多了。”陈平欲言又止。

    “我知道陈叔你们现在都不过问政事,”张辟强加重语调:“可是您难道忘了淮阴侯是怎么死的吗?”

    陈平的脸色变得无比难看。

    “不过,小侄倒有一策,或可破眼前之局。”张辟强一脸自信地说。

    “计将安出?”陈平认真地问道。

    “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统领南北二军。并且让吕家的人都入朝掌实权。”张辟强说道。

    陈平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这是个啥馊主意啊,嫌死得快吗?

    张辟强继续说道:“只有这样,太后才会安心。”

    陈平强忍着没有骂这小子的冲动。

    张辟强继续说道:“假如您这么奏报之后,太后悲伤的哭起来,那就无忧了。”

    陈平想了很久,终于缓缓吐出一句话:“这些话应该是留侯让你来告诉我的吧?”

    张辟强无奈地摊摊手:“我再怎么和您说不是,估计您也不会信。您觉得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吧。其实,这话谁说的不重要,怎么做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天,陈平上朝启奏,请以吕产、吕禄为将,统南北二军,同时请奏封吕姓诸人为王。

    当满朝文武都以为太后会大喜过望时,吕后当庭大哭起来,哭得无比悲伤。

    于是当庭宣布,吕后两个已故的哥哥吕侯、吕释之分别追封为悼武王和赵昭王。

    紧接着,封侄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侄孙吕通为燕王,追尊父吕文为吕宣王,封女儿鲁元公主的儿子张偃为鲁王,将吕禄的女儿嫁给刘章,封刘章为朱虚侯,封吕释之的儿子吕种为沛侯,封外甥吕平扶柳侯等等。

    至此,吕氏一族封王侯者十几人,吕产吕禄更是手握军权,天下权势尽在吕家的手里。

747.汉文帝刘恒

    八年的时间过去了,吕后也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

    临终前,似乎已经预感到风光无限的吕氏家族要大难临头了。她将侄子赵王吕禄、吕产叫道病榻前吩咐:“我们吕氏称王,违背了白马之盟,姓刘的和那些大臣一直积怨在心。我死后,他们很可能发生兵变。所以你们必须牢牢把军队抓在手里,守着宫殿哪里都不要去。记住,连为我送葬都不行!否则,你们就会被人扼制。”

    或许是刘氏命不该绝,或许是吕家的气运全都给了吕雉,她死后没多久,隐忍多年的陈平、周勃二人谋划推翻了吕氏集团,刘氏诸王群起而杀诸吕,吕氏一族男女“无少长皆斩之”,这也应验了刘邦临死前“安刘氏者必勃也”的预言。

    本是姻亲的刘氏皇族与吕氏外戚的一场流血斗争,以皇族集团的胜利而告终。

    诛灭吕氏势力后,众大臣迎立当时封为代王的刘恒继承帝位,是为汉文帝。

    为什么会选择刘恒当皇帝呢?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刘邦的儿子几乎都被吕后给弄死了,幸存的少数几个中,只有刘恒和他二哥刘盈一样,宽厚仁慈,名声较好。

    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经历过吕后时期,心有余悸的大臣们决定这次选一个母家仁善且没什么势力的。这么一来,刘恒就成了最佳人选。

    刘恒的母亲早年嫁给魏王魏豹。

    魏国被灭后,薄姬送进宫中织布的工房。刘邦有一次到织布工房中,看见薄姬很有姿色,诏令纳入后宫。

    对老色鬼刘邦来说,这不过是一时兴起的顺手牵羊,也没太在意这事。反正后宫里的女人多一个少一个也无所谓。

    可偏偏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么巧,极少被临幸的薄姬却怀孕了,生下了儿子刘恒,之后也没有侍寝的机会。

    与戚夫人母子不同,这对母子几乎是没有什么存在感。

    或许对薄姬而言,刘邦只不过是一个强抢自己这个寡妇的地痞。或许是她知道自己没有任何资本去争斗,又或许她知道宫廷斗争的残酷,更或许从自己的结发丈夫死后她的心也死了,总之就算为刘邦生了儿子,她还是依旧没有任何“母凭子贵”的想法,极少和刘邦见面。每日里苦读《道德经》,寻求“清净无为”的人生境界。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也正因为没有任何存在感,吕雉大举屠杀和囚禁刘邦的爱姬时,她成为了极少数被放出宫的女人之一,和儿子刘恒一起去到了分封的代地,成为了代王太后。

