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武侠修真仙朝纪元TXT下载仙朝纪元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仙朝纪元全文阅读

作者:西城冷月     仙朝纪元txt下载     仙朝纪元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百二十五章 果然如此

    大汉·神京

    距宁国府四五里之地,左拐进一条绵长、逼仄的小巷,行不百步,可见一座青墙斑驳,略显破败的院落静静矗立。

    秋雨蒙蒙,院落正中的那棵石榴树,摇落了一地小灯笼似的榴花,愈发添了几分雨后的萧瑟之意。

    东窗下,翠竹青翠欲滴,伫立着一个年纪不过十四五岁的少年,少年一袭浆洗的几乎发白的青衫,面容清隽,手中捧着一本蓝色封皮的书,凝神读着,剑眉之下,一双黑白分明、湛然有神的眸子,不时现出思索之色。

    他本是后世之人,却不想来到这一方红楼世界,魂归在宁国远支的贾珩身上。

    虽已过了十来天,却仍有恍然若梦之感。

    贾珩其人,在红楼梦原书中,只有寥寥的几笔记载。

    而红楼梦叙事又不言朝代年月,他第一时间,自是借来了史书,以求探寻原委。

    “高祖余姚人,上古帝舜之苗裔也……”

    哪怕不是第一次读到这文字,贾珩心中惊奇之意仍是不减,目光扫过书案前的两本史书,心下不由叹道:“这方红楼世界……至世宗之朝,嘉靖皇帝一心修玄,奸相严嵩用事,内忧外患,嘉靖二十九年,俺答入寇,进逼京畿,攻下京师,嘉靖不愿南狩,自焚于宫中……朱明一世,终历一百七十二年,幸有元末汉王陈友谅后人陈璟自余姚起兵,追亡逐北,席卷天下,再立陈汉,定都西京,至今日已然九十余年了。”

    贾珩正在心中暗暗推算着朝代,忽而眉头一皱,“今年是崇平三年,倒是和崇祯皇帝……”

    “砰砰……”

    就在这时,外间突然响起的门环扣动,打断了贾珩的思绪。

    “来了,来了,”一道妇人的声音从左侧的院落中响起,一个荆钗布裙,年过三旬的中年妇人,腰间系着围巾,踩着荒草凄凄的碎石小径,前去开门。

    贾珩此刻也踱步出了房间,站在廊下观看。

    妇人蔡氏是他前身母亲亡故后留下的陪房,前身幼年失怙,由母亲姚氏一手抚养长大,二年前,前身之母姚氏也一病不起,缠绵床榻不久,病故了。

    而后,就由蔡氏一家三口照顾他的起居。

    “哟,我当是谁,这大清早的,就听着喜鹊叫,原来是珠大嫂子。”妇人蔡氏挺会说话,满脸堆笑说着,问道:“珠大奶奶来,您这是……”

    蔡氏心中也有些奇怪,暗道,除却过年祭祖,根本就不见荣国府中人,不知这贾珠的媳妇儿,来这陋巷寒宅做什么。

    贾珩虽是宁国之后,但宁国八房在京中早已开枝散叶,就荣宁街住的,至于贾珩这一支,都快要出五服了。

    李纨主仆二人,一身宝蓝色水袖襦裙,头别凤头碧玉簪,体格苗条,面上不施粉黛,冲蔡氏微微点了点头,问道:“珩兄弟在家吗?”

    正在这时,一个青衫少年,从廊下徐步走来,在李纨对面立定,拱手见礼道:“贾珩见过珠大嫂,正想着吃罢饭,将书送还兰哥呢,不曾想竟烦劳珠大嫂亲自登门,是珩之过也。”

    说完,将一双沉静幽邃的目光注视着李纨,暗道,不怪乎是金陵十二钗,单论这品容气质,都能打个九十分。

    李纨打量了贾珩一眼,见其衣衫虽简素,但眉眼清冷,神情萧轩疏举,举止自然有礼,原本心中的不悦,稍稍散去了一些,清声道:“兰儿他年岁小,还看不得那些前朝史书,我前个儿翻阅藏书,还纳罕少了几本,却不想是兰儿借给了珩兄弟,好在总不是外人,只是兰儿正换牙,珩兄弟,莫再给他买劳什子的酸呀甜的才是。”

    贾珩闻言默然,情知李纨登门有兴师问罪之意。

    说来,还是前几天,他方来此界,为了弄清一些来龙去脉,就想找些史书来读,正巧碰上贾兰,于是就在街上买了两根糖人,上前搭话,言借他家中藏书一读。

    其实还是囊中羞涩,银钱购买四书五经、笔墨纸砚尚且不足,对于国史,就只能是书非借不可读也了。

    原本,他身为宁国远支,纵然来日抄家,也不会牵连到他,但如果想在这封建时代活得体面,就非得读书入仕不可。

    得益于前身之母陈氏的教导,此身早早进了学,只是性子跳脱,并不是读书材料,前身之母亡故这二年,更是愈发荒废了学业。

    见贾珩沉默不语,李纨也无心继续多言,随口道:“珩兄弟,书应该看完了罢。”

    当然,她也仅仅是随口一问,她并不认为贾珩能读出什么名堂,虽来年打听过,贾珩之母李氏是个心性高的,但这贾珩却少时顽劣,只习舞刀弄枪,常和表兄陈翊厮混。

    贾珩面色如常地点了点头,应道:“珠大嫂稍等,我这就取来。”

    李纨颦了颦柳叶细眉,就有些担忧那几本书,道:“我随你去吧。”

    贾珩也没再说什么,身后的丫鬟素云,也一并跟上。

    举步来到书房,说是书房,其实也是平日起居之所,陈设简单,不过却透着整洁素净。

    窗前放着一张长条漆木书桌,案角黑漆剥落,分明有着一些年头。

    烛台下,笔墨纸砚一应俱全,其中几本厚厚的书放在右角,显是有着翻阅的痕迹。

    李纨主仆进屋,本已做好屏息之意,但并无异味,反而有一种淡淡的香草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贾珩将那几本书摞在一处,微微笑道:“珠大嫂子,物归原主。”

    丫鬟素云上前接了,唤道:“奶奶……”

    李纨目光流波,倒是被案旁墙上的一副字吸引了心神,只见墙上写着一副似乎书就不久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字是行楷,笔锋锐利,如铁钩银画,宛若一柄出鞘的宝剑,字如其人,锋芒毕露。

    “这是珩兄弟所写?”李纨一双妙眸微怔,似是有些难以置信,讶异问道。

    贾珩怔了下,笑道:“昨夜读书至三更,一时心有所感,信手涂鸦,却让嫂子见笑了。”

    他来此界之前,确实练就了十几年书法,虽不敢自比大家,但也有几分火候,自觉不虚此界任何读书人。

    李纨心中完全收起轻视之意,沉吟片刻,说道:“珩兄弟,既想读书,为何不到族学中去,那里不收束侑,族中还管笔墨纸砚,年初府上薛姨妈的儿子,薛蟠就在学中读书。”

    贾珩闻言眸光流转,笑了笑,道:“我一人清静惯了,在家中读书也是一样的。”

    贾家族学现在什么情况,他如何不知,真应了晋西北铁三角的话,学习?学个屁!

    李纨不知贾珩心中所想,见其自有主见,也就不再多作言语,她本就是一味守愚藏拙的性子,别人之事都是很难过问几句。

    又随意寒暄了几句,正要告辞离去。

    贾珩目送李纨离去,摇了摇头,如何对待贾家这条破船,他一时间也有些举棋不定。

    “唯一所虑者,若我科举入仕,会被视为贾家之人。”

    这或许就是悲哀之处,政治斗争向来残酷无比,除非他如廊上二爷贾芸一样,安心做个升斗小民,贾家倒台后,或能独善其身李纨不知贾珩心中所想,见其自有主见,也就不再多作言语,她本就是一味守愚藏拙的性子,别人之事都是很难过问几句。

    又随意寒暄了几句,正要告辞离去。

    贾珩目送李纨离去,摇了摇头,如何对待贾家这条破船,他一时间也有些举棋不定。

    “唯一所虑者,若我科举入仕,会被视为贾家之人。”

    这或许就是悲哀之处,政治斗争向来残酷无比,除非他如廊上二爷贾芸一样,安心做个升斗小民,贾家倒台后,或能独善其身。

    否则,一旦科举入仕,哪怕不愿意,也难免会被视为贾家的旗帜人物。

    当然,历史上也不乏多线下注的例子。

第二百二十六章 卫国攻略

    大汉·神京

    距宁国府四五里之地,左拐进一条绵长、逼仄的小巷,行不百步,可见一座青墙斑驳,略显破败的院落静静矗立。

    秋雨蒙蒙,院落正中的那棵石榴树,摇落了一地小灯笼似的榴花,愈发添了几分雨后的萧瑟之意。

    东窗下,翠竹青翠欲滴,伫立着一个年纪不过十四五岁的少年,少年一袭浆洗的几乎发白的青衫,面容清隽,手中捧着一本蓝色封皮的书,凝神读着,剑眉之下,一双黑白分明、湛然有神的眸子,不时现出思索之色。

    他本是后世之人,却不想来到这一方红楼世界,魂归在宁国远支的贾珩身上。

    虽已过了十来天,却仍有恍然若梦之感。

    贾珩其人,在红楼梦原书中,只有寥寥的几笔记载。

    而红楼梦叙事又不言朝代年月,他第一时间,自是借来了史书,以求探寻原委。

    “高祖余姚人,上古帝舜之苗裔也……”

    哪怕不是第一次读到这文字,贾珩心中惊奇之意仍是不减,目光扫过书案前的两本史书,心下不由叹道:“这方红楼世界……至世宗之朝,嘉靖皇帝一心修玄,奸相严嵩用事,内忧外患,嘉靖二十九年,俺答入寇,进逼京畿,攻下京师,嘉靖不愿南狩,自焚于宫中……朱明一世,终历一百七十二年,幸有元末汉王陈友谅后人陈璟自余姚起兵,追亡逐北,席卷天下,再立陈汉,定都西京,至今日已然九十余年了。”

    贾珩正在心中暗暗推算着朝代,忽而眉头一皱,“今年是崇平三年,倒是和崇祯皇帝……”

    “砰砰……”

    就在这时,外间突然响起的门环扣动,打断了贾珩的思绪。

    “来了,来了,”一道妇人的声音从左侧的院落中响起,一个荆钗布裙,年过三旬的中年妇人,腰间系着围巾,踩着荒草凄凄的碎石小径,前去开门。

    贾珩此刻也踱步出了房间,站在廊下观看。

    妇人蔡氏是他前身母亲亡故后留下的陪房,前身幼年失怙,由母亲姚氏一手抚养长大,二年前,前身之母姚氏也一病不起,缠绵床榻不久,病故了。

    而后,就由蔡氏一家三口照顾他的起居。

    “哟,我当是谁,这大清早的,就听着喜鹊叫,原来是珠大嫂子。”妇人蔡氏挺会说话,满脸堆笑说着,问道:“珠大奶奶来,您这是……”

    蔡氏心中也有些奇怪,暗道,除却过年祭祖,根本就不见荣国府中人,不知这贾珠的媳妇儿,来这陋巷寒宅做什么。

    贾珩虽是宁国之后,但宁国八房在京中早已开枝散叶,就荣宁街住的,至于贾珩这一支,都快要出五服了。

    李纨主仆二人,一身宝蓝色水袖襦裙,头别凤头碧玉簪,体格苗条,面上不施粉黛,冲蔡氏微微点了点头,问道:“珩兄弟在家吗?”

    正在这时,一个青衫少年,从廊下徐步走来,在李纨对面立定,拱手见礼道:“贾珩见过珠大嫂,正想着吃罢饭,将书送还兰哥呢,不曾想竟烦劳珠大嫂亲自登门,是珩之过也。”

    说完,将一双沉静幽邃的目光注视着李纨,暗道,不怪乎是金陵十二钗,单论这品容气质,都能打个九十分。

    李纨打量了贾珩一眼,见其衣衫虽简素,但眉眼清冷,神情萧轩疏举,举止自然有礼,原本心中的不悦,稍稍散去了一些,清声道:“兰儿他年岁小,还看不得那些前朝史书,我前个儿翻阅藏书,还纳罕少了几本,却不想是兰儿借给了珩兄弟,好在总不是外人,只是兰儿正换牙,珩兄弟,莫再给他买劳什子的酸呀甜的才是。”

    贾珩闻言默然,情知李纨登门有兴师问罪之意。

    说来,还是前几天,他方来此界,为了弄清一些来龙去脉,就想找些史书来读,正巧碰上贾兰,于是就在街上买了两根糖人,上前搭话,言借他家中藏书一读。

    其实还是囊中羞涩,银钱购买四书五经、笔墨纸砚尚且不足,对于国史,就只能是书非借不可读也了。

    原本,他身为宁国远支,纵然来日抄家,也不会牵连到他,但如果想在这封建时代活得体面,就非得读书入仕不可。

    得益于前身之母陈氏的教导,此身早早进了学,只是性子跳脱,并不是读书材料,前身之母亡故这二年,更是愈发荒废了学业。

    见贾珩沉默不语,李纨也无心继续多言,随口道:“珩兄弟,书应该看完了罢。”

    当然,她也仅仅是随口一问,她并不认为贾珩能读出什么名堂,虽来年打听过,贾珩之母李氏是个心性高的,但这贾珩却少时顽劣,只习舞刀弄枪,常和表兄陈翊厮混。

    贾珩面色如常地点了点头,应道:“珠大嫂稍等,我这就取来。”

    李纨颦了颦柳叶细眉,就有些担忧那几本书,道:“我随你去吧。”

    贾珩也没再说什么,身后的丫鬟素云,也一并跟上。

    举步来到书房,说是书房,其实也是平日起居之所,陈设简单,不过却透着整洁素净。

    窗前放着一张长条漆木书桌,案角黑漆剥落,分明有着一些年头。

    烛台下,笔墨纸砚一应俱全,其中几本厚厚的书放在右角,显是有着翻阅的痕迹。

    李纨主仆进屋,本已做好屏息之意,但并无异味,反而有一种淡淡的香草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贾珩将那几本书摞在一处,微微笑道:“珠大嫂子,物归原主。”

    丫鬟素云上前接了,唤道:“奶奶……”

    李纨目光流波,倒是被案旁墙上的一副字吸引了心神,只见墙上写着一副似乎书就不久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字是行楷,笔锋锐利,如铁钩银画,宛若一柄出鞘的宝剑,字如其人,锋芒毕露。

    “这是珩兄弟所写?”李纨一双妙眸微怔,似是有些难以置信,讶异问道。

    贾珩怔了下,笑道:“昨夜读书至三更,一时心有所感,信手涂鸦,却让嫂子见笑了。”

    他来此界之前,确实练就了十几年书法,虽不敢自比大家,但也有几分火候,自觉不虚此界任何读书人。

    李纨心中完全收起轻视之意,沉吟片刻,说道:“珩兄弟,既想读书,为何不到族学中去,那里不收束侑,族中还管笔墨纸砚,年初府上薛姨妈的儿子,薛蟠就在学中读书。”

    贾珩闻言眸光流转,笑了笑,道:“我一人清静惯了,在家中读书也是一样的。”

    贾家族学现在什么情况,他如何不知,真应了晋西北铁三角的话,学习?学个屁!

