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吾父朱高煦TXT下载吾父朱高煦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吾父朱高煦全文阅读

作者:北冥老鱼     吾父朱高煦txt下载     吾父朱高煦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六百六十一章 吃空饷

    武英殿中,夏元吉等一众内阁大臣,正在向朱瞻基禀报河南一带的水灾。

    说来也是邪门,自从朱瞻基登基之后,河南一带就大雨连绵,一直下了将近一个月,黄河、汝河的河水大涨,甚至从大堤上都漫出来了,淹没了两岸不少的农田。

    开封、南阳等多地受灾,更加糟糕的是,长江那边也不太平,几乎同时江水大涨,导致襄阳、谷城等地受了水灾。

    “陛下,黄河、长江皆有水灾,现在灾情越发严重,灾民需要及时救援,同时还在防疫,毕竟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还请陛下开恩,调集粮食赈济灾民!”

    最后夏元吉郑重的向朱瞻基请求道。

    这次的大雨来的蹊跷,河南身处内陆,又偏向北方,一般不会下这么大的雨,结果这次竟然连下一月有余,连带着长江一带也受影响,地里的庄稼估计是完了,因此救灾的事也刻不容缓。

    “救灾是应该的,这件事就由你们内阁看着办吧,到时把救灾写成奏本呈上来就是了!”

    朱瞻基打了个哈欠说道。

    不是他不重视,而是大明的国土这么大,每天不是这个灾,就是那个灾,所以朱瞻基都已经习惯了,反正现在国库充盈,短时间内他也不想打仗,救个灾对朝廷的影响也不大。

    “臣遵旨!”

    夏元吉当即行礼,然后退到一边。

    这时杨荣却忽然上前道:“陛下,前段时间兴州范济上书,言说天下各州军伍缺额严重,是否要派人清查一遍?”

    杨荣所说的军伍缺额一事,最近一段时间闹的很大,主要就是兴州人范济的一篇奏本。

    这个范济可不是普通人,他曾经是元朝的进士出身,后来在洪武朝做过知府,因被别人牵连,被贬到兴州戍边,今年已经八十四岁了,而前几天他上收言说边塞的一些弊端,其中着重提到,各地的军伍缺额严重一事。

    大明实行的是军户制,只要一入军户,世世代代都是军户,刚开始时军户的待遇还行,至少朝廷给分配田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军户的田地被军官吞没,甚至军官还虚报军户的数目,为的是多领军饷,也就是俗称的“吃空饷”。

    本来吃空饷这种事,早就是军队中不是秘密的秘密了,可这次范济的一封奏本,却把这件事摆在了明面上,特别是在文官之中,更是引起很大的反响,许多人纷纷上书,要求朱瞻基派人彻查此事。

    但朱瞻基对这件事的反应却很奇怪,虽然他也当着内阁的面发了一通火,并且表示要彻查,可这都过去好几天了,朱瞻基还没有任何动作,所以杨荣才会开口询问。

    “这件事查是肯定要查的,而且既然要查,那就一查到底,朕准备多派几个人,分别到全国各地查个清楚,看看我大明的军伍到底烂成什么样子了?”

    朱瞻基这时忽然坐直身子,目光如炬的扫视了一下众人道。

    这时的朱瞻基,一扫之前的懒散,散发出一种青年天子特有的英气。

    “陛下英明,军伍缺额一事关系重大,臣以为非重臣不能担任,不如就由我们内阁拟一个名单,到时再分派下去调查此事!”

    杨荣看到朱瞻基答应,当即也大喜的建议道。

    “不用内阁操心,朕已经拟好了名单,你们等下直接派人通知他们,立刻动身前去地方!”

    朱瞻基却大手一挥道,立刻有太监上前,将朱瞻基拟好的名单交给杨荣。看到朱瞻基不经内阁,直接就把名单拟好了,杨荣等人也彼此对视一眼,所有人都是心中一跳,虽然这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却意味着朱瞻基并不愿意事事都交给内阁,有些重要的事情,还是必须要朱瞻基自己决定。

    “好了,如果没有其它的事情,今天就议到这里吧,夏尚书留一下!”

    最后朱瞻基再次开口道。

    杨荣等人答应一声,这才陆续退下,只剩下夏元吉一人。

    “陛下,不知留老臣所为何事?”

    夏元吉也十分随意的问道,毕竟他经常被朱瞻基留下单独议事,这也代表了朱瞻基对他的信任和依重。

    “军伍缺额一事,朕之前曾经听锦衣卫提到过,而在锦衣卫收集的情报中,朕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朱瞻基拿起桌子上的茶杯品了一口,这才缓缓的说道。

    “陛下发现了何事?”

    夏元吉好奇的追问道。

    “军队一般驻扎在边境,比如北方边境,交趾,以及沿海一带多有驻军,而据锦衣卫查到的消息,沿海和交趾一带,许多军户纷纷逃亡,然后坐船出海,这件事夏尚书你可知道?”

    朱瞻基说到最后时,脸上的笑容也慢慢的收敛起来。

    军户逃亡出海,至于目的地不用问也知道,除了南洋也只有可能去天竺。

    “这个……”

    夏元吉犹豫了一下,终于还是点头道:“此事臣的确有所耳闻,之前范济上书时,我也曾经找人了解过详情。”

    “伱都了解到什么情况?”

    朱瞻基身子后仰,看着夏元吉再次问道。

    “据臣所知,各地的卫所倾轧严重,军官利用手中的职权,侵占军户的田地,甚至强抢军户的儿女为奴为婢,许多军户已经沦为军官的佃户,生活困苦不堪,而且一入军籍,日后再无脱籍的可能,所以他们在绝望之下,只能冒险逃亡。”

    夏元吉也没有隐瞒,将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讲出来道。

    其实沿海和交趾一带的军户还算是好的,至少受不了压迫还能逃到海外,可在内陆的一些军户,想逃都没地方逃,最后被欺压的家破人亡也不在少数。

    其实军户制从一开始就有着巨大的缺陷,刚开始还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军户制的缺点越来越明显,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明军作战实力的直线下降。

    举个最明显的例子,当初倭寇危害那么大,除了客观原因外,最主要就是大明南方驻军已经开始败坏,沿海的卫所那么多,却连一群小小的倭寇都奈何不得。

第六百六十二章 朱瞻基的顾忌

    军户制度的败坏,是大明由盛转衰的关键,如果朱瞻壑还在大明,肯定会考虑改革军制,从根本上消除军户制度带来的影响。

    但很可惜,现在的皇帝是朱瞻基。

    夏元吉在讲完军户所受的压迫,以及逃亡的原因后,只见朱瞻基神情冷淡的道:“就算是军户们有冤屈,也不能成为他们逃亡海外的理由,朕打算下旨,禁止军户逃亡海外,若有人敢协助军户逃亡者,定要加以严处!”

    “陛下,禁止军户逃亡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现在最重要的,还是约束各地的将官,保证军户的生计,只有这样才能治本啊!”

    夏元吉立刻再次道。

    夏元吉很清楚,就算朱瞻基下旨,也根本无法阻止军户逃亡,毕竟人家都快要活不下去了,谁还在乎什么圣旨?

    “一个小小的百户、千户,就能在地方上作威作福,吃兵肉、喝兵血,如果他们背后没有人,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胆子?”

    没想到朱瞻基忽然意有所指的说道。

    夏元吉闻言先是一惊,随即就反应过来,这是朱瞻基在暗示他,军户们受欺压,本质上是军制的败坏,而军制的背后,则是各家勋贵,如果想要彻底解决这件事,最后难免会查到勋贵们的头上。

    其实朱瞻基对这件事看得十分透彻,小小的百户、千户都能吃空饷获利,如果没有上头的纵容,他们根本没有这个胆子,所以肯定有勋贵牵扯其中。

    而杨荣他们之所以那么积极,其实也是想借这件事,调查到勋贵们的头上,从而打击勋贵在朝堂上的势力。

    勋贵在这件事上并不无辜,文官们也并不仅仅是为了正义,一切的根本,其实还是文官集团与勋贵集团的权力争斗,所以朱瞻基之前才没有急着处理这件事。

    “陛下,臣知道这件事十分复杂,但军户才是这件事最大的受害者,因此不妨借此敲打一下某些人,让他们不要做的太过分。”

    夏元吉犹豫半晌,终于再次建议道。

    “所以啊,朕决定派人清查各地的军伍缺额,但这个度也要把握一下,不能烧得太大,否则会影响到朝廷的稳定,这点夏尚书你比任何人都清楚!”

    朱瞻基再次点醒道。

    他之所以把夏元吉留下来,就是让他日后盯着杨荣等人,他们查可以,但绝不能牵扯到太多的人。

    “老臣明白,但各地驻军的败坏,已经影响到朝廷在各地的稳定,臣觉得应该想个办法,从根本上解决此事!”

    夏元吉先是点头,随后再次建议道。

    说起来夏元吉也是受朱瞻壑的影响太大,或者说他习惯了,遇到事情就想彻底解决隐患。

    “军户制是大明的国本,想要解决谈何容易,此事急不来,只能徐徐图之!”

    朱瞻基却摇了摇头道。

    而在说到这里时,只见朱瞻基似乎想到了什么,犹豫了一下终于还是开口道:“说来说去,都要怪开海,要不是开海,又何须操心军户逃亡一事?”

    “陛下,开海之事利大于弊,绝不可因噎废食啊!”

    夏元吉闻言也是吓了一跳,急忙上前劝说道。当初朱高炽死之前,就曾经一意孤行的想要重启海禁,幸好他及时死了,否则还不知道会掀起多大的风浪?

    可是现在朱瞻基竟然开始抱怨起开海,这让夏元吉也不由得想到朱高炽,生怕对方脑子一抽,也走上朱高炽的老路。

    “呵呵,夏尚书放心吧,朕也只是一时心有所感,随口抱怨两句罢了,对于开海,我还是十分赞同的!”

    没想到朱瞻基这时再次哈哈一笑道。

    当然他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是否一致?恐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陛下可是吓死老臣了,自从开海之后,每年各地海关上缴的税收都在上涨,已经成为朝廷重要的财源之一,比如这次的河南水灾,朝廷赈灾的钱粮,许多都是要从海关出的!”

    夏元吉擦了擦额头的冷汗道。

    他也分不清朱瞻基的话是真是假,但无论朱瞻基心里是怎么想的,重启海禁都是绝对不可行的,不光是勋贵们反对,许多文官同样与海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于依靠海贸生活的百姓,更是不知凡几?

    可以说大明的上上下下,已经与海贸牢牢的捆绑在一起了,重启海禁,就相当于自己砍自己一刀,到时就算大明不死,也要重伤。

    “我只是随口一说,夏尚书你不要那么紧张,更何况如果我真的重启海禁,恐怕第一个不答应的,就是我那位在天竺称帝的二叔,到时他说不定会再来一次马踏京城,暗中勾结他的人肯定比上次更多!”

    朱瞻基说到最后时,脸色也不禁阴沉下来。

    大明与大汉之间的海贸来往频繁,特别是大汉,不但通过海贸获得巨额的利益,同时还得到了大明源源不断的移民,哪怕朱瞻基想要禁止也没用,毕竟大明的海岸线那么长,如果百姓要去天竺,总会找到办法的。

    所以朱瞻基如果真的重启海禁,朱高煦肯定第一个不答应,到时两国还真有可能爆发战争,以朱高煦和朱瞻壑的影响力,他们完全可以联络那些,因海禁导致利益受损的人,说不定根本不用朱高煦和朱瞻壑动手,大明国内的这些人就会联手把朱瞻基卖了。

    夏元吉听到朱瞻基的这些话,也终于松了口气,不管怎么说,朱瞻基心中有顾忌,应该不敢像朱高炽那样,不管不顾的重启海禁。

    “好了,朕累了,夏尚书你先回去忙伱的事吧,杨荣那边你帮朕盯着点!”

    朱瞻基看到夏元吉的神情变化,似乎也有些烦躁,当即一挥手道。

    “臣告退!”

