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大唐奴牙郎TXT下载大唐奴牙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唐奴牙郎全文阅读

作者:夜尽长     大唐奴牙郎txt下载     大唐奴牙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568章 义无再辱

    杜环说完了自己这几年的经历,从怀中取出一本卷筒,呈向了周钧。

    后者接过一看,发现那卷筒的材质,是一种动物的皮革,看上去黑不溜秋,摸上去光滑紧致还有弹性,打开封口,里面静静躺着厚厚一叠纸张。

    将所有纸摊开来,第一张是为封面,上面书写了三个大字——『经行记』。

    杜环向周钧说道:“都护,我将这些年来海上的经历和见闻,都写成了志记,其中还有不少海图描绘和地形勘探,想必对大唐应是有用。”

    周钧郑重其事的收下卷筒,对杜环说道:“我会让人将书中文记摘抄出来,再寻雕版工坊印刷成册……对了,你今后打算去哪里?”

    杜环:“我有心想回家看看,但听人说,京畿一带如今已经被叛军所占……”

    周钧沉默片刻后,对杜环说道:“东西两都,早晚有一日会回归大唐,你眼下不如重回军伍?”

    杜环一愣:“都护是希望我回安西?”

    周钧摇头道:“你,还有那三百名唐军水手,这些年里在海上航行,无论是作战经验,还是船只操控,都熟稔于心。眼下唐军水师荒废,我有心在沧州渔阳港,建立一只水军,你怎么看?”

    杜环沉思片刻,对周钧说道:“都护,我从渔阳港上岸,见那里的港口荒废已久,而且周遭也瞧不见什么战船,倘若组建水师,战舰应当从何处来?”

    周钧:“当年,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时,将蓟州一带的海船大多拆解成了木料。只有少数战舰,改建成了货船,航行于内河之中,这些货船,大多都停靠在鲁城附近的船坊之中,稍加改造,就可以用作战事。”

    杜环:“敢问都护,沧州可以调用的战船,大概有多少?”

    周钧:“三千石的楼船六艘,千石斗舰十艘,还有三十余艘中小型战船。”

    杜环听了之后,不停摇头道:“都护,恕我直言,河北战舰的数量太少,莫说是去江南作战,就算是叛军控制的莱州港,那里的战舰数量,大约也是这里的十倍。”

    周钧点头道:“河北战船数量不多,这一点我也知晓,我已经下令重开各地的船厂,开始加紧建造战船。另外,我还让安西军器监,紧急调取了一些新武器,打算安装到战舰上。”

    杜环:“从安西调取新武器?”

    周钧:“过段时日,等武器运至沧州,你就会知晓了。”

    杜环有些好奇,但既然周钧这般说了,也就没有再追问。

    二人在一起又说了一会儿话,周钧让侍从带着杜环和一众唐军水军下去休息,自己则去了偏厅的栒房,单独接见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看着躬身侍立在房中的康可璟,周钧摆了摆手,问道:“第一笔奴牙生意,做得如何?”

    康可璟直起身体,答道:“燕军从长安、洛阳两地抓捕百姓,包括青壮五千七百人,老幼两千九百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无家可归的流民,或是家中穷苦的居民,共计大约八千人。而为了收购这些奴标,我们总共动用了十五万贯的财货。”

    说到这里,康可璟补了一句:“均摊下来,每个奴标要支付将近二十贯,这个价钱着实有些高了,本来还可以再压一压价格……”

    周钧:“第一笔生意,总要给对方尝些甜头。再说了,区区十五万贯,就能救回来八千人,这买卖相当划算。”

    康可璟:“大帅你有所不知,对于那群在城中无家可归的流民,燕军上下将他们当做累赘一般,巴不得将他们处置掉。交割奴标的那一日,那群燕国官员看我的眼神,就像在看白痴一样。”

    周钧摇头道:“那些人,从来就没有将长安、洛阳的百姓,当做子民来看待,他们关心的只有自己,如今既能得到钱财,又能处理麻烦,当然会兴高采烈。”

    康可璟听到这里,有些迟疑,问道:“大帅,我听说了一事……焉耆镇中有奴隶集镇,从中原送来的奴隶,在集镇中训教三年,就可以自动放为良人,去安西四镇中自由生活,不知此事是否属实?”

    周钧:“不错,确有此事。”

    康可璟看了一圈四周,压低声音问道:“大帅,以您今天的地位而言,这些送去安西的中原奴隶,按照律法,应当都是您的私产。您将这些人,训教三年之后,将放为良人,此举未免太过于……大度了。只要您愿意,完全可以将这些奴隶,豢养为忠心耿耿的家奴。今后,无论开疆辟土,还是作战冲锋,这些家奴为了求得活命,都会身先士卒,您也可以借此称霸天下,建立不世之功业……”

    周钧未待康可璟把话说完,笑着摇了摇头,开口说道:“可璟,古往今来,但凡帝王者,都在用主仆之命、君臣之说、宗教之法,极力约束着天下人的思想、阶级甚至是命运,以图巩固统治。而这些帝王索求的东西,无一例外都是无上的权力、天下的顺从和永远不会衰败的帝国。”

    “然而,数千年过去了,无论是大唐中土,抑或是海外小国,又有哪一位君主能完成这样的事业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康可璟听到这里,下意识的皱紧眉头。

    周钧:“我要做的事情,数千年来从来没有一人尝试过……在我看来,帝王的权力不应该无限制的膨胀,一旦当权者定下错误的决策,那么就应该有一股力量,将整个国家,重新拉回正规。”

    康可璟听着愣在当场,却是怎么都无法理解周钧的说法。

    周钧见状,拍了拍他的肩膀,换了一个话题:“这次你去长安、洛阳做奴牙生意,我让你打听的那件事情,可有眉目了?”

    康可璟反应过来,连忙点头道:“我去了灞川别苑,还有胜业坊。”

    周钧正色道:“问出什么了吗?”

    康可璟:“灞川别苑如今被燕国东原王,霸占为了府邸,他常常会带着家眷,在灞川游山玩水。至于胜业坊中的那栋庞宅,我去拜访后才得知,宅子已经易手了。”

    周钧追问道:“宅子的主人呢?”

    康可璟看了一眼周钧的脸色,低声道:“我多方打听,找了许多人,最后才知晓,庞左监在长安城破的那日,去了春明门的城楼……”

    周钧身形一顿,脸上的血色也褪去了不少,沉声道:“仔细道来。”

    康可璟:“皇帝携贵妃,还有杨家出逃长安的第二日,朝中百官听闻陛下逃跑,一时之间都乱了套。城中无论文官还是武将,都在收拾细软,尽力逃出长安。”

    “长安城门的守军,宫城北衙的近卫,根本无人愿意上阵杀敌。整个长安,到处都是逃跑的官员、士人和百姓。”

    “在那场混乱之中,有人看见,庞左监穿着一身制甲,腿上放着兵刃,坐在轮椅之上,有一年迈仆妇推行着他,一路向着春明门行去。而在他们二人的身后,又有一群部曲私兵,个个都是白发苍苍,浑身披甲,充作护卫。”

    “有认识庞左监的人,上前向其劝道,说是贼军很快就要进城……连皇帝都扔下长安不顾,逃命去了,左监也应当尽快离开,留得一条性命。”

    “庞左监这般说道,长安城破,国之不存,忠和恨不能力挽狂澜,只欠一死,义无再辱。”

    周钧听见这一句话,痛苦的闭上了眼睛。

    康可璟见状,停下了话头。

    花了一段时间平复了心情,周钧向康可璟问道:“庞公的尸首,可有人收殓?”

    康可璟:“长安城破那日,春明门守军尽逃,城楼上赶来守城的人,只有长安城中的一些百姓。庞左监带着一名老妪,还有数十名部曲登上城楼,率领那些百姓,以箭矢退敌。然而,左监毕竟势单力薄,只能阻滞燕军一刻钟左右,就被攻下了城门。燕军乱刀砍杀了所有参与守城的人,最后放火烧了城楼。”

    “战后有人想要去收殓尸体,却发现所有死难者,都被大火熔在了一起,早已分不清楚原来的容貌。只能将尸体偷偷运到城外,修建了一处合葬岗。”

    周钧身形颤抖,微微点头道:“知晓了。”

第569章 宣文馆

    当晚,周钧回到府中,令下人在后院支了一张案台。

    案上,一壶酒,两空杯。

    周钧先是给空杯中斟满酒,接着自己喝下了其中一杯,又将另一杯中的酒水,倒在了地上。

    做完这一切,周钧平静的看向月空,身体一动不动,眼中尽是沧桑。

    “二郎。”

    听见呼声,周钧慢慢转过头来,看见一身月白襦裙、琼姿花貌的解琴,驻足在院口。

    向解琴招了招手,周钧示意她坐到案台边来。

    解琴依言走了过来,坐在周钧身边,看着案台上的酒壶和空杯,轻声说道:“平日里少见二郎一人饮酒,其他人呢?”

    周钧闻言,自嘲的笑道:“本来想寻尹玉同饮,但她近日又有了身孕,早早的便睡下了;至于若娥,自从有了祎儿,她天天陪在儿子的身边,寸步不离;而清婵正忙着处置度支,我也不想去扰她。看来看去,却是无人能与我同饮。”

    解琴:“二郎总说是喝酒误事,今日破了例,是有心事?”

    周钧仰头长叹道:“今日得了消息,长安城破之时,庞左监舍身取义,身陨在春明门。”

    解琴一愣,随即说道:“庞公忠义,乃是大贤。”

    周钧又给自己倒了一杯酒,慢慢的抿入口中,向解琴问道:“你身居凉城的花门楼,这城中的情报,你大多都知晓。我问你,城中的百姓,究竟是如何看我的?”

    对于这个问题,解琴有些意外,犹豫了许久,却不知应当如何作答。

    周钧:“实话实说便是。”

    解琴:“二郎想听实话,那便是……毁誉参半。”

    周钧:“怕是有不少人,说我囚禁圣上,残害忠良,在朝中大肆实行一言堂,行事效仿魏太祖,隐隐有篡国之相?”

    解琴柔声说道:“二郎,城中的门阀世家,与你素来有隙,偏偏这群人又是舆论喉舌。他们对二郎的功绩视而不见,只是利用诗赋和文社,私论朝纲,极尽诋毁。故而城中才有不少百姓,不明真相,人云亦云。”

    周钧看向解琴:“你呢?你又是如何想的?”

    解琴握住周钧的手,低声说道:“妾身与二郎一路相伴,你的鸿鹄之志,我早已知晓……不管你做什么,不管这世人如何说,妾身都会陪在你的身边,哪怕这前路只是一片刀山火海……”

    周钧反握住解琴的手掌,喟然说道:“初入大唐,我心驰向往,只觉得这盛世繁华,当尽力相守;十数载后,再回首来路,却发现奸佞大行其道,忠贤无处报国,这大唐的大好江山,一遍看下来,却是只有四个字——满目疮痍。我有心想要将那些忠义之人的事迹,宣告天下,却苦于百姓无处得知真相,只肯相信士人之言。”

    说完这些,周钧沉默片刻,对解琴说道:“宫中有教坊,管理大唐的乐伎、乐工和乐师;朝中翰林院有一司名为守藏,专管书籍摘录、阚册编写、合志印刷等等。眼下,我有意将教坊和守藏司,合并在一起,单独立为一监,名为宣文馆。”

    解琴:“宣文馆?”

    周钧:“宣文馆主要负责大唐境内的曲艺创作、官乐表演、乐户管理、骈文收集、文集印刷、邸报撰写等等。馆中官员,设监一人、少监一人、丞二人、主簿四人,录事若干等等。”

    解琴有些明了:“二郎是想通过设立宣文馆,来在大唐境内控制舆论?”

    周钧点头道:“但凡出官使、宫宴、礼宴等等场合,所有的歌舞、戏曲、杂艺等等戏本和台词,都由宣文馆来制定和审核。除此之外,市集中所有印刷坊,也统统归由宣文馆来管理。这其中,就包括了书籍审核,作品归类,印刷出版等等。”

    解琴:“二郎适才还说了邸报撰写?邸报不是由进奏院来管的吗?”

    周钧:“宣文馆所管理的邸报,不同于进奏院的邸报。前者大多记载了歌舞、戏本、印书、选摘、评论等等内容,而后者只是通报大唐州县所发生的要闻轶事。”

    解琴:“进奏院的邸报,只有各地的官员,才有权查看。那这宣文馆的邸报,又究竟是给谁看的?”

    周钧:“谁都可以。”

    解琴愣道:“谁都可以看?”

    周钧:“朝中官员,军中将士,市井百姓,商贾匠户,无论是谁,只要愿意看,都可以取一份来观。”

    解琴闻言,先是惊讶,接着仔细想了一会儿,慢慢点头也就懂了。

    周钧对解琴说道:“我打算让你来领宣文馆的主官。”

    解琴起初还以为自己听错了,确认一遍之后,惊道:“妾身不过是一女子,而且还是乐户,如何能入仕为官?”

    周钧:“教坊中有教头和乐将,大多都是女子,开元年间品阶最高者,甚至做到了从四品,你又如何不能做官?再说了,我会让范吉年暂代宣文馆监一职,打作掩护,你先领职为宣文馆丞,整编手下,待时机成熟,再迁任主官。”

    解琴听完,还是犹豫不决:“宣文馆有处置文书之职,倘若以女子作为主事,万一他日生了事端,恐怕会引来文人的非议。”

    周钧:“此事你不用担心,朝中倘若有官员,对宣文馆有怨言,我自然会从中转圜,你只需要安心职事便可。”

    解琴迟疑了片刻,最后咬牙说道:“既然二郎这般说了,那妾身就斗胆试一试。”

    周钧见解琴应了下来,伸出手搂住后者,开口说道:“只是你承了这份差事,我想要迎你入门,怕是又要等上几年。”

    解琴将头枕在周钧的肩上,轻声说道:“只要能助二郎一臂之力,比起待在府中,妾身倒更愿意在外面出谋划策,出力襄助……或许,我天生就是劳苦命吧……”

    周钧听到这里,心中感慨,情不自禁将解琴拉到面前,轻轻吻了上去。

    解琴四处看了一眼,搂住周钧的脖子,脸上绯红,轻声说道:“先去房里,妾身可不想山川卷帘、星月同榻。”

    周钧一笑,将解琴拦腰抱起,又入了厢房。

    在那之后,便是春风一度,胜却无数。

    第二日的清晨,欢好一夜的解琴,隐隐约约听见周钧起床的声响,但身体困乏之极,却是连一根手指都无法抬起。

    解琴努力开口,微不可闻的唤了一声:“二郎。”

    周钧弯下腰,为她盖好了被褥,接着出了厢房,去参加宫城的朝会。

第570章 科举改革

    朝会之上,周钧按照惯例,打算先问战事。

    看向武将那一列,周钧先是一愣,接着皱紧眉头,开口问道:“郭子仪呢?”