    刘恒的藩地代地地处西北边疆、毗邻匈奴,治下也都是些荒漠贫瘠地带,根本就没有任何皇子愿意去。

    不过刘恒倒无所谓。在母亲的影响下,他的思想也倾向于“清心寡欲”,推崇黄老学说。其在就藩代地的十五年间,采取“无为而治”的理念,与民休息,发展生产,恭俭作则,代地由是大安。

    不管是在刘氏皇族还是吕氏外戚眼里,那都就是一块无公害的地方,一对无公害的母子。大多数时候,都会忘记还有这么一个藩王存在。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朝中无数次风云变幻,他们母子都安安静静地活了下来。

    造化弄人。

    那些不可一世的精英们斗得你死我活,最后皇位却落到了这么一个自己压根就没想到当皇帝的藩王手里。

    刘恒即位之后,依旧是采取“无为之治”的国策,无论内外均是采取谨慎对待的态度。对待势力膨胀的诸侯王,一直都是以德服人,只有到了万不得已才会以武平乱。对待武力强大的匈奴,则采用和亲止战的方式。对百姓则是兴修水利,厉行节俭,废除肉刑。在他手里,从刘邦至吕后时期的人人提心吊胆,变成了安定团结、休养生息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文教大兴,国力日益强盛。

    刘恒寿终正寝后,汉景帝刘启即位。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政策,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同时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加强了中央集权。父子两的功绩成了史书上赞不绝口的“文景之治”。

    李世明给张淑妃讲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

    汉景帝刘启亲兄妹三人(这里指的是同父同母),有个姐姐馆陶长公主被封为馆陶长公主,有个弟弟刘武被封为梁孝王。

    文、景二帝都是非常非常孝顺的人,汉景帝刘启对母亲窦太后更是诸事依从。

    窦太后出身于平凡家庭,当年她被册封为皇后之后,她的弟弟窦广国都还在给别人做仆役。因此很多方面的想法,和普通人家做母亲的没什么差异。比如,在对子女方面。

    普通人家的母亲,总是希望儿女们都过得很好。这种爱有时候后会有一种很奇特的表达方式,那就是让日子过的比较好的孩子贴补给比较困难的孩子。现在大儿子已经当上皇帝了,窦皇后的爱就更多的投向了女儿和小儿子身上。

    可这么一宠,就宠出问题来了。

    小儿子梁王刘武到了自己的封地之后,窦太后想尽办法变着花样从朝中拨出财物赏赐给刘武。

    刘武呢,仗着母亲的宠爱,在封地大兴土木,国土更达四十余县。这也不说了,他自己出行的规格和老哥皇帝完全相同,钱财比皇宫还要多。

    景帝三年,刘启采用晁错的《削藩策》,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

    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军事叛乱,史称“七王之乱”。

    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

    因为汉文帝本就是以一方藩王,而且是最弱的藩王身份继位,之后为修生养息,朝廷对诸侯国也都是采取的比较容忍的态度,因此各个诸侯国的力量得以了发展。现在七个诸侯国一起起兵造反,朝廷还真不一定打得赢。

748. 太尉周亚夫

    刘启无奈之下,只能挥泪斩晁错。本以为这么一来,叛军们就没了反叛的借口,自然会退兵。

    不过这只是一厢情愿之举,七王既然已经反了,就根本没准备回头。现在刘启诛杀了晁错,更证明了他的软弱无能。吴王刘濞自称“东帝”,继续挥师西进。

    这下把皇帝刘启也逼得走投无路了,被迫与七王做你死我活的斗争。可是,派谁才能担任统帅呢?刘启想到了老爹临终遗言“如即有缓急,周亚夫可任将兵。”

