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TXT下载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全文阅读

作者:社会和谐     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txt下载     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百五十七章 周瑜的悲痛

    程普在街道上乘坐着小舟往城中心去。

    他试图找到城中守军所在。

    他不是没有对房顶上的百姓们喊话问话。

    但是那些百姓要么就是麻木的不吱声,要么就是徒劳的摇头,总之就是不说话。

    他们是很惨啊。但程普并没有怎么心软。

    打了一辈子的仗,这样的惨状怎么可能没见过?比这更惨的见的都多。

    这些人不过是被水淹了房子,或者是战场上送了命。

    但以前打仗的时候,可是有许多人干脆变成了肉干,称作军粮的。

    虽然程普老了,心肠也似乎变软了,但是仍然并不会过多的伤春悲秋。

    既然从这些百姓这里得不到消息,程普只能自己找。

    自然而然的往城中心的官衙而去。

    船桨波动在积水之上,不多时小船留下一路波纹就在靠近城中心的街道上,同样遇到了几艘小舟。

    那小船上自然就是城中的守军了。

    他们虽然都拿掉了铠甲,但是仍然带着武器。

    城中的积水虽然很深,但是铠甲还是太笨重了,在城中不得不划船行进穿着铠甲小船很可能载不动十分危险,毕竟不是在河上积水的浮力还是不如江河。

    程普的小舟心向他们的小船靠,他们的木筏也都向程普这里靠了过来。

    在周瑜昏迷不醒的情况下,没有人安排他们巡逻,但是他们见到了陌生人,出于本身的职业素养,自然也要上来盘查一遍。

    “船只停下。你们是什么人?”

    水灾之下,满城的人都是非常的狼狈,哪怕是风姿不凡的周瑜,如今都这样的惨。他突然来这几个看起来气定神闲的人,怎么看怎么可疑。

    程普摆摆手,让士兵乖乖的停船。

    对着几个围过来的木筏拱手说道。

    “弟兄们可有认识我老程普的?我是来找公瑾的,公瑾何在?”

    这几个木筏靠过来停住,自然是有人认识程普的。

    “哎呀,原来是程公,程老将军!”

    士兵们惊喜的喊叫。

    远处听到的士兵也都开始窃窃私语。周瑜昏迷不醒的情况下,众人都是群龙无首,突然来了德高望重的程普,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欢喜。

    “老将军怎么来了这里?不是听说……”

    一士兵一脸惊喜站出来抱拳施礼,刚想寒暄几句,却又突然一脸迟疑,吞吞吐吐了起来。

    程普带着士兵因为保护周瑜,被黄忠给全抓了。

    这些人是周瑜来到丹阳郡后收揽的溃兵,以及原本就留守在丹阳各地的丹阳兵。

    自然不知道程普的具体情况,但是却也隐隐约约的听说程普已经被俘虏了。

    这样的事情,他们心中疑惑,想问却又不敢明着说。无论程普是不是真的被俘虏了,这样明面的说出来,到底还是不好看,因此吞吞吐吐起来。

    程普当然知道他想说什么。

    摆了摆手,低着头叹了口气。

    “唉…个中缘由,也难以细说……公谨何在?我这里还有要事要和公瑾商议。”

    见程普这样说道,他们也不方便再问。

    听到程普一谈起周瑜,他们又一脸担忧,忧心忡忡的说道:“哎,老将军有所不知。都督在洪水之中受到了冲撞,受了些伤,如今正昏迷不醒啊。”

    “寻了城中大夫诊治,且只判断出来断了条胳膊,内腑受了些震荡。洪水倒灌入城,一点药材都找不到。我们弟兄们没有办法,也只能乘着木筏在城中四处穿梭,找些药铺,看能不能将药材集齐给都督熬上一碗汤药。”

    听了这话,程普心里又有些着急,又长出了一口气。

    一是为了周瑜受伤而感到着急,城外的百姓再凄惨,也只不过让程普动了一些恻隐之心,到底不是自己人,他心里也其实没有多么心疼,但是周瑜可是他的好朋友。

    周瑜算是他的忘年交,是个知己。周瑜这身上伤了,程普难免感觉有些感同身受,物伤其类。

    松了口气,则是觉得看样子周瑜这伤的还不算太重。这也让程普一直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安稳的落了肚子。

    “正好我这里带了医师,也带了一些药材。不必多言,先带我去看公瑾。”

    程普又转过头来,对站在自己身后的医生施了一礼。

    “有劳吴大夫了。”

    吴化大夫三十来岁,留着一撮山羊胡,相貌平平。

    只见他颌首轻笑,拍拍药箱,非常自信的说道:“若城中医师诊断不错,这伤势并不难治。”

    士兵们划着木筏在前边引路,程普的小船跟在后面。

    程普被黄忠俘虏之后,屁股上中了一箭,就是靠黄忠军中的军医给处理好的。

    而且不止是程普,与程普一同作战了那么多士兵大多数也都被救了回来。

    这军中的军医是真的能够救命,而且医术高超,不像程普行军打仗之时,许多时候随军的军医都不过是一些乡野大夫,甚至很多时候,连普通的大夫都没有。

    士兵们受伤了,只能靠身体硬扛。也只有将军们可能会得到一些懂医术的人的救治。

    程普在黄忠军中才知道了医生是多么的尊贵。

    毕竟对于他们这些刀口上舔血的人来说,这是真正的救命的人。

    程普在庐江见到的军医的医术,已经感到惊为天人了,可与其闲聊之时他却对关羽军中的吴化推崇至极。

    程普本以为,那军中的军医治理外伤的手段已经登峰造极,那样的存活率是他生平仅见。可没想到,他口中吴化更加高超。

    来了丹阳郡,程普还没有见过吴化出手几次,但寥寥几次出手,无不是举重若轻,妙手回春。

    听吴化说他的老师张仲景和华佗的医术更加的高超,吴化尚且难望其项背,这令程普感觉更加的神往。

    如今有吴化在此,药箱中还备了器具和药材,想必必能将周瑜救起。

    众人划着船就来到了城中的府衙。

    到了这边,士兵的身影就多了起来。四周都是木筏上站着巡视。

    街道两旁的房顶上,也站着一些站岗的士兵。

    也许他们不仅仅是站岗,是实在没有地方去。城中的水位虽然慢慢的开始下降,但要消去还要好久的时间。

    所以在这城中,如今根本没有下脚的地方。

    程普的船只从街道中心划过,两边凡见到的士兵认识的,都恭敬的作揖。

    口中连连称呼程公不断。

    那有些不认识的听袍泽这样称呼,自然也就反应过来来者是谁,也就一起行礼。

    一时间,声音响彻附近数个街道,一路上连绵不绝。

    跟在程普身边的战士和医生吴化,此刻见到程普的威望也是颇为赞叹。

    入了府后,士兵们居然从里面又推出了一艘船。

    这艘船比众人用的木筏、程普驾驶的小舟都要大一些。

    船舱中铺了苇席,又在周瑜身上盖了锦被。

    没错,如今周瑜就是躺在船上的。

    城中到处都是积水。床铺全部都被淹没。

    士兵们将周瑜救起,见周瑜昏迷不醒,便褪去了他的湿衣服,寻来了一艘稍微平稳些的船只,铺上席子,准备好铺盖,并将周瑜安置于此。

    程普近前,见周瑜躺在床上,双眼紧闭,面色苍白,一脸憔悴,心中颇是感慨。

    素来有君子之风,让人感觉如沐春风的周瑜,何曾如此狼狈憔悴过?

    不过也仅是看了两眼,程普也没有耽误时间,便将位置让给了医生。

    众人都没有向周瑜的船上走去,唯有吴大夫褪去了鞋子,跨过了船边,进入了周瑜的船舱。

    大家也都是怕一群大汉上船压的船只晃荡,让周瑜不舒服。

    吴大夫上船之后,先看了看周瑜的脸色,扒了扒他的眼睛,又用手指摸了摸他的脖子。

    随后细细的检查全身,轻轻摸索按压,寻找外伤。

    然后在左右手分别把把脉。

    一番诊断下来,轻轻点头,没有大碍。

    随后便从药箱中取出一些药材,挑挑拣拣增增去去,配了一份药,让士兵在旁边的木筏上煮一煮。

    众人都在一旁安静的等待,看那袅袅青烟慢慢升起。

    待那汤药熬好,稍稍凉一些,便给周瑜喂了下去。

    又去出沾了不知什么汤药的湿布,在周瑜脸上抹了一遍,拿出银针施针。

    不多时,就见周瑜嘤咛一声,眼皮轻轻颤动,缓缓的睁开眼来。

    刚刚醒来的周瑜还没有缓过神,只感觉浑身剧痛。

    双眼慢慢聚焦,仔细的感受身体,恢复脑袋的清醒。

    “我…我在何处?如今情况如何?”

    听着周瑜虚弱的声音响起,旁边的士兵都忍不住喜极而泣。

    程普慌忙向前几步,来到船边。

    赶紧伸出双手,摁住想要起身的周瑜。

    “公瑾,你受苦了呀。”

    程普的脸庞映入周瑜的眼帘。

    然而,陷入绝境的周瑜突然看到熟人的面庞,心中却没有半分的惊喜。

    周瑜心中有了不祥的预感。

    “程,程公…怎会在此地?”

    程普明明是为了掩护周瑜逃走,被黄忠一箭射落马下。

    即便是江东给陵阳县派出了援兵,那也不应该是程普。

    周瑜的心里感觉糟糕极了,他希望不要是自己想的那样。但事实可能比他想的更糟糕。

    面对周瑜的问话,程普叹了口气,但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扭头看了看一旁的吴大夫。

    吴大夫向程普点点头,示意没有大碍。

    程普是担心周瑜重伤未愈,能不能得知这样的噩耗,万一心绪激动之下影响了身体,那可就糟糕了。

    而吴大夫经过诊断之后,周瑜只不过是受了些外伤,伤了骨头,内腑受了些冲撞,慢慢养一养,很快就能养好。

    这也是得益于周瑜身体强健,没有旧疾。

    因此周瑜是受伤,但并不像林黛玉那样的内里体弱经不住刺激,程普大可以大胆的和周瑜将事情说明白。

    就在这程普向大夫询问意见的短短时间内。周瑜就已经回过味儿来了。

    他虽然受伤,但思绪依然灵敏。

    “程公,莫不是来劝降的?”

    听着周瑜虚弱但又冷漠的话,程普已经感受到了周瑜的提议。

    当下也是无奈的叹了口气。

    “公瑾啊!如今哪里是我来劝降你。如今整个江东全部都投降了呀。”

    “什么!!”

    周瑜一听这话,猛地就要起身,五脏六腑一晃荡,又忍不住的咳嗽了几声。

    这个消息来得太过于刺激。

    周瑜在船边咳的几乎要将肺腑咳出来,也都顾不上胳膊上的疼痛。

    程普赶紧将周瑜放倒,用手顺着周瑜的胸口。

    程普从怀中将刘备与周瑜的信件取出,又拿了张承带来的孙权投降的信物一件。

    看着周瑜咳嗽的样子,程普也有些于心不忍,但是长痛不如短痛,事情毕竟已经发生了。

    两样东西在周瑜眼前展示一下。本不想让周瑜再耗心力的去看程普只给他解释,但周瑜却按捺不住,用完好的一只手夺了过去。

    将帛书抖散开,周瑜瞪大着两颗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的盯着看。

    他的身体在发抖,手也在发抖,脖子上的青筋都起来了。

    周瑜一边看程普在一边叹。

    “公瑾,大势难违。仲谋降书已经送到了庐江郡,江东大势已去,三路兵马全部围剿,如今也是不得不降啊。”

    周瑜感觉浑身失去了力气,那轻飘飘的帛书在他手中却显得重逾千斤。

    白黄色的帛书带着黑字从上空飘落下来,盖在了周瑜的脸上。

    周围的士兵反应并不很大,除了个别是周瑜从吴郡带带身边的士兵,对于江东,对于周瑜和孙权是有感情的,对于投降的消息也感到非常的失落。

    但更多的还是丹阳本地的兵马,对于江东并没有太大的归属感,投降在他们心里并没有掀起什么波澜,毕竟他们半年前才刚刚投降了周瑜。

    虽然最近与周瑜的相处之间,被周瑜的人格魅力所感动,愿意为周瑜效力,但那只是为周瑜效力,而不是为江东,为孙权。

    如今仗打到这种地步,投降反而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要为周瑜去献上生命,对于这些丹阳兵来说,还真有些困难,需要挣扎一下。

    如今周瑜的主公识时务的投降,让他们都不禁松了口气。

第三百五十八章 劝降

    而程普则见着被盖住脸的周瑜,身体慢慢的发抖。

    盖在脸上的帛书慢慢的塌陷了下去。两滩水渍湿润,慢慢晕开,渐渐的,连上面的墨渍都模糊了。

    周瑜在哭泣。

    程普拍了拍周瑜的肩膀,还想要再劝一劝。

    这一拍,仿佛是打开了开关一样,周瑜一手拿掉脸上的帛书,死死的攥在手里。

    面目狰狞,咬牙切齿,而泪水不停的从眼角流出。

    “这算是什么?臣等正在死战,主公为何先降!!”

    周瑜终于挣扎的从船上坐起。

    颤抖的食指点着四周。

    “多少弟兄在舍生忘死?多少弟兄为我送命?如今,我还有机会躺在这床上接受救治,可我这条命却是别的弟兄拿命换的。”

    “如今,整座县城变成一片泽国。洪水之中,不知多少健儿失去性命。”

    “突然就要投降,这些人的性命算什么?他们的牺牲算什么?其父兄两代创业筚路蓝缕,一路之艰难,亦不足为外人道哉,多少次舍生忘死!”

    “可今日,可今日,可今日众将士都在死战,他怎么能够投降了呢!”

    周瑜情绪激动,绝对难以接受。孙权突然的投降,对他来说是深深的背叛。

    他无论身处怎样的绝境,哪怕是被黄忠追杀的上天入地无门也未曾放弃,被困守孤城内外无缘也未曾放弃,在洪水冲击堤坝无尽暗流,想把它按入洪峰之中,他也未曾放弃。

    可孙权稳坐大后方,手中尚有两郡之土地,怎么一声不吭的突然就投降了呢?

    周瑜一直想像信任孙策一样信任孙权。他把自己作为围棋棋盘上的一个气眼,他希望孙权能成为第二个气眼,两相顾应,这盘棋就能坚持下去。

    他心中幻想着孙权力排众议,在纠集处一直敢死队。冲进陵阳县城,给周瑜带来好消息。

    但却为了不为难孙权,也是在心中为他开脱,而只是觉得他只要稳住后方,也不是不能接受。

    可没想到,周瑜在前线承受压力却不说,孙权在后方却好好的,就这样投降了。

    “公瑾,你误会了。”

    程普语重心长的劝慰了周瑜。

    周瑜是觉得孙权承受的压力还没到投降的程度。那这前线那么多战士为他舍生忘死,这难免让周瑜有些埋怨。

    “公瑾困居此地,却不知别处,我也是在刘使君军中才知道,公瑾谋算深远,居然派下三路兵马。”

    “丹阳一路,被张飞阻在古田山中,四面合为,剿于山道。董袭周泰战死,贺齐、陈武等人率残部被俘。”

    “鲁肃潘璋自太末县偷袭乐安,半路也遭到了伏击,全军被抓。”

    “鲁肃离开会稽郡后,会稽郡百越作乱,在联想到鲁肃被俘,就该知道那其实是刘使君早早安排下的。”

    “江东兵马损失殆尽。吴郡无力再起兵收复会稽,会稽全郡被攻占,两万大军,两万蛮匪兵锋直指吴郡。”

    “而这丹阳郡,青弋江中段守城将领孙翊不知所踪,这消息公瑾应该知道。”

    “末端重镇芜湖不久前也已经被徐庶所攻占。”

    “自芜湖可顺流而动,战船居高临下,直指震泽,吴县无险可守。”

    “如此大势全无,毫无凭依。仲谋投降,又怎么能怪他呢?”

    周瑜困居孤城,不知外面的局势,程普则将外面的情况一一告知周瑜。

    除了这些外部矛盾之外,程普其实还有许多话没有告诉周瑜。但程普觉得周瑜心里一定知道,只是周瑜不愿意承认。

    那就是孙权本人在吴郡的位置坐的实在不稳当。

    孙权年幼,哪里压的了那么多的重臣。

    江东众臣有不少都是跟着孙坚就开始一起奋斗的。

    这些人说起来都是孙权的叔叔辈,孙权本人又没有立下什么汗马功劳,如何能在他们面前有多少话语权。

    孙权一直以来都有君位不固的风险。

    而孙权本人,也不过是区区一个杂号将军,一个太守。

    这样的身份,哪里值得让那么多人就为他和刘备死磕?

    只有周瑜把孙权看得太重而已。

    其余的人都是孙权的下属。说难听点,可以算是同事,都是大汉的官吏。

    只有周瑜奉孙权为主,把孙权作为自己的主公。

    所以,面临这样的压力之下,也只有周瑜想让孙权继续称王称霸,而其他人则完全觉得没有这个必要。

    那么在吴郡孙权的投降也就显得非常合理了。

    甚至说孙权自己看自己都没有周瑜看自己看的重。

    孙权能觉得自己是个什么呢?顶多整个扬州在自己手里,做个州牧?

    但是,封侯拜相,取而代之曹操,甚至取而代之天子,这是孙权没有想过的。

    人的野心总是一步步的发展的,孙权是想不到他以后会怎么样。

    这如同曹操如今勉强算得汉室的十分之一的忠臣。

    如果等曹操吞并了袁绍,势力变得更大之后,那恐怕连十分之一都没有了。

    而当初曹操设五色棒,以及后来刺杀董卓的时候,那时候曹操可以说是有七八成,都是对大汉的赤胆忠心。

    人的野心都是这样不断的随着势力的扩大而发展的。

    所以,区区一个太守的孙权,他的野心还没有周瑜想的大。

    周瑜奉孙权为主,想让孙权封侯封王。

    所以在程普眼里,孙权投降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在周瑜眼里,却很难以接受。

    当周瑜听说自己三路兵马全部被破,芜湖也已经丢失之后,当下心中的激动也瞬间都变为心灰意冷了。

    这样看来,确实已经大势已去,孙权的投降怪不了孙权。

    可怪不了孙权,能怪谁呢?

    怪自己!

    周瑜心中又涌起一股悲伤。情绪大起大落之下,他多少有点钻牛角尖。

    如今,江东三代基业尽失。他感觉自己对不起死去的好兄弟孙策,也对不起新主公孙权。

    自己也确实是主战派,当初要打这一仗,是自己一力支持的。

    而如今打输了,自己做出的部署全部被破,那么看起来则是因为自己智谋不足才导致的这样的恶果。

    “既大势已去,却也怪不得主公,当初是我不听劝告,一心要战,才有今日之恶果。”

    “只因我志大才疏,才使主公有今日之辱。”

    “我该死也!”

    周瑜悲呼一声,强用力扒着船边就要往水里钻。

    “都督!”

    “公瑾!”

    这一下可吓坏了旁边的士兵和程普。

    众人赶紧七手八脚的往前来,程普直接跳到了周瑜的船上,将周瑜抱住。而那士兵则从木筏上跳下来,跳入水中,挡在了周瑜的船边。

    “公瑾何必如此气盛,胜败乃兵家常事,刘使君帐下人才辈出,几个人对付你一个,今日之败,哪里能怪罪到你的头上。”

    “要说出战。当初我虽然不支持贸然出战,但如今看来,即便当初不出战,将来也必有一战。”

    “一山不容二虎,玄德公既然来了扬州。又岂能不与咱们起冲突?”

    “刘使君帐下人才济济,不过半年的时间,便已经发展出打败江东的力量,再给他半年的时间,我们又焉是敌手?尚没有今日这样僵持的局面好看呢。”

    “江东有今日之败,哪里能怪公瑾?公瑾计策周全,件件合理。只是人算不如天算的,玄德公实力太强,实在不是江东所能抵御的。”

    “即便是吕望在世,又岂能力挽狂澜乎?堂皇大势,难以以一人之智谋所逆转也。”

    被紧紧抱住的周瑜听完程普的这些番话,仍然泪流满面的对程普说道:“可江东基业丧于我手终究难辞其咎。我愧对伯符啊……”

    “哎,公瑾,你又钻牛角尖了不是?”

    程普紧紧搂着周瑜,

    “江东基业怎么就不在了?仲谋如今不过是一个太守,难道玄德公占领了扬州,还会吝啬一个太守的位置吗?”

    “玄德公雄才大略,仁德爱民,一心要兴复汉室,将来必与曹操有所一战。”

    “这正是公瑾与仲谋用武之地呀。”

    “即便今日投靠了玄德公,莫非公瑾就要与仲谋分道扬镳吗?”

    “我想公瑾绝对不是这样的人,你必然还愿意在仲谋手下效力。”

    “玄德公为仲谋保留一郡之地,甚至两三郡之地,施展你们的才华。”

    “公瑾只需治理地方,选练军队,凡有用兵之处,战战争先。”

    “如此三四年下来。依照公瑾的才华,莫不是不能帮玄德公再拿个一两州的土地?”

    “到那时实力远胜曹操,正是清君侧除奸贼的时机。兴出汉室,还于旧都,问公行赏之时,难道还能少得了公瑾与仲谋的封侯之位?”

    “这不正是公瑾为仲谋梦寐以求的好事吗?”

    “到那时,仲谋得到大汉朝廷封下的侯爵,岂不远胜今日在江南做一土霸主?光宗耀祖,振兴家业自然不在话下。”

    “若老主公与伯符泉下有知,也该含笑九泉呀。”

    周瑜变得呆呆愣愣了起来,他被程普所说的打动了。

    这也是程普抓住了周瑜的软肋,若程普只拿周瑜个人的功业和性命来劝说,周瑜必然不为所动。

    可成不句句不离孙权,这就由不得周瑜不细细思量了。

    望着陷入沉思的周瑜,程普趁热打铁。

    “何况如今兵败已成定局,仲谋已经向玄德公献出了降书降表。”

    “这种时候自怨自艾又有什么作用呢?”

    “公瑾又不是不知道仲谋的情况,如今仲谋既然投降,就失去了江东之主的位置,暗中又有多少人想要骑在他的头上?”

    “而仲谋又年幼,实力不足,哪里是那些老人的对手。仲谋在这个时候正是用人之际,公瑾要不继续的去帮助他,又有谁能帮他呢?”

    “孙贲、孙辅两兄弟投靠玄德公时日已久,如今在其手下备受重用,孙贲的女儿还嫁给了玄德公手下大将赵云的儿子。”

    “这宗亲之中也不知道有多少像孙暠那样的人。”

    “仲谋势单力薄,哪里是他们的对手?”

    “而玄德公就算再照顾仲谋,他们孙家之人之间的争斗,玄德公又怎么好插手呢?”

    “公瑾可得好好想想,没了你,仲谋以后得过什么日子呀?”

