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我的知青路TXT下载我的知青路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我的知青路全文阅读

作者:午子鸣     我的知青路txt下载     我的知青路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我的知青路全文阅读

前言

    上个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为了消除“三大差别”,***提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1968—1969年全国在校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全部都到农村去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这就有了全国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

    广大的知识青年,积极地响应***的号召。打起背包,告别父母和家人,离开城市,到农村去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积极地投身到农业生产劳动中去,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是JL市第十中学(前身是JL市女子中学,在天主教堂后面)一连十排。六九届中学毕业生。也随着这场大潮,来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我们十一个人组成了一个集体户。

    男生有我和史卫国、郝爱民、毕有才、吴友德、滕云飞。女生有李荣华、王欣芳、赵蕊、崔桂香、溪小曼。这些人除了滕云飞和吴友德稍远一点外,其他人,都是前后院住着的邻居,家长也都经常见面,相互都比较了解,也比较放心!

    临走之前,我们大家在一起开了个会,推选集体户户长,经过推选,大家一致同意我和李荣华当户长。

    并在会上给我们两人做了分工。她管生活,我管劳动。

    各自的家长也都认可。对于我们这些同学组成的这个集体,也是满意的。

    他们是六九年冬季,十二月份走的,比我早下去两个多月。

    我因家里有些琐事需要我处理,所以,较他们晚二个月下去的。

    我们插队的地点是:吉林省JL市舒兰县小城人民公社孟家大队第九生产队。

第一章 奔赴农村 一路向北 小城车站 同学相会

    一九七〇年的二月,春节刚过,数九隆冬,天寒地冻。

    早晨六点多钟,我在吉林站乘坐开往HLJ五常的火车。

    坐在火车上,看着窗外,随着站台上的铃声响过后,呜~呜~~~,气笛鸣叫着!火车缓缓地驶出了站台,逐渐地加速,越来越快,掠过楼房桥梁和街道………,渐渐地离开了城市。远离了我的家乡——JL市。

    第一次离开父母,远走它乡,独立生活,一切都是未知数,等待我的会是什么呢?

    火车呼啸着,奔驰在北方的大地上。带着风,卷夹起地上的积雪,在空中飞舞。

    狂啸的北风,猛烈地吹打着大地,不断地刮起地上的积雪,呼啸着把大地扫平。

    列车,还在轰隆轰隆地行驶着。

    车窗外,一眼望去,无垠的大地,白雪皑皑,云雾缭绕,天地相连。

    不远处,能看到白雪覆盖的村庄,炊烟缕缕,低矮的茅草屋,顶着厚厚的白雪,就像个巨大的蘑菇,矗立在荒野之上。

    一列绿皮火车,冒着青烟,喘着粗气,呼哧呼哧地奔驰在茫茫的雪原上。

    一路向北,向北……,向北到了小城车站。

    我的同学,史卫国、郝卫民,到车站的站台上来接我。见到往日要好的同学很是高兴。

    我们在站台上,提取了行李,一套被褥用一条旧线毯包裹着,洗脸盆打在行李的外面,还有一个小木箱,装着随身换洗的衣物和一些日用品,搬到马车上,安放好。

    随后,我们三个人也登上马车,相互挤在一起坐好。

    赶车的老板子,吆喝了一声,马车动了起来。

    随后,侧身一跳,坐在车辕边上。并将手中的长鞭,高高地举起,向前一甩,鞭梢在天空中画了一个圈,叭~~,的一声响,马车跑了起来。

    马车在宽阔的黄沙道上奔跑着。

    天空中飘着小清雪,刮着凛冽的北风,北风抽打着荒凉的大地,在大地上卷起结晶雪粒,无情地抽打在人们的脸上,非常的痛,像刀割的一样。

    茫茫的雪原上,马儿奔跑着,时而仰天长啸,时而低着头喘着粗气,身上披着白霜。

    车老板双手插在袖筒里,抱着鞭子,吆喝着马车前行。

    车上的人也都是呼出的哈气,在脸上,帽子和围巾上,结成了白霜,挂在身上。

    云雾低沉,笼罩着大地。透过迷雾,偶尔,隐约能看到远处的村庄,时隐时现。

    一挂马车,孤零零地奔跑在荒原之上。

    坐在马车上

    我上身穿的是,二哥回家探亲时给我留下的,厚厚的制服棉袄。头上戴着一顶上中学时,父亲领着我在河南街民生商场,买的羊剪绒坦克帽。脖子上围着一条天兰色白格的围巾。手上戴着一副棉手扪子。下身穿着妈妈亲手制做的厚棉裤。脚上蹬着一双棉胶鞋,里面还套着一双毡袜。捂的严严实实,就这样,还是冻得哆哆嗦嗦,感觉浑身都冻透了。

    那个年月,冬季里的气温零下三十多度是常事,哪年都得有个,个把月的时间。

    马车继续奔跑在国道上。

    这是一条通往HLJ省的国道。

    向右拐进叉道,有一座水泥桥,冰封河面,当地人叫它细淋河。

    这是一条季节性河流。

    冬季河水也不深,有的地方己经断流,上面结着厚厚的冰层。

    马车驶过桥面,继续向前奔跑着。

    又过了一个无人值守的铁路道口,就可以透过寒冬的迷雾,隐隐约约地能看到,前方白雪覆盖的村庄。

    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朝阳沟。有着四五十户人家的小山村。

    这里距离小城人民公社,大概有十二华里。

    这个村庄坐落的地理环境是,丘陵地带。它三面环山,进村的路,道路两边是块平地。

    远处山凹里的村庄逐渐清晰起来,天空上飘着缕缕青烟,已近中午时分。

    村里一条大路东西贯穿,白雪覆盖着低矮的土坯茅草屋,座落在路的两边,大路两侧挖有排水沟。

    每家每户,都有用木杆子夹成的前后院落,也就是自家的菜园子。并在角落里搭建一个厕所,肥水不流外人田嘛。院子的一侧,都留有一条小路,通往自家门口,路旁水沟上,都堆着高高的柴禾垛。

    以路为界,南边是孟家大队十队,北边是九队。

    这真是:

    北风呼啸,雪花飘零。

    只马孤车,满身霜雪。

    游走他乡,近在咫尺。

第二章 住在农家 昼短夜长 黑灯瞎火 油灯点亮

    大路中间往右拐,有一条较宽的路,马车拐进去,到水井边停下。

    我们跳下车,把行李搬下来。

    由于队里没有腾出合适的房屋,生产队长,把我们暂时都分散到社员家去,住在老乡家里。

    我被分在一个五保户家。

    老俩口。

    老大爷叫徐福,六十多岁,园脸个头不高,脸上布满了皱纹,小眼睛,双眼眯缝着,说话时,嘴唇微微有点哆嗦,身着黑色皱皱巴巴行线的对襟棉衣,腰上鞿一条黑色带子,手上拿着一杆汉烟袋,说起话来慢条斯理。

