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轩辕新明录TXT下载轩辕新明录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轩辕新明录全文阅读

作者:林芫美     轩辕新明录txt下载     轩辕新明录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七十章 大明盐业总公司

    许纬辰听完毛渊明、蒋一正和吴千帆对柴棍情况的介绍,显得有些忧虑。等毛渊明提出要招募百姓前往柴棍屯垦,忧虑的神色又加重了一层。

    “这次柴棍的兵变,说明军队长期脱离本土,问题很大。”蒋一正回到南京,正有些兴奋,似乎没有注意到许纬辰的难色,只管讲述自己的想法,“依我看来,军队要轮戍,还要有屯田百姓作为依托才好。”

    许纬辰叹了口气,缓缓说道:“我不是不知道,但暂时拿不出办法来。你说柴棍问题大,那升龙那边的曾养性呢?他手上有两万大军,十倍于柴棍驻军,而且和莫朝百姓混杂居住,到今天还没惹出大事情,那就是运气好到爆表。可你要是想轮戍,我上哪儿去找两万能打仗的兵去轮?”

    “那也不能置之不理吧?万一升龙驻军也闹出兵变来呢?”

    “别急,我看你们先写个总结报告,以南京军机处的名义送往京城,请绍宽他们讨论之后再作决定。”许纬辰摇着头说道,“至于女学生,你们要多少我给多少,但需要先商定整体的方案。”

    蒋一正显然有些不高兴,冷冷地说道:“这事也要项绍宽批准吗?这次若不是我们南下平叛,柴棍说不定就丢了,怎么我们自己不能安排善后事宜?”

    “哎哎哎,可以可以。”陆希星见蒋一正有些意气用事,连忙出声打圆场,“不是要绍宽批准,而是军事问题牵一发动全身,最好先通个气,取得共识之后再决定。陈大定不是随你们回来了么,他要进京陛见,陈上川、杨彦迪的定性最后还是要京城军机处来决定,后事自然也由他们来处理为妥。”

    蒋一正还是不服气,但又觉得没什么话可说,因为按照工作的流程,确实应该如此,只是悻悻地坐下。

    “要我说呀,现在事情多到头都要炸,有精力可以多办点事,别忘了,我们是在这个时代没有根基的穿越者,一切事情顺风顺水还好,要是碰到了失败,可是一点退路都没有的。”许纬辰也赶紧岔开话题,“对啦,亚派耶脱王储赴京的详情,你们还没听说吧。王储在京城觐见陛下,陛下赐宴如例,一切顺利。王储到京之时,正是新年期间,各国使者云集,姜承志还特意办了一次游园会,请各国使者同乐。亚派耶脱王储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我大明不但疆域广阔,而且藩属众多。他暹罗虽然是一方大国,却远远不及大明。我们本来是想留着他到二月十八皇帝寿诞之后就让他回国,谁知道他眷恋京城繁华,而且在暹罗从未见过大雪,所以想住到春尽再启程。”

    “哈哈,南方人没见过下雪,肯定舍不得走。”毛渊明大笑了起来,“我记得,有一次广州下雪,警察还专门把雪搜集起来,用玻璃罩罩着供大家参观。”

    “亚派耶脱王储愿意住,自然是让他住。不过,招待王储的花费也不少吧?”被毛渊明一说,蒋一正也笑了起来,思路也被毛渊明带着走。

    “当然不便宜。王储一行几百人,都要在京城的南馆下榻,每天的餐标加上仆役的工价,摊到每个人身上就是一两银子。他们要是住上一年,我们就得花上十几万两。”许纬辰笑着答道。

    “不过问题不大,常镇业这家伙近来阔了。”陆希星颇为自信地说道。

    毛渊明听到钱的事,立刻来了兴趣,说道:“怎么回事?”

    “你们还记得那八家晋商吧?去年他们奉诏向关外东北运输粮食和物资,效率不错。常镇业发现这些大商人业务娴熟,而且有自己稳定的进货和运输渠道,比户部和内务府的办事效率都高,所以今年增发了十六张皇商牌照,其中给山西四张,北直隶、山东、河南、陕西地方一共十二张。这样一来,皇商的数量就从八家增加到了二十四家,每年牌照例规和商家奉献总额能达到八十万两。”

    “这么多?”毛渊明大吃了一惊,“这些商人也太有钱了。”

    陆希星却笑嘻嘻地摇头说道:“有钱?他们还不是最有钱的,盐商比这些人更有钱。你们知道盐引制度吧?明朝最初的时候,实行食盐专卖制度,向两淮和长芦盐场买盐需要盐引,运输食盐贩卖也要出示盐引通关,没有盐引就会被当做走私处理。而商人想要取得盐引,就必须向边疆地区运粮,只要交付粮食就能够得到盐引,这叫作’开中法’。后来到了成化年间,开中法弊端百出,于是又改为’折色法’,商人直接向户部购买盐引,户部再用卖盐引的钱运粮。但可想而知,户部运粮的效率大大低于商人,最后搞到边疆粮食储备不足。”

    “嗯嗯,那后来怎么解决的?”毛渊明聚精会神地听着,有问题就问。

    “没解决。不但粮食的问题没解决,盐政本身也出了问题,盐税越来越重,烧盐的灶户纷纷逃亡,盐商们靠贩卖私盐赚钱,朝廷收不到钱,就继续加重盐税,恶性循环。好在后来嘛……”

    “后来怎么样?”

    “后来明朝就亡了。”陆希星说得自己都笑了。

    “去你的吧。”毛渊明也笑了,“好好说,到底怎么样?”

    “到底就是大明真的亡了。清朝入关之后,本来打算恢复明朝的盐政制度,却发现不仅成本巨大,而且也不现实。最后,清朝采用了一种叫作’盐斤入垣’的制度,在盐场设立公垣,灶户烧制食盐之后,先缴纳至公垣,盐商持票到公垣领取食盐,实际上就像大清盐业总公司的雏形。这个制度暂时来说还是不错的,保证了食盐生产,稳定了盐价,朝廷的盐税也能确保征收。但是……”陆希星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这个制度也有一个很明显的漏洞,就是盐商还是有可能跳过公垣,直接向灶户收购私盐。虽然朝廷对灶户每月向公垣缴纳的食盐数量有严格的规定,但灶户总能生产出计划外的私盐向盐商出售。”

    “所以呢?镇业是不是想出什么好办法来解决了?”

    “是啊。”陆希星点了点头,“镇业的做法是’以商治商’。之前灶户是小规模生产,一个盐场就有几万灶户,盐商跳过公垣向灶户收购私盐极难禁止。现在镇业提出来一种办法,成立大明盐业总公司,将灶户变作工人登记在总公司名下,然后按照居住区域划分,几百一千户编作一场,发牌设立’场商’,由商人竞标担任。场商的工作就是将本场灶户产的盐纳入公垣,然后向行商售卖。场商的利润取决于卖盐的多少,故此会自己想办法解决收购私盐的问题。”

    “那这个做法效果如何?”

    陆希星一本正经地答道:“这是今年开始在长芦盐场实行的新法,效果如何还要再等等看看。但镇业发出去十五张三年期场商牌照,每张六万两,单此一项即进账九十万两。你就说发财不发财吧。”

    “靠,这么来钱啊。”毛渊明对此惊叹不已,“不愧是镇业啊,银行出来的人就是有这根筋。”

    “镇业啊,不光有商业头脑,还是个很有深度的读书人。”许纬辰带着满意的笑容说道,“盐政改革的同时,他还和朱苍酢、白羽他们一起,拟定了一个科举改制的方案,前两天刚刚发过来,要我参详意见。”

    “科举改制?”毛渊明一皱眉,“去年会试不是已经改了吗?”

    “去年改的是一小部分,就是会试以后的部分。可科举是个完整的体系,包括从最低层开始的县试、府试、院试、乡试,还有文武之分。”许纬辰掰着手指算着说道,“镇业这一次格局很大,想把科举的体制全都改一遍。”

    “乖乖,好大的手笔……”

第七十一章 永远停止武举

    毛渊明听许纬辰说常镇业的构思,反而有些担心,问道:“科举是天下读书人最关心的事情,也是最重要的利益所在,镇业这么大刀阔斧地改,不会引起读书人的反对吧?”

    “嗯……我先跟你说说怎么改吧。”许纬辰觉得毛渊明的问题有些难于回答,便绕开问题,直接开始解释常镇业的改革计划,“首先一点,其实是绍宽和我共同的要求:彻底取消武科科举。”

    “啊?武科科举前几年不是已经取消了吗?”

    “没有。我们在朱慈炤登基之后的第一次乡试时,宣布过武科乡试暂时冻结。后来举行会试,连续两届各录取了一百五十名武进士,规模很大,目的是给最后剩下的武举人一次机会入仕。因为乡试冻结,不会有新的武举人产生,而会试录取数量多,可以消化掉部分武举人,全国目前尚存的武举人只有几百人,彻底废除武科科举也就水到渠成。”许纬辰慢慢地解释道,“废除武科科举之后,有志于以武学入仕之人,总共有三种方法可以进身,出路比原来考武举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方式还宽阔。”

    “哦?哪三种?”

    “第一种是应征入伍。绍宽要建设皇家陆军野战军,规定每县每年冬季征训年恰满十六周岁的男丁,冬训结束后发二十人到野战军服役,服役期三年,称为’义务役’,期满可以选择退役回家,也可以选择继续服役,称为’志愿役’,志愿役为期九年。如果一个人本身有文化基础,在志愿役期间可以投考军校,考上的就到保定或者定海军校进修,进修期满授予少尉军衔,便是以武入仕了。”

    蒋一正在旁边皱着眉头问道:“你这个我就有两点不明白的地方,第一,老百姓最怕千里戍边,你这么搞征得上来兵吗?第二,明清两代武科科举进士起码授五品官,你授个九品的少尉,好像差得太远了。”

    许纬辰见蒋一正一口一个“你”,心知其实指的不是自己,而是项绍宽,所以也并不生气,继续不紧不慢地说道:“老百姓怕千里戍边,这是常识。所以我们征兵有三条优待政策:第一是冬季受训的男丁,受训期间管吃住;第二是凡按时到县尉处受训的,无论最后征发与否,都给牌免下一年的徭役;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凡征发到野战军的男丁,服役期间本家为’光荣人家’,免全家徭役。有了这三条优待,老百姓对应征不但不退避,而且还趋之若鹜。至于说官品嘛,这小民当兵自然比不得武科进士,有个九品的少尉就很好了。要想当更大的官,得走别的路。”

    蒋一正被许纬辰说得无言以对,便不再说话。

    许纬辰于是继续说道:“第二种是报考武汉水陆军学堂,考上之后直接分派到卫所当兵,能不能当上官就看造化了,这种算是聊胜于无。第三种才是最主要的,你要是在本县参加文科县试、府试通过,有了童生身份,或者更牛一点的,考上秀才了,甚至是举人,就可以直接报考保定或者定海军校。这些人考上军校之后,身份比志愿役士兵考上要高级一点,童生可以直接授少尉,秀才可以直接授中尉,举人可以直接授予上尉。军校里目前设有战训、参谋、政战、后勤四科,只有战训科有严格的身体条件的要求,其余三科身体健全的文人也能胜任。”

    “哦哦,那就是说,以后军官当中有文化水平的人会越来越多。”毛渊明点了点头,“那除了取消武科科举,还有什么改革举措?”

    “嗯,镇业最关心的还是科举制度的改革。明清两代科举制度大致是一脉相承,所以毛病也一样,就是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在秀才、举人之间会有一个巨大的壅塞,往往一县之中,秀才多达四、五百人,但乡试三年一次,每县只能有一、二人中举,非常难看。”

    毛渊明马上表示赞同:“嗯,这事情大家都知道,就像蒲松龄,十九岁时连中’小三元’,县试、府试、院试都是第一名案首,结果乡试屡试不第,到了七十几岁才混上个贡生……”

    “哎哎哎……天机不可泄露!”在一旁一直没有说话的朱丹赤连忙打断了毛渊明。

    毛渊明一脸不明所以:“啊?什么天机不可泄露?”

    “你觉得蒲松龄是个古人吧,但他其实就是这个时代的人,今年还不到五十岁呢,你怎么就把人七十岁的事情说出来了。”

    “哦哦哦,那我不说了。”毛渊明笑着捋了捋散乱的头发,“还是老许你继续说。”

    “啊,好。”许纬辰点了点头,继续说道,“镇业觉得,秀才大量积累的原因,无非是进门太宽,出门太窄。明清两代,平均每县的学额是二十人,但秀才往往多至数百人。为什么呢?因为县府院三考频繁,前明是每年都考,清朝改为三年两考,而且每次都录取二十人左右,粗略地按三十年算,就能产生四百个秀才。这就是镇业说的’进门太宽’。”

    “那出门太窄呢?”

    “秀才想要考取举人,则需要通过科试、乡试两关。乡试三年一届,录取名额是全省六、七十人。你们想,全省七、八十个县,平均每县分不到一个。四百秀才争夺一个举人名额,那岂不是要打开头。”

    “那除了应乡试考举人,秀才们就没有没有别的出路了?”

    “有是有的,但对于有上进心的秀才来说,也并不宽。比如秀才可以考贡生,到国子监读书,肄业之后也可以当官,但贡生名额也很少。如果家里有钱,也可以走捐监的路子当官,但捐监不但坏了出身,而且候补当官的时间更长。”

    “唔,看来不改革还真是不行。”

    “是啊。”许纬辰轻轻叹了口气,“镇业所想,还是相当周全的。科举体制必须改革才行。”

    毛渊明抬头想了想,又说道:“自古以来,改革没有不遭人嫉恨的。镇业的改革措施有哪些?会不会遭人反对。”

    “哈哈,大官人你英明了。”许纬辰笑了笑,说道,“镇业改革的第一项,其实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把县府院三考从三年两考减为三年一考,和乡试、会试一致,每三年就是一个院试、乡试和会试的周期。这么做,实际上就是减少了秀才的产生速度,必然遭到反对。”

    “嗯,可想而知。那镇业有什么办法么?”

    “办法有。就是降低考试的频率,但增加学额,使得实际录取量不要下降太多。清代制度,府学学额二十名,州学和大县县学十五名,中县十二名,小县八名。我们现在给予大幅增加,府学三十六名,直隶州三十名,散州和大县二十四名,中县十八名,小县十二名。总体上说,录取名额是过去的百分之八十左右,下降不算太多,可以免去过多的非议。而且,这么做有个附带的有利效果。”

    “什么?”

