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TXT下载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全文阅读

作者:社会和谐     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txt下载     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四十五章 军师另有其人

    即便是这个刘磐不来也不要紧,到时候见了公子刘琦,鼓动他去把刘磐叫过来也是一样的。

    虽然现在荆州还不是董良他们的,但是内心已经把荆州划为己有。

    荆州是一定要夺得,董良为什么这么狂妄,认为荆州一定能夺到手?

    话说,这要是夺不到手,就基本不用玩了啊!这刘磐到了荆州被别人用就用了,反正再失败,基本上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刘备虽然屡战屡败,虽然从不气馁,虽然能一次次翻身。

    但是他已经四十了,要是再失败下去,固然能想办法再次拼搏,但是年龄不允许了啊。

    五十岁能打天下,六十岁能打天下。

    可是把天下打下来要多少年呢?曹操打了一辈子,拿了大汉北方。

    孙权三代人接力,稳住了江东。

    刘备起家算是快的了,在新野基本上也是一无所有,诸葛亮跟着他,十二年得到汉中,成为汉中王。

    董良尽力谋划,众人都看在眼里。

    地上寥寥几笔勾勒了天下半壁江山。

    刘备不禁赞叹:“古有留侯张良运筹帷幄之中,今有董良董存初决胜千里之外。寥寥几笔,画出了天下江山,不知存初师从何人,能将天下大势尽收眼底?”

    董良听了这话,略微有些尴尬,幸好提前想过相关的问答,提前想过如何回应。

    “主公,我师号称山野老人。既没有官职,也没有名气。既不懂天下大势也不懂行军打仗。唯一懂的就是地理。”

    “我年幼时在河间遇到恩师,蒙恩师教诲八载。家师与我相遇时,年过七旬,前半生走遍大江南北,以观天下湖泊河流,高山峡谷之地势。年老体衰后在河间隐居,我家因与董太后是远亲,董太后死后,当地官吏为讨好何进一家,百般刁难,家破人亡后,蒙师傅搭救,抚养在身边。三年前师傅寿终正寝,我守孝三年出山,听闻主公名声,前往徐州投奔,结果逢主公兵败,不得相见,被乱军裹挟,流落到许昌,才设法与关将军相见,共谋大事。”

    董良的话,半真半假,董太后那些是真的,他家本是河间农户,虽然和董太后有关系,但是远的不能再远了,没有轮到什么好处,结果董太后一死,当地官员争相向何进一家献媚,姓董的整死了一堆。

    他父亲临死前把能卖的家当全卖了,董良才五岁拿着钱藏在山中一隐士家中。

    不过那隐士也不是什么绝世高人,三年前给那隐士养老送终之后就出山了,没想到遇到了乱军,裹挟到了许昌,眼睛一闭一睁,董良换成董良了!

    至于说报仇?中原连番征战,官吏不知道换了几茬了,别说坟头草老高了的话,那些人坟头都找不到了。

    听了董良的话,刘备长叹一声,拍了拍董良,没有说话。

    其他人其实没什么反应。

    刘备有反应是因为董良的遭遇是受皇家的影响。

    其他人没反应是因为这乱世什么糟心事没见过,这才哪到哪啊!

    “果然野有遗贤也!”

    刘备感慨一句,“如此可知,天下非无才,乃君主不识才也。如此大才,可惜老死于山林之中。幸好有存初在,才得以见你老师的本领。”

    “就是就是,存初可要多多展示,不要埋没了你老师的本事。”是张飞在嚷嚷。

    “哈哈,”董良大笑一声,这才哪到哪,“主公有机会给你们介绍万里之外的大秦国,那里可有一群红毛鬼嘞。”

    众人只当他在开玩笑,也跟着哈哈大笑,却没有人放在心里。

    刘备去修书四封,分别是甘宁一封,交于赵云,张仲景,黄忠,刘磐各一封交于廖化。

    中午休息的时间已经耽误了很久了。

    刘备一声令下,小吏们开始招呼百姓们开始赶路了。

    关羽继续去前方开路,赵云军中的家眷们,则与百姓们走在一起。

    只不过给女眷留下了马车,其他的马匹,都交给了有作战任务的赵云。

    只不过现在还没有分开,过了淮河才分开,到时候赵云带着众人向南走。

    刘备带着百姓往西南走,去襄阳。

    赵云和几个将军的马匹,也都让出来,替百姓扛行李。

    一群人都步行,跟在刘备后面。

    刘备也没有搞特殊,去见家眷,只是照旧的跟着队伍走。

    家眷们编入了大队伍,想见刘备也不敢开口。只是等晚上休息了再说。

    刘备是不允许因私废公,正是炎炎夏日,百姓们都在辛苦赶路,哪能因为自己的儿女私情,就让百姓在大太阳下面等待呢。

    张飞回到了后面为大家守卫后路。

    虽然基本上确定一路上不会遇见什么敌人了,但是还是谨慎的行军。

    张飞走了后,这气氛就要靠刘备搞起来了。

    虽然这刘备阵营里大家经常说说笑笑。但是在行路的时候,没有一个合适的人在中间插诨打科,就需要老大亲自下场。

    刘备也是十分高兴啊今天。

    又和赵云相会,这么多熟人亲人又再次团聚,怎么能不高兴呢。

    而且又解决了心头一桩大事,不像刚从汝南出来时那么迷茫。

    不光是刘备,大家伙都一样,如今有了前进的目标,心里就有干劲。

    在这大太阳底下,一群人说说笑笑,迈着大步向前走,任凭那毒辣的太阳在大家棕色的脸庞上挤出汗水,又把那汗水晒干,留下一道痕迹。

    这些丝毫不影响大家的开心。

    热烈的太阳下,不再是萎靡不振,而是更热烈的心情。

    刘备开口夸董良,赵云也跟着夸。

    刘辟突然说:“存初先生如此足智多谋,只当一个校长,是不是太屈才了?”

    龚都附和他:“是啊,是啊!不如主公给董先生封个官,做我们的军师吧!”

    这俩人也是心有灵犀。

    一句话点醒了刘备,扭头对董良正要开口。

    “唉~”董良伸出手阻止了刘备封赏的话。

    “主公莫要着急,我这只是纸上谈兵而已,要夺得胜利,还是要靠各位将军随机应变。”

    董良顿了顿,“何况,我这算什么足智多谋?主公的军师大位,另有其人嘞!”

第四十六章 襄阳到了

    众人心里都不理解,刘备也纳罕。

    “真想早点见到让存初如此推崇的英杰啊!”

    刘备笑着感慨。

    这不是第一次董良在暗示将会有一个姜子牙一般的人物在等着刘备去请了。

    如今刘备心里的期待也被董良拉满了。

    董良眺望前方,心中也十分期待能与那样的人相会。

    虽然后世有些教授对其有所贬低,但是在阴谋论,翻案风盛行的那段时间,出现这种夺人眼球,哗众取宠的行为是十分正常的。并不出人意料。

    虽然董良没有见过这个世界上最顶级的他,但是内心中的期待,其实比求贤若渴的刘备还要大。

    毕竟那是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诸葛孔明啊!

    左传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唐朝人孔颖达中对立德、立功、立言三者分别做了界定:“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诸葛亮定蜀科,治理蜀中,虽千年,蜀中的百姓仍然纪念他,这不是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吗?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不也是他的德吗?

    虽六出祁山未能恢复中原,但是十二年帮助刘备三分天下,这不也是功济于时,是他的功吗?

    千古传颂出师表,这不是他的立言吗?

    董良不管别人对诸葛亮褒贬如何,在他心里,诸葛亮就是一个不朽的人。

    千百年来,无论张王李赵,无论祖上出过什么王公贵族,只有姓诸葛的,遇到别人会被赞叹一句,诸葛亮那个诸葛啊!

    姓刘的没这待遇,姓李的没这待遇,姓欧阳的也没这待遇。

    即便是姓玉皇大帝的张姓,都没这待遇。

    董良的心里是对诸葛亮推崇备至。

    按耐心中的期盼继续赶路。

    没行太久,就到了淮河边,需要渡河。

    淮河是中国古代四渎之一,是非常富饶的地方。

    也是八百毫米等降水量线,是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

    淮河南是南方,淮河北是北方。

    董良他们在的地方在信阳西北一点,淮河的中上游,起伏还比较大,河流下切也比较深,水流很急,但是水面不是很宽。

    在炎炎夏日来到这样一处好水,实在是幸福,长风冲浪,水汽弥漫,好似玉刀划破两岸青山。

    可惜这么美的景,并不能让多少人开心起来。好地方在乱世才是最惨的,挣的人多,死的人也多。

    年年杀气未曾收,淮南淮北草木秋!

    董良放下心中思绪,和刘备一起组织百姓渡河。

    这是中上游,河面不宽,沿着河岸纵马找了一段,果然在一处更窄处找到了一座木桥。

    不算大,但对于古人来说,也不小。

    安排百姓过桥慢慢走,防止跌倒和踩踏。

    人多桥窄,过的慢,基本上一天都在这里消磨了。

    不过也只是耗时间而已,没有什么难点。

    渡过了淮河,赵云就要和大家分道扬镳了。

    七个将领各领两百人去落草为寇,暗中招兵买马,渗透豫章郡。

    赵云自带一千五百人,主持大局,关键时刻抵挡太史慈。

    都是为了自家的地盘拼搏,个个有精神。

    将军们在马上,回想着董良的交待,不敢马虎。

    刘备带着百姓继续往襄阳走。

    越靠近襄阳,人越多,一路上也遇到过一些县城的官员前来攀谈。

    有些则要请刘备赴宴,但是刘备都拒绝了,怎么能抛下百姓,自己去享受呢。

    当然,刘备和董良也在百姓里放了话,到了这边,比较安全了,如果有百姓愿意在这里安家,刘备会帮助他们与当地官员沟通,让他们安家,就不用再继续辛苦奔波了。

    但是并没有多少百姓愿意离开刘备,而留在当地。

    越往南走,路边看热闹的人越多。

    刘备的名声在荆州南边传的很快。

    这带着上万百姓浩浩荡荡的场面哪是能经常见到的,太稀奇了。

    古代百姓也没什么娱乐,见有热闹看,不远百里都要赶来看。

    襄阳附近比较安定,老百姓也有闲工夫。

    也许不是老百姓,一些有钱人更是有时间。

    刘备一天只能行四十里,算上道路歪歪扭扭,直线距离还不到四十里。

    稍微有钱的骑着马一天能看刘备的热闹两趟。

    看完了再去给亲朋好友说一说。

    有些人嘲笑,有些人敬佩,大多数人只是单纯的看热闹。

    有一些书生敬佩刘备,愿意在他麾下为百姓做事,这是有理想的,就让刘备安排进了队伍,服务百姓。

    虽然这些主动来的大多数是没有什么名气的人,也未必有多大本事。

    但是能扩充基本的基层官吏。

    也有一些想来和刘备攀谈,想趁机扬名,说起话来俗不可耐,求田问舍的,刘备一律不理会他们,如果赖着不走,就把吃完饭的漱口水吐到他们面前羞辱他们。

    实在惹烦了,就让士卒叉起来扔到路边。

    老百姓看了这节目表演都拍手称快。

    也不怕他们败坏刘备名声,刘备是个好人已经传开了,先入为主,和他作对的自然被认为是坏蛋。

    另外,那么多人看热闹,有读书的有不读书的,都能看的清清楚楚,刘备瞧不起的都是那些求田问舍的。

    就这样,还没到襄阳城,整个襄阳都流传着刘备要来的消息。

    有人会疑惑,刘备去荆州,为什么不去荆州城,而是襄阳城。

    其实啊,古代就没有荆州城。

    今天的荆州城,其实是江陵城。也确实是荆州的治所,相当于省会,但是早年因为北边比较乱,刘表就把治所设在了襄阳。

    相当于高官在襄阳办公。

    例如徐州,其实也没有徐州城,今天的徐州其实在古代叫做彭城。

    很多时候都是望文生义或者受一些电视剧误导,以为徐州就是徐州城,荆州就是荆州城,其实徐州的治所在郯。

    如果要去徐州投靠,要去郯城拜见,后来又改成了下邳。

    荆州是江陵,现在刘表设在了襄阳。

    所以点名批评某版新三国演义。

    而董良已经不跟着刘备,躲进百姓队伍里去了。

    实在是越往南走,路口看热闹的就越多,董良感觉自己像个猴子一样,实在顶不住,就去了队伍里隐藏起来。

    距离襄阳只有四十里了。

回应一下赵云年龄等相关问题

    很多人对赵云的印象是白袍小将,英俊潇洒,感觉应该年轻。

    但是关羽张飞赵云出生年月都不清楚。

    关羽和张飞可以假定和刘备差不多年纪。

    刘备24岁起兵,建安五年,200年,他虚岁40。关羽张飞应该差不多。

    刘备62岁病死。

    关羽张飞差不多就应该也是六十左右,被杀死。

    他们这个年纪还能打仗,身体应该还硬朗,活到七十,六十五,不是没可能。

    诸葛亮53岁是英年早逝。

    但是赵云呢?

