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大明:开局认朱元璋作爷爷!TXT下载大明:开局认朱元璋作爷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开局认朱元璋作爷爷!全文阅读

作者:反游猫     大明:开局认朱元璋作爷爷!txt下载     大明:开局认朱元璋作爷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36章 又一个想法!

    文华殿中。

    朱雄英与众臣商议无烟煤推广事宜。

    朱元璋并没有过多参与,而是悄然的离开,他知道自己老了,有些东西是时候该逐渐放手了。

    出了文华殿,朱元璋的步履都轻盈了许多。

    而朱雄英则是在文华殿中和一众大臣商议到了中午。

    中午时分。

    朱元璋的贴身太监刘保前来东宫,请朱雄英前去御膳房,和老皇帝一起用午膳。

    朱雄英这才惊觉,一个上午就这么过去了,肚子已经咕咕直叫。

    随着刘保来到御膳房,朱雄英便看见屋内已经准备好了一桌精美的菜肴。

    而桌子边上坐着三道熟悉的身影。

    其中一个自然便是老爷子,而另外两个却是朱允熥和小宝。

    小宝经过这段时间,显然已经适应了皇宫的生活,一如既往的活泼可爱,抓着朱元璋给她的大鸡腿在啃。

    而朱允熥也比以前稳重了不少,要是以前和皇爷爷吃饭,他会坐立不安,然后现在虽然话依旧不多,但至少能够摆平心态,老爷子问一句,他也能答上一句。

    看见朱雄英到来,朱允熥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连忙站起来喊道:“哥,你来啦!”

    朱雄英微笑着对朱允熥点了点头,尔后面向老爷子,行礼道:“孙儿见过皇爷爷!”

    “哼!”

    老爷子轻哼了一声:“臭小子,是不是咱不去请你,你就不知道过来啦?”

    朱雄英哑然失笑,道:“爷爷,您看您这话说得,孙儿就是忘了谁,谁也不敢忘了您啊!”

    “好了,坐下吃饭吧!”

    朱元璋拍了拍身旁的凳子。

    朱雄英当然是毫不客气的坐到了老爷子的身边,老爷子依旧板着脸,嘴上却是说道:“累了一上午了,快吃!”

    说着,朱元璋拿了一个大鸡腿放到朱雄英的碗里,然后不顾形象的把手在衣服上擦了擦。

    “谢谢爷爷!”

    朱雄英看着眼前的老人,不由得心中一暖。

    这样他仿佛看到了前世的祖父。

    而这一世,他的灵魂虽然是穿越而来,但是,他真心的把朱元璋当爷爷。

    无论眼前这个老人,是不是掌天下权的皇帝,那都不是重要的,在这一刻,朱雄英只把眼前的老人当作是自己的爷爷。

    见朱雄英拿着大鸡腿大块朵颐,朱元璋终于忍不住咧嘴笑了。

    一旁的小宝却是撇嘴道:“老爹,这么大个人了还抢鸡腿吃,害不害臊呐!”

    朱雄英没好气的敲了一把小宝的脑袋:“你懂个屁,你爹我在你太爷爷面前,永远都是个孩子!”

    朱元璋闻言哈哈大笑:“对!咱大孙说得对!”

    “爷爷,您也吃啊!”

    朱雄英看朱元璋没有动筷子,便给朱元璋的碗里夹了一块鸡胸脯肉。

    朱元璋笑道:“爷爷老了,吃不了那么多了,来,可以喝两盅!熥儿,你也一起!”

    朱元璋显得心情大好,显然刚刚开始的不高兴是装出来的。

    朱元璋端起了酒杯,而朱雄英和朱允熥自然是不敢怠慢,赶紧陪着老爷子满饮一小杯。

    这点小酒对朱雄英当然不算什么,但是朱允熥却是白净的脸庞涨红了。

    朱元璋轻叹一声道:“也就咱大孙回来了,不然咱爷三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喝上一盅呢?”

    说着,朱元璋看向朱雄英道:“大孙,今天你做的很好,咱真的很高兴,不只是无烟煤,还有你的稳重,和不骄不躁!”

    “为君者,就要懂得自己该抓什么,放什么,无烟煤固然好,但是在推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好关,不要让这无烟煤,成为某些人手里中饱私囊的东西,咱这是给天下人办好事,可不能办砸了,让好事变成了坏事!”

    “孙儿明白!”朱雄英郑重点头。

    古往今来,但凡是有巨大利益的地方,就免不了贪腐。

    如今煤炭一旦推广开来,那绝对不是一件小事,涉及到全天下百姓取暖的问题,而其中的利益问题,更是错综复杂。

    朝廷的初心是好的,想要把无烟煤开采出来,然后廉价卖给百姓,但是层层办下来,也许到百姓手中的无烟煤价格,就不是区区三个钱一斤那么简单了。

    京师一带还好控制,毕竟靠近皇权中心。

    但是在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就没有那么好控制了,贪腐就会在其中滋生。

    然后现在说这个还有点远,老爷子也是提醒一下朱雄英,毕竟他见得多了,就像是当初的郭桓案。

    户部侍郎郭桓等人,联通各直省的官吏舞弊,盗卖官粮,牵连全国十二个布政司,数万官员牵涉其中,甚至六部尚书都有牵涉,折算赃款两千四百多万石。

    而如今,煤炭一旦成为百姓取暖的必需品。

    那么无论是盗卖官煤,巧立名目,假账错账……等等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这些都是朱雄英以后需要考虑的,但是现在他紧要考虑的问题是,煤炭一旦开采出来,如何运输到全国各地,因为煤炭主要集中在几个地方,需要流通起来。

    而需要流通,就必须要有路,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

    一旦道路不畅,作为大宗货物的煤炭就会运转缓慢,无论是今年明年,还是后年,依旧是运转不起来。

    而如今大明的官道,也只是联通关键的一些地方,而且常年不修缮,道路早已是坑洼不平。

    总之一句话,无论是这一次的煤炭运转,还是以后大明想要发展起来,道路都是重中之重。

    想到这里,朱雄英开口道:“爷爷,孙儿有个想法。”

    “说!”

    朱元璋早已习惯了朱雄英的套路,直接了当的回答。

    朱雄英也不墨迹,道:“孙儿想要修路!”

    “啥?”

    朱元璋有些惊讶的看向朱雄英:“修路?”

    朱雄英点头道:“孙儿想要把坏掉的官道修葺一番,再新增几条官道,将咱大明重要的几个地方串联起来!”

    听着朱雄英的话,朱元璋原本的笑脸一下子沉了下来。

    朱元璋自从上位以后,最反对的就是滥用民力,而修路,就是他认知中非常消耗民力的一件事。

    因为想要修好一条路,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一条路修好了,在他看来,也仅仅是更加好走而已,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

    他一辈子走得最多的就是路,在他眼里,道路就算是崎岖难行,他也一样能走过去,又何必去费大量的民力修路?

    而且过了这个寒冬,便面临着春耕,这是大明朝廷最重要的一件事。

    而春耕需要大量的民力,一旦因为修路而耽误了春耕,那就是给刚刚复苏的大明带来承受不起的后果……

第137章 飘了!

    朱元璋心中不喜,但依旧是不动声色。

    多年的皇帝生涯,让他养成了不轻易泄露自己感情的习惯。

    朱元璋瞥了朱雄英一眼,用手抓了一颗花生扔进嘴里,一边嚼一边道:“修路是好事,可是这修路的钱,从哪儿来?总不能让朝廷掏空了国库去修路吧?”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

    大明刚刚成立那会,国库极度空虚,朱元璋恨不得,将一分钱掰成两分来花,后来他发行了洪武宝钞,朝廷极度缺钱的情况才稍稍得到缓解。

    这些年来,无论是军费开支,还是基础建设,各地方赈灾,都消耗了大量的钱财,而这些,都是提前消耗的民力。

    朱元璋小心翼翼的经营大明王朝二十几年,这才使得整个国力民力亏空的情况,慢慢的得以弥补,开始朝好的方向发展。

    所以朱元璋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国力民力。

    朱雄英当然也知道这些。

    但是大明朝想要发展起来,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交通问题。

    后世有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

    这句话放在如今这个时代也是合适的,只有把路修起来了,才能让全国的货物流通起来,就像这一次的煤炭。

    所以在朱雄英看来,修路是百年大计,越早能够开展就越好。

    朱雄英笑道:“爷爷,孙儿想过了,要修路,其实并不需要朝廷花很多钱!”

    “哦?”

    朱元璋闻言一愣,有些听不明白,朱雄英的意思。

    朱雄英继续道:“朝廷可以组织商贾集资修路,当然朝廷也不是白要他们的钱,把路修好了,一来对于他们自己经商有好处,二来也可以为他们博得一个好名声,想来那些江南的士绅有钱,他们是愿意出这个钱的!”

    “不行!”

    朱元璋斩钉截铁的否定,而后轻叹了一口气,看向朱雄英,意味深长的道:“大孙,咱给你讲一个故事,沈万三这人,你可曾听说过?”

    朱雄英一愣,点了点头:“听说过。”

    朱元璋继续道:“那你可知道,这应天府中从聚宝门到水西门这一段,还有廓房,街道,桥梁,水关和署邸等地方,都是他出资建的?”

    朱雄英点了点头,这个事情他还真听说过,毕竟沈万三的故事,在民间很是流行。

    修建南京城,沈万三虽然出了许多的钱,但同时也收获了大量的美名。

    朱元璋继续道:“那会大明刚刚建立,而且北方战事吃紧,朝廷实在是拿不出钱,所以便让沈万三帮修了这一段,咱也很感谢他,可是后来的事情你知道吗?”

    朱雄英摇头,侧耳倾听。

    朱元璋喝了一口酒,徐徐说道:“随后沈万三,竟然跟咱提出,想要出资百万两黄金,替咱犒赏三军!”

    “哼!”

    说到这里,朱元璋冷哼了一声:“当时要不是你奶奶拦着,咱早就把他的头颅砍下来了!”

    “区区一个贱商,竟然想要犒天下之军,何也?这其中的道理,不用咱说,你应该也能明白吧!”

    朱雄英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老爷子的担忧也不无道理,一旦用了商贾们的钱修路,也就意味着承了他们的情,还让他们在民间留下美名,这样下来,势必要抬高商贾们的地位。

    更有甚者,会像沈万三那样,提出一些有犯朝廷威严的要求。

    这个时代的人,对于名声看得比金钱重。

    然而从后世穿越而来的朱雄英,看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他觉得,如今朝廷没钱进行基础建设,那么引进一些民间的资金,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监管得当,就可以把基础建设搞好,于民生大有裨益。

    同时,他也明白,想要改变老爷子的观念,那是不可能的,特别老爷子就是朱元璋,朱元璋心志坚定,绝不会轻易动摇。

    然而朱雄英并不想就此放弃,毕竟修路一事,于国于民都大有好处,也为朱雄英以后实施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打下基础。

    “爷爷,孙儿还有一个想法!”朱雄英开口说道。

    “说!大胆说!”

    虽然刚刚朱元璋否定了朱雄英,但是眼神中却满是鼓励。

    他就喜欢跟他大孙探讨这些问题。

    且不论对错,他大孙每一次都能提出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想法,有些想法引发他的深思,有些想法又让他惊叹不已。

    就像两股有趣的思想,有时碰撞,有时交融,就像后世所说的思想风暴,道理越辩越明,思想越辩越深刻,双方都能从其中获益。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在朱元璋看来,自己还健在,那便是朱雄英犯错的资本。

    朱雄英道:“孙儿以为,朝廷修路就是不用民间的钱,也是可以在不损耗国库的情况下,把路修成,而且维护修缮好!”

    闻言,朱元璋再一次露出好奇的神色,他倒是想要听一听,他大孙又有什么大胆的想法。

    朱雄英继续道:“朝廷可以先垫用国库的资金,修整官道,将官道修的宽阔好走,马车商队等可以高速行走,无论刮风下雨,都有人专门维护,保持道路的畅通,使得无论是出远门的百姓,还是货物的流转,都变得方便快捷,但是……”

    “但是这些朝廷负责修好和维护的官道,需要征收过路费,行人免收费用,但是骑马,还有马车,商队等,按照不同的定费进行收取,收取得到的资金,用于官道的维护和拓展,如此一来,官道的建设和维护至会进入良性循环,不仅可以把目前的官道维护好,还能不断的增修官道,当官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甚至还可以充盈国库……”

    “胡闹!”

    朱雄英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朱元璋的厉声打断了,朱元璋看着朱雄英,气的脸都有些红了:“大孙,但看你是真的有些飘了!”

    “古人云,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咱老朱家的天下,也是天下人的天下,没有百姓,也就没有咱们大明,如果百姓走路都要收钱了,那咱大明朝成什么了?和强盗何异?!那咱是不是应该在官道的边上设几个茅房,收百姓们的蹲坑费?”

