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重生之明朝朱瞻基TXT下载重生之明朝朱瞻基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重生之明朝朱瞻基全文阅读

作者:小一号     重生之明朝朱瞻基txt下载     重生之明朝朱瞻基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九十五章 周无礼

    朱瞻基回来的时候,杨荣已经在那里侯着了,小五风风火火地禀报说周无礼请求觐见。

    “宣。”

    “臣湖广道按察副使周礼叩见皇上。

    臣御前失礼,诚惶诚恐,请皇上责罚。”接着又连磕了三个头,地砖砰砰作响。

    “你就是周礼呀?”杨荣道。

    “周礼参见杨大人。”

    “免礼,上茶。”

    “臣不敢。”

    朱瞻基看着他那肥大的身材,眼睛不大不小,稀松平常,没有什么出奇之处。

    “朕正想着找你问话,这个苗族的吴石尔、白大虫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呀?”

    “回皇上……”

    “坐下说,坐下说。”

    “是,皇上,吴石尔是腊尔山的一个首领,白大虫是凤凰山上的头领,两处苗山紧挨一起,位于铜仁府北,湖广与贵州交接的地方。

    元年的时候,大旱,颗粒无收,大家都没吃的,这些苗人就去抢。

    苗人神出鬼没,见到官兵少,都敢上来打,等大军围剿,又跑回深山老林里去了啦。

    就这样,吴石尔、白大虫还有筸子坪的龙三全都搅和在一起,越发严重了。”

    “你是哪里人,什么时候为官的?”

    “臣是凤翔县人,永乐六年中的举人。”

    “凤翔县,是凤翔府治吧,祖上是做什么的?”

    “我爷爷曾经担任凤翔知府,洪武年间同指挥使金兴旺婴城死守十五日,最终元将败退。”

    “原来是忠勇之后,做官做事难免会有挫折,但要秉公心,尽职责。”

    “皇上教训的是。”

    “你来给我讲讲凤翔的地形吧。”说完便起身来到地图跟前,找到了凤翔府。

    “是,凤翔古称为陈仓、雍城,皇上请看,凤翔三面环山,紧挨着关中平原,这里就是蟠龙塬,渭河从天水下来,北面是咸阳,南面就是汉中。

    北面是千山,西面是陇山,南面是太白山。

    这里是陈仓道,有大散关,这里是褒斜道,褒谷在汉中,斜谷在眉县。”

    “那子午道在何处呢?”

    “子午道是西安直通汉中的一条栈道,非常地险峻。”

    “难怪当初诸葛亮不走子午道,这个地方就是关中的门户啊!”

    “是的,此地通往汉中,只有陈仓道最为便捷,可是要想夺关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么就只有一条路,褒斜道,诸葛宰相就是死在这里的,这里就是五丈塬。”他指着褒斜道上边点道。

    “还有一条路是绕过陇山,也不好走,当初诸葛亮宰相第一次北伐就是由此路线,结果马稷丢失街亭,导致大军进不能进,退不能退。”

    “你刚才说这里以前叫雍城?”

    “是的,皇上,这里是秦国的国都。

    吏有记载:“周避犬戎难,东迁都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而有其地,与誓,封爵之。”

    据说,岐伯就居住在此地。”

    “此地乃圣地。”

    “皇上一语中的,传说玄宗正同杨贵妃在华清池沐浴,突然安禄山进军长安,玄宗带着残兵败将,一路西逃,爬上了一座山,再也走不动了,这时候,敌军也紧随而至。

    突然飞来了两只仙鸡,扇起狂风,口吐冰雹,砸得叛军屁滚尿流。

    玄宗感叹道:“宝地也,山鸟,神鸡也!””

    “玄宗一生玩鸡,却不想最终被神鸡所救!”

    “皇上不可。”

    “为何?”

    “举头三尺有神灵,不可冒犯神灵呐!”

    “哦,是朕失言,想不到你还敬奉神灵的。”

    “皇上,臣小时候就经常去法门寺玩,耳濡目染,自然崇尚神灵。”

    “哦,法门寺也在这里?”

    “是的,法门寺就在这里,皇上也知道法门寺?”

    “略有耳闻。”

    “还不止呢,苏轼曾经在这里做官,扩建了饮凤池,还留下了笔墨:

    闻音周道兴,翠凤栖孤岚,飞鸣饮此水,照影弄毵毵。”

    “嗯,不错,不错,如此要冲,生意肯定不错,什么东西最好卖呢?”

    “皇上没有来过这里都像明镜似的,这里的商人络绎不绝,很多布匹茶叶都从这里转运出去,还有四川的糖最是畅销。”

    “还以为只有西方人爱吃糖呢。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吧,听了你这么多的讲解,朕受益匪浅。

    今后公事上还要多用心,知道吗?

    姜子牙八十岁拜相,要多做实事,对于官员来说是小事,但是关系百姓的就都是大事。”

    “臣谨遵教诲。”

    “皇上真是胸怀若谷啊!

    看此人确是一庸官,皇上怎么还要如此厚待呢?”

    “世上那得贤人如注呢?能够办点实事的庸官也是好官,今天单独找你,是想聊聊倭寇的问题。”

    “倭寇?”

    “准确地说,是要灭其国,夺其志。”

    “皇上,恕臣直言,现在可不是时候啊!”

    “朕已经等不及了,朕打算动用三十万军队。”

    “钱粮呢?”

    “朕跟你说,在新洲之地,盛产黄金,当地土人,用黄金铸巨人,又用黄金立大柱,所以每年都运回了大量的黄金,这些都还没有动用,足够打几场战争了。”

    “这,这,这么多黄金吗?”

    “至于粮食,人还不是那么多,只不过在路途中损耗掉了,安南大量产粮,足够使用的了,通过海上运输,减少了人工的消耗。”

    “这么多军队,那得多少船只,皇上,此事难办!”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哪怕是全军覆没,朕也会坚持,最低也要夺取紫筑岛。”

    “恐怕朝堂上没有几个人同意的!”

    “那你同意吗?”

    “皇上是怎么个想法?”

    “万事总要试一试,我们需要人口,需要更多的军队,倭国正合适。”

    杨荣默然,这事太过严重,打胜了万事大吉,打了败仗,那会损耗国本。

    “朕有一法,如果觉得事情实在太难办,就把容易办到的先办了,总之,向着目标更进一步。

    朕并不是好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治理国家要内外结合,该进的时候进,该让一步就退一步,又有何妨?

    朕准备在苗族作乱的地方大量栽种土豆,来年尽量多地栽种玉米和红薯,今后苗族来抢,就让他抢好了,待他们吃饱了,自然就不会闹了。

    他们要烂,就让他烂好了,朕也不可能帮他们兜底,不管是怎么恩怨什么仇恨,无非是土地和粮食罢了。

    就说朕要撤兵,不打了,今后相安无事。”

    杨荣脑袋里转了好几个弯,他得好好思忖一二。

第九十六章 休沐日

    今天是休沐日,原本除了正旦,元宵和冬至有假,其它的时候,全年无休。当然可以请事假病假等,忙的时候,顾不上吃饭睡觉,闲的时候,无所事事。庶吉士则享有特权,五日一休。

    清晨打了一套拳,朱祁镇拿着一本《内训》进来了。

    他擦了擦汗,这熊孩子,性子倒有点像若薇,太惫赖了一点,叫他做什么就做什么,又不会察言观色。

    “跟我好好读,不然,把你送到南京,让你太奶奶好好教你。”

    他坐下,让祁镇在跟前站好了,他背诵一句,祁镇看着书读一遍。

    这才是教怎么做皇帝的书,竟然不愿意学!

    皇帝自打生下来,就穿金戴银,吃的是龙肉,喝的是啥,反正没有牛奶。除了学习,再没有别的。小时候要学,做了储君要学,当了皇帝,还要照旧听课。

    温室的花朵就这样,经不起风吹雨打。

    没有经过夏天阳光的暴晒,哪里能体会到冰茶的爽快?

    没有经过毒打,哪里知道什么是珍惜的?

    早餐之前,让他背头一段,虽然有些打顿,但还是完整地背下来了。

    太后很高兴,又是疼又是夸的。

    祁钰看向他哥哥的眼神有些轻飘,默不出声。

    “我小时候最得胡夫子的欢喜,把毕生所学尽数传授给我,写字作画都得到了他的真传。

    别的学生经常被打的哭爹喊娘,唯独对我一个人好。

    到了京城之后,算戴夫子好生无趣,我还是像以前一样,谁也管不上我,该骑马还是要去骑马,该打猎还是去打猎。”

    别人都怕朱棣,他不怕呀,唯爱耳。

    “戴夫子脾气倔得很,终于惹得皇爷爷生气了,当着满朝文武官员几百上千号人,把我臭骂了一顿。”

    “戴夫子也是为你好,好的皇帝就像一块璞玉。

    祁镇呐,你可不能学你父皇那样,要好好读书,我的乖孙子诶。”

    朱祁镇听到后,又元气满满,我有奶奶,我不怕你。

    吃完饭,哥俩还要去上学,一个月只有望朔两日休息。

    若薇当然知道皇上不满意,但是她并不在意。她还不了解皇上吗,最不喜欢的就是那些酸儒,祁镇不是更合他的心意?

    “皇上吃枣了。”

    新鲜的冬枣嘎嘣脆,水分足,今年山东又逢大旱,可不容易,不是原来太后从老家带来的干枣。

    “我要吃。”

    跟屁虫菲菲也进来了,抱着她放到大腿上,看着她啃,口水都留出来了。

    “皇上,你有白头发了!”

    “哦,长出了烦恼丝了,帮我拔掉吧。”

    以前他也有很多白头发,慢性死亡,明明内心很急,却无力改变现状。

    若薇笑了。

    “有很多吗?古有伍子胥一夜间白了头发,看来我也难幸免。”

    “皇上还有为难的事情?”

    “怎么会没有,你不懂。

    就是皇爷爷,很多时候也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有决断,更何况是我呢?

    事多繁杂,好多大臣都走的走,老的老,忙过这一阵子就好了。”

    陪小丫头玩耍了一会儿,便到了坤宁宫,小宝贝紫嫣可会粘人,父皇,父皇叫得可亲了。

    用完膳,来到湖边散步。

    鱼儿听到动静,都游过来讨食吃。

    他在想着这些年的得失,消除了北方的大患,稳固了边疆,完成了既定的目标,就已经让他很满意了。

    建银行,发行新的货币,提高商税,按田产纳税,废除苛捐重役等等,国库充盈起来了,普通百姓负担减轻了,就这些怕是以前没有人能够做到的吧?

    他觉得已经做得够多的了,能够稳固下来,再向外拓展,就差不多了,现在重头戏就是对日作战。

    当然也有很多问题,现在也顾不上了,百年之后一了百了,管不了了。不要说再活五百年,能多活十年,就能够笑醒了。

    应该是魔障了吧,潜意识里就想着这个问题,而且经常做梦梦到自己死了。

    不应该呀,按理说过敏也不会让人致命呐,难道是先天心脏病?但是没有征兆的吗?

