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现代都市重生之收藏大玩家TXT下载重生之收藏大玩家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重生之收藏大玩家全文阅读

作者:齐东野老     重生之收藏大玩家txt下载     重生之收藏大玩家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十一章,手书心经

    沈瑜离开综合大楼不久,陈丽丽陪着父亲陈尚来到了此处。

    不止如此,如果沈瑜在这里,就会发现,万利拍卖行的几位鉴定师也被请了过来,不过,人家是享受的是上宾的待遇。

    大约过了三十分钟,陈丽丽陪着陈尚走出大楼。她担忧的看向父亲。“爸,那一对碗竟然是假的,你就别难受了。”

    陈尚看了看女儿,说到:“你是不是以为,我在强装镇定?”

    陈丽丽脸上的表情,分明写着你就是如此。

    陈尚说道:“那几十万,就当是买了个教训。把一对碗捐出去,就是把麻烦甩开。我没有难受,反而有些高兴。虽然赔了点儿钱,但是,通过这件事,与首都、魔都来得几位专家认识了。平常想认识他们,还得有朋友引荐,如今,直接省了好多环节。”

    陈丽丽有些无奈,“爸,您还是要继续搞收藏?”

    陈尚停下脚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咱们在这儿稍等一等。”

    等了半晌,几位鉴定师陆续走了出来,张鞠一直送到楼下。

    看到几人挥手告别,陈尚急忙上去打招呼。

    “几位老师,不知道您几位今天有没有空闲时间,我想向几位老师好好请教,在自家小店里备下薄酒小菜。不知道几位愿不愿意拨冗莅临?”

    杨老笑着说:“陈老板一片好意,我们也不好拒绝,不过,我们几个到了滨海之后,一直都待在拍卖行那里。没时间出来走走。之前,我们几个还约好了,一起去滨海的几个文物市场转转看看。如果可以的话,您看看什么时间方便?”

    陈尚立刻说道:“是吗?那太好了,我必须尽地主之谊,这样,您几位想去哪儿,我安排车,陪着您几位一起去。”

    于老师说的:“我们听说你也是收藏家。那正好,咱们一块儿交流交流。”

    陈尚听了这话,脸上放光,嘴上急忙谦虚:“不敢当,我哪算得上收藏家呀,就是个爱好者。我立刻安排车,咱去哪个地方?”

    杨老说道:“滨海的文物商店和博物馆、文化馆,我们都去过了。听说会前山有邮票和字画交易市场,还有立郡路的文化市场也挺有名。您看看先去哪儿合适?”

    陈尚答道:“距离这里最近的就是会前山公园。”

    杨老几人略做交流,都同意先去会前山。

    陈尚说道:“我安排车,您几位稍后。”他打电话安排了两辆车,带着几人赶奔目的地。

    会前山并不高,是被城市包围的小山。

    山南有休闲公园,占地面积不大,属于城市中楼宇中的休闲场所。

    公园分做了南北两个区域,南面聚集了休闲的人群,北面有许多摊位。

    沈瑜走进了公园北区。这里的摊位以邮票交易为主。也有些摊位贩卖纪念章、纪念册,旧书以及字画。

    滨海本地的文玩古董市场非常有意思,分成了几个小市场。沿海商业街的文物商店是国营店。立郡路文化市场以私营店和综合摊位为主,种类比较繁杂。除此之外,还有南山市场和会前山公园这样的小市场。

    沈瑜记得,前一世曾经看过一些人的传记,在这里买到过一些前清遗老的书法、手札。自己现有的任务,便是要收集这些人的手札墨迹。

    他略一打量,发现整个区域约有几十个摊位,摊主们自发把摊位分成两排。

    沈瑜没有着急去看东西,先打开了虚拟地图。

    在地图上,附近的摊位中,有红点,有蓝点。大部分摊位都有真货,只有极少数两三个摊位,没有真货。

    沈瑜粗略分辨,附近有几个卖邮票的摊位,那里几乎没有蓝点。所有的邮票都是明码标价,以现在的价格而言,几乎没有利润空间。

    他快速寻找蓝点对应的摊位,记住了几个蓝点的位置,然后走向了一个字画摊子。

    字画摊的摊主,是个留着小胡子的中年人,穿着汗衫短裤,踩着一双老式凉鞋。他这个摊子客人不多,有一个人正在看字画。

    沈瑜走到摊前停步,目光在打开的卷轴上浏览。摊主把字画卷轴挂了起来,旧书与手札摆在摊子上。

    小胡子摊主,看到沈瑜的目光在自己的商品上浏览,立刻开口招呼。

    “小伙子,看看吧,我这里有名人字画,也有旧书手扎。咱们本地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东西,都能在我这儿找到。”

    沈瑜表现出自己是不经意路过,随便问问的模样,指向一张书法扇面,说道:“老板,扇面是谁写的?什么价?”

    老板看了一眼,说道:“这张可不简单。这是前清遗老--王垿的书法。他晚年在滨海居住期间写的。我要价也不贵,八百元。”

    沈瑜摇头,想象自己口袋里没有八百元,做出不敢还价的模样。

    老板见沈瑜似乎被这个价格吓退了,立刻说道:“小伙子,你知道王垿吗?

    沈瑜表现出年轻人不懂装懂的神态:“我知道。”

    摊主心想,果然如此。他解释道:“说起王垿,他可不简单,是前清的高官,当过法部侍郎,也是有名的书法家。不管是首都,还是在滨海,好多店铺的匾额,都是他题写的。”

    沈瑜当然知道王旭的履历。

    他在做老建筑任务的时候,曾经查过一些前清遗老的资料。

    07年,王垿书法的价格并不高。沈瑜用地图验证过,这位摊主的字画,只有那副扇面是真的。他要的价格,比市场价高出许多。

    沈瑜拒绝了摊主的推荐,看向了另一侧的旧书。

    摊主看到沈瑜没有继续询问字画,当估计是不想买,或者是没钱。他觉得这个年轻人未必是自己的潜在客户,干脆也就不再搭理,开始对另一个客人推荐。

    沈瑜早就看好了目标,他轻轻的挪开几本旧书。

    这一摞书,有的是刻本,有的是手抄本也有佛经。

    他拿起一折薄薄的佛经,翻开后发现,这是一本手抄的心经。

    沈瑜仔细分辨纸张,墨迹,符合清末民初的特点。然后分析其字体,这本佛经的字体,有欧阳询、李北海书法的韵味。小楷结字向右上方耸拔,重心偏上偏右,视觉上字有欲向右倒下去之感。造成这种观感的手法有,上大下小,上紧下松,左侧伸展右侧缩短等,加之以运笔爽利果断,笔画刚劲有力,故此,字体虽小,但气势宏阔,英气逼人。

    沈瑜看到心经的最后,有蔚若的落款。

    他迅速思索,终于由落款想起了一位书法家---吴郁生。这种字体,很像吴郁生以倚侧和险崚著称的特点。

    吴郁生,字蔚若,又号钝斋,光绪三年授翰林,历任内阁学士、礼部尚书、四川督学等。宣统时,任邮传部尚书、军机大臣,弼德院顾问大臣。其擅诗文,工书法,为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擅作正楷和行书。

    吴郁生晚年始终保持着低调与矜持。他轻易不为人书写,故其墨迹甚稀,惟独佛缘深厚,数次抄写心经。

    通过与所知资料印证,又有地图的保证,沈瑜再无疑问。

    他把那本手抄心经拿起来,对摊主询问:“老板,这是本心经怎么卖?”

    这时,之前浏览字画的另一位客人离开,摊主生意落空,又把注意力转回到沈瑜这里。

    小胡子摊主说道:“这本是清末民初的心经,这保存的不太好。你想买的话,四百一本吧。”

    沈瑜笑了,“老板,你本佛经哪里是保存不好啊,受潮的地方太多,有些字都开始模糊了。封皮和底面都破损的太厉害。”

    摊主反驳:“小伙子,如果不是保存的不好,这本佛经不是这个价了。”

    沈瑜说:“我再挑一挑,有没有更好的?”

    摊主看他似乎有买的意思,立刻说道:“下面那几本儿都是佛经,尽管挑。如果买的多,我给你便宜一些。”

    沈瑜继续翻看几本佛经,动作非常小心。

    因为,这个摊子里最值钱的,就在这堆旧书里。

    他拿起另一本手书心经,反复确定这是摊子上最亮的那个蓝点后,眉头一皱。

    他用自己的知识判断,这本手书心经,也是清末民初的东西,品相不太好,小楷的字体,有柳体的部分特点。

    沈瑜看到手书心经的落款已经模糊,只能隐约看到一个“儒”字。

    他心中一惊,突然联想到一个人的名字---溥儒。

    如果没猜错,这可是好东西难得的好东西。想到这里,沈瑜心跳加快。

    他忍住激动,耐心分析小楷的字体特点。

    这本佛经的小楷,用笔意境高古,潇洒劲健,分间布白,错落整齐有致。

    这种字体有些像溥儒的字体,虽然略有稚嫩,但是气韵生动,有魏晋二王的风韵和唐人楷书的法度,估计是溥儒书法风格形成之前书写的。

    他将两本心经摞起来。

    这些旧书里的真品,都已经被挑出来了。

第三十二章,翰林手札

    沈瑜把两本心经放在手边,又开始翻看那一摞手札信件。

    有了两本手书心经,此次收获已经很丰富。不过为了完成游戏任务,还要继续努力寻找。

    他在开始任务之前,反复衡量过,留在滨海的前清遗老们的书画,价格不低,升值空间不大。所以,尽量收集他们的信笺手札,应该是既符合任务要求,也比较实惠的办法。

    沈瑜从虚拟地图上判断,这个摊位的信件中,有真实的手札存在。

    不过,这堆信件数量非常多,书信的来源与内容杂乱。其中有往来的书信、账单甚至抄写的歌词,书信的保存状态参差不齐,有些破损的太厉害,根本无法辨认。这些状况,给他的寻找,带来很大的麻烦。

    不久,沈瑜找到了一张京仿纸的信笺。信笺上用草书写了几行字。

    由于信的开头敬语已经受潮变得模糊,他只能尽力分辨其他内容。其大概的意思是,邀请某人到潜楼做客。

    他认出书信的落款中,写了幼云两个字。

    依据“幼云”的落款,再结合龙飞凤舞的草书,沈瑜想起了一个本地的名人。

    刘廷琛,字幼云。

    沈瑜猜测,这大概是刘廷琛邀请什么人,去家里做客的一封信。

    他分辨纸张、字迹,确认这张信笺应该不是伪造的,又通过地图此验证无误。

    虽然在地图上,代表这张信笺的蓝点非常模糊,几乎不可见。但还是非常能够确认,这是有价值的东西,从时间分析,刘廷琛的信笺,应该符合任务要求。

    沈瑜把刘廷琛的信笺放好,继续从一摞书信中挑选。

    不久,他又找出了一张信笺。

    沈瑜拿着信笺对光看了看,这是一张迁安皮纸,后用水印工艺制作的信笺。

    他仔细浏览书信的内容,应该是邀请朋友,到泰和楼吃饭,更像是一封请柬。书信最后的落款中,有一个行书的“垿”字。

    沈瑜拿着信笺,悄悄与摊位上,王垿书法扇面的落款进行比对。

    两个落款中,都有“垿”字,信笺的书写偏向行草书,扇面的字体用的是接近行楷书,但是,字迹风格是一致的。

    沈瑜基本断定,这件信笺,是书法家王垿的墨迹。

    垿,就是书法家王垿。

    “有匾皆书垿,无腔不学谭”,这是清末京城书法界对王垿的评价。

    王垿在滨海期间,所书墨迹数量多,传世较多。

    沈瑜确定了书信的真伪,悄悄松了一口气。

    他从地图上,看到剩下的书信中,还有隐约可见的蓝点,怀着期待,继续寻找。

    可是,摊子上剩下的书信,大多数没有什么价值。

    最终,沈瑜从中看到两张外文的书信。他看不懂,或者说,件连其中一张书信用的是什么文字,都辨认不出来。

    不过从虚拟地图上查看,这两封外文的书信,也可以算是古董。他不动声色的把外文书信挑了出来。

    其余的书信旧书,都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东西。

    沈瑜把三封信、两本儿手术的心经摆好,对摊主说:“老板!这两本心经,还有四封信笺,一块儿给算个价。”

    摊主看看沈瑜挑出来的东西,心里飞快的合计价格,他边想边说:“两本手书的心经二百元一本。那几张信件,都是滨海本地历史文化名人的往来信件,一百元一张。你一共给八百元就行。

    沈瑜摇头:“这些书信太旧了。不值这么多钱。”

    他拿起刘廷琛的信笺与吴郁生的心经,对摊主说道:“这张书信没有敬语,这本心经根本无法辨认出作者是谁。还有外文的书信,我是出于好奇才买,您这价格太高了。”说罢,他放下东西,做出要放弃购买的样子,站起身来准备离开。

    摊主急忙喊住沈瑜:“小伙子,别急呀!我说了价,你也要还个价。”

    沈瑜不急不躁,对老板说道:“两本儿心经,三张书信,一共一百元。”

    摊主摇头:“你这杀价太狠了。你买一本好的新书,也不止这个价。”

    沈瑜说:“像这两本佛经,既不是名家书写,品相也不好,恐怕连古董都算不上。至于书信,咱们本地的名人,拿到全国去未必算得名人。另外,你看看拍卖会上的那些古籍,书信,能卖多少钱?一百元不少了。”

    摊主:“六百!”

    沈瑜:“一百五十,不能再多了。”

    ……

    两个人谈来谈去,最终把价格谈在了三百元。

    沈瑜拿着东西离开摊位,找了人少的地方坐下,悄悄打开游戏。

    游戏的提示音响起:玩家购买吴郁生手书心经一本,游戏熟练度增加,逊清遗老的手迹任务完成度百分之十。

    玩家购买,溥儒手书心经一本。游戏熟练度增加。老建筑的秘密任务,线索完善。本物品带有支线任务线索,请玩家自行探索。

    玩家购买,刘廷琛往来信件一份。游戏熟练度增加。逊清遗老的手迹任务完成度---百分之二十。

    玩家购买,王垿信件一份。游戏熟练度增加。逊清遗老的手迹任务完成度---百分之三十。

    玩家购买民国时期,白桦银行滨海分行经理人书信一封。奖励:初次购买俄国文物,奖励俄语初级技能。文物带有隐藏线索,请仔细探索。

    玩家购买,民国时期礼贤书院教师书信一封,奖励英语初级技能。

    看完游戏提示之后,沈瑜的大脑充斥着纷乱的信息,过了半晌,才理顺明白。

    这些文物带来的信息太多了。

    难怪很多人喜欢研究文献,里面的东西可真不少。如果不是沈瑜提前了解过本地的历史,恐怕有些事情根本弄不明白。

    王垿、刘廷琛、吴郁生在滨海隐居时,三人互动频繁,经常彼此切磋书艺。其中,王垿与刘廷琛还是儿女亲家。

    至于白桦银行,沈瑜查找本地历史时候看到过一些信息,这是民国时期在滨海的外国银行。这个书信真实的价值暂时不知道,倒是给自己多了一门外语技能。

    礼贤书院在本地非常著名,曾经为这座城市培养了不少人才,后来,在它的原址上,发展成本地的一所知名中学。

    有了两种外语技能之后,沈瑜再次翻看两个信件,明白了其中的大概内容,都是和友人之间的书信往来。看不出多少价值。

    放下书信不管,让沈瑜觉得欣喜的是,多了两门外语初级技能。

    记得上一世,英语四级考试他就没通过,险些没拿到毕业证。后来通过了校内的考试,才拿到了毕业证。之后的生活中,由于常年不用,英语早都忘光了,所以,他的技能栏中,英语是未入门状态。

    原本他还在担心,后面的考试要如何应对。如今有了初步级英语,起码考试是没问题了。

    他心中还有一个疑问,溥儒手书的心经,怎么会在这里出现?

    说起溥儒,很多人都知道,这位和张大千齐名的画家,也知道他是一位没落王孙。但很少有人会去了解,溥儒与滨海这座城市的关系。

    溥儒的亲哥哥---溥伟(第二代恭亲王)变卖了恭王府,跑到了滨海来定居。

    按照文献中的记载,溥儒来到滨海,溥儒居住在北平郊外的戒台寺。也有人说,溥儒曾经在滨海的威廉帝国学院读书。这段历史没有证明,众说纷纭。

    沈瑜把心经拿在手中,心中思量,看这个样子,溥儒可能来过滨海,或者是跟他的哥哥是有书信往来的。

    想到这里,他对这本心经更为喜爱。上一世大学毕业后,他对绘画的练习,专注于中国画,曾经临摹过溥儒的山水画。

    沈瑜想到任务的奖励中,有抽取技能的奖励,不由得憧憬起来,如果这个任务完成,就可以从这些满清逊清遗老中抽取技能。如果能抽取到溥儒的技能----那么,自己以后是不是直接卖画就行了。

    他想到这里,心中升起一股冲劲。

    沈瑜仔细的将东西收好,站起身来,准备去别的摊位,看看还能不能尽快收集到一些藏品。

    他起身活动了一下,忽然看到有两辆奔驰车,先后驶进了停车场。有几个人从车上下来,走向公园入口。

    沈瑜立刻认出了这几个人,当中有万利拍卖行请来的几位鉴定师,还有陈尚、陈丽丽父女。

    他们有说有笑,走入公园。

    沈瑜想了想,急忙转过身去,不想让对方看到自己。

    这几位鉴定师当中,可是有高手的,市场上如果有真古董,很容易被他们捡去,必须先下手为强。

    他迅速的查看虚拟地图,瞅准几个最亮的蓝点,然后,直奔最近的那个摊位。

第三十三章,手札任务完成

    沈瑜通过地图,看到还有三家摊位上有蓝点(未被发现的文物)存在。

    其中一家是售卖旧书,另外一家是售卖紫砂壶,第三家是售卖杂物的。

    他衡量利弊,先走向了售卖旧书的摊位。

    这家的摊主,是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摊子中除了旧书,旧书信、还有老磁带,甚至还有几张黑胶唱片。有几个顾客正在摊位上挑选心仪的东西。

    沈瑜向摊主询问:“老板!您这些东西,可以自己挑吗?”