    李纨不知贾珩心中所想,见其自有主见,也就不再多作言语,她本就是一味守愚藏拙的性子,别人之事都是很难过问几句。

    又随意寒暄了几句,正要告辞离去。

    贾珩目送李纨离去,摇了摇头,如何对待贾家这条破船,他一时间也有些举棋不定。

    “唯一所虑者,若我科举入仕,会被视为贾家之人。”

    这或许就是悲哀之处,政治斗争向来残酷无比,除非他如廊上二爷贾芸一样,安心做个升斗小民,贾家倒台后,或能独善其身。

第二百二十七章 先发制人

    大汉·神京

    距宁国府四五里之地,左拐进一条绵长、逼仄的小巷,行不百步,可见一座青墙斑驳,略显破败的院落静静矗立。

    秋雨蒙蒙,院落正中的那棵石榴树,摇落了一地小灯笼似的榴花,愈发添了几分雨后的萧瑟之意。

    东窗下,翠竹青翠欲滴,伫立着一个年纪不过十四五岁的少年,少年一袭浆洗的几乎发白的青衫,面容清隽,手中捧着一本蓝色封皮的书,凝神读着,剑眉之下,一双黑白分明、湛然有神的眸子,不时现出思索之色。

    他本是后世之人,却不想来到这一方红楼世界,魂归在宁国远支的贾珩身上。

    虽已过了十来天,却仍有恍然若梦之感。

    贾珩其人,在红楼梦原书中,只有寥寥的几笔记载。

    而红楼梦叙事又不言朝代年月,他第一时间,自是借来了史书,以求探寻原委。

    “高祖余姚人,上古帝舜之苗裔也……”

    哪怕不是第一次读到这文字,贾珩心中惊奇之意仍是不减,目光扫过书案前的两本史书,心下不由叹道:“这方红楼世界……至世宗之朝,嘉靖皇帝一心修玄,奸相严嵩用事,内忧外患,嘉靖二十九年,俺答入寇,进逼京畿,攻下京师,嘉靖不愿南狩,自焚于宫中……朱明一世,终历一百七十二年,幸有元末汉王陈友谅后人陈璟自余姚起兵,追亡逐北,席卷天下,再立陈汉,定都西京,至今日已然九十余年了。”

    贾珩正在心中暗暗推算着朝代,忽而眉头一皱,“今年是崇平三年,倒是和崇祯皇帝……”

    “砰砰……”

    就在这时,外间突然响起的门环扣动,打断了贾珩的思绪。

    “来了,来了,”一道妇人的声音从左侧的院落中响起,一个荆钗布裙,年过三旬的中年妇人,腰间系着围巾,踩着荒草凄凄的碎石小径,前去开门。

    贾珩此刻也踱步出了房间,站在廊下观看。

    妇人蔡氏是他前身母亲亡故后留下的陪房,前身幼年失怙,由母亲姚氏一手抚养长大,二年前,前身之母姚氏也一病不起,缠绵床榻不久,病故了。

    而后,就由蔡氏一家三口照顾他的起居。

    “哟,我当是谁,这大清早的,就听着喜鹊叫,原来是珠大嫂子。”妇人蔡氏挺会说话,满脸堆笑说着,问道:“珠大奶奶来,您这是……”

    蔡氏心中也有些奇怪,暗道,除却过年祭祖,根本就不见荣国府中人,不知这贾珠的媳妇儿,来这陋巷寒宅做什么。

    贾珩虽是宁国之后,但宁国八房在京中早已开枝散叶,就荣宁街住的,至于贾珩这一支,都快要出五服了。

    李纨主仆二人,一身宝蓝色水袖襦裙,头别凤头碧玉簪,体格苗条,面上不施粉黛,冲蔡氏微微点了点头,问道:“珩兄弟在家吗?”

    正在这时,一个青衫少年,从廊下徐步走来,在李纨对面立定,拱手见礼道:“贾珩见过珠大嫂,正想着吃罢饭,将书送还兰哥呢,不曾想竟烦劳珠大嫂亲自登门,是珩之过也。”

    说完,将一双沉静幽邃的目光注视着李纨,暗道,不怪乎是金陵十二钗,单论这品容气质,都能打个九十分。

    李纨打量了贾珩一眼,见其衣衫虽简素,但眉眼清冷,神情萧轩疏举,举止自然有礼,原本心中的不悦,稍稍散去了一些,清声道:“兰儿他年岁小,还看不得那些前朝史书,我前个儿翻阅藏书,还纳罕少了几本,却不想是兰儿借给了珩兄弟,好在总不是外人,只是兰儿正换牙,珩兄弟,莫再给他买劳什子的酸呀甜的才是。”

    贾珩闻言默然,情知李纨登门有兴师问罪之意。

    说来,还是前几天,他方来此界,为了弄清一些来龙去脉,就想找些史书来读,正巧碰上贾兰,于是就在街上买了两根糖人,上前搭话,言借他家中藏书一读。

    其实还是囊中羞涩,银钱购买四书五经、笔墨纸砚尚且不足,对于国史,就只能是书非借不可读也了。

    原本,他身为宁国远支,纵然来日抄家,也不会牵连到他,但如果想在这封建时代活得体面,就非得读书入仕不可。

    得益于前身之母陈氏的教导,此身早早进了学,只是性子跳脱,并不是读书材料,前身之母亡故这二年,更是愈发荒废了学业。

    见贾珩沉默不语,李纨也无心继续多言,随口道:“珩兄弟,书应该看完了罢。”

    当然,她也仅仅是随口一问,她并不认为贾珩能读出什么名堂,虽来年打听过,贾珩之母李氏是个心性高的,但这贾珩却少时顽劣,只习舞刀弄枪,常和表兄陈翊厮混。

    贾珩面色如常地点了点头,应道:“珠大嫂稍等,我这就取来。”

    李纨颦了颦柳叶细眉,就有些担忧那几本书,道:“我随你去吧。”

    贾珩也没再说什么,身后的丫鬟素云,也一并跟上。

    举步来到书房,说是书房,其实也是平日起居之所,陈设简单,不过却透着整洁素净。

    窗前放着一张长条漆木书桌,案角黑漆剥落,分明有着一些年头。

    烛台下,笔墨纸砚一应俱全,其中几本厚厚的书放在右角,显是有着翻阅的痕迹。

    李纨主仆进屋,本已做好屏息之意,但并无异味,反而有一种淡淡的香草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贾珩将那几本书摞在一处,微微笑道:“珠大嫂子,物归原主。”

    丫鬟素云上前接了,唤道:“奶奶……”

    李纨目光流波,倒是被案旁墙上的一副字吸引了心神,只见墙上写着一副似乎书就不久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字是行楷,笔锋锐利,如铁钩银画,宛若一柄出鞘的宝剑,字如其人,锋芒毕露。

    “这是珩兄弟所写?”李纨一双妙眸微怔,似是有些难以置信,讶异问道。

    贾珩怔了下,笑道:“昨夜读书至三更,一时心有所感,信手涂鸦,却让嫂子见笑了。”

    他来此界之前,确实练就了十几年书法,虽不敢自比大家,但也有几分火候,自觉不虚此界任何读书人。

    李纨心中完全收起轻视之意,沉吟片刻,说道:“珩兄弟,既想读书,为何不到族学中去,那里不收束侑,族中还管笔墨纸砚,年初府上薛姨妈的儿子,薛蟠就在学中读书。”

    贾珩闻言眸光流转,笑了笑,道:“我一人清静惯了,在家中读书也是一样的。”

    贾家族学现在什么情况,他如何不知,真应了晋西北铁三角的话,学习?学个屁!

    李纨不知贾珩心中所想,见其自有主见,也就不再多作言语,她本就是一味守愚藏拙的性子,别人之事都是很难过问几句。

    又随意寒暄了几句,正要告辞离去。

    贾珩目送李纨离去,摇了摇头,如何对待贾家这条破船,他一时间也有些举棋不定。

    “唯一所虑者,若我科举入仕,会被视为贾家之人。”

    这或许就是悲哀之处,政治斗争向来残酷无比,除非他如廊上二爷贾芸一样,安心做个升斗小民,贾家倒台后,或能独善其身。

第二百二十八章 科举

    苏照听完申屠樊之言,面上现出思索之色,默然半晌,续道:“如按申屠公所言,帅师之人,当为当世无双的国士,否则,不能以一支偏师钳制卫国十万大军。”

    以一支至少五万人的部队,屯驻在黎郡,时时与卫国大军周旋,还要做出一副随时可灭卫国的架势,这对统帅的要求实在太高。

    不过,对苏照而言确实很心动,因为攻下黎郡,就意味着将苏卫对峙之线,推进至卫国疆土,问题在于前线供应大军,是否对苏国造成负担。

    苏照沉吟半晌,终于下定决心,离席而拜,朗声道:“申屠公,如屯重兵于黎郡,非您这样的柱国之才不任事,还请申屠公出山助孤。”

    这一次无疑是一次正式的相请,苏照神情郑重,目光真挚。

    申屠樊此刻也是起身,冲苏照一拜,“见过君上。”

    没有什么三顾茅庐,申屠樊也不是那种矫情之人,既然认为苏照是可辅之人,就没有什么可前迁延回顾,迟疑踯躅的。

    苏照见此,一颗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欣喜道:“孤得申屠公,如鱼之得水也。”

    申屠樊也是心绪激荡,想他少年离苏,至于燕国,从燕国一小卒,登至国尉,摔师伐齐,后被燕王猜忌,心灰意冷,本以为此生再无望重回军中,不想在家乡又遇一少年雄主。

    苏国虽小,但是故国,况如能辅助一小国而横扫六合,廓清寰宇,来日青史之上,也能流芳百世。

    此刻认了君臣,苏照道:“申屠公,孤欲发五万精兵,克黎郡,据其城,虎视卫国,兵力可有不足?”

    申屠樊思索了下,镇定自若道:“五万足矣。”

    显然,申屠樊已知道,帅兵之人,非他莫属。

    苏照点了点头,对于申屠樊的能力倒没有任何怀疑,毕竟曾率领几十万燕军攻伐齐国,将兵五万,以黎郡为据点,钳制卫国南方数郡,威逼卫都帝丘,应不是什么难事。

    只是,苏国想要抽调五万大军,短时间恐怕还做不到。

    好在,不管是苏国,还是卫国,抑或是郑国,在接下来的一两个月间,都在料理内部政务,再加上供应军需,时间可能要至三个月后了。

    “但也不能拖的太久,否则就没有出其不意之效。”苏照思忖道。

    这般一想,扩军备战依然是刻不容缓。

    “如非下颖阴,缴获了支应郑国十万大军的军器、粮秣,恐怕扩军都要为钱粮挠头。”苏照目光深深,思忖着。

    不仅如此,未来一段时间,清理田亩,解放“农奴”,也必将为苏国提供源源不断的钱粮和兵员。

    敲定了申屠樊出山相助之事,苏照在申屠樊之妻的“瞪视”目光之中,在申屠家用罢午饭,又与申屠樊商议下军务细节,等到日头西斜,苏照这才带着彭纪、范潇二人,返回苏国宫苑。

    第二日,苏照就拟定王侯之命,以申屠樊为枢密院枢密使,国尉,以其子申屠奇补入禁军。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不知不觉就又是半个月过去,整个苏国也渐渐进入一种扩军备战的紧张气氛中。

    以六军禁军为骨干,从各郡招募青壮,整训编练,与此同时,晏昌在苏照从仙园秘境之中抽调派出妖将的配合下,对于温邑周边诸县的田亩已计劾完毕。

    哪一家公卿,蓄奴置田多少,一一登籍造册。

    当然,不仅仅将苏国大小公卿营产置业情形摸排清楚,还在妖将的配合之下,挖出了一些陈年旧案。

    一一归档,拓印至御史台,就等着骤发雷霆。

    随后的几天中,整个温邑再次陷入一片汹涌波涛中,不少苏国公卿被御史台的监察御史登门拜访,提走问话,一时间,人心惶惶,官不聊生。

    不过,随着苏国朝堂接连倒下两位六官大佬,更有前宗亲苏茂的以正国法,此刻的苏国,反腐也渐渐进入常态化,又值苏照刚刚打赢一场国战,威望如日中天,倒也没有引起太大的混乱。

    而就在整顿事宜有条不紊进行之时,苏国温邑的科举之事,也是如火如荼地进行。

    温邑·栖凤楼

    此楼集食宿于一体,随着苏国在温邑首开科举,一些来自周边诸国的士子也陆陆续续来到酒楼居候。

    说来,这还是和苏照半月前打败郑国有关,这场胜利第一次将苏国这等小国挤进天下才学之士的视野。

    二楼,一群穿着玉色长衫、头戴蓝色方巾的文士,把酒言欢,谈笑晏晏。

    随着科举选官的扩散,苏国七郡五十三县的读书人,甚至较远一些的鲁、齐二国的读书人,也渐渐向苏国汇聚,不管下场科考与否,起码见识一下这文道盛事,也对学问大有裨益的。

    “诸君可知,这主考之官的来历?”这时,一个面皮白净,眉眼疏朗的书生,轻声道。

    “刘兄,莫非有着什么小道消息?”

    那刘姓书生道:“主考之官晏大人,听说乃是齐国晏氏之后,曾为齐楚二国宰执重臣。”

    “这晏大人……来头,竟然这样大?”一个锦衣华服的圆脸文士,疑惑道。

    刘姓书生道:“可不是嘛,我素知诸君为饱学之士,不愁榜上有名,但也不能轻忽主考之官的喜恶。”

    同桌几位士子闻言都是频频点头。

    这些苏国的本土士子,自然还是期望能够以此作为进身之阶,从一白丁,着朱服紫,位列公卿。

    “听说,这次科举,一甲前三名苏侯亲自设宴接见,授以官位,出宫之后,可以跨马游接街,名以状元、榜眼、探花之雅号呢。”另外一桌,几个士子兴高采烈议论着。

    “周兄,这状元之称有什么有讲究?”就有人问着。

    “……”

    而就在周围士子议论纷纷之时,不远处靠着窗口,一个着云纹简绣长袍的文士,一手按着放在桌子上的宝剑,一边拿着一杯酒小口抿着,侧耳听着酒楼之中的议论之声,白皙如玉的脸颊上不由现出一抹饶有兴致的神色。

    “开科取士,倒是有趣,也不知可否让女子考试没有。”文士抬起头来,现出一张精致如玉,清绝芳姿的脸蛋儿来。

    “如考个状元出来,想必回去和师父、师兄他们也有几分说道吧。”纪雨桐似乎想到那颇为有趣的一幕,一双明眸善睐的眼睛就是弯弯成月牙儿。

    ……

    ……

    中元殿,偏殿

    苏照垂眸看着手中的试卷,阅览罢,也不由点了点头。

    这试卷在苏照的指导之下,将之分为几个板块,有律法案例,算数,经义填空,再加上策论,考察得不仅是微言大义的圣贤妙论,还有一部分实务能力。

    苏照沉吟片刻,道:“策论部分,要改一下,就以我苏国面临局势为题,如何富国强兵,争雄于列国。”

    晏昌迟疑道:“只是对于士子期望未免太高了。”

    苏照闻言,默然片刻,目中陷入思索之色。

    晏昌的考虑不能说没有道理,苏国如何在列国中崛起,这种大而化之的问题,非无双国士不能写出言之有物的策论来。

    的确有些难为这些考生。

    苏照道:“那就将其列为选作之题,与晏卿所列之题,可择一而作。”

    这就是两全之美之策,也不至遗漏那种王佐之才。

    下首的晏昌此刻也松了一口气,道:“谨遵君命。”

第二百二十九章 纪雨桐(二合一章节)

    卫国·帝丘

    已是八月下旬,金桂初绽,十里飘香,只是天穹一片灰蒙蒙的,一场朦胧秋雨,自昨夜开始笼罩大地,微风袭来,已有了几分凉意。

    驿馆二楼,郑国派往卫国的国使——郑国少宰龚宗,望着窗外纷纷扬扬的雨丝,脸色凝重,目光出神。

    经半个多月的赶路,其间借道鲁国北行,迢迢千里,终至卫国都城。

    但,他在驿馆之内盘桓数日,却连卫君的面都见上!