    “莫要再说什么封侯拜相,恐怕都要死无葬身之地呀。”

    程普趴在周瑜身上的姿势很不舒服。

    动了动腰腿,换了个姿势坐在周瑜旁边,和周瑜肩膀对肩膀。

    又将脑袋凑到周瑜的耳边,继续劝说。

    “你周家出过两代三公,如今这一代,只有公瑾最为贤能,如今遭遇这样的事情就要自杀,可还对得起家乡父老,如何对得起父母妻儿。”

    “大好男儿,正该建功立业,光宗耀祖,方不愧对你周家列祖列宗啊。”

    “都督……”

    “都督……”

    周围的士兵是忍不住的越靠越近,将周瑜围在正中间。

    个个动情的想要劝告周瑜。

    而程普又指着这些士兵说道:“公瑾在战场上活命,不知是多少健儿舍生忘死,将你保护了下来。”

    “你身上背负的,却不单单是你自己的一条命,还有无数为你牺牲的性命。”

    “他们用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换成你活下来,你如今却轻易的要寻死觅活,却对得起他们吗?九泉之下,有何颜面去见这些牺牲的袍泽?”

    程普提到这里,周瑜又忍不住的红了眼眶。

    大水之中,多少将士前赴后继的保护自己。

    多少士兵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帮自己抵御天威的降临。

    那两名被砸的粉碎浑身已经糜烂的士兵仍然要紧紧的抱住自己,将自己保护住。

    念及此处,周瑜确实感觉心中愧疚。

    颤抖着嘴唇摆了摆手。

    轻叹几声。

    “罢!罢!罢!”

    “事已至此…降了吧……”

    几个字一出口,周瑜又忍不住了,两颊滑下泪来。

    心中五味杂陈,到底是什么心情,却难以细说。

    而听闻投降跟随周瑜多年,或者是在江东奋斗多年,心中有荣誉感的士兵也忍不住的潸然泪下。

    但是转眼间就被周边丹阳兵的欢呼声所掩盖。

    周瑜看着周围丹阳兵个个欢腾喜悦的样子,才真正的长出一口气,明白了大势已去。

第三百五十九章 尚书两节,孔明的用意

    伊籍乘船从豫章郡来到了庐江。

    他奉诸葛亮的命令来和刘备商议入吴的事情。

    张承带来江东投降的消息,已经被刘备快马轻舟通知各处。

    如今如何进入吴郡?该做哪些准备?人员如何部署都是需要商议的。

    消息传到豫章郡后,诸葛亮没有立刻动身。

    豫章郡还有一些手尾需要处理,为了防止耽误事儿,就先将伊籍过来了。

    伊籍来到府门外也没有什么人通报。

    冲着来往的官吏点头示意。

    也有人不停的还礼作揖。

    “机伯先生,好久不见了。”

    伊籍作揖还礼。

    “主公现在何处?”

    “正在里面商议事情。”

    伊籍向他告辞,结束这场寒暄。

    “我先去见过主公,日后有空再聊。”

    “请便,请便。”

    伊籍就转身往里走,来到了门口,就看见里面三个人正在谈话。

    三个人随意的坐在苇席上,围着一个小桌子。

    桌子上堆了一些竹简文书。

    他们一边翻阅,一边对照,一边随意谈着话。

    伊籍脱掉自己的鞋子,踏上苇席,往里走去。

    刘备正对着门口,一抬头就看见了伊籍。

    一直笑容满面的脸上,此刻更加的笑容灿烂了。

    语气中听的出来的高兴。

    “我们刚说你们要来了。没想到这样巧,还没说完,你就出现在了我的眼前。”

    庞统和另一个文士,在刘备说话的时间就都站起来冲着伊籍做了个揖。

    伊籍也笑着回礼。

    “劳烦主公挂念了。”

    一起走到三个人的跟前,四个人又一起重新的坐下。

    “不知这位兄台是?”

    “来来来,我来给你们介绍。”

    刘备笑着,一只手拉着伊籍,一只手拉着陈震。

    刘备先指着那相貌平平的文士对着伊籍说道。

    “这位是陈震,陈孝起,南阳人。不久前听闻我夺了庐江郡,得知我在此处,便前来拜访。孝起富有韬略,为人忠恪,我深爱之,因此不让其走,强让他留下来陪我。”

    刘备说的有趣,几个人也都很给面子的呵呵发笑。

    刘备就扯着伊籍要给陈震介绍。

    陈震又笑着一抱拳。

    “主公不必介绍。我已经是久闻机伯先生之大名。”

    伊籍笑着摆摆手。

    “何来什么大名?我不过一无名小卒儿。”

    陈震又要再说话,却被庞统制止了。

    庞统半抬着头,露出黑漆漆的鼻孔,面容古怪的笑他们。

    “好啦好啦,你们不要互相吹捧了。怎么样?孔明没有来吧?”

    刘备无奈的笑着摇摇头,让庞统猜对了。

    “怎么?你们刚才在讨论孔明吗?”

    伊籍好奇的问道。

    刘备笑着说:“刚才士元还要和我打赌,说孔明这次来还是不来,才刚说完没多久,机伯就进来了。孔明果真没来吗?”

    伊籍有些疑惑。

    “孔明确实还没有来到,豫章还有一些手尾需要处理。你们怎么猜到孔明这次来的晚一些?”

    刘备颇有些无奈。

    “刚才还是士元先说的,孔明活的太认真,所以这一次江东人来送降书,孔明是不会过来的。”

    刘备还是没有把话说明白,伊籍就更疑惑了。

    见伊籍这一头雾水的样子,庞统在旁边笑道。

    “你这是有所不知啊,你可知是谁作为使者前来送降书?”

    “不是张昭之子张承吗?”

    张昭的儿子虽然没有很大的名声,但是张昭的名声可容不得荆州的伊籍不知道。

    庞统更是大笑:“哈哈。孔明的哥哥诸葛瑾在吴郡为官,不久前,诸葛瑾将他的女儿嫁给了张承。”

    “如今,孔明和张昭、张承成了亲戚。他自己为了避嫌,所以我们才猜测他不肯前来。”

    庞统这样说完,伊籍才恍然大悟,和刘备相视无奈一笑,也不禁发出感慨。

    “孔明就是这样,实在太正经了。他来不来又有什么关系呢?”

    虽然大家都嘴上这样说,但是心里还是对孔明比较敬佩的。

    这样的臣子会给其余所有人带来很大的压力,这几乎是一个完人。

    但是,这样的人却也让所有人都感到放心、心安。

    而孔明自身又很有智慧,并不会因为过于正经而让众人感到非常的生疏见外。

    孔夫子说,和小人和女人相处是很困难的。但是他七十岁之后,就能从心所欲不逾矩了。

    孔明如今虽然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但是也颇有些这个意思。

    “孔明如今不到,可有什么话让机伯转达?”

    刘备问伊籍。

    伊籍则笑着从怀中取出一小本书来。

    “豫章新印了一批教材,孔明特意拿来让我给主公看看。”

    刘备笑着接过,好奇的翻开。

    发现这教材只是薄薄的一册,看起来也没有前后章节。

    这应该是新的教材其中一部分,孔明特意拿来要告诉刘备什么。

    虽然孔明不是一个喜欢故弄玄虚的人,但是这些文人在碰到知己的时候,总是忍不住的让对方猜来猜去。

    给对方一点暗示,让他猜中自己的心意,这样有一种心有灵犀、心灵相通的喜悦。

    刘备翻了翻,认出来这是什么。

    这一篇文章是梓材,《尚书·周书》篇名。

    康叔因功改封于殷商故都朝歌建立卫国,成为卫国第一任国君。康叔赴任时,其兄周公旦作《康诰》、《酒诰》、《梓材》,作为康叔治国法则。

    刘备虽然大致看得出来这篇文章的意思。但他并没有太明白孔明想要表达什么。

    这不是因为他和孔明没有默契,实在是因为刘备年轻的时候不喜欢好好读书。

    虽然长大了,也知道了一些读书的重要性,开始认真的学习一些文章。但毕竟底子不如正统的文人好。

    而与《诗三百》,《春秋》比起来,《尚书》又更加的生僻一些。

    刘备有些疑惑的将手里的这薄薄的小册子递给了庞统。

    庞统看了看,神秘一笑,又将这小册子递给了陈震。

    陈震看罢之后,又是一脸的疑惑。

    “依这些时日来主公与士元先生所言,这似乎不是孔明先生的做法。”

    “我以为孔明先生并不是这样的普通的儒生吧。”

    庞统哈哈大笑,拍着桌子对伊籍说道。

    “还有什么,一起拿出来吧。”

    他认定了孔明不会只拿这么一点东西。

    伊籍也苦笑的从怀里又掏出另一个小册子递给了庞统。

    伊籍虽然也非常聪明,但是实在没有孔明和庞统这样的智计。

    这一次,自己反而成为了两个人的中间人,只是起了一个桥梁的作用,像工具人一样,让伊籍有些无奈。

    庞统打开一看,正是自己意料之中的康诰。

    陈震在一旁似乎能理解,但又不完全的能理解。

    见陈震和刘备都非常的疑惑,庞统这才有些自得的开始解释。

    “今日见机伯入门,我便已经明白了孔明的意思。”

    “见孔明送给主公的乃是梓材我便知道,其中必定还有东西没有拿出来。”

    庞统说两句就开始卖关子,逼得刘备赶紧催促他。

    刘备是越大越感到了这不好好读书的难处。

    但原来在中原戎马半生,战场之间得了一些闲空,也很难再专心致志的去学习。

    如今终于可以好好的跟随身边的许多聪明人学习,但是却总需要时间的。

    “这梓材上讲,以厥庶民暨厥臣达大家,以厥臣达王惟邦君,汝若恒。”

    “这是要让康叔向殷民学习,顺从常典。康叔乃是周人战胜者,殷民却是被征服者。”

    “又有,肆往,奸宄、杀人、历人,宥;肆亦见厥君事、戕败人,宥。这都是说要宽恕罪过。”

    庞统念一句上述的原文,便粗略的给刘备解释解释。这文章确实复杂了一些,庞统也不想为难刘备。

    “又有,王启监,厥乱为民。曰:无胥戕,无胥虐,至于敬寡,至于属妇,合由以容。王其效邦君越御事,厥命曷以?引养引恬。自古王若兹,监罔攸辟!”

    “这是在说:‘长养百姓,长安百姓’,总之,满纸就说两个字,乃是德政。”

    “正如孝起所说,这不是孔明的作风,孔明虽然也仁,但他却不是迂腐的儒生,所以我认为他不会只拿德政两个字就来敷衍主公。”

    “这才料定一定还有康诰。”

    陈震却也疑惑的向庞统请教。

    “可这康诰一文也是明德慎罚,何至于先生认为孔明先生还会拿出康诰呢?”

    面对陈震问询的目光以及刘备的目光灼灼,庞统忍不住从怀里掏出了自己的小扇子。

    “所谓明德慎罚者,并非不罚,要罚就要依法而罚,这才叫慎罚。”

    “如今,江东之武力已经大半被我等所摧毁。但此地鱼龙混杂,地头蛇根深蒂固。诸多流民百姓皆依附于大族,良田美池皆困于大族之手。”

    “孔明此人虽然为人谨慎,但骨子里却锐意进取。若只讲德政,入吴之后,也只是和江东氏族虚以委蛇。”

    “比之桓灵二帝并无太多差异。此绝非孔明之所愿。也非主公以及我等之所愿。”

    “我等皆想治国安民,若要安民者,就要惩治这些大族。”

    “昔日咱们制定战略,并没有想过只经此一战而平定江东。存初也多次言说先经此一战,消耗其力,咱们积蓄实力,在时机到来,直接杀入吴郡,以力破之。”

    “如此一来,可以将这些大族的顽疾破除。而不至于治理吴郡总是被其掣肘。”

    “只是存初杀入会稽郡后,却发现能够毕功于一役。多做权衡之后,发现今**迫其投降,拿下江东更加省力。”

    “到底是再等一等,拿下一个干净的江东。还是现在就出手,不等时机错过慢慢治理。”

    “存初当时也十分的纠结,多次与我联络,互相商议,最终还是决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庞统一边说着,一边从怀中取出最近刚刚和董良交往的书信。

    还有一些是他们和徐庶、诸葛亮一起讨论的事情。

    将董良与众人交往的书信取出,分给刘备他们看。

    大家一边看,一边听庞统继续分析。

    “既然大家都是想要一个干净的江东。那就自然不能单纯的使用德政。必须用法律给这些大族套上缰绳。”

    “所以我见孔明没来,却见了机伯进门,便已经明白孔明的意思了。”

    这一下大家似乎都懂了一些。

    原来让伊籍来时还带着这个象征意思。

    伊籍最擅长的就是这些律法上的问题。

    当初在襄阳城,董良为了拉拢他,还特意让伊籍为他的学生们讲关于法科课。

    “可要用法律来收拾这些大族,就必然会引起反抗。所以就不能太过激,必须明面上用德政作为掩护。”

    “孔明给主公送了梓材,就是要主公做上这一杆德的大旗,得到这些大族的拥护。”

    “主公宣扬了德让这些大族保持幻想,而我这个臣子自然就要做商鞅。孔明递给我,康诰,不是让我明德,而是让我慎罚。”

    “我倒不希望孔明给我这个,他若给了我一份商君书,我反而更高兴一些。”

    庞统多少还是有些不满意,庞统下手更狠一些,他想像商鞅那样。

    但是对于这一点,诸葛亮提出了一些不一样的意见,所以他拿出了康诰。

    这是在告诉庞统,用法律可以,用严刑峻法,甚至也不是不行,但是必须要先完善立法。

    如今刘备的势力一步跨的太大,内部需要整合,刚得到整个江东,那么多事情都需要处理,矛盾重重,都是问题。

    而外部还有曹操虎视眈眈,内忧外患之下,每一步都必须十分的小心。

    庞统是想快刀斩乱麻,靠着手中的武力威慑,对大族严刑峻法,赶紧将江东清洗一遍。

    而诸葛亮则是性格比较谨慎,选择先立法,步步为营。

    而刘备虽然是一个比较仁德的人,但是后世人用昭烈两个字来评价刘备,就可以知道,他绝对不是一个像宋仁宗那样君。

    其实刘备本身还是比较喜欢用法的。

    诸葛亮的意思多少有些与刘备本身的性格不合。

    但这其实并不是诸葛亮没想到。

    这是诸葛亮在劝告刘备先伪装起来的意思。

第三百六十章 良政

    诸葛亮这一次一共暗示了三个意思。

    首先是入吴之后,刘备要保持仁德的状态。

    最起码表现的是自己好糊弄一点,表现的自己不偏不倚,是一个传统的爱民君主。

    这样就会给江东的一些大家族一种假象错觉,他们认为他们可以掌控刘备。

    或者说,他们认为刘备是愿意遵从游戏规则的。

    当他们受到了庞统、诸葛亮等人的压制或者惩处之后,他们首先想到的不会是引来外敌,而是现在刘备那里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诸葛亮第二个意思则是为刘备治理整个扬州定下了一个基调。

    只不过他身为下属,不好越俎代庖,直接替主公做主,因此用两篇文章借古喻今。

    诸葛亮一直以来和董良一样,都是认为治理要德法并用,绝不能像普通的儒生一样,一味的强调仁义道德。

    但是这个法律的缰绳既要体现基本的爱民思想,套在世家大族的脖子上,又不能过激。

    因此这个时候,尚书里明德慎罚的思想则就是更合适的了。

    诸葛亮提出来这个思想,其实并不完全与周公的想法一致。

    这同样也只是一个借古代经义表达自己思想的噱头。

    诸葛亮将慎罚表达为编写出一套可靠周密的律法。

    如此一来,既规劝了刘备手下一些思想较为传统僵硬的儒生。

    同时也劝告了那些比较激进的,为整体的治理方针立下了一套严密却不苛刻的稳健中正的步调。

    至于诸葛亮第三层意思就不会被人在嘴上说出来了。

    他让刘备去宣传德,让手下人去用法律对抗阻碍者。

    这种意思自然是让手下人做刘备的手套,好名声留给刘备手下人充当背黑锅或者说是承担压力的角色。

    很多人爱惜自己的名声更甚于做出一些真功业。

    这样的人看起来很可笑,但是这种人并不在少数,而且往往能在社会上真的获得一个好名声,得到许多人的推崇。

    诸葛亮当然不希望刘备的手下都是这种人。同时他以两篇文章,委婉的试探着众人的心意。

    最起码是对庞统进行了直接的试探。

    诸葛亮承认庞统有才,但是因为相处日短,毕竟不知道是否能与庞统交心,两人是否为一路人。

    庞统的功利心比这诸葛亮要大一些,诸葛亮也不知道庞统愿不愿意背上这口黑锅。

    毕竟在古代功业和名声几乎是挂钩的。

    获得了一个好名声之后,人人夸赞,人人称颂,又能流芳百世。这几乎就是那些建功立业的人想要得到的东西。

    而庞统当然不是一般人,他自然看出来了诸葛亮的意思。

    庞统并不因为诸葛亮这次的试探而感到生气,认为诸葛亮小瞧他。

    反而觉得诸葛亮这样特别的对待他,正是庞统不同寻常人的表现。

    同时这种不冒犯还有含蓄的试探,也确实不是一般的智慧能够看出来的。

    而庞统自己看出来了,心中也忍不住的自得。

    傲娇的自己在心里绝不肯承认,十分敬佩诸葛亮。

    而在心中暗哼了一声。

    在这种时候,还要试探自己是不是一路人,问问自己,愿不愿意背负一些压力而建立真实的功业,诸葛亮可不要小瞧我。

    经过庞统的解释之后,刘备也都渐渐的领会了诸葛亮所有的意思。

    笑容挂在刘备的脸上,挥之不去,刘备的心中实在是满意又轻松。

    自从到了豫章郡后,自己就将后方的事物扔给了诸葛亮和董良。

    诸葛亮和董良在豫章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尝试了一系列的改革。

    不仅大多数都获得成功,而且井井有条,没有生下任何乱子,也没有影响到丝毫前方的征战。

    自己只需要安心的在前线征战,一应军粮,物资自然有人运送到位。而后方拿下的地盘儿,政务上井井有条,治理的欣欣向荣,也不会因为自己打仗而将其拖垮。

    这样的表现比之萧何十分类似,而听云长以前说,董良这个家伙一开始想要做张良。

    当初还曾笑他初生的牛犊不怕虎,不知道张良是多么厉害的人才。

    后来见他高瞻远瞩,在汝南就已经定下了扬州的局势,虽然说的话不多,但是只是寥寥的点拨几下,就让刘备豁然开朗,如此也当得起一个小张良的名声。

    但在豫章站稳脚跟之后,发现董良不仅仅是有高超的眼光,能成为小张良,在政务上也颇有一手,虽然他不喜欢每日埋头案牍之间,但是屡屡有天马行空的思想,搞出一条条与往常不同的改革政策。

    而这些政策的提出也一般都非常的合理。粗粗的框架拿出来,再经过诸葛亮的妙手一处理。一条条新奇而又有效的新政策就这样出炉了。

    这样的臣下让刘备感觉太省心了。

    而此番与江东的大战,刘备几乎没有做出什么事情,只是驻扎于关羽的后方,为其调用一些物资。

    立出自己的大旗鼓励军心。

    后方一切政务由诸葛亮带人处理,前方的战事有关羽作为总管。

    侧翼有张飞作为顾应,中间还有各种奇谋由董良所出穿插其间。

    最后又有董良出兵会稽与自己早几个月就埋下的钉子汇合,成功的逼迫了孙权投降。

    而如今,刘备还没有正式进入吴郡。

    自己心里也在冥思苦想着,到了那里之后该如何的应对当地的大族。

    当初在徐州面临的窘境,刘备实在不想再面临一次。

    包括如今已经今非昔比刘备手下的众多干才足以帮刘备教训一切不听话的人。

    如今的形势与当年已经大不一样了,刘备是堂堂正正的击败了敌人,携带大胜之势,带着他们难以抵御的大军,以胜利者的身份来到了这里,统治这里。

    不过即便如此,真正的光明正大的以州牧的身份再次降临,刘备在心中自然也会多想一些。

    可还没等刘备开始苦恼,诸葛亮就已经将问题解决。

    诸葛亮给事情定下了这个基调,接下来就要看刘备自己的发挥。

    而刘备这从来不是一个不自信的人,他自然认为自己有能力将那些暗中不服的人都玩弄在鼓掌之中。

    诸葛亮把难题解决,把台子搭好,留给刘备一个表现的舞台,让他和庞统他们去演双簧,尽情的去展示他们的才华。

    这是一个多么高风亮节又令人满意的臣子。

    脸上笑容不断的刘备,又在心中感叹如鱼得水四个字。

    这不到一年的时间,这四个字几乎在他心里已经念烂了。

    刘备自己也想,如果让华佗打开自己的胸膛,自己的心脏上会不会就印着如鱼得水四个字。

    众人又笑着闲聊了一会儿。刘备忍不住的和伊籍八卦起来了诸葛亮的亲戚。

    诸葛亮的哥哥和诸葛家的亲家都在吴郡等着呢。

    趁着诸葛亮不在,他们好好的拿了诸葛亮逗乐了一番。

    到了午时几个人就在房间里一起吃了饭。

    陈震来刘备这里并不多久,但也已经跟着他们一起开始学着吃三次正餐。

    毕竟新来的人要殷勤一点,跟着老大多见见面,自然不能老大已经起来工作了,他还呼呼大睡。

    现在刘备这里的人基本上都开始进行一日三餐。

    他们也觉得现在的日子和以前有天壤之别,吃的饱了,吃的好了,干活也有劲儿,每日里处理政务的时间比过去要延长两个时辰。

    这样一来,也算弥补了刘备这里底子太薄,人手不足的缺陷。

    所谓上行下效,上有所好,下有所效。

    富裕点的百姓也都跟着上面一起学习一天三顿。

    即便是穷一些的,也多早起来一会儿,稍稍吃上半碗饭,垫垫肚子。

    而这边的百姓刚刚都是分了田地,已经收了两季粮食,如今已经是夏末秋初,两季稻已经收获。

    虽然许多耕地都是刚刚开垦的,还不算非常的肥沃,但是在诸葛亮、董良等人的带领下,将分地分的透彻。百姓们的地都不少,恰好是他们劳动力所能工作的极限。

    在精耕细作,改良农具,改良种植方法,官府给予牲畜和工具的补助,又有大批从山上下来的百越百姓与汉民相互合作。

    两季收获下来,家家户户粮仓堆满,所有的百姓都觉得好日子已经到来。

    对于山民,虽然下山的头一年,收获要交出来一些,工作也要更累一些。

    但是他们在汉民的指导之下学习着耕种的方法,而山下也有官府带着百姓们一起建造的房屋。

    生活的安稳和安全远胜于山上。

    等到明年,百越和蛮民就可以过上和汉民一样的生活。

    而百姓们调整了自己的饮食习惯,早晨起的更早一些,晚上睡得更晚一些。

    在他们处理完田里的工作之时,在自家的小院可以做一些手工,卖给官府,获得一些钱币。

    正如王淳的父亲一样,闲暇之余,跟随着官府学习木工。

    学了技术,去了造船厂打工。

    而刘备这边,因为不缺铜矿,铸造了许多足额的五铢钱。

    但是他们并不胡乱的进行发行,在董良、诸葛亮、糜竺三人共同的监管下,这些钱币的购买力非常不错。

    同时,董良积极的推动豫章与荆州的交易。

    很多时候甚至愿意溢价,用钱币去购买物资。

    而物资运回来之后再平价转给百姓。

    由官府补上中间的差价。

    这样的手段自然不能长久,但是对于目前刘备这边铜矿多而物资少的情况,是一个很好的临时措施。

    金钱虽然非常重要,但毕竟钱还是钱,不能吃,不能喝。

    而生产力又是有限的,天下的物资都是有一定数量的,你这边多一点,其他的地方就少一点。

    能用钱将物资买到,让自己治理的地方保持健康的运营对于势力成长期的刘备来说,是不亏的。

    同时,董良这边的学校里培养了大量的基层官吏。

    又通过科举从底层选拔了大量的寒士。

    这些人经过培训之后,这全部放到基层,带领百姓们做一些专门的工作,而不全部去处理一些笼统的政务和文学。

    他们得到技术之后,在乡下,在城中,选闲暇的时候,通过一些奖励,激励百姓们认真的跟他们去学习技术。

    对于农业知识的培训自然不用多说。

    但还将一些简单的军械放到乡间,将物资分发给百姓,由他们进行制造,官府这边出手工费。

    让官府发粮很难,但是发钱并不困难。

    还有通过交易,用钱再换来荆州的物资,甚至是更远一些地方的物资。

    百姓们用钱可以在集市上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这样一来,就进行了良性循环。

    官府手里有大量的物资可以使用,百姓们也得到了实惠,愿意继续的支持。

    有一些村子学习的是裁缝的技术,官府通过规定衣服的标准尺码之后,让百姓们按照规格缝制军服,旗帜。

    有一些村子学习的是竹艺和木工,他们可以编织一些生活中使用的竹制品,或者在集市上售卖或者转让给官府。

    官府甚至可以让他们去制作矛杆,箭杆,经过严格的检验之后再进行回收。

    这样一来,就大大的充实了军队作战使用的物资。

    诸如此类,百姓们获得收入的方法不可胜数,百姓富,官府才能富。

    拿最简单的来说,是个百姓都可以编织草鞋,这东西官府自然也是大量的收购。

    毕竟如今是一个战乱的年代,士兵们每日在路上奔波,一双草鞋要不了多久就会被磨穿。

    除了这些普通的工作,还有一些属于特殊的工作。

    培育出来大量的铁匠是要专门到作坊里进行封闭式工作,而不能随意的散落到民间,因为他们是要制造刀剑盔甲之类的军械的。

    还有那造船厂,火药厂,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而这些技术工人的下落是要有严格的登记的。