    这可不是废话。如果你蹲下就看东西,等于目中无人,会招人反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波折,这些必要的礼数还是不能少。

    摊主看了他一眼,“我这里书信、旧书、旧杂志、旧唱片都有,你随便挑。”

    沈瑜立刻蹲下开始挑选。时间紧迫,他直接看准蓝点的位置,从一堆旧书信中,抓出了几摞,放在自己手边。这样,保证这些真文物,不会被别人误打误撞捡走。

    然后,他才开始仔细挑选。

    沈瑜先拣出一张格式很规整的帖子,有点儿像过去的拜帖。拜帖的边角有些磨损,但内容保存的不错。这类东西已经很少见了。

    他一边分辨内容,一边欣赏字体。拜帖作者的书法,有碑学的特点,由于字形不大,所以,也带有一点帖学的意味。

    拜帖内容中,有“纯斋大人启,眷生广厦顿首”的字样,

    他顾不得分辨作者是谁,把拜帖放好,继续挑选。

    沈瑜陆续挑出了几封书信。看了看地图,有价值的书信,都被挑了出来。

    他依据敬语与落款,通过回忆历史资料,把这些书信与原作者一一对应起来。

    然后,忍不住心中惊讶,抬头看了一眼摊主。

    这位貌不惊人的老者,不知道他是怎么收集到这些信件的。这些往来书信中,有日常问候,有谈论诗词的等等。几封少见的手札,就这么无序的混杂在一堆无用的信件中。如果不是自己有心寻找,或许其中一部分书信,就这么埋没下去了。

    沈瑜列数了一下,六封书信的作者有,溥伟、升允、吕海寰、周馥、劳乃宣、李经羲。

    六个的人往来书信,其中涉及到的人物更多。

    不是沈瑜大惊小怪。换一种写法,您可能会更理解他现在的心情。

    六封书信的作者,有以下几人:前清--恭亲王溥伟、陕甘总督升允、铁路大臣吕海寰、两江总督(曾任山东巡抚)周馥、云贵总督李经羲、直隶提学使劳乃宣。

    沈瑜考虑,如果这些书信符合要求,或许就能迅速完成任务。

    他把信件准备好,对摊主说道,“老板,一共六封信还有一份儿帖子,您给算算多少钱?”

    摊主说:“这都是前清名人的手札,不便宜。二百元一张。”

    沈瑜做出迟疑不决的表情,对摊主说道:“老板,这些书信,根本没办法辨认真假。嗯,我也不太懂,就是想多个收藏品种。您要的价格太高。”

    摊主不急不慢的说:“在我这儿能买到真货,换了别的地方未必能买得到真货。你诚心要的话,我可以给你便宜一些。七张书信,收你一千元元。”

    摊主说的这个价格不低。听到他的报价,周围挑东西的人,不约而同的把动作放慢。还有一人抬头看看摊主,不动声色的把挑好的东西又放了回去。

    沈瑜说道:“老板,我出个价。一共三百元。”

    摊主摇头:“这可不行,最少八百元。”

    沈瑜忍住急切的心思,装作回头寻找朋友的样子。看到陈尚已经带着几位鉴定师,开始在周围摊子上浏览。

    不能再等了,他对摊主说:“四百元,再多我就不敢买了。”

    几轮交锋下来,两人最终把价格定在了五百元。

    沈瑜付了钱,将信件小心的收好,迅速赶向下一个摊子。

    这时游戏提示音出现:

    玩家购买,康有为的门生帖一份。奖励:游戏熟练度增加。逊清遗老的手迹任务完成度---百分之四十。

    玩家购买,前清隐退官员书信件六封。奖励:游戏熟练度增加。逊清遗老的手迹任务完成。老建筑中的秘密线索完善。玩家获得抽奖机会一次。

    这个时候时间紧迫,沈瑜听完提示音,没有打开游戏面板。

    因为他看到,杨老与几位鉴定师,已经走向一个有蓝点的杂货摊位。

    沈瑜叹了一口气,估计那个摊位上的文物,逃不过这几位的眼睛,只能感叹失之交臂。

    他转向另外一方向,走了几步,来到一个卖紫砂壶的摊子前。

    带着南方口音的摊主,正向旁边的一个年轻人,普及紫砂壶的知识。这个摊子不小,紫砂壶分了三类。比较贵重的壶,在摊主身边放着。左边一些新出产的模具壶,右边的是一些老壶旧壶。

    沈瑜在没有去看新壶,在摆放着一堆老壶的位置蹲了下来。他对摊主说“老板,这些也是紫砂壶?能挑吗?”

    摊主看到沈瑜似乎有兴趣,就对他说道:“小伙子,喜欢紫砂壶?我这的紫砂壶很全,有普通的壶,也有名家的紫砂壶,旧壶也有。你看看有没有喜欢的?”

    沈瑜一边看,一边与摊主说话:“您这里还有名家的壶?都有谁的?”

    摊主毫不客气的说:“都是大名鼎鼎的名家做的。”

    他用手一指:“你看看这把,汪寅仙的西瓜壶。再看这把,顾景舟的僧帽壶。”

    摊主一边说,一边指着自己身边摆放着的紫砂壶,“还有好几位名家的壶,不过,这些都很贵。”

    沈瑜看了一眼摊主所谓的名家紫砂壶,心想,仿还挺像的,可惜这个摊子上只有两把壶是蓝点。其他的壶里面,一个红点都没有。他所谓的名家壶,恐怕都不是真的。

    摊主看到沈瑜一直在看那些老壶,立刻说道:“那些壶便宜一些,一百元到几百元之间。都是一些用过的旧壶,虽然不是名家的,但是里面也有一些好壶。当时的泥料比现在的泥料可好多了。现在的这些普通新壶的泥料,比不了过去的壶。”

    沈瑜拿起了一把大口紫砂圆壶。这把紫砂壶,比旁边的一堆紫砂壶大出一号。

    他转动紫砂壶仔端详。这把壶的造型不太规整,壶嘴、壶柄和壶口未达到“三平”,为了增加壶的稳定性,壶嘴的底部作得壶柄稍高。

    用的紫砂料偏暗红,含有小泥粒,少平整明润,给人一种粗糙的感觉。

    最关键的是,壶盖边缘上被冲了一道小口。让这把大壶在一堆紫砂壶中毫不起眼。

    沈瑜小心地端起壶,看向壶底。壶底用楷书刻了两个字---仿古,没有名款。

    他拿起打开壶盖,壶的内部也没有印记。壶身素面无纹饰也无文字题记。

    他放下壶,向摊主询问:“老板,这壶怎么卖?”

    摊主看了一眼:“哦,这是民国的,工艺一般,但是泥料讲究,正经的清水泥!你要买的话,五百元。”

    沈瑜没有急着讲价,把圆壶放在身边,对摊主说:“我再选选。”

    他说话的声音并不高,可惜,还是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

    陈丽丽跟着父亲,在摊子周围闲逛,偶尔听听几位专家的评论。她很快就觉得无聊,于是,与几个人拉开了一点距离。

    她无意中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顺着声音看过去,发现沈瑜蹲在一个摊子前,正在挑东西。

    陈丽丽心中好奇,就想过去看看。

    女儿一走远,就被陈尚发觉。他急忙说道:“丽丽,你不要走的太远了。”

    陈丽丽一边说一边往外走,“爸,放心吧。我就过去看看。”

    结果,这两人的对话,被几位鉴定师当中的于老师听见了。

    他来了之后,没发现什么感兴趣的东西。无聊中瞥了一眼陈丽丽的方向,却发现了沈瑜的身影。

    此时,沈瑜拿起一把传炉壶。

    这把壶的底款,有陶业工厂四个字印记,给人感觉是工厂生产出来的流水线产品。

    他拿起壶盖,看到盖款的位置,隐约有两个字印记,由于被污渍遮住,所以看不清楚。

    沈瑜询问摊主:“老板,这把壶怎么卖?”

    摊主说道:“这是把传炉壶,是清朝中期的,是古董。”

    他说话的时候,旁边正在挑胡的中年人,抬头看了看摊主,摇了摇头,继续挑选。

    沈瑜笑了起来,“老板,我虽然不太懂紫砂,但是,传炉壶是清末民初才出现的新品种,它是怎么跑到清朝中期去的?你看看这个底款,是陶业工厂四个字,这是流水工厂出来的货壶,不是名家手工做的。”

    摊主反驳:“你还是不懂,那把壶,就算不是清中期的,也是有年头的,不少名家,曾经在工厂里做活儿。”

    沈瑜把自己找出来的两把壶放在一起,对老板说:“老板,这两把壶,您算算价钱。您可别照着名家的算,这肯定不是。”

    此时,陈丽丽已经站在了他的身后。

第三十四章,紫砂什锦硬果小件

    沈瑜全神贯注,准备跟摊主讨价还价,根本没发现背后有人盯着他。

    摊主心中衡量着自己的报价,同时笑着说:“小伙子,你要喜欢紫砂壶,我教你个窍门儿。买壶不能求多,有买两把壶的钱,不如买一把更好的壶。”

    沈瑜说道:“我也就是自己玩玩,买不起名家的壶。”

    摊主看说不动沈瑜,就说道:“你的眼力不错,选的这两把壶都挺好,收你一千钱吧。”

    沈瑜摇头:“传炉壶是工厂做出来的,这一把圆壶连印款都没有。壶盖上面还有磕碰。二百元怎么样?”

    摊主有些不高兴了:“这些壶收来的时候,都不止二百元。哪能这么讲价。八百元钱,你拿走。”

    沈瑜站起来活动筋血,一副不在意的样子:“三百元,再多就不如去买把新壶了。”

    摊主说:“得了,咱们一人退一步,六百元。”

    接下来,无论沈瑜怎么讲,这摊主咬死了六百元,怎么也不肯松口。

    这时,一直在挑壶的另一位顾客忽然问道:“老板,你这儿有没有茶宠啊?”

    摊主闻言,答道:“有!”

    他从旁边的袋子里面提出了一个大盒子,打开之后,拿出几十个茶宠放在了空地上。他边摆边说:“我这里地方小,放不开。”

    他摆好茶宠,转回头来对沈瑜说:“小伙子,你到底要不要?”

    沈瑜在摊主拿出茶宠的时候,下意识的查看虚拟地图,惊讶的发展,地图上,茶宠里也有隐约的蓝点。

    他心思急转,语调不变的说道:“如果一定要六百元的话,你要送我点东西,让我从这一堆茶宠里挑几件。”

    摊主想了想,说道:“行,你要挑一件儿两件儿的,我就送给你,不过,这些茶宠里,有一些做工很好的,你如果选这一类的,就要另外算钱。”

    沈瑜刚才看到那一堆茶宠中,隐约有几个蓝点显现,虽然不明显,但应该也是有点价值的。

    他怕另外一位顾客把其中的古玩茶宠捡走,顾不得掩饰,飞快的挑了几样紫砂做的茶宠。

    由于沈瑜的动作快了一点,引的那位顾客看了他一眼。

    沈瑜把选来茶宠放在自己手边,仔细数了数,挑出来的全是硬果造型的茶宠,有乌菱、蚕豆、花生、板栗、核桃、莲心、蜜枣七件。这几样茶宠,与实物肖似而趣味十足。硬果之形状、色泽、质感与实物不差分毫。

    他拿起蚕豆茶宠,转动查看,发现其侧面隐约有一个很小的印款,好像是“鸣远”两个篆书字。

    沈瑜说:“老板。我挑这七件茶虫,加上两个壶,六百块怎么样?”

    摊主摇头:“那可不行,你挑的这几件,都是做工极好的茶宠。你如果诚心要买,一共八百元。”

    沈瑜发现另一位顾客,也开始看向自己挑出来的茶宠,不由得心中腹诽,又怕他真插进来扰乱计划,故此,不再犹豫,直接点了八百元钱,递给老板。

    他付过了钱,对摊主说:“老板,你这儿有装壶和茶宠的锦盒吧,我怕碰坏了东西。”

    老板喜滋滋的数过钱,对沈瑜说:“有专门装壶的盒子,送你了。”他拿了三个盒子,让沈瑜把壶与茶宠装好。

    沈瑜又要了一点旧报纸,塞进锦盒。

    交易成功的时候,电子音适时的响起。

    玩家购买,明代紫砂壶,奖励,游戏经验值增加。

    玩家购买,清早期-陈鸣远款-紫砂什锦硬果小件(一套七件,创作年代不同)奖励,游戏经验值增加。

    玩家购买,清末民初制壶名家俞国良款--传炉壶。奖励,游戏熟练度增加。前清遗老手迹任务,完成度增加。

    ?

    沈瑜听到这个提示音,楞了片刻,急忙点开物品栏查看。

    出乎他的意料,明代的紫砂壶与紫砂小件没有问题,反而是是那没清末民初的紫砂壶令有学问。

    仔细看物品信息,清末民初俞国良款传炉壶,是俞国良受吴郁生订制而做,是传炉壶中的佳作。

    沈瑜看完信息来这才明白,虽然是有陶业工厂的款,但传炉壶属于定制产品。

    确认物品没有问题,他把注意力放到了虚拟地图上。有蓝点显示的地方还有两个摊位。

    但是,当他看向其中一个杂货摊位的时候,发现陈老师已经开始谈价了。

    沈瑜心中叹了一口气,那个摊子上的文玩,恐怕跟自己没缘分了。

    他正准备站起身,忽然身后传来一个娇滴滴的声音。

    “沈瑜?”

    沈瑜正准备转身,被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差点没站稳。幸好背包带挂在肩上,背包拢放在身前。

    他急忙用手抱着背包,回身看去,发现是陈丽丽。

    他松了一口气,边擦汗边问:“你什么时候来的,吓我一跳。”

    陈丽丽看到沈瑜被吓了一跳,先是笑了起来,然后说道:“我不是有意要吓唬你,你太专注了,我如果不与你说话,你都看不见我。”

    沈瑜嘴硬:“我可没被吓到。”这时,他看到陈丽丽身后几步远的地方,站着鉴定组的于老师。

    于老师穿着灰色汗衫,带着变色镜,笑眯眯的看向沈瑜,以及沈瑜的背包。

    沈瑜急忙打招呼:“于老师好。”

    陈丽丽闻言,急忙回头看过去,立刻打招呼:“于老师!”

    于老师说道:“沈瑜同学,又见面了,你买了紫砂壶?”

    沈瑜不想当着摊主的面说这个话题,于是示意陈丽丽和于老师:“于老师走,咱们边走边说?”

    于老师明白沈瑜的意思,跟着走出了几步,离开了摊子。

    沈瑜说道:“我是出来闲逛,看了两把紫砂壶不错,就买下来了。”

    于老师说:“中午的时候,陈丽丽同学的父亲,想请我们几个人吃饭。我与陈老板说一声,你也一起来,我们几个正好也交流交流,别忘了,带着你的壶,给我们也开开眼。”

    沈瑜不想在人前卖弄,不过,估计刚才买东西被于老师看见了,所以也没有推辞。

    他向陈丽丽问道:“我去方便吗?”

    陈丽丽说:“我当然没问题。”

    于老师说:“我和几个老同事说一说。记住,一定来。”他看了看两人,笑着说:“我去逛逛,不耽误你们说话了。”

    于老师离开。

    沈瑜问道:“你跟着来逛街?你也开始学收藏了?”

    陈丽丽说道:“别提了,还记得上次,在拍卖会鉴定现场,我爸拿去的那两个碗吗?”

    沈瑜点头,示意记得。

    陈丽丽没好气的说:“那两个碗根本就是假的。背后制假造假的人,已经被盯上了,那是一个……”

    她说到这儿,突然停住了话题,转而说道:“反正那东西不好。我爸嫌麻烦,就直接给送给有关部门了。这不,通过这件事,我爸与首都、魔都来的几个鉴定师傅相互认识了,就非要过来逛逛,我也跟着来了。”

    沈瑜明白了一些,看来陈丽丽的父亲陈尚,也是受害者。虽然亏了钱,但幸好没被牵连。

    他转头看到,陈尚高高兴兴的跟着几个老师准备捡漏。

    或许在陈尚看来,这算是因祸得福。

    沈瑜从陈丽丽那里知道了事情的另外一些内容,暗自思量,搞出事情的那帮人,应该不简单。

    他心中突然有种不好的预感。这事情被卷进来的人越多,估计麻烦越大。但愿自己不要被再牵扯进去。

    陈丽丽此时也随着沈瑜的视线,看向远处,说道:“我爸这几年,特别迷收藏,怎么劝都不听。”

    这时,从停车场方向又走了几个人。为首一个大腹偏偏的胖子,带着年轻助手。

    胖子看到陈尚和几个鉴定师傅,远远的招了招手,快步走了过去。

    陈丽丽看了到了这一幕,对沈瑜说道:“你看,又来一群。”

    沈瑜问道:“新来的人是谁呀?”