    盖因,每次求见,都被卫宫宫人搪塞,卫君正在云华观之中,同云华夫人探讨长生大道,无暇接见于他。

    想他为郑国少宰,在国内权势何其显赫,然而在小小的卫国,却连卫君的面都见不到,不得不说,龚宗心头既是焦躁,又是莫名的恼火。

    说来说去,还是卫国不用直面郑国兵锋,而且两家原本就是敌对关系,郑国派遣一少宰前来出使,纵然是根据对等原则,卫君也没有亲自接待的道理。

    “这卫君耽迷酒色,一心修玄炼丹,不理朝政,其国或早或晚灭于我国之手!”龚宗眸光闪烁,心头不爽,愤愤想道。

    “大人。”就在龚宗心头不忿之时,一个青年小厮进入厢房,唤了一声,将龚宗唤醒。

    龚宗抬头看向来人,急忙问道:“拜帖可曾送到上卿孙焕府上?”

    却是龚宗带着郑公联卫攻苏的旨意而来,既然见不到“日理万机”的卫君,就只得想着走一走卫国太宰孙焕的门路。

    “已经递过去了,门子说今天晚上,上卿孙大人就在府中整治酒宴,接见大人。”青年小厮说着,近得前来,双手递上一张做工精美的烫金请柬。

    龚宗接过,打量了下,点了点头,也稍稍平息心头焦躁之意,继而吩咐道:“去准备热水、衣服,本官要沐浴更衣。”

    那小厮应了一声,转身就去忙碌了。

    龚宗这时,收起请柬,缓步走到窗前,扶栏眺望,思忖道:“想要说动卫国发兵攻苏,倒是不难,只是卫国君昏臣庸,纵然举兵南下,能对苏国造成多少威胁,委实难说。”

    他在卫都帝丘怎么也盘桓了数日,对于卫国朝堂混乱的局势,既喜又忧。

    此刻的卫国,君主宠幸奸佞,沉迷长生不老之术,更有太子贤名于外,羽翼渐丰,凡有识之才都能看出,这是父子猜忌,乱起萧墙的局势。

    不提龚宗心头的思量,却说卫国少宰卫珲府上,后院——

    院中植着一棵枝繁叶茂的桂花树,正是八九月份,桂花已开着一朵朵洁白的小花,一股浓郁的馨香弥漫在庭院之中,愈添几分清幽。

    八角凉亭之内,坐在石凳之上的卫湘歌,正在和一个三十出头的中年汉子叙话。

    中年汉子平平无奇,作商贾打扮,眸中不时现出精明之色,低头哈腰,但虎口处的老茧,证明其身份并非是那么简单。

    其人正是天听司十二部谷雨之部,安插在卫国帝丘的探事,专门负责汇总、收集卫国朝堂情报。

    至于此刻为何冒险而至卫府,自然是有事相禀于卫湘歌。

    卫湘歌着一身赤红色衣裙,身形窈窕秀立,一双英飒之气的双眉之下,明眸流光熠熠,静静听着中年汉子说着月前的苏郑两国大战细节。

    许久之后,方幽幽叹了一口气,神情满是遗憾。

    “卫姑娘,苏侯让小的问您,什么时候回去?”那中年探事,忽然低声说道。

    卫湘歌沉吟片刻,道:“最近一个月都走不开,因为火灵晶玉出世,两家仙宗明争暗斗,几有向卫国朝堂蔓延之势,我这几日也奉着师命,为宗门奔走,此事,你回禀过去。”

    说来,还是灵气潮汐之后,灵机本源丰沛,于是卫国境内的平原郡,就出现了一座储量丰厚的火行灵晶玉矿,晶玉矿石能够汲取仙灵之气,帮助道人修炼。

    卫国两家仙宗,赤林宗和离地琉焰宗,于是为了这座火行灵晶矿的归属,自掌教以下,到普通弟,冲突不断,甚至大打出手。

    但是开采灵晶矿,毕竟还需要民夫青壮,况且灵矿还属卫国一处官产矿山之上,两宗为了晶玉之矿的归属,就各自在卫国朝堂上发力,彼此攻讦,闹得不可开交。

    但是,此刻的卫国朝堂,魔门合欢宗的魔道修士,以长生之术引诱卫君,谋得除魔司监司,以及司天监监正一职,见卫国两大仙宗已生嫌隙,就在其中浑水摸鱼,兴风作浪。

    卫君对于两家仙宗,其实也有许多不满,早年令其献长生不老之术,两宗皆是敷衍塞责,互相推搪,哪有合欢宗贴心?

    又是主动献长生之术,又是敬献美人。

    不过两家仙宗,毕竟在卫国扎根多年,势力盘根错节,卫君再是反感,也轻易奈何不得两家各行其是的仙宗玄门。

    但卫君却自此疏远两家仙宗,倒是常与合欢宗长老——云华夫人,在云华观中谈玄论道。

    而云华夫人又时常以丹药给予卫君服用,卫君不由愈发乐不思蜀,无心朝政。

    卫湘歌此刻就因为其祖父是卫国少宰,才在黎英上人的授意下,回家劝说卫珲,能够在接下来的争夺中,将平原郡南陵山的火行灵晶,裁决给她赤林宗。

    卫湘歌轻声道:“我这里有一份玉简,你代我传递给苏侯。”

    说着,将一支玉简递给那中年探事。

    那中年探事又问道:“还有一事,要请教姑娘?”

    “什么事?”

    中年探事道:“郑国国使这几日一直欲求见卫君,意图唆使卫国出兵伐我,现在卫国朝堂公卿,对于出兵之事,是什么态度?”

    有些事情,单单从市井底层搜集一些二手情报,是分析不出来什么的,毕竟真正的军国机密,也不可能流传至市井。

    而卫湘歌作为卫国少宰家眷,对于卫国朝堂的局势,肯定知道一些鲜为人知的内情。

    卫湘歌道:“现在卫国朝堂公卿,对此事,莫衷一是,前些时日都在应对天象之变后的纷繁乱象,但目前卫国上下共识,就是暂不发兵。只是卫君对其姐甥之死,耿耿于怀,之前不止一次扬言,要出兵攻打苏国,虽为大部分大臣出言所阻,但卫君以往认定的事情,很难改变。”

    自卫君得知其妹甥暴卒,苏照即位以来,这位善操权谋的君侯,就有兴兵讨伐苏照之意。

    但还未整军而来,天象变化等种种事情,就打乱着卫君的计划。

    而且伐苏,关乎国家战略转向,卫国面临晋国的入寇压力,如果再和苏国交恶,如果能攻下苏国自是皆大欢喜,可一旦打成持久战,徒耗国力,反而为郑国所乘。

    这种纠结的心态,一直困扰在卫国公卿重臣,直到——苏郑国战爆发。

    初时,卫国还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情观察着苏郑国战,甚至卫君都考虑过是唇亡齿寒,还是火中取粟。

    然后仅仅一月,苏国就大破郑国十余万虎贲大军,消息传来,卫国上下失声,无不震惊。

    卫君原本兴兵伐苏的念头都淡了许多。

    那中年探事沉吟片刻,问道:“如今的卫国,太子卫仲一党,可有什么动向?”

    卫湘歌摇了摇头,道:“卫仲以孝悌之名,传扬于外,但其人性情优柔寡断,恐难有作为。”

    因为卫湘歌的祖父卫珲,本身就是太子的有力支持者,所以对于太子卫仲最近的打算,就有所了解。

    那中年探事,沉吟片刻,神色郑重道:“姑娘,如果卫太子有着异动,还请告知属下。”

    卫湘歌点了点头,道:“我会的。”

    等目送那中年探事离去,卫湘歌幽幽叹了一口气,目中也有着思念流露。

    ……

    ……

    而就在卫国这边暗流涌动之时,苏国,温邑城,前来参加科举的士子,在考场之中奋笔疾书。

    经由苏国司空府匠吏整葺的贡院之中,几十排青墙红瓦的屋舍,俨然而立,一间间考舍之中,灯火微微,士子手持毛笔,书着卷子。

    纪雨桐此刻一身白色儒衫打扮,就在一间考舍之内,望着手下的试卷发呆。

    这位来自镇天剑宗的剑道少女,从小在人文荟萃的鲁国长大,耳濡目染,对着经义文章并不陌生,此刻看试卷,提起毛笔,不假思索。

    “咦,还有算数?”纪雨桐看着“鸡兔同笼”的问题,嘴角闪过一抹讥诮,道:“这么简单,也能考倒人吗?”

    以她金丹境的强大神识,只要在心中稍稍推算一下,别说鸡兔同笼,就是笼子里关进一头老虎,她也能核算的分毫不差。

    “听说,这苏侯少年雄主,名震河洛,如果他知道,自己挑中的状元是一女子,想必表情一定很精彩吧?”念及此处,纪雨桐嘴角弯起一抹弧度。

    而就在考舍东南之间的一间阁楼上,此刻的晏昌正在陪着一个锦袍华服的少年王侯,眺望着远处的一座座考舍。

    “君上,这次士子,经过初步筛选,排除一些不能报考的士子,共有一千六百二十一人,其中有一小半来自周方列国,不少士子户籍都是鲁、宋国,甚至还有郑国。”

    苏照点了点头,对这种情况颇为满意,看来他先前那场大胜,也给他带来一些额外的名声助益,起码吸引了一些周边国家的读书人,仕宦苏国。

    苏照神色顿了顿,叮嘱道:“将士子户籍都做好归档,不管其中到底有没有他国奸细,先期都不要打草惊蛇,越是奸细,反而前期愈是卖力。”

    纵然有敌国派来的奸细搞什么无间道的卧底事业,他也有各种手段给予规制。

    晏昌沉吟了下,问道:“这一期,君上录取多少?”

    “按十比一择优录用,宁缺毋滥嘛,然后中元殿,再选出三甲之才。”苏照朗声道。

    第一期,说实话就考士子并不算多,当然,这科举取士原就带着试验性质,如果不择贤愚,大比例录用,恐怕会给天下读书人眼中留下一种不值钱的看法。

    这就是人心,太过容易得到,反而轻视鄙薄。

    而一百六十多人,不多不少,就很合适,官位也能给予,要知道前世华夏王朝,一科取士也才三百来人,他现在坐拥八郡之地,再多之人,也很难安排。

    当然,还是那句话,这是首次开科取士。

    晏昌估算了一下人数,道:“如此,纵然安排到中枢、郡县观政,也能安排。”

    “以后科考之制就分两级,先是各郡郡试,初劾为秀才,然后这些秀才再入京都,入贡院举为入考,再行殿试,至于诸国外来士子,就可在温邑单独报考,作为秀才头衔,”苏照朗声道。

    晏昌点了点头,道:“君上此策甚妙。”

    而就在君臣二人攀谈之间,时光飞逝,不知不觉就到了夕阳落下,夜幕降临。

    这场考试,题量不大,就没有那种连考数天的情形,至辰正时分始,至酉正方止,午时供应一餐,随着铜锣响动,饥肠辘辘的士子纷纷交卷。

    早有官差兵丁分发烙饼,士子陆陆续续出了考场。

    等收拢、弥封了试卷,苏照也在禁卫的翊卫下,出了贡院,神情施施然地向着禁宫而去。

    此刻贡院之中,纪雨桐迈过贡院高高的门槛,沿着街道向住处而去,少女一身英飒儒衫,按着腰间神兵宝剑,秀气的眉宇之下,眸光晶澈。

    分明还在心中感慨先前所作的那道策论,“这苏侯还真是不掩其雄心壮志,堂而皇之地在试卷中寻找辅弼帝王的王佐之才!”

    纪雨桐撇了撇嘴,抬步向前行着,忽而就看到路边莹莹灯火之下,有着一个以木杆搭起的四四方方芦蓬,一老妪、一少妇,支起摊贩,卖着馄炖、包子,热气腾腾之中,人头攒动。

    纪雨桐见此,不由眼前一亮,连忙快行几步,落座在一张空闲桌上,道:“来碗馄炖,一笼小笼包。”

    此刻苏国温邑并无月前那种战云密布的紧张,故而在晏昌的主导之下,并不曾执行什么宵禁之制,不久前的八月十五中秋佳节,还着实热闹了一番。

    远处旗幡之下,灯笼彤彤,酒肆、戏院、茶楼,青楼人声鼎沸,俨然一派夜市之相。

    “好嘞,公子,您稍等。”荆钗布裙的妇人高声应着,就转身忙碌。

    纪雨桐此刻给自己倒了一杯茶,茶是粗茶,但此刻身处灯火阑珊的闹市,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而这时,似乎是贡院之中出来的士子也有一部分朝这边汇聚,芦蓬之下,就渐渐坐满了人。

    有的在议论着考题,兴致热烈。

    “公子?”彭纪问着驻足凝望的少年君侯。

    “时间还早,不急着回去,走,去吃碗馄炖。”苏照看到远处的馄炖摊,目光一动,倒也来了几分兴致。

第二百三十章 争执

    大汉·神京

    距宁国府四五里之地,左拐进一条绵长、逼仄的小巷,行不百步,可见一座青墙斑驳,略显破败的院落静静矗立。

    秋雨蒙蒙,院落正中的那棵石榴树,摇落了一地小灯笼似的榴花,愈发添了几分雨后的萧瑟之意。

    东窗下,翠竹青翠欲滴,伫立着一个年纪不过十四五岁的少年,少年一袭浆洗的几乎发白的青衫,面容清隽,手中捧着一本蓝色封皮的书,凝神读着,剑眉之下,一双黑白分明、湛然有神的眸子,不时现出思索之色。

    他本是后世之人,却不想来到这一方红楼世界,魂归在宁国远支的贾珩身上。

    虽已过了十来天,却仍有恍然若梦之感。

    贾珩其人,在红楼梦原书中,只有寥寥的几笔记载。

    而红楼梦叙事又不言朝代年月,他第一时间,自是借来了史书,以求探寻原委。

    “高祖余姚人,上古帝舜之苗裔也……”

    哪怕不是第一次读到这文字,贾珩心中惊奇之意仍是不减,目光扫过书案前的两本史书,心下不由叹道:“这方红楼世界……至世宗之朝,嘉靖皇帝一心修玄,奸相严嵩用事,内忧外患,嘉靖二十九年,俺答入寇,进逼京畿,攻下京师,嘉靖不愿南狩,自焚于宫中……朱明一世,终历一百七十二年,幸有元末汉王陈友谅后人陈璟自余姚起兵,追亡逐北,席卷天下,再立陈汉,定都西京,至今日已然九十余年了。”

    贾珩正在心中暗暗推算着朝代,忽而眉头一皱,“今年是崇平三年,倒是和崇祯皇帝……”

    “砰砰……”

    就在这时,外间突然响起的门环扣动,打断了贾珩的思绪。

    “来了,来了,”一道妇人的声音从左侧的院落中响起,一个荆钗布裙,年过三旬的中年妇人,腰间系着围巾,踩着荒草凄凄的碎石小径,前去开门。

    贾珩此刻也踱步出了房间,站在廊下观看。

    妇人蔡氏是他前身母亲亡故后留下的陪房,前身幼年失怙,由母亲姚氏一手抚养长大,二年前,前身之母姚氏也一病不起,缠绵床榻不久,病故了。

    而后,就由蔡氏一家三口照顾他的起居。

    “哟,我当是谁,这大清早的,就听着喜鹊叫,原来是珠大嫂子。”妇人蔡氏挺会说话,满脸堆笑说着,问道:“珠大奶奶来,您这是……”

    蔡氏心中也有些奇怪,暗道,除却过年祭祖,根本就不见荣国府中人,不知这贾珠的媳妇儿,来这陋巷寒宅做什么。

    贾珩虽是宁国之后,但宁国八房在京中早已开枝散叶,就荣宁街住的,至于贾珩这一支,都快要出五服了。

    李纨主仆二人,一身宝蓝色水袖襦裙,头别凤头碧玉簪,体格苗条,面上不施粉黛,冲蔡氏微微点了点头,问道:“珩兄弟在家吗?”