    汉文帝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说到“细柳阅兵”了。

    文帝二十二年,匈奴犯边,兵锋直指京城长安。

    为了保卫京城,汉文帝刘恒急调三路军队到长安附近。

    匈奴越来越近,刘恒决定亲自前往军营慰问提高士气。

    他先到的是宗正卿刘礼驻守的灞上,再到祝兹侯徐厉驻守的棘门。见到皇帝的车马前来,军营守卫赶紧放行。直到文帝进入军营主将才得知消息,慌慌忙忙出来迎接。文帝走时,主将率全军恭送出营寨。

    可到了周亚夫驻守的细柳营,情况完全是天壤之别。

    守卫军门的都尉直接拦下了御驾在前面开道的人。

    御林军大怒:“告诉周亚夫,陛下来劳军。”

    守卫答道:“将军有令,军中只从将军令,不奉皇帝诏。”

    这时文帝的车驾也到了,于是让使者拿着皇帝符节进去军营通报。

    营门守卫收到通知给文帝车驾放行时,还专门对文帝的随从说道:“将军有令,非紧急战事通报,军营中不得急驰。”

    文帝随从不满地说道:“这周亚夫仗着自己是名门之后,也太不尊重陛下了。挡了御驾不说,竟然不出来迎接。”

    文帝没回答,而是吩咐车夫控制缰绳,缓缓驶入军营。

    和之前两个军营见到皇帝车驾纷纷好奇地张望打量不同,细柳营中的军士一直是目不斜视。

    到了军中大帐前,周亚夫一身盔甲披挂,手中持着兵器拱手行礼说道:“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不等随从们说话,文帝就开了口:“许!”

    得周亚夫号令后,细柳营军士这才以军礼参见。

    文帝动容,自己走出车子,扶着车前的横木说道:“皇帝敬劳将军!”

    出了营门之后,群臣都觉得很惊讶。

    文帝感叹道:“哎,这才是真正能打仗的将军啊!像灞上和棘门那样,简直是小儿玩耍一般。一旦敌人来偷袭,恐怕连主将都会被俘虏。至于周亚夫这里,哼哼,有本事来偷袭的试试?”

    之后的很长时间里,文帝都对周亚夫治军赞叹不已。

    一个月后,匈奴退走了。

    文帝下令三路大军回到原驻防地,然后将周亚夫升为了中尉,掌管京城御林军。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周亚夫治军有度、严守规则。但从另外一点意义上来说,其性格刚烈处不失桀骜。

    现在七王叛乱的部队声势浩大,连战皆捷,已经打到了刘武的封地梁国。只要攻破梁国,京师便再无屏障。

    汉景帝刘启想到了老爹的遗言,于是任命周亚夫为太尉,指挥军队讨伐叛军。

    周亚夫对景帝说道:“七王蓄谋已久,尤其是其中的楚军素来强悍。如果和他们正面决战,咱们很难打赢。”

    景帝问道:“那怎么办呢?”

    周亚夫答道:“让梁国死守,我率大军绕到他们背后断了他们的粮道,才能制服他们。”

    景帝说道:“你是将军,打仗的事情你说了算。”

    吴楚联军猛力攻城,拿下了梁国的门户棘壁。

    梁王大急,赶紧派人向周亚夫求援。

    此时的周亚夫率领的军队已经到达了梁国北面的昌邑,收到梁王的求援信后,根本不为所动。

    又过了两天,梁王再次向周亚夫求援,说梁国已经顶不住了,周亚夫还是不肯发救兵。

    梁王无奈,最后写信给景帝。

    景帝左右为难。救吧,违背了之前和周亚夫定的策略;不救吧,万一梁国被攻破,京城也就危险了。

    这时候窦太后出面了,指着汉景帝骂了起来:“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现在你的亲弟弟在前线浴血战斗,你任命的将军却什么都不做?你相信一个外人,都不肯相信自己的兄弟吗?我可和你说清楚了,要是你弟弟出了什么事,我这老太婆也不活了。”

    景帝无奈,下诏命周亚夫出兵增援刘武。

    周亚夫的回答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梁王刘武无奈,只能拼死抵御叛军。形势危急之时,甚至亲自上阵。

