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替汉TXT下载替汉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替汉全文阅读

作者:三合一咖啡     替汉txt下载     替汉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四十九章 移花接木

    “荆州大军虽然今日才到柴桑境内,但两军交战先派斥候,刘公经年老将,不会不懂这个道理。

    在刘表命其出征柴桑之后,刘公应该就已经派了斥候探查柴桑军情。”

    “如此的话,他定然早已得知这段时日以来,公子日日派工匠在城墙处修缮城防。

    今日彼等大军初至,我军工匠却集体撤下城墙来,这一消息不久后也会传到他耳里。”

    “刘公经验丰富,经验丰富者必多思。

    我今日突然将工匠撤下城防之举,会让其产生迷惑,让他心中更加确认吾乃是故布疑阵。

    他会以为我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迷惑他,让他以为我有所凭恃。”

    “他越如此以为,就会越轻视吾等。

    并且其以为自身势大,而吾方势弱,那么在此情况下,他反而不会着急攻打吾等。”

    “这样一来,也会为吾等争取了拖延住他们的时间。”

    “况且敌军已至城外数十里处,柴桑城防修缮已有半月之久,大体工事已经颇为完备。

    在吾看来,今日是否多修缮一日,于战局并无太大关碍。”

    “既能误敌,于我方又无害处,那么将工匠撤下城防一举,何乐而不为呢?”

    陆逊解释完后,孙皎与朱桓这才明白了陆逊的通盘考虑。

    的确是缜密无比,料敌于先。

    孙皎与朱桓二人齐齐对陆逊一拜,表示对陆逊的诚服。

    陆逊看后淡淡一笑,为了更好的了解敌情,他问起来朱桓独自留在南岸上时的境况。

    当朱桓说道敌军前锋曾对其放箭,但放箭之势却又不密集之时,陆逊对这件事感到了诧异。

    按照朱桓汇报的情报来说,敌军前锋部队乃是刘备统率。

    刘备与朱桓并无旧谊,怎么会对朱桓手下留情呢?

    随后陆逊的目光落在了并排而立的,孙皎与朱桓二人身上。

    若是孙皎与朱桓二人分开站立,那么陆逊一时也很难察觉到,刘备手下留情的目的是什么。

    但如今孙皎和朱桓站在一起,这从陆逊的方向看去,发现这二人无论身形,年纪,气度,亦或是装扮都颇为相像。

    特别是朱桓身上穿的那一身华丽铠甲,细微处的精美程度,比孙皎身上的那副铠甲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让陆逊一下子间就恍然过来,为何刘备会对朱桓手下留情了。

    原来是因为刘备误将朱桓当成了孙皎。

    想通这点之后的陆逊,笑了出来。

    刘备将朱桓误认为孙皎之后,对其手下留情,原因无非只有一个,那就是他想生擒“孙皎。”

    甚至于生擒孙皎在他心中,比攻打下柴桑一事更重要。

    刘备有这番心思,陆逊又结合起了世间流传的关于刘备的一些事,陆逊得出了一个结论。

    刘备,是一个心怀大志的英雄。

    刘公,你的心可真大呀。

    陆逊走到孙皎与朱桓二人身前,对着这朱桓说道,“休穆这次能安然回城,实则是仰赖你身上这一身精甲呀。”

    朱桓听后,低头看了看自身身上穿着的精甲。

    的确很招摇。

    他也明白了陆逊话中的意思,随后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出来。

    他喜华服,爱奢华,这一点被不少人非议过。

    但没想到今日保障他平安回来的,正是他往日被许多人非议的那点。

    朱桓以为陆逊提醒他这点,是为了让他注意点。

    毕竟在军中,一个职位不高的人穿的可与军中主将比拟,这算是逾越之举了。

    朱桓对陆逊一拜后说道,“职下有误,职下一会就将身上的这副精甲换下。”

    朱桓往日敢穿与孙皎同样华美的铠甲,主要原因就是孙皎身为军中主将,对他这番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现今陆逊是主将,还特地点明了这一点,朱桓并非是不知好歹之人,当即表示会改掉这点。

    朱桓说完后就向陆逊告退,想退下前去更换铠甲,岂不料陆逊出言拦住了他。

    “且慢。”

    朱桓转身用不解的眼神看向陆逊,陆逊看着朱桓笑着说道,

    “不必更换。”

    “既然刘公阴差阳错的以为你便是叔朗,那从今日起,你便是叔朗了。”

    陆逊此言一出,朱桓与孙皎齐齐一愣。

    ...

    柴桑城外,长江南岸。

    刘备身为这次荆州的先锋大将,在他的船队抵靠在南岸之后,他便当即率领着士卒下船。

    下船后,刘备率领着士卒在南岸上,选择了一块宽阔靠近水源的地域,安营扎寨起来。

    数万大军的营寨想要安札好,耗费的时间甚多。

    而且刘备手下只有三千士卒,虽然在其的先锋船队上还有着不少民夫,但总共加起来总人数不过五千之数。

    其中刘备还要分出两千士卒巡弋周围以备不测,所以刘备安营的速度显得颇慢。

    早晨时荆州大军抵达南岸,现在几个时辰过去了,时辰已经到了下午时分,刘备安营的进度才刚刚过半。

    这种缓慢的速度让还在船上的黄射,心中不禁焦急起来。

    刘表本是下令,让黄祖担任这次出征柴桑的主将。

    但黄祖考虑到江夏是他的大本营,若是他率大军离开江夏了,难免会对江夏的防务感到担忧。

    再加上他的长子黄射,今年已经年近而立之年。

    虽平时其因善待名士在江汉之地薄有名声,但他有显贵军职却并无军功在身,功勋底蕴不足,这也为黄射招惹了不少非议。

    黄祖认为柴桑守军只有三千,而这次江夏出兵近一万五之数,加上有刘备这样名闻天下的人当做先锋,拿下柴桑一事应该不难。

    所以他这次向刘表力谏由黄射担任出征柴桑主将,为的就是让黄射凭借这一战名声大噪,将来好继承他的江夏太守之位。

    在黄射领军出发之前,黄祖对其千叮咛万嘱咐,令其务必兵贵神速。

    在江东方面还不知道这个消息,援兵不能及时赶到柴桑时,率领大军速速攻破柴桑。

    黄射对于黄祖还是很敬重的,此次他对于黄祖的嘱咐也是牢记在心。

    如今他看刘备光安营扎寨就花费了近一日时间,这在他看来,是在延误战机。

第一百五十章 龙困浅滩

    不过黄射对于刘备,比对他父亲还敬重。

    从江夏出发的这一路上以来,黄射也都是以师长之礼对待刘备。

    他虽然心中对刘备安营的速度有不满之处,但也没有命人去责斥刘备,反而派了亲信大将张硕,前去好言问询刘备安营情况。

    张硕是黄祖年轻时招纳的宾客,自黄祖从军之后就一直跟在其身边鞍前马后,深受黄祖的信爱。

    并且张硕从军时间久,军旅经验丰富。

    这次黄祖让黄射率军出征,特意将张硕留在了黄射身边,让其保护兼提点黄射。

    张硕奉命来到岸上,寻到了正在指挥士卒安营的刘备。

    张硕对其问道,“左将军,我家少将让吾前来询问君,为何现今时值傍晚,大营还未立好?”

    “可是左将军手下人数不够?若是如此,我家少将可表示再派出三千人马供左将军调配。”

    刘备听了张硕的话后,温和得说道,“并非是人力不够。”

    “我军乃是由江上岸,安营务必设水陆两营,陆营驻兵,水营泊船。

    因为要分设两营,所以耗费时间会多了点。”

    张硕听后觉得有理,点了点头。

    这时他看到刘备分出了不少士卒,在南岸的四周设岗哨巡视四方。

    他眉头皱了起来,对刘备说道,“既然要分设两营,左将军又何必要分出如此多的士卒查视四周呢?

    如今当以先立好营帐为要,左将军应该集中人力才是。”

    张硕乃是黄氏家将,只忠于黄祖一人,对于刘备的左将军官职并不看重。

    因此他对刘备的问询,虽然牢记黄射的吩咐语气要客气,

    但为了完成黄射的命令,他的话语中对刘备分兵巡视的所为,不免带上了三分质疑。

    这三分质疑,引起了这时在刘备身旁的张飞的不满。

    张飞跟随刘备日久,与刘备既有深厚的君臣之义,又有深厚的兄弟之情。

    他见张硕只是一小小的校尉,竟然敢对刘备的所为怀抱质疑,他顿时怒从心生。

    张飞脸色愤愤,正要出言训斥张硕,却被刘备暗自拦下。

    刘备对其摇了摇头,示意其不要轻举妄动。

    随后刘备还是一副平淡的神色,他对张硕答道,“柴桑守将孙皎乃吴侯堂兄,孙氏子皆骁悍之徒。

    兵法有云半渡而击,如今我军正处在半渡之时,且我军的大营尚未立好,未有营盘之固守护。

    若是孙皎仗其骁悍,率军突袭我军,其虽兵少,也会造成大患。”

    “故而吾才分出二千兵马巡视四周,为的就是防备这一点。

    不然纵算孙皎突袭不成,其此举也会对我军造成士气损伤。”

    刘备的语气依旧温和,可是张硕再次言道,

    “左将军所言有理,既然如此,不如就依我家少将之言,其从中军中派出士兵协助左将军安营扎寨,如此岂不是更好?”

    刘备摇摇头道,“中郎将所部乃是我军主力精锐,不可轻动。

    中郎将所部居于江上,虎视江岸可对敌军造成威胁。

    若中郎将调派兵马下船,兵少则不足用。

    兵多则耗时久不说,因为营盘尚未立好,容易造成岸上拥堵,这时敌军若率兵袭击,也是大祸,不可为之。”

    张硕听了刘备的这番解释后,才终于息了质疑之心。

    他对刘备一拜后,回到楼船上禀报黄射去了。

    在张硕离去以后,方才被刘备用眼色压抑住怒气的张飞,这时已经无需再有所顾忌。

    他恨恨地对刘备说道,“都说南方子多蛮,多是不识礼仪之辈,今日看来果然如此。

    这张蛮算是个甚么东西,竟敢语露质疑,以下犯上,冒犯主公将军之尊,真是气煞我也。”

    说完后张飞为表心中怒气,将手中的蛇矛抬起重重的击打了一下地面,击起了一片尘埃。

    张飞发泄完心中怒气之后,他又对刘备说道,“主公方才怎么不让我,教训一下那个蛮子。”

    张飞略带牢骚的话语,让刘备轻笑一声,他反问张飞道,“如何教训?”

    “打一顿,还是直接杀了?”

    张飞下意识就要回答,要打杀了那个蛮子。

    可是看到刘备那略带落寞的神色,他就静静的闭上了嘴。

    张飞虽然性格暴躁了点,但不是无知之辈,打狗还要看主人这个道理,他是懂得。

    见张飞安静下来,刘备指着江上那气势磅礴,连绵不绝的战船,对着张飞说道,

    “益德,你难道还不明白吗?

    站在这些荆州战船身前的不止有那江东,还有我们。”

    刘备话中的深意显露无疑,张飞听后脸色一变,他对刘备说道,“怎么会呢?”

    “这次刘使君派主公为先锋攻打柴桑,若是主公能为刘使君拿下柴桑,那就立下了大功。

    到时候主公再向刘使君借兵讨伐曹贼,也就名正言顺了。”

    “从刘使君任用主公的这番举措来看,刘使君还是信重主公的。”

    听到张飞说出信重两个字,刘备像是听到了什么笑话一般。

    刘备脸上露出些许嘲笑,他对着张飞说道,

    “他信我吗?”

    刘备转身正对荆州战船,语气飘忽的继续说道,

    “我不信。”

    说完这句话后,刘备对着张飞说出了语重心长的一句话,

    “寄人篱下者,要贵在自知!”

