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重生之明朝朱瞻基TXT下载重生之明朝朱瞻基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重生之明朝朱瞻基全文阅读

作者:小一号     重生之明朝朱瞻基txt下载     重生之明朝朱瞻基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十章 非议

    朱瞻基每天中午还是听几位老师讲学,他也算得上是个好学生,戴纶和林长懋两个人属于传统的老学究,道德标兵,他们两个人最恼火的便是朱瞻基老是动不动就缺课,连个招呼都不打,经常给他上政治思想课,这些对于他来说都没有用,甚至反感,这是因为理念不同,不可能教的了的,再者他觉得向皇储教这些儒家经典就是有违天和,甚至比不上汉初黄派的无为而治。

    给太子,太孙讲《孝经》,那他不是吃亏了吗,读读就可以不能太认真。陈山和张瑛两个人就不错,好像是来混日子一样的。王让是一个真君子,卑谦恭顺,懂得分寸,正所谓响鼓不用重敲。自然他也是怕麻烦的人,很少跟朝廷臣子有什么交集,太子的事情也是从来不管不问。

    下午他一般会来到军营,他喜欢在军营生活,即使是小兵,也可以聊聊家常,一起打球表现才艺呀啥的,这时候流行一种洞洞球,一根球棒敲击地上的石球进洞。

    谈谈古呀,发表自己的一些理政的想法,看看有没有人会应和,有时候也会问一些不做边际的问题来应证他的一些想法,比如大家也有经常问到的问题,“你喜欢什么颜色”,“你喜欢哪个季节”,“女孩子是先看外貌还是气质”等等,他觉得这样很有趣。

    比如说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却故意不给他餐具,周亚夫也没有在意,就向侍者索要,景帝说:“我赐给你这么大一块肉,你还不满意吗?”

    周亚夫知道皇帝可能对他有不满,就急忙谢罪,不告而别,不久后便死了。

    如果是一般人的话,确实看到没有餐具,肯定会想怎么会没有餐具呢,是不是侍者漏发了,但是作为武将,就应该光明磊落,不做作,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当然皇帝也有他的想法,他觉得周亚夫可能不好管理,将来怕太子登基掌控不了。

    朱瞻基觉得他有强迫症,经常爱钻牛角尖,他也不认为朱高煦是个威胁,反而念念不忘的是消除蒙古和女真的威胁,你将来不做一个潇洒的太平皇帝不好吗,虽然没有空调和网络,但是做一个无道昏君也挺好的,一切都是虚幻,哪里管得了那么多?

    晚上看了一下乖女儿,便打算在若微这边休息,婆婆和媳妇都争着养他的那个儿子,若微抱着孩子,“你看孩子多像你呀,不知道将来能不能当上太子?”

    “你对孩子好,孩子将来肯定也会对你好呀,你以后就要靠他了!”

    若微喜滋滋地亲了一下,才把他放到小床里面。

    第二天,朱棣把他叫过去了,给了他一本奏折,是戴纶说他厌文喜武,舍本逐末,不好好学习,将国家大事当儿戏,简直置朝廷的未来于危险之中。

    “早朝的时候,很多御史都弹劾你,说你不尊儒学,重武轻文,私挖煤炭,破环龙脉,勾结外臣,乃不忠不孝之举。”

    “爷爷,他们都说得很对,但是儒家可以治天下,不足以教皇族,宋朝时重文轻武,人人都想着当官发财,谁也不愿意当兵,这样就很好吗?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治理国家这是臣子的责任,军队甚至要放到首要位置上,国家没有税收,民不聊生,敌人进犯,难道不更要依赖军队吗?这都是为他们自己的得过失推卸责任,应当抓起来问罪。”

    “一派胡言乱语!”朱棣很生气,什么时候朱瞻基也会狡辩了?

    大家都对朱瞻基议论纷纷,以身犯险,动摇国本,这肯定是不对的,心里面隐隐有些担心会出现第二个朱棣,趁着还有挽救的余地,尽量地往回拉吧,不然的话,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不过也有人不这么认为,至少这次仗打赢了,全歼敌人,了不得的战绩,边境可以太平很久了。

    这时候又有人上奏折说太子的坏话了,说太子笼络人心,欲造反,有的说,太子经常抱怨坐储位太久了,意欲登基。

    这一天,重阳节朱棣大宴群臣,朱高炽给皇帝敬酒,祝皇上万寿无疆。

    “你是巴不得我早死吧!”下令将杨士奇抓起来,杨士奇作为左春坊大学士,辅佐太子有失之罪,十日后放出来了,官复原职。

    之后鸿胪寺丞刘顺奏事失辞,也被抓,刑部右侍郎杨勉为他弟弟袒护,吕震之婿张鹤朝前失礼,都被抓。太子的心还挺宽的,并没有因为这些受到心态失衡,因为他早就,怎么说呢,之前好多人为了保他而被杀,现在只是关起来而已。

    朱瞻基还是跟原来一样,煤炭还是源源不断地挖出来,买煤的人越来越多,虽然有煤毒,但是朱瞻基就是要有这种效果,不然地话不注意防范就容易一氧化碳中毒。

    店铺也在接二连三地开张,目前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是印刷的问题,虽然宋朝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纸张成本太贵,制版时间太长,一下子也是不好解决。

    朱瞻基的四个兄弟朱瞻埈、朱瞻墉、朱瞻墡、朱瞻堈都长大了,再呆在宫里总觉得不是个事,然后就跟他们商量,放他们自由,他们自然没有什么话说,就这样太子妃禀报了皇后,当然没有问题,被安排在十王府,开始着手安排他们的婚事。

    冬天到了,朱瞻基说这里太冷了,要去太孙宫猫冬,老五也非要跟着去,太子妃虽然舍不得,但是也没有办法,宫里的伙食也就那样,真是糟蹋了好东西。

    到了太孙宫就舒坦了,餐餐能吃到美味,悦儿的手艺没得话说,大家都对她很满意,一起围在桌子边吃饭也挺好的,没那么生分。

    时不时请来四兄弟一起来吃饭,买上几条羊腿就可以烤羊肉串,配上上等的调料,再撒点孜然味道非常棒。朱瞻基很少喝酒,怕皮肤过敏,小五歪在他怀里吃的满脸都是油,朱瞻基跟她说,等她出嫁了准备最丰盛的嫁妆给她。

    “也有这么好的房子吗?”

    “有,到时候给你准备一个陈衣殿,一个珠宝楼,一个鱼池,一个宠物殿,一个花房,一个花园,一个戏楼,一条温泉,要有尽有,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你得不到的。”小五两只眼睛都泛出了星星。

第三十一章 修建冰窖

    今年两季的收成都很好,也没有什么大工程,需要征发劳役,老百姓心里也踏实了,进城卖土特产的,打短工的,做小买卖的,卖零嘴的比起往年来要多得多,物价应声而落。

    朱瞻基就准备修建冰窖,在后门一处空地挖三间大窖,两间存冰,一间用来放萝卜、白菜和酱料之类的,窖之间修建隔离室,挖排水通道,通风管道,地面用三合土垒实,墙壁用石块垒起做支撑柱,砖块做墙,长木板做天花,梁上放钩,可以挂东西。

    很快第一批白菜萝卜就入住了,就等着冬天了。

    入冬之前,他们先去了香山永安寺,拜了四大天王,观音佛,然后在皇庄休息一晚,第二天去苹果园摘苹果,苹果树有高又矮,矮的是他故意矮化的,矮化的苹果树结的多而且还好摘,大家玩得尽兴而归。

    下雪了,朱瞻基跟小五堆雪人,等冰结得差不多了,就到天坛旁边的湖子里取冰,用大号钢凿子把冰给划拉上来,再修一下,搬到车里运走,冰窖自然没有什么可以存放的,就多放点冰,夏天可以送一些去宫里。

    曾敏学回来了,带回了大虾,海螺,鲍鱼,海参等等。朱瞻基请他入座,亲自给他泡茶。

    “听说殿下夜袭鞑靼,阵斩阿鲁台,大家都为殿下庆贺,连朱总兵都得到了不少好处。”

    “这一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连夏老都关在宫里了,闹得这么大动静,如何让他溜之大吉,情何以堪呐!这次到了关外,整片草原都难得返青,冬春两季是最难熬的,可以说自古以来,关外的游牧民族就是吸附在我们身上的恶蝇毒蚊,一旦有外疾则变本加厉。”

    “殿下可有办法?”

    “目前还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步步为营,画地为牢。”

    “殿下,好多人对辽东畏之如虎,反而殿下跟一般人想法不一样呢?”

    “自古以来守边就要守关隘,边地运输困难,自然粮食最好能够自给自足为好,加上海上有一股暖流而入,自古就是产粮之所,要做到统筹兼顾,自然能够成功,还有赖老翁你呀。”

    “殿下如此信任在下,自当竭尽全力。”

    “我们走出了关键一步,要保持好,有病的要帮忙治病,身体不好的家庭要照顾一二,有贡献的家庭可以专门成立提拔为村长或者管事,赐下田亩,婚配给幼军的也可以优待,让幼军落地生根。

    边角不是整数的田地,可以继续发卖,要规定禁止砍伐树木,砍柴火是可以的,钱庄也要开到金州,好便利行事。可以在靠朝鲜的海边修个港口,任由日本,朝鲜商人交易,关税就取一成吧。金州现在有多少人口,田地有多少亩,结余几多?”

    “有3万出头,田地有3000倾以上,一年最低可以上交朝廷10万石粮食,酒有2000斤,牲口上万口,年产生猪5000口,晒的盐多的用不完,每年都可以卖出上万斤。朝廷的税收不算在内,一年可以结余两三千贯是没有问题的。”

    朱瞻基想了想,一个普通的县田地也只有两三千倾,应该能够再开发一两万倾的地,养活二十万人口都没有问题,现在京城周边也就这么多人口。

    “那就继续加大投入,王军在干嘛呢?”

    “他在盖州那边开荒。”

    “让王军专门管理码头,修船,捕虾这一块。冬天储冰,夏天也可以卖虾了,没人敢找他的麻烦。朝廷派的官员不多吗?”

    “还只是配了金州和盖州的县令和主簿,复州那边还是力不能逮。”

    “教书先生是最缺的吧?”

    “这也没有办法的事情。”

    “让陈维去做教谕,找不来先生就让他滚蛋。”

    “这不好吧?”

    “就这么办,这不是给他立功的机会吗,办好了有赏。”

    晚饭,悦儿准备了烤鸭,牛肉炖萝卜,干黄花炖鸡,炒白菜。这时候的白菜有点像大白菜,但是小一些,叶子也是向上包起来的,也不是嫩黄色的。

    “这萝卜好,不失本色。”曾敏学也只是随口说说。

    “常吃萝卜赛过人参呢!”

    “爹,这个萝卜和白菜是殿下秋天藏在地窖里的,都现在都新鲜的很。”

    “这个好,今后冬天也可以吃到新鲜的菜了。”

    “红薯粉也可以做出很多美味的,可以做粉条,还可以做鱼面。”

    “殿下,粉条怎么做,你快讲讲。”

    “面条可以做面条,红薯粉当然也可以做粉条了,用干红薯粉跟小黄鱼的肉糜和在一起,做成鱼面肯定好吃。”

    “这个可以试试。”

    “对了,大豆可以榨油的,你也试试,看看能不能成功,榨油后产生的豆饼可是上好的肥料,还可以做成牲口的饲料哦。”

    “殿下说行那肯定行的。”

    “上次我跟你写信,我的思路是治北先治辽,金州将是唯一可以媲美两京的城市,将来这里的钢铁,盐,药材,牛马,大豆甚至可以设立丝绸厂,这些都是非常走俏的商品。

    这里将会有最大的港口,丰富的木料可以造船,海里面的鱼虾,海带,紫菜,贝类等等都是上佳的食材,只要人口上了十万,很快就会翻倍的,这里又何止一个城市那么简单呢?