    正在这时,一个青衫少年,从廊下徐步走来,在李纨对面立定,拱手见礼道:“贾珩见过珠大嫂,正想着吃罢饭,将书送还兰哥呢,不曾想竟烦劳珠大嫂亲自登门,是珩之过也。”

    说完,将一双沉静幽邃的目光注视着李纨,暗道,不怪乎是金陵十二钗,单论这品容气质,都能打个九十分。

    李纨打量了贾珩一眼,见其衣衫虽简素,但眉眼清冷,神情萧轩疏举,举止自然有礼,原本心中的不悦,稍稍散去了一些,清声道:“兰儿他年岁小,还看不得那些前朝史书,我前个儿翻阅藏书,还纳罕少了几本,却不想是兰儿借给了珩兄弟,好在总不是外人,只是兰儿正换牙,珩兄弟,莫再给他买劳什子的酸呀甜的才是。”

    贾珩闻言默然,情知李纨登门有兴师问罪之意。

    说来,还是前几天,他方来此界,为了弄清一些来龙去脉,就想找些史书来读,正巧碰上贾兰,于是就在街上买了两根糖人,上前搭话,言借他家中藏书一读。

    其实还是囊中羞涩,银钱购买四书五经、笔墨纸砚尚且不足,对于国史,就只能是书非借不可读也了。

    原本,他身为宁国远支,纵然来日抄家,也不会牵连到他,但如果想在这封建时代活得体面,就非得读书入仕不可。

    得益于前身之母陈氏的教导,此身早早进了学,只是性子跳脱,并不是读书材料,前身之母亡故这二年,更是愈发荒废了学业。

    见贾珩沉默不语,李纨也无心继续多言,随口道:“珩兄弟,书应该看完了罢。”

    当然,她也仅仅是随口一问,她并不认为贾珩能读出什么名堂,虽来年打听过,贾珩之母李氏是个心性高的,但这贾珩却少时顽劣,只习舞刀弄枪,常和表兄陈翊厮混。

    贾珩面色如常地点了点头,应道:“珠大嫂稍等,我这就取来。”

    李纨颦了颦柳叶细眉,就有些担忧那几本书,道:“我随你去吧。”

    贾珩也没再说什么,身后的丫鬟素云,也一并跟上。

    举步来到书房,说是书房,其实也是平日起居之所,陈设简单,不过却透着整洁素净。

    窗前放着一张长条漆木书桌,案角黑漆剥落,分明有着一些年头。

    烛台下,笔墨纸砚一应俱全,其中几本厚厚的书放在右角,显是有着翻阅的痕迹。

    李纨主仆进屋,本已做好屏息之意,但并无异味,反而有一种淡淡的香草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贾珩将那几本书摞在一处,微微笑道:“珠大嫂子,物归原主。”

    丫鬟素云上前接了,唤道:“奶奶……”

    李纨目光流波,倒是被案旁墙上的一副字吸引了心神,只见墙上写着一副似乎书就不久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字是行楷,笔锋锐利,如铁钩银画,宛若一柄出鞘的宝剑,字如其人,锋芒毕露。

    “这是珩兄弟所写?”李纨一双妙眸微怔,似是有些难以置信,讶异问道。

    贾珩怔了下,笑道:“昨夜读书至三更,一时心有所感,信手涂鸦,却让嫂子见笑了。”

    他来此界之前,确实练就了十几年书法,虽不敢自比大家,但也有几分火候,自觉不虚此界任何读书人。

    李纨心中完全收起轻视之意,沉吟片刻,说道:“珩兄弟,既想读书,为何不到族学中去,那里不收束侑,族中还管笔墨纸砚,年初府上薛姨妈的儿子,薛蟠就在学中读书。”

    贾珩闻言眸光流转,笑了笑,道:“我一人清静惯了,在家中读书也是一样的。”

    贾家族学现在什么情况,他如何不知,真应了晋西北铁三角的话,学习?学个屁!

    李纨不知贾珩心中所想,见其自有主见,也就不再多作言语,她本就是一味守愚藏拙的性子,别人之事都是很难过问几句。

    又随意寒暄了几句,正要告辞离去。

    贾珩目送李纨离去,摇了摇头,如何对待贾家这条破船,他一时间也有些举棋不定。

    “唯一所虑者,若我科举入仕,会被视为贾家之人。”

    这或许就是悲哀之处,政治斗争向来残酷无比,除非他如廊上二爷贾芸一样,安心做个升斗小民,贾家倒台后,或能独善其身李纨不知贾珩心中所想,见其自有主见,也就不再多作言语,她本就是一味守愚藏拙的性子,别人之事都是很难过问几句。

    又随意寒暄了几句,正要告辞离去。

    贾珩目送李纨离去,摇了摇头,如何对待贾家这条破船,他一时间也有些举棋不定。

    “唯一所虑者,若我科举入仕,会被视为贾家之人。”

    这或许就是悲哀之处,政治斗争向来残酷无比,除非他如廊上二爷贾芸一样,安心做个升斗小民,贾家倒台后,或能独善其身。

    否则,一旦科举入仕,哪怕不愿意,也难免会被视为贾家的旗帜人物。

    当然,历史上也不乏多线下注的例子。

第二百三十一章 我说的

    大汉·神京

    距宁国府四五里之地,左拐进一条绵长、逼仄的小巷,行不百步,可见一座青墙斑驳,略显破败的院落静静矗立。

    秋雨蒙蒙,院落正中的那棵石榴树,摇落了一地小灯笼似的榴花,愈发添了几分雨后的萧瑟之意。

    东窗下,翠竹青翠欲滴,伫立着一个年纪不过十四五岁的少年,少年一袭浆洗的几乎发白的青衫,面容清隽,手中捧着一本蓝色封皮的书,凝神读着,剑眉之下,一双黑白分明、湛然有神的眸子,不时现出思索之色。

    他本是后世之人,却不想来到这一方红楼世界,魂归在宁国远支的贾珩身上。

    虽已过了十来天,却仍有恍然若梦之感。

    贾珩其人,在红楼梦原书中,只有寥寥的几笔记载。

    而红楼梦叙事又不言朝代年月,他第一时间,自是借来了史书,以求探寻原委。

    “高祖余姚人,上古帝舜之苗裔也……”

    哪怕不是第一次读到这文字,贾珩心中惊奇之意仍是不减,目光扫过书案前的两本史书,心下不由叹道:“这方红楼世界……至世宗之朝,嘉靖皇帝一心修玄,奸相严嵩用事,内忧外患,嘉靖二十九年,俺答入寇,进逼京畿,攻下京师,嘉靖不愿南狩,自焚于宫中……朱明一世,终历一百七十二年,幸有元末汉王陈友谅后人陈璟自余姚起兵,追亡逐北,席卷天下,再立陈汉,定都西京,至今日已然九十余年了。”

    贾珩正在心中暗暗推算着朝代,忽而眉头一皱,“今年是崇平三年,倒是和崇祯皇帝……”

    “砰砰……”

    就在这时,外间突然响起的门环扣动,打断了贾珩的思绪。

    “来了,来了,”一道妇人的声音从左侧的院落中响起,一个荆钗布裙,年过三旬的中年妇人,腰间系着围巾,踩着荒草凄凄的碎石小径,前去开门。

    贾珩此刻也踱步出了房间,站在廊下观看。

    妇人蔡氏是他前身母亲亡故后留下的陪房,前身幼年失怙,由母亲姚氏一手抚养长大,二年前,前身之母姚氏也一病不起,缠绵床榻不久,病故了。

    而后,就由蔡氏一家三口照顾他的起居。

    “哟,我当是谁,这大清早的,就听着喜鹊叫,原来是珠大嫂子。”妇人蔡氏挺会说话,满脸堆笑说着,问道:“珠大奶奶来,您这是……”

    蔡氏心中也有些奇怪,暗道,除却过年祭祖,根本就不见荣国府中人,不知这贾珠的媳妇儿,来这陋巷寒宅做什么。

    贾珩虽是宁国之后,但宁国八房在京中早已开枝散叶,就荣宁街住的,至于贾珩这一支,都快要出五服了。

    李纨主仆二人,一身宝蓝色水袖襦裙,头别凤头碧玉簪,体格苗条,面上不施粉黛,冲蔡氏微微点了点头,问道:“珩兄弟在家吗?”

    正在这时,一个青衫少年,从廊下徐步走来,在李纨对面立定,拱手见礼道:“贾珩见过珠大嫂,正想着吃罢饭,将书送还兰哥呢,不曾想竟烦劳珠大嫂亲自登门,是珩之过也。”

    说完,将一双沉静幽邃的目光注视着李纨,暗道,不怪乎是金陵十二钗,单论这品容气质,都能打个九十分。

    李纨打量了贾珩一眼,见其衣衫虽简素,但眉眼清冷,神情萧轩疏举,举止自然有礼,原本心中的不悦,稍稍散去了一些,清声道:“兰儿他年岁小,还看不得那些前朝史书,我前个儿翻阅藏书,还纳罕少了几本,却不想是兰儿借给了珩兄弟,好在总不是外人,只是兰儿正换牙,珩兄弟,莫再给他买劳什子的酸呀甜的才是。”

    贾珩闻言默然,情知李纨登门有兴师问罪之意。

    说来,还是前几天,他方来此界,为了弄清一些来龙去脉,就想找些史书来读,正巧碰上贾兰,于是就在街上买了两根糖人,上前搭话,言借他家中藏书一读。

    其实还是囊中羞涩,银钱购买四书五经、笔墨纸砚尚且不足,对于国史,就只能是书非借不可读也了。

    原本,他身为宁国远支,纵然来日抄家,也不会牵连到他,但如果想在这封建时代活得体面,就非得读书入仕不可。

    得益于前身之母陈氏的教导,此身早早进了学,只是性子跳脱,并不是读书材料,前身之母亡故这二年,更是愈发荒废了学业。

    见贾珩沉默不语,李纨也无心继续多言,随口道:“珩兄弟,书应该看完了罢。”

    当然,她也仅仅是随口一问,她并不认为贾珩能读出什么名堂,虽来年打听过,贾珩之母李氏是个心性高的,但这贾珩却少时顽劣,只习舞刀弄枪,常和表兄陈翊厮混。

    贾珩面色如常地点了点头,应道:“珠大嫂稍等,我这就取来。”

    李纨颦了颦柳叶细眉,就有些担忧那几本书,道:“我随你去吧。”

    贾珩也没再说什么,身后的丫鬟素云,也一并跟上。

    举步来到书房,说是书房,其实也是平日起居之所,陈设简单,不过却透着整洁素净。

    窗前放着一张长条漆木书桌,案角黑漆剥落,分明有着一些年头。

    烛台下,笔墨纸砚一应俱全,其中几本厚厚的书放在右角,显是有着翻阅的痕迹。

    李纨主仆进屋,本已做好屏息之意,但并无异味,反而有一种淡淡的香草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贾珩将那几本书摞在一处,微微笑道:“珠大嫂子,物归原主。”

    丫鬟素云上前接了,唤道:“奶奶……”

    李纨目光流波,倒是被案旁墙上的一副字吸引了心神,只见墙上写着一副似乎书就不久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字是行楷,笔锋锐利,如铁钩银画,宛若一柄出鞘的宝剑,字如其人,锋芒毕露。

    “这是珩兄弟所写?”李纨一双妙眸微怔,似是有些难以置信,讶异问道。

    贾珩怔了下,笑道:“昨夜读书至三更,一时心有所感,信手涂鸦,却让嫂子见笑了。”

    他来此界之前,确实练就了十几年书法,虽不敢自比大家,但也有几分火候,自觉不虚此界任何读书人。

    李纨心中完全收起轻视之意,沉吟片刻,说道:“珩兄弟,既想读书,为何不到族学中去,那里不收束侑,族中还管笔墨纸砚,年初府上薛姨妈的儿子,薛蟠就在学中读书。”

    贾珩闻言眸光流转,笑了笑,道:“我一人清静惯了,在家中读书也是一样的。”

    贾家族学现在什么情况,他如何不知,真应了晋西北铁三角的话,学习?学个屁!

    李纨不知贾珩心中所想,见其自有主见,也就不再多作言语,她本就是一味守愚藏拙的性子,别人之事都是很难过问几句。

    又随意寒暄了几句,正要告辞离去。

    贾珩目送李纨离去,摇了摇头,如何对待贾家这条破船,他一时间也有些举棋不定。

    “唯一所虑者,若我科举入仕,会被视为贾家之人。”

    这或许就是悲哀之处,政治斗争向来残酷无比,除非他如廊上二爷贾芸一样,安心做个升斗小民,贾家倒台后,或能独善其身。

第二百三十二章 也太可了

    大汉·神京

    距宁国府四五里之地,左拐进一条绵长、逼仄的小巷,行不百步,可见一座青墙斑驳,略显破败的院落静静矗立。

    秋雨蒙蒙,院落正中的那棵石榴树,摇落了一地小灯笼似的榴花,愈发添了几分雨后的萧瑟之意。

    东窗下,翠竹青翠欲滴,伫立着一个年纪不过十四五岁的少年,少年一袭浆洗的几乎发白的青衫,面容清隽,手中捧着一本蓝色封皮的书,凝神读着,剑眉之下,一双黑白分明、湛然有神的眸子,不时现出思索之色。

    他本是后世之人,却不想来到这一方红楼世界,魂归在宁国远支的贾珩身上。

    虽已过了十来天,却仍有恍然若梦之感。

    贾珩其人,在红楼梦原书中,只有寥寥的几笔记载。

    而红楼梦叙事又不言朝代年月,他第一时间,自是借来了史书,以求探寻原委。

    “高祖余姚人,上古帝舜之苗裔也……”

    哪怕不是第一次读到这文字,贾珩心中惊奇之意仍是不减,目光扫过书案前的两本史书,心下不由叹道:“这方红楼世界……至世宗之朝,嘉靖皇帝一心修玄,奸相严嵩用事,内忧外患,嘉靖二十九年,俺答入寇,进逼京畿,攻下京师,嘉靖不愿南狩,自焚于宫中……朱明一世,终历一百七十二年,幸有元末汉王陈友谅后人陈璟自余姚起兵,追亡逐北,席卷天下,再立陈汉,定都西京,至今日已然九十余年了。”

    贾珩正在心中暗暗推算着朝代,忽而眉头一皱,“今年是崇平三年,倒是和崇祯皇帝……”

    “砰砰……”

    就在这时,外间突然响起的门环扣动,打断了贾珩的思绪。

    “来了,来了,”一道妇人的声音从左侧的院落中响起,一个荆钗布裙,年过三旬的中年妇人,腰间系着围巾,踩着荒草凄凄的碎石小径,前去开门。

    贾珩此刻也踱步出了房间,站在廊下观看。

    妇人蔡氏是他前身母亲亡故后留下的陪房,前身幼年失怙,由母亲姚氏一手抚养长大,二年前,前身之母姚氏也一病不起,缠绵床榻不久,病故了。

    而后,就由蔡氏一家三口照顾他的起居。

    “哟,我当是谁,这大清早的,就听着喜鹊叫,原来是珠大嫂子。”妇人蔡氏挺会说话,满脸堆笑说着,问道:“珠大奶奶来,您这是……”

    蔡氏心中也有些奇怪,暗道,除却过年祭祖,根本就不见荣国府中人,不知这贾珠的媳妇儿,来这陋巷寒宅做什么。

    贾珩虽是宁国之后,但宁国八房在京中早已开枝散叶,就荣宁街住的,至于贾珩这一支,都快要出五服了。

    李纨主仆二人,一身宝蓝色水袖襦裙,头别凤头碧玉簪,体格苗条,面上不施粉黛,冲蔡氏微微点了点头,问道:“珩兄弟在家吗?”