    夏元吉也立刻退出了武英殿。

    不过在出了殿门时,他却忽然停下脚步,扭头看了看这座熟悉的大殿,想起当初朱瞻壑在的时候,无论朱棣遇到什么样的难题,朱瞻壑似乎总有办法帮他解决。

    可惜现在这座大殿换了主人,朱瞻壑也去了大汉做太子,大明这边似乎越来越不好过了。

第六百六十三章 作坊(上)

    北征港距离码头不远,这里本来是一片荒地,后来被朝廷征用,修建了一座规模巨大的作坊。

    相比普通的作坊,这座靠近码头的作坊却显得十分神秘,不但有军士把守,而且还严禁任何外人靠近,作坊里的人也很少与外界接触,据说作坊里自成集市,工匠和家人都生活在里面,平时的吃穿用度自有其它人负责采购。

    朱瞻壑与马安来到这里,一边走马安一边介绍道:“太子您看,别人都以为这里是一座作坊,其实里面是两座,香皂和香水作坊是分开的,规模大的是香皂作坊,毕竟这东西需求大、产量自然也大……”

    香皂和香水是朱瞻壑一手搞出来的,而且还是王府的赚钱利器,早在当初朱棣还在世时,朱瞻壑就已经开始把作坊往天竺这边搬了。

    最早的作坊是建在狮子城那边,北征港的作坊是后来建的,至于大明那边的作坊,则已经被关闭了,因为朱瞻壑对香皂和香水的工艺严格保密,因此现在的香皂和香水,已经成为大汉的独家产品,大明那边卖的,都是从狮子港那边运过去的。

    “现在这两座作坊已经开始生产了,足以供应天竺这边,日后还能销往中亚与西亚一带,如此一来,狮子港那边的作坊压力就小多了,只需要供应大明和南洋一带就行了。”

    最后马安再次补充道。

    以前只有狮子港那边有香皂和香水作坊,两边供应压力很大,所以朱瞻壑才让人在北征港这边建造了这座作坊。

    报纸的销量短时间内上不去,马安也不能一直守着,所以朱瞻壑就把北征港这边的作坊交给他管理,这也是作坊建成后,朱瞻壑第一次来这里。

    在马安的带领下,朱瞻壑先是来到香皂作坊,只见这里被划分成数个区域,每个区域负责一道工序,最后得到的皂基再次被融化后,加入各种香料入模,这才得到了需要的香皂。

    不过香皂的味道虽然好闻,但香皂作坊的味道却不怎么样,特别是制作香皂的原料又是油又是碱,再加上还有石灰,所以整个作坊里什么味道都有,朱瞻壑呆了一会就有点受不了了,这些工匠在这里工作也真是辛苦。

    当然了,这些工匠虽然辛苦,但报酬却十分丰厚,一个工匠干活,足够让一家人过上富裕的生活,有些工匠甚至是从大明直接搬过来的。

    相比于香皂作坊,香水作坊这边的味道就好闻多了,天竺这边本来就盛产香料,因此香水原料也更加丰富,各种香料在蒸馏的作用下,析出的香精与酒精按照比例混合,最后装入精美的玻璃瓶中。

    以前香水最大的客户,主要是大明的贵族女子,因为香水产量有限,哪怕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

    不过现在香水的最大客户,却已经变成了中亚与西亚一带的贵族,甚至是更远的欧洲一带,这些地方的人不分男女,大都有严重的体臭,因此香水一出现,立刻成为贵族的必备之物。

    北征港这边的香水作坊,主要就是供应这些中亚与西亚一带,而且味道也比较浓,否则根本遮盖不住他们的体味。

    现在香水作坊,已经不仅仅只是生产了,另外还招募了一些鼻子特别灵的配香师,他们负责研究各种新型的香水,以便能推阵出新,从而更好的割韭菜。

    参观完作坊后,朱瞻壑又去了作坊后面的住宅区看了一下。

    这里其实更像是一个独立的小镇,里面住的都是两个作坊的家眷,这里有专门的集市,可以买到各种生活物品,甚至在这里还设立了一座小学,可以让孩子们读书。之所以减少他们与外界的接触,主要就是为了保密,无论是香皂还是香水,现在都是大汉对外重要的商品,也是朝廷的财源之一,因此自然要格外重视。

    其实以前也发生过配方泄露的事情,毕竟香皂和香水的利益那么大,肯定会惹人眼红,不过汉王府也不是吃素的,对于那些敢于泄露,包括那些偷配方的人,汉王府都会毫不手软,因此直到现在,香皂和香水的配方都还牢牢的掌握在大汉手中。

    “太子,听说西京那边的夜校办的十分红火,许多以前大字不识的人,竟然都会写自己的名字了,而且我们的报纸销量也开始缓慢增长了,这么看来,报纸还是很有前途的!”

    参观完作坊之后,马安忽然小心翼翼的向朱瞻壑道。

    “怎么,你还惦记着报社那边的事?”

    朱瞻壑有些惊讶的看了马安一眼,相比报社,这两座作坊管理的人更多,每天进出的货物价值万金,这可是别人求都求不来的肥差,相比之下,报社那边更像是个清水衙门,利益倒是有,但绝对比不上作坊这边。

    “这个……嘿嘿,不瞒您说,作坊这边虽然不错,但我还是更喜欢报社那边。”

    没想到马安厚着脸皮一笑,竟然直接承认了。

    “为什么喜欢报社?”

    朱瞻壑也有点惊讶,想听一听马安的理由。

    “不瞒您说,作坊这边好虽好,但太没意思了,每天算来算去,不是钱就是货,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报社那边,每天都有新鲜的文章,有什么事情也能第一时间掌握,比作坊这边好玩多了!”

    马安做为朱瞻壑的心腹,这时也是实话实说道。

    朱瞻壑听后也一下子明白过来,马安这是在报社做了几年,眼界也跟着见涨,对于他来说,已经不再追求钱财这些低级的欲望,反而更喜欢报社带给他的新鲜和刺激。

    “好吧,既然你不喜欢这里,那我也不强求,等你把我交待的事情办好了,到时就把伱调回去,想来那时夜校的效果也出来了,报纸的销量肯定也会大增!”

    朱瞻壑终于点头道。

    他把马安这个心腹派到北征港,可不仅仅只是为了管理香皂和香水作坊的,而是另有任务。

第六百六十四章 作坊(下)

    听到朱瞻壑同意把自己调回报社,马安也是欣喜若狂,当即拍着胸脯保证道:“太子您放心,您交待的事情我已经做的差不多了,现在就可以带您去!”

    “好,带路!”

    朱瞻壑哈哈一笑,对于马安他也是越来越满意了,这家伙不但会拍马屁,而且做事也能让人放心。

    马安在前面带路,一行人来到作坊北边不远的一片地方,这里是一片山谷,进入山谷只有一条路,而且谷口还驻扎着一支上百人的军队,严禁任何人靠近。

    马安来到谷口的关卡,亮明身份这才放行,朱瞻壑跟着马安进到山谷之中。

    只见这里竟然修建了一座规模不小的作坊,各种简易的房屋排列在一起,不时还能看到一些皮肤黝黑的土人在房屋中进出,而在远处还有一些房屋正在建造之中。

    “太子您看,这座火器作坊已经按照您的吩咐,大体上已经建造的差不多了,工匠们也快要到了,只要人到齐之后,立刻就能进行火器的铸造!”

    马安指着山谷中的作坊兴奋的向朱瞻壑介绍道。

    这里是一座火器作坊,做为一个火器大国,大明的火器一向以犀利著称,朱棣更是打造了一支纯火器部队,也就是神机营,曾经在北征时立下过汗马功劳。

    朱瞻壑早就想改进火器了,但当时在大明的事情太多,他也没有什么机会接触火器,所以一直没能如愿。

    现在来到大汉后,朱瞻壑也第一时间了解了一下大汉这边的火器发展情况。

    相比大明,大汉这边的火器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当初朱高煦来到天竺,也曾经在狮子港那边建了一座火器作坊,因为狮子港是后勤基地,那边的火器作坊,主要是负责火器的维修,以及火药的配制。

    至于朱高煦手中使用的火器,大部分都是朱棣在背后提供的。

    后来朱高煦打下西京,也在西京建造了一座火器作坊,朱棣还给他支援了一批火器工匠,在这些工匠的帮助下,西京那边的火器作坊,终于可以制造出火枪了。

    但朱瞻壑对此并不满意,因为在他看来,大汉制造的火器,完全是大明火器的翻版,不但没有任何改进,甚至质量上可能还不如大明。

    所以他决定建造一座全新的火器作坊,这里将集中最好的火器匠人,按照他的想法打造世界上最先进的火器。

    在朱瞻壑的设想中,火器作坊将一分为二,西京那边的火器作坊,主要是用于改进火器之用,比如设计新型的火枪。

    等到西京那边设计出来的火枪成功后,再送到北征港这边的火器作坊,由他们大批量制造。

    之所以将火器作坊放在北征港,主要是这里运输方便,无论是制造火器需要的各种原材料,还是火器制造出来后的运输,都更加的方便。

    所以对于这座火器作坊,朱瞻壑也寄予厚望,这才派马安来到这里,明面上接管香皂和香水的作坊,暗地里其实是在筹备建造这座未来的火器兵工厂。

    当下朱瞻壑在马安的引导下,亲自参观了一下这座建造中的火器兵工厂,只见这里的主体建筑已经差不多了,剩下的一些配套设施,还在紧张的建造之中。那些干活的土人大都是就近征召而来的,干活的效率不高,经常偷奸耍滑,只能派监工紧紧的盯着,敢偷懒立刻就是一鞭子,这才能保证工程的进度。

    对于这样的场景,朱瞻壑早就见怪不怪了,天竺当地的土人早就被宗教洗脑了,平时温驯的像绵羊,而且你越是残暴,他们就越是温驯,反而你要是露出一丝软弱,他们就会立刻化身豺狼。

    所以大汉这边,无论是官府还是普通的汉人百姓,对土人的态度是一脉相承的强硬,这也正好符合了当初朱瞻壑送朱高煦来天竺的初衷,在这里朱高煦的残暴不仁,并不是一个缺点,反而是个让国家稳定的优点。

    在山谷里转了一圈后,朱瞻壑这才满意的离开,马安来北征港的时间并不长,能够把这座火器兵工厂建造成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十分不容易了。

    “世子,我有件事一直想问您。”

    回去的路上,马安忽然向朱瞻壑问道。

    “什么事?”

    朱瞻壑看着西方的晚霞,心情也颇为轻松的问道。

    “您为何这么重视火器?虽然大明的神机营不错,但太宗皇帝北征时,主要还是用骑兵和步兵作战,火器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作用也不比弓箭强多少吧?”

    马安鼓足勇气问道。

    “你这话现在说倒是没错,弓箭有弓箭的长处,但火枪也有火枪的好处,而且现在的火枪威力还是太差,等日后我把新式的火枪制造出来,伱就会知道,日后谁才是战场上的兵器之王了!”

