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重生之明朝朱瞻基TXT下载重生之明朝朱瞻基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重生之明朝朱瞻基全文阅读

作者:小一号     重生之明朝朱瞻基txt下载     重生之明朝朱瞻基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重生之明朝朱瞻基全文阅读

序章

    于春华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建筑设计师,平时就喜欢宅在出租房里面,看看抖音,偶尔追追剧什么的。这不正在追这《大明风华》,刚看到第三集,这部剧挺热的,好看,还有几个笑点,比如说“千年的天麻”,还有用太子妃的扣来逗笑那个宫女的一幕,还有朱高煦和朱高燧两个一起大笑等等。还有朱瞻基送给孙若微簪子的时候那一笑的风情。实在没有想到的是,追剧不仅追到明朝来了,还成为了剧中的主人公朱瞻基。莫名其妙地于春华睁开第一眼就变成了刚刚出生的朱瞻基。

    随着朱瞻基慢慢地变大,他发现这个世界真的不一样,因为之前好奇查过朱瞻基的百科资料,寿命只有三十八岁,也只有十年的做皇帝的时间,难道到了这个世界,也只有三十八年,加上前世的差不多刚好一世的时间。难道他活着就只是为了追剧!他谨小慎微地活着,小心翼翼地做着一些有利于“渡劫”的事情。当他渡劫成功时,猛地发现,他追完这部《大明风华》这部戏了。

第一章 残暴的朱棣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初九,朱瞻基降生,朱棣非常高兴,兴奋地跑过去看朱瞻基,说了一句话“果然像梦中的一样!”大家都不解啊,问他做了什么梦,梦到朱元璋给了他一块大圭,还说了一句:“传世之孙,永世其昌”。然后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情。

    关于传位给谁的问题,朱棣也就说了两句话,另一句说就是“你哥哥多病,你要努力呀!”当时正值盛庸在浦口高资港迎战朱棣,相当于朱棣和朝廷的大决战,也是最为凶险的战役之一。也是靠了朱高煦拼命搏杀才最后赢得了胜利。当然也是因为夺嫡,才折了大才子谢晋,这是后话。

    《大明风华》里的夺嫡之争从朱瞻基刚刚出生就开始了。朱棣为什么会说出前后看似矛盾的话呢?就是因为当时都是同样严重的形式。

    三个月之后,朱元璋去世,在位三十一年。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朱棣不敢谋反,当他一去世就开始准备起兵谋反了。说起“奉天靖难”,估计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到了建文四年,也就是1402年六月,朱棣兵临城下,朱允炆一剑将徐增寿刺死,被朱允炆把守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朱橞开门投降,朱棣不费一兵一卒就进入了金陵城。当时徐妙锦就跟朱允炆说:“你就站在这里,看他能怎么样!”

    最后,朱允炆留下马皇后的尸体,点了一把火,自己溜出城去了。

    朱棣登基为帝,叫来方孝孺,让他写登基诏书。方孝孺宁死不屈,被诛十族。本来朱棣是答应道衍和尚不杀方孝孺的,道衍和尚是这么说的:“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估计汉武帝再世也不敢这么干,即使要杀也是不会立马就株连十族。

    随后黄子澄,齐泰株连九族。加封为兵部尚书的铁铉,户部尚书卓敬,礼部尚书陈迪,刑部尚书暴昭,监察御史高翔,大理少卿胡闰等等都被残忍杀戮,手段之残酷,死状之凄惨不忍目睹。

    朱棣任命陈瑛为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瑛是一个阴险小人,得志便猖狂,先后弹劾历城侯盛庸,曹国公李景隆,长兴侯耿炳文,连托孤重臣长公主宁国公主的驸马都尉梅殷也被诬告,永乐五年,徐皇后死后,被锦衣卫阴谋陷害,上报说是溺水身亡。直到永乐九年,陈瑛才事发被杀。

    在洪武朝的时候,大臣们上朝的时候都是战战兢兢,家里都备了一口棺材,下班回到家里对家里人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又多活了一天”。到了朱棣登基,杀得江水都变红了,那就更不敢上朝了,原来朝廷近五百官员不来上朝,也不做官,只有包括谢晋在内的24人投靠了朝廷。

    朱棣召见了不少前朝廷官员,只要是穿着孝服,态度不恭的都得不到好下场,只有一个原左俭都御史景清的人同意入朝为官,还是认命他为御史大夫,这个人朱棣其实很欣赏他的才华,曾经在建文元年被任命为北平参议,也是《大明风华》里面的孙若薇的父亲,实际上没有孙若薇这个人。

    一天景清上朝的时候,朱棣发现他步覆异常,产生了怀疑,有了防备,正当景清准备动手的时候,朱棣命令左右把他按住,果然发现里面绯色的衣服藏了一把匕首。朱棣说:“你要干什么?”景清一脸正气地说道:“乱臣贼子,人人得以诛之!”朱棣勃然大怒,让人打掉他的全部牙齿,割掉他的舌头,剥皮,肢解,开胸,把稻草装到他的肚子里面,然后吊在长安门下面。只可怜他的族人,朋友,学生等等,只要跟景清沾点关系的全部诛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瓜蔓抄。

    永乐元年,经过长途奔波,朱棣一家子老小终于抵达了南京,朱棣很高兴,晋升王妃为皇后,可是徐皇后一点儿也不高兴,因为他杀的人太多了,像齐泰就很有名,是个能吏,熟知边事,记忆力超强。还有当年虚岁仅28岁就连中三元的黄观投河自尽,也被株连九族。方孝孺那就更不用说了,不仅是儒学大家,也是很有谋略的人。

    可惜的是朱允炆太没有斗争经验,太软弱无能了。人们习惯性地去同情弱者。朱棣的岳父徐达跟他的关系很好,徐达常年总管北方军事,朱棣被封为燕王之后,实际上都是朱棣在指挥军队同蒙古作战的。现在朱棣还要把大舅哥徐辉祖关了起来,徐皇后能高兴才怪了呢!

    徐皇后对朱棣说:“常年征战,兵民已经疲惫不堪,应当修生养息。”说这个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就说你朱棣滥杀无辜了!接着又说了两句:“当今贤才都是先皇帝留下来的,不可以用新的臣子来代替旧臣子。尧帝施行仁政都是从自己的亲人开始的!”

    朱棣假装答应了,在早朝的时候,把之前大臣上书怎么对付朱棣的奏折全部烧掉了,并且说自此之后一切既往不咎,前朝官员全部官复原职。

    有位大臣大言不惭地说:“我没有写奏折啊!”朱棣很生气的说:“你在其位不谋其职,碌碌无为那要你何用?”朱棣封徐增寿为定国公,命其子徐景昌继承爵位。虽然如此,但是徐皇后还是不高兴:“这不是我想要的啊!”后来徐辉祖被放回私宅,跟徐皇后同一年去世,也就是永乐五年去世,享年40岁。

    朱棣利用陈瑛打压不听他话的官员,又重开锦衣卫,迁都北京后,又设立东厂,命令司礼监提督东厂。因谢晋参与夺嫡之争,恼怒了朱棣,被朱棣下放为广西布政使参议,后又改为交趾布政使参议,又因朱高煦谗言被下监狱。

第二章 储位之争

    永乐元年,朱棣派遣使者分赴四方,宣告朝廷帝位轮替,设立广州、泉州、宁波三市舶司。迁移五省四百余户到金陵,编成四厢,工匠数百人专门建造宝船,同时命令福建都司建造海船。举行乡试,次年取进士四百多人。又有边报,蒙古将欲犯边,派朱高煦到开平卫巡边,开平卫在现今的多伦县附近,也是频繁爆发战斗的地方。

    朱瞻基出生之后不久,朱高煦的正妻韦氏也生了一个儿子,叫朱瞻壑。再到永乐元年,这五年多时间,朱棣一大家子没有再填新丁了。在偌大的皇宫里面,跟朱瞻基年龄相仿的也只有一位宝庆公主,只比朱瞻基大三岁。宝庆公主是由朱元璋和张美人所生。

    哎,有人就有疑问了,偌大的皇宫,凭什么就只有你朱瞻基这么大台面能够入住啊?另外一个朱瞻基的三叔朱高燧,当时也才二十出个头,连亲都没有成呢,也是住在宫外面。人都说“百姓爱长子,皇帝爱幺儿”,这幺儿也就这待遇了。

    永乐元年,朱棣任命谢晋,胡俨,杨荣,黄淮进入内阁,于文渊殿办公。各部官员将公文以奏折的形式送到内阁,内阁再拟票交给朱棣,朱棣再批红。虽然内阁可以大大地降低皇帝的工作强度,但是毕竟是皇帝,日理万机。

    朱棣比他父亲朱元璋还要勤政,朱元璋偶尔还要种种菜园子,调戏一下宫女什么的,朱棣是除了工作还是工作,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朱棣经常忘记了吃饭,然后徐皇后也不吃,她说:“你不吃,我也不吃。”

    有一天她问皇帝:“陛下是于什么人一起治理朝政的呢?”

    这么简单的问题,应该是有所问,有所指。果然徐皇后请求召见这些大臣们的妻子,按照制度,只有三品以上的诰命夫人才能入宫觐见的。徐皇后召见了很多大臣的妻子,并对他们说:“妻子侍奉丈夫,哪里能只是为他准备饭菜,衣服而已呢?应该还有别的帮助。朋友的话,可以依从,也可以违背,而夫妇之间的话,则委婉顺耳,容易听进去。我朝夕侍奉皇上,唯以百姓生计为念,你们也要鼓励你们的丈夫。”

    永乐元年二月封安成公主,咸宁公主,分别下嫁给西宁侯宋晟的第四子宋琥和第六子宋瑛。六月封最小的女儿常宁公主,下嫁给西平侯沐英的儿子沐昕。武定侯郭英病死,被加溢为营国公,随后其孙女嫁给朱高煦为正妃。

    古代这些皇子们都喜欢做皇帝,最起码的一条,人之常情,亲疏有别,心里不平衡,争宠。

    朱元璋在位的时候,虽然立了大儿子朱标为太子,但是太子没有被他培养好,其他的儿子从小都是与军队为伍,太子却养尊处优,被请来最好的老师来教。朱元璋为了他这个儿子能够顺利继承他的皇位,就把这些个最能打的武将全部干掉,然后叫他拿一根荆条,荆条上长满刺当然拿不了了。如果把荆条剥了皮,当然就好拿了。

    朱标是这么回答的:“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臣。”朱元璋脸都气绿了。

    自此以后藩王夺嫡之心越来越明朗化。

    朱元璋最喜欢的是三儿子,二儿子是个饭桶,指望不上,用藩王守边是他定的国策,当时有个部落叫“乃儿不花”的,朱元璋就命令三儿子和四儿子同时去消灭这个部落。

    出征之前,朱元璋就给了他三儿子100万贯的钞钱,还叮嘱他,出征的时候不要杀厨子。

    结果呢,朱棣把乃儿不花整个部落给招降了,而那个三儿子晋王朱㭎屁都没有找到一个。后来太子,秦王,晋王都死了,都没有活过40岁,这才给了朱棣机会。

    生在皇帝家就是这么麻烦,现在朱棣把整个宠爱都给了朱瞻基,还说什么“传世之孙,永世其昌”,这些骗得了别人能骗得了他吗?当初还在北平的时候,朱棣画着士兵的装扮,假装着到街头上遇上袁珙,袁珙一见到朱棣就纳头便拜,说朱棣身上有龙气。后来袁珙到了王府,说这个将来会成侯,那个将来会成伯,闹得沸沸扬扬,尽人皆知。好吧,叫基是吧,我儿子就起名为壑。

    朱元璋立皇太孙,不久后就去世了,临终时还说过:“燕王不可不虑也”。

    朱棣会选谁呢,向来果断的他也犯难了。立朱高炽吧,又怕朱高炽早死,将来朱高煦欺负朱瞻基怎么办?

    说起朱高炽,朱棣就是嫌弃他太胖了,说起来他对这两个儿子都有亏欠。

    那时还是靖难之役的时候,方孝孺就出了一个反间计,朱允炆当然就实施了,他写了一封信秘密送给当时还在北平的朱高炽,然后朱棣马上就知道了这件事,朱棣当时就恼了,后方不稳啊,要把朱高炽给砍了,就在这个时候,朱高炽原封不动地又把信送到朱棣这边,朱棣当时就说了一句话:“差点就害了我的儿子!”

    在浦口作战的时候,他又骗了朱高煦,要把皇位传给他的意思。

    前文也提到了永乐二年,三个公主都出嫁了,但是却迟迟不册立太子呢?此时不争何时争呀?当时丘福,驸马王宁与朱高煦交好,于是丘王就向朝廷请求立朱高煦为太子。朱棣也很为难,他也不敢问那些功臣们的意见呀,万一他们都支持朱高煦怎么办?

    于是便召集丘福,王宁,还有谢晋一起秘密商议,到底立谁为太子。讲道理那是讲不清的,各说各有理,一边说立朱高煦,一边说立朱高炽。结果还是谢晋灵机一动,说了一句:“好圣孙。”这下朱棣很满意,然而却把朱高煦气的要死。

    一天,朱棣拿了一副《虎彪图》,让大臣们提诗。

    其实是真的有这么一张画老虎的画,汪广洋还在上面提了一首诗,谢晋正好看到了。汪广洋这个人,大臣们都知道,朱元璋的右臣相,但是他做的这首诗,大臣们可能就不知道了,结果谢晋提笔就写:虎为百兽尊,罔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朱棣看了之后,感动得眼泪都流下来了,还拿袖子来擦。如果真的受感动,那早就感动过了,毕竟原来的《画虎》图更逼真,更形象!

    朱棣又找来袁珙问计,袁珙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指着朱高炽说:“天子也”,然后又指着朱瞻基说:“万岁天子也!”

    朱高煦下朝回到家之后,乒乒乓乓一顿乱砍乱砸,气愤难耐:“又来这一套,又来这一套!谢晋,我要你死!”

