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游戏竞技塔防战略TXT下载塔防战略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塔防战略全文阅读

作者:酒杯中的胖子     塔防战略txt下载     塔防战略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287 粒子流武器应用

    外星人章鱼给C国提供的粒子武器,准确点应该称作粒子流武器。

    多了一个字,代表的科技水准截然不同。

    通过询问游戏中的NPC可知,粒子流武器是一种在游戏背景年代近两千年前流行的装备,与已经量产的16倍体钠电池所处时代差不多。

    与土球未受到外星知识干扰前相比,大概有三百到五百年跨度,也需要用到只有太空里才能生产的材料。

    粒子流武器的射流速度每秒约一万公里,对比一下,工业上用来切钢板的高压水枪,射流速度只有1500米每秒,并且在几公分外就会发生雾化失去切割能力。

    把粒子加速到该速度,有两个关键装置:熔融炉和加速轨道。

    两个装置都遇到困难。

    熔融炉,是一种用来把盐熔融的装置,根据盐的类型不同,以及设计目的差异,温度从两百度到三千度不等。

    理论上熔融炉温度越高越好,可是作为一个移动武器,整这么高的温度,战斗时只能像早期火炮一样固定使用,否则无法处理的废热会让整个车辆、飞行器出大问题。

    地表又不像太空里,就那么几套东西,可以不计成本的往里面砸。

    ……然而废热问题都都还是比较靠后的瓶颈,解决起来相对难度不算高。

    一个难题是熔融舱的流动性。

    很多盐经历熔融后,再冷却会生成其它物质,并且均伴随着结晶现象。而结晶有可能“长”在金属上,导致难以通过再加热完全去除。

    经过了多轮材料筛选和实验,最后还是选择了会产生积碳的碳酸盐……说是石头好像也没错,但可以公开的信息显示不是碳酸钙。

    废热问题,最终不得不向成本和系统总重投降,选择隔热陶瓷。

    陶瓷本身的导热性能就很差,定向研发的隔热陶瓷导热率非常低,完全包裹熔融舱后,上千度的温差,每秒只能传递几焦耳的热量,比较有利于维持外部温度。

    期间项目团队也考虑过使用黑魔导系列超导体,但那东西启动温度都要几百度,如果完全通过电流直接加热,能量消耗太大。

    另一重担心则是为战士们考虑,如果真的要动用这种武器,恐怕根本没心思顾及太多面板数值,黑魔导的超导温度范围太小,稍有不慎都可能引起超导线路融毁。

    白魔导这边,虽然射流与超导体的温度差异,带来的热辐射、空期热传递问题还存在困难,但克服起来的难度低不少。

    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升温很慢的,加速轨道一开,把冷空气粒子一并加速推出去,期间只要控制好射流带来的热辐射,冷却系统的压力有限。

    加速轨道这边的困难更奇特,甚至是整个科研体系第一次遭遇到如此奇怪的瓶颈。

    绝缘膜厚度。

    粒子武器化,需要在很短的距离里给粒子赋予巨大的能量,如果按照外面电磁轨道发射器那种几毫米粗的超导线去弄,根本无法达到指定速度。

    超导线必须再细一点,更细一点。

    半路上项目组还专门成立了两个三十人的小组,给厂家改进设备,成功做出了十五微米的线芯。

    这线有多细?

    儿童头发丝的直径在三十到四十微米之间,意味着一根小孩头发抽空可以做出个三芯小电缆,空间还有富裕。

    这款超细线芯出来之前,C国量产的最细线芯直径是40到50微米,继续做细容易断裂,也没有相应需求。

    不过能保持连续加工的线芯做出来,绝缘漆却拉了。

    现有的喷漆技术,喷出来的漆面至少都要四十微米,才能做到没有孔隙。

    漆包线是烤漆,凝固和收缩会让厚度好一点,也没好到哪去,超导线传递的电流,可不是几十几百安培这么点,绝缘是刚需。

    结果就这一个项目协调各方支援,折腾了半年时间,才给弄出最终直径35微米以下的漆包线,如果放大看,这绝缘层比例跟平时所见的普通塑料皮电线差不多。

    还是粗,但是为确保绝缘性能,已经没办法再做细了。

    大牛们还在那闷头改工艺呢,结果上面一纸命令,要求必须在年底前至少小批量装备,有问题以后再解决。

    没办法,只能硬上。

    加速器给出三个线路一起推进。

    一个是单线线圈;一个是类似轨道发射器的线圈集合,既加速环外面是一个个类似变压器线圈的完整线圈排列出来的;最后一个线路是绞线。

    其中绞线也是利用刚刚改进的工艺做的,用六根线绞起来,烤漆,做成最终直径八十微米的绞线。优势是强度大,在超导启动之前能通过更大的电流,给射流加速时,各节点热量也更为均衡。

    没太多意外,最终绞线获胜。

    单线线圈的可靠度太差,室外试验场都会烧断,甚至有缠线过程种线芯就断掉的情况,技术太不成熟,放到坦克之类的载具上,根本不用打了。

    线圈集合的复杂度相对于载具武器而言,还是太高了点,在加上冷却需求,全系统重量、成本都高了点。

    强行闯关之后,就出现了前文提到的情况,射程不够。

    项目组按现行装备的电磁坦克的炮体为重量基准,制作了一门实验炮,结果往外面三千米就没有杀伤力了。

    但必须要强调一点,不愧是外星武器,这东西在五百米内的破坏力十分惊人,直接把一米厚的均质钢锭,给烧穿了个窟窿。

    击穿一米均质装甲好像有点弱,毕竟坦克炮的穿甲弹都能打到1500毫米了,问题是损耗。

    粒子流武器,一次发射只消耗一百克碳酸盐,一发120mm穿甲弹,哪怕装药少一点,也得十五公斤起步吧。

    这意味着使用粒子流武器的坦克平台,只要能对接城市电网,单场战斗中弹药几乎是无限制的。

    可惜,再强,也掩盖不了它现在攻击距离不够的缺陷。

    项目组讨论来讨论去也没什么好办法,必须增加全炮重量。

    上面也不含糊,章子一盖,按155mm自走炮的火炮系统及动力系统重量设计。

    现在八倍体和十六倍体钠电池的产量各自都有提升,全电电磁坦克也有少量列装,动力系统重量自然也包括燃油等附加重量。

    此外,自走炮的重量也不仅仅是个口径造成的炮重差异,还有装弹系统和弹药重量,这玩意一发炮弹都是三十五公斤往上,弹药舱要按吨算。

    把它们一通换算,重量、空间、能源都宽裕了许多,项目组短期内也无法解决高能粒子被大气糟蹋的问题,只能往上堆电力,增加粒子通量。

    时间临近八月,东边J国又差点被怪兽推倒,项目组才终于拿出一款在八公里外,对二级怪兽有杀伤力的炮,还是实验版。

    来看成果的军官眉头紧皱明显不太满意,载具还没定型,但因为时间紧还是签下单子,直接转入采购阶段。

    接下来将有几十家企业一起设计生产全电化新型自走炮,首车下线只给了两个半月,并要求在年底前交付两百辆,意思是最后一个月的月产量要达到120辆上下!

    为了人们的安全,继续加班吧。

288 能源与安全

    黑洲东部高原,Eth。

    Eth自从殖民者手中脱离后,一直以咖啡种植与加工闻名各地,但是很明显,单一农业无法让人口越来越多的国家过上好日子。

    发展工业是唯一出路,可要发展工业,水是重中之重。

    早期,Epy作为帝国代理人,拥有整个黑洲最强的军事力量,强行自下游划定了最多的抽水量,整个生命之河沿途各国因为国力弱小,只能瑟瑟发抖。

    不过说实话,在黑洲,大统领们的魄力,有时候比军事力量更有用——因为军队素质都太拉跨了,一场千人战斗打下来,只死两三个人是常有的事,军事行动纯浪费钱,所以大家也只是以打嘴炮为主。

    前些年随着少数人觉醒,Eth逐步引入外资兴建路桥,把人均年收入提高到五百A币后,以四十亿财务支出的规模,强行推动了六十亿A币的水库计划,引爆了至今仍有影响的水源嘴炮战争。

    历史可以证明,这是个极有远见的引资项目,水库不但给周边提供了工业用水基础,其调峰作用实际也让下游受益。

    其实Epy的精英们也知道现代水利会利好整个水系,可还是被越来越激进的民情裹挟,不得不找准机会就跟Eth打嘴炮,威胁要炸大坝之类的。若到了内部的问题无法调和的程度,说不定还真得打一仗。

    如今,水库将再次证明,它对于推动整个地区的进步,还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这里,将建造黑洲最大的水上光能电站!

    水上光能电站算是个比较新的概念,全世界也只有少数地区有一定建设需求。

    它最大的优点是能够通过避免阳光直射,减少水体蒸发量,这对于水源不够充分的地区,具有战略意义。

    其次,当水上光能电站规模足够大的时候,它还能有效改善水体质量。大面积长期缺乏光照的水体,藻类无法生存,自然也不会有以藻类为中心的生态链,这种环境有利于物质沉降,也能避免藻类过度繁殖带来的下游生态灾害,同时还能起到保护水流发电机组的次要作用。

    缺点同样有。

    水上光电受波浪影响,难以造成自动照准太阳的结构,平铺起来,同样的发电量自然会比陆地广电系统更贵,而且维护成本也要高一些。

    就Eth自身而言,造水上光电的需求和优势都很明显。

    需求源于他家里人口增长情况良好……好吧,就是教育与家庭电器特别是电视机的不充分,所带来的超生。

    早十几年就有科学家预言下一次世界大战,目标很可能是抢夺淡水水源,最危险的当然就是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地区。

    随着整个流域人口量逐年上升,大家如果不愿意倒退回部落时代,矛盾必然越发不可调和,如果没有怪兽危机,引爆冲突是早晚的事。

    所以哪怕是为了避免被流域地区当成集火的靶子,Eth都有理由建设降低水体蒸发量的工程。

    优势则是这片水库是水坝建成后分好多个雨季慢慢蓄起来的,还没有形成稳定庞大的渔业产业链,因此工程论证时,各方面阻碍比较小。

    顺便一提,Eth跟A国一样,是联邦制,也就是类似好多个国家凑一起过日子的模式。

    这种模式下,地方反对势力有时候会强到国策都推不动的程度。

    现阶段原本不是Eth修建超大型水面光电的时机。

    太阳能的每千瓦铺装费用,是火力电站的两倍,发电不但只能在白天,多云、暴雨等天气影响还会导致发电量降低九成以上,很明显只能作为复杂能源系统里的一环。否则只是火力发电站补充缺额的停启,造成的装置寿命降低和故障,就够喝一壶的。

    动能蓄电?

    很抱歉,土球现有的动能蓄电技术,还没办法应用到发电规模过于庞大的电站上。实际现在在运行的,有一定规模的动能蓄电光电站,都不是光伏直转,而是烧开水技术的太阳能版本,更像是家用的太阳能热水器。水面上受波浪影响,难以采用硬管连接,技术上无法实现太阳能连续稳定生产高压蒸气。

    Eth顶着困扰硬要建设,实在是压力越来越大。

    随着黑洲各地多次被怪兽蹂躏,大家都发现了,高原是个好地方。

    这种认知带来Eth自然增长之外的人口压力,而且很明显会愈演愈烈,如果不作为,说不定都不用等怪兽打上高原,自家就为了水电杀起来了。

    选择水上光电项目,也是因为人口的额外增长,会加速水库区渔业成熟,到时候再想建,别说抗议,兵变都有可能。

    年初的时候,Eth各方就完成协调,找C国使馆联络相关资质的企业来干活。

    招标?

    不存在。

    西方传媒虽然以债务陷阱为由刮了十几年妖风,但大家都有眼睛有脑子。是谁利用债务强加定向减免关税等不当要求?谁利用投资摧毁本地产业?吹是吹不成真理的。

    C国的投资就简单太多了,建公路就把公路让她经营三十年,建电厂就给她经营三十年电厂,矿业、水坝等同理,只要能守约,他们下次还来投别的,短期内似乎损失了一些电力、路费收入,从长远看基建等于完全白嫖,过程中还会培养大量的本地青壮成为技术工人,甚至还能从这里帮助Eth节省大量的教育补贴。

    所以谁来做,没什么好说的,最多就是几家C国的公司自己投标。

    经过几个月的论证、勘测等工作,八月,水上光电终于动工。

    工程总装机量为五百兆瓦,配一个蓄电能力为三十兆瓦时的调峰用四倍体钠电池电站,还有周边相关的电塔电网建设也属于同一项目。

    总项目金额140亿C币,放在Eth这个财务比较紧张的地方,也算是国家级工程了。

    随之而来的还有个额外项目,Eth内部稍作商量,就决定上了。

    由另一家公司承接,将在蓄电电站建成后开工,建设一组共四台面向高原西侧及西北侧的电磁炮塔,以及全边境范围内数个运输要冲附近共五十个电磁阵地。

    不需要忽悠,C国自家也在建这东西。

    与车辆用电磁炮的标准相比,当然威力更大。

    这是种弹丸在三十公里外仍然能保持五倍音速的重炮,弹丸的末端打击质量有五公斤,用的就是之前NPC提示的气体补充技术,利用提高尾流气压,对抗数十马赫速度带来的巨大减速。

    说起来这东西做起来也颇为坎坷。

    电磁弹丸受到的气动加热效果,远不是普通飞行器可比,人类至今都没试过在那样的速度与加热环境下做点火之类的操作。

    失败了一大串,解决了一堆问题,弄出来的炮暂时没办法小型化,只能做成炮台。

    虽然无法在几十公里外对怪兽造成重大伤害,也算是现有火炮系统的一个补充,而且相关科学家均表示,未来主要通过改进弹丸来提高射程及末端打击能力,炮台建起来不会浪费。

    此外,项目组又不是古代来的,他们知道固定炮生存能力存在问题。

    炮台形式主要是为了借助当地电网的供电,实现较强的打击火力,炮体本身并不是不能动的,含相关设备、电容电池组在内,三辆集装箱挂车就能拖走。

    相关设计,让电磁炮台至少有再次部署的可能。

    本项目的另一个东西,电磁阵地,也是一个新系统。

    电磁阵地,是用来对接电磁坦克的一种电网终端,把它当成军用充电桩也没问题。

    一个标准电磁阵地,能同时支持最多六辆电磁坦克,但是总电流是固定的,最多只能支持两辆电磁坦克以每分钟十五发的速度无限制攻击。根据电池组类型不同,蓄电量越低的,越是要尽量减少数量。

    按照C国的规划,一个沿海大型城市周边,至少要部署五十到八十个阵地,才能容纳一个能够对抗小怪兽的地面作战集群。

    Eth这边的基建还是差了点,修几十个,能辅助军队打掉漏进来的一级怪兽就可以了,二级怪兽还是得靠金属氢炸弹和天基支援。

    作为军事项目,当然不可能由C国经营,但需要留下军事指导团,建设一整套相关的士兵条例。

289 西中洲的困境

    西中洲,现代工业的摇篮,海盗文明的聚集地,最近情况很困难。

    西中洲大部分地区一马平川,适合骑兵与坦克机动,同样的,怪兽视野也非常好。带来的另一个困扰是缺乏至高点,所谓的高地比平地高了没几米,无法带来额外射程,也让空军之外的打击能力显得很没用。

    对抗怪兽的过程里,西中洲的损失很大,至今为止损失了至少两千辆坦克。

    按理说,一个总人口超过六亿,里面一大堆发达国家的地区,两千辆坦克并不是个不能接受的数字,毕竟怪兽的实力摆在那,世界大战时期的武器甚至无法达到射击位置就会被消灭。

    可是产业空心化,不是说补就能补上的。

    现代工业的复杂度之高,远超部分业外人士的想象。

    举个例子,某些特种钢的螺栓,由于所需钢材在别的门类一点需求都没有,全世界每年也只有数十吨供应量,只能养活两、三家豆丁大小的企业,或者某个大型企业里的某个生产小组。