    而董良还推行了一种藤甲,提出这种设想,在诸葛亮的专业指导下,成功的做出了一种效果非常不错的藤甲。

    不管怎么说,藤甲到底是比不穿甲好的多。

    能扛一刀是一刀啊。

    说不定原本是要到骨头的伤口,现在只破个皮。

    藤甲的技术也是值得保密的,但是却又不用那么的保密。

    将各项工艺分解,选拔专门的村落进行制造。

    对各项工艺需要的材料进行称量记录。

    派出一些人手在这些村落里坐镇,防止有人暗中私藏。

    虽然这种盔甲比不上铁甲,但要是有江洋大盗搞了一身,在乡里横行祸害,说不定要迫害多少百姓。

    当铠甲最后成型之后,再次称量与原材料对比。

    随后登记造册,送入军中。

    这样一来,要不了多久,刘备军队的着甲率就要远远胜于其他的势力。

第三百六十一章 刘磐认主

    董良虽然只是一个普通人。并不是什么高超的技术大牛,能够搞出来无数离奇的发明。

    但是有一些发明,并不需要太高深的技术。

    而经过千奇百怪知识洗礼的现代人,只要拿出来一个思路,让手底下的匠人下点功夫去研究,很容易就可以得到成果。

    但是,董良却不敢这么做。

    一年多以来,可以看到,董良每一次拿出新的工艺,都是考虑再三,小心中又加小心。

    因为古代人不是傻子。

    当他们看到好的技术,也是会学习仿造的。

    而一些需要保密的技术,如果你的政治制度建设的不够严密,很容易就会造成泄密。

    正如明朝末年一样。

    虽然国库确实非常的空虚,崇祯皇帝已经穷的不像样子,但是大明的实力很显然还是胜过满洲。

    可是在边境有一大批的商人将该封禁的物资进行走私。

    至于更多的技术秘密有没有进行泄露,董良这就不知道了。

    但是想来可能会有。

    而大明的火器很显然也比那些,骑马射箭的人更先进。

    但是到了后期之后,满洲的战士却拿着缴获的大明的火器,以及一些仿造的火器,给予明军更加惨痛的痛击。

    且不说,即便没有这些东西,大明也未必能胜利,但是很显然,大明的优势技术反而给了敌人帮助。

    董良所担心的也正是这些。

    不要以为一个现代人拿着一些技术,到了古代就能成为天神,成为救世主。

    但董良内心却觉得,这样的人顶多成为一名老师。

    将古代人教导的更加的强大。

    正如刘备在徐州之时,这个时候,即便是有人献上了真正的大炮。

    难道刘备就一定能扫清寰宇,获得胜利吗?

    恐怕还是有很大的风险。

    当刘备拿出这种威力巨大的技术的时候,曹操不可能不去偷。

    是否有人会暗中投降曹操将技术献上,谁也不敢保证。

    那么,刘备手底下才多少生产物资?曹操手底下又有多少?

    这样比起来,曹操只要稍微坚持一下,或偷或抢或收买或仿造,很快就可以以更大的力量碾压刘备,刘备就会彻底的没有翻身之机。

    董良一直以来小心翼翼的往外拿技术,担心的就是这个。

    如果真将一些划时代的技术不小心搞了了出来。

    敌人的势力更加强大,情况就真的变得不可控了。本来自己还能挣扎挣扎,这种情况下真的会被一巴掌盖死了。

    不过现在刘备已经占据了两州之地虽然都是穷乡僻壤,但势力也不算小了,而且还有荆州作为策应。

    手底下的技术可以拿出来应用一些了。

    就比如这个藤甲兵。

    在着甲率并不高的这个时代,能有大量的藤甲兵出现,在战场上绝对可以发挥出巨大的战斗力,占到巨大的优势。

    如今在豫章已经实验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方针。

    并且这套方法已经全面的在交州试行。

    接下来,刘备完全占领了扬州之后,在扬州也要全面的实行这套方案。

    ……

    用过餐,休息了一会儿,刘备就升堂议事。

    马上要前往吴郡接收扬州。

    各郡人事部署需要进行调整。

    这一下,文臣武将来的就多了,不像上午只刘备他们几个。

    糜竺,孙乾,简雍结伴而来,遇到了伊籍,连忙又寒暄了几句。

    伊籍陪刘备用完饭,出门溜达了一圈。

    伊籍到来的消息,上下早就传遍了。

    但是众人一方面又有公务在身,一方面要听闻伊籍在和刘备谈事情,便没有过来打扰。

    如今虽然称不上久别,但也有两个月没见了。

    高高兴兴的进门,陈震已经在里面等待。

    庞统这个时候也刚好从外面回来。

    来的人还有薛琮薛敬文,程秉程德枢,许靖许文休。

    薛敬文在年初的时候曾经从交州来到豫章,还协助过诸葛亮进行科举的出题。

    后来刘备移军北上,身边缺少人收拾文书工作,薛敬文则殷勤地跟随在刘备身边。

    程秉程德枢,是薛敬文在交州的好友。本来是汝南人,起初跟随郑玄,后来北方战乱而到交州避难,跟随着刘熙考究五经大义,因此通绕五经,学问很好。

    经过士燮和薛敬文的推举,一起来到刘备手下任事。

    这两个人如今虽然来了,但也只是旁听,并没有太多发言的权利。事实上,他们也很难给出什么独到的见解。

    首先,他们初来乍到,身份还低,只不过刘备爱惜人才,又是给士燮面子,所以才让他们一直参与工作。

    其二,就是有些时候想要给出一些独到的见解,往往不是普通的儒生可以做到的。程秉虽然是一个学问非常高的儒人,但是,刘备对于他的期待甚至不如薛琮。

    因为薛敬文的底线要比程秉低很多,像这样离经叛道的人,看起来就比好学生有奇谋。

    而且他们现在也是在熟悉刘备的手下工作,对于一应文臣武将虽然有所了解,但还不能烂熟于心。

    至于许靖、许文休,他可是有些倒霉。

    当初在交州,想要翻墙去找刘备,这种对于刘备的忠诚自然表现的淋漓尽致,还是显得过于谄媚,在交州几乎成了笑话。

    他虽然依然有才华,但是他的才华远远比不上他的名气大。

    而刘备又比较不喜欢这种太钻营的人。

    因此,在刘备阵营里,他得到的待遇并不是非常高。

    不过,董良和诸葛亮都一再劝刘备,让许靖这个人成为一面旗帜,好好的去对待他。

    许靖的才华未必被在座的哪位文臣高,但是他的名声甚至可以说是最高的那一位。

    有了他作为这一面旗帜,更能显示刘备得人心,显示刘备招贤纳士,求贤若渴。

    如今,许靖虽然得到了礼遇,待遇高,地位高,但是他却并不甘心只作为一个吉祥物。

    许靖相信,刘备打天下需要经历的事情多着呢,一定有自己用武之地。

    所以他也不争一时长短,一直在等待着一个机会。

    文人都到齐了,武将却没有来几位。

    只来了黄忠、刘磐和宗预。

    关羽击败周瑜之后,众将军分兵攻城夺寨,拿下了整个庐江郡。

    徐庶为了不让黄祖回荆州,带着他一直乱逛,如今又带着黄祖去了丹阳郡。

    所以没有让黄忠、刘磐,宗预三人也一起前往,免得显得这边人手很充足的样子。

    众人入座之后,刘备又提了马上要入吴的消息。

    大伙儿又一块为刘备贺喜。

    高高兴兴了一阵儿,大家开始说正事儿。

    “如今即将入吴,各地由谁镇守?人马如何调配?大家可畅所欲言。”

    刘备话音一落,他们都七嘴八舌的讨论了起来。

    这种事情私下里说不定已经讨论过了,但是如今所有人一起碰头,还是要互相的交换交换意见。

    好好交流了一会儿,庞统先站起来说话。

    “孙权虽说要降,但毕竟吴郡是他们掌握主动,入吴却不能掉以轻心,还要小心为上。”

    “存初兵马三万余,如今在会稽,可命其先带军北上,将各县接收。”

    这是一个好建议,众人听了都忍不住的点头。董良手下兵马不少,离得也近,让他先进吴郡打头阵,免得各地生乱。

    他们曾经的老大孙策,自己都在自家地盘上被刺杀了,谁知道那边的风气到底怎么样?刘备去了会不会遇到危险?还是小心为上。

    刘备点头同意了。

    “那就下令,命令存初带兵北上。”

    众人都知道,刘备曾经和关羽、张飞三人总是形影不离,一个人在外,另一个人一定要在刘备身边贴身保护的。

    如今进入吴郡,不知道是否还要延续这个传统。

    毕竟这几个月来,这两个人都已经在外领兵很长时间了。

    “不知主公此次入吴,关张二位将军谁在身边?”

    这是糜竺开口问的。

    “诸位以为如何?”

    没想到关羽和张飞的去留,刘备都要问问大家的意见。这时候就由不得大家不慎重,又要认真的思考。

    过了一会儿,依然是糜竺回话。

    “主公,不如带关将军前去,关将军外貌英武过人,武艺超群,凌然不可侵犯,在主公身边一定能震慑宵小,令其不敢妄动。”

    糜竺明着是夸关羽,其实是不想让张飞去保护刘备,免得出现问题。

    相比于关羽,张飞这个人暴躁易怒又贪杯,确实毛病更多一些。

    而且关羽在政治敏感度上,也要比张飞更高一些。

    同时,为了保护刘备的安全,在刘备的身边,关羽也能放下胸中的傲气。

    “既然如此,就让云长随我入吴,诸君也要随我一起前往吴郡,见识见识江东的英才啊,哈哈哈。”

    刘备真的是春风得意,平时就是一个比较和煦爱笑的人,现在更是情绪外放。

    此番进入吴郡,自然是要将政治中心放在江东,而不能再放在豫章这个地方了。

    所以大部分的文人自然都要带走。这样才能在政治上和江东本地的人分庭抗礼。

    不过,到了吴郡之后,是否会将中心放在吴郡,尚未可知。

    但不管怎么说,以后那边都要比豫章更重要了。

    “关将军随主公东进,张将军可命其撤军回到庐江,镇守庐江郡。”

    “庐江郡北临曹操,西靠荆州,局势复杂,非大将猛将,难以镇守,张将军该当此任。”

    “庐江郡以北至交州大片土地,非一人可以镇守。”

    “黄忠将军与刘磐将军当初在荆州便是同僚,如今刚好可以通力合作,共同镇守此地。”

    庞统这话一说完,黄忠和刘磐大惊失色。

    “主公,我等德薄力弱,如何能担此重任?”

    这是黄忠说的,刘磐还没有说话,因为刘磐没有认刘备做主公。

    黄忠之所以这样说,也是为了避嫌。

    如今黄忠和刘磐都知道,将来荆州有变,刘备肯定是要出手的。

    可是,黄忠和刘磐原本都是刘表的老部下,荆州的老人。

    如今却将他们两个放在这样敏感的位置,与荆州接壤。

    他们不敢接受这样的任务,很想赶紧离开此地避嫌免得瓜田李下。

    “主公,不如我二人镇守庐江郡,让张将军镇守豫章。豫章乃主公起家之地,意义非比寻常,请主公三思。”

    庞统为什么要偏偏让这两个与荆州相比稍微外一点的人在这里呢?

    庞统正是考虑到这两个人在荆州有着非同凡响的身份和地位,最起码,黄忠和刘磐在长沙郡的声望很高。

    虽然未必有当初张羡能够带着长沙人反抗刘表威望高,但是如今张羡已死,也就是黄忠和刘磐了。

    将来一旦荆州有变,从豫章直接西进,刚好是面对长沙。

    有黄忠和刘磐在,很可能兵不血刃的拿下。

    但是面对黄忠和刘磐的诚惶诚恐,一味的避嫌,刘备在上边并没有过多的反应。

    想必是庞统和刘备早已商议过这个打算。

    刘备笑呵呵的让两个人赶紧从地上起来。

    “汉升,公大,快快请起,何必如此激动?”

    “你二位的心意,我以尽知,何以不知我之心意?”

    刘备不喜欢怀疑手下,对于黄忠和刘磐也是抱以很大的信任。

    刘磐暂且不说,最起码对于黄忠是这样,因为黄忠是真真切切的一个头磕在地下,拜刘备为主公的人。

    而刘备这边,又有刘琦在,自然也不用担心刘磐。

    刘备这满满的信任让这俩人有些不知所措,互相回头看了看,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刘备让他们起来,他们也不起来,只能将头埋得更低。

    不说话就等于是默认了。

    刘备亲自从席上站起来,把趴在苇席上的两个人扶起来。

    又拍了拍他们的肩膀。

    “正如刚才所说,豫章乃起家之所,诸般政务制度皆是在此地进行开创。”

    “如今用了一年的时间将此地颜貌大改,费了不少心血,还要两位慎之又慎,不要让我失望。”

    刚刚被扶起的两个人啪的一下又回了席子上。

    “必不让主公失望,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感情聊到深处,情绪就容易上头,刘磐一时忍不住也开口叫了主公。

第三百六十二章 人事安排

    刘备又将他们扶起,高兴的哈哈大笑,用力的拍了拍刘磐的肩膀。

    刘磐两个字一出口,心里也有些释然,如释重负,但是到底什么滋味,却也不好言说。

    刘磐这一次是直接承认了刘表死后,刘琦和刘琮一定会成为刘备的附庸。

    荆州也一定会被刘备收入囊中。

    尤其是刘磐来到了豫章这个几个月以来,真正的见识到了刘备的实力和潜力。

    如果在不考虑外部条件的因素下,单在刘备和刘表的实力进行对比,虽然底蕴还比不上刘表,但是真打起来,刘表极有可能不能赢。

    刘表还活着都是这样,等刘表死了就更不用说了,而自己的叔父刘表又有几年好活呢?刘磐必须尽早的考虑自己和刘琦刘琮的后路了。

    可是这刘琦自从在刘备这边没有了性命之忧,还得到了一个名义上的交州牧的身份,每天花天酒地,身体逐渐被掏空。

    刘磐看了就一肚子气,知道这个人完全指望不上而刘琮又被操纵在蔡氏的手里,也指望不上。

    将来刘备拿下荆州之后,能给刘琦、刘琮留一个太守的身份,刘磐就满意了。

    而自己努努力也能分个不小的将军。

    如此一来,虽然没有了荆州,但是家底子确是保下来了。

    毕竟刘表死后,这荆州拿在手里也没有用了,就凭刘琦刘琮的表现,敢碰荆州不撒手,肯定会被别人干掉。

    而刘磐也并不寄希望于这两个人将来去征战天下,自然有足够的权势就够了,却不需要太高,像州牧这样的身份实力不够最好还是不要碰。

    而刘磐在这边许久,感觉刘备确实是待人不错,只要投靠了他一辈子,只要不犯出来谋逆的大罪,基本上不会缺少荣华富贵。

    这样一来,刘磐自己也算对得起刘表的在天之灵了。

    虽然刘表现在还活的好好的。而刘磐每天都在想着他死后的事情,看着有些不太合适。

    但是,现实的情况却由不得刘磐不去想。

    依照刘表现在的状况,他一旦走到了尽头,是难以掌控手下的这些人的,无法给自己的两个儿子留出妥善的后路。

    而且毕竟刘磐他们三个都还年轻,比刘表年轻的多。刘表肯定会死在他们前面的,那么刘磐不就想又能指望谁去想呢的?

    至于刘备这一次的部署,其中暗含的用意,刘磐也未必没有看出来丝毫的苗头。

    刘磐知道,刘备已经将目光落在荆州上面了。

    对此,刘磐并没有感到十分的冒犯,征战天下的诸侯,哪一个是善男信女?不能认为刘备是一个老好人。

    但无论如何接受刘备总比接受在南阳烧杀的曹操好的多。

    两个人再次被扶起来后,都乖乖的回了座位上坐着。

    刘备依然是笑呵呵的。

    “不要那么严肃,我可不是要你们两个给我赴汤蹈火的。镇守此地,政务上只需萧规曹随。平日里管管治安,给我练出来些兵马来。”

    “汉升武艺高强,能百步穿杨,公大勇武过人,连子义也是赞不绝口,但凡能变出来一只有你们半分皮毛的军队,我就心满意足喽。”

    经过这个小插曲,众人又恢复了刚才热烈讨论的气氛,相继的众人坐下,继续开始谈论。

    只不过,这个插曲之后,气氛愈加显得和谐,自己人的队伍又开始变得壮大,这自然让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感到高兴。

    刘备又接着说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我与云长东进,那么丹阳郡拿下之后,我想交给元直。”

    “元直乃三军军师,有他在丹阳居中,无论是东还是西,皆可立即挥兵援助。”

    “若吴郡有变,我与云长在内,元直立即挥兵东进,即刻可稳定局势。”

    “若曹孟德陈兵于南阳,翼德首当其冲,元直也可立刻西行援助。”

    “若曹操攻合肥,合肥有兴霸,伯苗,背靠大湖,元直亦可从丹阳立刻挥兵北上。”

    “诸位以为如何?”

    刘备边说着,底下的人便开始暗暗点头了。刘备话音一落,询问众人的意见,众人则立即齐声回答。

    “主公安排得当,我等并无意见。”

    张飞是猛将,而且颇有谋略,看似粗犷,其实狡诈。

    但这只是战场上的智慧,论及纵览全局以及对于政治方面的反应,张飞迟钝的太多。

    因此将张飞放于四边。面临强敌,它可以进行阻挡。

    刘备和庞统不让他放在豫章,因为豫章不面临外敌,是要与荆州相接,荆州局势一旦有变,必须要求豫章的守军立刻做出反应,不可迟疑。但是这样在政治上的敏感嗅觉以及对于大局的把控,张飞是做不到的。

    所以将张飞放在庐江郡。

    如果荆州有变,豫章先行发兵,张飞可以进行辅助,曹操兵来,张飞也可以进行阻挡。

    而不将张飞放在居中的丹阳郡,而是放了徐庶,也是这样的原因。

    丹阳郡居中,可以立即对四面八方的情况做出反应,这同样不是张飞的长处。

    但是对于徐庶来说就不同了。徐庶虽然曾经当过游侠,武力不低,但是毕竟不是冲锋陷阵的猛将,他属于智谋型的将领。

    所以将徐庶放在中央,无论四面哪里出了问题,他都可以立刻做出合适的反应。

    其实也未必会出问题,刘备要进吴郡,现在已经要让董良的几万大军进入,先行一步,掌握基本情况。

    随后刘备与关羽东进,一是有关羽在,二来也势必要带个万余人。

    吴郡要真的能再翻出来什么浪花,那孙权投降的可太亏了。

    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之下,还能做出来什么骚乱动作,大可在正面战场上给予刘备迎头痛击了,完全不必发出降书卖掉周瑜。

    “合肥只一小城,孤悬于大湖之外,正面面对曹操的兵锋。”

    “内部虽有甘兴霸之勇武,邓伯苗之干练,但毕竟孤掌难鸣。还应在合肥附近修建辅城两座,互为藩篱,如此再面对曹操的进攻,不至于孤掌难鸣,困守孤城。”

    宗预起身向刘备献言献策。

    这一阵儿,大家都一阵欢腾,商议着扬州的未来,宗预和邓芝的感情不错,很害怕大家把邓芝忘掉。

    这两个人在合肥孤城之上也有很久了,虽然有关羽调过去的几千民夫一直在帮忙,日夜不停的修筑城墙,重新将合肥的事业搞起来。

    但是毕竟曹操的实力太强,就现在刘备都不敢说硬碰硬真能稳胜曹操,只靠着他们两个真的面对曹操的正面进攻的话,恐怕真是危险。

    合肥的事情,刘备自然不会忘记,平日里也曾和诸葛亮书信来往,进行交流,和身边的庞统进行交流。

    毕竟合肥百废待兴,刘馥接手合肥时间并不长,想要重新把合肥兴建起来,才开了个头儿,就被甘宁截了。

    所以这平日里一直通过水路从庐江、豫章调动物资往合肥运转呢。

    而刘备将徐庶放在丹阳,很大一个程度就是为了合肥。

    “德艳言之有理。这件事就交给子仲来做。”

    糜竺出列接令。

    一应事宜基本安排完毕,剩余旁枝末节交由众人共同商议。

    商议完毕之后,则由薛敬文和程秉起草各类公文分发各处。

    不过,最终的决定,豫章各郡也并不是只留下了黄忠和刘磐两人。

    最终将宗预也留了下来。

    毕竟,黄忠和刘磐还是勇武大于政治。宗预则属于全能型选手,在大部分文臣都要带到吴郡去,重新组织扬州和交州两州之地的政治处理情况下,像这样能文能武的全能型选手在地方上实在是太重要了。

    将宗预留下的决定是庞统做的。

    不好说有没有上双保险的意思,也不好说有没有对黄忠和刘磐不能百分百信任的意思。

    但是没有必要将两个选择放在别人的面前去考验人性。

    哪怕是千分之一的风险也没有必要去冒。这并不是对两人的不信任,而是不对两人进行人性的考验。

    就像没有必要拿千两黄金放在普通人面前,考验他会不会拾金不昧一样。也许一个好人经过你的考验之后,就变成了一个坏人。

    刘备目前还面对一个隐藏在暗中等待解决的问题。

    那就是交州的问题。

    交州士燮的实力虽然比较庞大。但是士燮主动的跟随刘备到了豫章,也算是表达了自己的忠心。

    但即便如此,士燮的几个兄弟把持着大半的交州,这也是不合适的。

    不过这些人并没有大错,你又不能平白无故的将他们拿掉,他们偏偏还表现的非常积极。

    为了削弱他们的影响力,只能调整他们的职务。但是,原本刘备手下能够调整的地盘还太小,现在得到了两州之地,可以将扬州与交州的官员互相替换,以削弱他们的影响力。

    只不过刘备现在还没有正式进入吴郡,彻底的掌握整个江东,这些事也只能暂时搁置。

    同时,整个交州如今只有太史慈一人留守,手下万余兵马。

    如果仅是看着交州,不使交州生乱,有太史慈已经完全足够了。

    但是根据董良一开始的战略来看,交州是一定要好好的经营的。

    甚至都不用董良再去提醒刘备,刘备自己也知道这个事情。

    毕竟刘备只有两州之力,怎么可能白白的放弃交州那么一大片土地,而不去认真的经略它,获得更多的资源?