第138章 矛盾!

    挖茅坑收费?

    老爷子还真有你的!

    朱雄英听了朱元璋的话,差点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给他点个赞,他还真想顺着老爷子的话说是,可那样说一定会把老爷子气得够呛。

    不过朱雄英并不想就此放弃。

    如果大明朝想要和历史中的不一样,那就必然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而每一次改革,势必会形成冲突,无论是他和老爷子之间,还是他和众臣之间,乡绅之间,都是难以避免的。

    历史上的每一次改革,都不是轻松写意的。

    前有商鞅变法,王莽新政,王安石变法,后来的张居正一条鞭法,雍正的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等等,无不充斥着思想冲突,新旧势力冲突,有的甚至付出惨重的代价。

    朱雄英当然想要变革这个时代,不过他也知道,有些事情急不来,需要一点一点的慢慢进行改变。

    “爷爷,修路是百年大计,把路修好了,受益的是百姓,举个例子,就譬如明年开春的科举,各地的学子们就不需要再跋山涉水,能够用更短的时间赶到京师,对于商户而言,就更不用说,我相信,经过最初的不适之后,他们会愿意交这个钱!”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孙儿觉得并没有什么错!”

    “混账!”

    朱元璋猛地一拍桌子,怒道:“大孙,咱看你是千般好,但是有一点,让咱非常不满意,那就是你考虑问题,经常会掉进钱眼里,从一开始的卖盐卖酒,再到现在的修路收钱,都是想从百姓们手中要钱,咱知道钱很重要,咱也经常为国库缺钱头疼,但是咱不能把朝廷的困难,转嫁到百姓门的头上!”

    “切记,咱现在虽然是皇上,但百姓才是这个天下的根本,只有百姓们过得好了,咱这皇上才坐得稳,大明才能千秋万代!”

    “你呀,就是想法太跳脱了,以后做什么事情,首先要考虑的是百姓,懂吗?”

    朱元璋的怒气边说边散,最后变成了谆谆教导。

    “可是!”

    朱雄英依旧坚持着自己的想法:“孙儿这么做,就是考虑了百姓,如今朝廷没钱修路,百姓们走的都是烂路,如果朝廷不设法改变,那么永远都是这种情况,况且孙儿所说之事,古已有之,此事并非是暴政,只要施用得当,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够了!”

    朱元璋的脸色阴沉得可怕,猛地站起身来。

    一旁的朱允熥全程傻眼,他不敢想象,自己的大哥,竟然敢这般跟皇爷爷说话,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劝阻,只得闭口不言,暗中观察。

    就是一向话多的小宝,此刻也乖乖闭上了嘴巴。

    朱雄英也来了脾气,跟着站起来,执拗的道:“是皇爷爷让我大胆说的,现在大胆说了,你又生气了!”

    一向以来,他都尽量的顺着老爷子,但如果总是这样,他又怎么去改变这个时代?

    就像后世所说的那样,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有矛盾,才有发展!

    朱元璋盯着执拗的朱雄英,面皮因为愤怒而微微抽搐,朱允熥吓得低着头,偷偷的扯了扯朱雄英的衣袖,意思是让他赶紧低头认错。

    然而朱雄却没有丝毫认错的意思。

    爷俩就这样对视了好一会,朱元璋轻叹了一口气,脸上的愤怒变成了落寂。

    “你是不是以为咱真的不懂你修路的意思?你是不是觉得咱特迂腐,特顽固?”

    “咱知道,你想把路修好,无非就是想要推动咱大明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起来了,朝廷就有钱收了,你就有钱去修路和维护,这看起来确实是一件好事!”

    “但是你想过没有,一旦商业发展起来了,人人都想着赚钱,谁来种粮食?没有粮食,钱能吃吗?”

    “咱从蒙元的手中抢来江山,有着大量闲置的土地,一旦没人种地,没人开荒,咱们吃什么?”

    “空有钱没有粮食,那咱大明就真成了空中楼阁,华而不实,一推就倒,你明白吗?”

    朱元璋摇头叹息,神情落寞。

    “傻孩子,咱知道你是为了咱大明好,但是治理国家,不是拍脑袋就行的,你要知道,咱的每一个决策,都会给天下带来重大的影响,所以方方面面都要考虑清楚了!”

    说着,朱元璋拍了拍朱雄英的肩膀:“今天饭就吃到这吧,咱吃饱了,你回去好好想,认真想,想仔细咯,咱爷俩回头再找个时间,好好聊聊!”

    朱元璋说完转身就走了,高瘦的背影萧索。

    朱雄英看着这个背影,心中突然很不是滋味。

    他开始反思自己。

    从他登上太孙之位以后,先是拿出了红薯博得老爷子欢心,又在冬猎的时候,压了燕王和宁王一头。

    在之后,罔顾群臣反对,坚持在安南开通茶马互市,尔后,便是今天早上的钱唐负荆请罪……

    这一切的一切,似乎真的让自己有些飘了。

    他是穿越者,有着这个时代所有人都没有的优势。

    他也是真心想要为大明好,可是这一次,他真的操之过急了。

    是的,随着交通的发达,伴随而来的就是市场上的货物流转速度加快,商业也会随之兴旺,从这个角度上看,确确实实对国家经济民生大有好处。

    但同时也就意味着,朝廷抬高了商人的地位。

    所以,归根结底,朱元璋害怕的还是,在朱雄英这些政策的引导下,商业占据了主导,从而导致了农业的没落。

    对于这个问题,朱雄英早前就和朱元璋探讨过。

    人性的贪婪,会让许多百姓抛弃种地,我跑去经商,如此一来,就会让大明大量的土地闲置。

    在这样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生产力是相当薄弱的,一旦突然抬高商人地位,无异于自毁根基。

    商业,是要建立在生产力达到一定地步的基础上。

    最根本的就是,保证粮食的足够。

    至于为什么到了明朝中期就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那是因为国门打开了!

    国门的打开,就可以让国外的劳动力为国内服务。

    朱雄英在安南设立茶马互市,想的便是这个。

    所以说,如今大明想要打造一个交通网络,从而实现商业的兴旺,还需要等到番薯等物的推广,以及打开大明半封闭的国门……

第139章 喜笑颜开!

    春和宫。

    夜深人静之时,朱雄英依旧伏在案台前,思考着今天和老爷子的对话。

    这便是理念之间的冲突。

    如今凛冬当头,提出修路确实不合时宜。

    但是大明想要发展,商业是不可能跨过的,商业确实有诸多的弊端,但不能因噎废食,所以修路也是势在必行。

    不过需要在一个合适的时候提出来,而什么时候合适,这正是朱雄英需要考虑的问题……

    接下来的时间,朱雄英压根就没有空考虑更多。

    第二日,他就带着户部和工部的大臣前往开采煤炭的方山,一起同行的还有左军都督李景隆。

    因为这段时间,负责方山煤炭开采的正是李景隆。

    如今的煤炭只是小部分开采,尚未形成规模,这里的煤炭埋藏并不深,所以开采起来并不困难,只是人手不够罢了。

    这个时代挖煤,只能纯粹的靠人工,但即便如此,也比木炭的制作要简单上许多。

    看着一筐筐黑乎乎的煤炭被挖出来,一众大臣惊叹不已,就这么简单的一个东西,就能解决让整个大明王朝都头痛不已的御寒难题。

    “赵尚书,你让人去把应天城的流民都召集起来,人越多越好,让他们来挖煤,管饱管暖,还有工钱!”朱雄英对身旁的户部尚书赵勉吩咐道。

    “臣,遵命!”

    赵勉连忙拱手领命。

    众臣听了,心中都是很振奋,如此一来,不仅解决了百姓取暖的问题,就连一向让人极为头痛的流民问题,也一并解决了。

    接下来的具体事宜,朱雄英就直接交给了李景隆和几位尚书,其中的细节和关键,还要他们好好斟酌。

    朱雄英也就不去管那么细了。

    一个上位者,只需要提出纲领,然后再让臣子们去描绘细节,去具体执行。

    好的臣子,在这个时候的作用就非常明显了。

    这也是为什么,有野心有能力的上位者都想要网罗人才的原因,同时可想而知,前不久,燕王朱棣将看好的青年才俊张辅让出去,心中是多么的不舍。

    而这个时候的张辅,就站在朱雄瑛的身后。

    张辅自从跟了朱雄英,并不敢多说什么,甚至本就话少了他,从此就更不说话了,朱雄英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唯命是从,只是脸上略显木讷的表情,早就已经出卖了他。

    朱雄英也不着急,若是张辅过来就舔着脸讨好他,他反倒是不喜。

    处理完煤炭的事情,朱雄英也不在方山做过多停留,一切交给户部和工部两位尚书处理,他相信两人会处理好这个事情的,毕竟能在洪武朝坐到这个位置上的,绝对不会是庸才,甚至在做事的经验上,他们甚至更胜朱雄英一筹。

    好不容易抽身出趟宫,朱雄英原本是想去找一找徐妙锦的,但是他突然又想到了什么,对身旁的李景隆道:“走,带我去看看你的左卫队!”

    “遵命!”

    李景隆闻言大喜,他因为他老子李文忠的缘故,平生最喜军事,从小就开始翻兵书,到如今都已经翻烂了好几本兵书。

    他是有学问的,却一心做一名武将,心中心心念念想着的也是,有朝一日,他能够像他老子李文忠那样,统领大军,征战沙场,一展自己军事上的才华!

    只是这么些年来,练兵倒是练了好多次,战场确实没有机会上过。

    如今跟着皇太孙,又是干着文臣的活,在他看来,这着实是埋没了他的军事才干,这个时候,皇太孙提出要去参观他治下的军队,他当然是喜不自禁,他终于有机会,在皇太孙面前,一展自己治军的风采……

    ……

    另外一边,皇宫武英殿。

    朱元璋却是来回踱步,脸上有几分懊恼之色。

    “哎!”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回到座位上坐下,嘴里喃喃道:“臭小子,这么多天不来看咱,是不是生咱们气了?”

    他一辈子心坚如铁,不想老来却过不了儿孙这一关。

    “不是说好了想清楚了就来找咱聊聊,臭小子,这么些天都没想明白吗?”

    “不对不对,他这些天忙着煤炭的事,抽不出时间来,一定是这样的!”

    朱元璋心中想着,开始自责起来,本来一家子好好吃饭的,自己非要跟孩子置气,一怒之下,好好的一顿饭都没吃完。

    或许是自己对大孙期望太高了,希望他万事都能和自己一样,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规则来。

    就像当初太子一样,自己也希望他能和自己一样,杀伐果断,恩威四海。

    可是后来呢,太子数次向马皇后倾诉,说他害怕自己。

    如今大孙,会不会也是这样,害怕自己了呢?

    自己也许真的老了,迂腐了,大孙的想法总是那么的大胆,同时又让人惊叹,原来还能这样!

    自己不正是喜欢大孙这个样子吗?

    但是,大孙这个修路的想法实在是有些过于大胆,就是他也不知道,真正实施起来,会是什么样的后果。

    朱元璋开始有些踌躇了。

    他本来想要晾着朱雄英几日,让他去好好想一想,想一想这天下究竟该如何治理。

    但是朱元璋没有想到,这一晾,忍不住的反倒是自己。

    “算了,一大把年纪了,跟一个孩子置什么气?对了,咱也该去问一问,那个煤炭弄得怎么样了!”

    仿佛是找到了一个理由,朱元璋笑了笑,便不再犹豫,就要往屋外走去。

    却在这个时候,太监刘保进来了:“禀陛下,户部尚书求见!”

    “户部尚书?”

    朱元璋想了想,还是坐回座位上去,道:“让他进来吧!”

    赵勉进入,恭敬行礼道:“微臣见过皇上!”

    “起来吧!”

    朱元璋摆了摆手,瞥了一眼脸色潮红,微微喘着气的赵勉:“什么事,这么着急?”

    赵勉连忙回道:“回陛下,好事,天大的好事!”

    “哦?”

    朱元璋实在是想不出这个时候有什么好事,微沉着脸道:“快说!最好真能让咱开心!”

    赵勉面带喜色,回道:“陛下,安南那边的茶马互市,出结果了!”

    “殿下主张在安南那边设立茶马互市,在两个月前已经开张,仅仅开张两个月……皇上您猜猜,那边为国库赚了多少钱粮?”

    朱元璋虎目一瞪:“少他娘罗嗦!”

    赵勉笑着道:“白银八万余两,粮食六万余旦,折合白银超过十万两啊皇上!”

    “啥?”

    朱元璋也是不敢相信的道:“你说啥?安南的茶马互市士开了两个月,咱就收了十万两银子?”

    赵勉笃定的道:“对!”