    负责朝会点卯的内侍,连忙走过来,小声说道:“郭将军昨日突发恶疾,医师也瞧了,说是要静养多日。”

    周钧看了那内侍一眼:“前几日还好好的,怎么会突然染了恶疾?”

    内侍缩了缩脑袋,不敢答话。

    周钧又将视线,投向朔方军中的数位将领,众人垂首,皆不言语。

    周钧冷哼一声,心中骂了一句,老滑头。

    将郭子仪的事情暂且放在一旁,周钧向百官说道,今日的朝会,主要讨论三件事情。

    一、北唐水师需要重新组建,一是要将在内河中的战船改建成海船,二是要重新启用各地的造船工坊,三是要开始训练水手,整装武备。

    二、朝中新设一监,名为宣文馆,主要是将教坊和守藏的部分职能合二为一,再统管书籍印刷和邸报撰写。

    三、北唐重开科举,无论是考官、恩制、场所、修治等等,都要事先做好规划。此外,由于这一届科举,工商杂学之家,是第一次被允许参加,所以对于杂户学子的选拔,需要进行专门的甄别。

    首先是水师的问题。

    北唐攻下大半个河北之后,数百里的海岸线上,居然凑不出几艘像样的战船。

    百年前,唐军大将刘仁轨从山东半岛出发,统领一百七十艘各式战舰,在百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口)与百济和倭国的海军,爆发了大战,唐军大胜。

    关于战况,史书中有载,『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

    而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沧州、幽州附近的战船,被安禄山下令拆解,船坊也被勒令关闭,整个河北的海军实力,可谓是一落千丈。

    如果此时燕军和南唐,从海路进攻沧州,那么北唐在海战上,几乎是没有任何胜算。

    所以,周钧将杜环任命为沧州水师的都尉,又将那些从大食回唐的士卒,编为一旅。

    接着,是宣文馆的设立。

    周钧以内侍监范吉年为宣文馆主官,统管馆内职事。

    对于这个新设的部门,朝中文武都兴趣缺缺,众人都以为它是用来安排歌舞和文集的闲处,所以对于此事也无人反对。

    最后,轮到第三个议题,讨论如何重开北唐科举。

    在这件事情上,朝堂上的百官吵成了一片。

    周钧听下来,争吵的焦点无外乎三个。

    第一个是科举考官的人选;第二个是科举名额的限定;第三个是审卷判分的规则。

    这三点,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朝中各个派系,为了争夺人才,培养党羽,而进行的政治博弈。

    周钧见众人争执不休,眉头皱起,慢慢抬起手来。

    朝礼太监见状,连忙高声喝道:“肃静!”

    见百官慢慢安静下来,周钧清了清嗓子,当堂宣布:“这次科举,乃是大唐数年来第一次重开,对于天下那些寒窗苦读的学子来说,至关重要……我问你们,这次科举之中,什么才是最关键的?”

    百官面面相觑,无人作答。

    周钧:“是公正!国家选拔人才,倘若做不到公平公正,那还如何服众?!”

    朝中官员纷纷点头。

    周钧:“此次科举的制度,相比以往,有『四改三废』之变动,请诸位听好。先说『四改』,它们分别是锁院、别头试、弥封和誊录。”

    众人听见这些名词,皆是一头雾水。

    周钧解释道:“所谓锁院,即一旦有官员,被任命为科举考官,那么他就必须立即锁宿在官所之中,在大约五十天左右的锁院期间,不得回家,不准见亲友或与院外臣僚交往。”

    “所谓别头试,即为考官回避。食禄之家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时,必须加试复试。主考官的子弟、亲戚参加考试时,应该另立考场,另派考官,此即为别头试。”

    “所谓弥封,即为糊名制。就是考生答完试卷之后,考卷上的名字、籍贯等阚录,会被全部用册条弥封,使得无人能够看出此卷的作者身份。”

    “所谓誊录,就是组织文吏,专门誊抄考生的试卷,再将誊抄件,呈给考官,供其阅览和评判。借助此举,可以彻底杜绝考官通过考生笔迹,或是事先约定好的隐匿标记,来达到舞弊的目的。”

    周钧停顿片刻,不顾满朝文武的震惊之色,继续说道:“再说『三废』,从今往后,杜绝行卷、公荐、连乡,若有犯者,按舞弊处置!”

    (行卷就是考生在考试前拿着自己的文章,为了获取青睐,去找考官获得内定的资格;公荐指的就是朝中重臣,直接向贡院、礼部推荐认可的人才,并为其求得官职;连乡指的是同乡同县的官员,借着乡党的名义,向国子监、翰林院推荐外门散官。)

    周钧说完这『四改三废』,整个朝堂里鸦雀无声。

    如果说周钧制定天佑举贤令,使得工商杂户也能够通过科举入仕,对于唐朝官场来说,是一道惊雷的话;那么现在的『四改三废』,就如同一阵雷暴闪电,直接为整个科举制度,带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但是,周钧自己却知晓,『四改三废』在历史上都是确有发生的科举改革。

    比如锁院,最早确立,是在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苏易简知贡举,“既受诏,径赴贡院,以避请求”,以后便建立了锁院制度。

    比如弥封,最早兴起于武周朝,后因为朝中阻力,并没有广泛推行。同样也是在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的殿试,礼部奏名合格进士,宋太宗采纳将作监丞陈靖的建议,才真正实行了『糊名考校』法。

    再比如别头试,最早出现于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新唐书·选举志上》中记:“初,礼部侍郎亲故移试考功,谓之别头……(元和)十三年,权知礼部侍郎庾承宣奏复考功别头试。”

    至于最后的誊录制度,真正确立是在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朝专设誊录院,后又设『对读官』,负责誊阅文校对工作。

    这些改革,在历史上彻底完善了科举制度,使得官员的选拔机制更加公平,也降低了世家门阀垄断权力的风险。

    而如今,周钧手握三公之权,又借天子之威,对唐朝科举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最大限度堵死门阀的权力通路,为寒门学子创造上升的通道,从而达到揽天下贤才为己用的目的。

    再加上,朝中的文官队伍,经历了数次清洗,如今大部分都是来自安西的官员,这对于周钧来说,更是有利。

    听完『四改三废』之后,高适思索片刻,站出来向周钧问道:“丞相,科举改动颇多,恐怕推行起来,要费上一番功夫。”

    周钧看向高适说道:“山河破碎,贼寇围阙,此乃国之存亡的关头,倘若不思变,大唐只有没落的下场。”

    周钧看向朝中的官员,朗声说道:“某有一首诗,赠予在座的诸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说完,没有理会官员们吃惊的表情,周钧摆了摆手,在朝礼太监的一声『退朝』中,大步离开了朝殿。

第571章 斥责

    凉州城,郭子仪宅。

    偏厅的案台前,郭子仪一边吃着夹肉的胡饼,一边翻阅着书册。

    郭家有一老奴,名为郭吉,敲响了房门,在得到应允之后,走进来说道:“主家,行囊都打包好了。”

    郭子仪摆摆手,示意知晓了。

    郭吉跟了郭子仪数十年,犹豫片刻后轻声说道:“主家有得今日,实乃不易,倘若就这般走了,着实是……”

    郭子仪放下书册,看向郭吉,叹了一声说道:“老夫仕途至今,正值唐室倾颓。我欲申大义于天下,却身陷逆流,不得自拔。如今之计,唯有急流勇退,方能保得名节。”

    郭吉听到这里,垂首不语,退到了门外。

    郭子仪摇摇头,吃了一口胡饼,刚想把书拿起来继续阅读,郭家门房的小厮突然冲到走廊上,朝房内惊慌喊道:“主家,丞相来了!”

    郭子仪闻言,浑身一个激灵。

    将胡饼丢在案上,郭子仪爬起身跌跌撞撞的来到长廊,朝小厮急声问道:“丞相到哪里了?”

    小厮:“马队已经到了坊门,正在朝这里行来。”

    郭子仪倒吸一口凉气,掀起袍子便朝卧房跑去,一边跑一边喊道:“生火!把药炉点起来!”

    尽最快速度冲进卧房,郭子仪还没来得及躺下,就听到大门处传来急促的马蹄声,接着便是下人们的唱喏。

    郭子仪不待细想,赶忙跳进被褥,又用力揉了揉脸,装出一副有气无力的模样。

    待卧房门开,周钧进了房间。

    郭子仪瞧见他,在床上不停挣扎,努力想要做出下地行礼的姿势。

    闻着房中弥漫的药汁气味,周钧皱了皱眉头,走到卧床旁边,看着郭子仪说道:“好好躺着,莫要动了。”

    郭子仪谢过之后,重新躺了下来。

    周钧上下打量了一番郭子仪,开口说道:“我听闻郭将军身染恶疾,无法上朝?”

    郭子仪『虚弱』说道:“老夫往日里身体康健,也不知怎么,前些日子遇了风寒,便再也无法恢复如初了。”

    周钧点点头,忽然问道:“郭将军尚能饭否?”

    对于这个问题,郭子仪有些意外,但还是摇头答道:“偶尔能进些粥汤。”

    周钧从郭子仪的胸口处,取下一些胡饼渣,问道:“郭将军刚刚吃了胡饼?”

    郭子仪一愣,有些窘迫的说道:“兴许是今早吃了些。”

    周钧当着郭子仪的面,用手捏了捏渣滓,说道:“酥而不壤,略有油腥,郭将军的胃口还不错。”

    郭子仪表情更是尴尬:“为了早日康复,老夫只能勉力吃一些。”

    周钧不再言语,突然伸手拉开了被褥。

    只见郭子仪身上还穿着常服,脚上的布履,居然还没有脱掉。

    被揭穿装病的郭子仪,脸色大窘,一时之间不知如何是好。

    周钧没有出言责备和奚落,只是说道:“收拾妥当后,来偏厅见我。”

    半刻钟后,一脸忐忑的郭子仪,正坐在偏厅的下座,偷偷瞧了一眼周钧。

    周钧拿起案台上的书册,看了几页,又翻回封面,问道:“郭将军在读《霍光传》?”

    郭子仪低下头,应了一声。

    周钧:“将军如何评价霍光?”

    郭子仪:“老夫才疏学浅……”

    周钧:“这里没有旁人,你畅所欲言便是。”

    郭子仪迟疑片刻,小心翼翼说道:“霍光乃是西汉权臣,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官至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匡国家,安社稷,有中兴汉室之功。但是,他期间主持废立昌邑王刘贺,又串通御医毒死许皇后,并将女儿嫁给汉宣帝为后,却是谋权营私之辈……”

    郭子仪的声音,越来越低。

    周钧看向郭子仪:“依你来看,应当如何评判霍光?”

    郭子仪:“霍光文武大略,佐汉致太平,此乃大贤;然,光擅废立,亡人臣礼……此乃不道。”

    郭子仪几乎是用尽全身力气,说完了这句话。

    周钧闻言后,向郭子仪问道:“郭将军装病,是想致仕辞官,以保名节?”

    郭子仪心知,话说到这个份上,再做掩饰,也是无用,便离席跪在周钧面前说道:“丞相雄才武略,子仪为官数十载,放眼大唐,无人可与您相较。但君臣循礼,此乃天地伦常,一旦逆触,就会使得大道颠覆,名节不存。”

    周钧两眼盯着跪在自己身前的郭子仪,良久没有言语。

    后者额头点在地上,头顶有汗珠析出,慢慢滴落。

    就在郭子仪感觉要喘不上气来的时候,周钧终于开口了。

    “在你看来,是君臣伦常重要,还是百姓的死活更重要?”

    郭子仪听见周钧的发问,愣在了原地,思虑了好一会儿,依旧无法作答。

    周钧冷冷说道:“开元天宝之交,大唐兴盛,万邦来朝,为何短短十几年,就衰败成了如此模样?有人说是天灾,使得关中、河南、河北等地,水旱连灾数年;还有人说,安禄山狼子野心,意图皇位,兴乱兵大祸天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其实,你我皆知,答案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大唐今日之乱,早在数十年、甚至百年前就已经种下。土地兼并,门阀互伐,藩镇谋权,圣主不朝,奸佞当道……此中种种,皆是人祸,而将罪责推诿于天地、乱贼身上,不过是粉饰朝堂,不使天下公家失了颜面罢了!”

    郭子仪冷汗淋漓。

    周钧:“朝堂之上,那些大唐忠臣,口口声声喊着忠君爱国,伦常重道。”

    “郭子仪,我问你,当初世家门阀兼并百姓土地,使得流民无家可归,只能冻死在市井之中的时候,这些大唐忠臣在哪里?”

    “当初水旱连灾,门阀显族将一斗米卖到了八百钱,百姓散尽家财,卖儿卖女,只为了一口吃食,那些大唐忠臣在哪里?”

    “当初饥荒四起,百姓饿殍千里,树皮、草根挖完之后,百姓不得不易子而食,掘坟刨尸,那些大唐忠臣在哪里?”

    “当初兵祸蔓延,百姓家中的男丁,因为朝廷征兵尽殁在沙场,最后就连那些苦等儿郎的白发人,也被强行拉上战场充作兵卒的时候,那些大唐忠臣又在哪里?!”

    周钧猛地站起身来,将案台上的《霍光传》,扔在郭子仪的面前,怒道:“对于百姓的疾苦,那些所谓的忠臣都视而不见!因为他们的忠,只对君王,却从来不曾施舍半点给天下的百姓!”

    看着扔在眼前的书册,听着耳旁的话语,郭子仪心中惊愕,思绪如麻。

    周钧:“郭子仪,我曾经听过一句名言。当人走在上坡路时,他会一直低头看向脚下,时刻查看着脚踏之处的虚实;可是一旦走到了下坡路,他往往只顾远视,却忘了关注脚下。”

    “你身居高位许久,或许早已经忘了一件事情。这大唐,支撑着它延续下去的根基,并非是你口中的那些君臣之道,而是天底下那千千万万、默默无闻的百姓。当你心中开始漠视百姓的时候,不妨想想,自己是不是已经走在了下坡路上?”

