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替汉TXT下载替汉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替汉全文阅读

作者:三合一咖啡     替汉txt下载     替汉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六十四章 一信责众臣

    孙匡在众将的簇拥下,乘坐车辇来到了柴桑城中的县尊官署中。

    江东孙氏以兵马起家,在于军政两个国之要政方面,向来一直更为看重军事。

    故而若是任命一大将为校尉或中郎将镇守一县或者一郡时,那么这员大将往往也是这个县的县令或这个郡的太守。

    在于边境要地,这种现象更为显著。

    这样的安排让镇守要地的大将能够最大程度的集合当地的军政资源,从而更好的起到镇守一地的作用。

    但这种做法很容易造成地方将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

    所以在当初孙策在位时,就多让宗亲大将镇守要地,在孙策看来,宗亲的忠诚比一般的大臣天然就会更高。

    在这柴桑城中,孙皎当初被孙翊任命为靖武校尉镇守柴桑,也是遵守了这个传统,他自然的成为了柴桑县的县长。

    不过在陆逊出示孙翊密令取得柴桑城中的军政大权之后,柴桑城的县长一职也就转移到了陆逊身上。

    陆逊在取得柴桑的军政大权后,平时办理政务或者是召开军事议会,都是在县尊的官署之中,

    县尊官署也自然的成为了,整个柴桑城中的权力中心。

    在孙匡来到府署之中后,被陆逊召集而来的众将,柴桑县府诸属吏都已经等待在府署中的大厅之中了。

    加上方才在城门处迎接孙匡的一众将领,至此刻,柴桑城中的一众文武官吏都已经聚集在了府署之中。

    孙匡走下车辇,在孙皎的带领之下,一步步来到了大厅之中。

    待来到了大厅中后,孙匡直趋大厅中的主位,等他走到主位处站定后,大厅中数十位将领或文吏纷纷向其拱手参拜,

    他们口中齐呼道,“参见使者。”

    孙匡听到参拜声,适时转身俯视众人。

    他一双往日中带着柔弱的眼睛中,为常人所不可见的闪过了一丝精芒。

    参拜的人不算多,比起孙翊召集众臣,被数百位大臣参拜的场面,如今孙匡面对的只能说是小场面。

    但就是这样的小场面,也让从未经历过这样场面的孙匡,心中浮起了兴奋的感觉。

    他第一次体会到了权力的滋味。

    不过孙匡很快将心中的兴奋压抑下来。

    他很清楚众臣对其参拜,乃至于对其如此礼敬,乃是因为他是孙翊之弟,又是孙翊派来的使者,

    换句话说,他如今所享受的权力滋味,乃是孙翊主动分润给他的一些甜头。

    相比于孙翊那在江东中的无上权势,他今日所体会到的就犹如沧海一粟一般渺小。

    孙匡很有自知之明,离了孙翊,他什么也不是。

    孙匡口中淡淡地说道,“诸卿平身。”

    在孙匡说出这句话后,参拜的柴桑众臣才齐齐起身,分作两列,规规矩矩的站好。

    孙匡问询陆逊是否诸臣都已到齐,在得到陆逊的肯定后,

    孙皎才从怀中取出孙翊写好的那封信,展开后当众朗读了起来。

    孙匡虽然外表优柔,但其的嗓音还是继承了孙氏家族贯有的那淳厚深重的特点。

    因此当他面露肃色开始朗读这封信上的内容之时,为这封信的内容添上了不少庄严庄重的色彩。

    信的一开口便是“叔朗吾兄安好”这六个字,这就表明了这封信乃是孙翊亲笔所写,并且写给孙皎的。

    虽然众臣都犹疑为何孙匡会将孙翊写给孙皎的信当众朗读出来,但这信一开头孙翊所展现的语气,却令厅中支持孙皎的众人心中浮现喜意。

    对孙皎称兄而不称臣,这足以体现孙翊对孙皎的宠信。

    接下来孙匡所宣读的内容,也大多是夸赞孙皎之语,这让孙皎的脸上浮现自豪的神色。

    特别是那句“吾孙家儿郎尽乃少年英才,不以圣人之言为凭,”

    这句话就好像说到了孙皎的内心中去一样,他的头微微抬起,以示他现在心中的喜悦。

    他还挑衅的看了陆逊一眼,那眼神好像在说,看,君侯说我和他是一家人,你这个外姓人现在知道我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了吧。

    陆逊看到孙皎的这副眼神,脸色愈发暗淡,头也渐渐的低了下去。

    但转折即将到来。

    孙翊的一句“非徒使你狭威逞”,让整个厅中的一众柴桑文武臣子,脸色都微微一变。

    这是斥责!

    既是孙氏族长对族人的斥责,亦是江东至尊对于臣下的斥责!

    这一句斥责,让厅中的情势完全反转了过来。

    这一句斥责,让孙皎与陆逊齐齐抬头看向了孙匡。

    孙匡继续在宣读着孙翊信中的内容,孙匡与孙翊一母同胞,面貌有几分相似。

    现在孙匡以使者之尊面容严肃的宣读着孙翊的书信,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让厅中私下观察孙匡的人都产生了一种错觉,

    好似孙翊就在此,正在居高临下的斥责孙皎。

    淡漠中而又带着愠怒。

    众臣在意识到这一点后,全都吓得将头低下,再不敢在观看孙匡一眼。

    他们不敢亵渎孙翊的权威。

    孙匡的宣读还在继续,但信中的内容对于孙皎的斥责越发严厉,并且在信中,孙翊毫不掩饰的展现了对陆逊的宠信。

    “卿此举,莫不是也在误吾西面大事乎?”

    “其人虽谦逊,有不如人意时,然其智略足称大丈夫也。”

    这两句将孙翊对孙皎与陆逊不同的态度展现的淋漓尽致。

    厅中的所有人现在都明白了,原来孙翊不是派孙匡来罢免陆逊的,而是派孙匡来支持陆逊的。

    “我亲爱之,卿疏憎之,卿所为乃与我违,其可久乎?”

    在孙匡念到这句话时,孙皎的脸色已经涨红,因为羞愤,他将头低的更低,刚才一副挑衅自豪的模样已然完全不在。

    虽然到了最后,孙翊的语气渐渐缓和,表现了他对孙皎的期望,

    但尽管如此,在信的最后,孙翊还是直接表明了一件事,

    孙皎你犯错了,你犯的错是不信任陆逊,不信任陆逊是就是在质疑他。

    孙翊的言外之意,只要是个智商正常的人都听得明白。

    而孙翊最后说的那段话,看似是在对孙皎告诫和劝勉,

    但实则是在告诫这段时间来,那些柴桑城中对陆逊有疑议的那些臣子。

    而这封信,表面上是在斥责孙皎,但其实斥责的也是城中那些不服陆逊的所有人。

    孙翊深知不能轻易开地图炮的道理,但今日,他为了陆逊,用自己无上的权威开了一次地图炮,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支持陆逊。

    在孙匡念完信中的内容之后,整个大厅之中已经陷入一片沉静,只有众人粗重的喘息声,在反应着他们心中的不平静。

    这时,孙匡微抬头,将手中书信单手递出,另一只手负背在后,口中充满威严的说道,

    “彼等罪臣,还不接信!”

    孙匡威严话语一出,全厅大臣齐刷刷的都跪下,战兢不已。

    而唯有陆逊眼中已经饱含热泪,他回想起了他从西昌出发时,孙翊对其说的那句话,

    “你放手去干,

    孤信你。”

    孙翊没有食言,他陆逊没有跟错人!

第一百六十五章 密令

    孙匡的一声厉喝,引得厅中的众臣跪下。

    这时的孙匡哪里还有往日里那副优柔的模样,活脱脱像一只张开血盆大口的乳虎。

    这种做法很不符合孙匡给自己制定的自保之策,但他也是无奈。

    要想真正做到自保,孙匡就要尽心做好一个好弟弟的责任。

    今次孙翊派他来宣信于众,一是为了支持陆逊,二就是为了斥责众臣。

    众臣之前质疑陆逊的做法,若是说严重点,那也是在质疑孙翊的权威。

    因为陆逊,是孙翊亲自任命的柴桑主将。

    这点已经触及到了孙翊的逆鳞,要是今日自己还不知变通的一味执著于自保之策,

    那么他往日中优柔的模样很明显没办法震慑众臣,那样子孙翊派他来的目的就会变了味道。

    他身为孙翊使者,前来宣示孙翊旨意,却表现得懦弱不堪。

    这无疑也是对孙翊权威的一种伤害,这要是被孙翊知道,肯定会令其不喜。

    引得孙翊不喜是孙匡最不愿意做的事。

    至于他今日突然一反常态,变得有威严起来,就算被孙翊知道了,他也可以用强撑姿态这个理由搪塞过去。

    毕竟往常他都是一副不堪大用的模样,想来偶尔的一次表现,并不会引起孙翊的起疑。

    在众臣皆畏惧于孙翊的斥责之时,孙匡在短时间之内内心已经百转千回,多番权衡利弊。

    孙匡向着众臣递出孙翊写的那封信,虽然他的手并没有特地指向某个人,但厅中的众臣都知道,要上前接过这封信的是谁。

    那个人是孙皎。

    那封信中主要斥责的是他,而且在厅中跪着的众臣之中,也唯有孙皎有这个身份,能够接下这封信。

    厅中跪着的众臣的目光,都聚集在孙皎身上。

    孙皎整个人伏在地上,肩膀在微微颤动的,这显示了他内心中的不平静。

    他从来没有想到过,今日他会面对这样的情景。

    他更没有想到过,孙翊会让孙匡当众宣读书信斥责于他。

    但他的心中却没有怨恨,有的只是惧怕和羞愤。

    孙翊在信中虽然斥责于他,但信中也流露出了对他的期许和劝勉,这让他内心浮现了温暖。

    孙皎感到惧怕,乃是因为其害怕孙翊就此对其心怀芥蒂,不再信任其了。

    而孙皎感到羞愤,乃是因为在听完孙翊这封信的内容之后,他明白到自己犯下了一个大错。

    孙翊其实不在意自己是否对陆逊心服口服,但他却十分在意自己是否支持陆逊。

    因为陆逊是孙翊亲自任命的柴桑主将,在柴桑城中,陆逊的权威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着孙翊的权威。

    自己身为宗亲,在陆逊资历浅不能服众的时候,更应该毫无理由的支持陆逊,因为这是在维护孙翊的权威。

    但自己没有这么做,他反而跟着其他人一起质疑陆逊。

    因为他的加入,让这种质疑越演越烈,这在孙翊看来,就是自己在帮着别人伤害着他的权威,

    孙皎只恨自己明白这个道理,明白的太晚了。

    他一向自诩于自己为孙翊的鹰爪,愿意为了孙翊做任何事,但如今的他却在做着损害孙翊权威的事,这怎么不让他羞愤无比。

    因为惧怕与羞愤,孙皎久久半跪在地上,并没有起身去接过孙匡手中的书信。

    孙皎的迟疑,让厅中的气氛一下子变得诡异起来。

    幸好陆逊察觉到气氛不对,及时起身对孙匡拜道,

    “仆为柴桑主将,今君侯有罪责于柴桑,仆应当接之。”

    说完后,陆逊就伸出双手欲接过孙匡手中的信。

    陆逊以柴桑主将的身份,来接下孙翊的这封问责信,从道理上也讲的通。

    孙匡最后说的是“彼等罪臣”,这很明显表明了孙翊是借这封信在斥责柴桑诸将。

    陆逊身为柴桑城的主将,为诸将之首,替诸将接过这封问责信,也是名正言顺。

    孙匡面对陆逊的伸手,若有所思的歪了下头,随后他温和一笑,将手中的信交到了陆逊的手上。

    孙匡这一送,陆逊这一接,让全厅中的众臣都齐齐松了口气。

    他们都用感激的目光看向陆逊,而这其中,也包括刚刚回神过来的孙皎。

    ...

