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一路隋行TXT下载一路隋行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一路隋行全文阅读

作者:朱藤紫骢     一路隋行txt下载     一路隋行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566章 得不偿失

    高宝宁身为前齐的大将,自然识得刘方命人给他送来的这面腰牌,

    起初他听到亲兵来禀报称,沙钵略可汗派人接他到紫河镇去,对刘方等人的身份还持高度怀疑的态度,但见了这面腰牌,不由得他不信了。

    因为,身上有资格佩戴这面腰牌的,在突厥朝中至少也得是官居达官(品秩仅次于特勤,约相当于隋朝的六部尚书的突厥官职)之人。品秩如此高的突厥高官亲自来到草场堡来接自己前往紫河镇,照常理应该不是假冒的了吧。

    高宝宁见到腰牌后,一点儿不敢怠慢,当即率领着身边的谋士、部将亲自迎出了大门外。

    刘方原本想引高宝宁到草场堡外的僻静处力擒他回关内,远远地看到高宝宁带着一帮随从自院中迎了出来,即装做急于回去复命的样子,回身向一名隋军军士吩咐道:“你,去告诉蛮罕将军一声,要他做好返回紫河镇去的准备。”随即才催促已走到自己面前的高宝宁道:“高将军,军务紧急,请你现在就随我到草场堡外与大军会合,随我一同去见大可汗吧。”

    高宝宁眼见刘方等人皆是一身普通突厥牧民的装束,不禁心生疑惑,赔笑抱拳向刘方问道:“请问尊驾怎么称呼?纵使大可汗传召,也不必走得这么急吧。”说着,回头冲随行的部将、亲兵使了个眼色,一二十名亲兵围拢上来,将刘方及三名隋军军士围在了当中。

    刘方大怒,抬手给了近前一名亲兵一记响亮的耳光,冲高宝宁厉声命令道:“没见到腰牌吗?胆敢对我等如此不敬,莫要忘了,你现在什么地方!叫你的这些随从留下,你跟我走!”

    高宝宁一时间倒被他给唬住了,忙哈腰走上前,双手捧着那面腰牌还给刘方,口中却仍问道:“尊驾请息怒,不知大可汗为了何事,派尊驾来如此紧急地召我到紫河镇去呀?我现在随尊驾走的话,也须得先知会这镇上驻守的贵国军队一声。”

    刘方眼见戏演不下去了,遂假装走近高宝宁,答复他提出的问题,趁高宝宁不备,冷不丁劈手夺下一名亲兵手中的钢刀,照定高宝宁的脖颈处便猛砍了下去。

    在场众人尚没反应过来,但见眼前红光迸溅,高宝宁身子晃了两晃,已向前扑倒在地,气绝身亡了。

    刘方一击得手,忙招呼随行的三名隋军军士撤往镇外,四个人堪堪跑出有一百多步远,前面被一队巡逻的突厥军士拦住了去路。刘方大喝一声,带领三名军士挥动刀剑,便冲了上去。

    这时,分散在镇上各处的其他七名军士听到镇子南头起了骚乱,知道刘方等人已和高宝宁的手下交上了手,遂在镇中各处放起火来。

    镇上火光一起,人心动荡,镇上的居民登时乱做一团,注意力都放在了救火上面,放火的七名隋军军士趁乱溜出了草场堡,依和刘方事先约定的地点赶到草场堡以南十里处的一座牧民毡帐等候与刘方等人会合后,一同返回关内。

    这一等,七个人直等到当日夜晚,才看到刘方浑身是血,独自一人从草场堡的方向跑了过来。

    七名军士忙迎上前,将刘方扶进毡帐,问道:“都督,怎么就你一个人回来了?杀了高宝宁没有?”

    刘方累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喘息了半晌,才勉强答道:“高宝宁已死,他们三个也都阵亡了。快,不能在此逗留,立马动身返回关内。”

    高宝宁在草场堡被身份不明刺客一刀斩杀的消息两天后传到了紫河镇。沙钵略可汗摄图得报后,立即传召可贺敦宇文般若,突利可汗处罗喉、王子雍虞闾以及特勤窟合真等人来大可汗牙帐紧急会议此事。

    两个月前,摄图之所以收留被高句丽驱赶出来的高宝宁,是有原因的:

    首先,高宝宁虽然已兵败多年,手下只剩了一百多号亲兵随从,但却是前齐的皇族、大将,在长城以南的河北一带,尤其是对世家豪右,仍具有相当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留他在本国境内,待日后部族实力恢复,重新称霸之时,可以利用高宝宁来牵制隋朝在北境的军队,使其不至全力对付自己;

    其次,摄图既有心借助收留下高宝宁这件事,在其国内树立他大可汗的威信,以提升突厥人对他的信心和忠诚度,又不愿高宝宁给他带来太多的麻烦,所以才只将高宝宁及其随从一百多号人安置在了突厥东部边境处的草场堡,准备一旦隋朝得知高宝宁人在突厥境内,向他要人之际,可以放高宝宁逃往它国,同时对隋朝诈称自己对此事毫不知情,以避免惹怒隋朝。

    可他万万没想到,杨广不按常规行事,连先礼后兵的正常流程都不走,直接就派刺客潜入他的国境内,斩杀了高宝宁。如此一来,不但使自己的如意算盘完全落了空,甚至还将因高宝宁是死在了他的国境内招致河北世家豪右对他的憎恨,真可谓是得不偿失啊!

    去岁,他派出侄子染干前往长安作为人质,本指望能绕过强硬的晋王杨广,直接请求隋帝杨坚,恢复东西突厥的统一,可至今染干连个回信都没有,估计此事也难遂愿。

    加之,前此他借口向北防范铁勒入侵,欲将大可汗牙帐北迁,逐步摆脱隋朝的控制,哪知杨广却犯起浑来了,硬是动用数万隋军强逼着他乖乖地返回了紫河镇。

    短短半年的时间里,他,堂堂的突厥大可汗,竟然一而再、再而三地栽在了杨广一个毛头小子的手下,这叫摄图怎么能咽得下这口窝囊气?

    同时,使摄图平添了几分底气的是,经过半年时间的恢复,他所统领的部族重新组建了一支多达八万之众的强大骑军,足以抵挡杨广麾下的十几万隋军了。

    实力的恢复,以及屡次败在杨广手下积累的怨气,使得摄图动了摆脱向隋朝称臣,恢复先前和隋朝平起平坐的念头。

    今天他于接到高宝宁死讯的第一时间,紧急传召几位实权人物前来,也为的是对几位实权人物对隋朝的态度作一番试探,看看起兵反隋的时机是否成熟。

第567章 又吞下了枚苦果

    在自己驾前这几位实权人物中,摄图唯一可确定其反隋态度一贯不变的就是可贺敦宇文般若。

    然而,虽说突厥的可贺敦不同于隋朝的皇后,可以公开参与军政要务,且地位仅次于大可汗本人,但摄图却知道,和他的兄弟处罗喉,儿子雍虞闾,甚至亲信大臣窟合真相比,宇文般若手中掌握的实力是最弱的,自然她的态度也远不及其他几位重要。

    除了可贺敦以外,摄图重点将支持他起兵反隋的希望寄托在了儿子雍虞闾身上。雍虞闾身为突厥王子,且是新组建军队的主帅,手中直接掌握着突厥几乎全部的军力,只要他站在自己这一边,即便一向亲隋的处罗喉和很可能持中立态度的窟合真二人都提出反对,也无济于事。

    摄图独坐大可汗牙帐之中,满怀期望地等候着雍虞闾等人的到来,以会商决定是否起兵反隋,恢复他昔日草原霸主的地位和尊严,狠狠地教训一下杨广那个臭小子,出一出胸中这口恶气。

    多少有些出乎摄图意料的是,可贺敦宇文般若并没有应召前来会议,只是派了身边一位侍女来向他报称身子不爽,告了假。这让摄图心头对今天这场会议的结果产生了一丝不祥的预感。

    待处罗喉等其他三人应召来到后,摄图首先向他们通报了高宝宁的死讯,并当即下断言道:“不用说,高宝宁是死在了隋军手中。杨广屡屡欺我,实在可恨!今日传召你们几位前来,本汗有意对杨广擅自派人深入我国境内刺杀高宝宁一事实施报复,不知几位做何想法啊?”

    他有意在几位实权人物面前只含混地说出要对隋朝实施报复,却不径直说明要起兵反隋,为的是要让手握兵权的雍虞闾首先说出自己的心思,好堵住处罗喉的嘴。

    哪知,也不知是雍虞闾没能猜透父汗的心思,还是他另有别的想法,听罢摄图的话,他却低头不语,没接摄图的话茬。

    倒是一向亲隋的突利可汗处罗喉紧锁双眉,沉吟着说道:“此次杨广做事是做得过火了些。他至少也得先向大可汗提出要人,待高宝宁离开我国境内后,再动手杀人哪。我赞同大可汗的主张,应当立即致书杨广,对他私派军士入侵我国的行为严加申斥,并要求他做出相应的解释。”

    窟合真却因半年前当面领教过杨广的蛮不讲理,心有余悸,小心翼翼地劝摄图道:“眼下还不能断言刺杀高宝宁的就是隋朝军士,更没有证据证明,刺客是杨广所派,是不是待将刺客的身份查实以后,再做计较?”

    摄图不耐烦地打断窟合真,反驳他道:“人都死了,查什么查?除了杨广麾下的隋军,谁会潜入我突厥境内刺杀高宝宁,谁又有能耐在众目睽睽下杀得了前齐大将高宝宁?迂腐之言,不值一驳!”

    窟合真挨了摄图一通训斥,讪讪地退至一边,再不言语了。

    处罗喉方才提到的入侵二字倒是引起了摄图的注意,他把目光转向尚未开口说话的儿子雍虞闾身上,倾向性极强地问道:“雍虞闾,你身为军中主帅,如遇敌军入侵,该当如何应对啊?”

    雍虞闾就是再傻,从这句问话中也能听出父汗是要他表态,起兵反隋。不过,他确有自己的想法,略一迟疑,开口应道:“如遇大股的敌军公然入侵,自然要针锋相对,率军将其驱逐出境的。但儿臣想说的是,我军虽然在半年的时间里从五万扩充到了八万人,加上叔父麾下的一万多兵马,总计兵力将近十万,尚不足以两面、甚至三面用兵。父汗请想,近年来对我部族构成最大威胁的并非隋朝,而是阿波、达头,还有铁勒的阿拔所部。依儿臣心中所想,本欲联合隋军,歼灭达头,继而降服阿拔,才可恢复我突厥汗国昔日的雄风。为达此目的,于今之计,儿臣主张,应对隋朝暂且持姑息、忍让的太度,舍去一个高宝宁,继续维持与隋朝交好的现状为上。”

    听儿子话中表露出的意思,竟是连处罗喉方才建言的致书申斥杨广都不赞同,摄图心中身不由已地泛起了一股凉意,带着十分的不满反问雍虞闾道:“早在半年前,我就派染干上书隋帝,请求恢复东西突厥的统一,就是想借助隋朝强大的军力,逼迫达头臣服于我。可是,染干一去,至今沓无回信,据此不难断定,隋朝并非诚心待我。如今杨广都欺负到咱们头上来了,你却还在妄想着和隋军联合攻灭达头,是不是对自己太没有信心了呀?”

    他这话已隐然透露出要撤换雍虞闾的意思,连旁边站着的处罗喉、窟合真二人听了,都不禁脸色为之一变,暗自替雍虞闾捏了一把汗。

    雍虞闾却毫不肯退让地争说道:“半年前,父汗即命儿臣将三万精兵北迁至独洛水畔驻守,不就为了先消除来自漠北阿拔所部的威胁,尔后再集中兵力攻灭达头,恢复我突厥的东西统一吗?如今隋朝的晋王杨广不过是向我国境内派了几名刺客,斩杀了隋朝多年通令缉拿的一员叛将,父汗就要弃原定兴国大略于不顾,起兵反隋了吗?请恕儿臣直言,目下如果起兵反隋,只能给我部族带来灭顶之灾,带不来丝毫的好处!”