    周钧站起身来,走向偏厅的大门。

    到了门口,周钧沉声说道:“郭子仪,我给你两个选择。”

    “一、我会封你一个闲职,再赐下一笔丰厚的修治,让你荣归故里。你带上家私,老老实实在祖宅之中颐养天年,度完余生,天下之势与你再无半点瓜葛。”

    “二、带上你的伦常重道,给我滚去安西,替了封常清的安西节度副使一职。用你的双眼仔细瞧瞧,用你的耳朵仔细听听,看清楚这天下的百姓,如今究竟是怎样的过活!”

第572章 郭子仪西行

    面对周钧给出的选择,郭子仪终究还是选了第二条路,去安西接替封常清,成为安西节度副使、北庭节度使。

    离开了凉州城,骑着马行在河西古道上,郭子仪看着一望无际的沙漠和来往不停的商队,轻轻自语道:“忠君王、忠百姓、忠天下……”

    郭子仪的长子郭曜,骑马靠了过来,说道:“父亲,您之前爱惜名声,下定主意想要辞官,为何突然又改了主意?”

    郭子仪摇头笑了笑,并没有回答郭曜的问题,而是问起了另外一件事:“你之前曾在高仙芝麾下领兵,在你看来,安西究竟是如何模样?”

    郭曜思虑片刻,回道:“高仙芝为都护时,安西地广人稀,无论身在何处,放眼望去,尽是一片荒凉,到处都是化外之地……而且,安西境内,多胡民,多外道,多宗教,局势错综复杂。”

    郭子仪:“老夫出发前,与不少安西官员交谈过,在他们的口中,如今的安西完全不是这般模样,他们说……”

    郭子仪话未说完,看向远方,突然停下了话语,顿住了身形。

    郭曜顺着父亲的视线看去,只见遥远的东边,有一只蔓延数公里的车队,正在朝着西边缓慢前行。

    那只车队是如此的庞大,以至于整个地平线,都被遮住了大半。

    郭子仪勒住马,皱眉问道:“那是军队的调度?”

    郭曜:“未曾听说近些日子,军中有辎重长行。”

    郭子仪:“既然不是调度,那么那只车队里,究竟是什么人?”

    郭曜:“父亲稍待片刻,我去看看。”

    说完,郭曜策马向远处行去。

    过了半刻钟的功夫,郭曜返回到郭子仪的身边,脸上却是一副震惊的表情。

    郭子仪朝郭曜问道:“可曾问出了什么?”

    郭曜迟疑片刻,说道:“父亲,那是一只贩奴的车队。”

    郭子仪一愣:“贩奴?莫要说笑。”

    郭曜:“父亲,我没有说笑,那车队中,少说也有数千奴标,男女老少应有尽有。”

    郭子仪:“当下哪里来的这么多奴标?”

    郭曜:“车队的护卫不许他人靠近,又有围栏遮掩,但我隐约听见,奴标中有人说着关中口音。”

    郭子仪:“关中口音?那奴商的领头人是谁?”

    郭曜:“没能问清,只听说是一位粟特人。”

    郭子仪眉头紧锁,调转马头,行向远方的贩奴队。

    郭子仪领着亲兵,骑马行至奴队的前阵,拦住了队伍的去路。

    有护卫见状,冲了上来,开口喝道:“尔等是何人?!”

    郭子仪也不多话,让郭曜取出郭家的腰牌,丢给了奴队护卫的队头,又开口说道:“把这个速速送给你的主人,让他来和老夫说话。”

    护卫队头接过腰牌,瞄了一眼上面的铭刻,又看了一眼郭子仪,不敢迟疑,连忙返身朝车队中行去。

    不多时,从奴队后方行来数骑。

    当头的一位粟特人,穿着一身绫罗锦衣,却是一位年轻人。

    这个粟特年轻人,来到郭子仪的马前,翻身下地,躬身行了礼:“康可璟见过郭将军。”

    郭子仪看向康可璟问道:“你认识我?”

    康可璟抬起头来,笑道:“郭将军之威名,传遍大唐,可谓无人不晓。”

    郭子仪骑在马上,指向浩浩荡荡的奴队,向康可璟问道:“我问你,这些都是什么人?”

    康可璟:“自然都是买来的奴标。”

    郭子仪:“卖家是谁?”

    康可璟意味深长的笑了笑,轻轻说道:“卖家是洛阳里的那位。”

    郭子仪闻言,睁大眼睛,愣在原地。

    他的儿子郭曜,顿时反应过来,大吼道:“你好大的胆子,居然敢和贼军互市!”

    康可璟丝毫没有惊慌,开口问道:“大唐与洛阳之间,只有盐铁、兵器、铠甲、火油等等违禁品,禁止买卖……至于这奴标,好像并不在禁止互市的名单里吧?”

    郭子仪和郭曜听见这话,都是一愣。

    北唐与燕国之间,的确没有中断互市往来。

    因为北唐的商队,想要与江南进行互市交易,必须途径燕军的领地。

    所以,北唐只是对盐铁等战略物资禁止了交易,而奴隶却不在互市的黑名单中。

    康可璟此时又说道:“我听闻郭将军替了封副使,成了安西和北庭的都护,小民在这里要先恭贺了。”

    郭子仪盯着康可璟,沉声问道:“你姓康,却是昭武九姓中的哪一支?”

    康可璟:“小民出身石城康家。”

    郭子仪:“石城镇……”

    康可璟拱手说道:“将军,奴队庞杂,路途遥远,小民在这里就先告辞了。”

    郭曜看了一眼依旧在沉思中的郭子仪,忍不住朝康可璟喝道:“你站住!我还有话要问你!”

    康可璟脚步未停,只是笑道:“将军倘若有疑问,又何必苦在此时,用不了多少日子,你们入了安西,一切疑问自当迎刃而解。”

    说完,伴随着一声鞭响,庞大的奴队继续前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郭曜转头看向郭子仪,后者摇头说道:“在老夫上任之前,凡事不得轻举妄动。”

    郭曜叹了口气,只能作罢。

    半个多月后,郭子仪一行人进入沙州地界,又靠近了敦煌城。

    郭子仪本来并不想在敦煌城中过夜,而是打算通过大碛商路,尽快进入安西。不料天公不作美,敦煌城外下了一场数十年都罕见的暴雨,道路不良于行。

    郭子仪无奈之下,只能转道去了敦煌城,又去府所寻官员安排食宿。

    一行人马,抵达敦煌府所时,郭子仪看见了一个人,一个意料之外的人。

    孔攸。

    瞧见郭子仪,孔攸躬身行礼,又开口说道:“攸恭迎郭将军。”

    孔攸因为凉州兵变,被贬为安西都护府的长史,与郭子仪成了上下级的关系。

    郭子仪打心眼里不喜这位阴险歹毒、手段残暴的下属,却又深知对方是周钧的心腹,所以也不好在面上表露出什么。

    郭子仪翻身下马,拱手还礼,又问道:“孔长史理应在龟兹镇中职事,为何来了敦煌?”

    孔攸:“某来此是为了公干,不过听闻郭将军入了敦煌,故而顺道来访。”

    郭子仪:“来敦煌公干?”

    孔攸点头道:“不错。”

    郭子仪抚须沉思片刻,决定不再多问,便与孔攸告别,入了敦煌府治。

    在府所之中,郭子仪见到了负责接待的敦煌司马。

    郭子仪奇道:“敦煌刺史段秀实呢?他不在城中?”

    司马回道:“上个月,有吐蕃游骑屯集在龙勒山口,段刺史担忧吐蕃骑兵会来抢割屯田,骚扰商路,故而率领豆卢军和玉门军,去了山阙峰一带驻守,防止吐蕃北上。”

    见郭子仪面色凝重,敦煌司马不在意的说道:“将军勿要担忧,每年的这个时候,吐蕃军都会派出小股游骑,出龙勒山口,来沙州打秋风。段刺史往年率兵数次重创了吐蕃人,偏偏他们就是不长记性。所以,不碍事的,过不了多少时日,段刺史就会领兵回城。”

    郭子仪闻言,轻轻点头道:“希望如此。”

第573章 山阙峰之战(上)

    郭子仪抵达敦煌城的一个月前。

    龙勒山口,马匹嘶鸣,蹄声震天。

    吐蕃军六翼十三部,共计十一万大军,聚集在山麓南侧,开始缓缓向北边移动。

    身为主帅的桑赤若,站在山丘之上,迎着猎猎朔风,看向山谷中密密麻麻、向前行进的吐蕃战士,一言不发。

    在他的不远处,有不少吐蕃千户和贵人聚集在一起。

    这些人抬头看向桑赤若。

    有人低声说道:“噶尔家那个像狐狸一般奸诈的小子,如今得了祖赞的青睐,居然成了主帅。”

    有人说道:“他有些什么本事,不过是个奸猾残忍的恶人……我听说,他连最心爱的女人,都亲自动手给杀了。”

    耳旁隐隐约约传来的议论声,并没有让桑赤若的表情,出现丝毫的变化。

    山隗军的大将殷屠,此时迈着步子,来到桑赤若的身旁,沉声说道:“战士们都已经准备妥当。”

    桑赤若点头道:“传令下去,派出游骑作为前阵,像过往一样四处骚扰,吸引唐军的注意,切断唐军哨站、戎堡之间的联络。至于中军大部,则沿着龙勒山脉,向西北方绕行,目标是阳关。”

    殷屠:“我们不是要去攻打敦煌吗?”

    桑赤若:“打猎的时候,猎物虽然未动,但是箭矢破风的声音,会让它立即产生警觉。所以,在向猎物射箭之前,首先要将准心朝它可能逃跑的方向,事先挪动一些。”

    殷屠闻言,一头雾水,心中犯起了嘀咕,刚才明明说的是打仗,怎么突然又说成了打猎?

    桑赤若见状,脸上满是无奈,低声自语道:“有时候,真希望身边多一个聪明人。”

    吐蕃游骑攻克了唐军设置在龙勒山口的哨站之后,接着将树枝拖在马后,分兵成数十只小队,马不停蹄,到处奇袭,装出一副四处骚扰的模样。

    一时之间,整个沙州,到处都出现了吐蕃人的身影,烽火燃烟遍地而起。

    沙州刺史兼豆卢军军使的段秀实,身处在敦煌府治,不断收到各地传来、宛如雪花一般的敌情报告。

    在军议会上,有将领向段秀实建议道:“与往年的情况相似,吐蕃人分兵为小股,正在四处袭扰沙州,目的就是在于掠夺财物、抢割屯田,我军也应该像从前一样,分兵多处,各个击破。”

    段秀实看着舆图上那些标注着遭袭的地点,思索良久后说道:“有些不对劲,今年吐蕃游骑的骚扰,其兵力要比往年来的更多一些,而被袭击的地点,也比往年更分散一些。”

    军中将领闻言,有人问道:“军使是担心吐蕃人用了瞒天过海之计?”

    段秀实点了点头,拿起炭笔,在舆图上将所有被袭的地点,用黑线框在了一起。

    看着图中的黑框,段秀实思虑了良久,最终下令道:“将所有的斥候派出去,扩大搜寻范围,令豆卢军整备出发,再令玉门军来敦煌,与我们汇合。”

    豆卢军四千五百人,玉门军三千九百人,加在一起超过了八千人。

    军中有将领觉得,应对区区吐蕃游骑,就要动用如此之多的军队,未免有些小题大做。

    但是段秀实执意如此,又说是小心为上,众人只能称喏。

    数日过后,吐蕃中军北行去往阳关,在途中被唐军斥候发现。

    段秀实闻得消息之后,率领豆卢军、玉门军,急行军赶至山阙峰的一处戎堡,开始修建工事,准备迎战吐蕃大军。

    山阙峰戎堡是唐军中常见的中型戎堡,长宽各一百五十米,城墙高三米五,有望塔和女墙,可容纳千名士卒入驻。

    起初,段秀实得到的消息,是吐蕃军大约有一万五千人。

    但是,半日过后,这个数字就变动为三万八千人。

    又过了半日,吐蕃军的兵力数字,上涨为了十万人,而且似有增援不断行来。

    十万吐蕃军队是什么概念?

    包括多玛、雅磨塘、多弥等等的吐蕃北方六翼,诸多封册贵族,麾下的常备军力,加在一起大致就是这个数字。

    换言之,吐蕃军这一次是倾巢出动。

    段秀实心知事态严重,连忙发布了数条命令。

    一、八百里加急派出信使,向安西、北庭、瓜州等地送去请援书,又向朝廷上疏报告。

    二、从敦煌武库中取出虎蹲炮、火药等武备,紧急调往前线。

    三、疏散阳关、大碛线等地的百姓、商户,为了避免恐慌,对外只是宣称吐蕃游骑扰边。

    发布这三条命令时,军中有将领,曾经建议段秀实,率领豆卢军和玉门军退守敦煌。

    段秀实一番思虑之后,拒绝了这个提议。

    他的理由有三点:

    一、山阙峰戎堡位于敦煌西南方,地处山麓之间,是一处战略上的制高点,不仅可以了望周遭的情况,而且易守难攻,地势险要。依据这里的地形,可以将吐蕃军的兵力优势,下降到最小。

    二、山阙峰北边不远处,就是寿昌和阳关,一旦弃守此地,吐蕃军就可以直接攻入大碛商路的入口。那里的商户和居民,眼下尚未撤离,一旦遇敌,就会遭受免顶之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安西兵工厂生产的虎蹲炮,有一百门存放在敦煌武库,而且相应的火药和铁砂等等,也一应俱全。段秀实见识过虎蹲炮的威力,这也是他可以守住山阙峰的最大依仗。

    过了数日,当段秀实在山阙峰戎堡,建设好防御工事之后,吐蕃大军也终于出现在了唐军的视野之中。

    站在戎堡的外墙上,朝山下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吐蕃军的士兵。

    大军行进所扬起的风沙,宛如沙尘暴一般,将平原遮蔽,看不清地面。

    身处在吐蕃中军的桑赤若,得知段秀实率领八千唐军,驻守在山阙峰戎堡中时,也是吃了一惊。

    他倒是没有想到,唐军居然能看破疑兵,而且动作如此之快,及时占下了通往敦煌城的最后一道屏障。

    骑在马上的桑赤若,叹了一声:“我在吐蕃国中的时候,从未听过段秀实有过什么过人的战绩,一直以为他是一名寻常官员。然而今日,此人放弃敦煌城守,仅仅凭借八千士卒,就敢阻挡十万大军,真是有勇有谋啊……由此可见,唐国之中,当真是人才济济。”

    殷屠闻言,不服气的说道:“上千户,我麾下的五千勇士,个个都是以一敌百的好手。只要你一声令下,我现在就冲上山去,砍了那个段秀实,再把他的头颅提来给您!”