    朱瞻壑呵呵一笑回答道。

    现在大明使用的火枪,还是最原始的火绳枪,开枪的步骤十分繁琐,先是要把火药和弹丸从枪口填进去,压实之后再把火绳点燃,最后才是瞄准射击。

    这种火绳枪受天气的影响很大,别说雨雪天了,就连大风天都会导致火枪无法使用,而且枪管里没有膛线,导致火枪的准头极差,只能让火枪手排成一排向前射击,用数量弥补准头。

    朱瞻壑虽然对枪支了解的不多,但也知道火绳枪太差劲了,哪怕他把燧发枪做出来,对枪支的发展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贡献。

    除了火枪之外,火药和子弹也有很多改进的地方,比如定装火药,以及火药的装填方式等,可以说能够改进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这些也根本不用朱瞻壑亲自动手,只要他把想法提出来,自然会有手下的工匠们去想办法实现。

    朱瞻壑在北征港停留了几天,期间也曾经去找驻扎在这里的张忠聚了聚,不过就在朱瞻壑准备回西京时,忽然接到锦衣卫的急报,一直驻扎在北方前线的朱高煦,终于挥兵北上,正式杀入帖木儿帝国境内。

第六百六十五章 进军中亚

    天竺地区的北部,有着一系列的山脉,东部是喜马拉雅山脉,西部是兴都库什山脉和苏莱蔓山脉,这三条山脉连成一片,形成了天竺北部的天然屏障。

    按理来说,有这一条天然的屏障在,天竺在地理位置上应该十分安全才对,想要入侵天竺,唯一的办法只能从海上入侵。

    但可能是老天和天竺开了个玩笑,偏偏在这条天然屏障上,开了一个巨大的山口,也就是兴都库什山脉上的开伯尔山口,这里也成为中亚和西亚入侵天竺的唯一入口。

    历史上的波斯人、希腊人、阿拉伯人、突厥人等等,都是从开伯尔山口入侵天竺,兴都库什这个名字翻译过来,就是打印度人的意思。

    外族不断从开伯尔山口入侵,这也导致天竺北部的人种混杂,天竺当地人也习惯了被外来者征服。

    唯一不走寻常路的,就是从大明而来的征服者朱高煦,他率领庞大的船队,从狮子港和北征港登陆,一路从南向北横推,不但占据了整个天竺,甚至将兵力推到开伯尔山口,并且在山口处修建了一座坚固的城池。

    之前朱高煦称帝后不久,就率军来到开伯尔山口坐镇,当初要不是朱棣忽然去世,打断了他出兵的计划,说不定他早就杀到山口对面了。

    开伯尔山口对面就是帖木尔帝国,自从那个瘸子帖木儿死在东征大明的路上后,帖木儿帝国就一直在走下坡路。

    当初朱高煦灭掉的那个德里苏丹国,本来只是帖木儿帝国的一个总督,后来趁着帖木儿去世,才脱离了帖木儿帝国的掌控。

    不过帖木儿帝国虽然衰弱了,依然是中亚和西亚一带的霸主,对于周围的小国一直都看不上眼,再加上帖木儿帝国内部的权力争斗十分激烈,自然更没有精力关心帝国外的事情。

    所以朱高煦入侵天竺,甚至在天竺建立大汉称帝的事,帖木儿帝国内部可能有人知道,但并没有在意。

    其实这也不能怪帖木儿帝国的人大意,主要是几千年来,天竺这片地方一直都是别人入侵他们,而且只要杀进天竺,无论以前再怎么强大的民族,也都会很快堕落,最终被下一个民族征服。

    所以帖木儿帝国的人,做梦都没有想到,会有人从天竺杀出来,甚至他们在开伯尔山口的另一侧,都没有布置多少兵力。

    朱高煦早就派锦衣卫,将帖木儿帝国内部的情况摸清楚了,所以这次出兵他也是准备充足,不但一举杀出开伯尔山口,并且攻占了帖木儿帝国的白沙瓦一带,相当于把帖木儿帝国的东部狠狠的咬下了一大块。

    朱瞻壑接到朱高煦出兵的消息时,也立刻赶回西京,一边密切关注朱高煦大军的动向,一边督促后勤的粮草物资,好让朱高煦没有后顾之忧。

    帖木儿帝国现在的苏丹名叫沙哈鲁,他是帖木儿的第四子,几年前他趁着平叛的机会,忽然出兵占据了国都撒马尔罕,杀死了侄子皮儿·马黑麻,成功的夺取了苏丹之位。

    沙哈鲁的上位,也代表着帖木儿死后,帝国内部的混乱暂时告以段落,虽然内部的纷争还是不断,但至少帖木儿帝国表面上暂时恢复了统一。沙哈鲁也算是一个很有作为的苏丹,他为了便于控制波斯一带,将国都迁到了西北方向的赫拉特,这几年他南征北战,也几乎统一了原来帖木儿帝国的所有疆域,只有波斯西部的地区暂时还无法征服。

    也就在这时,朱高煦忽然提兵杀入帖木儿帝国,并且夺取了东部的白沙瓦地区,这里可是帖木儿帝国的东部重镇,丢掉了这里,将会影响到帖木儿帝国整个东部的稳定。

    因此当这个消息传到赫拉特时,沙哈鲁也极为震怒,立刻下令让自己的长子兀鲁伯,率领大军南征。

    兀鲁伯一直镇守在撒马尔罕一带,这里帖木儿帝国原来的国都,城中贵族众多,势力也最为复杂,因此需要重兵镇守。

    但这次沙哈鲁却彻底的被激怒了,所以他也不但动用了撒马尔罕的兵力,更调动周围的数万兵力,共组成十万大军,打算一举将朱高煦的赶回天竺。

    其实沙哈鲁也挺委屈的,相比他父亲帖木儿,沙哈鲁对大明的态度是十分友好的,甚至在他统一帖木儿帝国后,更是派出几个儿子,跟着使团不远万里的出使大明,并且见到了朱棣,以表达自己的友好。

    朱棣也曾经派过使团,抵达赫拉特面见了沙哈鲁,双方互送了许多的礼物,算是化解了当初帖木儿东征的仇怨。

    所以沙哈鲁虽然早就知道朱棣的儿子侵占了天竺,却也没有防备,因为他觉得自己与大明的关系还算不错,再加上天竺本就是块不设防的肥肉,谁都可以咬上一口。

    结果让沙哈鲁没想到的是,就是天竺这块肥肉,竟然反咬了自己一口,朱高煦这个大汉皇帝,也根本不理会大明与帖木儿帝国的友谊。

    当然这也让沙哈鲁格外愤怒,所以他给兀鲁伯下令,让他无论如何都要狠狠的教训一下朱高煦,最好是能杀到天竺,攻破大汉帝国的首都,让朱高煦明白,在大明之外的地方,帖木儿帝国才是真正的霸主。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兀鲁伯率领着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杀向白沙瓦。

    朱高煦在打下白沙瓦后,也没有再向外扩张,因为他手中的兵力有限,这次出兵也只动用了两万大军,毕竟大汉成立后,全国各地都需要驻军,朱高煦又不喜欢用土人,所以能够动用的兵力自然也不多。

    在打下白沙瓦后,朱高煦也知道接下来肯定会面临着帖木儿帝国的反扑,所以他准备在白沙瓦这里与帖木儿帝国的大军决战,兵力上不占优势,但至少占据了地利的优势。

    只要朱高煦能够在这次决战中打败帖木儿帝国的大军,就代表着他正式在中亚站稳了脚步,大汉帝国的势力也延伸到了中亚一带。

第六百六十六章 铁关城

    开伯尔山口南侧,一座高大雄伟的城关将谷口堵的严严实实。

    朱瞻壑率领着一支队伍来到这里,只见城关上写着三个大字——铁关城。

    铁关城是朱高煦亲自下令,征召数万土人建造起来的一座雄关,只要这座城关不失,外人就别想从陆地上入侵大汉。

    “末将拜见太子!”

    只见城门处有一员身材健硕的中年将军快步上前,郑重的向朱瞻壑行礼道。

    “哈哈~,多年不见,张将军你风采更胜当年啊!”

    朱瞻壑看到这个前来迎接的将军,也不禁大笑一声道。

    来人正是张兴,他曾经是谷王的心腹,因受谷王的牵连被贬职,后来还是朱瞻壑看他是个人才,于是推荐他去交趾追上朱高煦,从而一起来到天竺。

    以张兴的才能,很快立下不少的功劳,一跃成为大汉的武将之首,连朱瞻壑的大舅哥常威,都要甘居张兴之下。

    “太子您可比当初成熟多了,之前我早就知道您来了天竺,一直想去见您,可惜军务在身,实在抽不出时间,还望太子见谅!”

    张兴见到朱瞻壑也十分高兴的道。

    对于朱瞻壑,他是打心眼里感激,当初要不是对方拉了他一把,说不定他只能在地方上做个小千户,从而草草的了此一生,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建功立业,甚至被封为国公。

    “张将军客气了,你现在是父皇的心腹,自然要国事为重!”

    朱瞻壑闻言大笑一声,想起当初的一些旧事,他也颇为感慨。

    “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太子快请进城,我已经让人设下接风宴,咱们边吃边聊!”

    张兴当即再次说道,他在得知朱瞻壑要来的消息时,也是十分高兴,今天更是早早的来到城门口迎接。

    “我身后这些是这次送来的粮草,张将军你让人交接一下!”

    朱瞻壑一边走一边指了指身后的队伍道。

    他这次来铁关城,一是运送这批粮草,二来也是坐镇铁关城,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将在这里亲自负责后勤物资的调度,免得前方出什么问题。

    “世子放心,我已经吩咐手下人接收了!”

    张兴一拍胸脯,随即与朱瞻壑并排进到城中。

    铁关城是一座军事堡垒,城中几乎没有什么居民,所有建筑都是为军事服务的,整个城市其实更像是一座超大号的军营。

    张兴带着朱瞻壑来到他的住处,客厅里也准备好了丰盛的酒菜,两人也没让其它人坐陪,就这么面对面的喝酒聊天。

    “太子,常威可是经常念叨你和太子妃,这次他做为先锋,第一个杀到白沙瓦,算是立下了头功,接下来还一场硬仗,他肯定是走不开了。”

    张兴向朱瞻壑敬了杯酒,这才介绍起常威的情况。“白沙瓦那边的情况怎么样,父皇和常兄只带了两万人,听说这次沙哈鲁派了十万大军,咱们能顶得住吗?”

    朱瞻壑这时也一脸关切的问道。

    他就是知道一场决战在即,所以才觉得在后方呆不住,于是跑到铁关城这里,希望能给朱高煦减少一些后方的压力。

    另外说句不好听的,万一前线的战事失利,朱瞻壑坐镇在铁关城,也能及时派兵救援,到时将大军撤回来,只要守住铁关城,帖木儿帝国的大军就别想南下。

    “现在还不好说,帖木儿帝国虽然走下坡路,但依然是一个不比大明弱多少的强国,这次又派出数倍于我们的大军杀来,陛下虽然占据着地利之势,但想要以逸待劳打败对方,也并不是一件易事!”

    张兴沉吟了一下这才如实回答道。

    他了解朱瞻壑的性格,所以也没有说什么虚头巴脑的话,直接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朱瞻壑听后也微微点头,这和他的想法差不多,这次是关乎到大汉国运的一战,如果能胜,代表着大汉更进一步,将势力伸到中亚,日后与帖木儿帝国争雄。

    但如果败了,最好的结果就是退回铁关城,朱高煦的扩张之路被打断,日后只能凭借着铁关城被动防守。

    也许日后帖木儿帝国进一步衰落了,他们才可能有第二次机会杀回中亚。

    “太子,陛下知道你来铁关城的消息后,也十分高兴,但他也给我下了命令,严禁您出铁关城,无论前方打成什么样,您只需要坐镇这里就好,有什么事情,由末将去做就是了!”

    这时张兴神情严肃的向朱瞻壑说道。

    战场上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哪怕朱高煦这种身经百战的宿将,也不敢说自己能在战场上全身而退,更何况这次面对的是帖木儿帝国的十万大军。

    所以朱高煦才会下令,禁止朱瞻壑出铁关城,说句不好听的,万一朱高煦在前线出了事,至少后方还有朱瞻壑主持大局,大汉的江山也不会因此而发生动乱。

    “放心吧,我知道轻重,这次来就是坐镇铁关城,为父皇解决后顾之忧!”

    朱瞻壑重重的点头道,他明白朱高煦的苦心,也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

    “其实陛下那边虽然有压力,但还是有一定的胜算的。”

    张兴感觉之前的话可能有些沉重,于是这时将白沙瓦一带的地图拿出来,然后给朱瞻壑讲解了一下朱高煦的兵力分布,以及对于这一战的计划。

    白沙瓦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坚城,背后就是兴都库什山,地形可以说十分的险要,之前朱高煦之所以能够打下这里,除了出其不意外,还和锦衣卫之前潜入城中,拉拢了不少帖木儿帝国的贵族,使得这些人在关键时候打开城门,才让朱高煦以极小的代价拿下了这里。

    因此这次帖木儿的十万大军虽然来势汹汹,但朱高煦已经在白沙瓦周围布下严密的防线,打算借助白沙瓦城的险要,前期消耗对方的士气和兵力。

    等到时机差不多了,再一举击溃对方的大军。

    “太子,必要的时候,我也会率出征,从另一个方向夹击帖木儿帝国的大军,到时这里就要麻烦您坐镇了!”