    “你,你……”摄图气得用手指点着雍虞闾,说不出一句话来。

    处罗喉担心雍虞闾再这样和摄图争执下去会对他不利,忙走上前劝解道:“兄长,咱们现在虽已有了十万大军,但是达头收拢阿波部族的残兵败将,其麾下军力多达二十多万,尚是我军总数的两倍,更不用说隋朝,单是晋王杨广统掌的兵马,就多达二十五之众啊。现今起兵反隋,无异于拿着鸡蛋去碰石头,将自取其祸,望兄长三思而行。”

    数字胜于雄辨,摄图听着处罗喉如数家珍地报出已方和西突厥、隋朝军力的对比情况,只得暗自长叹一声:这回,自己又要吞下杨广送来的这枚苦果了。

第568章 借鹰传信

    高记皮货行设在并州的分号自开张营业以来,生意出奇得好。

    大约是数十年来并州一向都是作为华夏王朝抵御突厥的军事重镇,城内商业并不发达的缘故吧,以经营皮货为主,兼营山参、鹿茸等奢侈品为辅的高记分号一经开张,便受到了河北一带世家豪右的热烈追捧,开张仅仅半个月的时间,高连升从高句丽带回的货物就卖出了近三分之一,用日进斗金来形容这些天来高连升生意的兴隆,丝毫也不为过。

    这天一早,高连升因昨晚和恒代等地的几个大买主多喝了几碗酒,兀自躺在分号后院的宿房中呼呼大睡,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给惊醒了。

    “谁呀?迟些时再来!”高连升在床上翻了个身,并没打算起床开门,随口冲门外吩咐道。

    “高老板,我是虞孝仁,王爷请你到晋阳宫去一趟。”

    高连升闻声,立马从床上爬了起来,三两步扑过去,拉开房门,不住地向门外的虞孝仁赔不是道:“小老儿以为是店里的伙计唤我起床,却没想到是虞将军大驾光临,怠慢了,怠慢了。”

    虞孝仁脸上带着焦急的神情,向高连升解释道:“你别怪我来砸你的房门,实在是王爷传唤得紧,倘若去得迟了,恐于你多有不利。速速更衣,现在就随我走吧。”

    高连升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煞白着脸,试探着问道:“将军,王爷怎么想起传唤我来了?”

    虞孝仁也不进屋,就站在房门外,一边催促着高连升洗漱、更衣,一边安抚他道:“具体什么事,我也不大清楚。临来时只听鲜于罗说了一嘴,好像王爷今儿一早接到了长安送来的一封书信,接着就命我来传你去见他了,看情形,多半不是坏事,你不用担心。”

    高连升对虞孝仁的话半信半疑,手忙脚乱地套上件锦袍,便跟着虞孝仁匆匆地走出了分号的院门,朝晋阳宫走来。

    正如虞孝仁所说的那样,杨广是今儿早起接到太学的师父苏威写来的亲笔信,得知张须陀中了别人设下的圈套,才想起命虞孝仁去传高连升来见的。

    从苏威来信末尾落款处写明的日期来看,张须陀在京兆府收监羁押已有十几天了,即使他今天从并州动身,亲自骑快马赶回长安解救他,至少也得需要将近十天的功夫。这十天时间里,难保张须陀不会被设局陷害他的那伙人给黑了。因此,当下最要紧的事情是,如何将自己写给苏威的回信在最短的时间里传递回长安,交到苏威手中,请他务必保全下张须陀的性命,最好是能够将他长流至河北一带戍边,以使自己得以当面向他询问出事情的始末缘由。

    偷窥太子爱妾沐浴?虽然杨广根本不相信张须陀能做出如此下作的事来,可他也深知此事的严重性,倘若有人将此事禀报给了大哥杨勇,张须陀随时都有可能人头落地,即使老师苏威也很难保全下他的性命。

    正是急于回信给苏威,杨广才在思忖良久之后,忽然想到了高连升身上。半年前,高句丽王高汤不就是使用猎鹰来向他报信,紧急传召他回国的吗?辽东到并州的距离并不比并州到长安的距离远,如果使用猎鹰来传信给苏威,要比骑马送信快得多吧?

    于是,他便传命虞孝仁紧急传唤高连升前来,欲向他借鹰传信,带信给苏威,解救张须陀。

    虞孝仁领命走后,杨广在晋阳宫正殿内,亲自提笔,刷刷点点给苏威写了封回信。在信中,杨广明确告诉苏威,张须陀正在奉自己之命清查一件大案,所谓偷窥女子沐浴一事,纯系奸人陷害,请求苏威设法尽快将张须陀发落至河北自己的治下。

    信刚写好,虞孝仁就带着高连升赶到了殿外。

    杨广居中坐在殿中,抬头一眼望见走进殿来的高连升满脸的惶恐不安,便没急于向他提说正事,而是笑呵呵地指着佩刀侍立在自己身侧的刘方问他道:“高老板,你可识得这位将军?”

    近日以来,并州城内的各个里坊间都传遍了晋王派遣大将深入突厥境内,一举斩杀高宝宁的消息。高连升虽然心怀忐忑,不知杨广紧急唤他来见倒底为了何事,但商人身上的那股机灵劲儿还是有的,听杨广此问,立即就猜到了佩刀挺身站在杨广身侧的这位壮汉很可能就是斩杀高宝宁的隋军大将,却笑嘻嘻地摇摇头,表示不认得他。

    “他就是只身闯入草场堡,斩杀高宝宁的刘方将军,现充任本王身边的近卫。想当初若不是高老板劝说高句丽国王将高宝宁驱逐出境,并告知了本王他藏身在突厥境内,或许还不会今天这样圆满的结果,所以,本王今天传请高老板来,首先想当面向你表示谢意。”

    高连升听得杨广这话,顿觉轻松了许多,忙拱手自谦道:“能为王爷效力,是小老儿的福分。今后王爷若有用得着小老儿的地方,敬请随时吩咐,小老儿必将竭力报效王爷。”

    杨广闻听此言,眼珠一转,遂转入了正题,微笑着问高连升道:“前此听孝仁说起,高老板返回并州开设分号,带回了多只猎鹰,不知其中有无已经驯化,能够长远距离传递信息的呢?”

    高连升脸色微微一变,旋而恢复了正常,拱手答道:“不瞒王爷,小老儿带到并州的十几只海东青中,确有三四只是经过特殊驯化,专供向辽东货源地传递货物盈亏讯息的。不知王爷有何吩咐?”

    “本王欲借你的猎鹰一用,用它来向长安传递回一封本王亲笔书信,高老板觉得能够做到吗?”

    “漫说是借,即便送两只给王爷,也是小老儿的荣幸。不过,不知长安城中的接信人是谁?须知,使用猎鹰传递书信,首要之事便是这发信、接信双方经过事先约定,抑或都通晓驯鹰之术方才可行啊,否则猎鹰即使飞到了长安,不知向谁传递书信,不也枉然吗?”高连升向杨广提出了一个实际的问题。

第569章 令人琢磨不透的人

    高连升虽然毫不迟疑地答应借鹰给自己,但他提出的这个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还真的难住了杨广。

    是啊,老师苏威堂堂一位硕儒,怎会懂得什么驯鹰之术呢?要是安若溪还活着,她倒是还通晓一些,不过,即使若溪还在,她也并不在长安哪?

    杨广左思右想,也没能想出个妥当的解决办法来,只低头不语。

    还是高连升本人首先想出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开口建言道:“小老儿昔日在长安时,时常和王爷府上的焦二爷谈论、切磋过驯鹰之术。据小老儿所知,以焦二爷之能为,虽然不足以驯化猎鹰长远距离传递书信,然则作接信人还是可以的。不如就以他作为接信人,先接下王爷的书信,再转交给王爷要致书的那人,如何?”

    他毫不隐讳地说出曾和焦二是酒友这件事,倒令杨广暗吃了一惊。不过,目下他尚顾不得琢磨高连升这个人,点头说道:“高老板所说,的确可以一试。那就有劳高老板将眼力、脚力最佳的那只猎鹰即刻送来晋阳宫,暂借本王一用吧。”

    高连升听杨广采纳了自己的建言,显得很是高兴,当即就亲自赶回高记皮货行分号,在业已驯化的三四只猎鹰中挑选了只眼力、脚力俱是最佳的猎鹰,并同驯鹰传信的店伙计一起带回了晋阳宫。

    杨广当面看着驯鹰人将装有自己那封亲笔信的火漆封筒牢固地绑缚到猎鹰的脚踝处,口中振振有辞地向这只猎鹰交待了要传信的方向和地点,尔后轻轻拍了拍猎鹰的翅膀,但见这只猎鹰展开双翅,腾空而起,向着西南方向便飞了出去。

    放出猎鹰回长安送信后,杨广仍觉放心不下,又命裴虔通带了自己的口信骑快马赶回长安面见苏威,以备不测。

    为表达对高连升借鹰传信的感激之情,杨广命人在晋阳宫正殿排下酒宴,盛情款待高连升,并在酒宴上当场宣布:为表彰高连升在诛杀高宝宁一事上立下的功劳,特免除高记皮货行分号在并州一年需缴纳的榷税。

    高连升此番可谓是名利双收,既卖了偌大的人情给身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的杨广,又得到杨广的当面承诺,节省下了上万贯的榷税。心中着实高兴,又架不住以杨广为首的一干达官显要频频向自己劝酒,不免喝得高了,未等到酒过三巡,便已醺醺然醉倒不起了。

    杨广命虞孝仁带着两名军士亲自将高连升搀扶回家,用手指点着高连升远去的背影,随口问刚刚擢拔到自己身边充做近卫的刘方道:“你看此人的身上,是商贾的味道浓一些呢,还是更像一名细作?”

    刘方没想到杨广会问出这样的话来,低头略一思忖,抱拳答道:“依末将观之,此人身上商人和细作的味道二者兼而有之。”

    杨广此时也带了三分酒意,听了刘方的回答,仰面哈哈大笑道:“我正是要你分辩出他更像是哪一种人,你却说他两种人都是,岂不答非所问?”

    刘方因斩杀高宝宁一事,受到李彻的举荐,被杨广擢拔到自己身边充做近卫的,初来乍到,和杨广还不太熟,为人行事难免格外地加着份小心,此时听杨广话中之意,似乎对这位借鹰传信的高句丽富商颇具疑心,心中虽暗自惊讶,却不肯主动再问,只劝杨广道:“天已到晌午时分,王爷劳累了这大半日,是不是该回寝殿歇息了?”

    “不急不急。我心里牵挂着张须陀,他一日不来并州,恐怕我就一日放不下心来。”杨广挥了挥手,像是忽然想起了一件事,盯着刘方问道,“这段日子,紫河镇那边对高宝宁之死没有什么反应吗?”

    “末将不知。王爷,要不要末将去请齐安公前来,或许他知道更多的详情。”刘方规规矩矩地答道。

    和刘方接触的日子不多,可杨广已依稀从他身上能看张须陀的影子了,遂笑着交待他道:“这么着吧,你传本王的话给齐安公,要他两个时辰以后再来此处见我。到时,要向我详细禀明突厥对高宝宁之死一事的任何反应,不得遗漏一处。你去吧。”

    刘方领命走后,杨广的思绪情不自禁地又转移到了高连升身上。

    他本以为,高连升会尽力遮掩高句丽和他之间使用猎鹰互通消息这件事,可没想到高连升如此痛快地承认了此事。这不就如同他已明明白白地告诉了自己,他就是高句丽安插在大隋境内的细作了吗?有这么明目张胆地做细作的吗?

