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洪武大明:吾儿怎么还不造反TXT下载洪武大明:吾儿怎么还不造反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洪武大明:吾儿怎么还不造反全文阅读

作者:蓝白的天     洪武大明:吾儿怎么还不造反txt下载     洪武大明:吾儿怎么还不造反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百三十章 关税和货币

    听到朱棣的问话,朱启那叫一个晴天霹雳,若不是周围人太多了,当即就要给朱棣脑门上来个花生米。

    “别瞎说,我与大哥那是什么感情,怎么会干出这等事情来。”

    朱启恶狠狠的说完,朱棣这才松了一口气,说到:

    “我就说嘛,那纯粹就是他人胡说的传言,三哥若是有夺嫡的打算,怎么可能会不告诉我呢。”

    朱棣一副“我是三哥好帮手”的表情,也是给朱启看的一阵无语。

    甚至朱启觉得,自己如果今天起兵造反,晚上朱棣估计就会追随自己了吧。

    但造反这种事情是万万不可能的,自己小日子过的这么开心,太子朱标也还健在,谁没事干来啊造反呢。

    那边大朝会的仪式还在继续,待到百官入朝之后,很快就听到有人喊一声“皇帝到!”。

    随后在一长串的天子仪仗后面,就见到穿着一身冕服的朱元章,大步流星的走了出来。

    其余百官们看到皇帝之后,也是齐声高呼万岁,跪拜行礼。

    一通礼节之后,便有一群服装各异的外国番邦使臣们,在一个太监的引导之下,鱼贯走入了大殿之中。

    那些使臣之中有不少人还是熟悉的面孔,朱启也是认识的,他们看到辽王殿下自然也是十分恭敬。

    不过这时候还是一个个的看向台面上的朱元章,毕竟皇帝还在前面呢,他们也不敢随便胡乱看向边上。

    众人一并跪了下来,齐声高呼了一声万岁。

    他们是外邦使节,主要过来就是为了朝贡大明,而国与国之间的朝贡,在这个时候,还是互相交易的一个过程。

    明朝这边自然要稍微吃亏一点,给的东西要比他们带过来的要昂贵一些。

    不过换来的也是有很多的好处,比如国际上的外交声援。

    还有就是军队路过他们边境的时候,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补给,以及让他们承认大明是宗主国。

    由此而来的国际声望也是非常重要的。

    比方说朱启上一次,阻止纳哈出吞并草原部落的时候。

    这些番邦就曾经不止一次的帮助过大明,即便是没有出兵出钱,但他们在舆论上,可是出了不少的力气。

    那些请战书送到纳哈出那边,可是一下子就把纳哈出给吓到了。

    不论怎么样,朱元章看到面前这些臣子们一一下跪行礼,脸上也是充满了笑容。

    随后让他们平身赐坐,这些外国番邦的使臣们入座之后。

    很快又奏起了音乐,然后有歌舞的表演,这些自然都是早就安排好的事情。

    而朱元章也让人端上了酒菜美食,今天的大朝会和之前的朝会可是大不相同的。

    要上来的酒水可不是让大家吃的,而是用来看的。

    大朝会既是彰显大明国威,又是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国运昌隆,自然是隆重之至。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所以今天端上来的酒水酒肉,其实都是祭祀用的,看上去就没什么胃口,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的清水肉罢了。

    当然,这些东西都是可以吃的,只是味道实在是不敢恭维。

    朱启稍微撕了一口塞在嘴里,嚼如蜡纸,而且还有一股腥骚的味道。

    干脆就吐出来,放在桌子下面,当做无事发生了。

    随后便是一连串的祭天仪式,还有祭祀的仪式环节等等。

    朱元章是平民起家的天子,对于礼节的事情最为重视,认为皇帝就该有皇帝的样子,这些老祖宗就开始有的礼节,自然不会丢弃。

    在礼仪官员的指挥之下,完成一系列的仪式和流程,只到最后一步祭天仪式了。

    朱元章也是一把年纪了,这时候看上去倒也没有任何的疲惫。

    朱启心里面暗暗觉得自己老爹身体可真是够好,他这个小年轻,光是坐在椅子上都坐的有点累了呢。

    如今的大明自然是风光无限,北元都被大明压着打。

    王保保又在辽王底下吃了一场败仗。

    那些来祝贺的使臣们,不用多说了,一个个的都在恭贺着大明。

    希望能够获得明朝皇帝的册封,成为大明的朝贡国的同时,也能够保证自己的王位稳固。

    毕竟有大明的保护,如果国家发生内乱的话,大明也定然不会置之不理的。

    而朱元章对于这样的要求,自然不会拒绝,那些要求册封的领袖,也都一一给予了册封。

    这对于大明来说,自然是宣誓主权的大好机会。

    他们名义上就认同朱元章是他们的皇帝,而他们的领土自然也是大明的势力范围了。

    这其中以高原上的那些佛国,数量最多,而掌控了高原之后。

    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也基本上在明朝的掌握之中了。

    只是北面的北元势力依然不可小觑,而明朝想要组建大规模的商队,还得彻底解决他们的威胁才行。

    其实朱启都已经和朱元章商量过,组建商队前往中亚进行贸易的想法了。

    这可是一笔很大的收入啊,要知道西方那边,现在对于中国的茶叶瓷器和丝绸的需求量,还是非常巨大的。

    在航海没有办法日常性展开的这个时候,丝绸之路的好处自然就不用多说了。

    海上丝绸之路,也就是通过东南亚半岛,不断沿着海岸线抵达印度,再抵达阿拉伯半岛,这条路线也可以开始开发起来了。

    反正大明现在都已经发现美洲大陆了,如果不去开拓海上丝绸航线的话,那实在是有点浪费啊。

    要知道这可是大量的好处,如果都让中亚那帮人作为中间商,把这差价给赚了去,还不如大明自己组织团队,然后去西方进行贸易和生意呢。

    不过这肯定会受到中亚那帮人的阻拦的。

    到时候免不了又是一阵冲突,肯定是有人要反对,说海上丝绸之路劳民伤财什么的,与他人发生争端,徒增伤亡云云。

    那这些人真的都是脑壳子不好的,这丝绸之路带来的好处是无法想象的,如果为了担心怕别人和自己打仗冲突的,就放弃如此大的好处,那才是脑子不清醒的。

    而朱启也知道这不是一件小事,海上丝绸之路,定然会引起大明和中亚,尤其是帖木儿帝国的矛盾。

    而现在大明和北元还打得难舍难分的,如今的帖木尔帝国虽然刚刚起步,但是雄才伟略的帖木儿已经成年,而且还正在带着年轻的帝国不断的前进。

    没过10来年就要进入巅峰时期了。

    朱启也知道大明如果不把北元那边安排妥当,就去招惹帖木儿的话,这肯定不是上上之策。

    所以朱启打算等到时局稳定之后再说此事了。

    朱启坐在那边想着这些东西的时候,突然边上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

    “辽王殿下,辽王殿下!”

    朱启恍然愣过神来看向边上,才发现是一个大臣正在喊自己的,而其他的大臣也都看向自己。

    饭团探书

    原来是朱元章正在祭天的时候,喊自己上去和朱标站在一起,一同来完成仪式。

    朱启赶忙站了起来,对着面前的朱元章拱了拱手,然后恭敬地说道:

    “父皇这不合礼制啊。”

    朱元章笑着拉起了朱启的手腕,然后说到:

    “有什么不合礼制的,这也是你大哥的意思,咱们都是一家人,你是咱老朱家里最优秀的一个,让你来跟着我一起祭祖,也是希望你以后继续保持下去,这北元咱还等着你去给他收拾。”

    朱元章这么一说,在看到边上笑脸盈盈的朱标,朱启也是只能硬着头皮站了起来,朝着台上走去。

    就见到文武百官都在台下观望着,而辽王朱启身为朱元章的第3个儿子,居然和太子殿下站在一起,随后开始祭天祭祖的仪式。

    前两年,朱启只是在台下远远望着,却没想到现在都已经能够在台上跟着一起进行祭天祭祖了。

    而朱元章带着两个儿子祭天祭祖完成之后,又说了一些勉励的话,无非就是让大家同心共力,一定要开创大明美好未来,种种如此的话。

    说完之后便是册封那些首领们为朝贡国,给予他们各种各样的好处以及贸易份额等等。

    不过今年的朝贡确实与以往有所不同,以前的朝贡都是他们从大明这边拿各种各样的好处,而大明却没有什么太大的好处。

    不过有朱启把关之后,朱元章也不再闭着眼睛让他们拿那些好处了。

    但凡是想要和大明做生意往来的都要交关税。

    没错,就是关税的制度。

    现在完全实行之后,那些想要来朝贡的朝贡国们,也不能拿着朝贡的名义免费换取大明的商品了。

    想要拿商品也都要付关税,而朝贡国的好处就是有朝贡的机会。

    大明允许他们做生意,像北元这种。

    不朝贡的连做生意的机会那都是没有的。

    这个方桉一公布下来之后,那些番邦使臣自然是有很大意见的。

    他们本来就想着借着朝贡的机会来做买卖,大赚一笔明朝的钱,不过现在却因为关税的原因而没有办法赚多了。

    毕竟关税是很高的,原本能赚的利润一下子就被压缩了一半还多。

    不过在这大朝会上他们也不敢说什么,毕竟大明的文武百官都在,皇帝的面子也是要的。

    如果这个时候来说什么,以后怕是都没有机会来朝贡了,这不等于砸了自己的饭碗吗?

    他们也只能等着朝会之后再活动活动了,而在初一的朝会之后,在初二的时候,这些番邦使臣们就开始找关系活动活动。

    希望能够想办法减免他们的关税了,不过大明官场这边早就已经下了死命令。

    朱元章也都打过招呼,谁敢在关税这一块上给开后门,谁就等着掉脑袋吧。

    而那些官员们也是知道朱元章的脾气的,如今这关税已经是大明的重点项目了,自然是不敢胡乱来的。

    那些找他们的使臣他们,也只能皱着眉头给他们打发了。

    还是一个从辽王府出来的官员,据说以前也是学着数学,现在被编入到税务局里面的人,给他们这些外臣们出了一个主意。

    这关税既然是辽王殿下定出来的规矩,那你们想要想办法,自然是要去找辽王殿下。

    要知道现在,大明皇帝是把此事全权交给辽王殿下的。

    那些外臣们一听这样说还觉得真的挺有道理的,只是辽王殿下如此刚正不阿,到底会不会给咱们开这个后门就很难说了呀?

    但总归要试一试的,于是这些外臣们在有心人的介绍之下很快就联系上了辽王朱启。

    辽王朱启也是每日里忙得很,这时候见到他们听到来意也是大皱眉头,摇了摇头说道:

    “我乃是大明的王爷,怎么可能干这种损害国家的事情呢?

    万万不可,你们还是去找别人吧。”

    好家伙,找到辽王殿下都不行,找别人还能有用啊?

    直接找太子朱标和皇帝朱元章。还差不多,但他们也不敢去找、

    一时之间大家也都没了主意了,好在还是之前那个官员对着他们说道。

    殿下也不是没有需求的,最近听说在搞什么印钞的事情,若是你们愿意把那些钞票都买回家,在自己国家替代黄金白银,用作结算货币的话,辽王殿下没准会给你们税收减免也说不定。

    那些人一听都懵逼了,这自古以来都是黄金白银作为结算的,如今还可以用这些货币来买东西吗?

    那当然可以呀。

    这些使臣们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辽王殿下那边询问了此事,而辽王殿下听到他们的回答之后又是大皱眉头问道:

    “本王最近确实有打算印一些纸钞的,只是你们这话从哪听到的?”

    他们也不敢出卖那个官员,只说是从旁边道听途说来的,而朱启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叹了一口气说道。

    “此事很难办啊,父皇已经下定决心要在大明弄关税了。

    就算我给你们开这个后门,说实话能成功的概率也不是很高、

    不过咱们也都是老交情了,若是你们愿意从我这儿买一些钞票回去,在你们那边用这些钞票进行结算的话,倒也不是不可以。”

    众人一听,多少都有点湖涂,不过辽王殿下,还是非常有耐心的坐下来。

    之后给每个人都倒了一杯茶,还让人送来酒水,然后笑着说道。

    “没事,咱们慢慢来商量。”

第二百三十一章 发行货币——明元

    有关于纸币发行的事情,朱启其实在之前就已经听说朱元璋在安排了。

    只是历史上朱元璋发行的纸币效果如何,大家有目共睹,基本上和废纸没什么差别、

    民间的老百姓们依然是使用银子,或者布匹作为交换的物件。

    而使用纸币最好的朝代自然就是宋朝了。

    从纸币发行开始,就不仅仅是按照个人意志,而是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

    不允许滥发印发,甚至还有储备金,防止挤兑,造成无法兑现银两,让纸币信用下降的现象发生。

    总之一句话就是最大限度的,保证纸币的公信力。

    让政府部门为纸币背书,老百姓们信任纸币自然就会使用了。

    南宋之前,这一点做得都不错。

    只不过到了南宋时期,随着战乱频发,以及对外战事越来越不明朗。

    宋朝的统治者也开始发行越来越多的纸币,以此来填补财政上的空缺。

    而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通货膨胀急剧加深,印发出来的纸币如同废纸一般不被人们认可。

    而历史上明朝发行的纸币就更惨了,从一开始就是一车一车的直接印。

    这自然是因为货币理论知识并不发达,人们也不知道储备金这种东西,更不知道纸币印多了会通货膨胀。

    即便宋朝,也是根据平日里商行交易的经验来设置的储备金。

    但后续宋朝的纸币制度依然是崩溃的,这对于明朝来说自然不希望身搬硬套宋朝的操作手段。

    但其实宋朝的纸币发行在一开始就是领先于世界。

    甚至可以这样说,在宋朝最开始的纸币制度,和现今实行的纸币制度,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而且设计这一套制度的人,将能够想到的漏洞和问题,差不多都给想到了。

    唯一的漏洞和缺点,就是没有想到后续战况如此紧张,导致统治者没有根据以往的制度来遵循,而是胡乱印发纸币,试图填补财政空缺。

    而结果自然不用多提,纸币制度就此崩溃,明朝时候朱元璋吸取宋朝的教训,自然是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设置这一制度的。

    而历史已经证明明朝的这个制度并非是好制度,反而让纸币发行到后期如同宋朝一样滥发,没有任何的公信力可言。

    所以朱启早在之前就已经向朱元璋谏言过,如果要发行纸币的话,定然要将纸币与某种东西进行挂钩,比如说黄金。

    而之所以将货币与黄金挂钩,也是因为吸取了世界历史上的那些成功经验。

    西方历史从一开始,虽然在货币制度上不如我们中国,但在后续的纸币发展上面,西方历史却发展的相当不错。

    而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在制度方面,并没有让货币直接和个人意志所决定。

    也就是说统治者并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就增加货币的数量,它必须要根据黄金储备,或者其他类似东西的储备来增加货币的数量。

    而这样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稳定。

    不过金本位在现代已经不是那么的盛行,原因就是因为现代大规模的商业活动。

    当今世界黄金的储备量,根本无法满足人类商业活动的所需,而相应而生的就是国家信用背板的纸币,代替了金本位。

    不过在明朝这个时候,自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所以说最佳的选择,就是建立起金本位的金融体系。

    这样既能够保证货币方便,而且还能够保证不被滥用,维持货币系统的稳定。

    而一个稳定的货币制度带来的好处,还可以对外吸血,要知道,大明周边范围内,都没有任何一个使用纸币的国家。

    如果明朝能够将纸币制度给稳定下来的话,那么让其他的国家也使用明朝的货币。

    可就能够在经济领域达成控制别国的目的了,宋朝曾经就干过这种事情。

    只是宋朝的统治者,并不知道别国的用他们的货币能够带来什么好处。

    他们只是眼睁睁的看着自家的货币,被对方使用,却没有任何手段操作的余地。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宋朝的军事力量实在是太残弱了。

    对方根本就不惧怕宋朝,就算是使用宋朝的货币,也并不担心宋朝会利用货币做些什么无耻的事情。

    因为这个世道,就是谁的拳头大谁就有话语权。

    而明朝就不一样了,明朝不仅仅军事实力强大,经济实力也同样强大。

    如果明朝的货币,能够顺利发行并且被别的国家使用的话,那么想象一下我们只需要印一些钞票,就可以到别的国家换到布匹实物,矿产等等各种各样的原材料资源。

    来进行加工生产,这是何等恐怖的事情。

    想想看现在的漂亮国为什么要维持美元的全球地位,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它可以通过美元进行吸血。

    而我大明也完全可以这样干啊。

    如果有需要的东西,直接印钞票去跟别人换。

    一些废纸,就能换到实打实的商品,这可实在是太爽了,想想都感到很高兴。

    不仅如此,铸币权这种东西大家也可以了解一下。

    如果足够无耻的话,让别人在使用自己美元的时候收一点铸币税、

    每当自己需要什么东西甚至都不需要去印钞票,光是用这个税钱都能够抵消了。

    在现代很多国家就是闷头吃着漂亮国这样的大亏。

    朱启既然知道这种方法,那不用实在是太对不起大明人民了。

    这也是朱启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抛出关税的原因所在了。

    那些外国使臣们肯定不想将这个关税啊,但只要朱元璋语气坚定一点,他们也没有什么办法。

    肯定要想到自己这边来,到时候再让他们使用大明的纸币,给他们一些关税的减免。

    等他们国内盛行纸币开始稳固使用之后,在进行各种各样的骚操作,印纸钞换商品,或者加收他们的铸币税等等。

    那都是随便摆摆手的事情了,当然前提条件是要让他们自愿使用货币才行,这种事情你还真的没办法强迫呢。

    只要他们老百姓习惯使用货币之后,那一切都好办了。

    最好还能够签一些条约什么的,如果有人胆子不小,敢违约的话,到时候自己还能够以合约的名义用武力强迫他们屈服。

    朱启如此想着,随后惊讶地发现,自己现在的想法似乎比之前要阴险狠毒了不少。

    若说是刚来到大明的时候,可绝对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做这种坑害别人的事情,不过想想也是很正常的,也没有丝毫的负罪感。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更何况是国与国之间的事情了。

    朱启在答应了那些外国使臣们给予一些税务减免之后,和他们分别签订了合同。

    而这些合同自然不是以自己个人名义来签的,而是以大明王朝的税务局,这个官方部门的名义来签的。

    毕竟这样才有效啊,虽然这时候人们还不知道法律效应这玩意儿是什么个意思,但起码自己表面工作上要做足了。

    如果以后有谁反水,不想用大明的货币了,把这合约拿出来一拍,那谁还能说什么呢?

    朱启和他们签完了合同之后,也就开始上下活动起来,当然这个上下活动是做给他们看的。

    其实朱启早就已经和太子朱标以及朱元璋商量过此事了。

    如果没有两人的首肯,他又怎么可能暗地里做这些事情呢?

