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重生之明朝朱瞻基TXT下载重生之明朝朱瞻基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重生之明朝朱瞻基全文阅读

作者:小一号     重生之明朝朱瞻基txt下载     重生之明朝朱瞻基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十五章 天威震恩四方靖海疏

    朱瞻基对于海洋知识匮乏的很,但是确实需要海外的资源,像人口,金银,铜锡,橡胶,木材,宝石等等眼馋的很,却得不到,实在是太可惜了。

    朱瞻基一点也不想也不想跟朝臣们打交道,目前来说会带来很多麻烦,他想要打破千百年来固有的以农为本的思维还是太难了。最终他想还是以实际出发,一点点的旁敲侧击。

    首先引进外来农作物大有好处,朱瞻基不知道红薯是怎么进入明朝的,现在没有普及开来,红薯应该来源于美洲,难道早就有人到达过美洲,但是为什么没有玉米,花生这些呢?

    但是棉花确实是在宋朝就大量普及了,现在朝廷每年的棉布产量都达到了100万匹以上,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大利于民的事情得到支持的可能性会大一点。

    第二个,我朝军威强盛,大船威猛,正可以威慑宵小,如果没有强大的舰队,别的国家有了,我们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藩属国更会离心离德。

    第三个,我朝军舰所到之处,藩属国只知道有朝廷,有皇帝而不知孔孟,急待需要教化。第四个,我们的屡次下西洋活动,耗费太大了,应该大力发展商贸,互通有无,用以缓解财政压力。

    朱瞻基上疏后不久,朱棣便叫他来答话,他知道是什么事,就带了切好的红薯块过来。

    来了之后,只有夏元吉和杨荣两个大臣在,见了礼之后,谢元吉就迫不及待地问真的有红薯这个东西?朱瞻基叫太监一个人分了一块,只见夏原吉吃的嘎嘣脆,这么大年纪了,牙口还挺好的。

    “这个味道很甜,好吃。”明朝时候大概吃红薯都很香吧,甜食太少了。

    “瞻基,这个就是红薯,果然是个好东西!”

    “这个红薯是去年皇庄里面种的,六月种,十一月就可以收了,耐旱,不挑地,沙子地反而长得更好,黄泥地也可以种,栽种简单,只要取它的茎叶埋到土里,浇两三次水就可以成活,亩产可以达到15石以上。

    它的茎叶可以做菜,是一道美味,可以烤着吃,切丁晒干吃,和米煮饭煮粥都行,一年可以节省不少粮食呢。”

    “太孙殿下,你是什么机缘巧合之下搞到这个红薯呢?”杨荣问道。

    “那次不是回京都吗,路上看到了就刨了一个呗,吃起来像果子一样,就让人试着种了,没有想到产量这么高。”

    “难得太孙殿下这么淳朴,有了这种红薯之后,老百姓就没有挨饿之忧了。”

    “瞻基,你再给两位大人讲讲西洋之事吧。”

    “是,上次郑大人到了忽鲁谟斯,如果从大明出发一直顺风顺水最少也要花费六个月,从这里到达极西之地的佛郎机又要花一年多的时间,从倭国往东,茫茫大海,又不知几何。”大家都啧啧着说:“太大了!”

    “从南洋往西这一带,终年气候炎热,森林茂密,一年两熟,他们哪里的人皮肤偏黑,衣食无忧,所以他们的战斗力不强,多信奉***教。在占城,真腊国对面的一个国家叫苏门答腊,他们国家的国王在和那孤儿国打仗的时候,中了一根毒箭,不久后就死了,剩下妻儿寡母的,当时王妃就说了,谁能帮他报仇,她就嫁给他,并让他当国王。

    这时候有一个老渔翁挺身而出,打败了那孤儿国,然后就做了国王。后来前国王的儿子苏干拉长大了,就把国王赶到了山里去了,就是上次郑大人率领船队路过的时候,郑大人把苏干拉抓起来了,那渔夫国王又坐回了王位。苏门答腊的对面就是满刺加国(也就是马六甲海峡),苏门答腊旁边就是三佛齐,元朝的时候三佛齐就被满者伯夷给灭国了,占领了旧港。

    大家都知道了,满者伯夷的爪哇东西二王争斗的时候,爪哇西王就误杀了朝廷的使者队伍一百七十余人,后来爪哇西王吓坏了,赶紧地给郑大人道歉,后来皇爷爷要罚他们六万两黄金,最后他们只出的起两万两,皇爷爷又免了他的罚款。

    五年的时候,郑大人在旧港附近抓获大海盗陈祖义,当时是施正卿报的信,皇爷爷就下诏设立旧港宣慰司,并且任命施正卿为宣慰使。旧港主要是广东人和福建人在这里经商,有好几千人,满刺加国就想趁着爪哇西王虚弱的时候占领旧港,当然朝廷不允许这么做。

    爪哇是波斯和南洋的交易中心,爪哇胜产谷物,没有其他货币,都以谷物当做货币来交易。满刺加国有丰富的黄金,铜,铅,锡,他们国家以前还进贡了上千的黑女。

    他们国家实际上就是借着进贡的名义来和我国贸易的。爪哇这里位置十分重要,它像一扇南洋和西洋之间的门。

    我们最好在旧港放一卫军队就足可以调停周边这几个国家的矛盾,同时可以把物质囤在这个地方作为集散地。现在满刺加国经过六年的内战正式虚弱的时候,朝廷应该加大贸易力度,换取我们需要的铜锡这些。

    我国能够生产大量的铁器,漆器,丝绸等等都是南洋这边急需的,甚至有一些倭寇在沿海走私铁锅运往南洋高价发卖,倭寇扰边情况现在越来越厉害了,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呀,万一哪天疏忽大意就会造成极大的损失。

    我们也不能太迁就坏人来损害好人的利益,听说有倭国人在我国打死了人还不用偿命,哪里有这样的道理呀?爷爷你说是不是嘛?”朱瞻基心里想着,难道迁就外国人是这个时候起的?

    “听了太孙的一席话真是胜读十年书呀!原来南洋和西洋一团杂务经过太孙这么一梳理就简洁明了了。”杨荣认真地说道。

    “太孙真是谋国之言呐,将来可以做一代圣君,恭喜陛下。”

    “这个臭小子,胆子越来越肥了,竟然说起你爷爷的不是了!”

    “爷爷你不生气了?”

    “继续说,把你想到的都说出来。”

    “爷爷我觉得亲人跟亲人之间都有疏远之分呢,更何况是国家乎,你觉得呢?”

    “怎么疏远法?”

    “比如说远交近攻呀,扶弱仇强,拉拢分化,屈服同化,这不要多少有多少吗?总比来个国家就厚待要好多了吧?”

    “你这什么乱七八糟的,有你这样的嘛?”

    “我开个玩笑,开个玩笑,爷爷,你别生气,你别生气。”

    “糊涂,哪有拿国家大事来开玩笑的!”

    “是,我……”朱瞻基灰溜溜地跑走了。

    “你们怎么看?”朱棣问道。

    “太孙天资聪慧,只要稍加磨练就可以继往开来也!”夏原吉说道。

    “夏大人说得是极,太孙殿下思维敏锐,想别人之想,大利社稷也。”

    朱棣心想,我问的是西洋的问题,你们跟我答非所问,我还是再想想。

    八月二十七日,苏禄三王辞归,朱棣分别赐于金镶玉带一条,黄金百两,白金二千两,儒家经书一千本,罗锦文绮二百匹,绢三百匹,钞一万锭,钱三千贯,金绣蟒龙衣、麒麟衣各一袭。其随从头目也分别赏赐文绮、彩绢、钱钞不等。九月十三日,苏禄东王巴都葛叭答剌在南归途经德州时,不幸因病去世。

    十月初九,长公主永安公主去世,只有37岁。

第十六章 着手情报系统

    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胜不殆,一眨眼几年就过去了,东忙活西忙活的,朱瞻基都十九岁了,他要开始谋划一些事情了,不然,如果天意不可违的话,他也只剩下十九年的寿命了,他现在连个女人都没有真正交融,等他死的时候,怎么接他的班呀?情报工作肯定排第一位的,做情报哪能离得开钱呢,首先要搞到钱,越多越好。

    美洲有大量的黄金,如果有条件的话一定要拿到手。早在洪武朝的时候,管制的非常严格,各行各业各有分工,交通又不方便,对于商户处于打击态度,所以很不利于工商业发展,除了朝廷鼓励的棉布,丝绸,茶叶,瓷器,粮食,食盐等除外。

    到了永乐朝的时候,情况也没有得到多大改善,靖难之后,朱棣大肆处死官员,大量的官员女眷发配到教坊司,私立的妓院也很少,赌博行业那就更不用说了,朱元璋曾经专门修了一个游乐园,里面可以赌博,于是好多好赌之人跑去玩,结果进去之后就出不来,都被生生饿死。

    不但如此,大街上游手好闲的人都要抓起来治罪。就连药房都是国营的,一旦有哪个县药房停业,整个县都找不到医生来看病,即使有医生也抓不到药。

    朱瞻基打算从医药行业和酒业入手,医药可是关系到民生大事,必须要大力发展。酒业可是有地域和水源以及酿酒技术等限制的,尽早准备尽早得利。目前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粮食行业,但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土地。

    朱瞻基手上也只有幼军可以依托了,幼军也是可怜,在北京苦吃苦熬的三年,放在和平年代,三年预备役都可以成军了。幼军虽然有三万之众,但是只是朝廷的补充兵种,现在也只有一万八千余人,新一批的还没有招进来,实际上也不能帮他做些什么。

    再说说五军都督府,它是一个管理朝廷兵马的机构,不是军队,打仗的时候,由它来实施调集,战后军队发还原地。

    兵部则主要负责兵籍、军械、军令,还有选拔武官,五军都督府也有推荐武官的权利。朱棣迁都北京后,设了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五军营也就是在战场上屡立战功的中军、左右掖、左右哨。

    五军营管理所有的北京卫所,还负责北京周边卫所进京轮番训练工作。三千营主要由蒙古、女真等兵士组成,同时也有相应的管理职能。神机营专门为火器设立的军队。

    除了三大营之外还有皇帝的亲卫部队,有锦衣卫、旗手卫、金吾前卫、金吾后卫、羽林左卫、羽林右卫等几十卫,幼军就属于府军前卫,亲卫军一卫5600-10000人不等,幼军属于补充兵种,人数多一些。

    朱瞻基打算先培养一批间谍,商人,医生等等,再慢慢地积累,然后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容易的还是先开发一些殖民军官出来,殖民军官有点难听,也就是朝廷新收地盘的卫所主官,但是朝廷这方面做的不够好,比如在交趾,国家并没有收到税收,派出去的太监收刮太狠,就很容易引起暴动,而朝廷又要屡次派大军镇压,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在朱瞻基看来,就是民族融合的问题,需要大棒加胡萝卜的政策,军人可以娶当地的女子,耕种当地的土地,何乐而不为呢?只要不是那种深山老林子的环境,还是可以很好的进行改善的。

    说干就干,朱瞻基打算先把这些优中选优的官兵们的激情先激发出来。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命令不打折扣,纪律不分你我。军人意味着什么,牺牲。我们要国家的大义而牺牲小我,这就是奉献精神。奉献我们的汗水和热血,在校场训练杀敌本领,在战场上拼命杀敌。你也不当兵,我也不当兵,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

    安南国妄为华夏后羿,此国之人最喜欢背信弃义,不知廉耻,前黎臣子谋朝篡位,又恳请朝廷封王封后,既然得逞,还不善罢甘休,不仅把陈氏赶尽杀绝,还要攻击朝廷使者,这种背信弃义之徒不可以原谅。

    我们不仅要维护朝廷的威望,还要让他们懂得做错事就是要受到惩罚。

    天下之大,何惜武功,要忠诚于朝廷,忠诚于皇帝,忠诚于人们,不可引狼入室,放弃荣誉,背信弃义!

    几千年来,胡虏不灭,边患不绝,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他们像小草,一岁一枯荣,春风吹又生。

    我要用毕生之年来根治,大家一起努力,到时候我要你们来做这个草原人,一万亩的草场,十万亩的草场都行,世世代代守护中原,守护北京城!”

    事后人人都在讨论,因为草原毕竟不远,一万亩是多大,没有去过草原的人难以想象。一亩地养一只养,一年也可以养一万只,那得卖多少钱?后来就老是有人找朱瞻基问,真的发一万亩草地?