    桑赤若摇摇头,笑着说道:“你无需冲动,每逢节庆,越是优秀的猎手,越是靠后登场……至于开场的表演者,我心中已经有了人选。”

    桑赤若一边说,一边将视线投向了不远处,那些高谈阔论的吐蕃千户和贵人们。

第574章 山阙峰之战(中)

    借助戎堡前的狭窄隘口,段秀实将唐军甲士放在最前,陌刀队兼任弩手,缀于后阵,跳荡队则是护住两翼,至于弓箭手,登上城墙,居高临下进行打击。

    放眼山坡上的吐蕃士兵,人头攒动,金戈如林,段秀实看向身旁玉门军军使常会武,笑问道:“常军使可曾见过这般阵仗?”

    玉门军军使常会武,就是当初与郭子仪在敦煌大败吐蕃军大将莽素缯的那位将领。

    他身长八尺,面若重枣,相貌堂堂,常被下属夸作与武圣关云长有几分相似。

    常会武欣喜,便留了长髯,又舍了平日里惯使的马槊,改使了偃月刀,此事成了唐军中的笑谈。

    此时,听见段秀实的话,常会武神情倨傲,哼了一声:“想当年,敦煌城外的吐蕃军卒,遮天蔽日,我凭着手中这把偃月刀,在敌阵杀了数个来回,犹如杀鸡屠狗……”

    听见常会武如平常那般又开始吹嘘起往日的战绩,段秀实丝毫不觉烦闷,反而一边点头,一边笑了起来。

    周遭的唐军士卒,听见两位军使谈笑风生,原本八千对十万带来的紧张情绪,也慢慢消了下去。

    眼见吐蕃士兵将要进入弓箭射程,段秀实向麾下说道:“吐蕃人见面,拜必两手据地,作狗吠之声,实乃狗种犬戎之流。吾等身为大唐劲卒,岂能畏惧畜生?”

    唐军上下闻言,有人哈哈大笑,有人高声喊道:“杀狗种!”

    一时之间,唐军上下齐呼:“杀狗种!”

    常会武看了眼无论容貌还是气质、都与书生相仿的段秀实,摇头低声道:“毕竟是读过书的,骂起人来都不同凡响。”

    吐蕃军进入射程之后,伴随着擂鼓声响起,宛如暴雨一般的弓矢,从戎堡城墙上,落入了敌阵之中。

    山路本就狭窄,再加上乱石嶙峋,根本无法列阵冲锋。

    吐蕃军向前缓慢移动,在箭雨的打击下,出现了不小的伤亡。

    有吐蕃士兵想要在山道上找寻藏身之处,后阵的督战队,一边砍杀那些畏惧不前的士卒,一边大声喊道:“不准停下,向前!”

    在付出了数百条人命的代价下,吐蕃军终于来到戎堡前的隘口。

    早已等候多时的唐军甲士,齐齐发出一声大喝,将大盾架设在地面,牢牢堵住了去路。

    有吐蕃士卒凶蛮成性,发了疯一般,冲上盾墙,就想朝唐军阵内爬去。

    甲士手中的长矛,看准时机,透过缝隙,刺向攀爬的吐蕃士兵,又将尸体推下盾墙。

    数息之间,吐蕃军士兵在盾墙前,被杀得连连后退,原本的进攻势头,也被阻遏了下来。

    缀在后阵的陌刀队,待两军进入对峙阶段,向前靠近盾墙,在队头的指挥下,取出弩机,透过盾墙缝隙,开始向外平射弩矢。

    陌刀队所使用的弩机,乃是步军擘张弩,力大且沉。

    一根弩矢,在近距离平射中,往往可以穿透三层皮甲。

    故而,弩矢攒射之后,唐军盾墙前方,再无站着的敌人。

    剩余的吐蕃士兵见状,纷纷生起畏惧,止住脚步,甚至开始后退。

    在隘口处指挥接战的玉门军军使常会武,见吐蕃军心不稳,举起偃月刀,喝令道:“陌刀队,杀!”

    又是一阵齐声大喝,身披重甲的陌刀队收起弩机,提起通长一丈的陌刀,待盾墙分开,从中鱼贯而出。

    来到阵前,陌刀手向前踏出一步,兵刃斜抬,腰马发力,将全身的力量灌注于刀柄,以力劈华山之势,攻向敌人头颅。

    只见数百把巨大的刀刃,从空中齐齐落下,吐蕃军士卒,但凡身处刀光之内者,身体皆被砍断,血肉骨骼齐齐破裂,形状惨不忍睹。

    遭此重创,吐蕃军士气崩溃,开始向后逃跑。

    常会武率部追出百米,一直将敌军杀到半山腰,才列阵返回。

    山下吐蕃军的中阵,桑赤若看着那些溃逃下来的士兵,微微一笑,又向身旁的殷屠说道:“看见了吧?这就是那些养尊处优的贵族私兵。往日里耀武扬威,一旦对上唐军士卒,只有逃跑的份。”

    殷屠:“上千户,现在山隗军可以出动了吗?”

    桑赤若摇摇头:“先等等……这只唐军有点古怪。”

    殷屠:“古怪?”

    桑赤若:“具体是什么,我一时半会也说不上来,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

    之后的三日里,桑赤若下令,将吐蕃大军按照六翼部族,分为数队,采取车轮战的方式,昼夜不停进攻山阙峰戎堡。

    三日攻伐下来,整个山丘上,到处都是战争的痕迹。

    鲜血将土地染成了鲜红,尸体堆积如山,遍布在每一个角落。

    唐军上下,从白天战至黑夜,得不到休憩,伤亡增大的同时,箭矢等消耗品也要逐渐见底。

    段秀实心知情势危急,便让士卒取出虎蹲炮,又装药静置在前阵。

    另一方面,常会武得了段秀实的命令,开始授意麾下,假装战力不支,渐渐向后退让。

    吐蕃军上下,见此形状,以为唐军人困马乏,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地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诸多将领眼见唐军崩溃在即,个个都向主帅桑赤若请战,想要第一个攻入戎堡,挣得头功。

    于是,山阙峰之战爆发后的第四日清晨,吐蕃军组织了一次最大规模的攻势。

    三翼六部共计九千人,包括一千二百名披甲精锐,列阵开始向唐军戎堡发起冲击。

    瞧着山下如同潮水一般的吐蕃士兵,段秀实向常会武点点头。

    二人心知,时机已经到了。

    唐军甲士向后退出隘口,留出了大片空地,又呈半圆列阵,包住了隘口后方。

    近万名吐蕃军士卒,顶着稀疏的箭矢,冲进隘口,挤进空地,与唐军前阵战成了一团。

    随着进入隘口的吐蕃士兵越来越多,唐军阵前也是越来越拥挤。

    一名唐军甲士,需要抵抗三名敌军,甚至是四名敌军的同时进攻。

    瞬时间,唐军阵型摇摇欲坠,吐蕃大军士气高振。

    就在这个档口,段秀实亲自攀上城墙,敲响了战鼓。

    鼓声响起,唐军前阵之中,抬出了上百门冒着白烟的铁疙瘩。

    前排的吐蕃军士,看着这些距离自己不足数米的奇怪物什,一时之间都摸不着头脑。

    下一秒钟,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百门虎蹲炮一齐发射。

    宛如钢铁风暴一般的炙热铁砂,带着巨大的动能,发出尖利的啸声,射向了四面八方。

    几乎是一刹那,许多吐蕃士兵,还没有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身上就多出了无数个孔眼,鲜血宛如雾气一般,弥漫在空中。

    仅仅一次齐射,隘口后方的吐蕃士兵,倒下了一大片,数百人在一瞬间被夺去了生命。

    剩下那些士兵,被巨大的爆炸和眼前的惨象,惊得一个个呆若木鸡,失去了行动和思考的能力。

    趁着这个空档,唐军前阵开始推进,而躲在大盾后方的炮手,也开始重新装填弹药。

    当唐军前阵再次与吐蕃人接阵的时候,虎蹲炮的第二次装填也刚好完成。

    轰鸣再次响起,如同天雷降世。

    又是一轮齐射。

    数百名吐蕃人再次死在了炮口之下。

    这一次,那些尚且存活的吐蕃士兵,终于反应了过来。

    所有人抛下兵器,不顾一切的向后逃去,哭喊着冲下山坡。

    吐蕃人一边逃,口中还一边喊道:“唐军用妖法了!”

    常会武趁着这个机会,带领唐军轻骑,在后方一路掩杀。

    吐蕃三翼六部九千精锐,溃不成军,被唐军所杀者,摔下山崖者,不计其数。

    而山下的吐蕃中军,逢此突变,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是惊愕无比。

    有吐蕃将领和贵族,听见那轰鸣声,又看见前阵溃散,面如土色,几欲摔倒。

    吐蕃主帅桑赤若,也早已没了先前的冷静,整张脸上满是惊诧,口中喃喃说道:“究竟发生什么了?”

第575章 山阙峰之战(下)

    吐蕃军大营的空地上,摆满了战死者的尸体。

    桑赤若看着面前的惨状,脸色铁青,一言不发。

    吐蕃军中的将领和贵族们,眼中都是畏惧,有人低声说道:“唐军用了妖术,这场仗没法打了。”

    桑赤若闻言,走到一具尸体的旁边,示意手下的奴兵,解开死者的扎甲。

    看着死者身上那些细小的弹孔,桑赤若用手做了个切开的动作。

    奴兵取来小刀,切开了死者的伤口,从血肉之中取出一粒小指粗细的铁砂,呈给了桑赤若。

    后者看着手心中这颗沾染着血迹的铁砂,眉头紧锁。

    过了一会儿,桑赤若让人带来一名战斗中的幸存者。

    这名活下来的吐蕃士卒,眼神有些涣散,似乎依旧没有从那场噩梦中摆脱出来。

    桑赤若问道:“你们冲入隘口,与唐军对峙,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那幸存的吐蕃士兵,花了好大一番功夫,断断续续的说道:“有许多冒着白烟的东西,被唐军推到了阵前……”

    桑赤若:“什么模样的东西?”

    幸存者:“当时我没看清,只记得那样东西,是黑色的,尾部还冒着白烟。紧接着就是一声声巨响,我突然感到身上一热,疼的站不住脚,整个人便摔倒在了地上。”

    就在这时,山隗军大将殷屠,带人从尸体上挖出了更多的铁砂,又呈给了桑赤若。

    桑赤若抓起一把铁砂,思考了良久,对吐蕃将领和贵族们喊道:“唐军即便会妖术又如何?吐蕃有上乘功法,可破一切妖邪。”

    吐蕃将领和贵族们,听见此话,议论纷纷。

    桑赤若又沉声说道:“倘若让祖赞知晓吐蕃军士畏惧妖法,不战而退,回去之后会受到怎样的责罚,不用我说,你们应该也能想到吧?”

    吐蕃将领和贵族,听到这里,不寒而栗,再也无人敢谈论退兵之事。

    接着,桑赤若找来随军而行的喇嘛,开设法坛,诵经做法,又让僧侣们给每一个战士赐下福护,以助士气。

    折腾了大半天,太阳落山之时,吐蕃军上下,军心终于稳定了下来。

    桑赤若回到自己的营帐,招来山隗军大将殷屠。

    待殷屠入帐,桑赤若开口说道:“让你麾下的勇士们开始准备吧。”

    殷屠喜道:“上千户同意我们出战了?”

    桑赤若:“要想击败山上的那群唐军,山隗军必不可少。”

    殷屠:“上千户要我们如何做?”

    桑赤若:“唐军戎堡的后山有一处悬崖,山隗军中都是攀岩的好手,你率部趁着唐军在隘口作战,爬上悬崖偷袭他们的后阵。”

    殷屠点头道:“好,我这就回营去点兵。”

    与此同时,山阙峰戎堡之中。

    常会武坐在女墙旁,就着火光,一边小心翼翼处理着胡须上的打结和血污,一边向身旁的段秀实说道:“虎蹲炮是个好东西,如果我麾下的儿郎们,每一队能领到十门,我就能带着玉门军,打到逻些城去。”

    段秀实笑道:“每一次发射,都要消耗不少火药,而且此物制造起来极其困难。用来提炼铁材的高炉,使用的都是特殊的石材,即便是有熟练匠作负责,每一炉产出的炮身,良品率不足三成。”

    常会武:“这么费事?怪不得当宝贝一般供着。”

    段秀实看向远处吐蕃大营中的火光,叹道:“倘若当年河北谋乱时,唐军有虎蹲炮此等利器,大好山河又怎会沦落至此?”

    常会武嗤鼻道:“再好的武器,也要看给谁用。大唐早些年坐拥数十万大军,天宝十四载前后的几年里,统统败了个干净。要我说,就算把虎蹲炮交给他们,到头来还是落得一个败局。”

    段秀实闻言,叹了一声。

    常会武看了一眼段秀实,朗声说道:“常某向来说话通透,眼里揉不了沙子,瞧不起那些蝇营狗苟,也因此事,多被上官所不喜……当初你得了迁令,来沙州敦煌做了刺史,常某心中是不服的。”

    段秀实一愣,看向常会武。

    常会武:“当年,在周大帅的指挥下,我与郭将军率部,与吐蕃莽素缯死战得功。战事结束之后,郭将军因功去了朔方,成了节度使,我寻思自己再怎么不济,也能司掌沙州的军务。哪料到,常某等来等去,没有等到自己的迁令,却是等来了段刺史。”

    段秀实听到这里,有些尴尬。

    在来沙州之前,段秀实在安西军中,无论是怛逻斯之战,还是大勃律之战,都是偏将,论功劳、论名声,的确都不算显赫。

    常会武继续说道:“有人对我说,段刺史出身安西军,乃是周大帅麾下的嫡系,近水楼台先得月,自然能够得到重用。常某闻言,信以为真,又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便在段刺史刚来的那段日子里,使了不少绊子,凡事处处作对……这些的确是我的不对,常某在这里向段刺史赔罪了。”

    段秀实连忙摆手,口中又说道无事。

    常会武:“与段刺史相处的久了,会武倒是看清了一事。无论行兵打仗,还是民事政务,我都不如你。不过想来也是,周大帅知人善用,公正不阿,又怎会将一庸才,安排在敦煌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段秀实:“安西军中人才济济,秀实算不得什么。”

    常会武哈哈笑道:“段刺史莫要自谦,倘若你都算不上贤才,那我常会武,又该如何自处?”

    段秀实一时语顿,看向常会武,不自觉也跟着笑了起来。

    常会武转头看向远方,轻轻说道:“平日里驻守玉门,总能听见往来商户,说道安西军强盛,等与吐蕃人的这一仗了结,常某便寻个由头,携家眷去安西瞧瞧,看看传闻中的安西军,究竟是什么模样。”

    段秀实拍了拍常会武的胳膊,笑道:“秀实做东,寻家酒肆,到时你我二人一醉方休。”

    常会武大笑道:“好,不醉不归!”