    这类供应链中游的小微企业十分依赖产业链,一旦产业链出现需求量下降的趋势,无法保障技术迭代,它们要么瞬间破产,要么立刻卖技术离场。

    几十年过去,当年技术资料所代表的先进技术水准,现在就是一堆废纸,再想从本地培养类似的产业环节,不是单纯砸钱能解决的。

    这还不算大问题,毕竟需求量少,可以用陆路和空运运输,全球那么多企业总有替代品,最多是采购价高一点。

    真正的困难在于基建。

    随着西方阵营在于R联盟体的意识对抗中取得胜利,他们就跟A国一起飘了。

    某著名同志曾经说过:“我们走后,他们会修建学校和医院,提高工资,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也不是因为他们变成好人,而是因为我们来过。”

    R联盟体的存在,让资本说话的世界不得不改良自身,增强人民的幸福感,以对抗那颠覆了千年贵族统治史的强大红色意志。

    当她轰然倒下,再也没有理由维持那种没必要的幸福感了。

    表现出来便是GDP随便涨,财税开支与债务连年增加,民众实际购买力多一百块都算利益集团败了。

    不然抗议越来越多是怎么回事?归根结底是工资变化赶不上通货膨胀,缓慢的积累着不满情绪。

    西中洲大部分国家,都沦为财团的敛财工具,传说中的三权分立,成了官权、财团和媒体的分立,媒体负责跟官方打嘴炮,煽动民意反对财团们不需要的方针,财团作为两方的金主,坐地收钱,中间没有普通人一分钱事。

    所谓利欲熏心,“良好”的敛财机制只会越发走向成熟,大量的财产通过各种烂尾项目、空壳项目、吃空饷等方式流失。

    当债务高企,每年财务支出排名第一的就是给财团上供利息时,官方失去了推动公共建设的能力与财力,西中洲大部分地区,已经数十年没有翻新过铁路、公路、桥梁,只能借债在原有基础上修修补补,大部分建筑也是如此,美其名曰文化风貌,大家也都信了。

    基建不足,以至于想要增产时,就会发现电力供应不足,公路运力不足,桥梁承载不足,重卡数量不够,等等等等。

    而怪兽偶尔上岸对城市、电力设备和交通的破坏,还进一步加剧了基建缺口。

    结果折腾了一年多,全西中洲的坦克月产量还只有两百辆不到。

    两千多辆坦克的损失,等于以现在的产能运行一年,整体地面力量能不能增强还得看怪兽的脸色。

    官僚倒不全是傻子,奈何手里没钱,整个西中洲共同体的协调机制也有问题,大多数时候只能边吵架边在一旁干看着。

    民众同样也不都是傻的,他们发动了一些人,呼吁财团给西中洲各地提供免息贷款和捐献,加快生产和军事协调能力的建设。

    也是痴心妄想。

    很多王朝到了最后阶段,敌人都打到脸上来了,巨商们被自家大佬拿刀架着脖子都只愿意捐出十分之一不到的家产,结果都落个被新王朝抄家的结局,历史发生了不止一次,并且明显还会再重复下去,他们始终都代表着极端保守。

    只要大部分巨商认为自己随时有能力撤离到安全地区,他们永远不会拿钱出来拯救人类,少数几个拿出一点钱,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时间转至八月,随着西中洲的工业中心G国首次遭到怪兽打击,局面已经非常难看。

    在首都外面把怪兽用核弹炸掉后,G国三分之一地区电网瘫痪,运输主干线数十公里被破坏,坦克生产链彻底停转、部分战机零部件生产停滞,全地区车辆产能降低至少70%。

    坦克月产量减140,预计最早能在两个月内恢复少量生产,含公路和铁路的部分重建工作在内,六到八个月才能恢复攻击前的生产量。

    消息对于整个西中洲都是晴天霹雳。

    坦克打二级怪兽没什么用,但对付上岸作乱的小小怪兽群,生存能力很强,算十分可靠的手段。而随着西中洲内的局势变化,各地都有形成大规模武装犯罪的趋势,更需要有陆战之王坐镇。

    西中洲现在还有一种新的职业,财宝猎人,是以小团伙为行动单位,在被怪兽破坏的城市里搜刮财富的群体。大部分都是传统犯罪分子,也有一部分的确是生活过于贫困的人群,其中多数是早些年从中洲中部引进的战争难民。

    财宝猎人性质很难界定,他们中有一半的人会常住在被毁地区,占据结构没受损的建筑,进行范围有限的清理。而在挖掘财宝的过程中,他们也偶尔从城市废墟里救出几个活人。同时,他们在相关地区制造了人员失踪事件,这部分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是普遍存在的情况。

    西中洲大部分地区习惯了工作八小时,还要喝两个小时下午茶,人工成本非常高,全地区普遍债务超标的,让他们无法顶着极高的人工成本进行城市规模的重建工作。

    这种情况下,财宝猎人实际是对灾区重建能力的一项重要补充,对中间可能存在的犯罪行为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想要在相关地区征税,或避免财宝猎人突然变成匪徒集团威胁周边地区,都需要军事力量坐镇。

    还有更糟糕的情况暂时没露馅——导弹、战机存量降低。

    虽然导弹和战机生产线没有遭受毁灭式打击,可这东西打起怪兽来消耗巨大,个别国家还偷偷卖去黑洲西部自家前殖民地,以至于打来打去,各型号导弹库存越来越少,战斗部250磅到500磅的导弹储备量已经只有怪兽危机前六成的水准。

    说到底也是产能问题,西中洲整体的战机生产,年均交付量不到五十架,以这个基础短时间再怎么扩产,也赶不上损耗。

    本次G国西北大面积停电,有部分零部件供应商受影响,使得两者的生产多少也受到一定影响,好在基数够小,有储备零件不至于停产。

    如果再来一次怪兽上岸后才发现敌情的状况,西中洲范围内武器库存调度恐怕都会出现问题。

    现在有人开始后悔当年肢解UKR军工产业了。

    UKR是R联盟体的一部分,因为毗邻西中洲,被当成前沿重镇,除了原本的优势农业外,还聚集了近半数的联盟体军工力量。

    在联盟体倒台后,UKR的买办和穷到发疯的腐败军队一起卖国。

    造了一半的航母、停在地面的战略轰炸机、核弹什么的,来个人说要收废品,他们就急急忙忙给拆了。

    那你都拆了,一点威胁都没,还用付钱吗?贿赂个买办来割韭菜不好吗?

    几年时间就生生把一个核工业大国,给折腾成一个连战略运输机制造能力都丢掉的乞丐。

    没有了核弹,没有了生产重型武器装备的能力,在残酷的国际环境下跪着要饭都没人赏骨头,UKR最终成了西中洲最穷国,女人们再次沦为生育工具,还是廉价的那种。

    现在有人怀念UKR的军事工业,像是抢银行的后悔当年抢太多导致银行倒闭。

    但于事无补,整个西中洲巨大的工科人才缺口和几十年没跟进的基建,让整个地区想扶植大规模的中等水平军工生产都无从下手,后悔药自然也是没有的。

    一直跟着A国信奉绝对安全论的西中洲,正在学会面对绝对不安全的未来。

    要不然干脆投了R国这个大熊算了?

290 另一片工程

    R国,前身是曾经红色意志的扛把子,怪兽危机前只是个靠着卖石油天然气等基础资源苟延残喘的国度。

    有书说过:对敌人最大的敬意,就是彻底消灭!

    A国自登上工业产值第一的宝座后,唯一惧怕过的对手就是那个曾经的红色巨人,与之相比,哪怕是面对掀起世界大战的第二工业强国,它也从未表现出任何惧意。

    现代土球人总喜欢说R国多么多么腐败,但没有R国和A国的激烈竞争,世界从头到尾就是个比烂的世界,绝不可能在几十年内突然实现性别平权和制度化的现代医疗与教育机制,更不会有现在的地外探索能力。

    可惜,R国后来的某些人背叛了前人的梦想把巨人带入深渊,变成了霸权帝国并最终走向解体。

    R联盟体分出去十几个国家,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R国继承安全理事席位,经济体量连前世界前十都排不进去,但只要她还有一丁点恢复红色王朝的基础军事生产能力,A国及其盟友都必须把它往死里掐!

    表现在作品里,虽然联盟体解体几十年,R国裔的超级大反派仍然屡屡登上银幕,时刻向所有人暗示曾经伟大过的巨人有多邪恶,整个种族都邪恶。

    怪兽危机之后,借着民意捎捎能用,R国也想做出一些改变,很可惜,没门。

    联盟体崩溃,西、南两个方向的主粮食产地崩成含UKR在内的好几个小国,重工业基地在UKR被二次瓦解,除了作为军事缓冲带,已经连合作价值都失去。

    仅仅靠着R国境内保存下来的体系,连联盟体一条腿都比不上。

    实际上怪兽危机后全球统计能力下降,R国还隐瞒了一项重大变化。

    她现有的军事工业,有七成都与国有合作项目,如果不是时不时的从In那坑一笔钱,还有国的双赢合作,R国甚至无法在怪兽危机期间恢复氢弹生产能力。

    顺带一提,全世界拥有氢弹的国家,只有国的氢弹构型比较特殊,能够保存长一些时间,其它地区制造的氢弹,几年内就会失活。

    裂变武器中类似的情况如钚弹和铀弹。

    大部分地区都爱用钚弹,所需的技术要求相对偏低,缺点是半衰期短,纯度下降的快,每350年掉当前值%,约400年纯度就会从99%跌至95%。

    实际操作中,衰变不是均匀进行,在初始反应面上衰变情况比较严重,链式反应启动难度随时间推移呈现指数上升,以至于根本顶不住几年就要进行维护。

    铀弹采用的U235半衰期是亿年计的,衰变%就要近一千两百万年,这样的变化速度生产出来后主要是观测反应面情况,大概率不需要进行物理层面的维护。

    回到正题,因为构型差异,R国其实也没有几个氢弹储备,人们不能指望靠着五百亿A币军费,维持庞大陆军并养着海空军的情况下,还能保证全武器产业链维持运转。

    历时二十个月,今天的R国,情况比怪兽危机前好了些。

    她濒临北大洋,漫长的北方海岸线上居然只有一个大型不冻港,大部分沿海地区有半年会冻住,按全球平均分布的情况,怪兽直接登陆的机会相对较少,更常见的是出现在冰面上,也比较容易被观察到。

    另外她的主要人口聚集地不靠海,其它地区人口密度极低,而且投氢弹够果断,所以偶尔怪兽登陆损失比较有限。

    按比烂原则,只要没别人烂,那就是好。

    加上国发起的贯通世界岛铁路计划,有两条货运铁路经过R国,在今天的全球运输环境下,能蹭到国更多的工业品,就意味着更有希望,也有人拉拢。

    于是今年有不少精英和有钱人到R国定居和投资,经济与生产环境有望进一步改善。

    当然也有问题有待解决。

    自联盟体破裂,经过了几年的寡头瓜分自产的混乱,R国守护者上台后打掉了以往的寡头,但因为某些承诺,寡头没有根除,只是变成了不得干政的一群小寡头。

    这些寡头们垄断着各行各业,靠着庞大的利益共同体,让外来投资商很难赚钱。

    以工程投标而言,明明外来企业的竞标价格低,但你低随你低,只要R国守护者不点头,没有外人能中标。

    环境不改变,此时增加的投资最多是小打小闹,不会变成大规模投资,顶多随着精英们购房需求增加,继续推高房价罢了。

    而短时间里想要大规模改变内部经济体系,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务。

    经过一个季度的协调,决定开特别经济自贸区。

    它是个跨国项目,主体放在R国,跨过边境,有一部分落在BLR。

    BLR是联盟体崩溃后第三大国,当然也是放在一群小垃圾里才能称大国,是个怪兽危机前人口九百万的纯内陆国,小到境内所有主要交通都是围绕一个城市放射出去的!

    她位于UKR北边,R国西侧,同样毗邻西中洲,与UKR这败家玩意略有不同,BLR虽然也被忽悠过,却没彻底瘸掉,它与R国和遥远的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双边及三边关系。最近这些年反而与西中洲关系不太好,理由是她不愿意充当西中洲的导弹前沿阵地。

    新建的经济自贸区位于跨境干道和河流之间,初始占地约三百平方公里,一条跨世界岛货运铁路,连接R国与西中洲的一段,最近才在附近落成,计划直接在自贸区里建一个编组站,用延长线融入货运铁路。

    内陆国是怪兽危机后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因为缺乏入海口,受季风影响较小水资源也不怎么样,内陆国的工业实力往往都十分低下,对直接对抗怪兽没什么帮助。

    但是除北大漂亮洲,至今还未发现其它地区出现陆生怪兽,也没发现第二个怪兽巢穴,因此内陆国成了良好的粮食、基础资源稳定提供方,以及迁徙目标地。

    迁徙和避难的概念完全不同,避难都是去大XX要饭的,资源消耗、安全环境等方面会对当地巨大压力,人数一多,就必须形成避难聚集地,里面的犯罪往往同族观念相互掩护非常难以处理。

    迁徙则是自带身家财产的人群,里面不少都有开店招工的需求,迁徙人群完全能内部消化外来劳动力,甚至给本地提供一定岗位,因为不挨饿,犯罪分子自然也少得多。虽然也会给当地带去资源供应方面的压力,但迁徙人群提供巨大经济动力十分诱人。

    迁徙需求的存在与高端人才和经济利好,让中洲中部很多内陆国,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下狠力气改善安全环境,包括以前天天自己打自己的几家也不例外。

    BLR在其中算不错的,之前就是个中等收入地区,现在更好,尤其南边有个对比度强烈的西中洲最穷鬼在那衬着,旁边还有R国这个拥有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的大炸逼,成了周边沿海地区迁徙人群的首选目标地之一。

    现在BLR人口不减反增,要不是基建跟不上,还得防着西中洲在境内搞事,早都过千万了。

    一说到要容纳更多人口,水利设施必不可少。

    而一提到水利设施,国又要登场。

    国是个几千年兴建大型水利设施没断过代的文明,不但现代水利修得大修得好,把东西走向水路改成南北走向的案例也有不少,更有很多低成本的变通水利改善方案,诸如通过特殊地形自动泄洪分流泄洪、融冰季自动灌溉,都有上千年的经验。

    BLR需要的是增加水量,同时也要兼顾更多人口带来的能耗需求,未来也许还要支持额外的电磁、高能武器作战部队,以对抗深入内陆的怪兽,自然就采用了Eth的方案,水库加水面大型光能电站的方案。

    光能在BLR所在纬度利用率不高,同等面积所能保护的蒸发量也远不如Eth,但这个组合在各种方案中,综合工程时间和投入成本,已经是最好。

    BLR全境地势平坦,缺乏大型水库的兴建条件,同时意味着它的自然灾害耐受能力比较差劲,水库修不好,反而会有洪涝风险,但这些东西交给国,只要出得起钱都不是问题。

    国在BLR境内本来就有不少建筑项目,相关公司、人员都是现成的,而且因为当地教育水平不差,和黑洲分部不一样,员工几乎都是当地人,协调起来很方便。

    个三段式小落差水坝方案拿出来。

    国人的道德水准的确是高,不用对方开口,已经贴心的考虑到BLR的太阳能利用率,方案中的水库容量关切以加深河床和人工增高两岸的方式实现,降低水库区水体表面积,虽然挖掘工程比较大,但能有效降低后续光伏建设的成本,整体发电量降低十分有限。

    R国那边又正好在推自贸区,眼看着电力需求就要蹭蹭往上涨,BLR谈判人员看过报价,啪啪啪一顿盖章通过,要求再来套核电!