    十九个富二代或者富三代是朱瞻基接下来培训的对象,即使没有能力也可以作为文化教官,他们在自己家里面得不到重视,却是在军营里面得到重视,军队就是一个大熔炉,再渣也能炼成才。

    白天朱瞻基在跟祁三讨论这个情报的组建,晚上就监督这十九个人认字练字,有时候也谈谈古,聊聊家常,以扩大他们的眼界。

    情报工作绝对不像锦衣卫这样简单粗暴,也不像胡濙这样找了建文帝一生也没有找到,这都不是朱瞻基想要的。

    情报无非就是安全,经济,技术,人物这些想要得到的信息,关键是如何组织、获取、传递以及达到预想目的。

    朱瞻基有些疑惑,朱元璋,朱棣这么能折腾都能活那么久,还有乾隆皇帝屡下江南都活那么久?也不能老是呆在军营里,老是在军队谋划,也容易被人发现,起步阶段就只能这样了。

    朱瞻基又一想,这样也不是办法,必须要积极地办实事才能够有机会,也不能老是躲在一旁,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他要想一想有什么优势,怎样才能做好一件事情,即使做不好,也可以积累经验,如果现在没有管理国家的能力,那不等于一直就没有呀,管得了一县才能尝试管理一府,做事就从你能够做的小事开始。

第十七章 皇庄

    朱瞻基的前世是个平凡的室内设计师,很宅,很多时间都耗在网络上,有一段时间还经常打赏一个酷狗女歌手主播,直到她退出为止。虽然说跟着朱棣学了很多军政知识,但是那些只是九牛如一毛,他知道这样是不行的,他很无奈,最低的目标也要平定草原,消灭女真族的潜在威胁,他要开始上心了。

    朱瞻基别的毛病没有,就是有一点皮肤过敏,听说一生下来皮肤就像鱼鳞一样裂开,从小就一直锻炼身体从来没有间断过,每天早上起床就打一套拳法。

    有一天他问海公公,有没有苹果,也叫相思果,红红的,有拳头那么大。

    不久之后,还真的让他找来了。他找到朱棣说,这种苹果常吃不得病,而且酸甜可口,人吃了可以长寿,打仗的时候带上苹果,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可以大力栽培。

    朱棣听了之后十分满意,让他在皇庄里尝试种植。他让海公公准备尽量多的树苗,在皇庄选择地方种植。虽然他是南方人,但是原理是相通的,育苗,剪枝,矮化,加肥等等,多做几组实验,做好记录,最重要的应该是防虫,这个就不知道怎么处理,他以前只是听说过脐橙,荔枝等果树要杀虫,不然的话就没有产出。

    朱棣大量移民到大同,北京,真定等地,就建立了大大小小各处皇庄,有十几多个近二十个庄子,耕种面积多达两百多万亩,在西城边就有好几个皇庄,门头沟哪里正好有煤矿,朱瞻基让人农闲的时候,去煤矿运煤,专门找个地方存起来备用。

    又让人建立土砖窑烧制砖块,烧制蜂窝煤炉子。一个庄子建立一个学校,聘请先生教学,免费入学就读。组织这些佃户挖沟渠,水塘,修厕所。建养猪场,养牛场,每家每户养鸡。

    中国自古小农经济,这种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很难赚到钱。推肥场统一进行推肥,还要进行杀灭处理。先期只能分工合作,往后发展的话,就可以做到专业化,那种技术好就做那种。

    亩产普遍不高的原因可能是肥料,管理,和虫害的原因,春秋两季加起来才3石,而且没有什么农副产品,每天忙日忙夜,连吃饱饭都是问题。

    干活跟以前不一样吗,还是差不多,就是额外多了妇女去养猪,多了老人养牛推肥等等,要用肥料就要赊欠,猪卖了才付人工钱,用牛了要出用牛的钱。

    但是肥料更好用,也不用再去放牛了,到了年底有便宜的猪肉,鱼肉买,稍微多了那么一点好处。不要以为在皇庄就待遇很好,其实跟封建王爷的地里差不多,甚至更差,因为还有一个太监在管着,吃的只是饿不死,叫你做什么你不得不做,即使是耽误了地里的活。

    朱瞻基就是要搞一个样板出来,将来就是一个个农场,牧场,再私人化,农民待遇要提高,但是只有少量的土地,主要还是出卖劳动力。土地可以在安全的内陆地区分成大量的自耕农种植,但是在地广人稀的地方雇工更好一点。

    大家对朱瞻基都很好奇,长得又高又瘦又黑,就像个骡子一样,到处的跑,连推肥的地方都要去翻一翻,还会种果树,捂韭黄,好像没有他不会的。

    来年后,道衍和尚的身体越来越差了,朱瞻基也去看了,皮连着骨头,身体比起以往来缩小了很多,现在都八十四岁了,但是头脑还是很清晰。

    “瞻基呀,你太爷爷是时候要召我了。”

    朱瞻基心里有点难受,道衍和尚就是姥爷一样,以前陪着朱瞻基玩耍,从来就没有认真教过他什么,也正是如此,朱棣也是差不多,虽然经常老调重谈,但是就是惯着,野就去野了,考也是考,就是不惩罚。

    “浦洽关押很久了。”临终前他跟朱棣说了最后一句话,这一天是三月二十八日。

    电视剧里面经常说道衍和尚怂恿朱棣造反的,其实不是的,马皇后死了之后,道衍和尚就跟着朱棣,那时候起,他就帮着朱棣做了很多事情,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朱棣不是优柔寡断的人,只不过他很谨慎罢了。道衍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见到了袁珙,后来就很熟悉了,当时袁珙来北京跟朱棣碰头就是他安排的。

    朱棣决定起师,正在誓师的时候忽然狂风大作,乌云遮天,把王宫的瓦都吹掉下来了。

    大伙都吓坏了,朱棣也是心里发冷,这时候道衍和尚大呼:“大吉,大吉!”

    大家都傻了,都这样了还大吉,道衍和尚说:“这是老天让燕王换瓦。”

    原本是青色的瓦,换了黄色的瓦不就是做皇帝嘛!过了一会,风也息了,云也淡了一点,就有一束太阳光从云缝里射下来,大家就都觉得这是上天的旨意。后来老天在关键时刻又帮了朱棣几次大忙,所以朱棣就说是真武大帝帮他。

    道衍和尚就是一个战略大师,屡屡在关键时刻出主意立定乾坤,朱棣在济南被铁铉领着一帮残兵寡民抵抗之后失利,就偃旗息鼓了,再战,损耗很大,战场上双方打得很激烈也很凶险,道衍觉得这样不行,就让朱棣避开朝廷大军,直接进军京城。到了淮安,梅殷的大军也没有攻击朱棣,相安无事,只是在南京江边和另外一支朝廷的部队打了一仗,然后就进了南京城。

    很多人认为《永乐大典》是谢晋主持编写的,其实是道衍和尚,《太祖实录》也有他参与,北京城也是他设计规划的。

    五月初八,胡广去世。

    自去年以来,倭寇犯边情况越来越严重,张谦在浙江金乡卫击溃倭寇四千余人,朱棣命令吕渊赴日本训斥。正月二十三日,倭寇进攻浙江松门卫,正好碰上按察司佥事石鲁视察,那可是省一级首长的副手,虽然只有正五品,但是权利很大,然后就吃吃喝喝,结果晚上就毫无防备,石鲁身首异处,城池失守,倭寇大肆掠夺一番,乘船而去。

    十六年交趾也是起义不断,唯独周荣管理下的新安府还算安稳。

    朱棣召来朱瞻基问计,这时候瓦剌脱欢也来请封,原来顺义王马哈木讨伐阿鲁台的时候居然阵亡了,瓦剌请求朝廷讨伐阿鲁台。

    朱瞻基心里想着,这个阿鲁台也是够狡猾的,明明有实力却勾引着瓦剌来主动进攻。

    “爷爷,这个倭寇已经起势了,只不过是想来试探我朝实力的,主要目的还是朝鲜,他们肯定得到了日本朝的支持。日本跟安南一样,狡猾多变,一点也不可信。如果我们实力强大,我们就要示弱,我们处于守势,我们反而虚张声势。我们也要试探他们,一边安抚一边要求进贡大量的美女,看看他们是不是真心屈服。”

    “恩,好。”朱棣想了一会儿,觉得不错。

    “鞑靼才是我们的首要之患,特别是阿鲁台,此人狡猾多端,不好对付,目前只能用间,同时密切关注他们的发展,在兴州以北开牛马场,用铁器,棉布等跟蒙古部落交易牛马,大量存储牛肉干作为干粮。

    我们可以试着圈养牛马,种植大量的牧草,收割牧草用来给牛马过冬。”养马当然不是简单的事情,养不好容易生病掉膘,养牛就简单多了,当然一般也不舍得杀牛,肉是粮食八倍以上的价格,猪肉反而贵,牛肉便宜一些。

    “你那苹果长得怎么样了?”朱棣自从吃了苹果之后,就对苹果念念不忘。

    “长得还不错,都活了,今年估计庄上的收成会多一些。”

    “哦,说来看看。”

    “相比以往来看麦子更青一些,秸秆更壮士一些。”

    “看着地里的庄稼一天比一天长得好,庄民们心里就暗地里开心,再苦再累也值了。”

    “真的有那么好,你小子可不要骗我,我有脚会去看的。”

第十八章 芒种

    朱棣生日小庆了之后,就到了到了立夏了,农民一天到晚是没得闲的,清晨挑水打柴,白天挑土修房,放牛放马,碾谷磨面,种菜备耕等等。现在离煤洞比较近的这个皇庄,已经可以用上煤了,捯饬牲口也有人在做了,已经减轻了不小的负担了。

    朱瞻基好不容易建的小土窑终于建好了,有三个窑室和一个烟囱,当时也没有这种窑洞,可以烧红砖,陶器。试烧了几窑,可以顺利出红砖,朱瞻基过来看,蛮高兴的,就在这里住下了。

    这里是李家庄,有一个退伍的兵丁许敬在管着,这一处也是南下的一条交通要道,著名的卢沟桥就在这里,经常人来人往,朱瞻基打算在这里修建一个集镇。

    曾敏学是刚刚上任的宛平县县臣,举人出生,湖广临武人。朱瞻基要在皇庄里种苹果树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宛平可不是一般的县城,皇城脚下,朱瞻基的储位稳固,当然会留意他的一主一动,听说在朱瞻基在李家庄住下,赶紧就来参拜。

    朱瞻基听了大喜,就请了进来谈话。一番见礼之后,条件也比较简朴,也没有什么好招待的。

    “曾大人不要见怪,这里实在是没有什么好招待的,都是从无到有,现在没有什么,将来肯定会好起来的。皇庄现在只是接济一些穷苦之人,只要有心,将来出人土地也是轻而易举的。”

    “殿下说得是,皇上英明勤政,百姓受益量多。”

    “曾大人祖籍何处?”

    “小臣出生临武县,才识学浅,十一年才考上了举人,现忝为县丞。”

    “临武?”朱瞻基没有听说过临武,不知道在哪里。

    “临武隶属桂阳,与广东交界。”

    “自古桂阳人杰地灵呐,可有什么特产,桂枝是不是出自此处?”

    “殿下说得极是,桂枝即桂阳也,始出桂枝,才以桂阳命名。”

    闲聊了几句,朱瞻基亲自带着曾敏学查看养猪场,推肥场,学校,苹果树,窑场等,一边逛一遍闲聊。

    “曾大人对于宦官怎么看,太祖曾言宦官不得干政。”

    “宦官出生不好,大多爱贪财。”曾敏学觉得不好回答这个问题,大概是太监行为出挑引起太孙不满?

    “英雄不问出身,关键是要把事情办好了,不惹上麻烦。”朱瞻基本身对太监没有什么好感。

    “太监也是人,只要是人就会有贪念,古话说得好贪心不足蛇吞象,这就是本性,也是动力,不能禁止也不能放纵。穿戴不过一袭,眠不过一方,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纷纷扰扰到头来还是一场空。以德为准,才能配位,按序就班,这些都是夫子的教导。”

    “早就听说殿下天资敏悟,臣等不及也。”

    “曾大人出身南方,可熟悉北方农事?”

    “略知一二,到了北方亲自到了地头查看,才知道粟跟狗尾巴草长得很像,差点闹出笑话,以为是狗尾巴草。”

    中午大伙儿一起吃饭,都是些粗菜淡饭,另外多了一份鱼,鱼汤很鲜美,多了一点辣,是加了胡椒粉。曾敏学跟着朱瞻基混了几天就熟悉了,就借口说他身边没有人侍候,请让他女儿过来侍候。朱瞻基说给不了名分,只能在皇庄侍候,曾敏学二话不说就送来了,只有十二岁,起名叫曾嘉颖,小名悦儿。

    古话说:“四月芒种麦在前,五月芒种麦在后。”今年芒种在五月,还没有到芒种这一天,朱瞻基就说可以收了。以前小时候“双抢”的时候,也就四五块,拢共两亩左右,每天都累得像猪爬一样,大人小孩齐上场。

    现在每家五十亩地,要在十天之内收割完,平均一天要割五亩,最低要三个人才能完成,还要收呢,真的像拼命一样,五更天起床,天黑了还不收工。中午一餐就能吃七八个馒头,这个时候如果不吃饱些实在干不了活,难怪身体不强壮。

    麦子收了之后,要耕地,马耕就快了,牛耕的话,不知道要耕到什么时候去。这个时候一般种粟,豆子,荞麦,芝麻等,粟的价格跟大米一样,比小麦还贵,产量也差不多,下种都是没有底肥的,难怪产量不高,发芽后还要间苗,补苗。

    好在不是所有的地都是种小麦的,还有种棉花的,棉花要到秋天才成熟。

    粟种完之后要锄草,锄草要锄好几次,正是天气最热的时候,所以说是“汗滴禾下土”。

    接着麦子要脱粒,一年到头忙活下来,一亩地马马虎虎可以养活一个人,虽然如此,田价还是越来越贵,一亩田可能要十年或者二十年才能回本,但是可以传给后人,田还是比较宝贵的资源的。

    这个时候小麦已经晒干装袋了,粗略算下来,亩产量已经轻轻松松增加了一石。每家差不多都破例留了10石粮食,大家伙都很高兴,说太孙殿下使了什么妙法吗,给他一捯饬,产量就翻倍了。曾敏学也搞不懂,就来问。

    “种地前先要耕好地,选好种子,人畜的粪便要经过发酵才会更快的更多的被庄稼吸收,这个至关重要,就像蒸馒头之前,要参点老面发酵一下。

    什么事情都是相通的,在乡下就要有集市场,农民一般地没有渠道进行买卖,往往丰收的时候,粮价压的很厉害,青黄不接的时候粮价又上涨,在这里开集市还是很有优势的,可以方便来往的过路客。

    如果北京的百姓听说这里粮价便宜肯定也会过来买的,集市越来越大,鸡蛋,鱼,猪肉,蔬菜等等都可以卖的,大家也不要都挤进北京城里,你信不信,将来北京城人越来越多,到时候就什么都贵了,进京赶考的,是愿意住在京城贵的要死的地方,还是愿意住乡下便宜的地方?

