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TXT下载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全文阅读

作者:共赏清歌     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txt下载     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315章咎由自取

    不过郭巨埋儿的故事,也从侧面反映了东汉时期,底层百姓的生活之艰辛。

    如果不是实在没有办法了,谁会舍得把儿子埋掉,就为了能够节约一点点的口粮。

    他只希望这样的人间悲剧,在自己的统治下,不要再现。

    暂留京城的渤海王刘悝,也参加了家宴,宴席散后,居然主动来找刘志说话,这倒是个稀罕事。

    此次他从渤海郡进京之后,变化明显,除了同他那帮狐朋狗友吃喝嫖赌之外,也开始与宗族大臣们往来。

    他性格活跃,能言善辩,非常擅长交际,大半年的功夫,便与某些大臣们打得火热。

    按理说诸侯王与朝廷大臣结交,是需要避讳的,容易引起误会。

    但刘悝仗着有郾太后的宠爱,根本无所顾忌,而刘志向来没把他放在眼里,也懒得理会。

    在他的印象中,刘悝就是个喜欢吃喝玩乐的二世祖,没什么野心,也讨厌政务。

    “陛下,臣想长居京城,保证不耽误郡国的政务,可否?”

    呵,胆子还真是肥了,居然敢直接跑来请求了,看来这半年来自己还是对他太纵容了。

    刘志不悦地皱起眉头,“身为大汉亲王,就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若是嫌弃渤海郡荒僻,便想办法把它建设得富饶强盛就是。

    而不是逃避现实,只想留在这京城繁华地,不思进取。”

    做了十几年的皇帝,刘志从性格优柔寡断到独断专行,威仪越来越浓。

    仅仅是一个凌厉的眼神,哪怕语气已经很平静温和,依然让人不寒而栗。

    刘悝本来已经准备了一肚子的理由,想要说服刘志,此时却只能低着头,唯唯诺诺的咽了下去。

    这家伙真是越来越得寸进尺了,看在太后的面子上,让他多留了半年,已经是格外开恩,可他却越发的贪得无厌了。

    对于正事,郾太后向来都不插手,但对刘悝兄弟却是个例外,此时见他挨训,便赶紧出言打圆场。

    刘志知道,自从马夫人仙逝之后,刘硕又经历丧偶之痛,郾太后年纪大了,便越发怜惜他们兄弟。

    他自然不愿意让母亲为此小事难过,因此便也一笑置之,不再提起。

    从那天开始,刘悝又像从前一样躲着他,基本上刘志很难得与他碰面。

    就这样没几日,刘志早把他的事情给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直到春季的某日夜晚,单超又是深夜进宫,向刘志密报,他才发现这厮一直都在京师。

    “陛下,渤海王心怀不轨,准备挟持太后,诱杀陛下。”

    “什么?”

    刘志的第一反应不是震惊,而是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是搞笑。

    “哈哈哈……怎么可能?你说是渤海王刘悝?”

    “对,就是渤海王。”

    单超的肯定让刘志平静下来,他自然知道,若不是铁证如山,谁有胆子敢诬陷皇帝的亲弟弟。

    “看样子,朕还真是小瞧了他。”

    刘志冷笑一声,他是真没想到,刘悝居然胆大妄为到如此地步,只是还是一如既往的愚蠢没脑子。

    也不想想自己有几斤几两,就敢做上了皇帝梦,最关键这家伙谋反篡位的动机奇葩到了极点。

    仅仅只是为了贪图享乐,不想再回到自认为穷山恶水的封地去。

    “说说,到底怎么回事。”

    他倒是很好奇,以这个草包的水准,能想出什么好计策出来。

    不过有一点,他是很肯定的,朝中众臣应该一个也没有参与,刘悝很可能收买了几个不成器的宗族子弟与他同谋。

    然后利用太后对他的全心信任与宠爱,绑架太后,引诱自己孤身入永安宫,再趁机击杀。

    这个计划乍听起来似乎天衣无缝,其实处处都是破绽,以刘志对永安宫的重视,那里的防御甚至比中德殿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区区几个宗族子弟,怎么可能成事。

    果然,单超禀报上来的情况与他的猜想基本符合。

    龙麟卫一直在刘悝身边安插着密探,这几人刚刚开始密谋,就已经有人送了消息出来。

    当然以单超的沉稳性格,不把人证物证给弄齐全了,他也不敢到刘志面前来。

    最让人意味深长的是,他应该早就拿到了确凿的证据,却偏偏一直等到明日就要动手了,才深夜进宫禀报。

    这其中的原因,刘志自然是不用想都明白。

    只能说他其实是故意的,刘悝既然生了谋反之意,就必须要付出代价,若是揭发得太早,他肯定会在郾太后面前演戏。

    到时候郾太后若是信了他的鬼话,就会弄得刘志进退两难。

    刘志手下这些臣子中,单超是地道的酷吏加独臣,他的两个弟弟都没有入仕途。

    而是凭着自己的本事经商,单家兄弟都颇有做生意的天赋,如今也算是家大业大了。

    有单超这个狠人做靠山,谁也不敢欺负他们。

    单超行事基本上都站在刘志的立场上,他的善恶标准只有一个,惟皇帝马首是瞻。

    他知道刘志拿刘悝没办法,所以故意纵容他放松警惕,至于有没有暗中助力引导,还真不好说。

    “此事就交给你去办吧,记住,不能伤到太后一丝一毫。”

    事已至此,刘志自然是顺水推舟了,不过到最后无论结果如何,郾太后伤心难过都是难免的了。

    “诺,若是太后有一丝损伤,臣提头来见!”

    单超身体不好,自知已经没几年好活了,他是宦官,无牵无挂孑然一身,也没有像其他人一般过继香火。

    自小他就见惯了世态炎凉,深谙官场的险恶,他选择无条件的效忠皇帝,也有着他自己的考量。

    第一是感谢刘志给他报了仇,投桃报李,感恩戴德。

    第二,他知道自己的亲人并不适合混官场,可作为一个商人又无权无势,唯有他拿命替他们换一份陛下的保障。

    不得不说,单超的想法最直接,也最有效,就冲着他这片忠心,刘志也会给单家人一个平安。

    看着单超领命而去,刘志睡意全无,对于刘悝的愚蠢行为,他打心眼底很痛恨。

    可以说,除了谋权篡位,刘悝两兄弟不管做出多荒唐的事情来,他都不会认真计较。

    看在血脉亲情和母亲的面子上,就当养着两只米虫好了。

    现在,无论事态如何发展,母亲都难免伤心欲绝,就冲这一点,刘志就恨不得将他碎尸万段。

    第二日上午,刘悝若无其事地带着几个人进了永安宫,口口声声要来向太后辞行。

    听说他要回渤海郡了,郾太后自然有些舍不得,怪他事先没打个招呼,自己好给他准备个送别宴。

    刘悝按照计划,故作姿态,摆出一副哀怜的模样。

    “太后,不是我突然要走,实在是有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

    说罢装模作样地哀哀哭泣,郾太后吃了一惊,连连追问是不是有谁欺负于他。

    刘悝欲言又止,弄得郾太后心疼不已,以为是皇帝说了什么话逼迫,便摒退左右。

    “悝儿,是不是皇帝赶你走的?”

    见太后上当,刘悝顿时欣喜若狂,一切都来得太顺利了。

    刘悝颤颤巍巍从袖中摸出一柄匕首,狠了狠心,对郾太后道:

    “太后别怪我绝情,都是他刘志逼的,我不过是想留在京城长住罢了,凭什么就非要去那个鸟不生蛋的地方?”

    “你……悝儿,你在干什么,可别想不开啊。”

    郾太后大急,到了现在她也没想过刘悝会伤害自己,还以为他要自残以明志。

    开弓没有回头箭,刘悝刚开始还怕的要死,一旦开了头,反而镇定下来。

    一双眼瞪得血红,面容狰狞的挥舞着手中的刀子。

    “凭什么他能当皇帝,我就不能,论起来他连继承侯位的资格都没有,不过是个庶子罢了……”

    “悝儿……你疯了不成?快住口!”

    郾太后慌张的看了看左右,幸好此处没有外人,不然自己想瞒也瞒不住。

    “疯了?哈哈哈……”

    刘悝面容扭曲,发出一阵渗人的笑声,“对,我是疯了,今日我就要这天下,这皇位,谁敢拦我都得死!”

    自从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之后,这念头就像毒蛇一样盘踞在心头,越来越强烈。

    人心是太阳底下最不能直视的东西,而欲望一旦失控,便如洪水猛兽,再也无法回头。

    到了此时,郾太后再糊涂,也终于明白过来,完全不敢置信的望着眼前,明明无比熟悉却又如此陌生的刘悝。

    “太后别怕,只要兄长乖乖禅位于我,你还是大汉太后,这一点不会改变。”

    郾太后听得目瞪口呆,痛心无比,这还是她心目中那个孝顺乖巧的悝儿吗?

    她再宠爱这个儿子,也不可能越过自己的亲生骨肉去。

    “悝儿,你醒醒吧,你是不会成功的,现在回头还来得及……”

    “回头?呵呵……”

    刘悝恶狠狠地打断了郾太后的话,“我凭什么要回头?眼看着大局在握,他刘志不是很孝顺你这个母亲吗?

    今天我倒要看看,他肯不肯为了你这个母亲放弃皇位。”

    说罢一个健步冲上前,一手去控制郾太后的胳膊,一手将匕首横在了她的颈边。

    “来人,去通知陛下,就说太后病重,急召陛下前来。”

    郾太后听他厉声呼喝,心中大急,也扬声道:“你们不要听他胡说……”

    还没说完,便被刘悝一把捂住了嘴,郾太后拼命挣扎,却只能发出“呜呜呜”的破碎声音。

    忽然,她的眼神呆住了,看到离她不远的落地铜镜中,出现了一名黑衣人的身影,正举起手中的铁驽。

    她知道这是随侍在自己身边的暗卫,他们的使命只有一个,保护她的安全。

    郾太后拼命摇头,却仍然无法阻止,漆黑的弩箭如暗夜里的夺命魔爪,无声无息的穿透刘悝的后背。

    “啊!”

    刘悝的身体一僵,随即开始发软,嘴角也流出了鲜血,不敢置信地回头看向那名黑衣人。

    他明明已经胜券在握,几乎已经能看到皇位在向他招手了,可突然之间,一切都结束了。

    “悝儿……”

    郾太后不顾自己的安危,伸手去搂软倒在地的刘悝,只可惜他的体重实在是太夸张,根本就拉不住。

    “砰咚!”

    刘悝倒在地上,一双眼睛瞪得溜圆,一动不动地扑卧在地。

    郾太后发出惊恐的尖叫声,“快传太医,快点……”

    很快,永安宫常驻的太医就赶了过来,而那名出手的黑衣人却早已消失不见。

    侍卫和宫人们将太后簇拥到一边,皇帝刘志迅速地赶了过来,见到母亲如此失魂落魄的样子,不由得十分心疼。

    “悝儿,他……他还好吧?”

    此刻的郾太后,似乎突然就老了好几岁,甚至有些不敢去看刘悝了。

    叹了口气,刘志安慰道,“母亲且放心,他还没死呢,也死不了。”

    即便到了这时候,善良的郾太后依然不想看到刘悝出事,还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

    刘志觉得看到就来气,只能尽量安抚母亲,不希望她为此伤怀。

    跟随刘悝的那几个也是些浪荡子,在家族中并不受重视,以为跟着刘悝谋反,就可以捞个从龙之功,从此一飞冲天了。

    刘志心里有气,又不能撒在刘悝身上,便下令将这几个不长脑袋的家伙,关进了龙麟卫地牢之中。

    此事他并未大张旗鼓地宣扬,毕竟自己的亲弟弟造反,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刘悝的伤看起来严重,其实不致命,抢救了几天,便度过了危险期,等他的伤稍微好点,也移进了北寺狱中。

    那几个宗族浪荡子,都没能活着走出龙麟卫地牢,家人也受了连累,一部分被流放充军。

    还有一部分确实是不知情,刘志也没有下杀手,只是降了他们的爵位。

    至于刘悝本人,被降为南乡侯,封地在遥远的海州,也就是后世的澳大利亚,此生永远不准回京都。

    郾太后病了一场,但对这个结果并未多言,挟持太后,意图谋反弑君,还能够保住性命,已经是格外开恩了。

    刘志才懒得杀他呢,他不是喜欢京城,喜欢玩吗,就让他一辈子蜗居在荒凉的海岛上,跟那些野蛮的土著人玩去。

    这样的惩罚,对他来说,应该比死还痛苦吧。

第316章风流眼

    刘悝的事情在朝中并没有激起多大的水花,如今的朝堂,与当年赵戒造反时相比,格局早已完全不同。

    肯跟着谋反的人,基本都是些拎不清的家伙,陛下威势正浓,正常人谁会自取灭亡。

    何况现在的朝廷重臣,基本上都是刘志一手提拔起来的,吃饱了撑的才会自断前程。

    如果不是因为郾太后太过于伤心,刘志自己都没当回事。

    没办法,只能让益阳公主带着孩子回宫来住了一阵子,又嘱咐几个小公主和皇子,这段时间尽量逗他们的祖母开心。

    到了夏天,太后的身体有所好转,刘志便带着她去了广成苑避暑散心。

    因为郾太后担心平原王刘硕会心中不安,又特地让刘志下旨赏赐了许多东西,以示安慰。

    也用这种方式告诉他,刘悝的事情绝不会牵连到他身上,让他放心。

    这年夏天,刘志正式组建了科学院,聘请已经退隐的房植任院长,与早先创办的医学院,农学院,成为三大独立于太学之外的高等教育机构。

    对于朝政,他现在已经不怎么花心思了,主要是因为已经有了成熟的运作模式。

    各项制度都比较健全,不管什么事情,都有法可依,有规矩可循。

    几大中枢机构也形成了内阁的雏形,基本上稍微小点的事情已经用不着他来掌眼。

    即便是大事也先通过了七部、秘书省和中书省的初步商议,将结果送呈到他面前来进行最后裁决而已。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还是因为他与朝廷之间达成了信任,更因为他能够掌控朝廷。

    亲政十几年,他终于能够从繁重琐碎的政务中解脱出来,可以开始自由支配时间。

    这让他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也有了大把的空闲时间。

    很显然,狩猎这种娱乐方式,他已经厌了,需要寻求新的消遣。

    于是他便把眼光转向了趣味性和竞技性更强的蹴鞠运动。

    蹴鞠在华夏的发展源远流长,可上溯到约十万年前丁村文化中的石球。

    在四万年前的许家窑文化遗址,曾大量出土可供游戏的石球。

    据说石球最早是狩猎工具,到了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用脚踢的石球及镂空的陶球。

    蹴鞠传说为黄帝所作:“蹴鞠,传言黄帝所作”。

    明也记载:“踏鞠始于轩后,军中练武之剧,以革为元囊,实以毛发”。

    就是说蹴鞠始于黄帝,开始用于军事训练,鞠是用皮子做成圆形,里面装满毛发。

    战国帛书有黄帝杀死蚩尤以后,“充其胃以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的记载。

    而蹴鞠一词,最早见于。

    书中记载:西汉时身为“安陵阪里公乘”的项处,因迷恋“蹴鞠”,虽患重病仍不遵医嘱继续外出蹴鞠,结果不治身亡。

    其后蹴鞠一词在中多次出现,不过,汉以前的战国,称古代足球为“蹋鞠”。

    中记载齐国首都临淄人的生活时说:

    “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这段话后来也在中出现过。

    是说富裕起来的临淄人,有很多文体活动,包括吹奏、击打、弹拨乐器,斗鸡、赛狗、下棋和踢球。

    这些史料表明,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蹴鞠已发展成一种在民间广为盛行的娱乐方式。

    两汉三国时期,蹴鞠发展较快,首先,娱乐性蹴鞠得以继承。

    有“康庄驰逐,穷巷踏鞠”,“上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的记载。

    其次,出现了表演性蹴鞠。表演性蹴鞠是在鼓乐伴奏下进行以脚、膝、肩、头等部位控球技能的表演。

    从汉画像石上所描绘的蹴鞠表演看,有单人蹴一鞠、单人蹴二鞠、双人边击鼓边蹴鞠等形式。

    还有足踢、膝顶、双腿齐飞、单足停鞠、跃起后勾等技术动作。

    当时人称之为“蹴鞠舞”,是百戏中的重要节目。

    第三,出现了竞赛性蹴鞠。

    这种蹴鞠一般设有鞠场,鞠场呈长方形,一般为东西向,设有坐南面北供观赏的大殿,四周有围墙,称为“鞠城”。

    具体的蹴鞠方法在东汉李尤的有所说明:

    “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冲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

    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犹然,况乎执机!”

    第四、蹴鞠开始用于军中练兵,刘向中说:“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

    蹴鞠除象征“兵势”、有训练武士的作用外,也用于丰富军中生活,使战士保持良好的体力和情绪。

    “今军无事,就使蹴鞠”,就是后者的反映。

    汉代班固把古代足球列入兵家技巧类,并称:“以立攻守之胜者也。”

    唐朝颜师古注云:“蹴鞠,陈力之事,故附于兵法焉。”

    可以说,蹴鞠在东汉已经达到了高潮,成为集娱乐与训练为一体的项目。

    之前刘志实在是事务繁忙,因此很少参加这种运动,现在既然有了兴趣,便想着改革一下。

    此时的蹴鞠大部分都是皮革所制,里面填充毛发,贫穷人家的子弟也有用藤条编织的。

    这时代既没有pvc材料,也没有pu材料,但真皮却是大把,只是鞣制技术没有后世先进。

    中国古代的皮革技术发展很早,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大量运用。

    到了战国时代,由于皮甲的兴起,使得皮革技术开始迅猛发展。

    到了两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兴起,北方游牧部落的皮革制造技术传入了中土。

    后来,又融合了古罗马的皮革技术,使得技艺更上层楼,达到了新的高峰。

    重开丝路之后,在刘志的倡导下,皮革制品越来越精湛,样式精美复杂的马鞍、皮甲、皮带、皮囊和皮包以及皮衣等等,都刷新了当时人的观念。

    大汉的皮革制品也畅销海内外,成为新兴的产业。

    但在鞣制技术上,仍一直沿用着芒硝?烟熏?明矾?树皮等土法,生产规模也长期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

    这些方法在当时已经算是最先进的了,却耗时耗力,一件皮货,需要经过长达半年的时间,才能鞣制成功。

    而鞣制出的皮革质量,与现代根本无法相比,比较硬挺粗糙,不够柔软细腻。

    为此刘志召集工匠,与他们商量如何改进。

    首先他注意到,古代的皮子是不分层的,全皮鞣制后虽然厚实,但却过于厚重了。

    而且,虽然目前来说,由于地广人稀,牛羊猪以及野生动物的皮毛,来源比较广泛。

    但随着人口越来越多,皮毛也会变得紧俏起来,事实上,高档皮革在任何时代都属于奢侈品。

    所以将皮革分层可以合理运用,节约原材料,减少对于皮革的浪费。

    在现代,真皮分层早已是常规操作,普通的分为两到五层,据说意大利那边更是登峰造极,越分越多,最厉害的可以分到十六层了。

    就连边角料都可以打碎了,重新压制,真可谓利用到了极致。

    但现在没有如此精密的分层机,纯手工分层的话,最好还是从两层开始吧。

    其次便是皮革处理工艺上的改进,前世他曾见过爷爷将自家养的家兔皮,鞣制后再拿去卖,因此多少有点印象。

    虽然这种家庭土法很简陋,但很明显在鞣制所用的时间上,确实比汉代要缩短许多。

    刘志仔细的询问和观察了此时的鞣制工艺,然后和记忆中相对比,寻找两边的差异。

    发现从前期处理开始就差别明显,土法处理皮草,会先进行腌制,然后用温水浸泡,去除脏污。

    而此时大多数都不是鲜处理,而是用风干的皮子泡软了再制作。

    接着用弯刀细心地刮除皮子上多余的残肉和脂肪,这一步倒是一样的。

    第三步是脱脂,这一步非常关键,毛皮成品的好坏决定于脱脂是否彻底。在脱脂过程中,应当脱掉脂肪,又不损伤毛皮。

    在现代土法中,这一步采用肥皂和纯碱,把肥皂切片,按比例加入纯碱,在兑上温水,然后搅拌。

    如果没去干净,还要再重复一遍,然后清洗晾干。

    而在汉代,这一步用的硫磺和草木灰,效果大打折扣,费时也比较多。

    然后就是鞣制过程,土法一般用的明矾,加上食盐,水,按比例兑好,然后放入皮毛搅拌。

    他记得这一步是最费时,差不多要七到十天,鞣制好后续还有许多步骤,如加脂,回潮,刮软,整形等等。

    汉代其实也有用明矾鞣制的方法,主要用于皮毛,另外还有植物鞣制方法,主要用于皮革。

    后续的过程都差不多,区别不是很大。

    刘志发现汉代耗费时间如此之长,主要的原因竟然是在第一步。

    当时是先用刀刮除碎肉,然后洒点老石灰水防霉去虫,再挂到树上,长时间阴干。

    这一过程十分之漫长,需要三四个月之久,然后进行回软和物理鞣制,再用药液鞣制。

    其中物理鞣制,就是用鼓槌慢慢敲打,使皮子结构改变,变得柔软起来。

    这一步也需要耗费一二十天的时间,零零碎碎加起来,就比现代的用时长多了。

    刘志对前期处理工艺,进行了指导,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提示多试验,多摸索,寻找出最合适的方法。

    而去脂这一步,也不是很难,肥皂他早就搬运过了,如今成为中上流社会的必需品。

    纯碱的提炼也有进行,虽然工艺简单,无法得到纯度特别高的碳酸钠,颜色也发红,但用来制作皮革还是可以的。

    要制造一个富有弹性的充气皮革足球,单单有皮革制造技术还是不够,还需要有气嘴和打气筒。

    实际上只要有了橡胶,这两样完全不是问题,结构十分简单。

    邓演从南美洲带回来的橡胶树种子,育苗后还没开始移栽,要想获得天然橡胶,需要等很多年。

    幸好用皮革也可以暂时代替,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打气筒和气嘴实在是司空见惯,太容易了。

    整整一个夏天,闲暇时刘志都在和工匠们鼓捣着,到了初秋回宫的时候,他已经带着第一批新式蹴鞠来到了京城。

    充气的蹴鞠,弹性远远优于填充毛发的蹴鞠,使用起来感觉更好。

    他更是亲自下场,结合当时的蹴鞠规矩,重新制定了对抗赛事规则。

    有皇帝的大力提倡和亲自出马,新的蹴鞠玩法,很快就风靡一时,成为军中和民间的新宠。

    东汉时期人们的观念与明清不同,他们崇尚武力,喜欢各种健身运动。

    蹴鞠、角力、击剑和骑射是最受欢迎的几大项目,在这种风气带动下,当时的人大多都身体强壮,孔武有力。

    正因为有此基础,大汉才能做到减少常驻军队,节约军事开支的做法。

    因为全民身体素质高,战时临时征兵,也不会出现毫无战斗力的情况。

    这其中蹴鞠是最受军队欢迎的大型运动了,当时的比赛场地与规则与后世的足球大不相同。

    蹴鞠有专门的鞠城,四面有高墙防止球飞出去,两头有高台可以观看比赛。

    在鞠城中央竖立两根高三丈的木杆,拉一张网,网中央有个直径约一尺的圆洞,称之为“风流眼”,也就是类似于后世的球门。

    玩蹴鞠的人分为左右军,衣服颜色不同,分站两边,每队十二或十六人,按职能分别称为球头、骁球、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

    球头与队员的帽子亦稍有区别。

    蹴鞠比赛时击鼓为号,左军队员先开球,球都由“球头”开出,传给“跷球”。

    然后按规则在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之间传球,传球过程中,手不准触球,球不得落地。

    最后又传回“球头”,由“球头”射门,即将球射过“风流眼”。

    如果球触网弹回,只要不落地,本队球员可以将球接住,继续传球、射门。

    球射过“风流眼”,过者为胜。

    对方接球,也是按规定的传球路线完成传球,再传给“球头”射门。直到球落地为一筹,以进球多寡定胜负。

第317章工业革命

    这年秋天,突然从平原郡传来了一个让刘志意外的噩耗。

    刘硕自杀了。

    他很怀疑这家伙是得了忧郁症,病情渐重,最终觉得生无可恋,便采取了极端的方式,自缢身亡。

    他是解脱了,但却给刘志留下了一堆的麻烦。

    首先这事情对郾太后的打击很大,一下子就病倒了,其次,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害怕皇帝的制裁,所以才自寻短见的。

    尤其是刘悝的事情过了才半年,很难让人不朝那方面联想。

    甚至有传言说刘悝其实早就死了,皇帝将他贬谪万里,只是在掩人耳目罢了。

    话里话外,隐隐约约有影射皇帝过于严酷的意思。

    估计现代人都会觉得很奇怪,这可是谋反之罪啊,放在唐宋明清哪一代都要被杀得寸草不生。

    哪怕是兄弟,能留下一条命,都已经很不可思议了,怎么还有舆论说闲话呢?