    很快他的活动就有了结果了,皇帝那边松了口,让他们可以减免一些税收。

    当然名义上是说,我大明泱泱华夏大国,天朝上国,不会和其他的小国争夺这些利益。

    只是要收一些税务,不能每年都这么吃亏。

    而朱启这边自然是说自己这边接了一个推行货币的任务,自己手头上印了很多的钞票也没处用。

    他们如果愿意拿的话就拿去,以后每年到大明朝这边进行贸易的时候,都用这些货币就可以买东西了。

    当然要拿走,这些货币必须要用金子来换。

    他们简单的算了一下,用金子来换这些纸钞,再去换大明的商品,不仅没有价格贵出多少反而还低廉了一些。

    再算上税务的减免,一来二去之下,这一次的贸易似乎也没有什么吃亏的地方。

    到明年,如果再这样弄的话,那么关税也不过就是一个摆样子的纸老虎而已。

    至于说辽王朱启为什么要卖纸币,肯定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啊。

    他们想一想心里也觉得好笑,这大明皇帝弄的关税本来是挺好的,奈何他底下有一个这样败家的儿子,人人都说辽王殿下如何英明,如今来看还是很贪财的嘛。

    人哪,不可能没有任何弱点的,有弱点就好,贪财自己多送点钱给他,这层关系打好了以后肯定是有大有好处的。

    大家心里面都是这样想的。

    殊不知,他们觉得自己占便宜,觉得大明的王爷也不过如此的时候。

    自己却已经成了地地道道的傻瓜了,而因为辽王殿下的主导,这一次他们来朝贡时候,带走的贸易商品,也都是用辽王新发布的纸钞购买的。

    而这个纸钞也有一个正式的名称——明元。

    而那些用明元购买了贸易品的外国使臣们,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他们却不知道此时此刻在边关的那些关税部门,现在已经收到消息,以后在边关地区的老百姓想要过关的话,必须要用明元来支付。

    还有就是外国人来做生意,也必须要用明元来做押金担保。

    如果没有明元的话,那么是禁止和大明进行贸易的种种政策下来,总之就是一句话,一定要让明元打出自己的名气,让所有和大明做生意的国家都使用大明的纸钞。

    当然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民间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规避这个规定的,不过朱启也不着急,只要时间够长,相信大家一定都会接受纸钞的。

    只要官府部门给足够的背书就可以了,而除此之外剩下的就是等着纸钞,在别的国家盛行以后再看看效果了。

    如果到时候效果不错的话,肯定要大范围的进行推广。

    不过估摸着也不会等候太长的时间的,毕竟经济这种东西是见效最快的事情了。

    而朱元璋那边自然也不着急,他对于朱启是无条件的信任。

    既然已经将纸币发行的事情交给朱启处理,他自然就不会过多的去过问了。

    而朱启所说的储备金也好,或者其他的外国使用货币,以及国家部门背书等等,都只是一句话的事情了。

    而朱启准备纸钞的事情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在洪武十三年,趁着这些外国使臣从自己这边买走了大量的纸钞之后,朱启也开始尝试在大明国内进行推广了。

    这个推广也不能直接粗暴的就进行,毕竟老百姓还需要一个适应的阶段。

    以及了解纸币到底是什么玩意儿,这东西到底能不能用等等,这都需要大规模的宣传,以及官方给予背书。

    比如说先赠送一批纸币,让大家拿着纸币,到自己这边可以兑换任何的商品等等,只要一来二去,老百姓信任了就可以了。

    不过朱启本来想将这件事情交给大哥朱标来做的,自己回去辽阳城继续当自己的王爷,反正打仗这种事情有张玉和朱能。

    还有那么多的边关将领都在那边,倒也不需要急着自己来亲自上阵。

    回辽阳反而自在呢。

    而他打算告别离开的时候,却被朱元璋给喊住了,朱元璋的意思也很简单,就是让朱启负责在京城发行纸币的事情。

    毕竟朱启这个人看起来对于纸币非常的了解,朱元璋对于自己的儿子也是颇为信任的。

    这么重要的事情,如果办成了对于大明自然是好处多多。

    要知道现在这个时候贵重金属的开采,可没有那么容易,而大明的贸易量,现在的贵重金属开采完全无法满足。

    如果能够发行让老百姓们信任的纸币,一切都能够解决了。

    而如何让老百姓们信任纸币,那就需要好好研究研究了,好在朱启最不少的就是这些稀里古怪的鬼点子了。

    他很快就安排好了一切,主要就是让官府衙门在城门口贴了一个告示,只要是明天中午之前,有老百姓到关署衙门来的都可以领到一张百元大钞,这百元大钞上面的头像自然也是精心设计过的。

    这百元大钞是和一两银子等额的。

    好家伙,这就是明摆着往外送钱呀。

第二百三十二章 千金买马骨

    老百姓们虽然不知道明元是什么,但听着这换算的比例,也知道这明元肯定是不便宜了。

    100元等于一两银子,这普通人家干多少个月,才能存得下来一两银子呀?

    这天底下真的能有这样白送的钱吗?

    虽说这个告示是官府衙门发出来的,据说背后还有辽王殿下背书什么的。

    但老百姓们心里还是困惑不已的,毕竟大家也都知道,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不是年年都有。

    这种事情,万一是这官府衙门钓鱼执法,可怎么办呀?

    而且真给他们这一百元,也没人敢随便拿样,万一拿了这钱,要干什么活,那可就糟糕了。

    说白了,还是老百姓觉得这钱肯定到不了自己手里的。

    就算到了自己手里,这纸票真的能值一两银子吗?

    虽说在宋朝时候就有宋朝的银票,这种东西出现了。

    但老百姓对此还是知之甚少的,要让他们一下子接受纸币,自然是没那么容易的事情。

    大部分的老百姓自然都是心里充满了顾虑,但也有一些聪明人,稍微仔细一想就知道此事多半是真的了。

    比如说在应天府城头住着的一个老百姓名叫李三,他就思索了一下,对着媳妇说了:

    “媳妇儿,赶紧去买两斤猪头肉,再称两斤好酒,明晚咱们吃肉喝酒!”

    这李三平日里没什么大本事,但头脑还是很清晰的,做生意也能赚点小钱,只是这一两银子也不是什么小数目。

    而他现在信誓旦旦的说自己能去把这一两银子领到手。

    他媳妇是个胆小慎微的人,今日在街坊邻居那边,听说了不少用明元纸钞,能换一两银子的事情。

    但街坊邻居都不觉得这事情是真的,甚至说是官府衙门在钓鱼呢。

    要是谁敢去领,怕不是要被抓起来,就算是去领,没被抓拿到的怕也是换不了银子的。

    李三的老婆一下子就紧张了,拉着自己的丈夫,可千万别为了这事儿被官府衙门给抓起来了。

    李三听到自己老婆这样说之后,哈哈大笑了起来,只扔下了一句话。

    “这都是妇人之见,难道你没听过千金买马骨的故事吗?”

    说实话,就千金买马骨的故事,他老婆还真的没听说过呢。

    不过甭管故事里怎么样,这现实毕竟是现实啊。

    不过李三已经下定决心了,即便他再怎么说,也没有改的意思。

    很快李三就到了衙门去了,认识的人看到了李三之后也是颇为奇怪,不知道来干什么?

    李三也是不多罗嗦,说明自己来意之后,其他人也是一脸懵逼,没想到还真的有人过来兑换这百元明元呢。

    只是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事,这李三去官署衙门报了名之后,拿着一张纸抄就离开了。

    只是这纸钞到了街道上换什么东西,也没人跟他换呀,即便是想要去买一根糖葫芦,路边上卖糖葫芦的小贩也不可能收他的纸抄的。

    不少街坊邻居都在说着,看吧,果然就像我说的这样,这朝廷哪有这么好心的事情落到咱们老百姓头上呀!

    只是到了第二天,这李三又拿着纸抄去官府衙门兑换银子的时候,官府衙门却拿出了一两银子去换了李三的一百元。

    旁人看了也是一脸懵逼,没想到这李三居然真的,从官府衙门拿到了一两银子。

    而他的操作前后来看,基本上没花一分钱就拿到一两银子了。

    过去领了一个百元大钞,第二天又拿百元大钞从官府衙门换了一两银子,可不就啥也没干吗?

    这什么意思呀,真就白送钱呗。

    而像李三这样的白拿一两银子的人,并非只有她一个人。

    整个应天府,足足有数百人之多。

    也就是说,仅仅只是一天的时间,官服衙门就白送出了数百两银子。

    当然这对于大明朝的财政来说并不算什么,就算是朱启也是随便一掏,就能掏出这些银子。

    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实在是太震撼了,他们纷纷谈论这些事情,邻里之间,也是一脸懵逼。

    没想到居然真的能白拿银子,不过再去,想拿银子的时候,却没那么容易了。

    这官府衙门第二天就出台新的规矩了,现在不白送纸钞了。

    大家如果想要的话,可以拿一两银子换200元的纸钞,而且200元的纸钞自然是能抵扣二两银子的价值。

    好家伙这规矩一出之后大家,一下子又踌躇了起来。

    所以说之前,官府衙门白送了上百两的银子,但那是直接空手套白狼啊。

    而现在,如果让自己出一两银子,去换两张百元纸钞。

    虽说官府衙门,说这百元纸钞抵扣的了二两银子的价钱。

    但也没说在官府衙门可以换得到二两银子呀,万一要是职称拿到手了,官府衙门不认账了,不给银子,或者他们在外面花不掉了可怎么办呀,这不是凭空丢了一两银子吗?

    一下子,老百姓们又犹豫起来了。

    在民间又有人说了,这都是官方设的局,这一两银子要是给出去,肯定拿不回来了,拿两张纸抄有啥用啊,擦屁股纸都不够用了。

    但凡是需要老百姓花钱的地方,老百姓们都是非常谨慎的。

    自然也不敢上去兑换了,不过这一次,又是李三站了出来。

    拿着昨天刚拿的一两银子,去官府衙门换了纸钞。

    有一些人羡慕李三有胆量,不过更多的人还是在背地里说他真傻,好不容易赚到一两银子了,居然又还回去了。

    不过就在大家嘲笑着李三傻不拉几的时候,到了第二天,一下子又傻眼了。

    这李三竟然又拿着两张钞票去官府衙门,换银子去了。

    不少人看到这一幕,心里面都有点害怕起来了,这官府衙门是你平头老百姓随便能去的。

    之前去换了一两银子就算了,现在居然拿着两张钞票又要去换二两银子。

    这官府衙门也不是傻子呀,你这空手套白狼,岂不是白白又套了二两银子到手吗?

    不仅街坊邻居看着害怕,就连李三的老婆都有点害怕,在门口抱着李三的腿让他别去了。

    一两银子损失就损失了,不过李三也没有听他老婆的,而是当着所有人和他老婆的面如此说道:

    “咱们辽王殿下神仙一般的人物,怎么可能会欺骗我们这些平头老百姓呢?

    既然说这两张纸钞价值二两银子,那就一定值得二两银子的,我这就去官府给他换出来。“

    说完,也不管旁人的劝说,就径直朝着关服衙门走去了。

    大家都以为李三肯定要被官府衙门,以寻衅闹事为理由抓起来的时候。

    却发现李三美滋滋的出来了,不仅出来了,旁边还有官员一起送着出来的,而的手头上已经多了二两银子了。

    好家伙,这是什么情况呀?居然真的能够拿到银子呀!

    一下子大家都懊悔不已,要是早知道如此,自己手头上的一两银子也拿去换两张钞票,再今天再过来换二两银子,一转手,岂不是白赚一两银子吗?

    但是再后悔也没用,这时间已经过去了,官府衙门也不接受拿一两银子去换钞票的事情了。

    但大家对于这个纸钞可以说是非常的好奇了,这到底是什么来头?居然真的能够从官府衙门那边换到钱呢?

    正当大家好奇不已的时候,在第三天就看到官府衙门又出台了一个规矩。

    说是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时间里,所有的老百姓都可以拿着手里的银子来到官府衙门,一个特殊的叫做银行的部门,换取纸钞,也就是明朝现在的官方货币明币。

    当然,为了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到银行来换取官方货币的同时,还可以获得精美礼品一份。

    而这精美礼品也是非常的实在,就是一小袋的粮食。

    当然,数量有限,送完即止。

    而这一次,不仅仅是100元大钞,还推出了一元纸币,十元纸币,20元纸币等等。

    而这些纸币也有钱,20文钱,十文钱,100文钱,200文钱等等。

    之所以将纸币弄成这么小的份额,主要还是因为这年头铜矿产量非常有限。

    所以用纸币代替的话,可以大大的增加市场流通的货币,减少铜矿产量用在货币这种事情上,可以去练造其他的金属。

    况且铜币那样沉重,一百个两百个,放在身上可是不方便的呀。

    如果用一张小小的纸钞就能够代替,对于老百姓们来说也是非常好的事情。

    而且这点数额也不算很大,普通老百姓也能够兑换的出来,老百姓们一天居然去兑换纸钞,就能拿到一小袋的粮食。

    拿个十文去换个一元钱的纸钞,拿一小袋粮食,岂不美哉。

    反正十文钱也不算多,也用不到什么地方的。

    一下子,刚刚开张营业的银行里面,挤满了人,都是来换纸抄的。

    而朱启得到消息之后,也是非常欣慰的点了点头,看来自己的策略还是非常成功的。

    一来二去,老百姓们既了解了纸钞,而且对于纸抄也非常的放心。

    况且还有这么好的奖励,老百姓们自然是愿意来兑换自己手头上的钞票的。

    而这些纸钞流到市场之后,最大的好处就是流通面更广了。

    每个人手上都有纸钞的话,自然而然就想着能够互相之间交易的时候,使用一下,反正到银行也可以兑换银两铜币的。

    一来二去,只要官府衙门不瞎搞,不要乱印纸钞,而且在银行里面有足够多的银两和铜币,用来给老百姓们兑换。

    就没有任何的问题了,一旦这种信用建立起来,是非常牢固的,是非常牢固的。

    也就是说,最吃紧的也就是这开头的两三年时间了。

    所以在印发纸抄的数量方面,一定要严格限制,朱启也是通过户部,了解到现在在国库里面总计有多少的银两和铜币也可以拿出来兑换。

    然后紧纸印发1/10的银两铜币等额的纸钞,这样即便是国家遇到需要用钱的地方,国库里面肯定也能有足够的银两和铜币来兑换,现在市场上所有的纸钞。

    这也就是储备金的制度了,只要储备金完善,信用就不会崩塌。

    老百姓们信任只抄自然就会使用纸钞,而控制纸钞的发行,每年统计市场上只抄数量,并且进行回收,重新发放就能够稳定物价,不让老百姓出现恐慌性的挤兑。

    最主要的,就是统计市场收回这一点。

    宋朝也做过,而且就凭着这一点,让宋朝的交子在市面上非常的活跃,不过到后面的老问题就不用多说了。

    户部那些的官员,哪里懂这些呀。

    听到辽王殿下一通说完之后也是七晕八绕的,而辽王朱启也知道他们大多是读着四书五经上来的,对于经济可以说是一窍不通。

    所以说掌管户部,但也就是管管钱,每年算一算地方上的税务等等,就连这些基本的工作也都已经被税务局给包烂掉了。

    也全都是朱启手底下那些精通数学的学生们,在处理大明税务的问题。

    朱启一看,户部的官员是指望不上了,这银行如果交给他们,估计没两年就要黄了。

    钞票的事情更不用说了,这些人虽然现在一个个点头说把每年市场统计好,把税务的准备金给弄好,但到头来肯定还是得忘。

    就算不忘其中,肯定也少不了各种各样的贪腐问题,这谁能够忍受得了印钞票直接换钱来到好处呢?

    朱启本来是不想管这么多事情的,但眼看着大明的纸钞既然已经上路了。

    如果因为官员的昏庸,把这件事情给办砸了,那对于大明的经济来说,绝对是一个非常致命的打击。

    明明可以通过钞票来控制外国经济的计划,也只能暂时搁浅,所以朱启还是硬着头皮去找朱元璋了。

    去找朱元璋也不为别的事情,就为了把银行和印钞的事情全部揽到自己的头上。

    这也是自己这个穿越者为大明做的一份贡献吧!

    朱启如此想着,硬着头皮就去了。

    而朱元璋那边也听说朱启要主动承担起这个责任,自然也是非常高兴,大手一挥,又把银行都交给朱启负责了。

第二百三十三章 规范银行业

    朱启既然自觉的将银行还有推行钞票的事情给接下来了,那自然要好好的捋顺一下顺序,然后认真的解决这个问题。

    官府衙门的人,他是一个都不打算用的。

    那些人或许在人品方面还是挺靠谱的,但在专业技能方面,朱启可不觉得他们能比学过数学统计学的那些学生们来的好。

    这四书五经虽说也有算数,但教的毕竟浅显了一些,而且在经济学领域,也并不是说数学好就能够解决的。

    更多的还是对于经济的一个整体认知,朱启虽说,不敢自称什么经济学大师,但是在大明现在的环境之下,他的理念绝对是超前的。

    比起用官场上的那些官吏们,直接从学院里面挑选合适的人选,才是朱启,现在觉得比较靠谱的事情了。

    而那些朝廷的官员们自然也知道,辽王朱启,现在组建了一个叫做银行的新的部门。

    并且全权负责银行的运营,而且还独揽了制造货币的权利。

    对于那些官员们来说,不论辽王朱启去主管任何事情都可以接受,但主管铸造货币这可是不能够接受的事情了。

    要知道货币是一个国家的财政命脉。

    这种事情怎么可以让一个王爷来掌控呢?

    万一要是辽王殿下自己私下里印发货币,每日给自己印个几百万只抄什么的那部乱了套了。

    一下子又是雪花片一样的弹劾,往朱元璋这边送,而朱元璋也是老样子,对于这些弹劾的文本那是一概不理的。

    连辽王朱启也知道那些官员们在弹劾自己,不过这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了。

    如果自己是他们的话,对于皇帝把铸币权,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不是太子的王爷,肯定也会反对的。

    而朱启自己也是问心无愧的,如果不是为了大明,谁不想赶紧回去辽阳继续摸鱼呢?

    而朱启也没有理会朝堂上的那些不和谐的声音。

    很快就在自己的学生之中,选拔了一批合适的人选,来去银行当第1批的工作人员。

    这银行虽然刚刚建立起来,但是在应天府的知名度那已经是起来了。

    倒也不需要去特意进行宣传的工作了。

    而只需要根据市场需求来印刷钞票,保证纸钞的数量不会大于市场所需。

    然后就是引导百姓们,尽量使用纸钞,来进行交易,以及进行相关的残破的纸钞回收,重新发放等等这些工作。

    而银行最重要的业务当然就是存储了,把老百姓的铜币和银子收上来,发放纸钞给他们。

    就类似于宋朝时候,那些牙行们收取商人的铜钱,然后把交子发给他们,是一样的道理。

    至于你说存储纸钞暂时还没有这样的业务,一来是因为只超现在的工艺水平,还无法做到像现在一样长久保存。

    二来,也是老百姓们心中,现在对于银子和铜钱的认可度,要远远的高于纸币的认可度。

    所以让他们将铜钱银币存到银行来就已经非常的困难了,如果让他们即将铜钱银币存到银行,又让他们将纸钞存到银行,那可真是难上加难,所以朱启也并不强求这些东西。

    原本朱启提出的要考核市场的规模,这种事情对于其他的官吏来说就觉得不可能。

    本来那些官吏觉得辽王殿下没用他们,就已经心里面不高兴了。

    如今自然是想着看辽王殿下的笑话,就算是神奇如同辽王这般厉害,也不可能短时间内就把市场规模摸得一清二楚吧。

    但让他们大跌眼镜的是,辽王殿下还真就有这样的本事。

    仅仅只是半个月的时间没到,甚至连2月份春耕种子都还没播完呢。

    辽王殿下手底下的那批人,就已经将整个应天府的市场规模摸了一个一清二楚。

    并且根据市场规模来制定了所需要发行的货币数量,而那些官员们完全看不懂了,这是怎么弄出来的呀?

    其实也非常的简单,首先就是看看政府部门每年发行的那些铜币流入的情况。

    余下的就是处于税务局直接调出应天府的档案查看就行了。

    大明商业税务的税收制度,每年也都会做各种各样的统计,所以朱启想要弄清楚这些东西也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了。

    说白了就是一个计算能力的问题,如果计算能力合格的话,想要在十几天内算出市场规模所需货币,那绝对不是什么难的事情。

    而朱启手底下的这些学生们,可是一个个都是学习了现代数学,还有各种各样统计学的,这些自然是难不倒他们的。

    理论上的事情既然已经完成了,剩下的就是发行货币了。

    前期的宣传也已经到位,老百姓们这段时间,陆陆续续也都开始到银行来兑换货币。

    毕竟是有礼物赠送的,一小袋的粮食虽然不多,但也够吃一顿饭的,谁会嫌吃的东西多呢,是不是?

