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重生之明朝朱瞻基TXT下载重生之明朝朱瞻基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重生之明朝朱瞻基全文阅读

作者:小一号     重生之明朝朱瞻基txt下载     重生之明朝朱瞻基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八十章 教子

    今日又逢休息日,但是总是有杂务牵扯,打了一套拳,吃过早餐,就带着朱祁镇和朱祁钰两个人,来到了学堂。

    他拿出两本《内训》,一人手中一本。

    “这是你太奶奶亲自撰写的,一颗树要长大,供人建房子做家具,要十年时间,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就,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树要长直,才能成为栋梁,人要教导,才能够对大明朝有益。

    现在跟我一起读,以后每天都要读,不可一日懈怠,直到滚瓜烂熟,到时候,再另作安排,听到了没有?”

    “听到了。”

    “祁钰,你呢?”朱祁钰点点头。

    “吾幼承父母之教,诵《诗》、《书》之典,职谨女事。”

    朱瞻基不用看书,直接背诵,他们哥俩跟着读,发音都很标准,直到序章读完。

    “很好,非常好。祁镇去准备笔墨纸砚,磨好墨,朕要写字。”

    两个家伙把纸铺到桌子上,用镇纸压好,祁镇开始磨墨。

    “朕给你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吧,有只小鸟,长大了,还不会飞行,鸟妈妈,叼了一根虫子来,它还非要它妈妈喂食,鸟妈妈实在是没有那个能力了,放下虫子,飞走了。

    虫子自由了,打算溜走,小鸟一边追着虫子跑,还一边张开嘴巴等得鸟妈妈来喂食,结果就遇上了一条毒蛇,它还傻乎乎的往跟前凑,然后毒蛇一口就把它给咬死了。

    还有一个故事,老鹰长大以后,老鹰爸妈就会把它从悬崖上推下去,每一只老鹰都是这样的。这两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小鸟不喜欢吃虫子。”朱祁镇一本正经地说道。

    “学习生存技能是人的本能,不学习即使你有再强大的力量也使不出来,知道吗?”

    “哦。”

    等他把墨磨好,他在上面写上“博闻强记,多思多问,取法乎上,持之以恒。”

    然后又拿起笔,来到墙壁跟前,写上了《观沧海》。

    “玩去吧。”

    他找到郑勇,让他安排人教导朱祁镇和朱祁钰两个人练武,让他通知盛太医合理补充营养,安排女兵和女大夫进宫。

    这会儿陈洽也来了。

    “陈师来了,坐。”

    “皇上,按照你的要求,臣已经选出了二十名才俊之士。”

    “这样吧,你让张天师根据生辰八字、面相等筛选出五名出来,朕再从军士中挑选出五个,如果还没有合适的,朕再慢慢选,好饭不怕晚,一定可以选出情投意合的来。”

    陈洽没有答话,若有所思。

    朱瞻基也在想千秋万代的事情,他觉得光绪帝算得上是一个明君,真正的忧国忧民,他自己可能也没有想到,慈禧会向他下毒手吧。

    即使是再强大的基因,免不了会有弱势的时候,到时候再遇上穷凶极恶的欧洲蛮夷,肯定会吃亏的,所以说他一点也不指望大明的这一块,多撒一些种子到外面才是正理。

    “皇家跟百姓的小家,有很多相识的地方,没有长久的皇族,民间谚语说:‘富不过三代’,靠山山倒,靠水水远,纲常不在,朝代更替,战乱厮杀,若遇上外族,则教化不存,亡国灭族之忧。

    晏子就很不喜欢孔子,如果以孔孟来教导皇子,恐怕不出几代而亡国了,朕也不指望这些,子孙自有子孙福,朕只希望多于海外建国,希望有一脉能够保住国柞,不管是男还是女。”

    “皇帝是如何看待儒学的呢?”

    “儒学可以用来教化蛮夷,则无征战之苦,用在官场为人处事,则大大不妙,官官相护,事不关己。说白了,说的好,做的不彻底,就成了伪君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起来,小孩子都懂得,可实际上呢,儒学独尊,听不进一点不同的见解。

    朕只希望朕的子孙能够多了解一些民间的朴素的道理,多了解一些民间的疾苦,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吏治清,贤者在则。”

    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生之信仰,在皇帝这里却是一文不值,他很痛苦,无心反驳。

    “陈师,你不必如此,对错有时候并不重要,一个泥胎菩萨到底有何用呢,百姓还不是争相礼拜?”

    “那皇上有什么打算?”

    “朕已经挑选好了一个地方,待时机成熟,就大量移民到那里,让茹秀担任女王,可能会与大明有些区别,很多事情不依朕的意志,朕只希望尽可能地做到最好。”

    “此乃明君之作为也!”

    “朕喜欢务实,陈师,今后要严厉打击贩卖人口,轻者一律发往西洋之慢八撒、木骨都束等国,重者斩首。慈幼局要健全起来,安排读书识字,注意在整个大明范围内的贫困的聪慧之幼儿幼女,有机会朕会亲自教导。”

    “是。”

    “以后安排人员到各地采风,朕也会安排人员将朝中大事作搞,汇总到一起,印成邸报,发送到各地。当然也可以接受所有人的投送,采纳的予以鼓励。”

    “臣一定办好。”

    “朕会让杨士奇协助你,宋朝之时,商业繁荣,人们普遍长寿,百业待兴,正是为国为民效劳之时,贤才辈出,则国运兴隆。”

    邀请了陈洽一起吃了个午餐,便休息一会,起来之后,一个人在湖边散步,只见湖中央有一些鱼儿在游动。

    成也于斯,败也于斯,开国时期,大明武力多么强盛,却被一朝割尽,空有《孙子兵法》而不懂使用,他决定命人将《孙子兵法》用通俗的语言,完整的故事情节编写出来,作为皇家的必学课本。

    兵役也必须以户为单位服役,一个家族也应该有种田、从军、经商等才能够更加顺畅延续香火。

    据传回的消息称,汉王部下王斌,已经成功与欧洲交易,也不知道,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变数,人类的贪婪最终会使地球毁灭。

第八十一章 北戴河

    初至北戴河,尽管是六月末,气温也不高,经常云团是遮住了太阳,这里被朱瞻基建了一个皇庄,主体已经完工。有好多人就吐槽说明朝皇帝的皇庄太多了,其实皇庄一开始,就像这里的一样,荒无人烟,这里可以种农作物,还放养了大量的牛羊,少量的马匹。

    早上起床的时候,就可以喝到新鲜的牛奶,松软可口的面包,这里的草本的确是太丰富了,大自然便爱于此,让中医能够救人疾苦。他们参观了自然美景,用望远镜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鸟类以及各种他从未见过的动物。

    登山望海,美不胜收,下来赶海,清晨观日,朱祁镇和朱祁钰兄弟两个,玩得开心极了,这一趟是没有白来。好久没有骑马了,把朱祁钰放在前面,朱祁镇则跟成国公之子朱勇共乘一匹马。

    骏马飞驰,不久以后,就来到了一片广阔的海滩,坐在高大的御马上面,就是平时内向的朱祁钰也兴奋地大喊大叫起来。

    大家都脱掉鞋袜,冲到海里尽情玩耍,海水清澈见地,海浪冲击着海滩,他感觉像是久别的母亲,喜悦的重逢,安慰和抚摸。

    海边漂浮着一些海草,他让大家都收集起来,晒干之后,加入一些白糖,水等翻抄,再用铁板压扁烘烤,海苔就做好了,用剪刀剪成方块,便于取食。

    这里的向日葵长得特别好,朱祁镇看着向日葵总是对着太阳,感觉很新奇。

    “为什么向日葵老是跟着跟着太阳走呢?”

    “向日葵开花之前,就是长出花粉之前,它喜欢阳光的照射,这样它就长得更快更壮,有了花粉之后,它就一直向着东方,避免阳光把花粉晒伤。”

    “它为什么要长出花粉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有了花粉之后,蝴蝶蜜蜂就会过来吃,风也会把花粉吹的到处都是。花有公花和母花,公花才有花粉,母花没有,母花接受了花粉才能结出果实。”

    “我要想看看什么是公花什么是母花。”

    “这个太高了,不好看,想看的话,可以看看胡瓜开的花。”

    “我要看胡瓜。”

    “好,我带你去看。”

    “父皇,你看蛇。”

    “好大的一条青蛇,有四五尺,民间传说,不能让蛇立起来,如果立起来比人还高,那么这个人就会死。”

    “你看它跑得好快呀。”朱祁镇抓取土块攻击那条蛇。

    朱瞻基带着镰刀在芝麻地里割草,然后提着草来喂马。

    “你看它吃得多开心。”

    “大马,这是我割的哦,快吃吧,可嫩了。”

    喂了马之后,洗洗手,进了屋,若微和穆尔登格两个人在说笑着,这里挺好的,像个家的样子。

    “怎么又有那么多奏章啊?”

    “这是几天积累下来的。”刘实答到。

    “有哪些紧急的事务?”

    “主要是户部登记量测田亩的问题,还有很多流民到京城里找活干。”

    “为什么那么多流民呢?”他猜也是这些事情。

    “可能是京城里钱比较好挣吧。”

    这一顿批改,直到第二天下午才算弄完。

    “皇上,这里真好啊,又清净有凉快。”

    “那我问你,就像这里一样,我想避暑或者周游,你是愿意跟你儿子一块,还是愿意跟着我呢?”

    “当然是儿子了。”

    “为什么呢?”

    “放心不下呀!”

    “也是。”

    “蓬岛清明,琼液瑶池。波光粼粼,晓日初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星云斑斓,蛇驰萤明。”若微一边欣赏着他的字,一边读出来。

    他站起身来,拍拍身上的衣服。

    自古以来,能够成就一番伟业的皇帝,无不年轻力壮的时候就打下了很好的根基,为什么偏偏?想起这一生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一方面对于思想禁锢的一种失望,一方面又不甘心,祁镇和祁钰都是好孩子,应该是比他强呀!

    “皇上是不是累了?”

    “有点,我做不到皇爷爷那种通畅的感觉,事事都能迎难而解。”

    “皇上,现在可不是当初我们无忧无虑的的时候了。”

    “是啊,时间过得真快呀!”

    “我相信你,除了黑点,一点也不显老。哈哈。”

    “嗯。”

    “皇上,这么久了,也不帮我画个像?”

    “哦,还有好多事情要做呢,不如暂且停下,及时行乐吧!”

    “你放得下吗?”