    “按照规定,参加县试、府试合格的读书人,即成为童生,童生通过院试合格,才成为秀才,不合格者会保持童生的身份。考试频率降低之后,童生的产生速度几乎减半。童生数量减少,正好可以利用他们进行吏制改革,当然这是另一件事了。”许纬辰端起茶碗喝了一口,又继续说道,“咱还说科举的事。秀才数量减少是解决进门太宽的问题,出门太窄的问题就需要通过增加举人的数量来解决。清朝在顺治年间定下的名额,一科乡试在全国范围内录取大约七百二十名举人,这个数字确实小了些,平均一个省才五十人,而全省多年积累的秀才怎么也有个三万人左右,录取率比会试考进士还低,所以有’金举人,银进士’一说。”

    “原来如此,那镇业想增加到多少?”毛渊明问道。

第七十二章 人口彻查

    “控制这个数量很关键。”许纬辰没有直接回答毛渊明的问题,“举人和秀才是本质区别,举人属于预备役官员,本身免除徭役,能参与地方事务管理。而秀才呢,只是受到朝廷礼遇的读书人,虽然也有见官不跪、不得用刑等特权,但托崇祯皇帝的福,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下诏取消了秀才的徭役优免,我们后来就是咬住这一点不放,坚决不恢复秀才的优免特权。”

    “哈哈哈,对对对。”毛渊明被说得笑了起来,“我记得那是在浙江刚刚光复的时候,为了这件事和黄宗羲还争论了很久,最终还是皇帝给力,坚决维护自己亲爹的决定。”

    “嗯嗯。正是因为举人比秀才多了优免特权,所以虽然我们很想增加举人的数量来改善秀才们的前途问题,但若是增加得太多,又会扩大特权阶层的人数,对国家税收不利。所以,镇业最后确定的乡试名额为全国每十万人口对应一个举人名额。”

    “十万人口才一个名额,那根据我们自己做的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共只有九千三百多万人,不就只有九百三十多个举人了?比原来还少啊?”

    “不不不。”许纬辰连连摆手,“十万人口对应一个举人名额,不是说只能有九百三十名多名举人,而是说每科录取九百三十多名,也就是每次从十万人中考选一名举人。”

    “哦哦哦,那就没问题了。”毛渊明这才听明白,“不过,为什么不直接规定举人的名额,而要说成和人口数量挂钩呢?”

    “为了清理黑户啊。”朱丹赤插话说道,“从万历晚期到现在这八十年,中原大地基本上都处在战争当中,流民黑户数量很多,即使是康熙初年局势较为稳定的时候,很多人为了逃避征税,也刻意隐瞒户口。有些人投入大户人家为奴,也被家主瞒报。按照现代历史学家的推算,康熙初年在籍人口大约是五千万,现在我们统计的结果是九千三百万,短短二十几年,人口不会增长这么快,何况中间还有十年时间的光复战争,这可比历史上的三藩之乱破坏力大多了。”

    “是啊,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有大量的人口被隐瞒,包括无法准确统计的流民,隐匿不报的黑户,和被富户瞒报的家奴。”许纬辰接着说道,“我们把举人名额和人口挂钩,就是为了地方上有清查人口的积极性,人口越多名额越多嘛。”

    “这倒也是个办法。”毛渊明停下来想了想,又问道,“对了,我记得你之前派了几个围棋国手去日本,与日本棋手比赛,后来胜负如何?”

    “哈,成绩不错,结果更是让人兴奋。”许纬辰微笑着说道,“徐远他们到了日本,按我制定的计划行事,由周东侯、娄子恩、吴来仪三人轮流出战,与日本围棋四大家的棋手切磋。一开始,日本人也是端着架子,在对弈棋份的问题上纠缠不休。因为日本围棋有段位,而大明没有,日本人非要先下测试棋。”

    “测试棋?”

    “对。日本围棋四大家家督商议之后,一致提出,由本因坊道策的弟子星合八硕首先出赛,与大明棋手对弈之后,再确定正式比赛的棋份。星合八硕年仅十九岁,已经是六段高手,在御城棋战上对阵安井家家督知哲和林家家督门入四局全部获胜,虽然只是坊门弟子,但实力放在另外三家都能当家督。”许纬辰喝了一口水,继续说道,“孔尚任和徐远他们商议之后,决定由吴来仪迎战。吴来仪也不过是二十二岁,与星合八硕年纪相仿,无论胜负都不会太伤面子。两人在上野德川馆林藩家老牧野成贞的面前对弈,牧野成贞喜爱围棋,据说有四段实力。”

    “那结果如何?”毛渊明急切地问道。

    “按照商定的规则,两人对弈两局,第一局以日本规则进行,吴来仪执黑先行,结果以十三目大败。第二局以大明规则进行,星合八硕执白先行,吴来仪以二子小胜。”

    “啊?两国规则差这么多吗?怎么会胜负如此悬殊?”毛渊明虽然不懂围棋,也已经听出其中巨大的差别。

    “规则有些影响,第一次用对方的规则下棋,两人都有些不适应。不过,胜负悬殊并不是因为规则,而是因为大明棋手平时以下棋赌彩为生,所以劣势下会放手一搏,结果输得更多。他们去之前,我已经千叮咛万嘱咐,即便输棋也不要胡乱拼搏,以少输几目为佳。只是吴来仪胜负心一起,便把我的话忘到九霄云外了。不过呢,输赢虽然悬殊,但大局是一胜一负,牧野成贞只得承认吴来仪有六段实力。在此基础上,孔尚任马上提出,娄子恩与吴来仪实力相仿,也当作六段,周东侯更胜一筹,应该是七段,而徐远则应当为八段。”

    “这个要求不过分吧?”

    “是不过分,不过还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许纬辰说着笑了笑。

    “挖坑?”毛渊明有些不明白,“挖了什么坑?”

    “你听我继续跟你说。测试棋结束之后,牧野成贞开始安排正式比赛。按照我们的计划,最终要在德川家宣将军面前对弈的,是徐远和本因坊道策的大弟子桑原道节,但就在去年年中,本因坊道策立了年幼的弟子小川道的为迹目,也就是继承人,桑原道节非常不满意,提出争棋,却被道策拒绝。为了缓解弟子间对立的局面,道策就将桑原道节送往井上家,井上家目前的家督是道策的亲弟弟道砂。这样一来,徐远的对手就从桑原道节变成了小川道的。”

    “哦哦。”毛渊明在一堆日本人的名字当中听得显然有些糊涂,但此时也只能继续装听懂了,“那后来呢?”

    “后来呢,牧野成贞安排正式比赛,每一位大明棋手对弈三位日本棋手,总共下九轮十八局。其中周东侯对阵退休本因坊道悦、退休安井算知和桑原道节,娄子恩对阵安井春知、本因坊家的星合八硕和吉和道玄,吴来仪对阵吉和道玄、桑原道节和安井春知。”

    毛渊明这下更加听不清名字了,只能直接问道:“结果呢?”

    “结果就是惨败。”许纬辰摇着头说道,“周东侯六盘棋赢了三盘,是成绩最好的,因为对手中有两位退休棋手,年龄比周东侯还大些,这是牧野成贞特意安排的,三盘胜局都是对这两人。娄子恩用大明规则赢了星合八硕和吉和道玄,其余四局皆败。吴来仪用大明规则赢了吉和道玄,用日本规则赢了安井春知,也是两胜四负。总分来说,是七胜十一负。”

    “这么惨烈?”

    “其实也合理,若是给这几个人多下几盘适应,加上我给他们的那些阿尔法狗定式,成绩应该会再好些。不过,这些胜负不重要,徐远对阵小川道的的御前比赛才是重头戏。”

    毛渊明点了点头:“嗯嗯,那徐远和小川道的的比赛结果如何?”

    “坑就在这里了。”许纬辰摆了摆手继续说道,“日本人的性格特别轴,因为之前孔尚任说徐远有八段棋力,而小川道的是七段,所以日本人提出四盘御前对弈,应该由小川道的先行三盘。”

    “这……他们不要面子的吗?”毛渊明有点被惊呆了。

    “哈,我刚听到这消息的时候,也是这个反应。”许纬辰笑了起来,“不过徐远也是艺高人胆大,居然就答应下来了。两盘大明规则的比赛都由小川道的先行,两盘日本规则的比赛则是二人各自执黑先行一盘。”

    “哦哦,那看来徐远对自己在大明规则下的实力很有自信啊。”

第七十三章 御前对弈的胜利

    “不错。”许纬辰缓缓说道,“徐远这个人,比起其他的棋士,就是显得尤其自信,可能是因为家境富裕,从小自信心爆棚。当然,这个自信是有根据的,他是得了黄虬真传的人,称为大明第二高手也不为过。徐远和小川道的的四盘棋,前后下了四天,两人战成二比二平手。但因为小川道的三盘先行,实际上是徐远赢了。”

    “啊?那日本人岂不是很失望。”

    “确实很失望。小川道的是本因坊道策最得意的弟子,实际棋力或许不止七段,德川将军亲自到场观赛,实在是很想小川道的取胜的。不过呢,徐远对我给他的阿尔法狗定式研究得比较透彻,所以运用起来就很得心应手。使用大明规则的两盘,是座子在四个角星位上的,所以可以用阿尔法狗的点角定式,小川道的前所未见,故此吃了亏,就算是两盘都先行,终究还是一胜一负。”许纬辰说起来,脸上全是满意的神色,“而日本规则的那两局,徐远执白输了九目,但执黑用了小林流加上妖刀定式,让小川道的一上来就中了招,很快中盘获胜。小林流和妖刀定式都是后世日本人发明的,用来对付日本古人也算是一段佳话了。”

    毛渊明听完,自然是大为高兴,笑着问道:“那德川将军有何表示?”

    “将军表面上当然十分客气,赏赐了徐远不少东西。不过,心里肯定是不高兴的,所以提出来要派代表团访问大明。”

    “咦,那不是正中你下怀?”

    “是啊,我是不怕他来,怕他不来。”许纬辰点了点头,“日本幕府的锁国政策,虽然在我们的努力下有所松动,每年都有武士前来轮值,海上贸易也有所发展,但毕竟交流还是不多。这一次将军决定派代表团来,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啊,那是不是可以请本因坊道策来,跟黄虬一决高下?”

    “不能。”

    “为什么?”

    “还是因为日本人轴。”许纬辰无奈地摇了摇头,“在德川将军看来,虽然很想派代表团来大明找回场子,但自己的规矩更重要,绝不能破。所以凡是日本四大家的棋士,都不会随代表团前来。据日本方面提报的名单,代表团是由牧野成贞作为正使,随行的有天文学家涩川春海,以及星合八硕和吉和道玄,将会在年底作为贺年使前来。”

    “咦?为什么要派一个天文学家?还有,星合八硕和吉和道玄不都是本因坊道策的弟子吗?怎么又可以来大明了呢?”

    “啊。涩川春海之前也是棋士,是安井家第一代家督算哲的儿子,棋力也有七段的水平,后来因为兴趣转向了天文历法,所以向幕府请辞了棋手的身份。至于星合八硕和吉和道玄,只能说是将军报仇心切,打了个擦边球。这两人都是武士家庭出身,严格说来也不算是棋手,可以认为是棋力高超的武士。对了,星合八硕家是津藩藤堂氏的家臣,津藩藤堂氏就有你熟悉的藤堂高虎家。”

    “……”毛渊明只能默然,不知道应该怎么应答这句话,因为藤堂高虎是日本战国游戏里非常不令人喜欢的角色之一。

    许纬辰见毛渊明没有意见,便继续谈论自己的计划:“趁着日本代表团这次来访,我也打算效仿日本建立棋所制度,花不了几个钱,但可以很好地促进围棋的发展。毕竟,像徐远这样家里有钱的是少数,大多数棋手要靠茶馆博彩为生,不太好。不如就在京城设立棋所,派遣宗室闲人执掌,让棋手们有个安身立命的地方,也好切磋棋艺,培养后进。”

    “好啊,这一块你熟悉,你安排就是了。”毛渊明对围棋兴致不高,转念又想起了另一个话题,“对了,说了这么久,都没问你雅克萨的战事进展如何。”

    “呃……我也不知道。”许纬辰笑了笑,“每年冬天,黑龙江有三个月时间是冰封的,所以雅克萨的消息也会断绝三个多月。之前的消息说,在雅克萨囤积了足够半年的粮草和弹药,所以五千大军足以围困罗刹军到今年开春。新的消息估计要到四月份才会有。”

    “哦,那我们也帮不上什么忙。”毛渊明听了,心里略微觉得有些遗憾。

    “也不能说什么忙都帮不上。”金和光非常兴奋地纠正毛渊明的话,“我们已经将新制作的棉纱口罩、粗纱手套和防风斗篷都运往关外了,希望能够有用。去年准备出兵的时候有些仓促,我们只做了棉衣棉裤棉鞋和棉帽子。后来想想,还是要从细节入手,口罩能防呼吸道传染病,尤其是在寒冷的环境下,手套可以保暖以及保护手指,斗篷除了防风保暖,必要时还可以剪碎当作绷带使用。”

    “哦哦,这倒也是。我们南方棉花产量高,纺织的生产力也强大,确实可以多给前线将士做些东西送过去。”

    “不仅如此,我们还给京城军机处去了行文,请他们修改军队管理条例,把口罩、手套和斗篷等劳防用品添加到关外驻军的日用装备当中去,以后每年按数采购。”

    “哦?那这样又要多出来一笔固定开支,会不会……”

    “还好。”陆希星插话说道,“按照海关统计局的数据,每年会有大量棉纺织品出口,价格相对比较便宜。我们生产口罩、手套和斗篷需要消耗一定量的棉花,会导致用于出口的棉纺织品价格上涨,关税收入相应也会增加一些。而且,众所周知,中国一旦参与国际贸易,必然引发贸易极大的不平衡,巨大的顺差会让全世界叫苦连天。所以,我们自己消耗一点,出口减少一点,对贸易平衡也是有好处的。”

    毛渊明没想到陆希星会这样解释生产劳防用品的经济效果,笑着说道:“若是这么说,我们自己把每样出口的产品都消耗掉一点,会不会对国际贸易更加有利?”