    在这里,我们不需要城墙,只要一个开放性的新城,在海上我们有水军,陆地上继续往北扩张,这里将会很安全。

    占领整个北方土地是最低的目标,将来我会派出船队到达我们对岸的东州,那里有着更为广阔的领地,而金州将是出发点,你说金州不发达会很难办的哦,下一步目标就是这个建州卫的铁矿,有了铁才能生产更多的武器。”

    “殿下的雄图真不输当今的皇上啊!”曾敏学感叹道。

    隔日,朱瞻基带着海虾和海鱼进宫了,怕带别的宫里的厨师不会做,糟蹋了,当然要吩咐下去海鱼,海虾不可以给朱棣吃的,风湿病人不可以吃海鲜的。

    下午,他向朱棣汇报金州的情况,朱棣听说后也是大吃一惊,实事证明朱瞻基又一次做对了,一次做对了不算什么,屡次三番做对了呢,不得不刮目相看。

    他向朱棣建议,尼姑太多了,不利于国家发展,把上次在山东抓起来的全部放到金州去还俗,只要同意嫁人,就发一套房子10亩田地,朱棣同意了,并立马执行,同时配足了金州所需的全部官员。

第三十二章 谋逆事件

    转眼就到了二十一年了,趁着正月里有些闲暇,朱瞻基跟曾敏学灌输他的治国理念。

    “哪些人是国家忠心不二的根基,哪些产业是国家需要,哪些事情是首要做的,当人们安居乐业之后是不是就太平盛世,无所追求了?”曾敏学一直到老都在想这些个问题,也没有想出个所以然来,直到临死前,才从朱瞻基嘴里得到答案。

    “辽东必然会设立一个行省,治所就放到金州,趁现在这里还荒芜人烟,要先规划好,免得到时候又要迁移。

    以后所有的产业不管是公营还是私营,都施行牌照制度,所有人必须缴纳税收,晒盐的你就只需要制盐和销盐就可以了,运输让买家买负责,或者交给专门负责运输的商家。所有的大笔交易必须通过钱庄来实行,也必须缴纳税收,除了关税,其他不得私自设卡收税。

    大力发展水军,保护内陆安全,打击海盗,保护海路安全,打鱼出海也要发放牌照,多造海港,不再禁海,法律将会彻底改变,以宽仁为主,修改法律必须通过国会,国会的成员将是对国家有贡献的臣子,王爷等等。”朱瞻基讲了很多,包括外交,文化,军队,交通,治水等等。

    元宵节过完,送走了老丈人,朱瞻基就将小五送到郭妃的手上了,公主们年纪也不小了,最小的快十岁了,大的也有十六岁了,该让他们收收心了,送到皇后那里去管教管教。

    二月,继前几年柳州发生叛乱之后,又有周边几个县发生起义,广西都指挥使鹿荣等进剿不力,朱棣派遣镇远侯顾兴祖前往指挥作战。活捉龚振海等五人,斩郁打枕等三千余人。

    三月二十七日,有小偷进入南京大祀坛天库盗走了苍壁两个,黄棕一个。这个小偷也不怕天谴,胆子也够大的。大明的阶级很严格,普通百姓顶多也就可以用用铜饰品,像黄金,宝玉是不可以使用的,所以小偷偷得也不多,只偷了三件。古代盗墓贼也是一样,大多只是盗取容易出手的金银之物。

    万寿节过后,朱棣的病情越来越加重了,盛寅看了也没有什么效果,因为行动不便,便时常叫长期在身边侍候的太监黄俨传话,黄俨是个自作聪明的小人,而且很贪婪,自然惹得很多大臣不满意。

    太子跟黄俨是有仇的,正巧现在很多政务都由太子处理,就借着这个由头来治治他,发一些帖子严斥黄俨和江保的乖张跋扈,应当缩减宦官。大臣们一看,马上就明白了太子的意思,都公开批评了,那就向皇帝上奏折,投诉黄俨之流。这个没有毛病,大家都投诉你,说明你自个人品不好,不过这样也好像缺乏担当了一点。

    黄俨确实输了这一盘,好在皇上并没有开罪他,但是心里不好受啊,他知道自己得罪太子太深了,将来肯定讨不了好,本来他就是赵王朱高燧的心腹,能够搬倒太子就好了。

    前文提到过靖难之时,建文使用离间之计,差一点就成功了,当时就是黄俨告的密。

    十六年的时候,皇帝判定一个姓陈的千户发配交趾,因为谋夺老百姓的钱财,但是后来太子又把他给放了。

    于是黄俨就跟皇帝说太子不尊皇帝的命令,私自放人。

    太子为什么要放人,这个不得而知,不过按造朱棣的规矩,一般武将即使犯了很大的错误,也会功过相抵,比较宽容。这也是一本糊涂账,说不清楚。

    但是朱棣这次发怒了,以为太子想要夺权,于是就将右春坊右赞善梁潜和司谏周冕给抓起来了,这个梁潜也是命不好,在狱中死掉了。

    这次杨士奇又逃过一劫,可能是杨士奇不是进士出身的缘故,说话比较中听。

    梁潜也是一个大才子,吉安人,明初很多文人出吉安,为官清廉,比较爱护百姓,是一个难得的好官。

    他的妻子也绝食而死,太子也是伤心透了,平时他们的关系非常好,还专门为他作了一首诗,就因为他的原因让无辜人丧命。这次的打击对他来说非常之大,导致以后也很珍惜这种纯洁的君臣关系。

    此后朱棣派胡熒暗查太子,被杨士奇发觉,所以内心里朱高炽肯定非常非常痛恨这个黄俨的。后世史书上都为梁潜喊冤,但是作为储君的话,确实不能过于倚重文人。

    黄俨也就出宫的时候,借着皇帝使者的身份出出风头,收取好处,在宫里地位并不高,虽然有皇帝的信任,皇帝一个眼神,他就能够心领神会,仅此而已,朱棣看人一般还是满准的。他现在也只能散布一些谣言,希望能够得到朱高燧的支持。

    还别说,这一招还真奏效了,当时也是巧了,进入五月份的时候,朱棣就倒床不起了,不能视朝,人也年纪大了,开始懈怠了,所以全部的政务都交给太子打理。

    这时候孟贤就找到了羽林前卫指挥使彭旭,两个人在一起密谋,怎么样帮助赵王夺取皇位。孟贤是常山中护卫指挥使,是赵王亲卫指挥官,而彭旭则是赵王朱高燧安排在宫中的暗子,到这个时候,朱高燧到底有没有参与进来不得而知,但是确实到了搏一搏的时候了。

    于是这两个人便拉来了钦天监王射成,内侍杨庆,准备由兴州后屯卫老兵高正伪制遗诏,买通近侍,伺机毒死皇上,一旦皇上驾崩便带领大军杀入皇宫,宣读伪诏,事便可成。

    这一套计划看起来没有什么破绽,如果运气好的话,或许能够成功也不一定。可是高正又将此事告诉了他的外甥王瑜,因为王瑜是护卫总旗,第一步就撇了,王瑜不想被抄家灭族,便告发了他们。朱棣得知此事后,下旨捉拿,人账并获。

    “是不是你干的?”朱高燧爬在地上吓得哆哆发抖。

    “肯定是下面人做的,三弟他并不知情,皇上请饶恕他吧,看在孝慈皇后的面子上。”

    此事朱棣就此打住了,孟贤等人被杀,家人被牵连获罪。

    朱瞻基对于朱高燧也拿不定,感觉上比朱高煦要厉害,亏就亏在人望和实力上面。

    夏天到了,若微终于吃到了透明的小方块冰,盛在一个磁盘里,用舌头舔,用筷子夹?她找来蜂蜜用凉开水化开,再将冰块加入其中,果然是非同一般的感受!

    朱瞻基看着她在弄,吃冰是一种情调吗?

    傍晚,他在池边散步,想起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现在已经记不清具体讲什么内容了,好像一个在池塘边散步,孤单吗?

    上午照例读书听课,人们都走在各自的道路上,或等下歇息,或前行,或奔跑。

第三十三章 四兄弟的安排

    朱瞻基的四兄弟现在都赖在他的府上了,每天的伙食变着花样吃,又凉快,还有冰镇的水果,朱瞻墡喜欢看他书房的杂书,他捡杂余时间抄一些珍本,若微无聊的时候也帮他抄写,加上宫中借的书,架子上也有很多书了。

    老二朱瞻埈喜欢武事,每天早上必须得演练一番才舒坦,其他时间他们三个也没有什么事情做,就这样胡混着。

    晚上他把四兄弟召集起来开会。

    “人呐,都是自私的,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长大成人之后都是想着自个儿家,想着自个,对小孩关怀备至,对父母则不闻不问。

    身为皇子,整天就想着怎么夺取皇位,也不为老人家想着一点,从不去过问老人家的感受。光靠耍横撒桥过不长久,这样的人都没有能认清自我,就想着学唐太宗玄武门兵变,也不去考虑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从不为别人着想,好像全天下都是欠着他的!

    太子之位,哪个皇子不想坐,太子软弱,无能必定会引起其他皇子的觊觎之心,历代历朝皇上跟太子之间必有天然的矛盾,皇帝经常会用其他皇子来分化平衡太子的势力,自然就助长了他们的野心。

    选长还是选贤还是皇帝有意偏心选他喜爱的皇子?这些都是祸乱的根源。作为皇子到底是争还是不争,你们怎么看?”

    “不争。”说争的那是傻子,议论都不行。

    “这个先且不谈,我先给你们说好了,你们以后想做混世魔王可是没得机会了,打仗亲兄弟,上陈父子兵,你们都是我的亲兄弟,我不找你们来帮忙来建设国家,难道还用外人吗?估计天下再也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了,你们说是不是?”

    “大哥说的极是。”他们都点头称是。

    “刘备都对诸葛亮说过,如果将来刘禅不贤惠,可以取而代之。世上的事情谁说得清楚呢,我们做好自己得事情就行了,我就信你们,至于你们能不能做好,不试过怎么能知道呢?

    现在你们也长大了,再也不能撒娇了,不能荒废时间,你看看我,只要在经堂不认真读书听经,还不是动不动就劈头盖脸地被训斥,甚至在朝堂上挨骂。

    帮我做事,也就是帮朝廷的忙,可以分散一些私心杂念,为国家立了功了,必然会有成就感。

    就是发发善心,做点好事,别人也会心存感恩,善有善报,清心寡欲,保持一颗平常心,人心不足蛇吞象,知足长乐,才能够长寿,才会感觉幸福美满。”

    还好兄弟四个并没有感觉到厌烦,哪怕听进去一点也是好的。

    “你们知道你们大哥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最喜欢的皇帝是光武帝刘秀,一心一意只想种地,不想着做什么皇帝,我也跟老二一样,只喜欢骑马射箭,将来能够让敌人俯首称臣,心愿足矣。

    你们可不能辜负了大好时光,别一门心思就想着做执跨,我也不想说什么国泰民安,繁华昌盛,心气要足,就是种田汉几代也能发家,我在皇庄也呆过一段时间,凭着他们的干劲,不用几年就可以拥有自己得私产,买得了上好良田,当然他们也是碰到了我,手里随便漏上一点也足够他们安家了。

    我这个人最喜欢未雨绸缪,最不喜欢的就是听不得人劝,听不进好话的人,不撞南墙不回头。

    老二明天我就把你送到军营里,从小兵做起,每个士兵都是宝贵的,都有可能改变战局,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老三你身子弱,怕是受不了军营之苦,也可以学学周王,不但可以自我保护,还可以造福百姓。

    老四,老五你们也不要觉得自己年纪小,老古话说得好:‘人在少年要立志’,就怕你没有想法。”

    朱瞻埈去了军营里一个月,表现很好,甚至比普通士兵表现还好,都让他大吃一惊,难道是天生当将军的料?

    一个月之后,大家又聚在一起,这次吃的是螃蟹和海虾,用冰运来的,辽东的海鲜开始进入了京城销售,做的是独门生意,对虾是最抢手的,卖到八十文一斤,一般人家哪里买得起,据说春香楼一条一寸的大虾要卖到1000文。

    “老二,听说你在幼营里表现很好,连我都吃惊了,这个榜样做的好,你们呢?”