    “拿得起放得下。”

    当当农夫,锄锄草,撒下网,赶赶海,也挺好的,生活就像羊吃草,需要变换不同的口味,在这里又磨蹭了一个月,终于登上前往海洲的大船。

    “惟真呐,你比你父亲活得长,朕希望你也能像你父亲那样。”

    “臣必当为陛下效死,哪怕是刀山火海,万死不辞!”朱瞻基看他满脸络腮的模样,还以为是张飞再世呢。

    “听说你的爱子满三周岁,这块玉就送给你儿子吧。”

    “皇上,你看这羊多喜气呀,真是喜气洋洋呀,谢皇上厚赏。”这块羊脂玉,正反两面都刻了一只羊。

    待上岸后,曾敏学和王彦带着一大帮子辽宁省的官员迎驾,王彦现在管着这边的军队。他实在是搞不懂,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明朝到清朝到底有哪些改变?思想变得更加封闭了,他觉得。

    从海洲到沈阳,一路看来,土地广阔,人烟稀少,华夏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人们过着朝而往暮而归的生活,生产效率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提高,往往一遇上天灾人祸,根本上就没有什么抵抗能力。

    大明自朱瞻基登基以来,光是商税就足够朝廷的开支,再加上缩减开支等,已经足够强大了,不过茶叶、丝绸、瓷器等贸易会产生大量的逆差,想要正常发展,还是需要扩大内需。

    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产量,解放劳动力,使用智慧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才是根本。

第八十二章 抵达沈阳

    马车缓缓地通过了高大的城门楼,队伍进入沈阳没有引起多大关注,朱瞻基方把思虑收回,这一陈子他想了很多,虽然说朝堂上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动,他预先设想的很多措施也没有落到实处,但是已经基本完成了既定的目标,消灭了瓦剌和鞑靼,辽东的基本盘已经相当稳固,为了子孙后代计,还是要继续改革,形成一个稳固的局面。

    有人说隋朝之所以这么快灭亡,是因为得罪了关西门阀世家势力,古人云“关东出相,关西出将”,或许皇权跟士族阶级有矛盾,但是也不是不能调节的,大明朝发展至今,藩王已显没落之势,官僚地主阶级还未起势,改革的阻力并不大。

    对于目前的状况还是满意的,唯一一点就是朱元璋推崇礼教,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朱瞻基领着陈穆妃穆尔登格进入了巡抚衙门入住,曾敏学的夫人领着二儿子和三儿子过来见礼,洗漱之后休息。

    第二日一大早,他就起床了,照例锻炼一番,穆尔登格已经安排好了早餐,满满一桌子,煎包,煎饺,煎蛋,煎鱼条,花生米,玉米,小米粥等。

    “王监军在哪儿呢?”他叫来刘实问道。

    一大早王彦就来这边侯着了,刘实把他叫过来了。

    “来,坐,凉了不好吃了。”

    王彦告罪一番和刘实坐在下方,平时他就是这样,就喜欢一边吃着一边聊天。吃了个七分饱,便起身来到房间喝茶。

    “皇上一路上辛苦了,昨晚上睡得还安稳吧?”

    “算不得什么,朕一向倒床就睡,一早起来又精神百倍。”

    没过一会儿,曾敏学就过来了。

    “一路行来,都是地广人稀,少看到炊烟,这一片膏腴之地,自周朝的时候就分封了吧?”

    “《史记》里有记载,武王分封召公为燕国。”曾敏学说道。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消耗了大量的国力和兵力,这有点跟我们与鞑靼作战有点像,劳师远征,物质供应不上,后路被断就很危险。

    自从唐朝灭亡以后,契丹部落成立了辽国,一直到我大明朝,但就兵丁方面而言并没有占据绝对的优势,朕就知道有很多士兵害怕跟鞑靼作战。”

    曾敏学对于打仗没有朱瞻基了解得多,也觉得皇帝说的话没有什么毛病,女真族比鞑靼要纯一点,但是各族之间也是征伐不断,特别好战,简直就是弱肉强食。

    “成吉思汗铁木真就因为花剌子模国杀害了他亲自派遣的使者,怒而兴兵,灭了其国,之后战无不胜,究其原因还是掌握了铁器,食用风干的牛肉作为干粮,使用堆土之法攻城等等这些。

    主要还是装备了钢刀,马掌这些,使他的战力倍增,在汉朝跟唐朝的时候,匈奴和突厥等装备上都不占优势,再加上这些部落不善于谋略,当然跟气候也有些关系。”

    三人对于他所说的气候一说觉得很新奇,都微微抬起头听他解说。

    “为什么草原上人口始终有限,就是因为到了冬天的时候,牛羊便要忍饥挨饿,一旦遇到雪灾,那就是灭顶之灾,正因为如此,才会频繁南侵,不然的话就没有活路。

    古人云“得中原者得天下”,虽然自太祖以来,屡次从山西移民,但是现在还是南直隶和沿海地区发展较快,加上黄淮两河水灾不断,这些不正是受了气候的影响了吗?

    我们京都缺少粮草,也跟关中地区赋税不足有很大关系。”

    他心里想着,现在还好,全国统一缴纳赋税,加上黄河马上就要改道,财政民生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听了朱瞻基所说,曾敏学一下子就想到了为什么他这么重视关东地区的原因了,特别是金州地区,冬天的时候比京城暖和多了,这里的女真族人口也比较多,往北不好说,这里的条件太好了,资源丰富。

    “皇上说的有道理,托陛下的福,我们沈阳城这边从无到有,一直很顺利,有很多从金州那边的人过来建房租铺经商,好多蛮族之人过来瞧热闹,比起当初在金州的时候要好多了。

    光这个城墙就建了三年,估计还要两年时间才可以建成了。”

    “甚好,甚好,与朕估计的差不多,金州一府的赋税都超过了很多江南之地,用不了多长时间,辽东就会超过很多其他的省份。

    不过现在全面实行新的赋税制度,商税肯定会大幅增加,辽宁省作为新模式取得显著效果的地方,还是要继续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以后每户要有一个男丁征兵入伍,屯田也好,牧羊也罢,卸甲以后能够有比较丰厚的报酬。

    朕读史书,觉得一个国家的强大,在于普通老百姓的强大。比如说宋朝的时候南方水田普遍亩产可以达到三到五石,而我朝呢,好多人宁愿累死累活,也不愿意尝试提高亩产的新方法。”

    “皇上,说起这个,这个水利榨油机还真是个好东西,不怎么费力,每天就可以榨油,还可以得到大量的豆饼,可以喂牲口,还可以肥地。

    当初皇上就让臣榨豆油,一直没有弄出个眉目来,还是这个机器厉害。”

    “朕最在意的就是这个机器,以后还有轧钢机,就可以大量快速生产枪管,还有你知道的起重机器,轴承,就像新式的轮胎,就用上了轴承。

    还是要学习和创新,通过选种和使用肥料就能够大大地增产,怎样最大得利用这个肥力。

    目前的情况是人口少,土地还是比较充足的,一个人都可以养活几口人,为什么普遍老百姓日子还不好过?

    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可以通过改善工具提高效率,但是还不够,几千年来,王朝更替,都是为了土地,而产量呢,并没有提高多少。

    怎样合理利用劳动力,怎么样提高产量,改善体质,有钱治病,患病能医,这些是为政者需要考虑的。

    国民强则国强!”

    刘实跟在朱瞻基身边也有一些日子了,要算今天给他的冲击最大,好多新的观点以前可是从未听说过的,到饭点了,他赶紧吃了饭,然后然后将这些都记下来。

第八十三章 三天三夜

    午饭过后,朱瞻基兴致未减,继续抒发他的观念。

    “说道这个国强,你们觉得哪个朝代最为强盛呢?”

    “皇上,老臣认为还是太祖最为英武。”王彦说道。

    “太祖皇帝武定乾坤,治理国家与百姓为善,得民心者得天下,确实没有哪个朝代能够做到这一点,不过国家初建,百废待兴,朕觉得还待将来。”

    “皇上,臣认为按照当时的情况,秦、汉、唐三朝威名显赫,没有哪个国家不敢不臣服,然而山高路远,终有未能及的地方,不及我朝扬帆万里,藩属国进贡不绝。”

    “老臣深以为然,有哪个朝代能有郑大人这样威服海外的呢?”

    “时过境迁,有很多事情已经不一样了,汉武帝用金马换取汗马宝马而不可得,到如今我们有来自帖木儿国更好的马。

    秦朝的时候,两广之地还是蛮荒之地,随着海运的兴起,沿海地区会得到快速发展,运河也加快了南北之间的商业往来。

    朕不知道唐宋时候老百姓生活如何,朕相信我朝会是最富有的国家,老百姓生活也会相对宽松,但是我大明朝目前来说还算不上强国。

    早在东汉时期,就有班超投笔从戎事迹,东晋有祖逖与刘琨的闻鸡起舞故事,唐朝时边塞诗脍炙人口,官员以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为标准。

    “失我胭脂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唐朝时期名将辈出,犹如过江之鲫,满天星辰也毫不为过。人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太宗以能纳谏而流传千古,心胸开阔,开放包容,所以朕以为强国者当唐。”

    刘实默默点点头,心想仁宗以偏爱儒学,喜欢讲经论道而闻名,偏偏皇上废弃翰林院,很少谈儒。

    曾敏学跟皇上比较熟悉,但是也很少听到此等言论,不过他一想就大致明白了,宋朝偏文,唐朝偏武,这也是皇帝推崇唐朝的原因吧,文治武功都相当了得。

    王彦心想,唐太宗也很不错,人尽其才,君臣之间相得益彰。

    “不管是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等,皆百年不世出之伟才,人说“富不过三代”,更何况是皇帝呢?

    即使如朕这般,也是费尽心事才勉强应付一二。一家之务,尚且有难关,更何况一国?怎样才能做到公心、忠心,为国,为君,为民?不结党营私,不欺下瞒上,不擅权专政?”

    “皇上过谦了,文皇帝在世的就经常夸奖陛下,就像皇上说的,将外患彻底根除,现在都已经做到了。

    皇帝将唐太宗作为目标,这不正是天下该庆贺的事情吗?只不过水滴石穿,万事皆要一个经历,只要君臣同心同德,万事皆可兴。

    至于说“富不过三代”,那不过是一句戏言罢了,不可以当真。”

    “皇上乃天命,是上天安排的,老臣就是拼了这条老命,也要尽忠尽责,维护皇上。”

    “喝茶,喝茶。”这么尖锐的问题确实不能一撮而就。

    “这些年多亏了老丈人鼎力相助!”

    “皇上,这都是臣应该做的。”

    “朕向来喜欢实际的,不喜欢虚头巴脑的,在京城就把京城搞得像样,现在就是来辽东这边看看,能够给予你们的,朕会尽最大的力度。为了千秋计,也是值得的。”

    “陛下英明。”

    “朕有一事搞不明白,为什么屡次下西洋,所得颇多,为什么很多人以为靡费甚多,需要废除下西洋?”

    “就像皇上说的,时候不一样了,汉朝时候以胡椒为贵,现在好多人不喜欢,以为是无用之物,又不愿意变卖,即使卖的话,可能也卖不了价钱,不愿意吃亏。”

    “不愿意吃亏,这话在理啊。”

    就这样泛泛而谈,吃过晚饭,朱瞻基也不理会等着接见的几十号人等,接着谈天说地。

    第二日用完早餐,四个人又继续喝茶,交换意见。

    “好多年前,朕就跟秒锦太皇太后议论过,文武都是国家所依赖的吗?”

    三人都在想他这话说的是什么意思,按照大明朝的情况来看,文就代表儒学,而武就是屯兵跟一部分职业军相接合。

    “皇上经常说“儒不足以治国”,还说过“半步论语治天下”不可取,又推崇法治,臣实实在在办差,在金州的时候,即使再忙在累,现在回想起来,也不算什么,能够帮到朝廷,臣就感到欣慰。”

    “文人靠得住,母猪会上树,当初文皇帝第一个杀的就是方孝儒,老臣就觉得此人该杀,没有了张屠夫还杀不了猪吗?”