    这跟东汉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从光武帝开始就讲究仁孝治天下,从上到下都很看重名声。

    刘秀当初放言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东汉时,对于士大夫和贵族阶层很优待。

    即便是谋反的重罪,也很少有赶尽杀绝的,许多时候连主谋都不会斩杀。

    所以当初他扳倒梁冀之后,由于立足未稳,都不敢公开处决,以免引起舆论攻击。

    到了现在,他当然有这个底气了,但刘悝就是个跳梁小丑,构不成任何威胁。

    看在母亲的面子上,他也懒得取对方性命,而不是害怕被人议论。

    如今被人误会,刘志听闻也只是一笑置之,他只在乎自己母亲的态度,她不要听信谗言就对了。

    说起来他是穿越过来的,在灵魂上与郾太后并无关系,但刘志前世从未享受过母爱,因此引以为撼。

    刚一穿越过来,就得了伤寒,是郾太后衣不解带地细心照料,这才捡了一条命。

    而且郾太后性格温柔慈和,对刘志又一心一意,爱护有加,符合他对一个母亲的所有期望。

    正是因为这诸多原因,刘志才对此份母子亲情十分看重,也一直都在小心地维护二人之间的感情。

    太后病势渐沉,太医院也派出了豪华阵容,轮番会诊。

    可惜心病还须心药医,郾太后病根不除,郁郁寡欢,自然难以彻底痊愈。

    刘志敕封刘硕年幼的世子刘英为平原王,又见他父母双亡,没有亲人照顾,特地让他的舅父岑稀出任平原国相。

    郾太后对这个安排很满意,至于刘悝那边,他也没办法,只能将他从荒凉的海州,迁往了更繁华的金州一带。

    也算是给郾太后一个安慰吧。

    鉴于国土面积越来越大,消息传递主要还是依靠驿站,即便龙麟卫的飞鸽传书虽然比较快,但也不太安全,损耗较大。

    刘志想起了后世通讯的便捷,卫星电话、互联网等等,能够瞬间就传递消息。

    可现在,唉!

    他忽然想起十九世纪工业革命期间的通讯主流,电报,或者是有线电话。

    如果说卫星电话以现在的条件难如登天,那么电报和有线电话,却是可行的。

    但这些都有个前提,就是必须先有了电。

    很久以前,当他开始鼓捣沼气灯的时候,就想过要研究发电机,但几经犹豫之后,最后还是认为条件不成熟,便暂时放弃了。

    如今似乎到了该重新开始的时候了,毕竟经过了十几年的工业发展,物理基础学的普及也有了一定的规模。

    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知识储备,都与十几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工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没有电的参与,将很难再有大的突破。所以说电的出现,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很多年前,他就趁着自己的记忆还没有衰退的时候,画下了普通发电机的图纸。

    这种发电机,也就是后世最常见的小型柴油发电机,在电力不足的偏远乡镇,现在都还有一些小企业常备。

    当然,现在没有柴油、汽油之类的燃料,但有沼气,还可以开采天然气作为燃料。

    毕竟用柴油发电机改装天然气发电机,技术上并不是很难。

    为此他找来了科学院的几个主要负责人,他们都是新锐派,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

    除了房植以外,其他几个都是年轻人,他们都是工匠学徒出身,曾经系统地学习过。

    当初他们被刘志挑选出来,成立了蒸汽机研发小组,并且在研究制造的过程中,飞速成长起来。

    其中的佼佼者,在蒸汽机的研发中功不可没,也凭此脱离了普通工匠的范畴,成为科学院的中坚力量。

    尤其是一名叫蒙坚的青年人,天赋出众,从中脱颖而出,当上了科学院的副院长,地位仅次于房植。

    但实际上他才是主持科技研发的领导者,房植是以其资历和威望,成为院长的,其职责更偏向于行政和教育。

    对于“电”这个东西,通过格致学,他们早已略知一二,也曾经进行过类似的小实验。

    所以说,刘志才觉得时机成熟,可以进行电力开发了。

    面对发电机的图纸,蒙坚两眼放光,仿佛饿了三天的老虎看到了美食,恨不得直接扑上去。

    他是个科技狂人,有着研发者的严谨和狂热,对于每一种新的科技,都如饥似渴。

    当然,现在的他们,无论陛下拿出什么稀奇古怪的图纸,都不觉得惊讶了,也不会去追根问底。

    “陛下,这就是发电机?”

    “是的,这就是燃料发电机。”

    汽油、柴油这样的字眼,暂时不好解释,用燃料两个字来代替,还算是比较准确的。

    紧接着,刘志详细介绍了发电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燃料发电机是由燃料机和发电机组成,燃料机作动力带动发电机发电。

    其基本结构由气缸、活塞、气缸盖、进气门、排气门、活塞销、连杆、曲轴、轴承和飞轮等构件构成。

    要想弄懂燃料机的工作原理,首先要弄懂它的基本结构。

    现代的燃料机一般是单缸或多缸四行程,机器起动是通过人力或其它动力转动曲轴,使活塞在顶部密闭的气缸中作上下往复运动。

    活塞在运动中完成四个行程:进气行程、压缩行程、燃烧和作功行程及排气行程。

    当活塞由上向下运动时进气门打开,经空气滤清器过滤的新鲜空气进入气缸完成进气行程。

    活塞由下向上运动,进排气门都关闭,空气被压缩,温度和压力增高,完成压缩过程。

    活塞将要到达最顶点时,喷油器把经过滤的燃油,以雾状喷入燃烧室中,与高温高压的空气混合立即自行着火燃烧。

    形成的高压推动活塞向下作功,推动曲轴旋转,完成作功行程。

    作功行程完了后,活塞由下向上移动,排气门打开排气,完成排气行程。

    每个行程曲轴旋转半圈,经若干工作循环后,燃料机在飞轮的惯性下逐渐加速进入工作,曲轴旋转便带动发电机转动发电。

    发电机有直流发电机和交流发电机。

    直流发电机主要由发电机壳、磁极铁芯、磁场线圈、电枢和炭刷等组成。

    工作发电原理:当燃料机带动发电机电枢旋转时,由于发电机的磁极铁芯存在剩磁,所以电枢线圈便在磁场中切割磁力线。

    根据电磁感应原理,由磁感应产生电流并经炭刷输出电流。

    交流发电机主要由磁性材料制造多个南北极交替排列的永磁铁。

    和硅铸铁制造并绕有多组串联线圈的电枢线圈组成。

    工作发电原理:转子由燃料机带动轴向切割磁力线,定子中交替排列的磁极在线圈铁芯中形成交替的磁场。

    转子旋转一圈,磁通的方向和大小变换多次,由于磁场的变换作用,在线圈中将产生大小和方向都变化的感应电流并由定子线圈输送出电流。

    蒙坚等几个技术骨干听得频频点头,一边拿出炭笔来速记,一边不停地向刘志询问一些细节,非常的认真。

    这情形看着倒像是后世的科技企业开会一般,毫无半点君君臣臣的感觉。

    这场会议持续了一天,毕竟此时的人科技底蕴太差,说起来虽然容易,要吃透其中的原理,真是难上加难。

    就这样,还是已经有了十几年工业发展基础的情况下,否则他就是拿出了图纸,也无济于事,根本制造不出来。

    看来他当初把发电机押后,实在是明智的选择。

    从那天开始,刘志便把自己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发电机的研发之上。

    除了五日一次的例行朝会,大部分时间他都待在科学院中,与蒙坚等人一起搞实验。

    为了方便,科学院的地址离皇宫很近,就在当初的太尉府。

    自从废除了三公九卿制之后,这里一度成为了秘书省的办公场所。

    组建科学院的时候,刘志便趁机把秘书省挪到了皇城之中,安置在与崇德殿并排的章德殿中。

    而秘书省所在的玉堂殿,还有翰林院所在的兰台,都是围绕着崇德殿这个国家的最高行政中心。

    军机府设在了云台,周围的显亲殿,明光殿,宣室殿等等五六个宫殿群,都是七部尚书的办公所在区域。

    其他重要的国家机构中,只有御史院在宫中却非殿,其余如九门提督,大理寺,鸿胪寺,京畿大将军府等等,都在东市和西市之中。

    之前紧靠宫城的三公府,则腾出来成为了科学院,医学院和农学院的地点。

    由此可见刘志对于这三所特殊学院的重视,已经能与国家行政机构并列了。

    最早开设的医学院,已经步入正轨,在理论上刘志早已帮不上任何忙,只能任他们自由发展了。

    农学院自开创之处,他便亲自督促带领了十来年,现在他也早已倾囊相授,再也没什么可教的了。

    毕竟他知道的都是些理论知识,只能起个指路的引导作用,真正实践还是要靠他们自己。

    最近几年他的重心一直都在科技发展上,蒸汽机工艺的成熟,正是这个团队合作的最大成绩。

    如今蒸汽机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给机械化的发展带来了颠覆性的革命。

    此事对于大汉人民的思想冲击,非常强烈,更多的人开始对格致学感兴趣了。

    各地的学校都把它作为了常规课程之一,甚至涌现了一批深入研究格致理论的学者。

    对于刘志来说,这当然是个喜闻乐见的好事情,大汉科技要想长足发展,理论研究必不可少。

    毕竟他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所知道的物理和化学知识,都过于浅显和简单。

    在毫无基础的汉代,他的知识储量似乎非常丰富,这其中有着近两千年的文化差距。

    但按照如今的势头发展下去,最多几十年后,这些知识就会变得远远不够了。

    所以,那些理论研究者,才会显得弥足珍贵,就像现代,若是没有牛顿、爱因斯坦这些理论学家,也就没有今日的辉煌。

    到了现在,作为一个穿越者,他自认为还算是合格的,最起码有尽力将科学和文明的火种,播种下去。

    至于后续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他除了提供适宜的大环境之外,其他的也无法掌控了。

    他穿越之初,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怎么生存下去这个命题上了,后来亲政之后,又开始想着怎么掌控权力。

    再接着,他的目标便转为富国强民,虽然这个目的到目前为止也没有真正实现,但总算也在按部就班地发展着。

    如今,随着一个又一个目标的实现,他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科技发展上。

    因此这次他才会如此重视发电机的研发,“电”是现代工业的灵魂,没有它,根本不配说自己发展了大汉的科技文明。

    穿越这么多年了,他依然很怀念现代的灯火辉煌,以及电气化的便捷生活方式。

    只要有了电,也许在他有生之年,还能看到一些简单电器的诞生。

    刘志的图纸很简单,做起来更不容易,科学院全力攻坚,从建宁六年的秋天,一直忙到第二年的夏天,才研制出第一代产品。

第318章愿赌服输

    但很遗憾,第一代发电机并没有成功,在展示阶段出了问题,差点爆炸。

    最终机器还是被烧毁了,成了一坨焦黑的铁疙瘩。

    刘志有些失望,不过也对此早有心理准备,当初蒸汽机也是研发了好些年才成功的。

    虽然现在有了一定的基础,毕竟发电机比蒸汽机更精细,技术上更高端一些,要想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年欧洲从1600年,英国科学家威廉·吉尔伯特开始对电磁现象出现系统性研究开始,整整花了二百多年的时间。

    经过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努力,1832年,法国人毕克西才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手摇式发电机。

    但真正实用的发电机,还是1896年特斯拉发明的两相交流发电机,在尼亚拉发电厂开始正式营运。

    这其中经过了整整三百年的摸索和发展,如今他想一步登天,自然也没那么容易。

    不过第一代发电机虽然失败了,但至少已经用肉眼见到了“电”的表现形态。

    光是冲着这一点,就让所有参与研发的人员兴奋不已。

    从前,“电”只存在于大自然的雷霆之威中,传说是天帝拿来肃清三界纪律的武器。

    如今却被他们真真实实的创造出来了,从远古神话一下子就走向了现实,怎么不让人三观颠覆呢。

    这些理念与传统的思想有很大冲突,儒家敬畏神明,认为君权神授讲究天人合一。

    将皇权神化,正是为了提高皇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这种思想在东汉时期自然有着其积极的意义,毕竟东汉的君权地位并不是很高。

    与后世相比,此时的皇帝权威确实过于低下了,儒家也顺应时代发展,创造出了君权神授的学说。

    本来这种思想也是为了迎合封建帝王的需要,双方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但现在却很不幸,遇到了刘志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皇帝,亲自将种种神明的权威在人们心头粉碎掉。

    不过,这些科学研究者,基本上都出身于底层,从未接受过系统的儒家思想熏陶。

    因此他们才能坦然接受刘志所灌输的种种怪诞思想,而不像士大夫阶层那么抵触。

    之前刘志所引进的种种发明,无论是火药还是水泥,抑或是蒸汽机,尽管精妙无比,但在原理上还是没有脱离凡俗的思想范畴。

    但发电机这个东西,却能够直接改变人的三观,从而对神明的权威产生了怀疑。

    所以说,刘志的这次研究发明,在事先并没有大张旗鼓的宣扬。

    皇帝一向喜欢鼓捣些奇怪的玩意儿,其中许多东西都改变了百姓们的生活。

    臣子们早已对此见惯不惊了,至于陛下到底在做什么,既然他自己不说,他们也懒得去问。

    反正问了也搞不懂。

    当然,这也是刘志有意而为之,如果提前说出来很可能会遭到反对,认为有伤天和。

    等到他试验成功了,到时候事实摆在眼前,那他们也就无话可说了。

    蒙坚与刘志对第一代发电机的态度大不相同,他并不认为已经失败了,反而认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之所以二人间有这样巨大的认知误差,自然是因为见识不同,起点也完全不同的缘故。

    见识过后世的种种高科技文明,文化水平不高的刘志自然深有挫败感。

    只恨自己不是一个理工科的高材生,那样这些简单的科技产品,完全就是小意思了。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费劲巴拉的鼓捣,迎接他的还是一个又一个的失败。

    他原以为自己对发电机的各项构造已经比较了解,到了实际操作中才发现,他了解的还远远不够。

    很多东西看起来是这么回事,可等到做出来才发现,完全就是似是而非。

    不过第二代产品的开发,他已经帮不上什么忙了,为了免于自己在其中搞瞎指挥,制肘蒙恬等人的手脚。

    刘志很干脆地放了手,将所有的权力都下放出去,自己依然悠哉游哉的当起了他的甩手皇帝。

    这年夏天,已经对洛阳郊外几个林园厌倦了的他,决定到旧都长安去避暑。

    长安是西汉时候的都城,新莽时期毁于战火,但也依然残存着几座宫殿,成为了皇帝行宫。

    后世之人对于长安的印象,恐怕要比洛阳深得多,毕竟汉代最强盛最宏伟的时期就在于西汉。

    长安宫殿的规模也远远高于洛阳,再加上后世的盛唐气象,便奠定了长安盛世古都的宏伟壮观。

    刘志做皇帝也有十八年了,因为种种原因,除了洛阳周边,哪儿也没有去过。

    如今他有这个自信,即使自己不在洛阳,依然能够很好的掌控朝廷。

    原本他是希望带着母亲郾太后一起过去散散心的,可后者今年心情不佳,因此便懒得动弹,更不想出远门。

    刘志无奈,见此情景,皇后邓猛便主动留下来照顾太后,让他没有后顾之忧。

    于是他便带着安阳公主刘华和舞阳公主刘袖,以及两个位份只有充容的普通妃子,乘着马车,一路浩浩荡荡的向西进发。

    对于自己的次女刘袖,刘志向来也比较宠爱,她继承了母亲的美貌,也继承了母亲文静内向的性格。

    不过毕竟是皇家公主,又养在太后膝下,在气质上要比当年的淑妃田觅大气得多。

    最近两年来,随着太子太傅郑玄上任,针对她的性格进行了引导教育。

    如今的刘袖越发显得娴淑典雅,不像她母亲那般动不动就伤春悲秋,天生的悲剧性格。

    刘志对她也越发喜爱,再加上她没有亲生母亲陪伴,所以更多了几分怜惜之情。

    今年她也到了及笄之年,所以刘志这次远游才特地带上她。

    她的生日正好在初夏,原本刘志准备迟点出门,给她在京城举办一场盛大的成人礼。

    可刘袖自己却拒绝了,她有个心愿,想让自己的外祖父一家参加她的及笄礼。

    田觅的娘家在扶风郡,刚好在去往长安的必经之地上。

    他们家没什么有出息的人,刘志也没打算有多少恩赏,哪怕田觅死后被追封为贵妃,田家人也没有捞到多大的好处。

    再加上田觅生的只是个公主,并没有皇子,田家人除了每年年节时给刘袖寄点礼物过来,一次也没来看过她。

    可刘袖却很思念自己的亲人,所以才希望把自己的成人礼放在外祖父家举办。

    这么个小小的心愿,作为父亲的刘志,当然是尽量成全了。

    因此皇帝的车驾到了扶风郡以后,便暂时停了下来,趁此机会,他也去参观了那里的马场。

    在大汉有三大马场,大宛有最大的种马繁殖基地,北匈奴有全国最大的军马场。

    而扶风郡里则有内陆最大的皇家马场,里面常年养殖着几千头骏马,供给达官贵人和皇家所用。

    刘志很喜欢骑马,在御马坊他有上百匹各式各样的神俊好马。

    不管到了任何时代,男人都喜欢速度与激情,现代的有钱人,以拥有各种豪车为荣。

    而在汉代,自然是喜欢收集各种宝马了。

    刘华也喜欢骑马,于是很开心的跟着父亲一起去了,刘袖性格文静,比较喜欢诗词歌赋之类的,对马场不感兴趣。

    于是她便要求单独去外祖父家看一看。

    刚到扶风的时候,田觅的父亲和兄长便来觐见过皇帝,与外孙女儿也算是见了一面。

    这也是刘志第一次见到他们,光看长相,还是与田觅有几分相似之处。

    不过神情猥琐,唯唯诺诺,不怎么讨人喜欢。

    看在女儿的面子上,刘志和颜悦色与他们聊了几句,又赏赐了不少的东西。

    毕竟他们是刘袖的亲人,她要去探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刘志也没有意见,只是嘱咐她随身伺候的人多注意着点。

    皇家马场在扶风城郊外,占地广阔,绵延几十里的面积都是,这里地势平坦开阔,水草丰美,确实是个养马的好地方。

    扶风的马场,是当地最大的支柱产业,围绕着这个巨大的马场,衍生出无数的职业。

    诸如驯马师、养马技工、马医和马草种植,以及相关的钉马掌,制作马鞍等等,可以说养活了无数人。

    在扶风城周边,还星罗棋布地分散着许多中小型马场,里面养殖的大部分都是从皇家马场筛选下来的马匹,以做民用和商用。

    皇帝亲临马场,自然是无上的荣耀,扶风郡太守和马场负责人都小心翼翼地陪同在侧。

    刘志身着箭袖骑装,挑选了一匹通体无一根杂毛的黑色骏马,试骑了几圈。

    感觉还不错,刘华一袭火红骑装,也选了一匹白马,挑衅地看向刘志。

    “父亲,要不要比试一场?”

    看着青春逼人,跃跃欲试的女儿,刘志忍不住哈哈大笑。

    一拔马头,用马鞭指着远处的丘陵道:“好啊,看到那座山丘了没有,谁先到谁就为胜。”

    “行。”

    刘志的骑术向来平平,而刘华从小就喜欢骑马,自负骑术了得,自然不会服输。

    “要不,来点彩头?”

