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轩辕新明录TXT下载轩辕新明录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轩辕新明录全文阅读

作者:林芫美     轩辕新明录txt下载     轩辕新明录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五十五章 噶尔丹与华尔康

    “对北方的战略基本不会有什么变数了。”项绍宽悠悠地说道,“今后一两年就是和罗刹国开战,把雅克萨和尼布楚都夺回来,然后和罗刹国议和,签一个条约,明确整个黑龙江流域都是大明土地。”

    “接下去,就是要应对西北准格尔部噶尔丹的进逼。”孙广越对西北事务更为熟悉,继续为大家介绍,“准格尔部原是蒙古人的一支,主要生活在西域伊犁一带。噶尔丹的父亲是准格尔珲台吉巴图尔,啊,珲台吉是王号,巴图尔是名字。噶尔丹有个哥哥叫僧格,在巴图尔死后继承了珲台吉之位,噶尔丹自幼被送往吐蕃和硕特汗国学习佛法,先后跟随五世智海和尚和四世博大和尚。后来,准格尔部发生内乱,僧格被杀,僧格之子策妄阿拉布坦年纪尚幼,所以僧格的旧臣从和硕特汗国迎回噶尔丹,平定了叛乱,噶尔丹也就成了新一任珲台吉。”

    “这家伙学佛法还能学出文韬武略来?”吕宪华觉得很意外。

    “也有可能就是天赋,就像刘邦,什么都不会,照样得天下。”项绍宽摇着头说道。

    “先别管这人为什么有文韬武略了,还是继续听孙胖子讲吧。”毛渊明挥了挥手,示意孙广越继续说。

    孙广越尽管不摇扇子了,但还是一副自我陶醉的样子:“嗯嗯。噶尔丹成为准格尔部珲台吉之后,就遣使向清朝朝贡,被康熙承认,并且允许噶尔丹照常例遣使入贡。接下来的几年,噶尔丹四面出击,统一了天山以北的草原地区,厄鲁特诸部都听从他的号令,又向东攻取哈密和吐鲁番,向西征服哈萨克诸部,声势日渐浩大。”

    “是啊。陕甘总督送来的情报里,就提到过,从西域而来的商人们都说,噶尔丹有蒙古大汗的威仪,四方各部都战战兢兢。”吕宪华接着一板一眼地说道,“五年前,噶尔丹征讨叶尔羌汗国,大获全胜,囚禁了叶尔羌汗伊思玛业勒,另立了一个傀儡新汗,叫作阿卜都里什特。三年前叶尔羌汗国再度爆发内乱,阿卜都里什特逃出生天,想要向东前来投奔大清,但当时大清已经亡了,我们又顾不上他,后来此人也就不知所踪。”

    “这个噶尔丹不但用兵颇有章法,而且长袖善舞,与罗刹国关系甚好,明里暗里得到了罗刹国不少的支持。据说这人擅长用骆驼载着火炮行军,打仗的时候就用骆驼蒙上湿布作为工事。你别小看,这就有摩托化行进和战场工事的基本意识了,相当于近代化军事思想的萌芽。不出意外的话,噶尔丹会在今后几年里继续壮大势力,进军喀尔喀蒙古。喀尔喀蒙古诸部也存在内部矛盾,很容易被噶尔丹各个击破,然后噶尔丹就会挥师南下,争夺水草丰满的漠南地区,也就不可避免地要与大明发生冲突。”孙广越的话里对噶尔丹的溢美之词,令大家都有些触动。噶尔丹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暂时还无从得知,不过听上去,可能会是穿越以来最难缠的对手。

    “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毛渊明问道。

    “两套方案同时实施。”项绍宽毫不犹豫地答道,“一方面,沿着历史上清朝的路径,击败罗刹国,迫使罗刹国签订合约,放弃对噶尔丹的支持,然后经营漠南蒙古,准备迎战噶尔丹。另一方面,让西北驻军继续充实西宁卫的兵力,囤积粮草,随时准备从西宁出兵骚扰西域,也就是围魏救赵的打法。”

    “对,或许这就是最好的办法。”吕宪华在这一点上和项绍宽的意见非常一致。

    “那南方的策略呢?中南半岛形势发展如何?”毛渊明又转向了许纬辰。

    “南方的进展和我们最初计划的差不多。”许纬辰点了点头答道,“大越莫朝的形势逐渐安定,莫朝割让给我们的州府都已经派员赴任,并且从两广征迁了三万多人南下充实。我给两广的巡抚都下了命令,以后每年都要组织一千户百姓迁往新定州府,估计有个十年时间,那些州府的汉人能达到十万以上。”

    “那对当地的安南人呢?”

    “对当地安南人,我们已经宣布了免税十年来笼络人心,并且开始在当地普及汉语教育,让当地人尽快归向王化。我在苏南、浙江、江西三省招募了两百多秀才,分配到新定州府的各县担任教官,任期五年,许诺他们五年期满之后回国,就发往州县当教谕官。”许纬辰掰着手指说道,“我们还给当地特批了国子监名额,每个县五个人,限十六到十八岁之间,到南京先读一年预科,学习官话,然后进国子监读书。”

    “哈哈,那不就是小留学生嘛。”王建国笑呵呵地说道,“我在英语教培机构工作,整天都是对着这类人。”

    “那安南国阮氏呢?有没有异动?”毛渊明不太关心小留学生,但是对国际局势十分在意。

    “阮氏现在和我们的关系很好,我们在会安港驻了一个连的兵力,外加三艘常驻的战船。确保对安南国的贸易航线安全。阮主得到了我们的火枪支持,现在对占婆作战,节节胜利,估计很快就能消灭占婆国。另外,莫阮之间还是有些小摩擦,双方在兰江沿线争夺捕鱼权,偶尔也会过江掠夺百姓,不过不是大问题。”

    “那陈上川杨彦迪那里有什么进展么?”

    “陈上川和杨彦迪他们驻守湄公河口,正在加紧建设柴棍港。河仙镇的鄚玖接受朝廷的册封,宣誓效忠大明皇帝,当地局势比较稳定。现在欠缺的就是劳动力,柴棍港附近的安南、高棉百姓虽然有数万人,但对大明军队还是怀有戒心,不太愿意来港口工作,给钱也雇不到多少人,所以工期有些延误。”许纬辰说着,无奈地摇了摇头,“不过也无所谓,柴棍港本来就有港口可以泊船,我们扩建属于自己的码头,也是为了方便,暂时还是可以用当地码头停船的。”

    “这么说来,南进的步伐要缓一缓了?”项绍宽问道。

    陆希星笑嘻嘻地答道:“这倒不一定。有个新的消息,还没跟你们说起过。三个月前,暹罗王那莱派遣使者前去见过陈上川。”

    “你不说我还没发觉,暹罗居然还没派人来朝贡。”毛渊明努力瞪大眼睛,好显得惊讶,但事实上也瞪不到多大,“暹罗王怎么才想起我们来?”

    “不不不,暹罗王能派使臣来已经不错了。”陆希星连连摇头,“现在这个暹罗王朝叫作阿瑜陀耶王国,本来也是大明的朝贡国,清军入关之后,暹罗王观望了一阵,才转而向清朝朝贡。因为暹罗实在太远了,我们灭了大清之后,他们很晚才得到消息,而且出于稳妥考虑,也没有马上派使臣来见我们,我觉得也算是可以理解。”

    “这一次呢,陈上川他们在柴棍驻守的消息传到了那莱王的耳朵里,他才派遣使臣去见陈上川,想打探一下实情。”许纬辰接着说道。

    “那接下去应该怎么做?”

    “没什么特别的吧,就是要求暹罗王派人来朝贡,接受朝廷册封。”许纬辰想了想,又说道,“不过,听说暹罗和法国打得火热,那莱王的首席顾问是个法国人,叫作华尔康。”

    “华尔康?怎么听起来像个汉人或者满人?”鲍婧笑着问道,“怎么不叫福尔康呢。”

第五十六章 离京南下

    “那只是音译的问题。”项绍宽忽然说道,“这人叫康斯坦丁·华尔康,ConstantinePhaulkon,在法国还有些名气。我留学法国的时候,看过一本关于他的传记。这人的经历有些离奇,他出生于威尼斯商人家庭,是希腊和意大利混血,成年后受雇于英国东印度公司,来到暹罗之后,从翻译做起,居然一步步成了国王面前的红人。”

    “靠,这也太励志了吧。”

    “所以呢,今后对暹罗的外交,不但要考虑与暹罗这个藩贡国本身的关系,也是我们与法国进行深入交流的桥梁。”项绍宽说着,看了看毛渊明和许纬辰,“你们俩南下之后,这件事要特别上心,法国可是制衡荷兰最重要的因素,没有之一。”

    “行。”毛渊明点了点头,“我记得就是了。”

    会议的最后议程,是决定今后的组织架构和人员分配。

    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和适应,大多数穿越者都找到了适合自己定位的位置,所以大家决定,不再选设常任委员,而是根据目前手头的工作,以小组的形式决定事务。京城的政务由洪诚丘和常镇业牵头,军事由项绍宽和吕宪华负责,宫内事务由沈之莹正式接手,鲍婧专心负责京城羽林苑的管理——这是许纬辰强烈要求的结果。羽林苑出身的士兵和宫女、女工开始普遍发挥作用,令大家对羽林苑这个早年间的长远计划感到非常欣慰。

    毛渊明南下回南京已成定局,蒋一正和温如嵩都提出跟随毛渊明南下,原因二人不愿明说,不过毛渊明猜测是二人和项绍宽不太对付,当然,这话不能说破,毕竟穿越者们的团结是最重要的。

    许纬辰点了马心如和秦九儿的名,要求二人随同南下,原因是南京羽林苑的医护学校要扩大,没有马心如坐镇不行,秦九儿则可以帮助蒋淦一起负责即将开始的刑名制度改革。

    会议结束,大家回到南宫的住处,好好地聚餐了一顿。

    郑克臧听说许纬辰来了京城,而且很快又要和毛渊明一起回南京,专门在十王府宴请两人,请陈永华父子作陪。

    十王府位于东华门外不远处,名称和功能与南京十王府一模一样。当年朱元璋的十个儿子成年之后,已经婚配但尚未就藩,继续住在宫中不合适,就在南京紫禁城东华门外建了十王府,供他们居住。十王府就此得名,但并非总有十个王爷居住。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也仿南京十王府的格局,东华门外在一模一样的位置建了十王府,供成年儿子居住,十王府最后一个主人就是后来入继大统的信王朱由检。清朝入关之后,将十王府部分院墙拆毁,房屋改作他用,不过形制尚在。大明光复京城之后,唐云沛依旧墙基重建了十王府。目前定永皇帝没有成年的皇子需要搬出宫,所以十王府里住着的是益王、郑王、泸溪王和舒城王这四家王爷。郑克臧的吴王府建在南京,在京城没有府邸,好在十王府规模甚大,多住郑克臧一家人绰绰有余。

    宴会的气氛轻松愉快。陈永华表示,内阁改制之后,自己确实清闲了不少,有时间读书写字,不过又担心,自己若不是事必躬亲,怕别人“不似自己尽心”,到时候有愧于先王郑经。

    这话若是别人说,就值得想一想是真情还是假意。不过,毛渊明和许纬辰却是对陈永华十分感激,毕竟多年来若不是陈永华综理政务,根本不可能那么容易击败清朝,真情也好假意也罢,都不影响穿越者们对陈永华的推崇。毛渊明马上提出,此番南下,想请陈梦球同行。

    陈梦球出使日本吊丧回来,仍在翰林院供职,担任正七品的编修,若是留在京城,升迁也不会太慢,不过有陈永华在,总会有那么几个不识趣的言官,跳出来指责陈梦球升官是因为父亲。所以,许纬辰建议陈梦球前往南京,然后外放广西担任学政——翰林放学政是升官的一个常见且重要的步骤,而广西收纳了大越两府三州二十多个县,在当地推行儒学教化正是当务之急。

    陈永华听闻许纬辰如此说,自然也是心领神会,知道这一任学政非同一般,只要陈梦球能称职归来,那么转升翰林院侍读学士就是板上钉钉的事,离侍郎或者布政使仅一步之遥。连忙叮嘱陈梦球要小心谨慎、恪尽职守,为朝廷效力。

    郑克臧知道两人很快要南下,颇有些不舍,而且郑克臧和毛渊明一样,更热心于出海的战略,不想长期生活在北边。许纬辰便劝慰他,暂时和师父项绍宽一起,先驱逐罗刹人,再剿灭噶尔丹,等到北方四境安宁之后,再来南方筹备出海之事。

    几天之后,毛渊明和许纬辰一起到乾清宫,向皇帝朱慈炤辞行,并且告诉皇帝,南京紫禁城的春和宫已经重修完毕,宝亲王和王妃前往南京居住毫无问题。

    皇帝显得有些喜出望外,不停地在语言中暗示,要让宝亲王“多多历练”。毛渊明深知皇帝的心思,表示一定要把宝亲王朱和尭培养成为一名出色的太子。

    皇帝又说,自己年纪一把,对政事无甚兴趣,情愿读书作画下棋娱情,但希望儿子能谙习政务,将来做一个真正的好皇帝。毛渊明知道朱慈炤在试探什么,只是装聋作哑。许纬辰则听懂了装没听懂,只是不停地强调南京会有许多的政务等着朱和尭去学习处理。

    朱慈炤显得有些失望,但又不好说得太明显,而且朱和尭南下,还要倚仗二人多加照顾,便不再说什么,而是改换话题,问起自己在余姚的故居,有没有派人看管维护。许纬辰便说,潜邸自皇帝离开之后,便一直由地方官照看,修葺如旧,南京留守司每年会派太监和工部官员到场视察,如有损毁,要追究地方官员责任。