    这就是发酵,想要吸引读书人光这点还不行,还要有著名的典故景物事,书院,书馆,茶楼等等。”

    曾敏学头一次听到这么说,也是半信半疑,正好朱瞻基让他去做就行了,图纸已经画好了,下水管道预留,先建一期工程,红砖,瓦,蜂窝煤炉子等加紧烧制。他特地让烧制一批陶花盘,他准备养一些花草,这是他的念想。

    秋天的时候,粟也丰收了,红薯也种了一些不多,埋下茎叶之后要浇水,太费功夫了,北方一到秋冬的时候,河水就干枯了用水不方便,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地下水也会越来越少。朱瞻基就是要把李家庄做一个样板出来,一些表现好的庄户以后可以当管事,像许敬这样的,给他一个庄园又有什么呢。

第十九章 初见成效

    自皇庄回来之后,收到了南京发来的几封信,有太子寄来的,孙若薇的,胡善祥的,虽然没有什么大事,报报平安什么的,但是可以让人心灵得到安慰,就像好友别后重逢一样,心里会很高兴。特别是在交通不方便的时候,体会会更真切。徐妙锦也寄来了一封,杂乱一堆,主要讲丝绣成本太高了,抽丝也麻烦,丝的质量不好,人工成本也高,刺绣更是要花漫长的时间。

    朱瞻基立马就回信了,给孙若薇的信里说建了一个苹果园,北京城修的很快,住的房子都修好了,到时候来北京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苹果了。

    下雪了,明年会是一个好年景,修城的大工程也停了,路上没有什么人。

    曾敏学找来了说第一个项目,客栈已经修好了。朱瞻基很兴奋,立即坐马车去查看。坐在马车上,他算了一下,一座房子成本大概50两银子,分10年收回的话,一天14文的成本,确实不高,贵的是木床,被子,被套这些,运营成本确实不高,一天住上几个客人估计就可以保本了,这个买卖还是很划算的。他就跟曾敏学一说,曾敏学眉毛一挑,眼睛一亮,心想这也太赚钱了吧。

    到了地方,白墙黑瓦,朱瞻基一愣,指了指黑瓦。

    “这个黑瓦是用柴火烧的。”朱瞻基明白了,他还是习惯了红瓦,现在哪里能用红瓦,要抓起来砍头的。

    坐北朝南,牌匾上写着“宛平客栈”,感觉就大气。总共有上下前后两排,有32个房间,两个天字房,两个地字房,加一个后院,用来乘放车辆,喂养马匹。

    他上了天字房,门板是加厚的,里面有一个客厅,一个卧室,天花板也是用厚木板铺上的,隔音效果很好,毕竟墙都是红砖做的,墙体也加宽了。不过没有考虑供暖的问题,他是南方人,当时就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干脆把隔墙改装一下加个壁炉,修个烟囱上去,壁炉封起来,晚上临时加煤。晚上还要安排人守夜吗?

    不要防火防盗?房价的话,单床房12文,双床房15文,地字房30文,天字房80文。

    还是让许敬做掌柜的,请来厨娘,伙计等等,就可以开张了。

    当天晚上就入住天字房,也不是太冷,满舒服的。第二天就有人来入住,开了一个好头。朱瞻基把干活的账也结了,挖煤的50文一天,其他的都是30文一天。

    大伙都乐疯了,好多长工除了补贴米粮,一天也就5文钱。朱瞻基就跟曾敏学说,还是要打点工,不能停,慢慢地总会起家的,老是困在地里,万一有个天灾人祸,可怎么办呢?

    来年后,雪化了,房子继续建,第二个是药房,也叫宛平药房,房子很大,药柜也是多多益善,有10扇柜子,可以放一千多种中药材,有了这个药房就可以收取各种药材,曾敏学也写信叫他小舅子带了一批药材过来,才十六岁,叫戴德,让他来做学徒。

    接着茶馆也建好了,集市也有了,十天一集,有人用蜂窝煤炉子做小吃卖,生意挺火爆的。房子继续建,干脆,让这些人专职建房子,花钱如流水。

    相对于宛平,处于东边的通州更近一些,很多物料都放在这边的仓库堆放,木料更是多得吓死人,这边的什么生意都可以做呀,人流量大,交通又方便,是块宝地。当然北京修城的人更多,一二十万人每天吃喝拉撒,得消耗多少呀。

    朱棣又把朱瞻基叫过去了,问他这近在干嘛,朱棣当然知道朱瞻基每天在干什么,成天不是在军营就是皇庄,老师来上课,连个学生都找不到,反应很强烈,闹到朱棣这里来了。

    “爷爷,我不是去皇庄哪里种苹果树吗,刚好看到庄丁们生活得太辛苦了,就把它们组织起来,开通沟渠,挖水塘,水塘可以养鱼,冬天的时候水可以浇麦地,水干了,又可以抓鱼,一举两得呀。我听说施肥的时候经常会烧死庄稼,后来问了庄上的老把式才得知,新肥会发热,直接使用会烧根,要推在一起等热气过了才可以用呢!”

    “农是国家之本,这个很好,多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是好事。”这个只有种地的人才知道,朱棣也了解一点皮毛,他端起茶碗喝了一口茶。

    “不能让他们老是干烧苗的事情呀,我就好心跟他们讲,要怎么怎么样,你猜怎么着,他们都在背地里嘲笑我呢。”

    “还有这样的事情。”朱棣也是一乐,心里忍住不发笑。

    “我一着急就命令他们全部都给我把肥料给集中起来,不但如此,又让人养猪,还让人把牛,马都集中起来一起饲养,粪便都集中推肥,你知道后来怎么样吗?”

    “怎么样了?”

    “夏收的时候亩产翻了一倍!”

    “哦,真有那么多?”朱棣马上让人去查,果然亩产达到两石。

    “是真的,以前每家只留五石新麦,去年我就私自做主了,多发了五石粮食,你老觉得可以吗?”

    “这是应该的,五石粮食确实太少了点。”

    “可是有人不乐意呀。”

    “嫌发少了?”

    “是那些养猪的,养牛的这些人,多干了活,却跟人家得的一样多,当然就觉得不公平了。”

    “那也是这样的呀,不能让人吃亏了。”

    “那我就想了一个主意,就说你们看这样行不行,以后呢,你们就固定地每年交到宫里多少粮食等,剩下的你们自己得,肥料就拿钱来买,用牲口就按次数算钱,鱼肉,猪肉都拿钱来买。”朱瞻基看向朱棣,意思就是你看怎么样。

    “这个办法不错,既不让人吃亏,又公平合理。以后庄里都按照这个办理,鸡鱼肉都要进献一点,宫里的伙食也可以改善一点,那么多口吃饭,节省一点是一点。”

    “正是这样呢,我发现建筑场地大量的树皮都拿来当柴烧了,太可惜了。”

    “哦?”朱棣有点琢磨不定。

    “树皮可是造纸的好材料呀,收集起来可以造好多纸呢!”

    “瞻基呀,你能发现这些,说明你脑子好使,精力更多地要放在读书上知道吗?

    书到用时方恨少,年轻的时候,精力旺盛,正是读书的好时候,知道吗?

    将来整个国家都是你的,你不多读书怎么能管理国家呢……”

    劈哩叭啦,劈哩叭啦半个小时,还在说,挺严重的。

    朱瞻基一想不对呀,朱棣以前不是这样的呀,一打听,原来是他的先生们又来告状,说得挺严重的,什么浪荡好游,不学无术,一大推,朱瞻基都吓了一大跳,还好多亏了爷爷帮忙,不然的话还不知道后果如何。看来以后不能这么浪了,做什么事情都束手束脚的。

第二十章 金州

    朱瞻基现在每天上午学习,下午开始抄书,打算用活字印刷术把这些书给印出来,三年之后就是大考了,正是赚钱的大时机呀。还设计了一些书院,客栈,酒楼的图纸,记录了农庄的新模式。

    永乐十七年,西安的安定王朱尚炌造反,这个朱瞻基又点奇怪了,之前谷王造反,现在安定王又造反?这个安定王朱尚炌是朱元璋第二儿朱樉的第六个儿子,朱樉的六个儿子都封王了,孙子的儿子还是全部封王,王爷何其多也!算朱尚炌倒霉,竟然被卫所一个百户和一个小旗给告倒了,这一下子又是一大波人头落地。

    四月三十日,陈珪去世,享年八十五岁。陈珪是由一个小兵一步一步升为泰宁侯的,死后被追谥为靖国公。永乐四年被任命在北京主持修建北京城,工部尚书宋礼也有五十九岁了,朱棣特意下旨意,当年在四川砍伐楠木,确实辛苦,今后就免除上早朝。

    这样的朝廷大事,朱瞻基肯定知道了,哎呀,差点忘记了,他以前听说过北京城的宫殿被雷击起火,烧得一干二净,就是不知道是哪一栋,难道这时候都没有防雷措施吗?

    这金丝楠木可以很珍贵的,烧毁了岂不可惜?他问了一下,是哪个太监负责修房子这一块的,原来是一个前安南国叫阮安的人。他很好奇,这个阮安到底何许人也。

    阮安长得是一表人才,丢在太监堆里,简直就是鹤立鸡群,今年三十九岁。一番了解之下,阮安确实是安南国人,祖籍南阳,思维很敏捷,确实是难得的人才。

    “我听说元大都故宫也是很高大威猛,它是如何做到防止雷击的呢?”

    阮安面有难色,朱瞻基心想一般人涉及到这种问题也是不好回答,那些个古代大臣们个个学得孔孟之道,一旦涉及到这些奇怪的天象就都说是皇帝缺德。

    朱瞻基正为这个事发愁呢,阮安却意外地出现了,看他眼光闪烁,难道是有解决的办法?

    “殿下,有书记载,万寿山上的广寒殿确实是有镇龙铁杆,顶上有金葫芦,直接通往地下,应该是防雷用的。”

    “将这个情况告诉皇上吧,如果连广寒殿都没事,新建的房屋却被雷击,那肯定就是这个镇龙铁柱的作用。”

    朱棣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叫来朱瞻基。

    “雷击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往往都是树木被雷击,有的还着火了,广寒殿修这么高,肯定会考虑这个问题,这个镇龙铁杆应该是有效果的。”

    不一会儿,宋礼也到了,等他了解情况后,一下子就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镇龙铁柱也确实需要,这个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五月,山东沿海出现大量的倭寇,六月朝鲜大王李裪得知有190余船只集结,又要打算侵略朝鲜,于是派大军征讨对马岛倭寇,大获全胜。

    这个时候朝廷军队已经严阵以待了,辽东总兵中军左都督刘荣在管这一片,也就是之前北伐时作战勇猛的刘江,出身军户,早在洪武年间就代父出征,后来以总旗身份加入燕王护卫。

    倭寇有三十多只船,准备在马雄岛登录,刘荣早就通过烽火知道了,马上带领部队布防望海埚,顾名思义,这地方像一口锅。倭寇靠岸后直奔望海埚而来,刘荣又派都指挥徐刚率一部分兵马在山下埋伏,百户江隆率壮士暗中烧毁敌船,以断其退路。

    倭寇看到朝廷军队不多,马上向前冲锋,刘荣假装退却,然后伏兵尽出,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晚上,剩余倭寇不敌败退。

    刘荣又把他们驱赶到一个有利地形,两面夹击,切底全歼倭寇。光斩首的就有一千多人,生擒一百三十人。这时候,倭寇老巢被攻破,生力军又被灭,因此太平了很多年,刘荣因功被封为广宁伯。

    金州在辽代开始建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是一座雄关重镇,也是重要的产粮地。到了元代开始屯田,设置了万户府,到了元朝末期,这一代人口已经超过了二十万。

    朱瞻基把曾敏学叫到校场密谈,首先跟他梳理了一下农牧场模式。

    牧场,他准备划分分为大大小小的牧场,小的一万亩,大的几十万亩,根据水源地利等来划分,保证能够充分地放牧,草矮的时候,就准备牧草圈养,草丰茂的时候就放养,可以多种经营,可以养肉牛肉羊,可以养毛羊,可以养骆驼,可以养奶牛,还可以种点田地自给自足,条件好的地方还可以培育中草药材,比如说甘草,需求量就很大,也比较好捯饬。

    国家每年派军队种树,保护草原的环境。朱瞻基以前看过一部治沙的电视剧,里面就说,分林地可以更好地保护树木,他觉得这个很对,牧场私人化,私人自己的草场自然而然的知道爱惜。一些生态脆弱的地方就作为自然保护地,不允许开发。

    农场就是那种生态循环的模式,养鸡鸭鹅,养牛马,粪便可以推肥,或者制作成有机肥料肥地养鱼都可以,油料作物的油饼也可以喂牲口,还可以种果树,几个农庄附近建一个学校,形成市场,田地产出采用包产制,养牲口的推肥的就雇工,要有最低保障,还不可以随意开除雇工和雇农。

    人多了,慢慢就会形成城镇,带动商业发展。收税也方便,按农牧场收税,不再是单个户缴纳税收。虽然看起来没什么不同,但是要的就是这种分工合作,专业化发展,不再是单打,每天要挑水砍柴,喂牛养猪,施肥除草,等等,时间都被切割了,太浪费了,农闲的时候还可以打零工,搞点小买卖,粮食的价格终究还是太低,这点上还是不利于农民。

    朱瞻基问曾敏学,说你知道我最喜欢古代的哪个臣子吗?