    孙匡行步在前,孙皎紧跟在后。

    在方才陆逊接过孙匡手中的信后,孙匡就屏退了众臣,只留下了孙皎。

    以信当众斥责柴桑众臣的事情已经完成,有了孙翊的那封信,陆逊日后在柴桑城中的权力会得到大大增强。

    至于一些别有用心的将校,在听过孙翊的这封信后,心中的小心思也会收敛起来不少。

    虽不敢说整个柴桑城中从此就同心同德了,但想来至少也不会再出现之前那种,有将领当众质疑陆逊的情况出现了。

    在完成了孙翊交待的这个任务之后,孙匡还有一件事要办,因此他特地留下了孙皎。

    孙匡,孙皎两兄弟一起漫步在府衙中的庭院之中。

    而孙匡为了接下来谈话的隐秘性,特意让身边的亲卫都退下,现在方圆十步内,就只有他与孙皎二人。

    在来到一处凉亭中后,孙匡从怀中取出一封小信笺,这就是孙翊写给孙皎的那封别笺了。

    见四下无人,孙匡将这封别笺交到了孙皎的手中。

    别笺以特殊的手段密封起来,若是有人中途开启观看,就一定会留下痕迹。

    在这封别笺上,并没有被人中途打开观看的痕迹。

    这说明,孙翊在写好这封别笺密封起来后,就连孙匡这个送信人也未看过这封别笺中的内容。

    这一点,让接过别笺的孙皎感到心中诧异。

    是什么样的事,连孙匡都不敢私自观之呢?

    孙皎用小刀划开手中别笺的密封之处,从中取出了一张小纸条,在孙皎展开小纸条看到上面的内容之后,脸上闪过了震惊的神色。

    他一脸震惊的看向孙匡,下意识地就要将信中的内容告知于其。

    孙匡见到孙皎这副举动,连忙摆手止住了孙皎,他对孙皎说道,

    “君侯密令,不可外传。”

    孙皎见状,才压抑住要告知的欲望。

    他将那张小纸条紧紧的拽在手中,手中渐渐的浸出了汗水。

    他方才要告知孙匡别笺中的内容,不是故意要透露孙翊给其的密令。

    只是孙翊给其的密令中的内容,令其太过震惊,他一时情急之下想跟孙匡商议而已。

    密令中只有六个字,说的是,

    “刘玄德,必杀之!”

第一百六十六章 被人看穿的孙匡

    刘备是当今天子的皇叔,汉室宗亲。

    抛开这层身份不谈,他还是经学大家,天下大儒卢植的弟子。

    加上他一向以宽仁信义著称于世,名声在天下间可谓声名显赫。

    这样的一位名士,纵使为敌,但若是贸然杀了他,必定会引起天下间无数人的沸腾非议。

    当初王朗为会稽郡守,孙策在攻打会稽郡时,曾严令军中,不得害了这人性命。

    后来孙策攻占下会稽,擒得王朗之后,王朗对孙策看不上,对其不臣服。

    性格暴躁的孙策也不以忤,反而一直以上宾上礼对待王朗。

    在曹操诏拜王朗到许都任职时,孙策更是未曾阻拦,反而亲自准备车船金银,派人护送王朗到许都。

    孙策如此对待王朗,不是因为王朗是什么富有经天纬地的大才。

    孙策这样做的主要原因,便是忌惮王朗在天下间的名声。

    性格暴躁的孙策尚且顾忌这一点,如今刘备的名声不说比王朗高,但肯定也不会比其低。

    没想到比孙策性格更为宽和的孙翊,竟会动了杀刘备之心。

    就是这一点,才让孙皎惊诧莫名。

    孙翊除了在一些大事上会乾坤独断,但平日中的性格可谓是宽仁君子。

    孙皎想不通孙翊为何会动了杀刘备之心,孙皎相信以孙翊的智慧,不会看不出杀害刘备这一件事,对其实在是弊大于利。

    孙皎本想将心中的疑惑对孙匡倾诉,但孙匡却不想沾惹这个麻烦,拒绝了孙皎想要商量的意思。

    这让心中惊诧莫名的孙皎,像是心口被堵上了一块巨石一般,难受的很。

    孙匡心中也好奇孙翊在信中写了什么,让孙皎如此惊诧,但是这是孙翊给孙皎的密信,他没有这个胆子敢去问询什么。

    在孙翊那里,他胆子还是很小的。

    孙翊意欲杀刘备,但却以密信的形式来向孙皎传达,

    那是因为孙翊知道刘备的名气太大,杀他的后果会很严重。

    所以这件事绝对不能宣扬出去,最好以乱军之中误杀之的理由盖过去,这样才能将这件事的影响降到最小。

    而且孙翊也不想,自己的这个意图被其他人知道。

    陆逊对其是很忠心,但陆逊又是个很有原则的人。

    从孙翊的角度来说,他没办法完全相信陆逊,会忠实的贯彻他这个命令。

    现在不是后来那夷陵之战时的局面,孙翊与刘备并非是死敌。

    现今的刘备充其量只是刘表手下的,一个地位较高的将领而已。

    在这样的关系之下,陆逊要是能擒下刘备,那么他很有可能是不会杀了刘备,反而会为刘备求情的。

    陆逊这么做,并非是对孙翊不忠心,而是正如鲁肃那样,他觉得这样做,是对孙翊好。

    而擒下刘备不第一时间杀了他,那么之后孙翊再想杀了刘备,那么事情就会变得复杂很多了,这不符合孙翊的利益。

    在孙翊看来柴桑城中,能毫不犹豫为其贯彻这个命令的,唯有孙皎了。

    因为孙皎是其的亲人。

    亲人的属性保证了在有些事上,孙皎会少了很多顾忌,一切以服从孙翊的命令为主。

    孙皎毕竟也是经历过战阵的人,心里素质强大。

    在惊诧一会儿后,他就明白了两件事。

    一个是孙翊杀刘备的决心很坚定,若是在这次交战中,己方要是能擒下刘备,那么自己一定要替孙翊杀了刘备。

    第二件事便是孙翊不想这件事被他人知道,所以自己在有机会杀刘备的时候,一定要有个说的过去的由头。

    乱军之中刀枪无眼误杀了,这个理由就不错。

    要是孙翊知道孙皎此时的想法,肯定会给孙皎点一个赞—赞他和自己想到一块了。

    孙皎甚至还想到,若是事出突然,他愿意替孙翊做那个背黑锅的人......

    孙皎的脸色渐渐恢复了平静。

    现在己方和敌军还在对峙着,双方没有哪一方拥有必胜的把握。

    在这时,擒拿刘备还是件遥遥无期的事,自己想的太远也是无多大用处。

    他现在最应该做得便是辅佐好陆逊,击败敌军。

    想到这,他对孙匡告退,前去城墙巡查城防去了。

    在孙皎走后,孙匡一人无聊,在庭院中随意转一转,在一处拐角处,他碰上了陆逊。

    陆逊就静静的站在那里,这种情景,就好像他是与孙匡偶遇一般。

    但孙匡外愚内慧,府衙中的庭院不小,陆逊又岂能那么巧在此处偶遇其呢?

    而且陆逊身为柴桑主将,现在敌军未退,事务繁重,陆逊又怎么可能有闲情雅致的,在这庭院中欣赏游水美景呢。

    所以陆逊是故意在此处等着他的。

    意识到这一点的孙匡眼角动了动,但他又不能就这么退去。

    他若是对陆逊视而不见,就这么突兀退去了,那不是直白的告诉陆逊,我看出了你故意在这等我的意图。

    以他往日在众人眼中的表现来说,这很不符合他孙匡一向以来愚笨的为人。

    一切要表现得自然才好。

    所有尽管心中有百般不愿,孙匡并没有转身离去。

    他径直朝着前方走去,在快到拐角处时,他好像才发现陆逊一般,脸色浮现惊讶,对着陆逊拜道,

    “竟不意在此处得遇陆督也。”

    “陆督身肩一城安危,怎的现在有闲情雅致在此庭院游玩。”

    陆逊特意在此处等待自己,孙匡知道陆逊的目的一定不简单。

    所以他在话中隐晦的提醒陆逊,你还要加班,赶紧离去吧。

    在孙匡对陆逊一拜后,陆逊也对孙匡回了一礼,而孙匡的话语让陆逊微微一笑。

    陆逊是何等聪慧之人,孙匡的言外之意他又怎么会听不出来。

    但他既然在此处特地等着孙匡了,自然不会这么轻松的离去。

    陆逊没有回应孙匡的话,在对孙匡回了一礼后,他又郑重一拜道,“逊多谢今日使者相助之恩。”

    听到陆逊如此说,孙匡脸上露出疑惑的神色,他不解地问道,

    “今日吾只是宣读君侯旨意而已,一切皆是按君侯之意而行事,又何来相助陆督一说呢?”

第一百六十七章 试探

    看着孙匡又在装傻充愣的样子,陆逊笑着说道,“书信是君侯所写,甚至当众宣读书信也可能是君侯的旨意。

    但君侯远在千里之外,其又如何能事事指导使者呢?”

    “方才在厅中的声色俱厉,在厅中的威严姿态,乃至使者最后的那一句“彼等罪臣”,想必都是使者体会君侯深意,自发的所言吧。”

    听到陆逊这么说,孙匡脸上的疑惑之色渐渐消散,随后浮现了沉重的神色。

    他方才在厅上摆出那副与往常不同的姿态,除了要更好地完成孙翊的命令之外,

    还有一层深意便是,他从此事中看出了孙翊对陆逊的宠信,

    并且由小见大得出了一个推断,那便是江东士族可能要崛起了,所以他才有心相助陆逊一把。

    他在厅上表现得越威严,对陆逊的好处越大。

    孙匡没有想到陆逊会看穿他的这份心思,更没有想到陆逊竟然会在他面前直接指出这点。

    这让他一下子之间有些无所适从。

    见孙匡的神色变得沉重,陆逊说道,“吾谢使者之助,并非有其他的企图,乃是意欲投桃报李,也相助使者一次耳。”

    听到陆逊这么说,孙匡不解,他问道,“陆督要相助吾何事?”

    陆续慢慢说道,“对君侯来说,其帐下威武之辈众多,当庭宣读斥责书信一事最好由威武之辈行之。

    但为何君侯会圣心独断,指定使者前来呢?”

    “君侯知道柴桑人心不齐,众意纷纭,在此时机,更是需要一威严的使者代行其威,替其安定柴桑。

    这样才符合君侯,一直以来谋定后动的行为。”

    “但使者一直以优柔不武之名为人广为所知,无论于情于理,君侯都不应该指派使者前来才是。”

    听到陆逊如此说,孙匡好像是意识到了什么,脸上浮现了犹疑的神情。

    他有点结巴地说道,“你,你的意思是?”