    “我想学医。”

    “这个想法很好,我支持你,只要你用心,没有什么可以难得到你的。”

    “我还想多读点书。”

    “也好,比我强,皇上最喜欢你这样的。”

    “我也是。”这小子,每次吃的都是他最多。

    大家都是第一次吃螃蟹,连怎么吃都不知道,无处下手的感觉。

    朱瞻基挖出蟹膏,再用剪刀剪断关节,示意大家就这样吃。

    “远古的时候,螃蟹可是大害虫,水田里面都是,后来被人们吃绝迹了,都跑到河沟里面去了。”吃螃蟹配黄酒,绝了,就是肉少,没有大虾吃的过瘾。

    “女人吃这个擅长。”大家都乐了,他想起以前街边堆成山的小龙虾壳也笑了。

    朱瞻基觉得老五朱瞻墡跟他一母同胞,自小也亲近,古怪机灵,身体也不错,能吃能睡的,是个不可多得的帮手,决定好好培养他,就给他写了一封信,开头自然是勉励一番,让他多结交一些青年才俊,多学习一些政务,说天下是皇帝的也是皇族共有的,皇族享用大量的民脂民膏,也应该为国家出力,而不能唱反调,更不能作威作福,以百姓为牛马。

    故周王才华惊天,文韬武略,以农为本,精通医术,被百姓称为贤王,只可惜被奸佞小人引以为皇上的襄助,难逃恶运,弟当视作标榜,期为朝廷砥柱也。

    这时候的螃蟹又大又肥,有些有黄更是美味,正巧太子的生日也到了,平时的时候,还是满克制的,但是这一天,那可是可劲地造,旁边有侍女专门帮他剥蟹壳,吃完了把壳放到蟹的肚子里面,大虾吃的更带劲,吃相一点也不美丽,大家都看着他吃,连太子妃都没有办法治他。

    九月份,郑和船队带着古里、忽鲁谟斯等十六国使臣抵达南京,十月份,朱棣在礼部会同馆接见了来访使者,接着前元恒阳王也先不花六世孙也先土干愿意向朝廷归顺,朱棣很高兴,赐名为金忠,封为忠勇王,他的侄子赐名为蒋信,任命为都督。

第三十四章 忽鲁谟斯

    太孙邀请苏门答腊和忽鲁谟斯两国使者共进午餐,以加深双方的友谊,郑和等使官陪同。

    太孙殿下携太孙妃热忱地欢迎两国使者,分两边入座,上茶。太孙和太孙妃坐首位,中堂是朱瞻基亲笔所画,是一副猛虎下山图,上面有一副牌匾,写的是“上善载德”,这时一股好闻的清香飘散开来。

    “孤谨代表皇上、皇后娘娘、太子、太子妃等向千里迢迢来到我朝的使者们表示感谢,请代我向你们的国君及其家人问好,祝愿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两国的使臣行礼答复并向他表示感谢。

    “请用茶。”

    “我朝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上万年的文字记载,早在远古时期,有一位伟大的首领叫做神农氏,尝百草,治百病,画八卦,通鬼神。那时候的祖先们高大威猛,百岁以上者比比皆是。

    到了黄帝的时候,有一位首领叫蚩尤,神武非凡,建立了九黎国,人们都臣服在他的脚下,直到年老,精力不济,才被黄帝召集百万大军打败。”这时候侍者送上一本《黄帝内经》,让使者翻看。

    “这本书就是黄帝跟他的医官探讨医术的记录,上面有写远古之人为何身强体健,寿延绵长?上古之人免征伐,喜歌舞,足衣食,有很好的饮食习惯,保持快乐的心情,所以长得高大,活的更久。像这样的书籍,在春华殿何止万千?”

    “上国文化真是让我等仰慕。”

    “战争会毁灭掉很多美好的东西,幸福的家园破碎,我们想要和平安详的生活,但是也不能忘记战争。

    就在去年,阿鲁台率领鞑靼十余万铁骑犯边,被皇上亲率五十万大军全歼于边墙之外,皇上自登基以来,向来善待百姓,宁可自己少吃一顿饭,也不愿意天下人挨饿,至如今,天下太平,臣民安居乐业,一片祥和,集全国之力,修运河,建京城,编大典,造大舟,扫蒙古,何等的丰功伟业也!”大家都一片称善。

    “我朝数来于各国友善,维持好和平的大局,但是也不可以忘记战争,忘战则危。”大家也表示了赞同,就这样在一片和睦的气氛下,大家来到了一个大厅,条桌上布满水果,茶,酒和美食,井然有序。入座后,太孙请大家用膳,不必拘礼。饭后,苏门答腊使者离去,忽鲁谟斯国使者被请到客房休息。

    下午有请忽鲁谟斯继续会谈,太孙了解了他们国家的历史人文,熟悉了国王及人民的生活状况,对于他们国家于乱世之中谋求一片安稳繁华之地表示赞同。

    “听说帖木儿国君沙哈鲁是为了不起的君王?”

    “尊敬的太孙殿下,我们的邻国可是个大国,帖木儿生前把国家分为四份给他的四个王子,又派忠诚的将领看守,等他死后,国家就发生了内战,三王子哈利勒借着地利首先控制了撒马尔罕,自称为帝国国王,可是却打不过那些将军们,最后还是由沙哈鲁陛下消除了叛乱,统一了全国。”

    “我听说大马士革是个很繁华的城市?”

    “是的,正如尊敬的太孙殿下所说,很多繁华的城市都毁于战争。”

    “我听郑大人说你们的先知提倡诚实守信,反对高利贷,是个使人向善的教派,可是我又听说西方基督教,将其他教派视为逆端,将信其他教派之人说成是异教徒你怎么看?”

    “尊敬的太孙殿下,《古兰经》说,犹太教徒、基督教徒、拜火教徒等,复活日真主必定要为他们判决,真主确是万物的见证。感谢真主,阿门!”

    “我听说太子殿下只喜欢金银和异域歌女,对于其他的东西可能不感兴趣。”

    “听说太子殿下博学,忠厚仁义,怎么会喜欢金银和歌女呢?”

    “这个可能是个人喜好,或许不喜欢也说不定。”

    “感谢太孙殿下,外臣将禀告给国王。”

    晚上朱瞻基留下郑和跟大家一起吃饭,他也没有在意,饭后他们来到书房密谈。

    “太子跟大臣们可能觉得出使西洋无益。”朱瞻基用大拇指指指天说道。

    “郑大人,你怎么看?”

    “我听皇上的。”郑和带着苦笑说道。

    “国家初兴,国朝的银,铜钱不堪足用,加上钞钱萎靡,可能需要大量的金银铜,到时候我分别写一封信,你交给苏门答腊和忽鲁谟斯两国国王。”

    “太孙召见两国使者,是否另有用意?”

    “苏门答腊和忽鲁谟斯两国的位置都十分重要,扼守着两条重要的海上通道,对今后的我朝的贸易非常有益,一定要经营好。

    希望你这次出海能够有所斩获,一些老旧的船只可以处理掉,我们沟通各国是很有裨益的,利国利民,互通有无,只有思想僵硬之辈,才会固步自封在一亩三分地里。”

    “宋朝的时候外贸税收可是很多的,加上海贸昌盛,手工业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还是相当不错的。我发现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宋朝抑武,我大明朝禁海。”

    “一定要做好海文记录,比如,天象,线路,水温,海水深度,咸度,洋流,等等,这些一说你都知道,要统筹好,不用一来一回那么多人手和船只的,将来外事跟贸易一定要分开,你还要好好地培养一些得力的人才,一定要开拓人们的眼界,唉,慢慢来吧,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我们是不是一样的处境呢?”

    “太孙过谦了,连皇上都没有你想的那么远呢!殿下,我能感受到你的心情,我们在海上航行的时候,我们要乘着风走,这一走啊,有的是十几天,可能还会更长,要赶风,不然就走不快。

    我们在船上做的最多的事情不是在睡觉,而是想事情,当你睡觉的时候,这风啊,这海啊,也会驮着你走,当着急的时候呢,它也不会听你的使唤,等分平浪静的时候,一切又变好了。”

    “讲的好,人生处处不哲学,受教了。”朱瞻基想了一会儿,觉得他说得话很有道理。

    “乘着风走,我记住了。”

    “哦,还有一件事情,我想收集帖木儿国的情报,应该如何着手呢?”

    “利用当地人就可以,我来帮殿下做这件事情吧。”

    “好吧。”

第三十五章 茶政

    皇上的病情牵挂着大臣们的心,以往太孙来上课的时候,心不在焉,现在虽然有时候恍惚,但是眼神变了,变得锋利了,还经常问一些问题。

    “陈师,国穷民疲,如果才能够国富民强?”朱瞻基瞪着一双大眼睛无辜地问道。

    “这个吗,国民不增,田数不加,赋税就为定数,殿下令人在金州所作,应该是清楚的呀!”他敷着山羊胡子说道。

    “恩,有道理。”

    整个明朝的经济问题主要就是这个吧,财政税收是定数,粮食税占主要,每年大概五千万石上下。

    盐引,茶引都是定数,为什么盐茶也是定数?主要是盐户和茶户都是定死的,每年茶树就那么多,茶农只负责采茶,制茶,产量就只有那么多,国内销量也不是很大,毕竟都是低端产品,产量多了还会跌价,自然就没有人愿意增加产量。至于说高档次的茶叶,那都是贡茶,不允许买卖的。

    外贸的茶叶,也主要由官方控制,用茶叶换马,比如说上马一匹换茶叶120斤,中马换70斤,下马换50斤。

    官方主要以川茶和陕茶换马,川茶运输难,永乐七年,四川雅州碉门茶马司用八万多斤茶叶仅换得弱马七十匹,相当于一千多斤茶叶换一匹弱马,感觉不可思议。于是,朱棣命令户部申严边关茶禁,同时设立洮州,甘肃茶马司。

    宋朝政和二年的时候,施行《政和茶法》,跟盐法差不多,用的是茶引制度。

    《宋史·食货志》载:“自茶法更张至政和六年,收息一千万贯,茶增一千二百八十一万五千一百余斤”。这几乎相当于大明朝一年的农业税收了,而大明的茶税一年也只有几万贯到10几万贯,当然茶马交易除外。

    按照一年换得马匹五千来算的话,也只有五万贯左右,所以茶马制度好像没有什么意义。

    鉴于这么个情况,朱瞻基现在正忙着做登基后的第一个三年计划。

    首先要完成盐茶的改革计划,

    第二加快金州的开发,

    第三消除掉朵颜三卫的威胁,

    第四对京城进行规划,

    第五试行牌照制度,加强税收,

    第六货币改革,

    第七外交改革,

    第八加强水利交通工作,

    第九开女校,训练女兵,废除各地官办医院,集中力量在大城市建立大医院,培养女医,开办织造所。

    第十设立首批国家重点城市,并设置相应的等级。

    他写了一封信,主要将开女校,办织造所等相关的计划交给妙锦来做,让若微将信亲手送到她手上。

    这一日午饭后,他去看望朱棣,这一年来,皇上的气色差多了,病情也时好时坏,也去请了大国师释迦也失,但是一时半伙估计是联络不上,朱棣还是坚持躺在床上处理政务,病情稍微好一点就要去上朝。

    “最近读了那些书了?”

    “爷爷身体不安,孩儿都无心读书了,再加上天资愚笨,实在不是读书的材料啊。”

    “我看你是不屑于去读吧?罢了,罢了,今后你就跟着我学习处理政务吧。”

    “皇上英明。您老人家就应该多休息,四处走动一二,老是闷在屋子里对身体不利啊,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不能不慎重啊。”

    “难得你有这份心思。”

    “爷爷,到时候我叫人去做一个轮椅,你想去哪里,孙儿就推着你去。”

    “恩,好。”于是朱瞻基又开始亲政之旅。

    朱瞻基还是按照老规矩,将政务分明别类,不是重要的奏折就放一边,再将奏折通读一遍,然后再自己组织语言,向朱棣汇报,朱棣拿定注意,然后他在上面批示,再盖上印。

    有了他的帮助,朱棣轻松了很多,到了傍晚,就让他回去了,因为今天处理的奏折比之前的两倍还多,剩下的他自己慢慢处理。

    晚上回家吃饭,将这事跟善祥和若微说了,她们也觉得是好事,都希望皇上的病能好起来。

    年终了户部结算的奏折多了起来,搞得朱瞻基都直邹眉头,也有都察院和六课的审计奏折,朝廷和地方留存差不多三七开,朝廷占大头。再者朝廷的主要税收来自于江南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杭州、湖州、嘉兴七个府,而以苏州为最多,差不多占据百分之十。

    这种情况主要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当然可以用绢,布等代为缴纳税收的。比如云南就以金银等特产代折粮食。朱棣召集了夏原吉和内阁官员来讨论今年的税收情况。

    “今年的赋税完成的如何?”

    “回皇上,今年的情况还不错,除了受灾地区,朝廷补贴粮食外,其他各地基本上完成了预订的目标,平均下来,送到京城的快接近九成。金州完成赋税50万石,常盈库30万石,送到京城20万石,另有盐3万石,渔税等杂税800余两,节慎库存银六十二万两。”

    “恭喜陛下,今年的赋税优于往年,特别是金州一府之赋税甚至高出南方富裕州府。”

    “金州新迁移民,所需物质甚多,难得在如此短的时间就变成了膏粱之地。”

    “这都是太孙的功劳,太孙殿下高瞻远瞩,我等不及也。”

    “金州大多是官田,赋税过高,恐怕于往后不利。”

    “可有战事?”

    “自皇上歼灭阿鲁台以来,并未有敌军大规模行动迹象。”

    “连年征战,至今年才略有盈余,皆尔等之功劳也,但是鞑靼如草,割了一道,隔个几年有会长回来,故武备,粮草不得不懈。”

    众人散后,朱棣将朱瞻基夸奖了一番。

    “爷爷,我觉得朝廷的赋税并不足用。”

    “茶叶,矿税,河道关卡等等总共也只有一百余万两,加上盐税二百余万两,总共三百余万两,而朝廷开支甚多,如果不开源节流的话,后患无穷。”

    “浙江一带海潮来袭,致使田亩荒芜,田赋不收,再加上瘟疫导致浙江和福建人口锐减,北方黄河连年溃堤,而经年劳役,北方民众越来越贫穷,大不利北方学子和赋税。”朱瞻基想说得是,这样盘剥百姓真的不好。

    “就好比河水将要满堤而未满是不是很危险?”

    “你又有什么主意?”