    论体格论保养都不应该出问题才是呀,不过也说不好,这个时候,像是咳嗽就很难治,一个小小的肺炎就有可能让人致命。

    他以前在公交车上就亲耳听到别人在打电话,说是在门诊打吊瓶治感冒,没有做皮试,结果就挂了,被直接拉倒医院太平间,准备火化,那个家属朋友正在打电话找人帮忙拦截。

    还有一些寄生虫,寄生细菌也很恐怖,像这些事情都没得说理去。

    “叫盛太医和钦谦过来。”他吩咐身边的太监陈诚。

    “盛太医,你帮朕看看,这近朕精神有些萎靡,头昏眼花的,头发都白了,你看看?”

    说着便摘下帽子。

    “你帮朕看看,是什么问题。”

    “皇上请坐,臣号下脉。”

    盛寅坐下后,看了看他的头发,果然右边有很多白发,再看看气色,精神很好,一切正常。

    “皇上请伸舌。”

    舌苔正常。

    又看眼皮子,然后号脉,先左手五脉,后右手五脉。

    “皇上这近睡得安稳否?”

    “不是很好,有些失眠,睡不安稳。”

    “皇上肾藏精,肝主血,其华在发,皇上如果不是房事过度的话,当是劳烦伤神,肝郁不畅所致。”

    “严重吗,如果治?”

    “皇上气血旺盛,耳目聪颖,只要调理得当,作息规律,必然无碍。”

    “哦。”

    “皇上,相有心生,这个心是为肝,肝藏血,魂驻所在,表在目。

    肝主疏泄,通则畅,很多疾病都是肝的不良表现。”

    “那么心呢?”

    “心主神,舌为心之苗。”

    “哦。”

    “皇上,人吃五谷杂粮,哪里能不生病呢?

    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也是正常不过。”

    “朕在一本书上看到,说是彭祖摄取众女,以为采阴补阳之术?”

    “荒谬。”

    刚说出口,又觉得不妥。

    “皇上此乃邪书,应当销毁。”他气愤之极,噤然无语。

第九十七章 最适合繁衍之地

    “朕最近有些精力不足,你给朕朕配一些补肾壮阳的药吧。”

    钦谦顿时明了,刚刚看到盛太医一副气极的样子,原来如此。

    “皇上,臣没有此等药方。”

    “没有,不是说你们吴中善于此道吗?”

    “真的没有。”

    这个家伙真的是,他摇摇头。

    “皇上,臣虽受您的俸禄,不过先圣传下的医道没有此术,也没有此书。陛下继承祖宗大业,宜小心谨慎,保养圣体,臣死不敢奉命。”

    得了,你去做御史更合适,挥挥手,请他下去。

    “皇上身体有些不适?”杨荣问道。

    “没有,朕刚刚跟钦太医讨要补肾的药方,他没有给。”

    杨荣一副理解的眼神,他也懒得去辩解,皇帝可以一言九鼎,也要人家理解你的意图,说服一些反对的意见。

    “皇上,臣考虑了一个晚上,还是觉得有些不妥之处。”杨荣今天也是候了好久,一大早上就过来了。

    “你想说的朕都知道,朕也是经过深思熟虑了的。

    朕问你一个问题,你说为什么自古以来,就没有长盛的王朝呢?”

    这还用说,皇上不是经常讲民心,民生和吏治吗?老百姓吃不饱肚子,官场腐败,失去民心,这个朝廷不就垮了吗?

    “国家的强盛很大程度上依赖一个圣明的君主或者一个得力的宰相。

    但是一个好皇帝那是那么好培养的,像刘禅这样的都算是好的。”

    他觉得纵有万般想法,也感觉无力,连善谋能断的杨荣也难以理解吧。是个人也不会觉得将来会发生如此悲惨残酷的灾难进程吧。

    “打倭国有三大好处,一个是地盘好,够近,气候适宜,土地肥沃;二是人口众多,有近两千万人口,将来移民到辽东,东洲,就再不也不会缺乏劳力了;三是,最有威胁,最为桀骜不驯,对大明最为了解的国家,消灭之,则消除了隐患。”

    杨荣还是没有做声,他觉得有些牵强。

    “有利就有弊,劳师远征,跨海作战,转运困难,再加上倭国武士悍不畏死,很有可能功亏一篑。

    关键是在首战,首战胜才有安全的登录地,首战败,则应该放弃,退而求其次。

    老虎搏兔,亦用全力,用绝对的实力去碾压,绝不重蹈当年邱福的覆辙。”

    杨荣还是觉得难办,皇上是挺好相处的,即使是下定了决心,也会留有待商榷的余地。

    不过以前朱棣数次亲征,上下一心,不允许有懈怠。

    现在不管是粮草,军械,衣帽,征兵等都归兵部管,这可是一个很繁重的工作呀!

    为了这么一个小国,劳师远征,到底值不值的呢?

    “皇上,倭奴国狂妄自大,让人可笑,何必跟他们一般见识呢?

    况且现在新丁已无可佂之兵,前次征兵的时候,施州土族还引发叛乱,平常百姓之家,宁可供养孩子读书也不愿意当兵。”

    “征兵不顺利,征了多少?”

    “到目前为止,只有十三万余人。”

    “没有兵员,何来卫国?兵部官员带个头,将适龄儿子或者女儿送到兵营,朕会择优送到军校培训。

    扩大征招女兵,不分南北,不分种族,不分贫贵,都要尽义务。军人家属有优待,对其不利的,要加倍处罚。

    按区域户口数划分名额,没有完成任务的地方主官一律除职,永不录用。

    投笔从军者增加相应军衔,另外官员纳妾不得超过三人,平民三十岁无出者,纳妾不得超过一人。”

    得了,不光反对无效,还惹出来了新的事端,他准备告辞,这一生都是劳碌命。

    朱瞻基把他留下了,一同吃了饭。

    “杨荣,你知道朕喜欢什么吗?”

    “皇上喜欢钱,不喜欢儒家。”

    “不要这么直接好不好。

    其实朕是很喜欢读圣贤书的,有很多高明的智慧在里面。

    世界那么大,星空无穷无尽,还有很多等着我们去探索。

    朕只不过试图打开一座新门,让思维进入一个陌生的空间。”

    “比如说呢?”

    “《黄帝内经》里面有记载,说远古时期,为什么那个时候的人的寿命普遍要长一些?

    我们知道黄帝时期,山洪猛兽比较多的,刀耕火种的,怎么还比以前的人更短寿呢?

    而我们现在呢,以前的蛮荒之地,变成了良田,也不用经常搬家换地盘,寿命反而更短了呢?

    一种情况它上面的记载是错误的,另一种情况可能是环境发生了变化,或者其他的原因导致发生了改变。

    《黄帝内经》是一本内科圣经,之后还有《神农本草经》,还有针经,脉经,方经等等,纵然有那么多,能够药到病除的神医还是少之又少。

    以国来喻人,我们用什么来治国呢,仅仅是靠儒学能行吗?

    杨荣,你知道我最欣赏你那一点吗?”

    “皇上不认为臣鲁莽,臣就高兴万分了。”

    “你知道朕最喜欢晏子,你也是这样的人,办实事,不辞辛劳,而且干得好,干得漂亮。”

    “臣米粒之功,哪里能够跟先贤去比呢?”

    “你跟我来。”

    他在桌子上铺开一张很大的世界地图,这张图,杨荣那里也有。

    “你知道洋流,信风,这里有无风带。

    我们其实是生活在一个大球上,以前讲过,有时间你可以去看看浑天仪。

    陆地占少数,海洋面积多,太阳光直接照在中间的位置,那么中间热,两极寒冷。

    它绕着太阳转一圈正好是一年,它的轨迹是这样的。”

    他用笔在地图上画了一个椭圆形。

    “当离得最近的时候,就是冬至,太阳照在南边,离得最远的时候就是夏至。

    自转一圈就是一个白昼,朕想说的是,只有不多的陆地面积最适合人类繁衍生息,像这一片,这一片,还有这一片,不寒不热,刚刚好。”他用手画出温带区。

    “当一片土地养不活那么多人的时候,就必然会发生战争。

    当初蒙古铁木真汗的父亲被仇敌下毒害死,整个乞颜部落就差点被吞并了,最后却打下了那么大的地盘。

    不要小瞧天底下的任何一个人,我们的条件那么优越,这不正是我们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吗?

    天与不受,必受其咎。

    些许些困难总能够克服的。”

    杨荣擦擦汗,这又是太阳的又是月亮的,头都要搞晕了,就为了这?

第九十八章 庭议

    京城的深夜一片漆黑,“嗒、嗒、嗒”的马蹄声在大街小巷子里回荡,杨荣坐在马车上,脑子一片空白,回到城西军官区,略显拥挤的三进院落。

    管家似乎有些事情要向他禀报,最终还是没有说。

    待洗漱完毕,躺在床上,把今天谈话的场景从头到尾反复地过了几遍。

    真是搬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征兵的事情自然算不上什么。皇上真是无所畏惧,谁不服就从谁搞起,从兵部开始带头征兵。

    站户和军户是最不受人待见的,站户最是吃力不讨好,就没有翻身的希望,军户需要抽丁,异地服役,什么补偿也没有,连来回的路费都要自己出。

    现在宫里面用女兵执勤了,出入非常严格,还要继续征召女兵吗?

    以前是四十不出,不得纳妾,现在提前到三十岁,太祖明喻,宦官不得干证,这个纳妾制度到底能不能得到彻底地实施呢?

    还有皇帝从哪里得知铁木真的这些秘闻的呢?

    至于打不打倭国,他还是持反对的意见,他完全不能理解,为了这些不切实际的目标而轻起战端,实在不是智者所为。

    这件事情太过骇人了,实在想不出半点支持的理由来。

    是夜,皇帝在宁妃孟氏身上辛勤耕耘,跟其他妃子比起来,她年龄最小。朱瞻基毕竟年轻力壮,向太医讨药,完全是混淆视听,他希望能够延续哪怕一年两年的寿命,以改变未来历史的进程。

    早朝开始,皇帝示意杨士奇宣读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受命于天,唯天道是从,顺天意,万世昌隆。祥瑞吉报,非朕所喜,然天灾瘟疫乃天罚也。

    天下臣民,理当遵孝道,学圣贤之理。

    朝堂之上,秉持公心,直言谏言,上下通达,广开言路。

    不得专权济私,党同伐异,朝堂之下,不分王公贵族,平民百姓,皆畏公法。

    若有报,则上至首辅下至吏员,皆问责。

    今鞑靼既平,万国来朝,皆上天之美意,皇帝之功也。

    唯旱涝频发,反叛不臣渐起,逃荒落难者络绎不绝,更有甚者,遁入山林,拦路劫财。”

    今天的朝堂气氛格外肃静,纵然话不中听,按照以往的情形来看,皇帝对大臣们的期望更高,这次明显表现出了皇帝的不满。

    “千里之提毁于蚁穴,防微杜渐,除害福民。

    自朕登基以来,废旧钞,移民实边,废除盐税口税等杂税,废除国之大役,代之雇佣,开新河,垦荒野,废军户,轻赋税,如此种种,为何还天灾不断,天下越不太平?

    实乃天下官吏乡绅不敬天,不把朕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朕绝不允许这一群自私自利,贪图享乐之辈毁掉大明朝。

    不纳税,不应征,就是贪婪,就是推卸责任。

    没有军人,谁来保家卫国?没有钱粮,何来应急救援,何来兴盛求进?