    陆逊见孙匡脸上因为明悟露出了犹疑的神色,心中更加确信了自己对孙匡的判断,

    这孙家四郎乃是个外愚内慧之人。

    陆逊对孙匡拱手拜道,“当今江东大事,在于柴桑。”

    “君侯英明敏锐,他断不会做无把握之事,他既然会任命使者前来,吾料之,他心中定是已经使者有了新的认知。”

    “说的明白点,就是君侯已经对使者起疑,他认为使者常日里乃是藏慧。”

    “故而君侯才会派使者前来,一是为了安抚柴桑局势,二是为了试探使者。”

    在陆逊说出这番话后,孙匡脸上神色大变,脸上的犹疑之色已经退去,剩下的只有惊惧。

    怎么可能!

    他的藏慧之举,往日里瞒过了许多人,就连孙策在世时也未曾看穿,三兄怎么会看出来。

    如果孙翊派他来柴桑真的是为了试探他的话,那么他方才在厅中的那副表现,无疑是将真实的自己赤裸裸的暴露在了孙翊的身前。

    但他不得不承认,陆逊说的很有道理。

    现在他知道自己已经被陆逊看穿了,无须再隐藏了,所以他焦急地说道,

    “纵使兄长天纵英才,早已对我起疑。

    但正如卿所说,柴桑局势至关重要,兄长仅仅是对我起疑,他又怎么会对我完全放心,让我持信来柴桑震慑局势呢?”

    “若是兄长疑我为错,那么柴桑局势不会得到安定。

    这对如今的江东局势来说有害无利。

    兄长聪慧过人,断然不会意识不到这一点,行此危险之举呀。”

    孙匡焦急的话语,暴露出了他心中对孙翊的畏惧。

    但正如他所说,按照孙翊的性格,若仅仅是起疑,他不会完全放心让自己一个人前来。

    可若不是起疑而是笃定,陆逊所言的孙翊对他的试探之举更是无从谈起。

    陆逊叹了口气,他对着孙匡说道,“君侯多智近妖,想来他在使者来前曾对使者说过,

    若是柴桑的众将多有愤恨之色,那么使者就要当众宣读书信,若是柴桑的众将未如此,则将书信给予叔朗即可。”

    “但使者是否想过,以君侯之智,他怎么会料不到如今柴桑的局势不稳?

    君侯会写信给叔朗,定是叔朗先前上书弹劾于我,有叔朗之带头弹劾,其余众将又岂会对我心服?”

    “君侯早就知道柴桑的众将对我皆有怨言,但他还是对使者那般吩咐,这才是君侯对使者的真正试探。”

    “若是使者真如往日一般优柔,纵使柴桑的众将多么不服于我,使者定然也不敢当庭宣读书信,因为人性如此。”

    “反之,若是使者当庭宣读书信了,那么君侯立刻就会知晓,使者往日之所为,乃是故意藏慧。”

    “而无论使者性格为何,

    若是使者往日是藏拙,那么君侯派足下来柴桑,足以安抚住柴桑局势。”

    “但如果使者未曾藏拙,足下也一定会将书信交予叔朗。

    叔朗对君侯忠心耿耿,得到君侯的书信之后,定会幡然悔悟,对吾百般支持。”

    “有了叔朗的倾心支持,柴桑不稳的局势瞬间也会得到稳定。”

    “所以对于君侯来说,无论使者如何做,他既能稳定住柴桑的局势,又能试探出使者的深浅,可谓一举两得之举。”

    在陆逊详细剖析了孙翊的做法之后,孙匡此刻的脸色已经吓得灰白。

    他一向以来故意藏慧,乃是他的身份很尴尬。

    首先他是孙坚的嫡四子,而且袭爵了孙坚的乌程侯爵位。

    这件事为其大大加强了他在孙坚这一系中的法理影响力,但这也让他惶惶不可终日。

    他爱读史,史书上亲兄弟因为权力而拔刀相向的事数不胜数。

    更何况他序齿虽小,但他袭爵了乌程侯的爵位,这一点在孙匡看来,足以引起孙氏宗族中其余兄弟的忌惮。

    更要命的是,他的妻子乃是曹仁之女!

    当初曹操让孙匡娶曹仁之女,就是为了通过联姻加强在曹氏在孙氏一族中的影响力。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特意挑选了孙匡这个身份敏感的孙家四郎。

    在这种种的影响之下,孙匡为了自保,只有藏慧示人。

    他不敢将真正的自己,展露在其他人面前。

    特别是孙翊继位之后,失去了孙策庇护的孙匡,心中更是常怀忧惧。

    长兄如父,孙匡相信孙策不会害其,但他却对其他兄弟没有这份信任。

    虽然不知道孙翊是何时对其起疑,但最要命的是经过这次派他来柴桑的事,孙翊已经得知了自己往日之中,都是在故意以拙示人,

    自己的身份如此敏感,加上自己故意藏慧欺瞒于其,三兄会对自己怎么想?

    他会认为自己仅仅是想自保吗?

    在孙匡内心中疑惧不已的时候,庭院中不知何时已经慢慢集结了数百位甲士。

    这些甲士孙匡认识,乃是孙翊派出的保护他到柴桑的人。

    但此刻,孙匡却认识到,恐怕孙翊派这数百甲士在他身边的目的,不是单纯的保护那么简单。

    因为这数百甲士,乃是无他的命令,就已经擅自进入了庭院之中!

    并且将其给包围了起来。

第一百六十八章 王道与霸道

    孙匡看到数百甲士将庭院重重包围起来,顿时惊吓不已。

    他慌忙的对陆逊说道,“事已至此,陆督有天人之智,还望陆督救我!”

    这数百甲士敢在没有自己命令的情况下,擅自闯入庭院,若是没有孙翊的授意这根本不可能。

    而孙翊远在千里之外,所以这样的命令定是在自己从陵阳出发之前,他就已经下好给这数百甲士的。

    加上陆逊方才的分析,孙匡一想就知道,

    在自己从陵阳出发前,这数百甲士应该是得到了孙翊的密令,让他们观察自己到了柴桑之后的所作所为。

    若是自己敢于当众宣读书信,那么在宣读书信之后就将自己带回去。

    就算自己是孙翊的嫡亲弟弟,但他更是孙翊的臣子。

    一个臣子对主有所藏,便是对主不忠,没有任何主公会忍受臣下的不忠。

    再加上自己那敏感的身份......

    想到这些,孙匡心中就浮现了巨大的恐惧。

    因为恐惧,孙匡将眼前的陆逊当做了救命稻草。

    陆逊既然能看穿孙翊的真正意图,这说明陆逊聪慧无此,孙匡觉得没准他能解救自己当下的危局。

    见到孙匡慌忙的恳求自己救他,陆逊的脸上浮现了沉重的神色。

    他看到了庭院,已经被数百甲士团团围困起来。

    但那数百甲士可能因为顾忌孙匡与自己的身份,所以一时间没有包围过来。

    尽管如此,这一幕也足以证明他之前的分析是完全正确的。

    但他算中了开头,却没有算中结局。

    陆逊没有想到的是,孙翊会这么果决,竟然会在孙匡当众宣读书信的当日,就想将其带回。

    陆逊语气深沉的说道,“使者勿忧,逊自有解救之法,但在逊道出解救之法之前,逊有一个问题想问使者。”

    孙匡听后忙说道,“陆督请问,匡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陆逊用一双睿智的眼睛紧盯着孙匡,他问道,“使者往日里以愚示人,是意欲何为乎?”

    孙匡看着紧盯着自己的陆逊,陆逊的眼睛像是能看穿自己一般。

    他斩钉截铁地说道,“我从未有不臣之心,往日种种只为自保而已,还望陆督信我。”

    孙匡说完后朝着陆逊三拜,神情之间尽是坦诚。

    陆逊又看了孙匡一会,见其的言辞之间不似作假,便也对孙匡的话相信了。

    当年孙策奉袁术之命攻占庐江,致使陆康忧愤而死。

    陆康临死前为了让居住在庐江的陆氏族人避难,让他们全都南下回江东。

    但因为那时江东战乱频繁,在回江东的路上陆氏族人死伤大半,陆氏百年来培养出来的精英人士几乎死绝,

    这让吴郡陆氏的人才突然间出现了巨大的断层,吴中望族陆氏也因此迎来了风雨飘摇的的危机时刻。

    那时无数江东世家都将目光投向了陆氏,他们都想趁着陆氏受到此重创的时机,将陆氏分而食之,化作自身家族的养料。

    在此危急时刻,那时还在年幼的陆逊只能临危受命,操持起已经摇摇欲坠的陆氏家业,凭一己之力将陆氏从死穴中拉了出来。

    因为这番经历,陆逊性情大变,原本好发议论的陆议变为了谦逊待人的陆逊。

    但也正是这番经历,让陆逊学到了许多东西成长了许多,其中一项便是这识人之能。

    陆逊年纪虽轻,但见识过的人情冷暖,人与人之间的明枪暗箭却不少。

    因此他现在以自己往日的识人经验可以看出,孙匡现在的这番言语并不是假的。

    见孙匡无不臣之心,陆逊也就放下心来。

    陆逊可以因为要报答孙匡方才在大厅中的相助之恩,特地等在此处提醒孙匡。

    但现在孙翊已经开始对孙匡出手,他就要看看孙匡故意藏慧的目的是啥,才能决定是否要再次相助孙匡了。

    他是孙翊之臣,孙翊对其展现了足够的信任,他身为臣子,士为知己者死,他也要对孙翊展现足够大的忠心。

    既然孙匡藏慧仅仅是为了自保,陆逊就打算要相助孙匡,帮其度过这次难关。

    这一是为了能让自己与孙匡结个善缘,

    二是兄弟相残对江东的政局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不符合现今江东的利益。

    在打定主意之后,陆逊对着孙匡说道,“季佐勿忧,君侯是个有大志的人,有大志之人必有大心胸。

    而且君侯向来对臣下颇为宽仁,更何况对于至亲之人乎?”

    “君侯对于兄弟之情谊,天下皆知,纵使他如今已经得知季佐有欺君之罪,但君侯深知人情,他或许会体察到季佐的自保求全之心。”

    “如今所忧者只是有佞臣进谗于君侯,疏间季佐与君侯的兄弟之情。

    为了防止这一点,待一会甲士带季佐回君侯之处时,季佐应不抗,不言,不慌。”

    “不抗是以免招人口实,不言是防止言多必失,不慌是示人之坦然之态。”

    “待季佐回到君侯身边之后,君侯必会以此事问询季佐,季佐不言其他,只需多言兄弟之情。

    汝更可主动提出将乌程侯爵位转于绍公子,如有必要,更可提出与曹氏之妻和离之意。

    如此自绝于内外,加上君侯是重情重义之人,断不会对季佐有所罪责的。”

    孙匡听完陆逊的话后,眼睛一亮,像是在找到了求生之路一般,口中激动地说道,“伯言好计策!”