    陈丽丽解释:“都是滨海本地几个喜欢搞收藏的人。没事儿的时候,还聚在一块儿交流交流,估计是听说几个鉴定在这里,都过来凑热闹。”

    于老师走到同事身边,对他们说了几句话。手头没事儿的几位老师,转头看了过来,对沈瑜招了招手,算是打过招呼。

    沈瑜礼貌的回应。接着,他就看到擅长杂项鉴定的陈老师,从摊主手中接过了一尊老子像。

    他立刻回忆起,那位卖房的房主曾经说过,曾经把一个老子像,卖给收旧货的人,不知道是不是这一件。

    沈瑜悄悄用地图查看,那尊老子像,果然显示为蓝点,不对,已经变成红点了,它被陈老师拿在手中,已经被发现了真正的价值。

    沈瑜在心中安慰自己,即使是没买到老子像,但是,有了手扎和其他的古玩,应该也够完成任务了。

    其他几位鉴定师看到陈老师有了收获,就各自散开,在周围摊位上寻找目标。

    沈玉刚刚看过地图,公园摊位上剩下的文物,价值不高,买了来也聊胜于无。不过既然中午要去吃饭,顺带交流,那就要有点儿东西看。

    他对陈丽丽说:“还有时间,我去看看有没有好玩儿的东西。”

    陈丽丽有些好奇的说道:“我和你一起去看。”

第三十五章,徐世昌仁寿同登纪念币

    沈瑜带着陈丽丽,径直走向一个卖纪念章的摊位。

    这位摊主是个秃顶中年人,穿着大号背心,带着黑边眼镜。

    沈瑜的目光在这个摊子上巡视了一圈儿。

    摊位上有各个时期的纪念章、纪念册,另外,还摆了一堆袁大头类的银元。

    沈瑜很快便确定了自己的目标,正要与摊主打招呼,忽然,陈丽丽拽了拽他的衣角。

    沈瑜转头看过去,用眼神询问陈丽丽,有什么事?

    陈丽丽也用眼睛示意旁边说话。

    两人离摊位远了一些,陈丽丽才问道:“你这么快就看好了东西,想买下来?”

    沈瑜说:“我看中了一样东西。”

    陈丽丽说道:“刚才,我看你买紫砂壶的时候,就觉得你不太会砍价。一会儿我来帮你谈。你告诉我。哪一件东西是你看好的?”

    沈瑜想了想,就把看好的纪念币,描述给陈丽丽听。

    陈丽丽走到摊子前,脆生生的跟摊主打了声招呼,然后,优雅的从一堆纪念币中挑选了几枚,拿在手中反复比对。

    沈瑜站在一旁,当陈丽丽的左手捻着一枚纪念币的时候,他点了点头。

    陈丽丽收到了信号,就开始与摊主砍价。

    “老板,纪念币怎么卖的?”

    沈瑜可是大开眼界。

    陈丽丽家庭条件好,平日里,表现得比较文静,在沈瑜的印象里,一直是大家闺秀的形象。

    此时,只见陈丽丽把太阳镜推到了头发上,露出白皙的皮肤,目光流动,仅仅是外表已经足够吸引目光,再加上清脆的声音,更是吸引了摊主的全部注意力。

    陈丽丽对于纪念币完全是外行,所以,她说的全是外行话。

    这和沈瑜故意装外行的表现,不可同日而语。关键是,这个外行还特别会砍价,不管是软磨硬泡,还是干脆果断,充分发挥出了砍价的天赋。这让沈瑜看得目瞪口呆。

    摊主平时面对的种种顾客中,几乎没有美女。此时,他面对陈丽丽,与面对普通顾客的心态完全不同,很快就被陈丽丽说的没了耐性,最终陈丽丽用一百元买下了这纪念币,还硬让对方搭了一枚赠品。

    陈丽丽离开摊子,沈瑜走了过去,忍不住赞叹:“佩服,佩服,叹为观止。”

    陈丽丽把纪念币地递给沈瑜,然后说道:“给你,把一百元给我。你是不是以为我是千金小姐类型的?我爸的是从一个厨师开始,把生意慢慢做大的。”

    沈瑜接过纪念币,说道:“原来如此,了不起。”

    陈丽丽说:“快给我讲讲,这纪念币币究竟好在哪儿,我看和那一堆袁大头也没多大区别。”

    沈瑜拿着这一枚银币反复观看,低声对陈丽丽说:“这可不是袁大头。看起来差不多,其实差别很大。

    这是徐世昌民国十年九月仁寿同登纪念币。按时间算,应该是1921的。”

    陈丽丽吃惊的问道:“这是真的,我看那一堆纪念币,都不像真的。”

    沈瑜说道:“那一堆纪念币里,多数是假的。几枚袁大头,也是市场价。这枚就不同了。

    你先看正面,正面镌徐世昌七分面肖像,徐世昌身着西装佩戴勋章;珠圈外上镌“中华民国十年九月”8字,下镌“纪念币”3字,左右两端下侧各镌一个五角花星。右下角有一组贺寿人像,人物进出有序,形象生动传神。

    徐世昌于1918年9月当选为民国大总统。1921年9月适逢徐世昌执政三周年和67岁寿辰纪念,就是“仁寿同登”的意思。你再看这里---”

    他用手指着纪念币的背面:“中央珠圈内镌图景,图景左下侧镌“仁寿同登”4字。”

    沈瑜等陈丽丽看清了细节,才继续说道:“当时,津门造币总厂铸纪念币以示纪念与祝贺。这种纪念币据说有不同版本。这一款设计美观,图案精美细致,铸工精良,因铸造稀少,极为少见。”

    他边说边指着上面的细节,一一给陈丽丽的讲解。

    陈丽丽越听越觉得好奇,眼睛偶尔看向沈瑜。待到沈瑜说完之后,她问到:“这枚纪念币,有你说的那么神奇吗?你是从哪儿学到这些东西的?”

    沈瑜说:“看书看来的。”

    陈丽丽继续问道:“这么说来,这东西挺值钱的。大概能卖多少钱?”

    沈瑜对纪念币的价值,没有准确的认识,只能模糊的说了一个数字:“大概几万元。”

    陈丽丽惊讶地看着沈瑜,“这么多。这么说来,你可占了大便宜了。”她家中并不缺几万块钱,可能一件首饰的钱,就比这纪念币多。让她惊讶的是,一百元还买到纪念币,银币,居然蕴含着这么大的价值。这种财富转换的速度让她惊讶。

    沈瑜把纪念币还给陈丽丽,笑着说道:“你说错了,是你占了便宜。”

    陈丽丽不明所以:“你什么意思?”

    沈瑜说道:“这东西是你买的,你自己收着。中午您父亲请客,我帮你掌眼一次。”

    陈丽丽带着点狡黠的问道:“这可是几万元钱,你舍得吗?还是说,你故意蒙我。”

    沈瑜笑着说:“等一会儿,不是要交流吗?到时候,如果您父亲那里没有合适的东西,你就把这个纪念币出来,就说你捡漏捡来的。”

    陈丽丽似乎是想到了后面的场景,于是笑着说:“行吧,算我欠你个人情。你把刚才说的再说一遍,我记不清了。”

    沈瑜把刚才的解释又说了一遍。

    他之所以把这个物品让给陈丽丽,也有自己的考虑。自己买紫砂壶,已经被人看见了,如果捡漏太多,难免被人眼红。这时候,陈丽丽这个外行人,突然捡了一个不小的漏,更能吸引旁人的注意力,这也算替他吸引了很多的关注。

    他没有参加过类似的交流会,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必须提前做出一些预案。由于身怀一些秘密,不想让人注意到自己。故此放弃这枚硬币的利益,把陈丽丽推到台前。这个目的无法说出口。

    陈丽丽对后面的事情有了期待,拿出湿巾,将银币仔细擦拭干净,然后拿在手中把玩。

    沈瑜看看左右,觉得已经没有什么漏可捡,就对陈丽丽说:“走吧,剩下的东西,没什么好看的了。”

    陈丽丽说:“好,咱们过去等着他们。”刚走了几步,她悄悄对沈瑜说:“今天去我家的饭店吃饭,我爸最拿手的两道菜,一个是温炝鱼片,另一个是油焖大虾。如果他们点菜的时候没点这两道菜,你就点这两道。”

    沈瑜问道:“温炝鱼片我还没吃过,好吃吗?”

    陈丽丽说:“我爸以前在泰和楼做过学徒,学的是鲁菜,后来才自己出来开饭店。那两道菜,是他的拿手菜。我就是想制造机会,让他露脸。”

    沈瑜笑着问道:“去你家饭店吃饭,还不够露脸?”

    陈丽丽摇头:“今天,吃饭是次要的,估计主要是交流藏品。露脸的是人家几位鉴定师。另外---”

    她用手一指不远处:“你看,特别胖的那个人。”

    沈瑜按照指点看过去。

    陈丽丽解释:“那个人叫刘壁云,是咱们本地的地产商,山海名园有他的股份。他也是个收藏爱好者,这人好面子,好炫耀,到时候一定要风头。”

    她转手一指:“看到新来的那个人?”

    沈瑜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到了一个戴着太阳镜的中年人。这人穿着一身短袖的对襟唐装,像是那种传统文人。不过大背头和太阳镜有些杀风景。

    陈丽丽说:“这人叫董明,是咱们滨海最大的泛海宾馆的老板。他也开广告公司和珠宝店。这人也喜欢收藏,这些人聚会的时候。我爸买的那些工艺品,常被他们笑话。”

    沈瑜顿时明白了陈丽丽的意思,他说道:“到时候,你就把纪念币拿出来,保证吓他们一跳。”

    陈丽丽有些不信:“就这么一枚纪念币,能行吗?他们都是身家不菲的人,哪会在乎这些钱?”

    沈瑜说:“纪念币的价值,可能不会被他们放在眼里,但是,你一定要装出一副,自己不知道这东西多宝贵的样子。这种外行捡漏的事儿,最让人羡慕。就是这种效果才够震撼!”

    陈丽丽将信将疑的答应下来。

    两人走了几步,靠近了陈尚等人。

    沈瑜没有急着打招呼,想看看这些人的交流过程。

    几个鉴定师傅凑在一起,评论陈老师买到的老子像,刘壁云和董明也凑了过去。

    沈瑜看到,董明身边还跟着一个人,居然是文物商店的何师傅。他心里如此猜测,也许这两个人是朋友?”

    杨老走了回来,手中抱着一个镜框。

    沈瑜仔细分辨,正是,之前自己看到的王垿书法扇面。

    陈老师已经把老子像收回锦盒。

    看样子,其他的人没有什么收获。

第三十六章,翰林书法

    几位老板组成的小圈子里,杨老是圈子的中心。他与刘壁云说话的时候,看到了沈瑜站在人群外围,就对周围几个人说:“陈先生,刘先生,还有董先生,我给你们介绍个新朋友,”然后,他对沈瑜招了招手说道:“沈瑜同学,过来过来。”

    沈瑜无奈,只能走进人群,先打了声招呼:“杨老师好。”

    杨老师回应一声,然后对三位老板说:“几位,我给你们介绍,这是沈瑜同学。他虽然年轻,但是论收藏,他的眼力可是不差。你们都是本地人,以后可以多交流。”

    三位老板看向沈瑜。

    陈尚没有急着说自己认识沈瑜。

    刘壁云和董明有些好奇的打量这年轻人。杨老是首都博物馆的研究员,书画组长,他的话自然有分量。

    这两位先后对沈瑜伸出手。

    沈瑜礼貌的跟他们握手打招呼。

    两位老板都表示,以后要多交流。他们的话说的很客气,但是,久居人上的气势,还是不可避免的透露出来。

    陈尚说道:“时间差不多了,几位老师,咱们到我的小店里坐坐,喝喝茶,我来安排酒饭。”

    这时,电话响了起来。杨老告了一声罪,接了电话。他说了几句之后就对陈尚说道:“一会儿,收藏协会的几个朋友也想来,我想邀请沈瑜同学一起去,陈先生不会怪罪吧?”

    陈尚说道:“太好了!收藏协会的几位老师都是老朋友,应该一起来。朋友越多越好。”

    刘壁云说道:“今天叨扰老陈了。”

    董明说道:“好长时间没尝过老陈的手艺了。几位老师可能不了解,老陈的厨艺,在咱们本地可是数得上的。”

    陈尚笑着说道:“老董说话就是夸张。我的手艺不敢说多好,尽量让大家满意。”

    沈瑜隐约闻到了一点火药味儿。

    几位老板都安排了自己的车辆,让鉴定组的几位专家分别乘车,去往商业区。

    在陈尚的第二辆车上,沈瑜坐在陈丽丽的旁边。他谨慎的问起了刚才几个老板话语中的交锋。

    陈丽丽讲解了几位老板之间的关系。陈尚和泛海宾馆的老板董明,早年曾一起学过厨艺,算是同门,也是朋友,相互间还有竞争关系。这两人关系最是复杂。那位刘壁云,是陈尚后来认识的朋友。

    商业区蓝海饭店。

    下车之后,沈瑜仰头看了看二十几层高的饭店主楼。

    下面是几层的饭店区,上面还有宾馆和办公区。

    沈瑜曾经来这里吃饭,但今天不知道,这里居然是陈丽丽家的饭店。

    陈丽丽从另一边车门下车,走过来问道:“看什么呢?”

    沈瑜说道:“看你家的饭店。”

    陈丽丽说:“我爸是大股东,饭店不全是我们家的。”

    几辆车陆续再停车场停下,众人在饭店大厅面聚集,陈尚招呼了众人,来到了蓬莱厅。

    服务员送来茶点,众人推让着,最终让杨老做了主位,陈尚坐了主陪的位置。几个人相互谦让着落座,先饮了一轮茶。

    杨老放下杯子,对这几位老板说:“这次来滨海,承蒙几位老板款待,这几天,刘老板、董老板、陈老板轮翻做东,弄得我们也很不好意思。我们没干什么事儿,反倒被大伙儿这么招待。”

    其他几个鉴定师也都表示受之有愧。

    董明说道:“几位老师是贵客,平时请都请不到,有这个机会,我们自然要尽地主之谊。”

    客套话说罢,刘壁云刘老板说:“品菜之前,还有点儿时间,几位老师给我们讲讲课?我们要好好学习学习。”

    杨老急忙谦虚:“大家可别这么捧,不敢讲课。”

    其他几位老板都说,特别希望听几位老师的课。

    其他几位鉴定师笑吟吟的没有答话。

    沈瑜和陈丽丽坐在角落里,静静的看着这帮人互相吹捧。

    杨老谦让一番,才开口说道:“收藏是近些年又重新红火起来,很多人才重视这门学问。其实,不管是以前的老先生,还是现在的收藏家。每一个人能精通的,只是有限的几样,想要全精通,怎么可能啊?我也就是喜欢点儿书画、玉器。这次来了滨海,可是大开眼界。不敢班门弄斧。”

    刘壁云也说道:“杨老,您到了滨海来,不如给咱讲讲,再滨海搞收藏,应该怎么弄。我们是门外汉,虽然喜欢收藏,一直没怎么搞明白。今天来了这么多专家,咱可得好好学学。”

    杨老说:“滨海的能人可不少,不管是古代还是近代、现代,可出了不少高人。”

    他正说着话,服务员敲门,引着几个人来。

    沈瑜看过去,为首的是一个清瘦的老者,穿着灰色的衬衣。他身后跟着王问。第三位是打扮贵气的妇人,最后一人居然是常贝同学。

    沈瑜有些纳闷儿,他们是怎么凑的一块儿去?

    见到来了客人,蓬莱厅里的众人起身相迎。

    相互介绍之后,沈瑜听到了对方的身份。

    清瘦老人是本地最大的常氏百货的董事长常涌,他也是滨海收藏协会的理事长。

    王问,不用介绍,滨海收藏协会的会长。

    那位打扮贵气的妇人。是常涌的儿媳妇名叫钱禾,是常贝的母亲。

    换句话来说,这个组合,是常家的祖孙三代与王问。

    杨老介绍到沈瑜这里的时候,常涌的说话非常客气。但是,沈瑜还是感觉到常家三代人眼中的轻视。

    众人重新落座。

    常贝是年轻人,被安排到沈瑜他们旁边。他想坐到沈瑜和陈丽丽中间。陈丽丽却突然挪动座位。在身边腾出一个空位,让常贝坐下。

    这样,就成了陈丽丽坐在中间,沈瑜和常贝坐在她的两边。

    不管怎么坐,沈瑜心中都有些不舒服。常贝之前在拍卖会上,一边炫耀自己,一边贬低别人。虽然当时他出了丑,可这时候又精神百倍的出现,不知道还会闹什么幺蛾子。

    他有些后悔,或许自己不该来这里。

    他们三人的小动作,并没有被桌上的大人们看在眼里。

    看着大伙儿一直在绕圈子说话。刘壁云开门见山:“杨老,不如您给我们说说,您今天买的藏品?”

    在场的大多数人,都看到杨老买了一幅扇面。常家三人因为来的晚,没能看见,常涌问道:“杨老买的什么藏品?让我们开开眼?”

    杨老也不客气,打开镜框,把扇面摆在了桌子上,给大伙欣赏。

    他边看边说:“我在博物馆供职,看的书画比较多,慢慢的就喜欢上书画。不敢说是专家。刚才看了一圈儿,觉得这幅扇面是不错的作品。刚才刘老板问,滨海本地的收藏,我就厚着脸皮说说。

    滨海这里,收藏的资源还是很多的。往远了说,这座城市在古代一直有文化流传,不管是儒家文化还是宗教文化,都有保存到今天的遗迹。

    到了近代,仅仅是城市开埠以来,有一百多位清代遗老在这里居住。他们留守东西可不少。这幅扇面的作者--王垿,就是其中代表。”

    他开始讲扇面的内容。

    周围人的注意力,很快被他的语言吸引。

    杨老从内容,又讲到纸张、墨色、笔法。

    “王垿的书法,圆润里见清劲,独具个人面貌。深合当时的审美情趣,雅俗共赏,广受追捧。世人将其形体长方,端庄秀丽的正行书称之为垿体。”

    他说了一会儿,可能觉得口渴,就停下话头,端起茶杯喝茶。

    董明趁他休息喝水的空,开口询问:“杨老,王垿的名头,我们也听说过,本地的收藏家,给我们推荐过王垿的书法。但是,我觉得他在全国范围的知名度,是不是低了一些?”