    赵云死于229年。

    假如他比张飞关羽小五六岁,那就是寿终正寝65左右。

    现在公元200年,35岁左右也可以接受。赵统应该是出生了。

    但是!

    赵云第一次登场是191年,袁绍辖下的常山郡部将经商议后,决定反叛袁绍,并推举赵云率领该郡义军去投奔公孙瓒。

    也就是说191年赵云已经是常山郡的大头目之一了。

    赵云同年龄段,可能比刘备牛的多。

    刘备24岁才起兵。赵云如果和刘备年纪差不多,这个时候是30岁,在一郡里是最大的一批人了。

    如果年纪小点25岁,那就真的比同年龄时期的刘备强了。

    他这个时候不可能太年轻。

    曹操因为爸爸是太尉,高官干部。20岁曹操才举孝廉。

    赵云没有这样的爸爸,20岁左右开始打拼,怎么也得25岁到三十岁才能成为常山郡袁绍部将的老大。

    所以200年的时候,他最起码也得35到四十岁了。

    不可能太年轻。

    赵统出生是有很大可能的。

    一个古代人,三四十岁,有个十几岁将近二十的孩子还是可以接受的。

    以上全是我自己的分析,或者设定。

    因为没有确切的说法,而以上说法又是有可能的。所以我就把以上内容做了设定。

    ………………

    另外关于没有了古城相会,张飞和赵云哪里来的?

    我开头几章,通过董良的探索视角,提出了这不是全按三国演义也不是全按正史。

    哪个有利我选哪个,哪个知识是我知道的我选哪个。

    因为没有了过五关斩六将,我又刚开始写小说,不想情节太拖,就不想再让关羽跑来跑去,古城见张飞,遇到周仓裴元绍之类的。

    于是就给他们设定了,张飞是和刘备一起在袁绍哪里的。

    赵云这个时候,刚从老家回来,去袁绍那里投奔刘备。

    这是正史!

    所以这一段就按照正史设定来的。

    不过正史不正史不要紧。因为我在文中提了一句,他们在袁绍那里。

    可以当成设定,大可不必纠结。只是我需要给他们安排一个地址让他们相会,又不想花太多情节去拉扯,所以就让他们都在一起了。

    正好三国志里也是这样写的,这样也很合理,我就用了。

    最最后!

    有人会对三国里赵云的官职不够高,认为赵云不受重用有疑惑!

    这个我是这样看的。

    第一赵云总是被刘备安排一些处理身边任务的工作。我认为这是亲近重视的表现。

    第二,前面说了,赵云因为哥哥去世,回老家料理,这中间有六到七年的时间音信全无。

    刘备到袁绍那里,赵云才到邺城去投奔了刘备。

    也就是说,赵云比关羽张飞少工作了六七年,官职差一点也不是不可以理解。

第四十七章 出郭相迎

    离襄阳还有四十里,突然前面一开阔。

    这几十里来路边看热闹的那么多人,在这里突然消失了。

    董良虽然疑惑,但也没当回事。

    继续向前走。

    又走了将近八里,一处地形起伏处,远见前方千米外,锦旗飘飘,麾盖如云。

    似乎有近千人马,持武器列阵。

    老百姓看到这一幕瞬间哗然,有些慌乱。

    有些人惊叫出声,有些人感情丰富的以为遇到了埋伏,甚至痛哭了起来。

    不知道有没有人后悔,没有在前面几个县,刘备允许他们安家立业的时候没有留下。

    而现在则有些伤悲,可能命不久矣。

    然而刘备等人并不慌乱。

    关羽从刘备身后闪身而出,“大哥,我前去打探!”

    最近几天,因为看热闹的百姓多,又靠近了襄阳城,关羽就停下了前方开路的任务。

    毕竟他也不能驱赶百姓,离襄阳又近,理应没有什么敌人,就回到了刘备身后,一起前行。

    现在见前方有人马列阵,要去打探。

    刘备阻止了他。

    没有很在意这前面的千余人马。

    一来是这些兵马还没有刘备的人多,所以不怕。

    二来是见这千余兵马,远远一看,不过小小一块,却处处锦旗,麾盖如云,怎么看也不过是一群仪仗队。

    三来,已经不过襄阳三十里,哪里来的敌人。

    所以刘备安之若素。

    正这样想着,董良看见远方有两人纵马而来,似小黑点,由远及近。

    “主公快看!”

    董良喊了一声。

    大家定睛一看,远方的人骑着马,长袍被风吹的鼓起,博带飞扬,那人越跑越兴奋,在马上招着手,大喊着。

    “哎呀!是公祐和宪和来啦!”

    刘备很高兴。

    区区两里地,两人骑快马,眨眼就到了眼前,翻身下马。

    “主公!”

    “哈哈哈!”

    刘备笑着走上去,拉住他们俩。

    “公祐,宪和,别来无恙啊!你们怎么在这里?”

    “主公,我二人说服刘景升收留我等,说之以同宗之义,又暗中用投奔江东的意思透露给他。他很主动的要来迎接主公。带了一千兵马为仪仗,出郭三十里相迎。”

    “好啊!好啊!”刘备很开心,“公祐与宪和却有出使之才啊!”

    孙乾和简雍听了刘备夸他们的话很开心,但是没完全反应过来。

    关羽插了一句:“存初屡屡夸赞,说你二人如唐雎不辱使命啊!”

    “哈哈哈哈!”

    简雍和孙乾很高兴,也不谦虚,只是大笑,简雍还对董良做表情,董良也有些忍俊不禁。

    “好了,叙旧的话回头再说,不要让刘景升等久了!”

    刘备停下了众人说笑,带着大家走向前去。

    留下兵马护佑百姓,自己几个人快马前行。

    董良不愿意跟随,正好留下带领百姓。

    刘备骑马速度也不快,在这两里路,还在腹中打磨待会说话的腹稿。

    虽然一路上已经想过好多次与刘表见面要如何应对,但现在还是要再思考思考,刘景升出郭相迎,确实是很高的礼遇。

    刘备来到刘景升军前,看那麾盖下有一须发花白者,长的很高大,已经有些老了,但是仍然还是很有精神,很英俊的一中老年人。

    而刘表打量着刘备,见他虽然风尘仆仆,但是仍然难以掩盖他的风采。

    见到相貌好的人,心里自然先升起一些好感。

    刘表是名士,名士对于人的形象还更看重一点呢。

    刘备刚一下马,刘表紧走几步,从麾盖下走出,一手把住了正要行礼的刘备。

    “贤弟,我等候多时了啊!”

    刘备被打断了见礼,还要客套,抱拳道“明公……”

    “唉!”又被刘表打断。

    “贤弟,不要如此生分,我二人同为汉朝苗裔,谊切同宗,玄德又忠心为国,愚兄也是十分的佩服啊。若不嫌弃,你我兄弟相称?”

    刘备表面上不动声色,仍然是笑语盈盈,“岂敢岂敢!兄长贵为州牧,备不过败军之将,受如此厚爱,实在受之有愧!”

    刘表见刘备态度这么恭敬,嘴上说着不满意嫌弃太生分,但是心里很高兴。

    他在郡中,虽然地位第一。但是无论是蔡瑁还蒯越等人,都背靠大家族,表面上恭敬,其实还是差点意思,不是太听话。

    刘表又说,“自孙乾简雍二位先生前来,我就翘首以待,没想到贤弟来的这样迟啊!”

    可不是吗,这一路走了快一个月了。

    “兄长莫怪,只因汝南百姓害怕曹操兵锋,不得已跟我南下,因此行的慢了些!”

    刘表听了这话,说:“贤弟做得好大事,你刚过了淮河时,贤弟的大名就已经传到了襄阳了。携民南下,是要名垂青史啊。”

    刘表说这话,又高兴,又嫉妒,又忌惮。

    高兴的是这样大名气的人投奔了他,岂不是显得他很贤明吗!

    嫉妒的是上万百姓跟随的事不是发生在他身上,这可是大涨名气的事,能在史书好好的留一笔的。

    忌惮当然是忌惮刘备如此得民心,这样的人叫人怎么不害怕呢!

    刘备继续谦虚,“都是无奈之举,百姓们只是惧怕曹操残暴,与我无关。”

    刘表笑了笑,不管刘备的谦虚。

    又寒暄了几句,刘备开始为他介绍关云长和张飞,又是得到了好一阵夸赞。

    为什么没有董良呢?

    因为董良特意提过,让刘备不要提及他。

    他一来不想扬名,二来见了刘表这样的名士,一定要整天和一堆读书人打交道,他虽然懂点地理,但是对古文经典连皮毛都不懂。

    后世人即便是一些教授,在某一本经典上的掌握恐怕都不如这个时代的普通书生。

    后世人见多识广,得一广字。

    但是这个时代的人,拿着一本书能啃着几十年,随便提一句人家都能背上来,这是后世人比不了的。

    而董良就更不要提了,一旦刘景升的那些人一交流什么经典,那就丢人了。

    董良一嫌麻烦,二也不想自取其辱,就拒绝了刘备介绍他的主意。

    最重要的事,隐藏在幕后才好做事。

    名声越低,越不容易被敌人针对。

    反正刘备他们不看轻自己就行了,要那么大名声干嘛!

第四十八章 安排

    在这野外消磨了不少时间了。

    刘表说:“玄德贤弟,且随我入城宴饮。我早已备下好酒,要和贤弟痛饮一番。”

    刘备笑笑,“兄长有命,敢不奉陪,只是这汝南百姓千里迢迢跟随我前来还要安置好才放心。”

    “贤弟放心,这百姓的事我早有准备。这襄阳城外,有不少大田庄,自从贤弟过淮河以来,带着上万百姓的事,我就已经知道了,早早安排各大家的田庄,将这百姓们分开安置,区区万人,绰绰有余啊!哈哈哈!”

    刘备听了这话就放心了,“兄长高瞻远瞩!”

