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吾父朱高煦TXT下载吾父朱高煦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吾父朱高煦全文阅读

作者:北冥老鱼     吾父朱高煦txt下载     吾父朱高煦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六百三十一章 皇子朱祁镇

    朱瞻壑告诉朱瞻基,朱高燧父子并不一定会帮他保密,这并不是威胁对方,而是在提醒他,光是说服自己是没用的,还必须要想办法安抚朱高燧父子。

    朱瞻基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于是只见他沉思片刻后,这才猛然抬头道:“二弟,你帮我给三叔递个话,只要他守口如瓶,之前父皇答应他的事,我也会遵守!”

    “可以,但三叔是否答应,我就不敢保证了。”

    朱瞻壑点头道。

    要知道朱瞻基之前可是存心想杀朱高燧,甚至自导自演一场刺杀的戏,为的就是名正言顺的把朱高燧除掉,现在仅仅只是答应帮朱高燧扫平日本,恐怕很难让朱高燧答应保密。

    “如果他还有什么其它的条件,也不是不能谈,只要不太过分就行!”

    朱瞻基犹豫了一下,终于还是服软道。

    他不服软也不行,朱高燧手中握有他的把柄,而且现在也不可能把朱高燧和朱高煦两家人都杀光,所以唯一的办法就只能妥协,以此来换取他们保守秘密。

    “我会帮你转告三叔的。”

    朱瞻壑也不希望这桩皇家丑闻传出去,于是点头答应道。

    事情谈完了,朱瞻壑也准备起身告辞,虽然他可以理解朱瞻基,但并不意味着他能接受对方的所做所为,所以他也不想再和对方多说什么废话。

    不过就在走的时候,朱瞻壑忽然想到即将要交出去的小皇子,于是随口问道:“大哥,你儿子也出生这么多天了,有没有给他取名字。”

    “按照太祖皇帝定下的次序,我们的子嗣应该是祁字辈,你儿子名叫祁铭,我儿子准备给他取名为祁镇,希望他能镇守我大明的江山社稷,不要被外人所乘!”

    朱瞻基回答道,说到最后还看了朱瞻壑一眼,显然所谓的“外人”意有所指。

    而朱瞻壑闻言也是脸色微变,倒不是因为朱瞻基的话,而是因为朱祁镇这个名字。

    明明自己已经把孙若微抢走了,但朱瞻基却还是给自己的长子取名为朱祁镇,虽然不是同一个人,但同样的环境长大,他会不会成为历史上那个叫门天子呢?

    这个问题连朱瞻壑自己也无法回答。

    最后朱瞻壑失魂落魄的回到船上,张忠看到他的样子也吓了一跳,急忙问道:“瞻壑你这是怎么了,是不是和陛下谈的很不愉快?”

    “不是,我是因为其它事情想得入神!”

    朱瞻壑这才醒悟过来,急忙摆手解释道。

    看到朱瞻壑没事,张忠也松了口气,随后立刻让人驾船回到船队。

    朱瞻壑也立刻找到朱高煦,将自己与朱瞻基见面的经过详细的讲了一遍,特别是关于朱高燧的事。

    “这么说来他终于还是怕了,所以打算用一些条件堵住老三的嘴。”

    朱高煦恨声道,就算知道朱高炽做了许多错事,但他还是无法原谅朱瞻基的所做所为。

    “其实这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毕竟大哥他保住了名声,三叔得到了实惠,算是各取所需。”

    朱瞻壑说到最后也叹了口气,当然唯一受到伤害的就是朱高炽了,连真正的死因都无法公布。

    第二天一早,朱瞻基果然将船队退出数十里,夏元吉也提前带人来到朱瞻壑的船上接小皇子。朱瞻壑派船将夏元吉和朱祁镇等人送到巨龟岛上,随后向远处的朱瞻基那边发了个信号后,立刻率领船队全速南下。

    这一路上张忠也命令全军戒备,防止朱瞻基派兵拦截,别看朱瞻基之前和朱瞻基聊的挺好,但依然不能放松对他的戒备。

    幸好朱瞻基顾忌朱高燧不在船队中,所以也不敢派兵拦截,这使得朱瞻壑他们的船队一路畅通,仅仅十几天后,就抵达了满剌加港,朱高燧之前也被朱瞻壑送到了这里,现在双方也终于会合。

    “三叔,大哥已经表态了,只要你帮他保守秘密,他就承诺会遵守大伯当初的决定,出兵帮你扫平日本。”

    朱瞻壑在见到朱高燧后,立刻将朱瞻基对他的承诺讲了出来。

    “这……”

    朱高燧听后却露出沉思之色,似乎是在权衡这件事的利弊?

    “爹,我觉得咱们不能相信他,毕竟他之前可是想杀我们灭口,如果我们回去的话,很可能会死的不明不白,哪怕在日本也不能保证我们的安全!”

    朱瞻坺这时却率先反对道。

    他已经被朱瞻基吓破了胆,毕竟对方可是连亲爹都敢杀,更别说他们了,相比之下,朱瞻坺宁愿跟着朱高煦去天竺,至少朱高煦不会杀他们。

    但朱高燧却没听儿子的,而是思考了很久后,这才抬头向朱瞻壑郑重的问道:“瞻壑你觉得他会遵守诺言吗?”

    “之前大哥想杀三叔你们灭口,是因为他的秘密只有你们知道,但现在我和父王也知道了,他如果再杀你们,只会惹怒父王,到时他也将身败名裂,因此我觉得他应该不会再对你们下手。”

    朱瞻壑如实回答道。

    “我也是这么想的,而且我的封地就在日本,总不能这么轻易放弃吧?”

    朱高燧点头道,最后的那句话,他更像是在问自己,他培养多年的势力全都搬去了日本,如果没有了这些人,他也只是个空头王爷,去了天竺更不可能有任何做为。

    “爹,您还真打算去日本啊?”

    朱瞻坺听到父亲的话,也不禁着急的道,他从一开始就不想去日本,现在又和朱瞻基闹翻了,当然更不愿意去,毕竟日本离北京实在太近了,如果有可能,他真想把王府的人马都从日本迁出来,然后重新寻找落脚的地方。

    “不去日本我们能去哪?”

    朱高燧瞪了儿子一眼质问道。

    “我觉得南洋这边就不错,即远离大明,又到处都是香料,大明的商人也喜欢来这里,如果把南洋经营起来,肯定比日本强多了!”

    朱瞻坺也不肯示弱,当即表态道。

    “你就别做梦了,除非我死了,否则你必须老老实实跟着我回日本!”

    朱高燧却十分固执的道。

    面对朱高燧父子的争吵,朱瞻壑懒得帮他们评理,找了个机会离开了,他还有许多的事情要做。

第六百三十二章 满剌加港

    馄饨!薄皮大馅的肉馄饨“桂花糕、糯米糕,各式糕点来看一看喽~”

    “炸油鬼,一文一根,便宜实惠~”

    码头上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虽然说的都是大明官话,但却夹杂着各地的口音各个商贩都是明人打扮,甚至连码头上来往的行人,也以明人为主,如果不知道的话,还以为自己来到大明的一座海港。

    但事实上这里却是满剌加港,距离大明有数千里之遥,本来属于满剌加国掌管但自从郑和打败满剌加的叛军后,明人就控制了这里的海港。

    “瞻壑你看,这座港口几乎大半都是咱们汉人,有些是从旧港迁过来的,有些则是直接从大明各地迁过来的,还有一些土人,但大都有汉人的血统.张忠一边走一边给朱瞻壑介绍满刺加港的情况,毕竟他是第一次出海,虽然以前经常听说南洋一带的形势,但远不如亲眼看到来的真切。

    “整个港口共有多少汉人?”

    朱瞻壑一边兴致勃勃的打量着四周,一边向张忠问道“据去年的统计,整个港口常住的人口已经超过三万人,如果再加上港口流动的人口,甚至可以达到五万人。”

    张忠想也不想的就回答道,对这里他简直太熟悉了,甚至以前经常在这里驻扎“这么多!夶风小说

    朱瞻壑听到整個港口然有三到五万人,也不禁惊讶的叫道,要知道这个时代口本就稀少,大明那边的许多港口,也不过才几万人,就算是泉州、广州或苏州这些有名的大港口,撑死也就十几万或几十万人。

    相比之下,满刺加不过是南洋的一座港口,竟然有这么多汉人居住,实在是出乎朱瞻壑的预料。

    最初满刺加是没有这么多人的,但后来从旧港迁来上万人,开海之后,不少商人来这里经商,许多人为了便利,也纷纷在这里定居,再加上南方沿海的许多人也冒险出海谋求生路,所以在满剌加这里定居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张忠笑呵呵的解释道满刺加可是南洋最重要的港口,比旧港的位置还要好,因此才会吸引那么多人前来做生意,毫不夸张的说,满刺加是整个南洋的经济、交通中心,也是各国货物的交换集散地,所以港口的发展也是一日千里“那现在港口归谁管?”

    朱瞻壑再次好奇的问道,这么多汉人居住在这座港口,总不会归当地的土人管吧“自从当初郑内宫打败了满剌军的叛军后,这座港口实际上就由大明管理,但后来王爷去天竺,同时扶持旧港的施家,甚至把旧港的汉人也迁到满剌加,所以这座口后来就交由施家管理,至干施家背后的人,嘿嘿~”

    张忠说到最后得意的一笑,显然施家背后的人就是朱高煦换句话说,这座港口名义上归施家管理,而施家是大明特封的宣慰使,因此这里也应该归属于大明管理。

    但施家同时也是朱高煦册封的总督,而且朱高购还在旧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连这里的官员,许多都是汉王府指派的,所以整个满剌加真正的主人,其实就是朱高煦。

    原来如此,这恐怕是杨长史的手笔吧!”

    朱瞻壑满意的点头笑道。

    朱高的虽然变化很大,但他肯定没有这么长远的目光,这更像是杨士奇的手笔“壑你还真猜对了,这的确是杨长史在背后策划的,当初主爷刚去关竺时,杨长史就看到了满刺加的重要性,因此这些年一直苦心经营,慢慢的将这里牢牢的掌握在手中,张忠也笑着点头道满刺加在名义上即属于大明又属于汉王府,但实际上大明对这里鞭长莫及,所以才让朱高煦钻了空子。

    两人边走边聊,转完了码头这里,还去了后面的城市转了转,只见这里的街道上也是商铺林立,各色人等叫卖声不绝于耳,波斯人、大食人、天竺人等都操着一口别扭的汉话招揽生意。

    “怎么很少见到当地的土人?”

    朱瞻打量着街道上的各色人等,发现各国商人的身影都很常见,但唯独当地土人却很少见,偶尔见到几个,也大都是跟着汉人身边做小厮打扮,一看就知道是人。

    “各国的商人是外来的,对港口的统治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土人可就不一定了张忠没有明说,但言语间却颇有深意。

    朱瞻壑一听就明白了,看来汉人对满剌加港口的统治过程,也并不和平,肯定和当地的土人发生过不少冲突其实这也正常,毕竟满刺加本来就是南洋的一个大国,结果汉人来了抢占他们的城市,他们肯定不愿意,不过很显然,这个世界是拳头大的说了算,而当地土人的拳头显然比不上汉人的拳头“土人被赶出去,他们恐怕不会甘心吧?”