    孙匡本是聪慧之人,他知道陆逊向他说的这番计策,的确是很有可能救了他得一命的。

    他握住陆逊的手道,“伯言今日救命之恩,匡永世不忘。”

    在此时,似是觉得时间已经到了,数百甲士中的司马来到了孙匡和陆逊的身前。

    他对着二人分别一拜后,就请孙匡与其一同离去。

    在看到这数百甲士中的司马是谁后,陆逊眉头微皱。

    孙匡牢记陆逊方才对其说的话,面对来将其带离柴桑城的司马时,脸上的惊慌之色已经不见,留下的只有淡然之色。

    在孙匡与司马一同离去后,包围庭院的数百甲士也纷纷离去。

    陆逊在众人都离去后,身体有点站立不稳,他一只手扶住了身旁的梁柱,回想着近几日来在柴桑城中发生的一切。

    最后他嘴角露出一丝苦笑。

    刚才那位司马竟然是宋谦!

    那位当众质疑他,被他重罚免职前去值守城门的宋谦!

    前几日,还是一守城小卒的宋谦,今日赫然成为了这数百甲士的司马。

    陆逊知道,他绝对没有下过这样的命令。

    如今能在柴桑城有权力做到的这一点的,只有在那千里之外的孙翊。

    江东有一校事府,独立于各机构之外,对吴侯直接负责,上承至尊钧命,下则检校诸事。

    校事府的下级机构分布各县,柴桑城中自然也有。

    孙翊肯定是通过柴桑城中的校事台,下达了任命宋谦为别部司马的命令的。

    可是,竟然是宋谦!

    这是孙翊对宋谦的补偿。

    难道那日宋谦带头质疑自己,也是孙翊的暗自授命吗?

    用一元老大将的名誉与生命,来为自己扫清柴桑军政大权的道路,君侯这是有多信任自己。

    但君侯的这份心机,又是多么深呀!

    陆逊朝着东方拱手一拜,他这刻才真正明白了,孙翊是个什么样的主人。

    信任是王道,手段是霸道,二者相互融合,是为帝王之道。

    在陆逊还在为孙翊的所作所为暗自唏嘘的时候,突然有人来报,说是城门处出现了变故,陆逊一听顿时回过神来。

    孙翊对其展现了足够的王道,若是他辜负了孙翊的信任与期望,那么接下来,他就要体会一下孙翊的霸道了!

第一百六十九章 他们不讲武德

    陆逊在得到禀报之后,就立刻来到了城墙上。

    在他来到城墙上之后,发现柴桑城中的无紧要职务在身的将校,此刻都聚集在城墙上,看着城下发生的一切。

    在他到来后,众将校自动的分出一条通道,让其可以行进到城墙边上。

    陆逊初见这一幕,心中还颇为诧异。

    这些将校什么时候对其如此尊重了。

    但陆逊此时只以为是孙翊那封斥责信的效果,并没多想什么。

    他快步通过这条通道,来到城墙边上向下看去,在他走到城墙边看到城下所发生的一切后,他的脸色微变。

    一切果然不出他的所料。

    只见城墙下张飞原来所扎营的地方,那里的营帐已经人去旗空。

    原本数千员在城下不停挑战的张飞所部,此刻已经不知所踪。

    远远望去,在不远处的一处山谷之中,此刻正有大批的荆州士兵正从其中鱼贯而出。

    人数之多,竟一眼望不到尽头。

    而从城墙上遥望而去,聚集在城头上的一众江东将校隐约可以看到,

    那率领着荆州军伏击在山谷中的将领,是一穿着绿袍手持大刀之武将,

    这些江东将校都认识这名武将,赫然是那今年名震天下的勇将关羽关云长。

    今年初关羽轻身突击袁绍大将颜良,于万军之中枭首其的事迹已经传遍天下。

    因为这件事关羽一下子间名声大躁,世人皆称赞其勇武之名。

    而因为这件事,天下人也熟知了这位有万夫不当之勇的猛将的常用装束,故而在城墙上的江东将校皆认得他。

    看到这一幕,城墙上的江东众将校一下子就明白了,张飞城下挑战这件事的背后所隐藏的真相。

    原来刘备派张飞来柴桑城下斗兵斗将是假,刘备的真正意图是想让张飞诱柴桑城中的己方将领出城。

    然后再让张飞诈败,从而将出城的孙军引入山谷中进行伏击。

    而.....

    看着那从山谷中连续不断涌出的荆州军,看着为首的那位威猛雄壮的万人敌关云长,在城墙上的一众江东将校全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柴桑城中士兵本就不多,若是先前不是陆逊识破了这其中有诈,阻止了自己等人的率兵出城,

    那么一旦出城的己方大军被引入那山谷中,山谷草木林密,地形险要,荆州军又在其中等待多时,必然设有陷阱,

    再加上关羽有万夫不当之勇,荆州军人多势众,那进入山谷中的孙军,面临的很可能是全军覆没的结局。

    到了那时,柴桑城中本就兵马不多,在遭此伏击之后,出城的孙军全军覆没,城内的孙军又能剩下多少呢?

    而且到了那时,己方军队的士气定然受到巨大的打击,此消彼长之下,柴桑城根本扛不住荆州军的再次猛攻!

    想到这些后果的众将校,全都心有余悸的看着城下不远处的荆州伏兵。

    随后他们又看了看身前立在城头,那书生打扮的陆逊,心中都如释重负的松了一口气。

    幸亏有陆督.....

    众将校脸上都对陆逊露出了钦佩的神色,今日他们再次见识到了料敌如神这四个字。

    在陆逊身旁的孙皎看到城下的这一幕,也明白了刘备设下的是何等诡计。

    想起那日他还叫嚣着要出城教训张飞,他的脸上就浮现了羞愧的神色。

    他对着陆逊一拜道,“陆督深沉洞察,吾等不如也。”

    陆逊看到城下的这一幕,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神色,他还以为荆州军再次发起进攻了呢。

    面对孙皎的敬拜之言,陆逊并未居功,他轻抚起孙皎,转身对着众将校言道,

    “先前所以不听诸君击飞者,乃吾揣之其必有巧故也。”

    “今日彼等巧故已现,而我柴桑依旧安然,这是君侯护佑之缘故也。”

    陆逊将功劳全都归到孙翊身上,这番谦逊的态度引起了在场所有将校的好感。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在这些将校当初看陆逊不顺眼的时候,陆逊做什么都容易这些将校的忌恨。

    而如今陆逊以自己的神机妙算折服了在场的诸将校,那么他这番谦逊的态度无疑又为他,博得了别人对他的巨大好感。

    在陆逊说出这番话后,在场诸将校齐齐对着陆逊一拜,口中敬佩的说道,

    “陆督高风亮节。”

    这时不知哪位将领口中嘟囔着吐槽了刘备一句,

    “世人皆言刘豫州信义无双,但今日观之,没想到他却是这等不讲武德之人。”

    这句话说完后,城墙上的气氛有一瞬间的宁静,但随后孙皎先忍不住笑了出来。

    战场之上讲究的是兵不厌诈,哪有什么武德可讲。

    但就是这句显得迂腐的话,在如今这个场合说出来,加上众人心中都有一种劫后余生的轻松感,所以莫名的显得有种笑点。

    随着孙皎一笑,在场的诸将校也齐齐笑了起来。

    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之下,陆逊一改往日沉稳淡然的神态,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不一会儿后,柴桑城墙上,诸将校的笑声不断,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笑声越来越大。

    也许一开始诸将校发笑是因为“不讲武德”这四个字,但看着那城下灰头土脸,无功而返的荆州军,诸将校心中的快感就越发多起来。

    纵使关羽勇猛无双,纵使刘备深知兵法,但最后还不是被己方识破了。

    那刘豫州又是派张飞在城下骂战挑战,又是让关羽率领士兵埋伏在山谷内,结果到头来只是白费心机,枉做小人而已。

    从这一点来说,又如何不能让城墙上的诸将校感到好笑至极。

    被诸将校围在中间的陆逊,看着欢笑在一起的诸将校,

    看着他们在对着自己笑,他敏锐的感觉到,从今日起,在这柴桑城内,好像一些事已经悄然转变了。

    往日他在柴桑城中是被孤立疏离,被质疑忌恨的陆督,

    但从今日之后,他既是这些将校的陆督,又是他们的同袍了。

    想到此,陆逊心中的一块大石头已经放下。

    人心已可用矣。

第一百七十章 弄错了对手

    关羽虽然听不到城头上的笑声,因为距离他也看不到城墙上,孙军将校那放声大笑的场面,

    但他可以看到城墙上,聚集着不少的孙军军中将校。

    在关羽心里,今日孙军中的这些将校齐聚,就是来看己方的笑话的。

    但有什么办法呢,己方的计谋的确是被对方看穿了。

    关羽率领着数千荆州军从山谷中回到了荆州军的大营中,在督促麾下的荆州军各自入营之后,关羽就来到了营中的主帐,找到了刘备。

    营中的主帐本是黄射的居所,但自从黄射将军中大权交予刘备之后,

    自觉无忧的他便觉得军务太过繁杂,让其十分烦心。

    因此他干脆将主帐,这个代表着军中主将的位置也让给了刘备。

    而他自己则选择了一处偏僻的营帐,当做自己休息的寝帐。

    他整日在其中研读经书,以期来日回到江夏之后与郡中的名士们一起谈经论道。

    面对黄射的这一做法,刘备心中当然是欢喜的很,他并没有出言劝阻。

    只是他表面上没有说什么,但心中却腹诽黄射是个扶不起的世家子弟。

    在刘备看来如今是乱世,经学大义在承平时乃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但在乱世之中,所谓的圣人之言有时还不如一柄长枪让人畏惧。

    在黄射搬出主帐之后,刘备就将其办公与休息的地方搬入了主帐中,平时他处理军务召开军事议会,或是休息都在主帐之中。

    刘备招揽人心的手段高超,在一段时间的潜移默化之后,

    如今荆州军中可以说是只知有刘备,不知有黄射了,刘备已经完全掌控了这数万大军。

    关羽是刘备的亲信之人,所以他可以不通过通报就进入了主帐之中。

    他来到主帐之后,看到刘备正在位子上细心的批阅着一件件军务。

    刘备也察觉到关羽已经回来,但在关羽正要开口的关头,刘备对着关羽摆了摆手,示意其先不要说话。

    在刘备的示意下,关羽也打住了话头,他来到了刘备身后,承担起戍卫刘备的责任来。

    一如当年那般。

    刘备案上的军务,堆起了有一座小山那般高。

    整个荆州军加上战兵,民夫有数万之众。

    还有其他的军情,粮草调度等杂务,都需要刘备亲自过目。

    但刘备处理杂务的速度极快,他翻开一封军务只是细细扫了一眼,便已大概了解了军务中的事,

    然后他几乎是不假思索的,就做出了决定。

    在刘备这种高效率的批阅军务的速度之下,案头上如小山般的军务就像被挖空了山体一般,渐渐的瘪了下去。

    不过半个时辰,刘备就已经处理好了所有的军务。

    关羽看到这样的情景,眼睛都不眨一下,他对着刘备这样的行政效率已经见怪不怪。

    想当年刘备任平原相时,那正是其年轻富强的时候,他能一边处理庞大的政务,一遍与臣下弈棋。

    在这样的一心二用之下,刘备之弈棋不仅赢多输少,甚至是他所处理的政务也全都处置得当。

    在关羽看来,刘备就是那种天生的,适合当主公的人。

    刘备处理完所有军务之后,将毛笔放置一旁,随后伸了伸懒腰,他对着身后的关羽说道,

    “事情要一件一件的做,特别是越急的事,越要镇之以静,这样就能避免自己在慌忙之中,下错决定。”

    刘备既是解释刚才自己所为,又是存着教授关羽的意味,关羽听后点头道,“云长记住了。”

    刘备问关羽道,“士兵都退回营中了吗?”