    最后张兴再次郑重的道,这个作战计划是他和朱高煦早就商量好的,不敢说万无一失,但至少让他们有不小的胜算。

第六百六十七章 清水河之战

    清水河,这里是一条流经白沙瓦地区的重要河流,河水两岸水草丰茂,适合耕种和放牧,因此也有不少部落生活在河两岸。

    不过就在前段时间,清水河两岸的部落听到风声,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跑光了,因为他们已经知道,苏丹沙哈鲁派出十万大军杀来,而清水河这里,正是白沙瓦的必经之地。

    常威率领着几千骑兵,埋伏在一个隐蔽的山坳里,而在他的头顶上,一架热气球飞在高空,气囊被涂成蓝色,几乎与蓝天融为一体,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热气球的存在。

    过了好一会儿,热气球上的瞭望手,终于顺着牵引绳丢下一份情报。

    常威拿过情报打开,只见上面写着几个大字:“敌情,左前方二十里,大概一个时辰抵达清水河畔!”

    看到这份情报,常威也是精神一震,当即下令全军准备,所有人上马等候他的命令。

    这次常威率领三千骑兵,埋伏在这里,准备给帖木儿帝国的军队一个狠狠的教训。

    虽然朱高煦决定凭借着白沙瓦的坚城固守,但一味死守可不符合他的性格,因此他才派出常威这员猛将,最少也要打掉对方先锋军的士气。

    一个时辰后,一支上万人的骑兵也终于出现在清水河对岸,只见这支骑兵虽然人数众多,但却队形散乱。

    这并不是说帖木儿帝国的军队军纪不好,而是突厥人和蒙古人骑兵的通病,他们的骑兵通常不会排列的太过紧密,但却十分灵活,一不小心就可能吃大亏。

    常威之前已经与帖木儿帝国的军队交战过,对于他们的情况也十分熟悉,这时也不急于出手。

    只见这支上万人的帖木儿军队来到清水河畔后,也没有急于渡河,而是让马匹在河边喝饱了水,也有士卒来到河边洗脸,看起来颇为散乱。

    如果不是隔着一条河,常威很可能会下令冲锋,给这支先锋军一个狠狠的教训,但清水河不但宽阔,而且河水也比较深,哪怕骑着马也不容易渡河。

    河对岸的敌军,直到后方的军官赶到之后,这才约束了士卒,随后派出探马,沿着河寻找水浅的位置,好让他们的大军渡河。

    不一会的功夫,这支骑兵就找到一处能够渡河的浅水区,而这个位置刚好正对着常威他们埋伏的区域。

    其实这也是常威他们早就算好的,在这段浅水河上,也只有这个位置才能让骑兵渡河,因此常威才会选择在这个山坳里埋伏。

    不过对面的将领还是十分谨慎的,他先派一支小队渡过河,然后在河对岸简单的搜查了一遍,防止有敌人偷袭。

    幸好常威他们埋伏的这个山坳十分隐蔽,距离河岸也有一段距离,如果不是走近的话,根本发现不了,而对方的探马显然只是应付差事,随便在河岸周边看了看就解除了警戒。

    于是后方的骑兵也开始渡河,这片浅水区的河水只到马腹,因此很快就有一批骑兵过了河。

    看着越来越多渡过河的敌军,常威身边的一员副将终于忍不住道:“将军,感觉差不多了吧,要不要现在就冲出去?”“不急,过河的人还不到一半,再等等,争取一鼓作气将他们留在清水河!”

    常威却十分沉得住气的说道。

    又过了好一会儿,眼看着已经有大半敌军过了河,这时常威也终于大吼一声:“杀!”

    随后常威一马当先,第一个杀了出去,身后的骑兵也同如猛虎出笼一般,杀气腾腾的冲向河畔的敌军。

    这些帖木儿帝国的骑兵才刚刚渡过河,因为渡河时比较乱,所以这时连队形都没有,猛然间看到有大汉的军队杀来,立刻慌了手脚,甚至有将官都找不到自己的下属。

    山坳距离河畔只有一里多地,对于骑兵来说几乎眨眼就到。

    所以没等帖木儿的骑兵做好迎敌的准备,就被常威手下的骑兵洪流狠狠的撞了过去。

    一方是散乱不堪,没有任何准备的帖木儿骑兵,一方是养精蓄锐,埋伏多时的大汉骑兵,后者就像是一柄烧红的尖刀一般,眨眼间就将帖木儿骑兵撕开一道巨大的口子,后方的骑兵持续涌入,将这道口子撕的越来越大。

    片刻之后,常威已经杀穿敌军,随后绕了个圈又返身又杀了回去。

    帖木儿骑兵的将领这时也终于反应过来,当即指挥手下集结队形防守,但这时他的手下已经被大汉的骑兵冲击的七零八落,他的命令也根本没几个人听。

    很快常威的骑兵再次杀回来,这时的帖木儿骑兵已经吓的胆寒,不少人都拼命的向后逃,打算逃到河对岸,这样有河水的阻隔,至少能安全一点。

    然而能够渡河的浅水区本来就不是很宽,而且后面还有滔滔不绝的帖木儿骑兵正在渡河,这时也根本来不及撤退。

    结果前面的帖木儿骑兵向后逃,后面的骑兵向前挤,双方在河水中挤成一团,最后竟然互相践踏,导致人马死伤一片,死马和死尸几乎堆成一座河坝,将河水都阻隔了。

    常威这时已经盯上这支敌军的将领,刚才对方一直高呼着组织手下防守,也暴露了他在军中的位置,因此常威率领亲卫,如同一支箭头一般杀向敌军的将领。

    帖木儿骑兵的将领也很快察觉了常威的意图,当下吓的魂飞魄散,特别是常威身披重甲,在战场上几乎是所向披靡,简直有万人不挡之勇。

    面对这种的猛将,帖木儿骑兵的将领也立刻意识到,如果被对方杀到,自己肯定死路一条,所以他也立刻让亲卫护着自己后撤。

    如果他能顺利的逃到河对岸,然后再将残兵组织起来,也许还有一拼之力,否则再这么下去,他手下的这一万骑兵都得死在这里。

    然而这个将领打算的虽然很好,可他却低估了常威的勇猛,还没等他逃出去多远,常威就率兵杀到,手中长枪如同毒龙出洞,一枪将对方刺于马下!

第六百六十八章 对士气的打击

    清水河之战,常威一战歼敌七千多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死于践踏或淹死,真正死在汉军手下的反而是少数。

    这一战也让汉军的士气大振,相比之下,后方的帖木儿主力大军得知这个消息后,身为主将的兀鲁伯大为震怒,立刻让大军加快速度,但这件事也不可避免的影响到手下大军的士气,不少人在谈论到汉军时,也都暗自担心。

    “大哥,现在军中都在谈论着前军的惨败,汉军以三千骑兵就歼灭咱们上万人,只有两千多残兵逃回来,这对咱们的士气打击很大啊!”

    帖木儿大军的营帐之中,一个大胡子的突厥人向坐在首位的中年人说道。

    中年人正是沙哈鲁的长子兀鲁伯,而这个说话的大胡子,则是兀鲁伯的三弟贝孙忽,兄弟两人之前就一直镇守在撒马尔罕,感情相当不错。

    兀鲁伯听到弟弟的话,也不禁眉头紧皱,之前他派自己的心腹脱干率领一万人做前锋,却没想到对方不但惨败,而且连脱干也被汉军的将领斩杀。

    逃回来的两千多残兵败将,一个个也都是吓破了胆,甚至有人说汉军是魔鬼,虽然他下令将这些散播谣言的人给斩首示众,但这些谣言已经动摇了他们的军心。

    “现在军中都怎么说的?”

    兀鲁伯沉默半晌,终于抬头向弟弟问道。

    “说什么的都有,特别是汉军以少胜多,连咱们的骑兵都不是他们的对手,有些吓疯的败兵甚至说,汉军长出翅膀会飞,而且还会从天上往下扔火雷,简直就是胡言乱语!”

    贝孙忽说到最后也气的一拍桌子怒道。

    当然他不知道,常威在打败他们的先锋军时,天上的确有汉军的热气球,甚至还凑热闹的往下丢了一些手雷,结果刚好被逃回去的败兵看见,于是以讹传讹就变成了汉军会飞上天的谣言。

    “这个大汉与大明同出一源,咱们对他们的了解不多,当初祖父东征,还没等抵达大明边境就去世了,不过据东边的蒙古人说,明军的确十分厉害,特别是火器极为犀利,比当年的大元强多了!”

    兀鲁伯说到这里时,也是皱紧眉头。

    当初他们兄弟曾经出使过大明,但也只是见识到大明繁华的一面,并没有接触到大明的军队,不过光是从大明民间的繁华上,也能感受到大明的强大。

    所以在兀鲁伯心里,其实是不想与大汉为敌的,但这次却是大汉主动挑衅,他们也不得不做出反击,否则帝国的东南方向都将变得不再稳固。

    “大哥,你就别管大汉是不是真的厉害了,咱们现在最重要的,是把军中的谣言压下去,稳定住军心,否则别说打仗了,说不定还没到白沙瓦,咱们的军心就已经崩溃了!”

    贝孙忽听到大哥竟然提到大明的强大,也不禁苦笑着提醒道。

    “对对对,还是三弟你聪明,可是现在这种情况,我也没什么好办法啊?”

    兀鲁伯这时双手一摊无奈的道。

    在历史上兀鲁伯被称为“皇位上的学者”,他这个人十分博学,而且还修建了一座十分有名的天文台,治理地方也十分有能力,但在军事上却没有太大的作为,反而是他弟弟贝孙忽是个十分出色的将领。

    所以这次的出兵名义上是兀鲁伯为统帅,但其实真正的统帅是贝孙忽。

    “如果实在不行,就只能加大赏赐了,当初出使大明时,我曾经学会明人的一句古话,叫做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贝孙忽目光灼灼的说道。

    “重赏?怎么个重赏法?”

    兀鲁伯还是不明白的问题,帖木儿帝国对军功已经很重识了,毕竟他们虽然是突厥化的蒙古人,但毕竟也承袭了蒙古人的制度,国内的贵族几乎全都是靠军功起家的。

    “很简单,咱们只要承诺打下白沙瓦后,十日内不封刀,甚至直接出兵杀入天竺,虽然天竺是块烂地方,但还算是富裕,只要纵容手下的兵士抢掠一番,肯定会让不少人愿意卖命!”

    贝孙忽目光阴狠的说道。

    大胜之后纵兵抢掠,也是蒙古人的传统,只是自从蒙古人立国后,否则他们凭什么从一个小部落,发展成为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当时蒙古人打仗就是冲着钱财和军功去的。

    “这……是不是有点太残忍了,特别是白沙瓦本来就是咱们的领土啊?”

    兀鲁伯闻言也露出几分犹豫的表情,他的性格更像是学者,带有几分特属于学者的仁慈,这也是他带不好兵的主要原因。“没什么残忍不残忍的,据我所知,白沙瓦之所以那么快被汉军占据,就是因为城中的贵族与大汉勾结,他们既然已经投降了大汉,那就是咱们的敌人,对敌人绝不能有任何仁慈!”

    贝孙忽却坚持道。

    听到弟弟这么说,兀鲁伯犹豫了一下后,终于还是点头道:“好吧,既然你觉得这个办法有用,那就这么办吧,不过到了白沙瓦后,我还是希望伱能克制一下,如果能杀到天竺,那就随你们处置了!”

    在兀鲁伯心中,天竺并不属于帖木儿,他的仁慈只针对帖木儿帝国的子民。

    “大哥放心吧,我会注意分寸的!”

    贝孙忽冷酷的说道,对于他来说,只要能达到目的,付出再大的代价都是值得的。

    果然,当贝孙忽以兀鲁伯的名义,将战胜汉军后不封刀的命令传遍全军后,整个帖木儿大军本来低落的士气,也一下子振作起来。

    之前还在讨论汉军是如何恐怖的将士,也纷纷两眼冒光的讨论起白沙瓦和天竺的富裕,以及两地的女人有什么不同?