    朱瞻基皱了皱眉头,又喝了一口茶。

    “前几年,有位来自广州的商人,前来参加拍卖,他说他从分无半文到拥有万贯之财,用了十年的时间。

    这些年别的朕不知道,只知道朕一开始只赚得了几百两银子,到现在呢,朕也不知道有多少钱,光是北京银行,如果发卖的话,几十亿贯钱都是可以卖出的。”

    这些事情曾敏学是知道的,王彦却不知道,心里吃惊却不过也没有特别表现出来。

    “我们种田,可能几辈子也不可能赚到一万贯钱,做工呢,可能一百年可以赚到那么多,那么做生意呢,十年就可以赚到。

    当然这是一般的情况,也有赚的更多的,比如说歙县的吴显祖,朕命他为南洋总督,朕相信给了他便利的条件,他就能够富可敌国。

    朕增设海关,只保留运河关卡通过费用,增收茶叶、酒、丝绸和瓷器等赋税,总之,就这些商税,就已经远远超过了田地赋税。

    朕把钱币相关的行业叫做金融业,为什么之前的钞钱越来越贬值,而朕发行的新币,币值大,数量多,反而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呢?”

    “皇上以前曾经说过,管仲、鲍叔牙出身于小商贩,管仲成为齐国的丞相之后,也善于经营,终于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皇上推崇晏子,管仲,不喜欢儒学,喜欢实际的得利,不喜欢中庸之道,恐怕不便利!”

    “是啊,总要改变才行。

    商业并不是单一的,它高于其它行业,“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交通便利,人们衣食足,物产富足,百业昌盛,人康寿长,钱币方便等等这些,商业才会发达。也可以这么说,一个国家商业发达,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这个国家已经很强大了。

    宋朝……”

    朱瞻基侃侃而谈,就像是憋屈了很久,终于发泄一番,将他的想法全部合盘托出。就这样又过去了两天,总共三天三夜。

第八十四章 接见

    人的念头犹如光速,转瞬就可以穿越宇宙;人的思想也是最难以改变的,一旦认定了,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大约五更的时候,曾敏学就醒了,头疼欲裂,昨晚上睡的晚了,还想着皇上早上吃什么,他自嘲得笑了,皇上都不看重这些的。

    人的脑袋不是装水的水桶,尽管朱瞻基压着朝鲜国的使者和其他的官员们不见,也要拉着他商讨个没完,他的脑袋已然被炸糊了。

    不自觉得又摸了一摸香囊中的老桂皮,片刻不忘艰难的岁月和刻苦的求学经历,一个县唯一的一个举人,辗转蹉跎,终于谋得了皇城脚下县丞之职,幸得皇上举荐,始任金州知府,接着女儿封了淑妃,喜得皇子,每每想到这都乐开了怀,只可惜大儿子读书没有什么天份,小儿子顽劣。

    朱瞻基是在衙门里会见了朝鲜大王派来的使者,目前朝鲜当政的是第四代王李裪,排行老三,年龄上也只比朱瞻基大一岁,原本大王的位子应当由世子也就是长子李褆来当的,谁让这个李褆是个不学无术的坏小子呢,跟李裪比起来,提鞋都不配。

    当时朝鲜国太宗在位的时候,就私下里问他的臣子,回答说您教养世子无微不至,而世子呢?还是这个德性。太宗说李裪天性聪明,好学不倦,即使是三伏和三九,他照样整夜读书,而且了解政事,每每发生大事,他总能想出一些一般人想不到的办法,大臣同样赞同,这样年轻的李裪就成了朝鲜新的大王。

    大明和朝鲜的关系比较亲近,每年的万寿节、千秋节都会有使者来进献礼物,从没有中断过。

    朝鲜的大王李裪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和技术,大力扶持医学,跟大明一样有共同的威胁,他最希望得到大明的造船技术,也最怕大明攻打倭国,因为一旦开打,朝鲜恐怕就又要输血了。

    一番礼节之后,使者又向朱瞻基提出传授给他们造船技术。

    “朝鲜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君臣一心,面对强大的倭寇,敢于主动出击,出人意外,俘获匪首,大获成功,听说这是你们大王的谋略,强大的国君就是人们的福祉啊!

    稳定的政权是很难得的,我大明自开国以来,太祖就将周边十五个国家列为不征之国,朕喜欢的是开开心心的做生意,做朋友,我大明虽然富有四海,但是更喜欢助人为乐,互通有无,各取所需,绝不干涉别国之内务。

    以前皇爷爷还在世的时候,就有倭国落魄的盗寇,假装是来做贡易的,实际上他们来了我大明后还不知收敛,抢劫杀人,最后官司闹到了御前,皇爷爷最后还是礼送出境。

    我大明为了易货,尽可能地为各国商人提供方便,甚至容忍一些冒犯之举,就是千里买马骨,当年汉武帝用一匹金马来换取一匹汗血宝马而不可得,现在西洋海路畅通,将大明的富庶、礼仪传播到各地,用和平来替代纷争。

    大明和朝鲜一衣带水,同饮一江之水,亲如一家之人,抵御海盗侵犯掠夺,加强商贸往来,互通有无,礼尚往来,这是我们两国的共同愿望。

    有了大海船,则两国之间的交流就没有了障碍,朕也很支持你们的诉求,对于之前没有答复你们的请求,也请你们谅解,造大船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之前朝中的很多大臣都反对下西洋,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不过万事开头难,只要下定决心,什么困难都可以解决。

    这个事呢,以后你们可以找曾大人进一步商讨落实。”

    “朝鲜国国小民卑,对待上国和圣君毕恭毕敬,不敢有些许怨言,臣替大王感谢圣明皇帝陛下的慷慨支持和帮助,此行能够完成大王的愿望,都是皇帝陛下的成全。”

    “你们大王也是有心了,你们大王是一位贤明的君王,万民的福份,多保重啊!”

    接着他又接见了新宾侯,一起吃了个丰盛的午餐。

    下午接见了一些头领以及使者和地方官员,然后召见了王军、袁绣、李芳英、张钧等十几人,只有许安等几人还在会宁府。

    这时候都到了晚饭的时间了,曾敏学也特意花了一份心思,准备了河虾、河鱼、狍子肉、野鸡、酱骨头、黑木耳、松茸等,他知道皇帝的偏好,虽然鲥鱼很鲜美,但是他只不过尝尝鲜而已,反而更喜欢鲫鱼、河虾。

    “朕最喜欢的就是军人,看来你们的作风还没有丢下,这比多年没有见到你们更让人高兴!

    皇爷爷临终前对朕父子两个人寄予厚望,可惜先皇走了,担子全部都落在朕一个人头上,朕没有辜负他的在天之灵,灭掉了脱歡,霸占了他的领地,朕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消除塞外的威胁,让大明的旗帜永远插在敌人的坟头之上!

    朕这次来,就是亲眼看一看这广阔的草原,清澈的河流,肥沃的黑土地,浩瀚的大海,没有什么应该是谁的,朕给了你们天大的舞台。

    你们是开拓者,什么样才是塞外江南,就是如同江南没有分别,再不是流放之地,是不离不弃的希望之地。

    冠军侯说过“匈奴不灭何以为家”,开创事业就是需要年轻气盛,舍我其谁的劲头。

    朕对你们各个方面的表现都很满意,你们开了一个好头,朕希望十年之后,辽东不输于江南。”

    大家都有好多年没有见到朱瞻基了,心里都很激动,他们多数人以前是浑浑噩噩的,有的顽劣,有的不受重视,进了军营,到了辽东,大家在一起从锄草、建房开始,人生变得不一样,累过、苦过,都不在意,当然也是绝对不能跟冠军侯相比了。对于未来充满了信心。

    “姐夫,我也想帮你做事啊!”

    “哦,那你是想做朕的‘冠军侯’吗?”

    “哈哈!”众人都没有什么顾忌的大笑起来。

    曾逸听了皇上的话很受伤,他不服地对着他们吹气瞪眼睛。

第八十五章 财富论

    “皇上,这朝鲜国有点不靠谱,你还这么慎重其事?”曾学敏有些奇怪,人家也不需要大型的船只吧?

    “嗯,船只还是需要的,最低可以抵御倭寇的侵犯。

    他们一开始是索要工匠帮他们造船,虽然说以前屡次北伐的时候,他们也贡献了很多马匹和物质,但是目前朝廷自己的船只都不够用,哪里还有余力帮他们造船呐,而且造船远比他们想象中的还要难。

    你先带他们去实地参观了解一番,毕竟船总要经历一些暴风雨的,还是很有分险的。

    要设计、建造、测试、航行,都是要时间的,还要花费大量的钱财,对于朝鲜国来说远不如买船来的划算。”

    “是啊,当初朝廷从南方运粮可是损失惨重,导致后来都不敢用海船来运粮食了。”

    “各有所需罢了,像监生,有的人宁死也不读,有的人想读反而读不上。

    以举国之力建一个千石级的中型船厂还是可行的,我们呢,可以从头到脚帮忙建一个,但是要占股,还可以建一所学校,传授专业知识,搞一些设计、测量和钻研,大家都不用吃亏,也可以他们出本钱,入股咱们的造船厂,优先给他们造船。”

    “让他们入股,那钱也让他们赚走了?”

    “我问你,历朝历代那么多年,会积累多少金银财宝,皇爷爷在世的时候,花了那么多钱,都到哪里去了呢?”

    “人可以创造财富,金银代表着财富,但是财富不光是金银呐!

    金银毕竟是有限的,而财富可以不断积累,随着越积越多,那么金银必定会涨价,只要金银在手,钱钞可以多印出十倍、百倍、千倍。

    比如说朝鲜国用金子来买船,我们可以用这些金子为底发行10倍的钞钱,可能他们还要买其他的东西,那就必须用钞钱来买,钞钱停在他们手上的时间越长,就越不会干扰钞钱的市价。”

    “似乎是这么一回事,那不允许人家挤兑?”

    “当然可以调节的,人家也不会这么傻,好用的时候就把在手里,不好用就抛掉。”

    “我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钞钱果真有那么神奇?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皇上也说过“饭不过一碗,睡不过一席”,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

    朱瞻基细细地品着茶,钱当然是越多越好,已经深入骨髓的想法,人的贪念无休止,再多钱又没有网络。

    子非鱼,不知鱼所求,或许已经得到的就不懂得珍惜,宁可醉心山河,领略大自然风光,也不愿意做那个紫荆城高高在上的皇帝。

    曾敏学是一位很好的倾听者,有执行力,只不过人的脑袋接受新的思维要一个过程。人的欲望永无止境,用儒家思想来约束官僚阶级,那是不现实的。

    “朕这次来辽东,准备了大量的钞钱,我们的时间是很宝贵的,政局相对平稳,此时不作为更待何时?

    稳固北疆,汉异平等杂居,那么世世代代下来,皆汉土。

    金州和苏州条件一样很优越,它们像两只手臂,要充分发掘出它们的潜力。

    自古以来,朝廷的重心逐渐往东往南偏移,南方出产的粮食占多数,北方虽然拥有便利的交通,但是旱涝频发,已经不占什么优势了。

    习武要从小开始,需要柔韧敏捷,打熬筋骨,充足的养分供给,以前北征的时候,当兵的吃的是锅盖烧饼。

    气候失常,旱涝灾害频发,都需要长年累月不间断地去治理,才会有所好转。

    辽东缺乏劳力,究其原因,相对来说,地多人少,勉强维持个肚饱,过冬会冻死人的!生个病也没有钱看个大夫买个药,关键还得有钱。

    农闲的时候织个布,打下短工,农忙时,请几个工,像晒盐季,不也是争分夺秒的吗,要不然的话,遇上下雨就要全功尽弃。

    分工合作更有效益,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粮食不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运输,交通,人口多了怎么办呢,必须往外拓展,黄金、白银、铜、锡、宝石、香料、木材、药材、油料等等都是急需的,我们已经由自给自足的农业的社会转向分工合作,满足更多需求的工业商业的社会。

    用火铳打个鸟,能震三座山,撒一把钱币,谁不过来捡?

