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9 结盟
“贵我两国联盟,鄙国既然承担了先期抵抗明国军队的重任,贵国这边,至少粮草物资,应该先拨给一部分,这点要求,应该不过份吧?”
听到这话,德川家光正想点头说不过份,但幸好老中松平信纲抢先一步说道:“这结盟之事,还有待商榷,之后事情,且再议吧!”
一听这话,德川家光才回过神来。对啊,自己都还没答应结盟呢!
想明白了这点,不由得有点恼怒地看了一眼这个奸诈的女真人,怎么感觉就和汉人一样狡猾,竟然话里套了个陷阱!
“贵国这边,四面环海,以将军大人之英明,自然知道非长久之道。”范文程听了,心中微微失望之余,又继续劝道,“朝鲜虽然多山,可至少要好过岛屿。鄙国已有诚意,愿意相让朝鲜。将军大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开疆拓土,永久占领朝鲜,远比之前的丰臣将军要厉害,足以留名史册,为贵国后人所敬仰!”
反正拍马屁的话,他其实已经娴熟地很,如今只是对象不同而已。还真别说,德川家光听到这话之后,对他的那股子气,就一下消散了好多。
一直在观察着的范文程,看到德川家光的表情又有变化,就继续说道:“实不相瞒,我大清相对明国来说,在火器方面要差不少。这也是我大清哪怕四次杀入明国京畿之地,威胁明国京师却最终没法打下京师的原因。如果我大清的勇武,再加上贵国在火器方面,当然,还有水师的厉害,那么,明国国运,绝对长久不了的!”
“呵呵,我怎么就听说,你们女真人连续吃了明军几个败仗了?”松平信纲听了,却忽然一笑,随后发问道。
倭人细作潜入朝鲜,自然是有抓到朝鲜人,能问到一些情况。
不过倭人虽然有了消息来源,可那些被抓的朝鲜人又怎么可能会知道多少消息,而且大都是道听途说。但这不妨碍松平信纲出言相诈。
范文程一听,不由得转头看了英俄尔岱一眼,回过头,不得不承认道:“没错,虽然大清确实有过失礼,但正如我刚才所言,就差在了火器和水师上面。刚才我所说得四次杀入明国京畿之地,也是绝对的,这一点,我敢对天发誓。如果明国真得兵力强悍的话,又如何可能让我大清兵围明国都城呢?如若不信,将军大人可以立刻去询问这四次战事的细节,相信以贵国的能力,应该能分辨真假。”
他没说假话,至少在崇祯十二年之前,四次杀入关内,纵横关内无敌手,这也是铁一般的事实。因此,他才敢这么说话。
英俄尔岱听到,心中不由得赞赏范文程的急智,再次暗赞摄政王殿下的英明神武,慧眼识得一个好奴才!
还真别说,德川家光听了,不由得转头看向他的大目付井上政重。要说问消息这类的事情,非井上政重莫属。
井上政重自然知道事关重大,看到德川家光看过去,当即心领神会,竟然当面站起来,躬身告退,显然是去核实事情去了。
大目付的职责,是监视幕府高官行为、尤其监察大名的幕府官职。虽然只是旗本,却等同大名的待遇。察言观色,核对说谎与否,就是他的本职工作之一。因此井上政重一出议事厅,就立刻召集得力手下开始分开询问那些女真人。
没过多久,他就重新回到议事厅,冲德川家光点了点头。
德川家光一见,事关重大,便找借口休息一下,至于要去干什么,范文程也是心领神会,自然不会有任何意见。
没了外人在身边,井上政重就向德川家光禀告道:“将军大人,每个女真人说起这些事情时,细节上都能吻合,哪怕突然打断说话,转移问话等等,都是一样。且他们的言行举止,绝对出自真心,很是引以为傲。女真四次侵入明国,该是确有其事。”
自己大目付的话,德川家光还是相信的。此时一听,不由得非常兴奋。
说真的,他虽然同样觊觎大陆,觊觎明国国土,可还是有点担心明国的战力。但是,此时得知,明国其实如此不堪一击,如果说一次被女真人兵围都城,是大意的话,那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又怎么说?每次被女真人抢走那么多人口物资,难道明国会是故意不要的?
这个时候,德川家光决心已下,对自己的几个心腹重臣道:“此乃天照大神赐给的机会,断不能错过了!”
“将军大人,女真人的话也不能全信。他们肯定是遇到了困难。”松平信纲及时提醒道,“要不然,也不可能主动找上门来。接下来,将军大人不用出面,就由属下去试探一二,问出真正的情况,再与之结盟不迟!”
他是幕府老中,平时就代替德川家光处理政务,又有领军打仗的能力,镇压了轰动一时的岛原之乱。在原本的历史上个,又是他镇压了企图颠覆幕府的庆安之乱。完全可以说,这是一个老奸巨猾的家伙。
对于他的能力,德川家光自然是很信任的。于是,和女真人结盟的事情,就交给了他去执行。
还真别说,松平信纲并没有辜负德川家光的信任。虽然他们早已有决策,一定要拿下朝鲜,并且为此已经在暗中准备了。可此时,他却表现出不急不忙的样子,最终反而是英俄尔岱和范文程坐不住了。毕竟辽东那个鸟样,是急需粮草物资的。
于是,在又透露了一些实情之后,双方才最终定下了结盟事宜。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两国结盟,其中倭国为兄,满清为弟。多尔衮见到德川家光,要先执礼;福临见到天皇,要先执礼。另外,满清摄政王的女儿要嫁给德川家光的儿子,结秦晋之好。
第二,满清要在辽东挡住明国的军队,不得让明军从陆路进攻朝鲜。而倭国这边,则支援满清粮草物资,从虾夷之海那边交割。
第三,沿海这边,明国水师,则交给倭国对付。如果明军来自海上,则和满清无关。不过一旦明国真从海上大举登陆攻打朝鲜的话,满清必须派兵到朝鲜协助倭军剿灭明军。
第四,等倭国在朝鲜站稳脚跟,最晚不得超过两年,倭国就必须出兵辽东,和满清一起对付明军。
第五,以后两国联手,要是打下明国的话,就以黄河为界,黄河以北,归满清所有;黄河以南,则要全归倭国。
第六,两国永结兄弟之邦,不得以任何理由互相攻伐。
这份协议,算是双方都是满意的。
对于倭国来说,先白占了朝鲜这块地盘,有了立足之地,这就等于是占了便宜。陆地上,有女真人挡着明军,就再也不会出现以前倭军在朝鲜立足未稳之时被明军攻打的情况。至于从海路来的明军,倭国这边已经知道登莱水师是个什么鸟情况,因此根本不担心。再者说了,为了以防万一,倭国这边也另有打算。
有两年的时间经营朝鲜,德川幕府这边相信,到时候大军粮草都可以就地解决,也能补上以前丰臣时代粮草要从倭国运过去的不便,能为战事的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以后要是打下明国,那明国的花花世界,最为肥沃的地方,都将归倭国所有,这也是一个天大的好处。
因此,德川家光等人都是非常满意,并开始为建虏准备提供粮草物资。
而对于英俄尔岱和范文程来说,他们两人出使倭国的目的也已经达到。不但解决了大清短期严重缺粮的问题,而且也把倭国拖下水。不管倭人的个子怎么矮小,但是,倭人的火器和水师,确实是大清急需的。两国联手,未必就不能打败明国!
至于摄政王的独生女儿要嫁到倭国,毕竟这个时候年龄还小,才七岁而已,名义上先定着就是,如果大清缓过气来,实力恢复的话,想悔婚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儿。如果实力不够,相信以摄政王一心为国的心思,估计也是没问题的。
还有什么称兄道弟的,是不是先执礼,说实话,大清这边还真不怎么在乎。都快饿死了还要在乎这些礼节,疯了么?
英俄尔岱有多尔衮全权委托的权限,因此,都不用回去请示再来回费事情,直接就定下来了。
而后,英俄尔岱立刻返回辽东,向多尔衮禀告这事,并作出相应的准备。而范文程,则作为副使留在了江户,成为代表负责和倭人随时沟通。
德川家光在全力准备战事的同时,也有一件无法忽视的事情,必须要先解决掉,他才能安心,甚至为此专门开了秘密会议做出了一些决策。
这不,郑芝豹正在自己府里发愁,建虏和倭人结盟的事情,怎么送出去好,还是说听皇上的,会有其他人负责送消息,他不用管?
正在这个时候,门子又来禀告,说德川幕府的老中松平信纲亲自登门,在门口候见。
540 跳坑
郑芝豹一听,便知道有戏要演了。于是,他也是立刻出门去迎接。
要是换了平时,以幕府老中这个排名第二号人物之尊,断然不会在门口等候,就算是来郑府,那也是直接就进来的。如今却是在门口等候,无非是有事要求到郑家头上。
果不其然,郑芝豹到了门口,松平信纲就表现得极其尊重郑家,言谈甚欢地进了郑府,随后,聊着聊着忽然话锋一转,就对郑芝豹说道:“听闻一官在明国为官甚不容易,不如就来我倭国如何?将军大人对于一官可是久仰大名,只要一官为我倭国效命,必定扫榻相迎!”
“啊……”郑芝豹假装很是吃惊,连忙露出感激之色道,“得蒙将军大人看重,我大哥必定非常感激。不过我猜我大哥未必会来倭国,毕竟我郑家基业都在明国东南。这一点,还请转告将军大人,我肯定会转告,但……”
郑芝龙为人八面玲珑,做得是海上生意,对于倭国这边,就算闭关锁国,他郑家却没事,由此可见,平日里他也和德川幕府有经营,赢得幕府的好感。不过对于郑芝龙的反应,德川幕府这边也有估计,郑芝豹的回答,就在他们的意料之中。
因此,虽然郑芝豹没把话说完,但松平信纲却知道他想说得是什么,便呵呵笑了下,不以为意地说道:“没事,没事,理解,理解。其实啊,本官就比较纳闷,一官纵横海上,明国根本无能为力,为何一官却要投靠明国朝廷,被管束受气呢?”
就以如今郑芝龙的海上势力,包括西夷在内,根本就不敢惹郑芝龙,得听郑芝龙的,才能在大明东南沿海混着。这么庞大的力量,如果说明国的官员不清楚,作为岛国的倭国却是一清二楚的。
听到松平信纲的这个问话,郑芝豹叹了口气说道:“谁说不是呢,我哥也是无奈啊!能和朝廷搞好关系的话,自然能多赚不少。要不然,朝廷要搞事,我郑家虽然不怕,多少都会影响生意。”
说到这里,他自嘲一笑,对松平信纲道:“谁会和钱过不去,老中大人您说是不是?”
听到这话,松平信纲便笑了。郑一官为人怎么样,他们多少有数,如今称霸明国东南,每年收取保护费不知道多少,他们也有听闻。郑芝豹的回答,又在他们的预料之中。
因此,松平信纲便笑着对郑芝豹说道:“既然明国皇帝无道,一官何不反了,就算生意一时有所影响,将军大人这边,可以承诺补上这部分。以后我倭国的生意,就全部只有你们郑家经手,如何?”
“嗯……”郑芝豹听了,假装有点意外道,“反朝廷的事情,我郑家不是没做过。但是,这个事情毕竟对我郑家来说,很是重要。将军大人好意,我郑家很是感激,但此事事关重大,我也不敢做主!”
松平信纲听了,连连点头,忽然脸色郑重起来,对郑芝豹说道:“相信你也听到一些风声了,这个事情,本官就挑开了说吧。将军大人对于朝鲜势在必得,年内就将出兵。但是明国的登莱水师,都是一官的手下,回头要是战场上相见,这是将军大人所不愿意的……”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看了下郑芝豹的脸色,发现没有惊讶之意之后,便继续说道:“我们倭国的海上实力,相信一官是知道的。如果一官继续为明国朝廷效力,和我倭国对战朝鲜,别的不敢说,郑家船队光靠如今在辽东的那些战船是不够的。哪怕从东南再调战船去,也必定损失惨重。如果郑家手中战船实力大损……”
松平信纲故意停顿了下,看到郑芝豹的脸色终于变了,心中便得意一下,才继续说道:“搞不好明国皇帝便会问罪一官,趁机夺了你郑家的基业。一官的下场,可未必是能善终啊!”
听到这话,“啪”地一声,郑芝豹一拍案几,差点吓了松平信纲一跳,就见郑芝豹义愤填膺地大声说道:“可不是,就如今,明国皇帝觉得建虏没有水师,我大哥用处不大了,就随便找了个借口把我大哥给革职了。如果你们真得出兵朝鲜,和我郑家开战的话,我郑家如今在北方的战船肯定会吃亏。那狗皇帝震怒之下,搞不好会把战败责任都推我大哥头上。而且不瞒你说,明国皇帝早就对我郑家觊觎已久,不但调了我大哥北上,还强迫我郑家不断地从南洋购买粮食白送给朝廷,这个事情,我们郑家上下早就不满久矣!”
郑家船队和倭国水师正面对抗的话,胜负还真是不好说,搞不好,离开了东南沿海的话,还赢不了。毕竟倭国的水师可不是建虏或者朝鲜水师可比,那是真正的一国水师,远比明国更为重视,实力更强的水师。这一点,就连郑芝豹也是承认的。
看到郑芝豹这么愤怒,松平信纲的心中乐开了花。郑家,一海贼而已,又有多少朝廷大义?如今看来,果然是没有猜错,郑家早就不满朝廷,这就有商量的余地了!
于是,面对郑芝豹的愤怒,松平信纲也陪着口诛笔伐了一番明国,替郑家惋惜了一番。最后,又老话重提,说倭国这边愿意给予郑家最惠待遇,让郑家的生意做得更大。只是有一个条件,就是避免两强相争,郑家不要在朝鲜听明国朝廷的话,最多做做样子,不能真打。要不然,倭国战船会有损失,但是,郑家的损失必然也更大。
听到这个话,郑芝豹立刻拍案点头道:“我郑家怎么可能和倭国对抗,没了纵横海上的本钱,以后还如何立足!这一点,我立刻派人转告我大哥,相信我大哥必然会做出正确的抉择。只是……只是……”
听到他好像有难处,松平信纲便知道,郑家应该对他开出的条件,还是有点不满足。于是,他便又说道:“你告诉一官,我家将军大人说了,只要郑家袖手旁观,我国的买卖就全部交给你们郑家,以补损失。”
说到这里,他脸色变得很郑重,非常认真地说道:“当然,如果你们郑家反了明国朝廷,那以后,我倭国和女真人夺得明国的天下,愿意割闽粤两地给一官,如此,一官不但能称霸海上,甚至还能自己当皇帝,如何?”
说完之后,他甚至当场展示了德川家光的手书,以示这个事情,绝对不会有假!
郑芝豹听得大吃一惊,说实话,这个开价还真是惊到他了。
以郑家的海上实力,如果据闽粤两省为根基,那绝对是称霸一方的了。就算没有北向之心,可南下南洋却绝对没有问题的。
如果说倭国在崇祯十一年之前开出这条件,且倭国和建虏真会在那个时候联手的话,郑芝豹相信,说不定还真能诱惑到郑家的。
那个时候,别的不说,大明国内流贼遍地,外又无法抵御建虏入寇,再加入一个倭国,明国能不亡国?郑家趁这样的机会,如果可以割据一方,绝对是非常有诱惑力的。
不过,此时么,呵呵……
大明皇帝是什么人?只要不是眼瞎,光是那赫赫战功,又有几个人有那个胆子去反的?
再说了,皇上对郑家好不好?
以前的时候,类似郑家这样海盗出身的,嘉靖年间的汪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人家汪直愿意投诚受招安,可大明还是做出了言而无信的事,把他给下狱咔嚓了。
但是,如今的皇帝,却根本没有歧视出身,不说大哥成为史无前例的水师总兵,光是郑森那侄儿,皇上又是赐名又是让他当太子陪读。真要有歧视的,那是断然不可能成为太子陪读的。
更何况,当今大明皇帝雄才伟略,志在高远,正是水师将要大展身手的时候,疯了才会破坏这些。
再者说了,就算想破坏就能破坏的么?郑家船队,闽南这边的且不说,至少登莱水师绝对不会只听郑家的了!
最最关键的是,你们这些倭人的打算,皇上早就算到了。就是晕了头,也不可能和你们结盟啊!
不过郑芝豹心中虽然如此想着,可表面上确实露出一脸震惊之色,随后就是不敢置信,拿过德川家光的手书,仔细地瞧了又瞧,再三确认之后就用狂喜地表情对松平信纲说道:“不会反悔?”
