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大唐奴牙郎TXT下载大唐奴牙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唐奴牙郎全文阅读

作者:夜尽长     大唐奴牙郎txt下载     大唐奴牙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538章 护道

    江南东道,建康城。

    站在建宁王李倓的墓碑前,手持佛尘的李泌,深深叹了一口气。

    一旁的李俶,双眼通红,怒喝道:“张皇后,还有那李辅国,皆是小人!此等奸邪,一日不除,国中一日不得安宁!”

    李泌扫动拂尘,摇头道:“太子稍安勿躁,莫要冲动。”

    李俶:“那张皇后,先是害死李倓,接下来就轮到我了,先生难道看不出来?”

    李泌闻言,说道:“错杀建宁王,乃是陛下之过,我今日便去宫中说理,太子可保无虞。”

    李俶:“父皇深宠张皇后,他会相信吗?”

    李泌将拂尘抱在怀中,向李俶说道:“倘若他不信,太子便随我九宫山修道去吧。”

    李俶一愣:“这……”

    李泌看着李俶脸上的表情,微微一笑,转身离去。

    宫中治所,南唐皇帝李亨正在批改奏折,忽然听见内侍来告,说是李泌求见。

    李亨闻言,急忙爬起身来,离开案台,迎了出来。

    李泌见到李亨亲自来迎,心中升起几分感动,嘴上却说道:“陛下,贫道是来辞行的。”

    李亨吃了一惊,急声问道:“可是宫中有谁,怠慢了你?”

    李泌:“水满则溢,月盈则亏,陛下待我太好,会引来他人怨恨,此举反而会害了我。”

    李亨怒道:“谁敢害你,朕就杀了他!”

    李泌:“如果那个人,不停的向陛下进谗言呢?”

    李亨:“那些谗言,我是不会信的。”

    李泌:“如果进谗言的人,是您的至亲,而且不止一个呢?”

    李亨愣在了原地,思虑片刻,向李泌问道:“朕没有听从您的建议,执意派出三路大军北征长安,致使将士死伤惨重……是不是因为此事,你还怨恨着朕?”

    李泌摇头道:“不是这件事。”

    李亨:“那是何事?”

    李泌:“我不敢说。”

    李亨怒道:“没有想到你对朕的疑心如此之重,朕怎么可能杀你呢?朕不是越王勾践,不会做出杀功臣文种的事情!”

    李泌认真看着李亨,说道:“是陛下错杀建宁王李倓之事。”

    李亨怔在原地,皱眉说道:“李倓虽然是朕的爱子,又在危难之际立下大功,但是他受小人教唆,想要谋害太子李俶,朕这才不得已才除掉了他,你又怎么知道我的苦衷啊?”

    李泌:“建宁王李倓如果有谋害太子之意,太子应该怨恨他才对。但是太子每次与我言及此事,都痛哭不止,一直称建宁王冤枉。我现在已经决定离陛下而去,所以才敢谈论此事。”

    李亨:“建宁王李倓曾经举行酒宴,邀请李俶参加,又在屏风后面安排了刀斧手,难道你不知晓?”

    李泌:“陛下,建宁王举行的酒宴,您可是亲自去了?”

    李亨愣道:“未曾。”

    李泌:“那酒宴之上的刀斧手,您又可曾亲眼见到了?”

    李亨紧皱眉头:“没有。”

    李泌:“既然您没有去赴宴,也未亲眼看到刀斧手,为何信誓旦旦的说了此事,又以此为由杀了建宁王?”

    李亨此时终于有所察觉,用手捂住额头说道:“朕或许是犯错了。”

    李泌继续说道:“我之所以谈起此事,并不是要陛下承认错误,而是想让陛下以史为鉴。”

    “以前武后有四个儿子,长子是太子李弘,武后图谋皇位,十分讨厌太子李弘的聪明,就毒杀了他,又立次子雍王李贤为太子。李贤心怀忧惧,就作了《黄台瓜辞》,希望武后能够念及母子之情,饶他一命,可武后不听,李贤最后还是死在了黔中。”

    “那首《黄台瓜辞》是这样说的……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现在陛下已经摘了一瓜了,再这样摘下去,瓜田便只会剩下藤蔓了!”

    李亨闻言,终于明白自己犯了大错,双眼泛起泪花,又向李泌保证,今后无论他人如何进谗言,绝对不会再行摘瓜杀子之事。

    就在李亨后悔不已的时候,内侍李辅国急急匆匆的跑了进来。

    李亨见状,止住泪水,开口问道:“发生何事?如此匆忙?”

    李辅国瞧了一眼李泌,跪下向陛下哀声说道:“驸马周钧于凉州作乱,自封王爵,兼知三公,还……软禁了太上皇!”

    李亨闻言,脸色变得一片煞白。

    李泌先是愣住,接着向李辅国问道:“陛下派去的使节呢?”

    李辅国:“庞朝明等一众朝臣,被周钧下令乱刀分尸,连具完整的尸首,都未能保全啊!”

    李亨摇摇欲坠,险些栽倒在地上。

    李泌眼疾手快,扶住了李亨。

    待站稳身形,李亨身体颤抖不停,口中怒声道:“死了一个安禄山,又来了一个周钧!大唐命数多舛,天下纷乱不休啊!”

    李泌面色凝重,向李辅国问道:“周钧可对太上皇有逾制之举?”

    李辅国:“只是软禁,暂未见到逾制之举。”

    李泌轻轻点了点头。

    李亨抓住李泌的袖子,哀声道:“唐室将倾,太上皇生死难知,先生怎可独善其身,脱身事外啊?!”

    李泌叹道:“周钧叛唐,其祸犹胜安禄山。”

    李亨哭道:“还请先生助朕!救大唐出水火!”

    李泌闭上眼睛,轻轻说道:“陛下勿忧,泌留下便是。”

    当晚,李泌坐在案台前,挑灯看着周钧的生平阚录。

    看到一半,李泌拿出道家的天罗地盘,不停算着些什么。

    算到最后,李泌的眉头越皱越深,自言自语说了一句:“不对。”

    话音刚落,窗外传来一个声音:“小友,有何不对?”

    李泌听见这个声音,身体一震,连忙起身喊了一句:“罗真人?”

    仙风道骨的罗公远,一手拿着酒壶,一手推开房门,笑着对李泌说道:“你不在山中好好修道,跑来这里作甚?”

    李泌先是恭敬的行了一礼,接着说道:“大道背驰,修行之人,自当入世而护道。”

    罗公远打开瓶塞,灌下一口酒:“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

    李泌:“天地星辰,日月禽兽,乃是它道。而凡世之道,却是人为。一旦天下不可化正,那这凡世之道,便到了需要纠正的时候了。”

    罗公远听完这话,笑着摇了摇头:“你有心匡扶正道,难道就不担心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吗?”

    李泌疑惑道:“真人此言,何意?”

    罗公远又喝了一口酒,向李泌问道:“你入世,又投在李亨朝中,所图为何?”

    李泌:“自然是治平天下,还盛世一个朗朗乾坤。”

    罗公远:“那你所救的,究竟是天下,还是这大唐?”

    李泌听到此言,心头一震,忍不住问道:“救天下和救大唐,又有何异?”

    罗公远拿起酒壶,刚想往嘴里再灌一口酒,却发现壶内空空,却是一滴酒也没有了。

    罗公远先是吃惊,接着神色黯淡,最后看着手中的酒壶,无奈叹道:“贫道的时辰,终究是到了。”

    李泌追问了一句:“罗真人还未解答我的问题。”

    罗公远:“你道行尚浅……此中正解,无法用言语来说明,只能靠你自己慢慢领悟了。”

    说完,罗公远将酒壶系在腰间,对李泌摆手说道:“老道本来还想与你细说道化,无奈大限将至,是时候该回山中了。”

    李泌见罗公远打算离去,连忙问道:“罗真人,那周钧命格存异,无论是斗数和推命,都是一团迷雾。其中缘由,你可知晓?”

    罗公远没有理会李泌,迈开步子出了房门,很快就消失在了夜色之中。

    ……

    三个月后,青城山浮云观有传闻,罗公远解于观中,尸身不腐。观中道人,皆言罗真人羽化升天。

第539章 局势不利

    天佑元年(758年),二月底。

    周钧从凉州,赶至河北范阳。

    唐军大营之中,众将领见周钧走入中军,纷纷上前唱喏,口中又称呼大帅。

    抖落了身上的积雪,又搓了搓冻僵的双手,周钧向站在最前列的郭子仪说道:“走,先去帐中,说说军情。”

    郭子仪抬头看向周钧,神色复杂,躬身称是,又侧身在前领路。

    入了中营大帐,周钧坐在最里侧的案台前。

    众将领入帐之后,脱了外袍,分左右两列站立。

    周钧放眼看去,这才发现,帐中大多将领,都身上带伤,有些人甚至连走路都是勉强。

    周钧向郭子仪身旁看去,李光弼也在其中。

    后者虽然脸色发白,但好歹还能站立,想必是伤势恢复的还算不错。

    周钧再仔细看了一会儿,发现众将领的脸上,表情都有些奇怪,似乎都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周钧让侍从先挂上范阳城的舆图,接着看向郭子仪,问道:“且说说,当下的战况。”

    郭子仪出列,拱手说道:“是,大帅。范阳城有角堡十二座,烽守五十二台,连堡六座,城高二丈八,又有护城河等等。论城防,乃是河北之中,首屈一指的坚城。”

    “唐军围城已有数月,角堡已经攻破九座,烽守全部拿下,护城河也挖渠放干。范阳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其中西门战事最为频繁,西门曾经被攻城车冲开过一次,后来贼军用铸铁灌浇,封死了城门,但附近的城墙已有皲裂。”

    周钧:“兵力折损呢?”

    郭子仪迟疑片刻,垂首说道:“十七万大军,战死、病死者约五万七千人,因重伤或患病而无法参战者,一万五千余人,其余轻伤和轻恙者……不计其数。”

    周钧听到这里,闭上眼睛,不自觉用手指揉了揉额头。

    众将见状,连忙跪下,自称有过。

    周钧看帐中跪倒一片,心中对众将的反应,颇感奇怪,口中说道:“都起来。”

    跪在地上的郭子仪沉声说道:“大帅,主责在我,还请责罚。”

    周钧还未开口,帐中的其它将领,纷纷开口求情道:“大帅,唐军损失惨重,并非郭将军之过,还请您明察。”

    李光弼此时出列说道:“大帅,河北军士卒悍勇,身后又再无可退之地,故而人人激发死志。守军大将蔡希德老奸巨猾,无论是诈败、假令等等计策,一概不理,只是固城而守,丝毫没有出城的打算,我军无法,只能强攻。而且,年前那个时候……”

    周钧没有听完李光弼的叙述,直接摆手说道:“我来这里,不是听你们说这些的。”

    他转头又向郭子仪问道:“你刚才说了折损,其中还有病死者,这是怎么回事?”

    郭子仪回道:“贼军用人马牲畜粪便熬成金汁,又将兵器箭矢浸泡其中,唐军伤者,大多回营之后,便高烧不退,接着就惊厥而死。再加上,今年河北乃是罕见的大寒之年,水滴落在空中,都能变成冰块。贼军在守城之前,就将附近树林砍伐干净,士卒实在熬不过寒冷,一夜冻死者,有时甚至数以百计。”

    停顿片刻,郭子仪又说道:“所幸,归义军中,携了不少灵药,能够治疗创伤,救了不少将士的性命,但存量不多,已经耗尽,实在是杯水车薪。”

    周钧看向李光弼,疑惑问道:“灵药?”

    后者回道:“大帅,就是蒜精,画月娘子在安西时,曾经搜罗大唐内的蒜头,大批量生产过一批蒜精,再装备到每一个士卒的行囊之中,归义军也分到了不少。在这范阳攻城战中,末将受的箭伤,也是靠着这药才挺了过来。只不过,灵药数量还是太少,许多士卒最后无法医治,还是死去了。”

    周钧问道:“为何后来不产了?”

    李光弼:“蒜头一物,本来就不是常用品,故而市集中货量不多。而且我听画月娘子说过,此物提炼极难,可能十斤蒜头,尚无法得到半瓶药液。故而,生产过一次之后,就再也找不到那么多的原料了。”

    周钧点点头,将此事记在心上,又向郭子仪问道:“史思明如今在哪?”

    郭子仪:“史思明部年初时,驻扎在魏州昌乐(今濮阳市南乐县)。正月里,黄河结冰,洛阳驰援范阳的援军,从灵昌渡过黄河,又北上至昌乐,与史思明部汇成一军。眼下怕是已经全军北上,逼近博陵了。”

    周钧:“洛阳派出的援军,由何人领兵?”

    郭子仪:“相传是伪燕的北平王李归仁。”

    周钧听见李归仁这个名字,不由一愣。

    史书之中,这个家伙,可是一个难缠的角色。

    他是八千曳落河的统领,因为战功赫赫,被安禄山封为北平王。

    而且,在史书中那场由郭子仪所指挥的长安收复战中,李归仁面对唐军,出阵挑战,又诈败逃回阵中。待官军追击,将近叛军阵前,李归仁突然返身发起猛攻,致使郭子仪率领的官军大乱,连连败退。

    之后,倘若不是李嗣业身先士卒,以陌刀阵稳住阵脚,仆固怀恩率领回纥骑兵,抓准时机,猛攻叛军侧翼,那一场战争怕是要以唐军大败而告终,历史说不定也会因此而改写。

    想完这些,周钧向郭子仪说道:“写信告诉仆固怀恩,让他再坚守博陵城两个月。两个月之后,一切皆会见分晓。”

    郭子仪闻言,劝道:“大帅,范阳城中的守军,虽然折损了不少,但尚有余力,两个月想要拿下,怕是困难不小。”

    周钧:“两个月如果拿不下范阳,那这场战也无需再打了,只能撤回太原,另做打算。”

    听到这里,李光弼强忍伤痛,单膝跪在帐中,向周钧大声说道:“末将愿做前锋,明日当头攻城!”

    周钧看了一眼李光弼,摇头说道:“再过几日,安西来的援兵,就会抵达范阳。在他们抵达之前,传令三军,原地休整,养精蓄锐。”

    郭子仪和李光弼,不自觉对望了一眼。

    二人心中都有疑惑,安西会有援兵来范阳?

    没有再提攻城一事,周钧向郭子仪问道:“回纥部、仆骨部、拔野古等等边民,他们如今怎样了?”

    郭子仪叹气说道:“回纥部四千精骑,损失过半,主将赫达日也受了伤,如今都在后营休养。至于仆骨、拔野古、同罗等等部族,都有许多伤亡。有些部族,眼见范阳城坚固,实在无法攻下……”

    周钧见郭子仪吞吞吐吐,帮他说完了后半句:“便做了逃兵,不再受唐军之令了,对吧?”

    郭子仪默默点头。

    周钧听到这里,也不自觉叹了口气。

    范阳之战,十七万大军,死伤近半,这对于周钧而言,已经超过了他心中的承受底线。

    朔方军、安西军和北庭军,这三只军队,加在一起的八万将士,乃是周钧麾下最精锐的军队,如今折损如此之多,这对于接下来收复长安洛阳的计划,已经成了最大的阻碍。

    究其原因,周钧总结了一番。

    一方面是因为常山、九门、赵郡之战中,叛军战力孱弱的表现,让周钧错误的预估了敌人的实力,以为凭借手中的军力,也能轻易攻下范阳,所以并没有早早的动用火药这张王牌。

    另一方面,房琯在长安大败,李隆基以此为由,将周钧诓骗至凉州,又软禁后者,使其无法与外界联系。致使周钧未能及时了解到河北战局的情况,令郭子仪和李光弼陷入了苦战,麾下损失惨重。

第540章 军中变故

    开完了军议会,周钧心情沉重,回到了自己居住的营帐。

    坐下还没一会儿,亲兵队头王翃来报,说是副将李光弼,求见大帅。

    周钧出言,让他进来。

    李光弼入帐之后,刚想行礼,周钧止住他,又说道:“你身上有伤,坐下说话吧。”

    李光弼谢过之后,坐在周钧下峰,犹豫了一会儿,开口小心问道:“大帅,末将斗胆相问,范阳战事不利,陛下是否盛怒?”