    毛渊明有些奇怪,因为潜邸的护养一事,早在杭州之时就如此办理,十年来一贯如此,不知道皇帝为何又提起此事。

    许纬辰也不知道皇帝究竟什么意思,只能挑稍微有些关联的事情告诉皇帝:清朝统治期间,泗州的大明祖陵和凤阳的大明皇陵虽然没有被破坏,但也无人管理,因此颇为荒芜。几年前黄河夺淮入海,将泗州的大明祖陵彻底淹没,暂时无法恢复。凤阳的大明皇陵已经派人前往清理修葺,如今面貌焕然一新。今后,打算在陵区仿照孝陵的规制,设立管理处,下设祠祭所、长史所、仪卫所等机构,负责四时祭祀和护卫。皇陵的奉祀官由南京太祖宗室成员轮流担任,与南京礼部官员一同奉祀。不过,因为凤阳府是黄河水患频发之处,百姓安居不易,因此大明中都之名已经形同虚设,所以中都留守司不会恢复,凤阳府将降格为普通府,并且析出西部地区七个州县,设立颍州府。

    皇帝对此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兴趣,只管命王孝义赐宴。两人又陪皇帝吃喝了一场,告辞回南宫。

    又过了几天,所有的行李都准备妥当,云姨照例给七人都收拾了整整两个箱子,包括衣物和食品。毛渊明觉得云姨实在是过于体贴,南下的途中天气是越来越热的,并不需要这么多衣物。云姨则是苦口婆心地说,出门在外,多备一些总是好的。

第五十七章 厚生署

    又过了几天,一切准备停当,七人与宝亲王朱和尭一起离京南下。宝亲王南下,自然要有扈从警跸,郑克臧特地挑选了五叔郑智带队,随行两队锦衣卫和一个营的陆军卫队,以策万全。

    众人在天津登上官船,沿运河南下。在船上的时间,总是有些沉闷,又没有现代社会那么多打发时间的手段。温如嵩喜欢一个人在船舱里看书,毛渊明便拉着其余几人打牌嘻嘻,不过十几天过去,船已经到了徐州府境内,大家都没了兴致,毛渊明只得无聊地坐在官船的上层甲板看风景。

    许纬辰是闲不住,趁着有空,叫陆希星和马心如一起研究创办厚生署的事情。

    马心如一直以来的心愿就是创办一家医院,但一直被搁置。原因有很多,比如众人认为穿越者人数有限,不要去做单一简单的事情,能把皇宫里人的健康都照顾好就不错了,又比如金和光等几个科技组的人都觉得,在数学、物理和化学没有发展起来之前,医学实际上无法单独发展,能做的事情始终局限于伤口清洁、餐具消毒,最有效的事情也只不过是重新发明了口罩。

    许纬辰的意思也不是开医院,而是设立一个叫作厚生署管理部门,就像张兴扬手上的道录司那样,把全国的医生和医馆管起来。

    “明清两代的州县的机构,其实是相当完备的,只不过现代人了解的不多,州县之中除了县丞主簿这些佐贰官之外,还有一群杂官,都是从九品或者未入流的小官,其中就包括医学官。医学官不是科举出身,也不是朝廷选派,而是从本州本县的医士之中挑选,府称正科,州称典科,县称训科。这些人的主要工作,平时是训练生徒,遇到疫情则协助地方官员防疫。至于效果嘛,差强人意,聊胜于无。”

    “那你打算怎么做呢?”马心如觉得有些奇怪。

    “第一当然是登记造册。现在各州县都设了统计局,人手是足够的。我们以南京军机处的名义下一道诏令,命令所有的医生都到统计局登记,换发新式牌照,无照不得行医,这样就能掌握全国所有医生的资料。”许纬辰掰着手指头说道,“第二呢,就是统计各地的生药堂数量、年营业额,顺着线索统计药材生产和运输的信息,掌握药材的产地和运输信息。”

    “药材产地和运输信息?这么麻烦?”马心如心直口快,不太耐得烦。

    “对,这事需要你花些精力。”陆希星笑嘻嘻地说道,“古人不重视搜集掌握产业信息,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要临时找,甚至由皇帝下诏求取。我们不能像古人一样迟钝。天下药材,必有其产地,或者野生采摘,或者人工种植。各地生药堂从产地进货,只要我们能从生药堂获得进货信息,慢慢就能把全国药材的生产和运输信息都搞清楚。”

    “这能行吗?”马心如想想觉得不太对,“生药堂为了赚钱,肯定把药材的来源视为商业机密,岂肯轻易说与别人知道?”

    “是会有这个问题,所以我们也不但依赖于生药堂。只要知道给生药堂供货的行商信息,然后从行商嘴里问,就会容易得多。”陆希星最熟悉物流事务,耐心地给马心如解释,“行商不怕暴露信息,他们甚至更希望多一些人知道产地的真实性,这样才更有利于他们卖出更多的药材。”

    “那需要我做什么?”

    “主持这项工作。”许纬辰接着说道,“等统计完成了,你就继续管着这一摊。虽然不是现代医学,但有医有药总比没有好,真的需要的时候,有一批能用的中医医士,有稳定的药材供应,多少能管点用吧。”

    “行,那我就把这摊管起来吧。”马心如信心满满地说道,“对了,这个机构为什么要叫厚生署啊?听上去又是日本风格。”

    许纬辰见马心如这么问,大笑了起来:“哈哈哈哈。这可不是我非要搞和风,而是没办法,’厚生’这个名称最好。”

    “就不能叫卫生署吗?”

    “还真不能。”许纬辰摇了摇头,“厚生署所辖的工作,不止医药这一块,还包括了原来由羽林苑负责的育婴堂部分。另外,还要把各地的养济院也管起来,所以远不止于卫生。”

    “养济院是什么?”

    “明清在各州县设有养济院,主要功能是收容孤寡老人和残疾人,这种养济院虽然流于形式,实际功效不大,但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机构,还是有一点作用的。”

    马心如听了也开始摇头:“育婴堂的事情我还知道一些,养济院我可不太懂啊。”

    “没关系,到时候我会让孙楠帮你的。她本来的生活就是上有老下有小,处理起来会比较顺手。”

    “哦,那就好,有孙姐姐帮忙就好了。那具体要我做什么?”

    “育婴堂的管理已经比较成熟了,各州县的育婴堂林樱早就登记完毕了,每年怎么送孤儿去南北两京也有固定的办法,到时候只要移交一下。”许纬辰继续认真地为马心如解释,“但养济院的工作相对比较复杂,你和孙楠都要花些心思在上面。”

    “怎么个复杂法?”

    “养济院嘛,主要是接纳两个类型的百姓。一类是老人和残疾人,相对简单,就是老人年满六十无子者,残疾人只要是残疾程度比瞎一目、残一肢更严重的,都可以申请入院,入院之后有柴米布匹供应。另一类是流民,流民就是失去土地和居处的百姓,这些人数量不少,好一点的行乞为生,单身强悍的,往往变成小偷、劫匪,若是数量多了聚集起来,就会变成大股的流民,掠劫地方,严重危害治安。所以养济院收容这些人,也有维护社会治安的目的,管好这些人是不容易的。另外,养济院的钱粮并不完全是由朝廷支出,当地富人会捐献一部分,有些养济院名下还有土地,让入住者自行耕种,自食其力。”

    “那我们应该怎么管?”

    “老人和残疾人不是问题。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无人照料,活不了多久的。问题是那些流民。”许纬辰说着,把脑袋凑近马心如,“这些人其实是有劳动力的,只不过是失去了生产资料,所以放在养济院里根本就是浪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搞清楚这些人的情况,然后把他们组织起来,送到关外去屯垦。”

    “啊?所以你的意思不是要改善养济院的状况啊。”马心如对许纬辰的想法大为惊讶。

    陆希星却在旁边直摇头:“你看你看,又忘了我们的职责了吧。作为穿越者,我们的使命是推动大明科技的发展,率先触发工业革命,而不是让现在的大明人过得更舒服。这个原则不能忘啊。”

    “呼……”马心如轻轻叹了口气,“行吧,我知道了。所以你们是要我统计清楚养济院的数量和入住人口的情况,然后在把这些人弄到东北关外去?”

    “对。”

    “那这些人不愿意去怎么办?”

    “哈哈。”陆希星和许纬辰同时笑了起来,“这些人靠养济院供养,怎敢不听指示。更何况,我们也不是简单粗暴地要赶他们走,肯定要给他们画饼,比如可以拥有土地、免税等等。”

    “好吧。”

    正说着,官船似乎停了下来。

    陆希星从船舱里探出头,大声问道:“怎么回事?船怎么停了?”

    “大人,前面闸口有艘船翻了,正在抢救,怕是要堵上一天了。”从前面打探消息回来的锦衣卫答道。

    “哇,那在船上待上一整天岂不是非常无聊,我们上岸去玩吧。”秦九儿本来在甲板顶上和毛渊明一起看风景,听说堵船了不仅不生气,反而有些开心,朝着船舱里喊道。

    “好啊,我们也去。”陆希星和马心如都高兴地站了起来,一起往船舱外走。

    “呃……,你们去吧,我就不去。”许纬辰也大声朝着甲板上说道,“你们玩得开心点。”

第五十八章 两个妹夫

    船队到达南京已经是三月底,南京城里一派春色盎然,与京城的冰天雪地大不相同。毛渊明跳下官船便兴奋不已,恨不得高歌一曲《故乡的云》。

    回到阔别一年多的南京城中,连住处都搬了,毛渊明略微感到有些怅然。好在林樱十分细致,在搬家的时候尤其注意毛渊明房中物品的陈设,新居房间的陈设和旧居一模一样,而且把毛渊明花了很长搜集的物品装了好几大箱,封存在库房里,只等毛渊明回来之后自行拆封。

    许纬辰两脚一落地面便开始忙碌,首先自然是安排宝亲王朱和尭到紫禁城春和宫入住。南京春和宫规模比京城慈庆宫略大,远远大于朱和尭当前居住的毓庆宫。春和宫历史上仅有过一位主人——懿文太子朱标。由于当年朱元璋对朱标给予厚望,为他兴建的宫室也相当豪华。虽然现在的春和宫几乎就是从废弃的地基上重建起来的,但因为也是循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按照残基的样式重修,所以形制应该和当年朱标住的春和宫接近一模一样,连宫门前的梅树也按照史书上的记载重新栽植。

    朱和尭之前在南京住了几年,那时候还小,和母亲胡皇后一起住在后宫。现在要住进一间比毓庆宫更大而且属于自己的宫室,自然是兴奋不已,亲自指挥着太监们将带来的东西四处布置起来。

    南京紫禁城的三大殿还是没能重修,既没有钱,也没有材料——使用木质房梁的大殿,在找不到合适的梁木的情况下,有钱也没法修。当初光复南京的时候,军机处的研究结果是等收复了西南地区,能找到几百年的古木,来重修三大殿。只不过,现在虽然已经收复了云南,但当地各种事务繁多,题报和军报当中全是陈世凯带兵剿匪、明珠视察州县会见土司头人等等的内容,找木材这种事情怎么也轮不到提上日程。

    不过,这次来南京的是宝亲王,并非皇帝,所以在重修春和宫的同时,重修了朱标当年的办公场所文华殿和收藏文件典籍的文渊阁,也算恢复了紫禁城的功能性。

    到达南京的第二天,南京的文武官员们就在军机处的召集下,到文华殿觐见宝亲王朱和尭。毛渊明让郑智宣读皇帝的诏书,以宝亲王巡南京为名,免去鲁王朱弘桓的南京留守职务。朱弘桓对政务一窍不通,也并不喜欢和大臣们混在一起,或许是因为在东宁被郑氏官员们轻视的经历导致的心理阴影。所以听到诏书如此宣布,大喜过望磕头谢恩。

    许纬辰为朱和尭逐一引见南京的文武大臣。南京留守司没有内阁的设置,除了留守之外,原本只有一位参知政事协助处理政事,京城推行内阁改制之后,南京也跟进改制,撤销了参知政事,改为一位辅政大臣和两位协办大臣,目前分别由黄锡衮、范承谟、吴兴祚担任。

    黄锡衮已经六十多岁,是福建晋江县人,与郑氏老臣许吉燝是同乡,并称“鲁东十八名士”。他的人生仿佛是明亡清兴然后大明再兴的缩影,于崇祯十三年以弱冠之龄科举登第,很快官至监察御史,甲申之变后南下,因为与弘光朝廷重臣马士英不睦,弃官归隐。顺治年间再度出仕,累年升迁,到三藩起事之时,已经位居武英殿大学士。清亡之后,黄锡衮举家南归,不久又被许吉燝推荐复出,担任南京吏部尚书,内阁改制之后便晋升辅政大臣,成为南京官员之首。

    当然,黄锡衮不止是沾了晋江同乡的光,他同时还是姚启圣的妹夫,姚启圣随康亲王杰书投降之后,同样受到重用,眼下已经在福建担任巡抚——福建是大批郑军勋贵的家乡,如今夺取天下之后,难免有仗势欺人的不法之事发生,姚启圣是出了名的敢用重典,少不得要得罪几个福建籍勋贵,任用黄锡衮担任南京辅政大臣,也有为姚启圣撑腰的意图。另外,黄锡衮也有一个妹夫,就是施琅,之前在京城居住,后来为了鼓动他出山,将他举家迁来南京,安排了一处大宅居住。尽管黄锡衮也有意请施琅出仕,但施琅与国姓爷有杀父之仇,无论如何不愿出仕。黄锡衮知道无法勉强这个妹夫,便曲线救国,引荐了他的两个儿子施世纶和施世骠。施世纶本是监生,国子监肄业之后外放了知县,施世骠有父亲的武人气质,被项绍宽有意识地送往皇家陆军泰山镇服役,作为潜在的军事人才培养。

    范承谟也六十多了,不过投降大明较早,算是朱和尭认识的大臣之一,早先担任安庆巡抚,后来到南京户部任职侍郎,陈永华内阁北上之后晋位尚书。范承谟最初是被许纬辰以“在孝陵铸范文程跪像”为要挟,被迫出仕任职,不过在任上倒是颇能效力,官声卓著,晋位协办大臣也是顺理成章。

    三人之中,以吴兴祚较为年轻,不过是五十出头,而且算是文武兼备。吴兴祚的先人是礼亲王代善的门人,所以吴兴祚也是杰书的嫡系,三藩起事时随杰书南下。后来清军战局不利,杰书退守江宁,等到江宁和平开城之后,吴兴祚被大明朝廷留用,在吕宪华手下带兵打过几仗,又转任南京兵部侍郎。考虑到南京留守司的三位大臣里需要有人通军务,吴兴祚也是合理的选择。