    这次全国性的招兵,主要是屯田,并且落地生根。

    钢铁将会供不应求,慢慢地药材的价格也会水涨船高,牛羊骡马皮毛等这些交易量会快速增长。

    你看每年国库有多少剩余,钱呐都流进了私人的口袋,要想发展,还是要落在富人身上,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古人云,为富不仁,有钱会不会根生非份之想?”

    “人说富不过三代,有钱了就想着权势,到头来还是一场空,教育好下一代,才能够代代相传,不断香火。

    还是那句话,民心,民生和吏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再一个就是引导,做一番事业,报一方水土。

    有些唱戏的,说书的胡扯乱造,糊弄百姓的,一提到皇帝就是三宫六院,出口即宪,为所欲为,那不是人,那是神仙。

    太祖出生草根,推翻恶元,得国正,万民拥戴。

    成祖扫鞑靼,除边患,保民安,开运河,下西洋,著书立业,功在千秋。

    做好当下,培养好下一代,就可以了,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曾敏学摸了摸发髻,感觉头发又掉了好几根,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朱瞻基回到卧室灯还亮着,穆尔登格盖着被子半卧着,脱了衣服,走近了,醒了。

    “皇上。”她怪罪着叫着。

    “睡吧。”

    “臣妾睡不安稳。”

    “朕以后早些,聊着聊着就忘了时间。”

    她靠在他的胸脯上,搂着他的腰不说话。

    朱瞻基躺进被子里,半卧着。

    “回到京城里,皇上就不能天天陪着我了。”

    “怎么会,宝宝是未来,朕宁愿不要这江山,也要搂着你,你就安心地当朕的妖精吧。”

    “皇上是喜欢公主呢,还是喜欢皇子呢?”

    “如果是公主的话,朕会宠溺她,如果是皇子呢,朕会严格地要求他,朕既然生了他们,就要为他们负责呀!”

第八十六章 双帅坠落

    这是朱瞻基第一次睡懒觉,早起打拳,时间长了,习惯成自然了。

    刚吃完午饭,就见刘实拿着一叠文件过来了。

    “有什么急务吗?”

    “阳武侯病危!”

    “亦失哈、马愉到了没有?”

    “昨日到了。”

    “先请他们到院子里坐坐,朕看看就来。”

    院子里袁琇和王军在端茶倒水。

    “老朽听说穆妃娘娘怀了喜了,皇上真是龙马精神!”亦失哈说道。

    “皇上龙马精神关你一个太监什么事啊?”

    “好像你不是太监一样,你这个狗肉上不了台面的东西,说的就是你这个王狗儿。”

    “我不跟你这个海西藩子一般见识。”

    “我是藩子,你就是个杂种!”

    “你还觉得你挺有牌面的,连府衙都被别人给拔了。”

    “你放屁,没有皇上,你连屁都不是!”

    他们两个在那里斗得不亦乐乎,很快发现曾敏学端坐着自在地品茶。

    “还是国丈爷响亮,我们女真人就佩服你们这些读书人。”

    “总督过奖了,这是状元郎马愉,这是按察使蹇英,这是知府袁琇,王军你们经常打交道的。”

    “都是俊才,前途无量,王军你小子也不赖!都坐,都坐,我这个人就这样的性子,直来直去的,时间长了,就知道,我是最好相处的一个人。”

    “都督不亏是豪杰之士!”

    “佩服!”

    “皇上来辽东,我们海西女真人是最欢迎的,族人都向着皇上呢,我们都是熟藩,跟那些生藩子不一样!

    皇上有没有跟你说起过呢,国丈爷?”

    大家都很好奇,朱瞻基到底跟曾敏学说了些什么东西。

    “这个倒没有,皇上是跟我讲了一些,不过都是些政务。”曾敏学想了一下说道。

    “能说一下吗?”

    “这个倒是可以,皇上决定免除除金州外五年的商税,十年之内不用上交朝廷商业税,总共可以提供一百亿贯钱的投入,现在已经有五亿存在银行里,随时可以取用。”

    众人都惊呆了,一百亿拿来分的话,一万人的话就能分一百万,辽东才多少人,个个都能成为富翁了?

    “叩见皇上!”

    “快快请起。”他扶起了亦失哈。

    “天地无穷,而人的寿命有限,朕还要多仰仗你们!”

    “微臣敢不效命!”

    大家都安坐下来。

    “朕有个愿望,希望在有生之年,大明的周边,永远和平,从此以后再无纷争,再也没有汉族和异族的区别。

    辽阔的蒙古草原,养活不了多少人,羊儿没有了草料,只能饿死冻死,这也是千百年来,游牧部落不断南侵的原因。

    辽东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既可以耕种又可以放牧,有山有水,又背靠大海,养活个上千万的人口都是没有问题的。

    历代朝廷更替很多都是因为吏治腐败,土地兼并的原因造成的,人口多了,粮食不够吃,就要想办法往外拓展,而不是收取人头税,加剧矛盾冲突。

    习惯了春天温暖的阳光,就没有动力了,停滞不前了。”

    “臣自永乐九年受命招抚以来,几乎踏遍了所有的山山水水,总共建立了两百三十六个卫所和二十五个千户所,化解纠葛,分发粮食,衣物,修建了寺庙,府衙,如果没有朝廷,很多人会被饿死、冻死,大家都对朝廷感恩戴德,对皇上忠心不二。”

    “嗯,确实了不起,做了很多实在的工作,很多事情都是难得坚持,开个头容易,能开个好头,坚持下去的少之又少。

    有的人只要提到塞外就闻之色变,有些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埋头苦干。

    朕称这个为信念,人这一生,要为一个信念而活。”

    “臣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女真有多少人口?”

    “皇上,我们海西女真人最初以采珠,渔猎为生,居住在忽儿海(牡丹江)沿岸,有托温城、弗思木城、弗踢奚城、考郎古城、乞列迷城、莽吉塔城六城,设置了弗提卫,人口有十万以上。因为恼纳、塔失叔侄争印,朝廷便一分为二,任命恼纳为忽鲁哈卫首领。

    另外主要集中在海西江,混同江和开原一带,人口也有十万以上。

    加上海东生女真,总人数有二十余万。”

    建州卫已经撤除,建州卫女真人口没有被计算在内。

    真是麻烦呐,松花江这一块好搞定一些,忽儿海那边怎么搞呢?

    “调集五千新兵进入六城屯田,派得力官员建立衙门、学校、医馆,成绩优秀的予以奖励,择优授予官职。

    工作要做细做到位,朕最多给你五年时间!”

    “臣必不负皇上所托。”

    “你们都是朕信得过的,朕得仰仗你们,只争朝夕,多做实事。

    像金忠、夏原吉,从不索取,一心放在公务上,是什么样情形造就了他们呢?

    是压力,就像钢,愈加热愈捶打,就愈坚韧。

    在朕的眼里,不管是苗族,蒙古族,女真族,汉族,都是同等的。汉唐曾经如此强大,今又何在?最终打败自己的是自己,不是别人。

    女真族机灵坚韧,吃苦耐劳,这也是很多汉人缺乏的,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对待女真族,朕要求的更高些。

    朕相信善于学习的女真族会过的很好,很幸福。”

    “臣受教。”

    朱瞻基是有得名的奶奶嘴,像早朝的时候,官员们不得不硬着头皮听下去,这其实也是他想要的,他就是不像上朝,那只能给满朝大臣们多上思想课了。

    虽然长篇大论,但是大家也都体会了他的急迫的心情,正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伯荣,你也说说吧,朕很期待你的看法。”

    “皇上所说发人深思,振聋发聩,臣不及也!”

    “把你的想法都说说吧,让朕管理一县,可能马马虎虎,再多就不行,朕做不来中庸之道,圆滑处世之道,自古官场无作为的多,在朕看来就是谁也不得罪。

    宁可得罪君子,也不可得罪小人。

    如果想要谁也不得罪,那么还做得成事么?”

    “臣蒙皇上厚爱,自就任以来,不敢有些许怠慢,巡视各府各县,未发现有一例案件判处不明,邻里之间相处和谐,路不拾遗,此皆明君贤臣之像也!”

第八十七章 双帅坠落(二)

    “你果然有乃父之风。”

    “性和,你上任也有两三年了,和你一同前来的进士们,有哪些人表现得比较突出的,有什么想法念头,说说看。”

    “皇上,古人有“魏益请食”,亦有陶侃搬砖的典故,秦据有河西,历数代图治,终灭六国。

    臣的家乡与金州隔海相望,一般情况下,温饱无忧,然,大明百姓苦于灾害,流离失所者多矣,臣与他们比起来,是多么的幸运啊!”

    “爱卿所言甚得朕心。”

    在文臣方面,有很多思想觉悟高的能臣干吏,但是武将方面,都是老将撑腰,出现了断代。想当初,即使像丘福,也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要想发展辽东,就需要大量的劳力,日本就有很多的人口,只要辽东发展起来了,谁还会舍得失去这一块宝地呢?

    还有一点,好的地方也是不多呀,也不能老是惦记着本土呀。

    “朕还是那句话,还得有钱。

    只有掌握了足够的知识才有可能改变命运;只有奉献和付出才有可能有收获。

    劳动可以创造智慧,千百年来,大多数人,能够算得上的好日子也就混个温饱而已。

    首先是读书当官,另外朕要求司法独立,准备开办律法和警察学校,成绩合格即可充任,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

    其次是当兵,其三,那只有加倍的努力,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除此三样别无他法。

    唯一的区别就是,以前当兵受穷,当官的不作为,甚至欺压老百姓,天高皇帝远,能够混个温饱就算不错了。

    就比如说,你袁琇,家道中落,文不能文,武不能武,落得个编草席的一样下场,你该如何做?”

    “回皇上,臣只有混吃等死而已。”

    “就是如此,毕竟锋利的锥子毕竟是少数。

    朕这次带了五亿贯钱,对于一些人来说就是福音。

    还处于荒芜的,按实际情况划分一个个农场、牧场、林场、药材产出地等等,提供低息贷款,按年分期交付利息,还款完毕,交回地契,购地款归属省衙。

    什么人有资格?

    当然是当初来辽东的有经验的有贡献的人和官兵。

    另外建设一所造船和航海学校,扩大炼钢铁和造船厂的规模,修筑道路,新修水利,起拍酒楼、剧院、高档教坊、卖场等牌照,城外建立皮毛、牲畜、药材交易市场。

    城内要宽敞、干净、舒适,预留好地下水道,一片一片修建,宁可空着,也不能人口过多。”

    “皇上英明!”

    “朕跟你们讲个笑话,说蔡京有一天在渡口乘船的时候,恰好看到一个渔夫打了一船的鱼,看起来很新鲜的样子,他就上前询价。

    那个渔夫战战兢兢地回答:“十文钱。”

    蔡京说:“我每顿饭都要花上20两纹银,这么贱的东西,上不了我的餐桌,不吃也罢。”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上下脱节,作为朝廷来说,要精兵简政,简化降低赋税,不能干扰老百姓的生活。”

    众人点头称是。

    朱瞻基让他们上交材料,事无巨细,出来一趟不容易,边了解边探讨。

    过了几天,九月二十一日这天,收到了阳武侯薛禄的丧报,又过了三天,受到了一份密报。

    上面写着:“七月和病故于麦加返途”。

    郑和死了?这么精明强干的人,看起来气色很好,也没有什么皱纹呀!