    感受到军队士气的回升,兀鲁伯和贝孙忽也下令加速行军,争取早日抵达白沙瓦。

    其实也根本不用他们下令,整个帖木儿大军这时也都急着赶路,希望可以早一点打败汉军,到时白沙瓦和天竺的财富和女人就全都是自己的了。

    这天兀鲁伯的大军也终于抵达了清水河畔,这里是前往白沙瓦的必经之地,之前他们的先锋军,也在这里被汉军伏击,导致损失惨重。

    虽然贝孙忽觉得汉军不可能故计重施,但为了安全,在大军渡河之时,他还是派出十几支小队先行渡河,然后四周探查清楚,以确保没有汉军在周围埋伏。

    然而就在派出去小队没多久,忽然有一支小队神情惊慌的回来禀报,他们在下游的河岸上发现了一些汉军留下的“东西”。

    等到兀鲁伯和贝孙忽确认对岸没有危险后,他们才一起渡河,然后来到河对岸,只见这里竟然矗立着几座山丘,确切的说应该是用人头垒起来的山丘。

    这些人头全都是之前惨败的先锋军,他们死后被汉军砍掉头颅,并且在河岸这里筑成小山,也就是中原古书中的“京观”。

    当兀鲁伯看到这些密密麻麻的人头时,也不禁眼前一黑,差点从马上摔下去。

    旁边的贝孙忽脸色阴沉,他也没想到汉军竟然这么狠,杀了他们的人也就罢了,竟然还要砍掉人头,垒成小山的模样,这简直就是对他们赤裸裸的恐吓。

    “呱呱~”

    一群食腐鸟围着京观盘旋,时不时飞下来,落到人头上啄食着人头上的皮肉,整个河岸都充斥着一股腐臭气,视觉和嗅觉的双重冲击,让人有种作呕的冲动。

    “哇!”

    兀鲁伯第一个没忍住,伏在马上大吐特吐,就连一些身经百战的将士,这时也吓的脸色发白,马匹也禁不住连连后退。

    这时后续的大军也陆续过了河,当看到河岸边上的京观时,这些人也都是吓的不轻,不少人更是低声议论纷纷,甚至还有将士从人头中看到了自己的亲人或朋友,更是当场痛哭,气氛一下子变得即悲痛又压抑。

    “全军出发,目标白沙瓦!”

    贝孙忽感觉到气氛不对,当即下达命令道,他怕这些人头影响到大军好不容易才提振起来的士气。

    然而贝孙忽的反应还是慢了几分,京观的惨状,已经通过不少将士之口,传遍了整个帖木儿大军,特别是那些亲眼见到京观的将士,更是卖力的传播着汉军的可怕。

    哪怕是离开了清水河后,大军中对那些京观的讨论依然在继续,贝孙忽虽然几次下令,禁止军中再讨论这件事,可根本没有效果,军士们对汉军的恐惧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再次加深了几分。

    面对这种情况,兀鲁伯曾经考虑过暂时退兵,让大军休养一段时间,平息了京观造成的影响后,到时再出兵也不迟。

    可过了清水河后,其实已经进入白沙瓦地区了,这时候想要退兵已经晚了,所以贝孙忽也十分反对,另外贝孙忽已经被汉军给惹怒了,现在他满肚子都是报仇雪恨的想法,自然不肯退兵。

    于是整个帖木儿大军就在这种矛盾的情况下,终于杀到了白沙瓦城下,朱高煦已经收缩兵力,依托坚城与兀鲁伯的大军对峙,双方都十分谨慎,谁也没有主动发动进攻。

第六百六十九章 疲敌之计

    白沙瓦城下,兀鲁伯的九万大军驻扎在十里外,与城中的汉军遥遥相对。

    刚开始双方都没有主动进攻,本来按照常理,兀鲁伯做主攻的一方,不远千里率兵杀来,应该会在第一时间发动进攻才对。

    可是之前的惨败,再加上清水河畔的京观,对他们的士气影响很大,贝孙忽倒是想要率兵攻城,但却被兀鲁伯压了下去。

    就这么僵持了几天后,兀鲁伯终于还是发动了进攻,毕竟他跑这么远来到白沙瓦城,如果一直这么僵持下去,也实在不是个事,更何况他们这么多军队远征,每天消耗的粮草也不是个小数目。

    于是在贝孙忽的指挥下,两万帖木儿大军率先对白沙瓦城发动了进攻,密密麻麻的士卒扛着各种攻城器械,顶着汉军的箭雨拼命的靠近城墙。

    在付出了不小的伤亡后,帖木儿的攻城大军也终于杀到城下,但迎接他们的却是更加猛烈的攻击,滚木擂石包括手雷等火器,不断从城头向下倾泻。

    在这种高强度的打击下,第一波进攻的军队甚至都没来得及使用攻城的器械,就连滚带爬的逃了回来,除了留下一地的尸体外,根本没有取得任何的战果。

    首战失利,贝孙忽的脸上也有点挂不住,毕竟这几天他可是一直强烈的要求出战,结果好不容易说服了兀鲁伯,却打成这副模样。

    于是贝孙忽再次组织人马,同时加派了军队从另一个方向攻城,企图用这种办法分散汉军的兵力,以兵多欺负兵少。

    不得不说贝孙忽的确是个知兵的人,他的这个办法也的确起到了效果,两面的城墙都受到攻击,城头汉军的反击力度果然降低了一些。

    趁着这个机会,贝孙忽亲自指挥一路大军,再次成功的杀到城墙下,甚至有人成功的登上城头,但却很快被汉军反推回去,第二次进攻再次失败。

    不甘心的贝孙忽接下来又组织了第三次、第四次进攻,但却都没能取得太大的战果,顶多就是有人登上城头,但更像是被汉军故意放上去,然后被他们以优势兵力围杀。

    贝孙忽也使用了各种大型的攻城器械,比如回回炮和火器,但白沙瓦的城墙是用山石建造,十分的坚固,这些器械根本起不到太大的效果。

    反而是汉军在城头上安装了床弩和火炮,给贝孙忽带来了巨大的伤亡。

    最后兀鲁伯看到接连的进攻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反而损失惨重后,终于下令撤军,贝孙忽反对也没用,于是他们对白沙瓦城的第一次进攻,就这么草草结束了。

    可是让兀鲁伯和贝孙忽没想到的是,他们不进去白沙瓦,白沙瓦城中的汉军反而出城进攻他们了。

    就在当天晚上,下半夜整个帖木儿的军营之中都陷入到沉睡之中。

    结果就在这时,忽然有一支汉军骑兵从白沙瓦城中杀出,一路狂奔杀向帖木儿大军的军营。

    但这支骑兵并没有冲击军营,而是杀到营门前后,发挥从蒙古骑兵那里学到的骑射功夫,将一波又一波的火箭射向军营之中,另外还有投掷手,将手雷、火瓶等物扔向军营。

    伴随着手雷的爆炸声,火箭和火瓶也在军营中引发了大火,甚至连军营的大门都烧了起来。

    虽然巡逻的士卒提前预警,但当时整个军营都已经陷入到沉睡之中,就算是示警,军营里也来不及组织兵力。等到贝孙忽组织好一支骑兵杀出来时,汉军骑兵早就已经撤回了城中,只剩下一片陷入火海的营盘。

    面对这种情况,贝孙忽气的暴跳如雷,追到白沙瓦城下怒骂,却被城头上一阵箭雨射了回来。

    兀鲁伯也早就醒了,看到陷入火海的军营,也只能指挥将士们救火。

    幸亏对方的骑兵并没有冲入营中,所以引燃的帐篷并不多,损失还可以承受,也几乎没有什么伤亡,可以说这只是汉军的一次骚扰战。

    等到扑灭了大营中的火,天色也已经大亮,贝孙忽带着无尽的怒火,再次对白沙城发动了进攻,然而几乎是昨天的翻版,除了付出巨大的伤亡外,根本没能取得什么战果。

    接下来一段时间里,贝孙忽也经常组织攻城,虽然没有战果,但至少也能消耗一些汉军的实力。

    而汉军也时不时出城骚扰,兀鲁伯加强了夜间的巡逻,但也根本拦不住大汉的骑兵,因为对方根本不和他们纠缠,只要遇到抵抗就立刻撤退,城中还有军队接应他们,所以兀鲁伯也根本占不到任何便宜。

    于是双方的这种拉锯战持续了将近一个月,兀鲁伯他们依然被挡在白沙瓦城外,因为久攻不下,再加上夜间时不时就受到汉军的骚扰,使得兀鲁伯手下的大军得不到充分的休息。

    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兀鲁伯手下大军的士气肉眼可见的下降,甚至军心都开始涣散,每次贝孙忽组织攻城时,手下的将士都是出工不出力,因为出力的人之前都已经战死了。

    白沙瓦城中,常威一脸兴奋的向朱高煦建议道:“陛下,兀鲁伯的大军已经疲惫不堪,我觉得是时候给他们致命一击了!”

    这段时间他们白天坚守不出,晚上出城骚扰,其实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消耗敌军的士气,在对方的精神和体力都疲惫不堪之时,再发动突袭,一战定胜负。

    只见朱高煦倒是显得十分沉稳,沉吟了片刻这才开口问道:“你有几分把握?”

    “只要陛下给我一万五千兵马,我有六成把握一战而胜之!”

    常威双手抱拳行礼道,六成的把握已经很高了,毕竟在战场上,谁也不敢说自己有百分百的把握。

    “好,那我就给你兵马,希望这一战你不要让朕失望!”

    朱高煦也十分果断的答应道。

    如果放在以前,朱高煦肯定会亲自带兵冲锋,但现在他贵为皇帝,已经不再适合做这些,就算是御驾亲征,一般也是在后方押阵,除非战场上出了什么变故,他才会亲自上战场。

第六百七十章 兀鲁伯要撤军

    夜已经深了,贝孙忽却没有休息,而是亲自率领着一支骑兵,在军营附近巡逻。

    最近攻城战没有任何进展,汉军却屡屡出兵骚扰军营,每次都是放把火就跑,根本不与他们交战,贝孙忽多次派兵拦截,却都没能成功,有次都追到城门口了,却被里面接应的汉军反杀一通,气的贝孙忽也是暴跳如雷。

    所以这几天贝孙忽拼着晚上不睡觉,也要亲自带队巡逻,就是想把那伙天天骚扰他们的汉军骑兵留下。

    不过这伙汉军骑兵神出鬼没,骚扰的时间也不固定,所以贝孙忽巡逻了好几天,却连根毛都没有看到。

    其实贝孙忽根本不知道,汉军可是有热气球这种划时代的武器,哪怕是在晚上,也可以飞上天监视着帖木儿大军的军营,巡逻士卒的火把,很容易暴露他们的位置与移动方向,可以说贝孙忽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汉军看在眼里。

    贝孙忽率军在大营里巡逻到后半夜,对面的白沙瓦城那边依然是静悄悄的,除了城头的火把外,再无任何光亮,似乎整个城市都陷入到沉睡之中。

    看到这种情况,贝孙忽感觉今天汉军应该不会来了,再加上他这时也是又困又累,于是就让其它人继续巡逻,自己回到帐篷里,在侍从的帮助下脱掉铠甲,准备好好的睡上一觉。

    然而就在贝孙忽刚躺下,迷迷糊糊眼看着就要睡着时,却忽然只听外面一阵大乱,更有人大喊“汉军来了”。

    这让贝孙忽一下子从床上跳了起来,连铠甲都顾不上穿,抽刀就冲到帐篷外面。

    只见军营外一片火光,喊杀声响成一片,显然是汉军骚扰的骑兵又来了。

    这让贝孙忽气的怒骂一声,骑上马就往着火的方向冲去。

    这次着火的地方在军营的南边,等贝孙忽赶到时,只见靠近边缘的十几座帐篷,已经被烧成一片白地,遍地都是受伤呻吟的将士。

    “人呢,汉军跑哪去了?”