    刘表没有再回应他的马屁。

    拉着刘备上了马车,往襄阳城内去了。

    千名士卒手持旗杆,分立两旁,闪出一道大路让刘表马车经过。

    待刘表过去后,几十骑兵跟随。

    士兵们后队变前队,跟着往回走了一半。

    最后就剩下五百只配了环首刀的。

    领头的是一个文士,相貌平平的中年人。

    打马来到汝南百姓队伍前面。

    在马上喊叫:“可有主事之人!”

    董良听了这话,如今这队伍就剩他是领头的了,还有许昌城一起出来的宋金和马景跟在身边保护他。

    “在下董良,字存初,是队伍里领头的,不知先生有何吩咐?”

    董良闪身出列。

    那中年文士翻身下马,见董良年幼,但是气质不俗,看看宋金和马景两个精锐士兵保护,知道这是主事的了。

    “在下伊籍,字伯机,乃刘荆州幕僚,奉令安置百姓,请随我来吧!”

    董良随着他前行,伊籍手下五百士卒就要上来指挥百姓。

    往队伍两侧一围,惊动了本来保护百姓的士卒。

    刘备一共五千兵马,赵云他们带走了三千。

    剩下两千步卒都在这里了。

    见刘表的五百人围上来,都挺身而出,挡住了他们。

    这些人都是精兵老卒,自有一派杀气,不是刘表的仪仗队能比的。

    顿时这些仪仗兵受到刺激,感觉有危险,激动过度的,仓啷一声拔出刀来,紧张的对着董良等人。

    百姓们一见拔刀,瞬间骚乱起来。

    董良一皱眉头,对伊籍口气严肃的说,“这是干什么!”

    伊籍连忙喝止士兵,“冷静,莫要惊扰百姓!!”

    “存初勿惊,我等并无恶意。”

    董良当然不怕他们,区区五百仪仗兵,人手一把刀,自己这里有两千老卒,哪里怕他们升起风浪。

    “伯机兄,还请约束士卒,莫要惊扰百姓!”

    “自当如此,请放心随我来吧!”

    伊籍见董良年纪不大,却镇定自若,心中暗赞。

    伊籍领着董良绕着襄阳城转圈,这是襄阳周边不同的大田庄都要送到,把百姓分开安置,这样压力能减轻不少。

    不得不说,刘景升提前做了很多准备。

    一个个田庄都有剩余的空房子,虽然不甚好看,但是也是个遮风挡雨的地方,有管事安排他们干活。

    这一次也是刘景升要邀名的时候,提前吩咐下去,一定要让这些人安居乐业,让天下人看看在刘景升治理下的幸福。

    所以这些交接的小吏也好,管事也好都十分和善。

    每到一处放下一大波百姓由当地人进行引导,而队伍中的官吏和学生们则抽身而出,跟在董良身后。

    百姓们拜谢刘皇叔之后,就去安家了。

    没人嫌弃从汝南城里人,变成了襄阳乡下人。

    千里迢迢都不怕苦,不就是怕曹操嘛,能活命就很满意了。

    董良他们把百姓这样就地安置,也没有其他处理了。

    像什么感念这些百姓一路跟随,分钱分地分牲口,一律没有,刘备的势力太小,根本给不了这些百姓半点好处。

    只不过董良自作主张把那些拉车的牲口都留给了百姓,只有战马没有留下。

    伊籍在马上看着刘备如此得人心也十分的感慨。

    见董良代替刘备安慰百姓,分发牲口也很有条理。

    见那些小伙子和小姑娘从百姓队伍中出来又很疑惑。

    以伊籍的智慧,完全看的出来,董良这个人应该是刘备手下举足轻重的人。

    而刚刚却偏偏刘备他们提都没提一句,就去赴宴了,一万两千人就扔给了这少年,更加显得他不一般。

    不过伊籍没兴趣把这些发现告诉别人,即便是刘表。

    刘表未必有刘备在他心里印象好呢。

    毕竟刘备江湖流传的都是好名声,如今又携民南下,整个荆州都沸沸扬扬的,整天成千上万人闲着没事堵在路上看热闹。

    所以伊籍对于刘备都是好印象,荆州士人现在对刘备也都是好印象,除了那些亲曹派。

    至于对刘表,这朝夕相处,难免有摩擦,身上的缺点也暴露无疑。

    虽然不至于讨厌刘表,但是就目前看,刘表在他们心目中的黑点比刘备多。

    不过见那么多年轻人混在队伍里,还是没忍住开了口。

    “存初,不知这么些孩子是干什么的,怎么和百姓混在一起?”

    董良听了这话,也没有打算隐瞒,而且这个人又是伊籍,无论是在小说里还是历史上,都是刘备到了荆州就很喜欢跟刘备来往,又很机智,被刘备派去过孙权处出使,也是制定蜀科的官员之一。

    所以董良很想把他拉拢过来,伊籍跟着刘表也不过混饭吃,他们是老乡。

    但是现在也只是一个幕僚,没有怎么受到重用。

    而刘景升随手把这个老乡幕僚派来接管上万百姓的安置,说重视吧,也重视,派的人是个老乡

    说不重视吧,也确实一个大角色都没来安排。

    董良告诉了伊籍,“这些人年纪大的,是军中伤残老卒,我叫人教他们读书写字,从部队退下做一个小吏,年轻人是在汝南城中的孤儿,也是收养起来给条活路,将来让他们为我家主公效力!”

    伊籍赞叹,“果然仁义之师啊!”

    这又是伤残兵再就业,又是收养孤儿,又是搞教育,又是携民南下的,伊籍心中刘备的好感度几乎已经拉满了。

    心中赞叹不表,将百姓们分完后,天已经黑了。

    刘备的军队不能开进城,分了城郊一个校场和军营驻扎。

    董良带着文吏和学生,跟着伊籍到了刘表提前准备好划给刘备的住所。

    伊籍与董良告辞回去复命。

第四十九章 休息

    董良在门外目送伊籍离去,转身进入院子里,刘备他们还没有回来,还在宴饮。

    厨师老王来到了董良身边,“校长,晚上吃什么?”

    董良想了一下,“晚上吃面条吧!”

    所谓上车饺子下车面。

    不过这个时代到底有没有饺子,董良也不清楚,反正没见过。

    传说是张仲景发明的饺子,但是董良也见过历史学家辟谣。

    饺子的具体起源时间,反正还没有定论。

    不过以现在的技术条件,出现饺子也不难。

    但是很少会有百姓这样吃。

    因为这个时候的麦子收获后,虽然有磨盘能磨成粉,但是麦麸和面粉是不分开的。

    麦麸很难吃也粗糙。

    但是老百姓是不会挑剔这个的,因为吃饱是第一,现在亩产还不高,没有这样吃的条件。

    董良后世老家收割了麦子,会拉着麦子去磨面厂,其实就是一个小作坊,一台磨面机器,自动把麦子磨好,分成麦麸和面粉。

    但是现在没有这个条件,不过董良也能解决。

    其实就是造了个筛面箩。用薄木板围出一个圆框,一头蒙上一块细布,就能把细面漏下来。

    布的粗细不同能筛出不同粗细的粉末。

    不过这老王他们厨师队伍要做几百人面条,也要好一会呢。

    董良自己找了个房间住下,把自己的东西放好,收拾完毕,来到后院。

    这刘景升给刘备划拨的房屋是一片建筑群,很大一片地方,也正是这样,才能容纳这么多人。

    前院宽敞是块好空地,看起来刚收拾过地面和杂草,后院小一些,有个水井和一颗大椿树,现在是夏天正在开一些白花。

    一些花瓣落在井栏上。

    董良也不管景色如何,看到那有个井,开心了。

    腰中取出一块大粗布,然后就开始扒衣裳,扒了衣裳和鞋,往树边一扔,开始搅动那个辘轳,把水桶缴上来,打了满满一桶水,就往身上泼。

    一桶水哗一下从头浇到尾,这炎炎夏日,虽然已经是晚上,仍然很热,这井水浇到身上,让董良打了个激灵。

    幸亏现在身体好。

    井凉水让董良畅快极了,来回几桶,用粗布搓一搓身上的灰。

    忙了好一会儿,心满意足的赤条条的踩着石板路,一手提着鞋,一手提着脏衣服,洗了澡了是不想再把脏衣服套身上了。

    回了房间,在房门前用粗布把脚擦一擦,进了屋。

    布就随手一扔,那些换下的衣服往旁边一堆,换了一套宽松的衣服,来了旁边的院子,学生们正准备开饭。

    和学生随口聊了几句,面条就端来了。

    没有什么调料,就撒了点葱花,味道很不错。

    吃饱喝足,天已经非常晚了,董良回到房间准备休息。

    刚在床上躺下,眼睛迷迷瞪瞪的就要睡着,外面喧闹起来。

    是刘备回来了,一群人回来,下人忙里忙外的。

    董良不去理会,蒙着头要睡觉。

    可声音越来越近,几个人醉醺醺的语气不清的在外面叫:“存初呢?存初呢?”

    下人引他们来到了门外,张飞是个急性子,也不敲门,就推门进来。

    “存初!”

    董良无奈翻身而起,就穿着中衣打着哈欠,无奈的说:“干嘛呀,喝的醉醺醺的不去休息。”

    刘备也脸通红的过来,拍拍董良,表情生动。

    在刘景升那里,不停的喝了几个时辰,也顶不住了。

    “存初啊!这一路奔波辛苦你了。”

    董良见刘备真情流露,也无奈:“主公,我不辛苦,天色不早了,快去休息吧!”

    “休息,休息。”

    刘备醉醺醺的。

    厨师老王过来问话,要不要再下些面条,给解解酒,缓缓肚子。

    刘备摆摆手,“你也辛苦,去休息吧,外我们晚上吃不下了。”

    厨师老王就下去了,机会总是给聪明人准备的。

    这老王是个聪明人,下面条的时候,多和面,准备了一些面条没有下锅,就是准备刘备回来吃。

    当然他也不光是讨好老大,他也愿意多做准备,尽其所能的伺候好刘备。

    就是因为刘备在汝南的宴会上,那么和蔼的对待他一个厨子。

    老王下去了,刘备他们怎么不往外走,往里走。

    董良纳闷了,干嘛呀这是。

    刘备晃晃悠悠的到了里间,在榻上就躺下了。

    关羽仍然看不出喝的多还是少,但是几乎回来就没怎么开口,应该是也喝了不少,但是行动自如。

    见刘备躺下也不打算走了,往旁边一歪,就要睡。

    “嘿!关将军,主公,你们的房间我已经让下人收拾好了。”

    董良伸手推了推刘备,推了推关羽,

    “关将军,主公……”

    可他们都不打算动弹了,刘备还哼唧了一下,摆了摆手。

    董良无奈。

    你们不走,我走,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换房间!

    就打算回头出去换个房间睡觉。

    结果一头装在张飞身上。

    “干嘛去呀你?”

    张飞嘴里含糊着。

    刚才张飞先进屋就靠在门口的柱子上,刘备和关羽都进去躺下了,他也没动弹。

    原来是靠在柱子上就要休息了。

    结果被董良撞醒了。

    董良摆摆手“你快进去休息吧!这喝了多少啊是!”

    三个人进来没一会儿,就一股酒臭味弥漫在整个房间。

    想想也是,刘表手下那么多人,轮流喝一轮也得有个几坛子。

    这从上午喝到了深夜,醉成这样也能理解。

    毕竟几个人初来乍到又是客人。

    刘表也许不用喝那么多,但是只要有人敬了刘备他们,他们就得喝,毕竟初来乍到,不能不给面子。

    董良把张飞搀到里面,死沉死沉的。

    一撒手就把张飞歪在床上,压在刘备和关羽身上了都。

    正要走,手被张飞一把抓住,“干嘛呀你!张将军!”