    无疑,高连升作为高句丽在位国王高汤的亲叔叔,他的这一身份注定了在别人眼中,会自然地将他视为高句丽的细作、密探,但是他以高汤叔父的身份,能够坚持在长安经商多年,并且从未发现有任何不利于朝廷的举动,不也洗脱了自己身上的嫌疑了吗?他之所以肯爽快地承认自己和故国之间使用猎鹰在保持联络,不正可说明他心中无鬼,不怕朝廷查究他吗?

    无论杨广从正反哪个方面琢磨,都能替高连升今天的行为找到合乎情理的注脚,在无形当中大大减削了他对高连升所持的怀疑。

    不过,凭着直觉,杨广仍对高连升在长安时主动接近自己府中的焦二的行为感到疑虑:他若真的只是个在长安经商的异邦商人,用得着刻意结交焦二这么一位无论出身,性情都和自己有天壤之别的人吗?

    杨广不得不承认,高连升是他这趟穿越回隋朝,遇到的最令人难以琢磨的人了。他的行为举止往往出人意料,又带着些自相矛盾,以至到目前为止,自己都难以判断出他种种反常行为背后,掩藏着什么样的目的。

    同时,正是由于高连升的举止行为屡屡令杨广感到费解,琢磨不透,也使得杨广对他越发产生了兴趣,暗自决定再对他进行一次试探,即使仍无法揭露他的真正面目,至少也得通过这一次的试探,将高连升紧紧地抓在自己手中,要他为自己所用。

第570章 欲成其事,必先利其器

    与杨广那道交由李浑带回长安,请调回京继续主持清查关自在一案的奏章同时呈送给隋高祖杨坚的,还有一道清河郡公,现任信州总管杨素写来的奏章。

    相较杨广那道奏章来说,杨素这道以建言打造战船,为攻灭南陈、实现统一大业做好准备为主要内容的奏章更加引起了杨坚的关注。

    自从开皇五年间史万岁刀斩阿波,达头降隋以来,大隋的北方边境已大致保持了安定,为向南兴兵,一举攻灭南陈,实现南北统一消除了后患。

    不仅杨坚本人及时发现了这一战略机遇,朝中也有为数不少的文武大臣敏锐地察觉出,北方底定,接下来朝廷必将倾尽全力攻陈,恢复南北统一。故而,自去岁至如今,杨坚手头接到的建言朝廷兴兵攻陈的奏章如雪片般络绎不绝,足足有数百份之多。

    但这些奏章中,绝大多数都是在泛泛地建言朝廷攻陈,至多提及为何要攻陈,鲜有谈及该如何攻陈的,这些奏章看得多了,连杨坚本人都产生了厌烦情绪,私心里认为,绝大多数的朝臣们并没有真正意识攻陈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只是在一味揣摩和迎合上意,人云亦云地建言攻陈。

    唯其如此,杨素这道与众不同的奏间才引起了杨坚的极大兴趣。

    杨素可以称得上是开皇五年间高德上书一案中唯一一位受益者,他因第一个向皇后提出怀疑高德是受别人指使,以公然上书,劝皇帝退位,传位于太子这种方式来离间杨坚父子的关系,而被杨坚重新起用,任命为信州总管的。

    此次,杨素在奏章中明确指出,要想一举兴兵攻克长江天堑,实现南北统一,首要之事便须打造一支船坚矛利的强大水军,正所谓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在战船数量和吨位都超过南陈水军的基础上,才能够确保一举攻灭南陈,长久地占领江左之地。

    为了说服杨坚同意他即刻着手打造战船,杨素还在奏章后附上了他精心设计的主力战船的草图,并详细向杨坚解释了几种主力战船配备的武器以及投入使用后将形成的战力。

    别的战船(如黄龙等)也还罢了,杨素所附草图中最前所列的五牙巨舰吸引了杨坚的眼球。

    据杨素介绍,这种他经过多年思考,精心设计出的五牙巨舰高达上百尺,其上分为五层,可容纳八百名军士,五牙巨舰上配备的武器除了弓弩和轻型发石机外,威力最大的就是八根巨大的拍竿。这八根拍竿每根长达数十尺,纯系精钢打制而成,两军对战之时由五十名军士共同发力挥动拍竿,直接向敌军的战船实施毁灭性打击。像黄龙这个级别的战船,只要被五牙巨舰上的拍竿拍着,立马就会船毁人亡,遭遇灭顶之灾。

    杨坚虽难以想像建造完工后的五牙巨舰是个什么模样,但杨素奏章中的一段话看得他“呯然”心动,振奋不已。

    杨素向皇帝夸下海口:只要给他两年时间和足够的经费,待两年后他打造出八艘五牙巨舰之时,就可以确保对南陈水军的绝对优势,一举攻灭南陈也就如同探囊取物一样容易了。

    杨坚对杨素的为人一向持保留态度,但对他的能力从没有产生过怀疑,并且,杨素的这道奏章是他到目前为止接到的唯一一份从军事装备入手,论及如何攻灭南陈的奏章,因此,杨坚在反复将杨素的这道奏章看了多回之后,没有和高颖等朝中重臣商量,就圣躬独断,传召杨素立即返京,当面向他详细汇报他的打造战船计划。

    当然,在高度重视杨素奏章的同时,杨广奏章中提及的清除南陈安插于长安及隋境的内奸、细作一事在杨坚看来,也是十分必要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刻不容缓需要加以解决的一件事。

    随着北方恢复安定,以及境内大索貌阅、输籍之法的实施完成,朝廷政务的重心即将转移到实现南北统一大业之上,在正式兴兵攻陈前,如不能彻底清除掉潜伏于长安及境内的南陈细作,特别是以关自在为首的“雁巢”组织,势必给兴兵攻陈造成极大的困扰,甚至可能使整个战局发生逆转。

    可问题时,早在开皇元年间杨广出镇并州前,主持清查关自在及“雁巢”的差使就交由太子杨勇负责,并且到目前仍是如此。

    虽然杨坚对杨勇行事过于操切,致使可能掌握“雁巢”及关自在重要线索的刘鲂在天牢中暴病身亡感到颇为不满,将他发落回了东都洛阳,却也在杨勇临离开长安前将他单独召到临德殿中,密嘱他回到东都后,应当加强和充做朝廷细作的南陈直阁将军裴蕴的联系,督促他尽快从南陈朝中查知关自在的更多线索,以便早日铲除这一祸患。

    多年以来,杨勇在主持清查关自在一案中虽不无过失,但依杨坚看来,尚算尽心尽力,并无大的错漏,且从杨勇上回应召返京时流露出的态度中,杨坚发现,太子对担任伐陈主帅,亲自统军南下伐陈极有兴致。而他特地于北方大局已定的形势下,将太子派至东都坐镇,确也有日后由太子亲自坐镇,为前方统筹粮晌的意愿在其中。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讲,由杨广代替杨勇来主持清查南陈细作一案,都是极为不妥的。

    虽然无意召回杨广查案,但他却是杨坚心目中排第一位的伐陈主帅人选:首先,兴兵伐陈必须由他或几位皇子出任全军主帅,才有利于树立杨氏一族在朝野间的威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太子杨勇虽然有意出任伐陈主帅,但他尚缺乏杨广出镇并州这几年积累下的实际统军经验,且平素行事过于保守(即如开皇元年间突厥五可汗联军大举从西北来犯那次,若不是宇文忻坚持趁突厥主力挥师西进之机率军反攻,出奇不意地攻下了云州城,切断了摄图主力大军东归的退路,卫王杨爽率领的八万北伐大军就极有可能全军覆没,而当时身为全军主帅的杨勇却是极力反对宇文忻率军主动展开反攻的),似乎不宜出任全军主帅,其他如杨俊、杨秀等人论文治武功更是无法同杨广相提并论了。

    所以,杨坚认为,该是到了从河北召回次子,命他着手筹备攻陈事宜的时候了。

第571章 “军神”配属给了他人

    其实,从并州召回杨广的决心,杨坚早就下了,之所以拖至今日仍未正式下诏召回杨广,主要是没有择定杨广继任者的人选。

    达头可汗降隋后,按杨坚的本意,是想调出镇西北的三儿子秦王杨俊到并州接替杨广,出任河北道行台尚书令,并州总管的,可是杨俊不知受了什么人的挑唆,头一个明确向自己提出,要出任伐陈元帅,率军攻灭南陈,坚决不愿意坐享其成,到并州接替杨广。

    毕竟是父子之间,儿子既然志不在此,当爹的也不便太过勉强于他,且考虑到西突厥达头虽已向大隋称臣,但其麾下收拢了阿波部族的残兵败将,论军力远远超过东突厥,杨俊作为出镇西北的藩王,一时还不宜离开西北,两下结合到一处,迫使杨坚只得暂且打消了调杨俊前往并州接替杨广的念头。

    除此之处,杨坚也曾动过调现在西南益州出镇的蜀王杨秀北上,接替杨广的心思,但旋即自已就主动否定了杨秀这个人选:一来杨秀镇守之西南巴蜀地界紧扼长江上游,一旦兴兵攻陈,必将牵涉西南,杨秀出镇益州多年,对当地的风物人情都颇为熟悉,留他驻守西南,必将有利于配合朝廷大军攻陈;二来,经上次杨秀虐待羌人一事(后在元岩等人的辅佐下,还是平定了羌人叛乱),杨坚心中对杨秀产生了信任危机,不大放心调他到河北与突厥(突厥对华夏王朝的威胁,自非偏居西南一隅的羌人部落可比)打交道。

    接下来,就只剩下了最小的儿子——汉王杨谅可派往并州换回杨广了。

    杨谅虽然年仅十三岁,恰和开皇元年杨广离开父母身边出镇并州的年岁相仿,然无论头脑灵活,还是行事沉稳,都不输于杨广,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胜过杨广当年,派他到并州换回杨广,倒是比杨秀还要强些。

    可是,由于杨广、杨俊、杨秀等兄弟三人早在六年前就离开父母身边,分赴各方出镇去了,这几年除了早已长大成人,娶妻生子的太子杨勇,和杨坚、独孤伽罗共同生活(早在杨广三兄弟相继离开长安,出镇各方后,杨谅就被接入宫中与父母同住了)的只有这个最小的儿子了。

    五六年下来,撇开杨坚不论,独孤伽罗对杨谅的宠爱甚至还要超过了杨广。

    于是,当杨坚婉转地同妻子商量,打算派小儿子到并州换回杨广时,又遭遇到了开皇元年杨广出镇并州前一模一样的情形:独孤伽罗舍不得放小儿子离开自己的身边,去往千里之外的并州和突厥人打交道。

    就这样,直至转过年来进入了开皇六年,独孤伽罗才露出口锋,勉强答应放小儿子到并州换回杨广了。

    为了让妻子放心,杨坚特地给杨谅配备了一个堪称当世无双的豪华僚属阵容:从西北调回刀斩阿波可汗的史万岁出任总领汉王府军事兼并州行军总管;册任现任兵部尚书杨尚希为河北道行台左仆射;册任司农少卿崔仲方为河北道行台右仆射兼汉王府长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杨坚还忍痛割爱,将近卫军中的后起之秀——新任内殿值长的李靖配给了杨谅,充做他的近卫。

    不仅如此,杨坚还于杨谅离京出镇前,破天荒地赏赐下了两座铸钱炉给小儿子,准许他任意铸造“开皇五株”,弥补公私两用之不足。

    就这样,开皇六年五月间,汉王杨谅率领着他那一套堪称豪华的僚属班子离开长安,北上接任来了。

    与此同时,身在并州的杨广自双管齐下,一面向高连升借鹰传信,一面又派了裴虔通骑快马返回长安给老师苏威带信,请他将受人陷害的张须陀发落来并州以来,一直对张须陀的生死安危牵肠挂肚,以至到了食不知味,夜不能寐的地步。

