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替汉TXT下载替汉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替汉全文阅读

作者:三合一咖啡     替汉txt下载     替汉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八十九章 伏波将军

    太史慈领着两万大军出了吴县后,就直往曲阿而来。

    就如孙翊那次出征庐江一般,这两万大军也是要由曲阿登船,越过长江东向进入广陵郡内。

    淮泗及江南地区水系发达,这带来的一个好处就是,在这些地方征战时,粮草,兵马可依靠船只运输,十分便捷快速。

    在孙策统一江东之后,深明其利的他,就十分注重船只制造。

    现在江东在册的楼船、艨艟、斗舰等船舰足有上千艘,平时这上千艘船舰都分散在江东境内的各大港口,并都分别有重兵把守。

    曲阿县外的曲阿港,便是离吴县最近的一个军事港口。

    太史慈花了数日时间到达曲阿港外,这里在张昭的准备下,上百艘船舰已经修缮完毕,其中楼船就占了三分之一的数量。

    这上百艘船舰就等着太史慈大军的到来,即可发挥他们的使命,带着太史慈大军越过长江。

    之所以用到如此多的船舰,乃是因为长史府为太史慈准备的众多攻城器械、十数万斛粮草、上万民夫全都要由这些“水上战马”运往前线。

    这些才是大家伙,吃水极深,只能分船运送。

    毕竟楼船虽然看起来威猛,但有时候容易侧漏........

    太史慈在领军到达曲阿港后,曲阿令确认了太史慈手中的虎符,就将其管辖的这上百艘船舰交接给了太史慈。

    在交接后,他立马赶回了曲阿县,他还有很头疼的后事要处理。

    孙翊很看重这次征伐庐江的战争,为了使太史慈无后顾之忧,在他的命令之下,除了留有必备的粮食存储之外,吴郡整个郡的官仓存粮几乎一空。

    这让吴郡的各县令、县长因为此事,愁的头发都掉了好些根。

    曲阿令离去后,太史慈立即下令两万大军登船,见太史慈如此急切,随军的司马朱然言道,“数日来我军日夜兼程赶到曲阿外,已成劳军,中郎将不如让军众先行歇息一日,明日再启程。”

    在朱然看来,广陵在那里又不会跑掉,太史慈如此急切的行军,是操之过急了。

    这次出征,太史慈并没有指定要什么将官,孙翊就让朱然、徐盛、潘璋等孙军中的年轻将官一起出征。

    他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让他们随军刷刷经验。

    太史慈知道孙翊有培养这些年轻将校的意思,因此他耐心对朱然解释道,“广陵离江东仅一江之隔,陈登觊觎江南之地久矣,必有细作在此。

    大军行动不如细作单人前行更快,我意至多不过今日,陈登定然已知晓我军动向。

    当此时,我军早到一日广陵境内,陈登就会多失去一日的准备,兵贵奇速,正是此理。

    今日我军登船,至快也要两日之后才能到广陵,在此期间,我军可分批修整,转劳为逸,义封勿忧。”

    朱然听后恍然,便抱拳而退。

    在太史慈的严令之下,两万大军不过半日就已全部上船,然后上百艘船舰起锚转向广陵郡。

    ...

    果不出太史慈所料,陈登在吴县留有大批的细作,这些细作在得到太史慈大军出征的消息之后,立马朝广陵郡治射阳赶来,将这个消息报给了陈登。

    细作除了将太史慈大军的动向、号称人数报给陈登之外,就连孙翊的那封檄文也一并传抄给了陈登。

    孙翊写檄文就是为了骂陈登,像这种事当然是要广而告之,在太史慈出征的同时,这封檄文已经在吴县的满大街宣扬开了,细作看后急忙誊抄了一份。

    陈登年近四十,但却保养的很好,观外貌看去就像一不到三十的儒雅文士。

    在得到孙翊遣太史慈,率五万大军来攻打广陵的消息之后,他急忙召集了郡府的属吏商议此事。

    在陈登将这个消息透露给议事的众人所知之后,众人无不大惊之色。

    广陵郡就在吴郡之侧,今年来江东发生的一切大事,他们都会第一时间得到消息。

    本来广陵官员知道孙策遇刺死了之后,还纷纷弹冠相庆,觉得大患已除。

    结果孙翊继位后做得一系列事,真的是秀瞎了他们的眼,看的他们一愣一愣的。

    如今孙翊不仅在江东内部威望卓著,就是在这江淮之间也是威声大躁。

    在他们畏惧于孙翊声威的时候,听到孙翊派出五万大军前来攻打广陵,这自然让他们惊恐。

    主薄赵逸言道,“孙贼大军人多势众,来势汹汹,而府君手下兵不过两万,且多为郡兵,恐不能抗。

    吾以为府君不如引军退出射阳,避之锋芒,与其空城。孙军多为水人,水人居陆,不能久处,必寻引去。”

    陈登听到他器重的主薄赵逸,竟然在此关头说这丧气之话,厉声喝道,

    “吾受国命,镇守徐土。昔马文渊之在斯位,能南平百越,北灭群狄,吾不能为国遏除凶逆已是一错,今若又作逃寇之为,岂有脸面受伏波将军称号乎?”

    “贼势虽强,吾却不惧。”

    “正所谓仗义整乱,无所不克,今天道与顺,正是建功之时,岂可退之。”

    陈登任广陵太守以来,恩威并施,在广陵中可谓是一言九鼎。

    其余众僚见主薄周逸提出避之锋芒的方法,被陈登厉声驳回,一下子都吓得不敢再有所言语。

    赵逸被陈登厉声叱喝,脸色也颇为不豫,但陈登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他也只能叹息一声,退了下去。

    郡府众官吏虽然慑于陈登威势,无人再敢提出消极之议,但脸上的惊恐依然存在。

    孙翊的战绩是实打实的,不是陈登一两句豪言壮语就可以消除这等威慑力的。

    见此状,陈登知道若不打消众属吏对孙翊的疑惧,人心不齐,这场仗未交锋就已经输了三分。

    于是他语气放缓,说道,“孙叔弼武略不下其兄,若是其亲来,吾当避之。但如今统兵者乃其手下将领太史慈,诸君何惧之?”

    “诸君莫忘去年我两败孙权之事矣。”

    陈登这话一出,堂内众人脸上的疑惧之色消减了很多,是呀,孙翊又没亲自来。

    他们回忆起了去年孙权带大军前来的情景,一样是这样的声势浩大,但是他们却在陈登的指挥下,大败之。

    太史慈虽然俨有声名,但只是以个人武勇出名,统兵的才能并未显现,孙权被打成逃兵之前,名声也很好。

    众属吏起身对陈登拜道,“府君高见。”

    陈登的话让属吏们对其又浮现了信心。

    见已经安抚下人心,陈登开始做出作战部署,他对赵逸言道,“汝马上以我的名义发出命令通告全郡,令各县的郡兵全都汇聚到射阳来。”

    赵逸诧异,他言道,“如此的话,其余县兵力空虚,恐为敌军所趁呀。”

    陈登自若道,“贼军此次大兵压境乃是为了夺取广陵,也是为了吾而来。纵使其余诸县尽皆沦陷,只要我在,广陵就不算丢。”

    赵逸听后觉得有理,便领命而退。

    在赵逸走后,陈登遣散了众属吏,只留下了功曹陈矫,那副镇定的神色不在,他对陈矫言道,“季弼即日启程,前去官渡寻曹公,让他速遣援军前来。”

第九十章 空城计?

    陈矫听后面有难色,“曹公正在官渡与大将军鏖战,恐无力抽身呀。”

    陈登摇头道,“孙军兵锋甚急,我手下又多是郡兵,太史慈并非孙权不知兵之人,我无法久守。

    我若守不住,孙翊得到广陵后,徐州自此都将在其的兵锋危胁之下。

    曹公晓得利害,他一定会派出兵马的。”

    “你到了官渡之后,需请求骑军为重,孙军多为步兵,骑军为援方可遏制孙军攻势,切记切记!”

    陈矫是陈登一手提拔的,陈登与其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因此这件重要的事,陈登委托陈矫去办。

    陈矫听了陈登的话后,他当即言道,“唯,我即刻启程。”

    说完后,陈矫就急忙去准备去了。

    待陈矫走后,陈登放下心来。

    若是曹公能及时派出骑军,那他就有把握击退太史慈。

    曹公兵力是有的,只是少粮,但只要骑军能够快速到达射阳,他陈登自会想办法保证粮草供输。

    突然的,他剧烈咳嗽起来,早有准备的他急忙拿出怀中的绢帛掩住口鼻,这时一股血腥味从绢帛中传出。

    咳嗽完后,陈登拿下绢帛,看到了上面那猩红的血液,他眼神转厉,狠狠地一把握住绢帛。

    “天道无常,不可虚待。人道有伦,救济斯民。”

    想起孙翊檄文中的这句话,陈登不禁冷笑起来,

    “吴侯,你可真会挑时间呀。”

    ...

    太史慈在长江上行驶两日之后,选择了一处地势平坦之处靠岸,很快的,两万大军就踏上了广陵郡的地界。

    在踏上广陵郡地界之后,太史慈一改之前急切的行军速度,反而就地扎营,准备稳扎稳打起来。

    孙翊之前给了一份关于广陵郡的情报,情报中言道陈登已经将郡治迁往射阳。

    而且情报中还透露出广陵郡兵马多为郡兵,可以作为野战的兵马并不多。

    但是如今陈登手中,具体握有多少兵马却是不甚清楚。

    陈登深知兵马之数乃是军之机密,因此除了他的亲信之外,一般人是无法得知的。

    在营中,太史慈反复看着广陵郡地图,射阳一县位于广陵郡中心地带,而且正好是广陵郡内几条江河的交汇枢纽之处,地理位置极其优越。

    若是广陵郡治还是广陵县的话,太史慈就可利用江河之便,派出一支奇兵先拿下射阳,以此为支点,逐步蚕食广陵。

    但如今广陵郡治是射阳,定然有重兵把守,奇兵派多奇袭之效无存,派少却无法拿下射阳,反而有倾覆之危。

    思索之后,太史慈还是决定求稳,他唤出帐中的徐盛命道,“吾命你为本军先锋,领兵三千在前开路。

    离军之后,敌情务必一日三报,不得冒进,不得浪战,否则军法处置。”

    哪怕双方之前互相派的细作再多,所得到的的情报都会有一定的误差,甚至偏颇甚大。

    所以一般在出征后,主将都会派出先锋,一是为了修桥搭路,二是为了实地探查情报。

    徐盛勇猛,性格又不会太过急躁,是个合适的先锋人选。

    徐盛出列拜道,“遵命。”

    说完后,徐盛就在其余将校羡慕的目光下,昂首挺胸的出了帐门,前去召集兵马了。

    一个时辰后,召集三千精锐后的徐盛,迫不及待的领着先锋军出了军营而去。

    在徐盛离了军营,往北行了二十里后,一位樵夫正好撞上了这支先锋军的前部斥候。

    樵夫被吓得不知所措,然后就被斥候逮回了徐盛处。

    徐盛这是第一次单独领兵,很重视这个机会,见斥候为其逮回了一位樵夫,大喜。

    出身贫寒的他知道樵夫多是当地人,且平日里往来城里城外,对附近城池的情况颇为了解。

    他想着没准能从这位樵夫口中,问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樵夫被斥候带到了三千兵马之中,差点吓得尿裤子了,徐盛见状好言抚慰,让樵夫安抚下情绪之后,然后逐步问起当地情形来。

    樵夫早已被吓破胆,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樵夫的告知之下,徐盛了解了一些情形。

    此地乃是高邮县境内,县城距离此地不过三十里。

    在樵夫的口中徐盛还得知了,高邮县城近日来有兵马调动,但却不是调入,而是调出。

    樵夫还说了其他很多消息,但只有这三条徐盛是比较信得。

    因为他为了验证消息真假,反复多次旁敲侧击的询问,只有这三条情报,樵夫无论怎么问都是这个答案。

    在问完后,徐盛为了防止樵夫泄露消息,将樵夫留在了军中。

    而他就细细思量起了,三条消息中的第三条。

    如果樵夫所言非虚,那么高邮县中的兵力应该是空虚的,这让徐盛的心思一下子活泛起来。

    但他性格谨慎,他连忙把这个消息让人快马回报给太史慈,在不久后,派走的那个人回来了。

    而且他带来了太史慈新的命令。

    太史慈新的命令是:徐兵前进,压向高邮。若无伏击,扎营县外。

    传令兵还说道,中郎将会派出援军紧随在后。

    在得到新的命令之后,徐盛再无后顾之忧。

    就算这个消息是假的,他率三千先锋离大军不远,后面又有援军,只要不在绝地受到伏击,

    在广阔地带,就算遭遇伏击,他也能结阵自守等到援军到来。

    因此徐盛就领着三千先锋徐徐前进,同时派出更多的斥候探查前方。

    在这方小心谨慎的防备下,有着樵夫的带路,徐盛在傍晚时分到达了高邮县外。

    这一路来徐盛都没碰上什么阻拦,别说什么伏击了,就是敌军的斥候也不曾见到。

    所以徐盛的谨慎少了不少,在到达高邮县外后,他亮明孙军旗帜,就在县外三里处开始扎营以来。

    先锋大将也是不好当的,有时候就是工兵营营长。

    正在徐盛指挥手下紧锣密鼓扎营的时候,高邮县城的城门打开,从城中走出来了一行人,他们向着徐盛此处而来。

    士卒立马将此事禀报给了徐盛,徐盛一听诧异不已。

    一行人,不是一支军队?