    不义之财不可取,贪婪之心不可兴,终世行善,在世菩萨,终日理佛,佛不理你。诗书礼仪之家香火不绝,酒肉富态之辈不长久。

    要急于公,近于义,吾太祖,皇祖,皇父皆注,万世之期,流芳百世之功绩,是由非凡之人来创领,还是默默无闻?

    朕绝不允忍官绅勾结,违法妄为,欺上瞒下,官逼民反。太祖经常念叨,大旱之年,又临瘟疫,十余口之家,仅剩四人,每每想起,痛哭满面。

    对于不作为,胡乱作为,贪赃枉法之官吏,绝不允忍,严加惩罚。”

    朱瞻基很满意大臣们震惊的表情,一直以来,他都是表现得没有城府,有时候更是口无遮掩,对于国事表现得不是很在意,唯一上心的就是赚钱。

    这个时候做点实事真的很难,没有钱什么都做不成。

    朱瞻基很巧妙地运用现代金融手段,就轻松地解决了很多难题。

    人的贪婪之性是无法改变的,光靠土地那点产出,仅仅能够维持基本的运作而已,杀贪官,惩污吏,斗恶绅,除之不尽杀之不绝。

    现在当官的做点事情也是很难,多做多错,少做少错,做了实事,百姓觉得是应该的,没有钱,又没有政策,能够交齐赋税就已经很不错了。

    朱瞻基要大张旗鼓整顿官场,抓人事,变革制度,就是为了掩饰攻打倭国之事。

    在他看来,大明朝注定是要走向衰落的,昼夜交替是属常理。

    《大诰》的普及,使得祖制成为禁桎,看似完善的制度之下,却存在很多的不公平。

    在杨士奇整理地长篇累牍之下,这些个各部重臣们第一次觉得如此难熬。

    早朝结束,皇帝跟太后请安之后,大臣们也都用完了早餐,继续庭议。

    “众卿家都吃好了吗?”

    大家都低头不说话,等着皇上的表演。

    “人是铁,饭是钢,今天朕要表扬顾佐和胡概两位,能够做到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辞辛苦,专心考证,不放过一丝一毫的蛛丝马迹。

    现在南方出了一个况青天,朕看呐,顾青天和胡青天更甚。

    这让朕想起了夏老,数次亲往灾区,清理河道,救济灾民。

    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有利于百姓的,就要坚定不移地去完成。

    天下官员出江西,江西官员大多出吉安,江西的官员不得重用,江西的商人不得告官。

    在海盐县有一个叫做平康的,养了一百多个壮丁,横行乡里,作恶多端,县令竟然不能治。

    是谁给他这么大熊心豹子胆的?

    还有很多的官司打了干几年,甚至十几年,有没有?

    县里判了,不服,推官判,再不服,报到按察司,按察司又转到巡抚,巡抚转到异县审理,就这么兜来兜去,原证物等被篡改,丢失的也是常有的事,甚至涉及的犯人,证人都有失踪,被害。

    吏治不清,国将不国。

    吏部考查,任命,按察监督,刑部惩处,礼部引领,教导,还大明一个朗朗乾坤。”

    朱瞻基就是这么一个性格,直来直去,隐约着对官员的不认可。

第九十九章 庭议(二)

    “朕不知道这大明怎么了!”

    大臣们都直愣愣地望着他,一向以敢于直言,文笔出众自居的杨士奇也面带愧色。

    “鞑靼有那么可怕吗,你们是杀怕了吗?”他愤慨地说道。

    “汉朝有个叫魏谭的少年,因为中原动乱,一口气跑到了西域,不幸被马匪抓住了,一起被抓的还有好几个同乡,因为食物匮乏,马匪准备杀人吃肉。

    这时候,魏谭站了出来,说要吃就先吃他吧,他的肉多一点。

    马匪被他震住了,决定把他们全部放了。

    魏谭组织老乡们一起开荒种粮,并且说服了马匪加入了他们,一起创造美好的家园。

    朕特别喜欢这个典故,朕不知道何为惧,怕死亦或是怕困难?”

    “世上最难的事情莫过于在四川深山老林里砍伐楠木吧?

    鞑靼的确可怕,汉时匈奴还据有胭脂山,有大片丰茂的水草之地,他们也不必需要铁器和茶叶。

    随着风沙侵蚀,气候恶化,草原人不得不抱团而居,加上马铁之利,以肉食为主,弱肉强食,让人生畏也是理所当然。

    这些都不是我们放弃的理由。

    我们都知道舌头软,牙齿硬,但是软的方面要更甚于硬。

    是脑子重要些还是力气重要些,是弓马厉害还是《孙子兵法》厉害?

    要善于用脑子来解决问题,粮食不足,不可以想办法提高亩产量或者更好的作物,赋税不足,不可以开源节流吗?

    废话不用多说,没有卵子的给我滚蛋,做不好的也给我滚蛋!”

    第二天早朝,大家都打起精神来。

    “大家都知道朕喜欢秦国,喜欢晏子,今天朕就给你们讲一件秦诏王的故事。

    说有一天秦王生病了,有一些老百姓得知后就杀牛祭天,祈求老天保佑他快快好起来。

    也是幸运,秦王很快就好了,大家都很高兴,官员就将此事层层上报,有两位近臣兴冲冲地给秦王报喜。

    秦王也纳闷,心想我这病刚好就有喜报?得知原委后,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秦王不但不高兴,还要罚他们每人向朝廷捐献一副铠甲。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违反了法令,农忙时私自屠杀耕牛。

    秦王如此,秦人也是这样,做错了事情就要受到惩罚,立了功,就应该得到奖赏。

    法律很重要,特别是宪法,何为宪法,就像刘邦的约法三章一样,是一种约定,道德规范,底线,任何人都一样,一讲就明了,一听就能懂得。

    年底将会在议会讨论通过宪法草案,今后所有的法律条款都要经过议会的许可才能生效,要严谨,判刑需要量化,一切违反法律的行为都要收到惩罚,禁止一切私刑,包括朕在内。”

    “请问皇上,宪法具体何为?”

    “说简单点,就是要有秩序,怎样才能保证呢?

    就是人人都一样,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就是天理。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永不赦免,永不减刑,对于有大的贡献者,每年太后及朕才只能有五次的特赦权。”

    “回皇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大恶之罪,罪有应得,小的过失或可减免或可赎罪?”

    “不可以,天若有仁,就不会有冻死、饿死、病死、溺死之人。

    既知犯法,焉能触法?”

    “皇上,法若严,则酷吏生,恐非本意,若人人畏法,不知法,则不敢为也!”

    “法有立法、执法、服法、违法、知法、普法,还有宪法、民法、刑法、商法、俗规、盟约等等,欲想公平、公正、合理不是一下子能做好的,它是一个非常非常漫长的过程。”

    朱瞻基去请安的时候,遭到了太后的嫌弃。

    “老太婆有什么好看的,女人家家长里短的,听听戏,逗逗乐子,走吧,走吧,这里没你什么事。”

    “一个完善的严谨的独立的司法制度就是公平公正的体现,建立司法学校,建立三级法院,提高侦查技术,注重保护证人、证物,严厉打击伪证,严格督察,不得偷梁换柱。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后又军权旁落,导致董卓坐大不能治。

    军政分离,人事独立,司法独立,公私分明,赋税走专用账户,财政用公账,账本需要明细可查。

    吏部巡查组于全国暗访、暗中采集,明查、急查,商税要主动上报缴纳,采取抽查制度,有偷税漏税者即写入黑榜并给予重罚,屡教不改的将给予取缔。

    成立统筹司,由内阁直接管理,有明显优势却发展不好的,将给予撤县撤府处理。

    礼部成立邸报社,戏剧社,宣传法律法规,政策走向,反映正面形象,歌赞正气,廉洁典范,批判邪恶不正之风。

    贴近老百姓,通过说书,唱戏,画展的方式,获取百姓的理解和支持。

    到一地,落实一片,不能走过场,同时接受老百姓的申诉。

    都察院除了要起草律法工作之外,有权督查除军队之外的一切事务,同时有权提审官员,掌握确切违反刑法证据的,将移交给刑部,对所有判决后的刑事民事案件进行检查核实。”

    “皇上这是怎么了,不过了?”杨士奇心里在骂娘。

    “当然北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事情有轻重缓急,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整顿吏治,平息叛乱,赈灾救灾,恢复生产,丈量土地,按土地产出纳税。

    必要的开支是不能省的,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据朕所知,某些官员很会偷奸耍滑,能推则推,没有钱财开路,你进了衙门也办不成事。

    你的职责是什么,你完成了哪些工作,你主动发现或者解决了哪些问题,你的职权范围内,有哪些建设性的创意?

    同样,地方上的省府县,做了哪些成绩,俱要书面报告上来。

    田地税,首先要从官员自己家开始,包括皇庄也一样,没有执行的,一律割爵除职,终生不得录用。”

    “皇上臣有事启奏。”

    “张老请讲,朕不是听不得逆言的,朕不是圣人,必有错误和遗漏的地方。”

第一百章 庭议(三)

    “皇上,天下之事重莫过于户部,户部之重在于黄册。

    治大国如亨小鲜,若依黄册,百姓有据可依,有据可查,则诸事顺利。

    若有变,百姓无所是从,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故涉及百姓之事,皆不可草率!”

    “黄册?”

    黄册,朱瞻基是知道的,赋税劳役的根本。天下所有的都存放于玄武湖诸岛之上,每十年重新登记造册一次,由南京太学生核实。

    有开放日,其他时间一律隔绝,岛上之人也不得离开,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黄册用纸是由桑皮、稻草精心制作的,耐火、结实,封面和夹层是用一种比较贵重的黄颜色的药材涂染而成,再用结实的绳子拴紧,可以保存很长时间。

    黄册由户部广西清吏司专门管理,所耗之费由南京诸部及上元、江宁等县共同承担。

    黄册一式四份,主要登记民户、军户、匠户三大户,有基本的信息,另外还有增加和开除的内容。比如黄三有水田三亩,茅屋一间半,牛一头,口五人等,新增人口或者资产填在增加栏里,死亡或者变卖的列于开除栏中。

    匠户略微好一点,反正都是要服役的,还拥有自己的田产等,军户是最苦的,不仅要上司被压榨奴役,还要义务服兵役。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水利条件不足,旱涝灾害还是比较多的,一受灾,很多人就往外逃,但是都落不了户,不是被遣返就是自己跑回来。

    朱瞻基站起身,走了下来,因为他仅仅就知道有黄册这回事,具体怎么操作他根本不清楚。

    他只是知道,以乡下这些土豪劣绅的脾性,没有可能不欺上瞒下的,皇权不下乡,说的就是这个,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需要很大的管理成本。

    他返过身来,刚好看见小五在那里候着。

    “皇上该用膳了。”

    “散朝,张本,下午请来朕这里一趟。”

    饭后又叫杨荣,于谦和杨士奇过来。

    大明朝的税率低下,商税只有1/30,于是很多人认为赋税很轻,这就大错特错了。

    目前来说,大明的耕地面积超过十亿亩,一季上交的税粮是七千万石,一石等于十斗,等于说是一亩地上交不足一斗的粮食。

    看起来很少,其实是表面现象,所谓赋税,自古有之,赋最初专用于军队的开支,后来发展成为人头税,税才是田亩税,有多少田交多少税,还有劳役,还有养马,丝、绢、布税,除了这些正税之外,还有苛捐杂税。

    以一家七口人来算的话,十亩地,一年的产出也就二十石左右,粟和麦的产量低,大米的产量高,这里大致估算一下。

    一石是五钱银子,总共是十两银子,卖出去,拿到手里最多也就五两。一年口粮跟日常开支没有算在内的情况下,也就只有这么多。

    所以说,即使是富裕的中等户,也就只有几件像样的衣服而已,基本上没有别的余财。

    当然现在就是这么一个情况,也不可能老是这样,总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也分地方和官吏的管理情况。

    由于工商业的极不发达,除了像苏州,金陵和京城等大城市,其他的地方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经常在元宵等人多的时候会发生断桥踩踏等事故。

    说有一个商贩,运一船灯草往江北卖,结果上了岸,沿途交的钱比灯草的本钱还多好几两,气得他一把火把灯草烧得一干二净,以后再也不做生意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业环境会有改善,但也会被豪门大户所垄断。

    人口增多,土地兼并日重,佃户会越来越多,而赋税可能比以前更重。

    唯一的办法就是发展更多其它的产业,将多余的人力资源转移出去。

    如果朝廷增加税目,地方官员大多不会去管百姓的死活,层层加码。如果减税,地主乡绅同样会把负担转移出去。

    这就是为什么黄册如此重要,起初在严酷地管理之下,还能够井然有序,什么事情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即使黄册再好,管理不到位,同样就会如同虚设。

    到了那个时候,也就开始天下大乱了。

    “杨荣,你跟朕讲讲军户的情况,以前是怎么样,现在又是怎么一个情景。”

    “皇上,臣在大同边关治理军务三载,后又废军为民,大明的军户几户没有不认识臣的。

    北方人见面就是喜欢问:“皇帝爷咋样啊?”