    虽然现在老百姓们兑换的数额,只是非常小额的几十文上百文。

    不过已经迈出第1步,对于朱启来说就已经达到目标了,而那些老百姓们把这些纸钞放在手里,自然也不是当擦屁股纸用的。

    有些皇庄也都对外开放只超货币使用的权限了,比如你想买一些官方出产的盐,丝绸原料铁等等这些东西。

    都可以使用,大明新发行的明源货币来进行贸易。

    官方也都是认可的,有这些大宗商品进行背书和使用明元的先例在前。

    老百姓们自然也会上行下效,在日常的生活和商业活动中使用这些货币。

    一开始自然是困难重重,但当那些商人们体会到纸币的好处之后,也是非常乐意接受的。

    毕竟手头上一大堆的铜板银两容易丢失,但纸币这么轻便,容易携带是非常方便的。

    仅仅只是两个月的时间,在应天府的大街小巷,老百姓们就已经开始渐渐使用起了明元进行贸易了。

    虽然规模并不算特别的大,占据他们日常生活的比例也只是一小部分。

    但这样的开头还是非常喜人的。

    剩下的就是把控好印刷钞票的节奏,以及每年都去考察一下市场规模,回收那些纸币再重新发放这样的过程了。

    而回收纸币重新发放,自然不是让老百姓自觉到银行上交纸币的。

    而是要通过储蓄业务来进行,相关货币的更新和替代,并非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几个月的漫长过程。

    这其中的门门道道也就不用多说了,反正朱启也跟那些银行的职员们商量的八九不离十,剩下的就是进行实践了。

    而推行了货币制度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朱启目前觉得最紧迫需要去处理的,也就是借贷这个问题了。

    谁都知道借贷这种事情是一门暴利,不过借贷也是有风险的。

    自古以来民间就已经有借贷的业务了。

    而很多老百姓也经常会使用的借贷,这种事情大多数都是去借粮食,毕竟这老天爷也不可能年年都风调雨顺,总会有一些年景收成不好的时候。

    没饭吃也只能出去借粮食,不然饿死吗?

    而这个时候就会以家里面的各种各样的东西来进行抵押了。

    可不要觉得这借出来的粮食就不用还了,今年借粮食,明年可都要还13分甚至14分,有些比较黑的甚至需要还双倍也都有呢。

    一开始的政府部门,自然没有注意到民间借贷这种事情,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借贷业务导致了不少老百姓家破人亡,自然是不用多提。

    而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这些事情之外,秦始皇也注意到借贷对于民间的影响。

    至此,规定借贷的利息不得高于九出十三归这个标准。

    往后历朝历代也都以这样的标准来进行衡量借贷这个行为。

    也就是说民间的借贷最高只能到九出十三归,这个行列如果高于这个水准的话,那就要受到官府衙门的惩罚。

    不过说出来可能大家不相信,在借贷这一行,做的最出色的反倒不是那些有钱的附身土豪们。

    而是大家看上去清心寡欲的寺庙和尚。

    尤其是在历朝历代统治者信佛,崇尚佛道昌盛的情况之下,越是明显。

    那些和尚们嘴上吃斋念佛,但是背地里却在喝着老百姓的血,他们自己有着大量的产业不说,还对外放出贷款。

    表面上好像在施粥救济老百姓,但其实给老百姓的利息是非常高额的。

    甚至于双倍奉还都是很常见的事情,而老百姓自然是还不上这些债务,如果不能买卖儿女来还债的话,就只能把家里的田亩和房产抵押给寺庙的和尚。

    即便是明朝时代,最大的民间放贷组织机构,依然是寺庙里面的和尚。

    不过经过前面几代皇帝的整治之后,现在寺庙的放贷情况已经收敛了不少了。

    而朱启的银行对于借贷行业来说,必然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因为朱启设置的利率将会远远低于9出十三归这个利率。

    不仅如此,也不再是只要拿着财产过来抵押,就能够给予放贷借贷的时代了。

    而是要详细的评估他的个人信用,以及家庭财产等等多方面的情况,再决定借不借钱。

    反正借贷这种事情一定要规范起来,谨慎起来。

    而民间的借贷行为也需要用法律法规去严格约束,不然最后受伤的还是老百姓。

    说白了,这年头如果不是真的活不下去了,谁又愿意去外面借钱呢。

    即便是现代的享乐主义盛行的时候,年轻人们借钱也是因为手头上没钱,才会去超前消费啊。

    如果有钱的富二代,你看他们谁没事借一大堆的钱去花费呢。

    自己父母都随手给个几亿上百亿的给他们了。

    而朱启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制度上面确保那些老百姓们不会因为借贷而导致家庭贫困。

    能够想办法解决的事情,尽量不去借钱。

    可能有些人要说了,借贷可是有利于刺激经济的行为,为什么朱启要搞得这么保守呢?

    说白了借贷确实可以刺激经济行为,但你要看在什么时代呀。

    在现代这种快节奏有钱就能生钱的时代,通过借贷获得高额的本钱,然后来获取利润,确实是可行的。

    但是在明朝这时候,你有钱可不一定就能够做到钱生钱。

    毕竟金融游戏会玩的人不是很多,大部分的人借些钱也只是为了度过眼前的难关。

    说借贷这种事情,大部分还是普通老百姓在干的,有钱人真的不会去碰。

    而想要开展借贷的业务,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成的。

    按照朱启现在的估计,恐怕也得等到两三年之后才能推出借贷的业务了。

    而且借贷业务也不能一开始,就在全国进行推广。

    起码也得在一些类似于应天府,这样的省会城市进行试点。

    才能够渐渐地往下推广,而借贷业务也绝对不能去乡镇。

    必须要固定在某几个大城市的范围之内,因为在大城市,明朝的朝廷对于这些地方的控制力,是最强的。

    而到了县城,甚至村落,控制力大不如在城市之中了。

    基层的官员将会拥有大量的实权,他们没准就会利用银行这个体系,来为自己牟利,而坑害的最后当然都是老百姓了。

    俗话说得好,有多大的本事就去干,多大的事情,既然已经知道明朝官府,对于地方上掌控的力度,也仅仅只在大城市。

    乡镇和村落的掌控力就会衰弱不少的情况,还去把银行铺在那些基层的地方,不是坑害老百姓又是什么呢?

    而构思这些事情的同时,朱启也要把这些所有的构思都给写成一个方案,交给朱元璋。

    方便以后进行执行,不仅如此,还要在银行里面培养接班人。

    起码要能够向朱启这样了解整个经济运行的模式,掌控钞票印刷的数量,绝对不能多印等等。

    而除此之外,银行不仅仅能够便利于百姓,最主要的目的,朱启还是想将钞票和金融作为一种武器,来对付周围的国家。

    最先处理的自然就是北元了。

    以大明和北元现在的经济体量,想搞点小动作,还是轻而易举的。

    朱启很快就行动了起来。

第二百三十四章 开边贸(未修)

    北元的纳哈出最近过得有点不算自在。

    虽说之前一直被明朝压着打,但在草原上纳哈出好歹也是一方霸主。

    只是每次和大明辽王交手。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上一次的战役下来,草原上的那些英雄好汉们。也都纷纷嘲笑纳哈出被辽王朱启打败这件事情、

    而纳哈出也是心里懊恼不已,他们哪里知道这辽王朱启的厉害啊。

    若是换了他们来和辽王朱启对阵,还不一定能比自己表现好呢。

    只是这话就算说出去也只是徒增笑柄罢了,草原上的人可不信这些玩意儿,打得过就是打得过,打不过就是打不过,那他输了也只能闭嘴挨喷。

    自亦乃集大败于辽王朱启之后,已经有大半年的时间了,此时北元诸多部落,都已经退回了自己的领地,该干嘛干嘛去了。

    纳哈出自然也回到了草原上料理自己领地上的事物。

    只是阿札失里在亦乃集站稳脚跟以后着急,原先还没有加入他的部落首领们,现在也加入他了。

    他的势力已经越来越壮大起来,并且不断朝着自己这边发起进攻,纳哈出打不过辽王朱启,还打不过你阿札失里吗?

    打的有来有回的,总体上来说,他已经处于下风劣势。

    毕竟,阿札失里的背后有大明的支持,有人有钱有兵有粮,那真是什么都比纳哈出要来的好。

    不过纳哈出,也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暂且撑下了一切。

    并没有让阿札失里吃到太多的好处,不过照这样子下去的话,他的领地被阿札失里占领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只能等着北元那边,给自己足够的支援了,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上次战败的缘故。

    丞相王保保最近给纳哈出的援助物资越来越少了。

    而官方表面上的理由,则是因为北元的财政没有以前那样的宽裕,毕竟又不能抢劫,又没有中原可以吸血,北原占据的只有草原这块穷地方。

    现在的草原和后世的草原可是完全不一样的,可不是说你有着几十上百头的牛就等于有几百万的家产,现在这些东西可真的都不值钱呀。

    草原经济也完全没有开发,旅游就更不用说了,那是压根没有的事情。

    而想要搞到那些物资的话,自然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大明现在对于贸易的禁令可是非常严格的,再加上两国之间的敌对关系,除了抢劫,想要从大明商人那边买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纳哈出最近也依靠着那些草原上的商人们,走私了一些紧要的物资,包括铁器等等这些东西。

    光去抢老百姓的,肯定是抢不够自己草原这边勇士们所需要的铁器。

    本来这还是一个比较稳定的贸易链,但纳哈出,最近又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就是那些商人们居然不收银子和黄金了,反而去要一些名叫明元的钞票。

    纳哈出人都傻了,他哪里来这个叫做明元的钞票啊,自己还是第1次听说呢。

    不过那些和他合作的商人们非常的热心,很快就说在明朝官府那边有一个叫银行的组织,只要银两和黄金够多,就可以去那边换取大量的钞票了。

    虽说用黄金和银两去换取这种纸张一样的玩意儿,对于纳哈出来说有点难以接受。

    不过对方就要钞票,其他都不认自己也没办法,只能托人带着大量的黄金和银两去大明那边换取钞票了。

    于是乎,纳哈出就将大量的黄金和银两送去了银行,换取了大量的明元之后。

    终于从商人的手上购买了一些必要的物资。

    不过这些物资并不包括那些金属等等,这也让纳哈出颇为恼怒。

    而那些商人的说法,则是这些金属部件最近海关部门查的非常的严格,没有办法轻易的带出去,而少量的金属带出来也没什么意义啊。

    纳哈出觉得自己被耍了,但也只能如此了。

    毕竟换到一些生活日常用品也已经非常的不错了,像茶叶这种东西,也就只有这些商人愿意卖给自己了,其他的商人连茶叶都带不出来呢。

    不过纳哈出不知道的是他前脚刚和那些商人做完买卖,后脚那些商人就被锦衣卫们请去喝茶了。

    只见到在辽阳阴暗的锦衣卫官府衙门里面,那些锦衣卫们看着面前瑟瑟发抖的商人们,拿着手里的茶叶,茶水放到他们的面前,面容带着温暖的笑容。

    如果不是周围那些带血的刑具,还有阴暗的锦衣卫府衙的氛围,那些商人们还以为自己在跟商业伙伴谈生意呢。

    不过面前这些锦衣卫即便是笑容再怎么灿烂,他们也不敢上头啊,一个个点头哈腰的,乖巧的不得了。

    而那些锦衣卫也是废话不多说,坐下来之后敲着桌子问他们:

    “这次的买卖做的不错呀,起码你们家人的性命是保住了,只是你们这颗脑袋能不能保住,还得看你们以后的表现如何了。”

    那些商人们一听这话,一个个感动的鼻涕横流,然后哭喊着说:

    “大人们放心,我们肯定会努力为大明立功的!”

    他们这话刚说完,锦衣卫一拍桌子。

    “什么叫立功啊?你们这叫戴罪立功。”

    可不是嘛,他们以前跟那些草原上的北元人做的生意,可都是走私啊。

    把那些重要的铁矿岩铁等等这些东西走私到草原,获取大量的利润。

    而对于大明来说这些资源也是紧俏的战略物资,没有经过自己的允许,就给北元,是要杀头的。

    只是辽王殿下非常的仁慈,即便锦衣卫们掌握了这些商人们的罪证,也并没有第一时间把他们一网打尽。

    反而是让他们继续跟北元,那边的纳哈出做生意。

    只是前提条件,是以后他们都不能够收银子和黄金了。

    必须要收一个叫做明元的钞票,而这个明元只能够在银行兑换。

    他们也不能拿自己的黄金去兑换。

    至于他们自己为什么不能对,那还用说吗?

    他们家产都被抄光了,哪里来的银子和白银啊?

    就这样,银行从草原那边源源不断的收纳了各种各样的黄金和白银。

    而这些黄金和白银,都是被原退到草原上的时候带回去的。

    纳哈出身为辽地的王者,可是没少霸占这些黄金和白银啊。

    而现在都以这种方式回流回来了,而大明这边只需要将茶叶瓷器以及少量的厨具等等这些东西交给北元那边,当做贸易商品就可以了。

    而到后续的话,等到钞票在草原上站稳脚跟。

    大明甚至都不需要直接拿黄金和白银和北元做生意了,只需要拿着钞票,去草原就能买到大量的牛羊马皮之类的东西。

    要知道这年头战马也是非常昂贵的战略资源,一点也不比铁器,金属来的差。

    就算有再多的金属给北元那边,在后期都是火器的时代。

    他们要那些铠甲也都没啥用处了,但是战马就不一样了,即便是火器时代,战马也是非常有用的。

    最起码在制造出自行车或者摩托车之类的东西之前,压根就不可能有东西,能够代替得了战马这种战略物资的。

    纳哈出还不清楚,自己已经陷入到了辽王给他设置的经济陷阱里面。

    他还在美滋滋的想着,自己以后可以稳定的从大明这边,获得各种各样的贸易商品了,就算大明这边卡着贸易,不让商人过来,自己也有方法跟大明那边的商人联系上。

    他却不知道,伴随着商业往来的越来越频繁。

    明元在草原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等待着他的就是经济命脉被大明直接控制的结果。

    而另外一方面,为了加速这个过程中,朱启有非常多的建议,其中一个就是开边贸。

    边贸这种东西自从汉朝和匈奴核心以后,就一直展开着。

    几遍是汉武帝把匈奴摁着锤的时候,边贸也只是短暂的停止,到后面汉宣帝时期又再次繁荣了起来。

    唐朝时候就更不用说了,唐朝是非常开放的一个朝代。

    即便是和突厥打的你死我活,也依然没有断绝过贸易、

    而唐朝对于商贸。也是非常开放并且支持的,也是从唐朝开始,丝绸之路大放光彩。

    宋朝就更不用说了,虽然宋朝不想把自己国家里面的铁器金属。这些东西卖去北方那些蛮族、

    但是对于宋朝来说,他压根就没有拒绝的办法呀、

    不管是谁,都比他能打,能欺负的几乎没有几个,根本就没有任何的话语权。

    卖不卖东西也不是他说的算。

    他要是敢不卖,分分钟就要挨揍,你说宋朝敢把自己的边关给控制起来吗?

    但历史上的明朝却不一样,明朝自朱元璋以来就非常的霸道刚硬。

    从来都是二话不说就跟你开打,打不打得过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我一定要打,至于说跟你和平贸易,别开玩笑了。

    就是要搞个你死我活,这样的骨气自然是不用多说,汉人的骨气,在明朝可以说是颇有秦汉之风。

    所以朝堂上的那些大臣们都非常以此为豪。

    只是辽王朱启提出边贸的意见之后,立马又受到那些和他不对付的大臣们的群体围殴了。

    说什么这是向敌人低头,好不容易打出的优势,哪有主动开边贸,给他们回血的道理啊等等。

    这些自然都是很有理由的,但是和朱启的大战略来说,即便是送他们一些金属之类的玩意儿,也并不是不可以呀。

    毕竟朱启的最终目标,是想要让明朝的钞票成为北元的官方货币。

    他不想让钞票在境内流传都不行的那一种。

    等到那个时候可就不是北元能够做主的时候了,大明这边光是印钞票,就能从他那边将他们的物资给掏了空。

    当然想要做到这一步,开边贸是一定要进行的。

    光靠着纳哈出走私,也想要让明元的钞票在北元那边流通,可实在是太慢了。

    只能够学习北宋时候宋朝和辽国之间的贸易的先例。

    让明朝的钞票占据北元的官方地位,要知道在历史上,宋朝虽然被辽国打的抬不起头,还签订了城下之盟,带来了百年和平的局面。

    而正是因为百年和平两国之间商贸频繁,导致宋朝的钞票和银元等等,在辽国成了官方货币。

    不过这个目标,是不能够放在朝堂上直接和那些大臣们说的。

    谁知道这些消息会不会传到北元那边,让王保保提前做好防范的准备呢。

    只能够等到是木已成舟的时候,才能够敞开来说,所以朱启也是二话不说,闭着眼睛就站着不说话了。

    朱元璋自然是早就知道朱启的战略,这个时候也压根就没有因为那些大臣的弹劾,而动摇自己的心思。

    他虽然之前是非常刚硬的,不想和北元这边有任何的商贸往来,但是听了朱启的回答和解释之后,朱元璋也知道这元朝的官方货币如果成为了明币之后,对于局势的重要性。

    这种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够卡住对方咽喉的事情,自然不用多说。

    那是多多益善啊,朱元璋也不是死脑筋,稍微一想就知道这个方法的绝妙之处了。

    可以说是如同汉武帝的推恩令一般的绝世阳谋啊。

    所以朱元璋也和朱启一样,两手一背眼睛就这么睁着,看着桌子上的各种各样的弹劾,还有每天朝堂上那些大臣们叽叽喳喳的说着话。

    但是自己从来都不表态,照样让辽王朱启主持银行还有边贸的各种各样的事情。

    大有一种闷头让朱启干下去的势头,让那些大臣们忍不住跺脚痛哭,说什么大,明这样下去要完啊。

    要不要完,肯定不是他们说的算的。

    而朱启很快就开始筹划起了边贸的事情了,正好关税部门的筹划也已经完全的完毕,在北方设立了好几个关税部门。

    就以这些关税部门的框架为依托,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边关的贸易,也是非常方便的,而这个消息自然要和北元那边通一通气了。

    至于如何通气,也是非常的有讲究的,自然不能低声下气的请求对方开边贸的,而是应该以王者之师胜利的姿态和对方进行商议。

    派谁去负责,这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了,而朱元璋很快也想到了合适的人选。

    辽王,朱启!

第二百三十五章 还能这么谈判的?(未修)

    防、盗未修

    北元的纳哈出最近过得有点不算自在。

    虽说之前一直被明朝压着打,但在草原上纳哈出好歹也是一方霸主。

    只是每次和大明辽王交手。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上一次的战役下来,草原上的那些英雄好汉们。也都纷纷嘲笑纳哈出被辽王朱启打败这件事情、

    而纳哈出也是心里懊恼不已,他们哪里知道这辽王朱启的厉害啊。

    若是换了他们来和辽王朱启对阵,还不一定能比自己表现好呢。

    只是这话就算说出去也只是徒增笑柄罢了,草原上的人可不信这些玩意儿,打得过就是打得过,打不过就是打不过,那他输了也只能闭嘴挨喷。

    自亦乃集大败于辽王朱启之后,已经有大半年的时间了,此时北元诸多部落,都已经退回了自己的领地,该干嘛干嘛去了。

    纳哈出自然也回到了草原上料理自己领地上的事物。

    只是阿札失里在亦乃集站稳脚跟以后着急,原先还没有加入他的部落首领们,现在也加入他了。

    他的势力已经越来越壮大起来,并且不断朝着自己这边发起进攻,纳哈出打不过辽王朱启,还打不过你阿札失里吗?