    但是徐盛还是马上停下了扎营,并让三千士兵在已经初有规模的营盘内结阵,而他则横刀立马驻于营门前。

    结果那一行人在接近孙营之后,还未等徐盛怒喝彼等,那一行人就在领头一位官员的带领下,齐齐跪下。

    领头的那位官员更是手捧木盘,在跪下后他掀开盖在木盘上的布,露出了盘上的玺绶。

    他将玺绶放在身前,然后俯身朝徐盛拜道,“吾高邮县长秦成,请降将军,万望将军莫开杀戒!”

    徐盛:???

    他一脸懵。

第九十一章 分割军势

    高邮县长秦成亲捧玺绶跪地请降,这让徐盛懵的不知所以。

    虽然之前有所猜测高邮县中兵力空虚,但己身只有三千兵马,这秦成至少也要意思意思抵抗一下呀。

    这样直接投降,反而让徐盛起了疑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尽管高邮县城城门大开,徐盛还是不敢冒入。

    他命手下兵卒将出城的一行人给收押了起来,然后将此间情形写作一封军报,快马回报给太史慈。

    在不久后,潘璋率领的三千后援赶到了高邮县外。

    当他看到了城门大开的高邮县城及已经成为俘虏的一众高邮县官员,他用吃惊的眼神看向徐盛,

    你第一次当先锋,就打下了一座城?

    面对潘璋吃惊的眼神,徐盛露出了苦笑的神情,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呀。

    ...

    当徐盛的军报传到太史慈大营的时候,夜幕已经降临。

    在烛光下,太史慈看到这封军报的内容时也很惊疑。

    他第一反应是觉得有诈,后转念一想,纵使城中有伏兵,等他率大部兵马赶到高邮县外后,

    到时两万精锐分批进城,里外呼应,就算有伏兵也不会造成大错。

    反之,若是没有伏兵,那就是白赚一座城池,对于军心的提振作用是很大的。

    而且孙军在广陵也会有了一个城池作为支点。

    利弊权衡之下,太史慈决定冒点险。

    因此太史慈传令徐盛、潘璋两人今晚只需修缮营盘,暂时按兵不动,等他率领后军到达再进城。

    到了第二日清晨,太史慈在晨曦下就命全军拔营,向高邮县城前进。

    因为太史慈大部人数众多,辎重粮草又都在他部中,所以到了傍晚时才到达高邮县外。

    到了高邮县外汇合了徐盛、潘璋的六千人马之后,太史慈先命百余斥候进城探查虚实。

    在未发现隐患后,他命两万士卒及一万民夫分批进入城中,在整个过程中,除了大军入城惊扰了平民之外,一点像样的抵抗都没遇到。

    完全占据高邮县之后,太史慈诸将等人才确认,这秦成真的是未战先降了。

    太史慈命人将秦成带到他身前,他仔细盘问之后才知道,秦成之所以会主动投降,

    一是惧于孙军五万大军的威势,二是前几日陈登下令抽调各县精锐县兵到射阳。

    如今高邮县中,只有数百未经训练的县兵。

    在敌我双方实力差距如此大的情况下,秦成很识时务的跪了。

    了解了内中缘由之后,太史慈才明悟过来。

    陈登明白广陵郡兵与孙军之间有着人数、战斗力的差距,若是分城驻守,兵力分散之下,更不是太史慈的对手。

    所以在此情况下,他倒不如孤注一掷,集合所有能战的兵力集结于射阳。

    其他城太史慈要就拿去,他只要守住射阳,就等于守住了广陵。

    明白陈登的作战方略之后,太史慈心中瞬间就有了他下一步的方略。

    他占据高邮后,明张旗鼓,并将其兵不血刃占据高邮的消息大加宣扬开来。

    广陵诸县在陈登的抽调兵力之下,本就人心惶惶,现在见到有了秦县长的亲身示范,纷纷有样学样,

    派人到高邮向太史慈投降,太史慈也一一分派兵马去接管了这些县。

    于是乎,在太史慈大军占据高邮的数日之后,东阳、凌、舆、平安、江都等五县都改换旗帜,投降了孙军。

    在明面上看来,一时间广陵郡一半的领土都被太史慈所得,这让太史慈声威大震。

    太史慈在广陵郡内的形势一片大好,这消息传扬开来后,江东上下君臣都欢欣鼓舞。

    离广陵郡不远的庐江郡中,在孙权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他特地写了一封信给太史慈。

    信中言道若是太史慈擒拿陈登了,他必亲自前去为中郎将庆功。

    陈登可以说是孙权的一生大辱。

    他自己不是陈登的对手,如今见太史慈进展喜人,就想着等太史慈拿下陈登之后,他就可以到广陵去,出出当初的那口恶气。

    而且太史慈如今是孙翊面前的红人,孙权为将来计,觉得借此事与太史慈打好关系,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孙权的如意算盘打得不错,但他错估了太史慈的为人。

    太史慈在得到孙权的信笺后,连启封都未曾,就将其送来的信笺及当下的军报一起呈送给了孙翊。

    而且太史慈还是明发奏本,经大道而往吴县而来,这样,几乎整个吴县的高级官员都知道了这事。

    孙翊在知道此事后,震怒。

    他意欲遣校事前去捉拿孙权回吴治罪,但为孙母所阻。

    尽管如此,震怒之下的孙翊虽然息了治罪孙权之念,但他还是让谷利前去贬孙权为皖城令,并削俸一年以儆效尤。

    并且孙翊让谷利带了一句话给孙权,“兄作太守,太乐耶?”

    你当太守是不是太快乐了,所以飘了?

    孙权被孙翊贬为皖城令已经心中苦闷,被孙翊的这一句话更是吓得不知所措,急忙写信告罪。

    除了孙权之外,就连带兵镇守庐江的吕范都被孙翊训斥,

    “昔年母亲令吾等兄弟待君如兄,就是想让君规劝教导吾诸兄弟,如今仲兄在君侧却不识体统,君竟不知?

    君深失孤望矣!”

    吕范被孙翊罚俸两年,以示惩戒。

    吕范有个有钱的夫人,罚俸两年倒是不怎么在意,但是孙翊的那句“深失孤望”刺痛了吕范。

    吕范一气之下将带兵的治所迁到了皖城,准备以后时刻看好孙权。

    吕范在将兵到达皖城之后,即刻到了孙权住所喷了孙权一顿。

    经过这多重打击的孙权不敢对孙翊的处罚有何微词,但是从此忌恨上了太史慈。

    而面对太史慈的军报,孙翊看后给太史慈回信一封道,“卿统兵在外,胜机在于临机决断,无须事事奏报请示,延误胜机。”

    然后孙翊又附别笺言道,“卿自入广陵,声势喜人,孤心甚慰。然吾观陈元龙方略,意欲分割我军军势,这点不可不防,望卿思之。”

    别笺夹在孙翊正式的回信中,在数日后送到了太史慈手中。

    太史慈将孙翊的回信展示给诸位军中将校看后,诸位将校对太史慈更为信服。

    在诸将校走后,太史慈展开孙翊给他的别笺,看完里中内容之后,坐于位上仔细思量着。

第九十二章 元龙袭营

    陈登在射阳城中,一直密切关注着太史慈军的动向。

    诸县请降太史慈在他的意料之中,甚至这也是他一开始的谋划。

    太史慈军号称五万,但陈登深知孙翊就算有五万大军,也不可能全让太史慈带到广陵来。

    所以除去民夫之外,太史慈军中能够作战的兵马最多不过三万之众。

    诸县请降归附,太史慈就要分兵把守这些县城,诸县投降的越多,太史慈分去的兵就会越多。

    这样等太史慈领兵到达射阳城下时,军势就会缩减不少,他守住射阳城的把握也会多上不少。

    在诸县请降之后,太史慈的确如陈登所料,分兵前往诸城镇守。

    但后来太史慈却又调回了分往诸县的兵马,只在高邮、凌两县留兵马镇守,至于稍远的东阳、江都等县,太史慈都摆出不管不顾的态度。

    而高邮、凌两县既是太史慈退往江东的必经之路,也是太史慈大军前往射阳的必经之路。

    太史慈的这番变化令陈登可惜,看来太史慈看清他的谋划了。

    在整顿兵马之后,太史慈领着大军一路朝射阳而来,陈登也做好了应战的准备。

    在他聚拢全郡兵马之下,射阳城中的郡兵已经有两万之众,精锐程度肯定是比不上孙军的,但也不是没有一战之力。

    数日后,太史慈领着大军到达射阳城外五里处扎营。

    太史慈大军到达射阳城外时已经是下午,在两万大军安营扎寨好后,太阳早已西落。

    射阳城中的陈登在得知这个消息时,下令射阳城门紧闭,将士衔声,示弱于太史慈。

    从城外看向城内,射阳城中似乎寂若无人。

    而陈登早早就立于城头观看太史慈军队形势,看完后他申令城中将士,日间休息,夜整兵器。

    在拂晓时,他召集了郡守府臣僚,对彼等言道,“今孙军远道而来,势必疲惫,此时眛爽,孙军酣睡之时,正是可击之时。”

    赵逸听后面有难色疑道,“孙军骁悍,步战无双,今太史慈又威降诸县,孙军士气高昂。

    我军多为郡兵,守城尚可,若是出城浪战之,凶险难料。”

    陈登听后发笑,他自信地道,“然,主薄所言有理。我军精锐不及彼军,故野战凶险。君如此思量,那太史慈定也会如此认为。

    太史慈身受吴侯重任,立功心切,明日一早其必攻城,正因孙军士气高昂,故而今夜务必要挫其锐气,乱其军心,否则明日胜负难料。

    凡战,所为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

    君勿忧,看我今夜破其。”

    陈登说完后,让手下将领点齐一万兵马集结于南门。

    因为有陈登日间的命令,因此集结在南门内的一万大军,尽皆精神饱满,兵器完备。

    穿戴好甲胄的陈登来到南门前,见到此现象,心中对今晚的夜袭又多了几分信心。

    在临出发前,陈登密语一将,那将受命后带着三千士卒出了北门而去。

    准备好一切,陈登命人打开南门,他骑马在先,率着一万郡兵朝着五里之外的太史慈军营杀去。

    陈登手执军鼓,奋马在前,其身前士卒的勇烈激起了身后一万郡兵的士气。

    在陈登鼓声的指引下,这一万郡兵很快到达了孙营之外。

    在陈登及一万兵马,出现在孙营巡逻士兵视线中的时候,陈登的兵马离孙营已经很近了。

    孙军巡逻的士卒及时敲响了手中锣鼓,通告军营内同袍有敌袭。

    但孙军昨日行军一天,到了射阳后又忙着安营扎寨,疲惫至极,现在又是拂晓时分,是他们睡得最熟的时候。

    所以虽然巡夜的孙军很快将敌情通报到营内,但军营内上至将校,下至普通士卒,大多数人醒来之后还是迷糊的状态。

    这就给陈登创造了良好的袭营机会。

    他知道若是野战,身后的郡兵是肯定敌不过孙军的,所以他务必要通过敌袭引起孙军的混乱,让他们拉不起阵脚,这样才有赢的机会。

    在大多数孙军还在迷糊的时候,陈登的兵马已经冲到孙营内五十步内。

    见到孙营内还未组织起大规模的阵势,陈登知道机不可失,他手中的军鼓越敲越响,一万郡兵冲击的速度越来越快。

    现在喊杀声已起,后续的郡兵不可能听到陈登的手鼓声,但紧随陈登身后的郡兵却听得到,后面的郡兵只要跟着前列往前冲就行。

    很快的,这一万郡兵在陈登的带领下,就冲散了立在营外的无数拒马,朝着营门杀来。

    营门的孙军守兵不多,军营内的大多数士卒还在各级军官的带领下正在陆续出营帐,并未集结好。

    因此在这凶猛的攻势面前,营门前守卫的数百孙军就是抵挡他们的第二道防线。

    孙军虽然猝不及防,但精锐就是精锐,这数百士卒在守营军司马的凭垒据守下,面对陈登亲率的前锋,还是拖延了一些时间。

    虽然很快的,这数百营门前的孙军就大多被冲散,导致陈登的大部兵马已经进入了孙营之内,但在军营内,潘璋组织的三千孙军已经列阵完毕。

    冲击进来的陈登大军与潘璋组织起来的三千孙军狠狠撞在了一起,相互厮杀起来。

    就在目前的局面来说,孙军虽然人数少,但还是占据上风的。

    因为这是在孙军的军营中,四处赶来支援的孙军正在源源不断汇聚到此处。

    但就在这时,离孙营不远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由火把构成的火龙。

    那条火龙绵延数里,正在朝孙营而来,射阳城上的庆贺声也相继而起,无数人欢呼着,“曹公援军已到!”

    这一幕让正在抵抗的孙军尽皆大骇。

    曹公所指何人不言而喻,难道是那威震天下的曹操派出的援军已经来了?

    在孙军心神不定的时候,陈登让冲进营中的郡兵在孙营内四处放火,目的是引起孙军的进一步混乱,也是阻挡其他营赶来的孙军援兵的进度。

    而这时,在中军大营中的太史慈,也在部下的汇报下知道了此事。

第九十三章 反制

    朱然将陈登袭营的情况禀报给了太史慈,太史慈听后沉吟一时。

    亲率郡兵袭营?曹公援军已到?