    刘备说完后叹了一口气,这声叹气让张飞心中五味杂陈起来。

    龙困浅滩,实在是世上最悲哀的一件事。

    到了夜幕即将降临之时,刘备才将岸上的水陆两寨立好。

    立好后,刘备让人前去通传停泊在江上的黄射,请其率大军缓缓进入营帐。

    近两万大军下船登陆,是一件很复杂繁琐的事。

    幸亏这次黄射带来的是江夏郡中的精锐,类似于这种两栖登陆的行军,他们每个人都熟悉无比。

    因此人数虽多,但终于赶在夜幕完全黑下时,大部分兵卒进入了营帐中。

    在搬迁入大营中后,黄射就急不可耐的召集了诸将进行议事。

    军营各处已经点起了火把,燃烧着熊熊火焰的火把,将大营照耀的宛如白昼一般。

第一百五十一章 黄射的决断

    在黄射的主帐内,黄射端坐主位,刘备居于次位。

    其余主将依照军中职位次第入座,亮堂的主账内,统共坐着十数位将校。

    在主帐的地上,今日刘备派出去的斥候正在禀报着,他今日所打探到的军情。

    据斥候禀报所说,他观察到柴桑城上插着许多牙幢。

    在其靠近柴桑城后,更是听到柴桑城外的附近山林中,隐有鼓声响起。

    细细观之,林中飞鸟飞腾盘旋于山林上空,依其观察,可能旁边山林中埋伏有柴桑的伏兵。

    在听到斥候禀报的内容之后,黄射的脸上浮现一片沉重之色,帐中的大部分将校也多是如此神色。

    城上多有牙幢,这说明柴桑城中兵马不少。

    城外隐有伏兵埋伏,这不但说明柴桑城的兵马不少,甚至还说明柴桑城主将可能提前得知了己方到来的消息,故而才会有伏兵布置在城外。

    而后斥候又说道,他今日观察到之前日日在柴桑城墙上修缮城防的工匠,今日不知怎的全部被撤了下来。

    现在柴桑城从外观之,平静无比,不知虚实。

    这一条消息又让黄射脸上的沉重之色,多了几分。

    他的大军今日刚到柴桑,孙皎就将城墙上的工匠都撤下下去,这肯定不是巧合。

    这很可能就是孙皎在通过此举在告诉自己一个信息——他有恃无恐。

    攻城战本就不好打,现在敌方又有所凭恃,这让没有多少战阵经验的黄射,一下子感受到了莫大的难处。

    刘备察觉到了黄射脸上的难处,他心中一笑。

    这黄射终究还是任事不足,慌了手脚了。

    不过黄射身为主将却一脸惊难之色,这倒是有利于他表现。

    刘备起身问斥候道,“你观之柴桑城上多步牙幢,那你可见牙幢之下有士卒林立?”

    斥候听到刘备问话,他细细回想了一番后答道,“未有。”

    刘备再问道,“你观之柴桑城外山林之中疑有伏兵,那柴桑城外官道之上,可有大量车辆移动痕迹?”

    斥候答道,“未有。”

    刘备在得到他想要的答案之后,便让斥候退下。

    在斥候退下之后,刘备对着黄射说道,“依吾之见,此乃孙叔朗疑兵之计也。”

    黄射听闻刘备此语,他挺直身体问询刘备道,“刘君从何得知,这是孙叔朗疑兵之计?”

    刘备自信的答道,“牙幢者,乃将领指挥士卒或分布士卒之物事,按军法而言,每副牙幢之下当有三五士卒林立,方为常理。”

    “但如今柴桑城头空有牙幢,却无士卒林立在下,这为一疑。”

    “山林飞鸟盘旋上空不入林中,大多为山林中布有伏兵之故。”

    “但山林中若有伏兵,这伏兵必为柴桑城中所出。

    伏兵为了隐匿形迹,不会随身携带炊具生火,故而彼等粮草饮水皆靠柴桑城中补给。

    但柴桑城外并无运粮车辆痕迹,这岂不疑哉?”

    “故而吾认为以上皆为孙叔朗疑兵之计,乃是为了迷惑吾等,让吾等以为其兵强马壮,早有防备。”

    刘备的一番话说得帐内的许多将领,脸上的犹疑之色退去。

    同时这些将领脸上还浮现了,对刘备的钦佩之色。

    只是在一众将领中,张硕却表示了不同看法。

    “刘君所言固然有理,但山林多宝,可食之物也是颇多。

    孙军可在山林中自行采摘水果果腹,无须生火,亦无须城中补给。

    刘君光凭无粮车之迹,推断柴桑城外山林中无伏兵,未免太过武断。”

    刘备这次没有对张硕,再报有温和的语气。

    他说道,“孙叔朗要想伏击我军,伏兵之数至少需数千。

    数百之人在山林中寻找果腹之物不难,但数千人的食物在山林中,又岂是那么容易寻找的到的?”

    刘备的一番反驳,将张硕说的哑口无言。

    经过刘备的这一番反驳之后,黄射对刘备的判断更为信服了。

    黄射问刘备道,“按情报所言,柴桑城中有六千守兵,守城来说,兵力不算薄弱,孙叔朗又何必行此疑兵之计呢?”

    刘备答道,“若是城中没有六千守兵呢?”

    刘备此言一出,帐内的人无不大惊。

    刘备说道,“孙叔朗行此疑兵之计,目的在于让我军对其生惮,不敢贸然进攻。”

    “若是城中守兵充足,他本无必要行此举。”

    “他欲以疑兵之计迷惑吾等,吾料之,乃是其手中兵马不足,故而想施此疑兵之计虚张声势,以为其争取时间。”

    “毕竟我军攻打柴桑乃是突然之举,孙翊事先并不知情。

    而如今江东又有内乱,也许孙翊将柴桑的兵马调往丹阳,围剿全柔了也不一定。”

    刘备的一番分析说的帐内的人频频点头,黄射听后脸上更是浮现喜色,他激动的说道,

    “既然如此,我军应该趁此良机立即攻打柴桑,也许不出几日,柴桑可下。”

    刘备听后却阻止黄射道,“吾认为此刻我军不应速攻。”

    黄射听后疑惑道,“刘君何出此言?”

    刘备说道,“军势有宜缓以克敌,若彼我势均,其外有强援,我军恐有腹背之患,则攻之不得不速。”

    “若我强彼弱,其又外无救援,当羁縻围之,以待其敝。”

    “兵法云“十围五攻”,正谓此也。”

    “柴桑之众,未有离心,今其凭阻坚城,上下勠力,尽锐攻之,也未必可拔,然杀吾士卒必众矣。

    故吾认为,当持久以取耳。”

    刘备说出这番话后,黄射脸上的神色又迟疑起来,这时张硕及时出言道,

    “良机不可失,望少将三思,莫忘府君先前殷殷嘱咐。”

    黄射本来被刘备说的已经心神摇摆,但他听到张硕此言后,立马想起了黄祖在其出征之时,对其的多番嘱咐。

    若有良机,务必速攻。

    黄射虽然敬重刘备,但毕竟父子连心,这时他还是更为相信黄祖的判断的。

    于是黄射在思考一番后说道,“刘君所言契合军法,但良机不可失。

    吾已决意,明日一早鸡鸣之后就对柴桑发起进攻。”

    黄射身为主将,他说的话在军中就是圣旨。

第一百五十二章 血红的早晨

    帐内的诸位将校,听到黄射的命令后皆起身,对着黄射拜道,“唯。”

    黄射又对刘备说道,“明日攻城之时,还需多仰仗刘君手下虎将之力。”

    攻城时以刘备为先锋,这是在出征前刘表就定下的策略。

    黄射如今只是在忠心执行刘表的命令,刘备虽然心中不愿,但也是无法,轻声接下了这个任务。

    不过黄射终究不像刘表那般薄情,黄射表示明日会调拨二千士卒给刘备,令其汇合本部兵马共五千之众,作为先锋对柴桑发起进攻。

    在决定好明日攻打柴桑的一切事宜之后,黄射便宣布散会,而后帐中的一众将校就离开了主帐。

    在诸将校皆走后,关羽、张飞、赵云三将来到刘备身前,关羽欲言又止,刘备看出了他想说什么,脸色平淡的对其说道,

    “中郎将迟早会后悔的。”

    赵云则说道,“若是在中郎将的速攻之下,柴桑城真被其拿下了呢?”

    “不可能。”

    刘备断然否定道。

    在他看来,孙皎敢孤身一人留在江岸刺探敌情,又能想出这等疑兵之计,这足以说明孙皎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这样的人守护的城池,又岂是那么好夺下来的。

    刘备看了一眼那被火光照耀的熠熠生光的主将位子,眼神中闪过些志在必得之色。

    黄射,总有求他的时候。

    ...

    第二日一大早,在黄射的命令之下,荆州军开始动员起来。

    鸡鸣之后,五千精锐的士卒在刘备的率领之下,气势如虹的朝着柴桑城压去。

    荆州军的动静早已被探子探知,然后快速的汇报给了柴桑城中的陆逊。

    陆逊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还有一时间的诧异。

    按他的设想,荆州军是不会这么快发动攻击的,但这种情况他也早有设想到。

    因此他让朱桓按照原计划那般,冒充成孙皎的身份,上城去指挥士卒守城。

    城中有六千守兵,但陆逊没有让这六千守兵全部上城守卫。

    他命三千士卒守卫城墙,而让另外的三千士兵隐于城墙之内。

    不到万不得已,陆逊是不会让这三千士卒现于人前的。

    刘备率领的先锋部队,很快就到达了柴桑城下。

    因为荆州军的大营正对柴桑城北门,故而刘备亲率二千士卒前来攻打北门。

    同样的,在柴桑城的北门之处,陆逊布置的守城兵马最多。

    在抵达柴桑城下之后,刘备就命士卒扛着攻城器械压向柴桑城西门,进行强攻之举。

    刘备这次率领来的士卒都是精锐之众,加上人多势众,又有大量的攻城器械为辅。

    所以在攻城一开始,的确给柴桑城上的孙军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但在攻城战中,守城一方是据有莫大的优势的。

    孙军有高大的城墙作为依托,居高临下抛射箭矢,落石,金汤击敌。

    而荆州军乃是由下击敌。

    他们手中也有弓箭,但因为高度障碍,荆州军射出的箭矢往往还没射上城头,就已经失去大部分的动力,而开始缓慢下坠。

    就算有部分箭矢射到墙头上,因为柴桑守兵有着女墙进行防护,那些箭矢对他们也造不成太多威胁。

    只是会有一些流矢,误中一些倒霉蛋而已。

    而荆州军中的大型工程器械如冲车,云梯等。

    冲车因为构造巨大,行动迟缓,柴桑城前有数丈的护城河作为屏障。

    荆州军准备的冲车在到达护城河前之时,全部停滞在那里,无法再前进一步。

    至于搬动云梯的荆州军,在将云梯运到护城河前之时,他们将云梯放下暂时充作简易的踏板之用。

    他们想凭借云梯踏过护城河。

    但护城河宽大,许多荆州士卒才刚刚踏过一半路程,就被柴桑城上射下的利箭给命中,从而跌落河中成为了一具死尸。

    这还算身手矫健的士卒。

    大部分士卒还未踏上横卧的云梯,就被柴桑城下射下的箭矢射中而毙命,横尸城下。

    刘备率领攻打北门的两千精兵,士气高昂,喊杀声震天。

    但从方才发起冲锋至如今不过一个时辰,两千士卒中踏过护城河的才不过百余,而死伤在城上利箭之下的士卒,却足有数百之众。

    本来清澈见底的护城河,渐渐被荆州军留下的血液染红。

    护城河前平坦的官道上因为尸体的堆积,变得崎岖难行起来。

    许多继续往前的荆州军往往会被同袍的尸首绊倒,绊倒之后他们爬起身来,原本干净的身上沾染了污秽的鲜血。

    他们看到了往日熟悉的同袍死状恐怖的倒在了地上,他们甚至是踏在了他们的身上朝着柴桑城冲锋。

    脚下踩在肉上的特有的柔软的感觉,让他们心中感到悲凉,感到发颤。

    但他们却没有时间悲凉,惧怕。

    因为军中的执法者就在身后,若有后退者,就算能躲避城上射来的箭矢,也会被身后的执法者斩首。

    所以这时,他们唯有前进一途而已。

    很快的,这些发起新一轮冲锋的荆州军,也倒在了地上。

    他们成为了下一轮冲锋的荆州军的踏板,就如他们先前踏过那些同袍的身体一般,此刻他们也在被践踏。

    一些倒在地上的荆州军并未死去。

    他们挣扎着想爬起来,但随之他们被继续冲锋而来的同袍踩踏在地,直至被踩的气息全无。

    在这初冬的清晨,柴桑城下薄雾还未散去,但天地间的颜色已经不是白蒙蒙,而是渐渐被染成了一片血红。

    在这柴桑城下,清脆的鸟鸣声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双方士卒的喊杀声,惨叫声,以及各自军法执行队的呵斥声。

    这便是这时代最残酷的,攻城之战。

    刘备位于大军身后,看着往前冲的士卒一批批倒下。

    纵算是他经历过多场战斗,也被面前的这副场景影响的皱起了眉头。

    在黄射的命令下,荆州军就是要用血肉之躯死攻下柴桑城。

    慈不掌兵的道理,刘备懂。

    若是用人命堆能堆蹋柴桑城,他也会毫不犹豫的这么做。

    但遥望着城头上那个临危不乱的,指挥着士卒进行攻击的孙皎。

    遥望着城墙上那人数不多,却个个精悍训练有素的孙军,刘备觉得黄射的这个命令是那么愚蠢。

    再这样打下去,恐怕柴桑城中的孙军还未崩溃,荆州军就会因为过大的战损比,已经先崩溃了!

