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大明:开局认朱元璋作爷爷!TXT下载大明:开局认朱元璋作爷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开局认朱元璋作爷爷!全文阅读

作者:反游猫     大明:开局认朱元璋作爷爷!txt下载     大明:开局认朱元璋作爷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06章 两个无眠的男人!

    刚刚上位的太孙殿下,要送什么寿礼?

    奉天殿中的所有人都是露出了好奇的神色,静静的看着。

    而朱元璋听说朱雄英说要送寿礼,不由得笑了。

    “好好好,咱大孙给咱准备了啥啊?可不要破费,咱啥都不缺,咱啥好东西没见过?心意到就行了!”

    朱元璋笑眯眯的看着朱雄英。

    嘴上这样说着,但是心里面还是很期待。

    古往今来,华夏的老人几乎都是一个样,他们一辈子为儿孙操心,亲情,这大概是人性之中最干净最无私的情感吧。

    他们总想着要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儿孙,却不想子孙给自己破费。

    一边数落着子孙给自己乱花钱,一边又会找邻里炫耀这是子女给自己送的东西。

    这种矛盾的情感说不清道不明。

    可以这么说,老人对儿孙的爱,一定是比儿孙对自己的爱多百倍,千倍!

    这是华夏民族最美的传统。

    在全场的目光下,朱雄英咧嘴笑道:“爷爷,也不是啥值钱的东西,这是孙儿亲手弄的,就是过程有些费时间罢了。”

    听到不值钱,朱元璋又再次笑了起来,连连点头:“挺好,挺好!”

    只要子孙送的,啥东西老人家都喜欢,这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一种情感。

    朱元璋接过朱雄英呈上的檀木盒子,打开一看,顿时神色变的有些古怪起来,狐疑的看着朱雄英。

    这个时候,大殿中的众人更是一脸的惊疑。

    皇太孙到底送了什么,让皇上竟然露出如此古怪的神色。

    朱元璋端详了一会,终是忍不住问道:“大孙,这是啥东西呀?咋没见过咧!”

    只见檀木盒里内摆放着一副眼镜。

    眼镜安静的躺在那里,两片镜片加上一个框架,造型有些古怪,即便是见过再多稀奇古怪的朱元璋,此时也有些不懂了。

    朱雄英见老爷子皱着眉头眼神古怪,便笑着将眼镜取出来。

    他将镜框给展开,然后拿着眼镜靠近朱元璋,缓缓的将眼镜往朱元璋的脸上放去,镜框架在耳朵上。

    朱元璋虽然不知道他大孙要干什么,但却是没有闪躲,静静的坐着,任由朱雄英摆弄。

    如果是其他人,恐怕早被朱元璋让人拖下去砍了。

    奉天殿中的一众皇室宗亲,文武百官也全都好奇的张望着眼前有些古怪的一幕,表情有些愕然。

    “好了。”

    朱雄英给老爷子戴上眼镜后,便站到一旁去,道:“爷爷,试试看怎么样?”

    “其实我也拿捏不准您眼睛的度数,您先看看合不合适,如果不合适,这个镜片还是能打磨的,打磨到合适为止。”

    朱雄英在一旁笑着述说,却发现老爷子已经愣在原地,一动不动,脸上也没有一丝表情,宛如泥塑木雕一般。

    殿下众人看着朱元璋这古怪的造型,也是一脸的懵逼,这是什么东西?

    让人期待的皇太孙礼物,就这?

    什么玩意啊!

    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下,朱雄英挠挠头,问向老爷子:“怎么样,看不清楚吗?”

    说着,朱雄英扬起手,在老爷子面前摆了摆。

    “别闹!”

    朱元璋连忙抬手,将朱雄英的手给挡了回去。

    刚刚带上这眼睛的时候,突然在眼前架一个东西,让朱元璋很不习惯,甚至可以说有些难受。

    但是当目光透过镜片时,朱元璋惊呆了。

    一刹那间,整个世界仿佛拨开了云雾一般,变得清晰无比。

    那种突如其来的清晰,让朱元璋一下子竟有些接受不过来,甚至有些眩晕。

    他常年在灯下批阅奏疏,所以对眼睛的伤害非常大。

    特别是在他年纪渐渐上来以后,更是有些抗不住,所以到了这个时候,朱元璋的视力可以说是非常的差。

    这和后来的雍正帝有些像,不得不说雍正帝也是一个非常勤政的皇帝,后期的雍正帝也是一直都带着一副眼镜。

    朱元璋的眩晕渐渐适应,眼前的一切都稳定了下来。

    奉天殿中的一切,全都清晰可见,每一个人的表情都尽收眼底,只见一个个都是愣愣的看着自己。

    收回目光,再看向眼前的朱雄英时,一个剑眉星目的脸庞映入眼帘。

    是那样的清晰,原来自己的大孙长得那么好看啊!

    一瞬间,朱元璋仿佛回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反应过来的他,心中忍不住猛地一颤。

    他已经有些习惯模糊,但是这两片小小的镜片竟然能够让他重获清晰的视力,简直是太神奇了!

    一旁的朱雄英看着怔住的老爷子有些不解,也不清楚老爷子这反应到底是算喜欢,还是说度数太大或者太小,乃至于他不适应。

    “爷爷,如果不合适的话,这度数还是可以调整的……”

    “不!””

    朱元璋抬手打断朱雄英,又觉得自己太过激动,把声音放柔和了几分:“不要调整。”

    此刻的朱元璋激动得手都在微微的发抖,用手缓缓的扶了扶眼镜,喃喃道:“好东西!比金山银山,比天下任何人送咱的礼物,咱都要高兴!”

    这辈子该享的福,朱元璋都享了,什么珠宝玉石,他想都不用想,已经有许多人在以前自己的寿宴上送过了不知多少。

    可在他眼里,那些不过是好看的石头而已,唯独这眼镜,却仿佛使他一下子光明起来。

    朱元璋每日需要批阅奏疏,即便点了蜡烛,却因为老花,几乎不能视物,现在突然重见光明,心里怎能不高兴?

    以后在批奏疏,他就不用埋头细看。

    以后看着大殿的群臣脸上表情,他也不用再眯着眼。

    以后看到外面的花花世界,他也不会看得似是而非,不辨美丑了。

    一瞬之间,朱元璋激动的都快要跳了起来,目光灼灼的看着朱雄英,看着清晰无比的大孙,那脸上的笑容,格外的清晰。

    “好!好东西!这是咱收到的最好的寿礼!”

    “咱的世界又光明了!咱好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咱好喜欢啊!”

    “哈哈哈哈!”

    朱元璋放声大笑,笑声充斥了整个奉天殿。

    奉天殿内的众人全都懵了。

    皇太孙到底送给皇上的究竟是什么东西,竟让皇上如此的高兴,甚至激动不已。

    朱雄英笑着问道:“咋样?这寿礼,可还喜欢呐?”

    朱元璋连连点头,笑呵呵道:“喜欢极了!天下没有比这更好的寿礼了!”

    朱雄英笑道:“爷爷喜欢就好,这叫眼镜,其实就是两片简单的玻璃片,不费钱,就是费时间。”

    听到朱雄英说这东西也不费钱,朱元璋就更开心了。

    他一向崇尚节俭,但这个东西,他还是觉得是无比珍贵,特别是他大孙送的,千金不换!

    “好,好,好啊!”

    朱元璋一个劲的说好,脸上仿佛是一朵菊花盛开,由此足以见得朱元璋对这眼镜究竟多么的喜爱。

    朱雄英笑笑:“每个人眼睛的度数不同,也能调整清晰度,我也就按照寻常老爷子你大概的情况,制造了这么个度数,真没想到这么合适。”

    回头有时间,再给老爷子好好调一调度数才行。

    现在朱雄英看到老爷子这欢喜的样子,自己也喜出望外,笑道:“爷爷以后晚上批阅奏疏,戴上它,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

    朱元璋乐呵呵的道:“何止啊!咱上朝的时候也要戴着它,出去的时候也要戴着它,哈哈,咱真是太喜欢了!”

    殿下众人也基本搞懂了,这东西敢情是让老皇帝眼睛看得清晰了,所以一听老皇帝要带着上朝,都不由得脸一黑。

    “汤和,来来来,试试咱大孙做的……啥来着?哦眼镜!”

    说着,朱元璋向汤和招手。

    汤和连忙杵着拐杖上前,朱元璋笑呵呵的来到汤和身边,将眼镜摘下来,往汤和脸上戴去。

    “怎么样?”

    朱元璋笑眯眯的看着汤和。

    汤和整个人都傻了,那表情和刚刚的朱元璋是一模一样。

    朱元璋看着,一脸的得意,笑道:“咱大孙这寿礼,咋样?”

    那样子,像极炫耀自家孙儿礼物的普通老人。

    汤和一脸激动,小心翼翼的将眼镜脱下来,递还给朱元璋,羡慕道:“好,好,好,实在是太好了,太孙殿下实在是叫老臣大开眼界啊!”

    朱元璋笑得更开心了。

    这时,朱雄英笑道:“汤爷爷,你要是喜欢,侄孙回头也送你一副!”

    “啊?”

    汤和一怔,旋即摇头:“使不得,臣何德何能要太孙殿下的礼物?”

    “汤和,你这就见外了!”

    不等朱雄英出声,朱元璋已经开口说道。

    汤和这才连忙拱手道:“臣汤和,谢过太孙殿下!”

    这时,刘三吾站了出来,朗声道:“皇太孙手巧聪慧,至诚至孝,臣等为陛下贺,为大明贺,大明有此储君,何愁江山不固?!”

    “臣等为陛下贺,为大明贺!”

    一众大臣纷纷跟着站起来恭贺。

    朱元璋脸上的笑容更加浓郁了,这个万寿节他过得实在开心!

    朱元璋走回龙椅,把眼镜带上,扫视一眼,道:“咱好久没有这么高兴了,咱呀,还想再活五百年!哈哈!”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奉天殿中众人再拜,一个个神色恭敬,生怕露出不好的神色被老爷子那一双虎目看到。

    “都起来吧!”

    朱元璋笑着摆了摆手:“接着吃,接着喝!”

    奉天殿中再次恢复了热烈的场景,推杯换盏,就是平日里拘着的文官们,也都展现出狂野的一面。

    燕王朱棣则是一个人在那里闷闷的喝着酒。

    无论怎么样,他心中始终憋着一股气,自己在边疆的赫赫战功,竟然比不上一个小玩意来得让老爷子开心。

    老爷子也太偏心了,当时对大哥是这样,现在对大侄子也是这样。

    仿佛他们才是他的亲子孙。

    其他藩王也都是心思各异,说没有吃醋那是不可能的,一个从民间归来的嫡长孙,从老爷子那里获得的爱,竟远远超过他们这些亲生儿子。

    不过他们也知道,如今大局已定,他们再怎么不服气也没有办法。

    虽然皇太孙能让老爷子开心,但是不知道他以后能不能服众啊!

    而朱允炆已经沦落到没有人理的地步,仿佛他就是多余的一般,一双原本清澈的眸子,此刻已经充满了阴沉……

    渐渐的,众人都开始有些酒意上涌。

    而黑夜也变得越来越深沉,繁华散去,皇宫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朱元璋累了一天,也早早去歇息了。

    春和宫内。

    如今这里已经在朱元璋的安排下,全部重新整理过,成了朱雄英的住所,也便是东宫。

    朱雄英这个时候已经换上了常服。

    白天一切的喧嚣,在这个时候,都已经烟消云散。

    夜晚的静谧,让朱雄英喜欢。

    他没有一点睡意,坐在案桌边上,清澈的双目,此刻仍旧是兴奋之色,还有着毫不掩饰的野心。

    穿越过来,你不就想着要改变大明,让大明崛起!

    那么现在机会来了,一切都变的顺理成章,你已经不需要努力了,整个大明帝国未来都将会是你的,你还需要掩饰么?

    不需要!

    夜深人静的时刻,朱雄英毫不顾忌的去享受这一份野心和快感!

    权力巅峰,执掌天下!

    所有人的命运,都将会握在自己的手中,一言可决断天下任何人的生死!

    这就是至高无上的皇权!

    按照历史的轨迹,老爷子还有五年的时间,但是他相信自己一定能让老爷子多活几年。

    他也不害怕老爷子会阻碍到自己的计划。

    如今他已经监国,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在监国这段时间里,让老爷子彻底放心把江山交给自己!

    历史已经因为自己的到来而悄然改变,继承大明江山的不会是朱允炆,也不会是朱棣。

    而是他朱雄英!

    朱允炆已经出局了,但是他还不知道朱棣是怎么想的。

    老爷子终有一天是要走的,老爷子走了以后,不知道朱棣还会不会像历史中的那样,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将矛头对准自己?

    朱棣是个人才,而且也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他将华夏北方打到了最远的地方。

    不过……

    “燕王,就算你有万般能耐,你也不如我,因为你不如我看得远!”

    朱雄英双目渐渐火热起来,双拳暗暗握着。

    “若你上位,不过是再一次开启永乐盛世,而我不一样,我可以让大明站到这个世界之巅,可以将大明的隐患通通消除,可以让日月所照,皆是我大明的疆土!”

    “所以,燕王,你就好好做你的藩王吧,若你敢有异心,我绝不手下留情!”

    朱雄英不再去考虑燕王之事,如今他要考虑的,是如何开始一步一步的改变这个他深爱着的大明……

    另外一边,和朱雄英一样无眠的还有燕王朱棣……

第107章 孙儿的选择是……

    万寿节持续了三天,这三天内全国上下一片祥和。

    禁止屠宰,前后数日不理刑名。

    这三天里,朱雄英除了陪老爷子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呆住春和宫内。

    朱允熥当然是无比的欢喜。

    那日在万寿宴上,他甚至找不到和他大哥说话的机会,所以如今在春和宫中,他有足够多的时间和朱雄英说话。

    朱雄英也喜欢他这个弟弟,如今的朱允熥早已不像以前那样唯唯诺诺,变得聪敏而好学,整个人也变得开朗了许多,仿佛在朱雄英回来后,他一下子就找到了主心骨。

    而且朱雄英也可以感觉到,朱允熥对自己的感情是那样的真挚,不掺杂任何的杂质。

    轻松愉快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三天的万寿节一晃而过。

    而在这三天时间内,朱雄英也在开始慢慢习惯宫内的生活……

    万寿节过后第一天。

    天才刚刚见黑,整个紫禁城里已经黑沉沉,空荡荡的,只有武英殿正殿中透出一缕缕微弱的光亮。

    一只宫灯慢慢地向武英殿飘来。

    朱雄英穿着一件石青色的便袍,腰间系着一根明黄色的丝绦,虽然是信步,步子却还是迈得很大,走得很快。

    转眼间,朱雄英已经走到武英殿外,挥了挥手,让跟着的宫人退下。

    按照老爷子的吩咐,如今的折子都是先呈到朱雄英这里,经过朱雄英的审阅之后,再送到朱元璋这里御览。

    万寿节这刚一过,便接到了地方的折子。

    “江西布政使司张惟上疏,江西大旱,民情躁动,臣亟盼圣上降恩,稳定人心,彰显天恩,恳求朝廷免去江西一年赋税,叩请圣上恩准。”

    朱元璋看罢,眉头一下子皱了起来。

    良久,朱元璋才徐徐叹了一口气,道:“很多人都认为当皇帝是乐事,可据咱看来,这是天下第一号的苦差事啊。”

    “九州万方,十五个个行省,一千四百多个府州县,两万八千多个官员,一万万百姓,全靠一人治理。”

    “钱粮、刑狱、赋税、河工、边疆、用兵,还有年年不断的旱灾、水灾、蝗灾……这副担子难挑啊!”

    说到这里,朱元璋两眼转向了朱雄英,道:“大孙,说说吧,该怎么办?”

    朱雄英沉吟片刻,回道:“天灾非人力能免,孙儿以为,可免一年赋税,已安民心。”

    “嗯,说得对!”

    朱元璋点了点头,随后道:“但是你知道现在国库还有多少银子吗?”

    朱雄英闻言,微微的摇了摇头。

    朱元璋看了眼朱雄英,继续道:“这个问题你不知道也正常,毕竟你也是刚刚接手,咱告诉你吧,今年两个省的大水,三个省的大旱,北边和西南几次大的战事,基本上耗去了朝廷收入的十之六七。”

    “现在户部的存银已经不足一百万两,而各省的库银更是亏空得一塌糊涂。亏空最少的省份是十多万两,亏空最多的陕甘已经是一百多万两!朝廷稍一催促,地方的官员们就加倍到百姓身上盘剥,弄不好,就是民怨沸腾!”

    “一旦减免了江西的赋税,明年朝廷的财政恐怕就更加困难了!”

    听罢,朱雄英一下子怔住了。

    他没有想到,如今看着各方面都欣欣向荣的大明朝,财政方面的困难,竟是如此的严重。

    此时听老爷子寥寥数语便如诉家常般娓娓说了出来,这才明白老爷子为什么一开始会发出那样的感叹。

    一个国家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便是税收。

    对于这个,朱雄英之前有过专门的了解。

    明和历代一样,仍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农业税、田赋是国家最大的财政进项,辅之以丁赋、差役。

    明代初行两税法,田赋分夏税、秋粮。

    大明成立之初,为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对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户籍、土地状况进行了清查,编造了记载户籍的“黄册”和记载土地状况的“鱼鳞图册”,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

    明朝的税收制度是朱元璋本人亲自制定的,朱元璋所制定的这套制度参考的是唐朝时期的两税法以及宋朝的税收制度。

    真的了解过洪武年间的税收制度,就会知道朱元璋是真的非常替低层的百姓考虑。

    按照朱元璋的规划,明朝实行的是定税制,即在洪武年间,就把天下税赋应该交多少给规定好了,以后再开垦土地也不增加税收,这样算下来,耕地越来越多,人口越来越多,而税收没有增加,那么均摊到每个老百姓头上的税收是减少的。

    他不希望朝廷对百姓征太多的税,于是他还把正税定得非常的低。

    经过老爷子精密的计算,如果按照这套税收制度运转下去的话,明朝一年的税收刚好等于明朝一年的财政支出。

    然而他在登基初期,想得还是过于美好了,后来他才意识到,朝廷还有许多非正常情况下的开支,例如军事行动、赈灾、修建大工程等等,一旦这些情况出现,朝廷就会捉襟见肘。

    这让朱元璋也只能加印宝钞,以应付当前的局面。

    而这样相当于用以后的钱,来解决当下的问题,这个就造成了明朝后期九边的欠饷达到了几百万白银。

    朱雄英想了很多,道:“爷爷,有句话孙儿不知道当说不当说。”

    “臭小子!”

    朱元璋骂了一句:“咱爷俩之间还有什么不能说的吗?”

    他知道,他大孙每次说这句话,都势必有一番惊人的言论,所以他也隐隐有些期待,他大孙究竟要说什么。

    朱雄英因为不再犹豫,道:“大明国库紧张,而爷爷又不忍心加重百姓们的赋税,像这一次江西有灾情,还减免了他们的赋税,但爷爷有没有想过,其实咱们也可以从别处开源。”

    “何处?”

    朱元璋目光灼灼。

    朱雄英徐徐吐出两个字:“商业!”

    “呵——”

    朱元璋轻笑了一声,道:“又是商业,实话跟你说吧,按照去年户部的统计,商业的税收不过二十万两,不足整体税收的一成。”

    朱雄英也不急,慢慢道:“爷爷,您可别小看了商业的手段,商业手段敛财的速度比您想象中的还要恐怖,您看看沈万三就知道了。”

    闻言,朱元璋倒是点了点头。

    事实上,他也并没有看轻商业手段敛财的速度。

    当初京师筑城,沈万三就捐资助筑都城三分之一,可见其财力之雄厚。

    可是沈万三还没完,还想出资犒赏三军,这就让朱元璋大为恼火了。

    “匹夫犒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

    要不是当时马皇后机敏的劝道:“不祥之民,天将灭之。陛下何诛焉!”

    沈万三这才得以保全小命。

    往事一闪而过,朱元璋不动声色的道:“大孙,你的意思是说,不再抑制商业,任由那些商贾大肆敛财,而朝廷再收取商贾的商业税,可以你想过没有,归根结底,这些钱财都是出自老百姓,朝廷只不过是变了一个由头罢了,而商贾也会因此成为朝廷依赖和拉拢的对象,他们的地位也会水涨船高!”

    “咱之前也说过,朝廷若是提高娼妓的地位,那么人人都去做娼妓,商贾更不用多说,到时候谁来种地,谁来开荒,银子能代替粮食吗?”

    朱元璋说着,忍不住有些失望的看着朱雄英:“咱说了这么多,你到底听进去没有,你是未来大明的主人,不能让咱这江山成为空中楼阁,华而不实!”