    他今夜并没有休息,在陈登袭营的时候,他就已经隐约听到了声响,因此急忙派了朱然前去打探情况。

    在朱然回禀的敌情之中,太史慈敏锐的察觉到哪里不对。

    沉吟过后,他问朱然道,“北营情况如何。”被陈登袭击的正是孙军的北营。

    朱然答道,“在职下回来时,文珪已经组织起了三千兵马正在抵抗敌军。”

    “敌军大约多少?”

    朱然答道,“天色未大明,看的不真切,估摸有数千人众。”

    太史慈听后又沉吟,朱然不由急道,“中郎将,赶紧命东南两营的兵马驰援文珪吧。”

    朱然鉴于曹操援军到来,所以认为西营的兵马不能动。

    因为若是曹操援军加入战场,很大可能是攻打西营。

    朱然焦急的语气没有影响到太史慈,面对朱然的焦急,太史慈却言道,“传令,让西营的别部司马徐盛,领兵主动出击曹操援军。”

    帐中的一个传令兵得令后,立马退去前去传令去了。

    朱然见状一愣,他着急地道,“曹公援军已来,曹公多骑兵,文向所率之部虽然精悍,但若放弃营盘,无险可守之下未必能敌曹军呀。”

    太史慈听后笑道,“曹公远在官渡,我军又进展迅速,就算陈登派人求援于曹公,

    暂且不论曹公是否会派出援军,这一来一去之间,援军纵使全是骑兵,也不会如此迅速抵达射阳城外。”

    “再者若真是曹公援军抵达,陈登知兵之人,他定会将曹公的援军作为奇兵使用,怎么会如此大张旗鼓宣示于众?

    故那所谓援军,乃是其虚张声势诈我也。”

    “吾料那援军,定是陈元龙分兵之众,其多为郡兵,文向以精锐之师击之,必得全胜。”

    说完后,太史慈进一步下令道,“南营乃我军粮草重地,不得有失,汝即刻去传吾命,令南营兵马不可轻动,只需守备好粮草辎重即可。”

    又一传令兵得令后退去。

    而后太史慈对朱然言道,“东营有精兵五千,但却无良将统率,汝即刻持我令旗前去执掌这五千精兵。

    留两千兵马守备东营后,汝率三千兵马绕道到射阳南门外埋伏,若是一会陈登败兵退回射阳,汝即刻掩杀而出!”

    朱然虽然担忧北营之情形,但太史慈身为主将已下令,他只能领命而去。

    待朱然退去了,太史慈拿起长枪,背上插上手戟,然后就出了主帐,领着中军的三千孙军朝北营赶去。

    陈登会突然率郡兵袭营,这是太史慈所始料不及的。

    但这反而给了太史慈一个歼灭陈登有生力量的机会,在之前太史慈一直想着怎么能做到这一点。

    最好的办法就是诱出陈登的郡兵出城野战。

    郡兵不是战兵,论训练、论装备、论战斗意识都是比不上战兵的。

    因此只要能把陈登手下的郡兵诱出城来,野战时定能围歼之。

    如今陈登主动出城袭营,对太史慈正是大好的机会。

    北营因为靠近射阳南门,所以离中军大营最近。

    太史慈亲率三千军卒,很快就赶到了北营之处。

    待他到达战场之后,就看到了潘璋正在组织着军卒,抵抗着陈登手下郡兵的攻击。

    陈登有心算无心,人数又比目前北营的孙军多,故而陈登的郡兵在战场中,一时占据上风。

    但孙军精锐程度在陈登的郡兵之上,又有潘璋这等猛将率领,

    因此就算陈登的郡兵有各种优势的加持下,也一时间无法击溃这三千孙军,继续往里突进。

    看到潘璋正奋力指挥着孙军抵挡着陈登数千郡兵的进攻,太史慈眉头大皱。

    若是正常对决,这三千孙军足以击溃陈登的数千郡兵。

    但现在战场中却是孙军略占下风,这主要是因为陈登用计让孙军以为曹操援军已到,动摇了孙军的军心的缘故。

    太史慈对左右将校言道,“凡与敌战,士卒若敢退而不敢进者,是畏敌而不畏我也。”

    说完后,太史慈驾马突前,手持长枪直接冲入了敌阵之中。

    太史慈武艺高强,一人独入敌阵就像虎入羊群一般,杀得身前的敌军一阵人仰马翻。

    许多敌军见有一人竟然轻骑入阵,纷纷围了过来,但太史慈手中长枪挥舞之间,必有敌军毙命。

    几番回合下来,他的身前几乎一空,这番勇猛的姿态狠狠刺激到了敌军,同时也大大激奋了身后孙军的士气。

    太史慈带来的三千孙军主要是其的亲军,见太史慈突马冲入敌阵之中,他们一方面紧随身后接应太史慈,另一方面纷纷大喊道,“敢退者斩!”

    太史慈的勇猛激奋起了孙军的士气,也让他的威武树立在了在场的孙军心中。

    就像太史慈说的那样,“士卒若敢退而不敢进者,是畏敌而不畏我也”,反之亦然。

    在此情况下,潘璋手下的三千士卒很快稳住了阵脚,并朝冲进营内的陈登郡兵结阵压去。

    与此同时,徐盛领着的三千士卒赶到了火龙处,待到了近处一看,徐盛顿时气不打一处来。

    他见到火龙下约有三千多敌军。

    而这些敌军根本不是大部分孙军所想象的那样,是精锐的曹操援军,而是阵型散乱的郡兵!

    这三千多郡兵手举柴薪,两束一聚,每人相去五步,纵横成行,在手中的柴薪都点燃后,从远处看起来,就像一支军容浩大的援军。

    看到这一幕,徐盛哪里还不知道,这是陈登在用计诓骗他们。

    感觉被欺辱的徐盛抽出长刀,带领着身后的士卒朝这些样子货杀去。

    徐盛身后的三千士卒,也感受到了被诓骗的愤怒。

    他们的愤怒转变为士气,跟随在徐盛身后,雄赳赳气昂昂的,向这些已经被吓呆了的广陵郡兵冲去。

    这三千郡兵的主将见到突然出现的孙军,吓得魂飞魄散。

    府君不是说只管点火,孙军必不敢轻出吗?

    很快的,凶猛如狼的孙军,就冲入举着火把的广陵郡兵队列之中,将他们本来就不严整的阵型冲了个溃散。

    孙军见到举着火把的郡兵挥刀就砍,一下子就将这三千多郡兵杀了个屁滚尿流。

    孙军用他们的行动证明了一点,有种士气叫起床气,不要轻易扰人清梦。

第九十四章 拦路大将

    不过几刻钟,这三千多郡兵死的死,降的降,逃的逃,刚才还气势非凡的火龙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战斗结束后,徐盛灵机一动,让手下士卒大喊,“曹军已败,曹军已败。”

    喊声逐渐传到了孙军的北营这里,火龙的消失及同袍的喊声,让孙军心中的担忧一扫而空。

    曹操的援军来了又如何,还不是被吾等击溃了,不过如此嘛。

    在此情况下,孙军的士气正在猛烈的上涨着。

    而陈登率领的大多数郡兵,一开始还以为援兵是真的到了。

    结果就一会儿的时间,援兵没了……

    这种反差让他们的士气大跌,这时,他们已经被孙军杀的节节败退了。

    陈登在亲兵的保卫中,清晰的观察到了局势的变化。

    他心中懊恼,觉得功败垂成了。

    但他知道此刻已经不能再交战下去了,不然有可能会全军覆没在这里。

    因此他开始用自己的威望,指挥着郡兵撤退。

    在溃散的局势还没蔓延开来时,能退多少回城是多少。

    太史慈在冲杀的过程中,早就注意到了陈登。

    他虽然不认识陈登,但陈登一直敲着手鼓鼓舞着士气,太过骚气了。

    太史慈一猜,就知道这个人的地位不同凡响。

    因此他驾马带着亲兵,朝着陈登这处杀来。

    可是由于双方交战人数过于密集,他前进的速度不快。

    在见到那人正在徐徐退走,太史慈取下背后手戟,瞄准那人,然后使力掷了出去。

    陈登虽在指挥着郡兵撤退,但他也用余光注意着那个勇猛无匹的男人。

    见其朝自己掷过来一个物件,而那物件来势极快,他下意思的动了下身体,并且用手鼓挡住了要害。

    不一会儿,手戟就砸中了陈登,将其击落马下。

    太史慈见状大喜,却不料陈登被击落马下之后,又很快爬上马来。

    上马之后的陈登,只是用手捂住自己的肩膀。

    受伤之下,他也顾不上其余的郡兵了,领着自己的亲兵就急忙往射阳城逃去。

    陈登的受伤落马和逃走,令稍微还有些阵势的郡兵瞬间崩散。

    他们心急胆战之下,纷纷溃逃,因为太过害怕,甚至分不清方向。

    一部分郡兵在人群的裹挟下直直往孙军撞来,而这一部分人很快就成了孙军的刀下亡魂。

    但由于大部郡兵溃散,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孙军追击陈登的步伐。

    在太史慈整清战场之后,陈登已经逃得无影无踪。

    不愧是跟过刘备的人,这逃跑的技术,深得真传。

    陈登在千余亲兵的护卫下,一路往射阳城逃去,在快逃到射阳城之时,却突然被一支整肃待命的孙军拦住了去路。

    朱然立于阵前,横刀立马,对着逃来的这一波敌军,撅着头大喊道,“呔,此路不通!”

    在朱然的这一声大喊之后,三千埋伏已久的孙军纷纷抽出了刀刃,直指前方!

    在人群中的陈登见状眼神大骇,“吾命休矣!”

    ....

    陈矫昼夜兼程,终于赶到了官渡。

    曹操在听到陈登派出了使者前来之后,他知道广陵出了大事,立马将陈矫召见了进来。

    陈矫一路赶路,疲惫至极,虽才十日,但他形神憔悴,毛发杂乱,完全不复往日神采。

    曹操在初见到陈矫时吃了一惊,他关心得问陈矫道,“季弼何以沦丧至此!”

    陈矫以前曾为陈登出使到许都过,那时的陈矫士容高亮,与这时的他简直是有天地之别,故曹操有此问。

    陈矫在见到曹操后,他急切地朝曹操拜道,“吴侯发兵攻我主,请曹公快出兵救援。”

    在听到陈矫所言之后,帐内文武无不大惊。

    孙翊才刚刚讨平山越,竟然这么快就打起了广陵的主意?

    曹操也很吃惊,他想不到孙翊动作这么快,他问陈矫道,“何人领兵?”

    陈矫据实以答道,“东莱太史慈。”

    曹操听后沉思,太史慈这个人的名声他早有耳闻,不是好对付的。

    而且对救援陈登一事,他心中存有顾虑。

    一是如今他正在袁绍决战,如果分兵恐怕对战况不利。

    二是陈登虽然名义上臣服于他,但向来听调不听宣,俨然以外藩自居。

    如今孙翊攻打他,曹操存了隔岸观火之念。

    陈矫见曹操面色犹豫,他朝曹操再拜道,“鄙郡虽小,形便之国也,若蒙救援,使为外藩,则吴人北进,广陵为阻,如此徐方将永安。

    况且救援弱国,明公之武声远震四方,仁爱滂流四海,未从之国,定会望风景附。

    崇德养威,此王业也。

    望明公无多虑!”

    陈矫辞义壮烈,听的曹操脸上颇有动容。

    但他还是没有下定决心。

    这时文臣一列中出拜一位谋士,他对曹操进言道,“广陵,当救!”

    “奉孝?”出拜的是曹操最喜爱的谋士郭嘉。

    郭嘉这时脸上已经收起了平时的惫懒之色,他脸色沉重的说道,“明公忘乎孙翊改封爵位一事乎?”

    曹操听到郭嘉此言,脸已经黑了。

    当他知道这个消息时,差点就把刘琬直接给油炸了。

    自己怎么会挑选这个笨蛋去出使,他宁愿刘琬封拜孙翊为大司马,也不愿让孙翊改封爵位成功。

    要不是荀彧维护,刘琬现在已经熟透了。

    “坚战功赫赫,所败者皆天下所惮者,武功宣于华夏。策兼并江东,所诛者皆英雄豪杰,威名在南。

    今翊承基,改封爵位,明定世系,意欲立基于东南矣。”

    “且翊承父兄之烈,又兼张竑王者之道,恩威遍及东南士民。

    若任其放荡广陵,广陵一下,淮南不可保,届时吴兵北进,徐、豫、兖三州将永无宁日。”

    “翊有英雄志,又有众多豪杰为爪牙,今不早图,日后必成明公心腹之患!”

    郭嘉的话让曹操警醒。

    在郭嘉说完后,程昱、刘晔、贾诩、荀攸等谋臣纷纷出列,劝曹操出兵救援广陵。

    这时陈矫又复言道,“府君知曹公缺少粮草,故而来之前曾告知吾,只要明公援军能到广陵,一切军需粮草皆由广陵供给!”

第九十五章 一人降一城(盟主加更第一更)

    事已至此,曹操当即下令。

    他唤出夏侯渊,对其命道,“许都现今还有数千骑兵,你立即率本部骑军回许都,汇合那数千骑军前去广陵,务必击退太史慈!”