    周钧看向李光弼:“为何有此一问?”

    李光弼:“去年临近岁末,凉州有天使来军中,宣读圣旨。”

    周钧一愣:“宫中有圣旨来了范阳?”

    李光弼:“圣人下旨,褫夺我与郭子仪等数十位将领的职权,又以其他将军而代之。”

    周钧一惊,沉声道:“你仔细说说经过。”

    李光弼:“是,去年大约十月初,有宫中内侍来到军中,带了不少粮食和物资,说是作战艰苦,犒劳三军。众将不疑有他,纷纷谢恩。只不过,犒劳军士之后,天使未曾离开,而是住了下来,说是圣上要知晓前线战事。”

    “大家以为,宫中内侍要行使监军之职,倒也没有放在心上。然而,那内侍却携着密旨,偷偷联络了营中的不少将军,暗地里商议着什么。”

    “偏偏那时,范阳城久攻不下,士卒死伤惨重,我、郭子仪还有一众将领,都忙着战事,根本没有察觉到军营中的异常之处。”

    “终于,在一日的军议会上,天使带着大批军卒,冲入大帐,又当众读了圣旨,说是要褫夺我、郭子仪和一众将领的军权。”

    周钧:“然后呢?”

    李光弼:“猝不及防之下,吾等都被暂时收押,去问罪名,对方也不详告。军中其他将领,揣测是因为范阳战事不利,陛下恼怒,这才夺了吾等的职权。”

    “一直到了今年的正月二十二,大帅传来军令,说是让副帅郭子仪暂且休兵,围而不攻。军中将领觉得事有蹊跷,一番商议过后,写了一封奏折,向凉州询问,为何宫中的圣旨和大帅的军令,有相悖之处?被收押的众将应当如何处置?”

    “接下来又等待了一段时日,也就在前几天,宫中又来了圣旨,不再追究吾等的罪责,官复原职。”

    周钧听到这里,追问道:“你,郭子仪还有一众将领,前几天才被释放?之前一直被收押在军中?”

    李光弼:“是。”

    周钧倒吸一口凉气,向李光弼询问,前几日来送圣旨的人在哪里。

    待那送达圣旨的使者,入帐之后,带来的文书之中,除了孔攸拟好的圣旨,还有一封写好的书信。

    周钧看了圣旨和书信,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周钧将所有事串在一起,从头到尾捋了一遍。

    去年,房琯大败于长安,周钧收到凉州宫中要求他立即返回的圣旨。

    李隆基在写下这份圣旨的同时,就做了两手准备,一面在凉州设了圈套,等待周钧回来;一面又派出天使,携密旨去夺军权,防止那些忠于周钧的将领,在得知主帅被抓之后,铤而走险,起兵作乱。

    那带着密旨的天使,进了军营之后,没有着急宣旨,而是找到不少忠于李隆基的将领,说了夺权的计划。

    终于,在一日的军议会上,内侍带着士卒,冲进大帐,当众读了褫夺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军权的圣旨,又让其他人取而代之。

    郭子仪、李光弼和一众将领,那个时候还没有听闻凉州之变,误以为是河北范阳之战,持续数月,未得寸功,使得陛下恼怒,这才降旨换将。

    周钧此时被软禁在宫中,凉州城中的谋士和将领,又在忙着发动兵变,自然无暇顾及河北。

    一直到周钧成功发动了承氲殿之变,控制住李隆基,政局才算是明了。

    兼知三公的周钧,当时并不知晓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被收押,后来得了空闲,看到存放已久的河北战报时,已经是正月初八。

    周钧见河北战事,唐军损失惨重,便以大帅的身份,下令要求郭子仪暂缓攻城,率大军围而不攻。

    这道军令在正月二十二日抵达唐军大营时,众将发觉兼知三公、代为监国的周钧,指名郭子仪收拢唐军,而之前皇帝的圣旨,却要将郭子仪等一众将领收押,二者之间有明显的矛盾之处,不由疑惑。

    大帅和皇帝,究竟该听谁的?

    于是,河北中军一番合计,为了保险起见,直接向凉州朝廷上了一封奏折,询问收押的郭子仪、李光弼等一众将领,是否应当释放?而这些人,是否应当官复原职?

    这封圣旨抵达凉州时,周钧已经率部离开凉州城,正在赶往范阳的途中。

    孔攸收到了这封奏折,立马意识到军中有变,连忙以宫中的名义,向河北又下了一道旨,其中说道,释放郭子仪、李光弼等一众人,并且恢复原职,再羁押之前传达圣旨的天使,以及那些接管军权的将领,一切等待周钧抵达范阳后再行处置。

    不仅如此,孔攸派出两批快马,一批直接带着圣旨赶往范阳,要求以最快的速度赶往中军;另一批则沿途搜寻周钧的车队,向其汇报此事。

    不料,大雪纷飞,去向周钧报信的那批快马,迷了方向,反而是带着圣旨赶往范阳的信使,比周钧早了几日抵达了唐军中营。

    因此,周钧抵达中军时,郭子仪和李光弼等将领刚刚被释放出来,所以军中将领见到大帅时,都是心存疑惑,面色复杂。

    正所谓阴差阳错,这中间的曲折,如果李光弼没有向周钧求证,怕是后者还要好长一段时间,蒙在鼓里。

    周钧想到这里,摇摇头,对李光弼将凉州发生的一切,从头到尾说了一遍。

    李光弼越听越是心惊,最后惊呼道:“大帅是说,陛下想要禅位,所以打算除掉我们这些人?”

    周钧:“太子根基不稳,又曾经在马嵬坡发动过兵变,在朝中不得人心。一旦登基,势必要清洗天下,稳固政权。李隆基如今在做的,不过是在帮他的儿子铺路罢了。”

    李光弼心中惊愕,连周钧直呼陛下名讳也没在意。

    周钧向李光弼问道:“年前,宫中下旨夺了你们的兵权,又以其他将领接替了你们的职位。那传旨的天使,如今可在营中?”

    李光弼:“前几日,我们被释放出来的时候,麾下的士卒,就围住了那天使的营帐,禁止他出营。”

    周钧:“那些接管你们军权的将领呢?他们现在何处?”

    李光弼:“他们起初不愿交出兵权,后来郭副帅手持圣旨,又与其对峙,那些人才束手就擒。”

    周钧点点头:“那好,你现在把一个人找来,我有话要问他。”

    李光弼:“大帅要见谁?”

    周钧:“郭子仪。”

    半刻钟之后,郭子仪走入周钧的营帐。

    发现李光弼也在帐中,郭子仪先是一愣,接着向周钧见了礼。

    周钧端坐在案台后方,向郭子仪笑着说道:“去年岁末,我们三人都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你可猜到是为何?”

    郭子仪闻言,似乎是早有所料,垂首说道:“临阵换帅乃是军中大忌,动摇军心不说,还有可能引发内讧,眼下是攻克范阳的关键时刻,按理来说,朝廷不应如此行事。但是,宫中不仅下了夺权的圣旨,还与大帅传来的军令,互相矛盾……子仪当时就在揣测,我、李光弼还有一众将领被夺去军权,其中缘由,恐怕并非战事不利,而是圣上打算对大帅不利。”

    周钧点点头,郭子仪在政治敏感性上,要远远强于他人,这也是他日后得以善终的仰仗。

    周钧盯着郭子仪,轻轻说了一句:“陛下年前时,打算禅位给太子。”

    郭子仪闻言,心中一惊。

    思考了好一会儿,郭子仪想通所有的环节,叹了口气。

    周钧:“太子李亨一旦即位,必定会夺取军权,清洗朝堂,而他要对付的人中,首当其冲便是我。”

    郭子仪:“我与李光弼,还有那些将领,与大帅素来有旧。陛下担心禅位之后,新皇无法控制局面,所以才会借故向吾等下手?”

    周钧点头。

    郭子仪:“正月里的凉州大朝会,陛下告病缺席,大帅却兼知三公,又代为监国,这就说明禅位没有成功。如果我没料错,陛下如今怕是已经被大帅软禁在宫中。”

    周钧再次点头,说道:“既然能猜到这些,那么我就要问一句,接下来你……郭子仪,究竟打算如何自处?”

    郭子仪明白周钧话中深意,答道:“大帅,子仪只有一个问题。”

    周钧:“你问吧。”

    郭子仪面色凝重,咬紧牙关,沉声问道:“请大帅实言相告,您是否存了废帝自立之志?”

    周钧心中清楚,以郭子仪的秉性,灭唐篡国,就等于触犯到他最后的底线。

    周钧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平静的答道:“我不是安禄山,但我也不是王忠嗣。”

    郭子仪一怔,低头开始沉思。

    李光弼在一旁劝道:“郭副帅,朝廷深恶武人,又忌惮军镇,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等人,哪一个不是备受猜忌,最后不得善终。大帅与你我二人,如今成了新皇登基的绊脚石,如果不求自保,早晚便是死路一条。”

    郭子仪向周钧说道:“郭某爱惜性命,但更加爱惜忠节,倘若大帅有篡位之嫌,我即便拼得身死,也要护大唐一个周全!”

    周钧微微一笑,只是宽慰道:“你且放心,应当如何处置,钧心中有数。”

    郭子仪闻言,点点头,掀开下袍,向周钧拜道:“只要大帅心系唐室,郭某愿意唯马首是瞻。”

第541章 转圜之计

    在兵变一事上,周钧说服了郭子仪支持自己,接着就开始打算着手在军中展开一次大清洗。

    首先,他让郭子仪和李光弼整理了一份名单,名单上的将领,都是这一次支持李隆基的人。

    天使来军中褫夺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军权时,名单上这些心向宫中的将领,或多或少都参与其中,有的人在背后推波助澜,有的人甚至直接听从宫中之令,公开违抗上官。

    周钧仔细看了一遍,心中吃惊,一来名单很长,几乎上至副将,下至虞侯,包罗了各种职官,二来这份名单上的所有人,几乎都是出自朔方军。

    至于北庭军和安西军,在这次皇帝与大帅的对峙之中,这两只军队的将领,几乎无一例外都站在了周钧的一边。

    根据李光弼的叙述,在天使携带圣旨进入军议帐中,又羁留安西将领时,安西军和北庭军哗变,两军士卒聚集在中军营门之外,与朔方军士卒对峙,要求立即释放安西将领,最后险些动起手来。

    但无奈朔方军人数本来就占优势,而且是准备多时再突然发难,安西北庭二军在对峙中慢慢落入下风。

    后来还是郭子仪和李光弼联手劝阻,这才堪堪弹压下来。

    但这么一闹,也有好处。

    天使原本想要收押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入狱,再严刑逼供,但那时迫于安西北庭军队的压力,不得不待郭李等将领如上宾,不敢随便处置。

    周钧听到这里,向李光弼问道:“军中当时发生变故,安西北庭二军,可曾派人去凉州报信?”

    李光弼回道:“自然想到要派人去凉州报信,但接替郭子仪的将领,在那天使的教唆下,凭借朔方军的兵数优势,将安西军和北庭军的营地围了起来,不许任何人擅自外出。”

    郭子仪此时也说道:“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了去年除夕……凉州当时传来消息,大帅兼知三公,又代为监国。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宫中来的那位天使,在营中急的坐立不安。他一边派出信使,去凉州打探消息,一边又加强军营的管控,加剧了军中士卒的对立。在那段时间里,军中剑拔弩张,气氛最是危急,有几次都险些发生内讧。”

    “到了正月二十二日,大帅发来军令,命子仪暂且休兵。这封军令抵达中军之后,开始质疑天使的将士,越来越多。军中许多将领,一番合计,决定向凉州发出奏折,询问究竟应该如何处置,之后的事情,大帅想必就知晓了。”

    周钧听到这里,叹了一声。

    这一次宫中设伏软禁周钧,再夺取大军兵权,两道计谋,相辅相成,连成一计,实在是惊险万分。

    倘若要分析这次军中之乱,为何会疏于防备,变得如此严重,周钧总结了三个原因:

    第一,李隆基平日里花天酒地,昏聩无度,致使奸臣当道。熟悉史书的周钧,原本打心眼里对这位走入暮年的皇帝,升起了轻视之意,以为后者不过就是一胆小怕事、只会享乐的昏君。但周钧没有想到的是,在涉及到皇位传承时,这位年过七旬、经历过无数宫斗的皇帝,脑子突然变得无比清醒,从一开始就紧锣密鼓的筹备着夺权等阴谋,几乎骗过了包括周钧、孔攸在内的所有人。而且其中计谋,一环套着一环,步步为营,论水平可谓是大师之准。

    第二,如果说起绝对忠于周钧的人,孔攸、画月、孙阿应、申叔公、李光弼都在其中。承蕴殿兵变一事,画月远在大食,孔攸、孙阿应和申叔公都参与其中。所以,河北范阳的军中,只有李光弼一人,孤掌难鸣。再加上,李光弼领兵打仗是把好手,但论起权谋之术,却显得有些无力。他在应对宫中夺权上,明明有数次可以破局的机会,却都做了最不利的选择。

    第三,李唐虽然威势大不如前,但毕竟还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朔方军虽然在明面上归于周钧指挥,但其中无论将领还是士卒,都是心向唐室。天使携旨来军中之后,朔方军上下许多将领,几乎是毫不犹豫就参加了谋乱。如果周钧不是后来取得了天子六玺,假借皇帝之名来发号施令,这场叛乱怕是无法善终。而另一方面,安西和北庭二军,一来由于其中士卒都在周钧麾下服役已久,二来不少人还是从大食救回来的俘虏,三来许多人都是受了恩惠的流民,故而军中上下,都对周钧忠心耿耿。

    所以,通观这三条下来,周钧对于这场宫中发起的夺权兵变,总结出数条经验。

    一、李隆基在晚年并不像史书中描写的那般昏聩,这位寿命只剩数年的皇帝,在权谋方面,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如果小瞧他,说不定就会吃了大亏。

    二、周钧如果想要自立,当下真正的可用之人,还是太少。应当努力争取更多对李唐不满、只忠心于自己的贤人能士,并将他们安排到朝堂、军队等多个重要位置上。

    三、在安排人事上,周钧应当更加谨慎一些。由其是涉及到军权的重要岗位,必须做到知人善用,多留后手。

    四、当下虽然周钧兼知三公,又代为监国,但是天下依旧是李唐的天下。一旦犯浑,想要立即取代李唐而治天下,那么等待周钧的,将是无穷无尽的麻烦。这种时候,低调做大,积蓄力量,才是最关键的要务。还有一点,万万不可向他人随意吐露有心自立的想法。

    五、比起朔方、河西等中原地区,安西才是周钧的大本营。安西四镇由于长期归于周钧的麾下,与中原牵涉不深,再加上流民、应龙教、隐门、十二龙部等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忠诚度方面,要远远强于中原各地的州县。往后,重点发展安西,而在河西和朔方地区则施行怀柔政策,才是摆脱唐室影响,最终走上自立的唯一办法。

    想完了这些,周钧对郭子仪和李光弼说道:“陛下为了扶持太子继位,欲对吾等不利,你们且说说,应当如何面对?”

    郭子仪看了李光弼一眼,见后者默然不语,便开口说道:“当年,王忠嗣领北藩,控四镇之兵,权倾天下,陛下深惮之,将其打入冤狱,险些使其命丧其中。当下,圣人欲禅位于太子,大帅当年平马嵬坡之乱,使得太子兵变失败,不得不远走江南。太子恨大帅入骨,倘若继承大统,必定会谋害大帅。”

    周钧向郭子仪问道:“那子仪可有计策,能够破局?”

    郭子仪拱手道:“老夫以为,大帅应当向陛下陈清利害,劝其回心转意,在叛军势大、大唐将倾的前提下,劝导陛下不应再重现当年王忠嗣之事。”

    李光弼听到这里,忍不住说道:“副帅此言说得轻巧,陛下向来刚愎自用,不肯听取人言。假如他从善如流,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之流,也不会得到可趁之机,祸乱大唐!”