    世事无常,哪一天说挂就挂了。

    心情很糟糕,决定出去转转,带上穆尔登格。

    沈阳城里还是就着老传统,衙门也叫布政使司署,府署,文庙建在最中间的位置,商业街就着原来的皇城庙,靠东北的位置。

    马车不急不慢地前行,道路两边的人们都在好奇的观望,有些人可能猜测会是皇帝出来了,要是在京城的时候,人们都会跪在两边高呼万岁。

    天气已经变冷了,大多数人身上还是穿着一件长衫,略显单薄,脚上穿着皮札、布鞋,有的甚至赤着脚赶路。

    到了惠安馆,有两层,里面有四根大柱子,很是宽敞。

    穆尔登格被安排在二楼,朱瞻基饶有兴致地打开一个个药柜,看一看,闻一闻。桌子上摆放了铜臼杵和一把小秤,有一位戴着方巾,留着长须,穿着暗蓝色长衣的大夫。

    “老先生是哪里人士?”

    “回皇上的话,小老儿叫瞿良,家住在应天府江宁县。”

    “哦,难怪看着亲切,麻烦瞿老帮朕把把脉吧。”

    老者为他把了一会脉。

    “皇上脉象平稳,不过面色红润,似乎有些肝热的症状。”

    “可能朕最近忙于政务,有些操劳了。”

    “皇上注意调养,早睡早起,忌生冷油腻即可。”

    “人有长寿的保养方法吗?”

    “回皇上,老古话说得好,知足者长乐,善笑者长寿。小老头还是丁点大的时候,大人就经常讲,吃饭要吃七分饱。”

    “很有道理呀,万事不可过于执拗。”

    “正是这样子呢,还是皇上懂事理!”

    街道上空无一人,前几天还说,不可扰民,现在却自绝于民,有点讽刺。

    穆尔登格逛街,朱瞻基负责拎包,想想也挺有喜感的。

    两个人都兴致勃勃的,就是动不动跪迎挺烦人的。

    这个时候还不流行卖成衣,而且衣服款式都有严格规定,衣服都可以在当铺当上的,所以说成衣是相当贵的。

    这里的很多店铺都是朱瞻基的,包括成衣店,进入后,就连他就被震惊了,每一件都是艺术品,款式也是很多,有窄袖,窄腰的,无袖的,长袖的,花边的,合领的,对襟的等等。特别是印花和刺绣十分带感。

    朱瞻基也挑选了一些,毕竟是偏民风的,还有小女孩的衣服,也拿一些。

    “皇上这些衣服好好看,你看,好看吗?”她把一件纱衣套穿在身上,一边显摆。

    “嗯,挺配你的,把头上也用纱巾连起来那就更美了。”

    穆尔登格美滋滋的,脱下叠好,她越看越喜爱。

    来到二楼,这里全部都是皮草,这些都非常难得,恐怕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

    不敢过多停留,带着一大包衣服满载而归。

第八十八章 回京

    皇帝带着娘娘来购物消费的事情,全城的人都知道了。

    朱瞻基启程返京的那一天,都过来看稀奇。

    前面由衙役捕快鸣锣开道,两匹枣红色的马牵引着御驾,后面跟着娘娘的车驾,还有三辆拉货的马车。最后面是五百骑兵的队伍。

    有人说皇上的御马英俊不凡,有人说娘娘的侍奉丫鬟好漂亮,像仙女一样,有人说御前铁骑真威风。

    “老丈,有的人想征服的是星辰大海,有人想纵横四海,有人盯着皇帝的宝座,有的人眼里只有一只饭碗。

    等祁镇长大之后,由你来辅佐,朕放心。”

    “到了那个时候,臣恐怕已经老态龙钟了吧。”

    “说不定呢,你回去之后,告诉大伙,以后啊,重阳节放三天假,明年娘娘顺利生下龙子龙女,立马安排六天大戏,每户发九两红糖。”

    曾敏学眼睛一转,红糖他不缺,但是他知道那是一方难得的药材。

    这个时候糖还比较稀少,台湾的大部分白糖都加到番茄酱里面了,用玻璃罐封装。

    白糖可是战略物质,洋人们为了白糖,可以说会很疯狂的。

    “本来呢,只是想休养一下,顺便过来看看,来了以后,朕很满意,自古以来这辽东,能够有今天如此局面,唯有朕,当然主要还是你们的功劳!”

    “臣只是做了份内的事情而已。”曾敏学捋了捋胡子道。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很高的思想境界。

    当初太祖因茶马案,痛杀安庆公主驸马欧阳伦,现如今,情况有了大大的改善,也养活了更多的人,这样好的产业很少,又不占耕地,年年都有大量产出。

    想喝都有,有针毫的,有渣沫,人人都可以喝,不喝也行。

    其实有很多事情,前人就已经做得很好了,为什么不学习,直接拿来用呢?

    朕遇到麻烦的时候,就经常一个人到湖边走走,换个思路。”

    “皇上所言,每每发人深思。”

    朱瞻基乘坐的船是五百料的战座船,长八丈,龙骨长五丈,宽一丈多,深不足一丈,上层是楼层型的,有三层,顶上还有两根桅杆,显得特别高,有点像邮轮上面再立个杆。

    运河的关卡就是按照船只的大小来收取过关费用的,一般是按多少料来收的。

    料指的是容积,1立方丈等于100料,像这艘,有5立方丈,是500料。

    这种船速度很慢,大概只有5,6节吧,它的龙骨以上,按着矩阵往上做的,四四方方比较稳固,不过显得宽,阻力大。

    郑和做的宝船龙骨都是楠木做的,缺少楠木,想做也做不了。

    无风三尺浪,一层一层的浪花卷起,朝他冲过来,拍打在船侧,溅起水雾。

    窥一斑而知全豹,郑和已经做到了极限了,首先是纪律严明,其次有很多宣扬教导,做思想工作的人员,其三有完善的通信系统。

    当然还有其他的方方面面,最终能够保证指挥划一,落到实处。

    说起来太监天然就有很多优势,有实权,得到皇帝的信任,另外没有家庭和家族等的牵扯,能够专心地做事。

    发起一场战争,哪怕是局部的,也很不容易,困扰的还是粮草和交通。

    以前苏州人最苦恼不是税重,而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把粮食运到江北。

    像这种繁重的劳役,很容易生病。

    原本他已经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以后的事情就留给后来人,但是他总觉得不够瓷实,只是开了一个头而已。

    国家或许不定时地需要一些战争,以便优胜劣汰,保持战力,甄选出得力的将帅。

    那就干吧,即使国库空虚,只要能够赚回来就行,至少能够填补回来大量的劳力。

    “皇上,又有烦心事了?”

    “你来了,出来解会闷儿?”他拉起穆尔登格的手问道。

    “皇上想什么呢,我站了有好一会儿了。”她埋怨道。

    “没什么,事情那么多,永远也想不完,做不完。

    以前朕亏待你们了,今后要好好地补偿,多出来走一走,看一看。”

    “皇上,你说的话,我差一点就信了,嘻嘻。”

    “那朕做一个博美人一笑的昏君,未为不可。”

    “为什么是博美人呢,不能博皇上一笑吗?”

    “不行,不行,让朕来当昏君就好了,你专心做美人。

    咱们回屋,外面风大。”

    穆尔登格顺势抱着他的身子,用力往下拽,心里想着,皇上一本正经的样子还真可爱。

    朱瞻基夹起她的屁股,引得她惊叫连连。

    船只顺利到达天津卫,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港口城市了。

    上了岸,海寿,王振,牛玉都过来了。

    海寿是朝鲜人,在朝鲜口碑不佳,以前出使朝鲜的时候,搜罗美女,索要好处。

    不过这么快就种出了苹果,还出乎他的意外。比以前的苹果大一些,黄中带红,很粗糙,结实,更甜,很爽口。

    他很高兴,找对人了,赏了他平安伯,皮草五件,大珠等若干。这次又带上了王振。

    回到宫中,皆大欢喜,分发礼物,家长里短,朱瞻基偷偷地溜了,洗了一身的风尘,睡了。

    醒来之后,洗了一把脸,若微安排了包子和鸡汤,平时的点心,珍果不断,唯独保持了前世的习惯喜欢吃包子,鸡,鱼,牛肉,木耳和香菇这些,爽利的口感,很天然。

    若微看着他吃完了,还帮他用力地插插嘴,好像有点埋怨的意思,又给他端茶。

    “娘子,你今天怎么这么贤惠呢?”

    “还说呢,不带我去!”

    “又怎么了?”

    “京城里都没有这样的款式,你说是不是多得数不过来?”女人天生喜欢购物。

    “嘿嘿,衣服如女人,没见过的就心喜,又懂得善变,讨人喜欢。”

    “哼,你才是衣服呢,宫里这么多女人,还不够伺候你的?”

    “女人脱了衣服还不是一个样。”

    “懒得理你!”

    他走过去捉住她,像一只温顺的鸟雀一样。

第八十九章 训斥

    朱祁镇的好日子结束了,不光课业被弟弟碾压,还被怂了一句,不想坐龙椅就让给你弟弟。

    当朱瞻基赶到文渊阁的时候,人都到齐了,大家否看到他的脸色有些阴沉。

    “阳武公的后事办得怎么样了?”

    “已经按照皇上的旨意,于承德选好了上佳的风水宝地,待吉日入土。”

    “阳武薛公忠于王事,保境安民,勤勉节俭,功于社稷,国之砥柱也!

    今选依山背水之地,布万亩青松,以为公地,受公祭,万世不绝。”

    “朕回来的路上,恰巧遇上了海寿献上了又大又红的苹果,等进京后,大家可以尝一尝。

    虽然是太监,但是办事办得好,不含糊。

    天下事终究要你们这些臣子去做,朕就是生出八头六臂出来,也管不过来。

    做得好不好不在于皇帝而在于你们。

    父皇在位之时,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万世太平,多的话朕就不说了,你们下去自己去品。

    太监就很好,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一意办差,所以这次看到这位老人的时候,就动了恻隐之心,封他为平安伯,你们觉得呢?”

    他看了看蹇义一眼,他的眼框下陷,头发枯萎,牙齿变坏,背驼身佝,又感觉话有点说重了。

    “皇上不妥,当年郑公公在郑坝村的时候,立了大功被赐封为国姓,民间及南洋都尊称他为三保太监。”杨荣反驳道。

    “皇上,不如依三保太监之例,封他为平安伯伯吧?”杨士奇道。

    朱瞻基看向其他人,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唯独杨溥若有所思。

    “那就这样吧,朕告诉你们一个不好的消息,郑和郑三保犯了病,死在海上,现在船队正往回赶。”

    大家一副了然的模样,难怪皇帝今天心情不好。

    “难道皇上今天封平安伯是假,其实为的是郑和的事情,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吧?”胡熒想到。

    因为杨荣是早一点知道这个消息的,事先有所考量,皇上所亲近的两个大臣,一个是郑和,一个是曾敏学。

    现在郑和死了,封个爵位也未为不可,不过赐封太监这个口子不容易开,文武大臣都不会同意。

    “皇上,非军功不可封爵,信而后立,不可失信。”

    其他人都沉默不言。

    “既然如此,那就赐封为太保吧!”