“天照大神在上,绝不反悔!”松平信纲见了,同样心中大喜,立刻严肃地发誓道。
房间内沉默片刻之后,随后就传出狼狈为奸的哈哈大笑声。
随后,两人一番商议之后就分别行动了起来。
松平信纲这边给德川家光的回复是,郑家要闽粤两省,不过最终如何,必须由郑一官做出决断。但此事十之八九,是没问题的。
听到这话,德川家光不由得哈哈大笑,将来的事将来再说。只要前期郑家船队不去骚扰去朝鲜的军队,就已经达到目的了。
他自然不知道,这是大明皇帝早就为他倭国挖好的坑,就等着他跳的!
541 不长眼的(为盟主岳氏肥牛加更8/11)
不管是英俄尔岱身上,还是郑芝豹的身上,都有甲级窃听种子,因此,崇祯皇帝远在京师,却对倭国那边的事情了如指掌。建虏和德川幕府达成的结盟内容,多尔衮还不知道,崇祯皇帝就已经先知道了。
让倭国运粮给建虏,这个是不允许的。不过他们显然也是防着大明,这粮食的交接是定在朝鲜半岛的北面海那边,一般来说,就不是很好打劫了。
不过既然已经事先知道消息,就是把交粮地点放到北冰洋去,无非是多花点功夫,照样是可以断这个粮道的。崇祯皇帝这么想着,便准备等多尔衮这边知道消息,看他怎么安排接应路线,到时候再说。
如今既然建虏已经成功把倭国给勾上岸来了,那留着建虏也就没多大用处了。这么想着,崇祯皇帝便传旨给卢象升,有些事情要交代给他了。
第一个事情,自然是对朝鲜主权的宣示。这个得赶在倭国大规模登陆朝鲜之前就做起来。如此一来,倭国一登陆,这边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出师了。
第二个事情,就是交代卢象升,可以加强对建虏的攻势,继续消耗建虏的实力,不给他们喘息的机会。
第三个事情,自然是把建虏和倭国的大概情况说下,让卢象升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对形势估计错误。
而后,崇祯皇帝又传旨召见郑芝龙,对他说道:“倭国已经决定出兵朝鲜,卿就没必要待在京师,官复原职,即刻前往登州,秘密整合登莱水师和这两年新建造的战船水兵。等朕旨意一到,就得跨海而战,断倭国军队的后路!”
之前被撤掉总兵一职,就只是演戏而已,因此,郑芝龙就压根没在意。此时他一听皇帝的话,知道和倭国的战事要起,便立刻奏道:“陛下,倭国出兵,至少要等天气转暖。末将以为,要把倭国水师彻底击败,稳妥一点的话,最好是从其他各地再调集水师过来……”
他在以前打败荷兰舰队的办法,也是以多欺负少,发出江湖悬赏令,征集了东南沿海无数的船只,并设下陷阱,让荷兰舰队前来港湾偷袭舰队的时候,放纵火船去烧的。
如今要对付倭国水师,虽然倭国水师的战船肯定没有红夷的西洋帆船跑得快,可倭国毕竟是一个国家,还是岛国,拥有的战船数量就不是红夷可比。他就有点担心,又不想打败仗,就有了这个念头。
崇祯皇帝听了,明白郑芝龙是指从东南再调集一些郑家船队过去。对于这一点,他是不赞成的,便摇摇头说道:“东南沿海那边的水师,需要承担从南洋运粮的重担,此事不能影响。”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一笑又道:“至于对倭海战,朕已经下旨给所有战船都配齐了火炮,从红夷大炮到佛朗机炮都有。卿回去和水师汇合之后,就能知道了。”
虽然他对海战并不熟悉,但后世的信息传播极其发达,混网上的,对于历史有兴趣的,当然知道一些,海战曾经就追求过最大火力。因此,在后世的时候,那战舰都是往大里造,且船上都是大量火炮,以火力取胜。
之前时候,对付建虏,水师根本就没必要全副武装,多是运输船为主。自从准备要对付倭国之后,崇祯皇帝就开始下旨让毕懋康专门派人去登莱地方兵仗局督造火炮,就地配备登莱水师战船。而这些事情,是郑芝龙在来京师之后的事情。
郑芝龙一听先是一愣,随后就是大喜。此时的他,终于感觉到了,抱上朝廷这个大腿,以前没法想象的事情,就都能实现。
比如说,战船不够是不是?皇上直接一道旨意,几个造船厂都能源源不断地打造战船出来。这不,火炮不足,也是一道旨意的事情,就能全部配齐。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实力为后盾,才能有这能力,至少他郑芝龙,哪怕一年有千万收入,可这个事情,可不是光有钱就可以的!
“陛下,如此末将敢保证,定要让倭人吃个大亏!”郑芝龙的信心当即暴增,立刻便保证道。
崇祯皇帝听了,微笑着对他说道:“嗯,海上的战事,就交给卿了。回头对于火炮和战船的升级,朕这边已有打算。将来有一天,相信我大明水师比起西夷,船更快,炮更远,这些事情,卿就等着看好了!”
一听这话,郑芝龙就想起了年前时候皇上教导太子的那一课。有新的火药?有新的船只动力?难道自己有生之年,还真能看到?
不过想想好像也是有可能的,如今皇上那次授课的内容,早已随着邸报传遍大明。甚至还有皇上悬赏的事情,估计全天下人也都知道了。人多好办事,人多力量大,指不定,就会被搞出来也不一定!
郑芝龙不知道,远在苏州的香山,还真别说,崇祯皇帝的蝴蝶翅膀,已经煽到这里来了。
…………
刚过完春节没过去多久,苏州这里,还是非常地寒冷。街头上,除了不得不外出的人之外,基本上看不到有什么人。
此时,已经临近中午,各家各户,都有炊烟升起,显然是在生火做饭。但是,临近大街的一处房子这边,却并没有烟火。没人在家的话,也是正常的。但是,从屋子里,却有人声。
“呯”地一声,就见一个妇女牵着一个十岁出头的小孩,猛地推开了一处房门,冲着里面,带着恼怒、失望,大嗓门地喊道:“家里没粮了,你到底管不管?”
屋里面的一个汉子,或者受屋外吹来的冷风一激,打了个哆嗦,顿时转头看向房门处,有点不满地说道:“没粮就去买啊,不要打扰我!”
“钱呢?钱在哪里?”那妇人听得身体都是一哆嗦,厉声喝道,“我的嫁妆都已经当掉,家里哪还有钱?你天天抱着死木头,可有操心过这个家?操心过我和孩子?”
听到这话,里面的男人不由得愣了下,终于意识到了不对,当即有点讪讪地说道:“要不这样,你去赊点粮食,就说我回头给他们干木工活还好了。这十里八乡的,都认得为夫的手艺。等将来有一天,为夫把这飞车改造完善了,就天天吃香的,喝辣的,都不会有问题……”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听到“呯”的一声,那房门被妇人猛地关上,发出巨大的响声,打断了他的说话。
“要那鬼东西还是要老婆孩子,你自己选!”随后,妇人愤怒地声音从外面传来,“来接我和孩子的,就先把那鬼东西砸了!”
说着话,脚步声远去,似乎是要出门而去。
这汉子一听,顿时站了起来就想追出去。他知道,自己媳妇又要回娘家了。以前就回过几次,每次去接人,都要被岳父岳母埋怨,每次都是赔礼保证才把人领回来。
说真的,他是真不想去岳父岳母家了!
“娘子……”刚喊出两个字,他就看到了摆在面前的东西,忽然叹了口气,喃喃自语道,“算了,至少回娘家,饿不着他们母子。”
说完之后,他竟然又坐了下去,盯着面前的东西埋头苦思,嘴中还喃喃自语道:“这飞车为什么就不能再飞高一些,至少要飞过屋顶才好吧?是哪个地方还需要改进?”
说着话,他就又开始捣腾眼前这个东西,也就是他口中的飞车。就这么地,屋子里又安静了下来。
“呯”地一声,房门又被人用力推开,一股冷风刮了进去,再次激得这人一个激灵,转头看去,发现门口站着他媳妇和儿子。于是,他有点诧异地问道:“嗯……怎么还没走?”
门口的妇人正想说话,恼怒他自己也不去找点吃的,可话还没开口,就听到他来了这么一句,顿时,明显能看到,是被气得不轻。顿时,一转身,扭着头带着孩子就走。
不过身后,立刻传来了喊声,带着一点焦急:“娘子……娘子……”
这妇人一听,心中稍微好受了一点,站住脚步转过身,正要说什么时,却听里面传来那男人的声音:“娘子,把门带上,冷……”
“……”妇人一听,气得一跺脚,还给他关门,真是做梦!
转过身,连话都懒得说,直接就走了。
不过,这妇人带着孩子刚打开院门,正要气冲冲地出门,却没想到,差点就撞到了人。
原本她心情就不好,顿时就骂开了:“那个不长眼的,堵……”
她的话还没说完,就看清了眼前情况,顿时,那话就说不下去了。
只见在她的面前,是一个有点尴尬的衙役,而在外面,还有好些个衙役,且还有一顶官轿。
不管如何,面对这个阵仗,她是无论如何都没胆子发飙的,正想赔罪时,却听刚想敲门以至于差点被撞的衙役问她道:“请问,这是徐正明徐木匠的家么?”
说话间,都带着一点客气,很显然,不是来找事的。
542 飞车
“是……是……”口中回答,眼神中全是疑惑之意。
那衙役听了一喜,就再问道:“敢问徐正明在家么?知府大人亲至,快点出来迎接大人!”
一听这话,徐正明的媳妇立刻看了下那顶官轿,她是做梦都没想到,竟然是知府大老爷驾临,这一下,她就慌了,连忙冲里面大声喊道:“孩子他爹,知府大人来了,快快出来迎接大人!”
这时候,屋里的男人,就是徐正明,刚走到门口来关门,听到院子里媳妇的动静,那里会信,只是回答道:“是不是你娘家来人,要骗我出门,不去!”
说完之后,他直接关门,发出一声不响的关门声。
以前的时候,还真有过这样的事情,他的那两个小舅子,就想把他忽悠出去,然后把他的飞车给砸了。
他媳妇一见,顿时有点傻眼了。
“爹,真得是知府大人来了!”他小孩见到,也是急了,连忙大喊道。
徐正明在屋里听到,不由得有点恼了,大声喝道:“你个小兔崽子竟然也敢来骗你爹了?没事就和你娘去外公家混吃的去,别饿着了!”
“……”门口的衙役,互相看看,都是无语。
徐正明媳妇已经回过神来,带着歉意看了下衙役,然后松开儿子的手,急忙往屋里冲去。
只是一会后,就见她揪着徐正明的耳朵出了房子。而后,感觉这样很不妥,连忙又放开手,对揉耳朵的徐正明,就恨不得直接用灌顶大法说道:“快去迎接知府大人,要不然回头你区区一个木匠如何吃嘴得起!”
看到自己媳妇涨得满脸通红,都快急哭了的样子,徐正明终于感觉到有点不对,便连忙伸头往院门外看去。果不其然,看到一个衙役的身影。顿时,他就震惊了,连忙快步跑过去。
在官轿边上的师爷早已等得不耐烦,看到徐正明出来,就立刻凑近官轿禀告道:“大人,徐木匠出来了。”
说完之后,侧耳倾听轿子里的动静,然后他便对站在门口不知道如何是好的徐正明说道:“听说,你打造了一架飞车,风旋疾驰而去,离地可尺余,飞渡港汊不由桥?”
师爷的这个问话,让徐正明一家人都不由得一愣。没想到堂堂知府大人驾临,竟然是为了这个事情?
徐正明最先回过神来,带着一点疑惑,也带着一点自豪,马上恭敬地回答道:“回大人,正是!”
“知府大人想要看看你这飞车如何!”师爷听了,便马上就提要求道。
一听这话,徐正明媳妇就急了,这种东西,怎么能入得知府大人之眼,万一有个什么问题,问罪起来,自家男人怎么承受得了?
于是,她抢先回答道:“大人误会了,我家这个……”
她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徐正明给打断了。就听他带着欢喜之色道:“可以,可以,只是这里施展不开,需要去城外比较方便一点。”
自己呕心沥血之作,最为得意的事情,原本就被人非议的多,如今竟然引得知府大人亲自来观看,这让徐正明有非常强烈的自豪感。一时之间,怕老婆的性子,竟然都改了。
知府大人从头到尾就没有和徐正明说话,也没有露面,只有师爷禀告了之后便同意了徐正明的要求,去城外演示。
徐正明一听,很是兴奋,立刻指挥起那些衙役,让他们帮忙去拿东西。
看他这么不知高低,竟然让衙役干这干那,他媳妇急得在边上不知道怎么办好!
她是明白,自己男人一遇到这个和飞车有关的事情,就如同着魔了一样,这样下去,还不知道会惹来多少灾祸。此时的她,决定等知府大人一走,不管怎么样都要把这破东西烧了。要是男人不肯,把自己的两个弟弟叫来,无论如何都要烧了才好!
她这么想着,看到自己男人拿了东西之后,欢天喜地的跟着那顶轿子后面去城外,不放心之下,便牵着她儿子也赶紧跟上。
就这一会的功夫,已经有邻居听到动静,看到情况,也是好奇知府大人怎么会对这个没什么用处的东西感兴趣,就都跟着出门,在后面瞧热闹了。
到达城外空旷处,正好是护城河边上,徐正明仿佛自己成了主人一般,吆喝着衙役停下,然后对那师爷说道:“小人这就组装飞车,大人请看好了,能飞到对岸去!”
他媳妇看到,也顾不得了,连忙冲过去,对那师爷禀告道:“大人,我相公这东西不一定灵,要是不成的话,还请大人海涵,别怪罪我相公,小女子给您先磕头赔礼……”
她的话还没说完,就被满脸通红的徐正明打断了,就听他大声说道:“绝对不会不灵,我已经改善过了!”
这是他的杰作,哪能在关键时刻出问题。要是被媳妇这么一说,知府大人不看就走了的话,岂不是失去了一次展示机会!
那师爷见了,冲一名衙役一挥手,于是,那衙役就过去,客气地把徐正明媳妇请到了一边。腾出了空间,让徐正明开始组装那东西。
徐正明看了他媳妇一眼,没多说什么,立刻埋头开始组装起来。能看出来,他非常地熟练,似乎闭着眼睛都可以。没多少一会时间,东西就组装的差不多了。
围观的人,都很好奇,盯着看。只见这飞车形状像一把圈椅,下面有机关和齿轮。在组装完成之后,徐正明就坐到了那椅子上,两脚踩着那的两块木板。
在这个过程中,甚至知府大人都亲自掀开了帘子一角,看着徐正明在组装。
其他围观的百姓,有的见过,有的没见过,都在议论纷纷。
“这个徐木匠啊,好好地正经木匠活不干,非要捣腾这种玩意,又没什么用处,真得是苦了他的老婆孩子!”
“怎么会没用处?你看看,知府大人都来了!”
“估计是有人夸张了吧,你看着好了,一会这东西飞起来,就只能飞那么一点高,有什么用处,我都能比这跳得高!”
“还有啊,这玩意不是很灵的,我都看到过徐木匠掉水里好几次了!”
“……”
隐约听到这些话,那知府的眉头稍微皱了下,不过他的脸上,更多的还是好奇,甚至还有一丝期盼。
而徐正明本人也听到了一些,转头看了他老婆孩子一眼,难得地露出了一丝歉意。不过这也只是眨眼间,他就一脸庄重地就准备开始了。
看他这个样子,衙役立刻向周围的人示意,然后,不少人围观的场面,却变得非常安静下来。
就在这时,忽然就听到了“咕噜咕噜”的声音响了起来。在这安静的环境下,非常地清晰,至少在场所有人,都应该能听清。顿时,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盯向徐正明,还有起连锁反应的徐正明媳妇和他儿子身上。
不用说,这是肚子饿了。
听到这动静,有围观的人就忍不住叹道:“看看,徐木匠把自己家折腾地连饭都没得吃了!”