    杨老摇头:“不能这么说。王垿的名气,在清朝那会儿就已经很大了。

    “有匾皆书垿,无腔不学谭”,这是清末流行京城的新谚。垿,就是书法家王垿。

    他是光绪十五年己丑科进士,后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法部右侍郎等,1912年至滨海定居。他晚年隐居滨海,离开了国家中心,名气慢慢被掩盖了。但随着时间迁移,还是会被人们发现他的价值。”

    王问说道:“杨老说的对,王垿的书法在当时很受追捧。老北平的绸缎庄瑞蚨祥,津门的谦祥益等牌匾皆出其笔端。

    与那些逊清的贵族遗老不同的是,王垿晚年从不过问政事,寄情于山水与书法之间,他鬻书自济,其价甚低,不论求者是巨商大贾,还是贩夫走卒,见钱即写,有求必应。所以,作品存世量比较大。相对容易找到真品。我记得,九十年代的时候,几十元就能买到王垿的对联。”

    杨老说道:“随着国家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重视。王垿的作品的价值也会越来越高。”

    董明说道:“看来,本地名人的作品也得注意收集。”

    常被说到:“我很早就注意本地名人的作品。刚才杨老说了王垿的作品,我也就献丑一次。我收藏了刘廷琛一幅作品。听说他是和王垿齐名的人物。刘廷琛的后人,一直在滨海生活,这幅书法是从他们那里买来的。”

    几位鉴定师也被引起了兴趣。

    “常先生,今天把作品带来了?”

    常涌说道:“我也看不出真假,辨不出好坏,想借着今天的机会,让大伙儿帮我分辨真假。”

    他对常贝,使了个眼色。

    常贝起身,从带来的箱子中拿出了一个横批的卷轴。

    他把卷轴在桌面上打开。众人都围拢过去观看。

    沈瑜也站起来看了一眼,从虚拟地图上确认,作品是真的。

    再看结尾落款的地方,像是刘廷琛和朋友人聚会时,所留的诗文作品。

    众人看过之后,再次落座。

    杨老赞叹:“这幅作品应该是真品。刘廷琛是位很有意思的人。

    光绪二十年中进士,在清朝做过陕西提学使、京师大学堂监督、学部副大臣等。

    清朝灭亡后,他忠于逊清,不事民国。袁世凯欲称帝,派人游说,其坚拒不出。张勋复辟,他又积极奔走联络,并出任内阁议政大臣。复辟失败,始有悔意,深居简出,潜心书法、读书和著述。

    他书法造诣颇深,且在书法理论与实践方面有独到见解。其以草书著称,与其父刘云樵并称两代草书。这张作品就是能代表他书法造诣的草书作品。”

    说到这里,他叹了一口气,“可惜呀!听说在滨海居住的遗老中,有三翰林的美誉。今天看了王垿的书法,刘廷琛的书法,但是,没能看到吴郁生的书法,有些可惜呀。”

    刘老板说道:“杨老不用惋惜,您在滨海多留些日子,总能找到吴郁生的作品。”

    杨老说道:“这种事情要随缘,不能强求。”

    于老师说:“看过了书法,咱们也看看陈老师的收获?”

    他转头对陈老师说:“老陈,把你的收获拿出来,给大伙鉴赏鉴赏吧?”

第三十七章,石叟款老子铜像

    陈老师笑吟吟地打开了一个锦盒,捧出一尊高约20cm的老子像,放在桌子上,让大家欣赏。

    众人纷纷围拢上去。

    沈瑜也跟着过去看。这尊老子像曾经是他的目标,虽然被陈老师买走了,但他心中还是忍不住好奇。

    从人群的缝隙中看过去,见这尊铜像,是老子盘坐于青牛之上的造型。

    老子慈眉笑颜,神情怡然,一腿屈膝,一腿盘坐,左手扶牛背,右手持一如意屈肘置于胸前。身着的锦衣,以错金装饰,卧牛肚皮浑圆,贴于地面,回首望向老子,四条腿在身下弯曲,肌肉丰满,粗壮有力,牛尾贴于一侧后腿上,弧度柔和优雅。

    沈瑜换了几个位置仔细观察老子像的细节。奈何,些不是自己的东西,没有办法探查他它原本的秘密。

    游戏电子音响起:玩家发现老建筑的秘密,任务线索之一,老子铜像。是否延续任务?

    沈瑜权衡利弊,这个任务完成度已经超过百分之百。如果再费心思去弄,难免夜长梦多。文物虽好,也不能自己一个人全占了,事情不能尽善尽美。想明白后,当下他点了结束任务。

    电子音提示:任务结束,请玩家自行查看任务奖励。

    沈瑜安慰自己,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也不用费心思把铜像弄到手。

    众人围绕着铜像观赏一阵之后。杨老说道:“陈老师,你给大伙儿说说,这尊在老子像,究竟好在哪里?你是怎么判断的?”

    陈老师有了收获,忍不住想卖弄一二,“这尊铜像应该叫做----铜错金老子像,我个人判断,这应该是清朝的作品。另外,尊铜像上有款识。”

    他用手指出落款的位置,大伙儿定睛观瞧,果然有一个“石叟”款。

    离得近的几个人看的啧啧称奇。董明董老板甚至拿出了放大镜,凑近了仔细看。

    几位鉴定师听到陈老师解释铜像款识,先后面露犹豫神色。最终,于老师先问了出来:“陈老师。这石叟的款识,我记得应该是明朝的一位工艺大师。你怎么看是清朝的呢?”

    陈老师说道:“几位老哥博闻强记。石叟是明晚期最为著名的冶炼专家和艺术雕塑大师。他继承了传统的铸铜工艺,熟练掌握铜嵌银丝工艺,善制嵌银铜器,使铜器制作艺术焕发光彩。不过,石叟的技艺没有人传承,故其作品珍贵稀少。

    因为有人喜欢他的作品,所以,清代有人仿造其作品,也用“石叟”款识。

    清早期“石叟”铜器做工规整,精致典雅。此件老子整器光泽内敛而不失华丽,线条勾勒自然流畅,造型端庄亦颇具趣味,符合那个时期的工艺特点。”

    一番话,说的众人频频点头。

    陈上尚赞叹:“佩服!我陪着几位老师在公园看东西。就那么一会儿的时间,陈老师就看出了这么多。我们几个在滨海待了这么久,会前山公园也去过,就是没发现这宝贝。”

    这时,王问说道:“这也许就是灯下黑,我们住在滨海,也没发现这些东西。”

    陈老师摆了摆手,“大伙儿谬赞赞了。这东西,还真不是大家疏忽。我买了之后,向摊主问过东西的来历。摊主收来铜像的时间也不长,是从一家老宅子里买来的。不过,本地的老宅子多是老洋房或者老别墅。听摊主说,有个房主要卖房,他就去收旧货,收来的这尊铜像。

    所以,我才说这东西可能刚刚出现没多久。如果铜像在摊子上多放两天,估计滨海本地的收藏家也会发现。”

    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唐老突然说到:“听陈老师这么说,我觉得这东西像是个有故事的。我以前曾经听说,前清灭亡之后,滨海的聚集了很多遗老,当中有不少人与二代恭亲王一起图谋复辟的。他们为了筹集钱款,卖地卖古玩,当时有很多好东西,就这么流传到民间或者国外。

    这铜像,有可能是当时的古玩中人留在手里的。”

    常涌的儿媳妇忽然问道:“唐老师,您刚才说古玩中人,是过去中介的意思吧?”

    唐老师点了点头:“过去,很多搞收藏的人,主要是从中人那里打听消息。中间商负责给卖家和买家牵头,他们的消息也是最灵通。这件藏品有可能,是中间商这里流传出来的。至于说他原本的主人,不知道是哪位遗老。可惜,无法查询了。”

    几位老师纷纷感叹。杨老说道:“每一个古董后面,都有些故事。”

    常涌的儿媳问道:“陈老师,能不能问一问,您收这东西花了多少钱?”

    陈老师笑着道:“他们几位可都看见了,一千元钱。”

    常勇的儿媳妇继续问道:“陈老师。您估计这尊铜像,在市场上的价值大概是多少?”

    陈老师想了想,说道:“石叟款的清朝铜像,曾经在拍卖会上出现过。我个人估计大概3万~5万甚至到8万左右都是有可能的。不过,这铜像我挺喜欢。不怕你们笑话,我虽然在博物馆供职,但是个人收入没那么多,那些天价的藏品,我可收藏不起。这铜像,在我的藏品里面,算是贵的,我还是打算自己收藏。”

    于老师笑着说:“这也是收藏者的毛病。碰见好东西,老想留在自己手里。”

    这时,何年说道:“我们只能量力而行,像几位老板这样,生意成功之后,把收藏作为一个雅兴,是非常合适的。不会有那种穷文人搞收藏的尴尬,也保护了一些文物。”

    常涌急忙说:“谈不上保护,我们这也是想多一点儿爱好,不想被人骂作暴发户而已。

    不过,收几位老师影响,喜欢收藏之后,越玩越觉得这里面学问越多。我总是感慨自己年龄大,怎么也学不明白。所以,在教儿孙的时候,也会教他们一些收藏的的知识,希望他们能感兴趣,能把我们的爱好也继承下去,将来能弥补我们学识不足的一些遗憾。这不---”

    他用手一直常贝:“我这孙子就一直跟着我学。受我的影响,他也喜欢收藏,不过,我可有自知之明。我自己没多少知识,不想把孩子教成棒槌,所以,我就请他拜了何年老师为师,好好学收藏。”

    随着常涌的介绍,常贝站了起来,一幅虚心受教的样子。

    沈瑜心里一阵冷笑,常贝的演技不错,这会儿倒是摆出一副好学生的样子,大概忘了在鉴定现场炫耀的自己的模样。

    何年像捧哏一样接话:“说来惭愧,我也只是勉强在文物商店供职,尽力不给国家造成损失,要说我有多少本领,我可不敢当。因为学识有限,真是没多少东西教这孩子。有时候我就想啊,自己是不是耽误这孩子。

    今天来的几位老师,都是在首都、魔都、建业这些文化历史悠久的城市供职的专家。您们才是行家里手。

    看到几位,我就突然有了个想法。常贝这孩子挺好学。不知道,你们几位老师愿意收个弟子呢?

    我想当个引荐人,让他拜个好老师,让他好好学学,您几位看怎么样啊?”

    他嘴上说是几位老师,眼睛看向的却是杨老。

    何年与常涌的话题转的快,但是又很自然。顿时,让几位外地来的鉴定师有些不好接话了。

    沈瑜在心中笑了起来。常涌大概不知道他孙子在鉴定现场的表现。这几个老师中,有人看到了。即使没看到的人,听到旁人转述,会喜欢这样的弟子?

    事实证明,这几位鉴定师虽然都在文化单位供职,但也都是久历江湖。

    他们立刻反应过来,常涌与何年应该是早就商量好了。绝不是临时起意。几个老江湖不动声色的用眼神交换意见。在不了解情况的时候,冒然答应这类请求,会不会沾上麻烦?这几位老江湖都想到了。

    不过,若是在别人的地方扫了人家的面子,这似乎也不是多高明的做法。就在几人都犹豫的时候,还是杨老先开口。

    “常贝同学,你先坐,不用这么站着,太拘束。咱们今天就是朋友之间相互交流,用不着那么恭恭敬敬。刚才,我听何年老师这么一说,觉得常老板常老先生还真是家学渊源,让人佩服。这最让人佩服的是,常老先生不光生意做的好,对晚辈的培养更优秀。说来惭愧呀,我自己家的孩子,居然不喜欢收藏。”

    他说起自己家的事情,其他几个鉴定师都有些笑了起来。

    杨老说:“你们看,几个老朋友都知道我的情况。”

    他说的一番话,似乎和刚才的话题沾边,但又十分模糊。

    何年等人倒也没有着急。

    杨老继续说道:“何师傅说自己教不了这孩子。以我看来,实在是太过谦虚了。何老师供职的是文化商店,和我们这博物馆、文化馆,不太一样。

    我们只是负责保护修复,要说鉴定真假,还要说是人家何老师厉害。他们每天面对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东西。没有过硬的本领,怎么能做的好,所以,何老师过谦了。”

    他对常贝说道:“常贝同学,你要知道,何老师在文物商店干了二十几年,他的本领,足够你学很长时间了。你如果能把何老师的本事学会了,收藏对你来说,就不是难事。当然,你们家的情况比和普通家庭不一样,你不需要用鉴定养家糊口,就像常先生说的,有些东西总是需要优秀的后人去传承,你也可以做一个优秀的收藏家。”

    这一番称赞的话说下来,听着周围的人频频点头。

    沈瑜一开始不明白什么意思,等听到后来,渐渐品出味道。

    他心想,看样子,杨老不愿意收徒。不由得暗自佩服,杨老真是老江湖,把常家祖孙,还有何老师每人捧了一遍,到最后,实际上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答应。

    可是,很快他就高兴不起来了。

第三十八章,移花接木

    杨老的确是老江湖,可是,其他的人也不是菜鸟新手。

    常涌见到何年的提议,被杨老不动声色的化解,只能自己下场。

    他恭维道:“杨老说的好,这些宝贵的知识、文化需要后人去传承,我这个孙子虽然不太争气,但也一直想努力的学。

    他今年在滨海大学读大二,还有进一步深造的想法,原本家中的安排,是让他读工商管理一类的研究生。可是他自己要想在文博方面儿深造。我听说,几位老师在高校担任文博和博物馆专业的研究生导师。不知道,几位老师有没有兴趣收个学生了。”

    杨老说道:“有兴趣深造是好事儿,我们特别欢迎。我年龄大了,过两年不知道该能不能当导师。不过,常先生放心,即使我不担任导师,高校研究生的专业方向不会变,到时候,尽管参与考试就可以。”

    于老师的性格略微耿直一些,他说对常涌说道:“常先生,您不必为难。考研究生嘛,尽管让孩子来考就是了。至于说拜师一事儿,我是这么看的。我们这代人拜师学艺,是因为文化传统,大家都认同这个,认为这样才是学本领的途径。

    我们到了博物馆工作之后也有拜师,那是组织安排。

    可是,社会在变,人的认识也在变。过去拜师那一套,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难免有些古板。如果常贝同学对文博或者收藏有兴趣,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学,不一定非要拜个老师才能学。”

    杨老接着于老师的话题继续说道:“我刚进博物馆的时候,为了让这些学生们安心学下去,组织内部安排拜师,还特别说明,这与旧时候拜师是不同的。于老师刚才说的那句话特别好。想要学习,什么时候都能学。别的不说,咱们看沈瑜同学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沈瑜正在旁边瞧热闹,怎么也没想到,于老师和杨老两个人一唱一和,居然把话题引到了自己身上。

    看到周围人的目光投了过来,他急忙谦虚:“不敢当几位老师的称赞。常贝同学在学校里表现很好,一直是优秀学生干部,积极分子。我就是普通学生。”

    常贝初时听到沈瑜的话,难免有些得意,觉得这小子还有点自知之明,可是后来,慢慢嚼出味道不太对,脸上得意的神色也就渐渐消失。

    他正不知如何表现自己的时候。杨老似乎铁了心,要把沈瑜推到台前。他说道:“几位老板可能不知道。沈瑜同学虽然年纪轻,但在收藏一道上的眼力已经不弱。别的不说,仅仅这次拍卖会,他就送来几件不错的藏品。因为拍卖会的规矩,我不能说具体是什么,但我可以很肯定的说,都是很不错的藏品。”

    在拍卖现场,陈尚老板还有常贝同学也都是看见过的。”

    陈尚一直没有说出他和沈瑜认识的事情。这时候,听到杨老把事情说了出来,他也就无法再隐瞒,于是解释道:“杨老说的不错,那天在拍卖现场我也看到了。我回家之后,还对女儿说,让她与同学好好学习。”

    沈瑜急忙说道:“几位老师还有陈伯父谬赞了,再这么夸下去,我可不敢在这里呆了。”

    于老师说道:“你别急着谦虚,大家带着自己的藏品,相互交流收藏经验,也是学习。”

    他对旁边的人说:“咱们在座的诸位可能没看到。今天,沈瑜同学可是在市场上买了几样东西,大伙儿也都帮忙看看。

    他转过来,对沈瑜说:“沈瑜同学,能不能把你买的紫砂壶给我们鉴赏鉴赏?我们也开开眼。”

    沈瑜心想,你们几个不想收徒,就把事情推到我这儿,这可怎么办?

    转念一想,不就是移花接木吗,我也会。

    他笑着对几位老师说:“几个老师,先别着急看我的紫砂壶。今天----”

    沈瑜拖长音调,想旁边一指:“陈丽丽同学,捡了大漏,她买了一枚纪念币。我刚才看了一眼。这枚纪念币,还真是出人意料的一样东西。”

    大伙儿听于老师描述之后,原本等着看沈瑜的紫砂壶,没想到他把话题又引到陈丽丽那里去。

    别人不清楚,唯有陈尚明白,自己的女儿原本对收藏就不感兴趣,即使真的买了纪念币,估计也跟着凑热闹,很有可能买到了假货,接下来有可能要丢人。他思索着,应该怎么化解尴尬。

    于老师本就是想转移话题,他顺着沈瑜的话题问道:“沈瑜同学的眼力不错,他如果说好,那多半是不错的东西。你们商量一下,看看谁先把藏品拿出来交流。”

    陈丽丽白了沈瑜一眼,小声嘀咕一句:“一点儿都不干脆。”她从小包里拿出了那枚纪念币,放在桌子上,然后说道:“我看大伙都买东西,我也想试试运气,觉着这纪念币不错。花了一百元钱买了下来,还让摊主搭了一件赠品。”她又把赠品纪念币放在旁边。

    常贝在旁边捧了一句。

    “陈丽丽同学的眼光,一向很好。”

    其他几个老板以为沈瑜不敢把藏品拿出来,心中都有些轻视。

    听到陈丽丽如此解释,都觉得她买东西有些随意,随意买的一件东西,又能好到哪儿去?也许,就是沈瑜故意转移注意力而已。

    大伙儿象征性的看了一番。

    两枚纪念币最后转到于老师,以及擅长杂项鉴定的陈老师手上。

    赠品纪念币立刻就被二人认出,是后仿的假货。

    几个老板都认为剩下的一枚纪念币也不可能太好,都开始琢磨,一会怎么低调处理这件事,免得陈丽丽太尴尬。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大家发觉发现陈老师观察纪念币的时间似乎太久了。他拿着纪念币反复端详,甚至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细节。

    几个老板都是人精,都觉得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

    陈老师看了良久,叹了口气,把银币放下。

    陈丽丽看他叹气,不由得看了沈瑜一眼,那意思是--你不是说真品吗?