    我就说:“还没死呢。”

    “你这人咋这样呢,揍啥去呀?”

    我说:“上那啥去呀。”

    北方人到南方容易水土不服,南方人耐性足。

    我说一个泉州颜家的真事吧。

    颜朱两家共出一丁,颜家先让四儿子去南京服役,当时他只有十四岁,刚到那儿不久就病死了。

    接着派遣六儿子接替他服役,结果没有过多久,做了逃兵,不知所踪。

    那颜家不得已,派大儿子去,这次去的远,云南,为了让他少遭罪,凑了十几两银子还有衣服,直到永乐八年,在那边过世。

    这个时候,这个叫颜观的老头子再一次接到了应征的文书,这次派去的是老五,结果人还没有到地方就没了。

    这一次,他们家再也没有适龄的男丁应役了。”

    朱瞻基沉默了,这样的服役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完全没有必要如此大的损耗,如此折腾下去,好好的一个家都被整废了。

    做一件事情真的太不容易了,不采取一些可行的办法,寸步难行呐!

    今天叫杨荣过来就是一个错误,勇者就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哪怕有再大的困难和险阻!

    “以前的黄册核对要多久,上一次的黄册有没有核实完?”

    “以前三个月就完成了,上一次的目前为止,还没有完成,只完成一半。

    皇上决定撤销了太学生之后,工作已经陷入停滞。”

    “办理黄册要交钱吗?”

    “要的,大概几十文钱是要的,三份一起几百文不等。”

    “有错误的地方是怎么处理的?”

    “责令原籍重新核实重新登记造册。”

    “如果有人故意造假呢,按照以往如何处理?”

    “这个,如有造假,逃避赋税者,依律当判以极刑。”

第一百零一章 庭议(四)

    “士奇,杨荣。”他在组织语言,很多浅显的道理还要多解释几句。

    “以皇族朱氏为例,现在都有近千人,越往后,是不是人口数越多?

    朕也跟你们提到过,人口数越多,而土地是有限的,要让这些多出来的人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不是挂在田地里的负担。

    我们有近百万的炼铁匠,有靠官窑过活的几十万窑工,有大大小小二三十家造船厂,还有大量的矿工。

    我们还需要征兵,还需要很多医术高明的郎中。

    在保证粮食供应的情况下,还需要大量的丝,绢,布。

    现在的雇工一点也不便宜,比种田强多了,把老百姓强按在地里,非常地不明智。

    秦王,堂堂地一个藩王,看个病还要等两三个月,甚至更久,更不用说平民老百姓了。

    一个好木匠,他的下一代就一定能做得好木匠?

    我们的人才不是多,而是很稀缺,说这些,朕可以说个几天几夜。

    重点在大城,店铺可以收租,可以买卖,有百行百业,毕竟能够考举做官的在少数,城里的机会更多。

    要发挥人的长处,人呐,不光要吃饭,还要穿衣服,看病,读书,做饭还要铁锅是吧?”

    要是别人说这些,一定会被说晕过去,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呀。

    “像夏原吉,金忠这样的少之又少。更多的是,一人成仙,鸡犬升天,那个家里没有个上千亩的良田,都觉得不好意思。

    维持江山的不是黄册,而是大量各种各样的人才,得有法律,法官能够不受干扰公平公正地审案。”

    “有法能依,执法公正,吏治清明,为民谋利,积蓄民力,皇上说的是这个意思吗?”于谦问道。

    “不错,你总结的很好,完全正确。

    朕总是说着废话,流旋话,其实就是很浅白的道理,但是做起来却千难万难呐。

    人口越多,而田亩有限,风调雨顺的时候少,怎样将多余的人口来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问题。

    扩张是必须的,须知秦汉时期,两广还是一片蛮荒之地。

    辽东有铁矿,有丰富的药材,有造船所用的大量木材,还有良种战马。

    金州连年风调雨顺,气候宜人,冬天比京城暖和,夏天比京城凉快,可以种水稻和小麦,地理位置很是理想,朕很是看好这个地方。

    我们还有东洲大量的肥沃的土地等着我们去开垦,那里流着金沙的河流,有高耸入云的金人,金柱,有橡胶,玉米,辣椒。”

    “玉米的产量很高,好捯饬,辣椒酱下饭,橡胶是什么?”张本问道。

    “篮球跟轮胎就是橡胶做的,能防水,耐磨和密封的作用。

    朕给你们看一样东西。”

    他叫人拿来一瓶番茄酱,打开盖子,盖内有一个密封圈。

    “这个也是橡胶做的,它可以让这个番茄酱保存很长的时间,这一瓶番茄酱在帖木儿以西能卖到一个金币以上,在琉球生产完就要一贯一瓶。”

    大家试了试味道,很甜,不是很习惯。

    “就这么一点东西能卖一贯,两石上好的大米!

    白糖才几分钱一斤,最贵的时候也不会超过三钱,这个能有一斤?”张本大吃一惊道。

    “这个瓶子怎么上小下大,还是透明的?”士奇说到。

    “这个瓶子不便宜。”

    这个皇上真不是一般的人呐,每每都有意外之举。

    “皇上,你给讲讲东洲的情况吧。”

    “这个朕就简单讲讲吧,它有三四个大明这么大面积,北面常年有冰山,南面呢,当地人常年挂个树叶遮羞。

    北面一大片几乎荒无人烟,没有马,没有铁器,人口集中在南边,人口大概有几百万,有三,四个大的部落,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难怪拿了人家的东西。”杨士奇说到。

    “于谦,你在北直隶推行新税法,做得很好,必定是要做黄册的吧?”

    “回皇上,是的,臣重新丈量土地,造黄册,对每一处错误进行查验,责令更改补偿。”

    “嗯,很不错,还有呢?”

    “回皇上,相比于臣的故乡,虽处于帝都之下,百姓生计大大不如,求学之孩童不多,且没有南方重视。另外臣还发现了一名聪颖之人。”

    “哦,怎么聪明法?”

    “臣在打算盘的时候,旁边站着一个叫王记的人,看了一遍就会打了,晚上休息的时候,他还向臣请教乘除口诀,第二天,他便完全会用了,而且没有差错。”

    “哦,还有这样的人才,马上诏他进京,朕有重用。”

    “皇上知人善任,臣替王记谢过皇上。”

    “嗯,黄册多少钱,质量如何?”

    “三本一起每户平摊八十七文,质量上乘。”

    “以后黄册由户部统一印刷格式,只做两份,一份存放于各县各镇,由刑部统一管理,另一份存入后湖。

    除了正常维护之外,不得在岛上过夜,明确湖界,每年进行疏通,不得翻阅,比对,查验。

    超过五十年的黄册,一部分放置于皇陵进行封存,一部分存入图书馆,其他的全部销毁造纸。

    朕有没有讲明白?

    规定是人做的,不一定非得怎么样,朕说了那么多,无非就是防微杜渐,不能让人钻了空子,关键还得人来执行。

    要保住这个根,没有根哪里来的树?

    根要施肥,要除草,要有空间,他妈的,嘴都说干了。”他又喝了一口茶。

    “张本,还有没有问题?”

    “臣暂无疑问。”

    “税收在于简便易于施行,在于公开透明,在于严格执行,拒绝偷税漏税。

    服役也要公平,要么大家一起上,一户一人,要么干脆不征,一刀切,不可轮换。

    要提高积极性,提前准备好饮食住宿,生病受伤要及时救治,不能本末倒置,本来是好好的一件事情变成了害民之事。

    于谦,你说说,你当初是怎么做的?”

    “回皇上,首先张贴黄榜,派遣衙役官吏下乡宣读。”

    “你是怎么宣传的?”

    “按亩纳粮,不可违抗,丢职去爵,国丈是焉。”

    大家都忍不住发笑。

第一百零二章 庭议(五)

    “之后臣分派队伍,实地丈量,当场喊出尺寸,算出亩数,接着写入黄册,最后臣亲自拿着黄册每家每户上门确认。”

    “全部都到了?”他惊到了。

    “嗯,很多户还来回跑了三四趟。”

    “好,不错,朕果然没有看错你。

    年轻容易犯错不怕,怕就怕,错了以后不能及时改正,及时调整。”

    “臣谨记,微臣认为,错当有大错和小错。”

    “哦,何为大错,何为小错?”

    “无心之错,冒失之错,因无知而犯错皆小错。

    不孝,不义,不仁,不忠,明知故犯,知错遇阻而糜,遇错而不顾者乃大错。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人皆见之,小人之过也,必文之。”

    朱瞻基扫了一眼,喝了一口茶,想了一会才说道:“言之有理。”

    杨士奇心中有些着急,以前朱棣的时候,同样一桌饭菜,你吃不吃?不吃我按着你吃,强行喂给你吃。现在呢,你不吃是吧,我把桌子给掀了,你吃屎去吧。

    “皇上,重新丈量土地,重编黄册是要大量的人手和钱财的。”

    “发行国债,发行纪念币,于南洋造纸,造币厂,设银行,分摊国债,维持秩序,打击海盗,保护商路。

    用国债回收田地,加收五成的土地交易税,于合适位置建立酒场,木场,油场,猪场,牧场等等。

    五年之后,国债到期,可以用国债卷优先购买这些场子。”

    “什么是纪念币?”

    “就是纪念太祖诞辰百年而专门发行的金银币,金币有五贯和十贯两种,银币是一贯。

    南洋地区缺少铜币,而多铜多银,银贱金贵,制造铜币方便买卖,回收银子,同时可以使用债券和纸币。”

    “那皇上准备发行多少?”

    “先发行三十亿,不够再印,一步步往外放。”

    “三十亿?”

