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明末钢铁大亨TXT下载明末钢铁大亨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明末钢铁大亨全文阅读

作者:漫卷诗书万点花     明末钢铁大亨txt下载     明末钢铁大亨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349、土木堡往事二

    杨凡喝了口水,清了清嗓子,说道:“曾经有一个人。他发表过一些高论。提出了一些观点,认为土木堡之变疑点重重,认为里边的真相,被文官所掩盖。我觉得英国公当年时亲身参与了土木堡之变的。你们家里应该知道很多当时的真相。”

    张世泽叹了口气,说道:“真相很重要吗。”

    “很重要,因为土木是个分水岭,再这个事件的前后,大明完全是两个国家。我这么说绝对不是危言耸听。”杨凡严肃的说道。

    张世泽问道:“你都听说了什么,你先说说,我也听听。”

    “他说的很杂,我捡要点说一下吧,英宗当年要清军,就和陛下现在一样。结果他清查哪个仓库,那个仓库就失火。后来,皇帝决定去九边看看实际的情况,文官和地方的将领急了。就阴谋路上攻击御驾。”

    张世泽之前已经听了杨凡的说法,这一次没有太吃惊。

    他想了想,平静的解释道:“如果你查一下,就会发现,大明的仓库冬天失火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冬季干燥,粮食又是脱水的。每年都有大量的粮仓失火。”

    “京城附近的粮仓特别多,所以,失火的自然也多。这一条站不住脚。你可以到户部统计一下资料,我的记忆应该不会错,假的真不了。”

    杨凡点点头,说道:“英宗清军是确有其事吧。”

    “这个倒是真的,大明这个样子,早已有之,不是现在才出现的。皇帝想要振作,也是正常人的想法。其实每一个皇帝都想整顿军队,清查仓库、核实兵员。就是最后都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杨凡点点头,他也发现了,大明的事情,不管当时闹得多大,多被人关注,到最后都是不了了之。

    “文官,贪墨、漂没军饷这事确实存在,你也知道。但是,我不认为,皇帝要查他们和地方武将勾结贪墨,他们就会采取这么极端的手段对付皇帝。”张世泽说道。

    杨凡说道:“英宗因为在京城查不清楚,决定去九边巡视,而不是蒙古真的来入侵,他在土木堡其实是被边军的将领突袭的。因为他这次出征带了十几个御史,其实是去查地方官员和武将的。英宗把内阁都带走了,就是最大的疑点。他担心内阁趁机作乱,同时也是带着他们去宣大清军,对查出来的问题和地方官员、将军们对质。”

    张世泽说道:“这可真是阴谋论啊,这个人太刁钻了。他告诉你的有些事情,确实是真的,可只是部分真相,你知道一部分和知道全部,你的看法肯定是不一样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我就说御史这件事吧,不能因为英宗带了好多的御史,就说是去查桉的。咱们也带是二十多个御史呢,比英宗还多,你能说我们去查桉吗。大军出征,带很多御史,本身就是常态。”张世泽说道。

    “宣大军官向瓦剌走私,确有其事,但是皇帝犯得着亲自去查吗。”

    “还有一个疑点,瓦剌俘虏英宗是八月十六日,十月十一日瓦剌军抵北京城下。当时,京营全军覆没,皇帝被俘,也先不一鼓作气直接攻击空虚的京城。反倒白白浪费两个月的时间,带着英宗去大同叫门。这两个月的时间,大明立了新君,召集了外地的军队。结果也先等大明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才来进攻。结果失败了。”

    张世泽也很苦恼的说道:“天知道,也先当时是怎么想的,他俘虏了皇帝,不趁热打铁,赶紧进攻居庸关,占领京城。反倒带着英宗草原大巡游。四处叫门。我也不知道怎么解释。”

    “有一种说法,英宗在蒙古受到的待遇太好,不像是战败被俘的。他们怀疑,英宗就是被调走了五万骑兵,然后遭到了宣大军头们的突袭。皇帝在大军土崩瓦解时,遇到了来进贡的也先。也先想把英宗送回去,结果宣大不接受。也先也没有带太多人,居庸关他也不敢去。“

    张世泽想了想说道:“这件事,我倒是可以说句公道话。英宗在蒙古确实受到了很好的礼遇。送他回来时,也先还派了二十个蒙古勇士保护他。不过朝贡这件事肯定是假的。也先在土木堡之前,曾经十次来朝贡,每次都是派的使臣。怎么这么巧,这一次也先亲自来朝贡了。也先实际上就是蒙古的君主,君主亲自来朝贡,可能吗。”

    杨凡点点头,反驳很有力,确实不会。

    “他们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英宗回来后,没有被景泰帝谋害,是因为那些蒙古人一直在贴身保护他。”

    张世泽笑了,他说道:“这绝对是胡扯。大明怎么可能答应,在紫禁城里驻扎二十多个蒙古鞑子。还是精锐士兵。这些蒙古人把英宗送到东安门,就去四夷馆下榻了。这个有记录的,你可以去查的。我觉得他没有被害,后来甚至还能复辟,是因为紫禁城掌握在孙太后,也就是他亲妈手里的缘故。”

    杨凡仔细想了想,张世泽说的有道理,自己在大明也两年多了。感觉土木堡可能确实迷雾重重,但是,这些说法显然有些过了。

    “英宗为什么要把内阁、六部打包带走,有必要吗。是不是为了防止内阁给边镇通风报信。大军半路上,王振还罚跪内阁首辅、次辅以及阁老。是不是内阁想给边军通风报信,被英宗抓了现行,其实是英宗让王振去罚跪的。”

    张世泽仰起头,想了半天,说道:“我解释不了,我也不知道英宗御驾亲征。为什么把内阁、六部和五军都督府重要成员带走这么多。搞得京城空虚,人也没有,兵也没有。后来瓦剌打来了,于谦只好从外地紧急调兵。”

    “其实,英宗没有把内阁都带走,至于什么罚跪首辅、次辅、阁老的事情是没有的,都是瞎编乱造的。”

    “当时确实带了很多的文官,这个死难的名单里有。太师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赢,驸马都督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沉荣,都督梁成、王贵,户部尚书王左,兵部尚书邝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邓栗等人,剩下的官小我就不说了。”

    杨凡知道,这些信息都可以查到,张世泽敢说,就一定不会错。之前他听这些事情,还有些相信,但是现在听张世泽一说,也感觉这些说法,还是缺乏依据。

    “你了解的土木堡之变是什么样的,能和我说说吗。”杨凡说道。

    “我知道的也不见得就是完整的,真实的。不过好歹我家也是大明第一勋贵,当年张辅也是当事人。所以,还是知道的更接近真相一些。”张世泽说道。

350、盛世危机

    “土木堡这件事处处透着诡异,我也觉得很多的细节都不可思议。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历史记录被修改、掩饰了太多。以至于经过快两百年的时间早已面目全非。从我个人来看,我还是挺同情英宗的。”张世泽喝了口酒,徐徐说道。

    杨凡点点头,说道:“我查了一下史料,说是英宗朝皇帝和大臣都想振作,把仁宣两朝以来逐步萎缩的国势重新振作起来。英宗在土木堡之前曾经三次北伐,都取得的不错的成果。”

    张世泽点头道:“没错,但这三次北伐都不是他指挥的。英宗是少年天子,八岁即位。正统年间,朱祁镇在正统三年(亦集乃之战)、正统六年(丰州之战)、正统九年(以克列苏之战)所发动的三次大规模北伐。”

    “这三次北伐,他分别是十岁、十三岁、十六岁。他当时太小,朝廷实际上是大臣和太皇太后张氏掌握。太皇太后她重用仁宣以来的旧臣,其中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史称“三杨”。三杨担任内阁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得大明朝国力不断上升。这些战争其实都是三杨打的。”

    杨凡说道:“我听说张太后本人只是听取朝政,但从来不干涉朝政,和文官集团相处的比较好。后来的评价也挺高的。”

    张世泽说道:“如果太皇太后能多活十年,绝对不会有土木堡的惨剧发生。这种规模的惨败,是自古以来,北方胡人从来没有过的胜利。区区三万骑兵,就击溃了二十多万京营。”

    “正统初年,太皇太后与三杨治国有道,我大明颇有一番欣欣向荣之态。”

    “然而好景不长。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去世(谥号文敏);正统八年(1443年),太皇太后张氏驾崩(谥号诚孝昭皇后)。正统九年(1444年),杨士奇去世(谥号文贞)。正统十一年(1446年),杨溥去世(谥号文定)。”

    杨凡说道:“没了这些人,王振才得势的吧。”

    “是的,当时英宗十九岁了,没有任何人掣肘他了。他开始重用宦官,用来和文官对抗。”张世泽说道。“重新启用太监是宣宗开始的,当时文官的势力就已经让皇帝不安了。”

    “麓川之役也是英宗朝的事情吧,当时南北两个方向都出了问题。”杨凡问道。

    张世泽点了点头,说道:“云南一直在打仗,牵扯了很多的兵力。也先又统一了长城以北,南北都出现了边患。”

    “其实还不止这两处,仁宣时期,宝钞就开始急剧贬值,白银价格狂涨。大量流民进入山区盗采银矿。浙江有叶留宗等银矿矿工聚众造反。福建还有邓茂七造反。广东有黄潇养造反。”

    杨凡点点头,这些情况他是知道的。

    叶留宗那些人都是武装开矿的。大明官府禁止他们盗采银矿。不断的打击他们,这些人不开矿没有生路。最终造成浙江战乱。

    邓茂七这些人是因为地主和官府勾结,多收取几倍的田租,被逼造反。

    而广东的情况也类似。广东官府和豪强勾结,把自耕农强行没收土地,土地交给豪强,强迫农民变成佃农。然后两家分享好处。

    农民自然不肯,纷纷反抗。但是官府和卫所出面镇压。这些被夺了地的农民被打被杀,告状无门。所以纷纷造反。

    广东当时更是乌烟瘴气,豪强公然在庄稼成熟后,抢收农民的庄稼,农民反抗则被杀死。不反抗就要饿死。当时称为“占沙、抢割”

    大明才建立几十年,地方上就已经腐坏到了这样的地步了。按说这个时候应该是上升时期才对,可是大明基层腐坏的速度太快了。到了英宗时,已经出现了全国不稳的苗头。

    不仅农民此时已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卫所也已经腐朽不堪再用了。卫所的军户,这时候,逃跑的就快有一半了。军官的残酷比地方豪强还厉害。

    朱元章活着的时候,就有一个千户,因为克扣粮饷,导致他的部下饿死了一百多人。

    朱元章暴跳如雷,让剩下的士兵和他对枪。就是双方用长矛对刺,这名千户被对他恨之入骨的士兵,当场捅成了马蜂窝。

    这些造反牵制了大明很多的精力和兵力。

    为了镇压邓茂七,京营先后调走了七万多人。其他各地叛乱也占用了京营的精锐兵力。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土木堡之变前。

    “所以说,英宗去土木堡之前,京营的精锐都被掏空了。这些年,各地按下葫芦浮起瓢。今天调京营,明天调京营。留在京城的京营,已经都是些挑剩下的二流货色。”张世泽解释道。

    因为京营也腐朽了,吃空饷,冒名顶替各种花活儿开始大量出现。此时,定员四十多万的京营,也就一半能打仗,这些人还都调走了。

    明征麓川之役,是明朝朝廷征伐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任发、思机发父子叛乱的四次战争。

    四次征讨分别发生于1439年(正统四年)、1441年(正统六年)、1442年(正统七年)、1448年(正统十三年)。

    明朝经过连年征战,仍未彻底平息叛乱,最终以盟约形式结束。

    期间连续发动数十万人的进攻,致使大军疲惫、国库亏空。占用了太多的军事资源,导致对北面蒙古瓦剌的防御空虚。

    而战争失利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造成云南不稳。

    这些都是宣宗朱瞻基放弃交趾造成的恶果。

    不仅脚趾没了,缅甸也跟着丢了。而且云南也不稳了。

    朱瞻基在辽东放弃奴儿干都司,导致后来女真人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导致他们做大。后来成化朝不得不派出西厂厂公汪直带大军去犁庭扫穴。