    周钧此时也对郭子仪说道:“陛下此次在凉州设伏,欲将我囚在宫中,又派出天使,携带密旨来夺兵权。这两道计策,皆是下了死手,不留后路。这君臣之间,已经存了不死不休的念头,子仪又岂能将吾等的性命,寄托在陛下的心念之间?此举不外乎与虎谋皮!”

    郭子仪叹了口气,转而说道:“陛下倘若不思变通,吾等只能另辟蹊径,借以求活……凉州城中,尚有多位皇子。比如寿王李瑁,丰王李珙,凉王李璇等等。倘若大帅推其中一人上位,有了从龙之功,既是保存了名节,他日也当无惧于太子。”

    周钧见郭子仪言语诚恳,心中渐渐清楚后者的想法。

    郭子仪忠于唐室,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这位出身北藩的唐军宿老,也将周钧视为中兴之望、大唐砥柱。

    所以,郭子仪一方面想要维护唐室,另一方面又想保全周钧。

    他对李隆基尚存有一丝希冀,指望这位皇帝,能够认清天下形势,不要再做出为祸大唐的蠢事,但郭子仪内心深处,隐隐约约也清楚,李隆基喜好权术,又偏信奸佞,并非是明君,所以最后才提出了从龙的备案。

    周钧思考许久,最后假意认可,又对郭子仪说道:“此策尚可,但究竟选择哪位皇子,还需从长计议。”

    见周钧点头,郭子仪欣喜不已,回道:“大帅倘若有意,郭某可以从中斡旋。”

    周钧先是点头,接着说道:“不过,在寻得一位皇子从龙之前,我还有一事要做。”

    郭子仪一愣。

    周钧:“接下来,便是攻打范阳的关键时刻,倘若军中内讧,还如何能够取胜?”

    郭子仪身为朔方军主将,自然清楚周钧的想法,无奈道:“此次参与兵变的朔方军将领,大帅可否留他们一条性命?”

    周钧:“这些将领,连你这位朔方军的主将,都敢押入牢中,倘若不尽早除去,往后如何领兵?”

    郭子仪知道,周钧这是动了杀心。

    无奈之下,郭子仪轻轻点头,同意了周钧接下来的命令。

第542章 疑点重重

    年前携带密旨来军中谋乱的天使,名为娄全金,乃是内侍省中的一位常侍,也是高力士手下的一名心腹。

    此人在军中,自从得知周钧兼知三公、代为监国之后,心中忐忑,一边在打探凉州城中的消息,一边有心逃出营外,但又苦于临行前宫中的交待,只能心存侥幸。

    等来等去,苦不见宫中有诏,反而等来了周钧入了大营。

    当看到周钧带着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入了营门,娄全金强自镇定,站定在原地,颤声说道:“咱家乃是宫中派来的天使,又带着陛下亲自颁下的圣旨,尔等意欲何为?”

    周钧看着这内侍,冷笑数声,开口说道:“说起圣旨,我这里倒是也有一封。”

    说完,亲兵队头王翃取出孔攸拟好的圣旨,从头到尾念了一遍。

    娄全金面色惨白,摇头道:“咱家不信!圣人怎会如此?”

    周钧问道:“你说你得了宫中的旨意,口说无凭,那圣旨呢?”

    娄全金闻言,连忙取出内间的密旨,又拿了出来。

    周钧接过,看了两眼,直接扔入火盆之中,口中又喝道:“漏洞百出,此乃伪旨!你这胆大妄为的阉人,究竟胆敢假传圣旨,究竟是得了何人的教唆?!”

    看见周钧将那圣旨扔入火中,郭子仪吃了一惊。

    周钧又朝左右喝道:“来人!将这个十恶不赦之人,拖出营门,就地处斩!”

    有士卒冲进营帐,不顾娄全金的惨叫,一把将其拉到营门之外。

    不多时,营外的惨叫声戛然而止。

    郭子仪心中一凛,面露迟疑,向周钧欲言又止。

    后者对郭子仪小声说道:“此人非死不可,不然留他在军中,日后攻伐范阳,恐再起祸端。”

    郭子仪闻言,叹了口气。

    正如周钧所说,如果不把娄全金杀了,此人留在军中,的确就是一个随时会出事的祸害。

    一旦大军进攻范阳,这个家伙如果再跳出来,生了什么幺蛾子,好不容易得来的局面,恐怕都要功亏一篑。

    但是,看遍整场兵乱,郭子仪的心中,却有些隐隐的不安。

    在郭子仪看来,范阳兵变,从头到尾,他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

    娄全金身为天使,被斩杀在军中,宫中倘若得知此事,不会单单只将周钧一人视为逆臣,郭子仪、李光弼等一众将领,都会被视作周钧的党羽。

    换句话说,朔方军因为兵变一事,无论结果如何,都会彻底倒向周钧的那一边;而且,朔方军中那些忠于唐室的将领,也会因此被甄别,形成一份名单,再被一一找出。

    其中,朔方军的主帅——郭子仪,平日里洁身自好,自认与周钧走的虽近,但还远远不到结党营私的地步。

    当今圣上虽然有疑心病,但只要寻人仔细查问,就能打听到郭子仪的为人和秉性。

    但是,陛下派娄全金作为天使,来了范阳军中,二话不说,就将郭子仪当作周钧党羽抓了起来,事前事后,连一点分辩的机会,都没有给郭子仪。

    反而朔方军中,其他与周钧素有关联的将领,有许多都不在宫中收押的名单之中,这一点就很奇怪。

    而且,郭子仪发现,整场兵变,每一个事件所发生的时间点,如果连在一起看,也是古怪。

    天宝十六载(757年),十一月十一日,周钧兼知三公,又代为监国。

    虽然周钧之后一直忙于处理政事,但他麾下的谋士和文吏,负责处置各式各样的文书,明明知晓河北战场乃是关键之地,又怎么可能会隔了一个多月,拖到正月初八那一天,才将那封来自河北的战报,呈给周钧?

    而且,天佑元年(758年),正月二十二日,河北军中收到大帅的军令之后,曾经呈上一封奏折,向宫中请示应当如何处置郭李等将领。

    那封奏折,乃是加急公文,由官驿快马发往凉州,按照路程和马力来计算,应当在正月底之前,就能抵达凉州。

    但又不知为何,这份奏折一直拖到二月中旬,才送入凉州的大帅府。

    偏偏那时,居然会如此凑巧,周钧刚刚从凉州出发去往范阳,就与那封奏折擦身而过。

    现在回想起来,郭子仪认为整场兵变,有太多疑点,都显得过于巧合。

    再仔细想下去,郭子仪想到了一种可能,浑身上下顿时有些不寒而栗。

    圣上用凉州和范阳,给周钧设了一个局,但是在整件事的背后,或许又有另一个人利用这些,设了另一个更大的局,将所有人都圈入了其中。

    只是不知,这个人是谁,目的又究竟是什么……

    不多时,娄全金那颗死不瞑目的头颅,被呈了上来。

    在风雪之中,周钧在大营场院上,举行了军议会。

    三军将领,得了军令,陆续从各处营地来到中军。

    眼见众将到齐,周钧站上高台,指着案台上娄全金的首级说道:“此人假传圣旨,发起兵乱,使得许多将领蒙受不白之冤,更使得军中险些发生内讧!对于此等贼人,当杀否?!”

    场院之中的众将,闻言齐呼道:“当杀!”

    周钧当头的第一句话,便是把整件事定性为叛乱。

    周钧:“吾等与叛军作战多月,如今兵临范阳城下,眼见破城之日就在眼前,天下安定已然在即。偏偏在这时,有人居然使出此等卑劣的手段,以假圣旨来离间军中将领,再借此来解范阳之困,使得贼军得到喘息之机。这背后的人,诸位请想想,究竟是何许人也,是否当杀?!”

    众将再呼道:“当杀!”

    周钧的第二句话,便是俗称的『盖帽子』,将整件事情引到当下的河北战场上,又将范阳城中的叛军作为怀疑对象,一边可以唤起军中对叛乱之人的仇恨,一边也可以激发将士的求战意志。

    周钧又说道:“军中有些将领,与贼人里应外合。不顾昔日袍泽之情,是为不仁;不理上官提拔之恩,是为不义;不顾国家社稷只图私利,是为不忠!此等不仁不义不忠之徒,留之又有何益,当杀否?!”

    在一片喊杀之声,周钧招了招手。

    一众士卒,将上百名被脱去将甲和官袍的文武官员,押到了场院之中。

    这些官员,都是名单上的人,也就是那些在兵乱之中,站队李隆基那一边的人。

    在凌冽的寒风之中,上百名文武官员跪伏在地上,看向周遭,心知不妙,纷纷高声求饶。

    有人呼道:“对天起誓,吾忠于大唐,绝无二心!还请大帅明察,勿要错杀忠良!”

    有人又呼道:“末将冤枉!那天使拿来的圣旨,诰命、仪制、皇玺等等一应俱全,吾等实在没有瞧出破绽!这才中了圈套!还请大帅开恩!”

    其中,有朔方军中的大将,向郭子仪不停磕头,额头渗出的鲜血,染红了冻土,口中喊道:“副帅!末将是你一手提拔的,这次兵变实乃无奈之举。前前后后,那娄全金数次想要对你用刑,是我和其他将领尽力作保,才没有让他得逞!末将对您,对大唐忠心耿耿,还请您向大帅说情,放我一条生路!”

    郭子仪闻言,面色凝重,不自觉侧头,看向了周钧。

    恰巧此时,后者也转头过来,与郭子仪对视。

    看了一眼周钧,郭子仪深深叹了口气,面对场中那些惨呼不止的朔方军将领,慢慢闭上了眼睛。

    刀斧手排成数排,来到这些文武官员的身后,两人按住罪囚,另一人提起大刀。

    周钧看着场院中的这些人,右手慢慢抬起,眼角微微一抽,片刻犹豫之后,重重放下了手掌。

    霎时间,刀光、鲜血混成一片。

    一颗又一颗的头颅,从身体上分离,跌入了苍茫的雪地之中。

    喷涌而出的热血,将原本的洁白染成了鲜红。

    看着满场的尸体,周钧身体微微一颤,整个人站在原地,一瞬间有些失神,亲兵队头王翃呼了几次,他才反应了过来。

    王翃向周钧躬身说道:“主上,军中虞侯来问,那些参与谋乱的士卒,是否应当论为同罪,一并处斩?”

    周钧沉默了片刻,说道:“将所有参与谋乱的士卒,编入前厢军,在下一次攻城战中,排在前阵,使其戴罪立功。”

    说完,周钧没有理会他人,转身离开了场院。

    ……

    半个月后,李嗣业率领四千安西军,抵达河北范阳。

    随行而来的,除了许多安西官员和工匠,还有一只庞大到令人瞠舌的辎重车队。

    车队之中,有棉花纺织而成的被服,有用作疗伤的蒜精药品,还有数百桶黑火药和一百二十门虎蹲炮。

    至此,范阳城的最后一战,准备已经妥当,战事就在眼前。

第543章 谋大局者

    凉州城,中书省。

    周钧自从兼知三公之后,就将自己的心腹、府中的长史孔攸,攉为中书侍郎,负责在自己离开之后,全权管理朝中的大小政事和军务。

    孔攸早年因为牢狱之刑,被击瞎一只眼睛,喉咙处又尽是伤疤,旁人见之,只觉得丑陋异常,难以入目。

    再加上,孔攸出身奴户,身份低微,所以在中书省中,虽为上官,大小官员却都鄙夷他,甚至有人拿从前的诨名『孔痴』,在背地里这般来称呼他。

    孔攸听闻此事之后,也不恼,每日里只是兢兢业业完成公务,将此等闲话,当作耳旁风一般。

    这一日,孙阿应带着公文,进入中书省,去寻孔攸职事。

    进了栒房之后,孙阿应瞧见孔攸正在用一方手帕盖住喉咙,不由好奇问道:“先生在做什么?”

    孔攸拿起手帕,孙阿应定睛瞧去,只见上面沾有星星点点的脓血。

    再向上看,孙阿应发现孔攸喉咙上的那道伤疤,隐隐约约有血渍溢出,问道:“先生脖子上的伤……?”

    孔攸不在意的说道:“每到阴冷时节,喉咙处的伤口就会有脓血渗出……这是老毛病了,过些时日便就好了,不碍事。”

    孙阿应:“先生不如找医师瞧一瞧……”

    孔攸:“这伤口其实用药也能止住,但是我倒希望它就这般留着,也好时时刻刻警示我,莫要忘了旧事。”

    孙阿应还想再说,孔攸换了一个话题:“让你联系的诸军,可准备妥当了?”

    孙阿应:“申叔老将军麾下的凉州营,骆安源巡将麾下的上郎卫,班卫征代领的归义军,还有我整编的大斗军,如今都已经整装待发。”

    孔攸轻轻点头:“这便好。”

    孙阿应:“先生让我们严阵以待,是希望我们出城迎敌吗?”

    孔攸摇头道:“不,敌人就在城中。”

    孙阿应不解:“敌人在城中?”

    孔攸笑道:“阿应,我问你,对于主上而言,当下最大的敌人,为何人?”

    孙阿应:“主上人在范阳,最大的敌人应是叛军吧?”

    孔攸:“当下的叛军,瞧着声势浩大,实则一盘散沙,各自为战,不足虑也。”

    孙阿应想了想,压低声音说道:“那就是宫中的那位了,他在凉州和范阳设伏,想要囚禁主上,再夺取兵权,心思缜密,不得不防。”

    孔攸:“你指的是那位步入迟暮的皇帝?他在权谋上的确有些本事,但为人多疑,又奸忠不分,胸中虽然有计谋,却常常聪明反被聪明误。要我来说,他也不算是主上的心腹大患。”

    孙阿应有些头疼:“那依先生之意,谁才是主上最大的敌人呢?”

    孔攸拿出一张纸,用鸡距笔在上面写了二字,又推给孙阿应。

    后者伸头一看,只见上面二字,赫然便是『门阀』。

    孙阿应:“先生,这是……?”

    孔攸点燃烛台,将那张纸放在上面,烧成灰烬,接着对孙阿应说道:“主上出身寒门,又是流外铨入仕,再加上大碛商路、权盐法等事,与诸多显赫世家交恶已久,矛盾已经加深到不可转圜的地步。”

    提起这帮门阀士族,孙阿应恨恨说道:“说到底,不过就是一群吸食民脂的权贵!”

    孔攸:“阿应你莫要小瞧了这帮权贵,这群人通过联姻、师生、乡党、官教等等方式,彼此联系,共同构建出了巨大的根脉……凉州城中,朝堂、军队、商行甚至府所,都由这群人来把控。”

    见孙阿应吃惊,孔攸取出两份名册,放在案台上,示意前者打开来看。

    两份名册,一份是安西军的将领出身,另一份则是朔方军的将领出身。

    孙阿应仔细看了一遍,惊愕的发现,安西军中的将领和文官,十人中有九人,都是出身寒门;而朔方军中的将领和文官,却有一大半人,都出自门阀世家。

    孙阿应:“先生,这是怎么回事?”

    孔攸:“安西军本就驻守在极西之地,再加上这几年来,流民大量涌入,所以无论将士还是文官,自然少见门阀子弟;而朔方军驻地,靠近关中,又是建功立业的好去处,门阀世家自然喜欢把子嗣送入其中。”

    孙阿应:“那这次谋乱,是否也和门阀有关?”

    孔攸点点头:“皇帝这次派出天使,教唆朔方将领谋乱,也与门阀在后面推波助澜脱不开干系。而安西军和北庭军,由于将士出身不比中原,所以很难被朝廷控制。”

    “范阳之战在即,皇帝偏偏这个时候又发起禅位,那么我之前便预计,皇帝必定会将视线,投向负责攻打范阳的大军,想方设法争夺军权。”

    “我先前合计,与其在军中埋下祸端,给日后的战事带来不利,不如……”孔攸将沾着脓血的手帕丢到一旁:“不如将计就计,早些刺破伤口,将身体中的毒血放个干净,这样也好掌握住大局,再无后顾之忧。”

    孙阿应听到这里,吃惊问道:“先生早就知晓宫中欲夺兵权?”