    刘华狡黠地一笑,乌溜溜的大眼看着他,娇憨明媚。

    这丫头,笃定自己赢定了,趁机讨赏来了。

    刘志忍不住摇头轻笑,女儿借机撒娇,也算是天伦之乐吧,何妨陪她开心开心。

    父女俩纵情驰骋,田晏带着一群侍卫紧紧跟随在四周,生怕他们有一丝一毫的闪失。

    “哈哈哈……”

    “咯咯咯……”

    欢快的笑声一路洒落,红衣白马英姿飒爽,刘志望着她遥遥领先的身影,不禁感慨万千,这一刻他是真的觉得女儿已经长大了。

    比赛的结果不言而喻,自然是刘志输了,但她索要的礼物却出乎他的意料。

    “你让我允许舞阳在田府举办及笄礼?”

    刘志微微皱眉,“这是她让你来说的?”

    刘华怕他误会,果断地摇头,“舞阳并未这么说过,是我自己猜测的,不知父亲愿不愿意成全?”

    皇帝亲自去臣下府中,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恩赐,当初梁冀飞扬跋扈,屡次三番地非要他去府上,就是为了显摆。

    除此之外,他只到邓演府上和樊超府上去过,这两人都与他私交甚笃。

    而田家,很显然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不够这种资格,刘华一向通情达理,善解人意,她能以这种方式婉转的提出来。

    只能说明刘袖表现得太强烈,所以才会让一向以长姐自居的刘华,出手为她帮忙。

    稍稍沉吟了一会儿,刘志点头笑道:“愿赌服输,那我就破一回例吧。”

    刘华闻言欣喜若狂,“父亲,你真是太好了。”

    一句话能博得两个女儿都开心不已,也算是值了。

    接下来,刘志又认真地参观了一遍马场,回到下榻之处时,已经到了下午。

    刘袖居然还没有回来,可见在田府玩得很愉快,直到傍晚时分,才在她表兄田正的护送下,姗姗来迟。

    听说父亲答应让她在田府举办及笄礼,惊喜之下,眼圈都红了。

    “多谢父亲成全,多谢长姊。”

    刘华与刘袖虽然是姐妹,却并不是同一个母亲,而且刘袖自小长在郾太后宫中,所以二人之间的感情一直都是平平淡淡。

    因此刘袖完全没想到,刘华会为了她,想方设法的向父亲求来恩典。

    一时之间感激之情无以复加,姐妹之间的情谊也在不知不觉中升温了。

    她的生日就在这几天,礼服之类的早就准备好了,田府得到消息,自然是欣喜万分。

    舞阳公主选择在他们府上举办成人礼,这可是十分尊贵的事情,何况到时候皇帝和长公主,都会亲临现场。

    这份荣耀在整个大汉来说,都已经算是独一无二的了,够他们炫耀一辈子。

    按照田家的想法,肯定要大操大办,越隆重越好,必须要对得起舞阳公主的高贵身份。

    可惜舞阳公主考虑到种种因素,并不愿意太夸张,再三嘱咐必须要简办,不可以铺张浪费。

    除了各位至亲之人,也不能邀请其他闲杂人等出席。

    田家原本鼓足了气,安心要大出风头,现在却不得不缩小规模。

    不过即便这样,只要皇帝能够亲自来观礼,对田氏父子来说,这就够了。有这份恩典在,至少在扶风郡都可以横着走了。

第319章陪都长安

    因此,刘袖的及笄礼现场,布置得富丽堂皇,田府可以说是为此倾尽所有了。

    不过这波投资怎么看都划得来,田氏家族稳赚不亏。

    田觅的母亲已经不在了,主宾是刘袖的舅母。

    有司请了两人,安阳公主刘华与刘袖的小姨田圣。

    仪式刚一开始,当田圣出场的时候,刘志差点以为是田觅复活了。

    这位田圣今年才十六岁,是田觅同父异母的妹妹,乍一看与她有七八分相似。

    一样的巴掌小脸,秋波潋滟的翦水双瞳,皮肤细腻如羊脂,仿如个易碎的瓷娃娃一般。

    不过仔细一看,还是有很大分别,田圣更爱笑,气质更明朗一些,容貌也没那么娇弱。

    田觅也是他曾经真心喜欢过的女人,只可惜性格不适合宫廷,过早地香消玉殒了。

    此事让刘志也颇多感慨,从那以后,他所有的妃子美人,再没找过同款类型的。

    这些年来,他已经很少会想起田觅,此时看到了容貌相似的田圣,不觉又勾起了思念之情。

    因为这个原因,便多看了她几眼,其实也没什么别的心思。

    作为男人,就没有不贪恋美色的,但他不是那种急色之人,再说了,作为皇帝身边什么样的美人没有,也不可能随便见到个美人,就想入非非吧。

    礼成之后,刘志并没有多做停留,立刻就打道回府了。

    两天之后,御驾继续西行,启程出发之前,田府一乘小轿将盛装打扮的田圣送了过来。

    反倒让刘志有些意外,他不过多看了两眼而已,至于吗?

    见田圣垂首不语,刘志担心是田氏父子逼迫所致,便温声问道:

    “是你父亲安排的吧?别怕,我派人送你回去,跟他交待不许苛待于你。”

    谁知田觅却猛地抬起头来,目中含泪,“是妾私心仰慕陛下的风采,自愿前来侍奉,还请陛下垂怜。”

    就这么一面之缘,还是那样热闹的场合,要说田圣就对自己一见倾心了,他还真不相信。

    早在十几年前,他就知道田氏父子利欲熏心,为了家族利益,拿着女儿做筹码。

    可他现在年纪大了,没那个心思再去哄小姑娘开心,也不愿意田觅的悲剧再次重演。

    挥挥手,也懒得再多说什么,示意侍卫将她送走。

    田圣见此情景,却扑通一声跪了下来。

    “陛下,妾生来命苦,术士说有克夫之相,非贵人不可以相配。

    陛下乃真龙天子,还请怜惜一二,否则……妾恐怕就只有老死山中了。”

    刘志见她说的情真意切,倒不像是说谎的,也不禁有些好奇。

    本身田圣已经十六岁,一般的人家早就该定亲了,她如今却还没有许配人家,确实有些蹊跷。

    问了下旁边随侍的龙麟卫,原来是真事,这田圣也是奇了怪了,从小生得貌美多才,十三岁时家中就开始给她议亲。

    这两三年来前前后后许配了三个人家,无一例外没多久便暴病身亡。

    甚至有些人只是和她议亲,都会无缘无故大病一场,因此闹得满城风雨,都说她天生命硬克夫。

    后来便有术士放出了必配贵人的话,至于是真的还是田家故意请人放出来的,就不得而知了。

    好好的一个千娇百媚的女儿家,被人整天指指点点,估计都有些生无可恋了吧。

    不过看她的情形,倒也并没有怨天尤人,光是这一点就难能可贵。

    可刘志就是觉得田氏父子这脑回路也有些过于清奇了吧,你女儿克夫,就送到朕身边来。

    到底是真的相信必配贵人,还是打算隐晦地弑君呢?

    万一自己不接受,一怒之下杀了他全家都有可能,这不是明摆着自己坑自己吗?

    难道就因为田圣的长相酷似田觅,就笃定自己一定会被迷得神魂颠倒吗?

    不过刘志还真没信过这些,有一点他很肯定,这位田圣确实是心甘情愿入宫的。

    一个二八年华的少女,背上了克夫之名,也就相当于判了死刑。

    要是轻率的把她退回去,确实只有死路一条了。

    自己身边多一个女人,少一个女人也无所谓,留下也无妨,就当是日行一善了,何况还是个如花似玉的大美人。

    “既然如此,你就留下吧。”

    “多谢陛下恩典。”

    田圣立刻破啼为笑,看这性格确实比她姐姐开朗多了,至少不会再悲剧重演了吧。

    因为要照顾到舞阳公主刘袖的面子,田圣进宫就封了才人,起点也算是可以了。

    这个小小的插曲,自然不会影响西行的速度,从扶风郡到长安,相隔并不遥远。

    只是他们走得慢,一路游山玩水,好些天才抵达长安。

    这段路途之中,刘志并没有临幸新晋才人田圣,不过舞阳公主和她两人的关系却突飞猛进。

    田圣聪明过人,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亦是样样精通,而且有把好嗓子,善于唱歌。

    姨甥俩在马车上弹琴调笙,一路歌声悠扬,好不欢快。

    刘袖的笑容明显比以前多了,性格也活泼了不少,就冲这个理由,刘志也觉得纳了田圣做才人,一点也不亏。

    这日黄昏,车队终于缓缓驶进了古都长安,这里虽然没有如今的洛阳繁华,但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却扑面而来。

    早在西周时期的国都镐京,便在如今的长安偏西位置,到了秦朝,又成为了秦始皇之弟长安君的封地,也因此而得名长安。

    汉高帝五年置长安县,高帝七年,定都于此。

    开始在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

    高祖七年又建造了未央宫,同年由洛阳城迁都至此,此后经过几代人的扩建,规模越来越宏伟。

    在西汉二百余年的历史里,长安一直是大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自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商道,长安城成为连接欧亚的桥梁、“丝绸之路”的起点,繁盛一时。

    全盛时期如汉平帝元始二年时,城中有8.8万户,24.6万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

    当时的面积约36平方公里,大约是同时期罗马城的四倍。长安城有12座城门和8条主要街道,最长的街道长5500米。

    城内的宫殿、贵族宅第、官署和宗庙等建筑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

    宫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和明光宫等。

    其中未央宫从汉惠帝开始,成为皇帝的居住和处理朝政之处,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宫殿之一。

    居民区分布在城北,划分为160个“闾里“,市场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称为“长安九市”。

    在城西有面积广大的上林苑,苑内主要有昆明池、建章宫等。在城南有一组王莽时期建造的礼制建筑,称为王莽九庙。

    汉长安城一改战国时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区、工商业区和宫殿区集中在一座城市里,后世的都城都沿用了这一构建体系统。

    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东汉建立后,历代皇帝还常常前往长安祭祀宗庙。

    到了顺帝时期,终于在洛阳郊外修建了宗庙,此后便不再需要来长安祭祀了。

    除了西都外,其实东汉还有一个陪都——南都南阳,时人又称“陪京”。

    南阳又凭什么成为陪都呢,那是因为光武帝刘秀生于南阳,所以南阳是“帝乡”。

    说起两汉都城,是古代中国都城制度中“两京制”的代表,进一步说是东西控制型“两京制”的代表。

    所谓的“两京制”,就是设一首都一陪都,是古代中国都城制度的主体。

    其制度实始于先秦三代时的周朝,周前期都城设镐京,后选址夏人的根据地——伊水、洛水一带,建陪都洛邑。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正式设洛阳为都城,改为“成周”城。

    在“楚汉相争”中,汉王刘邦打败了项羽,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初都洛阳。

    但不久,刘邦就改变了想法,将洛阳定为陪都,而设长安都首都。

    原来当年五月,称帝后的刘邦在都城洛阳的南宫,设宴款待跟他征战东西的文臣武将。

    期间建信侯刘敬建言,都城的首选应该是长安。

    刘邦当时半信半疑,此即里所说的“上疑之”。

    因为刘邦的属下大多数都是今苏北一带人,便建议立都洛阳,认为“其固足可恃也”,实际还有洛阳离苏北老家近的心照不宣想法。

    深为刘邦青睐,有“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的第一谋巨张良,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

    张良认为,都城应建在关中平原上的长安,理由就八个字“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刘邦认为张良说的很有道理,正合心意,遂接受了张良的建议,不久正式定都长安,开基肇始。

    即使公元8年王莽篡位,建立短命的“新朝”,也未能更改长安的首都地位。

    仅将名字上作了变化,易“长安”为“常安”,称为“西都”,同时仍设洛阳为陪都,称为“东都”。

    王莽在始建国四年的诏书中,是这样为首都和陪都作定义的:“京畿连体,各有采用”。

    然而风水轮流转,千年陪都洛阳,在建武元年迎来了好运,转正为东汉的首都。

    这一年冬十月,刘秀与王莽的更始政权公开决裂,在鄗登基称帝,为表正统和刘氏重兴,仍以“汉”为其国号。

    刘秀定都洛阳,封为“东都”,同时设长安为陪都,称为“西京”。

    刘邦设首都于长安,而立陪都洛阳,刘秀却反其道而行之,设都首都于洛阳,而将长安定为陪都。

    看似都城互换,实际不那么简单,这是周武王实施的东进战略,在东汉的继续,更确切点说,这是时局和经济发展的选择。

    刘邦选择都长安而陪洛阳,是顺应时势。

    当时秦朝的旧势力并未根本上消失,都城设在长安,有利于控制秦朝旧势力,有利于稳定国势,传统的堪舆术上,称这是“压王气,镇龙脉”。

    而刘秀选择都洛阳而陪长安,同样正确。

    长安乃刘姓汉朝开基肇始之都,不忘旧都即不忘本,这在古代讲究正统的环境下,是相当重要的,可以更广泛的赢得民心。

    王莽之新朝之所以失败,跟他不是正统,而是通过政变夺权有莫大的关系。

    最重要的是,关中的物产资源已不能够支撑长安作为首都的消费。

    以谷物来说,当时各供长安各政府部门的粮食,主要从洛阳所在的关东地区漕运进来。

    据记载,由于人口膨胀,军用开支加大,加上贵族高消费,长安对谷物的需求量大增,从每年的几十万石,暴增至六百万石。

    武帝时,只好开凿长安与黄河之间的渠道,增大漕运能力,加强首都与陪都的联系。

    所以,刘邦和刘秀在陪都的选择上都是正确的,与时俱进,符合时宜,玄机不在于风水,而在一个“稳”字——稳定的需要。

    不过此时的长安,早已没了昔日的辉煌,四个城门都焚毁于王莽末年或稍后的战争中。

    唯有宣平门例外,它的三个门道,一直作为一个完整的城门被沿用着。

    占据全城面积一半以上的五大宫殿,长乐宫、未央宫、桂宫虽然毁于战火,但仍有部分宫室存在。

    其中桂宫保存的部分最多,修缮之后作为了皇帝的行宫所在。

    而明光宫和北宫早已破坏殆尽,不过短短百多年的时光,便已经无迹可寻,真可谓是沧海桑田。

    最让刘志唏嘘不已的是,在当年的长乐未央二宫之间原本有个规模宏大的武库,它的四周有夯土筑造的长方形围墙。

    围墙内现存有库房遗址七处,每一库房又分隔成若干间,用来分置各种兵器。

    至今断垣残壁中尚有刀、剑、矛、戟、镞和铠甲等铁兵器的残片。

    由此可见,当年的西汉在武力上有多么的强大,这一点要比东汉强了太多。

    到他即位时,东汉军力已大有日薄西山之相了。

第320章凉州三明

    作为皇帝来到西京长安,首当其冲任务的当然是要去宗庙祭拜了。

    因为大汉宗庙在南郊,侥幸没有受到当年的战火波及,保存完好。

    以当时的唯心主义言论来说,这也是大汉能够国祚不断,再续山河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汉顺帝后来又在洛阳城郊修建了宗庙,但长安的宗庙毕竟是当年高帝所修筑。

    乃是刘氏祖庙,具有无可辩驳的正统性。

    皇帝祭祀是非常庄严肃穆的事情,按照传统和礼制,一年四季都有祭祀活动。

    今年的夏祭,就选在长安了。

    祭祀之前,皇帝必须沐浴斋戒三天,以示对祖宗和昊天的尊重。

    这是刘志登基以来,第一次到长安祭祀宗庙和十一陵,自然十分郑重其事。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虽然也是高祖子孙,但毕竟不是直接嫡系传承,多少有些差强人意。

    所以建国之初,刘秀便大举祭祀祖陵,借以宣示自己的正统性,安定民心。

    在建武五年,光武帝在戎马倥偬之际,下诏有关部门会同长安官府修复被赤眉农民起义军毁坏的西京园陵,恢复封土,重建寝殿庙宇,栽种树木。

    同年夏四月丙子,幸长安,始谒高庙,遂有事十一陵。

    到了建武十八年,光武帝再次西巡长安,谒陵祭祖仪式与以前相同。

    第二年,光武帝专门派遣官员前往西京长安,追尊汉宣帝为中宗,始祠昭帝、元帝于太庙,成帝、哀帝、平帝于长安。

    建武二十二年的时候,光武帝又一次来到长安,祠高庙,事十一陵。

    中元元年,时年已61岁的光武帝最后一次行幸长安,拜谒高祖长陵,并于此年追封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为高皇后,配祀高祖庙。

    并将吕后的牌位也迁回了墓园,保留四季祭祀。

    从此后,接连几代帝王登基之后,都会先来长安祭祀高庙和十一陵。

    到了刘志继位,因为开始几年一直动荡不安,一直没有机会来谒陵。

    后来虽然亲政了,可惜却政权不稳,根本没有条件来长安,好不容易掌握了军权,又忙于发展国家经济。

    最近几年来,已经有好几位重臣上书,催促他前来祭祀。

    汉代以孝治天下,刘志迟迟不来祭祀高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这次他终于决定来长安,朝廷上下都是欢欣鼓舞。

    随同前来祭祀的官员,除了无此相关的宗正和太常寺卿以外,还有翰林院掌院大学士,太史令,太仆寺卿等等。

    武职中京畿卫大将军,羽林军卫将军都随驾前来,刘志甚至提前传书,将离长安不远的镇西将军和镇北将军等人也召了过来。

    其他诸如中常侍,卫尉等等,甚至还有两名尚书陪同。

    长安京兆尹直接赶到扶风郡接驾,可见这次祭祀活动有多么的隆重。

    汉朝的祭祀仪式有着完善的程序,并成为一种国家祭祀制度,一直到清朝灭亡时,郊祀活动基本上仍延用汉制。

    祭祀所用牺牲,一般为牛、羊、猪,唯有在祭祀蚩尤时往往只用猪、羊。

    先秦时期常用的人牲,在汉朝是不用的,除非遇到特别的祭祀活动,如战争,才会用俘虏来祭祀战死的英灵。

    祭祀当日由太仆亲自为皇帝驾车,京畿卫大将军陪乘,名曰大驾。

    其后分别为司马车乘,辟恶车乘,记道车乘,靖室令车乘,都为四马驾御的规格。

    然后是象车、鼓吹乐队十三人,演奏规定的“祭祀歌”,如、等。

    为汉武帝时期所创作的宫廷乐歌,刘彻命令才子司马相如作词、李延年配乐。

    再往后是式道侯二人,长安都尉四人,长安亭长十人驾车,长安令,京兆掾史等等。

    随同的各部属官,随从,掾吏等等浩浩荡荡,再加上护驾御史,谒者仆射等等,一眼望去,如一条长龙一般。

    各种礼仪车乘如武刚车、九车、云罕车、皮轩车、闟戟车、鸾旗车、建华车,看得人眼花缭乱。

    在此之后,是长安当地的名门世家代表,他们有幸被选中,随同皇帝祭祀,这自然是无上的荣耀。

    因此个个都表现得庄严肃穆,尽管天气已经开始炎热,却全副厚重的礼服,无一人懈怠。

    最后是一队队的罼?旗,御马队,十六副符节,华盖若干,刚鼓,金根车等等列满道路。

    场面之宏大,让长安百姓们大开眼界,这样的事情,可是已经有二十好几年不见了。

    如今长安城里的年轻人,根本没机会见识到,而那些曾经见过汉顺帝祭祖的中老年人,也一样感慨万千。

    “先帝时可没这么大的排场,还是当今陛下有气势啊。”

    这次祭祖的确规模宏大,花费也惊人,要不是这两年国家强盛了,还真负担不起,只能降低规格了。

    说起各种祭祀仪式,在汉代那可是名目繁多,时祭、月祭、年祭,四季祭祀等等。

    什么祭昊天,祭后土,祭太一、祭黄帝、祭蚩尤、祭祖,播种、秋收,节日,祈祷风调雨顺之类的。

    规定必须举行的祭祀活动,一年之中就有二十五次之多。

    其余因为特殊情况举行的临时祭祀活动,更是数不胜数。

    汉朝皇帝大多数都热衷于祭祀,其中最夸张的便是汉哀帝了,据说他生病时,一年祭祀达到三万七千次,平均每天一百多次。

    这数字足够让人瞠目结舌,当然这些祭祀活动并不是他亲自举行的,西汉时流行巫祝。

    到了东汉禁止使用巫术,祭祀改为由正规的礼官举行,何况东汉本身也没有西汉那么热衷于祭祀。

    刘志即位以后,由于并不敬畏鬼神之说,因此除了规定的礼仪活动之外,其余的基本上都废除了。

    不过祭祖活动毕竟与其他的不同,对于大汉人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尤其是刘志是以藩王之身继位,更需要这种仪式来奠定自己的正统地位。

    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一生之中除了祭祖之外,还有一个意义非凡的祭祀。

    那就是岱宗的封禅大典。

    泰山封禅,源于古代帝王封禅祭祀,是古已有之的礼仪。

    按照张守节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史上第一位封禅的皇帝,便是秦始皇,他于二十八年,也就是统一六国后的第三年,东巡郡县。

    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下,商议封禅的典礼,以表明自己是受命于天的皇帝。

    儒生们的议论各不相同,难于施行。于是他绌退所有的儒生,借用原来秦国祭祀雍上帝的礼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

    此后第二位便是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元封元年三月,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

    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

    此后,汉武帝又曾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但史记对此却语焉不详,司马迁父子二人因为各种原因,都未能随行,这是他作为太史官的终生遗憾。

    临终前其父司马谈“执迁手泣”,悲叹,“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边夫”。

    武帝之后,汉朝皇帝只有光武帝封禅,他于建武三十二年二月十二日,率群臣至奉高。

    遣派役夫一千五百余人整修山道,驺骑三千余人在登封台上垒方石。

    二十五日禅梁父山,改年号为建武中元。

    封禅大典,于帝王来说到底有何意义?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封禅可说是最盛大,但也争议最多的一项典礼。

    民初疑古派的史家甚至认为,这纯粹是战国至秦汉间,齐儒凭空杜撰,并为好大喜功的君主利用来巩固政权、夸侈政绩的活动。

    实际上封禅的目的,在于表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祷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当然更要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

    其实质则为巩固皇权,粉饰太平,带有一种君权神授的意味。

    这种明显带有夸耀自身政绩的行为,可不是任何帝王都有资格举行的。

    史上可以明确考证,真正在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的中国皇帝,一共只有六位:

    秦始皇帝赵政、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唐高宗孝皇帝李治、唐玄宗明皇帝李隆基和宋真宗元孝皇帝赵恒。

    除了没有自知之明的宋真宗,其余五位皇帝,要么就是有开疆扩土之功,要么就是有拨乱反正之绩。

    如果仅仅从开拓疆土这一点上来说,刘志自认为也有资格举行封禅大典了。

    不过他觉得作为穿越者,连自己本身对国家的期望都还远远没有达到,现在就去封禅的话,只能说也是个好大喜功之辈了。

    所以说,这一点他目前还从未考虑过。

    至于以后会不会去,那就要看将来他能将大汉建设成什么样子了。

    祭祀活动举行了三天,方才结束,从上到下都折腾坏了。

    刘志休息了两天才恢复过来,派人召来皇甫规、张奂和段颎三人入宫。

    后世赫赫有名的“凉州三明”,终于聚齐了。

    这三人中,张奂还是首次面圣,皇甫规早年间曾入京师洛阳觐见。

    而段颎更不必说,是最早追随刘志的功臣之一,权臣梁冀就是他亲手处决的。

    因了这层关系,他与刘志之间的关系也最亲近,多年以来,二人除了公务之外,一直都有私下信件往来。

    刘志对皇甫规这样的儒将,亦是十分欣赏,他是边疆诸位将领之中,杀伐最轻的一位,向来主张恩威并重。

    所以刘志将他放在了北匈奴,就是希望能够促进民族融合,缓和两族之间的尖锐矛盾。

    很显然,皇甫规也没有令他失望,这么多年来,他镇守北疆,成效斐然。

    三人中,最没存在感的就是张奂了,其实此人精于兵法,擅长作战,只是大汉如今太平得太久了,令他没了用武之地。

    此次皇帝在长安祭祖,忽然将他们三大将领召回来,在有心人看来,绝对是陛下要用兵的前兆。

    只是大汉如今疆域广阔,又处在高速发展阶段,朝中许多文臣的内心,都很反对出兵。

    毕竟如今的情况与当初有了天壤之别,既没有人能够威胁到国家安危,也没有人必要再扩张土地。

    不过皇帝并没有公开宣告有开战的意图,因此他们也暂时隐忍不发,拭目以待。

    见到三位将军,刘志不疾不徐地与他们寒暄了几句,便直接开宗明义,指着地图说道。

    “诸君请看,大汉的疆域图,看起来像什么形状?”