    朱高煦一看文的不行,就准备来武的,一开始向朱棣索要天策卫,朱棣大方地给了,朱高煦看到朱棣很好说话的样子,又追要了两卫,四处耀武扬威还自比唐太宗,越发得放纵了,最后连皇后都看不下去了,严厉地批评他。

    这时候谢晋又跳了出来,他对朱棣说:“是启争也,不可。”这句活说的有点过火,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鼓励造反。

    朱棣很生气地说:“你这是离间皇家骨肉之情。”所以说天要使其灭亡,必使其疯狂。

    如果朱高煦也像朱棣当初那样做缩头乌龟,每次不是装病就是装疯,那结果还真的不好说。朱高煦觉得不搞掉谢晋不行了,于是一次又一次地诬陷谢晋,比如说泄密呀,监考作弊呀,这些手段其实并不高明,但是朱棣还是将谢晋下放到广西担任布政使参议,后来又贬低为交趾布政使参议,还没有到交趾,因为谢晋上的一封建言奏折被打入诏狱。最后谢晋也死得不明不白,家属被发配边疆。

    看来朱棣是一个十分了得的演员,看起来好像太子得利了,可是呢,太子也很紧张呀,怕是连死都不敢。

    朱棣也没有让他好过,想要更好地治理国家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身体。先是骑马,那简直是要命,然后是节食,最后还杀了一个厨子,就这样都没有让朱高炽减肥成功,这正应了一句话“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第三章 徐皇后去世

    早在朱棣于凤阳历练的时候,马皇后就对这个儿媳妇很好,很喜欢他,还经常聊聊家常里外的。马皇后去世,徐皇后为其守孝三年,每天诵读金刚经,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后来徐达病故,又守孝三年。除了照顾好朱棣以外,其他的杂余时间都在礼佛,念佛。

    徐皇后的父亲徐达是一位智将,平定北平的时候,故意放跑北元皇帝,惹得常遇春抱怨,徐达解释说,如果把他抓住了,那么皇上可能很难安置他。

    马皇后很得大家爱戴,是因为她很会为别人着想,病重了都不请医生不吃药,她怕连累了医生。徐皇后则有智慧有勇气有毅力,而且她能作书,对子女要求严格,把宫里的事情收拾得井井有条。

    她写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呢,是《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就是做梦梦着佛祖传给了她一部第一稀有大功德经。

    听起来有点玄幻,为了说明这个经的来历,她写了一个序,序里面讲,她做了一个梦,说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说是到了西方呢,因为上面有牌匾,写着:“耆阇崛境”。耆阇崛是梵语,意思就是灵鹫山。里面有群山有绝壁,有奇花异草,有高屋大桥。到了第一道场,那里面更是不得了,黄金珠宝铺路,仙花异草珍果,孔雀鹦鹉鸿鹄,池塘里面有五色千叶荷花。

    到了半山腰,有一群仙女,高僧迎接,乐队奏乐,有青狮,白象跳舞,香华童子金盘彩篮。到了山顶,由观世音菩萨引导着升上了七宝莲台。台上有巍峨宫殿,层楼叠阁万户千门,种种艳丽繁华,宝光异彩,恐怕天庭也比不上。

    徐皇后心里想着:“吾自念,德本菲薄,积何善因而得至此?”

    观世音说你将遇大难,特地将你接过来,如来常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为诸经之冠,可以消弭众灾。诵持一年精意不懈,可得须陀洹果,二年得斯陀含果,三年得阿那含果,四年得阿罗汉果,五年成菩萨道,六年得成佛果。世人福德浅薄,历劫未闻,后妃将为天下母,福器深厚觉性圆明,妙堪付嘱,以拔济生灵。乃以净瓶甘露水起灌吾顶,但觉心身清凉万虑俱寂,忆念明了无所遗忘。

    接着又提了三十二年秋难起,托菩萨保佑,高皇帝皇后庇护,到了三十五年终于平息了灾难,于是便不敢藏私,广传天下。作序日期是永乐元年正月初八。

    靖难前后,不管是人为的还是天意,总之出现很多异像,很玄,朱棣认为是真武大帝在帮他,于是在武当山修建道观群,集中江南五省之力,几十万人,六年时间,修了九宫九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十二亭。在天柱峰上的那个金殿,全部都是由铜来制作的。

    徐皇后认为靖难之战是一场灾难,大家都来念经消灾吧。上面写了三十二年和三十五年,又没有写年号,这个是规避吗?

    永乐元年,朱棣派侯显,智光迎请哈立麻,永乐四年年底,抵京。次年在灵谷寺举行普渡大斋,为高皇帝和高皇后祈福。受封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庆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并赐名为得银协巴。徐皇后死后,又受命到五台山为皇后祈祷、祝福。

    朱棣这个人优点太多了,当然缺点也很明显,除了手段残酷外,其他的也没有什么明显的缺点,说起这个残酷,也是要看人,不能把他逼急了,他觉得他自己就是代表着天,你们这些俗世的道士,僧人,尼姑都要听我所封。

    徐皇后当然是夫唱妇随呀,侍奉好朱棣,教育好子女,还有前文提到的“夫妻之间的话,委婉顺耳”,更是精髓呀!朱元璋能够听马皇后的话,朱棣就不得听徐皇后的话?

    前文提到朱棣很勤政,几乎没有一天懈怠过,难道他是机器人,不感到疲惫吗?朱棣曾经说过,不敢懈怠,一懈怠,什么都完了。

    朱棣的好大喜功可能也因为如此,他想要证明给天下看,我朱棣也能够治理好国家,能够安邦定国。朱棣在朝堂上对大臣们说:“夫祸乱生于怠豫,而治康本于自强。一心之用,周流天地。须臾踅息,则非勤励。大禹勤劳,功覆天下。文王勤上,福被子孙。德以服人,宜莫如勤。能勤能力,可以有功。……勤则不懈,不懈则身修、家齐,国治而天下平。”

    这个逻辑很强大,另外朱棣很节俭,国家用度那么多,稍微挪用一点也不至于吧,你看看他是个什么一个情况,有一次上朝,华丽的皇袍里面可全都是穿了好几年的旧衣服,有一件衣服坏了,就从袖口漏出来了,他很平静地跟大臣们说:“我十年也可以换十件衣服,但是没有必要,能用就用,能补就补,节省下来一点,老百姓就轻松一点。”

    史书有记载一件事情,说是徐皇后将朱元璋赐给鸡鸣寺的观世音菩萨又请回来了,让内廷加工并安装底座,以此来推断徐皇后内心也是喜欢柔润光亮的东西的。这个不好说,一个东西也不能代表全部呀!反正徐皇后出生豪族,嫁给朱棣之后没有享什么福,反而处处维护朱棣。

    永乐二年,徐皇后编写《内训》一书,这本书写的太好了,主要内容还是以传统美德为主,以高皇后的教导和徐皇后自己的言行为指引的这么一种形式来书写的。

    首要提到了,古代的杰出女子无不是通过卓越的教育培养出来的。

    第二个,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习惯决定性格,对待子女她很严厉,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长大了也出不了这个圈。

    第三个,妇人侍君要以正,树木调零是因为里面有虫子,国家政事荒废,是因为有女宠蛊惑君王。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但是就这三个朱瞻基觉得就已经够好了,够鲜明了。

    永乐三年,徐皇后接着编写《劝善书》,主要是教育子女的,以男子为主,也是二十卷,还是以高皇后教导的形式,以勤,俭等,还列举了儒、释、道三教的嘉言善行。

    其实这个时候,留给徐皇后在人世间的日子已经不多了,三年前徐皇后就得了乳岩之病,这种病古书都有明确记载,她一查就查出来了。

    她一直瞒着朱棣,不让他知道,直到完成了《劝善书》,朱棣这才知道这一切不可逆转,徐皇后命不久矣。

    他很后悔当初为什么就不听她的一些善意的劝解呢?他想起了朱高煦,想起了陈瑛,想起了景清。好在一切都过去了,朱高煦就撤掉护卫,到地方就藩,陈瑛到时候换掉就好。

    徐皇后命不久矣,出了皇宫祭祀父母,她跪在父母的坟前说道:“女儿不求荣华富贵,怎奈生灵涂炭?旦夕奉上,唯有怀生民之念,以报上天好生之德。辉祖一身学识,无以报国,实乃大憾也!”

    徐皇后回到娘家,姐弟相见,抱头痛哭,辉祖说道:“父亲英明神武,克勤克俭,终能够善始善终,姐姐你辅佐今上,成就伟业,可惜天不假年也!”

    永乐五年,徐辉祖卒,随后徐皇后去世。

第四章 北伐鞑靼

    永乐元年十一月,阿哈出至京朝贡,朱棣设立建州卫,任命阿哈出为指挥使,永乐三年纳其女,不久病死。永乐七年二月,册封王氏,张玉之女张氏为贵妃,朝鲜权氏为贤妃,永乐八年十月去世。

    永乐三年郑和首次出航南海一带。五年第二次出航。

    永乐五年,由朱棣钦点姚广孝主持编撰类书定稿,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

    永乐五年九月,交趾总兵张辅、左副将军沐晟打败安南大虞国,献俘伪上皇黎季犛、伪皇帝黎苍、伪卫王黎澄、伪梁王黎潡、伪新兴郡王黎注、伪太子黎苪等二十五人。

    早在建文朝的时候,外戚胡季犛当权,废少帝自立为王,宣称自己是虞舜帝后裔胡公满的子孙,建立大虞帝国,并向当时的朝廷报备,建文帝一看,说了一句知道了。

    永乐元年的时候,胡苍向朱棣上表,自称陈朝宗室绝灭,自己以外甥的身份被群臣推戴为皇帝,请求册封。于是朱棣遣使前往安南调查之后,册封胡苍为安南国王。可是,事有不巧,原安南国臣子裴伯济找到朱棣,详细地说明了原委,朱棣也不好作为,你们国家的皇帝都被灭了,你让我怎么办?

    又过了一段时间,原安南国王子陈天平费尽曲折终于到达京城,找到了朱棣,要请他主持公道。朱棣起先还以为他是个骗子,等到有支新安南国使者觐见的时候,安排他们见面,还别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老臣子见到前任王子,痛哭大拜。

    朱棣这时候,想到一个办法,说看这样行不行,就给陈天平重新找个地方,你们两家各过各的。胡苍那边也同意了,但是行不通呀,永乐三年朱棣派大将黄中率军五千人,护送陈天平回国。

    四年,进入安南国境后,沿途欢迎人员,都十分恭顺,黄中的戒备因之大为松懈。当走到芹站(富良江北岸)时,山路险峻,树林茂盛,又逢大雨,忽然间伏兵四起,护送军团错愕之间,伏兵已把陈天平杀死,向南撤退。在陈天平身旁担任护卫的明朝若干高级官员,也都丧生。

    黄中急忙帅军反击时,桥已被砍断,伪兵在南岸叩拜说:“我们不敢拒抗天朝,但陈天平不过市井小人,不是王子,不得不把他除掉。小国贫乏,不能招待天朝大军,请回,我们国王自会请罪。

    于是朱棣继续派遣朱能领兵前去平叛,朱能刚到了那里不久就死掉了,死的时候只有40岁,没有办法又派了张辅过去。张辅到了那儿之后,削了很多竹片,上面写了伪朝的二十大罪状,投入到河里顺水而下。果然没费什么事,大获全胜,把整个伪朝廷一锅端。

    朱棣废了安南国改为交趾,可惜的是等朝廷大军一走,叛乱四起,每年朝廷还要往里面贴钱。

    徐皇后死后,朱棣为其守丧三年,寝殿里面变得冷冷清清,耳边回荡着宝庆公主和朱瞻基玩乐的笑声,像是发生在昨日。有时候人也变得恍惚了,精神没有以前那么好。

    有一天午饭之后,他打了一个盹,就梦见景清提着一把宝剑来杀他,嘴里还叫着“还我命来”,他吓得立马便跑,这时候那把剑就向他的胸口刺过来,吓得他一身冷汗,原来是个梦。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就经常做一些乱七八糟的梦,加上金陵气候潮湿,风湿肿痛也折磨着他,让他苦不堪言。朱瞻基见了他,老是问:“爷爷,你又没有睡好吗?”

    朱棣苦笑一声:“基儿呀,有一只恶鬼,好凶狠呀,嗷,嗷,每天晚上都来找你爷爷索命呢,你怕不怕呀!”

    “爷爷,我也是天子呀,你不怕,我也不怕。”

    “好,不愧为我朱棣的孙子,天子何惧鬼神也?”

    前文提到朱瞻基是全家的焦点,加上他天赋异常,三岁能颂《五字鉴》,虽然只是背到三皇五帝纪,五岁就能对上对联。其实这些现在的小朋友也能够做到,就被夸得天上地下,所以朱瞻基也是跟朱棣很对路。完全是朱棣对他太好了,要什么给什么,陪他玩陪他闹,那次在办公的地方,把个御用章子到处乱盖,那些个太监都吓呆了,朱棣都没有说一个不字。

    朱瞻基目前地位巩固,也没有什么别的心思,只是偶尔讨好一下朱棣,就能逗得朱棣眉开眼笑的,其他的真的很无聊。

    朱棣自永乐元年就开始布局北方,在东北设置了大量的卫所,最有名的就是奴尔干都司,又在吐鲁番设立哈密卫,还册封瓦剌三王,鞑靼,也就是故北元的势力被瓦解,孤立,加上瓦剌的进攻,让鞑靼处于绝境。鞑靼杀死朝廷派出的使者,朱棣大怒决定兴师北伐。

    永乐七年二月,朱棣北巡,命令太子监国,同行的有吏部尚书蹇义,兵部尚书金忠、左春坊大学士黄淮、户部尚书夏元吉、右谕德金幼孜、翰林学士胡广、右庶子杨荣,朱瞻基也被带在身边。

    八月,命令丘福、王聪、火真率领精骑10万出征鞑靼。

    朱瞻基虽然年纪小,但是朝廷的事情还知道的不少,这时候正为朱棣捏了一把冷汗呢!现在交趾又出现一个陈姓的王子起来造反,声势不小,这时候郑和又率领官兵两万七千余人第三次下西洋,连年劳役不绝,征战不休,水灾旱灾也不少,到底在瞎折腾撒呢?