    孔攸:“古往今来,宫中政变,向来以兵权为焦点,这又不是什么稀罕之事。只要稍微推敲一二,就能知晓皇帝想要做些什么……不过,范阳那里,即便闹的再大,也不是什么大事,和那里相比,凉州的局势才是关键。只要能够控制住皇帝,再拿到六玺,就等于在源头上控制住了军队,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孙阿应:“可是万一,宫中派去的天使,指挥朔方军生起内讧,致使唐军死伤惨重,岂不会折损将士,影响接下来的范阳之战?”

    孔攸摇头道:“宫中的那位清楚,当下叛军在河北虽然连连败退,但是史思明部依旧留存,而且范阳军势也是完整。换言之,河北叛军的主力还在。皇帝在解除主上的兵权之后,还要靠这只大军来压制史思明和范阳叛军。所以,宫中给天使的密旨,必定只是褫夺将领的军权,但不可使得军队互戗。不然的话,房琯在长安大败,如果范阳大军再折损无数,凉州城等于再无可用之兵,朝堂危矣。”

    孙阿应:“那朔方军主帅郭子仪足智多谋,万一在兵乱中掌握军权,向宫中投诚,又当如何?”

    孔攸:“当今圣上天性多疑,又刚愎自用。自从郭子仪在主上麾下职事,被封为天下兵马副元帅之后,宫中的那位,就已经对这位出身寒门的老将起了疑心。倘若想要离间君臣二人,非常简单。所要做的,不过就是伪造几封书信,使得皇帝以为主上与郭子仪早有勾连便可。如此一来,皇帝在褫夺兵权时,必定不会信任郭子仪。”

    孙阿应又问道:“倘若郭子仪事后自证清白,疏远主上,又掀起反对主上的大旗呢?”

    孔攸:“自证清白?谈何容易?在给主上的信中,我写下了几道计策。其中一计,就是杀了天使娄全金,将疑案做实。娄全金一死,朔方军上下即便事后向皇帝请罪,也绝对不可能摆脱同谋的嫌疑。其中另一计,就是将那些出身门阀、与宫中勾连的朔方军将领,一一处死。这样一来,出身寒门的郭子仪,与门阀之间就再无和解的余地,也便再无后路可退,主上就可以趁势将朔方军收为己用。”

    孙阿应:“先生,如果只是想让主上收拢朔方军,只需一道圣旨,再调动人事便可,又何苦如此大费周章?”

    孔攸:“阿应,你莫要忘了我刚才说的话,主上最大的敌人,不是叛军,也不是皇帝,而是这天下千千万万的门阀。就拿这中书省来说,其中有四分之三的官员,都是门阀子弟。主上如今即便兼知三公,但如果想要调整三省之中的高官人事,就要顾虑到多方面的影响,无法随心所欲。至于推行政令,皇帝被软禁在宫中之后,个个都将主上视为逆贼,在朝中作梗无数,恨不得杀之而后快。所以,主上一旦以圣旨来调动人事,必定会引起门阀警觉,甚至会引发国中反弹,酿成祸端。”

    孙阿应:“那依先生之见,主上现在应当如何做?”

    孔攸皱眉道:“主上他……当下最好的做法,就是远离凉州。”

    孙阿应一愣:“让主上远离凉州?先生此言何意?”

    孔攸:“阿应,你且想想,宫中的那位,在凉州宫变和范阳兵乱之中,接连遭了两场失败,是否会善罢甘休?”

    孙阿应:“自然是不会。”

    孔攸:“没错,宫中的那位一直在等,等一个可以翻盘的机会。而这次主上去范阳领兵,就是他最好的机会。只有主上远离了凉州,宫中的那位才会在城中放心起事。”

    孙阿应皱着眉头,沉思片刻,向孔攸问道:“先生,恕我直言。前前后后这些事情,你为何不告诉主上?只要先生向主上坦诚计划,再执行起来也是寻常。但向主上隐瞒不报,此举未免有逾制之嫌。”

    孔攸笑了起来,看着孙阿应说道:“阿应,计划中的有些环节,一旦说与主上听,以他的脾性,一定会勃然大怒,早早否了我定下的计划。”

    孙阿应不解:“究竟是什么环节,会使得主上勃然大怒?”

    孔攸:“再过一段时日,你便会知晓了。”

    孙阿应面有难色,打算追问。

    孔攸伸手止住孙阿应,岔开话题,叹道:“主上什么都好,唯有一点却是麻烦。”

    孙阿应:“麻烦?”

    孔攸:“主上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但是谋局断事,常常偏于仁善,止于杀伐,斩草不除根,恐遗祸无穷。”

    孙阿应听见这话,皱紧眉头,开口说道:“先生这话,阿应无法苟同。”

    孔攸:“哦,阿应有高见?”

    孙阿应:“谋臣事主,勇将效死,哪一个人,不希望寻一位仁厚的明主呢?倘若主上狡诈多端,嗜杀好伐,又有哪个下属,敢为这样的主君而尽忠呢?”

    孔攸听完这话,拍了拍孙阿应的肩膀,点头说道:“阿应说得不错,主上仁厚,方能纳贤……至于那些狡诈和嗜杀之事,就由我们这些下属代劳吧。”

第544章 凉城血(上)

    天佑元年,时至四月,春日见暖。

    凉州城中,人来人往,却是逐渐繁华了起来。

    承蕴殿中,万春公主尹玉陪在李隆基的身边,开心说着周逍的成长轶事,时不时惹得后者哈哈大笑。

    李隆基笑完之后,轻轻叹道:“朕甚是思念逍儿,假如有机会,真想出宫去看看他。”

    尹玉闻言,先是一愣,接着面露苦涩。

    李隆基见状,摇头说道:“朕说了错话。”

    尹玉柔声说道:“父皇,二郎也有苦衷,你莫要怪他。等二郎回来,女儿会劝他再来宫中,你们和好便是了。”

    李隆基:“囡娘说的有理,朕老了,也不喜那些纷纷扰扰,能和家人作伴,便是最好的时光。”

    尹玉面露感激,不停点头。

    父女二人又说了一会儿话,尹玉向李隆基告辞,先离开了承蕴殿。

    待尹玉离开宫中,原本笑容满面的李隆基,霎那间换了一副面孔。

    他招来高力士,向其沉声问道:“城中安排的如何了?”

    高力士:“回禀陛下,郧公韦家、鄢陵裴家、平齐薛家、彭城房家等等大氏,都已经整备好了部曲,又联络了军中的子嗣,随时可以发动。”

    李隆基阴沉着脸说道:“凉州谋乱,范阳兵变,朕前后败了两阵,这一次,万万不可有失!”

    高力士:“陛下放心,这一次,朝中文武只要是心向大唐的,都站在了您这一边……三省六部、西眷东眷、武备牧监等等,上百位官员结成一片,只为救陛下出水火,再将那周钧一众乱党一网打尽。”

    李隆基:“之前说了领兵分工,如今可有定计?”

    高力士:“世家部曲,再加上大族军嗣,兵力已达三千人。这三千人,分为两路军队。一路攻入宫城,营救陛下出去;另一路突袭万春公主府,掳得万春公主和周钧长子周逍,作为人质。”

    李隆基:“两路大军,分别由谁率领?”

    高力士:“前来宫中营救陛下的一路,由御史大夫裴思昭率领;至于突袭公主府的军队,则由右散骑常侍曹固率领。”

    李隆基:“打算何时发动?”

    高力士:“三天之后,乃是佛诞日。凉州城当晚,在各大佛寺皆有法事。城中大族会以礼佛为名,将部曲和私兵扮成百姓,埋伏在城中的大宅。等待天色变黑之后,就会立即动手。”

    李隆基点头道:“如此甚好,告诉那些人,一定要小心行事。”

    高力士先是点头饮下,接着向李隆基问道:“陛下,裴大夫曾经托人,有一事向陛下问。”

    李隆基:“何事?”

    高力士:“倘若攻下公主府,又掳得公主母子,在战事不顺之时,可否用这二人破局?”

    李隆基侧头看向高力士,眼中的狠厉,让后者打了一个寒颤。

    李隆基轻轻说道:“你告诉裴思昭,只要能救朕出去,准他便宜行事。”

    高力士躬身后退了一步,低声说道:“老奴知晓了。”

    三日之后的傍晚,日头渐渐落下。

    一群身穿嵌甲、腰挎兵刃的文武官员,聚在一处荒废的大宅之中,众人七嘴八舌的一起商议。

    一位面上无须、身材高大的内侍,看了眼身旁的众人,开口说道:“公主府守备森严,又有重兵把守住长街,咱家手中只分了八百名兵卒,如何能够拿下?”

    另一位面如冠玉、长身而立的中年男子,一边抚须一边说道:“曹公无须担忧,那周钧的父母,都是信佛之人,今日去了寺中礼佛,借走了公主府中的不少人马。根据眼线来报,当下公主府中只有三百守卒。”

    曹固闻言,心中稍安,向那中年男子说道:“裴大夫,咱家有一事不明,为何非要分兵去攻公主府?我们汇兵于一处,攻入承蕴殿,直接救出陛下,不就行了?”

    裴思昭说道:“攻下公主府,将公主母子掳为人质,可以使得承蕴殿的军队投鼠忌器,这样一来,就能够兵不血刃的救出陛下。不然的话,只能强攻,刀剑无眼,恐怕会惊扰圣驾。”

    旁边有韦姓的官员说道:“周钧乃是天下兵马元帅,手中的兵卒,乃是百战精兵。公主府即便只有三百守卒,想必也是军中的精锐。此等差事,为何要分给我韦家?为何非要让我们跟着曹公去攻打公主府?”

    此言一出,宅中的官员又开始呱噪了起来,大家为了分工和功劳,开始争论不休。

    裴思昭一眼就看穿了韦姓官员的心思,大声喝道:“尔等入军之前,我已经反复说清,这场起事,与功劳大小无关,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救出陛下,还大唐一个治世清平!”

    “我们都是大唐忠臣,又蒙得圣眷,自当知恩图报,报效皇恩!眼下,周钧尚在范阳,正是吾等行动的最佳时机,一旦错过这个机会,周钧率大军返回凉州,那么陛下就永无解救之日!”

    “所以,在这样的节骨眼上,大家莫要再存着什么争功劳的心思,齐心合力才是正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听到这些话,原本还在争论不休的一众文武,慢慢安静了下来。

    大家彼此对视,最后默默聚到案台前,看向上面的城中舆图。

    裴思昭见众人再无争吵,先是松了一口气,接着指向舆图说道:“此番起事,目标只有两处,一处是承蕴殿,另一处就是公主府。”

    “曹公领八百精兵,前往公主府所在的锦西坊,从下街口攻打公主府。只要攻破两处府门,就可以冲入公主身处的内苑。”

    “一旦攻入内苑,曹公勿要恋战,尽快抓住公主母子,再来宫城与我汇合。”

    裴思昭又将手指移向凉州宫城中的承蕴殿,说道:“明恩门有五百守卒,内宫深苑又有五百守卒。如果曹公能够及时赶来与我汇合,我们就可以将公主母子作为人质,逼迫明恩门守军打开城门,再冲入承蕴殿救出陛下。”

    曹固:“倘若明恩门的守军,还有承蕴殿的守军,见到公主母子,依旧死守不退呢?”

    裴思昭咬牙说道:“周钧与公主只有独子一人,夫妻二人深宠此子,此事人尽皆知。宫中守军奉周钧为帅,自然不敢坐视周钧之子受到伤害。倘若守军装腔作势,那我们便砍下那孩子的手足,再挖了他的眼珠,扔入城中,守军必定出城相救,到了那时我们再率军冲杀,大事可成。”

    曹固闻言,与周遭人相视一番,点头赞道:“裴大夫成大事不拘小节,颇有上将之风。”

    裴思昭闻得赞言,心中得意,面露微笑。

    接着,他又说道:“公主府那里,还是要拜托曹公用心……倘若公主府战事拖得太久,裴某只能率军强攻,再独自入宫去寻陛下。”

    曹固:“裴大夫放心,咱家省得轻重,必定不会使你失望。”

第545章 凉城血(中)

    日头慢慢沉了下去,凉州城的天空中,繁星隐约显现。

    一只八百人左右,穿着各色制甲、手持兵械的部曲,顺着夜色下的长街,一路向着公主府赶去。

    穿过坊门,来到下街口的场院里,曹固见街道中无人把守,不由点头道:“裴大夫说的不错,今夜公主府守备松弛,正是动手的好时机。”

    有人说道:“今日是佛诞日,大户人家都在场院里摆了佛宴,又请高僧来祈福,公主府中的大多数人,怕是都去了前院。”

    部曲中的士族领头闻言,跃跃欲试,都想要冲在前面,立下首功。

    曹固低声喝止了手下,又瞧准府院的一处外墙,开口说道:“在那里架起木梯,找些好手,翻入院中,再打开后门……做事记得麻利些,莫要惊动了护卫!”

    手下领命而去。

    曹固率军躲在街角,看着公主府的后门,等待了许久,终于见门被打开。

    负责开门的私兵,跑来向曹固说道:“曹公,大门被门栓闸住,除此之外,门房里再无守备。”

    曹固愣道:“没人把守?”

    就在曹固心中狐疑时候,那私兵又说道:“我靠近内苑的院墙,听见里面似有人声,好像是在开宴。”

    听见这话,有人揣测道:“把守后门的护卫,会不会偷偷脱离岗位,溜到里面去讨酒喝?”

    曹固听闻,觉得有理。

    每逢节庆,大族家中的护卫和部曲,擅离职守,倒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想到这里,曹固下令道:“冲进内苑,搜捕万春公主母子二人,至于其他人,格杀勿论!”

    八百部曲大声领命,从后门鱼贯而入,冲入了公主府的内苑。

    内苑山水连廊,又有亭台楼榭,人工开凿的河道,带着活水流通于整个庭院,琳琅之中尽显幽静。

    曹固入了内苑,向四周瞧去,冷哼一声:“一个奴牙出身的贱户,倒也知道享受。”

    半刻之后,部曲和私兵先后来报,内苑无论厅堂栒房,统统瞧不见一个人。

    事态发展到这里,曹固就是再蠢,也能察觉到不对。

    他略微思索,下了一道令:“快!所有人先撤出去!”

    八百部曲得令,刚想从原路返回,还没来得及靠近后门,就看见无数弓箭手攀上院墙。

    下一秒,弓弦声此起彼伏,箭矢如蝗虫一般,射入了内苑。

    世家部曲和私军猝不及防,死伤惨重。

    曹固见后门已被封锁,退路被截断,连忙又下令道:“列阵!盾手入后阵,其他人向中苑里冲杀!”

    话音刚落,有手下向曹固说道:“曹公,这水,这水有些不对!”

    曹固一愣:“水?”

    顺着手下指着的方向看去,内苑人工河道里的活水,不知何时,莫名泛起了一阵淡淡的刺鼻气味。

    曹固仔细闻了闻,一瞬间脸色变得惨白:“是火油!”

    下一刻,冲天的大火顺着人工河道,一路蔓延至整个内苑,将偌大的场院化作了巨大的火场。

    身处其中的八百部曲,被大火包围,再也顾不上建功立业,人人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尽快逃出去。

    顶着箭雨,付出无数死伤,终于有人冲到了后门,却发现大门从外面被人堵死。

    而内苑通往中苑的院门,骆安源率领的上郎卫早就埋伏其中,盾兵和长枪兵已经死死封住了去路。

    八百部曲,前后二路,皆被封死,院中火势又越来越大。

    惨呼声和求饶声响起,坊门之外仍然清晰可闻;人肉被烧焦的恶臭,顺风飘去了很远。

    曹固一路全军覆没之际,裴思昭领着二千余名部曲,埋伏在宫城外,等了许久。

    眼见迟迟等不到万春公主母子,裴思昭对一众门阀世家的领队说道:“兵贵神速,我们无法再等曹公,只能强攻入宫,再去救出陛下!”

