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游戏竞技塔防战略TXT下载塔防战略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塔防战略全文阅读

作者:酒杯中的胖子     塔防战略txt下载     塔防战略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303 沙漠据点

    Are电磁轨道发射场。

    Are在一群石油佬中是顶有先见的,很早就开始布局旅游,几十年间便从一个岌岌无名的豆丁国家,变成全球富豪旅游首选地之一。

    请来的专业团队也的确是够专业,在这个过程中,Are有了全球最好的航空公司,并渐渐成为世界岛与黑洲正中心的航空运输集散地,港口发展也有起色。

    不过和其他石油佬一样,Are也喜欢建奇观。

    什么全球最大的聚光电站、最奢侈酒店、最高大厦、最大规模生物燃料工厂、最大规模海水淡化厂等等等等。

    电磁轨道发射塔,无疑也可以做成“奇观”。

    他们选了个非常好的地方,在最大城市边缘,只要楼高超过13层就能用望远镜跨过沙漠,清楚的看到火箭抛射到空中脱离加速壳并点火的那一刻。

    对于运载火箭这个等级的人造体,空中脱壳的动作全世界都没几个国家能完成技术攻关,电磁火箭空中点火的那一刻,毫无疑问就是人造奇观。

    为了跟奇观匹配,Are在XX24年度,还有几个同步上马的大工程。

    其一是海洋电力综合网。

    这玩意是包括海上风能、浪涌发电、浮潜蓄电在内的综合电力网络。

    海上风能和地面风能没什么差距,由于C国前些年专门弄出海上风电架设船,这项工程的资金门槛也相对降低了些。

    需要一提的是,海上风电其实经常不能用,风太小风叶不转,风太大不能转,所以只能用作电网补充,与之配合最好的是水电……水电跟谁都能配合好。

    Are缺乏淡水资源,自然没有常见的大型河流水电。

    浪涌发电则是一种补充,它的原理和风电类似,只不过是用水轮驱动,为了能迎接各个方向的浪涌,它可以调整方向。

    形式比较多,一种主体在水下,为了不让浪涌电站变成暗礁,它有一节毫无作用的结构伸出水面,成为浮标,自然也可以作为海文环境检测点;一种主结构在水面,用锚固定,一般为剪刀型或多节棍状,根据海浪情况进行开合,增大或减少迎浪面。

    它比风力资源更稳定一些,技术门槛低,初期投入更低,就是腐蚀和藤壶附着等情况比较多,运行维护投入更大。

    浮潜蓄电,则是整个网络的核心稳定器。

    没什么技术含量,有电的时候,把海面上的浮筒拉下去,缺电的时候放浮筒,带动电机发电。

    由于海上的怪兽灾难,浮潜蓄电没办法往深海部署,不过石油佬有钱,加面积就是了。

    这三位一体建设起来,整个区域都变成禁航区,只能通过维护用的小型船只。

    为确保安全,靠外海方向还部署了几座带机炮和鱼雷发射能力的灯塔,灯塔内有值班人员使用无人潜水器进行日常巡逻。

    该工程到年底时,防御面已经完成;风电装置部署完成六成,最大发电能力达到630兆瓦;浪涌发电完成三成,最大发电能力为110兆瓦;浮潜蓄电的部署比较影响施工,进度更少,已经建成的部分蓄电能力只有2兆瓦时。

    第二项工程,还是电网!

    Are已经有了C国承建的最大聚光电站,商业是一部分,更多的是为了造奇观。

    与光伏相比,聚光电站需要投入的人力更多一点,优势是建设成本。现在要在短时间内大面积铺开以支持电磁发射器那个电老虎,光伏更合适。

    与之配合的是放在发射场的动能加载装置。

    有点像鲲鹏上使用的动能蓄电,但目的不同。

    假设白天时,整个Are光伏、聚光发电产生的电流,由于工厂、空调等白天耗电增加,只能让整个电网获得500兆瓦负载余量,远远不够电磁轨道发射器用。

    这个时候就需要能量加载装置,用巨大的电力,把几个超重的大轮子推得转起来,当加载装置达到预设峰值,电网切回直供,发射场就能获得额外得供电。

    工业蓄能一直是电力发展的重头,可发展很不好。

    怪兽危机来临前,实用的规模级蓄能主要依赖两种:水库蓄能和压气蓄能。

    水库蓄能采用专门为蓄能建造的高落差水库,电网盈余时从低处抽水进去,要用的时候放水发电。因为水的蒸发、动能转换等问题,利用率不能说高。它的优势是还能和正常水库一样兼职洪峰调整、农业灌溉等功能,综合效益不错。

    压气蓄能,则是利用盐洞蓄能。这些盐洞是早期洗盐采集类留下来的遗产,因为洗盐的地质联系,它们的气密、水密性能够保障。使用方面平时直接打空气进去,用的时候放气带风机,或增压后带涡轮发电。

    还有一些其他规模更小的工业蓄电模式,性价比更差,难以商用。

    眼前的动能蓄能,由于大装置很难在大气内长期保持内部全面真空,设备内有气动阻力存在,能量衰减快,储能时间只能按小时算,性价比更低。

    但它有一个优势其他的比不了——不挑地形,很适合跟电磁轨道发射器这种短时间耗电量极大的东西配合。

    第一座电磁轨道发射器建成后,为了降低新建电力设施的负担,减少发射时对周边城市工作生活的影响,C国就开始在这方面进行投入,各发射场旁边也陆陆续续建了一大堆。

    在Are建设的这款,单机最大放电功率30兆瓦,上下三个一摞,占地不到两百平米,包含足够吊车和单机进出的维修通道,900兆瓦的动能加载装置也不到一公顷,在盐雾、高湿度、多沙尘等不友好环境,一个厂房就罩进去了。其实还有更大的单机,只是受限于运输条件和本地生产条件,弄不起。

    该款动能加载装置现在到处在卖,Eth那边配合电磁炮台使用的也是这东西。

    第三项工程自然是防御。

    跟Eth的思路完全不同,Are对自家和周边的老爷军队作战能力完全不指望,所以全面采用远程、有线加密信号管理的炮塔链。

    所谓炮塔链,既每座电磁炮,都会覆盖在至少两座其它炮塔的射程中,实际上一些重点防御区,比如Are核心城市的东南方向,这些炮塔三公里范围内就能部署七到十座,单电磁炮塔射程范围内,可能达到三十座炮塔。

    电磁炮塔射程更远,投掷的弹丸重量更大,耗电同样吓死人,区域齐射甚至有烧坏电网主干线的可能,所以一样要有自己的蓄电方案。

    Are这块主要依据部署密度,在密度不同的地方用电池或动能蓄电方案或组合使用,确保在任意情况下,至少能齐射几轮。

    可能是因为钱多烧的慌,Are还采购了电磁炮塔的额外配件,15mm口径半电磁机炮。

    这玩意C国自家都只是刚造出来,还没想好要不要装备部队,突然就被Are的采购方看上了。

    半电磁炮这个概念在《星球战略》里有,此前土球并没有。

    原理是利用火药提供额外的初速,电磁加速管能以更低的能耗,让弹丸达到一个合适的速度。

    但火药激发会产生巨大的热量,如果要保证火药的加速效果,还得在密闭空间里激发,会进一步导致局部过热。对于超导体这种对温度十分敏感的材料,干脆是两个完全没有兼容性的系统。

    直到今年,黑魔导系列的开发达到了一定水准,半电磁炮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黑魔导工作需要高温环境,而且是个只有百来度的温度区间,相关研究机构推演来讨论去,都觉得只有做机炮门槛低些,因为机炮的射击特征比较有利于自然维持温度。至于各部分温度不平衡的问题,可以用导热和散热结构进行平衡。

    15mm口径电磁机炮初始温度是黑魔导通电自加温的结果,导热与散热结构极为复杂,结果造出来的实物平均外径就有两百毫米,后端更粗,上方和侧面加起来还带四个风机。

    因为实物太臃肿,干脆给定位为车用,直接对接现有的电磁坦克和炮塔体系,也就是暂时不考虑省太多电。

    出来的效果的确不是单纯火药武器可比,它在每分钟两百发的射速下,弹丸出膛速度为2800米每秒,炮口动能是同质量常规弹丸的九倍甚至更多。

    出膛速度也用了心思,慢了没用,射程不够不如直接用加农型坦克炮;太快受空气减速与加热过于严重,15毫米口径不比大炮弹,炮弹更容易做尾流补气,小炮弹就难了,能做,但气动稳定性没有,所以干脆不要。

    2800的速度,是综合工艺难度、电力消耗等因素,最终平衡的结果。勉强能在五公里的距离,对一级小怪兽造成创伤,三公里内能达到较好的打击效果。

    一座电磁炮炮塔,电力不变可以实现两台15mm机炮连续射击,理论上能单挑一些品种比较合适的一级小怪兽,实际……还没实战过。

    研究机构的目标,是尽快把这东西用吊舱形式,改良到能装上战斗机。

304 方向

    XX24年全年,C国几乎没从外星人章鱼那获得新技术。

    担心科研体系崩溃是一方面,有可能引起消化不良才是重点。

    就以已有的黑白魔导、砖墙防弹布来说。

    参与黑白魔导系列研究的人员,全球难以计数,仅涉及上下游生产,在C国就形成了覆盖超过一百万人的体系,当然这一百万人的产出,并不都是超导体。

    砖墙防弹布两种太空站用的建材,连一点出口都没有,也覆盖了二十几万人。

    钠电池产业自动化较高,相关从业人员不足十万。

    金属氢生产危险性过高,生产涵盖人数更少,只有几万人。

    而为了追赶时间,在研发侧的人力投入,要远大于生产侧。

    于是就那么几种新材料,已经覆盖到几百万人,再算上扩张了几轮的航天工业链,一个C国就几乎调动了千万人。

    再加上电磁武器、电磁发射井、钠电池等等等等利用新材料进行的科技创新,涉事人数还要再翻倍。

    由于工艺及基础理论要比土球现有知识体系更复杂,其中大部分人水都高于平均线一截,可以说小半个国家的精英都投在里面了。

    即使是十几亿人的国家,也不得不承认对整个生产生活体系造成了影响,行星上其他工程师保有量更少的地方,只会更抓瞎。

    可一个外星人摆在那,要想完全克制住不走一丁点捷径,明显也是不可能的。

    实际截止到XX24年最后一天,C国已经在现有体系外,又囤积了三份新材料资料,四份设备原理资料,以及其他不涉及科技、生产细节的资料十余份。

    三份新材料资料没有公示,只有院士才能查阅。

    它们有几个共同特征:

    一,资料详尽度不高,外星人分析部给出的理由是这几种材料哪怕在星际时代,仍然具有一定程度的保密价值。

    二,全部涉及到人工键能赋予技术,该技术到今天土球也只能在实验室里以微克级别进行。

    三,都是同位素单质,土球地质含量几乎没有。

    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仅仅是各种元素最常见的状态,但并非全部。

    同位素十分常见,与常见元素间的关系如氕氘氚、锂3锂6锂7、碳9碳12碳14,等等等等。它们有的有放射性,有的没有,有的在常规环境下缺乏稳定性,有的则能勉强存在。

    同位素的产生,十分依赖恒星爆炸和宇宙射线的长期侵蚀,涉及原子核变化。

    行星的形成也是恒星爆炸后,星云重新被万有引力支配的结果,但在土球能观测到的主要是稳定同位素。

    宇宙射线的作用结果,参考月球即可,不过月球有主星干扰,环境不算好。如果有一颗被恒星直接潮汐锁定的无大气岩质行星,会更有研究和开发价值。

    总而言之,这些新材料资料,以土球现有的技术水平根本用不着,只能让保密级别足够高的专家做些前期理论工作,后面还是得给月球基地保存和开发。

    就算用得着,C国自己也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再调动一个产业链了,人才不够。

    然后是设备原理资料,里面也有暂时用不着的,但有两份很有价值。

    其一是托卡马克实用发电装置,也就是现在土球人说的人工太阳、聚变发电。

    土球的托卡马克发展了很多年,不能说没成果,只是没办法连续供电,无法商用。

    托卡马克的基础是足以束缚核聚变范围的人造磁场,耗电量十分巨大,在早期的实验中,聚变启动后发出来的电,都不够维持人造磁场的消耗。

    随着超导体及其他相关技术的逐步提升,才在近几年让聚变实验产生的电力,能比磁场投入多一点。

    聚变反应会产生巨大的热量,而怪兽危机之前,主要使用超导温度100K附近的超导体,且出于成本和冷却难度等因素,没有在所有的线圈上使用,连续发电中的热平衡仍然是困扰聚变发展的重头。

    黑白魔导出现后,聚变发电的前景变得十分光明,但是一台托卡马克要全部用超导体武装起来,消耗的超导体可不是几吨就能完事的,在全面对抗怪兽的主线下,根本弄不到足量的超导材料配额。

    外星人提供的资料,是一种基于黑魔导的改良型托卡马克装置。

    这种装置比C国前些年建造的人工太阳实验装置小了一大圈,采用了一种特别设计的结构,直接从黑魔导构建的磁力线圈上吸热,对接烧开水发电装置,比现有的热辐射模式更可控且安全。

    提到安全,其实聚变装置比人类认知电力以来任何发电设备都更安全,一旦磁力失控,聚变反应范围受到影响,粒子密度达不到反应需求时会自动熄火。

    如果能按照该资料把实物造出来,新型高能耗武器的电力瓶颈直接能解决一大半,还有一小半解决不了也是时间不允许。

    瓶颈又卡在材料上。

    虽然黑白魔导已经有好几个型号投产,但资料上指定型号的还没弄出来。还有几种结构强度、温度耐受度、抗腐蚀方面要求的材料,土球现有的材料,都跟资料指标有一定差距。

    ……暂时也不能指望造出实体来。

    相关单位今年做了些工作,利用超级计算机的物理模拟对资料模型进行了反向改良,已经弄出工程图,打算用老式托卡马克实验装置改一改了试试看。

    申请通过了,但黑魔导还是卡住。

    这回跟型号无关,问题出在原料层面。

    黑白魔导是银基超导体,白银的占比虽然只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少,但土球的白银储量本来也不很多。

    白银在土球已经探明的储量低于黄金,供给量本就十分有限,它还是某些工业类目和实验室的耗材,进一步减少了市场供应量。在怪兽危机背景下,全球产业链遭到打击,白银产量进一步缩水,随着A国也开始生产魔导系列,资本一阵涌动,这东西已经被炒成天价。

    按XX24年最后一天的挂牌价,C币结算,白银折合每克86元,单位价格直追那些两三百年的古董银锭。

    超导体生产所需的白银,主要来源正在从矿产转向贵金属回收,如果产能继续扩张,很可能要把古董银锭也列入回收列表。

    可仔细想想,白银真那么缺吗?