    哪知,没有盼到苏威的回信,却得到了关内传来的一个小道消息:父皇即将派汉王杨谅到并州接替自己来了。

    杨广初闻这一消息,还有些不相信父皇会如此迅速地答应自己的请求,传召自己返回长安,可是紧接着各种消息纷至沓来:有说被皇帝册任为总领汉王府军事的就是刀斩阿波可汗的当世第一猛将史万岁的;有传说昔日统领宗团骠骑,和清河公杨素齐名的兵部尚书即将被册任为新的河北道行台左仆射的;还有的传说皇上破例赏赐给了汉王两座铸钱炉,准许汉王在并州不受限制地任意开炉铸钱的......越传越逼真,不由得杨广不信了。

    在诸多的消息中,唯一令杨广感到惋惜的是,他一心要招拢自己麾下的“军神”李靖竟然被父皇指派给杨谅,作了他的近卫。

    传言归传言,一日没接到朝廷的明发诏旨,杨广仍不敢有一丝的疏忽大意:刘方潜入突厥境内斩杀高宝宁后,他便下令诸沿边州府加强戒备,随时防范突厥寻畔滋事,挑起事端,并授意李彻将关内的两万大军火速调往白道州,以对突厥大可汗牙帐所在地紫河镇构成有效的震摄,逼使摄图不敢因隋军深入其领地内斩杀高宝宁一事而生事造乱。

    直至一个多月下来,最终确认了摄图不得不吞下了这枚自己送与他的苦果,没有丝毫起兵反隋的迹象,杨广紧张的心情才放松了下来。

    而在此时,从关内传来了确切的消息,新任河北道行台尚书令、并州总管杨谅已率领一班僚属离开长安,前来并州赴任来了。

    因此前并没有朝廷下发的诏旨,另行委任自己新的职务,杨广忖度应由五弟杨谅当面宣谕召自己回京的旨意,当下便盛集手下所有僚属,由他亲自率领着,赶到并州与汾州交界处来迎接汉王一行。

    待杨广率领着王韶、李彻、张衡以及从幽州紧急赶回的行台兵部尚书李雄等一班现任的行台僚属抵达汾水畔的汾河驿之时,得到前方的消息,汉王一行才刚出了汾州城,要到午后才能来到汾河驿。

    杨广命众僚属暂且各自回房休息,自己在驿站的正厅内略坐一坐,也欲回房休息,忽然听堂外有人来报:“王爷,李浑和裴虔通两位将军已到驿站门外,称有要事当面禀报王爷。”

第572章 越狱?

    其时张衡陪坐在侧,听得杨广骠骑营的两位统兵将佐有事回报,正要起身回避,却被杨广摆手制止了。

    “传他二人进来吧。”杨广首先吩咐人传李、裴二将进驿站相见,尔后微笑着对张衡说道,“建平,待汉王一到,你交割罢行台公务,也要跟随本王返回长安,倒不如先熟悉熟悉相关事情,日后以便帮本王参酌一二。”

    张衡点头称是,便留了下来。

    稍顷,只见李浑、裴虔通二将满头大汗地相跟着走进厅来,向杨广抱拳施礼道:“末将参见王爷。见过张尚书。”

    “你二人怎么一道回来了?裴虔通,可曾将本王的口信带给了苏尚书(苏威此时身兼民部尚书、京兆尹二职,故杨广如此称呼)?”杨广眼见二将面带焦急,心中暗自惊讶,遂率先向裴虔通发问道。

    裴虔通瞟了张衡一眼,欲言又止地答道:“启禀王爷,在末将返抵长安前,苏尚书已接到了猎鹰传信。此次,末将正是奉苏尚书之命,会同李浑将军一道紧急返回并州来见王爷的。因半道听说王爷已来了这汾河驿,故而特地赶来求见的。”

    “张尚书不是外人,有什么话不妨照直说来便是。”

    裴虔通得了杨广这话,才打消了顾虑,径直禀道:“苏尚书接到王爷的传信后,本欲按照王爷的嘱托,及早将张须陀发落来并州。可是没想到,张须陀却在七天前从牢中越狱了。于是,苏尚书命末将先赶回来知会王爷一声,同时,托末将转告王爷,他将尽全力找到张须陀,以不负王爷所托。”

    杨广“腾”地站了起来,两眼逼视着裴虔通,问道:“你说什么,张须陀从京兆衙门的大牢中越狱了?快详细报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李浑跨前一步,抱拳答道:“苏尚书派人来王府报信时,末将也在,得知张须陀越狱的消息后,立即和裴将军一道赶往京兆府查问详情。据苏尚书向我二人介绍说,七天前苏尚书因其兼掌的民部衙门有急务需要处置,当时并没在京兆府,谁知就出了这样的事。苏尚书还当着末将等二人的面儿,传讯了负责看管张须陀的狱卒,现有狱卒的供词在此,请王爷过目。”

    说着,他从怀中掏出一份签字画押的供词,呈给杨广。

    杨广忙从李浑手中接过那份供词,紧皱眉头看了起来。

    那名狱卒的供词里写道:在他当值的前一晚,还未见张须陀在关押他的牢房中有任何异常的反应,当晚四更时分,却突然听到张须陀在牢房中痛苦地呻吟不止,当时,他因担心张须陀半夜急病发作,便开了牢房的门,走进牢房探问,不承想张须陀趁他不备,一拳便将他打昏在地,夺门而逃,待他苏醒过来时,张须陀早已不知去向了。

    供词的末尾处签着那狱卒的姓名,按着他的指印。杨广一眼望见那狱卒的签名是薛世雄三个字,隐然觉得这个名字好像在哪儿听说过,可一时间却难以想得真切,便顺手将这份供词交到张衡手上,继续向李浑问道:“苏尚书没告诉你二人,张须陀好端端地,为何要打伤狱卒,越狱逃脱呢?”

    李浑摇了摇头,答道:“苏尚书当时只对末将等二人言道,自张须陀收监关押后,太子内坊令姬威每天都要到京兆衙门催促他尽快将张须陀长流至西疆去。因此,苏尚书怀疑,张须陀离奇越狱,很可能与姬威有关。只是目下尚没有获得确切的证据,他还在继续查问中。”

    “苏尚书命你二人立即返回并州来向本王报信,是否也有命你二人沿途寻访张须陀下落的意思在其中?”杨广略一思索,向李浑问道。

    “王爷明见。不过,末将等这一路上并未寻访到张须陀的半点儿音讯。”李浑无奈地答道。

    吩咐李浑、裴虔通二将暂且退下后,杨广向张衡简要介绍了张须陀奉自己之命留在长安办差,蒙冤入狱的前后经过,尔后征询他的意见道:“建平,依你看来,苏威既已收到了本王的回信,并愿尽快将张须陀发落到并州来,在这种情况下,张须陀为何要越狱呢?”

    张衡虽尚不十分清楚杨广留下张须陀在长安倒底办得什么差使,但听他说到张须陀是因偷窥太子爱妾而蒙冤入的狱,也颇知此事十分棘手,低头思忖了移时,才沉吟着说道:“若按常理推断,苏威当初羁押张须陀时,想必就已暗示过他,会将他蒙冤入狱的消息尽快禀报给王爷的,而当苏威收到王爷的回信后,形势对张须陀而言,就变得更加有利了,除非是他在此之后受了相当程度地威胁,否则决不至做出越狱这样的不智之举的。”

    “你的意思是说,张须陀在越狱前,在京兆衙门的牢房中受到了生命威胁,迫不得已才铤而走险的?”杨广注视着张衡,问道。

    “根据目下掌握的情况分析,这是最有可能逼使张须陀越狱的一种原因了。但从李浑二将自长安返回并州的这一路上没能寻访出张须陀下落这一点看来,对方很可能于逼使张须陀越狱前就已经封堵上了张须陀逃回并州来的这一条路径,不能排除他们是想逼张须陀越狱后再设法将他除去的可能。”张衡紧锁双眉,答道。

    “这帮大胆奸徒,为了掩盖其贪脏枉法的劣行,居然想杀人灭口,欺负到本王头上来了!莫不如我即刻修书一封,将此事禀明大哥,倒要他们的好瞧!”杨广一时按捺不住心头的气愤,大声嚷道。

    “王爷万万不可。”张衡急忙起身劝阻道,“太子殿下倘若从王爷这里首先获知了此事,即便基于手足之情严厉处置了姬威等人,日后也难免对王爷心生怨恨,此事切不可操之过急。依下官推料,京兆衙门出了疑犯越狱这么大的事情,苏威必不敢隐瞒,多半已向皇上禀明了此事,只要皇上得知此事后严命苏威追捕张须陀,姬威等暗中为非之人就不敢再明目张胆地追杀张须陀了。加之,王爷又将奉旨回京,假以时日,此事定会水落石出的。”

    “汉王初至并州,一应交割事项尚需费些时日。不如这样,就烦劳建平你先行一步,带领李、裴二将从速返回长安,配合苏威尽力寻访张须陀的下落,你意如何?”

    “下官遵命。”

第573章 雍州牧

    张衡奉杨广之命,当即率领李浑、裴虔通二将从汾河驿出发,紧急赶回长安寻访张须陀的下落,暂且不提。

    单说杨广,因意外地得知了张须陀越狱的消息,在指派张衡等人立即动身返回长安的同时,仍抱着一丝希望,从并州火速调来赵才统领的斥候营,急命他们在从长安至并州一路上的各州府仔细查访,试图能发现张须陀的踪迹。

    经这么一通布置、折腾下来,已到了当日午后,从前方传来消息称,汉王杨谅一行已到了距汾河驿不足十里的地界。因杨谅此行,既是接替自己而来,又负有向自己传达诏命的钦差职责,杨广不敢怠慢,当即率领一干行台僚属,迎出五里开外,将杨谅一行迎入了汾河驿。

    一年不见,乍一见之下,杨广发觉自己的这位五弟个头又窜起了不少,唇上已淡淡生出了层髭须,在一帮僚属的簇拥下,隐然颇具王者的风采,又见他身后一左一右紧跟着两位英姿勃发的少年近卫,左边身材略高,年岁稍长的正是自己属意已久的李靖,而右边年纪和杨谅不相上下的这一位赫然却是自己的小舅子萧禹,当下便忍不住向他问道:“你怎么也做了汉王的近卫?”

    不待萧禹开口,杨谅已嘻嘻笑着代他答道:“他呀,现在和我是同门师兄弟,都已认李靖做了师父。”

    李靖紧随在他身后,闻听此言,忙冲杨广躬身自谦道:“汉王着实是抬举小的了,小的不过平日里常和汉王、萧禹等人切磋些技艺,怎敢妄称师徒?”

    “哈哈,阿谅,不瞒你说,我早就有意将李靖招至我身边充做近卫,没想到却被你抢了个先。”杨广赞赏地望着李靖,口中却向杨谅说道,“咱俩今日不妨立下个约定,但以三年为限,三年后便将李靖让与为兄,如何?”

    杨谅却误将杨广的玩笑话当了真,立马涨红着强争道:“素闻二哥麾下猛将如云,怎么还要和我来争李靖?”

    杨广见杨谅真的急了,遂回头指着史万岁,有意逗他道:“有父皇亲口御封的‘大隋第一猛将’在,我麾下的那些将佐算得了什么?”