    正在这时,一个青衫少年,从廊下徐步走来,在李纨对面立定,拱手见礼道:“贾珩见过珠大嫂,正想着吃罢饭,将书送还兰哥呢,不曾想竟烦劳珠大嫂亲自登门,是珩之过也。”

    说完,将一双沉静幽邃的目光注视着李纨,暗道,不怪乎是金陵十二钗,单论这品容气质,都能打个九十分。

    李纨打量了贾珩一眼,见其衣衫虽简素,但眉眼清冷,神情萧轩疏举,举止自然有礼,原本心中的不悦,稍稍散去了一些,清声道:“兰儿他年岁小,还看不得那些前朝史书,我前个儿翻阅藏书,还纳罕少了几本,却不想是兰儿借给了珩兄弟,好在总不是外人,只是兰儿正换牙,珩兄弟,莫再给他买劳什子的酸呀甜的才是。”

    贾珩闻言默然,情知李纨登门有兴师问罪之意。

    说来,还是前几天,他方来此界,为了弄清一些来龙去脉,就想找些史书来读,正巧碰上贾兰,于是就在街上买了两根糖人,上前搭话,言借他家中藏书一读。

    其实还是囊中羞涩,银钱购买四书五经、笔墨纸砚尚且不足,对于国史,就只能是书非借不可读也了。

    原本,他身为宁国远支,纵然来日抄家,也不会牵连到他,但如果想在这封建时代活得体面,就非得读书入仕不可。

    得益于前身之母陈氏的教导,此身早早进了学,只是性子跳脱,并不是读书材料,前身之母亡故这二年,更是愈发荒废了学业。

    见贾珩沉默不语,李纨也无心继续多言,随口道:“珩兄弟,书应该看完了罢。”

    当然,她也仅仅是随口一问,她并不认为贾珩能读出什么名堂,虽来年打听过,贾珩之母李氏是个心性高的,但这贾珩却少时顽劣,只习舞刀弄枪,常和表兄陈翊厮混。

    贾珩面色如常地点了点头,应道:“珠大嫂稍等,我这就取来。”

    李纨颦了颦柳叶细眉,就有些担忧那几本书,道:“我随你去吧。”

    贾珩也没再说什么,身后的丫鬟素云,也一并跟上。

    举步来到书房,说是书房,其实也是平日起居之所,陈设简单,不过却透着整洁素净。

    窗前放着一张长条漆木书桌,案角黑漆剥落,分明有着一些年头。

    烛台下,笔墨纸砚一应俱全,其中几本厚厚的书放在右角,显是有着翻阅的痕迹。

    李纨主仆进屋,本已做好屏息之意,但并无异味,反而有一种淡淡的香草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贾珩将那几本书摞在一处,微微笑道:“珠大嫂子,物归原主。”

    丫鬟素云上前接了,唤道:“奶奶……”

    李纨目光流波,倒是被案旁墙上的一副字吸引了心神,只见墙上写着一副似乎书就不久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字是行楷,笔锋锐利,如铁钩银画,宛若一柄出鞘的宝剑,字如其人,锋芒毕露。

    “这是珩兄弟所写?”李纨一双妙眸微怔,似是有些难以置信,讶异问道。

    贾珩怔了下,笑道:“昨夜读书至三更,一时心有所感,信手涂鸦,却让嫂子见笑了。”

    他来此界之前,确实练就了十几年书法,虽不敢自比大家,但也有几分火候,自觉不虚此界任何读书人。

    李纨心中完全收起轻视之意,沉吟片刻,说道:“珩兄弟,既想读书,为何不到族学中去,那里不收束侑,族中还管笔墨纸砚,年初府上薛姨妈的儿子,薛蟠就在学中读书。”

    贾珩闻言眸光流转,笑了笑,道:“我一人清静惯了,在家中读书也是一样的。”

    贾家族学现在什么情况,他如何不知,真应了晋西北铁三角的话,学习?学个屁!

    李纨不知贾珩心中所想,见其自有主见,也就不再多作言语,她本就是一味守愚藏拙的性子,别人之事都是很难过问几句。

    又随意寒暄了几句,正要告辞离去。

    贾珩目送李纨离去,摇了摇头,如何对待贾家这条破船,他一时间也有些举棋不定。

    “唯一所虑者,若我科举入仕,会被视为贾家之人。”

    这或许就是悲哀之处,政治斗争向来残酷无比,除非他如廊上二爷贾芸一样,安心做个升斗小民,贾家倒台后,或能独善其身。

第二百三十三章 徐贞

    甘露殿

    灯火彤彤,风影摇曳,殿外的禁卫早已在宦者令的示意下,远远走开。

    殿中,苏照掌下变幻无穷,纱巾终究被一把扯去,满月捧出,再无束缚。

    轻拢慢拈抹复挑,除却霓裳后轻咬。

    “君侯……不……”徐贞脸颊滚烫,贝齿咬着下唇,瑶鼻之中发出一声轻哼,只觉得羞涩难当,伸手想要推开,但传来的阵阵酥麻电流,却让她着了魔一般,反而搂住了脖颈儿,额头,似乎想要那少年埋的再深一些……

    这位花信少妇似乎想起在妙依三个月大时,投在她的怀里,吵闹着要吃奶的一幕,让她面红耳赤,又羞又怒。

    “喜欢吗?”轻声呢喃在耳畔响起,带着几分蛊惑人心的味道。

    徐贞娇躯轻颤,“君上,我……”

    “军机枢密,岂能让外人详知,想要与闻国政,那就做孤的女人吧。”少年君侯面容沉静,扶着伊人衣裙滑落之后,圆润如玉的削肩,对着脸颊红若胭脂的少妇说道。

    此刻的苏照,一双清亮的眸子跳动着一丝火焰。

    徐贞愣怔片刻,还未出言。

    然而就被拦腰抱起,向御榻而去,珠帘晃动,帏幔四及。

    甘露殿中,高燃宫烛,灯火彤彤,烛泪涓涓,额而,伴随着一声轻哼,灯火猛然亮了一下,明亮非常。

    翌日

    天光大亮,一缕金色晨曦穿过枝叶扶疏的梧桐树,落在不远处秀榻之上,将云鬓散乱、春韵未褪的少妇那张娇靥如花,白里透红的脸颊,映照得精致如画。

    秀美眉眼之间,还有着一丝痛苦之色残留。

    忽而少妇感受到少年的捉怪,嘤咛一声眼睫颤动,看着一旁的少年君侯,玉容染绯,讷讷不言,只是将螓首深深埋进胸口。

    “醒了?”苏照看着羞红脸颊的花信少妇,轻笑道:“你还真是让孤意外,没想到你……”

    对于徐贞,他本来就是一时兴致起来的结果,从其过往奏章之中,在心中勾勒出一个徐慧式的才女,就生出几分抬举之意。

    当然,这就是帝王,权色撩人,一时兴起,临幸宫女并不出奇。

    当然,他没有这么薄情,这徐贞在他眼中。

    倒是这少妇给她一些惊喜,竟还是处子之身。

    徐贞轻声道:“奴婢在林家时,刚刚过门,林家公子就染恶疾……”

    “还疼吗?”苏照伸手抚平着少妇颦着的秀眉,轻声问道。

    “嗯……”

    苏照笑道:“孤给你治治。”

    徐贞腻哼一声,秀眉微皱,玉容倏变,急声道:“奴婢方承恩泽……”

    “你在感受感受。”苏照动了动,轻柔如水的法力,沿着,

    原本承受撕裂之痛的徐贞,灼烧之感渐褪,清凉之感顿生,心头微异,低声道:“君上……奴婢……”

    “以后自称臣妾,别奴婢长,奴婢短的了。”苏照凝声说着,翻身而起。

    二人痴缠至巳时方止,徐贞独守空闺二十五年,早已是熟透的蜜桃,却是给苏照一种全新的体验,那是一种既有少女的青涩,又有少妇的善解人意。

    ……

    ……

    中元殿

    已是午后,阳光慵懒透过窗棂,落在中元殿空明如水的地板之上,将几道身影投映在朱红梁柱之上。

    和徐贞在中元殿,用罢午膳之后,苏照就命人传召着申屠樊以及冯匡等枢密院的一干重臣,至中元殿议事。

    此刻,申屠樊为首,淳于朔和冯匡一左一右而站,之后就是枢密院的几位枢密佥事。

    苏照问道:“自孤传令扩军备战,已有旬月,募集军士几何?”

    一旁的徐贞此刻换了一身淡黄色的宫裳,云鬓高高挽起,由一根珠花碧玉簪簪起,少妇仪态端庄,许是久旱逢霖,容色照人,静静听着苏照和一应公卿议事。

    淳于朔自袖中取出一份奏表,递了过去,道:“启禀君上,禁军已在募集军卒,初步新卒有着六万人,而今在云台大营整训,如想形成战力,至少还需三月之久。”

    苏照点了点头,让徐贞伸手接过,翻阅而罢,问道:“军需可有供应不及之处?”

    原本苏军,郡兵加六部禁军就有四五万人,而今加上新募的六万新卒,这就是十万兵马,年龄在十六至三十岁,皆为青壮。

    对于一个只有八郡,一百多万人口的国家来说,几乎可以说是穷兵黩武了。

    可一但革新之政大行,苏国人口被从“农奴”中解放出来,苏国国力肯定是成指数级增长。

    而在苏照的计划中,就是等科举落幕之后,就在温邑周边彻底进行一场土地革新。

    “这还是船小好调头,真要是一个庞大帝国,积重难返,纵有千般妙计,也难免步步掣肘。”苏照思忖道。

    淳于朔道:“军需辎重,一切不缺。”

    苏照问道:“淳于将军,南方郑国最近可有异动?阳平关历经月余,加固的如何?”

    淳于朔沉声道:“杨阜将军领着君上之命后,已移军驻于阳平关,现在那里屯驻着一万三千兵马,纵郑国再发十万大军,轻易也克之不下。”

    苏照点了点头,道:“让后方多多支应杨阜,加固城关。”

    而后,苏照又问着颖阴郡的兵备情形,此郡方下,因原本是郑国疆土,人心难免不服,故而就屯驻着苏国一万大军,而淳于朔又从此郡抽调、募集了一万青壮,合苏国一万郡兵带至温邑。

    显然存在先行整训彼等,然后帅彼兵进卫国,最终彻底融入苏军序列的打算。

    “淳于将军最近还要多费心,务必使新募之军卒,尽快形成战力。”苏照让徐贞将叮嘱了淳于朔几句,转而看向疯冯匡,道:“冯卿,前些时日拟定的有功将校,可进一步简拔、培养的名单,可曾拟定了?”

    前些时日,已将一些有功将校封赏过,对于殁于王事的军卒,也树碑录名,可以说此举使得军心大悦。

    但因为扩军备战,梳理整个苏军作战序列,急需大批合格将校,于是苏照在不久前,命枢密院对南征将校择其菁英,选入讲武堂,以武道大药着重培养。

    “已拟核军校四百六十七人,档案、名册都在殿外,这就可呈于君上御览。”冯匡说着,冲身后的几名枢密佥事使了个眼色,而后就有小吏至外间去搬资料。

    “这些将校,分批至讲武堂整训、学习,择其品行端方,坚毅忠勇者,以武道大药培养。”苏照朗声道。

    “申屠公,听说你有要事禀告与孤?”苏照说完,又是看向申屠樊,问道。

    说来,他召见枢密院一干重臣,还是因为申屠樊让小吏入宫禀告,卫国似乎发生了一些新的情况。

    申屠樊拱手道:“君上,臣正要禀告一事,卫国黎郡军卒出现了骚乱,其因不明,军情司正在探查。”

第二百三十四章 魔门六道,青年俊彦

    中元殿

    苏照接过徐贞递来的一个蓝皮书册,徇着记忆,迅速翻阅到一张,只见其上写着。

    初三,卫国谷梁郡,平安县瘟疫大行,平安县令张贴告示,广募杏林好手,会诊瘟疫。

    初七,平安县瘟疫难遏,蔓延至谷粱郡城,谷粱郡郡守孙和,封锁官道,严禁南来平安县中商贾,出入郡城,设卡隔绝。

    十三,谷粱郡时疫大兴,军民皆染,患病者咳血不停,发热不退,两日倒地,五日暴卒,谷梁郡死伤者众。

    二十一日,死者陡然复生,形似鬼魅,力大无穷,畏阳嗜血,卫国中枢震恐,卫国太医署,玄镜先生携弟子前来诊治……

    后面就没来得及记载,今日正是二十三日。

    “大灾之后,当有大疫,这并不出奇,只是卫国处洪河上游,受着水患之灾并不严重才是,为何……”苏照目光闪烁着疑惑,思忖道,“还有这死尸复活,攻击于人,为何听着像丧尸?”

    “君上?”申屠樊抬眸见御案之后的少年君侯凝眉深思,似有所悟的样子,就是问道。

    苏照道:“卫国的确出了变故,是时疫,而且还是比较怪的时疫,染疫之人,暴卒之后会转变成嗜血野兽,失去神智,攻击百姓,好在只能晚上出没。”

    申屠樊面色凝重,惊声道:“僵尸?”

    此公早年曾为燕国国尉,也听说过一些仙道秘闻。

    苏照点了点头,道:“现在还没有定论,只是卫国的乱象,还要密切关注,尤其要谨防卫国的这股瘟毒流至我国境内。”

    此刻苏照神情阴沉,心头笼上一层厚厚阴霾,不知为何,他突然想起了那位逃之夭夭的尸阴宗长老。

    “这场瘟疫,孤有预感,恐怕会掀起更大的变乱。”苏照沉声道。

    申屠樊点了点头,道:“那进兵黎郡可还如期进行?”

    苏照沉吟片刻,道:“先缓一缓,看看卫国动向,而且兵卒整训,并非一日功。”

    有道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如果这瘟疫真的弥漫难制,这时候发大兵北进,无异于蹈身毒窝。

    “好在,目前尚未出现身怀武道修为之人,染病变异。”苏照如是想道。

    而就在苏照在中元殿和群臣议事,猜测卫国的变故之时,此刻的卫国以谷粱郡为中心的周方四郡,已然被瘟疫包围,形势危若累卵。

    尤其谷梁郡,俨然已成了人间炼狱,郡城之中,甚至出现了可以在阳光下自由活动的大范围尸群。

    关郡,郡城之内的角楼之上,一个须发皆白、顶盔贯甲的老将,一双虎目冷冷地看着下方在城墙、门洞聚集、攀爬的尸群。

    尸群都曾是卫国百姓,一眼看不见头。

    此刻,城头之上箭如飞蝗,噗呲呲声响起,一些前胸中箭的丧尸,仆倒于地,一时未死,又是挣扎着爬起。

    只有被射中头部的丧尸,才彻底被击杀。

    老将看着经过几轮箭雨之后,箭囊渐空的士卒,怒喊道:“准备火油!本将要将这些怪物烧成焦炭!”