    一众士族领队闻言,彼此对视,纷纷点头道:“大夫曾经在陇右和朔方从军,无论军功还是智谋,都是翘楚,我们都听你的。”

    裴思昭点点头,向麾下的军卒下令道:“列阵!攻城!”

    两千余名装备精良的部曲,向明恩门冲去。

    门楼上有士卒,发现这一情况,连忙敲响了城楼上的警钟。

    与此同时,箭矢从城上射来,落入城门前的场院。

    只不过,现在城外是黑夜,能见度不高,箭矢的准头和杀伤大打折扣,未能造成什么损伤。

    两千部曲悍不畏死,就这样顶着箭雨,靠着绳钩,居然在第一次进攻时,就攀上了城墙。

    裴思昭见状,心中底气大盛,又下令让第二队、第三队部曲上前攻城。

    仅仅不过小半个时辰,损失不到两百人,明恩门就被裴思昭拿下。

    眼见胜利在望,裴思昭骑上马,抽出剑,向宫中的承蕴殿的方向喊道:“儿郎们,报效唐室就在今朝!随我冲入宫中,救出陛下,他日名留青史,流芳百世!”

    “报效唐室,救出陛下!”

    一众部曲刚刚打了胜仗,都是振奋,众人兴高采烈的欢呼着,跟在裴思昭的马后,向着宫中快步冲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宫中长廊、内殿、子宅、夹城……说来也是奇怪,今夜守备处处都是松懈,偶尔有武卫巡夜,见到裴思昭率领的大军,还未接战,皆是望风而逃。

    裴思昭此时心中只觉得胜券在握,大事已定。

    一众人冲入承蕴殿的中殿,偌大的殿内,连一个守卫都瞧不见,四处都是寂静一片。

    裴思昭见状,此时才觉得不对劲来,连忙叫停了军队。

    麾下有人问道:“裴大夫,穿过后殿,便是陛下的寝宫,为何停下脚步?”

    裴思昭看向殿门,摇摇头,刚想说些什么,突然听见门外的天空中,传来一声响箭。

    下一秒钟,沉重的脚步声,整齐划一的响起在大殿之中。

    数百名举着塔盾的重步兵,从后殿列阵而出,牢牢挡住了裴思昭的去路。

    紧接着,二千部曲的身后也传来脚步声,另一只重步兵队,又封住了前者的退路。

    一瞬间,情势急转直下。

    裴思昭麾下的军队被堵在了大殿之中,前后无法进退,伴随着重步兵队的步步靠近,两千部曲的阵型只能一再挤压。

    最后这群人在大殿之中,宛如渔网中的鱼群一般,聚成一团。

    “裴大夫、薛侍郎、杜使君、李长史……有失远迎。”

    听见这个声音,裴思昭向远处看去,只见一身赤绯官袍的孔攸,站在后殿门前,身旁还站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将。

    裴思昭愤怒喊道:“好你个孔痴!居然还敢现身!尔等乃是乱臣贼子,还不速速投降!”

    孔攸看着裴思昭,摇了摇头,连话也不肯再多说一句,只是轻轻摆了摆手。

    大殿上方,突然有无数弩箭,居高临下,射了下来。

    听着身旁人的惨叫声,裴思昭抬头望去,这才绝望的发现,在房顶上方居然还有一只伏兵,早早的埋伏在这里。

    面对头顶的伏兵,裴思昭心知固守已经无法,只有向前冲杀,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他向着麾下的部曲私兵们大声喊道:“莫要理会上方,大家只管向前冲!只有冲进后殿,所有人才能活下去!”

    眼见敌军开始冲击盾阵,孔攸也不惊慌,只是向身旁的老将军交代了几句话,便离开了殿门。

    那老将军,将手指放在嘴边,打了一声呼哨,后殿原本关闭的大门,悉数被打开。

    伴随着沉重的车轴滚动声,一架架巨大的床弩炮车,在门阀部曲震惊的注视下,被推至后殿门外。

    在咯吱咯吱的绞盘声中,一根根粗如儿臂的巨大弩矢,被装进炮床之中。

    只见操控弩炮的士卒,高高挥动手中的锤子,用力砸向弩炮的机巧。

    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破空声,十数根弩炮弹矢,携着开山裂石之力,直接贯穿了两千部曲。

    仅仅只是在一个呼吸之间,数十人就被洞穿了身体,死状惨不忍睹。

    “我们投降!我们投降!莫要再打了!”

    此起彼伏的求饶声,响起在大殿之中,身为主将的裴思昭眼见大势已去,呆呆的站在那里,好久没有动作。

    承蕴殿中,孔攸来到殿后的场院。

    场院的正中央,早早的安置了一张宴席用的案台。

    而李隆基以及高力士等一众内侍,被军卒押至案台前,身为一国之君的前者,又被强令坐了下来。

    孔攸走到李隆基的面前,躬身行礼道:“陛下,今日是佛诞日,家家户户皆有礼佛大宴。主上不在,攸准备不周,恐宴席简陋,还望陛下不弃。”

    李隆基听着中殿不断传来的喊杀声和惨呼声,心知兵变事败,恼羞成怒,向孔攸大喊道:“你,还有那个周钧,都是贱奴出身,律比畜产!朕只恨当初瞎了眼,没有早些下旨,杀了你们二人!”

    孔攸闻言,静静看向李隆基,不发一言,眼中却流动着一些令人不寒而栗的事物。

    过了许久,负责指挥殿中作战的老将军,来到孔攸身边,开口说到:“行了,都抓到了。”

    孔攸闻言,点头说道:“申叔将军,可以开始了。”

    申叔公先是点头,接着命令士卒架起数十个木柱。

    不多时,包括裴思昭在内的一众门阀官员,被一一带至后殿的场院之中,又绑在了木柱上。

    李隆基见之,心中大骇,向孔攸喝道:“尔等意欲何为?!”

    孔攸向李隆基轻轻说了一句:“请陛下用膳。”

    裴思昭等人,被士卒脱去衣裳,又用菜油抹遍全身。

    接着,有军中卫尉寺的刽子手,拿起小刀,沿着犯人的肌理、神经和骨头,开始小心翼翼的割下血肉。

    一时之间,行刑现场,惨叫声、怒骂声和恸哭声,不绝于耳;血腥味、屎尿气和恶臭味,溢满全场。

    数十人的一起凌迟,包括高力士在内的一众内侍,无论是谁,都从未见过如此恐怖的一幕。

    有人当场呕吐,有人昏厥不醒,甚至还有人被吓至疯癫失语。

    不多时,有军卒取来一面餐食用的大银盘,其中放满了还冒着热气的生割人肉。

    孔攸冷眼看着呆若木鸡的李隆基,沉声又说了一遍:“请陛下用膳。”

    李隆基看着盘中的物什,被吓到无法说话,整个人宛如中风病患一般,浑身上下剧烈颤抖个不停。

    数个呼吸之后,李隆基失去意识,昏倒在了案台前,身体依旧在不停抽搐。

    申叔公见状,走过来向孔攸说道:“皇帝如果死在这里,主上倘若知晓,事后怕是不好交待。”

    孔攸:“他没那么容易死,寻太医来吧。”

    申叔公先是应下,接着回头看了一眼行刑现场,问道:“皇帝昏厥,没了看客,这行刑,还继续吗?”

    孔攸抬头看了一眼挂在当空的明月,向申叔公说道:“行刑继续……今夜,还长得很。”

第546章 凉城血(下)

    孙阿应领着班卫征、张沿岭等一众将领,一直候在宫城北门之外。

    等了许久,宫中的方向来了一匹快马。

    马上的信使瞧见孙阿应,先是翻身下马,单膝跪地,又从怀中取出书信、军令和令牌等物,举过了头顶。

    孙阿应首先接过书信,打开看了一眼,对其他将领说道:“孔侍郎和申叔将军已经剿灭了叛军,宫中无虞。”

    众将领都是松了口气。

    孙阿应继续看着书信,越看越是心惊,看到最后,不禁朝那信使问道:“孔侍郎当真要这么做?”

    那信使拱手说道:“孔侍郎托卑下给您带四个字。”

    孙阿应:“哪四个字?”

    信使:“军令如山。”

    孙阿应闻言,一时沉默。

    过了许久,孙阿应拿起军令和令牌,向那信使说道:“请回去答复孔侍郎,只说是某知晓了。”

    眼见信使离去,一众将领全部聚了上来,向孙阿应问道:“军使,府中如何说?”

    孙阿应从信中抽出数张纸来,对众将说道:“这名单上面的世家显族,都参与了今晚的谋乱。府中已经下了军令,关闭凉州城门,再分兵赶往名单上的族宅。围住宅子,确保一人都不会逃走,当场宣读罪行,再将叛党的阖族上下,就地正法。”

    班卫征听到这里,不由一愣,向孙阿应问道:“军使,阖族上下指的是……?”

    孙阿应闭上眼睛,叹了口气:“反逆罪及宗族,但凡族中人口,无论男女老少,无论族支远近,一概夷平,不留一人。”

    班卫征倒吸一口凉气。

    孙阿应睁开眼睛,将军令书分发给诸将:“大斗军四旌八十队,归义军两旌四十队,各自去往东南西北各处城坊,堵住坊门,再围住叛党族宅,莫要放跑一人!事毕之后,记得清点尸体,再阚录成册。户部中有各大族的户籍名册和族中成员,事后倘若少了一人,接下来就要全城搜捕,到了那时,怕是费力费时。”

    众将闻言,大声唱喏。

    班卫征和张沿岭率领一旌兵卒,赶往裴家所在的大宅。

    马蹄声踏在长街之上,传来急促而又沉重的响声,宛如地狱阎罗的索命铃声一般,令人不寒而栗。

    赶至裴家的宅门前,班卫征在马上大声下令,命令数队士卒绕行至后宅,每隔十步点燃火把,照亮街道,确保宅子中的每一个人,都不会逃掉。

    布置完一切,班卫征取出军令书,在宅门前大声喝道:“裴思昭豺狼丑类,敢悖天常,不知覆露之恩,辄辄猖狂之计。焚劫府治,领兵入宫,谋害圣上,遂穷凶党,极恶不赦……”

    令书尚未念完,裴家大门突然打开,一位年近八旬的垂暮老人,拄着拐杖,颤巍巍的走了出来。

    “老夫裴昞,乃是裴氏家主。家门不幸,裴思昭惹下祸端。老夫愿意献出裴家上下的财货,共计六百万贯,只求上官开恩,饶了一家老小之命。”

    班卫征看向裴昞,轻轻摇了摇头:“裴思昭所犯,乃是不赦死罪,可及夷族,怎可用财货来求活?”

    一旁的张沿岭有些不耐,直接抽出兵刃,对班卫征说道:“何必与他废话,处置完这一家,后面还有许多事要做!”

    说完,张沿岭上前一步,在一众裴家人的尖叫声中,一刀砍死了裴昞。

    班卫征见状,收起令书,对麾下点头说道:“做事吧。”

    一众士卒冲入裴家,逐个别院,逐个栒房,搜索过去,无论是谁,见人就杀。

    小半个时辰过后,偌大的裴家再无一人活口。

    踏着满地的鲜血,张沿岭矮身,将刀刃上的血渍,尽数抹在死者的衣服上,又朝班卫征说道:“王六郎成了主上的亲卫,可算是发达了。不似吾等,在这里做着这些脏累活计。”

    班卫征看着脚旁的一具男子尸体,开口说道:“儿时在长安,有人对我说,门阀世家的人,天生就是贵人,不是我们这些贱户能够相比的。如今看来,在刀剑之下,大家没什么不同。”

    张沿岭闻言,笑道:“从前在路上见了那些显贵人家,做梦都想投其门下,哪怕做个马夫,都觉得是天幸。投身军伍之后,我才想了个明白,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自当成就一番宏业,岂能仰人鼻息?”

    军中的典吏清点完尸体,又对比了样貌和年龄,阚录成册,交到了班卫征的手中。

    后者收好书册,踏出裴家大门,又翻身上马。

    不远处的坊街之中,又有喊杀声和惨叫声传来,想必是其它旌的将领,正在清理叛党。

    张沿岭用马褡旁的干布,擦了擦手中的血污,上马来到班卫征的身边,回头看了一眼裴宅,开口说道:“三百七十五人,一个不少。”

    班卫征看向不远处,幽幽说道:“过了今夜,不知城中会有多少人死去。”

    张沿岭嗤鼻道:“当年,关中水旱连连,我身处的村庄,还有周边的那些州县,每日里饿死、病死、被杀的人,往往数以千计。走在乡间小路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无人收拾的尸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那些世家显族,财货如山,还哄抬粮价,坐观百姓易子而食。那个时候,又有何人来怜悯我们这些灾民,又有何人来劝劝那些士族,发发慈悲?”

    班卫征闻言,轻轻点头:“这天下,倘若没有这些世家显族,会不会更好些?”

    张沿岭说道:“这天下,如果没有那些世家显族,会不会更好一些,这我不知道。但我却知道,这天下倘若少了大帅,我们这些流民,一定是活得生不如死。”

    班卫征微微点头,说道:“走吧,天快亮了,我们还有许多事要做。”

    凉城一夜,血流漂杵。

    城中世家,裴姓、韦姓、薛姓、房姓、柳姓、崔姓等等,共计十七姓族,参与了宫中谋乱和袭击公主府之事。

    裴思昭、薛以德、韦鋆等一众主谋,被凌迟处死,首级挂于凉州城头。

    裴、韦、薛、房、柳、崔,六大姓的族家,以谋乱罪论处,判夷族,查抄家产,焚毁族谱。

    其余十一姓,以谋乱从犯论处,本家一族判斩,其余支族中的人口,充为奴婢,放至安西作为苦力。同查抄家产,焚毁族谱,不得沿用旧姓。

    有户部官员,待事件平息之后,进行统计。

    凉州城谋乱当晚,各姓门阀中有五千三百余人(含部曲、门客、私兵),被满门屠尽。之后的十日里,又有一千二百余人,牵涉案中,因罪同论,被问以斩刑。

    两厢加在一起,因凉城事变而死的门阀族人,超过了六千五百人。

    整个凉州城的门阀势力,因为这次事变,几乎被连根拔起;朝中文武官员的数量,也减去了几乎一半。

    三省六部因为缺少官员职事,甚至不得不临时聘请军中幕僚代职。

    此事过后,国中士族,谈及凉州,皆两股战战,面色大变。

    孔攸之名,不胫而走,『孔痴』诨名,再也无人敢称。

第547章 攻城在即

    范阳城外。

    顶着寒风、站在中军高台上的周钧,极目远眺,看向远处的城池。

    身材高大的李嗣业,静静侍立在周钧的身旁。

    周钧向李嗣业说道:“地道昨天挖了多远?”

    李嗣业:“禀大帅,挖了五丈。”

    周钧:“距离城墙还有多远?”

    李嗣业:“大概还有二十余丈。”

    周钧皱眉道:“二十丈……也就是说,最少还需要五日,才能挖到城墙下方……”

    李嗣业见状,向周钧拱手说道:“大帅,范阳城外都是冻土,坚硬难破。士卒们只能先用火烤软土地,再挖掘地道,故而进度慢了一些。”

    周钧:“慢一些也不碍事,告诉李光弼率领的佯攻队,每日里的攻城架势,装像一些,莫要让城内的敌人瞧出破绽。”

    李嗣业:“是。”

    周钧下了高台,在王翃的护卫下,走入中军大帐。

    郭子仪和一众将领,聚在帐中的案台旁,一边看着什么,一边议论纷纷。

    周钧脱了外袍,走向众将,口中问道:“看什么呢?”

    郭子仪等将领闻言,连忙站到一旁,口中又称道大帅。

    周钧走到案台旁,看清上面的事物,原来是安西最新产出的一副绵甲。

    绵甲不同于铁甲,乃是以棉、麻、织布等材料而制成。它包括甲身、甲袖、甲裙等主部件,还有小臂、小腿护套等配件。甲表面用染料绘彩,并且在关节处,钉有大颗的铜、铁甲泡。

    安西的绵甲,在传统绵甲的基础之上,又在夹层中垫衬了一层铁甲片和锁子扣,用来强化针对弓箭、弩矢等穿刺物的防御力。

    所以,安西绵甲,比起宋元时期的早期棉布甲,更加类似于满清骑兵所使用的绵铁复合甲。

    郭子仪看着案台上的绵甲,向周钧问道:“大帅,我听闻此甲乃是安西白叠子所制?”