    叛军见梁国久攻不下,无法继续西进,只能转而奔向周亚夫的部队。周亚夫令军队坚守在壁垒之中,不和叛军直接作战。

    朝中窦太后气得跳脚直骂,要求景帝撤换掉周亚夫。

    而这时的周亚夫,已经派出一部分主力,轻装南下,迅速夺取了泗水入淮之口,完全断绝了叛军的粮道。

    叛军缺粮,几次猛攻周亚夫军营均被打败。

    没有了粮食的叛军士气和战斗力一落千丈,士兵纷纷饿死和逃亡。

    周亚夫率军出击,大破叛军。

    这次叛乱的结果,是三个月内就被朝廷平定,七王尽皆身死。

    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诸侯国虽然还存在,但诸侯王都失去了政治权力,其实际地位已与汉郡无异。

    自此,诸侯国再也没有了同中央对抗的物质条件,基本完成了中央集权。

    平定叛军之后,立下大功的刘武入朝,母子四人相聚,皆大欢喜。

    一家人在一起喝酒,其乐融融。

    因为朝廷以后再没有了威胁,景帝也是极为高兴,放开了量喝酒。

    这时候窦太后就开口问了:“皇儿啊,你说这次平定七王之乱靠得是谁啊?”

    景帝答道:“自然是太尉周亚夫了。”

    窦太后继续问道:“那你打算怎么封赏他呢?”

    景帝答道:“我已经想好了。丞相陶青现在年纪大了,又有病在身,以后就任命周亚夫为丞相。”

    “有功必赏,好!”窦太后说道:“那我再问你,此役首功当属周亚夫吗?”

749.汉景帝刘启

    景帝正准备回答“是”的时候,见母亲的面色不善,当即改口道:“当然不是了。首功应该是我的亲弟弟刘武,要不是他拼死挡住了叛军,怎么会取得胜利呢。”

    “是啊,这世上遇到生死关头,还是自己的骨血兄弟最靠得住。”窦太后说出这句话后话锋一转:“那我问你,周亚夫封为丞相,你准备赏给刘武什么呢?”

    刚刚从提心吊胆的战争中走出来,加上又喝多了酒,景帝脱口而出:“将来我死了,就让刘武继承皇位。”

    窦太后和梁王听后大喜,窦太后更是当场要景帝下诏。

    景帝本是随口一说,没想到母亲当真了。现在真要下诏,心里便无比后悔,但现在反悔也来不及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作为亲戚参与酒宴的太后侄子窦婴上前道:“这个天下,是高祖打下来的。高祖规定了,帝位当父子相传。陛下是没有权利擅自将帝位传给弟弟的。”

    景帝当即就此下台阶:“对啊,我怎么忘了这一出了。此事容我再好好想想。”

    于是此事就此作罢。

    窦太后非常恼火,事后除去窦婴的门籍,不让他入朝请安。意思就是说:老娘再也不想看到你!

    这事之后,朝中就有大臣对景帝说道:“陛下,之所以出了这样的事,是因为没有立太子的缘故啊。现在只有早日立下太子,太后也就死了这个心了。”

    景帝一听,觉得这话有道理啊,于是第二年一开年,就将庶长子刘荣立为了太子。

    后来,太子刘荣被废之后,窦太后又对景帝说:“商朝的时候亲其兄弟,周朝的制度尊其祖先,这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啊。我死了之后,就把刘武托付给你了。”

    这话的意思就是旧话重提,让景帝把皇位传给刘武。

    可这一次窦太后的计划又被以袁盎为首的群臣给阻拦了。

    后来,景帝立刘彻为太子,刘武的怨气终于爆发了。他派人刺杀了袁盎等阻扰他立嗣的大臣,结果后来又被景帝查出了真相。

    以上就是李世明对张淑妃讲的“金屋藏娇”的故事背景。

    从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自七王之乱后刘启刘武两兄弟间就生出了缝隙,加上一个疼爱小儿子的窦太后以及奉母至孝的皇帝,这家人的关系就很是那么微妙了。

    在她们母子之间,只有一个人和所有人的关系都是最为稳固的,那就是长公主馆陶长公主。

    对窦太后来说,两个儿子虽然孝顺,但怎么都没有女儿说起知心话那么便利。特别是对他们两兄弟的事情烦躁时,也只能和女儿说说了。何况馆陶长公主是自己唯一的女儿,自然是爱宠有加了。