    贝孙忽看到营中的惨状,也不禁愤怒的大声问道。

    “启禀总督,汉军放了火后立刻就逃往白沙城的方向,巡逻的军队已经追下去了!”

    立刻有人上前禀报道。

    贝孙忽的正式官职是河中地区的总督,掌握着一方的军政大权。

    “又跑了!”

    贝孙忽然气的一拍马背,想要亲自去追,但现在天色太黑,而且巡逻的军队已经追上去了,如果连他们都追不到,贝孙忽亲自去了也没用。

    所以贝孙忽只能强忍着怒火,详细的询问了一下汉军偷袭的经过。

    原来就在贝孙忽刚回帐篷休息,汉军就从城中悄悄的杀了出来,这次的汉军更加狡猾,他们竟然分兵两路,一路假装偷袭军营的北部,引得巡逻的军队前去救援,结果真正的目标却是军营的南部。

    幸好汉军偷袭的队伍人数不多,他们不敢冲击营盘,只在军营外面射出火箭,引燃了军营里的帐篷,随后就转身逃窜。

    贝孙忽听完手下的禀报后,心中也更加恼火,他感觉这次出兵之后,一直就打得十分憋屈,好像从一开始就没有顺利过。

    半个时辰后,追击的军队也终于回来了,但很可惜,他们和往常一样,根本没能追上汉军。

    这个结果也在贝孙忽的预料之中,汉军本就是一沾就走,除非他们能提前预知汉军的行动,否则根本不可能拦下他们。

    “三弟,情况怎么样了?”正在这时,兀鲁伯也终于赶了过来,看到遍地的焦黑也立刻问道。

    “损失不大,但有些将士死伤,最终还是让他们逃了。”

    贝孙忽一脸沮丧的道。

    本来因为攻打白沙瓦城不利,整个大军的士气就十分低落,现在又经常在晚上遇到对方的骚扰,更让士气进一步下落,再这么下去的话,他们恐怕真的要无功而返了。

    兀鲁伯也看出贝孙忽的情绪不对,于是他吩咐手下处理这些事情,自己则带着贝孙忽回到帐篷单独说话。

    “三弟,现在全军上下士气低落,咱们的后勤也开始吃紧,再这么耗下去的话,对咱们十分不利啊!”

    兀鲁伯这时语重心长的说道。

    “大哥你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你想退兵?”

    贝孙忽不愧是兀鲁伯的亲弟弟,立刻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

    “不错,我这两天的确在考虑退兵,大汉铁了心要和我们打消耗战,偏偏我们劳师远征,这么多天又没有任何进展,也是时候退兵了。”

    兀鲁伯也没有绕弯子,直接承认道。

    他不是个优秀的统帅,却是个优秀的政治家,知道事不可为时,该舍弃就要舍弃,否则只会越陷越深。

    “不行,如果咱们无功而返,父亲会怎么看我们?”

    贝孙忽想也不想就拒绝道。

    “父亲那里我去解释,其实这次出征从先锋军惨败时起,咱们就已经落入到下风了。”

    兀鲁伯再次道,撤军的事他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因为他知道再这么拖下去,他们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可是……”

    贝孙忽还想再说什么,但兀鲁伯却摆手打断他道:“没什么可是的,这件事我已经决定了,你明天就让全军做好准备,后天就撤离白沙瓦!”

    看到兀鲁伯这么坚决,贝孙忽知道自己无论说什么都没有,最后只得颓然的坐到椅子上,好半天都没有再说话。

    最后还是兀鲁伯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三弟,今晚汉军已经来过了,应该不会再来了,伱也回去好好休息一下,这几天你都累瘦了!”

    听到大哥这么说,贝孙忽终于无奈的点头道:“好吧,大哥你也好好休息,我回去考虑一下如何撤军。”

    贝孙忽说完,这才告辞离开,兀鲁伯也亲自送他出了帐篷。

    而在回到自己的帐篷后,贝孙忽却怎么也睡不着,脑子里一直都在想着撤军的事,虽然兀鲁伯说要亲自向父亲解释,可谁都知道,贝孙忽才是统帅大军的将领,这次无功而返,肯定会让父亲对他失望的。

第六百七十一章 汉军真的会飞

    骚扰的汉军退走了,营中的火也被扑灭了,受伤的将士被抬到后营医治,整个帖木儿大军的军营也慢慢的陷入到安静之中。

    甚至连巡逻的将士,这时也放松下来,有人干脆找个地方猫起来打瞌睡,毕竟巡了大半夜了,所有人都是又困又累。

    这也不怪这些将士松懈,而是在他们看来,汉军已经骚扰过了,今晚肯定是安全了,再加上现在天都快亮了,因此更不用担心。

    其实不光是巡逻的人这么想,整个军营里的人都是这么想的,就连兀鲁伯和贝孙忽兄弟二人,也在自己的帐篷中安睡,整个军营都处于一种十分放松的氛围中。

    然而就在东方的天际微微发白,绝大部分人也是在这时候睡的最沉,却只见远方的白沙瓦城,几座城门悄悄打开,无数汉军纷纷涌出城门,在沉默中以最快的速度杀向帖木儿大军的军营。

    直到汉军几乎杀到军营边上时,才终于惊动了一些警觉的士卒,但这时却已经晚了。

    “杀!”

    随着一声怒吼,打破了静悄悄的黎明,无数汉军骑兵策马狂奔,眨眼间就杀到军营边上。

    昨晚骚扰的汉军放火时,不但烧毁了一些帐篷,同时也烧毁了军营外面的拒马,使得大营的防守出现一个缺口,帖木儿军营中的将士以为汉军不会再来,所以根本没有修补。

    结果这个缺口却成为了他们最大的弱点,汉军骑兵从缺口一拥而入,直接杀入军营之中,挥舞着火把开始在营中放火,走到哪大火就烧到哪。

    而后面的大军也在随之杀入,帐篷中被惊醒的帖木儿将士还没搞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人冲进帐篷,然后被砍掉了脑袋。

    也有些反应快一点的人,摸索着寻找武器想要反抗,但他们身上连甲衣都来不及穿,根本不是武装到牙齿的汉军对手。

    再加上帐篷被点燃之后,里面睡觉的将士甚至来不及逃出帐篷,就被烧死在里面,逃出来的也要面对汉军的屠刀,一时间整个军营之中惨叫声连成一片。

    兀鲁伯和贝孙忽也被惊醒,他们位于中军之中,汉军还没有杀到,于是他们立刻调集手下的将士,打算组织兵力抵抗汉军的冲杀。

    然而两才刚组织几千人,汉军的骑兵就已经杀到,随之而来的就是四处放火,燃烧的帐篷将黎明时分的军营照的一片雪亮。

    兀鲁伯和贝孙忽组织的几千人,也仅仅坚持了片刻,就被汉军骑兵冲的七零八落,两人也只能在亲卫的保护下退走。

    幸好这时军营里一片混乱,汉军也并没有发现混杂在乱军之中的兀鲁伯两人,否则他们肯定难逃一死。

    这时整个军营已经沦陷大半,汉军不但点燃了帐篷,甚至杀到了后方存储粮草、物资的地方,于是一场更大的火灾爆发,将整个天际都烧的一片通红。

    看到连粮草物资都被烧了,兀鲁伯和贝孙忽两人也是一阵绝望,再加上整个军营都陷入混乱,他们想组织兵力都不可能,于是只能率领身边的亲卫杀出军营,一路向北方逃窜。

    连主将都跑了,整个帖木儿军营之中自然更无抵抗,能逃的全都逃了,逃不了的要么投降,要么被杀。

    负责这次出兵的正是常威,他得到朱高煦的支持,率领一万五千大军杀出,之前还故意派小股骑兵骚扰,从而降低了对方的警惕,这一招果然起到了奇效。看到帖木儿军营大局已定,常威也立刻分派兵力,留下一部分人手镇守军营,同时让人通知城中的朱高煦,让他前来接收。

    而常威自己则亲率八千骑兵,沿着败兵逃跑的方向追了下去。

    挟着大胜之威,帖木儿的残兵败将已经被吓破了胆,所以常威必须扩大战果,不能让这些败兵有重新组织起来的机会。

    另外更重要的是,常威并没有在军营中发现兀鲁伯和贝孙忽两人的踪迹,对方很可能逃出去了,如果能抓住这两人,不但是大功一件,而且还可以利用他们要挟苏丹沙哈鲁,逼帖木儿帝国让出巨大的利益。

    抱着上面这个目的,常威也一路上紧咬着那些败兵不放,敢反抗阻拦者杀无赦,这也导致路上倒满了帖木儿败兵的尸体。

    兀鲁伯和贝孙忽两人逃出大营时十分仓促,身边只带了一千多护卫,等到逃出大营,陆续收拢了一部分败兵,终于聚集了五千多人。

    但就算是这样,兀鲁伯和贝孙忽也不敢有丝毫的停留,沿着来路一路狂奔。

    因为他们手下的这五千多人,早就被汉军吓破了胆,根本不敢与汉军正面对敌,所以他们唯一的出路就只有逃,拼命的逃,只要逃到后方他们才可能安全。

    后方的常威也很快发现了兀鲁伯他们的踪迹,毕竟这么多残兵败将聚集在一起,肯定有重要人物在其中,所以常威也紧紧的咬着兀鲁伯他们不放。

    这也更让兀鲁伯不敢有丝毫的停留,经过两天的狂奔后,前面就是清水河,这条河虽然不深,但能够让马匹渡河的地方并不宽,几千人想要渡过河也需要花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兀鲁伯和贝孙忽看着越来越近的清水河,两人眼睛中也露出几分希冀之色,因为只要过了河,他们完全可以凭借河水之险,阻击一下汉军,哪怕失败了,至少也能延缓一下汉军追击的速度。

    然而就在这时,忽然只听军中有人惊慌的大叫道:“汉……汉军飞过来了!”

    “谁在说胡话?”

    贝孙忽听到身后的叫声也怒不可遏的回头,想要将这个扰乱军心的家伙就地正法。

    然而就在贝孙忽刚一回头,刚好看到背后的天空上,一个又一个巨大如同浮云般的圆球,正顺着风向他们飞来,圆球下方还吊着一个大篮子,上面隐约可见几名汉军。

    “怎么可能,汉军竟然真的会飞?”

    贝孙忽看到天空中的热气球,也不禁震惊的目瞪口呆,满脸都是不敢相信的表情。

第六百七十二章 兀鲁伯被俘

    常威也知道前面就是清水河,担心兀鲁伯等人逃过清水河后,自己不好追击。

    刚好这时是顺风,于是他下令让后方的热气球升空,为的不是追击兀鲁伯等人,而是为了吸引对方的注意力,最好是能干扰对方渡河,从而为他们争取追击的时间。

    常威的这个办法还是很有效的,当看到飞在天空中的热气球时,兀鲁伯和贝孙忽等人全都傻了,甚至都忘记了催马渡河,一个个站在那里仰着头,呆愣着的看着越来越近的热气球说不出话来。

    直到热气球飞到到兀鲁伯等人的上空,忽然上面丢出几个黑点,随着黑点越来越近,最终“砰”的一声在地面上摔在粉碎,一片大火四处飞溅。

    离得近的士卒被火花溅到身上,立刻惨叫着扑打起来,这下也终于惊醒了兀鲁伯等人,可是面对头顶上飞着的这个巨大怪球,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正在这时,其它热气球上又扔下一些黑点,这次不再是火瓶,而是手雷,有些还在半空中时,手雷就爆炸了,只见“轰隆”一声,碎片四射。

    下面有一些倒霉的刚才被碎片射中,立刻痛的惨叫连连,有些马匹也被惊的扬起前蹄,开始不受控制的四处乱跑。

    “射……射箭!把天上的怪球给我射下来!”