    打的有来有回的,总体上来说,他已经处于下风劣势。

    毕竟,阿札失里的背后有大明的支持,有人有钱有兵有粮,那真是什么都比纳哈出要来的好。

    不过纳哈出,也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暂且撑下了一切。

    并没有让阿札失里吃到太多的好处,不过照这样子下去的话,他的领地被阿札失里占领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只能等着北元那边,给自己足够的支援了,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上次战败的缘故。

    丞相王保保最近给纳哈出的援助物资越来越少了。

    而官方表面上的理由,则是因为北元的财政没有以前那样的宽裕,毕竟又不能抢劫,又没有中原可以吸血,北原占据的只有草原这块穷地方。

    现在的草原和后世的草原可是完全不一样的,可不是说你有着几十上百头的牛就等于有几百万的家产,现在这些东西可真的都不值钱呀。

    草原经济也完全没有开发,旅游就更不用说了,那是压根没有的事情。

    而想要搞到那些物资的话,自然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大明现在对于贸易的禁令可是非常严格的,再加上两国之间的敌对关系,除了抢劫,想要从大明商人那边买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纳哈出最近也依靠着那些草原上的商人们,走私了一些紧要的物资,包括铁器等等这些东西。

    光去抢老百姓的,肯定是抢不够自己草原这边勇士们所需要的铁器。

    本来这还是一个比较稳定的贸易链,但纳哈出,最近又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就是那些商人们居然不收银子和黄金了,反而去要一些名叫明元的钞票。

    纳哈出人都傻了,他哪里来这个叫做明元的钞票啊,自己还是第1次听说呢。

    不过那些和他合作的商人们非常的热心,很快就说在明朝官府那边有一个叫银行的组织,只要银两和黄金够多,就可以去那边换取大量的钞票了。

    虽说用黄金和银两去换取这种纸张一样的玩意儿,对于纳哈出来说有点难以接受。

    不过对方就要钞票,其他都不认自己也没办法,只能托人带着大量的黄金和银两去大明那边换取钞票了。

    于是乎,纳哈出就将大量的黄金和银两送去了银行,换取了大量的明元之后。

    终于从商人的手上购买了一些必要的物资。

    不过这些物资并不包括那些金属等等,这也让纳哈出颇为恼怒。

    而那些商人的说法,则是这些金属部件最近海关部门查的非常的严格,没有办法轻易的带出去,而少量的金属带出来也没什么意义啊。

    纳哈出觉得自己被耍了,但也只能如此了。

    毕竟换到一些生活日常用品也已经非常的不错了,像茶叶这种东西,也就只有这些商人愿意卖给自己了,其他的商人连茶叶都带不出来呢。

    不过纳哈出不知道的是他前脚刚和那些商人做完买卖,后脚那些商人就被锦衣卫们请去喝茶了。

    只见到在辽阳阴暗的锦衣卫官府衙门里面,那些锦衣卫们看着面前瑟瑟发抖的商人们,拿着手里的茶叶,茶水放到他们的面前,面容带着温暖的笑容。

    如果不是周围那些带血的刑具,还有阴暗的锦衣卫府衙的氛围,那些商人们还以为自己在跟商业伙伴谈生意呢。

    不过面前这些锦衣卫即便是笑容再怎么灿烂,他们也不敢上头啊,一个个点头哈腰的,乖巧的不得了。

    而那些锦衣卫也是废话不多说,坐下来之后敲着桌子问他们:

    “这次的买卖做的不错呀,起码你们家人的性命是保住了,只是你们这颗脑袋能不能保住,还得看你们以后的表现如何了。”

    那些商人们一听这话,一个个感动的鼻涕横流,然后哭喊着说:

    “大人们放心,我们肯定会努力为大明立功的!”

    他们这话刚说完,锦衣卫一拍桌子。

    “什么叫立功啊?你们这叫戴罪立功。”

    可不是嘛,他们以前跟那些草原上的北元人做的生意,可都是走私啊。

    把那些重要的铁矿岩铁等等这些东西走私到草原,获取大量的利润。

    而对于大明来说这些资源也是紧俏的战略物资,没有经过自己的允许,就给北元,是要杀头的。

    只是辽王殿下非常的仁慈,即便锦衣卫们掌握了这些商人们的罪证,也并没有第一时间把他们一网打尽。

    反而是让他们继续跟北元,那边的纳哈出做生意。

    只是前提条件,是以后他们都不能够收银子和黄金了。

    必须要收一个叫做明元的钞票,而这个明元只能够在银行兑换。

    他们也不能拿自己的黄金去兑换。

    至于他们自己为什么不能对,那还用说吗?

    他们家产都被抄光了,哪里来的银子和白银啊?

    就这样,银行从草原那边源源不断的收纳了各种各样的黄金和白银。

    而这些黄金和白银,都是被原退到草原上的时候带回去的。

    纳哈出身为辽地的王者,可是没少霸占这些黄金和白银啊。

    而现在都以这种方式回流回来了,而大明这边只需要将茶叶瓷器以及少量的厨具等等这些东西交给北元那边,当做贸易商品就可以了。

    而到后续的话,等到钞票在草原上站稳脚跟。

    大明甚至都不需要直接拿黄金和白银和北元做生意了,只需要拿着钞票,去草原就能买到大量的牛羊马皮之类的东西。

    要知道这年头战马也是非常昂贵的战略资源,一点也不比铁器,金属来的差。

    就算有再多的金属给北元那边,在后期都是火器的时代。

    他们要那些铠甲也都没啥用处了,但是战马就不一样了,即便是火器时代,战马也是非常有用的。

    最起码在制造出自行车或者摩托车之类的东西之前,压根就不可能有东西,能够代替得了战马这种战略物资的。

    纳哈出还不清楚,自己已经陷入到了辽王给他设置的经济陷阱里面。

    他还在美滋滋的想着,自己以后可以稳定的从大明这边,获得各种各样的贸易商品了,就算大明这边卡着贸易,不让商人过来,自己也有方法跟大明那边的商人联系上。

    他却不知道,伴随着商业往来的越来越频繁。

    明元在草原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等待着他的就是经济命脉被大明直接控制的结果。

    而另外一方面,为了加速这个过程中,朱启有非常多的建议,其中一个就是开边贸。

    边贸这种东西自从汉朝和匈奴核心以后,就一直展开着。

    几遍是汉武帝把匈奴摁着锤的时候,边贸也只是短暂的停止,到后面汉宣帝时期又再次繁荣了起来。

    唐朝时候就更不用说了,唐朝是非常开放的一个朝代。

    即便是和突厥打的你死我活,也依然没有断绝过贸易、

    而唐朝对于商贸。也是非常开放并且支持的,也是从唐朝开始,丝绸之路大放光彩。

    宋朝就更不用说了,虽然宋朝不想把自己国家里面的铁器金属。这些东西卖去北方那些蛮族、

    但是对于宋朝来说,他压根就没有拒绝的办法呀、

    不管是谁,都比他能打,能欺负的几乎没有几个,根本就没有任何的话语权。

    卖不卖东西也不是他说的算。

    他要是敢不卖,分分钟就要挨揍,你说宋朝敢把自己的边关给控制起来吗?

    但历史上的明朝却不一样,明朝自朱元章以来就非常的霸道刚硬。

    从来都是二话不说就跟你开打,打不打得过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我一定要打,至于说跟你和平贸易,别开玩笑了。

    就是要搞个你死我活,这样的骨气自然是不用多说,汉人的骨气,在明朝可以说是颇有秦汉之风。

    所以朝堂上的那些大臣们都非常以此为豪。

    只是辽王朱启提出边贸的意见之后,立马又受到那些和他不对付的大臣们的群体围殴了。

    说什么这是向敌人低头,好不容易打出的优势,哪有主动开边贸,给他们回血的道理啊等等。

    这些自然都是很有理由的,但是和朱启的大战略来说,即便是送他们一些金属之类的玩意儿,也并不是不可以呀。

    毕竟朱启的最终目标,是想要让明朝的钞票成为北元的官方货币。

    他不想让钞票在境内流传都不行的那一种。

    等到那个时候可就不是北元能够做主的时候了,大明这边光是印钞票,就能从他那边将他们的物资给掏了空。

    当然想要做到这一步,开边贸是一定要进行的。

    光靠着纳哈出走私,也想要让明元的钞票在北元那边流通,可实在是太慢了。

    只能够学习北宋时候宋朝和辽国之间的贸易的先例。

    让明朝的钞票占据北元的官方地位,要知道在历史上,宋朝虽然被辽国打的抬不起头,还签订了城下之盟,带来了百年和平的局面。

    而正是因为百年和平两国之间商贸频繁,导致宋朝的钞票和银元等等,在辽国成了官方货币。

    不过这个目标,是不能够放在朝堂上直接和那些大臣们说的。

    谁知道这些消息会不会传到北元那边,让王保保提前做好防范的准备呢。

    只能够等到是木已成舟的时候,才能够敞开来说,所以朱启也是二话不说,闭着眼睛就站着不说话了。

    朱元章自然是早就知道朱启的战略,这个时候也压根就没有因为那些大臣的弹劾,而动摇自己的心思。

    他虽然之前是非常刚硬的,不想和北元这边有任何的商贸往来,但是听了朱启的回答和解释之后,朱元章也知道这元朝的官方货币如果成为了明币之后,对于局势的重要性。

    这种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够卡住对方咽喉的事情,自然不用多说。

    那是多多益善啊,朱元章也不是死脑筋,稍微一想就知道这个方法的绝妙之处了。

    可以说是如同汉武帝的推恩令一般的绝世阳谋啊。

    所以朱元章也和朱启一样,两手一背眼睛就这么睁着,看着桌子上的各种各样的弹劾,还有每天朝堂上那些大臣们叽叽喳喳的说着话。

    但是自己从来都不表态,照样让辽王朱启主持银行还有边贸的各种各样的事情。

    大有一种闷头让朱启干下去的势头,让那些大臣们忍不住跺脚痛哭,说什么大,明这样下去要完啊。

    要不要完,肯定不是他们说的算的。

    而朱启很快就开始筹划起了边贸的事情了,正好关税部门的筹划也已经完全的完毕,在北方设立了好几个关税部门。

    就以这些关税部门的框架为依托,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边关的贸易,也是非常方便的,而这个消息自然要和北元那边通一通气了。

    至于如何通气,也是非常的有讲究的,自然不能低声下气的请求对方开边贸的,而是应该以王者之师胜利的姿态和对方进行商议。

    派谁去负责,这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了,而朱元章很快也想到了合适的人选。

    辽王,朱启!

第二百三十六章 这明元真好用(未修)

    马勒戈壁,是住在辽河附近的一个普通的元人,他原先是一个部落的游牧民,有着自己的马匹和牛羊,只是后来因为战争的缘故,他的牛羊马屁都被朝廷给征收上去了。

    不过马勒戈壁,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百折不挠,在草原上长了这么大,什么困难没见识过呀。

    没有牛羊怎么办?那就去偷那就去抢。

    在这方面,马勒戈壁可以说是业务相当的熟练了。

    并没有花费多久的时间,又重新积累起了自己一批的财富。

    但是牛羊马再多还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他手头上并没有能穿的衣服,或者是能喝茶叶严等等,这些生活的必须品。

    衣服倒还好,说直接穿野兽的皮毛就好了。

    但茶叶等等这些东西,那是真的没有任何办法了。

    关键这还是生存所必需的,尤其是茶叶和盐,别看喝茶好像只是一款饮料,但对于草原上的民族来说,茶叶里面有非常必须要具备的元素。

    如果缺少这种生命元素,就很可能会生病,所以他们每日喝茶都是必须要进行的活动,盐更别说了。

    而之前的话,马勒戈壁想要获得茶叶和盐,靠偷靠抢,可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只能等着商队过来贸易,或者等着部落里面有人,带着这些东西回来进行交易。

    而这些价格往往也是非常昂贵的。

    毕竟他们也是花了大功夫从明朝那边抢过来的,自然是便宜不了。

    不过听说互市贸易马上就要开了,马勒戈壁一听之后也是精神大振。

    如果真的开了互市贸易,那么带着自己的牛羊马群,去边境把这些称出卖给大明那边的人,然后再从大明那边购买必须的盐和茶叶。

    如此一来,也减轻了很多的风险。

    不过,这互市贸易到底能不能开,还是另外一回事。

    马勒戈壁反正是不抱有太大的希望的,这大明和北元打的这么激烈,这还能说开边贸就开边贸。

    毕竟是第一次边境贸易,大家也都是非常谨慎的。

    也不知道这其中到底有没有什么什么阴谋诡计啥的,所以并没有一起过去,放任大家随意动。

    而是每个部落派一些代表,然后北元朝廷这边组织一起过去。

    就好像国家派出的商队一样的形式。

    马勒戈壁就跟着这样的组织一起出发了,因为担心遇到危险,马勒戈壁可以说是全副武装。

    手头上的那些牛羊马,也并没有带来特别多。

    马勒只是随便欠了几头过来看看情况,反正边贸如果开的话,会一直进行下去,下一次再来的时候,在贸易也不迟啊。

    马勒戈壁心里面是这样想的,于是跟着自己的部落成员们,很快就到了边境贸易的地方。

    这边经贸易的地方离得他们部落所在的地方也并不是很远,只是走了三天就到了地方了。

    而那些其他部落的人,显然先他们一步已经赶到了这里。

    然后大明那边也有众多的人员到了边境这一块。

    比较起草原这边,大多都是牵着牛羊马,大明那边过来可以说是产品丰富了。

    不仅有一车车的丝绸,还有一箱箱的,各种各样的精美的商品,以及他们最需要的,茶叶和盐,这些生存的必需品。

    至于那些琉璃,自然是卖给有钱人的。

    而他们这些普通的老百姓,过来就是盯着衣服,盐还有茶叶,这三样东西的。

    也是他们最需要的,如果还有点条件的话,自然也要买一口锅。

    毕竟在草原上,想要炼造一口锅,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即便是有这个锻造的能力,金属稀缺的草原,北元政府也不可能随便的让老百姓,在市场上买到的。

    所有的金属都拿去打造武器了。

    而马勒戈壁也正好在集市上看到了卖各种各样灶具锅的地方,马勒戈壁当时眼睛都看直了。

    他们以前要这一口锅,可是连命都得送上,才能够拼着夺回来的。

    现在却直接能够在市场上买到,这是什么天堂啊!

    不过马勒戈壁,这次带来的财产也并不是很多,即便是想要把这些产品都给买回家,也是有心无力。

    不过没关系,反正自己那些牛羊也是非常多的,到时候回去带一群过来,下一次的时候把该买的都买了就好了。

    马勒戈壁心里面是这样想的,随后才走到一个卖茶叶的地方,随口问起了价格。

    本来以为对方会直接愿意和自己以物易物呢,毕竟平常大家贸易的时候都是这么干的。

    却没想到自己提出要将牛羊马拿出来,和他交换茶叶的时候,对方却紧张的赶忙挥手拒绝。

    一边挥手拒绝还一边小心翼翼的说道:

    “咱们这买卖有个规矩,那就是不能够用东西换东西了,你要买我的茶叶就必须拿着钞票过来。”

    “钞票?”

    马勒戈壁听到这个新名词,整个人都有点懵逼了。

    钞票这是什么玩意儿?他哪里知道呀?

    而对方很快就拿出了一张崭新的明元钞票,然后展示给了马勒戈壁,随后又详细的解释了一下如何获得这个钞票。

    简单来说,就是在边境贸易的地方开设了一家银行。

    而这家银行除了负责储蓄业务之外,还有一个新的业务,那就是典当。

    草原上的人,如果想要获得钞票的话,就拿他们的东西到银行这边去典当。

    然后折算到的钞票,就可以去市场上买东西了。

    而在市场上也不断的有锦衣卫,不对,现在应该叫做关税部门的人巡逻,就是防止人那些商户和草原上的人互相私底下贸易。

    马勒戈壁没想到事情这么麻烦,但也只能遵守大明这边的规矩。

    谁让这互市是大明主导的呢?

    硬着头皮先欠着自己的牛羊马匹去银行那边,希望能换到一个好价钱。

    心里面还期望着这银行,可千万别把自己当猪宰。

    要是便宜了,还真不一定舍得把它们卖掉呢。

    就这样想着马勒戈壁,很快到了银行门口,结果看到很多的草原汉子,都已经在这排队了。

    而他们进去之前都是和他一样,忧心忡忡的表情。

    毕竟要拿自己的牛羊去换钞票,也不知道这能不能值钱,自然是心里面感到忧愁的。

    不过出来的时候看到一个个的脸上表情都非常的高兴,看上去并没有吃亏的样子。

    马勒戈壁看到大家的反应,心里面也就放心了,起码从大家的反应来看,这银行并不是坑人的玩意儿。

    自己很快就走了进去,而在前面有一个高高的,好像点到不一样的柜台,在栏杆的后面则坐着一个年轻人,正低头看着手里的账本,头也不抬的问道:

    “是来存钱还是来抵押的呀?”

    马勒戈壁还是头一次和银行打交道,心里还是挺紧张的。

    不过还是按照对方的询问,老老实实的回答,自己当然是把手上的牛羊,给卖出去换钞票的。

    至于说抵押,马勒戈壁可从来没想过这回事儿。

    而银行的工作人员听完马勒戈壁所说的话之后,很快就为他详细的解释了起来。

    咱们银行也并不是做买卖生意的,收你这些牛羊,咱们也不能把牛羊解剖了,皮毛或者切割了肉来卖钱啊,所以咱们这是抵押的。

    抵押自然很简单了,牛羊放在咱们这儿,咱们替你暂时先保管着,至于怎么处理是我们的事。

    给你一定数额的钞票,如果哪天你想把这些牛羊给带回去,那么就带着金银珠宝过来换就好了。

    还回去的肯定不是原先的牛羊,但数量不会有错。

    话是说明白了,但是马勒戈壁听着怎么觉得有那么一点奇怪呢。

    自己拿着牛羊过来换了一张张的纸钞,而这些纸也不知道能干啥用,但是想要把牛羊拿回去的话,又得拿着金银珠宝过来换牛羊。

    也就是说一进一出,自己除了拿到一堆废纸之外,还搭进去不少的白银黄金。

    这不就是说自己拿白银黄金换了这些钞票吗?

    不过转念一想的话,自己拿着这些钞票,也可以去市场上买些各种各样的商品。

    倒也不算亏本了,只是要弄白银黄金才能够把这些牛羊给赎回来,麻烦了一些。

    说白了,这就是典型的将黄金白银拉拢到大明这边,然后放出大明的钞票给周边国家来用。

    久而久之,就能够达到控制黄金白银,把钞票送到别的国家当作主流货币,然后随意的操纵他国的经济了。

    马勒戈壁自然不懂这么多,他拿着钞票很快就回到了市集上,然后拿着钞票买了那些茶叶。

    美滋滋的就跟着部落又回去了,他们几人回去之后,自然是将边贸的事情说了一遍。

    原来这边贸是真的而且大明那边给的商品,也是非常的丰富。

    就连铁锅铁铲,这些平时禁止运输的东西都能够买得到。

    要知道这些铁锅铁铲,如果熔炼之后也是可以做成武器的。

    平常大明是绝对不允许铁锅铁铲,这种东西流入到北元的。

    而北元高层这边,自然是想方设法的希望能够购买这些玩意儿。

    不过现在有了开边互市之后,别人高层也不会盯着这些铁锅铁铲了。

    因为他们只要能够拿出足够多的大明的钞票,就可以从大明那边购买铁器和矿产这些稀缺的资源了。

    顺带一提,大明现在银行,已经开出了用黄金和白银兑换钞票的业务了。

    如果北元高层的黄金白银足够多的话,完全可以拿过来兑换钞票。

    可能有些人要说了啊,你把这黄金白银说过来钞票送出去,那他们拿着这些钞票,不也可以从大明,这边买各种各样的东西吗。

    这等于就是拿黄金白银,从大明这边买稀缺的资源,跟以前也没什么区别啊。

    这就是你不太懂啊,只要大明的钞票,在北元境内越来越多,到最后达成不可逆转的形式。

    这就是辽王朱启的目的,而到时候自己想要去购买别人的东西,就只需要印钞票就行了。

    因为那边的官方钞票已经是大明这边的钞票了,到时候他们就算不想要大明的钞票,也没任何办法。

    就这样,在北元的这片草地上,有无数个像马勒戈壁这样的人,这在无形之中帮着大明完成控制北元经济的伟大目标。

    不过这个过程还是非常缓慢的,少说也得要个两三年的时间吧,而朱启也是完全有时间等待的。

    反正和北元的战事也不可能两三年之内就解决,实际上在历史上,北元存在的时间甚至比明朝还要长。

    虽然北元皇室已经名存实亡,但这个名号却一直是保存了下来,直到后来清朝吞并了蒙古之后,才正式宣告灭亡。

    也就是说,自明一朝以来,只是把北原草原上的那群人完全给压制住了。

    却没有办法将他们彻底的灭国,更没有办法完全的控制草原,而朱启现在进行的经济战略,就是为了控制草原进行铺垫的。

    朱启忙前忙后处理完这些事情之后,已经到了洪武13年的六月份了。

    而朱启在应天府足足呆了有半年的时间,这时候如果再不回去,那些大臣们可真的要闹翻天了。

    而朱启也早就不想在应天府呆着了,虽然之前因为害怕战乱,不想离开应天府去辽东就藩。

    但辽东现在的安全局势,那已经是非常稳固了,虽然四面八方都在打仗,但草原上面有阿札失里,朝鲜半岛也有大明扶持起来的傀儡。

    而长白山以北的那些女真,就更不用说了,现在已经是为大明马首是瞻,铁盟友了。

    这样一想的话,反而辽东那边非常的安全。

    朱启也想赶紧回去,远离大明朝堂上这些纷纷扰扰的声音。

    更是为了让大哥朱标能够心里放心,别真的让别人说了,以为自己要造反。

    而朱元璋也知道,不能再把老三继续留在应天府,于情于理都不合规矩,更何况老三朱启去辽东那边主持边关贸易,才更加符合现在的利益。

    朱元璋再三权衡之下,也是选择放人,命令朱启,找个时间启程返回封地。

    不过在朱启离开之前,朱元璋也是给了他一个暗示,那就是大明要不了几年就要发兵继续攻打北元和高丽,彻底解决问题。

    在此之前,让朱启做好所有的准备,最主要的就是搞乱北元那边的内需状况。

    等到控制北元经济以后,这可是太容易的事情了。

第二百三十七章 我辽王怎么会骗你呢?(未修)