    “理论上,贸易顺差大的国家,内需多消耗一点出口产品,对平衡贸易确实是有好处的。只不过内需也不能用于浪费,像劳防用品这样既能消耗棉花,又不是无用的奢侈消费,属于可遇而不可求。”陆希星继续解释道,“不过,按照绍宽他们的计划,打赢了雅克萨战役,接下去就要迎战噶尔丹,这个阶段北方的战事会连绵不休,棉衣棉裤棉鞋棉帽和劳防用品的需求量会保持旺盛。等到战事结束之后,又要编制新的屯垦兵团向关外和陕北等地区殖民,铁制农具、木制和竹制器皿、陶瓷制品等也会大量需要,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会比现在好一些。”

    “那,能不能通过增加进口来平衡贸易?”毛渊明问道。

    “能啊,我们一直在从英国商人那里进口武器,但是这几年,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扩充军备,限制军火出口,所以进口量有所下降。另外,我们还准备从日本和南洋进口木材,用于新建和改建两京宫室,木材的进口价格可不便宜。”

    “木材也要进口?咱们大明自己不产木材吗?”毛渊明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要啊。”陆希星点了点头,“木材这东西,成长速度慢,今天能用于大型宫室房梁和立柱的木材,最起码要有一千年的历史,一千年前还是唐朝呢。经过这么多年的砍伐和战乱,中原地区已经没有好的木头可以用了。今后除了指望云南四川的山林,还有东北兴安岭的木材,只能依靠进口了。”

    “原来如此……”

第七十四章 朱和尭的喜事

    “对了,这次回来之后,还没见过朱和尭呢,他最近还好吧?”毛渊明坐得有些累了,站起来活动活动身子,顺便问道。

    许纬辰也跟着站了起来:“宝亲王挺好的。这个钟点,应该在文华殿上课呢。”

    “那要不,咱们看看他去?”陆希星也坐得腿脚麻木,马上提议出去走走。

    “行。”

    说这话,几人出了武英殿的大门,缓缓朝文华殿走来。

    “朱和尭一个人上课?要是没人看着,他不会折腾出什么事情来吧?”毛渊明一边走,一边问道。

    “平时我都是在文华殿陪着他的,今天因为陪你们聊天,所以没过去。”许纬辰摆了摆手说道,“南京留守司的那几个大臣,平时就在文华殿办公,我也在那里,办好的事情就顺手盖印下发。朱和尭在文华殿的后殿主敬殿里读书,大臣们在文华殿的东阁办公,我和温如嵩、朱丹赤日常就在西阁里,有事他们自然会找我。军机处的其他人,平时还在武英殿,各司其职。”

    “哦哦。那朱和尭需要学习政务吗?”

    “学倒也学一些,我每天都会挑几份奏折让他读,给他讲解一下具体是什么事情,辅政的大臣为什么要这么处理。不过这不是主线任务,毕竟我们也不是要培养朱和尭当一个优秀的皇帝。现阶段,朱和尭还是以学习其它知识和技能为主。”

    “那他都学点啥?”

    “学的可多了,骑马射箭、火枪火炮、天文算术、诗词经典,都要学。”

    “那他学得进去吗?”毛渊明听到这么多功课,心里难免有些狐疑。

    “也不强求他学多好,只要他算术诗词大致懂一些,骑射枪炮之类会一些,就行了。我从羽林苑给他选了十二个伴读,又调了二十四个羽林苑出身的年轻侍卫,负责保卫他的安全,连身边的太监,也有四个是从羽林苑出身的。总之,让他有个自己的小班底,将来不需要我们操心就是了。”

    “呃……那不培养他当好皇帝,将来怎么办?”

    许纬辰见毛渊明这么问,停了下来,向四周张望了一番。众人正走到内五龙桥前,离奉天门、左顺门和右顺门都有几十米的距离,三座宫门前虽然都有侍卫站岗,但应该听不到自己说什么。于是才压低了声音说道:“将来的事情,取决于我们自己。”

    “自己?”毛渊明同样低声说道,“你的意思是说,你觉得我们能活很长时间,所以不需要培养朱和尭。”

    “现在也没把握。”许纬辰摇了摇头,“从我们目前的衰老速度来看,几乎看不出衰老的迹象,似乎意味着我们可以长生不老,至少活很长时间。但这事情无法验证,只能赌一把。”

    “赌一把?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像正常人一样,再活几十年,那么根本也改变不了什么,历史的发展方向不是一朝一夕能扭转的。我们一死,大明说不定又回到原来的状态,成为另一位面的大清,到了1840年,还是被英国船坚炮利所击败。倒不如赌一把,赌我们自己活得久,能够亲手把历史引领到我们想要的轨道上。”

    “这……”毛渊明被这番说辞说得有些尴尬,甚至有些沮丧。

    “其实也是无可奈何。”陆希星在旁边说道,“经过这么长时间,我们发现古人对我们政策的理解能力和执行意愿是非常堪忧的。除了军事问题立竿见影,能让他们心服口服之外,大多数问题他们既不能理解,也不愿意执行。当然这也难怪,他们没见过这么做的效果,自然不会心服。”

    “是啊,我们工场里的很多安全制度,工人们就是不遵守,出了事故都不能让他们吸取教训。”金和光也说道,“没有工业化洗礼的人群,缺少遵守纪律的自觉。”

    “好吧,你们说的也有道理。”毛渊明点了点头说道,“绝大部分的穿越小说,对穿越者死后的情形都没有交待,显然是写不下去所致。我们若是死了,恐怕也没有什么好的结局。”

    “嗯,所以我们几个商量,从现在开始就要按长生不老的假设来行事。”许纬辰说道,“朱和尭要认真学习,也要了解政务,但这些都是为了将来他做一个高贵优雅的皇帝作准备。至于治国之道,我慢慢会给他解释,但不需要他熟练掌握,到时候只要像他爸爸一样当一个甩手皇帝就行了。他的国家,只有穿越者替他执掌,才能确保无忧。”

    “行,我明白了。”毛渊明说着,迈步继续朝文华殿的方向走去。

    南京文华殿的格局和京城有些不同。京城文华殿和武英殿坐落于太和门两侧,东西对称,规格也几乎一模一样。南京文华殿最初建设的时候,是按照太子办公场所的标准建的,所以比南京武英殿要小一号,显得不那么对称,屋顶上也不是黄瓦,而是碧瓦。

    众人穿过了文华门,进了文华殿,先到东阁与黄锡衮、范承谟、吴兴祚三人寒暄了几句,问了问政务的情况,见没什么特别之处,便又转身出来,经过穿廊进入后面的主敬殿。

    朱和尭在东侧的书房读书,此时恰好散了课,与几个伴读一起走出来。许纬辰便问:“殿下,今天的功课怎样啊?”

    朱和尭已是十九岁的大小伙子了,却有年轻人难得的沉稳,见到许纬辰,不紧不慢地说道:“许大叔,刚刚散了课,先生们才刚走。今早上去练骑射,我射了九支箭有五支上靶,比上回多了两支呢。”

    许纬辰微笑着答道:“好啊,你要是喜欢骑射,趁着天气好多去练练,将来回了京城,和那几个蒙古王子比一比,咱们汉人骑射也不逊于他们。”

    “咦,毛大叔你回来了?”朱和尭见到毛渊明也在,便问道,“柴棍那里情形如何?我见奏报上说,叛军都平了,将士们可都安好?”

    “好,都好。”毛渊明心中有些诧异,朱和尭居然懂得关心前线的将士。

    “这个时辰,该进午膳了吧?梅姑姑怎么还不来伺候你用膳呢?”许纬辰四面看了看,确实没看到小梅的人影。

    “梅姑姑今天不过来了。”朱和尭说起小梅,脸上似乎有了一丝兴奋,“金氏今早上起来,身子有些不妥,所以我让梅姑姑在春和宫照顾着,不用过来了。反正传膳的事,太监们也能做。”

    “哦?宝亲王妃怎么不妥了?”毛渊明连忙问道。

    “呃……”朱和尭有些欲言又止。

    旁边的小太监连忙回答:“王妃恶心呕吐,头晕目眩。已经传了太医,太医说或许是有喜了。”

    “多嘴。”朱和尭斥了小太监一句,不过看起来并不生气。

    “哈哈。王妃有喜这么大的好事,有什么不好意思说的。”毛渊明大笑了起来。

    “也不是不好意思,只是觉得应该慎重些,等马姑姑看过之后再说。”

    “嗯嗯。真要是这样,我得叫马心如抓紧去看看。”许纬辰说道,“殿下先用膳吧,我们回前面坐坐。”

    于是,朱和尭在伴读的簇拥下前去用膳,众人重新回到文华殿的西阁坐下。

    毛渊明忍不住就问:“这朱和尭怎么回事,年纪轻轻的,一点没有激情,老婆怀孕这么高兴的事情也不兴奋。”

    “你又不是第一天认识他,他从小就是怯怯的性格,一直这样。”陆希星撇着嘴说道。

    “那他现在都是宝亲王了,怎么还这样呢。”

    “他哪样你也得顺着他。”许纬辰笑着说道,“接下去一段时间,就得你陪着他在这里读书理政了。”

    毛渊明觉得很奇怪:“我?为什么?你知道我一向不耐烦这些事情的。”

    “哦,你要是不愿意,那就去京城跑一趟,去和绍宽他们商量军务和政改的事。”

    “啊?那我不去了,还是在这里陪朱和尭吧。”毛渊明发现自己被许纬辰套路了,马上改变主意。

    “哈哈哈哈……”

第七十五章 兵刑一体

    许纬辰稍事准备,将南京的政务暂时交代给毛渊明,便打算和蒋淦一起上路,前往京城。

    时下已经是春尽夏初的天气,本可以沿运河北上,看看两岸的繁花似锦。不料淮北一带黄河再次泛滥,靳辅送来紧急奏报,说需要花一到两个月时间抢修河堤,运河暂时无法通行。许纬辰只得又与众人商议了救灾的对策,交给靳辅全权执行,然后改坐海船北上。

    经停海州之时,许纬辰特地招来知州询问灾情,得知今年黄河水势不算很大,只是某处河堤年久失修,管涌严重,以至于溃堤泄洪,靳辅已经召集各州县官员开过会议,在地势高处修建难民营收拢难民,并且征发民伕重修河堤。许纬辰和蒋淦都觉得这是只能靠靳辅陈潢处理,别人也插不上嘴,便叮嘱知州勤勉行事,一切听从靳辅指示。

    离开海州,花了七、八天时间,在天津港口弃舟登岸,又用了三天时间,才到达京城。

    闰四月的京城,已经是夏天的景象,花儿多半谢了,树叶却十分繁茂,天气倒也不甚热。

    军机处早接到快件行文,知道许纬辰和蒋淦要来,已经在南宫为两人打理了住处,洪诚丘和唐云沛亲自将两人迎到南宫。

    等坐下来喝了茶,许纬辰便问项绍宽等人是否还在军机处忙碌。洪诚丘笑着说,军机处组织了一个巡视团,陪着郑克臧去沈阳府巡视了,项绍宽、吕宪华、李书同、高正飞等人都不在京城。

    许纬辰自然是有些诧异,问是不是关外出了什么事。

    “没什么特别的事,只是雅克萨战事紧迫,沈阳到京城有一千五百里的路程,绍宽觉得,到沈阳去指挥作战,能省下不少路上通讯的时间。另外,关外形势始终有些让人放心不下,满洲八旗虽然被我们大幅削弱,而且有和我们关系甚好的杰书统率,但毕竟有十来万人,万一发动叛乱也不是好玩的。再加上沈阳周边还有蒙古人和汉人混居,犬牙交错形势复杂,书同认为,郑克臧经常去巡视安抚会比较好。所以,他们一个多月前就出发了,估计在雅克萨战事结束前是不会回来的。”洪诚丘解释问题就很条理清晰。

    “这倒也是,东北那么大,多去走走看看,对加强统治总是有好处的。”许纬辰觉得项绍宽和李书同的这个想法不错,“那雅克萨的战事,有进展了吗?”

    “也算有了一些。”洪诚丘立刻答道,“最后一份军报是半个多月前的,说雅克萨城中的罗刹军给养不足,难以继续坚持,进行了一次突围,结果被我军打回城里去了。”

    “哦?那不是挺好吗。”蒋淦听到战场上有利的消息,显得有些激动,“罗刹军最贪婪残忍,最好能困死他们。”

    洪诚丘听蒋淦如此说,只是笑了笑,没有接茬儿,而是自顾自继续说道:“另外,布尔尼那边也有好消息,他派人来说,已经到达尼布楚地方,而且与罗刹军打了一仗,虽然没有消灭几个罗刹兵,但烧了罗刹人的一个粮食仓库。布尔尼打仗虽然一般,但他现在人数极大占优,而且算是半个主场,能发挥蒙古骑兵最大的优势,来去如风,所以烧了罗刹人的粮仓,罗刹人却无可奈何。”

    许纬辰听完,倒也有些感慨,说道:“是啊,布尔尼打仗平庸,也要看跟谁比,以及处于什么条件下。你让他在辽西平原上和差不多数量的满洲八旗兵对战,那他确实不行,但去尼布楚这种地方,和万里而来的一千多罗刹军打,那自然是进退自如的。”

    “没错,布尔尼还说,尼布楚城附近的罗刹驻军都已经龟缩进城,虽然他暂时奈何不了城里的敌军,但尼布楚附近的道路都被他截断了,尼布楚的罗刹军想要增援雅克萨那是万万不能的。”

    “哦,那看来是形势大好啊。”

    “是啊。”洪诚丘看了看二人,继续说道,“还有,老唐也正好有新消息要跟你们说。”

    “嗯嗯,我都准备好了。”唐云沛说着,示意身边的书办将一个卷轴放在了桌上,然后慢慢展开,却是一幅京城地图,“你们看,这就是我按照之前和老许你商定的方案,画的京城地图。”

    “哇,不愧是唐大设计师,如此详尽细致。”许纬辰看了一眼地图,不由地赞叹起来。

    唐云沛用手中的扇子指着地图上的建筑说道:“看,我们在东安门外建设东院,作为六部和通政司的办公场所,在长安西街宣武门里街以西的地块建设西院,作为枢密院、都察院、大理寺和锦衣卫指挥使司的办公场所,刑部和兵部也在西院里设办公室,配合工作。”

    “嗯嗯,很好,这就是当时我们所想要的。都开始建设了吗?”

    “东院去年就开始动工了,估计到年底之前就能竣工,明年春节过后就能搬进去了。”唐云沛信心满满地说道,“西院本来就有都察院和大理寺的建筑,你看,两个衙门之间还有几个小水池。我和五爷商议了半天,决定把中间这块有水池的地改建成小花园,花园南面是大理寺,西面是都察院,东面新建枢密院,北面是锦衣卫指挥使司以及练兵场、诏狱。等东院完工了,就动工建西院。”

    “为什么刑部和兵部在西院还要有办公室?”蒋淦是第一次看到完整的规划图,有些不解地问道。

    唐云沛还没开口回答,许纬辰先说道:“蒋大律师你近来主持刑部的司法改革,对枢密院、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的职能关系,有什么看法?”