    他刚刚收到夏原吉传来那边的消息,奏疏应该随后就要送到,但是他还是抢先一步,火急火燎的从方山赶回,第一时间像皇上禀告这个好消息。

    朱元璋惊得倒吸了一口冷气。

    他原本是非常看不上安南那样的番邦,每一次就是番邦来进贡,他从来不白要人家东西,反而给他们更加多的东西,一来展现大国气度,二来也是为了稳住这些番邦。

    没想到朱雄英在那边设立了茶马互市,将中原的茶叶,丝绸,瓷器等运过去卖,竟然换来这么多钱粮!

    一开始,他并不看好。

    因为朝廷不是没有开设茶马互市,但那大都是和草原地区换战马,倒是从没想过,要和其他的番邦换钱粮。

    没想到竟有这么好的效果!

    朱元璋喜笑颜开:“好好,咱大孙果真是天才!嘿,咱现在就去找他……”

第140章 大明军威!

    左军都督府,是大明五军都督府之一。

    五军都督府分为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中军都督府,是大明最高的军事机构。

    五军都督府的权力很大,甚至兵部都无权过问五军都督府的各事务。

    和李景隆掌管的,便是左军都督府。

    朱雄英登上太孙之位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是他还没有见过大明的铁军。

    所以趁这个机会,他便让李景隆带他过来看看。

    一队人马,迅速的往城外左军校场而去……

    ……

    校场之上。

    此时,在京留守左卫,镇南卫已经集结。

    听说皇太孙要参观,李景隆连忙让人去做了好了准备,他要将他属下的左军最好的一面拿出来。

    咚!咚!咚!

    刚靠近校场,便听闻震天的鼓声。

    鼓声从缓到急,最后宛若疾风骤雨,又如雷霆万钧,一浪接着一浪。

    原本平静的郊外,陡然变得肃杀。

    骑在膘马之上的朱雄英,随着越来越近,血液也忍不住逐渐沸腾起来。

    随着朱雄英和李景隆等人现身,在场将士发出了汹涌的呼喝声。

    “大明必胜!”

    “大明必胜!”

    呐喊声震天,充斥了这片天空。

    应天城的郊外,仿佛在这一瞬间变成了金戈铁马的战场。

    在李景隆的陪同下,朱雄英骑着马缓缓走着,感受着,注视着。

    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大明军队的气势。

    这让他热血沸腾。

    就是胯下的马儿,也受到了影响,鬓毛乍起,发出阵阵嘶鸣。

    朱雄英在这一刻,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李景隆是那么的迷恋沙场,一生只想做一个武将,想要带着大明的军队上场杀敌。

    他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后来的朱棣放着安稳皇帝不做,要数次亲征漠北,甚至于死在征战的路上。

    原来大明的军队是如此的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让人忍不住要杀敌建功。

    朱雄英骑着马,在汹涌的呐喊声中,缓缓的来到队伍方阵的最前方。

    一眼望去,是随风招展,猎猎作响的战旗,是整齐排列,如山岳一般的铁甲方阵。

    不动如山,气势吞天。

    今日难得冬日暖阳,但是在大明军队那明亮的盔甲前,阳光似乎黯然失色。

    明亮的盔甲反射着太阳的光芒,让这些傲然而立的士兵,仿佛是一把出鞘的利剑,杀气腾腾。

    “皇太孙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朱雄英翻身跃马而下,动作干脆利落,在李景隆张辅等人的陪同下,缓缓登上了点将台。

    此时全场安静了下来,更显肃杀。

    朱雄英看着大明的军队,将手握成拳头,放到了胸前。

    这一个简单的动作,所有将士瞬间严阵以待。

    朱雄英轻吸了一口气,中气十足的出声。

    “明军威武!”

    “殿下威武!”

    所有将士齐声呐喊,呼声震天。

    “明军威武!”

    “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一轮呐喊下来,所有人热血沸腾。

    李景隆站在朱雄英身旁,噌的一声抽出长刀,大声嘶吼:“众将士听令,检阅,开始!!”

    “杀!杀!杀!”

    校场之上,三军将士再一次发出地动山摇的咆哮。

    与此同时,战鼓声擂擂而起。

    鼓声急促,一声快过一声,一声及过一声。

    随着李景隆手中的令旗挥动,不远处,一对方阵,骑着战马奔驰而来,地震山摇,人马迅速汇聚到点将台前。

    “卑职,轻骑营魏谦,率三千轻骑,参见殿下!”

    在将领魏谦的带领下,三千轻骑动作整齐划一,令行禁止。

    朱雄英微微点头。

    魏谦这才转身大吼:“列阵!”

    轻骑方阵瞬间分裂开来,朝两边奔腾而去,宛若两条长龙。

    李景隆在一旁给朱松英讲解道:“这轻骑营是远程作战,这种长蛇阵,灵活多变,有效的保持和敌人的距离,起到射击猎杀之势!”

    朱雄英瞥了一眼李景隆。

    这家伙讲起兵法来,确实头头是道,难怪历史上的朱允炆对他宠爱有加,放心的将大明几十万军队交到他手上,让他霍霍。

    见朱雄英的表情有些怪异,李景隆忍不住咂了咂嘴,道:“殿下,臣是不是哪里说错了?”

    朱雄英微笑摇头:“不,兵练得好,讲得也好!”

    李景隆闻言,难掩得意之事:“殿下过奖了!”

    说罢,李景龙再次挥舞起令旗。

    轻骑营有序撤离点将台前的场地,随后,轰隆声再次响起,这一次上前受检的是大明的步兵。

    每一个步兵的身上,都是穿着重甲,在午后暖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步兵步步为营,没有丝毫乱的迹象。

    整齐的队列,森然的阵型,第一排是明晃晃的长枪,再往后是铁斧钢刀等重型武器。

    就是朱雄英也有些诧异,在这个年代,就有如此整齐划一的队列。

    不过想想也释然。

    如果大明没有令行禁止的步兵,如何从以骑射见长的蒙元铁骑手中夺过天下?

    “大明必胜!”

    “大明必胜!”

    步兵在行进的过程中,发出了阵阵震耳欲聋的呐喊。

    “殿下,这是破虏军!”

    李景隆在朱雄英身旁讲解道:“当年咱爹就是带领这支军队,从雁门关出发,驻扎在马邑,打败北元游兵,擒获平章刘帖木,进至白杨门,大破敌军,擒获敌将脱列伯,俘斩万余人,穷追至莽哥仓而返!”

    讲起父亲李文忠的战绩,李景隆眸中满是傲然和崇拜。

    就在这时。

    “突!突!突!”

    几声枪响,将目光尚停留在破虏军上的朱雄英惊起,猛然看去。

    只见在步兵的后面,竟是明军的火炮手。

    士兵们推着一列列火炮,跟在步兵的后面,迎面而来。

    随之一起的,还有扛着火铳的士兵。

    他们跟在步兵的后面,射击攻守有序。

    朱雄英的眸子猛然一亮。

    他今天来,最想要看到的就是这个。

    火器。

    这类热武器,在大明的战场上,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远远没有达到后世那样的效果。

    就拿火铳来说,火铳从元朝开始,真正运用到战场之上,后来朱元璋率领的起义军使用最多,为其夺取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这个时期的火铳,还是很原始的盏口铳,长管火等,没有扳机,靠火线引燃,射程也就百米左右,射击精度和射程较难控制。

    甚至还有可能出现火铳炸膛的风险。

    历史上,朱棣登上皇位后,还对火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让火铳的技术更加成熟,不过都还是没有达到鸟铳的威力。

    “看来是时候研发威力更大的武器了!”朱雄英一边看,一边心中想着。

    朱雄英在看左军的校场演练。

    而校场外,前来寻找他大孙的朱元璋,却眼含深意的在看着他……

    已加入书签

    下载免费读

第141章 真敢说呀!

    不得不说,李景隆练兵还是有一套的。

    洪武十九年,李景隆袭爵曹国公,并受洪武皇帝之命,多次到湖广、陕西、河南等地练军。

    而李景隆并没有让洪武皇帝失望,甚至给了洪武皇帝惊喜。

    所以练完兵回来的李景隆,在经过了负责与西番的茶马互市贸易之后,就被洪武皇帝任命掌管左军都督府。

    这一次,李景隆也给朱雄英展现了他练兵的成果,将大明的军威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不是朱雄英知道这其实就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家伙,还真有可能被他的表象给唬住,然后将大军的军权交到他的手上。

    事实上,大明的军队一直都是很强大的。

    后来,无论是李景隆征燕兵败,还是土木堡之变,都是因为将领的无能,导致了大量的大明军士伤亡。

    正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而大明的两个战神,一个是李景隆,还有一个是后来的朱祁镇,两人都因此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不过如今朱雄英来了,一切都不会再发生了。

    大明军队给他震撼的同时,他也想要好好守护大明铁军,他要让大明的军队威震天下。

    此刻,三军检阅完毕,在李景隆令旗的指引下,又如整齐划一的站回原地,不动如山。

    凛冬的寒风吹过,战旗猎猎作响。

    长发衣裳随风飞舞的朱雄英,望着巍然不动,宛若钉子一般钉在地上的三军将士。

    少顷。

    朱雄英缓缓开口:“诸位将士,孤今日只是顺道过来看一看,但是,孤却得到了一个大大的惊喜!”

    “今日,孤看到了无畏的战士,看到了一支战无不胜的百战之军,你们是大明的英雄,你们是最可爱的人!”

    校场上,所有将士的眸子变得火热起来,紧紧的盯着台上的皇太孙殿下。

    有一句古话,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当兵要恪守军纪,军队生活较常人更为艰苦,而且最主要的是,他们时刻都是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只要有战事,他们就要上阵杀敌,生死未卜。

    在这个年代,如果不是逼到头,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当兵。

    但是如果没有兵,谁来守护家园?

    所以洪武皇帝便定下了严苛的户籍制度,如果你是军籍,那就意味着你世世代代都要参军,参军是他们天生就该要履行的义务。

    而还有一部分士兵,他们是来自穷苦的家庭。

    生活实在是过不下去了,这才在朝廷招兵的时候选择参军,以混一口饭吃。

    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是因为想要杀敌报国,沙场建功而参军的。

    他们既然选择了成为大明军队的一部分,那么他们便恪尽职守,忠于大明,上了战场,他们都是拱卫大明的无畏死士,同时,他们也是洪武皇帝手中的一把利剑。

    洪武朝廷也给了他们足够的尊重,让他们生前衣食无忧,死后也无后顾之忧,但是还从来没有人称他们为英雄,称他们为最可爱的人。

    这一刻,他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

    这种肯定,让他们共情,让他们体内的血热起来。

    在全场将士灼热的目光中,朱雄英继续高声喊道:“正是有了你们,大明的万里江山有了屏障,亿万的大明百姓有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是你们让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是你们让番邦四海来朝,是你们守着着风华无限的大明!”

    “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而你们正是为我大明负重前行的人!”

    “今日孤见到了默默守护我大明的英雄,孤回去以后,一定会告诉皇上,咱大明有着一群最可爱的人,有你们在,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在!”

    朱雄英铿锵有力的话语落下,全场瞬间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呼声。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在!”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在!”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在!”

    三军将士齐声呐喊,声音传出去很远很远,久久回荡,就是远处望着的朱元璋,也是一股热血直冲脑门,仿佛回到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

    待喊声落下,朱雄英把拳头放在胸口,笃定的喊道:“相信孤,不久的将来,孤将要带你们打走一切胆敢觊觎大明的敌人!”

    “孤要和你们一起,马踏联营!孤要和你们一起,血战沙场!孤要和你们一起,消灭掉所有隐患,将大明的旗帜插遍太阳所能照耀到的地方,让我们的子孙,永享太平!”

    朱雄英攻击性十足的话语,瞬间燃起了将士们的热血。

    “杀!”

    “杀!”

    “杀!”

    三军将士再一次发出山呼海啸的呐喊。

    看着校场上杀气腾腾的将士们,朱雄英笑了。

    无论在哪个年代,一个国家的强大,军事力量占着非常重要的部分,只有军事足够强大了,才能谈自主和其他。

    这个时候的大明军事,恰恰站在了世界的巅峰。

    所以才有了洪武老爷子大寿的时候,周边的藩国通通来朝贺,而且每年都给大明朝贡。

    但是,也有不长眼的。

    譬如倭国。

    倭国仗着它和大明隔着大海,还有蒙元时期对他的征讨大败,所以并没有真正的臣服大明,甚至还纵容倭寇骚扰大明的沿海。

    最可气的是,他们对洪武皇帝的警告甚至熟视无睹,说什么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

    能说出这句话,就说明他们还不知道痛。

    朱雄英一定要把他们打痛了,痛到他们跪地求饶。

    心中想着,朱雄英喃喃自语:“很快,我就会和你们并肩作战了。”

    不想这个时候,身旁的李景隆却是当即拜下,言辞恳切道:“殿下,到时候请让臣为殿下牵马!”