    “存初?你不休息啊?”

    张飞醉眼朦胧的说这话,一把把董良拉上床,董良只觉得无法抵抗的巨力,这张飞力气也太大了吧!

    “撒手!撒手!放我出去!”

    张飞咂了咂嘴,“干嘛呀,快,快睡吧!”

    一边说,打个哈欠还打断了话。

    把董良死死拉着不放。

    董良无语了啊!

    躲了这么久,还是躲不掉啊!

    心里抓狂!

    我不要和男人一起啊!!!

第五十章 不眠之夜

    董良生无可恋的看着房梁,这对他来说,是个不眠之夜。

    虽然董良实在不想和几个男人在一张床上过夜。

    但他并不是那么矫情的人。

    这几个醉鬼随便拉出来一个都能吊打他。所以反抗是没有用的。

    既然反抗不了,只能乖乖的接受,反正又不是真的会发生什么。

    所以即便董良在这种满身大汗的情况下,并不会因为这个失眠。

    即便是张飞的大腿压的董良呼吸困难,即便是关羽的胡子让董良脖子瘙痒。

    即便是酒气熏天让董良难以适应。

    这些都忍了。

    但是董良是真睡不着!

    这张飞的呼噜声感觉能把房子震塌!!

    不是董良不想睡,实在是已经足够糟糕的睡眠环境下,张飞的呼噜是压倒稻草的最后一群骆驼!

    一般就算有呼噜声,董良累极了也睡了。但是如果有人趴在你耳朵一直大叫,你是无论如何都睡不着啊!

    最近那么累,偏偏休息不成。

    大夏天的晚上,四个男人挤在一起,董良用右手抹了一把汗淋淋的脸。

    又用右手不死心的把张飞搭在自己身上的手臂又一次扒拉开,可并没有什么用,张飞总是会再搭上来。

    左手?

    左手当然在张飞手里!

    董良很后悔,如果早知道这样,他早该答应和刘备一起休息的建议。

    这样在大家都清醒的情况下,可以动一动,可以不让张飞把头埋在自己脖子上!

    这一夜,是个不眠之夜!

    ……

    灯火如豆,

    黄忠看着榻上熟睡的儿子。

    心里在挣扎!

    他年纪已经不小了,就这一个独子,从小先天不足,体弱多病。

    看了不少医生,总是治不好。

    这几年的诊断结果是,已经没几年时间了。

    黄忠曾经带着孩子遍访名医,可世间的名医,大多是欺世盗名之辈。

    为数不多的几个货真价实的医生都拯救不了自己这个儿子。

    这是自己的独子,自己年纪不小了,这一个不小心,黄家就断了香火了。

    这是让黄忠很担心的一点,但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亲儿子要没了。

    从小体弱的孩子比正常孩子更加受父母宠爱。

    黄忠夫妇也不例外。

    面临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困境,实在是在黄忠心里割肉。

    自己的老妻也难以承受这心痛啊!

    廖化早与董良等人分开,快马加鞭早早的就带着几个弟兄来到了长沙。

    来到长沙找到张仲景并不难,随便一打听就能打听到。

    找到他后,把刘备的书信一交,把董良说的话一讲,张仲景就愿意动身了。

    因为张仲景不是一个敝帚自珍的人,他是一个崇高的人。

    他出身书香门第,但是一家人因为得病死了一两百人。

    这让他十分悲伤,立志从医后,又发现世间有许多庸医,甚至根本不能称做医生。

    他恨透了疾病,恨透了缺少名医。

    他游历四方,学习加实践,从古医书中革故鼎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编了好几部医术,最后将他毕生与风寒病斗争的经验总结起来,准备写一本伤寒杂病论,现在刚开了个头。

    廖化找到他,说能帮助他传播医术,培养学生,他很心动,又有刘备的书信,他当机立断同意了去找刘备。

    廖化这个时候却起了心眼。

    廖化打听到黄忠的儿子体弱多病时日不多的消息后起了坏心思,想先把张仲景送到北边,再去找黄忠,免得给他儿子治好了病不肯去投靠刘备。

    但是一番思想斗争后,刘皇叔的行事风格也在他心底回响。

    最终还是以诚相待,来找了黄忠和刘磐。

    并且把心里想的也全告诉了黄忠。

    黄忠也领了情,和刘磐一起好好的招待了他们。

    但是要不要投奔刘备却让他难以抉择。

    而张仲景也说,这孩子的病,不是一朝一夕能治愈的,必须带在身边慢慢调养。

    黄忠刘磐都在长沙,张仲景也在长沙,为什么没有早去求张仲景看病。

    因为张仲景是张羡的好友,而张羡正是刘表的敌人。

    难道这样张仲景就会不给黄忠的儿子看病吗?

    当然不是!

    但是黄忠过不了自己心里那道坎。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黄忠强压悲痛,尽量不去想这个问题,而且那么些医生都说治不了,张仲景也未必治得了,心里这样欺骗自己。

    老妻无数次要去张仲景那碰碰运气,都被自己阻止了。

    但是现在,心里防线被撕碎。

    廖化把选择扔到了他的脸上。

    固然刘备的信件让黄忠很感动,但这并不是黄忠背刘表投刘备的理由,黄忠不会因为一封信就说服自己。

    即便是现在不受重用,即便是现在在攸县赋闲。

    但是!

    自己就一个儿子啊!

    黄忠心里挣扎!

    张仲景说了能治!

    黄忠咬咬牙,在灯火下,汗如雨下!

    他终于从怀里取出来刘备的信,又看了一遍,但是一个字都没看下去,在怀里汗水已经浸湿了它。

    黄忠眼前模糊。

    能百步穿杨的手臂,颤抖着将信放到了油灯上!

    “不要!”

    一声压抑的声音,黄忠的老妻从外面闯了进来,泪流满面的看着黄忠。

    年老体衰的她从猛将黄忠手里把书信夺了下来,紧紧的抱在怀里。

    那是他儿子的命。

    不是张仲景不给治,也不是张仲景为了传播医学,要放下这个病人没有时间治。

    让张仲景选,只能对不起刘备,让他等一等,而要留下治疗黄叙。

    但是黄忠不愿意,原来张仲景是张羡的人。

    现在张仲景要投靠刘备,而自己拒绝刘备,又怎么能用他的医生呢!

    虽然他翻身就能从老妻那里将书信夺回,可这一次,他一身神力怎么也用不出来。

    面前的一尺是他难以逾越的天堑。

    老妻泪流满面,压抑着悲伤,不想吵醒儿子。

    终于他还是长叹一声,背转身出了屋子,半抬头,两行清泪就下来了。

    从院子里阴影中走出一道身影。

    “黄大哥,你去吧!刘备与我叔父同为汉室苗裔,如今来襄阳投靠了叔父,跟随他是一样的。叙儿性命要紧!”

第五十一章 不眠之夜二

    说话的是刘磐。

    刘磐知道黄忠现在心里的纠结。

    他明白黄忠的性格,知道黄忠的坚守。

    但是他也不忍心看着黄叙就这样一天天的走进死亡。

    刘磐和黄忠的关系很好,两人一同被派到攸县,两个人都是勇猛的悍将。

    英雄惜英雄。

    “黄大哥!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刘皇叔信义著于四海,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乃是明主也。如今得知兄长威名,特地派人传信以请,又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刘磐十分的诚恳!他也是个光明磊落的,不会因为和刘备不同阵营就刻意贬低他。

    何况两人也说不上是不同阵营,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何况刘备如今又投靠了刘表。

    刘磐自己都动心的。

    一个天下间都很有名气的人,特意写信邀请自己一起创业,这样的情况怎么会不让人感动呢。

    黄忠迟疑了。

    本来虽然因为刘备的态度而感动,但是终不会仅仅这样就易主,但是面临儿子的问题,才一直挣扎。

    这里有好兄弟刘磐开口劝慰,刘磐是刘表的侄子,他开口,让黄忠的负罪感减轻很多。

    老妻默默来到身后,抓住黄忠的胳膊,黄忠没有回头,老妻没有说话,但是彼此的意思彼此都明白。

    刘磐见状又开口,“黄大哥,不要犹豫了。叔父不修武备,不重视军事,如今长沙叛乱,我们又赋闲在攸县,不过徒耗光阴而已。你能因为张神医在张羡处而不前去请求,已经让我替山阳刘氏感觉钦佩和歉意了。即便是你放弃叙儿的性命,留在这里又能为我叔父做什么有用的事呢?”

    这是大实话,刘磐也没有因为刘表是自己叔叔就替他掩饰。

    天下各路诸侯都认为刘表是一个守成之辈,武将跟着他没什么前途。

    事实上,按历史进程,一直到刘表死,曹操控制荆州,黄忠还是在长沙,而一直到刘备取下长沙,赋闲的刘磐才被黄忠举荐出来。

    “如果黄大哥心中实在过意不去,我有一事相求请兄长答应。”

    “公大有话直说,你我兄弟二人哪里用的上请字。”

    公大是刘磐的字。

    刘磐微微叹了口气,“近日来收到琦弟来信,他日子愈发艰难了。自叔父娶了蔡氏,越发与琦弟疏离了,蔡氏又屡屡为难琦弟。琮弟又娶了蔡氏的侄女,故爱琮弟而恶琦弟。”

    黄忠听到了这里,迟疑的开口:“公大,这是州牧家事,我们……”

    “唉,兄长怎么看不出呢!”

    刘磐又说:“那蔡氏哪里是爱琮弟,分明是琮弟年轻,又娶了蔡家的女儿,因此便于掌控。我琦弟慈孝,一心孝敬叔父,与蔡家不假辞色。因此哪里是叔父的家事,分明是荆州的局势!”

    “荆州宗贼酷烈,叔父初到任时靠蔡家和蒯家杀了好一批豪强才坐稳了荆州牧!可是这不过是饮鸩止渴,没了那些人制约,荆州上下悉操于蔡氏蒯氏之手。而如今尾大不掉,意欲进谗言废长立幼,使兄弟反目,父子生隙。磐虽恨之,却无力回天,叔父年事已高,琦弟纯孝却不通谋略,不过中人之姿,琮弟不辨是非,对蔡氏言听计从。到那时我刘氏一家性命皆悬于蒯蔡一念之间,岂不悲乎!兄长若感念刘家之恩义,望兄长能救我家于危难之中。”

    刘磐说着单膝下跪,抱拳,诚心诚意的恳求黄忠。

    黄忠赶忙上前扶起刘磐。

    “公大何须如此,若有用忠之处,何惜一颗老头!”

    刘磐又趁热打铁:“兄长既然答应,就请兄长暂放下胸中小义,跟随刘皇叔行天下大义,刘皇叔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如今荆州豪强独大,唯有刘皇叔能与之匹敌,若兄长能投奔刘皇叔,请兄长劝谏,求皇叔解救我叔父一家!”

    黄忠一个武将,没想到要参与这样复杂的事情。

    他更没想到,刘磐这个兄弟明明和他一样是一介武夫,却有这样的远见卓识。

    这可能就是山阳刘氏这种有传承的家族培养出来的杰出子弟吧。

    历史上刘景升的孩子被曹操侮辱,视之如猪狗,没想到麒麟在这里,一辈子也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多少篇幅。

    如此可见,山野有遗贤啊。

    但无论如何,刘磐的话给了黄忠借口,或者说帮助黄忠过了心里的那一关。

    黄忠郑重的说:“公大宽我之心,让我儿得以解救,如此深情厚谊,忠必结草衔环以报,既托我以大事,必肝脑涂地,求皇叔出计以断祸事,如此才能不负旧主之恩,若我背弃旧主,遭人唾骂也在所不惜,只是公大知我之心也!”