轿子里的知府大人听到这话,看到一脸通红的徐木匠,不由得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
徐木匠看了他媳妇和孩子一眼,牙齿一咬,就开始蹬腿,上下机关转动,顿时现场平地起风。
那机关转动越来越快,刮起的风也越来越大。终于,在众人瞩目之下,飞车载着徐正明竟然真得摇摇摆摆地离开了地面。虽然并没有多高,可终归是离开了地面。
那知府见了,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看。就看着徐正明操作着他的飞车在飞起来之后,就慢慢地飞向对岸。
这中间,出了两次小意外。一是有风突然刮来,吹得徐正明这飞车很是摇摆了一下,险些就撞到河沟壁上。还有一次,是快到对岸时,飞车好像要跌下来,但最终还是到了对岸没跌下河去。
看完这个情况,知府大人便转头看向自己的师爷,见他微微点头,便心中有数,就传了徐正明过去。
这一次,知府大人竟然没有顾及野地里的寒风,出了官轿,面对徐木匠,和蔼悦色地问道:“你这飞车,可是什么道理,你能说清楚么?”
一听这话,气喘吁吁的徐正明便立刻回答道:“回大人,小人是听人讲《山海经》中奇肱国人坐飞车的事,就自己琢磨开了,然后打造出了这个飞车,这其中的道理,自然是知道的,要不然,也打造不出来不是……”
接着,他便侃侃而谈起来,说话间,都是充满了自信,也带着自豪。
知府听着他说,一次都没有打断。他从中听到了徐正明的执着,沉迷。看看徐正明一家的补丁衣服,还有刚才听到的事情,他便知道,徐正明的这个飞车,把他一家人都拖累了。
“……只是很可惜,这飞车飞得太低,因此,小人一直在琢磨,怎么飞得更高,至少要飞过房顶。”徐正明说到这里,转头看了一眼他老婆孩子,忽然说不下去了。
在知府大人面前,在这么多人面前,一家三口饿得肚子咕咕叫,他就是再沉迷飞车,也知道自己对不起老婆孩子,有点惭愧了。
看他这样子,却听知府大人和蔼悦色地对他说道:“你这劲头,可和凿壁借光有的一比。如此,本官助你一臂之力,让你专心琢磨而没有后顾之忧如何?”
543 不辱使命
徐正明做梦都没想到,知府大人竟然会说出这样的话,顿时,一时反应不过来,就有点傻在了那里。
他老婆孩子离得比较近,因此也听清楚了知府大人的话,同样的,也傻了。
飞车这个东西,其实也就只能飞那么一点高,飞那么一点远而已,真心没有任何用处。至于飞过屋顶,不要说徐正明的老婆孩子压根不相信,就是徐正明自己,也是心中一点底都没有的。
因此,在回过神来之后,徐正明感觉压力山大,就有点结结巴巴地说道:“大……大人,小人并无把……把握,万一……万一飞不高的话……”
知府听了,微微一笑,把他的结巴话打断道:“皇上圣明,年前授课太子时,有鼓励我大明百姓之探究精神。为此,还颁下旨意,在南北两京设立专门的奖励。本官很欣赏你探究学问之精神,可以帮你去申请你专门的奖励金,如何?”
如果徐正明真能得到那个奖励的话,那就说明,徐正明是得到皇上的肯定。如此一来,他作为地方主官,又是徐正明的推荐人,必然也能赢得皇上好感,从而为仕途增添一份底气。
对于这点,他在看了徐正明这个飞车表演之后,其实是有把握的。至少皇上在教导太子的时候,就曾举过飞天的例子,甚至还提及过万户飞天的事情。而徐正明这个,确实飞起来了,人还没事。皇上都说了,有困难解决困难,有不足解决不足,将来就肯定会有真正飞天的一天。
另外还有一个关键点,皇上搞这么大的动作,如果第一个响应的话,想必皇上会有千金市骨的心思,就更容易被皇上所接受。
他这边正在想着,徐正明却听得又惊又喜,连忙问道:“大人,这个……这个还能有钱?有多少钱?”
为了改进飞车,他是一心扑在这上面,那顾得上去做木匠活养家糊口,如此一来,不但家财耗尽,还让老婆孩子饿肚子,说真的,他当然是不想看到这样的情况。要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还能有钱,不但家人不用再挨饿,还说明他搞这个飞车,也不算不务正业了。不管从那个方面来说,这对他来说都是非常重大的好消息。
知府大人看着眼前的徐正明,关系到他的仕途,态度就很好,微笑着举着一个手指道:“应该能有个一万两吧!”
“什么?”徐正明听得有点傻眼,忍不住再次确认道,“一万两?”
现在大明是国泰民安,按照购买力来换算,一万两银子就差不多是后世的五百万人民币,这个数目,不可谓不多了!
原本在听知府大人和徐正明说话的人,都在窃窃私语中,有表示对这个事情的诧异,也有人表示说有听说过这个事情,至少这个事情在应天府那边早就路人皆知什么的。突然之间,听到知府大人说赏银有一万两,顿时,现场都一下变得非常安静。
等他们回过神来,就纷纷转头盯着徐木匠,那眼神中都透着羡慕之色。搞搞这个东西,就能有一万两的赏银?
特别是徐正明的媳妇,那眼睛是看看自己男人,又去看看那架在之前无比厌恶的飞车,忽然之间,就觉得看得很顺眼了。
毕竟知府大人的话,他们肯定是不会有怀疑的。
“应该差不多吧!”知府大人给他们介绍道,“皇上从内库拿了一百万两,分别存于南北两京银行,言明利息用于奖励探究自然之规律道理并能应用之人。”
说到这里,他转头看向围观的人群,稍微提高了一点声音说道:“你们都回去看看,如果还有人有类似的事情,皆可报于本官!”
他亲自过来看徐正明的飞车,除了关系他仕途之外,其实也有“千金市骨”的意思。知府大人亲自出面,热衷这个,必定传得更快。而苏州辖区,原本能工巧匠就多,说不定还能有更多的事情被发现,举荐得皇上欢心,官场上也就前途无量了。
还真别说,徐正明这个事情传开之后,苏州府这边有关皇上悬赏的事情,也开始传得路人皆知。一时之间,苏州府衙门这边,每天都能看到有匠人过来,甚至连读书人都有,拿着他们的发明,想要碰碰运气。
最终,苏州知府把关,挑选了包括徐正明飞车在内的七个,一起赶紧送往应天府去。
这样的事情,在这崇祯十八年,几乎在大明各地都在发生。不过总体来说,应天府那边接待的例子要远多于京师。在这崇祯十八年的头几个月里,这个有关悬赏的事情,是大明最为火热的话题,没有之一。
崇祯皇帝这边,自然能从不少渠道了解到这个情况,对此,他是欣慰的,同时也是感慨,从上而下的革新,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要是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百姓,哪怕是个封疆大吏,想要推广科技学识,鼓励探究自然,也绝非易事。但是,皇上来做这事,特别是威望很高的皇上来做这事,就是如今这种盛况了!
一如苏州知府所想,崇祯皇帝就已经有了打算,不管各地献上什么作品,只要能符合自己的初衷就行,至少南北两京中都要有,然后大为宣传,来个“千金市骨”,以鼓励更多的大明百姓,包括读书人都参与到这个对自然科学的探究之中。
就这么的,时间很快就到了崇祯十八年二月十六,各地经过挑选的作品也都汇总到崇祯皇帝这边。徐正明的飞车自然引起了他的注意,当即点了这个作为应天府的入选作品,并且御笔做出批示。
说这个飞车的关键,在于提供旋转之动力强弱,如果只靠人力的话,已经没有多大改善空间,不管机关再巧,也不可能旋得再快。
崇祯皇帝建议,研究重心可以考虑,如何寻找替代人力,能有更可靠动力的这方面。为此,崇祯皇帝甚至还介绍了蒸汽动力试验和电磁感应试验,并且大概说明了原理。
对于民间能不能做出来,崇祯皇帝并没有报希望。但是,他相信,民间必定会有很多人开始往这个方向钻研。
至于蒸汽机和有关电的正儿八经的实验和应用,还是要靠兵仗局这边才行。遇到问题,崇祯皇帝自己也能给予指点。
在这个时间内,朝廷也有宣布,朝鲜这块无主之地,在朝鲜百姓的强烈要求下,成为大明疆域的一部分。朝廷甚至还派了一个县令,先行去设县安置剩下的朝鲜百姓。
不过这个事情,就没几个大明百姓关心。
…………
崇祯十八年三月初,辽东的天气情况开始有好转,万物开始复苏。对于建虏来说,寒冷的冬天过去,没饿死的,算是撑过来了,可以出去找野菜吃了。
但是,也在这个时候,卢象升领兵出海州,开始攻打鞍山驿堡。
虽然鞍山驿堡地处东西鞍山这两座山之间,且东西距两山各自只有一里路左右,还是依山崖而建,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想要通过这里前往辽阳,就必须拿下这个险关才行。
要是换了以前,想要打下这个鞍山驿堡,确实不容易。可如今,哪怕鞍山驿堡是砖城,明军这边,把红夷大炮一字排开,也不急着拿下城池,每天都轰城。只是几天下来,鞍山驿堡东面这边,基本上已经没有城垛,城头高度,也已经削下了很大一块,城头上的建虏,没有了城垛的掩护,都暴露在明军的远程火力之下。
对此,建虏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再这样下去,鞍山驿堡失陷是迟早的事情。
于是,只能急报盛京,一边求援,一边准备巷战。这样一来,明军的火器优势就发挥不出来,他们就还有一拼之力。
…………
盛京这边,崇政殿内,几个奴酋都在,甚至包括太后和小皇帝也在。
此时,殿内气氛难得轻松,他们都在听刚赶回来英俄尔岱禀告去倭国的情况。
“倭人一开始存了试探的心思,他们所谓的武士动不动就来挑衅,到后来,随便一个大清勇士出手,就一口气打倒了十个,这让他们大吃一惊……”
英俄尔岱捡好听的活跃了下气氛,一边从怀里掏出了结盟书,而后双手奉上,同时继续说道:“最终奴才不辱使命,已和倭国缔结盟约,不日倭国就会出兵朝鲜,且会通过虾夷之地运粮给我大清……”
因为太后在场,摄政王没有主动要,这盟书就先呈送给布木布泰了。
不过多尔衮这边,英俄尔岱终归是有点歉意的:“盟约都是在主子所给底线上签的,只是有一点……”
一听这转折,豪格,岳托两人立刻盯着他,其中豪格厉声喝道:“怎么,该不会卖了大清?”
“没,没有……”
英俄尔岱的否认还没完,就听正在看盟书的布木布泰“啊”了一声。
众人闻声看去,只见太后脸色有点古怪地看向了多尔衮。
544 的确是妙啊!
看她这个样子,就知道有什么奇怪的事情和多尔衮有关,而且很可能是刚才英俄尔岱想说得事情。
明白了这点,豪格的脸色顿时就缓和了下来,对布木布泰说道:“出了什么事情?”
布木布泰没理他,而是让内侍把盟书转给多尔衮,让他亲自去看。
多尔衮见此,不由得有点疑惑。既然英俄尔岱说了没有超过他交代的底线,那就应该没什么事才对!
这么想着,他便从内侍手中拿过盟书看了起来。第一条,大清为弟,倭国为兄这些,他是无所谓,这只是虚名而已,等实力强大了,还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然后多尔衮又继续往下看,不过只是过了一会,他的脸色就突然变得铁青,而后豁然转头盯向英俄尔岱。那眼睛中,似乎喷着怒火。
英俄尔岱见此,竟然下意识地缩了下头,不过最终,再没有别的反应。
豪格见得很是好奇,忍不住了,就走过去,凑着多尔衮身边探头看了一下,顿时,他就发现了多尔衮为什么那么生气。
不过豪格自己,却是咧嘴笑着说道:“没事,没事,你是摄政王,为了大清的未来,难道连这点牺牲都不肯?想我父皇,都把我的那些妹妹,全都是为了大清而嫁出去的。你女儿能嫁给倭国的太子,也算是不错的了,对不对?”
边上的多铎听到,顿时吃了一惊,连忙凑过去也看了下,而后,立刻转头看向英俄尔岱,怒声喝道:“你好大的胆子,不知道摄政王有多疼他女儿么?”
多尔衮就只有一个独生女儿,因此很是宠爱,这一点,和皇太极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因此,多铎才会如此愤怒。
“怎么了?为了大清,连一个女人都舍不得?”豪格一听,就不乐意了,冲着多铎嚷开了。
英俄尔岱低头,声音比较小,带着一点无奈回答道:“倭国那边强调了,一定要我大清当家的女儿和亲,如此才能相信我大清和倭国联盟的诚意!”
“你……”多铎还是恼怒地准备训斥,不过却被多尔衮打断了,“算了,他做得没错!”
殿内的人转头看向多尔衮时,至少表面上,脸色已经恢复了正常,好像没什么事情了。不过了解他的多铎却是知道,多尔衮心中肯定是在滴血。
这种和亲,对于女方来说,那是带了耻辱性质的。除非将来有一天,大清这边足够强大了,那或者也能反过来通过嫁出去的女人来控制倭国。
经过这么一个小插曲,其他条款,却是再没有异议,多尔衮把这份盟书顺手给了多铎,而后转头对英俄尔岱说道:“做得不错,没有辜负本王的期望!”
说到这里,他又转头向布木布泰奏道:“此份盟约,让我大清有了喘息的机会,有了强有力的盟友,能补足我大清的不足,又能分担明国的压力。微臣提议,有功赏之,当封英俄尔岱为三等梅勒章京!”
这个职位,就是大明官职中的副将,也就是俗称的副总兵。
不得不说,英俄尔岱能顺利完成这次盟约,确实功劳很大。因此,其他诸王并没有意见,布木布泰也就准了多尔衮所奏。
此时,崇政殿内的所有人,都是松了口气,就听多尔衮总结道:“有了倭国输送过来的粮食,能让我大清渡过这次的困境,再有倭国吸引明国的注意,相信等到明年,我大清必定就能缓过来了!”
“对,如今我大清就只有青壮,没有累赘,负担就更轻了!”多铎带着一点咬牙切齿的狰狞样,恨声说道,“他日杀入关内,定要报仇雪恨!”
只有青壮这种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场的人,个个心知肚明,不过却没人把这事挑明了。一如多铎所说,只能把这仇算在明国头上。当然,他们却选择性的忘记了,他们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总没脸说明国穷凶极恶的原因吧?
多尔衮听了之后,点点头道:“这些且先记下,如今要紧之事,是派人去接应粮草,并且能尽量减少路上的损失,发到下面去……”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听到殿外传来急促地脚步声,没有停顿,直接闯入崇政殿内。
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就只有一种可能性,是八百里加急奏报。
想明白了这点,顿时,刚刚有了一丝笑容的多尔衮,那脸色顿时又一下变得铁青,那盯着出现在殿门口信使的眼光,就犹如一把利剑一般,好像要把信使给斩了。
“报,明国卢象升亲自领军攻打鞍山驿堡。”信使喘着气奏道,“急需救援!”
这个消息,是在场这些奴酋最不想听到的。然而,事与愿违,明国根本就不给他们喘息的机会,这天气稍微好一些,竟然就开始攻打鞍山驿堡了。
这一次,急报没有呈送给布木布泰,而是多尔衮直接拿了过去,立刻展开看了起来。只是一下子,就已经看完,松了口气道:“只有卢象升领军,大概五千人马,兵力倒是不多!”
“会不会那明国皇帝又躲在什么地方搞什么阴谋诡计?”布木布泰听了,还是满脸忧色,立刻提醒多尔衮道。
以前她不关心这些,可自从成为太后之后,不管是从国事上,还是从多尔衮平时的闲谈中,她都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明国皇帝的可怕。过往的战绩证明,每次看似普通的战事,其实都是明国皇帝在后面布局,等他一出现的时候,就是大清遭殃的时候。
因此,布木布泰有绝对的理由怀疑,这一次,该不会明国皇帝又在搞什么阴谋诡计,准备阴大清了?
多尔衮听了,严肃地点点头,看着殿内其他几个王爷说道:“明国皇帝并未出现,确实要防备。依你们之见,该怎么应对?”
豪格听了,张口便道:“才五千人马,灭了便是,好歹出他一口鸟气!”
他的话刚说完,就听岳托冷冷地问道:“粮草呢?粮草从哪里来?”
一听这话,顿时,崇政殿内就变得很安静。
沉默了一会之后,多尔衮忽然叹了口气说道:“鞍山驿堡肯定守不住,退守辽阳吧。等倭国在朝鲜登陆,明国就必定会被转移注意,到时候,我们大清就能喘口气了。等粮草收到,再转守为攻也不迟!”
其他人听了,都没意见。
不过他们还没有说话,布木布泰就急着说道:“如此,当再催倭国出兵才是!要是倭国出兵晚了,明国打下辽阳怎么办?”