    给朱和尭介绍完三人,又依次见了六部尚书、侍郎以及都察院右都御史。朱和尭初临朝局,兴奋之余又有些羞涩,毛渊明则是不断地让他放松心情,保持自然。

    等到朝臣们散去,朱和尭也回宫休息。回武英殿的路上,许纬辰告诉毛渊明,南京应天府尹目前还是由甘孟煜担任,京卫指挥使司则由宜春王朱议浙掌管。虽然朱议浙是大明宗室,但与皇帝宗枝已远,而且又是被废黜的宁王一系的宗室,所以身份恰到好处,比较值得信任,又没有宗室掌兵容易产生的隐患。

    毛渊明不太理解许纬辰这么安排的用意,等回到了武英殿,便开始询问。许纬辰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让潘兴拿出了一份材料给毛渊明。

    毛渊明接过来仔细一看,这是一份南直隶和南方三省过去一年抗税和民变的记录,上面大大小小的抗税和民变有几十次,最大的一次有数千人参与,打死了一个知县,不由得大吃一惊,问怎么会如此严重。

    朱丹赤便笑着说道,古代抗税和民变是家常便饭,明清史书虽然对此记载比较详细,但现代历史教科书一般不会刻意提及,如果不出现席卷数省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便会被定义为太平盛世。

    毛渊明不以为然,觉得虽然如此,但新朝开创不过几年,就有这么多抗税和民变,是不是军机处的做法哪里不妥。

    “你要说不妥呢,肯定是不妥的。”许纬辰也不急不躁,缓缓地答道,“不过以我们现在的策略来说,这些事情也是不可避免的。”

    “为什么?”毛渊明觉得有些难以理解,“如今北方要大规模用兵,南方如果不稳定,对北方的作战影响很大,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啊。”

    “Nonono,就是因为北方战事重要,才会出现现在的局面。”

第五十九章 一直压榨一直爽

    “此话怎讲?”毛渊明还是不太明白。

    “你想啊,北方气温比南方低,现在又是小冰河期的末期,北方土地的单产不高,很难供养京城那么多人口,以及我们部署在京城周边的十来万军队。”

    “所以我们才需要漕运和海运啊。”毛渊明马上说道,“南方粮食产量高,用船运到北方供应京城和军队,这不是明清都在做的事情吗?”

    “是啊,可漕粮并非朝廷花钱向百姓买粮,而是朝廷定下额度,各省、府、县依次摊派,最后才能满额征收。”陆希星解释道,“朝廷额度经年不变,但农业收成起伏不定,荒年要百姓缴纳漕粮,那百姓自然会抗税抗征。”

    “那……那荒年能不能减少征收额度?”

    “自然是不能的。”陆希星摇头说道,“一来,如果抗征有用朝廷减免,那日后抗征就会成为风气,漕粮会越来越难征。二来,我们征多少漕粮,是按照北方的需要来的,并不是我们自己随意能减免的。”

    毛渊明听了陆希星的解释,多少有些明白了,口中喃喃说道:“这样啊……”

    “不光是这样呢。”许纬辰又接着说道,“这几年,定海和金厦自贸区的收入增长缓慢,去年金厦自贸区的收入第一次出现负增长。如果我们不从农业税里补一些回来,根本无法应付目前的军费支出。”

    “啊?!”毛渊明吓了一跳,“自贸区的收入怎么会下降?我们和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的关系不是挺好的吗,他们不来做生意了吗?”

    “来,不但来,而且每一年来的船都比上一年多。”陆希星答道。

    “那怎么会收入下降的呢?”

    “收入下降基本上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自贸区的官员出现了腐败的情况,收受西洋人或者大明商人的贿赂,少征税款。第二个原因是,交易时间长了,一部分西洋人和大明商人混熟了,双方暗中约定私下交易,绕开自贸区的管理,也就躲避了交税。”

    “这……”毛渊明发现这个回答有些出乎意料,“那有什么办法解决吗?”

    许纬辰摇了摇头,说道:“暂时没有。若要说抓走私,大海茫茫去哪里抓?西洋人和大明商人约定一个海湾就能交易,神不知鬼不觉。而且,我们的军力有限,就算现在暂时没有海战,邱辉和江胜的海军全力抓走私,也抓不过来。尤其是金厦自贸区,江胜自己就是福建人,他若是对本地商人网开一面,我们也无从知道。至于自贸区税务官员受贿的问题,这是古往今来都无法解决的,我们自然也没什么办法,只能找机会突击检查,希望抓个现行,能杀一儆百。”

    “唉……”毛渊明叹了一口气,觉得无话可说了。

    陆希星却“呵呵”地笑了起来,说道:“你也别丧气。税收的事情,你得看我的,老许没办法,我可是有办法的。你看,虽然走私和自贸区的官员受贿我们管不住,但我们可以用其它方法把钱赚回来一些。”

    “哦?什么办法?”

    “很简单。大明商人卖给西洋人的货物,总不至于都是在海边生长或者生产的吧。绝大部分货物是在内地置办之后,用车船运往自贸区交易的。我们只要在各水陆运输沿线多设钞关,由钞关征收高额过境税,并且发给凭条,拿着凭条到自贸区交易,可以退回部分税款。”

    “这……这不就是出口退税吗?”毛渊明差点笑了出来。

    “对啊,有现代社会的成功经验为什么不用?我们只要这样实施,大明商人们就不得不回到自贸区交易,除非利润极高,否则走私拿不到出口退税,所得就远远不如之前了。”

    “好办法呀,你之前怎么不告诉我?”许纬辰乔作生气地对陆希星说道。

    陆希星笑嘻嘻地拍了拍自己的脑袋:“唉,我之前也是忙昏头了,没往这上面想。这次坐船沿运河回南京,我看到沿途钞关的运作,忽然想到了这个办法。”

    “那西洋人的货,是不是也能同样征税?”毛渊明又急切地问道。

    “唔……这个有点难。”陆希星想了想,“如果在自贸区对西洋人的货征收高额税收,有违条约不说,退税机制也比较麻烦,还是别搞了。”

    “嗯嗯。那你研究研究,哪些地方需要设立钞关。”

    “钞关本来就有,从前明宣德年间就开始设立,运河沿线、长江沿线都有钞关。崇祯年间全国有钞关十一处,清朝全部继承,并且在顺治年间增设至十九处,康熙年间还有增设了几处,等到我们接手的时候,全国钞关已有二十三处。我们既然需要用钞关来增加收入,那么就再增加几处,总之,这些商家其实有得是钱,你不去压榨一下他们,真不知道他们有多少钱。我看京城户部的记录,前明全国钞关收入大约三十五万两,到了顺治年间朝廷摊派给钞关的定额就是七十七万两,康熙年间还有增长。两相比较,无非是清朝比明朝更善于压榨商家,正所谓压榨一时爽,一直压榨一直爽。”

    “哈哈哈哈哈。”毛渊明终于忍不住大笑起来,“你怎么越来越像老许了,这种压榨商人的想法,以前的你可是不会有的。”

    “不是我像老许。只要你深入参与实务,你就会发现,这些商人不但有钱,而且变着法子偷税漏税,我们又何必跟他们客气。”陆希星忽然变得非常正经,严肃地说道,“之前开会定下的原则,我们的目的不是把大明变成一个宜居社会,而是推动历史的车轮向前发展。压榨几个商人,哪怕真的坑了几个,只要能让大明尽快进入工业社会,那也是值得的。工业化的苦,大明人必须自己吃,哪国工业化也得经历羊吃人的过程不是?”

    “……”毛渊明被陆希星一串义正词严的话说得有些无言以对,只能默不作声,过了一会儿又弱弱地问道,“那抗税和民变的事情,就不想办法缓解一下?”

    许纬辰马上解释说:“我们当初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实行高额税制,实在是为了应对战争的不得已之举。浙江清丈土地、登记户口之后,已经降低了税率,收入比之前减少了两成半,江西和福建现在正在清丈土地、登记户口,明年也可以减税了,相信到时候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抗税作乱了。”

    “那税收减了,朝廷开支怎么办?刚才说需要应付北方的战争,减税造成的缺口怎么办?”

    “数管齐下呗。”许纬辰悠悠地说道,“第一是应急之法,就是继续发售国债。我们的国债信誉很好,早先发售的三年期和五年期国债都如数按期赎回,老百姓对国债有信心。然后就是继续进行官制改革,把朝廷机构当中适合放在南京的,都放在南京。漕运成本很高,每运一石粮食到京城,大约需要消耗一石半的粮食,也就是说,江南出发的一万斤粮食,到达京城时能剩下四千斤就不错了。所以,能留在南京的人,就尽量留在南京。”

    毛渊明点了点头,又问道:“可问题是,六部五寺都察院这些机构,都是非在京城不可的,眼下除了海军衙门在南京之外,其它衙门都没法搬来南京啊。”

    “没错,但其他人还是可以迁一些来南京的。”

    “比如呢?”

    “主要是两大类,第一类是国子监学生。”许纬辰说着,从文件柜里取出了一份,递给毛渊明,“你看,这是南北两京国子监的基本情况,目前总共有先生二百多人,贡监生总计七千三百多人,其中四千一百多在京城。看上去人数好像不算多,但仔细想想,这些贡监生多半家庭条件优越,都是带了书僮、奴仆在京伺候生活的,有些已婚的贡监生甚至拖家带口在京居住,少说也为京城增加了两三万人。”

第六十章 疏解京城人口

    “哦哦,这么说来,国子监的学生数量还真是不少啊。”毛渊明点了点头,“那你打算怎么处置?把京城的学生都搬来南京?”

    “都搬过来就又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不但本身花费巨大,而且还会引起学生的不满,断不可行。”许纬辰摆了摆手说道,“还是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自明年起,除北直隶、关外监生以及蒙古、朝鲜贡生仍到京城国子监就读外,其余各省贡监生一律到南京国子监就读。等现有的监生都肄业之后,京城国子监大约只剩下五百左右的监生,属于聊备规格。”

    “嗯,这个办法好。”毛渊明想了想,又问道,“那南京国子监放得下近七千学生吗?”

    “若硬是要放,肯定是放得下的。”朱丹赤在旁边笑着插话,“南京国子监最盛之时,有学生近万人。整个鸡鸣山以东、玄武湖以南与皇城之间的地方都是南京国子监的地皮。不过,之前因为修建羽林苑,把国子监南侧的地皮给占了,所以国子监就成了四面环抱的地形,没有扩建的余地了。”

    “也不需要扩建。”许纬辰看了看朱丹赤说道,“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监生宁缺毋滥,所以我们不但不需要把监生的数量恢复到前明的水平,还要有意识地降下来。”

    “那你觉得多少合适?”

    “国子监学制四年,以每年六、七百人,四年总共小三千人为宜,这样监生肄业之后出路较为宽敞。若是监生过多,肄业之后却无官缺可补,也是个问题。”

    “嗯……”朱丹赤思考了一下,说道,“既然如此,不如同时进行一次国子监课业调整,从明年的下一批监生入读开始实施,如何?”

    “怎么改?”毛渊明也来了兴趣。

    “明代国子监以教读四书五经为主,监生学不到什么经世济民的方略。我看,不如改用北宋大儒胡瑗创制的’苏湖教法’。”朱丹赤不紧不慢地解释道,“胡瑗人称’安定先生’,乃是北宋理学先驱,也是大教育家。他先后在江南和京师太学执教,前后逾三十年,桃李满天下。胡瑗首倡经世致用的实学,重经义和时务,主张明体达用,在校中设’经义’、’治事’两斋,经义斋学习研究经学基本理论,治事斋则以学习治民、讲武、堰水和历算等实学知识为主。学生在治事斋中,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也就是分科教学和必修、选修制度。因为这种教学方法是胡瑗在苏州、湖州任教期间所创,所以称为’苏湖教法’。”

    “嗯嗯,这样好。读书人寻章摘句皓首穷经,本来就对治事没有帮助,确实需要改革。”毛渊明听完大为赞成,“那具体设置哪些科目为好?”

    “科目嘛,军事不必教了,绍宽开了那么多军校,已经有足够的渠道培养军事人才,更何况古人教的那些东西,绍宽也不会满意。治民、堰水和历算都要学,我看再加上律法、营建两科,总共五科,每人学习一门主课,一门副科。你们看怎么样?”

    “行啊。”毛渊明和许纬辰都表示朱丹赤的想法很合理。

    “那也从明年开始实施吧。”毛渊明接着又问,“那老许,你说的第二类人是哪些?”

    “就是勋贵。”许纬辰又摸出了另外一份文件,“你看,这是这次绍宽主持军功授爵的名单。我分了一下类,在获得世爵和世职的近五百个人当中,原属郑军的占了四成,招降的各路反清武装占了四成,清军投降的占了两成。按照当时发布的上谕,所有世爵和世职都要在两京居住。”

    毛渊明接到手里,几百人的名单自然也无法细看,只是粗略地扫了一眼。

    许纬辰便继续说道:“上谕里没有明确某个勋贵应该住在京城还是南京,所以我们可以出一个细则,规定凡出身郑氏旧部的勋贵,和其他勋贵原籍南方的那些,都住在南京。我计算下来,五百人中应该会有三百七十左右要住在南京。这三百七十户勋贵听上去不多,算上家丁僮仆奴婢,大约要三十倍以上。而且,这些人家境富裕,肯定会繁衍子孙,两三代人之后,就意味着数万人口。”

    “呼,没想到这个账还要这样算。”毛渊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不过,这些勋贵会不会自己想要住在京城,离皇帝近一点,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你让他们来南京,他们不配合啊?”