    下身穿着一条黑色的免裆棉裤,裤角扎得严严实实的,脚上穿着一双千层底的棉鞋。

    老大娘比大爷略低,四方脸、大脸盘,大眼睛略有点驼背,微瘦,身体硬朗。棉衣外套着一件藏兰色斜襟布衫,说话快言快语,直来直去,嗓音洪亮,年青时,一定是个说话办事爽快的人。

    他家座落在村中间,两小间土坯房,东厢房是仓房,紧挨着边上,有个用木杆子搭成四面透风的苞米楼子,这个是东北农村庄家院的标配。

    秋收后的玉米棒放在里面风干。

    院落的西边是个猪圈。

    前面就是自家的小菜园。

    土坯房是木轴门,往里开。

    这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民居。

    东西屋两间,西屋是厨房,东屋住人。

    厨房南北各有一个灶台,北灶台上有口大锅,是专门煮猪食的,南灶台小一点比较精致,是用来烧水做饭的。

    靠在北墙角上有两口大缸。

    一口是腌制的酸菜。

    这是东北人家,每年入冬时必备的食物。

    因为冬季时间较长,没有新鲜的蔬菜,用这种方法可以使白菜保持很长的时间,而且营养也不会流失,是保存大白菜的最佳方法,所以,一进门扑面而来的就是酸菜的味道。

    还有一口是用来存放泔水的,也就是存放淘米水、刷锅水、或剩饭剩菜等食物,加热后再放些米糠等,熬熟后喂猪。

    间壁墙是用木板隔成的。

    靠近小灶台,上半截,是用土坯砌成的墙,并在墙的上方中间,开有一个小窗口,是用来放煤油灯的,把油灯放在小窗台上,里外屋都能有点亮。

    通过这个小窗口,里外屋还可以喊话。有时候主人坐在炕头上,听到有人开门,回过头来,一眼就能看到是谁来访,客人还没有推开里屋的门,就先从着这里打声招呼,然后,就麻溜下地开门迎接。

    靠近里屋的门口,小灶台的边上放着一口半大的水缸,上面用木板盖着,放上菜板,可以做案板用,这样做烧菜做饭也方便。

    那个年代,在农村,用电从主干线拉到村里,各家各户都要自己出资金购买材料。

    因为那时,农村生产队也没有其它的收入,农业又收入很少,丰年能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就不错了,欠年还要吃国家的返销粮。

    所以,用不上电。

    屋里面有南北两铺炕,中间用一条炕墙相连,为的是走一个烟囱。

    炕墙上摆放着一对老旧的朱漆木箱,上面摆放着一些日用杂物,也就是小镜子座钟之类的东西,墙上贴着一张泛了黄的年画。

    南炕,靠东山墙,放着一个很有年头的长条箱柜,朱漆,对开门,上面挂着一把老式的铜箱锁,表面画着彩绘,柜的上方码放着被褥。

    南炕墙有一尺半高,横着有两扇大玻璃窗,上面是两扇格栅窗,外面糊着窗户纸,夏天炎热时,可以用木棍向外面支开通风。

    冬日里,坐在火炕上,阳光照射进屋里,暖融融的,屋里还是很亮堂的。

    我住在北炕。

    北炕,因为不常住人,略窄些。

    冬季农村人家,一般是在北炕上放些粮食,或是,怕冻的疏菜等杂物。

    由于我的到来,把东西都清走了。

    炕面上铺着一领高粮杆编织的席子。

    我把箱子放在东侧,被褥放在西边,横着睡觉,一个人还是满宽畅的。

    北墙中间,开有上下两扇木制格栅窗,上面那扇是小方格,糊着棉白色的窗户纸。下面这扇是个井字格,周围用纸糊着,中间镶嵌着一小块玻璃。

    这样,屋子北面也能进来光线,显得小屋里不那么黑。

    开饭的时间到了,我们集中在一家就餐。

    因为,我们第一年到农村,粮食是国家供应的,跟在校的学生一样,每人三十一斤和生活费补助,每人的生话补贴是多少钱,我们也不知道,也没有人过问,每月都是管生活的户长去公社办理,按月发。

    所以,每个月都要到公社去领供应粮,再买点菜和油盐等。

    就是吃的不用家里掏钱。

    生产队派社员帮助做饭,因为大家都没有做过饭,更何况,十几人的大锅饭呢。

    午饭是白菜炖粉条。主食是白面大馒头,吃得好香啊!

    午餐过后,我们就分头回到各自的住处,或和老乡聊天。晚饭就在老乡家吃的。

    冬闲季节

    农村人家一般都是两顿饭,下午三四点钟就开饭了。

    大爷家吃饭还很讲究,每次都有四样小咸菜压桌,白小米粥炼炼呼呼的很好吃,我在家里没有吃过这种白小米。

    因为,我们在城里的供应粮,就是大米、白面、玉米面和豆油。杂粮,没有特殊的曰子是不供应的。

    冬季里的北方农村,黑天很早,由于是山区半山区,有山挡着三四点钟,太阳一落山很快天就黑了。

    屋子里只能点上煤油灯,油灯是灯碗,没有灯罩,很昏暗,不在近处,看不清人脸。

    所以,冬季里在农村,人们吃过晚饭,都很早就躺炕上休息,或是躺在被窝里唠嗑。

    正应了那句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这真是:

    下乡居住,五保家中。

    小米稀饭,生活改善。

    城里没有,乡下常见。

第八章 初春备耕 山路背种 踏雪惊蛇 梦中叽语

    初春季节,山上阳坡地的雪,在阳光的照耀下,中午时分,刚刚有点化,背阴坡上的雪还很厚。

    我们生产队在八家子屯,订购了玉米种籽。因为是山区,从我们村到八家子没有大路,只能走林间小路。于是,生产队就组织青壮年劳动力,要到离我们屯二三十里地的八家子屯,背苞米种籽。

    上午八九点钟,我们一行有二十来人,每人拿一个口袋跟着队长往山里走去。

    走在山里的林间盘山小路上,时不时的会看到,路右侧紧贴着小路地面上,用几块石头垫成平台,在上面摆放着狐仙牌位。

    我们都避而远之,唯有吴友德胆子大,不信邪不躲还不说,还上前一脚踢开,让木牌滚到山下去。大家也就一笑了之。

    接近中午时,太阳当头,来到了一个陡坡前。过了这个岭,就是我们要去的目的地八家子屯。

    这个岭,叫新开岭。

    它是从南坡开始修的,还没有修好。刚开的路,也不宽。

    我们一行人从北坡上去。

    南坡的雪,在阳光的照射下,有点黏,还没有完全融化,前面的人脚踩上去,雪就和泥土参合在一起了。

    我走在吴友德前面,他跟在我的后面。刚刚迈过坡顶没走几步远,就听他在后面突然大声惊叫,妈呀~~!吓得我们都站住了,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我回头一看,天啊!地下竟有一条拇指般粗细的蛇盘在那里。而他正好一脚踩在蛇身上,着实吓了一跳。