    “赵郡尉,玄镜先生和驰信而来,说这些尸,否则尸疫随着油烟蔓延,恐怕会让更多人感染。”就在这时,一个青年校尉说道。

    那赵姓老将,闻言,忿忿道:“可这些怪物杀都杀不死,又当如何?”

    事实上,卫国的局势比天听司禀告来的情报还要不容乐观,据不完全统计,谷梁郡已有二十万军民染疫而死,大批逃难百姓,拖家带口前往周方四郡之地避难。

    但带来的却是更大的骚乱,黎郡作为卫国南方的边郡,甚至都有军卒感染“尸疫”,可见卫国局势之严峻。

    幸在,卫国有赤林、离地琉焰宗两家仙宗,面对这副妖祟横行,民不聊生的情势,在争夺火行晶矿之余,仍派出不少低阶弟子,奔赴谷梁郡清理尸人,算是勉强遏制住了尸毒的蔓延。

    赵郡尉面色铁青,道:“玄镜先生在何处,本将这就寻他。”

    那青年校尉道:“赵郡尉,您随卑职来。”

    而就在卫国谷梁郡四方郡城正在积极抗击“尸疫”之时,此刻的谷梁郡正中心,郡衙之内,鲜血横流,尸臭弥漫。

    而在郡衙大堂之中,除却尸阴宗长老商无道之外,还有几个衣衫华贵,相貌或俊异或妖冶,或姝丽的青年男女。

    左边之人,居中而坐的是头戴鱼粱冠,身披玄色金线锦缎道袍的青年,正是三阴魔宗罗真。

    罗真身旁不远,坐着的黑裙女子,姿容妖冶,正是虞惜霜。

    红袍刀客修罗宗的令狐绍在一旁作陪,而对面同样有着几个青年男女。

    双方泾渭分明,气势针锋相对,隐隐有着对峙之势。

    一个着紫色道袍,头戴紫金道冠,长着一张马脸的青年,翘着二郎腿,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讥讽笑意,道:“罗师弟,许久不见,依然是前呼后拥,好不威风啊。”

    罗真皱了皱眉,就没有接话,只是冲说话之人身旁坐着的二男二女点了点头。

    那几个青年男女,则是低头品着茶,时而对视一眼,饶有兴致地看着三阴魔宗的撕逼一幕,一副作壁上观,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架势。

    这二男二女,衣衫各不相同。

    一个年纪十七八岁的少年,作黑色劲装武士打扮,眉骨高耸,气度俨然,眸光幽沉如玄冰,如细看黑白分明的眸子,依稀竟有重瞳之相,嘴角泛起一抹讥诮的弧度,此人名赢,字子弋,为西秦之公室子弟,也是天刑教掌教的关门弟子。

    身旁不远的青裙女子气质温宁,安静如玄潭,手中拿着一册竹简静静读着,恍若一首诗,一副画,此女名岳昕,出身心魔宗。

    岳昕身旁,则是一个白衣披肩,腰系黑色丝绦的青年剑客,其人面容俊逸,洒脱不羁,手中端着一个茶盏,以盖碗拨动着茶叶,其名萧子衣,为无生剑道之中的年轻一代。

    萧子衣身旁,着蓝裙,蒙着白色眼纱的女子,微微垂着螓首,除却微微抿起的烈焰红唇,就令人看不大清五官面容。

    但周身仿若隐在一团聚散无定的蓝紫色星漩中,但星雾倏散,陡然转暗,星光敛去,化作一柄星光流溢的匕首,纤纤柔荑张开,打量着掌纹,好似有什么烟火景一般,匕首持起,轻柔地修着指甲,动作轻柔。

    匕首星光不泄分毫,准确说,是那女子身上恍若有一层磁引力,令光影纵穿梭往来,仍难遁一丝一线!

    此女名为夏璇玑,为幽罗神教圣女。

    至于商无道此刻,脸色阴沉地坐在不远处的下首作陪,怏怏不乐。

    他堂堂尸阴宗长老,神照上人,却如同喽啰一样作陪,简直岂有此理!

    不过想起掌教分神传来的命令,纵然心头无奈,也不敢对这魔门六道的青年俊彦不敬分毫。

    不等罗真出言,身后的一个黑袍老者,冷哼道:“戴兴澄,此代道子已定,三阴共尊为年轻一代之师兄,还请你不要忘了尊卑。”

    归阳巅峰的强横气息,如渊似海,渊停岳峙,袍袖无风自动,犹如泰山压顶一般,向着戴景澄而去。

    名唤戴景澄的青年魔修,迎着那迫人气势,面色如常,冷笑道:“老厌物,谁认的三**子,让他喊师兄去,那天如非本座行功叉了气,岂容他神照一重天的小辈骑到本座头上?”

    而就在其说话,戴景澄身后同样现出一个身形胖乎乎、着杏黄宽大道袍的道人,眯起绿豆大的小眼,笑呵呵道:“老方,怎么想要仗着痴长几年,以大欺小?”

    同样是一位归阳巅峰的道人。

    三阴魔宗道子虽然身份尊崇,但护道之人,最多也就是归阳巅峰,至于洞虚,就是道子死几茬儿,也别想让这些对飞仙朝思暮想、神游天外的虚仙,多看一眼。

    “看来,戴师弟不服由三宗掌教钦定的三脉演法结果了。”罗真阴柔的面容上,浮现出一层霜色,冷声道。

第二百三十五章 夏璇玑

    大汉·神京

    距宁国府四五里之地,左拐进一条绵长、逼仄的小巷,行不百步,可见一座青墙斑驳,略显破败的院落静静矗立。

    秋雨蒙蒙,院落正中的那棵石榴树,摇落了一地小灯笼似的榴花,愈发添了几分雨后的萧瑟之意。

    东窗下,翠竹青翠欲滴,伫立着一个年纪不过十四五岁的少年,少年一袭浆洗的几乎发白的青衫,面容清隽,手中捧着一本蓝色封皮的书,凝神读着,剑眉之下,一双黑白分明、湛然有神的眸子,不时现出思索之色。

    他本是后世之人,却不想来到这一方红楼世界,魂归在宁国远支的贾珩身上。

    虽已过了十来天,却仍有恍然若梦之感。

    贾珩其人,在红楼梦原书中,只有寥寥的几笔记载。

    而红楼梦叙事又不言朝代年月,他第一时间,自是借来了史书,以求探寻原委。

    “高祖余姚人,上古帝舜之苗裔也……”

    哪怕不是第一次读到这文字,贾珩心中惊奇之意仍是不减,目光扫过书案前的两本史书,心下不由叹道:“这方红楼世界……至世宗之朝,嘉靖皇帝一心修玄,奸相严嵩用事,内忧外患,嘉靖二十九年,俺答入寇,进逼京畿,攻下京师,嘉靖不愿南狩,自焚于宫中……朱明一世,终历一百七十二年,幸有元末汉王陈友谅后人陈璟自余姚起兵,追亡逐北,席卷天下,再立陈汉,定都西京,至今日已然九十余年了。”

    贾珩正在心中暗暗推算着朝代,忽而眉头一皱,“今年是崇平三年,倒是和崇祯皇帝……”

    “砰砰……”

    就在这时,外间突然响起的门环扣动,打断了贾珩的思绪。

    “来了,来了,”一道妇人的声音从左侧的院落中响起,一个荆钗布裙,年过三旬的中年妇人,腰间系着围巾,踩着荒草凄凄的碎石小径,前去开门。

    贾珩此刻也踱步出了房间,站在廊下观看。

    妇人蔡氏是他前身母亲亡故后留下的陪房,前身幼年失怙,由母亲姚氏一手抚养长大,二年前,前身之母姚氏也一病不起,缠绵床榻不久,病故了。

    而后,就由蔡氏一家三口照顾他的起居。

    “哟,我当是谁,这大清早的,就听着喜鹊叫,原来是珠大嫂子。”妇人蔡氏挺会说话,满脸堆笑说着,问道:“珠大奶奶来,您这是……”

    蔡氏心中也有些奇怪,暗道,除却过年祭祖,根本就不见荣国府中人,不知这贾珠的媳妇儿,来这陋巷寒宅做什么。

    贾珩虽是宁国之后,但宁国八房在京中早已开枝散叶,就荣宁街住的,至于贾珩这一支,都快要出五服了。

    李纨主仆二人,一身宝蓝色水袖襦裙,头别凤头碧玉簪,体格苗条,面上不施粉黛,冲蔡氏微微点了点头,问道:“珩兄弟在家吗?”

    正在这时,一个青衫少年,从廊下徐步走来,在李纨对面立定,拱手见礼道:“贾珩见过珠大嫂,正想着吃罢饭,将书送还兰哥呢,不曾想竟烦劳珠大嫂亲自登门,是珩之过也。”

    说完,将一双沉静幽邃的目光注视着李纨,暗道,不怪乎是金陵十二钗,单论这品容气质,都能打个九十分。

    李纨打量了贾珩一眼,见其衣衫虽简素,但眉眼清冷,神情萧轩疏举,举止自然有礼,原本心中的不悦,稍稍散去了一些,清声道:“兰儿他年岁小,还看不得那些前朝史书,我前个儿翻阅藏书,还纳罕少了几本,却不想是兰儿借给了珩兄弟,好在总不是外人,只是兰儿正换牙,珩兄弟,莫再给他买劳什子的酸呀甜的才是。”

    贾珩闻言默然,情知李纨登门有兴师问罪之意。

    说来,还是前几天,他方来此界,为了弄清一些来龙去脉,就想找些史书来读,正巧碰上贾兰,于是就在街上买了两根糖人,上前搭话,言借他家中藏书一读。

    其实还是囊中羞涩,银钱购买四书五经、笔墨纸砚尚且不足,对于国史,就只能是书非借不可读也了。

    原本,他身为宁国远支,纵然来日抄家,也不会牵连到他,但如果想在这封建时代活得体面,就非得读书入仕不可。

    得益于前身之母陈氏的教导,此身早早进了学,只是性子跳脱,并不是读书材料,前身之母亡故这二年,更是愈发荒废了学业。

    见贾珩沉默不语,李纨也无心继续多言,随口道:“珩兄弟,书应该看完了罢。”

    当然,她也仅仅是随口一问,她并不认为贾珩能读出什么名堂,虽来年打听过,贾珩之母李氏是个心性高的,但这贾珩却少时顽劣,只习舞刀弄枪,常和表兄陈翊厮混。

    贾珩面色如常地点了点头,应道:“珠大嫂稍等,我这就取来。”

    李纨颦了颦柳叶细眉,就有些担忧那几本书,道:“我随你去吧。”

    贾珩也没再说什么,身后的丫鬟素云,也一并跟上。

    举步来到书房,说是书房,其实也是平日起居之所,陈设简单,不过却透着整洁素净。

    窗前放着一张长条漆木书桌,案角黑漆剥落,分明有着一些年头。

    烛台下,笔墨纸砚一应俱全,其中几本厚厚的书放在右角,显是有着翻阅的痕迹。

    李纨主仆进屋,本已做好屏息之意,但并无异味,反而有一种淡淡的香草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贾珩将那几本书摞在一处,微微笑道:“珠大嫂子,物归原主。”

    丫鬟素云上前接了,唤道:“奶奶……”

    李纨目光流波,倒是被案旁墙上的一副字吸引了心神,只见墙上写着一副似乎书就不久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字是行楷,笔锋锐利,如铁钩银画,宛若一柄出鞘的宝剑,字如其人,锋芒毕露。

    “这是珩兄弟所写?”李纨一双妙眸微怔,似是有些难以置信,讶异问道。

    贾珩怔了下,笑道:“昨夜读书至三更,一时心有所感,信手涂鸦,却让嫂子见笑了。”

    他来此界之前,确实练就了十几年书法,虽不敢自比大家,但也有几分火候,自觉不虚此界任何读书人。

    李纨心中完全收起轻视之意,沉吟片刻,说道:“珩兄弟,既想读书,为何不到族学中去,那里不收束侑,族中还管笔墨纸砚,年初府上薛姨妈的儿子,薛蟠就在学中读书。”

    贾珩闻言眸光流转,笑了笑,道:“我一人清静惯了,在家中读书也是一样的。”

    贾家族学现在什么情况,他如何不知,真应了晋西北铁三角的话,学习?学个屁!

    李纨不知贾珩心中所想,见其自有主见,也就不再多作言语,她本就是一味守愚藏拙的性子,别人之事都是很难过问几句。

    又随意寒暄了几句,正要告辞离去。

    贾珩目送李纨离去,摇了摇头,如何对待贾家这条破船,他一时间也有些举棋不定。

    “唯一所虑者,若我科举入仕,会被视为贾家之人。”

    这或许就是悲哀之处,政治斗争向来残酷无比,除非他如廊上二爷贾芸一样,安心做个升斗小民,贾家倒台后,或能独善其身。

第二百三十六章 喜新厌旧

    苏国·宫苑

    中元殿之旁的一座偏殿之内,宁静如初,只有殿外传来的几声鸟鸣。

    御案之后,少年君侯正襟危坐,气度凝然。

    苏照眉头紧锁,手中拿着一卷书册,皆是自天听司从北方层递来的情报,汇总成册。

    看着上面的记载,苏照心头阴霾更甚。

    这时,一股如麝如兰的香气浮动,一个螓首蛾眉,体态婀娜的少妇,风姿绰约而来,沿着白皙如玉的手背由上而观,就可见姿容端庄的宫裳丽人,双手捧着一盏参汤递将过来,柔婉如水的声音在耳畔响起,“君上,这是臣妾烹煮的参汤,您用些吧。”

    苏照转头,沉静、幽邃的目光投在容色照人的妇人脸颊之上。

    徐贞玉容莹润,冰肌玉骨,明艳动人,尤其一身玫红色裙装,纤腰高束,将丽人身形衬托的更加窈窕静姝,秀颈之下,绣着朵朵梅花的抹胸,可见双峰秀拔挺翘,傲然屹立。

    许是这几日的滋润、浇灌,二十五六岁的花信少妇,犹如一株国色天香、绚烂似锦的牡丹,轻熟、娇媚。

    “君上,心忧何事?”徐贞丹唇轻启,好奇问道。

    苏照伸手接过茶盏,面色凝重之色不减,喃喃道:“尸疫横行,已然蔓延至临阳郡了,就在昨天,临阳郡守蔡旷禀告,郡中出现了一些发热病患,这必是魔门妖人从中作梗。”

    徐贞明眸闪过一抹思索,斟酌道:“臣妾听说靖祟司似乎有许多能人异士……”

    这几日,徐贞常伴苏照身侧,几乎形影不离,对于苏照手中掌握的力量,除却妖兵不知外,几乎都有所了解。

    苏照不置可否“嗯”了一声,轻轻拉过徐贞的手,让幽香扑鼻,轻盈无物的少妇坐在自己腿上,顿声道:“孤已经着人让靖祟司前往临阳郡,此事恐怕另有蹊跷。”

    徐贞转过螓首,偷偷看向苏照,眉睫低垂,似有几分娇羞,但思路却不受阻碍,道:“君上莫非想亲自前往查看。”

    “就知瞒不过贞儿,孤隐隐觉得事有古怪,打算前往临阳郡查看一番。”苏照沉声说着,一手已沿着衣领探入……上下游移。

    说来,这几天,他也渐渐有些痴迷这少妇的身子,一种最直观的对比,不同于范潇的青涩僵直,安安的骨感硌手,卫湘歌的矫健有力……这位二十五六岁的花信少妇,正处于女子最好的年纪,身材丰腴柔软,肌肤细腻润滑……

    被苏照以手撩弄着,徐贞呼吸渐渐有着轻喘,白璧无瑕的玉容上,也染上一层淡淡的胭脂玫红,嗔怪道:“君上,这还是白天呢。”

    说来,这少年君侯年龄不大,也就是十五六岁,她恰恰大其十岁,每次想起这年龄差距,都让她脸颊滚烫,羞赧难当。

    她大他十岁呢……

    苏照不重不轻地“嗯”了一声,倒也收起浮浪之态,轻声道:“孤离开宫苑的这段时间,诸般政务还是照例送至琼华宫,你在琼华宫陪着参详一二。”

    这几日随着“深入交流”,苏照也发现这徐贞,对于治政之道悟性过人,几乎一点就透,感觉由其在一旁查漏补缺,效率都提升了许多。

    这样一个既能暖床,又能治事的女秘书,的确没有白收。

    就是在床榻之上有些黏人,而且其身具名器,痴缠如火,也不知是不是压抑了二十多年,这些时日主动索欢,以至于他每夜都留宿于馨德宫。

    这是一座轩峻、幽丽的宫殿,离甘露殿不远,就在苏照临幸徐贞的第二天,特意赐下,供其母女居住。

    而就在二人蜜里调油之时,中元殿偏殿之外,朱红廊柱之下,一个纤丽宁静的青裙少女,贝齿咬了咬樱唇,拳头都几乎攥紧了掌中的玉箫。

    范潇神思不属地向廊桥之上多踱去,心头只觉一股憋闷郁结,气愤道:“喜新厌旧,薄情寡义,恶贼……”

    不得不说,这几日苏照和徐贞痴缠一起,就自然疏远了范潇,少女本就是食髓知味的年纪,恨不得天天和苏照呆在一起,眼下被“冷落”,难免生出一股委屈来。

    “潇儿,你怎么在这里,不进去?”就在范潇幽怨暗生之时,一把轻柔酥媚的声音在耳畔响起。

    范潇听到来人声音,扭脸看去,讶异道:“娘亲,您怎么来了?”