    第二日正午时分,吐蕃大军卷土重来。

    只不过相比上次,吐蕃士兵不仅行军谨慎,在队列之中,居然还有不少诵经摇幡的喇嘛。

    唐军箭矢几近用尽,但火药和铁砂还存着不少。

    故而,这一次与吐蕃人作战,段秀实定下的战术,就是与敌人抵近作战,利用虎蹲炮的霰弹杀伤,打乱敌人的阵型,再利用骑军从山顶向下冲击,彻底击溃吐蕃人的攻势。

    而另一边,山下的桑赤若看向山上的戎堡,轻轻自语道:“所谓妖术,不过是唐军的一种新式武器……唐军撑到现在,才拿出来这种压箱底的兵器,就意味着这种兵器的数量不会太多。如今之计,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用人命来换胜利。”

    吐蕃军靠近唐军阵地之时,后者意外的发现,前者一改平日里的蛮干作风,居然效仿唐军,将盾阵列于最前,利用大盾来防御正面的攻击。

    针对这种情况,唐军早有对策。

    唐军甲士后方的陌刀队,取出早已备好的钩索,向前抛去。

    一旦钩索挂上吐蕃军的大盾,唐军士卒数人拉动一条绳索,一起发力,就能将没有固定在地面上的大盾,彻底掀翻。

    靠着这种方法,吐蕃军的盾墙未能持续太久,很快就出现了缺口。

    唐军此时又推出虎蹲炮,对准吐蕃军抵近射击。

    炮声轰隆之后,吐蕃军又是死伤一片。

    遭遇炮击的吐蕃军,再一次阵中生起混乱,开始向后逃跑。

    吐蕃军中的督战队,在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之后,直接冲到前方,开始砍杀那些胆敢后退的士卒。

    军中的喇嘛,此时也敲响法器,击打锣鼓,大声念诵经文,劝导士兵们去向往极乐之地。

    吐蕃士卒在督战队和喇嘛的双重影响下,士气渐涨,逐渐站稳脚跟,趁着唐军装载弹药的空挡,发起了搏命一般的冲击。

    负责指挥前阵的常会武,一边挥动偃月刀杀敌,一边大声喊道:“炮队手脚麻利一些,尽快装好弹药,不用等待号令,直接开炮!”

    虎蹲炮接二连三的再次响起,一批又一批的吐蕃军士卒,被打倒在战场上,尸体铺了一层又一层,伤亡数字在飞速的上升。

    就在这个档口,驻守戎堡的段秀实,突然得了望楼的消息。

    说是戎堡后方的悬崖上,有一只吐蕃军队攀了上来,而且人数越来越多。

    段秀实闻言,心中一惊,连忙领兵赶往后方的悬崖。

    等他赶到时,发现崖顶上方,站着一群穿着皮甲、身材高大、浑身涂满泥污的蛮人。

    蛮人的首领,身高超过两米,生的一副狮虎模样,看见段秀实,也不多说些什么,直接举起兵刃就冲了过来。

    段秀实深吸一口气,向周遭的唐军喝道:“列阵!”

    唐军五十人为一队,以六花为阵,围住了那些蛮人。

    待双方接战,唐军士卒以长矛刺向蛮人,发现后者的皮甲上,覆有厚厚一层结块干泥和动物油脂,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外甲』。

    锐利兵器刺上去,容易向一旁滑开,很难造成损伤,只有陌刀、连枷一类的厚重武器,才能造成一定的杀伤。

    这些蛮人不会列阵,也不会合击,但动作灵活、力大如牛,对于箭矢用完的唐军而言,形成了不小的威胁。

    眼见攀上悬崖的蛮人越来越多,段秀实心知情势危急,只能向唐军下令道:“朝后退!退至戎堡里去!”

    话音刚落,段秀实突然觉得脸上一凉。

    一丝落雨顺着他的头盔,滴落到了地上。

    段秀实发觉之后,突然浑身一震,心中大呼一声,糟了。

    数息之间,原本的细雨,突然变成了磅礴大雨。

    整个天空,变成了浑白一片,雨水如同瀑布一般,倾泻而下,却是沙州数十年未曾一见的大雨。

    段秀实在大雨之中,心神大乱,却没有注意到,那名蛮人首领早就盯住了自己。

    只见那名蛮人首领,借着大雨的掩护,带着数名手下,绕开唐军前阵,来到侧翼,接着脚下生风,撞进唐军的阵型,又跳跃到半空,挥舞起手中的巨棒,直接击打在了段秀实的胸口。

    段秀实一声惨呼,被这一击打飞出去,口鼻之中有鲜血溢出,整个人顿时失去了知觉。

    而另一边,隘口作战的唐军,由于倾盆而下的大雨,军中所使用的虎蹲炮,全部被淋湿,无法继续发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时之间,战场上的形势,顿时逆转,唐军面对数十倍的敌人,开始渐渐不支。

    常会武见状,手足发凉,仰天长啸道:“天要亡我吗?!”

    至此,唐军放弃了隘口和后方,全部退入了戎堡之中。

    在戎堡的大营中,常会武见到了气若游丝的段秀实。

    后者在医师的抢救下,勉强有了意识。

    段秀实醒来后,只说了一句话,那便是:“将虎蹲炮和火药……全部销毁……万万不可落入敌手……”

    说完此言,段秀实再一次陷入了昏迷。

    常会武看了一眼重伤的段秀实,站起身来,又看向身旁的唐军将士。

    豆卢军、玉门军,八千唐卒,与十万吐蕃大军作战了多日,如今只有三千余人存活,而且个个带伤。

    常会武长吁一口气,对麾下说道:“将剩下的战马集中起来,再组织一些军中好手,让他们带上段刺史,趁着敌人还没有合围,尽快撤离此地,去往敦煌。”

    停顿了片刻,常会武又说道:“如果他们能够平安抵达敦煌,记得帮某向家里捎句话……让我的两个儿子,有机会去安西看看,也算是了却我的一桩心愿。”

    眼见段秀实被抬上马匹,又在骑兵的护卫下,冲入了大雨之中,常会武收回视线,提起偃月刀,登上高台后大喊道:“吾等皆为唐卒,倘若苟活至朽朽老矣,卧床见于儿女而邪,此乃奇耻大辱也;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方才人生之一大幸事!”

    戎堡之中的唐卒,闻言大呼道:“今日愿与军使赴死!”

    常会武将偃月刀重重顿在地上,听着城外吐蕃人的喊杀声,大笑道:“好!唐军儿郎们听令!迎敌!”

    ……

    山阙峰之战,唐军八千将士,除了护卫段秀实的百余骑兵撤出戎堡,其余士卒在玉门军军使常会武的指挥下,死守戎堡,迎战十万吐蕃大军,一步未曾退却。

    常会武率领残部,血战一天一夜,身边所存唐卒,战至最后,只余十九人。

    退入戎堡武库,常会武没有理会吐蕃军许诺的高官厚禄,与最后存活的十九名唐卒,一起点燃了火药库。

    一阵惊天动地的轰鸣,响彻了天际。

    几缕清白壮烈的忠魂,飘荡向远方。

第576章 敦煌危难

    敦煌城中,郭子仪坐在酒肆的阁间,看向窗外的长街。

    郭曜走了上来,向郭子仪行了礼。

    郭子仪头也没回的问道:“如何?”

    郭曜:“孔长史在城东见了那个姓康的粟特人。”

    郭子仪抿了一口酒,低声说道:“这般看来,孔攸口中的『来敦煌公干』,为的就是这群来自洛阳的奴标。”

    郭曜不解的问道:“孔攸怎么会和一个粟特奴商混到了一起?”

    郭子仪:“从洛阳贼军手中购买奴标,再千里迢迢将其运到安西。这中间,买奴的本金,运送的护卫,通关的文书,还有一路的补给,你仔细想想,有哪家商户能够独力做到这些?”

    郭曜一愣,问道:“父亲是想说,这背后有着安西都护府的影子?”

    郭子仪:“孔攸,石城康家,安西都护府,不过都是棋子,真正在背后主持大局的人,其实是凉城中的那位。”

    郭曜:“周大帅?”

    郭子仪轻轻点头。

    郭曜:“周大帅花了那么多钱财,从洛阳贼军手中买来一群百姓,又费尽心思将他们运到安西,究竟所图为何?”

    郭子仪饮尽杯中之酒,没有答话,而是将视线投向了长街的尽头。

    郭曜顺着郭子仪的视线,朝窗外看去。

    只见大批大批的民众,赶着马车,携儿带女,从敦煌城外进入城内,长街之上人头攒动,一片喧嚣。

    郭曜奇道:“怎么会有这么多百姓入城?”

    郭子仪神色凝重,丢下四个字:“敦煌危矣。”

    说完,郭子仪出了酒肆,骑马径直去了敦煌府所。

    招来敦煌司马、府卫校尉等一众官员,郭子仪当着众人的面,以安西都护府之名,下令敦煌进入全城戒备,又在城中募集武勇,加紧训练,准备御敌。

    敦煌城中的官员,面面相觑。

    有人壮着胆子,向郭子仪说道:“段刺史领兵在外,郭将军贸然主事,此举恐怕不合礼制。”

    郭子仪向众人问道:“城外那些聚集的百姓,究竟是从何而来?”

    有官员回道:“前些日子,段刺史派出快马,让寿昌、玉门、大碛等地的商户和居民,全部迁入敦煌。”

    郭子仪问道:“段刺史有八千精兵,倘若只是应对吐蕃游骑,只需要分兵而治,为何小题大做,要让城外的百姓,统统来城中避难?”

    敦煌官员一时语顿。

    就在这时,府治的大门外走来一人,却是孔攸。

    他入了中堂之后,对官员们说道:“郭将军所言,并非危言耸听,敦煌当下,岌岌可危。”

    此言一出,敦煌官员都是吃了一惊。

    郭子仪说道:“吐蕃大军入境的消息,倘若传入敦煌,城中必定引发混乱。百姓出逃,粮价飞涨,宵小异动等等,皆有可能。段刺史为了争取时间,率领军队狙击吐蕃大军,又令大碛等地的居民迁入敦煌,再向瓜州、北庭、安西等地请援,此乃外紧内松的应对,并不算错。”

    “然而,距离段刺史上次向敦煌传来消息,已经足足过去了七日。七日里,前线消息完全中断,老夫以为与战事吃紧、大雨连绵有关。”

    孔攸在一旁说道:“前些日子,沙州周遭下了一场数十年未见的大雨,敦煌与前方州县和戎堡的道路全部中断,信使无法往来,城中对于前方发生的一切,完全得不到消息,几乎成了瞎子。唐军在前线,究竟是胜是败,无人得知。”

    郭子仪:“当下之计,便是尽快备战,以防前方战事不利。”

    敦煌一众官员,听到这里,纷纷称喏。

    出了府治,郭子仪看向孔攸,开口问道:“孔长史以为段刺史麾下的唐军,眼下究竟如何了?”

    孔攸没有拐弯抹角,直接说道:“凶多吉少。”

    郭子仪轻轻点头,又说道:“素闻长史善于谋略,敦煌之难,还请助我一臂之力。”

    孔攸看向郭子仪,躬身笑道:“大帅将郭将军指为安西都护,攸不过一长史,自当竭尽全力。”

    郭子仪闻言,心中宽慰。

    立场不同、性格迥异的二人,此时因为机缘巧合,站到了一起,并肩御敌,当真可谓是造化弄人。

    数日后,山阙峰败退而来的百余骑,带着重伤的段秀实,入了敦煌城。

    郭子仪先是下令全城戒严,接着派出安民官,在城中稳住人心,最后又派出斥候向四周打探消息。

    做完了这一切,郭子仪才得了闲暇,去问前线的战事。

    首先是段秀实的伤势,根据医师的汇报,刺史胸骨寸断,有一截断骨甚至插入了胸腔,引发了大出血,他能活到现在,完全就是一个奇迹。

    接着是豆卢军和玉门军的情况,八千唐卒,回来只有百骑,其余人等,皆殁于战事,这其中就包括了郭子仪的老搭档常会武。

    最后是敌人的兵力,六翼十三部十一万大军,吐蕃人一反往年打秋风的常态,这一次几乎是倾巢出动,打了唐军一个措手不及。

    了解完情势之后,郭子仪在敦煌府治之中,召开了第一次军议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首先,便是介绍刚刚赶来的墨离军四千轻骑。

    沙州东部,雨势要比其它地区稍微小一些,身处瓜州的墨离军,在路上并没有因大雨耽搁太多时间,及时赶到了敦煌。

    郭子仪早先曾在墨离军中多年,军中上下,都尊其为主将,就连现任的墨离军军使,也是郭子仪当年一手提拔上来的偏将。

    故而,墨离军奉郭子仪为将,便成了敦煌防御战中的主力。

    至于城中的其它军力。

    敦煌府卫大约有两千三百人,平日里在段秀实的训练下,战力不俗,丝毫不逊于寻常战兵。

    城中临时征募的义勇,大约有三千人,虽然只经过了短时间的训练,但是作为辅兵,还是绰绰有余。

    至于安西和北庭两地,由于大雨形成山洪,冲垮了连接敦煌的官道,故而安西北庭的援军,在短期之内无法赶到战场。

    换言之,郭子仪手中的可用之兵,只有大约九千人。

    而吐蕃的十一万大军,在山阙峰中损失了大约两万二千人,虽然死伤惨重,但是主力犹在,其兵力与敦煌相较,几乎达到了九比一,形势不容乐观。

    军议会上,郭子仪向麾下将领和城中官员,下达了各自的任务。

    众人都得了差事,只有孔攸一人,不理会军议,独自站在角落,拿着一本杂书,正在看的津津有味。

    郭子仪看了他一眼,开口问道:“敦煌战事,关于城防、训练、武备等等,长史可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孔攸见众人看了过来,摆手说道:“郭将军筹备周到,事无巨细,攸性子愚钝,没有什么可说的。”

    郭子仪的长子郭曜闻言,冷哼一声,开口道:“在凉州时,我就听闻孔屠之威名,本以为是个什么了不得的人物,如今看来,也不过尔尔,还不如……”

    郭子仪闻言,冷冷看了一眼郭曜,后者瞧见之后,心中一凛,连忙闭口,不敢再言。

第577章 首阵

    吐蕃军在山阙峰之战中取胜,八千唐军几乎全军覆没,通往敦煌的最后一道屏障彻底陷落,通路也就此打开。

    桑赤若心中清楚,拿下山阙峰,就等于拿下了大半个敦煌城。

    此番率领大军入沙州,可谓是一洗前耻,桑赤若自然志得意满,在吐蕃将领和贵族们的奉承声中,逐渐也升起了轻视。

    山阙峰之战后,吐蕃军本应乘胜追击,不给唐军任何准备的机会,尽快拿下敦煌城。

    但是,吐蕃将领和贵族们掠财心切,再加上玉门军使战死,沙州刺史重伤,所有人都认为唐军不可能在短期内,组织起像样的防御。

    所以,吐蕃大军没有选择奔袭敦煌,而是先顺路去了寿昌和玉门。

    沙州这两处地点,乃是大碛商路重要的发起点,有许多来不及撤走的商行和店铺。

    吐蕃人烧杀劫掠,抢夺了大量的财富的同时,也给敦煌城留下了一定的准备时间。

    当吐蕃大军完成劫掠,赶至敦煌城外时,桑赤若惊讶的发现,城头到处都是唐军。

    吐蕃军扎营之后,桑赤若将军中将领和贵族们召集起来,开了一次军议。

    军议开始之前,吐蕃军的随行工匠,呈上了一件物什。

    这样物什,是山阙峰戎堡大爆炸之后,吐蕃士卒从废墟中挖出来的『虎蹲炮』。

    只是,这门炮已经被炸的面目全非,军中工匠花了好长时间,勉强修复了一些破损,现在才能看出最初的形状。

    大帐之中,桑赤若先是看了看炸裂的炮口,又看了看变形的炮耳,向帐中的众人问道:“你们中有谁,曾经见过唐军的这样武器?”