    “我最喜欢的晏子,晏子年少出游,发现了大量的楠竹,就让人移栽到齐国,后来国家打仗,正好这些竹子已经成林了,做成箭杆又快又好用。”曾敏学真是羡慕朱瞻基,连这种典故都知道,生在皇宫里,什么书看不到呀?

    “我们也要学习这种超前的思维,虽然山上的柴火不要钱,但是耗时耗力,树木不生,柴火总有砍完的一天,到时候还得用煤炭。树木少了,水份难以蓄积,水会变少,人反而会越来越多,就会缺水,会给人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南阳有两个人最出名,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光武帝刘秀,这两个人都喜欢种田,当地环境也好,四面环山,是个好地方,特别是南阳自古出铁,又有粮食,又能产铁,生处内陆,没有战乱之苦。有一个地方比南阳还好得多,也重要的多。”

    “还有这样的地方?”

    “这个地方就是金州。”

    “金州?”

    “你来看,这里就是金州,跟天津隔海相望,离朝鲜和日本很近。”朱瞻基打开地图,指给曾敏学看。

    “这里是旅顺口,是一个非常好的港口,在这里驻扎一只水军,能管上一大片海洋,金州城在这里,这里风调雨顺,气候宜人,有大量的荒地,都是元朝留下来的,现在荒无人烟。往北不远也有大量的铁矿和煤矿等,再往北是长白山和完颜山,有丰富的药材资源。

    就金州这一块就能养活几百万人口,粮食都可以自给自足,还可以发展船舶行业,到时候往朝鲜和日本的船只都可以在这里中转。这里的皮草,药材资源特别丰富,到时候把这里的铁矿给开发了,可以养个上千万的人口,到了哪个时候,边墙都没有用了,知道了吗?

    你觉得现在最好的行业是那一行?”

    “自然是做官。”

    “我认为最好的行业是行医和买卖药材,做官好做书难读,有钱了,就有条件读书,可以进书院,名师高才环绕,还怕考不上科举吗?关键还得有钱,有的当官的,家里良田万倾,这样的家庭出不了高才,玉不磨不成器,终究还是个乡绅。但是医生不一样,不为良相就为良医,这老古话没错的。

    谁生病了不得找医生,谁也不会嫉妒医生的医术,你的药店名声越好老百姓越买账,是不是?到时候封你几座山,也不是不可以。”

    “以后我要把这里变成一个最繁华的港口,这里建一个最大的钢城,长白山专门作为养参地,草原全部分割,常年派部队坚守在险要峡口或者驻扎在边境要地,我要让牧民都安居乐业,安安静静的放羊牧马,从此这一片草原再无战争。我需要你来帮我完成,首先要把金州建设好,你可愿意?当然这要先看皇帝的意思,不一定能成。”

    “敢不为殿下效死。”曾敏学马上点头答应,他也是受过苦的人,朱瞻基就是他命中的贵人。

第二十一章 建府

    “恭喜爷爷,你又得了一大片产粮地。”

    “哪里呢,我怎么就不知道呢?”朱瞻基是午饭后去找朱棣的,这个时候人容易犯困,迷迷糊糊的。

    “爷爷,你真是糊涂了,就是金州啊,以前蒙古,辽国主要都在这里种粮食,后来打仗了,人都跑光了,但是还有几万倾的良田搬不走呀,还留着呢!”

    “这地儿不是刚打完仗吗,还有那么多良田?”金州有那么多良田,他以前从来就没有听人说过。

    “正因为打仗才安全,这个地方就像一个勺子,易守难攻,朝廷的军队就是在勺子柄这里,所以安全得很,这里常年风调雨顺,没有灾害,从天津通过船只到达哪里也安全得很,就像洗澡堂子一样,南面来的台风,到了这里都消失了。

    乘船也方便,从天津出发,只要一天一夜就到了。这是老天赐给您的一块宝地呀,这里的土地肥沃,粮食产量高,收获的粮食很容易就能送往北京,这里的海底水浅,周围都是湾,浙江可比不了这边。”

    “真有那么好?”

    “真的不能再真,这里雨水很足,一般都是白天是晴天,晚上下雨,夏天一点也不热,冬天也没有北京冷,而且哪里还是原来鞑子们产盐的地方。

    我们必须要把这个粮仓给拿下来,丢个几万人都是小事,以后人口自然就增多了,赋税自然也多了,打仗不就要靠人跟粮食吗,你说的对不对,爷爷?”

    现在连开平卫都设置了马场了,总体形势比以前好多了,没有人口,边墙都没有什么用处,只能作为一个农牧分界线。

    “我觉得朝廷应该加大力度,把这里发展起来,唐朝的时候,都在这里设了安东都护府呢!最好是设置州府衙门,多派军队屯田,老百姓反而觉得更安全了。”

    “这个主意不错!”如果你觉得一个人好,他就什么都好,关键朱棣觉得朱瞻基有进取心。

    “我想跟你推荐一个人呢,就是宛平的县丞曾敏学。”

    “还有人愿意往那地方跑。”

    “总会有一些忠心耿耿为朝廷办事的能人的。我觉得我那个三个千人卫也不错,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个个都能枪会棒,指哪打哪,留在京城里太可惜了,还得让他们上上战场。”

    “好爷爷就答应你这一次,全权由你来负责,每年你不给我上万石粮食,我拿你是问。”

    “爷爷,你也太小瞧我了吧,你就看好了,走着瞧!”朱瞻基得意洋洋。

    “看把你能耐的,我叫张本来帮你。”

    朱瞻基找张本要船只,要粮食,要移民,两个字“没有”,把他给气的不行。

    好在刘荣的部下带了几只船,一问之下,得知辽东那边还有十几船,这下船只有了,再搜罗北京周边城市的囚犯,一千多人,加上一个千人卫,再在皇庄这边抽调精干人员,凑足了三千人,粮食就皇庄里先出,到时候再还回来。

    分批次一点点送,一船先装粮食和少量人员,官员就派排名靠后的那十个“富二代”,曾敏学是知府,连官印还热乎着呢,医生派五个,鸡鸭鹅带一批,种粮食来不急了,把红薯苗移走一半过去,大豆还可以播种。

    多备农具和渔网,到时候用鱼干换粮食也可以的,回程可以收一些药材,皮毛之类的。

    朱瞻基又让曾敏学过去选择合适地点晒盐,运往辽东地区销售应该可以。

    朱瞻基的老底都被陶光了,十万贯的钞钱也都花没了。不过他有个疑问,为什么这么多土地不知道利用呢?就是放马牛都可以呀,满脑子疑惑。后来才得知,人太少了,这么大地方,光安排岗哨都缺,那里还能干别的呀!

    忙前忙后,忙了三个月,总算是把人员物质给送过去了,大部门都安排在旅顺口,这里的可耕土地面积很少,大部分都是山地,地势险要。著名的旅顺日俄大战就发生在这里,据说光俄国俘虏就抓了好几万,对于日本,朱瞻基目前还没有想好怎么处理,唯一的好处就是日本人口比较多,大概有一千多万,相对于大明的四分之一。

    这一天,朱棣又把他训斥一通。

    “你已经长大了,玉不琢不成器,你说你不读书你干什么?自古帝皇,莫不是以读书明理为本。没有不读书明理而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习一刻也不能停,不能懈怠,他日必有可用之处。要想社稷永保安平,天下皆蒙福泽,还要多用功才行。”

    麻麻的批,又是谁在打小报告。

    十二月分曾敏学回来了,带回了大量的皮毛,药材,还有风干的海货,这些东西在辽东根本不值钱,一张普通的皮毛在北京能卖几钱,而一匹布在辽东却可以换10张上好的皮毛,一匹布也就4丈,一丈等于3尺一匹布的价格就是一石米的价格,也就3钱白银,能抵大概30贯左右钞钱,当然皮毛价格在于销工,不然的话再好的皮毛也糟蹋了,不过即使这样朱瞻基也赚翻了,人参都是按根来卖的,一般也就5文钱,当然在北京人参也是不贵的,一斤也就100文左右。

    “这一趟能够回一些本了,皮毛的生意可以长期做,要销好皮,不然的话卖不上价格。这些中药都不错,便于运输,一般的常见的君药比如说人参,甘草这些都是用量很大的,而且像人参只有辽东才有的,将来肯定会涨价的。”

    朱瞻基一副奸商模样,很兴奋的样子,这个时候辽东的物质也只有承德哪里有少量的交易,还没有大量的流入。

    “还是殿下深谋远虑,当初说辽东位置很关键,移民到哪里才是对的,更不要说哪里土地肥沃,冬暖夏凉,风调雨顺,真正是个好地方!不像北京冻的很,哪里冬天都少雪,山上积雪也不多。”

    “哦,冬天很少下雪?那不跟南方差不多?”

    “就是皮肤受不了,整天皮干肉燥的。”

    “殿下,还有一件事呢,刘将军要了一千亩地,说是给兄弟们发福利,他们自己耕的地也有很多,而船只只给了我们十艘。”

    “都给他,他有那么多人耕种吗?”

    “他应该有办法招人。”

    “不管他。张钧,孟杰,陈伦这些人都表现怎么样?”

    “王军表现最好,肯卖力气,什么事情都做得井井有条。”

    “这次我又从浙江调了一批铁匠,酿酒的师傅,和造船匠和木匠等,将来可以金州也酿酒,造船可以准备做了,将来找到了铁矿,就可以大量地炼铁了。

    酿黄酒先在皇庄附近试酿,等将来技术改进了,就可以移到金州去了。这是我们的第一场仗,将来金州也不输北京城。”

    “到明年再调一个千人卫过去,房子也要大量的造,造多少房子可以住的人,我就给你运补充多少人。让他们几个给我用心点,谁如果表现不好,就让他去教书!”

    他们一起商议到晚上很晚才休息,朱瞻基觉得他的一套思想也有人乐意接受。

    朱瞻基让人把这些鱼干给李家庄一家都分了一些,并传了话,说金州那边夏天不热,冬天不冷,以后只要愿意到那边的,都可以做管事的,每家还分十亩的土地,一套房子,农具等等。

    如果做的好的话,奖励百亩良田都不在话下。大家都很兴奋,还是跟着太孙有前途。

    十二月底大朝,朱瞻基被叫去听朝会,很多大臣,因为隔了年就要开正旦大会,所以人数多一点。

    太孙听旨:

    尔为朕嫡长孙,必以此体之于身。明君臣之义,笃父子之亲,厚兄弟之爱。尽长幼之序。信以服众,仁以抚下,恕以待物。非正言不发,非正道不履。亲仁贤,远邪侫。节嗜欲,戒荒淫。振纲纪,别淑慝。明赏罚。使人心悦而诚服。

    则天地祖宗鉴悦。天下之人皆想望风采。仰尔之贤德,传尔之令名,将为国家神器之主,系宗社悠久之托,为天下生民之福,尔其勉之。

    ……

    今日行一善,尔虽不自觉,而善名自然播之天下,将有不令而从,不言而信者矣。自今更宜夙夜勤励,读书明理,以广其智识。将来德成业,就为天下所瞻仰,亦不负朕期望之意。钦哉!

    朱瞻基也想不到朱棣会来突然袭击,坏话一箩筐,如果都能做到那不成了圣人了吗?

第二十二章 唐赛儿起义

    永乐十八年正月十五,阳光明媚,朱瞻基带着一队人马又出来野餐了。今年的气候不同往年,暖和的多,不见得是好事。

    大家伙兴致都很高,朱瞻基懒洋洋的坐在马上,惹得马儿很不高兴,心里想着这些人跟以前的自己差不多吧,自从伟人作了那首词之后,好多人就拿历代圣明帝王相比较,在他看来是多么可笑,时势景迁,每个时代都是不同的,根本毫无意义。

    就拿朱棣跟朱元璋相比,比得了吗,朱棣虽然打了很多胜仗,审时度势,军事才能也算是历史上帝王里面顶尖的,但是能和朱元璋相比吗?

    朱元璋征战一生,手下名将辈出,打得蒙古势力叫苦连天,可是朱棣手下拿得出手的武将又有几个呢?为什么呢,时代变了,长时间的战斗肯定会出名将,就连清末都涌现出了好多厉害的将帅,比如左宗棠、聂士成、刘铭传、冯子材等等。

    但是你拿洪武朝的国力跟永乐朝比,那就比不了了,在治理国家上,朱元璋就远远比不了朱棣。想到这些,朱瞻基心里更是下定决心,国不可无战争,更不可无名帅,在有生之年最低要彻底解决掉蒙古和东北的边患问题。

    大家来到了一个湖边,大家都忙活开了,没有什么比这时候更积极的了。朱瞻基拿得是一把上好的竹竿,也不知道是谁弄出来的,太有感觉了,轻盈弹力强,能够强烈感受到鱼儿在水里游动的力度。

    以前小时候在老家钓鱼的时候,很少能钓到大鱼,稍微大一点的就会脱钩,哪个时候都不懂得跟鱼打持久战,就是一下子猛的往岸上甩。鱼很多,大家都有收获,朱瞻基花了半个小时终于钓上了一条鲢鱼,这让他高兴坏了。

    吃了烤红薯,喝了鲢鱼汤,肚子里面饱饱的,躺在地上听着鸟语花香,真是人间的乐事啊!