    这话问得蹊跷,也问得大有玄机,三人中段颎性格最鲁直,说话也最没有忌讳。

    “臣觉得……若除开南洋,看起来很像块马蹄铁。”

    “哈哈……说得好!”

    刘志拍案笑道:“就是像块马蹄铁,朕左看右看,都觉得有些碍眼,不知道三位将军有何感想?”

    这话简直不要太明显了,皇帝陛下想打仗,对闲置已久的将军们来说,自然是个好消息。

    “陛下的意思,是想攻打发羌和葱茈羌?”

    段颎眼睛一亮,他是个地道的武人,这几年马放南山,早已闲的蛋疼。

    葱茈羌与他镇守的西域相邻,若是皇帝有意讨伐,那么他肯定是当仁不让了。

    所谓的发羌等地,就是如今的青藏高原以及川西和黔西北一带,那里占地广阔,却又地形复杂险恶。

    长久以来,只有一些羌族部落零散地分布在那里,由于大多数都是崇山峻岭,攻打困难。

    关键那里还是地广人稀的不毛之地,用兵代价极大,而收效甚微,根本不成正比。

    因此自秦汉以来,从未有过对西南用兵的先例。

    这个情况,刘志作为皇帝,不可能不清楚,既然他能提出来,自然就有必须要打的理由。

    当然,这不是作为大汉将军该考虑的事情,他们只需要惟帝王马首是瞻,指哪打哪就行了。

第321章兵贵神速

    “这次用兵与以往不同,不需要全面占领,只要将周边土地收复即可。”

    几人中唯有皇甫规心细如发,注意到刘志用的是“收复”一词,而不是扩张。

    在刘志的心目中,川西与青藏高原本来就是华夏土地,虽然现在还是不毛之地,零散分布着一二十个部落,但有很多地方依然是无人区。

    他对于西藏地区的态度也很鲜明,就是先圈起来,然后干涉其文明进程,使之尽快发展起来。

    对于这样还处于氏族部落的地方,只要不全面开战,攻打起来十分容易。

    来长安之前,他只是与军机府几位老将军们商量过,然后将结果与袁盱、李膺和陈蕃等人透露了一下。

    按照他的计划,并不需要大动干戈,所花的代价,与其他战争相比,可以算是微乎其微了。

    西藏地区虽然荒凉贫瘠,但土地广阔,虽然目前来说并没有任何威胁,但丢在那里不管迟早也是个隐患。

    “攻打这些部落的时候,要切记,不可以任性屠杀,要以怀柔为主。”

    说罢,还重点看了段颎一眼,后者讪讪的笑了笑,他是出了名的杀心较重,手段强硬的将领。

    “杀神”之名,全部是用鲜血堆积起来的。

    接着他打开地图与三人商议战局,皇甫规由于远镇北匈奴地区,所以并不参与此次战役。

    段颎负责与西域交界的广大面积,张奂负责与凉州交界的那部分,然后协助云州和贵州收复南线疆域。

    “时间上,朕就不限定了,尔等自己安排好就行了,物资不用担心。

    朕会同时派驻地方官员,一边打仗一边宣扬大汉的民族政策,尽量以智取为上。

    能不动刀就不动刀,那边人口本就稀少,朕也不打算移民过去。”

    毕竟西藏的情况与别处不同,他们并没有威胁到大汉的统治,也没有骚扰过大汉边境。

    自然是采取怀柔的政策了,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那就更好了。

    其实攻打西藏,在军事上并没有什么好指挥的,只是与他们约定下政策上的问题。

    三言两语解决了那边的问题,刘志又指着地图上的远东地区,对皇甫规道:

    “皇甫将军也不会闲着,远东地区已经放任了这么多年,是时候该彻底解决这个隐患了。”

    最近几年来,呼衍可汗的铁骑已经很少来劫掠边境,转而开始扫荡远东,统一了当地的土着部落。

    那边地广人稀,除了气候苦寒之外,在资源上尚能供应。

    匈奴铁骑在边境上占不到便宜,渐渐的也就懒得再出兵,大有安顿下来,不再与大汉为敌的状态。

    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匈奴又开始慢慢发展起来,呼衍可汗甚至趁机解决了内部矛盾,实质上掌握了整个政权。

    虽然表面上他们与大汉相安无事了,但任凭他们如此发展下去,匈奴人再次崛起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匈奴人一直野心勃勃,侵略性强。

    数百年的历史证明,一旦等他们强大起来,很快就会蠢蠢欲动了。

    根据大汉间谍传回来的消息,呼衍王病重,几个儿子暗流汹涌,王权之争十分激烈。

    对于大汉来说,这自然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趁着匈奴内斗不断削弱了力量,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一举拿下。

    这边皇甫规还没说话,段颎便双眼一亮,“陛下,此战关系重大,臣请出战,给皇甫将军做副手。”

    段颎向来自视甚高,但他骨子里是个铁血硬汉,血液中咆哮着对战争的向往。

    西藏那边的战争对他来说,完全没有一点挑战性,那样的仗打起来根本就不过瘾。

    因此他宁愿做副手,也要取得远东之战的资格。

    刘志暗自好笑,他就知道会是如此结果,故意皱眉问道:

    “让你去也不是不行,可羌族那边的战役怎么办?”

    段颎一听有门,立刻笑逐颜开,“这个容易,陛下可以调凉州和益州军过来。

    这种仗臣真没办法打,万一不小心杀多了,功劳一点没有不说,弄不好还会坏了陛下的大计。”

    一番话说的众人都笑了起来,不过也由此可见他与皇帝的关系十分亲近,才能如此口无遮拦。

    “行,既然如此,你就给威明做副帅吧。

    此次回去好好准备,立刻就开打,定要趁着夏秋季节拿下,否则入了冬就不好办了。”

    段颎哈哈大笑,“那是自然,话说回来了,就算是冬天也不怕,不是还有雪橇么?”

    自从那年雪灾发明了雪橇和滑雪板之后,北方的军队就配备了这两种装备。

    毕竟那边的冬季实在是太长了,风雪大的时候,即使是马匹也行进困难。

    有了这两样东西,在冰天雪地里的行动力就大大提高了,兵贵神速,到时候大汉军队可以先人一步。

    但这两样东西没多少技术性,很容易复制,刘志猜测匈奴那边很可能早就复制过去了。

    大汉军队如今在武器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再加上国力雄厚,物资供应充足。

    天时地利人和,样样不缺。

    几人围着地图商量了一会儿,确定了基本的作战方针,刘志留他们在行宫用餐。

    席间更是亲自举杯祝酒,“希望各位早日凯旋,为我大汉再立不世之功。

    来,饮胜!”

    “饮胜!”

    三位将军意气风发,休息了这么多年,再不出征,他们就要老了。

    所以这次皇帝攻打远东和西藏,对他们来说,自然是天大的好事情,一个个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这次聚会之后,三人丝毫也不敢耽搁,都是立即启程,星夜赶路。

    现在已是初夏,远东气候严寒,十月底就开始大雪封山,留给他们的时间并不多了。

    必须要争分夺秒才行,否则完成不了陛下交待的任务,那可就声名扫地了。

    送走了几位将军,刘志又给朝廷发了文书,将此事告知,并让他们商量运送军粮和配合行动。

    皇帝在政事上大多数时候都比较好说话,有商有量的,可对于军事行动,却向来都刚愎自用,从来不顾及朝廷的意见。

    这么多以来,大臣们也早就已经习惯了他的行事作风,接到文书不管同不同意,也懒得上书抗议了。

    都已经决定了,抗议不抗议的还有什么意义。

    所幸如今和当初相比,仓库里面钱粮充足,用不着发愁,只需要合理调配就行了,事儿不大。

    对于打西藏和远东,朝廷里面也没多大的波澜,经过这么多年来的扩张,大汉人民早就恢复了当年的荣耀感。

    不,应该说比任何时候都自信,根本不会把那些羌人部落和匈奴残兵放在眼里。

    所以战争的胜负,在他们心目中毫无悬念,不存在有任何的争议。

    刘志自己也没当做大事对待,诏书下达之后就懒得再费心。

    祭祖完成,对于刘志来说,此次长安之行的任务也就彻底完成,剩下的便是游山玩水了。

    城内桂宫虽然经过了维修,但毁损的宫室比较多,也没什么园林风景可观赏了。

    因此刘志决定搬到郊外离宫去居住。

    这离宫修建在着名的骊山之上,那里风景秀丽,历来就是君王的避暑胜地。

    相传周幽王在此建骊宫,秦始皇时改为“骊山汤”,到了汉武帝时又扩建为离宫。

    王莽之乱时,这里因为在郊外,所以避过了兵灾,得以保存完好。

    山上松柏长青,壮丽翠秀,似一匹青苍的骊驹而得名。

    《古迹志》云:骊山“崇峻不如太华,绵亘不如终南,幽异不如太白,奇险不如龙门。

    然而三皇传为旧居,娲圣既其出冶,周、秦、汉、唐以来,多游幸离宫别馆,绣岭温汤皆成佳境。”

    说穿了,就是地理位置好,再加上有得天独厚的温泉,所以才被历代皇帝青睐。

    骊山的离宫,也就是后来唐朝华清宫的前身,“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华清宫也因为杨贵妃和唐明皇的香艳爱情故事,而名声大噪。

    骊山还有一处名胜古迹,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那就是烽火台。

    当年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就是在骊山。

    这里风景清幽,山上古柏森森,确实是个避暑胜地。

    刘志带着两位公主、嫔妃和随从内侍等等,自从住进了离宫之后,每日里便游山玩水,好不快活。

    不过骊山也就这么大,游览了几天之后,也便没了多少意思。

    于是他便在离宫设宴,款待长安的世家大族,这些人大都是功勋世家,有些甚至还是西汉开国之初的功臣之后。

    已经传承了数百年之久,可谓是源远流长。

    但东汉建国之后,他们基本上都开始走下坡路,如今大多数早已沦为普通世家。

    毕竟论实力,他们已经无法与京都世家相抗衡了,甚至连一些新贵都比不上。

    主要的原因就是离皇帝太远,除非家族中有人能在朝廷任重臣,才能带动家族。

    这次陛下终于西巡,长安的世家大族,就像是闻到腥味了的猫,一个个使尽浑身解数,只希望能在皇帝面前露脸。

    上次祭祖活动,人数实在是太多,根本捞不到与皇帝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颇为遗憾。

    这次听说陛下大摆筵席,自然都憋了一把劲,想着如何能够出人头地,引起陛下注意了。

    因为邓猛没有随同前来,剩下的几位嫔妃位份不够,撑不起大局,刘志干脆将操办宴会的重任,交给了长女刘华。

    安阳长公主刘华素来大方能干,一直以来都会协助母亲举办宫中宴会,可以说对其中的流程十分的熟悉。

    原本他想让刘袖协助,可后者恰好身体不适,此时新晋才人田圣自告奋勇,站出来给刘华打下手。

    一般的世家贵女,到了婚嫁年龄都会有专门的人教授如何管理大家族事务,田圣已经十六岁,按道理来说,早就开始学习了。

    果然一上手刘华便发觉她非常能干,完全不是外表那么内向文静。

    她历来喜欢性格爽利之人,之前虽然因为刘袖的原因,也与田圣比较熟悉。

    但到底并无深交,此次二人共同筹办宴会,这才有了更多的接触。

    田圣话不多,性格却并不小家子气,恬淡大方,与同龄人相比,显然成熟得多。

    宴会举办得很成功,刘志十分满意,给刘华和田圣都赏赐了不少东西。

    当然也因为此事,他终于注意到了田圣的存在,原来身边还有这么个千娇百媚的小美人。

    之前虽然将她收进了后宫,但由于田圣有克夫的名声在外,随从的官员都很反对。

    尽管刘志并不相信这些,但也不能免俗,毕竟此时的人都很迷信,因此便将她晾在了一边。

    一来如果她真的克夫,刘志万一有个头疼脑热的,也好把他趁早打发走。

    二来刘志更关心她是不是与田觅一样,不适合宫廷,如果动不动就伤春悲秋,怨天尤人的,那还是早点送出去吧。

    很幸运的是,这段日子即使刘志很劳累,但身体却一直康健,连喷嚏也没有打一个。

    臣子们见了,也不好继续反对,便直接来个视而不见了。

    宴会过后,刘志便乘兴召见临幸了她,这田圣外表文静柔弱,内里却放浪形骇,让他有些惊喜。

    东汉时代,虽然对女姓的桎梏没有宋明时代那么强,但仍然对女子有很多行为约束。

    西汉班婕妤的《女则》,更是早已经提出了三从四德的观念。

    所以此时的世家贵女们,在行为上都力求端庄文静,在伺候刘志方面大多都小心翼翼,表现得温顺听话。

    一个个在性行为方面都比较约束,生怕被人指责淫荡,丢了家族的脸面。

    在这种大前提下,出生于世家的田圣,就显得格外的与众不同。

    一朝恩宠之后,刘志龙心大悦,从此经常召她相伴左右。

    这田圣也是个妙人,不仅长相出众,还能歌善舞,甚至连蹴鞠这样的游戏都能够陪着他玩。

    骊山这边远离宫廷,没有了圣眷正浓的皇后和耿德妃,剩下两名普通妃子,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因此一时间田圣独得宠爱,成为了刘志身边日夜相随的红人。

第322章羽化登仙

    此次刘志幸长安,还带来了天师道的第二代传人,也是张道陵的儿子--张衡。

    而老神仙张道陵,已于六年前仙去,当时全国各地已有数百万信徒,闻讯皆哀掉不已。

    但张道陵生前早已准确预料到自己化去的时间,并遗言此乃羽化登仙,从此脱却凡胎**。

    张道陵出生于光武帝建武十年,享年一百二十三岁,这在古代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可以说他本人就是天师道最好的宣传,神仙之说固然缥缈虚无,但这长寿康健却是肉眼看得见的好处。

    在不太懂得各种教派法理的百姓们心中,佛教宣扬的是今生罪孽,来世希望。

    而道教则是逍遥自在过好这一辈子,所以盛世时,更利于道教的宣扬,好日子谁不想过得更长久一些呢。

    而每当乱世来临,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可奈何之下只得借佛教逃避现实,希冀来世的好运。

    如今在刘志的治理下,大汉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连带着给道教的迅速扩张带来了良好的基础。

    张道陵仙逝之后,朝廷大张旗鼓将其尊为祖天师,敕封他的儿子张衡为嗣天师。

    张衡今年也已经是七十八岁高龄,但却童颜鹤发,精神矍铄。

    张道陵是沛国人,最初是在江淮一带宣扬道教,后来又入益州,在川中广泛传播教义。

    进入京师之后,又带动了中原人对道教的热情,最近一些年来,在京师周边以及兖州豫州一带广泛传播。

    但在西北方向,传播力度却一直比较弱,而西京长安是西部最重要的城市和文化中心。

    所以此次他跟随皇帝西巡,就是希望能在长安建立一座规模宏大的道观,作为道教向西边发展的根据地。

    道教喜欢将名山大川作为传道之地,如太平山、龙虎山、青城山等等。

    来到骊山之后,见这里风景优美,又是皇家离宫和世家庄园聚集地,便动了心思,想在这里修建一所道观。

    连日来他带着数位弟子,爬山涉水四处探看,寻找合适的建宫之地,最后将地址确定到西绣岭第二峰之巅。

    理由很简单,除了因为此地风景绝佳之外,据说在秦朝时,此处便修建过一处与道教相关的殿宇,其供奉的为女娲娘娘。

    虽然后来此殿因为年久失修,只剩下断垣残壁,但有关女娲娘娘的传说却在此地经久不衰。

    当地人将女娲娘娘尊称为骊山老母,而在道教中,女娲被称为无极老母,与伏羲、神农史称三皇,是人类始祖之一。

    因此女娲在上古神话和道教中都有着十分尊崇的地位,相传她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创造了人类,挽救了天下苍生。

    据说骊山便是其炼石补天之处,人们为了纪念她的功绩,便在骊山为她修筑了庙宇。

    有此基础,传道肯定要方便得多。

    回去之后张衡立刻就求见刘志,希望皇帝准许自己在此修建道观。

    他计划将长安作为新的道教文化中心,老母祠规模宏大,整体建筑预备包括山门五间、三仙殿三间、祭殿五间、主殿五间、厢房六间、配殿四间。

    除了在正殿供奉女娲娘娘之外,三仙殿内准备供奉被尊为“福寿、财星、送子”的三位女仙,云宵、琼宵、碧宵之神像。

    刘志本来便将道教定为国教,大力宣扬推广,而道教也与他合作愉快,并在教义中添加了一些君权为上天所授的内容。

    而且他虽然推广道教,却反对自秦汉以来的炼丹之术,天师道也顺应其意,讲究打坐和练气。

    听闻他欲在骊山修建一所老母祠,当即欣然应允,并大笔一挥,豪爽的赐下了一半资金。

    又下了文书,着长安令倾力相助,消息一出,正愁找不到机会讨好皇帝的长安世家们,纷纷找上门来主动慷慨解囊。

    道教文化在中国有着长久的文化底蕴,在接触之后,很容易产生认同感。

    一时之间,长安城信奉道教的人数,

    直线攀升,张衡每日传道说法,忙得不亦乐乎。

    因是夏季天气炎热,张衡便决定先筹划好一切,等到入了秋天气凉快了再动工。

    到时候长安令可以征集秋冬劳役帮助张衡,只要人多,主体建筑修起来快得很,后期的雕花上漆和彩绘,可以慢慢来。

    刘志在长安一直待到七月底,这才打算回洛阳,好赶在中秋节之前回到宫中,陪伴母亲和妻子过节。

    此时边境上早已开战多时,正如段颎所说,西藏地区的战争毫无挑战性。

    那些氏族部落生产力十分落后,面对装备精良的正规军,提不起半点斗志。

    张奂负责整个战局的调度指挥,每到一处,都是先礼后兵,派人将皇帝的民族政策宣传下去。

    双方都是以谈判为主,氏族部落们本就没有什么家国观念,听说归顺之后不但不会受到奴役,国家还会大力帮助他们提高生产力。

    因此,不用动一兵一卒,几乎绝大多数的部落都开开心心地加入到大汉的怀抱。

    只有极个别的部落首领冥顽不灵,仗着地势险要,负隅顽抗。

    当然,这种自不量力的行为,在大汉军队面前,纯粹就是螳臂挡车,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

    到了夏末初秋之时,整个西藏地区,只要是有人居住的地方,都已经尽归大汉所有。

    其余的无人区域,被包围在中心地带,虽然目前还不打算开发,但按照常规,主权上也是属于大汉的土地了。

    至此,大汉的地图从马蹄形,变为了扁圆形,看地图的时候,再也不会让人觉得别扭了。

    而且,这些地区大多都是自愿归顺的,用不着浪费兵力常驻军队,只需要派一些行政和技术人员,帮助他们发展生产。

    经过朝廷商议,决定首先派人为他们改善居住条件,那边气候严寒,冬季漫长,若没有可以避寒的房屋,必然会导致生存艰难。

    等到了明年春天,帮助他们开垦荒地,扩大传统的耐寒作物青稞的种植面积。

    除了放牧牛羊马之类的,西藏地区由于地处高原,其他的粮食作物无法生长,唯有青稞成为了主打产品。

    青稞是大麦的一种,在本地的种植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一千五百多年。

    但由于高原上种植条件差,青稞的产量又奇低无比,因此当地氏族部落的生活十分之坚难。

    刘志打算收复西藏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数年前,他便指示农学院在云州成立了分院。