    说着,朱元璋叹了一口气:“咱知道你是为了大明好,但是治理国家不是过家家,咱的每一个决策,都会深刻影响着整个大明,所以一定要谨慎再谨慎,不是一拍脑袋就行的,那样会害死人的,孩子!”

    朱雄英闻言动容,他知道老爷子心中始终装着百姓,他又何尝不是呢?

    “爷爷,您误会了!”

    朱雄英解释道:“孙儿的意思并不是要鼓励国内商业活动的发展,而是朝廷用商业的手段,从周边的国家获得利益!”

    “周边的国家?”

    朱元璋再次皱起眉头,露出疑惑的神色。

    朱雄英点头道:“从唐宋时期开始,便有茶马互市,到我朝,更是成立了茶马司,专门掌管以茶叶换西北藏蕃地区马匹等事宜,这便是从国外获得利益!”

    “您也知道,我大明的盐,铁,茶,丝绸,瓷器等这些东西,在国外是非常值钱的!”

    “这些东西那些番邦根本就生产不出来,物以稀为贵,所以在他们国家,这些都是非常值钱的东西!”

    “就像之前孙儿捣腾出来的酒和雪花盐,有多少卖多少,而且价格高出市场很多,照样会有人买!”

    “那我们何不加重这些东西的生产,与周边的国家交换银子,粮食等东西呢?”

    闻言,朱元璋的眼睛微微眯了起来。

    茶马互市有着非常巨大的利益,这一点朱元璋是清楚的。

    因为这一块一直都是朝廷严格控制,不允许民间插手,可是仍有许多的人铤而走险,走私茶叶,为何?还不是因为当中巨大的利益!

    “可是……”

    朱元璋开口道:“大孙,那些番邦小国除了马匹外,有什么东西是值得咱大费周章去跟他们换的呢?”

    朱雄英摇了摇头,道:“孙儿并不这么认为。”

    朱元璋道:“但说无妨。”

    朱雄英点头继续道:“咱中华物华天宝不假,但是每一个番邦也有每一个番邦的特点,譬如刚刚说的藏蕃,他们有好的马匹,咱之前跟您说过的倭国,他们的国土里埋藏在大量的金银矿石,还有南方的安南,暹罗,真腊等国,一年四季气候温热,稻米三熟,等等,这些都是咱们大明可以从他们那里获得的东西!”

    朱元璋静静的听着,露出思索的神色。

    这些番邦的小国,朱元璋倒算是比较了解,因为他们每隔几年就会派人来京师上贡。

    比如这一次万寿节,就有好些个藩国派使臣过来贺寿。

    而且朱元璋最大的强项,就是他的学习能力,从乞丐到皇帝,这天与地一般的身份变化,正体现了朱元璋恐怖的成长能力。

    朱雄英继续说道:“所以孙儿的意思是,不在国内敛财,也不加重国内百姓的负担,而是从周边的番邦那里敛财,从而充实我大明的国库!”

    “我大明的国库充盈了,那么也可以反哺我大明的百姓!”

    “说得直白一些,就是压榨周边国家的劳动力,吸收他们的血液,从而使我大明国富民强!”

    事实上,这也是后世发达国家的手段。

    他们拥有高端的技术,从而将低廉劳动力下放到其他贫穷的国家,压榨别国的劳动力,解放本国劳动力。

    贫穷的国家做死做活也就图个温饱,而发达的国家光民众的福利就让人眼馋。

    而当下,盐,铁,茶,丝绸,瓷器等这些东西,就是大明的高端技术。

    大明有资格,也有能力让周围,甚至全世界的国家为之服务,为之提供廉价劳动力。

    而不是像有些穿越者,在自己的国土内发展商业,大肆敛财,那样敛的始终都是自己人的钱财,受压迫的始终都是自己人。

    把整个大明当作是敛财者,去聚敛其他国家的财富,不在自家土地上内卷,而是让其他国家内卷起来,供养大明。

    朱元璋沉思良久,他不愧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自然能够想清楚朱雄英话中的意思。

    望了一眼朱雄英,朱元璋缓缓开口道:“大孙,那你准备怎么做?”

    朱雄英回道:“孙儿觉得不能操之过急,想先选一个藩国作为试点开始,看看效果如何。”

    “很好!”

    朱元璋点头,道:“各藩国使臣来给咱贺寿,如今尚在鸿胪寺中,大孙,你挑一个吧。”

    趁咱还活着,咱让你试,也让咱好好看一看,你的想法是否真的可行。

    否则咱入土了,咱也不放心啊!

    大孙,希望你这一次不要让咱失望……

    朱元璋目光灼灼的看着朱雄英,只见朱雄英并没有想太久,开口回道:“孙儿的选择是,安南!”

第108章 好东西!

    文华殿。

    这是朱雄英第一次升殿。

    所议之事,自然便是准备在安南交界那边,增加一处茶马互市。

    不过这一次的交换对象并不是马匹,而是银子,粮食。

    对此,众大臣反应不一。

    譬如李景隆,詹徽,赵勉几人都是站出来支持朱雄英的,而有一部分则是劝朱雄英谨慎考虑,大明物宝天华,无需去向一个小小番邦交换什么。

    朱雄英也不想跟他们辩论,他也不需要说明他们,只是知会他们一声而已。

    最终,李景隆和夏元吉留下,随他一起接见安南这边的使臣。

    安南也就是后世的越南。

    安南这个名称来自唐代的安南都护府,安南自秦朝开始便是华夏领土,其后分分合合,到了洪武年间,安南作为大明的番属国存在。

    不过安南可不老实。

    到了元代末期,国内战乱不断,安南趁机脱离中国版图,还一度发兵北上,越过元代界牌两百余里,占领大片土地,朱元璋命令归还,安南拥兵自重,强势拒绝归还。

    但是朱元璋考虑到北方尚未平定,不想贸然兴兵,增加百姓们的负担,所以采取了安抚的政策。

    安南陈氏王朝自洪武初即向明廷修贡,朱元璋亦封陈日煃为安南国王,两国就此建立宗藩关系。

    现任国王陈暊诏诸军民不得服北人(中国人)衣样,及效占(占婆)、牢(老挝)诸国语。

    所以安南想象脱离大明控制的心昭然若揭。

    对于皇太孙召见,安南的使臣自然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不多时。

    一个穿着和大明官袍几乎一样,身材偏瘦,留着长须的男子进来。

    男子恭敬的走到殿前,双膝跪地,匍匐在朱雄英脚下:“外臣,陈天平,参见皇太孙殿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陈天平是安南现任国王陈暊的弟弟,此次作为使臣,来向洪武皇帝贺寿。

    “起来吧!”

    朱雄英摆了摆手:“给陈卿赐座!”

    “谢殿下!”

    陈天平神色恭敬,举止得体,让人挑不出毛病,特别是一口流利的官话,虽然地方口音很重,但瑕不掩瑜。

    朱雄英点头道:“万寿节,安南不远千里来送寿礼,有心了。”

    “应该的!”

    陈天平谄笑道:“安南与大明世代邦交,我安南也一直视大明为正统,洪武皇帝的寿辰,便是天下臣民的君父之寿辰,安南能够来拜寿,倍感殊荣!”

    朱雄英笑笑,道:“如果孤没记错的话,安南本就是汉家旧土,何来与大明世代邦交?”

    这话一出,陈天平登时大惊失色。

    今日被新上位的皇太孙召来,他本就心中忐忑,不知道这么多国使臣不见,偏偏召见了自己,莫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而刚刚皇太孙的话,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那就是安南本就是大明的领土,并没有存在世代邦交的事。

    “这……”

    陈天平一时失语,竟说不出话来。

    因为皇大孙说的事实,可他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呢?

    安南好不容易趁元末动乱,从中原脱离出来,但在大明开国以后,安南便赶紧向明廷修贡,朱元璋也承认了南安国的存在。

    皇大孙突然召他来说这个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太孙殿下!”

    陈天平连忙站了起来,拜倒道:“安南小国,确乃元之旧土,然大明替元,日月更替,此乃天道之所致,民心之所向!”

    “日月换新篇,洪武皇帝善待我安南,怀柔远人,我安南上至国君,下至臣民,莫不感激涕零,还望皇太孙殿下明鉴!”

    语毕,陈天平再一次叩首,匍匐在朱雄英的脚下。

    朱雄英依旧是不动声色,心中却颇有些感慨。

    自己简单的一句话,就让安南的使者惊慌失措,连连拜倒。

    为何?

    还不是因为大明的强大!

    大明的兵锋,让周边的小国胆寒,可一旦大明式微,他们就会像野狗一样,想从大明这头雄狮的身上扯下几块肉来。

    安南,后来的朱棣将它收复了回来。

    可是再往后的野猪皮子,就要再次让它独立出去,让它反过头来咬自己几口。

    朱雄英当然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不过现在也不是收复安南的好时机。

    老爷子注重民生,不会像蒙元那般穷兵黩武,所以在这个恢复民生的当口,断然是不会同意向安南出兵的。

    而且一旦收复安南,管理和教化又是一大难题。

    就比如后来的朱棣,在这一块就没有做好。

    所以朱雄英也不着急。

    就像他和老爷子说的那样,它要利用商业的手段,压榨安南,让安南成为大明的底层劳动力,进而反哺大明。

    只要大明足够强大了,想要收复周边这些小国,翻手而已。

    朱雄英笑了笑,道:“陈卿莫要紧张,孤只是纠正你刚刚话里的错误而已。”

    闻言,陈天平这才暗暗的松了一口气,再次拜道:“太孙殿下英明,刚刚是臣口误了,臣和安南对于大明绝无半点不恭,赤诚之心,天地可鉴!”

    “好了,起来吧!”

    朱雄英的话音落下,陈天平这才敢重新站起来。

    看着满头虚汗的陈天平,朱雄英道:“孤就是看在你们安南对我大明的拳拳赤诚之心,所以这一次才把你们召过来,与你们共商好事!”

    好事?

    陈天平闻言一怔,连忙开口道:“请皇太孙殿下示下!”

    朱雄英笑了笑,道:“孤向皇爷爷进言,雨在安南与我大明的交界处,成立一处茶马互市,也让安南的子民能够享受我大明的富庶!”

    “真的?”

    陈天平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与大明成立茶马互市,这是多少周边小国的愿望。

    要知道,大明的茶,盐,铁,丝绸,瓷器等这些东西,在周边小国的眼里就是神物,让他们垂涎不已。

    可是想要从大明得到这些东西,并没有那么简单。

    所以每一次,他们就趁着朝贡的机会,

    从大明换取这些东西,运回国内去,而这些东西一旦回到国内,变成了权贵,乃至皇家,争相抢夺之物。

    这种方式,再后来也慢慢在大明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大明出名的朝贡贸易。

    可是每几年才有一次朝贡的机会,这也让他们异常的珍惜。

    所以周边的小国,都非常想要和大明开通茶马互市,以交换大明的东西。

    然而,大明却看不上他们。

    仅仅在藏藩那边开通了茶马互市,因为大明需要他们的战马。

    陈天平怎么也没想到,这样天大的好事情竟然落到了自己头上来。

    这让他脸上的惶恐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兴奋,兴奋得一脸潮红。

    “臣,代吾王谢过太子殿下厚爱!”

    陈天平再一次拜下,咚咚的叩首。

    朱雄英笑道:“这一次是孤好不容易跟皇爷爷争取来的,你们可要好好珍惜,创造一切有利条件,确保茶马互市顺利开展起来!”

    陈天平连忙大声回道:“请殿下放心,臣回去禀报吾王,一定竭尽全力,不让殿下失望!”

    “好。”

    朱雄英点了点头,看向夏原吉,道:“原吉,孤这一次想派你去监管安南那边茶马互市的建设,可有问题?”

    闻言,夏原吉眼神一亮,连忙站了出来,拱手道:“臣,定不负殿下嘱托!”

    他可以感觉得到,太孙殿下有培养他的意思。

    上一次河南赈灾,在得知那一切都是太孙殿下在幕后操作以后,心中早已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一次太孙殿下又委以重任,他当然是毫不犹豫的应承,而且他也知道,这将是他累积政绩的绝佳机会。

    他相信太孙,他敏锐的感觉到,太孙殿下将会是他的贵人……

    ……

    弄完一大早的事情,已经时至中午。

    朱元璋那边已经派人过来,让朱雄英过去和他一起共进午饭。

    朱雄英换上常服,进去御膳房的时候,朱元璋已经在等着他了。

    桌子上的饭菜却是出乎朱雄英的意外,因为有很多样菜式。

    盐水鸭,烧香菇、蟠龙菜、田鸡腿、笋鸡脯、烹河豚、镶肚子、带冻姜醋鱼、生爨牛、水煠肉。

    “爷爷,这么多菜啊!”朱雄英有些惊讶的说了一声。

    因为朱元璋可是说是华夏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了,每次吃放都是很简单的饭菜,有时候甚至是一碗稀饭一点咸菜加一个烧饼就完事了。

    不想今天的菜肴竟是如此的丰盛。

    “看啥呀,坐下吃饭。”

    朱元璋从万寿节过后就显得心情很好,招手让朱雄英坐下。

    朱雄英依言坐下。

    朱元璋笑道:“大孙,是不是觉得菜太多了,吃不完?”

    朱雄英点了点头。

    朱元璋朗声笑道:“今日是你第一天自个升殿,咱估计你饿坏了,咱记得咱第一次上朝的时候,下朝的时候也是饿得肚子咕咕叫,一口气吃了五晚米饭呢!”

    “吃,快吃!”

    朱元璋笑呵呵的招呼着。

    “嗯。”

    朱雄英点了点头,也不再客气,一来他确实是饿了,二来他知道,在老爷子面前就没必要拘着了,越拘着老爷子越不高兴。

    看朱雄英开吃,而且吃得很香,朱元璋咧嘴笑了,夹了一块生爨牛放到朱雄英的碗里:“吃,多吃!”

    “谢爷爷!”

    朱雄英一边大口吃着饭,一边对老爷子道:“爷爷,您也吃啊!”

    “爷爷躺了一天了,不饿!”

    朱元璋笑眯眯的看着朱雄英,只是偶尔动一下筷子。

    见朱雄英吃得差不多了,朱元璋这才悠悠道:“大孙,刚刚钱唐和刘三吾几人来找咱了。”

    听到这话,朱雄英停下筷子,道:“他们说什么了?”

    朱元璋看了眼朱雄英,悠悠道:“他们的意思咱听出来了,说大孙你提出来的在安南建立茶马互市的方案,有些欠考虑了,还说大孙你今天在殿上的时候,根本就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一意孤行。”

    朱元璋就仿佛是在说家常一般。

    朱雄英却是眉头微微皱起,道:“孙儿以为,但凡是新的事物或者是新的制度出现,一定会遭致非议,但若是因为遭致非议就止步不前,被固有思想所左右,因循守旧,那样只会止步不前,毫无作为。”

    “而且爷爷您不是说过吗?大臣应该辅佐皇帝完成管理国家的任务,而不应该成为皇帝的阻碍,不需要说服他们,只需要他们按照意思执行就行了么?”

    朱元璋闻言,眼珠子微微动了动。

    咱有说过吗?

    说不说过其实无所谓,因为朱元璋他自己就是这么做的。

    当时罢黜中书省,不就是因为他觉得中书省的权力过大,甚至左右到了自己的决断吗?

    英果类我。

    朱元璋终于真切的感觉到这个词的意思。

    当初的太子朱标就和朱元璋不一样,但是如今这个孙儿,行事作风倒是越看越像自己。

    隔代亲。

    古语诚不我欺。

    朱元璋心底寻思着,面上却是不动声色的问道:“大孙,你知道那些文人们最会舞文弄墨,得罪了他们,你就不怕你在后世留下污名吗?”

    “不怕!”

    朱雄英摇头道:“就算孙儿百年之后被他们编撰得一无是处又何妨?百姓们心中都有一杆秤,谁对他们好,他们比谁都要清除!是非功过,历史终会给出一个公正的结论!”

    “孙儿以后也要像皇爷爷一样,做一名为万民称颂的皇帝,而不是一名在文人墨客的笔墨中被称颂的皇帝!”

    “好!”

    朱元璋哈哈一笑:“是咱的大孙!”

    老爷子不知道的是,其实在后世,他是被黑得最惨的。

    原本英武高大的模样,竟然被抹黑成为了一张满是麻子的鞋拔子脸,丑陋不堪,

    试问若真是如此丑陋不堪,当初郭大帅怎么可能会看上他呢?那他的后世子孙为什么没有一个鞋拔子脸呢?反而是一个个都是那样的端正?

    还有许多野史说朱元璋送烧鹅害死了徐达,那朱元璋又为什么还会重要徐达的儿子们呢?

    由此可见,后世对于老爷子的抹黑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关键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竟然有大部分的人都相信这个,不过就像朱雄英说的那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终会给出一个公正的结论!

    这一切除了因为野猪皮以外,还有一部分是官绅地主集团的因素。

    因为朱元璋心向百姓,百姓甚至可以缉拿官绅地主上京问罪,这里历朝历代中从未出现的事情,所以在朱元璋死后,自然会有官绅地主开始暗搓搓的抹黑他。

    朱元璋自己显然也有一些预感,所以才有如此一问。

    听到他大孙的回答,朱元璋仿佛被得到认可一般,老怀畅快。

    而这个时候,朱雄英也吃得差不多了,笑着对朱元璋道:“爷爷,咱们好像有段时间没出宫了吧,要不咱下午出去一趟,孙儿给你看一样好东西!”

第109章 神奇的东西!

    万寿节过后,便进入了十一月份,应天府开始变得寒冷起来。

    昨夜刚下了一场雪,宫里面的宫人正拿着扫帚在清理积雪。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

    但是对于这个时期的大明朝而言,似乎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因为这意味着,凛冬将至。

    寒冷,不仅无法进行农业活动,还让百姓们不得不想尽办法去抵御。

    一辆加了绒的马车,缓缓驶出皇宫……

    ……

    马车并没有在城内停留,而是直接往城外而去。

    原本朱雄英是想带着老爷子直奔聚宝山的庄子而去,但是老爷子临时却改了道。

    他也想带朱雄英去看点东西。

    那是应天城外的一个小镇,江宁镇。

    一路上尽是皑皑白雪,这片天地已然成了一个白色的世界。

    田地里的农作物都已经收割,茫茫一片。

    乍一看,银光素裹的世界,宛若一副美丽的画卷。

    只是这美丽的画卷中,缺少了一份生机。

    旷野无垠,却了无人烟。

    马车一路前行,在雪路上留下两道深深的印记。

    马车在一处村子前停下,从村口的路碑可以知道,这村子叫石头村。

    两人在此下了车,村里的雪并没有人清理,上面稀稀疏疏的留有一些脚印。

    朱雄英搀扶着老爷子,小心的往村子里走去。

    村子里很安静,偶尔传来几声狗叫声。

    不时可以看见有几个小孩子在玩耍,孩子们看见两个衣着体面的陌生人,眼神有些闪躲,然后急忙躲开去。

    朱雄英忍不住轻叹道:“好一副雪中的田园风光。”

    朱元璋笑笑不说话,继续带着朱雄英往村子里走。

    终于在一处大宅院前,看到了大人们的身影。

    宅院高深,一看就知道是大户人家。

    门前的雪扫得干干净净,但从上面的痕迹可以看出,经常有人进出这个大门。

    爷孙俩在此驻足看了一会。

    只见时不时的,就有用粗布烂布将身子裹严实的村民从宅子里面走出来,怀中似乎揣着什么,神色间却有几分忧愁和迷茫。

    朱雄英忍不住拦下一个老伯,问道:“老伯,你们这是做什么?”

    老伯抬头上下打量了一眼朱雄英,眼底闪过一抹厌恶,没有说什么,便绕开朱雄英,缓缓往远处走去。

    朱雄英望着那个佝偻的背影,有些无语。

    不过这个时候,一个后脚跟着从宅院里面出来的年轻汉子却是出声道:“这位贵人,你是从城里面来的吧?”

    朱雄英转头,只见一个双手插在袖筒里的瘦小年轻汉子正望着自己,便微笑的点了点头。

    汉子有些警惕的问道:“你是当官的?”

    朱雄英摇了摇头,道:“不是,我是从外地来的,路过这里,便进来看看!”

    “哦!”

    汉子哦了一声。

    朱雄英问道:“对了,我看村子里面的好多人都往这周家跑,在周家是有什么事吗?”

    “哼!”

    汉子轻哼了一声,斜着眼睛看了一眼朱雄英:“你真不知道?”

    朱雄英摇了摇头。

    汉子道:“像你们这些富家公子哥,以为田里面的庄稼都是自己长出来的,不知道也正常!”

    朱雄英有谁尴尬而又不失礼貌的笑笑。

    汉子看朱雄英还挺好说话的,不由得话匣子也打开了,脸上带着几分讥讽的道:“他们周家要真有什么事就好咯!实话跟你说吧,我们是来领工钱的!”