    听到这里,黄夫人破涕为笑,可又一时间喜极而泣,这种悲喜交加的感觉复杂的止不住眼泪。

    一边流泪,一边低声念叨:“我的儿有救了,我的儿有救了。”

    看的刘磐和黄忠心里十分复杂。

    自古忠孝难两全,总是公私不能两顾。

    黄忠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是主公们最喜欢的人才,但是这样的他却亏欠了很多家人。

    但是黄忠算不上一个枭雄,因为他心太软,一边因为背离旧主而痛苦,一边又因为自己孩子的性命而伤心。

    而刘备虽然算是一个明君,但是他是个枭雄。

    他对百姓很好,对手下很好,对亲人也很好。

    但是遇到事,他会取舍。

    打不过要逃命,来不及带上家人,只能丢下。家人和百姓和大业有了冲突,他肯定先选择百姓,因为百姓代表了大业。

    但是他不是一个狠毒的人,人非草木,怎么会不爱自己的家人呢?只能说是理智和取舍。

    能对别人狠的人不牛,能在自己身上割肉的人才牛。

    若要黄忠被乱军冲散了家人,他一定选择杀回去,结果可能是一家人整整齐齐的。

    如果是刘备,他可能会忍痛逃跑,以待时机。

    但是刘备还是不够狠。

    如果是刘邦被追杀,他会把自己的孩子从车上踹下去,以免影响车速,耽误自己逃命!

    难道?这是刘邦取了天下,刘备只能三分天下的差别吗?

第五十二章 不眠之夜三

    刘磐劝完了黄忠,默默离开了。

    他的心情很复杂。

    对于黄忠投奔刘备,他是替叔父刘表感到痛心的。

    黄忠论打仗是不输于孙坚孙策的。

    叔父刘表的荆州与江东接壤,也常常起过摩擦。

    如果黄忠可以得到重用,荆州又在江东上游,居高临下,哪里需要怕什么孙氏呢!

    论兵力,刘表不弱于孙家,论资历,刘表还更有优势,无论是从哪一方面讲,刘表都是不输于孙家的。

    但是确屡屡遭到骚扰,而不能反制,这实在是让人感叹。

    刘磐心里对刘备也很复杂。

    刘磐不是一个蠢货,他看的出来刘备的能力。

    刘备虽然家底薄,但是能中原逐鹿十几年,起起落落,面对袁绍袁术吕布曹操也丝毫不畏惧。

    袁绍四世三公,曹操雄才大略,这样的人都得不到刘备的效忠,难道刘表会吗?

    凡是有脑子的人面对这个问题,都会想一想,对比对比,刘表比曹操和袁绍强在哪里呢?

    姓刘吗?可笑。

    所以刘磐不认为叔父能折服刘备。

    当然刘磐不是对叔父没有感情,他们才是一家人,为什么总要倾向于刘备思考问题呢?

    正是因为是一家人,刘磐了解刘表,了解刘琦,了解刘琮!

    叔父是个外宽内忌,守成之辈,不重视武力。

    一方面有野心,也妄想更进一步。

    可不够果决,总是犹犹豫豫。

    一方面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有时候也会糊涂,也会猜疑,也会做狠毒的事,但是却莫名其妙的总保持一个读书人的脸面糊弄世人,结果反而骗过了自己。

    书生造反,三十年也干不成!

    而自己两个从弟,刘琦,刘琮哪里是有一个大人物的潜力呢?

    刘琮不过是蔡氏的应声虫,而这些本地豪强向来是没有立场的,谁势力大就倒向谁,刘琮终究是别人掌上玩物。

    刘琦是个孝顺的孩子,也有些机智,但是就是不够大气,不过又是一个刘季玉而已。

    刘磐不是为了自己的前途未来着想,叔父待自己不错,彼此之间有亲情,正是因为这样,才要想一条后路,保住他们。

    至于刘磐自己,当然是对于刘备的书信很动心了。

    跟着叔父打的都是一些蝇营狗苟,窝窝囊囊的小仗。

    哪一个武人不想跟着一个有冲劲的老大呢!

    刘备的态度那么热切诚恳,不仅有礼贤下士,描绘的未来又有波澜壮阔的大战,再加上一些民族大义,为国家为天下的理想。

    简直挠到了任何一个受正统教育长大的武官的痒处。

    可是刘磐心里清楚,自己不能去投奔刘备。

    一方面确实是因为好端端的怎么就背叛刘表了呢?

    黄忠是因为儿子看病,再加上自己想让他在刘备那里给自己和叔叔一家留个后路。

    第二方面是自己跑到襄阳,叔父的眼皮子底下,背叛他跟着刘备,这不是给刘备找麻烦,挑拨是非吗!!

    这一点是董良忽略的,不过董良本来也没打算把刘磐收到手,只是抱着有枣没枣打两杆子的心态,让刘备捎上刘磐。

    一方面他知道刘磐和黄忠关系好,如果只邀请黄忠,不邀请刘磐,刘磐看见了,指不定觉得刘备知道黄忠的大名不知道我刘磐的厉害。

    说不定节外生枝,反而是客客气气的邀请他,伸手不打笑脸人,刘磐反而不会生气,心里又给他埋下一颗种子。

    结果总是好的,刘磐确实是心动了,并且还帮助了刘备一把,推了黄忠过去。

    刘磐看着天中皓月,还是忍不住叹了口气,如果叔父能靠得住,刘琦能够辅佐,哪里还需要把希望寄托给外人呢!

    ……

    江夏,西陵城外山林中。

    皓月当空,月光穿过密林,斑驳的映在地面上。

    “砰!”

    “叮!”

    “砰!”

    有打斗声。

    两道身影在密林中的空地上交错。

    还伴着铃铛响。

    一人持枪,一人持长刀,都是步战。

    仔细一看,周围有数百人围观。

    个个身配弓箭,头插翎羽,身边放着野兔雉鸡和鹿。

    看的出来是打猎的。

    而交战的两人正是赵云和甘宁。

    赵云暗中来江夏招揽甘宁,在城中却没有找到他。

    打听到他们出城打猎,就来寻找。

    原来甘宁当年在蜀地的时候就被称为锦帆贼。

    任侠意气!藏舍亡命!

    就不是一个能闲住的人。

    当年在蜀中反叛刘璋兵败逃到刘表这里,带着八百弟兄。

    结果待了几年,刘表不修武备,甘宁见刘表靠不住就去投奔江东,到江夏被拦下来了。

    没奈何只能效力黄祖,可黄祖也不咋地,甘宁整日无所事事郁郁寡欢。

    只能和兄弟们出城打猎,消遣一下。

    结果今天晚上被赵云找了过来。

    赵云是个慈惠的人,当然态度很好,又奉上刘备的书信。

    刘备又是一个仁君形象,说话又好听,看的甘宁十分开心。

    这兵败从蜀中狼狈逃窜,又在荆州不被重要,正憋屈着呢!

    突然来了这么一个名气又大,说话又好听的看重自己。

    心里高兴。

    当即就答应了!

    不要觉得轻率,甘宁就是这么一个人。

    甘宁在巴郡之中,轻侠杀人,藏舍亡命,大有名声。

    那些跟他相与交往之人,如果隆重地接待他,对他好,甘宁便倾心相交,可以为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如果礼节不到位,甘宁便放纵手下抢掠对方的财产,甚至杀掉地方官长吏员。

    就是那么任性!

    所以凭赵云和刘备待人接物的手段,面对一个最近几年总是受到现实毒打的甘宁,当然是手到擒来。

    这打斗,当然是甘宁见猎心喜,强烈要求的。

    甘宁也是当世猛将,少有的斗将,很能打。

    步战用长刀,就是环首刀,一米多长。

    马站用戟。

    不过这在树林里,马站不方便,强烈要求,拉着赵云步战。

    赵云擅长用剑和枪。

    但是手边没有好剑。

    甘宁的刀很好,甘宁有钱,以前在蜀中,他停船用锦绣当绳子,离开就把绳子割掉扔了,就那么豪横。

    现在的装备都是以前阔气的时候备下的。

    所以赵云用枪对付甘宁。

    但是甘宁是勇猛强悍,赵云偏偏是一个技术细腻的人。

    切磋武艺,完全将甘宁掌控住了。

第五十三章 英雄惜英雄

    并不是说赵云的武力一定碾压甘宁,只是存在克制关系和不同的表现形式。

    甘宁是一员虎将,十分勇猛,如果让他和赵云同样带着人去强攻,或者夜袭敌阵,赵云未必有甘宁对战普通士卒那么砍瓜切菜的爽快。

    但是如果让赵云和甘宁单挑,甘宁的力气不能稳压赵云一头,技术上又差了不少。

    他攻击赵云,要么被赵云引开,要么被赵云水泼不入的防御挡住。

    难以造成有效杀伤,那么持久战赵云凭借细腻的控制,完全可以拖垮甘宁。

    不过即便不是风筝他,在甘宁狂攻攻不入的时候,赵云也有足够的把握,看准破绽,冷不丁似毒蛇吐信来一枪。

    但是这时候只是切磋。

    赵云也不全力防御恶心甘宁,毕竟还要甘宁出力,这个时候何必为了一时意气之争,横生枝节。

    所以赵云对甘宁刀来枪架,十足十的硬碰硬,这样打的最爽快。

    打过游戏的朋友应该有这种体验,两个战士打着打着就上头了,站着不动互相砍,即便是被砍死了,还想再来一次。

    而如果是被风筝死,则会十分的憋屈,不爽快,如果两人正打的如火如荼,队友突然来了帮自己把对面的干掉,虽然赢了,但其实也不太爽快。

    东汉末年虽然没有游戏,但是赵云也不是蠢蛋,都是聪明人,又有生活经验,自然知道两个武夫怎么打架最开心。

    所以赵云和甘宁你来我往之间,兵器碰的叮当作响,其实没有半点伤害。

    时不时赵云漏放一招,让甘宁惊喜一下,再闪身躲过,时不时再冷不丁放出一枪,但是又故意慢上半拍,惊起甘宁一身冷汗。

    就这样大起大落之间,甘宁被喂招喂的酣畅淋漓,赵云虽然强大,但是给甘宁这样的高手喂招,也容不得半点放松,也累的呼吸粗重。

    周围甘宁的弟兄们围在四周,看着两人激烈的对拼,也是紧张的捏一把汗。

    两个人刀来枪往之间,牵动着这几百壮士的心弦。

    这甘宁自在蜀中混的时候,一开始是做个游侠人物,横行乡郡,但是从来没有和这样的高手打过。

    再后来起兵反抗刘璋,也是被大军直接碾压,没有遇到这样的万人敌的将军,也没有打过势均力敌的仗。

    所以这个时候打起来才是最畅快。

    两个人只有水平接近才能发挥最大的潜力,才能体会到酣畅淋漓。

    曹操对于袁绍,虽然总兵力落于下风,但是袁绍本人的谋略却逊色于曹操,这样一来也打个势均力敌。

    而曹操在压力下,充分发挥自己有限兵力的所有潜力,四处出击,后发制人,灵活调动。

    脑力对抗武力,最后逆风翻盘,也是打的精彩,打的满意,打的有成就感。

    刘备一辈子前十几年,不是完全打不过,就是完全打不输。

    力量悬殊太大,没意思。

    即便是孙刘联盟,以小博大在赤壁干翻了曹操,也没有多少成就感。

    参与感不够强。

    而刘备一生打的能排在前三满意的仗,汉中之战应该算是。

    那时候兵力能和曹操碰一碰,谋士能和曹操碰一碰,将军则一直不逊色曹操。

    那一仗打完,打赢,才能算刘备真正的扬眉吐气。

    甘宁也是,在蜀中不是他横行霸道碾压别人,就是他被大军碾压,来到荆州也是十分憋屈。

    这一群人虽然都是好壮汉,但是都没有真正的打过高端局。

    今天赵云陪他们碰一碰,这才让他们开了眼。

    又打了良久,月亮偏斜,铃铛声的频率散乱了下来。

    这也是甘宁的习惯,身上配的铃铛。

    甘宁猛披一刀,随即向后跳开。

    赵云也很有默契,拖枪离开了战团。

    甘宁把刀入鞘,拄在地上,满面通红,喘着粗气。

    赵云收枪而立,汗水也是已经打湿了内衫和鬓发。

    一边对视,一边喘匀气。

    突然相视一笑,畅快的仰天长笑。

    走到一起,你拍拍我的肩膀,我拍拍你的后背。

    甘宁太高兴了,今天是他重获新生的一天。

    前二十年浑浑噩噩,中间十年处处碰壁。

    只在今日,得到赏识,又结识了这样的好男儿。

    “爽快!爽快!”