    “当然用不了那么多,有备无患嘛,反正是先放国债,金银铜币,不够用的,再用国债换纸币,保持物价稳定即可。”

    第二日早朝。

    “朕决定命于谦为钦差大臣,专职田税征收一事,加吏部右侍郎,特赐尚方宝剑,各大区军队从旁协助,各地方官员皆听其号令,有先斩后奏之特权。

    每一寸土地都需要丈量,不管皇庄还是山洼,每一个人都必须依法纳税,不管是皇亲还是国戚。

    发行国债,于南洋建纸币厂,造纸厂,设分银行。

    三年之后,土地买卖需要加征五成的交易税,用国债回收田地,扩大公田的规模,于合适地点建设农场,木场,牧场,米醋场,酱油场,油坊等等。

    五年后,国债到期,可以凭国债卷优先回购这些场子,免除交易税,免费办理牌照。

    建立新农村,没有土地的,补足田地,不够的全部迁入农场等场子,全部协助建房,所耗金钱,不计利息,按年上交。

    村里的土地仅本村内村民买卖,免交易税,不得兼并,恶意收购。

    每五个左右村子划拨转换土地,搭配地主数名,需要负担三年制学校的日常开支,学校由礼部统一管理,学生全部免费上学。

    于征粮处建立城镇,设邮局,学校,医院等,设镇长一名,治安官一名,取消里甲。

    劳役一律按户征发,要么全征,要么全免,不得轮换,所有人等皆有服兵役的义务,本次征兵,男兵女兵皆征,择优录取,识字者优先,童生秀才皆有优待,举人,进士者授予官及衔,军人有税收补贴,直接发放到个人,军人子女上学有优待。

    朕在这里重申一遍,卿等苦读圣贤书,是来修身养性的,是来做事的,不是谋权夺利的资本。

    每年仅仅是征个税还来邀功,想屁吃呢?”

    大臣们都被朱瞻基这一神操作弄懵了,理解不了,不过他们发现了皇帝的两个异常,皇帝急了,皇帝喜欢吹毛求疵,喜欢嘲讽。

    他们还没有摸透皇帝的本意,太花,脑袋一下子转不过弯来,还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反驳,就这样沉默以对。

    早朝结束后,给太后请安,并且把他的想法简单地交流了一下。

    “皇帝,你父皇还在做太子的时候,日子难过呀,可惜好日子没过上几天,就去了。

    你呀,就没有受过苦,不知道容人有多难。”

    他让苏州进一批水晶过来,准备试制更加透明的玻璃,让琉璃厂重新设计温度更高的高炉。

    他打算用视距法来测量野外距离和高度,这是一种原理很简单,很普遍的一种方法,一个水准仪,一个镜头,再加一个标尺就可以了。

    利用两个相识直角三角形对比来算出,焦距就是边长,镜头上的刻线和标尺上的高度就是高,小学生都会算。

    只要算出各省,各府,各县,各镇的总田地数量就成,其它的自个儿去量,怕算错还是怕丢官,自个去琢磨去。

    完了之后,请胡熒过来。

    “朕听说张三丰是个邋遢子,从小疯疯癫癫,游手好闲,这样的人对国家有什么益处呢?”

    “皇上可知《无根树》?

    无根树,花正幽,贪恋荣华谁肯休。浮生事,苦海舟,荡来飘去不自由。

    无岸无边难泊系,常在鱼龙险处游。肯回首,是岸头,莫待风波坏了舟。”

    “无根树,花正幽,贪恋荣华谁肯休。浮生事,苦海舟,荡来飘去不自由。

    无岸无边难泊系,常在鱼龙险处游。肯回首,是岸头,莫待风波坏了舟。

    好一个无根树呀!

    昨天朕还说百姓是根,不可以做刨根的事情,为什么全部沉默以对呢?”

    “皇上恕罪,唐僧取经还要经过千难万险,更何况是陛下呢?”

    “朕打算派你去南洋代朕巡防,加深感情。

    你知道朕年轻气盛,天下不稳,灾害不绝,百姓不安,是朕的失职。

    南洋各国向来仰慕我大明,我们理应加强往来,互通有无,将儒家思想传播开来。”

    “臣遵旨,必不负皇上重托。”

    “朕相信你。”

    说起来,朱棣看人的眼光还是很准的,这个胡熒就很不错。

第一百零三章 庭议(六)

    “启禀皇上,臣有事启奏。”

    朱瞻基一打量,原来是工部给事中杨信民,他母亲刚死,从绍兴府回来。

    给事中的位置很重要,很多官员都是从给事中和御史中提拔出去的。

    “请讲。”

    “臣因母病故,途经嘉兴之时,嘉兴知府齐政言:嘉兴之负与苏,松平,太祖之时,尚有百十万之民,现仅有八十万口。

    逃户日甚,盗寇扰民,政令不畅,疲于应难,恳请皇上允于奏,增益四县。”

    这个事情是有,朱瞻基派遣胡概去调查,要不是旧事重提,说不定就拉下了。

    嘉兴府毗邻苏州府,松江府,湖州府,杭州府,是重要些的粮食产区以及主要的棉绸产区,手工业发达,下辖嘉兴县,海盐县,崇德县。

    “胡概你觉得呢?”

    “皇上圣明,嘉兴地广人稠,官田多,赋税重,特别是运送粮食,任务重,路途遥远,转运困难。

    皇上用海路运输,节约了粮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善政也,百姓之乐事也!

    然,王事之兴,百姓之困也。

    皇上,处庙堂之高,当体察百姓之苦。

    嘉兴府实属鱼米之乡,赋税重地,官员治理不得力,理应加强。”

    “众卿以为如何?”

    “臣无异议。”

    “臣赞同。”

    “嘉兴之地富庶,百姓却贫困,又处沿海,恐遭倭寇海盗窥视,当严加监视,确保安全。

    既增新县,当勤政爱民,公私分明,廉洁自律。

    新县不能筑城,划地为牢,主动缴税。”

    “启禀皇上,老臣斗胆问皇上一个问题。

    敢问皇上,今粮食足用,户部每年的税收款也有近亿,可是这么多钱都用在哪里,钱又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还要发行国债?”

    “是啊,钱够用就好,为什么还要借钱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打个比方,比如开河,原本他们呢在家里种田的,不管多少,好歹有个收成,能够养家糊口。

    现在地不种了,改为做开河,发粮食和工钱,就是挣工钱,原来是劳役,是没有工钱的,所以钱就是这么多出来的,钱又回到老百姓的口袋里了。

    还有移边实民,修路,铺桥,造船,养兵等等,这些都是多出来的开支。

    至于为什么要花这些冤枉钱。

    其一,公平。

    比如说嘉兴府,所缴纳赋税占浙江一半,还要负责运粮。

    离得远的,路上要吃掉一半,又耽误时间,很没有效率。

    光靠卖粮食那点钱够吗?万一有个三病两灾的,那不得玩完?

    其二,土地面积终究有限的,而人口越来越多,怎么去养活这么多人?

    除了扩边开荒,只能拿出钱来养工了。”

    “既然如此,借的钱总要还的,又拿什么来还呢?”

    “百姓有钱了,自然拿钱来买布,买农具,买铁器,偶尔打点酒,生意好了,税收就多了,自然可以拿来还钱了。

    比如在辽东,借钱给老百姓买地,等他赚了钱,不仅还了债,还缴了税。

    其它的地方也一样,北方普遍缺木材,缺牛马,缺医少药,甚至缺水,这些都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除了有粮还要有钱,山西多山又少雨,还要交那么多粮,就不能往河南挪动一下吗?

    河南是大明的腰,腰不好,人就直不起来。”

    “皇上说的也有些道理,只有下了种才能种出庄稼,可是借债也要有度,回本也要时间的。”

    “嗯,这话不错,其一,我们要做一些赔本的买***如说湖广,四川的茶叶,粮食,一部分供应到西部,确保商路畅通,平息番邦的骚扰。

    其二,我们的铁料足够民间使用,据说以前倭寇大量往南洋贩卖铁锅,获取暴利。

    还有瓷器,丝绸,茶叶,糖料,酒,书籍等等,换回我们需要的东西,一来一回就能赚取大量的钱财。

    当然发行国债必须要有定数,不然的话,又要像旧钞那样贬值,总之,有多大的口吃多少饭,量力而为。”

    “那为什么要用国债来回收土地?”

    这确实是有点不合理,一般的民田一亩的田税是几升到一斗之间,而官田却要收七斗。

    “这个也是自愿为原则,到时候可以原价赎回。

    国债卷也可以自由交易买卖。

    这个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主动兑换的,有优待和政策支持。”

    “那划拨土地,建立新农村,又是怎样呢?”

    “这个,第一步在一些偏远的交通不便的贫困地区,建学校,免学费,免除赋税,优先征兵。

    军队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官兵的薪水补贴要比官员优厚,只要是立功的,军龄长的,更有奖励。

    军官一律要经过学习,合格了才行,都必须要有独立作战的能力。

    优秀的退伍官兵,将会安排在刑部,对治安混乱的地方,严加整治。

    第二步,建立新农村示范区,选择广西,广东,贵州,湖广,陕西等地施行,全部免费建房屋,学校,引进良种,新技术,新模式,改善道路生活环境等,如有必要,将会全国推行。”

    “皇上之仁政亘古未有,臣民们安享繁华指日可待也!”

    “皇上,你怎么来了?”

    “父皇,父皇。”

    “我的紫嫣小乖乖,今天有点事想跟你说说。”

    “不能晚上说吗?”

    “嗯,朕怕忘记了,好长时间也没有跟你们吃一顿饭,是朕亏欠你的。”

    “皇上有事请讲。”皇后挪了椅子坐好。

    “民间说家和万事兴,后宫安则天下一半安稳。

    宁可空着屋子不住人,也不要搞得乱七八糟的。”

    “父皇,什么是乱七八糟的呀?”

    胡善祥眉头一皱,眼睛一瞪,小紫嫣就乖乖闭嘴了。

    “还记得《内训》上所说吗,外人的话,难以入耳,妇人的规劝很容易接受。

    国家的稳定很重要,要发挥夫人外交的作用。”

    “大明的陋习很多,需要慢慢改善,总之要往好的方向发展。

    很多矛盾在于没有及时沟通,不理解,要多听别人的顾虑和想法,心要在一起,劲要一起使。

    古人云,后宫和太监不得干政,这是不对的。”

    “那皇上为什么不喜欢使唤太监呢?”

    “朕喜欢亲力亲为,不需要使唤。

    朕仅仅是不喜欢宫刑罢了,太监往往是最容易成才的。

    能够专心学习办差,心无杂念,没有什么顾虑,则容易办成事。

    平时的时候多在《内训》上面做笔记,送于亲近之人。”

    “嗯,就依皇上。”

    “平时的时候,可以开开宴会,听听戏什么的,当然,事先要跟太后禀告为好。”

    “臣妾知晓了。”

    “朕准备建立西山学院,岐山学院,洛水学院等,可以入股。”

第一百零四章 庭议(七)

    朱瞻基草草处理了奏章,接着草议了刑部改组的议题,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掌灯时分,伸了伸懒腰,洗了一把脸,吃了晚餐,好几个又要加班熬夜了。

    喝茶的时候,便想起了咖啡,虫茶,黑茶,雪莲花茶,银杏叶茶。

    有个《秘境神草》的纪录片,他特别喜欢,镜头特别清晰,风景格外壮阔,秀丽。

    他还一直很向往彩云之南,红土高原,有很多珍稀物种,还有长寿村,福寿井等等。

    不是想什么,就能做什么,总是有无形的网在束缚着他。

    以他这种浅显的金融知识,也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是好还是坏。

    他安排车,径直来到杨士奇的家,杨溥,顾佐,金幼孜,张本也来了。

    一开始两人在客厅里喝茶,闲聊一会儿,其他人来了,在两边坐着,说个话还要伸个脖子。

    他用碗盖舔着茶,轻轻地呡了一口。

    “朕读史书,连续三代的明君,像汉文帝,景帝,武帝这样的不多,为何?”