    作为一种被当作贵金属用了近两千年的材料,大部分有上千年文明的地区,白银都给挖得差不多了。

    它们除了自然磨损和氧化回归大地,绝大部分都以收藏品、首饰、保值资源的形式存在,其中仅银锭、砖形式的保值白银,就能以万吨计,如果算上首饰和古董银锭、银币,存量还能再上一个数量级。

    而现在除了几个电磁轨道发射井的消耗的确有点大,一台电磁坦克只能消耗掉几公斤白银,一万台也才几十吨,远远达不到让白银翻上十几倍的地步。

    说到底它还是信心经济的一种“病”,大家觉得它会涨,再来点暗流推动,它就会涨得停不下来。

    即使启动了一些限制价格浮动的手段效果也不明显,因为国外涨得更厉害,差太多就会导致内部白银存量外流。

    仅今年下半年,整个中洲东部就抓获了二十余起涉案量在百公斤以上的白银走私案。

    作为参考,同日,A国的999纯银挂牌价折算为每克47A币,就算这两年通货膨胀厉害,在大部分领域A币的购买力仍然是C币的两倍多。

    托卡马克之外,另一份现在有用的设备原理资料,是几款太空装备。

    其中最有意思的是舱式宇航服。

    虽然也叫宇航服,可外星人提供的版本,实际更像是模块化机甲,但与游戏中的机甲比又显得有点简陋。

    它的主体是人员舱,机械臂、动力组都是模块,动力组包含足式、轮式、单组元喷气式等等。

    现有的宇航服臃肿、工作效率低,智人机器人受限于AI水平、学习能力,一些复杂工作需要消耗大量地面协助人员的工时,对于新型宇航服的确是有需求。

    舱式宇航服的最大好处,是手不再被臃肿的宇航服限制,操作机械臂的间隙还能抓东西吃,处理个人卫生问题也不像旧式那样危险,有利于宇航员长时间舱外工作。

    缺点……也不能算缺点,只是和现有的宇航服存放系统不匹配,需要另设一套,为了能让它融入几个现有空间站,前期工作并不少。

    材料也好,设备理论也罢,今年从外星人那获取的资料里,最受瞩目和争议的却是一份杂项资料。

    《宇宙进化大观》,它甚至没有在系统内广泛流通,生怕打击大家的积极性。

305 难以面对的未来

    《宇宙进化大观》,在章鱼的世界,是著于八百年前的老书。

    不能算古董,因为哪怕到今天,章鱼世界的生态体系,都没有脱离这本书的框架。

    《宇宙进化大观》有上下两部。

    上部是基于进化论的各种行星生态概论。

    进化论,土球直到现在,都还有很多人不信,甚至怪兽危机之后,不信的更多了。

    也不用说知识多少的问题,进化论最明确的证据根本不用看人类史,直接看作物、宠物、牲畜的定向育种就能明白了。

    牲畜的流程太长,作物差异一般人看不懂,看看猫狗两类宠物在一百多年间定向培育出了多少个品类。可以说它是人类主观操作了,可人类又何尝不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意志在宠物培育上,替代了自然压力的作用。

    定向育种的实现,可以从侧面证明,人类和几万年前不可能长一样,变化的过程就是进化。

    但进化这个词本身或许不够准确,生物并不是一步步向前的,它们只是在不断的适应身边的环境变化,有生物在该过程中变得更复杂,就会有倒退回去的。

    《宇宙进化大观》中所使用的“进化”,实际也有一定的主观成分,就像人类自认万物之灵,该书的著作者们,也认为太空生命才是进化的尽头。

    对待生命,两个世界的观念也有不同。

    土球人也知道“生命以负熵为食”的概念,但很冷门,冷到没人在日常生活中谈“熵”的问题。

    熵,物质从有序走向无序的过程。

    放大到宇宙,熵的等同于热寂。

    概念很容易理解,太阳时时刻刻放光与热,不停释放能量加上时间因素必然导致恒星走向灭亡,当所有恒星走向寿终正寝,中子星等天体也逐渐失去能量变成永恒的绝对零度物质,宇宙最终回归完全黑暗的过程,就是热寂。

    生命以负熵为食的概念,指生命必须以加速周围环境熵增为代价,才能维系自身的稳定。

    光合作用、进食都是负熵的具体表现,这个过程中,一部分能量被用于维持生命体的稳定,有剩下的才用于演化,多余的以废热形式还给环境。

    由此可推导,生命的存在与繁衍,必然会导致热寂加速。

    当然,热寂过程所使用的时间单位是百亿年,并轮不到人类操心。

    明白了生命、熵与热寂的关系,就能读懂《宇宙进化大观》的内心戏。

    这里熵变成了生命等级标准,生命等级越高,所需的负熵越大。为什么太空生命更高级,因为太空生命所能达到的活动范围,进行太空活动所需的能量,必然更容易推动热寂进程。

    另外使用熵作为生命概念,就不仅仅是碳基生物的事了。

    回到书上,《大观》的上部,就是基于这一套标准,给各种行星类型进行了生态定位。

    能让比标准人类体型更大的生命,不需要罩子就能直接生活的行星,都属于一级行星,这其中有一部分对于土球人类和绝大部分土球生物,都属于致命环境。

    行星环境有利于限制生命数量,但仍然存在自然演化生命的,为二级行星。

    不能自然演化生命,生命仅能通过人工设施环境存在的,是三级。

    其他包括气态星、熔岩星,都属于四级。

    上部详细介绍了三类行星上较为完善的生态体系,做了些意味不明的定义。

    下部才是土球人难以接受的。

    这部分全都是人类的各个进化分支。

    下部开篇就有一个概念:人类存在的使命,就是创造出适应宇宙环境的生命。

    这里用创造出,而不是“演化成”,里面的内容细思极恐。

    过了概论,整个下半部给列出了人类的八十余种进化方向,其中有很多是在当前土球伦理框架下根本谈都不能谈的。

    以创造类为例,有个名为“监察者”的分支。

    监察者是一种宇宙泛用型的人造人,他们与原人的差异十分巨大,是生物和电子系统的结合体。

    该分支仅用主观意识,就能改变自身血循环方式和常驻肌肉收缩模式,结果是他们在0.1倍标准气压下,只要有氧气面罩,根本不会出现耳膜破裂、眼球爆炸等原人才有的“故障”,采用有一定强度的紧身宇航服,他们甚至能直接带个小头盔进入太空作业。

    内改造的机制让监察者比一般创造类更有优势,他们没有失去适应环境的进化能力,通过当前环境压力下的生育迭代,再对后代做监察者改造,就能获得非常适应当地环境的类人物种。

    监察者后代的再改造,和土球人类理解的手术完全不是一回事,流程分两步,第一步通过培养设备,对部分基因进行针对性的显性表达,然后再在颈椎植入两个带有“数据线”属性的插件就完工了,完成后颈后会存在两个包含一大堆触点的金属片,可以用有线和无线形式直接连上电子数据流。

    与监察者相比,所谓机械飞升或赛博朋克式的义体改造根本不入流,在《大观》下半部里连单列资格都没有,仅仅作为个参照物与各个人类分支做比较。

    《大观》下部所列人类分支,具有人形与土球人类常见肤色的合计十二种,创造类四种,其余为自然演化分支,原人的功能性与他们相比,只能算弟弟。

    更让土球人难以接受的,是广泛存在的,往非人方向进化的分支。

    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如其中的“超脑”分支。

    这是个生育力极为低下的族群,甚至根本没有自然生产的能力,繁衍全靠手术提前取出胚胎,进行体外培育。

    该分支特征是大脑没有发育限制,没有颅骨这个概念,只要不停的学习和思考,他们的脑子会越来越大,过程中会彻底失去自主行动能力,最后不得不变成一坨在营养液里继续生长的纯大脑。

    到了脱离躯壳的阶段,他们的大脑外延突触和相关设备结合,才算是完全体。

    完全体超脑在虚拟世界里,一个脑子就是一整个族群,性格、记忆完全不同的意识体在一个脑子里各有不同的细胞区,真正实现了化身千万。

    超脑都不是《大观》中最诡异的进化分支,他们是因为代表人类各分支中最高水平的本体记忆力和智力,才会具有代表性。其中甚至还有零下一百多度都冻不死的物种,还有弱化智力向,往猎杀者方向进化的。

    与这些物种相比,土球各种文学、游戏作品里普遍存在的机械飞升式的幻想,根本都称不上进化,哪怕全身义体化,内循环仍然逃不出泵动式,行动方式仍然是两脚走路两手工作,哪怕是某些幻想作品里加了翅膀,除了能煽下翅膀,本质和原人也没有任何区别。

    从原人学会保存火种开始,几万年来制造了行星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灭绝史,工业化后甚至有了改变地貌的能力,原人有理由也有自信号称万物之灵、恐怖直立猿。

    但飞出母星之后,原人这套躯体真是不够看。

    就拿正在建设的几个空间站、月球基地举例,如果人类真的能在0.1倍大气压下生活,它将不仅仅是气体环境维持的事,甚至连空间站的密闭安全性都可以不用那么讲究,因为在这样的气压下,哪怕出现一点泄露,气体流失量也极为有限。

    仅仅是气压的变化,就能让空间站建设的工作量降低一个水平,气体、水、建材等物资投送量也会有所下降。

    《大观》提出了一个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太空人通过繁衍迭代后,还是人类吗?

    土球生物的体型大小受重力与含氧量影响最大,其次才是湿度、植被变化等环境变迁,有这个认知就能直接预知,月球和鲲鹏空间站的低重力,一旦彻底解决低重力环境下的骨质疏松难题,最终必然会繁衍出体型更大的人类,至于最后能不能维持人形,只能看与地表失联后其团体自身的选择了。

    大会吵架,小会决议,放到太空进化里也能成立。

    越小的团体,道德与伦理的约束力就越弱,它无关于道德水平,在选择进化方向的课题上,终究是为自身群体谋未来,群体越小,矛盾越少,课题越容易推动。

    反过来,如果规模过大,比如在怪兽危机前的地表即使出现了某些新人类,也会被主流排斥甚至被消灭,要实现全人类的迭代,可能性无限趋近于零。

    只要逻辑思考能力过关,就很容易发现,推动地外永居,其实是在亲手制造新人类。

    回头想想,之前不惜代价送上去一大堆文明种子、基因样本、资料,或许会成为新人类之间唯一的联系,一旦连同种文明认同都消失,恐怕又会走上文明冲突论的死胡同。

    《宇宙进化大观》在某个层级引起了很大的忧虑,但土球上的人类其实没得选,除了走向太空,没人有把握接下来能在地表,保住文明和工业链主体。

306 后灾难时代展望

    《大观》带来的忧虑,大约在遥远的未来,此时此刻人类仍然要为自身的存续战斗。

    XX25年一月,又有一样好工具登上舞台。

    与前面的武器、装备、设备都不同,这次是单纯的为地表工业服务。

    冯氏可编程多功能组装机。

    这个冯氏,是一位G国的业界大佬,冯也不是姓,而是百年前的贵族中间名,他所在的团队从外星知识开始传播后,就选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线路,仿制。

    仿制的不是游戏里的设备,而是某些思路,冯式组装机走的就类似于游戏中生产设备的多功能路线。

    由于技术水平的关系,要做到游戏里那样涵盖食品、燃油、工业制成品的范围,根本不可能做到,在学习了某些相关外星理论知识后,决定将目标标准到组装线上。

    现代工业的组装线,往往都是占据一整个厂房,传送带分好几层的复杂系统。但如果不追求产能,其实可以做得很小。

    举个栗子,肥宅快乐水,它的生产线是现代工业标准版,因为随时跟进改良,让其产品可以无视货币贬值,几十年维持一样的价格,但随着改良而来的,是生产线变得越来越复杂。

    如果只是造一个铝罐装碳酸液体呢?大概两个自动贩卖机大小,就足以容纳含铝管冲压、铝罐上色、罐装液体、封盖等全部环节。

    差异的来源,是各个环节的时间差决定的。

    铝罐冲压的效率,绝对跟不上罐装液体的速度,所以需要更大的设备同时冲许多铝罐,当差异环节继续增加时,就像做算术题一样,为了追求最高的生产效率,设备复杂度会越来越高。

    冯式组装机的思路,就是一次只做一个,目的是为了让这台机器能做很多很多种东西。

    选择这种技术路线,已经证明了冯氏团队的眼光,他们当时就已经看到怪兽危机如果不神奇的消失,现有的工业体系必然走向崩溃。在那样的背景下,产量已经不是第一优先考虑的,而应该要求“能造出来”。

    经过一年多的沉淀,去年中期获得来自C国、西中洲等数国的投资后加速,到现在终于拿出了成品。

    基础版的冯氏组装机,包含四种焊接方式、工件三维定位及位置校准、可兼容十六种零部件筛选及移动模式、冲压模块、卷板模块、烤漆与喷漆模块等。可实现电路板组装及焊接、弹药组装、金属板组装及焊接等功能。

    实现这么多功能,其体积却不大,被做成标准集装箱一般,甚至能兼容火车和码头吊车运输,要转移时直接把它当集装箱拖走就行。

    缺点当然不可能没有。

    首先效率不用想了,只能说比两个人手动要快且保证加工精度;其次使用门槛有点高,在变更制造品的时候需要非常专业的人士,至少得机械工程师加程序工程师,系统的复杂度一般工人完全闹不明白;因为复杂度高,维护同样需要非常专业的人;最后,它为了便携牺牲了成品工件的大小,最多只能输出塑料凳大小的东西。

    它的卖点不少,主要客户定位是那些需要快速重建的地方,以及部分看的比较远的地区。

    所谓看得比较远,其实就是C国在推的最后防线那种,在较小范围内拥有发电和部分生产能力。

    其实这种也不只C国在推,只是其他地区都是以财团、大学为主导,不少地方的官方完全就是扯后腿的存在。

    冯氏组装机一出来,订单飞速增长,几天的时间就增加到七千台。

    G国之前工业集中区被怪兽糟蹋了一波,现在方方面面要产能,根本没办法造出这么多,无奈之下,只能退而吃授权费,授权其他地区生产。

    组装,在整个工业链里算不上特别重要的环节,早几年都是劳动密集型。冯氏组装机,还是有点瞄准空白市场的意思。

    但对于最近才热起来的“工业链小型化”的市场,冯氏功不可没,因为他的带动,自去年他们拿到投资起,就陆陆续续有其他公司开始捣鼓类似的项目。

    C国自己也下场了,直接把月宫用的工厂模式部分资料给了几家官营企业,由他们进行后续市场化改造和设计。

    其实这几家企业本身就参与了月宫工厂的设计和生产工作,已经有部分资料在手里。

    可话说回来,要把这种太空装置反过来搬回地表,其实也没那么容易。

    提个前面提过的,玻璃车间。

    月表没空气,真空并不是什么时候都好,需要液态水的时候,真空就是杀手,完全真空的开放环境,哪怕只有几摄氏度的液态水也会一直沸腾。因此工厂全设备都是密闭环境,作为平板玻璃底液的锡溶液不会受到氧化和污染,流程比地面少很多。

    到了地表,完全气密这种剧烈增加成本的东西肯定要去掉,尤其是进出料的部分要维持气密,还真不是普通厂家能做到的。放弃气密,相应的又要有除氧化层的手段,中间如何平衡、取舍,都要工程师们一个个去弄。

    此外,月宫工厂所有的热量都是严格控制的。因为很可能现在把热量排掉,到了月球的夜晚还得耗费额外的电力把热加回来,大量热量会以几百度的高压水蒸气形式存起来。在地表工厂外壳不至于自然降温到零下一百多度,肯定不用那么讲究。

    重点还在于参与工程的人数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月宫工厂,作为太空永续项目物资自给的重点工程,设计、验证等工作参与进来的高级工程师就超过两万人,还没算那些负责造验证设备和后续参与试验调试的工具人,那些都是厂里的宝贝技工,轻易都不外借的那种。

    现在作为某几个企业的下属分支项目,就算要得急,联合了两家友商,短时间内一个分项目里也只能投进去两三百人,得亏是反向改进,如果是从零开始,时间表都没人敢出了。

    他们任务是去年八月才领到,一月时刚刚出样机,还需要经过一系列测试,过程中说不定还得改。冶金链那边更慢一点,不知道能不能赶在三级怪兽出现前搞定。

    假设怪兽能稍微配合点,不要打断工业链小型化的过程,熬过今年,明年就可以在部分自然资源条件较好的城市,实现不含原材料开采的工业链自给化。

    这个新型产业中,C国的官营企业虽然有几个项目,主力仍是各私人公司,就国家层面,C国并不打算将其列为重点战略。

    主要矛盾还是个产能问题,小型化工业链的生产能力,只勉强能让城市的技术水准不倒退,以城市为单位去给太空体系提供物资援助就完全不现实了。

    哪怕不说工业链,只说人。

    有研究显示,长期接收外来援助的灾民、难民,都会发生结构性的文明倒退,教育也会在短短二三十年间归零。

    反过来说,生产和商业活动,是维持现代文明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旦缺失,人类将走入不可逆的衰退,从文明走向愚昧。