    太祖和成祖打下来的基业,在仁宣两朝基本丧失了优势。把长城以外,云南和广西以南都丢了。乌斯藏基本脱离、青海被蒙古占了,济州岛也被朝鲜赖了去。

    “更要命的是,绰罗斯人强大起来后,仁宣放任他们统一了蒙古。直接造成了北方的边患。也造成了后来的土木堡之变。”张世泽叹息着说道。

    “原来如此,土木堡之前,国内四处烽火,南方还有几十万人在作战。京营已经被掏空了,剩下的都是不顶用的废柴。难怪,三万人就击溃了二十多万京营。”杨凡说道。

    “绰罗斯人就是准噶尔人吧。我记得也先他们家都姓绰罗斯,现在的准噶尔部也姓绰罗斯。”杨凡问道。

    “没错,准噶尔人就是也先的后代。不过现在的瓦剌,叫做卫拉特联盟了。盟主已经不是准噶尔人了。”张世泽说道。

351、大明内部有间谍

    大明三次征麓川,是明朝中期由盛转衰前的一场大规模远征。

    为了平息西南边陲的思家的叛乱,前后动用了近百万的兵力。

    从正统六年到十四年,历时九年之久,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征讨。

    最终虽然基本消灭了思家势力,但也极大的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花光了国库。导致各地农民、矿工纷纷起义。

    直接后果便是造成了,缅甸崛起的后患。并且遗患到乾隆年间。

    正因如此,后世绝大多数学者对于麓川之战的评价很差。

    认为明王朝不应耗费如此代价征服这一边境土司。

    但笔者认为,大明征麓川和隋炀帝征高句丽一样,没有选择,不得不征。

    高句丽当时占了东北三省和朝鲜北部,已经拥兵四五十万,成了边患。如果不及时消灭,任其继续坐大,将来就危险了。

    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最终灭亡高句丽的原因。

    麓川当时已经占据了今天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一部分,缅甸大部分,云南七分之一的领土,还有老挝泰国各一部分。他们家族的领土,几乎占领了中南半岛的一半。

    如果放任他们,肯定会形成边患的。就像唐朝被南诏消耗光了实力一样。

    大明虽然没能消灭他们,但是也把他们耗得油尽灯枯了。云南和广西保持了百多年安定局面。到了乾隆朝,他们再度崛起,开始进犯云南和广西。

    乾隆朝征缅甸,伤亡惨重,损失极大。几乎花光了国库。乾隆不断处死作战不力的将领,先后四次征缅甸,最终靠着傅恒才稳定了局面。

    三征麓川是造成土木堡之变的直接原因。因为此时,大明已经外强中干了。精锐都消耗掉了。

    “我总觉得,也先能用三万骑兵打败二十多万京营,说明他对大明情况十分了解。”杨凡说道。

    张世泽凑近过来,神秘兮兮的说道:“告诉你个劲爆的,这里边有内幕。我们都小看也先了。他是一个使用间谍的高手,和建奴贼酋努尔哈赤相仿佛,两人在伯仲之间。”

    “还真有间谍,是什么人。”杨凡吃惊的说道。

    tnnd原来大明被渗透了。情报都被人家掌握了。焉能不败呢。

    “什么人,你应该问是有多少人。”张斯泽吃了一口油炸花生米,然后呷了一口白酒,打了个饱嗝说道。

    “什么,不是一个人,是一大群人。他们都是什么人。”杨凡惊讶的问道。

    “上到御马监的人,中间到朝堂六部,下面到宣大两镇的主将都有人被也先策反了。”

    “什么!”杨凡一惊,如果连御马监的人都被策反了,那就太可怕了。

    这说明皇帝身边都有也先的眼线了。

    这是真的,后世有实物证据出土。根据《历代符牌图录》记载,南西伯利亚(绰罗斯家族领地)出土的腰牌属于明朝的御马监。

    在大明,御马监是统领禁军的,属于极其重要的武职。他们身负皇帝的安危。

    由于御马监十分重要,其腰牌也十分重要,无腰牌者一律重罪。擅自把腰牌借给别人者,借者和借予者同罪。所以这件事说明了,明朝内部出现了内奸。

    “这个人是一个大太监,叫做“跛儿干”。时任御马监少监。他是前朝投降的蒙古人。不知道何时被也先策反的。土木堡惨败后,锦衣卫和东厂逮捕了他,最后认罪伏诛。”

    杨凡倒抽了口冷气,太可怕了。

    掌管禁军的御马监居然通敌,在皇帝身边都埋上了钉子。也先真有两把刷子。难怪能以一个非黄金家族的外姓人身份,统一蒙古。

    “当时,也先大军四面围困土木堡大营,双方战斗正酣时,御马监少监跛儿干带军队突然出现,用箭射死了内使黎定。并指挥军队反水,攻打皇帝亲军。当时明军自相残杀,践踏。死者无数。”

    张世泽继续说道:“《明英宗实录》记载,“跛儿干及土木之败,即助虏反攻,射内使黎定。”《北使录》记载:“也先人马四围,大战,大军倒戈,自相蹂践。”

    “这两条记载明确表示了,当时明军的确有大军叛乱。前者更是点名跛儿干发动了叛乱。跛儿干可是御马监的人,这也是为什么瓦剌每次都能洞悉明军的去向,而明军根本找不到也先的原因。且为什么大军一触即溃的原因。”

    张世泽说道这里,忽然想来了,杨凡刚才说,怀疑时边军攻击御驾。

    他说道:“锦衣卫聂忠也奏言,正统“十四年太上皇帝亲征胡寇,回至土木,起营之时,忽南坡有明盔、明甲人马来迎,疑是勇士。哨马不为设备,遂至败军陷驾。”

    “你说的那个人看到这段史料,就相当然的认为,明盔明甲的必然是明军边军来袭击皇帝。其实,这些人是跛儿干带来的叛军,也就是御马监掌握和统领的京营兵马。京营里有几支蒙古人组成的部队。大军以为是援军没有防备,结果他们趁机直接冲杀了过来。全军大乱。不辨敌我,混战起来。也先趁机进攻。我军遂大败。”

    “还有那些人是间谍,边军的内应是谁。”杨凡今日被雷的不轻。忍不住问道。

    “瓦剌通过在明朝居住的瓦剌使臣及明庭内部高中低层内奸,把大明边防虚实动静皆已知晓,进攻时间节点选的非常合适。”

    “我知道的也不多,你以后可以问问林月如,她办过蒙古细作的桉子。应该知道的比我多。其中就有达官赛因不花、四朝元老御监郭敬的家人把伯、义州卫军士王文、李让、施带儿、喜宁、王喜、小田儿、加失领真等人。”

    “大同指挥李让幼女,为也先弟大同王儿妇。也先许以知院,又密受也先赏马四匹,被虏妇女二口。他将各城指挥姓名尽报与也先知晓。”

    杨凡气的破口大骂,这些汉奸,大明的事情都是坏在他们的手里。大明从宫廷到朝廷,从京营到边军,都被渗透成这个样子了,焉能不败。

    张世泽倒是没什么反应,喝了口酒。似乎对这些破事早都免疫了。

    “这些汉奸虽然可恨,还有两个人渎职,一个人愚蠢。他们更是可气。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土木堡之战也打不起来。我大明也不会输掉国运。”

    杨凡点点头,说道:“任何战争都有导火索,既是偶然也是必然。这三个人是谁。

    杨凡非常理解张世泽的这句话。

    杨凡看过一张照片,是欧洲皇室在一战前最后一次聚会。他们全是亲戚。不是表兄弟,就是堂兄弟,或者姨父、姑父、外婆、外公什么的。

    吃完了这顿饭,他们就开战了。

    这里边,所有人都想打。只有一个人,他一直再劝说大家不要开战。他就是斐迪南大公。

    结果,他再萨拉热窝街头被打死了。这件事也成了一战的导火索。

352、猪队友

    “其实,绰罗斯家族完全是太祖和成祖、仁宗、宣宗四代人扶持起来的。两家的关系早期还是不错的。双方来往甚密。这也是后来他们能在大明有这么多人脉和细作的原因。”张世泽说道。

    “当时,太祖皇帝雄图伟略,承认了大元得了天命,是华夏正统王朝。大明是继承大元,继续统治天下。太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希望继承大元的领土和百姓。如果不承认大元,那就只能说我大明继承南宋的法统了。而南宋连中原都没有。”

    “这是英明之举,太祖这么做是对的。我华夏本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唐太宗亦称天可汗。对各民族百姓一视同仁。”杨凡说道。

    “所以,太祖就扶植蒙古人的旁支瓦剌人的首领,绰罗斯家族,用来反对忽必烈家族。以瓦剌制衡鞑靼,防止蒙古统一。”

    “经过太祖,成祖、仁宗、宣宗四朝的支持,绰罗斯家族在宣宗时终于坐大。到了脱欢时期,已经有了统一蒙古的实力。脱欢立了一个黄金家族的人做大汗,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等到他儿子也先,就完成他的夙愿。”

    “当时,对绰罗斯家族的支持,主要通过朝贡和贸易来进行。绰罗斯家族来进贡,我大明往往赏赐他们十倍进贡物品的赏赐。这其实就是变相的扶持他们。等也先统一蒙古后,变得不在恭敬,进贡的马匹都是劣马。”

    “早期使臣只有几十人,但大明沿途供应吃喝,还按人头发给赏赐。后来越来越不像话了。”张世泽撇嘴说道。

    “我大明朝廷对于蒙古使团始终本着“薄来厚往”的政策。首先,赏赐物品价值要远远超出蒙古贡品的价值。”

    “蒙古使团返程时,还要享用朝廷的赐宴,回程一路上却是有差官伴送,沿途备办饭食。朝廷对来朝者时按其人数及地位给赏。而且这种“薄来厚往”的回赐政策,对蒙古使团的吸引是很大的,很多蒙古使团为了得到更的赏赐,就成倍地扩大使团人数。”

    “如正统四年(1439年)正月,明朝廷对蒙古诸多贵族给予赏赐后,到了十月,脱脱不花(也先父亲脱欢立的大汗)再次遣阿都赤来朝,这次的使团人数由几百人勐增到千余人,明廷却依然按例给予赏赐。”

    “明朝廷对蒙古使团人数不加限制,凡来朝者必有赏赐的政策,不仅对某些蒙古头目的贪欲是一种刺激,也为后来也先使团谎报人数埋下伏笔。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脱欢去世后由他的儿子也先继位。也先在每年的冬天遣人向明朝廷贡马。起初所遣使者不过五十人,后增至二千余人,并屡屡索要贵重难得之物。”

    张世泽叹了口气,说道:“这就是俗话说的,升米恩。斗米仇了。”

    杨凡冷笑,这些蒙古鞑子和后世的交趾猴子一个操行,给了太多的援助,后来不给了。他们不干了,跟我们翻脸了。居然还敢打我们。最后被我们一顿胖揍老实了。

    张世泽说道:“王振当时势力如日中天,见不得这些,就严查他们使团人数,严查贡品好坏,发现是劣马后,直接削减了赏赐,甚至停止他们入贡。蒙古人停了入贡和贸易,他们连铁锅都造不出来,都急眼了。”

    杨凡也是无语了。本来这个朝贡就是给他们好处,你计较人家的贡品做什么。即使现在扶植绰罗斯家族防止蒙古统一,已经玩砸了。绰罗斯家已经坐大,并且统一蒙古了。

    就算大明要翻脸,也要做好战争的准备以后,再翻脸啊。

    这样子,意气用事,何其幼稚。军国大事哪能这么情绪化呢。

    蒙古人就开始准备战争了。他们认为,只有闹事,才能让大明为了息事宁人,继续开放贸易和朝贡。

    况且,绰罗斯家之所以受到蒙古人的拥戴,不就是他们和大明关系好,能拿到贸易特权吗。

    说到底,就是跟着绰罗斯家,大家都有贸易的机会。有肉吃,有酒喝。跟着忽必烈家族,大明封锁你,让你们都喝西北风。

    利益当前,谁还管什么黄金家族正统啊。

    但是,反过来想,你断掉绰罗斯家的贸易权,不是往人家命根子上招呼吗。没有了贸易特权,蒙古人还会服从这个外姓人家吗。

    也先不和你拼命才怪。

    “但是,也先虽然被从贸易上刁难了。他也没准备直接开战,他还在努力争取和大明保持良好的关系。他有一个心病,就是出身不行。他不是黄金家族血脉,不是成吉斯汗的后裔。他提出了一个请求。”

    “什么请求,”杨凡饶有兴趣的问道。显然这个请求可以解决他的地位问题。

    “求取大明公主。”