    “一个是节流一个是开源。节流就是要整顿天下吏治,特别是盐政,茶政,每隔三年,主管官员必须要调离岗位,另外藩王日盛,就像硕鼠一样,而不限制,终究是一大祸害。开源就是增加茶税。”

    “为什么要增加茶税?”

    “宋朝的时候年产茶1000万斤,收茶税1000万贯,也没有听说老百姓喝不起茶,茶并不是必需品,增加茶税并不影响老百姓生活,茶有叶茶和芽茶,茶叶价格升高,成本升高,利润降低,不利于走私,则茶马获利。老百姓闲暇之余可以打打零工,发卖些鸡蛋,蔬菜,朝廷可以用增加的赋税来治理河道,迁移百姓都是可以的。

    另外酿酒需要消耗粮食,导致粮食短缺,也应该增加缴税,这些并不影响民生反而会让普通老百姓受益,损害的则是商人的利益,这样何乐而不为呢?”

    “这些是你想出来的?”

    “爷爷,你这都是当局者迷,总以为为老百姓着想,其实是害了老百姓,那些作威作福还骂你的大有人在。”

    “他们敢!岂有此理!”

第三十六章 加征茶税

    朱棣拖着病体开了一次早会来讨论这个加收茶税的问题。

    “太孙提议加征茶税,你们有什么意见?”加征茶税,怎么加,皇上是什么意见?大家都不作声。

    “太孙为什么提议加征茶税?”有大臣问,然后朱棣宣来朱瞻基问话。

    “大臣问你为什么提议加征茶税?”

    “皇上,自古以来,欠债还钱,杀人偿命,缴纳赋税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你们这些大臣吃着朝廷发的粮食,领着朝廷给的俸禄,就不想想这些从哪里来的,只知道指手画脚,坐等天上掉馅饼,天下间哪有这样的好事。

    为什么要加征茶税,难道你们不自己先过过脑子,问一下你自己,你们就是这样为朝廷办事的?

    为什么要加征茶税,首先朝廷连年征战,每年的赋税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不得不开源节流,而加征茶税正是首选。

    谷贱伤农,茶叶价格过低并不是一件好事,普通老百姓喝茶较少,即使加征茶税也不会影响老百姓生活,如其在想这些没的,还不如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做点实事,修路铺桥,严查贪官污吏,减低运输成本,降低盐的价格来得实在点。

    茶叶价格低廉,走私茶叶就能够赚取巨额的利润,导致关禁腐败松弛,严重损害了朝廷的利益,必须要加征茶税,提高茶的价格。

    北方地区因为老百姓常年服劳役导致家无余粮,民不聊生,更不用谈读书写字了,我们应当从这些赋税里面来补偿一二,并且加大北方录取士子的比例,以鼓励进学。

    皇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朝廷绝不能不为他们做主。”

    “太孙能够为老百姓作想甚得朕心,户部议个章程,每年茶税定额为一千万贯,另外酒税也一并加大征收,粮食为一国之根本,酿酒过多会空耗粮食,于国不利。”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这是朱瞻基第一次正式参与朝政,大臣也开始正视太孙了。

    “瞻基,以后要给大臣们留一点颜面,不可以伤及无辜,毕竟大多臣子都是好的,并不是像你说得那么不堪,以后时间还长着呢,还需要他们用心办事的。”

    “太子爷,你还不知道我吗,我这是狐假虎威呢,不把事情说得严重点,他们能服软吗?”

    “你呀,就是小心思太多。”

    其实他心里暗自窃喜,加征了茶税,以后加征其他商业税还会远吗?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之间一年又过去了,曾敏学又回来了,这次朝廷破例让他参加正旦大朝会。他来向太孙汇报工作来了,朱瞻基请他落座,喝茶。

    “上次皇上和夏老他们都在夸奖你,现在大家都在议论,估计你那里都变成了肥缺了。”

    “这都是殿下你的英明决策,当时连我都觉得哪里条件肯定很差,哪里会想到原来是一块宝地呢!”

    “新城建得怎么样?”新城被朱瞻基选在大黑山脚下靠海的地方。

    “按照殿下的安排,已经建好了港口,新建了100多栋房屋。”

    “港口要修仓库,灯塔,马路要修得结实一点。唉!”

    “殿下怎么了?”

    “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很着急。国家百废待兴,人们生活清贫,就恨不得立马行动起来,加快建设,又怕权贵当道,官商勾结。现在仅仅是国家安定了些,老百姓能够糊口饭吃而已,赋税刚刚与支出平齐,就有很多大臣们满于现状,不思进取,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上次跟郑大人聊天的时候,也是这样,他跟我说了一句话。”朱瞻基摆了摆手说道。

    “什么?”

    “乘着风走。”

    “不是很明白。”

    “不明白就对了,自高皇帝以来,国家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官员思维僵化,百姓各安天份,朝廷财政入不敷出,官吏腐化日重,军队糜烂,道路不整,强盗频出,问题很多,而且很严重。”

    “想要国富民强,仅仅是温饱是不够的,仅仅消灭了残元势力也是不行的,从各个方面的小细节就可以得知国家强弱与否,像当年,司马懿问诸葛武侯每日膳食情况就知道蜀国大势已去,不足为虑了。

    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只有改变人们的思想,图强图发展,将这股风彻底地刮起来,朝廷这艘大船才能走的快。

    而金州则是桥头堡,是标榜,彻底将日本、朝鲜和辽东贸易发展起来,要用新的管理手段,新思路去发展。进出关要收取二成关税,大额交易必须在钱庄交易,收取交易费,否则驱除出境。”

    “殿下真是高瞻远瞩,思虑极远,臣等皆全力以赴,不敢懈怠。”

    “只要继续保持这种高速的发展,朝廷肯定还会倚重你的,田地要继续往外出,尽量内部消化,边角的土地可以好出手,表现出众的可以每家发十亩良田,也可以做官,粮食现在不愁,就是要多吸收人力,释放出人力,收赋税全部改为包干,条件好的地方可以种植水稻。将来我们这边的重点优势就是铁,马,船运,贸易,海产,药材,盐等等。你们那里晒盐是怎么晒的?”

    “晒盐可不是一般的辛苦,不好办,板结的厉害,晒盐时间太长了,不容易干。”

    “我就知道会这样,嗱,这是我画的盐场图,用红砖多修池子,修闸道,主池旁边修存盐的地方,池底要劣实,晒到一定程度之后,然后聚盐水,要冲洗,要耕田防止板结,那么这样晒出的盐又快又好。”

    “原来是这样啊,搞错了搞错了,这个办法好。”他有点奇怪,太孙是怎么了解这些的?

    “做产业的做买卖的要发放牌照,不能什么赚钱,然后大家一窝蜂都跑去挤,每一行每一业都要限定数量,不能搞坏了市场行情。税率按利润两成来收取。造船和酒酿的怎么样?”

    “200料的海船已经建好了15艘,现在打算在做500料的大船。酒的品味还在改进,经过蒸溜之后的高度酒目前很受欢迎,内部消耗了不少,卖出去了五千斤,按一百文一斤出手的。”

    “不错,可以组建一个运输队,专门来组织运送货物。家里也要安排好,可以带一支族人过来辽东发展,要立好规矩,不可以为家族所累,将来可以给你们老家封几座大山,专门来发展医药。”

    “谢殿下。”

    “咱们翁婿之间还讲究那么多干嘛,只要保持初心就好。”

第三十七章 万 贯

    年终盘点,朱瞻基发现居然有两万多贯的现金收入,除了金州打入钱庄的一万贯,一年时间从几百贯飙升到一万多贯的营业收入,怎么做到的?原来大部分收入都是海鲜带来的,辽东大虾独家供应,供不应求啊,实在是暴利。咱现在也是腰缠万贯的人了,拿人民币来算得话,最低也得几百万。

    悦儿这个小丫头片子不简单啊,城南也被她收拢了几百户的房屋,而且大多不是现金支付,要么田地来换要么就入股,有的是借钱直接入手金州的庄园,这些人可真够狡猾的。

    为了报答悦儿的辛劳,朱瞻基在正月十五这天把她给收了,太子、太子妃还有一家子兄弟姐妹都来了,把整个太孙宫都闹翻了天。

    “殿下,你有什么心事?”悦儿趴着他的怀里问道。

    “唉,我真想和你一起打拼,赚些钱养家糊口,可是没有了太孙的身份,可能用不了一天就被别人给吞掉了,而且娇妻都要被别人抢走了。”

    “殿下,为什么有这样奇怪的想法呢?”

    “悦儿,你真的爱我吗,那你爱我什么呢?”

    “自从来到殿下的身边,我就是太孙你的人了,殿下你就是悦儿的男人了。”

    接着又一番盘龙大战,让她真正地领教了他的厉害。

    第二天朱瞻基起得很晚,果然是温柔乡,英雄冢。

    “悦儿,把十王府那条大街给我拿下来。”

    “是,我的殿下。”

    “下一步开一个专门运货的买卖,分别在兴和,大同,宣府,天津,济宁,宛平,通州,金州设立货场和仓库,把金州的新船收拢一下,人手我从幼军里面调。”

    “有问题吗?”

    “殿下你就不怕这么多钱都打水漂了吗?”

    “傻瓜,我要赚钱还不是片刻的事情?”

    朱瞻基搞的大动静很快就被朱棣知道了,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居然有百万贯的身家,儿大不由娘,管不了了。

    山西会馆,步财主每天都来会馆喝茶,比上朝还准时,虽然每年一贯的会费交的心疼,但是茶是好茶,偶尔还跟聊聊天,日子也算过的舒坦,大家都戏称他为东家。

    “东家,喝茶呢?”

    “傅大掌柜的,坐一会儿?”

    “我说你这个步大官人,每天来得比我还勤,搞的我很有压力啊!”

    “傅大掌柜也会说笑呢,请。”步老板一家是最早从山西洪桐县迁到大兴来的,这几年,京城大变戏法,就在皇城边做点小买卖,步姓是个大族,迁入之前家族里面也是有生意的,近二十年的发展,也算是混的有头有脸了。

    “现在辽东那边园子很火,步东家没有入手的打算?”

    “那你有门路吗?”

    “没有。”

    “你逗我玩呢?”

    “那倒不至于,步东家,我这里又一桩大买卖就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

    “多大的买卖?”

    “一万贯。”

    “笑话,一万贯,谁敢做这么大的买卖?”

    “自有通天之人,步东家可否愿意了解一番?”

    “确有一万贯?”步财主站起身来追问道。

    “确实有一万贯,不过是霸王生意。”

    “什么意思?”

    “三年内保密,一旦看了条文就没有返悔的余地。”

    “什么样的买卖?”

    “送钱的买卖,我只能透露这么多了。”步财主突然想到前几日,太子爷出宫,是不是跟这个有关,不管如何总要试试,不然的话不甘心。

    “说说看。”

    “你可想清楚了,一旦决定就不能后悔了。”

    “不后悔。”

    “好,步东家果然是个做大事的人,请看吧。”

    步财主接过条文,认真阅读起来。

    原来是集宁的一片一万亩的丘陵草地,作价一万贯,首付两千贯,分三十年还请,每年仅需在公地种活优良树苗二十棵,附带赠送一百匹好马和一百匹羊。

    这个跟送人没有区别,确实可以做,金行还保证遇到鞑靼部落的袭击,可以负责赔偿当季的损失,并免除剩下的债务,并且可以有优先借贷的权利,利息则为十取一。

    集宁对于山西人来说并不陌生,很多山西人都以贩卖皮毛而生,利润还可以。

    为什么知道这些,正巧了,然来他们家也有做皮毛生意的,他的一个亲戚就在蠡县,通常贩回来的皮毛就卖往他那里加工,以前他也去过集宁,确实是个好地方。

    “安全吗?”

    “安全,绝对安全,有五千大军驻扎,当然虎豹豺狼也多,这个要靠你自己。”

    “好,我做了。”

    “三年内保密,三年之后可以公开,并且发官方的地契,否则一切作废。”这一下,他放心了些,他觉得是太子在卖地,不然的谁有这么大的胆量呢?

    半年之后,步财主变卖了店铺,金银首饰等凑齐了三千贯,打进了钱庄,并且顺利拿到马匹和绵羊,又半年,变卖了60头好马,还了一千贯。

    朱瞻基发现这个步财主还真够有钱的,不出五年就可以还清所有的债务了吧,这是什么速度!原来随着皮革用料需求的增加,很多山西商人前往草原贩卖牲口,集宁一下子变成了热闹之所,就是不用放牧,这一来一回的也能赚到不少钱,布匹,马料等都可以轻松换得牲口,再杀肉剥皮或者放到牲口市场何止两倍的利润?