    蒋淦想了想答道:“目前来说,都察院负责纠弹百官,刑部负责刑审,大理寺负责复核,也算是一种不错的制度了。不过,这个系统和现代司法系统相比,还是有些缺憾的。如果我们把都察院比作纪委,大理寺比作最高法院,刑部比作司法部,那么还缺一个检察院,并且大理寺和刑部的关系也是错位的。”

    “确实如此,所以才请你主抓司法制度改革。”

    “没错,我们希望调整一下各机构的功能,恢复隋唐时代大理寺负责刑审的旧例,而刑部则负责梳理法条、执行判决。枢密院作为最高司法机关,负责提起公诉、复核案件,这一点算是向英国学习,把’国王起诉’作为公诉的理论基础。具体来说呢,民事案件在州县审理,府里复核结案,特别重大的报道布政使司审结。刑事案件情节轻微的,也是县审府结,按察使派出佥事按季巡视。重大刑事案件要报按察使审理,凡涉及官员的,需由大理寺审理,罪行判决为死刑的,还要交枢密院复核。这样一来,显得比较完整和流畅了。”

    “这个改革方案我很赞同。西院建筑规格实际上也是按这个目的来设计的。”唐云沛说道,“刑部在西院的办公室,实际上就是为了方便接收枢密院和大理寺的案卷,也方便给审判工作提供法条依据。”

    “原来如此。”蒋淦总算搞明白了。

    许纬辰又补充道:“还有啊,兵刑本来就很难分家,比如律例当中,有很大一部分罪行是要充军的,充军就要由军事单位来接收。如果是充军到卫所,或者遣发到屯垦兵团务农,都要枢密院接收处理。另一方面,军事单位也需要有审讯机构处理军队的刑事案件。所以,兵部和刑部其实和枢密院在一处更合理,但习惯上六部都在一起,所以在西院里给兵部和刑部留出办事处的位置,会比较方便。”

    “这倒也是。”

第七十六章 朝廷东院

    蒋淦本来还想再详细讲一讲司法体系改革的事,洪诚丘说二人刚到,不如先休息休息,等明天召集大家开会,再为大家介绍。

    许纬辰倒是一点不觉得累,便提出去东院的工地现场看看。唐云沛求之不得,正好可以展示一下京城建设的成果。于是四人各坐了一顶轿子,出了东安门,直奔东院的工地。

    如今的东院正如唐云沛所言,已经初具规模。工匠们进进出出,手提肩扛,忙得热火朝天。工地旁搭了一遛凉棚,供工匠们休憩吃饭喝水。蒋淦一眼看见谢成武正坐在最大的凉棚下,和几个工部的官员讨论营建的事,连忙上去打招呼。

    谢成武已经一年多没见过二人,兴奋地招呼大家坐下。几个工部官员见此情形,十分识趣地退了出去,回到工地上指挥工匠们劳作。

    蒋淦开口便问工程进度如何。谢成武还未回答,唐云沛先说道:“五爷厉害,这东院的地下工程,是五爷亲手设计,监督施工的。”

    “哦?”蒋淦大为吃惊,“现在的技术水平,就能建设地下工程吗?”

    “你这叫什么破问题,建设地下工程的能力这个时代本来就有啊,皇家陵寝不都有地宫吗?紫禁城里的地下冰窖,你又不是没去过看过。”唐云沛不屑地说道。

    “哦哦哦,我搞错了,我还以为地下工程都需要盾构技术呢。”蒋淦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说正经的,这东院作为六部、理藩院和通政司的所在地,算是朝廷最重要的衙门了。”谢成武不紧不慢地说道,“地下工程分为两种,一种是排水的暗沟,还有一种是地下室以及地下通道,地下室供储藏重要文件所用。我和云沛研究了很久,也听了不少人的意见,尤其是雷发达、雷金玉父子,他们有很多想法都是很可取的,比如地下室照明、通风等等。”

    “是么?看来古人的智慧也不可轻视啊。”蒋淦感慨道。

    “不过呢,咱们也不能让古人小看了。”谢成武继续说道,“我在各个部门地下室与地面之间,都设计了滑轮式升降机和管道传声系统,方便上下层之间交流和传递文件。古人虽然也会用辘轳从井里打水,不过形制完整、安全可靠的升降机还得看我们设计的。”

    “那是自然。”

    “对了,你们既然来了,就带你们看看工地的建设进度。”谢成武说着,站起身来,领着大家朝工地里面走。

    “东院南北长约820米,东西宽约650米,只比紫禁城小了15%左右,可以说是规模宏大,比现在承天门外局促的六部衙门舒服多了。”唐云沛一边走,一边说道,“将来这里面有六部、理藩院和通政司的官署,还有很多附属的功能建筑。”

    “功能建筑有点啥?”蒋淦一边看,一边有一搭无一搭地问道。

    “你听过相声《夸住宅》吗?’东跨院厨房配茅房,西跨院茅房配厨房’,其实你别说,这两样还就真是最要紧的功能建筑。”唐云沛笑嘻嘻地答道,“将来整个东院运作起来,连官员、吏干带服务性的工作人员,总共得有好几千人同时在这里工作,你就说食堂和厕所需要多少吧。”

    “这……我可不会算。”蒋淦摇了摇头。

    “我们设计了七处食堂,二十三处厕所,应该能够应付了。”谢成武解释道,“食堂和厕所也不是随便设的,都关系到下排水的问题。东院里的衙门都是最高级别的,平时少不得宴请会见,所以厨房还得能应付宴请的需要。厨房人员和物品要有出入的通道,粮食、燃料和调料要有地方存放,这些都是对设计师的考验。”

    “天哪,那可真是太复杂了。”

    唐云沛见蒋淦一脸蒙圈地样子,笑着说道:“那就给你简单介绍一下主要建筑吧。你看,如果从东院的正门进来,过了二门,西侧是通政司,东侧是理藩院,现在还没完全建成,你们可以想象一下。再过了三门就是六部,户部、兵部、工部在东,吏部、礼部、刑部在西,这个次序是固定的。”

    “这个我知道,是六部的班次,绝对不能混淆。”

    “不过,两边的建筑并不是对称的。六部规模不同,业务内容不同,对建筑的要求也不一样。”唐云沛说着,用手逐个指给大家看,“户部规模最大,占地面积也最大,但建筑不复杂,都是成排的平房;兵部本来不算小,但是现在绍宽推进改革,军事机构主要属于枢密院,所以兵部成了最小的部,夹在户部和工部之间,显得非常迷你;工部原本规模适中,不过将来大有发展,所以有意识地多留了地,为了彰显工部特色,还在院里设计了一个喷泉。”

    “喷泉?喷水的动力是怎么来的?”

    “这个不难啊,连我都知道。”许纬辰在旁边说道,“只要在旁边建一座水塔,让人往水塔里加水,利用水位的落差就能形成自动喷泉。”

    “没错,就是这个道理。”唐云沛继续说道,“吏部规模也不大,不过有一座小礼堂,用于官员培训,这是吏部自己提的要求;礼部人数不多,事情也少,但对场地的要求却特别高,有大量礼器需要存储,所以需要一座仓库;至于刑部,就需要有一座小型看守所,关押审结待投送的犯人。”

    “唔唔,看来每个部还真的都不一样。”蒋淦感慨道。

    “另外,老许你看,最靠北面的正殿,设计成了工字型的两殿连通格局,和文华殿、主敬殿的样式差不多,这是按你的要求设计的。”唐云沛说着,用手向前方正面一指。

    许纬辰顺着唐云沛所指的方向一看,什么都没看到。再仔细一看,原来地上已经完成了基座的建造,但大殿本身还没有一点影子。

    唐云沛却显得信心满满,说道:“正殿的基座已经完成了,年底之前就能造好。正殿名义上是举行仪式的场所,但实际上稍加修改就能成为中书院的主办公室,如果那天要恢复丞相的设置,非常方便。”

    “嗯嗯,是不是要复设丞相,是个很艰难的话题。恢复有恢复的好处,不恢复也有不恢复的优点,尤其是朱元璋还有祖训。不过,提前准备总是好的。”许纬辰点头说道,“恢复设相是当年劝黄宗羲出山的理由之一,大官人和镇业都觉得早晚总是要实行的。”

    “这个你们商量,我只是给你们提供方便。”唐云沛笑了笑说道,“正殿两个’肩部’的位置还有功能建筑,西北角那个是吏员宿舍区。官员们俸禄高,家里人口也多,都愿意自己租房子住,吏员薪俸微薄,要是还要租房子住,不够开销。而且,吏员人数众多,京城里八旗居民迁出之后,就没有那么多民居出租了,建个宿舍区能给他们行些方便。”

    “嗯嗯,这个想得周到。”蒋淦赞道,“那东北角呢?”

    “东北角那个是综合娱乐厅,里面设计有茶室、阅览室、棋牌室,还有保龄球室和桌球室。”

    “桌球室?你们连斯诺克都发明出来了?”

    “哈哈,没有啦。”洪诚丘笑了起来,“斯诺克级别的台泥现在肯定生产不出来啊。我们发明的——准确地说是陈天仇发明的——是一种类似康乐球的东西,木制的球桌,木制的球,用木制的球杆打球。”

    “那有样品了吗?让我先试试。”蒋淦最喜欢打桌球,当场就有些蠢蠢欲动的架势。

    “有啊,我们第一批做了两张球桌、两套球具,给皇帝送去了一套,南宫里留了一套,你晚上就能去试试。不过,生产这东西可不容易,球桌还好,就是切割木料拼装起来,再刷一层桐油,主要是球不好办,每颗球都需要一个资深木匠做上大半个时辰,否则球不够圆,就影响手感。”

    蒋淦听完,大大地叹了一口气:“唉,这个时代啊,想做什么都困难,希望能赶紧实现工业化吧。”

第七十七章 不与胥吏共天下

    休息一晚,第二天早起开会。

    常镇业召集了留在京城的穿越者,到军机处开会。开会需要讨论的内容不少,先是由蒋淦向大家介绍司法改革的内容,计划在南方四省先行推行试点,然后在推广至全国。穿越者当中只有蒋淦一人是律师出身,众人自然也就对他的改革计划没有意见。

    然后是许纬辰向大家介绍吏制改革的计划。明清两代,基层政务把持于胥吏之手,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清代名臣郭嵩焘曾经说过,大清是“与胥吏共天下”,其实大明也不遑多让,只不过大明阉宦的问题更为突出,所以胥吏之恶才会被忽略。

    关于胥吏之恶的源头,其实古人自己也十分清楚:唐宋以来,以制举取士于文采声华,而士乃不习民事;吏习民事,而不得美仕。吏日下,士日尊,判然两途。而士之子恒为士,降而为吏,即为隳其家声。于是吏益以无赖。朝廷兴一利,吏即随所兴者滋百弊。欲革一弊,吏即随所革者滋他弊。自知罪大,则纵火去其籍,使茫然莫知其颠末。且官有除降,而吏则长子若孙;官避本籍,而吏则土著世守;即年满有制,重役有禁,而子弟亲戚迭出不穷,更名而不更人,更人而不更其所守。夫以他州外郡之人,为来往无常之官。官一而吏百,又皆文采声华不习民事之官,以之驾驭百十为群、熟悉风土、谙练事故、作奸犯科无赖之吏,于此能奏循绩焉?沿袭既久,如久病之人,转以病为命,一旦悉去此辈,则百司茫然,一步不可行,势不能以终日。

    许纬辰之前和顾炎武商谈之时,顾炎武也提出,“今天下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州县之弊,吏胥窟穴其中,父以是传子,兄以是传弟,而其尤桀黠者,则进而为院司之书吏,以掣州县之权。上之人明知其为天下之大害而不能去矣。”

    但话虽如此,不敢铲除这个积弊那就不叫穿越者了,新的吏制方案就是要努力扭转这个局面。明朝初年,吏的产生机制是“签充”,也就是在老百姓当中抽选家世清白粗通文墨的人,到衙门当吏,三到五年一换。后来有些人渐渐意识到当吏有利可图,于是便演变成了“纳粟投充”,也就是花钱或者捐粮来谋取吏职。但既然是花钱谋取,自然是要连本带利赚回来的,所以各种贪污舞弊的手段就层出不穷。吏制改革的方案首先就是改变吏的选拔方式——既不是签充也不是纳粟投充,而是采取童生报充和雇佣并行的方式。

    经过长时间的接触调研,许纬辰发现,州县之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办理文书往来、撰写钱粮刑名材料的书吏,第二种是负责治安、抓捕、养马的衙役,第三种则是办理各种收缴、查封、运送等杂务的差役。在恢复设置县尉之后,第二类衙役基本上转由县尉管理,由退役士兵充任,不在考虑之列。而第一种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所以改由童生报充的方式,童生读过书,应过科举,而且是县试、府试合格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素质有一定的保障,由这些人充任书吏,希望能改善一下吏干的整体素质。而差役就改为雇佣,虽然人员方面并无改善,雇佣关系随时都可以解除,给予州县官员多一点威慑小吏的手段。

    听到这里,白羽等好几个人都跳起来问,童生尚有科举前途,为什么会去报充书吏。许纬辰的解释是,童生之考秀才,名额不多,大部分人会反复落榜,终身难进一步,甚至会出现“白发童生”的现象,所以如果给他们机会去当书吏,也有一定的吸引力。而且,为了让他们看到一丝希望,改制的方案是将书吏称为“文吏”,分一至九等,每等薪俸不同。童生年满二十一而不足三十者可以到县报充,录为九级文吏,此后每两年晋升一级,待升至五级两年俸满,可以到省城参加考试,称为吏试,中试者一等授主簿官职,二等晋升四级文吏到京任京吏,京吏的薪俸待遇又上了一个台阶,而且还有被选拔为小京官的机会。这样一来,就给了童生一些入仕的希望,一部分自忖科举无望的童生,会有报充担任文吏的动力。

    用这套文吏体系取代现在的胥吏,当然还需要时间,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冻结全国的胥吏招收,不再产生新的“父以是传子,兄以是传弟”的胥吏世家,然后花上十几二十年时间,让原有的胥吏慢慢年老退出,新的文吏们占据吏员系统,并且拥有相对较高的个人素质。