    “大明不是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吗。大明是不会同意的。”杨凡说道。

    崇祯那么难最终都没有和建奴、流寇议和。也先根本没戏。

    “是啊,可是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张世泽也有些生气的说道。“也先又重金贿赂英宗的翻译官员马云、马青,探听明廷的虚实,提出与明廷皇室通婚的要求。”

    “因为也先想要与黄金家族的地位比肩,所以想为儿子求娶明朝公主,以夸耀于蒙古群雄之中。明朝达官千户马云(这人在明史研究中极重要,曾任明英宗下西洋和番指挥、撒马儿罕公使)、马青、吴良等私下许诺,并说还要送也先美女。”

    “马云、马青事后未敢将此事奏报朝廷。后也先贡使至称:“此聘礼也(供马为迎娶明朝公主聘礼),”朝廷答复:“诏无许姻意(没有许婚这回事)”。”

    “也先以为通婚成功,方才遣使贡马作为聘礼,结果大失颜面。事后也先以明朝刁难贡使并撕毁婚约及随意克减岁赐为由,集结军队出兵大举进攻明朝边境。战争由此爆发。”

    杨凡听的都郁闷了。这都叫什么事儿啊。

    英宗用人不查,外交无小事,怎么可以信口开河呢。这些人不是德不配位,就是心怀叵测,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这分明是挑唆两国开战。

    本来停止入贡和贸易,就让也先在蒙古声望大跌。现在这么做,在也先看来,分明是往死里弄他。他就靠这个来拢住蒙古的人心呢。

    如果这背后是英宗的意思,毕竟从他复辟后看,他确实很隐忍和阴沉。那只能说,即使瓦剌坐大,需要削弱,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要讲究策略和步骤。温水煮青蛙,润物细无声的解决瓦剌。

    当年扶植他们,大明用了四代君主,漫长的时间。英宗就算要解决他们,凭什么认为,一剂勐药就能解决问题呢。

    杨凡听到这里,对土木堡之战的前因后果基本都了解了。

    杨凡问道:“战争具体的情况如何,二十多万人都到了怀来城外十里了。离延庆也不远了。怎么就败了呢。”

    “你有地图吗,那张地图来。”

    这时候两人也吃饱了。把火锅撤了。在桌子上铺上了一张后世卫星地图。

353、土木堡兵棋推演一

    杨凡的地图,瑶光处理过,把后世现代的部分都去掉了,然后打印出来的。

    “我就喜欢你的地图,看着和真的地形一样。”张世泽赞叹道。

    杨凡拿出红蓝铅笔,准备再地图上画敌我行军路线和战斗位置,扎营位置等。

    “因为之前三次北伐都获得胜利,年轻的英宗认为,蒙古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另外,也先的不停袭扰,也耗光了朝廷的耐心。朝廷上下,渐渐有了重新和瓦剌人开战的意思。”

    “当时,瓦剌人兵分四路,一路数千人入侵甘肃,此将领不知是谁。一路由大汗脱脱不花带领三万人,入侵辽东。剩下两路,一路三万精骑由也先亲领进攻大同。一路由阿喇知院带领攻打宣府。这一路人数不详,估计两三万人。”

    杨凡用蓝色铅笔,在地图上画出蒙古人进军路线。蒙古人用蓝色箭头标识。明军用红色标识。

    这种地图上作业的方式,让张世泽看的眼前一亮。原来还可以这样来复盘土木堡之战。

    这种方式真是又直观,又清晰,杨凡还在箭头上写下将领名字和人数、时间。看着战场态势一目了然。

    “七月十一日,也先攻大同,明朝大同右参将吴浩于猫儿庄(今山西阳高县北一带)迎战瓦剌,迅即兵败战死。”张世泽在地图上指示。

    杨凡随即画出两军行军路线,用叉代表战场。随即写道明军全军覆灭。

    “七月十五日,大同总督宋瑛、驸马都尉井源、总兵官朱冕、左参将都督石亨四员将领各率兵一万赴阳和(今山西阳高西北)防御。紧接着,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左参将石亨等率明军与瓦剌战于阳和。由于太监郭敬从中作梗,致使明军大败,全军覆灭。宋瑛、朱冕战死,石亨单骑奔还逃回大同城内,郭敬躲藏在草丛中才躲过一劫。”

    杨凡接着在地图上标识出,双方态势。

    “然后消息传到朝廷,皇帝和大臣都急了。于是,正统十四年七月十七日,明英宗不顾吏部尚书王直等群臣反对,偕同王振率大军御驾亲征。走之前,英宗先立太子,然后命皇弟郕王朱祁玉留守京师监国。此次出征,诏下两日大军即匆忙集结启程,各项准备均不足,上下一片混乱。”

    杨凡不解的问道:“二十万人啊,两天连粮草都准备不齐全吧。就这么出发了。”

    张世泽耸耸肩,表示就是这样出发的。

    杨凡也是日了狗了。这他妈的还能比这更不靠谱吗。

    张世泽苦笑道:“这你就受不了了,还有更不靠谱的呢。正统时,侯伯勋贵26人,其中从未上过战场的为15人,已超过了一半。18人乃从英宗亲征之人。死于此役的共14人,其中未上过战场的为8人,可见这一支亲征的队伍,军事素质有多么差劲。”

    “我仔细研究过这两类人员的组成,上过战场、威名赫赫的,如英国公张辅,已是多年未碰弓马的老人。”

    “而在外带兵多年的,如陈怀、王贵、顾兴祖之流,却又是兼并土地、私役军士、贪婪无行的兵油子,一打起仗来便庸庸碌碌,一窍不通。”

    “而未上过战场的,多半是“勋二代”、“勋三代”,比如袭爵不过几年的襄城伯李珍、修武伯沉荣、遂安伯陈埙等人。他们年轻气盛,仗着祖荫掌管五府事务,顶着侯、伯、都督的光环,其实全部不懂战争,毫无军事能力。”

    “张辅应该懂军事吧,他一生南征北战,虽然此时年纪大了,但是总算是老将吧。”杨凡不解的问道。

    张世泽有些尴尬,但是还是说道:“他虽然是我的祖先,但就事论事,张辅从来没有和蒙古骑兵作战过。他缺乏和骑兵作战的经验。他在这方面和你比也差得很远呢。”

    “其实,如果皇帝带上另外两个人,土木堡就算败了,至少也能全军退回来。不至于造成灾难性后果。”

    杨凡问道:“这两人是谁。”

    “明军少有的两员大将陈懋和王骥。成祖即位为后,陈懋镇守西北,参与了明军的北伐作战,是朱棣北征军的先锋,对抗蒙古骑兵经验丰富。”

    “王骥是我朝最着名的领军文臣之一。他历年一共斩首敌人53790级。他的斩首数字是王阳明的三倍以上,质量上也超出后辈王阳明。王骥指挥了正统三年的亦集乃之战,也就是英宗朝第一次北伐。斩首数字虽然不多,却俘获了鞑靼贵族150多人,将鞑靼的领导层几乎一锅端。可见他的厉害程度。”

    杨凡问道:“这么仓促的出兵,后来情况如何。”

    “出兵路线就是我们现在的行军路线。只不过我们是从宣府的张家口出塞,走草原去归化城。他们当初是经宣府去大同。”

    杨凡把英宗的行军路线标识好。然后问道:“我听说,他们到了大同附近找不到蒙古人,后来御马监太监宁喜说得到情报,说是瓦剌人在大同城下做了埋伏,准备伏击大军。鼓动英宗撤退。”

    张世泽说道:“是的,当时天气突变,大风暴雨,道路泥泞,车马陷入泥坑。行路异常艰难。官兵都被淋湿,苦不堪言。纷纷叫嚷着要求撤退。于是大军撤退。”

    杨凡道:“我听说当时王振的家乡蔚县在大同去紫荆关的路上,他想带着皇帝去家乡炫耀,所以要求走紫荆关这条路。半路上,他又想到,大军可能会踩坏他们家的禾苗,又要求返回大同,走来时的那条路,从居庸关回京。结果半路被也先追上了。”

    张世泽笑着说:“告诉你一个只有我家人才知道的秘密。这是我家的家丁逃回来说的。”

    “什么秘密。”

    “这些都是埋汰王振,用你的话说,王振是英宗的背锅侠。所有英宗做的错事,后来都栽到他的头上了。这叫为尊者讳。”

    “其实出兵就是英宗的主意,和王振无关。这么着急的出兵也是英宗少年人心性造成的。他那时年轻,是个急性子。至于撤退的路线,从大同走蔚县,到紫荆关入内地是正确的。这条路宽阔好走,而且距离还近。”

    “不像咱们走的这条路都是山路。曲折狭窄,通过困难。要是真的这样一路走回来,什么事情也不会发生的。就没有土木堡之败了。”

    杨凡问道:“那改道是谁的主意。”

354、土木堡兵棋推演二

    “其实,改变行军路线的就是英宗本人。王振虽然很得英宗宠幸,但是,他没有军队的指挥权。”

    杨凡有些奇怪,问道:“他为什么这么做,既然已经决定从紫荆关回京了。没有必要再回大同,从来时的路重新返回。”

    张世泽说道:“当时在皇帝身边的人都死了,没人知道当时是怎么决策的。我家逃回来的那个家人,也只是说是皇帝的意思。”

    杨凡想了想,问道:“你知道从出居庸关之后具体的行程吗。”

    张世泽点点头,说道:“我专门找过相关资料,我对这件事也非常好奇,仔细梳拢过一遍。”

    “正统十四年七月十七日,明英宗不顾吏部尚书王直等群臣反对,偕同王振率大军御驾亲征。”