    对皇帝刘启来说,姐姐不会对皇位产生任何威胁。每次母亲生自己的气时,最好去打圆场的也就是这个姐姐了,因此也是哄着花着这个唯一的姐姐。

    对梁王刘武来说,想要帝位就得靠母亲,能在母亲面前说得上话的,也是这个姐姐。

    这么一来,馆陶长公主的位置就非常重要了。家里的很多矛盾也都是靠她来解决。比如刘武刺杀袁盎的事情暴露后,最终还是跑到馆陶长公主家,由馆陶长公主去说情才得到宽宥的。

    皇家的家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天下的大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馆陶长公主改变了历史。

    这馆陶长公主可是个很有心计的厉害角色,把家人都哄得好好的。比如对那个当弟弟的皇帝,就给他送去过几个美人,而且都比较受宠。这么一来,自己的地位就更稳固了。

    景帝三年,立庶长子刘荣为太子后,馆陶长公主就动了心思。

    她跑去找到刘荣的生母栗姬,提出亲上加亲,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许配给刘荣作为太子妃。

    在馆陶长公主看来,以自己长公主的身份,这桩门当户对的亲事肯定能成。即便从政治的角度来考虑,对方也会欢欢喜喜接受。

    万万没想到的是,栗姬一口回绝了她。

    栗姬也有自己的想法。

    尽管儿子被封为了太子,但最近刘启对他的宠爱已大大不如从前。这笔账,栗姬都算到了馆陶长公主数次给景帝献上美人头上,心里极为反感馆陶长公主。这是自己的私怨。

    栗姬也了解馆陶长公主的野心和心机,也听说过陈阿娇的刁蛮霸道。而她的儿子刘荣性格温顺和善,本来就降不住陈阿娇,如果再加上长公主这么个厉害的丈母娘,那她们家的权势就更加厉害了。这是为儿子的考虑。

    还有一点就是因为刘启的薄皇后无子无女,也就是说没有嫡子。从律法角度来看,刘荣作为庶长子,是理所当然的皇位继承人。更何况现在已经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了,没有必要再去讨好长公主。

    也就是这件事,让历史的轨迹完全改变了。

    馆陶长公主的生活环境,可以说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连皇帝弟弟都要讨好她,几时遭到人拒绝过?

    颜面尽失的长公主怎么都受不了这口气,下了决心一定要报复。

    这时,另外一个聪明的女人王娡登场了。

    王娡是景帝的美人,生下了一个儿子刘彻。

    得知长公主被栗姬拒绝后,立马主动找到长公主提亲,并承诺如果将来刘彻即位,陈阿娇就是皇后。

    长公主心机颇深,决定去考察一下刘彻的态度。这个考察和品德才能什么的无关,只是想看看刘彻对陈阿娇的看法。

    后来长公主来到宫中,抱着年仅六岁的刘彻于膝上,逗乐问道:“你想不想娶媳妇啊?”

    刘彻点头脆生脆气地说:“想。”

    接着长公主指着左右长御等女官一百多人挨个问,让她给你当媳妇好不好呀?

    刘彻一直摇着头说不好。

    随后长公主又指着陈阿娇问道:“把阿娇嫁给你好不好?”

    刘彻拍着巴掌笑着说:“如果阿娇嫁给我的话,我就修建一座金屋子给她住。”

    馆陶长公主大喜,这么小的孩子不会撒谎的,这孩子是真喜欢阿娇。以后让她们一起成长,青梅竹马,感情就更加稳固了。于是,就和王夫人定下了这门亲事。

750. 天大的机会

    为了报复栗姬,以及让女儿当上皇后的政治需要,长公主开始了她的行动。

    一方面就是说栗姬的坏话,另外一方面就是在母亲窦太后和景帝面前夸奖刘彻德才兼备。

    因为怀刘彻时,王夫人梦到太阳钻到怀里,景帝本来就宠爱刘彻,现在自己的姐姐说好话,自然对刘彻更加喜欢。

    长公主对景帝进言:“栗姬和其他宠姬聚会时,让侍从在他们背后吐口水诅咒,施用妖邪惑人的媚道之术。”