    大家都喜欢听朱瞻基讲古,都在等着他呢!

    “皇上说了你们这些人呐,都是膏肓子弟,什么是膏肓子弟,就像李景隆那样的,手握五十万大军,打了好几个月,连个燕王府都拿不下来。你们这样的也就能够当一名普通士兵,看到一个姑娘,眼睛都绿了,哈达都流一地。”说得大家都在哪里傻笑。

    “冠军侯曾经说过,匈奴未灭,何以成家。你们跟他比起来,简直是连提鞋都不配。大丈夫何患无妻?大家都知道金先生,现在他的儿子都可以打酱油了。

    有的人幸苦劳作一生都没有吃得上一顿像样的酒食,有的人一生出来就锦衣玉食,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受万人供奉,这公平吗?也有的偏远之地,老爷当堂坐,问底下是何人?

    你们为什么要当兵呢,许安,你大哥叫许贵,只要不出什么差错,将来也可以多福多贵,你呢,你老爹不是希望你平平安安的吗,怎么也跑来当兵,当兵有什么好呢?”

    “殿下,你平常不是说保家卫国是军人的职责吗?我当兵就是为了这个。”朱瞻基有点不信,说话说得都不理直气壮,屁的保家卫国!

    二月二十一日,唐赛儿起义,攻破莒州,杀死青州指挥使高凤,开仓放粮,召集人马,围攻安丘。召集大臣商量对策,因为朱瞻基屡屡有不一般的见解,也被召来献策。

    “皇上,这个事归根结底还是天灾所致,下面的官员常常隐瞒灾祸,非但不告知朝廷积极赈灾反而变本加厉,鱼肉百姓也是有的。听说这个唐赛儿是为夫报仇,主要过错还是蒲台县令,应当准许她自缚求罪。”山东济宁周围是敏感地区,靖难之时,朱棣大军吃了不少亏,靖难之后,军队杀了不少人,现在再动兵戈反而适得其反。

    “唐赛儿假借“天母”之名,妖惑民心,大逆不道,应当严惩!”

    “应当严惩,不把这个势头打下去,国家将亡。”

    等人都散了,朱棣让朱瞻基说说看法,他了解了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山东地区常年长时间的劳役,天灾不断,人们越来越穷,加上官员不作为,老百姓都快过不下去了。

    灾害的爆发是很频繁的,黄河经常就会有决堤,一决堤至少影响数县,其他支流,雨水稍微多一点就沟河漫堤。

    天气稍微热一点就会出现旱灾,无水浇灌。翻翻县志,天灾多,风调雨顺的少。

    唐赛儿自小习武,十五岁嫁给了白莲教的教徒林三,元末的时候,这里各种各样的反抗组织都有,现在这种隐在民间的组织还有不少,现在林三因为到县里要粮食,被县令大棒打死,唐赛儿自然而然地会利用这种力量来报仇,加上年龄较轻,比朱瞻基还小一岁呢,直叫他汗颜,容易走上极端。

    “他们有的家人都还在北京城服劳役呢,虽然是官逼民反,但是估计也是不打算回头了。”朱瞻基不好说什么,难道说白莲教是邪教?

    “为什么孔圣家族影响力那么大,却老是拖朝廷的后腿呢?教化百姓,以身作则,为福一方不是他们应尽的职责吗,怎么老是出现反效果呢?像这种吸民脂民膏的蛀虫值得朝廷去优待吗?”

    “我看呐就让衍圣公去得了,要什么条件都答应,办不好的话就惩罚。”

    “虽然是气话,但是还是有一点歪理。”朱棣笑了,这种还是从政治的角度处理更多一些,不像同敌国交锋,使尽各种手段。

    “爷爷这个时候,你应该谦虚一点,毕竟天灾人祸都是皇帝的过错嘛,让益都籍服役的老百姓带粮食回家,劝说他们的家人改邪归正,朝廷既往不咎,再以大军合围,派死士潜伏刺杀唐赛儿,则群龙无首,叛军必败。再将这些人归拢,送到金州,多派孔家弟子教化,把这次对朝廷的影响降到最小。

    爷爷正好我那批四十人的精锐小队伍还没有试用过呢,都是在泥浆里摔打的好手,个个就是精锐,十八般武义样样精通,我保证能够抓获唐赛儿。”

    “我看你是越来越不老实了,变着法来作弄人,让我再想一想,国家大事来不得一点儿戏。”朱瞻基被他爷爷瞪了一眼就撤退了。

    其实自去年设置金州府后,朱棣就派锦衣卫查探金州的情况,确实是个好地方,有大量的荒田没有人种植,就起了移民的心思,就看朱瞻基的人马好不好使了。

    这次祁三带领人马亲自出战,还有点紧张的,怕搞砸了朱瞻基的差事,他们很快就到达了匪巢附近,秘密潜伏起来,另外还派人混进了寨子。

    衍圣公孔彦当然来不了,他比朱瞻基还小几岁呢,倒是益都得老百姓先回来了,招呼家里人不要造反了,朝廷不发劳役了发粮食,好多人都跑了。这一下子可把唐赛儿给急了,怎么办?这时候朝廷招安的使者来了,唐赛儿连话都没有让别人说就把人给杀了,这下好了,得罪了朝廷,大家都不要有二心了。

    当天晚上,唐赛儿翻来覆去的睡不着,她感觉好像忘了什么,老是想不起来。这时候祁三的人都摸黑从悬崖峭壁上爬进来了,包围了主寨,打开了寨门,入了院子。

    院子里有好几个房间,这当然难不到他们,早就侦查好了,在最右边的那件房子。祁三让人敲门,里面答应了一声,过一会儿门开了,迎来的却是一记手刀,就这样唐赛儿被带进了北京的军营里面。

    朱瞻基也有点好奇这个唐赛儿到底长什么样,他打量着唐赛儿,唐赛儿也在观察他,其他人都是军服,而他却是常服,料子也一般,到底是什么人呢?她躲过朱瞻基射过来的眼光,这就是白莲教的圣母?朱瞻基做了一个下切的手势,就转身而去。

    “大人,不要杀我!”

    “不杀你我找谁交差去?”朱瞻基回头过来看她。

    “求你了,别杀我,你要我做什么都行!”看着她泪流满地,委屈悲伤,娇嫩幽怜的模样,他心道可惜,好好的一朵白莲花就这样夭折了。

    唐赛儿死后,白莲教教众分崩离析,死的死,伤的伤,无辜受牵连的百姓全部流放金州,朱棣说唐赛儿逃走,可能藏在尼姑庵里面,抓捕了大量年轻的尼姑进京。

    祁三因功升一级为千户,其他人的品级各升一级。

第二十三章 迁都北京

    今年北京的天气很好,皇庄的夏天的收成比去年还好,宛平开始有烤红薯的了,五文钱一斤,好卖的很。北京的工程也进展的很快,乾清门也修好了,奉天殿、谨身殿、华盖殿也在加紧修建。朱棣决定改北京为京都,京师则为南京,于明年正旦接受朝野共贺,派遣夏原吉前往召回太子,朱瞻基随行。

    朱瞻基决定先走一步,好在天气不是很热,很快就到了凤阳,拜会了老祖,立马就到了南京了。朱高炽也真是有福气,十个男娃,五个女娃,大家都齐聚一堂,连郭妃也来了,怀里还抱着一个三岁的奶娃。朱瞻基给他的弟弟妹妹带来了一片红色的枫叶,说以后这个就代表一片封地。

    “那太孙哥哥,你封我什么呢?”才十二岁的大丫头歪着脖子问道。

    “我封你为嘉嘉公主,你看怎么样?”

    “哪有叫嘉嘉公主的,不好听,换一个。”

    “那我封你为长乐公主怎么样?”

    “长乐公主,这个好,那二妹呢?”

    “圆圆呐,就封你为和顺公主,好不好呀?”

    “我是和顺公主,我是和顺公主了。”

    “那我呢,太孙哥哥?”

    “我封你为雅丽公主。”朱瞻基想了想说道。

    “那四妹呢?”

    “咸宁公主。”

    “老五呢?”

    “我就封你为美丽公主,美丽公主怎么样?”朱瞻基望了一样郭妃道。

    “我是最美丽的公主。”朱瞻基要晕了,还好只有五个妹妹。

    大家都在听朱瞻基说话,皇上让大家年底之前搬到京城,说京城皇宫里面有房间9999间,那屋顶就快撑到天上去了。

    大家都对皇庄感兴趣,有苹果园,有柿子树,有红薯,多少人口,每年产出多少这些。最后时间也不早了,大家就都散了。

    “老妈,你是喜欢在北京住,还是在京城住呀?”

    “那还用说,当然在北京好呀,你小时候还最爱吃老家捎过来的红枣呢!”

    “哦,原来如此,南方人肯定不习惯北方了,难怪郭姨娘不高兴。”郭妃是营国公郭英的孙女,为朱高炽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很得太子爷的宠爱,年龄是上也就比朱瞻基大6岁而已。

    “那也是皇上的安排,儿子,让我看看,哎呦,又黑了不少了,瘦了,瘦了。”

    “哪里瘦了,你看我这胳膊多结实。”朱瞻基最喜欢的就是这一身的肌肉,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

    “你也老大不小了,你看你老妈我都成老婆子了,也不知道下个子。儿子,你是不是觉得不好意思,别不好意思。”

    “行行行,到时候给你生一大堆出来给你带,到时候个个都变成讨厌精来折磨你。”

    “我还巴不得呢,儿子就是听话。”

    他还要跟太子妃汇报大事呢,结果被她赶走了。

    他就带了小麻花给大家过过嘴瘾,别的倒没有,带回来又带过去,没有必要。直接到若微房里洗了澡,一身清爽。两个人一起吃吃喝喝,饭后再来一点香茶,好不惬意。心里想的是怎么跟他的两个女人相处,一个是他最爱的女子,一个相当于正妻,得罪哪个都不好。

    “听说金州那边风景特别美,夏天一点也一点不热,到时候我也在海边建一座庄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多美呀!”

    “那你想过那种隐居的生活吗?”

    “傻瓜,到时候你就知道了。”若微像一个小绵羊一样,靠在他的怀里,也不说话,不一会儿就睡着了。可怜的朱瞻基,困的不行还不敢撒手,他把若微抱着,放到床上,盖上被子。

    胡善祥的房间灯还亮着呢,坐在桌子旁边,还在打着瞌睡呢。朱瞻基进来了,她立刻就醒了,还有点迷糊。

    朱瞻基一把把她抄起来,让他想起那朵白莲花,他亲了一口她的嘴唇,她的眼睛微闭,到了床边,放她下来,脱了衣服,他的皮肤不光滑,颜色比脸白多了。她任有他施为,眼睛不敢睁开,她的里面更美。烛光还在哪里发笑,只能听到他们两个不受控制的小叫声。

    接下来的日子里,朱瞻基开始设计四轮马车,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相当于小时候,看到驴车中间坐着一个人,那个人手里拉着另外一辆车,这不就是简单的四轮马车吗?

    主要是减震,古代马车其实有减震系统,朱瞻基想弹簧不行,装一个简单的减震器总该可以了吧。说白了就是转向,承重,和减震的问题,在没有橡胶的时代,怎么改装也都是那样的效果,所以说之前朱瞻基并没有考虑改造马车。

    很快就做好了,试了一下效果,比预想的还要好,可以坐可以躺,长途跋涉也不会太辛苦,大家也觉得很满意,特别是太子爷,狠狠地夸了他一顿。

    抽空的时候,又去看望了妙境,她安排了两台织机在皇宫里面,朱瞻基还是第一次见过这么高大的织机,大开眼界,真是想不到这么简陋的织机就能生产出上好的丝绸。或许以后运生丝到金州,照样可以生产丝绸。

    快要出发的时候,大家都要跟朱瞻基一个马车,最后还是五妹跟孙若微三人一辆,他的车上吃的东西最多,水果可以榨汁喝,各种零食,还有手暖,可以泡茶,可以做火锅,汤煲。沿途都是买买买,人马也是分批走的,不然的话,都得露宿街头了。

    老五现在最喜欢听魔镜的故事,每次讲到“魔镜,魔镜,谁是时间上最漂亮的人?”她就兴奋的大叫。

    一天太子车架到达邹县境内,看见很多人在找野果充饥,就进入村庄查看,他们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也很单薄,往锅里一看,空空如也,好长时间都没有开过火了。

    今年唐赛儿的事情闹的这么大,大家都是知道的,不就是因为旱灾引起的嘛,为什么还不赈灾呢?一个是因为朝廷的粮食不够,还要移民,二是朱棣对某些地方的偏见,特别是济宁府,当地的官员也不敢触碰朱棣的逆鳞,硬撑一段时间,结果就打听到了太子要搬家,于是主意就打在太子爷头上。

    太子爷仁厚啊,你看看这都这样了,还麻木不仁,你们都是干什么吃的,怎么也不向朝廷汇报?

    山东布政使一看有门,就见机说:“恳请太子殿下免除今年受灾地区的赋税。”

    “老百姓都饿成这样了,怎么还能忍心收取税收呢?立即马上组织赈灾!”