    那边也适合种植青稞,作为高原的主要农作物,必须要尽快进行杂交研究,提高产量。

    如果无法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他收复西藏地区也便意义不大。

    幸好这两年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正在研究的已经有两个品种表现优异。

    产量比从前的原生品种差不多翻了一番,虽然和中原的粮食作物相比,还是偏低,但比从前已经强了太多。

    也正是有了杂交青稞做底气,刘志才正式提出了收复西藏的计划。

    因为光是青稞产量翻番这个诱惑,就足以让他们心动到无法拒绝了。

    更别说还有其他各方面的诸多好处,直接包含了他们的衣食住行。

    西藏这边一切顺利,而远东地区的战役也正轰轰烈烈的展开。

    皇甫规所部和段颎所部,本就是边军中人数最多的两支军队,加起来有一万多人。

    西域和北匈奴本土军队加起来,足有两万人,都是能征善战的精锐骑兵。

    虽然呼衍王有五万大军,但两位将军都信心满满,认为有这三万大军足矣。

    尽管如此,为了以防万一,还是让辽东的一万军队,集结到边境上随时待命。

    当然他们还有一个使命,由于边境线实在太长,也防止呼衍王的军队走投无路之下,窜入大汉境内烧杀劫掠。

    双方开战已经有差不多一个月了,以段颎为先锋,皇甫规为主帅,打得如火如荼。

    特别是段颎,带着一万武装到牙齿的轻骑兵,一路突击,目前已经深入敌境。

    但由于消息往来太慢,现在的情战况到底如何了,刘志还不清楚。

    不过有消息称呼衍可汗病势沉重,已经无力回天,几个儿子你争我斗,都不想领兵出征,生怕因此而错过了上位的好机会。

    这对大汉军队来说,绝对是个极其有利的讯息,再说了,刘志也并不担心战争的最终结果。

    只是希望能在冬季降临之前结束战斗,否则战争可能要拖到明年春季,冰雪融化之后才能见分晓了。

    这样战争的成本会成倍增加,虽说如今的大汉还支撑得起,但怎么算账都划不来。

    段颎和皇甫规自然也明白这一点,二人可是卯足了劲,誓要在几个月内结束战斗,取得全面胜利。

    这边刘志回程一路紧赶慢赶,终于在中秋节之前,抵达洛阳。

    由于感觉两都之间来往不太方便,刘志指示尽快开挖洛阳与长安之间的运河,由运河总监陈寔一并负责。

    这些年来,中原地带的大运河已经接近尾声,海运连接漕运,给交通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海上诸州与内陆的联系也更加紧密,漕运不仅仅促进了商贸发展,也促进了海外与中央的联系。

    接下来的几年,刘志准备等运河完全竣工之后,便坐船南下,一来巡幸各州,了解发展情况。

    二来嘛就是趁着年轻,亲眼去看看大汉的壮丽山河,这样也不枉他穿越一场了。

    不过此是后话,还需慢慢准备,免得到时候给沿途各州带来不小的负担。

    当日进城之时,袁盱和陈蕃带领百官,迎接到西郊。

    君臣几个进行了短暂的会晤,虽然数月以来两边文书来往频繁,但毕竟有许多情况,还是亲耳听到的更详细一些。

    这些日子最大的事情自然就是远东和西藏的战争了,朝廷一直负责粮草运输和一切后备补给。

    陛下出巡回来,朝廷总要将这几个月的成绩汇报一下。

    总的来说,刘志对于他们的工作效率很放心,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陛下长途跋涉,他们也不好一直耽误时间,只是简短的汇报完毕,便护送刘志回宫了。

    皇后邓猛带着一群孩子出宫迎接,夫妻两个头一次数月不见,自然还是有些想念的。

    永安宫早就准备好了宴席,郾太后正在翘首期盼,刘志携起邓猛的手,二人并肩来给太后请安。

    见儿子气色不错,郾太后这才放了心,虽然明知道他身边伺候的人不少,但儿行千里母担忧,总要亲眼见到才不会胡思乱想。

    接着刘志又让半路上新收的才人田圣拜见郾太后,见到她与淑妃相似的容颜,邓猛的心咯噔一下。

    她早就收到消息,田觅的异母妹妹田圣到了刘志身边,而且还颇得宠爱。

    她入宫多年,唯一曾经威胁过她地位的妃子,便只有田觅,幸儿她后期自己作死,断送了性命。

    这么些年来,再没有出现过一个能够触动她利益的美人,因此邓猛也就乐得展现她作为一国之后的度量。

    可自从听说了田圣的事情之后,虽然没有亲眼目睹,但她心中却生起一股莫名的不安。

    直到亲眼见到田圣,她才明白这股不安究竟从何而来。

    当年田觅容貌出众,倾国倾城,又与陛下两情相乐,之所以最后失败,还是因为她那过于小家子气的性格。

    可面前这位田才人,不但容貌与她相似,性格明显的大方开朗得多,将之前田觅的缺点全部都纠正了。

    更重要的是,如今自己已经人老珠黄,而田圣却青春正好,也就是说自己已经没有能力再与之争宠。

    现在她最大的倚仗,就是多年来与陛下的夫妻情分,还有陛下的掌上明珠,阳安长公主,以及一对聪颖过人的双生子。

    不过陛下如今正是年富力强,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先例,皇帝废掉发妻和太子,改立新宠和幼子的。

    她熟读史书,当年汉武帝时候,皇后卫子夫的情况与如今的自己何其相似。

    但最后也仍然抵不过岁月蹉跎,落得个惨死的凄凉下场。

    有前车之鉴,看来她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要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否则卫子夫的下场,有可能就会是自己的将来。

第323章选婿宴

    回宫之后,刘志略微休息了几天,又与民同乐,度过了中秋佳节。

    这日科学院的蒙坚前来求见,称第二代发电机已经有了眉目,请他前去观看。

    这让他颇觉意外,第一代发电机是因为有他提供的图纸,所以才没有花费多少时间。

    但第二代所要解决的问题,牵涉到这个时代还没有攻克的物理难题,所以刘志给出的心理预期,至少也要个一两年之久。

    即便是五六年,也在正常范围之内。

    但现在才过去了多久啊,这也太快了吧,难道这蒙坚是个不世出的物理天才不成?

    带着这个疑问,刘志来到了科学院,新的发电机其实并未制造成功,还停留在图纸设计阶段。

    当然只要正确的图纸出来了,制造也就容易得多了。

    蒙坚仔细的给他讲解了图纸中的一些攻坚问题,与第一代相比,的确是在细节上强化了很多。

    但他总觉得这第二代产品如果照着图纸复制出来,应该还是会有很大问题。

    这些年刘志亲身参与到多种机械制作中去,十几年的经验总结下来,水平已经有着显著的提升。

    一群人对着新图纸研究了一会儿,刘志又提出了一些概念上的想法。

    “研究发电机的事情,你们不用心急,慢慢来,欲速则不达。朕并没有给你们规定时限。”

    离开科学院,他顺便跑到隔壁的农学院和医学院巡视了一圈。

    如今的国家体制比较完善,又没有强大外敌威胁,虽然国家还算不上很富裕,但一切都已经步入正轨。

    变强只是迟早问题,也因此他现在对政事并不怎么上心了。

    反而比较关心科技发展方面的问题,去年邓演从南美带回来的各种粮食种子,其中一部分当年就种了下去。

    毕竟皇帝对这个事情如此看重,下面的人自然也不敢懈怠。

    除了南方的试验基地,在洛阳附近,刘志专门划了一个温泉庄子,用来给农学院的人做试验。

    譬如马铃薯第一次种植已经收获,经过选种和杂交之后,第二批也早已种了下去,如今长势喜人。

    农学院经过多年的摸索,已经有着丰富的经验,尤其在蔬菜方面杂交比较容易,见效也比较快。

    相信到了明后年,一般的蔬菜种子就已经可以推广下去了,到时候大汉的粮食种类以及蔬菜瓜果种类,都会大大的丰富起来。

    至于医学院那边,说实话,发展的速度早已超出了刘志的预计。

    如今的他对于医学院的成果早已没了发言权,毕竟他不是学医的,现代那点普通人的医学常识,早已消耗干净。

    当然这个结果也让他倍感欣慰,大汉人的平均寿命还是太短了,再加上婴儿的死亡率奇高。

    对于人口的发展和国家的各项长远指标都非常不利。

    现在尖端的医学研究虽然发展迅猛,但要培养一个好医生,所要花费的时间周期太长。

    因此这么多年以来,除了京师和一些繁华的州郡城市之外,大部分的地方仍然医疗条件匮乏,有资质的医生缺乏严重。

    这些年来,刘志一直着力于提高医生的社会地位,现在医师早已摆脱了从前巫者的形象,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

    最近几年,部分自觉仕途无望的寒门士子,很多都把目光转向了学医,致使医学院人满为患。

    在这种情况下,刘志又调拨资金,在扬州、南阳和荆州,各增加了一所规模不小的医学院。

    按照这个趋势再过十几年,便能缓解目前医师严重缺乏的现象,到时候他可以考虑,建立完善的国家医疗体制。

    当然这都是后话,到目前为止,还不具备这个条件。

    但不得不说,皇家的医疗得到了保障,刘志的孩子一个都没有夭折,这就是明证。

    毕竟当年汉顺帝并不是没有生儿子,基本上都是因为没能养活,在自然规律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男婴的夭折率要远远高于女婴。

    历史上汉桓帝无子,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

    所以刘志才会吸取教训,甚至在他还没有亲政的时候,便已经开始注重医学发展了。

    刘志顺便在医学院搞了个全身检查,如今这里已经有了听诊器和简单的血压计,再加上把脉,很多病都可以检查出来。

    他平时很注重养生,又坚持天天锻炼,因此身体康健。

    按照窦云老院长的话说,起码能活到九十岁。

    不管他是不是夸张了,至少说明他的身体确实很健康,不出意外的话,长寿是没问题的。

    当皇帝这么惬意的事情,谁不想多活几年呢。

    很庆幸自己来自未来,知道追求虚无缥缈的长生之道,还不如谋求健健康康的多活几年。

    自中秋节之后,皇后邓猛似乎比以前热情了些,对刘志嘘寒问暖,二人小别胜新婚,也是别有一番情调。

    不知不觉到了年底,眼看着过了年安阳长公主就十七岁了,刘志不着急,可邓猛却不行。

    这日晚间,二人同去永安宫陪太后用餐,席间邓猛便提起了女儿的婚事。

    “安阳也不小了,是不是该认真为她安排一下了。”

    皇帝嫁女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礼仪繁多,即便是有了确定的目标,从相看下定开始到大婚,走完全部的程序,怎么着也要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

    可关键是现在还八字都没一撇呢,这么算起来,到她成亲起码要到二十岁了。

    即便现在刘志提倡晚婚,二十岁也算大龄了。

    她这么一提起,郾太后也十分看重,“华儿也不小了,此事再拖不得。”

    反正结婚还早,刘志也就没有反对,“那就辛苦母亲为她操办了。”

    把刘华的婚事交给郾太后,一来比较放心,二来也让母亲有事做,免得她精神不振。

    自从马夫人病逝,她的两个儿子又相继出事,一个被贬谪万里,另一个自杀身亡。

    为此郾太后悲伤过度,大病一场,身体便每况愈下,比之往日已经差了很多。

    尽管现在医学比当年发达了许多,但对于她这种忧思成疾之人,也一样没有办法。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她忙碌起来,时间长了,自然就淡忘了。

    果然郾太后听了十分高兴,饭后立刻和他们夫妻俩开始商量。

    “不如我最近就放出风去,看看哪些人家有意结亲,到时候选择一批青年才俊,举办个宴会,让安阳自己相看,如何?”

    这办法不错,刘志和邓猛都没有意见,他们都疼爱孩子,不希望强行加给她一段婚姻。

    于是建宁九年的正月间,安阳长公主要选婿的消息,便传得沸沸扬扬。

    东汉时期的公主,大部分都封为县公主,仪服同列侯。

    而其中地位尊崇者,加号长公主,仪服同蕃王。

    安阳长公主刘华,正是这样一位地位颇为崇高的公主,况且世人皆知她很受陛下宠爱。

    西汉时期公主的婚姻大多数都与政治挂钩,成为皇帝笼络臣子的有效武器之一。

    到了东汉,光武帝的五个女儿也是如此,最后其中四个女婿都卷入了谋反案,被皇帝诛杀。

    到了汉明帝时期,国家政治平稳,他的十一个女儿都下嫁给功勋之后,女婿们也全都得到了善终。

    自此后皇家公主基本都是嫁的异姓侯,汉顺帝死得早,几个女儿都是刘志嫁出去的,也没有亏待她们。

    他自己的两个妹妹全都是太后做主,如今也全部生活美满。

    现在大汉昌平强盛,政治上早已稳定下来,不用担心卷入斗争之中,因此有意与公主结亲的人家颇多。

    除了刘华,舞阳公主也已经及笄,自然是一起想看了。

    当然,动心思的也都是些世家大族,一时之间许多人都派自家夫人到太后面前露口风。

    邓猛对女儿的婚事自然是十分上心,与太后一起忙着收集资料,又一一分析筛选。

    当然,她们不用考虑什么门当户对的问题,看重的是对方的人品和性格。

    尤其知道自家女儿性子跳脱,就想着找个脾气温和的女婿。

    至于舞阳公主刘袖,太后也一样尽心尽力为她挑选,与刘华不同的是,她本来就性子文静,于是太后便想着给她找个性格活泼一点的。

    免得以后两人在一起死气沉沉,没话说。

    如此在忙忙碌碌中,一晃便到了三月间,宫中发出了邀请函,请了一百多位青年才俊,于芳林园举办赏春宴。

    接到邀请函的,毋庸置疑全都是未婚,本来太后和皇后筛选出的备选人数只有三十多人。

    但那样宴会上未免显得太难看了些,于是便将京城中名声比较好的青年人,都邀请了来,充充场面。

    刘华本人早已知道此事,对于这场面浩大的选夫宴,倒也没什么扭捏作态的,而是大方接受。

    舞阳公主性格内向,闻讯羞涩难当,不过到底是皇家公主,见惯了大场面,到时候宴会上也不会显出小家子气来。

    三月十六,春光明媚。

    芳林园中花团锦簇,这场名为赏春,实则是皇家挑选女婿的宴会,各人都是心知肚明。

    派来参加的小郎君们,个个都英俊不凡,他们中有些人本来就仰慕两位公主的才貌。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是受家族指派,自己本人要么无所谓,要么并不那么心甘情愿。

    毕竟自东汉以来,皇家女婿就没有一个位高权重的,基本上终身都是些普通官员。

    一百多年来已经渐成传统,这让那些心高气傲,想在朝廷有所作为的青年才俊,对此避之不及。

    所以在座的大部分都是家族中才学平庸之辈,反正这辈子也难以出人头地。

    不如拿来和皇家结亲,说不定还能多一重保障。

    宴会的地点放在了花园之中,在凉亭前的草坪上席地而坐。

    按照规矩,中途还有才艺展示,譬如做诗,做文章,画画,弹琴或者舞剑……

    其余的时候可以自行活动,并没有什么严格的限制。

    年轻的皇子刘维作为代表,负责出面招待他们,他与刘袖同岁,今年也是十六岁了。

    在这个年龄许多重要的宴会都开始频繁参加,而且他也早就从德妃宫中搬了出来,刘志另外在南宫给他赐了一座殿宇居住。

    近段日子,除了听从太子太傅的讲课,他还经常去翰林院讨教,其性格机敏,才学渊博,得到了许多学士的交口称赞。

    不过直到现在为止,皇帝也没有表现出来偏爱哪一个皇子的意思,长子刘维至今都没有任何封号。

    宴会的气氛有些诡异,有人热情主动,尽力展示自己的才艺,希望能够得到两位公主的青睐。

    而另一部分人却极其敷衍,似乎并不希望被选中。

    还有些人大有随缘的意思,既不算积极也没有敷衍。

    刘华与刘袖并没有直接参加宴会,哪怕是皇家公主,也不可能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挑挑拣拣。

    本来按照太后的意思,是让她们躲在暗处观察,可刘华一向胆大包天,拉着刘袖让她扮成一名宫女,而自己则女扮男装装成一名内侍。

    二人亲临宴会现场,近距离的观看。

    刚开始刘袖还有些放不开,不过身临其境,看着热闹的才艺表演,很快就把那点内心的小尴尬给忘记了。

    刘华和她二人躲在角落里,接着树木的遮挡,不时的低声品头论足。

    只是现场的人太多,要想短时间内,找到中意的人选也很困难。

    等到过了才艺展示阶段,进到自由活动的时候,两个人便在园中穿梭。

    毕竟刚才在宴席上,大家的表现都很克制,性格看起来居然大同小异,很难有特别出彩的。

    反而是这种自由活动时间,在不经意间还能看出几分真性情。

    为了掩人耳目,刘华手上端着一壶酒,刘袖则用盘子端了些水果的点心。

    小郎君们三五成群在园中漫步闲谈,他们当然清楚,刚才的宴席上,公主就在暗处观看。

    而此时最多有几名皇家内侍在观察他们,只要不干出什么特别出格的事情,基本上不会影响公主的判断。

    也就是说按照惯例,他们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至于结果,那只有公主心里知道了。

第324章反差

    转了一圈,也没什么收获,刘华觉得这些人除了长相各异之外,个个都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

    人人都文质彬彬,谈吐优雅,脸上挂着得体的笑容,实在是看不出有什么区别。

    二人有些失望,便寻了个偏僻凉亭歇歇脚,忽听得树丛后有人在说话,起初并未引起她们的注意。

    “来兄身世显赫,听说已经被太后内定为人选之一,想必此次应该旗开得胜吧?”

    姓来,又是被太后内定的人选,两位公主熟知朝中人事,很快便意识到对方是谁。

    此人是征羌侯来定的儿子,只是其世子来虎已经成亲,那这人必定就是其嫡次子来艳了。

    说起来家可真是老牌的皇亲了,第一代征羌侯来歙是东汉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又与刘秀是姻亲,很得对方的信任。

    来艳的祖母是汉明帝的女儿,武安长公主刘惠,母亲为汉安帝之妹平氏长公主刘直得。

    父亲来定曾为顺帝时期的虎贲中郎将,后因病而退,兄长如今为屯骑校尉。

    他自己本人也才学过人,不靠家世,而走科举之途,如今年纪轻轻,就已经是黄门侍郎了。

    太后将他列为备选之人,确实是经过了多方考虑,毕竟除了家世,来艳本人也十分优秀。

    “我倒不想被选中,陛下自上任以来,便有意打压外戚,何况听说长公主还性格跋扈。

    如今我好不容易才挣得着正统的科举出身,怎能自断前程?”

    虽然明知前来赴宴的人中,有一部分并不情愿,但亲耳听到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刘华不屑的轻哼了一声,说的好像自己一定会选他一样,难不成他以为他家世代都是长公主专业户不成?

    “难怪来兄今天看起来气色不佳,敢情是化了点装啊,刚才宴席上我就觉得奇怪,怎么你吹的笛声如此平淡。”

    两位公主皆面露不屑之色,这个人为了不被选上,可真是绞尽脑汁无所不用其极呀。

    “这位郎君想必是自惭形秽吧,陛下虽然限制外戚,那也是针对本身无能,却想靠裙带关系上位之人,何曾针对过外戚?”

    刘华忍不住出言讥讽,“你只看看南海公,当年自请不入朝廷,如今不照样凭着本事位极人臣吗?”

    来艳与朋友特意找了个偏僻角落来说话,没想到还是被人给听了去,甚至还大加嘲讽。

    有些话朋友间私下说说,自然无伤大雅,可一旦拉到明面上来,怎么说都有些不太合适。

    而且他刚才的那些话可大可小,万一被人告到皇帝面前,会不会重判,那就要看运气了。

    来艳也自知理亏,不想因为几句闲话连累父兄,于是立刻从树后转了出来。

    见面前一个是长相明艳的小宫女,另一个小内侍容貌清俊,二人皆气度不凡。

    不由得微微一愣,很快便明白对方的身份绝不可小觑,单看他们落落大方的气质,便不是普通的奴婢。

    关键是听到他的对话之后,还敢公开挑衅,可见是有后台,并不怵他。

    与此同时,两位公主也在打量着他,这人生得身长玉立,五官深邃,只是面色蜡黄,一脸病容,让本来精致的五官立刻便逊色了几分。

    不过她们现在已经知道,这是来艳故意装扮出来的。

    “二位,方才我多有失言,还请不要计较。”

    只是一个照面,心高气傲的来艳便决定放低姿态,不希望为家族惹出事来。

    “哦,不知郎君说失言的到底是哪一句?是陛下打压外戚,还是长公主性格跋扈?”

    原以为他主动道歉,对方便会顺势而为,谁知却完全猜错了。

    这小内侍真是咄咄逼人啊。

    此时来艳才开始仔细打量对方,注意之下很快便发现了诸多蛛丝马迹,断定此人是一名女子,而且还气质高贵。

    再看看旁边那名宫女,哪怕涂着厚厚的白粉,也掩不住她的倾城绝色。

    心念一动,隐约明白过来,他面前的这两人,很可能就是今日宴会真正的主角,安阳长公主和舞阳公主。

    正准备回答,后边又转出一人,很显然便是方才与他说话之人。

    “来兄,是否需要我帮忙?”

    这人身材很高大,来艳已经算是高个子了,可他还要高半个头,且容貌虽然端方,气质却比较凌厉,怎么看都不像个世家子弟。

    来艳担心他再说出什么不好的话来,急忙回身阻拦,顺便丢了个眼色过去。

    “不必了,方才都是些无心戏言,来某在此深感惭愧,长公主高贵端庄,陛下亦雄才大略。

    确实是在下自惭形秽,所以才会胡言乱语。”

    一番话倒把他的朋友说得先笑了起来,“你不必如此,我认得长公主和舞阳公主。”

    说罢抱拳行礼,“御前三等侍卫段通,见过两位公主。”

    他是御前侍卫,难怪认识两位公主了,想必去年长安之行,这位段通也在护卫之列。

    以他的年纪,御前三等护卫的官阶并不算低,而且有资格参加今日的宴会,看来也是身世不凡。

    刘袖刻意看了他两眼,忽然恍然大悟,“你是镇西将军的次子,是也不是?”