    “皇上,大河往低处流,弯曲辗转,有涨有跌,有束成势,无拘便消散。

    有势之时,当破除障碍而不射,无势之时,当蓄力以待时机,则基业永固,万年长春。”

    “说得在理,朕自幼赖皇爷爷悉心栽培,窃得一线天份,偶有所得。

    朕既得皇爷爷坚韧之决心,又怀父皇仁慈之心,既有尔等之清之敏之臣,当使百姓安居乐业,安享繁华。

    话不多说,印发纸币便于流通,存储,交易,大家都知道,钱荒,为什么?

    金银铜产出不足,太平之日,必有盈余,加上百姓有藏钱的习惯,就是这样子。

    印发纸币过量,就会贬值。如果适量地增印,不影响货物的价格,因为有些钱并没有参与到买卖中来,所以不影响。

    发行国债可以减少钱财流通,不过会让购买者受益,也可以使纸币外流,金银往里收,适当地调节。

    修边墙顶多少一些损失,却是没有增益,一方面要有发展,多收税,另一方面可以开运河,建海港,修路,铺桥,开矿,甚至与寺庙动些脑筋。

    当然国债也可以左手出右手进,多发出的钱全部投入,等有了产出之后,平账就可以了。”

    皇上为了赚钱,无所不用其极,把主意都打到佛祖身上,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杨士奇心想。

    “皇上的意思是滥发会贬值,发行国债反而会利大于弊?”张本问道。

    “也不能这么简单地解释,打个比方,高利贷,印子钱,借九还十五,高利息。

    高利息,利上加利,一旦粘上就脱不开身,直到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我们把这种称虚拟的,一旦没有一定量的金银等实体来支撑,它就是毁灭性的。

    朕只是提个醒,说明一二,我们现在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今天就到这里吧,明天还要上朝。”

    第二日早朝,将刑部改革的草案分发下去。

    “距离上一次大朝会这么多天了,就没有一个人上奏吗?

    为什么要改?一个是分权,分什么权呢,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监察权,舆论权。

    二个是术业专攻,为什么冤假错案这么多?就是有人专门往空子里面钻,故意造成混乱的局面。

    地方官员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生,发展教育,维持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基本的就医,降低儿童的死亡率,办好养济院等等。

    当然打击犯法,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是必须的,也会有渎职之罪。”

    早朝结束,按造习惯请安,简单地汇报了一下,然后来到文渊阁。

    “士奇,诸位,你们都是大明的顶梁柱,朕虽然有些小聪明,但是比不上父皇,一切还得有赖于你们。

    朕自知,直来直去,从来不拐弯抹角,大家都知道朕的脾性,甚至对朕多有诟病,朕不想去争辩,朕还年轻,错的可以改正,朕只是禀着一股爱民之心。”

    朱瞻基今天看起来有些激动,太阳穴青筋微凸。

    杨士奇等人看了微微吃惊,大家都不是蠢人,一而再,再而三,不过这次皇帝表现得更为急切和不满。

    “士奇,父皇在位的时候,你屡次谏言。

    有一次,父皇下令征枣80万斤,你第二天就立马劝阻。

    有人说,现在天下太平了,国泰民安,皇上仁慈,恩泽布于天下。你却反对说,逃户还有很多,民生多艰,需要修生养息。

    还有请求免除拖欠的赋役和柴薪草料钱,减少田租,清理积压的冤案,减少赋役。

    自朕登基以来,免除了盐税,废除了军户,匠户,免除了赋役,这些不是你们所期望看到的吗?

    士奇,你以前曾经跟朕说过,官员普遍薪资不足,都收取了奴役银子,库里没有钱,钞钱也不好使,只有些丝帛之类的,这不是跟一丈红绫充炭值一样的吗?

    朕需要你们的支持,就是大刀阔斧地搞!

    物以稀为贵,茶叶跟米麦一样,都是从地下长出来的,但是它们的价格相差很大。

    你们信不信,到时候肯定有人在水田里种桑养蚕?

    纸币是最不值钱的东西,它只不过是一个工具而已,它依靠的是大明的信用而已。

    当这个信用没有了,它就变得一文不值。

    我们发展生产就是把稀有的变成普通的过程,而把纸币变得像金子一样稀有。

    大报恩寺投入了那么多,还有人工,灯油的消耗,也是非常多,供养的田地有近一万个亩吧?

    是该到收益的时候了,把大报恩寺和鸡鸣寺全部收纳过来,直到收回成本为止。

    大报恩寺开始收取门票,进入的人数太多了就暂停开票,要服务到位。

    什么斋饭,静房,解签,法会,开光,经书等等,要做到尽善尽美,派最好的大师主持。”

    杨士奇一开始还头脑发热,觉得皇上好,可是听着听着,不对劲了,越发狐疑起来。

    “和尚道士只是糊弄糊弄观众而已,要是求神求佛有用,那朕天天去拜。”

    众人皆摇头,不靠谱。

第一百零五章 庭议(八)

    对,确实不靠谱,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他们都不知道该如何说是好,摊上这么一个捞钱的皇帝。

    “这近肚子鼓了,胀气了。”他拍了拍肚子。

    “费口水,费茶,胀气。”他自我埋汰道。

    “商路就是财路,只要有利可图,关税,商税不愁。

    撤销沙洲卫,改为沙洲府,周礼任第一任知府。哈密也要驻军,沿途设立补给点。

    继续拍卖造船厂、海运和海商的牌照,茶叶、酒、糖等可以继续深耕,赚钱的还有很多,比如说说羊绒,牛奶,橡胶,药材等等。”

    “皇上,羊绒是何物?”金幼孜问道。

    “朕也没有见过羊绒织品,羊绒是岩羊身上的短绒毛,很是稀有。早在唐朝的时候,就有羊绒织品。

    它的手感柔滑,很轻薄,质地细密,保暖。”

    “保暖好哇,臣记得白居易有一首诗: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慵馋还自晒,快活亦谁知。

    据记载,唐朝贵人喜欢吃奶酥糕点。

    宋朝时有专门挤奶,送奶的,盛极一时。”金幼孜讲道。

    “除了这些,还有金银首饰,古玩字画,丝印,文绣,针织,颜料,涂料,更有玻璃,镜子,烧碱相关的产业。

    朕记得有本书上,讲了一个隐者的故事,令人记忆犹新。

    说那个隐士种出的萝卜比大腿还粗,白菜是又大又嫩,然后被推荐作官,连皇帝都惊动了,也请不来。

    不管是那个行业都要动脑筋,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对利国利民的行业,要从政策上扶持,甚至可以免息贷款,比如说织布,种棉。

    要严厉打击扰乱秩序,以权谋私,官商勾结,对牌照更换的要严加清查。

    要发挥地理、环境、人口、交通等优势,还要主动出击。

    在乡下建立集市,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在大城市,可以修建专门的卖场,规范管理,保持干爽清洁。

    可以通过免租免税的手段,邀请手艺精湛的有名的大师傅入驻。

    总之要有序有规划,不懂的不是有现成的师傅吗?在京城里多走走,看看还有无改进的地方。

    所以说不是无从下手,而是需要做的工作太多了。

    前宋光是每年的商业税就有一亿贯,我们也要逐年递增,每个城镇,每个行省都要有详细的数据报上来。”

    “皇上勤政爱民,不忍加赋役,革新兵制,足民所需,扩通商路,富国富民,乃明君所为也。

    自古以来,皆以耕读传家,商人低贱,所获不丰,非乐行此业也。

    官员皆习圣贤之道,唯恐粘染,不喜为之。”杨士奇说道。

    “皇上,臣也觉得士奇说得有道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不仅宋真宗的“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三岁小儿都会传唱,汪洙的《神童诗》更是道出读书人的心声。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它不香吗?

    “这个没有错,可是历来取士,南方胜过北方,这岂不是不公平?朕更希望人人有书可读,皆能为大明所用。

    读得圣贤书卖于帝王家,读书在于明理,在于为国效力,不可以本末倒置。”

    翌日早朝。

    “臣有事启奏。”吏部给事中年富上前发言。

    这个人虽然年轻,只比皇上大四岁,中兴三年进士,但是却喜欢针砭时弊,挑战权威,因此有些威望。

    “请讲。”

    “皇上,太祖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编写了《大明律》一千条,律成,太祖留下祖训,命守之,一字不得更改。

    今上有违祖训,朝令夕改,后必从之!”

    “那大有说说,《大明律》又从何而来,如果前法不能改,还不如照搬《唐律》算了。

    汉高祖刘邦曾经约法三章,朕欲制定的宪法就如约法三章一般,约定俗成,在法律下人人平等,同时国家在先,安全在先。

    朕说的安全有边地防护安全,境内安全,财务安全,病疫灾害安全,粮食安全等等。

    法律要公平,公正,有效执行,法律健全,也要有效施行方可,不然如白纸一张。

    太祖颁布《大诰》四部,严惩贪官污吏。《大诰》者,每户一本,家传人诵,现在诸位你们来告诉朕,是贪官污吏,奴役扰民者多,还是上访告状者多?

    朕在这里重申一下,军人的待遇将会大幅改善,薪资直接发放到每个人的银行账本上,衣食等费用全包,还有税收补贴,立功有奖励,伤亡有抚恤,牺牲者享受国祀,子女家属皆有优待。

    包括王爷在内,在官有官制,在民与庶民同,在军则受军法。

    一律公平公正,立功有赏,在职尽责。老百姓可能对府衙没有信心,对朝廷没有信心,但是不可以对朕没有信心。

    譬如,太医和江湖大道郎中没有区别,那要太医有何用?

    田亩产出有限,而人口愈多,必须要开疆扩土,必须产业转移。

    历史上没有连续四代皆为明君的,一国之君,不得妄为,不独断专行,不行私法,方可为明君。

    法制建设任重而道远……”

    “启禀皇上,宪法又有哪些?”

    “克忠,你跟大家解释一下吧,人是铁,饭是钢,大家用过早餐之后再议。”

    “臣遵旨。”

    “第一条,皇权神授,是国家意志和精神的象征,享有治理国家的权利,不得污蔑,诋毁,造谣,欺瞒及任意有损皇帝威严和利益的行为。

    ......

    第九条,人人享有海外开荒的权利,开荒所得土地属于个人,人人都有移民实边的义务。

    第十条,内阁依造皇帝的旨意管理国家的政务

    ……”

第一百零六章 庭议(九)

    大家无心去吃饭了,都在讨论宪法的条例,只有年富一个人独自沉思。

    他有点大概理解皇帝的意思了,似是而非,模糊不清,不过他至少懂了法治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最大的障碍就是皇帝。

    皇帝可以随意治罪臣民,往往出问题的就是从皇帝这里开始的。

    在一片争辩声中,朱瞻基进来了,他往下望去,都安静下来了。

    他要继续扮演独角戏,之前早朝是在奉天门,由通政司官员朗读奏章,汇报各种大小事务,接着由六部官员汇报。

    他对这些繁杂的事情不感兴趣,现在早晚朝都改在左顺门内便殿里进行。

    “《资治通鉴》记载一件事情,唐太宗问:“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说创业难,魏征却说:“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现在库里比任何时候都要丰厚,是不是就可以曹规萧随,安享太平了呢?