    当时的人们对巫蛊之术深信不疑,景帝听后就开始对栗姬生出厌恶之心。

    不过,长公主说的这些也没有真凭实据,加上以前和栗姬感情深厚,仍旧存有善念,没有治罪。

    后来有一次,景帝偶然生病了,心情也很不好,于是对栗姬说道:“我死了以后,刘荣继位当上皇帝,你也就是太后了。希望你能善待其他的妃子与她们的儿子。”

    由此可以看出,一直到这个时候,景帝都还没有废太子的想法,反而隐隐露出立她为后的意思。

    但栗姬不但没有抓住这么天大的好机会,而是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她不但表示自己不会照顾其他人的子女,还对景帝出言不逊。

    景帝对她这种态度非常不满,却还是忍耐下来,只差没有发作而已。

    后来,景帝和姐姐长公主聊天时,无意中把这个苦恼发泄了一下。

    长公主当时宽慰了景帝一番,出宫后便找到王夫人商议。两人一致认为,只要等到合适的时机,就一定能把栗姬和太子刘荣搬到。

    接下来的长公主改变了操作模式,在景帝面前也夸太子刘荣懂事,只是母亲栗姬太不能容人了。

    景帝对此深以为然

    没多久,长公主她们等待的机会就来了。

    立刘荣为太子两年后,无子无宠,靠山薄太后又死了的薄皇后被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废的皇后。

    长公主和王夫人暗中唆使朝中大臣请立栗姬为后。

    果然,就有自以为聪明的大臣上奏说:“子以母为贵,母以子为贵。现在既然已经废了薄皇后,太子的生母没有名份,应该封为皇后。”

    正如长公主和王夫人预料的那般,景帝看到奏折后勃然大怒说道:“这是你做臣子的应该说的话吗?”

    下令处死上奏的大臣之后,景帝余怒未消,直接废掉了刘荣的太子之位。

    三个月后,景帝封王娡为后,立七岁的刘彻为太子。

    九年后,景帝病死,十七岁的刘彻登上皇位,陈阿娇以太子妃的身份被册封为皇后,一切都按照长公主的想法在发展。

    如果是一出戏,到这个时候就终止,未免不是个“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美好结局。

    但生活不是小说,也不是戏剧。

    起初的时候,还是按照童话来发展的,陈阿娇也是得到刘彻的独宠。

    但渐渐整个路线的轨迹就改变了。

    因为母亲的权势,陈阿娇自幼就骄横和强势。加上刘彻这个皇位就是靠着自己老妈得来的,更是飞扬跋扈不可一世。

    如果说刘彻就是个温顺的“耙耳朵”,这事也就过去了。可问题是刘彻是什么人?是被后人尊为“汉武帝”的伟大帝王!

    起初,现在已经是太皇太后的窦太后在朝中势力太大,朝中大臣也未依附刘彻,母亲王太后也没有任何的势力和背景,刘彻也必须“奏事东宫”,未能真正把权力掌握到手中,很多事情还得靠自己这个姑妈兼丈母娘去协调。