    关羽应道,“都已经安全退入营中了。”

    刘备招呼关羽到其身前坐下,在关羽坐下后,刘备又问道,“柴桑城中未有追兵而出吗?”

    关羽摇摇头道,“吾已在退兵时特地放慢行军速度,并且令士兵的队形展现杂乱之形,

    但可惜的是,从始至终,柴桑城中并没有派出兵马追击。”

    听到这点,刘备一点也不意外。

    他命张飞在柴桑城下骂战,就是想引出城中的孙军。

    只要孙军被引出城池了,没有坚城的依托,就算孙军如何精锐,

    他们人数少,己方又有猛将坐镇,野战绝对不是己方的对手。

    在刘备看来,他的这个计策有八成的成功率,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连续好几日过去了,柴桑城依旧是紧闭城门。

    别说是城中的兵马被引诱出来了,甚至孙军连在城头上回应张飞的骂战都未曾。

    这种情景就好像,柴桑城中有一个人看穿了他的图谋一般。

    后来刘备知道他的这个计谋失败了,要是柴桑城中会有兵马出来,早就出来了。

    所以他对张飞下达了撤军的命令,但隐伏在山谷中的关羽却建议,

    他可以从山谷中率军出现,也许在张飞撤退后,他率伏兵从山谷中撤退,会引得孙军出城追击。

    虽然刘备认为关羽的这个计策成功率不高,但他却依然许之,

    试试总是无妨的。

    现在听关羽所说,看来果然不出自己所料,

    柴桑城中的孙军就像没有长眼睛一般,对着关羽的撤军无动于衷。

    看关羽脸上有点丧气的样子,刘备说道,“云长,你有领军征地之能,对于兵法你是熟知的,但可惜的是你对于人心把握不足。”

    关羽有点愤恨,他对着刘备说道,“难道此次我军,就真的只能无功而返了吗?”

    刘备听到关羽的话后,笑道,“谁说我军这次一无所获了?”

    刘备起身来到关羽身前,他伸手按住了想要起身的关羽,对着其说道,

    “虽然我军这次没有诱得孙军出城,但从这次设伏的事,吾得知了一件事。”

    “那就是柴桑城中执掌兵马大权的,绝对不是先前我们设想的那般是孙皎,而是那被吴侯派来支援柴桑的陆逊!”

    关羽闻言惊异,脱口道,“怎么可能?”

    是呀,怎么可能。

    这一点刘备先前也没想到,因为论关系亲近,论身份尊重,论职位高低,

    就算陆逊是孙翊派去支援柴桑的人,但以常理论之,柴桑城中的主将都应该是那孙皎才是。

    刘备摇摇头,他说道,“以常理论之,此事绝不可能,但那个人,他用兵善奇,从这方面来说,他本就不是个会遵循常理的人。”

    刘备又继续说道,“再者,以我先前观之,那孙皎虽然悍勇,但悍勇之人多冲动,故而我会设下埋伏之计诱他上钩,但孙军出兵了吗?”

    “并没有。”

    “吾看人不会错,孙皎是悍勇之人,亦是冲动之辈,致使我诱敌之策不成的,并非是吾看错了孙皎,乃是一开始我就将这计策用错了人。”

    “柴桑主将乃是那吴中谋俊陆伯言无疑!”

    “原来我一开始,就弄错了对手。”

第一百七十一章 时不我待

    刘备在这一刻,才知道柴桑城中的主将是那陆逊。

    陆逊的名声刘备也有一些耳闻,但就算江东士人称赞其为“谋俊”,在刘备看来,陆逊也是一以治学传经为业的白面书生而已。

    白面书生者,大多怯弱。

    所以陆逊在面对刘备的激将之计与诱敌之计时,才会无动于衷。

    在刘备看来,陆逊看穿他的计谋的可能性不大,更大的可能是陆逊没有那种胆气出城与其交战。

    关羽听了刘备的话后,眉头皱起,他说道,“若是柴桑城中的主将还是孙皎,主公可设诱敌之计将其引出。

    但现在柴桑城中主将是那陆逊,陆逊,书生耳,处事定然瞻前顾后,主公要想将其诱出城来,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关羽对陆逊的分析与刘备的不谋而合,刘备轻轻额首表示认同关羽的看法。

    关羽又说道,“既然如此,我军该以何计破敌呢?”

    柴桑城中有数千精兵,城池又高大宽厚。

    若是陆逊打定注意无论刘备怎么引诱都不率兵出城,那么攻打柴桑城一事就会变得十分棘手了。

    听到关羽的疑问,刘备沉思后说道,

    “往日我想以引诱之计将柴桑城中的兵马诱出来,乃是顾忌攻城不易,不想徒耗兵力在这攻城一事上。”

    “但如今形势有变,诱敌之计已经失败。

    此计不成,那陆伯言只会愈发小心,恐怕日后再想将其诱出城来,已经难上加难。”

    “事到如今,唯有一途。”

    “那便是舍弃他念,强攻柴桑城,用猛攻来拔掉在我们眼前的这根刺。”

    说到此,刘备口中浮现了强大的自信。

    若是不用计策,单单用强的话,论他手中如今拥有的实力,他还是远远强于柴桑城内的陆逊的。

    既然用计不成,那就用力。

    听到刘备决意强攻柴桑城,关羽有些诧异。

    之前刘备可是反对强攻的,如今虽然一计不成,但怎么会这么快转变心意,开始打算强攻柴桑城了。

    关羽劝谏刘备道,“柴桑城城高池深,若强攻我军定损失甚大。

    虽然如今诱敌之计不成,但我军不如暂时按兵不动,观敌情态势再作计较,否则就算我军拿下柴桑城,我军的实力也会大损。”

    刘备却摇摇头坚定的说道,“纵使强攻柴桑城我军的兵力会损失甚多,但只要我军拿下柴桑城了,我军就会有一安身立命之所。

    届时有柴桑城在手,豫章郡可图,一郡若得,兵力损失再多,大不了再行招募就是。”

    “但若是拖延时日过久,我军迟迟不能攻下柴桑城,

    就算我手中拥有数万大军,无城池为依凭,这数万大军就如无根之萍一般,终难持久。”

    刘备说的虽然有理,但如今荆州军中粮草不缺,刘表又对柴桑一战的战果并无催促之态,关羽还是觉得无须如此着急强攻柴桑的。

    他还欲再劝,刘备却从怀中取出一封军报,将其递给了关羽观看。

    关羽接过军报观看之后,脸上浮现了巨大的惊愕之色。

    这军报上仅仅记载了一件事,但就是这件事让关羽大惊失色。

    为天下人所瞩目的官渡之战,就在这月已经分出了胜负。

    建安五年十月,曹操与袁绍与官渡一地相持不下。

    就在曹操因为军中缺粮,在于袁绍战略相持的态势中渐渐呈现溃败之势时,

    袁绍军中的谋士许攸投奔曹操,他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

    在得知袁军的虚实之后,曹操立即采纳了许攸的建议。

    他留曹洪、荀攸守官渡大营,自己亲自率领步骑五千,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利用暗夜走小路偷袭乌巢。

    曹操到达乌巢后立即围攻放火。

    在袁绍得知曹操偷袭乌巢后,他一方面派轻骑救援乌巢,另一方面命令宁国中郎将张郃、大将高览率重兵猛攻曹军大营。

    可曹营坚固,又有曹洪这等良将坚守营垒,袁军一时攻打不下。

    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

    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曹军骁将乐进斩杀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

    正在攻打官渡曹军大营的张郃、高览闻得乌巢被破,感到袁绍大势已去,无奈之下于是只得投降曹操。

    这一举动导致了袁军中军心动摇,内部分裂,袁绍的十万大军马上就崩溃了。

    在此情况之下,袁绍只得仓惶仅带八百骑兵退回河北。

    至此官渡一战,以曹军的大获全胜划上了句号。

    在官渡一战中,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共七万余人,加上张郃与高览率领的投降曹军的部队,袁绍从河北带来的十万精锐,几乎全军覆没。

    关羽在看完军报中的内容之后,脸上的震惊之色久久不能退去。

    他的脑海中回忆起了那个身穿黑衣,面容坚毅的“旧主”,想起了他对其展现的厚待之恩,想起了那个“奸雄”的种种所为。

    虽然在事前,他没想到曹操会打赢这场足以改变天下局势的这场战役。

    但在如今知道这个结果之后,他的心中又浮现了一种诡异的情理之中的感觉。

    好似曹操战胜袁绍,乃是原本就意料之中的事一般。

    刘备见关羽看完了这封军报,他叹息了一声,沉重的对着关羽说道,

    “这封军报我是日前才收到的,吾竟没想到,袁公拥有那么强大的实力,竟然会被曹贼击败。

    真是天不佑大汉呀。

    但事已至此,嗟叹亦是无用。”

    “经此一役,袁公实力大损,以后再也无法对曹贼造成致命的威胁。

    而曹贼在此一战后,声威再度大震不说,他还从袁公大营中取得了大量的粮草器械。

    往日困扰曹贼者只是粮草不足,但至此之后,他的这个问题会得到大大缓解,他的实力定然会得到极大的增长。”

    “曹贼野心甚大,如今他实力大增,难保他不会起南下之意。”

    “时不我待呀,云长。”

    “若是我在柴桑一城耽误太多时间,届时曹贼南下,我又有何实力与其相争呢?”

    说到此,刘备脸上浮现了担忧的神色。

    刘备将自己心中隐藏的担忧,对关羽倾诉而出,而这也是刘备突然转变心意,决定强攻柴桑的重要原因。

    听到此,关羽也明白事态的紧急性,他点点了头。

    他对关羽说道,“羽全凭主公命令行事。”

第一百七十一章 贾诩

    汉建安五年,曹操于官渡一地大败袁绍,天下诸侯得知这个消息后,无不震惊不已。

    曹操在天下间的威望,一下子被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官渡,原袁军大营处。

    一身黑衣的曹操领着麾下众将,正在巡视着这个被其刚刚拿下的袁军大营。

    袁营占地极广,绵延数里,各处营帐壁垒相连,营中的道路规划整齐。

    营中拒马等守备器具一应俱全,尽皆放置在紧要部位守卫。

    只是这偌大的袁营中,此刻却见不到一名袁军士兵。

    骑于马上的曹操微闭双目,他似乎听到了在袁绍初率军南下时,这袁军大营中人声鼎沸,十万甲胄呐喊的巨大呼声。

    他似乎看到了袁营全盛时十万旌旗遮天蔽日的场景,但片刻后,他睁开双眼,映入眼帘却是袁营中遍地的一片狼藉。

    无数甲胄,无数袁军的旗帜,乃是各类辎重财宝全都散落一地。

    此刻的袁营哪里还有半点让人心悸的气势,剩下的只有一片悲凉及滑稽。

    看到这一幕,曹操心中生出无限感慨。

    就在不久前,这个大营还居住着一位压得他十年来透不过来的大将军。

    就在不久前,这个大营中还满布着那可横行天下,所向睥睨的十万燕赵虎士。

    但如今这些,都已经烟消云散化作乌有了。

    而一手造成这一切的,正是他自己。

    想到此,曹操心中深深的吐出了一口气。

    在官渡这一战取得胜利后,许都众臣全都上表向其称贺。

    就连离其近一点的诸侯也都纷纷上表汉帝,名为祝贺汉帝实则为表达与其交好之意。

    但这些人不知道的事,官渡一战取得胜利之后,自己心里最大的感受就是,

    轻松。

    十数年以来被他视作生死之敌的袁绍被自己击败,十数年以来压在自己心头,让自己踹不过气来的一块大石头被自己击碎。

    这种轻松感是别人所无法体会的。

    但如今眼前的这一切,又让曹操时刻警醒着自己一件事,

    无论取得了多大的成功,都要时刻自醒,千万不能步了袁绍的后尘。

    曹操在巡视到一半袁营后,笑着对着身后的众将说道,

    “本初兵法韬略不差,这安营扎寨颇有章法,若是我率军强攻,一时半会也拿这营帐无法。”

    曹操夸赞袁绍的话语引得身后的众将一阵发笑,他们都以为曹操是明为夸袁绍,实为抬高自己。

    毕竟兵法韬略不差的袁绍都被他击败了,那他不是兵法韬略更胜其数筹吗?