    国核电技术也不错,但是在BLR这个位置建设,难度还是太大,因为核电的某些超大型部件十分依赖海运。

    消息报回国内,稍作讨论,决定把R国拉进来,利用新规划的自贸区,形成一定的基建支撑能力。

292 货币大势

    整个八月,地表损失还是没控制住,直接死亡人数约一千三百万人,到九月的第一天,有三只二级怪兽未被消灭,或是藏在海里,或是密林等不易搜索的地方。

    死亡人数虽然大多由不发达地区提供,可也关系到粮食水果咖啡等物资的供应。

    过了八月,北半球本年度各地粮食产量基本能定下来,主食相比去年减产1.2亿吨,榨油作物和牧业用作物的减产程度也差不多。

    对比全球总产量,一亿多吨好像不多,但是怪兽破坏导致的物资配送能力下降,使得现有的粮食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全球分配,预计今年的产粮结果会使得明年春天增加四亿饥饿人口。

    把去年的饥饿人口也算进来,两年就较之危机前翻倍。

    饥饿人群的增加,又会反过来让明年的经济作物种植量下降,纺织业、饮料产业等明年情况不妙。

    其实国家级的智囊早一年就知道情况不妙,只是世界不能以绝望的情绪面向未来,在普通人能自己看出不妙之前,官方不会主动打压信心。

    信心经济的基础是虚无缥缈的人心,人心崩了,金融市场就会崩盘,进而带崩盘一大堆欠债经营的实体产业,接下来是大面积失业,走向全面崩溃。

    最近二十个月全球经济问题都极为严重,大部分货币都变成废纸。

    按贬值幅度由小到大排名,前几名是C国、R国、后面是一连串产油国,第八才是西中洲,A国核动力印钞的数额太大,即使割了一道韭菜仍然排在十二名,连续两年贬值幅度超过50%。

    C国浮动小的原因,无非是工业产能。

    今天这个世界,能产出大量工业制成品,外面有的是人排着队拿东西来换,工业规模实际决定了人群信心,市场各方面相对稳定。

    R国的情况稍微特殊,她在前几年变动国库储备组合,增加了C币的占比,同时提高了黄金储备占比,原本是为了防着A国核动力印钞策略导致的贬值把她带上,没想到没等A币崩盘,先在怪兽危机里起作用了。

    当然就算没有这种调整,R国本身是个原油输出国,只要坚定采用货换货的交易形式,贬值幅度并不会比某些金融强国大。

    没错,这里说的金融强国,就是已经只剩下小半个的E国,历史上最后一届日不落帝国。

    E国好在崩盘早,如果活到今天,官方所有人估计都得被群众拉出去砍头。

    它是公认的工业起源地,又是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好像应该有全球最尖端的工业能力。

    实际上它正是被日不落帝国的辉煌毁掉的。

    其巅峰时期,本土的钱已经多到没地方去了,建筑钟表等能够装饰的东西,都极尽奢华之能事,马车用的照明灯都得用鲸油点,钱还是用不完。

    后来该国一银行在海外试办了股票交易市场,割了一轮韭菜,贵族间口口相传就发现实体产业利润率实在没意思。

    自那之后,E国就在金融这条不归路上冲在全球最前端。

    现代金融和实体产业,其实寄生虫和寄主的关系。

    二级市场能给企业提供融资,但实际上通过二级市场投资企业的资金,绝大部分都被金融业给吃了,少部分被企业股东用于个人套利。证据只需要看行业工资和双方盈利对比就很清楚。

    金融越发达,产品越是套路多,实体企业的利益就越微薄,实际经营者积极性流失,最终都不免落个企业转手的结果。

    实体企业的困境,同行都清楚,因此转手也往往都是转到金融家手里,他们并不关心企业发展,只要账面上够让他们继续在金融市场上割韭菜就行。

    糟糕的环境留不住任何有抱负的企业家,到怪兽危机之前,E国工业已经衰败到极致,造汽车,用“百”做年产量单位,飞机发动机的产量单位是“十”,重型工程机具已经完全没有制造能力,甚至连曾经已经实现的运载火箭都给放弃了!

    基本没有实体工业的七千万人,仍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本质和殖民没有区别,都是靠全世界吸血养自己。

    A国与E国的路线很相似,只是当年立国战争留下的全民持枪传统,和后来出于对世界地位的执着,养出来个军工复合体。围绕着该体系展开的工业集群,始终维持着一定的规模,而且并不打算像E国一样自断手脚。

    很可惜,A国最终也被军工复合体无尽的贪婪给带到沟里了,毫无目标的满世界打仗,债务越堆越高,最终不得不开核动力印钞。然后A国发现核动力印钞不管印多少,都流不到实体企业里,一点就业没增加,全捐给金融圈了。

    而此时金融圈的资产规模占比已经大到不能崩,印钞机必须无限印下去,直到对金钱的欲望,淹没这个年轻的国度。

    A币现在的贬值,也是基于这个怪圈。

    大家都不是傻子,你印钞克制一点,大家看在它家军事实力的面子上,愿意相信那些沾着油墨的纸能买到东西。

    你都无限印了,傻子都知道是想用废纸买原材料和制成品,维持内部的物价,只要不是被枪口顶在脑门上,必然要降低A币交易的比例。

    不管是工业荒废还是无限印钱,现在都无所谓了,按此时的局面发展下去,等不到货币体系崩溃,工业体系就要先遭殃。

    全球工业发展了几百年还搞不定每周一次的怪兽洗礼,等工业体系因原材料问题彻底停转时,想反攻更是难于登天。

    人类真正重要的,还在天上。

    鲲鹏空间站。

    九月初,重力环的第三阶段既最外圈,已经完成支撑结构件的搭建,站内的人员在二级重力段完工后的几个月里,主要任务都是做空间站的内外装修。

    二级重力段有两层,宽度比一级多了30%,仍然不是人员的最终休息区,不过外圈的工程量比较大,短期内无法闭合,二级的一部分暂时用于人员居住,大部分区域则是主要值班区、工作区。

    虽然位于十分空旷的同步轨道,地表事发后能依靠的只有月表基地,为了让鲲鹏空间站在意外情况下能更持久的运行下去,仍需要一定的生产和资源再利用能力。

    受限于条件,鲲鹏空间站的生产和再利用范围比较狭窄,设备也更简单。

    生产方面,主要是食品加工。再利用除了常规的水、氧、碳循环等,只涉及四种指定钢和三种指定塑料。

    把范围缩小到这个地步,鲲鹏空间站的人口也比较有限,垃圾再分类就不是个特别难完成的工作,而地表就是为此定制规则,自然也考虑到了自动分选的需求。

    四种钢材分别是一种食品级不锈钢、两种耐蚀钢、一种钛合金钢,几种钢的磁化程度完全不同,清洗后过一道磁悬浮就能完成自动筛选。

    塑料则是从透明度和颜色着手,加上相关的厚度标准,也很容易利用机器辨识。

    这些机器全部放在二级重力段,部署时考虑到会影响重心,鲲鹏空间站分三次停转了一个半月之久。

    人类不是为太空条件设计的生物,在无重力环境下十分伤身,肌肉层面的还能通过锻炼器材找补一些,心脏等器官的功能减弱,就避无可避。

    哪怕是第一级重力段的0.1倍重力,只要血流有了重力指向,健康水平就能蹭蹭往上涨。

    等到外圈装修时,随着鲲鹏空间站总质量增大,重心偏移会产生更大的影响,为此,鲲鹏空间站还新上了一套柱段机动管理系统。

    这个管理系统其实是把空间站的轴心柱段拆成三份,与自转区连接的舱门,改成了一种新式舱门,它可以随轴心偏移,跟着另一柱段一起转,但保持本柱段轴心不变。

    最大圆心偏移距离能达到四十厘米,看似不多,但对于一个几千吨的空间站,已经有足够的设备、物资转移余量。

    另一项外部装修,是给三个柱段,分别改装新型的等离子推进器以及相关的外部三防电池舱。

    这一改动也是出于物资考虑。

    原有的RCS系统,随着前后段重量逐渐增加,前段增加核心对接舱后还有挂货挂船需求,多分离几次就要丢掉一发3.35米火箭的载筹。未来与地面失联后,空间站维护时这样的物质损耗量绝对难以承受。

    等离子电推也需要更多的机会实用,才可能有下一代,因此哪怕这东西不适合做RCS系统,还是强上了,反正出了问题还有没拆掉的单组元系统找补回来。

293 激光能量平台

    九月,未来空间站换了一批人又忙碌起来。

    未来空间站在最近半年里除了改善人员空间,以及为之后扩建重力模拟区做准备,最重大的变化是组装作业面的进化。

    之前未来空间站的作业面,是个桁架结构配上可动钢板,面积只有几百平米。

    但随着地面发射频率越来越高,C国、中洲中部、R国还各有个新的电磁轨道发射站落成或在建,原有的工作面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

    工作面改建计划从旱魃核动力货运组上天起开始做准备工作,五月份动工,八月中旬才完成。

    与原有的,位于空间站侧面的工作面完全不是一回事。

    新的工作面位于空间站正上方,全向拉开,中间是与空间站核心大厅相连的一个新增宇航服舱,有三个电梯结构……就是之前提过几次的罐头减压舱的实用版。

    罐头减压舱本身是作为紧急状况下求生设计的,优点是占地面积小,排空气体所需时间短。

    在各飞船、月表空间站积累了足够的测试经验后,便有了实用版。

    实用版不是简单的罐头升降或旋转,而是个物流系统。

    以未来空间站安装的这套为例,它有三个出入口,共九个“罐头”,把人送出舱后,罐头会进入队列区,由计算机系统根据当天出仓任务岸排,为罐头安排气压,等待下一次宇航员按动面板。

    之所以不采用月表空间站已经证明过的五段式减压区,因为这里毕竟是近地轨道太空站,未来人员容量不会太大,而且与地面失联后,人员会陆陆续续转移出去,没有那么高的出入频率需求。

    围绕着实用版罐头的三个电梯展开的工作平台分为两个工作面。

    一个是背光工作面,还是原有的桁架加钢板结构,天花板到地板高度六米,总面积约四百平米,分为机械臂操作区和人员操作区。

    机械臂操作区配有一套低通量电磁轨道,负责把组装好的东西推出工作区,之后会由外面的机械臂接手。

    上层工作面的结构就比较奢侈了,它是个桁架加光伏面板加氧化铝玻璃面板的结构,这个工作面也叫机械臂棋盘,上面有一百个均匀分布的接口,供小号的爬虫机械臂运动和作业,不用的时候,机械臂都爬在外沿,帮助下层工作面作业。

    新的工作面最大的优点是主要装配区避免了太阳直射,比之前的工作面更有操作余地。

    太空里被阳光直射除了供电,带来的全是坏事。

    空间站组装火箭、飞船要面对无处不在的宇宙辐射,如果面阳,还要顶着上百度的高温,很多精密仪器、零部件承受不了如此恶劣的环境,所以前面由未来空间站组装的火箭,都是采用带防辐射壳的模块化组装。

    但是接下来要建立运力更大的地月运输系统,之后还要涉及红星研究和改造,防辐射壳这种装在内部毫无意义的死重,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两个工作面之外,原有的工作面被拆解,送去鲲鹏空间站和月宫,该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套专为未来空间站设计的电磁轨道。

    它不是隧道式,更像是航空母舰上实用的电磁弹射装置,钩子改成了可分离的固定圈。

    长度只有不到两百米,能赋予二十吨的物体,300米秒的额外速度,不多但是也能省不少燃料,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龙珠核电系统带来的能量,核电这玩意一旦启动只能降低输出,一组燃料烧完之前不能完全关停,不用也是浪费掉了。

    这些已经是上两个班次做完的工作。

    九月起的新班次除了日常了地面来料加工外,有两个重点业务。

    首先是C国又送了个新东西上天,激光能量平台验证机。

    它是用于配合低轨道天基武器计划的组件,如果能通过测试,将让低轨道天基武器的成本大幅下降。

    验证机被丢在五千公里高度赤道轨道,配合测试的,则是从未来空间站释放的一台专用的测试机。

    验证机绕轨一周约三小时,与近地轨道角速度不一致,考虑到低轨道仍然有微量气体粒子活动,传输窗口按弧度计算约185度,也就是每八十多分钟会有略多余一半的时间可以传输能量。

    测试机是个装了大量不可再生垃圾做配重的壳子,但也有个小动力系统配合实验。

    它被电磁系统逆向推出去后自动降低轨道,在350公里位置用RCS制动。

    RCS单组元推进器系统,也是淘汰下来的,属于随时会故障的那种。

    就这么个制动,24个喷嘴就有三个故障,绕地两圈,经过几次中断和修正才调整到正常近地圆形轨道,面阳。

    太空里面阳跟地面面阳有点区别,不需要运动,一直面向太阳,当然近地轨道会有一半时间被行星挡住。

    测试机调整好方向后,验证机动作。

    激光能量平台没有RCS系统,使用纯动量轮组合实现姿态变化。

    先对准目标区域,内部锁解开,动量轮模块进入磁浮模式。

    接下来是低功率照准,用不到一瓦的激光,去搜索目标的激光接收晶体。

    为避免主激光照射时的意外,激光接收晶体被设计摆在测试机外面,用支架及其相关结构、电缆连接主体。

    晶体被照准,接收系统反馈信号。

    验证机进入微调模式,微调模式只有一个小动量轮会被再次锁住,带动验证机运动,调整幅度很小,为了能保持调整后绝对静置,过程也很慢。

    调整过程中,验证机的晶体搜索系统和计算机没有停,一次次从接收器获得信号。

    经过三十分钟的自动微调,才完成照准。

    能量传输启动!

    一兆瓦功率的激光穿透太空,打在激光接受晶体上,被立刻折射成一个圆,由下方的晶体再次扩散,投到测试用的假“光伏”板上,并用另一套测量系统观察“光伏”板的受光、发热情况。

    乍一看,这种能量传输方式好像有点瞎眼,可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人类现有的技术,别说一兆瓦激光,几百兆瓦都能干出来,问题在于激光功率过大之后,没有足够面积的光伏板转回成电力也是白给,这么大的功率,唯一的利用方式就是烧开水发电!

    一说到烧开水又是老问题,功率越大,装置越重,那还能节省什么啊?有这个重量,多配些电池不好吗?

    因此激光传输方案,只可能是利用低轨道天基武器自带的光伏板,实现能量传输的目的,功率不可能特别高。

    而使用光伏板又有个前面提过的问题,转化率。

    人类最好的光伏板,转化率40%,可惜还没量产,额外的能量要么被反射出去,要么被热控系统以散热的形式散掉,反正都浪费了。

    所以一兆瓦的传输功率,哪怕有足够大的光伏阵列,最多也只能利用三四百千瓦,这样的功率要推动武器级电磁轨道,仍然差了意思,还得看电池的。

    实际上C国最终的近地天基武器方案,接受功率可能只有几千瓦,具体定在哪个值,要等实验结果回到地面后再说。

    一兆瓦的激光被分散,打在假的光电板上,加热非常快,20秒不到就出现融毁情况,测试终止。

    等待热辐射自然冷却,测试机使用伸缩机械结构,把受损的假光电板和激光晶体,跟不可回收垃圾放到一个舱里。

    关舱门,启动火箭推进器减速,返回大气层。

    接下来未来空间站要负责用应龙三号飞船,把验证机抓回来验伤,根据地面指示进行改装。

    这个不算大项目,大部分准备工作上个班次已经完成。

    九月班次的主任务是火箭发动机换代。

    该问题拖了有一阵子了,只是火箭发动机换代,需要大量的地面测试。

    旧有的火箭发动机,寿命都按秒算,轨道发动机稍微好点,也没好到哪去,反复使用时每次任务都要进行大量的检查和维护工作,每个任务都要地面人员小心翼翼地规划。

    新一代发动机的目标是寿命向飞机发动看齐,当然不要求用几百小时,但至少也要能断断续续的用上几十个小时才行。

    经过大量的地面工作,未来空间站也在材料方面做了些贡献,新发动机最近才定型。

    有人就问了,都有旱魃了还要普通发动机干啥?