    小型化工业链在此处起到一个文明阶段锚定器的作用,至少保持了对高端人才的刚需,不至于荒废教育。

    受限于原材料、产能,小型化工业链在全球产业链断开后,并不能替代规模化工业的力量,最多只能维持城市里的家电、电动车、建筑的翻新和养护能力,覆盖率还无法保证。

    总而言之,以现有的科技水平,工业链小型化只是全球灾难后期的有益补充,并不是全球产业链的替代者。

    对全球产业链有更全面认知的官方,对于后灾难时代,只盯着几个重点。

    第一是前面提过的,以全球自给城市协同构建的核材料供应系统。

    第二是食品加工,这里的食品加工,单指为太空体系补给的真空包装脱水肉类食品。

    主要考虑到现有太空设施重力太低,重力最高的是只有0.3g的鲲鹏空间站,可鲲鹏空间站自己又要依赖月宫投送矿产类补给,畜牧业短期内不能有任何指望,肉类将成为后灾难时代太空最匮乏的物资之一。

    不过肉类加工毕竟属于偏低端的产业,把畜牧业包含进去,是各重点目标中唯一能通过单一城市完成的任务。

    第三是电磁火箭的制造及快速回收能力。

    运载火箭是工业皇冠上明珠之一,能与之相比的只有航空母舰、核潜艇,裂变核弹的技术门槛都差了点意思。

    想要在单一城市内集成运载火箭的全部生产环节,可能性必须是零。

    而在怪兽遍地走的后灾难时代,想要协调全部幸存城市防御圈,继续制造火箭,难度比造核燃料还夸张,核燃料说到底也只是一种成分比较复杂的“陶瓷”,只是全球产业分布比较分散。

    所谓制造能力,更多的是维持较为全面的材料生产及加工能力的期待,很难指望在怪兽持续不断的摧残下,一直保持产业链完整。

    火箭回收就成了必须慎重考虑的后期方案。

    电磁火箭代表了人类逐步学会外星材料和技术的使用,它一直以来都是有回收系统的,不过并不适合后灾难时代用。

    现有的回收分两个部分。

    首先是一级火箭,这东西回落,在计算轨道时就会尽量做好,基本都落到海里。因为燃料舱空掉,它们落海后会飘起来,由船只回收。

    另一部分上面级、飞船等,它们被设计往草原、戈壁地区回落,由车辆和武装押运部队回收。

    而要应付后灾难时代的需求,现在要求设计能安全回落到草原上的一级火箭。

    这里不但涉及一级火箭的结构需要加装定位、减速、降落装置,连入轨弹道都需要做出调整,才能确保它们回落到草原区。涉及到轨道调整,就可能让火箭变得更重,一环扣一环,越来越复杂,现在不做,等到后灾难时代,人类恐怕就没能力做了。

    至于后续的运输,对于C国都不算大事,没有燃料的火箭并不重,最多把发动机拆下来,用大运输机或载重直升机分别运输。

    对后灾难时代的各种筹备、准备过程中,又因为那些特殊需求,诞生了新东西。

307 一点点进步

    冯氏组装机刚启动生产授权程序没几天,一架新型直升机在C国某空军基地进行试飞。

    雷电,取雷公电母之意,考虑到平权人士等因素,很难直接用雷公、电母,干脆使用了个十分泛滥的名称。

    雷电直升机,是一款基于十六倍体钠电池和新型超级电容研制的全电直升机!

    里面用到的超级电容,是在研究钠电池过程中,受到游戏中获得的外星知识启发,弄出的一款高能电容。

    超级电容并非新鲜概念,在电动车发展过程中,就被多次提出,甚至有厂商做出电容型的概念车。

    十六倍体钠电池的能量密度,最新版本测试均值为每公斤十一兆焦,不到汽油的四分之一。

    这样的能量密度放在坦克、车辆上问题不大,但飞行物对能量密度的要求近乎苛刻,十六倍体也就勉强支持基础飞行需求,采用高能电容有其必要性。

    雷电直升机使用的新型电容,能量密度能达到每千克一百三十兆焦,和所有电容类元件一样,它储存的能量会很快流失掉。

    跟游戏中磁力电容那种几十个小时衰变周期没办法比,新型电容充满电后,约一小时,电力就会自然衰减到十分之一,电池线路断开四小时后可以直接用手摸。

    利用十六倍体钠电池和超级电容的混合能量源,加上电传系统对比燃油系统的重量优势,雷电对比常规直升机,天生就适合运输。

    在设计时,多多少少受到怪兽时代的影响,成本不再作为第一优先考虑,能不能生产出来,以及与未来需求、未来维护能力的适应度才是重点。

    为了配合“后灾难时代人类求存展望”所提出的概念,雷电最终彻底抛弃了现有直升机的框架。

    对了,“求存展望”是C国体系内在前年年底发布的一份内部参考报告,基于怪兽危机发展对工业链的影响,提出一系列未来地表生存环境的概念。可以说除了对太空项目的重视,C国整个XX24年的全球布局,都是围绕这份报告展开的。

    回到雷电。

    雷电没有使用烂大街的旋翼结构,使用了二加二涵道风扇。

    涵道风扇,就是把风扇装进管道里的意思,这种结构比起起源于一百多年前的开放式螺旋桨结构,具备更好的稳定性、可操控性,获得相同的推力更节能,但是对风扇材料、结构、加工等方面的要求高很多。

    二加二,前面的二,指的是雷电主结构上方,由梁架结构连接的位于两侧的主动力风扇;后一个二,指的是雷电尾部的两个全角度可调、风扇转向可逆的两个辅助风扇。

    利用这个二加二的涵道风扇结构,雷电获得了一些类似倾转旋翼机的特征,但两者侧重不同。

    倾转旋翼机强调的是垂直起飞后水平飞行的速度,倾转旋翼转向前方时,它能获得普通螺旋桨飞机的速度,每小时六百多公里。

    雷电是为了配合后灾难时代地面运输能力缺失环境下,各地常规运输需求的,强调的是载重,因此在风扇倾角上做出了牺牲。

    利用无人机和全电的特点,尽可能增加了设备区综合质量密度,正常飞机主体被横着切到剩下三分之一的样子,就是它的主机身,但因为它很大,视觉比例比一般无人机机身还要窄。这种设计一定程度降低了迎风阻力,可惜最后最大速度也只能达到每小时三百二十公里,和前几年生产的武装直升机差不多,放在运输直升机里当然算飞快了。

    雷电作为无人机,也是到今天为止,宽度、自重、载重最大的无人机。

    雷电的宽度为二十四米,长度二十二米,起飞最大自重二十五吨,标准自重时,最大载重三十吨。

    用二十五吨的直升机,拉三十吨的载重,这个比例并不好,眼尖的一看说明就会注意到,它有个“标准自重”的说明。

    一台无人机、全电的,自重的变化哪来的?

    答案是电力供应模块的增减。

    学习外星人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地技术,雷电有六吨的重量来自于可增减的电力模块,在把它们都拆除后,它的载重会很自然的提高到三十六吨,但同时满载航行距离会缩短至一百八十公里内。

    另外还有额外电力模块接口,最多还可以再加五吨电力负载。

    继续往上堆电池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距离过远的话,还是传统大运输机更有优势,所以没必要让直升机负担太多额外的任务,它的主要工作范围,就是五百公里内的运输。

    为了满足一些特殊需求,雷电试飞的时候,还有一台大号的姊妹机正在组装。

    它的姊妹机叫海东青。

    海东青这个名字来自于一种猛禽,隼形目,习惯称作鹰,但隼形目体型不如鹰大,使用这个名字,也有海东青能提起相对很重的猎物的意思。

    海东青比雷电大,长度达到二十八米,和重型战斗机差不多,翼展达到三十二米,接近中型固定翼运输机翼展。

    别看只大了这么一圈,海东青为了减重的同时保证足够的强度,获得更好的载荷比,钛合金使用比例比雷电高出一倍,蒙皮方面也尽可能多的使用碳纤维编织材料。

    不惜成本的结果,是海东青的实机全重为三十吨,但是可以提起五十六吨的重物,同时达到两千二百米飞行高度,如果降低飞行高度,货物还可以更重。

    五十六吨的数字很妙,它恰好是全电电磁坦克最新改进型加乘员组的全重,或是去年最后几个月投产的粒子流自走炮,再加两台两百千瓦发电机的重量。

    接触外星知识两年多的今天,其实不是不能做出载重更大的飞机,但终归这些东西都是为后灾难时代服务的,设计时就不得不考虑到后灾难时代的零部件供应条件,钛合金本来就是加工难度极高的材料,对设备要求十分严苛,灾后生产会十分困难,不可能造得特别大。

    海东青的载重量是设计过程中的一个小变化,它本身并不是为重装备空降设计的,更多的还是为一级火箭回收的体系服务,只是刚刚好设计时发现可以兼容电磁坦克运输,就微调了一点。

    电磁火箭的一级火箭回收,主要依赖军用大型运输机,但运输机并非全能。

    C国前些年服役的大运输机故意设计的比较肥,能塞进去较粗的载荷,可长度方面很成问题。

    如果要强制把一级火箭回落到草原,一级火箭变长是个无法避免的趋势,3.35米还好说,5米口径的必然要超出运输机的运输能力。要么变成可拆分的两段燃料舱,要么就需要一个不受运输外形限制的空中运输力量,海东青就是那个补充。

    两端式燃料舱的问题也在解决中,氧化剂舱和燃料舱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不过要跟火箭外壳一起分离,里面涉及到强度和管道连接问题,改动后要维持原发射目的,必然带来重量的增加。

    多做几手准备总是没大错的,不然哪个单项出岔子导致功亏一篑就不好了。

    行星的另一面,A国也在动员力量做大事。

    曾经A国推行过一项战略,大漂亮洲是当地人的大漂亮洲,潜台词就是大漂亮洲的事务A国全包了,其他大洲的人管好自己的手。

    由该战略导向,A国在整个大漂亮洲的影响力都极大,绝大多数国家都有A国直接出资培养的代理人,大多数是有二鬼子性质的买办。

    代理人的存在,使得整个大漂亮洲都能良好的配合A国产业链。

    或者不能算配合,它们只是在提供原料和市场而已。

    南大漂亮洲百年来一切意图发展工业的国家,都遭到过经济打击,例如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

    这个东西宽度不到两百公里,南北长度大于四千公里的长条,五十年前意图翻红,然后遭到了毒打。

    第一,限制矿业零部件出口;第二,限制整个大漂亮洲粮食以正常价格销往该地;通过前两项使对方外汇枯竭后,通过自身影响力,强制要求任何组织不得为其提供贷款;最后寻找合适的反对派,提供叛乱所需的资源。

    毒打成功,直接导致该国当时的首领以身殉国,他不是第一个被A国卑劣手段弄死的,也不可能是最后一个。

    客观些,长条国作为南大漂亮洲还算比较大的国家,其失败不能排除其自身治理能力不成熟的因素,正是某些政策原因导致其国内粮食生产积极性暴跌,产生的连续粮食大幅减产,才让A国以很小的代价把通货膨胀率推到飞起,短短三年时间就得手了。

    但作为一个例子,类似的事情在整个大漂亮洲普遍存在,还有把人家大统领直接抓回去判刑一百多年的呢。

    理解了A国在大漂亮洲以往的影响力,就能看出A国今天所推行的大漂亮洲一体化进程,居然还有一定进步意义。

    在大漂亮洲一体化的过程里,A国主动扶植了一部分当地产业。

    当然不是某些人突然觉悟变高了,纯粹只是从利益出发。

    以往的模式,A国搜刮大漂亮洲财富,中间还隔着一层买办。例如A国曾经希望某国少种植些“草”,认为抓手是教育,可在买办体系下钱根本落不到实地,而且在缺乏产业的环境下,单纯的教育并不能让别人放弃种“草”这种发家致富的道路。

    现在,怪兽摧残导致原体系崩溃后,A国直接下场,已经不需要过于腐败的中间商,有利于它在整个大漂亮洲做出产业调整。

    远洋海运越来越危险的今天,A国很难指望把产品全部输出去世界岛,也很难通过大中洋和西大洋进行大规模的原料输入,在大漂亮洲实现内循环必不可少,但是这里人太穷了,正常时期都只能种“草”销往A国维持着,被怪兽打爆一轮,连种“草”的面积都缩了几圈,部分地区已经穷到香蕉都吃不起!

    所以想要达到内部消化,A国不得不放松部分长臂管辖法条,允许商人们在南大漂亮洲扶植一些工业项目,当然这些项目不能和A国内部抢夺高端超额利润。

    此外,A国对南大漂亮洲的军事力量进行的重编。

    除军事基地位置的调整,这一轮重编主要受到前面几十年几个大型战争项目失败影响,不再追求采用原先的二鬼子制。

    根据A国两个月前才落地的新法案,各地部队都以当地人为主,通过传媒手段保障其保卫家园的积极性,其次才是进行军事数据链同步工作,A国的驻外部队,只作为支援打击力量存在……就是只负责投核弹。

    这里存在一个认知差别。

    A国从来就没有重视过人的生命,硬要说重视,那也只是在为富豪服务中产生的副产品,表现为A国用全球最大规模的医疗市场,人均预期寿命跟别家只有十分之一投入的差不多。大多数时候,人命只是一种可以量化的消耗品,无法在恶劣环境中活下来那是自己菜,反正缺了再引进移民就是,全球多得是舔狗候着。

    在南大漂亮洲的建设也遵从该底层逻辑,一开始就不追求把所有人都保住,通过建设投资,只要能确保市场规模不因怪兽打击造成的人口萎缩而继续缩水就行。

308 总崩溃的征兆

    自怪兽危机开始以来,土球已经打掉上百只一级、二级怪兽,如果放在一个可控环境下,实属整体文明的巨大胜利。

    但打怪兽略有不同,实际局势越来越严峻了。

    根据相关统计机构给出的数据,截止XX24年年底,全球有五只二级怪兽处于流窜作案状态,有迹象显示,大中洋的海底可能已经存在不止一个怪兽巢穴。

    环大中洋地区的国家,都在想办法辅助A、C两国进行搜索,可惜受限于水下作战能力问题,至今损失了至少五艘潜艇,仍然没有得出可信结论。

    水下作战不要说土球,哪怕在游戏里都体现出一个老大难。

    水作为液体,本身对于高速物体的克制,几乎如同混凝土。

    人类所掌握的水下打击能力,仅限于深水炸弹、水下核爆、鱼雷、水雷,并没有游戏中的电磁鱼叉。

    都不差,问题在于这几种手段对付小小怪兽都不好用。

    深水炸弹下沉速度太慢,对于体型相对娇小的小小怪兽没有威胁;

    用核爆想全面清除小小怪兽也不现实,水下核爆威力虽大,但高威胁半径却比较差,

    常规鱼雷发射深度则一般不超过三十米水深,更深也能放,性能、安全就没办法保障了,水深受限的状况下,打击效率可想而知。

    其实武器都不是重点,重点在于现代军用潜艇没有水下光学观测能力,绝大多数仍然使用老式声纳装置,非常依赖耳朵,无法自动模拟数字环境图形,这就导致其战斗方式必须是类似回合制的响应方式,不适合用来对付小小怪兽。

    水雷稍好,但是没有机动能力。

    这方面土球人也做出了努力,有成果,但没有影响力。

    有成果,因为土球人的确造出了能在水下跟小小怪兽刚正面的潜水器。

    这些潜水器,一般都以旅游观景潜艇、科研潜艇进行改装,它们因为体积更小,不需要军用潜艇那么高强度的围壳,保留了加装光学观测窗的可能,不强调潜水深度的旅游潜艇大多干脆用亚克力壳。

    护航航线上已经有战果的型号,都是渔网加鱼雷的模式,渔网被故意做成容易缠住目标的结构,加上水下自动充气浮标,能够强行把小小怪兽拉到适合鱼雷打击的深度。

    说没有影响力,则是因为大家还处于摸索阶段,各地开发的型号差异大,都没有量产,而且均无法在无光海域作战。

    无光海域,生物学上指一千米以下,二百至一千米则属于生物学微光区。而对对怪兽作战的需求,八十米以下就可以定义为无光,没有强光灯柱基本就是送菜的。

    灯光可以解决光线问题,能见度受到海水浑浊度影响,部分海域可以达到作战视距需要,问题是武器系统在这个深度基本都会变成摆看的。

    现在近海海运,除护航舰队外,最大的防御武力来自于大量部署的水雷。

    水雷没什么技术含量,跟地雷一样都属于一次部署终生受害的武器,一部分还存在锚链腐蚀后随洋流飘走变成全球隐患的可能,但为了确保最后一点全球运力,不得不大量部署。

    在这个环境下,对怪兽作战潜水器的地位就很尴尬。

    要么作小一点,以类似救生船的形式编入护航舰队,在水下当眼睛;要么就在港口,只负责水雷网被怪兽碰到后做应急抵抗用。

    可实际上,护航编队更愿意用无人侦察潜水器与拖曳式探测设备,损失了不心疼。港口方面,大多数港口外几公里水深都不到三十米,高速的水面鱼雷小艇能把任务做得更好!