    曹操身后的曹丕如今也随父巡视着袁营,他也是以为曹操是在暗地里抬高自己。

    他看了一眼那个伴随在曹操身旁的孩童,脸色闪过些许阴霾,他及时开口的夸曹操道,

    “父亲神武无双,袁本初纵有些许韬略,但在父亲面前犹如萤火之光比与皓月之辉,又岂可与父亲匹敌乎?”

    “袁本初今日之败,已得见此事也。”

    曹丕将袁绍与曹操相比,大大的夸了曹操一番。

    但听了曹丕的话后,与曹操同乘一匹马的孩童却忍不住笑了出来,他说道,“兄长此言谬矣。”

    “若袁公真如兄长所言与父亲相差甚多,那父亲先前又何必将其视作生死大敌乎?”

    与曹操同乘一匹坐骑的正是其幼子曹植。

    曹植的话一下子就让曹丕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是呀,若是袁绍真像曹丕所说的比起曹操来,相差许多,那前十年曹操一直被袁绍压制,这算怎么回事。

    曹操听到曹丕方才的话语脸色本就有点不佳,又听到曹植的话后,心中更是生出了气,他对着曹丕斥责道,

    “本初与我相交数十载,少年时我与其为至交好友。

    若论及辈分他是汝之伯父,汝身为晚辈,却在众人面前如此非议长辈,可称礼乎?”

    “况纵使本初今日为我所败,但其之能又岂是你这孺子可知乎?”

    曹操的一番话斥责的曹丕面色发白。

    曹丕暗地用忌恨的眼光,偷偷看了眼曹操怀中的曹植。

    曹操的斥责让原本轻松的气氛一下子荡然无存,身后的众将一下子都收拢起了脸上的笑意。

    众将之中有一面目和蔼的老者,他看着曹丕心中失望地摇了摇头,

    曹昂死后曹丕为长公子,但曹丕心机有余,大德不足,终难成大事。

    老者身旁的荀攸看着他摇了摇头,口中好奇的问道,“文和可是察觉出何处不对?”

    这位老者名贾诩,字文和。

    贾诩听到荀攸的疑问后,脸上露出一个“和煦”的笑容,说道,“无事,只是感慨此处煞气太盛而已。”

    荀攸一副我信了你个鬼的样子,“毒士”贾文和竟会害怕煞气?

    但他性格有点木讷,见贾诩不说,也就不打算再问了。

    在曹操斥责完曹丕之后,有士卒搬来好几箱大箱子,在士卒将箱子搬到曹操身前后,曹操好奇的问道,“这是何物?”

    率着士卒搬来大箱子的校尉禀报道,“这是属下从袁绍主帐中搜出的,许下及军中背地里勾连袁绍的书信。”

    校尉的声音不大,但足以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听得到。

    在听得校尉此语后,在场的众人无不大惊,有的人脸上浮现害怕之色,有的人脸上浮现怀疑之色,有的人脸上浮现愤怒之色。

    冲动的曹洪立马进言曹操,让曹操按这箱子的书信捕人,将这些勾连袁绍的叛臣全都抓起来处死。

    曹操听得此言后脸上也浮现了愤怒之色,但他对曹洪的进言却未曾允准。

    他看到了隐藏在众人之中的贾诩,便温言向其问道,“文和以为此事孤当如何处置乎?”

    贾诩没想到自己藏得这么深了,曹操还能一眼就看到自己的所在。

    曹操的发问让在场众人的目光都聚集到他的身上,无奈之下他只得上前说道,

    “明公日前率军偷袭乌巢,能得胜者,除明公身先士卒之外,亦有麾下将校舍生忘死之功。”

    “但明公可保证那些将校,姓名不处这些箱子之中乎?”

    “再者,近日来冀州多有郡县举义归附明公,但明公可得这些郡县一兵一米乎?”

    “冀州之事,可印鉴此时矣。”

    贾诩说完后,曹操大笑起来。

    他用马鞭指着贾诩,笑着说道,“文和呀文和,你真是天下第一知人性者。”

    贾诩虽然没有正面回答曹操的问题,但他从侧面已经给了曹操最好的建议。

    贾诩的化外之音是,人性是居安思危的,先前袁绍势大,很多人难免会给自己预留一条后路。

    这不代表这些人就是不忠的,在曹操需要他们奋勇杀敌的时候,他们依然会舍生忘死。

    就像如今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引得冀州各郡县举义归附。

    他们大多只是喊喊口号而已,因为如今曹操势大,他们也是提前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但曹操要是想从他们身上取得实质性利益,恐怕也是极难,因为虽然他们口号喊得好,但他们现在还是效忠袁绍的。

    人性如此,不可轻易试探,人性如此,忠诚向来只是相对的。

    曹操在听完贾诩的建议之后,感慨的说道,“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说完后曹操便令人取来火把,当着众人的面前将眼前的这几个大箱子全都点燃。

    而从始至终,曹操都没有打开这些箱子看过一眼。

    随着箱子被大火点燃,曹操身后诸将的心也安定下来,曹操的所为也在无形之间消弭了一场极大的灾祸。

    在做完这件事后,曹操看向贾诩,当着众将的面,他问贾诩道,

    “文和以为,孤接下来是继续北伐呢,还是转向南征乎?”

第一百七十三章 南方的孙翊

    曹操问的乃是官渡一战取得胜利之后,他最关心的问题。

    这个问题他之前已在营中讨论多次,为了得到一个确定的答案,他还专门去信前去问了荀彧,许都留守的荀彧在得到曹操的来信后,当即给曹操回了一封信。

    信中说道,“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一决胜败。”

    “今公奋神武之智,仗乌巢之危,一战而败绍,绍死伤士卒甚多。然冀州城池一城未下,冀州人心一士未得,当此时,绍败而不亡,愚窃观之,时日若久,绍之时势将有所复。”

    “公以至弱当至强,今已得制,正当奋勇再进,攻略河北,取王霸之基以资汉室,何以有南征之意乎?”

    “天下之大机在于今朝,且绍,为布衣之雄,其虽不能用人然能聚人,河北一地富庶,案甲之士又可得数十万,公今以神武明哲而辅以大义,正当借官渡大胜之机专意北方,不出数年,河北可得,届时南下,何向而不济?”

    荀彧在信中的意思说明了很明确,他建议曹操接下来应该一鼓作气,北伐河北,一统黄河两岸大地。

    荀彧的意见,其实也正是如今曹军大部分人的意见。

    例如曹操就将荀彧的书信交予荀攸看过,荀攸也对其叔父的建议表示认可。

    荀攸是曹操的谋主,虽平时里言语不多,但每有所言必有所中,他的智慧深得曹操信任。

    不止荀彧荀攸两大文人重臣建议曹操接下来应该继续北伐,就是军中许多将领也建议曹操应该攻打河北,趁着袁绍实力大损的时候,将袁绍打的彻底爬不起来。

    虽然大部分臣子持北伐之意,但曹操心中并没有因此罢了南征之意。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人,那人便是如今的江东之主孙翊。

    当初诸侯讨董时,袁绍曾与曹操有过一番对话,

    袁绍问曹操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曹操答曰:“足下意以为何如?“

    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

    曹操却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从袁绍与曹操的这番对话之中,足以看出两人最大的不同。

    两人都有天下之志,但为了实现天下之志袁绍看重的是土地,兵力,粮草等硬实力,他认为这些才是争霸天下最重要的因素。

    但曹操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土地,兵力等是很重要,但在争霸天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得贤才和用贤才。

    而后来两人的发展也证明了两人观念的不同,袁绍去了富庶的河北,并在统一河北之后,借着河北一地的强大国力成为凌驾于天下众诸侯之上的大将军。

    但曹操却来了残破的中原,中原久经战乱,十室九空,土地荒芜,而且处于四战之地,强敌环伺,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汉末的中原都不适合作为根据地发展。

    曹操当初也不想来中原发展,但时势所逼,他也无法。

    来了中原之后,曹操并未沮丧,他坚信他心中争霸天下的理念,一直在招揽贤才,积蓄实力,因为招贤,所以有了加强版的屯田制为他安抚中原,因为招贤,曹操帐下谋士良将无数,时至今日,曹操才能制霸中原,才能与官渡一战中大败实力远胜于他的袁绍。

    所以现在的曹操,对他心中的那番争霸天下需要先得贤才的理念更为坚持。

    正如当初他教育曹丕的那般,得人失地,人地皆存,得地失人,人地皆无。

    如今众将建议曹操北伐河北,乃是因为河北一地富庶,只要曹操能够取得河北,那么他的实力就会得到一个质的飞跃,这本质上与当初袁绍的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

    以势压人。

    但曹操却认为绝对不能把注意力都放在北方,南方的那位江东少主孙翊也需要注意。

    而这不是因为江东一地国力有多雄厚,而是江东一地英才无数,更因为孙翊是个懂得任用贤才的英主,这才是让曹操最忌惮的地方。

    现在的孙翊虽然硬实力比不上他,但是如果他专意北方而忽略南方,让孙翊得到时间发展起来,别的不说,只要让孙翊统一荆扬两州,那么对他的威胁是巨大的。

    正如当初袁绍专心对付公孙瓒,而让他有时间统一中原一般.......