    这不是旱魃还达不到载人安全标准嘛,所以一旦涉及到真人,仍然需要使用传统发动机。

    新发动机有两个型号,造型与之前的轨道发动机变化不大,但发动机与航天器尾部的热辐射反射,比老型号要高一个层级,相对发动机的尺寸与重量,推力也比传统型稍微小一点。

    热辐射反射这个问题,是影响发动机寿命和单次点火时间的重点问题,主要依赖的是材料和表面光滑度,而在老式火箭的使用中,受到火箭在大气内发射本身的影响,以及对发射重量的精算,镜面化程度比较有限。

    现在有条件直接在太空组装发动机,重量瓶颈也在电磁轨道发射器的大规模应用下解决了大半,问题解决起来也不算是跨时代变化。

    推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尺寸和重量,也是一种通用的延寿手段,跟柴油发动机差不多,铸铁强度不够那就加厚,总是能用的。

    也是无奈之举,以现有的零重力加工积累的材料进步,还不足以让发动机保持重量不变的情况下,寿命翻着跟头上涨。

294 天基电网的瓶颈

    新型常规轨道发动机的测试工作,也是为未来空间站调整轨道速度和角度的工作。

    未来空间站早前捕捉冰质小行星的时候进行了轨道变更,与赤道夹角为7度,中间借修正轨道自动下降,进行了一些调整,现在夹角还有6度。

    主要是设备、材料、待装配零部件太多,总质量实在有点大,专门去做变轨一次消耗资源太多,影响各方面进度。

    现在月宫方面的物资供应降下来,地面已经可以提供足够的燃料用于多次微调。

    关于燃料问题,地面也有些争论。

    月宫的工厂区部分功能已经启动,可以自制氢氧燃料,除了从轨道接应货运组的货物,还有额外的量。

    不过时间方面存在一点问题,从八月底开始,月宫所在位置要经历长达四十四天的夜晚。

    氢氧储备重要性在夜间更高,缺乏大面积光伏供电的情况下,龙珠核电或电网随时出现一点什么电力状况,都可能需要需要大量的氢氧,启动氢燃料电池维持基地内的气体清洁度、保障水循环系统不结冰。

    而在月表天亮时的几十个小时里,是设备出故障最频繁的时刻。

    总而言之,月宫暂时还不能作为一个稳定的燃料提供方,两个空间站现阶段仍然需要地表提供燃料。

    这些燃料和之前一样,都是以固态冰的形式送上天,空间站自己出电力进行电解,或留作水资源储备。

    回到发动机。

    每台新式发动机上天后,需要经过六次共900秒的点火测试,每四台一组,预计进行二十二组测试后,将未来空间站调整回赤道轨道。

    回赤道轨道后,向C国南方古都上方鲲鹏空间站输送物资需要更多的燃料,不过现在大部分工作都由使用电推系统的应龙三号承担,额外消耗比较小。

    好处是赤道轨道对包括地月转移轨道在内,对各个轨道的投送消耗更为均衡,长期还能节省一点资源。

    九月中旬,地面做了个决定,把激光能量平台验证机送去月球轨道,为月宫提供应急电力补充。

    卫星电网不是新东西,科幻化的概念很早就有。

    可惜放到母星上有几个大问题解决不了。

    太空里激光传输有激光转电后再发射新激光给下个激光能源卫星,和激光反射两个方向。

    激光转电不管用光伏还是烧开水,都要造成几乎60%的浪费,真空环境的密闭式烧开水,也高不了几个百分点,明显不能大规模应用。

    激光反射其实更困难。

    作为一个行星级的太空电网,单激光一千兆瓦已经是下限,如果做成同步轨道3机覆盖全球的方案,往少了算也得100到150G瓦级。

    在该能级下,哪怕只有十万分之一的能量转为热能,也没有任何冷却方案能保证反射镜长期运行的安全,在人类找到“绝对反射”方案前,不存在实现可能性。

    替代方案只能是增加卫星数,降低单激光功率,以现有人类科技,相保证卫星电网长期不间断传输,少说也得三百颗卫星往上。

    但电网卫星还是小事,真正的问题是大气本身。

    大气不但抵挡着紫外线,它其实抵挡着一切来自外层空间的能量,1G瓦的激光打到地面,也会变成一个几百平米的光斑,剩下的最多不超过1%功率。

    激光穿透大气还会有另一个问题,它会导致路径上的气体分子粒子化,粒子化后它们更容易被太阳风带走。

    总之只要有大气,卫星电网就一定是假命题。

    月球就不一样了,不用组电网,以几颗卫星各自慢慢搜集能量,依序对地面进行单对单传输,没有大气损耗,只在转化时会浪费一波,勉强可以接受。

    激光能量平台验证机送去月球轨道,契机不在于月宫的需求,而是经过九月初的太空实验,地面论证后,放弃了一兆瓦的传输方案,改为十千瓦输电。

    兆瓦变十千瓦,缩了一百倍,也侧面证明着材料学还有太多不能应付的情况。

    激光输电差点就无疾而终,论证时还有人说十千瓦不如微波输电呢,那个转化率还高些。

    但微波其实也有着难以攻克的缺陷。

    现代卫星采用的信号节能方案,基于波的干涉现象,原理不赘述了,反正结果是可以通过这种现象,实现定向输出电信号,在同步轨道,只要把干涉做到球面3%,就能覆盖几乎半个行星。

    可要实现点对点的传输,3%就远远不够了,哪怕把增强范围集中在十万分之一个球面上,只要有上百公里距离,散射程度也远远大于卫星的太阳能板面积……何况太阳能板还不能吸微波,得另起一套接收系统,那还不如烧开水。

    因此技术层面上,卫星间的微波能量传输,就根本没有实用的可能。

    回到现场,激光能量平台于九月下旬,被旱魃货运组当货物送抵绕月轨道,再由宇航员驾驶的应龙二号飞船抓取,投送至两千公里高度,飞过月宫和月表二号基地预定地点的上空。

    二号基地预定地点只是个概念性的东西,具体会不会有,还得看地面怪兽应对的局面,和月宫人员、机器人现场勘察的结果。

    把能量平台验证机送到轨道,宇航员根据地面指示,出舱对激光器进行调整。

    调整过后,激光打到月表的是一个约五平米的光斑。

    内行一看光斑大小就知道,这是用来烧开水的。

    不过月表暂时没有聚光发电站,能量平台只能闲着。

    月宫,经过几个月的建设,已经建成两个氧化铝玻璃温室,单温室面积0.3公顷,内空最低高度7米,两温室共用一套五段式气压出入系统。

    与地表温室的情况大相径庭,月表温室外面还有一层由“砖墙”加“防弹布”构成的电动折叠外壳,外壳的内层还镀了一层高热反射率材料,在月表天黑后减少室内热量流失。

    太空里,热与电是一切设备运行的基础,需要不停的在散热和保热之间切换,温室也一样。

    为了能有效利用自然光,同时又不把内部的作物烧死,地表研究人员下了很多功夫,其中有不少是怪兽危机之前的积累……毕竟C国的传统就是人到哪就要把菜种到哪,月表,他们几年前就来过,几十年前就从A国那获赠过一克月壤。

    除了氧化铝玻璃层和折叠外壳,月宫温室还有很多名堂。

    每个温室的尖顶,有四块特殊氧化铝玻璃,它们不是平面,在日照最强的时候其它外壳全部关闭,温室只由这四块为全温室提供光照。

    另外,整个氧化铝玻璃层内,还有一层比较薄的含铅玻璃及玻璃镀层,主要用于抗辐射,并控制部分紫外线通量。

    然后,温室侧面,每1.5米高度,有一块截面为特殊几何结构的横条式人造水晶,在侧面外壳开启的情况下,能够为分层种植的植物提供不要电的侧面补光。

    不过现在压根没有分层种植,植物学家们还在改造月壤并进行小规模种植和记录,后面温室结构或许还要进行微调。

    月壤改造项目相对顺利,两个温室一共囤积了一千吨出头的初级土壤,可以满足基本的种植需要。

    包含未来空间站送来的金汁,拉便便的生物数量要进行大规模种植还是远远不够,囤积肥力还有很多额外工作。

    现阶段囤积肥力主要依赖微生物分解之前积累的作物不能食用部分,人便便还是配合化肥等材料,把更多月壤改造成初级土壤。

    顺便一提,月宫温室的地下有“砖墙”加“防弹布”构成的地板,把内部人工大气环境和自然月壤隔离开来,内部有约一米深等待改造的月壤,它们与地板共同形成月宫温室的地基。

    预计室内月壤全部改造完成后,能够获得共计一万五千吨初级土壤,届时在完全没有母星补充化肥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轮耕与月宫的生物、化学手段,长期维持比较稳定的种植产量。

    其实按早期技术积累和方向,水培技术在太空更容易实现和管理。可一旦涉及永续,水培就不是好主意了。

    月壤的确不能直接种植,但是月壤中的矿物成分一旦被分解出来,一样能给植物生长提供支援,这些物资不从月表获取就得从地表运,水培并不会减少物质消耗总量。微生物改造总比另外设置一套月壤分解装置更靠谱吧,而用微生物改造方案,就确定了基本只能使用土壤培育,水培暂时只能在实验室里用。

    能看到,在“永续”方面,月宫的进度不错。

    地表现在已经在选人,等温室的第一季作物产量出来,就要划定今年后几个月和明年初进入月宫的人员名单。

    人员之前,首先要送来月宫的,是“文明”。

295 “文明”

    九月底,首次在同一个月中抵达绕月轨道的第二艘旱魃货运组。

    这是一批特殊货物——“文明”。

    文明是什么,不同地区不同习俗的民族给出的答案或许都不同,送上月表的文明相对比较狭义。

    其一是种子,野生稻、野生玉米、比花生大不了多少的野土豆,经过人工训练的水稻、小麦、大豆等,共计五千种作物种子。

    每种种子重量在100克到十千克不等,五千种共计四吨,含种子、容器、货架、保护装置在内的,降落在月表前是总计三十吨的数个货箱。

    类似于地表上的末日种子库,它们作为人类文明非肉类食物、饮品、早期织物的来源,既见证着人类的文明史,同时也作为备份存在,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启用,消除某些代际积累的基因病。

    与地表不同之处,在月宫不会用冰山或冰层保护它们,它们会在各自的保鲜箱里,直接被拉到零下80度低温。

    这个温度本身不特别,唯一的理由是地下保存库只需要很少的能量,就能长期以该温度运转。

    过低的温度,会把种子冻死,但种子冷冻终究和人体冷冻不是一个层级。

    人类的体型过大,既无法快速冷冻也无法快速解冻,降温和增温的过程,冰晶生长都会对细胞造成破坏,是所谓人体冷冻的痼疾。

    种子比较小,这次在地表专门为本次的“文明行动”,设计了一套快速冷却装置,种子不论大小,都会在最多两秒内完成整个冰封过程。

    快速冷冻,能够确保水分凝结出的冰晶颗粒足够小,并且分布足够均匀。

    地面也进行了批量解冻实验,证明解冻后的存活率能普遍达到70%以上,含水少的种子,解冻存活率能超过90%。

    种子存活到种植成功不是一个意思,但作为一种参考,能比较直观的理解这种月球常年保存种子技术意义所在。

    作物的种子,在零度到零下20度,只有少数几个品种能保存成千上万年,绝大多数的保存期限都在百年以下,有的甚至只有几年。

    高速低温冷冻,能让种子的保存年限延长至最少两百年,有足够长的保存周期,就只需要一个不大的实验室,按顺序取出种子进行种植培育下一代种子封存。

    “文明”的第二部分,动物。

    有两个组成部分,标本、表皮组织样本和毛发样本,以及数字资料。

    不含人类,覆盖了约两万个物种,从单细胞动物到北极熊都有。

    两万种,显然覆盖不了土球的全部,甚至连昆虫一个纲都只能记录一点点。

    只因从土球到月球的运力十分宝贵,因此筛选标准十分严格,里面的动物,都是在生物进化史和文明史上多少有一定地位的物种。

    最小的,例如绿藻、蓝藻等氧气应供应商,没有它们,土球今天恐怕还是个冰球。

    昆虫如蜜蜂,作为植物进化史上的专业生物,哪怕是现在也影响着全球生态链,如果使用神秘力量让蜜蜂一夜间完全消失,人类文明在六年内会彻底崩溃,没有任何蝴蝶等传粉生物能取代它的地位。

    又例如没有人喜欢的蚊子,不管是否承认,蚊子都是让免疫系统长期保持活性的功臣,在这个体系里地位与未加热过的生水差不多。没有蚊子,很难想象人类的免疫能力会退化到什么程度,届时别说外星球,哪怕在太空站里都可能因突然出现的生物污染导致人员全灭。

    比昆虫大一号的鸟类,样本占比也比较多。

    其实人类的现代农业与部分工业,就建立在土球无数年积累的鸟便便上,鸟便便及其化石,是人类已知并且能以较低成本开采的,唯一一种磷肥来源。

    如果没有怪兽危机,除了前面提到过的淡水危机,有可能引发下一轮世界大战的,很可能是缺乏磷肥导致的食物危机,因为鸟便便的积累速度,可没有人类消耗速度快,化石形成的磷矿也远称不上丰富,它们会在石油之前先行枯竭。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本身是哺乳动物的一员,对毛茸茸的哺乳动物有天然好感,但在“文明行动”的标准中,还是保持了克制,整个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只有不到一千种入选。

    在这一千种里,各种老鼠样本就占了二十几个!

    从血缘上讲,人类和老鼠十分亲近,人类可在哺乳动物范围内追溯的祖先同样是住在地洞里的鼠形生物。

    从文明史出发,老鼠给人类带来的瘟疫,及其所诞生的相关文学作品,不胜枚举,西中洲那场鼠疫只是死的多,并不是唯一。可以说老鼠是除人类自身外,杀死人类最多的生物……不准确,其实老鼠并不杀人,它们只是病菌的携带者而已。

    再看科学角度,白鼠实验,是各种生物学门类学生入门,哪怕是个外科医生,也必然先得给老鼠开刀和缝合,才能走向手术台。从亲缘和成本角度看,白鼠实验是将实验目标最终导向人类,唯一可接受的起点,实验人员顺便也可以为曾经因鼠疫死去的人“报仇”,心理负担也相对较小。

    哺乳动物样本中剩下的有一半都能和人类文明史扯上关系。

    除开两万份标本,重量更大的是数字资料。

    包括C国自身搜集的,从各合作方手里拿到的,光是机械硬盘机器设备组,就有近二十吨。

    含保护结构、数据设备配套的缆线,“文明”动物部分全重量超过八十吨。

    最后才是文明史。

    有几种古人的颅骨碎片标本,以及同时代猿人颅骨碎片标本,相应的人类进化史研究资料。

    现代人的少量毛发、皮肤样本,不超过五百份,大部分都是参与未来、鲲鹏、月宫项目的参与者及候选人提供,少量为可被搜集到的历史名人样本。

    当然本次行动的核心资料也在这个部分——历史。

    前面提过,唯物主义的人,在人类中的占比很小,这在历史文献中体现的也十分极端。

    C国的文明史,不能算唯物主义,但在宗教方面经历过好几次大事件,更倾向于实用化:我不是来找心理安慰的,我来捐钱,你保佑我生孩子或发财。宗教影响力几乎没办法达到统治层,C国借此建立了一套信史体系。

    信史,纪事真实可信、无所讳饰的史籍。信史体系则并非单纯的史书,还有各种人物传记、地方志,从侧面佐证历史的真实性。

    信史只能往前追溯一千年,再往前,多多少少都会混杂野史、传说。

    再向前,距今三千多年之前的,就会更倾向于传说、神话,虽然也有考古学证据,但因为缺乏可信的文字资料,很难还原当时历史事件的各种细节。

    可C国之外就不是如此了。

    至今土球上还有用教义充当宪法的国家存在!