    上次在长安,两位公主都曾见过段颎,他父子二人长得又很有几分相似。

    方才他一提自己的姓名,刘华和刘袖便都猜到了。

    “公主明鉴,段将军正是家父。”

    段颎身为镇西大将军,早年也曾因为从龙之功封侯,他的儿子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有资格参加这场宴会。

    只是刚才在宴会上,竟然没见过他表演才艺,也确实蹊跷。

    见刘袖目光疑惑,段通赶紧笑道:“公主别误会,方才臣只是恰好起身更衣,谁知就轮过了,这心里头一直在惋惜呢。”

    他说的一本正经,表情十分真诚,明知他在胡掐,刘华和刘袖却生不起气来。

    “既然如此惋惜,那本公主就给你个机会,现在表演也不迟啊。”

    刘袖平时的性格比较文静,但在段通面前,却似乎并不拘束。

    她这么一说,段通也不好拒绝,没办法,谁叫自己方才嘴贱啊。

    “那臣就献丑了。”

    他也有心消弥两位公主心中的不满,毕竟刚才是自己口无遮拦,非要询问好友的。

    微一沉吟,便道:“今赋诗一首,以歌咏此盛会。”

    他是将门之后,又是御前侍卫,刘袖还以为他肯定会表演自己拿手的武艺,没想到却是赋诗。

    这般反差之下,不由得大感好奇,凝神静气等他的下文。

    段通负手思索了片刻,这才曼声吟哦:

    “星移岁律应青阳,得奉群英集玉堂。龙凤双飞观御札,云霞五色咏天章。芳林渐觉清风暖,仙界元知白日长。何幸微才逢盛事,愿因史册纪余芳。”

    二人没想到,一首歌功颂德之诗,却被他写得如此文采飞扬,联想到他的身份,更加觉得不容易。

    此人若不是出身将门,直接参加科举的话,想必也不会埋没的。

    刘袖平时最爱舞文弄墨,刚才在宴席上,她就比较留意那些作诗之人,彼时也有几首出众的诗。

    只是眼前段通的身份反差太大,心理上更觉得惊艳罢了。

    而且眼前的段通身姿挺拔,目光犀利,与她平时所见那些文人大不相同。

    这样反而勾起了她的兴趣,兴致勃勃的与他讨论吟诗作赋起来。

    刘华难得见自己的妹妹如此有谈兴,也不禁莞尔,若是舞阳能够觅得一位佳婿,今日这场宴会便也不算白开。

    这样一想,再看段通便觉得顺眼多了,只是转眼看到来艳那张病怏怏的脸,又觉得气不打一处来。

    太后为她精心挑选出来的那批人中,确实有来艳的大名,她在看资料的时候,也曾注意到此人。

    光看履历,这来艳的确十分优秀,十九岁就中了进士,而且还是那一届的探花。

    如今二十一岁了,一心扑在事业上,一直无意婚姻,为此他母亲还在太后面前诉过苦。

    平氏长公主刘直得其实辈分很高,仔细算起来,还是皇帝刘志的姑姑辈,也就是说来艳其实算是刘华的表叔。

    不过皇家结亲向来不讲究这些个细节,只要是条件合适,不是直系血亲就可以了。

    “段侍卫表演过了,既然听说你方才是故意藏拙,现在是不是也该重新表演一下?”

    刘华平日里性格十分大度,今日也不知怎么了,就是看着来艳不顺眼,总想刁难一二。

    来艳自知理亏,没办法,只得摘下腰间的玉笛,抱拳道:“献丑了。”

    一缕清音响起,很快悠扬的笛声便让在场所有人都沉醉其中。

    这是一曲,清雅平和,仿佛能安抚浮躁不安的心灵,让人仿佛看到粼粼波光,夕阳西下,还有唱着渔歌的渔夫……

    这时节的文人虽然都通音律,但贵族大多数都喜欢端雅富丽之曲,儒生则欣赏古朴沉郁之歌。

    像他这种风格的极少见到,确实是让人耳目一新。

    关键他不但技艺娴熟,而且还能带动听者的情绪,在这一点上就绝不简单。

    刘华本人除了喜欢骑射舞剑之外,最偏爱的便是音律了,但她不喜欢高雅的古琴之类,反而喜欢笛箫筚篥之类的吹奏乐器。

    刚才在席间,她就曾留意来艳,只是他选了一曲中规中矩的富贵之曲,没能引起刘华的兴趣。

    一曲既罢,余音袅袅,众人久久沉醉其间,无人再说话。

    “好,来兄的技艺又长进了,果然是让人心旷神怡。”

    还是段通打破了沉默,毫不吝啬的对自己的好兄弟一顿夸奖。

    此时宴会已经接近尾声,已经开始有人陆续告辞。

    来艳给段通丢了个眼色,“二位公主,今日之事确实是臣唐突,希望没有冒犯到公主。”

    刘袖一向都听自己长姐的,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看向刘华,里面乞求的意思实在是太明显了。

    知道妹妹是生怕自己怪罪这二人,不禁颇觉好笑,她有那么小心眼吗?

    “不知者不罪,何况是我姐妹二人偷听在先。”

    来艳这才松了口气,赶紧拉着段通趁机告辞,生怕她又反悔了一般。

    “走吧,我们也该回宫去了。”

    见刘袖依然若有所思地望着他们的背影,刘华心中了然,看来她对这个段通很有好感呀。

    虽然段通的名字并不在备选之列,但刘华却觉得这二人很是般配。

    段通姓格直爽,却也不乏细腻之处,又能与刘袖吟诗作对,各方面都很符合,简直就是绝配。

    离开芳林园,二人赶紧恢复了装扮,一起去永安宫复命,太后和皇后还在等着她们的消息呢。

    见到两位如花似玉的孙女联袂翩翩而来,郾太后的脸上笑成了一朵花。

    她的孙女都是如此优秀,配得上这世上最好的小郎君。

    “怎样?有没有入得了眼的?”

    她知道刘华的性格并不忸怩作态,每次谈起自己的婚事都十分淡定沉着,从无其他小儿女的娇羞。

    在这一点上反而刘志觉得有些遗憾,自己的大女儿明显的就是情窦未开呀。

    “额,暂时没有,容我再多考虑一下。”

    刘华的答案让太后有些失望,这已经是大汉各方面条件最适合的一群青年才俊了。

    可是孙女居然一个也没看上,也不知她到底喜欢什么样的。

    “那舞阳呢?有没有中意的人选?”

    无奈之下,只得把目光转向了刘袖,这丫头向来在选择东西的时候主意不大,有些纠结。

    因此太后我很担心她自己根本选择不了,到时候说不得还是要她来帮着拿主意。

    可没想到刘袖闻言脸上腾地就红了,娇羞的垂下头,期期艾艾地说道。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就是他,他……”

    一时舌头打结,竟然说不下去了,见了这番情景,太后和皇后两人哪还有不明白的。

    看来她是心中已经有了选择,见她低头用手揉捏着腰带,默不作声,只得把询问的眼光转向了刘华。

    “这个我知道,是镇西大将军的次子,御前侍卫段通。”

    刘华咯咯一笑,爽快地说出了答案,惹得刘袖越发娇羞不已。

    听到这个人名,郾太后也大为惊讶。

第325章天作之合

    不是觉得段通配不上,而是觉得两人的组合实在反差太大,绝不像刘袖平日里的性格。

    正巧刘志也来了,一听这话就知道这其中有故事。

    于是马上朝刘华使了个眼色,后者立刻会意,便将刚才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刘袖见她半点也没隐瞒,神色有些紧张,生怕父亲听了来龙去脉,会怪罪下来。

    不出刘华所料,刘志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那首诗上面。

    段通是他的侍卫,对于武功方面自然不差,可他也没想到,这小子居然还是个文武双全的。

    要知道段颎可不是世家出身,而是川中游侠,完全凭借武勋爬上来的,原以为他的儿子只是继承了他的武艺和兵法。

    却没想到他的儿子却颇有诗才,确实令他有些意外。

    至于两个年轻人的冒失之语,根本不值一提,他刘志也不是那么小肚鸡肠之人。

    从这一点上来说,显然自己的大女儿对他了解多了。

    “既然舞阳看上了他,也是那小子的福气,想不到朕与段颎还成了亲家,哈哈……”

    刘志发出爽朗的笑声,让刘袖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看来父亲是答应了。

    一般他点头了的事情,皇后和太后都不会反对。

    果然,太后也立刻半开玩笑地说道:“明日传他过来,我看看到底是个怎样的俏郎君。”

    刘袖心中甜蜜,又怕太后失望,赶紧为段通背书,“他容貌不过中上,比父亲差远了……”

    一语未了,众人都看着她哈哈大笑起来,刘袖这才回过味,是自己太急切了。

    脸一红,娇羞地跺了跺脚,转身跑回房去了。

    这边刘志又询问长女的情况,但很显然,她还没有拿定主意。

    “不急,一辈子的事情,总要慎重些的好。”

    在刘志的心目中,还是希望女儿能找到个两情相悦的男子,只是身在皇家,这点小小的要求也很难达到。

    “没事,你再多参加几个宴会,那姻缘啊,都是月老暗地里已经牵好了线的,总能被你遇到。”

    太后也笑着安慰,西汉时便已经有月老牵线的传说,汉宣帝时张敞画眉被传为千古美谈,还载入了史册。

    在野史中,传说张敞幼时,曾见一白眉老者,在月下用红线系泥娃娃。

    当时张敞便感到十分好奇,询问之下才得知,此老者是位神仙,名为月老,正在为天下男女系姻缘线。

    于是他忍不住询问自己未来的夫人在哪里,结果月老却指了一位又黑又瘦的丑丫头给他。

    当时张敞还年幼,又是个颜控,生气之下用一块石头砸伤了小女孩的眉角。

    谁知十几年后,他在京都娶了个官宦人家的女郎为妻,这个女子容貌倾城,只是可惜眉角有一块疤。

    一问之下才知是自己小时候砸伤的,顿时深感惭愧,于是每日上朝之前都亲手替夫人画好眉。

    此事传得沸沸扬扬,最后被御史风闻上奏弹劾,认为他于私德有亏。

    皇帝因此当面询问于他,结果张敞振振有词,“臣闻闺房之乐,有甚于画眉者。”

    宣帝因此一笑了之,没有追究他的罪责。

    这个故事在汉代广为流传,到了东汉时月老之说早已深入人心,民间许多地方都建有月老祠,香火鼎盛。

    在永安宫陪太后用过晚餐,刘志便返回了中德殿,想了想,让内侍拿来最近的军报。

    去年夏秋之际的远征,并没有取得原先预计的效果,只打下了一半的土地。

    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并不单纯,其一便是呼衍王在临死前对继承人和军权都做了合适的安排,最终没有引起混乱。

    其二那年的远东地区,冬天来得格外的早,九月底便开始降温,还没进十月就已经大雪封山了。

    匈奴兵果然早已学去了雪橇和滑雪技术,所以在这方面大汉军队并不占优势。

    以段颎的性子,本来还打算继续强攻,但那样的话,在极端严寒天气之下,军队肯定会损耗巨大。

    最终皇甫规在多方考虑之后,以主帅的身份下了命令,决定暂时撤军。

    这个决定也得到了刘志的赞成,于是战事就这么暂时停了下来。

    为此段颎心中一直很不痛快,他是主动请缨调来北境战场的,如今却没能完成预定的战略任务。

    自己觉得十分丢人,南征北战二十多年,他也不是未曾遇到败绩,但那是战乱年代,双方实力相差不大。

    因此胜败都乃兵家常事,也无人会因此而轻看他。

    但现在却不同,呼衍王本就是皇甫规的手下败将,大汉如今的武器装备和兵力,都远远高于匈奴人。

    何况如今太平日久,在整个大汉边境上,这是唯一的一场战争,可谓是万众瞩目。

    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失败肯定会被无限放大,弄不好还会名声扫地。

    因此战争虽然按了暂停键,但段颎的先锋军却没有回北匈奴,他将军队驻扎在两百里外,不肯听命退回。

    皇甫规早已看穿了他的心思,无奈之下,只得派人从边境开始,每隔二十里修建一所堡垒,用以保证他的物资供应。

    因为去年冬天来的早,也造成了今年春天来得同样的早。

    根据前方传回来的消息,段颎已经在积极备战,准备在近日开始发起猛攻。

    对此刘志有些担心,怕他急于求成,造成孤军深入,他可不想为了个区区的远东地区,折了一员大将。

    原本他没打算在远东大量使用火药,但现在形势不佳,便也不用顾忌那么多了。

    于是早在二月里,便赶着让全旭给他押送了一批新式火药武器过去。

    对于这个任务,全旭自然是喜出望外,他觉得自己骨头都已经快生锈了。

    借着这个机会,也好过一把驰骋疆场的瘾。

    这些年来,火药的改进以及火药武器的开发,一直就没有停过,配方比从前改善了许多,稳定性更强了。

    最新的手雷和霹雳弹,威力惊人,使用简单方便,还不容易发生意外爆炸。

    甚至,随着冶炼技术和钢铁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开始着手研发火药枪了。

    尽管现在看来,大汉四海升平,放眼整个世界,在军事上都没有敌手。

    但作为统治者,必须常怀居安思危之心,谁知道在这世上的其他角落,会不会再来一名穿越者呢。

    全旭北上的路线,是直接从京师走直线入并州,然后穿过整个辽东,从勒拿河畔进入远东地区。

    这样路程要比西行至西域,然后北上要近得多,何况全旭率领的轻骑兵都是精锐之师,行军速度很快。

    相信此时已经抵达了目的地,两军汇合,威力大增,有这三员虎将在,刘志相信再怎么也输不了。

    沉吟片刻之后,刘志提笔给段颎写了封信,之所以亲自操笔,也算是对未来亲家的尊重吧。

    第二日,刘志特意打发人给永安宫送礼物,然后示意田晏派段通执行,就是为了能让郾太后看一看。

    御前侍卫和内侍一起运送赏赐之物,是宫中很常见的事情,而且还算得上是个美差。

    毕竟每次都能拿到丰厚的打赏,自然大家都愿意去了。

    段通接到任务也没多想,不敢有丝毫耽搁,让内侍端着赏赐就往永安宫行去。

    刘袖昨夜一直没睡安稳,她对段通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因此多少有些患得患失。

    总是担心段通会入不了祖母的法眼,到时候不同意这桩婚事怎么办?

    可她又不知道段通会何时过来,因此便早早起床,陪着太后用早餐。

    刘袖是郾太后一手带大的,怎么会不知道她的性格,见她如此在意,也不好戳穿,只是假作不知,免得她尴尬。

    用过早餐,刘袖又陪着祖母在花园散了会儿步,大约巳时许,有内官回禀,皇帝赐了礼物下来。

    这不年不节的,也没什么特别的由头,郾太后与儿子之间很有默契,一听便知道是怎么回事。

    便传令让送礼物的人过来回话,刘袖此时也猜出来了,想了想还是找了个借口回避。

    只是她并未走远,而是藏在附近偷窥。

    看到段通身穿明光铠,更添了几分英武之气,不由得两腮泛红,心脏咚咚咚地跳起来。

    郾太后见他气宇轩昂,自然也是十分满意,便慢条斯理地问了些他家中的情况。

    原来这段通乃是段大将军的次子,他出生之时,正是段颎被梁冀罢官,流放边疆的时候。

    因此段颎的夫人,对于从军一途有着很大的怨念,从小便让儿子以习文为主。

    希望将来他能够举孝廉,做个文官。

    可后来的事情谁也没想到,段颎搭上了皇帝的快车,短短数年间,官运亨通,扶摇直上。

    段家的地位也水涨船高,成为了朝廷新贵,而段通因为从小学文,反而成了段家唯一文武双全之人。

    这些年来段颎的官越做越大,最终成为镇守一方的将军,按照惯例,必须要留一个儿子在京城作为人质。

    于是便让段通入了御前侍卫,一来好让陛下放心,二来他成为了皇帝近卫,将来的机会便比别人强许多。

    可无论谁也没想到,段通会被舞阳公主看上。

    一番询问下来,郾太后见他举止大方,言谈爽利却周全,觉得与孙女沉闷的性格正好互补。

    因此她是越看越喜欢,越看越满意,此时段通早已察觉出不对劲,怎么看太后都是特意召他前来的。

    联想到昨日的事情,心中隐约已经有了一个答案,对于舞阳公主,他的印象也不错。

    何况公主如果已经选定了他,又岂能由得他拒绝,那可是抗旨不遵的重罪。

    扫了皇家颜面,以后自己的前程也不必再想了。

    还不如大大方方的接受,哪怕是作为陛下的女婿,他相信只要自己有能力,也绝不会被埋没了。

    太后问完,笑微微地赏下了一支玉簪,便打发他回去复命了。

    段通的性格粗中有细,玉簪本为女子之物,看来太后已经做了决定,自己与舞阳公主的婚事应该是定下来了。

    门后偷窥的刘袖,见此情景,也满心欢喜,父亲早已同意,只要太后这边没有问题,便算是板上钉钉了。

    那边段通带着玉簪回到中德殿,向刘志汇报情况,见到玉簪,他自然明白了母亲的意思。

    于是便笑着把话说开了,“朕欲将舞阳公主下嫁于你,你意下如何?”

    虽然皇帝是客客气气的询问,表面上是在征求他的意见。

    可只要不傻的人,便应该明白此时该如何应对。

    只见段通立刻曲身下拜,郑重发下誓言:“臣若能得公主为妻,当珍之重之,视如瑰宝。”

    “哈哈哈……好。”

    刘志眉开眼笑,作为一名父亲,女儿能够找到一个好归宿,自然是欣慰无比。

    接下来,刘志又详细地考察了一番段通的文才武艺,觉得这孩子样样出色,是个可造之才。

    而且他的性格刚柔并济,很适合刘袖这样心思细腻婉转的女孩。

    当年舞阳公主的母亲田淑妃,若是不进入宫廷,只守着一个对她一心一意的良人,只怕也不会芳龄早逝了。

    当日段通从宫中回府,便立刻去见了好友来艳,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他。

    来艳也不禁啧啧称奇,段通参加芳林园的宴会时,根本就是抱着凑数的念头。

    没料到却阴差阳错被舞阳公主相中了,也算得上是一段佳话了。

    “如此美事,应当好好庆祝一番。”

    来艳很替他高兴,当即约了几名好友,一同去喝酒庆祝。

    毕竟段通与他身世不同,至祖父辈都还是个游侠,而他父亲虽然位高权重,到底只是个新贵。

    因此那些老牌的世家大族,都不怎么瞧得起段家,把他当做暴发户一般对待。

    因此,段家与一些同为新贵的家庭,基本上被排除在世家大族的圈子之外。

    来艳这样的世宦大族出生的子弟,能与他交好,其中也有一段机缘巧合的故事。

    二人志同道合,又都钦佩对方的人品和文采,所以才不顾世俗的眼光成为了至交好友。

    现在段通能够成为皇亲,家族的地位立马也会提高不少,以后在京师的贵族圈里也有一席之地了。

第326章不欢而散

    舞阳公主适御前侍卫段通的消息,很快就传扬出去,虽然还没有正式下诏书,但基本上已经确定了。

    当然之所以没有下诏书,也是有原因的,毕竟她是皇次女,上面的长公主刘华又未婚配。

    按照礼制长幼有序,做妹妹的岂可越过姐姐去。

    现在,所有人的眼光都集中到了安阳长公主身上,搞得她也很有压力。

    这下子她不选个夫婿都不行了,舞阳还眼巴巴的看着她,后面刘维也十六岁了,前几天太后已经放话要为他选妃。

    刘志倒不想逼她,可太后那边却给皇后施加了压力,邓猛语重心长地找女儿谈了两次。

    为了不让母亲担心,刘华无奈只得把太后为她初步摸排过的资料又拿了过来,仔细观看。

    挑挑拣拣把觉得不合适的拿到了一边,在看到来艳的名字时,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放了过去。

    毕竟他曾经当面表示过,不愿意成为皇家成员,她刘华好歹也是大汉长公主,总不可能强人所难吧。

    这边她还在精心挑选,那边耿德妃也在开始为儿子筹谋。

    皇子与公主不同,他们的婚姻一般都是政治联姻,家世上要对自己的前程有所助益才行。

    刘维是长子,哪怕不是嫡出,也一样具有竞争皇储的资格。

    毕竟大汉几百年的历史上,身为庶子却能继承大统的也不在少数,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真命天子的命。

    这些年来耿显在宫中的地位还算不错,当年的谋逆案,因为她的当即立断,并没有受到多少连累。

    但她头脑很清醒,知道这只是个表面现象,一旦她参与到皇储之战中,这些黑历史绝对会成为被攻击的理由。

    也就是说当年她那个糊涂的父亲,决定政变之时,就已经断了自己儿子的前程。

    因此这么多年来,她也熄灭了那份野心,谨守本份,可刘维不这么想啊,他觉得自己一直努力上进,各方面都很优秀。

    而皇后的双生子,虽然是嫡出,占着正统的名分,可自己在年龄上还是具有优势的。

    而且正因为刘瑾和刘瑜是双胞胎,将来在选择上必然很会很为难,到时候竞争激烈,若自己筹谋得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来个渔翁得利。

    至于另一个弟弟刘震,他压根儿就没放在眼里,那家伙连母亲都没有,本身性格又老实巴交,憨憨傻傻。

    这样的人,父亲怎么可能放心把偌大的国家交到他手里。

    自己一手抚养长大的儿子,耿显如何不明白他的心思,找机会旁敲侧击的劝了几回。

    刘维在自己母亲面前,每次都满口答应,可一转身却依然故我。

    到最后耿显也没了办法,只得听之任之,毕竟皇帝现在还年富力强,也从未听说他打算立皇储。

    等再过几年,也许一切都变了。

    这次刘维选妃,母子二人又出现了分歧,耿显希望他找个知书达理的普通世家女子为妻。

    毕竟不管刘维是不是打算参与皇储之争,在现在的情况下放低姿态,避免被人注意和利用,才是最佳的选择。

    至于妻族助力,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甚至于对方如果身世太好的话,反而有害无益。

    因为皇帝摆明了很讨厌外戚专权,因此强大的外家不但起不到辅助作用,还可能会引起皇帝的反感。

    可刘维却并不这么认为,自己的母亲一族已经没什么人了,如今他在朝中形单影只,没有一个靠得住的帮手。

    在这种情况下,有什么比一个强大的妻族,来得更稳妥一些呢?