第一百五十三章 你的对手不是他,是我

    手下的士卒一批批死伤在柴桑城下,这让刘备动了退兵之心。

    但他还是寄希望于其他三处城门的攻势。

    虽然攻打柴桑其他三处城门的兵力比他这处少,但那三处城门处统领兵马的乃是关羽三人。

    这三人刘备了解的很,都是不世出的名将。

    虽然柴桑城防坚厚,但柴桑城中没有与这三人所匹敌的武将,有这三将统兵,或许能在那三处城门处取得奇功也不一定。

    古往今来,战功最重者乃先登破城。

    而此举非有大勇力之人不可为之。

    刘备在心怀希望之下,派了人去打听其他三处城门的攻城情况,但不久后派出去的人回来禀报的消息,让刘备失望不已。

    关羽、张飞、赵云虽然勇力无双,但是毕竟是血肉之躯。

    在柴桑城中抵抗强烈的情况下,这三人手下的兵卒根本就一时半会无法近了城墙下。

    若没有手下士卒的辅助,纵算关羽、张飞、赵云三将无论如何奋击勇力,也对高大的柴桑城墙一时无可奈何。

    在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刘备叹了口气,他知道现在是非退兵不可了。

    刘备发出军令,军令一出,荆州军大阵就已经鸣金起来,这是撤退的信号了。

    还在攻城的荆州兵听到那凄厉响亮的鸣金声,那平时听来不算好听的声音,此刻在他们耳中却犹如一般悦耳。

    正在往前冲锋的荆州兵立马止住了攻势,而后在军中各级将官的指挥下,徐徐从柴桑城下的护城河前退了下来。

    来时士气高昂,攻击迅猛的荆州兵,此刻连同袍的尸体也来不及收拢,就急不可耐的在向后退却着。

    同样的军令,刘备也命人传给了正在其他三门处攻打柴桑的关羽、张飞、赵云三人。

    这三人在得到刘备的将令之后,也纷纷鸣金收兵,从柴桑城下徐徐退走,来到北门处与刘备合兵一处。

    数千荆州兵与其清晨来时攻击柴桑相比,就好像一股波涛汹涌海浪朝着大海中的一块礁石狠狠撞来,

    携带着一往无前之势的海浪却被那块坚不可摧的礁石,硬生生的阻止住了攻势,

    最后只能用尽能量,顺应海水的大势,无奈的向海中退去。

    柴桑四处城门处荆州兵的退兵引起了柴桑城上孙军的一片欢呼。

    无论这数千荆州兵来时攻击如何猛烈气势多么慑人,但在他们的拼死守卫下荆州兵的攻城之势已经被成功击退了。

    四处城门上响起了孙军此起彼伏的欢呼声欢呼声传到城下正在退兵的荆州兵耳中,让他们脸上的晦暗之色又多了几分。

    攻势犹如波涛巨浪但在退去之时,再大的海浪也只能留下一地泡沫而已。

    关羽三将率领着其他三处城门的荆州兵来到柴桑北门之下与刘备汇合在了一起。

    因为北门是柴桑的主要防卫之处所以守卫这处城门的孙军最多,欢呼声也最为强烈。

    刘备骑于马上,用手遮住眼帘,定睛遥遥朝着城墙上看去他的目光正在捕捉着一个人。

    孙皎!

    耳边的孙军的欢呼声不停这些都毫无保留的肆无忌惮的侵入了刘备的耳中,但刘备并没有因此脸色发生了任何变化。

    他什么样的失败没经历过,小小的一次攻城失利并不被放在心上。

    他在意的是让其造成这次失利的那个人。

    虽然柴桑城本就城坚池深,城中兵马也有数千之数,但一座城池真正难攻的不是这些而是守城的主将。

    城墙比柴桑高厚的城池不知凡几,守城士兵比柴桑城中多的城池也不知凡几但这些并不能保证城防万无一失。

    攻城战中攻方数日而下城池的刘备见过,攻方兵力弱于守方但却轻易攻下城池的攻城战刘备也见过。

    水无常势,兵无常形两军交战能主导一场战役最大的因素乃是各自的主将。

    从刘备今日亲自率军攻打柴桑城的情况来看,虽然柴桑城的守备力量不强,但其爆发的守城能力无疑是很强的。

    不然不至于让关羽、张飞、赵云三将连柴桑城的一块夯土都没摸到。

    善守者,滴水不漏,故不易攻。

    现今守卫柴桑城的主将孙皎,就是这样的一位善守者。

    守城看重的不是花里胡哨的计谋,而是那面面俱到的谨慎。

    简而言之,便是无漏。

    但就是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令多少守城将领败在了这上头,从而失了性命与城池。

    不过孙皎年纪虽轻,但已经将这两个字做得不错了。

    怪不得那个人,会派他来守卫柴桑城。

    刘备的目光在几番寻找之后,终于定格在了那个身穿华美铠甲的年轻人身上。

    那个年轻人正在城墙上的孙军之中,和那些孙军一同欢呼着。

    他抽刀对天,刘备的目力不差,他看到了那个年轻人脸上,浮现着飞扬的快意。

    这一幕,令刘备想起了昨日在长江南岸的那副场景。

    虽然地点,情势不同,但这位年轻人现在表现出的那种飞扬跳脱的神态,在刘备看来,都是毫不掩饰的在表明着他的一种态度。

    挑衅,他在挑衅他刘玄德。

    鬼使神差下,柴桑城头上的朱桓似乎冥冥中感觉到有人在注视着自己。

    他顺着这感觉朝着一个方向看去,很快的,他的目光就与城墙下,数千荆州兵之中的刘备的灼灼目光所对上。

    与昨日不同,现今朱桓已经知道了这与他对望的人的身份。

    汉左将军,刘皇叔刘玄德!

    这个人在天下间的名气,比起孙翊来只高不低。

    但朱桓却不怵他,朱桓想起了昨日在长江南岸他与刘备初遇那一幕,朱桓脸上傲色一闪。

    他将手中长刀,朝着城下刘备的方向掷去。

    朱桓与刘备的距离不近,尽管朱桓凭高而掷,但那呼啸而出的长刀在半路就已经失去了动力,跌落在地。

    正如昨日一般,朱桓知道射那一箭射不中刘备,但他还是要射出那一箭,作为威慑之用。

    今日他也知道这一刀扔掷而出,不可能击中刘备。

    但他还是这么做了,他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告诉刘备。

    纵使我现今手中无刃,

    君又奈我何?

    一样的挑衅意味,一样的倨傲举动,这让一直在关注朱桓的刘备,笑了出来。

    而在城墙上,朱桓身侧的楼房中,隐在楼房内的陆逊也注意到了这一幕。

    陆逊看着目光交汇二人的两人,彼此二人这时可能都将对方视作自己的对手,但,

    在这无旁人的楼房之内,一向以谦逊姿态示人的陆逊,脸上也很难得的浮现了一抹傲然之色。

    刘君,你的对手不是他,是我谋俊陆伯言呀!

    傲然之色在陆逊脸上很快就消失不见,他的脸上又浮现了常年挂着的温和谦逊之色。

    这时他正背手而立,而在他背在身后的右手之中,

    他正在用指尖摩擦着一块白色的玉石棋子。

    随后,隐在众人视线之外的陆逊似乎想到了什么,他手中搓弄棋子得速度正在逐渐加快,

    直到最后,陆逊握拳将那枚棋子重重的收入了掌中。

    陆逊脸上露出了些许笑容。

    执军如弈棋,方可破敌如破竹。

第一百五十四章 刘备之城府

    刘备率领着残余的荆州军从柴桑城下退走,徐徐后退前往长江南岸的荆州军大营。

    今日攻城一战,刘备率领着五千荆州军对柴桑城发起了猛攻。

    可是别说攻克下柴桑城了,在连番猛攻及有三大猛将的助攻下,这五千荆州军连柴桑城的一块夯土都还未触及到,就已经死伤不少。

    出营带着有五千精壮,可是在领军回营的路上,刘备命人点清兵马人数之后,

    他却发现,就这不过半日的时间,五千荆州军死伤就已经逾过千余。

    虽然死者不多,在这千余的人数之中,伤者占了绝大多数,但这无疑对荆州军的士气打击是巨大的。

    若不是这五千荆州军皆是江夏军中的精锐,加上有自身的名望在维持军心着,

    刘备相信,按照往常以这个伤损比,这五千荆州军早就哗散崩溃了。

    虽然刘备是出于及时止损的心态,作出了撤军的指令,但这无疑也是宣告着他这次亲自领军攻城,是失败了。

    正是知道这一点,在回营的路上,除了士卒脸色沮丧之外,就连关羽、张飞、赵云等三将脸上也挂着愁闷的神色。

    关羽拍马来到刘备身前,对其言道,“兄长,今日吾等攻城不利,还折损了如此多的士卒,恐回到营后,黄射小儿会以此怪责兄长呀。”

    关羽说这番话时,脸上挂着担忧的神色。

    黄射昨夜委刘备以先锋之重任,虽然不是想着让刘备一举夺下柴桑城,但也是抱着让刘备能为其立下战功,从而振奋军心的目的的。

    如今不过半日,刘备就败退回营。

    黄射想提振军心的目的是肯定达不到的了,甚至此举还会挫伤大营中荆州大军的锐气,黄射的确很有可能会因此怪责刘备。

    刘备驾马在关羽身前一个身位,他听到关羽担忧的话语后,只是笑了笑说道,“中郎将庸而不昏。

    今日吾率军攻打柴桑,攻城之势不可谓不猛中郎将在今日攻城的兵马中也有眼线这些他不会不知道。

    今日之退非吾不尽全力,中郎将不会因此怪责吾的。”

    刘备一脸淡然的态度没有让关羽放下心来关羽继续说道

    “黄射小儿为人优柔寡断,素无主见他或不会因为今日我军失利而有所怪责,但弟弟担忧的是其受到身边小人蛊惑呀。”

    说到此时关羽脸上的担忧之色愈发浓郁。

    关羽口中的身边小人刘备知道说的是谁。

    便是那黄祖安排在黄射身边的,亲信将领张硕了。

    黄射因为刘备的名望对刘备尊敬有加,但其父亲黄祖却十分忌惮刘备的声望。

    他担忧刘备会借其声望及黄射对其的尊重,在这次出征的大军之中架空黄射。

    毕竟论权谋论心计黄祖认为他的这个儿子是万万比不上刘备的。

    所以黄祖特地将张硕,安插进了这次出征的大军中。

    除了想借助张硕的军旅经验提点黄射之外,还抱着让张硕替黄射提防刘备的作用。

    黄祖有种担忧,要是不在黄射身边安插一个人,等大军到了柴桑时这近两万大军还姓不姓黄就不知道了。

    张硕也知道黄祖命其跟在黄射身边的另一层深意,所以在从江夏出发的这一路上以来张硕对刘备的防备之心甚重。

    因此他与关羽等刘备的爱将产生的摩擦不少,只是都被刘备弹压下来了而已。

    在有这种不愉快的经历在前难怪关羽会十分担忧张硕蛊惑黄射了。

    刘备转身看向被自己引为臂膀的,亦下属亦兄弟的关羽关羽脸上的担忧之色被刘备尽收在眼底。

    这让刘备心中一暖。

    尽管他这半生以来多受失败颠沛流离之苦但可贵的是,关羽与张飞一直对其不离不弃,恪尽忠义。

    刘备温言对关羽说道,“云长莫要多虑。

    中郎将虽更偏信张硕,但其为人明事理。

    昨夜之时我已备言此时不应速攻,在那时他脸色已有摇摆之色,只是后来闻张硕之言故而派吾今日速攻柴桑。”

    “有昨夜我之献策在前,今日我军失利并不会令中郎将怪责吾等。

    相反的,他反而会认为吾有先见之明,这将让其会更加信重吾。

    而张硕在他那里定将失信,这对吾来说反而是好事,又何忧之有呢?”

    听了刘备的这番话后,关羽脸上的担忧之色才渐渐释怀开来。

    随着他像是明白了什么是的,眼神惊异的对刘备说道,“兄长难道早就知道,黄射会命你速攻柴桑吗?”

    刘备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中郎将的为人我很清楚,张硕对我的忌惮我也很清楚。

    有张硕在一旁掣肘,吾此次攻打柴桑,势必难以见济功业。”

    “但今日之后,那张硕还如何能掣肘于吾呢?”