    周钧:“不错。”

    郭子仪:“不知产量有多少?一年下来,能制成多少套甲?”

    周钧:“棉田推广不过才三四年,安西未加工的粗绵,去年产量大约是八十万斤。倘若拿来制甲,大约是六千套吧。”

    郭子仪躬身道:“大帅,以绵为甲,此物甚好,理应在天下推广。”

    周钧:“哦,你倒说说看,有哪些好处?”

    郭子仪拱手说道:“第一,绵甲相较铁甲,重量更轻,无论是给士卒披挂,还是给战马披挂,都要更加有利于战事。”

    “就拿大唐边军来说,但凡是甲士,身荷锁甲、战裙、遮臂等具,共重四十五斤,銕盔、脑葢重七斤,项护心銕护脇重五斤,弓撒箭袋重十斤,腰刀三斤半,蒺藜骨朵重三斤,箭筒一斤,战勾连绵皮上下衣服共八斤,通计八十八斤半。”

    “而一身绵甲,只需取七斤棉花,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肩五寸,下长掩膝,粗线逐行横直,缝紧入水,浸透取起,铺地,用脚踹实,便可使用。即便在夹层中全身镶嵌铁甲片和锁子扣,总重量也不会超过十五斤。”

    “十五斤的重量,对于寻常士卒而言,穿在身上,等同于无物。奔跑、跳跃、长途奔袭、攀爬高墙,几乎可视作不着甲。”

    “第二,绵铁合制成甲,与铁甲相比,论防护各有千秋。传统重步所用的铁甲,可防弩箭,可防长兵,但对重器例如铁蒺藜、手锤、槊器等等,防护较差。但是,绵甲质地弹实,对重器的防护好于铁甲,防护长兵也算不错,唯独对弩箭一类的利器,防护较差。但是镶嵌铁片,可以很好的改善这一弱点,也算是差强人意。”

    “第三,唐军边患大多来自北方,而北方边疆皆是苦寒之地,滴水成冰,少有御寒之物。如果将铁甲穿在身上,用不了多久,就会结霜,士卒倘若入睡,往往半夜就会冻死,再也无法醒来。而绵甲却胜在将御寒和防护,结二为一,大大降低了士卒被冻死的风险,而且减轻了军中的辎重负担。”

    周钧听了点头,问道:“除了这些,还有吗?”

    李嗣业此时进帐,闻言说道:“大帅,说起绵甲的好处,末将再说一条。”

    周钧:“你说。”

    李嗣业:“这绵甲制作简便,价格也非常低廉。倘若原料充足,织工熟练,一个人花上七天,就能做成一套全甲。但是如果要想打造一套铁甲,则需要三十名匠作,再加上百天,才能勉强完成。”

    郭子仪听到这里,感慨不已,对周钧说道:“大帅,倘若军中士卒,还有每一匹战马,都能穿上绵甲,那么对阵北方部族,唐军将会无往不利。”

    周钧听到这里,想起一事,向郭子仪问道:“仆固怀恩驻守的博陵城,当下如何了?”

    郭子仪:“根据快马来报,博陵战况异常激烈,贼军大将史思明和李归仁,麾下皆是贼军精锐。战事仅仅开始七日,城中唐军就出现了三千阵亡。某听闻,仆固怀恩为了鼓舞士气,抵抗贼军,已经率领亲卫,亲自登上城楼督战。”

    周钧:“当初,我让仆固怀恩坚守博陵两个月,如今约期已经过半,范阳这边的战事进度,也应该加快一些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郭子仪听到这里,忍不住说道:“大帅,我斗胆相问。大帅每日一边派出军队佯攻,一边挖掘地道。城中守将并非庸才,必定会有所怀疑。他只要在城墙内部,安置几口大瓮,再安排士卒不时去监听地下的动静。一旦我军地道挖到城中,敌人就能察觉到地道的位置,看破我军挖地道入城的计策。”

    周钧听到这里,笑着问道:“谁和你说,我挖地道,是为了入城?”

    郭子仪一愣:“挖地道,不是为了入城?”

    周钧摇头说道:“时日不需多,再有五日,只要地道挖到城墙下方,便是范阳城破的时候。”

    帐中的诸将闻言,面面相觑,人人眼中都是不信,但碍于大帅的身份,又无人敢出言质询。

    只有心知肚明的李嗣业,站在周钧的身旁,看向其他人,摸着下巴,一脸嬉笑。

    郭子仪见状,也不好再问什么,便向周钧躬身说道:“大帅既然这般说了,子仪再无疑问。”

    交谈之际,门外有侍卫来告,说是凉州城来了信使。

    周钧看着侍卫拿上来的信件,随口问道:“何人写的信?”

    侍卫:“中书省,孔侍郎。”

    周钧愣道:“孔攸?”

    将信件打开,周钧仅仅看了数行,身体微微一颤,眼睛霎那间也不自觉睁到最大。

    为了让帐内的诸将不注意到自己,周钧快速恢复神色,又尽力保持着面上的平静,但抓住案台的手掌关节,却因为用力而苍白一片。

    看完了信件,周钧不动声色的站起身来,向诸将说道:“这几日里,各位整备军队,随时准备攻城。”

    散会之后,周钧回到自己的营帐,再也控制不住心中的怒火,一把掀翻了帐中的案台,口中怒喝道:“混账!”

    王翃闻声赶来,见帐中一片狼藉,惊愕问道:“主上……?”

    周钧强自平复了呼吸,又向王翃沉声问道:“凉州来的信使,如今身在何处?”

    王翃:“在后营之中休憩。”

    周钧:“传令下去,秘密封锁一切来自凉州的消息!”

    王翃躬身说道:“喏!”

第548章 破城

    五日后,地道终于挖好,尽头设在了范阳城西门的城墙下方。

    清晨时分,太阳尚未升起。

    安西军从后营辎重库中,小心抬出一个个沉重的木桶,在一众唐军将士的注视下,慢慢移到前阵。

    郭子仪从未见过火药,还想令亲兵带上火把,去靠近一些瞧瞧。

    李嗣业连忙站了出来,一边上前拦住众人,一边示意他们离远一些。

    周钧站在中军的高台,看着士卒们将一桶桶火药运进地道,又矮身钻进地道,向着范阳城的方向爬去。

    安排好一切的李嗣业,走上高台,来到周钧的身边。

    后者开口问道:“地道挖开的路线,可是按照我之前说的布置?”

    李嗣业找来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S』形,对周钧说道:“地道挖掘的形状,都是按照大帅的吩咐,在靠近城墙的末端,设计成了九曲的模样;还有,一旦火药全部安置完毕,就用石块和硬土将药室的出口封死,只在上方开一处小透气孔。”

    周钧:“你可知道,为何要这样修建地道?”

    李嗣业挠了挠头:“我听匠人们说,安西就火药攻城法,做了上百次实验,这种埋药方法,能够将爆炸的威力最大化。”

    周钧先是点头,接着看了看天色,开口道:“传令下去,三军列阵,准备攻城。”

    李嗣业:“喏!”

    范阳城西门,燕军大将蔡希德立于城楼之上,因为多月指挥范阳战事,脸上尽是疲惫之色,远远瞧见唐军大营中人头绰绰,不由皱紧了眉头。

    有斥候来报:“唐军前中后三营集结,又将大部兵力聚在西门外的平原上。”

    蔡希德身旁的副将闻言,小声提醒道:“将军,唐军今日怕是要发起总攻。”

    蔡希德点头道:“唐军前些日子,将军队分作数队,轮番攻城,声势瞧着浩大,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每日折损的士卒尚不足百人。然而,今日突然全军压上,怕是有了些什么变故。”

    副将说道:“想来是史都护和北平王,率军在博陵攻城。唐军知晓博陵城即将不保,实在无法,只能在范阳孤注一掷。”

    蔡希德:“希望如此吧。”

    日头向上升了一些,阳光驱散了晨间的薄雾。

    唐军在范阳城外四百步列阵。

    按照唐军以往攻城的战术,弓弩手一般被置于前阵,与重步兵配合,利用远程投射能力,来压制城楼上的敌军,来给己方士卒创造接近城墙的机会。

    然而,这一次,唐军却是直接舍弃了步弓混制的攻城战法,而是将重骑兵摆在了前阵。

    蔡希德见状,不断摇头:“唐军大将实在是糊涂,攻城战怎能将骑兵放在前阵,难不成这些骑军,还能爬上城墙?”

    说话之际,唐军大营中突然生出异事。

    只见一名唐军轻骑兵,手持火把,从前阵中策马行出,又快马冲向了范阳的城墙。

    看到这一幕,蔡希德两眼发直,向身旁人问道:“这难道是……唐军的使者?”

    副将也是疑惑:“交战前的使者,无论是劝降还是告檄,手中不应当拿着旌节吗?”

    在唐燕两只大军的注视下,只见那名轻骑兵来到距离范阳城的一箭之地,将火把扔进了一处早已备好的地洞之中,接着调转马头,夺路狂奔,向着唐军的阵营全速逃去。

    那地洞散发出一阵白烟,接着便归于沉寂。

    蔡希德见状,更是不解:“这是在做什么?!”

    城楼上的守军将领面面相觑,众人都讲不出个所以然来。

    过了好一会儿,蔡希德见唐军迟迟不进攻,刚想开口找斥候来问,地下突然传来一阵剧烈的震动,将城楼上所有的人都震倒在地。

    紧接着,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一朵数十米高的燃爆蘑菇云,在范阳城西门的地下,刹那间爆炸开来。

    巨大的冲击力,将范阳城西边的大半段城墙包裹其中,原本就脆弱不堪的城门,在爆炸的冲击下,直接飞到了十几米高的半空,城墙上的砖石和夯土更是宛如子弹一般,四处飞溅,遍布到了方圆数里的每一个地方。

    而范阳城墙上的守军,几乎有三分之一,在一瞬间当场就化为了乌有,人类的鲜血、残肢、器官和碎骨,全部轰成了一片,宛如一场血雨一般,呼吸之间就将范阳城墙彻底染红。

    即便是那些远在一里多地之外的唐军阵营,有不少防护较少的轻甲兵和辅兵,也被飞溅而来的砖石,砸的头破血流,伤了不少。

    在爆炸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唐燕两军都没有动作。

    燕军是城墙上再无可战之兵,而唐军则是震惊于爆炸威力,所有人都僵在了当场。

    郭子仪和李光弼等将领,目瞪口呆的站在原地,好半晌没有说出话来。

    二人率领十数万大军,攻伐数月,都未能拿下的范阳城,如今仅仅只是一次火药爆炸,居然就成了这般的模样。

    至于周钧本人,在看到爆炸之后,一时之间也愣在了当场,他倒不是震惊于火药威力,而是意识到一个巨大的问题——火药装载的量似乎是太多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究其原因,安西土地松垮,火药爆炸时的能量更为分散,所以匠作实验攻城爆炸时,装药分量必须更多;而范阳这里大多都是冻土,火药爆炸时,能量去向更为集中,所以装药应当减少才对。

    然而,范阳城墙下方的火药量,爆炸后的威力,不仅仅是炸开城墙,甚至连整个地皮都被翻起。

    远远望之,尽是山崩地裂一般的景象。

    整个战场陷入死一般的寂静,最后还是经历过火药爆炸的李嗣业,第一个缓过神来,带领着唐军重骑兵冲向范阳城的城墙。

    范阳城西段的城墙,如今已是一片断壁残垣。

    在爆炸中心有一个巨大的坑洞,深不见底,唐军重骑兵绕行过深坑,从倒塌的城墙上踏过,直接冲进了城中。

    李嗣业还没入城的时候,心中就已经做好了敌军顽抗的准备。

    但是等他真正进了城中,才发现城中的境况,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城墙内侧,到处都是散乱的杂物和人类的残骸。

    那些侥幸未被炸死、震死、砸死、摔死的燕军士卒,坐在地上,早就失去了战意。

    有的人宛如行尸走肉一般,小声念叨着什么;还有些人甚至吓的大哭,慌不择路的四处乱窜。

    燕军驻扎在西门大营的八千守军,因火药爆炸而死之人,足足有千人之多。剩下的大部分人,一时之间陷入了混乱,面对李嗣业麾下的骑兵,完全生不起抵抗之心,大多都被所俘。

    而燕军残部,面对未知的爆炸,有人说是妖术,也有人说是天罚,不敢抗衡唐军,直接撤入了范阳内城,龟缩其中再也不敢出战。

第549章 范阳束降

    待得前方战事稍歇,周钧率领余部,进入范阳。

    有军中信使来报,郭子仪率领中军大部,正在围攻范阳内城,李光弼率领左厢军,从城内的街道,绕至范阳城的北端,围堵敌军并策应大部。

    至于李嗣业,则带着安西军中的炮兵和匠作,将一百二十门虎蹲炮准备妥当,随时准备强攻范阳内城。

    周钧骑马行在长街上,朝四周看了一眼,唐时范阳便是后世的涿州。

    这座河北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坚城,构造上乃是城之中城,如人之束带。中有券门,名曰『通会』,上有重楼三楹,左钟右鼓。

    整座城市每逢集日便是人山人海,汉人、胡民等等聚集其中,尤其是节日,更是水泄不通。

    大街两旁有酒店、饭馆、旅店、布店、茶店等各种商号。人来车往,热闹非凡。

    可是当下,长达数月的战争,已经让整座城池变得萧条不堪。

    长街两边的院墙,被拆卸了不少,拿去用于城防;街旁的树木和花草,也被砍伐了干净,被居民拿去作生火之用。

    远方的硝烟尚未散去,响亮的喊杀声隐约在耳旁。

    周钧想要策马继续向前,亲兵队头王翃劝道:“主上,前方战事激烈,为了安全起见,还是暂且回去吧。”

    周钧摇头道:“我要去内城一趟。”

    王翃眼见劝说无效,便招来亲兵和军卒,拱卫住周钧,慢慢向内街行去。

    骑马行过范阳城中的内河,周钧瞧见河中有浮尸飘在水上,瞧其装束,不像是士卒,倒像是百姓。

    周钧见状,沉声朝王翃说道:“开战之前,我就向军中下令,破城之后不得荼害百姓,难不成有人将我的话当作了耳旁风?”

    王翃疑惑道:“主上,您已经下了死令,按理说军中将领都不敢违反。再说了,每一只出战的军队,都有典吏跟随其中,怎么会敢肆意乱来呢?”

    周钧也是奇怪,再往前走了一些,被眼前看见的场景,吓了一跳。

    只见范阳城的坊街上,无论是悬梁,还是门楼,居然有许多人投环自缢在高处,从远处看去,尸体数以百计,随风轻轻摇摆,宛如鬼蜮之地,令人见之头皮发麻。

    有人投河自杀,有人悬梁自缢,周钧心中惊愕,开口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亲兵和士卒面面相觑,无人能够作答。

    瞧见远处的街道中,有百姓在走动,周钧向身旁的亲兵下令道:“去,把那些人给我带过来!”

    王翃领命而去,不多时,数名读书人打扮的百姓,被带到了周钧的面前。

    周钧见为首者是个年轻人,不过才二十出头岁的光景,开口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那年轻人昂首挺胸,眼睛也不看向周钧,口中哼道:“某乃是大燕太常寺赞引,许方海是也!”

    王翃闻言,以刀鞘击打许方海的膝弯,强令其跪下,口中又喝道:“狂妄之徒!你面前的乃是唐军大帅,跪下!”

    周钧摆摆手,不以为意。

    太常寺赞引是流外三等的小吏,周钧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倒是想起了自己从前的日子。

    许方海虽然跪在地上,但脸上全是不服,大声说道:“某来这里便是寻死的!有种你就一刀杀了我,也好过我四处去寻地上吊!”

    周钧闻言,问道:“你还年轻,未来的路还长,为何要自寻短见?”