    夏侯渊出拜领命。

    情势紧急,夏侯渊在军中素有三日五百,六日一千的美誉,他率领骑兵的行进速度是极快的,正适合紧急驰援这活。

    在命令完夏侯渊之后,曹操觉得夏侯渊性格急躁,故而他又唤出一将道,“文远,孤命你为副将,追随妙才一同驰援广陵。”

    在听到曹操召唤之后,一位面容坚毅的武将出拜,他拱手言道,“唯。”

    在曹操命令下完之后,夏侯渊和张辽两将就急忙出帐去准备去了。

    在夏侯渊和张辽两将走后,曹操因为陈矫方才的言语,对陈矫起了爱才之心。

    他出言道,“广陵此时战火延绵,君不如就在许都任职,以防不测。”

    这是很明显的招揽了,但陈矫却说道,“本国倒县,本奔走告急,纵无申胥之效,敢忘弘演之义乎?”

    “主君在南,纵使泗水倒灌,我亦当归之。”

    曹操听后叹息,但他感于陈矫忠义,故而言道,“如此,你就随援军南归吧。”

    陈矫三拜曹操,道谢而出。

    ...

    曹操军分兵而出的动静,为袁绍探子得知。

    袁绍知道后大喜,他急忙对曹操的官渡大营又发动了新一轮的进攻。

    但夏侯渊带走的只是本部兵马,曹操主力犹在,于是在曹军的顽抗之下,袁绍大军又再次无功而返。

    数日后,孙翊派遣兵马攻打广陵的情报,也传到了袁绍这里。

    只是袁绍依旧高冷。

    他只把曹操当成他的敌人,他认为只要击败了曹操,那么天下各地诸侯,自然会对其俯首称臣。

    因此他对许攸提议的“联盟吴侯,南北夹击”的策略不屑一顾。

    这让许攸叹息不已。

    但这个消息传开来后,袁营中有个大耳长手的人,心思却活络起来。

    或许可以用勾连孙翊为由,再次得以南下。

    这就是他心中的想法。

    勾连并不是联盟,而且是他去勾连,这样的话,袁绍应该会接受。

    这位大将军的性格,他可是摸得很清楚了!

    ...

    陈登的那场夜袭,虽然在一开始取得了上风,但在太史慈的冷静指挥之下,遭到了反制。

    不仅陈登在逃回射阳的路上被朱然所擒,他所带出的一万郡兵,除了战死的、逃散的,大部分都投降了太史慈。

    陈登在被朱然擒拿回营之后,降卒指认出了他就是伏波将军广陵太守陈登。

    太史慈知道后大喜,他想让陈登为其劝降射阳城。

    陈登虽已擒拿,但射阳城并未拿下。

    但陈登闭口不言,一脸死志,太史慈爱其豪烈,不忍杀害。

    于是暂时将他收押起来,以等待孙翊的下一步处置。

    经过夜袭这一战,太史慈从降卒中得知了许多有用的消息。

    例如如今射阳城中,还有郡兵一万左右。

    例如在陈登被擒拿之后,因为功曹陈矫不知所踪,所以如今城中做主的,应该是主薄赵逸。

    太史慈汇集诸将,将他从降卒中得知的情报分享给诸将,想问问诸将对下一步战略的看法。

    其中潘璋向太史慈言道,“昨夜一战俘者甚多,中郎将何不将其尽皆戮去,作京观恫吓城内。

    城内必然惊恐,或可不战而降。”

    造京观威吓敌人,这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法。

    太史慈虽有意动,但他还是否决道,“此次攻陈,乃是伐罪救民,至于今日,义师以正为律,何必杀人?”

    潘璋听后拜服。

    将校中的朱然问太史慈道,“中郎将可有妙计?”

    现在的朱然可谓是容光焕发。

    等这一次广陵之战结束后,除了太史慈之外,他就是首功,谁叫他擒拿了陈登呢。

    太史慈笑道,“经昨日一战,城内虽还有万余守兵,但势必已经胆寒。

    之所以还未出降,乃是陈登为我军擒拿,城内无人可一锤定音,如今意见不一而已。”

    “在此时,自是以恫吓之法最为有效。至于如何恫吓,我心中已有计较矣。”

    在陈登袭营之后的第二日,太史慈亲率万余精兵缓缓压向射阳城。

    从射阳城头往下看去,一万孙军密密麻麻,气势严整的犹如一片海潮涌过来。

    在射阳城上守备的郡兵见状大惊,急忙让人通报城里的贵人。.

    城里的郡府官员,还在为是否开城投降一事争论不休。

    虽然投降的声音占了大多数,但一些带兵的将领却是还在犹豫。

    正在此时,他们收到禀报,孙军开始攻城了。

    于是,他们就全都来了城头。

    太史慈率领着一万大军来到城外百步处,随后他下令军队停止前进。

    而他则一个人驾马趋近城墙下,城上的郡兵见状,急忙射箭意欲击退太史慈。

    但由于胆气被太史慈身后的一万大军所慑,城头上射箭的郡兵并不多。

    太史慈驾着骏马在这小箭雨中左突右避,偶尔有一些流矢来到太史慈身前,也尽数被太史慈以手中长枪格挡开。

    城上郡兵见太史慈一脸轻松的在城下徘徊,脸上还露着嘲笑的神色,士气进一步低落。

    这时城头上有将领见太史慈如此嚣张,忍不住在城头上毁骂起太史慈来,并且毁骂声渐渐波及到孙翊。

    太史慈随即取下背后神亭弓,他搭上一支利箭,朝着毁骂声不断的那人射去。

    那人正手抱着城楼上的柱子,太史慈射出的箭矢飞射而来,直接贯穿了他的手腕,把他的手腕紧紧钉在了柱子上。

    那人的痛苦声惨然而起,他手腕血流不止,面目已经极度扭曲起来。

    这一幕吓得城头上的一众官员,面目呆滞。

    有几员将领想去解救那人,太史慈在下见状引弓搭箭,下一刻,三支利箭飞射而出,将那三员好心的将领齐齐钉死在城楼上!

    太史慈的这两射让城楼上的人吓得魂不附体,纷纷趴在城楼的地上,不敢抬头。

    一时间,城头上就像毫无活人一般。

    太史慈在城下哈哈大笑,他跨马纵跃,高声喊道,“太史竟如何!”

    太史慈的笑声在城楼上飘荡着,吓得趴在地上的人头又俯低了,几乎与地面零接触。

    众人中的主薄赵逸气急败坏地说道,“到现在,还想着抵抗太史子义乎!”

    趴在地上的众人闻言顿时整齐的摇头,

    “那还不赶紧去开城门!”

    赵逸的怒吼声再一次响起。

    在没有多久后,紧闭的城门缓缓打开,露出了里面,已经吓得面如金纸的一众广陵官员。

    太史慈身后的一万孙军见城门打开,纷纷欢呼跃雀起来,随后就继续朝前前进,向着城门压来。

    而太史慈只是收起神亭弓,提起放在驻在地上的长枪,眼神傲然的看向前方。

    至尊,广陵我为你拿下了。

    ...

    后世有诗赞曰:矢志全忠孝,东莱太史慈。姓名昭华夏,匹马降射阳。

第九十六章 陈登之死

    在太史慈迫降射阳后,广陵其余诸县纷纷投诚于太史慈。

    陈登任广陵太守以来,注重恢复民生,发展生产,因此几年下来,广陵郡人口昌盛,仓禀富足。

    在拿下广陵全郡之后,江东这次出征所用的物资不仅没有损失,反而还赚了不少。

    真是一次开心的出征。

    但是太史慈却没有沉浸在,拿下广陵的喜悦之中。

    他以主将的身份暂代广陵太守,然后一方面将战报以快马呈报给孙翊,另一方面他下了一个令人很不解的命令。

    坚壁清野。

    徐盛不解,他进言太史慈道,“如今中郎将刚下广陵,广陵士民心怀疑惧,正是施恩收服人心的时候。

    中郎将反而坚壁清野,误农时扰百姓,恐会大失民心。”

    徐盛的这个不解,其余将校也有,太史慈心中却有自己的担忧。

    他这次没有多作解释,以自己主将的权威将这个命令传达了下去。

    太史慈如今威望卓著,他的命令在威望的加成之下,很快就执行了下去。

    一时间,大战之后的广陵一郡,又弥漫着一股风声鹤唳的气氛。

    ...

    在整个广陵郡忙于太史慈命令的时候,太史慈却来到了一处地牢,这处地牢关押着陈登。

    陈登的伤势太史慈已经延请名医为其诊治过,伤势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但陈登被俘后,却经常呕血,这让太史慈疑惑不已。

    他当初那一戟的力度他自己最清楚,因为距离问题,虽是会让陈登受伤,但应该不会伤及肺腑。

    在外伤包扎好后,怎么还会一直呕血?

    太史慈又让那位名医为陈登仔细检查身体,那位名医检查完后,告诉了太史慈一大堆医学用语,太史慈完全听不懂。

    但结论他却是听懂了,陈登在受此伤之前,已经患有内疾。

    这一个结论让太史慈,之前感到一些疑惑的地方豁然开朗。

    所以今日,他提酒到了地牢之中。

    在太史慈到达地牢之中后,他看到了陈登正在书写着什么。

    他提酒来到栅栏之外,倒了一杯酒递进去给了陈登。

    陈登暂时停下书写,大大方方的接过太史慈递的酒,仰头一饮而尽。

    那份自然的模样,好像他今日与太史慈会面的地方不是这阴暗的地牢,而是他陈府那载歌载舞的宴厅。

    而他与太史慈也不是俘虏与战胜者的身份,而是旧时好友一般。

    饮完酒后,太史慈问道,“元龙,你在写些什么?”

    陈登又向太史慈讨了一杯酒,再次一饮而尽后答道,“将死之人,就想留些东西在世上。我想把自己的生平写下来,以免后人遗忘了我。”

    太史慈听后笑道,“自古立传留名皆是由他人书写,吾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为自己立传的。元龙你就不怕世人非议吗?”

    陈登凝眉,不屑道,“世人多碌碌之辈,彼等非议,吾向来不放在心上。”

    “世人多言陈元龙骄而自矜,如今看来所言非虚。”

    太史慈此言让陈登摇头,他说道。“夫闺门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兄弟;渊清玉絜,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

    清修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所敬如此,何骄之有!

    至于馀子琐琐,亦焉足录哉。”

    陈登说完后,又饮了一杯酒,饮完后赞道,“这是从江东带来的酒吧,吴酒清香,名不虚传。”

    闻陈登此语,太史慈立刻说道,“元龙既然喜吴酒,何不归降我主,我主神武宽仁,若得元龙,必将重用之。”

    太史慈再一次对陈登提出了招揽。

    面对太史慈的招揽,陈登轻笑道,“吾是不会降的,子义别白费心思了。”

    “此次战败被俘,吾已经心存死志,本来吾就是将死之人,又何必在死前再投一主乎?”

    “昔年吾侍奉刘玄德,以为得遇明主,后时势不济,终不从吾愿。

    至委身从吕布,乃是吾平生之辱。

    今吾占据广陵,虽有外藩之实,但名义奉曹公为主,若这次再投吴侯,世人将如何看我?”

    “人之将死,唯重声名而已。”

    陈登口中言道其本将死之人,也等于是间接承认了他身患重疾的事实。

    太史慈为他延请名医照料身体,陈登知道他这一个最大的秘密是瞒不住太史慈的。

    既然瞒不住,还不如如实告知,反而落了个坦然。

    太史慈见陈登亲口承认,他不由得问道,“若是无此内疾,元龙断不会冒险以郡兵袭营吧。”

    太史慈的话让陈登站起,他手握木栏,对着太史慈激动地说道,“你有勇名闻名于世,所率之部又是精锐,若我身体安康,吾必据城以守。

    射阳城坚池深,士民之心又在我,只要我避而不战,凭借坚城据守,纵使吴侯亲来,我也不惧。”

    说完这些后,陈登突然又落寞起来,他坐回草垫之上,声音低沉地说道,“可惜我时日不多,不知何时就会重病不起。

    吾只能冒险袭营,虽十分行险,但一旦成功,你军必退去,一年之内不会再来。

    那时我再献城于曹公,吾虽死,凭借此功,陈氏也不会衰落。”

    “那样我死也瞑目了。”

    “可惜我最后还是失败了,不过败给你,不冤。”

    听了陈登的话后,太史慈沉默不语。

    太史慈知道无论是何原因,在被陈登袭营的那一刻,他是有过得。

    只是后来他转败为胜了而已。

    因内疾,陈登出乎意料冒险袭营得以扰乱孙军,也因内疾,陈登兵败被擒。

    兵争之事,福祸相依,令人嗟叹。

    这时陈登问太史慈道,“吾之前曾派功曹陈矫前去官渡求援,算算时日,他现在应该见到了曹公。

    曹公十有八九会出兵救援,不知子义将有何应对呢?”