    丘福带兵出征前,朱棣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嘱他不要轻敌,如果一战未捷,那就等下一战。

    只可惜事与愿违,丘福俘获鞑靼尚书一人,从他的口中得知北元皇帝的去向,立功心切,继续带着千骑追赶,结果左右出现大部队,不思撤退或者就地防守,也不对后面大部队另作安排就鲁莽地以卵击石。

    是疫,王聪战死,丘福、李远、王忠、火真都被俘遇害,主力步兵部队也全军覆没,直到两个多月之后,才有几个士兵逃回了北京。朱棣气得几天都吃不下饭。10万精兵呀,如果鞑靼被灭十万精兵,整个部落就都会灭亡了。

    朱瞻基也很着急,现在跟朱棣坐一条船上,一个要给朱棣打打气,二个出点主意,毕竟古今中外剧名战役导演都演过呀,他看过的也不少呀,不信就想不出一点可行的方案。

    思考了一下,他觉得差不多了,行就行,不行就完球。晚上他端着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进了朱棣的书房,朱棣很欣慰地喝着小米粥,心里想着没白疼。喝完粥,朱棣气也消了大半,就叫朱瞻基早点休息。

    “爷爷,你听我说,接下来的一仗可不好打呀!”

    朱棣一听笑了,我这还没有决定出兵呢,你就说不好打?小儿之语尔。

    “哦,怎么就不好打了,你给爷爷说说。”

    “这一仗如果能够一定乾坤就最好了,胡兵不过万呐,等他恢复过来,就不好办了!”

    “怎么就不好办?”

    “这次丘福兵败,士气在他不在我,惟有利用敌人轻敌之心,则可以击败敌人,但是不把他打得伤筋断骨,则下次优势不在我。知己知彼,才能百胜不败,如果让敌人知道了我的长处和短处,那么他便会规避我们的长处,攻击我们的短处。”

    朱棣想了好一会儿才说道:“你的意思是敌快我慢,假若粮草不足,天时不济,敌人足可以消灭我等?”

    “有这个可能!还有瓦剌跟鞑靼实力相当,打倒了这个肥了那个,这个也不得不防,总之,我们对他们形成不了威慑力,反而时时处于他们铁蹄的威胁之下。”

    “嗯,不错,不错,很好。你的很多想法都很好,小小年纪就能想到那么多啊,你爷爷我都没有想到这些呢!你看你爷爷我多英明呀,带你出来就对了,久居深宫没有什么好处。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还要多多地磨练,百炼才能成钢。你是我们家的长孙,将来是要掌管整个国家的。好好学,不要让你爷爷失望,知道吗?”朱棣一脸期许又欣慰的表情。

    “爷爷,我不会让你失望的!”朱棣爽朗地大笑起来,朱瞻基也笑了!

第五章 亲征北伐

    寒冬腊月,有两个人心里比较凉的,一个是朱高煦,一个就是朱瞻基,可能在明以前,这已经算得上最好的啦,皇帝爱惜士兵,对百姓不会太苛刻,遇到灾害,起码朝廷会有援助,不至于饿死,这样已经很好了。

    士兵棉甲齐全,武器精良,立功有奖赏,还能要求什么呢?但是在朱瞻基看来,一个是粮草问题,一个是将领的问题。粮食是地里面长出来的,不是要多少就有多少,加上亩产不高,能养活人就不错了,哪里能够支撑这么多的消耗?

    修北京城要粮吧,马上又要修长陵,还要修长城,过几年又得修运河,粮食不但不够而且运输也是一大难题。

    早在永乐元年的时候,朱棣就试过从海上将南方的粮食运到天津,结果不是很理想,原本60万石的粮食,到的时候只有13万石,而且船只,人员损失不小。

    说到将领的问题,虽然靖难战争打了四年,而且还打的很幸苦,但是能够为帅的也就张玉和朱能两个人而已,再加上能够封上伯爵侯爵的少之又少,大多都是承袭上代的爵位,说白了就是传承断代,新的统帅还没有冒出尖来。

    说起粮草,不得不说夏元吉这个人,户部尚书夏元吉,在洪武朝的时候就任户部高官,可以说他就是朱棣的半个宰相,工部他能管,造船,治水,赈灾都是他在做,下面的官员也很信任他,德高望重,很多都跟他汇报工作,而他也只比朱棣小六岁,朱棣能够得到的最大支持也是他。所以在朱棣亲征之后,也是夏元吉在辅佐朱瞻基处理朝政,实际上是夏元吉主持所有的国家事务,朱瞻基就是一个印章而已。

    永乐八年二月初十,携带粮食20万石,武钢车3万台,骑兵近万,火铳兵五千,民夫就有接近20万,总共50大军浩浩荡荡地就往北方开去了。按照一石粮食最低60kg来算的话,5个月,每人每天可以食用3两多的粮食,加上士兵自身携带的粮食,也差不多了,这次朱棣安排的是张辅来运输粮食,保护粮草的安全。

    到了三月初八,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到了鸣銮戍,也就是今天的张北县,也就是说一个月时间只走了四,五个县,到了这里已经算是蒙古的地盘了,距离北京城有500里,然后开始阅兵。后来史书上就记载了,东西绵延数十里。

    四月初七,到达了玄石坡,刻上“玄石坡”、“立马峰”,还注了“永乐八年四月初七,大明皇帝六千兵马,由此路过”。

    五月初一,大军到达了胪朐河,朱棣把它改名为饮马河,这条河流经呼伦湖,再往北走一点就到了现代的蒙古国了。这里是鞑靼主要牧马地之一,北边有山,下游有呼伦湖,这里就是丘福兵败被杀的地方。

    到了玉华峰这里的时候,胡骑都指挥使款台抓了一个人,经过审讯得知北元首领本雅失里就在前面,朱棣命令清远侯领大军驻扎,自己带着20天的干粮,领着精锐骑兵追杀。

    这跟丘福当初的情形有点像,丘福当时也是碰到本雅失里的,不一样的是,原来本雅失里和阿鲁台意见不一,一个往西去了,阿鲁台则是去了东边。

    到了二十一日,朱棣得胜而归,只有本雅失里带着寥寥数人逃跑了。朱棣命令王友,广恩伯刘才带着部分兵力南返,因为收到报告,有部分溃散的鞑靼兵流窜到了开平卫以北。

    这个时候正是雨水多发的季节,连续下了四天的暴雨,遇到黄水就不能渡河,等着水清了,朱棣领着大军渡了四次河,用柳条绑木筏渡河,衣服弄湿了还不能用起火。

    这一天,河里发现了一块木板,叫识字的人来读,原来是祈雨的。

    六月初八,到达飞云壑,有侦骑来报,发现鞑靼主力部队在兀儿古纳河一带的山谷里面。朱棣马上登上山岗,指挥布阵,然后命令步兵保持阵型向前推进。

    鞑靼轻骑打不过火铳兵,就往山谷退去。

    明军则趁胜追击,阿鲁台派遣使者诈降,这种把戏太low啦。

    大军继续追击,把鞑靼逼到一个九龙口的地方,鞑靼反身一击,扑向右哨,朱棣的神机营,分为左右两哨,左右两掖,和中军。利用成熟的三段击,鞑靼骑兵箭还没有射过来,鸟铳就打过去了。

    阿鲁台碰了一鼻子灰还不罢休,亲自带领数千骑兵冲向朱棣,朱棣每次打仗也是奋勇争先,率领身边的千余骑兵迎击。

    阿鲁台的轻骑打不过朱棣整装精锐,阿鲁台一看风头不对,落荒而逃,惊慌失措之下,坠马落地,赶紧爬起来换了马匹逃出生天。

    朱棣大军继续追击上百里,但因天气炎热,饥渴难忍,不得不收兵回营。随后大军在附近搜索,发现大量的牛羊杂畜以及辎重。

    六月十四日班师回朝,一些兀良哈人看到了大量辎重,打算找点便宜,这里就是兀良哈三卫放牧之所,通常也叫朵颜三卫,是由朵颜、泰宁、富余三卫组成。朱棣让主力先过河,同时派出骑兵埋伏,辎重引诱,果然敌人上当被全歼。

    七月十五日过居庸关,七月十七回到北京。

    朱棣这一仗不得不说打得漂亮,出京的时候,胡须是装在胸前的一个布袋里面,回京了,布袋不知道哪里去了,但是胡须好像都飘起来了。

    刚一回京,张辅的报告泼了他一瓢冷水。

    原本寄以厚望的中军主将清远侯王友竟然畏敌,本来是让他去收拾敌人的,为的是保住大军的后路,结果呢,竟然绕着敌人跑回来了,由于多走了路,结果士兵的粮食不充足,饿死不少。

    朱棣虽然脾气不好,但是对待朝廷的军官还是没有话说的,都这样了,还要令群臣议罪,后来还把他给放了。

    实在是这个王友人品也不咋的,永乐十二年,又被他的小妾给告了,说他不敬皇帝,不满朝廷,老是说些坏话。朱棣一怒,除了他的爵位,全家老小也被发配到海南岛。

    朱棣奖赏了柳升、陈懋、何福、郑亨等将领,又特意赐夏元吉钱物。

    朱棣这次唯一的遗憾就是权贵妃病死了,永乐七年的时候,就命令太监黄俨向朝鲜国王宣旨:“去年你这里进将去的女子,胖的胖,麻的麻,矮的矮,都不甚好。只看你国王敬心重的上头,封妃的封妃,封美人的封美人,封昭容的封昭容,都封了也。”

    权贵妃的死也是一桩疑案,古代检测手段不发达,有些医生更是不敢说话,免得招惹祸害,就比如光绪皇帝的一根头发就被检测过砷含量是正常人的24000倍。

    皇帝一行人收拾行囊准备回金陵,第一站走通州,朱棣说靖难的时候第一仗打的就是通州,打的如何如何激烈,双方打了一上午,打得累了,都坐在地上休息,缓过气来便接着打。

    接着到了济宁,朱棣带着朱瞻基和夏元吉还有几个随从就直奔乡下而去,我去,这么大热的天,走路去乡下!

    这时候的乡下,作物还是满丰盛的,朱瞻基欣喜的发现,居然还有红薯,还有黄豆,大麦,棉花,高粱,大枣很甜。作物长势参差不齐,还有一些休眠的地块。

    走访了一些农户家,农具不多,家具很少,大多都是土墙加茅草顶,这里读书的小孩子也很少。

    这时候夏元吉不知道从哪里拿来一块黄颜色的粘米粉,双手捧到朱瞻基的面前:“请殿下将它吃了,以了解百姓生活的艰辛。”

    “我去,你这个糟老头子坏的很!”朱瞻基心里想到。

    “多谢夏老,我这就尝尝民间的疾苦,别看它样子难看,吃起来还是不错的,糯糯的。”

    “你们几个过来一下,一人一点,有福同享嘛。”

    果然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看起来像粑粑,吃起来也像粑粑。

    过凤阳,回金陵城,皮都黑了一层,果然有家族的遗传呐。不久又听说,开封被淹,城墙裂开两百余丈。朱棣于是派靖难功臣张信前往视察,发现下游有黄河故道,河岸与现在河面平齐,如果打通故道,则水势立减。

    朱棣采纳他的建议,命令兴安伯徐亨、侍郎蒋廷瓒与金纯前往督理,由宋礼总管其役。动用民夫十万,永乐九年七月竣工。此时,会通河已开浚,黄河与之会合,漕道既通,而河南水患亦稍息。

    永乐九年十一月,浙江海门至盐城一带发生海啸,毁堤共一百三十里。朱棣命令陈瑄前往治理。

第六章 妙锦,妙锦

    九年的正旦大朝之后,朱棣就在华盖殿为朱瞻基举行加冠大礼,正式册封朱瞻基为皇太孙。

    不久后便传出朱棣求娶徐妙锦被拒的消息。朱瞻基认为这可能是个好事,促成此事的话,对他而言,是一个很大的助力。

    朱瞻基经过多年的观察得出,他认为朱棣是一个帅才,能统兵打仗,他也能够治理好国家,但是隐患太多,比如后世讲究和谐,讲究稳定压倒一切。

    国家周边连年征战,自然灾害,瘟疫这些也不少,国家钱粮不够充足,人们大工程大项目太多,劳役过重。正因为这些情况,所以朱棣需要牢牢地把控这些,在别人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却能够做到。

    朱瞻基做不到这些,朱棣能够用五年完成别人五十年都可能完成不了的事情。朱棣具有强大的气场,他能够以八百精兵起家,靖难夺取天下。

    总而言之,朱瞻基没有那么大的威望,没有他自己的力量,他只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当初因为好奇,百度了一下朱瞻基的资料,原来就是宣德皇帝,大家都知道宣德炉,宣德皇帝是哪个皇帝可能就不知道了。可是为什么这么帅气的皇帝这么年轻就挂逼了呢?在位只有十年,也就是说,朱瞻基从现在起到剧终也只有二十四年。再说作为一个现代人,和朱棣这种管理作风,实在是学不过来。

    这时候朱瞻基已经有了媳妇了,童养媳,她是朱瞻基的外婆彭城伯夫人带到宫里的,姓孙,父亲是永城县主薄孙忠。这不是小萝莉养成计划吗,两世一初恋呐!我们暂且叫她孙若薇吧。

    朱瞻基带着小媳妇来拜见徐妙锦,见了面,恭恭敬敬地磕头请安:“拜见姨奶奶,恭请圣安。”

    妙境微微一笑,说道:“皇帝叫你来的?”

    “圣仁孝皇后在世的时候就经常说,吾妹知书达礼,胜吾多也,尔等要孝敬如吾,时时请安,不可懈怠,待之如佛祖也。”

    “没有啦?”