    甘宁太高兴了。

    “今日方知天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子龙将军好武艺啊!”

    赵子龙谦虚道:“哪里哪里!兴霸兄才是勇猛过人啊!”

    甘宁又不是傻子,当然知道刚才赵云一直在和自己硬碰硬的打着玩。

    没想到这个名声并不十分大的赵云就这样武艺超群。

    不知道那斩颜良的关羽是何等英姿啊!

    赵云越强,关羽越强甘宁越开心。

    一方面他们这么重视我甘宁,不就说明看重我的本事吗!这种感觉好久没有体验过了。

    强大的人重视自己和弱小的人重视自己带来的成就感是不一样的。

    第二点就是他们越强,说明自己要入伙的势力越有前途啊!

    强如赵子龙,还要给我甘兴霸喂招,实在是令人感动,又充满成就感。

    甘宁单膝跪地,抱拳。

    “子龙兄弟!蒙皇叔厚爱,甘宁愿效犬马之劳!”

    这不是在跪赵子龙,是在跪赵子龙代表的刘备。

    “兴霸兄快快请起!”

    赵云一把扶起甘宁。

    “主公能得兴霸这样的猛将效力,才是如虎添翼啊!”

    甘宁满意的大笑!

    “子龙兄弟,你来吩咐,我们立即出发去去投奔主公!”

    赵子龙说:“我便装来寻兴霸就是要掩人耳目,如今有一千五百名兄弟,在江夏外接应,兴霸先回去收拾行礼,明日晚上偷偷潜出江夏。”

    甘宁摇摇头:“子龙兄弟,没什么需要收拾的,我等困居江夏,被安置在西陵城外,没有什么军务,只是闲置。现在天将黎明,没有守卫!我们趁机离开,只要不被当场发现,不会有什么风波。”

    赵子龙听了更高兴。

    “既然如此,现在就走!”

    与甘宁并驾齐驱,带着八百弟兄,远离西陵县,往江夏外,赵云驻军的地方赶去。

    甘宁在马上,取下腰间铃铛,掂量了一下,随手扔到了草丛里。

    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第五十四章 行路

    凌晨将至。

    一天最黑的时候。

    有的人还在梦乡,有的的在小心翼翼的行军,有的人在收拾行李整装待发。

    不同的人做着不同的梦,不同的人忙着不同的事。

    做梦也是一种忙……

    ……

    甘宁和赵云带着八百人往西陵县东去。

    西陵县是江夏郡治所,又加上为了抵御江东,黄祖重点驻守在此。

    不过孙策去世的消息也传到了黄祖这里。

    这一下让黄祖放松不少,没有了强敌,黄祖放松了警惕,天天宴饮,过的很潇洒。

    这也是荆州的现状,所谓上有所好,下有所效。

    刘表这样,黄祖也这样。

    明明和江东有仇,明明自己势力强大,明明对手遇难,不痛打落水狗,趁机落井下石,攻城略地,反而松了一口气,守着一亩三分地天天高乐。

    莫说这黄祖放松了警惕,没有守卫发现甘宁悄悄离开。

    就是发现了,谁又能拦住赵云和甘宁带着八百壮士的突围呢?

    西陵其实不与扬州接壤,反而是豫州,在江夏和扬州直接插了一脚。

    西陵在江夏和豫州的边界。

    甘宁和赵云离开西陵,东行。

    马上就离开了江夏郡的范围,到了豫州。

    然后向东南走,取道浠水,黄梅,绕过柴桑,再转向西南,前往修水。

    赵云就要带着甘宁,在修水截击太史慈。太史慈常年驻扎在艾县,是为了防备荆州。

    但是如今孙策已死,豫章动荡,后路已经不安稳了。

    太史慈后方都是自己人,虽然动荡,但是并没有第三股势力插手,他需要应对的还是荆州,因此只要赵云在修水中间一堵。

    太史慈就与豫章脱节了。

    豫章就任由刘辟龚都他们折腾了。

    豫章基本地理被三条河横断。

    从北到南,分别是修水,锦江,袁河。

    赵云占据修水。

    中间腹地地盘大,交给刘辟龚都带着周仓裴元绍。

    刘辟龚都的经验和能力现在是这些第二队列的将军们中最高的。

    毕竟周仓裴元绍刚收服。

    关平和赵统还年轻。

    至于糜芳?

    糜芳说实话也是有二流武将的能力。

    现在的他也是个热血青年,对刘备忠心耿耿。

    让他带着关平和赵统,占据袁河,隔开庐陵郡。

    ……

    在攸县,

    黄忠和夫人破天荒的早早的叫起了儿子,没有让儿子睡足觉。

    门口的马车已经准备好了。

    马车是给儿子和夫人准备的。

    廖化带着几个兄弟骑马,张仲景虽然年纪不小了,但是身体非常健康,也不服老的骑马。

    黄忠则亲自给夫人和儿子赶马车。

    马车旁边还拴上一匹马,那是黄忠的战马,总要以防万一,如果出现意外,黄忠抽出腰间环首刀就可以砍断马缰绳,骑马上阵。

    刘磐写了两份书信交给黄忠,一封给刘备。

    表达被厚爱的感谢,不能投效的歉意,和帮助刘琦的请求,以及暗示刘表百年之后也许有机会共谋大事。

    一封信给刘琦。

    告诉刘琦自己的现状,让刘琦保重身体,告诉刘琦小心应对襄阳局势,让刘琦去请求刘备的帮助。

    然后黄忠就和刘磐分别,上路了。

    刘磐在大路上目送黄忠离开,不一会儿,马车就消失在黑暗里了。

    黄忠走的很着急,长沙局势不稳定,晚走不如早走。

    另外,早到襄阳一天,早安定下来,能让张仲景给儿子治病。

    事到临头,也顾不得早早赶路,队友廖化和张仲景两个客人招待不周了。

    黄忠他们先走大路,往北走。

    过萍乡,浏阳,从长沙东面过去。

    然后绕过了长沙,到吴昌转水路去襄阳,这样更快。

    其实直接从攸县过水路更快。

    但是要从攸县乘船,到襄阳,根本避不开长沙。

    长沙坐镇水脉中枢,卡在了攸县和襄阳之间。

    虽然从那里过未必会出事。

    但是黄忠不愿意拿妻儿冒险。

    现在儿子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不知不觉的更高了。

    有个词叫沉没成本。

    黄忠就是这样。

    本来就十分爱自己的儿子,如今更是因为儿子而换了主公。

    下的成本更大了,就更在意了。

    而长沙现在是战区,要是别的城市,走陆路的,那其实没问题,大路堵上了,从山林里也能穿过去。

    毕竟是古代,人口稀少,五十年前的人口大概才五千万。

    这几十年征战,死的人太多了。

    和后世的十几亿人口相比,差了太多辈,很多山林都是无人区,根本不可能全部堵死。

    当然要穿过无人区肯定不容易,准备不充分,死在山林里是十分正常的。

    但是长沙不一样。

    走长沙就是要走水路,这内陆河流再宽也不过是一条河,派人一堵就堵的死死的。

    你要是从不同的河段渡河还好说,那么长的河,肯定不能全把守。

    可是长沙特殊,处在河流交汇,河网枢纽。

    要走水路,避不开。

    而张仲景在长沙又是个名人。

    从那里走,实在不保险。

    ……

    襄阳城。

    天大亮了。

    董良终于熬过了一夜。

    眼睛布满了血丝,一动不想动。

    刘关张三兄弟打着哈欠,伸着懒腰起床了。

    互相抽出来肢体,董良像个死鱼一样,身体下面少了条胳膊,他就往下摔一下。

    肢体碰撞他也只是被动的被掀开,或者推搡。

    三个人起床,站在床边。

    张飞见董良还不肯动弹,嘟囔着董良懒虫的话,摇一摇董良,喊他起床。

    董良只是木木的看着他。

    一般来说,被呼噜声吵了一夜睡不着,想杀人的心都有了。

    但是董良已经心力交瘁,没有发怒的力气。

    布满血丝的眼睛,毫无波动的对着张飞的方向,似乎没有聚焦。

    张飞被盯的浑身不自在,动作越来越轻。

    最后讪讪的看着大哥,放开了手。

    刘备和关羽看着董良的样子,大概是明白了。

    天天和张飞睡一起哪里不知道他的呼噜声的威力。

    也感觉尴尬,昨天晚上确实喝大了。

    轻手轻脚的对两兄弟摆摆手,带出了门外,关上了门,吩咐不许人来打扰。

    董良木然的闭上眼睛。

    远远的好像传来了大笑……

第五十五章 安排

    董良眼睛一闭,再次睁开已经是半下午了。

    揉了揉干涩的眼睛,感觉有点头疼。

    浑身发酸,也许是没休息够,也许是在床上躺的太久。

    可能是连日赶路,突然一休息身体不适应。

    揉了揉脸,起来洗漱。

    先把头发盘好。

    然后开始用小刀刮胡子,虽然没有胡子,但是希望胡子能张的快一点。

    出了门,到后厨零了两口剩饭。

    到旁边的大院里看一看,学生们自觉的在学习。

    董良很欣慰,这些孩子得到了机会就不会撒开手的。

    他们很努力的抓住改变命运的机会。

    因为不努力学习就会饿死,这是董良这一代人没有体验过的压力。

    不过也有几个大孩子,开始跟几个同龄的小姑娘献媚。

    董良看了看,想笑,又有点酸。

    虽然自己年纪也不大,但是还是在心里吐槽这几个小混蛋不学好。

    其实这几个大孩子如何有家人的话,早就该谈婚论嫁了。

    毕竟是古代人,结婚早。

    不过董良不反对他们恋爱,但还是不主张学生们过早结婚。

    女子年纪太小就怀孕有很大的风险。

    不过这方面董良也不太懂,找机会看看有没有妇科的医生,找来给他们科普一下。

    董良站在门口窗户边巡视了一圈,也没有进去打扰学生们用功。

    那几个谈情说爱的就先随他们吧。

    这几天把地方收拾好,再让他们好好的学习。

    心里这样想着,就悄悄溜出来了。

    他没注意到,窗户边上的几个孩子的紧张。

    这些孩子对于给他们活命机会的董良很是敬重。

    哪怕是年纪相差不大,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董良溜达了一圈,刘关张三兄弟和简雍他们都不在。

    下人说中午刘琦公子来请,州牧请他们赴宴去了。

    董良能理解,刘备初来乍到,刘表正热火着呢!自然要好好招待,连续喝酒喝几天都不意外。

    不过董良正想着,突然脸都黑了。

    赶紧去叫仆役去找了个木匠给自己房间门上加了个门栓。

    然后找了六个侍卫叫了过来。

    六个人到齐后,就准备接受董良的训话。

    “你们六个两两一组,在大门口等着。晚上主公他们回来后,你们两个人搀扶一个,务必将主公,关将军和张将军他们搀扶回他们屋子。若他们要睡一起,就随便搀到他们三个任意一个房间去,总之不许来后院!”