    朱瞻壑想了想再次问道他要接管天竺各方面的各种事务,因此必须要对汉王府名下的各处属地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不甘心是肯定的,前两年那个满剌加的国王,还曾经发动过叛乱,结果被我们打的大败,自己也死于乱军之中,后来我们又在他们内部扶持了几个势力,挑拨他们自相残杀,现在他们的主要势力在满剌加港以北的一片区域,估计用不了多久,就能彻底的解决掉他们的威胁。”

    张忠语气乎淡的回答道其实这也是南洋和天竺等地的常态,汉人的到来,肯定会挤占土人的生存空间于是战争就爆发了,面对这些落后的土人,大明的军队几乎处于碾压状态,于是土人消失了,汉人的生存空间拓展了。

    天竺那边的土人怎么样,有没有与迁移过去的汉人发生矛盾?

    朱瞻壑忽然想到了天竺,相比满刺加,天竺才是朱高煦统治的核心,迁移过去的汉人也更多,如果与当地的土人矛盾重重,肯定会影响到他们日后的统治。

第六百三十三章 天竺利益冲突

    “瞻壑你还真说对了,随着大批移民进入天竺,移民与天竺土人的冲突也开始激烈起来,特别是一些上层的土人,更是故意挑动土人与汉人之间的矛盾,所以前段时间天竺那边也出了一些乱子。”

    张忠听到朱瞻壑问起天竺的情况,于是也如实回答道。

    “现在怎么样了,平息下去了吗?”

    朱瞻壑急忙问道。

    “放心吧,天竺那边的冲突虽然激烈,但其实反而更好镇压下去,你要是有兴趣,我们找个地方边吃边聊!”

    张忠说到这里也感觉有点饿了,而且说了这么多话,也早就渴了,于是开口提议道。

    朱瞻壑当即赞同,于是两人找了个大点的酒楼,整个酒楼的样式也和大明那边差不多,只是内部多了一些当地特色的装饰,连伙计都是大明那边过来的。

    两人来到二楼要了个雅间,然后点了几样特色菜边吃边聊,张忠也将天竺那边的冲突情况详细的讲了一遍。

    这些年天竺的移民数量飞速增长,光是朱瞻壑就往天竺送了十几万移民,另外还有民间私下里前往天竺定居的百姓,使得天竺的汉人数量爆涨,现在已经超过了三十万人。

    而每个汉人移民去了天竺,都能分到大批的田地,这些田地可都是朱高煦没收天竺高层的财产。

    那些天竺高层被朱高煦杀怕了,自然对他敢怒不敢言,如此一来,只能把怒火撒在移民身上,于是这些人暗中挑拨下层的土人,使得一些地方出现了针对汉人的袭击。

    对于这种情况,朱高煦也毫不手软,一方面组织汉人移民,让他们成立民间的武装自保,对敢于对他们动武的土人,进行血腥的报复,官府也会为他们撑腰。

    另一方面,朱高煦则加快了对天竺高层的清洗。

    所谓天竺的高层,其实就是印度教的高层,也就是婆罗门和刹帝利,他们一个是宗教贵族,一个是军事贵族,而且都是以前入侵到天竺的外族,利用宗教维持着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但随着朱高煦率兵杀入天竺,刹帝利第一个被打败,但婆罗门却还掌握着宗教权,而宗教最擅长鼓动百姓,这次针对汉人的排挤,就是这帮婆罗门发起来的。

    本来当初朱高煦刚在天竺站稳脚根时,就已经对外宣布,汉人凌驾于印度教四个阶层之上,婆罗门见到汉人也需要行礼。

    要知道在此之前,婆罗门可是天竺最高等的贵族,只有别人向他们跪拜行礼,从来没有他们向别人行礼,这也是婆罗门针对汉人的原因之一。

    更别说随着汉人的涌入,婆罗门的利益被汉人侵占,因此他们对汉人也更加痛恨,相比之下,那些下两层的天竺人,反而对汉人没什么利益冲突,但他们容易被宗教鼓动,从而成为婆罗门的帮手。

    而对于这些鼓动土人闹事的婆罗门,朱高煦也毫不手软,特别是刘勉这些锦衣卫去了天竺后,更让朱高煦如虎添翼,毕竟在罗织罪名、打击异己这方面,锦衣卫绝对是最专业的。

    刘勉给朱高煦出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拉一批打一批,虽然都是婆罗门,但印度的宗教十分混乱,信仰什么神的都有,哪怕信仰同一个神,也派别之争,有些更是生死仇敌,彼此间水火不容。

    因此刘勉他们调查清楚这些婆罗门之间复杂的关系后,开始拉拢一些愿意投靠朱高煦的婆罗门,对一些敢于闹事的婆罗门大力打压,必要时甚至派出军队清剿。经过几轮的清洗之后,那些刺头几乎消灭殆尽,剩下的一些婆罗门,也被朱高煦的雷霆手段给吓坏了,开始主动修改自己的教义,从宗教上承认汉人高于自己的阶层。

    要知道以前汉人的地位是靠朱高煦用军事实力强压制定下来的,在天竺民间影响有限,顶多就是天竺的土人承认汉人地位高,但并不一定比婆罗门或刹帝利高。

    可是现在随着教义被修改,汉人的地位在宗教上得到承认,这种意义可就大不相同了,于是汉人就成为婆罗门之上的又一个全新阶层。

    不得不说天竺的宗教真是好用,以前的征服者,都是将自己融入到婆罗门中,借助宗教管理天竺的土人,现在朱高煦也同样借助宗教,很快就平定了天竺内部的混乱。

    “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汉人做为最高层,不受任何教义的束缚,只需要遵守大明律,受汉王府官员的管理,同时王爷还取消了婆罗门、刹帝利等人群的一些特权,比如以前他们不用交税,现在一视同仁,所有人都要交税,连汉人也不例外。”

    张忠最后笑着介绍道。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要交税,比如一些有功的将士、官员等,他们为朱高煦立下过汗马功劳,当然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优待,免税只是其中之一。

    “刹帝利掌管着军事,现在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朱瞻壑忽然好奇的问道。

    “还是有必要的,毕竟咱们的人太少,军事力量也不足,因此需要征召一些土人入伍,帮着管理地方上的土人,所以还是有一些刹帝利存在的。”

    张忠笑着解释道。

    像那种土人组成的军队,也只能管一管治安,指望他们打仗根本不现实。

    “原来如此!”

    朱瞻壑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现在看来,汉人成为新的特权阶层,在教义上也得到承认,似乎完美的解决了问题,但朱瞻壑却不这么认为。

    现在汉人的人数还比较少,侵占的土地等利益也是有限的,主要是与婆罗门这些高层有利益上的冲突。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汉人的数量只会越来越多,当达到一个临界值时,肯定会让汉王与天竺土人爆发更大的冲突,到时就不是宗教可以解决的了,因为这将是种族与生存权的争斗,最终的结果只有一方倒下,另一方拿走所有利益,就像后世的美国移民扩张史一样。

第六百三十四章 称帝?

    之前为了防备朱瞻基,整个船队上下都处于一种紧张的防备状态,因此所有人都累的不轻,现在抵达了满剌加港,朱高煦也下令全军休整,让所有人都好好的休息一下。

    直到半个月后,船队才再次集结,不过在走之前,朱瞻壑却要给朱高燧父子送行。

    “三叔你们真的决定了?”

    朱瞻壑看着准备要离开的朱高燧和朱瞻坺父子,还是不放心的问道。

    “决定了,我相信他肯定不敢拿我们父子怎么样!”

    朱高燧认真的回答道,旁边的朱瞻坺欲言又止,显然是满心的不情愿。

    “要走就早点走,别婆婆妈妈的,你要是跟着我去天竺,那我可就要睡不着了,天知道你会不会对我下手?”

    朱高煦这时没好气的道。

    虽然害死朱高炽的真凶是朱瞻基,但朱高燧也同样没安好心,可说他们三兄弟间,几乎就是一笔糊涂账。

    “二哥伱这话可就太伤人了,我对你可是一片赤诚,当初大哥得势时,我可是坚定的站在你这边的啊!”

    朱高燧做出一副委屈的表情道。

    “别在我面前演戏,你那点小心思别以为我不知道,只是我懒得戳穿你罢了!”

    朱高煦瞪了朱高燧一眼再次道。

    说实话,朱高煦真是感觉自己累了,大哥一家不省心,弟弟一家更不省心,现在想想,幸亏朱瞻壑让他去了天竺,否则如果呆在大明,说不定会被两个兄弟给坑死。

    当然朱高煦并没有意识到,他其实也不比朱高炽和朱高燧强多少,毕竟以他那种嚣张跋扈的性子,不用别人坑,他自己都能找到取死之道。

    不过朱高燧再怎么说也是他弟弟,所以朱高煦最后派了两条战船,又给他找了个去往朝鲜的船队,这样一起走安全一些,等他们到了日本,再联络朱瞻基,让他履行答应的条件也不迟。

    送走了朱高燧父子,朱瞻壑他们的船队也再次启航,穿过满剌加海峡后,终于正式的进入到西洋海域,也就是后世的印度洋,当然印度这个地理名词估计不会再出现了,甚至连天竺这个名字,也会慢慢的消亡。

    “我的腰啊!”

    朱勇趴在床上,身后有一位大夫正在帮他推拿,疼的他是龇牙咧嘴,惨叫个不停。

    “朱兄,我早就劝过你,船上的事不适合你,你还是老老实实的去掌管陆地的步兵骑兵吧!”

    张忠看到朱勇的惨状却感觉有点想笑。

    自从上了船后,朱勇看到张忠指挥战船如臂使指,他感觉很有意思,而且他觉得自己要去天竺了,必须掌握海战之法,因此要求张忠将自己安排到船上,从最基础的操作船只开始学起。

    结果就在今天上午,朱勇在升帆时不小心,被掉落的硬帆砸到腰上,受伤倒是不重,就是扭伤了肌肉,现在只能趴床上休息,张忠和朱瞻壑都跑来探望。

    “我觉得张兄说的有道理,天竺那边主要还是陆战为主,接下来父王还要向中亚一带扩张,所以朱兄你完全不用担心没有用武之地!”

    朱瞻壑这时也笑着劝道。朱高煦突袭北京城,朱勇付出的代价最大,不但爵位丢了,全家也仓促出逃,除了一些衣服细软外,几乎什么都没带,成国公府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家产,几乎全都扔到大明了。

    虽然朱高煦保证过,等到了天竺后,肯定会加倍补偿朱勇,但他还是有一种危机感,怕自己表现不好,会让朱高煦失望,因此这段时间他也积极的学习一些新的东西,以便能适应天竺那边的情况。

    “好吧,也许我真不适合呆在船上,别的不说,我到现在下了水,都还只会狗刨。”

    朱勇这时也有些无奈的道。

    “学不会就不学了,你看我还号称清剿过倭寇,可到现在都还不会游泳,下了水就沉底,所以你也别太勉强自己!”

    朱瞻壑哈哈一笑,顺便拿自己举例子道。

    听到两个好友都这么安慰自己,朱勇的心情也放松了许多,这时推拿也结束了,朱勇感觉舒服了许多,于是朱瞻壑和张忠就坐下陪他聊天。

    “瞻壑,王爷这次回天竺,是不是该考虑称帝的事了?”

    张忠这时忽然提出一个让人意外的话题。

    “称帝……是不是有点早了?”