    吐蕃将领和贵族们,面面相觑,无人应答。

    桑赤若皱紧眉头,用手扣了扣炮身,说道:“这材料,似乎是上好的熟铁,而且是百炼而成。”

    桑赤若将虎蹲炮放在地上,又朝身旁的殷屠说道:“砍一刀上去,试试它的硬度。”

    殷屠依言拔出刀来,用力向虎蹲炮上砍了一刀。

    一声刺耳的金戈相击之后,殷屠的佩刀崩出了数个缺口,而虎蹲炮的炮身上,除了一道淡淡的白痕,却是完好无损。

    帐中的吐蕃人,纷纷咋舌道:“好坚固的铁器。”

    桑赤若脸色凝重,摆手说道:“拿下去吧,我们先说说如何攻下敦煌。”

    有将领说道:“上千户,前些日子突降暴雨,冲毁了附近的道路,又引发了山洪,唐国的援军在短期之内,根本无法抵达敦煌。而我军又在山阙峰消灭了豆卢军和玉门军,这样一来,敦煌城中就只剩下一些用来充数的辅兵罢了。”

    桑赤若点点头。

    敦煌城头那些守卒,在他看来,有极大可能是敦煌城的府卫,甚至有可能是当地的百姓假扮成士兵。

    此时,又有将领问道:“假如,敦煌城中还有那种会打雷的武器,我们应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问出来之后,帐中众人想起那日虎蹲炮的威力,个个都是愁眉苦脸。

    殷屠的大嗓门这个时候响了起来:“山阙峰那一战,天神降下一场大雨,浇灭了那些会打雷的武器。这就说明,上天庇佑着吐蕃,天神一直在帮助着上千户!”

    殷屠的话一说出口,帐中无论将领,还是贵族,看向桑赤若的眼神,都有所改变。

    山阙峰一战,吐蕃大军之所以能够占下隘口,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那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淋湿了虎蹲炮。

    吐蕃人信奉神灵,大多都将这场神雨的到来,归功到了主帅桑赤若的头上,认为是他给整支军队带来了好运。

    对于这种猜测,桑赤若并不打算分辩,因为这种论调,可以让他在将领和贵族圈子中的地位更加牢固。

    军议到此,桑赤若朝众人说道:“唐军当下已经没有可用之兵,不过一切小心为上,明日我军攻城,先用奴兵,试探一番城中的虚实。”

    众将纷纷称是。

    吐蕃军抵达敦煌城的第二日,桑赤若下令,让各个部族,分别派出一营奴兵,聚成三千人,从南门试探性的向敦煌城发起进攻。

    第一场攻城战就此打响。

    三千奴兵分散开来,小心翼翼的朝敦煌南门攻去。

    南门上的守军,以弓箭阻滞吐蕃人前进。

    身处中军的桑赤若,看了一会儿就发现,唐军的弓箭手准头极差,而且落点稀稀拉拉,形不成齐射。

    桑赤若由此判断,城头上的守军,应当是临时募集的义勇,还来不及完成训练,就被派上了战场。

    三千奴军靠近城墙之后,城头上的唐军手忙脚乱,完全做不到定点防守,甚至某一段防守区域出现空缺的情况。

    吐蕃奴军架设起云梯,在一番鑫战之后,居然有几队人攻上了城墙。

    虽然后来在唐军精锐的驱赶下,又不得已退了下来,但是这一幕深深鼓舞了吐蕃军上下。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沙州精锐已经损失殆尽,城楼上的唐军孱弱无力,城破指日可待。

    而最关键的是,敦煌城中已经没有了那种会打雷的武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桑赤若见状,也不打算在浪费时间,直接从三翼精锐之中,抽调了五千甲士,打算一锤定音,直接拿下敦煌。

    第二次攻城战中,吐蕃军的精锐甲士,排着密集阵型,带着攻城器械,向敦煌南门攻去。

    吐蕃军再一次很轻松的便攻到了城下。

    当云梯开始架设,吐蕃人聚集为众时,城头上突然抛下了数十个冒着白烟的小型木桶。

    当这些木桶落到吐蕃人中间时,剧烈的爆炸声顿时响彻了整个战场。

    巨大的火焰、强烈的冲击,瞬间席卷了城墙下的一切。

    在黑火药的爆炸之中,吐蕃甲士犹如惊涛骇浪中的小舟,瞬间就被撕成了碎片。

    鲜血、断肢和甲胄,漫天飞舞,整个现场惨不忍睹。

    就在这时,敦煌城的南门突然打开。

    郭子仪之子郭曜,率领一千五百名墨离军环具骑兵,从城中突然冲出,直接撞入了吐蕃军中。

    五千名吐蕃甲士,在经历了爆炸之后,所有人的心中只剩下惊愕和恐惧,此时又遭遇唐军重骑,几乎在一瞬间,整个吐蕃前军的士气彻底瓦解。

    所有人开始向吐蕃中军逃去,丝毫升不起任何抵抗之心。

    郭曜率领骑兵,在吐蕃人后阵一路掩杀,一直杀到吐蕃中军的弓箭射程边缘,才收兵回城。

    结果,吐蕃三翼精锐,五千甲士,在头一战中几乎全军覆没。

    而桑赤若因为轻视唐军,大意之下,中了郭子仪的计策,被狠狠上了一课。

    吐蕃军和唐军在敦煌城的头一仗,以唐军大胜而告终。

第578章 奇策

    吐蕃人首战失利之后,桑赤若终于意识到敦煌城中尚有战力,想要轻松攻下,恐怕很难。

    于是,吐蕃大军改变了战术。

    除了留下两万兵力,看守后营以外,吐蕃其余的六万大军分成三部,围三缺一,分别从南、北、西三个方向,围攻敦煌城门。

    经过数次的交锋,两方各有损失,桑赤若也从战报之中看出了门道。

    敦煌南门守备力量最强,西门稍弱,北门最弱。

    得知这一情况之后,吐蕃人又聚在一起举行了军议,一番商讨之后,将领和贵族们得出结论,唐军精锐兵力不足,无法兼顾到每一处城门,只能重点防御一处。

    桑赤若因此定下了声东击西之计。

    吐蕃军首先将主攻方向放在南门,接连三日,派出大部精兵,连番进攻城门,将唐军的注意力全部调动了过来。

    到了第四日的清晨,吐蕃军在南门城外的大营中,故意命令军队来回调动,做出一副准备大举攻城的模样,实际上却是趁夜将主力调去了北门外的大营。

    待用完早饭,日头完全升起,南门外的吐蕃军就会发起佯攻,使得唐军集中于南门。

    而北门的吐蕃主力,尽快完成整备,趁机大军压上,直接猛攻向唐军守备最薄弱的北门。

    唐军倘若换成是一般的守将,面对吐蕃人这一套阴招,恐怕真的会中招。

    但敦煌城如今的主将,可不是什么一般的守将,而是郭子仪。

    吐蕃人在明知南门守备最强的前提下,还连续三日,对南门发起猛烈的进攻。

    这一反常现象,引起了郭子仪的注意。

    于是,郭子仪便留心起了吐蕃军中的一件小事——供水。

    吐蕃大军取水的地点,位于甘泉水的支流,由于气候干燥,水分蒸发极快,所以吐蕃人的取水队,动作比较频繁,往往要早晚各去一次,才能满足大军的用水需求。

    郭子仪派人仔细观察吐蕃人的取水队,发现第四日的清晨,吐蕃南门外大营的取水队,相比以往,往来的驼行居然少了一半。

    而相对应的,北门外的吐蕃取水队,数量却增加了许多。

    郭子仪由此可以判断,南门外的吐蕃人,应当是佯攻,主攻方向应该是北门。

    于是,郭子仪将计就计,将墨离军主力全部调到了北门,又把火药等城防物资输送到北门,最后让儿子郭曜率领骑军伏在城中,随时候命。

    结果,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与两军对战的首阵几乎无差。

    敦煌北门外的吐蕃军,向城门发起进攻,唐军假意装作不支,纷纷后退。

    吐蕃人见状,以为声东击西之计奏效,大军全部押上,打算一鼓作气拿下北门。

    不料这个时候,北门上的唐军突然一改颓态。

    箭矢、檑木、热油、炸药等等,仿佛下雨一般,抛入吐蕃军中。

    唐军精锐个个生龙活虎,冲上城楼,将爬上来的吐蕃战士杀得哭爹喊娘,四处溃逃。

    趁着这个档口,郭曜率领上千铁骑,再次冲出城门,掩杀吐蕃大军。

    同样的剧本,上演了两次。

    这一幕,将吐蕃中军的桑赤若,气的七窍生烟,暴跳如雷。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精心布下的声东击西之计,居然败在了取水这个破绽上……

    在同样的地点摔倒两次之后,桑赤若终于学了乖,不打算再搞什么花样,而是打算奉行『一力降十会』的精髓,充分发扬吐蕃军的最大优势——人多。

    六万吐蕃大军,分成数队,以车轮战的姿态,轮番进攻敦煌城。

    白天攻城,夜晚也攻城,每天战火不断,不给唐军丝毫喘息之机。

    面对这种传统意义上的消耗战术,郭子仪也没了办法,只能据城而守,抵御敌军。

    伴随着战事的持续,唐军城防物资消耗极快,士卒也开始疲惫。

    最关键的是,两军的战力天平,开始逐渐朝着吐蕃人倾斜。

    毕竟,吐蕃兵力是唐军兵力的九倍。

    吐蕃即便用三条人命,去换唐军的一条人命,也是一件稳赚不赔的买卖。

    更何况,唐军的真正精锐,只有墨离军,这些战斗在第一线的唐卒,任何一人的牺牲,对于敦煌城来说,都是一个无法忽视的损失。

    敦煌城之战持续半个月后,郭子仪又将众将召集起来,开始了一次军议会。

    郭子仪首先问唐军各部的损失。

    郭曜的肋下和肩头都负了伤,但战事激烈,他只是简单包扎之后,仍选择继续战斗在前线。

    听见父亲开口相问,郭曜躬身说道:“四千墨离军,连日作战,如今能上阵者,尚不足一半。”

    郭子仪闻言,先是一阵沉默,接着左右看了看,朝郭曜问道:“墨离军的军使呢?”

    郭曜垂下头去,颤声道:“昨夜,吐蕃山隗军攀爬城墙,攻上城楼。墨离军军使率领亲卫,前去御敌。之后,敌军虽然被驱赶下城楼,但是墨离军使却在乱战之中,被山隗军大将殷屠所击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郭子仪愣在原地,发呆了好一会儿,最后轻声道:“知晓了。”

    接着,府卫校尉和义勇教兵也纷纷向郭子仪报,部下损失惨重。

    郭子仪眉头紧锁,向敦煌司马问道:“安西和北庭的援军,还没有消息吗?”

    司马苦着脸说道:“大碛商道被山洪冲垮了数座栈道,修复进度很慢,安西军被堵在道中,无法赶来沙州;伊州那边的星星峡和子午山,也是一样的情况,吊桥被毁,官道被山石被覆盖,北庭军无法驰援。”

    郭子仪长叹了一声,闭上眼睛开始沉思。

    情势危急,再加上故人战死,郭曜心中苦闷,环视了一圈堂中,发现孔攸依旧是抱着一本杂书,躲在角落里,不管它事,不由大怒道:“吾等皆在死战,先生却在偷闲,薄凉至此,恬不知耻!”

    孔攸闻言,抬起头来,见堂中诸人纷纷看了过来。

    先是整了整衣服,孔攸收起那本杂书,向郭子仪拱手说道:“攸有一计,可助将军退敌。”

    听见这话,郭子仪心中有些怀疑。

    仗都打这个份上了,孔攸又能有什么退兵之计,难不成他还能平白无故的变出军队来?

    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郭子仪向孔攸问道:“计将安出?”

    孔攸伸出了右手,张开了五指,对郭子仪说道:“将军只要拨兵于某,不出十日,吐蕃人必定退兵。”

    郭子仪看着孔攸右手的五根手指,怀疑的问道:“拨你五千士卒,孔长史是打算以伏兵败敌?”

    孔攸摇摇头,只是将右手的五根手指又晃了晃。

    郭子仪皱了皱眉,又问道:“孔长史难不成是要五百死士,奇袭吐蕃大营,擒贼先擒王?”

    孔攸再次摇头,对郭子仪说道:“敢教郭将军知晓,攸只需五卒,足矣。”

    堂中诸将,还有敦煌官员闻言,一起睁大眼珠,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五人?”郭子仪一脸惊诧,身体一震,向孔攸再一次确认道:“你只要五个兵卒,就能令吐蕃退兵?!”