    “二哥,我不跟你说了,还是快准备接听父皇诏旨吧。”杨谅毕竟只有十二三岁,嘴头上说不过杨广,眼瞅着到了汾河驿,便当即改口要杨广准备接旨了。

    待一行人走进驿站正厅,杨谅果然示意随行的新任河北道行台尚书佐仆射杨尚希当着众人的面儿首先宣读罢皇帝册任自己继任河北道行台尚书令的诏旨后,从侍从手中接过一封诏书,面南背北站定,冲着杨广说了声:“有旨,着晋王杨广接旨。”

    杨广情知今日二王相见,须得先明确各自新的职事,身份后才便于彼此间交割公务,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大意,忙收敛笑容,率领着王韶、李彻等一干现任河北道行台僚属在杨谅面前跪倒下来,口呼万岁,恭聆诏旨。

    “晋王杨广久镇北境,抚绥地方,招募远藩,勋劳素著,可改任雍州牧、兼内史令,限期一月,返回长安任事,钦此。”杨谅像个小大人儿似地朗声传诏道。

    “儿臣接旨,谢恩。”杨广从杨谅手中接过诏旨,站起身来,心中总算是一块石头落了地:雍州牧原是六叔——卫王杨爽生前担任的官职,执掌京畿军政大权,据此观之,父皇显然已允准自己回长安继续清查关自在了。

    杨谅在传达完皇帝对杨广的册任诏书后,又向杨广身后的一干现任河北道行台僚属说道:“本王离京陛辞时,父皇有口谕,除李彻、李雄及现任河北道行军元帅麾下各路行军总管留任外,王韶等一干现任行台僚佐皆随晋王返京,朝廷另有任用。”

    至此,杨广及麾下的一干文武僚属俱都有了明确的去处。杨广和杨谅兄弟二人在厅中依长幼重新落座后,即命其他僚属皆尽退下,杨广麾下只留下王韶、李彻二人,杨谅这边留下杨尚希、崔仲方、史万岁三人,会商起公务交割等一应事情来了。

    杨广因方才得着父皇下达的诏命,给了他一个月的期限,便猜知父皇是想让他逐一向杨谅交待完诸项公务罢,再返回长安任职,故而心中虽然焦急,却不得不强打起精神,来向杨谅交卸一应公务。

    “别的事自有杨仆射和王仆射他们带人交割,唯有一事,小弟想先听听二哥的意见,方可行事。”杨谅这一路上前来,心中早就打定了一个主意,不待返回并州,就先征求杨广的意见道。

    杨广没有说话,只点点头,示意杨谅接着说下去。

    “小弟素知河北道的首要军政要务,便是应对、防范突厥。因此欲征得二哥的同意,在小弟抵达并州上任后,即刻传请沙钵略可汗率领突厥朝中众臣前来并州一见。”

    杨广听了杨谅这话,心中颇不以为然,淡淡一笑,开口劝他道:“东突厥虽已向朝廷称臣,甘做我大隋的附庸,然则摄图毕竟仍为一国之君,倘使他听闻阿谅来并州接替我的消息,主动要来并州和你会晤,倒也罢了。如果你到任之初,便唤他来并州相见,恐怕殊为不妥吧。依我之见,莫如由我陪着你亲往紫河镇一行,主动去见摄图,给他留些体面,也方便你日后与他打交道。”

    坐在杨谅下首的杨尚希连连点头附和道:“晋王所言极是。汉王如肯亲赴紫河镇会晤沙钵略可汗,一则顾及了藩属之邦的体面,二来也可趁此机会熟悉一下突厥国内的情形,正可谓一举两得。”

    杨尚希本是杨氏宗亲,又是海内名望,朝中重臣,他说的话极有份量,杨谅即便一时心中还颇有些不情愿,也只得唯唯诺诺地答应了下来。

    当下在汾河驿歇息过一晚之后,杨广陪着杨谅一行返回了并州,随即派人出关与突厥约定下他二人亲赴紫河镇会晤沙钵略可汗的具体日期,又备下了若干礼物,三天后,便只带了各自身边骠骑营的二三百人马,径直前往紫河镇来见摄图。

第574章 辞行

    摄图听说隋朝出镇并州的藩王换了汉王杨谅,登感轻松了许多:近一年来,他在杨广那里吃尽了苦头,心里充满了憋屈,好容易盼到对手换了人,犹如压在身上的一块大石骤然被挪走似的,顿觉一阵松快。

    但同时,他也不清楚杨广为何要前倨后恭,要亲自陪同才到并州接替他的杨谅前来紫河镇与自己会晤。为给杨谅留下一个东突厥诚心臣服隋朝的良好印象,也为避免即将离开并州返回长安去的杨广挑理,短短的三天时间里,摄图在紫河镇劳师动众,不但命人将从白道州进入紫河镇的道路重新用黄土厚厚地铺设了一层,甚至还在大可汗牙帐外摆设了数十盆鲜花,营造出热烈、祥和的氛围,以迎接两位隋朝藩王的到来。

    当杨广、杨谅兄弟二人带领着侍从、卫队走至距紫河镇还有十里的地界,迎面就见沙钵略可汗摄图率领朝中文武已在道旁恭候多时了。

    杨广见此情形,率先翻身下了马,带着杨谅来到摄图面前,替他二人做了引见,在阵阵喧天的锣鼓声中与摄图并肩走入紫河镇,进入大可汗牙帐分宾主落座说话。

    杨广环视帐内,因不见可贺敦宇文般若露面,遂向摄图问道:“大可汗,小王兄弟二人此来,一为小王即将奉调回京,临走之前特来向大可汗辞行,同时引见汉王给大可汗结识,二来也为特地前来向大义公主辞行,怎么不见姐姐呢?”

    摄图忙赔笑解释道:“这两天正逢可贺敦生父的忌日,她现在因果寺中为生父祈福尽孝,不便来见晋王、汉王殿下,尚请晋王见谅。”

    杨广此次陪同杨谅亲赴紫河镇,还有另一个不便对外人言说的秘密目的:要同他安插于紫河镇因果寺中的那位眼线罗艺见上一面。此时听摄图如此一说,正中下怀,遂顺势说道:“原来如此。小王此一回长安,不知何年何月才能与姐姐再见,今日必得与姐姐见上一面,当面向她辞行,方觉心安。大可汗就请先与汉王在帐内叙谈叙谈,容小王亲往因果寺去见姐姐一面。”说着,不待摄图答应,便挺身站了起来。

    杨广能陪接替他的汉王杨谅出关来见自己,已使摄图颇感脸上有光,哪敢再说半个不字,忙随着杨广站起身,吩咐特勤窟合真引着杨广前去因果寺见宇文般若。

    杨广带着刘方和鲜于罗两名近卫,在窟合真的前导下来到了因果寺,果然见寺中香火缭绕,像是在做着法事,遂向窟合真诈称身体偶感不适,要其在寺内寻下一间净室供自己略事休息后再与宇文般若相见,同时暗地里吩咐刘方入寺寻到罗艺,带他到净室之中来见自己。

    其时寺中大殿内确实正在做着法事,窟合真从寺中僧人的口中得知可贺敦正在大殿之内,心知不便立即请她出来与杨广相见,所以一听杨广称自己身体不适,欲寻一间净室略事休息后再见可贺敦,当下也没多想,便吩咐寺中的知客僧按杨广的意思照办了。

    过了大约一刻钟的光景,但见罗艺翻窗跳入了净室之内。

    自从罗艺奉杨广之命,潜伏于因果寺内充当隋朝的斥候以来,虽未立下大功,但有他这个眼线埋伏于紫河镇中,也为杨广随时掌握突厥朝中的动向提供了不少方便。特别是前不久,刘方虽然在草场堡成功地刺杀了高宝宁,但因他没能带回高宝宁的首级,事后正是罗艺从紫河镇打探得高宝宁确已被刺身亡的消息,才使得杨广最终确信了高宝宁已死,而高宝宁死后突厥朝中对此一事件做出的种种反应,大多也是通过罗艺这条渠道传送回并州的。

    “小的罗艺参见王爷。王爷交待给小的那件正经差使如今有了些眉目。”因时间紧迫,不容罗艺在净室中多留,故而不待杨广开口,他一进入净室,就匆匆禀报道,“据紫河镇上近日传言,有一位名叫江上源的关内人氏,现在突厥王子雍虞闾手下颇受重用。据说,前些时雍虞闾正是采纳了江上源的建言,在独洛水军中推行了屯牧之法,不仅有效减少了来自漠北铁勒诸部入侵的威胁,更使得突厥军中牧养的战马数量激增,为此,雍虞闾业已上章,保举这位江上源做了突厥的达官。小的虽没见过江上源,可从他的姓氏、出身猜测,他多半就是王爷先前命小的暗中查找的那位江陀子。”

    罗艺当面禀报的这一消息大大出乎杨广的意料,此前,他虽曾想到,江陀子被突厥军队强掳至关外之后,有可能因其高超的种植花草的手艺被宇文般若强留在身边为其种植花草取乐,尔今听罗艺这么一说,敢情这江陀子不止是一位花匠,还是一位胸藏韬略的智识之士,居然在突厥朝中做起了官,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嗯,江上源究竟是不是江陀子本人,这件事本王日后自会交待别人查探明白的。罗艺,本王此次来见你,只为当面问你句话,你须当场给本王一个明确的答复。”杨广抑制着惊讶的心绪,郑重地向罗艺说道,“本王即将奉调回长安任职,你若不愿在此逗留下去,今日便可随本王返回关内,以后就在本王身边当差吧。不过嘛,我还是希望你能够留在因果寺中,继续充做朝廷的眼线,本王今日就可许诺给你,将来必会重重地保举你,使你安享荣华富贵的。何去何从,你现在必须做一决断。”

    杨广话说得虽然很客气,但话中流露出的态度很明显:就是要罗艺继续留在因果寺中充当朝廷的眼线。

    罗艺起初听到杨广同意他返回关内时,心中感到一阵惊喜,待至把杨广的话完整地听下来,品味出了其中的倾向性,又不禁陡然感到一阵失落,忙问杨广道:“王爷离开长安后,不知小的还需要在因果寺留到何时,其间向谁禀报差使?”

第575章 考验(上)

    “你尽可放心,一旦朝廷确认了摄图再无反叛之意,我即会命人来接你返回关内的。”杨广目光幽幽地望着罗艺,说道,“我离开并州前,会将你的事当面向汉王做出交待,日后你便直接听命于汉王,怎么样,不算委屈了你吧。”

    罗艺干咽了口唾沫,只得抱拳应道:“小的愿为王爷效命,纵使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

    杨广瞪了罗艺一眼,放缓语气,安抚他道:“你用不着担心,依你目下所立功劳,已足以抵消先前在主家犯下的罪过啦。接下来就到了论功行赏封爵的时候了,别的不说,你只要能尽快打探出江上源究竟是不是江陀子这件事,本王便可保举你做都督,若是再立下别的功劳,位列开府、仪同,也非难办之事。”

    罗艺心知杨广话说到这个份上,已不容自己再做出第二个选择了,只得慨然领命,迅速离开了净室。

    罗艺悄然离开之后,杨广又在净室中等候了大半个时辰,才等到宇文般若在寺中大殿参与罢法事,赶来净室见他。

    “阿纵,怎么我听说,你要奉调回长安去了?”两人一见面,宇文般若就做出一副关切的模样,问道。

    杨广明知宇文般若的生父——前朝赵王宇文招当年就是死在自己的父皇杨坚手下,她这一问打探消息的意思要远多于关心自己的意味,在心里冷笑一声,表面上却装做困惑不解的样子,答道:“是呀,我也不知父皇出于什么考虑,派了五弟来并州接替我。因念及这些年来多承姐姐关照,特来向姐姐辞行。阿谅年幼,日后有做得不当之处,还望姐姐在大可汗面前能够多替他担待些。”

    “如今你我已是一家人,这些话就用不着再说了吧。”宇文般若浑似忘却了自己与杨坚父子的深仇大恨,满面笑容地对杨广说道,“依我看来,大可汗部族前两年迭遇挫败,即便再过上三五年的光景,要想恢复先前的实力也绝非易事,况且还有我在。所以,阿纵,你尽可放心,三五年间,大可汗决不会再生反叛之心,与我大隋为敌的。”