    但是,我前面还有好几个人呢,怎么都没有踩到呢?偏偏让他踩到了呢!而且,此时的蛇应该还在冬眠中,怎么会来到雪地里呢?我们都百思不得其解。

    到了八家子屯,每人身上背了二三十斤苞米种籽,回到生产队。

    第二天早晨,大家都起床了,唯独吴友德一个人躺在炕上没有起来,可能是昨天受到了惊吓,迷迷糊糊的,嘴里有时还叨咕些什么,也听不清楚说的是啥。

    这时,也不知史卫国在哪学的,手里拿着一把饭勺,一个饭铲。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地站在门口,敲了起来。一边敲,嘴里还一边面不停地叨咕着咒语,天灵灵~~,地灵灵~~。又找来了信封,撕下两张邮票,在他头前的地下点燃,烧掉,口中还是不停地叨咕着咒语。

    这天,他没有上工,在集体户休息两天才好。

    这真是:

    春季备耕,踏雪背种。

    山路弯弯,脚踢神龛。

    踩雪惊蛇,睡中梦魇。

    驱神叫魂,卧床两天。

第三章 转住马厩 井里打水 上山打柴 不得要领

    我们在老乡家住了大约有一个月的时间,就搬到村子的后面的马厩去了。

    马厩坐落在北山的黄土坡地边上,开春化冻时黄土地非常的黏,走起路来直沾鞋,还非常地滑,穿着解放鞋,也是直打出溜坡。村子里也是一样,所以,大家都买了高腰胶靴穿,但是走起路来,迈步还是很费劲,有时踩下去,靴子就拔不出来,泥与靴子之间形成了真空,你就得弯下腰去用双手拽着靴子的腰,才能拔出来。

    马厩是正房,是大三间,土坯房,中间是伙房,四角各有一个灶台,台面上有一口大锅,平时用来烀马料的。

    窗前,各房山头有一个烟囱,东西屋。

    女生住东屋,男生在西屋,南北两铺大炕。

    东厢房是仓库和马厩,马厩的前面有一口用木板制作的大马槽,上方有一个横木,用绳子拴着一匹大白马,这匹马口比较老。

    西边是牛棚,牛槽子摆放在前面,三条老黄牛趴在地上,嘴里还在不断地反刍。

    前面,是用木杆子夹成的院落,两根高而粗大的木杆上顶着一个横木,就是一个开放的大门,旁边还用绳子吊着一小段铁轨。

    东南角上有一个水井。井壁是用井字型圆木支撑着,深有一丈多。井口高出地面一尺左右,周围都是冰。上面架着辘轳,一条大绳绕在上面,下面挂着一个柳冠斗,用水浸过后非常地沉。

    打水也有技巧,开始时,也不会使那股劲,柳冠斗总是浮在水面上。

    后来,老乡教我们,柳冠斗放下去后,要用手拽着大绳往一侧抖动,只有这样,桶口斜歪,才能沉入水中。

    冬季里打水,对于我们这帮在城市里长大的小青年,还是有点危险。

    火炕用桦木柈子烧着,火塘里火苗很旺。木柈子后面的横截面烧得冒出水来,吱吱做响。

    屋里虽然有点冷,但年青人血液循环快,抗冻。火炕烧的很热,晚上睡觉也不觉得冷。

    劈材柈子很快就烧没有了。

    我们集体出动,男生拿着刀锯和大板斧,到房后的小山坡上去伐树。这片树林离马厩很近,在屋子里的后窗,就能看到这片树林,走个十来分钟就到了。

    这里是片白桦林,长着粗细不等的白桦树。

    我们几个男生,就选了几棵碗口粗的桦树,开始砍伐。

    因为是第一次伐树,都不知道应该怎样伐树,大家伙都是站着,齐腰将树锯断。

    因为我们伐的几颗树离的太近,而且,还不分先后,树锯断后,树梢架在一起不倒。没有办法,空手而归。

    回来后。

    队长告诉我们,近处的树,是不能砍伐的,打柴一定要往山里走。

    砍树,要砍树的根部。距地面十公分左右,树墩不能太高。一是浪费资源,二是远处看也不美观。砍树要两面下手,先在一面锯三分之一,然后,在上面砍一个斜坡,最后,在对面的三分之一处下锯,直到锯倒。

    还有,林业部门也不让砍大树,我们属乱砍盗伐。

    烧柴只能砍手指粗的小树,或是灌木。

    灌木砍伐后,第二年开春,还会在根部上重新长出新枝来。

    它做薪柴是最好的树种。

    在生产队长的安排下,老乡领着我们到后山一个沟塘里去打柴。

    这是我们来到农村上的第一课。

    上山必须要学会打绑腿,我缠绕了好几次,总是缠不紧,最后,总算是打好了绑腿。

    打绑腿的好处是,春夏防止蚊虫叮咬,冬季上山,能防止大雪灌进裤筒里,而且,在山上的雪地里也好走。山沟里的雪很深,没过膝盖,走起路很废力,走几步就冒汗。

    打完柴禾,拿一根小树条用手攥住,往一面用力旋转拧裂,柔软了,就可以用来捆柴禾了。扛到路边,装在马车上,拉回马厩。

    这就是:

    薪柴烧尽,后山砍伐。

    不得要领,空手而归。

    队长教导,保护林木。

第四章 集体户长 莫名拿下 抢权夺势 小人得志

    我来到农村后,只当了一个多月的户长。就让毕有才给我挤兑下来了。

    他这个人个头不高,圆脸,眼睛不大,说话有点碎嘴,总爱跟女生粘糊,比我们成熟地早。

    其时,当初我也不想干,当个领头人你得什么都得想着,还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身做则,要不谁服你。他要抢这个位置,我也没有跟他争。当初在家选户长时,为什么不竞争,他本人也是同意的,并没有表示异议。他下乡到这里也不过三个来月的时间,就改变了初衷。真搞不明白,人心隔肚皮啊!

    那段时间,他有事没事,总是往队长家里跑,走的很近。而我们都是大家在一起唠嗑,谈天说地,山南海北瞎聊。很少有人单独出去,去社员家。他这个人心眼比我们多,背后爱搞小动作,能说会道。

    至于,他和队长私下有没有什么交易不得而知。如果没有交易的话,生产队长也不可能让大家,把自己已经推选出来的户长,在短时间内给撤换掉,这也太不合情理。

    就这样,在集体户,又重新开了一次会,也没有解释因为什么,就是说,下乡以前在家选的不算,要从重新选举户长。

    李队长首先提议,让他当户长,争求大家伙意见,看看大家有什么不同看法,也可提出来。大家一看,我们刚来到农村还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他就能把队长摆平。这真是让我们刮目相看。真是人小能量大,庙小妖风多。能指名道姓地让他当集体户的户长。这里肯定有故事,谁也不敢反对,沉默无语地坐着,你看看我,我瞧瞧他。过了一会功夫,队长看了,既然没有反对意见,那这事,就这么定了。

    于是,他心安理得地走马上任。

    到任户长后,大家也不知道他们两位户长是谁给分的工,他把持着财权。上公社领集体户的钱款买粮等,都是他带着车老板一起去。

    那时,我们都年青,社会经验少,也没有人去问帐目管理,反正有吃的就行。

    后来,在秋后分户时,把他分到新发二队集体户,在转年春季的招工中,她姐姐亲自跑到公社作工做,通过关系调回市内工作。

    这真是:

    小小户长,也要争抢。

    违心失诺,言行不一。

    心怀鬼胎,必有打算。

第五章 敲钟上工 初干农活 集体劳动 有说有笑

    马厩既是饲养棚,也是召集社员开会议事的地方,同时还是上工的聚集地。

    招集上工的人,农村话,叫打头的,也就是工头。他必须是庄家地里的一把好手,是样板,你完成跟他一样的工作量和质量,才能记十个工分。打头的前一天和生产队长商量好第二天的农事,上下工的时间由他掌握。

    那个年代,人们都很贫穷,生话好一点的人家,能有个座钟或小闹钟就不错了。所以,每天上工,他都要在马厩敲钟。

    其实,这钟也不是我们想像中《地道战》里,老钟叔敲的那样钟。就是一小段铁轨,用麻绳拴牢,吊在一个横木杆上,拿个铁棒一敲铛~铛~~的声音,全村都能听到。

    听到钟声,人们纷纷从家里走来,拿着农具到马号集合,由打头的分派当天的农活。

    过了春节,也没有太多的农活,就是备春耕生产。

    扒麻皮、搓麻绳、搓苞米都在马厩干。

    扒麻皮,就是把麻杆从根部折断,麻皮和麻杆就分离了,顺势一拽,麻皮就下来了。

    这活一般都是妇女或半拉子干(末成年的劳动力)。

    年纪较大的妇女,用纺锤打麻绳。

    纺锤是用一小段圆木做的,中间细,两边粗呈V字型,中间镶一根小树叉呈渔钩型。把扒下来的麻皮栓在钩上,用手旋转纺锤,这样麻皮就上劲了,上了劲的麻绳缠绕在纺锤上边纺边往里续麻皮。

    这是一个技术活,一般都是有经验的妇女干。

    纺好的单股麻绳就可以用来打大绳了。

    打大绳

    大绳是生产队用来做绳套的,用在马或牛车和犁杖上。

    打大绳,事先要找好一个宽敞的地方,把事先搓好的三根单股细绳一头绑好,固定住。另一头挂在一个旱爬犁上,旱爬犁齐腰高,门型,横旦上面有三个等距的圆孔,穿上一个用金属制作的曲柄,靠外面的末端有个勾,用来挂单股麻绳,里面的手柄是用一块窄木板掏三个窟窿眼,穿在手柄上,这样三个手柄就可以联动了。

    把绳子挂上后,伸直蹬紧,站立在旱爬犁上的人用力不间断地转动手柄,三股单根麻绳就一齐均匀拧上劲了。

    一开始上劲,绳子长,转动起不费力。越到后来,距离越来越近,也就越来越费力。

    绳子的另一头,有一个人拿着一个锥形的木头,插在三根单股绳的中间,把它们等距地分开。锥形木头的中间,横向有一个圆孔,穿过一个小木棒,这个人用双手紧紧地握着木棒,双脚蹬地,身体使劲向后倾斜,一点一点地向前挪动,绳子的质量好孬就掌握他的手上。

    绳子在上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缩短距离,此时的旱爬犁就在地上慢慢的向前移动。直到一根大绳打完为止。

    搓苞米要用一种工具,叫玉米穿子。

    就是一个长方形的木方,一面有条半圆形的凹沟,中间有一个大钉子,倒向一面呈35度角,下面有个小圆洞,把苞米棒平放在凹槽里,用手摁在上面向前一推,苞米棒经过时玉米粒就通过下面的圆孔掉下来了。下面要用笸箩接着,穿两三下,扔到一边,再人工用手拧下玉米粒,玉米和棒子就分开了。

    干这种活时,人比较多,大家在一起,一边扯大栏或是讲笑话,说着笑着,就把活干完了。

    挑种子,都是几个人一袋子,背到某一家,大家做在炕上,放个炕桌,手抓一把种子粒放到桌子上,用手指扒拉着挑选。

    一般都是妇女或是半拉子(不是成年的劳动力)干。

    因为,我们是头一年到乡下干活,所以,分配点轻活。

    重体力劳动是刨粪,刨塔头甸子积肥。

    北方的塔头甸子,在地理上讲,其实就是湿地。

    里面长着,像蘑菇一样的,大草墩子,春夏秋都不能进去。深的地方能没过人,只有冬季上冻了,才能进去。

    冬天刨塔头甸子,那是真叫累啊!

    数九寒天,冰封大地。一镐下去,震得虎口发麻,满头大汗,汗流颊背。

    脱下棉袄,摘掉帽子,只穿秋衣,光着头干,一天下来,刨得胳膊生疼。

    刨下来的土块用牛车拉回去,堆到一起沤肥。这中间还要倒两次才能沤好,成为腐质土。

    开春以后,把它拉到水田地里,用筛子筛过后,把它铺在苗床上,用它来培育水稻秧苗。

    在马厩住了一段时间

    生产队长,又把我们按排到村中心的一处,三间茅草房居住。东西两间住人,中间伙房。南北火炕。

    我和史卫国住在北炕。

    南炕灶台做饭菜,北炕灶台烀猪食或烧水。

    住到这里以后,我们每人轮流做一周的饭。

    水是我们男生到井台去打,烧柴也是我们轮流劈。

    这就是:

    钟声一响,迈出门槛。

    带上农具,直奔马厩。

    分工明确,出工出力。

第六章 生产队穷 队长难当 自报奋勇 心高气短

    那个年月生产队很穷,生产队长也不好干。这不,我们刚来几个月,李队长就撂挑子不干了。

    于是,孟家生产大队的大队长,晚上来我们生产队,领着全体社员在马厩开会。

    马厩的西屋里,点着马灯。

    炕上地下,屋里屋外,男男女女都是人。有的吸烟有的说笑,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大队长咳嗽了一声,提高嗓音,宣布开会了。

    屋子里顿时安静几分,要大家提名,看看谁来当合适。

    社员们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连着开了好几个晚上。也没有酝酿出来,原因是选谁都推迟。

    后来,我们村有个小学民办教师,三十来岁的中年人,个头不高,中等身材,梳着背头,大脸盘,双眼皮,大眼睛,颧骨平平,尖下颚,腮帮有两个酒窝,略往里凹,常年穿着一身藏兰色的中山装。

    不知是那根筋来电了,心血来潮,也可能是当教师不如意,想换个环境,自报奋勇当上了队长。

    你想想,一个拿笔杆子的来拿锄杆子能干长吗?