    而且最重要的就是,荆州对于孙翊就犹如河北对于他,都是能够大大增强彼此的战略要地,这样的地方绝对不能让孙翊所得,不然将来天下诸侯之争很可能会变成南北之争,这样对心中有一统天下之志的曹操来说,是不可忍受的。

    所以曹操明知众将建议北伐是对他最好的抉择,但他心中还是对南方放心不下,因为他看到的更远。

    既然心中因为顾虑有所不决,曹操就想询问一下他麾下的谋臣,他最信任的五大谋臣中,郭嘉程昱不在身边,荀彧荀攸支持专意北伐,于是乎他现在想询问一下贾诩的意见。

    面对近些时日来军中闹得沸沸扬扬的北方南征之议,贾诩自是知晓。

    但他一向善于自谋,对于这种一个类似国策的发展战略,他往常是能多远就躲多远的,不过如今曹操亲自在众将面前询问了,他自是再不好推脱。

    他脸上露出了沉思之色。

    曹操看到贾诩脸上的沉思之色,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在他最看重的五大谋臣之中,荀彧长于战略规划和内政治理,荀攸,程昱长于战争计略,郭嘉长于时机的掌控把握,只有这贾诩,在曹操看来,几乎就没有这小老头不擅长的。

    但可能因为性格原因,亦或是他那不光彩的过往,在贾诩投效于他之后,一向显得十分低调。

    在五大谋臣中,荀攸也是十分低调的人,但荀攸与其不同,荀攸如果有建言,就一定会献上,而贾诩则是能不说就不说,只有在别人都没办法的时候,他才会提上那么一两句,但就是那一两句足以让自己受益良多,解决当下的难题。

    曹操现在希望,贾诩能不负其所望,面对他心中犹疑的北伐南征之议给他一个解决方案。

    在思索一番后,贾诩缓缓开口。

第一百七十四章 不愧是毒士

    贾诩对着曹操说道,“袁绍经此官渡一败后,元气大伤,十数万精锐士兵一朝丧,短期内,其再有所作为。”

    “但此战之中,明公并未擒得袁绍,袁绍统治河北日久,声威显著。

    如今虽河北各郡县皆有投效明公之意,但依诩料之,彼等乃是一时不知袁绍生死,故而有此举。”

    “待袁绍回到邺城之后,河北各势力得知袁绍归来,人心自会安定。

    袁绍往日虽多有昏聩之举,但经此官渡一败,其必警醒。

    其本是河北之主,又是四世三公之高门出身,河北士人向来臣服于他,士人人心在彼,河北各地的动乱,袁绍不出旬月将会平定。”

    贾诩说到这里,曹操点了点头。

    袁绍虽然因为官渡一战大败而元气大伤,但毕竟他的根据地河北还在他的手中。

    而且他的官位,出身并没有因为这场大战而有所改变,他虽败,依旧是四世三公。

    加上曹操十分了解他这位儿时好友,袁绍还是很有能力的,在其悔悟之下,平定当前河北各地的动乱不是难事。

    而河北各地的动乱一旦被平定了,袁绍就还是那个雄踞四州的天下第一诸侯。

    贾诩接着说道,“我军虽然大败袁军,但我军与袁军相争日久,人心疲惫,粮草已经入不敷出,军械更是损坏大半,我军虽胜,但亦损伤了不少元气。”

    “因为人心疲惫,经此大胜之后,士卒思归。

    军中思归之心一起,势必蔓延,此刻若北进河北,人心定然涣散。”

    “我军虽取得袁军大营,得到了其中的许多粮草军械,

    但河北一地广袤,各处城池人心皆向于袁绍,若是我军此刻再行北进,要想全取河北全境,耗费时日定要数年之久。

    时间拖延之下,袁绍居于主地,且河北富庶无比,他可得到源源不断的物资补给。

    而我军远征在外,补给不易,且中原一地元气未复,又以何物资可以资助我军数年征战乎。”

    “此消彼长之下,一朝有不慎,我军将陷入险地,届时如今明公打下的大好局面将一去不返矣。”

    贾诩说到此,在场的众将皆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贾诩的意思是,虽然官渡一战曹军取得了大胜,

    但官渡一战打了近一年,别说袁军经此一役元气大伤,就是曹军也因此这场战役耗费了不少元气。

    而要想完全攻灭河北袁氏,无异于一场灭国之战。

    而且灭的还是比己方实力高出许多的国家。

    这样的战役势必耗时许久,耗费的粮草辎重也是不计可数的,而如今的中原一地,根本没有这个实力可以做到这一点。

    至少,在今年是做不到的。

    能被曹操带在身边一起巡视袁军大营的,大多都是曹操看重和亲信的将领。

    而这些将领能得曹操看重,定然不是无智之辈,贾诩都将这话说的这般明白了,他们也都认同了贾诩的看法。

    在说完以上那些之后,贾诩做出了总结,他对着曹操建议道,

    “河北一地明公务必要拿到,但纵算有官渡大胜在前,我军也不可操之过急。”

    “依诩料之,袁绍经此一战后,心力耗损许多,其本年高,又经此变故,身体定然每况愈下。”

    “北熊垂垂老矣,而往日一直在其羽翼之下的三只小熊定然会蠢蠢欲动。”

    “袁绍宠幸少子袁尚,却又宠而不立其为世子,更为了平衡其余二子,令他们各领一州,此乃取祸之道。

    在袁绍日渐苍老之后,袁氏夺权之争将会愈演愈烈,权势动人心,亦可惑人心。”

    贾诩说的这一点并不是无端猜测,乃是曹军内部有识之士的共识。

    当年袁绍攻灭公孙瓒,全取河北全境,志得意满的他,竟然生出了分令诸子各统一州的想法。

    他出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而他独自将最受宠爱的少子袁尚留在冀州陪伴左右。

    这样子,无疑瞬间让河北出现了四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这四股政治势力分别以袁谭,袁熙,高干,袁尚为首,以河北四州为各自的根据地,浩浩荡荡加入了袁氏一族中夺嫡的竞赛当中。

    在袁绍做出此举后,监军沮授劝谏袁绍道,“必为祸始。”

    袁绍面对沮授的劝谏,他竟然答道,“孤欲令四儿各据一州,以观其能。”

    沮授听后气的哇哇大叫,结果还是没能改变袁绍的主意。

    当初曹氏众臣听到这个消息后,有识之士都作出了与沮授一样的论断,认为袁绍此举会给他自己埋下祸患。

    但之所以这种祸患到现在还没爆发,贾诩认为乃是之前袁绍一直处于上升期。

    在袁氏势力蒸蒸日上的时候,人心归一,任何祸患都会暂时被忽视乃至自动的隐藏起来,但这不代表不存在。

    如今官渡一战,袁绍大败,袁氏势力已经开始进入下坡路。

    在这样的情况下,往日埋下的祸患也会到了爆发的时候了。

    “袁氏夺权之态一生,纵使袁绍有心弹压,但如今的他恐怕也没有那副心力了。”

    “自古以来,内部夺权定会造成分裂,分裂一生,正是明公进军河北之良机矣。”

    “以中原之国力,吞食河北四州不易达之,但若是一州一州蚕食,又何难之有乎?”

    “依诩之愚见,我军目前不应立即进军河北,反而应该退兵回许都。”

    虽然贾诩前面有了那么多的铺垫,但当他最后说出要退兵回许都之时,还是引起了在场的众将一阵讨论。

    众将都觉得,在这样的大胜之前,就这样退回许都,太过可惜了。

    但曹操却越听越有精神,他在马上屈身问贾诩道,“文和还有何高见?”

    贾诩手抚白须,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说道,“我军退回许都之前,只需留下精兵强将镇守黄河各紧要港口,令袁绍暂时不生再度南下之心即可。”

    “待明公回到许都之后,应劝耕养民,发展生产,蓄养民众,休养生息。

    如今已入寒冬,在明公以上举措之下,不出半年,我军的新粮将会入库,士卒的人心也得到安抚。

    到时候我军的实力将会得到恢复,届时明公再观北方之衅,择机北伐,我军则可立于不败之地。”

    “此为冬守夏战之计。”

    “再者,既然袁氏内部争权之势一触即发,明公何不利用之?”

    “在明公在许都休养生息的时候,可派间谍勾连袁绍长子袁谭。

    袁绍宠幸少子袁尚天下皆知,立其为储之意呼之欲出,袁谭身处袁绍身侧,断不会不知袁绍之心思。”

    “其本为长子,早年跟随袁绍南征北伐,立下无数战功。

    在得知袁绍有废长立幼之意后,其心中定然不平。

    而明公只需派间谍与其勾连,引起放大他心中的不平之意,他定会提早掀起袁氏内部夺嫡之争。”

    “夺嫡之争一旦开始,河北四州无数人将会牵连其中,有此争斗在,袁绍如何能将养身体?”

    “有此争斗在,袁绍如何能安心梳理河北内政,恢复往日时的河北实力?”

    “袁绍本就心力憔悴,有此争斗在,他耗费心神将会加大,其之死期还会远乎?”

    “若袁绍一死,河北一地瞬间会四分五裂,到那时,何时取,如何取,全凭明公心意矣。”

    贾诩说完后,在场的众将全都倒吸了一口凉气,他们看着那一脸和善的老头,心中都浮现了不寒而栗的感觉。

    此计,好毒呀。

    荀攸摇了摇头,不愧是毒士。

第一百七十五章 南征?

    贾诩的毒计一说出来后,曹操脸上浮现了满意的神色。

    只是曹操还有所疑问,他问贾诩道,“文和之计虽好,但袁本初尚在。

    纵使那袁谭有所野心,本初一日在这世上,我料那袁谭也不敢轻举妄动。”

    “派遣一二间谍勾连袁谭不难,但孤担忧的是这一二间谍是否能挑动袁谭。”

    贾诩听了曹操的疑问后,似是早就知道曹操会有此发问,他自信地说道,

    “此事不难,明公可先派一间谍前去,若是袁谭不受挑动,那么这第一位间谍他断然不会见。”

    “但若是他见了我军派去的间谍,纵使其见了之后杀之,这也足可证明袁谭有意联系明公以为援。”

    “而后明公可继续派遣间谍与其联络,他能因为顾忌袁绍杀了第一位,或许也会顾忌杀第二位,但第三位呢?第四位呢?”

    “只要其有不轨之心,我军可不停派遣间谍与其联络,这样迟早其会被明公挑动。”

    “人性本贪,吾不会料错。”

    贾诩说完后,其身边的人都下意识的离他远了点。

    贾诩的计策不好吗?

    但曹操现在那笑开了花的神情,就知道贾诩的计策十分高明,但他的计策太毒了。

    他前面献计挑动袁谭,来引起河北袁氏的内乱。

    这样既可以分裂袁氏,又可以通过以子逼父的方式将袁绍逼死,让河北袁氏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这就已经十分违背人内心的接受程度了。

    现在他又献计,让曹操不停派间谍勾连袁谭,而他也早就知道这些间谍,很大可能有命去没命回。

    但尽管是这样,他眼睛都不眨一下的就说出了这样的计策。

    虽说在场的人都经历过战场厮杀,但那多是堂堂正正的拼杀,像贾诩这般通过阴谋诡计,不顾人命,

    为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做法,还是令在场的人,心里有些接受不能。

    此时在他们心中,贾诩就像一位在阴诡地狱中搅弄风云的毒蛇,而每随着这条毒蛇吐出信子一下,整个天下都要为之震动一番。

    特别是这样的人,在说出以上毒计时,

    脸上还挂着一幅和煦的笑容,像一乡间无害的老农一般,这种强烈的违和感更让他们感到心悸。

    在场的曹氏众臣对贾诩感到心悸,但曹操却很赞许贾诩的计策。

    他本想称赞贾诩一番,但想到贾诩曾经的过往,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忌惮。

    要不是眼前的这位老者,汉室天下绝不至于丧乱如此。

    曹操抱着曹植驱马来到贾诩身前,用低沉的声音对着贾诩耳语道,

    “本初因为宠幸幼子,埋下隐患而被文和利用设下此番计策,如今孤亦宠爱少子,文和将来是否会拿此做文章呢?”