    为此母子二人争执不下,太后那边送过来的资料有三十多份,里面备选的女郎各有千秋。

    有的是老牌功勋世家之女,也有的是朝中重臣的千金,当然也有一部分家世一般。

    在太后的心目中,娶妻当娶贤,所以她在挑选的时候,主要是看的该女子的性情、才学和人品。

    在这么多才貌俱佳的女子当中,刘维一眼就看中了袁盱的四女儿袁琳,袁盱为秘书省大学士,实权在握,又深受陛下的宠幸。

    而那些老牌功勋世家的贵女,说起来身份高贵,实际上娘家却并没多少实权。

    何况按袁盱如今的年龄,至少还能在朝中待个十几年,足够辅佐自己竞争皇储之位了。

    至于那袁琳长相性格如何,他是全然不关心的,皇家婚姻,看的就是家世,其他的都不重要。

    耿显很失望,儿子这般高调,就差把野心二字写在脸上了,偏偏还自以为是,听不进去她苦口婆心的劝告。

    看来他还是太年轻了,以为自己只要好好表现,尽量让父亲看到他的努力和优秀,就会有希望。

    可事实上,恰恰相反,耿显平时颇喜读书,史书上那些高调的皇子们,无一例外地下场凄惨。

    这边刘维拿着袁琳的小像,立即跑到永安宫去复命,当然,他向来有些小聪明,不可能明说自己的打算。

    只是将袁琳从上到下夸赞了一遍,说得他仿佛是一见倾心。

    老人家自然乐见晚辈子孙婚姻和美,听罢很高兴。

    “好,等安阳的事情定下来后,就马上把你和舞阳的事情,也一起订下来。

    到时候便是三喜临门,皆大欢喜了,哈哈哈……”

    这些日子,太后操心几个孙子孙女的婚事,忙得不亦乐乎,早把之前的烦恼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眼看着她的身体越来越硬朗,刘志自然也是十分欣慰了。

    当刘志知道长子选了袁氏千金时,愣了愣,没有马上表态,而是暂时压了下来。

    当晚他去了给耿显宫中,询问她的意见,结果却得到了不同的人选推荐。

    儿子大了,开始有了自己的主意,他这个做父亲的,也该负起引导的责任。

    其实他并不反对儿子有野心,身为皇子,谁不希望能成为九五至尊。

    只要手段正当,那也无可厚非,而且他很清楚,以袁盱的智慧,哪怕女儿嫁给了刘维,也不会参与到太子之争。

    不过,他还是决定遵从德妃的意见,因为他一旦同意儿子取了袁琳,会对袁盱的官声不利。

    哪怕他再秉公处事,在旁人的眼中,都会把他与刘维捆绑在一起。

    而他不仅仅是一个父亲,还是大汉帝国的掌控者,所以做任何事情之前,都需要先为国家考虑。

    因此最后他还是拍板,选择了一名六品文官的女儿,那女子名叫温婳,是个色艺双绝的女郎。

    而且性格温婉大方,将来绝对是个不错的王妃人选。

    刘维听到父皇最终选择了母亲推荐的人选,不由得勃然大怒,气冲冲的跑到耿显面前质问。

    母子二人大吵了一架,不欢而散。

    耿显也因此对儿子冷了心,打算以后都对他不闻不问,免得被他气死。

    不过这件事木已成舟,她也不会改变决定,生气归生气,总不能看着儿子一错再错吧。

    而那边一向颇有决断的刘华,却在自己的婚事上举棋不定,总是难以下决定。

    到最后干脆放弃了,挑了三个预备人选出来,让母亲和祖母来为她选定。

    既然找不到情投意和之人,那嫁给谁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条件相当就可以了。

    郾太后与邓猛商量了一番,又询问了刘志的意见,最后为她挑选了不其侯伏完。

    伏完性格沉深大度,一表人才,乃是大司徒伏湛七世孙,袭爵“不其侯”,官拜侍中。

    刘华自己也没意见,最后便这样决定下来。

    到了四月间,宫中下了正式的诏书,皇长女阳安长公主适不其侯伏完,皇次女适御前侍卫段通。

    而皇长子刘维则准备迎娶一名六品文官温绍的女儿为妻。

    虽然下了诏书,但要到正式的婚嫁之时,尚还需一年多的时间。

    前后有三位公主和皇子婚嫁,要忙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郾太后再也没了时间长吁短叹。

    她和皇后二人,忙着给她们准备合适的嫁妆或者聘礼,其中还有无数的礼节需要完成,这一两年只怕一刻也不得闲了。

    何况后面刘震和另外一位公主刘颖,两年后也到了婚嫁的年龄,应该说一连好多年都闲不下来。

    孩子们的婚事都定下来了之后,刘志也算是完成了一件心事。

    眼看着又快到了夏天,今年打算从运河坐船北上,去涿郡那边看一看。

    东汉时期的涿郡属于幽州,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一带,在当时便已经是重要的边境城市之一。

    尤其是当年辽东还没有收回来的时候,涿郡与鲜卑各族接壤,因此成为一个军事重镇。

    实际上从战国时期开始,加上秦汉数百年,涿郡都是重要的兵家重地。

    后来开始发展航海之后,又在涿郡沿海开辟了一个港口,如今蒸汽轮船的试运行已经圆满结束。

    邓演从印度洋,过好望角,绕行万里到达了地中海,大汉帝国与古罗马帝国,从此在外交往来上又更上层楼。

    他在地中海沿岸各国拜访了一圈,极力游说他们在埃及地区开挖一条大运河,缩短与大汉的贸易距离。

    此时的古罗马帝国正处于极盛时期,在地中海沿岸各国之中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经过再三考虑,最终他们也觉得这个方案于自己有利,而且大汉还承诺在技术上支持他们。

    毕竟大汉在开挖运河这件事情上,可是具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

    而且他们还有着闻所未闻的蒸汽机械,据说在抽水和搬运方面,强大无比,宛如神迹。

    有了罗马帝国牵头,周围的一些小国家都趋之若鹜,紧接着邓演又派人说服了安息帝国的国王。

    于是一条伟大的运河,就此动工,这是他出发之前,刘志交给他的任务,如今并没有费多大力气,便圆满完成。

    这次回航他并没有另辟蹊径,而是原路返回,从好望角绕行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哪怕现在有了蒸汽轮船,速度是以前风帆轮船的几倍,但要进行如此长距离的航行,也非常麻烦。

    等到他回到大汉,前前后后也花了一年的时间,在南洋做了短暂停留之后,便启程北上,准备回京师复命。

    半路上听说皇帝去了涿郡,便直接过去与他汇合。

    刘志也刚刚到涿郡,今年皇后忙着几个孩子的婚事,再次留在了洛阳。

    而刘华与刘袖都要备嫁,也没能随行,因此刘志便只带了刚刚晋升为充容的田圣。

    涿郡这边并没有行宫,刘志也不想劳民伤财,便选择了一座郊外的世家山庄。

    他从五月中旬出发,沿着运河而上,每到一处都会停下来巡查一番,看一看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

    为了减少沿途官府开支,接待费用都是由内务府的私库支付,免得引起地方上进行攀比,浪费了人力物力。

    若是因为单纯出游而导致地方财政困难,那他与好大喜功的隋炀帝,又有什么区别。

    幸好他有蒸汽轮船,用不着像隋炀帝那样,征召无数美貌如花的青年女子为他拉纤。

    因为是自己出钱,所以接待规格都是统一的,也不会过于铺张浪费。

    当然,他也严禁举办盛大的欢迎仪式之类的活动,只需要当地的主要政府官员,以及一些名士陪伴。

    除了检查当地的民生情况,顺便也会游览当地的名胜古迹,湖光山色。

    当了快二十年的皇帝,他首次感到了当皇帝的惬意之处。

    如此这般,等到了涿郡的时候,都已经到了六月中旬,安顿下来休息了几天,正巧邓演也到了。

    这一次,邓演为他带来了地中海沿岸的特色珠宝和奢侈品,也搜罗了许多当地的书籍。

    尤其是古罗马帝国,在基础数学和建筑学,以及法律方面,都有些自己独特的优势。

    因为不是在京师,刘志便没有为他举办官方的正式欢迎仪式,君臣二人席地而坐,姿态悠闲地边吃边聊。

    “之前臣便听说这罗马帝国没有皇帝,只有元首,而且权力都掌握在长老院手中。”

    古罗马帝国这种类似于后世民主制的作风,对于严格秉承着封建君主制度的大汉人来说,确实十分的新奇。

    不过,这也不是一般的大汉士族所能接受的,毕竟这与传统的孔孟之道大相庭径。

第327章首开先河

    古罗马帝国的这种古典民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基本上算是资本主义民主制的先河。

    只可惜,这已经是最后的辉煌,很快古罗马帝国就将盛极而衰,进入动乱阶段,制度也将变为封建君主制。

    说白了,这种古典民主制,其实就相当于中国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执政制度。

    华夏的尧舜禹时代,就与之十分类似。

    刘志并没有在邓演面前刻意隐瞒他的所知,当然,南海公也早就习惯了他的未卜先知。

    二人在这件事情上,拥有着无需言语的默契。

    只不过邓演不知道的是,刘志对他充满了羡慕,他的所知都是从书卷中看来的。

    停留在白纸黑字之上,不像邓演,是真真切切地走过了万水千山,经历了风霜雨雪,看遍世间繁华与荒凉。

    多年的航海生涯,让邓演的皮肤被凛冽海风吹得粗糙黧黑,早已不复昔日翩翩少年的形象。

    光看外表,三十几岁的人,与京城中那些养尊处优的世家官员相比,简直就像个四十多岁的山野之人。

    不过就他这出众的气质,谁也不可能把他错认为鄙陋村夫。

    君臣二人在山庄中休息了两天,刘志便决定跟着他到海上去转一转。

    他也不会跑远了,最多就在渤海湾附近走走,看看一望无际的大海,享受一下海上垂钓的乐趣。

    上辈子刘志是内陆人,并没有机会去海边,更没有机会享受这天高地阔的壮观风景。

    坐上出海的蒸汽大轮船,当身处一望无际的大海之中,顿时觉得天地之大,自己直如沧海一粟。

    只觉得心旷神怡,在这特殊的环境中,他暂时放下了自己身为帝王的责任,做回一个普通人。

    原本只打算在海上逛个两三天的刘志,食髓知味,结果过了十几天才回航。

    不久邓演便向他辞行,准备先回京师看一看母亲兄弟和孩子,然后回南洋休整一段时间。

    接下来他打算再走一次南美和北美那边,有了蒸汽轮船的加持,相信再不需要那么多年才能打个来回了。

    这些年来总是如此,自从邓演出使西域诸国以来,十几年来,二人一直是聚少离多。

    不过他们也早已习惯了这种模式,都是有格局的人,不会因此而伤春悲秋。

    接下来刘志一直呆在涿郡,他之所以把此地选择为第二个出游的地方,自然是有着国家层面的考虑。

    长安作为西汉旧都,对于整个大汉帝国的意义毋庸置疑,仅次于洛阳。

    但刘志觉得涿郡也是个十分重要的地方,这些年中西部和江南发展得很快,而他也把主要精力花在了那边。

    由此而疏忽了东北部的发展,涿郡在这一块区域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将它发展起来,可以带动整个一片区域的经济。

    所以他此次借着避暑的名义,前来涿郡,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察和建设涿州城。

    此行他带来了秘书省负责政策参谋方面的官员,还有工部、商部、户部等部门相关人员,负责考察和做出初步规划。

    出门前,他已经就此事与内阁大臣们商量过,基本上达成了共识。

    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大汉的经济的确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具体到每一个地方,却极度不平衡。

    目前东北、西南和极北地区,都十分落后,与中原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没办法,造成这样的局面,有着太多的原因,地理环境,基础设施,还有文化底蕴等等。

    眼看着如今中原地带日趋稳定,所以刘志和朝中大臣们,都不约而同地把眼光转向了更贫瘠的地区。

    三地相比,东北部的基础明显要好得多,那里土地肥沃,早期又是移民的主要地方,因此而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明。

    当然随之而去的还有儒家文化,十几年的交融杂处,原先此处的鲜卑人也慢慢接受了中原文明。

    为了发展那边的农业,打造一个新的大汉粮仓,刘志很早就派人在那边修建的类似于后世农技站的地方机构。

    不仅仅是进行农业技术指导,更要负责免费借贷种子和农具。

    后来成立农学院之后,刘志也特别在东北建立了一座分院,这对当地的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只是由于人口数量不够,所能种植的面积不多,所以产量虽然大为提高了,但依然算不上是国家粮仓。

    整个大区域内,缺少一个成规模的副级行政中心,以此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作为后世来客,当然对古老的涿郡不会陌生,自明朝开始,他便成为了新的都城,然后一直延续下去。

    从海上回来之后,刘志亲自在涿郡城考察了半个月,然后与相关官员们汇总资料。

    此时的涿郡城,仍然是个军事重镇,但随着中原地区的繁荣,它也受到了辐射。

    再加上大运河的修建,附近又建立了北方海港,因此贸易地位也日趋重要。

    总的来说,涿郡城是个欣欣向荣的希望之城,有些蓬勃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因为自战国和先秦以来,涿郡就是抵御胡族的重要关口,整个城市都是以军事基地的样式修建的。

    所以当时考虑的并不是经济,凭借着险峻的山势修筑,现在他的历史使命早已削弱。

    所以新的涿郡城,应该要将地址挪到平原上,否则没办法持续发展。

    当然,重建一座城池的代价实在是太高,刘志主持众人商议了几次,决定放弃修筑最常规的城墙。

    古代城市之所以要高筑墙,主要还是从军事和安全两个方面来考虑的,现在大汉的情况早已改变。

    所以新的城市规划,也应该与时俱进,而涿郡新城,就将是首开先河之地。

    放弃城墙,在成本上起码要节省三分之一,怎么看都比较划算啊。

    把节省出来的资金,用于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岂不是更好。

    这批官员当年都曾经亲自经历过洛阳新城区的建设,具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

    城市区域以道路来区分,差不多呈正方形,被贯穿东西南北的笔直大道,整齐地分为九宫格。

    中心地带是地方官府和官学所在地,东西南北都设有居住区和贸易区,但主要的贸易区还是东西二市,规模也比其他地方大得多。

    这也是大汉城市的常规划分,也因此买东西,才成为后世的口语,原因就在于此。

    南市主要是富人区,而北市则是手工作坊的聚集区域。

    除此之外,刘志最重视的便是城市排水系统的修建,作为现代灵魂,他清楚地知道,这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后续发展。

    试想想,一个污水横流,臭味薰天的城市,哪怕其他方面再出色,那也很难让人舒服得起来。

    洛阳新区建设的时候,刘志对地下排水系统,就进行了首次规划。

    至于效果可以说是出奇的好,让洛阳人看到了一个干净整洁的全新城市。

    后来,他对于皇宫和老城区也进行了逐步的排水系统改造,这样的洛阳城,才配得上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更逐渐成为整个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

    如今在涿州城的规划中,此系统已经日趋完善,而工部的官员们,对此也早已驾轻就熟。

    当然考虑到现在的涿州城人数并不多,就算加上部分周边居民,人口也刚刚够两三万。

    如果城市修建的太大,到时候不但花费巨大,而且还会成为一座空荡荡的城市。

    但如果修建得太小,对于涿州城后续的发展有十分不利。

    因此他们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先修建一座五万人左右规模的城池,到时候再想办法从周边地区迁入一些人口。

    在修建的时候,就已经为后续的扩张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井字形的道路和正方形的外形,都有利于将来向外围辐射。

    而且目前的城市规划,也不会过于劳民伤财,给国家财政造成紧张。

    当然,修建城市所需的劳力,都可以从周边征调,他们将来也会是城市的首批居民之一。

    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是除了大运河的修建之外最大的了,所需要的时间跨度也非常的长。

    刘志估计怎么着也要五六年的时间往上,不过付出的代价也是值得的。

    将来整个东北地区,都会因为他的存在而变得越来越繁荣,涿郡就是下一个陪都。

    为了这件事情,从六月底开始直忙到八月,经过反复的修改,规划图以及预算都已经圆满完成。

    接下来,刘志将带着预算回到京城,和内阁大臣们商量财政拨款的问题。

    然后还要挑选一位专门负责营建城市的官员,此人必须经验丰富,又正直无私。

    其实人选刘志心里面早有了,那就是运河总监陈寔,他主持修建了大运河,而且还完成得十分圆满。

    自去年开始,他在负责开挖洛阳到长安城的运河,想要把大汉最重要的两个超级城市直接连起来。

    以他的经验,修筑涿州城应该是绰绰有余,不会有任何问题。

    而且刘志打算等涿郡城修好之后,就让陈寔担任整个东北道的总督,就像董班如今就是西南总督。

    一个总督的权力,非常之大,可以管辖几个州,但总督只有监督和指导权力,没有任何军事方面的职能。

    否则他当年进行州郡改革,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而且总督不是常任职务,一般都是偏远和急需发展的地区,一旦等地方经济发展起来以后,就会撤销总督之职。

    总督虽然只是临时官员,但品级却非常高,属于二品大员,而且还是由中央朝廷直接指派。

    也就是说,他们与地方官员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理论上与同品级的京官平起平坐。

    从运河坐蒸汽轮船回来,这一路上没再做任何停留,所以速度很快,几天的时间就回到了洛阳。

    由于一路坐船,并没有什么劳顿辛苦,所以刘志也没有休息,直接就拿出了规划图和预算,召开廷议。

    涿郡城的规划图,大家都没意见,对于工程预算却颇有微词,工部给出的初步预算方案,高达两亿钱。

    这还只是第一期的工程预算,后期将会逐年投入,五六年下来,将是一笔天文数字。

    “不过是个小小的边境城市,没必要修建的这么繁华,陛下是不是该考虑先缩小城市规模,以后再任其自然,慢慢发展就行了。”

    这是朝堂上的主流意见,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拥护,刘志看了看,发现基本上都是些中层官员。

    那些大佬们,却一个个老神在在,并没有就此事发表意见。

    看来他们在眼界和格局上,与那些中层官员们,还是有着莫大的差距。

    果然,就在朝臣们议论纷纷,要求刘志减少财政预算的时候,秘书省大学士袁盱缓缓开口。

    “我观陛下的意思,是想将涿州城建设成为新的陪都,东北地区的发展潜力,诸位可能小瞧了。

    不如,就由我来给各位解释一下。”

    秘书省的主要职责,便是收集全国各地各方面的情况,通过分析、统计和筛选,然后发现国家在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并以此为依据,向刘志建议新的政策调整方案。

    所以在区域发展情况方面,袁盱自然有着最大发言权。

    “在诸位心中,辽东地区是否还停留在蛮荒未开化的阶段?”