    朱瞻壑闻言也是愣了一下,随后这才开口道,毕竟朱棣和朱高炽才刚去世,现在就称帝,显得有点太心急了。

    “其实这件事已经不早了,你不在天竺,不知道天竺那边文武官员心中的想法,许多人早就盼着王爷称帝,这样才能更好的封赏。”

    张忠神情凝重的说道。

    称帝并不仅仅关系到朱高煦个人,同时也关系到他手下所有文武官员的利益,所以早在几年前,天竺那边的文武官员,就已经有不少人想要劝说朱高煦称帝,但却都被朱高煦拒绝了。

    朱瞻壑闻言也忽然想起来,前几年朱高煦就因为封赏的问题,打破规矩以亲王之身,封赏手下的官员爵位,本来按照法理,这些封赏都是无效的,但朱高煦不想太早称帝,所以只能这么做了。

    “瞻壑,我觉得王爷也应该称帝了,毕竟太宗和先帝都不在了,连朱瞻基都登基了,身为叔父的王爷,又在天竺打下一片基业,自然也有资格称帝!”

    朱勇这时也开口劝道。

    称帝不仅仅是一个名号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只有朱高煦称帝,汉王府名下的官员得到封赏,日后也会更加卖力的为朱高煦效力。

    另外称帝之后,朱高煦也能以皇帝的身份,对内改革治理,对外扩张领土,划出帝国的疆域,制定律法等等,这些都是十分实际的问题。

    “杨长史对称帝的事怎么看?”

    朱瞻壑考虑了片刻,忽然向张忠问道,他想知道杨士奇对这件事的看法。

    “我曾经试探过杨长史,他对称帝的事不赞同也不反对,说一切都看王爷的决定,但我能看得出来,杨长史其实也偏向于让王爷早点称帝。”

    张忠如实回答道。

第六百三十五章 刁钻的问题

    晚饭过后,朱瞻壑一个人来到甲板上,看着夕阳下起伏的海浪想着心事。

    朱勇和张忠都想让自己劝一劝朱高煦,请他早点称帝,这不但是他们的想法,整个汉王府上下的官员,也都想让朱高煦称帝。

    称帝这件事,其实已经不是朱高煦愿不愿意的问题了,而是必须去做的事情,否则就可能寒了下属的心,就像当初赵匡胤黄袍加身,哪怕是他自导自演的一场戏,但在那种情况下,他不称帝也不行了。

    想明白了这些,朱瞻壑也不再纠结,毅然转身来到朱高炽的住处,然后轻轻的敲了敲门。

    “进来!”

    房间中传来朱高煦的声音。

    朱瞻壑推开房门,只见朱高煦站在一副中亚的地图前,上面标注着几条行军的路线,显然他在研究日后向中亚一带扩张的计划。

    “瞻壑你快来,我给你讲一下接下来的出兵计划,到时后勤方面就要靠你和杨长史了!”

    朱高煦显得十分高兴,看到朱瞻壑也立刻向他招手道。

    早在他去大明之前,就已经准备对中亚用兵了,目标直指衰落的帖木儿帝国,只要打败了它,朱高煦就能一举在中亚站稳脚根,甚至取代帖木儿帝国,成为中亚的霸主。

    “父亲您制定的计划肯定比我强,毕竟要是论打仗,我可是拍马都赶上不上您!”

    朱瞻壑笑着拍上一记马屁道。

    朱高煦听后也是哈哈大笑起来,随后拉着朱瞻壑来到地图前,将自己出兵的计划详细的讲了一遍。

    朱瞻壑也是跟着朱棣几次北征的人,对军事也不再是一窍不通,因此不但能听懂朱高煦的出兵计划,还能提出一些建议,这也让朱高煦更加高兴。

    等到聊完了出兵的事情后,朱瞻壑终于开口道:“父王,有件事我想和您商量一下!”

    “什么事?”

    朱高煦端起桌子上的茶碗一饮而尽,这才抹了把嘴巴问道。

    “是这样的,我听说王府的文武官员,一直想要请父皇登基称帝,不知父王您对此是什么态度?”

    朱瞻壑没有直接劝说,而是先试探一下朱高煦的态度。

    听到朱瞻壑提到称帝的事,朱高煦似乎也不意外,而是看他一眼这才笑着问道:“伱是听张忠那小子说的吧?”

    “父王英明,果然什么事情都瞒不过您!”

    朱瞻壑看不透朱高煦心中的想法,于是再次一记马屁拍上,反正好听的话又不要钱。

    “呵呵,以前王府的那些文武官员,就多次劝我称帝,但当时你皇爷爷还在世,所以我就拒绝了,这帮人不死心,他们知道张忠和你的关系好,所以纷纷跑去求张忠,想通过他说动你来劝我,这些事情别以为我不知道!”

    朱高煦说到最后也颇为得意,自从刘勉那些人在天竺建立了锦衣卫后,天竺那边的大事小情都瞒不过朱高煦的眼睛。

    “父王,那您到底是怎么想的?我看现在时间已经成熟,而且再让官员们这么等下去,恐怕会对人心不利啊!”

    朱瞻壑再次询问,顺便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因为他也听出来了,朱高煦以前之所以不愿意称帝,是因为朱棣还在,但现在朱棣已经去世了,朱高煦也没有再拒绝的理由了。果然,只见朱高煦沉思了片刻,随后这才开口道:“其实称帝这件事,我也和杨长史聊过许多次,当时他劝我效仿太祖皇帝,广积粮、缓称王,毕竟一旦称帝,就会与大明产生间隙,日后就不好从大明得到需要的人口物资了。”

    朱高煦说到这里顿了一下,接着继续道:“但等到你皇爷爷去世的消息传到天竺后,杨长史也改口劝我,请我参加完葬礼后,回到天竺就早点称帝,毕竟下属的臣子们都快等不及了。”

    “杨长史高见,现在父王您无论是否称帝,大哥都不会因此而对我们另眼相看,所以干脆早点称帝,也能安抚人心,父王您还要向中亚一带扩张,正是这些臣子建功立业之时!”

    朱瞻壑当即一拍巴掌赞叹道。

    “要我说还是你有眼光,当初要不是你推荐杨士奇做王府的长史,恐怕我也不会得到这么一个左膀右臂!”

    朱高煦却是再次大笑道。

    这些年他对杨士奇也越发的看重,平时他主要负责打仗,后方的大部分事情都直接扔给杨士奇,而对方总能处理的井井有条,从来不会出半点纰漏。

    “那这么说,父王您是同意称帝了?”

    面对父亲的夸奖,朱瞻壑嘿嘿一笑,随后再次问道。

    “也是时候了,等回去之后,我就让杨长史他们操办一场登基大典,毕竟大明是回不去了,在海外辛苦了这么多年,也该犒劳一下自己了!”

    朱高煦说到最后眯起眼睛,似乎是在回想着自己这些年在天竺的辛劳,虽然在军事上他从来没有吃过亏,但为了治理天竺,他也花费了不少的心血,为此更是与妻儿分别多年,直到孙子都出生了,一家人才开始团聚。

    “太好了,父王英明!”

    朱瞻壑当即欣喜的上前行礼道。

    不过说到这里时,朱瞻壑忽然又想到一个问题,于是犹豫了一下这才再次问道:“爹,有件事我一直想问您,可却有点不好意思开口。”

    “你还会和我客气?有什么事尽管问!”

    朱高煦大手一挥道。

    “这个……那我就问了。”

    朱瞻壑说着又犹豫了一下,终于还是开口道。

    “爹,之前您率兵杀进北京,如果大哥没能逃出皇城,被您抓住之后,您会杀了他吗?”

    这个问题一直憋在朱瞻壑心里,虽然当初朱高煦是因为朱瞻基不让他进京奔丧,所以才一怒出兵,但如果朱高煦真抓住了朱瞻基,那之后又会怎么做呢?

    是杀掉朱瞻基然后自己直接篡位称帝?还是只为了参加朱棣的葬礼,等到葬礼结束后就放了朱瞻基,朱高煦依然回天竺做他的汉王呢?

    朱瞻壑的这个问题十分刁钻,朱高煦也有些意外的看了他一眼,随后也露出沉默的表情,似乎这个问题也让他十分为难?

    今天就两章了,下午有点事情要办。

第六百三十六章 抵达狮子港

    夜已经深了,朱瞻壑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

    傍晚时他去见朱高煦,并且问了对方一个刁钻的问题,如果他杀进京城抓住了朱瞻基,接下来会怎么做?

    对于这个问题,朱高煦沉默半晌,最后却摇了摇头说了一句“我不知道”,然后就把朱瞻壑赶出去了。

    其实当看到朱高煦沉默不语时,朱瞻壑就已经猜到,如果当初朱瞻基真的被他抓住,很可能会重演之前的靖难,朱瞻基要么被杀死,要么被失踪,反正朱允炆就是他的前车之鉴。

    这也不能怪朱高煦心狠,事实上朱高煦从天竺回来,真的只是单纯的奔丧,但后来形势变化,他也是身不由己,就像称帝这件事,其实已经不是他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他必须要去做的问题。

    “夫君想什么呢?”

    正在这时,孙若微忽然从身后贴上来问道,今天是双数,所以朱瞻壑在她房里休息。

    “没什么,就是在想父王要称帝的事。”

    朱瞻壑没有说实话,毕竟他们父子间的谈话,并不方便外传。

    “称帝?父王真的要称帝了!”

    孙若微闻言眼睛一亮,硬生生的把朱瞻壑的身子扳了过来。

    “你这么兴奋干嘛?”

    朱瞻壑有点无语,他本来只是随口敷衍一下对方,然后早点休息的。

    “我当然兴奋!父王称帝了,夫君你肯定就是太子,日后还会是皇帝,姐姐的皇后之位我肯定争不过她,但至少也应该封个贵妃吧?”

    孙若微眉开眼笑的再次道。

    她虽然有野心,但这些年早就对常思宁甘拜下风,只要常思宁活着,她就没有做皇后的一天,但贵妃她还是有信心的。

    “好,如果真有那一天,我就封你做静贵妃!”

    朱瞻壑闭着眼睛说道。

    “为什么叫静贵妃?是不是夫君觉得我贤静淑德,所以就才给了我这个封号?”

    孙若微再次兴奋的问道。

    “不是,你天天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我希望你能安静一会,所以就封你做静贵妃!”

    朱瞻壑吐槽道,不过他说的也是实情,孙若微什么都好,就是嘴巴太利,说起话没完没了,从来不知道安静也是一种美德。

    “好啊,夫君你又取笑我!”

    孙若微听到这里也是又羞又恼,忽然一个翻身骑到了朱瞻壑身上。

    “你要做什么?”

    朱瞻壑明知故问的道。“当然是给夫君早点生个皇子了!”

    孙若微媚眼如丝的道。

    …………

    第二天早上,朱瞻壑从睡梦中醒来,怀里躺着睡的正熟的孙若微。

    看着怀中孙若微精致的脸庞,朱瞻壑却陷入到一阵恍惚之中,他又想到那个被送回去的孩子,虽然他的生母变了,但却依然被朱瞻基取名为朱祁镇。

    虽然这个孩子并不是原来的朱祁镇,但在同样的环境下长大,谁也不知道他会不会重复原来朱祁镇的命运?