    曹操低沉的话语回荡在贾诩耳边。

    面对曹操这番意味不明,半带威胁敲打的话语,贾诩神色不变,他对着曹操一拜,口中轻声答道,

    “不敢。”

    贾诩没有说不会,只是说不敢。

    但这就是这不敢两字,却让曹操高兴的大笑起来,他伸出一只手拍了拍贾诩的肩膀说道,“孤信你不敢。”

    因为曹操是靠近贾诩说话的,贾诩的回答也是低语,

    所以在场的其余众臣,并不知道这两个君臣之间方才说了啥。

    只是看到贾诩说了什么后,曹操高兴的大笑起来。

    在场的所有人之中,将曹操与贾诩二人对话听进去的,只有曹操怀中的曹植一人。

    曹植年纪尚小,不大听得懂他的父亲和眼前的这位老者在说什么。

    但是有一点他是听懂了,那就是父亲的话语中提到了他。

    曹植在曹操怀中抬头,用一双无辜的肉闪闪的眼睛看向曹操,

    曹操见曹植这副可爱的模样,忍不住胡须蹭了蹭曹植肉嘟嘟的脸,他对着曹植说道,

    “他是聪明人,父亲也是聪明人,”

    “你是父亲最宠爱的孩子,父亲在教你聪明人驾驭聪明人的办法。”

    曹植眼中似有明悟,但更多的是不解。

    曹操见状心中也不失望,毕竟曹植年纪还小,可培养的空间还很大。

    在跟曹植说完后,曹操抬头对着贾诩说道,“善。”

    曹操的一个善字,代表他决定采纳贾诩的计策了。

    在所有人都以为南征北伐之议告一段落之时,曹操却又问贾诩道,

    “北伐之事孤心中已有计较,那南征之事呢?”

    南征?

    贾诩的心思快速的动了起来。

    除去偏远的交州不谈,南方主要有三大诸侯,按实力高低分别为刘表,孙翊,刘璋。

    刘璋位于益州,与中原相距遥远,且道路不通,故而曹操不会想南征刘璋。

    至于刘表与孙翊之间,刘表虽占据荆州,但其位于长江以北的领土并不多。

    若是曹操想南征刘表,就必须动用水军,而曹操如今手下根本无成建制的水军。

    若是仅仅动用步骑,最好的战果可能只是夺下,刘表在长江以北的些许县城而已。

    南征仅仅是拿下一县一城,根本不会符合曹操如今的野心。

    所以贾诩料定曹操想南征的对象,定是那江东孙翊。

    江东的势力范围虽然大体位于长江以南,但自孙翊继位以后,他先是收复了庐江郡,如今又占据了广陵郡。

    孙翊有这两郡在手,淮徐一地就直接暴露在江东的兵锋之下。

    这样的危险曹操不会枉顾,而且因为庐江与广陵两郡位于长江以北,无长江为依凭,所以更适合曹操攻打。

    在料定曹操是想南征孙翊以后,贾诩筹谋了一番说道,

    “臣日前闻奉孝所言,说是因为“二张逆案”,原江东的重臣全柔占据三县反叛孙翊,叛乱之势一度波及丹阳全境。

    而且荆州刘表在听到全柔反叛孙翊之后,从江夏派遣大军攻打江东重镇柴桑。

    只是现江夏黄射军,正为柴桑孙皎所阻,一时不得寸进。”

    郭嘉是曹操手下掌管情报的大臣,一般天下各诸侯的动向都是由其告知给曹操的。

    “从表面上,孙翊如今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此刻攻打江东,却是良机。

    但臣以为,事情没有表面看起来那般简单。”

    听到贾诩如此说,曹操来了兴趣,他轻咦了一声,

    “是吗?”

第一百七十六章 以战养战

    “全柔此人虽有武略,叛乱初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吴侯何许人也?”

    “其深知兵法,在其得知全柔叛乱后,即用三面合围平叛之策,此策可谓一剑封喉之策。

    之前江东有探报送来,言及吴侯舅兄徐琨大败全柔所部于泾县城外,此即为例证。”

    “有此泾县大败,全柔战兵损失过半,更重要的是其叛乱之势已显颓势。

    此正当奋勇而进,一鼓作气平定全柔叛乱的良机。

    但从那战之后,全柔避而不战,吴侯却再未纠集大军进行攻城,此不为疑乎?”

    “纵使吴侯一时失察,但江东多英才,周公瑾万人之英,太史子义世之良将,鲁子敬天下奇士,庞士元南士冠冕,

    此皆吴侯心腹之辈尔,一人失察不为疑,岂有众人皆失察之理乎?”

    “依吾观吴侯为人料之,吴侯此举并非失察,乃是有意为之。

    其并不想马上平定全柔之乱。”

    “再者,荆州刘表派重兵攻打柴桑,柴桑一地至关重要,吴侯却除了一开始派出的三千援兵之外,后续再无援兵,此不为疑乎?”

    “数万荆州材士,兵围柴桑已经颇多时日。

    若是说吴侯一开始未及时派出援军,乃是因为刘表派兵突袭柴桑所料不及所致,但如此时日之下,吴侯不可能不会再派出援军支援柴桑。”

    “自吴侯扫灭山越以来,其得山越精兵数万。

    张子布有萧侯之才,时以半年,以他的理政之能,这数万山越精兵应当已经臣服吴侯。

    江东境内虽有全柔之乱,但山越之乱已除,吴侯完全有兵力且无后顾之忧可以派兵支援柴桑。

    此种情理之事,吴侯却不为之,此为二疑。”

    “有这二处疑点在,故臣料之,现今江东虽明面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但实情必定不会那么简单。”

    “吴侯一定在筹划更大的事。”

    曹操认真听完了贾诩的分析,这时荀攸也出身对曹操言道,

    “文和所言有理,南征孙翊之事不可为之。”

    曹操问询贾诩,荀攸二人道,“二卿可知三郎在筹划何事乎?”

    贾诩与荀攸齐齐摇摇头。

    他们虽然根据一些蛛丝马迹,可以猜到孙翊有更大的图谋。

    但他们终究不是神人,不能光凭一些蛛丝马迹就猜出孙翊的意图。

    曹操见贾诩荀攸摇头,他又将目光移向其他众臣,刘晔,曹洪,张辽,蒋济,董昭,夏侯渊等,他们也都纷纷摇了摇头。

    曹操见所有臣下皆是不明就里,他不失望反而笑道,

    “你们不明并非是你们智略短缺,乃是你们是臣,而不是主。”

    “外敌入侵,击退之乃是大功。”

    “内有叛乱,平定之乃是大威。”

    “此二事皆是为主者提升威望,稳定人心之大利之事。

    而如今三郎放着这二事不去做,反而放任这二事发展,这是为何?”

    “一名高明的猎人,不想猎豺狼,那他一定是想要猎杀虎豹。”

    “对于主上来说,能比击退外敌与平定叛乱,更让他感到兴趣的唯有开疆拓土之功。”

    曹操此话一说,众臣皆惊。

    因为这实在有点匪夷所思。

    在内有叛乱和外敌入侵的情况下,不先解决这两件大事,这位吴侯还想着开疆扩土,莫不是疯了?

    曹操接着说道,“虽然孤也猜不出三郎究竟是想开何处的疆,扩何处的土,可能是淮南,可能是交州,可能是徐州,亦可能是那荆州,

    但孤却很清楚,那个孙家三郎的心大的很呢。”

    曹操坐于马上,他抬起头,伸出一只手圈作圆圈,将天上那已经即将落下的夕阳,握在手中。

    他有点唏嘘的说道,“这小子,快成精了。”

    夕阳的余晖映照在一身黑衣的曹操身上,显得他整个人充满了睿智。

    “先前孤早有南征之念,为的不是一举拿下江东,只是想遏制一下他的发展。

    他继位以来的表现太耀眼了,孤不能再让其可以安然的发展下去。”

    “不然迟早会是孤的生死大敌。”

    “只是之前北方战事正危,孤腾不出手来。

    但如今本初实力大损,至少半年内无法再度南下。

    在此千载难逢时机,若孤只是将目光专注于北方,只是呆在许都坐视其发展,那么迟早有一天,南方恐不为大汉所有矣。”

    “不管他现在有何筹划,有大筹划必用大军。

    这时才是其最虚弱的时候,他绝对想不到孤在官渡大胜后,会突然率军南下。

    若是他想谋取的的淮南,我军南下正好可以守备淮南,若是他想西进或是南征,那么孤就打下他的广陵,庐江二郡,让其元气大伤。”

    “当年本初犯得错,孤绝不会犯。”

    说到此,曹氏的众臣已经知道了曹操南征孙翊的心意已定。

    既然曹操的心意已定,那么众臣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为曹操的这番心意查缺补漏。

    而这一点,在场众人有谁又比得上荀攸呢?

    荀攸思考一番后说道,“官渡一战,我军虽然损伤甚多,但是多为步兵,骑兵并未受到多大的折损。

    而如今袁绍短时间内不敢再度南下,司空就可聚集守备各地的骑兵,共同南征,征集之下,三万余骑兵自是能凑齐的。”

    “如今正值隆冬,淮泗地区水系断绝的甚多,就算有些未断绝的水系,其水量也较往常来说大大减少。

    只要我军的骑兵不入一些水泽丰茂之地,就无甚大险。”

    “如今唯一所忧者,乃是粮草。”

    官渡一战中,曹军与袁军的野战次数不多,多是攻坚战,所以双方的骑兵上场机会不多。

    再者曹操本来就不缺少精兵,他缺少的是粮草。

    因为粮草短缺,所以他之前没办法汇聚大兵团,只能将兵马分散各地,降低缺粮的压力。

    官渡一战曹操虽然取胜了,取得了袁军大营中的部分粮草,但这只能暂时解救一时,没办法支持曹军远征。

    这点的确是如今曹军最大的困局。

    但一会儿后,荀攸就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今年初,吴侯在庐江大开屯田之政,为了要安抚各地流民,庐江郡各县皆有屯田之处。

    我军没有粮草支持长时间作战,但吴侯有。”

    “明公可就食于敌,以战养战!”

回来,会不会被骂惨

    两年过去了,我打算回来了。

    有打算开新书,

    并且接这本。

    新书是写曹昂的,

    有人支持我就动笔了。

    当初《替汉》这本书成绩其实不错,断更一年是个人原因,解决好了就回来了。

    看看这章有多少评论吧。

    两年过去,不知道老读者还有几个在。

决定了,回来续写

    刚才试探着发一章,就有不少人评论,而且那些人,都是当初我认识的人,心里有种说不清的感觉吧。

    写锤子新书,就回来好好把这本书写完,至于成绩如何,无所谓。

    我当初想写的就是一本被大众喜欢的三国小说。

    现在就继续完成这个梦想吧。

    不过我自己也得重新看一遍。

    这两天,我会重新更新,一天2章。

    谢谢一直在的你们,这本书,将会为你们好好完结。

    要是有人骂就骂吧,

    当初的确该骂。

    但我该做的事,还是会去做完的。

    这本书不太监。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5011/ 第一时间欣赏替汉最新章节! 作者:三合一咖啡所写的《替汉》为转载作品,替汉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替汉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替汉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替汉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替汉介绍:
建安五年,汉帝国东南的江东之地上正发生着一场巨变—江东小霸王孙策正躺在榻上奄奄一息,江东众臣六神无主,各怀心思。
承继江东基业的会是谁?
如果继承江东的不是那孙权,而是孙策三弟孙翊,那么历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读者群号:1136031735有兴趣的可以加。替汉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替汉,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替汉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