    朱雄英闻言一怔,不置可否,也不去理李景隆,而是大步走下点将台。

    李景隆望着朱雄英的背影有些懵。

    他搞不懂太孙殿下的意思,不过在刚刚,他却是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太孙殿下……

    ……

    远处的朱元璋微微眯起眼睛,喃喃自语:“臭小子,真敢说呀!”

    “将大明的旗帜插遍太阳所能照耀到的地方,让我们的子孙,永享太平,啧啧,好小子,敢说,会说,比你老子强!”

第142章 帝王的智慧!

    回到东宫,朱雄英发现老爷子已经在那儿等着他了。

    房间里已经备好了酒菜。

    菜品琳琅满目,朱雄英刚想要开口,却见朱元璋招了招手:“坐!”

    朱雄英依言坐下,笑眯眯的道:“爷爷,就咱们两个,吃得了那么多菜吗?”

    朱元璋却是答非所问:“今天很累吧?”

    “嗯。”

    朱雄英点了点头。

    今天一整天他都在忙,精神也都处于高度紧绷当中,如今放松下来,才感觉到疲惫。

    “累就对了!”

    朱元璋咧嘴一笑:“现在知道当皇太孙不容易了吧?咱跟你说,当皇帝更累!”

    “嘿嘿!”

    朱雄英挠头嘿嘿笑了笑,道:“孙儿不怕累!”

    朱元璋却是意味深长的道:“咱知道,但是……一定要保重身体,别像你爹一样,累了病了,都不知道给咱说一声,哎——”

    说起沉痛往事,朱元璋忍不住长叹了一声。

    太子朱标,是朱元璋一生的骄傲。

    朱元璋每每想起来,除了万箭穿心般疼痛以外,还有深深的自责,自责自己当初对太子的要求太多了。

    他知道太子贤能,但是他同时希望太子能像他自已一样杀伐果断。

    直到现在回想起来,他对太子万般宠爱,又何尝不是给他万般的压力?

    太子一辈子都在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上要面对他这个要求苛刻的皇上,下要面对问题层出不穷的臣民,难,太子是真的难啊!

    即使太子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但他又何尝不是付出百分之两百的心血呢?

    太子的英年早逝,和他长期的劳心劳力,默默承受着各方巨大的压力不无关系,甚至可以说干系重大。

    所以前些天和朱雄英吵架以后,朱元璋一直都在反思。

    自己是不是又犯了和当初一样的错误?

    即使自己不赞同大孙的意见,是不是能够语气温和一些,耐心的教导大孙,毕竟大孙流落民间多年,能够成长为现在这个样子,已经是奇迹了。

    自己都这个岁数了,为什么就是还压不住火儿呢!

    朱元璋强硬了一辈子,一辈子说一不二,除了对马秀英以外,他从来没有在他人面前显露过他柔软的一面。

    在马皇后走了以后,就再没有人敢顶撞他。

    直到他大孙朱雄英的出现,他在不知不觉中,心中的那处柔软仿佛又找回来了……

    朱雄英看着一脸落寂的老爷子,心中也不由得一痛,柔声道:“爷爷,孙儿一定会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的,孙儿要一直陪着爷爷的。”

    “傻孩子!”

    朱元璋晒然一笑,道:“咱老了,能陪你的估计也就几年的时光了,以后的路,要靠你自己走下去。”

    “爷爷……”

    朱雄英刚想要开口,却被朱元璋抬手打断:“听咱说。”

    朱雄英点了点头。

    朱元璋抿了一口酒,继续道:“大孙,你知道你在咱眼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朱雄英摇头。

    朱元璋一双虎目看着朱雄英,徐徐道:“你在咱眼里……是一个天才,是一个咱平生仅见的天才,咱一辈子见过太多的人,好的,坏的,智慧的,愚蠢的……但是,你是第一个让咱感觉,咱的想法竟然跟不上你!”

    “你的许多想法和做法,咱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咱有时候就时常在想,也许真的是老天爷收走了咱的标儿,为了弥补咱老朱家,就把你给送了回来。”

    “你也许不知道,你对咱而言,意味着什么。”

    “在妹子还有标儿走的时候,咱就已经想着要不跟他们一起走算了,如果还有大明的江山让咱牵挂,也许咱就真的已经走了,但是自从你回来以后,咱就开始无比的希望,咱要是真能再活上一百岁,那该多好啊!”

    老爷子絮絮叨叨的说了许多,眼中饱含深情。

    “爷爷。”

    朱雄英轻轻的喊了一声,泪水差点儿就流了下来。

    他又何尝不想老爷子再活上一百年呢?

    他想要带老爷子看一看他心目中的盛世,看一看大明在他的手下是如何站到世界的巅峰,看一看老爷子心心念念的百姓们是如何过上富足的生活的。

    可是按照历史的轨迹,老爷子将在五年后驾崩。

    他不知道随着自己的到来,老爷子是否能多活几年,这是他不能左右的事情,他能左右的,就是加速大明的发展。

    用几年时间,将大明推上巅峰,就算到时候老爷子走了,他也能带着笑容而走。

    而不是像历史中的那样,在老爷子走的时候,还要为朱允炆而担忧,不让各路藩王回京悼念。

    就是说,老爷子死前连自己的儿子们都不敢见一面,死后也不敢让自己们来看看自己,这一切都是因为朱允炆能力不行,老爷子至死都在守护着他。

    这一世,朱雄英要守护老爷子。

    然后朱雄英只是暗暗握紧的拳头,并没有说什么,因为行动永远比语言来得有力得多。

    正想着,只见朱元璋擦了擦眼角,笑道:“看来咱真的是老了,净喜欢说些伤感的事,不说了,咱说些开心的!”

    “你在安南那边开通的茶马互市,今天传来消息了。”

    闻言,朱雄英的眼睛一下子亮了,问道:“怎么样?”

    “好!”

    朱元璋吐出一个好字后,又补充道:“很好!完完全全超出了咱的预期,爷爷错了,爷爷确实小看了边贸的利润,就像你说的那样,咱大明的茶盐铁等物,真的能从周边的小国换来许多的银子和粮食。”

    朱雄英笑了,道:“爷爷,其实您不是不懂,而是您不想,孙儿说的对吗?”

    朱元璋眉毛一挑:“那你知道为什么吗?”

    朱雄英想了想:“那孙儿大胆,姑且揣摩一下圣意。”

    朱元璋哈哈一笑:“准了!”

    朱雄英笑道:“我猜爷爷是想,咱大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咱们自个就能自给自足,而且那些番邦小国,尽是些野蛮之辈,我泱泱大明无需向他们换取东西,也不屑向他们换取东西,孙儿说得对吗?”

    朱元璋笑了笑,道:“不错,不过只对了一部分。”

    “哦?”

    朱雄英一愣,道:“愿闻其详!”

    朱元璋徐徐道:“咱不愿意过多开通茶马互市,一来确实是瞧不上他们的东西,二来,一旦开通茶马互市,就会让这些番邦小国起觊觎我大明之心,从而骚扰大明边民,第三,那些商人也会趋之若鹜,纷纷前往边关,如此一来,边关就容易引起骚乱。”

    “所以对于番邦小国,咱要的是他们臣服,如果全都开通了茶马互市,那就会释放一个信息,他们与咱们是平等的,可以平等的交易,这样无形中就提高了他们的地位。”

    “如此这般,他们就想着要得寸进尺,你想着赚他们的钱,他们也会想着赚你的钱,一旦他们富足了,他们就不再想着要臣服大明,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到边关的稳定,朝廷就要需要用更多的人力物力去压制他们,大孙你想想,如此一来,是不是得不偿失呢?”

    朱雄英闻言,露出了思索的神色。

    老爷子果然不简单,这一手对于番邦小国的压制,确实充满了帝王的智慧。

    诚如老爷子所言,开通茶马互市,对于番邦小国而言,他们何尝不是也得到非常大的好处,从而加快他们国内的发展。

    一旦他们发展起来了,就有可能反噬宗主国。

    所以在这一点上,朱雄英不得不防着,其实最好的办法,后世已经给出了答案。

    那便是殖民化!

第143章 好事!

    凛冬已至,天气越来越冷了。

    应天城外已经是皑皑白雪,天地间一片银装素裹,煞是好看,但是在这好看的风景之下,却是倍受严寒煎熬的百姓们。

    难得暖阳高照,百姓们纷纷走出房间,出来享受冬日暖阳。

    应天府又重新热闹了起来。

    明媚的阳光洒落人间,给萧索的冬日带来了生机与热度。

    京城的街道上,已经是人头攒动。

    做买卖都开门了,老人带着小孩出来晒太阳玩耍了,打工人们也上街找活了。

    就是勾栏院的吆喝声也都变得大了起来。

    一副鲜活的人世间画卷,展现在朱雄英的面前。

    朱仲英今日陪着老爷子出宫。

    这一次出宫并不是为了散心,而是因为由朝廷主导的无烟煤,从今日开始向百姓们售卖。

    在售卖开始之前,户部还是做了不少功夫的。

    比如阐明无烟煤的用途啊,在公共场所举行试验啊,让一部分百姓家庭试用等等。

    经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无烟煤已经在百姓们中形成了很好的口碑,特别是知道无烟煤的一斤只要三个钱以后,所有百姓都在翘首以盼。

    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可以用低廉的成本,获得比木炭更好的取暖物资。

    所以在朝廷张贴告示,宣告无烟煤从今日开始出售,无数的百姓便涌上街头,想要购买无烟煤,用以抵御寒冬。

    根据官府的告示,每个家庭暂时只可购买十斤。

    但是这十斤,也足以让他们一家子撑上十天半个月,免遭严寒之苦,特别是家里有老人小孩的,需求更是迫切。

    所以此时的长安街上,已经不能用热闹来形容了,简直就是人声鼎沸,摩肩接踵。

    人!

    人!

    人!

    全是人,黑压压的一片,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有锦衣华服的,有粗布麻衣的,有长衫的读书人,也有短褐的下人。

    夹杂在这些人当中,还有身着制服的府兵。

    在总兵的带领下,让拥挤的人们排成长长的队列,队列的开头,是几间即将开门的铺子。

    这些铺子,事实上是户部的库房,被户部改成了临时售卖无烟煤的铺子。

    一如当初售卖明镜一样。

    老爷子和朱雄英还是坐在路边茶馆那个二楼的雅间里,不过和上一次不同,这一次他们的身边多了好几位朝中大臣,门外还有锦衣卫在守护。

    雅间中的众人,都要有兴致的看着街上那熙熙攘攘的人群。

    只见长安街上的百姓,已经等得有些不耐烦了,有些个大胆的,纷纷嚷了起来。

    却在这时,只听见哐当一声锣响。

    原本嘈杂不堪的现场,瞬间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在眼巴巴的望着铺子前正在被迅速拆掉的门板。

    这个时候,一个四品的户部堂官,走上铺子前的台阶,高声喊道:

    “大明官煤,开始售卖!”

    喊罢,这名户部堂官就识趣的让开了,没有再罗里吧嗦的说上一通官面话。

    因为他知道,老皇爷和皇太孙都在看着呢,要说官面的话也轮不到他来说。

    人群中一下子又重新热闹了起来,不过大量在府兵的维护下,还不至于乱起来。

    排在最前面的,是一个活着破旧棉衣的老人家。

    老人颤颤巍巍的捧着三个铜钱,递了过去,“官爷,我要十斤!”

    负责售卖的户部小吏,便将准备好的一麻袋无烟煤递了过去,老人接在手里,瞬间感觉沉甸甸的。

    扛起一袋无烟煤,老人家笑得眉毛和皱纹都纠结在了一起。

    只用了三个钱就换了这一麻袋子无烟煤,家里的小孙子孙女们,还有老伴,就不用忍受那刺骨的寒冷了,他怎么能不喜上眉梢?

    看着前面的人,一个个的换走一袋子无烟煤,排在后面的百姓们就开始有些躁动起来了,因为他们害怕,轮到自己的时候就没有了。

    户部的堂官,连忙出来维护秩序,高喊道:“不要着急,不要着急,还有很多呢,管够!”

    望着拿到无烟煤喜笑颜开的百姓们,还有忙的一头汗的官吏们,一股骄傲在朱雄英心中油然而生。

    他终于做了一件真正有益于这个时代百姓的事情。

    大明可以说是非常不幸的遇上了历史上的小冰期,事实上,小冰期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大道朝廷,小到百姓,无不深受其苦。

    而朱雄英在这个时候拿出无烟煤,可以说是利国利民。

    对于老百姓而言,但是直接让他们受益。

    而老爷子还是像上次一样,捧着一大碗的茶,笑眯眯的看着大街上热闹的场景:“太好了,以后咱大明的百姓不用受冻了!”

    这个时候,身旁的臣子们,纷纷拱手恭贺:“臣等恭贺陛下!”