    许方海斜了一眼周钧,没好气的说道:“倘若要让我重回唐室,我宁可现在就死在范阳!”

    周钧:“大唐乃是天下正统,大燕不过是伪朝。如今唐军光复范阳,尔等应当谢恩才是。”

    许方海梗着脖子说道:“唐室腐朽,官场昏聩,有贤之士得不到重用。想我许家上下,原本也是关中良人。家父经商,族中子弟无法科举入仕。家父被迫无奈,只能将我假继给叔家,这才得了科举的资格。”

    “许某十年寒窗苦读,县试、府试、院试皆是通过。偏偏到了乡试那一关,高门显户家的子嗣,无需多费力气,就能高中榜首,换成吾等寒门子弟,连试三年,都是不中。后来一番打听,寒门子弟要想上榜,唯有一条,那就是拜向门阀,卖节为门客、幕僚等等,才有可能进入官场!”

    “方海看透了科举一道,拖家来到河北。范阳虽是胡人当政,但对待吾等仕子却是赤诚。无论试举,还是录取,不以门阀而论,只以能力分类。许某不用拜向门阀,更不用违心卖节。全因科举而荐,得了赞引的职事,又如何教我心向唐室!”

    周钧听完,微微叹了口气。

    他不禁想起周家的情形。

    大哥周则当年因为家中奴牙的营生,也是无奈之下,被父亲周定海忍痛继给伯家,后来因为周家得势,才重新并了户籍。

    周则科举之路走的也是坎坷,倘若不是周定海想尽心思将他送入名塾,倘若不是周钧以行文造势,怕也是无缘仕途。

    想到这里,周钧对那许方海说道:“人存一世,岂能轻言生死?往后的日子,谁也无法说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说完,周钧从王翃那里取过一件腰牌,丢给了许方海,口中说道:“拿上此物,带上你的同僚和乡友,只管来凉州府治看看。”

    许方海接住腰牌,有些发愣。

    周钧摇摇头,骑着马离开了。

    范阳内城的大门前,郭子仪带领一万二千唐军,将整座内城围的水泄不通。

    周钧赶到时,唐军与燕军正在围绕内城外的一座望楼,进行着激烈的争夺。

    望楼内只有两百四十名燕军,在孤立无援的前提下,凭借着通往望楼平台的狭窄楼道,阻碍着唐军的前进。

    朔方军中有重步兵,列阵冲入楼道,喊杀声顿时响起。

    周钧在远处看的仔细,望楼中的战局,刚一开打,就陷入了白热化。

    朔方军卒和河北老卒都是边军精锐,两方战力旗鼓相当,打起仗来都是一般的勇悍。

    只见朔方军的重步兵以大盾为凭,配合默契,分工明确,一边死死抗住河北军扔下来的投矛和石头,一边向着望楼顶部攻去。

    藏身在大盾后方的朔方军弩兵,利用盾身中的空隙,逐个射杀着望楼上的敌军,几乎是箭无虚发。

    就在周钧以为,郭子仪麾下的这只朔方军小队,很快就能拿下这座望楼时,异象突生。

    几名抱着火油罐的河北军卒,不顾射来的弩箭和砍来的刀剑,直接撞入朔方军的盾阵之中。

    伴随着数声『大燕』的吼声,冲天的大火在望楼中升起,瞬间吞没了整个建筑。

    看了眼身边面色凝重的郭子仪,周钧说道:“安贼已死,伪燕失道,河北士卒却悍不畏死,忠诚不二……倘若只将理由归为燕军军纪严明,恐怕是说不过去的。”

    郭子仪面露思索,默然不语。

    在一旁的李嗣业,带着安西来的炮队,看到这里,耐不住心痒,一心只想试炮,便对周钧说道:“大帅,末将愿做前锋!”

    周钧向李嗣业摇了摇头,接着对王翃说道:“让人向内城喊话,就说是我要与城中主将交谈。”

    王翃躬身应下。

    半刻钟之后,一名浑身是伤的燕军将领,被人搀扶着爬上了城楼。

    周钧定睛一看,发现此人,居然是燕军大将蔡希德。

    后者在爆炸中侥幸逃生,但一条胳膊被炸断,半边脸孔血肉模糊,就连下巴也已经看不出形状。

    他借着亲兵的强撑,站在城头,看向唐军之中。

    周钧骑在马上,在一众亲兵的拱卫下,向蔡希德喊道:“某乃是大唐天下兵马元帅周钧。”

    蔡希德闻言点了点头,由于无法大声说话,只能向身旁的亲兵小声说了几句。

    那亲兵高声喊道:“素闻大帅之威名,倘若今日是来劝降的,还是省些口舌吧。希德乃是大燕之将,早已决定与范阳共存亡!”

    周钧:“我入城时,见城中百姓感念将军高义,皆言甘愿赴死。”

    听周钧提及范阳城中的百姓,蔡希德先是一愣,接着痛苦的闭上眼睛。

    范阳城被围困数月,倘若没有城中百姓毁家纾难,怕是早就无法坚持下去了。

    蔡希德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今听周钧说起此事,也是感慨万千。

    周钧:“范阳城中的士卒,还有百姓,蔡将军难道为了自己的忠节,就要将这些人统统拉去送死吗?”

    蔡希德默然不语。

    周钧:“倘若蔡将军愿意开城投降,钧愿意向周氏先灵起誓,做到以下三条:一、对城中百姓,秋毫无犯;二、对城中将士,绝不戗杀;三、但凡是范阳城中的高官眷属,去留自便,倘若有人要去南方寻亲的话,钧还可以派兵护送。”

    蔡希德听完这三条,心中震惊。

    前两条倒是寻常,关键是第三条。

    范阳城中有大量的燕国官员的家人,这其中有史思明的妻儿,还有安庆绪的兄弟。

    这些人中,无论哪一个,要是出了个三长两短,蔡希德就算死一百次,也难其辞咎。

    但眼下,周钧居然愿意放过这些罪户,甚至还承诺派兵护送其向南寻亲,这让蔡希德有些发蒙。

    为了防止自己听错,蔡希德又让亲兵喊话,向周钧确认了一遍。

    周钧又重复了一遍承诺,并且在最后,又向蔡希德说了一句:“今日在西门城墙处的天雷,倘若再降至内城,怕是城中要生灵涂炭。上天有好生之德,我也有爱贤之心,这才希望蔡将军投降,莫要再生罪业。”

    周钧手中的火药,存量已经不多,其实已经不足以炸开内城。

    但蔡希德却不清楚其中的细节,他听见这话,只是想起适才经历过的爆炸,心中对『天雷』一说,既是紧张,又是畏惧。

    在长达半个时辰的商讨和思索之后,蔡希德最后决定打开内城,正式投降。

    至此,燕军的大本营,安史之乱的发源地——范阳城,被周钧攻破,并入了北唐的版图。

第550章 安顿

    来到范阳内库,周钧有生以来第一次被堆积如山的财富,惊到骂出了脏话。

    安禄山叛乱前,曾经在范阳内城修建了一座宝殿,分为上中下三层,最下一层在地下,中上两层露出地面。三层加在一起的面积,接近于两万平米,用来存放燕军从长安、洛阳等地掠夺而来的财货。

    燕军每到一地,就会派出士卒,四处搜刮金银、珠宝、字画和轻货,再用车队运回范阳,藏匿于宝库之中。

    周钧原本在史书中看过类似的记载,心中对范阳城中财货的数量,也有一个大概的设想,但是真正进入宝库之后,他才发现自己的猜测,还是太保守了。

    大唐河北道、河南道、河东道、都畿道、京畿道,这些地方所有最值钱的财货,被搜刮之后,再聚集到了一座宫殿之中,是什么样的场景?

    宛如海洋一般的财货从地面,一直向上堆砌,顶到了十数米高的天花板。

    朝四周看去,到处都是价值连城的财宝,一眼望不到头。

    而这样存放财货的大殿,总共有三层,每一层都存放的满满当当,丝毫不见空地。

    值得一提的是,安禄山贪婪奸诈,当初在建造宝库时,为了防止他人染指财货,特意在宝库中安置了不少机关和陷阱。

    倘若不是燕军中有人带路,唐军毫无防备进入宝库,怕是要出现不少死伤。

    将清点财货的艰巨任务,交给了军中的典吏和虞侯们,周钧回到了范阳府治的议事堂。

    在议事大堂之中,燕国的数百名官员家眷,被唐军看押在其内,这中间,就有史思明的妻子辛氏,小儿子史朝清等等。

    范阳大将蔡希德炸成重伤,行动不便,被唐军士卒抬到殿上,他先是看了一圈燕国官员家眷,接着看向上座的周钧,用着虚弱的声音开口说道:“大帅,早先你曾经承诺……”

    周钧低下头,看向蔡希德,后者脸上满是不安。

    周钧沉声说道:“我曾经许诺,允许范阳城中的官员家眷离开,我自然会遵守诺言。”

    蔡希德闻言,松了一口气。

    周钧:“官员家眷来去自由,不过家中财货必须全部留下……另外,范阳城中的百姓,还有那些被俘的士卒,皆被录为官奴。”

    蔡希德闻言,愣在原地,拼尽力气说道:“当初大帅从未说过要将范阳军民,录为官奴一事!”

    周钧瞥了蔡希德一眼:“我是如何说的?”

    蔡希德:“大帅当时说,对范阳百姓,秋毫无犯,对范阳士卒,绝不戗杀!”

    周钧点头说道:“范阳城的百姓,被录为大唐官奴之后,可以保留私产,唐军不会染指;范阳军中的士卒,只要放下武器,向唐军投降,就不会被肆意屠戮。我问你,我可曾食言?”

    蔡希德听见这话,心中一惊,顿时明白中了周钧的话术,连忙问道:“大帅将范阳百姓和军士录为官奴,究竟打算意欲何为?”

    周钧摆摆手:“这与你无干,告诉那些官员和家眷,如果想要离开范阳,现在就可以走了,本帅绝对不会阻拦。如果担心途中会遭遇到危险,我也可以派兵护送。”

    待堂中的燕国官员家眷离开,周钧下令,命范阳百姓收拾细软,离开自己的家园,准备随大军西进。至于河北军投降的士卒,以绳结捆住双手,两两相连,以俘兵营陪行。

    有范阳百姓不肯离开故土,唐军便拆掉其宅院,再烧掉其作物,迫使他们跟随大军而行。

    如果中途有人逃跑,唐军就会杀掉出逃者,再将其尸体,拖在马后,以儆效尤。

    至此,范阳城中六万七千名百姓,再加上一万一千俘兵,共计近八万人,从河北向西迁移。

    范阳城,也从一座城市,转变为了一座大军驻守的军镇。

    在迁移居民的期间,范阳宝库的清点也告一段落。

    根据典吏来报,整座范阳宝库,粗略估计,财货价值可能达到了八千六百万贯。

    八千六百万贯是一个什么概念?

    大唐全国上下,一年的税赋总额,大概在一千二百万贯左右。

    而这座范阳宝库,就能抵得上大唐七年的税赋,甚至还有节余。

    而且,宝库中还有大量的字画、器具、工艺品,无法被准确估价,只能暂时不记在其中。

    换言之,这座宝库的实际价值,或许已经超过亿贯。

    在处理范阳移民和宝库清点的同时,周钧又下了两道令。

    第一,命令李嗣业率领六千安西军,携带一百二十门虎蹲炮,火速赶往博陵城,驰援正在与史思明和李归仁作战的仆固怀恩。

    第二,唐军在范阳城中举行了一场盛宴,专门款待那些在范阳围攻战中,驰援唐军的各地部族。

    宴会当日,周钧与回纥、奚族、同罗、拔野古等部的头人把酒言欢,又当场赠予了不少贵重的礼物,而且下令但凡是帮助过唐军的部族,三年之内,来大唐互市,可免二十抽一的市税和通关渡津的纳金。

    此言一出,各部族的头人都是大喜,纷纷感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酒宴当中,周钧专门找到了回纥部的太子赫达日,将他拉到一旁单独交谈。

    周钧向赫达日问道:“这次来的回纥精骑,前后折损了多少?”

    赫达日闻言,叹气道:“死了两千三百位族人。”

    周钧:“这次唐军攻打范阳,倘若没有回纥部的驰援,怕是很难成功。这样,除了先前我答应回纥可汗突利施的云茶,还有这次每一位头人都有的礼物,我再给回纥部送一些财货,权当是给那些战死的回纥族人们一点补偿。”

    赫达日眼睛一亮:“周二郎高义!那么你打算给回纥部多少财货?”

    周钧说了一个数,赫达日愣在当场。

    过了好一会儿,赫达日有些犹豫的说道:“周二郎,你是不是给的……有点太多了?”

    周钧看着面前这位憨直的回纥太子,无奈的摇了摇头。

    在史书之中,回纥太子赫达日曾经率领四千回纥精骑,驰援郭子仪部,帮助后者收复长安。

    但是,四千回纥精骑在和燕军的战斗中,损失殆尽。

    赫达日孤身一人回到回纥部中,想要调取更多的骑兵,去驰援唐军。

    回纥贵族们见损失惨重,便对太子心生不满,此时赫达日的弟弟,突利施的二儿子移地健,趁着父亲不在,就趁机挑起事端,促使贵族们对赫达日发难,进而在混乱中杀死了后者。

    等回纥可汗突利施回来的时候,太子赫达日已死,贵族们都在推举移地健为太子,回纥可汗无法,只能将二儿子封为太子。

    与憨直忠厚的赫达日不同,移地健狡诈多谋,早就垂涎中原的土地,在突利施死后,数次派兵南下,与大唐为敌。

    熟悉历史的周钧,为了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只能在赫达日回去复命之前,尽量稳住回纥人,降低这种悲剧发生的可能性。

    在范阳处理完政事和军务之后,周钧终于踏上了去往凉州的归途。

    临行之前,李光弼被任命为范阳城的留守,统领朔方军、安西军和北庭军,至于郭子仪,周钧将他带在了身边,一起赶回凉州城。

第551章 各怀鬼胎

    博陵城下,燕军大营。

    前前后后打了快一个月,史思明和李归仁率领的大军,依旧没能攻占博陵。

    议事大帐中,燕军原本在讨论接下来应当如何进攻,说着说着,整场军议就变成了互相指摘,每个人都想将战事不利的责任,推到别人头上。

    史思明听得窝火,猛地一拍案台,大喝一声住口。

    帐中众将闻声,纷纷闭嘴。

    老巢范阳被围,家人生死不知,博陵战事胶着,史思明下巴因为急火,生了不少红疮,再加上他本身就身材瘦削,鸢肩驼背,凸目侧鼻,于是面貌更加凶恶。

    见众人不敢开口,北平王李归仁说道:“此战之前,倒是没有想到那仆固怀恩,居然将博陵城守得如此密不透风。不过诸位也无需担忧,城中唐军已是强弩之末,只要再加紧猛攻,不出十日,博陵城就可拿下。”

    就在军议进行的时候,帐外快速跑来一名信使,口中惨声呼道:“报!范阳急报!”

    史思明听见这声音,惊得从席中站了起来,走向门口,大声问道:“范阳!范阳如何了?!”

    信使跪伏在地上,全身颤抖着说道:“范阳守将蔡将军来信,唐军大帅周钧,以妖法召来天雷,炸开了城墙,范阳城破!”

    史思明闻言,睁大眼睛,身体一震,喉头发出两声颤音,眼前一黑,斜着身体就倒了下去。

    “大都护!”

    “史将军!”

    众将七手八脚将史思明放到地上,又向后者口中灌下了一些烈酒。

    史思明幽幽醒来之后,带着哭腔大声嚎道:“范阳丢了!”

    燕军将领们闻言,心中惊愕的同时,也是悲戚。

    众人都想不通,城池坚固、守军精锐的范阳城,怎么会失守。

    李归仁向史思明说道:“都护,当下之计,应当集中军力,尽快拿下博陵城,打通去往范阳的通路。再趁着唐军阵脚不稳,火速杀回范阳!”