    朱雄英一下子明白过来了,道:“你们都是周家的佃户?”

    汉子点了点头,苦笑道:“一年到头,就领几个钱,难啊!今年过冬,一家子又要勒紧裤腰带了!”

    朱雄英闻言眉头微微皱起,道:“朝廷不是给你们分有田地吗?为什么要去给人家做佃户呢?”

    “呵——”

    汉子苦笑一声,道:“你以为我们想吗?三年前,我们村里遭了灾,田里的粮食根本就不够过冬的,没有办法,只好向周家借粮!”

    说着,汉子瞥了一眼朱雄英,“你知道什么是九出十三归吗?”

    “不知道吧!”

    不等朱雄英开口,汉子就继续说道:“就是咱压了地契,跟他借十石米,他只给咱九石,然后来年,咱要还他十三石米!”

    “明知道他要坑咱,可是咱没有办法呀,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一家人饿死吧,所以只能借!”

    “可是第二年,光景好的年份,地里的粮食也没能剩多少,上哪里找十三石粮食还给他?”

    “所以就只能把田产地契都过户给他周家抵债,家里没了田地,你说我们除了给他周家当佃户,还有其他的活路吗?”

    听罢汉子的话,朱雄英心中不由得一咯噔。

    是啊!

    一个没有经济基础的农户,但凡遭遇点天灾人祸,除了出卖安身立命的土地,真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哎,生活艰难啊!”

    汉子长叹了一声:“你们这些富家公子哥是不会懂的!”

    说罢,汉子扛起来刚刚从地主周家得到的一袋米往家里走去,家里还等着这点米下锅呢!

    跟着年轻的公子哥发几句牢骚,倒也让他心里轻松了一些……

    望着汉子的背影,朱雄英握紧了拳头。

    这个时候,朱元璋走了过来,看着朱雄英道:“大孙,知道咱为什么反对打仗,反对扩张了吧?”

    “一旦战事起来,势必要加重百姓们的赋税,这样只会让越来越多的百姓失去田地。”

    “还有每年各种各样的天灾,这是咱最害怕的事情!”

    “每一次天灾人祸,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百姓要向地主官绅借钱,也意味着他们手中的田产,地契,要被这些地主官绅巧取豪夺!”

    “穷的越穷,富的越富!”

    “可是咱也没有办法呀,咱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减少百姓们的赋税,让尽可能多的百姓保有自己的田地。”

    朱元璋目光深邃,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咱也给地主家干过活,咱知道有多难!”

    “所以咱在打下天下之后,就想着要把田地分到农户的手中,可是最终,土地兼并的问题周而复始。”

    “咱几乎翻遍了史书,历朝历代对于这个问题,都是束手无策!”

    “大孙,你之前跟咱说打出去,可是打出去真的行吗?”

    “你看看蒙元,疆域打得多宽,但是不过百年而已,他们就灭亡了!”

    幽幽说着,朱元璋看向朱雄英,道:“你这一次提出的从周边国家获得粮食和银子的提议,很好!真的很好!”

    “咱解决不了的问题,咱希望在你这一代能够解决!”

    “趁咱还能活个几年,咱帮你把关,你就放心大胆去做!懂吗?”

    朱雄英闻言,重重的点头。

    可以想象,如今在大明各个地方依旧存在着许多许多这样的场景,但是在老爷子的治下,这个时代依旧被称之为洪武盛世!

    为何?

    因为百姓们能吃上一口饭,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事情,若是在昏君当道或者是战乱年代,甚至会出现易子而食的情况,所以吃饱了饭,那便是盛世!

    要知道,即使到了民国时期,依旧有许许多多的百姓没有吃饱饭。

    朱雄英从后世的年代而来,他没有经历过那些为了吃上一口饱饭可以出卖一切的年代,他不知道人饿到了一定程度,就会给禽兽一样。

    但是他今天看到了冰山一角,他知道了在这个年代,许多的百姓,他们的要求真的很低,只是要吃上一口饱饭,他们已经很满足了。

    甚至很多人,连这个最基本的,也是最朴实的愿望都没有实现。

    朱雄英忽然觉得,他已经思考了很多,倒是很多东西,远远没有看起来的那么简单。

    就譬如鼓吹侵略。

    侵略这个问题,绝对没有看起来的那么简单。

    有时候打下一个小国家并不算什么难事,但是这其中牵涉到的方方面面就不会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想要从根源上改变这个时代,需要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

    归根结底,想要推动一个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永远是第一要素。

    老爷子冒着大雪带他来看这些,就是想要让他知道,奏疏上看的东西,远没有深入了解来得真实,许多问题,都不是拍脑袋想来的那么简单。

    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一定要考虑清楚了,因为作为一个帝皇,一个决定就能影响千千万万的百姓。

    “大孙,你不是要有东西给爷爷看吗?咱们走吧!”朱元璋说道。

    “嗯,孙儿都明白了!”

    朱雄英点了点头,搀扶着朱元璋往回走。

    此时天空又下起了雪,天地间渐渐地成了白茫茫一片,一老一少,在雪中缓缓走着。

    两个相互搀扶着的背影,在白茫茫的大雪中渐行渐远,逐渐成了两个黑点。

    就仿佛是一副中国画中的场景。

    那么的自然,而又显得有一份悲悯天下的情愫在里边。

    朱雄英扶着老爷子,步履坚定,他现在已经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带老爷子去聚宝山的庄子那里,想要告诉老爷子,他手里有一样神奇的东西,或许能改变当前百姓吃不饱的问题……

第110章 你觉得你四叔怎么样?

    朱元璋这一次特意带朱雄英过来,就是让他好好看一看,大明朝最真实的一面。

    他知道,这孩子有心气,而且也有能力,但就是有时候,想法太过于冒进。

    太迫切的去想要改变大明一些不好的东西。

    就像对待倭寇的这个问题上,朱元璋认为解决掉沿海的倭寇就可以了,但是他知道他大孙是想要把整个倭国给灭掉的。

    还有商业的问题,他们也许已经探讨过好多次,但是他知道他大孙并没有打算放弃在商业上的发展。

    如果有一天自己撒手人寰了,这臭小子绝对要翻天。

    成为皇帝,那就意味着一言九鼎。

    每一个抉择,都关乎着天下万民的生死,如果肆意妄为的话,恐怕会一不小心酿成大祸。

    所以朱元璋必须让朱雄英见识到真正的大明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样的抉择是对百姓们有利的,什么样的抉择会伤害到百姓,他希望朱雄英能够想清楚这些。

    好大喜功。

    这几乎可以说是每一代有雄心壮志的帝王的通病。

    在这一点上,朱元璋可以说是做得最好的。

    他是从马上得到的天下,铁血洪武,但在得到天下以后,他却把重心放到了恢复大明的稳定上来,用兵非常的谨慎,甚至列出了不征之国,怕的就是穷兵黩武,伤害国本。

    就比如后来的朱棣,他就是一个好大喜功的帝王。

    三征漠北,七下西洋,编撰永乐大典,虽然取得了不凡的功绩,但同样耗费了巨额的国力民力,如果不是胖子朱高炽尽心尽力的帮他打理后方,大明不知被他耗费得成什么样?

    朱元璋显然也意识到这些问题,所以他在皇明祖训中谆谆教导,谨出入,慎国政,希望他的儿孙们,能以朱家的江山为重,以大明的百姓为重。

    朱雄英的许多提议让他惊喜,但是有一些又过于大胆,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大孙,能够脚踏实地的去分析问题。

    而不是拍脑门,今天要开茶马互市,明天要扶持商业。

    朱雄英又何尝不知道老爷子的意思。

    他知道自己许多后世的想法,即使在这个时代最智慧的人看来,也是惊世骇俗的。

    他有好的想法,但是这些想法只有真正适应这个时代,那才是好的。

    历史上的革新者,其实并不在少数。

    商鞅变法,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戊戌变法,但真正能够成功的又有哪一个?

    所以作为一个从后世而来的穿越者,他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前往聚宝山庄子的马车上。

    朱元璋看着思索的朱雄英,笑道:“大孙,那些大臣们,特别是那些个文臣,常常是迂腐不化,咱看得出来,你的许多想法,都极有可能和他们相左,到那时候,你就要懂得分辨,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就拿咱来说,咱当初要把孟子请出文庙,多少文臣反对咱,但要罢黜中书省,又有多少大臣反对?他们也许并不是坏的,有些文人的骨气甚至让咱佩服,但是咱认为是对的,咱就坚决去做!”

    “就比如这一次,你提出在安南那边开设茶马互市,就有好多位大臣跑到咱那里去投诉,说你的想法过于浮夸,华而不实。”

    “但是咱觉得你是对的,就算咱觉得你不对,咱也会支持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这事你成为皇太孙以后的第一个决策,咱不能让他们把你给否了,咱要让他们知道,咱大孙的话就是代表咱的话,一言九鼎,不容置疑!”

    朱元璋淡淡的说着,朱雄英不禁有些动容。

    “爷爷,孙儿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朱元璋点了点头,继续道:“咱知道,所以今天咱带你出去走一圈,就是想要告诉你,你有能力,有眼光,但无论如何,也一定不要忘了百姓们,他们才是我大明的根基所在!”

    “嗯。”

    朱雄英重重点头。

    大明很强大,但依旧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和矛盾,如今老爷子尚在,他无论做什么都很有底气。

    可一旦老爷子不在了,就不再有人无条件的替他撑腰,到那个时候,他需要顾虑的东西就会像现在的老爷子一样多,他需要直面所有的阻力。

    就像老爷子说的那样,他不是大臣们的皇帝,他是天下百姓的皇帝!

    ……

    爷孙两说着话,马车已经来到了聚宝山山下的那个庄子前。

    朱雄英扶着老爷子下了马车。

    依旧还是熟悉的门庭。

    门前的狗子摇着尾巴,屁颠屁颠的跑到老爷子的脚下,一副谄媚讨好的模样。

    朱元璋笑着摸了摸狗头,颇有些感慨道:“哎呀,是有段时间没来这儿了,还真是让人怀念。”

    说着,和朱雄英一块走了进去。

    这时,老徐也从屋内连忙迎了出来:“皇爷,您来啦!”

    朱元璋点了点的头。

    老徐连忙引着这爷孙二人进去屋内,然后下去端了一盆火炭上来。

    这里不同皇宫内,皇宫内有暖阁,而这里就只能靠火炭来驱寒。

    然后,老徐便下去烧水沏茶

    ,这寒冷的天气,喝上一口热茶,身体才能暖洋洋的。

    可是当他把茶端上来的时候,爷孙两已经不在屋里。

    老徐苦笑一声,他知道皇孙殿下定然是带老皇爷到地里去了。

    地里的玻璃大棚中。

    看着棚子里一片绿油油的瓜果蔬菜,朱元璋猛地倒吸了几口冷气。

    “大孙,你这玩意真的能在冬天里种菜呀!”

    朱雄英咧嘴一笑,颇有几分得意的道:“爷爷,孙儿跟您说过,孙儿可是种地的一把好手,您可别不信!”

    “哈哈!”

    朱元璋大笑:“咱大孙还真是天才!是爷爷小看你了!”

    他真的发现,他的大孙似乎比他想象中的要强大得更多。

    他已经很高看他大孙了,但现在看来还是不够。

    也许他的大孙,真的能带出一个完全不同于历朝历代的大明,一个比任何朝代都要强盛的大明!

    朱雄英笑了笑,道:“但是如今这种玻璃大棚的成本很高,一般的百姓人家还没有能力去建造,但是随着我大明的国力越来越强盛,孙儿相信,总有一天,一定能够让咱大明的百姓在寒冬也能吃上新鲜的蔬菜!”

    朱元璋重重点头:“爷爷也相信!”

    以前的他,多少也有些觉得朱雄英夸夸其谈,毕竟他的话总是那样的惊世骇俗,可是他越来越发现,他大孙那些惊世骇俗的话语,竟然都渐渐的实现了。

    譬如他大孙说,要用大明的百姓都吃上干净的盐,如今朱桥镇的盐矿一旦完成开发,那么就真的有可能做到。

    还有他大孙之前跟他说,要在冬天里种菜,如今他也做到了。

    还有剿寇,赈灾,他大孙通通做到了。

    看来这一次在安南开设的茶马互市,恐怕也是他深思熟虑的吧!

    想到这里,一向目光如炬的朱元璋,竟然感觉有些看不透他大孙了。

    “咦,西瓜?”

    朱元璋看着地里还剩下的几个没收的西瓜,惊疑过后,不禁莞尔:“老四吞的就是这些个西瓜吧?好家伙,够大的,也够难为老四了!”

    朱雄英挠了挠头,道:“孙儿那会也不知道他是四叔,所以就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打自己人了。”

    “呵——”

    朱元璋轻笑一声,道:“这事不怪你,要怪就怪你四叔,他显然是知道你的身份的,瞒着咱去打探你,他不老实啊!”

    朱雄英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因为历史上对于朱棣的记载,大都是靖难之役以及称帝之后的事迹。

    在那之前,朱棣都是兢兢业业,为大明拱卫边疆。

    如果朱允炆没有实行猛烈的削藩,那朱棣还会不会反呢?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没有人知道那会怎样!

    朱棣的军事能力不在蓝玉之下。

    蓝玉他都保下来了,难道就容不下他四叔?

    朱雄英心里是有些纠结的。

    从后世的目光而言,他应当设法除去朱棣,但是他同样觉得可惜。

    朱棣堪称大明的战神,还是自己的亲叔叔,自己的父亲和他的感情也是极好的。

    而且老爷子一辈子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就是朱家手足相残。

    四叔啊四叔,我有心留你,但你千万不要登鼻子上脸,否则下一次就不是吃瓜那么简单了。

    正想着,只见老爷子看着自己,幽幽道:“大孙,你觉得你四叔这人怎么样?”

第111章 孙儿不怕他们!

    “你觉得你四叔是什么样的人?”

    闻言,朱雄英笑了笑,随意的道:“还行,能处。”

    “啥?”

    朱元璋皱眉看向朱雄英,没好气道:“臭小子,别跟咱打马虎眼,实话实说!”

    朱雄英的眉头微微皱起,沉吟片刻,回道:“四叔是一个将帅之才!”

    “呃……”

    朱元璋点了点头,道:“就这些?”

    朱雄英苦笑,道:“爷爷,我跟四叔也就见过两面而已,哪能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而且四叔是一个藏得很深的人,让人轻易看不透。”

    “不错,老四那孩子,这些年是变深沉了。”

    朱元璋缓缓点头,道:“这些年他就藩北平,着实立了不少功劳,前年,他在招降乃儿不花的时候,老三就跟咱告发他,说他不听老三的约束,劳师冒险,后来你老爹求情,咱这才不追究。”

    “你爹走了以后,你的这些叔叔当中,当属晋燕二王最有才智,但也最难驯服,特别是燕王,你别看他礼数周到,但是心里面想什么,还真不好说。”

    朱雄英闻言,深以为然的点头。

    事实上,老爷子不是没有顾虑过燕王以及诸王权势过大。

    所以,如果按照历史的轨迹,朱允炆上位以后,老爷子临死前留下遗诏:“诸王临国,毋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

    但是朱允炆那个废物,硬生生的把老爷子留给他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爷爷,孙儿听说,四叔身边有个叫姚广孝的幕僚,此人法号道衍,那是佛门中一号杰出的人物。”

    朱雄英试探着说道。

    朱元璋微眯起眼睛,看着朱雄英,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朱雄英不慌不忙回道:“四叔想要了解我,我当然要了解四叔了。”

    “臭小子!”

    朱元璋笑骂了一句,没有再多说什么。

    朱雄英继续道:“根据孙儿的了解,道衍和尚这个人,虽是一个和尚,但他却不是拘泥于佛家一脉之人。相反,他求学名山多年,不仅通晓儒、释、道,亦对相术、兵家多有涉猎。”

    “本来,高僧侍王只为诵经。但道衍一直胸怀大志,其之所以应征,就是想趁此机会寻一雄略之主,辅佐其建下赫赫伟业,从而也成就传世美名。早在入选之前,他便听闻诸王中以燕王才略最佳,故专门托宗泐将其推荐给燕王。”

    “早年间,相士袁珙给他的评价是:他是个奇特的僧人!眼眶三角,宛若病虎,天性必然,嗜好杀戮,是个刘秉忠一样的人!而姚广孝听后反而大喜。”

    “而且他早年应征的时候,路过丹徒北固山,还曾留下一首诗,诗曰:谯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听罢朱雄英的述说,朱元璋微眯着的眼睛里闪过一抹杀机。

    他最痛恨的就是威胁朱家江山的人。

    不管你曾经立下多大的功劳,也不管你有多少聪明才智,但凡让他感到有威胁的,通通照杀不误。

    朱元璋再次看向朱雄英时,已经神色如常,道:“大孙,你觉得这等妖僧,该如何处置?”

    朱雄英笑笑,道:“我要是处置了,怕是四叔心里不好受啊!”

    “哼!”

    朱元璋冷哼了一声,道:“如今你是君,他是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更何况是一个小小的幕僚?”

    朱雄英轻笑道:“爷爷,孙儿不怕,不能是妖僧,还是四叔,孙儿都不怕他们!”

    “他们如今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动作,孙儿如果贸然处置他们,岂不是落人口舌?况且四叔这些年,镇守边关,出生入死,于国有功,于军有用,突然处置他的幕僚,怕是心里有了芥蒂,以后就更不会服孙儿了!”

    “孙儿觉得,四叔那样的人,强按着是不会低头的,所以孙儿会用该有的态度对他,如果有一天他真的违背了国法天理,孙儿也绝不会容他!”

    闻言,朱元璋笑了,看着朱雄英道:“大孙,你知道咱看到了啥吗?”

    朱雄英一怔,不明所以的摇了摇头。

    朱元璋咧着嘴笑道:“咱呀,看到了咱年轻的时候!”

    “记得那会咱刚跟你奶奶成婚那会,你奶奶也担心,担心郭大帅的儿子会害咱,咱就跟你奶奶说,咱们以后要对他更好更亲更顺从,咱要始终站在理儿这边,这般以后无论发生什么,咱都是有理的,懂咱的意思吗?”

    朱雄英点头:“孙儿明白!”

    朱元璋看着朱雄英道:“不过你呀,比咱年轻那会多了一分自负!咱年轻那会可没你现在这么大胆!”

    朱雄英笑了笑,道:“不是自负,是自信!”

    “哈哈!”

    朱元璋大笑起来:“对对对,你说得对,是自信!”

    “爷爷,你快过来,看这个!”

    朱雄英对朱元璋招了招手,朱元璋笑呵呵的走了过去,看着地上绿油油的跟叶,道:“这是啥呀?”

    朱雄英笑道:“番薯呀!”

    “哦!”

    朱元璋恍然:“就是那个……咱送给你的贡参,你说是什么番薯的那东西,还说这东西不简单,你这是种成了?可是番薯呢?”

    “不急。”

    朱雄英笑道:“番薯呀,在地下呢!”

    “这……长在土里面的?”朱元璋拧了拧眉。

    朱雄英也不多言,而是从旁边找来了一把锄头,吭哧吭哧的就挖了起来,朱元璋则是在一旁好奇的看着。

    这里的泥土本就松软,不一会,朱雄英就把番薯的根部处基本挖开了。

    他这才抓住番薯的根部,用力往上拔,随着泥土的翻开,番薯逐渐露了出来,在朱元璋的目光下,一整棵番薯连根带茎被拔了出来。

    朱雄英抓着番薯的根部举高,只见根部下是一块块的茎块,也就是番薯,大的有成人的拳头大小,小的也有手臂粗细,足有六颗番薯。

    “爷爷您看,这个苗不错,下面结了六块,估摸着差不多有五六斤的样子吧!”朱雄英笑着对朱元璋说道。

    “啧啧,这块头还挺大的!”

    朱元璋也不嫌脏,摸了一下番薯,笑呵呵的说道。

    朱雄英点了点头。

    这些是他精心培育的,无论是土地,还是气候,朱雄英尽可能的给予最好的条件,所以番薯长得相当的不错。

    从一开始获得番薯,再到后来的栽种,发芽,移栽,再到开花结果……朱雄英一路都跟了下来,就仿佛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一般,心中别有一番滋味。

    “爷爷,这一棵番薯就能结5斤多的番薯,一亩下来,少说也应该有三十石吧?”

    朱元璋点了点头:“没想到这玩意产量还挺高的。”

    朱雄英笑道:“正是因为这番薯的产量高,所以孙儿当初见到它的时候才这么激动,刚刚在石头村的时候,您不是跟我说,大明最怕天灾吗?”

    朱元璋脸上露出疑惑的神色,他有些听不懂朱雄英的话,这东西跟天灾有什么联系?

    难道说……

    不等他细想,便听朱雄英道:“这番薯其实可以替代一部分的粮食,在灾荒时节,甚至可以暂时当作主粮,帮助百姓渡过难关!”