    孔攸拱手称是。

第579章 离间

    吐蕃军主将桑赤若,已经隐约能够感觉到敦煌城中兵力不足,武备缺乏。

    以往吐蕃军攻城,唐军不仅能抵御住攻击,还能借机出城反攻,可如今唐军大多都是死守不出;再比如唐军手中那种可以爆炸的『震天雷』,起初还能见到,现在使用次数越来越少。

    桑赤若心知敦煌城破在即,便向吐蕃大军承诺,一旦敦煌城破,刀不入鞘,屠城三日,除了城中宝库献给祖赞,其余允许士卒自由掠夺。

    此令一下,吐蕃军士气大振,桑赤若的个人声望在一时之间,也涨到了最高。

    在这之后的一天清晨,吐蕃军前去打水的兵卒,在小河旁发现了一块巨石。

    走近一看,吐蕃士卒不禁被上面的一幕,吓呆在了原地。

    只见无数的蚂蚁,爬在巨石的表面。

    然而,这些蚂蚁的行进,并非是杂乱无章的,而是隐隐形成了几个特殊的图案。

    打水的吐蕃士卒,将这一罕见的现象,汇报给了部族。

    部族中的书令,听闻这一消息之后,急忙赶至巨石旁,一眼就看出这些蚂蚁组成的图案,是犽隆文字(吐蕃古文)。

    连在一起的含义便是:天神赐福于噶尔。

    犽隆文中的『天神』,专指苯教中的萨满神,那么噶尔又是什么?

    噶尔就是桑赤若的姓氏,也是他祖族的名讳。

    噶尔族起源于荪波,被吐蕃所征服,之后族内的成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在吐蕃高层中担任着职位。

    比如,吐蕃大贡论噶尔·赤扎孜门、噶尔·芒香松囊都出自噶尔一族。

    但论其噶尔部族,其中最有名的两位大相:

    一位是噶尔·东赞(禄东赞),他以臣子的身份,征服象雄、羌塘等等地区,统一了整个高原,并且说服大唐和亲,又进行了经济、军事、民生、宗教等等一系列改革,建立了吐蕃帝国。

    而另一位的名字,在大唐史册之中却成了禁忌,也成了唐军不败的陈伤旧疤,很少有唐人敢公开提及。

    这个人就是禄东赞之子,噶尔·钦陵赞卓(论钦陵)。

    论钦陵身为吐蕃大论,统领吐蕃军长达三十年之久。

    在这三十年间,他与唐军大小作战百余次,从未遭逢过败绩(以亲自领兵而论)。

    薛仁贵、李敬玄、韦待驾、阎温古等等唐将,皆负于论钦陵之手。

    最后,论钦陵在吐蕃国中声望太高,甚至已经威胁到了吐蕃赞普的地位。

    吐蕃赞普器弩悉弄与大臣论岩合谋,以狩猎之名前往论钦陵的驻地,捕杀其党羽两千余人,论钦陵率兵谋反,但大部分将领选择忠于赞普不与抵抗,论钦陵兵溃自杀身亡。

    吐蕃国中的噶尔名门,至此彻底势微。

    而如今,在甘泉水旁,突然多了这样一块巨石,上面又有蚂蚁成字为『天神赐福于噶尔』,这中间就多了许多令人深思的意味。

    蚂蚁成字一事,很快就传到了吐蕃大营。

    桑赤若本就名望正盛,此时又加上了这一档子事,整个吐蕃大军的上上下下,再看他的眼神,都变了不少。

    当天在军营中,不少信奉苯教的部族将领或士卒,见到桑赤若,都会跪伏在地,轻吻其靴尖,又尊称其为『疙牙摩罗』(大智慧王)。

    起初桑赤若还不察觉,以为是军卒出于尊敬,才行此大礼。

    但是后来,桑赤若从他人那里获知了蚂蚁成字的消息,一时之间大惊失色。

    噶尔家族世世代代被赞普所忌惮甚至仇恨,这在吐蕃国几乎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桑赤若忍辱偷生,低声下气,这才好不容易得来今日成为大将的机会。

    即便如此,桑赤若在出兵前,吐蕃祖赞还是不放心,特意派出一群本家贵族,名为协助,实际上就是监视,目的就是怕桑赤若掌控兵权,意图不轨。

    可是眼下,却生出如此变故,这令桑赤若顿时欲哭无泪。

    桑赤若为了消除不利影响,连忙在军中下了数道命令:

    一、立即派出人马,去甘泉水旁就地掩埋巨石;

    二、禁止士卒讨论蚂蚁成字一事;

    三、找到随军的本家贵族,向祖赞表了一番忠心,更是偷偷摸摸送出去不少重礼。

    在好一番运作之下,蚂蚁成字之事总算是告一段落,但是噶尔家族得天神庇佑的传闻,却是越传越广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几日后,有吐蕃士兵又去取水,在甘泉水的上流,再次发现一块覆有蚂蚁的大石,上面依旧形成了文字。

    只不过,这次的文字改变了许多。

    军中书令再次去看,发现文中大意便是:“天神终将战胜伪教。”

    犽隆文中的『天神』,专指苯教中的萨满神,而『伪教』二字,只要是明眼人,都能看出它代指了佛教密宗。

    这段话的出现,使得整件事的意义,彻底发生了变化。

    如果说,第一次蚂蚁成字,只是将噶尔家族抬高到了天神庇佑的程度;那么,第二次蚂蚁成字,却是将噶尔家族牵涉入了吐蕃国中的佛苯之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噶尔家族从最早开始,是信奉苯教的,后来因为并入吐蕃,改信了佛教,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噶尔家族被佛教徒的赞普王族所背叛,走上了覆灭的道路。

    所以,第二次蚂蚁成字,以天神之名,点明了吐蕃的佛苯矛盾,如果再联系第一次蚂蚁成字的内容,就不难推论出,天神降下预兆,是希望借噶尔家族之手铲除佛教密宗。

    当这些内容传回大营的时候,吐蕃军中顿时掀起轩然大波。

    要知道,在吐蕃大军之中,信仰佛教的人,大多都是忠于祖赞的本家贵族,和一部分山南贵族,而信奉苯教的人,不仅有羌塘、象雄、多玛等各地部落的贵族,军中大部分未经教化的士卒和奴兵,信奉的也都是苯教。

    所以,针对这块石头上的文字,苯教徒个个都是兴奋无比,在他们看来,这就是神迹,而在佛教徒看来,这是一次别有用心的污蔑。

    有趣的是,苯教徒与佛教徒在辩论时,前者将一件事情拿出来,反复宣讲,那就是吐蕃大军进攻山阙峰戎堡时,因为虎蹲炮而死伤惨重,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不仅淋湿了敌人的武器,还将安西军和北庭军阻隔在千里之外,这看起来完全就是天神对主将桑赤若的庇佑,没有任何可供质疑的余地。

    此时的桑赤若,因此两次『神迹』的出现,被苯教徒和佛教徒夹在中间,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只能极力劝说两方搁置争议,先将注意力放在眼前的敦煌城上来。

    随着争论的扩大和延续,代吐蕃祖赞行监军之职的本家贵族团,忌惮苯教神迹的影响力,当众宣布要解除桑赤若的主帅之职。

    桑赤若出面极力劝说,希望贵族们再给他数天的时间,一旦敦煌城破,他就会主动交出兵权。

    但这种说辞,本家贵族们不肯也不敢去相信。

    有忠于桑赤若的将领和贵族,向其劝说,与其交出兵权,不如违抗命令,逮捕那些本家贵族之后再继续攻城。

    桑赤若一番思索之后,出于长远考虑,拒绝了这个提议,决定向本家贵族团交出兵权。

    至此,吐蕃大军因为两块石头引发了宗教内讧,不得不收整军势,放弃了敦煌的围攻,开始慢慢向龙勒山的方向退却。

    敦煌城头,郭子仪目送着吐蕃大军远去,向身旁的孔攸叹道:“五名士卒,几块石头,就能退十万吐蕃大军,先生真乃神人也。”

    孔攸摇头道:“武周朝时,则天皇帝派兵遣将,数次南征吐蕃,都败给了论钦陵。大臣郭元振建议,吐蕃王族信奉佛法,可派出僧侣以讲解佛法为由,来行离间之计。皇帝许之,最终吐蕃赞普中计,诛杀噶尔一族。”

    郭子仪听完点头,说道:“吐蕃人笃信神相命理,因此而中计,倒也不足为奇……但是,那蚂蚁写字的法子,先生又是如何知晓?”

    孔攸笑道:“此法乃是丞相所述。”

    郭子仪奇道:“丞相所述?”

    孔攸:“攸曾与丞相闲谈野史,谈及楚汉相争,丞相说了一则趣闻。说是汉高祖刘邦曾遣人,将花蜜涂在大石之上,上书霸王自刎四字,引蚂蚁覆之。项羽见之,以为天不留生,便自刎在江边。”

    郭子仪听完,哈哈大笑道:“此等轶事,老夫倒是闻所未闻,有趣,有趣!”

第580章 舆论(上)

    骑在马上的桑赤若,回头看了一眼敦煌的方向,轻轻叹了口气。

    走在他身旁的山隗军大将殷屠,沉声说道:“上千户,我们就这样走了?”

    桑赤若幽幽说道:“打仗犹如搏杀,被对方拿住了死穴,此时不退,又能如何?”

    殷屠忿忿不平的说道:“明明只要再攻城数天,我们就能拿下敦煌城中的宝库!”

    桑赤若:“如果在这里再待下去,用不了数天,我的人头就会在睡梦中被人砍下。”

    殷屠一愣。

    桑赤若:“在我出兵之前,祖赞就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只要我敢生出贰心,必定无法看到明日的太阳。”

    殷屠恼怒,挥动巨棒,打碎了身边的一块巨石,说道:“明明就是我们赢了,却要像老鼠一样逃跑,我咽不下这口气!”

    桑赤若看向远方的群山,轻轻说道:“你且记住我的话……未来的日子还很长,今天我们能够打到城下,终有一日,我们就能进入城中,成为敦煌的主人……”

    敦煌战事告一段落,而在遥远的东方,一股暗流正在水面之下缓缓涌动。

    北唐朝堂的动向,恰如周钧所料。

    在众多门阀重臣辞官致仕之后,原本那些跟随李隆基来凉州的门阀世家,大多从河西向南迁移,投奔到了江南李亨那里。

    与此同时,关陇世家彼此相告,将矛头纷纷对准北唐,高门显族中的文人和学士,大多充当口舌,开始无视北唐攻下河北的拨正之功,而是将其称作乱臣祸首。

    这一日,周钧和一众朝臣聚在凉州议政堂之中。

    周钧面前的案台上,放着一摞子收集而来的书册。

    将其中的一本拿了起来,周钧念出封面上的三个大字:“《唐殇赋》。”

    岑参咬咬牙,出列说道:“丞相,书中文字,构陷朝政,包藏祸心,理应将其列入禁书,不得入市!”

    周钧翻开书册,一边看一边读道:“身处三公之位,而行桀虏之态,污国害民,毒施人鬼……河西有无聊之民,帝都有吁嗟之怨。历观载籍,无道之臣,贪残酷烈,于钧为甚。”

    将书册慢慢放下,周钧的脸上看不出喜怒。

    周遭的朝臣都是惴惴不安。

    原因无他,只是这篇赋文之中,将周钧骂了个狗血淋头,换做是谁,都要暴跳如雷。

    周钧沉默了好一会儿,突然开口道:“文采斐然,难得。”

    朝臣们闻言,都是一愣。

    周钧向一旁的岑参问道:“这篇赋文,由谁执笔?”

    岑参:“执笔者为刘长卿,字文房,天宝中登进士第,现为伪唐长洲县尉。”

    周钧:“刘长卿?就是写下那『空庭客至逢摇落,旧邑人稀经乱离』的刘长卿?”

    岑参和杜甫对视了一眼,二人都是一头雾水。

    在他们的印象中,却是从来没有听过这句诗。

    周钧拍了拍额头,这首诗好像还没问世。

    一直保持沉默的高适,此时拱手说道:“丞相,刘长卿这本《唐殇赋》,必定是得了他人的指使,充作了口舌。”

    周钧闻言,轻轻点头。

    高适又说道:“早先,丞相准了不少门阀重臣的致仕。如今,这些人携族已经迁往了江南,他们与丞相有着宿怨,指使文人以笔为刀,中伤朝廷,也就不足为奇了。”

    周钧又拿起一本书册,封面名为『空余恨』。

    拿起来翻了一遍,周钧发现这是一部话本,看完之后,哑然失笑。

    作者以话本的形式,讲述了李隆基和杨玉环从相识、相知再到离别的故事。

    话本开头,从李隆基登基之日开始,皇帝励精图治,文治武功,创造了开元盛世,本是一位明君。

    但是,李隆基自从遇到杨玉环之后,不理朝政,只图享乐,使得奸佞当权,叛臣谋逆,最终让大唐山河破碎。

    最后,李隆基抱病在床,而杨玉环却抛弃了皇帝,离开了宫中。

    整个话本通读下来,表面上看起来是在说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情事,但是字里行间却处处将杨贵妃比作了红颜祸水。

    周钧看到这里,摇了摇头,将话本丢回到案台上。

    高适向周钧说道:“丞相,城中已经出现了不少这样的文册,有诗词,有文赋,也有话本,都是指责朝政、诋毁宫中的文章,倘若让百姓看了,恐怕会生出事端。依老臣之见,理应全部没收,再列为禁书。”

    周钧看着案台上的一摞书册,摇头说道:“单单只是禁书,恐怕治标不治本。”

    高适沉默片刻后说道:“丞相所言极是。”

    岑参建议道:“不如将那些传阅文册的人,全部抓起来,再判为有罪?”

    周钧再次摇头道:“因言而获罪,并非良政……”

    岑参有些头疼:“丞相,那我们应该如何做?”

    周钧思考片刻之后,对杜甫说道:“少陵,关中水旱连灾之时,你曾经在坊州等地游历过?”

    杜甫拱手称是。

    周钧:“那些地方的灾民,你如今可有相识的人?”

    杜甫:“很多,比如丞相的亲卫队头王翃,还有赤水军中的张沿岭,都是我曾经认识的灾民。”

    周钧:“那便好,你将那些游历的遭遇统统写下来,再寻当年的灾民,以谈话记录的方式,让他们对比过去和现在的生活水平,写成一本游记。”

    杜甫明白了周钧的想法,拱手称喏。

    高适在一旁说道:“丞相,仅仅只是一本游记,恐怕不足以让天下百姓改观。”

    周钧:“在朝堂中,先前我曾经宣布新设一监,名为宣文馆,高大夫可还记得?”

    高适:“宣文馆?老臣还记得。”

    周钧:“门阀既然想要利用文人挑起口舌之争,此举正合我意。”

    高适:“丞相打算如何做?”