    在这种情况下,刘彻也只能忍受陈阿娇的摆谱、任性、刁蛮和无理取闹,处处忍让着皇后陈阿娇。

    六年后,窦太后去世,刘彻得以亲政。经过一系列的清洗,将朝中大臣换成了自己的人。

    但已经长居上位,习惯了呼来喝去的馆陶大长公主并没有察觉到这中间的变化,依旧自居拥立刘彻之功,不断讨要各种奖赏,令刘彻心里十分厌烦。

    对无理取闹的人,命运有时候就会还之以无理取闹。

    尽管很长时间内都得到刘彻独宠,但陈阿娇却一直未能生下一男半女。

    直到刘彻认识了卫子夫,然后生下了一个儿子。要知道,刘彻十七岁登基,到年近三十才得到这么第一个儿子。

    陈阿娇完全失去理智了。

    这其中既有女人的妒忌,也有政治考量。要知道,上一辈的薄皇后被废,就是因为无子。自己的婆婆也就是“母凭子贵”当上的皇后。

    虽然自己现在是皇后,但没有儿子。卫子夫生下儿子后,就对她的位置产生了深深的威胁。

    越来越骄横嫉妒的陈阿娇,犯下了一个致命错误。

    为挽回刘彻的独宠,在女巫楚服蛊惑下,行巫蛊之事。

    在当时,这是不可赦的大罪。由此,已经羽翼丰满的刘彻毫不犹豫地废黜了陈阿娇,迁其至长门宫。

    这时的陈阿娇,她那说话算数的外婆已经去世了,曾经不可一世的老妈也说话没用了,只能怀着满腹的哀怨和不甘,去到了长门宫。

    同样不甘心的,还有她那飞扬跋扈的母亲馆陶长公主。母女两不惜花费千金,请到了当时最有名的枪手司马相如,写下了一篇《长门赋》,期待因此能让刘彻回心转意。

    这钱还真没白花,长门赋,开骈体宫怨题材之先河。整篇赋作词藻华丽,精巧雕琢,字字珠玑,读之感人至深,令人伤心欲绝。

    刘彻看到这篇文章之后,非常喜欢,甚至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

    但他尽管对文章赞不绝口,却只字未提陈阿娇。或许,曾经的感情早已随着阿娇一次次的娇横、任性、霸道消磨得无影无踪。在刘彻心里留下影子的,只有童年时的那个美丽小姐姐。

    金屋藏娇的童话留给后人的,只剩一声叹息: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忆无南北!

    事实上,李世明对张淑妃讲这个故事,暗中不乏警告之意:你可以在我所能接受的范围内耍一点小性子,给生活增添一点情趣。但如果真以为你就能这样,请参照陈阿娇。

751. 娇媚的白眼

    现在张淑妃提到当时讲这个故事什么意思呢?

    李世明笑着问道:“你不会是想让朕给你建个金屋子住吧?这可不行,朕可是个穷皇帝,没钱啊。”

    张淑妃“咯咯”笑道:“臣妾可没这么想。这样吧,圣上说自己这么穷,那臣妾就送您一座金屋子吧。”

    李世明当然知道她是开玩笑的,忍不住哈哈大笑道:“好啊好啊,看来朕今日可是发达了。”

    “您以为臣妾和您说着玩的啊?”张淑妃娇禛着说道:“当当当当……”

    说完拿出一个盒子放到桌子上。

    李世明打开盒子,里面是一个拳头大小的金屋子模型,做得相当精致,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虽说这么大一块黄金制品也价值不菲,但对于他们这个级别来说,也真算不了什么。李世明乐了,当即念着戏文腔:“如此便多谢娘娘了。”

    张淑妃翻了一个娇媚的白眼之后,认真地问道:“圣上,怎么样?这个模型做的还有点意思吧?”

    “有点意思,有点意思……”李世明笑着把玩着金屋子模型,片刻后脸上的笑容僵住在那里。

    “怎么了圣上?”张淑妃语带关切地问。

    “唔……”李世明沉吟片刻后说道:“朕昨日让怀英楼那边做个模型,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

    张淑妃笑道:“现在离上朝还早,要不我陪您去看看?”

    李世明笑着摇了摇头:“算了,哪有那么快?”

    张淑妃一脸轻松地说道:“这个圣上放心,武才人心灵手巧,这点事还做不来?再说了,君无戏言,您都开了金口了,她哪里会不做出来?”

    李世明略作沉吟之后答道:“也好,去看看那丫头到底多大能耐。”

    跟在李世明身后,张淑妃脸上露出了不易察觉的狠毒之色。

    昨天胡忠仁还告诉了她一点非常重要的信息:尽管圣上去了几次,但每次去之前吩咐的都是“去怀英楼”。

    虽然胡忠仁只说了这么一句,但精明如张淑妃很快就琢磨出了其中不寻常处。

    那就是,这和圣上的习惯完全不同。

    宫中妃嫔住的地方,都有着对应的名称。可以说,每册封一个后宫女子,就多出一个地名。对圣上来说,除非是很特别的,一般都记不住这些地名。而圣上临幸,想到的是那个具体的女子,并不是那个地名。因此圣上每次去哪里都是直接说“去XX妃”那里,而不会是说去“XX宫”。

    但是去秦晓鸾那里,圣上一直说的“去怀英楼”而不是“去武才人那里”,这就有些反常了。

    在宫中要想长久,必须要对这些很不起眼的细节多多琢磨,才能更加透彻的了解到“圣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张淑妃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也就是说,圣上更在意的是去“怀英楼”而不是去“武才人”那里。