    “嗯……”许纬辰想了想,说道,“我只能说暂时不会。目前我们的制度是皇帝垂袖而治,招讨大将军摄行一切政务,然后由我们军机处具体经办,离皇帝近不见得有什么好处。郑克臧的吴王府在南京,郑氏旧部肯定觉得待在南京和郑克臧在一起更好,至于其他人,也不会十分抗拒。至于将来几十年后采取什么制度,我们自己都还没有确定的方案呢。”

    “这倒也是。那就这么决定吧。”毛渊明点了点头,“以南京军机处的名义,把这两件事用行文送到京城,请绍宽、诚丘他们配合我们实施。”

    “对了,既然谈到了人口问题,还有一件事,大家正好一起商量一下。”许纬辰说完,看了看蒋淦和秦九儿。

    “许大叔你看我干什么?”秦九儿一如既往用娇俏的语气问道,“不会和我有关系吧?”

    “哎,九儿真聪明,真就猜对了。”

    “呜呜呜,可是我不想干活,我想写小说。等我回到现代社会,我就把我的小说放到起点中文网上去发表……”

    “哈哈哈哈……”众人都笑了起来。

    “没得还价。”许纬辰丝毫不理会秦九儿的撒娇,十分严肃地说道,“这次把你从京城带回来,就是要你协助蒋淦,修改刑律。”

    “可是我不是读法律系的呀。”秦九儿嘟着嘴说道。

    陆希星朝着秦九儿摆了摆手,说道:“这我们大家都知道,可你不是说你辅修过专利法和著作权法吗?我们不打算改大明律当中的法条,只是对刑罚进行修改。你帮蒋淦的忙,审核文字部分,只要表述清楚、格式正确就行了。”

    “哦。”秦九儿极不情愿地应了一声。

    “那究竟需要改哪些刑罚?”毛渊明又问道。

    许纬辰指了指朱丹赤,示意朱丹赤来解释这个问题。朱丹赤笑了笑,朗声说道:“明清刑罚,一般分为五大类,称之为五刑,即笞、杖、徒、流、死,其中流刑还分为流放和充军。今后我们要开疆拓土、殖民海外,人力资源十分宝贵。所以,这一次修改刑律,主旨就是减少五刑之中笞、杖、死这三类,将更多的罪行归入徒和流这两类刑罚。”

    “啊,我知道,就是少用肉刑,少杀头,尽量把人送去服劳役,或者流放边疆。”毛渊明马上明白了朱丹赤的意思。

    “对。具体地说,就是将笞、杖两刑的上限从一百降为八十,将原本杖九十和一百的肉刑变成徒刑。而原来死刑中罪行较轻的种类改为流刑。徒刑的刑期下限从一年降到半年,上限从三年增加为十年,并且移交工部,于该省内水工徭役繁重处服刑。流刑则取消原来极边、烟瘴、边远、近边、附近的五等设定,一律由刑部集中发遣。暂时来说,就是尽量把人往关外东北流放。”

    “咦,那久而久之,东北不就成了犯人聚集地了?”

    许纬辰连连摆手说道:“首先,不会发生这种事。发遣的犯人都会从刑部移交军机处,然后编入屯垦兵团,我们现在在关外就有十六个屯垦兵团,兵团人数多,犯人人数少,’浓度’不会很大。再说了,澳大利亚就是流放犯人的地方,后来发展得也挺好啊。”

    “那我和秦九儿具体要做什么?”蒋淦问道。

    “把大明律搬出来,一条一条研究刑罚要不要变,怎么变。”

    “靠,那不得累死人。”蒋淦骂骂咧咧地说道。

第六十一章 出使暹罗

    会议结束,各自散去。

    毛渊明还是有些失望,因为大家似乎都对加快向南洋地区殖民兴致不高,陆希星全心全意扑在漕运和水利的事务上,潘兴等人专心关注南方各省厢军的建设和剿匪工作,金和光则忙于造船、造炮、造一切有可能造出来的东西。

    最后还是许纬辰给了毛渊明一个重要提示:现在南洋的事务,要以暹罗为重。

    综合项绍宽和许纬辰的意见,毛渊明大致厘清了暹罗目前的局面:暹罗国王那莱宠信康斯坦丁·华尔康,而华尔康则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结交,为法国在暹罗的利益进行外交斡旋。法国的外交使团将与那莱王签订条约,暹罗方面承认法国人在暹罗王国境内的居住及传教权力,并给予法国商人免除进出口税的特权,法军还可以进驻马来半岛南部的宋卡府以保护法国商船的安全。虽然项绍宽并不确切知道双方具体是哪一天签订的条约,但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在半年之内。

    而许纬辰提供的信息是,随同法国使团前来暹罗的,有六位传教士,他们同时还是数学家,是作为法国国王的代表前来大明的。他们当中有一位叫作塔夏尔(GuyTachard)的,会被华尔康看中,留在暹罗,并且随后陪同暹罗代表团回访法国。由于路易十四对条约的内容并不满意,因此塔夏尔将随同新一轮的法国代表团再度前来暹罗,试图迫使那莱王接受法国舰队直接驻扎在墨吉和吞武里两大重要港口,并且由法国派遣军官训练暹罗新军。

    由于暹罗国内贵族势力的反对,法国人的意图并不容易达成。据项绍宽说,暹罗很快就会爆发宫廷政变,华尔康和亲法国的王储亚派耶脱被叛军处死,那莱王被囚禁之后不久去世,叛军首领帕碧罗阇成为新的国王,法国军队也被暹罗军队击败,仓皇逃回法国。

    综合起来看,法国在暹罗的进展较为顺利,但因为路易十四较为急躁的要求,将会触发暹罗旧贵族尤其是军队的反弹,造成局面失控。

    毛渊明因此苦思冥想了好几天,研究出了一个趁此机会扩大大明在暹罗利益的方案:马上派人出使暹罗,要求那莱王遣使入贡,但这只是基本操作。重要的是,搭华尔康的门路,进一步与法国代表团建立关系,然后以大明和法国联手的方式,迫使暹罗开放吞武里港的控制权,由大明与法国共同拥有,作为代价,大明支持法国单独占有墨吉港。

    显然,这个方案几乎就是大明联手西、葡、英三国共同讨伐黎朝的温和版本,武力将作为保障大明和法国共同利益的最后底线,但希望一切事情都能用外交手段解决。

    许纬辰和陆希星都非常支持这个方案,并且提出,应该派遣高规格的代表团,既向暹罗宣示国威,又要让法国感受到与大明合作的必要性。

    毛渊明觉得二人说得不错,于是提出自己亲自前往暹罗,与那莱王、华尔康以及法国代表团交涉。

    许纬辰对此不置可否,陆希星则觉得前往暹罗的海程又是去安南的两倍不止,担心毛渊明的安全,是否还是另派官员前往得当。毛渊明却十分坚决,表示自己等这一天很久了,一定要去东南亚看看,而且和法国人接触兹事体大,那些缺乏和欧洲人打交道经验的儒家官员未必能搞定。

    既然毛渊明坚持,许纬辰和陆希星也就不再反对,众人便开始商议具体人选。毛渊明觉得,鲁王朱弘桓此前出使日本吊丧表现十分得体,现在卸任南京留守之后正好无所事事,可以作为正使前往暹罗。但陆希星不赞成朱弘桓前去,原因是大明与日本的关系密切,由亲王出使以示亲近没有问题,但暹罗此前对明清交战持观望态度,居心难测,而且此去是为了和法国联手攫取暹罗的利益,朱弘桓出面显得规格过高,不如派个级别略低的人去——郑明。

    郑明是郑成功第三子,生性平和内敛,是郑氏诸子当中算是一个异类。本来郑明与穿越者们的来往不多,登陆之后就一直在杭州居住,前一阵子项绍宽为诸将叙功封爵,有人提出郑氏对大明江山有再造之恩,应该对郑成功的子孙追加封赏,所以在原有三王一国公的基础上,又将郑成功早年获得的威远侯和忠孝伯爵位分别授予老三郑明和老五郑智,所以郑明现在是一等侯爵身份,在南京闲住。

    郑明文质彬彬,以侯爵身份出任使臣显然大方得体,但若是论及外交谈判折冲樽俎,那是万万不行的。陆希星于是又推荐,由张英出任副使,承担实际的外交工作。

    张英出自桐城张氏望族,祖上三代俱是前明大臣,张英本人是康熙六年丁未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只用了十几年时间即升任翰林院学士加礼部侍郎衔。明军北伐之时,张英恰好回乡葬父,因此清亡之后,张英便在乡间闲住,被穿越者们请来南京任职。穿越者们之所以大都知道张英的存在,是因为他有一个在现代社会知名度极高的儿子——张廷玉。当然,现在张廷玉年纪尚小,而张英正值盛年,许纬辰有意将他实授南京礼部侍郎,不过在此之前势必要有所作为,因此前去暹罗也是一次机会。

    除此之外,许纬辰还为毛渊明推荐了三位随行人员——穆迪我神父、画家吴历以及满人苏努。穆迪我神父是法国人,一向在武昌一带牧会,请穆迪我神父同行,既可充任法语通事,又方便与法国来的神父们交流。吴历在澳门神学院学习归来,于教义大有精进,这几年在苏杭一带布道,更兼下笔如神,前去与暹罗王室以及法国人进行文化交流再好不过。至于苏努,乃是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的后人,之前在京城捐建教堂,大显精诚,后来举家跟随许纬辰南下南京,在军机处负责编纂教堂和传教士的名录,许纬辰希望此次苏努随行暹罗,向那莱王充分展示大明海纳百川、不计前嫌任用满人的气度。

    至于使团安保,潘兴推荐由庄寒天和南京卫指挥同知孔国元带领一个训练营的兵力,外加一队锦衣卫。孔国元自从在崇明岛起义加入明军之后,很得许纬辰的器重,虽然其本人军事能力平庸,但要在军队中找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将领并不容易,所以一直带在身边,担任卫队的指挥官,后来还直接拔擢到南京卫指挥同知的位置上,虽然知道他力有不逮,好在副职不需要承担太多责任,而且忠诚难得。毛渊明本以为庄寒天会跳着脚反对,没想到庄寒天一口答应,还说上次没能去安南看看实属遗憾,这次去暹罗势必经过大越、安南等地,都要旅游一番。

    不过,毛渊明觉得若是只有自己和庄寒天,多少有些旅途寂寞,于是陆希星又提出可以带上会说福建话的陈枫和广西人吴千帆,这样一来和陈上川、杨彦迪他们交流方便一些,而且吴千帆的文史知识储备也能应付局面。毛渊明还想再带上两个女性穿越者,只可惜目前在南京的六位女性穿越者都有繁重的工作要承担,无法分身。

第六十二章 航海初体验

    毛渊明和众人准备停当,从仪凤门码头登船南下。船队由七艘大船组成,其中雇佣的西班牙战舰两艘,大明福船四艘,还有一艘是刚刚下水的、由陈梦炜督造的仿制盖伦式帆船。

    沿途经停定海、金厦两处,毛渊明顺便视察了一下自贸区,果然盛况犹胜往日,停泊的各国商船多达数十艘,在自贸区周围的岛屿和海岸上,人口汇集,逐渐兴起了市镇。在金门停靠时,毛渊明甚至突发奇想去东宁看看,不过被庄寒天拦了下来。

    前后花了十几天的时间,船队到达珠海港,洪磊亲自从广州赶来珠海港迎接。相谈之下,毛渊明得知大明在安南继续推进红河沿线的建设,设立了好几个巡防所,大明的兵船和商船已经可以畅通无阻地直达三江城,莫朝皇帝莫敬光显然对此十分恐惧,曾经试探性地提出要求大明船只在河口停泊,换用莫朝官船运输货物,被洪磊一口拒绝。另外,广州、会安和柴棍之间现在每月都有官船来往,负责运送物资和书信,柴棍的事情最迟二十天之内洪磊就能知道。

    离开珠海港之前,毛渊明请吴历陪同自己前往澳门,拜会总督文礼士(BelchiordoAmaralMeneses),并且到圣保禄学院参观。文礼士告诉毛渊明,自己卸任在即,只等新任总督AntóniodeMesquitaPimentel到岸,就会返回葡萄牙。毛渊明当机立断,要求派遣使团随文礼士赴葡萄牙,面见国王佩德罗二世,加强两国的友好关系。文礼士对此十分有兴趣,最后双方商定,毛渊明立刻行文通知南京军机处,派出使团,在格里高利历7月初新总督到任之前赶赴澳门,然后与文礼士一同出发。

    告别了文礼士,船队继续扬帆前行,洪磊派遣了熟悉海情的水手为船队领航。很快,船队就到达了安南会安港。会安港位于秋盆江口,因着水陆交通便利,百多年来已经发展成一个繁华的商业港,早年间大明、日本、荷兰、印度商人都会汇聚于此,互通有无贸易往来。安南征伐之后,按照大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与阮主签订的条约,会安变成了国际港口,四国各自划定了区域,作为侨民和商户的居住区,大明因为单独获得了岘港的使用权,在会安港划出的居住区比另外三国要小一些。荷兰此时已经结束了和英国之间的第三次英荷战争,双方签订了和约,所以荷兰的武装商船和英国船只在港内相安无事,荷兰人也和印度人、东南亚人一样,可以在划定的公共租界区内生活。唯独日本人因为幕府的锁国令,留在会安的已经不多,不过会安最显眼的标志建筑“日本桥”依旧展现着“他们来过”的痕迹。

    到达会安的当天晚上,毛渊明第一次感受到了一丝贴近真实的“大航海时代”感——港口公共租界里的酒吧,烛火通明,来自各国的商人和水手饮酒嬉戏,热闹非凡,赌博猜枚、划拳行令的声音此起彼伏。酒吧里有不少安南本地或者从其它地方而来的妙龄女郎,轮流跳上桌子,唱几首各地的民谣助兴,其余的时不时到毛渊明的桌前挑逗,试图赢得一些打赏,令毛渊明不得不向庄寒天感慨“这不就是KTV的雏形吗?”,而庄寒天则大大咧咧地表示回头在南京或者苏州也建一个。