    陈登到现在还不降,就算他没有重疾在身,离死期也不太远了。

    一些事告诉他也无妨,于是太史慈将他的应对策略告知了陈登。

    陈登听后细细思索,最后笑道,“凡战,若彼为客、我为主,不可轻战。

    为兵安计,应让士卒居家,集人聚谷,保城备险,绝其粮道。彼挑战不得,转输不至,候其困弊击之,必胜。”

    “坚壁清野,可行。”

    说完后,陈登又饮了一杯酒,饮完后,他对太史慈言道,“子义拿下广陵,依吾所料,吴侯必表拜子义为广陵太守。

    望子义以后能善待郡民,如此吾死了也再无所憾矣。”

    太史慈应允陈登道,“若我真为太守,我必护境安民,无让元龙九泉之下担忧。”

    见太史慈答应的这么爽快,陈登诧异看向太史慈,太史慈笑道,“你方才赞吾,得豪杰之赞,吾心甚喜,故豪杰之请,吾自当应之。”

    陈登听后大笑起来,“死前能得见子义这样的英雄,吾心也喜。”

    “子义准备以何物杀我?”

    “吴侯剑。”

    陈登笑意愈发浓郁,他叹道,“吴侯重我!”

    最后陈登向太史慈请求道,“明日再请吴侯剑吧。”

    “吾生平事迹,还需一日之功即可完成。”

    太史慈应允而去。

    在太史慈走后,陈登从怀中取出一信,他先不着急写自己的生平事迹,反而为这封信润色起结尾来。

    他最后写道,“陈氏门风,子无沦丧。今将归土,老父勿念。”

    ...

    翌日,太史慈以吴侯剑杀伏波太守陈登于射阳,射阳士民闻之无不落泪。

    在割下陈登头颅之后,太史慈将陈登头颅放置香木中,并将其自作事迹一起送至吴县。

    而在陈登自作事迹之外,陈登还留有给其老父陈珪的诀别书,太史慈命人快马呈报给徐州陈珪处。

    不久后,曹操派军南下的消息,也被探子报给了孙翊。

    在吴县的孙翊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当即调兵遣将起来。

    夏侯渊、张辽是吧,来呀,who怕who!

    ...

    今天第一天上班,比较忙,就一章。

第九十七章 温情(明日上架)

    建安五年九月,孙翊表拜太史慈为广陵太守,迁为宣武将军。

    孙翊此举不仅打破了,江东自孙策以来“非宗亲不得掌郡”的政治潜规则,还让太史慈因此一跃成为,江东势力中除孙翊之外唯一的将军。

    论职分高低,军中连程普、周瑜都无法比拟。

    再加上太史慈在广陵一战中时不逾月,擒杀陈登,其匹马降射阳的事迹更是被许多人津津乐道,因此世人皆谓之为名将。

    太史慈声威大震的同时,孙翊的威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太史慈是孙翊力排众议之下,任用其征伐广陵的。

    因此在广陵一战后,从声威方面来说,孙翊的获益是最大的。

    这就是身为主君的好处了,只要用人得当,躺着也能刷声望值。

    而且拿下广陵对孙翊来说,有着另一层特殊的意义。

    在之前,孙翊无论是平庐江,讨山越、定张暠,这本质上来说都是江东的内乱。

    就算在这三乱之中,孙翊表现的如何优异,始终逃脱不开这是在守成的格局。

    但拿下广陵是实打实的开疆扩土,孙翊虽未亲征,但他用他的知人善任证明了一点,他有开扩进取的志向,同时也有开扩进取的能力。

    这一点,对江东内部的上下臣民来说,影响是很大的。

    孙策威望能那么高,关键就是在于他是开扩建基之君!

    孙翊继承了孙策的位子,但不可避免的是,他是会无时无刻被旁人拿来与孙策比较的。

    在拿下广陵之后,以前世人多夸孙翊深肖父兄,现在则是有种风声,谓孙家两代三英。

    虽然后一种说法还未成为主流,但那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后一种说法对身为主君的孙翊来说,无疑是抱有极大的肯定的。

    在得到夏侯渊、张辽将数千铁骑南下的消息之后,孙翊认为克骑须以骑。

    故而意欲亲率解烦骑北上,孙翊的这一想法为群臣所知后,周瑜劝言道,

    “古人先决胜庙堂,然后攻战。今夏侯不可击者四,吾不宜动者三。”

    “北军远入,利在野战,一不可击也。深入水系,致其死地,二不可击也。陈登既败,广陵以固,三不可击也。彼士气沮丧,四不可击也。

    我军自战主地,一不宜动。动而不胜,众心难固,二不宜动。兵士未整,壁垒未备,三不宜动。

    此皆兵家所忌,不如深沟高垒,以佚待劳。

    宣武坚壁清野,彼千里馈粮,野无所掠,久则骑军靡费,攻则士卒多毙,师老衅生,此可不战而可捷也。”

    孙翊听后感叹道:“建威之言,真良、平策也。”

    转而孙翊又说道,“然敌来不迎,丧吾之望,不可为也。”

    听到孙翊执意率军北上,周瑜问道,“君侯欲将兵何往?”

    周瑜问的这话就很有技巧了。

    因为他知孙翊也是知兵之人,不应该不明白此刻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但孙翊还是执意要北上,这其中或许另有内情。

    孙翊只说要率解烦骑北上,但北上有两条去路,一是庐江、二是广陵。

    若是广陵的话,说明孙翊执意要和夏侯渊一较高低,周瑜只会再谏,若是庐江的话.......

    孙翊私语答周瑜曰,“庐江。”

    周瑜听后了然,拜退而去。

    在周瑜离开吴侯府后,吴县众臣纷纷询问周瑜吴侯尊意如何,周瑜言道,“君侯尊意已定,无法扭转。”

    鲁肃皱眉,他又问周瑜道,“君侯意欲何往?”

    周瑜一脸凝重地答道,“广陵。”

    说完还叹息了好几声。

    众臣闻此言皆叹息跺脚,张昭更言道,“君侯年轻气盛,好胜心已起矣。”

    说罢,张昭联结众臣,欲要再谏孙翊。

    孙翊不闻不召不许,把众臣的劝谏都挡了回去。

    后来孙翊听闻周瑜答众臣之语,心中想着,这周公瑾也是个演技派呀。

    但他却对身旁的徐灵伊笑道,“君不密,失其国。臣不密,失其身。公瑾真吴之良臣。”

    徐灵伊也为夫君有此良臣感到开心,只是她与众臣是一样的意见,她委婉地劝道,“尊驾不宜轻出。”

    面对徐灵伊的劝谏,孙翊只是笑笑,没有多作解释。

    他问徐灵伊道,“舅兄在吴,近日来在做些什么?”

    孙翊口中的舅兄说的便是徐琨。

    在与徐灵伊成婚之前,他只是孙翊的表兄。

    成婚之后,成了舅兄,叫着叫着好像大了一辈,真忧伤。

    徐灵伊见孙翊主动提起徐琨,心中一喜,她躺在孙翊怀中答道,

    “兄长近日在府中修身养性,多读史书,每逢读到卫、霍之事迹,尝尝羡慕向往之。”

    徐灵伊从不主动在孙翊面前提起徐琨。

    但如今是孙翊主动提起,那么身为他的妹妹,自己自然会帮他多美言几句。

    “卫、霍之事迹?舅兄的心还真大。”孙翊的话意味不明。

    卫指的是卫青,霍指的是霍去病,这两人都是为世人敬仰的大英雄,同时也都是汉武帝的外戚。

    徐琨只是羡慕这两位大英雄的事迹,并没有相比的意思。

    但从徐灵伊的这番话中,也可以透露出徐琨很渴望为孙翊建功立业。

    孙翊不置可否的语气让徐灵伊心中担忧起来。

    随着孙翊地位的愈发稳固,虽然孙翊对她还是一如既往的温情,但徐灵伊却冥冥中有种感觉,孙翊正在变得越来越无情。

    这是一种很矛盾的感觉,但身为孙翊枕边人,徐灵伊却觉得这种矛盾的感觉很真实。

    孙翊拍拍徐灵伊的肩膀,示意其起身去书案上拿过来两封文书,徐灵伊会意起身,从书案上取过来了两封文书。

    徐灵伊在拿过来两封文书之后,孙翊将其分别展开放在身前。

    这两份文书上,写的是关于徐琨两则不同的任命。

    第一封文书上是封徐琨为平虏将军,令其出镇会稽。

    第二封文书上则是封徐琨为中领军,执掌吴县中军,戍卫吴县。

    这两封文书写都写好了,只是都未落下吴侯大印,说明孙翊还未决断好。

    孙翊将徐灵伊揽入怀中,抚着她的发丝说道,“当日你为我争来了至尊宝座,今日我回报你。

    舅兄的任命我还未决定好,现在我给你两个选择,你可自选其一。”

    孙翊的话很温柔,他的嘴唇在徐灵伊耳旁散发着温暖的气息,这让徐灵伊的心跳不由得加速起来。

    是为外镇大将,抑或是执掌中军,一跃成为如今江东炙手可热的军事新贵?

    无论是从职分、权力、重要程度来说,中领军都远远超过所谓的平虏将军。

    因为中领军执掌的是,如今江东最精锐的军队。

    吴县中军就是禁军,是江东的中央军。

    只要徐琨当上了中领军,除了孙翊天然拥有对中央军的绝对掌控权之外,徐琨将会是这支军队的第二顺位领导者。

    徐灵伊心思聪慧,知道这件天大的好事下,还有着孙翊的权谋。

    中领军职位贵重,如今江东中有资格、有威望担任的无非三人。

    但在这三人中,徐琨却不在其列。

    一旦孙翊任命徐琨为中领军,明显是属于过分拔擢,是看重他的外戚身份。

    徐琨不是众望所归却担任中领军,这就让徐琨没办法绕过孙翊执掌中军。

    只有在孙翊的支持下,他才能名正言顺,这就防止了徐琨将来养军自重。

    而且徐琨能担任中领军,到底来说,凭借是一个幸字。

    这造成他的基础不稳固,若是有孙翊的支持,那一切都好说。

    若是哪一天孙翊想撤换徐琨,今日的德不配位,功不配位,就会是来日徐琨最大的罪责。

    让徐琨担任中领军对自己来说,对徐氏一族来说,都是天大的好事。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就看自己怎么取舍了。

    想到此,徐灵伊下意识的摸了摸肚子。

    她就算不为自己想,也得为将来的孩子早做打算。

    看到徐灵伊的动作,孙翊心中已经了然她的选择是什么了。

    孙翊知道徐灵伊的聪慧能让她想到许多,但他也知道尽管如此,徐灵伊也不会放弃这个天大的机会的。

    正如当初她帮自己争位一样,何尝不是她自己相争呢?

    聪慧之人,必有善争之心。

    孙翊取出吴侯印,在徐灵伊目光的注视下,将吴侯印重重的印在了,那封中领军的任命诏书上。

    在此刻,徐灵伊目光中闪动着欣喜。

    孙翊盖印完之后,将印放置一旁,他一把横抱起徐灵伊往床榻走去。

    在将徐灵伊放置到床上后,孙翊看着那娇羞之态尽显的女子,心中火热起来。

    一会儿后,罗裳尽解,帷帐散落。

    房内的红烛熄灭,一夜春宵,自不必多说。

    ……

    刚写完这章,突然收到编辑通知,明天上架。

    明早再写上架感言,今天太困了。

第九十八章 意欲何为

    孙翊在离开吴县之前,发布了几个命令。

    第一个就是任命徐琨为中领军,即日上任统领吴县外的两万中军。

    第二个命令是让荡寇中郎将程普将训练好的三万新军,分批送往重要的各县戍卫。

    其中一万送至吴县,编入中军中。

    在毗陵一战后,孙翊大概收降了七万多山越兵。

    虽说这七万山越兵大多都是青壮,但不可能一下子都收编为士卒。

    江东目前还养不起那么多的士兵。

    因此在之前,孙翊就下令留在毗陵的程普、陈武二人,在这七万山越降兵中,挑选最精壮的一部分编为士卒。

    其余者等山中的山越遗属都迁出山中后,就编入户籍,成为江东的在册百姓。

    得益于当初孙翊的攻心之策,也得益于山越大部原来都是江东的住民,

    在初期的安抚之后,这七万山越降卒一直表现得很规矩,对被收编也不抗拒。

    不仅不抗拒,还挺积极的。

    他们以前逃入山中最大原因就是吏治腐败,令他们生活不下去了。

    但在孙策、孙翊两代主君的努力下,江东的吏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再加上成为孙氏兵卒,至少保证有粮食吃。

    这相比以前那既要卖命又要朝不保夕的日子来说,现在的日子实在是好上太多了。

    种种原因下,江东对这七万多山越降卒的收编过程,显得很顺利。

    孙翊的第二个命令的目的是,充实江东的内部军事力量。

    在这乱世,最有力的震慑就是强壮精悍的士卒。

    而孙翊的第三个命令是,在他不在吴县的这段时间,除非特别紧要的事务,要特别呈报给他决断之外,

    其余一应事务都可呈报吴侯夫人徐氏处理,无须再多方转呈,以免延误政务。

    孙翊的这个命令,众臣倒是没什么意见。

    一是由于有汉朝的优秀典范在前,这时的士人对女子涉政并不反感。

    更何况徐氏身份尊贵,是孙翊的正妻,从政治方面来说,徐氏在孙翊不在吴县的这段时间内,代为“监国”是合理合法的。

    二是江东本身的政治传统了。

    先君孙策在位时经常外出征战,为了避免麻烦,他都有意将所有的政务都委派给张昭,图个轻松。

    但张昭宁死不从。

    臣子偶尔代为处理政务是权宜之计,但不可形成政治传统。

    就这样,孙策一边劝,张昭一边拼命摇头,僵持了一段时间后,孙母看不下去了。

    后来江东就有了一种不成文的政治传统。

    孙策外出征战的时候,孙母就会在吴县代替孙策处理政事。

    如今孙翊以徐氏“监国”,有孙母之故事在前,江东众臣接受的也很自然。

    孙翊这次北上是带着解烦骑及其三千亲军“车下虎士”,共计步骑八千。

    在临出发前,孙翊特地见了一下孙母,母子之间密语了良久后,孙翊方才离去。

    在见完孙母后,孙翊又留给了徐氏一个锦囊,示意其吴县有大事时再开启。

    做好一切布置后的孙翊,终于安心踏上了北上的路程。

    ...