    因此,他也没有干几天,就又撂挑子不干了。

    重返教书岗位,教书育人,才是他的本份。

    生产队穷,也没有家底,人心涣散,人人都把心事放在自己开的小片荒上了,琢磨自己的小九九。

    最后,还是大队长通过做思想政治工作,找到村里的党员王天来,挑这个重任,这才有了一个常在任的队长。

    这真是:

    没有家底,谁都不干。

    外行领导,几天就倒。

    还得党员,勇挑重担。

第十章 春耕伊始 整地刨茬 耕地播种 胶鞋踩格

    谷雨前后,各个生产队,都开始了春耕。

    我们生产队的地,大都是坡地,平地很少,北山坡是个黄土岗,土质非常的黏。水田地都是早年的塔头店子(湿地)开采的,面积都不大,东一条西一块。

    大田里,人们挥舞着镢头刨茬子,整地。刨下来的茬子,用耙子搂到一起,就地点燃,烧掉。

    刨茬子是个体力活,要用镢头贴根刨,再用镢头另一面把土拍碎。

    干了一个上午,就有同学把手磨破皮或出水泡。

    其实,干农活也有技巧。

    攥镢头右手,要攥紧镢头把,左手刨下去的时候,不要攥得太紧,型成空拳,这样还省劲。

    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腿乏力。回到集体户,都躺在炕上不愿动弹。

    春耕播种

    早晨起来,气温低,还是很凉的,昼夜温差较大。

    我带去的制服大棉袄,正好派上用场。

    它陪伴我走过三年又八个月的春夏秋冬。

    不仅防寒保暖,到了地头,下面铺上塑料布还能躺下休息,伸会懒腰,解解乏。除了三伏天之外,基本上都披着它上工。

    第一年春耕,生产队长按排我们知青踩格子。

    要求大家穿胶鞋或平底鞋,不能穿带跟的鞋。

    踩格子。

    就是犁杖起完垄后,我们三人一组,拿锄头的在前面刨坑,第二个人点种,我们跟在后面用脚把土盖上踩实。要求一个脚掌挨着一个脚掌地踩。种完一块地后,再用马拉着一个圆木磙子再压平。

    真的是:

    人工整地,震痛手臂。

    春耕播种,排成纵队。

    前面起垄,后面点种。

    三人一组,各施其职。

第十一章 春耕时节 大地梳妆 北山烧茬 险酿山火

    春耕时节

    站在山坡上,往山下看。

    远处耕种过的黑土地,有如少女的头发,用蓖子梳过一样,整整齐齐。

    杏花点缀在地边,空气中散发着泥土的芳香。

    远处炊烟袅袅,不时的传来一两声狗叫,鸡的鸣声。

    山上的树木抽出新绿,环抱着小小的村庄。

    那真是一派田园风光,美不胜收!

    有一天早上出工,在马厩,打头的分配农活,派了一个人去北山坡地烧茬子。剩下的人,都跟着打头的,到南山岗坡地点绿豆。

    牛拉着圆木磙子,越过了小溪爬上山坡。

    第一次走山路,我们真的撵不上老农,累得我们气喘吁吁,他们如履平地。

    到地头就开始干活,刨坑点种籽,我们踩格子。

    当我们干完一半,大家都站在地头,正准备歇气时,不由自主地往山下看了一眼。突然间有人喊,村子的后山,好像是冒着大片的青烟。打头的一看,不好,可能是派去烧茬子的社员把林子引着了。

    火情就是命令

    我们纷纷放下手中的农活,跟着打头的向山下奔跑。

    跨过小溪,越过村庄,直奔北山的坡地。

    地边就是沟塘子,这里灌木较多,火把沟塘里的小树引着了。

    我们每个人折了一根长树枝,扑打山火。

    火苗窜起一丈多高,火借着风势,火头一扫,树上长出的新叶,烧得叭叭直响,炙热的火焰把脸烤彤红,烧得脸生疼,地下烧得烫脚。所有人都在奋力地扑打火焰。

    一开始,我们扑打的方法不对,上下扑打,火焰是扑不灭的。老农教我们,要侧面横扫,才能扑灭,这样做确时奏效。

    幸运的是,我们发现的早,并及时赶到,地边树木也不是很密,没有大树。火只是刚刚烧到沟塘中间,就让大家给扑灭了。

    稍事休息,检查没有死灰复燃。

    事后得知。

    是搂的茬子堆放有点靠近地边,地边上长着很高的薅草。

    去烧茬子的社员只派了一个人。而他是先从地边开始往里面点的,点燃后,他也没有回头看。那天风向也不好,正好往北刮。等他都点完了,再回头看,火己经烧到林子边了。幸亏我们在山上干活,能够看到山下,不然的话那可就是闯下大祸了。

    这真是:

    春耕田野,大地梳妆。

    杏花开放,泥土芬芳。

    天干物燥,防火重要。

第十二章 水田整地 育苗插秧 人海战术 抢占农时

    水田整地,要先戗稻梗子。

    三人一组,就是一把两米来长的铁锹把,锹头的两个耳边上各有一个园眼,圆眼上串着一个圆铁环,栓上绳子两个人各站一边,使劲往后拽,前面拿锹的人掌握方向。把戗下来的泥土拍在田梗上,修好田梗,就要翻地泡水田了。

    种水稻很繁琐,水田要提前一个月培育苗,稻种要用药水浸泡一周左右,视稻种发芽程度。之前还要做发芽实验,看出芽率。

    育苗时,要平整好一块水田地,做好苗床。并在苗床上撒一公分厚,筛过的腐质土。由有经验的老农,把浸泡过的稻种,均匀地播撒在苗床上,再复盖上一层土,扣上薄膜,静等发芽。

    这段时间,就由水田技术员来管理。

    他会根据秧苗的长势,控制水位,根据气候,控制温度。一般都是,在地膜里放个温度计。技术员每天早晨都要来查看,温度高了,生产队就派人去把地膜掀起点缝隙,通风降温,晚上还要防冻再盖上。

    秧苗经过几次通风段练,适应了外界的气候,长到十五公分左右时,天气也转暖了,昼夜温差不大时,就可撤去薄膜,可以薅苗插秧了。

    插秧是应时农活,季节性强。

    那时,生产队插秧,全队男女老少都要参加。

    生产队长也不容易啊!一早晨吃过早饭,就在村中挨家挨户地上门催促:“时间不早了,赶快下田插秧去。”

    水田地里,人工插秧,最原始的耕做方式,没有半点机械。

    人们站在田里,一字排开,稻梗的两边各站一人,拉着一条长绳,人们按绳子的直线弯腰插秧。

    都插完后,由一个拉绳的人吹哨,量好距离,再拉直,就可以插下一行。

    这种耕做方式,现在看来,效率很低,也很窝工。

    每到邻近芒种时,各生产队都要会战。

    把所有在家的男女老少人,只要能下田的,都赶下去插秧。

    这个时期,生产队提供中午饭,也就是大米饭,炖大豆腐,那时可是比较好的伙食。就冲着这伙食,社员们也都比较积极地参加。

    农时不等人啊!要不抓紧插秧,过了农时就不能插了,因为生长期不够,到秋天不能成熟,就是一把草。

    我记得,有一天早上,天刚刚蒙蒙亮,打头的就来敲窗户,招呼我们上工。我们大家上工都很积极,没有旷工的。

    打头一来招呼我们,大家就马上起身,穿戴好衣服,披上棉袄。腰间别块塑料布,这在当年也是一个稀罕物,也是农村人下地干活的标配。睛天可以铺在地上休息,雨天可以披在身上防雨。