    一想到这里,朱瞻壑心中也不禁蒙上一层阴影。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船队一路西行,海上的生活虽然枯燥,但也并非全无乐趣,比如朱瞻壑就很会给自己找乐子。

    有时他会叫上张忠和朱勇,三人一块坐在船边钓鱼,海中的鱼不但多,而且个头还很大,有时甚至需要用缆绳做钓线,才能把鱼拉上来。

    闲暇时他也会陪母亲和妻子玩上几圈麻将,或是去找朱高煦,陪他完善一下进攻中亚的计划。

    从满剌加到天竺的这段航线,虽然比不上大明到南洋的航线热闹,但依然有许多的船队来往,其中有小半都是汉人的船队,另外还有大食人、天竺人等。

    不过无论是哪一方的船队,见到朱瞻壑他们打着汉王旗号的船队时,都是纷纷避让,有些更是跪在船头行礼,因为他们都知道,从天竺到满剌加的这段航线,已经被这位大明来的汉王殿下垄断,想要在这里做生意,就必须遵守汉王定下的规矩。

    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船队终于抵达了狮子港,这里是整个天竺最大的海港,南来北往的商船,几乎都会在这里停靠。

    其实狮子港本身并没有什么出产,唯一拿得出手的也只有宝石,这里主要是做为一个货物与信息交流中心,各地的货物运送到这里后,如果愿意出手,都能卖出一个不错的价钱。

    港口的官员得知朱高煦回来了,也立刻亲自来到码头迎接,然后为他们安排住处。

    休息了一晚后,朱高煦也颇有兴致的带上朱瞻壑,亲自带他参观游览港口,一边走一边给他介绍这座港口的情况。

    “这里是我们当初第一次来到天竺时的登陆之地,当时驻扎在这里的明军差点被叛军消灭,幸好我们及时赶到,后来这里就成为我们北上的后勤基地,许多物资都是从这里运到北边去的……”

    朱高煦指着港口,给朱瞻壑介绍着当初这座港口的重要性。

    之前朱高煦从这里出发,率兵北上之后,狮子港这里成为一座飞地,但每年都能上缴大笔的税收,是朱高煦最重要的财源,可以说他统一天竺,所花费的钱财有大半都来自这座港口。

    后来朱高煦统一天竺,甚至有人建议,把王都从北方迁到狮子港,理由是狮子港繁华,而且海运昌盛、人口众多,远比北方的德里要强得多。

    但朱高煦考虑到,国都不能偏居一隅,而且他日后的统治重心还是在天竺北部,甚至是中亚一带,因此国都的位置必须在北方,这点和大明很像,因此拒绝了这个建议。

    朱瞻壑对狮子港也十分感兴趣,花了几天时间,把整个港口和城市都转了一遍,这里的统治已经完全汉化,狮子岛独设一个布政使司,内部又划分为数州,州内设有知州、同知等官员,地方的政治架构几乎与大明没什么两样。

    另外狮子港还是水师的主要驻扎地,张忠手下的水师,有大半都驻扎在这里,一方面是保护这里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巡视航道,清剿在海上出没的海盗,以此保证商船的安全。

第六百三十七章 天竺见闻

    船队在狮子港休整了几天后,就再次北上抵达德尔巴港,随后弃船乘车,又走了半个月左右,终于抵达了德里城。

    这一路上朱瞻壑一边走,一边观察着这一路的风土人情。

    后世网络发达,也让许多没去过天竺的人,对他们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而在朱瞻壑的印象中,天竺就只有一个字,那就是“脏”。

    什么死尸飘浮的恒河水,到处都是垃圾便溺的街道,以及随处可见的瘦牛和流浪汉等等,组成了许多人对天竺的第一印象,当然这些也都是事实。

    而朱瞻壑现在看到的,则是一个几百年前的天竺,相比于后世的那个天竺,这个时代的天竺竟然要好一些,主要是这个时代的天竺人口比较少,不像后世那个人口爆炸的天竺,生存环境已经恶劣到极致。

    人口少,也就意味着人均资源多,再加上朱瞻壑走过的这些地方,无论是狮子城还是德尔巴港,都有大量的汉人移民,特别是狮子城中,汉人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一半。

    汉人的到来,不但带来了先进的文明,同时也带了更健康的生活习惯,卫生仅仅只是其中之一。

    其实别说天竺了,就连欧洲的巴黎,都还处于屎尿围城之中,不得不发明高跟鞋防止踩中大便,香水更是必须品,以此来掩盖身上的恶臭,相比之下,大明的各个城市简直太干净了。

    当然出了城市后,条件就比较差了,经常能见到一些土人随地便溺,家畜也常常围堵在路上,造成交通的拥堵,但总的来说,这些都是小问题。

    从德尔巴港到德里的这段路上,随处可见一个又一个汉人移民居住的村寨,这些村寨一般都修有简单的防御工事,四周被土墙包围,晚上还有村民自发巡逻。

    这主要是因为之前土人受上层婆罗门的挑拨,与汉人移民发生了冲突,现在虽然镇压下去了,但汉人移民还是保持着警戒的习惯,甚至在农闲时,村子里还会组织青壮习武,这样万一遇到危险,也能有自保之力。

    当朱瞻壑他们一行人抵达德里时,发现这里的汉人移民数量更多,整个德里城有十五万居住,其中汉人数量超过十万,这十万人并不是都居住的城里,而是分布在德里城四周,使得德里成为汉人在天竺最大的聚居地。

    杨士奇得知朱高煦回来的消息,也立刻率领文武百官前来迎接。

    “世子!多年不见,你比以前更成熟了!”

    杨士奇向朱高煦行过礼后,这才来到朱瞻壑面前寒暄道。

    “哈哈,杨长史你的变化也不小,这一路我父王可是一直向我夸你,说伱是他最重要的左膀右臂!”

    朱瞻壑也笑着还礼道。

    现在的杨士奇相比当年,看起来苍老了不少,特别是皮肤被晒的黑中发红,简直都快能和天竺本地的土人相比了,光是从外表上就能看得出来,这些年他在天竺应该吃了不少苦。

    所以朱瞻壑见到杨士奇也有些心虚,当初要不是他推荐杨士奇担任长史,说不定对方还能舒舒服服的呆在大明,现在也可能进入内阁了,权力不比现在小多少。不过杨士奇虽然苍老了许多,但精神却很好,对朱瞻壑也十分热情,两人聊了几句后,他又给朱瞻壑引见了一下身后的官员,这些官员有些是朱瞻壑认识,都是以前王府的属官,但有些却很眼生,估计是朱高煦来到天竺后才提拔起来的。

    朱瞻壑并没有在人群中见到张兴和常威,他们都是朱瞻壑亲自推荐给朱高煦的,现在也是朱高煦的得力干将,之前朱高煦离开天竺,因此张兴和常威就率兵驻守在天竺北方的边境,现在也没办法脱身,当然也不能回来迎接。

    随后朱高煦和朱瞻壑在杨士奇等人的陪同下,一同进到德里城中。

    只见城进街道宽阔,两侧的店铺秩序井然,而在街道背后,还有不少地方在大拆大建之中,修建的新建筑都是中原风格的,估计再过几年,整个德里城的城建就会焕然一新,成为海外的一座华夏城市。

    沿着进城的大道一路向前,很快就来到一处王宫,这里也就是朱高煦的汉王府,以前是德里苏丹的王宫,朱高煦占领这里后,将这座王宫简单的改造了一下,就做为自己的王府居住,所以整个王宫带着浓重的伊斯兰风格。

    “瞻壑,这座王宫小了点,里面的宫殿也怪模怪样的,以前我一个人住,倒也不在乎,现在你和你娘都来了,你就组织一下工匠,重新建一座王城出来,直接照抄南京皇城就行!”

    朱高煦这时指着王宫向朱瞻壑吩咐道。

    “没问题,父皇要登基称帝,也的确需要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城!”

    朱瞻壑当即点头道。

    站在最近的杨士奇听到父子两人的对话,特别是听到“登基称帝”这四个字,也让他惊讶的看朱高煦一眼,但随即又微微一笑,毕竟这早就在他意料之中了。

    王宫之中的大殿早就准备好了酒宴,杨士奇率领百官再次向朱高煦和朱瞻壑行礼,庆贺他们顺利归来,随后这场接风宴也正式开始。

    朱瞻壑借着酒宴,也和王府的这些官员再次熟悉了一下,之前杨士奇虽然介绍了一遍,但他当然不可能全都记住,另外他还要搞清楚这些官员的职务与能力,这绝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

    朱高煦也十分高兴,酒宴最后喝的大醉,被人扶着回宫中休息。

    朱瞻壑倒是没怎么喝酒,而是杨士奇聊了许多,主要是熟悉一下德里这边的情况,以便日后更好接手,毕竟朱高煦平时只管打仗,很少会理会内部的政务。

    “世子,政务方面您不必担心,接下来我会带您慢慢熟悉,只是现在却有一件事,却需要您帮忙,否则我们根本做不成!”

    没想到就在这时,杨士奇忽然神情凝重的开口道。

第六百三十八章 朱高煦称帝

    “什么事情?”

    朱瞻壑看到杨士奇的神情这么凝重,也不禁好奇的追问道。

    “银行!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自己的银行,但对银行我们没有任何的经验,幸好世子您来了!”

    杨士奇神色郑重的说道。

    “银行?为什么忽然要建立银行了?”

    朱瞻壑还是有些不明白的问道。

    “世子你有所不知,现在天竺这边的海贸兴盛,各种交易十分频繁,以前天竺这边的货币很混乱,后来我们来了之后,开始铸造一些铜钱,另外还印刷了宝钞,但使用的范围很小,最近的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随着杨士奇的讲述,朱瞻壑也终于明白了对方为什么这么着急建立银行的原因了。

    原来随着大明的开海,海贸兴盛起来之后,大明的商人也经常来天竺交易,而自从大明的银行建立起来后,宝钞的发行已经比以前规范多了,宝钞的币值也保持稳定,不再像以前那么容易贬值了。

    最重要的是,银行发行了小面值的纸币,这些纸币属于银行独立发行,不会超额滥发,所以币值十分稳定,很快就用于商业交易之中。

    而随着大明商人的到来,也带来了银行发生的纸币,刚开始各国商人还不认可,但后来他们发现,纸币真的可以从大明商人手中买到货物后,于是也开始接受纸币。

    要知道纸币相对于金属货币,简直是降维打击,它不但方便携带,而且还易于保存,最重要的面值固定,更便于交易和流通。

    所以短短几年时间,大明的纸币就开始在海外流行起来,天竺这边的更是如此,毕竟这边的汉人移民本就来自于大明,他们对纸币的接受度更高,甚至在德里的集市上,拿着大明纸币比汉王府发生的宝钞更受人欢迎。

    “世子,虽然我不像夏尚书那么擅长理财,但若是我国境内,通行的却全都是大明的货币,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咱们也必须建立自己的银行,发行属于咱们的纸币!”

    杨士奇最后再次郑重的道。

    虽然王府发行了宝钞,但接受度不高,至于银行,他也只闻其名,却不知道它是如何运作的,幸好朱瞻壑来了,当初银行就是他和夏元吉一手建立的,所以杨士奇相信,朱瞻壑能在天竺重建一座银行。

    “原来如此,杨长史你还真说对了,让别国的钱币取代本国的钱币,的确是一个大问题,若是日后他们滥发纸币,岂不是直接拿白纸就能换回我们辛苦生产出来的粮食和货物?”

    朱瞻壑十分赞同的点头道。

    他可是比任何人都清楚,一国货币如果被别人控制的后果,特别是纸币出现后,造币的成本很低,如果掌握货币的一方针对性的滥发纸币,很可能会导致一国的经济崩溃。

    “世子说的极是,所以建立银行在我看来,必须马上提上日程,发行我们自己的纸币后,再慢慢的把大明的纸币给挤出去!”

    杨士奇神情坚定的道。“没问题,这件事就交给我吧,刚巧我父王也准备登基称帝,等到称帝之后,咱们就可以正式发行纸币,这几天我仔细的谋划一下,到时还需要杨长史你多加协助!”

    朱瞻壑拍着胸脯保证道。

    “世子您只管吩咐!”