    世界绝大部分地区,历史只稍微往前面追溯一千年,都会碰到传说、神话史,甚至八百年内都存在无法证真的史料!

    可不得不说,前面提到过的,曾经与C国分别统治着世界岛东西方的大秦帝国,也有比较详实的事件记录。虽然其中不免出现避讳、美化的情况,但已经是那个时期,“置信度”唯一能与同时期C国地区相媲美的史料。

    除了大秦和C国历代,对于一千年前的文明史,各地区置信度最高的是考古学证据。

    考古学证据虽然通过年代测定,是不容辩驳的物理证据,但往往只能用于推测当时的生活文化及墓葬习俗,很难反映到可信的历史事件上,除非墓主人的身份、入土时间刚好能和某事对上号。

    这一部分,也是“文明计划”中最难处理的部分。

    最终以研究小组形式,多个团体与外方切磋后提交报告,C国决定正式在历史资料中启用“置信度”、“神学史”两项新指标,它们会被标注在所有文献数字资料的左上方角落里,且不会因为翻页而消失。

    “置信度”研究物理的同学比较熟,它是一项主要用于观测微观粒子现象的指标。

    因为应用科学跟不上基础科学的发展,有的现象无法用现有设备证真或证伪,硬要强词夺理说是巧合或实验瑕疵,别人也很难反驳,两方必然吵个没完没了,于是有了置信度。通过异地、不同人员实验重现,实验结果与提前获得的理论值近似并多次出现同样结果等,可以推高置信度,反之则会降低。

    可以看作证真和证伪之间的灰色地带。

    文明史资料也是如此,C国有信史体系,文字没有断代,海量的考古学证据作为佐证,有极大多数资料都可以达到100%置信度,3400年内大量资料可达70%到90%置信度。

    但有的,比如某个把海分开,让民众迁移过海,总不能说它也有100%置信度,用脚想也不可能。在没有文字记载、考古学证据等旁证可引的情况下,它置信度就是0%,神学史也达不到100%。

    神学史这个东西,是根据土球上最大两个一神教的经验所拟定的新标准,他们各自都有内部的编年史,虽然里面神神叨叨不能算信史,但它们有大量事件能与周边地区的非神学资料、个人日记印证,甚至两个敌对宗教相互间也能印证一部分。

    所以达到神学史100%,同样会产生一定的置信度,置信度零神学史100%的资料理论上就不存在。

    除了有一定可信度的东西,文明史资料里也保留了纯传说、神话部分,有数字版、能搜集到的资料,只要置信度归零都在这里。当然有不少东西是属于一定置信度神学史和神话混杂的,这部分如果作为神学史资料存在,会导致置信度额外扣分,由于算法原因,这类文献的最低置信度也能保持0.5%,并不会被扫到神话资料里。

    这一整套“文明任务”的工作,其实有绝大部分在怪兽危机前就有很多研究团队在弄。今年年初的时候成立专项小组协调各方,四五月份的时候通过了置信度、神学史的标准计算法,又经过了几个月的整理,九月通过全球近三百所大学历史系、神学系全面开放的真实度随机抽检,刨除了一部分资料和样本,才有了今天上百吨的“文明”抵达月表。

296 红星计划

    数字资料并不能见证时间的长河。

    理论上数字资料保存能以千年计,可前提是旁边不要出现磁暴,数字储存装置不能彻底断电等情况,谁又能保证上千年的时间里,保存点不遭到磁暴打击,毕竟磁暴在太空环境下十分常见。

    地表送到月宫的“文明”数字资料部分,并不会永久封存起来,它们要经过至少两次备份,才会以硬盘阵列的形式被存放在地下。

    也就是说月表上会有三份“文明”的数字资料。

    它们任何一份被发现篡改、自然损坏,都需要立刻检查备份及断电保存地,进行恢复。

    除开月表,鲲鹏空间站也会保存一份,没有脱机资料,但标本会再送一批,该投送要等到明年年初装修任务不紧张的时候。

    未来空间站则不做整体保存,但可以随时调阅鲲鹏空间站和月宫的资料。这主要考虑到未来空间站轨道高度不利于它长期存在,一旦与地面失联,必然要想办法升轨或拆开来与鲲鹏汇合。

    之后如果地表工业链还在,或者还会送一批副本去红星轨道。

    红星轨道站计划,也于XX24年C国生日的时候启动。

    与最初的应龙三号计划相比变化很大,红星轨道站会是一艘真正的太空飞船,含两套旱魃乙B型核动力推进器。

    旱魃乙B型为了适应机器人控制飞船,做出一定牺牲,工作温度降低到1950度,比冲仅920。

    这么点比冲要跨过行星之间的距离,会消耗掉与载荷相当的燃料,但考虑到单程任务的性质和成功率,还是决定奢侈一把。

    本次的载荷空间站,是个25米长,最大宽度9米,最大高度7米的几何船形物,反正整个结构都在未来空间站完成,满足一下大家的审美需求很正常。

    但这个几何物也不是随便乱弄的,和正常空间站一样有功能区,包含驾驶舱、两个侧面接驳口、实验室、生活区,以及一个主货舱,一个红星大气降落器用货舱,降落器其实是一种能和智人机器人合体的背包,可携带二十公斤的额外载荷,能直接从侧面接驳口出去。

    不含主推进器和燃料舱段,空间站计划总重量120吨,将携带八台专为红星情况设计的智人机器人,以及两台空间站专用版智人机器人,总计十吨各类计划投送到红星表面的物资,主要是穿透大气的降落系统比较费重量,确保成功率和重要物资安全的情况下十吨已经是极限。

    红星任务启动,飞船方案做出来了,但是距离真正任务启动,还有很长的时间。

    原因是窗口。

    土球到红星路径较佳的窗口期,每26个月一次,窗口持续时间两个月。机动方式是在轨道上执行一次霍曼转移机动,让航天器轨道直接绕过太阳,在太阳的正对面,达到远点与红星汇合。

    这种机动方式的优点是提前规划轨道难度相对较低,可操作性高,航天器最终被红星捕获的成功率有一定保障,燃料消耗勉强可以接受。

    还有一种方式,引力弹弓机动。

    既航天器先飞到绕月轨道,不需要减速,借助月球引力造成的航迹扭曲,进行一波加速,一段时间内由月球引力赋予的加速度,就成了航天器额外获得的V。

    理论上引力弹弓机动会更节省燃料,但可操作度极低,过程中任何一点精度误差,都很容易把航天器甩到红星黄道面之外的地方去。

    旱魃乙B无法确保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一定能挽回引力弹弓失误造成的航行偏差,因此还是用传统方式。

    窗口和窗口并不一样,因为行星轨道不是真正的圆形,每个交会窗口,两个行星都会前行一段弧度,有时候相对距离会稍微远点,有时近一点。计划启动后的两个月,其实就是探索红星十几年才有一次的最优窗口,但怪兽危机开始后为了确保两个太空站和月宫的进度,显然没能照顾到红星的次要需求。

    所以至少要等26个月以后,红星轨道站飞船才能发射。

    可是地表的局势,工业链能不能顶住26个月又很值得怀疑,综合各方面考虑后,C国才决定现在启动红星计划,预计在明年二月之前,把红星任务所有的零部件、机器人、货物都送到未来空间站,慢慢进行组装。

    十月中,应龙二号和北方之星二号都从月宫出发回到未来空间站。

    空间站里部分人和机器人放下手头工作,对两艘飞船更换新型长寿命发动机和相关的自动控制固件,进行全面安全检查。

    虽然为了确保运行效率,电磁发射井系统允许一定的发射失败率,但在人员安全相关事务中,仍然会采用更为严谨的标准,所以地表送人上天的载人器,都要在组装完成后接受至少一个月的检查。

    天上也一样,只是应龙二号和北方之星二号即使已经成功执行多次任务,月宫在日常检查维护中一些小问题也有标注,未来空间站这边工作量少很多。

    各方面协调完成,十月下旬,应龙二号和北方之星二号分前后两班,运了十名新人到月表。

    此时月宫总人数达到二十人,里面有四对合法夫妻,不过受限于基础体质、后续工作等因素的考虑,男女比例未配平,为11比9。

    与新人们一起抵达的,除了大量的脱水食品、速溶饮料,主要还是设备。

    不算货箱、缓冲垫、木架子,设备总重约三十吨,全都是建筑机械用零部件,光是各型电马达就有十吨。

    货箱什么的也不会浪费,木架子粉碎直接丢到温室里的阴角养蘑菇,缓冲垫存起来稍后让大家试着手工做沙发什么的,货箱外壳直接用作二号楼的混凝土墙内测密闭板。

    二号楼到新人抵达时,含一层半地下结构的建筑整体框架已经完工。

    二号楼因设计面积较大,第一期工程重点照顾工时,起初并不包含地下一层的墙面和装修工程,后续因为一些内部设备方面的调整,决定把地下一层也纳入第一期工程,调整了主厅高度从四层变成为三层,调整后的一期工程仍然是四层的工程量,框架结构也保持不变。

    地下一层从功能出发,基本就是个市政工程的微缩版,包含储气、储电配电、楼内污水综合处理,调整之后,增加了综合热管理,取代了全楼各区的分体热管理方案。

    真空环境下,灾难应急方案是个必不可少的东西,可不像地面,就算少几个灭火器,失火了运气好还能跑街上去。

    各区的热应急方案从化学冷暖变成了电池方案,包含临时加热、照明、泄压、增压在内的管理,都集中在一个与电梯差不多的小间里,在严重灾难时,它可以不依赖热控外机,通过手动操作实现热量控制、气体回收、宇航服换气等功能,多余的热量会被通到地基下面去。

    二十名宇航员暂时都住在老楼里,空间稍微有点拥挤。

    不过因为温室已经完成,新增的设备用机械还会被组装成几台工程机具,二号楼后面的工程会加快。

    到十月底,宇航员们已经在气密式混凝土车间里,对预制墙进行各种检查。

    二号楼总计有三种预制墙。

    一种是观景大厅的透明墙,这面墙从外到内分别是砖墙防弹布构成的活动帘、含铅防辐射镀层氧化铝玻璃、透明气凝胶、单向防蓝光钢化玻璃、胶、铅玻璃、胶、氧化铝玻璃。

    别看透明度还行,这东西直接经受8mm口径6000米秒速电磁弹丸的零距离直接冲击,连铅玻璃层都不会碎,再算上折叠式的砖墙防弹布组合,就算是陨石在十几米外砸地上都不用怕。

    第二种预制墙就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层,从外到内是砖墙防弹布层、混凝土层、金属板气密层、隔热泡沫层、内装修层,气密层就是各种货运箱子拆下来焊接的,内装修层是土球地表预制的,也是气密结构的一部分。

    第三种叫热交换预制墙。

    月球上造墙不能造太薄,因为陨石等天体造成的飞溅物没有大气减速,经常会造成高超音速子弹级别的打击,大一些的,倒是可以之后用武器系统挡住。

    热交换预制墙有两个地方要用,一个是光照强度合适时,用它快速取代建筑内恒温系统产热,另一个是热灾害时的导热,既综合应急间墙面。

    于是热交换预制墙也有两个型号。

    应急墙面使用的是装饰面、“砖墙”、铝栅格、“砖墙”,同时墙内铝栅格间气体也直接和热控制系统的气体部分连接。

    外墙用热交换墙,额外多了一堆东西,在应急墙面都有的东西之外,隔了几厘米的真空,才是最外层的砖墙加防弹布构成的可动墙,可动墙打开时,它可以与移动式的热控制板对接,把过多的温度以避开阳光直射的热辐射形式排掉。这个手段能明显延长自然光供暖时间,降低热控制系统的整体耗电。

    预制墙的气密检查因结构复杂度提高,而变得很麻烦,但施工反而很容易,因为这些墙侧面都有没做涂层的钢封条,利用真空环境,碰在一起一段时间就会发生冷焊现象。

    自然冷焊需要一定的时间完成牢固焊接,往往需要几个月,所以会先用电焊焊上拼接缝,让它内部慢慢完成冷焊。

    拼积木加直接焊接的形式,把墙面覆盖到整个框架结构上,根本要不了几天,大家大量的工作还是集中在建筑内设备、线路安置等方面。

297 辐射的困扰

    月宫二号楼的墙面工作进展顺利,接下来有一个关系月宫未来的决定。

    水分类。

    月表不比母星,这里充斥着宇宙射线,辐射非常普遍。以水为例,开发冰层的重水、超重水,远远大于土球海洋环境。

    重水和超重水的分离难度很低。标准环境下,重水密度1.1克每毫升,沸点101.4摄氏度;超重水密度1.33,沸点更是达到104度,通过很简单的控温蒸馏反复几次,就能达到较为彻底的分离。

    现在有一堆解决方案摆在面前。

    比较激进的是把重水直接与普通水混合使用、饮用!

    重水D2O没有放射性,化学动力与H2O有一定差别,大量摄入人体在短时间内不会诱发疾病。

    超重水就不能当水喝了,氚的放射性较强,半衰期仅有十二年多,意思是提纯后的氚每十二年质量减半,并生成相应质量的其它物质,人体方面超重水一般主要用于医疗示踪剂,对人的影响跟照X光差不多。

    月表现在没有核聚变装置,用不着氚。人员只有一二十人,医疗实验用超重水消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大部分超重水仍然需要储存起来,等待后续利用或自然衰变后的再利用。

    保守侧相对极端的认为应该维持一号楼的利用策略,尽可能分离,并将重水超重水保存起来。

    然而月宫面临的难题是,因为重力偏小基建速度也提不起来,月表环境下进行储存还要考虑温度问题造成的管道流动性,整个储存系统工程量非常大,甚至会一直占用月宫大量的人力物力。

    经过综合讨论,最后还是决定采用工程压力最小的方案。

    降低蒸馏标准,以分离超重水为主要目的。

    少量的重水会进入引用水系统,剩下的重水、超重水,将被用于地质勘探……就是把水打到地下,看看会冒出来什么东西。

    该方案重水与超重水混合物占用的水容器资源很少,可以等以后月宫工作没那么密集时,根据自身需求再行扩建。

    月表,大家面对的不仅仅是水的成分问题,月壤一样有辐射!