    但是刘备现在手底下没有那么多可以派去的人。

    江东刚刚投降,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将他们整合好。为了这个目的,刘备连豫章郡的文臣都要抽调进入吴郡。

    不得不在老根据地豫章留下文武双全的宗预。

    董良的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大批人才,以及通过科举选拔的大批人才,都是放在了基层。

    也许以后这些人其中可以选拔出来更加出类拔萃的升任更高的官职,但是目前来看,他们都是一群基层官吏,像织成一张大网一样,将乡村百姓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交州虽然模仿豫章的形式,如今也培养出来了不少的基层官吏,但是却还缺少人如高屋建瓴一般的主持大局。

    豫章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诸葛亮,有董良,以及众多的文臣。

    而且地盘还不算太大,他们可以时刻的监测到附近的情况,实时调整方向。

    但是,交州离太远,如果不派出足够分量的人去坐镇,那么这些基层官吏在野蛮发展中,很可能形成一个个地方的土霸主。

    亦或是开始变得懒政怠政,搞什么文人的享受,一些虚无缥缈的名声。

    并且交州原本也是处于一种野蛮生长的状态。士燮虽然说是占据了大半交州,但是他的这种控制和中原王朝的那种细腻的控制完全不一样。

    再加上近年来北方连年的战乱,无数的名人都跑到交州避乱。

    他们在那里为了生存,一个个的抱成团,纠结在了一起,同时他们又都是一批有文化的人,一群人在一起研究学术,可以影响到一大批上层的官员。

    薛敬文和程秉就是他们中间出来的人。

    这些人虽然有才,但也需要选拔出来,然后经过一番规整。

    他们中间可不缺少那些满嘴仁义却不干实事的人。

    如果不赶快往交州派去主持大局的人,这一个个小团体很显然会很快的将刘备在那里发展出来的基层官吏吸引到身边。

    许多的影响都是在潜移默化之中的,这些人在交州渐渐的影响力变大,总是一种上流人的身份,那些基层的官吏刚刚被培育出来,慢慢的思想就被引导的跑偏了。

    这样一来,不仅是完全违背了董良的初衷,让基层官吏带领百姓们干实事,发展生产力。

    同时,培育出来这么多掌控着乡村的基层官员,纠集在了这些文人的身边,形成一个个更加庞大坚实的利益集团会非常的难以处理,并且对董良的改革造成阻碍,同时也会影响刘备对于交州的统治。

    这些原本只是搞一些虚无缥缈学术的名人,得到了一群董良培育出来真正能掌控乡村基层的干员,危害实在太大。

    但是刘备现在确实是派不出什么合适的人手。

    只能等待整完江东之后赶紧处理这件事情。

第三百六十三章 撤兵

    荆州,随县城内,

    县衙正堂。

    “准备撤兵吧。”

    夏侯惇作为最高统帅做出了这个决定。

    他也感到十分的失意,于禁和李典自然也很难高兴起来。

    这边回去,这些人自然是免不了处罚的。

    夏侯惇其实是心中最不满意的那一位。

    因为三条战线。只有他这一线是最顺利的。

    不仅拿下了随县作为中转站,他还直接绕到了襄阳的后面去耀武扬威,打到了宜城城下。

    整个荆州的震动,襄阳周边的恐惧,可以说一大半都是夏侯惇的功劳。

    但是于禁的失利以及李典后方粮道被断,以至于不得不撤兵,这如何能让夏侯惇高兴的起来?

    但是,夏侯惇作为统帅,不可能只顾着自己一时的爽快而不顾全大局,何况即便是再接着这样下去,他自己也爽不起来了。

    没有了李典在后方运粮,没有了于禁在旁边作为侧翼,他孤掌难鸣。

    三条战线,他这里的战绩最好看,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李典和于禁替他挡了雷。

    如果让赵云、赵统和徐盛来围击夏侯惇,夏侯惇说不定比于禁败的还惨。

    如今,随县城的粮草也不多了。

    虽然原本城中有一些存粮,百姓的家中也有一些粮食,但是又能有多少呢?哪里经得住这一万多匹马人吃马嚼的?

    李典后面的粮道一断,他们就不得不消耗城中的存粮,和老百姓争抢粮草。

    如今,赵统和徐盛带着大军在城外虎视眈眈,对于夏侯惇和于禁来说,都不过是疥癣之疾。

    有着城墙的依托,他们是攻不进来的。现在所担心的也只有粮草的问题了。

    如今败局已定,粮草不多了,在这里留守下去也没什么意思,而且再拖下去,谁知道襄阳那边会不会真的抖擞起来,派兵合围,那可就危险了。

    虽然三人一致认同撤兵是最好的选择,是正确的战略,但是李典和于禁也总是忍不住的一脸担忧。

    于禁虽然在战败的时候能够收拢败军,毫不在乎别人向曹操尽他的谗言,他也不去向曹操解释,先等打完胜仗再说,能够以大局为重。

    这只是于禁能够分得清轻重缓急,并不是于禁完全不在乎功过赏罚。

    这次本想趁着孙刘大战,带着两万大军来荆州占些便宜。

    可没想到经过前面的顺利之后,很快的就面临了失败。

    两万大军的来回运动,消耗了不知多少粮草,还扔下了几千具尸体。

    无论是物资消耗还是人员损失,都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但是最终占到的一些便宜却不得不再还回去,相当于毫无收益。

    这让李典和于禁、夏侯惇等人回到许昌之后,如何能在众武将中抬起头来?

    何况这一次劳民伤财,这么大的损失却没有半点收益,又怎么能让曹操不惩罚他们呢?

    于禁是个老兵,这么多年才跑到了这个位置,被惩罚了,可是很心痛的。

    虽然他自信以自己能力,将来一定能失去的再夺回来。

    但是三路兵马只有自己这一路打的最难看。虽然自己这边遭到阻击最大,但是这也并不能成为于禁推卸责任的借口。

    至于李典,更不用说了,他刚刚在官渡之战立了功才提拔上来,现在粮道被断,很显然是归属于李典的责任。

    三个人中,他的底蕴最薄,官职最小。被惩罚下来,又得多少年的奋斗。

    毕竟他不像于禁那样是积年的老将,身上功勋众多,也不像夏侯惇那样在曹操军中地位特殊,威望很高。

    夏侯惇看出来了,两个人的一脸阴郁和忧心忡忡。

    他不愧是被众将士非常爱戴的将军。

    当下就要把责任揽到自己的身上,宽慰于禁和李典。

    “文则,曼成你们放心。等撤兵回了许昌,见了司空,我一定向司空言明,此战失利,全是我的责任。”

    “我身为统帅,却小瞧了荆州。大意轻敌,贸然分兵三路,以至于三路处处薄弱,才被敌军各个击破,断了后路,断了粮道,以至于不得不退兵。”

    “这是我战术失误,以至于劳民伤财却无功而返。都是我的责任,一定不会让司空怪罪到你们两个的头上。”

    夏侯惇,一个五大三粗的武将,还瞎了一只眼,看着就比较吓人。

    外貌上不占便宜,但他能得到那么多人的拥戴,和他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一个被众人尊敬和拥护的人,绝对不是一个只会推卸责任的人。

    而且这一站也确实是因为他的决定分兵作战,才导致了被逐个击破,他也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夏侯惇的这番话,让于禁和李典也是很感动。

    于禁抱拳说道。

    “夏侯将军言重了,三路兵马,唯有我这一路损失最大。以襄阳城那群饭桶的表现来看,分兵作战,扩大战果并不是一个不合适的决定。”

    “是我在东进途中没有小心刘备。以至于被刘备部将赵子龙所击败,并且还在西陵县城之下败了两次。”

    “粮道也被断绝,走投无路,不得不烧营自退。此战失利,是我无能。”

    夏侯惇说出来那么讲义气的话,于禁当然也得说点场面话。

    曹操到时候究竟会惩罚谁,不是夏侯惇在这里说几句话就能决定的,于禁在这边往身上揽点责任,也不会影响曹操对自己的处理结果。

    那么,战友相处之间,何必吝啬于这几句话呢?情商要高一点嘛。

    于禁表了态,李典也说道。

    “两位将军在前征战,由我运送粮草。半路却被赵云带几百人将粮草焚毁。以至于陷入今日无粮之窘境,是我对不起大家呀。”

    虽然夏侯惇知道,当曹操的刀头真的落到身上的时候,大家都未必会这样说了。

    但是这个时候,听着于禁和李典的话,心里还是感到一阵开心。

    三个人的这样一番交流,表明了三个人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

    最起码三个人一起扛,兵败的责任会好扛一些。

    于是夏侯惇又说道:“大家也莫要再妄自菲薄了。这一次确实是轻敌了。”

    “只不过对于襄阳的判断是准确的,却没有料到,刘备在这短短半年之内,竟然积蓄了这么大的力量,和孙权生死之战,居然还能有余力帮助刘表。”

    “这个赵子龙也确实是本领不俗。只可惜明珠暗投跟了刘备,以至于这么多年来名声不显。”

    “否则,我等必不会如此轻敌。”

    三人一番讨论之后,最终将兵败的原因归咎在了轻敌上面。

    尤其是没有料到刘备居然还能发兵,而且出动的将军还是这么的有本事。

    正常来说,刘备面临这么大的一场战争,应该将有本事的人都留在自己的手里,全力去对付孙权。

    却没想到,居然是今天这样的局面。想来想去,也没有什么好说的。要怪也只能怪孙权无能吧。

    就依照赵子龙冲击于禁军阵的本事,以及断绝粮道的机敏,这样的人才,哪怕在曹操手底下,也是一定会得到重用的。

    输给了这样的人,也不算是丢人。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今后一定还有交锋的机会。今天虽然输了,丢了些颜面。但将来其他的将领未必没有和赵云交战的机会。

    到那个时候,就知道谁才是真正的笑话了。

    “如今既然已经决定了要退兵,那么我们往哪里退?”

    “若返回新野,赵子龙却在后方阻挡。曼成,你怎么看?”

    李典是在新野以南和赵子龙交锋过的人,所以夏侯惇要先问问李典的看法。

    李典却摇摇头。

    “若撤回新野,赵子龙其实不足为惧。他虽然骁勇,但毕竟兵少。我们三路兵马合为一处,再遇到他时,便无需再怕。”

    “只是他一路兵马虽然并不可怕,怕只怕襄阳却派兵,想要痛打…额……落井下石。”

    “两位将军虽然刚到襄阳之时,襄阳城门紧闭,不敢出战,任由我们耀武扬威。那是他们畏惧司空之威势。”

    “可襄阳到底不是铁板一块。其中虽有心向司空之人,但却不能过分明言,而其中反对之人,必趁此机会鼓动发兵。”

    “凡做事者,须得名正言顺。我等来时,他们为了迎合司空,闭门不出。可以以我军威武,兵锋难挡为借口。”

    “可今日我军既然已经失败。若有人想要落井下石,他们便没有借口再阻止了。而刘表近来与刘备互为表里,难免不会一时得意,一意孤行,要落井下石。”

    “以我之浅见,不能撤回新野,赵子龙在西北,襄阳在正西,城外大军守于城东,若要撤回新野,则容易被三方夹攻,凶多吉少。”

    夏侯惇嗯了一声,点点头,沉吟了一下,没有说话。

    想了一会儿,又扭头问一下于禁。

    “文则以为如何?”

    于禁也早已考虑过这个问题,立刻回答道:“曼成所言有理,不能撤回新野。”

    “依我之见,不如往正北撤退。”

    “正北?”

    “不错,撤往正北。城外兵马兵顶多追击我等,在我军之东南。”

    “而赵子龙若要收到消息追击我军,却要引兵往东。没有一处可以在前面挡住我们,正好可以趁机逃脱。”

    夏侯惇脑中回忆一下印象中的地形和方位。

    认为于禁的这个安排确实不错。

    “既然如此,那就往正北撤离。不知司空是否已经得到我们被困在随县的消息,有没有人马接应?”

    于禁对此持有乐观态度。

    “我等被困于随县,时日已经不短,战报三日一送,司空那边也该得到了消息。”

    “司空如果派人接应,必然是认为十万火急,刘备得胜的消息,司空那里应该已经得到。派出来接应的兵马必然不敢迟疑,要走最近的道路前来接应自然也该从正北而来。”

    “咱们两军说不定刚好可以碰见。”

    “嗯!”

    夏侯惇下了决定。

    “那就撤往正北。”

    “你们回去都各自收拾兵马,随时准备出发。”

    “是!”

    李典和于禁刚想下去。

    却见站在门口的副将跟着于禁和李典拼命的使眼色。

    这不仅让于禁和李典有了些迟疑。

    此次兵败无功而返,对于承担责任,最担心的其实不是三位主将。

    三位主将有功劳,有名声,也本事。只要不犯大错,怎么着也不会被杀,今天罚了点东西,说不定明天就还了回去。

    但是这些副将就不一样了,众所周知,副手和临时工都是用来背锅的。

    所以兵败回去之后,曹操的不高兴,更多的可能还要落到他们头上。

    还有一些想要讨好曹操的,收拾不了于禁和李典让曹操高兴,难道还收拾不了他们吗?

    所以他们要尽可能的减少曹操的不高兴。

    他们向于禁和李典提了建议,但是于禁和李典都有些迟疑。

    如今马上就要退兵了,再不做出决定就来不及了。

    所以他们情急之下几乎失了方寸,拼命的给往回走的于禁和李典使眼色。

    于禁和李典同时放慢了脚步,不得不说,副将们的提议非常的动人,但是他们心中还是有些顾忌。

    “文则,曼成还有何事?”

    夏侯惇看着于禁和李典,突然放慢了脚步,以为他们还有事情要说,不禁疑惑的询问。

    两人转过身来。

    “额…我们……”

    “将军,我们有一事禀告!”

    于禁和李典在支支吾吾的迟疑,副将们却等不及了,干脆冲了上来,单膝跪在了夏侯惇面前,抱拳行礼禀告道。

    “哦,有何要事,快快说来。”

    夏侯惇被他们搞得一头雾水。

    “将军,咱们这一次来到荆州,唯一的战果就是这个随县,如今就这样退去,白白的将城中物资留给他们,岂不是便宜了刘备刘表。”

    两个人拐着弯的表达着自己的想法。

    “城中粮草已经不多了。临走之时,让弟兄们多带些干粮也就差不多了。”

    夏侯惇这样说道。

    随县县城之中的军粮几乎已经损耗殆尽,夏侯惇所说的多带一些粮草,也是多带一些百姓们的粮草了。

第三百六十四章 屠杀?

    “将军,我等并非是这个意思。”

    “此次作战动用两万大军,粮草辎重不计其数。如今不得不撤兵北上,咱们却毫无斩获,回到许昌,面子上却不好看。”

    “也有负司空之重望,辜负了司空时时挂念,劳心劳力。”

    “所以,我等斗胆谏言,咱们最好是做出点成果再回去。”

    “哦?”夏侯惇提起了兴趣,“成果?哪来的成果?”

    这两个人又沉吟了一下,一咬牙,一狠心,就将所有的想法都说出来了。

    “自古征战以来,要么是杀敌,要么是攻城略地,要么是夺取物资,总之是要给敌人造成破坏,给咱们带来好处。”

    “如今咱们身处重围之中,仓皇北撤有天大的好处,咱们也带不走。”

    “所以咱们最好是给敌人造成足够的破坏。”

    夏侯惇心里一惊,他好像听出点苗头来了。

    “如今城中粮草辎重,虽然已经被咱们大军所用。可这民力也是最重要的资源,城中百姓数万,人人耕地的话,不知能产出多少粮食,不知可以提供多少徭役,又可以补充多少兵员?”

    “如今咱们要走,这些人却带不走。又不敢将这些人塞进队伍里,免得到时候生乱,咱们既然带不走,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绝不给敌人留着。”

    这左边跪着的这个副将越说心越狠,咬牙切齿的一个个字往外蹦。

    跪在右边的副将也把心一横,继续在旁边添油加醋。

    “当初咱们打下这座城池,也是牺牲了不少弟兄的生命,如今白白的丢给他们,将来咱们再来荆州又要再打一遍。”

    “与其将这么多的人力,这么坚固的城墙留给敌人。不如咱们全部给他破坏掉。”

    “索性将城中的人杀光。一是不给敌人留下民力,二也可以取些人头充做军功。”

    “再将城中房屋尽数焚毁,城墙能扒就扒,声势搞得浩大一些,最好是火光冲天。这样也能让司空高兴高兴。”

    这两个人的话一说完,县衙里气氛都安静了下来。

    在场的所有人都目光诡异,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夏侯惇则捏紧了自己的拳头,脸上的肌肉一鼓一鼓的。

    他这是彻底回过味儿来了,这几个人说的那么好听,其实不就是想屠城吗?

    哪里是为了下一次作战做准备?哪里又是不想把资源留给敌人?

    说到底想取些人头充做军功,再通过屠城这套说法讨着曹操的欢心。

    这样一来,好减免回去之后兵败的惩罚。

    夏侯惇、于禁和李典三人的表情都阴晴不定,看着似乎不太想接受,但一个个又都若有所思。

    夏侯惇将目光扫视了一圈。

    凡是能在这里站着的几个将领基本上都是军中的中上层了。

    里面也许有一些是有良心的,纷纷将头低下,不肯以目光与夏侯惇对视。

    但也有确实是心中心动的。

    虽然一样的低下头颅,但故意的露出一副意动的表情,含蓄的向夏侯惇表示着自己的意思。

    气氛安静了好一会儿,夏侯惇始终没有表态。

    他扭头看向自己的副手。

    “你怎么看他们的想法?”

    众人也都将目光盯在了夏侯惇副将的身上。

    副将被问询,当下在众人各异的目光之下抱拳弯身。

    “将军,这种做法太酷烈了些,不过……”

    “不过什么?”

    “将军,荆州有不少人是心向着司空,心向着朝廷的。所以咱们刚来的时候,他可以借着朝廷之威为理由,尽力的阻止着荆州的叛贼,不让他们发兵对抗朝廷。”

    “可这些叛贼都是狼子野心之辈。如今咱们兵败而回,难免他们会气焰嚣张,那么荆州的这些忠臣压力就大了。”

    “若能以此小县作为样例,警告警告荆州的这些乱臣贼子与朝廷王师作对的下场,打灭他们的嚣张气焰,也不失为是一个好办法。”

    他说完了,但他并不起身,低着头等待着夏侯惇的声音。

    “你们所说虽然并非全无道理。但毕竟太残暴些,非王师所为,我于心不忍啊,此举恐怕有害司空仁义之名。”

    全是放屁,所有人都知道对方都在放屁。

    夏侯惇不好贸然做出这个决定,搞出来这样的事,名声确实会变的很臭。所以其余的众将领想要这样做,一定得拿出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以表示夏侯惇是不得不听从。

    夏侯惇如果没有意动,一开始就把他们话给堵死了,不会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想法。

    那夏侯惇也知道,这下面的这些人说的那么多理由也全都是放屁。

    想要屠城的理由,哪有他们说的那么高瞻远瞩,那么高大上。

    但是夏侯惇需要他们把屁放的好听一些。

    果然,听完夏侯惇的话,这个副将好像轻松了一些,继续的说道。

    “将军,小不忍则乱大谋。一时之仁慈,一时之优柔寡断,反而会助长这些叛贼嚣张气焰。”

    “他们统领荆州,作威作福,生灵涂炭且不说,如今我等仓皇北退,王师威信受损,他们借此裹挟更多的民众将来抵抗王师,彼时再战,形势更加艰难。”

    “到那时候,无辜百姓不得不被他们逼着走上战场,对抗王师。”

    “王师为了天下黎民,又不得不以刀剑御敌,平定叛乱。彼时才是亲者痛,仇者快,造成的损失更大,百姓受到的痛苦更深。”

    “如今,就该当机立断。以此日之小损失,换将来之大幸福。”

    “为了天下大业,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宁,也只好苦一苦,随县的百姓了。”

    “天下凡是有识之士,一定都能理解的。”

    话说到这种份上,事情基本上可以决定的。所有人都在等着夏侯惇做出决定。

    没有曹操的命令,自己下令屠城,对于夏侯惇来说也是一个压力。

    但是看的出来,如今就这样乖乖的退回去,白白的来了襄阳,逛了一圈,什么战果都没有,回到许昌,真的不好交代。

    把随县搞得惨一点,声势闹得大一点,给荆州留下一个大大的伤痕,也算是自己等人的功劳。

    “既然如此,将城中百姓都赶到街道的空地,将所有的粮食和房子木料全都烧掉。”

    “这样一来,等咱们撤离的时候,看城外的军队进不进来救助百姓。如果他们可以进来,也可以迟滞他们追踪的步伐。”

    “有什么能带走的,尽量带走。有反抗的百姓可以就地杀掉,但是听话的百姓不许对他们动手。”

    “城墙坚固,难以破坏,咱们也没这个精力就把房子和木料烧掉。烧掉之后他们势必再建,可以浪费他们更多的物资。”

    “不要过多的杀伤,毕竟有伤天和,火烧的旺,一吓一吓荆州的叛贼也就算了。”