    “每人顶多三斗,再多就没有了。”

    “每人六斗,不够的话,我会亲自向皇上申请。”

    一家人终于安全抵达皇宫,朱瞻基特意安排了酒食庆祝了一番,今年刚结的半框苹果也被一造而空。

第二十四章 蜜月

    朱高炽一家暂时安排在文华殿北边的大院子里面,有端敬殿,端本殿两大殿,房间有两百间左右,太孙宫还在修建当中,位于城南,十王府也建的差不多了。朱瞻基的两个嫡亲兄弟,一个朱瞻墉十七岁,一个朱瞻墡十六岁。

    八月份,郑和带着十六国使者安全返回国内,这时候郑和已经到达了北京,朱瞻基听说后,马上请过来了解情况。上次他们到达了两伊地区的霍尔木兹海峡,这次他们到达了阿丹(也门),木骨都束(索马里)等地。

    因为这一次是有明确的政治任务,时间很紧,但是还是圆满完成了任务,比上一次走的更远。为了控制成本,人数和船队都比上次要少,一部分屯田,一部分船队在南洋交易。最受欢迎的是丝绸和布料,其次是瓷器,铁器,瓷器大部分都是民窑所生产的,所以降低了大量成本。

    漆器也是大受欢迎的物品,其他的少量的羔羊皮,麝香等也是比较畅销。带回了大量的猫眼石,珍珠,少量的红蓝绿宝石,还有翡翠,珊瑚,金铜锡,大量的孜然,红花草等等。

    目前阶段的交易还是以物易物这种原始的方式,并没有体现出商品的真正的价值。另外还带回了大量的大米,这是朝廷急需的,朱瞻基对这次航行很满意。

    金州,刘荣去世,朱棣派遣朱荣接任总兵之职。随着移民的增加,金州会持续放好。

    朱瞻基在房间里放了小海棠,有太阳的时候就搬出去,晚上就搬回房间。皮毛都拿去换钱了,没有做出皮草来,怕不够分的,鹿皮靴子倒是可以有,暖和,实惠。

    早上给太子妃请安,问大家还能习惯不,说总有一些小孩容易水土不服。

    南方就喜欢热食,喝热汤,北方没有那么好的条件,菜一端上来不一会儿就凉了。他吃饭的时候就喜欢点个小炭炉子,煮点羊肉水饺或者打个牛肉火窝什么的,每次吃饭的时候小五就跑过来了,吃的满嘴流油。

    晚上光着身子搂着老婆睡觉,到了早上都不想起床,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可是他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快要死了,他有点不甘心,于是就醒了。哦,原来还有十多年的寿命。

    永乐十九年,正旦大朝,奉天殿,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外国首领使臣,一起恭贺建立新都。

    正月二十五日,西洋,南洋诸国进贡名马,美女,玉石等等,三十日派遣郑和率领船队护送回国。

    在冬天,取暖一般用炭炉,这样很容易引起起火或者中毒,地暖的效果不是很好,火炕只是睡觉的时候比较暖,房间温度没有提上来,总体来说还是壁炉好一点,加装一个铸铁散热器应该效果不错。

    所以朱瞻基在忙着装修屋子,书房和卧室地板铺上木地板,再铺上毛毯,添置挂衣柜,梳妆台,盥洗室要修暗道,洗脸水,洗澡水可以通过暗道流出去。厨房的灶台接上火炕,修了四个,茅房多修几个。其他的就可以放一边,慢慢修。

    有时候朱瞻基回家都不知道往哪个房间走,去了就都别想再出来了,胡善祥到宫里也有六,七年了,现在作为太孙妃,自然是有底气的。

    “善祥,你将来会贵为皇后,以后后宫都要靠你来打理,后宫不稳,国家不稳。当然不是还有太子妃嘛,有她老人家罩着,你也不用太紧张,自古以来,宫廷密事哪里还少得了呢,日久见人心,靠不住的一定不能安排在重要位置上。当然有什么问题你就跟我说,我们夫妻本来就是一体的嘛,在这宫里还没有我搞不定的事情。”

    “当真?”胡善祥一双清澈的大眼睛盯着他看。

    “千真万确,难道还能骗你不成?我们夫妻之间还有什么不可以说的,就像生娃一样,要一起用力。”

    “那我问你,徐皇后的书上都写了,侍君以正,那你是怎么做的,老是跟她腻在一起,你根本就没有把我当正妃来看!”

    “哎呀,你看看你。”朱瞻基一把把她抱过来。

    “皇后她老人家在世的时候,没有哪个不怕她的,她从来没有打过或者骂过一个人,你呀,也要开朗一些,若微是个乖巧的女孩子,她从小就被送到宫里,这么多年以来,连她爹娘一面都没见着呢!

    她是不会害我的,知道吗,你们都是我的贤内助,将来有了孩子也是一视同仁,还有皇上,太子,太子妃做主呢,你就不要瞎操心了。”

    白天和若微在一起,能让他开心,晚上在胡善祥这边反而更放松,有时候他好像沉沦了,不想再奋斗了。

    今年皇庄的收成也不错,新加入的都是山东来的,现在有人专门养猪养牛马等,不用再去干庄稼活也挺好的。有了皇庄的支持,朱瞻基新开的酒店生意也挺红火的,干净,实惠。除了酒店另外又开了一家客栈,一家书店,兼着卖文房四宝等。

    药店的生意也是满不错的,这里以前都没有药铺,很多人都过来看病。将来他还准备开货运公司和保险公司,以后驿站将会把货运跟往来接待分开。

    七月二十日,长公主临安公主去世,朱棣缀朝三日。

    孙若微和胡善祥都怀孕了,全家大喜,熊孩子们也过来看热闹。朱瞻基觉得他的事业家庭才刚刚起步,不过压力更大了,陪着这个那个不高兴,陪了那个这个不高兴。若微的母亲终于来看她了,母女两个抱着痛哭一场。

    幼军重新选上的三卫,年龄都在十七岁以上了,大部分人呆上两三年就又各回原籍,所以这些被选上的都比较高兴。

    朱瞻基对这一点比较可惜,幼军这么大基数,肯定能够录选到比较优秀的人才。宛平和金州需要大量的人手,正好可以安排妥当。目前情报工作也开始着手实施了,优秀信鸽开始培养,第一步的工作就是情报人才的培养和各地优秀人才信息的收集,比如说民间很有名的名医等等。

    八月,朝鲜派使臣祝贺太子千秋节,礼毕当晚,钦天监就发现木星犯天尊西北星,于是马上就汇报给了皇上,朱棣没有理睬。

第二十五章 阿鲁台犯边

    六月,边关情报,阿鲁台带领大部队准备犯边。朱棣命令居庸关,宁夏等处戒备,并开始调兵遣将,调集粮草。

    朱棣命令夏原吉、方宾、吕震、吴中商议亲征之事,朝廷的事情大家心知肚明,没有钱,粮食储备也不充分,毕竟每年二十万人在工地里,吃喝拉撒,那消耗不比军队小。

    夏原吉当然是极力反对的,这是一种政治上的敏感,出兵时机不对,所以大家一致认定不能出兵。

    就在这个时候朱瞻垠去世,这还没有进冬月呢,这么大一个人怎么说去世就去世呢?朱瞻垠是太子李妃所生,也为太子生了三子一女。

    朱瞻基正在惶恐之际,就听到夏原吉被抓的消息,这还了得,赶紧打听是怎么回事,原来朱棣先是问了方宾,他说兴兵的费用不足。

    又召来夏原吉询问,夏原吉回答说:“连年出师无功,军马贮蓄十丧八九,天灾不断,内外俱疲。况且陛下你本来就生病了,尚且需要调理,还是派遣大将出征,不需要劳动大驾。”

    朱棣听了大怒命令夏原吉到开平卫检查粮食储备情况。

    再召来吴中,吴中也说粮食不足,国穷民疲,不适合出征。朱棣恼怒成羞,于是下令把夏原吉召回,关进内官监,同时把大理寺丞邹师颜也关了起来,因为他曾经代理过户部事务。

    方宾听说后,吓得上吊自杀,朱棣心想你是以死来抗命吗?命令锦衣卫去鞭尸,还把夏原吉的家给抄了,除了原先赐下的钞币外,其他的全部没收,只剩下些破烂。

    朱瞻基去见朱棣的时候,他还在生闷气呢!

    “皇上,你真是个老糊涂!”朱棣听了倒没有说什么,但是心火复燃,旁边伺候的太监黄俨惊得都哆嗦了一下。

    “爷爷,你即使把阿鲁台连根铲除了又能怎么样呢,等到太子登基了,他还不得听他们的话,何况我看你就未必能够制服得了阿鲁台那个老狐狸。”

    “那你说怎么办?”朱瞻基站在那里不说话,朱棣挥手打发了黄俨。

    “爷爷,你真是的,你是身在局中不知局,连我都明白了,你肯定是驴脾气又犯了。”

    “怎么就身在局中不知局,你不给我说明白,看我不收拾你。”

    “爷爷,我以前不是跟你讲过吗,知自知彼,百战不殆。阿鲁台狡猾多端,

    他当然懂得这个道理,正因为如此,他才以弱胜强,打败了瓦剌,成了一家独大之势。这个人野心不小呢,这次他就是故意的引来朝廷征讨他,胜了他就可以统治整个草原,败是不可能的,他可会跑路呢,想抓到他可是没有那么容易的事情。

    我听说有人会训鹰,哪里有人马,老鹰往天上飞一圈就知道了。现在你在朝廷这样闹得大张旗鼓,恐怕连周边的国家都知道我们疲软无力了吧,到时候压力会更大,你这不是把自己得弱点都暴露给别人了吗?估计阿鲁台现在都开始笑了,我不跟你打,拖也可以把你拖垮,隋炀帝不就是这样的吗?”

    “放肆!”朱瞻基回了他一个白眼。

    “如何才能破阿鲁台?”朱棣无奈地说道,他站起身来,走了走。

    朱瞻基摇摇头,想当年抗美援朝的时候,国家百废待兴,人们肚子还没有填饱呢,就敢跟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军队干仗,目前这点事算得了什么呢?

    朱棣看着他的样子,真的被惹恼了,恨不得打他两耳光。

    “爷爷,我也觉得你的想法是对的,夏老也没有错,错在老天,你看看秦始皇,一生求长生而不得,还没有活到五十岁就去世了,爷爷,你觉得你能比得了秦始皇?”

    “我哪里比不了秦始皇了?”

    “秦始皇在位的时候,六国的那些旧臣遗民们没有几个敢出来造反的,等他一死烽烟四起,国家很快就灭亡了。连敌人就感到无力的人你想想他有多可怕,杀戮并不能代表别人就怕你,能够掌控人心,让所有人都服服帖帖的那才叫可怕!”

    “爷爷,你就别想那么多了,该怎么干就怎么干,以后我也会帮你守好大明的江山的。”

    “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朱棣端起茶杯喝了一口。

    “爷爷人身上最硬的是牙齿,最软的是舌头,最先损坏反而是牙齿。跟鞑靼争斗,还是要靠脑袋。”朱棣听了他这一句话之后,好险没有被呛一口。

    “宋朝的时候神臂弓,火炮这些不也是蛮厉害的嘛,现在我们有火枪,有火箭,才不怕和鞑靼硬碰硬。但是论耍计谋,比智商,那些鞑靼能玩得过汉人吗?所以说,爷爷你应该无所顾忌才对,以你的威望,本来这些人都是连舔脚指头都算不上。”

    朱棣今天可算是记恨上了,打又打不得,骂又骂不得,心想我还治不了你吗?他狠狠地盯着朱瞻基。

    “装病,引蛇出洞,骑兵拖住,再合围,派精锐之士暗杀,除掉首脑。同时用间,昼伏夜出,狐狸终究是狐狸,它最终还是逃不过猎人的手掌心的。”

    经过一个上午加一个下午的讨论,朱瞻基力所能及的将他肚子里面的货全部淘出来了,包括怎么鼓动人心,安抚朝臣,激励将士,运用策略,粮草准备,模拟作战等等毫无保留都讲了。

    朱棣彻底消除了烦恼了,心里也很欣慰,朱瞻基的进取心比太子强多了,后顾无忧咦。当天就把夏原吉给放了。

    第二天朝会,那个自信满满意气风发的皇帝又回来了。

    夏原吉依旧打理户部,任命李庆为兵部尚书。

    “阿鲁台挑梁小丑尔,悔不该当初,像这种反复无常,屡犯我朝,无视我朝之人必须要得到惩罚。我们宁可少穿一件衣服,一天少吃一顿饭,也要将前元余孽消灭掉。我决议调集天下之兵,全国之粮亲征鞑靼。”

    接下来的日子里,军队不断汇聚北京和宣府,粮食也是不断运往北方,连皇庄的粮食也被拿出来了,干粮和牛肉干也被大量制作出来,军衣,军鞋,棉甲,帽子,武器弹药等等也在筹备当中,粮食开始往宣府运送。大家再没有怨言,积极应战。

    朱瞻基也要参与其中,他宁可拼死也要让鞑靼们好瞧,他觉得明军普遍缺乏一种气势,总想着避其锋芒,归根到底还是缺少骑兵,好的战马容易消耗,而补充跟不上消耗,骑兵也缺乏历练。

    他打算用上3万拼鞑靼5万,包括2万骑兵,五千余火枪兵,五千精锐重步兵,再来五千步兵护卫,全部骑马,带上四万马匹。宰杀一万头牛,全部用来做牛肉干,行军中,马匹备用少量豆子喂食。好在他打算于边界地区作战,不怕找不到位置。

    朱瞻基讲计划讲给朱棣听,一开始他并不认同这种方案,但是也没有别的办法好想,主要担心朱瞻基能不能驾驭好军队,怕万一有个闪失。朱瞻基说打仗哪有万胜的道理,总会死人的,很正常。只要准备工作做好,怀着必胜的信念,舍命和敌人拼杀,即使是不胜也能够打击到敌人。朱棣见他态度坚决,只要同意了。