    闻言,朱元璋的双目陡然瞪大,直勾勾的看着朱雄英:“你说这东西,可以当粮食?!”

    “嗯。”

    朱雄英重重点头:“走,爷爷,咱们回屋里,我让老徐煮个番薯粥给您吃,咱一边吃一边聊。”

    “好!”

    朱元璋目光火热。

    大明是农业帝国,南方以稻谷为主,而北方以小麦为主,如今稻谷的产量不过是一石上下,小麦也是差不多两石,而这番薯竟然能达到三十石!

    这是什么概念?

    朱元璋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冷气,脚下的步伐都不自觉的加快了,他太想要看一看这番薯到底是什么滋味。

    就算不好吃,能填饱肚子也成!

    这个时候,外面的天已经快黑了,即将入夜,就更显得寒冷。

    出了暖棚,一股冷风便扑面而来,让朱元璋冷不丁的打了一个寒颤。

    朱雄英连忙搀扶上去:“爷爷,您慢点!”

    “嗐!你搀啥呀!”

    朱元璋摆了摆手:“爷爷是马上的天子,打了一辈子仗,走个路还用得着你扶?你倒是快去给咱弄那个什么番薯粥,让咱尝尝滋味!”

    “好咧!”

    朱雄英笑道,但依旧一边提着番薯,一边搀扶着老爷子。

    他知道老爷子这是人老心不老,更切确的说是,老了也不服老。

    没多久。

    两人便进了屋,而屋内,老徐已经起好一盆子炭火。

    朱雄英扶着老爷子来到炭火堆前驱寒。

    朱元璋伸出手,在炭火边上烤了一会,整个人舒服的舒了一口气,脸上也变得红润了不少。

    朱雄英倒还好,他身强体壮的,倒是不像上了年纪的人那么害怕寒冷。

    “爷爷,您在这等会,孙儿去给您煮番薯粥,今晚,咱爷俩就吃番薯粥就萝卜干,咋样?”

    “好,咱就好这口萝卜干,呵呵,就是不知道这番薯粥怎么样!”

    朱元璋呵呵的笑着,眼中尽是期待之色……

第112章 朱雄英的庆幸!

    朱雄英亲自下厨去煮红薯粥。

    老徐还不知道红薯怎么烹饪,朱雄英也没麻烦他,他想要自己亲自去烹饪这一碗红薯粥。

    这是他亲手种植长大的,而且是他利用穿越者的优势给这个世界带来的第一件重量级别的东西。

    所以他当然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并没有让朱元璋等太久,一大盆子热腾腾的红薯粥便冒着腾腾热气的被朱雄英端到厅堂。

    “嘶!”

    朱雄英甩了甩手,将红薯粥小心翼翼的放在桌子上。

    “小心!”

    朱元璋连忙迎上来看朱雄英有没有事。

    朱雄英笑着摇头:“爷爷,我没事,红薯粥好了,您尝尝!”

    “好好!”

    朱元璋笑着点头,望着那煮熟后变得金黄色的红薯,还有小米粒炸裂开的白米,一股淡淡的香气迷茫,让朱元璋都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真香。”

    朱元璋搓着手,眼睛直勾勾的瞅着朱雄英端上来的红薯粥。

    朱雄英看朱元璋这样子,会心一笑,点头道:“我来去拿碗。”

    此时已经入夜,外面寒风呼啸,朱雄英也不麻烦老徐,而是自个顶着寒风快去快回。

    “这天儿,越来越冷了。”

    朱雄英哈了口气,拿着瓷碗进来,舀了一碗红薯粥给朱元璋。

    朱元璋笑呵呵的接过来,一边吹着碗里热气,一边道:“可不是么?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现在三九天了,正是冷的时候。”

    “你还别说,这时候喝口热粥,真是无比惬意!”

    朱雄英点头,微皱着眉头道:“是啊,今年冬天比往年都要冷,小冰期来了大抵就这样。”

    朱元璋闻言一怔,好奇的问道:“啥是小冰期?”

    朱雄英笑着摇了摇头:“没啥,喝口粥吧,暖和身子,这红薯粥暖胃。”

    “嗯。”

    朱元璋点头,他早就对这红薯粥好奇不已了,拿着勺子送一小口红薯粥放在嘴里。

    丝滑香甜,尤其那红薯的味道,更是沁人心脾。

    “嘶!好吃!这个味儿真好吃!”

    朱元璋抬头,眯眼,模样说不出的享受。

    “试试这个红薯!”朱雄英笑眯眯的说道。

    朱元璋舀了一块放进嘴里,细细的品味起来。

    “你还别说,这啥啊,软和和的,甜丝丝的,不错,好吃!”

    嗯,是真的好吃!

    这个红薯不仅能当作粮食,而且还相当的好吃,这是相当出乎他的意料的,真如他大孙所说,这红薯还真是个好东西。

    一会儿时间,一碗红薯粥就被朱元璋喝干净了。

    “你还别说,这粥水里面,米虽少,但这玩意儿抗饿,咱一碗下去竟是有些饱了。”

    朱雄英笑道:“其实这红薯,不仅可以掺着一些小米熬粥喝,生吃也行,单个煮来吃也行。”

    “除此之外……”

    朱雄英定了定神,继续道:“这红薯煮熟后还可以晒干了,可制成薯干,当作干粮储备起来,若将其磨成粉,则又如面粉一般,可以做成各种吃食,其实……若是这东西种的多了,人吃不完,还可以用来喂养牲畜的,当然也可以存储起来,放在阴凉的地方,大概能存个六个月以上吧……”

    朱元璋听得眼眸熠熠生辉,这……还能有这么多种吃法呢?

    朱雄英顿了顿,接着道:“还有……”

    还有?!

    朱元璋目光灼灼的看着朱雄英。

    只见朱雄英从那堆挖回来的红薯上,摘下一根红薯的蔓藤,上头还有不少薯叶,摆到朱元璋的眼前,道:“这薯叶,亦可用来做菜,口感还可以,这蔓藤也可以用来喂养牲畜。”

    朱元璋听得一愣一愣的。

    怎么听着,这番薯,简直是浑身都是宝啊!

    朱元璋突然一把抓住朱雄英的手,声音有些颤抖的道:“大孙,这红薯只有在暖棚才能种植吗?”

    要真是如此,那种植的成本是比较大的,毕竟搭建这个暖棚,需要耗费太多的布料,寻常百姓家,哪里种的起?

    朱雄英笑着道:“这红薯并不是反季节的东西,所以在外面任何地方,夏秋都能种,而且这东西对环境要求不高,在旱地里也能种植!”

    “在旱地里也能亩产三十石?”朱元璋直勾勾的盯着朱雄英。

    朱雄英认真的点头。

    朱元璋此时的眸子,在木炭堆的映照下,亮得吓人。

    这番薯若真如他大孙所说的那般,那么所救活的人,怕将来要超过百万千万了吧。

    想到这里,朱元璋的心都忍不住砰砰直跳。

    华夏几千年来,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百姓们吃饭的问题。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

    食物,对百姓而言,是比老天都还要重要的东西。

    如今有了这番薯,这就意味着大大的减少饥荒的风险。

    老爷子的眼睛,此时竟是湿润了。

    朱元璋是个真正把天下百姓放在心里的人,所以才如此看重粮食。

    现在番薯的出现,能起到如此大的作用,他又怎么不激动?

    这让他突然哈哈大笑起来,龙颜大悦!

    有了这番薯,再不担心天灾了,天灾来了又如何,粮食的产量足足可以增产即便不是三十倍,那至少也是十倍。

    朱雄英笑道:“爷爷,原本孙儿是想在您寿辰的时候,把这红薯当作寿礼送给您的,但是孙儿转念一想,这红薯干系重大,暂时不便在外人面前展露,免得多生波折,所以这才改送了眼镜。”

    “好!做得好!”

    朱元璋的大手重重的按在朱雄英的肩膀上。

    “爷爷,其实除了红薯,还有种东西叫土豆,那东西产量和红薯不相上下,而且能做菜,也能做主食,比红薯的用途更广,也更好吃!”

    “什么?!”

    朱元璋下意识的捏紧了手腕。

    “呃……爷爷,您别激动!”

    朱雄英嘴巴微微扯了扯,若不是他身子骨强,怕是要被老爷子捏得受不了。

    别看老爷子年纪大,手劲可不小。

    朱元璋忙不迭道收回手,道:“是咱激动了,不过大孙,你刚才说了啥?还有比这红薯更加厉害的神物?”

    朱雄英点头道:“嗯,叫土豆,不过咱大明现在没有。”

    “大明没有?那在哪里?”朱元璋一脸好奇的问道。

    朱雄英回道:“在大海之外!”

    大海之外。

    这四个字,对朱元璋来说,却有些敏感了。

    现在帝国以闭关锁国为主,自陈友谅和方国珍死后,朱元璋便开始关了海禁。

    虽然后面逐渐有开海之势,但日本国又开始内部动荡,并波及到大明沿海,朱元璋不得已,再次将海防给严控。

    虽然这一次齐王已经剿灭了部分沿海的倭寇,但是谁知道一旦开海,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

    而且就算开海,真的就能找到他大孙说的土豆吗?

    但是,这红薯作物给朱元璋带来的冲击,仍旧让这个垂垂老矣的老人,眼神中带着几分向往。

    向往中更多的是纠结。

    当听到还有比红薯更加厉害的粮食作物,朱元璋眼中熠熠生辉。

    只是……开海何其难也!

    且不说朝廷那些守旧儒家的阻力,单说沿海陈友谅的遗留势力还有倭寇,以及让大明朝直面茫茫的大海中未知的危险等等。

    这些,无一不是他要考虑的问题。

    不过朱元璋已经将此事记在心里,他再次贪婪的看了一眼红薯,道:“这玩意儿也能生吃?”

    朱雄英点头道:“可不是,我给你洗一个。”

    不一会,朱雄英就洗了一个红薯上来。

    “这玩意咋吃?”

    朱元璋接在手里,端详了半响:“要剥壳?”

    “哈哈!”

    朱雄英忍不住大笑,道:“爷爷,原来你也有不懂的时候啊!”

    朱元璋白了他一眼,没好气的道:“咱不懂的东西多着呢,快别卖关子了,说,咋吃?”

    朱雄英回道:“直接嚼啊,不吃皮就行。”

    嘎嘣!

    说着,朱雄英脆生生咬了一口,将皮吐了。

    朱元璋若有所悟,有样学样,嘎嘣嚼了一口,咂摸咂摸嘴道:“不错,脆,甜!”

    “还别说,这玩意儿还真是好东西,煮粥抗饿,当零嘴吃味道也不错,大明之福,大明之福啊!”

    老爷子会心一笑,眼神中带着浓烈到掩饰不住的开心。

    过一会,朱元璋站起来道:“走吧,咱们也该回去了,家里还有一堆奏疏等着咱呢!”

    ……

    武英殿中。

    此时这里暖洋洋的,和外面的冰天雪地俨然是两个世界。

    爷孙俩有段时间没在一起看奏疏了。

    其实朱元璋还是蛮雄英念那些在一起批阅奏疏的日子,所以他又把朱雄英叫来。

    “来,坐下,看奏疏。”

    朱雄英点点头,走到朱元璋旁边,刚要坐下,老爷子随手拿个垫褥放在太师椅上:“垫个褥子舒服些。”

    朱雄英有些暖心,忙不迭道:“谢谢爷爷。”

    “批吧。”

    朱元璋坐在旁边,手里仍旧拿着一颗红薯,嘎嘣嘎嘣的嚼着。

    朱雄英也开始翻开奏疏。

    朱元璋看着朱雄英认真的样子,不禁莞尔一笑。

    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帝王,亦或者退一步说,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臣倚这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有先洞悉这个帝国的内政和缺点,才能在以后做出相应的改革。

    任何的改革都是建立在以前的制度之上,必须要贴合实际。

    朱雄英认真的看着奏疏。

    这是一封来自山西布政司的奏疏,说的是雪灾之事,不过却是当地都察御史弹劾上奏的。

    “臣,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平上奏陛下,今有阳泉县县令与地方豪强士绅瞒报天灾,私吞田产,掩盖真相,欺瞒今上,其罪之大……”

    左佥都御史上书的奏疏洋洋洒洒很多,核心点就是阳泉县令和地方士绅联手,欺骗皇帝,瞒报天灾,迫使百姓将肥沃田产,转让给大地主大士绅。

    大明的土地兼并,在这封奏疏上,朱雄英可看到冰山一角。

    看罢,朱雄英脸上忍不住浮现一抹怒气!

    朱元璋见朱雄英神色不对,不声不响的侧目看过去,看完之后,淡淡的道:“这样的事,咱见多了,你第一次见,难免有怒,杀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

    淡淡的一席话,却带着毫不掩饰的杀气!

    朱元璋手指有节奏的敲着案牍,淡淡的道:“这些年,咱杀了太多这些人了,咱不是嗜杀,而是不得不杀。”

    “然而怎么杀,都杜绝不了这种情况出现,每逢天灾,总会有人试图想着怎么发财,却从不想想怎么去给百姓便利,怎么力所能及的帮助百姓度过天灾!”

    “一群朝廷的蛀虫!就是他们在啃食着大明江山!不杀不足以立朝廷之威信!”老爷子言语中带着前所未有的淡漠和冰冷。

    朱雄英叹口气道:“堵不如疏,一味的杀,是杀不绝,得找个约束的机制去管理才成。”

    说着,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在朱雄英脑海中诞生。

    朱元璋看着朱雄英欲言又止,道:“你说罢,有啥想说的,说说看。”

    朱雄英点点头,对朱元璋道:“既然这些贪官污吏杀不完,那能不能尝试着提前预防?”

    朱元璋来了兴趣,眯着眼道:“继续说说看,怎么个提前预防法?”

    朱雄英道:“譬如独立于都察院之外,再设一部、专门负责监察天下吏治,肃清吏治清明。”

    朱元璋沉思一番,道:“怎么设置,设和职权?”

    朱雄英回道:“都察院可风闻天下,大到贪腐谋反,小到官吏作风,一经发现,便可上陈。”

    “咱试着设一个专门只是负责监察吏治的衙门,以监督官吏贪污腐败。”

    这种设想,就和后世那种廉政公署差不多。

    朱元璋继续问道:“他们有处置之权?”

    朱雄英回道:“当有,因此才能震慑地方官吏。”

    朱元璋闭目沉思,朱雄英则是看着他,补充道:“当然,这衙门不是说建就建的,还需要许多肱骨大臣商议。”

    朱元璋却是睁开眼,压着手道:“不错!”

    朱雄英一喜:“老爷子也认同?”

    朱元璋没好气的道:“咱说你不错!敢想敢做,敢于推陈出新,这是好事儿,守旧的思想要不得,有了只会退步。”

    “但咱来问你,你说的独立于政体之外的衙门,是不是取代了都察院?他们也有执法权,是不是也取代了三法司?”

    “按照你的设想,这衙门内部是不是还要配备卫所兵以为缉拿之事?”

    “常言说,宋亡于冗官,你此举若是设下来、朝廷的官吏体制会渐渐扩充。”

    “宋人也是这么想的,遇到问题,就想着多设衙门,枢密院替代兵部,三司分财权,乃至于兵部、户部等各衙门养了一批闲人,生生的将大宋给吃垮了。”

    “宋朝经济如此繁绕,饶是如此,都因为冗官问题逐渐灭亡。”

    “你常说以史为鉴,那么如果咱大明也开始效仿旧,多设各种衙门,分散原本衙门的职掌,现在看起来没什么,久而久之,官员推诿,养闲白供等等一系列问题就会滋生。”

    “这些,你考虑过吗?”

    朱元璋若无其事的盯着朱雄英,随口便是结合宋史,将当下国体给分析的一针见血。

    朱雄英露出沉思之色:“这个么……”

    他没考虑过。

    诚如他自己想的那样,很多事,他看起来都不错,甚至在后世,也都实践之后可行。

    可要是放在大明,依旧与国体不符。

    “咱皇帝杀贪官不错,但尽管如此,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无脑一锅端,贪可以,但不要伤害百姓利益,干吏和贪官,相比于庸官,其实你爷爷更喜欢贪官。”

    “啊?”

    朱雄英挠挠头,有些狐疑的看着老爷子,“您不是说最恨贪官?”

    朱元璋笑着道:“不一样,咱说的贪官,是会来事的贪官,咱捏着他们的把柄,很多咱们不愿意做的事,可以让这些人来做。”

    “为上者,你要思考的是如何制衡,这个朝廷,并不是水至清无鱼才是好的,水浑一点,你才能制衡到那些清官干吏,若是不然,一加独大,皇权还有何威信可言呢?”

    朱雄英恍然大悟:“倒是这个理。”

    朱元璋有些深邃的道:“大明的官,很珍贵,不要乱设,你得要让那些读书人们,知道为官是多么不容易,咱国朝严控科举,能考中进士的平均年龄都在三十岁以上,为何?”

    “不经困难,不过世事,他们如何知道百姓之难?如何知道大明的官不易?只有这样,他们才肯珍惜!”

    “官,是权贵,是高高在上的,是百姓可望不可即的,是一跃龙门的,是争相追逐的,不能随便给。”

    “民间许多人中了举人,都能高兴的发疯,何以为?越过每一个阶级,都是十分不易的事,都是让百姓嫉妒到眼睛通红的事,都是一件极其敬畏的事,你再回头想想咱这些话,最终目的是啥?”

    朱雄英顿时道:“皇权更加至高无上!”

    朱元璋哈哈大笑:“可不是么,就是为了让他们对皇权敬畏,对官权都如此敬畏,那么皇权这个高不可攀的东西,百姓怎么看?一定是敬畏到骨子里!”

    这就是封建制度!

    在老爷子的三言两语中,已经将天下阶级分析的淋漓尽致!

    就好比当初朱雄英和老爷子的理念不和,朱雄英认为朝廷现在上来就该大力发展商业,现在仔细回想,却显得那么不成熟,那么不不切实际。

    越是深入这个时代,这种感触越深。很多事,千万不能拍脑袋想啥改革啥,你认为的好东西,指不定会给这个古老的封建帝国带来灭顶之灾。

    要真正能适应这个时代,真正能给国家和百姓带来好处,才是好东西。

    满朝中枢大臣,各个都是两榜进士,他们或许有些迂腐,但在治理国家一事上,他们的能力和看法,远不是普通人能比的。

    朱雄英并不好高骛远,现在他还没有上位,正是夯实打基础,去了解大明帝国的时机,人的一生,机会不多,抓住了,就该珍惜。

    趁老爷子还在,他有学习的机会,有犯错的机会。

    朱雄英很珍惜这个机会,这个机会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

    他也很庆幸,在他身边有着一个对自己无微不至关怀,倾囊相授的老爷子!

第113章 杀人!

    “说回正事吧,这奏疏怎么批?”

    朱元璋看似不在意的看着的朱雄英。

    这一封是来自山西左佥都御史王平上陈的奏疏,弹劾的阳泉县上下瞒报天灾者高达八人,包括知县、县丞、典史等。

    八人联合当地大士绅大地主瞒报天灾,粉饰太平,私吞百姓肥沃田地高达九顷。

    这是冰冷的奏疏,上面都是白纸黑字。

    朱雄英刚刚被老爷子带去看土地被兼并的百姓是怎么样的,他知道这份奏疏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阳泉县有数千百姓,会因为这群人的勾结,失去祖产,沦为佃户,饥寒交迫,一切生死任由官绅拿捏!

    朱元璋看着面色微怒的朱雄英,淡淡的道:“批吧。”

    朱雄英手有些颤抖,他知道,他这笔若是落下,阳泉县的八名官吏和那些大士绅大地主,会人头落地,甚至还不止如此!

    他手里握着的不是笔,而是掌控生死的权柄!

    手掌天下权,朱雄英第一次体会到这种感觉,但第一次就是杀人!

    朱元璋看在眼里,轻轻拍着他的肩膀:“第一次杀人嘛,都这样,多来几次就习惯了,心狠点,都是些该死的人。”

    “咱不是说过吗?既然他们有胆贪,那么就要有胆接受这个后果!”

    朱雄英颤了颤,有些佩服的看着老爷子。

    九名官吏和这些士绅地主,不仅仅只是十几二十个人,这些人的后面还有家族,那是几百条人命!

    朱雄英想说点什么,可终究没有开口。

    老爷子说的对,对这些人就要心狠点,杀他们是因为他们该死,他们不死害的是更多的人!

    朱元璋看着思考的朱雄英,洒然一笑:“奏疏,就是皇帝的刀!咱几万人都默不作声的杀了,这几百条人命,算个啥?照你的意思批下去,以后这些都是你要自己决定的事情!”

    不是朱雄英心善,而是后世那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作祟。

    毕竟其他人都是无辜的。

    可在这个皇权至上的年代,连坐罪,是多么的可怕。

    这威慑,又是多么的大!