    有将领犹豫道:“唐军大帅周钧,懂得妖法,能够以天雷炸开城墙,对上这样的人,吾等……”

    李归仁不待那人说完,大声喝道:“荒谬!所谓妖法,不过是范阳守将用来掩饰无能的说辞,尔等竟然信以为真,实在是荒唐!”

    听见李归仁的话,史思明猜到了前者的心思。

    李归仁麾下的曳落河精骑,都是奚族、契丹的族民,范阳失守对于这些人来说,等于是失了根基,这将会严重影响到军心。

    但是,另一方面,史思明也清楚范阳留守大将蔡希德的为人。

    蔡希德为人忠直,颇有才略,勇猛善战,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甚至胆敢向安禄山直抒谏言。

    这样的将领,居然把范阳城给丢了,而且还将失败缘由归结为妖术,史思明觉得其中必有蹊跷。

    接下来的数日里,燕军大营之中,关于是应该继续北上,还是应该向南撤兵,众将争论不休,逐渐分成了两派。

    就在众人还没有争论出结果的时候,北方又来了一批浩浩荡荡的队伍,这里面居然都是范阳城中被释放的官员家眷。

    史思明看到这只队伍的时候,脑子顿时有些不够用了。

    在史思明看来,范阳城中的燕军官员和家眷,对于周钧而言,既是加官进爵的功劳,也是猛敲竹杠的筹码。

    然而,周钧却将这些人统统放了回来,甚至还派唐军一路护送。

    这究竟打的是什么算盘?

    史思明原本心中还满是疑惑,但是看到自己的妻子辛氏和小儿子史朝清之后,暂时全部抛到了脑后。

    家人能够平安返回,这让史思明松了一口气。

    然而,这只队伍中,居然还有一人,正是他的大儿子史朝义。

    看着史朝义,史思明皱眉问道:“你不是被唐军俘虏了吗?”

    言下之意,颇有问罪的意味。

    史朝义心中苦涩,向史思明拱手道:“周大帅释放范阳官员家眷时,也一并释放了朝义。”

    史思明闻言,不再说话,只是冷哼一声,转身就离开了。

    史朝义心生悲凉,他当初是为了保护父亲,这才自愿殿后,阻挡李光弼的骑兵。

    哪料到这次被周钧释放之后,自己重新见到了父亲史思明。后者非但没有一句感谢之语,反而宠溺小儿子,怪罪起了自己。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史朝义心中原本坚持的一些东西,慢慢开始动摇了。

    这支队伍中,还有一人,引起了燕军将领们的注意。

    此人就是燕军大将蔡希德。

    蔡希德身受重伤,躺在马车之中。

    他被炸断一只胳膊,半边脸也没了人样,此等惨状,使得燕军众将对那『妖术』一说,又信了几分。

    史思明下令,将蔡希德抬入中军大帐,又询问了范阳城破的前因后果。

    蔡希德当着燕军众将的面,仔细说了爆炸时的场景。只道是一声巨响,响彻天地,刹那间山崩地震,天火卷席,方圆数里之内,人马尽碎,砖石飞走。

    听见这话,燕军众将被惊到无以复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有人低声说道:“周钧原本不过是一奴牙郎,不到三十岁,就能成为天下兵马元帅,而且领兵以来,从无败绩……这样的人,难不成真的是天上……”

    李归仁厉声喝道:“闭嘴!此等鬼神之说,毫无依据,不过是开脱罪责的说辞!”

    蔡希德闻言,拼着虚弱的身体,奋力坐起身来,开口说道:“某敢对天起誓,句句皆是实言!”

    李归仁指着蔡希德,正待再骂,史思明摆摆手,对左右说道:“来人,先将蔡希德带下去。”

    待蔡希德被抬出大帐,李归仁向史思明说道:“大都护,范阳城乃是燕国之根基,倘若落入敌手,恐国中大乱!”

    史思明看了一眼李归仁,一边摸着下巴,一边沉思。

    李归仁又说道:“燕军的不少士卒,都是河北边民,如今范阳被破,倘若不回师去救,恐怕会军心不稳!”

    史思明思虑了好一会儿,最终向众将说道:“北平王说的有理,范阳乃是燕国根基,吾等受皇命北上,倘若此时班师回朝,必定会受到朝中严惩。”

    李归仁闻言,面露得色,不停点头。

    史思明转了转眼珠,向李归仁拱手说道:“军中各部,这些日子轮番攻城,死伤惨重。眼下,只有王爷手中的八千曳落河铁骑,编制尚且完整。接下来攻城,还请您伸出援手,独当前锋。”

    李归仁麾下的曳落河铁骑乃是燕军中的精锐,但皆是重骑,本就不擅于攻城。

    但李归仁适才极力主战,所以史思明这番话说出来之后,帐中诸将都看了过来,前者也不好推辞,只能应了下来。

    有将领还是有些担忧:“那蔡将军适才说的天雷一事?”

    史思明:“倘若那周钧真的会妖术,为何在之前的战事中,不使出来?由此可见,范阳城墙倒塌,或许是恰逢地震和山火……从明日开始,加紧对博陵城的攻势,争取早日打通去往范阳的通路!”

    众将闻言,纷纷躬身称喏。

    军议散会之时,史思明坐在席中,看着李归仁离去的背影,招来心腹,眼睛微眯,小声说了几句话。

第552章 猛虎出笼

    而在另一边的博陵城中,李嗣业率领的六千安西军,作为援军,浩浩荡荡进入了城池。而唐军攻克范阳的消息,也跟着一并进入了城中。

    随着范阳大捷的喜讯被传开,城中的士卒和百姓,冲入街头,齐声欢呼。

    指挥博陵守军的仆固怀恩,听见这个消息之后,拖着疲累的身躯,在城楼上慢慢坐了下来,憔悴满是尘土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此时,有军士来报,说是李嗣业大将来到城楼下方。

    仆固怀恩闻言,强撑起身体站了起来,去迎李嗣业。

    仆固怀恩是铁勒人,一直在朔方军中职事,而李嗣业是京兆高陵人,从开元初年就在安西作战。

    二人曾经在天宝年间的朝会,有过数面之缘,交道并不多。

    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二人再次见面,一时之间都是唏嘘不已。

    李嗣业:“大帅攻克范阳,河北战事已定,此乃天大的喜讯。倘若不是战时,你我二人真当一醉方休。”

    仆固怀恩点头道:“这个提议极好,等城外这群贼军退兵,我会在府中设宴,专门宴请你和一众安西将领……话说回来,史思明此时怕是也得到了范阳失守的消息,也不知他接下来究竟是打算战,还是退。”

    李嗣业走到城楼女墙旁,看向远处的燕军大营,沉声说道:“李某千里迢迢从安西来到河北,走了这么一遭,到头来只得了个运输辎重的差事,连上战场的机会都没有。要我说,史思明最好别走,也好让我不枉此行!”

    仆固怀恩闻言,无奈摇了摇头。

    安西军中的李嗣业勇猛好战,仆固怀恩早有耳闻。

    但眼下的情势是,城外史思明的军队虽然连日攻城,损失不小,但主力仍在,不可小觑。再加上李嗣业长期在安西作战,遇见的敌手都是周边的小国和部族,未曾见识过河北军卒的实力,未免小觑了敌人。

    李嗣业瞧见仆固怀恩的表情,猜中了三分后者的心思,于是凑近后小声说道:“实不相瞒,某此次从安西来河北,带来了一件新武器,可以开山裂石,正好拿史思明的军队试试威力。”

    仆固怀恩:“新武器?”

    李嗣业向仆固怀恩耳语了几句,后者脸上满是吃惊,最后止不住问道:“当真有如此神威?”

    李嗣业笑着点了点头。

    三日之后,史思明和李归仁的联军,从大营列阵而出,向着博陵城慢慢行来。

    城楼上,李嗣业向一旁的仆固怀恩说道:“看起来,史思明最终还是决定一战。”

    仆固怀恩看向城下许久,皱眉说道:“贼军似乎是将压箱底的宝贝,拿了出来。”

    李嗣业不解。

    仆固怀恩指着燕军的前阵说道:“你瞧瞧最前面的战阵,旌旗为『李』,人马皆着甲,又有鎏金环具,应当是贼军中最精锐的八千曳落河铁骑。”

    李嗣业听见这话,没有丝毫畏惧,反而兴奋的搓起了手掌:“贼军精锐?太好了!李某平生,最爱打的便是精锐!”

    仆固怀恩:“曳落河铁骑装备精良,又训练有素,倘若在平坦地势上,可以与数倍于自身的大部作战,而不落于下风。但是,在攻城战中,曳落河铁骑不得不下马作战,这就等于舍弃了长处,也不知道这史思明是如何想的。”

    李嗣业:“管他是怎么想的,只要敢来,某保他有来无回!”

    伴随着一声悠长的战角,燕军大部开始向着博陵城慢慢袭来。

    仆固怀恩站在城楼上,看向城外如潮水一般的敌军,岿然不动。

    当燕军进入一箭之地后,仆固怀恩抬起手来,停了片刻,接着重重落了下去。

    唐军旗官闻得命令,纷纷举起令旗。

    一时之间,弓弦之声如山林风啸,城头上箭矢如蝗,黑压压聚成一片,扑向了靠近的燕军。

    密密麻麻的燕军士卒,在一阵阵的箭矢之中,不停有人倒下,但很快又有人补上。

    终于,在付出了不小的损失之后,燕军前阵抵近城墙。

    冲车、云梯、井阑等等攻城器具,纷纷靠了上来。

    燕军中的曳落河甲士,冲在前阵,凭借精良的甲胄和大盾,抵住了来自城墙上的攻击,一步一步的向着城楼上爬去。

    仆固怀恩招来副官,片刻之后,唐军旗官开始挥动第二面令旗。

    博陵城的守军,知晓这一次攻城战,怕是战事关键。故而,檑木、滚石、热油等等,不再节约,纷纷从城墙上推落下去。

    下一秒钟,云梯上的不少甲士,遭遇重创,纷纷摔落下去。

    但是,更多的燕军甲士,丝毫没有畏惧,反而争先恐后,顺着云梯向上继续攀爬。

    两军接战,仅仅不过一炷香的功夫,就有一名燕军甲士,攀上了城墙。

    接着这股气势,又有数名甲士攀了上去,与唐军战成了一团,城下的燕军见状,士气大振,纷纷欢呼起来。

    仆固怀恩发现之后,不禁有些吃惊,燕军这一次攻城,攻势之猛烈,可谓是前所未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由此可见,燕军之中,曳落河之威名,的确名不虚传。

    仆固怀恩一边下令,派出麾下的预备队,将燕军甲士赶下城墙;一边又向副将交待,准备开始执行原本与李嗣业定好的计划。

    城墙上一片混战之时,燕军的冲车,也开始撞击城门。

    在数次撞击之后,博陵城门在一阵晃动之中,突然从中打开。

    有燕军士卒见状,开心的大喊起来:“城门被撞开了!”

    指挥前阵大军的李归仁,见状大喜,连忙向麾下的曳落河铁骑下令道:“机不可失!所有人听令,上马!冲入城中!”

    身处中军的史思明,听见了望来报,说是博陵城门被撞开,先是欣喜,接着却面露狐疑。

    属下见状,向史思明问道:“城门洞开,城破就在眼前,大都护为何愁眉不展?”

    史思明:“早先我军也曾派出冲车,去撞击城门,为何屡次尝试,都未成功?而今日冲车只是撞击了数次,城门就开了?”

    属下们面面相觑,无人能够作答。

    有将领向史思明建议道:“需不需要提醒北平王,莫要中了敌人的圈套?”

    史思明眼珠转动,摇头说道:“北平王身经百战,自有分寸。”

    燕军众将领闻言,便也作罢。

    李归仁率领曳落河铁骑,冲入城中,原本以为门后的唐军,会是一片混乱。

    不料,在城楼后方,一只数千人的唐军,呈现半圆形,早就列阵等在了那里。

    李归仁见唐军好整以暇,直觉上感到哪里有些不对,但重骑兵的马力正是巅峰,此时要想掉头或是停住,都已经无法,只能向前冲锋。

    曳落河铁骑冲到距离唐军只有三十步的距离时,原本唐军严丝合缝的盾阵突然两两散开。

    数十门一米见长、模样奇怪的铁疙瘩,被相隔放置在盾阵后方,隐隐还能看见白烟升起。

    李归仁正在疑惑之时,突然一阵密集的爆炸声,宛如炸雷一般,此起彼伏的响起。

    伴随着剧烈的火光和浓厚的白烟,一阵宛如倾盆大雨般的粗粒铁砂,从唐军阵营中飞速袭来,直接覆盖了方圆数百米之内的所有空间。

    这铁砂,每一颗不过小指头般大小,但被火药引爆之后,却蕴含着巨大的动能。

    一门虎蹲炮中,灌装着百余颗铁砂,六十门虎蹲炮,就是近万枚铁砂。

    它们从霰弹炮中激射而出,如此之近的距离,如此密集的覆盖,打在穿着铁甲的战马和甲士身上,可以通过铠甲缝隙、甲胄关节和面罩空洞部分,直接射入肉体。

    这种不规则的铁砂,一旦进入肉体,会翻滚和拐弯,在生物体内形成破坏力极强的空腔效应,给敌人带来巨大的痛苦,造成无法止血的开放型创口,使受害者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丧失全部的行动能力。

    一百二十门虎蹲炮,分两次进行齐射。

    硝烟过后,冲入城门的千余名曳落河铁骑,要么就是被炮击直接打落马下,要么就是因为巨响陷入混乱,燕军的攻势也因此完全停滞了下来。

    李嗣业穿着一身明光铠,扛着一柄陌刀,向麾下的安西军士卒们,大声喝道:“盾阵合拢!长矛兵上前!弓弩手压制!火炮队装药!”

    李归仁身先士卒,率部冲入城中,幸运的是,他本人距离虎蹲炮较远,没有遭受到炮击;但不幸的是,李归仁的坐骑因为炮声而受到惊吓,人立而起,将他摔在了地上,马蹄跳动之际,又好巧不巧,踩碎了这位北平王的小腿骨。

    李归仁吃痛之下,大声惨叫,身旁的亲兵见状,连忙下马来救。

    就在曳落河铁骑军混乱一团的时候,李嗣业率领的安西军,完成了虎蹲炮的再装填。

    盾阵开始向前移动,开始准备对城门口聚集的燕军士卒,进行第二轮打击。

    李归仁行动不便,在亲兵的数次帮助下,都无法上马,耽搁了宝贵的逃跑时机。

    当虎蹲炮第二次齐射时,李归仁和一众亲兵,聚在一起,直接成了最显眼的目标,当头遭到霰弹炮的一轮洗礼。

    连惨叫都没能发出一声,李归仁直接被烧至发红的铁砂,打成了筛子,鲜血如同泉涌,片刻间就浸满了地面。

    可怜曳落河铁骑的主帅,安禄山最信任的北平王,成了死在虎蹲炮口之下的第一位燕军将领。

    李归仁战死,再加上唐军使用『天雷』的谣言,使得攻城的燕军陷入了大乱。

    有曳落河将士,冲到中军向史思明请求,派出援军。

    但是,史思明以局势不利为由,拒绝了增援的要求,又下令全军开始后撤,退出战场。

    至此,博陵之战,以唐军大胜告终。

    战后,唐军之中盛传,安西军中有猛虎呼啸,其势吞食天地,灭除鬼魅,敌众遇之,皆望风而逃。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3086/ 第一时间欣赏大唐奴牙郎最新章节! 作者:夜尽长所写的《大唐奴牙郎》为转载作品,大唐奴牙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唐奴牙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唐奴牙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唐奴牙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唐奴牙郎介绍:
社区民警许啸的灵魂,穿越至大唐奴隶贩子周钧的身上。
爱岗敬业的小民警,利用社区沟通技能和现代商业模式,
将奴隶贩卖这份令人不齿的工作,打造成了一条美丽而又闪亮的产业链,
真正实现了“一人为奴、全家光荣”的宏伟人类目标,成了整个大唐乃至世界的一道奇葩而又靓丽的风景线。大唐奴牙郎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唐奴牙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唐奴牙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