    陈姬此刻穿一身淡红色宫裳,气质雍容华美,纵是脸蛋儿上薄施粉黛,美艳仍不减分毫。

    经数月过去,丧夫之痛似乎疏解了许多,毕竟,人总是要往前看。

    “潇儿,他冷落你了?”陈姬款步走到范潇身旁,一双媚意流转的美眸之中满是关切。

    范潇轻哼一声,不满道:“喜新厌旧,他已经厌烦女儿了呢。”

    陈姬默然片刻,幽幽叹了一口气,感慨道:“看似多情,实则薄情,潇儿,你既然选择跟了他,就应该料到这一天的。”

    当初,自家女儿失身于苏侯之时,她就看出来,这苏侯有欲无情,心性凉薄,对自家女儿多半是视之物件,图个新鲜罢了。

    陈姬柔声道:“你最近也收收心,别一天天耽迷情欲,好好修行,早日凝结金丹,需知大凡以色侍人者,则色衰则爱弛,爱弛则恩绝,唯有长生道业,才属自己。”

    范潇闻言,点了点头。

    而就在母女二人说着私密话时,忽而一道戏谑的声音传来,“母女聊着呢?”

    陈姬秀美双眉皱了皱,看向银发少女,内心生起一股警惕。

    这妖女总给她一种危险至极的感觉。

    安安晶澈如蓝宝石的眸光打量了陈姬一眼,暗道,还真是天生尤物,媚骨天成,浑然看不出孕育过一子一女的丝毫痕迹。

    “徐贞只能算是轻熟,就迷的照照找不到北,那陈姬这种身具内媚体质的美艳熟妇,还不让照照从此君王不早朝?”安安转而看了一眼范潇,倒也有些理解这少女的不平心情,因为她先前也有过这种“抓狂”的心思,那是面对卫湘歌之时。

    “你们聊着,我进去殿中找照照有些事。”安安似笑非笑地审视着神色警惕的陈姬,转身向中元殿而去。

    陈姬目送银发少女远去,目光幽幽。

    殿中

    一声轻咳响起,正在忙乱的少男少妇,中止了恋奸情热。

    “看来,我来的不是时候。”安安声音带着几分讥诮。

    苏照嘴角抽了抽,忍住没说,“你来的正是时候……”,而是沉声问道:“你不是在御史台官衙吗?”

    最近,晏昌派人在温邑周边清丈田亩,对于苏国公卿贵族畜民为奴,横行不法之事也开始清查,故而不少犯官被羁押至御史台,由监察御史推鞠、讯问。

    “是啊,我在御史台官衙为你劳心劳力,废寝忘食,每天心神疲惫,至夜方归,你躲在中元殿倒是惬意自在,偷香窃玉,照照,你是不是觉得我好欺负。”安安怒视着苏照。

    “又怎么了?”苏照怔了下,起身,上前就想去搂安安的肩头,道:“吃醋了?”

    安安一边躲闪,一边嗔怒道:“别碰我,手上一股奶香和咸鱼味……”

    苏照:“……”

    徐贞:“???”

    安安缓步走到一旁,端起御案之上的参汤,一口饮尽,啧啧道:“可以啊,百年人参,滋养肾水,手艺不错嘛。”

    徐贞道:“是臣妾……”

    “我问你了吗?”安安冷声打断,乜了徐贞一眼。

    徐贞玉容微白,僵在原地。

    苏照默然片刻,看了一眼垂首不语的徐贞,道:“你先下去吧。”

    安安冷峭道:“哟,还心疼了……”

    “你发什么疯?”等到徐贞离去,苏照一把拉过安安,放在腿弯之上,大手扬起,臀浪翻滚,怒道:“她一个弱女子,你忍心凶她?”

    “你专宠一人,才早晚害了她。”安安鼻子腻哼了一声,争辩道。

    “我……怎么就专宠了。”苏照一时愣在原地,有些无语。

    不过猛然发现,这几日的确和徐贞太过黏糊,形影不离,就有些不正常。

    许是刚到手,新鲜感没退?

    安安一把拨开苏照的手臂,撅起了艳艳红唇,讥讽道:“嫌我硌手,那就别抱我啊。”

    苏照:“……”

    “你又听我心声。”苏照目光躲闪,有些心虚道。

    安安挺了挺傲人凶器,讥诮道:“我硌手嘛,但我寻思着,也不比她小啊,看来果然如范潇那妮子说得,某人喜新厌旧,性情薄凉。”

    苏照道:“范潇?她……”

    “你冷落我的伥鬼,就是不把我放在心上。”安安点了点苏照的心口,嗔怒道。

第二百三十七章 三甲

    苏照一阵无语,扳过银发少女的削肩,轻声道:“别闹了,给你说些正事。”

    安安嗔怒道:“你这色胚,能有什么正事?”

    苏照顿了下,道:“明天,我打算和徐秋明一同,前往临阳郡,尸疫已然扩散至临阳郡,我怀疑这和上次逃走的尸阴宗长老有关,你在温邑坐镇……”

    “不行,我也去,温邑由谢老头看着就行了。”安安没好气地说道。

    苏照皱了皱眉,道:“温邑最近清查勋贵公卿,御史台还离不了……”

    “嫌我跟着你,耽误你猎艳了,是吧?”安安藕臂揽住苏照的脖子,挑眉,蓝宝石额眸子横了苏照一眼。

    苏照嘴角抽了抽,神特么猎艳。

    “尸疫如果处置不当,一个不好就要步卫国后尘,我哪有闲心,额,不是……”迎着安安似笑非笑的讥诮目光,苏照暗道,差点儿被这妖女绕进去了,改口道:“我还猎什么艳?有你……你们就够了。”

    安安歪着乖巧可爱的小脑袋,一双蓝宝石的晶莹眸子,熠熠闪烁,打量了苏照半晌,思量了下,笑道:“那等温邑之事结束,我就去寻你。”

    苏照笑道:“安安这才乖嘛。”

    “那亲我一口。”安安扬起一张精致可爱的小脸,轻声道。

    苏照正要啄一口少女的唇瓣,却被一只纤纤素手挡在唇前,就是诧异地看向安安。

    “我都忘了,你刚和那个谁亲热过,不让你亲。”安安撇了撇嘴,扭过脸去,哼了一声说道。

    苏照脸色一黑,好吧,他都被安安嫌弃了,心中暗暗发狠,早晚透完那个谁,再让这妖女咬……

    而就在苏照心思起伏之时,外面就传来宦者令的声音,“君上,晏大人于宫门外求见。”

    苏照放开安安,整了整衣襟,朗声道:“将晏卿引至中元殿,孤一会儿就过去。”

    而后,就让宫婢准备热水,沐浴更衣,他不会刚从脂粉堆里出来,即刻去见大臣。

    中元殿,正殿之内,温邑宰晏昌在宦者的引领下,站在光可鉴人的殿中地板上,垂首静候,而其人身后还有四个着玄色官袍的青年小吏,两两抬着一个打开的红木箱子,箱中放着一摞摞试卷,整整齐齐。

    正是被择取录中的今科士子试卷,汇总至此。

    苏照此刻换了一身王侯冕服,面色沉静,气度威严,挑帘步入中元殿正殿,和煦笑道:“晏卿,久等了。”

    说着,行至御座之上,落座,道:“给晏卿看座。”

    “多谢君上。”晏昌拱手一礼,道谢罢,禀告道:“君上,经过数日判卷,今科录中士子已在奏表之中注名,现呈递于君上御览。”

    说着,从袖笼之中取出一份奏表,双手呈递而上,宦者令就近前接过,折身转呈于苏照。

    苏照微微颔首,展开阅罢,金丹境修者的神识,几乎是数个呼吸,就将其上载述名册,映照于心。

    “录中了一百五十人?”苏照神色微顿,诧异道。

    “按十比一的比例,宁缺毋滥,择选一百五十人。”晏昌解释着,道:“其中尤以三人文卷最佳。”

    苏照面上现出一抹好奇之色,问道:“哪三人?”

    晏昌拱手道:“山阳县士子吴允,温邑人吕庸,鲁国士子纪同,这三人文采斐然,策论上佳,可列一甲,选作之题,皆为君上所出之策论。”

    “吴允,哦,此人,孤倒是有印象,当日在弘文馆见过,他还有个弟弟,是叫吴琮吧?皆是一时俊彦。对了,还有吕庸,纪同,孤好像也见过此二人。”苏照轻笑说着。

    身为金丹修者,记忆力何其强横,纵是曾经见过一面,也会留下吉光片羽的记忆痕迹,只要刻意搜寻记忆,就能和那一张张面孔对应上。

    苏照道:“这三人的试卷呢?”

    晏昌走到两个木箱之上,取出三张试卷,由宦者令转呈于苏照。

    苏照这次倒是比方才认真了许多,展开试卷阅览,这是山阳县吴允的卷子,首先映入眼帘的字迹,就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四平八稳,峻丽浑润,有些类似后世的馆阁体。

    苏照一开始还有些漫不经心,但片刻之后,就正襟危坐。

    盖因吴允文中所述的革新之策,一自一句都应了苏照心中所思。

    “初见吴氏兄弟时,还以为是那种不通大略的儒臣,没想到竟有如此见识。”苏照感慨道。

    晏昌赞同道:“吴允出身庶族寒门,父亲为勋贵作工,积劳成疾,五年前病逝,母亲以织布为生,吴氏兄弟深知土地兼并之祸,对了,其弟吴琮文辞优美,虽然策论未议国策,但择圣贤文章而作,微言大义,文采锦绣,气冲斗牛,可为二甲第一。”

    苏照笑了笑,眸光流转,心头也有几分欣喜,“哦,那孤倒要好生看看了。”

    晏昌回头就去寻吴琮的试卷。

    这边厢,苏照开始阅览吕庸的试卷,主要看策论,相比吴允从政务而论,吕庸则更多从苏国面临国际局势考量,提出合纵连横,与宋国交好,南拒郑国,与晋约兵伐卫,取卫土以壮国力的国策。

    可以说和“兰若之对”,几无二致。

    相比阎先生的粗糙版,此人甚至填充了许多细节,比如外交层面。

    看到“北进南却”四个字,让苏照都微微眯起了眼睛,问道:“这吕庸,晏卿可有了解?”

    “君上,吕庸此人,听说能言善辩,具纵横权变之才,然好饮酒、喜女色,放荡不羁,私德有亏。”晏昌沉吟了下,说道。

    苏照道:“从行文倒也能看出一二。”

    所谓文如其人,如果吴允的文风是古拙之中,尽现晓明通达,那么吕庸之文风就给人一种剑走偏锋,诡谲多变的感觉。

    “此人治何经典?”苏照翻阅着试卷,抬眸问道。

    这时代的读书人,都有一本主修经典,同时也意味着是哪一学派的信徒。

    晏昌道:“主修纵横之术,儒法名道皆有所习,具体也不知治何经典。”

    苏照笑了笑,也没有深究,思忖道,“莫非此人身具仪、平之才?”

    张仪和陈平,这二人也是辨才无双,好出奇谋,这样的人才,不得不说还是需要的。

    “那就定此三人为一甲。”苏照道。

    晏昌迟疑道:“君上,先前说要在中元殿之中,主持一场殿试?”

    苏照道:“刚刚接到来自临阳郡的情讯,郡中有百姓感染尸疫,疫情随时有爆发之虞,局势危若累卵,孤明日就要前往临阳郡,此次殿试只能取消,不过贡院之考,也能说明一二问题,就以孤之名义,言孤为录中士子,定好名次。”

    “一甲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二甲皆授予尚书郎,至六官之衙署观政,三甲则至地方郡县观政,等孤返回之后,再赐琼林宴于一众进士。”

    此刻苏国地狭国小,还未形成翰林院、殿史馆阁编修书籍的惯例。

    况且而今正当大争之世,也是用人之际,不是那种阶级固化的王朝中后期,讲究论资排辈。

    晏昌面上现出思索之色,沉吟道:“如这般,未尝不可。”

    苏照点了点头,道:“没有什么问题,就张榜公示吧。”

    此刻临阳郡急如星火,他恨不得今夜就过去,当然,还要召集军国重臣,将他离去之前的事情安排妥当。

    “臣告退。”晏昌领命而退。

第二百三十八章 临阳郡

    大汉·神京

    距宁国府四五里之地,左拐进一条绵长、逼仄的小巷,行不百步,可见一座青墙斑驳,略显破败的院落静静矗立。

    秋雨蒙蒙,院落正中的那棵石榴树,摇落了一地小灯笼似的榴花,愈发添了几分雨后的萧瑟之意。

    东窗下,翠竹青翠欲滴,伫立着一个年纪不过十四五岁的少年,少年一袭浆洗的几乎发白的青衫,面容清隽,手中捧着一本蓝色封皮的书,凝神读着,剑眉之下,一双黑白分明、湛然有神的眸子,不时现出思索之色。

    他本是后世之人,却不想来到这一方红楼世界,魂归在宁国远支的贾珩身上。

    虽已过了十来天,却仍有恍然若梦之感。

    贾珩其人,在红楼梦原书中,只有寥寥的几笔记载。

    而红楼梦叙事又不言朝代年月,他第一时间,自是借来了史书,以求探寻原委。

    “高祖余姚人,上古帝舜之苗裔也……”

    哪怕不是第一次读到这文字,贾珩心中惊奇之意仍是不减,目光扫过书案前的两本史书,心下不由叹道:“这方红楼世界……至世宗之朝,嘉靖皇帝一心修玄,奸相严嵩用事,内忧外患,嘉靖二十九年,俺答入寇,进逼京畿,攻下京师,嘉靖不愿南狩,自焚于宫中……朱明一世,终历一百七十二年,幸有元末汉王陈友谅后人陈璟自余姚起兵,追亡逐北,席卷天下,再立陈汉,定都西京,至今日已然九十余年了。”

    贾珩正在心中暗暗推算着朝代,忽而眉头一皱,“今年是崇平三年,倒是和崇祯皇帝……”

    “砰砰……”

    就在这时,外间突然响起的门环扣动,打断了贾珩的思绪。

    “来了,来了,”一道妇人的声音从左侧的院落中响起,一个荆钗布裙,年过三旬的中年妇人,腰间系着围巾,踩着荒草凄凄的碎石小径,前去开门。

    贾珩此刻也踱步出了房间,站在廊下观看。

    妇人蔡氏是他前身母亲亡故后留下的陪房,前身幼年失怙,由母亲姚氏一手抚养长大,二年前,前身之母姚氏也一病不起,缠绵床榻不久,病故了。

    而后,就由蔡氏一家三口照顾他的起居。

    “哟,我当是谁,这大清早的,就听着喜鹊叫,原来是珠大嫂子。”妇人蔡氏挺会说话,满脸堆笑说着,问道:“珠大奶奶来,您这是……”

    蔡氏心中也有些奇怪,暗道,除却过年祭祖,根本就不见荣国府中人,不知这贾珠的媳妇儿,来这陋巷寒宅做什么。

    贾珩虽是宁国之后,但宁国八房在京中早已开枝散叶,就荣宁街住的,至于贾珩这一支,都快要出五服了。

    李纨主仆二人,一身宝蓝色水袖襦裙,头别凤头碧玉簪,体格苗条,面上不施粉黛,冲蔡氏微微点了点头,问道:“珩兄弟在家吗?”