    众人对这个思路倒也比较认同,只是觉得就算是新的吏员,时间长了也会产生出父子兄弟承传的弊端。许纬辰当然也不否认,但是强调因为有童生这个身份要求,县试、府试两层科举能成为一道筛选屏障,若是不能通过筛选,自然不能父子承传,若是能通过,那也至少是父子两代读书人了,总会比较好一点。

    众人议论一番,觉得许纬辰的这个计划大致可行,于是便决定发内阁讨论,等陈永华表示支持之后,便可在南方省份试点推行。

    常镇业总觉得这个办法有些虚浮,似乎不像听上去那么好,便趁着午饭的机会,将许纬辰拉到一间单独的值庐当中详谈。

    许纬辰于是屏退了所有人,悄悄告诉常镇业,其实自己对这个方案能否改善吏治也毫无把握,毕竟就算现代社会,都未能改变基层小吏欺上瞒下吃拿卡要的作风。只不过,为了纾解童生科举道路的壅塞,想用这个办法加以改善而已,至于能否达到改善吏治的目的,只能说“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常镇业听完许纬辰的话大感舒心,如果这套改制方案真的有利于纾解科举壅塞,那倒也值得一试。于是,常镇业也向许纬辰说起京城的一些改革举措,最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将京城从附廓的大兴、宛平二县中划出,以内城、北外城、南外城的城墙以内、皇城宫墙以外为都内厅,在顺天府增设理事府丞一人,专理城内事务。大兴县的县治迁往京南黄村,宛平县的县治迁往京西拱极城,京城东面朝阳门外部分原属大兴县的土地划入通州,京城北面健德门外部分原属宛平县的土地划入昌平州。这样就形成了通州、大兴县、宛平县、昌平州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拱卫京城,而京城以内由都内厅治理的格局,主要的好处是城内可以统一规划,并且四品的理事府丞比起六品的京县知县来,跟权贵打交道的时候底气更足一些——当然,大兴、宛平两县的知县在不再附廓京城之后,品级也相应地降为七品。

    另外,军机处又决定将礼部的祠祭、精膳二司撤销,原因是这二司的事务与五寺之中的太常寺、光禄寺重叠。今后,祠祭事务全部由太常寺承接,宴会事务全部由光禄寺承接,礼部仅在仪制司下保留祭祀、宴会两科负责对接相关事务。而主客司更名为礼宾司,仍负责礼宾接待事务。作为补充,在礼部增设科考、远交二次,科考司负责科举考试事务,远交司负责泰西欧洲国家的外交事务。

    许纬辰对常镇业的这些改制做法都非常支持,并且表示回到南京之后,也要对南京的区划进行改革。

第七十八章 新版《顺天时报》

    两人吃完饭回到军机处,正准备继续开会,却见外面一个书办急急忙忙跑了进来,递上招讨大将军郑克臧从沈阳寄来的急件。洪诚丘接过来打开一看,喜出望外,立刻告诉大家,明军在雅克萨大获全胜,击毙罗刹总督阿列克谢·托尔布津,罗刹军出城向明军投降。

    这个胜利的消息来得有些突然,因为按照事前的预计,在冰雪消融之后,明军起码还要花上三个月才能攻陷雅克萨城。好在,明军的进攻手段比历史上的清军更为多样,不但有英制重炮加持,而且热气球飞越雅克萨城上空投下燃烧瓶的做法虽然破坏性不大,但对守城罗刹军的心理压力极大。重压之下,托尔布津选择铤而走险,率军试图突围,结果在冲锋时被明军炮火击中,当场毙命。托尔布津一死,罗刹军再无战意,在托尔布津的副手阿法那西·贝顿的率领下向明军主帅何祐投降。此役明军采用深沟高壑的围困战术,不强攻坚城,立足自保,以守为攻,充分利用兵力和补给的优势,成功消灭了二百多罗刹军,造成罗刹军病亡三十余人,其余近六百罗刹军投降,而明军几无伤亡。

    郑克臧还在信里说,准备让朋春暂时留驻雅克萨城,重新修葺城堡,将这座城变为大明统治外东北的桥头堡,萨布素和刘兆麒则撤回瑷珲城,继续筑城养兵,两营朝鲜兵自行回国,其它明军随何祐撤回沈阳府。

    洪诚丘念完书信,众人都十分高兴。许纬辰便问,要不要派人去告知枢密院和内阁。洪诚丘便说,郑克臧给军机处写信是为了抓紧告诉大家局势发展,另外会有正式的行文送到枢密院和内阁。

    说起枢密院,许纬辰便又问张勇的近况。项绍宽和吕宪华不在,韩鹏暂时主持总参谋室的工作,答道:“张勇确实老病,恐怕过不了今年了。去年张勇过了七十岁大寿,皇帝赐了如意、福寿字,又派遣益王朱和壐登门道贺,可谓极尽荣宠。今年张勇一直卧病在床,他的长子张云翥早逝,次子张云翼在西北赵良栋军中,三子张云翮在工部担任员外郎,老四张云翱和老五张云翚现时都在锦衣卫指挥使司充任侍卫,最小的儿子张云翰在家中读书,顺便照顾父亲。等于说在世的五个儿子,有四个在身边,棺椁等物都备下了,随时去世也不会慌乱。”

    “那枢密院的事情是谁在管?”

    “枢密院的事务,眼下都是副使尚之节在主持,尚之节也算尚氏族人之中难得又有能力又忠于朝廷之人,办事颇为勤勉公正,当然也不排除是尚氏家族都在南京监视居住的作用。”

    “行吧,不管他是什么原因,只要他踏踏实实为朝廷效力就好。”许纬辰说着,又问道,“对了,本来今天下午要讨论什么来着?”

    “没什么特别重要的,不过呢,我有一样东西给你看。”常镇业说着,从桌上拿了一份东西,递给许纬辰。

    许纬辰接过来一看,却是一份报纸,报头写着“顺天时报”四个大字,不由地笑了起来:“镇业,你办报纸倒也算了,怎么起这么个晦气名字?”

    “你可别这么说啊。”常镇业也笑了,“袁世凯时代的《顺天时报》本来是一份普通的报纸,而且在京城的知识阶层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只不过被袁克定用来造假,忽悠了袁世凯。单论这份报纸的名字,非常合理,纽约有《纽约时报》,伦敦有《伦敦时报》,也就是《泰晤士报》,我们有个《顺天时报》也不错,英文就叫ShuntianTimes。”

    “好吧。”许纬辰觉得常镇业说得有道理。

    “其实呢,办这份报纸之前,我们也深思熟虑过。若是叫《大明日报》,似乎有些太大。这是我们第一次办报纸,有试验性质,办不办得好还未知,直接叫《大明日报》,万一办砸了就不好了。而且按照现在的编辑能力,日报肯定办不了,月报的间隔又似乎太大,所以暂时定为每旬一期。以《顺天时报》为名,相当于一个三品衙门的机关报,较为温和。”

    “那是不是,就只在京城发行?”

    常镇业摇了摇头:“那倒也不是。既然出版了,就要充分发挥报纸的作用,向各地报导京城的形势和朝廷的举措。我初步的方案是,报纸雕版印刷之时,同时刻五块版,印刷完成之后,除一块留存备查之外,其余四块用驿马送往保定、济南、开封和太原四地,让他们再在本地印刷,然后分销到全省各地。”

    “哦哦,这个办法不错。”许纬辰想了想,又说道,“那你不如将报纸送十份来南京,我在南京另办一份《应天时报》,也和你一样每旬出版,将你《顺天时报》上的内容摘抄一部分,自己再编纂一部分,同样分送苏州、杭州、福州、南昌、广州、武昌等地印刷分销。”

    “有道理,这样就算过程慢一些,也算是在全国范围内有一个上情下达的宽敞通道。”洪诚丘说到,“不过,这预算恐怕会高出许多。”

    “嗯……”坐在一旁的陈天仇飞快的心算了一下,说道,“一份报纸卖四文钱,以南方卖出二十万份,北方卖出十万份计,一期报纸的销售额是一百二十万文,目前市价白银一两兑换约制钱八百文,一百二十万文相当于一千五百两。一期报纸的刊印发行成本肯定不到五百两,就算是五百两,那一期报纸就能赚一千两,全年就是三万六千两。再扣除管事的官员和编辑、印刷工人的年薪,算一万两吧,能赚差不多两万五千两呢。”

    “哈哈,这个算法虽然有点理想主义,不过好像很有吸引力呢。”许纬辰被陈天仇的算路搞得很开心。

    “不过呢,我们发行报纸,不是为了赚钱——当然能赚到钱更好——主要还是想建立起大明百姓心向皇室忠于朝廷的思想价值观。你们看——”常镇业用手指着报纸的头版头条说道,“这一期的头版头条就是《大明皇帝行亲耕礼、皇后行亲蚕礼,劝天下夫妇行农桑事》。其它头版要闻还包括《益王朱和壐代行清明郊祀》、《内阁首辅大臣陈永华召开最高国务会议,商讨今年夏粮税收工作》、《枢密院继续密切关注尼布楚战局,罗刹人负隅顽抗没有出路》等等。”

    “哦哦,那看来是很有现代报纸的味道了。”许纬辰说着,将报纸翻了过来,看了一眼说道,“《京郊杀人案审结,凶手杨某杀死被害人刘某全家五口,判斩监候》——这种司法消息也报啊?”

    “报,大案要案可以报,填充版面,也可以警醒世人。”

    “嗯……”许纬辰又翻了翻,“咦?《暹罗王储亚派耶脱殿下游南苑,射杀鹿、獐各一头,盛赞大明生活乐趣无穷》,亚派耶脱还没走?”

    “没有,上次柴棍兵变之后,我们就建议他暂时不要离开京师,先派手下回国了解情况,再作决定。亚派耶脱本人在京城过得乐不思蜀,所以顺水推舟就继续住在这里。”洪诚丘答道。

    “那他的手下什么时候能回来?”

    “不知道,半个多月前走的,恐怕现在还没到暹罗呢,最起码还要等两个月才会有消息。”

    “好吧。那就让他继续开心快乐。”许纬辰见说道柴棍兵变的事,又问道,“那陈大定扶柩到京之后,朝廷是怎么处置的?”

    韩鹏马上答道:“枢密院议得,陈上川、杨彦迪治军不严引致兵变,依法应革职查办,因其已死免问,叙往日功绩,各赐银二百两治丧,柴棍阵亡将士依例抚恤。陈大定作战有功,改隶皇家海军,升上校军衔,俟守孝期满之后到南京皇家海军总署听用。”

    许纬辰轻轻叹了口气:“唉,这算是个不太差的结果吧。”

第七十九章 大慈恩寺

    雅克萨大捷的消息很快传遍了京城,但几天之后,事情却出现了奇特的变化。

    黄百家、倪会鼎等人纷纷上奏,声称既然罗刹人已经投降服输,不如就此放弃雅克萨地区,理由是要固守雅克萨就要留兵驻守,留兵驻守就要长途运输,而且沿线还要派兵驻守,一条从沈阳到雅克萨的补给线,起码要有几万人沿线维持,这几万人本身还有消耗。这样算下来,固守雅克萨地区,一年的花费总在二十多万两之巨,不如舍弃,反正当地只有少量散居的渔猎部落百姓,也不纳税服役,任他们自生自灭即可。

    上奏的人数颇多,连俞鼎臣这样出身军机处的官员也持这种观点。陈永华将奏章汇总在一起,总共有四十多份,都来自京城各衙门四品以上的官员,显然意味着大多数京城较高品秩的官员都持相同观点,内阁中的大多数人也倾向于这个观点,包括一向支持穿越者们的许缵曾。这一点让洪诚丘颇为头痛。

    军机处开了一次会,讨论这件事。大家的意见也比较一致:今天朝廷的汉人官员,无论来自哪里,基本上都把关外的白山黑水视为蛮荒之地,若是有满人或者蒙古人居住的地方,出于京城安全考虑,还会有人觉得要派兵镇守险要;像雅克萨这类地方,路途又远,当地人又少,肯定是弃之不可惜。

    但作为知道历史进程的穿越者,总不能让这种意见得逞,而且好不容易在打下来的雅克萨,怎么能说放弃就放弃呢?

    孙广越提出,要想说服这些人,无非是从两个方向用力。一方面是强调必要性,即雅克萨对于朝廷控制黑龙江以北地区有决定性的价值,另一方面是强调可行性,即朝廷有能力花二十多万两用于占领雅克萨。

    但常镇业觉得,这两条似乎又都没有说服力,因为在主张放弃雅克萨的人看来,黑龙江以北地区同样没有价值,用一个没有价值来论证另一个没有价值,显然无法说服这些人。而朝廷有能力花二十多万两同样不会被接受,因为这些官员们就会提出,朝廷既然有富余的钱,可以给老百姓减税,何必花在占领那些蛮荒之地上。

    好在,郑克臧又送信来说,因为雅克萨战事已经结束,他们准备择日回京。洪诚丘于是将郑克臧等人回京的计划对外公布,并且表示要等郑克臧回来之后再作决定,官员们自然不便反对。

    许纬辰的公事基本都办完了,就随着唐云沛、谢成武到处视察工地,皇城里的钦天监内监、内紫竹院和官学,顺天府衙门旁边的教堂、靠近崇文门的大明皇家储备银行总部都已竣工,各个机构都已经搬入办公。

    一圈看下来,许纬辰十分满意,连连称赞唐云沛和谢成武设计工稳精巧,施工高效优质。唐云沛于是又说,要带许纬辰去看一处地方。三人坐着马车,从崇文门里的大明皇家储备银行总部出发,沿着承天门外的长安街一路向西,直到大慈恩寺门前下车。

    许纬辰有些诧异,问唐云沛道:“你带我来,就是为了看这佛寺?”