    朱能现在可以说是一肚子的疑惑,没地方询问。

    原本和北元的战事打的挺顺利的,但最近不知道怎么的,朝廷和北元做起生意来了。

    做生意倒也是没什么,但边关听说还有一些小部落经常来骚扰。

    朱能总觉得这些草原上的人,如果不把他们打怕了,总想着和他们和平相处的话,实在是有点天方夜谈。

    朱能心中虽然有这样的疑惑,但他也不敢随便的去找辽王殿下说起此事。

    毕竟辽王殿下日理万机,平日里本来就已经够忙了,如果自己再去给他添麻烦的话,心里面实在是过意不去。

    要说这世界上他最佩服谁的话,那绝对就是辽王殿下了,运筹于千里之外,如如同神仙一般,预测到对手的每一步路。

    而朱能心中虽然有这样的疑惑不说,辽王朱启自然也是察觉不到他这样的疑惑。

    毕竟最近在忙着关于和和北元做生意的事情,已经忙得飞起来了。

    每日都要安排商队接见商会的那些表们,然后对着锦衣卫门下达命令,最主要的就是肃清在边关的走私活动,阻止民间私下里和草原的交易活动,以及禁止假钞的行为。

    这世界上,但凡是有高额利润的事情,肯定有自以为聪明的人第一时间想到。

    就好比走私还有造假钞,这两种事情自古以来就有的。

    不用说的这些人抓住之后,自然都是要砍头的。

    走私和做假钞,都是对于大明的经济计划有非常严重威胁的事情,朱启自然是从一开始就重点照顾他们的。

    朱能最近就在负责这项事情,主要和锦衣卫们一起在边关上巡逻,带着他的手下抓捕那些走私犯。

    最近住的又抓了一伙来自中原地区的走私犯,他们的行囊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茶叶,丝绸,铁器等等这些。

    而他们之所以选择走私,还是因为北元上面给的金银珠宝太多了。

    毕竟有资格去开贸易的,还是少数,大部分人也不相信大明开设的边贸所使用的钞票。

    他们更多的还是相信自己手头上的牛羊马等等,拿着这些东西去和别人直接换东西。

    朱能把这些人,带去最近的一处军事基地负责审判和审问的时候,张玉正好也带着人巡逻回来。

    朱能知道张玉也是个聪明人,看着张玉对于和北元做生意的事情,一点也没有疑惑,反而非常积极的样子,朱能实在是忍不住问道:

    “张将军,你说这大明,为何好端端的不趁着这势头去把北元给平了?反倒是和北元开始做起了生意来了。”

    张玉是何等聪明的人,一听朱能这么问就知道他心中疑惑,笑了笑对着他说的:

    “朱将军是不是觉得我大明兵强马壮,对于北元战事也已经顺风顺水,根本就没有必要舍近求远再和他们做生意,和平相处,直接出大军扫荡便是?”

    朱能很是认同的点了点头,他就是如此想的,身为一介武夫能用拳头解决的事情,那就不要用嘴皮子了,不过现在大明的操作实在是让他有点看不懂。

    张玉也不着急,很快就坐下来和这朱能细细说道了起来,这大明的操作他自然是看得明白的。

    “这自古以来以武力征服北方的不再少数,如汉朝,汉武帝,唐时的唐太宗,都是文治武功的英雄人物。

    他们都率领大军平定草原,甚至达到封狼居胥如此地步,但结果又是如何呢?

    这草原上的游牧依然如同野草一般,一波波地出现在我们中原王朝的眼前。

    而辽王殿下现在所做的事情。就是前人从未做过的、

    彻底解决,北方游牧的威胁,若是能够成功,对于后世子孙来说,那是一劳永逸,再也不需要和游牧打仗了。”

    张玉这么一说,朱能也是眼前一亮,若真是如此的话,那该有多好呀、

    只是这真的能办得到吗?

    前人那么多的英雄人物都只能够将北方征服,但想要彻底的占领,或者解决游牧的威胁,却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朱能虽然知道如此询问有点不太合适,但还是对着张玉问道。

    “将军所说的俺都明白,只是这北方草原人,也不是做生意就能解决的问题啊。

    前人和游牧做生意的也不在少数吧,这辽王殿下和游牧做生意就能把他们给打服了?”

    他会有这样的疑惑倒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张玉则是继续说到:

    “这自然是不可能靠着做生意,就能把草原给打服的。

    但你也知道这草原上的资源匮乏,若是能够开边贸让草原上的那些游牧民们,都有一条活路的话,愿意打仗的也并非是少数,而之所以弄这个钞票也是大有原因的。”

    张玉也曾经有过疑惑,为何一定要如此注重关税和钞票以及互相贸易之间的事情。

    为此还特意去请教过辽王殿下,这辽王朱启自然不会吝啬于将自己的那一套理论告诉张玉的。

    毕竟他也是自己非常信任的下属,而张玉听完之后也是觉得奇妙无比。

    没想到这样做生意还能做出花来,他很快就明白了,这是一个能够永远控制草原的大计划。

    此时面对着朱能奇怪的问题,便将自己心中所理解,还有辽王朱启所说的经济战略,都与朱能一一说道,这朱能也是一时之间想不通,又不是笨蛋。

    听到张玉如此一解释也就恍然大悟了,没想到居然还能有这样的计谋,真是如此奇妙。

    也只有辽王殿下才能够想到了,朱能一拍大腿对于辽王殿下的佩服那是五体投地呀。

    自此开始每日里去巡逻边疆,也是积极勤奋了许多、

    抓住那些走私和造假钞票的人也是格外的气愤,咱们辽王殿下每日里。都在为了民族大计为了国家大计而日夜辛劳、

    你们这些人却为了眼前一点蝇头小利,就来破坏辽王殿下的惊天伟业,实在是该死啊。

    不过这种事情知道的将军和人也并不是特别的多,毕竟是辽王殿下安排的计划,也并非万无一失,万一一开始就被发现,肯定会补救。

    等到后面,对方注意到之后才会一点办法都没有,如果提前就把这事透露出去,那边使出雷霆手段来断绝明朝的钞票,效果也就不是很大了。

    而陆陆续续的两三个月之后,边关贸易已经颇为繁华。

    那些草原部落的人很快就带了不少的钞票回去,既然数量起来了,那些草原的游牧自然是很乐意接受用大明的钞票来进行贸易的。

    而朱启看到这情况之后,很快就做出了应对的方案。

    要来试试自己的经济理论是否好用了,主要就是拿着钞票去北元那边买点好东西,而朱启这边和商人商定之后,又印了价值10000的钞票。

    就让商队带着钞票出发了。

    沿途自然也是有护卫的,而朱能听说此事之后,也是自告奋勇充当这次行动的护卫,。

    想要看看辽王殿下的惊天伟业的计谋,是如何具体实施的,心里面那种兴奋自是不用多提。

    这商队领头的商人是一个姓何的商人,之前也是跟着辽王殿下身后,学了不少做生意的本事的。

    数学自然是不用多提,关键是脑袋灵光,知道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

    而且也非常的有经商的头脑,对于辽王殿下的用纸钞,换取资源的理论,也是非常的熟练和认同的。

    这个时候带着辽王殿下新印发的,价值10,000黄金的纸钞,就到了前面和北元开启边关贸易的地方了。

    因为是提前就已经联系好了商队,所以并没有等待多久就见到有北元那边的人过来接头了。

    主要就是买卖一些马和牛羊,其中战马最主要的。

    而原先大明想要从北元购买战马可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结果现在却能够轻而易举地用这些纸钞来购买战马。

    要知道这些纸钞可不像白银黄金啊,是如果刨去社会公信力的话,其实一点也不值钱的。

    最关键的是想要多少就能够印多少,而朱能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也是万万没想到,居然还可以用这种方法,直接从北边那边用纸钞购买这些牛羊战马的。

    而那些人也是非常爽快,只要钱到位,多少都可以给。

    毕竟现在北元那边,也已经非常流行使用大明的纸钞了。

    因为他们和大明的贸易已经非常的频繁,也知道用这些东西,在明朝可以购买锅碗瓢盆和茶叶盐铁这些玩意儿了。

    很快交易就完成了,朱能看着大明的商人,牵着数千头的战马,回到了明朝境内,而这些战马自然是全都不入到军队之中的。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吗?

    不,这仅仅只是开始而已。

    那价值10,000黄金的钞票,现在已经到了北元那边。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10,000黄金的钞票,可以很快就等值在大明这边换取到同价值的商品。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让北元使用大明的钞票,就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了。

    所以接下来的这一步操作才是重点中的重点,那就是让货币贬值。

    意思也非常的简单,原先你用100元的钞票,在我这里买到的东西,我贬值货币以后,那么现在你得用200元的钞票才可以购买了。

    也就是说大明用价值10,000黄金的钞票去购买了北元的战马,随后就让货币贬值

    而北元这边想要将这些钞票花出去,却发现他们的钞票已经不值钱了,只能够买到5000两黄金左右的商品。

    这一来一回,大明岂不是白赚了5000两黄金吗?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操作,而具体自然不能弄得这么夸张。

    但贬值个七八成还是没什么大问题的,主要就是保证自己的钞票在北元这边的公信力就行了。

    至于说哪一天,北元这边醒悟过来,不用大明的钞票怎么办?

    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就算他不用了,大明这边也可以用贸易争端作为理由,来开启战事,反正打仗这种事情,大明是绝对不怕的。

    而经济如果控制在大明自己的手里,即便是打仗起来对于大明来说也有非常大的好处。

    而其中一个看不见的好处,就是让草原民间的人士认可。

    也方便在草原上面展开一系列的操作。

    所谓一系列的操作,自然就是用钞票贿赂那些草原上的贵族等等。

    当然把钞票贬值的事情也不能直接一下子就来干,而是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是放出风声说大明这边商品匮乏,因为最近贸易太多,供不应求了。

    所以原先便宜的商品现在也贵起来了,贵的商品自然是更贵了。

    让草原那边的人有点心理准备什么的,而在这些消息打底的情况下,在逐步的提升商品的价格。

    让他们购买商品更加的昂贵,达到贬值货币的效果。

    当然了,在大明需要去大批量购买,北元那边商品的时候,就直接把货币升值就可以了。

    如此一升一降之下自然就可以赚取其中的差价,这个都是妥妥的纯利润呀。

    这自然是学习现代的漂亮国,利用美元绑架全世界进行吸血的操作。

    而这只是常规的操作罢了,还有更加无赖的,那就是收取钞票税。

    你使用我的钞票,每次在这里做交易的时候,我都收取高额的税收。

    变相的又获得了一笔不菲的收入。

    再加上关税完全是大明掌控的,在北元那边也没有关税这种说法。

    商品无论是进出对于大明这边来说都能够获利一比。

    这一前一后总共薅羊毛薅了三次,只要这贸易不行大明手底下的物资还有黄金,白银就会变得越来越多了起来。这可都是钱哪。

    手底下的钱量越来越多,说话自然也是越有底气。

    此消彼长之下,大明边关的人越来越富有,而北元那边则是越来越穷困。

    不过北元的官员和贵族们可是吃的满嘴流油,朱启对于贿赂他们一点也不心慈手软。

    大笔大笔的黄金白银和钞票往他们手里送,要的就是让他们配合大明这边,该让钞票升值的时候就升,该贬值的时候就贬值。

    反正有他们这些官府的人帮忙,忽悠老百姓。

    可以这样说,北元的这些官员们,那心,都是黑的。

第二百三十八章 通敌?只是卖垃圾而已(未修)

    纳哈出自然也知道在边关贸易上发生的事情,虽然那些大明的人拿些钞票过来换战马,换自己这边的黄金白银。

    让纳哈出非常的不爽,按照他的想法,这些东西自己出兵抢过来就行了。

    但是在边关贸易上,自己也能够拿着大明的钞票,去换大明那边的金属,还有茶叶烟铁等等。

    这些玩意儿对于纳哈出来说仔细想一想,好像也不是特别亏本的事情了。

    其实他自己这几日来也收集了不少的大明钞票,看着那一张张的纸钞,心里第一反应是这些东西居然也能够值钱。

    而第二反应,就是能不能做一些伪装假冒的钞票,这样就不需要从大明那边,拿牛羊战马以及各种金银珠宝去换钞票。

    自己直接仿制,然后来带去边境贸易使用不就好了吗?

    这个想法虽然是很美好的,但实施起来却非常的困难。

    要知道朱启自己本身就是学艺术美术,对于这些货币特殊加密的方法,也是知道一些的。

    所以在使用一些特殊的颜色以及细节上的东西时候,别人想要仿制就没那么容易了。

    除非对方能够看出来这些特别的防伪标志了,但这个年代怕是没有这样的人才。

    而且朱启设置的防伪标志,也不仅仅只有一处,要将所有的防伪标志都对上之后,才能认定这是一张真钞。

    这些钞票,每一张在出去流通的时候,都已经经过鉴定的。

    而那些印刷失败质量不合格的则都是作废处理。

    纳哈出自然不知道这一些,他只是命人去仿照这些钞票画了一些纸张,然后弄了一台活字印刷的东西,就开始印刷起来了。

    只是他印刷的那些钞票到了边关之后,全都被扣押了下来,只要使用就能够被辨别出来,那些拿着假钞出去买东西的手下,也都被大明那边抓起来,然后二话不说就推到菜市口直接斩首示众了。

    明朝这边的执法部门,对于这些假钞行为可是丝毫没有留手的。

    也不分你手上拿的假钞是大数额还是小数额的,只要在这里交易敢用假钞就直接杀头。

    毕竟边关交易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在大明国内使用假钞的话,还有一个数额的限制,数额较小的时候只是拘役劳役,而如果数额较大才会核审,要不要杀头这样的罪名。

    持续的高压之下,就算是草原上那些胆大包天的人,也不敢随便的使用假钞了。

    而拿出这边发现假钞,每次印刷出去就被大明的人发现之后,也知道这假钞,想要造假没那么容易了。

    就是不知道那些大明的人,是如何分辨这些钞票的真伪的,纳哈出也花了很多的钱,去贿赂那些分辨真伪的明朝官员们。

    但明朝的官员和北元的官员可是天差地别的,大明的官员虽不敢说多么的清廉,但是比起北元来说,那肯定是清廉很多。

    不仅如此,很多的官员都是经过周期的精神训练,还有爱国精神教育,对于这些诱惑自然还是有抵抗力的。

    但要说物质生活逐渐丰富,局势稳定之后,那贪官污吏自然会变多起来,只是现在大明还是王超开端的,朝阳时期官员的素质自然是高不少。

    纳哈出看自己印假钞,没办法送到市场上,即便是想要花钱贿赂那些官员也吃得闷头灰,来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用金银珠宝去换大明的纸抄了。

    说实话,纳哈出还非常的心疼呢,但一想到那些纸抄可以换来盐铁茶叶等这些重要的物资,纳哈出也就稍微好受了一点。

    尤其是金属矿物,知道打仗打的可就是武器装备啊,如果自己这边的武器装备不够精良,拿的都是皮质的石头打造的,那还打个锤子呀。

    之前北元还是大元的时候,这些东西自然不是任何的问题,有中原这个富庶的地方作为支撑,还有那么多的工匠打造武器铠甲,那是手到擒来。

    不过现在他们已经丧失中原地区被打退到了草原上面,这一下子武器铠甲都成了大问题了,原先还可以从云南地区获得补给,不过自从康巴转头到了大明这块之后,整个高原地区被拦腰斩断。

    云南那边的梁王倒不是说完全没有了联络,只是想要从云南运送武器装备到北元大草原上面,就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就连草原都拿不到补给装备,更别说纳哈出这边鸟不拉屎的地方了。

    没了云南和辽东这块宝地的支持,想要获得矿物资源,就只能和大明这边贸易或者抢劫,拿肯定是抢不到大明了。

    现在能做买卖就已经很不错了,纳哈出想着就算是拿黄金白银去换大明纸抄再去买这些,矿物资源也是划得来的,等到自己这边实力恢复之后,就可以反扑大明将重新夺回来。

    到时候不仅仅是辽东,就连中原地区,自己也能够打进去,看看草原上,还有哪个人敢小瞧自己。

    纳哈出越想越觉得是这么回事,就连自己之前打不过大明那边的辽王朱启,估计也是因为没有好的武器才会如此。

    如果自己这边的铁器矿产足够多的话,等到武器装备熔炼起来,那还不是手到擒来,就能将大明他们给打败了,心里越这样想,越觉得是这么回事。

    纳哈出站起身来,到了后面的兵将工坊,看到那些工匠们,正在拿着手里的锤子在熔炉里面敲敲打打的。

    心里面就非常的满意这一件件的兵器,从这铁匠铺里出来,到最后都将送去前线收割大明那些汉人的生命。

    这天下终究是我大元的天下。

    纳哈出还在做着光复大元的美梦,而北元其他的贵族和领主们,也在不断的拿着他们的金银珠宝,疯狂的从大明那边换取钞票。

    然后用钞票再去购买金属这些物件,来扩充他们自己的兵器。

    毕竟好不容易有这样的机会,能够从大明这边合法的买到这些战略性的物资,可千万不能错过。

    而大明这边不少的大臣们,也知道在边境发生的事情。

    知道他们正不断的从大明这边购买武器装备,这些玩意儿的原料,要知道这些,可是以前绝对禁止出售的呀。

    对于这些大臣们来说他们是绝对无法接受的,这如果北元拿到足够多的武器装备的原料,到时候战力提升,那大明这边的士兵岂不是要战死不少了?