    首辅,你说说该当如何治国?”

    如果这是一个科举题目,那么它就有标准答案,仁政、礼治、三纲五常,君明则臣贤等等这些。

    “孟子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江河之舟多于牛毛,欲行舟,则当先行御民之法。”

    “很好,朕之前也打个比方,好比首辅是舵手,官员是船工,却没有往御民上面去想。

    在朕看来,法律才是御水之坝,宪法是大河之坝,其它则是分支河流之坝。

    无规矩不成方圆,历朝历代皆有法,法治崩坏则如溃堤。即使是船东也不可以触堤,没有水如何来行舟呢?

    法律要保证公平公正,不可以有法外之人,不可以有特权。

    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要保证人人都能够平等地施行。

    文皇帝教育朕,天子守国门,人人皆有保家卫国的义务,上至国君,下至乞丐,无论是白发的老人还是孩童。

    只要是适龄之男女,皆需要受兵役。

    朕为船东,则王公贵族为股东,先秦之时,分封诸侯,自秦统一六国止。

    汉朝有七国之乱,太祖分封诸藩,亦留下祸患,故而股东只能拥有分红权,且不成比例,而朕独有决策权,任何人都不得干涉这个权利。

    当然分封海外之国除外。

    说到船员,则能者上,平者留,劣者汰,且皆有任期,以防专权。

    官员者多出于平民之家,故而教学当公平,当重于贫困之地。

    总之,法律当公平公正,公私分明,别傻傻地公私都分不清。

    现在欲有不立宪法者请讲分明。”

    “皇上言之戳戳,皇权即公权,法律必公正严明,皇上圣明!”

    有这样说吗,他暗自诽咐。

    “你说的朕明白了。

    唐太宗规定他亲自下的圣旨需要经过三道审批,明确合理方可执行,他怕他头脑一发热,就挽回不了。

    作为皇帝,不干涉司法审案即为公。

    朕在这里重申一句,什么都要管,反而失去了效率,术业有专攻,朕要的是结果,不要过程。

    大明的龙图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朕所说的都不是信口开河,说到的一定要做到。”

    “皇上哥哥,你要的大红包子来了。”

    小五亲手托着一个托盘进来了,两个盘子,两个汉堡包,还有刚炸好的薯条,配上一碟番茄酱。

    这个汉堡包是由高粱粉和面粉调的,里面夹了白菜叶,牛肉片和奶油,看起来是红色的。

    “好吃吗,要不请嘉秀尝尝先吧。”

    “好吃,新鲜出炉的,看着就香。”

    “臣不敢,皇上请。”刘实连忙回答道。

    “那咋们俩先尝尝吧,一人一个。”

    “好了,皇上哥哥。”

    朱瞻基毫不客气,拿起来狠狠地咬了一口。

    “好吃,有一种大块吃肉的满足感。”

    小五看着他的吃相,心想不就是一个包子吗,又看了看包子,这个好像不适合女生,便拿起薯条蘸着番茄酱吃。

    他喝了一口茶。

    “杂粮都吃不够,哪里吃得上肉呢?

    只有吃肉,身体才能强壮,不容易生病。

    这种包子朕命名为红肉堡和黄肉堡,越便宜越实惠越好,既营养又快捷方便。”

    “皇上哥哥真好,又发明一种好吃的,可是这么大怎么吃呀?”

    “这是穷人的吃法,叫大口吃肉,你可以切开了吃。”

    “好吧。”

    刘实心想,皇上的食谱可真广呀,既有不适口的粗粮,也有普通菜品,还有野生山羊肉,鹿肉等等。

    他也试着咬了一大口,真的很好吃,连吃饭都想着老百姓,真是了不起。

    用完餐后不久,陈瑄请求觐见。

    “皇上,楚府地处东南大藩,膏肓之地,商贾往来,舟车回集。

    自立国以来三护卫俱无调遣,四五十年之间生齿繁育,粮饷充积,车马无数,兵强国富,他藩莫及。

    卫所兵官,盘根错节,小人乘时或有弃国,实难驾驭。

    今皇上独断圣明,不可疑惑,可托以京师粮储不足,选其护卫精锐官兵给粮与船,令运至北京。

    因而留使操备,则剪其羽翼,绝其邪谋,王可以永保国土,而朝廷恩义两全矣。”

    朱瞻基派人将杨士奇、金幼孜、杨荣、朱瞻墡请来。

    “士奇,宪法要尽快完善,多做工作,马上诸王要进京了,朕决定让赵王担任议会长,让宪法一致通过,无有非议。

    勉仁,秦王、楚王、蜀王的势力最为强盛,辽王声望最高,先从四王处着手,征精汰庸,取消三卫,牵入民籍,撤销王府所有属官,仅派遣一小队锦衣卫担任门禁,排场。

    今后王族所有人都可以做官从军,行动自由。

    同时对武昌城进行商业整改,拍卖牌照。

    没有完成任务,诸王不得离京,你们认为如何?”

    “皇上派贾谅处理苗族叛乱,还需要另派重臣前往。”

    “那就派井源、李玉、任礼前往征兵整训。”

第一百零七章 周忱

    周忱,吉安人,祖籍浙江会稽,永乐二年进士,同一科的有王英、王直、曾棨、周述、周孟简、段民、吾绅、李昌祺、罗汝敬、沈升、张英、魏骥、吴廷用、章敞、李时勉、陈敬宗等等。

    曾棨是状元郎,周述、周孟简兄弟俩摘得榜眼和探花,周忱是二甲第十名,名次非常靠前。

    这一科录取的人数是四百七十人,永乐四年是二百一十九人,永乐九年是八十四人,永乐十年是一百零六人。

    殿试之后,朱棣挑选了二十八人进入文渊阁历练,周忱不在其中,人家说伴君如伴虎,他倒是自告奋勇,皇帝欣然答应,夸奖他说:“你是一个有志气的人。”

    周忱出身宦官世家,到了他父亲这里,家道中落,经常需要服劳役,很是艰难。

    平常人家即使没有结余,也要到庙里烧香拜佛,他母亲却不,为了给他买书,连续十五天给人家织布,才够买一套书。

    他母亲对他说:“不光要勤快,手脚要麻溜的,就像我织布一样,不然的话,哪里挤得出买书的钱?”

    当时的时候还是很忙的,经常熬到凌晨,第二天还得照常上课,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编写《永乐大典》,在这里他一边编录一边阅读,还经常获得皇帝的赏赐,他买了一匹漂亮的枣红色健马,风度翩翩,英俊潇洒。

    他有个习惯下班之后,或是傍晚或是深夜,纵马驰骋,完了之后,散步观景。

    他是一个内向的人,平时的人际交往也很多,但是不深,他思考问题的时间很多,是一个非常理性和尊崇传统理教的人,而不是身体控制脑袋的人。

    这跟他的家教分不开,他爷爷就不让他过早考举,他也遵守了,在家苦读,结果一举中第,名列前茅。

    周忱兄弟四人,夫人贤惠,也生了四个儿子,子孙满堂,福气满满。

    他生活也很节俭朴实,家里也没有因为他做了大官而得到什么益处,他把一半的俸禄寄回家用。

    不过他的四个儿子都没有什么天份,大儿子仁俊留在老家侍候大人,也算圆满。

    洪熙元年的时候,他丈母娘生病了,夫妻二人看望,后来把感恩之情写在本子上。

    “外母之德,在我夫妇,既厚且深,难以言论谕。回忆起往昔,薄官以来,近三十年,无有一日,不相负累。或在道路,或在京都,行李供给,有缺必需;妻子在室,则与供赡;妻子远来,则与资遣;或遇疾诊,或罹官非,求神礼斗,恳告无时。”

    后来也给孙孟容写过一封信:“古之论为政者,举近以该远,故必自身修家齐始。孟容尚当孝于亲,友于兄弟,敦于宗族,笃于外姻,信于朋友,仁于乡里,使向之所已知者足以为真知,今之所欲学者必见于实行。”

    大典编完了之后,被任命为正六品刑部主事,很快又升为员外郎。

    一般情况下,员外郎,郎中,六科给事中都升得很快,外放为按察副使、道御史、参政、参议等职。

    像他这么年轻,升得这么快还是有很多的,当然有才干的,也如过江之鲫,还得历练看表现。

    有一天朱棣就问他们,有谁能够背诵得出柳宗元写的《捕蛇者说》,没有哪个能答的上,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简单的浅显的很容易被忽略不计。

    我们再看一看于谦的表现,有一次巡按御史到学校视察,随机点了于谦上台来讲解《大诰》。

    于谦一点也不怯场,上台后便跪下了,把御史吓了一跳。

    于谦说:“讲得是高皇帝的《大诰》篇,不敢不敬。”

    说得也有道理,那你就跪着讲吧,于谦接着说:“各官皆宜跪。”

    还好大家都跪习惯了,倒没觉着什么,就是讲得时间有点长啊,好家伙,差点没挺过去。

    于谦十七岁参加乡试,没有中举,六年后,会试拿下头名会员,殿试的时候,因为针砭时弊,被朱棣点了最后一名。

    由于屡次北伐的缘故,刑部的任务很重,这些后勤的事物都是由夏元吉一手统筹的。

    他的袖子里有一个小册子,上面记了各种数据,他需要记牢这些,以便皇上询问。

    周忱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尤其对数字特别敏感,加上头脑灵活懂得变通,夏元吉从不吝啬对他的赞赏。

    可能是干得太出色了,没有他还不行,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当年的翩翩少年变成了磨了棱角的稳重的中年。

    很多同年调侃他说:“恂如兄还是这么年轻俊美,一点都没变。”

    夏元吉为什么老是这么压着他,每次都是这样:“这个升迁的机会太平常了,根本无法发挥周忱的才干呐!”