    杨士奇看到朱瞻壑答应,当即也十分欣喜的道。

    第二天一早,朱高煦召集文武官员议事,然后着当着所有人的面,宣布自己准备登基称帝的准定,这件事也立刻得到所有大臣的拥护,因为他们早就盼着这一天呢。

    于是经过几天的准备后,朱高煦在王宫里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登基典礼,同时册封汉王妃为皇后,朱瞻壑为太子,常思宁为太子妃。

    甚至连朱瞻壑的儿子朱祁铭,也被册封为太孙,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朱高煦真是事事都向朱棣学习。

    朱高煦称帝,按照规矩,以自己汉王的封号为国号,于是海外的大汉帝国建立,原本的王都德里,改名为西京,成为大汉的国都。

    另外对于文武百官也有封赏,比如杨士奇做为文官之首,加封为太子少师,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同时加封为越国公。

    不过文官只有杨士奇一人加封为国公,倒是武将有四个,分别是张兴、常威、张忠,以及刚刚来到天竺的朱勇。

    朱勇虽然没有为天竺立下功劳,但他为了迎朱高煦入北京,把爵位和家产都丢掉了,因此朱高煦特意恢复了朱勇成国公的爵位,另外还加封他儿子朱仪为泰安侯,同时赏赐了大批的田产财物,算是对他的补偿。

    其它的文武官员也各有封赏,一时间整个朝堂上都是喜笑开颜,甚至当消息传出去后,西京的汉人百姓也也是一片欢腾,虽然他们不清楚朱高煦称帝的重大意义,但却知道自己现在的生活都是朱高煦给的,现在朱高煦称帝,他们也为之高兴。

    除了西京外,德尔巴港也改名为北征港,这个名字有两个意义,第一是纪念朱棣多次北征,第二则是纪念当初朱高煦从狮子港北征时,就是从这里登上天竺大陆的土地。

    至于狮子港依然保持原名,其实除了西京和北征港,大汉国内的各个城市,大都保留了原来的名字,除非是一些城市的名字太长或太过拗口,才会改成简略一点的名字。

    大汉国建立了,疆域包括整个天竺地区,再加上整个狮子岛。

    至于满剌加港那边,暂时还保持原样,主要是满剌加名义上还属于大明的领土,现在没必要因为这块土地与大明产生法理上的冲突,毕竟就算朱高煦和朱瞻基已经撕破脸了,但那只是私下里,表面上的文章该做还是要做的。

    朱高煦在海外建国的消息,也很快通过那些海商之口,飞速的向大明那边传播。

    等到几个月后,朱瞻基终于接到朱高煦在天竺建国称帝的消息时,虽然他早有心理准备,但这件事真的到来时,还是把他气的掀了桌子。

第六百三十九章 夏元吉的烦恼

    朱高煦称帝,虽然是在海外,但他毕竟是大明的藩王,从法理上来说,是不能与大明皇帝平起平座的。

    但现在他公然称帝,相当于直接打了朱瞻基的脸,这也是当初朱棣活着时,朱高煦不敢称帝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朱瞻基当然会生气。

    “陛下息怒,从汉王离开大明前往天竺时起,就注定他会选择称帝,而且天竺远在西洋,对咱们大明并无太大的影响!”

    夏元吉急忙劝说道。

    自从朱高煦和朱瞻壑父子顺利离开大明后,朱瞻基虽然接回了儿子,但胸中的那口恶气却无处发泄。

    特别是之前朱高煦攻破北京城,更让他的声望遭受到巨大打击,明面上当然不敢说,但私下里议论的却不在少数,虽然朱瞻基几次命令锦衣卫捉拿这些背后诋毁自己的人,却依然没什么效果。

    之前的恶气还没有出,现在朱高煦又称帝了,这让朱瞻基如何不生气?夏元吉也是怕他气坏身子,因此才开口劝说。

    “怎么没有影响,他称帝了,那朕这个皇帝算什么?如果朕对他放任不管,让其它藩王会怎么想?有他这个榜样在,谁敢保证其它藩王不会有样学样?”

    朱瞻基再次怒火冲天的大吼道。

    “这……”

    夏元吉面对暴怒的朱瞻基,一时间也不敢再说话了,至于其它的大臣,看到夏元吉都碰了壁,一个个更是噤若寒蝉,全都低着头任由朱瞻基发怒。

    最后朱瞻基看自己发火,下面的大臣却没有人接话,结果是火上加火,索性把所有人都赶了出去。

    “夏公,只要提到天竺那边的事情,陛下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咱们日后还是要慎言啊!”

    杨荣追上前面的夏元吉,低声劝说道。

    刚才朱瞻基发火时,夏元吉就不应该接口,因为这段时间已经有不少大臣,因为天竺的事挨骂了,所以杨荣也是好心提醒。

    “我知道,但陛下身为一国之主,不能因一时之愤,而失去理智,汉王在天竺称帝,建立大汉国,这对我大明来说,也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必须要冷静处置才是!”

    夏元吉声音沉重的说道。

    本来他想劝朱瞻基冷静下来,然后再仔细分析的下大汉国建立后,会对大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特别是日后的海贸,以及两国的交流等。

    但没想到朱瞻基直接发了一通脾气,完全不想处理大汉国成立的事,这让夏元吉也不禁有些失望。

    “夏公,陛下还年轻,刚刚登基就吃了点亏,因此难免会心中不平,也许过段时间就会恢复过来!”

    杨荣再次温和的说道。

    “这倒也是,太宗皇帝看中的好圣孙,肯定不会让人失望的!”

    夏元吉再次低声道,似乎是说给杨荣听,又似乎在说给自己听。

    杨荣闻言也暗叹一声,说实话,自从朱高炽登基后,那种前后不一的巨大反差,把所有大臣都吓坏了,幸好朱高炽死得早,让整个朝堂都松了口气。但朱瞻基做为朱高炽的儿子,登基后的表现不能说差吧,但依然与人们的预期差上一些,所以现在许多人也在担心朱瞻基会不会走上朱高炽的老路?

    闲聊了几句,杨荣去内阁当值,夏元吉则去了户部处理公务。

    结果就在夏元吉刚到户部,立刻有下属带着公文找来道:“大人,赵王那边又派人来催了,说是东征的大军需要钱粮,让咱们户部优待调拔!”

    “催催催!咱们户部的库房里又不会自己长出粮食,他们有本事自己去解决!”

    夏元吉闻言气的一拍桌子怒道。

    朱高燧从南洋回到日本后,立刻派人联系了朱瞻基,要求他履行朱高炽答应他的事,也就是派兵扫平日本的反对势力。

    朱高燧手中握有朱瞻基的把柄,朱瞻壑根本无法拒绝,于是很快调了两万人东征日本,准备将足利幕府和各路大名一举扫平。

    大军出征,粮草先行,户部这边需要为大军筹备粮草。

    但大明这几年并不好过,朱棣去世前几次北征,几乎将国库消耗一空,随后朱棣和朱高炽又先后去世,光是皇陵的修建就是一大笔开支,因此夏元吉手中也是紧巴巴的。

    本来夏元吉希望朱瞻基登基后,能让国内缓口气,至少短时间内不要用兵,结果又要东征日本,夏元吉在短时间内也拿不出那么多的钱粮,于是朱高燧就不停的派人催促,加上这次,已经是第七次了,所以他才会那么生气。

    “大人,东征日本是陛下亲自下的旨意,赵王又是陛下的亲叔叔,到时万一他在陛下面前告我们一状,恐怕咱们也吃罪不起啊!”

    属下的官员小心翼翼的劝道。

    满朝文武都知道,陛下最近的脾气不好,所以都在小心做事,生怕惹出什么事,从而被朱瞻基当成出气筒,户部也不例外。

    夏元吉骂完之后,也很快冷静了下来。

    对于东征日本这件事,他最初就持反对的态度,甚至整个内阁都不赞成,可朱瞻基却一意孤行,根本不听内阁的建议。

    每到这种时候,夏元吉都会对朱瞻壑充满怨念,要不是他当初搞出这个新内阁出来,他们怎么会对皇帝一点制约能力都没有?

    不过夏元吉后来也看出来了,朱瞻基对这次东征其实也不情愿,但不知道为什么会同意,而且还多次催促内阁尽快出兵出粮,这让夏元吉怀疑,是不是朱瞻基和朱高燧之间达成了什么条件?

    想到这里,夏元吉也只能强压下怒火,思考了片刻后,这才开口道:“最近不是有一批粮草刚从南方海运过来吗,就先把这批粮食调过去,不要耽误了东征!”

    “可是……可是那批粮食不是给辽东的吗,这要是调去日本,辽东那边可怎么办?”

    下属的官员惊讶的问道。

    “让辽东那边先缓一缓,事情都有个轻重缓急之分,辽东那边又不打仗,而且早先就已经让人屯田,出产的粮食虽然不多,但至少能撑一阵子!”

    夏元吉不耐烦的说完,随后就挥手将官员赶了出去。

第六百四十章 朱高燧也不容易

    铸造作坊里热火朝天,银矿石被送到这里,冶炼出需要的白银后,再倒进模具中,很快就得到一块又一块的白银。

    这些白银被铸造成特有的形状,然后再由专人清点,最后才会送入到库房中封存,在此期间任何人不得动用,直到积存到一定数目后,才会装船送到大明。

    朱高燧看着那一块块送入到库房的白银,也是眼馋的要命,可没办法,银矿这里有朝廷派驻的官员,他顶多只能监督,却无法插手矿场的管理,更别说从中捞油水了。

    就在这时,忽然只见朱瞻坺急匆匆的赶来,见到朱高燧立刻叫苦道:“爹,那个平江伯陈瑄简直就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无论我好说歹说,他就是不肯出兵!”

    “陈瑄是怎么说的?”

    朱高燧闻言倒是没有生气,而是慢条斯理的问道。

    之前朱瞻基派出两万人,帮助朱高燧扫平日本,这批军队由平江伯陈瑄指挥,但陈瑄抵达日本后,却一直按兵不动,所以朱高燧派朱瞻坺去催一催,现在看来是碰了壁。

    “陈瑄说了,陛下的旨意他肯定会照办,但现在大军缺少粮草物资,所以必须等后勤上来了,他才会出兵。”

    朱瞻坺气呼呼的说道。

    “你就没有告诉他,我们可以提供一部分粮草物资,让他早点出兵吗?”

    朱高燧眉头一皱,再次问道。

    “说了,可是这个陈瑄软硬不吃,哪怕我们提供粮草物资也不行,我看他就是个胆小鬼,根本不敢出兵帮我们扫平日本!”

    朱瞻坺再次恼火的道。

    在朱瞻坺看来,大明名将如云,别的不说,靖难还有一些老将都在世,可朱瞻基却派了一个声名不显的陈瑄带兵,显然就是不重视日本这边的事情。

    “你懂什么?陈瑄年轻时从征西南,曾经屡立奇功,一路连战连捷,积功升任都指挥使,可惜他不是你皇爷爷的旧臣,靖难的时候,伱皇爷爷杀到长江他才率兵投降,因此只得了个伯爵,但如果论到打仗的本事,他可不比任何人差。”

    朱高燧瞪了儿子一眼提醒道。

    在他看来,朱瞻基派陈瑄前来日本,反而是想早点扫平日本,达成与自己的交易。

    “行行行,您说的都对,可现在该怎么办?陈瑄不出兵,难道就这么一直等着?”

    朱瞻坺说到最后也是一脸的焦急。

    按照他们父子的计划,石见银矿这边既然插不上手,那不如尽快的扫平日本,这样整个日本都成为朱高燧的封地,他们父子也就有了立身之基。

    朱高燧这时沉思了片刻,随后抬头道:“走!你带我去见一见这个陈瑄,我倒要看看,他敢不敢拒绝我这个赵王的命令?”