    越是如此的想,那些正直的大臣们就心痛如刀割一般,而这罪魁祸首自然是开了边贸,把这些重要的物资卖给北元的辽王殿下了。

    他们不少的人都是奔走相告,然后纠结那些有识之士们,向大明皇帝朱元璋,反映此事。

    而朱元璋先前也是反对边贸之中,将矿产这些东西卖去给北元的。

    但他还是被辽王朱启给说服了至于原因的话,那自然是因为朱启拿出了足够让他信服的理由。

    除了经济控制北元之后能够获得的诸多好处,而最主要的就是朱启手中的一张王牌。

    从朱启来到大明之后就一直在弄的一个东西,那就是土法炼制的新式炼钢炉。

    所谓的新式炼钢炉,炼出来的金属质量自然是不用多提了。

    比较起大明的现在的炼钢技术来说,跨越的是整整一个时代的水平。

    毕竟在明朝时候炼造钢铁还并没有什么理论基础,只是凭借着工匠的个人技术,还有常识以及代代相传的手法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技术精湛的工匠能够脱颖而出的缘故所在,但到了现在就不一样了,一切讲究的都是科学技术。

    而学习了足够多的知识和科技之后,就能够知道钢铁为什么能那么硬。

    还有如何练出合格的钢铁等等所需要的,自然就是温度以及火候等等这些东西,而想要提高温度,无非那几种方法。

    朱启用的就是土质炼钢炉的方法,一个大大的萤草,虽然看上去比较突兀,但是从这个大炼钢炉里面炼出来的钢铁质量确实好的没话说。

    朱启手头上也有几把已经练好的钢铁,正好锻造成了武器之后带回了应天府,给朱元璋护墓,而这武器可以说是当下水平最高,没有任何之一。

    这些武器的水平是一方面,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朱启在研究的火器的发展,其中最厉害的就是火炮。

    朱启自从发现了膛线之后,火炮的技术也是日新月异,不仅能够打得更远,而且一个炮管能够连续发射10来枚炮弹,都不用休息了。

    要知道现在的火炮顶多发射两枚就必须要冷却休息,甚至有可能就要报废了,就是因为钢铁的质量不够。

    现在有了新式钢铁之后,质量问题就不再是阻碍火炮发展的难题了,而后就是膛线膛线可以提高精度和射程,这自然是不用多说了。

    除了膛线的火炮之外,还有膛线枪也最近研究出来了,只不过这膛线枪还是比较繁琐的,想要弄得简便一点,让每个士兵都能够轻松的使用,这还是需要慢慢进行研究和改良。

    有了新式钢铁和火器的发展,也就是说大明现在的技术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时代。

    而北元自然不在话下了,把这些多余落后的铁器,送去给北元换取他们的大量金银珠宝以及战马。

    那可是非常划算的买卖啊,没有任何理由不做这笔生意的。

    更何况控制了北元的经济之后,后续展开的一系列的计划也能够顺利地执行,所以朱元璋还是大手一挥,同意了这个要求。

    而现在有了朱元璋的保驾护航之后,朱启自然是没有任何的犹豫和负担,那边大臣们虽然又开始纷纷弹劾。

    但朱启依然在边境贸易上和北元做的风生水起的。

    只是纳哈出这边还在想着购买更多的金属矿物的时候,大明那边却突然收紧了出售矿物的力度了。

    纳哈出也是第一时间猜测,是不是大明那边有人反对出售这些金属矿物。

    所以大明皇帝亲自干涉了呢,若真是这样,那好日子也是到头了。

    本来还以为能购买更多的金属矿物炼造武器装备呢。

    那哈出和北元的那些领主贵族们都是这样想的,默默的叹了一口气。

    心里面直说可惜,不过这时候很快又有一个自称认识辽王朱启的商人出现在他们的眼前,然后给他们出谋划策说自己可以说服辽王私下里卖更多的金属给他们。

    纳哈出一听居然还有这样的好事,那肯定赶紧跟这个商人沟通一下。

    看看能不能够让大明那边卖更多的金属给他了,而这个商人也是立马开始干起活来,当然了一些好处费肯定是要拿的。

    至于这个商人为什么要这么做,那也是非常简单的,因为他一直都在和北元这边做生意,突然之间卖铁金属这些东西的产量一下子减少了,对于他的生意肯定也是有所损害的。

    纳哈出想到这点之后,也是心里面笑了笑,这些汉人一点都不团结,稍微有点利益就出卖国家,真是笑死个人了。

    不过也正因为有这些人,自己这边才能够获得这么多的矿石来生产武器铠甲。

    纳哈出给了那个商人足够多的钱财,让他帮忙去做辽王朱启的思想工作之后,就静静的等待着消息了。

    而没过两天就有一个好消息到了。

    辽王朱启同意增加铁矿金属的贸易量,但是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要从他们这边购买草料。

    而原因的话也非常的简单,就是大明从北元这边买了不少的战马,但大明可没有像北元这么好的优质草场。

    草料方面自然也非常的紧缺,而如果没有草料的话,这些战马又喂不饱,那这战马还不如一个骡子有用。

    纳哈出第一反应就是不能够把这些饲料卖给大明,那边本来战马就已经卖得够多了,如果再卖一些金饲料那还得了,最主要的是他们的精饲料数量也不是很多。

    但大明那边意思也是非常的坚决,如果不卖金饲料的话,那他们的这些金属矿物也绝对不会卖的。

    纳哈出只是稍稍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下定了决心,有什么不能卖的呢?

    卖了!

第二百三十九章 辽王朱启太歹毒了!

    纳哈出和大明的生意做得非常的顺利,大明这边卖各种各样的金属,而纳哈出则是将那些战马的精良饲料卖给大明。

    后来不仅仅是战马的饲料,就连草原上那些牛羊肉这些储备的食物,也开始卖出去了。

    在纳哈出看来这些没什么不能卖的,反正最近也没什么战端,把这些储备的肉干,卖给大明还能换一笔钞票。

    而拿这些钞票去购买贵重金属,岂不是更好吗?

    铁矿这些玩意儿,在草原上可是缺的紧呢。

    趁现在大明愿意交易,那当然是有多少买多少,免得到后面起了冲突,大明不愿意交易了,那可就糟糕了。

    像纳哈出这样想的草原上的贵族,自然不是少数。

    而大明这边则是来者不拒,你有多少的肉干之类的东西,我大明全都要。

    反正也就是在后面印一点钞票就买过来了。

    费点人工什么的,其他的成本可是半点都没有的呀。

    大明这边自然是乐得用这些钞票,去换草原上的这些饲料和牛肉干的,至于说那些金属铁矿卖给草原也是丝毫不惧。

    反正现在有辽王殿下的钢铁在,就算是把铁矿金属卖给草原,那边练出来的武器也完全不是我大明的对手,有什么好慌的呢?

    反而是草原那边购买,进来的原料越来越多了起来,而一开始只是色料,但到后面买的却更多的是粮食了。

    而除了纳哈出这边在和大明做生意之外,其他的草原贵族看到纳哈出,和大明做生意买了那么多的金属器件,也是一个个着急了起来。

    急匆匆的和大明这边开始接触了,原因无他,就是因为草原也并非像是中原那样,完全接受一个朝廷的统帅的。

    草原上面分为各个部落,这些部落都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去吞并别的部落,而中央朝廷很多时候也都不会去管的。

    正因为如此,如果自己部落的力量变小,不如别人的话,很可能就会面临别人的吞并。

    而这个时候中央朝廷又救不了你,能救自己的也就只有手里上的武装了。

    所以到那还说手底上的铁器之类的东西变多之后,如果自己这边不赶紧扩充军备的话,难保不会被纳哈出背后偷袭。

    毕竟纳哈出之前也曾用这方法偷袭过阿札失里,看看阿札失里当年的惨状吧,在那些草原部落的首领心中都是有目共睹的呀。

    也就是这样的紧迫感,让那些草原的贵族们也开始了,和纳哈出的军备竞赛,开始不断的从大明那边购买武器。

    而当提供草料和食物的卖家越来越多的时候,大明自然也有选择和压价的权利了。

    比如说今天我从纳哈出这边买一大堆的牛肉干,明天如果有谁想插手这笔生意的话,那价格说不得就得好好的谈一下。

    总不能比纳哈出那边卖的还贵吧,而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些,部落首领也会主动降价和大明这边谈拢生意,只要卖金属铁矿,什么价格都能商量。

    于是乎,在大明这边源源不断的,有草原部落那边的上人过来接洽。

    而大明这边的价格,自然也是压的越来越低,不过价格低,走量,对于那些草原部落来说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反正拿到钞票之后,第一时间就去买金属。

    不过买着买着,他们就发现这些金属的价格好像越来越贵了起来。

    而大明这边的解释,也是非常的简单,这买的人多了,价格自然就上去了。

    总不能说价格,还是照着原来那样吧,那岂不是要亏本了。

    所以大明这边不仅把价格压的越来越低,而且收的量也是越来越多,到了后面也开始拖欠货款了。

    所谓的拖欠货款,也就是让草原那边先把大量的肉干和粮食,以及草料送到大明这边,然后这边先给个定金,后面的再分期付款。

    那草原这边一开始自然是不乐意啊,哪有做生意这样子做的呢?

    肯定是一手交货一手交钱呀,那些部落首领们一开始都不乐意,甚至有人还叫嚷着,你要是不给钱我们肯定也不给货了等等。

    不过他们这些士气并没有持续多久,其中一个部落,很快就主动的交货,并且同意欠款之后,大明很明显的减少了和其他部落的生意。

    而是主动和这个部落联系,并且给他们更多的生意,从他们这边进口更多的粮食和草料,卖给他们更多的金属矿物。

    说实话,卖粮食这种事情大家其实都无所谓的,你卖你的粮食,我这边存着卖不卖那都是一回事。

    但是看到别的部落,从大明那边源源不断的进口矿物和武器,那些部落就都慌了起来。

    先前也说了,这草原部落和大明这边组织严密,可是一点都不一样的,他们只是名义上服从中央朝廷,但实际上还是各自为战的,部落与部落之间经常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战斗。

    这武器装备如果不够精良的话,被其他部落给打败,那可不是认输就能完事儿的。

    不仅自己部落的东西要被抢走,人也要被抢走,而自己这个做部落首领的没准还被杀头。

    像阿扎势里这种被打败之后还能苟活的,可是少数中的少数啊。

    正因如此,他们一听到其他的部落,从大明这边拿了不少的武器装备之后。

    一下子都慌了起来,一个个的也都争抢着要去拿武器装备,就算是分期付款他们也乐意了。

    不过大明这边也不是那么好讲话的,你想拿武器装备咱们就卖给你呀,先前要卖给你们的时候,还不乐意做生意呢,就是买一点粮食都不愿意让我们赊账,又不是不给钱。

    这草原上别说赊账了,就算是不付钱也乐意啊。

    只要他们大明愿意把铁器这些东西卖给草原,那些部落都愿意。

    很快这大明和草原上部落的生意,做得越来越大了起来。

    而他们却没有发觉部落上的粮食也变得越来越少了,到了冬天的时候,不少部落都已经快揭不开锅了,倒是有很多的铁器等等。

    要说平时揭不开锅的话,他们肯定会非常的惶恐紧张,但是现在反倒是一点也不慌了。

    这么多武器装备,再说干什么都不至于饿死啊,很快那些部落就组织起来准备去打打秋风了。

    虽说现在和大明在做生意,但也只是官方上的往来,他们这些部落的人伪装成强盗什么的,穿过长城抢个一两个村庄也是很稀松寻常的事情嘛。

    原先他们总是能够得手,不过这一次却好像完全不同。

    那就是之前明朝军队手上的武器,好像和之前完全不一样。

    他们并没有多想丝毫着拍着战马冲了上去。

    而后就被那些士兵们手上精良的钢制武器打了一个落花流水。

    ………………

    当朱启收到战报的时候,也是一脸懵逼的表情,那些部落果然如同所想的一样,在有了兵器之后就真的南下去抢劫关内的百姓了。

    毕竟他们原本就是抢劫出身的,没吃的就靠抢也是习惯的事情了。

    这也是他们为什么愿意把粮食,如此轻易的卖给大明的原因所在了。

    本来就已经想着要抢东西吃,还在乎这些干什么呢?

    只是朱启的钢铁早就已经在辽阳装备上了,这辽东的边关将士,很多都带着新炼制的钢材武器和铠甲,这战斗力自然是不用多说。

    而燧发火枪这些玩意儿还没有列装的,光是钢铁制造的铠甲和武器,就已经把北元草原上下来打秋风的那些人打了一个落花流水了。

    对方的武器压根就没办法破甲,光是和大明士兵这边一个交锋,就已经让武器缺口,甚至一些质量不太好的武器,直接被砍成两段。

    这还用多说吗,武器都没了,自然是没有胜算了。

    而这都还算好的,起码命还是留着在的,但那些遇到了装备着燧发火枪的草原的人,可就没那么好运气了。

    在火枪的威力之下,可以说是三下五除二就被清理了一个干干净净。

    这些小规模的战斗,看上去好像只是那些草原部落吃了亏。

    但这些战况传出去的时候,还是一下子就引起了北元高层的注意。

    王保保并不是傻子,他看到大明跟北元开了边贸之后一直也在关注着,大明这边到底是为什么要开边贸。

    难道真的是按照大明所说的,因为战争的缘故导致民生凋零,所以想要多和平两年吗?

    虽然暂时放下战争,开展边贸也是王保保想要的。

    但王保保还是在四处打探着边关的战事,所以第一时间,收到了那些小股部队遇到明军的情况之后,也是一下子惊讶了起来。

    以前明军的装备自然算不上多么的精良,起码和北元相比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

    要知道北元以前可是占据着中原地区大一统的王朝,虽然后来被农民使役推翻赶出了关外,但是带出来的东西也是不少的。

    包括以前锻造的武器铠甲等等。

    而那些草原部落虽说武器装备,并不比北元正规军要好到哪里去,但起码也是有铁器装备的,对上大明的军队也不至于会战损比如此之大。

    要知道那些大明的小股部队,可是几乎将他们完全打退,而且没有什么伤亡的。

    这得要多厉害多坚固的武器铠甲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呀。

    根据小部分幸存者的证词,也证明了王保保所猜测的事情,那就是大明的武器装备的精良程度,起码边关配备的武器装备,那已经不是之前可同日而语的了。

    这是什么情况呀?难道是大明那边又有了什么技术革新吗?

    王保保想要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短时间内自然是没可能知道的,但他还是本能的察觉到了危险的所在。

    在联想到这一年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以及大明不断的收购草原上粮食,王保保突然想到一个可能。

    这大明该不会是故意为之拿他们的铁器来套草原上的金银珠宝,顺带用那些纸钞来收购草原的粮食吧。

    而之所以这么做,用意也是非常的明显,把这些金银珠宝给拿走之后,北元若是想从别的地方再补充粮食,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要知道北元和别的国家贸易可都用的是金银珠宝呀,你把大明的钞票拿到中亚去用,难道中亚那些国家会承认吗?

    显然并不会,把金银珠宝弄到大明之后,北元就没有从其他地方补充粮食的办法了。

    除此之外,再把草原上的粮食也给收购一空,到时候万一打起来了,这军粮筹措都成了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了。

    不过王保保想到这个问题之后,心中虽然一惊,但也还是庆幸自己醒悟的并不算太晚,时间也还完全来得及。

    北元朝廷也是有些存粮的,那些草原部落的行为不太可能会影响大局,所以王保保很快就招来了掌管军粮的官员。

    然后细细询问他们的存粮,还有多少。

    那些官员没想到丞相王保保突然会询问这些事情,一下子一个个都紧张了起来。

    王保保一看他们的表情就知道事情不对,马上要求要去视察粮仓了。

    而王保保跟着那些官员来到粮仓之后,虽然看到一袋袋的粮食整齐有序地放在粮仓里,但是那些官员的脸色却是越来越煞白了起来。

    王保保很快就让人打开麻袋要细细的检查一遍,但是当袋子打开的时候看到的却大部分都是沙土,有粮食的却是极少数。

    那些掌管粮仓的官员一看这情况就知道瞒不下去了,一个个的都跪了下来请求饶恕。

    而在他们七嘴八舌的哭喊中,王保保也终于知道,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面,大明可不仅仅只是对着那些小部落进行渗透的,自从大明的钞票在北元流行起来之后,这些钞票可都是非常值钱的。

    不仅在贸易上能用得到,就连现在北元国内也都经常用这些来互相支付。

    也就是说大明完全可以印一大堆的支票,然后来贿赂那些官员。

    而北约的这些官员是什么货色就不用多说了,在大笔钞票的贿赂之下,自然是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的。

    比如说把这些粮食拿出去做生意,换更多的钞票。

    再拿这些钞票在边贸上买各种各样的奢侈品以及有用的眼贴等等,那真的是赚的盆满钵满呀。

    他们赚的满嘴流油,但王保保心中却是一震。

    这是要完啊!

第二百四十章 北元又要打了?(未修)

    纵然是王保保发现了情况不对劲,但正如之前所说的,辽王朱启所谋划的是阳谋。

    尤其是现在已经过去了大半年的时间,在北元的市场上处处都可以见到大明的纸钞。

    而且边关贸易的甜头,已经让那些草原上的贵族和首领们欲罢不能。

    他们想要贸易就必须要使用大明的钞票,王保保即便是想要立马废除大明的钞票,也是绝对不可能办得到的。

    这大明和北元的边贸都已经开了这么久了,那些老百姓,怎么可能愿意随随便便的就舍弃大明的纸钞呢。

    就算是官方要求他们放弃大明的纸钞,但是私下里肯定还是会带着这些纸钞去边关贸易的。

    即便是王保保下令关闭边关贸易,也阻止不了这些老百姓自主的去往贸易的。

    毕竟边贸的地方,可不在北元的境内,而在大明这边的境内。

    再加上现在大明对于北元虎视眈眈,旁边不少的谋臣们都有些担心了起来。

    如果贸然关闭边境贸易的话,就算是国内的老百姓同意,大明那边也不会同意的,万一是兴兵讨伐,岂不是要完蛋了吗?

    可以说这段时间北元这边的大臣们已经被打怕了。

    好不容易和大明能够做生意,不用去和大明打仗了。

    这些大臣们自然是希望能够将生意继续做下去,而不是去和大明主动挑衅发生战端的。

    即便是王保保已经发现了不对劲,并且将自己的疑虑和这些人说了,但这些人也并没有放在心上。

    他们虽然心中惧怕着王保保,但此时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也是撞起了胆子,反对丞相破坏两国之间的边关贸易。

    但这些反对的声音也仅仅只是如同石子入水一般,昙花一现。

    北元的皇帝本来就没有什么实权,现在朝中最有实权的就是丞相王保保了。

    而王保保已经断定,这大明的辽王一定在利用大明的纸钞干着什么事情,而现在他们不断收购其他草原部落的粮食,又拿着他们的钞票,往北元的市场上送,这肯定是不同寻常的呀。

    更何况他们已经研究出了更厉害的武器铠甲了,甚至连火器,听说都已经有了新式的火器。

    与他们现在所使用的大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将大量的铁矿卖给北元,分明就是在卖一些垃圾给自己这边。

    明明只要印刷钞票就可以购买大量的粮食,却偏偏要欠着不给钱,这分明就是有预谋的。

    那些反对关闭边贸的大臣们并没有获得多少的支持,甚至有不少人还被王保保直接抓了起来,怀疑他们是大明那边来的奸细。

    在处理完了诸多事情之后,丞相王保保就开始了第2次的战争,准备了。

    之前虽然被大明的辽王朱启给打败了,但那是攻城战,而在野战之中也是受到了辽王朱启的算计被埋伏。

    所以才导致战况如此惨烈的失败。

    而这一次不同了,北元王保保已经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的教训一下这辽王朱启,别的不说,起码辽东这块地方要给夺回来。

    另外就是边关贸易肯定不能继续做下去了,再这样做下去,谁知道这大明,会不会和那些草原部落首领们串通一气。

    就好像阿札失里发生过的事情一样,这些部落首领要说对北元有多大的忠诚度,就连王保保也是不太相信的。

    他们或许只是没找到机会直接投降大明罢了,而现在在如此利益丰厚的贸易面前,没准会扛不住诱惑,直接投降大明也说不定啊。

    甚至于现在辽王朱启,没准都和很多的部落首领们已经联系上了。

    王保保那是越想越是心惊胆战,即便是曾经对上过名将徐达常遇春,也从未如此慌张过。

    毕竟和常玉春徐达的对抗都只是正面的战斗,就算是战败了也能够逃跑,并不影响根基大局,这大明还能打到草原王庭不成?