    如果无法突破深水作战能力,新型潜水器就不会有合适的战场定位。

    然而深水作战又存在很严重的矛盾。

    深水,意味着无法实现与水面体系的数据实时交换,一切信息都需要本艇自己搜集和处理,这样的要求势必导致潜水器大型化,很明显会向现有的军用潜艇靠拢。

    这方面最激进的是马拉海峡李家集投资的新企业,采用双机方案,利用光纤直接连接一个水面跟随移动的数据站,以获得数据链支持。

    利用水面站接收其他水面舰只拖曳式或投放式声纳搜集并处理过的信息,能够有效控制水下主体的设备数量和人力需求。

    但没什么用,光纤十分脆弱,海浪、暗流的拉扯,水上水下移动无法完全同步,负责拖放和回收光纤的集线器时刻不停的工作,各种折腾导致该团队换了十几种光纤/光缆型号,都没有一组能活过一百个工作小时测试的。

    毕竟全世界的光纤都属于固定设施,没谁闲着没事做去研发个抗反复折弯和拉伸的,就算现场投资光纤企业,一种没有其他地方能用到的新型线材,最终全部研发费都要摊到后续的战斗潜水器里,那单价不用开口就不想买了。

    总而言之,经过两年的折腾,现在除了护航编队还能护送一下船队走深海路线,现存的海运全部集中在水深六十米以内的海域,只少数地区因为环境较差,不得已才会维持大于六十米水深的水雷场。

    六十米水深乍一看好像跟鱼塘也没差多少,其实土球上有些地方整片整片海域,都没到这个水深,例如西中洲的大澡盆海、东中洲的海带海、印地洋某岛国周边海域、大漂亮洲天堂海部分区域等,面向大洋沿岸地区几公里到数十公里范围,所以货运活动范围不算小。

    与两年前相比,全球海运大约萎缩了七成。

    缩水不少,其实比起黄金运河事故刚刚发生时的混乱,大家做得还不错了,如果不是沦陷区越来越多导致的需求降低,还能存留更多一些。

    和海运相比,各地沦陷给全球带来的难题更大。

    所谓沦陷,既有官府被怪兽打崩溃的,也有人化怪兽滋生导致的无法正常生产。

    前者,国际武装救援力量已经消耗殆尽,没办法让更多地区快速重回秩序了,仅仅因为这个变化,今年预计会多出数百万人死在各种犯罪分子、新军阀手中,加上沦陷区因饥饿新增的死亡,数字会很夸张;

    后者则造成了周边地区的边境军事压力,对于工业化程度不足的地方,几乎要耗尽全力,时不时还得外部支援一下,才能在边境上顶住人化怪兽的扩散。

    沦陷区不但自己带给全球救援方面的负担,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也不仅止于军事层面。

    按影响力排序算,已经陷入总崩溃的国度,E国排位最高,但它仍然以三分之一的“干净”领土,保持着基本的官方运转,而且旁边西中洲共同体再怎么拉跨,也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有影响,却不致命。

    其次是Au,它是沦陷区中对周边影响最大的。

    除北极航线每年百来天的运力,Au及其周边岛国,是环大中洋地区最重要的海运通道。

    Au被二级怪兽糟蹋了几波人口缩了一半,周边更小的岛国已经毫无安全可言,稍微经济实力的不惜一切代价移民,哪怕去内陆国刷盘子也愿意。

    这一波人口迁移导致的高级人才流失,直接使中洲到南大漂亮洲的过渡岛链彻底崩盘,到XX25年一月,整个海运链上,只剩下三个能给大型货轮加油的港口,其中还有一个应该算到中洲范围。

    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统计学上几个百分点的数字,换算成面积,沦陷区及其造成负面影响的地区能占掉近三成。

    剩下的也不是完好无损,只是很多东西影响扩散需要时间。

    然后是恐惧带来的移民潮难题。

    在工农业都受到不小影响的前提下,可生成的新岗位十分有限,移民潮比几年前的难民还难弄。

    前面提过内陆国的移民,给他们带来了发展机会。实际受限于水资源、运输条件、自身体量,迁移总量相对有限,一个内陆国也就几千人到十来万不等。

    更多的人都在往中洲沿海国靠近内陆的位置挤。

    中洲号称世界岛,集中了全球大多数人口,受到军事实力、工业分布影响,也变成了怪兽危机最后的希望之地。

    从实力出发,A国并不会更弱,但个体认知会有所差别。

    A国自认全球文明标兵和领导者,可实际上它家每年枪杀死亡人数,大家都看得明白,明显更适合逞凶斗狠之人,更多的“凡人”,还是认为中洲这片受古文明影响更大的地区,要安全一点。

    哪怕再进一步理性的思考,就战略纵深而言,世界岛也不是大漂亮洲能比的,如果到了人类苟延残喘的阶段,A国恐怕还真续不过世界岛。

    所以眼前全球各地岛屿,以及一些守不下去的地方,大多数人都把移民目光投向中洲,给中洲各地区都提出了难题。

    C国这种本来就不接受直接移民的倒还好些,虽然会被外国人骂,也不会掉块肉。不过现在的确很多地方来的非法移民失去了遣返条件,也必须做一些安排,大概百来万人的样子。

    西中洲那边就比较糟糕,自由过了火,终究是引火烧身。

    根据不完全统计,XX24年一年,通过合法和非法渠道定居在西中洲的新增人口量就达到了一千万,有机构称实际数字还要上浮两成。

    西中洲在现代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工业时代的引领着、现代医疗与教育的发源地、两种发展线路的诞生处等等,但不管怎么吹,整个西中洲框一起,也只是个面积、人口、经济体量、工业产能都不如C国的地区,一堆国家凑一起过日子,还造成了额外的行政资源浪费。

    一千万新移民带来的压力,加上G国之前因怪兽打击失去的工业量,直接就把全区域民众生活质量往下拉了一截,缺乏工作岗位带来的犯罪问题,还进一步激化了事态。

    从这方方面面看,之前XX24年总结的统计学数字,就有点过度美化的意思。

    说得严重点,哪怕今年怪兽啥都不干,全球也要花费极大的精力,无数的资源,才有可能把现有的局势保持下去而不恶化。

    很明显,怪兽不搞事,那是不可能的。

309 绝望与希望

    XX25年一月十日起,怪兽出现的时机发生故障。

    自这天起,除每五天一次的二级怪兽到访,和偶尔冒头的一级怪兽,间隙期居然多出了幻视!

    前面介绍过,幻视在游戏里虽然不被待见,但在缺乏反隐形能力的土球,却属于极高危种,毕竟一般怪兽,还能碰运气提前被观察卫星、间谍卫星捕捉,幻视就纯粹依赖近期开发的盖格计数器定位法寻找了,而这项任务只能由前线战机、无人机在危险范围执行。

    整个一月冒出来的幻视,只有一只是在大面积作案前,因攻击巡逻机被发现的,剩下的都是开始搞破坏之后才意识到。

    幸好不是黑羊,不然土球可能一月就完犊子了——现在全球到处都有黑羊的信徒,尤其是受宗教影响极大的某些地区。

    随后的二十天里,仅幻视造成的破坏,就几乎与去年一月整月损失相当。

    幻视主要能力是双隐身,缺乏攻击手段,灾害扩大速度有限,巨大损失的主因是反隐身的零部件这会还没普及全球。

    这件事上倒是没有捣鬼的,只不过因为技术原因,做不到罢了。

    以盖格计数器为主的反隐身组件有两个体系。

    一种接入到飞行器全球定位系统,利用两者的数据交换,直接在界面上显示出隐形怪兽的方位,估算距离。

    这种系统复杂度较高,A国、C国产出的都只能接入自家的飞机,而且因空间关系,不是每种飞机都能装。

    另一种则是单纯的计数器,它倒是容易生产,可需要飞行员自行计算怪兽信息判断自身安全,门槛就比较高,落后地区一点购买意向都没有,反而不如前者出货多。

    战机不比民航,它们需要牺牲稳定性以换取机动性,任何额外设备的改装、加装都是复杂工作,速度没办法加快。

    所以反隐身怪兽作战能力,至今还非常有限,天基武器也完全帮不上忙。

    这波幻视打击,可以说把地面对未来的预期,完全拉入了绝望。

    先不说幻视泛滥带来的防守难度激增,这种情况也再次预示着,土球极可能遭到三级幻视的糟蹋。

    于是理所当然的,各地纷纷表态,加入A国的末日空间站计划,或C国的太空文明联合体计划。

    越来越多的国家表态,有用,但只有一点点用。

    为末日准备的太空体系,现在最大的矛盾不是资金,而是航天体系庞大的工业需求,与不断被怪兽打击的工业链之间的冲突。

    C国经过长时间的匹配、改进,能对接航天体系的潜力都挖出来了;A国那边还有潜力,问题是大漂亮洲东西面临两个大洋,缺乏外海岛链缓冲,它必须把更多的产能投放到军事和南大漂亮洲的力量重整。

    如果表态国本身没有一点航天支持能力,就算表态了,愿意拿钱出人,也没办法让两个航天计划加速。

    有一定工业实力和富余产能的,则能稍微帮点忙,但是跨国融入项目,有很多事情需要谈判、整改,在预计的三级怪兽降临期到来之前,恐怕根本上不了台面。

    不过还是有好消息。

    绝境的预期,终于让西中洲的贵族老爷们清醒了一点,一月底启动了西中洲各级别议会改组。

    涉及到国家分歧和上层议会权力,一时半会根本扯皮不清,但这种希望增加决策效率的意图,也传达到了基层。或者说趋势本来就是基层挑起来的。

    西中洲跟着A国,对C国有一系列的限制条例和制裁项目,虽然比A国那边的宽松一些,可对于西中洲和C国的大规模双边合作,仍然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俗话说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怪兽真的要杀人了,西中洲各级议会还在那扯皮,大家不得想办法自救啊。

    于是最近半年,接着部分内陆国的转变,西中洲出现大量资金、人才、技术外流,其中有不少违规的。

    大家开动脑筋,使用的手段五花八门,少数几个被抓到把柄的,地方法院怕犯了众怒,也没办法快速结案。

    实际上相关条例已经形同虚设,也促使了西中洲下决心改变。

    各级议会改组及其预期的消息一出,如同开闸放水,大家直接当作相关合作限制条例就地废除,开始了一些之前很容易被叫停的谈判接触。

    C国自身面对局势突变,反应也很快,或者说应对的很从容。

    鲲鹏、未来、月宫的三站式体系整体第一阶段已经完工,后面的工作是功能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增加一点人员额度负担比较有限。

    所以很快就设置了两百个名额,用于各种谈判。

    目的只有一个,如果土球的文明真的消失,在那之前尽一切可能增强太空体系的工业能力、技术储备、各种实验资料。

    这里关注点尤其是一些具有总结性质的保密资料。

    人类科技发展到今天,遭遇了三个巨大的困难。

    第一个是加工精度瓶颈。

    硅芯片产业总喜欢用纳米说事,实际上机械加工精度远远达不到纳米级,就算偶尔有一两台设备能达到,绝大部分设备也会因为组装环节,精度达不到实验要求。

    机械加工精度提高、普及,对世界带来的改变,远不是硅芯片减少几个纳米制程可比的,问题是达到微米级后,想要再提高精度,工程难度太大了。

    第二个瓶颈不用多说,是无数次碰到的材料学困境。

    第三个最严重,也是一切其他瓶颈的根本——保密与重复投入。

    科技发展中,保密和重复投入是同一件事,因为保密,因此追赶方大多数时候不得不重复投入,只有很少的情况才能尝试弯道超车。

    举个例子,各类软件的源代码。

    代码会使用到很多数学工具,一个公司掌握了某种特别的数学工具,因此形成行业垄断趋势,其他公司要么死,要么想办法偷、抢、骗、重复开发,获得竞争资格。

    在无数行业、公司、官方中不断出现地重复投入,导致技术迭代的速度并没有那么快,当迭代越来越复杂,重复投入成本越来高,甚至开始有人认为科技即将发展到极限。

    搜集总结性质的保密资料,其重要目的之一,是以现在的技术水准,尽可能排除掉那些明显是死胡同的发展线路。

    科技发展是试错的过程,对于一个大型商业公司而言,试错意味着大量的沉没成本,但也随时可能成为坑死竞争对手的核武器,保密势在必行。虽然一部分会因为时间推移、基础研究性质而变成公开资料,但更多应用前沿领域的试错,仍然是绝密资料。

    如果人类还要在太空里把这些错误再重复一次,可想而知,在人口基数不足的太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科技都会处于几乎停滞状态,所谓夺回母星,恐怕在太空人遗忘使命之前都无法实现。

    新展开的这些谈判进展都挺顺利,短短几天就已经有项目达成。虽然其中很多人的目的并不是拯救人类,但他们终究参与了历史的重大进程,总有几个能在人类太空史篇章里留下名字。

310 无奈的转向

    二月,地面局势进仍然没有停止恶化。

    人类正在将最后拥有挣扎的力量投送到太空。

    C国在短短的两个多月里,往太空投送了超过四千吨有效物资和数据资料。

    四千吨不算多,都不够造一座桥,但放在大气内运载火箭的体系里,这个数字十分可怕。

    而这四千吨有一半用于供应月宫基地,因为月宫还需要月宫飞船和旱魃运输系统转手,同样也产生消耗,完成这项工作,所有电磁发射井每天都有发射任务,组装厂房里的电磁运载火箭排着队挨个被检测。

    由于担心时间不足以在地面完成前期工作,抵达月宫的物资绝大多数都是零部件,需要月宫乘员后期配合自身生产能力慢慢补完。

    其中最重要的个部分,是月球漫游车和地月轨道转移火箭的生产装置。

    漫游车技术相对简单,没什么重要的。

    地月转移火箭则有两个型号。

    一个是根据旱魃乙型改进而来的旱魃丙型。

    短期内技术难以实现爆发式突破,为了能在相同技术基础下达到更高的应用水准,旱魃丙型在设计之初就不考虑在土球地表生产,意思是它没有靠谱的气动外形,以轨道速度投入大气后能直接把自己烧了。

    旱魃丙型的重量从30吨暴增到45吨,推力增加比例很小,仅从260千牛增加至350千牛。

    牺牲很大,比冲的提高显而易见,根据超算模拟出来的结果,其最高特征比冲能达到1500之多,对比一下,氢氧双组元发动机的理论最大比冲,不过520。

    此外,结构相对巨大的旱魃丙型,充分考虑了散热、热传导等问题,隔着专门为它设计的燃料段,前方可以加上载人舱。

    不过这些东西现在还是理论,虽然用好几套超算物理模拟系统跑了几遍,具体还要等月宫真正造出来才能作数。

    旱魃系列没有登陆月球的能力,它只能做两星之间的轨道转移货运。

    配合使用的另一套系统,则是月表电磁轨道投送装置,有了投送装置,载人、载货飞船就不再需要氢氧发动机,电推等离子发动机足以实现任务,能有效为月表节省水资源。

    两套生产链,含需要月表生产的物资,在不影响月表主要任务的前提下,预计最少也得六年到八年才能造完。

    考虑到生产链建成后,产品质量难以一步到位,C国还花了不小的代价,直接投了两套没启动的旱魃乙型货运组到绕月轨道上。

    基于裂变的核能装置,最大的问题在于启动后无法彻底停下来。

    这个说法不太准确,对于航天用核动力组的大小,半路彻底停止核反应是可以做到的,问题在于一旦停下来,核裂变元素的密度降低,会导致燃料棒无法重启。所以作为地月转移备用系统,最好是从未启动过的。