    噗嗤,这时候孙若微笑了,但是又赶紧把嘴巴抿住。

    “圣仁孝皇后临终前想念家人甚急,盼见最后一面矣。”

    妙锦登着大眼睛盯着朱瞻基看,瞻基目光真切,平静如常。

    “这是皇后她老人家亲自写的《内训》,请姨奶奶过目。”朱瞻基将手书交到妙锦手上。

    “太子妃向姨奶奶问安,恭请姨奶奶教导若薇。”朱瞻基在若薇的不舍之下离开了王府。

    朱瞻基善于作画,他以前在抖音看到一支明朝的金簪子,非常精细微妙,簪子上头有两只蝴蝶,蝴蝶有脚像弹簧一样,走一步,蝴蝶就会轻轻的摇动,触头上面还有珍珠。

    他将这个簪子画下来了,亲自交到银局的老金匠手里,他相信他们会打出一支完美的簪子,至于老娘,那就以后再孝敬吧。

    过了几天,朱瞻基又来到看望徐妙锦,孙若微看起来比以前更漂亮啦,聊了几句闲话,妙锦问朱瞻基皇后得了什么病。朱瞻基说皇后得了一种绝症,古书记载叫做“乳岩”,皇后得知自己患了病以后,并没有请御医来给她看病,反而开始编写《内训》和《劝善书》,等书编完,她已经灯油枯尽了。

    两年前,道衍和尚被朱棣亲自请来教导朱瞻基,但是这个和尚比较懒,不怎么上心,朱瞻基对学问也不怎么上心,朱棣也从来不管,有时候还把朱瞻基不爱学习的折子给他看。

    现在老和尚已经七十六岁了,还要负责重新修订《太祖实录》。朱瞻基老是跟他抱怨,谁来做我的道衍和尚呢?

    朱瞻基也经常带着宝庆公主来找妙锦玩,真是三个女人一台戏呀,家长里短一大堆,有时候也听听朱瞻基的奇言怪论。

    说什么极西的国度里,教皇才是最大的,所有的皇帝都由他册封,国家税收由他收,女人由他选,所有不信他教的人都是异端,要被残忍地杀害。

    有一位大学问家,很有名,他说我们居住的地方是一个球,而且这个球是绕着太阳在行走。最后这个人被活活地烧死。

    她们三个都不相信都说他是胡扯,哪有这样的地方。朱瞻基就继续举例说,有一个国家的国王让他们的国人去做海盗,所获的的收益,国王要占一半。还说什么情人可以跟正妻共侍一夫。

    说得妙锦眉头大皱,赶紧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孙若薇说,难道他们哪里就没有好人吗?

    朱瞻基说西域一带信奉***教的国家有很多人到我们这里来做生意,他们那儿的人不能吃猪肉,不能喝酒,不能赌博,不能高利贷,妇女都是以巾遮面,这样算是好人了吗?

    她们都说是好人,可是,他们哪里流传了一个很久远的故事,叫做一千零一夜,讲的是一个残暴国王的故事。说有一个国家的国王发现王后跟别人好上了,暴怒之后,把她给杀了,就这样每天娶一个每天又杀一个,已经杀掉了一千多个少女,宰相的女儿试图拯救这些无辜的女子,便自告奋勇地进宫给皇帝讲故事,每天晚上只讲故事的开头和中间,不讲结尾,国王为了听到故事的结尾,就说今天不杀你了,明天再接着讲,就这样故事也讲了很多了,终于国王幡然醒悟,从此之后这些故事便流传了下来,被称为了《一千零一夜》。

    很多的记忆随着时间消散了,于春华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于春华还是朱瞻基。他决定把能记得的都记下来吧。他勉为其难地讲了“阿拉丁和神灯”和“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可是自此以后,她们两个就缠着要听《一千零一夜》的故事。

    日子一天天的过,这天朱瞻基到银作局去看看他要的那个簪子有没有打好,结果被告之已经送到皇上哪里去了,朱瞻基又找朱棣询问,朱棣告诉他簪子很漂亮,就让人送给了徐妙锦了。朱瞻基也是郁闷的要死,之前他很少跟女人打交道,现在事情都这样了,他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见到了妙锦姑娘,妙锦姑娘冷冷地问他:“簪子怎么回事呀?”

    朱瞻基有些尴尬,不知道怎么去解释,这时候脑子里面突然想起了保尔·柯察金的话。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比生命更重要的是信仰!”

    “他不会为才华在青春里流逝而懊丧,娇容在岁月的流沙里消磨而悲哀。”

    “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对生命的探索,在于你如春风般拂面。”

    此后的日子里,朱瞻基又命令御用监制作出一批彩色铅笔,各种颜色都有,使用效果不好,凑合着用,他用彩笔画了一些小猫,母鸡之类的,然后用深一点颜色的铅笔用拼音和数字把前世的记忆全部记录下来,还有一些经典的建筑设计也画了下来。

    朱瞻基相对来说喜欢骑马一些,有时候又喜欢散散步,有时候喜欢逗逗小孩子,他的第一个亲妹妹已经两岁多了。他突然想起宝庆公主已经16岁了,都可以嫁人了。

    有一天,宝庆公主问他:“你喜欢妙锦姐姐?”

    “当然喜欢呐!”

    “那是不可以的!”

    “你想多了吧,我说姐姐你成天在想些什么呢?”

    “哼,你又占我便宜。”

    “还记得那个阿拉丁吗?自己的幸福要自己争取!”

    “你的意思是说你不想放弃?”

    朱瞻基摇摇头,叹息一声。

第七章 喜事

    永乐十年,正旦大朝之后,刑部、都察院、六科联合报告说朝觐官员一千五百人中有勘合数年不完者,很多,其中只有八十人完全符合。

    朱棣命令嘉奖这八十个官员,马马虎虎的姑且担任原职,其他一律革除。

    古代官员好多都是这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报喜不报灾,报虚不报实。朱棣没有惯这种作风,“一郡一县未必都无一事可言,都无一民不安?”有灾害的就立马赈灾,有问题的立马处理,有说错的也不会治罪,但是隐瞒不报则要被下狱治罪。

    朱棣命令兵部尚书金忠前往应天、凤阳、滁州、和州、北京、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川、湖广等甄选年少良家子弟1118人,作为朱瞻基的护卫,这些人都是十七到二十岁之间。

    当然金忠挑选的人不可能只有这么少的,总共有几万人之多,由薛禄来统一训练,称为幼军,训练合格之后,再返回原先卫所或者按照原有的制度来安排。

    金忠是皇帝信得过的老臣子,由他负责教导朱瞻基当然没得话说。朱瞻基得知消息之后,心里面敞开来笑了,大喜事啊!

    金忠虽然精于谋略,善于治事,但是毕竟是文官,练兵还是靠朱瞻基自己。不过,这也太小了,才十四岁。没办法,往死里练吧,不把我当人,我也不把你们当人。一个字:“练”。

    站正姿一个月,站马步两个月。朱瞻基之前也是跟丘福学过的,学的还可以的,一板一眼的。他准备要特种兵那种,怎么快怎么来,淘汰下来的就练弓箭和弩。你跟蒙古兵搞什么兵阵,没有用,他是轻骑兵,你只有比他更野,更快。

    后期,每个人配匕首,配兵工铲,腰刀,绑腿,木质面具。训练主要练力量,练平衡,练体能,练刀法。

    “不能打仗的兵,不能打蒙古的兵,不要!”

    “怎么才能打赢蒙古兵,就是要比蒙古更野蛮,更快,更不怕死!”

    朱瞻基像是觉醒了远古的稀有血脉,这就是原始的欲望。

    朱瞻基在一边学习文化,一边练兵的时候,朝廷这边出大事了。

    周新,浙江按察使,抓捕纪纲手下的一个犯罪的千户,千户逃跑了,并把这件事告诉了纪纲,纪纲罗列罪名诬告周新,周新反而被捕。

    这事乱套了,锦衣卫被收拾,那要锦衣卫干嘛呢。不过周新也牛气呀,他说:“在内都察院,在外按察司,都是朝廷委任的法官。我奉法捕恶,怎么反治我的罪!”

    朱棣有时候讲一些歪理,有时候又理屈词穷,被逼急了就不讲理,一个字,杀!

    接着刑课给事中耿通被杀,两个都属于言官体系,这个有不辨是非的嫌疑。

    朱瞻基又来找妙锦姑娘了,几个月不见,更黑一点,更廋了,连嗓子都变了,变成了公鸭的嗓子,喉骨突出更显眼。

    “你看我姐姐都长得这么婷婷玉立了,还不知道要插在那坨牛屎上面呢?”

    “那我去跟她说,看他怎么收拾你!”

    “这近朝廷上出了大事了,你怎么看呢?”

    “有奸佞小人作祟,蒙蔽了圣听呗!”

    “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估计纪纲要倒霉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呀。”

    “你呀,别的地方挺好的,怎么老是这么没大没小呢?”

    “皇上不是昏君。”他看了一眼妙锦,心里想到,都五十多岁的人了,还折腾什么呢?

    “他老人家表面上看来是蛮横,杀戮,这些都是表面,不代表他不知实情,不是深思熟虑,头脑一发热就决定了。”朱瞻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妙锦心中一阵发笑。

    “朝廷像一首大船,民为水,天为风,皇帝就是船长,宰首是掌舵手,臣工则是水手,没有足够的威严,没有帮手则如何御舟呢?”

    “怎样才能算是帮手呢?”

    “平民是帮手,一体是帮手,能够造船的人是帮手,能够拼死补船的人也是帮手。”

    “那谁又是造船的人呢?除了平民谁还可以依靠呢?”

    “在我看来,为国家做出特别贡献的人就是造船的人,像仁孝圣皇后,道衍和尚,郑和,张辅。除了平民,女人也是可以顶起半边天的。”

    “女人?”

    “对就是女人,你们女人,胭脂花粉,首饰服饰这些都是要花钱来买的。女人心细手巧,很多活都是男人干不了的,女人还可以做女医,女兵,女工。国家富足了,军队强大了,必然会发生战争,战争打的国家又变穷了,劳力又不足,所以说女人要发挥起作用,能够帮到国家的大忙了。”

    “你是要我来帮你的忙了?”

    “后宫安,则一国安,一阴一阳,天之道也,刚柔相济,国家太平,人民之福也!”

    “那你求我呀?”

    朱瞻基缓缓的走向妙锦,看着她清澈的眼睛,娇嫩的皮肤,轻轻抓住她的右手,深情地说道:“世间美貌女子何其多呀,哪里比得上妙锦姑娘之万一,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管你如何选择,我都愿意做你一生一世的知心人!”

    妙锦打掉他的手,说道:“我欲归佛门,哪里理得这些世间的烦恼。”

    “如果那些冤魂不甘安宁,我愿意付出我后半生的寿命!”

    “不可!”

    “那你愿意帮我啦?”

    妙锦点头了,朱瞻基感激地看着徐妙锦,心里面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下了。

    眼看着这一年就要到头了,朱瞻基准备制作望远镜,因为小时候作过那种那种纸片加塑料镜头的那种,原理就是这样,离眼睛近的是目镜,远的那一端是物镜,用纸把镜片卡住,再用胶粘上就好了,白天看东西没有什么效果,晚上能看得远好多。

    后来逛坛子,偶尔发现手工制作开普勒式望远镜的过程一贴,也是比较简单,物镜口径是5cm,焦距是50-80cm,目镜焦距2.5cm,都需要平凸透镜。放大倍数就是物镜的焦距除以目镜的焦距。口径确定了,焦距好测,但是凸透镜厚度不好把握,你要先把凸透镜做出来才能测,所以就让金匠用水晶打磨了一些厚薄不一的拿来备用。

    等大致测好焦距,选了两片合适的镜片,目测效果,再刻下位置,再制作一个可以旋转的目镜筒,再把铜管子,光栅,镜片,架子这些全部装好,就完工了。

    到了天黑了,观察月亮的效果,能够看到月亮上面的山,就是光线不是很好。用这个打仗肯定不行的,但是以后会做得更好一点,更方便用一点的。倍数太大的不好用,而且是倒立的镜像,不太方便。

    朱瞻基拿着这个望远镜给朱棣看看效果,另外告诉一下徐妙锦姑娘差不多搞定了。

    朱棣桌子下面看月亮,一脸迷糊,因为这时候,月亮还是比较亮的,效果不怎么好,但是起码看到了以前没有见过的情景。

    朱瞻基说光线太足了,反而效果不太好,比如中午对着太阳看,眼睛都要变黑了。朱瞻基解释了一些原委,怎么想到制作的,什么原理,白天会是什么样子。

    第二天早朝之后,朱瞻基已经在等着朱棣了,皇帝兴致很高,打算到城墙上看看效果。朱瞻基说不行,这样大张旗鼓怎么行呢。最后还是在昨晚的地方,桌子上面放张凳子,果然屋檐上的龙口都看得好清楚啊,就是是倒着的,慌眼睛。不过有一就有二,还可以改进的更好。朱棣很满意,让朱瞻基改进后多多准备。

    朱瞻基又做了几个手持的单筒望远镜,马马虎虎,他不想再做了,还是等以后用玻璃做吧,结果朱棣命令做五十个。到了晚上,他把官员都赶回去了,自己偷偷地观察月亮,终于看到了一些清晰的圆点,他百思不得其解,找来朱瞻基问,这应该是山吧。

第八章 北巡

    永乐十一年正月二十一日,有倭寇三千多人入侵浙江昌国卫,也就是现在的舟山群岛附近的象山县,被备倭指挥事周荣打败了,缴获都送到京城来了。

    朱瞻基对这个人很感兴趣,就把他给要过来了,给他升了一级,作指挥同知。朱瞻基记得舟山渔场是中国最有名的渔场,还是个旅游胜地,将来可以做豆鼓鱼装在铁罐头里面。

    二月初二,设贵州布政使司。将思州、思南之地分为八府、四州,田氏两宣慰使司废除。

    说起这个民族融合,改土归流,思州和思南的两位女性聂政宣慰使还起了很大的作用,一个叫做奢香,一个叫刘淑贞。

    早在洪武十六年的时候,当时的贵州卫指挥使马烨借故生事,以为两位女性首领好欺负,先把奢香抓过来,当众侮辱,扒掉衣服用鞭子打,想激其众怒。

    刘淑贞把奢香和她的部下给劝住了,说你们不要上当,现在只有一个办法能够报仇,就是进京告御状。然后刘淑贞就化妆成一个民妇,来到了京城,就把马烨给告了。

    朱元璋当时就让马皇后慰问,并且命令奢香觐见。后来朱元璋就给奢香报仇了,奢香为了报答,答应修一条通往四川的驿道。后来刘淑贞还修了官学并把她的孙子送到南京求学,皇帝因功诰封奢香为顺德夫人,刘淑贞为明德夫人。

    二月十五日,朱棣决定巡幸北京,朱瞻基随行,太子监国。

    十六日出发,十八日到达凤阳,也就是中都。离南京很近,中间就隔了一个滁州,滁州下面有来安、全椒二县。

    明朝的行政体系也很明朗,除了卫所机构之外,有十三个省级行政单位。省级下面就是有府和州,再下面就是县和县级州。凤阳府有五州十三县,归属于南直隶。

    有人就说了,凤阳府位置这么好,相当于首都所在的省吧,离海也很近,为什么这么穷呢?总不可能一直穷下去吧,其实这又有是一个大问题,如果新登基的皇帝都没有治理一个县的才能,怎么能治理一个国家呢?