    夏侯惇松了口,但是没有做出屠城的命令。

    这样虽不完全符合这下面副将的提议,但也已经勉强可以接受了。

    夏侯惇到底还是不想承受这个非议,此时此刻,他也不想再动用过多的脑力,因此就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没有人知道这个折中的办法到底是好是坏,对于夏侯惇是否是最好的选择。

    夏侯惇半真半假的说了这些话,只能任由手下士兵们去领会。

    烧掉房子肯定会激起百姓的反抗,把这些人杀掉人头拿去充当军功吧。

    最起码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进行屠城。

    当然,夏侯惇并不是仅仅会屈从于这些压力就盲目的做出决定的人。

    他之所以不进行屠城,主要还是怕士兵们杀红了眼。

    出刀容易收刀难,手下的人想的是如何能回去之后减少惩罚,夏侯惇想的是怎样能尽快的安全的逃走。

    一旦在城中大肆屠杀起来,士兵们情绪激动,一定会引起慌乱。

    即便是于禁的军法在严,管理再认真,也无法完全的让士兵们听话。

    组织管理起来十分困难。

    士兵们的集结将会受到影响,这样的话就会影响他们逃走的速度。

    杀红眼之后,士兵们的情绪容易激动。

    而在撤兵的路上,面对敌人的巨大压力,必须要时刻保持警惕和冷静。

    情绪激动之下,这些士兵们很容易会陷入乱战,或者说情绪崩溃。

    有时候发动攻击是容易的,但是想要在撤兵的时候保持军队的纪律是困难的。

    如果平常的时候,于禁还有信心。

    甚至说不定能将士兵们组织起来,再打一个漂亮的反击仗。

    但是造成大屠杀的士兵们,是无法用理智和严格的军纪去要求的。

    屠城、大屠杀之类的,是将心中的欲望完全放纵,这种完全脑子松懈下来不进行思考的状态,只有在打仗结束之后才可以。

    但是,他们撤兵的路上,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很显然还是需要动脑子的。

    越到最后关头越不能放松,所以夏侯惇要将士兵们紧紧的约束起来。

    免得在撤退的途中再次被敌人追杀的溃散,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所以他允许士兵们取下一些人头,烧掉城池,为了他们将来减轻惩罚。

    但是这一切的进行都要在军纪的约束之下。

    总的来说,还是要保持一个度的。

    但是屠城两个字就不一样了。

    别说真正的去实施这两个字,光听起来就有着一股野蛮放肆的味道。

    ……

    夜幕降临,今天晚上的星星不少。

    徐盛结束了一天的训练,来到了赵统的帐篷。

    两人一起搬着小胡床,坐在帐篷外面,吹着凉风,看着星空。

    这段时间以来,赵统和徐盛一直在加紧训练士兵。

    将士兵们分为三班,轮流进行训练。

    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留有足够的兵力随时投入战斗,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淮南兵和江夏兵进行整合。

    赵统从豫章带来的士兵也分为三班,这些老兵在训练的时候会混入部队里,带动着淮南兵和江夏兵一起进行训练。

    尽可能的用最短的时间将这些兵训练出来。

    连日高强度的训练,士兵们难免会感到疲惫。

    这个时候赵统自己也不客气了,怀着对于荆州的怨气,不停的向西陵要着物资。

    不光要让士兵们吃饱,还要让士兵们吃好。

    最起码轮到谁训练,饭里就要有些油水。

    这样一来,士兵们对于训练也抱有极大的热情。

    能够顿顿吃的饱饱的,已经是难得的幸福经历了,何况是还能在碗里见到一些油花呢。

    黄射对于赵统和徐盛非常的敬佩,而且刘备在东边的势力越发的庞大。

    无论从实际出发,还是从感情上出发,黄射都愿意认真的积极配合。

    自己的父亲还在刘备那边帮忙打仗,一直没回来,刘备也派出了兵马帮助荆州抵抗曹操。

    而且,刘备已经成为了地跨两州的大势力,还算是自己人,黄家只区区一个江夏郡的地盘,当然愿意交好刘备。

    调动大量的物资,虽然对黄射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但是黄射仍然甘之若饴。

    即便是赵统告诉他,物资不够,可以从豫章调配,豫章连续大丰收,黄射也不肯答应。

    他非常想表现自己的价值。

    他相信,这几场战斗一定能在历史上留下浓重墨彩的一笔。

    对于自己的笔墨,哪怕只是淡淡的一画,也一定能给后人留下无穷的遐想。

    就这样,在江夏的鼎力支持之下,士兵们不仅是吃的好,用的好,江夏的士兵也被他们的老领导嘱咐认真配合。

    经过这段时间的训练,虽然还不能让他们变得兵强马壮,成为精兵悍将。但是已经可以做到在赵统和徐盛的指挥下,密切配合,军容不散乱了。

    “看样子,这襄阳城内想要通曹的人不在少数啊!”

    一向乐观的徐盛此刻也有些不满意了起来。

    将敌人困住这么久,要求襄阳增兵的军报也送去了那么久,可到现在还是没有消息。

    “不,他们终于来了。”

    赵统舒了口气,带些嘲讽的说道。

    “来了吗?”

    “来了,下午刚刚传来的消息,派出来的人马已经出了襄阳城了。”

    等了那么久,他们的人才刚出了襄阳城。即便是来了,还是让徐盛和赵统生气……

第三百六十五章 火烧随县

    “襄阳派来了多少兵马?别只是装装样子?”

    徐盛现在也充满了对那些人的不信任。

    “说是派来了一万五千兵马。由大将文聘统领。”

    “文聘?没听说过,希望……”

    正说着,徐盛突然眉头一皱。

    “怎么回事?你们几个过去看看。”

    “是!”

    营地的外边突然骚乱了起来,徐盛赶紧将帐篷外边站岗的士兵派出去。

    赵统也站起来。

    “走,咱们一起过去看看。”

    “好!”

    徐盛点了下头,跟着赵统往外走。

    这时间在最外侧监视着随县县城情况的士兵跑了过来。

    “将军,将军……”

    “慌什么?发生什么事了,慢慢道来。”

    那士兵喘了两口气。

    “赵将军,徐将军,随县…随县起火了……”

    “什么?”

    赵统和徐盛一脸诧异,带着满腹疑惑往前快走了几步,越过这个士兵,又往随县的方向跑了几步。

    赵统和徐盛踏上了右边空地上随意摞的木头桩子。

    站得高了一些,对着随县的方向眺望。

    黑夜之中虽然有漫天星光,但是离得远了,光线并不好。

    只是隐隐约约能看见随县城中黑烟涌起。

    这还是托了那些火光的福气。

    看起来火势确实不小,赵统和徐盛不过才观察了几个呼吸,那是四五里远的地方,从刚开始,只不过点点红光,转眼间就连成了一片,映红了半边天。

    渐渐的,甚至都不仅仅是红光了。

    看得见的一些火,高高的窜起来超越了县城的城墙,在半空中燃烧、跳跃。

    “是真的着火了。”

    徐盛皱着眉头思考着。

    “要小心了。”

    “火势发展的这么迅猛,一定是有人故意纵火。”

    赵统认可徐盛的判断,点点头,说道:“这把火恐怕是他们自己放的。什么人能在夏侯惇、于禁两人的控制之下将城里烧掉?”

    “看样子他们要烧城逃走了!”

    徐盛和赵统从木头上跳下来,急匆匆的开始召集人手。

    “全军集结,全军集结!”

    命令下达,传令官们开始叫嚷起来。

    用来传令的号角,铜锣同时响了起来。

    当当当轰轰轰的让整个营地开始噪鸣!

    看着手下人,急匆匆又乱中有序的集结。

    徐盛紧皱的眉头并没有舒展开来。

    “他们逃走就逃走,为什么不悄悄的趁夜撤离放这把火闹那么大的声势,难道是提醒我们吗?”

    对于徐盛的不解,赵统想了想。

    道:“也许是想将城中的物资全部焚毁,不留给咱们吧!”

    “可是这火势这么大,他们也太肆无忌惮了!”

    徐盛也是觉得曹兵的行为太狂妄了。

    徐盛脑海中突然闪现一个恐怖的想法。

    突然要开口却又感觉喉咙干涩。

    “他们……他们该不会……”

    徐盛的吞吞吐吐也提醒了赵统。

    “……他们不会是想要屠城吧……”

    赵统艰难的说出这句话,心里打了个冷战,感觉一阵激灵,他心里几乎已经有了确定的答案。

    毕竟曹操的兵不是第一次干这种事儿了。

    “他们绝对干得出来!”

    徐盛虽然还有些犹豫抱有幻想,但是赵统已经可以做好最坏的打算了。

    “全军集结加速,立刻准备攻城,连夜强攻吸引敌军的注意力,不能真让屠城的事情发生在咱们眼皮底下!”

    对于赵统和徐盛来说,随县的百姓是荆州的人,并不是他们需要考虑的。

    但是但凡是个正常人,都不会希望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眼前。

    不把人命当回事的将军和那些百战士卒古往今来数都数不完。

    但是真的动不动发动屠城惨案的,在所有的将军中还是极少数部分。

    何况是两军对垒,敌军当着自己的面把城屠了。这对于两位将军来说属于奇耻大辱。

    更不用说夏侯惇和于禁当着自己的面把城屠了,赵统回去之后怎么面对自己的父亲,怎么面对刘备?

    徐盛参军的时间比赵统短,虽然自己也知道战场上是无比残酷的,所以他对城中发生的事情做出了最恐怖的猜测,但是却不敢给予一个确认。

    赵统就不一样了。

    赵统是北方人从北边来的。

    北面的战场上,曹操屠城的事迹流传不止一处。

    更不用说半年前刚刚放火烧了新野。

    士兵们在错落有致的帐篷之间不停的穿梭排列。

    一些士兵在列阵,一些士兵在准备器械。

    各自带好自己的装备,等待着赵统一声令下。

    但是大军的集结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完成的,赵统这边还需要等待。

    “立刻派出大量的斥候,严密监视敌军动向!”

    “是!”

    要阻止敌人屠城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更不能让敌人逃走。

    所以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必须严密监视敌军。

    在大军集结的时候,大量的斥候被赵统撒了出去。

    士兵们的动作并不慢,但是赵统仍然感觉度日如年。

    他有些急躁的在队列的前方走来走去。

    这种时候还是忍不住的让人从心里叹气。

    襄阳的人到底还是来的晚了。

    一边看着这边匆匆集结的士兵,一边扭头看看身后远方红透的半边天和跳动的火焰,赵统和徐盛感到心急如焚。

    ……

    随县城中已经成了一片火海。

    火焰焚烧,木头发出爆裂的批剥声不绝于耳。

    而这火焰熊熊燃烧之中,夹杂的是百姓们的无尽哀嚎。

    大街上站满了百姓。

    拥挤在一起引发一阵阵骚乱。

    “不要烧我的房子啊,不要烧啊!”

    “救火呀,快救火呀!”

    百姓们想上前拖出来做那些放火的士兵,为了自己的家园。

    “滚开!滚开!”

    “谁敢阻拦,谁敢阻拦!”

    “啊—!”

    “杀人啦!!”

    “杀人啦!”

    混乱不堪。

    但凡敢有靠近那些士兵的百姓都被一刀砍倒。

    身上没有甲,百姓在这训练有素的士兵的刀锋之下根本撑不住。

    是这些百姓的冲击,身上穿着盔甲的兵分成两半。

    一个个小队中的人,一半拿着刀推搡着百姓,另一半则用引火物不停的点火。

    虽然允许了他们放火和抢东西,于禁的军法很严,不允许他们随意杀人他们就不敢。

    不过他们仍然有很多机会可以杀人取人头。

    后来人都传说,汉唐人有尚武之风,这话说的其实不假。

    即便是面对着凶神恶煞的曹兵精锐,城里也总不少人敢于反抗。

    很多时候,百姓们都是老实的,不把他们逼上绝路,他们都愿意继续忍下去。

    但是现在,曹兵要搜刮全城的物资,能带走的粮食,他们全都带走,带不走的粮食,他们也要烧掉。

    把所有的百姓都赶到大街上。

    放火焚烧他们的房子。

    这就是在把他们往绝路上逼。

    当然有不少不愿意逆来顺受的人勇于反抗。

    但是,这全是徒劳的。

    曹兵的个体素质虽然强,但并不是民间没有高手能和他们媲美。

    说不定街头巷尾的屠户,混迹的混混,还有一些中二的游侠儿,单打独斗起来都比曹兵更强。

    那么大一个城池,总不缺少一些身体上有天赋的人。

    但是,军队最强的地方不在于个体素质,而在于他们训练有素,能够密切配合。

    单独的一个曹兵,哪怕是训练再精良,也未必能在这城中天下无敌。

    但是一旦两个或三个曹兵配合在了一起,同等数量的格斗高手在他们眼前就很难讨到便宜了。

    一旦像这样训练精良的士兵装备齐全,组成一个十人队,他们甚至能对付二十三十的普通壮汉。

    所以,当他们把百姓逼得无路可走,激起他们的反抗之后,就可以开始杀人了。

    夏侯惇到底不是一个多么心慈手软的人。

    当士兵们心中有些不满意的执行着夏侯惇的命令的时候,渐渐的才琢磨出来的味道。

    屠城说到底还是太难听了。

    夏侯惇这一把火放下去,要把整个城烧的干干净净,怎么可能百姓们会乖乖听话呢?

    他就是要激起民变。

    他不是不想要几颗头颅挂在马脖子上,带回去当成军功,只是他不像手下的副官想的那么简单,手段那么粗糙。

    看似不允许士兵们大开杀戒,其实是允许的,只不过首先在士兵们的心中立下了一个准绳。

    无论士兵们怎么应对反抗的百姓,对他们进行怎样的残杀,他们总是在心中有些规矩的存在下,有命令的条件下进行行动。

    这样就不像简单的屠城两个字,让士兵们把心中的欲望全都狂野的释放出来,变成脱缰的野马,难以收束。

    而要抢光所有百姓的粮食,带不走的,烧掉他们的住房,也全部烧掉,相当于毁掉这些百姓们的全部财产,只给他们留下了赤条条的性命,让这些百姓们接下来的活路寄托于荆州的长官大发慈悲,寄托于其他的城池的支援。

    这就是彻彻底底的想让这些百姓死掉。

    平头老百姓如同井底之蛙,看不清大的局势,但是,他们对于生活中的利益分配却自有一番见解。

    自己这边一无所有,谁援助自己,他们都要少吃一口。

    那么,隔壁城池即便是能够援助,也不过是从他们治下的百姓嘴里抢粮食。

    想让那些大户出财、出力、出血是很难的。

    但是那些大户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不将自己治下的百姓逼上绝路,面对手下百姓们的强烈反对情绪,也绝对不会把事情做绝。

    不是他们没有能力把事情做绝,而是他们没有必要为了一群不相干的百姓损害自己的利益。

    所以生活在残酷现实中的百姓都知道,将希望寄托于别人身上是不可能的。

    死亡的现实就在眼前,所以他们反抗了。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敢反抗,但是一百个人总有一两个、三四个是心怀正义的。

    而十个人中也总有两三个是有血性的。

    这样一来,反抗起来的声势就不小。

    曹兵们就可以在军令的约束之下,展开有选择的屠杀。

    杀人也挺累的,杀掉这群刺头,得到了头颅,用来记功也已经足够了。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敢于反抗的都是一些有血性、有勇气的。

    留给荆州,就相当于留给了荆州一批不错的兵源。

    只用把城中占十分之一二主动跳出来的人干掉,就几乎相当于阉割了这座城市。

    这才是夏侯惇真正的高瞻远瞩。

    如此一来,夏侯惇只需要用十分之一的力气,就可以得到一些可以用来抵御惩罚的功劳,获得恐惧们的士兵的拥护,并且不会影响到军纪,对于撤退不会造成负面影响。

    同时最大限度的废掉了这座城市的现有资源,不仅是从声势上火烧全城,还从实际上废掉这些最血腥最有力的壮年汉子,面子、里子全都得到了,给荆州留下了一个深刻的伤疤。

    这才是真正统帅的计谋,这才是夏侯惇高于那些粗糙的副官的地方。

    而且,这一切的进行都是在不显山不露水的情况下完成的。

    是一群残暴的将领向夏侯惇提议屠城,而夏侯惇却是仁义的阻止了他们。

    但是,大家的目的却又同样的都达到了。

    于是乎,这座城池就在夏侯惇的高超手段之下,化成了一片火海。

    在密切配合、装备精良的曹兵的刀锋之下,那些有血性的汉子也化为了火焰下的道道血斑,和火焰留给这座城池的烧痕一样,烙印在街道上和城墙上。

    不用全城屠杀,只需要屠杀主动跳出来的人,是非常省力的。

    火海之下,火焰的劈拨声,火焰熊熊燃烧而引起的风声,以及受伤壮汉的惨叫,老弱妇孺的哀嚎,共同组成了这一幅悲惨的血泪画卷。

    这些血泪之声作为背景,衬托着夏侯惇外粗内细的精明,这悲惨的嚎叫共同萦绕着城中作为配乐给了曹兵一个大大的舞台来展示他们的残暴和杀戮的效率。

    火焰笼罩的街道,逐渐有一队队人聚集在了外层。

    他们逐渐在各个小队长官的指挥下列好阵型,收回沾满血迹的刀锋。

    适当的杀戮让他们感觉身上血液沸腾。

    他们用期待的目光看着眼前被火焰映照着那影子老长的一只眼将军。

    等待着他发号施令。

第三百六十六章 追杀

    熊熊燃烧的火焰将夏侯惇的影子在地面上拖的很长。

    夏侯惇的半边身的影子映照在身后的城墙上,伴随着火焰跳动而跳动。

    他坐在高头大马上,身边是于禁和李典。

    一言不发的看着眼前的一切,无论是熊熊燃烧的火焰还是一片倒的屠杀带来的惨叫和哀嚎,都并不能引起他太多的情绪波动。

    他只是好似无关的看着眼前的这一切。只要士兵们还在他的掌控之中他就不关心其他的。

    看着士兵们按照计划行动,看着一些完成行动的士兵带着带血的刀开始集合,在心中默默的估算着时间。

    他用他的一只独眼环视着四周,一切尽收眼底,全都在掌握之中。

    虽然随县只是一座小城,城市面积不大,但是城中的居住密度也并不算太高。

    毕竟还达不到后世那种寸金寸土的状态,这也不是什么经济繁华之地,城中的街道相比之下还很宽阔,到处都有废弃的房屋和空地。

    当夏侯惇往城门这里集合的时候,把城门口这一巨大空地占领,四散于城中的百姓,也有一些能够找到空地躲避火焰。

    虽然热浪让他们备受煎熬,烟气让他们呼吸困难,家和财产被焚烧,让他们感到心痛欲绝。

    但总是有一些人能够找到一片躲火的地方,不至于直接被烧死,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幸运。

    面对眼前的惨剧,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也有人又哭又笑又绝望,疯了!

    不少人哭哭笑笑的扑入火焰之中,像飞蛾扑火一样。

    在火焰中像是跳舞的火精灵,那惨叫好似地狱的歌声。

    不知道他们在火焰中被灼烧的起舞那种痛苦会不会让他们心中有后悔?

    但是对于一群已经疯了的人来说,后不后悔都无所谓了。

    他们浑身被火焰燃烧,伴随着火焰起舞,也只是顷刻,便已经无力的瘫倒在地。

    大火之下,很快的化为一堆焦炭。

    崩溃的神经让他们暂时忘却了家乡被毁的痛苦和绝望,也许这是他们的幸运,能够在这样的情况下离世。

    城门口的兵,集结的越来越多。

    大多数人都已经满意了,回到了队列之中。

    虽然马上就要逃命,但是他们似乎并不怎么紧张。

    即便是在这边陪着于禁在赵云他们这吃了一些败仗,但是,这并不能打消曹兵的骄傲,以及对于刘表的轻视。

    毕竟,这些普通的士兵们懂得什么呢?他们没有什么深远的目光。

    往日里在中原横行,多次胜利,以及自身过硬的素质,让他们在荆州这边充满了优越感。

    即便是在赵云手中得到了一两次的失败,也并不能打消他们看不起荆州士兵的想法。

    他们不知道荆州世家大族分成几派,也不知道其中有些人亲曹,有些人亲刘,有些人两不相帮。

    他们不知道,之所以在荆州能够横行,只因为这边意见不统一,而并不是荆州人就一定力气比曹兵小。

    但是在他们的眼里,总是敌军望风而逃,于禁的士兵还能谨慎一些,因为连吃了两场败仗。

    但是夏侯惇的士兵可是绝对的毫不低调。

    他们在荆州没有受到任何的挫折,不仅攻打下了随县,而且还大胆的绕到了襄阳城背后,跑到了荆州的腹地,耀武扬威。

    而且在耀武扬威的时候,连根头发丝都没有伤到。

    这次匆匆的撤兵,他们不知道是为什么,他们看不清身后局势的变化。只以为是粮草不济,不得不退去,但是自己等人仍然是无敌的。

    说不定他们还会埋怨友军拖了自己的后腿。

    埋怨于禁的士兵给他们丢了脸,埋怨李典没能将粮草运好。

    当然,这些都是他们隐藏在心中的想法,很多人都不会在表面上表露出来的,都是深藏心底抱怨两声。

    于禁和李典耽误了自己等人继续耀武扬威,继续抢杀,继续立功。

    但是那又怎么样呢?那两个是将军,捏死他们就像捏死蚂蚁一样,甚至不需要他们动手,他们只需要微微一皱眉,甚至连皱眉都不需要,只要听到他们有所抱怨,自然有身边的士兵会将他们干掉或惩罚。

    一种看不见的方式,试图讨得于禁和李典的欢心。

    无论这两位将军能不能看到,知不知道,但总有一些底层的人要去搏一搏的。

    所以,无论满意还是不满意,大家都要乖乖的听话撤退,而心中没有怨言。

    只不过这样的心态在撤退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差别就非常明显了。

    其中最大的差别就是他们腰间的物资。

    城中这次反抗的人被杀掉了,有数千人。

    但是,夏侯惇这边的总兵力却有上万。

    自然就有一些人的腰间挂不上人头。

    不过许多的人头都是按照小队分的,如果均分基本上每个小队也都能分到一两颗。

    然而一眼望过去。很明显的就能看出来,夏侯惇带领的士兵腰间的人头更多。

    于禁这边的士兵腰间几乎并没有多少人头,大多数人都没有带。

    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并没有杀人,也许他们把人杀掉之后,只是将尸体丢弃在那里,没有选择带走人头。

    说不定白捡到人头的夏侯惇的士兵还会感到窃喜,心中嘲笑这些人愚蠢。

    这就是两种不同心态的士兵做出的不同的反应。

    三路兵马,于禁这里吃到的败仗最多。

    他的士兵们理应更害怕兵败的惩罚,想要获得更多的功劳回去抵掉惩罚。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虽然他们确实很想将这些人头带走,但是他们选择的还是轻装简行。

    这个人头好几斤,把他挂在腰间,回去的路上实在是个累赘。

    短时间虽然不会感到疲惫,但是一路走下去,成百上千里路,这个人头会大大的耽误他们逃命。

    腰上有这个空隙,于禁的士兵宁可多带一些干粮。

    而夏侯惇的士兵才选择将带不走的干粮一律烧掉,腰间能多挂几个人头就多挂几个人头。

    这样一来,夏侯惇坐在马上,一只眼却能看到两种情况。

    跟随自己绕过襄阳耀武扬威的士兵,人人的腰间几乎都有一颗血淋淋的头颅。

    跟随于禁往东行进的士兵,腰间几乎都是干净利落,更多的人是选择了一个灰布包。

    夏侯惇当然认得出来,那里面是干粮。

    对于两边士兵的这种选择,夏侯惇并不做评价。

    事实上,夏侯惇自己也未必会感到有多么的危险,毕竟他没有亲自与赵云交锋。

    而这场兵败,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分兵三路导致了兵力空虚。如今虽然损兵折将,但是三路合一一万多匹马,夏侯惇不觉得赵云的人能够将自己击败。

    如今的撤兵只是不想被刘备和刘表联合断了退路绞杀而已,并不一定是夏侯惇真的打不过赵云,最起码夏侯惇是这样想的。

    所以,对于两方人不同的选择,夏侯惇心中能够理解,却并不去干涉。

    很明显,于禁的士兵吃了几次败仗,觉得难以与敌军对抗,如今的败退是属于败逃。

    败逃的路上,首先考虑的是活命。

    所以,他们宁可放弃回去之后抵消惩罚的功劳,选择多带一些干粮。这样一来,既减轻逃走路上的负担,也能增加活命的几率。

    而夏侯惇的士兵很明显的是觉得干粮带的差不多就行,大不了没有了,再抢就是了。

    反正很快的就能撤回己方的势力范围。

    即便是真的遭遇了敌军的阻截,那又能给这上万曹兵造成多大的压力呢?