    不过,毛渊明对于吧女兴致不高,毕竟大多数姿色平庸,而且有一种不让人不喜的市侩气。按照《大航海时代》的经典玩法,酒吧是搜集情报资料的重要地点,不过很可惜,毛渊明不会说除了英语以外的其它欧洲语言,随船的通事也只有会说法语和暹罗语的,无法从各色人等嘴里套出一些有用的情报。唯一从英国船长嘴里打听出来的消息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在第三次英荷战争结束之后势力得到了进一步扩张,在印度西海岸的业务已经超过了葡萄牙,现在正准备把总部从苏拉特搬到人口更加繁茂的孟买。

    张英和苏努都很不习惯酒吧的氛围,对诗礼传家的张英来说,这种鱼龙混杂的场合多待一刻钟都难受。苏努作为满人不在意男女混杂寻欢作乐,但总觉得这些人酒量不行,而且衣着也不够体面。毛渊明不得不耐心给他们解释,实际上全世界各个港口都遍布这样的酒吧,正是这些漂洋过海出来闯荡的人,将会把世界推向一个新的时代。

    船队在会安逗留了三天,继续向南航行。毛渊明本想买一些会安当地的特产,但船舱里已经塞满了南京军机处犒赏陈上川他们的劳军物资,以及准备送给暹罗国王和贵族们的礼物,无法再装下其他东西。陈枫又说会安物产和柴棍、吞武里等地大同小异,带去那里也卖不出价钱,不如等回航之时再买些带回南京,可以卖个好价钱。

    安南沿海有大量渔民以捕鱼为生,也有一些干脆结寨成为海盗,抢劫来往的商船。当然,以大明船队的规模,这些海盗自然是不敢下手的。不过,船队还是经历了一次海盗抢劫事件,三艘海盗船围抢一艘小型的商船。海盗船的体型虽然不如商船大,但更为灵活,三艘船围住对方之后,用挠钩勾住商船的船帮,然后海盗们挂软梯登上商船抢劫。毛渊明看到这一情景,心情简直不能用“大喜”来形容,连忙下令迎上去驱赶海盗。

    孔国元立刻指挥着仿制盖伦式帆船“同安号”上前,连续发炮击中海盗船,十几名海盗中炮落水,三艘海盗船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脱钩逃跑,其中一艘损伤严重,驶出去几百丈远就沉了,船上剩余的几名海盗也掉落海中。

    毛渊明一面命人派出小艇将落水的海盗救起,一面靠向商船与船主喊话。船主是南洋人长相,也不会说官话,凑巧商船上有受雇的福建水手,才知道商船来自南洋柔佛王国,本要前往会安,不料在此遭遇海盗,对毛渊明搭救的行为千恩万谢,然后转舵继续向会安方向前进。

    从海里捞起来几个海盗,由安南语通事询问之后,发现都是占婆人,因为安南阮主不断向占婆用兵,占婆百姓流离失所,所以才沦为海盗。毛渊明知道支持安南吞并占婆是大明的既定国策,占婆百姓受些苦也在所难免,不过既然救起了几人,便问他们是否愿意为大明效力。

    几名海盗本来是生活无着才铤而走险,自然是连说愿意。毛渊明于是将几人都交给孔国元看管,等到了柴棍港之后就交给陈上川,编入军队。庄寒天又提醒毛渊明,见到陈上川之后,可以让他派人去安南沿海搜罗占婆流民,这样一来柴棍港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就能得到缓解。

    船队在傍晚前到达柴棍,因为地理上已经非常接近赤道,又正值夏天,天色十分明亮。陈上川不愧是水师老将,在岸边修筑的水寨丝毫不逊色于林升在南京仪凤门外的设计。

    陈上川听闻毛渊明一行到来,连忙带着杨彦迪、陈大定等人在码头恭候。

第六十三章 访日围棋代表团

    送走了毛渊明才没几天,冯锡范便来找许纬辰,说是徐远一行赴日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随时可以动身启程。

    许纬辰对冯锡范的效率很是满意,从去年年末赴日到现在不过是半年时间,所有事情就已办妥了,行文办理实授冯锡范南京礼部侍郎也就顺理成章。

    说起来,安排徐远赴日之事还真是一波三折。日本幕府有锁国令,凡日本国内之人除非持有明日贸易勘合,否则不准离开日本,强行离开者,不得再返回日本。因此许纬辰想要邀请本因坊道策访问南京的计划显然是无法实现。冯锡范此前持大明招讨大将军的照会赴日,与日本将军德川家宣商讨特事特办,请求特准本因坊道策访问南京,不料被德川家宣一口拒绝,原因是此例一开,则持各种理由的人都会要求出海,到时候难于禁止。

    不过,德川家宣本人倒是对两国棋圣一决高下之事极有兴趣,反而要求冯锡范安排大明棋圣黄虬赴日,冯锡范只能如实相告,黄虬身体不佳,不能出海远行。最后双方商讨出了一个替代方案,由黄虬的大弟子徐远赴日,与本因坊道策的大弟子桑原道节在将军御前对弈。

    显然,这个方案已经算是两位棋圣不能直接对弈的情况下,最好的替代办法了。不过许纬辰觉得,既然要派人赴日,索性多去几个,也算是历史上第一次“访日围棋代表团”。在到棋馆与黄虬、徐远商议之后,选定了周东侯、娄子恩和吴来仪三人与徐远同行。冯锡范则推荐由南京礼部员外郎孔尚任担任使臣,带队前往日本。孔尚任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文采斐然,而且粗通棋理,颇喜对弈,必能胜任。

    周东侯是棋坛名宿,年将六旬,十几年前乃是中原唯一敢与黄虬一较高下之人,三藩起事之时已经收山不出,以训徒为务。只不过黄虬与徐远在南京开设棋馆一事传到耳中,不由得技痒难禁,又搬来南京居住,早晚与一众棋友切磋。娄子恩与黄虬年纪相仿,棋力稍逊,不过在黄虬、徐远师徒之外,也是难逢对手了。吴来仪年纪又更小一些,不过二十出头,据徐远评价说,年纪轻轻便棋力不凡,尤其是风格诡异,喜欢剑走偏锋,与寻常棋手大不相同。棋馆常客还有不少,不过水平都及不上这三位,这一次可算是精英尽出了。

    许纬辰知道日本将军对围棋极为重视,每年御城棋战必亲临观摩,此次势必越发重视与大明棋手的切磋。站在大明的立场,虽然不至于张扬或者损害国威,但也脸面攸关。故此叮嘱孔尚任,到达日本之后,必须严格按照自己定下的方略行事,不得擅自更改。

    首先在到达之后,要觐见将军,献上礼物。然后休息几日,可在江户附近游览,但不要远行。等到大家精神恢复之后,先不急于进行御前对弈,而是安排大明和日本棋手进行友好切磋。到时候徐远不必出场,由周东侯、娄子恩和吴来仪三人出战。等到与日方交手过后,对日本棋手的棋风有所了解,细加拆解参详,再安排御前对弈。

    由于两国围棋规则不同,大明围棋实行座子制、还棋头,而日本围棋不座子、不还棋头,因此许纬辰还专门叮嘱孔尚任,切磋交流各听自便,御前对弈必须下满四盘,其中以大明规则下两盘,日本规则下两盘,徐远和桑原道节分别持先后手各一次。

    另外,许纬辰将自己所记得的中国流布局和村正妖刀定式、大雪崩定式、大斜定式的几十路变化全部画成棋谱,交给徐远等人演练,加上之前已经给徐远摆过的“芈氏飞刀”,想来日本棋手也不太好应付了。

    一切准备就绪,许纬辰调拨了船只,送孔尚任、郑眕英和徐远一行登船。

    相比许纬辰忙里偷闲,陆希星就快要被京城源源不断送来的行文逼疯了。向瑷珲城运兵运粮的计划如期进行,但情况比想象的复杂,松嫩平原春季融雪造成的泥泞,对运粮非常不利。项绍宽发来了措辞严厉的军机处廷寄,要求南京再运送一批粮食到盖州卫港口。除此之外,为了防止大军在雅克萨久攻不下需要就地过冬,项绍宽还要求陆希星准备五千人规模的棉衣棉裤,在格里高利历8月底之前交付。

    苏南一带虽然粮食和棉花都有,但分散在各县,陆希星紧急行文到各县,要求按量交割到南京。各地的地方官却又是以夏季洪水泛滥、运输不便、百姓疾苦等等为名,要求宽限。陆希星自然知道其中有些确是实情,但项绍宽的军令更加不能怠慢,只得行文继续催促,又派快船去武昌刘国轩处调拨。

    很快,武昌那边就有了回复。刘国轩在回函里说,整整五十船粮食和棉布、棉花已经装船出发,不日就能到达南京,若是需要,武昌还有储备可以调拨。这个结果令陆希星喜出望外,但朱丹赤却认为,刘国轩长于军事,不擅民政,能够在连年用兵的情况下存下粮食布匹,势必是有能吏在相助。

    陆希星于是回函询问,刘国轩也不隐瞒,说手下有个叫郑端的官员,原本是大清陕西省的一名道员,三藩起事之时被赵良栋征调到军中担任粮道,后来投降刘国轩,量才录用继续负责军粮征收运输,后来放任湖广粮储道,这些年在湖广各地征粮储粮就是此人手笔。

    陆希星因此大为欣喜,发文要求调郑端来南京任职。刘国轩自然是不舍,陆希星只得提出交换条件:将在南京工部任员外郎的刘国昌升任郎中,并且送往湖广担任水利道。刘国昌自从在杭州出任工部主事以来,主要负责城市里的营建,未曾外放地方官员,刘国轩一直很希望这个弟弟到武昌帮手,这次便遂了他的愿。

    郑端收到吏部行文,马上收拾行囊到南京报到。陆希星询问他有关于粮食储运等方面的经验,郑端便建议,粮棉是天下百姓生计最紧要的事务,需要派专员管理,同时增修粮仓、棉库,以丰年预欠年。另外,还有鼓励商家收购粮棉卖给朝廷的办法十余条,都可推广应用,必有果效。

    陆希星将郑端的意见放到军机处会议上讨论,许纬辰本来就对户部机构大而无当非常不满意,一直想要把户部的机构专业化,于是提出,在南京户部之下专设一个部门,叫作粮棉署,增设侍郎一员管理,下设粮储厅、棉储厅、仓场科等机构,专门处理粮食和棉花的收购、运输、储存等事。第一任粮棉署侍郎就由郑端来担任。

    金和光也趁机提出,本来在南京附近建了巧克力和味精工场,后来又增建了一个纺织工场,用于生产四季军服。现在羽林苑毕业的女生越来越多,正好作为劳动力,趁着棉花棉布供应充足,可以扩大生产。

    温如嵩马上跳出来表示反对,因为纺织业是太湖流域最重要的手工业,若是朝廷扩大官营纺织工场的规模,那就是与民争利了。

    金和光显然不太高兴,指责温如嵩东林一党,只知道为乡绅代言,心里没有社稷安危。温如嵩也暴跳如雷,反斥金和光秦制入脑,不知体恤百姓。

    “行啦,都别吵啦。羽林苑的女生,我有更重要的用途。”许纬辰大喝一声。

第六十四章 女生的用途

    “什么用途啊?给大家详细说说。”陆希星连忙顺着许纬辰的话题说道,希望能岔开话题结束金和光与温如嵩的争吵。

    “老金想要扩大工场的生产,当然是对的。只不过呢,我大明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劳动力。”许纬辰摇着头说道,“太湖流域确实手工纺织业发达,很多百姓都靠这一行吃饭。按照统计局报告的数据,苏南浙北至少有二十几万人从事这个行业,若是朝廷扩大生产,确实有些与民争利的味道。”

    见许纬辰这么说,金和光和温如嵩都有些意外,因为许纬辰很少赞同温如嵩的意见。

    许纬辰也不在意二人脸上惊讶的神情,继续说道:“羽林苑的女生当然可以是劳动力,但我大明不缺劳动力嘛。所以女生更重要的属性,就是’性资源’。”

    “啊?”在场的几个女生都差点惊掉下巴。

    “别紧张嘛,哈哈哈哈。”许纬辰笑了起来,“在这个时代,男人能娶到老婆的概率是很低的,我都不敢说有没有50%。统计局交上来的数据报告,一般来说每个县男人都要比女人多至少两成,有些极端的县,男人的数量是女人的两倍。”

    “所以呢?”林樱显然有些被许纬辰刚才那句话气到,咄咄逼人地问道。

    “所以呢,我们手上有那么多女生,就可以用来控制男人。你们想啊,之前绍宽安排那些低级军官去军校任教或者转任厢军,他们为什么就会乖乖听话?除了军校待遇好,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给他们安排了年轻女生做老婆。”许纬辰说着,看了看几个女穿越者,“我知道,你们不喜欢我的这个表述方式,可现在这个时代就是这样的,女人给男人当老婆,就是最重要的职责。”

    “……”林樱沉默了一小会儿,轻轻叹了一口气,“唉,你说的也对。那你这次有什么打算?”