    自从月宫农业项目展开,月壤的辐射问题一直是地表人员的心病。

    月宫现有的两个玻璃温室内的月壤,使用的是冰层附近及二号楼地基三米以下的部分粉碎而来。

    宇宙射线影响物质时,因为原子核占原子体积比例很小,基本可以视作无遮挡,加上量子隧穿效应影响,无论是地表和地下的物质,都会表现出放射性。

    不过随着原子、分子堆叠增加,地下受影响还是会小不少。

    温室现阶段还在土壤培育和种植实验阶段,辐射问题已经成为各地表支持机构的重点攻关项目。

    同样的也有几种思路。

    一种是比较佛系的限量摄入含辐射食品。

    该观点与放任重水不管是出于同一种理论……或者说哲学基础更恰当。

    我们今天的一切身体功能、结构,是在漫长的适应环境过程中,通过不停的突变、优势筛选得到的最终结果。

    人类要踏上宇宙,宇宙里最多的就是辐射,可以说是和热量一样无时不刻都需要面对的敌人。

    太空人的基因主动适应太空环境,有可能是一种必然结果,没必要人为阻挡。

    这种思路响应的人不算多,尤其受到C国各系统抵制,因为它有个致命隐患故意没去提。

    进化的另一面是什么?

    海量的死亡。

    物种利用优势进化,通过争夺生存资源,或直接动手杀死旧物种,实现一轮一轮反复代替旧物种,才能实现整个族群的整体进化。

    放在月表,就算有监测控制辐射源的手段,确保基因突变频率增加,并且以现代医疗手段抑制不良突变带来的额外死亡。那么获得优势变异的人,又要通过怎样的手段,将自身的基因优势表达在整个太空人群里呢?

    以现有广泛存在的伦理、法律、道德,人工选择性的进化都是难以深入讨论的东西。

    所以现阶段努力方向还是以消除辐射为目标。

    在这个方向上微生物向和植物向的尝试,其中后者投入的资源更多。

    玻璃温室内的辐射来源,是因为部分物质在宇宙射线影响下变成了放射物,例如氦5、碳14等,微生物并不能改变原子本身,只能通过对分子键的破坏和重建,进行分子层的重组。微生物的更替,也不能让放射物实现富集化。

    植物则比较容易做到富集化。

    大豆伴生的固氮根瘤菌使大豆成为固氮作物,类似情况很多,某些植物通过自身或共生细菌,能实现针对某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富集,或者富集在土里或者富集在根茎叶片上,相对于把整个土都进行一次提纯,只处理作物和土坑显然容易许多。

    但不管哪一种,最终都要时间来磨,土球上的同行们很可能没出成果就被怪兽干掉了。

    玻璃温室也不可能一直闲着,必然要作为太空人们的食物来源使用。

    问题很复杂,矛盾非常多。

    总之各方面妥协的结果是,太空人们还是要以安全辐射剂量的计算为标准,适当食用温室产出作物,其实这也有利于加速消除辐射。

    虽然民众们谈辐色变,其实大家接触辐射的情况还挺多的。

    X光当然是典型,而它的辐射量还不算大的。

    穿越极地航线的国际航班,内部人员遭受的辐射量相当于照两次X光,也没见那些经常往返土球两面的人员大面积死亡啊,最多就是献祭点头发。当然如果真的去做常年的疾病追踪,他们的癌症发病率肯定比普通人偏高,但并不会高太多,影响系数还不如饮食习惯造成的癌症发病差异。

    所以当辐射能实现全链条追踪时,限量摄入并不会危害生命安全。

    从月宫宇航员的角度出发,他们也知道如果不接受这个方案,别说月宫现在二十个人,以永续为目标,单纯依赖地表资源投送,连之前的十个都维持不了。

    不过要塞更多的人进月宫,辐射造成的癌变、基因崩溃等问题,就必然成为第一优先考虑的事项。

    微生物和植物向的研究短期内指望不上,眼前还是得靠工业手段解决问题。

    月壤里没有有机物,但无数年热胀冷缩造成的沙化混杂、时不时外来陨石的袭击,让它的组成成分也很复杂。

    这使得工业完全脱辐,工序工艺会十分繁琐,甚至需要一个比现有冶金、玻璃冶炼复杂度更高的系统,较低的重力,也使得一些分离操作更难,如果算上地表上的研究力量损耗,甚至不如从土球直接投送几批黑土过来。

    面对现实,不得不对困难进行妥协,最后只能针对其中两种对人体危害较大的辐射源物质进行分离和净化。

    月宫二号楼完工之后,宇航员们就要学习资料,准备安装这套即将抵达月宫的设备。

    预计到明年三月份,该设备能清除玻璃温室中月壤70%辐射量,在那之前,宇航员都只食用地表供应的食物,和此前囤积的无辐射食品。

    届时,月宫人员全年食用温室产出食物,每年遭受的辐射量约为800毫西弗斯。

    相比土球正常人每年只能接触到2.4mSv,800的量堪称天文数字,如果存在放射元素体内积累的情况,只需要两三年就会让人产生明显疾病,五年内会出现致命危机。

    但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危险,因为不易代谢的辐射物会被优先用装置处理掉。

    其次,二号楼启用后,一号楼还是会改回原用,进行室内种植。而且月宫还有不少来自地表的食品补给,无论什么情况下,宇航员食谱都不会被辐射食品完全覆盖。

    随着时间增加,土壤辐射会被逐渐改善,永远没机会达到直接致命的水平,少量的辐射病则用抗辐射药物来对抗。

    只有一点需要注意,如果这几年月宫有婴儿出生,必须严格遵守辐射管理协议,避免婴儿接触甚至靠近辐射食品。

    婴儿的细胞分裂与代谢速度更快,这个过程中遭到辐射影响,比成年人更容易因基因链缺失、恶性的突变发生组织癌变。

298 末日空间站开建

    A国,经过几个月的准备,终于开始发射他们的末日空间站。

    虽然宣传上称其为永居空间站,但只要稍微接触一下专业知识,哪怕只是达到天文爱好者的水平,也知道这个空间站根本达不到永久居住的条件。

    A国的空间站计划是低轨道空间站,只要处于这个范围,别管是300公里近地轨道,还是700公里的低轨道,都会受到稀少的大气粒子干扰。

    这些被太阳能量激发形成的有一定能级的粒子,密度几乎测量不出来,但在近地轨道速度下,与航天器碰撞频率很频繁,时间一拉长,不但会造成航天器的自然减速,还会影响到各种外部设备的寿命。

    只要知道这个航天常识,就会明白为什么C国会不惜代价在同步轨道搭建永居空间站,因为只有轨道更高,才能真正脱离大气外游离粒子的干扰。

    相比中轨道,同步轨道在大气粒子袭扰方面没有优势,但日照时长却会增加。无光照时间的缩短,也能确保空间站发生严重事故时,有更大几率撑到光电系统再次运转。

    原理很清晰,A国却没办法在更高的轨道建立足够体量的空间站。

    前面提过,A国航天公司经过一系列自毁式的探索,趟出一条成本较低的传统火箭路线。虽然比现在大量应用的电磁轨道发射器成本高,在近地轨道的层级也没高太多。

    真正的困境是产能。

    产业空心化不仅仅是说说而已,它的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短时间内就算无限量往里面投钱投资源,恢复速度也很有限。

    A国大部分资金和人才,都被近两年无限制扩张的军工复合体揽进去,航天系统哪怕全世界引进人才,生产能力也跟不上。

    几年前,C国无人探索车抵达红星表面时,A国航天公司的头目曾经吹牛说,要在今年开始以每年发射一千枚火箭的速度,在十几年内建成红星基地。

    这个牛皮显然只能忽悠一下毫无相关常识的门外汉。

    A国的工业产能全球第二,军工占比极高,各种军民飞机生产其次,化石工业再次,航天相关随着投入资源越来越少,已经排不上号。年均生产一千枚运载火箭,只能是结构最简单最廉价的钢皮火箭,都不用去提它的发射成功率,就算100%成功,它一次又能投几吨去近地轨道?一个几吨的上面级,能送多少千克货物抵达红星?突破红星大气层安全降落还能剩多少?

    还有一些在生产环节完全没办法自圆其说的部分都不用去讨论了。

    永居空间站,一样面临着产能问题。

    把空间站向上提升一个轨道级,所能选用的火箭种类缩水一半,基本技术要求提高一倍,成本蹭蹭往上涨不说,能满足生产条件的厂家也会迅速缩水。

    更严重的在于A国早期发展策略,跟今天的空间站建设要求不匹配,所造成的零部件短缺。

    A国虽然保持着较大的工业规模,但说到底,它与互为父子的E国一样,都继承了海盗文明的割韭菜思想。

    表现在工业链中,他们越来越倾向于只生产利润率最高的尖端产品,那些成本投入大,利润率一般的零部件,都从外国采购。

    运载火箭这个行当,它的零部件对西中洲共同体有很大的依赖度。

    A国突然决定造永居空间站,突然要扩大航天系统的产能。

    那些原本不在A国生产的东西,在本地连人才都没有怎么扩产?

    西中洲那群废物就更不用说了,一个电磁轨道发射井,C国提供了一大堆便利,到现在还没搞定,怎么可能指望他们突然就爆发,在航天全链条上帮A国去扩产能?

    总之生产能力跟不上,火箭数量上限就摆在那,轨道站的体量、高度也因此被决定,不会以某些个人的意志和表态发生变更。

    也有媒体大嘴巴出馊主意,提议用弹道导弹改运载导弹。

    这种也属于胡说八道博取流量的。

    某些洲际弹道导弹看起来好像能飞半个行星,好像跟运载火箭差不多,稍微算算就知道,这些玩意根本没有足够的动力在近地圆轨道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否则射程就不是按公里而要按圈来算了。

    其次,导弹战斗部重量相当有限,最顶级的弹道导弹,运载量也只跟二流国家的运载火箭相当。这是因为最近几十年导弹的第一考虑不是运载量而是生存力,发射车也好,战斗部也罢,都要在能达到战略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小。

    最后,导弹战斗部结构,也跟运载火箭完全不同,把气动造型一变,别说一万多公里,它可能五千公里都飞不到,更不要提把指定重量的载荷运到预定轨道实现安全对接了。

    两者是个看起来像,但基本没多大关联的体系,要说有关联,导弹也只是运载火箭技术的衍生品,或是初级阶段。

    倒也不是没人想要让空间站更好。

    一些想要买票的财阀,从计划宣布时,已经开始推进游说,希望将A国的某几份法案作废。

    早年,A国定制了一套全面限制C国航天发展的战略,并推出相关法案,限制一切航天领域的合作,逼得C国不得不自行发展航天系统全产业链。

    因此想要从C国得到运力、补给方面的支持,甚至引进电磁轨道发射器,都必须要先废法案,才有后续。

    问题人家C国现在全产业链自产,国际卫星投放市场依靠全球最高成功率撑着,虽然单位重量价格略高,占比也并不低。所以没道理你这一解封她就巴巴上门来舔,必然还要额外解封一些其它的尖端产品限制,合作才谈得下去。

    但没有想到,吃里爬外的太多,支持废除相关法案的人没几个。

    也算是一种反噬吧。

    现在很多议会成员,就是在对C国妖魔化环境里成长的,C国那就是恶魔,地狱里爬出来的终级大魔头,怎么可以变更祖宗之法去谈合作?

    还有一种是纯粹的怨气。

    A国的末日空间站计划,看起来是有两千多吨的大家伙,可是并没有C国文明种子体系还有个月宫作为后手,这点重量想达到永居其实也住不了多少人,从内部文件看顶天二十人。

    这意味着不论他们这帮子推动法案的人怎么听话、如何摇尾乞怜,最后船票都落不到他们头上,那还费那事干啥。反对票一投,财阀还不得巴巴的来宴请、送钱?

    没错,财阀极了肯定有人会突然死亡,讹诈不可能持续下去,可大多数人都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型号,拖一拖总是能拿到更多好处,何乐不为。

    几个月下了这条路没走通,财阀们仍然不愿意看着子嗣到太空里等死,决定迂回。

    西中洲指望不上了,只能找R国和Are。

    R国被A国、西中洲制裁了几十年,经济十分困顿,工业产能更为有限,他们投入航天的力量不但是为了给民族博取个未来的可能,更有C国的无偿援助做支撑。

    不管怎样,经过一年余的运转,R国的电磁轨道发射技术及相关生产能力,已经是全球第二……只是跟第一差了数量级。

    R、A两国虽然常年敌对,奇怪的是航天方面的合作一直没断,当然从整个人类的航天技术发展来说这是好事。

    A国找上门来谈合作,R国意识到什么,偷偷摸摸跟C国团队一顿商量,开出个很离奇的价格,把还没送上天的北方之星三号船给卖了。

    就送三号船、四个宇航员加不到五百公斤货物上天,R国要价30亿A币。

    A币虽然贬值得快,但人军事实力摆在那,短期内不会崩盘,因此还具有一定流通价值,30亿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相当于危机前12亿的样子。

    对于载人航天价格不低,也算不上高,可这是相对于传统航天而言。

    电磁轨道发射器的产业链稳定后,火箭变短,大大降低了建造、组装难度,对应人力相对降低,一级火箭发动机也不需要以往那么大推力,哪怕R国腐败稍微严重点,综合算下来,基础发射成本也只有之前的一半,这一单能赚不少。

    此外,R国还签署了一份货运协议。

    跟她和C国的协议类似,因为工业水平和体量摆在这,发射任务加重的现在,产能一时半会上不去,R国没办法为太空站提供额外的舱段支援,主要负责补给品、建造材料的运输。

    砖墙和防弹布C国到现在都没公开,境外买通了一些内鬼也没摸清除整个产业链条。R国主要给A国提供的是镀了防辐射层的钛合金板,以及为C国同样受A国制裁的光伏板做中间商。

    Are那边新建的电磁轨道发射体系也没好到哪去,发射完全靠引进,同样只能负责后勤。

    但不管怎样,能用钱额外获得一些运载量支持就是好的。

    折腾了一圈,最后还是基本按原计划硬上。

    11月,A国航天公司控制的海外发射场,上来就是三发重型。

    三个六十多吨的载荷段在低轨道完成组装,其中一部分展开为工作平台。

    它的功能相当于未来空间,任务没那么复杂,单纯为末日空间站建设提供组装服务。

    这边就绪,北方之星三号上天,与之交会。

    此处很有意思。

    虽然购买北方之星三号船的协议两个多月前就签好了,但组装站并没有适配北方之星标准的接驳口。

    完全不用奇怪,凡是C国想推的国际“标准”,A国向来都是全面反对,何况当时很多部分已经进入生产阶段,调整起来太废钱。

    所以北方之星上的四名人员,是通过出舱活动的形式,进入组装站的。之后北方之星被缆绳拴在组装站工作平台的对侧,情况有点像未来空间站刚开始建设的时候,宇航员需要时刻注意北方之星的位置,时不时出舱去推一把,避免两个航天器撞上。

299 太空事故

    末日空间站组装平台上天,进入建造阶段的第十天,就出了重大事故。

    事发时间为夜晚,两名宇航员进入睡眠时间,一名宇航员负责组装平台情报任务,一名在外作业。

    末日空间站虽然是刚刚开建,但它的技术标准,实际跟未来空间站有一定的差距。

    自现存的国际空间站完成组装后,A国已经从官面停止了下一代空间站建造计划,原因嘛……毫无疑问,不赚钱。

    国际空间站体量四百余吨,总投入在二十多年前就上千亿A币,每年补给、人员往返还需要几亿,各个环节再虚报一点,年均运转费用超过十亿。

    但它带来了什么呢?