    “喏!”

    “去吧!”

    挥手让侍卫下去了。

    这六个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随便不明白怎么回事,但是既然吩咐了就照做吧。

    也许是怕主公他们喝多了,晚上睡到了院子里被蚊虫咬了吧!

    董良不能想昨天晚上的遭遇,一想起来就想掐死张飞。

    早上他们起来的时候,自己当时大脑已经停止远行了。

    即便是有思考能力,自己也放弃了思考,太累。

    所以连生气都没有力气了。

    刘关张他们都在这个大院里有自己的房间。

    这个院子前院让学生们运动,或者集体活动。

    后面的小院是自己的。

    侧院算是学生教室和宿舍。

    而这个大院周围还有其他的院子。

    这是一片建筑群。

    想也知道,刘表怎么会只给刘备划拨一个大院呢!

    那样男男女女,内人外人混在一起住怎么可能。

    只是这个大的院子特意留着干正事的。所以董良把这里安置了学生,算是学校。

    也留下了正厅用来议事。

    自己还像在汝南一样住在学校的一角小院。

    而因为刘关张等人都是因公废私的人,所以董良特意留下了他们的房间。

    其实他们还有自己的院子算是他们的府邸。

    各自的家眷留在各自的宅子里。

    今天晚上,刘备他们最好不要到大院来,最好能回自己的府邸。

    不过就算再来,也不怕,反正已经安排好人接应了。

    何况自己门上又加了锁。

    仔细回想一下没有什么纰漏了。

    就心满意足的迈着四方步来到正厅,在正厅的侧室开始绘制地图。

    这是董良为数不多的能在这个时代真正的称为天下第一的技能了。

    从旁边翻开一堆竹简和帛书。

    这些都是自己在这一路上记录下来的数据。

    一堆木板,这些是那几个跟着自己学绘图的学生留下的,经过自己指导和修改后的作业。

    可以用来当做这一路来的地形的底图。

    每一幅图上都有编号,与自己记录的数据是对应的。

    董良的工作是将这些底图誊抄到帛上,然后根据比例尺进行缩放。

    再根据记录的数据资料,在图上做好标注。

    虽然是一路上经过几个郡的大地块,但是董良并不打算用小比例尺。

    而是用大比例尺将这些地形地貌画的详细一些。

    由于这是沿着路画的图,虽然在路上,董良尽量去勘测两边,但是终究是长条状。

    这也是要做大比例尺的原因。

    因为小比例尺太简略,长长一条线而已。

    就这样,不知不觉就工作到了太阳下山。

    仆役来禀告,要用餐了。

    董良放下笔,活动一下肩颈。

    不仅有些感慨,如果上辈子有这么用功,说不定早成为业界精英了。

    可惜啊!

    不过现在能如此投入的工作,也可能是心里想着要干成一份事业吧。

    上辈子怎么说也不过追求不错的生活,而现在自己多少心中存着一份理想。

    来到大院里陪学生们吃饭。

    但是条件不如汝南了。

    没有食堂,大家只能端着陶碗,在院子里搬着小马扎吃饭。

    吃罢饭,再几个人一伙,到后厨的井边,几人一桶水,把碗筷刷了。

    几百人的餐具都交给后厨也有点困难,何况董良要培养的是干吏,不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秀才老爷。

    说来也奇怪,这么个大宅子,虽然是个很大的府邸,但是这井也太多了。

    自己后院那一个井,后厨一个井,在杂物间附近仆役住的地方还有一个井。

    自己那个后院可能是原主家给家里小姐住的。

    毕竟石板路铺的漂亮,院子环境幽静,还有一颗大椿树,夏天还还开着花。

    董良两辈子也没和达官显贵接触过,不知道他们的院子怎么样。

    反正虽然奇怪,但是董良用着挺方便的。也不再去管它了。

第五十六章 墨

    董良用完晚饭,刘备他们还是没有回来。

    也没有再等,依旧是在自己小院子里,脱光了冲个凉水澡。

    夏天太热了,每天都要洗。

    虽然已经是七月流火,但是这里地处南方,还是天天都热的一身汗。

    幽静的小院被他哗哗哗的泼水声搅和的不得安宁。

    随便洗一洗,地上一大摊水渍,一些花瓣也被打湿在水里,被董良踏烂。

    然后又再屋里对着油灯读了回书,就熄灯睡觉了。

    因为下午起的晚,本来不太困,幸好这段时间比较累,他又已经养成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睡到迷迷糊糊的时候,好像听见外面有动静,估摸着是刘备他们回来了,自己也没有再管,安安心心的睡了。

    刘备他们也没有打搅董良的意思。

    昨天喝多了,按照平时和大家一起睡觉的习惯,在董良那里挤了一夜,结果忘记了张飞的呼噜声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所以也不好意思,也感到好笑。

    ……

    就这样过了三天,刘备他们天天被叫去赴宴。

    董良则基本上把学校的工作又重新安排好了。

    仍然是原来的那一套时间安排。

    不过空间不如原来开阔,就作了些调整。

    而自己十个画图的学生,都被安排学习自己这两天赶制好的路线图。

    等他们把这几份例图吃透。

    就把他们撒出去,把襄阳周边的地图画下来。

    再顺便开始让他们带学徒。

    有人会疑惑这样会不会太早了点,他们才跟着学习了几天,就要跟着带学生了。

    其实董良现在画的地图是比后世的地图简陋很多的。

    本来就没有多少东西要学习。

    何况,董良上学那会儿,这种课程也就是上一学期,一周也就两节课,还不如董良在这些学徒身上花的时间多呢。

    曾经在某小国侵略大国的时候,大国用了十四年打赢了仗。

    而那个小国处心积虑,在侵略大国之前就谋划了几十年了。

    大国的军队的自己国家的地图,都没有小国画的详细。

    很多时候用的地图,都是从小国手里缴获的,实在是不知该说什么。

    可能最了解你自己的,永远是你的敌人吧。

    所以董良则要提前准备,反正要在襄阳待几个月呢,有的是时间把周围环境搞清楚。

    到了午后,董良出了城,来到了刘备驻军的军营。

    两千人马驻扎在这里,校场里有大片的空地可以施展。

    董良下了马,随手把马缰绳递给士兵。

    往校场里走去。

    在校场中间粗略的搭了几个作坊。

    左边是木匠,右边则在搅和一个大瓮。

    左边的木匠曲万田,是董良托伊籍在城里找的手艺人。

    会做木雕。

    找他过来就是雕刻模板的。

    董良要搞印刷术,就要搞定三样东西,一是模板,二是纸张,三是墨。

    纸张有现成的,蔡候改进造纸术后,又发展了些年,现在纸的质量还是不错的。

    反正是足够使用,要想更好的纸,当然也可以研制,但主要是董良不会啊!

    好多人都背过造纸术,造玻璃,造火药的秘方。

    就是为了有朝一日穿越了大杀四方。

    董良当然也背过,但是也又不是生活中天天见到的东西。

    即便是心血来潮背会了,可时间长了就忘了,谁知道你啥时候穿越刚好碰上啊。

    董良也知道造纸术用什么枯枝烂叶破渔网还有竹子,但是现在人也是这么干的啊!

    董良的知识也就到这一步了。

    他光知道肥皂好像是猪油加上草木灰,细节一概记不住。

    他也知道火药要木炭硝石硫磺,然后呢?比例是多少来着?

    怎么搞硝石来着?怎么搞硫磺来着?

    完全不行啊。

    这个日后有了安定的大后方,可以给工匠一个方向,让他们慢慢搞,现在是绝对搞不出来的。

    言归正传,现在印刷术是最容易搞的。

    当然指南针也好弄。

    印刷术的纸有了。

    需要雕版,事实上雕版和活字印刷术都可以做,其实差别不大。

    但是在印刷一些特定的东西时,活字未必有雕版好。

    最起码你印一套论语,拿上次的雕版直接上墨印就行了,活字还要排字。

    不过一套书一套雕版,太贵,保存起来成本也高。

    就好像有些大学生抄作业只需要复制粘贴。

    而扑街作者则天天在键盘上码字。

    雕版其实不难搞,这找来的曲万田带着他的徒弟,在木板上照着字雕就行了。

    他虽然不识字,但是能在木头上雕花,照着书本把文字反刻在木板上就可以了。

    这个很容易。

    唯一有点麻烦的是墨。

    印刷用的墨和普通书写的墨不一样。

    这个董良不知道怎么处理。

    但是也无非是淡一点,浓一点,不要晕开也就是了。

    也是一事不烦二主,还是伊籍,这俩人现在都快成好朋友了。

    主要是伊籍对刘备他们感官好,董良也刻意去结交,这不就刚好,郎有情妾有意,就打起来了交道。

    这是城里找来的制墨的工匠叫鲍侃,他也是老手艺人了。

    这也是让他带着徒弟,在这城外不停的实验怎么能搞出来合适的墨。

    这不停的搅和这大瓮,不时的还往里面加些料。

    只能说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这老手艺不过用了昨天一天的时间,在这墨里添添减减,搅和搅和,已经差不多了。

    看旁边放着的废纸,上面是老鲍调出来墨后刷在一块刻了字的木板上,然后在纸上印的实验效果。

    董良走进去,摆摆手阻止了他们的行礼,让他们继续各忙各的。

    拿起来那几张废纸看一看。

    这墨迹从模糊到清晰,越来越好啊。

    董良很满意。

    这实验用的雕版上有三排字。

    上面一排鸡蛋大小的俩字已经十分清楚了。

    中间这大拇指盖大小的字也完全不妨碍辨认了。

    就是这最下面这一行,小手指甲盖那么大的字还有些糊。

    不过董良并不担心,以目前的速度看,今天晚上或者明天,老鲍就能把墨调好了。

    进度喜人,董良放心的把技术活交给专业人士。

第五十七章 成功

    董良这边鼓励了一番老鲍他们,转头来到木匠那。

    曲万田正忙着呢!