    怀英楼怀的是哪个英?这个不需要说明,谁都知道是那个人了。

    作为宠妃,通过观察和判断,张淑妃能感觉到圣上对于奇正的反感和隐忧与日俱增。

    那么答案似乎就已经昭然若揭了。

    在圣上心里,某种意义上来说,秦晓鸾依旧是“于奇正的女人”。去那里只是发泄着无法对外人言的苦衷,也就是把对那个于奇正的不满发泄到秦晓鸾的身体上。潜意识里应该是这么一句话:我叫你能,还不照样抢了你的女人?!

    想明白了这个关键点之后,张淑妃对自己这次的操作非常有信心。

    圣上为什么会如此恼恨于奇正?

    很多人都以为,圣上是在担心他的军事能力,将来站稳脚跟之后,对大仪朝产生威胁。

    这么想的人,根本就不够了解圣上。

    有一次圣上和皇后闲聊时她就在旁边,才知道外人根本就无法了解到圣上的眼光多么深远。

    当时谈到了塞外之事,独孤皇后略带忧心地说:“现在你们这代人都老了,但朝中现在还看不到哪个年轻人能挑起军中大梁啊。”

    皇后这话虽然没有提到于奇正,但隐有责怪之意。意思就是说好不容易有了个天才将领,结果现在放走了。不但不能为我所用,反而成为我们的一个威胁。

    圣上不悦地冷哼道:“没了张屠夫,还不吃带毛猪了不成?”

    独孤皇后幽幽一叹,没再说话。

    可这个态度,让圣上更是气恼,当即说出了一番话来。

    于奇正这小子确实有点本事,但也不至于神话。

    你要知道,他现在为什么在军中民间这么高的威望?其原因在于大家都认为他是抵抗外敌的民族英雄。

    那么问题就来了,他要依靠什么样的军事力量?

    就目前来看,也就是在占领区大规模发展自己的部队,那么不可避免的在人数上是蛮族人占绝大多数。

    这么一来,只要他敢进攻本朝,那就是敌我矛盾。在大仪朝军民心中,他就是个无耻的汉奸。

    战争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武器装备的优劣,不是哪个统帅的才能,而是天下人的民心。

    不得民心者,即便在战争初期取得一定优势,但最终必定会被打败!这一点历史上发生的所有事件都证明了这一点,没有任何一次例外。

    他还有另外一个选择,那就是用汉人部队攻击本朝。但即便如此,他照样是大逆不道的叛逆!

    只要他于奇正失去了民心,何惧之有?

    除此之外,还有些很长时间之内无法解决的实操性难题:兵源从哪来?

    且不说散落在草原上的汉民并不多,即便是整个安西,都是地广人稀,他就算占领了也没有足够的兵源。

    除此之外,还要受到粮草、后勤等方方面面的局限。

    只要我大仪朝像现在这样国泰民安,内部不出问题的话,就算他于奇正军事能力再高,最终也是失败。

    至于你提到的统帅问题,这么说吧,打仗打仗,都是在“打”中出来的。现在没有涌现出优秀的将领,是因为这么多年来咱们都是处于和平时期。如果真的进入大规模的长期战争状态,必定会涌现出一批能打的年轻人。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6847/ 第一时间欣赏皇上您该去搬砖了最新章节! 作者:我是跟风狗所写的《皇上您该去搬砖了》为转载作品,皇上您该去搬砖了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皇上您该去搬砖了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皇上您该去搬砖了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皇上您该去搬砖了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皇上您该去搬砖了介绍:
这年头工作不好找啊,于是秦晓鸾去读了个城建学院。
好不容易有机会穿越了,结果不知肿么回事,还是得做搬砖的活。
这又是肿么肥四,搬个砖居然搬成了女皇帝???!!!
秦晓鸾穿越到古代之后,接手了老爹的营造队伍。本来只想安安稳稳过个小康生活,结果在于奇正等人的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误会下,竟然一步一步向上爬,最后居然成了那个架空历史时期第一个女皇帝。。。皇上您该去搬砖了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皇上您该去搬砖了,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皇上您该去搬砖了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