    除C国的部分,一些地表可以生产,但月球根本没戏的东西,比如橡胶、塑料颗粒等,都被交给R国、ARE的发射装置投送。

    西中洲发射井虽然能用了,但是这帮家伙的效率难以指望,所以主要负责投送尖端产品,其中早前规划的月宫芯片储备,也有一部分交给他们。

    月宫之外,还有一套重要设备,是鲲鹏空间站的超级计算机。

    相对于月宫,鲲鹏空间站本身不需要负担工业生产,顶多有些内部的作物培育和食品加工业务,电力开支最大的就是农业和日常照明。

    从电力角度出发,它更适合作为超算搭载平台,同时也能算一种制衡手段。

    至于未来空间站,因为轨道高度的关系,恐怕活不了太久,但也为其准备了筹码,大气再入器生产能力。

    这个筹码不算好,月表一旦依托月球资源发展起来,小小再入器毫无谈判价值。

    不过建立生产能力需要时间,月宫还有摆脱微弱引力的发射问题,借此筹码,至少能确保未来空间站上的人员和数据,会在空间站回落大气前被救走。

    二月初,C国提前完成了该阶段发射任务,太空计划进入新阶段。

    第三阶段发射工作,主要是各种物资储备、人员。

    这部分已经没有正经的设备了,全都是食物、应急工具、各种金属锭、高纯度稀土元素氧化物粉末,以及带有一定实验性质的动物。

    物资的用途不用多说,虽然月宫已经有一定的勘探、开采能力,但距离全方位自给自足还远得很。

    根据专业人士估计,哪怕有几百台智人机器人帮忙,也要四十年以上才可能建成全元素采集、提纯工业能力,如果月宫人类繁衍计划出岔子,导致生育率远低于预期,时间还会拉得更长。

    太空动物实验不算新鲜,这一次是经过了大量的前期积累后做出的决定,太空畜牧实验。

    虽然是实验,但也很有可能成为绝唱,所以做了好几手准备。

    C国十年前的太空计划,自循环系统的肉类来源主要是虫子,尤其是能用作物桔梗、麸子等剩余物饲养的,比如面包虫。

    虫子很小,血循环、消化系统受重力影响小,比较明显的例子,虫子的血循环系统只要一个阀门就行,没必要进化成动静脉分离的形式,这种简单结构更容易适应太空环境。

    鲲鹏空间站就已经有在养虫子。

    不过长远来看,就那么几种虫子,很可能导致文明发展转向现代人无法理解的方向,为了更好的模拟母星生活状态,畜牧开发必不可少。

    当然,这件事不是一拍脑袋,就决定怎样怎样,还是得按科学依据来。

    和虫子一样,体型越小的动物,循环系统受重力影响相对较低,更有可能在低重力环境下顺利繁衍。再考虑到营养需求等,进行筛选的范围就小了很多。

    本轮将要上天的动物中有三个重点项目,分别是兔子、鹌鹑、老鼠。

    这三类的共通点是成长周期短、繁衍数量大,成长期最长的兔子品种,也只要两个月就有繁衍能力。

    三种动物计划会投送十几个品种,其他相对不那么重要的项目,投放数量、品类就少很多,比如鸡在计划中只有三种且全是蛋,羊则只有两种共八只。

    羊的体型已经不适合低重力长期圈养生活,且生产时十分依赖重力,只能先在最大重力较大的鲲鹏空间站试试,不过鲲鹏经常要停转,成活率就难讲了。

    与此同时,出于某种考虑,C国放松了民间避难所项目的管制。

    与A国一开始就没管过不同,C国为了保障劳动力、运力的调配,严格限制了商用避难所的建设。

    安全感是人类脱离动物性之后的最优先诉求,结成部落、国家,都是追求生存率的结果,现代也不能免俗。

    普通地洞并不能抵挡怪兽,但只要人会因此感觉更安全,建避难所就会变成刚需,逆着绝大多数的刚需办事,肯定做不长久。

    C国的做法是明面禁止,基层则根据情况现场决策。

    乡村里,如果有人自费挖洞,只要不做商业用,管理层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没有足够的警力去跟乡民们反复调解、拉锯。

    商业公司也有办法,不让建避难所,又不是不让挖洞,先随便弄个什么项目慢慢造,等政策放开再做项目变更嘛。

    前年还不明显,去年夏季发生了一段情况恶化后,工业文明终将葬送在怪兽手中的结论,已经几乎公开了。有能力的公司都有消息渠道,确认上面肯定会放开商业避难所管理,各种民间地产商、建筑公司纷纷下场。

    二月太空体系建设第三阶段启动后,一份“关于放宽商业避难所审批流程的通知”下去,市场瞬间爆了,几天的时间里,线上线下、电时里和家门口铺天盖地都是避难所广告和销售人员。

    对于全球而言,C国这次的“通知”属于糟糕至极的消息。

    由于前面挡了两年,等于形成了类似饥饿营销的效果,消息下去民间产能会迅速向避难所方向集中,不仅仅是建材,还有重型设备、家具电器、脱水食品等等,相关产业链会在短时间内吸收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这之后,任何一丁点产能的主观调整,都会变得非常困难,至今还没拿过C国好处的地区,接下来多半也被放弃了。

    所以这边通知下达没几个小时,立刻遭到多国反对。

    发言人们也只能拿起《语言的艺术》去应付。

    高层当然知道此时放通知,等于是明摆着告诉全球顶不住。可自家民众的生存权难道就不要了吗?难道真的要熬到自家人死剩没几个才去建避难所?

    其实最大的问题在于两年来,C国的一切行动除少数几个国家外根本没人配合,全球力量顶多有10%不到在正经应付怪兽,大多数都在旁边摆烂,包括自家里很大一部分人!

    两年过去,全球工业链已经萎缩到无法挽回的地步,五百多个工业门类已经好几十个掉链子了,多个地区的作战部队存量也开始跟不上。

    是时候放弃了,至少留下一点时间,给自家人争取一丁点活命的机会。

    方向转变的内因不能明说,该打怪兽还是得打,只不过从通知发下来的这天起,目标就再也不是借着怪兽危机跨越星系文明,只剩下拖时间。

311 次元虫入侵

    三月五日起,连续数日没有新的二级怪兽出现在新闻中。

    已经有不少人在那呼喊怪兽危机结束,人类赢了。

    三月十日,全球各地出现聚集性的狂欢,少数理性的声音不但没人听,还有从谈话节目出来直接被群殴进重症监护室的。

    三月十一日,有二级怪兽活动,很快确认是之前的漏网之鱼。

    三月十三日,漏网怪兽被杀死不到24小时,一轮新的狂欢开始。

    三月十六日,全球各地参与狂欢的人数,预估突破了一亿!

    三月二十日,大家消停了,各大媒体把一座城市被“空气”压碎的画面进行滚动播出,间隔插入临时搜集到的前线个人录像,全程没有播音员说话。

    狂欢人群中的一部分,现场跳反,直接化身土匪,先从小伙伴身上打劫一些物资再回家。

    这种变动导致各地十分混乱。

    怪兽从中洲东北角出现,压碎了一个港口城市后沿着海岸线向南。

    十几个小时,C国和R国死了二十几万军人,爆了三百多架战机,城市炸了一串,民众死了五百多万,出动了低轨道武器卫星和同步轨道的死亡权杖,三位一体核武器全用上了。

    结果没打死!

    三级幻视转向大中洋方向,半路又击碎两个J国的小城市,脱离追踪。

    对了,经过两年的发展,游戏内的军方,早已给三级幻视定下名称,并记录了能力。

    次元虫,古神类,质量0到300万吨。

    技能一,无知的慈悲:对次元虫认知度不足之人,无法通过任何光学手段直接观察祂。

    技能二,恐惧的深渊:你注视深渊之时,深渊也注视着你,通过认知次元虫的方式,目击到次元虫的生命,会即刻怪兽化。

    技能三,荆棘之眷族:从虚空中召唤荆棘,攻击目标,该能力可用延长CD为代价,进行多重释放。

    技能四,迷雾之海洋:抽取附近的水源,形成半径十数公里或更大的水汽场,次元虫可以消耗一些能量,让水汽场跟随移动一段距离。

    技能五,幻视的原初:次元虫被激怒后可能召唤出超规格的幻视,这些比普通幻视大一圈的怪兽同样能使用技能“荆棘之眷族”。

    五个技能,没什么攻击性。

    技能二的怪兽化有个认知关系,不过三级幻视的认知,跟一般土球人理解的不太一样。

    土球有关古神的故事里,知道其名称、化身外观等元素之一,就算认知了。

    《星球战略》里不一样,它说到底是个平台级游戏,要遵守一定真实宇宙规则,这里的认知,必须要知道怪兽们的生命形态,还要知道三级幻视的生命细节。总之没有模因感染能力,需要人到实验室里观察碎片样本才行,该过程本身就会让人产生面对“伟大生命”的心理暗示。

    人类采集到三级幻视的碎片之前,没有任何人会被它怪兽化。

    即使真的认知了,也只对直视的人生效,要回避怪兽化效果手段不要太多,基本是个凑数技能。

    勉强能算直接攻击的,只有技能三,不过荆棘召唤出来后不能移动。

    当然以三级怪兽的大小和质量,摧毁一个城市最多也就躺平滚一圈的事。

    次元虫的质量标注是0至300万吨,质量的变化也是其最后被称作次元虫的原因,质量越小,祂的性质越接近绿雾怪兽。既对部分能量打击有抗性,能在某个强度范围内吸收某种能量,但遭受某一种或几种能量打击时,会有伤害加成。

    质量增大时,除了做物理破坏,好像只是比较节能,玩家们没发现其他妙用,该状态会受到一定物理伤害。

    因为事发突然C、R两家被打懵了,回头想想,还是决心不够。

    像三级怪兽这种东西,根本就不应该期待用小核弹炸死,直接上几颗五百到两千万吨当量的氢弹才对。

    这种时候需要有那么几个人站出来,扛下反人类罪。

    虽说A国朝自家投核弹时也没人出来担责,不过总不能大家都学它那样双标,双标到是非都没有了,文明又有什么意义。

    比如这次事发,要找理由辩护也能找到——大当量氢弹没有战术化。

    人类的核武器攻防体系,都是以摧毁敌方城市为目标,只要几万吨当量的弹头,足够达到打击目的,做小一点,一发导弹也可以多带几个弹头。

    而氢弹结构、基础当量不同,当量稍微大点只能在导弹井里待命,它们存在的目的,是在核武器无法突破对方导弹防御系统时,直接在导弹防御圈上方爆破,直接在亚轨道外太空借大气电离层之力摧毁地表电子设备。

    这些大家伙,仅发射准备时间就需要数个小时,并不适合机动作战。

    不过什么理由都是歪理,结果就是死了几百万人,投入了大量战力还没弄死怪兽。

    随后几十个小时里,一大堆将军遭到撤职,参战战区参谋部换了一半人。

    三级幻视没有回头,恢复了约一周,直接窜到北大洋入口,上了北大漂亮洲的地盘。

    A国也打了一波,更稀碎。

    差距主要体现在飞行员们和指挥系统的行为上。

    C、R两国的作战中,都是由飞行员提供投弹建议,如果不愿意做这种必死任务,可以在旁边绕飞盯着目标就行。

    A国则在本次作战中,瞒着前线战机飞行员,用轰炸机投了两发核弹。看似很恶劣,比起它们几十年前瞒着岛民做高频度核爆实验,都不算事,毕竟只死了四个飞行员。

    由于飞行部队的军阶普遍偏高,这一决策和结果根本瞒不住。

    召唤荆棘能力,本就给前沿侦察的飞行员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生命危险,背后再被自己人放两颗核弹,事情怎么可能不闹大。

    导致随后的战斗中,大部分飞行员都不愿意靠近怪兽。

    三级幻视是完全隐身的,全靠盖格计数器定位,飞行员不愿意靠近,便没有任何方法能实时精准打击,而不能精准打击,缺乏能量攻击手段的土球军队,面对血量上亿的怪兽就是个沙包。

    接下来是指挥部和各部队扯皮,现场停飞了一批飞行员,根本不顶事。

    这里又体现出行星两面的军队差别。

    C国的军队,用理想和信念武装起来,不说所有人都有觉悟,至少在必要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人为了祖国和父老乡亲的安稳生活,愿意以身殉国。

    R国的军队自联盟体完蛋之前的几年就没了那股子心气,但大熊可是战斗民族,有一句联盟体出现之前就有的俗话“胜利或死亡”,代表着宁死也不要接受失败的心态,放在军队里,有不少人随时可以莽上去,不需要任何理由……加点酒精就行。

    A国,其军队则完全属于雇佣兵性质,部分士兵当着当着发现自己已经变成刽子手出现心理问题、退伍后的善后没人管之类的早都是历史遗留问题。在A国最强的时代,当兵还能算是实现自我价值,现在这不过是一份高薪高危职业罢了。

    至于对祖国深沉的爱,也是多年以前的事,现代A国军队的构成,什么LGBTQIA、想入籍的移民、受歧视而找不到正常待遇工作的群体等等,除了体现ZZ正确,与数十年前用常规武力几个月打爆一个中等国家的行星最强军队,相似度实在有限。

    能打仗,逆风局就不行了。

    总而言之,隐瞒投弹后空军不配合,来回扯了二十多小时,加了一堆承诺和保障,让大家相信投弹会留下撤离时间,作战才算恢复正常。

    而这段时间,三级幻视早已恢复初始状态,路上又碾了好多城市,已经抵达Ca和A国的西侧交界点,也就是早前爆发怪兽孢子危机的地方。

    作为岛屿扎堆区、河流入海口,这片地方城市密度很高、人口也相当不少,根本不是个适合投放核弹的地区。

    但是不投核弹,怪兽就不会停下来。

    前面提过,普通人在A国属于纯消耗品,消耗掉了随时能用移民补充,因此这种时刻的决策并不难做。

    为了降低战后补偿,军队采用了中子弹和氢弹连发的方式进行作战。

    中子弹是核弹的一个分支,没有中子吸收层,偏向于利用辐射直接杀伤生命体的武器。

    氢弹没什么可介绍的,本次作战采用的当量为450万吨。

    然后没有打死,三级幻视又跑了。

    与当初游戏里章鱼第一次打它差不多,这怪兽的技能四迷雾之海洋,形成的水雾保护层能有防御抗各种能量武器,核弹投偏一点一样没什么威力。

    主要还是因为战场就在水边,氢弹威力过大,起爆过程中没办法进行连续攻击,一下没砸死,它就有充分的时间放技能跑路。

312 准备后事

    依据从外星人章鱼那获得的战斗日志简录,三级怪兽出来后要不了多久就跟绿雾怪兽对上了。

    战斗日志简录C国一年前就拿齐了,不过三级怪兽出场,才确认章鱼所对应的游戏内基地才是特异点,早已被摧毁的新信三号卫星只是个背黑锅的。

    到这个时候发现有点晚,不过就算发现得更早,也只是让大家更悲观。

    现在基本可以确认,如果怪兽危机不发生异常中断,绿雾怪兽出场也只是早晚的事。

    而绿雾怪兽的频繁出场,对于土球而言是真正的世界末日,虽说已经开发了一些高能武器,可受限于全球能源供应,根本无法形成有效防御,连核弹都不那么管用。

    ……其实也不用等绿雾怪兽,如果三级幻视再来几次成功脱逃,土球工业链基本要完蛋。

    面对次元虫这样的怪物,全球三分之二的地区出于完全不设防状态,缺乏空中单位有效引导,洲际导弹和天基武器的打击方式几乎没可能直接弄死。

    剩下三分之一的地区,还要拿出拼命的架势,才能拉一部分人跟它同归于尽。

    安然渡过怪兽危机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

    出于该判断,三级幻视登场的同时,C国的产业链又开始微调。

    四月初,一条新武器生产线秘密上线。

    这是个生产电磁步枪的车间,不打算装备前线,产品将供应给部分有资质的、正在建造的避难基地。

    电磁武器方面,早些时候已经在攻关机载型号,地下用的因为不需要考虑飞行速度带来的增温与温度流失,技术难度更低。

    进行了一番综合取舍,最后还是采用了半电磁化线路。

    半电磁化的优势是可以借助火药赋予的初始动能,以较低的电力损耗、较短的线圈,达到实战速度要求。缺点,当然是硝烟和温度问题。

    受限于技术实力,定型的第一批电磁步枪MEK25,出膛速度为2400米每秒,枪重足有十五公斤,几乎无法用站姿开枪。

    该电磁步枪的口径为8毫米,小电磁弹头的平均密度稍低,即使弹丸更长重量却没有优势,两百米内动能约为7.62毫米制式突击步枪的五倍多一点,破甲弹头穿甲能力为1.8倍。