    但是现在王保保却感受到了彻头彻尾的威胁。

    这辽王朱启根本就不和你正面打仗,反而耍起了这些阴谋诡计。

    关键是你即便是看出了这些阴谋诡计的用意,以及未来可能的危害,确实丝毫没有办法。

    毕竟这世界上最难揣摩的就是人心,而操纵人心的毫无疑问就是利益了。

    这朱启可实在是太懂了,而且还如此的聪慧,想出这样的方法来削弱北元的力量。

    王保保也并非是普通的人,他立马就想通了这些关节,而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让大明的边关贸易继续的话,那也不过是北元的慢性死亡罢了。

    当那些部落首领们的手中的粮食被买卖的差不多了,恐怕还没开打就要投降大明了。

    你看现在就有不少的大臣,都在帮着大明说话了。

    说什么先前是那些部落首领们,自己贪心去袭击的大明边疆,这才被反杀的。

    又说大明开边贸就已经是最大的诚意了,丞相万万不可轻举妄动啊。

    这还没有打起来呢,万一要是打起来了,怕不是这些人要直接原地叛变。

    王保保越想越是心惊,知道不能再这么拖下去了。

    起码边关贸易不能再继续,要立马破坏两国之间的边关贸易。

    最好的方法,当然就是打一仗了。

    反正眼看着已经入秋,马上又要到冬天,这时候辽东的那边大明的百姓们,自然是在忙着收粮食和作物。

    这时候打过去,一方面能够打打,秋风抢一些东西。

    另外一方面也是破坏边关贸易,大明如果这都不关闭边贸的话,那也实在是说不过去了。

    至于说为什么王保保自己不关闭边贸,其实王保保也是非常无奈的。

    草原并没有什么城池或者险隘的地方,可以当做关口,管控那些到处乱跑的牧民们。

    而边关贸易的地方又在大明境内,谁让大明现在占据了辽东还有不少草原上的地盘呢。

    已经没有什么非常合适的手段,能够限制那些草原牧民们的行动。

    也只能让大明那边主动关闭边关贸易。

    不然大明那边的边关贸易一直开着,草原这边肯定是源源不断的,有人和他们接触的。

    虽然不是很想打,但王保保也知道这一仗非打不可了。

    他是一个非常果断的人,既然心里已经下定决心,就立马开始行动起来,调兵遣将,安排粮草资重等等这些东西了。

    没过多久大明这边的辽王朱启就收到了锦衣卫密探的消息。

    他们一直都在草原上活动,而王保保既然打算和大明开战的话,粮草兵马这些东西自然是频繁调度。

    而且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来他们是准备打仗用的,这消息传到了朱启这边之后,也是正中了朱启的下怀。

    大明本来就打算跟北元打一仗,如果能够一劳永逸自然是最好。

    就算不能够一劳永逸,把北元打怕了,收复云南,还有搞定高丽半岛,自然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早打晚打反正都是要打,而且大明已经收了不少的粮食了,这时候北元那边的粮食定然会严重不足,他们的战斗力能有多少,这自然是不用多说的。

    而且大明这边还有很多的新式武器,正好利用这一战来检验一下武器的效果如何。

    大明这边早就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自然不会有丝毫的慌张。

    而北元那边在经过了一番准备之后,也很快就集结了数万人的军队,朝着大明的边境这边冲了过来。

    王保保的目的并非是要和大明真的打一场,只是要激化北元和大明之间原本缓和下来的关系。

    然后让大明那边恼怒不已,自己关闭边贸,只要做到这一点,那么王保保的计划就已经成功了。

    只要惹怒大明,剩下的事情就是尽量保存实力,不要和他们正面冲突。

    王保保本以为自己的计划万无一失,但却没想到,他的对手辽王朱启就等着他这样进攻的。

    至于说激化矛盾关闭边贸这种事情不用想了,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看上去好像北元从边境贸易获得了更大的好处,但就像王保保担忧的那一样,这一切都是辽王朱启,事先就安排好的事情。

    怎么可能会主动的关闭边境贸易呢?

    即便是那些在朝中的大臣们一个个义愤填膺,不理解这样做的理由,但朱元璋早就已经被朱启给说服了,自然会全力的支持朱启的计划。

    大明这边完全没有关闭边境贸易的打算,即便是听到了北元这边已经集结部队准备进攻的消息,边境的贸易依然做得如火如荼。

    而那些草原部落的首领们,则是怨声道载的。

    北元的丞相王保保,不仅不允许他们做生意,现在还主动的和大明打起仗来了,这不是会影响他们和大明做生意吗?

    你说万一大明真的被惹怒了,不给他们去边境贸易买东西了,那不是要人老命了。

    这些部落首领们心里面这样想着,却全然忘记了,先前是谁派着人去边境抢劫了。

    而大明这边似乎也压根没有计较他们行动的打算,反而是非常友善的派出使者,一个个的给那些部落首领们递话。

    那就是大明对于这些部落首领都非常的亲切,而且将他们看作是自己的朋友。

    自然不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摩擦,就和他们老死不相往来的。

    即便王保保纠集了大军要来和大明打仗,但我大明依然会维持边境贸易,请你们这些部落首领放心。

    放不放心不知道,但在这些部落首领的心中,王保保和大明的辽王朱启谁更好呢?

    自然是高下立判,一边是让自己拿着武器出去拼命,一边则是给自己送东西,还如此亲切。

    那肯定是辽王主要更好一点啊,可惜他们是草原上的子民,让他们一下子去跟着大明也是有点难以接受的。

    即便他们不帮助大明,这时候也是选择中立,不可能会去全心全意的为王保保出力了。

    所以说这新集结起来的几万大军,能有多少战斗力,那可就说不好了。

    战斗力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大明这边的武器装备又是全面的领先,至于如何打仗这种事情,朱启自然是不可能去当指挥道营的统帅的,而是将这些细节的问题下放给了张玉。

    张玉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将领,经过了在自己这边两年多的磨练之后,军中已经非常的有声望,而且练的兵也是非常的强悍,朱启将指挥权直接交给张玉,自然也是非常放心的。

    而朱能也同样加入了战斗之中,像朱能这样勇猛的将领冲锋在前,那绝对是激励士气的利器啊。

    朱启虽然没有亲自参加战斗,但是在辽阳城看着一封封的战报送了过来,也是心情大为舒畅。

    果然就和自己所想的那样,有张玉朱能这两个人的搭配之下,北元想要吃的什么甜头,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不仅如此,还很多次被张玉和朱能这个组合打得落花流水,可以说是大败特败。

    而历史上自从北元丞相王保保去世之后,燕王朱棣就藩北方,多次率领军队攻打北原草原的事例。

    就是张玉和朱能这两个能臣猛将,在背后为朱棣出谋划策,冲锋陷阵。

    而历史上他们两人也确实多次打败北元,如今来看倒也像是历史的重演了。

    朱启也是彻底放下心来,只要打仗没打输就行了,至于说功劳的话那还用问吗,当然是张玉和朱能的呀。

    朱启心里面这样想着,并且立马就为两位将领写好了请功的书。

    不过奏章刚送到应天府去,立马就被朱元璋给按了下来,朝中不少的大臣们虽然心中还有所不满。

    但是没隔两天刚看到最新的官方新闻,送过来的时候也是心中暗暗惊讶。

    他们万万没想到辽王朱启在边境竟然又获得了大捷。

    而且这一次还是正面对抗王保保呢。

    所以说张玉和朱能两位将领的表现也是非常的出色,但是他们两人的光芒怎么也不可能干得过辽王朱启啊。

    毕竟这场战斗的指挥官是辽王殿下呀,那些大臣们一个个都傻眼了,之前还在弹劾的辽王殿下,居然如此勇猛。

    不用说了,功劳又是到手了呀。

第二百四十一章 为何要与大明为敌?

    北元集结起来的大军,并没有直接正面去进攻大明的碉堡或者城墙。

    而是在靠近辽河附近集结,然后做出要大举进攻的模样。

    大明这边自然不会有丝毫的怠慢,所有的准备都已经万全。

    但到现在为止,也没有进行过哪怕一次的正面大规模的冲突。

    仅有的,也只是二三十号人的斥候小队,在野外相遇等等这些。

    而大明也发现,北元这边压根就不打算和自己硬碰硬的意思。

    张玉既然知道这一点也就开始布置起了战术,他也不打算和北元硬碰硬。

    反正自己这边粮草充足,还有防御设施以逸待劳。

    至于草原外面的城池,那张玉更是巴不得他们这些北元的人赶紧来进攻。

    反正辽河这里,离的亦乃集那边的边贸还是有点距离的,而且亦乃集那边的运输线非常的安全,北元这边的部落,想要购买物资就必须要去那边。

    在路上的商队大部分都是北元这边的商队,王保保想要攻打边关,贸易还真不好下手呢,除非他想和大部分的部落首领为敌。

    而正如张玉所预料的那样,就算是北元王保保已经纠结了大部队,但也不敢去亦乃集那边直接进攻边关贸易。

    倒不是说怕了大明的边关贸易那边的防御力量,这当然是其中之一,但他更怕的是怕会得罪所有的草原贵族,如果真要是那样,那自己可就成了众矢之的了。

    如果直接去进攻边关贸易,还不如强令那些部落首领们,不要去和大明做生意了。

    反正效果都是一样得罪贵族,所以王保保才会聚集大军,故意惹怒大明,让大明主动取消贸易。

    这样就和他没什么关系了呀,打仗这种事情不是很正常的吗?

    到了秋冬天了,我下去打炒股,抢点东西,草原人都是这么干的呀。

    反而张玉这边和他僵持了起来,让王保保一下子有些头疼了,如果大明龟缩不出的话,这还真的不一定能够达到惹恼大明的目的呢。

    毕竟没有什么伤亡,也就不会有民间或者官场上的压力,给到中央朝廷那边。

    而张玉这边也自知自己的优势所在,并不出去和王保保打野战。

    而且他也知道就算自己出去,这王保保也不会正面接战的。

    虽然辽王殿下发明了很多的厉害的武器,铠甲等等,但并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追得上草原上的那些战马呀。

    速度一直都是王保保的优势,要不然他也不会这几十年来越挫越勇,而且每次都能逃脱。

    这边两军还在对垒僵持着,而辽阳那边的朱启,则每天忙碌着有关于边关贸易的事情。

    虽然他已经安排了许多的学生,和精通数学经济的那些人,去边关贸易处理关税等等详细的事务了。

    但是很多大小事情还需要他来拍板,谁让朱元璋把这些事情一股脑的都交给他们呢。

    贸易这方面自然是不用多提,每天都有很多的贸易额进账,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草原首领都希望过来和大明做生意。

    甚至有一些草原的部落首领还和辽王朱启说过,想要加入大明的事情。

    显然这段时间和大明的边关贸易,让他们尝到了甜头,如果能够在中原地区做个闲散的领主,谁愿意到草原那种苦寒的地方去吃苦呢。

    更何况他们大部分的人,可都是经历过元末最后的辉煌,虽然那个时候战乱不断,但他们起码还是大元的官员和贵族。

    享受的可都是锦衣玉食,不过现在被赶出了中原之后,这些东西自然都是没有了。

    而朱启对于这些人自然是好言好语的,一个个口头上都说没问题。

    加入我大明之后全都是有功之臣,但实际上却压根没有打算将他们现在就招安过来的意思。

    毕竟两方人马还在打仗呢,这个时候如果把他们招安过来,会发生什么意外的事情,谁也说不准。

    而且最主要的是朱启对于草原上的这些贵族并不信任,而且以后如果占据草原,肯定不能用他们继续当领导者了。

    想一想之前他们领导草原的时候,把草原祸害成什么样子了。

    更何况他们和大明这边的老百姓,可是有血海深仇的。

    继续让他们当贵族大明老百姓同意吗?

    大明官场的那些官员们同意吗?

    就连是朱元璋也不可能会同意的。

    自然不可能把前朝的余毒一直留到现在的,所以朱启他们最终的目标还是把北元那些肮脏的官场全都干掉。

    当然现在还是要和他们和和气气。

    而这边在打的时候,另外一头朱启也在安排着更多的贸易。

    从北元那边源源不断的收购各种各样的粮食,这些粮食收购多一点那边就少一点。

    而大明卖给北元的,可不包括粮食这些物资,铁矿什么的要多少卖多少,但要粮食那不好意思,一粒米都不会给卖的。

    因为边关还存在有那么多的锦衣卫,如果有人想走私粮食过去的话还是非常困难的。

    于是乎,在边境上就出现了如同儿戏一般的场景,两方人马都纠结了数万人,但是谁也不跟谁打,只是在试图激怒对方。

    王保保眼看着没有任何的战果,而大明的边边疆贸易继续做得如火如荼。

    就知道这辽王朱启定然是看穿了自己的打算了,这分明是老神在在的打算继续把贸易做着。

    然后收购北元这边的粮食,打算慢性的饿死自己。

    王保保可太清楚这些粮食的重要性了,就算是拿一箩筐的大明钞票,又能如何呢?

    这些纸张难道能吃不成,至于那些金属就更不用说了,肯定是不能吃的呀。

    而锻造出来的武器铠甲,也根本就不是大明这边新式武器,铠甲的对手。

    等于大明这边拿一些垃圾来换了自己这边珍贵的粮食和战马。

    最关键的是,自己即便是看出来了也没有任何的办法,因为这已经是大势所趋,根本就没有办法阻止大明的钞票在北元这边流通了。

    这可真是杀人诛心的阳谋啊。

    即便是知道这一点也没有任何的办法,王保保只能硬着头皮,想着办法能不能够彻底激怒别人。

    而最好的方法,自然就是屠杀大明这边的百姓。

    让边界的老百姓们,不想再和草原这边做生意,那就是最好的了。

    只是他想尽了各种的办法,也没有机会去屠杀大明的老百姓。

    原因无他,大明现在的策略是,只要占领草原上的地盘,就将城镇的那些居民,全都撤入到长城以内,在草原上实行坚壁清野的策略。

    除了边关贸易的几个重要城镇之外,其他根本就没有平民老百姓给他们杀的。

    即便是有一些没有回去到关内的,也是不愿意回去的那些牧民们。

    这些牧民本来就说着大元的话,连汉语都不会说。

    心里也认为自己是草原上的人,把他们杀了也根本不计于事。

    大明这边的老百姓根本不会有任何的逆反心理。

    好在很快就出现了转机,王保保决定要进攻一座城池。

    强迫大明这边来跟自己接战,当然打是不可能真打的,主要还是要杀伤对方的有生力量。

    只是王保保想法非常的美好,而且知道对方的指挥官是一个叫做张玉的将领。

    以前是北元这边的参谋,不过后来投降了明朝。

    在王保保看来,这样的将军,就算是有点本事应该也厉害不到哪去。

    虽然之前听说他把辽河,守的那叫一个固若金汤,密不透风。

    不过当时他的对手只是让他说这样的庸才罢了。

    王保保本来以为在野战方面,自己即便是对上张玉,也能够有所胜算。

    更何况自己在外面占据了主动权呢,所以王保保很快就卖了一个破绽给张玉儿,张玉果然没有让他失望,很快就率领了将近万人的队伍,跨过辽河来追击他。

    两方人马在辽河南岸先对峙了一番,而后开始冲锋战斗起来。

    在人数上面肯定是王保保这边占优的,士气方面自然是大明这边占优的。

    而张玉也知道这一战没什么取巧的地方,既然对方是打算和自己打正面消耗战,对于北元那边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对于自己来说又何尝不是呢?

    这也是为什么张玉率领部队,出来追击北元王保保的原因所在了。

    况且张玉也已经有了万全的准备,有了必胜的信心,那就是辽王殿下最新产出的物品——地雷。

    这玩意儿可太厉害了,张玉头一次见到地雷的时候惊为天人。

    这战场上出现这种杀器,说实话如果自己是王保保的话,那根本就不想跟辽王正面对抗的。

    这根本没有打头啊,人在千里之外就能够被活活炸死,这可实在是太恐怖了。

    王保保自然不知道大明这边,已经给张玉装备了地雷这种大杀器了。

    他还想着凭借两三倍于大明军队的人数来获取优势。

    然后让大明这边恼羞成怒关闭边关贸易。

    彻底激化两国的矛盾最好能大打一仗,到时候自己再去抢劫什么的。

    然后趁着这一波攻势,把北元国内的所有大明的钞票,全都给强制取缔掉。

    只要打仗打得过凶,那些草原的贵族们自然也不敢多说什么。

    王保保的想法是非常好的,但他却没有想到自己实在是低估了张玉的能力。

    在战斗一开始双方打的是有来有回,不过张玉很快就命令军队开始撤退了。

    而王保保这边自然不会轻易的放过,很快命令人追击了过去。

    只是才追到一半的时候,就已经进入到了张玉提前布置的地雷陷阱之中了。

    王保保就算是再聪慧再如何的厉害,也不可能预料到有地雷这种东西的,很快就被炸了一个人仰马翻。

    而地雷这种,可真的是跨越时代的玩意儿了。

    北元那边压根就没有反应过来,就被打了一个人仰马翻措手不及。

    而士气更是不用多说了,本来就低迷的士气,被这样的黑科技一炸,那根本就没人想打仗了。

    敌人都不知道在哪,地上面就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爆炸。

    甚至还有人大声的喊着说,一定是辽王朱启又开始做妖法了,好家伙,这辽王朱启的法术怎么如此厉害呀?

    即便是王保保全力维持秩序,也根本没有办法阻挡北元这边,兵败如山倒的场面。

    而张玉也并没有追击他们,毕竟这些人虽然打得很惨,但跑得还是很快的。

    而大明这边骑兵并没有特别多,主要还是以步兵为主,张玉只是收拾了一下战场,然后率领着挥下的部队很快就回去了,原来的城池防御之中。

    北元这边打了一个大败,王保保虽然并不气馁,但是对于手底下的那些草原各部落来说,却是非常的让人沮丧和绝望的事情。

    卓玛本是一个小部落的首领,他能够跟随着王保保一起出征也是一次意外。

    毕竟在关外边境的那些很多的部落首领们,都和大明之间有不清不楚的贸易关系。

    王保保对于他们,显然并不是很信任的样子。

    而卓玛却并没有和大明这边做任何的生意,其实卓玛也挺想做的。

    但他手头上并没有足够的金银珠宝,而且领地也实在是过于贫瘠。

    距离大明边关贸易的地方也非常的遥远,想了想还不如安安心心的在草原上放羊牧牛呢。

    却没想到因为这个原因,因祸得福,被丞相王保保看重。

    决定要拉拢他们的部落,并且支持他们的部落壮大下去。

    所以卓玛对于这一次出征,还是信心满满,想着能够跟随丞相王保保身边建功立业。

    但事实情况却让卓玛完全没想到,他本来以为北元这边战力优势可以,打得很顺风顺水。

    况且王保保也说了并不打算和大明这边拼命,卓玛想着只要做做样子,回去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了。

    却没有想到大明如此厉害,这传说中的辽王朱启,竟然有如此法术,能够隔空取人性命。

    卓玛当时人都看傻了,传闻果然是真的呀,如果对方是如此厉害的巫师,那根本就没有打的必要了。

    但卓玛这个时候想走就已经来不及了,当他的战马踩到一个地雷被炸上天的时候,他心中最后一个念想,就是想要回家。

    你说我犯了什么神经病,要和大明为敌呀?

    他如此想到。

第二百四十二章 残元大厦将倾

    卓玛这样想的部落首领并不在少数,带上卓玛这样倒霉蛋在战斗中,直接被炸死的倒也不算特别多。

    毕竟大部分的部落首领,被保护的还是相当不错的,在发生意外情况之后,第一时间自然是保命逃跑。

    而除了这些郁闷的部落首领之外,王保保的心情可以说是其中最郁闷的那一个了。

    王保保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这一仗自己能输的这么惨,对手又不是辽王朱启,只是以前投降大明的张玉。

    而这张玉之前可没什么本事,即便是最近的一两年出了很大的风头。

    但在王保保看来,也仅仅是因为对手是纳哈出这样的庸才而已,却没想到自己对上张玉,竟然也被打得落花流水。

    这一方面的原因自然是王保保有些轻视张玉了,但更重要的原因其实还是大的战略方面。

    那就是王保保不得不战,而且就算是怀疑,那可能是阴谋,自己过去凶多吉少,也必须要追赶过去,因为他根本就没有选择的机会。

    多重原因之下,王保保还没有打,其实就已经输了一半。

    而之所以把王保保逼到这种境地,自然也是辽王殿下,那神乎其技的运营能力。

    如果没有辽王殿下的运营,这王保保,又如何能够这么轻易的上当,中了地雷的埋伏呢?

    所以说到底,这功劳算在辽王朱启的头上倒也是没有其他任何的问题。

    而除了一开始的慌张和诧异之后,随后想一想,那北元那边的将领们也都明白,这大局发展到现在,还真就是辽王朱启在背后捣的鬼。

    大明这边的将军们。自然也不是笨蛋,拿到战报以及分析这一年以来辽王朱启的布局之后,也都是惊为天人。

    原来,从一开始的建立关税,推行大明钞票,以及他们认为通敌叛国的买卖,都是为了今天做准备。

    如果没有辽王朱启控制着北元那边的粮食,如果没有辽王朱启,和北元那边的贵族们打好关系,如果没有辽王朱启前发明那么厉害的武器铠甲。

    你以为王保保会带着几万人马如此冲动的冲过来,然后和大明打一仗惨败而归吗?