    朱棣在上政治课上面比较乏味,不是民生疾苦就是创业艰难,难得还讲了一个故事,说以前在凤阳搞训练的时候,手下的兵竟然想打劫别人卖梨的小商贩,说抢了他的东西,他也不知道我是哪里的兵。朱棣制止了,自己讨钱把梨全部买下来了,事后跟士兵们说,他们已经很辛苦,不能够再去抢他们的东西。

    古代出行太不方便了,坐船还好一点,坐车真的太难受,想想坐一个半月的火车硬座是什么概念,骑马也不舒服,而且也不能骑太长时间,这个朱瞻基很注意这个,对发育肯定有影响的。

    偶尔,停下来视察,春天万物生,正是粮食吃紧的时候。

    江南地方好一点,自古都如此,其他的地方温饱都是个问题,哪里还有钱来读书呢?读书人是个稀缺资源呢,还主要来自于官宦和地主这样的家庭。

    说到国家税收问题,主要靠田税,商业税只有盐税,茶税是大头,商业,工业谈不上吧,比如说住店,旅客很少怎么收的起?大额的金银是不许流通的,使用的都是钞钱。

    真正的是举国之力,耗尽国力来维持国家周转,发展根本谈不上,唯一能够增加的是丁口。在古代,小县城里的店铺小,街道窄也是有原因的,没有那么大的需求,所以往往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时候就会发生了大量踩踏事件。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又发生了灭国之战,再次清零,又要从头开始。

    制约国家发展的是人口和粮食,这才是最基本的东西,另外要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一个完善的医疗体系。达官贵人的病都难医治好,何况是平民呢。

    要想富,先修路,陆路,水路,海路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车,船,吊机这些都需要得以改进,这样才能够加快发展。

    朱瞻基一路上想这些问题,到了北京之后,立马就记下来了。

    与此同时,朱棣立马督查今年刚颁布的养马新政。所有的北京民户,十五个丁以下的养一匹马,是十五丁以上的养两匹马。因为犯罪被发配的,七户养一匹马,养了马之后,罪就消除了。

    不久之后,大臣们汇报说犯人中连坐、误犯者太多了,从情理上讲值得怜悯。如果确实罪不容赦的应当处死,但是有的于法当死,而于情可悯,以及所犯之罪不够处死的,就令其以钞赎罪。

    于是,三法司及户部详议后复奏:除了因公事致罪的按例处罚以及死罪的依律处治外,其它的情节较轻的,判斩罪需要赎钞为八千贯,绞罪及榜例死罪的赎钞为六千贯,流放的赎钞为三千贯,徒罪的赎钞为二千贯,杖罪的赎钞为一千贯,笞罪的赎钞为五百贯。没有钱赎罪的,依前议发送到天寿山种树。朱棣同意施行,朱瞻基觉得这个法律不太严密,而且以后会有人钻空子。

    这时候北京有两大工程,一个是北京皇宫的修建,另一个就是长陵。朱瞻基费劲心思想些可以做的,结果都没有什么朱瞻基可以做,唯一的一个就是医疗体系。

    自从戴元礼死后,朝廷再无名医,这个戴元礼非常厉害,后来年纪大了,就回家休养,门庭若市,请他看病要花五两白银。既然这个戴元礼这么厉害,说不定有些个什么徒子徒孙什么的。朱瞻基马上就跟朱棣汇报。

    “爷爷,您的腰腿痛还好些了吗?”

    “好了一些,想治好怕是不行了。你怎么突然关心你爷爷来了?”

    “那你想不想治好呢?”

    “你这个逆子,不想治好难道还想病情越来越严重?”

    “那你干嘛不让医生帮你医治呢?”

    “那些个庸医,还没有治呢,就哆里哆嗦地发抖,让他们治还不如求求真武大帝呢!”

    “爷爷,医生治病也要病人配合嘛,哪里有一出世就是名医的,你说是不是?他先要熟读医书,懂得医理,学习药性,再慢慢地把脉这样慢慢地不就成了名医了吗?名医看什么,不就是看疗效吗,你说是不是,爷爷?”

    “嗯,是这个理。”

    “我觉得御医除了专门的调理的御医,不仅仅圈在宫里面,让他也去给老百姓治病,多多接触一些疑难杂症,多多带一些徒弟,还要做好记录,写好病史,到时候有例可查。

    还有就是打仗的时候,士兵受伤生病也很多,特别是那些不是很严重的外伤,当时治当时好,不会留下后遗症。这些都需要医生和药材,所以说医生和药材只有少的没得多的。

    我建议由朝廷召集天下名医集中给北京城里面的老百姓治病,收集这些个药材备用,到时候那个医生善于治什么病,那个医生药到病除,那个医生医德高尚不就一目了然了嘛。还可以收集一些偏方和孤本,以备医生们学习和研究的嘛。”

    “很好啊,还有吗?”

    “还有就是提高德艺双全的医生的地位和待遇,古话说的好,不为良相就为良医。”

    “哪里找到这样的医生呢?”

    “医生还是要主动去培养来的实在一些,挑一些好苗子去跟那个大法王还有道士去学习。多多组织医生交流经验,碰到有名的郎中也可以招来。以前宫里不是有个戴元礼的御医很厉害嘛,那他的徒子徒孙肯定也不错,不如招来试试。”

    “嗯,快宣夏元吉。”

    不久之后就来了几名医生到了北京,其中就有一个叫盛寅的,师从当时有名的大画家王宾,只有三十六岁,盛寅给朱棣把脉之后,就对朱棣说,这个不是痿症而是风湿病。果然通过治疗之后就减轻了朱棣的病情,让他心情大好,情不自禁地说道:“这都是太孙的功劳!”

    朱瞻基提炼了酒精,打了一些手术刀,手术剪刀,手术缝针,镊子,桑皮线等,组织了一批年经的手巧灵活的医生练习简单的包扎,缝合等。

    世人皆知,田七是一种外科圣药,当然也有其他的疗效,非常珍贵,收集起来也很难,只能有一些存货,仗不知道什么打,先备着呗。不过今年也是灾害不断,浙江发生大面积的瘟疫,死亡人数多达两万人。国家的总人口也就五千多万,一省之殇。

第九章 北伐瓦剌

    十一月,据开平传来消息,瓦剌已经发兵到饮马河。朱棣招来朱瞻基,让他发表看法。

    其实这个问题,朱瞻基老早就想过,不过呢,不了解实情,就问了敌我双方的情况。

    我方常年征战,兵疲民乏,有些卫所甚至以弱兵老兵充数,士气不高。敌方耀武扬威,不尊朝廷,杀死前元皇帝本雅失里,陈兵五万于饮马河,来势汹汹。

    朱瞻基说,朝廷如果费尽国力征讨瓦剌,全部都是阿鲁台得了好处,而且阿鲁台狡黠多谋,变幻无常,再等上几年的功夫,草原上的草都换了几茬了,肯定会犯边,吃亏的还是我们。

    朱瞻基发现朱棣实在是一个太强势的人,派出去的使者也是不知变通,外交交锋没有多少缓和的余地,而且不懂得分化敌人。朱瞻基最崇拜的人是晏婴和***,一桃杀三士,千古奇谈,***也是三起三落,战略大局上很英明的。朱棣也是被朱瞻基一通分析弄懵了,还要反过来找他问计。

    阿鲁台排挤本雅失里,肯定有对他不满之人,我们秘密联络他,以备后事。再命令阿鲁台出国书严明隶属,永不反叛。除了派遣1000名士兵和1000匹好马助战外,每年还要上贡一千匹战马。阿鲁台是个反复无常的人,他应该会答应。

    瓦剌这边我们也要行分化之策,可以互边,甚至可以和亲,我们要培养优秀的宗室才女或者民间才女,带上三都护卫,以女为王,带上和尚,道士,孔家族人,宣扬民族和谐,最后达到改土归流。

    朝廷要厚待中低层官员士兵,不吝封爵,战死之人,封为烈士,以社为祭,厚待后人,伤者可以招到皇庄,有功者,可以为太孙护卫之将领也!

    朱棣皆以为可行,也是感叹朱瞻基就是一个怪胎。

    这次朝廷调集十五万民夫帮运料草,主力部队还是火枪部队,卫队,精锐骑兵部队,步卒都是卫所召集过来的,总人数多达二十多万,实际精兵兵力最多只有六万左右,其他都是辅兵。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部队的主粮就是烧饼,又厚又大,硬邦邦的,菜主要是豆鼓。所以行军途中打猎并不是春游一般,而是食物太单调了。其实运输最难的还是在境内,从北京到宣府这一段,路很不好走,很多地方只能一个人通过,还有独木桥。

    士兵们的装备都是朝廷供给的,棉甲里面是用铜钉钉上铁片的,武器也非常锋利,都是制式装备。

    四月初一终于到了兴和,阿鲁台早就把一千骑兵和一千马匹以及内附的国书准备妥当了。这次杨荣也跟来了,杨荣对边事很熟悉,被朱棣派去过甘肃督查军务,胡广和金幼孜同样随行。

    誓师大会,朱棣自命真武大帝的嫡传真龙天子,旌旗所向,无所披靡。战死被封为烈士,入公墓,万世祭祀,抚恤优厚,后代有养,免费入公学;受伤立马救治,重伤残疾的收入皇庄供养;立功的加官进爵。

    前锋先行,预先选定地点建筑好城寨,备好水。五月份的时候,到达通泉泊,都督朱荣发现敌情,这个朱荣跟随张辅讨伐安南屡立战功,被朱棣派为先锋。

    二十七日,前锋都督刘江报告说已经追踪到敌人的行迹,朱棣命令继续追击,朱荣配合。这个刘江也是靖难老部下,是由朱棣从百户一步步因功升迁的。

    六月初四,又发现数百名敌骑,这些人与前锋部队若即若离。刘江继续追到康哈里孩,杀死了数十人敌骑。很明显瓦剌在带节奏,这么明显的计策朱棣肯定知道。敌人为什么这么做呢?六月初七日大军抵达忽兰忽失温,它位于现代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东南。

    此战可以说相当冒险的一战,瓦剌拥有精锐重装骑兵三万,武器也很精良,长马刀,精钢所制,箭支很长,威力肯定很猛。每一个士兵都很精壮,而且还有三四匹马替换,说明瓦剌可用之兵还有很多,可为什么只带了三万,太自信了?一方以逸待劳,占据天时地利,而朝廷这边兵力不足三万,敌人占尽优势还要想据山而伏?好像又有点不自信,当初的嚣张跋扈的镜头哪里去了呢?

    朱棣这边也是精锐部队,有重装枪骑兵和重装弓骑兵,远程杀伤力很强,战马都是河曲马,还有神机营,都是常年征战之兵将,敢拼敢杀。

    朱棣指挥若定,信心满满,令先锋引敌军从山上下来,当然不会进入敌人的包围圈。

    敌人没有办法,兵分三路,一冲而下,气势如虹,铁流滚滚。这时候如果挡不住敌人,恐怕全军覆没在所难免,结果在上次北伐立下战功的柳升的命令下,枪炮齐鸣,弹如雨下,敌人损失惨重,不得不退回山上防御。

    朱棣命令全军跟进,全军鼓噪而上,敌军且战且退,命令强弓射击,瓦剌的强弓箭可不是阿鲁台能比的,毕竟瓦剌位处西方,能够得到一些铁器,这时候率领中军进攻的郑亨中箭。

    朱棣命令全军兵分两路,陈懋率领左哨强攻敌军的右边,都督朱崇、指挥使吕兴率领部下用火枪抵近射击,敌军伤亡惨重,阵脚也被打乱了。

    右哨的主将李彬协同右掖的主将谭青强攻敌军的左边。这时候从下往上,刀枪相向,刀刀见血肉,敌人占据优势,不一会儿的功夫,副将马聚就身受重伤,骑兵都指挥满都力战而死。

    朱棣一看战场处于焦灼状态,亲自率领剩下的几千精锐重装骑兵向敌人的中宫发起进攻。刘江干脆下马手持腰刀步战,突入阵中,亲手杀死了很多瓦刺士兵。

    朱瞻基也冒着敌人的箭雨,骑马而上。敌军抵挡不住,终于全线崩散,我军则乘机追击。追过两座高山之后,与重新集结起来的一部分敌人发生交战,敌军不敌,李彬率部下一直追到了土刺河,终于将敌军消灭殆尽。中军副将孙亨嗣缴获了战马三千匹。不过,瓦刺首领马哈木、太平等人则成功逃跑了。当朱棣命令收兵回营时,已经二鼓了。

    此战大获全胜,朱棣指挥若定,审时度势,如若有神。敌军死伤过半,杀死伪大汗答里巴以下王子十余人。

    朱瞻基回到军营梳洗完毕,仔细思考白日一战,敌军精锐三万,已经算得上强敌,虽然有三王,貌似也没有什么纷争,那么瓦剌的人口到底有多少呢,会不会再装备出三万精锐出来?