    “有姐姐这番话,我也就放心了。姐姐今日既不便前往大可汗牙帐与阿谅晤面,过会儿,我叫他来寺中见姐姐也就是了。”杨广似笑非笑地回应道。

    辞别宇文般若从因果寺出来,杨广无意久在紫河镇多做逗留,回到大可汗牙帐时,只见摄图与杨谅二人相谈甚欢,便乘机提出要带杨谅去因果寺探望姐姐,拉着杨谅到因果寺匆匆和宇文般若见了一面,便向摄图推说关内还有公务亟需交割,不便在此久留,与杨谅一道向摄图告辞,当日午后即返回了白道州。

    第二天,在从白道州返回并州的途中,杨广悄悄将自己安插于紫河镇中的眼线——罗艺向杨谅作了交待,密嘱他在自己走后继续和罗艺随时保持联络,随时掌握突厥朝中的动向。

    “不久前,我派人潜入突厥境内,刺杀了前齐叛将高宝宁,本预想着摄图必会做出相应的举动,可你昨日也见到了,摄图与我见面后,连提都提及此事。由此足可推断出,目下摄图的确尚不具备与朝廷公然为敌的实力。但阿谅你也切莫误以为,摄图没有反叛之心,有宇文般若守在他身边一日,你就一日也不能轻视了摄图。所以,待到日后必要时,你可传命罗艺,刺杀宇文般若,对摄图造成必要的震摄,使其不敢轻易兴兵作乱。”临了,杨广郑重地嘱咐杨谅道。

    “二哥请放心,早在来并州的路上,杨仆射和我已议定,在我出镇并州期间,摄图须得每月前往并州来向我报到,如实禀明其国内的动向,昨日我已向他说明了这个要求,他也爽快地答应了下来。”杨谅一脸自得地向杨广夸说道。

    哥俩返回并州后,杨广督促着王韶等人向新到任的行台一干僚属交割了公务,因心中牵挂着张须陀的安危,便同王妃萧厄商量后,决定于三日后即从并州启程,返回长安赴任了。

    临行之前的头一天,杨广忽然想起了一桩未了的心事,遂只带了虞孝仁一人,微服前往高记皮货行分号来寻高连升。

    杨广和虞孝仁二人来到高记皮货行分号时,天色已近黄昏时分,却犹见分号店面内人影攒动,一派生意兴隆的景象。杨广命虞孝仁到店面内唤出高连升,吩咐他带自己到后院一处安静的所在说话。

    高连升乍见杨广亲临分号店面,当下喜出望外,乐颠颠地将杨广引往后院上房落座说话,半道上还意犹不舍地对杨广说道:“小老儿业已听说,王爷即将回京另赴重任去了,这两日正思量着将分号的生意委托得力之人暂时打理着,以便小老儿能随王爷一道返回长安去,不想今日王爷贵足踏贱地,竟先来了小老儿店中,这可怎么说来着?”

    “怎么,你要跟随本王一同返回长安?”杨广目光一闪,故作惊讶地问道。

    “可不是嘛,如今承蒙王爷的关照,并州分号的生意已渐入正道,加之小老儿离开长安日久,正欲回去照应一下总店的生意,如能跟随王爷同行,也算是小老儿之幸啊。”高连升一面将杨广等二人让进后院上房落座喝茶,一面笑呵呵地答道。

    “高老板,本王今日前来,首先为的是就前此向你借鹰传信一事,来当面致谢,其次,尚有一事相托,还望高老板莫要推辞。”杨广手捧茶碗,低头观察着碗中茶汤的色泽,听似随意地向高连升说道。

    “王爷如此说,可要折煞小老儿了。王爷还有什么吩咐,尽可交待下就是。”

    “本王知你此番返回并州,随身携带来的这批货物价值千万,并无心认真查究你这批货的真实来历,只要你肯答应帮朝廷做成一件大事,日后不用说这并州分号一家,在大隋境内,你高老板想在哪座州府开设分号,一切都包在本王身上,你看如何?”杨广倏地撩起眼皮,直视着高连升问道。

第576章 考验(下)

    高连升本能地向后缩了一下身子,强笑着谦辞道:“王爷,小老儿只是一寻常商户,能做得什么大事?王爷取笑了。”

    “不不不,你不止是一富商巨贾,更是高句丽堂堂的王叔,高汤病重之时,尚且急召你回国,托以身后大事,本王欲托你办的这件事与托孤重任相比,实在算不得什么。只要你高老板愿意去做,就一定做得成的。”杨广不以为然地反驳高连升道。

    “那,就请王爷下达王命吧,小老儿情愿勉力一试。”高连升目光在陪坐在旁的虞孝仁脸上打了个转,没能从他那里得到丝毫提示,只得向杨广表态道。

    “高老板,你也知道,自父皇开创大隋以来,高句丽虽然是头一批向朝廷称臣献贡的异邦之一,然则时至今日,其国王高汤尚未亲赴长安,朝见大隋天子。你身为王叔,若能劝得令侄高汤前往长安一行,面见我父皇,岂不成就了一番美事?我想,大隋和高句丽的万千百姓都会感念高老板的恩德的。”杨广慢条斯理地说出了他对高连升的期望。

    带引杨广来到高记皮货行分号的虞孝仁先前还闹不明白,杨广为何在即将离开并州的头一天,不和麾下留任并州的一干统军将领酒宴话别,偏偏出宫来找高连升,及至听到杨广托请高连升劝说高句丽国王高汤亲赴长安,朝见大隋天子,他才恍然明白了:原来,杨广是想在离开并州之前,再办一件邦交大事,为安定辽东,当然,也为继任的汉王杨谅消除隐忧啊。

    想到这儿,虞孝仁也不禁开口帮杨广劝高连升道:“高老板,突厥称霸关外数十年,其大可汗摄图尚且于去岁亲赴长安,当面向皇上称了臣,你侄儿高汤既然早在数年前就向朝廷奉表称臣,甘为藩属,何不如王爷所命,劝说他晋京朝见皇上,以加深两国修好的情意呢?”

    高连升苦着脸望望杨广,又瞅瞅虞孝仁,像是下了很大决心似的,冲杨广拱手说道:“王爷今日既然把话说到这里了,小老儿索性就将肚子里的苦水当着王爷的面儿倒上一倒,也好叫王爷了解我的苦衷吧。”

    杨广见高连升面带为难的神色,颇为不悦,有意拉下脸,说了声:“高老板请说。”

    “王爷,虞将军,您二位有所不知,小老儿虽是高汤的叔父,但因多年在外经商,期间鲜少返回故邦,故而我们叔侄之间的情谊早已变得十分淡薄。前此高汤病重之时,之所以急召我回国,概因他的几位王子趁他患病之机争权夺利,甚至不惜借向百济、新罗开战来谋图篡位,高汤出于万不得已,才想借助小老儿王叔的身份,回国压服几位生事的王子,稳定国内局面。其后,虽然在小老儿回国后,高汤得世外仙人赐药医治,病情转危为安,几位生事的王子眼见其父病势,也相继收敛了锋芒,可是却没想到是年故国遭逢百年不遇之水灾,民不聊生、国库空虚,于是,高汤便命小老儿携带些辽东的方物、特产回中原来贩卖,想以此来弥补国内各项亏空。小老儿当时就向高汤建言,与其靠着小老儿贩货谋利来补亏空,倒不如向大隋朝廷开口求助,求其恩赏粮晌,以渡危难。可是,高汤却对小老儿的这番建言置之不理,还逼着小老儿当面答应他,自此以后替他开辟出一条新的财源,如若办不到,就不许小老儿死后归葬故邦。王爷啊,小老儿并非不想劝高汤亲赴长安朝见大隋天子,实是高汤听不进劝哪。”

    说到伤心处,高连升禁不住滴泪横流,竟当着杨广和虞孝仁的面儿号淘大哭起来。

    杨广本为考验高连升而来,自然不会轻易被他这番说辞打动,冷着脸听高连升解释罢个中情由,却哈哈笑道:“经高老板如此一说,这件事更好办了。本王今日就下令,封了你的高记皮货行,断了高汤的这条财路,尔后你再回国带话给他,只要他肯亲赴长安一行,不但可保全下高记皮货行这条财路,朝廷每年还会划拔些恩赏给高句丽,像这样的好事,他多半不会不答应吧。”

    高连升大睁着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呆呆地看着杨广,半晌才说出话来:“王爷以为,将小老儿逼上绝路,就能换得高汤回心转意吗?且不说前两日,他派来监视小老儿的差人已将这些日子贩卖所得运回了高句丽,即便王爷真的断了这条财路,高汤若是不愿,谁也难以逼他前往长安的。”

    “成与不成是一回事,高老板愿不愿意依本王所请尽力促成此事,又是一回事。本王今日言尽于此,高老板不妨瞧着办吧。”杨广轻飘飘地扔下一句话,竟带着虞孝仁起身扬长而去了。

    在护送杨广返回晋阳宫的路上,虞孝仁再三思忖,还是忍不住开口向杨广问道:“王爷,你今天对高连升的态度为何大不如从前了呢?依末将之见,方才高连升所说大抵都非虚言,他一个在外经商多年的商人,怎能做得了一国之君的主,强逼着他来长安朝见皇上呢?”

    “没什么特别的原因,我就是想瞧瞧,高连升这位王叔在高汤眼中,倒底有多少份量?”杨广简洁明了地答道。

    虞孝仁情知杨广不愿告诉他真正的原因,因顾及当初高连升是自己引见给杨广的,为避免招惹嫌疑,也只得就此打住,不敢再追问下去了。

    待两人快要走到晋阳宫门前时,杨广忽然吩咐虞孝仁道:“孝仁,明日你就不必随我返回长安了,仍留在并州负责监视高连升的一举一动,我倒要瞧瞧他今日受了本王的强逼,会不会立马返回高句丽,去劝说高汤前往长安一行。”

    “倘若高连升真的就依王爷的吩咐,立马动身返回高句丽去了呢?那末将......”

    “你就说本王派你护送他回国,亲自陪着他到辽东走上一趟。”杨广不假思索地答了一句,迈步走进了晋阳宫。

第577章 露出了真实面目?

    其实,连杨广也不是十分清楚,他强逼着高连升去劝高句丽王高汤晋京朝见父皇杨坚,究竟想要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高连升果能劝服高汤晋京朝见,固然能有助于安定辽东,甚至伺机将高句丽划入大隋版图,实现恢复大汉疆域的宏图大愿;而他若办不到的话,难道自己就要向父皇建言,立即发兵攻打高句丽吗?显然这是行不通的。

    不过,杨广只在一件事上有着清醒的认识,那就是他想借助这件事要考验的不是高汤,而是高连升本人。

    此前,从高连升诸多异于常人的举动中,杨广敏锐地察觉出,这个长着一副菩萨面容,整日见人都是笑嘻嘻的高丽富商决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并且,自己始终无法确定,他在高句丽国内究竟占有什么样的位置,是个什么样的角色。这就给日后恢复汉室江山带来了一份隐忧:总不能任由一个高句丽的细作就这么堂而皇之地长安城里住下去吧。

    特别是,当他说出要高连升回国劝说高汤晋京朝见父皇时,高连升故伎重施,竭力撇清他和高汤之间的关系,使得杨广更加怀疑起他扮演的真正角色来了:先前出借猎鹰给自己向长安传信,无异于已承认了他就是高句丽安插在长安城中的眼线、细作,可当自已向他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时,他又装模作样地向自己大倒苦水,百般推脱起来。

    杨广是真心搞不懂高连升葫芦里倒底卖的什么药了。

    直到第二天,杨广在从并州启程前,和王妃萧厄一道,带着小杨简儿前往大兴国寺后向安若溪道别时,一路上仍对昨日高连升再一次迥异于常人的举动感到百思不得其解。

    不知是安若溪在九泉之下知道了杨广和儿子杨简即将返回长安的消息,有意显灵点拔于他,还是杨广一时心血来潮,在一早带领妻儿到安若溪墓前祭拜过一番,走在出城的路上,杨广脑中灵光一现,突然发现了另一件非同寻常的事:自从出了高德上书的事,自己被父皇提前发落回并州之后,这个高连升就如影随行似的跟着自己,就在昨晚刚一见面之时,他还要随自己一道返回长安去呢。联想到之前曾听王妃萧厄提说过,近两年来,高连升时常拉焦儿出去饮酒作乐的事,杨广陡地对高连升平添了一分警觉:他千方百计地接近自己,究竟有何图谋呢?