    悦儿得知卖到一万亩的草场后,眼睛都开始放星星了,草原上那么多地,那得卖多少钱呐?朱瞻基说并不是什么地都那么值钱,到了冬天那些地方就是一个泥滩,送给人都没有人要。

    钱真是好东西,当发现有大利可图的时候,人类就会拼命地去捞取。这正是他想要的,只有打破特权,才会有相对公平的环境,大家都能够赚到钱,才可以飞快地发展。

    大明的百姓对于蒙古族还是有畏惧的心理,很多士兵也是如此,当然体质是一方面的原因,他要将这些广袤的高原地区全部收入囊中,彻底地消除蒙古族的威胁,保护好河流和湖泊,建立禁牧区,保护生态,在沙漠边缘种树,设置防风带,改善气候,扩大整个国家的地理空间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至少矿产资源丰富了,再也不用见着矿就被挖得千苍百孔了。

    即使某一地发生灾害也有转移的空间,不会闹得一团糟,比如说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等。

第三十八章 殿试

    永乐二十二年二月会试,会员为叶恩,三月初一举行殿试。所谓的殿试不同于别朝,或以貌取才,或者当面提问作答,而是在奉天殿里笔试,由皇帝亲自出题,也叫策问十八题,是写一篇回答皇帝策问的八股文章,时间为一天。

    考完后由考官选出前十名,再由皇帝钦定头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

    今年皇帝出的策问题目很长,有八个问题,大意是古代祭祀之礼与现在不同,历朝历代军制不同,有什么说道的?

    皇帝腿脚浮肿,行动不便,便让人将试题拿来观看,朱瞻基在旁边伺候,也拿起试卷翻阅。事先他也跟朱棣讨论这个问题,他觉得朱棣的意思是在讨论军制,屡次打仗还得靠边军,一来一回费力不说,还消耗大量的粮草,朱棣对军队很重视的,他需要军队强大的战斗力,出这么一个题目在所难免。

    这送来的十份答题还是能够能够围绕着礼制和军制在写,并没有偏题,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实质,把皇帝夸得天花乱坠而不着痕迹,真是高手啊,两千余字果真是字字珠玑,美奂绝伦。只有一个李贤答到了点子上,要严选将领,淘汰慵懒畏敌之流。

    “爷爷,这状元之才不堪足用啊!”

    “那就把孙暴拿下,用这个邢宽。”朱棣也觉得不是很满意,但是习以为常,不足为怪了。

    “皇上,你不要搞笑好不好,明明是孙曰恭好不好,我记得有个御史叫孙曰良,肯定不是‘暴’字。”朱瞻基取笑道。

    “满朝学子没有一个懂得军事的人才吗?”朱棣老脸一红说道。

    “我朝的卫所制度相对唐朝的府兵制度有明显的优势,朝廷负责粮草军用,士兵闲时务农,战时用兵,将士用命,亦可以博得封侯,相对于移民实边来说更加务实。可是唐朝时候外族军备不堪,智谋不足,不可与今时相提并论。”

    “坏处呢?”

    “战备不足,训练不足,战力不足。”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三不足可不是蚁穴那么简单,再加上太平时期延时日久,武备荒废,贪腐糜烂,又哪里来的战力呢?”

    “当然即使再完美的制度不能够执行也是白费,归根到底还是要打仗,只有不停地打仗军队才能真正得到磨练。”

    “看来你已经成竹在胸了,还用我们这些老头子干吗?”朱棣气道。

    “你必须得服老啊,只有雄心壮志的人才能够开创出一番事业来,你老人家已经功德意满啊,哪里还在意我们这些毛头小伙呢?”

    “皮痒了不是?整天怪话连篇!”

    邢宽即得状元,好不自在,又被请去参加皇帝亲自举办的琼林“恩荣宴”,邢宽腿部有萎缩症,驼背,形象不佳,但是皇帝亲自为他庆贺,皇后也在帽子上给他插花,插金花的时候是背着插的,他担心皇后娘娘没有插上,就回头看了一下,正不巧被朱棣发现了,然后就问他,你在看什么?

    他说我在看垛子墙的梅花,争芳斗艳,美不胜收,没有其他花能与它争,真是我朝的气象啊!可惜的是,家父重病缠身,需要近身服侍,因此想多看一眼。

    朱棣听了很高兴,就准许他衣锦还乡,还赏赐他十万两白银,让他也在家乡建造一个梅花垛子城墙,从此以后无为县就多了一道女墙了。这当然是一段美好的传说,不足为凭。

    自三月以来有撒马儿罕使者迭力迷,哈密千户悟牙,哈密土人失阿蛮,土鲁番都督速哥尹吉儿察等,贡羊马,各赐钞币,银两,纱罗绫等。

    又有从漠北前来附会的小部落头领纳哈赤,被任命为为副千户,赐银二十两,钞钱四百锭,织金纻丝衣一袭,彩币四表里,绵布二十疋,配鞍马,靴袜。

    西番杂拱隔僧人头目沙剌瓦劄,乌思藏僧加必什络,陕西文县千户所番僧尹巴等贡马,赐钞钱,彩币等若干。

    这里所说得彩币就是纱罗绫的统称,这些有的是真和尚,真使者,但是大部分都是各色人等都有,说是朝贡,为皇帝庆生祈福,实际上是为了骗取朝廷的赏赐,更有甚者,强买强卖,殴打平民,贩卖违禁物品,搞得地方官员苦不堪言。

    月末,南京天禧寺大部分已经建好了,天禧寺历史悠久,最初由孙权建寺和阿育王塔,到了北宋端拱元年的时候,得到了玄奘法师顶骨舍利,并且建塔埋宝,到了天禧元年,改名为天禧寺。

    永乐六年天禧寺遇大火毁于一旦,朱棣为了纪念高皇帝和高皇后以及生母,于永乐十年在原址上重新修建寺庙群落和九层琉璃宝塔。

    累计征用民夫工匠十万人次以上,粮食和白银二百五十万,铜钱百万枚。目前根据进度预测可能还需要数年才能够完工,由于某些原因,目前进展缓慢。

    朱棣将天禧寺赐名为大报恩寺,赐九层琉璃宝塔为第一塔,并亲自撰写碑文。

    大报恩寺塔设计为八边形,共九层,高耸入云,一层一层铺土而立,建成后再将土挖走,主体由琉璃砖严丝合缝堆砌而成,内外层全部用各种造型,各种颜色的巨型,大型的琉璃构建榫合而成,最顶部准备有纯金制成的宝珠,直径为四米左右,重达两千余两。

    每层檐角下都悬挂铜制的风铃,共152只。每一面墙壁都有两个小阁间,用明瓦为罩,共144个,光是负责添油、剪芯、擦瓦的僧人估计都要一百个,每月耗油得上千斤。如此通体透明美奂绝伦的建筑在夜晚将是如何的美景?

    当然大报恩寺同样辉煌,主殿有佛殿和天王殿,其下墙、栏杆等由汉白玉石砌成,其他大殿有观音殿、祖师堂、藏经殿、伽蓝殿、三藏殿等三十余座,僧院一百四十八间,廊房一百一十八间,经房三十八间,当之无愧为天下第一寺。

第三十九章 皇帝驾崩

    万寿节,朝野共贺,晚上,整个一大家子都来给朱棣祝寿,小孩子也不怕他,闹的很,朱瞻基带着两个孩子三个媳妇见过朱棣。

    两个小孩见到这么多人都很兴奋,很快就被调皮的姑姑们牵走了。他给朱棣削了一个苹果,苹果较小,肉却结实,糖分很足,咬一下,满口生津。

    “爷爷,苹果味道还不错吧?”

    “平时都舍不得吃。”朱棣边吃边赞叹嘴里还嘟囔着。

    “听说苹果是很早以前从哈密那边传过来的,跟海棠果是一个变种。”

    “哦,还有这样的事情?”

    得意于朱瞻基新鲜吃食的传播,宫里的菜品也有一些变化,比如酱骨头,烤鱼,烤羊肉串,炸小黄鱼当然还有烧香菇,毛豆腐,长寿菜,胡瓜,烤鸭,烧鸡,糟肉等等,也难得奢侈一回,也是朱瞻基提议着,来一个家庭聚会。

    大家也没有那么多规矩,跟平常人家过寿一样,酒足饭饱之后,爷孙三个难得地聚在一起喝喝茶,消消食。

    “茶是个好东西啊!”

    “茶树长在贫瘠的山崖,独享天地之精华,坚守着自己的理念,生生不息,乐于清贫而散清香,使人清醒,象征着君子也!唯独少了一股霸气?”

    “何为霸气?”

    “春秋战国七雄为霸,霸者号令天下莫敢不从。今者天下叛逆不断就是缺少王霸之气。”

    “儿子,你又在胡说八道。”

    “在很久很久以前,大概秦始皇那个年代吧,极西之地有一个大国,叫古罗马帝国,周边地区都被蛮夷包围。

    其时国君克苏狄,后来由他的继子尼禄接替了王位,尼禄在其臣服的凯特尔国王死后消灭了他的国家,并将他的家人伦为奴隶,其大女儿叫布狄卡,不甘受辱,在尼禄亲征大不列颠的时候,发动起义,焚毁京都,杀死平民。

    等尼禄返回的时候,布狄卡已经烧毁了十几座城市,杀死平民上百万,虽然最后尼禄打败了布狄卡,但是罗马帝国从此以后走向没落,再也没有能力来对付蛮夷了。”

    “看来外国的历史也有可借鉴之处,那你觉得该如何来对付蛮夷呢?”

    “我们绝不能小看蛮夷,特别是北方蛮夷部落往往就是我汉朝的起祸之源,必须要将根源给挖掉,才能够长保我朝龙脉。君子虽然好,但是少了进取之心,难免以后会受辱啊。”

    “太子你认为呢?”

    “皇上,天下百姓久受征战之苦,本应当修生养息,以蓄国力。”

    “时候不早了,早点回去吧。”

    好久没有去军营了,这一天,朱瞻基进来查看,一切都按部就班,他走到了一个百人队,却发现他们都在磨佯工呢,原来是胡瑄带队,人都不知道去哪儿了,然后就让人将胡安和胡瑄哥俩叫到了他的办公室,不一会儿他们两个就到了。

    他从墙上取下大弓,想要用力掰断,掰不断,又扎紧马步,卯足了劲,额头上的青筋都要爆了,只见猛地一声“嘚”,咔擦一声,一把精良的大弓应声而断,两哥俩张大了嘴巴惊呆了。

    其实这个弓,他早就做了手脚了,中间被他戳了一个洞,不然的话,也没有试过,也不清楚。

    “这把弓就送给你们,古代有子不学,断机抒的故事,我也送把断弓给你们,希望你们引以为戒。既然进了兵营就要令行禁止,就要好好练习杀敌本领,熟读兵法策略,不可以藐视法令,胡作非为。明天起,胡瑄你就从小兵开始,不可以有一丁点放松。”

    不一会儿急促的战鼓声响起来了,六千士兵排成了一个大大的方队,现在幼军只有这么多人了,其他的大多被送往金州了,朱瞻基来到高台,几千双眼睛都看着他。

    “庄立万。”

    “到。”

    “出列。”

    “是。”

    “口号?”

    “首战用我,用我比胜。”

    “归列。”

    “是。”

    “今天我来到军营,大部门士兵都表现很好,但是也有一小撮人训练松松垮垮,磨佯工,士兵们,这里是军队,训练是为了战时少流血,如果有人喜欢安稳地日子,就不要到军队里来,你们是要军功还是要媳妇?

    你们现在留下来的人都是严格挑选出来的,也许明天你们就要上战场了,不要掉以轻心,大丈夫何患无妻?解散!”

    六月份的时候,医生说悦儿已经怀孕三个月了,这时候朱棣的身体已经急转直下了,整个下肢都肿得老厉害了,连盛寅都说没有办法了。这天皇帝召来太子和太孙,有些事情要该交代了。

    “太孙你来说说为什么要迁都北京?”

    “我自然明白爷爷你的意思了,迁都北京确实便于打击蒙古外族,决断更快捷,当然也利于敌人攻打,就像脖子露在外面一样。”

    “不错,正合我意。”

    “我朝通过几十年的发展,人口逐渐增多,国力渐强,而残元势力处于最低谷的阶段,正是打击他们的最佳时期,可不能留下祸患,而北京就是指挥之所,粮草转运之所,穷其三代,为后人留下长久的气运也是值得的。”

    “好,有志气!那你怎么去解决粮草的问题?”

    “我们要想拿下草原就只有一个办法,做草原人,住在帐篷里,喝马奶,吃羊肉。除此之外,别无它法,要想国运长久,别无它法。

    当然往草原上运粮食那就更好了,在宋朝,国家武备精良,赋税充足,而他们的耕田面积反而更少?难道宋朝因为强敌不多,打仗少?这些都是借口,只要下定决心,没有什么不能办到的!”

    “言之有理,太子以为如何?”