    “东北关外的问题不是需要系统解决吗?我们要组织更多的船工去东北,除了给钱,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这些人当中选择年轻未婚的,每人发一个老婆。这些人我调查过了,很多都是运河沿岸穷人家的孩子,在河上做船工,收入也仅能糊口而已,他们当中的一大半,这辈子是娶不上老婆的。朝廷要是给他们发老婆,他们肯定把朝廷当祖宗来拜。”

    “所以,你觉得把船工送去东北比较重要?”金和光虽然觉得许纬辰说的不错,但心里还是有些不服气。

    “老金啊,我知道你一心发展产业,想尽快推动科技发展。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边东北关外。你想想,我们在岘港、柴棍建立基地,都是送几千人过去就行了,可东北关外这么大,要移民的话是百万级别的,若不是创造最好的条件,谁肯去冰天雪地啊。”

    “嗯嗯。那有什么具体的计划?”金和光比大多数人都好说话,既然理解了许纬辰的意图,也就不再坚持。

    “不是我的计划,是绍宽和书同他们的计划。”许纬辰笑着摇了摇头,“这一次通过辽河运兵运粮,他们算是尝到了甜头,所以想做几件事。第一是增加盖州附近增加屯垦的人数,第二是增加辽河上的船只和船工。长远来说,辽河是辽西平原的运输大动脉,盖州如果能繁荣起来,辽河的运力再增加一些,我们在关外的腾挪余地就大多了。”

    金和光听说是项绍宽和李书同他们的计划,显得越发高兴,又问道:“那咱们应该怎么配合他们?除了送河工过去之外。”

    陆希星眼珠一转,笑呵呵地说道:“办法有很多,比如号召大家移民关外,不过比较难实施,因为南方人谁也不愿意去天寒地冻的东北关外。切实可行的一点,就是加快造船的进度,到时候大量运送物资去盖州。我们南方虽然出人不多,但东西总可以出的。造船的事情嘛,还得拜托你老金啊。”

    “那也别这么说,大家一起努力嘛。”金和光被陆希星的话一抬轿子,反而有些不知道怎么应答,只能谦虚了一句。

    “行,那大家就分头努力吧,时间有,事情也多,忙起来就别停。”许纬辰说完,示意散会。

    南京的事务繁忙,京城那边就更加紧张。京城军机处和六部的行文不断送来南京,告诉南京军机处,明军按照既定方针,已经在精奇里江口的瑷珲城集结,向雅克萨方向进军。户部的行文催粮,兵部的行文催船工,一切都围绕着前线的战事忙碌。京城军机处的绝密情报还说,布尔尼听说朝廷进军雅克萨的事情,主动请缨发兵攻打尼布楚,断绝罗刹人的后路。项绍宽对这种军事冒险的行为很不赞成,但其他人的意见是反正布尔尼出兵不费朝廷一兵一卒一两银子,让他自己去试,成功了皆大欢喜,失败了活该。项绍宽也就默认了布尔尼出兵。

    礼部也有行文通报,第一批过江屯垦的朝鲜农民两千余户,已经在开春之际到达图门江北,按照大明与朝鲜商定的计划,今后每年都会有差不多数量的朝鲜农民过江,十年之后大约会有两万余户、近十万人在图门江北地区居住和耕种,后续如何处置,到时候再行协商。

    除了东北关外的事务,很多繁重的改革程序也在推进中。朝廷大部分汉人官员都强烈要求科举改革,因为满清入关之后,大量官职都由满人和汉军旗人担任,对科举进士的需求量并不大,每科取士的数量比前明减少了大约四成,官员们希望能增加录取名额,弥补过去三十年的录取不足。另外,黄宗羲、顾炎武的弟子们纷纷上书,总结前明败亡的教训,要求科举增加更多经世济民的考题,减少四书五经的内容。

    有鉴于此,由常镇业主持,从本年春天的定永十一年乙丑科会试开始,逐步推行科举改制。常镇业认为,科举事关天下读书人的功名前程,不改肯定不行,改革步子迈得太大也不行,俗称“容易扯到蛋”。因此,科举改制的定调是“小步快跑”,关于这一点,无论是两京军机处还是黄宗羲、顾炎武的那些弟子们,都非常赞成。

    所以这一科的具体改动是:会试仍为三场,第一场考四书经义及诗文,第二场考判、诏、诰、表,第三场考策论,但前两场只黜退文理不通、判决失据和诏、诰、表文失意犯禁者,合格者的名次由第三场决定,这样一来策论的权重就陡然上升。

    会试录取名额固定为三百人,以名次录取,但任意一省录取不少于十人。在三百人外,再设副榜六十人,以未中式者中年满五十四岁而名次列前者,副榜上榜者称“加恩同贡士出身”,不得参加殿试,由吏部和礼部联合接收,培训之后直接放外府督学。总共三百六十人可以步入官僚阶层。

    会试之后的殿试在保和殿举行,由皇帝出题考策论一道,只排名次,不黜落考生。仍依前明旧制,取一甲三名进士及第、二甲五十七名进士出身,三甲二百四十名同进士出身。除三鼎甲外,其余考生年不满三十七岁者,准参加朝考,朝考仍在保和殿举行,取前六十九名,入翰林院庶常馆为庶吉士。相比前明或者清朝,朝考的年龄线下调了三岁,录取名额却一下子达到了原来的三倍。按照“翰林入阁”的习惯,进士们的前途又拓宽了不少。

第六十五章 鄚玖的小心思

    毛渊明一行在柴棍陈上川的大营中安顿下来,然后派出张英作为先行使者,前往暹罗首都大城觐见那莱王,商定大明使臣到访的事宜。大城的全称是帕那空思阿瑜陀耶,位于吞武里以北不足百里的地方,大城是来自福建广东一带的汉人百姓对这座城市的习惯称呼。

    张英去后,毛渊明闲来无事,便四周游玩。无奈此时的柴棍仍是蛮荒之地,周围又是安南人、占婆人、高棉人、汉人等混杂居住,治安极差,各村都结寨自保、收藏武器,但这么一来安全形势就变得更差,正所谓“人人有枪他才更乱”。陈上川提醒毛渊明和郑明不要到处乱跑,实在要出门也要陈大定陪同以策安全。

    不过,庄寒天收拢占婆难民的策略令陈大川十分佩服,马上付诸实施。柴棍附近荒地极多,若是将沿海地区的占婆人收拢过来,有个几万之数,便可展开屯垦,不但有了修筑港口的劳动力,而且粮食也能实现部分自给。

    趁着有时间,毛渊明又派人到湄公河对岸,召河仙宣抚使鄚玖前来觐见。鄚玖不过三十岁,已经是暹罗、高棉、安南各方认可的人物,令毛渊明着实有些诧异。但鄚玖也显得十分诧异,或许是因为毛渊明看上去也不过是三十出头的样子,却是掌握朝廷一方大权的军机处委员。

    在为鄚玖举办的宴会上,毛渊明详细询问了河仙镇目前的状况,得知自从朝廷允许鄚玖从雷州府、高州府和廉州府招募百姓移民河仙,已有几百户百姓大约三千人移居河仙,若不是船只运力有限,前来投奔的人还能更多。目前河仙汉人人口已有近十万人,相当于大明本土一个中等大小的县了。

    吴千帆听完鄚玖的讲述,心里生出一种不好的感觉,便悄悄对毛渊明说,像鄚玖这种以乡亲血缘为纽带的地方势力,在两广地区很常见,但因为朝廷力量强大,不至于生患。河仙镇孤悬海外,若是鄚玖不断地从雷高廉三府引进移民,势力坐大,将来未必会再服从朝廷的调遣,自立为王也说不定。

    毛渊明知道吴千帆所说确实有理,不过现在正是向南洋地区扩张的关键时刻,有河仙镇这样一个中转基地比没有强很多,以后的事情只能以后再想。不过既然吴千帆提醒了,便趁着酒宴的气氛,装作不经意地问鄚玖,河仙周围地区的高棉人是否友善,盗匪多不多。

    鄚玖倒也十分直爽,告诉毛渊明,河仙地处暹罗、柬埔寨和安南三国势力交界处,地面原本荒凉,盗匪横行,而且暹罗人、高棉人、安南人以及汉人之间经常起冲突。不过自从自己出任河仙屋牙,河仙治安明显好转,农业和商贸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当地各族之间的冲突也暂时平静。

    毛渊明于是又说,朝廷准备和暹罗接触,签订条约,问鄚玖有何高见。鄚玖想了想回答说,希望朝廷迫使暹罗国王将河仙地区的暹罗人撤走,免得滋生事端。

    毛渊明见鄚玖如此表态,马上抓住机会,问鄚玖是否需要朝廷增添兵马,协助防守。鄚玖也立刻回答说,陈上川的军队驻在柴棍,离河仙近在咫尺,若是河仙遭遇进犯,半天之内就能向陈上川求救,毋庸朝廷另外靡费粮饷派驻军队。

    显然,鄚玖是很不希望朝廷派兵进驻河仙,毛渊明心里也就知道,鄚玖应该至少想要割据一方。不过暂时不必和鄚玖发生争执,只管附和鄚玖的说法,又说鄚玖若有其它方面的需要,尽管开口向朝廷讨要,朝廷尽量供应。

    鄚玖对毛渊明的许诺连连道谢,并且恳求朝廷再赏赐一些陶瓷器皿。河仙的高棉人和暹罗人都有用水果酿酒的习俗,酒瓮和酒坛成了紧俏商品。毛渊明一口答应,表示此次回到南京之后便予以办理。

    一场宴会下来,宾主尽欢。鄚玖住了一夜,次日告辞登船回河仙。

    又过了十多天,张英才派人传来消息,说自己在吞武里港口与暹罗官员磋商到访的仪注,经过反复争论,已经确定由那莱王派遣宗室重臣到吞武里港口迎接大明天使,大明使团到达大城郊外,那莱王出城十里相迎。唯一无法解决的问题是,那莱王迎接大明天使时,如何行礼。

    按照大明一贯的要求,藩贡国的国王在迎接天使时,要行三跪九叩大礼,相当于面见大明皇帝。但那莱王因为明清交迭的缘故,对中原局势尚不了解,不知道大清是否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因此不愿以面见皇帝的仪注相见。

    张英的意见以及正使郑明本人的看法,都觉得不能在礼仪问题上失范,否则对将来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反而不利。毛渊明也明白其中道理,绝对不能答应暹罗王的非分要求,但若是被仪注问题妨碍了攻略南洋的大计,又显得晚清颟顸作风严重。于是,和吴千帆等三人商议之后,决定改变计划,暂时不急于前往暹罗,而是派人告诉张英,请那莱王派遣王储亚派耶脱和华尔康一起,到柴棍觐见大明天使。亚派耶脱和华尔康作为臣下觐见大明天使,在仪注上就没有什么可争执的,而具体事务也可以由此二人与大明使团商定之后,再奏明那莱王决定。

    几天之后,张英再次传回来消息:那莱王同意了毛渊明的要求,准备派遣亚派耶脱和华尔康作为使者前来柴棍。为了隆重起见,那莱王还准备了丰厚的礼物,预定在一个月之后到达柴棍。

    在等待的时间里,收拢占婆难民的策略倒是进行得非常顺利。在海上救起的那几个海盗,带着陈上川的手下到占婆沿海一带,劝降了几百海盗和上千沿海难民,全部烧毁水寨房屋,南下柴棍接受安置。接受安置的难民又推选代表,请求前往占婆内陆劝亲族南下,躲避阮有镜大军带来的战火,毛渊明当然是乐于接受。

    终于,亚派耶脱和华尔康带着上千人的庞大使团,乘坐三十多艘大小船只,在张英的陪同下到达柴棍。使团携带了大量的礼物,包括了象牙、雕塑、玉器、珍禽等等,都是在时人看来非常贵重的礼物,足显暹罗国的诚意。

    毛渊明陪着郑明,在临时搭建的七彩大棚内接待亚派耶脱和华尔康。亚派耶脱大约二十几岁,气质清朗俊秀,但似乎还有些稚嫩,华尔康将近四十岁的样子,金发碧眼,神情成熟之中掩藏着老练的奸诈。

    双方此前已经通过张英进行了充分的接触,因此寒暄之后直奔主题。毛渊明代表大明,要求暹罗王承认大明的宗主国地位,接受大明皇帝册封,并且遣使到京城谢恩。华尔康则提出,暹罗对大明情势并不清楚,希望先遣使入京,觐见大明皇帝之后,再行接受册封。双方一轮唇枪舌剑之后,并无效果,只能暂时休会。

    毛渊明退下来之后,与其它三人商议,觉得此事可能是华尔康所操纵——华尔康与法国关系密切,一直在计划将暹罗打造成法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代言人,因此对大明藩贡国的地位存在疑虑。吴千帆认为,欧洲人此时对大明的朝贡体系认知尚不清晰,担心有排他性的问题。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和华尔康沟通,让他放弃现有的立场。

第六十六章 与华尔康暗室偷天

    几人商议停当,安排由郑明出面,宴请亚派耶脱和华尔康。

    酒宴进行到一半,毛渊明和吴千帆便将华尔康请到单独的小帐之中,连担任通事的穆迪我神父都没有带上。

    “It’sagreathonourtotalktoyou,IwishwecandiscusstherelationshipbetweenFrance,SiamandDaimingasfriends.(很荣幸和您谈话,我希望我们能以朋友的姿态讨论法国、暹罗和大明之间的关系。)”毛渊明操着一口纯正而流利的英语说道。

    华尔康大吃了一惊,完全没想到大明的代表可以说如此纯正的英语。稍稍定了定神之后,礼貌地回答道:“Oh,thegreathonourismine,MrMao.(是我的荣幸。)”

    毛渊明点了点头,面带微笑地继续说道:“正如之前我告知阁下的,大明希望暹罗国按照几百年来的传统,承认大明的宗主国地位。据我们所知,阁下正代表暹罗与法国使团接触,并且致力于提升暹罗与法国的友好关系。我需要向阁下指出的是,大明与暹罗国的宗藩关系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不一样,这种宗藩关系更多地是为了彰显大明在远东地区的权威,并且维护地区秩序。暹罗国王接受大明册封完全无损于暹罗和法国的关系。”

    华尔康听完,将信将疑地看着毛渊明,思索了一小会儿,又问道:“你阁下的意思是说,即使暹罗国王接受大明皇帝的册封,仍然可以有完全的自主权发展同法国的关系,包括自由贸易和允许法国在暹罗沿海驻军?”

    “理论上说是这样的。”毛渊明非常肯定地说道,“不过,我希望阁下作进一步的思考。相比暹罗,大明才是远东地区无可争议的超级大国,土地和面积都是暹罗的二十倍以上,大明海军的战舰只需要一个月时间就能从广州驶到吞武里港口。如果你阁下希望巩固自身在暹罗的地位,大明将是优于法国的合作伙伴。”

    “什么?”华尔康立刻皱起了眉头,“阁下似乎对我有什么误解。我作为那莱王陛下的财政大臣,完全忠于国王陛下。我没有什么’巩固自身地位’的需要。”

    “哈哈哈哈。”毛渊明大笑了起来,“华尔康阁下,这就是为什么我请你来这个小帐当中谈话的原因。在这个帐篷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知道你我谈论了什么。”

    华尔康面色凝重,但没有再反驳毛渊明的说法,而是选择静静地听下去。

    毛渊明见华尔康进入了自己的谈话节奏,便继续深入主题:“据我所知,你阁下正在推动那莱王陛下信仰天主教,并且加深同法国的合作,包括允许法国在暹罗沿海驻军、帮助训练暹罗军队等等。亚派耶脱王储阁下也是你重要的支持者之一。可问题是,法国到暹罗之间,有长达七个月的航程——我是说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如果法国国王和他的军队无法及时为你阁下提供支持,而暹罗的反对者们突然发动政变,你有多少兵力用于应付?”