    敌人空有强军,谋略上稍有欠缺,比不上朱棣身经百战,此战之后,估计打不过阿鲁台,阿鲁台肯定要报复的,不出几年,又是一祸害。

    次日,朱棣召集将士商议,所有人都要对瓦剌进行攻击。

    “太孙,你怎么看呢?”

    “瓦剌想用举族之力消灭我等,结果他们被皇爷爷你率领大伙一仗就打得稀里哗啦,再根据之前他们那种得瑟骄横模样,孙儿认为瓦剌不足为惧。

    阿鲁台狡猾多谋,这次肯定要趁着大好机会报复瓦剌,以涨大自己。我们即使再败瓦剌也得不到什么好处,说不定还会有损伤,反而让阿鲁台得到便宜。瓦剌被打压,鞑靼势力大涨之后,阿鲁台将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命令,修整三日之后,全军班师回朝。”

    等众人散去之后,朱瞻基并没有走。

    “爷爷,想不到瓦剌竟然有如此精兵,要不是您老人家指挥这次作战,怕是谁来都讨不得好!”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倒是便宜了鞑靼。”

    “爷爷,这个铁料也不是什么难得的东西,就不知道阿鲁台喜不喜欢这个东西。一旦敌人装备了铁甲马铠,强弓钢刀,恐怕不是中原之福。”

    “这次爷爷对你很满意,屡屡都有惊人之语,文韬武略都必须修够,才能够做好皇帝。”

    “是,谨尊爷爷教诲。”

    朱瞻基来到了伤兵的营地,医生们正在忙着救治,这次果然是有成效的,轻伤者不怕有感染,重伤的就不好办了,血管,骨头都断了,怎么办?更有重伤的只能等死。医生太少了,药物都不够用,伤者太多了,朱瞻基一直在这里清理伤口,包扎这些,遇到紧急情况的,他也没有办法。

    八月初一,大军平安抵达北京城。

第十章 参与朝政

    此次大战,真是涨了朝廷的威风,自此之后,除了有倭寇,阿鲁台之外,周边国家再没有不尊朝廷的。凡是战场立功的都有封赏,加官进爵,这些将领在之后的战事中屡战屡胜,不愧为国家的脊梁。

    许是长期作战的缘故,精神上的高度紧张加疲惫,突然又放松下来了,五十五岁的朱棣这回是真的生病了,这就影响了朝政,本来就积压了很多政务,再不处理就不行了,自然而然的,太孙就接了这个任务了。

    不过说回来,让一个不满十六岁的孩童处理国家大事,能行吗,其实也就是皇帝的秘书而已,只是让他熟悉一下政务。

    朱瞻基走马上任,这个时候的政务还是有点乱,怎么说呢,各部各种公务汇报,事不分大小,再就是什么谢恩呀,地方出来什么祥瑞呀,军务等等一大扎堆,直到永乐二十二年,才分为题本和奏本。

    这也难为朱棣,光就军务就够他忙活的了,这个时候国家主要的军务还是海防(主要是常有倭寇进犯),云南的叛乱,交趾叛乱,和西北边防。哪怕是一个军官任用不当,都会出现大麻烦。

    这些个将领都是朱棣精挑细选的,都是立过战功的。还有一部分军官被他予以重任,去专门处理一些紧急的要务,等有战事了,再调回来。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一双眼睛”,锦衣卫和东厂就是他的眼睛,他不希望有哪个人去骗他。他做的这个皇帝也是操碎了心了。

    朱瞻基让人把军务的奏折放到一边,其他的按照各部分类放好,以后就按这种分类摆放。他准备上午送给重要的奏折给朱棣处理,下午就是一般的公务,晚上就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拿起第一本一看,说的是金州卫已经修好了好多个城堡,狼烟已经准备好了。

    朱瞻基一想,应该是辽东一带,具体哪里不知道,糊的一逼,下一本,这一本也是差不多内容,是大同的屯堡。下一本,是张辅上的一份捷报,元月骑兵进兵来到了政平州,安南军掉以轻心,结果张辅却步行前行,连破老挝三关,活捉陈季扩,设升、华、思、义四州,增加卫所。之后又找到一份沐晟写的奏报,说的是安南霍乱横行,希望朝廷增派医生前往医治。朱瞻基翻完了所有的奏本,果然有汇报说浙江一带的瘟疫就是安南传过来的。

    霍乱朱瞻基听说过,屠呦呦不是从一种野蒿里提取一种叫做青蒿素的嘛,但是仅此而已。这个世界果然很恐怖,别说派医生了,也要医生敢去呀。

    朱瞻基去跟朱棣汇报这个事情,他正在听太监王狗儿读奏报呢。派医生估计是指望不上了,国内的还没有平息呢,再说这么远,又是打仗的,那个愿意去呀。

    朱瞻基就建议几点卫生常识,先要隔离,霍乱应该可以由人,老鼠,蚊子这些传播的吧,应该先将发病的人隔离起来,再杀毒,防蚊,防鼠。最后就是关键的就是勤洗手,喝开水,煮熟食。朱棣想了一下,就同意了,让朱瞻基批复,用印。

    朱瞻基也是头疼的很,太伤脑细胞了。很多事情不想管,但一是不忍心,二是本为一体,不得不去尽力而为。他一想这样下去不行,又是看地图,又是查资料,还要问大臣的,慌的一逼,还是赶紧得把朱棣这个病给治好吧。

    朱瞻基找到盛寅,年纪轻轻的中年帅哥一枚。

    “殿下,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不生病呢?皇上这只是正常的体虚之症而已。气不足,气血不畅,身体亏损,发虚。慢慢调理就会好起来的。心怀开放,畅快愉悦会对病情有帮助。还要多饮水,适度活动。”朱瞻基虽然不懂这个,但是也很感兴趣,不是有句话说“久病成医”吗?多多了解,对身体肯定有好处的。

    朱瞻基每天嘱咐太监给朱棣多喝水,晚上亲自给朱棣洗脚按摩,朱棣老怀大慰。

    不久后朱棣又收到了一封胡濙给他的奏折,说他母亲去世了,要请假回去守孝。

    这个胡濙就是朱棣登基后不久被派出去寻找张三丰的一个官员,当时还是兵部给事中。结果还真的让他给找到了一个和尚,自称有三百多岁,牛逼拉轰的,当然朝廷大臣好多都知道他是被派出去找建文帝的。

    现在都找了十四年了,还没有找到,朱棣把他招到行在,跟他说你先料理你母亲的后事,然后给我继续找,并且立马升为了礼部左侍郎,正三品。

    这时候从福建来了一个道士叫曾辰孙,给朱棣看了病,开了药,朱棣吃完不几天病就好了,道士就跟皇帝说,这个药不是白来的,是我求了“二徐真君”,神仙显灵,你的病才好的。朱棣听了之后,专门修了灵济宫来供奉“二徐真君”。

    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医生不灵神仙灵,朱瞻基也终于可以松一口气。

    永乐十三年,正旦朝会之后,正月初八瓦剌三部派遣使者谢罪,上贡了一千匹好马,并且护送之前扣押的使者回京,请求归附。

    元宵节的前一天晚上,灯会发生起火,造成了严重的踩踏事件,连都指挥同知马旺都成了冤死鬼。朱棣自我检讨,让各衙门停止送供奉物品。

    二月二十六日,立马神庙。这个庙可能不是太受老百姓欢迎,说立了这个庙之后,马老爱糟蹋田地里的农作物。

    四月初十,朱棣要给朱瞻基选幼军作护卫,拟选三万人,设立府军前卫亲军指挥使司,置指挥使五员,指挥同知十员,指挥佥事十二员,卫镇抚十员,经历司经历五员,千户所正千户二十五员,副千户五十员,所镇抚五十员,百户二百五十员。

    朱瞻基一看,这不是假借我的名义办事吗?

    四月十七日,金忠病故,同年谢晋也死了。

    两个人地位差不多,但是结局却不同。

    就在去年,大军凯旋的时候,朱高煦密报说太子“引驾迟缓,奏书不当”,盼着陛下早死,朱棣大怒,要把东宫官属下狱问罪,金忠跑到朱棣面前求情,说太子忠厚质朴,从来没有做过失礼的事情,这个绝对是诬陷。

    金忠一生清贫为公,官至兵部尚书,五十多岁了还无儿无女,家里就一个下人,老夫人都要自己操持家务,生活很简陋,有余钱都拿来赈灾济贫。

    金忠想让他的军匠籍的侄子给他延续香火,请朱棣帮忙调籍。朱棣很感慨,命令金忠纳妾。金忠只好遵旨,找了个贤惠的赵氏做偏房。赵氏为他生了个儿子叫金达,六个月后金忠就去世了。

    谢晋虽然也是为太子出了死力,但是却得罪了皇帝,死的不明不白,家人也跟着遭罪。

    五月,宋礼上奏本说海运风险太大,每年都有船只损坏而沉没。修船又要时间,为了赶工,只能增加科敛,成为百姓的负担,而且船只也不坚固。提议废止海运,改为以水路为主。

    浙西、苏州、常州、松江的漕粮入淮安仓,镇江、庐州、凤阳、淮阳的漕粮入徐州仓,徐州、兖州的漕粮入济宁仓。让粮食通过会通河到达淮安,再用陆路转至济宁,然后又通过水路运送到济宁,再转至通州到达北京。浙江、直隶、湖广、江西等除了本地存留及供养南京的饷粮之外,总共有二百五十万石,运送到北京,军民各运一半。

    陈瑄上奏开凿清江浦,让物质直接过淮安而不用陆地转运,朱棣允准。五月,陈瑄发动民夫开动,引导湖水入淮河,同时修筑移风、清江、福兴、新庄四闸,又沿湖十里筑堤,方便牵引路过的船只。从此之后,船只就可以直达清江口,节省了人力物力。

    七月朱棣一行从北京出发,八月到达南京。

第十一章 公主婚事

    朱瞻基这近老老实实地读书练习写字,明明是一个少年,却偏偏集合了多种性格,有时候喜欢无拘无束纵马驰骋,内心深处却是各种宅,喜静,讨厌麻烦的政务。有时候表现像小孩,幼稚,没有深度,有时候又低调内敛,不爱表现,不像是一个少年。

    他现在在研究谢晋这个人,其实恰巧也有一个叫谢晋的画家,画画的也很好,朱瞻基就在想如果有一副大才子谢晋的画流传下来,那拍卖不得天价吗?想想就好玩,朱瞻基看他写的这个字大的大小的小,字体很正,轻重有度,确实有古贤之风。

    平时朱棣叫朱瞻基读书,他老是不以为然,混的熟的老师就请教御万臣的本领,没得把老师给气死。朱棣在说教上也是乏善可陈,老是那么苦口婆心,老生常谈,朱瞻基背都能背下来。什么熟读经书,精益求精,刻苦研读,方可治理国家云云。

    他也是听听就罢了,实际上呢,学没有学到,自己最清楚。朱棣也是听说朱瞻基这近挺老实的,学习很勤奋,他就不信了,就把朱瞻基招过来问了,朱瞻基也是没有想到这一点。

    “这近听说你学习挺认真的,在读什么书呢?”

    “读《春秋》呢?”朱瞻基老老实实回答。

    “还有呢?”朱棣表示不信。

    “练书法。”

    “练谁的书法呢?”

    “谢晋的。”朱瞻基平常就是这样,惯了,刚一说出口,就感到不好了,说错话了。

    “谢晋的字写的满好的,画也画的不错。”不说还好,说了就欲盖弥彰了。

    “你怎么看谢晋?”谢晋这两个字也就朱瞻基敢提,要是换了一个人,那就是拂了逆鳞了。

    “应该跟杨修差不多吧,最后还不是被魏武帝一刀给砍了?”朱瞻基不想再说了,打了一个马虎眼。

    “杨修?”朱棣记得不太清晰,好像有这么一个人,因为什么被曹操给杀了。

    “鸡肋也,食之无肉,弃之可惜。”

    “对对对,军国大事,岂可如此儿戏?”朱棣想了一下,接着又说:“你呀,就知道钻研这些小道,民生疾苦,倡导儒学,才是正道,才能守住根本,不可偏听偏信,要把心事用深用正,不可懈怠,要做一个真正的为民的好皇帝。”

    朱棣估计是太子在嘀咕一些事情,还好没有被带偏,朱瞻基又被训了一顿。

    最近因为胡广的女儿跟谢晋的儿子的亲事闹得沸沸扬扬,大家都在讨论这个事情。

    朱瞻基想着,得了吧,还是找一点实在的事情做吧,叫我去学习经书这也太无聊了吧,军政事务,以后慢慢来吧,这样想着就跟太子说了一下,去找妙锦。

    “你说我姐姐的这个婚事到底该怎么办好呢?”

    “你再这样我就不嫁了!”妙锦眉毛一横怪罪道。

    “我说错了还不行吗,是姑奶奶。”妙锦一下子又乐了。

    “你道你是英雄男儿,英雄男儿何其轻?”

    对呀,世间哪里有那么多英雄好汉,才子佳人?只要两情相悦,平平淡淡就是真,老是想着利用别人。朱瞻基又匆匆忙忙跑回宫里,惹得妙锦姑娘不快。

    朱瞻基求着朱棣给他在南京招十个勋贵子弟进他的护卫,朱棣同意了,给了他二十个名额,只要是年龄合适的必须得来。

    这些个膏粱子弟被送进幼军,虐得死去活来,从这个事情看,说不定是个好事,宗室勋贵后代往往违纪犯法的多,如果把这些人培养好了,就相对于少了一些欺压百姓的势力。与此同时,皇帝大婚的事情也在准备当中。

    朱瞻基已经跟他的姑奶奶宝庆公主商量好了,这些勋贵之后都是门当户对之人,到时候你就从中挑选一个,肯定有你中意的,宝庆公主答应了。

    朱瞻基的护卫已经训练了三年了,三年了,这些懵懂少年都已经变成了雄壮的大汉子了,可以成家立业了,现在这些人又该何处何从?