    大家没有异议。

    “有一句民间俗语:‘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

    对于国而言,酒肉饱食,尚且可耻,然不在意的浪费常常被人漠视。

    人人都想做人上人,做了人上人之后,出入有八台大轿,良田万倾,佣仆无数,妻妾成群,宅院如城。

    就像宋真宗写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排面不会给人带来尊重反而埋下嫉妒的种子。

    精神上的富有比物质上的富有更难得。

    我们需要朴实无华的上进,不要虚无缥缈的蜃楼。

    那有人说了,有钱有势了,不对自己好点,那不是王八蛋吗,反正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对于大明来说这是不允许的,当你拼命压榨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反抗。

    所以说要禁止人口买卖,限制土地兼并,限制豪宅,加重奢侈消耗的税收。

    今后皇城内迁移,只出不进,不得私建大宅,多一些商铺学校,园林池塘,归拢寺庙,净化风气。

    总而言之,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做好了没有。”

    人呐,要争气,气多又要发泄出去,朱瞻基觉得心里好多了。

    回到久别的偏殿时候,小五已经在等他了。

    “皇上,好看吗?”

    “嗯,别出一格,简直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皇上,你找我有什么事吗?”

    “你也是不小了,也要学着帮我做事,知道吗?

    朕最疼你,不要让我失望啊!”

    “好哇,好哇。我要做什么呢?”她开心地叫道。

    “你先跟刘实熟悉一下,打扫整理的事情也归你了。”

    “好吧。”说罢就去找工具去了。

    要做的事情很多呀,光是文件就能将他埋了。

    王振已经把茶泡好了,他端起来,边饮边想。

    “你这个蠢蛋,硫化还没有成功吗?”他烦躁地骂道。

    王振心里发苦,那个粘糊糊的软趴趴的东西真让人难搞,好在这时候有人觐见,帮他化了一解。

    “臣扣见皇上。”

    “爱卿不必多礼,可是有什么新作让朕一观?”

    “回禀皇上,画作倒是有一副,不过不是什么好画。”

    “哦,拿来看看。”

    谢庭循小心翼翼地把画展开在桌面上。

    朱瞻基认真地看了起来,画上画的是一个穿红袍的人在江边钓鱼。

    “有点意思,画得不错,朕再观摩观摩。

    嗯,对了,你刚刚说不是什么好画是什么意思啊?”

    “皇上请看,这位隐者的衣服。”

    “衣服怎么了?”

    “皇上,这位隐者身上着红衣,这是影射皇上您呐,这可是大逆不道之罪呀!”

    “这个人胆子还真肥,去把他给我叫过来,看我不好好治他的罪!”

    这个时候小五拿着东西进来了。

    “皇上,你要治谁的罪呀?”

    “小五,你怎么现在搞卫生,等会儿还怎么吃饭呐?”

    “你怎么不早说?”

    “我刚要开口,你就跑不见了,真是个急性子!

    待会儿就在这吃。”

    不一会儿,饭食端过来了,小五忍不住又问道:“皇上,刚刚你说要治谁的罪呀?”

    “不就是那张画,有人胆大包天,画了一个穿红衣的人钓鱼,暗喻朕无所作为。”

    “这个人真够坏的,皇上说的没错,应该把他抓起来问罪,看看他是吃了什么熊心豹子胆!”

    “哈哈!”

    刚吃完,谢庭循就把嫌疑犯带来了。

    “你可知罪?”

    戴进爬在地上,冷汗直冒。

    “朕知道你是从乡下来的,你画的很逼真,很不容易吧?

    你接触的穷困潦倒之人应该很多,前几年的时候,朕就亲眼所见。

    你倒是有一颗赤诚之心,虽然不懂规矩,但是敢于作上丹衣,冒死直谏。

    朕曾经说过,不以言论罪,以后啊,有什么话可以当面跟朕讲。”

    “臣,臣……”

    “好了,以后注意就是了,能画到这份上,已经不容易了,不能因曀废食,以后用你们的地方还多着呢!”

第九十章 颁发奖章

    “嘉秀,弄一张大地图,每个县都要录上,贴上知县的名字,关渉到地方事务的先贴上去,急务照旧,优先挑出来,杂务先放一边,其他无关紧要的,排到最后。

    地图标上河流,山川,道路,矿产等重要信息,一个地方出问题会不会影响到别的地方,比如说瘟疫,旱涝灾害等等,另外比较直观,便于调整。”

    “是。”

    “弄块大的铁板,把磁石一贴,好取好放。”朱瞻基用手比划道。

    接着他埋头批阅起来,过了一会儿蹇义到了,请他坐好,上茶。

    “《晏子春秋》曰:“不掩君过,谏乎前不华乎外,选贤进能,不私乎内。

    如何选贤?”

    “皇上问的是小贤还是大贤呢?”

    “当然是小贤,小贤即大贤。

    没有虫蛀的松树不是好木材,没有经过历练成不了大才。

    政局平稳,人心安定,很难突显人才,还有就是没有施展出来,再则恃才傲物,不讲分寸,又该如何任用?

    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如何才能在其位谋其政?”

    “孟子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善。”

    “又曰: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有道理,春秋战国时期,善于用类比,让人能够很容易地接受,用人也比较粗犷,人口少,读书人更少。初,朝堂很多官员出于江西,现在南方人口也多于北方,怎样避免排除异己,嫉妒打压,免于遗漏?”

    “森林之中,林荫之处受不到阳光普照,也必成不了才,朝廷当优辅助学,公开公平选拔优良,严惩贪私舞弊。”

    “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

    “譬如农具木器,久则更新,对症下药,自可痊愈。”

    “蹇老快七十了吧?”

    “还差两年。”

    “可有适宜之干臣以为备用?”

    “戴同吉永乐二年进士,授吏部主事,历任浙江道参议,户部尚书郎中等职。

    邝埜永乐九年进士,授检察御史,后一直担任陕西任按察副史,今年父母双亡。

    鲁穆永乐四年赐进士出生,廉洁刚直。”蹇义不假思索地就说了上来。

    “嗯,都不错,实心办差。”这三个人,他还是有些映像的,很年轻,已经在官场上打拼了二十年。

    实力硬核啊,别人还在考科举,他们已经就做上大官了。

    没有办法,十年的断层,硬是接不上。

    “让黄福,苗衷接替一下,朝堂也需要顺利交接,存自身才可以长久,还要多历练。”

    朱瞻基摇了摇头,蹇义还以为他不满意。

    “贪生邪,但是没有贪念就没有动力,据说王安石没有什么口舌之欲,再难吃的东西他也咽得下。

    一切都是虚妄,不管对还是错,尝试过了总比没有好。”

    赤霞满天的时候,皇后胡善祥已经备好了饭菜。

    “父皇,父皇。”

    大妞跑过来抱住他的大腿,小的,一开始怯生生的,看到姐姐的动作,也学着抱住他的另外一只腿。

    “大妞,大乖乖,妞妞,小乖乖。”朱瞻基蹲下身来,一手抱一个。

    “父皇,我要吃海草。”

    “好朕派人给你送来。”

    妞妞看着,不明所以。

    “皇上,不可娇惯着。”

    “大妞,你看你妈不同意。”他摊开双手。

    “就要,就要。”她不敢反抗她妈妈,只找他生气埋怨撒娇。

    “到时候我偷偷地给你,不让你妈妈知道。”他小声地在她耳边说着。

    “好,我谁也不说。”

    皇后娘娘朝他们两个一望,都不敢说话了,乖乖吃饭。

    饭后嬉闹一阵,洗漱清净,头发还不容易干,也不敢出去,容易着凉,茶也不能多喝,不然不容易睡着。

    第二日早朝过后,他吩咐王振办一个海苔厂,用锡纸袋包装,内置干燥剂。

    然后来到府军前卫校场,颁发奖章。

    大明军队由卫所和兵营并存,卫所从小到大有小旗,总旗,百户,千户,卫指挥使,都指挥使,由五军都督府管辖。

    兵营有什长,队长,哨官,把总,守备,都司,游击,参将,副总兵,总兵,由兵部管辖。

    现如今朱瞻基改为军区和边军制。

    校场上有一千多人,有好多是坐着的,留下了残疾。

    他走过他们面前,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发现还是军队适合自己,没有那么多烦心的政务。

    “曾经有一支十万人的队伍死了,也有很多人在那里因为缺粮饿死,你们跟他们一样,是其中之一,你们觉得后悔吗?”

    “没有人回答朕,有人说,鞑靼就像野草,杀之不尽,何必管他?”

    “你以为有人在乎你们的想法?没有!

    你们只是蝼蚁而已,根本没有人在意你们,没有!

    现在你们告诉朕,愿不愿意听朕指挥,再上战场,去战死?”

    “愿意!”

    “好,很好,现在开始授功勋及颁发奖章。”

    “授予薛禄特等功,授柱国金印章。”

    “授陈懋,巫凯,谭广中将军衔,卫国银印章。

    授吴克忠,吴克勤,曹义,洪杰,井源少将军衔。

    授杨洪,唐铭,吴成,毛翔,纪广,武兴,朱谦上校军衔。

    ……”

    军衔由一张铁牌制作的,有信息,立功的颁发立功本,特等功发金质印章。

    既然还有点时间就好好玩玩吧,即使打没了也在所不惜。

    如果把脱歡是一条水蛇的话,那倭国是一条大蟒蛇,体量不是一个级别的,后勤更加困难。

    目前的话,各个当面都不是很好,也不能出动太多的兵力,不能集全国之力去征讨。

    各种错综复杂的局面,一下子让他不知道该如何施展。

    万事没有一帆风顺的道理,当初他的爷爷朱棣,后勤保障有,以大势碾压,有点欺负人的感觉,就是缺少了点谋略,让人不觉有点遗憾。

    或许这世界上聪明人大多成不了事,喜欢找捷径,缺少韧劲和坚持,水滴石穿,只要坚持不懈,都可以成功。

第九十一章 邸报

    “皇上?”

    “朕是不是有些颓废?

    盖因旱涝灾害太多,玉米,土豆,番薯,花生没有推广下去,还不时有强人犯上作乱,简直是不能容忍!”

    祁三没有什么反应,这些都不是他关心。

    “这跟做生意一样,小孩怎么打得过大人,但是人也有生老病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现在打不过不代表将来打不过。

    不管是做生意也罢,谋国也罢,不能做亏本的买卖。

    花钱的地方多着呢,要养活那么多官员和军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打败一个强大的敌对的邻国,相对来说也减少了一部分的军事压力,要把人的眼光往外面引,对,就是祸水东引,让自己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空间。

    明白了吗?”

    这时候陈恰到了,也没有请他入座,而是来回走动,组织语言。

    “当初太祖为什么打算诛杀沈秀,孝慈高皇后说,法律是用来对付犯法之人的,不祥之人就让老天爷去收拾。

    这个人他的父母都是小商人,家里本来没有什么钱,就是太聪明了,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要不是主动捐钱修城墙,建筑长城,这个人死后要下地狱的!