    懵懵懂懂地走到水田地边时,东方刚刚鱼肚白。水面上还有一层冰碴,光着脚丫下水真是刺骨的凉,打头的试了一下,水太凉了,大家都站立在稻田梗上,等太阳稍微升起,露出头来了,才下田插秧。

    那个时期,还没有农田水靴,穿一般的水靴是不能下水田的。

    原因是,下水后,靴子踩过的地方就是一个坑。如果插上秧苗,水一没过秧苗,就淹死了。

    打头的下去了,我们也得跟着下田那,时间长就麻木了。

    一直干到太阳高照,才收工,回家吃早饭。

    后来,我就很少下田插秧,而是干比较重的活,挑秧苗。

    就是,马车把成捆的秧苗,拉到路边,我们把成梱秧苗装到土篮子里,挑到刚耙完地的水田地边,然后站在田埂上,手拿着成把的秧苗用力抛,把成捆的秧苗均匀的抛在水田里。

    这是个累活,刚开始时,我穿着高腰水靴,但是不行,走在泥泞的稻田梗上,水靴陷进去往外拔很费劲,这样走起路来太累。

    后来,就干脆,不穿靴子了。而是光着脚板,挑秧苗,这样走起路来利索,步伐还快。

    稻田梗上有水,很滑,刚开始走在稻田梗上时,不是左脚滑下去就是右脚下去,总是站不稳,摇摇晃晃的,好在,没有摔过跤,干几天也就好了。

    生产队里有的地块不大,也不连片,干完一块地就要转移到其它地块。

    到别的地块干活,有时候要过小河沟或是水渠,过小河沟,窄的地方还行,一跳就过去了,再宽一点,我们就来个撑杆跳。就怕过比较宽的河沟或水渠,那上面只有一根脚掌粗细的园木。

    一开始,大家都很害怕,尤其是女生更不敢过,但是,那也得硬着头皮过。虽让我们是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了,走路也得学习。

    刚开始时,先过去的老乡,会回过身来,伸手帮扶一把,把我们搀扶过去。走的次数多了,身体也能掌握好平衡,再走就不怕了。

    过沟塘子就更难了。

    湿地里的塔头,离水面一尺多高,高低不等,脚踩上去还摇摇晃晃的,很不稳当。掉下去就容易陷进沼泽地里,不好往外拔。

    走沼泽地,都是老乡在前面引路,我们跟在后面,有惊无险地都能过去。

    经过一段时间的段练,也都适应了。

    说实话,如果没有老乡引路,还是不要过,太危险了。

    这真是:

    春季插秧,全员出动。

    起早贪晚,抢占农时。

    人海战术,效率不高。

第十三章 播种玉米 多上马粪 弄巧成拙 颗粒不收

    春起播种

    生产队的地种得差不多了,队长就安排好牛犁杖,给集体户的地,翻地起垄。

    我们集体户分到两块。

    一块是在马厩的房后黄土坡地,另一块是在村庄东南面山岗上有一亩来地。

    马厩后面是黄土地,队长要我们种了玉米。

    这一天下午,牛犁杖在别的地块干完活,收工比较早,队长安排他到马厩的房后把集体户的地犁了。

    下午收工后,我们大家来到房后,看到地都已经梨好了,新鲜的泥土翻到上面,于是,就赶紧取来玉米种籽,刨坑点种籽忙起来了。

    同学们就觉得离马厩这么近,多上点粪多好啊!正好傍晚生产队也没有人,我们几个男生一合计,就用土篮子偷偷地弄来马粪上到地里做底肥。

    可能是马粪放的多了,到秋天,大地的苞米杆都黄了,而我们地里苞米杆还碧绿碧绿地,高有两米多,比大地里的苞米杆高出两倍还多。长出六七个穗。

    最后也没有收获多少玉米棒。

    看来肥料上多了也不行,光长杆不结棒,生长期还超长。

    种地也有学问,可不能凭想象种,还是得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接受再教育。

    南山坡上的岗地,种着蔬菜。

    有土豆、豆角、黄瓜、辣椒茄子等。

    春起,当黄瓜和豆角秧苗长起来时,就需要架架,为它们爬蔓提供支撑,这样,能通风,结出更多的果实。

    所以,我们春天时,还要进山去割小树苗,要求手指粗细,一人来高,每人割五十根,打成两捆,架在肩膀上好扛回来。

    我们手持镰刀,集体进山,到了沟塘里,我们就三五成群地分散开来,去寻找符合要求的架条,打够数量,架在肩膀上就集体返回。

    春天的阳光也很足,扛着架条走在山路上,每个人都是汗流浃背,呼哧带喘,走一段就停下来歇息一小会,再走。

    回到集体户,我就觉得裤裆瘙痒,挠也不解刺挠,解开裤子一看,不知是什么虫豸钉在私处,身子涨得圆鼓鼓的,有黄豆粒大小,浑身紫红色,头部紧紧扎在皮下,还在吸血呢,钉的死死的,薅不下来,这时,郝爱民过来看了,说是蜱虫,它经常钉在老牛身上,喝足了血,肚子能涨成手指盖大小。我废了很大的劲,才把它拽下来。

    后来,听老乡说,这种虫子专门钉在人身的私处,如:大腿根,胳肢窝等处。

    第二天,就扛到菜地里,去架三角架。

    两个人一垄,一个人在前面插杆,一个人在后面用绳在上面绑上,这样就成了三角架,互相支撑,不容易倒,并把长出蔓的植物领上去,让它顺利地爬上去。

    这一块菜地结下来的果实,也足够我们吃一夏天的了。

    采摘疏菜,是谁做饭谁去摘,有时候下工路过也帮着摘点。

    集体户养了一头猪和十几只鸡。

    春天青黄不接时,也没有菜,就是上工歇气的时候,女生们在地垄沟里挖点野菜猫耳朵,回来用做饭的米汤甩几个鸡蛋做汤。

    小根蒜、婆婆丁、柳薅芽沾大酱,那就是春季最好的菜了。不过这样的时候不多,最多时还是喝鸡蛋汤。

    我们没有咸菜,吃咸菜要到老乡家去要。

    我记得在马厩住的时候吃晚饭,喝的是小米粥。

    那天干活可能是体力消耗的有点大,我用二大碗喝了五碗粥,这时,毕有才从队长家回来,带来了一小碗酱黄瓜。酱缸里淹的咸菜真的很好吃。我又喝了两二碗,总共喝七碗粥,过了没一会两泼尿就没了。

    这件事令我终生难忘!