明军要是打下了辽阳,那盛京就暴露在其兵锋之下,也就一百来里路而已,明国的骑军旦夕可至,这就吓到她了。
多尔衮听了,点点头道:“不错,倭国须得尽快登陆才好!”
“殿下,倭国说了,要先结成秦晋之好才出兵。”英俄尔岱听了,中气不足地提醒道。
这一次,多尔衮听了并没有犹豫,立刻便对他说道:“既然如此,你立刻先一步去联系倭国,本王这边,也立刻安排,送过去完婚。”
这个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对于鞍山驿堡那边的回复,就是下令让他们不用再抵抗,退守辽阳。不过在撤回辽阳之前,要破坏鞍山驿堡到辽阳的道路,尽量拖延明军的攻势。另外,多铎也立刻赶往辽阳坐镇。
不过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份旨意还没送出去,鞍山驿堡的城墙就被大明的红夷大炮给轰塌了。
这个时候,只是中午时分,看着步军攻上了鞍山驿堡的城头,卢象升亲自登上城头观阵。
只是一看,他就明白地对身边的李过说道:“本官就知道建虏没来反复争抢城头,就是想打巷战!”
“末将愿领兵夺下鞍山驿堡!”李过一听,立刻抱拳请命道。
谁知卢象升听了,却是摇摇头道:“皇上有交代过,辽东反正已经烂了,战事之目标,当以尽量杀伤建虏,保全我军将士为要。”
说完之后,他便果断地一挥手下令道:“让后面送猛火油上来,烧了这鞍山驿堡,把藏在里面的建虏都给一起烧了!”
还想着和明军将士肉搏,想都不要想!
李过一听,脸上明显露出了笑容,当即抱拳领命,连忙去安排了。
如此一来,一场苦战便没了,只是轻松地看热闹而已。
当猛火油往城中投掷的时候,躲在城中的建虏,就犹如受惊的老鼠都蹿了出来。没法攻打严阵以待的城墙,就全部试图从东北门逃往辽阳。
然而,卢象升又岂会让他们如愿。军队早已绕过鞍山驿堡,就埋伏在东北门的城外,守株待兔,把火烧出来的兔子全部给一锅端了。最终逃回辽阳的,就没有几个建虏。
傍晚时分,卢象升就已经在打扫完的战场上巡视了。他看着建虏一个个明显因为营养不良而变得瘦弱的尸体,不由得很是有点感慨。原本强大无比的建虏,战力都没发挥出多少,就这样被大明活生生给欺负了!
皇上这征辽之策,的确是妙啊!
“大人,末将领军去辽阳逛逛?”李过明显有点兴奋,向卢象升请战道。
545 筹粮
大明的九边重镇之一辽东镇,就是设在辽阳的,是大明在辽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军事指挥中心。可以说,辽阳是辽东最为重要的城镇,至少在建虏把伪都设到沈阳之前,就是这样的。
而自从辽阳被建虏攻占之后,大明就再也没有回到辽阳。哪怕毛文龙时代的东江军,敢到各地偷袭牵制建虏,也没敢到过辽阳。
因此,明军要是重新出现在辽阳,那意义绝对是非常重大的!
不过眼下,明军这边,连攻打鞍山驿堡所需的粮草,也是凑凑才凑出来的,就这,也只能供应五千人马而已打几天而已。不得不说,建虏被粮食给逼死了,但明军这边,也因粮食问题无法展开大规模行动。总得说起来,算是十步笑一百步的比较。
此时,卢象升听到李过的话,想了想,点点头说道:“你且带着五百骑去辽阳亮相一下也不错。本官马上发捷报回京师,要是凑集到粮草的话,就趁此机会攻打辽阳,拿回辽东重镇!”
对于夺回辽阳的意义,卢象升这个文官看得更重。因此,他虽然知道关内有粮食的话,皇上肯定会运往辽东,但是,基于辽阳的重要性,他决定还是给皇上提上一提。
于是,卢象升所部不再前进,开始收拾鞍山驿堡,以便将来能以鞍山驿堡为出发点,前去攻打辽阳,这样比从海州出发,要少了将近六十里路。而李过领兵去辽阳的同时,报捷信使也赶往京师报捷。
一如之前一样,都不用报捷信使赶到京师,崇祯皇帝通过窃听系统就知道了鞍山驿堡的战况怎么样。卢象升所想的事情,他也是第一时间便知道了。
崇祯皇帝当然知道如今确实是难得打击建虏的机会,不由得认真思考起这个事情来。
倭国准备入侵朝鲜的事情,其实不用建虏把多尔衮女儿送过去,从郑芝豹身上的甲级窃听种子反馈的消息看,他们已经是箭在弦上,为了倭国的未来,他们绝对会做的。这也就是说,大明在今年出了要攻打建虏之外,和倭国也要有一战。如此一来,粮草物资的需求也就将大大增加。
南洋那边,冬天的时候,收购到的粮食就比较少,至少也要等南洋第一批粮食收获之后,才能送来大明。那个时候,大明自己南方的粮田以及补充的高产作物也能有收获。不过时间就有点晚了,真要等到那些粮食都有了之后再动手的话,建虏和倭寇就真有联手之势。
最好的机会,还是在倭国出兵之前,就先把建虏给灭了。如今建虏已经去催倭国出兵,从倭国那边的准备看,就算倭国不会立刻大规模出兵,但肯定也会派前锋部队登陆。毕竟倭国自己也急着占领朝鲜,用建虏承诺的两年时间在朝鲜站稳脚跟。
既然最好的战机在眼前,那粮食从哪里来呢?
京师这边,包括通州那边存储的粮食,真不多,就算挤一挤,估计也只能支持万余军队行军打仗一个月左右。而要想消灭建虏,那是要深入辽东腹地,战线拉长,粮食消耗就更多,只是这么一点粮食,并不现实。
虽然去年就定下了要移民关内百姓去河套,还有宁锦一线,关内的粮食压力在今后会减轻。但是,今年是大规模移民的第一年。先期消耗并不少,也等于事实上不会有粮食节约下来。
那么,还能从哪里挤下粮食出来?
崇祯皇帝想着这个问题,不由得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
不知道过了多久,他还是想不出一个头绪来,便回想起后世,看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
还真别说,就那么一回忆,崇祯皇帝立刻便想起了后世解放战争时期的事情,顿时,他眼睛一亮,或者在这个时候,凭着自己的威望也可行!
这么想着,他便立刻召见东厂提督王承恩和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分别吩咐他们两人去核实自己的想法。
只是一日的功夫,厂卫两边就把消息报了上来,情况和崇祯皇帝所想的差不多。
“呵呵,这样就好!”崇祯皇帝松了口气,吩咐他们俩人在三天之内要核实清楚更具体的情况。
之所以给三天,就是在等卢象升报捷信使到来,以此为契机来做那个事情。
三天时间其实说快也很快,卢象升的捷报信使很快快马驰入京师,报捷官军已经攻克鞍山驿堡,大明将士重新出现在辽阳附近了。
对于京师这边的百姓来说,当然知道辽东的情况,也知道攻克鞍山驿堡的意义是什么。虽然他们早就知道,攻克鞍山驿堡是早晚的事情,但是如今真攻克了,还是非常高兴的。
一时之间,京师的酒楼茶馆,街头巷尾,难得地转移了话题,大多数人,不再讨论做什么实验好,而是在议论朝廷官军什么时候攻克辽阳、沈阳,消灭建虏,光复辽东!
收到卢象升的捷报,崇祯皇帝立刻召开六部九卿,内阁和司礼监以及京师中勋贵参与的大会,地点是在武英殿内。
看着底下人头滚滚,崇祯皇帝扫视他们,笑着说道:“诸位,卢卿的报捷奏疏,卿等都看完了吧?”
听到这话,首辅薛国观为首,带着文武百官一起向崇祯皇帝行礼,恭喜大捷。
不过这并不是崇祯皇帝想要的,因此,在他们行礼完毕之后,他便收了笑容,沉声说道:“卢卿在报捷奏疏中言明,如今建虏被饥荒威胁,这个冬天刚过,实力大减,正是讨伐建虏的好机会。如果再拖延下去,让建虏找到吃的,恢复过来的话,战事就会难打不少。他提议朝廷应该趁这个难得的机会对建虏用兵,朕深以为然,诸卿以为呢?”
他自己先说了,我觉得卢象升说得很对,我很赞成,你们谁敢反对?
在这种情况下,又确实有道理,自然没人敢反对,不过户部尚书还是出列奏道:“陛下,时机确实是难得的时机,但是,大军所需之粮草物资,暂时难以筹备齐全……”
也不知道是不是怕皇帝不满,他接着就详细把京师这边的粮草储备全都细细地说了一遍,以表示这是实情,不是他想反对。
对此,崇祯皇帝也不打断他,就让殿内群臣都听清楚了再说。
等户部尚书说完之后,崇祯皇帝点头说道:“粮草情况确实如此,不过朕从厂卫那边所获消息来看,京师应该还是能凑到粮食的。”
说到这里,他从御案上拿起两份奏章,扬了扬后,对底下群臣说道:“这是东厂和锦衣卫分别核实上奏的,基本上内容是差不多……”
听到这话,底下群臣都有点好奇,不知道厂卫给皇上说了什么,粮食还能从哪里来?
他们正想着,就听到崇祯皇帝继续说道:“从前些年因为兵灾导致的京师粮草危机之后,京师中但凡有点钱的,都注意存储粮食以备不测。因此,朕有个想法。是不是有谁能把这些多余的粮食暂借给朝廷打建虏之用,等南方和南洋的粮食到了之后,朕再把粮食还了,诸卿以为,这样如何?”
“……”一听这话,底下所有臣子都愣了下,他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盯着皇帝手中的那份册子,想着自家情况到底有没有被厂卫给查到?
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第一个反应过来,立刻对崇祯皇帝奏道:“陛下,此法甚妙,奴婢在宫外的庄子里也确实有点粮食,愿意全部拿出来,以补朝廷所需!”
他算是个人精了,知道皇上这个时候提出来,那绝对是要做的。而谁第一个响应,那么谁就最能获得皇帝的好感。因此,他是第一个跳出来拥护了。这审时度势的能力,也算是他能一直当着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原因之一了。
他一开了头,那些司礼监秉笔太监,立刻纷纷站出来拥护,七嘴八舌地奏对,有一种很热闹,很热烈的感觉。
事实上,他们这些太监在宫外的家人仆人并不多,平时吃喝都在宫内,因此,在宫外其实就没多少粮食。就是全部都拿出来,其实也不心疼的。这个时候还能表个态获得皇上好感,对他们来说,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对于文官武将和勋贵来说,那就不一样了!此时的他们,都是恍然大悟,明白皇上为什么召集这么多臣子议事,原来就是冲着这个粮食来的。但他们家大业大,虽然粮食多,可同时也养活好多张嘴的啊!
但是,此时此景,就算再吝啬的人,看着崇祯皇帝手中的那两份奏章,他们也不敢不表态啊!否则的话,自己府里存储了好多粮食,却不肯拿出来,回头皇上一对厂卫报上去的数字,心中就肯定会给自己一个差评,那前程还要不要了?
再者说了,皇上不是说了么,等那边运来粮食了,还是会还回来的。
基于这么一个想法,文官武将以及那些勋贵,就都纷纷表态,愿意挤出自己存的粮食,以补朝廷之所需。
对此,崇祯皇帝很是表扬了一番他们,而后下旨贴出布告,把这个情况进行说明,并公示谁家粮食出多少,说是要表彰他们,让他们的这份忠君爱国之心,为大明百姓所知。
事实上,这只是一个用意而已。如果就只是这些议事大臣中凑集粮草,那显然是不够的。京师还有很多官员和富商什么的,他们才是真正的大头。
武英殿内的这些人,其实就是引子而已。他们带了头,如果那些官员和富商识相的,就不用朝廷做恶人,自己把粮食给拿出来,那就是皆大欢喜的场面。要不然,回头就会有点不好看的。
可谁知,事实还是出乎了崇祯皇帝的意料。
546 奴婢心思阴暗了
筹粮这个事情,当然是越快越好。因此,武英殿内朝议散了之后,就全都为筹粮的事情忙碌了起来。
职责在身的辅臣、户部等等,赶紧去看看能挤出多少粮食来。而其他人,特别是勋贵们,则直接回府去了。
这不,襄城伯李国桢刚回到府里,他夫人就闻声迎了出来,带着期待之色连忙问道:“老爷,皇上召见,是有什么好事么?”
从崇祯十二年开始,李国桢就仿佛被遗忘了一般,只有爵位,根本就没有一个实权,闲了这么多年,真是闲得发慌。突然得到皇帝召见,当然是以为有好事来了。因此,李国桢在上朝之前,那是全府上下都是喜气洋洋的。
可此时,李国桢一听自己夫人的话,嘴角微撇,冷笑一声道:“什么好事?有好事难道还能轮到老爷我?”
“没好事?”李国桢夫人听了,不由得有点不信地说道,“肯定是有事情吧?没好事,难道是有坏事?可是,这些年我们又没有干过什么让皇上不满意的事情,还能有什么坏事?”
说到这里,她看着李国桢,又再次说道:“真要有坏事,老爷也不可能这么平静!”
对于自己老爷是个什么样的人,她当然是有发言权的。
李国桢听了,一边继续往内堂走去,一边回答跟在身后半步的夫人道:“你说破财算不算坏事?”
“破财?”一听这话,他夫人顿时就吃了一惊,明显神色有点不淡定了,连忙问道,“破什么财?难道皇上召见老爷,是要老爷出钱?”
说到这里,她不等李国桢答复,就又自言自语地说道:“这也没道理啊,朝廷又不是以前那样缺钱!怎么会要钱呢?”
“不是要钱!”李国桢听了,停下脚步,转身看着身后侧的夫人说道,“是要粮!”
他也不等他夫人发问,就继续补充说道:“朝廷要抓住战机攻打建虏,但是没有粮食。皇上这次召集群臣,就是商量这个事情。最终的结果,是要各府有余粮的,都把粮食给捐出来!”
“啊?”李国桢夫人听了,意外了一下,随后就马上说道:“原来是这样,那老爷准备捐多少?五石,十石,还是五十石?不能再多了!”
“我倒是想捐个一石意思下就得了!”李国桢听了,有点没好气地说道,“可是,真要这么做了,老爷我这张脸往那里放?”
“……”他夫人听了,无语了一会,回过神来后,就没好气地冲继续往内堂走去的李国桢说道,“你要脸干什么,一石就一石,回头就说家大业大,实在没粮不就得了!”
听到这话,李国桢再次停下脚步,转回身子,看着他夫人说道:“皇上说了,谁捐了多少,到时候都会张榜公布的。你说老爷我要是真捐了一石,搞得满城都知道了,你觉得会怎么样?”
“这……”李国桢夫人听了,迟疑了一下,忽然似乎想到了什么好办法,带着点惊喜对李国桢说道,“不如你去拜访下嘉定伯看看,他出多少石粮食,那我们也出多少石粮食好了!”
嘉定伯周奎,之前不但被罚三十万两银子,而且还夺去了嘉定伯爵位,禁足府里看圣贤书。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时候的周奎,虽然已经重新恢复了爵位,可家财却绝对不会多。跟嘉定伯一样的话,那肯定是出不了多少粮食的。
因此,李国桢夫人说了之后,越想越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便又补充说道:“我们再怎么样,也没有国丈亲吧?国丈出多少,我们出多少,这已经是尽了本份了!”
谁知李国桢不但没有露出欣然之色,反而皱了眉头训斥一句道:“馊主意!”
“……”李国桢夫人一听,顿时愣了下,回过神来,就有点不高兴了。
李国桢见此,便给她解释道:“皇上事先已经让厂卫调查过各府的存粮情况,你觉得我们府能和嘉定伯府上一样?”
一听这话,李国桢夫人有点傻眼了,连忙问道:“那皇上那边查出我们府有多少粮食了?”
李国桢听到这话,就郁闷了:“皇上没公布,谁知道查出了多少?”
看到自己夫人似乎松口气的样子,他便知道她在想什么,就立刻补充道:“别以为你藏得严实,如今的厂卫神出鬼没的,之前的谋逆大案都能查出来,远在辽东的建虏都能被刺探到消息,皇上又那么英明神武,你觉得能瞒过皇上?还是说,你有胆子敢欺君蒙上,说我们没有多少余粮?”
“……”李国桢夫人虽然身为女人,很少外出,可是,京师可是有砍过几颗欺君之罪的脑袋,这个事情她还是知道的。因此,他听到李国桢的话之后,顿时就无语了。
李国桢见此,叹了口气说道:“就尽力捐吧,要不然,其实脸面事小,被上面惦记了就不妙了!”