    孙翊是东南霸主,他的一举一动自然被无数人所关注着。

    很快他带兵北上的消息,就传遍了周边。

    但让人意外的是,他并没有带兵到达广陵郡内,反而中途转向去往了皖城。

    这突如起来的转变,有人欢喜,有人忧。

    最担忧的莫过于黄祖了。

    在刚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吓得不要不要的。

    江夏,沙羡太守府中。

    黄祖出身江夏安陆黄氏,黄氏乃是天下有名的士人家族。

    其先祖是东汉名臣黄香,黄氏自黄香之后数有名臣,论清望不输一般名门望族。

    由于出身于这样的家族,黄祖虽然长大后多居武职,但其平日里多穿儒装,以士人自居。

    往日里一身儒士气息的黄祖,此刻雍容的气度却荡然无存。

    他手中捏着那封快马急报的军报,手上青筋暴起,将军报狠狠拍在书案上,气急败坏的说道,

    “孙三儿意欲何为!”

    作为江东的邻居及孙家的死敌,被孙策多番军事问候过的黄祖,对于孙翊的动向是最关心的。

    在一开始,黄祖得到的情报是孙翊意欲率兵北上击退夏侯渊,他是抱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的。

    如今得到新情报孙翊转向驻军庐江,下一步动作不明,这让黄祖开始深深担忧起来。

    庐江就在江夏隔壁,当初孙策攻打他,就是以庐江为跳板的。

    现今孙翊又驻军庐江,这怎么能不让黄祖担忧。

    看到黄祖这气急败坏的模样,黄射感到无奈。

    孙氏兄弟快成为他父亲的梦魇了。

    但他不认为孙翊这时会来攻打庐江,他对黄祖言道,“父亲勿忧,夏侯将军在北未退,孙翊不会贸然抽兵攻打江夏。

    依儿子看来,孙翊此举乃是为了防备夏侯将军。”

    黄祖久掌兵马,虽不是什么名将,但是基础的判断力还是有的。

    他心中知道黄射的判断有道理,但是他心中还是怕。

    随着孙翊的声威一日强过一日,他心中的惧怕就一日多过一日。

    他对黄射言道,“你马上前去襄阳,为吾再向镇南将军讨要兵马、船只、粮草。

    就说孙三儿有西进之念,情况紧急,刻不容缓。”

    黄射听了迟疑道,“不久前父亲刚向使君讨要了不少军资,时不过两月,吾恐使君不允。”

    黄射的迟疑让黄祖冷笑起来,他说道,“他一定会给。”

    黄祖的笃定让黄射不解,黄祖却没有多解释什么,只是挥挥手让黄射早些去作准备,即日启程。

    黄射告退后,黄祖将手中的军报撕了个粉碎。

    黄祖想起自己心中那个,对其又敬又惧又恨的刘表。

    他恨恨自语道,“你什么时候才会放我离开江夏。”

    去年孙策讨伐江夏,那一战中,黄祖仅以身免。

    劫后余生的他后来去了襄阳恳请刘表,让他改任其他郡县,言语之间声泪俱下。

    但刘表只是好言宽慰。

    可是那时,黄祖却从刘表那宽厚温仁的眼神之中,看到了寒冷的杀意。

    就是在那之后,黄祖才明白了刘表,为什么一定要他镇守江夏。

    因为荆州任何人都可能投降江东,只有他黄祖不可能!

    明白了这些的黄祖,同时想通了许多事。

    就例如他今日为何笃定,刘表一定不会拒绝他所请。

    因为那位名震九州的刘使君,

    他心中也在怕呀。

第九十九章 脸黑的夏侯渊和张辽

    夏侯渊和张辽率领着四千骑兵从许都出发,一路星夜兼程,马不停蹄,终于在不久后,到达了徐州的下邳郡内。

    在到达下邳郡内后,张辽建议夏侯渊让骑兵在当地补给一下粮草,并且稍事休息一下。

    毕竟再至多有一两日就进入广陵郡内了,如今陈登与太史慈的战事不明,若是一味急着赶路,到了广陵郡内也是疲兵,于己不利。

    夏侯渊不愧是有“疾行将军”之称,从官渡率一千骑军出发,不过两日就到达许都。

    在到达许都之后,当日就拿着曹操的手令调走了留在许都的三千骑军。

    而后与自身的一千骑军汇合在一起,并成四千骑军当夜出发,在十数日后,就已经接近广陵郡了。

    军中盛赞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这肯定是夸大之词,但夏侯渊实际的行军速度,与这相去不远。

    夏侯渊同意了张辽的建议,他派人去邻近的曲阳县通告曲阳长,令其准备粮食犒军。

    虽说中原地区都缺粮,但徐州在中原数州之中稍显富庶。

    大规模长时间的供应大军军需,肯定是力所不逮,但偶尔的犒军还是可以的。

    这也是夏侯渊从许都出发后,为何不挑选更近的经淮南郡入广陵郡的这条路。

    因为淮南郡太穷了,从那里走,就是四千步兵都得饿死,更何况是骑兵了。

    在命人去通告曲阳长后,夏侯渊让骑卒们稍事休息,骑卒在听到这个命令之后,脸上都浮现雀跃之色。

    夏侯渊也感到疲累,疾行将军这个称呼是很拉风,但其中的劳累也是旁人所不能体会的。

    夏侯渊下马来,来到一处草垫上坐下。

    张辽跟随在夏侯渊身后,也一并在其身旁坐下。

    夏侯渊军职是中郎将,张辽也是中郎将。

    所以虽然这次行军曹操指定了夏侯渊是主将,但论职分来说,夏侯渊与张辽并没有高低之分。

    坐下后,夏侯渊自语道,“也不知道现在广陵境况如何了。”

    夏侯渊有此疑问,乃是其真不知道,广陵郡如今的境况如何。

    他行军速度极快,这就导致了他飘忽不定。

    有时候他亲自派出的斥候,如果不是他特意在某处等待的话,那斥候还不一定能找到大部队。

    所以这就造成了,他有时对一些情报的匮乏。

    张辽听后宽慰道,“元龙知兵,辽料之他现今必坚城据守,孙军虽号称五万,能战之兵不会过三万之数。

    元龙坚守之下,一月之内广陵无忧,妙才不要太过担忧了。”

    夏侯渊听后点点头,张辽虽是降将,但其之见识向来为曹操看重。

    夏侯渊和张辽也不是第一次合作了,他深知张辽为人,他对张辽的判断是比较信服的。

    张辽又说道,“曲阳毗邻广陵,一会曲阳长到来,妙才可问询之。

    若是曲阳长未知道广陵消息,那就说明射阳犹在,若是曲阳长闻广陵风声,那.......”

    张辽说的话有点拗口,但夏侯渊却是听懂了张辽的意思。

    射阳位于广陵郡腹心,离曲阳甚远,若是射阳安然,那自然是什么消息也不会得到。

    但若是射阳丢了,陈登战败,广陵全郡必定会望风而降于孙军。

    那么与曲阳相邻的广陵北方的县,就会有消息传到曲阳来。

    在夏侯渊与张辽私语之间,曲阳长慌忙着带着县兵押送着粮食到来。

    曲阳长知道是夏侯渊与张辽率兵前来后,他很贴心的准备了酒肉。

    不料曲阳长准备酒肉的献好行动,却被夏侯渊不喜。

    如今正是同甘共苦的时机,其余骑卒吃着干粮,自己和张辽若是饮酒吃肉,对士气会有伤。

    曲阳长准备的酒并不多,只有十几坛。

    他本来就是打算只给夏侯渊和张辽饮用的,这十几坛酒按他想来,是够喝的了。

    在不喜之下,夏侯渊双手提起几坛酒,来到了几辆车边上。

    这几辆车上都是装着清水的大水桶。

    夏侯渊掀开桶盖,撕开酒的封盖,将酒水倒入了水桶之中。

    然后这样反复为之,很快几辆车上的水桶的桶盖都被掀开,那十几坛酒坛中的佳酿也都一滴不剩。

    夏侯渊以手作碗,捧起水桶中的一勺“酒水”一饮而尽。

    而后他对着在场的曹军骑卒说道,“吾知道儿郎们辛苦了。

    今日吾与儿郎们酒水均沾,待到达射阳击退孙军后,吾定会大宴尔等!”

    夏侯渊的举动和话语,让在场的骑军们欢呼起来。

    因为急速赶路而稍显低迷的士气,一下子又提振了起来。

    张辽在地上看着夏侯渊的提振士气之举,脸上露出笑容。

    夏侯渊下来后拒绝了曲阳长准备的肉食,他取出一块干粮啃起来。

    然后问曲阳长是否有听到,关于广陵郡的什么风声。

    曲阳长见到有表现的机会,立马振奋起来,马上口若悬河的说起了,他这段时间来探查到的消息。

    曲阳长还在滔滔不绝的说着,他却没发现夏侯渊和张辽两个人的脸已经黑了。

    oo,你就不能说没有吗?

    曲阳长说完后,最后还隐晦提醒夏侯渊,让他在曹公为其美言几句。

    夏侯渊此刻想拔刀砍了他的心思都有。

    最后暴脾气的夏侯渊骂走了曲阳长。

    在曲阳长走后,夏侯渊与张辽两个人之间的气氛,一时凝重起来。

    从曲阳长的话中,他们得知了陈登身死,太史慈拿下广陵的消息,还得知太史慈在拿下广陵之后,进行了坚壁清野。

    曲阳长话的应该是可信的。

    因为曲阳县邻近广陵,而且他所说的都是军情,若是没有经过证实就这么说出来,要是延误了军机,那就是百死莫赎的大罪。

    事实就是,夏侯渊和张辽来晚了。

    但怎么会这么快?

    那陈登向来知兵,怎么会起夜袭孙营这种冒险的心思,明明只要据城以守就可呀。

    张辽感到深深不解。

    夏侯渊脸有不甘,张辽察觉到了,他对夏侯渊言道,“妙才,既然太史慈已经拿下广陵,救援陈登一事已不可行,不如我们退兵吧。”

    张辽的建议被夏侯渊断然否决。

    张辽急了,他继续说道,“太史子义坚壁清野,吾等都是骑军,攻城不易。

    届时若深入广陵,粮草补给必成大问题,人可挨饿几日,马匹亦可乎?”

    这时代的战马可不是随便吃吃野草就好了,优秀的战马吃得比人都精贵。

    张辽的话很有道理,但夏侯渊还是否决了张辽的提议。

    有些事张辽不知道,夏侯渊却清楚的很。

    官渡大营已经没粮了!

    司空之所以有救援广陵之念,一是为了遏制孙翊的势力,二是想让夏侯渊在击退孙军后,夺广陵粮草运送到官渡去。

    如果他就这么退去,此番前来徒劳无功不说,官渡大营缺粮的危机得不到缓解,司空战败就是顷刻间的事而已。

    夏侯渊毕竟是主将,他一意孤行之下,张辽也只能顺从。

    于是乎,在骑军们吃饱喝足,补齐几日的干粮之后,这支疾行军又再度踏上了征程。

    这次夏侯渊目标直指射阳。

第一百章 如此玄德

    此刻在徐州境内,一支数千人的军伍正在行进着。

    为首一人乃是一相貌宽厚的中年男子,此刻他脸上无悲无喜,一片淡然,但在心中却是说不出的轻松。

    这人便是誉满天下的左将军、刘皇叔刘备、刘玄德了。

    刘备在日前得知曹操命夏侯渊引军南下,也得知了曹操此举,乃是为了救援被太史慈攻打的陈登。

    自从知道这件事后,刘备心中就起了心思。

    在不久前,黄巾军渠帅刘辟在汝南响应袁绍号召,叛变了曹操。

    袁绍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便让刘备领兵南下与刘辟联和,一起寇略许都以南。

    曹操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命曹仁统兵从宛城北上,击败了刘备与刘辟的联军,刘备战败之后只得收拢残兵败将,又回归了袁绍之处。

    其实在第一次南下之时,刘备那时就起了离开袁绍,独立发展的的念头。

    但曹仁太猛,一战将他的期望打碎,无奈之下,他只得又回到了袁绍处。

    刘备以为经过此败,他想再次南下,会非常困难。

    但没想到,孙翊会突然出兵广陵,引得曹操也不得不派兵去救援。

    这让一向善于把握时机的刘备,心中又燃起了新的希望。

    他深知袁绍为人,若以联盟提出与孙翊交涉,袁绍断不会同意。

    但如果是以联和为由的话,袁绍很大概率会同意,并且放他再次南下,承担此重任。

    袁绍不是不知道在曹操背后捣乱的好处,只是他更看重四世三公的颜面。

    这就是许攸在袁绍那里碰钉子的缘由。

    果不其然,在自己一提出这个想法之后,袁绍再次应允放其南下,并且调拨了五百骑军,数千步军给他。

    袁绍的应允让刘备欣喜不已。

    他恐迟则生变,因此在袁绍给予他的兵马到手之后,即刻就领着关羽、张飞、赵云等心腹爱将及这数千兵马南下了。

    这时刘备已经到了徐州境内。

    经过时间的推移,广陵一战的结果已经慢慢传开,刘备也在不久前知道了这个消息。

    当糜竺将这个消息告知刘备时,刘备先是为太史慈取得这样的大功感到开心。

    太史慈与刘备是旧识了,当初孔融被数万黄巾军围困于都昌,太史慈奉孔融之命到刘备处求援,太史慈那时说的一句话让刘备记忆犹新。

    “若孔北海信我,予我兵权,我又何必千里求援于平原矣。”

    因为太史慈的这句话,和他从数万贼军中突围而出的壮举,让刘备认为太史慈是个豪壮之人。

    刘备当时对糜竺笑道,“子义当得此功。”

    言语之中都是为太史慈取得此功而感到欣喜。

    当糜竺将陈登为太史慈所杀的这个消息告诉刘备时,刘备闻后脸上深有不忍。

    他叹言道,“杀元龙者,吴侯也。”

    刘备平日里是个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但却因为广陵一战露出一喜一叹的的神色。

    这在糜竺看来是很少见的,由此也可见,太史慈与陈登都是刘备很在意的人。

    这时一个身穿绿袍,手握青龙偃月刀的红脸男子驾马来到刘备身旁,他问刘备道,“兄长,吾等真要往广陵而去吗?”