    基础研究及医疗理论的进步,更新了一代太空厕所。

    最近几十年冒出来的市值上千亿的公司,没几家能跟空间站扯上关系,少数几个能扯上关系的也只是软件、医疗器材。

    受限于几乎是穷举式的材料学发展速度,人类基础研究比应用科学要靠前很多很多,这些东西在有限的时间内并不能转化为商业利益。

    没了R联盟体的刺激,作为世界上唯一的霸主,A国既没了弄空间站虚空展示力量的心思,也没有商业上的动力,当然就不想发展下一代空间站了。

    所以末日空间站组装平台上的外部设备,绝大多数都来自于二十多年前的技术储备,部分是地表设备换了个壳上来的,极少数由推动末日空间站项目的财阀,在去年到今年年初投资各大学进行研发。

    没有全体联动的机制,要在地面上研究太空专用设备,可不是说什么随便整个设计图去生产就行,时间太紧,很多新投资的装备都没来得及进入生产阶段呢。

    这方面C国则拥有后发优势,她的旧空间站几年前才建成,由于被制裁,买不到现成太空装备,所有的都要研发,全装备技术起点都在十五年内,有的研发项目在空间站上天前一两年才展开。

    随便对比一下便知,国际空间站的研发阶段,手机还在用五十年前发展的模拟信号,十多年前,无人电动汽车都有续航超过400公里的概念车了,两个时代产出的装备,功能和可靠度能一样吗?

    空间站装备的差距,导致在舱外操作方面,A国的团队受尽折磨,还是主要依赖软式缆绳作为安全装置。

    软式缆绳不是说不能用,C国的宇航员们也有,问题是缺乏其它辅助装备,尤其机械臂还是固定式,长度、关节数量都不够用,舱外作业基本全靠手抓和漂移,工作效率可想而知。

    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事发当晚,由于情报任务人员的一次操作失误,导致正在组装的末日空间站核心舱与机械臂分离,但没有及时被发现。

    直到下一个要与核心舱侧面对接的柱段碰上时,直接给它顶飞了。

    赶紧喊人起床,开北方之星三号船去追。

    北方之星一号、二号都没有机械臂,只有可控挂架,但A国的任务不一样,三号没有带电控中心,模块化载荷变成了机械臂加额外太阳能板运输舱。

    北方之星虽然是四人座,但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月表降落的需求,推力并不小,把核心舱追回来没任何问题。

    问题是北方之星的操作系统,是C语、R语双系统的,并没有A国人会的E语,宇航员必须按说明书和地面人员的指挥来操作。

    隔了一层语言,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对接时又出现了意外,北方之星用正脸撞了一下与核心舱已经完成连接的结构柱段。

    北方之星不大,可改了载荷后也有十二吨,这一下直接把舱段的机械连接给撞脱开了,核心舱分成两个部分飞出去!

    地面很快进行任务评估,决定去追核心舱本体,连接柱段主要用于连接离心环,相对不那么值钱。

    等到北方之星把核心舱拉回组装平台,连接柱段已经在十公里外。

    别看这距离不长,当两者都在同一轨道高度时,追起来非常恼人,需要北方之星先降轨,经过两次调整后再升轨,动用RCS系统微调速度才能追到。

    如果C国民众一看,肯定觉得好像也不是多大事。

    这里又体现出两个空间站体系的区别。

    C国的空间站加月宫体系,为的是给人类文明留下火种,钱不是主要考量,所以在每个空间站都会有各种燃料储备,应付各种突发问题。

    但末日空间站的目标是给富人们中的一小撮跑路,直接拿税款支持有点太明目张胆了,负责工程的航天公司还要赚钱,因此每一分钱都要抠抠索索。

    北方之星上天的时候,也是按照最低发射标准,对接后剩余燃料只有7%,刚刚抓回来一个只剩3%,再来就要抽组装平台的燃料。

    组装平台由三个重型载荷段组成,因为是商业公司负责,本着本着抠下一公斤多赚几百的原则,对接后剩余的燃料总量,换算到北方之星上,也只有12%。

    燃料够,但出了点小问题。

    组装平台上剩余的燃料不是环保燃料!

    环保一直以来都是武器,一种防范落后国家挤占发达国家资源的武器,别看人嘴里叫的响亮,A国自己可从来没觉得它也该遵守环保协议。

    小到个人饮食,A国是食品抛弃/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不算烂在地里的,送上货架的,也有三分之一会腐烂在销售、家庭等各个环节。

    个人商品浪费,看人均碳排放即可,A国也是再次位列世界第一,如果加上全球多个地区为它生产物资的时候产生额外碳排放,数字更离谱。

    航天也是一样的,所有人都知道氢氧发动机最环保,而作为轨道发动机,氢氧发动机也有着化学动力最优秀的比冲。

    但是氢氧发动机技术要求高,从零下两百多度,突然转化成上千度的火焰,这里面包含贮存材料、阀门管理、点火、燃烧室高温耐性等技术瓶颈数不胜数。且氢氧燃料在地面的保存运输都需要专业设备、车辆、人员,成本居高不下。

    最便宜的方案,当然是用煤油!

    理性的说,替代早期的有毒液体燃料,煤油加氧化剂的确是个不错的新思路,就成本角度看,其发展方向不能说错。如果不考虑排碳问题,包括生产、运输、火箭内贮存、流动、燃烧室分配等各方面都有其自身优势。

    可是C国的体系,考虑到太空永续,必然会走氢氧发动机线路——不然月球上哪弄煤油?R国的北方之星也是全套对接C国空间站系统的。

    两个体系没对上,平时相安无事,这种时候就会很尴尬。

    A国地面部门沉默了有几个小时,不知道找到什么门路,由R国出面,报价三千万A币,申请对北方之星三号进行紧急燃料补给。

    C国这边的航天系统接到消息,一看自家情况,行吧,这钱是白给啊,但不要现金,要物资。

    既然R国会提出紧急燃料补给,这里当然有相应的方案。

    其实还没用过。

    这是一套名为“轨道追踪燃料补给系统”的东东,有两种自动方案和一套飞船货运方案。

    一种是早期设计的,专门为飞船应付突发情况的液氢、液氧补给装置,相当于只运液氢液氧的自动轨道对接系统,但最后不会对接上,需要被补给目标根据自身飞船型号,选用管道进行输送。送完货自己滚回大气层不要了。

    新的是反复利用型号,它用等离子发动机驱动,要用的时候从燃料储存区抽取燃料,前往目标补给,然后飞回来。

    等离子发动机型号没舍得用,怕被A国的某小航天飞机劫道。

    就当消耗早期型号库存。

    这玩意很轻,总共只有不到六百公斤重,目标位于低轨道时,抵达目标时能留下三百公斤燃料,就是因为它自己消耗燃料很严重,轨道跨度大了补给量会大幅度缩水,所以才有必要新弄一套电推的。

    未来空间站轨道只比末日空间站高两百公里,两者同向,要好久才有一次窗口,等到补给完成,已经过去四十个小时。

    这个时候飘走的柱段已经在四百公里外!

    好在追击活动中,只要轨道高度变化不大,距离对燃料消耗影响也大不了,只是需要更长的时间。

    等到他们把连接柱段追回来,距离事发已经过去十天之久。

    看这样子,明年能不能搞定所谓的末日轨道站,还有点悬。

300 太空与厕所

    十二月二日,月宫。

    二号楼完工后,经过三天的低压气密检查、两天的常压观察、12小时气体泄露测试,通过工程验收,于今日正式启用。

    一大帮子机器人帮忙,两辆漫步车往返于一号楼和二号楼之间,花了一整天搬家。

    二号楼占地总面积五百平米,一层的面积就比扩建后的一号楼两层都多。

    不过排除掉贯通三层楼的大厅,能用的面积仍然没有特别大。

    按照工业链断裂紧急避难至少五十人的居住需求,二号楼常规单间面积为12平米,夫妻合住双人间25平米。

    看起来面积比一号楼没什么改善,但因为结构设计的关系,差异非常大。

    二号楼的大部分结构都在月表的混凝土气密厂房里建造,部分材料由工厂区加工,整体不受运载火箭直径限制,单层层高足有3.8米。

    这个高跨度比较诡异,既不是商用建筑常见的3.3米,也不是民用常见的2.8和3米,其目的就是利用尽可能少的建筑材料,争取更好的居住环境。

    所有的住房都是复式,单间上下加一起,楼梯、床、不可动式柜子桌椅不算,可用人移动的面积为14平米,两个单人间中间,是分别面对两个房间的大立柜,拆掉就会变成双人间。

    改双人间的时候,楼梯、二层隔墙等部分还有一些可动式的变化,二楼可以根据需求分割出额外的隔音书房或育儿间。

    与高级人才在地表的居住条件肯定还是比不了,但月宫此时的住宿环境,已经一堆太空站、基地里最好的了,别地都没有独立卫生间。

    而且二号楼未来的扩建计划,除了层高增加,最后会把“L”型变成“T”型,这个过程里还会增加大一号的房间。

    现在二号楼的二、三层做居住用,一层则包含多功能会议室、餐厅、娱乐室、机器人维修站、健身房,以及一个空出来未来打算做幼儿园的大房间,大楼中控中心被丢在负一层。

    整栋楼还没有任何实验场所。

    搬家之后,一号楼转回原用,主要用于室内作物培育,居住、餐厅等会被拆除,用于之后部分实验设备入场。

    到这个阶段,“工业链断裂紧急避难”对月宫的全部基建准备工作已经完成,接下来仍然不会引进更多人,理由如同那个著名的一边进水一边放水的游泳池一样,人越多,越影响物资囤积速度。

    接下来转为物资囤积、功能拓展阶段,宇航员们日均的工作量会降低四成。

    航天跟土木、警察一样,是个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的行当,减少工作量不是地面人员突然良心发现了,只是为了让宇航员有更多闲功夫,给出的刺激生娃策略。

    人类对太空环境的适应力为零,在零重力环境下,就算想生娃都生不出来。

    月表重力也不大,生娃仍然需要克服许多困难,但至少可能性不再是零。

    这也是永续目标里最重要的环节,如果没有太空新生儿,之前所作的一切都是白费劲。

    趁着地表现在还能给太空提供支援,第一阶段基建准备完成后,就赶紧进入了生娃阶段。

    从此时开始,月宫四对夫妻中已经签署相关研究协议的两对,主要业务就是这个了,尤其是女性,早在两周前就进入营养储备和常态化体检的状态中,一旦确认怀孕她们的工作量还要进一步减少。

    除了两对夫妻,其他没有签订研究协议的,不管是否单身,生娃限制也被解除,但拥有足够医疗器械前,不建议一群群怀上。

    牲口们……男宇航员们,接下来的工作是月宫基地的各方面功能完善。

    前面提过的月壤除辐射装置,也在该阶段。

    此外,建筑项目还有三个。

    一个是二号楼二期工程,既四层到七层扩建,楼外设备安装等。

    第二是一号楼与二号楼的连接气密走廊,该工程带有一定实验性质,帮助探索未来月表城市的建筑互联模式。

    第三,广场平整,建立正式的飞船起降区。

    就工程难度而言,广场平整项目难度最大。

    听起来好像有点奇怪,但物理规则决定了结果。

    月表六分之一的重力,使得土球的平整机械在这里要做得非常大,打击地面会造成很多有伤害性的飞溅物。

    二号楼建造过程中,采用的地基夯实手段是注浆,可注浆这个简单的动作,在月球也十分让人头疼,温度管理必须非常严格,才能让浆液不至于沸腾。

    放到月表,注浆的温度管理要求就更为难人,除非每一处需要夯实的地方,都临时搭建具备一定气密性和隔热能力的“盖子”,否则根本实现不了。

    地面也正在利用二号楼地基建设采集到的情况,制定夯实方案和相关机械,即使一切顺利,也要年后才会抵达月宫。

    与月宫不同,轨道投放质量损耗更低的鲲鹏空间站,更早迎来了第三批成员。

    鲲鹏空间站最近几个月进度不算快,主要是外圈半径太大,设计的截面积也更大,工程量实在不小,而且外圈自转时模拟的重力更大,大部分工作不停止转动根本做不了。

    不过在宇航员、机器人和地面遥控设备的共同努力下,鲲鹏空间站也于十一月底,达成外圈首次密闭。

    第一级重力段,一期宽度为五米;第二级宽度为七米,有两层。

    外圈第一期宽度就有九米,共三层,单层内空高度2.6米。

    九米的宽度,排除掉被摆在侧面连接二期工程的走廊,仍然有非常充分的空间。

    这个时候,鲲鹏空间站的实际内部总面积,要比月宫两栋楼加起来还大了近四倍,但很可惜,因为鲲鹏是正经空间站,鲲鹏人想要独立卫生间,大概要等下辈子。

    航天用卫生间,经过好几代产品。

    第一批航天员上天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卫生间,有时候发射稍微耽误几个小时,航天员得断电尿在宇航服里。

    后来有了尿袋,也就是今天医疗系统给病人用的那玩意。

    再然后,才有正经的用于便便的厕所。

    这个时候的厕所还是直排式,首先宇航员得在零重力环境下,想办法把便便弄到一个只有拳头大小的厕所里,然后盖盖子,直接往太空里排!

    厕所连接真空的一瞬间,那景象,不知道的……还能看。

    接下来才有高级货登场,吸取式卫生系统,包含尿尿的和便便的都有,它们通过抽气的方式产生一定吸力,不至于飘得到处都是,搜集好后打包往大气层里丢。

    再往后,才逐渐演化出我们今天所认知的,与水循环联系在一起的太空厕所,脱水后的代谢终产物是一包包,看起来像真空坚果包装一样的东东。

    但是这套连接水循环装置的厕所,体积有点大,鲲鹏空间站所有设备都要从地表来,不可能每个人都给配一套。

    有同学一定回问,鲲鹏空间站不是自转模拟重力吗,不能像正常厕所一样集中污水处理?

    答案是……真的不能。

    污水的腐蚀性能明显比一般东西高,如果采用围绕整个空间站的排水管,一旦发生泄露,必然是极为严重的事故。

    此时的人类没有建设自转空间站的经验,没有任何资料可以保证,人造污水管在太空环境下数十年不出问题。

    还有一点,鲲鹏空间站需要偶尔停转检修,没人能确保全站人都能憋住,这就排除了使用常规厕所的可能。

    为了发生任何灾害时,都能控制住灾害规模,并可以由空间站成员自主完成紧急处置,厕所必须集中设置,管道系统与其他电力、信号缆线隔离,甚至连气体管理系统都要单独设置应急方案。

    鲲鹏空间站外圈总共只有三个普通卫生区,对应三个结构柱段切割出来的三段,每层都在一样的位置,如果刚来外圈就要上厕所,要跑一百多米。

    另外还有三个卫生区。

    其中两个预定给医院专用,位于外圈三层结构的最外层,也就是人体体感的一楼。一个预定给未来可能会有的畜牧系统,这个暂时还不确定,但气体、液体管道和处理装置已经布置好。

    不说厕所了。

    空间站外圈首次密闭检查通过后,第三批人员抵达,这些人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专门负责外圈的内部房间搭建,相关板材都在里面,不需要进出。

    对了,这个结构气密后要进出长宽数值较大的东西,比较烦恼,需要整体停转,用一个专门设置的大型气密间对外开放,然后用飞船悬在旁边塞东西进来。

    未来有可能会弄一套转动中抓取货运飞船的装置,但难度太大,危险度过高,暂时还没弄出来,只能普通机械臂先用着。

301 全面衰退

    XX24年进入末尾,又到了总结的时候。

    与和平时期相比,现在对全球各方面的年度总结,精度明显下降,但内容却更受到重视。

    本年度人类损失人口量约1.6亿,略多于早期预期。

    经过专业团队分析,偏差值的来源,集中在受全球粮食供应链萎缩形成的新增饥饿人群,以及人为的人道主义灾难。

    有过相关观察的人都知道,越穷的地方越能生。

    缺乏娱乐生活,晚上只能造孩子是其一。

    另一重要影响因素,穷意味着缺乏公共服务,文盲率高导致无法保障女性的生育安全,医疗资源也极端匮乏,难产率、早夭率都会非常惊人,影响因子小的地区都不用提,In,这个灾前荣登世界人口第一的,有大部分地区早夭率达到五分之一。

    面对这样的早夭率,不生两个以上,绝后的概率极大。

    绝后在福利保障较好的地区,影响会减小,但穷地方可不敢说什么退休工资,绝后意味着人一旦失去劳动力就要当场饿死!