    沈瑜胸有成竹,自然不急着解释。

    陈丽丽询问:“陈老师,这银币是不是不对?”

    陈老师反问:“陈丽丽同学,你是怎么判断这枚银币的?根据什么觉得好,然后买下来的?”

    陈丽丽根本没按照沈瑜的说辞去解释,其实她已经把那说辞忘一大半。她换了个说法:“我当时觉得这枚银币,和那一堆袁大头不太一样,觉得挺好看的,就买了下来。”

    陈尚在旁边问道:“陈老师,我女儿买这银币,有问题吗?”

    陈老师叹了口气说:“何止是有问题呀,问题太大!”

    旁边的人听到此处,也跟着摇头。

    常涌:“花的钱虽然不多,但是,初学者还是要谨慎一点好。”

    董明开口调侃老陈:“老陈,你的眼力不是太好。你这点儿收藏的本领,就别教孩子了。还是另外拜师比较好。”

    常贝安慰陈丽丽:“陈同学,不要在意,收藏要慢慢儿学,你如果有兴趣,咱们一块儿拜师学。”

    陈丽丽不咸不淡的说了声谢谢,就把脸偏了过去,顺便瞪了沈瑜一眼。

    沈也纳闷,这枚纪念币是真的,不明白陈老师为什么这么说。

    这时,陈老师继续说道:“这枚纪念币的问题大了,没想到,这是罕见的仁寿同登纪念币。”

    几位老板顺着陈老师的口气,叹了一口气。

    哎?然后就觉出不对了。

    有问题?罕见的?这语气怎么也扯不到一块儿去。

    反应过来的几个人,看向陈老师。

    董明愣了片刻,然后问道:“陈老师,您说这是真的?

    这时候,几位鉴定师中,有人已经笑了出来。

    杨老说道:“老陈还是爱开玩笑。你直接说真的不就行了吗?”

    陈老师也笑了起来:“我可没开玩笑,这枚银币就是少见的徐世昌仁寿同登纪念币,而且是精品。”

    陈尚问道:“陈老师,我才疏学浅,您能不能讲解一二。”

    陈老师解释道:“这枚纪念币是真的,存世量不多。”他开始讲解这枚银币的来历与讲究。

    陈丽丽发觉,他的说辞与沈瑜说的似乎相差不多,转头看向沈瑜。

    沈瑜仿佛没有看到她的眼神,低头喝了一口茶。

    陈老师对几位老板解释完这纪念币的来历,感慨的说道:“滨海这里的收藏资源还是很丰富,连这种罕见的纪念币都有。滨海在近代的发展历史中,还有很多地方值得研究。”他向陈丽丽问道:“陈丽丽同学,你当时买的时候,是怎么判断的?”

    陈丽丽说:“我不懂收藏,就是看着别人买,我也跟着凑个热闹。”

    陈老师摇头:“你这运气也太好了,来,赶快收好。”他把纪念币递还陈丽丽。

    陈丽丽问道:“几位老师,这银币大概能值多少钱呀?”

    于老师说道:“没有准确的价值,如果遇到喜欢的人,花十万二十万去买,也是可能的。”

    蓬莱厅里出现了片刻的安静,众人看向陈丽丽的目光,有点复杂。

    好在,反应快的人立刻开始称赞陈丽丽运气好,或者说她有天赋等等,总算没有冷场。

    不过,嘴上说的漂亮,心里怎么想的,可就不知道了。

    这些人的身家不菲,不会把这点钱放在眼里。但是,最气人的是,一帮人费了半天劲,什么都没买到,最后,让一个不懂行的人,找到了这特别稀少的纪念币,这让人去哪儿说理?

第三十九章,俞国良款--四方传炉壶

    陈丽丽捡了一个不小的漏,几个老板朋友都向陈尚表示恭喜。

    陈尚虽然不明白事情缘由,但也急忙谦虚:“这孩子就是碰运气,我可没教她什么东西。我这两下子,你们还不知道吗?”

    常贝也恭喜陈丽丽。

    陈丽丽只是礼貌的回应了一句。

    常贝透过陈丽丽柔和的面部轮廓,看到另一边的沈瑜,正在悠闲地喝茶,顿时心中有些不舒服。

    按照他的想法,这个场合不是沈瑜能来的地方,可是,他不但来了,还这么自在悠闲。再加上今天的事情发生了波折,几股怒火交织,让他的情绪变得极坏。

    常贝抬高了声音说道:“沈瑜同学,于老师让你把藏品拿出来给大伙儿看看,你推辞不肯。现在,陈丽丽同学展示了藏品,你是不是把你的那个紫砂壶拿出来给大伙儿看看?我看你一直推辞,是不是怕买了假货丢人啊,没关系,大家交流交流而已。”

    他有点儿刺耳。

    于老师心中顿生不快。自己请沈瑜过来,就是单纯交流,可是,常贝明显是想让沈瑜出丑,还要借用自己的名头行事。他心中已经给常贝下了气量狭窄、手段下作的评语,又想到这小子还想拜师?哼,等着吧。

    周围几个老江湖不动声色,似乎没有看见。

    常涌觉得自己孙子做事有些丢分,脸上有些挂不住。

    何年看到此处,急忙给自己徒弟打圆场:“常贝,我和沈瑜同学打过交道。他买东西的眼光是很独到的。沈瑜同学,常贝说话不好听,你别见怪?今天也是大伙凑在一起交流,我们也很好奇你的收藏,能不能相互学习学习?”

    沈瑜看推辞不过,就把有楷书仿古刻款的明代紫砂壶拿了出来。

    这把紫砂壶被摆到柱子上,很多人只看了一眼,就眉头微簇。这把紫砂壶似乎不能说形容为精美,因为器型比较大,大概只有敦厚大方可以形容。

    刘老板等人实在辩不出真假,只能等专家给出意见。

    几位鉴定师轮番看过紫砂壶,只有擅长杂项的陈老师和喜欢陶瓷的于老师,查看过程最仔细,拿在手中反复端详各种细节。

    常贝看了紫砂壶之后,忍不住嘲讽道:“沈瑜同学,这把壶的外形,似乎不太好。”

    沈瑜没有搭理他。

    于老师和陈老师小声商量了几句,杨老也凑过去说了几句话。

    于老师把壶放好,问道:“沈瑜同学,我看你买了不止一把壶,怎么就拿出来一把?”

    沈瑜说:“我水平有限,有些拿不准,怕贻笑大方。”

    王问一直没怎么说话,这时开口说道:“沈瑜同学过谦了,我看这壶很好,不是普通新壶能比的。”他看向于老师,问道:“于老哥,您看出什么来了?”

    于老师没急着回答,反而向沈瑜询问:“沈瑜同学,你能出手买壶,想必是看出了真伪,能不能说说你是怎么看的?”

    沈瑜直截了当的说:“我判断这是老壶,看其楷书刻款,还有这壶的形制以及泥料,并不像是清代的作品,也不像是民国以后的作品。这把壶的壶形并不是太规整,从壶的内壁来看,像是断木为模的制作方法。我初步断定,这把壶像是明朝的紫砂壶。”

    于老师微微点头。

    明朝的?

    听到沈瑜的判断,很多人第一个反应是,这年轻人太夸张了,也过于自信了。

    何年摇了摇头,“明朝的紫砂壶传世并不多,这把算不上精美。”

    董老板说道:“我是看不出这把壶的好坏,如果明代的紫砂壶是这样的,那它好在哪里?”

    于老师说:“我来给大家解释。沈瑜同学的眼光还是很准的。

    明代的紫砂壶断代困难,是因为存世量少,没有比对的标准器。

    博物院里曾经藏了一把明代紫砂壶,后来被鉴定为为清代仿造的。

    一直等到有了出土的明代紫砂壶,才算是有了比对的标准。

    沈瑜同学从制壶方法的角度去判定,也是不错的思路。

    紫砂壶从最早的捏塑,到后来的以泥饼、泥条制作壶身的办法,期间经历了不少变化。明朝时期有的一个阶段,工匠们用木头做成壶身的内模,以此方法制壶,被称为断木为模。

    今天恶研究中,一直到了时大彬那里,才将断木为模改良成今天的制壶方法。

    咱们再看,壶的泥料很好,紫泥色泽深沉稳重。

    这把壶的表象有些干涩,是因为长期没有使用的原因。

    我觉得,沈瑜同学的这个判断,应该是准确的。基本可以判断,这是明朝的紫砂壶。

    但是,因为没有明确的作者证明。所以呀,我们也没有办法判断它的作者是谁。只要用仪器鉴定无误之后,这东西倒是可以当做鉴定明代紫砂壶的标准器。”

    “哦?”

    “原来如此!”

    “我还是第一次手拿过明代紫砂壶,侥幸啊。”

    众人议论纷纷。

    王问说到道:“有很多人想找明代的紫砂壶。却怎么也找不到,没想到,在咱们滨海居然能发现一把。”

    刘壁云询问:“陈老师,这明代的紫砂壶,您能不能给估算一个大概价格?”

    陈老师说道:“因为缺少参考,也没有作者证明,我大概估一个价格,五十万到一百万之间。”

    听到这个价格,不少人看向剩余的目光中都带了些羡慕。

    于老师看向沈瑜,目光中算是期待。

    沈瑜无奈,把剩下的两个锦盒拿了出来。

    当传炉壶被摆上桌面之后,视觉效果与之前大不相同。

    这把传炉壶的器型精美,掩藏在一堆旧壶中,或许并不出众。但是,当它被单独放在桌子上的时候,立刻就让观者感到了不同的美。

    之前,沈瑜拿出的第一把壶,被鉴定为明代的紫砂壶。这次,几位的老板不敢再轻易发表评论。

    王问与何年对紫砂壶鉴定并不擅长,不敢轻易的说。不过,他们也想借机学习,所以看的尤为仔细。

    王问越看越觉得这壶造型雅致。他没有说判断真假,只是赞叹:“这壶的造型做的好,就是没有好好的保养,看起来有些灰头土脸。”

    其他几位鉴定师,轮流把壶拿起来反复看。

    于老师最后一个拿起壶,看了许久。他又拿起壶盖,看了又看,同时,忍不住赞叹:“好,如果不是有点儿灰头土脸的感觉,只怕早就被人捡走了。传炉壶并不好做,这把壶做的十分规矩。这可不是普通的工匠能做出来的?”

    他看向沈瑜问道:“沈于同学,你买这把壶。不会无的放矢吧?你看这股是什么时候的?谁做的?”

    沈瑜说:“我斗胆猜测,像是清末民初时期俞国良的壶。”

    买这把壶之前,沈瑜并不知道俞国良这个人的生平,但是,有了系统的详细解释,自然就有把握了。

    “哦,俞国良是什么人了,也是制壶名家?”

    这几位老板也不了解,所以直接了当的的询问。

    听到沈瑜的解释,于老师拿着紫砂壶的楞了片刻,然后更加仔细的观察每一个细节。

    他也发现了盖款处的一个篆书印款,但是看不清楚。

    于老师对沈瑜问道:“沈同学,你是怎么判断出他是俞国良的作品?这上面似乎只有一个印款。

    沈瑜答道:“这个篆书款,被污渍掩盖的有些厉害。我当时也不敢肯定,只是隐约猜测,这是国良两个字,再加上俞国良擅长制作传炉壶。所以,就大胆猜测,把它买了下来。也幸好这壶的污渍比较多,否则,这个印款很明显的话,就轮不到我来买。

    他带着调侃的语气说:“那位卖壶的老板,称自己那里有不少名家的壶,价钱太贵,我可没敢买。”

    于老师把壶轻轻的放好,笑着说道:“你可别得了便宜又卖乖,这把壶即使用几万元去买,也不贵。”

    杨老说:“于老师,说说您的看法?”

    于老师点了点头:“从造型和泥料上看没有问题。不过为了保险起见,最好还是把污渍擦干净。沈瑜同学,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来帮你把这壶清理干净,咱们也都看个明白。你看如何呀?”

    沈瑜说:“那太好了,我初学乍练,要是弄得不好,会好东西弄坏了。于老师愿意出手,我是求之不得。”

    于老师说道:“咱们正好研究一下,怎么保养这种老壶。”

    说罢,他向陈尚道:“陈老板,能不能麻烦你准备几样东西?”

    陈尚答道到:“当然没问题,您尽管说。”

    “麻烦您准备清水,温水两种。”于老师又特别嘱咐了纱布的要求。

    等几样东西准备好之后,于老师先是轻轻的用纱布蘸着清水,将整个壶身轻轻擦拭试一遍。

    他边擦边讲,从老壶的保养到使用。

    沈瑜看到于老师润壶结束,又换过纱布,蘸温水擦拭。盖款位置的污渍茶渍渐渐被清理掉,两个文字终于清晰了起来。

    于老师拿起放大镜,仔细看过之后,点了点头。

    他慢条斯理的说道:“四方传炉壶是清末创新品种,传炉壶以清末民初壶艺名家俞国良制作的壶为传世精品。这把壶,壶式方中有圆,圆中寓方,要求比例恰当、珠圆玉润,实属不易。大家看,从盖款和造型泥料来判断,都符合真品标准。

    基本可以确认,这就是俞国良的传炉壶。”

第四十章,翰林典故

    陈丽丽小声说道:“沈瑜同学,你这是连捡了两个大漏。”

    沈瑜说道:“我没什么藏品,这两把壶,可不敢在这么多老师面前称什么大漏。”

    看到沈瑜又出了风头,常贝的觉得有些憋气。刚想说话,却看到自己爷爷的眼神瞥了过来,他吓得一哆嗦,到了嘴边的话头又压了下去。

    刘壁云凑到两把壶近前,看了良久。他向于老师咨询:“于老师,您能不能给我们说说,这位俞国良制壶的水平如何?我觉得,与近代几位大师相比,他的名头似乎没那么大。”

    于老师说道:“俞国良是清末民初宜兴制壶高手,擅制“传炉壶”,匀挺有力,仿佛天成。曾经获1915年“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奖状,1936、1937年“物品展览会”特等奖状。

    他和明朝,清朝还有近代的几位名家相比,名气似乎小了一些,但他的制壶手艺高超,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顾景舟先生曾经评价过这位制壶高手,俞国良,1939年卒,寿享65岁。传器制作严谨,器形格调雅致,是晚于黄玉麟的名手,但总的表现,又逊于黄玉麟一筹。”

    于老师一边说,一边开始细细的擦拭壶身。突然,他的手一顿,愣了片刻,然后把壶凑到眼前仔细观看。连续调整观察角度之后,他咦了一声。

    众人发现了于老师的动作,纷纷看了过去。

    杨老问道:“于老师,是不是发现了什么?”

    于老师没有着急回答,而是反复仔细看了看之后,开口说道:“这还真是巧了。如果不是部分污渍没擦干净,还真是不容易发现,这传炉壶上居然刻有两个字。”

    “哦,刻什么字?”所有人都被新的发现,吸引了注意力。

    于老师拿着壶,展示给周围的几个人。“大伙看看,这是不是-钝斋-两个字?”

    几个人凑过去看发现这靠近传炉壶底部的地方,居然浅浅的刻着两个字。如果这壶太干净,或者有污渍遮掩,那么这两个字都看不出来。因为于老师擦拭的过程中,茶渍和污渍没有完全擦干净,这才让这两个字显露了出来。

    几个人看着啧啧称奇,纷纷猜测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代表着什么人?

    沈瑜也看到这两个字,暗自惊叹自己居然没发现,若不是知道这把传炉壶的详细资料,自己也看不出这两个字的含义,更不会联想到这两个字代表的人物。

    杨老几个人猜了几种可能。

    于老师把壶放下,看向沈瑜:“沈瑜同学,看看这两个字,你的猜测是什么?”

    沈瑜略作沉思:“我想有可能是吴郁生的号。这位清朝遗老的号,就是这两个字。他在滨海住的时间很长。这两个字,也像他的落款。

    我猜,有可能是他买的这把壶,或者是请俞国良为自己定制的壶。”

    众人听了沈瑜的解释,有人点头,有人疑虑。

    有鉴定师开始寻找吴郁生落款的资料。

    杨老思索片刻,说道:“按照这把壶出现的地方,还有这两个字的落款。沈瑜说的这个可能非常大。这两个字像是吴郁生的字。”

    这时,王问说道:“我那里有吴郁生的书法,咱们可以拿来比对一下吗?”回家去取是来不及了,只能从随身的手机相片里,找出了一些资料。

    几个喜欢书法的专家,也找到了相应的资料。

    几种资料相互比对之后,终于确认,传炉壶上的两个字,是吴郁生的落款。

    杨老笑呵呵的说道:“文人喜欢饮茶,也就与紫砂壶结缘。不少知名的文人都曾请制壶名家,定制自己专属的壶具。既然可以肯定这上面的两个字是吴郁生的号。那这把壶,应该是吴郁生定制的壶。”

    众人听明白了杨老的意思。

    于老师说:“按照这个推测,这把壶,就是一件制壶高手与书法家合作的典范。”

    鉴定师傅中,除了杨老和于老师、陈老师之外,其他几人并不擅长紫砂器皿鉴定。闻听此言,也再次拿起壶仔细端详。

    待到他们放下壶,其他几位老板也好奇的凑了过来。

    众人看过之后均是赞叹不已。

    刘壁云刘老板,看过之后,似乎想到了什么,像沈瑜的方向看了一眼。然后向于老师询问:“于老师,您看这壶在市场上,大概是什么价格呀?