    这真是:

    二亩园田地,自给自足。

    习农学技艺,有待提高。

    上山割架条,蜱虫钉裆

    一碗酱黄瓜,七碗米粥。

    这年春耕过后,公社还组织各个生产队评选春耕生产先进个人,表彰和奖励并借以鼓励社员们积极地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当时,我们生产队有二个名额,我是其中之一,另一个给了当地的社员。

    很荣幸,被提名评为春耕生产劳动先进个人,还发了一件白色汗衫,并印有《广阔天地大有做为》的红色字体,穿上它劳动也是倍有面子。

    在当时能穿件新汗衫,那也是很奢事的,必竞那个年代每个人生活还不是很富裕的,提倡向**同志学习,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艰苦年代。

    所以,我得了这件汗衫还是非常的高兴!那也是我下乡那三年半的时间里仅有的一件新衣服,自然珍惜!

第十四章 烈日当头 除草助苗 水田薅草 小咬骚扰

    芒种以后

    大地经过春雨的滋润,种子破土发芽,雨水浇灌着黑土地,秧苗很快就长起来了。

    满眼望去,绿油油的田野,齐刷刷的幼苗,很是惹人喜爱。为了保正幼苗的成长,就要除草荐苗。

    第一次拿起锄头是去西山铲地。

    那天艳阳高照,天高云淡。我们跟着打头的,肩上扛着锄头,往西山玉米地走去。

    锄头,是生产队到镇里的供销社买的,每人一个,自己动手安锄杠,不会安的就找老乡弄。

    安锄杠也有说道,一定要找重量轻还结实,粗细合适木杆来装。

    锄头要用磨石磨快了,最好像刀一样,还要磨亮锄板。这样铲地的时候锄板不会沾土,锄头就轻,荐苗也快。

    我的锄杠,是我自己在山上找的抱马杆,它重量轻,还很结实。自己动手安上去的,并把锄板磨得飞快。

    到了地头,一字排开,每人拿一根垄,打头的在前面铲,我们跟在后面。

    铲地时,要把锄头尽量地往前伸,锄板紧紧地贴在垄帮上。双臂伸直,侧身、略向前倾,使劲往后拽。先铲两帮,再铲垄台,还要用锄尖荐苗。

    玉米苗,一穴长出三到四颗苗,要求留下一颗壮苗。

    开始时,锄头到苗跟前还要想着,留下哪一颗,杀掉哪一颗。所以,铲的很慢,总是落后,跟不上大帮。

    你看吧!社员一伙,知青一帮。人家都到地头,转身拿另一根垄往回铲了。我们才铲到一少半,跟不上趟啊!手眼脑配合不好。这可不是一天练成的。

    铲了一上午的地,中午收工回到集体户,大家都躺在炕上休息,午饭都不想吃了,手臂都抬不起来。

    但是,大家吃完午饭,还是坚持下午上工,没有一个不去的。

    就这样,坚持一周左右,就挺过去了。再铲地,胳膊也有劲了,不过,还是撵不上社员。

    人家歇气了,我们还在干,我们连歇气的时间都没有。

    到中午要收工的时候,老乡们从地头上帮忙接接垄,为的是大家一起回家。

    有一天早起出工,到南山岗荐玉米苗,因为玉米苗长的高,用手就可以荐苗。

    到了地头,每人拿一根垄开始荐苗。只见打头的一溜小跑到地头了,那速度比走路还快。

    而我们才开始,低头看着一墩玉米苗,心里还在想薅哪颗,还得现寻思。人家是,眼睛始终往前看,手到直接薅。真服了!

    铲黄豆跟玉米不一样,黄豆不是穴种。是不规则的一趟,老农管这种播种方法叫,羊拉稀。

    城里人肯定是没有见过,羊拉稀是什么样子的。羊粪蛋就是指甲那么大的小球,它边走边拉,后面就留下一趟不规则的小粪蛋。

    因此,铲黄豆,开苗,要左右开攻,走之字形路线,这样错开有利于秧苗的成长。

    谷子的播种方法,跟黄豆一样,只是播种密度较高,不能用锄头开苗,而是,用手或是小扒锄开苗。

    小扒锄,就是一种手拿的小不点锄头,外型跟大锄头一样,专门用来开谷子苗的一种农具。

    这是一个非常累的活,你得府下身去,用手一点一点薅。时间长了也不行啊!于是,就蹲下薅。还有拿小板凳坐着薅,更有甚者趴着薅,总之,是什么姿势都有。

    这个农活,一般都是妇女,或是半拉子干,我只体验了一次。虽说不是重体力活,但是,我的体验是,比重体力活还要累。

    在农村,一般都要铲三遍地,最后一遍也叫放秋垄,那时,玉米长得有一人多高了。

    有一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早晨气温适宜。队里安排我一个人到南岗地去铲玉米,进了地里,才能感受到什么叫密不透风。

    接近中午,铲到地中间时,就跟桑拿房一样,汗水哗哗地淌啊!穿的上衣都湿透了,热得实在是不行了。等我铲到地头时,就把身上的兰布挂脱了下来,光膀子干。这下到是凉快点,可是,身上手臂上被苞米叶子给拉的一道子一道子的。

    原因是,苞米叶子的边缘有细小的锯齿。

    这下可好,出汗时,被汗液里的盐分一杀更痛。

    从那以后,不管干什么农活,我都不脱衣服,再热,也得忍着点。

    没人告诉你会是这样子,吃一堑长一智,实践让你涨知识。

    水田里秧苗长起来了,也要薅三遍草。

    一开始水田除草用铁钯子,类似锄头,方型,上面有镂下九十度的三角齿。可以在水田来回挠,站立着除草也不累,比较轻松。后来,不知道因为什么,不用了,都开始弯腰用手薅。

    水田地里,有一种草最讨厌,不容易除净,老农管它叫王八草。

    它的叶片呈卵圆型,如柳叶飘浮在水面上,根部深深地扎在泥土里,并且,还串根,生命力极强。薅它时,要用五指伸到泥土里,像耙子一样搂,搂在手指度上,感觉有点像绳子一样,很结实,连根拽出后,要扔到稻田梗上晒死。

    第二遍薅草时,水稻就生长到四五十公分了。下田弯腰薅草时,稻秧的叶尖就会扎到脸,薅草的动作,会把潜伏在秧苗叶片下面的蚊虫搅动出来。

    这时,蚊子和小咬就会在你头顶上,不断地晃动,前后左右,围绕着你,攻击你,直往你脸上扑。手上有泥,还没发打,只能用手背在脸上蹭几下,或者摇头晃脑甩开它。

    最后一遍就好干了,只拔大草、稻稗等杂草。

    七八月份,水稻抽穗扬花,晴天,有微风吹过最好,便于水稻授粉。

    如果赶上,连续阴天下雨,那就是天灾,授不上粉,到秋就是瘪子,没有收成。

    所以,那时在农村,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所谓人定胜天,在这里是不可能的。

    那只是一相情愿,,大自然的力量,不是人类能抵挡得了的。

    这真是:

    锄地薅草,真是累。

    晴空骄阳,莫赤背。

    小咬骚扰,很无奈。

第十五章 挂锄无事 采摘棠梨 休假探亲 来去匆匆

    夏至以后,就挂锄了,没有多少农活,我们可以回家呆上个把月的。

    夏季里,铁路两侧的树木中,间杂着很多的棠梨树,别名木梨树、野梨树等。乔木。叶片卵型,边缘有钝锯齿。伞型总状花絮,春天,花瓣是白色。

    枝条上结着密密麻麻的棠梨子。

    它的果实呈园型,像棒棒糖,伞状,几颗果实生长在一起,果实像豌豆粒一样大小,一束一束的。红中带黄,甜中带酸,略有点涩。这树种,在植物学上应该属于海棠科。

    当地人采摘回去后,一般都是用大锅蒸熟了再吃,蒸过后果实,就没有涩味了,面面乎乎的,里面籽小,如罂粒,小而适口。

    挂锄回家前,就约几个同学,拿着镰刀或小锯去铁路边采摘。

    这种树,基本上都是野生的,树技密并且有刺扎人,上树采摘也很费劲,只好带上工具去。

    一个上午,就能采摘一大兜子。

    有一天,天气睛好,一个老乡跟我说,要进大山里看看,看能不能采到山梨,问我去不去,我们正好呆着没事干,就答应他一起去,于是,找个背篓跟着他一起往大山里走。

    在乡下,进山如果没有当地的老乡带领,我们自己是不敢进去的,很容易迷路。

    走进大山,在密林深处的一处向阳山坡上,隐藏着一棵山梨树,上面结了不少的山梨,青绿色,有鹅蛋大小,我非常的高兴,兴奋地抢上前去摘山梨。

    可是,眼下还不是成熟的季节,山梨还很硬,但是,也顾不了这些了,好不容易找到,岂能放手不摘呢?心里就别提多高兴了。

    这树不是很高,树干有胳膊粗,下面的采摘完了,上面的勾不着,我就用手摇晃树干,上面的山梨就噼里啪啦地掉了下来,砸在身上和脑瓜上,落了一地,俯身拾起来,装进背篓,能有二十来斤,带回到集体户。

    这种梨摘回来后要用薅草盖上,捂上一断时间它就会变软,酸甜,渣粗,口味浓郁。

    回家时和棠梨子一起带上。

    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先要去澡堂泡个澡。

    那时,洗一次澡,两角五分钱,一般都是用父亲在单位工作时,给职工发的福利——澡票。

    半年洗上一次,身上都长虱子了。

    我们集体户,都是轮班回家,集体户里始终有人。

    一般,都是在家里呆上两周的时间,就又都回到集体户了。

    此时,正是农闲季节,活很少,一般社员就不安排出工了。

    在这期间,我干了不少样的活。

    先是用铡刀,给马铡草,草的长度在一寸左右,不能过寸。

    铡青草时还可以,一刀下去能按到底。

    新鲜的青草有水份,草里的纤维比较柔软不费劲。干草就不行了,特别硬不好铡,由其是谷草,放多一点,铡刀就按不到底,特别地累!

    后来,队里又安排我放马,就是生产队里唯一的一匹马。

    这期间,每天早晨,吃过早饭后,就去马厩,牵着马去草甸放马。这匹马口也老了,后来,到十月份,时饲养员看不行了,同队委会一商量就给杀了,把马肉分给社员吃了。

    可道是:

    路边棠梨采一兜,

    回家带上不嫌馊。

    半年洗上一次澡,

    虱子抓上一小孬。

第十六章 体验拉锯 汗流浃背 农友盖房 出工尽力

    拉大锯

    农闲的时候,我们队里,有个姓曲的老社员,五十来岁,个头不算太高,国字脸,棱角分明,大眼睛,双眼皮,精明能干,人长的很结实,铜筋铁骨。精气神实足,说起话来快言快语,干活干净利索麻利,办事认真,穿戴干净整洁。一看,就是个走南闯北的手艺人。

    锯木手艺高超,旧时,俗称锯匠。要不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呢。

    农闲的时侯,走村串户,在外找点活干,挣点钱补贴家里生活。

    那年月,他家在我们村里也算是富裕户。

    村子里有一户人家要办事,需要木板。要把一根粗大的原木锯成板材,自然是请他去家里破原木了。

    我见到很好奇,在城市也没有见过用人工破原木,在工厂里都是大圆锯或是带锯,把原木放在跑车上锯。

    所以,我也想找个时机试试,看我能不能行。

    破原木的锯,长有一米八左右,上宽下窄,锯齿有一公分半高。

    破原木前,要搭个一人高的锯架子,再斜放两根较细的原木做坡道。

    原木在地下用墨斗打好线,再把原木滚到架子上调整好,前后用U型钢筋,俗语叫八锔子,钉在架子上。

    上面的人叫上锯,是师傅,他得会修锯。在上面的人要掌控锯的走向,往上拽时双手往前推,送锯时要往后下压,和下锯协同用力。

    而下锯是要使劲往下拉,拉到底后手要往怀里拽,同时身体也要回来。

    拉下锯,锯末子会满脸飞,汗水会把锯沫子粘满全身。

    每次能前进一二公分,这要看上下锯们配合和力量。

    开始,我在那看着,下锯累了,我就上去试了试,没想到我也行。

    因为在家时,我也干过木工活,打过箱子,做过立柜什么的,多少能看出点门道。

    我的体会是,往下拉时,双手不能左右摆动,要顺着锯的方向走直道。腿要前后叉开,型成弓步,眼睛要盯着锯口。双手握住锯把,弯腰收腹,身体下沉,往怀里拽,腰腹臂要协调用力。

    这活虽然是累了点,但我很高兴,因为我体验到了拉锯的滋味。

    我连续帮了好几天,直到把原木锯完。

    这个期间,我们队里,有一户社员家翻盖房屋。

    在农村修建的土坯房,用的是老式方法。

    地基放完线夯实后,按基础要求,摆好柱脚石,石头中间有个四方的凹槽,柱子下面有相对应凸起后榫头。这样做为的是,不埋入地里,远离地面,木头不接触潮气,就不会腐烂。

    放上柱子就要上大坨。

    三间房,需要四个大坨,八个柱角。

    所谓的四梁八柱,四平八稳,是不是从这来的,我没有查过。

    在农村,社员盖房,由其是上梁,全队都会去帮忙,上工也会提前下工。并切,东家还会给大家准备一顿较丰盛的午餐。

    我利用我会木工手艺的特长,就跟着木匠师傅帮忙。帮他拽墨斗给原木放线,他找好位置画完尺寸,我就给大坨凿卯,当然这些工具都是师傅的。

    这些,都是我尽义务帮忙,尽一点绵薄之力。

    其间,我还为王天来家做过一扇木格窗,和四只腿的小板凳,还给他老父亲用小树杈做了一个拐杖。

    这就是:

    原始锯木,一上一下。

    上提下拽,汗流满面。

    社员建房,尽力帮忙。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9184/ 第一时间欣赏我的知青路最新章节! 作者:午子鸣所写的《我的知青路》为转载作品,我的知青路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我的知青路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我的知青路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我的知青路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我的知青路介绍:
广大的知识青年,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下,到农村去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中农的再教育。在集体户的生活和生产劳动的亲身经历。体现了那一代年轻人的精神风貌。听党话,跟党走,愿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青春和力量。我的知青路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我的知青路,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我的知青路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