    “好!”

    朱雄英点了点头,心不狠江山不稳。

    杀!

    彻查,凡相关人等交由三司会审,罪状一经落实,绝不姑息!

    墨笔落下,那些官绅的命,乃至他们身后的几百条人命,彻底宣告结束!

    朱元璋满意的看着朱雄英:“杀人的时候,不要犹豫,古来言帝王之怒,伏尸百万,格局放大一点,你要知道,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因为他们的作为而动荡,乃至于生死未知家破人亡。若长此一来,国家岂有不乱乎?”

    朱雄英重重点头。

    “好了,咱有些东西,也该让你熟悉熟悉了。”

    说着,朱元璋从御案摸出一本册子,册子并不厚,而且平平无奇,甚至有些老旧,然后递到了朱雄英的手上。

    “拿回去再好好看吧。”

    朱元璋摆了摆手:“今天也够累的了,回去先好好歇着,咳咳!”

    “嗯。”

    朱雄英点头,他知道老爷子也累了,连忙道:“爷爷,您也早些歇息,孙儿告退!”

    出了武英殿,朱雄英径直的走回春和宫,他已经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看一看,老爷子究竟给了自己什么。

    春和宫。

    此时宫中的寒梅已经傲雪开放,枝头上,那白色的小花在争寒斗艳,为这个寒冷的冬天增添了几分生机。

    朱雄英信步进入书房,打开老爷子给的册子时,浑身一震!

    只见册子上写着。

    大明钦定定边侯、兵部尚书,臣茹太素记:兹录于洪武二十四年在京、外武备力量:

    京畿兵部兵器储备:可补六万余军兵装备运输!

    京畿内军兵共计:二十八万有余!

    在广西、北疆之地豢养战马:逾两万匹有余!

    在外中、底层军队、卫所、水寨、指挥等:约一万有余!

    天下骑、步兵力配备:可达一百万兵力……

    ……

    这些数据都有详细记录,也是大明所有的军队数量,粗略估计了一下,总数超过了一百二十万。

    当然,实际情况一定会有出入,但出入不会太大。

    这是洪武二十四年,兵部尚书茹太素给出的统计结果,这些是绝对的机密。

    朱雄英不会不懂。

    自己如今成了皇太孙,那就意味着是未来的大明朝的主人,也将是这些军事力量的主人,所以老爷子在这个时候,将这些名录交给自己,让自己提前熟悉这些京师的武备力量。

    这些兵力是实打实的开国之军,绝对的精兵,强兵,百战之兵。

    一百二十万军人!

    朱雄英惊讶之余,也不禁皱起了眉头。

    即便是现在卫所制度还没有崩坏,对国家而言也是一种巨大的负担。就算放在后世,这种兵种的力量,也不是任何国家随意就能调出来的

    如此庞大的军队,所耗费的开支不小。

    一个国家,如果在军费上开支超过了总财政支出的千分之五个点,那就意味着不日就会通货紧缩。

    老爷子一直在说朝廷缺钱。

    看来,实际情况远比自己想的要糟糕!

    这些兵力,调出去,不管打任何国家,都能令人望而生却,头皮发麻!

    但想负担起这么庞大的军力,也是十分考验朝廷的财政体系的,从战备到打仗,一场大规模战斗真的打起来,那可当真是花钱如流水。

    不过换句话说,国朝开国才二十四年。

    二十四年内,能负担起这么庞大的军队,还能让国家财政稳定,这足以看出当下朝廷究竟多厉害!

    朝廷这些文武百官,各种顶级人才,绝不是半吊子水平。

    他们的智慧,丝毫不比后世人低到哪里去!

    果然,能坐在高层的,都是层层选拔出来的人才中的人才!

    朱雄英继续朝下翻着,看着洪武二十五年的国家资料。

    他的心,如火苗一般跳动着。

    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看到了如此庞大的国家格局!

    册子上密密麻麻的写满了数字。

    天下各卫军按例供给俸禄,并且规定了每一名士兵立下战功赏米五石,赏银十两。

    士兵战死,或受伤,朝廷给予的补给更多,其家庭按照人丁,每人给米、盐、田、布、棉等按例。

    老爷子将士兵的战前战后全部想的周全,几乎不会让士兵有后顾之忧。

    望着密密麻麻的数据,朱雄英不禁有些心潮澎湃,怪不得大明开国初期,对强大的北元连战连胜,怪不得永乐时期,五次出征塞外,打得不可一世的塞外胡骑,匹马不敢北望中原。

    打仗打的就是经济,就是钱粮,大明对军士的供给如此全面十乓和家人再无后顾之忧。

    而且这些粮饷完全脱离了文官系统,全部由掌管天下卫所,天下兵马大权由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商讨审核发放。

    老爷子虽然出身不高,可见识超群。知道文官系统对于军队的危害,所以大明文和武完全的区分开来,用知兵的功勋将领领兵,设立卫所,让士兵闲时耕种,战时作战。

    等朱雄英读完了洪武二十四年的武备军队数据,额上已经大汗淋漓!

    这么庞大的数据,这么令人骄傲的军队,谁看了不心潮澎湃。

    但朱雄英激动之余,想的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

    这一百余万的兵力,最起码有五成以上在北疆,而朱棣在这五层兵力中,又独占半数之上。

    每一地方的兵力,虽都名义上归于朝廷,但变数很多。

    蓝玉手下就有一群绝对忠心的将领,这些将领随时能调动在京一万余兵力,他的主要力量在陕甘那边。

    朱允炆还真是废物,朱棣以一小半的兵力,最终还是覆灭了建文朝廷。

    打仗,打的是高层智慧,是统帅用兵的艺术!

    不得不说,抛开朱棣不言,他手下如朱能、丘福、张玉等这些骁将,每一个,都不是吃素的。

    如果真的放任朱棣不管,有朝一日朱棣造反的话,那也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将目光拉远一些,终有一天他要站在权力巅峰,如何管理这么庞大的一支军队呢?

    朱雄英不得不提前思考这些问题。

    这本册子,后面还有关于钱财开支的统计,那是户部尚书赵勉报上来的洪武二十四年的情况。

    不过朱雄英不打算继续看下去了。

    不用看他都知道,朝廷一定是严重缺钱。

    单单兵力这一块的数据,已经足够朱雄英触目惊心。

    他要消化,将这些力量,各地的守备兵力,都熟稳于心。

    有了系统的加持,他的记忆力很强,没多少时间,他大抵就对大明各地的兵力部署有了深刻印象。

    朱雄英将册子在书房内藏好。

    如今能够看这本册子的,除了朱元璋,就只有朱雄英一人而已!

    有了这些资料充实,以后就算在兵力上的战略决策,朱雄英也能施展自如,知己知彼。

    这一夜,朱雄英久久不能入眠……

    ……

    第二日。

    户部尚书赵勉,吏部尚书詹徽两人便被朱元璋叫到了武英殿。

    “臣等见过吾皇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挥挥手:“不必多礼,两位卿家吃了吗?”

    啊?

    詹徽和赵勉怎么也没想到老爷子居然会问这话。

    这是和太孙呆时间长了,念情了?

    他们天还没亮就出门了,自然是没来得及吃东西。

    两人诚惶诚恐,虽然不知道老爷子为什么问这些,但还是老实的回道:“回禀皇上,尚未进食。”

    朱元璋笑笑:“咱知道这个点你们还没来得及吃早饭,咱给你们准备了。”

    詹徽和赵勉神色一僵,触不及防的崩出三个字……

    鸿门宴!

    老爷子,这是要做什么,以前从来没有这样的事啊,他们岂有资格让皇帝给他们准备早膳?

    莫不是要灭口?

    两人面色有些不自然,忙是道:“微臣惶恐,微臣不饿。”

    朱元璋不以为意的道:“不饿也吃一口,兴许吃着吃着就饿了,况且吃了这顿,可就没下顿了。”

    什么?

    吃了这顿没下顿!

    詹徽和赵勉面色激变,噗通跪地,颤声道:“微臣,知罪!请皇上……开恩呐!”

    朱元璋愣了愣,这才抬头看着诚惶诚恐脸色惨白如纸的两人:“这是啥意思?”

    瞬间便又明白过来,朱元璋大笑道:“混账东西!咱要杀你们、用得着这肮脏的手段?”

    这两人,戏是不是多了点?

    詹徽和赵勉对望,彼此都一头雾水。

    皇帝老爷子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第114章 新吃食!

    赵勉和詹徽满头问号,又有些惶恐不安。

    老皇爷今天感觉似乎有些反常,不知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两人等了并没有多久,便有宫人端着盘子走来。

    盘子里放着两碗东西。

    朱元璋请哼了一声,没好气的道:“吃吧!”

    说实话,詹徽和赵勉真的懵了,脑子有些转不过弯。

    看着放在自己面前那冒着热气的小米粥。

    额……

    好似掺杂了一点黄色的恶心物,但这黄色,却又不像是粑粑,颜色要好看许多。

    而且闻起来竟是有些香。

    两人暗暗互看了一眼,干脆咬咬牙,拱手道:“多谢皇上!”

    詹徽撅着嘴巴,先是朝粥水里吹了气,接着便开始吸溜一口。

    瞬间,他定住了。

    詹徽仔细地咂巴着嘴,舌尖在口里搅动,片刻后,表情舒展,说不出来的感觉。

    “真香。”

    赵勉也有样学样,一口番薯粥下去,也是双目发亮。

    当他们吃到那块黄色的东西的时候,更是露出了享受的表情。

    软糯香甜。

    说不上绝对的美味,但是他们两可以保证,他们绝对没有吃过这个东西。

    这到底是什么?

    老皇爷为什么让他们吃这个?

    两人想不明白,就干脆不想,闷头喝粥,没多大功夫,番薯粥便吃完了。

    “好吃吗?”朱元璋喝了一口浓茶,淡淡的问着。

    詹徽和赵勉连忙放下碗,拱手道:“禀陛下,好吃……额,微臣惶恐,御前失仪,罪该万死!”

    朱元璋轻笑一声:“想要你们两个死,咱用得着这般大费周章?”

    “臣,知罪!”

    詹徽和赵勉连忙说道。

    朱元璋摆了摆手,道:“好了,别说这些没用的,咱问你,这粥除了好吃,能填饱肚子不?”

    朱元璋说完,詹徽和赵勉这才反应过来,暗暗的感受了一下。

    是啊!

    这粥水,只是带着少量的栗米,可却无比的粘稠,最为主要的则是那大大的黄色一坨……不,一团。

    这种吃食,两人从未吃过!

    但是!

    果腹感却是极强!

    赵勉似乎想到了什么,赶忙道:“启奏皇上,此物果腹至极!这是……”

    朱元璋微微点头:“这是新吃食。”

    唰!

    赵勉和詹徽再次怔住,张大了嘴巴:“新……新吃食?”

    古人与后人不同。

    后世的人,每日都接受各种新科技和新思想的洗礼,因而早已习惯了生活中随随便便出现新鲜的事物。

    可古人的生产力,其实自秦汉开始,就大抵都在原地踏步,虽也会出现一些新的工具,可这些工具已经他们认知的常识,大抵都不会脱离你超出认知水平的事。

    正因为如此,在后人看来,为啥老祖宗们出现一点新鲜东西,便认为是离经叛道,而在欧洲,但凡出现点儿异常,立即便捋起袖子加油烧女巫,这……其实都是这时代的人们在原地踏步了许多年,社会形态和生产力方式停滞,因而无法接受社会的进步。

    古人对于新鲜的事物,总是抱有警惕感。

    而现在,朱元璋陡然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新的吃食。

    赵勉心思玲珑,一下子就想到了许多,难道是皇太孙?是的,一定是了!

    赵勉急忙道:“皇上,此乃新作物?当真?”

    这声音,有些颤。

    新吃食意味着什么,他户部尚书懂!

    这意味着大明的粮食,可以增产,可以多元化,这对百姓来说,便是天大的恩德!

    尤其是对现在以农为本的大明帝国来说,其冲击,一定是史无前例的!

    朱元璋点头:“嗯。”

    赵勉急忙问道:“咋种植?亩产多少?啥土地能种?额,臣失态!皇上见谅!”

    朱元璋怎么可能和他计较这些,见赵勉激动的神色反而觉得开心,缓缓道:“此物,夏秋两季种植,土壤要求不高。”

    想了想,朱元璋继续道:“盐碱地,关中平原,深山老林,皆可种植。”

    嘶!

    大殿内,突然传出两道倒吸凉气声。

    朱元璋没理会他们,继续道:“至于亩产,约莫着有二三十石。”

    “???!!!“

    霎时间,詹徽和赵勉眼中布满震惊,呆呆站在原地,久久沉默不语!

    冲击太大,乃至于现在他们有些不敢相信!

    可面前坐着的,可是大明洪武皇帝,他昨可能开玩笑?

    那么,这就是真的?

    这样说来,该种粮的地方依旧可以种粮,而从前本无法种粮的土地,或是寻常的劣田,则可以用来种植这红薯。

    这么想着,詹徽和赵勉眼眶突然赤红一片,鼻头一酸,竟是有些忍不住了。

    “皇上……此大明之福也!”

    “此神器也!”

    “恭喜皇上,贺喜皇上!”

    两人连忙跪下,争相说道。

    朱元璋淡定的点头:“这东西是皇太孙找到的,要贺的话,你们贺他!”

    果然!

    又是……

    最近啥事都绕不开皇太孙了啊!

    这种利器,他居然也能找到?

    不过想想也正常,那么大的盐矿皇太孙都找到了,天知道皇太孙还有多大的本领。

    尝过甜头的赵勉连忙高呼:“臣,恭贺皇太孙!”

    詹徽从不甘于落后,高呼道:“臣,恭贺皇太孙!再次恭贺陛下!”

    “再次?”

    朱元璋微微错愕。

    詹徽朗声道:“臣,贺陛下,贺大明,得一好圣孙!”

    朱元璋笑着点了点头。

    赵勉问道:“陛下,微臣斗胆请问……此物源自何处?”

    朱元璋想了想,回道:“海外,按照大孙的说法,海外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神奇作物。”

    詹徽和赵勉闻言都是呆了呆。

    海外还有许多好东西?

    两人欲言又止,不过将想法埋在心里,却也不敢多提。

    朱元璋大抵看出两人的想法了,叹口气道:“自秦汉以来,历朝历代都有船只出海,但都没甚收获,时至今日,海外之神秘,吾等仍旧未能开发,若咱大明能够出海巡视,彰显国威,顺便寻找这些神奇之物,不失是个好法子,你们说呢?”

    詹徽和赵勉附和道:“臣,附议。”

    朱元璋道:“只是此事,怕依旧会有许多阻力,赶明朝会,再商榷之。”

    说着,朱元璋指了指红薯粥,道:“此物名为红薯,种植的方法倒也简单,成垄地插根苗即可,你户部有不懂的地方,就去问皇太孙,赶明儿开春,试着推广,若是可行,再推广于天下!”

    赵勉忙不迭抱拳道:“微臣遵旨!”

    这又是一个扬名的机会啊,赵勉难掩激动之色……

第115章 炫孙!

    应天府,紫禁城,谨身殿。

    “臣!汤和!见过陛下。”

    信国公汤和抱拳,弯腰,跪下。

    他的头上皆是白发,即便他努力稳着身子,可身躯依旧在巍巍颤抖。

    这是一名老臣固有的固执,他们永远不会对外表现出自己任何苍老的一面!

    他们永远都在向世人宣誓着他们的倔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朱元璋连忙亲自走过去,搀扶起汤和:“干啥咧,这才多久不见,就这么见外啦?”

    眼前已经是六十七岁的汤和,是朱元璋的老大哥,红巾军的老伙计,他是一个可以完全值得老爷子信赖,值得老爷子放下心中生所有的戒心的老兄弟!

    他,是朱元璋投奔红巾军的领路人。

    汤和咧嘴笑笑,嘴里牙齿脱落了几颗,抬头看着朱元璋,竟是鼻头一酸:“重八……这才几年不见,咱记得你上次头上不还没白发么?这咋一下就全白了呀!”

    朱元璋浑不在意的挥手:“再不老,那不老妖怪啦?”

    汤和感慨道:“咱可以偷闲,皇上却是一年比一年劳累了!”

    “行了行了,坐坐坐!”

    朱元璋话音落下,连忙有宫人抬来椅子,给汤和坐下。

    “皇上先请!”

    汤和一脸执拗,朱元璋笑着摆摆手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汤和这才肯坐下。

    朱元璋看着汤和,笑着问道:“你在凤阳中都可好?家里娃还孝顺不?”

    汤和笑着唏嘘:“孝顺,一个个的都孝顺的紧,就是咱这身子,一天不如一天咯,去年,咱差点话都说不了咯!”

    朱元璋眉头一皱:“那咋不找太医看看?”

    “看过了!”

    汤和倒是不太在意,笑着说道:“太医说,这是当年打仗的时候落下的,没办法了,就这么着吧,臣要真是不能说话了,估计也该入土了,哈哈!”

    “那可不行!”

    朱元璋喊了一声:“你呀,不准死,要陪着咱呐,活他娘的一百年!不,五百年!”

    “哈哈哈——”

    朱元璋和汤和大笑,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当年的峥嵘岁月。

    笑罢,朱元璋道:“走走走,咱带你喝酒去!”

    “好!”

    汤和笑道:“咱好多年没跟皇上一起喝过酒了!”

    朱元璋笑道:“一醉方休?”

    “一醉方休!”

    “去跟咱大孙整个?”

    “啊?去!要去,这个必须得去!”

    ……

    东宫。

    朱元璋带着汤和来到这里。

    听到宫人通报以后,朱雄英连忙出门迎接。

    信国公汤和,朱元璋的老大哥,长朱元璋两岁,当初他是第一个投奔红巾军。

    后来写信给朱元璋,邀请老朱入伙红巾军,陪着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取镇江,最辉煌的一战是在浙东击败方国珍,俘获陈友定,后又拿下山西、甘肃、宁夏等各地。

    他去世之后,朱元璋罢朝三日,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

    这是明初历史上最为举足轻重的人物,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常遇春和徐达。

    朱元璋一辈子杀了不少人,甚至不少死之后的公侯都被朱元璋剥夺爵位,而汤和独享老年之福,并以功名而终。

    “臣汤和,见过皇太孙!”

    汤和见到朱雄英,连忙杵着拐杖跪下。

    “汤爷爷,快快请起!”

    朱雄英连忙扶起汤和,汤和看着朱雄英的模样,眼眶不禁湿润了:“像!太像当年的太子爷了!”

    说着,汤和擦了擦眼角:“人老咯,看到后辈,总会情不自禁的缅怀以前,太孙不要介意。”

    “汤爷爷见外了!”

    朱雄英笑着道:“爷爷,汤爷爷,咱进屋里坐吧?皇爷爷让人带话过来,我就让人弄点火锅和小酒。”

    朱元璋闻言大笑,对汤和道:“老伙计,咱告诉你,你有口福了,这火锅,你怕是一辈子都没吃过。”

    朱元璋上一次吃过朱雄英弄的火锅,那滋味叫一个绝!

    汤和露出疑惑的神色:“咱一辈子,啥玩意儿没吃过?莫要糊弄我!”

    “那两位爷爷在房中等我,我去准备一下就来!”

    朱雄英说了一句,便下去安排去了。

    望着朱雄英挺拔离去的背影,汤和急急抓紧朱元璋的手。

    “上位!雄英好啊!雄英是皇太孙好啊!咱就怕咱亲手打下来的大明江山,后辈会坐乱了,咱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难得太平,难得太平啊!”

    太平二字,被汤和咬的很重,没有人比这些经历过兵荒马乱的老人们更能理解‘太平’二字的沉重含义!

    朱元璋轻轻点点头。

    对于汤和,他是绝对信的过的,两人几乎无话不说,

    他知道汤和嘴严实,绝不会乱嚼舌根子。

    朱元璋笑了笑,道:“可是咱大孙流落民间十年,咱现在封他为太孙,你真觉得好?”

    汤和点头:“男人哪有不经风霜的?温室里长出来的家伙,都不像个熊样,你看咱家几个孙子那熊样,咱每天不抽个七八次,心里膈应!”

    “哈哈!”

    朱元璋大笑……

    不多久,朱雄英就回来了,笑道:“两位爷爷,准备好了,走,咱喝酒去!”

    “好!走走走!”

    朱元璋拉着汤和的手,笑呵呵的大踏步往前,“咱大孙弄出来的东西,绝对不会叫你失望的!”

    进入膳房。

    火锅就放在膳房内的八仙桌上,铜炉下烧着炭,好几大盘羊肉片都切的薄薄的放在铜锅旁边,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绿菜瓜果。

    汤和看的直瞪眼:“大冬天,哪来的绿菜?”