    “只要鞑靼臣服,又何必劳民伤财呢?”很多朝臣将蒙古游牧民族统称鞑靼。

    “我将是快死之人,以后怎么样就靠你们了,希望瞻基你能够完成你的功绩,保我大明的国运,来,这是我留给你们的,希望你们能够做到。”

    这时候太监铺开了一副字,上面写着:“天子守国门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

    朱棣又召来秒锦皇后,希望她将来能够辅佐好太子,将后宫管理好。

    “皇上,你不要我等姐妹为你陪葬可好?”朱棣想了好一会儿,才回答了她。

    “我答应你就是。”

    七月十五日,皇上有恙,大家都前往龙榻跪守,太子,太孙,皇后居前,大臣靠后。

    “天下交给你了。”

    “基儿,有恶鬼索命,爷爷要先走了。”他紧紧地抓住朱瞻基的手,这时候秒锦上前来,一把抓住他的胳膊。

    “皇上你说一句话呀!”朱棣看向她,已经说不出话了,全身强烈地颤抖着就这么走了。

    “皇上,你说话呀,皇上,你说呀!”

    皇帝驾崩天下白,秒锦找到太子,让他取消陪葬,说是皇上先前已经答应了。太子说这个他不能决定,秒锦就说朱瞻基知道。

    “当初确实皇上答应了皇后三件事情,第一就是后宫由皇后做主,

    第二,皇上不可干涉皇后做的任何事情,

    第三,皇上答应皇后要求的一件事情。

    皇上应该是答应了皇后了的,当时有太监宫女在场吗,应该可以作证的,我看这样好了,选五个吧。”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最后选了韩妃,任妃,吕婕妤,王美人,卢美人五人殉葬。

    皇帝即逝,全国戴孝三天,朝臣服孝二十七天,罢朝七日。

    太子和大臣商量谥号,商量了三天,最后定为“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这个前面的都算实话,后面的文皇帝,可能是因为组织编撰了《永乐大典》,也算没有埋没了他的功劳。

    其实何止这些,果敢坚毅,这一点就无人能及,勤政爱民,几十年如一日未曾懈怠,又有谁能够做到呢?节俭节制,能够自制,知人善任,厚待武将,思想开放,至于说暴虐,跟他的治国理念有关联,要想不杀人,而完成这么多的事情恐怕不是一个‘难’字就能够描叙的。

    后世多诋毁他残忍,可是是他编撰了《永乐大典》,他礼遇衍圣公,推崇儒教,真正的一些敢言直谏之人,他也没有杀,他的言路并没有被封锁,吏治还算清明,百姓能够得以存活,也算了不起了。

    他以八百将士起兵,面对朝廷的绝对优势,绝大多数争战都取得了胜利,整整四年,他是如何取得燕京地区老百姓的信任的呢?难道他们不怕死吗,据统计,燕京人口因为靖难之役减少了十几二十万。

    还有一点就是好大喜功这一点让很多人诟病,致使太子继位之后,很多政策都更改了。

    八月二十日,皇帝灵柩出京前往长陵。长陵因山势筑起围墙,总长达12公里,围墙险要处建有十几个关口,还建了城关、敌楼,驻军守卫。光是地宫就花费了四年时间,主殿陵恩殿所有木材全部采用金丝楠木,殿内有一米多直径,十几米高的金丝楠木支起,总共有六十根。

    朱瞻基除了给朱棣守了几天陵,送灵柩出京外,就在府里呆着,禁欲,禁美食,他知道太子不久之后也跟着去了,他要加紧谋划了。

    八月初,夏原吉建议改南京为京师,罢西洋。

    十六日,恢复三公和三孤官。改用钞中盐制度,沧州盐每引钞三百贯,河南、山东每引一百五十贯,福建、广东每引一百贯。输钞不问新旧,支盐不拘质次。

    增加诸王岁禄。

    十月罢金银交易之禁,并广收民间钞入官,凡昏烂钞币全部焚毁。又增加肆门摊诸税,折收旧钞,罢两京户部行用库,待钞法通后仍复其旧。

    十一日,封朱瞻基为太子,其兄弟俱封王。

    这个夏原吉膨胀了,新皇帝也太那个啥了,对其简直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一个时代落幕了。

第一章 反对迁都

    秒锦皇太后请求于南京建立女子学校,广收王族,贵族适龄之女接受教育,并请兴办南京织造所,皇帝予以拨款照办。

    皇后寝宫,朱瞻基坐着饮茶,都喝了半个时辰了,当然也没有人管他,张皇后还是发现了他的异常。

    “儿子,有什么心事?”

    “唉,当初爷爷临终前就特意叮嘱我们爷俩要天子守国门,这爷爷刚死,就要迁都,是不是太说不过去了?你说我到底该怎么办呢?”朱瞻基耷拉着脑门说道。

    “儿子,我也不懂得这些国家大事,到底该怎么办我也说不好,要不你们爷俩再合计合计,何苦自己为难自己呢?”她心疼地说道。

    “也只好这样了。”

    晚上爷俩在书房里讨论。

    “父皇,儿臣反对迁都,反对罢西洋,反对解禁金银,反对用钞钱换盐之法。”

    “为什么要反对,说说你的意见。”

    “父皇,皇爷爷曾经为了更好地打击残元势力,花了那么多的力气来修建京城,难道现在就说迁都就迁都?万一有一天子孙不孝,说不定皇陵都要被刨了。”

    “你,你,你说话要留点口德啊!”朱高炽被他气的不轻,他不想再刺激他了,两个人默默地喝着茶。

    “朝廷屡下西洋,糜耗甚多,难道就不该罢除吗?”

    “照皇上的意思,只要下西洋不赔钱就不用罢除了?”

    “你,我是这个意思吗?”朱高炽心里想着,养这个儿子这么大,算白养了。

    “那钞钱贬值,有碍流通,总该改改吧,又为什么不行呢?”

    “改是要改的,但是不是这样的改法,有的法规,一旦施行,就再也改不回来了。”朱瞻基摇摇头,一副惋惜的样子。

    “那你说要怎么改?”皇帝的心跳像过山车,一下子跌入谷底,一下子又飞到空中。

    “皇上,你又没有想过这样做的后果?”

    “有什么样的后果?”

    “我们现在的情况是钞钱贬值,而不是钱不够用,既然这样,那就让钞钱升值就行了,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如果让金银大量的流通,人们更喜欢使用金银,而不喜欢用贬值的钞钱,这样的后果就是钞钱将会变得一文不值。

    而如果让盐商使用贬值的钞钱购买食盐,再返销给老百姓,最终损害的则是朝廷和老百姓的利益,盐商反而赚得瓢泼满盘,这样的下场是很恐怖的。”

    “好了好了,明天你自己跟夏原吉说。”

    晚上,皇后躺在床上跟皇上说话。

    “到底为了什么事情啊,你看,白天的时候把儿子为难成这个样子,我都替他心疼。”

    “他为难,没有把我气死算好的了。”

    “到底是怎么回事啊?”她既不信又有点犯糊涂。

    “他啊,反对迁都,反对罢南洋,反对改钞法。”

    “反正我也不懂,但是我觉得儿子还是为朝廷为你着想的,我的儿子我还不了解吗,从来就没有过坏心思,连跟他二叔,三叔都离得远远的。”

    “我也不是说他的话没有道理,就是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应该是歪理,对,歪理,不是正道理。”

    当皇后得知原委后,也觉得他没有错啊,反正我觉得儿子说的蛮有道理的。

    第二天,皇上,夏原吉,朱瞻基三个人。

    “听说殿下与老臣提议不合?”

    “是的,我是坚决反对的,作为国家既定的决策,需作改善,应当听取不同的意见,考虑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需要慎之又慎,需知,有的法令一旦施行就没有回头路了。”

    “太子殿下这是老成直言,的确该如此。”

    “比如说信用,一旦失去信用,再想挽救是不可能的。就好比一个人,如果他失去了信用,那么别人还会信任他吗?”

    “难道朝廷不讲信用?”朱高炽问道。

    “也可以这么说,我来跟你们讲讲钞钱跟盐法,朝廷发行钞钱是为了解决金银铜钱不足的问题,但是并没有完全解决,除了犯罪亲属拿着钞钱赎罪,在市场上交易往往不是首选,人们宁愿得米粮,布帛等也不要钞钱。

    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夏老应该是最了解的,朝廷方面只发不收,连损毁的钞钱都不能兑换,加上常年滥发,越积越多,导致钞钱贬值,老百姓的利益受到损害,那么朝廷的信用其实是受到损伤的。”

    “照你这么说,夏老建议朝廷接受和兑换钞钱应该是好事啊,你给解释清楚。”

    “夏老的初衷是好的,唯一一点就是不能完全地放开金银,饭得一口一口吃,我的爷。”

    “本来这个钞钱为什么能够值钱,就是因为它代表着朝廷。

    但是你想想,如果大范围的使用金银,那老百姓必然会选择金银而不要钞钱,商人却可以大肆地低价收购,再拿来换取盐引,最终损害朝廷信用和老百姓的利益,肥了商人。”

    朱瞻基又摇摇头。

    “皇上,夏老,我知道你们觉得我年少无知,但是事实如此,非要这么办,后果立现,朝廷的钞政会失败,那么金银之值会上涨,人们就越私藏,越不利朝政。”

    “那你说该怎么办?”

    “我也明白夏老的意思,等国家金银足用,就可以废除钞钱了,宋朝以前就是这样的,还可以在钱庄里使用银票,如果以后子孙不孝,滥发钞钱,必然会败坏社稷。”

    “确实如此。”

    “这个也简单,只要户部和皇帝的内库分开,即使钞钱发的越多,皇帝也拿不到,这不就行了吗?”

    “只能这样了。”

    “那都是以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关键是现在,要么就直接废掉钞钱,要么就不要解禁金银,关键是不能让钞钱贬值,便于流通。”

    “看来殿下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啊,臣等还是考虑不周。”

    “你有什么办法没有?”

    “这是我设计的新钱,有一百钱,两百钱,五百钱的,这是是模子。”

    朱瞻基从包里取出纸钱样钞和模板。

    这个凹版玉质印模是他让蒯祥照图雕刻的,五百钱的面值的钞钱正面是朱棣的头像,反面是皇宫的图案,印制的效果还不错,就是纸张的颜色有点偏黄,质地偏硬。

    “这个是一百吗?”朱高炽指着上面的数字问道。

    “答对了,就是一百,这是阿拉伯数字,便于计算和书写,下面是编号,每一张都有唯一的编号。”

    “说说你的想法。”他们两个对这个新钱币还是挺满意的,也很感兴趣。

    “朝廷的钞钱有两个大问题,一个是贬值,二个是不流通,而金银在交易当中也不是很方便,往往需要验明真假,含金量,鉴于此,废除一贯的钞钱,改用这种白银铸币,这种银币含银量高,便于识别真假,用嘴轻轻一吹就会发出嗡嗡的响声。

    另外曾设一百,两百和五百的钞钱,钞钱的价值完全等同于金银铜钱。用新钱来代替旧钱,要保证他的价值,要公开每次发行钞钱的数量,当钞钱贬值的时候,就想办法回收,升值的时候就投放一些。另外配合盐政,可以轻松解决钞钱流通的问题。

    以往朝廷盐政需要依靠商人来运输,我看这一点完全没有必要,食盐不会变质耐储存,完全可以纳入户部的直接管理,就像征用田亩赋税一样,预先将食盐运到各地大仓,再分散发卖,盐场、运输和销售都分开,我们只需要负责盐场和仓库两个环节,运输给运费就可以,销售完全可以放到民间,每一个县发放牌照,按律缴纳税收,限定食盐的最高价格。

    老百姓可以用钞钱购买平价盐,开始的时候可以鼓励使用钞钱,使用铜币买盐加一文。”

    光一个钱币,盐政就被夏原吉拉着计划了三天。他这么积极?很明显只要盐场的盐进行官卖,户部可以赚取大量的现金。最后专门改组了盐政司,由朱瞻基负责全国的盐政改革。至于迁都和西洋的问题则被延后了,国事有轻重,朱瞻基也终于舒了一口气。

第二章 赚了一个亿

    随着朝廷上金银即将解禁的消息流出,市面的钞钱就贬值了,一百二十贯也只能换一贯铜钱,或者其他等价物。朱瞻基让钱庄每个月收取一万贯的钞钱,按一百贯钞钱兑换一贯钱的比例。

    消息经过两天的传播,人尽皆知,大家都说这个钱庄老板是个大傻瓜,连钞钱都收,于是到了第三天,钱庄门口就排起了大大的长队,都排到几百米开外了,仅用了一天的时间一万贯的额度就全部换完,夏原吉得到消息,眉头紧皱,看来被太子说中了。

    他用一万贯换了新钱,按照一比八十换的,按说是朝廷赚了。十月份,又拿出一万贯的铜钱和一万贯的新钱出来,提供兑换。很多人到跑到乡下收钞钱了,搞点小商品换钞钱,还是挺受欢迎的。

    到了十一月份,户部宣布禁止使用金银交易,用新币代替旧币。消息一出,老百姓都在骂娘,朝廷的政策就像老天的脸一样,说变就变。现在还去兑换,那不就亏了钱吗?