    当年刘志还未派人攻打辽东之前,那里只居住着鲜卑各部,并没有任何汉人居住。

    当时鲜卑人还处在游牧阶段,生活主要靠渔猎和放牧来维持。

    自从辽东归顺之后,为了转嫁当时十分严重的土地兼并矛盾,刘志鼓励中原没有土地的流民去辽东定居。

    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譬如免费发放种子,免除长达十年的任何赋税。

    帮助修建房屋,借给生产用具,免费借给口粮等等一系列政策。

    当时的中原灾害战乱频繁,有大量流离失所的难民,还有无数被逼为奴,想逃脱压榨的奴隶。

    刘志这一系列的利好政策,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的劳力,不过随着中原地带逐渐发展起来,愿意移民的人也越来越少。

    后期基本上断绝了,不过为了补充辽东人口,刘志又想出了新的招数。

第328章大汉的骄傲

    第一个便是将部分运河移民分配入辽东,这个属于国家强迫政策,但其他优惠方面与自愿移民相同。

    第二,将辽东纳入流放名单,封建社会讲究家族连坐,对于一些重罪其家人和至亲,经常会流放到边远地区。

    刘志很反对官伎和奴隶制度,所以取消了律法中没为奴籍的规定,反正现在大汉帝国地广人稀,许多偏远地区都需要人口来填充。

    于是基本上就把罪犯尽量多判流放之刑,过去后统一管理,差不多相当于集体劳改农场的模式。

    在古代,被流放的人生活十分悲惨,一般都会被强迫进行高度劳动,平时非打即骂,忍饥挨饿。

    所以流放之罪对于罪官家属来说,基本上都是闻之色变,因为他们都是养尊处优之人,很少能够挨过这份辛苦,大部分都难以活着回来。

    为此刘志特别成立了监管制度,虽然这些人是罪犯,但也要保证最起码的温饱。

    在劳动量上也按照本人的具体情况分配,不能超负荷劳动。

    如今大汉人口缺乏,再不能像以前一样草菅人命了,这也成为了各地地方官员的共识。

    因为刘志将人口综合指标与政绩挂钩,也就是说与他们的前程有了直接的关系。

    不过即便是这样,刘志也不担心将来会出现人口爆炸的问题,因为这时代地方上的医疗条件太差,婴儿夭折率过高。

    说回辽东发展情况,当地由于地处严寒,所以农作物都只能种一季。

    也因此在大部分人的心目中,就会认为那边偏僻苦寒,属于不毛之地。

    实际上,由于辽东土地松软,与土地粘结的江南丘陵地区相比,耕种起来并不需要花费多大的代价。

    那里的黑土地十分肥沃,亩产要比别处明显高一些,加上冬季漫长,因此病虫害也非常少。

    最关键的是,明明身处北方却能够种植优质的水稻和大豆,由于种植周期比较长,粮食的口感和香味都属于上乘之选。

    “诸位是否吃过高价的寒香米?那就是辽东产出的。”

    寒香米是最近一些年才出现在京师市场上的,以其软糯清香的口感,迅速成为贵族阶层的热捧粮食。

    但由于数量稀少,所以价格昂贵,比之普通稻米足足高出五倍以上。

    物以稀为贵,何况寒香米的确是口感上佳,因此有价无市,必须要有头有脸的人家才能买得到。

    之前众人都以为此米是从外国贩运来的,所以才会出现紧俏的现象,没想到竟然就出产自辽东。

    “想不到辽东竟然是个鱼米之乡,确实值得好好发展一下。”

    有了这个印象垫底,接下来袁盱又详细的为大家介绍了辽东的其他特产,以及目前的发展情况。

    “而且这些投入,也并不是没有回报的,涿郡城在修建的过程中便可以吸引大量的劳工,以及诸多的商户。

    修建的房子也并不会免费给他们居住,但可以分期付款,或者每年用免费劳力抵消一部分的钱款。”

    这个分期付款的主意,自然是刘志想出来的,当然,与后世商业化的贷款模式,有着天渊之别。

    主要是为了快速吸引一部分居民,使得诼郡城尽快繁荣起来,尤其是那些参与了建设的劳工,可以优先分配到房子。

    如此新颖的模式,让大家都眼前一亮,开始热烈的讨论起来。

    “说是分期付款,也该有个年限吧,总不可能要二三十年才给齐,那样财政回收周期也太慢了。”

    最近十来年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成为重中之重,官员们开口闭口都是些经济上的专业词汇。

    “话是这么说,如果定得太短,百姓们的生活又会捉襟见肘,十分窘迫。”

    “这房子本就可以分为三六九等,有钱的如果直接付款还可以优惠一点,没钱的尽量选取等级低的房子。”

    “不如就以五到十年为期,中间若无特殊情况,到期就只能算是租住的房子。

    将租金扣除,剩下的多退少补。”

    ……

    各位大臣们思维散发,显然都对这新事物十分看重。

    不一会儿,分期付款的各项细则就已经被补充得七七八八,紧接着他们又开始商量,如何用涿郡城来带动整个辽东的经济发展。

    第一个行政管理方面的作用就不用说了,将来东北总督的行辕就设在这里。

    第二个自然就是运输方面的作用了,以后可以从涿郡那边往辽东修路,缩短两边的运输距离。

    使得辽东的特产,可以更方便快捷的运到全国各地……

    袁盱成功地改变了话题的方向,将所有人的思路都不知不觉的带偏了。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讨论完毕之后,涿郡城的财政预算也顺利的批了下来。

    至于东北总督的人选,也无人表示反对,这么多年熬下来,陈寔早已凭着自己的实力,证明了有与他们平起平坐的资格。

    尽管他出生平民之家,比其他人在仕途上走得更艰难些,但由于他才学出众,得到了当时很多名士的肯定。

    所以无形中将他的社会地位大大抬高了,从而让人忽略了他的出身。

    而陈寔的六个儿子也大多学业有成,长子陈纪,次子陈政,四子陈湛都相继以科举入仕途。

    陈纪现在于中书省任侍郎,陈政在江南某地出任县令,而陈湛则入了翰林院。

    其第三子陈洽留在家中侍奉母亲,并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据说其文才也不输于几个兄弟,只是志不在此。

    剩下的两个儿子是陈寔的继室荀氏所生,一名陈群,一名陈忠,都未成年,听说也是天资聪颖。

    将来只怕也是雏凤清于老凤声。

    在大汉陈氏满门与荀氏有得一拼,都是父子两代个个出色,只不过荀氏是世家,祖上便声明显赫。

    不像陈寔,从他开始才发达起来的,而且还是大器晚成,在底蕴上要差了许多。

    不过他的经历仍然十分典型,毕竟在此之前,很难有平民出身的儒生,能做到如他这般境地的。

    这也激励了千千万万的寒门子弟和平民学子,至少陈寔的经历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最近的几次科举考试中,平民子弟所占的份额明显有所提高,而寒门子弟的数量,更是渐渐直追世家子弟。

    虽然在总的基数上,寒门子弟还是比不上世家子弟,但架不住寒门子弟录取率更高一些。

    因此拉近了最后的差距,如今在基层官员里面,寒门子弟早已成为常态,就连平民子弟也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情了。

    十多年的教育发展,部分天资聪颖的寒门子弟,趁机抓住了机会,使得整个阶层都呈现出迅速崛起的形态。

    现在,各个县级单位都修建了大型的学校,主要就是面向寒门子弟和平民的。

    尤其是平民子弟,只要能够考上学校且成绩优秀,便由官府补贴给奖学金,解决他们的学费问题。

    而且由于书本昂贵,每个学校都会对平民子弟进行教材租借,这样比购买要便宜得多。

    勤快点的话,自己还可以花时间慢慢抄录下来,能够节省一大笔资金。

    不过即便如此,绝大多数的平民子弟还是没有机会读书,但全国各地都开办有手工艺教授学校,还有指导怎么种田的培训机构。

    因此大汉人的素质水平,这些年提高得很快,年轻人基本上都会简单的算数,认识一些普通的汉字。

    当然整个大汉的素质教育,还需要很长的路来走,现在最主要的是把这种风气提高起来。

    这个八月,终于从边境传来了好消息,皇甫规和段颎,以及全旭三人,大破远东,彻底歼灭的匈奴余孽。

    将广阔的土地纳入了大汉帝国的版图,使得疆域再次得到了扩充。

    不过此次战役可谓是一波三折,匈奴人勇猛如饿狼,在被逼急了的情况下,也会做垂死挣扎。

    段颎由于急着洗刷名誉,不惜孤军深入,结果进了对方的埋伏圈,差点被人给包了饺子。

    幸好皇甫规及时预判,派遣全旭前去营救,三面夹击实现了反包围,最终反而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好成绩。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哪怕大获全胜,段颎依然十分惭愧,随着远方捷报一起送过来的,还有他的请罪书。

    在请罪书中,他称自己这些年来自高自大,有些忘乎所以了,此次若不是皇甫规的战略预判精准,他可能就回不来了。

    若真的全军覆没,那受损的不光是他和先锋军的性命,更是大汉的荣耀和威名。

    因此他自请夺去镇西将军一职,解甲归田。

    刘志看了沉吟半响,将这封信给压了下来,对外公布战报的时候,只说是两位将军事先商量好的引诱计策,从而替他把罪过隐瞒了下来。

    不是他徇私枉法,毕竟段颎的实力摆在那里,并不能因为一次战役的失败就否定他的能力。

    所谓将军百战声名裂,当年武帝时期的名将李陵,一生战绩显赫,却因为最后一战的失败,身败名裂。

    甚至被抄家灭族,可谓是下场悲惨,此后一千多年,不断地有人为这位名将叫屈,认为他是史上最不值得的将军之一。

    而且目前边境上的将领,能够镇压一方,又能让他放心的,也确实没有几个。

    因为此事将段颎削职,一时之间也难以找到合适的人选来接任。

    所以刘志不希望,像李陵这样的悲剧在自己手上重演一遍。

    为了安抚,刘志还特意给他回了一封亲笔信,并称他此次他功过相抵,不罚不赏。

    镇西将军皇甫规身为主帅,被刘志加勋爵为一等县侯,可世袭三代。

    如今大汉的爵位划分越来越严格,能得如此赏赐,已经是德被无边了。

    而且按目前的形势来说,在刘志的统治期内,很难再发动开疆扩土的战争。

    所以往后以武勋封侯的人,将会十分稀少。

    全旭这次作战勇猛功不可没,也被加封为关内侯,实现了阶级上的跨越。

    朝臣们对于陛下没有封赏段颎的行为,私下里虽然也有所怀疑,但大家都知道,段颎已经与陛下结为姻亲,所以觉得此举很可能是为了避嫌。

    战役结束之后,刘志让段颎留守远东,让他负责清扫匈奴余孽,当然也有让他将功赎罪的意思。

    虽然刘志不打算明着追究他的责任,但身为帝王,哪怕再偏爱他,也必须赏罚分明。

    否则会影响段颎在军中的威望,至于自己的名声他倒不担心,明君也罢,昏君也好,如今的他根本就不在意了。

    就像一代女皇武则天说的那样,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北境外的威胁既然已经解除了,皇甫规的驻地,由北匈奴拉到了大宛、康居一线。

    而全旭则负责押解着北匈奴可汗回京师问罪。

    说起来这可是个美差,若倒回去放在十五六年前,绝对是万人空巷,百姓们敲锣打鼓夹道相迎的盛事。

    可现在的大汉人,还真没把这事当成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件,当然欢迎仪式还是有的,只是人们的心情没那么热烈罢了。

    现在的匈奴可汗是呼衍王的长子,乌图,一路上全旭也没有虐待过他,主要原因是不屑于这么做。

    到了京师附近才给他带上枷锁镣铐,列队进城,亲眼见识到洛阳的宏伟壮观,繁花似锦。

    乌斯终于明白了,自己究竟有多么的渺小和可笑。

    和刘志富丽堂皇的皇宫比起来,不说他在远东的宫殿,哪怕当初在北匈奴的都城,与之相比也像个乡下土财主的房子一般。

    跟这样强盛的国家作对,完全就是蝼蚁撼树,没有半点胜算。

    一路上那些士兵对他的轻蔑,都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之前他还以为是战败的原因。

    现在看看洛阳城那些普通的市民,看待他们的眼神也是一模一样,既骄傲又坦荡。

    一个国家如果连百姓都能如此自信,那他还有什么理由不强大呢。

    崇德殿前举行的献俘仪式,刘志并没有亲自出面,这位名义上的北匈奴可汗,还没有这个资格。

    只是让秘书省大学士袁盱,和全旭举行了交接,然后颁布了陛下的诏书。

    乌斯被封为败北侯,享受到了跟之前康居王一样的待遇,被送到郊外庄子里监管起来。

第329章悔不当初

    若老实听话,过几年就随便给他赐一处小宅子,让他安享余年。

    要是不安分,那就对不起了,随便找个理由就可以让他无声无息的消失。

    之前的康居王就很听话,现在也在城南闾巷拥有了一所小房子,日子过得逍遥自在。

    凯旋献俘之事,在纷繁的洛阳城没能热闹几天,就被大家抛诸脑后。

    不过,新晋关内侯全旭,最近却着实风光,他原本不过是个猎户,阴差阳错做了陛下的护卫。

    当年在陛下打猎时,因为救驾有功,这才脱颖而出,而且他放弃了留在皇帝身边的好机会。

    自请赴边关打仗,带着当时全是些二世祖的羽林军,参与到辽东之战。

    在谁都不看好他的情况下,却屡立战功,从此踏上了一条漫漫征伐之路。

    在所有战功赫赫的将领之中,他是最年轻的,眼看着皇甫规、段颎和张奂还有种暠等名将,都已经步入暮年。

    如今壮年将领还有赵恺和陆奉二人,算是朝廷的中流砥柱,再往下数却只有全旭和魏野撑得起门面了。

    但魏野虽然武力值非凡,于兵法谋略之途,却比全旭差远了。

    这么一算起来,将来全旭的前程绝对是不可限量。

    而且此次回京之后,陛下赏赐不断,重新赐了府邸不说,金银布帛之类,更是不可胜数。

    最近邀请他赴宴的世家大宦络绎不绝,但全旭却显得很低调,除了几个私交甚笃,或者确实推脱不掉的,其余的一概婉言拒绝。

    他从小家境贫寒,母亲又改嫁他人,因此小小年纪便担负起家中重任,于人情世故上自然十分精通。

    当然明白,作为武将,实在不宜与文官们走得太近,难免有勾结之嫌,但太过于冷淡,又容易得罪人。

    淡然处之,不远不近,方才是长久之道。

    可即便他如此小心谨慎,却依然摊上事了,某日秘书省大学士袁盱下朝,却路遇一老妇拦住了车驾。

    “大学士,老妇状告儿子不孝,还请为小民申冤。”

    这老妇声音尖利,被护卫们拦在一丈多远,依旧哭得涕泗横流。

    在大汉朝,不孝可是仅次于谋逆的重罪,甚至比贪污受贿之类的还严重。

    但身为殿阁重臣,如此小事自然不会受理,立即便有属下过来劝导。

    “这位老媪,不孝的案子可以投往京兆尹处,袁公并不负责,若是不知所在,某可以派人带路。”

    那老妇听了却哭得更加大声了,“我儿子是从二品的大官,京兆尹不敢受理,还请大学士替老妇做主啊……”

    从二品的大官?

    这句话清晰地落入耳中,让袁盱心头一跳,立刻预感到出了大事,掀开车帘,对身边长史使了个眼色。

    那长史也早就听到了,立马带人过去,温言道:“老媪且随我去,大学士自会为你做主。”

    老妇见袁盱肯受理,马上笑逐颜开,千恩万谢地爬起来,随着他走了。

    一路上,那姓李的长史为人老道,早就将老妇套得底朝天。

    刚进府门,李长史便立刻来禀报情况:“明公,此老妇乃是羽林军中郎将全旭的母亲,状告儿子忤逆不孝。”

    牵涉到从二品大员,如果闹出去,绝对是惊动朝野的大事件,袁盱自然知道事关重大。

    “可有具体事例和状纸?”

    “没有状纸,说儿子不肯奉养于她,不但平日里不闻不问,还与她大吵大闹之类的。”

    怎么听,这事都不像是沉稳持重的全旭干得出来的,看来其中必有隐情。

    “先将她稳住,别让这老妇与外人接触,立马把事情查清楚。”

    幸好这老妇人没跑到平城门前大叫大嚷,可能也有些心虚,特意堵在一段比较清静的街上。

    若是传扬出去,无论事情原委如何,全旭恐怕都洗不清了。

    因为按照当时的传统,哪怕父母故意刁难,为人子女者,也必须要无条件的满足。

    袁盱手底下的人动作迅速,不到一个时辰,一份详细的卷宗就摆在了他的案头。

    内容很劲爆,全旭幼年丧父,其母撇下三个年幼的孩子,跟着个货商跑到了京师,当了名小妾。

    全旭是祖父抚养长大的,成人之后,还不远千里来洛阳寻过她,谁知这女人根本不认,极其冷酷地将他赶了出去。

    非但如此,甚至还找了几个混混,想揍他一顿,好让他不敢留在京城。

    当然,她没料到儿子武力值超卓,反而把那些混混打得哭爹叫娘的。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正是因为此事被樊超看到,觉得他身手不凡,便做主招入了御前侍卫之中。

    过了几年,全旭从辽东立功回来,还让人将他得到的赏钱给母亲送了过去。

    此后全旭帮朝廷南征北战,一直也没空回京城长住,这期间他把远在扬州的弟妹都接进了京城。

    当然,也给他那个不靠谱的母亲,陆续送过许多钱财,可他的母亲却从未打听过他的情况,只是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这些财物。

    直到这次他凯旋归来,在万人空巷的欢迎仪式上,终于发现那个英姿勃发的青年将军,就是被自己抛弃的儿子。

    这些年她在那商人家中过得也并不如意,后面生的儿子又不肖,全旭给她的钱财,都被那个儿子给骗光了。

    突然之间,发现自己的长子居然是朝廷是个关内侯,朝廷从二品的大官。

    这个消息实在是太震惊了,尤其是被他那个不成器的同母异父弟弟知道了以后。

    立刻如获至宝,一家人寻上门来,要吃要喝,要金要银,简直就把全旭当成了个摇钱树。

    面对这般不靠谱的母亲和弟弟,身为人子,全旭在面对敌人时纵横捭阖,可现在却也无可奈何,只能任他们予求予取。

    谁知他这异母弟弟胡劳,受了一帮狐朋狗友的挑唆,大言不惭地来找全旭,张口就让他给个五品官来当。

    这人也不知道是无知无畏,还是丧心病狂,真以为朝廷官职可以私相授受呢。

    如此奇葩的要求,全旭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满足,那胡劳闹了几回,又逼着他母亲来每日哭闹。

    全旭虽然是忍了,可他弟弟却忍不了,本来就对这个所谓的母亲心怀怨恨。

    如今这么一搅和,更是厌恶到了极点,于是很胡劳吵了起来,两人还动了手。

    关键是那胡劳还吃了亏,被打得像猪头一般,回去后越想越气,于是想出这么个毒计。

    让他母亲去拦路告状,两人也没蠢到直接上书,之所以选择了袁盱,也是因为看到他官更大,前几天刚巧又宴请过对方。

    都说官官相卫,躲躲闪闪地告了状,胡母满心期待着可以如愿以偿了,没想到很快就发现自己被软禁了。

    拿到卷宗,袁盱马不停蹄立时就进宫,全旭可是陛下一直都看重的人,无论怎样都不能背上污点。

    看着手里的卷宗,刘志也真是无语了,这女人和他前世的父亲,在品行上真是有得一拼。

    说起来全旭真是冤枉至极,摊到这样自私冷酷的母亲和贪得无厌的弟弟。

    对这种人他真是太了解了,若是这次贪心得不到满足,肯定会豁出去闹得满城风雨。

    可即便满足了他们,又会生出更大的贪念来,永远都得不到满足。

    “这事你不用再管了,由我来办。”

    刘志将卷宗压了下来,随即又派人到袁府带走了了胡母,同时又让人将那商人一家全部给扣押起来。

    这种自私自利之人,平日里行事肯定也是贪得无厌,毫无下限。

    让龙麟卫随便查一查,整点罪名将他们流放辽东,这辈子他们是别想回来了。

    当然还要瞒着全旭,毕竟身为人子,哪怕再恨这个女人,也不得不顾念她的生恩。

    干脆替他把事情做了,到时候等全旭反应过来,早就在几千里之外了,再说他们犯了国法,应该得到惩罚。

    果不其然,当天晚上龙麟卫的资料就送了过来,这商人平时就是个地道的奸诈之徒,在买卖中以次充好,缺斤少两什么的都是常事。

    更让他惊讶的是,此人还真的背有命案在身,当年与他同去扬州贩货的同伴,就被他在半路上给杀了。

    此事甚至还牵扯到全旭的母亲,古时候杀人偿命,天经地义,可不像现在还有什么追诉期。

    哪怕过了四五十年,只要凶手还在,就一定得追究责任。

    就这样三下五除二一家子就被定了罪名,然后立马流放辽东,押送的人都是刘志特别安排的。

    为了防止胡劳乱说话,龙鳞卫甚至还拔了他的舌头,胡母更是悔得差点吐血。

    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去折腾,都说了官官相卫,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只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可吃,估计他们每次一想起这件事情,就要悔得心肝肚疼。

    全旭最开始果然没有发现,他被这母子两个闹得头疼无比,好容易清静几天,心中还暗自窃喜。

    不过一连多日这母子二人都没出现,总算让全旭感到了有些不对劲,一问之下才知道,因为杀人越货判了个流放几千里。

    原本他还想着花钱把自己的母亲赎出来,结果被京兆尹那边严词拒绝,并痛斥了他一番,认为此乃徇私枉法之举。

    对方秉公执法,骂得全旭哑口无言,既然他已经尽过力了,至少自己心理上能够求个安慰。

    最后只得托人给他母亲送去了许多钱财,希望她在路上和流放地能够过得好一点。

    又写信安慰,让她先在那边安安静静呆几年,到时候他会想办法把母亲接回来的。

    作为儿子,他能做的也只有这么多了,总不可能真的挑战国法吧。

    一场本可以闹得天下皆知的要案,就被刘志这么无声无息的给掐灭了,关键全旭还从头到底一无所知。

    其实他若仔细调查,肯定能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但全旭却就这般轻轻放过。

    大约在他的心里。对于这位不靠谱的母亲,始终都还是心怀怨恨的吧。

    都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那也只能说是大多数,总有那么几个奇葩,偏偏不爱自己的孩子。

    这件事也让刘志不胜唏嘘,前世种种他本来早就忘了,因为此事又勾起了一些不好的回忆。

    为此他特地跑到洛阳郊外去打猎散心,作为羽林军中郎将,全旭自然要随侍左右。

    君臣二人在山中玩了半个月,带着一大堆的战利品尽兴而归。

    于是这件不愉快的事情就此翻篇,再也无人提起。

    转过年就到了建宁十年,阳安长公主的婚事,眼看着就快到了,因为今年有三位皇室成员要成亲,日子便安排的比较紧。

    刘华的婚事安排在五月间,刘袖在后面的七月,而刘维却到了九月。

    眼看着婚期渐近,郾太后和皇后邓猛,都因为此事而忙得不可开交,就连刘袖都在帮忙。

    可一向懂事的阳安长公主刘华,却有些提不起精神来,对于她随意选定的夫婿,并没有多少感觉。

    眼看着到了三月,心情有些烦躁的刘华,决定学他的父亲乔装改扮,去城中玩耍散心。

    刘华的长相本就有几分英气,扮做一名少年,看起来毫无违和感。

    她只带了一名贴身宫女和护卫,漫无目的的在城中繁华地带转悠了半天。

    转得累了便寻了一家酒肆,准备着吃点东西,再顺带着歇歇脚。

    刚坐下没多久,却突然发现进来两个熟人,其中一人正是她的准妹夫段通,还有一人是他的好友来艳。

    两人一进来也发现了刘华,双方不由得都是一愣,还是刘华反应快,立刻招呼他们一起坐下来吃。

    “段君,来君,真是幸会,不如一起坐下叙叙旧吧。”

    在刘志的统治下,如今京师的女子在行动上比以前自由多了,也常有女子装扮后出来玩耍,众人都是见惯不惊了。

    这二人的性格都比较洒脱,见公主自己都落落大方,他们就更加不会小气拘谨了。

    于是抱拳见礼,口称刘君,三人同席而坐,由于段通的身份特殊,刘华也不跟他见外,反正很快就是一家人了。

    她本就性格开朗,十分健谈,很快三人便言笑晏晏,谈论的十分开心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6959/ 第一时间欣赏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最新章节! 作者:共赏清歌所写的《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为转载作品,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介绍:
新书《大晋风骨》已发,有喜欢东晋历史的读者,可以移步试看。
本书又名《汉贼》。汉质帝本初元年,东汉王朝已是日薄西山,宦官干政,外戚专权,八岁的小皇帝被毒杀……
刘志不情不愿地登上了帝位,唉,好好地相个亲而已,竟然成了大汉天子。
只是外有大将军飞扬跋扈,内有皇太后垂帘听政,要想破局,该如何出手?
左思右想,平生唯有一技之长,偷而已……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