    经过国外志愿部队的测试,对付小小怪兽,密度不高时,一个装备电磁步枪的班组,打击火力跟常规火力一个排差不多,还得是有重武器的排才能比。

    因为是点射武器,面对成群小小怪兽时就不行了。

    MEK25在研发时就考虑为基地、最后城市圈提供装备,其电力模块中的电池组可以取下来,改为直连专门设计的枪用电缆,电力充沛时,单枪打击效果跟12.7毫米重机枪差不多。

    威力不算大,重量达到15公斤的地步,比轻机枪也毫无优势,之所以还是被弄出来,考虑的仍然是灾后资源问题。

    众所周知,世界大战时期的枪火药主要是硝化棉,而现代枪药则属于氨合成工业的一部分。

    不论是硝酸甘油加棉花,还是氨合成,灾后显然都难以维持。

    12.7毫米机枪弹,类型不同重量在120到140克之间,按每分钟打掉一个弹箱,就要消耗二十几千克物资,其中有七成的重量都是火药、底火等不可回收物。

    这样的消耗,要满足一个基地时不时的防御和物资搜寻需要,囤个上千吨弹药都用不了太久。

    装备MEK25的情况完全不同,研发部门连改造方案都准备好了,如果火药储备耗尽,直接改成全电磁枪,初速度会降低至1400米每秒,威力仍然比等口径火药步枪大,弹丸的重铸难度就小得多了。

    比它更早开始生产的,还有一种地下基地用电磁炮,BEK-B。

    为方便在地下基地出入,做成轮式武装吉普,比坦克电磁炮的口径更小,只有20毫米,被设计成只能应对一级小怪兽。

    运气好、地形合适,大概十到十二辆能解决一只,配置也以十二辆为一个基数,尽量给部分基地先配两个基数,如果到时候还有生产能力,再进行储备扩充。

    至于二级怪兽,总不能指望全球武装都只能勉强同归于尽的敌人,能被几百个人用常规电磁武器干掉吧,反正遇上了要么等死,要么就地引爆核武。

    激光武器也有,不算常规装备。

    激光受雾气、沙尘等影响十分严重,为保证生产出来的东西到最后都有用,它专门用来设置近防点,比如大门内侧的激光触发式打击,用不到一瓦的小激光做感应,碰到了就上几兆瓦、十几兆瓦的激光,当切割机用。

    粒子流武器,没有为灾后时代做专门的型号。

    这种武器的使用和保养门槛都很高,灾后变成一个个小基地,教育必然会倒退,装备多了也用不上。

    C国这边还能维持一定生产秩序,部分地区已经因为三级幻视再次逃脱的新闻,开启了枪战模式。

    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抢夺更多的物资,然后想办法躲起来。

    不能说他们错了,为了生存,人类没少干难以言表的残酷事情。

    只是这样做于事无补。

    二级怪兽大部分都有所谓的“生命禁区”,如果没有足够科学并且挖得够深的洞,怪兽们只要从空中路过,就会把掩体里的活物弄死。

    想要寻找最后的生存机会,还是得靠工业。

    根据早就披露的研究,地下五百米以下的三防工事级混凝土层,才能保障足够高的生存率。

    这个生存率不是路过一次两次不被发现,而是避难所里能够成功繁衍后代的几率,毕竟一旦土球被怪兽占领,不能指望那些高级怪兽只路过那么一、两次,当时间往前滚,数字一定会趋向于无限。

    而工事级混凝土层……

    混凝土在全工业门类里,属于门槛低、上限也低的,没多少地区重视它,C国一家曾一度达到水泥世界总产量的75%之巨。

    怪兽危机后,为对付怪兽,以及新建商业避难所的需求,部分地区恢复了一定的混凝土生产能力,但其中的优质型号增量比较有限,并不能达到三防要求。

    当然,即使优质混凝土供应量不足,只要把洞挖深点再多铺两层,效果是一样的。

    可如此一来,各地混凝土缺口更大了,几个人的小团体根本弄不到。

    所以说这些开启枪战模式的,最后最好的结果,也就是找个深山老洞去祈祷,也不知道他们的神管不管得着怪兽。

    时间转到四月中旬,三级幻视再次出现,好死不死,找上了A国在大中洋深处的州,夏娃群岛。

    该群岛是A国拒敌于海外的,最接近本土的支撑点,因此在这里建设有一连串的军事基地。比大中洋司令部差点,但也没差多少。

    重点是这个位置,本土和大中洋司令部的战略轰炸机,都能直接飞过来帮忙。

    第二次于次元虫交手,A国第一步是争取战术部署的时间,至于怎么争取……飞行员、群岛的民众,都是诱饵。

    拖了差不多四个小时,群岛上的人死了一半,两面的战略轰炸机已经抵达空射核导弹范围内,作战启动。

    这回直接使用五百万吨当量的氢弹连爆。

    如果说土球上有谁核弹连爆做得好,A国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它光是在大中洋做的核试验就投了近两百颗,可能存在没被观测到和没被披露的深水实验。

    连爆氢弹的重点是冲击波与冲击波回波,其次才是光热烧蚀。

    虽然光热烧蚀的破坏力更强,但对于飞行中的导弹,冲击波威胁范围更大,影响时间更长。

    回波更复杂,略去不谈。

    总之A国一次投了十颗出来,成功起爆了五颗,考虑到五百万吨核弹的冲击波破坏力及影响半径,这个成功率已经相当高。

    结果嘛……不知道。

    蘑菇云过去后,怪兽不见了,全是浓浓的火山灰——当地火山被一起打爆了。

    与陆地上有所区别,海岛上的火山,实际一大部分在水里,山体破裂导致大量熔岩泄到海里,产生的水蒸气还会被岛上残留的熔岩和被核弹加热的岛,再加热一次,火山灰总体呈现水汽状,实际仍然含有大量黑灰。

    没有能见度,也没发现跟着怪兽移动的水雾,在火山作用停下来前,也没办法到核爆点确认。

    地底熔岩泄压需要一个过程,半个月能不能停下来都不清楚,如果次元虫自此消失掉,就算它死了吧。

    可哪怕真打死了,也不是值得高兴的事,群岛军事基地,一半被核爆震得稀碎,死人虽然没有特别多,可怪兽恐怕不会给机会重建了。

    群岛基地失能,意味着大中洋司令部孤悬海外,一旦打起来,能找到的最近的支援方居然是C国。

    那样宁愿死了!

313 残酷的“希望”

    早在三级怪兽登场之后的几天,游戏中发生了一场关于“知识”的求助。

    以极端理性的角度,人类已经做得很好,起码在工业完全毁灭前,把人类的希望送上了太空,哪怕其中还有几个早期考虑不周之处,也能借着最后的时间进行补完。

    人类不会灭亡。

    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可以宣布,人类依靠自身的力量跨越了行星级灾难。

    但从人性的角度看,现在还在土球的人类,全都处在等死状态。

    大家甘心直面自身悲惨的命运吗?

    怪兽打崩工业链,人类又没有死绝之前,应该会有一个非常长的拉锯阶段。

    说是拉锯,其实会更像动物性的领地争夺,人类以不能移动的城市为单位跟怪兽争夺生存空间,输了就全灭,随着时间推移,最后会变成以地下基地为单位。

    在这段无法预计时间长度的未来里,为避免人性之恶被无限放大,人们还是需要一点希望,于是一场关于知识的求助发生了。

    章鱼听完联络员对局势的描述、判断与土球人的诉求后,少见的给出了忠告。

    “在末日下寻求超越时代的解决方案,必然会开启禁忌的盒子。今天就到这里,如果你们真的想得到答案,两周后再来找我。”

    两周时间什么都没变,只是未来变得更清晰了。

    联络员再次申请会面,并再次提出了一样的要求。

    章鱼这次不再劝告,粗略介绍了某些面对末日的人类分支曾经选择过的所谓“希望”。

    一上来就是大震撼。

    人类AI化!

    一听名字就能明白,是种类似数据永生的线路。

    以章鱼的观点,区别在于数据永生是把整个人类的信息数据化,不但包含脑子里有效和无效的信息,还包括个人肢体带来的体感情报。

    而人类AI化,则是在科技实力完全不达标的状态下,直接用人来训练AI,目标是让AI呈现出训练者一样的状态。

    AI化之后,虚拟世界里便存在着一个不需要操作,行为逻辑就和训练员一模一样的“生物”,后续可以通过上传或复制AI到机器人上的方式,获得一个……物体。

    AI化和数据永生的共通点,是两者都可以和原生命同时存在,既人还活着,数据世界里已经有复制体了。

    说到底那东西都不再是人类,只能称之为余烬罢了。

    即使用这些余烬,去尝试反过来训练一个新的人类婴儿,也与“本我”无干。

    “我能感觉到且只能感觉到‘我’,我的意识从未感知到‘它’”。

    这明显不是生命延续,不过在末日环境下,特别是土球这样技术实力,透支未来才勉勉强强能建小型太空永居点的,人类AI化已经是技术难度、物资及工具需求最低的“希望”。

    当然具体操作中,绝对不能明说“人类AI化”,需要给它做个包装,比如什么“数据方舟计划”、“意识储存”、“数据永生”等等。

    说白了,跟胡吹出一个“希望”,对于后灾难时代的人群管理,效果是一样一样的。

    只是人类AI化真的能做出来,而且数据一直保存下去,以后对于考古、研究、虚拟世界拟真化也真的会有用。

    第二个禁忌答案,缸中之脑,机械飞升。

    从土球两年来对怪兽尸体及残骸碎片的研究可知,用一个有特殊屏蔽层的机械脑壳,更够做到有效保护大脑,避免因孢子、特殊辐射等情况,产生的生命替换、基因变异、化学物变化引发怪兽化现象。

    缸中之脑路线刚开始的时候,对人类世界的伦理观冲击会非常大,在一个健康的人群环境里几乎必然被扣上反人类罪,只能在末日环境中才有进步的可能。

    该模式的优点不少。

    首先对应土球的情况,能够杜绝人类因进食、饮水、排泄等行为产生的暴露风险,只要确保营养液不被外来孢子污染,脑子会出于几乎绝对安全的状态中。

    其次大脑是神经元集合,排除了躯体的因素,它能够训练新的神经细胞来对接更复杂的机械躯体。

    最后,神经元的训练重建机制,使得大脑寿命要远长于身体,采用合适的营养液循环运输机制,寿命能普遍达到150岁。

    缺点嘛……特别容易发疯。

    人类的脑子终究不是AI,会受大脑分泌的化学物影响,营养液在运输中可以添加化学物,但不能洗干净已有的。

    缸中之脑与机械飞升的组合,会导致人脑抑郁和发疯风险增大,抑郁到自己拔管的还算好,如果发疯杀人,根据设备不同,其危害可能比普通人类大无数倍,甚至可能引发智械危机。

    另外,大脑的神经细胞,以土球技术也没办法用来做试管胎儿……话说土球的试管胎儿,还是需要一个活着的母体对接胚胎提供营养,光剩下缸中之脑人类还是完蛋,最后还得等太空人来救。

    介绍完基本信息,接下来是技术难点。

    缸中之脑本身的技术难度其实很低,甚至不需要专业的营养液及循环模式,直接恒温生理盐水盆加鱼缸打气机,都能活一阵。

    但如果要让脑子实用化,技术难度会随着功能需求,指数级往上跳。

    想活过半小时,必须有专业的高溶氧量液体或模拟红细胞的携氧颗粒,盐水远远不够看。要活过几个月,还得有营养输入、废物排出等功能。

    而要驱动一个人形机器人,最好的方式是保留脊髓,手术难度和手术存活率且不论,光是安装后的神经信息传递、电信号解读,那就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体系。

    若算上体外营养液废物处理、液体融氧及二氧化碳排出等,轻量化到足以加入人形设备的营养液循环系统本身,都足以实现土球医疗技术向前推进二十年,包括机器躯体在内所有系统融合一体,是个不亚于推动航天技术发展的超级项目。

    能走到这一步,所谓沉浸式虚拟舱、神经链路驾驶模式才成为可能,压根不是古代游戏与文学作品里幻想的那种,啥啥基础都没有,玩家提个需求就直接蹦出来。

    以土球现有的技术实力,在没有怪兽威胁的环境,撇开伦理再发展三十年都远远不够。

    话说回来,人类的躯体到底是生命数亿年演化出来的,具备高自然竞争力的结构之一,与大脑完美配合,放在机器人技术路线里,也是技术难度偏高的类型。

    退而求其次,如果不驱动人形外观,是不是就容易很多了?

    比如用履带式底盘加机械臂,那么需要识别、处理和输出的信号数量就会减少,光秃秃的大脑也更容易操作,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视觉、听觉甚至第六、第七感官的开发。

    脑子是个可塑性十分强的器官。

    对于生物而言,脑子是个策略装置,并非越大越好,更大的脑子只会造成难产,需要把母体生育时间再提前。对于工业时代,早产不是特别大的负担,而如果因战争等原因倒退回农耕时代,过度早产带来的哺育难度进一步增加,有可能导致人类走向灭绝。

    但如果抛弃掉躯体,脑子的可塑性,就会变成一种非常强大的生命优势,可以针对各种设备进行对接神经元培养。

    连《宇宙进化大观》里的超脑种族,实际都可以看作缸中之脑的超进化版,整个生命体,都是为了让脑子长到合适的成熟度便于移植。

    听完章鱼的简介,游戏里面无表情的联络员,在真实世界里一脸难受的向上提交了录像和文字记录等素材。

    到了四月底,联络员再次申请和章鱼见面,提出需要技术层面的帮助。

    两种都要!