    君明臣贤,真的是难能可贵,他并没有斤斤计较,一如既往地谦谦君子。

    王直是他的老乡,又是同一科的进士,所以他们俩是最好的朋友,王直虽然只比他大两岁,但是学问人品无可挑剔,这也是他最佩服的。

    有一天王直跟他说:“鞑靼奸狡不义,剿之不尽,杀之不绝,非福也。”

    “嗯,外患不除,必有内乱。”

    朱瞻基登基后,立马提拔他为工部右侍郎,这些军械的工作全部移交到了兵部。

    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户部不可由江西人来主政。

    由于蔡信没有完成邮政改革,进升为左侍郎。

    当时的邮驿系统是在元朝的旧有基础上重新构建的,已经比较完善,它由兵部车驾清吏司管理,地方上则由布政司和按察司管理,以按察司为主。

    官员外出需要领一张驿符,凭驿符领取马匹。

    驿站人员不是很多,被称为站户,本身开销不大,主要是在吃喝上面,人来人往,哪里受的了,光靠驿银税肯定是不够的。

    除了驿站还有急递铺和递运所,主要任务是运送紧急公文,且急递不设车马,全凭脚力。

    名义上是十里一铺,有一名铺长和十名铺兵,每三刻行一铺,昼夜需行三百里,不分昼夜风雨,鸣铃走递。

第一百零八章 黄宗载

    皇宗载,字厚夫,与孙曰恭同为江西丰城人,至正廿六(1366)年出生,洪武三十年进士。

    永乐初年被引荐为湖广按察司佥事,当时有很多重刑犯被罚到铜陵,五开一带戍守,这些人反而要挟当地官员,黄宗载听说这事之后,拉长了脸,痛斥他们的恶性,使他们不敢再犯。

    第二件事,这件事是有关军籍的。

    当时武陵地区有很多的军户的,加上土地贫瘠,饭都吃不饱,还要服兵役,导致很多男男女女到了四十多岁,还是单身狗。

    黄宗载就跟他们说,你们这样也不是办法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困难总是有的,香火不断才是要紧的。

    大家听了他的劝说,一时间结婚的人就有三百多家,加上临县的就更多了,一时之间,风俗得到了扭转。

    期间被朱棣召回编修《永乐大典》,事毕,回到原岗位。

    这次有了新任务,负责监督建造大海船,同样也是牵扯到湖广百姓的劳役,在他的协调之下,事情办得很顺利,也没有怨言。

    后来朱棣北征,来湖广征兵的人不老实,闹出了不小的事情,还是他出面协调,但是超过了规定的日期,被人弹劾监督不力,未列举当事人的罪状,被贬为杨青驿驿夫。

    不久之后,竟然又起用为御史,正真的是一个奇妙之旅。

    那时,朱能刚死不久,交趾才被平定,到任的官员多是两广,云南的举人以及一些贡生,没有起到一些正面的作用。

    黄宗载上奏说:“派过去的官员都不称职,如果等到九年任期期满,再作人事上的安排就晚了,政事民生都荒芜了。因此请求对两年以上的,巡按御史和两司要进行核查。”朱棣同意了他的请求。

    总而言之,黄宗载是一位勇于任事,能力突出,身正廉洁的好官。加上他在湖广任上多年,素有积威,朱瞻基才把他任命为布政使。

    原来他想着,六十有五了,大刀阔斧地干一场,没想到,没过半年,便急着将他调回来。

    “现在情况如何了?”刚进京就被招来问对。

    “回皇上,苗匪把铜川府搜刮一空之后,如今跑回深山老林里,不见踪影了。

    主要是铜川知府弃城而逃,人员方面没有什么大的伤亡。”

    “匪吗,难道比官兵还强?”这时候的军纪普遍不好。

    “这个白大虫,怎么叫这个名字,这个不是他们的图腾吗?还有那个吴石尔又是什么来头?”

    “吴石尔是松潘苗族首领。”

    “就是蜀王自请三千兵马出兵叛乱的那个松潘?”

    这个时候朱瞻基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苗人生性刚狠轻生,这些年天气实在是太糟糕,连年干旱,活不下去,到处生夺活抢,到如今已经发展成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状态了。”

    朱瞻基终于明白了松潘是什么地方了,那是方圆六百里的沼泽草地啊,挨着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山叫凤凰山,后来建立了一座凤凰古城。

    “有人建议裁撤楚王三卫,你有什么想法?”

    “楚地自古以来民风彪悍,但是没有人望,恐怕难以如愿。

    好男不当兵,任谁也不会去跟苗匪作战。

    皇上,老百姓苦啊,皇上,请看。”他呈上一片小小的针鱼鱼干。

    “老百姓就像这鱼干,一担子鱼干卖好几天也没人要。”

    朱瞻基以前也是觉得湖广赋税人口太少,他天真的想法,在武昌把商业税收起来就ok了,后世一年税收上千亿,现在看来完全不是那回事。

    整个武昌城,楚王宫差不多占了一半,江夏县衙,武昌府衙,布政署,指挥使衙门,卫所都挤在一起。

    码头是没有的,转运是在金沙洲,汉口也是没有开埠的。

    朱瞻基陈默了一会,“五祖寺的主持是谁?”

    “臣没有听说过,楚王倒是新修了宝通寺。”

    朱瞻基事无巨细,默默参考。

    “嗯,情况我已经了解了,原本是希望你回来的,现在人手不够用,但是如此,这样的话,你还是先回家休息一段时间,再返任上。

    朕还是希望你独领风骚,一枝独秀。

    朕以前讲过,重点建设一批想武昌这样的城市,看起来还要加大力度,就在武汉开埠吧。”

    黄宗载面色疑重接过旨意。

    “苗寨的事情,你不用担心,朕就是通过修路,在松潘修天文台,则要把这天下理清。”

    暮色临近,朱瞻基没来得想起来一首歌。

    “那就这样吧,再爱都曲终人散了。”

    也不知道祁三现在情况如何了,还想着打小日子过得不错的倭国,现在看来到处都是战场,处处皆有伏机。

    “朕都要被你们给宠坏了。”朱瞻基一边喝着茶,吃着点心,一边对白族的爱妃说到。

    “皇上~~”刚刚还在夸赞人家,茶热了烫嘴,温了没感觉,真难伺候。

    “太后的新房子修好了,”

第一百零九章 宁王朱权

    今天早朝,朱瞻基未发一言,回来后,还在接着想,他要亲自下场了吗?

    干吧,想那么多!

    难怪朱棣当初要亲征,一下子损失十万兵马,谁受得了?

    国之重重于泰山呐。

    国事家事千头万绪,理也理不清,一件事一件事来吧。

    步子还需要大一点,拖后腿要少一点,拉人入彀要多一点。

    当初朱棣不是拉了宁王入坑了吗,还是不能放过他,哪能让他舒舒服服地做道士呢。

    但是想来想去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也没有什么油水好榨的,只要不唱反调就成了。

    宁王目前来说是辈分高,威望重,能文亦武,平调谦卑安然度过永乐朝,平常往来书信最为频繁,最重礼仪的藩王。

    也许是朱高炽即位,为了笼络诸藩王,不分彼此,赏赐了一些银两杂碎,之前只给五百石禄米,现在一下子发了那么多东西才让他有了一些想法,人呐,就是这样不患寡而患不均。

    屡次哭穷要这个要那个,朱瞻基都没有理会,他没有家族观念,跟这些王爷没有什么感情,当然他自己的兄弟姐妹也没有封地,更何况是宁王。

    不仅如此,还要统一纳税,搞承包制,今后一系就只有一个王,只给分红,其他的他才懒得管,管你饿死还是鸡皮狗跳的事情。

    所以宁王的心情是有点失望的,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结果,一开始听说所有人都要缴税,他觉得不可思议,惊诧莫名,这近又听说按银行入股分红,以后不再发俸禄了,他竟敢如此!

    他不理解,就凭着更改祖制这一条也有造反的理由,那下一步撤销卫所就是必然的了,那他该怎么办?

    当然是坚决不能松口,这是必须的,到时候看情况争取到最好的结果。所以当他一接到朝廷的通知之后,马上就往京城出发了。

    从南昌到九江,再到凤阳,再一路北上,一路翻山淌水,无比艰难,愣是让他第一个赶到北京城。这一路让他吐槽不已,驿站撤了,好些个地方都已经荒废了,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到了京城,天色混沌,分不清时日,寒风刺骨,不过也没有难住他,找个酒楼吃点东西,让下人去联络。

    等了一个多时辰,天色都暗了下来,被领到了一品楼酒店,这下子终于安心了。

    这个酒店跟别的还真不一样,进来一个大厅空荡荡的,显得红漆木柱更加粗大,一个人估计还抱不过来,地板也不知道是用什么东西做的,黑光透亮。

    里面有一处屏风围起来,走近一看,原来是休息的地方,可以在茶几泡茶,也可以从书架取书来读。

    三楼的天字号房间,壁炉的火已经起来了,房间里温度很舒适,打开窗户,顿时一股冷风吹进来,可以看到旁边的十王府,街道上已经落幕,只有少许的灯火。

    这时掌柜的又送上了内外几套衣服及鞋子,并且请主仆两人去泡澡,完了之后,又奉上香喷喷的奶茶还有零食。

    等睡觉的时候,掀开被窝,里面已经暖洋洋的了,即使是在大宁生活了十几多年,还是觉得有点不适应。

    等到第二天起来的时候才发现起晚了,简单的清洁一番,外面套上一件褐色长裳,脚上登着黑色长筒皂靴,早饭也不吃,就往宫里赶。

    朱瞻基将春和宮改为了慈和宮,有很大的花园和小块的菜地,种有梅花,桂花,牡丹,海棠,香椿,石榴,柿子,松柏等等。

    这里没有石狮子,只有两口金鱼大缸,没有台阶和门槛,只是石板有一点点斜度,石板平整但是又有磨砂感。

    它有两层楼,有前厅和后厅,有两个楼梯通往二楼,中间隔开而不通风,冬天可以晒太阳,夏天可以避暑,没有柱子,有厨房餐厅。

    六扇水晶玻璃镶嵌的门,有风,不冷,同样有壁炉,地板上也有热气,有一些阳光照进来,太后坐在藤椅上,小茶几上放着盖碗茶,大家都围着太后前面的茶几在唠嗑。

    朱权一进门便磕头大拜,姑娘媳妇们也也慌忙起身,一时有些杂乱。

    太后走到宁王跟前,抓住他的手将他扯起来。

    “哎呀,都一把年纪了,还这么多礼,老祖宗都说过,在家里就用家礼,现在这个家,除了老姑姑,就数你了,这么大老远过来,真是辛苦宁王叔了。”

    接着大家一个宁王祖,一个叔祖,叫个不停,太后又招呼上茶上点心,宁王也没有客气,其乐融融。

    过了一会儿,朱瞻基也来了,宁王又要准备磕头见礼,被他一把抓住。

    “宁王叔祖不可,圣人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

    今天见到叔祖就是最开心的事情了,叔祖快请上座。”

    闲聊了会儿,几个小宝贝也放学了,朱瞻基将祁镇,祁钰,大小丫头们叫过来问好,然后开席。

    “来来来,叔祖,这是从贵州运回来的,用当地的高粱酿的,存了有三年了,今天叔祖来了,特意开的,跟竹叶青,甜茭白又不一样的味道。”

    朱瞻基给宁王斟了一杯,又给太后倒了一杯。

    “太后也喝一点?”

    “好,听说这次皇帝你请诸王进京,今天见着宁王祖,老身我太开心了,这么些年一眨眼就过去了,当初的俊俏的阿哥现在也成了爷爷了。”

    “太后,皇上圣恩,臣感激不尽,臣请太后,皇上满饮。”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9165/ 第一时间欣赏重生之明朝朱瞻基最新章节! 作者:小一号所写的《重生之明朝朱瞻基》为转载作品,重生之明朝朱瞻基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重生之明朝朱瞻基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重生之明朝朱瞻基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重生之明朝朱瞻基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重生之明朝朱瞻基介绍:
宅男穿越为皇太孙朱瞻基,春芳斗艳,不知道采撷哪一株,满座的御宴很平淡,治病靠喇嘛,太监满地走,宫女赖着不走,王爷满天下,公主命薄休,储君独又独,哪里有朋友?平凡的画图狗带你体验不一样的宫廷生活。重生之明朝朱瞻基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重生之明朝朱瞻基,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重生之明朝朱瞻基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