    “所以呢?”华尔康似乎有些被毛渊明打动,盯着毛渊明看。

    “你看,大明在柴棍的驻军多达三千余人,我们还在考虑扩大这个军事港口的规模。在湄公河的对岸,有数万大明的臣民居住,只要我们一声令下,马上又能组织起一支至少五千人的军队。如我前面所说,大明海军的战舰只需要一个月时间就能从广州驶到吞武里,甚至更快。如果有大明支持,那你阁下在暹罗的计划将会顺利很多。”

    华尔康听到这里,站起身来来回回走了几步,忽然问道:“那你的要求是什么?”

    “很简单。让大明、法国和暹罗分享共同的的利益。”毛渊明也站了起来,走到了华尔康的面前,略微压低了声音说道,“暹罗承认大明的宗主国地位,国王接受大明皇帝册封,并且遣使到京城谢恩。大明支持法国在宋卡府驻军,并且在暹罗自由传教和贸易。法国与大明共享吞武里港,并且各自在港口驻军,具体数量可以协商。”

    “这?!”华尔康大惊失色,因为毛渊明给出的条件,似乎是事先知道法国代表团的要求一样,“你阁下怎么知道法国人的要求。”

    “哈哈哈哈。”毛渊明笑了笑,不过声音不大,“这你就不用问了,我们在法国宫廷自有可靠的消息来源。为了协助你在暹罗宫廷疏通,大明朝廷为你准备了白银一万两,供你任意使用。另外,事成之后,大明朝廷册封你为伯爵。啊,对了,我本人也有几件礼物送给你阁下,都是我大明特产的瓷器和玉器,还有几件首饰,希望能让你和尊夫人喜欢。”

    说着,毛渊明走到一个箱子旁边,轻轻打开盖子,作了一个“请看”的手势。

    华尔康凑过来往箱子里看了一眼,面露惊讶之色。定了定神,忽然转作笑容,说道:“哈哈哈哈,我亲爱的大明朋友,你真是太慷慨善良了。我一直希望,暹罗可以有一个更加理想的外交环境。想必你也知道,法国帮助暹罗驱逐了荷兰人的势力,但时代不同了,欧洲国家都在积极插手远东事务,仅靠法国一国的力量,尚不足以维护暹罗的利益,如果大明能够参与进来,暹罗和法国、大明结成更为强大和牢固的同盟,那真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

    “嗯,阁下这样能想真是非凡的明智。”毛渊明见华尔康的态度大幅转向,心知事情成了大半,连忙趁热打铁,“以我看来,亚派耶脱王储未来将会是一位伟大的国王,我们有必要给予他巨大的支持。”

    “毫无疑问。”华尔康显得十分自豪,“王储殿下在我的劝导下,已经皈依了天主教,将来他继承王位,一定会让暹罗和法国的关系迈上新的台阶。”

    “是的,我完全同意这种看法。”毛渊明忽然用一种严肃的目光逼视着华尔康,说道,“不过,据我所知,暹罗宫廷当中,存在对亚派耶脱王储非常不利的势力,他们可能采取极端行动来破坏你阁下的计划。”

    “哦?”华尔康似乎有些犹豫,“我知道你是指谁,不过那莱王陛下非常支持亚派耶脱王储,我相信暂时不会有什么意外。”

    “暂时或许不会,可那莱王陛下已经五十六岁了,他的健康状况对你和亚派耶脱王储都极为重要。敌视亚派耶脱王储的势力或许会趁着那莱王陛下健康状况欠佳的时候动手。”

    “嗯……”华尔康被毛渊明一通话说得有些犹豫,显然毛渊明对暹罗的形势是很有了解的,而这种了解程度既出乎华尔康的意料,又句句切中时局的要害。

    “阁下不必多虑,我给阁下一个建议吧。”毛渊明觉得是时候推动华尔康彻底接受自己的主张了,“那莱王陛下接受大明皇帝册封之后,就派亚派耶脱王储到大明谢恩,顺便结交大明皇室成员和重臣们,这样就有了巨大的力量依托,可以保护王储殿下和你阁下的安全。而你阁下负责推动国王召开暹罗、法国和大明三方的外交会议,最后达成一个我们大家都满意的协议。我相信法国方面会对此非常满意的。”

    “好。”华尔康终于下了决心,接受毛渊明的条件,“那事成之后,我应该如何答谢毛先生?”

    毛渊明摆了摆手:“阁下不必为任何的答谢烦恼,只要能促成这次暹罗、法国和大明的三方合作,那就是我想要的最好的结果。”

第六十七章 三国同盟条约

    不出所料,华尔康在得到了毛渊明的承诺和一万两银子的贿赂之后,态度大为改变,极力劝说那莱王接受三国同盟方案。那莱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并不排斥这个三国方案,毕竟如果在暹罗形成法国一家独大的局面,那么和荷兰人在的时候好像也没有什么区别,如今有了大明的加入,对法国也是一种制衡。

    于是,在华尔康的邀请下,毛渊明一行从柴棍出发,由杨彦迪陪同,很快抵达吞武里。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礼仪上的麻烦,毛渊明等四人决定留在吞武里,由郑明、张英率领苏努、吴历等人前往大城进行册封仪式。在大城的暹罗皇宫之中,郑明代表大明皇帝赐给那莱王金印金册,以及大明冠服,张英奉读册封诏书,正式册封那莱为“暹罗国王”。苏努作为满洲人的见证者,向那莱王讲述清亡明兴之后的京城景象,备述大明皇帝和招讨大将军的宽仁宏大。吴历则当场挥毫,为国王和王储各作了一副画像,栩栩如生令暹罗贵族和大臣们纷纷称奇。

    册封仪式结束之后,亚派耶脱和华尔康作为那莱王的代表,再次陪同使团来到吞武里,并且邀请法国使团一起,展开三方会谈。

    三方会谈进行得格外顺利。法国代表团的成员,包括外交官亚历山大·德·肖蒙(AlexandredeChaumont)、弗朗索瓦-蒂莫莱翁·德·舒瓦西(François-TimoléondeChoisy)、巴黎外方传教会神父贝尼涅·瓦谢(BénigneVachet)以及外交武官克劳德·德·福尔班少校(ClaudedeForbin)等人,都对大明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

    在毛渊明的授意下,穆迪我神父非常热情地向几位法国同胞讲述了天主教在大明的传播形势,尤其提到招讨大将军的祖父曾是远东最有权势的圣教之友,目前在南京掌握局势的许纬辰又对圣教的态度极其友好。

    吴千帆又告诉这群法国人,大明欢迎法国前来金厦、舟山自贸区进行贸易,同时提出,如果法国接受大明的方案,大明将协助说服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将法国添加到柴棍国际港的合作者当中来。

    亚历山大·德·肖蒙等人都很快意识到,大明不仅是一个比暹罗更强大的地区霸主,也是一个比暹罗更富潜力的市场,无论从传教的角度还是商贸的角度都是如此。因此,亚历山大·德·肖蒙提出,完全同意大明的三国同盟方案,并且提出向大明派遣使者,以及设立使馆。

    毛渊明对设立使馆本身并无异议,但觉得大明和法国相去太过遥远,哪怕一帆风顺,从南京到巴黎单程也需要九个月时间,而且大明在法国的侨民少之又少,设立使馆似乎是不急之务。

    协商之后,三方最终决定,法国、暹罗和大明按照毛渊明提出的方案缔约。那莱王派遣亚派耶脱王储为谢恩使,前往北京觐见大明皇帝谢恩,另派特使和弗朗索瓦-蒂莫莱翁·德·舒瓦西一同前往法国,觐见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互通友好。德·舒瓦西在向路易十四报告该条约之后,敦促路易十四派遣使臣访问大明,并且实地考察自贸区。大明随后向法国派遣使臣,和路易十四商讨互设使馆之事。

    三方正式签约之后,亚派耶脱和华尔康返回大城向那莱王报告结果。趁着这段时间的空闲,庄寒天、杨彦迪和克劳德·德·福尔班少校一起研究了吞武里港的地形,基本划定了将来大明和法国驻军的区域和界线。

    毛渊明由穆迪我神父陪同,专门宴请了法国代表团六位法国传教士兼“国王数学家”。六人奉路易十四之命,出使中国,身负传教和缔结友好关系的双重使命,携带了不少地球仪、六分仪、望远镜之类的礼物。不过,六人中的塔夏尔已经被那莱王看中,留在暹罗效力,并且要随法国使者一起前往法国。其余五人JeandeFontaney、JoachimBouvet、Jean-FrançoisGerbillon、LouisLeComte和ClaudedeVisdelou都表示要跟随毛渊明前往大明,完成路易十四国王的嘱托。

    毛渊明当然对五位传教士欢迎之至,决定带上五人,一同返回南京。

    亚派耶脱和华尔康也很快有了消息。那莱王批准了三方条约,并且同意由亚派耶脱王储出使北京谢恩,前往法国的特使则由皇室贵族戈沙班担任。

    大局已定,大家又欢宴一场,然后各奔东西。毛渊明和亚派耶脱的船队离开吞武里港,返回柴棍,然后继续回国的行程。陈上川担心毛渊明的安危,执意派遣陈大定率领四艘战舰数百士兵护送毛渊明到会安。

    从柴棍到会安的海面比来时平静了许多,占婆海盗基本上都被陈上川招抚安置,一路上遇到的都是向南洋马来群岛行驶的各国商船。

    到达会安之后,陈大定才告别毛渊明,回去向父亲复命。毛渊明领着亚派耶脱参观了一下会安港,详细地向亚派耶脱解说将来的吞武里就会像眼前的会安一样繁盛。亚派耶脱虽然贵为王储,但像会安这样的大型国际港口景象也是生平第一次见,不由得心生向往,希望大明和法国能把吞武里变得和会安一样繁荣。

    船队在会安休息了两天,然后继续登船北上。时间上算来,已经是格里高利历1685年的11月了,只不过身处热带,有些岁尽不知年的感觉。等船队驶到了珠海港,才稍微有了些凉意,能令人想起这是冬天。

    在于珠海港停泊休整期间,毛渊明和吴历再度前往澳门拜访葡萄牙总督。此时的澳门总督已经换成了AntóniodeMesquitaPimentel,他给自己起了一个汉语名字,叫作毕美达。毕美达告诉毛渊明,卸任总督文礼士已经前往葡萄牙面见国王述职,临走之时曾提及大明有意向葡萄牙派遣使团,但最后得到两广总督洪磊传来的消息,由于时间仓促难以筹备,大明无法派出使团随同文礼士前往葡萄牙。

    听说此事,毛渊明心中自然是有些遗憾,但仔细想来,派遣使团这样的大事,南京军机处不但要花时间筹备,还要报告京城军机处以及皇帝知道,整个过程起码好几个月,而文礼士早在7月份就已经卸任离开,无论如何是赶不上的。不过,毕美达表示,如果大明想要派使团前往葡萄牙,随时都可以出发,自己将会派员随行领航,确保大明使团能够到达里斯本。

    毛渊明辞别毕美达继续北上。船队停泊厦门的时候,居然碰上了陆希星和苏沐汀带着手下在金厦海关进行审计。这几年金厦海关收入几乎没有增长,陆希星一早就疑心海关官员贪污腐败,因此在年底之前带队突击检查。

    检查的结果,自然是弊端百出,计点货物的官员收受西洋商人的贿赂,少算货物数量,办理税收的官员则是降低货物估值,损公肥私。另外,由于长期和郑氏打交道,西班牙和英国的商人都已经和福建海军提督江胜十分熟稔,有时甚至将船停靠铜山一带与大明商人私下交易,江胜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陆希星这一次突击检查,搜获了不少证据,还锁拿了几个证人,都录了口供,准备回带回南京再行处理。

    毛渊明于是又在厦门小住了几天,等陆希星的事情办完一起出发,终于在12月中旬赶回了南京。

第六十八章 柴棍兵变

    到达南京之后的第二天,毛渊明便安排庄寒天和陈枫陪亚派耶脱四处游玩,自己和许纬辰等人开会商讨下一步的计划。

    这一趟暹罗之行可谓成功之至,事前想要达到的目的都已经到达,只要等到亚派耶脱觐见皇帝谢恩之后,由皇帝下旨正式批准三国条约,进军南洋最重要的基础就被夯实了。至于五位法国传教士,许纬辰请罗文炤主教安排他们在教堂侍奉,并且抓紧学习汉语,等学习有成之后,就能为朝廷效力了。

    许纬辰又为毛渊明介绍了这半年里的变化。根据京城军机处传来的战报,明军由野战军、朝鲜营和满洲兵组成的混成部队近五千人已经在九月之前到达雅克萨城,并且扎营驻防。由于到达的时间有些偏晚,再加上罗刹人早有准备,攻城的战斗极其不顺利,英制重炮的炮弹数量有限,无法摧毁罗刹军的棱堡,而罗刹军利用棱堡居高临下的优势,使用火炮和火枪射击,令明军难以进展。

    不过,项绍宽已经严令,全力向雅克萨前线运送粮食、柴炭和棉衣,支持明军就地过冬。相比罗刹军,明军最大的优势就是补给线路相对较短,不怕打持久战,许纬辰之前招募的两千多船工也已经在辽河、松花江沿线布置完毕,运输能力大大加强。另外据报,布尔尼率军北进,已经抵达尼布楚城附近,但尼布楚罗刹军虚实如何,两军有无交战,胜负如何都还没有消息。整体上说,战事肯定不会在明年春天黑龙江解冻之前结束,但这样也好,如果轻易取胜,那么很可能像历史上康熙的雅克萨征伐那样,要打第二次才能彻底胜利。