    朱瞻基的护卫里高级将领只有周荣一个,其他的有10个总旗,100个小旗,以及副手,还有一个掌旗手。当然一个小旗相当于一个班,本来一个总旗只有五个小旗,这样的结构比较合理,总旗上面再有一个百户,百户上面再有千户,但是就像大学军训一样,一个兵管一个方队也是可行的。

    百户可以说相当于一个连长,可不是那么好当的。他的军队都是拿成绩说话,10个人那个最能打,那个就是小旗,副手是预备的。再以十人小旗小团体比武,最后选出10个总旗。旗手就直接谁举起最厉害的人就是他掌旗。

    目前有一个优中选优的总旗,作为特种精锐,七个精锐步兵总旗,两个弓箭兵总旗。朱瞻基准备升特种兵总旗为百户,选出六十人送到北京,其他的全部派到交趾建设卫所。

    朱瞻基召集这些总旗和副手,旗手,还有指挥使周荣开会。

    “国家养士,管理国家,国家养兵,保家护国。自进入军营那一刻起,你的命就是国家的。现在九边战事频繁,正是我们军人报效国家的时候。服从命令是天职,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狭道相逢勇者胜,去年我们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瓦剌3万重甲骑兵,这些敌军的马都上了铁铠,敌人装备精良,个个都是蛮牛大汉,我们怕了吗,满都听说了吗?一个人杀二三十个,马都被杀死,最后力战而亡。我们就是要有这种敢战,能战的精神。我希望你们能够完成在京城的最后一个任务,优胜者有奖励。”

    大家都想知道是什么奖励,奖励就跟宝庆公主有关,说不定就被公主看上了也不无可能。

    朱棣回京后不久,得知朱高煦确实诬陷太子,还私募三千士兵,打死兵马指挥徐野驴,大为恼火,夺其冠服,把他囚禁在西华门内,革削其左右二护卫,他私自招募的士兵全部调往居庸关北。

第十二章 皇上大婚

    永乐十四年正月初五,朱棣亲迎徐妙锦,因为之前还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是正式迎亲的日子。

    这一天阳光明媚,朱棣穿上红色的龙袍(一般以红色为尊),祭祖之后,来到奉天殿。

    奏乐,以太子为首,国公大臣等百官行礼,站在前面一堆的都是绯色官服,后面青色一直排到台阶上,后面的空地上全部是绿色的官服,都是来恭贺皇上大喜的。礼部尚书宣读册文,将皇后用的节、宝文、册、金印授予迎亲天使。

    迎亲队伍启动,先是仪仗队,鼓乐队,迎亲使者居中,后面便是迎亲官员,太监,最后是宫廷侍卫,出午门,会合皇后仪仗,彩礼。

    到达徐府,开中门,凤驾等停好,妙锦则要穿上吉服,准备上銮驾。这次为妙锦准备的皇后凤冠为九龙四凤冠,正面中央位置镶嵌六颗红蓝大宝石,两边红绿蓝一样大小的大宝石就有十八棵,总共有宝石一百多棵,珍珠有近四千课,还有翠云,翠叶点缀其间,像这种规格的凤冠都是唯一的。换上大红色翟衣,上面有金线绣的团龙,扣好中福,肩戴霞帔,耳环佩戴的是镶宝石金耳坠。

    吉时已到,新娘上銮驾,宾客欢送,队伍开动,陪嫁的嫁妆都是十六人抬的轿子,八人抬的大柜、木箱。整个队伍,不见尽头,沿途百姓跪迎,崭新的铜钱一刻不停沿路抛洒。

    入得坤宁宫,行礼,祭祖,喝交杯酒,换便服,才终于可以交合。

    妙锦姑娘从小就出入禁宫,与建文帝感情好,姐姐为代王妃,为削藩而死,妹妹为安王妃。

    妙锦姑娘家教很好,善于诗画,跟两个姐姐关系也很好,深为代王妃惋惜,发誓不再嫁人。

    妙锦姑娘想着朱瞻基之前跟她所说,有的人出家即入世,有些和尚入世便是修行。修得大行便是不悔,修得自我,佛与我无关碍,修我亦即修佛。

    她也有过出家的念头,但是确实是在逃避,他厌烦这种你征我伐。世界绕着我在转,他要表达是这个意思吗?一个死都不怕的人,还怕结婚吗?她想起了朱瞻基给她讲的那个外国学者关于日心说的故事。人活着就是为了对生命的探索?

    朱棣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家,他想娶小姨子徐妙锦可能更看重的是安心。后宫如果不稳,他心里就会不踏实,靖难的时候,就差点中了方孝孺的离间之计,这个离间计可是相当的厉害的,三国演义里面相当多的计谋都是离间计,后来连诸葛亮都中招了,没办法想,只能班师回朝,怒斩宦官。

    朱棣请妙锦坐下,宫女送上热茶。

    “你大姐以前经常在我面前说你知书达礼,聪明贤惠,临死之前还要我娶你为后,今天我们终于得成一体,今后你就把宫里当作家,一切事物都由你来做主。”

    朱棣作为一个皇帝,政治手腕是相当厉害,他侄子朱允炆不能削藩,但是他却可以,还办得漂漂亮亮的。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顺我这昌,逆我者亡的人,好多臣子就被给吓得自杀。其实是这样吗,未必,朱棣就是要这种“我的心思你别猜”的效果。

    “皇上,你得答应我三个条件。”其实这都是朱瞻基的主意,他让徐妙锦不要做他姐姐的替代品,还要提出三个条件。妙锦姑娘那可是相当了得,很干脆,试想想谁还有这么大的胆子跟皇上谈条件的。

    朱棣一想,很诧异,你还要跟我谈条件,随口应着。

    “第一,后宫的一切事物由我做主。”这一条本来就天经地义,没有什么可说的。

    “第二,我做的事情你不用管,不得干涉。”

    “第三,我要皇上你答应我一件事情,这件事情皇上你先欠下,有需要的时候,我就要你来还。”

    朱棣觉得小姨子真是好玩,全都同意了,那就休息吧。罗帐垂下,红烛未灭,烛光映在妙锦姑娘的脸上,她露出了害羞的模样,窸窸窣窣地退下来衣裳,一夜云雨未可道也。

    五更天了,朱棣就醒了,该早朝了,妙锦姑娘还在睡,朱棣起身,收拾一下,精神抖擞地开始了新的一天。

    新婚之后,一切如常,妙锦姑娘现在变为了皇后娘娘了,性子还是如同以前一样冷清,她不会照顾朱棣的生活,不过也没有敢不听她的话,看她脸色就知道。

    朱棣有些不适应,原来他有什么事情都要跟皇后商量的,现在小姨子成了皇后,有点不知道如何开口的感觉。

    妙锦将他姐姐用的东西都收拾起来,小心地安放好,包括衣服,梳妆台,首饰等等,寝室里的布置也按照自己得喜好来。她喜欢戴的还是那支蝴蝶摇步簪,衣服喜欢素雅的,一切都表明着这里换了新主人。

    妙锦姑娘作息很规律的,定时吃饭,定时睡觉,朱棣有时候来的时候,她都睡着了,他才发觉小姨子就是小姨子,果然不一样。

    宝庆公主这个傻大妞现在挺开心的,又是一对好闺蜜,现在还在选哪一个更好。

    “我要选比我小一点的,免得又要欺负我。”

    “你说到底要怎么选吗?”

    “他都不给你安排好了吗?你还瞎抄这个心。”

    “哎呀!”

    “如果没有让你得意,就打他屁股!”两个人在哪里咯咯地笑。

    秒锦姑娘的确很有性格,要是在国朝估计要被捧到天上去了吧,大家都说朱瞻基对她有想法,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很多时候就是对的时间碰上对的人。

    宝庆公主自小跟朱瞻基长大,什么事情都哄着她宠着她,她跟秒锦两个人才是真正的合的来。那若微呢,那是从小媳妇做起,那当然是没得说的,再加上太子妃,四个女人同样的重要。

    徐家作为大明第一家族,是当之无愧的,徐达死后被增溢为中山王,一家出两后,两王妃,何等的尊贵?朱瞻基心里想着,怎样以女为荣,以女为贵,这不是最好的例子吗?公主他同样打算如此,对于梅殷他还是很欣赏的,他决定培养出更多像梅殷这样的驸马来。

第十三章 派出安南

    永乐十四年是个大年份,排第一件大事便是朱棣以五十五岁高龄迎娶徐妙锦为皇后。

    第二件事便是武当山金殿建成。

    第三件事便是纪纲谋反,自从朱元璋自导自演了一曲胡惟庸谋反的蹩脚戏。

    朱棣也过了一把导演的瘾,导了一把纪纲指鹿为马的闹剧。

    纪纲的家属无论长幼一律戍边,但是指挥同知庄敬却被夷三族,指挥同知袁江,千户王谦、李春,镇抚庞瑛被处死,继任指挥使的则是蒙古人赛哈智。

    第四件事是礼部尚书吕震请求封禅泰山,朱棣没有同意。

    第五件事是削汉王两护卫,徙封乐安州。第六件事就是朱棣决议迁都北京。

    永乐十二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返回,从榜葛剌国带回了长颈鹿,轰动朝野,后来通事马欢写了一本书叫《瀛涯胜览》。朱瞻基这几天正在读这本书,这一天他请郑和到军营里约谈。

    朱瞻基到军营的时候,郑和已经到了,见了面,他请郑和给他手下的二十二个武官讲讲古,说说西洋的趣闻。

    郑和现年四十六岁,正当壮年,保养的不错,眼睛很有神,走起路来步伐沉稳,人也和气。

    大家对这位传奇人物很感兴趣,都笔直地站在哪里等着郑和开口。

    “大家都随意些,我本是罪人之子,幸得当今皇上宠厚,命我等屡下西洋,以壮国威,幸不辱命。尔等皆是太孙殿下的亲兵,本该亲如一家嘛。”朱瞻基示意大家坐下,又让人拿了草垫,给郑和等人垫着。

    “这次殿下命我给你们讲讲古,就是殿下看重你们,话不用多说,我们当兵的是为了什么,就是要保一方安宁,在外要雄壮威武,以显我大明之威望,皇上之圣明。大家可能都知道,上次我们下西洋,船队共两万七千余人,先到了苏门答腊,经过古里,到达忽鲁谟斯。”郑和停了一下,露出沉思之色。

    “海上无日月,一片茫茫大海,望不见尽头,不见别的一片帆。

    经过二三十天的航行才到达古里,那一块地域没有四季之分,常年都是热天,好多小孩子都光着屁股,那地方很穷,不过真的是路不拾遗,不吃猪,牛肉,他们的国王很高兴的接受了皇帝陛下敕下的金册,金印等。

    从古里出发到达忽鲁谟斯也是花了二十多天,这是一个小国,城市很繁华,房屋都是用石头做的,土地很肥沃,一年两熟,男子都剃光头,身上卷着白布做衣服。”

    “他们听说我们来了,国王派了侍卫长率领一千骑兵来迎接我们。他们的皇宫很高大,里面金碧辉煌,柱子,窗户,门都是金色的。

    他们的士兵很威武高大,铠甲上反着亮光,刀剑弓样样齐全。上百头大象列着队伍毕恭毕敬的。国王头上戴着镶满宝石的金冠,这时候有两位拄银杖的臣子引导,走到中间的地方,又有两位拄金杖的臣子引导。

    他们国王很慎重地拜迎诏书,叩头,手加额。开读受赐讫书,设绒毯于殿,大宴朝使。他们国家是不喝酒的,用蔷薇露和香蜜水做饮。赠送使者金盔、金系腰、金瓶、金盆,副使就都是银的,随从人人有份。”

    军官们个个听得如痴如醉,稍后朱瞻基在营房和郑和密谈。

    “郑大人,皇爷爷靖难以来,殚精竭虑,修武当,开运河,疏通江河,移民实边,建北京城,北征蒙古,南压交趾,又派郑大人你屡下西洋,可谓成就不可能完成的功绩。”

    “隋炀帝南征北战,最终却失陷于高丽句,又发民力开凿大运河,引发内乱不休,在位仅十四年而亡。”

    “皇爷爷英明圣武,自是能够成就一番伟业,同样能够慧眼识金,君臣同发力,郑大人才会引得万国来朝,万民敬仰。”

    郑和听得朱瞻基说得这么慎重,话里面要想有所暗示,疑惑大升,赶紧应到:“皇上英民圣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

    “郑大人,我想请教一个问题,这个世上,有人生存的地方是不是都是弱肉强食的,就跟禽兽一般呢?”

    “当然不是。”郑和想起了释迦牟尼割肉饲鹰的故事,但是这个太孙说话有点奇怪,让他有点摸不着头脑。

    “我觉得是,你看蒙古游牧民族,人烟稀少,草原广阔,水草丰美,皇爷爷出征饮马河的时候就曾经说过,就像江南一般。

    可是呢,几千年来,从来就没有停止杀戮,仅仅是因为雪灾吗?蒙古人应该是崇尚这种强者生弱者汰的大自然规律吧?安南明明一个弱小之国,都会发生强臣夺主之事,天之理就如此吧?”

    郑和默默无言,悻悻地离开了。

    朱瞻基来到校场,观察士兵们训练,周荣跟在旁边。

    “安南国有人口三百多万,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我打算向皇上推荐你为新安府的都督,士兵可以娶当地女子为妻,要给我牢牢地盯住在哪里,到口的肉还能吐出来?不服管教的可以抓起来,到时候交给郑大人,送到某个海岛上种田。选择安分守己的童子进入军队训练,培养忠君思想,维持治安。每个县要建立学校,做好教化的工作。你理解了没有?”

    “是。”

    “不要小瞧了这里,这里是我们未来的战略支点,不可以放弃的要地。以往我们打仗都困于后勤补给,但是这里不一样,以海为沟,边境为墙,这里的粮食一年两熟,只要勤劳一点,粮食是吃不完的。再慢慢的教化,哪有不成功的道理呢?”