    正在这时,一个青衫少年,从廊下徐步走来,在李纨对面立定,拱手见礼道:“贾珩见过珠大嫂,正想着吃罢饭,将书送还兰哥呢,不曾想竟烦劳珠大嫂亲自登门,是珩之过也。”

    说完,将一双沉静幽邃的目光注视着李纨,暗道,不怪乎是金陵十二钗,单论这品容气质,都能打个九十分。

    李纨打量了贾珩一眼,见其衣衫虽简素,但眉眼清冷,神情萧轩疏举,举止自然有礼,原本心中的不悦,稍稍散去了一些,清声道:“兰儿他年岁小,还看不得那些前朝史书,我前个儿翻阅藏书,还纳罕少了几本,却不想是兰儿借给了珩兄弟,好在总不是外人,只是兰儿正换牙,珩兄弟,莫再给他买劳什子的酸呀甜的才是。”

    贾珩闻言默然,情知李纨登门有兴师问罪之意。

    说来,还是前几天,他方来此界,为了弄清一些来龙去脉,就想找些史书来读,正巧碰上贾兰,于是就在街上买了两根糖人,上前搭话,言借他家中藏书一读。

    其实还是囊中羞涩,银钱购买四书五经、笔墨纸砚尚且不足,对于国史,就只能是书非借不可读也了。

    原本,他身为宁国远支,纵然来日抄家,也不会牵连到他,但如果想在这封建时代活得体面,就非得读书入仕不可。

    得益于前身之母陈氏的教导,此身早早进了学,只是性子跳脱,并不是读书材料,前身之母亡故这二年,更是愈发荒废了学业。

    见贾珩沉默不语,李纨也无心继续多言,随口道:“珩兄弟,书应该看完了罢。”

    当然,她也仅仅是随口一问,她并不认为贾珩能读出什么名堂,虽来年打听过,贾珩之母李氏是个心性高的,但这贾珩却少时顽劣,只习舞刀弄枪,常和表兄陈翊厮混。

    贾珩面色如常地点了点头,应道:“珠大嫂稍等,我这就取来。”

    李纨颦了颦柳叶细眉,就有些担忧那几本书,道:“我随你去吧。”

    贾珩也没再说什么,身后的丫鬟素云,也一并跟上。

    举步来到书房,说是书房,其实也是平日起居之所,陈设简单,不过却透着整洁素净。

    窗前放着一张长条漆木书桌,案角黑漆剥落,分明有着一些年头。

    烛台下,笔墨纸砚一应俱全,其中几本厚厚的书放在右角,显是有着翻阅的痕迹。

    李纨主仆进屋,本已做好屏息之意,但并无异味,反而有一种淡淡的香草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贾珩将那几本书摞在一处,微微笑道:“珠大嫂子,物归原主。”

    丫鬟素云上前接了,唤道:“奶奶……”

    李纨目光流波,倒是被案旁墙上的一副字吸引了心神,只见墙上写着一副似乎书就不久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字是行楷,笔锋锐利,如铁钩银画,宛若一柄出鞘的宝剑,字如其人,锋芒毕露。

    “这是珩兄弟所写?”李纨一双妙眸微怔,似是有些难以置信,讶异问道。

    贾珩怔了下,笑道:“昨夜读书至三更,一时心有所感,信手涂鸦,却让嫂子见笑了。”

    他来此界之前,确实练就了十几年书法,虽不敢自比大家,但也有几分火候,自觉不虚此界任何读书人。

    李纨心中完全收起轻视之意,沉吟片刻,说道:“珩兄弟,既想读书,为何不到族学中去,那里不收束侑,族中还管笔墨纸砚,年初府上薛姨妈的儿子,薛蟠就在学中读书。”

    贾珩闻言眸光流转,笑了笑,道:“我一人清静惯了,在家中读书也是一样的。”

    贾家族学现在什么情况,他如何不知,真应了晋西北铁三角的话,学习?学个屁!

    李纨不知贾珩心中所想,见其自有主见,也就不再多作言语,她本就是一味守愚藏拙的性子,别人之事都是很难过问几句。

    又随意寒暄了几句,正要告辞离去。

    贾珩目送李纨离去,摇了摇头,如何对待贾家这条破船,他一时间也有些举棋不定。

    “唯一所虑者,若我科举入仕,会被视为贾家之人。”

    这或许就是悲哀之处,政治斗争向来残酷无比,除非他如廊上二爷贾芸一样,安心做个升斗小民,贾家倒台后,或能独善其身。

    李纨不知贾珩心中所想,见其自有主见,也就不再多作言语,她本就是一味守愚藏拙的性子,别人之事都是很难过问几句。

    又随意寒暄了几句,正要告辞离去。

    贾珩目送李纨离去,摇了摇头,如何对待贾家这条破船,他一时间也有些举棋不定。

    “唯一所虑者,若我科举入仕,会被视为贾家之人。”

    这或许就是悲哀之处,政治斗争向来残酷无比,除非他如廊上二爷贾芸一样,安心做个升斗小民,贾家倒台后,或能独善其身。

    否则,一旦科举入仕,哪怕不愿意,也难免会被视为贾家的旗帜人物。

    当然,历史上也不乏多线下注的例子。

第二百三十九章 宁死不从

    大汉·神京

    距宁国府四五里之地,左拐进一条绵长、逼仄的小巷,行不百步,可见一座青墙斑驳,略显破败的院落静静矗立。

    秋雨蒙蒙,院落正中的那棵石榴树,摇落了一地小灯笼似的榴花,愈发添了几分雨后的萧瑟之意。

    东窗下,翠竹青翠欲滴,伫立着一个年纪不过十四五岁的少年,少年一袭浆洗的几乎发白的青衫,面容清隽,手中捧着一本蓝色封皮的书,凝神读着,剑眉之下,一双黑白分明、湛然有神的眸子,不时现出思索之色。

    他本是后世之人,却不想来到这一方红楼世界,魂归在宁国远支的贾珩身上。

    虽已过了十来天,却仍有恍然若梦之感。

    贾珩其人,在红楼梦原书中,只有寥寥的几笔记载。

    而红楼梦叙事又不言朝代年月,他第一时间,自是借来了史书,以求探寻原委。

    “高祖余姚人,上古帝舜之苗裔也……”

    哪怕不是第一次读到这文字,贾珩心中惊奇之意仍是不减,目光扫过书案前的两本史书,心下不由叹道:“这方红楼世界……至世宗之朝,嘉靖皇帝一心修玄,奸相严嵩用事,内忧外患,嘉靖二十九年,俺答入寇,进逼京畿,攻下京师,嘉靖不愿南狩,自焚于宫中……朱明一世,终历一百七十二年,幸有元末汉王陈友谅后人陈璟自余姚起兵,追亡逐北,席卷天下,再立陈汉,定都西京,至今日已然九十余年了。”

    贾珩正在心中暗暗推算着朝代,忽而眉头一皱,“今年是崇平三年,倒是和崇祯皇帝……”

    “砰砰……”

    就在这时,外间突然响起的门环扣动,打断了贾珩的思绪。

    “来了,来了,”一道妇人的声音从左侧的院落中响起,一个荆钗布裙,年过三旬的中年妇人,腰间系着围巾,踩着荒草凄凄的碎石小径,前去开门。

    贾珩此刻也踱步出了房间,站在廊下观看。

    妇人蔡氏是他前身母亲亡故后留下的陪房,前身幼年失怙,由母亲姚氏一手抚养长大,二年前,前身之母姚氏也一病不起,缠绵床榻不久,病故了。

    而后,就由蔡氏一家三口照顾他的起居。

    “哟,我当是谁,这大清早的,就听着喜鹊叫,原来是珠大嫂子。”妇人蔡氏挺会说话,满脸堆笑说着,问道:“珠大奶奶来,您这是……”

    蔡氏心中也有些奇怪,暗道,除却过年祭祖,根本就不见荣国府中人,不知这贾珠的媳妇儿,来这陋巷寒宅做什么。

    贾珩虽是宁国之后,但宁国八房在京中早已开枝散叶,就荣宁街住的,至于贾珩这一支,都快要出五服了。

    李纨主仆二人,一身宝蓝色水袖襦裙,头别凤头碧玉簪,体格苗条,面上不施粉黛,冲蔡氏微微点了点头,问道:“珩兄弟在家吗?”

    正在这时,一个青衫少年,从廊下徐步走来,在李纨对面立定,拱手见礼道:“贾珩见过珠大嫂,正想着吃罢饭,将书送还兰哥呢,不曾想竟烦劳珠大嫂亲自登门,是珩之过也。”

    说完,将一双沉静幽邃的目光注视着李纨,暗道,不怪乎是金陵十二钗,单论这品容气质,都能打个九十分。

    李纨打量了贾珩一眼,见其衣衫虽简素,但眉眼清冷,神情萧轩疏举,举止自然有礼,原本心中的不悦,稍稍散去了一些,清声道:“兰儿他年岁小,还看不得那些前朝史书,我前个儿翻阅藏书,还纳罕少了几本,却不想是兰儿借给了珩兄弟,好在总不是外人,只是兰儿正换牙,珩兄弟,莫再给他买劳什子的酸呀甜的才是。”

    贾珩闻言默然,情知李纨登门有兴师问罪之意。

    说来,还是前几天,他方来此界,为了弄清一些来龙去脉,就想找些史书来读,正巧碰上贾兰,于是就在街上买了两根糖人,上前搭话,言借他家中藏书一读。

    其实还是囊中羞涩,银钱购买四书五经、笔墨纸砚尚且不足,对于国史,就只能是书非借不可读也了。

    原本,他身为宁国远支,纵然来日抄家,也不会牵连到他,但如果想在这封建时代活得体面,就非得读书入仕不可。

    得益于前身之母陈氏的教导,此身早早进了学,只是性子跳脱,并不是读书材料,前身之母亡故这二年,更是愈发荒废了学业。

    见贾珩沉默不语,李纨也无心继续多言,随口道:“珩兄弟,书应该看完了罢。”

    当然,她也仅仅是随口一问,她并不认为贾珩能读出什么名堂,虽来年打听过,贾珩之母李氏是个心性高的,但这贾珩却少时顽劣,只习舞刀弄枪,常和表兄陈翊厮混。

    贾珩面色如常地点了点头,应道:“珠大嫂稍等,我这就取来。”

    李纨颦了颦柳叶细眉,就有些担忧那几本书,道:“我随你去吧。”

    贾珩也没再说什么,身后的丫鬟素云,也一并跟上。

    举步来到书房,说是书房,其实也是平日起居之所,陈设简单,不过却透着整洁素净。

    窗前放着一张长条漆木书桌,案角黑漆剥落,分明有着一些年头。

    烛台下,笔墨纸砚一应俱全,其中几本厚厚的书放在右角,显是有着翻阅的痕迹。

    李纨主仆进屋,本已做好屏息之意,但并无异味,反而有一种淡淡的香草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贾珩将那几本书摞在一处,微微笑道:“珠大嫂子,物归原主。”

    丫鬟素云上前接了,唤道:“奶奶……”

    李纨目光流波,倒是被案旁墙上的一副字吸引了心神,只见墙上写着一副似乎书就不久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字是行楷,笔锋锐利,如铁钩银画,宛若一柄出鞘的宝剑,字如其人,锋芒毕露。

    “这是珩兄弟所写?”李纨一双妙眸微怔,似是有些难以置信,讶异问道。

    贾珩怔了下,笑道:“昨夜读书至三更,一时心有所感,信手涂鸦,却让嫂子见笑了。”

    他来此界之前,确实练就了十几年书法,虽不敢自比大家,但也有几分火候,自觉不虚此界任何读书人。

    李纨心中完全收起轻视之意,沉吟片刻,说道:“珩兄弟,既想读书,为何不到族学中去,那里不收束侑,族中还管笔墨纸砚,年初府上薛姨妈的儿子,薛蟠就在学中读书。”

    贾珩闻言眸光流转,笑了笑,道:“我一人清静惯了,在家中读书也是一样的。”

    贾家族学现在什么情况,他如何不知,真应了晋西北铁三角的话,学习?学个屁!

    李纨不知贾珩心中所想,见其自有主见,也就不再多作言语,她本就是一味守愚藏拙的性子,别人之事都是很难过问几句。

    又随意寒暄了几句,正要告辞离去。

    贾珩目送李纨离去,摇了摇头,如何对待贾家这条破船,他一时间也有些举棋不定。

    “唯一所虑者,若我科举入仕,会被视为贾家之人。”

    这或许就是悲哀之处,政治斗争向来残酷无比,除非他如廊上二爷贾芸一样,安心做个升斗小民,贾家倒台后,或能独善其身。

    李纨不知贾珩心中所想,见其自有主见,也就不再多作言语,她本就是一味守愚藏拙的性子,别人之事都是很难过问几句。

    又随意寒暄了几句,正要告辞离去。

    贾珩目送李纨离去,摇了摇头,如何对待贾家这条破船,他一时间也有些举棋不定。

    “唯一所虑者,若我科举入仕,会被视为贾家之人。”

    这或许就是悲哀之处,政治斗争向来残酷无比,除非他如廊上二爷贾芸一样,安心做个升斗小民,贾家倒台后,或能独善其身。

    否则,一旦科举入仕,哪怕不愿意,也难免会被视为贾家的旗帜人物。

    当然,历史上也不乏多线下注的例子。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1227/ 第一时间欣赏仙朝纪元最新章节! 作者:西城冷月所写的《仙朝纪元》为转载作品,仙朝纪元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仙朝纪元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仙朝纪元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仙朝纪元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仙朝纪元介绍:
旧世之末,余火回光!
龙蛇起陆的仙道盛景、缱绻多情的绝代佳人,春色绚烂下,是那腐朽的灰败。
仙人在沉沦中徘徊,旧神在欲望中复苏……
建仙朝、铸仙鼎,口含天宪,言出法随,叫那天地换个新纪元!
这是一个幽幽长夜之内,一点星火乍起,煦照九天十地,三界六道……的故事。仙朝纪元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仙朝纪元,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仙朝纪元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