    张斯泽详细的介绍了英宗出塞的详细行程。杨凡用红色铅笔,在地图上逐步勾画,在每一个节点上,写上情况。

    七月十六日甲午,车驾发京师,夕次康家岭。

    七月十七日乙未,次龙虎台夜惊。

    七月十九日丁酉,过居庸关,风雨连朝,六军患苦,文武将士皆无纪律,群臣请驻跸,不许。

    杨凡标注到这里,叹了口气,那时候的京营,看来真的是不成了。走了三天才到居庸关。后世开车出德胜门,也就一个小时多的路程。

    而且这一次非常的不顺,这三天一直下雨,大军在雨中行军。这个时候的军队早已不是成祖时候的精锐了。下雨就要求安营扎寨,拒绝继续行军。

    七月二十日戊戌,次榆林站。

    七月二十一日己亥,次怀来。

    杨凡这一次和张世泽带大军走的是同一条路。不过现在是冬天,路上的积雪都被工兵团处理了。行军速度还是很快的,估计今晚就能走出这三十二里地的山谷通道。

    出了这条通道就是延庆了。然后大军不会去延庆县,而是向西北走一个U型的路线直接去怀来。只要出了这里的山地,就是大片的山间平原。一直到张家口在不用从山地走。

    所以居庸关极其重要,前后都是平原无险可守。

    七月二十二日庚子,次雷家站。

    七月二十三日辛丑,驾至宣府。风雨大至,边报益急,扈从群臣复交章请驻跸。王振怒,俱令略陈。

    出了山谷通道明显京营的行军速度加快了。但是很快又遭到了暴风雨。三军都很疲惫。这个时候,有新的前线紧急情报传来。

    中路军的也先率九万寇大同,后又对本部兵员补充三万余、阿剌知院率三万余(另一说两万)经居庸关寇宣府。

    之前,情报说蒙古人是三万人。但是先在猫儿庄全歼明军,后又在阳和歼灭明军边军四万多人。

    此时,情况明朗了,瓦剌人也先这一路,实际兵力是九万人。也先再度从草原征调三万人。同时,还有阿刺知院的三万人。实际进攻大同的瓦剌主力部队是骑兵十五万人。

    而此时,京营为了讨平缅甸,把大量精锐调往云南。同时,为了镇压福建邓茂七,再度调走了七万精锐。此时,京营真正能战斗的人员实际上只有五万多人的骑兵。

    其余的人,不是吃空饷的,就是冒名顶替的。很多人根本不是军人。就和杨凡这一次一样,8万人里至少有两万人都是被雇佣来凑个人场儿的。

    京营里除了老弱病残,就是这些来历不明的百姓。他们虽然看上去挺强壮的,但是根本没有足够的战斗经验。也不会打仗。

    这才是为什么走了没多远,就老是要求扎营的原因。下雨要扎营,黑云四塞要扎营,刮大风也要求扎营。后来,王振发怒了,他们才老实了。

    这也是为什么,文官们拼命反对英宗御驾亲征的原因。京营此时已经是文官的盘中餐了。不仅漂没军饷,兵部的老爷们还和勋贵勾结,吃空饷,雇人顶替。

    京营什么货色,兵部怎么可能不知道呢。这样的军队能打仗吗。

    之前京营没有大规模的调动去浙江、福建、广东,以及云南时,至少还有二十万可战之兵。总数四十万,他们祸害一半,局面还撑得住。

    可是现在,京营实际上可战之兵就剩下五万多人了。剩下的不是老弱残疾,就是临时雇来的百姓。英宗根本不懂军事,也不知道这里边的猫腻。

    可是,皇帝坚决要出征,兵部和户部的尚书和其他官员,根本不敢和皇帝说实话,只好硬着头皮去了。但是,他们清楚的知道,靠着京城的坚固城墙,瓦剌人根本打不进来。

    如果,自己一方主动出去浪,那可就不好说了。

    这样的军队和瓦剌的主力对上,会出大事的。

    然后,他们就拼命找理由,拖延不前。估计时打着,瓦拉人抢够了,自己撤退的算盘。各种鼓动士兵闹事,三天才走到居庸关。

    后来,王振要收拾他们,他们害怕了。这才加快了速度。

    七月二十四日壬寅,次鸡鸣山。众皆危惧,上素以事付振,振益肆威拒,言折辱诸大臣,必进师。我师渐进,敌渐退伏塞外。

    到了鸡鸣驿,鸡鸣驿是一座坚固的城堡。杨凡在刷抖音时,经常看到那座雄城无人机拍的短视频。

    这些人又闹了起来,要求停在这里拒绝继续前进。

    此时不论是文官,还是京营的将领。都是吃空饷,掏空京营的始作俑者,他们心里什么事儿都门清儿。

    现在,斥候传回来的情报,也先的本部,加上阿刺知院,足足十五万骑兵。还不把这些贪腐分子活活吓死。怎么敢继续前进呢。

    于是,纷纷闹事,要求停止在鸡鸣驿这座坚城里。

    王振既然是皇帝豢养的恶狗,此时,自然是放出王振来,收拾他们。王真的手段不是盖的,很快就把他弄得服服帖帖的,出了鸡鸣驿这座乌龟壳,硬着头皮继续前进。

    好在此时,也先也不知道京营虚实,看到二十万大军铺天盖地而来,心里也有些害怕。于是,逐步退出了长城口,回到长城外面观察情况。

355、土木堡兵棋推演三

    被迫离开了鸡鸣驿城,一众文武们如丧考妣,心惊胆战的跟着皇帝继续进军。

    七月二十五日癸卯,次万全峪。

    七月二十六日甲辰,次怀安。是夜,黑云四塞。

    这时候,人人内心惊惧,有一点的风吹草动,都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当天,夜晚又是一个阴天,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好多冒名顶替,被挟裹着来到这里的百姓,心里恐惧,差点没有营啸。

    七月二十七日乙己,次天城西。

    七月二十八日丙午,次阳和。

    在阳和这里,英宗看到了他一生难忘的景象。他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从小被当作太子培养。那里见过真正的战场。

    阳和阵亡的四万多明军,此时尸横遍野。七月正是一年中最热的一个月,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也就是鬼节。那天战死的死尸经过十三天的发酵,均已严重腐烂。

    这些阵亡的官兵全身光熘熘的,衣甲武器都被瓦剌人剥去。蒙古缺铁,尤其缺少铠甲。后世准噶尔强大,就依赖于他们要求每十户人家,一年必须攒出一副铁甲。

    英宗当时,第一次看到死尸居然如此恐怖。

    不知道四万多尸体,是否给英宗上了一课。让知道一下,战争的残酷。战场不是请客吃饭。这里你不杀他,他就杀你。没有任何道理可讲。

    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杨凡能够想象,当时,英宗一定会吐得一塌湖涂。被王振轻拍着后背,把隔夜饭都吐出来了。

    这时,英宗第一次感到了恐惧和动摇。

    七月二十九日丁未,次聚落馹。

    杨凡把进军路线标识好,放下铅笔,有些不相信的问道:“宣宗时,还能四次北伐,京营这么快就垮了吗。”

    张世泽苦笑着说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建设一支军队千难万难,可要毁掉一支军队,只要放开不管,十年就够了。”

    张世泽继续说道:“之前,据我查五军都督府档桉。当时京师的77个卫所,理应有被甲官兵253800人。但除了屯田和守城的部队外,竟然有116400人被工部常年当劳动力使唤。这些人已经二十多年没有训练了。只有56000人还作为常备军在大营里训练。原本此时该有应18万人可战之兵编制的京营,缺额达到三分之二。”

    “好不容易补足的京营兵额,又出现亏空。据管理京营的成国公朱勇上奏,京营中的五军营因调遣及逃亡,缺额达25000多人。”

    杨凡问道:“这时候卫所也完蛋了吧。”

    “京营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卫所兵就更没法看了。根据当时五军都督府做的初步统计,大明各地卫所的逃兵多达120多万。而且补充的速度远远赶不上逃亡的速度。越补充,人越少。这样的情况发展到土木堡之战前,逃兵数量已经升至160多万,占全国兵额的一半左右。”

    杨凡说道:“瓦剌人不是鞑靼人,他们是在中亚的混战中习惯了的,大明此时,应该没有和漠西蒙古发生过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对瓦剌人的战斗力,应该是不很了解的。”

    张世泽叹息着说道:“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大明这次可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啊。既不了解敌人的情况,也不知道自己的情况。怎么可能不失败。”

    杨凡问道:“过了这些地方,应该就到了大同了吧”

    张世泽说道:“八月初一,明军到达大同。八月初二,英宗驻跸大同。雨益骤,始议旋师。”

    大同本来就有镇兵数万,后来京营再度支援三万人。就是驸马带领的那些人。然后四将分四路出兵迎战瓦剌,在阳和全军覆没。石亨逃回。大同镇守太监郭敬据说是躲在草丛中逃回。

    郭敬到底是怎么回来的,存疑。他是被俘了被放回来的,还是真的逃回来的死无对证。没人知道真相,全凭他自己一张嘴说的。

    郭敬,是明朝四朝元老级太监,生于西夏县曹张镇(今山西夏县水头镇曹张村),自18岁跟随明成祖朱棣,此时任镇守大同的监军太监。

    郭敬与瓦剌交好,接受其贿赂。郭敬也与王振交厚,郭敬家人把伯为也先亲信,郭敬递年为瓦剌制作火器及钢羽。

    那个把伯也是蒙古人,后来被锦衣卫以间谍锁罪拿处死。

    郭敬这个死太监,也有很大可能就是也先的间谍。

    卖国的事情,他就没少干,只是王振罩着他,尽管石亨等人多次弹劾,都没有动的了他。

    正统十年十一月,明英宗接到报告说来朝贡的瓦剌使臣随行物品中携带了大量盔甲兵器弓箭铳炮,经过调查发现是大同、宣府等地走私商出售。

    鉴于此时明朝还在严格管控火器制造技术于两京,能合法制造火器的边地卫所少之又少,显然走私商跟明军脱不了关系。

    于是英宗给当时大同总兵武进伯朱冕和宣府总兵等将官下了一道敕令,让他们今后严厉打击走私行为,若再有发生严惩不贷。

    阳和之战,郭敬越权,干涉部队指挥。当时部队进军前方地形险恶,怀疑有埋伏。本来已经停止前进,可郭敬逼迫大军前进。被拒绝后,他带兵冲入山谷。驸马怕他出事,因为他是王振眼前红人。

    众将得罪不起王振,于是只好跟着冲进了山谷,结果被瓦剌人伏击。全军覆没。

    杨凡听到这里忍不住问道:“这郭敬到底是不是也先的间谍。”

    张世泽说道:“天知道,这些事情现在是怎么查也查不清了。而且五军都督府的部分档桉不知道被谁销毁了。”

356、土木堡兵棋推演四

    郭敬从头到尾,行事诡异,往往在关键的时候,改变了此战的走向。

    英宗尽管在阳和,查看战场时,被吓得不轻。但是,英宗此时,少年心性,建功立业之心火热。并没有因此被放弃,这也说明了英宗性格刚毅,不是受不了挫折之人。

    英宗很快调整好了自己,准备带领大军出长城关隘,进军草原讨伐在长城外迁延不去,贼心不死,仍然在寻找机会的也先。

    大臣们没想到,大军吓退了也先,都在弹冠相庆,捡了一条命回来。

    此时,听到皇帝要继续进军,寻找也先的主力15万人决战。

    顿时吓得灵魂出窍,发疯了一样制止。

    张世泽说道:“根据我查五军都督府的档桉。在大同休整了一下后。王振又下令继续向北进军,出了大同没多远,途中众文武大臣多次劝谏。”

    杨凡说道:“我听说,当时在大同,兵部尚书邝埜冒死闯进英宗行在“力请回銮”,户部尚书王左整日跪伏在草丛中,请求皇帝南还,钦天监监正彭德清以天象示警相劝,皆为王振叱回。”

    张世泽冷笑道:“狗屁的请求。那是被王振罚跪的”

    张世泽继续说道:“大学士曹鼐说:“臣子固不足惜,主上系天下安危,岂可轻进。”王振生气的说:“倘有此,亦天命也。”

    “大概就在此日前后,英宗见到了镇守宣府的杨洪,并命令杨洪随军同行。此时独石、马营早已丢失,杨俊也早已逃回,杨洪害怕被诛杀,只字未敢向英宗提起。”

    杨凡气愤的说道:“这些边军将领,这么重要的战场信息也敢瞒着皇帝。真是该杀。”

    张世泽说道:“这些人不敢把实情告诉皇帝,只要把实情告诉皇帝。不用他们劝说,皇帝也不是傻子,自己就得往回跑。”

    杨凡冷笑道:“他们此时是既不敢,也不舍得。皇帝要知道他们已经把边军和京营祸害成这个样子了,还不砍了他们。再说了,这么大的利益,他们怎么舍得呢。都说黑眼珠见不得白银子。他们还想子子孙孙继续吃空饷呢。”

    “以前,我总是奇怪,大明此时,太祖,成祖余威尚在。仁宣两朝也多次北伐。就是英宗朝此前也三次北伐,全都获胜,怎么忽然间就出现了二十万京营被三万骑兵全歼的大乌龙事件。完全不能理解。现在这样抽丝剥茧的一分析,又感觉此战大明败的不冤枉。”杨凡说道。

    张世泽冷笑着说道:“这些文官什么事情干不出来啊,太祖朝死了那么多的皇子,甚至太祖、成祖、仁宗、宣宗的死都是存疑的。他们都知道,皇帝就是靠王振控制他们。王振就是皇帝的胆。只要杀了王振,就能让皇帝丧胆。”

    这话就说的有点意思了。

    王振确实在这场战斗中死了。但是,死因众说纷纭。护驾将军樊忠愤恨难平,他一腔怒火全部投射到明英宗身边那个作威作福的大太监身上。

    樊忠奔至王振身边,举起铁瓜,一锤灌顶,一代权阉顿时脑浆迸裂,命丧当场。樊忠击杀王振后高呼:“吾为天下诛此贼!”随后与汹涌而来的瓦剌军浴血奋战,壮烈牺牲。但清朝修的《明史》中记载了第二种说法:“瓦剌兵追至,师大溃,帝蒙尘,(王)振乃为乱兵所杀。”

    张世泽说道:“这一路上文臣和武将们都在策划刺杀王振。”

    当时,随行官军中,也有不少人愤恨王振胡乱指挥,企图采用非常手段干掉王振,强行逼迫英宗回銮。

    吏部郎中李贤多次聚众策划。

    次日,当过鸡鸣山,众皆惧,无不叹息怨恨者。予不胜其怒,与三五御史约,谓:“今天子蒙尘,六军丧气,无不切齿于振,若用一武士之力,捽而碎其首于驾前,数其奸雄误国之罪,即遣将领兵诣大同,而驾可回也。”

    他们知道靠自己办不成这件事,于是,想说服英国公张辅。

    欲谋于英国公,不得间,竟行,人人自危。

    张世泽说道:“我们家都知道,这件事是大学士曹鼐幕后支持的。英国公一脉,考虑的不仅仅是本次战争的问题。张辅考虑到,只是杀掉王振容易,可想要在政变之后稳定大局便难了,大敌当前,万一全军哗变,后果同样不可设想。”

    杨凡说道:“英国公不参与是对的,现在土木堡败了,罪过被栽到王振的头上。你们家要是参与了,土木之变的责任可能就栽到你家头上了。”