    朱元璋大笑道:“这一次是托了咱大孙的福,贺咱做啥,要贺就贺咱大孙!”

    说罢,朱元璋骄傲的看了朱雄英一眼。

    “臣等,恭贺太孙殿下!”众臣再一次拱手恭贺。

    朱雄英的脸上并没有沾沾自喜的表情,反而是谦逊道:“孤不过是偶然而得这无烟煤罢了,这一次能够成功推广无烟煤,是皇上的支持,还有诸位臣工的通力合作,尽心推广!”

    “如今无烟煤的推广,仅仅是一个开始,全国还有许多的百姓,仍旧没有能够购买到无烟煤,这还需要诸位臣工想办法,在全国的各个地方勘察煤矿,然后组织开采,进而售卖到全国各地,让全国的百姓都免遭寒冻之苦!”

    “臣等,遵命!”众臣再次拱手。

    这时,都察院御史詹徽看了眼朱雄英,尔后对朱元璋的道:“臣再次恭贺陛下!”

    朱元璋一愣:“你这又是贺什么?”

    詹徽当即朗声道:“臣贺陛下,贺大明,得一贤明的皇太孙!大明能够有这样的皇太孙,实乃大明之福,百姓之福!”

    “哈哈——”

    朱元璋大笑,正所谓千穿万穿,马屁不穿,更何况詹徽贺的是拍的是皇太孙的马屁。

    老爷子其实不喜欢拍马屁,但是拍他大孙的马屁,他倒是高兴得很,而且詹徽也是太子的旧人,是坚定站在朱雄英这一边的,所以,对于拥护朱雄英的言论,他没有道理不接受。

    “好!贺得好!”

    老爷子高兴得皱纹都舒展开了:“咱大孙这一次的壮举,足以记入史书!后世的人只要一取暖,就能想起咱大孙,哈哈!”

    一旁的起居注,哪里不明白老爷子的意思,连忙奋笔疾书,记录下眼前的一幕。

    朱淑英却是认真的道:“其实孙儿做这一切,并不在乎史书上会怎么说,留不留名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老百姓能够得到真正的实惠!”

第144章 年末小朝会!

    朱雄英的话,让一众大臣纷纷点头。

    朱元璋更是咧嘴一笑,他这大孙,能够保持这份不卑不亢的心态,实在是难得。

    这孩子的成熟,超乎了自己的想象。

    街道上,无烟煤仍旧在热闹的卖着,一直持续到深夜。

    不过朱元璋他们可没有那么多时间继续看下去,因为临近年关,许多事情需要他去处理。

    最关键的一件事,就是年关总结。

    一个家庭到了年底,都要盘算盘算,更何况是一个国家。

    而这其中,最让老爷子头疼的便是财政问题。

    洪武立国二十五载,整个中华大地也是逐渐从战乱中恢复过来,这些年,财政收入持续平稳,并没有明显的增加,民间的农业已经稳定成型,而手工业商业却如雨后春笋般,悄悄的蓬勃发展起来。

    民间当然是越富越好,这也是朱元璋乐意看到的。

    但是,朝廷的财政却不是那么乐观。

    因为这个时候,洪武朝的财政主要来源还是来源于各项税收,包括人丁税,盐课,各种买卖的税收等。

    而朱元璋出身赤贫,知道底层百姓的苦,所以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加重赋税,一切都还是按照洪武立朝时候的的那个标准来。

    也就是说,洪武朝的财政收入,基本上还维持着二十五年前的标准,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的物价早已上涨,这也导致了朝廷的财政收入,渐渐的不能平衡到各种支出上去。

    朝廷从前两年开始,就已经有了入不敷出的趋势,就像今年的山东河南水灾,朝廷一时之间竟然拿不出足够的银两赈灾。

    所以今年的财政报告,不会很好看。

    财政报告出来以后,便是要给各部以及地方安排明年的财政预算,而国库里的银子,就只有那么多,要怎么分配,这里面的每一件事,都不容易。

    武英殿中,老爷子的脸色并不是很好看。

    朱雄英看在眼里,心里也有些没底。

    自己刚登上太孙之位,尚还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已经尽自己所能的去做出改变,但是想要改变朝廷财政这个大难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不过他倒是有些期待,安南那边夏原吉负责的茶马互市,还有户部那边赵勉负责的盐矿,到底能不能给捉襟见肘的朝廷财政带来一些帮助。

    财政上的数据,可以反映出很多问题。

    朱雄英搀着老爷子来到谨身殿,各司部堂官员已经在此等候。

    “臣等参见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太孙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朱元璋坐在主位上,大手一挥,指向坐在身旁的朱雄英,道:“大孙,这次会议,你来主持。”

    “孙臣,遵旨!”

    洪武二十五年年底的御前小朝会,就这般在朱雄英的主持上,召开了。

    可别小看这小朝会,这可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几次会议之一。

    能够来参加这次会议的,都是朝廷各部堂的大员。

    为了准备这次小朝会,各部堂衙门大小官吏从十一月就开始准备相关资料,准备了整整一个月。

    最终汇成几本厚厚的账册,放到了朱雄英的面前。

    账册的封面赫然标着:大明洪武二十五年总账册!

    朱雄英翻看了一下册子,里面满是密密麻麻的数据,一时半会也看不清,便道:

    “户部把去年各项开支按各部和一京十四省的实际用度报上来,哪些该结,哪些不该结,今天都得有个说法。今年有哪几宗大的开支,各部提出来,户部综算一下,看看过去一年朝廷的开支是有盈余,还是亏空?”

    户部主管着朝廷的财政大事,所以赵勉义不容辞的率先站了出来。

    “仰赖皇上如天之德,和太孙殿下的实心用事,过去一年还算是平平稳稳的度过了。”

    赵勉一上来就先谀词一番,足见他为官的手段,接着继续道:

    “去年两个省的大大水,北边和东南两次大的战事,说实话,去年户部过得并不容易。”

    “这一个多月来,户部总算把去年各项开支都算清楚了,去年的账也就算结了,然后各部堂再议今年的开支。”

    “去年一年京师和十四省全年的税银共为三千五百三十六万七千两,去年年初各项开支预算为两千九百八十万两。可是,昨天各部报来的账单共耗银四千一百八十万两。收支两抵,去年一年亏空竟达六百四十三万三千两!”

    “如果和去年年初的开支预算核对,去年一年的超支则在八百万两以上!”

    闻言,在场的各部堂大员都暗暗吸了一口气。

    就是朱雄英也微微一怔,大明朝廷的财政困难,比他想象中的还要困难。

    反倒是老爷子一直不动声色。

    赵勉继续说道:“这些超支里面,兵部占了三百万两。去年一年的军费多数用在北边的防务上,由于增加了兵力和开支,蒙元贼子的几次进犯都挡住了。还有就是镇压西南月鲁帖木儿反叛。据北平府的军报,蒙元旧部明年还将有更大的进犯,兵员要增,而连接西北和东北一带多处的长城今年也必须重修。仅这一项开支就得比去年增加二百万以上。还有是东南沿海的剿寇行动,齐王虽然出了一部分费用,但是朝廷要垫付很大一部分,这方面的开支大约是在一百万两。”

    “余下的还有工部这边的超支,一笔是山东河南的修河公款,报的是二百万两,结账是三百五十万两。应天修白茆河、吴淞江,浙江修新安江,工部年初报的是一百万两,这回结账是二百万两。超支的亏空共达二百五十万两。”

    “最后就是赈灾的银两,年中山东河南水灾,总共花费三百余万两,年末全国多地又遭受了严寒以及雪灾,虽说让各地方自行想办法解决,但是朝廷这边还是出资了一百多万两银子赈灾。”

    “这些算下来,去年一年,朝廷的超支在八百万两以上!”

    赵勉的话音落下,整个大殿的空气一下凝固了。

    这几年,朝廷财政的亏空压力一年比一年大,这些部堂大员心里都清楚,但真正听到这些数据时,心里还是忍不住吃惊。

    但同时,他们也疑惑,虽然亏空那么大,但是去年一年却也算是安稳的度过了。

    赵勉继续道:“过去一年,皇上宵衣旰食,户部再累也是应该的,要是去年不能安稳度过,我们户部这些人恐怕都得请罪辞职了。大家也许不知道,户部去年之所以还能够勉强支撑,没有让皇上忧心,绝大部分是皇太孙的功劳!”

第145章 追加预算!

    赵勉的话,让众人都是微微一愣,纷纷看向上位的朱雄英。

    确实,这位皇太孙给大明带来的改变,他们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得到。

    就拿上一次山东河南水灾来说,就是皇太孙拿出了明镜,缓解了朝廷巨大的赈灾压力。

    还有这一次的寒灾,也是他拿出了无烟煤,让无数百姓能够以低廉的成本,获得取暖的物资,避免了更多百姓的伤亡。

    这些都是能看得见的东西。

    但是,至于赵勉刚刚说的意思,去年朝廷能够安稳度过,基本上是倚仗朱雄英,这未免有些阿谀了吧。

    赵勉一直跟着太孙做事,而且在太孙尚未认祖归宗之前,就已经抱上了大腿,所以在众大臣的眼里,他是太孙的人,巴结奉承也是正常。

    在众人的目光下,赵勉继续道:“过去一年,朝廷明镜的收入三百四十八万两,除去当时赈灾用去的一百多万两,纳入国库的二百三十三万两!”

    闻言,在场众大臣都不禁惊讶的互相看了几眼。

    他们知道明镜赚钱,当时赈灾的时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赚了大大几十万两,但之后他们就没太关注了。

    没想到明镜的后劲这么强,竟在一年之中,给国库增加了二百多万两的收入。

    不过想想也是正常。

    镜子乃是居家旅行必备之物,先前还是铜镜的时候,即便是价格高昂,但是大部分的人家还是想办法买上一个。如今明镜的出现,不仅大大降低了价格,而且效果上比之铜镜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今的明镜,几乎可以说是家家必备,甚至那些大户人家,更是一个人就配备了好几面。

    所以说明镜能够有这个收入,既是意外,又在情理当中。

    二多万纳入国库,确实是一笔可观的收入,甚至可以说是支柱也不为过。

    不过众大臣也都明白,明镜的收入,也就是第一年比较可观,越往后,明镜的收入也会急剧减少,因为家家都拥有以后,也就不会再有那么强烈的市场需求了,来年,明镜也就不能像今年一样,为国库提供巨大的支撑。

    众大臣心中正想着,只听赵勉继续说道:“除了明镜以外,还有朱桥镇的盐矿,盐矿从六月份开始开采,到如今已有半年的时间,一共产盐三百余万斤,获得收益二百多万两,这些收入,全部纳入国库当中!”

    这一次,众大臣都是微微张大了嘴巴。

    朱桥镇那边开发盐矿,朝中好多官吏甚至都不知道,然而在场的都是朝廷大员,他们多多少少都略有耳闻,但是具体的,他们就了解得不多,毕竟这些都是户部在负责。

    半年产盐两千多万斤,这个数据着实让他们吃惊。

    然而,赵勉接下来的话,更是让他们忍不住低声议论纷纷。

    “今年朱桥镇盐矿只是刚刚铺开工作面,而且入冬以来,特别是受寒潮的影响,几乎处于停工的状态,臣相信待到明年的开春,工作面全部铺开,预计能超过一千万担!”

    赵勉说着,脸上忍不住浮现自豪的神色。

    就是老爷子也忍不住点头。

    当初朱雄英跟他说,要让整个大明的百姓都吃上干净的盐,如今看来,这个目标正在一步步的实现。

    这一切都发生在潜移默化之间,就是他也不得不感慨,他大孙竟然在不知不觉之间,带给了大明这么多东西。

    然而这还没完。

    赵勉继续说道:“除了上述两项以外,安南那边的茶马互市,开通了短短三个月,获得收益折合银两五十万!”

    “所以过去一年的收支折合下来,原本亏空八百多万,但是有太孙殿下的几个产业支持,亏空数额减少到了一百多万!”

    话音落下,举殿沉默了好一会。

    就是老爷子,也露出了震惊的神色。

    朝廷财政,一向以来都是个大难题,大明立国以来,财政几乎是年年赤字,特别是近几年来,更是愈发的严峻。

    就像赵勉开头说的那样,如果仅仅是靠一京十五省的赋税,国库今年的亏空高达八百多万。

    这几年几乎都是寅吃卯粮。

    所以朱元璋一直都很节约,就是宫中的殿宇也已经有好几年没有翻修了。

    因为一旦翻修,那就意味着要花费大量的银子。

    而且官员们的粮饷,由一开始的真金白银,逐渐换成了宝钞,物品,荒地等来替代,这也让许多官员有苦说不出,皇帝都如此节省,他们又怎敢抱怨?