    毕竟曹操对付袁绍的时候,手下也不过才几万人。

    所以他们对自己能够顺利撤走毫不担心,所以选择了多要一些功劳。

    这样的情况,于禁自然也看在眼里,他也没有发表意见去劝夏侯惇。

    一方面,这些都是个人的选择,而夏侯惇没有碰到赵云之前,是很难相信于禁所说的话的。

    刀子不挨在自己身上是不知道痛的。兵败的是于禁,不是夏侯惇。于禁想要去向夏侯惇劝谏并不容易奏效。

    而事实也是如此。今日之败退,并不是被敌人正面击溃,而是因为后路被断,而战场之外局势突然大变,所以才不得不走。

    所以,仅为了心中的一点点担心,就劝夏侯惇,劝他手下的士兵们放下他们应该带走的功劳这是不现实的。

    而于禁心中未尝没有一些想法,出于谨慎,自己这边的士兵很少带人头这样没用的东西,但是于禁心里也有些跃跃欲试。

    他也很想试一试这一次,自己这边有三名将领,上万的兵马,能不能挡住赵云?

    或者说,能不能将前来阻击的赵云击溃?

    “时间差不多了,不要再拖下去了,催一催吧。”

    夏侯惇一只眼死死的盯住眼前,心里却在不停的盘算。

    手下人听到夏侯惇的命令,赶紧发出军令。

    命令不停的下达,不停的催促着还有一些恋恋不舍的人。

    大部分士兵都已经集结完毕,还剩下一小部分也在催促之下越来越快的往这边集合。

    不多是清点完人马之后,终于全军集结。

    打开了随县北城门,派出先头部队就要准备出发。

    赵统带着士兵们,带着攻城器械从几里外向着不停燃烧的城池进发。

    看着远方的火焰,赵统试图用猛烈的攻城来吸引敌方的注意。

    以此迟滞敌军屠城的速度,一边趁机将敌人击溃,一边留下更多百姓的性命。

    “报——!”

    一个斥候拿着令旗,从远处骑着快马往赵统这边奔来。

    “将军曹兵于城北集结,随县北门大开!”

    “再探!”

    “是!”

    赵统的速度很难快的起来,虽然军中有马,但是如今要攻城,马匹没有什么用。

    众将士们带着攻城器械在这平地上也很难跑得快。

    “看样子他们要从城北跑!”

    徐盛走到赵统的身边这样说的。

    这个时候,徐盛很快就判断出来夏侯惇是要从北边逃离,而并不是要放出烟雾弹。

    如果夏侯惇要逃走,最好的选择应该是从城东,因为赵统大军在城西。

    如果赵统想要追上夏侯惇,要么绕开城池,要么就从城中穿过。

    如果要绕开,就要走更远的路,自然追的就慢,给夏侯惇更多逃跑的时间。

    如果从城中追,不仅要打开城门,如今也要面临火焰的威胁,多少还是要慢一些。

    所以,夏侯惇想要迅速逃离,从成功是最好的选择,而不至于从城北走,却要向其他的方向拐走释放一个烟雾弹。

    这种时候,这样的迷惑是没有用的。所以,徐盛和赵统很快就能确定,夏侯惇一定是想向北方逃离。

    “报——!”

    “北门大开!曹兵向北行军!”

    赵统和徐盛才刚做了判断,就有第二个斥候前来报告最新情况。

    这种情况下,一秒也不能耽搁,必须尽快的追上去。

    如果这样让夏侯惇他们逃了,赵统是多么不甘心。

    必须尽快的赶到北边与敌方进行接战,和城北的敌军纠缠住,迟滞他们逃走的脚步。

    赵统并没有信心能将敌军击溃,但是夏侯惇想要击溃赵统也并不容易,赵统这里也已经有了万余兵马,经过训练之后,面对一心想要北撤的曹兵并不害怕。

    因为如今局势大变,夏侯惇一定不肯再拖延时间和赵统进行纠缠。他们不敢恋战,只能边打边退。

    可是,摆在赵统面前的就有两个选择。

    熊熊燃烧的火焰在赵统眼里映照着,这短短一个呼吸的时间,赵统心中闪过了千般心思。

    赵统不知道城中的百姓是否全被屠杀了。

    他不知道在火焰之中的百姓还面临什么样的威胁,原来曹兵和百姓在一起,自己只需要攻城就可以牵制住曹兵,并且减少他们对百姓屠杀的效率。

    可现在,曹兵往北行,百姓们留在了燃烧火焰的城中。

    到底是先杀人?还是先救人?

    到底是击溃夏侯惇和于禁的功名重要,还是拯救一群普通百姓重要?

    以民为本到底是不是一句口号?

    “苏飞!你带两千兵前往城中救援百姓。”

    “其余兵马跟我往城北进军!”

第三百六十七章 苏飞

    赵统做出了一个并不那么合时宜的决定。

    经过赵云、徐盛、赵统三轮在荆州与曹兵的多次纠缠,大家都心知肚明,曹兵这一次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分兵太多。

    他们过于轻视了刘备,同时,也没料到赵云的实力。

    可即便是意识到了这一点,赵统还是选择了在这个时候分兵。

    如此分兵有两个危险,一是不知道城中是否还留有曹兵的伏兵,苏飞带着两千人马进入城中,不知是福是祸。

    而赵统这边减少了两千人,兵力缩小了五分之一,在面对夏侯惇的大军时,天然的就将自己处于劣势。

    赵统过于贪心了。

    说不上来他到底是为了声名所累,还是真的将百姓们放在心中,但无论如何,他两个都想要,既不想放走夏侯惇和于禁,也想要为城中的百姓做些什么事。

    可是这样的决定并不合理。

    过于贪心就会造成一个什么都得不到的风险。

    进入城中的士兵实力太弱,很容易被伏兵歼灭。那么,即便是赵统真的想为了百姓做些什么事,也什么都做不到,反而是白白损失一批力量。

    而他分兵之后,实力又弱,也很难再击溃夏侯惇。

    可是情急之下,两个都想要的赵统不知道该怎么办。

    也许他应该派四五千人进入城中,这样,百姓们就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士兵们也没有危险。

    可是赵统还是舍不得夏侯惇和于禁的人头。

    真把人手分去一半,万一被夏侯惇杀个回马枪,那可真的难以抵挡。

    权衡之后,不说完全的放弃百姓,赵统只愿意自己劝告自己,说城中只需要两千人就差不了。

    如果城中真的有伏兵,或者真的救不下这些百姓,那就真的别怪我了,赵统在心里这样想着。

    所谓慈不掌兵,说的就是这样。

    赵统还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的统帅。

    他做不到一心为民,却又在心中保留着那两三分没用的同情。

    进不能进,退不能退,要名声却又不能全都要到,要立功,却又不能立全功。

    处在这样一个中间的位置,实在让人尴尬。

    赵统距离成为天下名将,名垂千古,还需要一些时间。

    古往今来,真正的声名远播的,要么就是心狠到了极点,要么就真做个善人。

    想走到巅峰,就得走某一方面的极端,因为真正能掌握中庸平衡两点那样的人是很少的。

    赵统显然没有这样的天分,他天资只能算优秀,但却算不得绝顶天才。

    如果他不走极端,却想要两边都要,那只能沦为一个普通的优秀武将。

    他的未来的路还长着呢,他需要有一天醍醐灌顶,另辟蹊径。

    赵统和徐盛带着剩下的兵马,立刻命令全军人抛下辎重和攻城器械,向西北方向追击往北逃的夏侯惇。

    对于赵统做出的决定,徐盛感到很满意。

    他当然知道,赵统这样做是不合适的。

    战争是无情的东西,是冷血的恶魔。

    战争是没有人性的,那么在战场上厮杀的人最好也不要讲人性。

    如果一味的讲究人性,那么敌军只需要让一群手无寸铁的百姓冲锋就可以获胜了。

    徐盛久经战阵,当然明白这一点道理。

    赵统既然想要在战场上立功,那就不要留着自己无用的同情和人性,尤其是自己的同情和人性并不能占优。

    很多时候对于事情的发展毫无用处,仅仅只是一种自我安慰。

    反过来为了这种自我安慰却又扯住了在没有人性的战场上立功的后腿。

    但是,徐盛却并不会因为这而看轻赵统。

    徐盛跟了赵云老长一段时间。

    虽然说不上什么投效,说不上什么党派,但天然的和赵家亲近一些。

    赵统在战场上还算不得一个威力非凡的无情的杀人机器,但是,谁又希望自己的朋友、兄弟或者追随的人是一个毫无感情的冷血人物呢?

    即便赵统算不得一个合格的统帅,但是跟着一个还带点人情味的人,让此刻的徐盛还感到舒服。

    除非将来有一天,两人都因为这一点,人性而优柔寡断遭受难以承受的惨败,彻底黑化的人才会对这人性感到痛恨。

    赵统和徐盛显然现在不在此列。

    徐盛隐藏着心中的安慰,跟随着赵统在马上冲锋前进。

    身后两名骑兵不拿武器,只扛着旗催动着马匹奔跑着。

    旗子的后面是为数不多的骑兵。

    小跑的骑兵后面是拼命狂奔的步兵。

    跑上还能不能打的动先且不说,先把敌人拦下来。

    “立即派人持令箭,快马往西北边去,请赵云将军往正东拦截敌军。”

    “是!”

    徐盛在赵统的侧后方,在狂奔的马上大声的发号施令,虽然因为马匹的奔跑,风声杂乱。但是他的声音依然洪亮,清晰可辨。

    旁边一名骑兵立即听令而行。

    从马队中脱离出来,往西北狂奔。

    赵统他们虽然也在狂奔,但到底还是保留了一些马的余力。

    这是为了作战保留的余地。

    赵统听见徐盛后面的命令,也想起了些什么。

    在马上手往前一挥,一匹狂飙的马悄然靠近。

    一名骑士微微俯身在马背上,准备聆听赵统的命令。

    “你立刻往正东方向前行,通知襄阳方面的援军,敌人往正北逃窜,让他们往东北急行军。”

    “是!”

    又是一匹马,脱离了军队。

    赵统听见徐盛的命令,想到了文聘的援军。

    这一刻,他心里的焦急也暂时缓解了一些。

    虽然这一路的兵马还不能占对优势,但是局势到底还是对他们有利的。

    襄阳来了一万五千人,哪怕只是一群酒囊饭袋摇旗呐喊,也可以给夏侯惇他们造成不小的压力了。

    自己这边未必要和夏侯惇硬碰硬,一定要正面将其击溃。

    只要不停的咬住他们,让他们难以提速逃离。

    将他们纠缠住,困在荆北地区。

    等赵云东进直接截断他们的前路。侧翼,一万五千大军来到,将夏侯惇合围。

    优势仍然属于赵统这一边。

    ……

    苏飞带着人往东城门跑。

    他并没有违抗赵统的命令。

    虽然在徐盛看来,赵统做出了一个还保有一些人性的命令,这让他感到高兴。但是对于苏飞来说,这未必是好消息。

    每个人的追求是不一样的。

    苏飞更渴望的是建功立业,获得功名,获得财富,获得地位。

    而赵统却把他分过来,带两千兵马冲入城中,解救百姓。

    这样一来,苏飞就脱离了与夏侯惇、于禁作战的战场。无论能否将夏侯惇和于禁擒下,都和苏飞没有关系了。

    而苏飞带两千人分兵,追杀夏侯惇的部队势力变小,恐怕连是否能留下夏侯惇和于禁都存在悬念。

    这么大的一场功劳,苏飞很可能连汤都喝不到。

    所以,对于赵统做出的决定,苏飞心中并不认同。

    但是他终究不能违抗军令,还是要乖乖的听话。

    如今整个长江以南不算蜀中,刘备与刘表联手可以在此地与朝廷分庭抗礼了。

    苏飞区区一个小将哪里有什么能耐反抗呢?

    只能一边带着人往城里赶去,一边心中暗骂晦气。

    毕竟和好朋友甘宁的际遇比起来,苏飞却这么长时间以来毫无起色,不免的有些泄气。

    很多时候,人心中的失落感都是对比出来的。

    就算有些穷人不怕自己穷,就怕邻居比自己有钱。

    还有一些人,看见别人挣钱比自己丢钱还难受。

    苏飞虽然还不到这种程度,但是看看甘宁,看看自己,心中的落差是难免的。

    刘备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占据了两州之地。已经算得上是天底下最强大的诸侯之一了。

    比当初刘邦分封的许多王地盘都要大的多。

    而甘宁也算得上是从微末之时跟随刘备,虽然甘宁仅仅跟了刘备一年,但是却从头到尾跟随着刘备在南方起家的整个过程。算得上是老臣,又是从龙之臣,日后的前途自然是不可限量。

    而苏飞在看看自己,难免有些失落。

    一次面对曹兵的来势汹汹,本来面临的压力很大,可没想到赵子龙、徐盛、赵统他们这么有本事。

    情况瞬间扭转,几乎要将曹操的两员大将拿下。这对于苏飞来说,好像是因祸得福。

    能在这样大的战斗中分一杯羹,对于苏飞的前途来说是大大的有利。

    可没想到,最后关头,却在赵统的一句话之下,又变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情况的起起伏伏,局势的变化,让苏飞的情绪波动很大。

    可他到底是个成熟的人了。

    赵云和赵统在刘备阵营中的地位自然不用说,那是甘宁比不了的。

    苏飞又怎么敢在这种时候违抗军令,起什么幺蛾子呢?

    他也只能收拾心情,执行命令。

    这么多年的沙场官场浮沉,苏飞也并不是不能经历事情的,蛰伏了那么久没有机会,那就继续等待吧。

    跑吧!跑吧!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到任务上。

    这样才能暂时的让苏飞忘却失落。

    当距离东城门还有半里地的时候。封锁已久的城门突然洞开了。

    突如其来的变化让苏飞瞬间警惕了起来。

    下一刹那,自从那洞开的大门之中,涌出了无数衣衫褴褛的百姓。

    城门的洞开,让城内熊熊燃烧的火焰发出的光芒从城门洞里照射出来。

    这样让苏飞在黑夜之中可以看见,那半里地外涌出来了一群衣衫不整的人,这也让他放下了有伏兵的担忧。

    城中到处都是火。

    被从家中赶出来的正在准备睡觉的百姓们,只能在街道或是一些废弃的空地上躲避。

    但是当整座城池都燃烧起来的时候,总是烤的让人难受。

    温度太高,烟尘呛人。

    当城中的屠杀结束,曹兵真的撤离之后,城门再也没有人把守。

    靠近四个城门的百姓自然而然的争先恐后打开城门往外逃走。

    苏飞没有停下脚步,继续率领两千人往前跑。

    当他们越来越靠近的时候,两千人齐齐奔跑的脚步声发出不小的声势,引起了从城中逃出来的百姓的注意。

    刚刚从城中狼狈逃窜出来的百姓们,瞬间又炸开了窝。

    他们当然不知道来的是谁,他们现在对那些当兵的充满了恐惧。

    而苏飞又是从黑夜中逃出来,他的视频属于背光的地方。

    这自然不能强求,一群惊恐的百姓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准确的分辨出来,来的到底是曹兵还是在城外围着的士兵。

    事实上,即便是分辨出来了,他们也仍然要跑。

    那些穿着铠甲,拿着刀剑的人给了他们太多的恐惧和灾厄!

    也许他们可以朦胧的分辨出来,这来的是城外围着的士兵。

    这在城外围着准备攻打曹兵的士兵,应该是他们荆州自己的兵?

    那么,这样百姓就会放心了吗?当然不!

    从来没有人规定荆州的士兵不能残害荆州的百姓。

    “啊!快跑啊!”

    “啊,又来了!”

    面对越来越靠近的军队,他们并没有恐惧的跪伏在道路两旁,乞求原谅,祈求活命。

    他们只是口里喊着爹呀娘啊!或者胡言乱语着,悲呼着什么!然后疯狂的向左右两旁逃窜。

    他们没有反抗的时候,房子、粮食、衣服全部被烧了。

    现在,他们还敢在道路两旁跪着请求来的军队高抬贵手,能够放他们一条生命吗?

    谁敢保证?没有人敢保证。

    敢于反抗的人基本上都被杀的差不多了。这些不敢反抗的人,财产、房子都被烧掉了。

    除了最后的一条性命,他们变得一无所有。

    他们不敢反抗,说明他们惜命,他们不想死。

    那么,他们又怎么敢把自己最后一条命寄托于从外面到来的士兵的善心呢。

    所以他们都在疯狂的逃窜,当然,苏飞也并不阻拦。

    苏飞越来越靠近从城门中涌出来的百姓,到底无路可逃。

    他们前路受阻,面对一群披坚执锐的人类,他们选择了慌张的掉头,冲着那无情的火海冲去。

    而洞开的城门洞发挥了狭管效应,从这里流通的空气变成更强劲的风力,让火焰燃烧的更旺。

    还没有正式进城,苏飞就已经感觉到了脸上的火热。

第三百六十八章 邀名

    苏飞不理会被他吓得惊慌失措的百姓们。

    这些人有机会因为苏飞感到害怕,说明他暂时已经脱险了。

    苏飞需要拯救的是那些还在困在火中的百姓。

    从城门洞进去之后,即便是城门与房屋建筑群之间,还有一大片空地火焰没有烧到,但仍然是烤的脸上发热。

    很快的,苏飞摸着身上的铁甲,都已经温热了起来。

    如果再往前靠近的话,苏飞脸上的毛发都要开始卷去。

    磨刀不砍柴工,苏飞用手一抄,身后两名士兵将怀中藏好的地图扯开。

    随县县城内的建筑在这图上被标注的清晰可见,哪里是普通民居,哪里有达官显贵,哪里是荒芜的空地。

    甚至连粮仓武库都全部被标注在上面。

    如此详尽的地图,苏飞不能说是生平罕见,那根本就是从来没有见过。

    即便是黄祖自己使用的行军舆图也不过是非常大范围的粗略的标注一下大江大河,偶尔点缀一些城市,许多小路小河全都没有。

    更不用说对于小范围的精确的描绘。

    如今行军打仗更多的还是依靠向导,斥候,以及将军自己的感觉和经验。

    哪里能得到如此详细的地图?有了这样的舆图,敌军的一举一动都可以进行详细的推断。

    无论是大的还是小的地理优势全部尽收眼底。

    这地图自然是董良下辖的绘图室处理出来的。

    虽然如今绘图室名字听着还很小,可是就连董良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派出去了多少的测绘员培养出来了多少的制图人才!

    想要清晰的得到这样的数据,还得找一下手下的分管的官吏,详细的统计一番花名册才行。

    经过董良一开始培育出来的,再加上后来进行传帮带,无数的对制图方面有天赋的人被选拔出来。

    又有他们分别组织策划,将这个组织机构搭建起来,手底下源源不断向外产出的制图的专业人员。

    如今这些人虽然都没有明确的官位,那也只是因为这一年来,刘备发展的太快,发展的太忙,还没有腾出手来仔细的进行梳理,只能任由这些人野蛮生长。

    一开始,董良派出去的测绘员还非常的粗糙,需要专人的保护,到后来那干脆就是绘图技能与军事技能、潜入技能共同发展。

    而对一些特殊的地理地形进行测绘,这种比较难的专业知识培育出来的人较少,不过,大部分人都不需要那么专业的知识。

    对于绘图方面理论的研究,是由专门抽调出来的人才进行整理。

    派出来的测绘员大部分都是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知识。只需要对小范围进行认真详实的记录即可。

    这样不仅培育的人才快,而且实用性更强。

    正如同眼前这一份随县的地图一样。

    有关于随县的地图分成两份,一份是城池内部的建筑图,另外一份则是有关于随县方圆十里之内的大致地形图。

    难以计数的测绘员被洒到了荆州、扬州、交州,甚至有一些渗透到其他势力的交界之处。

    他们小心翼翼的探查着隐蔽的小道,记录着大致的地形和水文气候。

    即便做不到百分百正确,做不到向后世的军事地图那样的准确,但是在这个时代最少可以领先千年以上。

    这无论是对于农业生产、工业生产、行商亦或者行军,都是非常重要的。

    而苏飞手里拿着这份地图,心里吃惊和惊喜之余,自然也少不了那一份心悸。

    从来没有见过的精准舆图,为他的作战提供了巨大的方便。

    但是无论是黄射和赵云如何的亲近,刘表和刘备如何的亲近,到底还是两个势力。

    而苏飞的好兄弟甘宁虽然已经投靠了刘备,但是自己现在仍然是在黄祖的手下效力。

    别的势力对自己这一方的地形以及城池建造的情况掌握的是了如指掌。

    让苏飞感觉自己这荆州一方在刘备面前是毫不设防的,好似脱光了衣服,赤裸裸的站在了刘备他们的面前,一点安全感都没有,所有的一切都被看穿了。

    这如何能不让苏飞害怕?

    刘备他们为什么要对荆州进行如此详细的勘测?

    刘备到底对荆州的局势和信息掌握了多少?

    最起码现在看来,刘备这边的人对于荆州的地理地势以及大小道路的掌握是远远高于襄阳城的那一群人的。

    也许在个别偏僻的小地方,刘备的军队不如当地的百姓知道的更多。

    但是,当行军打仗的时候,很显然不可能让所有的百姓、各地的百姓都聚集起来,为主帅拼凑出一份详尽的舆图。

    那么,在大局的掌控、调兵遣将方面,刘备他们就具有天然的优势。

    火光的摇曳下,地图上的标注有的时候有些晃动模糊,让苏飞的眼睛有些发慌。

    通过这一份地图,苏飞就已经隐隐的可以窥见到刘备的野心。

    选择的权利又落到了苏飞的手里,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也是留给敏锐的人的。

    苏飞又一次敏锐的探查到了这背后隐藏的机会。

    “帮我卸掉铠甲!”