    商人就应当守本分,不能有非份之想,不能官商勾结,不能过于侵占别人的利益。

    商场如战场,自古无常胜将军,要有长久的谋划。”

    陈恰有些疑惑看着他。

    “当然可能他也有不得已的苦衷,至少缺乏安全感。

    朝廷的钱从来就没有充裕过?要鼓励人们生产,老百姓也要保养身体,留着余钱打点酒,孩子们将来也要更有出息。

    朝廷确立好大方向,大政策,但是经常事与愿违,到了下面就唱歪了。

    要加大宣传,立典型,抓强人,惩贪官劣绅,通言路,申冤屈。

    这就是今天找你来的目的。”

    陈恰点点头。

    “像这个辣椒虽然推广开来了,好多人还赚了一笔种子和禾苗钱,但是玉米,土豆,和番薯这样还没有普遍开来,政策也是一样。

    不光要推广,还要奖励,这样才有更多的人来参与,而不是变得越来越坏。

    首先是立法,任何人任何组织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马上年底会成立议会,确立这个大法,也就是宪法。

    第二,改组刑部,大理寺,调整官员,考评。

    第三,进一步放开外洋贸易,允许经营高档瓷器,丝绸等,允许在外海商购买武器,扩大牌照发放。

    第四,加大开发辽东,朕说的十年百亿不是开玩笑的啊。

    第五,继续发行国债,大宗交易市场开始营业,届时朝廷会有大的订单上挂。

    第六,加快邮政制度落实,设民用邮箱和皇帝邮箱,举报属实的会有奖励。

    第七,制定朝廷赈灾政策,发放赈灾资金和粮食,恢复生产,以工代赈,防范疾病。

    第八,从严惩处强人作乱,转移监狱犯人充边。

    先围绕这些做文章,专门成立一个邸报社,每月发行一期,一本暂定五百文,这是朝廷的宣传,以后还可以出一种民间的,作为补充,首期印刷十万册。”

    “遵旨。”

    “搞一个装订机出来,方便组装订册,铜活字也有了,还要想办法弄出更方便的活字更好用的油墨来。”

    陈恰倒没有什么别的想法,对于皇帝以前搞的纸张,印刷术,倒是蛮有兴趣,现在又搞出一个订书机来。

    他终于弄明白了订书机是个什么东西,然后告辞了,朱瞻基便接着跟祁三下任务。

    “朕打算攻打倭国,倭国比较狭长,如果能够集中兵力,快速地消灭其首府及首酋,那么其国将会陷入混乱状态。

    当然对马岛对面的紫筑岛,有很好的地理优势,今后主要的情报工作,将围绕这个来开展,国内的情报工作逐渐移交给刑部。”

    “皇上能够放心吗?”

    “不放心又能怎么办,人终究都是要死的,只要是公家的,总会有人以公谋私,排除异己,关键为我所用,不管是公还是私。

    朕打算最多发三十万大军,同时周边也不能出乱子,最好先找只鸡宰宰。”

    “皇上,甘塘生番挑衅滋事不断,西宁卫等也拿他们没有什么好办法。”

    “你派五千人马征讨一番,算是练兵。”

    “是。”

    “西域商路也是一条发财的路,要保护好。

    朕决定将嘉峪关免关税十年,以吸引更多的西域商人前来,不过进关费不可免,还需要防疫,防病,禁止非本地物种或者虫茧入关。”

    “听说你把井源封了个什么爵?”傍晚吃饭的时候,太后问道。

    “没错,军队里面第三等。”

    “你又打什么歪注意?”

    “这个呀,是虚衔,表现好一点的兵丁都有,以后就不增加其他的爵位了,也不能继承的。”

    “国家大事要跟众卿家商量着来,火急火燎的。”

    “老妈,你就放心好了。”

    吃完饭,洗漱一番,祁钰也挺听话的,早早睡了。

    “祁钰这孩子挺聪明的,就是秀气了一点。”

    “我觉得挺好的呀,太后也很喜欢呐。”

    “宫里有什么趣事吗?”

    “听说这几天成衣店的衣服被哄抢一空?”

    “这又是怎么回事?”

    “还不是因为皇上你。”

    “这有朕什么事?”

    “听说皇上喜欢这样的款式,那些大家闺秀都抢着买,还说皇上喜欢异族的女子,带着野味的,有狐臭的。”

    原来沈阳店的成衣并不好卖,掌柜的于是便将衣服打包做到京城店铺。

    “什么乱七八糟的。

    朕也给你讲一个吧,说是古时候,为了防止君主贪欢,就让太监守在一边计时,皇帝正欢快的时候,这时候太监突然催促:‘快点,快点!’”

    “嘻嘻,笑死臣妾了。”一边说着,一边还给了他一个媚眼。

第九十二章 改组刑部

    自朱瞻基登基以后,大明的财政情况大大地改善,朝中诸臣唯一诟病的就是皇帝不喜儒学,话说学艺卖于帝王家,既然学了又不用,那不是浪费吗?

    虽然如此,又无可奈何,老臣们稳重,不愿意搞没有什么意思的主义之争,而年轻的御史们,还不够给力,所以朝堂一向平稳,加上上朝的人也不多,年纪太大的就免于上朝,还有生病的。

    资格最老年龄最大的当属刑部左侍郎樊敬,今年七十二岁,洪武三十年进士,带过兵,屡立战功,主要负责后勤粮草。

    刑部尚书顾佐身体不好,搞到现在很多事情都是大理寺卿熊概(胡概)在做,刑部和大理寺职权不清,而大理寺官员经常被派往地方稽查,又在做巡按的事情。

    刑部下设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四川、福建、云南、贵州、辽宁十四个清吏司,各司设郎中一名、员外郎一名、主事两名,分为宪、比、司门、都官四科。

    早朝议事结束,大臣们头疼了,看情况皇帝又要念叨了。

    “治国,吏治、民心、民生,要常抓不懈。

    治理国家终究还是要靠臣子去落实,什么难题都交给皇上,那要臣子何用?

    父皇在的时候,曾经让大臣们针灸时弊,当时虞谦上书七条,结果反召到诬陷,降级降职,并且不允许其上书。

    结果,大家都知道,其后大多数人便明哲保身,不愿意多事,议事不积极,不敢说真话。

    待虞谦官复原职,这种情况才得以扭转。

    一叶而知秋,见微而知著。

    大明的河患,北方的旱灾,部分沿海地区的盐渍,自永乐至今都没有很好的改善。”

    说着,他便一步一步走下台阶,众臣子看到今天皇帝的言行举止与以往不同,不明所以,一个个低头不言,只有踏踏地脚步声。

    “国家初安,百废待兴,正是你们大展拳脚的时候,什么事情往上一递,甚至隐瞒不报,报喜不报忧,这样就完事了?

    你们自己说说,这样子像话吗?

    朕很早就说过,工部是负责策划、立准则、监督、验收,而不是施工,难道你们就没有一点感悟吗?

    灾害之前没有水文监测,天象预警,没有预防措施,之后又有怎样的应对措施,怎样赈灾,如何预防瘟疫疾病?

    既然居其位就要为黎民百姓负责,你们下去之后要好好想想,幡然醒悟,现在还不算晚。”

    散会后,跟太后请安,然后又到了文渊阁,杨士奇等也刚好吃完早餐,这里专门为他们准备的灶台,不用来回奔波。

    “士奇,朕昨天跟陈师交代了八点,准备将它们在邸报上刊印,你落实一下,另外,朕准备用黄福和苗衷替代张本和蹇义。”他接着跟大家解释了一番。

    “治理国家要靠法,这个法不仅是法律,还有规范、准则、约定等。

    刘基曾经写过一遍文章《卖柑者言》,柑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如果不能够一视同仁,就会像柑橘一样,外表光滑鲜亮,其实里面早就烂透了。

    今后,朕更多地想得到一些实实在在的汇报,修建了多少河堤,渠沟,平整了多少道路,而不是像养济院、惠民药局,给点地给点钱粮就万事大吉。

    工作要做到前面去,即使是汇报到朕这里,又有什么用,破了哪里补哪里?

    人家造反的都祸害了好几个县,朕怎么感觉这是亡国之相了呢?”

    杨士奇在暗暗叫苦,这一大堆的事情呢,又来了这么多事。

    他首先想的是皇上真正的意图是什么,然后再看有无什么影响。

    跟先皇朱高炽比起来,无疑当今圣上无疑更耿直一些,却又有些阴柔,不喜欢管理政务,而又不想脱离他的控制,真是一个矛盾体。

    他喜欢一些画一些框框,然后大家都按部就班,不能容忍越轨之举,他觉得这样的做法太幼稚了,反对的太多不是好事啊。

    “皇上,刑部具体如何着手?”杨士奇慎重地问道。

    “刑部事务繁杂,人手众多,可是朕觉得最没有效率!

    皇爷爷在的时候,连小偷小摸这样的案子都管,对于刑部来说,不在于案件,而在于官员,什么意思呢,官员公正廉洁,则能震慑宵小之辈,反之则冤狱不断,法律等同虚设。

    另外要提前普法和防范,同时要坚决打击违法乱命之徒,有必要的地区,加大巡视力度,定期不定期进行稽查。

    现在的普遍情况就是老百姓不敢揭举,很多案件模糊不清甚至混淆视听,理不清,判不明,还有很多贪官污吏恶绅欺下瞒上,刑部官员即使再多,不从根源上着手,也于事无补。

    所以朕决定刑部专注于国家安全和刑事,以后不管是刑事还是民事案件的审判,全都由大理寺负责,并设置初级、中级和高级法庭,都察院则负责弹劾、复查和监督。

    刑部清吏司全部下移至各省,另单独设人事、安全、特务、海关、户籍、刑事六局。

    还有不管是税务还是案件,将施行抽查制,一旦涉及到官员徇私舞弊的一律严加惩处。”

    朱瞻基本来也不想大动干戈的,但是被逼的没有办法,不得不改革,不管实施到哪一个级别,由上而下相对来说要简单些。

    大家听到他的进一步解说后,感觉很复杂,都不愿意赞同,但是也没有出口反对。

    首先这个按察使大部分的权利转移到了刑部,但凡设计到权利之争的就没有一个轻松的事情,按察使制度本来是没有错的,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不就等于另立一派了吗?

    之所以没有出口反对,也是像皇上所说的问题确实是存在的,光靠府、县的力量有时候还是不足的,稍微糜烂一点,可能就会酿成大祸。

    “皇上,臣觉得此事事关重大,涉及到方方面面,理应完善无遗漏,再由朝堂上商议方可。”杨士奇说道,众人也都点头赞同。

    “好吧,朕再想一想,你们回去也思虑一二,提出一些可行的章程。”

第九十三章 改组刑部(二)

    中午的伙食比较丰盛,干干脆脆的酸萝卜,芹菜芯炒鸡蛋,糖醋排骨,宫保鸡丁,花生米,虾仁,酱牛肉,还有一壶好酒。

    小五看见好吃的,眼睛直放光,朱瞻基给朱瞻墡满上一杯,三人围坐着一张小圆桌。

    “菜是别家的香,是不是?”

    “嗯,嗯。”小五一边吃着排骨一边应道。

    “酒还是山西的上佳。

    主要是水土比较独特,阳光充足,得天独厚,产出优良的作物,再加上老窖去其火燥,回味无穷。”

    “酒有秋白、黄酒、米酒,茶有岩茶、毛尖、茉莉花茶,一个雅,一个俗。”

    “黄酒也不错,有‘女儿红’、‘状元红’。青梅成熟的时候,摆上一盘,温上,别有一番风味。

    现在正是蟹肥油黄的季节,用来佐酒,可以祛寒。”

    “皇上哥哥,我吃了好多的螃蟹呢!”

    “青梅酒、葡萄酒,女孩子也可以喝。

    吐鲁番的葡萄又大又红,可惜路途太遥远了,不好运输。

    朕命人在烟台种了苹果,将来可以酿成苹果酒,在贵州栽培高粱,希望有一天,能够在吐蕃种植葡萄,酿成葡萄美酒。”

    “好哇,好哇,我要喝葡萄美酒。”

    “父皇在世的时候,味口也是很好,吃什么都香。”朱瞻墡道。

    “螃蟹、对虾在海边取之不尽,哪里想到运进京城来身价百倍呢?