    贝孙忽这时终于反应过来,当即大声呼喊道。

    于是有弓箭手弯弓搭箭,向天空的热气球射去,但箭支飞到半空就无力的落下,根本射不到飘浮在高空的热气球。

    这时更多的热气球飞到兀鲁伯等人的上空,于是也有更多的火瓶和手雷扔下,一时间军中火光四射、爆炸不断,使得兀鲁伯的大军陷入到一片混乱之中。

    战马在嘶鸣、伤者在惨叫,更多的人在四处逃散,甚至有人开始往回跑,为的就是离头顶的热气球远一点。

    兀鲁伯和贝孙忽也在逃,因为热气球的进攻是从天上来的,无论他们身边有多少护卫都没用,反而因为护卫太多,吸引了更多火瓶和手雷,所以他们身边更加危险。

    其中兀鲁伯比较倒霉,刚逃出去没几步,忽然一枚手雷落到他的右边,只听“轰”的一声巨响,他只感觉右侧一阵大力涌来,一下子将他从马上掀了下去。

    兀鲁伯只感觉天眩地转,甚至摔到地上都没有感觉到疼,因为全身都麻了,直到他在地上滚了几圈停下来,这才慢慢的感觉全身剧痛,骨头像是全都断了似的,半点力气都使不上。

    更惨的是,周围全都是狂奔的战马,万一有哪匹马一蹄子踩在他脑袋上,绝对会让他死的很惨。

    幸好兀鲁伯的亲卫发现了他落马,这时很快飞奔而来,将他从马蹄间抢了出来。

    但这时兀鲁伯发现自己的右腿疼的厉害,不知道是不是骨头断了?除此之外,胸口也隐隐作痛,估计也伤的不轻。

    亲卫们抬着兀鲁伯逃出去好远,这才逃出热气球攻击的范围,这时贝孙忽也不知道逃到哪去了,他们手下的五千残兵败将,更是一哄而散。

    其实天上的热气球并不多,顶多也就二三十个,哪怕这些热气球装满了火瓶和手雷,也伤不了多少人。

    但热气球带来的恐惧却太可怕了,再加上这些残兵败将又都吓破了胆,所以他们才会不管不顾的四处逃窜,连兀鲁伯和贝孙忽也不例外。

    这时热气球已经顺着风飘到了远处,无法再展开有效的攻击,惊魂未定的贝孙忽这才想起来寻找兀鲁伯,结果当找到对方时,却发现对方全身是伤,现在连马都骑不了。

    更加糟糕的是,手下四散而逃,之前好不容易才聚拢起来的五千人,现在又散开了。“三弟快走,汉军能飞过来,说明他们就在附近,随时都可能杀到!”

    兀鲁伯这时强忍着身上的剧痛,向贝孙忽提醒道。

    “带上大哥,一起走!”

    贝孙忽闻言也醒悟过来,当即命令道。

    但兀鲁伯伤势严重,亲卫想要将他抬上马,却疼的他惨叫连连,但如果不上马,只靠人抬着根本走不快。

    “三弟,我们分兵两路,你带小部分护卫先走,我给你断后!”

    兀鲁伯当即立断,再次大声对贝孙忽叫道。

    他很清楚,以自己的伤势,根本逃不远,既然如此,还不如牺牲自己,给贝孙忽争取逃跑的时间,之所以把大部分护卫留给自己,也是为了迷惑汉军,让他们认为自己这边更重要。

    “大哥你……”

    贝孙忽刚想说什么,却只见远处传来一阵雷鸣般的马蹄声,显然后方的汉军追兵终于赶到了。

    “快走,没时间婆婆妈妈了!”

    兀鲁伯大声催促道,他一个人落在大汉手中,总比兄弟两人都落在大汉手中要强一些。

    贝孙忽也知道现在不是优柔寡断的时候,于是一咬牙转身上马,然后带着身边的护卫飞奔而去。

    兀鲁伯则命令留下的大部分护卫,护送着自己向清水河移动,而且他还故意跑的慢一点,好让汉军发现他们的踪迹。

    果然,后方的追兵很快发现了兀鲁伯身边的人,立刻有两支骑兵飞奔而来,如同两只蟹钳一般,一下子将他们的前路挡住,将他们包围起来。

    面对这么多的汉军,兀鲁伯也没有让手下做无谓的牺牲,直接表明自己的身份,并且表示自己愿意投降,但要求大汉给自己应有的待遇。

    虽然是敌人,但兀鲁伯毕竟是苏丹的长子,相当于大明的太子,而且大汉与帖木儿帝国虽然发生战争,但并没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因此俘虏的贵族也没必要处死,反而可以通过谈判,换取更大的利益。

    因此领兵的常威得知对方是兀鲁伯时,也高兴的大笑三声,随后亲自来见对方,并且保证对方的安全,随后这才让人用马车将兀鲁伯送到白沙瓦城,交给朱高煦亲自处置。

    随后常威又乘胜追击,希望将贝孙忽也抓住,但很可惜,他们渡过清水河追出去数十里,却也没有见到贝孙忽的踪迹,显然是让对方逃掉了。

第六百七十三章 常威的儿子

    白沙瓦大捷,帖木儿帝国的十万大军惨败而归,连兀鲁伯也被常威俘虏。

    这个捷报传到铁关城时,朱瞻壑也是大喜过望,立刻让人准备好酒好肉,自己亲自押送出城,前往白沙瓦城犒赏三军!

    朱高煦虽然说过不让朱瞻壑出城,但那是战前,现在战争的胜负已出,对方的十万大军都被消灭,连兀鲁伯也成为大汉的俘虏,朱瞻壑自然也没什么可担心的。

    出了铁关城,进入开伯尔山口,这座山口全长约有上百里,山口中有河流经过,而且在山口的两侧,还有朱高煦之前修建的一些军事堡垒,与背后的铁关城组成一道坚固的防线。

    很快朱瞻壑抵达了白沙瓦城,朱高煦见到儿子也十分高兴,再加上又打了胜仗,因此下令大贺三天,整个白沙瓦城都陷入到一片欢腾之中。

    “父亲,经过这一战之后,那个沙哈鲁应该不敢再派兵了吧?”

    朱瞻壑在庆功宴过后,这才特意找到朱高煦问道。

    “十万大军溃败,除了战死和俘虏的,能逃回去的估计还不到一半,这么大的损失,就算是大明也受不了,更别说沙哈鲁了,更何况他的长子兀鲁伯还在我们手里,更让他投鼠忌器。”

    朱高煦嘿嘿一笑得意的道。

    这一仗他以少胜多,打得十分漂亮,至少在十年内,帖木儿帝国都无力东顾,毕竟帖木儿帝国西部也不太平,他们不可能把全部兵力都压到东边来。

    “太好了,兀鲁伯在咱们手里,沙哈鲁应该很快会派人来谈判,到时又能宰他们一刀!”

    朱瞻壑哈哈一笑道,这一场不但打的痛快,后续的收获也很大,估计经此一役后,帖木儿会加速走下坡路,甚至西边的一些势力,可能也会与大汉接触。

    “不错,我都已经打算好了,如果沙哈鲁要赎回兀鲁伯,那就要喀布尔来换,否则他这辈子都别想再见到他儿子了!”

    朱高煦再次得意的笑道。

    喀布尔是白沙瓦西北方向的重镇,也是朱高煦本来计划中的扩张方向,但现在俘虏了兀鲁伯,自然也没必要再动刀兵,直接拿人质来交换就行了。

    “那个兀鲁伯关在哪,我想去见见他?”

    朱瞻壑好奇的问道,对于这个兀鲁伯,朱瞻壑在历史上曾经听说过他的名字,他不但是位伟大的天文学家,也是数学家、诗人、哲学家,后世月球上有座环形山,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但很可惜,博学多才的人似乎大都不是好的统治者,中原历史上的李煜和赵佶是这样,兀鲁伯也同样如此,他在位两年就遇到叛乱,连老巢撒马尔罕都被人占据,后来更是死于宫廷内斗之中,而在他在位期间,也是帖木儿帝国急速衰弱的时期。

    “我把他软禁在城中的一个院子里,让常威派重兵把守,你要见他的话,让常威带你去!”

    朱高煦随口回答道。

    兀鲁伯刚被俘虏时,朱高煦也去探望过他,还派自己身边的御医为兀鲁伯治伤,毕竟他的命还是很值钱的。

    随后父子二人又聊了一些家常,朱瞻壑这才告辞离开。

    第二天上午,朱瞻壑找到常威。常威见到朱瞻壑更是立刻笑道:“太子你来的太巧了,我也正打算找伱喝酒聊天呢,思宁怎么样,祁铭还好吧?”

    其实昨天庆功宴上两人已经见过面了,但当时人太多,所以两人也不方便聊家事,所以现在刚一见面,常威就立刻问起妹妹和外甥的情况。

    “思宁和孩子都挺好的,她还亲手给你做了几件衣服,让我帮她带过来了,等下我让人送来!”

    朱瞻壑哈哈一笑道。

    他和常威也是一别多年,再见到对方,发现他的变化也很大,不但留了胡子,看起来更加威武,而且这些年的征战,也让他身上染上一层浓浓的铁血味道,可以想像他若是穿上铠甲在战场上冲锋时,是何等的可怕!

    听到妹妹贵为太子妃,还不忘给自己做衣服,常威心底最柔软的那块地方也被触动,这些年他为了重振家门,跟随朱高煦四处征战,几次都是险死还生,但至少还有一个至亲的妹妹挂念着自己。

    很快常威深吸了口气,平复了一下激动的心情,随后让人准备酒菜,他和朱瞻壑相对而座,一边喝酒一边闲聊。

    朱瞻壑问了一下常威这些年的情况,虽然常威和朱瞻壑夫妻一直保持着书信联系,但有些事情不方便在书信上说。

    常威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也简单的说了一下,随后又详细问起常思宁和姑母一家的情况,朱瞻壑也有问必答,将对方想知道的事情都讲了一遍。

    最后朱瞻壑忽然话锋一转道:“常兄,我这次来的时候,思宁曾经嘱托我一件事!”

    “思宁有什么事?”

    常威立刻问道,对于他来说,妹妹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思宁告诉我,让我劝劝你,早点娶妻成婚,这样也能早点让常家开枝散叶,否则你这个国公之位日后打算留给谁?”

    朱瞻壑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道。

    常威一直没有娶妻,当时常家败落,也找不到什么门当户对的好人家,他又是个死脑筋,一直想先振兴家门后再成家。

    现在常威终于在大汉打下一番事业,被朱高煦封为燕国公,说句不好听的,如果哪天常威战死了,连个继承国公之位的人都没有。

    “我……我已经有儿子了,你和思宁应该已经见过了吧?”

    常威脸一红,但却还是开口问道。

    他的确有儿子,虽然他没有正式成婚,但身为男人,又是大汉的国公,他身边当然不缺女人,甚至其中一个姬妾还给他生了个儿子,现在才两岁,取名为常业。

    “我和思宁见过他了,孩子倒是不错,思宁可能不会介意,但你觉得姑母那关你能过得去吗?”

    朱瞻壑却反问道。

    常威喜欢胡姬,他身边的几个姬妾有波斯女人,也有大食女人,甚至还有突厥女人,给他生儿子的那个是波斯女人,所以常业是个混血儿,眼睛都发蓝,和中原汉人的长相区别很大。

第六百七十四章 联姻

    元朝重用色目人,对中原汉人大加打压,因此朱元璋建立大明后,色目人的地位一落千丈,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他们都十分鄙夷,甚至连所有海外胡人,都不怎么受人待见。

    常威可是常遇春的嫡长孙,虽然常家败落了,那也是大明的顶级豪门之一,特别是常威自己又争气,现在凭军功封为国公,重振了常家的声威。

    按照他的身份,再怎么着也应该娶一个豪门嫡女为妻,但常威却一直没有娶妻,身边的波斯姬妾倒是给他生了个儿子,但这个混血儿子可不怎么受人待见,如果放在大明,根本没有资格继承爵位,顶多就是日后给点财产打发出去,让他自立门户就是了。

    大汉虽然在天竺立国,但也是从大明分化出来的,各方面的习俗几乎与大明没什么两样,特别是常威和常思宁上面还有一位亲姑姑,两人也是对方抚养长大的,她肯定不会接受一个波斯胡姬的儿子继承常家的爵位。

    “那思宁是什么意思?”