    大家还在观望,都在讨论,朝廷出新币怎么也不拿出来兑换,反而交给京都钱庄?

    南边来的大量钞钱开始出手了,没有了新币就存在钱庄里,当然是没有利息的,只有新币充足了,才可以提钱,才有利息拿。

    钞钱的价格也变得扑朔迷离,没有个定数,新币反而被炒起来了,有人开始私下用新币收旧钞。

    大量的钞钱汇聚京城,开始给户部产生巨大的压力,夏原吉感到一阵后怕,如果当初真的按照他的建议实施,可能钞币真的会崩盘,赶紧找来朱瞻基商量着怎么办。

    “那就发行一千文的太祖币,加户部大印,到时候回收一张就销毁一张,同时将新的银币投放市场。”

    大家都知道京城钱庄是朱瞻基开的,连皇帝都眼红,进的是八十一贯,出手一百一贯,一亿贯新钱就能赚两千万贯,这跟抢钱有什么区别啊。

    “瞻基啊,户部那边说已经兑换出去五亿多的新币了,按两成算的话,你都可以赚到一个亿了,当初你反对夏原吉禁用金银,是不是早就想好了这一步?

    其实最大的得利者是你自个,这没错吧?你这是将朝廷的钱收入到你自己得口袋,这样做是不对的。”

    “你看这话说的,以后朝廷每年产盐六亿斤,就是以成本价卖出去,也有30亿个钱,再加上免除老百姓的盐税,将来老百姓吃盐肯定会打个五折的,而朝廷年年可以收取几千万贯的收益,这都是可以见得着的好处啊。”

    大明朝老百姓吃盐不仅要交税,还要实行配给制,由里长分发到每家每户,即使你不吃盐,也得交盐税。至于盐价,在京城就没有低于过二十五文一斤的。

    “那也没有一个亿!”

    “哎呀,做买卖不都是你情我愿的吗,再说了,我也是担了很大的风险的。那你说怎么办吧?”

    “全部上交!”

    “你不要太过分了。”朱瞻基立即吹胡子瞪眼。

    “八成。”

    “最多两成。”

    “我说你,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钱庄最缺的就是钱,钱庄如果没有钱,那还能叫钱庄吗?还有我们有各种业务都离不开钱,比如说有个客户在京城存了钱,要到金州去取,你就必须把钱都准备好,不然的话,就要耽误了客户的生意,毁了自己的名声。”

    “那你的意思是说,没有这笔钱你就做不了生意?”

    “看你说得,自然是越大越好,现在我们只是刚开始阶段,根本就没有盈利的,存钱是要给利息的,存的越多,赔的就越多。”

    “你现在都贵为太子了,还用得着做生意?”

    “愁啊,老爹你为了巴结藩王,又是送钱又是送粮,现如今皇族有多少人了,再过个几代又会有多少人?不努力赚钱怎么能养活这么大一家子啊?”

    “那我还是你的老爹吗,六成,不能再少了啊。”

    “五成,只有那么多,我知道肯定是夏原吉搞的鬼,老爹啊,我也是看你的面子,不然的话,宁愿不赚得那点差价。”

    “好,就依你。”钱还是呆在钱庄里,有利息拿谁不喜欢?不光如此,连户部的钱也都存进来了。

    今年最火的就要算京城钱庄了,还有一个就是京城镖局,个个都是好手,工钱又高,威风的很。第一个大单就是将沧州的盐运往通州,济宁等盐仓。到明年,北方大部分地区以及沿海地区将取消盐引。

    一个县将有三到五个销售名额,繁华的集镇也可以申请一个名额。都是安排烈士之家,一切按照户部章程来办,子女可以读书考取功名,目前的话,运费自理,以后将会在每一个县都设盐仓,节约运输成本。

    二十九日,悦儿终于生下了一个男孩,皇后听了很开心。很多大臣送来礼物,表示祝贺,不过都让他给推掉了。

    “好想爷爷啊。”

    “我也想我娘。”悦儿搂着他的手说道。

    “你说要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呢?”

    “殿下,我相信你能。”

    “睡吧。”

    有的大臣对于钞钱的改进没有信心,认为之不过是换了一个模样罢了,实质没有改变,也不看好钞钱,他认为,钞法不行是因为出多入少,应该想方设法收回,尽可能少地流出才能使钞钱保值。

    对于朱瞻基接机敛财表示不认同,认为是借国家之政谋取私利,应当配备太子官属,教导太子执政。皇上认为这是中正之言,同意实施。

    十二月,朱瞻基的情报系统终于将交趾的消息传回,九月十三日,黎利骚扰乂安府茶笼州,交趾都司都督同知方政发兵讨伐反而被其击败,昌江卫指挥同知伍云因孤军深入而战死。十月黎利攻击清化府,都指挥陈忠战死。

    他立即查看地图,由乂安打到清化一下子被占了好几个府,那岂不是快要占领一半的面积了?他心想,一个小小的安南,怎么就这么张狂呢,简直就是日了狗了。

    朱瞻基即得了五千万贯的新币,一时也花不出去,还要付储户的利息,正巧曾敏学回京了,就找他商议。

    “虽然这次朝廷用旧钞换了新币,但是洪武和永乐两朝积攒下来的太多,估计还会贬值,该如何是好?”

    “那就放缓兑换钞钱,新币量少,就不会贬值。”

    “这个主意不错,另外将辽东的庄园放一些出去,新币价低于两万贯不卖,辽东大虾也要涨价,100文一斤,船只也可以出手,都是翻倍出,到时候即使新币贬值也是稳赚不陪。”

    “是。”他心里想着太子真是胆子大呀!

    “在辽东大力推广使用新币,工钱可以用新币支付,我们自己得店铺都可以优先收取新币。”

    “臣也是这样想的。”朱瞻基老是想着抚顺的煤矿,盐政在即,正需要大量的煤炭来烧红砖,建立新盐场,老是使用木材蒸煮熟盐,太浪费了,而且熟盐价格也太贵了。

    今年金州发展更快一步,新开水田十万亩,新建商铺一百余栋,产盐十万石,收取关税三万余贯。

    这些年政策开始松动的迹象,到金州找机会的人越来越多,移民也开始增加,商路不绝,或多或少都赚了钱。

第三章 盐政

    洪熙元年,朝议盐政,逐步取消盐引,全民吃盐不用再缴盐税,户部收益增加,自然无人反对。

    新的盐政主要是为了配合新币,促使流通。大明最赚钱的行业就是贩盐,从广东沿海到辽东渤海湾,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盐场,一般都是煮得的熟盐,盐商们拿到盐引之后到指定的盐场买盐,然后运往指定的区域销售,每年都有很多盐商排队等着盐场出盐。

    盐场的产量短缺也是朝廷将食盐交给盐商贩卖的原因之一,这样会大大加快运盐的速度。现在朱瞻基准备晒盐,产量会大大提升,运输不再受到时间限制,可以大量囤积在仓库,这样就没有必要再交给盐商。

    但是西部情况又不一样,在西北边防地区,施行的是开中制,盐商在边地囤田,收取的粮食送到边关换取盐引,然后盐商再到盐场进盐贩卖。四川地区主要是井盐,陕西等地则是池盐,所以西部盐政还是保持原样。

    自去年有内部消息传回江南,那些盐商们都炸窝了,想尽一切办法捞取盐引,就连山西开中的盐引也不放过,毕竟每年的收益太多了,谁又愿意放弃呢?两淮盐业发达,所出之盐,有一半都被徽州歙县盐商垄断,朝廷要一下子断了他们的后路,这可如何是好?

    “现在盐引都涨到了十两了,光成本价都要16文一斤了,这个生意还有得做?”

    “你也是怕说,涨到二十两了。”

    “我的乖乖!”

    “这个生意没有法子做了。”

    “不贩盐难道就没有饭吃了,说到做生意,天下哪里少得了我们歙县人?”

    “这话不错!”

    “那朝廷为什么要收回盐引呢?”

    “这近京城都在用旧钞换新币,会不会跟这个有关?”

    “据我所知,户部尚书尚书夏原吉原本打算解禁金银流通,并且允许用钞钱缴税和换取盐引的,可是被太子抵制。”

    “太子也是扯个卵蛋。”

    “太子恐怕也是个厉害的大人物,这门生意估计一时半伙没有什么念想。”

    正在大家准备偃旗息鼓之际,来了一封信,说是京城湖广会馆托人送信过来的,吴家吴显祖当即拆开了信封,读了起来,原来是人家邀请赴京商谈的。大家都没有头绪,最后还是决定去看看。

    吴显祖来到北京后,很快就告知太子准备接见,他大吃一惊,不知道为什么太子要见他,当他进入太子府,室内的摆设并不奢侈,并没有太监服侍,让他有点好奇。当他听到有脚步声传来,眼角喵了一眼,便跪在地下,头也不敢抬。

    “吴先生,快快请起,不必多礼。”

    “小民吴显祖,小民不敢称呼‘先生’二字。”

    “圣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更何况吴先生你是徽商翘首呢。”

    “不敢。”吴显祖顺着话起身。

    “吴先生不必客气,请喝茶。”

    朱瞻基打量了他一下,发现他目光端正,气色俱佳,留有短须,恭敬又不失礼节,果然是个人物。

    “急召吴先生来京城,是因为盐政一事,盐政关乎社稷民生,不得不慎重,不知道吴先生可有章程相告?”

    “皇上仁慈爱民,普施仁政,小民等皆听令朝廷,不敢有违。”

    “自古以来,徽州地贫民疾,尤以歙县为甚,十个人当中就有七个人外出经商,生意遍布全国,以善于经营闻名。如尔等严守法规,以信为本,灵活机变,踏实勤奋,朝廷本应多多倚靠,实乃旧钞不行,发行新币以作流转,而食盐则是药方,还望先生多为解释。”

    “小民必当竭力而为。”

    “盐价过高,不利民生,发行盐引,易发贪痞,私盐泛糜,国家初兴,正是大有作为之机,茶,丝,布,渔,药材,钢铁,煤炭,船运,路桥等皆有可为,尔等不可错失先机!”

    “小民愚钝,还请殿下提示。”吴显祖一惊,抬头看向朱瞻基,发现一张年轻而又偏黑的大脸,目光深不可测。

    “吴先生若有闲暇,可以在湖广会馆多了解一二。”

    吴显祖回到湖广会馆之后,就觉得朱瞻基不简单,深有谋划,当得知京城钱庄是太子的产业时候,更是大为吃惊,设计的真是精妙啊,环环相扣,举手之间,金山银山啊,难怪看不上这点盐利。

    太原毛家,原本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好不容易拿到了商屯的资格,换得了盐引,却也受到此次盐政的影响,又高价卖掉了盐引,但是还有一大帮子族人需要养活,不然队伍垮了就不好带了,毛家家主毛勤耕便来到了京城,打算觅得商机。

    入得山西会馆,会费就要一贯,交得那叫心疼,虽然吃住相比客栈稍微便宜一点,但是也不经花呀。经过几天的调查之后,他看上了通州的食盐,准备入手,就找到了傅掌柜的,傅掌柜不能做主,就汇报到朱瞻基这里,他便来到了山西会馆。

    “你真是太子,殿下?”

    “你这个土老帽,太子难道还有假扮的?”

    “哎呀,祖坟冒青烟了,让我见到了太子殿下!”一边说这,一边还双手合十。傅掌柜的作势要打他,被他拦住了。

    “毛勤耕,你说你要买盐?”

    “太子问你话呢?”

    “是,我想买盐。”

    “那你有盐引吗?”

    “没有。”

    “没有盐引你买什么盐,逗我们玩呢?”傅掌柜喝骂道。

    毛勤耕被吓得冷汗直冒。

    “没有关系,盐有的是,不过需要你组织人马到河套一带屯田,你愿意吗?”

    “愿意,愿意。”

    “你没有听明白殿下说的,是河套,你知道河套在哪儿吗?”

    “河套在哪儿?”

    “你说说你这个人,真是无可救药!”

    “不急,不急,还早的很呢,这样,你帮我从通州运盐到宣府,只有运费拿,你看怎么样?”

    “好,好,好!”朱瞻基拍着他的肩膀走了。

    毛勤耕感觉肩膀上轻飘飘的,太子真是个好人呐,他心里想到。

    随着大量的食盐运抵京城,京城的盐价降到了20文一斤,一百文的新币买五斤还要倒找五文铜钱,虽然赚到了新币,但是盐商心里还是不踏实,新币只能买盐,能买米吗?他到粮食店去买米,买是能买,可是得加价,哎,这些奸商!

    朱瞻基派人到南京开了钱庄,并且打了五百万贯的新币到徐秒锦的账户上,又成立了建筑公司,前往宣府修路铺桥。

    金州快讯来报,说是田庄出手很快,已经涨到了五万贯,我的乖乖!