    朱元璋得意的道:“这小辈们,脑瓜子可是灵醒,搭个啥玻璃大棚,就能种出绿菜西瓜啥的来,比咱强不少!呵呵——”

    老爷子说着,眼里带着满满的骄傲。

    “哎呀——”

    汤和感叹了一声,道:“确实如此啊,一代比一代强,况且这都过了两代了。”

    “坐坐坐!”

    朱元璋一边招呼着,一边坐下,对汤和道:“你真当人人都和咱大孙一样啊?这都是读书读出来的!不是咱夸口,中枢舍人刘三吾知道吧?大元的时候,就是汉人中的两榜进士,天下少有的学问人。他对咱大孙的学问,都是赞不绝口!”

    汤和两眼一抹黑:“哎,咱也不认字,给咱看也没啥用,不过说实话,咱知道读书是一定有用的,咱家那些不争气的,让他们念书各个垂头丧脑,让他们吃喝玩乐,各个兴高采烈!”

    朱元璋鄙夷的道:“你家那些跟别人比还好,可是跟咱大孙比,哼哼!”

    汤和哈哈大笑:“咱也不是比较,可是咱这些老辈,见到这后生,总忍不住说上两句,要真和皇太孙这一比,我家那些混球们,老子都恨不得抽死他们。”

    朱元璋笑着道:“莫这么说,你苦了一辈子,不就是给自家孩子享乐么?”

    朱雄英在旁边看着二人吹嘘感怀,他似乎看明白了。

    老爷子这是和老伙计来炫孙来了。

    他有些哭笑不得,这两人年岁都这么大了,还这么不着调。

    “两位爷爷,咱一边吃一边说。”朱雄英笑着说道。

    汤和哈哈大笑:“吃吃吃!太孙您正是能吃一头牛的时候,可莫饿着。”

    朱元璋大手一挥:“对!吃饭!”

    朱雄英赶忙给两老爷子倒满酒:“今儿您二老喝痛快,我就不限制老爷子喝酒了。”

    汤和好奇道:“咋地?寻常还限制喝酒?你小子不得了了呀!”

    朱元璋笑着道:“为咱好,酒喝多了伤身子。”

    汤和啧啧道:“乖乖!咱孙子啥时候这么懂事就好咯。”

    坐上酒生冬暖意,檐前梅弄岁寒容。

    半酣僧不须烹茗,自有山云可荡胸。

    东宫已经点起璀璨灯火。

    两老人,一后辈,其乐融融的喝着酒,涮着火锅,挥斥方道,指点江山,好不快哉!

    外面开始起雪了,屋内因为底下烧有炭火,所以格外的暖和。

    或有酒精的作用,爷三无不面颊通红。

    汤和夹一块薄薄羊肉片,铜锅内涮了一下,也不知生熟,就了一口洗干净的生菜,便朝大嘴塞去。

    嘴里吸溜着滚烫的热气,胡须上沾着稀稀落落汤汁。

    老国公汤和丝毫不在乎啥形象,用手掌朝胡须上一抹,然后大喇喇高声道:“好家伙!好东西!好吃啊!”

    “咱可真是土包子,这玩意儿吃食,咱活一辈子啦,都没咋见过!”

    朱元璋哈哈大笑:“咋样?咱家这大孙,有点本事没?”

    汤和竖起拇指:“本事大了去了!难怪上位您要拉咱来东宫喝酒了,不仅饱口福,还长见识,哈哈!”

    “嘿!咱是没想到,沿海杀倭的阵法,也是皇太孙倒腾出来的,那阵法实在是让老臣佩服得五体投地啊!”

    汤和对沿海倭寇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因为沿海一带的抗倭卫所就是在他的带领下,搭建起来的。

    稽军次,定考格,立赏令。

    浙东民四丁以上者,户取一丁戍之,得五万八千七百余人。

    如果按照历史的走向,在后来明朝嘉靖年间,东南苦于倭患,汤和所筑沿海城戍,皆坚固,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巡按御史请于朝,立庙以祀。

    可见汤和所设立的卫所,对倭寇的功效。

    朱雄英笑道:“能够得到汤爷爷的赞许,是我的荣幸!”

    汤和意味深长的看了眼朱雄英,道“咱老咯,跟不上时代了,这以后,就是你的天下咯!不过若是需要到咱这把老骨头,咱随叫随到!”

    朱元璋笑呵呵的道:“老啥?学咱一样,不服老才是真的,当年你我兄弟死人堆里都能爬出来,还有啥能打倒咱?”

    汤和笑着点头,感慨道:“殿下,你爷爷可是个英雄啊!当时在咱麾下打仗,元兵一千三百人袭营,你爷爷带了三百人过去。”

    “咱记得那是打寿州的时候,你爷爷硬生生拎着一把刀,带着三百人追着一千多元军在跑!”

    “那一幕咱看到了,郭子义老将军也看到了,所有人都看到了,没有一个不竖拇指,英雄!真正的英雄!”

    “那时候,真都是一刀一刀砍出来的军功!”

    汤和唾沫横飞,捋起棉袄袖子,指着上面长长一道疤:“这些伤,咱身上哪儿都是,敌将一刀砍下来,咱都顾不得包扎,拎着刀继续杀……”

    说着说着,汤和浑浊的双目有些湿润。

    “好多兄弟都死了,身旁的兄弟一个个都倒下了。”

    “娃,记得咱一句话,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侥幸,莫看他们风光华丽,他们背后的艰苦辛酸,你们后辈是看不到的。”

    “对你爷爷好点,一定要好好孝顺你爷爷,知道么?”

    说到这个时候,汤和已经不去在意那些所谓的礼仪了。

    朱雄英点头:“汤爷爷说的对,现在咱大明承平已久,但我知道,都是如您这样的人,在劈开荆棘,劈开大明的一道天!”

    “咱被蒙元异族统治的太久了,中原王朝,汉家儿郎,被折磨的太久了!”

    “因为你们的存在,咱才能顶天立地的活在这个世上!”

    “我想,咱汉家五千年浩瀚历史,重重天威下,一定有更多更多像爷爷,像老国公这样的男人在站着,在挽大厦将倾,在收拾旧河山,在开万世之太平!”

    “后人不敢忘,也不该忘!”

    “数典忘祖之辈,迟早会被钉在耻辱柱上,受万世唾沫!”

    汤和认真的听着,颔下胡须乱颤,眼中闪烁泪花,无数道金戈铁马在脑海回荡,一幕幕残骑裂甲在眼前浮现。

    那些,都是被他和朱元璋认为手足的兄弟!

    那些人的尸骨,永埋在黄沙之下!

    汤和和朱元璋面颊通红,激动的拍着桌子,高声大喝:“说的好!”

    汤和双目闪烁矍铄精光,捋着袖子问朱雄英:“娃子,咱问你,你知道你爷爷为什么叫朱元璋吗?”

    朱元璋默默在一旁听着,他知道汤和懂分寸,不会乱说话。

    “璋者,利器也!诛杀大元的长矛利箭!是为朱元璋!天下布武,是为洪武!”

    “咱大明,是经过血与火洗礼出来的,记住这些含义,你日后,不要愧对这些名号!”

    朱雄英心潮澎湃,他知道,当年长辈们从暴元手里夺取江山,是多么的凶险,因为了解,所以愈加佩服!

    汤和幽幽一叹:“可惜,咱们好些老伙计都走了,若是他们能在这里,我想,他们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他们要是能见到你小子……哎!”

    “可惜,你说你们,咋就走那么早呢?后生都没见到,咋就舍得走咧?看啊,看后生多么优秀啊!你们他娘的走那么早,能看啥啊?你们!”

    汤和眼中泛泪,唏嘘高呼。

    不多时,他又叹口气,看了一眼朱元璋,对朱雄英道:“你爷爷身子骨还健硕,咱不行咯,咱身子你看着还成,可是里面都烂了,说不定哪天就……

    声音有些低落下去,老国公脸上带着不甘,可又带着几分认命的无奈感。

    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了,不怕死,也得死了呀!

    深吸一口气,汤和目光带着无比坚定,道:“莫看老夫老矣,就算先到了那边,也给上位提刀开路!打一片地下江山!”

    朱元璋不甚唏嘘,神色动容,劝慰汤和道:“屁话!说啥屁话!咱们都硬硬朗朗的活,争取再看着一代人!”

    “吃酒吃酒!”

    朱元璋灌了一口酒,似将泪花从眼角灌回去。

    三人举杯,一饮而尽。

    喝罢,朱元璋指着门外的被雪花压住的梅枝,突然豪迈之情迸发,擦着嘴角酒水,高声道:“雪压梅枝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好诗!”

    朱雄英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

    有感而发,豪迈壮烈,冲天的豪情尽显无疑!

    汤和笑道:“殿下,你爷爷小时候没读过书,但是单说吟诗作对,他不比任何一个读书人差,知道咱最敬佩他什么吗?学习!”

    “不识字,学!字写得不好,学!不会写文章,学!打仗,学!治国,学!”

    “你爷爷不仅是个英雄,还是个天才!”

    被汤和这么一顿夸,朱元璋的老脸都微微一红,笑道:“啥天才啊,跟咱大孙一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

    朱雄英刚想要谦虚,却被朱元璋的大手挡住:“大孙,来一首,让咱老伙计瞧瞧!”

    “这……”

    朱雄英有些犹豫。

    朱元璋见状,眉头不禁一皱。

    朱雄英也就不再犹豫,点了点头,沉吟片刻后,徐徐开口道: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言毕,屋内一片寂静!

    老爷子和汤和纷纷呆呆看着朱雄英,画面仿佛定格住一般。

    少顷之后。

    两人突然相视仰天大笑,怒拍八仙桌,直接抄起酒坛,仰头大灌!

    老爷子灌完,扔给汤和,汤和稳稳接住酒坛,有样学样,仰头灌了满满一口。

    “好!”

    “好他娘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好他娘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好他娘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小子!你他娘的说到咱这些老东西的心坎上来了!”

    “上位,您别说,太孙殿下比您还天才!”

    “那可不,你以为咱骗你啊……”

    ……

    屋外大雪飘飘,屋内一片热烈。

    夜深了。

    屋内一片狼藉。

    老爷子和老国公两人都喝的迷迷糊糊的。

    两人已经很久没有这么尽兴了,但是再喝下去,恐怕就要倒地了。

    朱雄英亲自扶着老爷子回乾清宫,而汤和也是被宫人搀扶着。

    大雪飘飘荡荡。

    汤和依旧是一脸兴奋,嘴巴里支支吾吾的,指着朱雄英道:“皇明皇太孙!”

    “苍天有眼!苍天有眼啊!”

    “大明之福呀!”

    “哈哈哈!重八!你有福啊!咱大明有福呀!”

    朱元璋咧嘴一笑:“不错!咱大明有福!这小子,真的很优秀!哈哈!”

第116章 你在教我做事?

    一夜寒风呼啸。

    第二日,依旧是大雪飘飘落落,将人间染成了一片银色的世界。

    老爷子因为昨夜喝多了,难得睡了一个懒觉。

    而朱雄英则是撑着伞,独自一个人出宫,说是独自一个人,其实隐藏在暗处的护卫不知几何。

    此时,朱雄英已经走到徐府门前。

    “去通报徐辉祖,就说皇太孙想要见他。”

    皇太孙?

    门子闻言一怔,连忙行礼,尔后跑着去通知他们的老爷。

    朱雄英将雨伞收齐,放在门前,背着手朝外看去。

    连续几日大雪不曾停歇,今年寒冬的雪,似乎比往年来得更加的凶猛。

    如此大的暴雪,不知会酿成什么大的灾难。

    就在朱雄英望着门外暴雪发呆的时候。

    徐府院落内一群人已经急促走来。

    徐家三兄弟以及徐妙锦纷纷走了出来。

    “臣徐辉祖,携弟、妹、拜谒皇孙殿下!”

    朱雄英背着手回头,看着徐家三兄弟以及徐妙锦,道:“起来吧,进去说。”

    徐辉祖想了想,道:“臣给太孙殿下撑伞。”

    朱雄英没有拒绝,信步朝中厅走去,徐辉祖则在旁边给朱雄英撑伞。

    徐辉祖在见到朱雄英的那时候起,就已经有所警觉,只是没想到这一切竟然都是真的,直到现在,他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当初那个少年,如今已经是他们高攀都要小心翼翼的存在!

    徐妙锦看着朱雄英的背影,心里不知怎的,有些不是滋味。

    他果然变了。

    变得庄严,变得让人仰视。

    哎!

    不容多想,一行人已经抵达中厅。

    徐辉祖赶紧让人去斟茶。

    此时的朱雄英已经坐在主位之上,徐家几兄妹分别坐在次位。

    朱雄英端着茶水喝了一口,看了一眼徐家三兄弟,淡淡的道:“孤这一次来,主要是想看看你们三兄弟,孤知道你们三兄弟是有本事的人。”

    徐家与皇明朱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中山王徐达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而徐家也是皇亲国戚,大女儿是燕王妃。

    所以这一次皇太孙前来,这让徐家三兄弟心中都有些忐忑。

    皇储已定,这就说明燕王不再有机会,而他们中山王府,便有一些人和燕王的关系又说不清道不明。

    朱雄英说这话,徐辉祖不知道什么意思,只能小心翼翼的道:“太孙殿下抬举臣兄弟仨了,臣等不过是蒙受先父荫庇,哪有什么本事而言。”

    “呵——”

    朱雄英轻笑一声,如数家珍的道:“洪武二十一年,你带兄弟二人前往山西、北平等地练兵剿匪,北方的匪寇听你徐家军便仓皇逃窜。”

    “洪武二十二年,你亦受命驻守常德府,于湖广各卫所考察军士,练兵备边。”

    “洪武二十四年,你又前往陕西练兵防边。”

    “孤知道,练兵你们兄弟是有本事的,如果有机会,我会让你们恢复练兵之权,好虎不能一直盘着,你们年轻力壮,休息不得,国朝还需要你们。”

    徐辉祖三兄弟闻言一愣,痴呆的看着朱雄英。

    “臣等,拜谢太孙殿下赏识!”

    徐家三兄弟连忙起身,拱手一拜。

    徐辉祖心中有些激动,他知道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多么的正确。

    就像老皇爷说的那样,中山王徐达最优秀的就是眼光,而他徐辉祖也算是有眼光的人吧。

    朱雄英摆了摆手,让他们起来,笑道:“孤这一次来,还有一事,就是想见一见舍妹。”

    一旁有些心不在焉的徐妙锦微微一怔,下意识的看向朱雄英。

    她显然没有想到朱雄英会这么直接。

    朱雄英也是看着徐妙锦,笑着道:“徐姑娘,我们出去走走?”

    徐妙锦一怔,难得的俏脸微微一红,旋即点了点头。

    看着两人离去的背影,徐家三兄弟站在一起,静静的看着。

    最终是徐膺绪先开口:“原来郭惠妃来说亲的人,竟是太孙殿下!”

    徐辉祖点头笑道:“是啊,谁说生女不如男儿郎了啊?咱徐家真是老爹保佑了啊!”

    徐增寿只是笑笑不说话。

    因为他一开始支持的是燕王,想着两个姐妹都嫁给燕王,而且徐家也就他与燕王走得最近。

    徐辉祖看了眼徐增寿,笑道:“老四,赶明儿,咱们的老妹,可就是咱大明的……皇后啦!怎么,不高兴?”

    徐增寿苦笑一声:“哪能啊?妹妹以后母仪天下,这是何等的荣耀啊!咱们几个做哥哥的,可都跟着沾光呢!”

    “知道就好,知道就好!”

    徐辉祖拍了拍徐增寿的肩膀,笑道:“咱哥仨喝一个?”

    “好呀!”

    徐膺绪和徐增寿不约而同的回道。

    三兄弟终是相视一笑,颇有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样子……

    这个世界,有人欢喜就有人愁,永远都是这样。

    春和宫偏殿。

    朱允炆独上西楼,凭栏眺望,可是二层阁楼能触及的目光实在太短,只能看到端敬殿院落内忙碌的太监和宫女。

    那里,曾经是他和吕氏两人居住的地方,如今已经易主。

    朱元璋昨夜来春和宫了。

    春和宫和皇宫本就距离不远,老爷子前来本身就不费事。

    可即便如此不费事,朱元璋却已经很久没来过了,昨夜春和宫里的喧闹,他隐隐约约也听见了。

    本来,朱元璋来春和宫,放在以前,那是一件足以令他振奋的事,可如今的朱允炆却是抑制不住的愤懑和嫉妒,双目迷离,痴痴的望着端敬殿。

    “你来了,爷爷他就来了,呵呵,哈哈!”

    “你知不知道,你不在的这九年内,都是我伺候父亲,孝敬你老爷子。”

    “呵呵,呵呵——”

    “当年,爷爷也是这么爱戴我的。”

    “可自从你出现了,一切都变了,我的一切,都被你夺走了!”

    “包括……我的母亲!”

    “我最爱的人儿……”

    朱允炆仰头,狠狠灌酒,双目的泪水宛若决了堤一般,扑簌簌的流下。

    无尽的委屈,无尽的怨恨……

    让朱允炆想仰天大吼三声不不不,可是他又不敢,只得憋在心里,任由眼泪冲刷脸庞。

    “懦夫!”

    突然,一阵娇斥声,从朱允炆身后响起。

    朱允炆猛然一怔,若梦中惊醒一般,连忙回头,只看见自己的母亲吕氏一袭白衣,幽幽的站在自己身后,慌忙喊道:“娘……”

    吕氏幽幽的道:“炆儿,振作起来呀,男子汉大丈夫哪能意志这般消沉,不能遇到挫折就只会怨天尤人,只会喝酒,人的一辈子谁又能顺风顺水呢?”

    朱允炆连忙爬过去,压抑的低吼:“娘,孩儿知错了!”

    说着,朱允炆下意识的想要去抓住吕氏,可是却扑了一个空。

    “娘……”

    朱允炆哭喊着,想要抱上去,却依旧是一个空。

    眼前的吕氏笑吟吟的看着朱允炆,同时身影也在慢慢的变淡……

    “娘……”

    朱允炆大喊:“娘!你不要走,你不要走……”

    当吕氏的身影消散时,朱允炆已经哭成了一滩烂泥,哭着哭着,脸上渐渐扭曲了起来,一股浓浓的幽怨和狠厉从泪眼中逐渐凝聚……

    ……

    应天府街道上。

    虽然是漫天大雪,但是百姓不敢闲。

    路边依旧有做买卖的商贩,也有缩在一个固定角落等待活儿上门的人。

    京城的人口一向是天下最繁密,在这热闹的街景中,大通街无疑是最热闹的。

    朱雄英和徐妙锦两人无声的漫步在街头。

    “殿下,我来给你打伞吧。”

    徐妙锦一路沉默了好久后,终于开口说道。

    朱雄英转过头来,板着脸道:“你在教孤做事?”

    ???

    徐妙锦一怔,脸上的尴尬一闪而过,当即想要拜下:“民女知错了……”

    朱雄英一把扶住徐妙锦,突然展颜一笑:“你变了!”

    ???

    徐妙锦又是一怔,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回答,怔怔的看着朱雄英,她好想说一句,是你变了,可是她不敢说。

    因为眼前的人,是皇太孙,是大明未来最有权势的男人。

    一言可以定所有人的生死,包括他们徐家。

    看着愣住的徐妙锦,朱雄英仿佛回答她一般,笑道:“其实我一直都没有变,变的是你们的心境罢了。”

    “我知道我的身份会带来许多改变,但是我希望,我们之间不要受到那些东西的影响,就像当初你已经知道我的身份,依旧假装不知道那样和我相处,现在你就假装你不知道,你懂我意思吗?”

    “你在教我做事?”徐妙锦淡淡的看了一眼朱雄英。

    这让朱雄英差点有些抓狂。

    看着朱雄英的样子,徐妙锦忍不住掩嘴浅笑,这让朱雄英忍不住白了徐妙锦一眼。

    徐妙锦狡黠的一笑,道:“扯平了!”

    朱雄英笑笑,从怀中掏出一枚令牌,递给徐妙锦。

    “这是我在东宫命人打造的,你拿着,东宫就可以随时进出,想我了就去东宫找我。”

    “有时候我事多,未必能想到你,你自己主动点,懂吗?”

    徐妙锦:“……”

    这话,活脱脱的透着一股子属于老朱家的独特直男气息。

    不过徐妙锦听后,脸颊顿时绯红起来,宛如吃了蜜一样甜,高兴的接过令牌,点头道:“懂了……”

    ……

    谨身殿。

    朱元璋酒醒之后,便让人将早些时候半处理的一些奏疏拿上来。

    大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什么问候的奏疏,地方趣闻的奏疏,思念皇上的奏疏等等。

    以前,他都是一览而过。

    但是今天,朱元璋却看得格外认真。

    旁边的婢女和太监都在偷偷的看着,心头万分好奇。

    这里面许多奏疏,老爷子明明都已经让他们拿下去了,为啥,还是看得这么认真?