    “不是不是。”唐云沛摇头否认,“我是要你看这寺后的土地。”

    “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唐云沛用手指了指,说道:“你看,这皇城差不多是四四方方的,唯独西南角向里凹进去一块。很多现代人都曾经问过,为什么皇城不造成四方的。其实,朱棣当年修建北京皇城,是把元大都皇城的南墙又向南扩宽了一百多米,但不巧的是,若是想修成四方的,也就是皇城南墙完全贴着长安街,那么就要把这大慈恩寺拆了。所以,朱棣为了避让大慈恩寺,就把皇城宫墙建得凹进去了一块。”

    “唔……”许纬辰想了想,又问道,“这个说法我好像也听说过,可大慈恩寺规模不大,寺后还有大片土地,其实可以不必凹进去这么多的。”

    “哈哈,你和我一开始想的一样。”谢成武说道,“但大慈恩寺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最早,这里是金代的庆寿宫,元代改建为大庆寿寺,当时面积广大,几乎占这块凹进去的面积的三分之二,寺中双塔乃是元大都的地标建筑。元亡明兴之后,大都成了北平府,燕王朱棣藩封于此,僧人姚广孝成了大庆寿寺的住持。靖难之后,朱棣以姚广孝功高,干脆把大庆寿寺赐给了姚广孝。正统年间,大太监王振重修此寺,并且改名大慈恩寺。到了嘉靖年间,大慈恩寺遭逢火灾,建筑几乎全部烧毁,只留下了双塔,于是朝廷依着双塔的位置重建了一个小规模的新大慈恩寺,但新寺的位置就完全在皇城西墙延长线之外了。而原大慈恩寺地面修建了讲武堂,又改锦衣卫演象所,太仆寺也设在这里。”

    许纬辰听谢成武这么说,已经明白了二人的用意,说道:“所以,你们的意思是,现在可以重修皇城宫墙,把皇城改建成四方的,而不受大慈恩寺影响了?”

    “没错。”唐云沛笑着说道,“其实前明在大火之后就已经可以这么做了,但当时没做,推测原因有二,其一是朝廷缺钱,就不再兴这土木工程了,其二是双塔太高,如果双塔贴近宫墙,塔上之人就能够窥视皇城里的情形了。”

    “那这两条,我们不是也要面对?”许纬辰问道。

    “呃……第一条呢,其实不成问题,工程预算我已经有了,大约两万两就行了。”

    “啊?这么便宜?工料砖石都不止这么点钱吧?”许纬辰十分不解。

    “哈哈哈哈……”唐云沛和谢成武同时大笑了起来。

    许纬辰越发不解:“你们笑什么?”

    “隔行如隔山,也难怪你这个外行。”唐云沛指了指远处的皇城宫墙说道,“宫墙是凹进去一块,又不是缺一块,我们只要把现在的宫墙平移出来,就行了。砖石、琉璃瓦,都是现成的。无非是建好了以后要刷一遍涂料,我估计也就两千两银子左右的预算,其余就是工匠民伕的工价,一万八千两,能让三百个工匠、一千五百个民伕干上整整一年呢,绰绰有余了。”

    许纬辰拍着自己的脑袋,笑着说道:“唉,我真是糊涂,居然连这都没想到。”

    “也怪不得你。现代社会物质供应丰富,城市建设很少拆旧建新,旧建筑拆了往往就是当建筑垃圾清理了。但古代不一样,物力珍贵,旧建筑拆出来的东西,能利用的都要充分利用起来。我们俩一开始也不适应,后来才慢慢习惯。”

    “嗯嗯,有道理。”许纬辰想了想,又问道,“那把宫墙移出来之后,就把这块地圈进皇城了,你们准备那它来做什么?”

    “暂时不动,太仆寺还是太仆寺,民居就用改作太监宫女的住处,等过几年有钱了……”

    “有钱了之后,有什么大型计划?”

    “给我们自己建一座府邸。”谢成武说道。

    “哦哦,那还是你们想得周到。”许纬辰连连点头,“我们现在住在南宫,只能算是蹭郑克臧的府邸,但南宫依制是皇太孙的居处,不光是我们,就连郑克臧有朝一日也是要搬出去的。给我们自己建一座府邸也好。辛苦了十多年,我们也该有个地方休养休养。”

    “没错。其实我已经在开始规划了,而且也问了其他人的意见,大家想要这座府邸具备什么功能,都可以跟我说。你回南京之后,也问问其他人,有什么要求尽管提。”

    “行,我记得了。”许纬辰点头说道。

第八十章 充实关外的大计

    一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郑克臧和项绍宽等人回到了京城。

    京城里的所有人都在盼望郑克臧回来,内阁和军机处收到的关于是否应该放弃雅克萨的奏折堆成了小山,需要郑克臧来作个裁断。当然,主张放弃雅克萨的占绝大多数,支持固守的只有那么十几份,其中居然是以满洲官员居多。

    军机处的众人自然是很有信心,郑克臧一定会主张固守雅克萨,到时候所有的文官都只能闭嘴。

    不出意外,郑克臧和项绍宽等人在沈阳已经准备好了方案,还带同康亲王杰书一起返回京城。回京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御前会议,向大家宣布:朝廷不但要固守雅克萨,而且要为了固守雅克萨大力发展关外。

    如果要固守雅克萨,对军力的要求不算太高,有一千到一千五百兵力就足够了,但要为这些兵力提供生活支持,当地还必须有大约五千左右的居民百姓,这样总共就是七千人的规模。雅克萨当地农业几乎为零,渔猎所获只能当作调剂,不能维持生活,这七千人的粮食供应必须经由松花江、黑龙江河运。而且,为了保障河运的安全,沿途的瑷珲、伯力等城都要留兵驻守,由此又衍生出新的百姓口粮需要。

    然而,松花江上游的松嫩平原地区本身也不是粮食高产区,自给自足尚且可以,要向雅克萨运粮是绝对做不到的。就眼下来说,雅克萨所需要的粮食都是从中原和江南地区经过海运,到达盖州之后,再通过辽河、官道、松花江水陆接力运往雅克萨的,运输比大概只有10%,也就是说,从产地出发的一百斤粮食,最后送到雅克萨的只有十斤。

    另外,这一次之所以要拉上康亲王杰书一起回来,是因为满洲八旗移往赫图阿拉之后,粮食同样不能自给自足,需要朝廷调拨。虽然满洲八旗的人数比起康熙年间已经大幅下降,而且还有几万人被编入绿旗住在京城北外城,但因为满洲人不事耕种,粮食全要靠朝廷供应。所以,郑克臧打算通盘考虑整个关外的发展问题。

    最容易想到的方法,就是屯田。项绍宽等人为郑克臧拟定的方案,关键也在于屯田。关外虽然天气寒冷,但水资源倒也算丰富,沈阳府的辽河水系和吉林将军辖区的松花江、嫩江、牡丹江水系都有适合耕种的河滩平原地区,缺少的是人力。所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将原来的十六个由汉军旗人为主的屯垦兵团整编成十个,逐次从沈阳附近迁往宁古塔、吉林、齐齐哈尔和墨尔根等地方,而原本沈阳附近由屯垦兵团耕种的土地,则向中原和江南地区征召移民来耕种。

    另外,杰书麾下的八旗目前都驻在沈阳以东数百里的赫图阿拉附近,对朝廷来说也是一个运粮负担,所以将八旗分散驻扎,既便于供应。而且,虽然八旗的每一旗都被缩减为两千五百户,但毕竟还有一定战斗力,有必要发挥一下军事作用。杰书作为八旗大汗,自领的正白旗和两个堂弟所领的两红旗继续留在赫图阿拉,雅布的镶白旗被调往宁古塔。两黄旗则迁往东辽河源头的地区,这个地区在清朝时是盛京围场,两黄旗迁过去之后,将当地一分为二,东南部分为东丰围场,西北部分为西裕围场,两黄旗分开屯驻。

    两蓝旗旗主董额和鄂札是朝廷最为放心的两个人,所以将两蓝旗向南迁移到鸭绿江沿岸,董额的镶蓝旗驻守鸭绿江口的凤凰城,鄂札的正蓝旗驻守内陆江边重镇宽甸,两旗同时负有巡守鸭绿江沿线的职责。这样一来,方便朝廷用海船直接从海州向凤凰城运送粮食,节约了很大一部分成本。

    顺便,项绍宽还专门向出席御前会议的内阁大臣和枢密院大臣们讲解了对朝鲜边境的政策,那就是“严守鸭绿江,放宽图们江”,两国边界自鸭绿江口至长白山主峰沿线,朝鲜军民人等无勘合一律不准过境,而图们江沿线则允许朝鲜百姓过江屯垦,并且允许朝鲜设官抚民。

    内阁次辅李之芳发言,说此事已经与朝鲜方面会商议定,暂时划出图们江以北一百里为限,允许朝鲜百姓过江屯垦,每户每年需向大明交夏粮一斗,以示恭顺。朝鲜可设抚民官治理民政,但不得驻军,大明派遣礼部员外郎一员驻在当地,方便朝鲜官员遇事协商办理。枢密院副使尚之节也发言,说已安排在当地设立延边卫,派驻一个卫所军营五百人,维持当地治安。

    熊赐履对这个安排表示不解,认为朝鲜百姓一旦过江屯垦,必然以为久业,若干年后难以驱逐。许纬辰只得又为在场的大臣们解释了一遍,延边卫地区百里之地事小,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百万里国土事大,要想抵御罗刹国咄咄逼人,则不可吝惜这少许地盘。

    与会之人大部分都认可了许纬辰的说法,个别不太认可的也就不作声。项绍宽于是继续介绍,为了统一东北关外事权,同时也为了更好地治理一部分特殊地区,在枢密院下增设正二品行政总署,管理特殊地区的民政,这部分地区称为“枢密院辖地”。除了将山海关以外全部东北土地改为枢密院辖地之外,台湾岛上的岸里国地区、租借给英国的零丁洋太平山岛等地区也在此列。

    东北改为枢密院辖地之后,划分为辽沈、吉林、兴安、三江四个地区,每区设节度使一员,由枢密院佥事兼任,军民一体治理,治所分别设在沈阳府城、吉林城、齐齐哈尔城和瑷珲城。又在各处要地设立十七个卫七十一个巡防所,分属各节度使管理。

    相比之前清朝的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体系,齐齐哈尔城的兴安节度使可以集中精力发展嫩江上游和大兴安岭地区,有利于稳固哲里木盟蒙古各部的侧翼,而吉林节度使则无需顾及路途遥远的松花江下游伯力城、庙屯城等地。三江节度使驻守瑷珲,从水路前往雅克萨、伯力等处都非常方便。

    李书同又补充说,东北现在最为缺乏的就是人力,需要从关内吸引百姓到关外定居。具体办法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各地流放的囚犯和自愿到关外效力的失地游民,全部编入各屯垦兵团,每年可以增加几千人;第二类是在各地招募农户、匠户和商户,凡农户愿意到关外定居的,每户给屯垦兵团退出的熟地六十亩,耕牛一头,若家中丁口众多的,再行加给。匠户和商户依经营种类不同,由节度使衙门分发各州、县、卫、场,拨给地面、房屋供其居住经营。

    第三类是用监生资格吸引读书人前往关外。关外百姓,多是农夫、工匠和商家,读书人少,文教不兴,短期内虽然不影响开荒拓地,但长期来说,会导致文吏和乡、社长选取困难,影响抚民治理。所以特别规定,凡有秀才功名及童生身份者,若定居关外,即给子弟一人监生身份,沈阳乡试名额亦较关内为优。

    李书同说完,马上出现了两种不同方向的担忧。李之芳觉得,捐监不过是一百二十两银子,富裕人家多半出得起,不会为了区区一个监生资格去关外苦寒之地,熊赐履反而认为,南方科考竞争激烈,若是能白得一个监生资格,而沈阳乡试录取率又高,说不定大批南方读书人会涌入关外。

第八十一章 生活の西院(上)

    李之芳和熊赐履的意见似乎各有道理,郑克臧和李书同都觉得难以判断,便询问陈永华的意见。陈永华思索了一番说道,科举移籍冒考向来就有,从南方名额紧张的省份移籍偏远地区以求科场进步的人屡禁不止,但具体到某一地方,未必受人欢迎。比如陈梦球前不久来信,说广西科考人数本来就不多,而朝廷为了鼓励从安南划入广西的州府之民读书向化,又特意增加了广西的乡试录取名额,但移籍广西冒考的人数并不多。所以,究竟会不会有大量读书人涌入关外,暂时难以预料,可以先试行一段时间,视情况再作修正。

    既然陈永华如此意见,自然无人再反对。

    最后,由吕宪华给大家介绍大明与罗刹国对峙的形势,说虽然明军在雅克萨获胜,布尔尼在尼布楚也占据上风,应该不日就可获胜,但罗刹国东扩是既定国策,不会因为一点点挫折就更改。据情报显示,准噶尔珲台吉噶尔丹已经一统西域,建立起西起安集延,东到哈密的庞大汗国,并且受到罗刹国的支持,向东窥伺喀尔喀蒙古,一旦噶尔丹与蒙古诸部开战,大明道义上需要支援蒙古诸部,实际上也面临唇亡齿寒的局面。至于罗刹国,只要有利于他们东扩的势力他们都会支持。所以大明并无避免与罗刹国再战的可能,所以也就不可能放弃雅克萨。

    李之芳和熊赐履在雅克萨问题上倒是一致的,即坚决主张放弃雅克萨。李之芳提出,虽然罗刹国东来之势汹汹,但听上去军力并不多,雅克萨和尼布楚加起来也没有三千人,想必罗刹国也不是什么大国,而且远在万里之外,何必为了这么一个国家兴师动众。熊赐履又补充说,若是罗刹国支持噶尔丹进攻蒙古,朝廷应该避实击虚,从河西走廊出兵直击准噶尔汗国本土,来个围魏救赵,彻底解决准噶尔的威胁,花那么多钱固守东北荒原实在不合算。

    几个参会的穿越者对二人的发言感到无可奈何,因为他们两人的认知极限就是这样了,要他们以今后五百年的国际地缘政治眼光来看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郑克臧对二人的观点也不太满意,板着脸说了句“将士们拿命争来的土地,岂可轻易放弃”。

    常镇业怕二人尴尬,于是给了一个冠冕堂皇的解释:东北土地广袤,如果开发得宜,将来必能成为税赋之地,而且向关外移民,多少也能缓解江南人多地狭的矛盾,是一举数得的好事。

    李之芳和熊赐履显然还是不甚服气,不过碍于郑克臧的威势,不便再行争论,算是勉强接受了常镇业的这个解释。

    如此,东北问题的大局已定,御前会议宣告休会。

    众人步出保和殿,郑克臧自回南宫,内阁几位辅臣和益王、宁靖王各自回府。常镇业说,大家在东北辛苦了,趁着天色尚早,不如一起去“放松放松”。

    “放松放松”的意思就是去内紫竹院的西院歇歇。

    内紫竹院早已竣工,规模比唐云沛带毛渊明参观的时候又扩大了一些,即东院和北院各自向东延伸了三十多米的样子。原因也比较滑稽,因为西院最初设计的时候是供穿越者们娱乐休闲的地方,唐云沛有些贪心,设计得比较大,使得整个建筑不太均衡,谢成武于是提出,为了好看,也为了免人非议,不如将东院和北院再扩大一些,反正到时候肯定用得上。

    如今整座内紫竹院建成,住持师太和尼姑们也早已经入住礼佛。鲍婧每年从羽林苑当中挑选三十名对佛法有灵性的十六岁女毕业生到院内修行,今年已经是第二年了,也就是说,院内已经有六十名女生在修行。

    因为内紫竹院是许纬辰走之后才完工的,所以反而是第一次来这里。唐云沛告诉许纬辰,西院是自己亲手设计,靠近中院的墙边是一排宿舍,供女生们居住。中路靠着北墙是一座小型的花厅,可以摆下几桌宴席,大家有时也会来这里吃些素斋。西北角有一个柴房,日常有几个小太监在里面候着,工作是烧热水,除了冲茶喝之外,主要是为了伺候大家来这里洗热水澡。

    说着话,大家已经走到了浴室门口。浴池就在柴房南侧,看上去规模挺大,门口有两个年轻女生,十七、八岁模样,缁衣尼姑的打扮,正坐着看书,看到众人过来,慌忙站了起来。唐云沛话也不多,只说了一句“九位”,两个女生赶紧朝不同的方向跑去。

    许纬辰觉得很奇怪,问唐云沛这是怎么回事。

    唐云沛笑道:“这浴室虽说是我们专用的,但我们未必每天都来。按照宫里的习惯,我们来不来他们都要烧水准备,我觉得太浪费了,所以定下规矩,每天三点之后由两名女生在门口轮值。我们若是临时来了,只要告诉她们几个人,她们就会分头通知柴房和管理女生的姑姑。若我们不来,她们晚饭时间就能下岗了”

    “怎么,这些女生不是尼姑管理的?而是羽林苑的姑姑在管?”