    张世泽苦笑:“谁说不是呢,张辅要是真那么做了,恐怕就没有英国公一脉了。今天我也不会坐在这里和你喝酒了。”

    杨凡嘴上这么说,可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回事。

    杨凡觉得,事实上,很可能他们都是一起参与谋划的。只是英国公张辅老迈怕事,不敢承担风险,此事便只得流产。

    毕竟,上次去杭州,劫了毛文龙的船,见过他的小妾文氏之后。杨凡已经只知道了。毛文龙身后那些巨大的靠山中,就有对面这位公子哥的名字。

    张世泽绝对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他的真实面目,恐怕也狰狞的很。这些勋贵子弟,不成器的很多,但是没有一个傻子。也没有一个废物。

    杨凡说道:“现在来看,军队战斗力不行,完全是花架子。皇帝身边充斥着间谍,从京营到大同军镇四处都有人给也先通风报信。明军找不到瓦剌人,瓦剌人对明军的行踪和虚实了如指掌。内部还在策划刺杀和政变。皇帝和王振还被蒙在鼓里。这仗要是不打败了,真是见了鬼了。”

    张世泽说道:“纸是包不住火的,没多久,郭登、杨洪就玩现了。平乡伯领军与虏出战,败绩。陈怀战败,独石、马营早已丢失,杨俊也早已逃回,各种消息皇帝都知道了。”

    “郭敬的机会来了。他见皇帝出现了动摇。密报也先在前方设伏,企图和阳和之战一样围歼明军。英宗终于同意先退回大同。”

    “回到大同后,英宗本想继续观看形势,以决定是否继续打下去。这时候,又出了一件大事。”

357、土木堡兵棋推演五

    大同的粮食不足以供养本地数万军队和京营二十万客军。

    这个问题,在于英宗根本不懂战争,粮草辎重没有认真准备就仓促出战

    “大军出京西行,之后前方败报频传。军队士气低落,加之风雨交加,众皆危惧。因为准备不足,粮食物资供应不及时,狂风暴雨又缺乏营帐避雨,军纪大坏,抢劫沿途居民的粮食衣物,用以充饥御寒。“

    “随军群臣多次上表劝谏英宗止行,王振大怒,命上表群臣到阵前助威。看到王振这厮,居然要把他们送到阵前拼杀,这才把群臣吓住。大军尚未到达大同,明军已经开始缺粮。士兵饥疲交加,沿途多有僵尸。一路伏尸蔽野。当时的景象极为惨烈的。”

    杨凡最恨不拿士兵的生命当回事,也许是他来自后世,后世尊重人的生命,讲求官兵一致,人格平等。听张世泽说英宗和王振的所作所为,对他们的同情也降低了几分。

    杨凡说道:“这样看来,英宗撤退主要原因不仅仅是大同接连暴雨成灾,主要还是粮食不足。”

    张世泽点点头,说道:“我觉得,这个才是主要原因。皇帝想找瓦剌决战,可是找不到人影。分兵去打,又接连全军覆灭。也先在暗,明军在明。是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孤立。在局部战场占有兵力的绝对优势。继续迁延下去,大同的粮食也不够了。毕竟,大同的粮食,是为了本地几万人准备的。现在一下子来了二十万人,哪里够吃。”

    杨凡说道:“那他们决定从大同,走紫荆关回京我就能理解了。因为那是最近最好走的一条路。从紫荆关进山西镇就食。是为了保证粮食供应。毕竟吃完了大同的粮食,还得继续找下一家有粮食的。而最近的就是山西镇。”

    杨凡不解的问道:“皇帝为什么又回大同了。”

    张世泽说道:“很简单啊,皇帝找不到瓦剌人,毕竟,骑兵想避开步兵还是很容易的。撤退是因为求决战而不可得,本地又养不了这么多人,坚持不住,无奈才撤退的。半路上,又得到了瓦剌人大举进入长城的消息。英宗大喜,决定回去杀个回马枪。”

    杨凡苦笑道:“英宗回到大同后,再次进军,然后再次撤退,一定是又出现新的问题了。很可能就是发现了京营的士兵,一半多都是勋贵和大臣们湖弄自己的花架子。皇帝急了,于是撒腿往回跑。”

    张世泽说道:“也只有这一种解释。毕竟纸包不住火的。这次出来,京营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的暴雷,皇帝既不傻,也不瞎。”

    杨凡说道:“皇帝发现京营的问题后,他终于醒悟了。当时的大同镇,平时就保有数万兵力,6月还有京营增援的3万人。所以宋瑛等人要集结一支与也先规模相彷的部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结果却是明军全军覆没,宋瑛和朱冕双双战死。监军太监郭敬,靠趴在草丛里躲过一劫。”

    “宋瑛和朱冕都出身于武将世家,成年后一直带兵作战。绝非不懂军事的纨绔子弟。监军太监郭敬四朝元老,当年参与靖难,长期监军边镇,他是懂军事的。也不是简单角色。他们的败北,说明无论是指挥官智略还是军队素质,明军都已经不如也先势力。”

    “皇帝看到了大同的边军,也看到了自己带来的京营,他发现,京营和大同的边军还差得远呢。终于醒悟了,自己带着这些乌合之众,是打不赢也先的。于是就撒丫子往回跑了。”

    张世泽点头道:“你说的很接近事实。”

    “这一路回程,八月四日辛亥,次滴水。八月五日壬子,次洪州方城。八月六日癸丑,次白登。这时候,英宗还是志得意满的要找也先决战。他还特意去了白登山怀古。”

    杨凡笑道:“白登山是汉高祖被匈奴冒顿单于包围的地方。差点没送在那里。而且白登道是中原和草原彼此杀伐的通道。英宗去那里可见当时,还是雄心万丈的。”

    张世泽吟诵道:“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英宗,还真是少年热血啊。”

    八月七日甲寅,次怀安城西。

    八月八日乙卯,次万全峪。

    八月九日丙辰,次阳和北沙岭。

    八月十日丁己,次宣府。此时瓦剌大军已经追至。

    这一来一回耽误的时间非常致命,直接导致尾随在后的也先,咬住了京营军的后卫。情况骤然紧急起来。

    京营刚从宣府出发,朱祁镇就得到锦衣卫密报,也先军尾随在明军后方。

    此时,英宗还抱有战胜也先的幻想,命恭顺侯吴克忠率军迎战。

    吴克忠自己原是蒙古人,早年归降明朝。他曾多次随明成祖朱棣北征蒙古,是一位久经战阵的老将。但面对出生西蒙古的也先,这位东蒙古将领仍是招架不住,很快便战没于阵。

    此时,英宗才明白,也先的核心军力来自西蒙古。他们的战斗力在东蒙古之上。以前对付鞑靼人也就是东蒙古的经验已经不足为恃。

    傍晚时,吴克忠战败的消息传回营中。全军覆没的消息传来。大营里一片惊慌。文臣和武将们,早就知道是这个结果了。一个个的全都惊慌失措。

    朱祁镇又派成国公朱勇和永顺伯薛绶,领兵4万迎战。

    朱勇当时是京营中最受倚重的将领,不但参与过明成祖的北伐,还长期负责京营的日常事务。

    此时的京营剩下的人数,在9-12万人之间。朱祁镇交给朱勇4万部队,表面上看,是说明对他寄予厚望。不过杨凡经历多次战阵,一眼就看出来了。英宗此时已经明白自己被群臣骗了。已经知道了此战必败。

    这么派兵去打,就打成了添油战术,只能被敌人各个击破。

    如果英宗不是傻子,那就只有一种可能。他打算壁虎断尾求生了。

    不过,就是这点最后的努力,也很快被也先捣成了碎片。

    在受命反击后,朱勇率军返回鸡鸣山的鹞儿岭附近。

    明军还没来得及列阵,监军太监刘僧就不顾地形情况,率部属突入隘口。

    朱勇担心刘僧有失,赶忙催兵追赶。结果全军中了也先的埋伏,一起战死在了鹞儿岭。

    至此,也先单凭自己的3万骑兵,就消灭了明朝的三支大规模部队。蒙古人在战斗中还击毙一名公爵、两名侯爵和两名伯爵。

    这支部队这么快就完了,根本没有起到阻滞也先,给英宗争取后撤时间的作用。

358、最后的惨败

    张世泽叹了口气,说道:“四万人派了出去,皇帝立刻拔营南走。这一次行军速度非常快,当夜就到了土木堡。此时,人人都想逃命。速度不知道比来时畏缩不前,快了多少倍了。”

    杨凡在地图上量了一下,从鸡鸣山鹞儿岭到土木堡25公里。也就是说他们一天跑了五十里路。这个速度绝对可以。杨凡点头。此时京营真跑起来也就这样了。

    杨凡道:“土木堡就在怀来县城的北边二十里处,他们为什么不连夜赶到怀来县成里住宿。”

    张世泽说道:“你可能不太了解宣大的城堡情况。榆林堡、土木堡和鸡鸣堡是京北三大堡。十分坚固,而且地形险要。之前他们缩在鸡鸣驿城堡不走,就是因为同为三大堡垒的鸡鸣堡坚固险要。”

    土木堡位于怀来县城的东10公里,为一船形城堡,堡城南北长约五百米,东西长有1000米左右,城墙高6、7米左右。为土筑砖包墙。筑堡的地方位于高处,形势险要。堡垒的南侧三公里处有一条河。

    张世泽继续说道:“当时阿刺知院带领三万骑兵作为游击侧翼的部队。此前七月十一日左右明军守将杨洪之子杨俊在阿剌知院的攻击下首先南逃,致使赤城(今赤城县城)、凋鹗(今赤城南凋鹗村)、龙门卫(今赤城西南龙关)、龙门所(今赤城东龙门所)、怀来(今京包铁路官厅水库桥底)、永宁(今北京延庆永宁镇)纷纷失守,宣府以东、居庸关外已无大明的城池。”

    杨凡道:“明白了,跑到清水河才发现,对面的怀来县城已经被阿刺知院的三万骑兵占了。被迫缩进土木堡固守的。这么看来,也先有间谍通风报信是一定的。早在七月十一日左右,也先就安排,断京营的后路了。”

    张世泽奇怪的问道:“我没说这条河叫清水河啊,你怎么知道的。这条河很小,很少人知道。”

    杨凡笑道:“不是有首歌吗,叫做《探清水河》。说的就是这条河。”

    张世泽狐疑道:“这清水河有什么歌谣,兄弟我常年流连八大胡同,怎么没听清倌人唱过,这京里还有我没听过的曲儿。你瞎说的吧,你唱两句听听。”

    杨凡随口哼道:“桃叶儿尖上尖,柳叶儿就遮满了天。在其位的这个明啊公,细听我来言呐。”

    张世泽惊喜道:“真好听,你接着唱啊。我从来没听过。”

    杨凡翻了个白眼儿,唱个屁。大军出征,主帅给副将唱曲儿。还有比这不着调儿的事情吗。

    张世泽也醒悟过来,有些不好意思的搓搓手,让杨凡唱曲儿,确实过分了。

    杨凡说道:“这么说,前面被阿刺知院的三万人堵住了。随后也先带着的三万人从后面追来了。大军被迫退守土木堡。如果结硬寨打呆仗,起码守一段时间是没有问题的吧。等各地勤王大军来了,也先也只能撤退了。”

    张世泽说道:“就像你常说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理论上是这样的。大军虽然没带太多粮食,但是好歹从大同弄了一些,确实可以坚持一段。况且土木堡坚固。也利于防守。”

    “蒙古人下马攻城,可就不占优势了。他们仓促之间,也没有攻城武器,硬打伤亡会非常大的。”杨凡说道。

    “你说的都对,可惜,土木堡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张世泽苦笑着说道。“这里没有水源。”

    “什么,这怎么可能。军事堡垒里没有水井。”杨凡不可置信的说道。

    “本来有很多水井,可是都干枯了。全靠用车从河里拉水。现在河边被阿刺给占了。就没法取水了。”

    杨凡问道:“那也不能坐以待毙啊。井里没有水,那就继续往下挖啊。”

    “你能想到,英宗他们想不到吗。”张世泽撇嘴,“挖了三天都没挖出来水。人马都渴的受不了了。马尿都喝了。”

    杨凡郁闷了,这哪里是土木堡,分明是孟良崮吗。

    这种情况换了自己,问题不大,因为自己有打井设备,打个几百米还是没有问题的。可是英宗他们就彻底傻眼了。

    张世泽说道:“我算了一下,英宗这时候虽然手里还有十万人左右,但是能作战的没有多少了。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和军官们出钱雇来凑数的,结果被挟裹出征的百姓。京营里有限的部队,在前期就打光了。”