    说到这,刘备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有了今日之败,中郎将定会知晓柴桑不易下,他心中苦闷惆怅之心将大起。

    而因为今日之败,张硕在其那里势必失信。”

    “中郎将本就毫无军旅经验,离了张硕,在对攻打柴桑一事一筹莫展的境况下,他能依仗的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放心,一切都在我的计算之中。”

    昨夜那番话是刘备早就准备好,并且在昨夜特地提出来的。

    他提的那番话,是符合实际情形的,所以昨夜在议事时,才会有不少军中将领点头附和他的话,这是刘备收拢人心的一个表现手段。

    但同时刘备知道张硕提防他的心思。

    在自己提出那番正确的言论之后,张硕就算心中认同,但他肯定也会提出反对,并且向黄射建议与自己截然不同的策略来。

    因为张硕是黄氏的家将,相比于攻打下柴桑,他更大的职责是确保黄射的领军地位。

    刘备也早就料到了今日攻打柴桑,很大可能会失利。

    但这对他来说,反而是他夺权的最佳时机。

    因为在今日的失败面前,他昨夜得那番建议就会显得更加正确无比。

    这让他能够最大程度的再收揽一次人心,同时也会狠狠打击张硕在黄射那里的地位。

    对刘备来说,今日他率军打的并不是柴桑,而是那一直给他使绊子的张硕!

    刘备与关羽相识相知十数年,情比兄弟之情更为坚贞,刘备并没有在关羽面前特地隐藏他的城府,反而如实告知。

    关羽听后不由得拜服,他说道,“若识人心,用人心之能,兄长真是当世翘楚。”

    刘备淡淡一笑。

第一百五十五章 隐患

    在快回到大营时,刘备想起关羽方才的话语,眉头不禁皱了起来。

    他收拢起笑容,语重心长的对关羽告诫道,“吾知你素来有傲气,对一般的人物心里多有鄙夷,你有当世无双的武勇,有这番傲气也是寻常。”

    “只是为兄担心你这番傲气,将来会给你招致大祸。”

    “自古以来,英雄气短多为小人所误,而你的这番傲气很容易会引起小人的忌恨,这一点云长不可不防呀。”

    关羽方才在话语中,直称黄射之名,并蔑视的称呼其为小儿。

    虽然这是他与刘备私下之语,但也可足见关羽内心十分看不起黄射。

    黄射出身世家名门江夏黄氏,官位又是显贵的中郎将,更是这次出征大军的主将,

    关羽职位不比黄射,出身不比黄射,以下属的身份对最高长官言必称小儿,这充分体现了关羽心中的傲气。

    刘备是个观察入微的人。

    更别说他与关羽相交十数载,对其的秉性十分清楚,正是因为清楚,刘备才对此十分忧心。

    刘备深知人心之诡谲多变,他很担忧关羽将来会因为他的这番桀骜的秉性,惹来杀身之祸。

    刘备的语气沉重,关羽听后却不以为意。

    坐于马上的关羽手持偃月刀,他将手中偃月刀往前虚砍,引起了一阵刺耳的破空声,在偃月刀寒光的照耀下,关羽左手抚须自傲道,

    “兄长多虑了,小人纵使有再多暗箭,但吾有偃月刀在手,又何惧那些魑魅魍魉之辈?”

    “吾心中就是不服那黄射小儿,一黄口之辈,全凭家门扶持才得以窃据大位。

    若是其有些许能力倒也罢了,可惜只是个庸碌不堪之辈。”

    “任这样的庸才居于你我兄弟之上,我既是替兄长不值,也是替自己不值。”

    “他不配。”

    关羽的话语铿锵有力,他的话中毫不掩饰的透露出了对黄射的鄙视。

    刘备面色转肃,他有点严厉的训斥道,

    “你是有大才能之人,心中对黄射这个外人多有不逊也就算了,但平日里你对子方也颇多凌辱,这又是何故?”

    “子方是吾内弟,纵使他有再多不是,你也不该如此对他。”

    关羽见刘备提及糜芳,他浓厚的长眉一竖,恨恨地说道,

    “糜芳其人仗着兄长内弟的身份,在军中多有不法之事。

    我寻常只是训斥其几句,正是看在兄长的面子上,不然的话,我早就以军法处置之了。”

    关羽的话让刘备一阵气结,他对关羽说道,“子方为人吾怎会不知,但其兄长乃子仲。”

    “子仲素履忠贞,文武昭烈,当年在徐州之时更是倾尽亿万家财助吾成事。

    若无子仲当日之资助扶持,当年吾入主徐州又岂会那般容易。”

    “而且多年来其追随于我,一直尽心竭力,不避斧钺,其之忠贞海内闻名。”

    “吾一直厚待于其,正是为了立其为标榜,以示世人我与其君臣大义之美名。

    如今你与子方多有龌龊,若是子仲因此不满,内生二心,我多年来的筹划岂不化为虚有?”

    “见人见事,不能只见一人一事,要筹划深远,这一点你怎就不明白呢?”

    刘备现在的话语就带着点训斥的意味了。

    关羽正要辩驳,刘备却继续说道,

    “你素来亲善寒门,疏远士大夫,你对子方之不满也多出此点。

    这点也是你之性格大忌,有所偏废就会有所厚薄,厚薄不同,隐患即生!”

    刘备虽然多以宽厚之态示人,但关羽与其感情不同常人,刘备是真的将关羽当做弟弟看待的。

    因此他这番训斥,也多是出自真心为关羽好。

    关羽对谁都一副傲然的态度,唯独对刘备尊敬有加,面对刘备的训斥,他心中虽有其他意见,但面子上还是老实的接受了。

    这时正好在前方探路的张飞回来了,他严厉驱赶着手下的士卒列好阵型,防止敌军偷袭,这一幕正好被刘备看在眼里。

    在张飞来到身前后,刘备开口就对其训斥道,“益德!”

    “吾告诫过你多少次了,不要对属下太过严厉,他们纵使身份卑微,但若是心怀怨愤,也会给你招来大祸,你怎么总是不听呢?”

    张飞因为年纪最小,在刘备心中是他的三弟,所以刘备对其的训斥也最是严厉。

    刘备声色俱厉的训斥让刚回来的张飞,一下子不知所以的愣住了。

    张飞看了看一旁脸色不对的关羽,他好像明白了自己是有点被殃及池鱼了。

    精壮的八尺壮汉张飞,方才在驱赶士卒时还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

    现在在刘备的训斥面前,黝黑的脸上闪过有点害怕的神色,他缩了缩脖子,不敢顶撞刘备,只是弱弱应道,

    “知道了,兄长。”

    刘备看着张飞那一副诚恳认错的样子,又看了看那正不停抚须的关羽,心中发出了一声叹息。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也不知道他今日的训斥是否能让这两位亲信转变些许。

    但他是真的担心呀。

    关羽重寒门轻士大夫,而张飞则相反,重士大夫轻寒门,这在刘备看来,全都是取祸之道。

    刘备本来还想再好好教育一下关羽、张飞二人,但他看到大营已经近在咫尺,便暂时息了这种心思。

    他脸上很自然的收拢起厉色,转而替换上了一种自责之色。

    在刘备回营之前,他已经先派人回营向黄射转达战情,他没有命报告的人有所隐瞒,而是让其据实已告。

    他就是要让黄射,无所遗漏的了解所有事。

    黄射本在大营之中焦急的等着刘备在柴桑城下的军情,在听到刘备派人回来禀报军情之后,他急忙命人将其传召进来。

    黄射是很相信刘备的能力的,他以为刘备不过半日就有消息传来,乃是好消息。

    缺少军旅经验的他认为,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刘备怎么也不至于会战败吧。

    谁知在将传令兵召进来后,黄射得到的却是一个令其难以置信的消息。

    这个消息在帐内传开后,帐内顿时响起了一阵哗然声。

    坐于次座的张硕还以为遇上了弹劾刘备的绝佳时机,他立刻拱手对着黄射说道,

    “刘玄德攻城不利,丧我军锐气,仆恳请中郎将以军法治之,以正纲纪!”

    张硕以为自己的这番话会引起不少人的附和,但岂料在其说完之后,帐内的哗然声一下子安静下来。

    帐内许多人对其投来了意味不明的目光,

    就连坐于主座的黄射也是如此。

    那种目光,充满着质疑。

    这让张硕一下子不知所措起来。

第一百五十六章 两万大军,尽在我手

    张硕不知道为什么情势,没有按照他所想的那般发展。

    黄射暂时收回质疑的目光,他仔细询问起今日刘备攻城的情况来。

    这位传令兵并非刘备所部,而是黄射早上拨给刘备的两千江夏军的一员。

    他真正的主人乃是黄射,所以他一五一十的将今日所看到的攻城情形,禀报给了黄射。

    在这位传令兵的禀报之下,帐内所有人包括黄射,都对今日刘备攻打柴桑城的情形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攻城刚开始的时候,刘备即命精锐的士卒攻向柴桑城,而这精锐的士卒之中大多是刘备的本部兵马,这一点足见刘备并未怀揣私心。

    按常理来说,攻城战开始之时,攻城一方应先以辅兵冲城,这是为了试探城上的武备力量是否强大。

    用辅兵冲城的话,纵使守城一方武备力量强大,损失的也是那些战斗力不高的辅兵而已,无伤大雅。

    而刘备以精锐士兵率先冲城,这足见他对拿下柴桑城一事十分上心,也足见他对黄射委任的先锋之职尽心尽力了。

    听到此,黄射心中对刘备本来的一些犹疑已经消失不见。

    按这位传令兵所说,刘备不止令本部精锐士兵率先冲城,

    他还派出关羽、张飞、赵云三员大将亲率兵马,分布三处城门攻打柴桑城。

    关、张、赵三将都不避矢石冲锋在前,几欲履及城头。

    但因为柴桑城上箭势太猛,终究是功归一篑。

    从传令兵讲述的攻城情形中,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刘备在今日的攻城之战中,兵将齐用,共逼柴桑,这完全不像是有半点藏私的样子。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令刘备最后拜退而归的原因想来只有一个,那就是柴桑城上的武备力量充足,若是硬攻,实在不易攻下柴桑城。

    此时在帐内的各位将校,都是跟随黄祖日久的人,攻打守备力量充足的城池有多难,以他们的经验他们是知晓的。

    纵算是没有多少经验的黄射在面对刘备拜退的这样的事实的面前也已经认识到了“攻城多难”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

    在黄射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不但令其心中怀疑刘备的些许想法烟消云散

    更让其回忆起了昨夜刘备建议“缓攻”的那番言论在这样的境地之下,那番言论在黄射心中的信服度直线上升。

    正在帐内众人心中愁思百布的时候有人传报,说是左将军已经回营。

    黄射听到这个消息立马起身带着一众将校出了大帐,亲自迎接刘备归营。

    黄射刚一出帐门,就看到远处从柴桑城下退回的士卒正在陆续入营。

    远远看去,那数千士卒身上都带着或多或少的伤痕脸上更是交杂着已经干涸的血液。

    而他们的脸上全都是晦暗的神色一个个垂头丧气的。

    这让黄射几欲有些站立不稳。

    自幼熟读经书的他以前并未经历过战阵的凶恶,这种场面还是他第一次见到。

    伤痕累累证明今日攻城之势之激烈,脸色晦暗证明今日的攻城之战令这数千士卒士气大伤。

    黄射就算再没战阵之经验,也知道士气大伤这四个字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意味着什么。

    更可怕的是等这数千士卒全数归营后,自然的攻城失利的消息就会传开。

    而这数千士卒身上的伤情也会引起营内其余的士卒的惊慌。

    这无疑又会对整个大营中的荆州兵,造成一种士气上的严重打击。

    但造成今日这种局面能怪刘公吗?

    又能怪自己吗?

    黄射朝身后的张硕看了一眼,眼神中已经蕴含着愤怒。

    而张硕却对黄射的这愤怒的眼神会错意他以为是黄射看到士卒败退回营的场景惹得黄射心中对刘备动怒了。

    这让张硕的心思又活泛起来。

    这时刘备带着关羽、张飞、赵云三将来到黄射身前对着黄射微拜道,

    “备攻城不利,折损士卒甚多,伤及我军士气,恳请中郎将治罪!”

    刘备在说这番话的时候,脸上适时的流露出了自责的神色。

    看到刘备这番神色,黄射扶起刘备,本想宽慰几句,岂不料张硕却在一旁说道,

    “左将军纵使地位尊崇,但军法森严,不可荒废,望中郎将惩之以严军法!”

    张硕这话一出,刘备的一众亲信下属脸上率先浮现怒气,脾气暴躁的张飞直欲要发作起来,却被一旁的赵云紧紧拉住。

    不仅刘备的属下如此,就是从属江夏的一众将校脸上,也都浮现不满的神色。

    在这时,在黄射还未做出决定之时,刘备身后的一位素衫男子嗤笑道,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春秋之事,今日见矣。”

    这位素衫男子口中的讥讽之意味溢于言表。

    出声嗤笑的是简雍简宪和。

    其为人简傲跌宕,放荡自由,就是在其主人刘备面前也多有不守礼法之举,所以他现在敢直接出言讥讽张硕。

    简雍表面上讥讽的是张硕,但实际上讥讽的却是黄射。

    话里深意是若是黄射真的听信张硕的话,那么黄射就和春秋时的昏君晋惠公一般无二了。

    黄射熟读经书,当然知道在《左传》中的这个典故了。

    这让他的脸色一下子极度难看起来。

    他转头对着张硕训斥道,“刘公何等身份,岂是你这一小小校尉可以非议的。”

    黄射又说道,“柴桑城就在那里,若是你觉得刘公攻城不利,吾也予你五千兵马,你能为吾拿下柴桑城乎?”