第二十六章 二征鞑靼

    二月春风料峭,大军整装出征,朱瞻基混在队伍里面,骑兵先行,马车,大量的驴子,一直延续不断,总共有37万石粮食,对外宣称五十万大军。

    目前阿鲁台处于兴和卫附近,兴和卫在唐代设立了榆林城,屯兵守卫,它处在大同的北边,宣府的东边,自古以来都是战略要地,兵家必争之所。

    而从北京出居庸关就算到宣府这一条路最好走,等大军到了宣府,阿鲁台估计就要跑路了,如果不想个办法套住他,大草原上这么大,想要找到他都难。目前看来只有一个办法,绕到他前面把他堵在兴和卫。

    二月十日,大军到达张家口堡,命令精锐骑侦出关侦查,二十日大军到达前元中都。朱瞻基召集众将商议下一步行动方案,宁阳侯陈懋统领骑兵,武安侯郑亨掌神机营,朱荣统领骑马步兵,郑亨,朱荣两位老将,老当益壮,连头发都花白了,陈懋是陈亨之子,有四十余岁的样子。

    计划早就安排好了,就看临机应变,朱瞻基跟陈懋一路领2万骑兵从西边包抄,郑亨和朱荣往北堵住口子,等朱棣大军往西,从而三面合围。

    二三月的草原还是灰蒙一片,古人云:“年年羌笛催三月,只等春临玉门关”,风是挺大的,一路行来,看不见一个人影,少有鸟鸣。看来要在草原上牧马放牛草料都要准备多多,难怪蒙古经年犯边。

    要想统治好蒙古,需得玉米,玉米的秸秆可是养牲口的好饲料。这样想着,心情就好了起来,下南洋下西洋不如去美洲,这将是他的下一个工作重点。

    这一天斥候来报,发现了蒙古人的踪迹,因为之前朱瞻基有交待,不可以让敌人发现。

    这么快就发现了敌人的踪迹,总算没有白跑一趟,虽然有向导,但是大家心里还是少了一份底气,漫无边际的行动,好像哪里都差不多,粗糙的地图跟没有差不多,经常要跑好远的地方才能找到一个水源。

    幸亏朱瞻基早就准备了炒熟的干的粮食粉末,可以直接吃,还可以用来喂马,人现在就开始吃牛肉干了,饼子早就吃完了,粮食还是很紧张。

    朱瞻基下令开始昼伏夜出,白天隐蔽休息,找个隐蔽的地方挖个土坑躲在里面,晚上悄悄地往蒙古人方向靠。祁三共四十人走了,准备抵近获取情报和伺机刺杀阿鲁台。

    已经过了三月了,朱棣也已经到了宣府,怎么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阻挡住敌人是关键所在。大家都很紧张,有时候能够听到隐隐约约的马叫声,他感觉到了这才是战争对大家真正的考验。

    敌人比大家想象中的还要多,有七八万人,陈懋也是很着急,睡觉睡不着,时而打下盹。

    朱瞻基心里早就作好了准备,即使是短兵相接也要拼个你死我活,只要打胜了这一仗,他的日子就会好过得多,他发觉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很多可行的办法就能够延续明朝的国运,比如说军队,随着靖难之役的那一些武将死的死,老的老,军队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军队贪污腐化现象越来越多,功勋之子能够直袭他老子的爵位,很快就能够爬上中高层,这在他看来,简直是致命的,取死之道啊!

    一旦没有仗打,太平日久,将士们如何才能得到锻炼?包括文官升迁也得按部就班,也不可以长期占据要职。当然他也不是无谓的去牺牲,在不可能完成任务的情况之下,也会保命撤退的。他想起了抗日名将彭雪枫在山东一战,将小日本一骗骗到三百多里地,想起来就好笑。

    “老陈,你读过《诗经》吗?”

    “唉,我读那玩意干嘛。”

    “你应该多读读《诗经》,很多好听的名字都是在这上面取得,特别是女孩子的名字。”

    “殿下,你知道我老陈,大老粗一个,骑马打仗我在行,取名的事情就不用我费心了,实在不行,找殿下帮忙取一个得了。”

    “实在话,哈哈。我给你讲一个诗经里的一首诗吧,说是诗,其实就是古时的民歌,其中有一首叫做‘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其中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引起了争议,有的经学大师说的是袍泽之情,有的说是男女之情,你怎么认为的呢?”

    “这不废话吗,反正我没有看出来有说袍泽情谊的,哎呀,还经学大师呢,冒充的吧?”

    这之后陈懋的压力稍解,反正也没有什么事情,就让朱瞻基把这首诗写下来,然后教给士兵们读,后来这首诗歌居然成了有名的军歌。

    三月十五日,阿鲁台攻击兴和卫,都指挥使王唤领五千人马据险以守,力战身亡,朱棣也已经秘密前行到鸡鸣山一带了,朱瞻基觉得战机已到,传令郑亨和朱荣择机夜间偷袭。

    三月十六日,月光明亮,大军刚刚到达鞑靼营地附近就被发现了,随着一声令下,士兵有条不紊开始行动,火炮架好,火箭准备发射,火枪抵近,步卒冲锋,接着火枪劈哩叭啦响成一片,六七十支的火箭统统钻进了一个蒙古包,火雷爆炸的声音此起彼伏,火炮轰隆隆,郑亨一马当先,身后是一波燃烧的火焰,像岩浆一样无所不融。

    “朱棣来了,朱棣来了!”鞑靼乱作一团,慌忙逃窜,有的往东跑,有的往西跑,有的人手里还有一把武器,有的人上马就跑,完全没有指挥,连敌人从哪里来的都不知道,能不慌吗?幼军三千人表现的尤为出色,三人一伙,层层逼进,出手狠辣,刀刀毙命。

    阿鲁台想召集人马准备突击,这时候明军已经杀过来了,不容他多想,一边撤退,一边收容人马,心里面在滴血,好不容易发展成如今的势力,一朝丧尽,想不到朱棣竟然如此狠毒!

    阿鲁台带着三万余残兵败将往西而退,惶惶不可终日,突然,“哐”的一声,人昂马翻,接着陆陆续续马腿折断的声音,这时候两边埋伏的骑兵发出大地的怒吼,急急切如一股钢流。

    陈懋领兵由西往东斜切,北面徐亨,吴克忠领兵往南,“哄”敌人的马匹被践踏在地,没有马骑的人,头颅像收麦子一样被收割掉。鞑靼彻底垮掉了,到处乱窜。

    阿鲁台带领手下的侍卫人马,突出一条血路,不料又是一阵弓箭声音响起,他把头往下一低,躲了过去,羽箭飞向后面的侍卫。

    朱瞻基亲自带着人马追赶,很快月光之下,只有两匹马,一前一后在拼命奔驰,眼见着越来越近了,朱瞻基的马好像乏力了,他大喊一声:“阿鲁台,打败你的朱瞻基是也!”

    他的马好像被他一喊有了后劲一样,又拼命往前追,阿鲁台简直被吓破了胆,拼命挥鞭,奋力向前。突然前方出现一条绳子,马翻了,阿鲁台触手就擒。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朱瞻基放声大笑,手起刀落,狡猾多端的阿鲁台就此丧命。

第二十七章 冬季牧场

    两日后,朱棣带着大部队来到兴和,心里早就乐开了花,喜得不得了。

    “父皇,你看到了吗,这就是我的孙子,亲手手刃阿鲁台!我大明自我起,盛世永昌!”

    此战全歼鞑靼军队,消灭敌人三万七千余人,俘虏近三万,其余少量逃脱。俘获马匹六万五千匹,骆驼牛羊十数万。我军战死四千三百余人,受伤一万余人。捷报传回北京,满城皆惊。

    由于死的太多,朱瞻基下令将敌人的尸体全部火化,先挖一个大坑,再铺上树木枝条,点火焚烧,然后填土埋掉。来到了俘虏大营,将伤员分开,让人打来热水帮忙洗漱,连衣服都没得换,估计衣服会有大量的缺口。

    没有受伤的俘虏当中,将桀骜不驯的,当官全部清理出来,单独收押。在蒙古部队为奴的,或者表现好的平民可以放出来做事,其余的先暂时关押。

    大明这边死亡的将士也需要火化,专门修建了十个焚尸炉,分别将遗体火化,再将骨灰单独安葬,每个死亡的将士为其树碑,之后再建立陵园。

    羊留下一半,牛马各留五千头,准备建立牧场,伤亡的马匹,也要尽快处理,除了剥皮之外,马肉应该能够很快消耗完。立功人员的清单全部梳理清楚,递交往兵部。

    朱棣到来之后,看到大家都在忙碌,一切工作都有条不紊地展开,连厕所都修了很多,亲眼见到如此大的战果,既吃惊又自豪。

    朱瞻基要求修建陵园,设立兴和府,修筑城市,设立牧场,组建边防军。朱棣一口答应了下来,这次才出家门口就赢得了打仗,粮食还有好多没有消耗,之后的一二十年怕不用担心蒙古扰边的问题。

    拟订由吴克忠挑选三千蒙古俘虏共五千组成一个骑兵卫,幼军三千补足两千精锐士兵总共五千组成一个步兵卫,卫所指挥使由祁三的副手洪杰担任。

    兴和卫四面环山,南部为大南山,东部是大青山,西部是岱青山,北部有武大喇嘛山,只有西部和北部有通道,西部可以通往大同,中间有众多河流湖泊,是冬季理想的牧马地。

    朱瞻基恳请朱棣让他修建兴和府城,调集五万人过来,粮草多多,并且让大同运送煤炭过来。他的意思是不想让朝廷官员过多的知道他参与战斗的事情。

    四月大军开始返京,朱棣领着大军,押解着六千俘虏,大批牛羊马。五月进入居庸关,回到京城。太子携百官迎接,六月举大典庆贺大捷,献俘于太庙。

    现在朱瞻基在考虑建设牧场的问题,牧场的经济一般比较单一,而且受道路和天气的影响比较大,发生雪灾那可是叫苦连天,牲口全部冻死,连救都没法救。另外草场退化也是一个大问题。

    一般牧民养牛羊都必须去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牧场放牧,不能乱套,经常要转移到很远的地方,当然也可以结合圈养,但是那样会费时费力,容易生病等等,怎样才能有效的掌控草原,看来也没有什么好办法,除非拥有天然的冬季牧场。

    看来牛羊都是不什么可靠的资源,只有上等的马匹才是赚钱的好路子。但是良马的培育地,蒙古也不完全是最为合适的地点。

    只有国力强大了,放20万军队到草原上,估计才可以消除敌患。

    综合所有的情况,兴和还是主要以贸易为主,养殖优质马匹为辅的策略。

    养马不一定要在蒙古,也可以在其他的地方,只要合适,土地也不一定非要种粮食,大量的开垦农田,会导致水土流失,破坏环境。

    朱瞻基是打算主办赛马的,“田忌赛马”的故事家喻户晓,为什么之后就不了了之了呢?偌大的国家为什么就养不了马呢?辽东冬天气温高了不少,更合适养马,把这地方给忘了。辽东的位置更重要,资源更丰富。

    朱瞻基选了一个背山靠水的地方,建造一个方圆几百米的小城堡,城墙里面有的地方是实心的,有的地方是空心的,用来住人,正中央修建府衙,一个药房和一所学校。以目前的条件也就只能做到这样了,主要是太费砖了,烧砖的周期太长,根本就一点也不经济。

    在旁边靠山的地方修建一个庄园,前面可以种庄稼,后面围山一栏就可以拦住牲口。靠山的地方用来搭棚子,中间可以建房子,有专门的育婴室,仓库等等。

    陵园也建好了,全部死亡的将士都没有棺材,仅仅只有一个墓碑。

    所有的设想都安排好了,仅此而已!

    这次随军过来的军医得到极大的锻炼,除了一小部分重伤死亡外,大部分都已经开始好转,主要得益于大量的药材和少量的酒精。

    受伤的蒙古俘虏也同样恢复不错,还剩下一万七千余人,送给大同两千做骑兵也不错,是一个很好的骑兵兵力补充。其他受到不同程度伤害的留下五千,一部分留在兴和,一部分派往集宁放牧,同时在集宁也必须修建庄园,夏秋季节打牧草,农田也要种植庄稼,这次受重伤恢复的将士将派往各个庄园作为管事。

    六月朱瞻基带领祁三一队人马在草原上狂奔,以前的时候就在电视上听说过集宁很繁华,还出土过大量的文物,他向往已久。从集宁往包头方向,就是传说中的河套地区了,是水草最丰美的地方,自古就是蒙古地区游牧民族必争之所。

    集宁位于阴山山脉南麓,夏商为冀洲,周为并州。在明以前都是繁华重地,明以后这里彻底荒废,荒芜人烟。集宁西北多山,东南大多是草原,药材和水资源最为丰富,气候宜人,可以种田也可以放牧。

    他们首先到达了一个很大的湖泊,大就美吗?真的很美,有很多的草甸,大量的鸟类在上面栖息,不远的地方也有很多野驴野马在吃草,湖水很清澈,应该有很多鱼吧,他的钓鱼瘾又犯了,如果有鱼的话,以后可以捕捞送往京城,那么它就就是贡鱼之湖,应该好好地保护起来。

    之后便看到了一条很宽的大河,这在北方地区很少见。他们就这样漫无目的地行走着,一点儿也不觉得单调。

    “这里我们来过吗?”他问祁三道。

    “来过,晚上从这旁边经过,隔的有点远。”

    继续往西前行后不久就原路返回了,真是不输此行呐!