    身后站着的士兵听话的上前帮助苏飞卸下逐渐有些发烫的铠甲。

    金属的导热性非常的优异。

    尤其是这没有什么特殊科技含量的铁甲。

    在这火焰旁边站了一小会儿,苏飞身上的铠甲就逐渐被烘烤的有些发烫了。

    苏飞要进入火场救人,自然不能穿着是铠甲,否则岂不是把自己放到了铁板上烤。

    往这城墙边的空地一站,苏飞就知道这里面藏不了什么曹兵的伏兵了。

    火势实在太大,很难藏住什么人,也许一些城中的空地和荒废的宅院里可以藏一些。但是没人能保证这样大的火势不会蔓延到那里,曹兵自然也不会埋伏在那里。

    这种情况下,不能从火场里跑出来,而藏在那样火焰中间的空地,接受火焰的烘烤以及随时可能蔓延过来的火势的威胁的,只有那些百姓。

    夏侯惇和于禁不会将宝贵的精锐士兵放在这样九死一生的地方浪费去赌一把赵统分兵救人的可能性。

    甚至夏侯惇和于禁都是卯足了劲儿要从北边赶紧逃走,他甚至不相信赵统会分兵来救百姓。

    如果是刘备亲自在这里,无论刘备是真心也好,假意也罢,那么为了刘备本人的人设,自然还是要以民为本,以民为重,先救百姓。

    但是城外的只是刘备一个手下,甚至都不是直属手下,自然不会对刘备的名声造成什么影响。

    同样是当兵的夏侯惇和于禁当然知道自己两人这项上人头是多么大的诱惑力,自然也不会浪费兵力藏在这火焰之中。

    所以苏飞大可以放心的脱掉身上的铠甲。

    苏飞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最起码比甘宁要聪明的多,有眼光的多。

    他当然知道要成就大事,普通人最好选择一条路闭着眼走下去,走到最高点。

    而如今,围捕夏侯惇和于禁的大功劳,很难让他分到一杯羹了。

    失去了这样的战功作为自己的晋身之阶,那苏飞也只能另辟蹊径。现在,另一条路就摆在自己的面前。

    那就是获得声望!

    名声好听一些在刘表这里似乎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

    但是如果是在刘备那里,就完全不同了。

    从眼前这小小的一张地图,苏飞就能看出来刘备的野望。而刘备如今发展势头更猛,显然是一个潜力股。

    如果投靠刘备的话,有好兄弟甘宁的扶持,自己当然也可以获得不错的待遇。

    但是,去抱刘备的手下甘宁的大腿哪里比得上亲自去抱刘备的大腿!

    苏飞看得明白刘表毕竟已经老迈,而自己正值壮年,刘备也是在壮年的末尾。

    在荆州这片土地,自己和刘备都还有未来。

    如果有一天刘表去世,即便是荆州内有多少亲曹的大族,他们又有哪一方的实力能和占据两州之地的刘备所比较呢?

    所以苏飞打定主意要抱刘备的大腿,他要亲自冲进火海救人。

    刘备亲民爱民的名声四海远播。

    如果在他的手下,有一员将领冒着生命危险冲进九死一生的火海之中,救助一些如同草芥且毫不相干的百姓,如此仁爱的降临,难道不会得到刘备的称赞吗?

    跟着老大的政治方针走,做符合老大的人设的事情,那是少不了功劳的,少不了前途的。

    不过眼前这熊熊燃烧的火海,冲进去救人,实在是危险又痛苦。

    但是没办法,富贵险中求嘛!

    在寻求功名的两条道路上立功和求名相比,还是立功的人更多。

    毕竟在这个时代,人心还没有烂透。

    读书人也没有想象中的多,想象中的迂腐和糜烂。

    远不像后世的明清一样,不管什么样的大贪官总是有不少读书人互相的抬花轿子。

    家底远远比严嵩厚实的徐阶都可以成为天下名臣的典范。

    而在这东汉末年,虽然天下大乱,一片黑暗。

    但是要想去立功,那就要走无情的道路,将刀锋挥向别人,给别人施加的伤害和痛苦越大,自己的功劳越大。

    但是要想获得名声,就要将刀锋挥向自己,虽然未必全都是这样,但是大部分人都差不多。

    就像如今赵统和徐盛正在追杀夏侯惇和于禁。

    他们杀的人越多,他们获得的功劳越大,虽然也是在刀锋上游走,命悬在裤腰带上,但是只要有本事,甚至可以不伤一根毫毛。

    但是如今苏飞要冲进这火场救人,就要忍受火焰对自己的煎烤。

    其实究竟能从城中救出来多少人并不重要,但是多少都要救出来一些。

    这些人被救出来之后,对苏飞进行感恩戴德,苏飞的名声的起点就有了。

    这样就可以证明苏飞是一个好人。

    而苏飞最好是在这火焰之中再受些伤害,伤的越重越好。

    但是苏飞必须把握好这个度,伤的太重救不回来,那就真的一切成空,虽然这样名声最大,也许刘备会狠狠的缅怀他,甚至让他流芳千古感动世人几千年。

    可是苏飞都已经死了再要这么大的名声有什么用呢?也许有人喜欢名声的人会很高兴,但是苏飞显然是要用名声作为今生向上的阶梯。

    拿自己宝贵的生命去换一群毫不相干百姓的生命,这样可以证明苏飞是一个贤人,甚至是个圣人。

    那刘备无论是真的心中感动,还是出于政治宣传,都一定会为苏飞大大的扬名。

    曹操的士兵在这城市之中屠城放火,刘备的手下放掉自己的高官厚禄,不要冒着生命危险冲进火场,拯救一群被人视为草芥的百姓。

    这样一对比天下无数的草芥黔首就自然而然的知道该跟着谁走了。

    这群个人的素质比不了那些达官显贵的子弟的普通黔首没有能力领导社会的变革。

    即便是平时被人怎样的欺辱,但不得不承认,这些人才是社会的基础,他们是生产者。

    无论是封建统治者怎样夸耀自己的治理,想要达到盛世的标准,天下太平,都要靠这些人辛勤的劳作。

    而当这些人真的活不下去的时候,让他们掀了桌子,那造成的破坏力也是无与伦比的。

    即便是他们掀了桌子之后,自身的情况未必会获得改变,也可能会对自己相同境遇的人造成更多的伤害,他们没有一个明确的方针去领导社会的变革,让大家都得到一个大同社会的未来。

    他们没有能力带着所有人都走向天堂,但是他们有能力拖着所有人都下地狱。

    最起码他们可以带着相当一部分的大官嫌贵下地狱。

    无论是在一些利己主义者的眼中,看到刘备这爱民亲民的名声是多么的虚伪可笑。

    但是真的把刘备和曹操的举动都放到一起的时候,那天下浩浩荡荡,杀之不尽的黔首自然会用自己的脚投票!

    而刘备无论是有没有对百姓施行好的举措,让他把自己的旗帜打出去,把自己的名声立在这里。

    自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就像苏飞这样,去做一些对百姓有利的好事去迎合。

    即便是今天苏飞的目的不纯,但他能从火场中救出来一个百姓,那也比没有的强。

    更不用说和那放火的比起来了。

第三百六十九章 众志成城

    苏飞让有铠甲士兵们将铠甲都脱掉,分出二十名士兵,按照舆图上的标注将城中的两口水井占据。

    又分出两百人,到城外的小河接力接水。

    将他们被堵在城边的百姓们全部都纠集起来。

    在他们强迫之下,百姓们害怕的打着摆子,不得已集合在了苏飞的面前。

    “各位乡亲们不必害怕!我们是来救火的,和曹兵不是一伙的。”

    苏飞这样对他们说着,可是他们并不能放心。

    苏飞将这些百姓们的反应看在眼里,他又继续的说道。

    “各位放心,我们是刘使君的士兵!刘使君大家知道吗?刘备,刘玄德!”

    苏飞停顿了一下,他看到了百姓们开始变得迟疑。

    角落里,几个大胆的百姓甚至将头凑到了一起,估计是在窃窃私语。

    看样子刘备的名字让他们确实松了口气。

    虽然这些百姓们并不会无条件的相信刘备,但听见一个名声不错的人的名字,还是让他们放了一些心。

    尤其是当初刘备从汝南带着百姓南下,到了襄阳这件事在整个荆州都传的沸沸扬扬的,刘备的名声实在是很不错。

    “各位不要慌张,听我的指挥。你们去搜集水桶和我们的士兵们一起到城外河里打水。”

    “你们几个身强力壮的去找几个大水缸搬过来。”

    “大家都辛苦一下,我们现在是为了拯救大家的家园。城中还有不少父老乡亲们困在其中,我们必须去救他们!”

    “打水不要停,泼在入火场的士兵们的身上。”

    “身上穿的衣服比较多的!若愿意贡献出来,我们也感谢你们!”

    苏飞动员了这些百姓,他的士兵们已经开始行动了。

    听完了苏飞说的这番话,看着这些士兵们真的在为了救火做准备,百姓们也半信半疑的开始行动。

    不多时,十几个大大小小的水缸就全部搬了过来,一排排的有规律的摆放在这城墙边的空地上。

    最早的一批派出去的士兵已经带着装满水的木桶回来了。

    先紧着往士兵们身上泼,苏飞将剩下的士兵分为四队。

    按照地图上的街道划分,将士兵们分到了城中四个区域。

    往这火里冲,实在是让人害怕,这些士兵们其实也并不甘愿。

    毕竟这些普通的士兵只是封建军阀手底下的杀戮机器,并不是那一支有信仰的军队。

    苏飞当然也并没有为难他们。

    苏飞虽然不高尚,但正因为他脑子里充满了利益,他才知道怎样才能打动这些士兵。

    许诺给士兵们封赏自然不在话下。

    但更多的还是要先保证士兵们的安全。

    苏飞将百夫长全部叫来,在地图上给他们勾画着需要救灾的区域。

    那些熊熊燃烧的房子,自然也不去救,也不用冲进去救人。

    只指着那城中一些荒废的地方,一些空地,一些宽阔的街道。

    这些空地足够的大,火焰一时半会烧不到,火势没有建筑群那么旺。

    这些地方应该藏着不少的百姓,士兵们往这个地方去疏散,去救人,也不用担心冲进火焰之中。

    这是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也许困在房子里,建筑群里的百姓们会感到绝望。

    但是显然苏飞并没有将他们考虑在内。

    这些人的生死,只能交给老天,交给他们自己的命。

    这宝贵的地图,苏飞擅作主张的撕成了四份。

    东、南、西、北四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负责人拿一块儿。

    百夫长下去,将命令传达给底层的士兵。

    那地图上还标注着城中街道各个地方的防火点。

    从商周时期到如今的东汉末年,古代人的在城中少说也有上千年了。

    国人早就领悟了水火无情。

    对于相较于乡间居住密度更大的城中,充满了木质以及泥坏房的建筑群。

    这样的城市对于火焰是没有抵抗力的。

    城中充满了可燃物,都是为了火灾蔓延提供了足够的燃料。一旦失火,那木质的房屋则全部燃烧,泥坏房的木质骨架也会燃烧起来。

    泥土混合着稻草做成的房屋会被火焰烤裂坍塌。

    古代的城市并不像后世想象的那么美好,到处都是砖瓦房。

    年轻的人被影视剧所迷惑根本不知道古代人是怎样的灰头土脸。

    衣服自然是不能经常洗的,每洗一遍,都是对衣服的消磨,那一套完整的衣服,对于普通的黔首来说,也是宝贵的财富。

    洗澡也是不常洗的,顶多有会水的,可以在夏天在河里泡一泡。

    天一旦冷起来,哪有那么多柴火用来烧水?柴火是要钱的呀。

    那普通的百姓又有谁不需要天天劳动的,每天都是一身臭汗烂泥。

    所以,古代人整体的灰头土脸的面貌是可以预见的。

    而董良直到二十一世纪初年,还能在村子里见到不少泥土混合着稻草的房屋,何况是在这古代呢?

    即便是普通的地主和有钱人,也住不起完全由青砖垒成房屋。

    火灾对这样的城池危害很大,几千年来,不知道有多少火灾的悲剧没有被记载。

    对于防火的要求自然而然的就充斥了城中。

    官府在一些街道上有设置专门的用来消防的水车,一般还有一批专门搞消防的雇工。

    不仅仅是普通百姓,需要担心火焰,达官显贵,谁还没几个仇家?即便是处处与人为善,也少不了有仇富的。

    到处木质的房屋,万一被人家一把火烧掉。火焰升腾之下,全家都没处跑。

    所以自然也需要防备失火。

    那这些水车的设立地点自然也在舆图上被标注的清清楚楚。

    苏飞将士兵们散入城中的时候,这些水车设立的地点都是他们取水的补给点。

    士兵们身上泼了水,借着水汽的保护,一个个的往两侧燃烧着火焰的街道上冲。

    当真的看到士兵们冲入火场的时候,那些百姓们的心中别提有多震撼了。

    有的时候,人和人的差别真的比人和狗的差别还要大。

    刚刚被放火烧掉了家园,亲戚朋友被曹兵屠杀,现在一群自称是刘备的士兵,居然冒着被火烧死的风险冲进火场要救人。

    这样的对比,对于这些活下来的百姓们来说,刺激实在是太强烈了。

    他们一开始只是被动的被苏飞组织起来打水。

    现在终于迸发了热情,他们变得非常的积极主动,热情高涨,打水变得更有力,跑的速度更快,完全不吝啬自己的体力。

    他们开始对着这些凶神恶煞的士兵笑脸相迎,对着冲入火场的士兵送上祝福和担忧。

    终于有一些身上衣服多的人主动的脱下了身上的衣服,送到了士兵面前,这是他们最后的财富。

    这个时候,苏飞也没有和他们客套。

    将这些衣服全部都浸泡于水缸之中,吸满了水再盖在士兵们的身上。

    给士兵们身上多带了一些水分,就多一层保护。

    “来,往我身上浇水!”

    苏飞走到了刚从外面提水过来的士兵的面前。

    这个士兵一脸的错愕。

    “将军……”

    “不要磨蹭,快点往我身上浇水,我要去火场救人。”

    “将军不可!”

    周围看见这一幕的小头目们都围上来。

    一脸担忧的劝阻苏飞。

    “那火海之中多么危险,将军不要以身犯险呀!”

    苏飞一脸满不在乎再配上一些对百姓们的担忧。

    他大声的说道。

    “手下弟兄们都冲进去了,有危险,他们不危险嘛,我又有什么特殊的?何况还有那么多的百姓在等着我们去解救。”

    “如果不能将这些百姓们全都救出来,我有何面目,回去见刘使君!”

    苏飞的声音很大,周围的士兵和百姓们都听见了。

    所有人都是一脸的感动,这样的火海面前,一个个冲入火海的士兵,实在容易触动人们的情绪。

    苏飞的表态不仅让士兵们感觉心中暖暖的,让百姓们也充满了对他的好感,对刘备的好感。

    “不必多说,快快泼水!”

    苏飞将这些小头目们全都劝开,又亲切的拍了拍提着水桶的士兵。

    笑道:“你要我浑身干着冲进这火场被火焰烘烤吗。”

    士兵赶紧一脸惭愧,口中连称不敢。

    一咬牙,一狠心,一桶水就往苏飞身上泼了去。

    周围的几个士兵见状,也不理会站在自己身边准备冲入火场的同僚,都提着水桶往苏飞身上泼。

    “好啦好啦,够了够了,不要再浪费水了。”

    苏飞赶紧制止。

    这世间,又是两个五大三粗的汉子走到跟前。

    当着苏飞的面就把自己的裤子给脱了。

    这一下,他们是真的赤条条的了,刚刚已经把自己的上衣贡献出来了。

    将裤子打湿,披在了苏飞的身上。

    两个大汉这时候都红着眼眶,又有些羞赧。

    “将…将军不要嫌弃。”

    这裤子自然是也不经常洗的,如今泡了水,也不知道苏飞会不会闻到一股骚味儿。

    但是苏飞这个时候哪里会嫌弃呢?

    这不仅说明自己得到了百姓的爱戴,自己的计策成功了,同时,自己是真的要冲入火场的,身上多一层湿布,就是多一层防护。

    都是从沙场上摸爬滚拿出来的,哪里会嫌弃这么一点肮脏?

    苏飞反过来宽慰自己面前两个赤条条的汉子。

    “两位兄弟如此豪爽,苏飞在此拜谢,此乃乡亲们对我之爱戴,如此深情厚谊,哪里敢说嫌弃!”

    苏飞的表现获得了在场所有人的赞赏。

    受着两个汉子的感化,又有一群大汉把自己脱的赤条条的。

    哪怕是一个布条沾了水放在身上,也多多少少可以抵挡一些火焰。

    好几个人围上来,将自己身上所剩不多的布料要给苏飞披在身上。

    苏飞只是感激的道谢,却并不推辞。

    他此时此刻恨不得背一条河在自己的身上。

    他也不去说什么让百姓们将衣服分给其他士兵的话,好让大家体验一下军民鱼水情。

    让更多的百姓和士兵们心连心。

    他当然不会这样做,他的目的只是为了凸显自己。

    所以,即便他现在去做好事了,也只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而不是选择效率最好,对大局有利的方式。

    像这些衣服如果能分到更多的士兵身上,当然可以造成更好的效果。

    同样的苏飞身为这两千人的统领,他不应该亲自冲进火海之中。

    如果他作为一名指挥在这里进行组织协调,能让这两千士兵加上一群百姓的救灾工作变得更加的井井有条,自然可以达成更高的救灾效率。

    而他选择亲自冲入火海,忘记自身组织管理的职责,而只是在这火海之中添加区区一个劳动力,实在是本末倒置。

    但是这样说只是看着大局来说的,而对于苏飞本人来说,他是一定要去冒险的。

    不亲自的冲入火海,怎么能让更多的人感动,即便他身为指挥,指挥的手下的士兵和百姓们发挥出更高的救灾效率又有多少人能看到?

    百姓们最直观的感受还是那群冲入火海中的汉子。

    所以苏飞身为两千兵马的统领,要亲自冲入火海,就是为了给百姓们一个震撼视觉冲击,并且自己控制着受一些伤害。

    如果有被子铺盖,他多想找一条,浸透了水,披在身上,冲进火中保护自己。

    可惜这样的火海之中哪里还能抢救出来一条铺盖被子,也只能退而求次,多披几件衣服在身上。

    城中街头巷尾一般都能找到水缸,身上衣服里的水被烤干了,也可以再次浸泡。

    “吴老三,你怎么不脱?”

    李二和吴老三是邻居,平时有些摩擦,现如今李二已经脱得赤条条的看着吴老三身上却还是衣着整齐,连上衣都没脱,当下就要嘲讽几句。

    这一句话吸引了身边诸多百姓的注意,民意如炉,很容易造成多数人的压迫,如果吴老三真的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那么这对于他来说是非常痛苦的。

    然而,在众人异样的眼光下吴老三却瞥了一眼李二,冷哼了一声,大步向前。

    旁若无人的从缸中提出一桶水,毫不犹豫的浇在自己身上。

    “我愿跟随将军一起冲入火海救人!”

    吴老三的一句话瞬间让异样打量他的众人心中生起羞愧。

    李二张着嘴巴呆呆的看着吴老三,吴老三的衣服已经湿透,贴在自己瘦弱的肋骨肉皮上,更显得他这个人佝偻瘦弱。

    李二这个粗犷的汉子,此刻却羞愧了起来。

    挠了挠自己的肚皮,吭哧吭哧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搓着自己指甲里的泥,低着头,恨不得找个地方钻进去。

    苏飞哈哈大笑连连称赞吴老三是一个好汉子。

    苏飞身上如今也已经湿透,但是更显得他这个人身躯魁梧,与瘦弱佝偻的吴老三形成鲜明的对比。

    但是如今,这两个人站在那里,却显得是同样的高大。

    周围围观的百姓人人认为这是两个英雄。

    就在众人钦佩的目光中。一高大,一瘦弱,两个背影毅然决然的冲入了火焰围绕的大道。

    让那些早早的将自己的衣服贡献出来的汉子,则有些懊恼,没有吴老三的头脑清醒,他们虽然也是属于曹兵施暴的时候没有反抗的,但心里还是有一些热血。此刻被苏飞他们激发了出来,身上没有衣服沾水保护,却不能再冲入火焰去了。

    李二则羞愧又钦佩的看着苏飞和吴老三远去的背影。

    情不自禁的向前慢跑了两步,晃动着腰间的小钟摆。

    “吴老三!从今往后我服你了!!”

第三百七十章 纠缠

    黑夜中的追逐真的不能让人尽兴。

    天空中虽然群星闪耀,但这正说明月亮的亮度不够。

    黑夜的城外,荒野之中追逐,时常有人看不清地上的磕磕绊绊,沟沟坎坎,以及一些野草藤蔓。

    赵统和徐盛虽然在追逐夏侯惇和于禁,但是却不敢全力狂奔,马匹小跑着,带着步兵,以使军队不能脱节,当追逐到夏侯惇和于禁之后,还能有余力接战。

    但即便如此,赵统的军队之中,仍然时不时的会有摔倒的闷哼声。

    好在这段时间这些士兵看样子真练出来了一些规矩,摔倒之后也只会默默的爬起来继续前行,而没有大喊大叫的。

    后方追逐的赵统都是这样,前面奔跑的夏侯惇和于禁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军中的士兵即便是训练的再怎么精良,也少不了摔倒的厄运。

    不长的一段路,已经有数十人不小心摔倒,让他们一旦摔倒之后想要再爬起来,那他们就慢了。

    运气差到极点的,有可能被自家看不清状况的友军踩死。

    运气不好不坏的,被后方赶到的敌军砍了脑袋。

    只有极个别人才能重新的爬起来,继续快速的跟上大部队前行,而不至于掉队。

    夏侯惇和于禁带队前行,眼神紧张的巡视着四周。

    两个人,三只眼,目光好似利剑一样穿入黑夜之中,想要撕开夜幕,看个真真切切。

    即便是他们已经往前面撒出了几十个骑快马的斥候,但他们仍然不会掉以轻心,时刻准备迎来变故。

    他们的目标是逃到一百五十里外的桐柏山。

    有桐柏山作为阻隔,翻过山后就已经进入了曹操的势力范围之内,而且桐柏山北边又有淮水,两道屏障之下,就可以摆脱所有的追兵。

    到了那个地方,如果真的还有人胆大包天的敢追上去,那么迎来的将是夏侯惇和于禁的迎头痛击他们将会在那时扬眉吐气。

    “这样可不行啊……”

    李典骑在高头大马上,紧张的逃离让他有些呼吸急促。骑在马上奔跑了这么一会儿,已经浑身冒汗,头上都几乎出现了蒸腾的水汽。

    扭头向后看,几乎可以看到远方点点星光之下,朦胧可见的赵统的大旗。

    “随县距离桐柏山一百五十里地,照咱们这个速度,一口气是跑不完的,他们咬的太紧了,一旦咱们敢停下来休息,他们就会扑上来,把他们纠缠住,那个时候就很难撤走了。”

    听了李典的话,夏侯惇在马上随着马儿起伏,没有立刻的回答。

    他那一只眼中既包含了思索,也包含了,但又又包含了一些决心。

    旁人都是两只眼展现出扇形图,夏侯惇这一只眼要他表现这么多神色,实在是太为难他这只独眼了。

    “让骑兵去阻截他们一阵!”