    “早该这样了,当初您和大伯都说好了,派到日本这边的军队归您指挥,陈瑄他们本来就应该听您的!”

    朱瞻坺闻言兴奋的一拍大腿,当即带着朱高燧离开了矿场。

    陈瑄的军队就驻扎在石见国的港口,为了运输这里的白银,大明在石见国修建了一座港口,名字就叫石见港,也经常有一些商船来这里停靠做生意,因此港口还算繁华。

    朱高燧父子骑着马,花了一天多的时间,才来到港口背后的军营。陈瑄得知朱高燧来了,也不敢怠慢,当即亲自率军迎接。

    进到军营的大厅后,朱高燧让其它人退下,这才向陈瑄直接道:“平江伯,你到底打算什么时候出兵?”

    “王爷息怒,不是末将不出兵,而是粮草未到,实在无法出兵啊!”

    陈瑄一脸无奈的回答道。

    “我不是已经说了,粮草我可以出一部分,以你们的兵力,想要击败日本的各路大名简直易如反掌。”

    朱高燧眉头一皱,十分不满的再次道。

    “就算王爷您能承担一部分粮草,可我这次出兵十分仓促,手下的这两万人,其中有一万是从辽东征调的,有五千是从京城调的,最后的五千则来自日本布政使司的驻军,三方兵力都需要磨合,否则出了兵也是难以指挥,还望王爷您体谅啊!”

    陈瑄再无无奈的回答道。

    其实陈瑄倒不是推脱,他说的也都是实情,谁也没想到朱瞻基才刚登基,就要马上东征日本,陈瑄手下的兵力是东拼西凑才拉起两万人,如果不经磨合就打仗,不乱起来那才叫有鬼呢。

    “那你需要多长时间磨合兵力?”

    朱高煦有些不耐烦的问道,他本以为自己亲自出现,陈瑄应该不敢再拒绝,却没想到对方油盐不进,连他的面子都不好使。

    “最快也要一个月!”

    陈瑄考虑了一下,这才开口道。

    陈瑄之所以不愿意出兵,除了粮草和军队磨合的问题外,最主要的还是他性格谨慎,他第一次来日本,对这边的情况也不熟悉,所以想用这一个月的时间,熟悉一下日本这边的情况,另外也能让手下的将士,适应日本的气候与水土。

    这些事情看似不大,但对于军队来说,一个小的失误,就可能导致一场战争的失败,陈瑄已经年过六十了,他可不想自己的一世英明,却在临老时葬送在小小的日本这里。

    “好,本王就等你一个月,一个月后你若再不出兵,那就别怪本王不客气了!”

    朱高燧说到最后一拍桌子,他的耐心是有限的,如果一个月后陈瑄再不出兵,他一定要上书参他一本,到时让朱瞻基来评这个理。

    “王爷放心,一个月后,我肯定会准时出兵!”

    陈瑄拍着胸脯保证道,随后又假惺惺的请朱高燧检阅军队,但朱高燧可没有这份闲心,转身就离开了军营。

    “爹,你还真打算等他们一个月啊?”

    路上朱瞻坺忽然向朱高燧问道。

    “不等怎么办,陈瑄这个人很不好对付,而且朱瞻基又是被逼出兵,所以就算我把陈瑄告了,朱瞻基恐怕也不会拿他怎么样!”

    朱高燧叹了口气说道,他现在也十分不容易,即有求于朱瞻基,又要防备对方,有时也不得不服软。

第六百四十一章 白银运输

    “爹,我倒是有一个办法,可以让平江伯早点出兵,就是不知道您敢不敢了?”

    朱瞻坺看到朱高燧恼火又无奈的模样,忽然嘿嘿一笑说道。

    “你有什么办法?”

    朱高燧闻言愣了一下这才追问道。

    “您可以这样……”

    只见朱瞻坺凑近朱高燧的耳朵,然后低声说了几句。

    结果朱高燧听后,脸色也是阴晴不定,好半天都没有说话,似乎是在考虑朱瞻坺所说的那些话。

    过了好一会儿,朱高燧终于一咬牙,重重的点了点头道:“好,就照你说的办!”

    “父王英明,我肯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朱瞻坺说完调转马头,双腿一夹马肋飞奔而去。

    看着远去的朱瞻坺,朱高燧也终于露出几分欣慰的表情,一个月的时间他并不是等不了,但他和朱瞻基的关系微妙,越早平定日本的事越好,一个月的时间说短也不短,他也担心再出什么变故,因此自然希望陈瑄越快出兵越好。

    …………

    又一批银锭铸成了,按照规矩,这批白银也需要尽快的送到大明。

    王主事是户部派来,专门为了押送这批白银回京的,他来之前夏元吉还特意叮嘱他,银行需要用到这批白银,所以绝不能出任何差错。

    因此王主事来到石见银矿后,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从白银的开采到入炉,以及最后铸造成型,都是在他亲自监督下进行的,最后更是在他眼皮底下,将银锭送到库房中存在,以保证不会出任何的差错。

    今天这批白银终于要送回京城了,只要到了京城,就意味着王主事的这趟差事完成了,他回去后也是大功一件,以他的年纪,日后升迁也指日可待。

    想到这里,王主事也不禁飘飘然。

    不过王主事很快就冷静下来,这批银锭超过十万两,如果路上出点什么差错,恐怕他十个脑袋都不够砍的,所以在抵达京城前,他绝不可大意。

    想到这里,王主事也将其它事情抛之脑后,亲自监督着工人将银锭装车,然后新手给车上贴好封条。

    “王主事,咱们可以走了吧?”

    这时一个络腮胡子的壮汉走过来,瓮声瓮气的问道。

    这个壮汉名姓江,是军中的千户,这次就由他陪同王主事,一起护送这批白银回京。

    “可以了,等咱们把白银送到石见港,然后直接把车子赶到船上,应该就不会再出什么问题了!”

    王主事笑着说道。

    一般来说,白银在路上运输时,陆地上最不安全的,石见这边多山,偶尔还能见到山贼活动,但到了海上,有大明的水师护卫,安全就有保障了。

    “太好了,我早就在这边呆够了,天天喝那种白水似的清酒,嘴里都淡出鸟来了,真怀念山东老家的秋露白啊!”

    江千户闻言大喜道,他平时最喜欢喝酒,但在日本这种地方,能喝到的只有本地产的清酒,对他来说简直没一点味道。“呵呵,等回了京城,江千户你想喝什么酒都行,但在路上伱可得戒酒,否则要是这批银子出了问题,咱们两个的脑袋绑一块,都不够朝廷砍的!”

    王主事最后好心的提醒道,他知道江千户嗜酒如命,生怕他贪杯误事。

    “您放心吧,我这个人分得清轻重,只要上了路,我绝对滴酒不沾!”

    江千户大手一挥,十分豪气的道。

    银子装上了车,王主事与江千户一同押送着车子离开了矿场。

    石见银矿位于山区,从矿场到港口的道路也十分崎岖,再加上又要防备山贼,因此王主事他们走的也十分小心,一有半点风吹草动,都会引发江千户等人的警惕。

    幸好这一路倒还算平安,除了一头发疯的野猪从山里窜出来,成为他们的加餐外,并没有遇到什么危险。

    几天之后,王主事他们也十分顺利的抵达了石见港。

    港口中停靠了一支船队,其中有条特殊的船只十分显眼,只见这种船比较宽大,相比周围的战船,看起来矮矮胖胖的。

    这种船就是大明为运输白银特制的宝船,马车可以直接上船,然后停靠在船腹之中,因为马车上的白银都带有封条,在进京之前,任何人都不能揭开,否则就算白银不少,押送的人也同样要被问罪。

    王主事站在码头上,亲眼看着一辆又一辆的马车上了船,然后他又上船亲自清点了一遍,确认马车上的封条都是完好,而且数目也不少后,他这才松了口气。

    按照以往的经验,只要白银上了船,他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大半,毕竟船上是个封闭的空间,就算有人想偷银子,也根本逃不掉。

    银子上了船,王主事又和港口的官员做了交换,随后他和江千户也分别上船,他们要随船押送,直到天津港后,才会将马车赶下船,然后一路抵达北京。

    装银子的宝船一共有三艘,另外还有五艘中型战船护送,八艘船的船队,一般的海盗也不敢打他们的主意。

    当船队缓缓的驶出港口后,王主事一颗悬着的心,也终于缓缓的放了回去,自从离开矿场,一路上押送着十万两白银,生怕出一点事情,现在总算是安全了。

    于是王主事让船上整治了一桌酒菜,叫上江千户,两人边吃边聊。

    “王主事,这次回到京城,听说您就要升官了?”

    江千户这时好奇的问道,这件事他也是听别人说的。

    “这话可不能乱说,是否升迁还要看上头的意思,不过我倒是听说银行那边有空缺,谁都知道银行是个肥差,能不能轮到我还是两说!”

    王主事嘴上谦虚,但话里却已经透露出,自己很可能会被调到银行任职的事,要知道现在的银行掌握着纸币的发行,名义上归户部管,但户部的官员想进银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可太好了,我先在这里恭喜王主事了,日后您有什么差遣,尽管吩咐,我江某人只要能做到,就绝不推辞!”

    江千户也十分知趣的道。

    听到江千户的话,王主事也哈哈一笑,随后又谦虚了几句,然而就在两人聊的兴起之时,谁也没有发现,在远处有一条小船吊在他们后面。

第六百四十二章 两头下注

    大营之中,两万大军正在紧张的操练,步兵在布阵,骑兵在冲杀,整个校场上杀气腾腾,简直和真正的战场没什么两样。

    陈瑄站在高台上,看着手下将士们的操练,也不禁满意的点了点头。

    虽然这支军队是东拼西凑,临时拉起来的队伍,但实力都还不错,只要稍加磨合,就能成为一支不错的精兵。

    “父亲,军队的磨合比预想的要快,赵王一直想让咱们早点出兵,甚至不惜出粮草,所以咱们是不是提前出兵,帮他扫平日本的乱军?”

    这时旁边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向陈瑄问道,他名叫陈佐,是陈瑄的长子,也是他最器重的儿子,年少时就被他带在身边,教他习武打仗,现在陈佐也是一员不错的将领。

    “不急,赵王此人心胸狭窄又多疑,如果咱们提前出兵,说不定他非但不会感激,反而还会觉得我之前敷衍他,所以还是等足一个月再出兵也不迟,反正也不差这几天。”

    陈瑄却摆了摆手回答道。

    陈瑄和朱高燧不算很熟,但他眼睛很毒,看人一向很准,通过这段时间的几次接触,他就看透了朱高燧的为人,如果不是之前实在无法出兵,他也不愿意得罪对方。

    “有道理,我也听人说过,赵王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相比之下,还是汉王更受军中将士的欢迎!”

    陈佐闻言也若有所思的点头道。

    “汉王除了居功自傲的毛病外,倒也的确是个大将之材,不过你日后要慎言,千万不要在外人面前提到汉王!”

    没想到陈瑄这时忽然神情严肃的警告儿子道。

    “为何?”