    如今,原本亏空八百多万的国库,不想在皇太孙的运筹下,竟然只亏空了一百多万。

    虽然仍旧亏空一百多万,但情况显然已经好了许多。

    正如赵勉之前所说,过去的一年,大明朝之所以能够安稳度过,皇太孙实在是功不可没。

    赵勉的说辞,即便是有阿谀奉承的成分在,但却又是事实,皇太孙确确实实的给大明带来了极好的转变。

    这样在场的各部堂官员不得不心中感叹,这个皇太孙确实不简单,他能够登上这个位置,可不仅仅靠一个嫡字。

    甚至可以说,皇太孙更在当年的太子之上。

    这也让他们更加期待,未来的一年,皇太孙究竟能够继续给大明带来什么新的气象。

    主持这次小朝会的朱雄英,在听了赵勉的汇报以后,心中也不免有些激动。

    过去的一年,他确实给大明带来了一些东西,但是这还远远不够。

    明年,至少要把朝廷的财政拉回到一个健康的状态。

    心中想着,朱雄英开口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过去的一年亏空仍高达一百多万,如果还像去年那样不按预算开支,寅吃卯粮,则卯粮吃完以后,咱大明朝的财政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当中。”

    “所以,诸位臣工,接下来咱们就讨论明年预算的问题,孤希望明年朝廷的开支能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就由兵部先说吧!”

    闻言,兵部尚书茹太素站了出来,拱手道:“回殿下,兵部明年的预算一共是九百八十万两,其中修长城八十万两,九边边防支出二百五十万两,预留打仗军费一百万两……”

    茹太素将兵部明年的预算一五一十的都说了出来,和前些年的预算支出并没有太大差别。

    朱雄英听罢,点了点头后道:“孤觉得,明年兵部的开支,还需要增加!”

    茹太素闻言一愣。

    兵部每年的开支,在各部的开支中算是占大头的了,因为如今大明的边防尚未稳固,特别是北方,经常有战事,但是他已经讲他能够想到的都加进去了。

    往年,户部都要在兵部的预算上砍上一刀,但如今,皇太孙今年要追加预算,这样他不得不吃惊,不仅是他,在场的其他大员也都是暗暗吃了一惊。

    只听朱雄英道:“孤明年想造五十艘战船,所以追加兵部预算二百万两!”

第146章 彰显大明天威!

    “造五十艘战船?”

    兵部尚书茹太素愣了一愣。

    就是一直没有说话的朱元璋也都是眼角微微一抽。

    斥两百万巨资去造五十艘战船?

    如果是一开始赵勉所陈述的那些朱雄英改善朝廷财政的事情让他老怀欣慰,那么朱雄英的这句话,真的是让他始料未及。

    殿中一众大臣这个时候也都不敢吱声,微垂着脑袋,目光却是偷偷的瞟向殿上的爷孙二人。

    老皇帝一向厉行节俭,无论是在家事上还是国事上。

    除了必要的花销,譬如九边重镇的军费开支,北方的战事,东南沿海的海防等,朱元璋并不会随意的增加军费上的开支,他最忌讳的就是穷兵黩武,好大喜功。

    洪武大帝,虽名洪武,但是在用兵上却是非常谨慎。

    老皇帝生怕子孙后代狂妄,轻浮,率意用兵,从而招惹祸害,特地将自己的谨慎对外用兵之国策写入了《皇明祖训》之中。

    而如今,朱雄英一上来,就要追加兵部二百万两预算,打造五十艘大战船,这不是狂妄轻浮,又是什么?

    这臭小子哪哪都好,就是思维跳脱,有些好大喜功。

    “大孙!”

    朱元璋缓缓开口:“你刚刚也说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很对,今年已经亏空了一百多万,你明年还要追加兵部两百万来造大船,你这钱从哪里来?如果朝廷财政亏空的情况得不到解决,是不是给百姓加征赋税?”

    “大孙,国难当,家也难当,国和家是一个道理。”

    “当家无非是节流,开源两途。过去一年的收支差一百万就能达到平衡了,明年咱们再紧一紧,收支就能达到平衡,等朝廷的财政健康了,咱们再考虑造船的事情,岂不是更好?”

    朱元璋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娓娓道来。

    一众大臣听得也是纷纷点头,还得是老皇帝来得稳重,皇太孙虽然天才,但很多时候太异想天开了。

    不想,朱雄英却是坚持道:“皇爷爷,孙臣并不这么认为。”

    “咱大明水师,天下第一,但是自大明立国以后,便重陆战而轻水战,去年一年的军费多数用在北边的防务上,由于增加了兵力和开支,剩下的就是东南沿海的防务,但真正用到大明水师建设上的费用很少。”

    “咱大明的水师无论从哪方面而言,都是非常强大的,咱大明不应该放弃这一方面的优势。”

    “所以孙臣以为,无论是从建设水师,不断壮大咱大明水师优势的角度,还是从海防,甚至应付未来的水战而言,追加水师的经费是非常有必要的!”

    大明水师,它的前身是元末朱元璋所部的两大主力之一巢湖水师,曾经打败了元朝水师和张士诚、陈友谅这个强大的对手。

    作为朱元璋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主力战队之一,巢湖水师有一千多艘大小战舰。

    可惜中国古代军事向来重陆战轻水战。

    在成立大明朝之后,朱元璋在水师方面的开支便急剧减少了,最要把资源用到了对付北方草原的

    但是大明的水师并没有没落,大明水师依旧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水师。

    如果按照历史的轨迹,在朱棣登基以后,作为好大喜功的皇帝,朱棣便在原有水师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水师。

    到了最鼎盛的1420年,明王朝拥有三千八百艘船,其中一千三百五十艘巡船,一千三百五十艘战船,以及驻扎在南京新江口基地的四百艘大船和四百艘运粮漕船。

    其中二百五十艘是远洋宝船。

    此外还拥有大量护洋巡江的警戒执法船和传令船。

    威名远扬的郑和船队实际上只是强大的明帝国海军的一支海上机动舰队而已,其总规模相当于十个西班牙无敌舰队。

    从元末朱元璋渡江战役和鄱阳湖水战开始,到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朝立国近三百年,明朝水师却未曾遭遇一败。

    可惜随着大明的衰落,加上北方草原民族的威胁,他们不得不将本已给予得不多的水师资源挪用到了陆战上,最可耻的是短视的皇帝们大量挪用水师饷银,1425年停止海上远征所节省的经费被用来赏赐皇帝的家属,1436年,战舰制造被大大削减,经费被用来修造皇帝的坟墓。

    造成大明水师没落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便是思想。

    这个时代,讲究的是地缘政治,一个国家以地界为标准,缺乏海权观,缺乏对海洋战略价值的重视。

    这其中就包括朱元璋和朱棣。

    朱棣大力发展水师,不过是想向四方蛮夷宣传他的恩威,并没有真正想着海洋战略价值。

    说到有海洋战略眼光的,这个时代就只有一个人。

    那便是如今还在北平燕王府的马三保,也就是郑和。

    郑和舰队的部分成员拥有海上探险精神,为此他们曾深入前人从未涉足的海域,他们实际上是进入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的第一批航海家,然而他们悲惨的出身注定他们的努力是失败的,这些中国古代罕见的航海家都是备受歧视的宦官,他们的成功只能加重主流社会对航海的敌视。

    就在郑和他们千辛万苦,远在海外之际,朝廷的官僚们却在劝说上位的朱棣放弃海外扩张的企图,他们的理由是,外面的世界太大了,它让我们感到恐惧。

    不久郑和便被招回,舰队在海港中烂掉,它的航海资料被兵部销毁,停止建造远洋舰船,严禁海外私人贸易,将近在咫尺的制海权拱手让与他人。

    海权观念的缺失造成了国防战略中的大陆军主义,从而使水师得不到足够的资源,从此大明的水师开始走向衰退。

    原本可以称霸世界的大明水师,却因为种种因素,最终落得惨淡收场。

    大明朝廷对于海权意识的缺失,造成了明朝海外利益的自动放弃,这一切加在一起,造成一个可悲的结局,当西欧为了建立海军不惜像威尼斯银行家借贷时,明朝兵部职方司郎中刘大夏却将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历经郑和船队数十年舍生忘死才得到的航海资料销毁,而且受到明朝所有官员的称赞。

    可悲,可叹,可惜!

    朱雄英当然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再一次重演,他要利用大明水师的强大,打造一个真正日月不落的大明王朝!

    此时的朱元璋当然不会知道朱雄英心中的想法,他看着自己这个执着的大孙,尽力平静心态,道:“大孙,你这是在为攻打倭国做准备,咱说得对吗?”

    经过差不多一年的相处,朱元璋基本上摸清了他大孙的性子,他大孙想法和做事有时候虽然出人意表,但是绝对不会无的放矢,他做的每一个决定,也都是经过考量的,并不会想一出是一出。

    可以这么说,他大孙心性之成熟,更在当年的太子之上。

    之前倭国的事情,他大孙就曾对他提及过,说是倭国境内有大量的金银矿石,这让他也是心动,但是他并没有真正的要去落实,或者说他觉得时机未到。

    而朱雄英并不否认,眼中闪过一丝狠辣,点头道:“孙臣尝观史书,按照史书记载,倭国乃是秦始皇帝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前往寻仙未果,自二次出海后再未回归,便在瀛洲繁衍生息,从而形成今日的倭国。”

    “所以溯本求源,倭国,实乃我神州后裔!”

    “如今倭国国内战火连天,民不聊生,导致倭寇横行,甚至侵犯到了我大明的边界,为拯救我神州后裔于水火,并平定东南沿海倭寇,孙臣以为,咱大明作为天朝上国,有责任也有义务,替咱们的附属国,替咱们的神州后裔,平息战火,彰显我大明天威!”

    一番话落下,殿中群臣面面相觑。

    好家伙,这太孙殿下连打仗的理由都想好了,而且还说得这般大义凛然……

第147章 王者之气!

    拯救神州同胞于水火?

    朱元璋听了朱雄英的话,不禁哑然失笑。

    臭小子,当初你可不是这么跟咱说的,当初跟咱说,倭国有大量的金矿银矿,大明出兵拿下它,绝对是有赚无亏。

    现在好了,变成去拯救人家了。

    不过朱元璋对于倭国,确实是没什么好印象,特别是当初派去的使臣被杀,让他大动肝火,差点就要出兵平了倭国。

    最后在刘伯温等人的劝阻下,朱元璋这才作罢。

    如今他的大孙,又开始策划吞并倭国的事情,这让朱元璋有些犹豫起来。

    不过朱元璋终归是杀伐果断之人,很快他就不犹豫了,因为他知道,就算这一次他阻止了他大孙,以他大孙的性格,在以后,也一定会再兴讨伐倭国之事。

    与其在自己死了以后啥都看不见,还不如趁自己还活着的时候,放手让他大孙去做,这样就算出了差错,至少还有他来兜底。

    想到这里,朱元璋开口道:“大明水师,是咱一手带出来的,为咱大明立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些年,咱确实是忽略了一些,咱大孙说的不错,咱不能让大明水师失去往日的风采,确实是应该给他们追加预算了!”

    朱元璋这话语一出,殿下众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终刘三吾站了出来。

    “皇上还请三思啊!臣记得,皇上曾说过,国家用兵,犹如大夫用药,有病就需开药治病,无病那便不需开药,若是无病用药,反倒要吃出病来,治国如治病,天下不太平,便需要大军来勘定混乱,但天下太平了,只需整修甲兵,备用国防即可!若无故兴兵,正如大夫乱开瞑眩之药,强迫无病之人服之,虽然不至造成身体残疾或送命,但足以大伤元气!”

    “如今朝廷财政问题刚刚得到缓解,尚且还亏空一百多万,明年就要给水师追加二百万的预算,是否操之过急了?臣以为,好钢应该用到刀刃上,这部分银子用作赈灾备用金,岂不更为妥当?”

    刘三吾洋洋洒洒说了一大段,并拿出了朱元璋曾经说过的话来举证,而朱元璋并没有给出回应,而是看向朱雄英。

    意思很明显,谁提出谁举证。

    朱雄英依旧是一脸淡定,道:“皇上所言,自然极为有理,但孤想问,天下真的太平了吗?”

    刘三吾微微一怔,只听朱雄英继续说道:“北方边患自然不用孤多说,而东南沿海,常年遭受倭寇的侵扰,百姓们苦不堪言,如今虽说齐王剿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就像你刚刚说的,国家用兵如大夫开药,如今国家开的药,算是在表面上治好了倭寇的问题,但真的根除了吗?”

    “一旦齐王撤军,用不了多久,那些倭寇便会卷土重来,朝廷就需要再开一次药,或设立卫所,或重新出兵,出了钱,出了力,但依旧不能根除,它就像一个暗疮,如果你不把它除掉,他就永远是你身体的隐患,时不时让你难受一下,甚至有可能危害到你的健康!”