    虽然仍在寻思着高连升的事,可一经汉王杨谅率领行台一众僚属效仿数日前杨广迎接他的做法,一路将杨广一行人送至了距并州城百里之外的汾河驿,殷殷话别,还是很快冲淡了杨广心中的遐思。看着王妃萧厄在汾水河畔拉着弟弟萧禹,千叮咛万嘱咐的说个不停,杨广特地走到李靖面前,主动向他致歉道:“去岁我离京时走得匆忙,未来得及知会大理寺,倒叫令尊多在牢中吃了几日苦头,此次回京后必将登门当面向令尊道歉,还望兄弟你切莫挂怀。它日但得机缘,本王仍盼望能与兄弟你共同做出一番大事来。”

    李靖正欲躬身抱拳答话,不想却被汉王杨谅跑过来,抢过话头,同杨广玩笑道:“怎么,二哥对李靖还不死心,临行前犹在想着从小弟麾下挖人哪。”

    杨广笑而不答,冲李靖挥了挥手,示意他暂且回避,独对着杨谅叮嘱道:“你毕竟年幼,日后遇事多向两位行台仆射请教,务须三思而后行。突厥方面前几天我已向你有所交待,两三年内尚不至有大的变化,而昨日我已托高句丽的王叔高连升返回故国,去劝说高汤晋京朝见父皇,在我走后,你也可多加关注此事,倘若真能促成此事,幽州可以从此无忧矣。”

    杨谅双手抱拳当胸,正色答道:“小王谨记二哥教诲。”

    杨广一向对这个年纪最小的弟弟颇有好感,此时见他在自己面前有意摆出一副僚属领受上司命令的架势,忍不住走上前伸手刮了一下他的鼻子,存心逗他道:“我可记住你这句话了啊,要是日后你在并州捅下篓子,可别怪我事先没提醒过你啊。”

    和杨谅哥俩一通玩笑过后,杨广暂时将对高连升的怀疑抛在了脑后,逐一和前来送行的李彻、李雄、杜彦牵手话别,殷殷叮嘱他们在留任河北期间,务必要竭心尽智,辅佐汉王镇守好北境,确保一方平安。李彻等人也向杨广表示,他们会一如既往地替朝廷镇守好边关,以不负晋王所托的。

    眼瞅着日影西斜,经段达等人提醒,杨广这才正式辞别了前来送行的众人,翻身上马,回头朝并州城的方向深情凝望一眼,扬鞭策马,南下而去。

    就在杨广从并州启程,返回长安赶赴新任的第二天,虞孝仁陪同愁眉苦脸,满腹心事的高连升也离开了并州,一路向东,返回高句丽劝说高汤亲赴长安,朝见大隋天子去了。

    半个月后,当他们即将进入高句丽国界时,虞孝仁却被镇守边关的高句丽军士挡在了国门之外。

    “你是隋朝将军,未经国王诏准,不得擅入我国境内。”领头的一位高句丽将佐操着半生不熟的汉话对虞孝仁说道。

    “我哪儿是隋朝将军,分明是你们王叔店里的伙计嘛。”虞孝仁眼巴巴地望着高连升,希望他能开口替自己说说话。

    孰料,高连升冷笑一声,只改用高句丽话向那将佐吩咐了几句,看都没再看虞孝仁一眼,就头也不回地带着随行的几名伙计扬长而去了,单把虞孝仁丢在了高句丽国界之外。

    “高连升,王爷真没错看你,你分明就是高句丽的细作,你快给我回来!”虞孝仁一急之下,冲着高连升的背影大呼小叫起来。

    而他的这通大呼小叫换来的,除了高句丽军士的几句斥责之外,却对高连升没有产生丝毫的效果。

第578章 复设江陵总管

    杨广一行尚未返抵长安,朝廷就明发了一道诏旨:复设江陵总管。

    江陵本是后梁国都所在地,前朝宣帝执政期间,为防范后梁暗中联合南陈造乱,曾将后梁君臣赶到了随州,并在江陵设立总管府,统辖重兵,监管后梁。

    直至开皇二年间,后梁公主萧厄嫁给了隋朝的晋王杨广,两国既是宗主、附庸的关系,又成了儿女亲家,加之当时的后梁国主萧岿采取了亲隋远陈的图存策略,每年都要亲赴隋都长安朝见杨坚,贡献颇丰,所以,杨广和萧厄在并州成亲后不久,杨坚就下诏恩准萧岿将国都挪回了江陵,并撤销了隋朝的江陵总管及在江陵驻扎的重兵,以示对后梁的亲善。

    然而短短的三年之后,萧岿于开皇五年间驾崩,后梁质隋的太子萧综被杨坚送回江陵,扶持他继位做了后梁下一任的国主。萧综继位之初,犹对隋朝唯唯诺诺,时不时地派出朝中重臣来长安呈献贡物,但时隔数月,杨坚就屡屡接到密报,称萧综默许其王叔萧岩私下里恢复了和南陈的往来,并且一再拒绝了隋朝提出的要其向长安派出王子质隋的请求。

    后梁占地和兵力虽极其有限,却扼守长江中游要地,既能成为隋朝攻灭南陈的前沿,如其倒向南陈,则不免会成为妨碍隋朝突破长江天险的一道重要屏障,因此,杨坚果断地采纳了高颖等人的建议,做出了复设江陵总管,对后梁重新实施监管的决策。

    在江陵总管的人选确定一事上,还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插曲。

    由于江陵总管手中握有重兵,担负着监管后梁的重任,杨坚原本想派自己的亲侄子杨雄出任此一职,却没想到镇守西北的秦王杨俊闻知朝廷即将复设江陵总管的消息后,竟率先上章,举荐其妻兄崔弘度出任此要职。

    崔弘度当时在出镇东都的太子杨勇麾下任许州刺史,政绩颇为突出,杨俊在自己上章举荐崔弘度出任江陵总管的同时,还写信给太子杨勇,请他也在这件事上多替其妻兄多说些好话,尽力促成此事。

    杨勇因欲拉拢同样曾立下军功的三弟杨俊(西北攻灭阿波一役)来牵制杨广,防止杨广一人独大,故而慨然答应了杨俊的请求,上章给杨坚,盛赞崔弘度文武兼备,不但精擅治州理政,更曾屡次率军平定过其治下的民乱,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能臣。

    由于有太子杨勇和秦王杨俊的接连保举,加之考虑到崔弘度是杨俊的妻兄,朝廷至亲的外戚,杨坚便打消了册任杨雄来出任江陵总管的念头,下诏调任崔弘度为江陵总管,给其兵马三万,负责监管后梁朝中动静。

    客观论说起来,崔弘度的确称得上是一位才能出众的州刺史,也不乏统军带兵之经验,可偏偏他身上有一条致命的弱点:过于自以为是,且对下属极其严苛、残暴,这就给了萧岩、萧综叔侄以瞒天过海的机会。

    崔弘度初到江陵上任之日,萧综亲率后梁群臣出城十里,迎接崔弘度,自执下礼尊奉崔弘度,并且主动让出自己的王宫以供崔弘度麾下的三万隋军驻扎。

    崔弘度在长安陛辞之时,曾听杨坚亲自嘱咐过他,称萧综为人行事与其父萧岿大不相同,与南陈朝廷颇多私下来往,提醒崔弘度切不可放松了对他的监管,甚至必要时可上章建言朝廷,发兵灭了后梁,以除后患。

    尔今崔弘度见萧综对他执礼甚恭,并且甘愿让出自己的王宫来给隋军当做军营,表现得像是惊弓之鸟一般,于是不自觉地便产生了轻视萧综的心思,向朝廷上章称,后梁国主萧综胆小怕事,一见朝廷大军压境,即吓得主动让出了王宫,据此观之,他即便有反叛之心,也无率军造乱之胆略、能为,请皇上尽管放心,有他率领的三万兵马在,后梁决不至有事。

    杨坚接到崔弘度的上章之日,恰逢杨广一行返抵长安,便传命杨广独自入宫,到临德殿见驾。

    依隋制,凡是藩王、重要的外臣回京,须先奏明皇帝,经皇帝允准后方可回自家府邸。因此,杨广命段达等人将王妃萧厄等家人护关回晋王府的同时,带着王韶等几位主要的行台僚属首先赶到了大兴宫门外等候皇帝传诏。

    如今听到父皇只命自己一人入宫见驾,杨广当即遣散王韶等人,独自跟随着前来传达诏命的苏仪儿到临德殿来见父皇杨坚。

    迈步进入大兴宫的正门时,杨广才倏地想起:那名首先发现张须陀的京兆衙门的狱卒不正和负责在此把守大兴宫正门的禁军将佐薛世雄是同名同姓吗?于是,便向苏仪儿打听道:“苏公公,不知这大兴宫的正门仍由薛世雄带人把守吗?”

    苏仪儿因原任长秋监使杨约新近调任到大理寺做了少卿,正一心巴望着能加官晋级,弄个长秋监副使什么的做做,又早已获知杨广此次回京前,已被任命为手握重权的雍州牧兼内史令,若得他替自己在皇上面前说上一句话,自然胜过他人十倍,便存心讨好杨广道:“王爷有所不知,薛世雄早在妖人高德上书,劝皇上退位的当日,就被娘娘下旨收监了,若不是后来有人在皇上面前帮他说话,皇上、娘娘格外开恩,只发落他到京兆府做了一名狱卒,恐怕他的脑袋早就搬家了呢。”

    杨广听了苏仪儿这番话,心下恍然:原来发现张须陀越狱的那个狱卒薛世雄就是原先带人把守宫门,行事十分认真刻板的那个禁军将佐啊。

    “咱家现给王爷道喜了。日后但有用得着咱家的地方,王爷尽管吩咐就是,咱家愿为王爷出力、效命。”苏仪儿趁机向杨广表白道。

    “苏公公是父皇跟儿前的红人,我哪敢吩咐公公办差、做事,公公客气了。”杨广心不在焉地和苏仪儿客气地寒喧着,加快了脚步,向临德殿大步走去。

第579章 二王同日抵京

    出乎杨广意料的是,当他走进临德殿时,却一眼望见秦王杨俊也站在殿内。

    父皇杨坚正手拿一道奏章,向杨俊询问着什么,殿内除他二人之外,只有尚书左仆射高颖一位朝臣陪侍在侧。

    只听杨坚冲杨俊问道:“依朕观之,你的这位妻兄颇有些狂妄自大啊。此前,朕屡屡得报,查知萧综、萧岩确和南陈朝中暗地里往来密切,不无叛隋投陈之意。怎么,崔弘度到江陵上任还仅十几天的功夫,就上章给朕,信誓旦旦地宣称萧综决不会叛隋呢?”

    杨俊显然也是刚刚返抵长安,一副风尘仆仆的模样,又因才一入宫见驾就受到父皇的当面责问,一时不免有些慌乱,匆匆和走进殿来的杨广交换了个眼神,赔笑答道:“父皇明察,儿臣这就写信给崔弘度,问明个中详情,再据实向父皇禀明。”

    “不必了。”杨坚冲杨广招手示意,要他站到杨俊的上首去,这才拦阻杨俊道,“崔弘度既是你第一个举荐给朕的,且又是你的妻兄,朕还把他交给你来节制,再过几日,朕就有诏旨给你的。”

    杨俊虽碰巧和杨广同日抵京,却不知父皇传召他回京所为何事,此时听杨坚话中之意,颇有即将调他往南方任职的意思,误以为父皇要任他为帅,率军伐陈,头脑不禁变得兴奋起来,躬身应道:“儿臣决不负父皇所托,愿为父皇分忧、效命。”

    “你先莫急着讨好朕,阿纵既已到了,独孤,就由你先把朕的意思向他兄弟二人说说吧。”杨坚冷冷地瞟了杨俊一眼,转向高颖,吩咐道。

    “臣遵旨。”高颖从容向杨坚施了一礼,侧过身,正对着杨广、杨俊兄弟二人,开口说道,“皇上已决意择时举兵伐陈,传召两位王爷回京,正为委以伐陈重任一事......”