    陈佐不解的问道,汉王虽然去了天竺,但军中依然有汉王的传说,特别是前段时间汉王仅用三千兵马,就杀进皇城,更让他的威名传遍大明,军中不少将士都将朱高煦称为当世的霸王。

    “你傻啊,汉王率兵杀进皇城,差点把陛下给活捉了,之后又劫持了皇子,陛下心里早就憋了一肚子火了,听说京城那边已经抓了不少人,就是因为这些在私下里谈论汉王的事。”

    陈瑄瞪了儿子一眼道。

    他这个儿子什么都好,就是心眼太直,说白了就是没眼力劲,要是不注意的话,很容易得罪人。

    “我不傻,汉王的事我从来不在人前说,都是和几个朋友在背后聊一聊,根本不用担心传出去。”

    陈佐不服气的道。

    “背后也不能说,我刚接到的消息,汉王已经在天竺称帝了,陛下那边肯定更加恼火,所以以后无论在哪,都不能再提汉王这两个字,记住‘祸从口出’!”

    陈瑄恨铁不成钢的怒斥道,他都年过六十了,日后整个平江伯府都要交给陈佐这个傻儿子,所以他真怕这个儿子出去乱说话,把自己一辈子的心血都给毁了。

    “知道了,我以后不说就是了!”

    陈佐有点委屈的道。

    “明白就好,有些事情可以去做,但绝不能说出去。”

    陈瑄再次教训儿子道。

    “那什么事情可以去做?”

    陈佐闻言好奇的向父亲请教道。

    “你堂弟陈亮最近去了哪里你可知道?”陈瑄打量了一下周围,发现没有人靠近他们父子,这才低声问道。

    “陈亮?他不是在云南做县令吗?”

    陈佐一愣,随即不解的问道。

    陈亮是他亲叔家的儿子,靠着他父亲陈瑄的支持进入国子监,后来又进入官场为官,年纪轻轻就做了县令,日后只要陈瑄再出点力,说不定日后还会升迁,也算是陈家相当出色的年轻一代了。

    “陈亮最近生了场大病,然后因病辞了官,当然了,病是假的,但辞官却是真的。”

    陈瑄手抚胡须,语气轻缓的说道。

    “辞官?为什么啊,他的县令可是好不容易才得来的,而且听说做的还不错,日后活动一下,如果能调回京城的话,说不定大有可为,好端端的辞什么官啊?”

    陈佐大为不解的问道。

    在整个陈家中,除了陈佐之外,就要数陈亮最为优秀,有时陈佐还在想,日后他和陈亮一文一武,整个陈家都要靠他们哥俩撑起来。

    “是我让他辞的官,而且他辞官之后,借口云游出海,估计现在已经到天竺了!”

    陈瑄说到这里时,脸上也露出几分得意之色。

    “去天竺!”

    陈佐闻言也是大吃一惊,一双眼睛瞪的老大,他做梦都没想到,陈亮竟然去了朱高煦那里。

    “父亲,您这么做,就不怕被陛下知道,从而惹来陛下的不满吗?”

    陈佐愣了好一会儿,这才猛然清醒,随即有些担心的向父亲问道。

    “你懂什么?我这是给咱们陈家留一条后路,汉王能攻破京城一次,自然也可能攻城京城两次,所以咱们陈家也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当然要两头下注!”

    陈瑄瞪了儿子,但还是耐心的给他讲解道,毕竟陈佐是要继承他爵位的人,家里的事必须给他讲清楚。

    “我明白了,爹您的才能不比任何人差,就因为您不是太宗皇帝燕王府的老人,所以劳累一辈子,也只换来一个伯爵,相比之下,那靖难功臣却是非公即侯,所以个人的才能远比不上跟对了人!”

    陈佐终于开窍了,当即一拍巴掌说道。

    “不错,你能明白这点,总算这些年没白活,而且据我所知,不光咱们陈家,其它的勋贵只要有路子的,哪个不往天竺派人?可惜你们几个兄弟都在明面上,我不好往天竺送,所以只好把你堂弟送去了,日后你要是有了合适的人,也可以往天竺送!”

    陈瑄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再次说道。

    “儿子明白!”

    陈佐当即兴奋的说道,他总算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却不能说了,各家勋贵都往天竺送人,为的就是两头下注,看来他日后也得多长个心眼,否则一辈子也只能做个伯爵。

    就在陈瑄父子二人聊天之时,忽然只见一骑飞奔而来,一边跑一边高声叫道:“港口水师急报,出云大名东极氏出兵,袭击了我大明运银船队!”

第六百四十三章 扫平日本的开端

    陈瑄以最快的速度来到港口的水师大营,只见水寨中的战船已经开始起锚,风帆也扬了起来,随时都准备出征。

    朱高燧也在这里,正在与一位水师将领说话,当他们看到陈瑄时,也立刻向他打招呼。

    “王爷,到底怎么回事,运银的船怎么会被东极氏袭击?”

    陈瑄大步上前,急切的向朱高燧问道。

    “还是让张将军来讲吧!”

    朱高燧却指了指身边的水师将领,他正是朱瞻壑的老部下张芾,现任日本布政使司的水师总兵一职,掌管着大明驻扎在日本的水师。

    “平江伯,今天有一只运银子的船队从港口出必,结果他们离开港口没多久,忽然被埋伏在海上的东极氏伏击,幸好有战船拼死杀出重围回来报信,我刚才已经派战船前去救援,但暂时还没有消息传回来。”

    张芾急忙为陈瑄讲解道。

    “东极氏竟然这么大胆?”

    陈瑄闻言也不禁露出惊讶的表情。

    这段时间他也没有闲着,除了操练将士外,他也在研究日本内部的各种资料,对石见国周围的情况更是了若指掌。

    据他所知,东极氏是位于石见国东边的一个大名,实力很强,特别是水师十分出色,之前更是得到足利夜幕的支持,使得他们的实力再一次增长,从而达到牵制石见国的大量驻军目的。

    “东极氏和我们做对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出没在石见国的山贼,有许多就是他们背后支持的,甚至还允许山贼进入他们的领地销赃,这次更是胆大包天,打劫我们运输的白银,简直就是自寻死路!”

    朱高燧这时在一旁咬牙切齿的怒道。

    “这帮倭人一向欺软怕硬,我们好长时间没有出兵教训他们了,所以他们已经忘了当初惨败带来的伤痛了,这次一定要给他们点颜色瞧瞧!”

    张芾这时也杀气腾腾的道。

    其实之前倭人已经被他们杀怕了,但后来朱瞻基和柳升的到来,特别是柳升,竟然还败给倭人的军队,虽然最终还是大明赢了,却让倭人意识到,原来明人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敢于反抗大明的倭人也越来越多,一些大名也意识到,必须团结起来,才能打败明军,于是他们纷纷与足利幕府合作,这也使得倭人的胆子越来越大,甚至敢支持山贼进入到石见国抢劫。

    “不是给他们一点颜色,而是要交将他们一举荡平!”

    朱高燧说到这里,猛然抬头看向陈瑄再次道。

    “平江伯,不能再等了,否则咱们的白银被倭人抢了,却没有任何动作,到时只会让倭人认为他们软弱可欺,万一足利幕府再从中鼓动,只会引发更多的叛乱,后果不堪设想!”

    陈瑄闻言也是心中一惊,朱瞻基派他前来,就是为了扫平整个日本的地方势力,结果他来了日本一直按兵不动,反倒是被一个大名劫了白银,这若是传到京城,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参奏一本的话,到时他也要吃不了兜着走。

    想到这里,陈瑄也立刻大声道:“请王爷吩咐,末将定要将这些叛贼一网打尽!”陈瑄现在唯一的机会,就是戴罪立功,争取在消息传回京城之前,打出几个漂亮的胜仗,用赫赫的战功去堵住那些人的嘴。

    听到陈瑄的话,朱高燧当即站直身子道:“好,平江伯你立刻调集大军,兵发东极氏,敢动我大明的白银,就要让他们付出百倍的代价!”

    “末将遵令!”

    陈瑄双手抱拳行礼道,说完转身大步离去。

    看着陈瑄离去的背影,朱高燧却是暗自冷笑,运银船队的消息其实就是他让朱瞻坺故意放出去的,为的吸引倭人袭击。

    毕竟陈瑄不肯出兵,但如果倭人主动进攻,他再不出兵的话,那罪名可就大了,现在看来,这办法果然有效,陈瑄想不出兵也不行了。

    如果朱瞻壑知道朱高燧父子为了一己之私,竟然把一支船队的安危都暴露给倭人的话,恐怕会气的想要杀人,到时就算朱高煦拦着,他也要让朱高燧父子付出应有的代价。

    不过朱高燧父子的毒计虽然卑鄙,但却很有效果。

    陈瑄回到军营后,立刻点齐人马,张芾这边也准备了水师战船,帮着陈瑄运输兵马,一路杀向东极氏的老巢。

    事实上东极氏虽然在海上伏击了运输白银的船队,但却遇到了顽强的抵抗,最后付出不小的代价,也只劫获了两条运输白银的船。

    等到东极氏带着抢到的两船白银,欢天喜地的赶回自己的老巢出云国时,却发现这里已经陷入到一片火海之中。

    原来张芾的水师已经将陈瑄的大军运到出云国,随后陈瑄率兵杀出,将整个东极氏的属城烧成一片白地。

    海上的东极氏水师,也没能逃过张芾的追杀,最后被大明水师包围,抢走的两船白银,还没有捂热就又回到了大明手中。

    东极氏的灭亡,仅仅只是陈瑄扫平日本的第一步,接下来陈瑄率领大军,一路向东推进,山名氏、武田氏接连被灭,最后大军直指京都的足利幕府。

    足利义持其实已经有所察觉,毕竟陈瑄的两万大军驻扎在石见国,肯定瞒不过倭人的眼线,因此足利义持之前就怀疑,明军很可能有什么大动作?

    所以足利义持也早早的联络各地大名,组成了一只规模庞大的联军,想要对抗大明的入侵。

    但陈瑄的行动之快,还是出乎足利义持的预料,等到他反应过来,想要调动大军反击时,陈瑄已经杀到了京都附近。

    最后双方的大军在京城以西的丹波地区相遇,双方在一片高地上展开了一场一决定国运的决战。

    足利义持的联军约有六万人,这也是倭国最后的精锐了,之前与明军的交战,已经让各路大名元气大伤,就连足利义持也没有多少可用之兵了。

    战前足利义持也颇有信心,觉得自己可以像上次击败柳升那样,将这个陌生的陈瑄击杀在丹波高地上,从而给明军一个狠狠的教训,让他们日后不敢再轻易对日本用兵。

第六百四十四章 大汉银行

    大汉西京城,朱瞻壑看着眼前这座改造完成的银行大厅,也不禁露出满意的神色。

    自从称帝之后,朱高煦就立刻赶往北方前线,打算继续他进军中亚的计划。

    对于军事上的事,朱瞻壑懂得不多,所以他选择完全相信朱高煦,自己只需要做好后勤方面的事情就行了。

    而在朱高煦走之前,特意交给他一件事,那就是建造一座皇城,毕竟原来的王宫不但风格不合适,而且面积也太小,朱高煦早就想重建了。

    所以朱瞻壑很快重新选择址,在西京城的正北方划出一大片区域,准备在这里修建一座皇城。

    原来的王宫也没有拆除,毕竟王宫的建筑还是十分精美的,因此朱瞻壑决定将这里改造一下,做为大汉银行的总部。

    当初朱瞻壑刚来到西京,杨士奇就请求他帮忙,建立一个属于大汉的银行,以免国内的货币被大明控制。

    朱瞻壑也想借银行的事,将自己在的威信树立起来,毕竟他虽然是太子,但这些年一直呆在大明,大汉这边的官员除了一些汉王府的老人,大部分都对他不熟悉,他需要做些事情以证明自己。

    所以就在几天之后,朱瞻壑就在杨士奇的配合下,抽调了一批人手后,很快就银行的架子搭建起来了,现在连总部也改造完成,随时都可以发行大汉的货币了。

    “太子您看,这是刚印刷出来的纸币!”