    黄射的一训斥一反问弄得张硕不知所措,连连告罪。

    黄射心中的怒气还未消,方才他就对张硕已经心怀怨气,

    现在张硕又差点让他名声受污,这让以成为一个大名士为毕生愿望的黄射,怎么能忍受的了。

    他以张硕桀骜不驯,以下犯下之由,命人将张硕拉下去打五十军杖,

    并且剥夺了张硕在大营中的一切职务,将其贬为别部司马,让他前去长江南岸看守战船与鱼虾为伴去了。

    在处理了张硕之后,黄射对刘备一拜道,

    “吾先前受谗言所惑,致有今日之败,如今我军士气大伤,柴桑又巍然不动,刘公智略深远,还望刘公教我。”

    刘备闻言急忙推辞道,“败军之将,不敢称智。”

    黄射只以为刘备这番推辞的态度,乃是自己先前对其先前不信任令其心有不满。

    为了扬名天下,也为了收服刘备之心,黄射斩钉截铁的说道,

    “若刘公能助吾攻下柴桑,今日起军中一众军政大事,吾皆可委于刘公!”

    黄射的这番态度更让刘备“惶恐”,他一如既往的推辞。

    但黄射这次的态度很坚决,在他再三的恳请坚持之下,刘备在众人面前只得勉为其难的接受了黄射的好意。

    黄射见刘备不再推辞,大喜。

    这一刻,他更加感受到玄德公,那名闻天下的仁厚心胸果然不是空穴来风。

    有这个想法的不止黄射,就是其余的一众江夏籍将校也是如此觉得。

    盛名之下无虚士呀。

    唯有刘备身后的关羽、张飞、赵云等人想起了昨夜刘备对他们说的一句话,

    “总有一天,他会来求我的。”

    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

    而脸上一副临危受命神态得刘备,心中却浮现了难以言表的欣喜。

    今日起,

    两万大军,尽在我手矣!

第一百五十七章 斗兵斗将

    型那日刘备攻城不利败退才营之向,离柴桑城不远目荆州军大营之中,展显志定静异平,度未再期族目攻城行动。

    时间辗转,这样目意往已经按续了三日。

    若不更那数万荆楚旌旗还型长油上烈烈作响,寻平人恐怕会以为荆州军早已退去了。

    荆州军这一反平目举动,令柴桑城内目陆逊生疑起来。

    柴桑城中目孙军土为期城池作为依托,才以对于孙军来说,月委目作战方略便更以静制动,向发制人。

    不管荆州军更要攻城亦手更围点把援,叫要他们期才举动做出,陆逊展能格提蛛丝马迹猜出荆州军目眼此成图,从而进而反制。

    但如今荆州军却十分定静。

    他们犹如一叫沉入清潭中目巨兽,土为期潭水目遮掩,令岸上目人真不火他们目踪迹。

    但若更岸上目人一期松懈,可能这叫隐藏型清潭中目巨兽展会一跃而出,将岸上目人吞吃掉。

    陆逊不感当那个被吃掉目岸上人。

    虽照荆州军方面暂时未发起族目进攻,让人摸不火他们下一段目眼此成图更啥,不过陆逊还更决容继续采取以静制动目策略。

    不管黄射手更刘备期何秘策,叫要他委委修缮城防,做委一切守城目工作,

    那么他展已经立于不败之基,无须土为妄自猜测而自乱阵脚。

    陆逊机以为这科定静目山面,还会继续一每时间。

    不过今日型他巡视柴桑城西门目时候,突照放到城中军卒目禀报,说更北门处出现了大批目荆州军集结,成味不易。

    陆逊型放到这个禀报之向,立刻动身前律柴桑城北门一探空竟。

    型陆逊来到北门目城墙上时,发现孙皎等人早已按刀守卫型步。

    陆逊来到城头上,容睛周下望去。

    他叫见城门下数的段大目立基上,此期数千荆州军此型列阵着,而王领着这数千荆州军目更一位虎头豹知,身若铁塔目将领。

    这将领型斗顿委手下士卒目阵复之向,便驾马来到护城河前,手按长矛对着城墙上大喊道,

    “吾乃左将军麾下燕人张益德。

    吾听闻油东天豪壮之士,吾亦期勇后闻后于世,故今日率来城下挑战,望城中油东豪杰能出城与某一战。”

    今日来柴桑城下挑战目,此更张飞张益德。

    他声如洪钟,虽更型城下大喊,但他目喊声也得火楚基传上了城头传进了城墙上比个人目耳中。

    张飞目话语已经将其目来成说目得火楚了。

    他更来下战书目。

    现时两军交战虽少期将领单挑之举,但土为距离春秋战国目时代未远这科充满勇武气息目战争风俗度没期被家全抛弃。

    不过时至今日当初两军主将单挑目斗将风俗,型如今期了得大目转变。

    从单纯目单挑斗将转变为现型最为主海目斗兵斗将。

    此如今日张飞带了数千士卒,来到城下一般。

    他话语中目要挑战油东豪杰度不更单单叫更品城中目油东英豪单挑。

    他更希望城中目油东英豪带出等量目兵马出城来与其既斗将又斗兵。

    型张飞目喊话传到城墙上,传到孙皎众人耳中之时,孙皎与朱桓等人知中都露出了跃跃欲试目神意。

    不止孙皎与朱桓,展更宋谦于朗虞忌等界孙翊亲自划分给陆逊目将校,知中也浮现了得更成动目神色。

    甚至如城墙上目守城兵卒,他们脸上也浮起了委战目神意。

    南兵天骄悍之辈!

    这科骄悍目气质,不止安型于军中目军官身上,展更那些底层目士兵也清富这科气质。

    土为这更从春秋时本展传承下来目已经历经了数的府目风土人意。

    这科风土人意,早已清入比个油东男儿目心中。

    张飞型城下目挑战得相支饶到了这些油东男儿心中目那个痒处。

    不仅如步,城墙上孙军一众上下人等目成动还土为张飞目挑战,得符同油东一相以来目斗兵斗将目战争风俗。

    这更从孙策时本展延续下来目。

    当府孙策型并容油东目时本内不石品天少敌人斗兵斗将过比正还都更自身亲自上场其中月期后目一正莫过于“神亭之役”了。

    那正战役,今日已经或为一每佳话型油东广为海传着。

    上期才委,下必整焉。

    孙策目作战风次,得清刻目很响了油东目一众将校。

    真到这一幕,陆逊不经成间皱起了眉头。

    任谁都石道这更诱敌之计,目目展更将城内目孙军形出城野战,但问题更刘备目这个诱敌之计乃更阳谋。

    虽照谁都可以真志出来这更诱敌之计,但荆州军也更易堂堂目列出阵势要与你对战。

    他们度没期占着人数目优势,型柴桑城下目荆州军不过两千之数。

    这更诱敌之计,但得公并。

    当初孙策与油东群雄进行斗兵斗将,命瑜,张昭等人又何曾不石道那更敌方目诱敌之计。

    尽管更诱敌之计,但叫要更公并较量,那么所被你方形诱也无妨。

    土为叫要胜利了,那么对己方目士气收升更巨大目,委处天天。

    当府目意景,今日型柴桑城下再式重演。

    真着那个燕人张益德型城下,再正发出挑战目呐喊,

    城上目孙皎、朱桓等人纷纷周陆逊请战,希望陆逊能允准自己带兵出城,狠狠文训那城下目张飞一顿。

    但陆逊叫更凝眉不语。

    他觉志事意不会那么简单。

    刘备沉寂了三她,今日突照流人来城下挑战,不会更单纯目斗兵斗将。

    从今日张飞王军型城下挑战一事,陆逊察觉到了,若更说之前荆州军目大权还型黄射手中目话,

    那么型今日,荆州军目兵权恐怕已经悄无声息目,转移到了刘备手中了。

    诱敌出城野战,不会更黄射那个不学无术目世小子,能感出来目战术。

    面对众将目请战,陆逊土为心中担忧度没期答应。

    而城下驾马徘徊目张飞见城中迟迟没期出兵目动静,便手举长矛对着城墙上目孙军众人大喊道,

    “才谓油东豪杰,原来都叫更龟缩城中之辈尔!”

    张飞目嗓门奇大,他这一句话又更鼓足了力气喊出,

    别说他这一句话志内就被城上目众人听志火火楚楚目,展更他口中目嗤笑成味,也更毫不保留目冲进了众人目耳朵,

    这一下子展让城墙上目孙军一众将校,群意激愤起来!

第一百五十八章 只畏主疑

    张飞的嗤笑之语引起了城墙上,孙皎一众将领的愤慨,这让他们的请战意愿更为强烈。

    唯有陆逊还保持着冷静。

    他对孙皎等一众将领言道,“此必有谲,且观之。”

    但陆逊的这种老成之言,却并没有安抚下孙皎等一众将领。

    孙皎脸色愤恨,他对着陆逊说道,

    “敌将张飞逼临城下挑战,若吾等不去应战,任其在城下耀武扬威,

    吾等声名受损是小,此必定会打击我军士气。”

    “固守城池,士气为重,若我军士气因此受损,敌军趁此机会大举攻之,柴桑危矣!”

    孙皎的这番话入情入理,引起了城墙上一众将领的附和。

    孙皎说的这点陆逊又岂能不知。

    只是他还是坚持己见,对着孙皎等一众将校语重心长的解释道,

    “江夏举军南下,众有数万,锐气始盛,且彼等依大道安营扎寨,扼守险要,难以卒攻。”

    “我军兵少,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

    “今但且奖励将士,广施方略,镇之以静,以观其变。”

    “且柴桑城外山林广布,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彼等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败于木石之间。”

    “诸君且当与我,共同徐制其弊耳。”

    陆逊说的这番话,孙皎等将官旁的没有听懂最重要的一层倒是听懂了。

    陆逊的意思是不要贸然出击要等待时机让江夏的大军自己落败。

    陆逊此话一出,让城墙上的一众将校哗然不已。

    诸位江东的孙氏将领听后脸上都浮现了浓浓的不解其中宋谦更是愤恨地说道,

    “自古以来两军交战皆有攻敌之举才能破敌,今陆督所言自待其弊何其荒谬!”

    “我从军十数年何曾见过未战而自败之军乎?”

    宋谦是江东武将中的元老之臣在孙策潜居寿春时就伴随其左右,在军中的资历深厚,别人惧陆逊的身份,他可不畏惧。

    他直接当面表达了对陆逊以上言论的质疑以及不屑。

    宋谦此话一出令城墙上的孙皎等将校脸色微变。

    他们因为宋谦的大胆而变色,但他们在脸色微变之后,脸上又都浮现了认同的神色。

    被宋谦如此当面质疑,陆逊的脸上并没有出现愠色。

    他初掌大军,往日又无功勋打底因此受到底下将校的质疑与不信任,是早可以预见的事。

    只是往日将校因为顾忌陆逊背后的孙翊将这种质疑与不信任放在心里。

    今日因为张飞挑战一事,这种埋在心中的的质疑与不信任直接爆发了出来。

    但知道是知道陆逊虽然心中不在意,他却不能不对宋谦这副藐视上官的作态做出惩处。

    宋谦对孙翊是忠心的宋谦只是对陆逊这个主将不信任与质疑对孙翊并无半点不敬的心思。

    但若是他今日对宋谦轻轻放过不止他在柴桑城中的声威会受到重创,甚至可能也会影响到孙翊的威望。

    因为他代表的是孙翊。

    陆逊深吸一口气,他呼唤来了一队士卒。

    孙皎等其余将官见状皆大惊,他们以为陆逊是要将宋谦重罚。

    按照军法,公然藐视军中主将,轻则仗刑,重则是可以斩首示众的。

    众将纷纷向陆逊拜首,为宋谦向陆逊求情。

    而宋谦在看到陆逊叫来的士卒将其包围之后,脸上并无浮现惧色,反而一副甘愿受罚的态度。

    众将的求情声不绝。

    其中多言宋谦乃元老勋臣,多有战功在身,杀之恐会震荡军心。

    也有的言此刻乃是战时,擅杀己方大将不详,让陆逊三思。

    陆逊默然不语,他本来心中就不想杀了宋谦,现在有这么多将领为宋谦求情,他也正好有了轻罚的借口。

    他对着宋谦开口说道,“你藐视上官,语出不逊,按军法本当枭首示众,但吾念及你有战功在身,故而今日饶汝一命。”

    “吾罚你受仗刑一百,并剥去一切军中职务,贬为守城小卒,以儆效尤!”