    听高颖话说至此,杨俊倒还罢了,杨广头脑之中不禁犯起了糊涂:此前在汾河驿,五弟明明已宣读了父皇的诏旨,册任自己为执掌京畿军政庶务的雍州牧,同时兼任职在中枢的内史令,怎么高颖又说父皇传召自己回京,要委以伐陈重任呢?

    “皇上有意在寿春新设淮南道行台,在江陵新设山南道行台,不日即将下诏,册任两位王爷为淮南道行台尚书令和山南道行台尚书令,主要负责筹划兴兵攻陈事宜。”高颖接着说道。

    杨广犹在沉吟之中,身旁的杨俊已忍不住向高颖开口问道:“那本王现在所领秦州总管一职,又该向何人交割公务呢?”

    “阿祗,你无须向任何人交割差使,暂时仍以秦州总管的身份兼任山南道行台尚书令。”杨坚主动向杨俊解释道,“但你与阿纵又有不同,待得三两日,朝廷册任诏旨下达之时,你就须立即赶赴江陵上任,至于秦州方面的差使,朕稍后自会调虞庆则和长孙晟二人前往暂代你打理的,你不必有所顾虑。”

    “父皇的意思,是欲要儿臣遥领淮南道行台尚书令一职,而不立即前往寿春赴任喽。”杨广也不由得冲杨坚抱拳问道。

    “朕不是已册任你为雍州牧兼内史令了吗?怎么,还没上任,就想着重新带兵打仗去了?”杨坚呵呵笑着对杨广说道。

    杨广越听越糊涂了:如果说父皇要三弟杨俊暂且不必交卸西北的差使,先行赶赴江陵就任新职,是为了迷惑南陈的话,那么依此做法,自己也该和杨俊一样,先不必卸任并州总管,径自往淮南上任去了呀,怎么父皇还要将自己先调回长安,改任雍州牧兼内史令,再下诏册任为淮南道行台尚书令,如此岂不多此一举了吗?

    “你的事,稍后朕自会单独向你交待。趁着阿祗现在还没卸任西北的差使,你把太子昨日所上奏章的主要内容转述给他二人听听,朕想瞧瞧,他们对那件事是怎么个想法。”杨坚似乎看穿了杨广的心思,不急不忙地岔开话题,又向高颖吩咐道。

    殿内君臣四人当中,唯有高颖一人深知杨坚如此行事的真正用意何在:在任用哪位皇子为伐陈主帅这件事上,朝中、宫中目前都存在着激烈的争执和较大分歧,杨广和杨俊虽然都是杨坚初步选定的伐陈主帅的人选,但太子杨勇近来一直紧盯伐陈主帅这个位置不放,迫使杨坚一时间还难以做出最后的决断,要杨广和杨俊二人身兼南北二处的差使,也正是由此而来,免得过早明确伐陈主帅人选,会冷落了太子那颗勇于任事,为国建功拓土的心。

    可是,即连高颖也不明白,今日两位初步选定的伐陈主帅人选刚刚返抵长安,入宫见驾,皇上为何要急于拿出太子昨日新上的一道奏章,叫杨广、杨俊兄弟二人当场表明对太子在这道奏章中所禀陈及建言之事的态度。要知道,太子杨勇在这道新上奏章中谈到的是和目前所议的伐陈风马牛不相及的一件事:移民。

    只因东都辖下的关东诸州府地少人稠,加之在近一年来朝廷推行的大索貌阅过程中,经过重新登记造册,增加的编民数量几乎占到了大隋境内的三成左右。如依照高颖先前所献输籍之法列下的章程,朝廷须按人丁百亩的数目给授这多达二十多万新增加的丁壮田亩,供其耕种,但是,关东诸州府面临的形势是,当地的世家豪右霸占着约九成的田亩,可供朝廷给授新增丁壮的荒地极其有限,这就给出镇东都的太子杨勇带来了一个难题:一旦朝廷不能拿出足够数目的荒地(或称之为无主之地)授予二十多万新增出来的丁壮,那么在客观上这多达二十多万丁壮(连同他们的家小,远不止二十多万)就将成为无地可依,无地可种的浮民,浮民一多,民间难免产生动荡。

    基于这种情况下,杨勇才上章,请求朝廷准许将关东新增加的这二十多万丁壮连同他们的妻儿家小一并迁往关内、西北人烟稀少之地,以解决无田可授的难题。

第580章 迁平民,还是迁豪强

    杨俊作为镇守西北的秦州总管,杨广是已回京赴任的雍州牧,执掌关内诸州府,二人管辖的地界都是太子杨勇在奏章中建言移民的主要去处,因而,杨坚征询二人对此事的意见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在听高颖转述罢杨勇奏章的主要内容后,杨坚首先把目光投到了秦王杨俊身上,希望能先听听他的见解。

    “父皇,儿臣对太子的建言并无大的异议,只是担心骤然将多达数十万的新增编民都迁至西北诸州,恐怕会引发西北当地百姓的不满,造成关东移民和当地百姓之间的冲突。”因前不久太子杨勇帮了他一个不大不小的忙,举荐他的妻兄崔弘度调任江陵总管要职,杨俊略一思忖,即对杨勇提出的建言表示了基本赞同。

    “西北诸州地广人稀,从关东迁移大批百姓到那里,虽然能够解决无田可授的难题,但也确实容易引发当地百姓对关东移民的不满和抵触情绪,那么,依你之见,该如何破解这道难题,既能解决新增编民的授田问题,又避免当地百姓和移民之间的冲突呢?”杨坚认为杨俊所说不无道理,紧盯着他又问道。

    “这个嘛。”杨俊没想到父皇会打破砂锅问到底,凝神考虑了片刻,方开口答道,“依儿臣之见,不如将少部分的关东新增编民迁移至关内、西北诸州,把其中大部分的人户迁往更遥远,人烟更加稀少的西疆,甚至可考虑将其中一部分迁往关外新拓的疆土上安居,这样一来,在解决无田可授难题的同时,也能使这多达数十万的新增编民为朝廷开疆拓土做出贡献,可谓一举两得。”

    杨坚点了点头,不经意地瞟了站在下首的高颖一眼,见他面色凝重,若有所思,遂改向杨广问道:“阿纵,朕听说河北道治下也新增了十几万编民,你对这件事是怎么看的?阿祗方才所言及的将一部新增编民迁往关外为朝廷拓边的做法可行吗?”

    杨广因之前在并州时就和王韶、张衡等行台僚属详细讨论过此事,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故而立马抱拳答道:“在儿臣答复父皇的垂询前,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高仆射,不知可否?”

    见杨坚点头无话,杨广遂转向高颖问道:“我听说高仆射在向父皇建言推行大索貌阅,重新核定人丁户口后不久,又向父皇建言实行了输籍之法。对推行大索貌阅以期增加朝廷贡赋的做法,我并无异议,唯一感到不解的是,若按朝廷实行输籍之法的本意,理应就是推行‘均田制’,实现人尽耕其田的目的,然则为何高仆射要向父皇建言,只将无人耕种的荒田授予新增编民呢,这岂不是同推行‘均田制’的初衷自相违背吗?”

    高颖听此一问,心中不由得暗自赞叹道:晋王能有此一问,足见其已领悟到了朝廷推行大索貌阅和输籍之法的真正用意所在!

    “王爷容禀,确如王爷所说,在推行大索貌阅,重新检校核实人丁户口之后,配合推行输籍之法,究其初衷是为了效仿前贤,实行‘均田制’,但因考虑到关东、河北世家豪右的势力过大,倘若朝廷在大索貌阅之后,立即从他们手中拿回可观数量的土地授予新增编民,极易引发他们的激烈反对,甚至引起民间**,所以,我才向圣上建言,采取过渡的方法分步推行输籍之法,先将荒地授予新增编民,待时机成熟,朝廷有了安抚关东、河北世家豪右的妥当办法之后,再正式推行‘均田法’。但不知王爷赞同某此说否?”高颖郑重地向杨广做出解释道。

    “父皇,今听高仆射一番话,令儿臣毛塞顿开,颇有拔云见日之感。”杨广朝高颖略施一礼,表示感谢,即转向杨坚说道,“然则据儿臣出镇并州期间了解到,前朝武帝在攻灭前齐后,便将前齐境内相当一部分世家高门迁往关内居住,目下父皇何不仿效此做法,改将关东世家高门迁往关内诸州安家,以便朝廷能逐步从这些世家高门手中收回其占有的大量田地,重新授予新增编民来耕种,以达到推行‘均田制’的目标呢?”

    “阿纵,独孤公方才不是已经说了嘛,朝廷直接从世家豪右手中收回土地的时机尚不成熟,极易引发民间动荡。”杨坚带着几分不耐烦,提醒杨广道。

    “父皇,儿臣以为,目下正是朝廷从世家豪右手中收回土地的最佳时机,其依据主要有三点:

    其一,父皇已决意兴兵攻陈,实现南北统一大业,东都辖下的关东诸州府地接江淮,一旦两国开战,必多依赖从关东诸州府运送军资、粮草至江淮前敌,而运送军资、粮草至前敌又多依赖人力,因此目前不宜从关东迁移大批的丁壮至西北、关内;

    其二,据河北道治下近两年推行大索貌阅的结果观之,新增编民大多原为租种世家豪右田地的客户、佃户,这些人一旦经过朝廷重新登记、核实其户口,成了编民,便具备了脱离世家豪右,自行耕种朝廷授予田地养家糊口的身份和条件,反观世家豪右,一旦失去了为数众多的客户、佃客为其耕种田亩,向其缴纳租粮,其名下即便占有大量的田地,又当如何继续过锦衣玉食的生活呢;

    其三,倘若朝廷颁布法令,限定新增编民在朝廷无田可授的情况下,暂且仍须租种原主家的田地,同时,以优厚的条件吸引关东世家豪右迁往关内定居,待日后再按品秩、爵位高低限定世家豪右占有土地的上限,分步将其占有的田亩转移授予新增编民,不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实行‘均田制’了吗。”

    杨坚听得精神为之一振,旋即注视着高颖,想听听他对杨广迁世家而不迁平民主张持何意见。

    高颖也没想到在今天商议攻陈事宜的会上,杨广却提出了关于分步推行“均田制”的崭新思路,出于谨慎起见,遂拱手向杨坚说道:“臣初听之下,以为晋王所说颇具新意,兼顾到了世家豪右和新增编民两方的利益,如能照此实施,必将收到事半功倍之功效。然则也须经过详细考证后,方可得到定论。”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7462/ 第一时间欣赏一路隋行最新章节! 作者:朱藤紫骢所写的《一路隋行》为转载作品,一路隋行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一路隋行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一路隋行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一路隋行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一路隋行介绍:
新书《隋风飞扬》已经发布,将为您继续讲述隋朝的故事,欢迎书友品读、指正。
一部波澜壮阔、波诡云谲的中古东亚皇朝争霸史:金戈铁马,并吞万里;诡道机心,杀人无形;塞北江南,风光同好;佳人梦寻,宛在水中央......
诗云:
三百年地分南北,九千里日月东西。
少年马上披重甲,老僧溪边浣袈裟。
饮马长城嗟蹉跎,戏蝶迷楼话旖旎。
大业贞观兴亡事,曲折是非任涂鸦。
本书书友群:534869286,欢迎各位书友加入。一路隋行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一路隋行,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一路隋行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