    “是!”

    沉思了片刻,夏侯惇立刻做出了决定,副将立刻领命,拨马脱离阵型,要带走一队骑兵前去阻截。

    “放箭骚扰即可,莫要恋战,莫要冲阵!”

    夏侯惇冲着副将高声喊道。

    黑夜之中,光线不好,两军离得又近。一旦对方突然做出了反应,这就要求另一方的将领也要赶快做出回应。

    赵统和徐盛作为追逐的一方,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而见黑夜之中,从夏侯惇乌泱泱的大部队之中,两边分出两缕触须,是黑乎乎的两队骑兵。

    全身黑甲的曹兵精锐骑兵从夏侯惇的部队两旁画了两道弧线,掉头冲着赵统的部队而来。

    “戒备!戒备!小心敌袭,准备迎敌!”

    赵统这边做出的反应并不慢,立刻的稍稍又放缓了一些追逐的脚步。

    如此一来,留给自己和士兵们一些准备的时间。

    没能将夏侯惇立即堵在随县的北边,而现在陷入了一种追逐的境地,那赵统也就不十分的着急了。

    稍微快一点,稍微慢一点的差别都不大了,只要这样紧紧的咬入,即便是稍稍放慢一些脚步,夏侯惇也逃不掉。

    像是毒蛇,又像是野狗,紧紧的坠在夏侯惇的后面,只等待夏侯惇松懈的那一刻,再一口扑上去,死死的咬住它。

    夏侯惇和于禁知道随县正北一百五十里里外有一座桐柏山脉,可以凭借这座山脉阻挡敌军的攻击。

    而赵统自然也知道。

    就连是东南方来的徐盛都知道此地有个山脉。

    这一切都是被绘出在舆图上的。

    甚至这道山脉的消息,是董良最初的一批作品中的之一。

    要知道,当初刘备正式从汝南往西南而行,前往襄阳。

    自然是过了淮水,也经过了这座山脉。

    对于地形的熟悉,让赵统变得并不着急,距离桐柏山一百五十里的道路,夏侯惇不可能一口气急行军。

    他们必然有松懈下来的时候,他们需要休息,但当他们停下来的时候,赵统就会利用这一点时间迅速的赶上去,和他们纠缠在一起。

    并不是赵统的军队不感觉疲惫。而即便是一群疲兵与夏侯惇的士兵混战到一起,也可以起到阻碍他们前进的效果。

    如今赵统需要的不是正面击溃夏侯惇,不是围歼夏侯惇,而是纠缠住他,不让他逃走,等待援军的到来,共同的将夏侯惇包围。

    黑甲的骑兵来得越来越近了,直接冲着赵统的军队就冲了过来,看样子是要冲阵吗?

    赵统不敢确定他们的企图,但不管怎么说,应该不会冲阵才对,自己身后有大量的步兵作为阻碍,他们一次穿不透,就要被陷死在这里。

    不过赵统不能寄希望于敌军会做出适合自己判断的举动,他当下也只能收拢士卒,将阵型变得严密起来,准备迎接敌军的冲击。

    轰隆隆的马蹄声,以及身后乱糟糟的脚步声,铠甲发出了哗啦的声音,混杂在一起,已经分不清是敌人冲锋的声势浩大,还是他们追击的声势浩大。

    只是咱这声音乱糟糟的即将要混合在一起的时候,难免众人心里也升起了一些紧张。

    小跑着的士兵已经举起了手中的盾牌和长矛。将肩骨锁在自己的躯体上,锁住自己的肘关节、腕关节,准备迎接敌军骑兵的冲撞。

    赵统面对两边数百近千的黑甲骑兵,也已经端好了自己手中的长枪。

    两军距离的越来越近。

    百步……

    八十步……

    五十步……

    那统领着骑兵的副将见离赵统的军队那么近,他们的阵型却没有散乱,反而愈发的收缩。

    看样子是吓不到赵统他们了。

    无机可乘之下,他当然不会正面冲阵,做这种愚蠢的行为。更不用说还有夏侯惇的命令。

    他们只是稍微来迟滞一下敌军的脚步,骚扰一下赵统,而不是来和赵统拼个你死我活的。

    就在两军即将接触,情势危急,千钧一发的时刻。

    这些黑甲骑兵凭借着自己的高超骑术,轻轻一拉缰绳,高速奔跑中的骑兵队就轻飘飘的,跟随着领头的副将转向。

    从左右两翼袭来的两队骑兵又同样的向左右两翼的外侧转向。

    与赵统的军队擦身而过,让开了赵统正前方的位置。

    来到了赵统军的两侧,取出马鞍上挂着的长弓,快速的从箭壶中抽出箭矢。

    一箭又一箭的向赵统的军中射出。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盾牌防护,并不是有盾牌就能防护住所有来袭的箭矢。

    随着弓弦在马蹄声中不起眼的一声声响起。

    一只只隐没于黑幕之中的夺命羽箭就射了出来。

    面对赵统密集的阵型,这个时候就不需要瞄准什么的了。

    这些曹军的骑兵之信马由缰的在两翼射击着赵统的步兵。

    随着那微不可查的弓弦的震动,应声而来的是一声声受伤惨叫和痛呼。

    无疑是赵统军中有人受伤中箭倒地了。

    这些在军阵中的士兵们倒地,同样也影响了身边袍泽的前进。

    几百支箭在赵统的军中引起了一阵骚乱。

    骑兵因为有马力可以借助,可以在行进间进行射击。

    但是严阵以待的步兵显然做不到像骑兵这样灵活的反击。

    他们只能忍受着敌人的侵袭,而不能立刻给予迎头痛击。

    而射完这一轮箭之后,这一队骑兵又再次掉头迂回,冲着赵统的军阵冲来。

    仍然是企图用一往无前的冲锋吓到赵统的士兵,面对迎面而来奔腾的骑兵,步兵们的心中确实会非常的忐忑。

    但是在赵统和徐盛的控制之下,加上已经有了一轮的经验。

    士兵们的军阵仍然没有散乱,曹兵的打算又一次的打了水漂。

    他们只能再一次的故技重施,与赵统的军队擦肩而过,继续放箭骚扰。

    这样做确实可以迟滞赵统前进的脚步,但是却不能造成太大的作用。

    他们的人数和箭矢也是有限的,而且并不是每一只箭矢都可以消灭一个敌人。

    他们继续围绕着赵统的军阵徘徊着,试图引诱赵统做出一些回应,而不是不动如山的一心追着夏侯惇。

    他们再一次迎面冲来,而这一次,所有人都知道,他们只是纸老虎而已,不会真的冲上来,他们没有这个勇气。

    可是那领头的几个骑兵,没有再绕到两翼进行放箭。

    他们在距离赵统百步远的位置,就从马背上,挺直腰杆坐起,非常嚣张的展示着自己的身躯。

    正面举起自己的弓箭,瞄准着赵统领头的几十近百个骑兵。

    这样的箭矢射出去更加的具有威力,因为它借助了两军相冲的力量。

    一支支利箭在夜空中划过模糊的弧线,就落在赵统的前锋。

    不过这一次虽然箭矢的威力更大,造成的伤害却更小。

    骑在马背上的骑兵都是精锐,人人都有不错的盔甲和娴熟的武艺。

    在盔甲和兵器的波荡之下,这射来的几十支箭并没有造成多大的风波。

    只是敌人那种嚣张的态度让人讨厌,而那件是叮叮当当的碰在自己的身边,也让人心烦。

    徐盛一个不注意,一支有力的利箭当啷一下射在了他的兜鍪之上。

    战场之上,总是充满了意外。这只流矢连徐盛也没有注意到是从哪里射过来的。

    毕竟是在黑夜中作战,四面光线不好。

    徐盛也是倒了大霉,这么多士兵的武艺都不如自己,然而却是自己受到了最大的伤害。

    不幸中的万幸,那箭矢插在都兜鍪上,并没有射伤徐盛。

    但是这冲着脑袋射来的箭,瞬间让徐盛升起了火气。

    也许是因为大脑过于重要,铭刻于基因的那就是攻击头部更容易让人激起反感。

    拿棍子抽击人两下子的疼痛也不如照脸给他一巴掌让人感到愤怒。

    这一支狼牙箭插在徐盛的兜鍪之上,像个小尾巴一样在风中颤颤巍巍。

    徐盛心中怒火升腾,伸手将这只箭矢拔了下来,掰成了两半,狠狠的摔在了地上。

    “我去教训教训他们!”

    徐盛冲着赵统喊了一声,就要带着身边这几十个骑兵冲锋一阵,不要让敌人再这么嚣张,耀武扬威。

    “不要冲动!不要冲动!”

    赵统赶紧骑马又快跑了几步,来到了徐盛的身边。

    赵统比之徐盛更年轻,比这徐盛更加的年轻气盛。

    面对敌人这样的骚扰和嚣张,他当然也是怒火升腾。

    但是他清晰的知道,此刻不能掉入敌人的陷阱,不能让敌人调动自己的情绪。

    如果这时候带着骑兵追出去,很容易和敌军的骑兵陷入追逐战。

    骑兵交战快,脱战也快。

    如果没能将敌人的骑兵彻底击溃,一旦让他们找到了机会,他们骑着马,很快的就可以逃之夭夭。

    而失去了重点关注的夏侯惇的主力,也有了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撤离。

    “暂且忍一忍,他们的箭矢快要用完了,只任意让他们去骚扰,这说明他们开始着急了。”

    “只要咬着夏侯惇不放,看谁能笑到最后!”

    赵统也是咬着牙宽慰徐盛。

    徐盛自然也是有眼光,顾全大局的。

    硬生生的憋下了自己的这口气。

    而那领兵的副将见赵统他们最终仍然没有被自己所调动,也是无计可施。

    只能继续进行前面的骚扰战术。

    可他们随身携带的箭矢终究是有数的。

    又射了几轮,不得已返回军中补充箭矢去了。

第三百七十一章 文聘

    刚刚过了卯时,天还没有彻底的亮。

    襄阳城东百里之外,一望无际的平野之中,密密匝匝,错落有致的扎着一些简易的帐篷。

    文聘已经从大帐中走出来,穿戴整齐。

    身边两名副将已经从自己的帐篷里走了过来。

    “将军起的那么早啊?”

    这两个人还打着哈欠,精神没有文聘好。

    连衣服都没有穿好,更不用说是枕戈待旦。

    文聘压抑住心中对这两个废物的厌恶。

    浅笑了一下。

    “你们两个困成这样还能和我同时起来,真是难得呀。”

    听了文聘这样的话,两个副将都是有些尴尬。

    他们困的眼睛都睁不开,平时也是一些养尊处优的人,昨天行军走了一天本身就非常的疲惫,这一夜虽然睡的环境不好,但也睡得非常深沉,要不是手下发现文聘已经起来了,赶紧把他们叫了起来,他们应该还在呼呼大睡。

    而文聘虽然很看不起眼前这两个废物,但是也奈何他们不得。

    并不是说文聘没有能力收拾他们。只是收拾掉他们引出来的后果对文聘来说非常的麻烦。

    明知道这是两颗老鼠屎,也只能忍着。

    “你们既然起来了,就赶紧召集士兵们动身吧,现在天还早,我在帐中再休息一会儿。”

    文聘将任务扔给他们,转身就要进帐。

    “哎哎,将军且慢,现在天还没亮呢,昨日行了一天军士兵们也很疲惫,要不要等天亮之后再出发,何必这样着急呢?”

    “是啊是啊,将军,不用这么着急吧?”

    两个人慌忙的拦住文聘不让他走。

    “你们这说的是什么话?在襄阳城还没有发兵的时候,随县求援的军报就不知道来了多少次。”

    “这才出了襄阳城,走了一天半,路上就遇到了两份催促的信件。随县那边的局势很急,哪有我们慢慢行进的时间!”

    文聘借此机会呵斥了这两人一番。

    但是文聘越这样说,这两个人又哪里敢让文聘走啊?

    他们两个就是蔡瑁和蒯越派来给文聘当绊脚石的。

    本身夏侯惇和于禁就已经兵败,困守于随县之中,赵云手底下的势力已经给这两名曹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要让文聘把这一万五千兵马再拉上去,这两个曹将可就没地方跑了。

    这要是让夏侯惇和于禁死在了荆州?蔡瑁和蒯越真的不敢想象曹操会有什么反应。

    因此就通过关系,通过操作,暗地里瞒着刘表给文聘派了两个副将。

    文聘的情况蒯越和蔡瑁也看不太透。

    他是老实本分、低调的做着自己的事,也不表现明显的亲曹意向,也不表现明显的亲刘意向。

    不过蒯越和蔡瑁虽然看不透他到底想要干什么,但也知道他表现出来这样老实本分,说明他有妥协性。

    因此,两个人通过关系派来了两个副将,也是明摆的告诉文聘他们的意思。

    那么文聘既然不想贸然的站队,自然也不会和他们撕破脸皮。

    他们试图用这种方法来让文聘进行妥协,在路上磨洋工。

    给夏侯惇和于禁撤回北方留出时间和空间。

    不过对于文聘来说,他并不是不配合。

    实在是现在发兵其实已经浪费许多时间了。

    在襄阳城中,刘表还没有命令他准备发兵的时候,黄射和赵统的紧急军报就一封接一封。

    而终于等刘表做了决定,文聘要整理好兵马,从襄阳城出来的时候,在这行军路上,也是一封一封不停的接到催促的公文。

    文聘现在还不想站队,不想得罪蔡瑁和蒯越。但是他当然也不想得罪刘备和刘表。

    刘表也就算了,但是现在刘备是真的不能得罪。

    短短一年的时间,已经占据了两州之地,势力愈发的庞大了,刘备发展的势头正是猛烈的时候。

    而如今,赵云和赵统都是来帮荆州打仗的,他们在前线舍生忘死,打出了优势,而荆州这边的援兵迟迟不至扯他们的后腿,难免他们会生气。

    若是他们在前线遭遇失利,或者真的怒气冲冲,直接撂了挑子,那所有迟误发兵的人都将要得罪刘备,在刘备那里挂个名。

    如果是文聘还没有接受命令也就罢了,但是如今,军令压在他的头上,军队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自己就是直接的背责任的人。

    这就容不得他在路上磨洋工了。

    所以他才急切的催促着士兵们赶路。

    两个副将正要准备再劝,他们也是接受了蒯越和蔡瑁的命令的,本身自己不是什么有能力的人。

    莫说是富贵,就是身家性命都掌握在蒯越和蔡瑁手中,如今既然奉命行事,又怎么敢不尽心力?

    不带他们再开口,营帐外围有动静传了过来。

    按理来说是不应该碰到什么敌人的。

    文聘有些疑惑的又从帐中扭身过来。

    心里隐隐有些预感,可能是催促的信件又来了。

    在这天刚亮的时候,还有消息过来,看样子应该是跑了一夜。

    文聘自己的心也不由得紧张了起来。

    果然不多时沿途的士兵们就将道路放开,一人身插羽毛,手持令旗,骑马飞奔了过来。

    前面还有一个文聘自己军中的士卒快跑在前方引路。

    令旗有两杆,一杆是襄阳城中刘表原来给赵云的,一杆是黄祖留在西陵县的。

    两杆令旗分量都不小,士兵们自然不敢阻拦。

    马儿来到近处,那士兵飞身下马,直接从马上跳了下来。

    用眼一瞧就看见文聘衣甲整齐,一眼就认出来这是大将。

    快跑两步,来到文聘跟前,单膝跪下,双手捧出令旗和军报。

    “夏侯惇放火焚烧随县县城,城中已化为一片火海,如今全军已经向正北逃离,请将军立刻发兵往东北方向而行,追击夏侯惇。”

    这赶了一夜路的士兵也是浑身疲惫,在马上颠簸了一夜,马都累的快要受不了了,在旁边直喘粗气,但是这士兵心中也有怨气,单膝跪在那里,腰背挺直,双手捧出令旗和公文,一点不肯放松,一脸严肃。

    而面对眼前这小兵挺拔的身躯和生硬的语气,在场的人都是神态各异。

    两个副将在心中暗松了一口气。他们可不管夏侯惇在随县造了什么孽,如今他们竟然往北跑,说明就快要跑掉了。

    现在拦不拦得住文聘也都不怎么重要了,文聘在掉头向东北,不知道能不能赶上趟了。

    这样一来,他们终于不用承受文聘的压力,他们的任务完成的八九不离十了。

    但是,听完这小兵说的话,文聘心中的感受就截然不同了。

    文聘虽然并不亲近曹操,也不亲近刘备,但是文聘是南阳人,大半年前曹操在南阳的肆虐,其实让文聘心中是有些不满的。

    那里是自己的家乡,却被曹兵残害了。而刘表身为荆州之主却放任曹操火烧新野,也让文聘感到十分的失望。

    虽然刘表对于南阳新野的不管不顾,并不能全部怪罪在刘表身上,像蒯越蔡瑁一些亲近曹操的人在中间发挥的力量也不容小觑。

    总的来说没有一方能让自己满意的,面临这样的境况,自己一人势单力薄,自然也不倾向哪一方站队,只是乖乖做自己的事情。

    可如今,随县再次被曹兵火焰焚烧。虽然文聘还没有见到到底烧成了什么样子,但是已经可以想象到那悲惨的场景。

    这难免会让文聘有一些兔死狐悲之感,尤其是又想到了新野的火焰。

    心中燃起了一些对于夏侯惇和于禁的愤怒,有些后悔和懊恼,没有动作再快一点。

    杀掉他们以消心头之恨的想法悄然出现在了文聘的脑海之中。

    但是转瞬间又被冷静的文聘抹去了。

    文聘打开赵统送来的情报,这自然是赵统口头下令,由手下整理送来的。

    但是从语句措辞来看,赵统心中的怒火几乎要达到一个顶点了。

    文聘完全可以理会赵统心中的不满,毕竟他是刘备的人,是来帮荆州打仗的,甚至可以说是来帮文聘打仗的。

    但是自己这边的人一个个的都消极应对,确实是太让人寒心了。

    公文上的情报与小兵口述的并无太多差别,只是说让文聘往东北急行军,尽量在桐柏山前追上夏侯惇。

    将公文收起。

    “我等即刻起兵出发,请壮士先下去休息。”

    赶路一夜,士兵的疲倦是可以从脸上看出来的,身为优秀的武将,文聘自然对这样认真完成使命的人感到喜欢。

    而这小兵又是赵统的人,代表的是友军,文聘也对他颇为客气。

    然而听了文聘的话,这士兵却站起身来。

    “多谢将军美意,我就不劳烦将军了。小人虽然是豫章来的,但见随县百姓受苦,却也心有戚戚然。”

    “如今我们从豫章一同前来的袍泽们都在为了随县百姓,为了荆州,在和凶恶的曹兵奋勇拼杀。”

    “我又怎么好在你们荆州人的军中享乐呢?我只是为了随县百姓感到可怜,他们在荆州的治理之下,却得不到荆州兵马的保护。”

    “将军,小人告辞。我还要陪我们豫章的兄弟们同生共死,我们豫章的兄弟们还要为了荆州随县的百姓报仇。”

    “告辞!”

    这小兵几句话夹枪带棒,让文聘无话可说。

    只见他翻身又上了那匹疲惫的马,推动了几下,但那马儿也疲惫的不想动弹,不过终究被他驱动起来了。

    “壮士且慢!”

    文聘将马儿拉住。

    “深感豫章兄弟们之厚意,文聘在此拜谢,此马已经疲惫不堪,请更换好马,再赶赴战场。”

    文聘赶紧让人将马儿拉来,与他换了。

    这士兵虽然欣然领受,但是却仍然不说好话。

    “我这匹马虽然是从豫章来的,也不十分强壮,但是这匹外地马却为了你们荆州人奋勇拼杀过,今日交到你们手中,却要好生招待,我们赵将军带我们凯旋的时候,我要将其带走。”

    说完头也不回的上马就走。

    马蹄声在这寂静的夜空之中,荒野之上,分外的清晰。

    文聘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心里也颇受触动。

    武将的热血和激情与理智在碰撞。

    文聘看也不看那两个副将,下令道:“立刻准备动身,往东北方向急行军。目标桐柏山不得有误,凡有违抗军令贻误战机者,立斩不赦。”

    一万五千人在荒野之上呼啦啦动弹了起来。

    瞬间将这寂静的黎明彻底打破。

    刚刚要休息的夜行动物,有老鼠、猫头鹰等,又都给惊的不能休息,慌乱的打探着四周。

    早起吃虫的鸟儿被惊得四处纷飞而不敢落地。

    ……

    黎明时分,远在东海的董良也开始动身了。

    接到刘备的命令,他要先进入吴郡打个头站。

    董良将糜芳留在了会稽郡,让他主持大局。

    同样留下的,还有那一开始被施云挑动起来的两万反叛兵马。

    糜芳在会稽郡身为主将,董良留给了他五千李巨手下的精兵。

    董良虽然没有在嘴上明说,但是这五千名精兵就是留给他制衡那两万散兵游勇的。

    而董良之所以不带着那些人进入吴郡,是因为吴郡更加的繁华,担心这些家伙在那边生事混乱起来,不好处理。

    不过并非全没有带走,还是带走了五千,给糜芳分担一些压力,两万全留在这里,董良也害怕糜芳不能处理好。

    现在糜芳手中有五千精兵来制衡这一万五千兵马,还有施云在一旁辅佐,董良也就可以放心的将会稽郡留给糜芳了。

    他自己虽然带走了这五千没有多少纪律的蛮兵,但是在自己一万五千精兵以及李巨的共同压制之下,不怕他们起什么风浪。

    而虞翻和阚泽这两个人也被董良带走。

    这两个人是有本事的,以后董良另有重用,并且这两个人在会稽郡有些威望,还是带走的好。

    毕竟新得的土地一切稳妥为上,虽然不怕他们起什么风浪,但是真出现什么波折,还是让人烦心。

    此次进入吴郡,董良打算先外后内。

    依然是稳妥为上,绕着海边走一圈,将吴郡各处城池全部收下。

    最后再进入吴郡治所,吴县。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9519/ 第一时间欣赏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最新章节! 作者:社会和谐所写的《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为转载作品,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介绍:
穿越到三国的董良,想要结束乱世,跟随关羽千里走单骑投奔刘皇叔。
抄底刘备,用后世的见识,建立先进的王朝,加快社会阶段的演替!
“关将军,我们这是往哪里走啊,不是去河北找皇叔吗?”
“董良莫慌,哨探到前方就是洛阳城,经过此处很快就可以到河北了。”
“关将军,洛阳在西,皇叔在北,你不认路啊!!!”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