    于老师和陈老师小声商议了几句,然后说道:“在市场上出现过的制壶名家和书画名家合作壶,往往价格比较高。不过吴郁生和俞国良两个人的名气没有那么大,咱们只能说个大概的参考价。

    大概是80万~100万之间。”

    众人神色复杂的相互看了几眼。

    陈丽丽对沈瑜说:“恭喜啊,捡了个大漏。”

    沈瑜这时候只想低调一点儿,只能说道:“运气,纯属运气好。”

    众人也都对沈瑜表示恭喜。

    董明不知出于什么心态,问了一句:“于老师,如果这东西在拍卖会上,是不是价格会更高。”

    于老师说道:“如果碰到喜欢,或者说专门收藏这类物品的人,可能会把价格抬上去。”

    董明点了点头,看向沈瑜的时候,发觉刘壁云也看了过去。

    这两人的眼神在空中一对,就各自分开。

    杨老说道:“大家也别把目光都放在价格上。今天真是巧了,加上沈瑜同学的这幅作品,咱们今天可是看到了三翰林的作品。虽然说,这紫砂壶算不上真正的墨迹,但也算是合作作品。说起来,这三翰林还有段故事。”

    他对王问说道:“王老弟,你是滨海收藏协会的会长。你给大伙讲讲,这三翰林还有一圣人的事情?”

    王问笑着说:“当着几位的面,我来卖弄知识,岂不是班门弄斧?”

    杨老说道:“王老弟,你就别客气了。我们毕竟是外地人,来讲本地的故事,那才是真的班门弄斧。”

    众人一齐请王问说说三翰林的故事。

    王文推辞不过,就开口说道:“在滨海的前清遗老中,有三翰林之称。其实,是后人从书法和名气的角度评选出来的。分别是王旭和刘廷琛以及吴郁生。刚才杨老已经讲过了前面两位,那么,我来说说吴郁生。

    吴郁生,字蔚若,又号钝斋。出身于书香官宦之家,为嘉庆戊辰科状元吴延琛之孙。光绪三年(1877年)授翰林,历任内阁学士、礼部尚书、四川督学等。宣统时,任邮传部尚书、军机大臣,弼德院顾问大臣。

    后来。他其举家迁居滨海,他的寓所,时称“吴公馆”。

    吴郁生是居留滨海时间最长的一位遗老,将近三十年,直至逝世。

    他与王垿一样,始终保持着低调与矜持,在乱世中保持清醒和超然,远离政治,潜心翰墨,甘做隐士。

    他的原则是,见面只谈风雅之事,吟诗作画,鉴赏古董,如果涉及政事,立马推脱有事,起身走人。

    张勋复辟的时候,刘廷琛积极奔走参与,吴郁生却依旧在吴公馆写字作诗,浇花品茶。

    听说,吴郁生曾给刘廷琛题过“大势去矣”四字。

    复辟失败后,匆匆逃回滨海的刘廷琛在潜楼悔过之时,真正咀嚼到其中的深意和先见之明。但这并妨碍二人的友情,他们仍是至交好友。

    吴郁生轻易不为人书写,故其墨迹甚稀。他晚年潜心内典,绝了政缘,淡了世缘,惟独佛缘深厚。平时惜字如金的他还亲自手书《心经》多部,广结善缘,分送信徒,滨海几座寺庙的藏经阁,就藏有吴郁生手书的《心经》。

    侵略者占领滨海,成立治安维持会,曾多次发起攻势逼他就范,但吴郁生晚年一直坚持吃斋念佛,写字养性,不问世事,保持了民族气节。

    说到这些遗老,就还要提到另外一个人,那就是康有为。”

    王问笑着说:“对康有为这个人,后人褒贬不一,但是,在当时,他可是被称为康圣人。

    王垿、刘廷琛、吴郁生在滨海的居所相距不远,三人互动频繁,经常舞弄文墨,切磋书艺。其中,王垿与刘廷琛还是儿女亲家。

    吴郁生任广东主考官时,康有为是其录取的进士,依旧制,二人有师生之谊。

    康有为来滨海,因感师生之缘,亦曾去吴宅持门生帖拜见。”

    王问的声音回荡,听故事的人仿佛看到了那段往事。

    待到王问说罢,厅里久久无声。

    沈瑜想起了自己买到的康有为拜帖,难不成,就是王问所说的门生贴?

    常涌对王问恭维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些快要被淹没的知识,都能被王老哥找出来,不容易。”

    董明:“所以说,说收藏有意思。以后对三翰林的墨迹,还要更重视。”

    杨老说:“收藏古玩,越研究越觉得学问深。所以,越学越觉得学识不够。”

    几个人正说着话,却没发现旁边有人已经不太高兴了。

    自然是常贝同学。

    按照计划,他本来应该是今天的男主角,最起码也应该是男二号。

    按照他爷爷常涌的谋划,在几位老师的引荐下,他应该在这里正式拜师,然后顺着家里铺就的道路,走上人生巅峰。

    但是,这个话题刚被提出来,就被搁置了,然后众人的话题就跑偏了,变成了交流藏品。

    眼看着谋划要落空,常贝难受的如同百爪挠心。

第四十一章,鸣远款紫砂什锦硬果

    在这场临时的交流会中,常贝没能达成目标,反而是他以前连名字都记不住的沈瑜大出风头,被众人频频称赞。

    常贝斜眼看过去,沈瑜一幅风轻云淡的模样,让他越想越生气。

    听到众人话题越扯越远,他迅速思索,如何把话题扳回来。

    突然,他看到沈瑜的茶宠,心想,刚才那两个壶是真古董,这几个小东西难不成也是?

    他咳嗽一声,开口说道:“沈瑜同学,这几个花生大枣是怎么回事儿,你不给大伙讲讲?”

    沈瑜说道:“我这点儿东西不值一提,还是先听听几位老师怎么讲的。”

    杨老和几个鉴定师听到了沈瑜两人的对话。他看了常贝一眼,不慌不忙的请人换茶。

    “刚才,只顾着说话。不知不觉把一壶茶喝都快没味儿了。”

    等待泡茶的时间里,杨老说道:“刚才咱们只顾着自己交流,忘了看沈瑜同学还有一组茶宠。”

    他的声音不高,但总能掌握场中节奏,众人很快把注意力放到了一组茶宠上。

    杨老说法:“沈瑜同学,刚才都是我们几个解释,反倒是你这个收藏者没怎么说话。这组东西,就由你来给大伙讲讲?”

    沈瑜急忙谦虚:“我可不敢班门弄斧。原本就是想买紫砂壶,后来看到那位摊主的茶宠里,有几个硬果小件做的特别好,惟妙惟肖。后来,我看到每一个硬果小件儿,上都有一个鸣远的印款,这才决定买下来。”

    杨老听了之后,说道:“有印款吗,我们先上手看一看。”

    几个鉴定师轮番拿起了硬果小件,观赏把玩。

    于老师依次看了七枚硬果,频频点头,赞叹道:“这组东西做的真好。每颗硬果的侧面均留鸣远篆文小印一枚。”

    他时不时的还和陈老师交流两句,看到好物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两人商议结束,于老师说道:“这组东西是不是陈鸣远的作品,还不能下定论。但是,这东西应该是清朝早期的。从造型色泽和泥料来看,基本与沈瑜同学说的一般无二。最难得的是,这是成套的作品,一套七个,可是十分珍贵。”

    陈老师接着说道:“这应该叫做----鸣远款紫砂什锦硬果小件一套。”

    他一边说一边数:“有乌菱、蚕豆、花生、板栗、核桃、莲心、蜜枣七件,均巧用了紫砂特有的不同颜色,加之精湛卓越的技艺製作而成,件件与实物肖似而趣味十足。硬果之形状、色泽、质感与实物不差分毫,赏之令人爱不释手,不能不佩服作者技艺的巧夺天工。”

    杨老看着陈老师把这组硬果排列好,似乎是回忆起了什么。

    他说道:“我记得有收藏紫砂的大家,曾经评论过,陈鸣远製器“于小件尤不苟,往往于他人不经意处,妙用巧思”,由本件观之,确是的评。”

    几个鉴定师看过之后,其他几位老板也轮流观看把玩。他们几位都喜欢喝茶,听到这几位鉴定师的评论,再看这几枚硬果茶宠,都是爱不释手。

    刘壁云问道:“几位老师,这一套硬果小件儿,大概的价值是多少?”

    陈老师说道:“考虑到这是清早期的作品,又是什锦硬果小件一套七件。如果上拍,大概的估价应该在二十五万到三十五万之间。”

    董明听了这个价格,目光在沈瑜几人身上扫过。他向于老师询问:“于老师,这类藏品在市场上,是不是很罕见?最近的几次拍卖会上,似乎没见到类似的藏品。”

    于老师说:“精品又成套的紫砂小件,比较少见。如果有明确作者的,那一定十分珍贵。

    比如那把明代的壶,因为辨认不出作者是谁,我才给他估价不到百万,否则那就要几百万了。

    这套紫砂什锦硬果,十分罕见,咱们这次的拍卖会上就没有。可惜,沈瑜同学如果早几天买到这些紫砂藏品,就可以送到拍卖会上了。”

    沈瑜说道:“等我玩儿一阵儿之后,再把它们送到拍卖会上。”

    杨老师说:“也好,你要是拍卖会,或者想出手的时候,可以告诉我一声,我帮你联系买家。”

    刘壁云听了之后,看向沈瑜:“沈同学真是后生可畏呀!我们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跟着我叔叔在施工队里干小工。别说收藏这些古玩,听都没听过。今天跟着几位老师长了见识,也占了沈瑜同学的光。

    我那里也有些藏品,一会儿咱们留个联系方式。有空了,去我那儿看看。昨天,我请几位老师去我家看了藏品。我把那些假货清出去了,空出不少地方来,以后要是有捡漏的机会,别忘了叫上我。”

    董明几人也纷纷表示,以后多交流。

    陈尚说道:“沈瑜同学,这几位叔叔伯伯都是喜欢收藏的人,你要是有什么好东西想出手,可以找他们。”

    沈瑜说道:“谢谢几位叔叔伯伯的厚爱,我也是初学乍练。要说鉴定真假,还得听这几位专家的意见。”

    杨老说:“今天的交流不错。沈瑜,你把东西收一收。这说了这么长时间都有点儿饿了,咱们是不是准备准备,品尝陈老板这里的美食?”

    众人一起应和。

    沈瑜把自己的东西收好。

    陈丽丽拿着纪念币,看到父亲的目光看过来,就对陈尚说:“爸,你要喜欢,就拿着玩儿。”

    陈尚嘴上说:“你买的东西,我拿着玩儿什么?你自己收好。”可是,当陈丽丽把纪念币递了过来,他还是口不应心的接了过去,拿在手中把玩。

    很明显,捡漏得来的古玩,还是让他十分的喜爱。

    看到这两个年轻人各自都有收获,场中的目光不由得向他们多看了一些。

    常贝几番计算落空,顿时觉得脸上无光。他的表情刚一变化,就感觉到一道目光投过来。他顺着感应顺看去,发现是爷爷常涌给自己递来了警示的目光。他立刻把自己的情绪压抑下去。

    沈瑜有三个盒子,收拾的时候慢了一点儿,打开背包的时候,陈丽丽无意中看了一眼,觉得沈瑜的包屋子包裹中还有别的东西。

    她盯着沈瑜,那眼神中似乎带着询问的意思。

    沈瑜感觉到了她的目光,淡淡的说道:“没什么,就是点儿资料。”

    众人喝着茶,聊起了闲天儿的功夫,服务员带来了菜单。

    众人相互推辞,作为客人的几位鉴定师先点菜。这几位鉴定师来自各地,对本地菜了解并不多,只是随着自己的喜好和口味点了一些。

    轮到几位老板点菜的时候,这几位可就讲究多了。

    常涌是点了道一品豆腐。

    刘壁云点了清蒸加吉鱼。

    董明不动声色,看了一遍菜单,说道:“几位老师好不容易来一趟。怎么得来点儿真格的。到了老陈这儿,咱们可要尝尝老陈的手艺。

    就来温炝鳜鱼片和清汤银耳。”

    然后他看向陈尚,问道:“老陈,清汤没问题吧?”

    听到董明点温炝鳜鱼片的时候,沈瑜想起陈丽丽曾经委托自己点两道菜,让陈尚漏漏脸。

    可是听到菜名的时候,觉得这两个菜差了一个字,所以,他看向了是陈丽丽,示意自己要不要再点。

    陈丽丽的脸色有些不太好,望向了自己父亲。

    陈尚满脸笑容的应了下来。

    轮到沈瑜的点菜时候,他依照陈丽丽的说法,点了油焖大虾。

    就听常贝发出一声轻笑:“沈瑜同学,已经有了一道白灼虾了,怎么还点一道大虾呀!”

    沈瑜说道:“油焖大虾是鲁菜的名菜。听说蓝海饭店的厨艺水平高超,自然是要尝一尝的。”

    所有人都点了菜。陈尚亲自去安排菜品。

    等菜的时间里,众人分了几组各自活动。

    沈瑜悄悄的询问陈丽丽:“刚才我听董老板点了温炝鳜鱼片,你的脸色不好,怎么回事儿?你不是让我点温炝鱼片吗,怎么差了一个字。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陈丽丽拽了拽她,两人离众人远了一些。

    她小声说道:“董明是故意难为我爸。

    我爸能做温炝鱼片,就是不能做温枪鳜鱼片。”

    沈瑜就不明白了:“为什么呀?”

    陈丽丽咬了咬牙:“我爸对鳜鱼过敏。”

    沈瑜心中吐槽,对什么过敏的都有。

    他想了想,问道:“你没继承你爸的手艺?”

    陈丽丽瞪了他一眼:“手艺我没继承,过敏的毛病我倒是继承了。”

第四十二章,温炝鳜鱼片

    沈瑜听到了陈丽丽这个答案,只能感慨,遗传这东西真神奇。这还真是对什么过敏的都有。

    他问道:“你想怎么办?”

    陈丽丽想了半天,摇摇头:“没办法。董明和我父亲认识,他们两个人时常在厨艺方面较劲。他是早就算计好了。

    我爸做这道温炝鱼片,可以用其他鱼替代鳜鱼,尽量接近鳜鱼片的味道。但是,行家一定能尝出来。”

    沈瑜不知该如何安慰对方,忽然游戏电子提示音响起。

    任务发布:精彩的人生,也需要有美食陪衬。玩家请尝试做出一道温炝鳜鱼片,奖励--鲁菜中炝与扒的技巧。

    他悄悄点开游戏提示,边看边思索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任务。

    陈丽丽看到沈瑜发愣,于是说道:“行了,你也别多想了。只能硬着头皮扛过去。”

    沈瑜没有多说话,回到座位,查看任务中列出的美食制作方法。游戏面板中,提供了完整的制作流程。

    在旁人眼中,沈瑜低头喝茶,其实,他在体验做菜的过程。等到反复体验几次后,终于明白了这道菜的烹饪方法。

    陈尚回来之后,众人重新落座。随着一道道美食依次上桌,众人推杯换盏,不必详说。

    大家对这蓝海饭店的菜品赞不绝口。陈尚是厨师出身,精通厨艺,他亲自安排的菜自然不会错。

    沈瑜看不出陈尚有什么为难情绪。

    几道菜尝过后,陈尚对众人打了个招呼:“有道温炝鳜鱼片,我得亲自去做,免得徒弟们给弄坏了。”

    董明露出了一丝笑意。

    沈瑜悄悄对陈丽丽里说:“你安排一下,我来做这道温炝鳜鱼片。”

    陈丽丽看了他一眼:“别闹了,这道菜不好做,我父亲的徒弟中,有几个会做,但是做的不精。我估计,我爸又要用别的鱼替代了。”

    沈瑜说:“巧了,这道菜我还真会做。”

    陈丽丽当然不信。

    沈瑜为了完成任务,只得给陈丽丽说:“你别不信,我说给你听。鳜鱼剔骨后,精准去皮,整皮不破,鱼片要薄如蝉翼。鱼片与兰片用高汤汆熟,用秋油加葱姜做成熟油,待到合适的油温,在锅中炝拌。

    怎么样,我没说错吧?”

    陈丽丽虽然惊讶,但依旧不信:“说的容易,这道菜没有几年的功夫,只会做成家常菜,做不成精品菜。”

    沈瑜说:“我曾经跟人学过,放心,如果真的做不好,你再换别人做的菜,就是多一份儿食材的代价,怎么样?”

    陈丽丽将信将疑,估计是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想法说道:“那行,等一会儿你跟我出去。”

    两个人找了个借口离开了餐厅。

    陈丽丽找到了陈尚,悄悄说了沈瑜的想法。

    陈尚对于沈瑜这个年轻人的厨艺根本不抱希望,但他还是满面笑容地说:“谢谢沈瑜同学。我有几个徒弟,他们应该能应付。”

    沈瑜说:“您不让我试试,怎么知道行不行,最多,我做成一个普通菜。”

    陈丽丽劝说:“爸,您就让他试一试?不就是一份食材吗?”

    陈尚对沈瑜没抱希望,但不想让女儿没面子,就说道:“听你的,那就辛苦沈瑜同学了。”

    他带着二人到厨房,帮沈瑜准备了行头。

    后厨的厨师与学徒们,听说来了个新人,要做温炝鳜鱼片,都有些不服气。

    陈尚悄悄嘱咐他们:“原先怎么准备,现在还怎么准备,这人就是来试试手。”

    “哦---”后厨的人松了一口气,不是来抢饭碗的就好。

    沈瑜按照任务给出的提示,开始备菜。

    他先拿起姜块,开始切丝。

    初时,使用刀具还不熟练,尽管有了游戏的帮助,但是,手感与巧劲不是瞬间能会的。

    听到菜板有了响动,后厨的工作人员悄悄过来围观,看到沈瑜的刀功,就有些轻视。

    心想,这就是不自量力,厨师是短时间能练出来的?