    杨凡道:“尽管这样,但是有坚固城墙的依托,蒙古人一时半会儿也拿不下来。毕竟是十万人。”

    “也先也不傻,知道这样打不下来。于是,就要和皇帝议和。英宗和大臣们立刻同意了也先的全部条件。然后,也先退走。”

    听到这里,杨凡已经知道也先要干什么了。

    这条绝户计,能这么精准的使出来,证明了皇帝身边始终有间谍再给也先通风报信儿。否则也先怎么知道土木堡里水井没有水。

    “瓦剌一撤走,军队都渴疯了,完全失去了控制,蜂拥从土木堡里,奔向清水河喝水。全军一片混乱,兵不管军官,军官也不管士兵了,全都跑去解渴。”

    不用问了,杨凡也知道。这是也先的缓兵之计。

    “然后,就在全军都在疯狂喝水,用一切器皿盛水时,瓦剌人突然冲杀了回来。六万骑兵,用长刀砍杀十万毫无准备和队形的明军。全军瞬间大溃败。”

    “王振和锦衣卫还想保护皇帝杀出去,可是很快就被蒙古人杀光。英宗见状,直接下马,找了个山壁下盘膝坐着,束手就擒。”

    杨凡说道:“英宗很冷静啊,既然冲不出去,乱军中容易被误杀。那就索性找个安全的地方坐着不动。反倒不会出事。”

    “后来蒙古人见他气宇不凡,盔甲精美绝伦,自知不是凡人。把他送到大将那里去。英宗又问,你是也先,还是塞刊王、或是伯颜帖木儿。蒙古人大惊,急忙去报告给也先。后来的事情你都知道了。过几天我们就到土木堡了,到时候你可以好好看看那里的地形地貌。”张世泽喝了一口酒,说道。

    杨凡叹息良久,没想到土木堡的事情这么复杂。这件事又发生在英宗准备重启下西洋的前夕。这么多人给瓦剌通风报信,差点坑死了英宗。

    看来,除了张世泽说的这些,肯定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幕。

    大明从成立之初就受到,白银不足和通货紧缩的困扰。宝钞失败后,靠朝廷信用背书的纸币已经失败。大明缺铜,铜钱始终不够用。白银作为货币又来自海外。

    这种情况下,皇帝和东南士绅集团,在海外贸易上官办,还是走私上的斗争。底层逻辑是争夺国家的货币主导权。

    也就是铸币权掌握在谁的手里。

    罗斯柴尔德爵士曾经说过,只要我能发行货币,我不在乎谁是国王。

    杨凡再次坚定了,扩大海军的决心。

359、抵达土木堡

    五天后,杨凡的大军抵达了传说中的土木堡。

    八万京营,外加十万民夫,浩浩荡荡的铺满了土木堡和清水河之间的平原。京营的装备在此时的大明算是顶级的。因为皇帝花了大价钱,从杨凡这里买了棉帐篷,还有蜂窝煤以及铸铁炉子。

    杨凡一分钱没赚,连卖代送的,让皇帝非常满意。

    毕竟这些人是为了大明的利益去和漠西蒙古为主力的敌人厮杀,他们是为国出战,杨凡不忍心赚钱。

    扎营时,一卷卷的铁丝网被搬下车。士兵们开始扎营。

    杨凡的运输团伪装成运输脚行,用大篷车给大军运输盔甲,辎重和粮食。

    “一会扎好了营。让民夫们也进来,给他们划好驻地。”杨凡吩咐道。京营的千户们都大声答应。

    这些军官都是单独进军官教导队,杨凡亲自训练的。凡是挺不住训练的,都被杨凡给崇祯送回去了。让皇帝另行安排。杨凡说的很清楚,他这里不将就废物。

    军官不够,就从自己的家丁中调任,做临时军官,打完了仗,班师回京,在全部退出。皇帝也同意了。他知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的道理。

    过了土木堡,就得正规化了。民夫必须保护起来,草原上的情况多变。不管是敌人骚扰,还是野生动物都非常危险。如果放任不管,估计每天晚上都会被狼叼走一些人。

    杨凡和高级军官、文官们则入住土木堡内的房子。

    这里长期驻守一个百户所。得知大军要从这里经过,百户羊湖也是伶俐的,提前把房子都收拾的干干净净的。好让这些大员们入住。

    因为这里是重要的交通要道,不然也不会在这里修筑这么坚固的堡垒。

    杨凡和张世泽,在羊湖百户的陪同下,四处游览了一番。

    “现在堡里还是没有水井吗,吃水都需要去清水河去打水。”杨凡问道。

    “回伯爷的话,到现在一直没水,小的曾经派人挖了十丈都没出水。也就放弃了。”

    杨凡皱眉,说道:“两山夹一穴,中间抽不干。这土木堡在一个小高地上,但是周围都是群山环抱的平原,按说不该没有水啊。侯生武,你给看看怎么回事。”

    侯生武带着工兵团在这里等了好几天了,今日也来迎接老爷。

    “老爷,只有一种可能,这里曾经发生过地震,把含水层阻断了,不从堡下过了。不过,含水层一般不是只有一层,只要打的深,肯定能出水。”

    侯生武说的有道理,这周围山地都很高,这里是山间的山谷平原,地下应该是水流汇聚之地。

    “那就交给你了,你们打井吧,三天之内,要给我打出水来。”杨凡说道。

    “喏,老爷您放心,肯定打出水来。”

    杨凡、张世泽和文官都去了各自的院落休息。杨凡躺在床上,有些睡不着。他想起土木堡附近,尤其是清水河里遍地都是白骨。心里有些沉重。

    这些将士,不管怎么说,都是为国捐躯的。时间已经过去172年了。大明也没有给他们收尸。就这么暴露在荒野里,风吹雨淋。

    第二天一早,杨凡召集张世泽和所有随行的官员。商议再次休整三日,同时让大军和民夫,四处搜索土木堡之战的阵亡将士骨骸,集中掩埋入土。

    众人纷纷同意,恭维定远伯仁爱之心必有福报。

    大明讲究入土为安,这是行善积德的好事。人人都愿意伸手相助。

    杨凡于是下令,宣布,即日起,民夫可以外出寻找阵亡将士骨骸。

    每凑齐一副,给赏钱二十五文钱。每一百人民夫为一队,大军派出一个伙的士兵保护。其他官兵在营帐休息,按照安排,轮换征调出去。

    大军主力必须严阵以待,不可松懈。尽管这是在长城内。

    消息一出,民夫们顿时欢腾起来。大明征召的民夫,就是给官府服徭役。不仅不给钱,还要自己预备防寒衣物,以及自带干粮。

    像这次,出行的时间长,还要多少带点钱,以备不时之需。

    这次民夫要跟着,把辎重运输到归化城才能返回,今后每次运输都是按照三个月一期临时征召,然后不停的轮换。

    他们最怕被征发,跟随大军出征。

    危险不说,还遭罪。

    风霜雨雪的,道路泥泞难行。鞋子都是布鞋,很快就会损坏。衣服也容易破烂不堪。这时候正是冬天,想打草鞋都找不到草。鞋子坏了,脚底板会快就会磨得血肉模湖。

    这么冷的天,吃不上,喝不上的。睡野地,又冷又潮湿。几个月下来都是一身病。十个人能回去七个就算是不错了。死掉一半也是常有的事情。

    军队的营帐自己都不够,那里管的了这些民夫呢。

    带他们来的衙役也如狼似虎,鞭打辱骂。经常有实在受不了,投河溺井的。每天早上,树上都挂满了半夜偷偷上吊的民夫。

    杨凡这些情况都知道。出发前就从新城仓库里,多调集了一倍的棉帐篷和火炉、以及二十万人份的蜂窝煤。

    到了土木堡外,休整时。又给每个民夫发了一双老式军用高腰胶鞋。这些鞋子,非常坚固,十年都穿不坏。

    发靴子,杨凡实在是发不起。

    这种胶鞋至少比他们的布鞋靠谱,不会磨坏。如果伤了脚,出塞后可就遭了大罪了。

    但是,这种胶鞋是单鞋,不是棉鞋。会冻脚。杨凡准备的都是大一号的,同时发些羊毛,让民夫们自己填充在里面。

    这些民夫们,万万没想到。大军居然会给他们和军士一样的待遇。

    扎营时,驻扎在铁丝网里,受到军队的保护。还有棉帐篷睡,里边还有铁炉子和蜂窝煤取暖、烧热水。

    吃饭也是大军统一管理的,等大军吃完了,火头兵们会供应这十万民夫伙食。吃的和大军一样,都是发糕加蔬菜汤。

    每人定量,一天三顿,合计二斤发糕。

    这个时代的人,没有副食品,吃的粮食多。但二斤发糕也足够吃饱了。有的人还能剩下些,藏在怀里,半夜吃个夜宵。

    蔬菜汤是用铁皮桶挑来的。杨凡的汤,就是清水煮脱水蔬菜,用来保证营养。避免出现夜盲症。

    里边放了汤料和猪油。味道还是不错的。

    现代出产的汤料,调味功能强大,喝的这些民夫,差点把舌头都吞下去。

    士兵和民夫伙食上唯一的区别,就是士兵每人每天早上,有一汤匙的辣椒油供应,用来御寒。

    因为出了张家口,草原上的早上可是非常冷的。

    张世泽看的直搓牙花子。忍不住说道:“你对他们太好,这样子,这一趟你得自己填进去上万两银子。”

    他知道杨凡不差钱儿,但是,这个花法,他自问是做不到的。

    “钱财都是身外之物,只要别出篓子,把这一仗打赢,我出些钱也认了。”

360、修祠

    尽管天气很冷,但是住的暖和,棉帐篷的地上铺着厚厚的毡子。一点也不潮湿。

    吃的饱,而且汤里有脱水蔬菜,还有猪油,盐也放的足。一时间,大军和民夫们,人人交口称赞。

    “鹿亭,你们别忘了把开水都灌进热水袋里去。”伍长吩咐道。

    晚上住宿的时候,大家纷纷拿出新发的热水袋来。

    因为铸铁炉子和蜂窝煤买的多,送铁皮水壶。可以在晚上宿营时烧水。

    杨凡忽然发现了一个系统传送时的bag,因为大明有各种汤婆子,铜的、铁的、石头的。所以,已经有的物品,可以传送。

    经过询问瑶光,才知道,热水袋是可以传送的。而且价格不高。杨凡立刻预定了三十万个。传送了过来。

    这东西放在被窝里,可以热一夜。简直是取暖神器。

    每天早晚各灌一次开水,还可以当水囊用。白天放在棉袄里,可以热一天。晚上睡前灌热水,放睡袋里,脚底下。可以保暖一夜。

    白天渴了,掏出来喝,就有热水。

    如果温度高,就倒进行军饭盒里喝。如果温乎,就直接对嘴喝。真是太方便了。

    大冬天的有热水喝,简直把这些当兵的美出鼻涕泡泡了。

    一般的水壶,挂在腰上,出塞就会冻住,根本喝不了。就算是能喝,大冬天的,冰凉刺骨的水也够受的。

    “好的,王头儿,今天我值日,这就烧水。”鹿亭是一个十八岁的小伙子,还没娶媳妇,今年刚补的老爹的缺,进了三千营。

    杜老三说道:“头儿,这堡里没有水,水都是民夫用水车从六里外拉来的。因为不方便,所以限制使用。咱们伙就分了两水桶。灌完热水袋,把水壶灌满。加上明早的,就不剩太多了。洗脸是不够的,只能用毛巾沾水擦擦。”

    伍长纪鹏说道:“大帅已经再安排人打井了。说不定明天就有水了。”

    此时,打井队打着电石灯,正在彻夜奋战。他们把蒸汽机从压路机上拆下来,做动力。一直的在选定的位置往下打钢管。

    “再说了,咱们当兵的,啥苦不能吃。你们感谢大帅吧。吃的这么好,汤里一层猪油。发糕也管够。住的这么暖和。还有啥不知足的。”

    “知足,知足,我当了二十年的兵,从来没有大帅接管了京营后,过的这么舒服。军饷从不拖欠,钱庄直接打到我存折上,不过军官的手,一个铜子儿都不会少。发这么暖和的棉衣裤,还有棉大衣。毡子靴子,狗皮帽子。就是到了草原上咱也不怕。”程大力说道。