听到这话,李国桢夫人极其不甘心地叹了口气:“唉,日子真不好过啊!”
在原本的历史上,李国桢因为口才比较好,很讨崇祯皇帝欢心,因此得以受封京营总戎,操练京营。结果等到李自成打上门来了,崇祯皇帝想要用到京营的时候,却被李国桢告知,没兵可用。
史书上,对于李国桢其人,争议颇多。有说李国桢忠勇,在崇祯尸体前痛哭;有的古书说李国桢被俘后唯唯诺诺,舔着个臭脸求生。不管哪种,至少李国桢身为京营总戎,没有带好京营,这罪就大了。而且京营的军饷,每年都有,这个不会少吧!这些军饷去哪里了?
此时,李国桢听了他夫人的话,想起一个事,便对他夫人劝慰道:“皇上说了,等南方的粮食到了之后,会还的。”
“这怕是刘备借荆州吧?”李国桢夫人听了,不怎么相信道,“真当是破财消灾了!”
在崇祯皇帝如今的威势之下,这襄城伯府的当家人,还真不敢欺瞒,只能根据自己的存粮情况预估,交出多余的粮食。
就这么的,京师这边,很快就热闹了起来。
有关借粮的布告贴遍了全城,皇亲勋贵,文武百官等各府中,陆续开始出粮食。顿时,在京师大街小巷上,不时可以看到一车车的粮食,打着各自府上的旗号,交往户部衙门设在水门那边的仓库。
只要有人交了粮食过来,就在仓库边上的墙上,就会更新公布,说某某某府上交了多少粮食。一大群人,也都在围着这布告看,对各府交的粮食,评头论足一番。
第一天,基本就是这么一个情况,当晚拿到借粮情况的奏章,崇祯皇帝一浏览,便还算满意,没有出乎意料。
周奎那边,周皇后一早就派人过去提醒,应该是受了之前的教训,也可能是崇祯皇帝如今的威望太高,周奎没敢再出什么幺蛾子,就尽着府里的存粮,在早上的时候就交了粮食过去的。
这第一天,基本上是有份在武英殿议事的皇亲勋贵,文武百官交了粮食。接下来的几天,就会是比较关键的了。看有多少人会响应朝廷的号召,跟着交粮支援剿灭建虏的战事。
这跟进的人数多不多,缴纳的粮食多不多,将会决定朝廷能派多少军队出征辽东,在建虏最虚弱的时候给予其灭顶的打击。
基于这个情况,在第二天的时候,崇祯皇帝便微服出宫,亲自去了仓库那边,在边上酒楼二楼雅间靠着窗户的地方喝茶看动静,想要亲自看看交粮的情况。要是现场情况不理想的话,他不介意丢点催化剂活跃下京师交粮的气氛。
让崇祯皇帝没想到的是,他都快喝完一壶茶了,竟然就没看到有多少人送粮过来。顿时,他的脸色就有点不好看了。
边上伺候的王承恩一见,便连忙宽慰他道:“陛下,如今时辰还早,街上没多少人。奴婢估计着,各府肯定是等街头人多了,才会送过来!”
崇祯皇帝听见,不由得盯了他一眼。不得不说,王承恩当了东厂提督这几年,确实成长了不少。要是换成以前的他,应该是说不出这个话来的。
“你怎么不说是他们在忙着凑出粮食,因此要晚些送过来?”崇祯皇帝心情好了一点,便微笑着对他说道。
王承恩一听,露出恍然大悟的样子,连忙回奏道:“陛下圣明,奴婢心思阴暗了!”
“哈哈哈……”崇祯皇帝听了,不由得笑了起来,心情又好了几分。
就他们在说话的这个时候,街头上的行人慢慢地多了起来。果然也看见,街头上有各府的车队送粮食过来。
好家伙,这送粮食的队伍,一支支都跟出嫁迎娶的喜事那么热闹。不是敲锣就是打鼓,还有一块块的牌子,要么家丁举着,要么插在粮车上,上面写着某某府上,响应朝廷,借出粮食多少。
不用说,这个情况,其实被王承恩猜中了。
对于这些各府送粮的这个动静,都是可以理解的,崇祯皇帝也不在意。
看了一段时间之后,崇祯皇帝就想着差不多,准备回宫时,情况却突然有了意料之外的变化。
547 仗义每多屠狗辈
“陛下,您来看看!”王承恩一直站在窗口边,忽然对于窗外大街上的情况,感到有点诧异,转头便对在喝茶的崇祯皇帝说道。
崇祯皇帝听见,有点好奇,王承恩不是老练了很多,怎么还有情况能让他感到有吃惊的意思?
这么想着,他便转头看向窗外。只见窗外大街上,有一辆粮车上,堆得满满的都是粮食,但是,就没有旗号,也没有人吆喝说是某某府上。
这种情况,确实是很难得看到!崇祯皇帝心中想着,便定睛细看,观察这辆粮车。
赶车的应该是一队父子,穿着都不怎么样,甚至好像那个儿子身上的衣裳有什么污垢。
崇祯皇帝正在细看之时,王承恩已经在边上解释道:“陛下,这对父子,应该是杀猪的。看他儿子的衣裳,应该差不离。很可能他爹是掌柜,穿着要好点。”
经过他这么一提醒,崇祯皇帝再看去时,果然如此,心中不由得同意,这对父子应该不是什么文官武将府邸,也不是皇宫勋贵,只是普通的肉铺生意人。不过看样子,应该比一般人家要殷实,生意应该还不错的。
崇祯皇帝这筹粮的举措,确实是来自后世百万民工支援前线打解放战争的事情,不过他在这大明朝,只是由这个创意,想到让那些吃朝廷俸禄的人,把他们的余粮先借出来而已。就算那些富商,他们的背后都是吃朝廷俸禄的,让他们借出余粮,也是在他的想法之中。
但是,对于普通百姓,他却没想过他们也借的。如今看到有普通百姓借出粮食,不知道为何,心中忽然有一丝感动,脑海中闪过一句话:仗义每多屠狗辈!
此时,这对父子夹在各府敲锣打鼓的车队中,好像非常地不引人注意。但是,在崇祯皇帝的眼中,却是最吸引他了。
当然了,崇祯皇帝对于敲锣打鼓的那些,也没有什么不满。毕竟借出那么多粮食,人家要扬名,也在情理之中,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不管怎么样,相对而言,他对于普通百姓竟然也肯借出自己的余粮,他还是感到很震惊的。
崇祯皇帝正在看着,忽然,王承恩带着略微有点惊奇的声音,再度响起:“陛下,您再看那边!”
崇祯皇帝听到,闻声看去,只见不远处正走过楼下的,竟然还有推独轮车的,这似乎是一家三口。
独轮车上左右两边,堆满了粮包,一家之主的肩膀上挂着绑扶手上的绳子,两只手还握着扶手掌握平衡,他的媳妇和半大的儿子在前面分别拉着绳子,就这么推着满满一车粮食往仓库而去。
在他们的独轮车上,只有粮包,没有任何标语。
这一次,都不用王承恩来解释,崇祯皇帝自然能看出来,这一家子应该生活并不富裕,也绝对和吃国家俸禄的人有关系,可却还是借出了他们的粮食。
再抬头远望,崇祯皇帝看到不止一部独轮车,而且也不一定是夫妻,兄弟,父子什么的都有……
“陛下圣明,看来确实是因为之前时间太早,大家伙儿都还没把粮食准备好。”王承恩此时看着窗外赞道,“如今这街上就热闹了!”
崇祯皇帝没有理他的这个马屁,对于窗外的这一幕,他有点震撼到了。
他站起身子,就在窗口处眺望了一会。这个时候,那些高门大宅的车队,在大街上犹如成为了大海中的小船一样,全都被普通百姓汇聚起来的送粮队伍给淹没了。
在站了一会之后,他便立刻转身,同时说道:“走,下去看看!”
不知道为什么,他心中就有一种冲动,就想着去问问,皇上又没有强制要求,他们为什么愿意借出粮食?
不一会,就到了楼下大街上。此时,街道两边原本就有不少人旁观的。在小车的队伍成为大街上送粮队伍的主流之后,很多人就如同崇祯皇帝一般跑出来看热闹,这人就更多了。
不过崇祯皇帝倒不用担心没位置看,自有便衣的厂卫把位置给挤出来,让崇祯皇帝有理想的位置可以看着这一切。
当崇祯皇帝来到大街上之后,刚好有一家三口的独轮车,就在他边上停下休息,一个个都是满头大汗的,推车的一家之主在给他的媳妇儿子说道:“马上就到了!”
看到这个,崇祯皇帝便稍微向前走了两步,靠近他们,然后便带着一丝好奇问道:“你们怎么也借粮食给朝廷了?”
听到这话,这一家三口都闻声看了过来。他们并不认识崇祯皇帝,只是以为是一个富家老爷,因此,那名推车的汉子便笑着说道:“皇上不是贴布告了么,说打建虏正是好时候,就是差粮食而已。这不,被以前缺粮给吓的,平时就积存了一点粮食,就送过来给朝廷打建虏用了!”
这个回答,崇祯皇帝已经想到了,他就进一步问道:“难道你们不担心朝廷有借无还么?看你们的样子,家里应该也不富裕吧?”
“呵呵,皇上贴出的告示,我们不信皇上还信谁?”这汉子笑着回了一句,顿了顿之后,他又看着崇祯皇帝补充道,“而且,就算不还也没什么。粮食没了再辛苦点赚了就是,但是打建虏的机会,可不能错过了。”
“我姥爷和大舅一家全都被建虏杀了。”边上的小孩忽然开口也对崇祯皇帝说道,“我爹说了,我家没办法去辽东杀建虏,但如今皇上给了机会,能为杀建虏出点力,粮食没了算什么!”
“大人说话,小孩不要插嘴!”他娘听到,训了他一句,不过她的脸上,并没有不高兴的神态,甚至看到崇祯皇帝看过去时,还点了点头。
崇祯皇帝听了,不由得很感慨。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个道理吧!
听到他们这边的对话,另外一家父子两人也停在他们边上休息下,同时擦着汗插嘴说道:“可不是,我们没法去打建虏,这捐点粮食打建虏,也总算尽了我们的一份心意!”
看到这个比较热闹,其他人也有过来围观的,听到对话,也都跟着说话了。
“对啊,朝廷布告上都说了,如今建虏正是半死不活的时候,最好打了。不趁着这个机会出兵,朝廷官军就会死好多的!”
“皇上说了这是暂时借粮,等南方的粮食运到了,就会还的,那还怕什么,皇上说话可从来没有不算话的!”
“其实,就算不还了又怎么样,至少能为打建虏尽一份力,也没什么的。”
“……”
就这么的,议论纷纷的,崇祯皇帝听着,不由得很是感动。
他们的理由很朴实,可真能这样做的,又能有多少。环目四顾,可有看到多少读书人?多少达官贵人?他们的觉悟,可有普通百姓这么高?
大明的百姓如此,那大明何愁不能中兴?
想着这些,崇祯皇帝心中便更是下定决心,一定要为普通百姓多谋福利,朕不会辜负你们的!
他正在想着,忽然,刚才那个小孩看着他问道:“这位老爷,看着你好像很有钱的样子,你借了多少粮食给朝廷?”
一听这话,场面顿时安静了一下。
看崇祯皇帝带着手下就在街头闲逛,根本就不像是送粮过来的,任何人看了,都能知道这一点,也就是童言无忌,当面问话了。
崇祯皇帝听到,不由得一愣,转头看向这个小孩。见他睁大了眼睛,真诚地盯着自己,在等待着答案,不由得又有点无语。
说真的,还真是,自己应该算是没有借粮出来……
看到崇祯皇帝这样子,那孩子他娘连忙训斥她儿子了:“要你多嘴!”
都能看出来,这个老爷在问话的时候,还担心借粮不还,肯定是没有借粮出来,这么当面问,人家肯定会很尴尬的。
王承恩旁观了这一切,见皇上似乎有点尴尬,他就想站出来训斥一句,替皇上挽回面子。
可是,就在这时,人群中,忽然有人带着非常惊讶之意,声音有点大地问道:“皇……皇上?您是……皇上?”
毕竟崇祯皇帝在大众场合下露过几次脸,最近的一次,就是年前的阅兵。
不过能看清皇帝的人,还是很有限的,绝大部分百姓,也只能看到一个身影而已。
再者说了,他们也没想到,皇帝会微服私访,就站在这里和他们说话。因此,就算看到过皇帝相貌的人,也没有在第一时间认出来。
不过刚才崇祯皇帝成为全场焦点,而且场面一下安静下来,有人仔细打量崇祯皇帝,再看他身边的人,才有了不确定的疑问。
一听这个声音,顿时,也有人越看越像,跟着疑惑地问道:“真的……真的是皇上?”
这种情况下,崇祯皇帝倒也大方,当即点头道:“呵呵,是朕!”
王承恩见了,也当即出声道:“皇上在此,还不见礼!”
太监的声音,很独特,一听就听出来了。
于是,在他说完之后,顿时,场面再次变得非常安静!
548 利之所趋(为盟主岳氏肥牛加更9/11)
谁也没想到,有朝一日,皇帝竟然会亲自站在自己的面前。这一刻,所有人都有点傻眼了。
不过他们很快就回过神来,当即惊喜交加地纷纷向崇祯皇帝跪下行礼,同时非常兴奋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边的动静传开,顿时又把街道远处全都给惊呆了。
转头看去,只见远处那边,所有的人都跪下了,全都向一群站着的人行礼。
所有人一看就看到了,那群站着的人,是绝对以其中一人为中心的。下意识地,不用说,那个人才是百姓行礼的对象。
皇上……那个人是皇上……皇上微服私访了!
每个人的脑海中闪过这个念头,顿时,纷纷拥了过去,但是,全都不敢离得太近,还很远就跪了下去,同时高呼万岁。
这前后高呼万岁的声音,也惊动了在大街两边房子里的人,他们闻声,顿时也全都拥了出来看情况。
作为京师百姓,皇上微服私访的事情,他们也都有所耳闻,不过从来没有亲眼见过。如今有机会能见到微服私访的皇上,又岂能错过!
于是,在这条街上,只是一下的功夫,就全都跪满了激动的百姓。
崇祯皇帝见此,伸出双手虚抬一下,微笑着大声说道:“都平身吧!”
说完之后,他甚至还亲自上前,扶起刚才质问他的小孩,并帮他拍了拍膝盖处的尘土,顺便再摸了摸他的脑袋瓜子。
看到皇上如此平易近人,所有百姓都非常地高兴,也很激动,一个个全都看着崇祯皇帝,似乎是在等崇祯皇帝说点什么。
崇祯皇帝看着这个情况,便脸色严肃了起来,庄重地说道:“朕没想到,有如此之多的百姓,哪怕家里不富裕,也尽量挤出了口粮打建虏……”
说着这话,他的目光扫过粮车,独轮车,甚至还有单独扛着的一袋袋粮食,有点动情地说道:“大明有你们,真好!别的不说,朕再次明确,此战,朕将亲自领军征讨辽东建虏,不夺下沈阳,就绝不班师。另外,所有借粮给朝廷的,等那边粮食运到之后,按银行利息的方式返回粮食。”
听到这话,不少百姓张口欲言,可是,在皇帝面前,他们却有不敢开口。
倒是刚才被崇祯皇帝摸头的这个小男孩,可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也可能是觉得皇上平易近人,或者对皇帝非常有好感,忍不住脱口而出道:“皇上,我爹娘说了,这个粮食用来打建虏的,不用还也没关系的!”
他这么一开口,其他百姓听了,纷纷激动地附和了起来。
“是啊,皇上,我们心甘情愿的,用来打建虏,不用还!”
“陛下,此乃我等一片心意,无需归还,更不用算利息!”