第四章 杂乱纷扰

    当初朱棣为了压制尚为太子的朱高炽,将黄淮和杨溥关押了起来,都在诏狱里关了十年,这两位也是够坚强的,条件这么差都挺了过来,太子登基了,当然立马荣登高位了,进入内阁,领衔户部尚书等。

    还有像李时勉等都被放出来了,然后又大赦天下,送还教坊司无辜牵连之人回乡,谢晋等家属也都返送回来,方孝儒,齐泰,黄子澄等俱平反,有子嗣遗留的皆善待之。

    吏治方面,辞退年老之臣,提拔贤能,贤上庸下,惩罚贪污腐败。又准许逃户归其乡,配送粮食,免其两年赋税。刑法方面反对滥用肉刑和株连。

    黎利的叛乱很快就传到了京城,皇上召集杨士奇,杨荣,黄淮,杨溥来商议,杨荣提议说太子精通军务,应当请来商讨对策,于是朱瞻基有幸参加了洪熙朝第一次正式的军事会议。

    “太子怎么看?”朱瞻基扫了一下众人,心里想着,这些重臣都没有把交趾当回事吧,大概是无关紧要吧,像鸡肋一般,他很无耐地摇摇头。

    他这个动作,被朱高炽发现了,这个太子,真没人能够治得了他?或许若微那丫头可以,想起这个他顿时一乐。

    “皇上,我还是那句话,有些事情一旦做出来决定就没有回头路了,不能无立场,无决断,这都是不行的。”朱高炽被他气的半死,这个忤逆之子。

    “太子这话说得没有错,老成持重,皇上。”杨士奇人比较机敏,经常能够巧妙地化解矛盾。大家都很熟了,也没必要藏着掖着,但是也没有什么好说得,关键看皇上。

    朱瞻基他是挺郁闷的,为什么美国整天打这个打那个,大家反而很崇尚?世界就是这么奇妙。

    “孙子兵法有云:不战而曲人之兵,就再派人去招降吧?”既然皇帝这么说,大家都没有意见。

    皇帝心里不舒服,朱瞻基心里也不舒服,他也不愿意上朝,只想做自己得事情,这不两个婆娘又怀孕了,每次都差不多是这个时候,怎么这么巧?这都是他刻意控制的,也是在试验他的火力,到底怎么样,现在终于得到验证了,效果不错!

    他觉得人不能压制太狠了,就像气球一样,压了这边那边起来了,朱高炽就是这样,朱棣把他打压得这么厉害,结果食欲跟**无法克制,反而变本加厉起来。这也难为了郭妃,人家这么胖,怎么侍候啊!

    反过来说明朱高炽还是很有个人魅力不是?其实男人好色也正常,他的妃子其实不多,只是比较宠爱郭贵妃而已。

    朱高炽从小就喜欢吃,长得很胖,有一次朱元璋像军队一样召集他的孙子们一起阅兵,结果别人都到了,就他一个人迟到,问他为什么迟到,他说,天气太冷了,我先吃点东西暖和暖和再来。

    永乐十八年的时候,迁徙进京的时候,别的东西倒是带的不多,就是带了二十个厨子,二十个厨子,那得做多少东西?

    朱棣知道此事之后很生气,只留给他两个厨子,其他全部调到光禄寺,并且让他每天只能吃两餐,连茶水都给他禁了。

    虽然他很鄙视他的老爹,太过于信奉君子之道,他觉得皇帝最要不得的就是儒学,儒学是用来迷糊天下老百姓的,是统治工具,而不是用来教皇帝的。

    但是不得不说朱高炽还是有很多过人之处的,总体上来说是个难得的好皇帝,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忍让,妻妾生活和谐完美,对儿女照顾有加,对待臣子宽厚,勤政爱民,可惜天不假年。

    他是知道朱高炽只是坐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宝座的,说起来他还是很有一些政治主见的,很不认同朱棣的一些治国方略,他有天下大同的理念。

    这跟朱瞻基的想法就背道而驰,他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里他的理解是:他认为天地是不仁慈的,皇帝也同样,驱动万物,以符合天道。当然老子的道德经肯定不是这样注释的。

    去年九月,平江伯陈瑄奏陈:重国本,择贤能,苏民力,兴学校,整军伍,谨边防。有人出言反驳说滥调重谈,没有什么新鲜的。朱高炽却说:出自武臣,虽为寻常之事,亦难能可贵。

    兵部尚书李庆进言:今年养马,除了供给军队外,还剩余数万匹,现在正值各地官员会聚京师,请准以民间例,一人发一匹马,税课其驹。

    杨士奇说:“朝廷选贤授官,而你却让他去放马,这是重视畜牲而轻贱士人,如何给天下后世立下表率?”

    后来朱高炽在思善门召来杨士奇说:“朝觐官员牧马一事,我岂能忘却?

    听说吕震和李庆等与你不甚融洽,我担心你孤立,被他们仲伤,不想因为你奏言而罢朝觐官牧马事。今天我得一奏章,可以草敕而行。”

    于是出示陕西按察使陈智上的《养马不便疏》。

    杨士奇磕头拜谢,草敕罢朝觐官牧马。

    皇帝还跟他说:“今后政令有不便,除了隐密的都可以告诉我。李庆之辈不识大体,不足与语,只是他是先朝老人,不忍心让他致仕。”

    二月八日,皇帝命令郑和率领官军守备南京,朱瞻基斥巨资让他在南京主持造船,战舰,测量船,远洋船,商船,快船等都要修,并且让他厉兵牧马,准备应战。

    得益于徽商的帮忙,盐政能够顺利地实施,盐价没有涨价反而在下跌,新币也能够平稳的推行。

    自二月下旬以来,南京地震不断,直到年末共发生地震四十六起,由于都是小地震并没有引起重视。

    悦儿发现朱瞻基这近心事重重,就问他有什么事,他说南京地震不断,可能是老祖宗在示警,难道会有什么大事情发生?

    悦儿问他该怎么办?

    他说保险一点还是搬到皇宫里面去住,就这样全家又搬回了原来住的地方。皇后很高兴,便把朱祁钰接了过去。

第五章 皇帝是怎么死的

    朱瞻基刚搬进来,老五就以风火轮的速度跑过来了,说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不来看她,是不是不喜欢她了,把她忘记了,一副伤心的样子,接着又去骚扰若微,逗弄小孩子,还到处翻弄东西。

    他在那里喝茶,不一会儿老五又跑过来了,真是闲不住啊。

    “太子哥哥,你答应我的事情还算不算数啊?”

    “当然!”

    “那哪里有温泉呢?”

    “西山就有。”

    “我可不想住在那里,那么远,有好多坟!”

    “那就做一个人工温泉。”

    “什么是人工温泉,太子哥哥,为什么我不高兴的时候,父皇也不愿意理我呢?”

    “你还有不高兴的事情啊,跟我说说。”

    “弟弟把我的玩具都抢走了,连太子哥哥送给我的叶子都给弄坏了!”

    “小屁孩不懂事,你现在是大姑娘了知道吗?你说你想要什么我都给你弄来。”

    “那我想好了再告诉你。”

    “五啊,你告诉我,父皇这近的胃口怎么样?”

    “父皇胃口可好了,吃完这个吃那个,一直吃个不停。”

    国家根基很稳固了,皇帝很满意,就是觉得跟太子治国理念有偏差,就赐书给太子。

    “惟祖与孙、父与子,亲爱天下无加。而唯明所以长保富贵寿康之道以期之,圣人之心。

    你是我的长子。我皇考鞠育提训,随事示之。

    永乐甲辰春亲征北虏,车驾将发,子孙皆在,顾你告我:古之令主,盘盂剑几,皆有警铭。人主之道,莫大中正。我欲以‘人主中正’四字制宝,师还授你当勉,不幸宾天。

    你今为皇太子,谨制授你。当敬其内以慎其外,隆古帝王传授尽此。”

    朱瞻基还是第一次看到他写的文章,连续读了几遍,不得不说,高。难怪朱棣常常叮嘱他读书,他就写不出这么好的东西。既有温情,又有激励,还有交代、告诫,让人乐意接受而不反感。

    他妈的什么中正,他只是不想这么早死而已,虽然朱高炽寿命不长,但是按照历史的发展的话,他的寿命也不长啊!如果能够活得五十岁,他也希望能够中正。看来也是五十步笑一百,原来跟他生活了这么久,还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唉,看来还不是很了解他。

    一日皇帝对蹇义和杨士奇说:“我监国二十年,被谗言污构,心之艰危,吾三人共知。赖皇考圣明,得以保全,以有今日是。”言毕即潸然泪下。

    蹇义和杨士奇也是泪流满面地说:“先帝之明,也是受陛下孝诚之举而感动的,今已脱险即夷,当以自宽。”

    “即吾去世后,谁知吾三人同心一诚呢!”赐给蹇义银章书“忠贞”,杨士奇银章书“贞一”。

    杨士奇曾在朱棣面前对蹇义说:“为什么过于忧虑?”

    蹇义说:“恐怕因为卤莽而留有后患而已。”

    蹇义非常低调,谨小慎微,走路都是沿着墙根走,不管碰到任何人都是礼让在先,非常地厚道,善于处理与同僚朋友的关系,不曾一语伤人。

    杨士奇进言,说虽然陛下屡施仁政,但是流民还是有很多,他们吃不饱穿不暖,可能需要修生养息数年,或许天下太平可期。应该禁止歌功颂德,踏踏实实为百姓做一些实事为好。

    皇帝称善并纳其言,便对蹇义等臣说:“我待你们以至诚,实赖匡弼。数月以来,惟士奇五上章奏,而你们皆无一言,岂果朝廷无缺、天下太平吗?”

    蹇义叩头谢罪,竟不能言。

    皇帝喜儒,就在思善门外修建了弘文馆,经常与儒臣们讨论经书史书。因为皇帝身体不好,偶尔也会不舒服,但是加起来也不过停早朝几日而已,还算很勤政的。至于皇帝宠爱郭妃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

    这天郭贵妃生日,做了一桌子丰盛的酒宴,便请了皇后,以前在南京也是这样过的。

    “姐姐今天能来,妹妹很高兴,我敬姐姐一杯。”

    皇后看着郭妃漂亮的面容也有点无奈,皇上这近身体不是很好,本来就肥胖,还不节制,胡吃海塞还喜欢做那个事情,这个女人只知道逢迎,不知道拒绝,这可如何是好?就没有理她的茬,故意在生闷气。

    “皇后你这是做什么,今天难得吉日,大家开开心心多好啊,来,我来替你喝。”

    气氛比较尴尬,皇上也贪杯,比平时多喝了一些。晚上又行房事,结果就发病了,第二天当然上不了朝。

    休息了几日,身体好了一些,开始处理积压的政务,就接到了李时勉的上奏,说他有三大罪,其一:不该整修宫殿,应该节省民力。

    其二:大丧期间,不该大选秀女,谨嗜欲。

    其三:不可停朝,应该勤政事。

    朱高炽本来身体就不好,看了这个之后非常愤怒,觉得他不识大体,夸大其词,就把他叫来对质。有时候政治就是这样,不可以不择时机随意乱来,这个时候正是新旧政交接的时候,不可以唱反调的,这是没有政治头脑的表现。

    “弘文馆是我修的,不该吗?不应该弘扬儒学吗,那大家读书为的是什么?”

    “君主不应当由着自己的喜好就兴土木,应当节省民力,此例不可开也。”

    “那选秀女不应该的吗?太子子嗣稀少,皇子尚未婚配不应该早作准备吗?”

    “我听说陛下你身体不好,还不知节制,应当爱惜身体,勤于政务。”

    “你,你是巧言善辩,夸大其词,不可理喻!”

    当即命人用铜锤打断了他的三根肋骨。

    照理说御臣直谏应该是有过则改之,不过则勉励,不应该苛责过盛,但是为什么朱高炽偏偏就记恨如此呢?应该是说道了点子上的,其他的都是附带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作为的皇帝怎么可能让他身上背上如此的污点呢?一切皆是天意!

    一天夜晚他召来蹇义、杨士奇等人说:“天命尽矣。”

    洪熙元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猝死于宫内钦安殿,临时前他对夏原吉说:“李时勉在朝廷上侮辱我。”

    后世对于皇帝早逝有多种臆测,其实就是被李时勉给气死的,人呐,往往命中都有一心劫。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9165/ 第一时间欣赏重生之明朝朱瞻基最新章节! 作者:小一号所写的《重生之明朝朱瞻基》为转载作品,重生之明朝朱瞻基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重生之明朝朱瞻基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重生之明朝朱瞻基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重生之明朝朱瞻基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重生之明朝朱瞻基介绍:
宅男穿越为皇太孙朱瞻基,春芳斗艳,不知道采撷哪一株,满座的御宴很平淡,治病靠喇嘛,太监满地走,宫女赖着不走,王爷满天下,公主命薄休,储君独又独,哪里有朋友?平凡的画图狗带你体验不一样的宫廷生活。重生之明朝朱瞻基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重生之明朝朱瞻基,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重生之明朝朱瞻基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