    “是啊。”唐云沛一边说,一边示意许纬辰往里走,“女生在这里学习,尼姑只管教授佛经,生活还是由姑姑管,毕竟她们的’组织关系’还在羽林苑嘛。”

    说着话,唐云沛带着大家进了浴室外间的茶室。茶室不大,沿着墙有一圈桌椅,每张椅子的右手侧是一个小休闲桌。众人才坐下,已经有小太监急匆匆地从外面走进来,为每个人布上茶碗和干果小碟。

    洪诚丘指着桌上的东西对许纬辰说道:“你看,只要老唐告诉那两个女生一共几个人,其中之一就会跑去柴房通知小太监们。小太监们一边立刻开始烧水、准备浴池,一边就会给我们上这些茶点,等水开了就来沏茶。”

    “哦哦,挺高效啊。”许纬辰手上拨弄着茶杯,说道,“对了,那另外一个女生呢?”

    “呵呵,你等一会儿就知道了。”洪诚丘说着,诡异地笑了笑。

    很快,又有小太监提着铜吊,进来给大家沏茶。几人边喝茶,边闲聊,唐云沛又告诉许纬辰,现在康熙的妻子儿女都在北院住着,从老大胤禔到老七胤祐都已经在官学读书了,老八胤禩明年也该上学了。

    这事情本来就是许纬辰安排的,所以自是知道,不过想想日子过得太快,京城和平光复的时候,胤禩才出生不久,不由得感慨万千。

    正说着,门外有小太监的声音:“爷,池水准备好了。”

    洪诚丘于是起身,拉着许纬辰出了茶室拐了两个弯,便是更衣室。更衣室门口站着一个小太监和一个年长姑姑,许纬辰一愣,觉得有些奇怪。洪诚丘却只管拉着许纬辰往更衣室里走。

    进了更衣室,里面居然有九个女生在等候。这些女生换了灰布的短袖短裤,好似澡堂里的搓澡工,不过因为没有头发,看得出是修行的女生。

    “呐,另外一个女生就是跑去通知姑姑,安排适合的女生过来,伺候我们洗浴。”洪诚丘说道。

    许纬辰耸了耸肩,不置可否。女生却迎了上来,嘴里说道:“学生给爷宽衣。”

    等脱了衣服,自有女生收纳放置在侧,几人自顾自穿过帘门,进到浴池大间。大间里有一个三米见方的大池子,还有几个一米左右的小池子。

    大家如同下饺子一般,都进了大池子坐下。许纬辰叹道:“唔,这水温还正正好好,维持这池子不容易吧?”

    “那是,不但需要十几口大锅一起烧水,才能装满这一池,而且这浴池下面还有坑道,洗的过程中,有小太监继续烧火保温。”唐云沛对自己的设计不无得意。

第八十二章 生活の西院(中)

    许纬辰回头看了看,刚才服侍更衣的女生已经跟了进来,在浴池边低眉顺眼地站着,便问洪诚丘:“她们不用干别的,就伺候我们洗澡吗?”

    洪诚丘笑了笑,说道:“这些女生来内紫竹院修行,都要落发,改服尼姑的素色缁衣。平时早上起来,先到内院的佛堂颂早课,然后去食堂吃早饭。吃完了就去东院的教室,有老尼给她们讲佛经。午饭后是劳动,除了扫地、擦拭佛像这些,东院的最东侧有个池子,引了太液池的水,养了鸭子和鹅,旁边还养着鸡和猪。”

    “养这些做什么?”

    “培养她们的劳动技能,将来到了外省的尼姑庵,能带着尼姑们自力更生。”

    “哦哦,这办法不错。”

    “每天下午申正时分,主持师太会带着她们礼佛一次,然后就散了。所以,剩下的时间除了吃晚饭,她们就在宿舍里待着,规矩是不准随意走动的。若是我们过来吃完饭、洗澡,姑姑就会安排当中合适的过来当值。”洪诚丘继续说道。

    许纬辰听完点了点头,转过脸去问常镇业:“镇业啊,这内紫竹院的经营费用算谁的?”

    “算皇室开支。”常镇业说道,“皇城以内的一切开支,都记在内务府名下,紫竹院也不例外。”

    “哦,那我们花皇帝的钱,他没意见?”

    “没意见啊,他有的是钱。”常镇业刚想笑,在蒸汽氤氲的浴室里,被水汽呛了一口,连连咳了起来。

    “你慢慢说,我们慢慢搓澡。”洪诚丘说着,转身朝女生们摆了摆手,女生们便人手一块丝瓜巾,蹲了下来为各人搓背。

    常镇业喘了口气,继续说道:“皇帝的收入一共两份,一份是皇庄收入,另一份是户部例行进献。感谢满人跑马圈地,我们把清朝皇室和勋贵的庄园全部收缴为皇庄,所以皇庄收入不菲,每年总有三十几万两之多。户部支给皇室的费用也是因袭清朝的制度,每年是六十万两。两笔加起来,大概有九十多万两。”

    “这么多钱,我记得应该是花不完的,现在每年能剩下多少?”许纬辰问道。

    “差不多一半。”常镇业用手比划了一个切成两半的动作,“每年皇城里的各种消费,加上城外行宫的费用,还有逢年过节赏赐群臣的费用,大约是四十多万两。”

    “能剩下四十多万两啊?”许纬辰想了想,“朝廷开支现在这么支拙,户部不会放过这笔钱的吧?”

    “没错,户部之前确实讨要过,但我们不能给啊。一来,羽林苑的规模是日渐增大的,花费也会越来越多;二来,皇帝的钱就是不能轻易给户部,否则皇帝自己没有钱,要被文官们掣肘了。”常镇业分析道,“不过了,这笔钱躺在内库里也确实没什么意思,所以我把这笔钱都存到了储备银行,建了一个皇家信托基金,以无息贷款的形式借给户部,每笔限三年归还,还旧才能借新。这样,户部有钱周转,皇帝又不怕户部把钱吞了。”

    “哈哈,你还真会用现代金融手段去玩转古人啊。”

    “金融手段对古人来说,多少算是降维打击。”常镇业对此非常自信,又说道,“就像我们欠日本人的四百万两,转化成长期债务,再用按揭的方式逐年支付,极大减轻了我们的财政压力。对了,日本人现在对条约的执行情况反应如何?”

    “反应好啊,日本人发现,这个办法对他们也是有利的。日本本身产银,一次性输入大量银子会导致银价暴跌,反而不好。他们现在每年从南京储备银行支取二十多万两,在江浙一带购买货物运回日本,日子小乐惠,开心得不得了。”许纬辰说道。

    “就是嘛,我们最讲道义,想出来的办法都是双赢的。”常镇业说道,“对了,还有一件正事想跟你商议。”

    “现在?”许纬辰一愣,“正式开会的时候不说,在这澡堂子里说?”

    “先随便聊聊嘛。”常镇业示意女生们不用再搓了,先退出去,然后说道,“有个前明遗留、清朝也没解决的制度问题。就是总督、巡抚和三司之间的关系问题。”

    “哦,这个呀,我想了很久了。”许纬辰答道,“前明制度是朱元璋定的,不设行省,民政按承宣布政使司分,军事上设都指挥使司,偏远地区不设承宣布政使司,民政由都指挥使司兼理。但都指挥使司和承宣布政使司并不重合,比如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区域内就有福建都指挥使司和福建行都指挥使司两个都司,辖区的边界也不完全一致。所以对于前明来说,虽然有两京十三省的说法,但什么叫作省很难界定。”

    “对,所以现在才想明确一下。”

    “我的建议啊,明确以总督、巡抚辖区为省,督抚为一省唯一的最高长官,三司都是督抚的僚属。承宣布政使司的名称里去掉承宣二字,只称布政使司,并且改为以驻在城市命名,比如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改为杭州布政使司,湖广省湖南承宣布政使司改为湖广高官沙布政使司,等等。”

    “我明白了,你的意思就是说,把布政使司变成省和府之间的一个行政层级,隶属于省,只不过有些省只有一个布政使司。”

    “对。”

    “行吧,我回头再按这个原则,设计一个完整的方案。”常镇业说着,按了按自己的太阳穴,显然是有些疲劳。

    “对啦,我也有两个计划,要和大家说。”项绍宽见常镇业没有别的事情了,开口说道。

    “啥?”

    “我们在沈阳的时候商议过,东北过于广大,消息从瑷珲传回京城,起码要一个多月,对于应变来说,有些迟钝。而且,如今开发关外事务繁多,我们觉得可以分一个小组去沈阳住一段时间,正好就地处理屯垦兵团迁移、松花江黑龙江沿线筑城等事项,要是军事上有什么变故也可以及时应对。”

    许纬辰和洪诚丘相互看了一眼,几乎同时问道:“那谁去呢?”

    “宪华牵头,去五个人。”项绍宽干脆地答道,“我们在沈阳的时候就是这么商量的。”

    “另外四个是谁?”

    “书同、高正飞、孟松和云姨。”吕宪华解释道,“书同是东北人,对地理和天气更熟悉一点,也能处理政务。大家现在在京城的生活有太监宫女伺候,不需要孟松和云姨张罗了,沈阳却没这么好的条件,他们过去能帮忙照顾生活,而且孟松还就是沈阳人。至于高正飞,让他带一个科研小组,研究东北雪地运输的事。”

    “我这个东北人,也就对天气更适应一点,其它也是两眼一抓瞎。不过你们要我去,我去就是了。”李书同一边捋着头发一边说道。

    “你们想得倒也周全。”许纬辰又问,“那去了沈阳住在哪里?”

    “住在满人的旧皇宫里啊。”李书同答道,“沈阳本来是满清的盛京奉天府,里面有皇太极时代的皇宫。我们接收之后,去掉盛京奉天府的名称,改为沈阳府,旧皇宫清理之后一直闲置着,现在过去正好居住。我们这次去就是住的旧皇宫,除了冷一点,其它都还可以。”

    “哦哦,那另一项计划是什么?”

    “另一项计划是,将刘国轩、曾养性和马宝三人调回京城。”

    “……”许纬辰没有接茬儿,显然是觉得这项任务十分艰巨。

    洪诚丘性子更直爽一些,马上说道:“调动这三个人可不容易。”

    “我们知道不好办,但一定要办。”项绍宽依旧非常沉稳地说道,“这三位现在是三个最大的在外带兵的军头,要是按照历史上一贯的经验,什么剿灭异性王、杯酒释兵权,还有最近的平定三藩之乱,总有一款适合他们。要是不把他们调回京城,心里总是有点不踏实的。”

第八十三章 生活の西院(下)

    “那你们准备怎么办?”

    “三个人,最容易搞的是哪一个?”项绍宽不急不慢地问道。

    “刘国轩吧,他的忠诚度最高。”洪诚丘立刻答道。

    “不是。”吕宪华马上纠正洪诚丘的说法,“刘国轩本人忠诚度最高不假,但刘国轩长期坐镇武昌,湖广乃至四川、云南、广西的很多官员和驻军将领都是他的手下,他本人愿意走,那些人却会担心刘国轩走了自己地位受影响。”

    “那……究竟是哪一个?”

    “当然是曾养性啊。”项绍宽说道,“虽然这个人深藏不露,你很难知道他确切地在想什么,但他和他的军队驻守升龙一带,到底是异国他乡,手下官兵都希望早日回国。我们只要派一支部队过去换防,让他带着一部分兵力回国,那他自然肯回来。”

    “哦哦,原来是这样。”洪诚丘发现自己在军务方面确实不如项绍宽和吕宪华思虑周全,很尴尬地笑了笑。

    “等曾养性的换防完成之后,就调动刘国轩和马宝,不过步骤比较多,总的来说就是要将两人部下的兵力分化整编,马宝所部可以编练一个野战军镇,然后调往延绥方向驻防,其余部分看情况编入各地的卫所,剩下的老弱病残就出资遣散。”

    “那马宝本人肯定有意见吧?”