“……”
听着他们的话,崇祯皇帝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伸手示意,让他们重新安静了下来,然后大声说道:“光复了辽东,朝鲜也是我大明的一部分。建虏造孽,几乎杀光了那里的百姓,土地可不能浪费。因此,朕决定了,这次借出粮食的,除了会归还粮食之外,还能从辽东或者朝鲜分得五亩土地。如果愿意迁过去的,另外每人再分五亩粮田,十年之内无需缴纳田赋。”
听到这话,顿时,这大街上又变得非常安静。
这些送粮过来的百姓,有的是基于皇上的威望,能借能还,就送了粮食过来。而有的,一如刚才这小孩所说,那是没打算让朝廷还的;不管他们怎么个想法,都没想到,皇上在大众广庭之下,不但再次强调要还,而且还额外赐下粮田。
不得不说,这犹如一个天上的馅饼,直接砸到了他们头上。
在这个时代,就犹如后世一样,一家子有多少粮田,这才是衡量富裕与否的标准。百姓只要有了钱,肯定会去买粮田。
而对于京师百姓来说,大部分都是从事各行各业,京师附近的粮田,那都是属于有权有势的人,和普通百姓无关。
此时,皇上突然赐下五亩粮田,那可是不少了。对这些京师百姓来说,毫无疑问,就等于后世的时候,宣布每人得一套房子。
虽然这些粮田在辽东,或者在朝鲜,但是,这毕竟是白得的啊,要是迁过去的话,每个人还能额外得五亩粮田,而且还能免除十年的田赋!
虽然确实有点远了,可诱惑力还是非常大的。特别是那些家里人多的,那完全是可以分出一支迁往辽东或者朝鲜的。
因此,这边的百姓闻声,全都是大喜过望,纷纷再次情不自禁地跪下磕头,山呼万岁!
崇祯皇帝看着这一切,心中其实也很高兴的。
这个决定,也可以说是共赢的局面。
一是回报了这些报效朝廷的百姓,让他们为朝廷尽力的做法,得到了最实惠的表扬。
二是辽东和朝鲜等于是从一片白纸上重新开始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口。如果是强制迁移的话,终归不是最好的办法。如今能通过这种奖励的方式,吸引百姓自愿过去,这是崇祯皇帝愿意看到的。
另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等回头倭国侵入朝鲜时,大明要出兵,也能拥有非常强烈的民意基础。
所谓师出有名,这一点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此时,崇祯皇帝已经没法继续微服私访,因此,在宣布完了之后,他就回宫去了。
这个事情传开之后,整个京师再次轰动了起来。一时之间,那些粮铺全都排满了人。
家里没有余粮的,全都想买些粮食,然后借给朝廷。毕竟这粮食不但能还,还有利息,更为关键的是,还有辽东和朝鲜的粮田可以分。
那些皇亲勋贵,还有文武百官们听说了,也变得格外积极起来。
利之所趋,不得不说是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
这不,消息传到襄城伯府,终于又有了笑声。包括其他府邸,也有不少是如此的。
在傍晚时分时,王承恩便给崇祯皇帝禀告了外面的情况,他有点不忿地奏道:“陛下,奴婢看着,有不少奸人,之前并无借粮之举,可听到了今日之事后,就厚颜无耻地开始借出粮食了!”
崇祯皇帝听了,只是笑笑说道:“朝廷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筹集更多的粮食么?不管他们如何,朝廷筹粮的目的达到了,那就够了!”
做大事的人,特别是作为皇帝,又怎么可能斤斤计较,那样也当不了大明的家!
王承恩听了,露出恍然大悟的样子,连连称是。不过他无声地用他的表情动作向皇上表明,他对后来的那些投机倒把的奸人,心中还是不舒服。
崇祯皇帝见此,微微一笑,在稍微沉吟一下之后,便对王承恩说道:“就以今天中午为界,之前借出粮食的,再多给五亩粮田好了!”
听到这话,王承恩立刻露出笑容,恭敬地奏道:“陛下圣明!”
“呵呵,你这个滑头!”崇祯皇帝见了,用手点了点他,笑骂了一句。
王承恩见了,露出厚脸皮的笑容道:“奴婢就是气不过,皇上这样做,最英明了!”
于是,很快这道旨意便再次公布。顿时,京师城内,不知道多少人都后悔,为什么要犹豫呢,看看,一下少了那么多好处!
对于这些贪便宜的人来说,不要说五亩粮田了,就是少一分地,都是会心疼半天的。
不得不说,崇祯皇帝的金口玉言,对于筹集粮食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原本以为要半个月左右,结果只用了十天;原本以为大概就凑个三万人的军粮,但是到头来一合计,足够七八万人征讨辽东了。
得到这个结果,崇祯皇帝也是喜出望外。事不宜迟,立刻宣布御驾亲征辽东,不夺回沈阳,就绝不班师!
勇卫营、磐石营和骠骑营这御马监辖下三大营,再加上京营的三万人马,一共合计七万,浩浩荡荡地开出京师,踏上征程。
这一日,京师再次万人空巷,在皇后和监国太子的带领下,文武百官和全城百姓全都出来欢送。
热闹的程度,远超以前。京师百姓就感觉他们也亲自参与了这次的讨伐建虏,一个个都非常地兴奋。
随驾出征的大明将士们,大部分人的胸口都挂着勋章,表明他们百战精锐的身份。而有一部分京营兵卒没有的,心中也是打定了主意,这一次一定要好好努力,争取也能挂上一块勋章!
这次的军队数目为历次之最,没法全部都用船运走。因此,船只主要用于运送粮草物资,大约又四万大明将士则需要走陆路,从山海关出关前往海州。
崇祯皇帝的御驾还没有到山海关,信使就先一步到达,传达旨意给蓟辽总督洪承畴,让他做好迎接大军,并且也要从关宁军中挑选精锐,随驾出征辽东腹地。
另外,信鸽也被放飞,把这个消息送往辽东卢象升手中,让他在前线为大军的到来做好准备。
在崇祯十八年的时候,大明终于开始了对建虏的“灭国”之战。
549 大清的未来就靠我了
辽东这边,卢象升已经回到了海州,并没有待在鞍山驿堡,更没有继续向辽阳发起进攻。原因很简单,没有足够的粮草物资,让他带着足够的兵力去攻打辽阳。
要是去攻打辽阳的兵力少了的话,建虏虽然已经日薄西山,可战力却还是有的,搞不好是去送人头,那显然是不能做的。
不过不管怎么样,明军的夜不收开始出现在辽阳附近,从鞍山驿堡到辽阳一带,就成了双方斥候的战场,至少眼下是这样的。
此时,在海州的总督行辕,卢象升正站在一副巨大的辽东地图前,对已经升迁为参将的李定国,还有陈绍安说道:“皇上已经传来可靠消息,倭国已经和建虏结盟,不但会出兵朝鲜,而且还会运粮给建虏。他们将从这里运粮到这里……”
说着话时,他用手一指地图,在朝鲜北部海域的某个点,而后继续说道:“建虏为了尽量节约粮食,不想浪费在路上。因此,他们已经决定从图们江这里通过船只往内陆运,能走水路就绝不走陆路……”
听到这话,李定国和陈绍安都露出吃惊之色。不过前去参加过年前阅兵仪式的李定国要好一些,因为他知道,如今唯一一块金质大明英雄勋章,就是被锦衣卫密探获得。而这位锦衣卫密探,甚至都当了一阵子建虏前奴酋皇太极的女婿。他不得不承认,大明的刺探能力,那是真得强!
在他们想着的时候,卢象升已经严肃地宣布道:“因此,皇上旨意,要选派一支骑军,秘密前往图们江口,把倭国送给建虏的粮食给烧了。本官决定,派你们两人去。如何?”
李定国的战事指挥能力,已经在耀州驿之战中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他领军,能随机应变,卢象升放心。而陈绍安是辽东汉人,又在建虏那边待过很长一段时间,又没有像孔有德那样认得的人多,因此,他带路和李定国配合的话,卢象升也是最为放心。
“末将遵命!”李定国和陈绍安听了,不约而同地抱拳领命道。
这个时候,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揪着建虏的七寸打,对建虏是多么的致命!
卢象升听了他们的回复,点点头说道:“如今建虏因为兵力不足,已经收缩了很多。本官仔细想过,你们沿着这条路走,应该能避开建虏的耳目。你们这一仗,兵力并不在多,而在出其不意。因此,就领东江军的本部骑军去即可。”
骠骑营有留在辽东五千,但是相对而言,还是东江骑军更适应辽东的气候环境这些。再者说了,人去多了容易被建虏发现,失去了突然性,就不容易捣毁建虏的粮食,那就不好了!
看到李定国和陈绍安在认真地听着,卢象升便又继续讲解道:“另外,为了掩护你们,本官会加强对辽阳的骚扰,吸引建虏的注意。你们在烧毁建虏的粮食之后,便自己根据实际情况相机行事。能在北方骚扰建虏,闹出大的动静就最好;如果没有战机,也不要勉强,回来便是……”
说到这里,他提高了声音,严肃地强调道:“此战最主要的目的,是烧毁粮食,另外,要尽量减少将士们的伤亡,这也是皇上重点强调的,记住了没有?”
“末将遵命!”李定国和陈绍安听了,立刻同样严肃认真地回答道。
至于崇祯皇帝即将领军到来,光复沈阳的消息,卢象升已经给他们两人提过。这也是卢象升为什么要交代他们两人,如果有机会的话,就在建虏北方闹出动静的原因。
等到第三天,准备完毕的李定国,便和陈绍安一起,带着三千东江骑军,悄然离开海州,消失在辽东大地上。
等他们一走,卢象升就前去坐镇鞍山驿堡,按照约定,增强了对辽阳的骚扰。虽然粮草不足以支持大军攻打辽阳,但是,多派些夜不收却是没任何问题的。
对于明军的反应,在盛京的多尔衮了解到情况之后,很是松了口气。他向一直忧心忡忡的布木布泰解释道:“明军打下鞍山驿堡之后,最多只是派夜不收骚扰辽阳,由此可见,明军必定同样是缺乏粮草,才会错失战机。”
说到这里,他提高了一点声音,更显得胸有成竹地断然说道:“以明国皇帝之精明,绝对不会看不到我大清正处于最虚弱的时候,可还是没有发兵攻打,就说明明国国内也没有余粮。等到明国的粮食有了收成,再运来辽东的话,我大清早就得到倭国的粮食,已经先一步缓过气来了。”
“如此甚好,本宫也就安心了!”布木布泰听了,也是大大地松口气。对于多尔衮的判断,她还是很相信的。
多尔衮看到她的反应之后,便转头看向豪格,叮嘱他道:“倭国粮食事关我大清未来,你此去务必要把粮食尽量多的运回来。”
在大清最需要团结的时候,运粮的这个事情,多尔衮最终是交给了豪格,也算是之前一直打压豪格一系的补偿。
其实,这个事情上,他也藏了小心思。
就是豪格这个性子鲁莽的蠢货,他要是拿到了粮食却又有异心的话,多尔衮是不怕的,他相信能打败豪格。
另外,豪格离开了,皇太极留下的这一脉,就只剩下了鳌拜统领的护军,力量也会大大削弱,他多尔衮的权威就更难被挑衅。加上布木布泰和他穿一条裤子,这摄政王几乎可以说是等同于皇帝了。
多铎在辽阳,就只有岳托还在盛京。
对于岳托这个人,虽然从目前看,是已经拥护多尔衮的,但是,多尔衮对他还是不放心的。如果岳托拿到那些粮食有异心的话,他还是怕的。
就是基于以上原因,最终是豪格去接粮食了。
此时,豪格听到多尔衮的叮嘱,当即拍着胸脯说道:“此时之重要,你以为我是三岁小孩么,我会不知道?”
“好了,不要啰嗦了,明日一早我就出发!”豪格不想多看眼前的这对狗男女,转身就走,同时说道,“大清的未来,就靠我了,瞧好了!”
看着他走出了崇政殿,多尔衮便转头,和蔼悦色地对岳托说道:“如今盛京这边又挤出了粮食送到辽阳,底下人的情况,还需要我们多安抚一下。盛京这边,能多节约一点粮食就多节约一点粮食,等豪格回来,就不会再有饿肚子了!”
“叔王放心!”岳托倒是对多尔衮恭敬有加,回答一句之后,便离开了。
等他一走,崇政殿内就没什么人了。多尔衮看看布木布泰,叹口气说道:“宫里还是要当表率,忍过了这段时间就好了!”
没办法,眼下最缺的,就是粮食。多尔衮不得不四处叮嘱,要安抚人心。要不然,恶急了,那是会出乱子的。
布木布泰倒是比较淡定了,微笑着对多尔衮说道:“放心好了,有了倭国粮食的盼头,本宫相信大家都会忍得住的!”
对此,她还真有把握。打仗的事情,她不懂,可这人心,她还是有点自信的。
多尔衮听了,点了点头,侧耳倾听下,盛京城如今是非常地安静,甚至连鸟叫声都没有。要是换了以往,说不定会高兴这份宁静。可是此时,多尔衮却是叹了口气,心中想着:如今的盛京,就像一个死城一样,希望能早日渡过这个困境吧!
…………
相对于连鸟都被吃光的盛京,宁锦这边,那就非常热闹了。
海岸线上,一艘艘的运输船组成了一眼望不到头的长龙,一直往北而去。
而在陆地上,崇祯皇帝的御驾,领着御林军浩浩荡荡地行军。洪承畴在这边,也早已有了安排,大军宿营地安排地妥妥当当,大军一到,就能吃好睡好。
不得不说,洪承畴能安排到这个份上,确实是花了很大的精力。当然,这也和关宁这边百姓的支持分不开。
也不知道是有意无意,京师那边百姓踊跃借粮,支援朝廷打建虏的事情,早已传到这里。带动了这里的百姓,也是学着京师百姓,踊跃参与到这次征讨建虏的行动中来。
当洪承畴把这些事情报到崇祯皇帝这边,而崇祯皇帝也亲眼看到这些之后,就欣然下旨,京师百姓的福利,宁锦百姓同样能享受。也就是说,他们的付出,都会得到大量的回报。
顿时,这个消息,就让宁锦百姓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崇祯皇帝的这一次出征,讨伐建虏的行动,还真有点像后世打淮海战役时候一样,得到了百姓的热烈拥护!
就这样,在崇祯十八年的五月中旬,崇祯皇帝领军到达了海州。
在大军到来之前,卢象升之前增派的夜不收一直没有减少,同样起到了一个屏蔽消息的作用。
大军在海州休整的同时,崇祯皇帝听卢象升禀告辽东这边的细节详情,再结合他从窃听系统中收到的消息反馈,心中便有了计较。
五天之后,辽东战事,正式开始!
550 大决战
光复辽东之战的军议召开,众多武将,包括京营、三大营、东江军以及关宁军的,济济一堂,几乎把整个总督行辕的大堂都给挤满了。
崇祯皇帝坐在主位,他的身前侧有左右两名大红绯袍的官员,分别是蓟辽总督洪承畴以及保定总督卢象升。在众将前面,皇帝贴身内侍蓝天保和陈宝庭推着一块屏风,正把一幅巨大的辽东地图挂在那上面。
大堂内,只有崇祯皇帝严肃地声音。只听他大声说道:“此战,乃是京师全城百姓还有沿途之百姓,挤出了他们的口粮,给大军提供了征讨建虏的粮草物资。面对诸多百姓之心意,诸将务必尽力厮杀,不得有任何懈怠,违背军令,如有违背者,不管以前功绩如何,朕绝不姑息,定斩不饶!卿等明白否?”
包括洪承畴和卢象升在内,带着所有武将,还有监军一起,全都抱拳一起向崇祯皇帝行礼,严肃地大声回奏道:“微臣(末将)明白!”