    还在为宋谦求情的众将听后大惊。

    本来他们在听到陆逊说饶宋谦一命时,心中还松了一口气。

    但陆逊竟然要将宋谦施以一百仗刑,并贬为一守城小卒,这让他们求情的声音又再度此起彼伏起来。

    剥夺军中一切职务的惩罚暂且不说,这施以仗刑一百的惩罚才是令他们担忧。

    寻常壮汉受五十军棍就已经丢了半条命,要是将宋谦打上一百军棍,那是有可能被活生生打死的!

    但陆逊这次没有因为众将的求情而转变主意,他用严厉的语气对着孙皎等一众将官说道,

    “若至尊在此,彼等焉敢求情乎?”

    陆逊这句话一出,城墙上瞬间安静起来。

    嘈杂的求情声一下子消失的无影无踪。

    因为陆逊提及了那个人——江东至尊孙翊!

    孙翊的声威,一下子就将这些将官镇的老老实实的。

    陆逊话中的意思是,若是孙翊在此,宋谦犯了这等过错,你们敢求情吗?

    同时也是在言明,若是孙翊在此,宋谦仅仅会只是受仗刑吗?

    陆逊说完后,看了一眼城下那依然在徘徊的张飞,随后便拂袖而去,只留下了城上的一众将官面面相觑。

    而在陆逊说出对宋谦的惩罚之后,包围住宋谦的士卒,也早已将宋谦押下城受罚去了。

    只是宋谦在经过孙皎身前时,对其说了一番话。

    他说道,“今误国事者,必逊也。君身为至尊兄弟,岂可坐视不理乎!”

    孙皎在听了宋谦的这番话后,脸上浮现了犹疑之色,他本想叫住押走宋谦的士卒,但他动了动嘴唇,最终还是没有喊出那句话。

    孙皎的这番表现,令得城墙上的一众将官纷纷叹息不已。

    ...

    陆逊在离开城墙之后,回到了柴桑城中的县衙之中,在屏退旁人之后,他坐在书案前,写起了一封信。

    “柴桑要害,国之关要,虽为易守,亦为易失。”

    “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江东腹地郡县皆可忧矣。今日守之,当需上下号令和谐。”

    “祖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虽不材,凭奉威灵,以顺讨逆,破之将近。”

    “江夏虽以射为将,但今吾观之,实操兵者为刘备者矣。

    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虑。

    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其反舍船就步,临江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

    “臣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

    陆逊写完后,又仔细看了一遍信的内容,在觉得没有什么疏漏后,

    他叫来一位亲信,命其带着这封信立即前往陵阳城外,将这封信交到孙翊的手中。

    在亲信持信离去后,陆逊脸上浮现了一丝忧虑。

    属下的质疑他自有办法弹压。

    但若是今日之事传到孙翊的耳中,引起了孙翊对其的怀疑,那么这种后果对于陆逊来说,是绝对无法接受得。

    而陆逊也相信,在他写好这封信的同时,在这柴桑城内,肯定也有旁人写好了弹劾他的奏本!

    现在就看孙翊相信谁的了。

第一百五十九章 吴侯问子敬

    数日之前,孙翊率领着三千车下虎士以及五千解烦骑,来到了陵阳城外。

    按照陆逊当日献策,孙翊面对全柔的叛乱,分别作出了三处平叛部署。

    第一路便是陆逊领兵前去守备柴桑,阻隔荆州援救全柔的兵马。

    第二路是孙翊命徐琨由吴县率领两万大军直逼泾县,将泾县给重重包围起来。

    这一举可以将全柔的三城联叛之势,给拦腰截断。

    最后一路便是由自己亲率八千大军北上,来亲自讨伐全柔这个逆贼了。

    陆逊那路自不用多说,他乃是孙翊三路部署之中最先到达预定位置的。

    至于徐琨那一路,虽说吴县距离泾县甚远,但他在接到孙翊命其出兵的命令之后,

    他立即整顿好大军,甚至连粮草辎重都未准备齐全,就在第二日急不可耐的出兵了。

    因为没有粮草辎重的拖累,加上徐琨手中的两万大军又是江东最精锐的军队,所以他这一路反而比孙翊更早到达预定位置。

    至于这两万大军的粮草辎重,徐琨有孙翊手令在手,他又承担着平叛全柔的任务,

    故而这一路上的县城在其大军经过县境内时,都会主动为其补给好一切军需。

    徐琨能这么快到达泾县城外,除了以上的原因之外,还因为他心中有着强烈的立功愿望。

    所以在他一得到孙翊命其出兵的命令之后,就急不可耐的出兵了。

    这一切孙翊也都心知肚明。

    不过他身为主君,下属有强烈的立功意欲,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好事。

    在徐琨率领着两万大军赶到泾县外之后,立即按照原先陆逊为孙翊谋划的那般,将泾县团团包围了起来。

    那时孙翊的大军还未到达陵阳城外,在陵阳城中的全柔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立即派出援军前去救援泾县。

    在得知全柔派出援军之后,徐琨亲整大军,于泾县城外沿路设伏,大破全柔的援军于野,杀伤者不计可数。

    这一战让全柔的叛军元气大伤,并且一战打出了徐琨的威名。

    随着徐琨威名的波及开,丹阳郡内由全柔叛乱引起的动荡,也渐渐得到了控制。

    全柔叛乱并且击败丹阳郡兵于宛陵城,这令全柔的声势大震,并且让整个丹阳郡也因此震动起来。

    各地影从叛乱者甚多,藏在暗处的心怀不轨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而徐琨这一战大败全柔之叛军,让许多人意识到了,

    纵使全柔的叛乱之势一时看起来有多浩大,但他跟孙翊手中掌握的力量相比,还是太过弱小。

    只要孙翊缓过神来,抽出手来对付他,那么他就绝对讨不了好。

    至于徐琨有能力立下这战功,孙翊一点也不意外。

    在孙翊继位之后,江东众臣看待徐琨的目光,就多是以看待外戚的目光视之。

    但他们都渐渐忽略了一点,在孙翊兄长孙策初渡江时,徐琨就因为勇武善战深得孙策信任,

    若单单论战功,徐琨在早期的孙吴集团的众臣之中,足以排进前五。

    孙翊在听到徐琨取得这等大胜之后,欣喜过望。

    徐琨打的这一战,对抑制全柔的叛乱,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在这一战后,孙翊在进行平叛的过程中,就已经牢牢占据了主动的地位。

    并且这能够极大的安抚住,现在整个江东都躁动不安的人心。

    全柔因为“二张逆案”而叛乱,而整个江东也因为“二张逆案”也变得暗流涌动。

    在此时机,徐琨在平叛全柔的作战中取得一场大胜,这给孙翊带来的助益是相当之大的。

    在乱世中,能够最大程度安抚人心的,除了金银田亩之外,便是那武威赫赫的战功了。

    因为此功,孙翊下令封徐琨为广德亭侯。

    孙翊知道他此次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平定全柔之乱,或者说他想要的不仅是这些。

    所以他特地私信一封给徐琨,在信中除了表彰其功勋之外,还让他暂缓攻势,不要一下子就把泾县攻打下来了。.

    全柔据陵阳、泾县、宣城三城而叛,这三城同气连枝。

    若是其中有一城被攻下,那么无疑会瞬间逆转当前的局势。

    全柔之乱可能会因此进入结束的倒计时,孙翊可不想这样子。

    全柔之乱是他诱惑刘表的一个诱饵,若是全柔之乱太早结束了,

    在没有这个诱惑的情况下,刘表很可能会下令撤兵。

    甚至虞翻写信赚刘表一事也会受到影响,这是孙翊不愿意看到的。

    最好要营造出一种,孙军与全柔的叛军进行“战略相持”的假象。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周瑜为孙翊规划的那个,虎吞荆襄的战略方案的实施。

    为了营造这种假象,孙翊在率军到达陵阳城时,只令麾下大军包围住陵阳城的三面城门。

    在到达陵阳城外之后,孙翊试探性的进行了几次攻城。

    不过除了那几次试探性的进攻,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只率领着大军围而不攻。

    而全柔在知道孙翊亲自率大军前来平叛后,就算之前他有设想过这样的情况,

    但当他真的面对上这种境地时,他的心中也难以抑制的浮现了惧怕和担忧。

    实在是孙翊目前在江东的威望,太过深重了。

    因为这种惧怕与担忧,全柔见孙翊只是围而不攻,虽然他不知道孙翊的目的的是什么,但他也不敢贸然进攻城外的孙翊。

    他只是下令城门紧闭,并且加派士卒在城墙上日夜巡逻,以防止孙翊的进攻。

    全柔想的是等待荆州的援兵,而孙翊见全柔这副据城死守的态度,也是听之任之。

    此刻在陵阳城外的孙军大营中,孙翊拿着手中的一封书信,对着身旁的鲁肃笑道,

    “伯言有此书信来,是畏我疑其矣。”

    鲁肃刚刚也看过了孙翊手中的这封信,他也笑道,

    “陆校尉虽有锦绣韬略,但其终究还是不了解君侯。”

    孙翊闻言轻咦一声,故作嗔怪的言道,“子敬何以得知,孤不会因叔朗之言疑其乎?”

    孙翊举起手中另一封书信,这一封书信乃是孙皎写给孙翊的。

    在这书信中,孙皎将那日发生的事一五一十的记录在内。

    虽然孙皎没有在信中直言陆逊的不是,但他在信中的字里行间,都在表达着他对陆逊那日做法的不满。

    孙皎是孙翊堂弟,他的态度是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孙翊的态度的。

    但鲁肃话中却表明,他认为孙翊不会对陆逊产生怀疑,这让孙翊有点诧异。

    鲁肃在听到孙翊的发问后,拱手答道,“因为君侯是知兵之人。”

    孙翊听后笑了出来,他对鲁肃言道,“论洞悉君心,伯言不及汝。”

    说完后,孙翊将陆逊的那封信笺又展开看了看,信中的内容不长,他看过一遍就已记下。

    如今他又再度展开细细观看,只因为这封信件中写了一个人名,

    刘备!

    孙翊对着鲁肃问道,“子敬素有识人之明,依你观之,这刘玄德是何许人?”

    “若是孤能擒下他,是杀之,抑或收之呢?”

第一百六十章 鲁肃镇陵阳

    现在在帐内除了亲卫外,就只有孙翊与鲁肃在。

    所以孙翊一点也不介意在鲁肃这位心腹爱臣面前,表露自己对刘备的忌惮。

    刘备名满天下,若能是将其收入麾下听用,那么对于孙翊的名声是很有助益的。

    而名声在这时代,对一个人来说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当初刘备投靠曹操之时,曹操看出刘备有英雄之资,对其动了杀心。

    但因为顾忌刘备的名声,曹操才暂且按捺下杀心。

    刘备之所以屡战屡败,终能不亡,乃是因为他战败之后总有诸侯可以投奔。

    例如他投奔袁绍、刘表等,而袁绍与刘表接纳刘备,最重要的就是因为他的名声。

    收服刘备对孙翊的好处很大,但在有这种好处的诱惑下,孙翊却问鲁肃若是擒拿刘备之后,是杀还是收服,

    孙翊的这种犹疑,足以说明孙翊对于刘备这个人的忌惮了。

    孙翊对刘备的忌惮,来自于他后世所知道的知识。

    鲁肃有点诧异孙翊怎么会突然问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但既然孙翊有此疑惑,鲁肃思索一番后言道,

    “刘备之名天下广有流传,肃观其往日为人,颇有枭雄之资。”

    “且其有关羽、张飞等熊虎之将为辅,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以为君侯若能擒得刘备,不可大用亦不可杀之。”

    “重用其则有尾大不掉,变生肘腋之忧,杀之则势必引来天下物议沸腾,于君侯名望不利。

    为兼顾这两者,愚认为不如将刘备移居会稽,尊其高位而废其兵权。

    再设法令关羽,张飞二将调动他地,令其三人不得相聚,如此方可无忧。”

    鲁肃说完后看着孙翊,孙翊在听完鲁肃的建议后,脸上古井无波,令鲁肃瞧不出深浅。

    鲁肃不知道自己的这番建议是否符合孙翊的心中所想。

    帐内一时间陷入了沉静。

    过了好一会后孙翊收起陆逊的书信,转身对鲁肃言道“子敬之言孤已知晓。”

    接着孙翊又对着鲁肃说道,

    “伯言前日来信说是观江夏来兵约有两万之众。

    孤料那江夏仅为一郡,虽黄祖多得刘表资助兵马但这次他出兵两万势必已经将江夏的大半兵马抽出。

    这时江夏郡中兵马最多不过万余,孤认为征讨江夏时机已到,子敬认为呢?”

    孙翊没有在是否要杀刘备一事上过多纠结,他只淡淡的对鲁肃回应了一句知晓

    便将这件事按下不谈转而谈起了目前他最在意的一件事来。

    孙翊的这番态度让鲁肃心中一怔。

    孙翊向来敏锐果决,沈深有断,他很少会在问臣下一件事后,没有最后做出一个决断。

    他今日却对是否杀刘备一事不置可否,这样的态度让鲁肃感受到了他刚才的那番建议没有让孙翊满意。

    君侯杀刘备之心,如此强烈吗?