第二十八章 谋划沈阳

    朱瞻基一行过大同,经过宣府,于七月回到皇宫,去年十二月,善祥和若微分别为朱瞻基生下一女一男,取名为茹秀和祁镇,陪他们玩了一会之后,朱瞻基开始写信。

    他先看了几封集赞下来的信件,然后开始给曾敏学写信,他要将开发沈阳的设想告诉他。著名的钢铁城市本溪就在沈阳附近,目前这里属于建州卫,是由阿哈出部落投降朝廷后所建,阿哈出去世之后由释家奴统领,后来努尔哈赤一统建州卫才有了崛起的根基。在本溪建立一个大型的钢铁厂,可以养活很多人,同时也在撅女真部落的根了。

    辽东这一块地确实是一片沃土,可以养马,种田,晒盐,有港口,铁矿,煤矿,丰富的木材资源等等,地盘也很大,唯一缺的就是人口。蒙古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但是辽东发展起来,肯定就会变为稳定的后方,谁会放弃这么大的即得利益呢?

    由于受到后勤交通等影响,大明朝的边患压力特别大,另外可能是害怕武将坐大之后尾大不掉,朝廷反受其害。

    将来肯定会改军制,该为募兵制最好,但是需要大量的国家财政支持,所以说还是离不开本钱,银行是要必须推行的,钞银也必须要改,目前的钞钱纸张,印刷都不行。第一步要把能方便流通的钞票搞出来,同时增加钞票本身的成本,这样的话假币的风险就大为降低,同时国家银行由谁来把控,以控制通货膨胀,这是一个大问题。

    印刷技术可以多种相接合,多多尝试改造。纸张可以通过慢慢的挑选材料试造,总能造出合格的钞票用纸。

    到目前为止,金州移民已经超过了两万,已经开垦出超过五千倾的土地,保守估计每年可以上交几十万石的粮食,加上晒盐,养牛马这些,效益不错,辽东的粮食和盐都可以供给一大部分了。

    压榨大豆油和酒厂可以开始动工了,油是相当贵的农产品,豆饼也是非常好的肥料和饲料,酒更赚钱,主要是酿造技术、水源和土壤环境等等,用粟来酿的黄酒品质略差,还需要改进。

    杂碎的写了很多,实施起来可不容易,检查了一下就封了,叫人传送过去了。

    晚上在胡善祥这边睡的,跟她大略讲了这次战斗的经过,然后就不知不觉中睡着了,本来是要搬出宫去的,但是太子妃不让,一大家还是窝在这里,他的小公主已经长开了,胖嘟嘟的,皮肤也白一点也不黑。

    第二天来到朱棣这里报告,皇帝夸奖了他一番,勉励他要继续读书,然后就出宫去了。现在太孙宫已经建好了,他把曾嘉颖带进了太孙宫,小悦儿已经十六岁了,将来肯定有一个她的位置的。之前宛平的生意,朱瞻基有意让她参与,并教给她四则运算,点数等数学知识和一些简单的会计知识,上手很快,已经帮了他很多忙了。

    “悦儿,交给你一个任务,在西边和东边准备两套院子,准备改造成山西会馆和湖广会馆,以后我们在会馆里面也可以做生意。”

    “殿下,会馆是做什么的?”

    “也没有啥的,就是喝喝茶呀,聚聚会呀,然后互通一些消息,互为关照什么的,入馆要收取会费,会费按每人一年一贯来收,以后看情况另作调整,一些需要帮忙的老乡也可以接济一二,也要有档次,有私密性。

    我准备放一个1000亩的庄园试试看,一个庄子包括田地5500两银子,可以提供八成的借贷,借贷利息按百息八来算,按年收取,分五年还清,海运可以免费。你先试试看,看有没有人要。当然只收金银,铜钱,不收钞钱。”

    “平均一亩地要五两银子,会不会有点高?”

    “不高也不低,中等价,关键是哪里有这么大面积一块的田地卖呀,卖不了也不会有损失的。可以让他们跟着我们的人去考察一下,到时候让你父亲接待一下,要让人消去后顾之忧。”

    “那好吧,殿下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呢。”

    “那我们有多少钱了?”

    “铜钱有五百三十贯,银子有一百一十两。”

    “不错,我再给你一点钱,你到城南的西边多收一点房产或者地产,尽量连成一块,到时候我们可以在那里开店,尽量不要让人注意。”

    “包你满意。殿下,我去给你做饭吃,你先坐一会儿。”

    一壶茶的功夫,悦儿就将饭菜端来了,他起身来到餐厅一个圆桌子旁边坐下,做的是米饭,有一盘红烧鱼,一盘红烧虾,一盘豆腐,一个丝瓜鸡蛋汤,都是朱瞻基喜欢吃的。他招呼悦儿坐下,冷了就不好吃了。

    “悦儿你知道吗,我听说在乡下,一般吃酒席的时候鱼头要对着最贵的客人,开席首先要吃鱼,当然各个地方风俗不同,在北方难得吃上几回鱼呢。”

    “殿下,你在哪里都不是贵客呢?”

    “我也没有上过席面呐,哪里算贵客!连顾兴旺都没有请我吃一顿饭呢!”

    “顾兴旺是谁,名字好奇怪呀。”

    “夏国公家的。”

    “是驸马?”

    “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大米现在什么价?”

    “要八钱呢,多亏了皇上打了胜仗,要不然还要往上涨。”朱瞻基乐了。

    “还是我们的悦儿做的菜和米饭好吃。”

    “殿下,你打算在京城外面开什么店呢?”

    “门面店可以开金店,当铺,布店,客栈,水粉胭脂店,药店,皮草店等等都可以的。里面随便什么都可以的,放在哪里也行,将来我们把它整个推到重建。

    现在开的店是为以后准备人手用的,我们需要大量的好手,咱们自己也可以培养的,这些你自己做主就行。”

    “殿下我会做的好好的。”

    饭后小憩一会儿就回到宫里了,小屁孩们又找上来要礼物呢!以前忙忘记了,其实他这里东西挺多的,望远镜,玻璃球呀,各种奇怪的宝石,小弓箭,小球,娃娃等等,都是他以前收集的,正好打发了。

    天气太热了,跑了一身汗,让人切了西瓜,取了一片,递给若微,自己拿过来一片,尝了一口,入口即化,一股甜水进入内心,让人心情愉悦。

    “冰镇一下更好!”

    “又胡说,大热天哪里的冰呢?”

    “夏天不仅有冰,还可以制冰呢!”若微掩鼻而笑。

    “据说极北之地,冰雪漫天,人在雪地走路要据个棍子,一不小心就陷到雪坑里,爬出来都费劲,他们住着用冰块搭建的房屋。

    到了夏天,雪都化了又怕热,就在地底下修个冰窖,人就住在冰窖里面,不仅不热还冻的很。

    到时候我们也修个冰窖,夏天的时候,把清凉水跟西瓜肉放到冰窖里面,就会变成冰冻西瓜。”

    若微被他彻底逗乐了,咯咯大笑起来。

第二十九章 寻找名医

    遍观整个大明还真找不到几个厉害的名医,都立国几十年了,人才荒废如此!

    虽然像扁鹊,张景仲这样的名医可遇不可求,但是稍微有点拿手绝活的这种可以有的,像盛寅医术就很不错,朱棣之前有一次生病是被西藏大喇嘛治好的,如果平时不注意保养,不去备一些药材,不去努力地提高整体的医术,万一有个头疼脑热的,光靠太医院恐怕不行,不靠谱。

    现在朱瞻基手里面有点钱了,上次缴获的金杯,金刀,银壶什么的有一堆,估计有个四五十斤,可以拿去花了。

    去年朱瞻垠去世,医生说是水土不服,寒气入侵,中了外邪就这样。至少要做一些保养的工作,平时注意饮食,合理地作息规律,冬天要搞好保暖,夏天要防止中暑,对兄弟姐妹们等多关心一点也是保护自己。

    情报工作可以慢慢开展,唯独医,在他看来是最重要的工作。

    “兄弟们还有多少人没有讨老婆的?”他问的是祁三这一组三十九个人。

    “殿下,还有十六个。”

    “什么原因呢?”

    “家里穷,钱都给了家里了。”

    “没有成家的先挑五个出来,到时候我来亲自挑选,其他都要尽快安排好,家世要清白的,你们这一批人每一个人都很重要,要保持好,要争取每一个人都可以封爵位,要善始善终。”

    “接下来你的主要工作就是一个‘医’字,还是要继续挑选合适的地方开设药店,比如大同,京城,桂阳,邵阳,贵州,成都,云南,第一批就这些,以后其他的地方也可以慢慢扶持,有亲戚关系的,可以着重照顾一二。

    需要悦儿配合的直接找她,到时候我会交代好的,财务的工作要做好,这是对每个人自己负责。”祁三在用铅笔记着,现在读书识字是没有问题的,还会速记。

    “我挑选出来的五个人,要准备到苗族,土族等入赘,有两个任务,一个是学医,二个是采药,特别需要铁皮石斛,这种草药只有悬崖峭壁才有,所以就是宫里面也不多,采得的药材价格都随行就市。

    可以在贵阳,施州,云南设情报点,专门派人学医,或者扶植当地的医药发展。两个人到贵州,一个人到云南,一个人到施州,一个人到成都周边。”

    关于这个铁皮石斛,朱瞻基专门查过《神农本草经》,上面是这样记载的:“味甘,平。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赢弱,强阴,久服厚肠胃”,主脾胃,还是很难得的一味好药。

    “即使学不成也没哟关系,不是还有儿子嘛,让他们有思想准备,不可以推脱,要当任务来完成。”

    “在民间也要搜罗名医,有拿手绝活的都行,有天份的学徒也要重点培养,还要遍访会医术的道士等,搜罗偏方,冷门的药材,待日后国家也会注重这些,现在是急着用,什么事情都要做在前面,不能急病求医。”

    朱瞻基又在幼军里面选出候补人选,先是排除,北方人和对识字有障碍肯定是不行的,最后通过问答方式确定有这方法兴趣的人,才好不容易五个人。

    特意为他们准备了医书,并在上面题字鼓励,临行前为他们准备了文书,还是特意从皇帝那里求来的,也算是钦差了。

    “我希望你们用三十年时间出师为名医,造福一方百姓,将来每一个家下代出个名医,到时候我来接你们到太医馆来任职,当然每个人的天份不同,缘分不同,也不强求。

    皇帝的身体越好,心情就好,就可以为国家和老百姓做更多有益的事情,我只有一个要求,虚心求学,造福一方。”后来朱瞻基生病了,他们五个人都来京城看他,为他检查,也是难为了他们。

    朱瞻基召来盛寅,为大家检查身体,并且向他学习养身知识,一日三餐吃什么,药膳怎么补,补哪里,晚上用热水泡脚,按摩脚心。

    秋天的时候,第一批一百余支新鲜的铁皮石斛送到了,他把茎里面的透明液体挤到蜂蜜里面搅拌,他以前在电视里面看到铁皮石斛的这种透明液体就是多糖,含有很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所以想到了这种办法,挤进蜂蜜里,是为了防止氧化。

    老五很喜欢喝这种蜂蜜泡的糖水,加上经常做一些好吃的给她吃,小脸蛋也有肉肉了,集宁也送来了一斤多两斤的大鲫鱼,若微很喜欢吃。

    看到有效果,便给朱棣送了一瓶过去,还把盛寅叫过去,以备咨询。朱瞻基用温水亲自调了一碗蜂蜜水,朱棣尝了一口,口感还不错,一口气喝完了,盛寅说这种吃法或许对身体有好处。

    不久后,朱棣病情减轻了,盛寅跟他说虽然很好,但是太浪费了,可以做药膳试试。他心想这样也可以,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这种仙草也是太难得到了,一个是难找,采药的人都带上了望远镜,一个是难采,悬崖峭壁不好借力,经常要搭架或者用吊索才能采到一株。

    后来胡荧回京了,他觉得他可能会认识一些名医,就找他询问,还真找到了好多位医生,有针法灸法出众的,有擅长儿科的,有善于治疗骨伤的,有精于把脉的,总之北方的医疗水平快速提升起来。

    金州的那一千亩地的庄园也顺利出手了,是一位湖广的商人,拉到了一个大兴的富户,去了一趟金州,事情就成了。

    大家都很满意,湖广的商人拿到了五十辆银子的好处费,别人也顺利置办了一处田产,原来朱棣为了充实京城周边,分几次移民天下富户到大兴,到了大兴之后,还要置办房屋家具什么的,加上收成也不好,再加上处于天子脚下,金州好啊,粮食产量高,一千亩地的买卖,机会难得就凑钱买了。

    一年之后,还清了熟人的借款,五年之后顺利还请所有贷款,白白赚了一千亩的庄园,大家得知了此事后,惊呼不可能,最后也终于证实了,于是便传为了一个财富神话。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金州找机会,也有人确实是买到了庄园,但是价格已经不便宜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9165/ 第一时间欣赏重生之明朝朱瞻基最新章节! 作者:小一号所写的《重生之明朝朱瞻基》为转载作品,重生之明朝朱瞻基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重生之明朝朱瞻基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重生之明朝朱瞻基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重生之明朝朱瞻基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重生之明朝朱瞻基介绍:
宅男穿越为皇太孙朱瞻基,春芳斗艳,不知道采撷哪一株,满座的御宴很平淡,治病靠喇嘛,太监满地走,宫女赖着不走,王爷满天下,公主命薄休,储君独又独,哪里有朋友?平凡的画图狗带你体验不一样的宫廷生活。重生之明朝朱瞻基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重生之明朝朱瞻基,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重生之明朝朱瞻基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