    而且,脸上还带着久违的笑容。

    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啊!

    以前老爷子批奏疏,除非遇到什么喜事,否则从未笑得这么开心。

    朱元璋自然不是因为奏疏而笑,而是因为鼻头上那副金丝眼镜。

    朱元璋一只手一会儿将眼镜朝额头上抬去,一会儿将眼镜挂下来,如此反复,也不觉得烦。

    奏疏上的字,清晰可见!

    以前他批奏疏都要趴上面,这次身子却做的笔直挺拔,即便离的距离那么远,朱元璋依旧眼睛都没眯一下。

    “好家伙!真是好家伙!这玩意儿,神了!”

    朱元璋会心笑着。

    没多时,刘保走来,小心翼翼的道:“皇爷,秦晋燕三王已经在殿外了。”

    朱元璋嗯了一声:“去将他们叫进来。”

    少顷。

    秦晋燕三王迈着虎步走来,齐齐双膝跪地:“儿子给爹请安。”

    朱元璋摆摆手:“都起来吧。”

    三人起身,看到朱元璋鼻架上的眼镜,一时间有些发愣。

    他们自然都懂得察言观色,见朱元璋动不动摆弄眼镜,便知道老爷子对这玩意儿喜极了。

    朱棣看着,不动声色的道:“爹,这是皇太孙送的礼物?我看爹很满意嘛!”

    别看朱棣留着胡子,外表粗犷,做事爽朗,但他真正是属于那种心如猛虎细嗅蔷薇之人。

    他知道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会让朱元璋开心。

    果不其然,朱元璋招手:“到咱面前来,站直了!”

    “好咧!”

    朱棣乖乖走过去,站在朱元璋身后。

    秦晋二王无语的撇了撇嘴。

    朱元璋指着奏疏上密密麻麻的字:“可看的清楚?”

    朱棣努力的眯着眼:“这……这有些看不清。”

    朱元璋装模作样的点头:“嗯,看不清楚吗?咱就看的很清楚。”

    额。

    朱棣无语,看朱元璋背靠着太师椅,一脸得意的笑容,朱棣知道,老爷子这是炫耀来了。

    朱棣故作不解,道:“父皇……这?莫非您老的眼花好了吗?可喜可贺,可喜可贺啊!儿子祝福父皇!”

    什么是说话的艺术?

    有时候所谓的‘傻’,又何尝不是大智若愚?

    果不其然,朱元璋哈哈大笑:“嘿嘿!这是咱大明的智慧,咱老朱家的智慧!”

    朱棣:“……”

    这老爷子对皇太孙的喜爱,还真是让人嫉妒啊!

    朱元璋小心翼翼的放好眼镜,再一次看向秦晋燕三王,徐徐道:“你们三人所属的藩地,太原,西安,北平,都是华夏千年的重镇,更是咱大明的边疆要塞,这三个城池的安危衰荣,直接影响到朝廷的安危衰荣,所以,你们肩上的担子很重!”

    “不要让咱听到你们在藩地胡来的事情,懂吗?”

    朱元璋有意无意的拍了拍秦王朱樉。

    朱樉吓得一激灵,连忙带头跪下:“儿臣谨遵父皇教诲!”

    朱棡和朱棣也是只得跟着跪下:“儿臣谨遵父皇教诲!”

    朱元璋点了点头,继续道:“咱呀,如今也是一天天的老去,如果突然有一天,咱暴病而亡,或者无疾而终,你们该怎么办?”

    朱棡回道:“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儿臣定然会尽心尽责,匡扶储君,保我大明江山千秋万代!”

    朱樉和朱棣也是点头道:“儿臣亦然!”

    朱元璋似笑非笑的看着三人,道:“如果有不肖子孙相残呢?”

    三人几乎同时回道:“儿臣会勤王护驾!”

    朱元璋笑笑,看着三人,不动声色的道:“如果相残的是你们自己呢?!”

    “……”

    三人被朱元璋那淡漠的目光扫在额头上,皆是忍不住冷汗涔涔。

    “儿臣,不敢!”

    三人皆是伏下身子。

    谨身殿内陷入良久的沉默,无声的威压,仿若山川河流倾泻而下,压在秦晋燕三王的头上。

    多少年了,他们自从就藩以后,就没有感受到过这种威压!

    老虎永远是老虎,即便他已经迟暮了,那身上散发出来的杀气,依旧如刀光剑影。

    不知过了多久,三王感觉后背已经被冷汗打湿了,才听到朱元璋淡淡的道:“都起来吧,咱也就随口一问,莫慌!”

    “是!”

    三王这才敢站起身来。

    朱棣擦了擦额头的汗水,道:“爹,您这玩笑可把儿子吓得够呛!”

    朱元璋嗯了一声,继续道:“咱让你们远离朝廷,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朝廷,你们寂寞点,但是要专心统兵戍边,娃儿们,你们千万千万要自重啊!”

    “是!”

    三王连忙拱手称是。

    朱元璋继续道:“咱老朱家的祖宗基业打下来不容易,咱们是天家,天家要有更深的规矩,咱说过的话,那便是一言九鼎!”

    “咱说过立储君的条件是啥?”

    朱棡赶忙道:“正储君者,必为皇明正长嫡血脉。”

    朱元璋点头:“长幼有序,尊卑有常,你说的不错,可是标儿走了,但正嫡这一脉还有人在。”

    “是你们的东西,父皇从来不吝啬,可不是你们的东西,咱希望你们也别多想。”

    “咱先是皇帝,才是你的父亲,咱天家的东西,不是寻常人家分家产。”

    “要是寻常之家,都可以雨露均沾,把家里的东西分给兄弟姐妹,可天家的江山,老四,你觉得能分吗?”

    听到被点名,朱棣急急道:“自是不能!”

    朱元璋点点头道:“你们明白就好了,咱心里就安了,咱先是一个君王,才是一个父亲,作君王,咱就希望天下太平,作为父亲,咱希望你们家庭太平。”

    “如果有不孝儿妄图抹杀这份太平,也休怪父皇翻脸无情!”

    朱元璋厉声高喝,三王站在原地,被朱元璋这散发出来的霸气震慑的一动不敢动。

    这是一个老子,在耳提面命的教育儿子,这份威压,这份睥睨之势,宛如狂风暴雨一般!

    三王都是胆大包天之辈,一辈子谁都不怕,唯独见了朱元璋,就好似老鼠见了猫。

    “儿臣谨记父皇之训。”

    三王再一次拜下。

    朱元璋点点头:“好了,今天叫你们来,也是因为你们好不容易一起回京,不久之后你们这些孩子就要返回藩地了,过些天天气好的时候,咱想带你们去冬猎,咱们爷几个再好好聚一聚,跃马扬鞭,也让咱看看你们这些年有长进没有!”

第117章 咱朱元璋愧对天下百姓!

    朱雄英上午刚去过徐府,到了晚上的时候,作为徐家姑爷的朱棣便宴请了整个徐家。

    京师,燕王府。

    宴会很盛大。

    这一次设宴,属于朱棣个人的活动,所有的费用,都是他自个掏腰包。

    作为一个藩王,一年的供奉并不在少数。

    特别是朱棣这种有实权的藩王,不会将这点小钱放在眼里。

    府中正堂,一张方方正正的八仙桌上,此时已经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菜肴。

    蒸鲥鱼、红焖羊肉、锦缠鸡、煮鲜肫肝、五丝肚丝……

    除此之外,还有淮人最爱吃的羊肉锅子。

    这一次,燕王妃徐仪华(正史中没有燕王妃的名讳,野史中也没有太多记载,姑且叫徐仪华)也跟着一起来了京师,包括燕王的两个儿子,朱高煦和朱高燧,两人一个十二岁,一个九岁。

    而十五岁的长子朱高炽则是留守北平。

    徐仪华心里激动,站在院子里东张西望。

    朱棣笑笑:“你啊你,这么焦急做什么,一会不就来了么?非要在这寒风中等着。”

    徐仪华白了朱棣一眼,道:“好久没见家人了,哪有不想的呀?”

    朱棣讪讪笑着,忙不迭点头:“是是,王妃说得是。”

    不多久。

    便看见身长七尺的徐辉祖已经夸着虎步走进院落。

    徐膺绪和徐增寿居其次,最后是徐妙锦。

    朱棣见到徐辉祖,急忙上去热情迎接,声震瓦砾的大笑道:“三位小舅,别来无恙乎?”

    “臣等,参见燕王殿下!”

    有徐辉祖带头,徐家几兄妹的礼数做得很足。

    朱棣豪迈挥手:“不讲究这些!一家人,什么殿下不殿下的?咱都是最亲的亲人。”

    说着,朱棣回头呵斥道:“还在在里头干啥?出来叫人!”

    随后便见两个不过束发之年的少年从无厘头笑呵呵的走来。

    两人年纪虽小,可是眉宇间都是英气,像两头小老虎似的,天不怕地不怕。两人都是一身小号的盔甲,举手投足之间像极了燕王。

    “老二,老三!”朱棣说道:“还不快给给你老舅们磕头!”

    朱高煦和朱高燧闻言跪下来,趴在地上砰砰磕三响头。

    “见过大舅,二舅,三舅,小姑!”

    徐辉祖莞尔一笑,有些动容,拉起两半拉小子:“起来起来!”

    “好小子,都长这么大了!”

    徐辉祖拍了拍朱高煦和朱高燧的肩膀,笑着说道。

    而这个时候,朱棣却有些愣神。

    他方才没注意到徐妙锦,现在翩若惊鸿瞧了一眼徐妙锦那娇柔中带着几分刚毅的俏脸,朱棣愣住了。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经珠不动凝两眉,铅华销尽见天真。

    朱棣忍不住一颤。

    几年不见,当年的小妮子都长这么漂亮了,比她的姐姐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过很快,朱棣便收敛神色,笑着对徐辉祖伸手:“走走!里面去,咱兄弟几个今晚好好喝他娘的一盅!”

    徐仪华见了徐妙锦,走上去搀着她的手腕:“最近可还好?”

    徐妙锦点了点头,笑道:“挺好的,大姐,你在北平可还好?”

    徐仪华笑着道:“好,啥都好,就是有些想你们,这不,这一次你姐夫回京给老皇爷贺寿,我说什么也要跟来,咱一家人才得以团聚!”

    “哎,在外头身不由己,便是一家人见面,都这么不容易。”

    “走吧,咱去饭桌上好好聊聊。”

    “嗯……”

    ……

    “大哥,我敬你一杯!”

    朱棣很豪迈,“这是本王从北地带来的烧刀子,烈的很,大哥小心点喝。”

    说罢,他便一饮而尽。

    徐辉祖出生军旅,自也不甘人后,只是喝完,还是忍不住咳嗽一声:“烈!”

    徐辉祖喝罢,笑道:“燕王觉得南地的冬天,和北地的冬天比如何?

    朱棣豪迈的道:“南方的冬天,多了几分婉约,北方的冬天,多是粗犷,咱是个粗人,喜欢北边!”

    徐辉祖点了点头:“燕王对北方情有独钟啊!”

    朱棣哈哈一笑,道:“大哥你久居江南,性子都磨的差不多了,可惜,本王跟徐家是姻亲关系,如若不然,本王定将大哥调到北疆,咱兄弟联手干鞑子,岂不快活!”

    徐辉祖闻言笑道:“于礼不合。”

    朱棣漫不经心的道:“咱都是一家人,迟早有一天,咱们一家人能一同作战的!”

    若是以前,徐增寿定然第一个跳出来支持他。

    但是今天,徐增寿却是在默默的喝酒,丝毫没有想要说什么的意思。

    没有人答话,这让现在的气氛突然尴尬起来。

    徐辉祖连忙站出来打圆场,对朱棣道:“这机会怕很小,北疆有燕王在,便可太平,哪里还需要我们兄弟出征?”

    朱棣道:“如果不是北疆呢?”

    徐辉祖愣了愣,面色忽明忽暗。

    朱棣将他的表情都看在眼里,笑着道:“大哥,咱们是一家人,在谁看来,徐家和本王都一衣带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再说了,徐达老将军和咱说过,让本王要保护好徐家,要让徐家万世太平,荣华富贵万代,本王到现在都未忘记过!”

    徐家三兄弟嘿嘿笑着应和,朱棣看在眼里,大手一挥,道:“成了,咱不说这些了,这往事回忆起来,总有说不尽的东西。”

    “吃酒!今天咱们一家人,提前过个团圆年!”

    徐辉祖不知想些什么,笑着道:“理当如此,来,喝酒!”

    朱棣看着徐仪华和徐妙锦:“你两个酌情喝点,本王给你们弄了梅子酒,咱都是疆场家眷,哪有女子不喝酒?来!一起举个杯!”

    朱棣很有气魄,能照顾到每一个人,这一场宴会,他将自己独特的魅力和霸气展现的淋漓尽致。

    他是那种,在任何时候,你都能相信,这个男人是能护卫一方太平的枭雄!

    酒觞交措,一家人其乐融融。

    一个拥兵数十万的藩王,一个掌控京畿龙襄卫的大将军,如果联手,足以让任何人畏惧……

    ……

    武英殿,朱元璋在批奏疏。

    这些奏疏已经经过了朱雄英的批阅,然后再让朱元璋审核。

    “不错,批的不错!”

    “嗯……这个回击好啊,让这些个文士满嘴喷粪叫呱呱,哈哈……”

    老爷子心情不错,翻着奏疏在看。

    只是过了一会之后,眉宇便拧了起来。

    他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由于入冬的原因,各地陆续有百姓死亡的奏疏呈报上来,特别是北方地区。

    被冻死的!

    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一份份血淋淋的名单呈上来。

    朱元璋心在滴血!

    作为大明帝王,每一个百姓的死,都是在无声诉说着他这个大明帝王的失败!

    他是穷苦人家出生,他知道冬天对百姓来说意味着什么。

    尤其今年,天气似乎比寻常更加冷!

    小冰期在明初上演过一次,就在洪武末年。

    “去将赵勉给咱叫来。”

    朱元璋起身,揉了揉疼痛的双腿。

    这双腿就是当年冬天落下的病根,一直没好。

    不多时,赵勉便急促走来。

    朱元璋气色不太好,对赵勉道:“咱治理大明百姓,就要对得起百姓,现在各地都有这么多人冻死冻伤,你都知道吗?”

    “臣,知道。”

    赵勉点了点头。

    这事儿他也无奈,他也不想看到大明子民这么死了,可他能做的却很少。

    朱元璋道:“那有没有办法,能让百姓保证充足的取暖?”

    赵勉想了想,回道:“现在取暖都是困难事,寻常百姓人家都在烧柴火取暖,富足点的,烧木炭。”

    “用木炭取暖,却缺乏基本常识,中炭毒而死的有十几户人家。”

    “柴火能补给的供暖少之又少,许多百姓家又都是木草屋子,因失火出事的就有三户。”

    “余下的,便是家里实在太穷,房屋漏风,没有柴火取暖,缺少棉被等等……”

    听着赵勉说着大明百姓的现状,朱元璋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说到底都是,这个天下,还是太穷,还是许多百姓依旧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连最起码的供暖都不能保证!咱朱元璋愧对天下百姓!

    他试着问赵勉道:“朝廷能不能拨款出来,给百姓无偿发放棉被?”

    赵勉垂着头,默然道:“皇上,棉花在集市卖的很贵,朝廷若要保证京畿百姓人人发放棉被,这固然财政能支撑的起。”

    “可其他州府的百姓一定会有怨念,百姓不患寡而患不均啊!全天下那么多州府算下来,若是这么做,朝廷的财政会被拖垮的……”

    朱元璋眼里露出几分无奈,叮嘱赵勉道:“你好生交待各地方官府县衙,一定要定期去民间乡村视察,做好百姓的生死存亡工作,实在贫困的,让他们统计上来,咱要救!”

    赵勉点头:“微臣遵旨。

    朱元璋挥挥手,“下去吧。

    等赵勉走后,朱元璋幽幽叹口气。

    救济不是个办法,现在还没到深冬,已经有这么多人被冻伤冻死,要到了深冬呐?

    百姓还有活路吗?

    朱元璋脸上带着深深的担忧。

    没多时,刘保小心翼翼的走来。

    将朱元璋身旁的火盆给拿出去,重新换了新的。

    朱元璋也没在意什么。

    然而当他批了一会奏疏,他随意朝腿脚不远处的火盆瞥了过去,身子却有些定格起来。

    他起身,好奇的走过去。

    黑色的火盆内,火烧得很旺,将他身子烤的暖洋洋的。

    他伸出手放在火上,一股暖流瞬间充斥全身。

    里面的东西他似乎从来没有见过,一块块呈圆柱状,里面还有一个个小孔。

    而且没有异味,也没有烟!

    “刘保。”

    朱元璋陡然对外大叫叫了一声。

    “皇爷,奴婢在呢。”

    刘保赶紧走进来。

    朱元璋好奇的问道:“这盆火怎么回事?用什么烧的?“

    刘保连忙笑着道:“回皇爷,这是太孙殿下送过来的,太孙殿下怕皇爷您批奏疏辛苦,也不敢叨扰您老,就央人送来此物。”

    “听太孙殿下说,这也是最近两天才在应天兴起来的东西!”

    “好似叫啥无烟煤……老奴也不懂,太孙殿下说此物在应天还只是试卖阶段,一斤也便宜的很,好似只要二文钱,于是就给皇爷您送来啦。”

    “它比木炭好,烤火旺,烧的时间也长,最主要的还没有烟和毒气,是个好东西呢。”

    原来是太孙殿下送的!

    这臭小子倒是每一次都变着花样给自己送东西。

    他一张老脸不禁浮现一抹笑容,突然他想到了什么,急忙问道:“你刚刚说什么?你说着无烟煤多少一斤?二文钱一斤?”

    “木炭可是要十文一斤!这么好的东西,居然卖的这么便宜?”

    刘保点头道:“是呀,所以市场上才出来,就卖没啦,就是不知道下次啥时候卖。”

    朱元璋眼睛突然亮了。

    这么便宜好用的东西,如果朝廷买了呢?

    那么百姓御寒的难题是不是就可以解决了?

    好!好家伙!

    朱元璋脸上的笑容越来越浓郁,突然急急忙忙的走出武英殿。

    “摆驾……”

    刘保刚想要高呼,却被朱元璋给打断了:“你们别跟着,咱去找咱大孙去!”

第118章 这个笑容,我来守护!

    春和宫,也就是东宫。

    这个时候雪已经停了,宫人们正忙着打扫积雪。

    朱雄英早早起床,坐在大殿内,眺望着院内雪景。

    在李景隆的操作下,方山那边采出来的无烟煤,按照朱雄英交给的方法,制作成为煤球。

    昨日已经在市场上试销售了。

    有了上一次盐和酒的经验,这一次的煤球卖的效果很好。

    李景隆先在上层社会推广煤球,深受权贵们的喜欢。

    接下来,李景隆让家奴拿出几百斤去市场上贩卖,和预料中的一样,不到一天的时间,无烟煤球就卖完了。

    特别是煤球的定价很低。

    第一天就已经有些供不应求的意思,街肆上好一些富贾都嚷嚷着让李景隆早点开始贩卖下一批。

    可以想象,等无烟煤球发酵以后,那会是多么火爆的一个景象。

    李景隆当然是第一时间送了一批到朱雄英这里,而朱雄英便拿到了老爷子那儿去。

    没多久。

    朱元璋便火急火燎的赶来了。

    一进屋,便看见了殿中的火盆,此刻滋滋的冒着热气,烧的正是煤球。

    “这个,你知道是什么?”

    朱元璋指着燃烧的煤球,问向朱雄英。

    朱雄英微笑回道:“无烟煤。”

    “你果然知道!”

    朱元璋一呆,旋即目光火热的道:“据咱刚刚的了解,这玩意是在这两天才在应天城内出现的,好用的很,非但如此,集市上可卖得很紧俏,你送给咱的,咱也试了试,效果好的很呐,比之木炭,非但保暖还不会中毒,你这是从哪买来的?”

    朱雄英笑笑,道:“爷爷,您觉得这东西好吗?”

    朱元璋点了点头,道:“大孙啊,是不是现在觉得很暖和?这玩意儿可是好东西呐,价格低廉,惠及百姓,唔,暖和还无毒,好的很呐!”

    说着,朱元璋一拍大腿,有些着急的道:“嘿!你这臭小子!,你还没说这无烟煤是从哪买来的?”

    朱雄英回道:“可这无烟煤,就是我卖的啊。”

    “啥?”

    闻言,朱元璋虎躯一震。

    不对。

    煤是你小子产的?

    “大……大孙,你可不要唬我?”朱元璋嚅嗫着道:“咱们不开玩笑。”

    朱雄英淡淡的道:“开什么玩笑,若不是如此,我怎么晓得什么无烟煤?又怎么能第一时间给您老送过去?”