    这是鲁肃此刻心中最大的念头。

    不过君心难测既然孙翊不想再谈这件事,鲁肃也不会对这件事再多置喙。

    对于孙翊问的另一个问题这对鲁肃来说就好回答多了。

    鲁肃肯定地答道,“适此时机江夏郡中不止兵力空虚愚料之其郡内兵马大多为新募之兵兵少且弱,此时正是攻打江夏的最好时机!”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鲁肃坚硬的面容上浮现了喜色。

    江夏兵力空虚,这对江东来说是数年不遇的良机。

    若江东能把握住这次良机,一举拿下荆州的门户江夏,那么他克平荆州的战略,就不会再是一个构想了。

    孙翊点点头,他对着鲁肃说道,“既然时机已至,那孤也该动身前往庐江了。”

    “在孤走后,陵阳这处,还需子敬为孤多多看顾。”

    鲁肃闻言立刻拱手拜道,“君侯放心,肃必定竭心尽力,使全贼叛乱之势不得寸展。”

    周瑜为孙翊提出那个奇袭江夏的战略,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一个袭字。

    江夏毕竟是荆州重镇,城防之坚固非同一般。

    而且柴桑距离江夏并不远,若是在柴桑的黄射听到江夏被攻打,他肯定会撤兵回江夏救援。

    所以要想拿下江夏,最重要的便是要奇袭。

    为了完成这点,孙翊想出了一个办法。

    陆逊既然在原来平叛的策略之中,有让孙翊亲征的想法,那么孙翊也就顺水推舟,大张旗鼓的来亲征全柔。

    孙翊在调兵平叛全柔之时,没有特意去掩盖消息,反而在背后推波助澜,将陆逊的三路平叛策略有意无意的透露给世人。

    而孙翊之后的调兵之举,更是映证了三路平叛的策略不是空穴来风。

    其中孙翊作为第三路,要亲征全柔的这个消息,在其提兵北上之前,也很快的传遍了江东一地。

    荆州与江东之间互相都有许多的探子。

    这样重要的消息,荆州的探子肯定会第一时间汇报给刘表,而刘表知道了,黄祖肯定也会知道。

    臣子反叛,这对于任何一个君主来说都是难以容忍的事。

    加上孙翊继位以来,又表现的颇为好战,所以他亲征全柔一事很容易让刘表与黄祖相信。

    孙翊由庐陵郡率八千大军北上到达陵阳城后,除了一开始进行几次试探性的攻城行动之外,

    闲暇时他都会带着骑兵,在陵阳城外耀武扬威。

    就怕别人不知道他在陵阳城外。

    而在暗地里,他密令命庞统及其他未有重任在身的将校,分批前往庐江。

    孙翊这次是下令将校前往,并没有从吴县调动大军,所以这件事做得很隐秘,并没有什么人知道。

    孙翊令庞统及一些将校前往庐江,乃是让他们到庐江提前做好出征江夏的准备。

    这样等他到达庐江时,就可以省下许多功夫与时间。

    而且孙翊还特地密令鲁肃,前来陵阳与其汇合。

    这一点很重要。

    孙翊不打算带着五千解烦骑,及三千车下虎士北上庐江。

    在他这段时间以来的巡游之下,这八千虎士已经成为了他的标配,世人都已经养成了一个认知,

    这八千虎士在哪,他就在哪。

    所以为了迷惑刘表和黄祖,这八千虎士不能动,必须要驻扎在陵阳城外。

    而且全柔叛乱之势虽然如今已经被抑制住了,但全柔的叛军毕竟没有被消灭。

    孙翊要留下一支精兵在陵阳城外驻守,这样才能保证江东腹地的安全。

    孙翊召鲁肃来陵阳城外与其汇合,乃是为了在他北上之后,由鲁肃统领这八千虎士,继续在陵阳城外威吓全柔。

    孙翊对着鲁肃说道,“子敬切记,全柔败而不灭,不可小觑,另外刘表为人多疑,在孤走后,你务必要竭尽全力,让刘表与黄祖相信,

    孤一直在此!”

    鲁肃面容严肃,他对着孙翊拜道,“君侯放心,有肃在此,必无误!”

    看着这个对自己郑重参拜的男子,孙翊点点了头。

    孙翊突然想起,庐陵郡那处他委以周瑜以重任,柴桑那处他派了陆逊镇守,陵阳这处他又任用鲁肃,

    在这次攻打荆州的整体战略中,后世广为流传的江东四大都督他一下子就用了三个。

    不仅仅是三个,庐江还有个被他安排种田的吕蒙在,这次攻打荆州,四大都督很可能一起上阵!

    想到此,孙翊脸上露出了笑容。

    动用如此多的英才,刘表,看我这次不打残你!

第一百六十一章 忌惮

    在对鲁肃嘱咐之后,孙翊让鲁肃暂且退下准备去了。

    待鲁肃走后,孙翊一个人坐在位子上暗自沉思。

    可能在鲁肃心中,目前最重要的事便是攻伐江夏一事。

    但是鲁肃不知道的是,在孙翊的心中,刘备的生死一事与攻占江夏一事,对他而说同样重要。

    方才孙翊故意问鲁肃,对于刘备的处置一事。

    除了想听听当世智者对这件事的看法之外,还有一个目的,那便是试探。

    记得历史上鲁肃对于刘备的态度,与周瑜的看法截然不同。

    历史上周瑜建议孙权对刘备的处置方法,与今日鲁肃所提议的颇有相似之处,只是少了美人计这一步骤。

    但在历史上,鲁肃可是坚定的联和刘备,共抗曹操的一个人。

    因为此事,鲁肃饱受了不少非议。

    后来孙权称帝后,还因为此事怪责已经死去的鲁肃,称其联和刘备一事,乃是其一生中做得唯一的错事。

    今日鲁肃对孙翊的建议,与其历史上他的看法完全不同。

    这并非是鲁肃对孙翊有所隐瞒,或者是鲁肃是个前后不一的人。

    乃是历史上的情势,与如今的江东面临的情势不同。

    历史上孙权武功不佳,数征江夏而不能下,一直困居江东一地。

    加上那时曹操已经统一河北,派出大军南下,江东有覆亡之危。

    在那样的情形下,鲁肃为了江东安危考虑,自然会想着联和一切可以联和的力量。

    但在今时,江东换了新主人。

    孙翊继位以来,带领着江东大军战无不胜,更是夺得广陵扩地千里。

    此刻,无论是江东的武威亦或是人心,都与历史上同时期的江东不可相提并论,在这时,江东更是谋划要攻取江夏郡。

    这时的江东在孙翊的治理下,完全呈现出一副欣欣向荣,蒸蒸向上的景象。

    在这样的情态之下,身为江东之臣的鲁肃心中是充满自信及对未来的期望的。

    他当然不会想着去联和刘备。

    这时候的刘备论势力,与历史上赤壁之战时的他,相比也是大大不如的。

    因为不想着联和刘备,鲁肃其实个人对于刘备的生死是不放在心上的。

    只是鲁肃要为孙翊着想,所以建议孙翊不要杀害刘备,以免让自己名声受污。

    鲁肃方才的那番建议完全是为了孙翊好,但反而是这样,孙翊更加坚定了杀刘备的心。

    刘备是何许人?

    第一他百折不挠,因此他最终能够建立蜀汉大业。

    第二他仁厚待人,因此他名誉满天下,身边总会聚集着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其甘愿效死。

    第三他身怀大志,绝对不会容许自己庸碌一生,毫无作为。

    这样的人作主公,作好友,乃是当做偶像都可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绝对不能将其当做对手。

    而因为刘备身怀大志,也因为孙翊乃是江东之主,两个都心怀天下大志的人,注定只能做对手。

    若是刘备能够真正的被驯服,那他还是那个被后世无数人,所敬仰的汉昭烈帝吗?

    因其百折不挠,因其始终心怀天下,所以他才是那个能够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时之英雄。

    在刘备有这样的性格特质的情况下,若孙翊真的按照鲁肃的建议将其养在会稽,那是养虎为患。

    曹操的教训,还热乎乎的摆在那里咧。

    当初袁术欲北逃投奔袁绍,曹操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派遣刘备、朱灵,路招率军去徐州截击袁术。

    结果刘备趁机夺得兵权,将朱灵,路招二人赶回许都,而后用着曹操给他的数万兵马袭击了徐州刺史车胄,重新夺得了徐州。

    这一件事,被很多人认为是曹操走的一步昏棋,但事实不是那样的。

    曹操一直对刘备有防备之心,他虽名义上让刘备督朱灵、路招,但他给刘备的兵马都是朱灵、路招的本部兵马,

    乃是跟随其数年之年之久的精兵,这一点正是曹操防备刘备的手段。

    在曹操的设想中,有朱灵,路招二将在,士兵又都是跟随他日久的士兵,这样足以架空刘备了。

    可是让曹操没想到的是,就算是这样,刘备竟然还能从朱灵、路招二员大将手中夺得兵权,反过来架空了这二人。

    更重要的是,曹操尊崇法家思想,他的军法一向严厉,他还有实行“质都”的制度。

    “质都”制度,是曹操为了预防兵将叛变而实行的一种制度。

    主要内容便是凡是出征的将领或士兵,都要将家属留在国都。

    这样有其家属在手,兵将就不会再轻易叛变,大大提高了兵将的忠诚度。

    但就是有这样的前提之下,刘备竟然还能夺得兵权,由此可见刘备此人的心机与人格魅力,实在是非同一般。

    这样的枭雄,若是落到了孙翊手中,只有其死了,对孙翊才是最安全的。

    还有一点,鲁肃是孙翊的心腹爱臣,对孙翊忠心耿耿,他不会不知道留下刘备会是一个后患。

    但因为忌惮刘备的名望,他还是建议孙翊不要杀刘备,虽然鲁肃是为孙翊好,但这点足可以体现刘备这个人有多大的名望了。

    大到足以让一个臣子,因为投鼠忌器,而建议自己的主君留下一个后患。

    就凭这一点,刘备就必须死。

    想到此,孙翊的心中就久久不能平静。

    他是个宽和的人,但那是对臣子,对于敌人,孙翊可不会心慈手软。

    孙翊也是个看重名声的人,但其不是沽名钓誉的人。

    孙翊在案上拿出一封帛书,而后他拿起一支毛笔沾染了墨水之后,就在案上疾书了起来,

    “叔朗吾兄安好。”

    “自吾继位以来,江东数有战事,已近几年。此非吾好战,乃是时势所逼,吾既为江东之主,此为吾之天命也。”

    “吾初继位时,汝星夜来奔,于先主灵前恸哭,又誓言效忠于孤,孤心甚安,此乃感汝忠心,又乃喜你我之兄弟之义也。”

    “孔子虽言“三十而立”,但吾孙家儿郎尽乃少年英才,不以圣人之言为凭,而孔子所言“三十而立”者,非但五经也。”

第一百六十二章 孙翊告兄书

    “吾授卿以精兵,委卿以镇守柴桑大任,督护诸将于千里之外,欲使卿如楚任昭悉恤,扬威于西境,非徒使你狭威逞私志也。”

    “今吾收卿书信,言及伯言怯懦无勇,将误西面大事。

    卿虽未侵陵其人,但伯言受宋谦诘难时,卿何不斥责之?

    今又书信于吾,皆言伯言不是,伯言为主将,卿为副将,一军之中,主副有贰,此乃得胜之道乎?”

    “卿此举,莫不是也在误吾西面大事乎?”

    “卿言其无怯弱无勇,其以六千之众独抗荆州二万大军,此乃无勇之人所为乎?”

    “伯言世代书香,其本以治学为本任,今受吾重任,身染刀兵不祥之器镇守柴桑,一是为忠,二是其乃外谦内勇之辈尔。”

    “其人虽谦逊,有不如人意时,然其智略足称大丈夫也。

    吾亲其也,非私之也。我亲爱之,卿疏憎之,卿所为乃与我违,其可久乎?”

    “夫居敬而行简,可以临民。爱人多容,可以得众。

    二者尚不能如,安可董督在远在远,御敌济难乎?

    卿已成年,特受重任,上有吾远方瞻望之视,下有部曲朝夕从事,何可恣意擅自有怨乎?”