    见是关羽问话,刘备脸上露出温厚的笑容,答道,“然也。”

    关羽迟疑道,“先前南下时,吾等不知吴侯已经拿下广陵,现今吴侯已经占据广陵,吾等去广陵,恐无用武之地呀。”

    袁绍让刘备南下,是因为听说孙翊正在攻取广陵,而曹操派援了夏侯渊前去救援。

    袁绍觉得孙翊拿下广陵之后可以进兵徐州,这对其有利,因此派了刘备前来协助孙翊。

    虽然袁绍大部分时间有些憨,但是他很有老大哥的意识。

    袁绍让自己南下的用意,刘备当然清楚,但他不会放弃这个鱼龙入海的机会。

    他对关羽言道,“吾曾任徐州牧,多有恩惠在民,这点是吴侯所不及的。

    就算吴侯拿下了广陵,但吾可以帮他稳定广陵人心,这怎么能说无用武之地呢?”

    关羽点头,他拜服道,“兄长英明。”

    关羽与刘备异姓,又无结义之誓,但关羽与刘备情同手足,故而刘备特许在私下时,关羽可唤其为兄长。

    拥有这份特殊关系的,还有正在前方探查路线的张飞。

    过了一个时辰之后,正在前方探查形势的张飞突然回来,他来到刘备身前禀告道,“兄长,前方发现有大批骑兵行进的踪迹。”

    游曳在刘备身边的众人听到此语无不大惊,刘备还保持着镇定,他问张飞道,“益德,你可看清来人打的是谁的旗号?”

    张飞一五一十地说道,“若吾没看错的话,主将旗帜打的是颍川太守夏侯渊的旗号,副将是威东中郎将张辽的旗号。”

    这一下,在场众人除了张飞、关羽、赵云等将还能保持镇定外,其余等人脸上的惊慌之色愈发浓厚。

    夏侯渊和张辽都是曹操手下名将,战功彪炳。

    刘备在听到夏侯渊的名字时不动声色,但听到副将是张辽时,他下意识的皱了一下眉头。

    张文远?

    刘备想起了建安三年时的一场战役,那场战役中张辽和一个叫高顺的将领连败其七阵,就连夏侯惇都被这两人差点擒杀。

    这时简雍向刘备建议道,“将军,敌军骑兵众多,我军多为步兵,野战恐不利与吾,不如吾等暂避之。”

    简雍的建议得到了在场大多数人的赞同,刘备却道,“夏侯渊、张辽二人皆名将,吾等斥候发现彼等,彼等现今应该也发现我军的踪迹。

    我军多为步兵,其多骑兵,其之脚程是吾等数倍,吾等何能安然退之?

    再者我军一退势必阵型散乱,彼等衔尾在后,只需以弓箭游击我军,我军顷刻间就会大溃,到那时,危矣。”

    “吾等不如结阵自守坚抗之,或有一线生机。”

    刘备的话得到了关羽等将的赞同,只有几位文臣脸上还有疑虑。

    刘备见状,宽言道,“我先有恶于曹公,夏侯渊与张辽必不会放过我,尔等不然。”

    “尔等若有惧意可退去,吾之资财尽在身后车驾中,尔等尽可取之。”

    “无谓为我一人而伤尔等性命。”

    本来脸上有所疑虑的几位臣子,在听到刘备此话后,眼中感动之色闪烁,他没想到到了这个时候,刘备还是这么的宽仁。

    他们脸上的迟疑之色退去,他们纷纷拜首道,“吾等愿誓死守卫将军。”

    刘备点点头,以示嘉赏。.

    在君臣之间战斗之意越来越浓的时候,刘备的妻兄糜芳提出了一个建议,

    “吾等有五百骑兵,不如将军将骑军先撤,留下步兵在此结阵拖延时间。”

    糜芳的建议是壁虎断尾之策。

    刘备这么做了,他逃生的几率大大增加,但留下的将校与步军,下场可能就是一个死字。

    但不得不说,糜芳的建议有可行之处。

    岂料刘备听后怒斥糜芳,他道,“荒谬!吾刘玄德行事向来以人为本,如今你竟然要我放下吾的儿郎独自逃生,若吾真这么做了,虽生犹死也。”

    “你此言乱我军心,知罪否!”

    刘备的训斥让糜芳脸色惊慌,刘备一向宽厚,很少有发这么大火过。

    糜芳急忙下马来,跪地求罪。

    刘备因为在战时,并未对糜芳做出处罚,只是表明将此罪暂存,若他日再犯,必定重罚。

    刘备以人为本且不愿抛下众人逃生的态度,让在场的众臣更加感动。

    此刻他们已经放弃了惧怕,只想跟在刘备身后与那夏侯渊一战。

    刘备说出以人为本的话,并不是违心之语。

    他深知自己屡战屡败却能时而复起,靠的就是以人为本这四个字,

    在他的观念中,以人为本的含义就是以人为资本,这是他最大的凭借。

    任何时候都不可放弃,只要保持着这一点,他坚信自己终成大业。

    在此时,远处扬起了一片尘埃,刘备知道那是夏侯渊和张辽正在往这里赶来。

    坐于马上的刘备抽出腰间长剑,他凝望远处,对着诸将淡淡说道,

    “敌将至,诸君拔刀吧。”

第一百零一章 孙翊的王霸之气

    夏侯渊和张辽两人在得知广陵一战的战况后,不过数日后就抵达了射阳城外。

    夏侯渊因为担忧官渡大营曹军缺粮的境况,所以尽管在得知广陵的战况后,还是觉得不能就这么退去。

    可是他领着骑兵朝射阳城进发的一路上,才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坚壁清野。

    一路上经过的城池城门紧闭,田野外的稻麦都已经收割,纵使有少量遗漏的,那也不够这数千骑军吃的。

    更别说夏侯渊,还想抢些粮食支援官渡大营的数万曹军了。

    这太史慈清的也太干净了。

    在到达射阳城外后,夏侯渊知道城中定然有大量粮草。

    但射阳城戒备森严,夏侯渊想通过骂战吸引太史慈出城野战,但无论怎么骂,太史慈依然无动于衷。

    除此之外,太史慈每逢中午时分,就会在城头宴请城中一众官员。

    城墙下面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数千骑军,而城头上面则是酒足饭饱,欢谈笑语的太史慈众人。

    夏侯渊手下的骑卒见孙军,都已经富到可以一日三餐了。

    加上太史慈面对自身这数千骑军毫无畏惧之色,反而日日宴饮,这让他们的士气日渐衰落。

    射阳城内的人则因为太史慈的举动,而渐渐消散了对城外夏侯渊骑军的恐惧之意。

    如此反复几日之后,夏侯渊又得到了孙翊率军北上的消息,无奈之下只得退兵。

    临走前,夏侯渊遥望射阳城头,眼中满是不甘。

    而陈矫也在这支军伍中,在听到孙翊率兵北上的消息之后,他向夏侯渊与张辽二人告辞。

    他言道,“伏波将军身首分离,吾欲亲见吴侯,讨要吾故主头颅。”

    夏侯渊知道曹操爱重陈矫,因此他挽留道,“吴侯刚而擅杀,君此去恐凶多吉少。”

    陈矫执意要去,“义之所在,虽死无悔。”

    夏侯渊无法挽留住陈矫,只能听之任之。

    在夏侯渊率军离开射阳之后,他准备原路返回官渡。

    岂知在徐州境内,他的斥候发现了刘备军伍的踪迹。

    一听到是刘备,夏侯渊顿时气的牙痒痒。

    大耳贼!

    想起这个把曹操忽悠的头风发作的贼子,夏侯渊无功而返的郁闷心情还未退去,刘备正好撞到了他的气头上,他怎么可能放过。

    于是他和张辽立马率着骑军朝刘备冲来。

    夏侯渊驾马冲在最前头,他看到了远处越来越接近的那张熟悉的面孔。

    他心中的气愤越来越浓,举枪大喊道,“刘贼在此,生擒其者赏千金!”

    夏侯渊的重赏激励让身后的骑军嗷嗷叫,他们凶狠的,朝正在列阵的刘备军冲了过来。

    虽然观刘备士卒人数不比己方少,但夏侯渊却对手下的儿郎很有信心。

    因为这是野战。

    ...

    陈矫在离开夏侯渊的队伍中之后,他单身一人来到射阳城下叫门。

    “广陵功曹回城,请速开城门。”

    功曹乃是一郡右职,陈矫又甚得陈登宠信,所以城上的不少人都认得他。

    有人将此事禀报给了太史慈。

    太史慈虽是武将,但一向敬重士人,听闻是素有名声的陈季弼回来了,他让人将其迎进了城内。

    日前孙翊表拜太史慈为广陵太守的任命,已经到达了广陵。

    太史慈在受命后,一方面感激孙翊器重,另一方面正在苦恼如何治理好广陵郡。

    他虽然攻下了广陵郡,但近来广陵士民时有外逃的,这让他很头疼。

    陈矫曾是陈登功曹,在这方面其应该颇有心得。

    在迎陈矫进郡守府后,太史慈让其上座,谦逊的问其治理广陵之策。

    谁知陈矫既不应太史慈让其上座之请,又不言语治理广陵之策,只是问太史慈道,“吴侯何时到射阳。”

    太史慈皱眉。

    自己礼敬其,其不搭理就算了,哪能还这么直接打听孙翊的动向呢?

    别说他不知道了,就算他知道了,主君具体动向也是机密,怎么可能透露出去。

    陈矫的这一问让太史慈对其不喜。

    既然陈矫不想搭理他,那么他也不想再搭理陈矫。

    他命人将陈矫送回原住宅,就对其不怎么关注了。

    他还有一大堆繁杂的政务要处理。

    后来孙翊转向去往庐江的消息传到了射阳。

    陈矫虽已经不再是广陵功曹,但凭借往日的人脉,他还是知道了这个消息。

    在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他收拾好行装向皖城而去。

    有与陈矫不合的人将这事报告给了太史慈,言道陈矫不告而别离城而去,请求太史慈派兵将其捉拿回来。

    太史慈笑道,“其有清名在郡,无罪擅拿,不义。人各有志,由他去吧。”

    太史慈终未派兵捉拿陈矫。

    陈矫离了射阳之后,一路向皖城进发。

    广陵郡与庐江郡相距不远,在奔波了一段时间后,陈矫到了皖城。

    陈矫早年避乱江东,曾为孙策礼聘过,虽然陈矫拒绝了孙策的任命,但与一些江东臣子都有旧情在。

    因此到了皖城后,陈矫拜访吕范,请他代为将其引荐给孙翊。

    吕范知道陈矫是个人才,因此当陈矫向他透露此意后,吕范立马应允。

    吕范以为陈矫是来投奔孙翊的。

    在吕范的引荐之下,陈矫很快见到了孙翊。

    陈矫这个人孙翊知道,论地方才干是州郡之才,论中央才干是九卿之才。

    他最擅长的就是安抚地方、断事审狱。

    因此孙翊对会见陈矫,有着很大的兴趣。

    这就是他的王霸之气呀,终于开始显露了。

    孙翊在一处明堂召见了陈矫。

    陈矫在见到孙翊之后,还未等孙翊先夸其两句,他就对孙翊说道,“请吴侯归还吾故主头颅。”

    在品尝茶水的孙翊差点被噎到。

    敢情人家不是为了他的王霸之气而来,是为了他的故主陈登而来。

    孙翊瞬间沉下脸来,他冷冷地道,“陈登已逝,因其罪恶,吾将其尸首分离,乃是为了惩恶,岂有归还之理。”

    孙翊的意思就是说,小子,陈登已经死了,你要识相点。

    陈矫不卑不亢,他对孙翊说道,“吴侯想要广陵安定否?”

    陈矫的话让孙翊来了兴趣,这小子话里有话。

    “此言何意。”

第一百零二章 求贤?