他们中的不少人,其实都不用崇祯皇帝说这个话,在第一次听到大明百姓响应朝廷借粮之盛况之后,都是瞠目结舌,而后就明白,此战,绝对不能负了百姓之期望。
当然了,这么多人中,到底有没有人觉得这很可能是对建虏的最后一战,会不会有懈怠,想要像以前的辽东王一样养寇自重,那就不知道了。
此时,崇祯皇帝还是一脸严肃,起身大步走到屏风地图前,顺手接过陈宝庭递过来的一根细棒,而后对在场的文武官员说道:“如今建虏的兵力,主力在辽阳和沈阳两地。其中,辽阳是奴酋多铎领军,共有两万三千人左右,城内建虏百姓还有一万余人。没有老弱,多是青壮,甚至连小孩都少。因此,辽阳内可战之建虏可以看成是有三万三千人。”
介绍着情况,崇祯皇帝用细棒指了一下辽阳的位置,然后顺着官道继续往北指,同时继续说道:“离辽阳六十里的虎皮驿,有建虏一千左右,再往北六十里,就是沈阳,共有建虏军力大约有三万两千人左右,其中包括奴酋多尔衮所部的正白旗,岳托所部正蓝旗,还有护卫皇城的正黄旗,此三部战力相对最强。另外城中还有两万余人,皆是建虏青壮男女,也可当做是建虏兵力,一共合计七万左右。”
众将对崇祯皇帝掌握建虏如此详细的消息,早已见怪不怪了。事关对虏最后一战,所有人都在全神贯注地听着。
“目前情况,建虏极度缺粮,不过倭国已经和建虏结盟,有运粮给建虏。”崇祯皇帝第一次当众公布了有关倭国的消息,同时还用细棒指着地图介绍道,“粮食会运到这里,沿着图们江往内陆运。建虏上下,全都在期待着这批粮食。不过卢卿已经派李定国所部三千东江骑军前往烧毁这些粮食。”
说到这里,他收起细棒,严肃地扫过在场每个人的脸,才大声说道:“朕就假定李定国所部没能完成任务,因此,朕要求此战,务必在短时间内完成歼灭或者包围建虏,夺取沈阳,光复辽东。”
说完之后,他转身走回主位坐下,扫视底下,再次补充说明道:“建虏极度缺粮,如今各军都在躺尸,唯独辽阳城内稍微正常一些。可以说,建虏之战力,不会有平时的一半。因此,朕要求此次战事,行动必须迅疾,对于辽阳,围而不攻,大军分出兵力,迅速越过辽阳攻打盛京,同样是围而不攻,等建虏粮尽,便能拿下辽阳和沈阳重镇。”
大军一旦围城,城内守军,为了有体力防守城池,必然是要吃饱了肚子防守。如此一来,粮食消耗便会极度增多,而建虏之粮食,根本没法承受这样的消耗。因此,根本用不了多久,建虏的粮食便会耗尽。
相对于强行攻打辽阳沈阳,不得不说,崇祯皇帝所说得策略是最好的对策。毕竟辽阳和沈阳那是辽东最为高大坚固的城池,虽然有红夷大炮,可要想轰塌城墙,那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做到的事情。而且,围城之战,也比攻城之战损失要少得多。
说明白了整体战术,所有人便明白,今次的辽东之战,贵在一个“快”字,就是在辽东建虏反应过来之前,要围住建虏主力所在的城池,不让他们跑了。如此一来,建虏主力被灭,那么其他散落各地的建虏也就不足为虑,辽东也就等于是光复了。
这一战的难度,要远低于诸多将领所想象的对建虏大决战的难度,因此,他们一个个都露出了兴奋之色。
建功立业,封妻荫子,就在这最后一战了!
不过没等他们兴奋完,崇祯皇帝便又严肃地补充说道:“另外还有一个消息,倭国已经集结了八万人马,如今正在整装待发,按倭国德川家光所定之策略,倭国是要用雷霆之势,迅速占领朝鲜,以图在我大明反应过来之前在朝鲜站稳脚跟。”
这个消息,对于绝大多数将领来说,都是非常地意外。此时,他们一听有这么倭寇会打过来,不但没有凝重之意,更不用说害怕什么了,反而更为兴奋。在他们看来,灭掉了建虏,还有大战可打,还有军功可立,那真是太好了!
武人嘛,岂能没有仗可打!
崇祯皇帝扫视着他们,见他们一个个都很兴奋,便大声说道:“因此,朕要求,在倭寇占领朝鲜之前,要尽量消灭辽东之建虏。留给诸卿的时间,大概只有一个半月。卿等记住了?”
“末将记住了!”齐声大喊,高声回应崇祯皇帝这话,声音格外响亮,浓浓地兴奋之意,就犹如饿狼看到了羊群一般。
崇祯皇帝该说得话,都已经说得差不多,整个建虏的详细情况,还有当前的国际形势,也就是倭寇即将来袭的消息,也都明白地说了。相信在场的这些将领,都对当前整个局势已经了解。
于是,接下来,崇祯皇帝便严肃地喝道:“众将听旨!”
听到这话,所有人全都抱拳候旨,他们知道,这是皇帝要宣布正式的任务了。
于是,当崇祯皇帝开始点将的时候,诸将踊跃,对于即将到来的战事,全都充满了期待。唯独炮营这边,有不少的遗憾。因为头彩,都被骑军拿走了。
军议结束之后,整支光复辽东的大军,包括关宁军和去年留在海州的骠骑营和东江军,共计十万有余,全部都动了起来。
三万五千多骑军,最先开拔。那隆隆的马蹄声,让海州都震动三分,就犹如春雷响彻在辽东大地,要把辽东大地上的一切妖魔鬼怪都劈了,还辽东一个清静的世界。
随后,步军包括车营在内,也都跟着出发。他们全都是轻装跑步出发,所有的辎重都有车营运送。至少在海州到鞍山驿堡这段距离内,是安全地很。
一队队的明军将士们,就仿佛是赛跑一般,排着整齐的队伍,跑步前进。每个人的脸上,全都是兴奋之意。就好像他们不是去打仗,而是去抢功。
好吧,其实在他们看来,由皇上亲自指挥,而官军又如此之多,这战事不是稳赢的,还能是什么?
对,就是去抢功的!
六十里路,这大军竟然到了午后没多久,前锋竟然就赶到了鞍山驿堡。
崇祯皇帝之前就随骑军先一步赶到了鞍山驿堡,此时,就在城头上看着步军的到来。不得不说,这行军的速度,还是超过了他的预估。
环目四顾,整个鞍山驿堡,包括城内城外,已经是人山人海,先一步到达的三万五千多骑军已经在这边休整。
今天算是小热身一下,从明日开始,大军从这里开拔之后,就再没有好好休息的时候,一直要到战事结束。特别是骑军,更是要奔袭几百里,深入敌境,围困建虏的“伪都”,任务就更是艰巨。
至于大军在这里休整会不会走漏风声,一是卢象升已经在之前就增派了夜不收,把建虏的探马都赶回了辽阳,最多是在辽阳郊区还能见到踪迹,其他地方,全是明军夜不收的地盘了。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多铎身上有甲级窃听种子,就算建虏探知了鞍山驿堡有大军集结,多铎要做出反应的时间,六十里的路程,骑军也能及时赶过去。
对于明军突然增派夜不收的情况,因为之前有过几次,建虏已经有点麻木。更为关键的是,建虏因为粮草的问题,派不出更多的探马来厮杀。
如果建虏敢增派探马的,信不信最终会演变成骑军决战!这一点,明军这边点都不怕,而建虏却没这个本钱。
于是,直到崇祯皇帝第二天一大早醒来,也没有看到多铎有收到什么消息。
“报,通往辽阳的官道已经填平!”
“报,全军已经吃完,整装待发!”
“……”
崇祯皇帝见诸军已经在等候旨意,便大喝一声道:“如此,今天就给建虏一个大惊喜吧!”
建虏在辽东嚣张了二三十年,如今大明来和你们算总账了!
这一天,是崇祯十八年五月二十七日。在原本的历史上,去年的今日,就是吴三桂引满清入关的日子。
551 傻了(为盟主岳氏肥牛加更10/11)
辽阳,日上三竿,多铎才算是起床了。
按理来说,睡觉睡到自然醒,应该是人生一大快事!
但是,看着亲卫端上来的吃食,多铎就冷了脸,心情很是不好。
堂堂大清王爷,还是亲临前线这种,竟然也没法吃到干饭,菜就更不用说了,只有一荤一素。这荤菜,是马肉。可以说,从去年开始,他就一直吃马肉,已经吃得想吐了。
可是,这种待遇,其实也就身为王爷的他才有。这一点,多铎自己也知道。
实在没有食欲,多铎冷着脸丢了筷子,不想吃,转头问亲卫道:“明狗今天有什么动静?”
这两天来,明军夜不收再次突然嚣张起来,一直逼到了辽阳城下,这也是他心情不是很好的原因之一。
想当年,这野外又怎么可能有明军夜不收的影子!就连宁锦一线,那野外也都是大清探马的身影,而明狗,只会躲在坚城里面慑慑发抖而已!
“回主子,还是和昨日一样,在城外嚣张着,人数不少。”他的亲卫一听,便同样露出气愤的神情禀告道。
多铎一听,怒喝一声道:“他娘的,没完了?”
实在是客观条件不允许,要不然,以他的脾气,早就领兵去收拾那些明狗了!这一点,多铎的亲卫心知肚明。
多铎骂了一句之后,便又皱着眉头问亲卫道:“上次明狗嚣张的时候,是持续了几天?”
“三天!”亲卫记得非常清楚,立刻便回答了一句,想了想,又补充道,“这一次,今天是第三天了!”
多铎听了,便恨恨地说道:“要是今日还不退,本王就一定要这些明狗好看!刚仗着人多欺负到城门口来了,真以为我大清是病猫么?”
“不是病猫,是饿得快死了的猫!”多铎亲卫听了,在心中回答了一句,而后转头看了下多铎的饭菜,便开口提醒道:“主子,这饭菜快凉了,趁热吃了吧。”
“不吃!”多铎一听,脑中立刻闪过那要让作呕的马肉,便马上回答道,“赏你们了!拿下去分了吧?”
多铎亲卫听了,顿时心中一喜,不过表面上,他还是劝道:“主子,不吃就没力气的,您还是……”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多铎打断了:“要力气干什么?能出城去宰了明狗么?”
说完之后,他便重新躺回了床上,心中叹了口气。
真是想不通,大清竟然沦落到如此的地步!
有几次的时候,他甚至都想下令敞开了好好吃一顿。可是,多尔衮再三强调,非常时期,一定要和底下同甘共苦,大清的军心不能散。
这个道理,他多铎又何尝不知道,因此,就只能以大局为重,忍了!
希望豪格那蠢货快点运粮过来!多铎心中难得对豪格有了期盼,而后,闭上眼睛,想去回味下以前的山珍海味!
可就在这个时候,他就感觉好像哪里不对。稍微感觉了一会,他忽然动作非快地一下转身,侧躺起来,耳朵贴着床去细心感受。
那亲卫刚端了食盘,正想高兴地出去加餐时,看到他这样子,顿时,动作一下凝固。
对于久在军中的人来说,多铎的这个样子,很可能是察觉到那种情况了。
果然,他才刚冒出这个念头,就看到多铎是真得一下从床上弹了起来,都快三尺高了,一脸的惊慌,大声吼道:“快,明国骑军来袭,传令,全城战备!”
他的话音刚落,就听到了外面远处传来了“铛铛铛”地急促警锣声。
“报,明国骑军大举来犯!报明国骑军大举来犯……”外面一个惊慌的声音,也在大喊着,冲向多铎这边。
都不用人来报了,多铎就立刻往外大步走去,同时喝道:“去城头!”
端着食盘的亲卫听到,看着多铎背影,连忙想跟上,可看看手中的饭菜,又咽了口口水,稍微犹豫了一会之后,最终放在了桌子上,而后大声喊道:“主子,穿盔甲,主子,穿上盔甲再走……”
辽阳城的上空,警锣还在急促地响着,就仿佛阎王爷的催命声音一般,把建虏从城中各房子里赶出来。能够看到,这些建虏都是衣冠不整,显然之前是在屋子里躺尸,根本就没穿盔甲的。神情惊慌,东张西望,想要知道情况到底有多严重!
“王爷有令,一级战备!王爷有令,一级战备……”
有建虏骑马沿着主要街道奔驰,同时大声喊着,让听到这军令的建虏,一个个都急匆匆地返回房子里去穿甲戴盔。
一般来说,有敌来袭,军营中的军卒出动就已经可以了。可是如今,却要全城所有人都准备打仗。由此可知,来袭明军的规模绝对很大,军情非常紧急,要不然,王爷不会传下一级战备的军令。
辽阳南门城头上,多铎匆匆赶到。这个时候,已经不用手下禀告了。只见鞍山驿堡的方向,尘土滚滚,遮天蔽日。虽然城头上的建虏只能看到明国骑军的前锋,可是稍微有点经验的,就能通过尘土估出来,这一次明国骑军,肯定是有几万的规模。
而有这么多骑军的,光靠留在辽东的明国骑军,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唯一的解释,就是明国又从关内调来了军队。不用说,十之八九就是明国那个狗皇帝又来了!
“该死,该死,该死!”多铎看着远处明国骑军蜂拥而来,连声大骂了三声。他心中非常清楚,每次明国狗皇帝来辽东,都会给大清造成重大的损失。这一次,竟然又来,大清绝对又要吃大亏了!
“不是说,明国应该也没有余粮发动大规模战事的么?”忽然,多铎想起了多尔衮的交代,不由得非常地生气。
怎么搞的,多尔衮不是很厉害的么,为什么又一次判断错了?
多铎算是第一次,对多尔衮有了意见!
不过此时,他也知道不是埋怨的时候,立刻转头对身后的手下大声喝道:“快,派人去盛京禀告,十万火急!”
“王爷,怕是出不去了!”在他的身后,是一名在城头轮值的建虏头目,苦着脸对多铎禀告道,“在明国骑军出现前,城外的明军夜不收就都转移去北门那边了。”
城外的明军夜不收有四五百人,都集中到了北门通往盛京的方向,那辽阳能派多少信使出去?一个,两个,那是绝对没用的。至少要上百人护送吧?可是,一下就派出这么多信使,可行么?逃跑了还差不多。
想到这个,多铎的脑海中突然出现一个念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然而,他这个念头才冒出来,就又被他打消了。不是说,他不想逃。而是城外的敌人全是骑军,正往辽阳奔驰而来,不要多大一会功夫,就能到达辽阳了。
就这点时间,城内能逃出几个人?大清人口原本就只剩下那么一点了,要是把辽阳城内的三万多人给抛弃了,大清还能有救?
这么想着,多铎低头看了下城外挖起来的一条条壕沟防线,脸色顿时狰狞了起来,厉声喝道:“都给本王死守待援!”
就算不派援军,辽阳这边迟迟没有信使联络盛京,他相信以多尔衮之能,也肯定能知道辽阳出事了。
说完之后,他看着城外骑军的旗号,已经看得清楚,就是明国皇帝的御林军来了。
这个时候,他已经完全明白,明国那个卢象升也不是个好东西,故意几次增派夜不收来麻痹自己。以至于这一次,明国大军真得大举来犯时,自己却得不到探马的消息,才搞得如此被动。
想明白了这点,感觉自己被明军当猴子一样戏耍了,多铎的脸色青筋直冒,用力一拳正想砸出去时,忽然却感觉一阵头晕,吓得他身边的亲卫连忙去扶他。
这就是长期营养不良,又长期不动,突然发力会导致的贫血情况。多铎稳住了身子,静站了一会就没事了。可是此时,他转头四顾,心中忽然变得有点绝望。因为他的手下,比他还不堪。只有轮值的那些手下,情况要好一些。
“死守,死守……”多铎忽然变得有点歇斯底里起来,大声喊着,“杀明狗,杀光明狗……”
看到他这样子,不甘束手就擒的建虏,也一个个都疯狂起来,狂吼乱叫地,试图以此来鼓励自己,掩盖心中的恐慌。
就在城头上建虏在手忙脚乱地布置防御时,就见明国骑军前锋疾驰而来之后,就从辽阳的左右两侧,隆隆驰过,直接把辽阳给围了。准确地说,是在辽阳城的东西北三门,分别有两三千骑军到达,而后严阵以待。
而明国的后续骑军,却压根没有在辽阳停留,就在辽阳城外的远处,隆隆地驰过,继续往北而去。
看到这个情况,都不用说,明国骑军的前锋,主要就是防备辽阳城的建虏出城攻打路过的明国骑军主力。而明国骑军主力往北,那绝对是去打盛京的。
看到这个情况,多铎为首的辽阳建虏,顿时就有点傻了!
552 破釜沉舟之战
崇祯窃听系统正文卷552破釜沉舟之战明军这到底是什么情况,不打辽阳了?这怎么可以这样!
无视辽阳将近三万大清军队,直接以骑兵突袭盛京,不管怎么样,那可是盛京,怎么可能突袭得手?
而且一旦僵持的话,骑军不可能随身带多少干粮,又能坚持几天?就地劫掠的话,城外能吃的,早就被大清军民掘地三尺,能吃得早刮干刮净,明军粮草又如何能得到补充?
明军绝对不傻,特别还是明国那狗皇帝带着他的御林军来了!多铎想到这点,就立刻抬头看向鞍山驿堡方向,同时眼睛睁得大大的,就好像想穿过漫天的尘土,穿过空间的限制,看到他想要看到的情况。
虽然看不到任何东西,不过多铎心中敢肯定,明国狗皇帝绝对不会只派出骑军来攻打大清!
路过辽阳的明国骑军,绝对有两万以上。如此一来,根据之前的经验,那步军至少要有五万了吧?这么多兵力,明国狗皇帝这是要灭了大清啊!