    这次章鱼没有有求必应,人类AI化还好说,缸中之脑这一侧有非常多的非开放技术,即便面对看似挺文明的古代AI,他也没打算拿出来。

    最后他给联络员提供了三份文献和一份公约。

    文献分别是《个人专属化AI训练与生物逻辑》、《AI思维模式的拟人化数据库模型探索》、《脑细胞营养液发展思路》。

    公约的名字很长,《关于智械危机的预防、处置,超行星级管理AI逻辑编码及学习库扫描与整理规范,暨大银河高等智慧生命联合体1744次监管者会议一号决议》。

    土球早就有在研究游戏里的AI模块,并且开发出了正在太空里服役的智人机器人系列。

    但游戏里NPC用的AI,在章鱼那属于弱AI,不具备对实际设备的操作权限,就算全部解剖了也没什么用。

    而拟人AI,是智械危机里比例最大的罪魁祸首,古代玩家就属于这种,虽然他们的研究成果离不开平台框架,但把公约拿出来看看有好处。

    文献中的前两份,基本框定了人类AI化的技术线路。

    其中的训练模型,土球有足够的技术直接用上。属于声光技术,需要视线追踪技术支持,通过一系列的图片、视频以及黑暗环境给人出题,逻辑反馈到AI训练中。

    营养液文献,则只关系到脑细胞。

    脑细胞用的营养液,是从开颅手术的需求中发展出来的,专门针对脑细胞直接接触的需要,术后像组织液一般进入血液,后随循环系统排出。它与支持身体深度休眠的沉浸式营养液完全不是一个路线。

    神经链路相关线路指引,章鱼没拿出来,没有经历足够的死亡,一个文明永远不会明白它的意义。

    土球的技术,已经能做到设备利用脑电波打字,但这仅仅是单向交互,而且信息类型不大于键盘键数,神经链路可不是人道研究就能顺利实现的技术,如果获得太容易,更有可能被滥用成为一种涉毒技术。

314 各种避难所

    土球的五月毫无波澜,或者说大家已经逐渐习惯每隔几天出现一次的噩耗。

    这个月与怪兽的对抗中唯一值得一提的,是中洲东南半岛上,被一条路过的星碎放大招开了一刀,弄出一条狭长裂谷,月底时底部已经有数米深的积水。

    星碎成功放出大招明显不是好事,但可以往好的方面想。

    星碎的大技能裂隙,其描述是撕裂空间的打击。

    被砍的地方,物质都从土球消失了,看起来是连接到了其他世界。不过战斗后的现场检查显示,没有什么异空间的怪物冒出来,也没检查到异常物质残留。

    既然没有发现危险,被星碎砍出来的裂谷,或许可以用来建造避难所。

    人类的施工技术看起来不错,但建造防御怪兽侦察的地下避难所,施工门槛并不是每个地区都能跨过。

    开五六百米深的工作井,下方温度会达到3度甚至更高,如果附近有含水层,湿度也会爆炸,在这种环境展开工作面,工程难度是地表的数倍,施工规模受打井技术影响,井越小、越少,工程越慢。

    此时国境内正在建造的大、中型地下基地里,竖井都不是主工作面,而是采用盾构机小攻角向下挖,大部分隧道工作都是对防空洞的扩建,尽可能减少地层变化带来的额外难度和延误。

    然而国是基建狂魔,别家平时可没有那么多隧道要挖,盾构机这种高端大型工程机器,一个国家都找不出几台来,有的地区甚至只租不买。

    竖井门槛低,可是竖井的土方离场、建筑投料效率有限,就算全员天天加班,两年都难建成个一百人标准的基地。

    这里的基地标准,采用的是今年才得到行业默认的避难所标准。

    第一是才提过的足以让人类在地下繁衍的对怪兽侦察妨害能力,主要依赖地质深度、三防工事级混凝土或替代面。

    既然都要繁衍了,那么在地下的全套生产生活条件必不可少。

    主要分四部分:电力、通风、排水与污水处理,以及农作物培育。

    因为全球行业主体是商业公司,追求的是利润,教育、医疗等并不在该标准考虑中,最多给准备几间额外的房子加些常见医疗品,形不成系统。

    地下的四类生活相关,都有一定关联。

    如果要追求地下基地长远利用,靠近地下水层无疑是最优选,但实际操作中,过于接近地下湖等大型地下水源,渗水、塌方风险暴增,根本不可能完成施工。

    所以地下基地的污水、排水,还是得抽到地面去处理。

    距离河床不远的情况最优,可以用水电,等到只剩下地下基地的人活着,也没人出来闹环保,污水也可以直接排河里。或者在河床边挖坑,采用渗透式除污法,该方法还能产生一点芒硝作为一种物资来源。

    但河床边地质复杂度一般会更高,出现地下水层的概率也更大,具备大型地下工程快速施工环境的地点非常少,更多大、中型避难所附近的水源都是小溪。

    这种情况下,就不得不考虑火力发电。

    至于核电听一听就好,且不说核电厂怎么坚持几代人,这玩意塞到地下基地里,等到防辐射服老化再过些年,大家生出来的还是不是人类都不好讲。

    地热发电是不错的选择,不过成本过高,具有商业性质的地下基地并不会考虑。

    而要用到火电,通风是重中之重,除了供应燃烧,通风系统还需要排出废热。

    发电又会关联到作物的选择。

    成本最低的建造方案,是较低功率的发电机,种蘑菇。

    蘑菇生长不需要光照,缺点是偶尔需要派人出去采集木材,可能增加基地暴露风险。

    既然不需要维持作物生长的光照,发电机功率降低,通风负载也小,通风管口径小些,各方面都省下来。

    但即便是低标准的繁衍用地下基地,施工门槛也相当不低,星碎砍出来的裂隙此时就有了用武之地。

    星碎大招砍出来的裂隙有近三十公里长,最深处足有八百多米。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并未发现熔岩活动的迹象,底层积水温度连四十度都不到。

    所以这条裂隙,实际变成了一个天然的地下基地施工面。

    虽然保持隐蔽还得往岩层内挖几百米,但不论如何,横向作业比用竖井作业的难度低太多了,沿着坡面修一条辅道,就能直接把装载车等工程车开进施工面,工程门槛一下就降低到能接受的地步。

    除了繁衍型避难所,之前南黑洲弄出来的“普世型”避难所也在各地有所发展。

    这种避难所都是用废弃矿洞改,过段时间如果运输逐渐中断,有可能把正在用的矿洞也征用。

    矿洞的优势是内容积足够大,有的会有电力线路,部分矿洞井深也能达到隐蔽要求,整体工程量小,比较适合改成几千上万人居住的基地。

    缺点也不少,结构大改出现塌方几乎是必然,只能因陋就简,通风、排污往往很难达到一堆人长期居住的要求。

    但至少这类避难所的名额数量多一些,更能起到安抚大众情绪的作用。

    其实大多数地区的文化与传媒环境,导致绝大多数人,根本意识不到灾后人类繁衍与知识传承的重要性,在他们眼里避难所能有个床位就够了。多数实力不足的企业造的“普世型”商业避难所为了满足这类需求,干脆也不管作物和污水外排什么的,直接对接末日食品供应商,往避难所里塞一堆保质期几十年的真空干燥食品,污水直接往矿坑深处排。

    这类劣质避难所,即使凑巧不被怪兽攻陷,预计里面的人最终也会在疫病中死绝。

    介绍完商业性质的,剩下的就是非商业性的了。

    也有三类。

    第一类是慈善性质,可以称之为太平间式避难所,比劣质的商业“普世型”更难以达到长期生活的要求。

    该类避难所除了矿洞的,还有根本没有实体的,只有计划书,等城市完犊子后占领地铁系统作为避难所,而地铁实际根本达不到隐蔽要求,现在主要作为战斗时人员转移用。

    第二类是富商、财团自救类,对外称其为“精英型”,也是针对怪兽危机出现最早的类型。

    部分地区,财团自救类,代表了避难所建设的最高水准,不但各个系统的建造标准更高,往往还会收录大量的文学、技术、历史、艺术资料。

    高人一等的富豪们自己不可能专职种地和基地防卫,最多只能当个人兴趣,因此这类避难所还会吸收其他人来做专业事务,当然大部分都是财团系统内的人员。

    第三类是类似国一部分有EK25、BEK-B等先进武器配额的永久型地下工事。

    用一个已经拿到编号的基地为例。

    宋帝宫,通讯编号J00。

    这个宋帝不是古代皇帝,是某宗教中地府里的阎王之一,意思很明显了,人类到地下永久居住,不就如同身在地府吗。虽然环境不会那么离谱,心理认知上不会有什么差别。

    宋帝宫位于大江边上,三个施工工作面。

    其一是一条已经完工一半的地铁延长线,斜着向下开掘出来;其二是对接污水处理厂下水道扩展施工面;最后是从大城市旁边小镇火车站附近,从地面新开的斜坡隧道。

    三号工作面隧道最大,直接使用了十二米直径的盾构机挖出来,这么大的隧道面,足以实现上中下三层分用。

    工程涉及面积之大,顺便就打通了两个两个军用设施,它们都是几十年前防备核大战的产物,拥有位于地下数十米的应急区,现在在其中开启额外的竖井工作面,之后将作为备用出入站点使用。

    地铁延长线侧的工作面,早在二月份已经打到主工区,一个地下湖。

    然后就来野的了——把湖抽干!

    这是实地研究之后,能够最快速,开凿出容积最大使用空间的方案。

    为配合该动作,上游还有其他工作组,抽干之前,上游就多了好几个地表喷泉,形成了一条新的地表河,绕了十几公里流入大江。

    三月,污水处理厂工作面对接主工区,加入排水作业,四月,地下湖部分排干,大量工程机具和建筑材料进入,一边拓展空间,增加三防混凝土层和人工支撑结构,一边开始修建营地。

    到了五月末,已经有了能容纳两千人的基本功能区,不过这部分都是轻钢及预制结构,算不上永久工事。

    进度一般,但怪兽一时半会也不可能把全球全灭了,还有时间。

315 外层空间治理

    随着怪兽与核爆数量攀升,被毁及污染的沿海地区越来越多,地表物流链压力也更大,航天系统抓紧最后的窗口期,为太空体系努力着。

    六月初,国三站系统全部名额放出,还没上天的宇航员全都到国某航天中心集训。

    自物资储备阶段启动以来的几个月里,总共有二十支电磁火箭因各种原因炸掉,不过对比整体发射量,发射成功率相当不错,以物资为基础,最后的人员数也就可以定下来了。

    此刻已经在天上的人数为30人,按早期计划,该数字会扩张到两百人。

    与各大集团做技术资料交换放出的名额也是两百人。

    最后是根据物资储备顺利程度,以及一些补充要求增加的人员数,凑个整数,一百人。

    另外还有三十名顶级运动员出身的。

    其中运动员的任务最简单,生孩子和参与医疗实验。

    会出现这种岸排,还是大家担心低重力环境下生孩子带来的自然难产和手术风险。相比军人的训练系统,国际水准的运动员更强调全身爆发力,对太空医疗系统的进步会有帮助。

    计划最终月宫安置一百六十人,未来空间站一百人,剩下的全部在鲲鹏空间站。

    按国籍划分,国人在月宫的占比达到93%,未来空间站7%,鲲鹏空间站仅有65%。

    从支出与收益角度出发,无疑是亏了血本,不过看人类基因续存,这个比例就很容易接受了。

    到这个阶段,太空层面的自主管理体系也出台了。

    参考了国外星人分析团队,对章鱼所在世界的研究结果,采集地外资源的团队负责总体管理。

    既月宫的级别最高,另外两个纯粹依赖外部资源输入的次一级,自己管自己。

    这不是拍脑袋做的随缘决定,经过了大量专业人士的分析和论证。

    土球、《星球战略》、章鱼所在真实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治理体系。

    土球的治理体系首先被排除,因为土球各国的体系,绝大多数都是为了与其他地区竞争而生成的。太空里的物资太珍贵了,如果因为内耗出现额外的物资损耗,会显著降低太空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速度。

    《星球战略》里的体系,比较接近科幻作品的常态,基于人杈、自由勘探等,形成的外星开发体系。

    假如没有怪兽危机,人类正常发展下去,很可能就会走这条路。

    理由是跨国财团巨型化趋势短期内无法逆转,过不了几年,稍微几个这种体量的集团联合,就有着不亚于大型实体国家的经济与研发实力。

    与国家实体不同,财团眼里人命只是一串金钱数字,借由子公司实际操作,不会牵连集团声誉,他们可以承担更大的失败风险,一旦前期探索表明外面某行星有开发价值,并且财团手里恰好有航天技术,他们的行动甚至会更快。

    而求稳的国家实体,即使行动规模更大,也会因落后一步,难以在太空环境下限制财团行动,最后必然形成妥协局面,共同开发。

    继续演化下去,出现私人行星也是迟早的事。

    行星都私人化了,星际世界大战还远吗?

    剩下的是章鱼所代表的奇特世界。

    除了章鱼本人在闲谈中偶尔吐露的关键词,研究团队也从游戏里根据关键词搜到了很多书籍。

    经过论证确定,那是任由行星级文明自生自灭,管理层只管地外事务的管理构架。

    很容易就看出,这是个专门为“太空人”准备的管理体系,排除掉母星情节,具备相当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此时呈规模的开发还只延申至月球,通讯延迟不到三秒。随着太空疆域扩大,当超空间通讯的发展出现瓶颈,伴随探索距离增加,通讯延迟会达到几百上千年。

    那种程度的延迟下,人类常识下的任何治理方式都没有实际意义,只有外星人的资源分级框架,才可能真正做到预防太空大战。

    再来,是基于对地外文明的防备。

    人类早几十年开始向地外发送电磁波信号,最初的目的非常单纯,寻找外星人。

    但不论怎么想,能接收到信号并且很快回访土球的文明,并不是土球能对付的。随着时间推移,主动寻找也变成更多以被动式电子望远镜,寻找地外文明迹象。

    有没有,不知道。

    会不会在几百年后,突然有外星团队接到之前发送的电磁波信号,沿着发射路径回访?也不知道。

    防备地外文明的攻击,经过研判,也是由太空人来做更合适。

    以今天的电磁发射规模,一个月投送到外层空间的物资勉强超过一千吨。即使科技再发展一些,突破大气进行物资投送,万吨级恐怕也到头了。

    够打太空战争吗?

    这点物资,甚至都不够在太阳系内普遍部署监视探测点。

    而小行星开发,随着飞船与设备成熟,月产能突破十万乃至百万吨级并不是很难想象。

    因此对外星人的反抗,还是要依赖太空人的太空资源搜集与加工能力,大气内的人只负责喊666即可。

    基于以上几个基本观点,以及对太空人后续进化方向的预判,最终做出分离大气内外管理体系的决定,在大气外采用资源决定论,掌握资源的便掌握指挥权。

    该管理体系,便于六月起试行。

    试行过程中实际还是地面指挥,月宫相关人员做复读,积累标准流程经验,不过月宫也有一定物资协调权,决定储备物资在各站点的分配比例,调整幅度不得大于总量5%。

    之所以有个调整幅度限制,还是土球和月球的距离决定的,哪怕有旱魃乙、丙两型核动力货运组,但核动力组本身将货物从低轨道快递至绕月轨道,仍然需要传统发动机近四成的燃料,损失的物资质量相当于抵达月表物资总重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具体差异取决于地月相对位置。

    六月起,还有一套新东西进入交付阶段。

    早在近两年前,航天系统专家们已经意识到工业生产中的全体系通用零件,能带来设计生产效率的飞跃,并由此启动了一个子计划。

    这种关系到上百个工业门类的重大工程,难度极高,哪怕其中一个零部件的设计,也要求项目带头人对多个工业门类生产装置有深入了解。

    本计划动用了师生、技工总数约六十万,其中有八万左右属于专项组。

    经过二十几个月的加班加点,少部分成果已经应用到自去年年末以来,送上太空的新装备里。

    到本年度六月,随着社会稳定性的显著下降,人力投入出现一定困难,上层决定部分交付成果。

    所谓的部分交付成果,除了数据层面的资料传输,还包括几套整机。

    以其中一套氢氧发电机生产设备为例。

    这是一种专门生产太空用应急发电机的装置,通过简单的程序切换,就能生产20千瓦、50千瓦、200千瓦三个型号和大小的机器。

    注意,该装置生产的发电机,并不是低温反应的氢燃料电池,而是直接燃烧驱动转子发电的模式。

    它可以采用低效率模式配合铸件单元升级,兼职生产出汽油发动机,不过太空里没有石油来源,就算造出来也只能烧酒精,只能说它有造其他东西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还不在于设备能生产什么,因为采用了全通用化设计,设备本身的零部件也严格遵照通用目标设计,可以拆开来重组成其他目标的生产装置。

    由于项目投入的时间、人力、财力关系,在设备重组方面,做得不算到位,哪怕用八级钳工,重组后的装置加工精度也只有0.毫米,还需要额外的步骤进行精度修正,剩下的就交由太空人进行后续深度研究。

    本期交付的一级零部件共三千两百多种,可生产的成品部件超过两万种,配合后续的软件开发,数量还要乘十倍以上。

    本期生产与发射计划,排到了九月,将会占用后续几个月一半的国内投送量。

    至于国外,还是送些普通补给。

    实际到了这个时间段,国外的电磁发射井,有不少的运力都转向A国的末日空间站去了。

316 太空人均算法

    现在在国之外,运转中的电磁发射井总共有四座,分别是R国两座,西中洲一座,ARE一座。

    电磁发射井在电力供应足够充沛的时候,发射效率很高,但实际操作中,受到生产及质检能力的限制,这几座的利用率并未填满。

    R国两座加一起,对低轨道日均投放量为5.2吨。

    看起来好像不少,可R国的井是4.米井,单发投送能力就接近四十吨,两座加起来日均才五吨,明显不够看。

    其次是ARE的那座,日均投放量为3.2吨,考虑参与方受实力和受到宗教影响更大,单座3.5米井达到这个水准已经不错。

    最烂的还是慢悠悠的西中洲。

    虽然在建造过程中被多次打脸,多次“加速”,但西中洲的节奏就是比较慢,即使井造好了,利用率也十分有限,这座井的日均发射量,到五月份的整月统计,才将将达到日均投放2.5吨。