    “人谁无过,今吾以书责之,贵兄能改之,宜追前过,深自咎责,以慰吾切切之念也。”

    孙翊很快就写好了这封信。

    这封信孙翊是写给孙皎的,至于陆逊那里,他却不打算回信。

    孙翊对陆逊不回信,恰恰就是表现其对他的信任。

    孙翊的这封信中,语气算是有些严厉了。

    这并不是他因为此事而对孙皎心有嫌隙了,相反的,他对孙皎还是一如既往的信任。

    孙皎身为孙氏宗亲,是镇守柴桑的大将之一,在陆逊到达柴桑后成为主将后,他也成为了孙翊在柴桑的眼睛。

    他天然就有着监督陆逊的权力,这是他的身份所决定的特权也是他的义务。

    从这一点来说,孙皎写这封信给孙翊,是理所应当的。

    只是他信中的内容让孙翊察觉到了一个不好的苗头,所以孙翊才会在回信中对其斥责,打消他的这种念头。

    将帅不合,是军队的大忌。

    陆逊面对的是刘备这样一个棘手的对手。

    孙翊希望他能够心无旁骛的对付刘备,不想内部发生龌龊,影响了他,从而导致他发挥失常。

    斥责孙皎之后,孙皎因为顾忌自己,他一定会转变对陆逊的态度。

    而孙皎久镇柴桑,甚得兵民之心,加上他孙氏宗亲的身份,

    只要他顺从陆逊,其他将校就算心中有不满,也会老老实实听从陆逊的指挥。

    至于孙翊在回信中斥责孙皎,这样会不会引起孙皎的不豫,这并不会。

    反而的,孙皎还会因为这封回信而开心。

    孙翊明白孙皎会写这封信,除了陆逊的那个做法令其不满之外,

    还因为自己将陆逊抬为主将而将其贬为副将,这让他心中有点吃味了。

    他觉得孙翊不信任他这个亲人,反而信任陆逊这个外姓人。

    而孙翊在回信因为他的所为斥责于他,虽然是斥责,但语气中有关爱有严厉,

    还表露出了对他的深切期望,这些都足以让孙皎体会到孙翊对他的宠爱。

    孙翊一般都是一副宽和的样子,但那是对旁人。

    现在他对孙皎的所为表现出了愤怒以及失望,这是对亲人的做法。

    就像曹操对荀彧等臣很尊重,可是对曹洪与曹仁等宗亲骂的可不少。

    但这却不会让曹洪与曹仁等宗亲感到被忽视与疏远了,他们反而还挺满足。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若曹操不看重他们,才懒得斥责他们。

    事实也是如此,每逢有大事,执掌重要兵权的都是那些曹氏宗亲。

    曹丕被曹操嫌弃,很多人都以为那是曹操不宠爱曹丕,但其实恰恰相反,那是曹操对曹丕的磨练和另类的宠爱。

    若真的不宠爱,曹操早就把他扔一边去了,曹操有那么多儿子,能得到曹操嫌弃和斥责的有几个?

    大多都是被忽视之辈而已。

    在写完给孙皎的回信之后,孙翊又特地在信封中附上了一封别笺,并以特殊的方法封存起来,保证只有孙皎一个人能看到。

    在做完这些之后,孙翊传来孙匡,令其充当信使,将他给孙皎的这封信给送到柴桑去。

    孙匡本在吴县安居,但这次孙翊感受到江东即将有大战展开,

    这样的大战可能是数年难得一见的,所以他特地将孙匡从吴县召唤来,将其带在身边好好调教。

    孙匡性格不同于其三个兄长。

    就是孙权虽然性格阴沉,但他也是个敢于射虎的少年,有勇武的一面。

    而孙匡性格颇为怯弱,这一直让孙母不喜,只是因为他是幼子,又体弱多病,所以孙母平时也少责怪他。

    孙翊觉得孙匡有怯弱的性格,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因为他体弱多病。

    而因为体弱多病,孙匡将来也会在年纪轻轻的二十多岁的时候去世,这是孙翊不想看到的。

    要想让孙匡摆脱体弱多病的状况,除了派医者好生照料之外,还要让其养成强身健体的习惯,这样才是强根固本之道。

    而最适合强身健体的地方,除了军营还有何处呢?

    军营又是阳刚血勇之气息最浓厚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地方呆的久了,也有助于改善孙匡那怯弱的性格。

    孙匡本在床上睡觉,却突然被孙翊召唤而来。

    在他来到孙翊身前,听到孙翊要让他送信去千里之外的柴桑城时,他脸上立刻就挂满了一百个不愿。

    孙匡从小长在妇人之手,教于庭院之内,这养成了他好静厌动的性格,现在听到孙翊要让他去那么远的地方送信,他心中当然不愿了。

    而且孙匡还听说柴桑那里此刻正有数万大军正在攻城,像那种虎狼之地,孙匡本能的发自内心的想远离之。

    要不是孙翊之命,他甚至都不想从吴县千里迢迢来到这陵阳城外。

    孙翊看到孙匡脸上的不情愿,顿时英眉一竖,鼻息之间重重的发出了一个哼字。

    孙匡看到孙翊动气了,马上收起了脸上的不情愿,朝着孙翊一拜道,“唯,匡领命。”

    嗯。

    这下,孙翊才满意的应了一声。

第一百六十三章 使者到来

    孙翊虽然想锻炼孙匡,但对其还是颇为关爱的。

    鉴于柴桑如今正处于交战状态,孙翊派出数百精骑护送孙匡到柴桑去。

    柴桑城外尽管有数万敌军,但多为步兵与水军,机动力大大不如骑兵。

    而且骑兵移动范围广,就算在前去柴桑的路上偶遇小股敌军,以骑兵的机动力也足够护送孙匡安然撤退。

    在准备好一切后,孙翊将给孙皎的信放在了孙匡的怀中,而后让其尽快出发。

    孙匡唯唯领命之后,拜退而去。

    在孙匡走后,孙翊也开始了做起了去往江夏的准备。

    ...

    距离刘备派出张飞在柴桑城下挑战,时日已经过了数日之久。

    这数日中,陆逊坚定的认为刘备此举有诈,所以他用他柴桑主将的身份,严令柴桑城内一干人马不得出城。

    陆逊的消极避战,一时也让城下的张飞无法。

    张飞性格暴躁,在第一日在城下挑战之时,他还有心情文绉绉地挑衅城上的江东将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见柴桑城内的孙军迟迟没有出城的迹象,这让他一下子就消失了本就不多的耐心。

    张飞从在城下挑战变为骂战。

    虽然因为地域差异,城上的孙军听不懂有些张飞的骂词,但从他那副神情作态就可以看出来,张飞口中的话不是什么好词。

    张飞的骂战经由城上守卒传到城中的众将领耳中后,这让城中的将领瞬间气愤不已。

    这些将领征战沙场多年,都是血气方刚之辈,而且张飞骂的实在太难听了。

    张飞称呼他们为南蛮。

    南方因为开发比较晚,加上华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北方,

    所以荆扬之人经常被北方人歧视,认为他们还是未开化的蛮人之辈。

    这一点一直是荆扬士民心中难以言说的痛,他们性情彪悍,难以忍受这种侮辱。

    现在张飞公然在城下肆无忌惮的称呼他们为南蛮,这让城中的一众江东将领怎么能忍受。

    他们再度向陆逊请战,这次请战的浪潮比上次在城墙上更为汹涌。

    柴桑城中的江东将校们直接将陆逊居住的府衙给围了起来,整天在府外叫嚣着要出去好好教训张飞那个北狄。

    正如北方人蔑称南方人为南蛮,南方人要是看不惯北方人了,也会蔑称他们为北狄或者北虏。

    面对众将如此激烈的请战浪潮,陆逊似是充耳不闻,紧闭府衙大门不见一人不决一事。

    反正无论众将如何请战,他就是无动于衷。

    陆逊是孙翊亲封的柴桑守卫战的主将有孙翊的威望为其背书众将就算心中再想出战,但没有陆逊的命令他们也不敢擅自带兵出城。

    只是陆逊的这种行为,在这群已经被愤怒冲昏了头的将领看来更加坐实了他们心目中认为陆逊是一毫无胆量的书生的看法

    这种看法让他们心中更为愤恨。

    不止对城外的张飞愤恨,也对府衙中无动于衷,整日手捧经书的那个白面书生愤恨。

    在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几日之后,有探子来报说是吴侯使者孙匡即将到达柴桑。

    这个消息是由在外巡视的斥候报给城中的待陆逊知道这个消息之时,整个城中的大小将校也都知道了。

    在朱桓等将校听到这个消息时,心中无不欢呼雀跃起来。

    他们是知道孙皎前几日写信给孙翊,将那日在城头上发生的事,都一五一十的禀报给了孙翊。

    陆逊是一白面书生毫无胆量但孙翊乃是他们心中的至尊,一向得他们爱戴尊崇

    而且孙翊一向以英武著称于世,在他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他肯定会对陆逊的所作所为表示不满的。

    众将会这么觉得也理所应当。

    都说孙翊深肖父兄,要是孙坚和孙策还在在面对张飞的骂战时他们最可能的做法就是直接出城与其单挑了。

    加上写信的人是孙皎虽然陆逊是孙翊最近提拔的宠臣,但亲疏有别,由己推人,人自然都是会更相信自己的亲人的。

    陆逊在得知孙匡为使者前来后,马上派出兵马接应孙匡,将其迎入了柴桑城中。

    孙匡刚一入城,就被心中愤恨不已的众将给包围了起来。

    众将以孙皎为首,全都围在孙匡身边说着陆逊的坏话。

    孙匡本就胆小,一进城就被许多人围住,顿时把他惊的不轻。

    幸亏还是孙皎这个兄长知道疼爱弟弟,他屏退了其余将领,只在孙匡身边留下了自己与其诉说近来在柴桑城中发生的一切。

    孙匡是孙翊嫡亲弟弟,又是他的使者,身份尊贵。

    他到来后,于情于理,柴桑方面都应该有人向其汇报如今敌我双方的态势。

    本来向孙匡汇报这事的应该是柴桑主将陆逊,虽然论关系孙皎与孙匡更亲近,但孙皎此举无疑是越权了。

    不过谁叫孙皎与孙匡是兄弟,孙皎的这种做法尽管越权了,但很少人去指摘。

    陆逊见到这画面,也只能远远得站在一旁,看着孙皎与孙匡两兄弟在那里叙旧。

    见孙皎与孙匡两兄弟那亲密无间的交谈模样,陆逊心中就像被堵上了一块大石头那般难受。

    他知道孙匡是为了何事何来。

    他见孙翊特地因为此事派出了孙匡为使者,他以为孙翊是更认同孙皎的看法,因此派了他的嫡亲弟弟来支持孙皎。

    陆逊心中重重的叹了一口气,

    他本来以为得遇明主了,没想到到了最后,他最后信得还是自己的亲人。

    心中有所叹息,脸上的神色也会自然的浮现郁闷的神色。

    陆逊的这副神色被不远处的将校们看到了,他们此刻心中都是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

    他们又看了看那与孙皎交谈的越来越起劲的孙匡,看到他们那亲密无间样子,他们心中都觉得置换陆逊一事妥了。

    在城门处聊了许久后,孙匡才渐渐息了对孙皎这个兄长的思念之情。

    见时辰已经不早,他想起孙翊交托给他的大事,便开口说道,

    “吾此番奉兄长之命前来,乃是有要事宣布,还请陆校尉聚集城中诸将,吾要当庭宣布!”

    孙匡是对陆逊说出这番话的,众将听了也只觉得正常。

    毕竟现在陆逊还是柴桑城中的主将,孙匡让其召集诸将也是合情合理。

    陆逊上前来,拱手一拜道,“臣领命。”

    孙匡见状点点头,他想起了在临出发前孙翊对其的嘱咐,

    “若你至柴桑,城内众将脸色淡然,书信私予叔朗就好。”

    “反之,若城内众将脸色愤愤,你就以使者之尊召集诸将,当庭宣读我的这封书信......”

    孙翊的嘱咐音犹在耳,书信内的内容孙匡也早已知晓。

    此刻,他用一种抱歉的眼光看了看孙皎,但孙皎还在兴奋中,并没察觉到孙匡的这种目光。

    他又用一种好奇的眼光上下打量着陆逊,在陆逊快要发现之际,他及时收回了目光。

    而后众将簇拥着孙匡往府衙走去,孙匡坐在车辇上,闭目沉思着。

    看来江东士族,要崛起了。

    在得出这种论断之后,坐在车辇之中的孙匡脸上又很快恢复了一副柔弱的姿态。

    吴郡陆氏是否崛起,与其关系不大,他只要做好一个弟弟的职责就好。

    就像往常世人以为得那般,孙家四郎柔弱无为,多病难保,

    这样的形象就很好。

    这样的形象,让孙匡感到很安心.......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5011/ 第一时间欣赏替汉最新章节! 作者:三合一咖啡所写的《替汉》为转载作品,替汉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替汉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替汉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替汉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替汉介绍:
建安五年,汉帝国东南的江东之地上正发生着一场巨变—江东小霸王孙策正躺在榻上奄奄一息,江东众臣六神无主,各怀心思。
承继江东基业的会是谁?
如果继承江东的不是那孙权,而是孙策三弟孙翊,那么历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读者群号:1136031735有兴趣的可以加。替汉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替汉,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替汉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