    “一旦咱大明的海防废弛,他们就会像廯疾一样,不断侵蚀着我大明的沿海地区,军民之死,军需之费,不可胜纪,长期以往,倭乱更会引起了百姓们群体性恐慌,给大明的长治久安带来严重隐患,这样的后果,谁能承担?”

    朱雄英的话音落下,一向能言善辩的刘三吾沉默。

    因为朱雄英说的就是历史上发生的事实。

    如今国力强盛,政治清明,军事力量强大,倭寇尚未能构成什么威胁,但在不久的将来,倭寇便对大明造成极大的破坏。

    明英宗正统以后,明朝政治日趋腐败,贪污贿赂之风盛行。

    随着明朝政治的腐败,皇族、勋贵和官僚地主对财富的掠夺日益严重。明中叶起,朝政日趋腐败,明朝军事由强盛退为衰弱,海防废弛,御僻力量遭到严重破坏。随着土地兼并的恶性发展,军屯田遭到侵吞,卫所军丁被豪强势家占役。军士不堪虐待纷纷逃亡。军队缺员严重,战斗素质极差,器械俞败,粮草不济,便利了倭寇的侵略活动。

    由于政治日趋腐败,加以政策上的失误,海防设施失去应有的功能。卫所形同虚设,不堪一击。在海岛设以据险伺敌的水寨,均因将士惮于过海,自海岛移置海岸,原来的水寨被海寇据为巢穴。在漳、泉沿海的卫所,军粮不足,船只坏损,兵士短缺等现象极为严重。

    明中后期,北元察哈尔部东迁后,与明朝在辽东地区长期反复厮杀,损失惨重,残元势力频频南下,明廷被迫调遣精锐之师固守京师和长城一带,结果捉襟见肘,海防更加废弛,以致倭寇大举侵犯东南,一直持续到了戚继光的出现。

    在这段时间里,倭患使沿海地区城镇衰败,所过之处,村市荡为邱墟,庐室为之一空,大明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到莫大的损失。

    朱雄英肃容道:“用兵如用药,那么孤便用一记猛药,将倭寇这个顽疾彻底祛除!如此,才能让咱大明的后世子孙免受战乱之苦!”

    “诸位臣工,孤的话讲完了,谁赞成?谁反对?”

    朱雄英中气十足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殿内沉默了一会,点开始有人站出来。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一时之间,各部堂大员纷纷站了出来,弓身作揖,以示赞同。

    朱元璋不动声色的看着,心里却是乐开了花。

    他倒不是因为朱雄英想要策划打倭寇这件事情,而是因为朱雄英身上闪耀出了王者之气。

    这一点,在故太子朱标的身上就没有很好的体现,朱标虽然宽厚仁慈,但同时也造成了他过于在意臣子们的说法。

    这也是朱元璋唯一诟病朱标的地方。

    这个时候,刘三吾也不知该说什么好,以儒家的思想,当然是怀柔远人,但这涉及到国家的军事,而且刚刚朱雄英说的话他也无法反驳,所以他也不好再反对什么。

    他更关心的是,银子的问题。

    刘三吾拱手道:“殿下,那这二百万军费预算,从何而来?总不能增加百姓们的赋税吧?”

    朱雄英笑了笑:“孤自然有办法!”

第148章 朱元璋大惊!

    经济,是一个国和家,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对一个家庭而言,贫贱夫妻百事衰,钱也许不是万能的,但它是幸福的基础,有了它,你才能去追求幸福。

    对一个国家而言,又何尝不是这样?

    所以朱雄英心中想着的,明年要怎么为这个古老的国度增加收益,事实上在他的心中,已经有了想法。

    至少他能够保证,追加大明水师的二百万预算支出不会加重朝廷明年的财政负担。

    有了朱雄英的这句话,那些守旧的大臣也便没有了反对的理由。

    追加大明水师二百万经费的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接下来轮到吏部。

    吏部为六部之首,主要是管理官员的一个部门,类似于今日的组织部,纪委等部门。

    吏部的预算,主要集中在中央以及各地方官员的俸禄上,对于吏部提出来的预算,众人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意见,因为那些都是必须要花的钱。

    接下来轮到礼部。

    礼部也没什么好说的,都是些按部就班的事情,大都是典礼事务,还有就是明年开春三年一度的科举。

    科举,是这个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他扩张了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朝廷,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朱元璋对此也是十分的重视。

    对于礼部提出来的预算,众人也没有什么异议。

    接下来轮到刑部,刑部也没什么好说的,毕竟这个部门并不是需要花费大量支出的部门。

    虽说只是一个小朝会,但却决定着大明朝未来一年发展的方向,所以许多事情讨论起来非常的繁琐,四个部门汇报完毕,时间便已经来到了正午时分。

    朱元璋按制对群臣开恩,又要尚膳监准备好午膳,君臣们简单的进了一些膳食,就又继续开会。

    接下来的是工部。

    工部涉及财政方面的事情就非常的多。

    目前朝廷在修建的重点项目,其一是北疆长城防线。

    其二是新安江和太湖的防洪大坝,明朝的桥梁防洪技艺已经足够高超。

    其三便是重点治理京杭大运河,开凿清江浦、整治吕梁和百步二洪、开辟台州白塔河航线;

    其四是引黄济运正常,黄河水给京杭运河提供了充足水源,保障了漕运的畅通。

    当然,北平府燕王朱棣也命宋礼整治了会通河,以沟通江南到北平的水上交通线。

    此航线开辟之后,北方经济顷刻被江南带动起来。

    朱棣并非只会带兵打仗,治理地方的眼光也都颇为毒辣。

    除了水陆开辟之外,陆地道路建设,在各地方都在紧锣密鼓建设,许多地方的官道,一到雨雪天,便车马无法前行,对此各地方也开始平铺石子路,以促进交通运输。

    钟山皇陵、皇宫,各地方的孔庙、祭坛等,也都在抓紧建造。

    工部的汇报相对来说要相对繁琐许多,特别在汇报工程的时候,更是繁琐且枯燥,但这些都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关乎到民生,国防,祭祀等方方面面。

    不得不说,华夏自古以来就是基建大国。

    但就是在这些工程当中,容易滋生贪腐,朱雄英一边听着工部的汇报,一边在心里寻思着,要怎么让这些工程建设更加一目了然,减少其中的贪墨……

    几个部门汇报完毕,接下来便是财政的大头,户部。

    户部尚书赵勉出列,汇报的事情很多很杂。

    牵扯到了田地,户籍,赋税等问题,这其中的重中之重,便是明年的春耕。

    对于这个问题,朱雄英也是非常的关注。

    因为他想要在明年春耕的时候推广红薯的种植。

    当今世道,虽也称得上是太平盛世,可古人的所谓太平盛世,指标是极低的,一个灾殃到来,依旧有无数人食不果腹,会有无数人成为道旁的森森白骨。

    而农民又是最保守的群体,更何况是这个时代的农民,对他们而言,即便眼下天象反常,又发生了大旱,种麦子极有可能颗粒无收,他们也绝不敢轻易种植其他的作物。

    就是朝廷鼓励他们种也不行,因为那一亩三分地,就是他们一家人的命根子。

    所以推广红薯,即迫在眉睫,又不可野蛮行事。

    这也是朱雄英下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他要考虑的事情还有很多……

    一个小朝会整整持续了一天,直到深夜。

    朱雄英整个下来,直接头晕脑胀。

    此刻的他,终于明白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皇帝,圣明之君寥寥无几,因为想要当一个圣明之君,真的很累很累。

    与此同时,他也越来越佩服老爷子。

    老爷子如此勤勉,竟还能如此高寿,在这空挡里,还有抽出时间来生了那么多的儿女,称之为天选之子,毫不过分。

    年末的小朝会结束,接下来还有一个大朝会,便进入年底休沐日。

    拖着疲惫身子回到东宫的朱雄英,案台上依旧摆着一大摞的奏疏,这些天,他就像一台上紧了发条的机器一样,一直转个不停。

    一番洗漱之后,趁晾干头发的时间,朱雄英又趴在案台,手中的笔在不断落下,奋笔写着什么……

    突然。

    朱雄英感到脑袋一阵眩晕,竟缓缓的倒在了案桌上,桌上的砚台被朱雄英的手打到,轰然落地……

    守在门外的太监听到响声,连忙进屋一看,顿时吓懵了。

    “来人!快来人啊!”

    太监愣了片刻之后,神色忽的大变,厉声高呼。

    “去,去……去找御医!快点!”

    “快!快去通知皇上!!!”

    其他太监进来后,有的向乾清宫跑去,有的向太医院跑去……

    乾清宫。

    朱元璋刚刚和衣睡下,便听到了门外的嘈杂声,连忙起身,走出门外。

    只见门外的太监战战兢兢的匍匐在地上。

    朱元璋眉头猛地一皱:“怎么了?”

    太监连忙回道:“皇太孙他……他晕倒了!”

    闻言。

    朱元璋宛若晴天霹雳,神色忽的大变,二话不说,便往东宫疾步走去……

第149章 爷爷都依你!

    朱元璋慌了。

    多少年了,他没有这么慌过,甚至可以说是六神无主。

    前往东宫的路上,朱元璋脚步凌乱且急促,刚刚度过六十五岁生日的老人,此时已经忍不住气喘吁吁,但是脚下的步伐却丝毫没有放慢……

    阵阵雪风打在老人的身上,让老人的宽袍大袖向后飞舞起来,更凸显出老人高大却又消瘦的身躯。

    “主子,当心点!”太监刘保急急的跟在后头,忍不住出声提醒。

    “滚蛋!”

    朱元璋低沉的吼声传来,让刘保不敢再出声,只得紧紧跟着……

    东宫,这里距离乾清宫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在今夜,这段距离却显得特别的漫长……

    来到东宫。

    这里已经乱作一团。

    朱元璋已经管不了那么多,直冲朱雄英的寝宫。

    寝宫内的床上,朱雄英静静的躺在上面,闭着眼睛,一动不动,在床边,匍匐着一众太监和宫女。

    “奴婢见过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太监和宫女们慌忙行礼。

    而朱元璋理都不理他们,径直走到床边,沉声喝问:“太医怎么还没来?!”

    太监李忠连忙回道:“回陛下,已经去请了!”

    “哼!”

    朱元璋冷哼了一声:“这些太医真是该死,咱都到了他们还没到!”

    老爷子骂了一句,便不再理其他人,而是抓住了朱雄英的手,顿时倒吸了一口冷气:“怎么这么凉?”

    说着,老爷子将朱雄英的手放到了心口处,紧紧的贴着自己。

    他不准任何人靠近朱雄英,护崽一样的朱元璋,喃喃道:“大孙,没事的,没事的,皇爷爷在,皇爷爷在这儿,没事的!”

    老爷子眼眶通红,不断的摩挲着朱雄英的手,生怕这手上的温度继续凉下去。

    “孙儿,咱错了。”

    老爷子低声呢喃:“咱不该让你这么劳累的,你从小身体就不好,咱不应该一下子就把朝廷的重担就丢到你身上的,铁人也支撑不住啊!”

    “这段时间又是折腾煤炭,又是批复奏疏,又是开朝会,爷爷还跟你生气,是爷爷把你气到了,对吗?”

    “咱知道咱大明朝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你整天一定就想着怎么让咱大明朝好,一刻也不敢放松,把自己累坏了,你一定会没事的,你是想休息一下,对吗?”

    朱元璋言语已经开始错乱,说话毫无逻辑,想到哪里说哪里。

    “标儿也是这么走的。”

    “标儿……”

    说到这里,朱元璋眼泪扑簌簌留下,孤独的坐在朱雄英的床头:“大孙,你还记得吗?你说要给咱养老的,你自己说的!”

    “你敢不孝,咱抽死你!”

    老爷子眼泪宛如决堤了一般,哽咽的断断续续道:“都怪爷爷,是你表现得太好了,让爷爷都忘了你打小身子就不好,还把这千斤重担往你的肩头放,期望你超过爷爷,超过你爹,是爷爷错了!”

    “你快点醒来把,爷爷保证以后一定不和你生气了,好吗?”

    朱元璋痴痴的看着朱雄英,然后声音越来越大:“手怎么还这么凉!怎么还这么凉!”

    “不要,答应爷爷,不要和标儿一样!爷爷受不住的,呜呜,真的……大孙,你别吓爷爷,爷爷求你了!”

    朱元璋强硬了一辈子,但是在这个时候,却像是一个无助的老人一般哭泣。

    这时,外面一阵嘈杂的脚步响起。

    “臣等,见过陛下!”

    宫中常备的御医满头大汗的进来,齐刷刷的跪地行礼。

    “跪着干什么?快过来!”