    一下子,朱元璋如遭雷击一般,冷不丁打了一个寒颤。

    老爷子目光有些呆滞,咽了咽口水,呆怔片刻,忽然仰天大笑,激动的叫道:“哈哈哈哈……先祖有德!咱大孙造福百姓!哈哈哈!”

    朱元璋激动了!

    好一会,朱元璋搓了搓手,激动的问朱雄英道:“大孙,快告诉咱,这东西怎么来的?”

    朱雄英笑道:“您还记得方山吗?”

    方山?

    朱元璋一怔,他怎么会不记得。

    那是一开始的时候,朱雄英从江夏候之子周骥手中大费周章骗来的。

    原来是这样!

    难怪这臭小子当初那么上心了。

    朱元璋疑惑的问道:“这东西是山里面长出来的?”

    朱雄英摇了摇头,回道:“不是长出来的,是埋在地下的,和盐矿一样,这个叫做煤矿!”

    “煤矿?”

    朱元璋的眉头皱了起来。

    其实煤矿在华夏自古以来便有。他并不不是不知道。

    只是朱雄英的无烟煤和平常的煤炭不同。

    一般的煤炭,会产生大量的烟雾,且因为杂质太多,含硫量高,烧起来,就形同于是毒烟,在这个年代,多用于炼铁。

    据明末方以智的《物理小识》载,明代有些地方在密闭条件下将煤烧成焦炭,用来炼铁,效果甚好。

    在后世,人们常用的蜂窝煤和煤球,其实都是需要精炼的,俗称洗煤,只是在这个时代,想要洗煤,工艺上的难度太大,几乎没有任何可行性。

    这也是为什么在寒冬,人们不能用煤炭取暖的原因。

    不过,如今朱雄英做出来的无烟煤不同。

    无烟煤的含硫量极低,虽然燃点高,不过这不算什么难题,最重要的它燃烧无色无烟,且燃烧的时间较长,是极好的御寒燃料。

    不过无烟煤也会挥发出一些二氧化硫以及二氧化碳之类的致命气体,好在含量不高,而且这个时代的建筑,并不是密封的环境,所以无烟煤这点气体,其实和烧木炭一样,几乎对人体产生不了多少危害。

    朱雄英点头道:“就是煤矿炼出来的,咱大明木炭之所以价格高昂,主要在于需要大量的人工和人力,而无烟煤不同,只要能开采,便可源源不断的供应整个京师,乃至整个大明!”

    闻言,朱元璋一双眸子亮得吓人:“这无烟煤还有哪里有?咱去买下来!买下来都贱卖给百姓!”

    如果真如朱雄英所说,只要开采就行。

    那么,如果找到这些山脉,是不是意味着,大明的百姓,可以安稳度过这个冬天了呢?

    想到这里,朱元璋盯着朱雄英,问道:“大孙,你这无烟煤,一日可产多少斤?”

    朱雄英笑了笑,道:“咱中华地大物博,地下不知藏煤千千万斤,只要人手管够,每日供应多少,都不成问题!”

    闻言,朱元璋竟有些激动的双手微微颤抖。

    江山社稷,对于朱元璋而言,不是享乐,而是千斤的重担,这么多的百姓,饥寒交迫,他没一日能放心的下,尤其是这漫漫的凛冽寒冬将至,每一个冻死的人,都足以令他心疼的厉害。

    现在有了无烟煤,今年这场寒灾,冻死的人口,将大大的降低。

    朱元璋搓手:“大孙,你刚刚还没有说,这无烟煤在哪里有呢?”

    朱雄英回道:“山西,那里的煤山一旦开发出来,足够咱大明百姓取暖用超过千年!”

    又是千年!

    朱元璋动容背着手,来回踱步:“列祖列宗们保佑啊!”

    最后,朱元璋看向朱雄英,用力的拍了拍朱雄英的肩膀:“好大孙!咱大孙可是拯救天下黎民苍生的人呐!哈哈!”

    外面天寒地冻的,老爷子的心却从没这么暖和过。

    老爷子脸上洋溢着笑容,像一朵盛开的海棠。

    朱雄英知道为什么。

    因为在老爷子看来,有了无烟煤,大明的百姓和子民就不会受苦受冻了。

    其实情况远比朱雄英想的要糟糕。

    随着小冰期的到来,大明各地陷入绝对寒冷,各地方百姓死人的消息纷至沓来,无不冲击着这个垂垂老矣老人的内心。

    老人比谁都要忧心,比谁都要痛苦!

    百官总说,他们为了百姓可以舍生忘死,他们以造福百姓为己任,扯淡!

    谁能比朱元璋更懂百姓?更心疼百姓?

    这个天下是他朱元璋的,是他老朱家的,守了二十四年的江山,朱元璋才将天下治理的风调雨顺。

    他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他深刻理会和理解百姓,将百姓真正的看成自己的孩子!

    孩子受苦爷心疼。

    现在,他看到自己的“孩子们”终于可以不用在无故被冻死了,怎能不开心?怎能不高兴?

    史书上都说朱元璋性情残暴弑杀,对,文人是这么说朱元璋的,说的也一点没错。

    朱元璋一辈子杀了不少人。

    可谁想过朱元璋诛杀过百姓的九族吗?

    为什么民间没有一本话本流传到后世,是关于编排朱元璋的?

    为什么百姓从没在任何野史上说过朱元璋的坏话?

    朱雄英看着高兴得像老小孩一般的朱元璋,眼眶不自觉的湿润了。

    “这个笑容,我来守护!”

第119章 拿出手段来!

    朱元璋这一生,真是做到了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藤。

    但是他终其一生,都不曾忘记初心,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诸臣未起朕先起,诸臣已睡朕未睡。”

    “何似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披被。”

    这是朱元璋写得诗,很朴素,却也是他最真实的写照。

    在得知朱雄英的无烟煤能够帮助到天下千千万的百姓们抵御寒冷以后,朱元璋笑着笑着眼眶就红了。

    “爷爷,饿了吧?我去煮碗面给您吃!”朱雄英说道。

    “好!”

    朱元璋重重点头。

    不出片刻,朱雄英端着两碗油泼面上来。

    “先吃点。”

    朱雄英递给朱元璋,朱元璋便搓着手,有些迫不及待了。

    “好吃!还得是大孙煮的面!”

    朱元璋吃了一大口,哈哈大笑。

    朱雄英识趣的将剥好的大蒜递上去。

    朱元璋会意一笑,接过大蒜往嘴里一扔,笑道,“你奶奶活着的时候,就爱给咱擀面条吃。可是你说吃面是不是要就蒜?你肯定想不到,因为咱吃了蒜,大臣们上了折子,说啥身为人君,吃蒜有失体面!”

    “别理那些书呆子!”

    朱雄英笑道:“人君他就不是人了?”

    “哈哈!”朱元璋大笑:“不错,是这个理儿,人君他也要吃喝拉撒不是!”

    爷孙俩埋头吃了起来……

    “对了,大孙,明天咱让你那些叔叔一起在上林苑冬猎,你作为皇太孙,你去主持,顺便好好认识认识他们。”

    “你到时候,对这些个叔叔们,都要好好观摩,好好揣摩着,以后该怎么驾驭他们。”

    “虽然咱以前给你分析过他们的性子,但纸上得来终觉浅,万事还要靠自己……”

    “老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咱对你是一百个相信,你一定有这个能力。”

    不过朱元璋肯定也不会让朱雄英吃亏。

    和藩王们相见那一刻,朱元璋一定要安排淮西武人过去给朱雄英撑着场面。

    “好。”

    朱雄英点头应承。

    朱元璋拍了拍朱雄英的肩膀,看着朱雄英沉稳的脸色,摇头笑了笑。

    “有什么不对吗?”朱雄英不解。

    朱元璋道:“大孙,咱知道你为人谦逊低调,对什么事都和和气气的,但咱也知道,你心里是带着一股子傲气,是盛气凌人的,那才是最真实的你。”

    朱雄英苦笑着道:“爷爷,哪儿有你这么编排孙子的呀!”

    朱元璋慈祥的笑笑,道:“咱没说错,那才是最真实的你。”

    言语一变,老爷子认真的道:“明天,你不要低调,该张扬的就张扬,你要记住,你是皇太孙,他们是你的叔叔,同样是你的臣子,拿出你的本事来,让你那些叔叔们都对你服服帖帖的!”

    朱雄英愣了愣,不解的道:“啊?老爷子这可不像你平常教导我的啊!”

    朱元璋目光有些幽深:“对待猫儿,你要哄着,这样他们才不会抓你,得到时机,给猫儿致命一击。”

    “可是对待老虎,你越是软弱,他们就越不会怕你,越会主动攻击你!”

    “你现在是皇太孙,以后要继承大统的,你要展现出一定的手段来,这样才能让你那些叔叔不敢有二心,懂吗?”

    朱雄英重重的点头:“孙儿明白。”

    朱元璋笑着道:“那就好,那你就听爷爷的,明天给爷爷张扬点,不要藏拙,让他们看看咱皇太孙的一番城府和霸气来!”

    “要让他们感到胆寒,感到害怕,让他们知道,你不是随便能拿捏的,也不是好招惹的!”

    “大孙你这么聪明,你知道明天该怎么应对,咱只给你指个大方向,具体细节你自己把握。”

    “万事有爷爷给你兜底,放心大胆的去做,出不了任何问题!”

    朱雄英心里暖洋洋的,“谢谢爷爷。”

    朱元璋呵呵道:“咱爷孙还说啥谢不谢的,咱一切都为你好,你知道你说过哪句话,让咱最动容吗?”

    朱雄英摇头:“不知道。”

    朱元璋道:“每一句。”

    朱雄英:“……”

    朱元璋笑着解释道:“你对咱孝顺,是体现在你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中,咱都看的清楚明白。”

    “咱儿孙也有,但真正做到你这样的,没几个!”

    “儿孙们总觉得咱这个做老父亲的,做老爷爷的,都是应该为他们着想的,可乌鸦反哺,燕还故榻,衔草报恩之事却从没有人为咱想过,没有人为咱做过,咱现在老了,老到有一些事已经看不清真假了,但咱能看到你,你是一定真的!”

    朱元璋言语温和,目光深邃。

    “大孙,爷爷年岁大了,最多也就能再帮你几年。等将来爷爷走了,许多事都会全落在你的肩上,国事家事天下事,你不要愧对咱啊!”

    朱雄英收敛笑容,顿时肃穆,动容道:“您老放心!我像您保证,有朝一日,我一定会让大明盛世如您所愿!”

    朱元璋愣住了,呆呆的看着朱雄英,渐渐的,老人咧嘴笑了。

    老爷子欣慰的道:“好,好!咱等着……咳咳,等着………咳咳咳!”

    朱元璋捂嘴开始止不住咳嗽,娃子,你也放心,爷爷会交给你一个没有任何威胁的江山,你等着做一个太平天子,只需顾及百姓而已!

    看着朱元璋不断咳嗽,朱雄英心中一紧:“老爷子,我,我去叫太医!”

    朱元璋抓着他:“没事,没事儿,咱的身子,自己清楚,不要担心,咳会儿就好咯。”

    “成了,咱困了,撑不住了,不服老不行咯。”

    说着,朱元璋背着手起身,对朱雄英道:“记住咱的话就行,不要让爷爷失望啊。”

    朱雄英点点头:“我会的,我送您回去歇息。”

    老爷子嘴巴微微张了张,终是点了点头……

    深宫之中一片平静,只有通明的宫灯,无声的照亮夜色中的亭台楼阁,在地上生出些许巍峨的倒影。

    乾清宫中,朱雄英指挥宫人伺候老爷子洗漱,自己则是亲手给老爷子铺好床铺。

    老爷子戎马一生,最不爱睡软床,龙床上,只是两层皮褥子,盖的被子也是普通的棉布面棉被。

    “爷爷,早些歇息吧!”朱雄英忙完,对已经梳洗完的老爷子说道。

    “你也快回去吧,早些歇息,明天你还有得忙的呢。”朱元璋笑说了一声。

    “嗯。”

    朱雄英点了点头,便退出了乾清宫。

    刚出了乾清宫,朱雄英似乎想起什么,便转头去端了一壶滚烫的蜜茶,让宫人不要出声,小心翼翼的悄悄推开老爷子的门扉。

    这个时候,老爷子已经安静的躺在床上,显然已经进入了梦乡。

    老人越来越嗜睡了,这不是个好现象。

    朱雄英叹口气,悄悄走过去,给朱元璋盖好被子。

    看着躺在床上安静祥和的朱元璋,朱雄英心里忽的有些紧张。

    如果按照历史,老人还有五年的时间。

    对这医疗落后贫瘠的古代,一个瘟疫就能带走无数人的命,一个风寒摔跤更能夺走一个垂垂老者的一生。

    他缓缓的关上门,走出乾清宫,抬头看着天,希望,老爷子多活点时日吧,健健康康的比啥都强!

    一轮缺月挂在天上,月光温暖的洒向人间,滋养孕育着万物。

    朱雄英幽幽的自言自语:“老爷子,明天的冬猎,孙儿算是第一次以皇太孙的身份出面主持事务,您放心吧,孙儿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第120章 冬猎!

    翌日,冬日暖阳。

    京师前些时日的阴雪天气一扫而空,虽说北风依旧寒冷,但却是一片好风光。

    城外约莫十五里的一处地方。

    在半个月之前,这里就被圈出了一大块地,作为狩猎的场所,而且在其中投放了大量的猛兽。

    “驾!”

    “驾!”

    “驾!”

    此时,狩猎场外,骏马奔腾,旌旗猎猎,后面是一列列披甲执刀的士兵。

    虽是一次行猎,但却是声势浩荡,宛若将士出征。

    朱元璋身穿一套黄金甲,腰间配天子剑,身后是装备精良的御林军侍卫,在队伍的最前方,很是显眼。

    而在他的身旁是朱雄英,朱雄英一袭银甲,跨一匹纯白色战马,英姿挺拔,一身沉稳之气。

    和霸气的朱元璋一起,朱雄英的气势并没有显得过弱,而更像是一头霸气无双的老狮子,带一头朝气蓬勃的小狮子。

    再往后便是一些宗族成员,还有公卿大臣。

    二十几个藩王们,一个个骑着高头大马,身披铠甲,同样英武不凡。

    特别是那些年轻的藩王们,一脸兴奋之色,跃跃欲试。

    而这当中,最锋芒毕露的当属宁王朱权。

    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自幼聪明好学,且生而神姿朗秀,深得朱元璋的欢心。

    十三岁就被封为宁王,两年后,就藩大宁。

    大宁地处喜峰口外,属古会州之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一大镇。朱权带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均骁勇善战。

    所以别看宁王只有十五六岁,但那股子气势,丝毫不比自己的几个哥哥们差。

    大明以武立国,朱元璋对儿子们的要求也是能文能武,所以这些年轻的藩王们都很崇尚武力,而且几乎个个都是头角峥嵘,没有孬种。

    他们一边策马,一边兴高采烈的谈论着今日准备进行的冬猎。

    在京师的这些天里,性情豪迈而又年少气盛的宁王,俨然成为一众年轻藩王中的领军人物。

    另外一边,则是秦晋燕三位较为年长的藩王走在一块。

    这边的气氛相较于那一边,倒是显得沉闷许多。

    “呵呵——”

    秦王看着那边意气风发的宁王,笑道:“这老十七倒是让我想起了一个人。”

    “哦?”

    晋王哦了一声,问道:“谁啊?”

    秦王笑笑,转头看向朱棣,道:“老四年轻那会!”

    朱棣闻言,晒然一笑,道:“二哥你还真是会开玩笑,我当年有这般不稳当?啊?哈哈!”

    “哈哈!”

    三人相视一眼,哈哈大笑起来。

    笑罢,朱棣看似有些感慨道:“不过二哥三哥,你们说,不气盛,那能叫年轻人吗?”

    秦王和晋王笑笑不说话。

    他们知道这个老四话里藏着话呢!

    他能说谁?说的不就是老爷子身边的那位吗?

    少年老成,基本不和那些少年藩王走在一起,天天就知道围着老爷子转悠。

    秦晋二王以前与太子交好,而且他们二人也知道自己储位无望,也从未动过要上位的心思,所以对于朱雄英,除了骨肉亲情以外,还有几分交好的意思。

    而那些年轻的藩王,就更加不会有什么别样的心思,他们的出身已经注定了他们只能做一名亲王,只要不造反就能一辈子荣华富贵,而且他们也不会长期留在京师,以后回到封地还不是随他们为所欲为?

    倒是燕王朱棣,心里面的落差多少有点大。

    因为老爷子曾给过他希望,老爷子曾说四子燕王最类我,这是天下最高的赞誉。

    但是现在,这也是最危险的赞誉。

    说到底,他老四还是不甘心啊!

    朱棣看着前面的那两道身影,心中很不是滋味……

    ……

    “吉时已到,狩猎开始!”

    一名礼官在狩猎场的门口高声唱道。

    咚!咚!咚——

    战鼓声擂擂而起,让天地间骤然肃杀。

    这鼓声就仿佛BGM一般,一下子就让血液一点点的被点燃,最终热血沸腾。

    在几名士兵的推动下,狩猎场的大门缓缓打开。

    一个开阔的狩猎场,出现在众人的面前。

    狩猎,这看似是一个皇家的玩乐项目,其实不然,天子带领宗族狩猎,乃有不荒废骑射之意,让皇族永葆旺盛的战斗力,同时也是宣扬皇权的一种方式。

    春播夏种,秋收冬藏,四时狩猎,扬威于天下!

    有时候,狩猎更是一种军演。

    就像后来的朱棣,在他上位以后,在永乐十八年,一个由中亚、西亚二十七个国家、六百多人的使团抵达北京。

    朱棣便组织了一次盛大的狩猎军演。

    精心挑选的明朝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精锐相继表演了明军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项目。

    更是从广西等地调来的土狼兵、白杆兵演练了步兵劲弩齐射、长枪步兵刺杀训练等军事科目。尤其是明朝“神机营”的火器操练,展示的虎威炮、火龙枪等诸多“高科技”武器,令各国使节大开眼界。

    在这场狩猎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万精兵参与,他们步伐整齐、兵甲鲜亮、威势若山,在大明的军威之下,各国使臣无一不受到极大震动,一开始认为和大明平起平坐的各国使臣,也开始主动叩拜大明皇帝。

    那次声势浩大的狩猎军演,无疑取得了良好效果。

    只是到了野猪皮时代的后期,狩猎已经成了皇家取乐的项目罢了……

    朱雄英心中豪气万千,意气风发。

    日后,他一定会让他的大明比永乐的大明更强,海乃百川,四海来拜!

    轰轰,鼓声落地,余音环绕。

    朱雄英看向身旁的老爷子,道:“皇爷爷,请。”

    “大孙,我们走!”

    喝了一声,朱元璋扬鞭纵马,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冲入猎场中。

    “驾!”

    朱雄英当然也是拍马跟上。

    爷孙二人纵情驰骋,他们身后跟着的是浩浩荡荡的队伍。

    猎场,此时四周已经被圈了起来,其中被投放了诸多野兽,时不时可见有兔子麋鹿一类的动物在林间显现。

    不过并没有人敢轻举妄动,因为为首的两人尚未发话。

    “吁!”

    朱元璋拉动缰绳,战马的前蹄腾空不住踢动,而马上的朱元璋却稳如泰山,停在了一处临时搭建的高台前。

    朱雄英同样是稳如泰山的停在朱元璋的身旁。

    “嚯!小子不错嘛!”

    朱元璋笑眯眯的看着身旁的朱雄英:“走,随咱上高台去!”

    说着,朱元璋也不让人扶,直接从马上跃了下来,身手虽然已不灵活,但依旧矫健。

    朱雄英连忙过来,扶着朱元璋一步一步走上高台。

    从高台上望去,入眼全是大明的战旗,以及铁甲方阵。

    冬日暖阳照射在方阵的铁甲上,反射出一道道光芒,晃得人眼花。

    咔咔咔!

    在各路藩王的带领下,台下众人齐刷刷的单膝跪地。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太孙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8659/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开局认朱元璋作爷爷!最新章节! 作者:反游猫所写的《大明:开局认朱元璋作爷爷!》为转载作品,大明:开局认朱元璋作爷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开局认朱元璋作爷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开局认朱元璋作爷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开局认朱元璋作爷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开局认朱元璋作爷爷!介绍:
穿越到大明朝。
黄雄英开局死了个爹,朱元璋开局也死了一个儿子。
阴差阳错。
黄雄英将朱元璋认作爷爷。
两人就此成了爷孙。
可渐渐的……
黄雄英发现,他好像认错了爷爷,但又好像没错……大明:开局认朱元璋作爷爷!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开局认朱元璋作爷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开局认朱元璋作爷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