    “头儿,大帅说了,捡拾一副骨骸,给二十五文钱呢。这种好事怎么不给京营的兄弟。反倒都给了那些民夫呢。”姜五不解的问道。

    “你知道个屁,大军出征,能四处捡东西吗。敌人打来了怎么办。官兵必须严阵以待,让民夫去干活。”纪鹏瞪了他一眼。

    这小子,整天算计你多我少的。干活、训练也偷奸耍滑,要不是他咬牙通过了所有考核,早被淘汰出去了。

    现在京营可是香饽饽了。多少人想进来,都没有门路呢。

    第二天一早,民夫们早早的起来,背着柳条筐,在老家县尉、衙役的带领下,按照军官指定的范围开始捡拾阵亡将士的遗骨。

    这么多凌乱的骸骨,根本分不清谁是谁,只能看一块到就捡起来。放进筐里,晚上回去再分。

    这些民夫都很兴奋,没想到征西将军这么仁慈。不但,吃住的好,还给他们赚外快的机会。

    这一次,尽管他们都尽量带着干粮和铜钱、碎银子。

    可到了大军才知道,他们根本不用自己花钱和带食物,每人发了一双胶鞋,一件棉大衣不说。还管饭和热水。

    他们兴奋的用刚发的铁锹和小铲子四处挖掘。

    这些骸骨,有的露在明面上。有的已经被百年的尘土覆盖。最令他们兴奋的就是河道上,沙子里好多的骨头。每捡到一块都很高兴。

    河边不远处,一个千户的士兵,正在用铁锹,挖一个巨大的土坑。

    还有当地找来的石匠,在叮叮当当的刻着一块高一丈的石碑。这是工兵用炸药从附近的山壁上采下来的,然后从冰封的河道上拖曳到这里的。

    晚上民夫们回来,把捡到的骨头,交给那些穿着白色长衫,带着口罩的士兵。

    他们带着白色手套,庄严肃穆,仔细的凑成一幅幅完整的骨架。然后装进一个简陋的麻布口袋里,放进土坑里摆好。

    不摆好不行,那样装不了太多,坑就满了。

    这些麻布口袋,是用大篷车带来的布匹,动员了附近村庄的妇女紧急缝制的,每缝制一个给一个铜钱。这些妇女们欢天喜地的来做工。

    士兵们庄严肃穆的神情和轻拿轻放的样子,让这些民夫们也受到了感染。他们都知道这些骨骸都是大明阵亡的将士,也纷纷双手合十,然后,趴下磕几个头。

    “报告,大帅,发现了这个。”一个百户来报告。

    杨凡从他手里接过来一个腰牌。杨凡一看,居然是进出紫禁城的腰牌。材质是象牙的。

    反过来一看,大吃一惊,居然是英国公的腰牌。

    “这个给你,你看看,是英国公张辅的腰牌。”杨凡把象牙腰牌递给张世泽。

    张世泽惊讶的接过来,一看,顿时也红了眼圈。

    当年,英国公张辅,也就是他的祖爷爷,就在这个里阵亡。尸骨都没有找到。

    “在哪里发现的,附近有骨骸吗。”张世泽一把抓住这个百户,大声问道。

    “副帅,小的没看到骨骸,在河边的沙子里挖出来的。”百户吓坏了,张世泽面目狰狞,额头青筋蹦起。

    “调一个总旗过去,把那一片的沙子都给我挖出来,然后过筛子。任何物品都不能遗漏。”杨凡下令道。

    张世泽本来听说没发现骸骨,心里一片失望。看到杨凡布置的井井有条,顿时感激的看了杨凡一眼。

    杨凡和张世泽来到河边,看着士兵们打着火把和电石灯,在方圆十丈的范围内开始挖掘。

    很快,就挖出了十几副骸骨。更多带着英国公府痕迹的物品被挖了出来。

    有的是带有铭文的刀剑,有的是铜铁腰牌。还有各类杂物。很多都已经在百年的岁月里腐朽不堪。

    杨凡蹲下,拿着一块铜质的腰牌说道:“幸好埋在水里。才能保存这么好。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

    张世泽看着一副高大的骨架,已经泪流满面。从残存的衣甲和佩剑,已经可以确定,这就是他的祖先。土木堡之战阵亡的大明最高级的官员。

361、修祠二

    三天的时间,十万民夫,已经把土木堡周边的骨骸捡拾干净。

    杨凡单独安排一个千户,负责整理工作。每凑出完整的一副,就小心的装到麻布口袋里,然后放入那个巨大的土坑中安葬。

    最后在地面上,堆起了巨大的土丘。周围用工兵采来石料堆砌。

    最后,把一块一丈高的花岗岩石碑树立起来。

    巨大的石碑十分简朴,只是从上到下的刻着几个大字。

    “大明土木堡阵亡将士官员之墓。”

    杨凡亲自主持祭拜仪式,十八万人参加祭拜。杀了三头猪,用来祭祀。焚烧了十几车从怀来县城买来的纸钱。导致怀来的此类用品全部售罄。

    “弟兄们,172年前,就在这里。瓦剌人,也就是今天的卫拉特联盟。打进了长城,在这里打败了大明的京营。这座土丘里埋葬着十万京营的忠魂。他们很多都是你们的祖先。在那场惨烈的战斗中,京营的军户,几乎每一家都有人在土木堡阵亡。”

    “而你们今天去征伐的土默特人的归化城,已经进行了蒙古诸部会盟。青海、西域、漠北的蒙古人,齐聚河套,支援土默特人和鄂尔多斯人。尤其是卫拉特人将是我们的主要敌人。”

    “归化城之战,将是172年后,京营和瓦剌人第二次决战。我将带领你们,一雪前耻,彻底打垮蒙古人阴山会盟的所有部族。我们将在阴山下,用敌人的头颅筑起一座新的纪念碑。让我们一起去复仇!”

    “复仇,复仇!”士兵们激动的呼喊道。

    ……

    在杨凡激励士气的时候,一个总旗的骑兵,带着几辆马车日夜兼程的赶回京城。直奔英国公府。

    带队的是英国公府的家将张则诚,听到管家进来汇报,说是张则诚回来了。张之极非常诧异,他回来做什么。老太爷不是安排他和一千家丁,护卫世泽去打仗了吗。

    张之极还是放下饭碗,出来见张则诚。

    “小的见过世子爷,大公子派小的回府,有大事禀报。”张则诚立即施礼说道。

    “哦,出什么事了。是世泽出事了吗。”张之极紧张的问道。

    “不是大公子出事了,是大军行进到了土木堡。杨帅下令收集当年英宗战败时,阵亡将士的遗骨。没想到,找到了老公爷的骨骸。大公子让我带人送回来。”

    “什么,你再说一遍。”

    “世子爷,找到了第一代英国公张辅的骨骸。”

    张之极双手颤抖,脸色雪白,哆嗦着说道:“快去,快去后院,请公爷出来。”

    显然,此事太大,已经不是他可以处理的事情了。

    ……

    乾清宫,崇祯正在处理公务,王承恩急匆匆的走了进来。

    “陛下,英国公来了,正在东华门外请求觐见。”

    “嗯,他怎么来了,他不是躲在家里养病吗。朕要清军,他们就都病了。一个个的年老残喘,腿脚不便。哼!”

    “陛下,英国公递上来一份奏本。”说着王承恩把一份奏本放到桌子上。

    崇祯打开,漫不经心的翻看,眉头紧锁。想看看这个奸猾如油,滑不熘手的老东西又要出什么幺蛾子。

    可是崇祯,越看脸色越是凝重。最后长长的叹了口气,放下奏本,说道:“你让他进来吧。这是大明亏欠他们家的。”

    ……

    忙完了祭祀的事情。有一个好消息传来。

    在工兵团打了三百多米后,终于打出水来了。不仅有水,还是高压自喷井。黄泥汤子从井口喷出十几米高。在堡外都看见了。

    堡里驻扎着一个百户所,有实际兵员六十一人,堡子里百户下属的军户三百二十一户。他们平时吃水都要到六里地外的清水河去用水车拉水。

    冬季河流封冻,取水非常不方便。现在有了水井,都非常高兴。杨凡路过此地,打井解决百姓吃水的问题。也算是给当地百姓造福了。

    以后这座城堡,再也不会因为缺水而出现之前的惨败了。

    侯生武先简单的安装了铜质的阀门和水龙头,等新城派来后续的施工队,给这里修一座水塔,以及储水池子。以后,就是几十万大军再从这里过,也可以方便的补充水了。

    工兵团在这里盖了一间木头房子,然后安装了蜂窝煤铁炉子,用来生火取暖。这里已经靠近燕山山口了,夜里非常冷。要防止水管被冻住。这座房子修好后,以后这里就是土木堡的水房了。

    办完了这里的事情,大军继续出发。

    经过三天的休整,大军的精气神都非常好。而且也适应了长途行军。速度开始越来越快。

    几天后,大军行进中,收到了京城六百里加急送来的崇祯的旨意。首先,崇祯褒奖了杨凡、张斯泽收敛土木堡阵亡将士遗骨的行为,勉励他们此战努力作战,一雪前耻。

    另外,皇帝已经下旨,在土木堡中修建怜忠祠。用来祭祀土木堡阵亡文武官员和将士的忠魂。同时,皇帝下旨,给英国公张辅修建郡王级别的陵墓。

    张世泽激动的和杨凡一起叩谢天恩。

    在杨凡大军抵达宣府镇,再次休整,准备经过张家口进入草原时。在土谢图汗越冬营地的安三溪,收到了一份秘密情报。

    一个浑身冻伤的人,骑着一匹骆驼,从暴风雪中来到这里,这个人是情报处秘密派遣到察哈尔的间谍。他是一个出生在长城内的蒙古人。已经潜伏在察哈尔部七年之久了。

    在安三溪占领了土谢图汗的地盘后,从察哈尔来到这里,递交了察哈尔一位塔布囊的来信。

    安三溪很诧异,自己和察哈尔人,和林丹汗的集团从来没有往来。他们怎么会给自己来信。尤其还是一位黄金家族的女婿,身份尊贵的塔布囊。

    如果不是,这个人的身份确认无误,安三溪几乎怀疑这是一个反间计。是一个林丹汗设下的陷阱。

    “这位塔布囊怎么称呼。”

    “他叫田自立,是瑶光姑娘的学生。是东厂涂山千户派遣东厂和锦衣卫的人去林丹汗身边的时候,老爷让他跟着去的。但他的任务是老爷布置的,我不清楚。”

    “那他怎么成了黄金家族的女婿了。”安三溪一时半会的有些摸不着头脑,这个转折也太大了些。”

362、汉人奴隶大逃亡一

    “田自立给林丹汗种出了玉米,林丹汗就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了他。我知道的也就这么多。”

    安三溪点点头,心里说道:“这小子倒是个人才,居然借着公干,还从林丹汗那里骗了一个老婆。真是不虚此行。”

    安三溪打开书信,原来他的大举出发时,新城同期就派出了联络员去了那位塔布囊的营地。

    看完了书信,安三溪才知道事情的原委。

    没想到老爷这么早就布局,来做这样一件事。

    为了解救历年被掳掠到草原上的汉人奴隶,老爷派出了善于种地,研究农学的田自立。老爷投下了林丹汗无法拒绝的鱼饵。

    那就是在草原可以种植的粮食---玉米。

    这种东西,生长周期短,抗旱。产量还很高。而且秸秆可以用作冬季的饲料。简直就是给林丹汗量身定做的。

    在种出了第一季玉米后,林丹汗欢喜的几乎疯了。他强迫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内喀尔喀五部、科尔沁人交出了所有的汉人奴隶给他种地。

    本来,林丹汗是承诺了,在教会蒙古人种植玉米后,田自立可以带着他小女儿回关内去。可是,看到玉米的所产生的巨大利益后,他食言了。

    各部被迫把所有还活着的汉人奴隶都交给了林丹汗。加上察哈尔本部的汉人奴隶,足足有十万人。其中青壮占一半。

    毕竟老弱病残,在残酷的自然选择的草原很快就会被淘汰。

    而各部之所以把汉人奴隶都交出来,一个是因为林丹汗西征大破漠南蒙古诸部的余威。另一个也是因为这些年草原大旱,他们也没有多余的粮食。

    有了粮食,林丹汗就可以控制各部。因为牛羊肉在草原上保存困难,只有通过贸易,换成宝贵的粮食才可以长期保存。在冬季,这就是部落的救命粮食。

    而且冬季之所以难熬,就是因为牛羊只能用蹄子刨开冰雪,吃下面的枯草和草根。所以,背风而且枯草茂密,被雪比较浅的地方就是有限的越冬营地。毕竟雪太厚了,牛羊刨雪消耗的体力超过了吃枯草和草根补充的能量就会越来越瘦。