    陈矫说道,“将军继位以来,三平内乱,再下广陵,武功威震华夏。

    然与此相对,将军之仁德未为天下人所识。”

    “广陵刚下,人心散乱,君侯将伏波将军尸首两分虽可扬威,但如今并非攻广陵,而乃治广陵之时。”

    “君侯已将伏波将军斩首示众,立威之意已然收到成效。当此时,君侯何不展现仁德呢?”

    “伏波将军治郡数年,深得广陵人心。若是君侯归伏波之首还其身,广陵士民定感君侯恩德,先有威,后有德,广陵自安也。”

    “再者,伏波将军名满天下,又出身高门。

    事后,君侯若再以士人之礼安葬伏波,天下人闻知此事后,定会对君侯交口称赞,言君侯有古之仁主之德。”

    “如此,于将军而言,名利两收,何其乐哉?”

    陈矫的一番话听得孙翊动容。

    他思考着陈矫的话,最后展颜笑道,“季弼此来既是为故主,也是为孤而来矣。”

    说完后孙翊延请陈矫上座,并承诺道,“季弼所言有理,吾将从之。”

    陈矫对孙翊拱手道谢,而后坐在了位子上。

    在陈矫入座后,孙翊问陈矫道,“孤虽得广陵,但近日来苦思治广陵之策,季弼可有良策乎?”

    孙翊说的不是假话,太史慈虽然攻下了广陵,但他缺乏治政之才。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太史慈时常向孙翊汇报,广陵乡野之民多有外逃者,这让孙翊很是苦恼。

    打一郡难,但要想安定一郡,将其真正转化为江东的国力,这一点更难。

    陈矫对孙翊言道,“广陵难安者,究其原因在于太史将军乃青州人士,其所率兵马又都是江南之人。

    太史将军虽有武威一时弹压住人心,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孙翊闻言恍然,这的确是个不可忽略的问题。

    在这时代,交通联络十分不便,许多人一辈子连乡都未出过。

    这就造成了这时的一郡,相近于后世的一国。

    虽然大家都是汉人,但彼此之间的乡里隔阂是会存在的,因为这点,广陵士民对孙军存在抵抗心理是很正常的。

    孙翊来自于后世的全球化时代,对于这一点有时会认识不够。

    但现在既然孙翊知道了症结所在,就已经想出了解决的办法。

    他对陈矫言道,“吾欲任季弼为广陵功曹,助宣武将军稳定广陵,不知季弼意下如何?”

    要想解决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个广陵人当太守,这样子很快人心就能稳定。

    广陵郡籍的大臣孙翊多得是。

    但孙翊不准备这么做,因为从长远来看,这是在助长地方势力的发展。

    而且孙翊表任太史慈为广陵太守的任命已经公布出去,若是朝令夕改,对孙翊的权威不利,加上广陵郡是前线,需要太史慈这样的大将镇守。

    所以孙翊打算采用一个折中的办法。

    那就是广陵太守继续由太史慈担任,至于功曹这样的郡中右职,就由广陵中有名望的人担任。

    并且除了一些右职之外,其他不怎么显重但却十分紧要的位置,例如执掌广陵军权的都尉等,孙翊都会直接委派。

    这样既可以稳定广陵人心,又可以防止地方势力壮大。

    面对孙翊的招揽,陈矫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就像孙翊说的,他此来既是为了陈登,也是为了孙翊。

    谁叫孙翊拿下了他的故土呢。

    只是陈矫言道,“要想稳定广陵人心,将军还需礼聘一人。”

    孙翊诧异,“广陵中还有何人能与君相比乎?”

    陈矫起身拜道,“吾所荐之人乃广陵海西人士,名徐宣字宝坚,其之名望才能不下于我,今闲居在家。”

    这时吕范起身来到孙翊身边耳语,经过吕范的告知,孙翊大概了解了徐宣这个人。

    如陈矫所说,徐宣的确与其齐名。

    而且这二人当初都曾避难江东,孙策分别延请过,但这二人都拒绝了,回到了故乡。

    既然是有才之人,孙翊自然不会吝啬官位。

    他对陈矫言道,“善。吾一会修书一封,季弼回到广陵后,代吾亲手交到其手中,并对其言道,若是出仕,吾以广陵郡丞之职待之。”

    郡丞是辅助一郡太守处理政务的职位,论地位贵重,与郡功曹不相上下。

    徐宣之前并未出仕过,孙翊一出手就给他如此显职,由此可见孙翊求贤若渴,优待人才之心。

    陈矫拜服。

    孙翊见陈矫风尘仆仆的样子,让人将陈矫带了下去好好休息。

    在此时间内,孙翊分别写好了两份书信,一封是他刚才说的给徐宣的,另一封则是他写给太史慈的。

    在信中他写道,“以季弼、宝坚二人为纲纪,广陵可安。”

    在写完后,孙翊念着徐宣的名字,总觉得有点熟悉,好像是一位历史上的曹魏名臣。

    至于陈矫孙翊是知道的,他有个儿子叫陈骞,可牛逼了。

    那他这算不算挖了曹老板的墙角?

    心中有些窃喜的孙翊收起纸笔,他对吕范说道,“卿今日引荐一人,而让吾得二才,有功矣。”

    吕范笑道,“能得此二才,实赖君侯之名。”

    孙翊听后笑了起来,吕范这话有拍马屁的成分,但他说的也是事实。

    此刻孙权也在明堂中,他见孙翊得二才感到如此开心,因此出身对孙翊言道,

    “君侯既求贤若渴,何不发布求贤告令,以君侯今日之声名,贤才定如过江之鲫踊跃而至。”

    孙权的这一问也让吕范感到疑惑。

    孙翊执掌江东近半年了,但从来没有主动发布求贤告示过,这很不符合孙翊平日里求贤若渴的姿态。

    发布求贤告示最好的时机,便是孙翊初登位时。

    那时江东人心浮动,孙翊求贤既可以招揽贤才助其稳定江东,又可施恩于下,让出一些利益给江东士族,让他们能够拥护新君主。

    但对什么事都看的很通透的孙翊,对这一件事却一直保持着暧昧不清的态度。

    孙权的建言让孙翊起身,他来到孙权身旁,对其意味不明的说道,“今日孤教你一句,有些事不要急,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说完后,孙翊看着孙权那一脸茫然的样子,他笑了起来。

    历史上孙权刚登位就招揽隽才,的确为他聚集到了一大批人才。

    但这也让被孙策压制许久的江东士族渐渐冒头,从而埋下了许多孙吴的政治隐患。

    江东本地人才很多,这些是必须要招揽的,但必须要等有些事做了之后。

    他这次北上,可是把一直形影不离的谷利留在了吴县.......

    孙翊笑着离开了明堂,只留下吕范与孙权两人面面相觑,

    君侯啥意思?

第一百零三章 孙氏不可图

    在徐州下邳县附近的一处密林之中,有数百残兵伤卒正在修养。

    刘备在密林中走来走去,他正在察看着这数百伤卒的伤势,并且一一好言抚慰之。

    在抚慰完伤卒之后,刘备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一块巨石上坐下。

    虽已经逃得危险,但他此刻脸上还是满布着愁思。

    就在上午,夏侯渊和张辽率骑兵与其交战。

    虽然其手下猛将众多,但士卒不及夏侯渊部下的骑军精锐,加上对方全是骑兵己方又无险可守,因此很快败下阵来。

    他在关羽、张飞二将的掩护下,领着一些士卒突围而出,逃到了这密林中避险。

    因为激烈的战斗,刘备与大部士卒失去了联络,而且许多臣子也不知所踪。

    逃到这处密林之中已有两个时辰,也有一些士卒在部分臣子的带领下寻到了刘备,与其重逢。

    刘备在慢慢的收拢余兵之下,发现原本的数千兵卒如今只剩下数百人。

    这让刘备心中愁闷。

    但这种情况他也习以为常了,他最忧愁的是负责断后的赵云,还未寻到此处来。

    在方才突围时,各部是分散突围。

    刘备这一部是最为夏侯渊注视的,因此为了保证刘备能够安然退走,赵云自告奋勇请缨留下断后。

    正是赵云以一柄长枪抵挡住了夏侯渊、张辽二将,这才让刘备能够有机会逃走。

    刘备深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道理。

    士卒少了可以再招,但若是赵云这样既有勇力又忠心的大将折损了,这对刘备来说是所不能接受的。

    好在刘备的担忧并没有成真。

    在又等了一段时间后,赵云终于驾马寻到了此处密林,来到了刘备身前拜见。

    刘备喜不自胜,他急忙扶起赵云,责怪地道,“子龙,何归之迟矣。”

    赵云是个庄重的将领,他答道,“吾挣脱夏侯渊、张辽二人的纠缠之后,恐其尾随于我寻到将军,故而多方绕路。

    在确认身后无追兵后,方敢来寻将军。”

    “因此举,云让将军担忧,有罪。”

    刘备听后赞赵云道,“子龙强挚壮猛,又心细如发,有大将之风,无卿,吾不得安,何罪之有?”

    刘备被击溃过太多次。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在他自身安全后,他都会在路上留下一些记号,方便让失散的将领能够找到其。

    这个秘密跟随刘备日久的将领都知道。

    没办法,这都是经验呀。

    刘备赞完赵云之后发现其手臂上受了伤,他立马撕下自身的袍袖,而后为赵云亲自包扎起来。

    包扎完后,刘备让赵云先好好歇息,明日一早再启程前往广陵。

    时间很快到来了第二天,得到充分休息的刘备等人,精神都又饱满起来。

    他们立马朝着广陵郡继续进发。

    速度比之前还快上了几分。

    中途遭遇夏侯渊的事,让刘备心中起了小心。

    他为了防止再遇上这种事,故而想加快行军进度,只要他迈入广陵郡内,他就能托庇于孙翊。

    可是随着越来越接近广陵郡,刘备听闻了两个他之前所不知晓的消息。

    一个消息是孙翊接连起用陈矫、徐宣为广陵功曹、主薄,助其稳定广陵。

    另一个消息则是,刘琬改封孙坚爵位为吴侯。

    第一个消息是最近发生的,刘备不知道很正常。

    第二个消息虽然早就传开,但大多流传在淮泗、江南地区。

    更远的地区还未得到普及的传开,再加上袁绍一向轻视江东孙氏,对这里的情报不怎么重视。

    导致在其军中的刘备,之前并不知道这个消息。

    在知道这两个消息之后,刘备已经到达了广陵郡界上。

    这时他反而急忙召集了手下臣子,言道他要转向荆州。

    众臣深感不解。

    刘备略微解释道,“吴侯已经起用陈季弼、徐宝坚。有这二人在,广陵安定不在话下,吾再去广陵,已无多大用处。”

    “既然如此,吾等不如转而西向去投刘镇南。

    刘镇南北有曹仁窥视,我可为其镇守北方,那处正是吾用武之地矣。”

    刘备态度的变化虽然引起众臣的疑惑,但刘备的理由很充分,众臣最终也无疑议。

    于是乎,这支数百人的队伍在刘备的拍板下,又临时转向往荆州去了。

    在转向的路上,关羽来到刘备身边私问道,“兄长何故突然转向呢?”

    关羽能问出这问题,说明他知晓刘备方才的那个理由,其实不是刘备心中真正的想法。

    关羽在刘备起兵之初就追随其左右,两人之间感情深厚,关羽知刘备,刘备也信关羽。

    因此刘备对关羽言道,“吴侯明定世系,这是有立基东南之意。”

    “经改封爵位一事后,孙氏于东南已为三世,根深蒂固,士民归附,此不可图也。”

    刘备的一句不可图让关羽恍然。

    他并没有再多问什么,对刘备告退后,转身驾马巡视四周去了。

    在关羽走后,刘备叹了口气。

    他之所以之前想与孙翊联和,乃是以为孙翊年少,处世经验可能不足。

    自己或许可凭借自身的名望,在其手下求得一安身立命之所。

    但在他听到孙翊改封爵位之举之后,这个念头瞬间烟消云散。

    这哪里像年轻人经验不足的样子?

    刘备甚至想到,若是他真的去投了孙翊,往日里令其自傲的名望,也许会成为他的催命符。

    就如当初他在曹操手下那般。

    正是这一点,才是刘备转向的真正原因。

    ...

    吴县,校事府中。

    谷利一身黑衣,他坐在位子上正执笔在画着什么。

    在他所处的这处办公房间内,许多同样黑衣的校事正在进进出出的。

    有的是在收集各地传来的情报,有的则是将情报汇总之后,由文吏总括一份然后传到谷利这里来。

    谷利身形消瘦,脸型偏长,配上他那双狭长的眼睛,让他在这不算亮堂的环境中,显得阴柔之色十足。

    他眯着眼睛正在看着架上的文书。

    这是一份由江东各地的情报,汇总而来的一份总报。

    总报中的内容说的是,之前从毗陵分派各县的兵卒已经基本到位。

    在详细看完情报中的内容,确认没有什么疏漏之后,谷利笑了起来。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5011/ 第一时间欣赏替汉最新章节! 作者:三合一咖啡所写的《替汉》为转载作品,替汉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替汉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替汉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替汉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替汉介绍:
建安五年,汉帝国东南的江东之地上正发生着一场巨变—江东小霸王孙策正躺在榻上奄奄一息,江东众臣六神无主,各怀心思。
承继江东基业的会是谁?
如果继承江东的不是那孙权,而是孙策三弟孙翊,那么历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读者群号:1136031735有兴趣的可以加。替汉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替汉,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替汉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