    陆希星则报告了在金厦稽查贪腐的情况。从结果看,金厦自贸区的腐败速度比想象得还要快。官员们主要通过少计货物、低估价值来获得洋商的金钱回馈,部分洋商还通过贿赂海军来规避对走私的核查。虽然走私的洋货上岸之后,仍有可能被陆上的税关查获,但福建全省上下都和郑氏集团的官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江胜只要打一声招呼,往往小罚一笔钱了事。估计下来,过去三年金厦海关每年流失的税金都在十万两以上。

    对于如何处置这次查获的海关官员,众人也是颇为挠头。若是严加处置杀一儆百,倒也不是不行,但效果恐怕未见得好,没有被查获的海关官员就未必干净,他们要是消极怠工起来,反而不利。好在大家有个共识,就是福建因为郑氏集团的缘故,其实很难治理,哪怕现在是姚启圣这样的狠角色在当巡抚,也无法解决好勋贵家族的问题。郑氏集团的勋贵们绝大多数都是福建人,现下还有大批亲族乡党住在原籍地,这些人仗着郑氏的军功,在当地抗拒朝廷诏令,欺压周遭百姓。哪怕是最好说话的陈永华,他家乡漳州府龙溪县登记土地户口,当地官员就报告陈氏家族拒绝官员实地勘察,只是交了一份自己写的“自查报告”。用这件事问陈永华,陈永华则含糊其辞,又说陈氏家风醇正,断无欺诓朝廷之理,又说自己年少时父亲陈鼎被清军所杀,全赖家族照顾才有今日。总而言之,不可细究。

    不过,这一次之所以会让陆希星和苏沐汀去金厦查看,除了手头掌握了一些金厦海关贪腐的证据之外,最主要是因为姚启圣上奏参弹江胜纵容海军士兵勒索过往商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看来是不一样的,站在南京军机处的视角,是江胜收了商人的钱徇私枉法,但站在姚启圣的角度,但凡捉到走私商人,那商人必会说是被江胜的手下勒索,以逃避责任。

    但不管怎样,可以趁此机会整顿一下福建海军。大明海军浙江、福建、南洋三支舰队,全都是由郑氏水师改编,虽然掺入了一些原耿精忠、尚之信的水师,也新招了一些水兵,但士兵都来自福建、广东沿海,很容易形成乡党,和项绍宽建设近代化海军的目的相去甚远。所以,蒋一正主张,让江胜回南京述职,顺便问一问走私的事情。

    然而,情况的变化却令人始料不及。就在冬至当天,一份八百里加急的军报送到了南京军机处。蒋一正拆开一看,吃惊不小,连忙召集众人商议。原来是毛渊明离开柴棍之后,杨彦迪手下部将黄进发动兵变,杀死了杨彦迪和陈上川,陈上川的副将陈安平逃往河仙。陈大定因为率众为毛渊明送行,因此躲过一劫,现在也暂时在河仙落脚。

    军报是陈安平发来的,对于黄进因何突然发动兵变没有解释。毛渊明和庄寒天等人苦思冥想,也想不出黄进为何要铤而走险,众人在柴棍之时,似乎并未察觉到陈上川军队的内部有什么显见矛盾。

    不过既然事已至此,总要谋划对策。许纬辰认为,此事虽然性质恶劣,但发生在千里之外,不必反应太大,以免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尤其不能让亚派耶脱王储知道。可以由庄寒天和陈枫陪同亚派耶脱王储即刻启程,北上京城觐见皇帝,并且住到二月份皇帝寿诞之后。至于京城军机处那里,不发正式的行文,只要庄寒天私下和项绍宽他们报告一下柴棍的局势就行了。

    至于应对叛乱的事情,也不必太过忧虑。虽然不知道黄进方面的具体情况,但军报中说,陈安平和陈大定各自都还有数百兵力在手。从原本驻柴棍的总兵力算来,黄进最多能剩下一千五百左右的兵力、二三十条战船而已。本来打算招江胜到南京述职,现在正好改变计划,让江胜率领福建海军三十艘主力战舰出海,移往珠海港,会合朱天贵的南洋海军之后,一起前往柴棍征讨黄进。

    而江胜离开福建之后,就可以再派大臣前往福建整顿海军,并且顺手处理一下金厦海关的事情。人选方面,郑智是不二之选,这位国姓爷的五公子出马,福建海军剩余的那些郑氏旧部肯定不敢造次,另外再派上苏努担任副手,应该可以完成使命。

    毛渊明也提出,为了确保战争顺利,自己和蒋一正、吴千帆三人要前往督战。许纬辰和陆希星都默不作声,显然是不太放心毛渊明在前线的安危,但又无法反对——如果穿越者们不亲临前线,战场决策不能及时进行,对战争显然是不利的。

    商议已定,立刻付诸实施。毛渊明等三人仍由孔国元保驾护航,坐船南下。到达珠海港之时,已是腊月二十三。朱天贵的南洋海军早已接到军机处的命令,开始准备南下,江胜的福建海军还在驶来的路上。

    洪磊于是邀请毛渊明到广州城内小住,等过完年江胜的海军到达之后再出发。毛渊明对下南洋的宏大计划时时刻刻记挂于心,所以对黄进叛乱多少有些感到心烦意乱,也无心观赏广州百姓的花灯舞狮民俗。在广州过年期间,又收到了军机处的急报,说鄚玖发动了一次对黄进的进攻,被黄进打退。吴千帆觉得,很明显鄚玖是趁着这次叛乱,以平叛的名义攻打柴棍,试图扩大自己的实力,鄚玖这个人的野心不小,今后也要加以提防。

第六十九章 柴棍屯垦的构想

    新年刚过元宵未到,江胜的船队也到达了珠海港。

    说起来,江胜为人虽然好利贪婪,但作为武将倒还算是合格。在郑经时代为东宁政权看守金厦荒岛从未有过怨言,现在大过年的,军机处一声令下,立马扬帆出海。

    在前往柴棍的途中,毛渊明私下和蒋一正、吴千帆计议,江胜作为武将,打仗还是没问题的,但管理一方军务时就显得人品撑不起地位。

    蒋一正则一脸不屑地说,搞近海舰队本来就是项绍宽不切实际的奢望,在这个时代,武人的品格很难保证,想要建立起近代意义上的海军,还差很远的路要走,倒不如像《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任用魏延那样,发挥江胜作战勇猛的特长,不要让他去搞什么海军建设。

    毛渊明觉得蒋一正的话未必没有道理,但又考虑到蒋一正与项绍宽历来不和,也不敢轻易表态,只是含糊其辞地说等着看看江胜这一次作战的成绩如何再说。

    江胜倒是没有令大家失望,和朱天贵一起,组织起对柴棍叛军的正面打击,击沉了叛军的两艘战舰。在朝廷大军压境的局面下,叛军不敢恋战,大部分向朱天贵投降,只有几百人跟随黄进放弃营垒向北逃窜。朱天贵顺势占领了柴棍水寨大营。

    平叛的战斗如此顺利,也不算意外。一来明军战舰和士兵的数量都远远大于叛军,二来黄进叛乱不得人心,叛军的抵抗意志并不坚决。

    回到柴棍大寨,毛渊明将投降的叛军招来审问。原来陈上川、杨彦迪在柴棍屯驻日久,将领中的不少人与本地真腊人、安南人都有生意来往,黄进就是其中之一。毛渊明离开柴棍后不久,黄进和手下与真腊人在生意上起了冲突,杀死了几个真腊商人,被杨彦迪问罪。本来杨彦迪也没特别整治黄进,只不过罚了他几百两,又让他交出了几个士兵抵命。黄进一时愤怒,便以赏罚不明为由煽动士兵,趁着酒会之后疏于防备的时机,带着手下杀入大帐,杀死了陈上川和杨彦迪。

    陈安平当时在外巡海,躲过一劫,但兵变之后不知道底细,未敢轻易回寨,只得去投奔鄚玖。倒是陈大定从柴棍回来的时候,有不少陈上川的旧部夺船出海投奔。后来,黄进也知道自己难以持久,便随时准备向北逃窜。朝廷大军一到,叛军中原来被裹挟的士兵都没有斗志,黄进稍事抵抗便弃寨而逃。

    看来事情并不复杂,但起因却让毛渊明感到有些不安。军队与百姓起冲突很常见,但发生在柴棍这种地方,就有可能破坏整个下南洋的计划,所以还要再想想办法。于是,毛渊明马上派人去把陈安平和陈大定招了回来,一起商议善后事宜。

    陈大定一下船便嚎啕大哭,陈安平也跟着哭,毛渊明只得不断安慰。蒋一正和朱天贵都显得有些为难,因为虽然陈上川和杨彦迪惨死,情实可悯,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二人治军不严引致兵变,按照军法来说,“因其已死免问”已经是最好的下场了,如果放到京城枢密院议罪,说不定还要接受惩罚。但眼下柴棍大局初定军心不稳,人人都担心自己会被黄进叛乱所牵连,决不能搞出事情来。

    毛渊明和蒋一正、朱天贵反复商议,最后决定,陈安平因叛乱当时并不在场,免问仍守原职,署理柴棍大营指挥使。陈大定负责运送陈上川和杨彦迪二人以及遇难将士的棺椁回国,进京面圣聆训,后事由京城军机处处理。朱天贵所部返回广州,江胜所部战船士兵不必回师,随同蒋一正向北追击黄进。

    黄进向北逃窜这个行为看来是个不智之举。柴棍以北几十里就是嘉定地方,是当年真腊赠给安南阮主的地方,阮主与明朝交好,自然不会容留他这个叛国之人。若是绕过嘉定再向北,那就是真腊国的地界。真腊国与大明尚无官方的关系,不过对于黄进这种人也并不欢迎,何况前一阵子黄进还杀死了真腊商人。不过黄进也算机智狡猾,买通了真腊的官员,就待在真腊靠近嘉定边境的三不管地区,准备从事山贼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

    蒋一正和江胜追到真腊和嘉定边境地区,展开搜山检海式的搜查,挖地三尺也要找出黄进。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真腊人能拿黄进的钱给予通融,自然也就会拿蒋一正的钱带路。蒋一正搜检不到黄进的去向,便花钱向当地人打听,正巧有个当地管理市场的小官,因为见过黄进部下到市集上采办食物,知道黄进的所在,便带着蒋一正前去进剿。果然,黄进和手下躲在一处山岙里,自以为安全未曾防备,突然被蒋一正的军队包围,毫无抵抗之力,大都束手就擒。黄进知道自己罪无可赦,举刀自尽。

    黄进既然死了,这事也算告一段落。蒋一正率军回到柴棍,重新部署队伍。为了防止类似的情况再次出现,命令陈安平撤出柴棍水寨,前往湄公河三角洲的平原地区安营驻扎,监督占婆移民屯垦。水寨交由江胜管理,继续修建沿岸港口。

    一切平定之后,毛渊明一行三人离开柴棍,返回南京。

    在座船之上,毛渊明和蒋一正、吴千帆说起自己的忧虑,柴棍港的计划虽然非常必要,但事前没有考虑到那么深远,没想到军队在这个各国人混杂地区常驻,会产生如此的弊病。

    吴千帆对毛渊明的忧虑深以为然,并且提出一个方案:军队如此长期驻扎,将领和士兵的生活单调苦闷,迟早会再惹出事情来。为今之计,只有加快对柴棍地区的移民,形成汉人为主的市镇,并且解决一下将士们的婚配问题,让军人们安心在驻地安家,这样一来,产生矛盾的概率就会大大下降。

    毛渊明听吴千帆这么说,也不得不苦笑着说道:“那若是这样,岂不是又要问老许索要羽林苑的女生了。”

    “老许也不会不给。”吴千帆倒是很有自信,“老许养着那么多姑娘,就是为了给人婚配用的。而且,经过这一次的事变,陈安平手下的军队缩减到不足两千人,问老许要两千女生不难吧。”

    “那江胜那边呢?”

    “江胜的部队新到柴棍,暂时不需要安抚,而且江胜手下那些人,大多是出自沿海地区结寨自保的船民,这些人当中不少在福建已经成家了,不需要我们再考虑。过段时间之后可以问问他们,是想回福建呢,还是愿意把家属接来柴棍。若是他们愿意把家属接来柴棍就地安家,其实也不错。”

    毛渊明不是很有把握,继续问道:“那些人会愿意离乡背井来柴棍吗?”

    “很难说愿不愿意。但是这些结寨自保的船民,在陆地上没有土地耕种,讨的是风里浪里的海上生活,所以未必眷恋故乡。其实你可以这么想,南洋各地的华侨,多半都是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移民过去的,他们要是重土安迁,也就不会有那几百万的华侨了。”

    “好吧。”毛渊明终于明白吴千帆的意思了,“那就下一道诏令,让福建沿海的百姓有愿意前往柴棍屯垦的,都由朝廷组织船队运往柴棍,并且给予钱粮补贴,让他们安心在柴棍生活,充实屯垦力量。”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0384/ 第一时间欣赏轩辕新明录最新章节! 作者:林芫美所写的《轩辕新明录》为转载作品,轩辕新明录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轩辕新明录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轩辕新明录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轩辕新明录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轩辕新明录介绍:
一个人穿越了,就能翻云覆雨,决定王朝的兴衰,改变历史的走向。
那要是一群人穿越了呢?岂不是踏平天下,一统环球?
且慢。
要做到这一点,总得会点什么吧?
造枪造炮造汽车坦克?很抱歉,没人会。
开矿建厂发明蒸汽机?很抱歉,也没人会。
一群背景和兴趣各异的文史爱好者穿越了,能做些什么?
脑子里除了历史知识的记忆,只有各种杂七杂八看似无用的东西。
怎么推翻清朝统一天下?拿头统一?
更要命的是,统一就好了吗?
大家在论坛上吵架,用键盘打爆头的日子还历历在目呢。
统一、联邦、邦联、秦制、罗马、共和……
能吵的还要再吵上一遍。
但是无论如何,穿越了就没有回头路,从弹丸之地开始改变历史的走向。一群人都想要证明自己的正确。
那么,真相是不是只有一个呢……轩辕新明录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轩辕新明录,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轩辕新明录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