    各种因素加一起,就会催促着大家多生。

    然而怪兽危机引发的全球文明倒退,部分人刚刚从文明组变成饥饿组,根本没来得及学会饥饿组的生存规则,就使得生育数量与预期值出现了偏差。

    人道主义灾难的情况与生育有一定相似性。

    具体以南大漂亮洲某地为例,它原本是个中等收入地区,因为距离A国稍远,缉毒工作也做得可以。

    但由于旁边遭受怪兽打击,大量官方机构崩溃,大片地区很快实际落入犯罪分子手中。

    这种现代社会退化的环境里,犯罪分子同样没有学会古老的生存之道,普遍下手没有轻重,导致区域内人口量急剧缩水。

    等发现情况不对的时候,其辖下范围已经没办法提供稳定的人员补充,不得不跟其他团伙火并。

    类似的情况普遍存在,导致次生灾害引起的减员,大大超过统计机构年初的预测。

    实际上本年度在全球努力协调矛盾的背景下,怪兽造成的直接减员,要比预期值还少了接近一千万。

    人口的衰退和次生灾害,影响到了一些工农业环节,加上海运随着部分大港口城市遭受怪兽打击,条件越发恶劣,本年度全球工业因此萎缩约8%。

    受影响最小的当然是长期受到各种制裁,不得不开启全产业链模式的C国。

    拥有全产业链,8%的萎缩被平均摊派,产生的影响虽然不小,但仍处于可控范围内。加上在本地原材料开采方面做出了一番努力,C国的实际工业体量缩水只有6.2%。

    作为一个在全球都比重极大的地区,C国与平均值1.8%的差距,是个相当庞大的量,摊在其他地区数字会变得非常大。

    中洲东南部缩水13%,西中洲缩水10%,南大漂亮洲、南中洲、黑洲统计偏差值太大,预计工业实力缩水至少20%。

    最惨的是卡在C国和大中洋之间的J国,从大中洋前往C国、R国、NK、SK的怪兽,都会被它挡住。

    包括在J国有驻军的A国,J国能被四个有核国家打到!

    这一条多山群岛,一年被二级怪兽打了五轮,人口少了快一半,剩下的人不是跑路去国外,就是长期躲在防灾设施里,连正常的运转能力都快没有了。

    J国工业产值排名靠前,崩溃使得一些高端产品比如光刻胶等发生全球断供,影响极其恶劣,远不是一个百分数可以形容的。

    得亏C国还有替代品,能提供一波支持,不然这个时候就可以宣告部分高科技产业链崩溃了。

    C国受早前技术封锁、制裁和媒体抹黑影响,替代产品的市场份额小,因为只能覆盖低端产品利润几乎没有,技术发展全靠补贴,与J国同类产品一直有代差。虽然现在接管了J国空出的份额,甚至还捞出一些J国的人才,短时间内也追不上。

    还是以光刻胶为例,J国供应断开直接导致了全球基于硅晶圆的芯片、储存的顶级制程倒退。

    原本正在攻关五纳米的代工厂直接倒退两个档,已经宣告从本月起,停产7纳米及3Dnand产品。

    该情况甚至影响到了A、C两国的某些谈判。

    眼前的时代,工业实力就是说话的底气,A国也有一部分需求只有C国在生产,加之现有的国际货运环境,实在是硬不起来。A国最近一轮谈判中在产品分配上做出一些让步,愿意转让少量专利使用权,要求C国尽可能恢复7纳米制程的生产能力。

    可这东西不是张张嘴就能把技术差距补回来的,还涉及生产设备的换代,需要西中洲相关企业配合。

    以西中洲慢性等死的状态,明年中期能回到7纳米制程就不错了。

    然而三级怪兽能不能忍到明年年中,是个问题。

    死人也好,工业链萎缩也罢,数值虽然看起来吓人,但基本都是早有预料的事情。

    更让各地忧虑的,是怪兽危机带来的动荡。

    随着安全感降低,今年全球犯罪率都在飙升,恶性的犯罪越来越多,环境越糟糕,越容易引发物资抢购等会加剧事态的事件。

    C国这样治安环境较好、公共场所都有监控的,紧急扩招一批警校生,依靠民众举报还能压住。

    其他地区绝大部分都出现了警力严重不足的情况,而警力不足,又会让人察觉到犯罪没有代价,情况恶化越快。

    类似状况继续发展下去,明年的人类减员中,恐怕新增犯罪也要排在最前面几名,或者归类到怪兽危机次生灾害中。

    越发动荡的环境,还有次级影响——灾后重建和基建恢复的进度。

    整个大环境是人口逐渐向内陆区迁移,海运也仍然不可能被放弃,大部分地区受水资源影响,甚至没办法大量向内陆迁移人口。

    总之有一部分港口即使明知道容易遭灾,也要想方设法恢复功能,相关道路、油气管道都需要修缮。

    但因为次生灾害导致的无法无天状态,和动荡造成的治安环境变差,都使得各种工程,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在安全方面。

    不说基建成本的上升,工程安保无法做到绝对安全,如果碰到头铁的硬要冲击工地发生死伤,视地区不同,工程不得不减速或停下来处置善后。

    这里受影响最大的都不是C国在各地的基建分公司,而是基建当地。

    自危机发生以来,C国在境内增加了许多基建需求,包括且不限于城市内迁、地铁等设施防灾强化、配合电磁体系的额外发电能力等。

    业务很多,不少派驻海外员工被召回,海外分公司渐渐的都变成以当地人为主体。

    很多地方的民众其实根本不适合做工程,什么下午茶要喝两三个小时啦、什么时间点必须拜神之类的,越是缺乏别人管理,越是散漫。

    人员比例变更后,工作效率本来就降了一波,现在受安全局势影响再降一级,工程速度基本没眼看了,变相大幅增加了公司运行成本。

    没办法之下,各分公司不得不出台对应策略,主要方式都是休假。

    休假这事,一天两天还没问题,时间长人数多了,必然会考虑半薪甚至停薪休假。不是基建公司们不负责任,实在是工程一拖拉,成本上升的速度的确是扛不住,他们能本着人道精神亏本做一单,但不可能顶着永远巨亏的预期做生意。

    一个基建相关工程几千当地人,港口重建涉及人数更多,这么多劳动力停工甚至停薪,受伤的只能是当地官方。

    今年尤其是最后三个多月,各地多少都停工了几次。

    基建力量的缩水,和军工一样,会真实影响到战争潜力,使大家对明年的预期更差了。

302 武器与建设总结

    整个XX24年,全球一共列装了八百多辆电磁坦克,A、C两国分别占据一半的产量。

    看起来好像势均力敌,其实差距很大。

    A国是金钱驱动体系,只要钱到位,没有实战能力也能给吹成有。他们生产的电磁坦克大多在摆看,离开充电桩能开一炮的,都是最新产品。

    C国则由于自身不是产油大国,对石油货币比较排斥,早一年就弄出来全电电磁坦克。脱离了基于燃油的动力系统,便能在同型坦克里获得更大空间,加上本年初分批建设的16倍体钠电池产业,电磁系列也算有了机动作战能力。

    但因为地面跑的始终有些跟不上怪兽的步子,这两家的实战记录都很差,A国的甚至都没参加过对小怪兽作战。

    C国稍好一点,也只打过一级小怪兽。

    激光武器方面,本年度各国也做了些努力,可没什么用。

    激光打怪兽,跟打导弹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打导弹,实际只需要破坏传感器,或是给传感器传递个错误信号就行,引爆只是次要目标。在这样的要求下,一般几十千瓦功率的激光,在一万米高度有效射程就能达到两万米。

    打怪兽,必须钉住一个点往里面烧,但怪兽又不是导弹,生物的运动性,让它们的某个点很难被连续锁定,而且作战高度一般都不会高于五千米,高度低意味着大气分子密度高,对光的传播影响更大。

    这种情况再要贯穿它们的防御层,激光功率必须非常大,往往要达到兆瓦级才能给出稳定的伤害,再要求射程,数量级还要往上蹦。

    于是就碰到了和电磁导弹类似的情况,重量略大,没办法往战斗机上塞,只能用于地面单位。

    C国新出的粒子流自走炮也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威力暂且能看,就是机动能力让人着急。

    针对未来预期更糟糕的情况,大家都在想办法,并且不约而同地打算把现有地先进武器搬到运输机平台上。

    中间同样有一大堆恼人事。

    运输机跟影视作品中展现出来地情况略有出入,它们噪音十分巨大,可不是民航地嗡嗡声能比,跟旁边人说话得吼,还不一定能听到。

    噪音是空气粒子的震动,几种先进武器在打击时又对精度要求十分高。

    比如电磁武器,假如发射中炮管受震动影响,弹丸被顶到加速环上,整片超导体都会完蛋。

    在地面,使用全电动力后,行进间的震动用炮瞄系统就能较好的处理,距离比较远的话还能停车开炮。

    但放到运输机上,总不能让运输机在空中静止吧,所以飞行噪音及气流所造成的震动,会变成常驻干扰,唯一的办法是增加输出电流,以加大弹丸与加速圈之间的空隙,可这样做又容易影响命中率。

    此外,受限于气动原理和经济考虑,土球上的运输机就没有超音速的,在面对怪兽时哪怕速度有那么点优势,回旋余地也很小,生存力有大问题。

    还有能源安全。

    16倍体钠电池是不错,可用于维持先进武器,也只能说能用。

    造运输机可不像造坦克那么容易,如果一架改装的先进武器运输战机,只能开那么二十几炮就得回家,还真不如直接用低轨道天基武器丢石头。

    要维持战斗力和生产难度之间的平衡,很可能要上微型核电,在无法确保绝对安全的环境下,又涉及到核泄漏问题。要增加安全度,就得进一步增加电力投入,以获得更优秀的射程优势,距离远了,又涉及到瞄准防震。

    总之难题过多,一时半会的还出不来。

    近期内唯一能增强的对怪兽打击能力,就只有前面UN通过决议的近地天基武器。

    决议年中时通过,少数国家在谈判前也有心理和实际行动的准备,到年末也该出成果了。

    死亡权杖系列有个特色,在弹丸发射前,一切会动的东西都会以RCS或磁悬浮手段分离。该做法能极大的提高打击精度,但以土球现有的整体科技水平,该动作执行需要大量的时间。

    同步轨道,用五分钟调整一度角,目标点就转过去小半个行星,用几百秒进行微调还能接受。

    近地轨道可不行。

    按三百公里轨道高度计算,只需要四十秒不到就会滑过去45度,精确打击窗口时间非常短,没可能用死亡权杖那套机制。

    当然轨道较低,距离缩短,也不需要那么高的瞄准精度,此外在人类的火箭发展史上,还开发了一些专门针对技术不足的发射方式。

    例如闪电轨道。

    闪电轨道又称莫尼亚轨道,主要为极地服务,轨道周期约12小时。因极地大气更稀薄,椭圆轨道可以把近地点设置得更低,而无需担心过度降低使用寿命,是少有的能把近地点拉到180公里以下的轨道类型,此外它的发射难度和消耗也比同步轨道卫星低。

    以往闪电轨道卫星大都用作高纬度替代同步卫星做通讯和拍照工作,高纬度武器卫星使用同样合适,根据C国的天基平台实用经验,计算出该轨道有一个小时的打击窗口,11到15颗可以为整个北极圈提供响应较快的支援打击。

    不过该轨道用于武器卫星,最大的优势还在国际谈判方面。

    一般近地卫星采用的圆形轨道,所经下方地区都会很怕怕,但闪电轨道大部分时间都在几千公里外运转,最远能到四万公里外,同时,由于单圈周期较长,不适合做发射后的变轨使用。只要能提供在某高度以上,没有精确打击能力的证据,很容易说服相关方。

    于是理所当然的,R国很容易就完成多边谈判,于XX24年12月25日,发送了UNXX073决议通过后,第一颗飞掠低轨道范围的武器卫星,极地之光。

    R国一如既往的喜欢正面损人,12月25日,是西方最大教派的重要节日,R国自家主要教派没有这天过节的,选这个日子明显是冲着打别人脸去的。

    西中洲和北大漂亮洲有几位对号入座,开始在各渠道放嘴炮,公示自家武器卫星进度。

    根据某机构搜集的全球超导材料生产及销售数据,这些放嘴炮的有一大半都是吹牛的。

    实际上除R国之外,全球只有A、C、F三家有在准备自己的近地武器卫星。

    其中A、C两家都已经出成品,都被多边谈判卡住。

    有消息称如果再过一段时间还谈不妥,A国就不打算谈了,直接放。

    C国的谈判相对顺利,就是耐不住总有人捣乱,有几个谈判参与方家里突然冒出几万人十几万人不等表示反对签字。

    F国进度慢“一点”,刚刚通过基于白魔导的电磁轨道实验场投掷测试。

    提到F国必须夸一夸,虽然迟了一年多,位于她家的西中洲电磁轨道发射器,终于建成了!

    ……但没有完全建成。

    根据C国相关基建公司12月发回的报告,原计划建造十二栋火箭组装大楼的工程被砍了一刀,缩水成九栋,已经投入使用的只有两栋,预计三个月内再完成两栋,剩下的难以判断,估计还得有变化。

    所谓围绕电磁轨道发射器的高级人员新城,情况更离谱。

    由于预定地点的消息泄露,地价被炒得过高,不得不用了招瞒天过海,在隔壁G国征了一片地,十月份才正式动工。

    新地点距离发射场直线距离五十公里,路线绕了一下,差不多是私家车一小时车程,勉强能做到每日开车来往。

    这样的距离明显不那么合适,还不如在周边小镇小城里租房、买房。

    现在发射场人员,要么自己租房,要么就住活动板房,最近又招标一次,还要在发射场三公里外盖一千栋轻钢结构小别墅。

    本来还想远点,但稍微远点的地方,地价都被炒起来了,财务方面接受不能。

    轻钢结构是随着工业发展、地价人力攀升,逐步发展出来的一种平衡建筑强度、建造成本的新式建筑,可也不是没有优点。

    发射场难以作为居住环境的最大因素,便是火箭发射时制造的超级噪音。这种声音几公里外听着都轰隆作响,能覆盖掉人声。电磁轨道发射器的发射频率,更是把这样的灾难无限扩大了,像C国那样每天都要发射的,如果没有厚实的隔音层,根本没法加班。

    而轻钢建筑做隔音比传统结构容易些。它的墙体无需承重,采用内外板材、饰板,中间是空的,填充声波反射层加声波吸收层,门窗等使用真空夹层的双层玻璃、门板,隔音效果相当好。

    做好隔音,再带上耳塞,睡觉就不用怕旁边火箭发射闹心了。

    总之围绕F国的发射场,各种工作才开头,三级怪兽出现之前,十天能放一枚火箭就算工作效率顶天了,还指望不上发挥大作用。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0436/ 第一时间欣赏塔防战略最新章节! 作者:酒杯中的胖子所写的《塔防战略》为转载作品,塔防战略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塔防战略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塔防战略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塔防战略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塔防战略介绍:
缩水版:某未来人在交错的时间里和一群沙雕玩家殴打小怪兽。
……
传统简介:正在玩古代游戏的某人,正玩的兴起,突然发现加速键没了。
慢慢发现身边的沙雕有问题,才意识到游戏发生了时空的未知变化。
与此同时,另一个时空玩家所在的世界,正在遭受不知名异世界生物的入侵。
或许游戏的信息能作为参考?塔防战略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塔防战略,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塔防战略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