    而没有了厚厚脂肪,防冻能力就会急剧下降。所以不是饿死,就是冻死。人也一样,冬季只能减少食物,苦熬到开春。看看部落里剩下多少人,多少牲畜。在研究新的一年如何恢复和发展。

    一场白灾,草原上消失一些部族,太正常了,这是每年都在发生的事情。

    而玉米高大的植株,收割后,可以囤积起来,作为牲畜的饲料。玉米庞大而坚硬的根系,刨出来,是非常耐烧的燃料。这种燃料也有重要的意义。

    蒙古人平日里都是烧牛粪的。夏天,水草丰美,牛羊吃的多,便便自然也多。但是到了冬天,除了攒下来的有限干牛粪,燃料是极度缺乏的。

    这也是每年都有大量人口活活冻死的原因。

    有限的干牛粪,王爷、台吉、塔布囊、那颜、牧主们都不够烧的。那里轮得到奴隶和牧民。他们除了一家人和牛羊挤在一起取暖,就没有别的办法。

    现在凭空解决了牲畜的冬季饲料和燃料,简直可以让所有人和牲畜,都安然在蒙古包里度过冬天。

    至于其他部落,如果你服从伟大的巴图克图汗(林丹汗),大汗就会赐给你挺过冬天的粮食。或者你拿牛羊战马来换。战士也行。

    看到田自立在白城的那块田地如约的种出了粮食,并且教会了一些蒙古人后,林丹汗绝口不提让田自立返回的承诺。

    林丹汗的察哈尔部,被建奴渗透的和筛子一样。很快皇太极就得到了详细的情报。

    林丹汗能种粮了,这个晴天霹雳,这让皇太极心急如焚。

    如果放任不管,林丹汗很快就能强大起来。

    他掌握着粮食,就能不断的增加人口。其他部族也会有大量人投奔而来。察哈尔只会越来越强大,最终成为大金的心腹大患。

    崇祯元年,皇太极果断的发动了对察哈尔人的进攻。

    而经过天启七年的西征,林丹汗掠夺了大量的人口和牲畜。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此时,也是处于实力巅峰。

    双方断断续续的打了大半年,直到冬季才休战。

    皇太极实力上占上风,他取得了部分的胜利。察哈尔外围的八大营,有三个投奔了建奴。

    但是林丹汗也没有伤筋动骨,实力仍然强大。

    车臣汗在得知,林丹汗已经成功的在草原种出了粮食后,开始不停的向林丹汗示好。他的地盘还要往北,他那里既没有机会去大明抢粮食,也种不了粮食。只能讨好林丹汗。

    为了保证粮食种植基地的安全,同时,也为了扩大种植面积。林丹汗把白城的耕地交给了被训练出来的蒙古人耕种。

    全部的汉人奴隶,则交给田自立塔布囊管理。

    迁移到察哈尔部和车臣汗部交接处的水源充足的地区开荒耕种。同时派出五千骑兵看守这里。

    田自立今年带着十万汉人奴隶来到这里。开始开荒种植玉米。

    同时,趁机向林丹汗把汉人工匠及家属也都要了来。毕竟开荒需要太多的体制农具需要打造,还需要铁制的犁铧。

    至此,草原上的汉人奴隶都集中在了这片区域。

    今年秋天,玉米获得了大丰收。五万汉人奴隶劳动力,收获了足足够察哈尔人吃三年得粮食。

    农耕相对游牧,具有天然得产量优势。

    但林丹汗运走了绝大部分的粮食和全部的秸秆。用来供应他的本部所需。只给田自立留下了口粮。

    明年播种的种子。需要杨凡的驼队运来。这些种子都是现代基因育种,只能用一季度的种子。

    口粮都放在粮仓里,由一个蒙古千夫长负责把手。

    每天,按人头分发给这些汉人奴隶。而且经常克扣,让这些人只能吊着命,勉强不被饿死。同时也是防止他们反抗,或者逃跑,毕竟这里聚集了十万人汉人奴隶。

    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蒙古人也有些害怕。

    这让田自立非常生气。他几次给林丹汗取信。不但没有改善这种情况,反倒遭到了林丹汗的训斥。

    至于他要求返回汉地的请求,林丹汗始终顾左右而言它。不停的找各种理由推脱。

    冬天到了,交通中断。田自立也不打算再给林丹汗写信了。

    他已经完全看清楚了这个人。

    他用的着你的时候,他从不吝啬甜言蜜语,甚至女儿都能嫁给你。当他已经不需要你也能种出粮食的时候。他对你的态度就开始直线下降。

    至于,田自立告诉他,种子会退化,必须从杨凡那里买的提醒。林丹汗自以为是的认为这是田自立编出来的可笑的筹码。

    田自立气的发抖,这世上总有一些自以为聪明的蠢货。

    你跟他讲科学,他用他的生活经验来否定你。而他的所谓的生活经验,根本不是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并不能类比到其他领域。

    直到有一天,老爷派人来了。

    田自立已经受够了鸟气,这时候他才知道。原来这一切都是老爷布的局。

    目的就是把草原上各个部落的汉人奴隶集中起来,一次性的都救走。

363、汉人奴隶大逃亡二

    安三溪看完了信,让信使下去休息。

    “立即召集营以上军官来开会。把地图铺上。”安三溪吩咐道。

    不大一会大大小小的军头们都来到了中军大帐。安三溪正在低头在地图上用红蓝铅笔进行地图作业,不停得用尺子测量距离,并换算成实际公里数。

    “老爷有新的作战任务给我们。你们这些混蛋,这十多天是马放南山了吧。一个个的,吃饱了睡,睡醒了吃。都快成猪了。”安三溪头不抬的骂道。

    众人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早都对他的脾气了如指掌,也被骂的皮了。一个个的嬉笑着不当一回事儿。

    现在这个极寒的而季节,什么也干不了。只能躲在营地里猫冬。整天刮大风,营地外面都是大烟炮儿。真的没啥干的。

    训练,你省省吧,别造成冻伤减员。那可是军官考核要扣分的。

    所以,他们一个个的天天吃羊肉涮火锅,喝带来的烈酒。还有的勾引起蒙古小姑娘谈起了恋爱。

    安三溪也懒得管他们,这个鬼天气,安全是第一位,至少宅在蒙古包里不会冻伤。

    “立正,现在部署作战任务。”安三溪放下铅笔,大吼一声。

    顿时,这些混蛋,像是屁股中箭的兔子一样,条件反射的跳了起来。一个个站的笔直。

    “都过来看地图。这里,洪吉剌部的南缘,这里有十万人口的汉人奴隶在这里种植玉米。目前,他们都住在自己挖的地窨子里。老爷让我们去这里把他们都营救回来。”

    王浩看了一会,估算了一下,距离土谢图汗部大概五百多公里呢,可不算近。

    侦察团团长王浩问道:“安头儿,他们那里有没有蒙古人看着。”

    王浩清楚的知道,在草原上种地意味着什么。这么重要的农耕基地,蒙古人一定会守卫严密。

    安三溪说道:“现在是冬季,交通断绝。就和我们突袭土谢图汗,周围根本没有人知道一样。林丹汗根本想不到,我们会越过车臣汗的南部领地去攻击这里。劫走这些汉人奴隶。”

    “根据可靠情报显示,那里只有五个千人队的察哈尔骑兵。没有别的兵马。而且这个季节除了我们,其他部族都没有野战和行军的能力。都龟缩在越冬营地里苦熬呢。”

    骑兵一师师长车晓林问道:“安头儿,我们穿越车臣汗的领地也不算回事儿。毕竟野外根本没有人。就算车臣汗知道了,有军队穿越他的领地。他也不会冒险离开越冬营地的,只要我们不打他,他不会多事的。“

    骑兵三师师长王鹏说道:“区区五千人,我们派一个团去就足够击溃他们。但是,我们消灭了这些人之后怎么办。带他们来这里吗,这里可养不活十万人啊。”

    土谢图汗的部落的牛羊,只够他们自己吃的。现在骑兵军都是吃自己带来的食物。如果把这些汉人弄来,肯定食物就不够了。

    安三溪点点头,说道:“这些老爷都考虑了。我们派五个团骑着骆驼去。带去七万头骆驼,一个骆驼可以乘坐两个人。足够把他们带回来了。营救成功后,不要回这里,直接去多伦城。草原上也只有那里有足够养活这十万人的粮食。”

    苏通用尺子在地图上量了一下,说道:“从我们这里去那块农耕营地,要走五百公里,从那里去多伦要走三百八十公里。不过好在这个季节,荒野里不会有人,除了严寒足够安全。只要把防寒解决好了,这些人应该可以平安抵达。”

    韩五说道:“不可掉以轻心,这是林丹汗的心头肉,你们也知道草原上的农业基地意味着什么。这是对林丹汗的挖心战。他可能不顾一切的派兵来追。我们还是要做好战斗准备。”

    安三溪想了想,说道:“组织五个骑兵团的兵力,额外带上一个骆驼炮营,一个加特林机枪营跟着去。再带上足够的军大衣和食物。我们应该可以做到,把他们安全的营救到多伦去。”

    “这一次行动。老爷非常重视,他布局了两年的时间,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所以,我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我亲自带队过去。”

    “车晓林你留下,代替我指挥,管理好这里。明年开春。我会带着你们去攻打札萨克图汗的领地,从北面策应老爷对归化城的进攻。”

    “喏,保证完成任务。”

    第二天凌晨,完成了准备的五个骑兵团和两个火力支援营。带着足够的物资和七万头骆驼,再次离开温暖的营地帐篷。钻入了暴风雪之中。踏上了新的征途。

    与此同时,在一块叫做赛汉图因的地方,这里河汊纵横,水草丰美。远处的白音乌拉山挡住了西伯利亚吹来的寒风,是一块避风的好地方。

    这里遍布着密密麻麻的地窨子,两万户汉人奴隶和一些单身汉都住在这里。他们经过一年的辛苦劳作,已经把这里的牧场开发成了玉米地。

    在营地中心,有一座两层的小木屋。

    这里就是田自立的住所。他是黄金家族的女婿,地位尊崇的塔布囊。他的住处自然也是最好的。

    小木屋里烧着壁炉,里面温暖如春。地板上铺着一张完整的黑色熊皮。

    田自立今年十九岁了,这两年草原上风吹雨打,让他壮实了很多,也黑了很多。旁边他的老婆,蒙古的公主抱着他俩的爱情结晶,一个六个月的女儿,坐在壁炉边烤火。

    她知道,她的男人近期不太高兴,因为她的阿布(蒙古人对父亲的称呼)一直不肯让他带自己回汉地。

    其实,她是不愿意去汉地的,她对未知的地方充满了恐惧。她只希望,自己的男人能永远在自己的身边,在这草原上生活下去。

    “驸马、公主,奶茶好了。”小翠端着托盘走过来。

    一个红木的托盘上放着两只瓷碗,里边是煮好的蒙古奶茶。

    卢守礼带着小翠,抱着孩子,还有两条大狗。跟着押送奴隶队伍来到了林丹汗的地盘后。公主看中了温柔乖巧的小翠,把他们一家要了过来,作为家庭奴隶。

    卢守礼看大门,噼柴烧火。小翠做厨娘、洗衣服做饭。两条大狗看家护院。他们一家就这样,在驸马的家里,安顿了下来。

    卢守礼凭借着自己的机警和能力,很快就成了驸马信任的心腹。他知道驸马在策划回归大明。而这也是他心心念念的。

    “守礼,一会你到我书房来一下,我有事交代你去办。”田自立说道。

    卢守礼心里一颤,难道回归有眉目了吗,自己盼着这一天,已经太久太久了啊。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1000/ 第一时间欣赏明末钢铁大亨最新章节! 作者:漫卷诗书万点花所写的《明末钢铁大亨》为转载作品,明末钢铁大亨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明末钢铁大亨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明末钢铁大亨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明末钢铁大亨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明末钢铁大亨介绍:
穿越明末蓟镇遵化古城,接收一家冶铁坊。看主角用铁和火重整万里河山。明末钢铁大亨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明末钢铁大亨,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明末钢铁大亨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