    常威沉默了片刻后,这才抬头向朱瞻壑问道。

    说实话,常威之前满脑子都是重振家门,对女人之类的也不太在意,更没想过成婚之类的事,所以才只养了几个胡姬在身边。

    “思宁已经帮你说了门亲事,毕竟你现在好歹都是国公了,总得需要一个国公夫人帮你掌管家业。”

    朱瞻壑神色郑重的说道,常威的婚事可不是小事,毕竟大汉一共才四个国公,张忠都早早的娶了白芍儿为妻,只剩下常威还是光棍一条。

    “哪家的女子?”

    常威立刻问道,常家长房就只剩下他一根独苗,娶妻生子也的确是他的责任,所以他对这件事也并不抗拒。

    “魏国公徐钦有个妹妹,年芳十八,思宁见过对方,说她身材高挑,相貌秀丽,最难得的是知书达理,是个不错的女子,我们来之前就试探过徐家的口风,徐钦亲口答应愿意与你结亲,只要你点头,回头我就让思宁给徐家送聘礼!”

    朱瞻壑当即说道。

    早在大明时,常思宁就已经为常威的婚事操心了,为此也替他相了不少的女子,最终选定了魏国公徐钦的妹妹。

    当初徐达与常遇春几乎齐名,可常家因为站错了队,最终没落下来,相比之下,徐家却是一门两国公,地位尊祟之极,号称大明第一勋贵。

    如果放在以前,常威别说与徐家联姻了,就算是一些侯爵可能都看不上他,但常威自己争气,跟随朱高煦在天竺立下不少的汗马功劳,再加上常思宁又嫁给朱瞻壑,只有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常家肯定会一飞冲天。

    另外徐家这几年的日子也不太好过,特别是徐膺绪谋反的事,更是让徐家饱受打击,明面上虽然还是两国公,但相比于定国公府,魏国公一直不怎么受待见。

    所以徐钦也想两头下注,大明的根基不能丢,但大汉那边也不能落下,这点许多勋贵都想到一块去了,大汉这边有不少勋贵家的子弟,有些进军队有些做文官,朱高煦对他们也是来者不拒。

    徐钦显然是想通过联姻的方式,在大汉打下一些根基,日后也方便徐家人过来,所以他对妹妹和常威的这桩婚事,也是举双手赞成。

    “徐家这么大胆,他们就不怕大明的皇帝怪罪?”

    常威听完朱瞻壑的话却十分惊讶的问道。

    在他看来,徐家与自己联姻,这相当于脚踩两条船,以朱瞻基的性子,肯定会给徐家穿小鞋。

    “法不责众,大明那边的勋贵都在这么做,大哥他总不能把所有勋贵都抓起来问罪,更何况婚丧嫁娶本就是人之常情,哪怕你是皇帝,也不能管太宽!”朱瞻壑呵呵一笑,说话时脸上也不无得意。

    当初他想尽办法,将勋贵们捆上出海做生意的这条大船,为的就是这一天,现在勋贵们与大汉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朱瞻基如果要动这一块的利益,那就是与所有人为敌。

    “好吧,既然思宁都已经看好了,那我也没意见,反正娶谁都一样。”

    常威说到这里大手一挥道,他相信妹妹和妹夫的眼光,既然他们都说那个徐家小姐不错,相信嫁过来肯定能做好他的贤内助。

    “好!等下我就给思宁写信,让她尽快把婚事定下来!”

    朱瞻壑看到常威答应,当即一拍巴掌大笑道。

    常威的婚事解决了,常思宁也了却了一桩心事,否则常威一天不成婚,相当于常家一天无后,至于那个混血儿常业,注定是不可能继承爵位的,除非常威成婚后再无其它儿子。

    常威也十分高兴,当下与朱瞻壑边吃边聊,说到当初的一些旧事时,两人也是开怀大笑。

    最后聊的差不多了,朱瞻壑这才想起今天来找常威的原因,于是开口道:“那个兀鲁伯关在哪里,我想去见一见他?”

    “没问题,我亲自带你去!”

    常威当即也站起来道,兀鲁伯是他亲手抓到的,自然也由他看押。

    于是两人一起出门,骑着马走在白沙瓦城的街头。

    “听说兀鲁伯还有个弟弟,和他一同领兵出征,但却没有抓到?”

    朱瞻壑边走边随口问道。

    “不错,当时兀鲁伯被热气球扔下的手雷炸伤了,结果他却让他弟弟贝孙忽先逃了,自己留下吸引我们的注意力,等我抓到兀鲁伯后,再想找贝孙忽却已经晚了。”

    常威提到让贝孙忽逃走这件事时,也是一脸的懊恼,当时他见到兀鲁伯,就应该分派一支骑兵去追赶贝孙忽,这样说不定可以抓住对方。

    “兀鲁伯是沙哈鲁的长子,也是他精心培养的苏丹继承人,身份和我相当,所以你能抓住他已经相当不容易了,至于那个贝孙忽,逃了也就逃了,刚好可以让他回去给沙哈鲁报信。”

    朱瞻壑哈哈一笑再次道。

    说话之时,两人来到一处被重兵把守的院落,常威带着朱瞻壑穿过几道关卡,这才终于来到关押兀鲁伯的院子。

第六百七十五章 初见兀鲁伯

    朱瞻壑来到关押兀鲁伯的院门外,这里是一个颇为幽静的院子,当常威推开门时,只见院子里种满了花草,其中一个房间的窗户打开着,可以看到一个人坐在窗前的桌子旁正在看书。

    “看书的那个就是兀鲁伯,他倒是挺能沉得住气,自从被俘虏后能吃能睡,也按照医嘱安心养伤,甚至还要求我们给他送来一些书籍消磨时间。”

    常威指了指窗内那个看书的人影道。

    “有意思,我听说这个兀鲁伯博学多才,而且还曾经出使过大明,当时皇爷爷还在,可惜我当时有事不在京城,所以没有见到他。”

    朱瞻壑这时也露出饶有兴趣的表情,他早就对这个兀鲁伯久闻大名,所以才特意来见一见他。

    于是朱瞻壑迈步进到院子,窗子里的兀鲁伯一心都扑在书本上,并没有发现外面有人进来。

    书房的门虚掩着,朱瞻壑却没有推门进去,而是礼貌的外面敲了敲门。

    “进来!”

    里面的兀鲁伯竟然用汉话说道,他的汉话说的虽然不是很纯正,但也相当熟练。

    朱瞻壑推门进到书房,只见兀鲁伯依然在看书,这时头也不回的问道:“茶水泡好了吗?”

    兀鲁伯显然以为进来的是照顾他的仆从,毕竟以他的身份,哪怕是做了俘虏,常威也按照礼仪给对方安排了仆从,负责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兀鲁伯皇子真是好悠闲啊!”

    朱瞻壑也不生气,而是笑呵呵的开口道。

    帖木儿帝国没有太子之类的称呼,苏丹的儿子一般都是担任总督,所以朱瞻壑就按照中原的习惯,称对方为皇子,算是一个礼貌的尊称。

    兀鲁伯听到背后的陌生的声音,也立刻扭过头,当看到朱瞻壑时,也不禁一愣,不过他很快就猜到朱瞻壑的身份不一般,因为旁边身材魁梧的常威,正是俘虏他的那位大汉将军,可对方却只能陪同在这个年轻人一旁。

    “如果我没有猜错,你是大汉的太子朱瞻壑吧?”

    只见兀鲁伯打量了朱瞻壑几眼,忽然直接道出了朱瞻壑的名字。

    这让朱瞻壑也十分惊讶的问道:“你怎么知道我的身份?”

    朱瞻壑说话时也在打量着这位兀鲁伯,只见对方大概三十多岁,身穿长袍、头上围着头巾,长方脸,留着半长的胡须,整个人身上都透着几分学者的气质,难怪后世被人称为皇位上的学者。

    “太子殿下不要忘了,我曾经出使过大明,拜见过您的祖父,可惜当时殿下您领兵在海外,据说是攻打一个名叫倭国的地方,所以我虽然听说过您的名字,却无缘相见。”

    兀鲁伯十分坦诚的回答道。

    当初他出使大明时,曾经不止一次听别人提到过朱瞻壑的名字,要不是当时朱瞻壑不在京城,说不定两人早在多年前就已经见过面了,甚至还可能成为朋友。“皇子出使大明的事我也听说了,可惜我当时军务在身,无法赶回京城,却没想到多年后,咱们竟然会在这种情况下相见。”

    朱瞻壑也有些感慨的道。

    “太子殿下,这就是你们大汉的不是了,为何好端端的侵犯我国的领土?要不是大汉擅自挑起战争,我们也不会成为敌人。”

    兀鲁伯这时却神情严肃的向朱瞻壑指责道。

    “皇子殿下是不是忘了,当初令祖父东征大明时,又何曾找过什么理由?而且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希腊人来过、波斯人来过、突厥人也来过,后来伱们蒙古人才占据了这里!”

    朱瞻壑微微一笑反驳道。

    兀鲁伯家族应该是突厥人,但他们却对外宣称自己是蒙古人,只是继承了突厥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这主要是为了与黄金家族拉上关系,确立自己统治的正当性。

    听以朱瞻壑对这片土地的历史如此熟悉,兀鲁伯也感觉脸一红,做为一个博学的人,他当然熟知当地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一向都是强者为尊,强者向外扩张吞并弱者,根本不需要任何的理由。

    “太子殿下,国与国之间的确没有什么道义可讲,但我觉得我们与大汉之间并没有太大的矛盾,双方完全可以坐下来谈一谈!”

    兀鲁伯这时十分诚恳的说道。

    虽然这次惨败于大汉之手,但兀鲁伯并没有想过报复,因为他并不想和大汉为敌,甚至如果有可能,他还想和大汉合作,只要对方能保证帖木儿帝国东南方向的稳定就行。

    这并不是兀鲁伯软弱,而是他很清楚帝国内部的情况,自从他祖父帖木儿去世后,几个儿子和孙子争夺苏丹的位子,从而爆发了激烈了战争,最后虽然被兀鲁伯的父亲沙哈鲁统一了帝国,却已经让帖木儿帝国元气大伤。

    特别是帝国的西方,那边的大食人和波斯人都不服从帝国的统治,经常发生叛乱,为了镇压帝国西方的叛乱,沙哈鲁不得不将首都搬到西方的赫拉特,留下兀鲁伯镇守在撒马尔罕。

    就算是这样,帝国内部依然不平静,各大贵族拥兵自重,统治下的异族也各有异心,哪怕是一些蒙古贵族,也和他们不一条心。

    所以帖木儿帝国看似强盛,其实内部已经岌岌可危,现在又出现大汉这么一个强大的挑战者,一上来就灭掉了他们的十万大军,这也把兀鲁伯一下子打醒了。

    帖木儿帝国已经无法再应对像大汉这么强大的对手了,所以他才希望能和大汉化解矛盾,哪怕付出一些代价,但只要将大汉安抚下来,对帖木儿帝国来说都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其实我们大汉也不想出兵,但天竺那块地方你也知道,如果有人从白沙瓦这里出兵南下,整个天竺都无险可守,为了大汉的安全,我父亲才不得不向北扩张,至少要加强北部的防御。”

    朱瞻壑也十分坦诚的说道。

    以大汉现在的人口,也的确不适合向外扩张,比如这次出兵,朱高煦手中能动用的兵力只有两万人,这点兵力能打下白沙瓦就已经是极限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4546/ 第一时间欣赏吾父朱高煦最新章节! 作者:北冥老鱼所写的《吾父朱高煦》为转载作品,吾父朱高煦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吾父朱高煦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吾父朱高煦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吾父朱高煦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吾父朱高煦介绍:
朱棣:我大哥死了,皇位有德者居之,我要造反!
朱高煦:我大哥也死了,那个皇位本来就是我的,我也要造反!
朱瞻壑:我大……呸!我就是大哥,我还没死呢,但做为朱高煦这个作死小能手的嫡长子,我感觉自己也离死不远了。吾父朱高煦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吾父朱高煦,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吾父朱高煦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