    沈瑜切姜丝的时候,还不太顺手,但对厨具和刀具的掌握快速增加,等到切藕丝的时候,越切越熟练,很多人的脸上的轻视渐渐消失。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当他熟悉了刀具,把那些不好的藕丝挑出来,开始切兰片,运刀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且,每片都切成了象眼。

    之后,他切鱼片儿的时候,更是让很多人大吃一惊。

    沈瑜体悟了游戏中做菜的情景,剃除鱼骨后,只用一刀,就迅速的剥掉鱼皮。然后均匀的将鱼皮片成薄片。每次刀一切一回,就将鱼片儿分离。

    不一会儿,切好的鱼片在盘中码好。

    沈瑜检查所有的主料、辅料是否备齐。

    围观的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陈尚收齐了轻视,问道:“这一手刀功,没个三年五年,可练不出来。你以前学过厨艺?”

    沈毅说道:“我是照着菜谱,学着做的。”

    他看材料备齐,就向陈尚询问:“陈伯,您这儿用的高汤是哪一种啊?”

    陈尚说道:“咱们这饭店的用量太大,吊高汤是不够用的。大多数时候,是用味精和耗油,只有精品菜才会用高汤。”

    沈瑜看了陈尚船上准备的两锅高汤,一锅奶汤,一锅清汤。

    他尝了之后,对陈尚说:“陈伯父,我这次用清汤。”他提出足量的清汤,却没着急汆鱼片,而是把清汤放在锅中。

    打开火,清汤等滚开,沈瑜要来了海肠和干贝,瑶柱,松茸,全部捣碎,依次投入清汤中。等清汤再次滚开,他用鸡肉蓉把清汤过滤,直到清汤如同清水一样,才先将鱼片放入。

    这时候,围观者人的心都提了起来,这可是考验厨师功夫的步骤。

    沈瑜右手轻轻摇锅,既不让鱼片黏连,也不让鱼片破碎。左手持笊篱,看准火候,迅速捞出鱼片儿。

    看到鱼片的颜色,陈尚松了一口气,心想,汆好鱼片,差不多成了一半。

    沈瑜马不停蹄的汆好兰片,也在盘中码好。

    陈尚趁机尝了沈瑜配置的高汤,只尝了一口,就怔住了,不敢置信的又尝一口,然后,他带着一丝希望看向沈瑜。

    沈瑜正在换锅,开始热油。

    他感受着油温,同时把姜丝、葱段、蒜蓉搅拌均匀,待到油温合适,就在锅中炝拌。

    接着,剔除佐料后,油没那么热了。

    他拿起盘子,将鱼片、兰片推入锅中,搅拌均匀。

    陈尚看到,沈瑜一边拌菜,顺手把菜在锅中码齐,轻轻翻入菜盘中,整个过程中,鱼片没有被损坏。

    沈瑜在盘中撒上提味的料,一道菜完成。

    他对陈尚说道:“陈伯父,行了,尝尝我的手艺。”

    锅中有剩下的一些鱼片和兰片。

    陈尚父女与几个厨师分别夹起来品尝。

    沈瑜看到陈丽丽的动作,好奇的问道:“你不是过敏吗?”

    陈丽丽笑着回答:“汆熟就没事。”

    她品尝兰片的第一个反应:“好吃,嫩。”

    几个厨师尝了之后,咀嚼的速度慢了下来,眼神碰撞中,神色有些复杂。

    陈尚咽下鱼片,叹了口气。“这个鱼片,有老味道,像是我师傅那代人做的菜。”

    他又夹起一块兰片品尝。然后问道:“小沈啊,我这么称呼你,你别介意。我看你只用清汤提鲜,汤里加了几种料。这个办法是你想出来的?”

    沈瑜说:“这是临时的办法,按理,不应该再加干贝、瑶柱这几味料。但是,现熬合适的高汤,肯定是来不及了,只能临时将就。”

    他实在不好意思说,您这里的清汤熬的火候不够。

    陈尚笑了起来:“我尝不出将就的意思。好,这次,能吓董明一跳。他可做不出来这样的菜。”

    他想了想说道:“刚才我尝了你准备的清汤,非常好。现在还剩下一些。董明另外点了一道菜叫清汤银耳。我用你这些高汤做菜,你不介意吧?”

    沈瑜说道:“陈伯父,您尽管用,还跟我客气什么。”

    陈尚说:“我也是借你的光,我自己知道,原本那锅清汤火候不够,瞒不过董明几个人。有了你配的高汤,他们应该挑不出毛病。”

    几人回到了餐厅。

    不一会儿,清汤银耳和温炝鳜鱼片都端了上来。

    几位鉴定师依次尝过。

    杨老频频点头,“不错,我以前在首都一家老馆子,吃过温炝鳜鱼片,总是忘不掉那个味道。可惜,后来那位老师傅退休了。他的徒弟们,把这道菜的做法给改了。虽然符合了现代人的口味要求,但是,找不到以前的那种味道了。

    没想到,陈老板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做法。”

    董明笑吟吟地说:“老陈的手艺没得说。不过,现在很多馆子做这道菜,都改成了各种鱼片儿,直接就变成了温炝鱼片。老陈,你这儿没改吧?”

    陈尚说:“我这儿有好几种选择,想吃温炝鱼片的,各种鱼都有。想单吃鳜鱼片的,咱就用鳜鱼做。”

    这是,菜肴转到董明面前。

    董明夹起一块鱼片,先看了看,又问了问,然后放入嘴中略一咀嚼,顿时愣了。

    半晌,一块鱼肉咽下肚,他疑惑的看向陈尚,然后笑着说:“这道菜,有咱们师傅做的那种味道。老陈,手艺进步了?”

    陈尚笑着说:“咱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董明说:“我看这做菜的师傅,切丝手艺有点儿生,你不会是让闺女做的吧?”

    “哪能啊?”老陈说道:“我女儿虽然会做菜,但是还没完全继承我的手艺,大概能有我五成的功力吧。”

    他看到董明没能达到目的,心里高兴,说话也就随意起来。

    董明压住疑惑,尝过了清汤银耳之后,再也忍不住了:“老陈,这汤也是你熬的?”

    ------------------------

    这本书的主题是收藏与玩,偶尔写一点美食当做调剂。

    如果大家不喜欢,我后面会减少这方面内容。如果大家喜欢,我会穿插着,将八大菜系都写一写。

    另外,我不懂做菜,写到的美食,是依据菜谱,然后夸张的,看看就好,不必当真。

第四十三章,保密的交易价格

    餐厅中,陈、董两人谈话中的火药味渐浓。

    刘壁云说道哎:“老董啊,你怎么老挑毛病,是不是不和口味?”

    董明说道:“恰恰相反,做的太好了。清汤银耳这道菜难入味,银耳倒在其次,关键在这汤料上。鲜咸口味还弄出了醇香的味道。不太像是老陈店里的手艺。”

    陈尚摆了摆手对服务员说:“把我用的那些高汤,拿过来给老董尝尝。”

    董明看过了陈尚用剩下的高汤之后,还是将信将疑。

    杨老打圆场:“董老板,都说这厨子的汤,唱戏的腔。陈老板把高汤都拿出来了,足可见诚意。

    二位都是喜好厨艺的人。来来来,我先敬二位一杯。”

    他用几句话,把场面给圆了过去。

    董明这才作罢。

    一场酒宴,总算是圆圆满满的结束。虽说出了小插曲,但是也算是宾主尽欢。

    众人互留联系方式,约定了拍卖的时候再见。有事情的人就陆续告辞。

    常家三代人最先离开。

    常贝临走时,向陈丽丽告别。

    陈丽丽淡淡的回应之后,常贝有些失落,走出饭店台阶的时候,一脚踏空,闪了一个趔趄,差点儿摔一个大马趴。

    滑稽的动作引得周围人好奇的注视,还有人笑出声。

    其余几人也陆续离开酒店。

    陈丽丽拽了沈瑜一下,示意他稍等一会儿。

    沈瑜不明所以,就落在了众人最后。

    陈丽丽趁机悄悄询问沈瑜,厨艺是怎么练的。

    对于沈瑜按照菜谱学的这种说法,她一概不信。

    用她的话讲,“按照我爸的描述,他学徒的时候,三年学徒,只是学刀工和练翻勺,想要碰炒菜,门儿都没有。更不用说学这些考验手艺的菜。想要真正出师,少了十年的功夫都不行。我爸以前带了好多徒弟,没等学成就跑了一多半。你是什么时候练的?”

    沈瑜说:“我真是自学的,有这么难吗?”

    陈丽丽白了他一眼:“不想说就算了。”

    沈瑜猜测,可能是陈家父女还有事对自己说。

    于老师突然转了回来,看着周围人少的时候,对沈瑜说:“沈瑜同学。今天这事儿挺对不起你的。”

    沈瑜问道:“于老师,您这是什么意思?”

    于老师说道:“你应该明白。我们几个都不想收徒弟,主要是不想收个纨绔子弟当徒弟。

    没有办法,才把你推了出来,希望你不要见怪。”

    沈瑜说:“没关系,这是小事儿。其实,在拍卖会的鉴定现场,我已经落了常贝的面子。如果他是个小肚鸡肠的人,怕是这时候已经记恨我了,也就不差这一次了。”

    于老师点了点头:“这次借你的名义,把这事情遮掩过去。我个人觉得有些对不起你。

    沈瑜说道:“于老师,您别太在意。”

    于老师说:“我在魔都博物馆供职,也在大学里授课。你以后如果有兴趣去魔都发展,可以找我。如果,想读研究生的话,我在大学里,估计还能带几届文博专业的研究生。你也可以来找我。”

    他拿出了一张名片,递给沈瑜。

    沈瑜恭恭敬敬的把名片收好。

    他问道:“于老师,您刚才还说不想收徒弟,怎么这会儿又想让我去考研究生了?”

    于老师答道:“我不想收徒弟,因为不喜欢过去的那种收徒方式。但是,我看人的眼力还是没什么问题的。你在我看过的这些年轻人里面,是非常有天赋的,也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毛病。所以,我倒是希望你去考我的研究生。你可以考虑。”

    沈瑜说道:“谢谢于老师厚爱,还有两年时间,如果我想好,一定去找您。”

    于老师说:“我看杨老,他们几个对你也挺欣赏,不管是首都还是魔都,你都可以选。就算不来考研究生,你到了魔都也可以来找我。另外,我给你一个提示。”

    沈瑜表示洗耳恭听。

    于老师语重心长:“你想玩收藏,眼光要长远,格局要大。滨海虽然说有历史传承,终究比不了首都、魔都,想要在这一行玩儿出名堂。就要在这两个地方多活动。”

    沈瑜听了之后,觉得于老师说的的确有道理,点出了自己的不足,也指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这是真心的在指点自己。

    他恭恭敬敬的表示了感谢。

    于老师说罢,与几位鉴定师一同离开。

    陈尚将一帮朋友送走,走回大厅。

    陈家父女与沈瑜在大厅的休息区坐下。

    陈尚说道:“沈瑜同学,真是抱歉,本来是请你吃饭,反而让你动手做菜。不但如此,还帮了我们一个忙,弄得我怪不好意思的。嗯--”

    他看了看陈丽丽,然后从腰包里掏出一张银行卡。“这里面有两万元钱,你收下,当做辛苦费。”

    沈瑜愣了一下,问道:“陈伯父,这是什么意思呀?”

    陈尚说:“你别误会,这是给你出手做菜的费用。不要觉得多,也不要觉得少。如果我们外聘某位厨艺大师来做菜,也要给人家车马费、辛苦费,给你的钱,也是按照行价来。你可不要想歪了,这不是什么封口费。”

    沈瑜笑着说:“就是您不给费用,我也不会出去乱说。您还是把它收回去吧。”

    他一边把银行卡推回一边说:“我和陈丽丽是同学,相互之间帮点儿小忙,不算什么事儿。你要是给钱,那这事情可就变了。”

    陈尚说:“你们同学之间相处是你们的事儿。你在我这儿出手帮我做菜,这是我给你的车马费,这是两码事儿。”不由分说就把卡塞到沈瑜手中。

    陈丽丽说:“你给高汤提鲜的办法,我爸和他的徒弟都记住了,以后还会用,你如果不介意,就收下卡。就当是买你的方子。”

    沈瑜估计,陈尚不好意思开口,才让陈丽丽解释,于是将卡收下。

    陈尚说道:“这就对了。有空让丽丽带你来家里玩。我请了几位师傅去家里看看,你也一起来。”

    沈瑜权衡利弊,说道:“我就别去了。人家几位鉴定师是专业的。我要跟着一块儿去,人家会感觉身份被拉低,还会以为您对人不尊重,万一谁心里不高兴,就不好了。等有机会再说吧。”

    陈尚想了想,说道:“也好。听你的,咱们另找时间。

    还有件事,这次万利的拍卖会,是滨海本地史上少有的拍卖会,到时候咱们一块儿去,你也帮我掌掌眼。”

    沈瑜答应下来,正要离开,却见刘辟云溜溜达达,从门外走了过来。

    “老陈啊,还没说完呢。”

    陈尚转头看到是刘壁云,问道:“刘老板,你这是还有事?”

    刘壁云说:“我还有事儿找沈瑜同学。”

    沈瑜站了起来,问道:“刘老板,您有什么见教。”

    刘壁云问道:“不敢当什么见教,你那两把紫砂壶,没卖给老陈吧?”

    沈瑜摇头。

    陈尚说道:“原来你惦记这个事儿。你应该知道,我是厨师出身,这别人用过的壶,我可不喜欢。”

    刘壁云点了点头:“那就好。否则我还得跟你争。”

    陈尚笑着回答:“我可争不过你,我是开饭店,你是干地产的。”他说话的同时,看着沈瑜一眼。

    沈瑜收到了眼神中的意思。

    刘壁云向沈瑜说道:“沈同学,如果你有把紫砂壶出手的意思,咱们谈谈价?”

    沈瑜想了想,这壶的线索已经得到,任务都已经完成。就像陈尚所说,别人用过的壶,他也不会再去用。如果价钱合适,出手换成资金也不错。”

    他答道:“既然刘老板喜欢,咱们就谈谈。”

    刘壁云高兴起来,对陈尚说:“老陈,我借你的地方,跟沈瑜同学聊天。”

    陈尚立刻给两人安排茶室。

    陈家父女不方便陪同,就先行离开。

    离开的时候,陈丽丽小声的说了一句:“刘壁云资产很多,你不用顾忌。”

    沈瑜点头,心想:“越是这种资产多的人,越要小心。”

    茶室中,两人倒上茶。

    刘壁云先是称赞沈瑜年少有为,眼力好。最终,话题一转,谈到了这两把壶。

    他直截了当的说:“沈瑜同学,你应该听到刚才几位老师,给紫砂壶估算的价钱,你觉的他们说的价钱怎么样啊?”

    沈瑜没有急着说价钱,反问道:“刘老板,您打算出什么价钱呀?”

    刘壁云挑了挑大拇指,说道:“我就开门见山了。依照几位老师的估价,我按照最高的价钱。两把壶,二百万。那一套紫砂硬果小件,三十万。你看怎么样?”

    沈瑜没有着急答应。

    他问道:“刚才陈伯父说,别人用过的壶,他不愿意用,您为什么要买这个呀?”

    刘壁云说:“这个原因,等交易成功之后再说。”

    他看到沈瑜有些犹豫,就直截了当地说道:“这样吧,我照着高价给。二百三十九万,我买下这三套紫砂茶具,但是有个条件。”

    沈瑜问道:“什么条件呀?”

    刘壁云笑了:“你不能把咱们的交易价格说出去。”

第四十四章,琳琅满目的技能

    沈瑜打量刘壁云的相貌,猜测着对方的想法。

    刘壁云长得胖,戴着一副金丝眼镜。小眼睛,厚嘴唇、大鼻子。给人的第一印象,这人还是很憨厚的。

    但是,根据从陈丽丽那里了解到的情况,能做到这个位置的人,不可能太憨厚。

    沈瑜猜到了一种可能,或许他会出去吹牛,说成是自己漏检,买来的紫砂壶。这才不让自己说出具体的交易价格。

    呵呵,看不出,这人还挺好面子。

    沈瑜觉得价格差不多了,就点头答应。

    “这个价钱合适,条件我也能答应。”

    刘壁云笑了:“好,那咱们这就去银行转账。”

    办理手续不必详说。

    办完了手续之后,沈瑜的银行的账户上已经有了三百余万的资金。

    刘壁云仔细的看过了紫砂壶,让助理送到车上。他没有急着走,跟沈瑜握了握手。

    “几位老师都说你眼力好,以后,咱们还得多合作。”

    沈瑜客气了几句。

    刘壁云说:“刚才我提了那个条件之后,你心里一定笑话我好面子吧。”

    沈瑜当然不能承认,“据我所知,好多古董的交易价格,也是不对外公布的。”

    刘壁云示意沈瑜边走边说:“这个条件是为了面子,也不是为了面子。

    我买这几套古董茶具,喜欢喝茶只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摆个架子。

    你可能知道我是做地产生意的。不管是在家里谈生意,还是到什么地方谈生意,靠的就是这个架子。

    别人信你有这个实力,你才能把项目谈下去;若是别人觉得你没这个实力,那么你连谈的机会都没有,还怎么做生意?

    这些年,艺术市场越来越兴旺,很多人都认同艺术品的价值。很多大集团的老板也喝茶的习惯,紫砂壶就是一个很好的价值载体。

    我把这几样东西往上一摆,从细微处显示本钱,人家才能信你的实力,才会信你的眼光。

    我不会那么无聊,去跟人吹牛,如何捡漏。我要让他们觉得,我有足够的实力与眼光去做一些项目。”

    沈瑜点了点头:“原来如此。刘老板眼光独到。”

    刘壁云说道:“叫刘老板太生分了,叫刘哥。咱们今天虽然刚认识,但是,我看你是个踏实优秀的年轻人,咱们也交个朋友。怎么样?”