    朱元璋转过头来,看向几名御医,一双眼睛猩红得可怕。

    几个御医连忙起身,慌的手中的药匣子都拿不稳当。

    “慌什么?”朱元璋怒斥,“你们是救人的,你们心慌了,能救好吗?”

    “臣等该死!”几个御医满头冷汗。

    御医看着威风,其实稍有不慎就要掉脑袋。这位洪武皇帝又是个极爱迁怒于人的,当年太医院许多御医因为没治好他的外甥李文忠,都被砍了脑袋。

    一名老一点的御医咬牙道:“皇上,臣斗胆,请皇上让一下。”

    朱元璋目光陡然变的锐利:“咱守着孙子!”

    那名御医被朱元璋这杀气盎然的目光锁定,浑身乱颤:“臣,臣要给皇太孙把脉。”

    朱元璋一愣,这才将朱雄英的一只手伸出来。

    那名御医赶紧伸手过去,然后几名御医围在朱雄英身旁拨开眼睛,听着脉搏,仔细观察了许久,这才长舒一口气。

    “皇爷,太孙殿下是因为这些时日劳累过度,这才昏了过去。”

    “皇爷毋需焦心,臣开几服药,调理几日就好了。只是日后要按时休息,切不可操劳过度……”御医小心盼咐着。

    听到御医的话,老爷子缓缓出了一口气,道:“好,好,好。”

    老爷子连说了三个好字,尔后道:“赏!赏他们一人十两银子!快赏!”

    老人依旧保持体面,在太医出现那一刻,他眼中泪花已经消失殆尽。

    在外人面前,朱元璋从不露出任何软弱一面。

    “臣等,谢皇上赏赐!”

    一干御医连忙磕头行礼。

    太监李忠将所有御医带出去,叮喉御医不可乱传此事。

    房间内,老爷子依旧守着朱雄英。

    他小心翼翼将朱雄英的手给放进被窝,脸上那吓人的表情终于消失不见,如释重负一般。

    他痴痴的看着躺在床上的朱雄英,心情渐渐平静下来,忍不住骂道:“臭小子!你知不知道,你差点将你爷爷魂都吓没了!”

    在刚刚那一段时间里,饱经风霜的朱元璋已经乱了分寸。

    毫不夸张的讲,当年朱标病死,朱元璋都没有像今天这么惊慌失措过。

    他亲手养了两个皇储,一个儿子朱标,一个孙子朱雄英。

    父子二人,都是朱元璋引以为傲的最出色的继承者。

    儿子死的时候,就对老人打击不小。如果孙子真要出什么意外,年迈的朱元璋恐怕再也支撑不住。

    还好……

    还好一切都平安,平安就好!

    大悲之后的大喜,让老爷子脸上渐渐有了笑容,他起身,倒了一壶热水,用毛巾给朱雄英擦了擦手。

    老人用热水给朱雄英擦了手,又给朱雄英擦了擦面庞,这才满意。

    他想了想,走到一旁,又抱了一床被子过来,给朱雄英盖上:“咱的好孙儿,好好歇着,爷爷就在你的身边守着你。”

    “爷爷以后不会让你如此操劳了。”

    朱元璋呆呆坐在朱雄英身旁:“等你病好了,你要做什么,爷爷都依你。”

第150章 还有四年时间!

    冬天的早晨,东方的朝霞染红了半边天,可害羞的太阳却迟迟不敢露面。

    屋外依旧是冰天雪地,寒风呼啸。

    随着深冬的到来,天气越来越冷了,但是屋内却是暖洋洋的。

    窝在被窝里的朱雄英更觉暖和,他卷缩在温暖的被窝之中,懒散于不想起床,全身裹紧棉被。

    好舒服啊!

    大冬天里睡懒觉,真的是一件特别舒服的事情。

    朱雄英感觉自己做了一个好长的梦,梦里面他好像回到了朱雄英小的时候,那时候朱标还在,马皇后还在,老爷子的白头发还没有那么多,一家人其乐融融……

    所有人的爱,都集中到了朱雄英的身上,那种感觉,很幸福,幸福得朱雄英不愿醒来。

    不过梦终究是要醒的。

    朱雄英缓缓的睁开眼睛,明媚的暖阳已经照耀大地,把寒夜的黑暗涤荡一清,虽然有些刺眼,但却满是生机。

    就在这样一个清冷的早晨,带着深深的倦,浅浅的伤,还有一丝暖暖的安慰,依依告别昨日的梦,朱雄英想要爬起来,却赫然发现自己的身旁趴着一个人。

    斑白的头发,匍匐在床边的高大身躯。

    看着趴在自己身旁睡着了的这道身影,朱雄英的眼泪很快的流了下来。

    他终于可以体会到,自己前世所学的那篇名叫背影的文章里面,看着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作者为何潸然泪下了。

    这种骨肉亲情,是华夏民族最美好的情感。

    特别是长辈对于后辈,那种爱是最无私的,不求一点回报的,甚至牺牲也在所不惜。

    穿越到大明朝,第一个给他这样的爱的是黄铁牛,黄铁牛走了以后,便是老爷子。

    老爷子对他的恩情,可以如山一般深沉。

    此刻,老爷子昏昏欲睡,拖着额头坐在太师椅上。

    那苍老脸上的焦色还没有退却。

    就好像自己在后世,小时候生病了,爸爸妈妈就是如此守在自己身旁。

    长辈对后辈的爱,无论什么时候,都一定多于后辈对长辈的爱。

    朱雄英无论前世今生都是重情重义的人,所以就想着如果按照历史的进程,老爷子还有四年就会宾天,所以他必须要在这四年内做出一些事。

    一定要让老爷子看到大明盛世,不带着一点遗憾的走。

    当然,这些话他谁都没说过。

    这是一个作为穿越者的悲哀,虽然能看到历史,但却不能对任何人说。

    他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回报老爷子对自己的恩德。

    自从回到皇宫以后,朱雄英可以说是连轴转,事情一件接着一件,他把发条上紧了,身体思想时刻都紧绷着,就是徐妙锦也都还没有时间去看一下,他实在是太过劳累了,当时自己并没有觉得身子有什么大碍,可是连日来的操劳,依旧让身体不堪重负。

    历史上的朱雄英原本的身子就不好,否则也不会夭折,以前朱雄英在外面的时候,都是过着非常闲暇的时光,所以并没有感觉到什么,可回到皇宫以后,身体和思想的双重紧绷之下,他的身子终于扛不住了。

    他感觉自己好长时间没这么长时间休息了。

    “爷爷。”

    朱雄英轻轻地叫了一句。

    “嗯。”

    “嗯?!”

    朱元璋突然浑身一激灵,陡然瞪大了双眼,显然还有些迷糊,可看到躺在床上,瞪着双眼,微微含笑的朱雄英。

    他瞬间不迷糊了。

    “大孙!醒啦?太好了,太好了!!!”

    老爷子激动的猛地站起来,眼前一黑,然后又重重坐下,随即脸上带着笑容:“没事没事!咱只是太高兴了!”

    到这个时候,老爷子依旧怕朱雄英会担心自己。

    “爷爷,我……”

    朱雄英有些哽咽,吃力的爬起来。

    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身子竟然还是很虚弱,像是生了一场大病一般。

    朱元璋赶紧去搀扶朱雄英躺在床上。

    朱雄英喉咙像火烧一样,沙哑道:“爷爷,水……”

    “啊?啊!”

    “你瞧爷爷,爷爷还说你是个笨瓷儿,爷爷自己也是笨瓷儿,这都忘啦?”

    “等等。”

    朱元璋赶紧起来,走到一旁,给朱雄英端来水。

    “我自己拿着,孙儿还没虚弱到要爷爷喂。”朱雄英道。

    “臭小子!你还和你爷客气?以后咱病了,还要你一把尿一把屎服侍呐!”

    朱雄英眼眶更红,四年,还有四年时间。

    不知道历史会不会因为自己的到来而改变,不过他会严格按照这个时间去珍惜,这是他能把控的事情。

    “不,爷爷会长命百岁的,孙儿不让爷爷有事的。”

    “傻小子。”

    朱元璋笑笑,“哪有人老了不死的啦?那不老妖怪啦?”

    老爷子端着茶水,等朱雄英喝完,便撅屁股走到不远处桌子上。

    他出去推门,门外的李忠和刘保带着太监宫女在外面候了一夜。

    “皇上。”

    李忠和刘保猛地一激灵,赶紧迎上来。

    看着在寒风中候了一夜的太监宫女,朱元璋心里一软,笑着道:“咱大孙醒啦,你们快去弄点粥来。”

    “啊?醒了?!真是老天爷保佑啊,奴婢马上就去!”

    李忠忙不迭离开。

    朱元璋摇摇头,再次含笑背着手走到朱雄英面前。

    看着老爷子脸上的笑容,朱雄英心里暖暖的。

    “爷爷,我刚才可能就劳累了一些,实际是没事儿的,您别担心了!”

    朱元璋白着朱雄英,没好气的道:“都晕倒了,还没事?”

    “爷爷命令你,这半个月,好好休息调养身体,再也不能操劳政事了。”

    “就算是一头牛好吧!犁地犁长了,也会累趴了。”

    “是咱不好,咱早就该让你休息的,这半个月全国都休沐了,你要还敢写啥子奏疏的,你看咱怎么收拾你!”

    昨晚朱元璋看见了朱雄英写得东西,不过他还没来得及细看,不过他知道朱雄英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大明好。

    朱雄英点点头:“恩恩,听爷爷的。”

    朱元璋笑着道:“这还差不多。”

    “御医说了,说你操劳过度,你小子,自己身子什么情况,自己心里没底么?”

    “大明以后都要靠你了,哪儿有这么糟践自己身子呀?你爷爷虽然忙,虽然累,但小时候就习惯啦。”

    朱雄英道:“可我也是呀!”

    朱元璋没好气的道:“你是个屁!八岁之前,你都咱和你祖母一把屎一把尿拉扯的,你小时候锦衣玉食惯了,劳累个啥?”

    “好吧。”

    朱雄英柔弱的说道,“爷爷。”

    “嗯?”

    “你昨夜没吓坏了吧?孙儿又惹你挂念了。”

    朱元璋笑着道:“没!咱一把年纪了,啥事没经历过呀?这点小风小浪的,还能吓坏你爷爷?实话告诉你,爷爷当时就知道你不会有事!这叫爷孙心连着心,能感受的出来。”

    “是么?”朱雄英眨眨眼。

    朱元璋道:“那可不是么?”

    爷孙说话间,李忠端着一碗粥走来。

    朱雄英看了一眼朱元璋,道:“爷爷,你也要听孙儿的,你先去休息休息可好?睡一会儿午觉。”

    朱元璋笑道:“都啥时候了呀?还睡啥午觉?”

    朱雄英不依不饶道:“爷爷不去,我就不喝粥!”

    “呵!好,听你的!”

    朱元璋起身,背着手准备离去,又不忘叮嘱李忠,道:“好好照顾咱大孙!”

    “是,皇上!”

    李忠点头。

    朱元璋摇摇头,背着手一步步朝外走去。

    “呜呜呜。”

    李忠终于憋不住了,竟哭了出来:“殿下,你吓死了奴婢了。”

    朱雄英笑笑,道:“没事儿,大男人的,哭啥!”

    说着,朱雄英才想起李忠算不上一个完整的男人,可怜李忠的同时,也为李忠对自己的情感而感动。

    “李忠,孤问你,昨晚老爷子吓到了吗?”

    李忠点头道:“老皇爷昨晚都好吓人!”

    “老皇爷昨晚把所有人都赶出去了,说要亲自照顾您,害怕奴婢们照顾不好。”

    “您是不知道,老皇爷那样子,奴婢看了心里都焦。”

    朱雄英愣住了。

    李忠继续道:“老皇爷昨晚说你手凉,一直把你的手直接放在他衣衫里面,用心窝子给你捂。”

    “奴婢……”

    李忠有些说不下去了,只是想起刚才那个画面,他就知道这沧桑的老人,对孙子的爱,是多么的纯粹!多么的小心!

    朱雄英听着听着,黯然神伤,默然的喝着粥,有些哽咽的说不出一句话。

    他就知道,老爷子一定不会是刚才说的那么轻松……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8659/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开局认朱元璋作爷爷!最新章节! 作者:反游猫所写的《大明:开局认朱元璋作爷爷!》为转载作品,大明:开局认朱元璋作爷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开局认朱元璋作爷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开局认朱元璋作爷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开局认朱元璋作爷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开局认朱元璋作爷爷!介绍:
穿越到大明朝。
黄雄英开局死了个爹,朱元璋开局也死了一个儿子。
阴差阳错。
黄雄英将朱元璋认作爷爷。
两人就此成了爷孙。
可渐渐的……
黄雄英发现,他好像认错了爷爷,但又好像没错……大明:开局认朱元璋作爷爷!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开局认朱元璋作爷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开局认朱元璋作爷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