    他的徒弟年轻的就拿着木头随便的练习着。

    年长的基本上可以信赖,跟着老曲一块干。

    老曲他也亲自动手,做的很认真。

    因为这不是实验了。

    昨天他一上手,先随便用了几块木材试一试感觉。

    刚开始也是刻大字,然后涂上普通的墨,印一印试一试感觉。

    最后曲万田选择了枣木。

    他说枣木质地紧密,用这个合适。

    对于木头,老曲是行家,董良当然从善如流。

    然后曲万田带着徒弟随便照着书刻着练手。

    这种工作其实石匠更拿手,为什么呢?因为石匠刻碑的会干这个。

    不过雕版要用木头,刻碑的未必能处理好不同材料的东西。

    最后还是老老实实用了老曲,大不了让他多练一练。

    没想到老曲信手拈来。

    毕竟他都是能雕花的,雕几个字算什么。

    昨天练了练手,就基本没问题了。

    雕版又是一个废时间的活,所以昨天下午曲万田就开始带着几个熟手开始雕版了。

    雕版要雕阳文,和碑刻其实还不一样。

    现在老曲雕的就是董良交给他的,通用的识字教材和基础数学教材。

    至于五经之类的,不是当务之急。

    董良悄悄的走进来,没有打扰到专心致志工作的几个人,那几个在练习的学徒看见董良要起来行礼,被董良按住了,没让他们打扰曲万田。

    董良来到作坊里面,靠墙处放着厚厚一匝木板了。

    董良随便翻翻看看,初级识字教材已经刻完了。

    上面也标注了不属于三国时代的拼音。

    这没什么难的,初级教材也就五百个生字的内容。

    老曲几个呼吸就刻成一个,几个徒弟帮忙,不过个把时辰就能完工。

    在这识字教材的雕版上,还有几个数学的,这个是老曲正带人干着的。

    目前只刻了初级的数字知识,加减乘除的运算还没有刻完。

    数学要繁琐一些。

    正看着呢,隔壁突然一阵喧腾。

    老鲍的徒弟慌慌张张跑过来,惊起了正在刻字的老曲。

    他有些紧张又带着开心对董良禀报:“先生,墨制成了!”

    董良一听也喜笑颜开:“真的?”

    随手放下雕版,也跑到隔壁去看。

    老曲带着徒弟也跟在后面。

    虽然两个作坊工作内容不一样,但都是属于同一个任务里的。

    都很好奇,反正老曲这边的雕版本来就能用了。

    董良来到制墨间,老鲍开心的拿着稿纸迎了上来。

    “先生请看!”

    董良接过稿纸,老曲他们也都伸着头看。

    三行字都清清楚楚,不洇纸,不晕墨。

    “好啊!”

    董良还是很有成就感的,笑的合不拢嘴。

    这印刷术在自己的见证下诞生了!

    “快,快,拿来雕版正式印一印试一试!”

    老曲就转身要催促徒弟去拿。

    早有机灵的,搬着一摞雕版过来了。

    众人散开,让出空间。

    董良将一块雕版放在木案上。

    鲍侃捧着墨侍立在侧。

    老曲夺过来徒弟手里要往上递的刷子和纸。

    将一摞纸放在雕版一侧,递给董良一个刷子,另一个刷子放在董良刚好够到的地方。

    董良先用手里的刷子在墨里蘸一蘸,刷在雕版上。

    再取一张纸蒙上去。

    又用另一个干净的刷子轻轻的在纸上刷一遍,给纸面一点压力。

    然后放下刷子,把纸小心翼翼的揭下来。

    虽然完全不必如此紧张,可这历史性的一刻,让董良不由自主的紧张起来。

    心里还充满了仪式感。

    一揭开,竖着三个横着共五排,十五个字就清清楚楚的印下来了。

    董良满意的点了点头,因为是第一次印刷术实战,效果比之后世报纸差了些,但是完全可以使用了。

    众人都很开心,但是都只是一般都见着新鲜事的开心,做手工出了成果好玩的开心。

    并不知道这个东西对于文化传播意义重大的开心。

    要不然他们早该跳起来了。

    几个工匠能干出来这青史留名的活,实在是光宗耀祖。

    这本教材字与字间隔比较大。

    正常书本大小,竖着才排了三个字,中间留了好几格空白。

    这是董良设计,让教师教完字之后,学生自己组词写字的地方。

    一排三个,共五排。

    董良把这一张放在一边先晾干,然后在让手下换雕版。

    他在木案前不动,手下人从董良手下抽出雕版换上一块新的,董良就再印一张。

    这样复印了九张,再把第一张反面拿来印,这个时候一开始印的已经干了。

    这样下来一张纸就印完了。

    这本教材一共五百字,一张纸三十字,用了十八张纸。

    最后一张纸空了好大一块空白,这是董良的疏漏,其实应该好好计算一下,把空白补上才好,这样空白有些浪费。

    不过也不怕,既然留下了空白,就给学生布置作业吧。

    浪费不掉!

    十八张纸印完晾干后,董良又放了两张厚一点的纸,做封面。

    然后用钢针在侧边把这本教材装订好。

    手里拿着这薄薄的一册书,这是史上第一本印刷出来的书籍。

    董良高兴,手下人跟着他高兴。

    董良对鲍侃和曲万田说:“老鲍,老曲,以后你们就跟着我干吧。”

    鲍侃和曲万田面面相觑,有些迟疑。

    这是个大人物,赏识自己本不应该拒绝。

    但是看他给自己安排的活儿,也没什么花里胡哨的,能给几个钱?

    毕竟刘皇叔来到荆州投靠,整个荆州都知道,虽然刘皇叔名声很好,大家也都喜欢刘皇叔,但是对于市井小民来说,没必要给自己绑定一个阵营,只要不是面临死亡威胁。

    所以汝南百姓弃家舍业跟着刘备千里迢迢来了荆州。

    但是现在荆州的环境还是非常安定的,或者说最起码襄阳没有受到战争威胁。

    曲万田和鲍侃虽然都是匠人,社会地位不怎么高。

    但是一个是搞木头雕花的,一个是制墨的,这些东西都不是卖给普通百姓,老曲的家具卖给有钱人,老鲍的墨卖给读书人,都不缺钱。

第五十八章 文字

    董良看着两个人,心里一转,明白他们的意思。

    笑笑说:“你们不明白这东西的价值。我这不过半柱香的时间就制成了一本书,若是熟手,还能更快。

    你们想想,书是多么珍贵的东西,有了这印刷术,书籍和知识再也不是达官显贵们的传家宝了,你们的孩子也有书读了,天下读书人都要承这印刷术的人情,这是多大的功劳。

    跟着我干,我把你们的名字刻下来,印在书上,把你们记在史书上,名垂青史怎么样?”

    两个人脑袋嗡的一下,被名垂青史四个字砸晕了。

    纵然他们生活不错,比普通百姓要富裕,但是匠人的身份其实并不受重伤,每天在达官显贵呼来喝去中乞食。

    名垂青史这种事怎么想也不可能轮到他们。

    其实这个印刷术是董良出的点子,两个匠人不过是跟着动动手而已,就好像董良出资搞发明,研究出来的专利理应归董良所有。

    但是董良并不在乎这个。

    把这印刷术的名头让出去,也没有什么损失,又能收买老曲和老鲍。

    当然也不是非收买他们,这种工作换了别的工匠也不费什么事,但是正是因为只是小事而已,董良也不想再费什么劲。

    何况,在董良的规划中,虽然将来想跳过南北朝,直接建立后世科举时期的王朝,但是也不想让儒家一家独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与技术也应该受到重视。

    当然这也是一个长期的移风易俗的过程,那么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小小的铺垫也无伤大雅,算是一步闲棋。

    两个匠人当然对名留青史四个字感到荣耀,但是老实说也没有就因为这四个字肝脑涂地的想法。

    都是老工匠了,也不是小年轻哪那么容易热血。

    但是这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晋身的希望。

    这上司看重的话,待遇差点很多人都愿意干,就是看着有一个希望。

    很多人在工作里,每天被上司压榨,反而更加高兴,以为这样会得到重视,会有机会升职。

    虽然董良没有压榨曲万田和鲍侃,但是他们两个也是这样想的。

    而且自己有机会提高地位,自己儿子也有机会读书成为人上人,当然高兴坏了。

    赶忙行礼表忠心,徒弟们见师傅行礼也都稀里哗啦的跪下一片。

    “定为主公效死。”

    董良笑呵呵的扶起来两个人,“哪里要你们效死啊,好好做工就可以了,将来有机会再封你们一官半职的。”

    徒弟们也跟着起来。

    董良吩咐道:“以后老曲和弟子们就不要再像以前那样雕花了。好好练习刻字吧,平时也抽出来点时间认认字。”

    老鲍不用吩咐,昨天和老鲍交谈,他是粗略的认识几个字的,虽然算不上读书人,但是是一个有上进心的。

    董良希望这些做雕版的目前能做出来不同的字体。

    大篆小篆是有必要的,毕竟天下总有一统的时候,隶书自然不必说,现在官方用字还是隶书。

    不过这个时期楷书也已经萌芽了。

    而钟繇就是能写一手漂亮的小楷。

    文字的发展道路就是由繁到简的。

    越来越实用,越来越抽象的。

    从上古的符号到甲骨文,再到金文和战国各个诸侯国不同的文字。

    始皇帝车同轨,书同文,就是把纷乱的七国文字统一掉,一律用小篆,还让李斯写了一套标准字。

    汉承秦制,本来也应该用小篆,但是小篆太复杂,人们追求简单的笔画,隶书就应运而生了。

    所以搞普及教育,简化和规范文字也很重要。

    但是这也不是董良能一个人能做到的了。

    虽然董良知道后世简化文字的样子,见过二王的书法,知道楷书的发展。

    但是现在要将隶书彻底改成楷书,哪一笔画做变形,哪一笔画做简化都需要处理好,这显然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工作。

    而且现有的小楷也是个人风貌很重,并不统一。

    所以这个工作董良将来肯定是要专门组织一个文人团体进行处理的。

    不过如果雕版的匠人能想出来好的方法,自然更好。

    说不定雕版的工匠做起来更快,毕竟文人的教材都要出自他们手里,标准字的一星半点的变化,不过是他们雕刻时候,力大一点力小一点,角度变化一点就决定了的。

    将来文字的普及,必然是要设计出对于雕版也方便的文字,这样两全其美。

    而雕版工人出于为自己考虑,在长时间的雕版工作中也一定会开动脑筋,怎么刻能省力。

    这让工匠们识字也是一样的。

    肚子里有东西,才能发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搞出来创造。

    虽然有很多东西也是不识字的劳动大众创造的,但是这样往往会需要一个漫长的进程,中间要试错。

    而且很难形成体系,也很难再进一步。

    想要打出来好看的浪花,首先要有水,水量越大,可能性越多。

    若这各行各业都能识字,简直比近代还要优越,公元三世纪的地球没有哪个大洲能抵挡这样的文明。

    董良安排完了工匠们,让他们继续工作,制墨间把新墨配方搞出来了,让老鲍好好记录下来。

    然后先制一批使用,随即让空闲下来的学徒们,把普通识字教材印出来五百套。

    又安排曲万田把数学教材刻完后再印五百套。

    又给他留下了本基础几何和进阶语文教材,上面有几篇好文章和几篇实用公文,这是要给自己学校学生下一步学习准备的。

    随后又印出来五本书,眼看天色将晚,董良把书包起来准备向刘备报喜。

    另外,这种印刷术可以招揽到一大批理想主义者。

    不可否认天下读书人很多都是为了前程,为了名利做选择。

    现在有些人交好刘备也是看好他的前途。

    但是更不可否认的是,确实存在一批怀有理想抱负的人,他们不在乎文化的传播会打破他们崇高的地位,他们愿意去教化天下。

    董良这印刷术就可以招揽一大批理想主义者,有能力有热情有决心的人。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9519/ 第一时间欣赏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最新章节! 作者:社会和谐所写的《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为转载作品,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介绍:
穿越到三国的董良,想要结束乱世,跟随关羽千里走单骑投奔刘皇叔。
抄底刘备,用后世的见识,建立先进的王朝,加快社会阶段的演替!
“关将军,我们这是往哪里走啊,不是去河北找皇叔吗?”
“董良莫慌,哨探到前方就是洛阳城,经过此处很快就可以到河北了。”
“关将军,洛阳在西,皇叔在北,你不认路啊!!!”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