    “意见肯定有,但有点意见就发飙掀桌子也不至于。”项绍宽显然很有把握,“马宝来京,是接替很快就会去世的张勇出任枢密同知,地位仅次于刘国轩,对他来说可以满意。整编后的野战军镇由他推荐的人担任都督,他也可以放心。另外,他的五个儿子之中,除了老三和老四早年间战死,长子马自达在京城的淮国公府看守家业,次子马自援前两年顺天乡试中了举人,现在在礼部当官,老五以勋贵子弟身份到锦衣卫充任侍卫,三个儿子都在京城,让他回来团聚以享天伦,他怎么也有些动心吧。”

    “那倒是。”洪诚丘觉得项绍宽所说很有道理,又问道,“那刘国轩呢。”

    “刘国轩的难点在于手下的安排,具体内容就太繁琐了,在澡堂子里很难说清楚,主要就是两点,第一是将陈世凯调回武汉,接掌兵权,能镇得住那群骄兵悍将的也只有陈世凯了;第二是要物色一个湖广总督的人选,需要精明能干的。”

    “我推荐冯锡范。”许纬辰立刻说道。

    “冯锡范不行吧,他没那个能力。”吕宪华马上摇起了头。

    “我知道他没有。”许纬辰解释道,“但我早想过这个问题,湖广总督一旦出缺,继任者无论如何都干不好。刘国轩在武汉的时间太长,各种关系盘根错节,谁去谁倒霉。让冯锡范去,谁不服就让他弹劾谁,肯定会激起反抗,小半年之后再将他撤了,闹事的人也顺手撸掉几个,然后再换别人做,就容易许多了。”

    “那既然是派个临时工去送死,为什么不派别人去呢?拿冯锡范送死好像成本太高了。”洪诚丘笑着问道。

    “派别人去,那人就真的要死了。只有派冯锡范去,至少他自己可以全身而退,毕竟他是郑克塽的岳父,谁敢动他。”

    “哦哦,这倒是真的。”洪诚丘点了点头,“那之后再派谁去?”

    “明珠啊。他这个人能力非凡,在云南和陈世凯搭档又比较默契,一起去武汉主持大局,应该不会错。”

    “可以。”项绍宽非常干脆地说完,又朝着洪诚丘说道,“没什么要紧事了,让那几个姑娘进来吧。”

    洪诚丘朝外间喊了一声,九个女生又重新进到浴室里。

    “来,更衣吧。”洪诚丘说着,带头从浴池里站了起来。

    其他人也跟着起身上岸。女生每人手持一条浴巾,为众人擦拭身体。

    擦干了之后,回到更衣室换上衣服,许纬辰便问:“接下去做什么?”

    “你进来之前,有没有注意到浴室以南有一排排的小院落?”唐云沛反问道。

    “看到了,设计得挺精致的。”

    “现在我们就去那里,每人一间,互不影响,自有女生伺候吃晚饭。”

    许纬辰一愣,又问道:“这几个女生现在就要去准备晚饭?”

    “不是,这几个伺候洗澡的,等我们洗完就大功告成了。伺候吃饭的,现在已经在小院里候着了。具体是谁,也是由姑姑安排的,我们也不挑,开盲盒。”

    “那晚饭吃什么?”

    “你别问这么多了,只管挑一间小院进去,后面的事情,顺水推舟就行了。”

    许纬辰朝唐云沛笑了笑,没有再说什么,跟着几人出了浴室。

    外面的天色已经有些暗了,天边还有几片彩霞,西院里各处都上了灯。唐云沛让许纬辰先选一间,许纬辰也不推托,随便挑了一间,径直往里走。身后众人说笑着,也各自挑了小院进去。

    小院里是日式的枯山水设计,细小的白色卵石铺地,种着几棵低矮的柏树,又有一座石质的日式庭院灯,显得十分雅致。

    屋门敞开着,门里跪着一个女生,圆帽衲衣,不过没有挂佛珠,见许纬辰进来,连忙说道:“爷,您往里请。”

    许纬辰一边往里走,一边环顾四周。屋子不大,用屏风隔成前后,屏风前放着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侧边有个小小的佛龛,点着香,屏风后隐约可见是床。显然,这也是唐云沛的设计,房间小巧紧致,有利于保暖。

    “爷,您请坐下。”女生从地上站了起来,迈着小碎步跑到许纬辰身边,伸手扶着许纬辰坐在了桌边,然后从桌上拿起一份餐牌,“爷,今天厨房准备了这几样菜,您还满意吗?不行我就让他们换。”

    “不用了,就这几样吧。”

    女生说了声“知道了”,马上走到门口,拉了拉墙上的一根绳子,然后又回到屋内。

    许纬辰便问:“拉这绳子是做什么?”

    “爷,这绳子是通向外面的,那一头系着铃铛,我这里一拉,外面值守的太监就会让厨房上菜。”

    “哦哦。”许纬辰点了点头,“对了,你叫什么名字?”

    “奴婢名叫叶舟儿,十七岁,是今年惊蛰分派来这里修习的。”

    “叶舟儿?这名字怎么来的?”

    “爷,羽林苑的孩子,不知父母是谁,按照规矩都是从《百家姓》上抽签得的姓。我进学堂读书的时候抽到叶字,带班的姑姑说姓叶叫舟儿挺好听的,就取了这个名字。”

    “好。”许纬辰对这个对答如流的女生十分满意,认真地端详了一番,感觉叶舟儿长相朴素,略显瘦小。不过羽林苑的伙食供应并不丰富,女孩子们长得偏瘦也是寻常。

    工夫不大,小太监把饭菜都摆了上来,然后退了出去。一共是三个炒菜,一碗汤,两碗米饭,大约够两个人的饭量,便叫叶舟儿坐下,陪自己吃饭。

    叶舟儿也不推辞,好像一切都十分习惯。等吃完了,叶舟儿又到门边拉动绳子,很快就有小太监进来收拾碗筷,然后端上热水热茶,供二人洗脸漱口。

    等小太监都退出去了,叶舟儿走到佛龛前,小心翼翼地换了一炉香,又拜了几拜。

    “你们每天都要进香吗?”许纬辰看着叶舟儿问道。

    “爷,奴婢们来紫竹院修习,进香礼佛是每日的功课,早晚都要做的。”

    许纬辰刚想问“佛经学到什么程度了”,又一想,自己并不通佛学,问了也白问,而且这问题爹味十足,没什么意思,又把话咽了回去。

    叶舟儿却转过身,回到桌边,轻柔地说道:“爷,不早了,奴婢伺候您歇了吧。”

    许纬辰虽然第一次来,但前面听唐云沛和洪诚丘各种介绍,心下也大致有了数,所以任由叶舟儿扶着自己,绕过屏风到了内间。

    内间只有一张床,一个衣架和一张梳妆台。

    叶舟儿伸手帮许纬辰解开腰带,将长袍褪下,挂在了衣架上,扶许纬辰在床沿坐下。然后到梳妆台前,将圆帽脱下摆好,又把衲衣褪了,叠好放在了圆帽旁边。

    “爷,我扶您躺下。”叶舟儿说着,将床帏放了下来。

第八十四章 样板戏《奇袭招宝山》

    时间过去了不知许久。

    许纬辰看着身边微微喘息的叶舟儿,柔和地说道:“你不是第一次服侍人了吧。”

    “奴婢今年刚来紫竹院,之前伺候过大爷们几次。爷是不是对奴婢不满意?”

    “不是这个意思。我是问你,你愿意么?”

    叶舟儿明显有些紧张,喘息着回答:“奴婢是羽林苑的孤儿,奴婢的命是大爷和姑奶奶们给的,伺候爷是奴婢的福分,奴婢们都是心甘情愿的。”

    “我是问,你内心里愿意吗?”

    “爷,奴婢不懂您的意思。”叶舟儿紧张地望着许纬辰,显然是担心哪里不对。

    “你别怕。我只是和你说说话。”许纬辰微微一笑,“你被选进紫竹院,应该是对佛法有些领悟的,你自己愿意做尼姑吗?”

    “奴婢愿意,奴婢觉得烧香礼佛、念经打坐的日子很好。”

    “你不羡慕那些选进宫的同学?”

    “不羡慕,她们有她们的缘分,有她们的造化,我和她们不一样。”

    “让你伺候我们,你心里觉得好不好?”

    “好。”

    “为什么?”

    “爷,奴婢们进来紫竹院的时候,洪大爷给大伙儿训话,说我们将来都是要去各地尼庵的,外面尼庵的尼姑,多是三、四十岁死了丈夫才出家的,都曾在乡村市井里混迹,见惯了世道险恶,又难免有些凶恶悍妒之人,我们这些不经人事的小姑娘,怕是要被人捉弄陷害。洪大爷说,让我们伺候大爷们,经历男女之事,身上有些俗气,也好免得将来被人捉弄。”

    许纬辰心里觉得洪诚丘这套逻辑挺搞笑,不知道算不算PUA,不过还是对叶舟儿说道:“你若是明白这道理就好。朝廷养大你们,每一个都得是有用的。他日你们去了外省的尼庵,也要争气,替朝廷管好那些尼庵。”

    “奴婢谨记。”

    “对了,我倒是忘了问了,你之前在羽林苑学的哪一科?”

    听到许纬辰这么问,叶舟儿仿佛有些羞怯,细声细气地答道:“奴婢没那本事,没考进文科班,所以高中三年里,都在内务府的针线房做活计,有空就读些经书。”

    “哦,那也好,手上有一门技术,将来也好带着尼姑们某个生路。”许纬辰说完,躺了下来,“好吧,不早了,睡了。”

    第二天清早,许纬辰起身,叶舟儿已经不见踪影,猜想应该是去佛堂颂早课了,换成一个小太监在屏风外面候着,听见动静就进来,伺候穿衣洗漱,又让厨房上了早点。

    吃完早饭出来,只有唐云沛和李书同在树下的石凳上坐着。一问才知道,常镇业他们事务繁忙,早早就走了,只留下他们两个在等自己。

    许纬辰便问唐云沛,如有时间,能不能画一幅道观的设计图,让自己带回南京去。唐云沛很奇怪,说南京已经有了朝天宫,似乎没必要再建一所新的皇家道观吧。

    许纬辰便解释说,南京朝天宫是天下道教的总观,事务繁忙,不适合作为培养年轻道士的“道学院”,所以打算在南京皇城里另起一座道观,类比于这内紫竹院。

    唐云沛和李书同都哈哈大笑,说是不是享受了内紫竹院的生活,想要去南京复制黏贴一个。许纬辰却摇摇头,说天下坤道也应该在朝廷管制之下,而且道教的一些教派允许结婚,如果培养一些坤道,将来出任坤道道院的住持,或者嫁给道观的观主,也就慢慢形成了一个我们可控的网络。

    唐云沛听完,觉得好歹是个正当的理由,便承诺半个月之内把方案写出来。许纬辰摇了摇头,说自己想尽快赶回南京去,虽然南京还有二十几个人,但总觉得不太放心。唐云沛于是答应,十天之内完成,再快也不行了。

    李书同听说许纬辰要回南京,忽然想起来自己还有一出新戏,一直让郑云龙在排演,差不多可以面世了,所以想趁许纬辰走之前,大家一起看看。于是三人又商量了一番,觉得三天之后便是六月十五月圆之夜,到时候请大家都到教坊司戏台观看。

    三天很快过去,李书同和郑云龙也做好准备。用过晚饭之后,众人便在教坊司的戏台前落座。李书同告诉大家,这出戏的名字叫作《奇袭招宝山》,当年郑军奇袭定海招宝山,打响了光复中原的第一枪,现在要把这段故事搬上舞台。

    “那你这个不就是样板戏吗?”姜承志问道。

    “你可以这么理解,但我觉得挺好,毕竟在这个时代,样板戏也是一种先进的创作。”

    李书同的回答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于是锣鼓一响,大戏开场。

    剧情一共三幕,前面还有个引子,表现的是郑军在东宁出发前枕戈待旦的情形。一名扮演郑克臧的小演员在舞台布景的“海边”,高唱道: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海边出生,海里成长。大海呀大海,是我生活的地方,海风吹,海浪涌,随我漂流四方……”

    众人听到这熟悉的旋律,无不鼓掌大笑。唯独许纬辰一皱眉,轻声对身边的李书同说道:“你这词得改啊,郑克臧没有妈妈。”

    “哦哦。”李书同恍然大悟,“那就改成阿嬷吧。”

    台上的戏继续进行,道具船看上去劈波斩浪奋勇向前。等船抵近海岸的时候,“郑克臧”一声令下,“刘国轩”和“何祐”分头行动,“何祐”带着藤牌兵,趁着晨曦跃上招宝山,三两下就消灭了守炮台的清军。

    接下去的剧情与当时的情况基本一样,比较大的区别是将后来在定海城中抓获的清军总兵朱万化,安排在了定海军营登场,并且在一场激战之后被刘国轩部击毙,用来衬托刘国轩的勇武。

    然后又增加了宁波府清军来援的剧情,由“郑克臧”亲自指挥,击退了宁波府援军。为了增加剧情的柔情色彩,还安排“陈三娘”带着陈永华准备的劳军物资来到前线,并且亲自击鼓为“郑克臧”助阵的内容。

    一场戏大约一个小时二十分钟,紧凑又有趣。结束之后,李书同问大家的意见,众人都觉得可以满意,唯独美军出身的吕宪华提出,应该给戏里设计一个类似“硫磺岛插旗”的情节,让剧情更具感染力。

    “我觉得不必要吧。”姜承志笑着表示不同意见,“大明光复和称霸世界的进程中,能用上’硫磺岛插旗’的戏有得是呢,不需要在这场戏里加。”

    “是啊,奇袭奇袭,就是要突出一个’兵不血刃’。而且,说不定哪天咱们真的攻占硫磺岛了。”洪诚丘也附和道。

    吕宪华点了点头:“行,那我们就准备着迎接这一天吧。”

    (第五卷终)

    一点感言:这一卷写作的过程中,作者两次感染新冠,所以更新得不太规律。不过,情节还是按照作者的预想,朝着正面发展,新的内容近在眼前。第六卷将于正月之后开更,感谢支持。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0384/ 第一时间欣赏轩辕新明录最新章节! 作者:林芫美所写的《轩辕新明录》为转载作品,轩辕新明录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轩辕新明录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轩辕新明录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轩辕新明录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轩辕新明录介绍:
一个人穿越了,就能翻云覆雨,决定王朝的兴衰,改变历史的走向。
那要是一群人穿越了呢?岂不是踏平天下,一统环球?
且慢。
要做到这一点,总得会点什么吧?
造枪造炮造汽车坦克?很抱歉,没人会。
开矿建厂发明蒸汽机?很抱歉,也没人会。
一群背景和兴趣各异的文史爱好者穿越了,能做些什么?
脑子里除了历史知识的记忆,只有各种杂七杂八看似无用的东西。
怎么推翻清朝统一天下?拿头统一?
更要命的是,统一就好了吗?
大家在论坛上吵架,用键盘打爆头的日子还历历在目呢。
统一、联邦、邦联、秦制、罗马、共和……
能吵的还要再吵上一遍。
但是无论如何,穿越了就没有回头路,从弹丸之地开始改变历史的走向。一群人都想要证明自己的正确。
那么,真相是不是只有一个呢……轩辕新明录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轩辕新明录,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轩辕新明录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