    国境外全部加一起,日均投送量都没到吨,比境内单座3.5米井非检修周期的效率还差。

    可也没什么好责怪的,他们的工业实力摆在那,加上体系效率问题,要应付怪兽的情况下,确实拿不出那么多资源投入到这方面。

    在第三阶段物资囤积开始后,地面行动已经和太空系统的生死存亡没多少关系,国便放松了部分合作条款的监督,让他们能往末日空间站那边赚点外快。

    钱在这个时代已经没什么用了,赋予国际交流物资价值的,是工业生产能力。

    A国如今的举债规模也没有财力向外兑付资金,具备交易价值的主要是高端工业产品和末日空间站的船票。

    A、两家的太空系统,各方面相差非常多。

    国也卖了一波票,但没涉及资金流动,这些人上天也不会有地位上的优势,反而要受到月宫的管理钳制,对于财团、跨国富豪的吸引力其实比较有限。

    A国的末日空间站商业性质较重,只是受限于航天投放能力,额定人数特别少而已。

    现阶段愿意用十几亿甚至数十亿A币买一张票的也大有人在,他们也乐得对空间站开出一波扩建计划,并规划了少量“精英”额度……其实就是上天打杂的。

    钱弄到手了,投送能力却不够,顺理成章的从电磁发射系统这边找补。

    国之外的四座电磁发射井,到六月时,有八成的投送能力都用于支援末日空间站的建设,但仔细算算,每天八吨的投放能力实在不多。

    国现在用的太空永久居住标准分作几个组成部分。

    水电氧是一个体系。

    每个名额都需要有每天0.立方氧气再循环能力,地表普通人为0.5立方一天,多出来的部分除了补足太空人员防止骨质疏松做运动所需,剩下的是储备、事故应对能力等。

    太空里获得氧气的方式主要是电力脱碳,包含日常生活用电,这里就产生一个硬性的电力指标。

    水电解出来的氢氧比例没有余量,主要用于供应轨道调整发动机工作。但旱魃系列的核动力发动机只加热氢,没有氧的参与,所以月宫会多出来一部分氧气,在给两站补充水资源时,顺便携带液氧,这部分主要补充日常开关气闸流失的少量气体,以及站内维修与生产工作的损失。

    水电氧体系加一起,产生出人均设备重量,约七吨。

    接下来是基建部分。

    这里的基建指硬性的生存、种植、活动需求,包含住房、休息娱乐等,都按人均计算,为了能达到永久居住条件,空间感要比传统航天器大很多,因此重量也比较大。

    不考虑工业发展条件的情况下,该项占比最大,人均重量达到二十一吨。

    然后是应急储备。

    应急储备,指受到太阳活动影响,有时候空间站不得不降低自身发电能力,而发电能力降低,很可能会影响到食品产出。

    把时间轴拉长,一百年里总会有那么十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这就需要低产出环境下的食物补充能力。

    当然国的三站体系有月表的物资支援,但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只剩下本站的情况。

    细节不谈,本项储备人均需要3.5吨的配重,A国的末日空间站哪怕弄成不能繁衍后代的状态,至少也需要.吨的储备量。

    最后是维修能力和发展能力,两个必须分开。

    A国的项目启动较晚,已经没功夫追求发展能力了,所以至少要有空间站自持维修能力,宇航服、焊接工具、焊接材料等等都算在内。

    按国制定的标准,这部分人均物资、工具的投送量最低为两吨,该重量不包含维修消耗的板材型材,只能拆东墙补西墙。

    达到最低标准后,以五十年自持能力计算,需要额外近三吨材料。

    而发展能力的部分,在国的系统里占比最大。

    单纯一项人均金属储备,就要求达到6吨!数字如此之大,主要是各种设备成品占据了较大的比例,以金属锭、氧化物粉末、板材存在的储备量,仅占该数字的五分之一。

    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物资储备,食品级塑料、PV材料、橡胶等,有很多都是太空完全没有来源的,因此虽然用量小,考虑到太空人繁衍需求,储备量的要求却不少,人均也达到4吨。

    发展能力里面,还包含了人均飞行器,这个平均下来就不多了,以现在配置的飞行器算平均值,人均只有.吨。

    那么就能算出来,国每增加一个名额,天上就多了6.3吨各种设备及应急物资,这个数字还要加上日常消耗与循环的水、食品、衣物,总计为69吨。

    每00个名额要投送6700吨物资上天,而刚刚提过,国总计有530个名额!

    实际上花了两年多时间,也没达到这个数字,因为地月往返的燃料消耗特别大,物资的有效投送量比较有限。但月宫已建设有一定的物资生产能力,所以在金属、玻璃储备方面差一些数字,问题不大,只要确保月宫产能大于人口增加的新需求即可。

    按该系统,推算出A国的末日空间站,达到五十年居住标准,放弃后续发展,最低也需要人均34吨的物资。

    投送上轨道的物资,在对接、构建空间站的过程中,还会产生一定的建筑损耗,主要是焊接气体、工具损毁,所以还要增加一吨。

    那么他们到底用的什么标准呢?

    其实最早A国的第二版方案,既通过建筑平台建造空间站,两千吨的空间站体量,也只有二十几个名额,从人均资源重量来看,比国的标准还高些。

    但考虑到国为了限制今后太空大战的可能,把防弹布、砖墙两种材料给保密了,而传统材料构建太空站的效率更低,综合来看,两者的资源标准处于同一水准。

    增加名额以后就不一样了。

    国之外的四台电磁发射器,每天能提供八吨的物资,加上A国自家及西中洲的传统火箭,按日均算,总计也就十吨,或者稍微多一丁点。

    按近个人的标准,人份,一年下来都只能加四十几张票。

    如果主体阶段已经完成倒是无所谓,问题是末日空间站的主体都没完工呢!

    根据一些传闻,航天系统里的人帮忙算了算,末日空间站现在使用的标准,人均物资量应该在五十吨附近,够用几十年,但肯定不够太空人繁衍后代。

    其实只要平时了解A国作为的,看到这个数字就能反应过来,这帮家伙最后搞不好会变成太空难民,天天跟月宫求物资。

    并没有小看谁,而是缺了生产体系,这点物资根本不可能应对太空里几十上百年的环境挑战。

    可要说放着他们去死吧,好像也不太可能,毕竟上面那些人都宣誓守护人类文明了,如果连太空难民都不救,还能指望他们反攻回母星吗?

    所以到这个阶段,国有意无意的,开始向月宫提供更多的生产设备及备用零部件。

317 绿雾灾难

    7月,土球终于等来了绿雾怪兽。

    这个时间点《星球战略》游戏里,绿雾边缘已经越过章鱼所在的岛子了,整体半径约四千公里。如此大的范围大部分是海,不过东边已经抵住陆地边缘。

    因为高级指挥官们,通常要追求侦察与防御半径,所以早几个月就已经有陆地上的基地开始接触绿雾怪兽。

    更早之前,只有研究系统里,通过大量撒网的方式,选点到绿雾附近进行发展和观察。

    即使抛开章鱼基地的研究成果,绿雾怪兽也并不算新消息了。

    接触的点多了,就能够用一些激进的方式对绿雾怪兽进行调查,其中最有用的信息,是牺牲了十几个六到八级基地换来的。

    绿雾怪兽在离开绿雾时间足够长之后,会发生“次元定位”。

    很早以前,章鱼通过作战得到的信息,曾判断绿雾怪兽是一种位于次元夹缝里的存在,但缺乏决定性的实锤证据。

    所谓的“次元定位”,既绿雾怪兽所在次元稳定下来的过程,但并非一定会导致其实体化,也可能使绿雾怪兽直接消失掉!

    “次元定位”约在怪兽出现三十小时后发生。

    而在此之前,土球的军事手段能起到的作用极为有限。

    核弹还能用,却不是完全有用,有可能导致其中少数怪兽变得更强。

    剩下的就只有激光和粒子流武器,激光受天气环境影响大,粒子流稍好点也极不成熟。两类武器地面载具的功率、打击能力勉强够用,但机动能力跟不上怪兽,配合运输机部队都够呛。飞行载具的功率不够大、瞄准稳定性不足,不具备对怪兽实战能力。

    绿雾怪兽的作案点在世界岛南端,已经被霍霍了好多轮的In。

    In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拥有十几亿人口,早几年还觉得自己马上就要赶上国超过A国。可怪兽这玩意跟瘟疫一样,哪点没做好就猛攻那里,把缺陷放大十倍百倍,直到总崩溃。

    以海岸线长度做依据,进行平均值计算,In被怪兽打击的频率不高,只有J国的四分之一。

    问题在于In的地理条件和军事体系本身就存在极为严重的隐患。

    先说地理条件。

    西中洲被怪兽打击,E国和北海半岛上几个国家作为屏障,可以起到缓冲作用,至今也只进行过几次西中洲陆地作战。

    国等世界岛东边的,则被J国一千多个岛构成的岛链挡着,由于J国本身是A国打造来做前沿侦察和预警的体系,所以反过来从大中洋要上世界岛东端的怪兽,也一定会在越过岛链的过程中被发现。

    In大半个被印地洋裹挟,旁边只有一个小岛国和几个只有数十万人口的岛国,这类岛国连警察都要从安保公司雇佣,指望他们监控、防御怪兽,纯粹扯淡。

    因此In的怪兽预警,要完全依赖本土军事力量。

    可In的军事力量,也是全球最奇葩的一份,用万国造都算恭维了,其实就是军火倾销的冤大头。

    In的军队,近六成的军费用于维持人员开支,剩余的部分,根本不足以让它维持一个现代化军事体系的体面。

    其在役装备,首次亮相年代横跨六十余年,部分轻武器年龄甚至过百,对应每个时代,它都从好几个军火出口国进口装备。主要提供方按涉及金额比例顺序,包括R、A、F三家,其中A国自销的不多,但在军售上它对别国有影响力,E国、Isr等提供商,都要算在A国阵营里,尤其是后者,外销装备返修时,还要向A国打报告。

    而现代军事体系的发展,R、A、F三家都不一样。

    R国在联盟体时期,技术实力不足,完全依赖科学家的脑洞和傻大笨粗的可靠度取胜,销往In的装备主要包含生产线的坦克及战机,以及曾经很著名的航母“白送”事件,还有很早以前的潜艇,现代化战机,R国也为In准备了专供版本。

    A国则主要销售战斗机、车辆,也包含生产线,运输机,无人机。附庸国则以雷达、制导零部件等为主。

    F国相对纯粹,主要销售各时代的战机,并且比较厚道,卖得都是她自家同时代主要装备的战机。

    三家的技术标准南辕北辙,后勤压力什么样都不用计算,人家In压根就没有成系统的后勤系统,打个小规模切磋人均配三发弹药也不是没干过。

    此外,In是个连轻武器、子弹都要进口的国家,虽然自身有一定生产能力,但良品率根本得不到国际商家的承认。

    以这样的基本面,怪兽危机之后,无论怎样凑军费,In的军事力量都没多大变化。

    直接结果是海岸线外发现敌情的能力始终不过关,绿雾怪兽上场后,也是到沿海屠戮了一番,折腾了十几个小时才得以确认情报发布外交公告。

    不但对怪兽一点办法没有,由于基建能力不足,重建工作始终跟不上破坏,导致追踪能力也出现问题,短短几天时间把怪兽追丢了好几次。

    最后绿雾怪兽完成次元定位,跑去东南半岛,才被东南合作组织指挥下的天基卫星配合V国航空部队打掉。

    参战的天基武器卫星,是今年四月才上天的,由国提供的安全产品。

    至此为止,由此前UNXX073号决议引出的近地天基武器部署许可,已经阶段实现。

    已上天的,包含R国以闪电轨道为主的“极地女神”系列,国的近赤道线有一定轨道偏移量的“飞将军”系列,以及A国上个月发射的使用中倾角轨道的“洋基”系列。

    西中洲也号称要搞,不过就他们那讨论效率,今年方案都定不下来。

    近地天基武器有了,但问题也很大。

    近地卫星发射窗口时间长度极为有限,为提高打击精度,还需要让卫星在发射窗口期,维持一个非匀速的转动,才能一直瞄准固定地点,这个动作不但需要大量的计算工作,对RS单组元燃料的消耗压力也很大。

    此外是天基武器会一直存在的体系配合需求,特别是天气监测及短时精准预测能力,该能力在全球大部分地区都没有!

    一般人对该系统的认知比较平面,会觉得只需要一个天气监测气球配个实时信号发射器就完事了。

    实际上为了满足作战需要,至少还需要人工降雨、人工引雷等等手段,才能确保在一定时间内,天基武器能够进行对地精确打击。

    如果没有,那就只能碰运气,或者等老天爷开眼。

    虽然有一定困难,但随着时间推移,天基武器卫星数量逐渐增加,体系逐步完善,即使不能完全消除怪兽带来的破坏,至少打击反应速度方面对全球都是一剂良药。

    接下来就要碰运气了。

    绿雾怪兽在土球也有“次元定位”的状况发生,部分核弹消灭不了的,在这之前就处于无敌状态,三十小时能破坏的东西很多,有可能造成比十几只二级怪兽更大的破坏。

    更严重的是,绿雾怪兽中也有三级怪兽。

    7月剩下的时间,都是在坏消息中度过。

    第一个坏消息是,普通二级怪兽还是正常刷!

    二级怪兽对强国的打击能力有限,即使破坏了城市,一般也很难有第二次机会破坏同一个地点,因此有可能进行重建。

    但对于不发达地区,就完全依赖天基武器支援了,而天基武器本身只能打击,后续追踪和确保消灭还要依赖当地力量,人家之既然都不发达地区了,通讯传递花上十几个小时也是常有的事,这种问题经常会导致灾害扩大。

    总之突然冒出来的绿雾怪兽,是属于防御压力的纯增量,并未替代普通怪兽出现。

    第二个坏消息,七月下旬,三级绿雾怪兽出现。

    不知道算不算幸运,这只三级怪兽在次元定位完成时,彻底消失掉了,按玩家的说法就是察觉到危险,溜了。

    可在消失之前的这段时间里,它造成了国自怪兽危机以来,最大的重创,或者换个说法,它制造了全球影响最大的怪兽袭击事件。

    遭灾的是大江三角区!

    国大江三角区危机前总人口接近两亿,在怪兽危机之后部分人员迁出,但由于安置所需的基建规模、水源等问题,到本次事件前,仍然有.5亿人居住在该地区。

    本次直接被怪兽干掉的人数就接近一千万,各种程度伤员再翻一倍。

    其实只要三级怪兽出现,不论死多少人,大家都早有心理准备,就当两年多积累下的损失,都集中到这一处了,心理可能好过点。

    真正严重的问题在于城市因大量建筑崩塌导致的运输瘫痪,直接使得全球运量最大的港口彻底停摆!

    现在的全球海运规模不算大,可这个位于国海岸线正中间城市的一连串港口,还要负担国内南北海运与大江运输的调度!

    灾后国调动了庞大的力量,单是运输用民航、军用运输机、直升机,加一起就调来近两千架,临时机场都建了两个,什么架次、土方运输及挖掘车辆征用都没有细算的必要。

    可因为需要处理的伤员、灾民安置问题实在过于庞大,预计最少要十天之后,才能恢复部分港口功能。

    直接受到影响的海外航运货物,约五十万集装箱,加上因港口受阻引起的后续集装箱调度问题,这里涉及到多少个企业、工作站停产,都不能去算了。

    ……总之,本次绿雾怪兽袭击,又一次响亮的证明了,人类工业体系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坚固。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0436/ 第一时间欣赏塔防战略最新章节! 作者:酒杯中的胖子所写的《塔防战略》为转载作品,塔防战略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塔防战略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塔防战略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塔防战略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塔防战略介绍:
缩水版:某未来人在交错的时间里和一群沙雕玩家殴打小怪兽。
……
传统简介:正在玩古代游戏的某人,正玩的兴起,突然发现加速键没了。
慢慢发现身边的沙雕有问题,才意识到游戏发生了时空的未知变化。
与此同时,另一个时空玩家所在的世界,正在遭受不知名异世界生物的入侵。
或许游戏的信息能作为参考?塔防战略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塔防战略,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塔防战略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