    周钧:“自古圣贤,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更何况百姓?闭塞言路,禁止书籍,因言而罪,虽然短期能够控制言论,但长远看来,却会失去民心……最好的办法,还是应当以笔为刀,以纸为盘,在舆论这片战场之中,杀出个胜负才是。”

    高适听完这话,还是有些不解。

    杜甫凑近高适,低声提示道:“高大夫,丞相从前是《西厢记》、《梁祝》等书的编撰……”

    高适恍然大悟,终于反应了过来。

第581章 舆论(中)

    出了尚书省,周钧坐着马车,一边赶回府中,一边开始思考接下来应当如何布局。

    入了家中的后苑,周钧看见儿子周逍和侄子周尚二人正在花园中游戏。

    向四周看了看,周钧没有发现尹玉的身影,不由感觉有些意外,便朝周逍问道:“你的阿娘呢?”

    周逍学着大人的模样行了一礼,开口说道:“阿娘去了忆南庐。”

    周钧一愣:“忆南庐?”

    交待了几句,周钧顺着长廊,一路向着侧厢庭院走去。

    刚刚走到忆南庐的小院门口,周钧就听见院内隐隐约约有女子的哭泣声传来。

    他犹豫片刻,最后还是踏入了院门,周遭的宫婢和内侍见到他,纷纷呼了一声丞相。

    此时,内里的人听见院中的动静,哭声也戛然而止。

    在下人的引路下,周钧走入偏厢的堂中,瞧见尹玉正好走了出来。

    后者瞧见周钧,先是做了一个噤声的动作,接着出门走远了两步。

    周钧疑惑道:“怎么了?刚才是谁在哭?”

    尹玉压低声音说道:“是玉环娘子。”

    周钧皱眉问道:“是住的不舒心?”

    尹玉摇头道:“与食宿无关,却是因为有话本,名为《空余恨》,娘娘看见了……”

    周钧恍然,原来是那本把杨玉环比作红颜祸水的话本。

    无奈的摇摇头,周钧说道:“不过是市井小民的茶余闲谈罢了。”

    尹玉:“自从经历了马嵬坡之变,玉环娘子的精神就变得脆弱了不少,隔三岔五入眠时,就会因为恶魇而惊醒,如今又被世人骂作祸水,自然是悲苦难当。”

    周钧沉默片刻后,对尹玉说道:“我随你一起进去,看看贵妃娘娘。”

    尹玉有些意外,但还是依言领着周钧入了内堂。

    杨玉环当初入住公主府,尹玉原本想将凉州城中的一处别苑,赠给她作为住所。

    但是杨玉环最终选定了公主府侧厢、一处偏僻的小院,作为了自己的安身之所。

    入了堂中,周钧看向四周。

    与从前在长安宫中的景色不同,如今贵妃娘娘的寝所,再也见不到什么金碧辉煌的装饰,放着的却是一些道家心经、盆栽山水和琴棋书画。

    有趣的是,在内堂偏里一些的墙上,周钧居然看到了一副杨玉环亲笔题写的字。

    上面写着两句诗——瞻目仰天望月阑,天上人间总一般。

    周钧正在看着屋内的摆设,几名宫婢陪着杨贵妃,从内厢走了出来。

    杨玉环双眼有些发红,脸颊尚有泪痕,看见周钧先是一愣,接着不自觉低头擦了擦眼角,又行礼称了一声周二郎。

    周钧还了一礼,与尹玉一起坐了下来。

    杨玉环往日里总是光彩照人、贵不可言,可如今却是梨花带雨,暗自神伤。

    周钧见状,微微叹了口气,开口说道:“贵妃娘娘,清者自清,无需理会庸人之说。”

    听见这话,杨玉环原本极力压制的情绪,又出现了些许的波动,只听她哀声说道:“我已不再是少不更事的小娘,又是经历过生死的,对这些风言风语,本应当泰然处之……但是看完那话本,再回首看看这一生遭遇的种种,或许也是因果报应罢了。”

    尹玉在一旁劝道:“娘娘这是什么话,哪里来的因果报应?”

    杨玉环:“我在宫中时,喜好玩乐,又爱好热闹,常常拉着三郎四处游山玩水。那时的我,总是在想,大唐鼎盛繁华,四海安定无忧,又何必去理会什么天下大势。”

    “可是,我却不知道,大唐表面看起来繁华,实则已经摇摇欲坠,我的任性和嬉闹,使得三郎长期不理朝政,已是大唐衰败至此的原因……所以,那话本或许说得对,玉环与那褒姒妲己之流,又有何异,都是红颜祸水罢了。”

    尹玉一时语顿,开口想要劝劝杨玉环,却不知从何劝起。

    周钧看着杨玉环,沉声说道:“敢教娘娘知晓,即便当年你没有入宫,这大唐一样会多灾多难,衰败不堪。红颜祸水一说,不过是那些始作俑者,为了推脱罪责,将娘娘拉出来作为替死鬼罢了。”

    杨玉环愣在当场,看向周钧,犹豫问道:“周二郎此言何意?”

    周钧:“天宝十四载的那一场叛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起始。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因为皇帝不理朝政,致使奸佞当道,这才引得藩镇叛变。但娘娘不妨想一想,身为贼酋的安禄山,明明在叛乱开始的第一年就死了,那为何当下的天下大势还是纷争不休?”

    杨玉环垂首思索,最终摇头说道不知。

    周钧:“长安洛阳两地的关陇门阀,多以联姻、师朋等等形式与宫中联系,大唐建国百年,关陇门阀掌控政治、经济、民生等等诸多权力,彻底封死其它门阀上升的渠道。大唐强盛时,国内其它势力尚且不敢轻举妄动,但是关中、河南、河东数年水旱连灾,再加上唐军精锐大多折损在陇右、南诏等地,致使中央弱,边镇强,这才是导致河北叛乱的最大原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杨玉环和尹玉闻言,睁大眼睛。

    周钧:“门阀之争倒也罢了,然而大唐自开元起,土地兼并、恶税遍行、隐户瞒报、私自蓄奴等等事情屡见不鲜,使得百姓民不聊生,只能铤而走险,谋乱求活……除此之外,大唐衰败还与藩将用人、将相不和、贪墨腐败等等有关。这般说起来,大唐衰落,朝堂上下无论是谁,都难逃干系,又岂能把罪业推到一妇人身上?如此行事,实非大丈夫所为。”

    杨玉环看向周钧,眼中慢慢泛起泪花,轻声问道:“依二郎之意,大唐兵祸,并非是玉环一人之过?”

    周钧摇头说道:“娘娘不谙政事,又天性喜乐,身为宫中贵妃,或许有不察之过。但是将大唐如今的衰败,怪罪在你一个人的头上,钧以为此论不公。”

    杨玉环听到这里,泣不成声。

    她慢慢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向着周钧行了万福,口中又说道:“妾身多谢二郎仗义执言。”

    周钧和尹玉,又劝慰了杨玉环一番,二人之后一起出了忆南庐。

    在返回内苑的路上,尹玉说道:“娘娘的家人,大多都死在了马嵬坡,如今又被人这般指责,实在是可怜。”

    周钧:“下士杀人用利刃,中士杀人凭恶语,上士杀人以笔锋。有些时候,文章对人的伤害,要比刀剑来的更加可怕。”

    尹玉拉住周钧的袍子,问道:“娘娘与我情同姐妹,二郎可能寻个法子助她?”

    周钧点头道:“法子是有的,过些时日,你便能知晓。”

第582章 舆论(下)

    当天入夜,周钧去了宋若娥的房中。

    刚刚把儿子周祎哄着睡下,宋若娥走进书房,见周钧和解琴二人坐在那里窃窃私语,没好气的说道:“二郎,赶紧把这爱作妖的收入房中,也好过天天来我这里私会。”

    解琴白了宋若娥一眼,说道:“一天到晚,就知道瞎嚼舌根,今天有正事要做。”

    宋若娥走到解琴身边,轻笑道:“上次也不知道是谁,也说有正事,结果深更半夜,在房里闹了好大的动静。”

    解琴大窘,作势要打宋若娥。

    后者笑着躲到了周钧的身边。

    周钧拍了拍宋若娥,示意她先坐下来,接着开口说道:“朝廷已经发下了解琴的官身,从下个月起,宫中教坊会改为宣文馆……平日里人多口杂,想要说些事情也不方便,还是这里自在一些。”

    解琴一边听,一边从案台下方拿出一个四四方方的木盒。

    宋若娥见着好奇,便开口问道:“这是什么?”

    解琴:“是二郎吩咐的东西。”

    伴随着木盒被打开,宋若娥发现内里有两个巨大的木制轮盘,一上一下放在其中。

    轮盘又按照韵音分为了上百个小格,每个格子之中,又存放着不少木头刻成的长条形小块。

    宋若娥从中拿起一根小木条,只觉得入手沉重,再仔细看了,发现正面阳篆着一个『王』字,再拿起一枚,上面阳篆着一个『无』字。

    木盘上粗略数来,大约存放着五百个木制小条,也就是五百来个字。

    在文书字画一道,宋若娥向来都是无师自通、冰雪聪明,她略微思考之后就问道:“这是将雕版用利器分开成了活字?”

    解琴指着两个木制轮盘点头道:“二郎出的主意,先是在轮盘上铺了圆形竹制的框子,再将木雕活字按韵分类放在里面,每韵每字都依次编好号码。同时准备两架轮盘,一架存放选出可用的字,一架存放普通常用的字。”

    “另外准备两本册子,登录轮盘上木活字的号码次序。排版时一人从册子上报号码,另一人坐在两架轮盘之间,按所叫号码转动轮盘取出活字,左右俱可推转摘字,最后将活字押入定模,上墨印刷。”

    宋若娥听了眼前一亮,转头看向周钧说道:“二郎真是偏心,这等有趣的物件,也不寻我来做。”

    解琴:“你天天守着宝贝儿子,连出门都不肯,哪里又有功夫来做这些闲事?”

    周钧向解琴问道:“制造这些的时候,可有保密?”

    解琴:“二郎宽心,木活字的制造,分成前后两部分,前期的备料、选材、上模、篆刻、切割、作合等等工序,每一道工序用的都是不同的人,彼此之间不曾相见,也不清楚匠作的目的。至于后期的上轮、排版、阚册等等的工序,皆由妾身亲自负责,用的也都是贴身的人,不会出现泄密的情况。”

    周钧又看着盒中的木活字问道:“当下木轮上只有五百字?”

    解琴:“刚开始只是做了常用的五百字,用作试文,等后面工序稳定下来,再打算逐字雕版。”

    周钧轻轻点头,拿起一根木活字,开始回忆起后世的记载。

    所谓活字印刷,包括木活字、泥活字、锡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等。

    其中,泥活字最早面世,其发明者是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的毕昇。

    但是,木活字的最早使用,却是要比泥活字晚了两百多年,直到大德二年(1298年),才由元代初期农学家王祯所发明。

    其实,毕昇当初发明活字,第一个材料想到的也是木活字,因为木头取材方便,成本不高,硬度适中,更换方便,可以多次反复使用,具有一定延展性等等优点。

    但是,毕昇一番实验之后,发现木活字又拥有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沾水后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缺点。

    所以,毕昇只能舍弃木活字,使用了泥活字。

    而到了周钧这里,木活字的发明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首先,木活字的选料,必须是沉固超过百年的金琥枣木一类的硬木,这些物什寻常人家根本用不起,但是在宫中却堆叠如山。

    其次,木活字的雕版和切割,只有经验最丰富的木匠才能担任,而将作监中的木器司,不乏技艺高超的匠人。

    只要周钧一声令下,总归要比雕版工匠出身的毕昇,以及旌德县尹王祯,能够汇聚更多的人力和资源。

    也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木活字提前五百年问世。

    见周钧沉思不语,解琴说道:“二郎,眼下木活字已经准备妥当,但是要印刷的邸报和文册,还没有任何着落。”

    周钧:“文册那里,我令杜甫整理天宝灾情见闻,再阚录成册;至于邸报,你们二人可曾见过进奏院的样稿?”

    宋若娥:“各地进奏院的邸报,我都见过,上面不过写着些各地发生的事情,再加上些歌功颂德的文章,瞧着甚是无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周钧:“如果将话本登上邸报呢?”

    宋若娥一愣:“把话本印在邸报上?”

    解琴摇头道:“话本大多千字,偶尔长一些的,甚至有万字,如何能印到邸报上?”

    周钧:“将话本以章节拆分,再采用连载的方式刊登便是。”

    解琴:“连载?”

    周钧:“没错,每一期的邸报上,专门分出一栏,用来刊登话本,每日更新千字……”

    说到这里,周钧打了个寒颤,连忙改口道:“我是说,每半月更新千字便可。”

    解琴:“那一张邸报上,除了话本,还应该写些什么?要不然,写些朝廷的问策?”

    周钧摇了摇头。

    从案台上取来一张纸,周钧以鸡距笔沾墨将其分成数栏。

    解琴和宋若娥二女,在一旁看的认真,也不发问,只是等着解释。

    周钧指着其中一栏说道:“这里刊登话本。”

    他指着其中又一栏说道:“这里刊登大唐州县发生的奇闻异事、鬼神乱怪和人物传记。”

    “这里可以整理各地集市商品的市价,再列表刊登出来。”

    宋若娥听到这里,有些不解的问道:“把市集里的商品价格,刊登在邸报上,会有人想看吗?”

    周钧:“会的,这些市价看起来虽然都是无趣,但是对于某些人来说,却是至关重要。”

    解琴低声道:“小至商户,大至邻国。”

    周钧点了点头,又指着邸报中剩下的空白说道:“其余栏目,可以刊登文坛、风月、山川、兵事等等。”

    解琴听了有些无奈,向周钧求助道:“二郎,你说的这些,妾身从未做过,实在是无从下手。”

    周钧:“宣文馆开馆之日,我会前去襄助,在第一张邸报出来之前,我也会坐镇馆中……这宣文馆,从今往后便是大唐的舆论阵地,论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战事。”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3086/ 第一时间欣赏大唐奴牙郎最新章节! 作者:夜尽长所写的《大唐奴牙郎》为转载作品,大唐奴牙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唐奴牙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唐奴牙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唐奴牙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唐奴牙郎介绍:
社区民警许啸的灵魂,穿越至大唐奴隶贩子周钧的身上。
爱岗敬业的小民警,利用社区沟通技能和现代商业模式,
将奴隶贩卖这份令人不齿的工作,打造成了一条美丽而又闪亮的产业链,
真正实现了“一人为奴、全家光荣”的宏伟人类目标,成了整个大唐乃至世界的一道奇葩而又靓丽的风景线。大唐奴牙郎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唐奴牙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唐奴牙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