    正在这时,李齐拿着托盘,快步来到朱瞻壑面前兴奋的道。

    在这座银行总部改造完之前,银行的人一直都在旁边的另一个建筑里办公,许多事情都筹备的差不多了,比如纸币的印刷,样本也都出来了。

    朱瞻壑伸手拿起一张纸币,这是一张一百文的纸币,也是面值最大的纸币,除此之外,还有五十、二十、十文、五文和一文,币值和大明银行发行的小额纸币一模一样。

    不过虽然币值一样,但纸币的印刷却有很大的区别,大明的纸币脱胎于宝钞,当初朱瞻壑倒是想按照后世的钞票,将一些图案印刷在纸币上,但却遇到许多人的反对,最终的纸币只是将宝钞缩小,改动了一下面值而已。

    相比之下,现在的大汉纸币,却完全按照朱瞻壑的设想,与后世的纸币差不多,正面印着人物的头像,比如一百元印的是朱高煦的头像,五十元是朱瞻壑的,剩下的四种,分别以士农工商为主题。

    朱瞻壑将纸币前后都仔细的看了一遍,随后又用手揉搓了几下,感觉这种纸十分厚实坚韧,虽然比不上后世的钞票用纸,但只要不是故意撕毁,估计能用上很长时间。

    “不错,无论是印刷还是用纸,都十分合我的心意!”

    朱瞻壑将手中的纸币放下,这才对李齐满意的点头道。

    “如果太子您没有异议,那我就让人全力印刷了,到时也好保证发行!”

    李齐看到朱瞻壑满意,当即也兴奋的说道。

    李齐长于管理,对理财这方面并不精通,但没关系,只要朱瞻壑懂就行了,他需要发挥自己的管理才能,将整个银行的事情统筹起来。

    “可以,纸币的事关系到银行的成败,这件事你也要亲自监督,绝不能出任何差错!”

    朱瞻壑再次点头道。

    “下官明白!”

    李齐再次答应一声,说完就要转身离开。

    不过就在这时,李齐忽然又想到一件事,于是停下来再次问道:“太子,咱们的纸币要发行,是不是取个名字,比如大汉宝钞之类的?”“宝钞的名声已经臭了,大明的银行发行的小额纸币,也不敢叫宝钞。”

    朱瞻壑说到这里思考了一下,随即这才拍板道:“不如就叫汉圆吧!”

    “汉圆?为何叫圆,咱们的纸币可是方的啊?”

    李齐听后却愣住了,不知道这个“圆”是从哪来的?

    “你怎么忘了,咱们除了纸币,还有铜钱,铜钱不就是圆的吗?”

    朱瞻壑哈哈一笑解释道。

    一文钱有两种,一种是纸币,一种是铜钱,这点和后世一样。朱瞻壑将纸币称为汉圆,主要还是保留了后世的习惯,至于以后“圆”会不会改成“元”,那就不一定了。

    “原来如此,下官明白了,那我这就去监督汉圆的印刷!”

    李齐也是个聪明人,当即反应过来道,随后就再次告辞。

    李齐离开后,朱瞻壑又在这座改造好的银行总部转了转,现在银行的官员还没有搬进来,整个建筑都是空荡荡的。

    朱瞻壑打算让银行的人早点搬进来,熟悉一下这里的环境,到时就可以正式开业,并且发放汉元纸币了。

    “太子!日本那边有消息传过来了!”

    就在这时,只见刘苛一脸兴奋的坐外面跑进来,手中还拿着一份厚厚的情报。

    刘苛来到大汉后,也再次进入锦衣卫,成为他伯父刘勉的得力助手,不过刘勉跟着朱高煦去了北边军中,刘苛则留在西京,主要负责收集大明那边的情报。

    “难道说三叔他们已经扫平日本了?”

    朱瞻壑听到日本的消息,也立刻想到了朱高燧,按照时间推算,他应该已经与朱瞻基达成条件,正式开始扫平日本了。

    “太子真是神机妙算,就是关于赵王出兵日本的消息!”

    刘苛一记马屁拍上,随后将情报双手呈交给朱瞻壑。

    朱瞻壑拿过情报,大概的看了一下,随后也露出惊讶的神色。

    朱瞻基派平江伯陈瑄领兵两万,在丹波高地上与足利义持组织的联军对峙,眼看着一块决定日本国运的大战就要爆发。

    表面上看,陈瑄似乎要与一决死战,虽然足利义持的兵力是陈瑄的三倍,但倭军装备了训练太差,相比之下,陈瑄却全都是精兵,因此陈瑄在兵力上反而占据着优势。

    然而足利义持做梦也没有想到,陈瑄用兵远比他想像的还要狡猾,就在他与陈瑄的大军对峙之时,石见总兵黄文宇,率领五千骑兵从和泉登陆,趁着京城兵力空虚的机会,一举杀进京都城中,抄了足利氏的老窝。

第六百四十五章 足利灭亡

    足利氏灭亡了!

    朱瞻壑看着手中的这份情报,一时间也有种不真实的感觉,当初他率兵杀入日本的九州,最担心的就是足利氏会调集各种大名的兵力反攻。

    后来为了牵制足利氏,朱瞻壑甚至还和大内氏结盟,可以说为了足利氏,他可是花费了不少的心血。

    结果这个曾经让朱瞻壑头疼的足利氏,却被陈瑄与黄文宇联手灭掉了。

    之前陈瑄出兵两万,吸引了足利氏组织联军,在丹波高地上与陈瑄对峙。

    黄文宇却趁着这个机会,率兵五千直扑兵力空虚的京都。

    当初黄文宇本来只是个千户,却因为柳升战败,给了他立功的机会,组织矿场的战俘来了一场绝地反击,打败了足利义持的大军,他也因此被提拔为总兵。

    因此黄文宇和足利义持也是老对头了,这次由陈瑄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黄文宇却率兵突袭,不但在短时间内打下京都,而且还活捉了京都中的日本贵族。

    正在丹波与陈瑄对峙的足利义持,猛然间听到京都沦陷的消息,也一下子慌了手脚,随即竟然昏了头,率领手下仓促撤军,准备杀回京都解救自己的家人。

    足利义持撤军的决定,简直就是把自己往死路上送。

    陈瑄趁着这个机会,追在足利义持的屁股后面杀,军心大动的幕府联军,根本没有任何士气可言,面对明军的追杀只会一味的逃跑。

    等到足利义持率领着残兵败将,好不容易逃回京都时,迎面却又遇到黄文宇的痛击。

    最后足利义持死于乱军之中,六万联军死伤大半,剩下的要么投降,要么逃跑了,整个京都一带,再也没有成建制的日本军队。

    京都的陷落,以及足利义持的战死,代表着日本核心政权的瓦解,虽然各地的大名还没有征服,但没了足利氏牵头,这些大名也只是一盘散沙,陈瑄和黄文宇完全可以各个击破。

    “后续的情报还有吗?”

    朱瞻壑看完手的这份情报,随即向刘苛问道。

    这份情报只写到京都被大明攻陷,至于接下来的局势发展,朱瞻壑虽然可以猜到一些,但毕竟只是猜测,谁也不敢保证事情会向哪方面发展?

    “暂时没有了,但我已经加派人手,让他们关注日本那边的动向,应该很快就会有消息传来!”

    刘苛立刻回答道。

    “很好,日本那边持续关注,特别是我三叔的动向,一定要调查清楚!”

    朱瞻壑点了点头,再次吩咐道。

    “太子放心,小人这就去办!”

    刘苛答应一声,随后这才告辞离开。看着刘苛离开后,朱瞻壑又把手中的这份情报仔细的看了一遍,防止遗漏了一些重要的消息。

    如果朱高燧能顺利的拿下整个日本,以他的野心,肯定不会老老实实的做一个日本王。

    别看现在的石见银矿掌握在大明手中,但朱高燧掌握日本后,肯定会想办法侵占石见银矿,再加上朱瞻基有把柄握在朱高燧手中,到时朱瞻基也只能吃哑巴亏。

    “有了银子、有了封地,以三叔的性子,只会更不安分,只是不知道他日后会把目标投向大明,还是投向更加遥远的美洲呢?”

    朱瞻壑最后低声自语道。

    凭心而论,朱瞻壑希望朱高燧能把目光投向美洲,这样可以避免大明的内耗,如果他能找到美洲,将进一步拓展明人的生存空间,也能让朱瞻壑省不少的力气。

    不过朱高燧把目光投向美洲的前提,是大明必须保持强大,如果朱瞻基统治下的大明,稍一露出颓势,朱高燧肯定会趁虚而入。

    毕竟相比近在眼前的大明,美洲还是太遥远了,寻找美洲的过程也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只要朱高燧不傻,肯定不会舍近求远。

    想到这里,朱瞻壑也不禁叹了口气低语道:“三叔真是好算计啊,占据了日本,近可觊觎大明,远可图谋美洲,再不济也能守着日本做个安乐王爷,相比之下,我爹却要靠自己一手一脚的打江山,简直太辛苦了!”

    当然辛苦也有辛苦的好处,朱高煦靠自己打下来的江山,整个大汉国的根基十分坚固,也完全掌握在他们父子手中,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规划整个帝国。

    相比之下,朱高燧却是白捡了一个日本做封国,而且从名义上看,日本依然是大明的土地,朱高燧还是大明的藩王,所以他注定不可能称帝,否则只会招来大明军队前来平叛。

    另外朱高燧接管日本后,也只是名义上的接管,绝大部分官员依然是大明朝廷派驻的,连军队都是如此,朱高燧想要掌控日本,只能一点点的渗透,还要提防被人告发。

    所以朱高燧在日本,做什么事都会感觉束手束脚,再加上日本距离北京又不是太远,万一有点变故,朱瞻基随时都可以派大军前去。

    当初朱高燧的儿子朱瞻坺,一直反对去日本,在他看来,海外那么多地方,随便去哪都比去日本强。

    几天之后,大汉银行的官吏也十分顺利的搬迁到总部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李齐那边的汉圆也印刷的差不多了,可以说万事具备,就差开业了。

    不过也就在开业的前一天,刘苛再次送来日本的情报。

    事情果然像朱瞻壑猜测的那样,朱高燧父子很快就赶到京城,并且处死了足利义持的家人和臣属,至于一直被当做傀儡的天皇一系,则被朱高燧贬为庶人,因为日本不可能有两个国王。

    确定了自己在日本的地位后,朱高燧再次命令陈瑄和黄文宇,让他们分别带兵,清扫日本各地的大名,这些大名如果投降,还能保一世的富贵,但如果敢于反抗,足利义持就是他们的榜样。

    刚开始各路大名还不服气,有人组织兵力想要抵挡大明的军队,结果很快被剿灭,全家也被吊死在城头,这下也终于打醒了不少大名,于是投降的人越来越多,朱高燧也趁机在地方上安插了不少自己的人手。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4546/ 第一时间欣赏吾父朱高煦最新章节! 作者:北冥老鱼所写的《吾父朱高煦》为转载作品,吾父朱高煦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吾父朱高煦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吾父朱高煦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吾父朱高煦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吾父朱高煦介绍:
朱棣:我大哥死了,皇位有德者居之,我要造反!
朱高煦:我大哥也死了,那个皇位本来就是我的,我也要造反!
朱瞻壑:我大……呸!我就是大哥,我还没死呢,但做为朱高煦这个作死小能手的嫡长子,我感觉自己也离死不远了。吾父朱高煦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吾父朱高煦,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吾父朱高煦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