    沈瑜觉得没什么问题,就答应下来。

    刘壁云说道:“小沈,我愿意对你说这些,其实有原因。我虽然做地产这行,但是,这不是有一个长久的产业。所以,我的公司也开始在艺术品方面进行投资。

    咱们以后多交流,如果我有拿不准的东西,想请你出马帮我掌眼。你放心,朋友之间,该有的辛苦费一样也不能少。”

    沈瑜说:“刘哥,你抬爱了。我水平一般,只能说尽力吧。”

    刘壁云说:“你的水平,我都看见了,也打听过。反倒是外聘的一些专家,我不太放心。他们呀,有太多的利益纠葛。咱们之间的关系,反而单纯一些。另外,我听说你是学艺术的,以后在这方面可是大有发展。”

    沈瑜说道:“我尽力。”

    两人分开之后,沈瑜给陈丽丽打了个电话,告诉他自己直接回家。

    陈丽丽放下电话。

    陈尚在一旁问道:“你同学回去啦?”

    陈丽丽点头。

    陈尚说道:“你这个同学,不简单,是个有故事的人。你看了他的刀功了吗?”

    陈丽丽说:“开始的时候,他的的切菜很不熟练,但是,好像很快就变得熟练起来。”

    陈尚说道:“没错。如果始终生疏,那说明,他是真不会。我在旁边看,他不是藏拙,应该是一个由生疏快速找回手感的过程。再看他的几个做菜步骤,我总感觉,他的厨艺应该是有人传授过,不像自学的。

    虽然自学成才的人也有,但是这个概率太低。你和这个同学慢慢再接触接触吧。你找个时间请他来家里玩儿。”

    陈丽丽点了点头。

    与此同时,常家三代人坐在一辆加长的进口车上。

    车厢内的气氛有些压抑。

    常贝憋的透不过气,嘟囔了一句,“今天太丢脸了。”

    常贝的母亲钱禾,听到了儿子的声音,不着痕迹的拍了拍他,示意他少说话。

    常涌睁开了一直眯着的眼睛,看向常贝。

    “小贝今天表现的不好。”

    钱禾急忙给儿子打圆场:“爸,小贝今天的确有丢分的地方,但是,我看那几个老师,似乎都不想接这件事,”

    常勇哼了一声:“我看出来了。”

    钱禾不动声色的转移话题,问道:“爸,咱们是不是想想别的办法?或者干脆给小贝安排别的路。”

    常涌摇了摇头:“小贝,既要学怎么管理企业,也要学怎么和人打交道。有收藏家这么一层身份,会方便很多。这件事,也许咱们操作的有点急了,再安排吧。”

    常贝看着长辈商量去事情,气氛没那么压抑了,于是说道:“其实今天之所以出了岔子,就是因为半道杀出一个讨厌的沈瑜。要不是他在这儿,我也不会丢脸。尤其是,我看他老想往陈丽丽旁边儿凑,得想办法把他赶开。”

    常涌瞪他一眼:“你还有心思考虑这些小人物?他只是那几个人推出来的幌子而已,你要真和他较真儿,那就正和几个鉴定师的意思。这几位不行,我再给你安排别人。”

    沈瑜回到家之后,虽然觉得我有些疲惫,但是没有睡意。半天的时间,接连几件事情,收获十分充足。

    他把没有卖出的心经与手札收好,躺在凉席上,理顺今天的事情。

    首先,连续捡漏,让自己的资产达到了三百万。

    其次,老建筑的秘密任务顺利完成,游戏给出了奖励,自己可以进行的抽奖。

    另外,偶然的机会,让自己的厨艺得到了增长。虽然这看起来好像有些鸡肋,但是偶尔给自己调节一下口味也是不错。

    他理清了头绪,点开游戏面板。

    几次的捡漏,让他的经验条中增加了一部分经验值,大概到了10%左右。

    老建筑的秘密完成,游戏给出了一份儿影像,这是答案或者说是谜底。

    影像依旧是黑白无声,不过配有文字解释。

    沈瑜观看景象,很快明白了所谓秘密是什么。

    事情的起因,应该从第二代恭亲王溥伟说起。清朝消亡之后,众多清朝的贵族与大臣纷纷认清现实,偏偏二代恭亲王(后面简称溥伟)不肯接受现实,非要舍家为国。

    他把诺大的一个恭亲王府,抵给了当时的教会,以此来筹集资金,反对老袁。

    沈瑜看到这里,心中忍不住吐槽,你说这人是可悲?是可怜呢?还是傻呢?

    大家都看清现实了,你折腾什么劲儿了?这是逆历史潮流的人物的可悲。

    溥伟也怕老袁对付他,不敢在首都呆着,就把家藏的部分书画,托付给弟弟溥儒,算是日后的生活费。(据记载,溥儒留在了京郊戒台寺)然后,他带着家人与资产,跑到了滨海。

    在滨海期间,他和部分有复辟想法的清朝遗老,组织了一个十老会。这个组织,也得到当时滨海占领者的默许。

    筹集资金,图谋复辟的过程中,发生了诸多的事情,总而言之,卖地、买房、卖古董,筹集来的资金,用来笼络人心,反对老袁,结果当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等到老的侵略者被新的侵略者赶走。溥伟带着一帮人,又和新的侵略者交易,那更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最终,他最后凄苦的离世。

    看完这些影像资料,沈瑜叹了一口气。

    这些看不清历史潮流的人,可怜又可恨。

    可怜之处不必细说,都是悲剧的结尾。

    可恨的是,诺大的恭亲王府,还有诸多的书画古玩,被他们卖给了外国侵略者和外国商人,换来的钱,填进了军阀的无底洞。

    由于任务完成,游戏发布了升级任务--失落的文物。

    这个任务线索来自于他购买的手札和信件。

    信件中,有两家外国银行的线索。

    他点开线索:独国(别称)侵略者占领滨海之后,各国的殖民银行在这里都开设分行,十老会以及各类遗老、军阀和这些银行的交易往来频繁。其中,白桦银行和正铁银行都曾给溥伟等人的交易做过担保,抵押物就是大量珍贵的古董以及房产、地产。

    这段资料的最后线索,引向了三个地址。

    沈瑜想了想,打开电脑查询。这三个位置又是三处老建筑,不过这三处老建筑目前都有所属,让他觉得很为难。想来想去,觉得这不是自己目前能插手的事情。等到有了足够优的资金与人脉,或许能做这件事。

    他再看了一遍三个地址,以及它们的所属人,把资料牢牢记住。心想,现在是07年,等到日后,或许有合适的机会,大概不会太久。

    带着些许遗憾,他点开了与任务奖励,这一次的任务奖励是抽奖。

    游戏抽奖提示:“玩家可以从获得文物的作者、收藏者中,抽取他们的技能。

    下面一个转盘中,林林总总的列出了好多技能。最多的就是一帮遗老的道学经学技能。还有文字学等等...当然,书画一类的知识也包括在内。甚至,还有一些沈瑜看了心跳加速的技能。

    沈瑜暗骂一帮老不修,这种技能也能学。然后也有感慨,古代的许多技能都失传了。

    他继续查看游戏提示。

    玩家抽奖之前,可以消耗经验值,去掉一些无用,或者不喜欢的技能。

    沈雨想了想。决定既然抽奖,那么就要尽量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他点样开选项,消耗经验值,先把道学经学之类的知识去掉,又把养花,养鸟一类的技能去掉。

    这些技能不错,但目前自己用不上。

    最后,他咬了咬牙,把那些让人脸红的技能也去掉。

    直到把经验值消耗干净,留下的技能栏目还有十几个。

    细数剩下的技能:书法、绘画、金石篆刻、文字考据、美食,戏剧、堪舆风水、六爻占卜,三略六韬、天文地理、方言外语……这些技能还是包含了很多方面。

    沈瑜只想留下自己用的上的技能,奈何经验值已经用完了。

第四十五章,技能抽奖

    沈瑜看过转盘中留下的技能,最理想的就是书画技能。

    这些清朝遗老,接受得是旧式教育,参加过科举,都擅长书法,很多人也擅长绘画。能抽到这个技能,自己就算赚,当然抽到其他的技能也不太亏。

    由于经验值已经消耗一空,现在已经没有办法继续删减技能,他咬了咬牙,点下了抽奖键。

    抽奖转盘开始旋转,十几个选项飞快划过眼前。

    接着电子提示音响起:抽奖结束。

    沈瑜眯着眼睛慢慢睁开,看到十几个选项消失,定睛一看,顿时心中狂喜。

    飞快点击技能,闭上眼睛,感受着游戏带来的技能体验。

    这种体验更像是以真人视觉,感受一段人生。

    这是一个没落王孙,想维持家中体面的生活,卖完了家传的字画之后,就开始了写字画画,卖画谋生的一段经历。

    没错,他抽到了溥儒的绘画技能。

    溥儒开蒙之后,由于家中藏有大量书画古籍,让他有机会学习优秀的范本,再加上他天资聪颖,青年时期就有了很高的书画水平。

    中国书画不分家。溥儒的书法是从柳体入手,以裴休的面貌出现,渐渐自成一家。

    可惜,书法这个技能被游戏分开了,沈瑜没能抽到,他抽到的是绘画技能。

    溥儒的最大成就在于山水画。他的山水画,以北宗山水为主,人物、花鸟画别具一格,独有趣味。

    在这场体验中,沈瑜感受着溥儒坐在案前,挥毫泼墨。一幅幅的画纸画绢,甚至陶瓷器皿上,都能留下他的笔迹。不知过了多久,体验结束。

    沈瑜伸出食指、中指,在空中虚画,模拟的捻动毛笔的技巧。

    前世今生中,他也学习绘画,一些窍门没有学通。如今,没弄明白的东西,似乎在这一刻迅速领悟了。

    他顾不得劳累,来到书桌前,铺开毛毡。

    溥儒的绘画材料,以熟宣、半生宣和硬毫毛笔为主。

    沈瑜按照技能体验,找了张四尺三开的半生熟宣纸,选了一支马毫毛笔,身边儿没有准备墨块,无法研墨,就先用墨汁顶替。

    他暗暗决定,既然有了这些技能。那么,在工具方面,以后就要讲究一些。

    准备妥当,开始挥毫泼墨。

    勾皴点染,不久,一幅北宗山水风格的山水画已经完成。

    沈瑜端详自己的作品,看着看着自己就笑了起来。

    前一世,他曾临摹过溥儒的画,最终的作品,总觉得似乎差了点什么。这次,有了游戏技能的帮助,直接体验溥儒的笔墨技法与美学感悟,似乎一下子弄明白了好多窍门儿。

    前世,自己涂涂改改的地方,这次一挥而就。笔墨与造型浑然一体。想到这里,他在画面左上角写下一行字。落款的字体,自然写出了裴休-圭峰禅师碑的风格。

    待到这幅画干了之后,他用夹子把画夹在衣柜边角上,自己依靠在凉席上慢慢欣赏,越看越是喜欢。

    虽然没有抽到书法技能,但是通过绘画对笔墨的感悟,也能写出溥儒普风格的书法。这么算下来,如这次抽奖像是买一送一了。

    沈瑜联想到,以后鉴定溥儒的书画,就没有不会再遇到困难。甚至还想到,自己做出溥儒风格的画,只要材料不出问题,恐怕没人能看出一二。但是,他很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有了游戏的帮助,自己还要去做假话,那也太没出息了!

    回忆着今天的收获技能,虽然把经验值消耗完毕,但是资金多了,技能多了。至于那个十老会留下的秘密,包括两家殖民银行留下的线索,以后再说吧。

    沈瑜忙到此时,心情略一放松。疲惫感传来,迷迷糊糊的睡着了。

    他睡得正香,觉得有点摇晃。迷迷糊糊的睁开眼睛,看到父亲沈承,正在叫自己起来。

    “爸,什么事儿?”

    沈承说道:“起来吧,你都睡了快一下午了,你妈都开始做饭了,你起来帮着收拾收拾。”

    “哎-”沈瑜答应一声,从凉席上坐起来。

    沈承已经看到了挂在衣橱上的山水画,问道:“这山水画哪儿来的?”

    沈瑜说道:“我画的。”

    沈承问道:“你学的是西画,水粉,水彩还行,什么时候学国画了?”

    沈瑜答道:“大学里有选修课。我觉得喜欢,就一直坚持练下来了。

    沈承问道:“一年时间能画成这样?我看这画,好像是仿溥儒的北宗山水,仿的还挺好。”

    沈瑜无奈的说:“爸,您看落款。”

    沈承走过去,仔细看落款儿,果然,是今天的农历日期,后面还落了一个瑜字。

    沈承越看越喜欢:“没想到,你学的还挺快。看来,你们学校的专业力量挺强。”

    沈瑜正要说话,忽然手机叮咚响了一下。

    他拿起手机看了一下,发现是一条短信。点开一看,是胡云霞发来的短信。内容是:“我今天晚点下班,你如果来得早,麻烦你稍等一等?我已经在克丽餐厅订了位子。”

    哦,沈瑜瞬间想起,晚上和胡云霞约了一起吃饭。

    眼看的时间快到了,他急忙站了起来,匆匆洗了把脸,一边准备衣服一边对父亲说:“爸,今晚有个朋友约我吃饭,我就不在家吃了,您和我妈自己吃吧。”

    沈承问道:“和什么朋友吃饭?”

    沈瑜说:“刚认识的文物商店的朋友。”

    朱丽霞闻言,立刻从厨房跑了过来:“你这朋友是男的还是女的?

    沈瑜说:“女的。您不要乱想,就是单纯的朋友。”

    他没继续解释,匆匆出了门,打车直奔文物商店。

    朱丽霞看着儿子出门,立刻对沈承说到:“老沈,咱们要不要跟着去看看?”

    沈承说:“小瑜不是说了吗?就是普通朋友,咱们跟着去看什么?”

    朱丽霞眼睛放光:“我总觉得没怎么简单,还是去看看,比较放心。”

    沈城说:“你别乱猜,万一被看见了,多尴尬呀!”

    朱丽霞还要说话,沈承抢着说:“你快去看火,锅要糊了。”

    朱丽霞一边调整火头,一边说道:“你就是心大,我说,咱快点儿吃,吃完了就出门儿。”

    沈承已经走到客厅中,打开电视,装作听不到的样子:“啊,你说什么?”

    沈瑜打车到了文物商店附近,坐在休闲座椅上等侯。

    等了片刻,看到胡云霞走出商店大门。她的头发已经散开,披在肩上。鼻梁上架着墨镜,穿浅蓝带碎花的女士衬衣,搭配休闲裤,登着你女士鞋。

    换了装扮的胡云霞,立刻变成了都市年轻女性的形象。

    胡云霞对沈瑜招手。

    沈瑜站了起来。胡云霞走到近前,问道:“等急了吧。”

    沈瑜:“应该的。你换了装扮,快要认不出来了。”

    两个人说说笑笑,安步当车,到了克丽饭店。

    这是一家西餐厅。07年的时候,各类西餐厅已经被大众接受。

    现在是旅游季节,西餐厅里人更多。幸好胡云霞提前订了位置,否则就要排队了。

    胡云霞把菜单递给沈瑜。

    沈瑜摇头:“我可不懂这个。还是你来点吧。”

    胡云霞每点一道菜,都问沈瑜的能否接受,喜欢什么口味。

    沈瑜心想,这姑娘比自己大,又参加过工作,就是与小姑娘不一样,待人处事上果然细心。

    点好餐,饮料被送了上来,两人边喝边聊。

    胡云霞说起霁蓝釉大碗事件的后续:“何年师父今天请假,另一位姚师傅当班儿。店里今天一整天都不消停,领导不停的找人谈话。”

    说罢这些风波之后,她笑着对于沈瑜说:“你猜猜那个章帅怎么样了。”

    沈瑜愣了:“章帅是谁?”

    胡云霞说:“就是背后告状,给你捣乱的那一个。”她说着话,用手比划了一下:“长了八字眉的那个。”

    沈瑜:“哦,原来是他。我可猜不到他怎么样。”

    胡云霞说:“他有可能被开除。我们店里都传开了。这事情毕竟是买了假货,给店里造成了损失。何师傅是老师傅了,给店里做过不少贡献。店里领导不可能拿他怎么样。

    章帅就不同了,他平时上蹿下跳,何师傅还有意栽培他,让他也在一张单子上签了字,结果,这一顿板子估计是打在他身上了。

    我们店里有好多人都不喜欢他,也没人同情他。”

    沈瑜听说自己的仇人倒霉,也没觉得多高兴,反而替胡云霞担忧。他谨慎的说道:“我和章帅不认识,但看他干的那些事儿,的确不是什么好人。作恶的人得了报应,固然高兴,可是,你也要小心。如果他真的被开除,说明你们店里对这种事儿的惩罚,还是严格的。

    就像你说的,出了问题不可能把板子打到何年他们身上,反而你们这些店员与年轻鉴定师,就要更小心了。”

    胡云霞说:“没错。就是这样,我才感谢你。”

    两人点的餐陆续被端上来。

    沈瑜不习惯西餐的用餐方法。胡云霞估计是来过,坚持按照西餐的办法吃饭。

    沈瑜不想破坏气氛,也学着胡云霞的办法。其实,他真的想要一双筷子。

    餐厅很热闹,外面天色渐暗,在灯光映衬下,胡云霞的皮肤白皙,一双美目灵动,格外好看。沈瑜看到这些,心中忍不住动了一下。

    饭后,沈瑜问到:“咱们是出去走走,还是我送你回去?”

    胡云霞说:“别急,咱们走一走,我还安排了别的娱乐项目。”

    沈瑜好奇的问道:“还有别的项目?”他看了看表,现在是晚上七点半,不由得联想到,胡云霞的正在考瑜伽教练,忍不住心中猛跳,不会这么快吧?

    ----------------

    感谢书友--小楼云烟的打赏

    感谢书友-20190908183803899的打赏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4223/ 第一时间欣赏重生之收藏大玩家最新章节! 作者:齐东野老所写的《重生之收藏大玩家》为转载作品,重生之收藏大玩家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重生之收藏大玩家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重生之收藏大玩家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重生之收藏大玩家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重生之收藏大玩家介绍:
如果你重生了,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沈瑜选择了古玩书画,美食美景,亭台楼阁,花鸟鱼虫,乐趣无穷的道路。
恭喜,您获得大玩家游戏。
沈瑜的精彩人生开始了。重生之收藏大玩家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重生之收藏大玩家,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重生之收藏大玩家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