    “到时候再给你挑60个祁三的兵丁给你。”

    第二天他就向朱棣讨了一个新安府都督的职务,到时候将由郑和的船队送达。

    朱瞻基每天都很关注二十个新兵的训练,表现都没有那么差,关键都能识字会写,这一点很好,其中有一个胖子,被折磨的不轻,肉肉都减了五十斤了。

    朱瞻基开始给祁三,也就是最厉害的那个总旗,教他拼音,他打算将来就用这个来传递情报,拼音都是由字母组成,打乱顺序之后组成的密文,以这个时候的破解能力根本破解不了。

    四月月底的时候,朱瞻基带了宝庆公主召集了手下二三十人出去野炊,都是表现出色的军官和勋贵子弟。自带了一些肉食,又钓了一些鱼,自带铁锅做饭菜,人人动手,或烤或炖,吃的不亦乐乎。然后大家就闲坐在一起,朱瞻基给大家讲古。

    “宫里面有这么一套画,叫做《夜宴图》,传说是当时李后主派他的御用画师顾闳中去他家里画的。

    这幅画的主人公就是他们国家最富有才华的人,这个人就是韩熙载。画上画的是韩熙载跟他的门生故吏,晚上喝酒宴饮,跟侍妾弹唱歌舞的场景。他年轻的时候跟他的好朋友李谷打赌,说:“如果江南用我做宰相,我一定可以长驱直取中原!”

    李谷也不甘示弱,说:“如果中原用我做宰相,取江南易如反掌!”

    到了南唐之后,做了三朝元老,虽然如此,还是不得李后主喜欢,一般都是这样,忠言逆耳。

    他到了62岁,终于晚节不保,也不上朝,天天跟着四十多个姬妾吃喝玩乐,他的学生好朋友也跟着他一起胡闹,有时候就在他家里面跟他的姬妾幽会做坏事,他不但不管,而且还说,不打扰你们的好事。”宝庆公主听得面红耳赤,拿眼睛瞪他。

    “当然李后主最终的下场也很不好,后来宋太宗接过他兄弟的班,小周后被他天天强行侮辱。”这些在网络时代很平常的帖子,这个时候却让这些铁血方钢的少年听得热血沸腾,恨不得找个女伴来卸火。

    宝庆公主现在都二十岁了,算上虚岁就二十一了,还是被这几年的打仗给耽误了,皇帝没有点头,那个敢做主啊。宝庆公主自小就是个美人胚子,她的母亲张美人是唯一一个没有被陪葬的嫔妃,和朱瞻基一起长大,一起玩,亲如姐弟俩。朱瞻基为了她也是拼了老命给她创造机会。

    打这些个功勋之后见了宝庆公主之后,好险,魂都没有丢了,他们合计着这么漂亮的女子到底是谁,跑去周荣哪里打听,原来是太孙殿下的表姐,从小青梅竹马,难道是太孙殿下的马子,看着又不像,心里挠得慌。

    朱瞻基一般都是月底的时候召拢来十几个表现好的聚聚,也请郑和过来,现在郑和对朱瞻基熟悉了,对他的奇妙怪论也很感兴趣。这下好了,这些家伙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一样,还相互找茬,完了就干。

    这一天正好是月底,又请郑和来聚聚,包了二楼的餐馆,几个桌子拼起来,大家围坐在四周,摆上瓜果盘。

    朱瞻基和郑和聊着天,郑和坐在他的右边,按理说是不能这么坐的,聊的还是成本,贸易以及根据点的建设问题,朱瞻基说了金银铜锡这些都是战略物质,还让他多带回牧草种子,细羊绒毛的绵羊,优质奶牛,名贵猫种,蔬菜种子,贸易的物资可以多带些民窑瓷器,比如龙泉的哥窑出的瓷器就很不错,丝绸,布料都可以多带,将来还可以做大布料产业,安南也可以养蚕纺丝,铜钱是不能带的。几乎将能说的全部说了,还让他有机会寻找澳洲。

    郑和感叹于太孙的博学,更佩服他的远见。

    朱瞻基提议大家做个游戏,猜字谜,回答错误的罚喝酒,提谜语不妥的也罚酒,一个一个的提,由宝庆公主开始。猜灯谜是最热闹最有趣的活动,大家都不陌生。

    “锄禾不知幸,落日迟迟归。”宝庆公主出了第一个。

    大部分人都愁眉苦脸,就连郑和也在苦思,宝庆有点小得意。

    “姐姐,是个稚?”过了两三分钟,镇远侯的孙子顾兴旺答上了。

    “不是一个字难道还是两个字?”有人鄙视道。

    “我说答案是稚字。”

    “答对了下一个。”朱瞻基一想,还真是一个幼稚的“稚”,一个禾,一个尸体的“尸”字,一个“幸”,看来还是个高手。

    “九十九,猜一字。”

    “白字”。

    有人一时急了,想不出,罚酒,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窈窕淑女,可知我心?”大家又一顿大笑,罚酒,接着下一个。

    “汉朝没水”。

    “又”字,这个太简答了。

    “十个哥哥是什么?”

    “克”字。

    “我也出一个吧,酒后一别正黄昏”,不久之后到了郑和这里。

    “西!”

    “见了瓦瓮蛀虫逃”,宝庆出来一道。

    “是公主”,又是顾兴旺,大家都在看他,有些聪明的联想起来宝庆出的谜面,不就是“稚公主”嘛,心里又着急起来。

    不久后,皇帝赐婚,顾兴旺为驸马,赏公主府,嫁妆丰厚。一帮家伙仰面叹息,一脸的羡慕嫉妒恨。

    十二月,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并带上了太孙的护卫,还有农户,养蚕女,医生以及织机,药材,农具等等,专门给周荣配的。

第十四章 册封太孙妃

    宝庆公主既嫁,那么太孙妃的册立那就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为了选拔太孙妃,全国送秀女五千进宫,主要是来自北方,各地官员当然要按照规定来办,工,兵,商户,医户都不可以入选,权贵之家也不可以选,按理说孙若薇由彭城夫人举荐到内宫,相当于走了后门,又有太子妃管教,这一点朱棣心中肯定有疙瘩,也是最后没有册立她为太孙妃的原因之一。

    当然现在的朱瞻基也不是原来历史上的那个朱瞻基,对他来说选谁都可以,主要也不是他做主呀。官员选秀女还要政审,要家世清白的才行,所以说美色并不是排第一位的。

    总共五千个女子送到宫里,虚岁年龄只有13—16岁,初选出一千女子,再由稳婆挑选出三百女子,要都是处女,身体没有异味的,不然的话事情就大发了,这三百个才有资格留在宫中,能做嫔妃的是这三百之的的五十人才有机会。

    最后选出一个胡善祥,虚年只有十五岁,她的大姐胡善围也曾被选入宫中,在宫里担任尚宫,父亲是锦衣卫的一个低级军官。最后交给朱棣定夺,只有胡善祥和孙若薇,朱棣当然就选了胡善祥为太孙妃了,孙若薇自然为嫔妃,婚礼也是在华盖殿举行的。

    孙若微也是比朱瞻基小四岁,吃住全在太子妃这边,大家都把她当作亲人看待,她自己心里面也是把自己当成了朱瞻基的正妃,现在没有当成,心里肯定不高兴,一个人在房间里生闷气呢。

    孙若微北方人的面貌特征多一点,跟汤唯比一点也不像,鼻梁高一些,身材显得高挑一些,脸更正一些,经过了几年的宫里生活,皮肤光滑娇嫩,开始有女人的味道了。处的时间长了肯定有感情,更何况是个美女呢。

    房间里面自有宫女侍候,朱瞻基踏上床榻,才被她发现,她抬起头看着朱瞻基,朱瞻基挨着她坐下来。

    “还记得刚来的时候吗,多么无忧无虑呀,好怀念以前的日子呀!转眼之间就过了五年,当时你想家的时候,还哭鼻子呢!”不说还好,一说眼泪都要流出来了,朱瞻基把她拉到怀里。

    “我跟你讲个四小姐的故事吧,四小姐的爸爸是高官,也是家里唯一的嫡女子,跟当时朝廷最强大的势力的唯一公子好上了,这个势力相当于三国时候的袁绍,国弱臣强,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这个公子哥也是四大公子之首,人长得特别帅,学问也好,武功也不差,骑马射箭都很擅长。可是呢,他老爸却另外给他成了亲,这个赵小姐也是个性非凡,单身一人,离家出走,直奔她的情郎而来,公子听说后,亲自就把她接来了,从此以后他们再没有分开过。

    可是好景不长,敌人派刺客把他老爸给杀死了,顿时整个军队都要乱了,那些个将军有的想投敌,有的想自立为王,不过好在有他爸爸的谋士帮忙,总算稳定了局面。

    但是敌人却打了过来,打肯定要吃败仗的,军心也不稳,太难了。这个时候有个另外的势力,相当于曹操吧,就跟他结为兄弟,说兄弟你就跟着我干吧,做我的兵马大元帅。

    结果呢,这个曹操坏的很,明里是帮忙,暗地里各种手段把他的军队全部收为己有,最后还把他囚禁起来,这个四小姐也是一直陪着他,直到老死。”

    “若薇,如果你是四小姐,你会怎么做呢?”朱瞻基摸着她的脸问道。

    “我又不是四小姐,你这个大傻瓜,咯咯。”朱瞻基看把她逗笑了,就狠狠地亲了她一口。

    “不行,你占我便宜。”

    “那我让你占回去呀。”

    “你真是赖皮!”

    他们俩有打闹了一下,又开始玩耍起来。本来朱瞻基是想跟她说,治国先治家,结果发现跟女人是没得道理讲的。

    永乐十五年八月初一,苏禄东国酋长巴都葛叭答剌、苏禄西国酋长麻哈剌吒葛剌马丁、故苏禄峒酋长之妻叭都葛巴剌卜,各率其亲属及随从头目,组成多达三百四十余人的庞大使团,奉金镂表来到北京行在朝贡,献上珍珠、宝石、玳瑁、香料、燕窝等物。

    八月初八,朱棣亲封巴都葛叭答剌为苏禄国东王,麻哈剌吒葛剌马丁为苏禄国西王,叭都葛巴剌卜为苏禄国峒王,并赐诰命及袭衣、冠服、印章、鞍马、仪仗等,其随从头目三百余人,也各赐冠带、金织文绮、袭衣不等。

    朱瞻基亲自见证了整个过程,苏禄国正处于南洋诸国中心,北有棉兰,吕宋,西有渤泥,面积很小,土地贫瘠,只能种植粟和麦,人们以捕鱼为生,信奉***教。

    限于当时的条件,外国远洋船只较少,朱棣的海运也被运河取代,只有少量的意大利等国的传教士过来,朝贡也是朝廷的船只在负责往返,所以开支挺大的。官方往来是有勘合政策的,发展到后期,只要是外国人,都按照使节待遇,当然朝鲜和日本人除外。

    有一次,鸿胪寺就报告说,有一伙流窜的日本海盗冒充商人走私违禁的兵器等被抓获,问朱棣要怎么处理?朱棣说,他们大老远的过来也不容易,让他们赚点小钱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最后把他们给发了,走私的商品归还。

    朱棣也在和朱瞻基讨论西洋的事情,因为郑和经常和他探讨这些,前年的时候就有派出的吏部员外郎陈诚、太监李达等出使西域顺利返回,历经哈烈、撤马儿罕、俺都准、八答商、迭里迷、沙鹿海牙、右宾塞蓝、渴石、养夷、别失八里、火州、柳陈、土鲁番、达失干、卜范儿等十七国。目前来说,虽然达不到汉唐时期的实际版图,因为越往前越原始,武器等会占据很大优势,但是朝廷的威望肯定更胜,这些都是强大的海军带来的。

    怎样更好地发展海军,将这一有利的形式发展下去,这也是必然要考虑的问题。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朱棣没有什么兴趣爱好,唯独喜欢瓷器,经常一个人拿着瓷器欣赏,有时候也喜欢一些朝鲜进贡的瓷器,尤其喜欢白瓷。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火州的结牙思就经常进贡玉碗,朱棣说我花钱买你这个玉碗,你不要再进贡了,后来还送,就被朱棣拒收了,朱棣是很喜欢这个玉碗的,但是不敢收,他怕口子一开就刹不住了,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比如说唐朝的玄奘法师就前往西方取得真经,再比如番薯这个东西,茎叶可以做菜,关键是能够抗旱,不挑肥,五六月的时候用茎叶埋在土里,浇几次水就能够存活,产量也高,和在米饭里面一起煮,可以省下不少粮食,口感也很好的。我们用金银,茶叶,瓷器,布匹,丝绸这些换回来我们需要的铜,锡,粮食,香料,贵重木料,宝石甚至女人。”

    “船队也有必要将外交,商贸,探索,测量,这些分开,船只也要进一步改进,人员也要培育,长期在海上的将士待遇地位都要提升。”

    “嗯,你说的这些都挺有道理,你写一个详细的题本给我,不可以敷衍了事,你现在都成家了,正是为朝廷出力的时候,将来整个国都是你的,到时候你又靠的了谁呢?”

    “是,谨遵爷爷教诲。”朱瞻基苦着脸。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9165/ 第一时间欣赏重生之明朝朱瞻基最新章节! 作者:小一号所写的《重生之明朝朱瞻基》为转载作品,重生之明朝朱瞻基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重生之明朝朱瞻基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重生之明朝朱瞻基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重生之明朝朱瞻基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重生之明朝朱瞻基介绍:
宅男穿越为皇太孙朱瞻基,春芳斗艳,不知道采撷哪一株,满座的御宴很平淡,治病靠喇嘛,太监满地走,宫女赖着不走,王爷满天下,公主命薄休,储君独又独,哪里有朋友?平凡的画图狗带你体验不一样的宫廷生活。重生之明朝朱瞻基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重生之明朝朱瞻基,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重生之明朝朱瞻基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