    还有烤鸭子,便宜又实惠,茶叶也是,粗茶淡饭,粗茶淡饭嘛。

    刚到北方的人,可能有水土不服,偶尔吃些别的地方的特产,调剂下口味也很好。

    美酒虽然好喝,也不能贪杯。”

    “我赞成。”

    “饭难吃,钱难赚呐。”朱瞻基随口说道。

    “我知道,皇帝哥哥,做好吃的赚钱,好看的衣服赚钱,看戏赚钱,现在又要做梅子酒,苹果酒,葡萄酒!”

    “哈哈,知我者,小五也!”

    说道酒,他想起了“煮酒论英雄”的故事,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呀。《三国志》记载,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曹操说话做事都有英雄气概。

    “问你们一个问题,韩信可以从子午谷偷袭获得胜利,那么假使魏延也这么做,能不能成功呢?”

    “不可能。”

    “为什么呢,我偏认为可以一试。”

    “朕认为他们俩都错了,即便是打下了长安,能不能守住都是一个问题。

    蜀国的战线太长了,应当积蓄人力物力,大力发展汉中,稳固后方,凡战首当用间,西域有句谚语,最坚固的城堡是从内部被攻破,战机很重要,一击即中,一击致命。”

    吃完饭,又上茶。

    “朕打算改组刑部,让你来当刑部尚书,你觉得怎么样?”

    “我?不行,不行。”

    “那你觉得谁合适?”

    小五期待着他能够答应,要是她,她肯定能答应。

    “皇上,这么大的事情,理应由众臣来商议,即使臣答应了,大臣们也不会同意的,皇上你想想看,假如由赵王来当这个刑部尚书,又当如何呢?”

    “罢了,罢了,你说的也在理,贵在公私分明,切忌结党营私。”

    又次日早朝,天还蒙蒙亮,大家一堆一堆地挤在午门前,这一次参加朝会的人比较多,从五品以上及在京的御史,给事中,勋贵等都将参加,在职的武官包括兵部的官员都不用参加,不仅是文武分开,各部之间也要分开,更专业化。

    像是关卡,矿税,赋税等都归皇帝私库,每年总共也就百万来贯,还驮了这么大的名声。

    待钟鼓声响,不久,议事的偏殿一片嘈杂,还有很多人站在外面。

    杨士奇皱紧眉头,昨天皇上还提到了戈谦,而不是虞谦,是虞谦弹劾了戈谦,皇帝搞错了。戈谦就是一个搅屎棍,有他在朝堂上就不得安宁。

    “今天召集众卿,讨论刑部的相关事宜,另外像樊老,蹇老,侍奉四朝,劳苦功高,兢兢业业。平常老百姓之家,早已安享天年,享受天伦之乐。

    民间有句谚语,‘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朕决定设智囊团,但有疑难不决之事,还得仰仗诸老,方得稳妥。

    今天朕来讲讲皇帝的职责,皇帝是代天行道,是天选之子。

    保境安民,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扶弱助寡,教化四方,四海称臣,立储选妃,如此方可称为明君。

    自古以来,求雨拜龙王,河神,从来没有间断过,朕很明白地跟你们说,这些都没有用。

    天道循环,顺天者昌,逆天就要受到惩罚,不可以更改。

    自朕登基以来,天灾不断,受难逃荒者不计其数,土藩作乱尚且不谈,劣吏豪绅者比比皆是,府县都不能治,究其原因是什么呢?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只要是当了官,就能有很好的田地,就有了势了。

    治理河患,开挖沟渠,于凹处蓄水防洪,移民实边,惩治贪官污吏恶绅,救济灾民,安置孤寡,兴学保医创业,这是朕要做的事情,而具体实施……”

    “噗——”

    朱瞻基循声望去,却见靠后有一人趴在地上,旁边有官员还捂着口鼻,殿里面寂静一片,殿外面的人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数息过后,朱瞻基接着他的演说。

    “朕决定刑部以后只负责刑事和安全,惩罚金、军械等都移交出去,设立刑事、安全等六局,建立专门的司法学校。

    大理寺负责所有的刑事和民事案件的审判,各省,各府,各县都要设立相关的机构。

    都察院负责复查,同时有审查官员的权力,但是不可妨碍刑部办案。

    第一步做好京师及省一级的改组工作,变被动为主动,赈灾救灾工作也要制定条例,救灾如救火,事事都请示朕,那就来不及了。

    大家都议一议吧,遗漏错误之处或有难免,漏则补之,错则改之。朕相信诸位臣子都是敢为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往前迈一小步,就是天下黎民百姓的大步。”

    也不知道今天是怎么一回事,没有一个人吱声。

    “散朝!”

第九十四章 人事大变动

    散朝后,人都走光了,周礼还趴在地上,他慢慢地爬起来,揉了揉腿,半天也动弹不得,这事没完,还得向皇帝赔罪去。

    朱瞻基给太后请过安,继续跟杨士奇等人讨论人事问题。

    “朕决定提拔于谦为吏部右侍郎。”

    杨士奇也是无奈,原本以为京畿地区赋税改革阻力重重,结果到了于谦手里三下五去二就搞定了,这么快入主中驱到底是不是好事呢?

    “朕用人的原则可能别有不同,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对于有能力的人就多加担子给他,多历练,不怕犯错误。

    不做补锅匠,当他转换职务之后,一切还是如常,跟他之前一样,不会出差错。

    要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

    “皇上的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在任的时候,就已经做得很好了,当他离开的时候,也会延续这种状况,这倒是很便捷地考察之法。”蹇义说道。

    大家算是给了皇帝一个面子,也看看到底会不会像他说的那样,朝廷高官也不是那么容易做的,稍微出了一点纰漏就会有人来弹劾。这一次的朝会的廷议出乎人意料的安静,其实是很多人都盯着空出的职位来的,试想一下,谁不愿意升官呢?

    “朕准备让黄宗载担任湖广巡抚,吏部左侍郎一职有没有合适的人选?”黄宗载身体还算硬朗,估计还可以干上几年。

    “浙江道巡按唐舟,清正廉明,是个干练之才,当可以胜任。”杨溥说道。

    “巧了,朕属意的人选是曾任浙江道参议的戴同吉。”

    戴同吉洪武十四年生人,今年刚好五十岁,只比王佐大三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在洪熙元年的时候,提出的五条建言“明学校之教,严武备之修,慎守宰之选,敦劝士之典,立惩劝之法”。

    “虽然朝中人才济济,三品以上可以举荐人才,但是选来选去,可供挑选的却不多。

    朕觉得左侍郎当以五十五岁以下,这样出可以守牧一方,进可以为一部之首。自古七十古来稀,即使能够再进一步,又能够干得了几年呢?这就是天命,也正是很多官员,历练不够,资历不够,而不能胜任。”

    几个人当中,属顾佐最为年轻,今年五十九岁,他跟杨溥,杨荣三人都是建文二年进士,能够做到如此高位,何其幸哉。

    “你们都是朝廷的重臣,不能因循守旧,这一点蹇老就做得很好。

    戴同吉曾经建议的五条就很好,涉及到三个方面,一个是军,一个是人,一个是法。

    不管是工部也好,吏部也罢,不能人就事,而应该是随便找一个称职的官员来,就能做好,同时又有能够供人发挥的广阔空间。

    人最宝贵的年纪是十八岁到三十五岁之间,这个时候的人思维最为敏捷,行动力强,有一股冲劲,工作学习上的阻力也较小,干扰也少。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已经为官二十年,而一些人还在考举的原因。

    吏部的重点考察对象应该更年轻,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因才适用,人尽其才。

    溥臣你家教甚严,听说你的儿子天性聪颖,为什么不举荐入朝为官呢?

    自古以来,以农为本,耕读传家嘛,窝在土嘎哒里做老爷?”

    杨溥老脸一红,他确实是有点私心,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夭折了,剩下一个独子,没有什么才气,才不让他进京的。

    “罢了,罢了,你为了父皇也是受尽了苦难,顾不上家里情有可缘。

    一个家庭当有长子继承家业,但是朕不苟同,长子应当从军,以为国开疆辟土,教化万方。

    次子当学医,保一方百姓安康,小子以养老。”

    “皇上言之有理,能够体谅臣的处境,能不让臣感怀落泪?”

    “朕拟让郑辰出任刑部右侍郎,吴廷用升为左侍郎。”

    郑辰永乐四年进士,授予监察御史,不久后办案回京,被朱棣称赞为“耳目之臣”。

    “可。”

    “刑部尚书一职?”

    侍郎还好说一点,总有人可以充任,但是尚书还真没有几个有资历的,王英,王直倒是可以,但是皇上又不怎么喜欢。

    “臣举荐吴讷。”顾佐说道。

    “吴讷?”

    “吴讷善医,由此入荐,得文皇帝问对,后出按浙江,贵州,颇得民望。”

    “好,就用此人。

    朕准备任命鲁穆为大理寺少卿,由陈瑄带队,鲁穆,左副都御史王瀹组成巡回法庭,接受天下疑案冤案。”

    “皇上,午膳的时间到了。”这时小五进来提醒。

    “把饭食端到这里来,朕与众位大人一同就餐,多准备一些菜。

    工部尚书可由谁接任?”他继续说道。

    “许廓比较合适。”杨士奇道。

    “可以。”这个人他比较熟,以前参与过修建京城以及战时督运粮草。

    “那左侍郎呢?”

    “南京太常寺少卿魏骥为官清廉,精明强干,足以胜任。”

    “好,南京的官员也不足用了,朕决定正式废除南京诸部,改为南直隶,邝埜为首任巡抚。”

    “皇上,你这是不动则矣,一动就来个大动静呐!”杨士奇开着玩笑道。

    “以前呐,山西的盐商要将税银交到南京的太仓,拿到盐引之后,再去盐场提盐,实在是太麻烦了。

    盐又不会变质,就因为怕难,怕运输,就交给商人,繁生出了更多的问题。

    这世上啊,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只怕想不到。”

    大家都笑了。

    吃过饭,喝了茶水,都放松下来,仿佛放下了所有。

    “朕觉得,当人一出生之后,就在重复着前人犯过的错误,就像朝廷更替一样,周而复始。

    特别是皇帝,偏听偏信,喜欢好听的,听不进谏言,不禁私欲,久居深宫,不懂民间疾苦,听不到别的声音,这就是衰亡之道也。”

    “确实是这样的。”

    “所以说,不管是一个国家也好,还是一个家庭也好,培养好下一代是多么重要呀!”

    大家都若有所思。

    “朕打算任命柴车为陕甘总督,马骥为云贵总督,贾谅为湖广清吏司郎中。”

    大家脑袋里都蹦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9165/ 第一时间欣赏重生之明朝朱瞻基最新章节! 作者:小一号所写的《重生之明朝朱瞻基》为转载作品,重生之明朝朱瞻基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重生之明朝朱瞻基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重生之明朝朱瞻基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重生之明朝朱瞻基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重生之明朝朱瞻基介绍:
宅男穿越为皇太孙朱瞻基,春芳斗艳,不知道采撷哪一株,满座的御宴很平淡,治病靠喇嘛,太监满地走,宫女赖着不走,王爷满天下,公主命薄休,储君独又独,哪里有朋友?平凡的画图狗带你体验不一样的宫廷生活。重生之明朝朱瞻基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重生之明朝朱瞻基,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重生之明朝朱瞻基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