想明白了这一点,多铎心中明白,辽阳是肯定守不住的,哪怕粮草充足也是守不住的。
于是,他立刻大声吼道:“立刻传本王军令,全军饱餐一顿,准备突围!”
如果要是换了以前,能饱餐一顿的话,不知道有多幸福。可是此时,听到这个军令的建虏,却一个个全都满脸愁容。哪怕他们刚刚还在狂吼乱叫,好像非常凶狠的样子,可此时却已经露出了他们的真实情况,一个个忧愁地不行!
饱餐一顿之后,就要突围,那就说明辽阳城根本守不住。但是,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城外应该有近万明国骑军,就算能突出城去,在明国骑军的追击之下,又能逃哪里去?
或者骑军还能逃掉一些,可是,辽阳城内,就只有三千多骑军而已,剩下的人怎么办?
这种情况,又有哪个建虏能乐观的起来!
原本的话,建虏可不止三千多骑军的。但是,经过一个冬天,人吃的都没有,更何况是马了!就这三千多匹战马,还是建虏尽了最大的努力保存了下来的。
还有,就这三千多匹战马,也根本不能和城外的明军战马相比。人家都是膘肥体壮,而建虏的呢,不说瘦骨嶙峋吧,至少是不能用膘肥体壮来形容的。就这,双方骑军追逐起来的话,又能有多少建虏骑军能逃出升天?
这个情况,多铎其实心中非常清楚。因此,他又传下军令道:“趁着明国步军赶到之前,一定要在傍晚时分突围出去,趁着夜色的掩护,能逃掉多少算多少。要是能逃出去的,等我大清盟友到来之后,再战明狗!”
从鞍山驿堡到辽阳的官道,早就被建虏破坏的非常严重。明国步军赶路,就算两条腿的影响小,但是,明军的粮草辎重呢?火炮呢?这些肯定会耽搁的。原本步军就算快,也要一天才能赶到的。如今这种情况的话,明国步军至少要到明天中午,才有可能出现在辽阳城外。
对此,多铎感觉还算是往高里估计了。因此,全军饱餐之后养养力气,然后在傍晚时候突围,就只是三个门各两三千骑军的,根本不可能堵得住如此之多的军卒逃散。只要蹿入山林,没有步军追击的话,骑军就只能望林兴叹了。
把这些都计划好了之后,多铎又把粮仓刮干刮净,不但让三万多人饱餐了一顿,还给他们每个人都发了一些粮食。另外,又在城中布置引火之物。突围之后,这辽阳城,也是绝对不能留给明国的!
在多铎的这个打算之下,辽阳城这边,竟然难得的相安无事。
城外的明国骑军并没有攻城打算,只是戒备建虏出城而已;而城里的建虏,也安静得很。这个时候,其实也应该算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宁静吧!
明国主力骑军很快就通过了辽阳,隆隆的马蹄声,都不再有听到。
城内的建虏,饱餐一顿之后,全都在抓紧时间消化。回头等突围之前,还会再饱餐一顿。不管如何,体力都要恢复到最佳,才有力气突围,逃命!
这一次,身为满清王爷的多铎,也终于吃到了一顿饱饭。不时看看时辰,一直等到申时一刻左右,他便下令,全军在辽阳最后饱餐一顿。
等到这一切都差不多之后,多铎便骑马巡视大街上满满地手拿各式武器的族人。
每个人,都感受着一种穷途末日的悲壮,不对,是绝境求生的悲壮!多铎摇了下头,纠正了心中的想法,大声喊道:“我们大清,太祖十三付盔甲起兵,纵横辽东无敌手,打得明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甚至我大清军队,都有四次入关,打得明狗只能远远地尾随而不敢和我大清一战……”
听到他提起大清昔日的辉煌,建虏们一个个都陷入了回忆,脸上写满了骄傲,还有遗憾。
多铎还在继续大声吼着:“……如今我大清的条件远好于太祖起兵时候,那个时候都能建功立业,何况现在呢?你们都不要灰心,只要能逃出去,回头我大清必定能卷土重来,再把明狗打得屁滚尿流!到时候,我们再杀进关去,吃他娘的,抢他娘的,把明狗全部杀光!”
还真别说,在他这么鼓动之下,原本的悲壮,甚至是绝望的建虏,都被他给说得重新热血沸腾起来。他们一个个觉得王爷说得没错,如今的困境再难,难道还难得过太祖起兵时候?既然那个时候都能让建州女真称霸辽东,难道以后就能再次称霸辽东了?
这么想着,这些建虏一个个“吼吼”地回应多铎,就好像他们立刻就能重振以往的辉煌一般。
他们就没想过,以前的时候,不是他们多么能打,而是对手太烂!可是如今,他们的对手已经远非当初可比,他们还能再现辉煌?
多铎巡视了一圈,甚至还检查了一番柴火烧城的准备,再看看西边的天空,心中估算了下,大概还有一个时辰,天就会黑下来。而这一个时辰,大军用来突围,时间上应该也是足够了。如果一个时辰都突围不出去,那也就没戏,就活该死在辽阳。
这么想着,忽然,他又心中一动。
多铎想了起来,多尔衮曾对他说过,兵法上有一种说法,置之死地而后生!或者说,是叫做破釜沉舟之战,是最能激发军队士气,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战力。
记起这个,多铎的眼珠子一转,便又有了新的主意。
很快,他的突围军令传下。
顿时,辽阳城的四个城门同时打开,吊桥放下,建虏嗷嗷叫地冲出城门,往城外冲去。
眼下的明国骑军,只部署在东西北三个城门。因此,这里也有建虏突围,用意就是拖住明国骑军,让主力能够从无人防守的南门突围,赢得宝贵的逃入山林的时间。
“杀啊!”
“杀明狗!”
“……”
喊杀声,特别是建虏,喊得特别响亮。要是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以前的年代,明军主守,建虏主攻。
不用说,这个情况之所以能出现,和多铎的那番讲话还是有一定关系的。当然,狗急跳墙的味道,也是很浓的。
还真别说,建虏的这一招,还真得拖住了三处城门的明国骑军。如果明国骑军硬要分兵去堵截南门的话,搞不好反而会被建虏吃掉。
城头上,看着一条长龙冲出城去,多铎的亲卫便连忙提醒道:“主子,得快点走了!”
多铎听了,总算露出了一点笑容,当即点点头道:“放火烧城!”
“……”他的亲卫听了,先是愣了下,而后马上提醒道:“主子,还有好多大清勇士没有出城呢!”
“你懂什么!”多铎听了,训斥了他一句,而后或许是心情好一点的原因,就又解释道,“这叫破釜沉舟,只要城中火势一起,所有大清勇士就只有往外奋勇冲锋这一条路。另外明国骑军看到城内火起,也肯定会想着救火。如此一来,又能为我大清勇士逃出升天赢得宝贵的机会!”
听到这个解释,多铎的亲卫不由得恍然大悟,连忙真心地回答道:“主子英明!”
而后,就急忙去传达多铎这最后一道军令了。
原本就已经做好了烧城的准备,因此,只用了片刻时间,辽阳城内的火势,最先从已经无人的街区开始烧了起来,再向城中其他地方蔓延。
“主子,烧起来了!”多铎亲卫匆匆赶回,向他禀告道,“明狗就算想救火,也不可能。城中水井都被堵死,一时半会肯定用不了!”
多铎听了,点点头道:“好,做得不错!”
然后,他自然不会再待在城里,便准备下城头逃命去了。
可就在这时,他的一名亲卫忽然惊叫起来:“主子……主子,那……那还是什么?”
多铎闻声,不知为何,心中顿时一沉,立刻转头,向城外看去。这不看不要紧,一看之下,多铎顿时又傻了。
553 没有经典的遗憾
只见鞍山驿堡方向那边,才落下去不久的尘土,竟然又是漫天飞扬。只是一看,就知道有大军到了。
不管来的是什么大军,骑兵也好,步军也罢,那全都是会要了出城大清勇士的命的!
原本在多铎想来,明国骑军已经过去了三万左右,肯定不会再有什么骑军。能赶来辽阳的,也就只有步军了。但是,因为道路破坏的原因,而且有六十里路那么远,明国步军要想赶来辽阳,至少也要到明天中午的。
可是,很显然,他又料错了!
在所有出城建虏惊慌失措地抬头远望时,只见一队骑军出现在他们的视野中,骠骑营的旗号,和一个“曹”字大旗,迎风飘扬,让已经有经验的建虏得出一个结论,来得是属于骠骑营部分的骑军,姓曹将领所统领,他们立刻就想到了明军中的一名悍将曹变蛟。
想到这点,顿时,他们的脸都绿了。这曹变蛟在辽东待得时间有点长了,他的悍勇之名,那也是出了名的。虽然没有疯子之称,可也差不了多少的。
他们想得没错,这支骑军是护卫步军的曹变蛟所部,他本身就悍勇,加上被贺人龙和虎大威封爵的刺激,这悍勇的程度就更上一层楼了。得到崇祯皇帝旨意,说建虏出城要逃跑时,他就立刻领兵急赶过来,首先就去截断逃入山林的道路。
一看明国新来骑军的架势,多铎就知道,这支明军竟然一来就能判断出自己这边的意图,这真得简直是天要灭大清啊!
这么想着,他两眼血红,盯着那“曹”字旗号,看到这支骑军分开两边拦截去山林的道路,大概一边就只有两千多骑军而已,而建虏这边,至少有两万人马是从南门逃出的。
心中衡量了一下,便大声传令,继续突围!
而他自己,也不敢再在城头上待了,得赶紧跑了,要不然,就要走不掉的!
于是,他在亲卫的护卫下,强行插队,先一步挤出了城门洞。但是,他还没来得及过吊桥,就听到前面先一步出城的建虏全都往回逃,一边还在惊慌地大声喊着:“明国步军杀过来了,快退!”
“好多明国步军,快回城!”
“……”
闻声,多铎抬头看去,果然,就见鞍山驿堡的方向,果然看到了明国的步军,不止是官道上,包括官道两侧田野,简直可以说是漫山遍野,全是明国步军,犹如在海边看到的波涛一般,正往辽阳拍打过来。
更为关键的是,根本看不到尾部,在视野之内,就仿佛是无穷无尽的明国步军。只是这一看,至少有个两万以上的步军。
其中,明国皇帝的旗号,就在这支步军的中间位置,迎风招展。
而此时,大清这边正在突围,根本就没有建制,只是全想往山林那边跑路,这要是被明国步军对上,根本就没法打的。
多铎和那些逃回来的建虏却有不同的反应,他们没有想着逃回辽阳城内,而是绝望了。他心中明白,这一仗完了!
“主子,快回城,逃不出去了!”
“啊呀不好,主子,得赶紧回城救火!”
“……”
多铎的亲卫,也是慌了,七嘴八舌地提醒多铎,甚至不少人已经慌了。
多铎听到,霍然转头看向他的亲卫,那眼睛已经是血红,狰狞着脸大吼道:“完了,全完了,自己把城烧了,还能救?就算救了又如何,晚死几天又有什么用?”
听到他这话,他的亲卫顿时就安静了下来。之前为了怕明军会扑灭火,那都是下了功夫的。如今城里已经烧了好长一会时间了,又怎么可能扑灭火势?
最为关键的是,主子说得没错,已经乱成这样,城里粮食也分发完了,就算逃回城,就算能扑灭火势,又能坚持几天?
“杀啊……”
明军的喊杀声,几万人汇聚起来的,就犹如炸雷一般,炸在每个建虏的头上,一下把他们炸醒过来。
抬头看去,明国步军已经快杀到辽阳了。城外逃出去的大清军卒,全都被堵了回来,根本就是逃无可逃。
这个时候,什么大清勇士,都骗鬼去吧。几乎所有大清军卒,全都本能地往辽阳城内逃了回来。
可是,回城的这条路,挤满了人,根本就不通畅,慌乱之下,踩踏随之发生。
多铎的亲卫,拔刀乱砍,拖着多铎杀出一条血路,就往城里逃去。
留在城外马上就死,逃进城去,还可能多活片刻。
蝼蚁尚且贪生,能多活一会是一会!
此时,崇祯皇帝就在城外远处。在他附近,大明将士们虽然行军出了一身汗,可每个人都是精神振奋,握紧了手中武器,越过他们的皇帝,继续往前冲锋。就犹如巨浪一般,往前席卷,摧毁一切可能阻挡的东西。
远处的辽阳城,已经火光冲天。而在南门附近,全是乱成一团的建虏,根本就看不到一点以前建虏的影子。什么野战无敌,其实也不过是普通人而已,照样会被杀得丢盔弃甲,不对,都还没接触战,这是被吓得丢盔弃甲,哭爹喊娘。
看着这一幕,崇祯皇帝心中豪气顿生。
这就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杀得敌人溃不成军!
壮哉!
不过崇祯皇帝也稍微有点遗憾,这次的战事,他就没有拔剑在手,往前一指,然后大军在出击,杀得敌人丢盔弃甲,这有点不经典啊!
虽然如此,不过崇祯皇帝看着辽阳城,还是笑呵呵的,显然心情很好!
他原本以为,这辽阳城乃是辽东军事重镇,城墙高大坚固。而守城的建虏都有三万左右,守城奴酋又是臭名昭著的多铎,怎么的,也会死守,和辽阳共存亡吧?
结果没想到,多铎自己作死,把原本以为至少会有一场突围于反突围的苦战,打成了这种完全一边倒的战事。
崇祯皇帝不得不承认,建虏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各种奇葩事情都能发生,也应该算是情理之中吧?
就在他想着的时候,明军前锋已经到达辽阳城外,燧发枪兵,还有弓箭手,那是向猎杀羊群一样,“呯呯呯”,“嗖嗖嗖”地收割着猎物。
辽阳城的南门附近,全都是密密麻麻的人头。
城外的建虏,就想着逃回去,而城里的建虏,却被火势赶得纷纷往外拥,甚至就连城头上,都有建虏在往下跳。
乱,很乱,非常乱!
城外的护城河已经全是人,有尸体,也有活的,血染护城河!
完全可以说,真正被明军将士们射杀的建虏,估计连百分之一都没有,绝大部分伤亡,都是建虏惊慌引起的。
看着这一切,崇祯皇帝心中不由得感慨了下经典名句:就是三万头猪,大军肯定也要杀半天吧?可是,眼前的这些建虏,都不用怎么动手,就已经死伤过半了!
看了一会,崇祯皇帝就觉得没意思了。这辽阳城被烧,肯定是要重建的,这些建虏死了就有点可惜了,至少还有价值可用不是!
这么想着,他便下旨道:“喊话,降者不死!”
于是,震天的吼声便响了起来:“降者不死!”
这个喊声,就仿佛是天籁之音一般,让已经陷于绝望的建虏听到后,纷纷丢了兵刃跪伏在地。
看着建虏颤抖的身体,撅得老高的屁股,明军将士们,忽然都有点难以置信,这就是曾经杀得朝廷官军大败的建虏?这就是曾经称霸辽东,甚至纵横关内无敌手的建虏?
这个答案,显然不用回答。明军将士们也立刻意识到,是他们的皇上,改变了这一切,把他们变得很强,打得曾经强大无比的建虏,成了如今眼前在慑慑发抖的乞活者。
想到这里,他们纷纷转头看向他们的皇帝,看着骑在马上,英明神武的皇帝,不约而同地,他们齐声大吼起来:“吾皇万岁……”
在大吼的同时,步军全都单膝跪地,用他们最崇敬的方式向他们的皇帝表达敬意。
骑军将士们,也全都下马,同样单膝跪地,一样表达他们对皇帝的爱戴敬仰之心。
见此情景,护卫在崇祯皇帝周围的锦衣卫,也全都单膝跪地。这一刻,只有他们的皇帝,才能享受这样的尊崇,也包括享受他们的尊崇!
这一刻,辽阳城外,就只有一个太阳,不是天上挂着的那个太阳,而是骑在马上的崇祯皇帝!
男儿大丈夫,当如是!
不得不说,崇祯皇帝也很享受这一刻。他心中坚信,自己将带领大明将士们,继续赢得一场又一场的胜利!不管对手是建虏,还是倭国,又或者是西夷,所有敌人,都将被他踩在脚下。
大明,将是地球上最为强大的国家,没有之一!
随后,明军将士们便开始收编降卒。虽然天色要黑下来了,但是火把熊熊,却把辽阳城又照得像白昼一般。
后续车营赶上来时,就只能看到这个场景。
得,跟着皇上打仗,就是这般轻松!甚至他们心中有点疑惑,这是打仗,是光复辽东,和建虏的大决战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