    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啊,所以他们现在能打赢,完全靠的就是辽王殿下的未雨绸缪提前安排。

    再想一想先前辽王,是如何的谦逊说,这一场战斗的胜利,和自己没有任何的关系。

    但实际的情况,却是提前一两年就开始布局,而且步步为营。

    北元任何行动都在他的预料之中,如此聪明才智反反而低调,一点也不揽功,还把功劳全都让给张玉朱能这些将领。

    为何如此做,背后的目的,就引人深思。

    而在深思的同时,也让人毛骨悚然,莫非辽王殿下,真的如同传言中的那样,对皇帝之位,垂涎三尺不成。

    若说没本事的人,对于皇帝之位有野心,倒也算了并不成什么威胁。

    毕竟朱标那么优秀,有朱玉在前,后来者也没那么容易,轻松够获得朱元章的认可。

    但关键就是辽王殿下如此厉害,朱元章也对辽王朱启非常的喜爱。

    没准真的想让这个第三个儿子,当太子也说不定。

    可惜的是朱标毕竟是长子,朱启想要当太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而在朝堂之上,也并非是所有人都光支持朱标的。

    以前不少受了朱启恩惠的将领们,嘴巴上不说,但其实心里面还是想着,如果有一天辽王殿下,真的能够当了太子,他们肯定是全力支持,而且愿意追随辽王殿下的。

    这其中就自然包括了王传奇,张玉,马云,朱能,等等这些将领了。

    要知道他们之前没有跟随辽王殿下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人,赏识他们。

    而自从跟随了辽王殿下,不仅受到了重用,而且获得的好处也是不用多提。

    可以说,他们现在的社会地位以及拥有的财富,全都是辽王殿下给的。

    而他们最主要的,就是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每一个人都已经青史留名,而能获得这样的机会,自然也是辽王殿下的功劳王。

    殿下就如同他们的再生父母一样,给了他们,一次新的人生。

    别说是追随辽王殿下了,就算是明天辽王朱启说,要去发动玄武门之变,他们也是毫不犹豫会跟上去的。

    当然,这种造反的事情,也就是心里想一想,不可能嘴巴上说出来的。

    况且辽王殿下,多次重申自己对于皇帝之位,压根就没有任何的兴趣。

    而现在的太子朱标地位,也确实非常的稳固,哪怕是辽王殿下,如今有这么大的功劳,想要和朱标比一比,还是欠了点火候,毕竟辽王朱启也是太子朱标直接养大的。

    就光这一点,辽王朱启就不乐意去抢太子朱标的位置了。

    至于说太子朱标会不会英年早逝?

    这种事情可是一个人都没有想过的,在他们看来,太子朱标非常的年轻,有为身强力壮,怎么可能会英年早逝呢?

    朱启自然也不是笨蛋,这一来二去的也知道大家心里面在想什么。

    这些人可不都以为自己想要皇帝之位,想要把自己的老哥太子朱标给拉下马来,所以才这么拼命的赚军工嘛。

    其实朱启可真的没这种想法呀,他也不想挣军功,但没办法,这军功就跟牛皮膏药一样,往自己身上贴,那是甩都甩不掉。

    可能有人要说了,那你直接躺平啥事也不干,不就好了吗?

    朱启其实也是这样想的,直接躺平当个闲散王爷,每天吃吃喝喝抱抱女人多开心啊。

    什么也不用去管,什么也不用去干,但他就是那种热心肠的人,嘴巴上说不干,心里面看到有机会,你说不干,心里多痒痒呀。

    就拿这次,朱元章发行大明纸钞一样。

    朱启本来是不想干预的,但如果不干预,历史上这大明纸钞一发行就是失败的。

    典型到后面,跟废纸没有什么区别。

    而这大明的纸钞好处多不多?

    那自然是多呀,如果没有好处的话,朱元章费神费力干这个搞什么呢?

    直接用银子来结算,或者像唐朝一样用布帛来结算,难道不高兴吗?

    正是因为朱元章知道纸钞的好处,以及宋朝的前车之鉴,所以朱元章才要大力的推行。

    只可惜明朝的这些官员们,在专业知识方面显然欠缺很多,而朱启明明知道该怎么样弄,纸钞才能够有公信力,而且安全还能够用经济优势,去影响别国的经济。

    如果明知道这一点,却啥事也不干,彻底躺平的话。

    对于大明来说是多大的损失啊。

    一想到平民老百姓,本来日子就已经非常的辛苦了,因为自己躺平,而导致无数的老百姓日子过的更加的辛苦。

    最主要的是明朝的国力很可能会因为这一次错失腾飞的机会,甚至于未来抵抗冲击的能力也会大大降低。

    国库的收入,在经历了三四个皇帝之后,也会极速锐减。

    国家衰弱,那么社会自然动荡,老百姓的日子就更苦了,没准多少人会易子而食。

    每每想到这里的时候,朱启就是心如刀绞,他自然没有什么圣母心,不会道德绑架自己,但可以做的事情还是会去做的。

    所以朱启才会在这段时间如此活跃,不过打仗这种事情,朱启可从来没往前凑。

    他只是知道哪些人是历史名将,这时候还没被发掘,那自己就去发掘出来,至于拉到自己麾下,也是为了避免因为自己的无能,让辽东的老百姓吃苦受罪。

    却没想到,这些历史名将的发挥,也实在是太过于稳定。

    甚至觉得有点超常了。

    你说同时期的张玉能打得过,王保保吗?

    朱启可是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的,但事实情况下还真的发生了,虽然在别人看来,这是因为辽王自己运营了一年多的时间,铺垫下来的条件。

    但辽王朱启,身为当局者自然不太清楚这方面的事情,而其他的人,虽然会与他提起,朱启想来也只是拍自己马屁并没有当真而已。

    朱启那边先不管,这段时间北元和大明这边稍微有点脑子的,对于辽王殿下的本事,那是又刷新了一下认知。

    朱元章自然也能够猜到其中的关节所在,知道自己的这老三,从一两年前关税的时候就已经在布局今天的事情了。

    如今,北元已经被逼到了墙角,他就是打也打不过,不打也不行,反正就是慢性死亡。

    横竖是一个死,朱元章想通这里之后,那是心情大好。

    当天,多吃了两个大馍,拍着大腿笑得格外的开心。

    而他的老婆马皇后,自然也是一个玲珑心窍的人。

    知道自己的老三如此的本领,也是非常高兴的事情。

    至于说那些大臣们所说的,老三想要谋夺皇位这件事情,他们夫妻俩其实都不相信的,自己的孩子自己最清楚.

    他们老三是什么人呀?

    以前就是一个与世无争经常生病的病秧子,虽然洪武九年之后就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但朱元章和马皇后,也都很清楚,老三根本就无心去抢夺皇位。

    若是真的有心抢夺皇位,早就不去辽东,拼了命了也要留在应天府呀。

    而朱元章,给朱启的任务就是搞好经济,和大明纸抄这些事情。

    他还真的有充分的理由,留在应天府,谁让这应天府,是天下的中心所在呢?

    但辽王朱启不仅没有这样做,而且还急忙忙的要回去辽阳。

    这显然是没有夺嫡的心啊,有人说回去辽阳可以是打造兵器,培养自己的势力。

    真要这样说的人,怕不是脑袋瓜子有坑了。

    谁都知道,想要获得皇位,那一定是需要皇帝认可,最好是能够,正统传承的。

    要不然坐上皇位,天下人都不服,其他的人自然也不可能服气,到时候天下大乱,难道重新打天下不成吗。

    而是想要正统接替的话,最好的方法自然就是,留在京城,让朱元章亲自任命他为太子。

    而如果去了辽阳的话,那可真的就没有什么机会了。

    除非,辽王朱启打算用武力夺取皇位,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虽然辽王殿下本事通天,十步一算,聪明才智,如同神仙一般。

    但毕竟还是只有一个人,领地也仅仅只有辽东这一块地方,想要以辽东来对抗整个中原。

    还得祈求北元不会背后捅刀子这样的事情,可实在是办不到啊。

    历史上也只有朱棣办到了。

    更何况大明现在有如此多的名将,所以最好的打算就是留在应天府,然后伺机夺取皇位。

    但辽王殿下,根本就没有这样做,不少人也看得出来辽王殿下,对于那个位置并没有什么想法。

    就连燕王朱棣,平日里也会对旁人说道,他们对于大哥的感情最为真挚,绝对不会做出背叛大哥的事情来的。

    话虽如此,但也有不少的官员,担心着辽王殿下会不会随时发难,夺取太子之位。

    而朱标依然如同往常一样,将这一切都给压下,但心中也免不了有一丝丝的动摇,毕竟三人成虎,这可说的不止三人了呀!

    但这动摇只是一时出现,朱标很快又将其压了下去,他对于自己的弟弟还是如同往常一般的信任。

    而朱启那边也顾不上这些了,他既然已经让张玉打败了王保保。

    自然不可能放着这书万人马,继续在辽河这边晃荡着。

    大明这边也需要时刻的保持注意力集中,还要安排后勤补给线,消耗也是非常大的。

    所以张玉很快就开始出兵驱赶王保保的军队,而经过了上一次大败之后,王保保的军队显然没有什么勇气,和张玉正面对抗。

    连续几次驱赶之后,也不得不灰熘熘的跑走了。

    至于边境的贸易,那更不用说了,原先还在观望的北元贵族们现在一个个,急忙忙的涌入这一片贸易之中。

    想要分一杯羹,最主要的是在辽王殿下面前露个脸,谁都知道这北元,恐怕时日无多了,现在找个新主子还是来得及的啊!

    这局势变化之快,让人出乎意料之外。

    就连北元那些贵族们,也都有一半私下里和朱启接触,可以这样说,整个场面就如同大厦将将一般。

第二百四十三章 怎么又是我打仗啊

    而且北元的贵族们,虽然争先恐后的和辽王朱启在接触着。

    并且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但就朱启来说,其实并不打算将他们全部都给招安过来。

    具体招安谁,什么时候招安?

    这都得看朱元璋的意思,可不是自己一个小小王爷可以做主的。

    更何况先前也说了,有些人手里可是血债磊磊,很多人对于中原老百姓做的那些事情,就注定他们没办法被诏安。

    但表面上的热情还是要维持的,至于那些来做生意的,朱启自然是通通欢迎,没有拒绝任何一个人。

    只要遵守他的规矩,使用大明的钞票就可以了。

    而在辽地辽河这块地方的战斗,一切顺利的时候。

    在其他的地方,战斗也在持续进行着。

    毕竟打都打了,总不能说只有你北元出兵,我们辽河这里。

    而我们,大明却只是一味的防守,什么事也不干吧。

    这也不符合我大明的习惯呀。

    徐达是第一个出兵的,他本来就被安排防守在高原地区,而打通康巴之后,安多自然也在囊中之物的范围。

    这云南的梁王,根本就没什么大的本事,紧紧依靠云南一块地方,也只是凭借着天险勉强支撑。

    而现在大明对北元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战略优势,徐达自然是不用再考虑什么,很快就出兵安多了,听说这一词,康巴的佛宝国师下了很大的力气。

    毕竟安多的国师和佛宝国师可是死对头啊,之前就没少给佛宝国师找麻烦,差点还要了他的命。

    不过说起来,大明这边甚至还需要感谢安多的国师呢,如果不是他对佛宝国师步步紧逼,毫不相让,甚至还计划要了佛宝国师的性命。

    吞并康巴的土地,朱启还真的没那么容易孤身一人,到康巴就能策反佛宝国师的。

    毕竟这人虽然心向着大明,但也是在看到大明有很大的胜算之后,才会过来投靠。

    而不可能一开始就全心全意的帮助大明的。

    真要有个万一,这佛宝国师把自己抓了,先去给北元讨要荣华富贵也不是没可能的。

    安多的土元国师恐怕到死都不知道他自己的死,其实是他自己挖的坑。

    徐达这边战果丰盛自然是不用多说,而在云南那边,也已经开始紧锣密鼓的布置起来了。

    云南这块地方,朱元璋是志在必得的。

    毕竟之前的朝代,云南都是中原王朝的土地,虽然后面出了一个南诏国。

    即便是现在这大理段氏,还在为北元效力,但对于明朝来说,南诏国也好,北元也好,都没有存在的必要。

    但是进攻云南,可不能让进攻安多那样的雷霆手段。

    毕竟云南很多都是大山大河,还有丛峦的高山。

    想要打进去,可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安多虽然也是山峦很多,但毕竟是在高原地区,不少地方也都是一马平川。

    况且徐达在高原地区已经练了好几年的时间了,那些士兵,早就已经习惯了高原地区的气候,这一出马自然战斗力非凡的。

    而要进攻云南,朝堂之中,很多人就开始商讨起了最适合的将军,那自然就是蓝玉了。

    蓝玉虽然因为胡惟庸案件的牵连,现在被暂时闲赋在家。

    ,

    但蓝玉的本事可是有目共睹的,现在年轻一辈的将军里面除了辽王朱启外,那就是蓝玉最厉害了。

    而辽王朱启现在是辽王,已经在封地上呆了这么多年了,想来也不可能让辽王朱启调到南边去攻打云南的吧。

    本来就已经有那么多的军功了,再让他去打云南,这万一要是打下来了,那还不上天呀,史书上从头到尾记下来,恐怕大半张纸都是写的辽王朱启的。

    要说平常也就罢了,但辽王朱启可是朱元璋的嫡子,是朱标的亲弟弟,这太子朱标如果地位不稳当,那辽王朱启肯定就能上台了。

    这对于拥护朱标的那些大臣们,自然是不能够接受的,其中就包括蓝玉。

    这蓝玉是什么性格?

    本来就已经在家里憋了很久的时间了,现在一看到朝堂上讨论要攻打云南,万一要是这辽王朱启被派过去,那就大事不好了。

    所以蓝玉想都没想,就自己跑出来主动请缨,要率军去攻打云南去了。

    要是主动请缨也就算了,但这蓝玉偏偏不知道朱元璋在想什么,一直在夸赞着自己的文治武功,说自己出马,带着那些干儿子们,绝对是一窝蜂,就能把云南全都给打趴下。

    但凡有一个城池敢不投降的绝对就是屠城!

    说话狠戾,态度坚决,自然就不用多说了。

    但朱元璋最忌讳的可就是这一点啊。

    朱标现在还在,他还能够隐忍不发,但一听到蓝玉说自己打仗厉害,干儿子们也很厉害,那朱元璋真的是气的七窍生烟了。

    如果不是朱标在边上说了些好话,再考虑到蓝玉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的份上,朱元璋恐怕当场就把蓝玉拖下去给杀头了。

    而朱标也是非常会做人的,也难怪说朱标是历史上情商最高的太子了,他知道蓝玉说错话了,没等朱元璋惩罚蓝玉自己,倒是把蓝玉给训斥了一顿。

    而朱标这么做,自然不是为了给蓝玉下马威,这当然是有一部分的原因。

    而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想要让朱元璋放心,让他看到自己能够驾驭的了,蓝玉这样的悍将。

    因为有朱标的从旁协助,蓝玉总算是保住了一条小命,没有被朱元璋盛怒之下,下令杀头。

    但也只是保住了小命而已,而想要去出征云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朱元璋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让蓝玉独自领军出征了,不过没有蓝玉出征的话,接下来让谁去出征就有很大的难题了。

    辽王朱启自然是被直接排除在外的,那些大臣们想都没想这个选项。

    而想来想去,傅友德,冯胜或者沐英,这样的将军好像更加合适呢。

    他们也都是独当一面的将领,而且也都是经验丰富的。

    而傅友德的话,战功卓著,让他去领军攻打云南,似乎是最合适的选择。

    不少的大臣们心里面都是这样想的,也上书让傅友德领军,不过朱元璋并没有第一时间回答他们的建议,而是说自己要多考虑考虑。

    反正准备粮草辎重,这些也都需要时间,大家也都不着急了。

    不少的将军也主动请饮,希望能够随军攻打云南,不管怎么样,整个朝廷上都在讨论着攻打云南的事情。

    而这边讨论着攻打云南的事情沸沸扬扬的时候,在北元那边自然也是能够感觉到,大明的动作的。

    他们也能感觉到,大明的军队正朝着南方集结,有攻打云南的打算。

    不过王保保,就算是能够知道这一点也是有心无力的。

    首先在地理位置上,他们就没有办法穿过大明的境内,去支援云南的。

    而想要支援云南,除了走海路之外,只能绕道印度半岛。

    不过现在整个高原,都在大明的掌控之中,绕路印度半岛,走高原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从中亚走的话,恐怕他们还没走到云南,这云南都已经被大明给打下来了。

    至于说偷偷摸摸的绕过去,那更是不可能了。

    别说大军了,就算是从北元这边起飞一只小鸟,想要飞到云南这边,都不可能躲过锦衣卫的眼线。

    这些锦衣卫们可真的是把谍报工作发展到了极致了,一个个专业的那是没话说。

    而别人问起为何如此专业,自然也都是自豪的说是咱们辽王朱启教的好啊!

    其实朱启也是一脸懵逼,他真的没有去教导过这些锦衣卫如何侦查案件等等。

    这都有专人教导,只是这些锦衣卫训练的方法,是根据辽王殿下新发明的练法来训练的。

    思想工作,那是绝对过关够硬的。

    所以他们对外说是辽王殿下训练的,他们倒也没什么大错。

    而这自然也是辽王朱启,先前制定的战略。

    先拿下康巴,再拿下安多,然后封锁整个云南。

    让北元没有办法支援云南,虽然这个战略大家都知道,但真正付诸实践的,可是辽王朱启呀。

    如果不是他自己一个人勇闯康巴的话,也不可能这么快就把佛宝国师给招安过来。

    没有佛保国师投靠大明,自然没有后续的,攻占康巴,青海,让徐达有机会上青藏高原练兵。

    如果没有这些的话,还不知道何年马月才能够拿下高原,封锁云南呢。

    如果那种情况下,想要攻下云南的话,就必须要等到击败了北元之后,再抽调兵力去对付云南。

    不然北元的力量更加强大,一定会在背后捅刀子的。

    而梁王这边胆子比较小,先打北元,再到梁王,是非常合适的选择。

    不过现在已经攻守易形了,王保保这边被打的没脾气,边境贸易,也是如火如荼。

    那么多的部落首领,都和大明表示自己的忠心。

    打仗什么的,恐怕没那么容易能打起来了。

    王保保的公信力,也是一落千丈,

    正因如此,大明才能够调转方向,先攻打简单的云南,再去打北元,可以这样说,只要拿下云南之后,北元也是早晚的事情了。

    所以打下云南这一仗,必须要打得漂亮,而且要打得快,不能给北元任何反应的时间。

    收复国土自然是一方面,而打给那些草原的贵族们看,则是更重要的方面。

    告诉他们,我们大明现在国力昌盛,跟着北元是没有任何前途的,赶紧投靠我们大明才是真理。

    那些大臣们足足等了一个月的时间,才等到朱元璋的圣旨。

    不过,朱元璋并没有选择傅友德,更没有选择冯胜或者沐英。

    而是选择了一个让大家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人选,那就是辽王朱启。

    皇帝的圣旨,既然已经发下来,自然就没有悔改的余地了。

    即便那么多的大臣一头抢地,痛哭不已,但朱元璋也是毫不所动。

    如果够胆你们这些撞死在大殿上,岂不更加的便捷吗。

    不过现在那些大臣们也知道,就算是撞死在大殿上,皇帝也绝对不会改变心意的。

    所以这圣旨很快就在专门的士兵的手上,朝着辽东那边送了过去。

    因为朱启改良了航海术的原因,大力发展了航海业,造了很多的战船,所以士兵从应天府送信到辽东,不再需要跑大量的路程。

    而到了大沽口之后,可以登船前往辽东半岛,速度还是非常快的。

    仅仅只是两天的时间,这封圣旨就已经送到了朱启的手里,而朱启拿到圣旨之后,第一反应就是懵逼。

    我这好不容易把边贸和大明钞票的事情稳定下来,现在正在家里摸鱼。

    剩下的事情,那些朝廷官员们都能够一一处理了。

    没啥事干的时候,却突然让我去带兵打云南?

    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我朱启,有什么本事,我自己还不知道吗?

    这打云南的话,那不是带着大明士兵去送死吗?

    虽然朱启现在的军事素养已经好了不少,遇到一些战术也都能够理解。

    但理解归理解,真正指挥大军去打仗的,还是另外一回事。

    他现在只会最多的军队也就数千人罢了,超过一万人那肯定要手忙脚乱的。

    也是因为身边那么多的将领帮助他,才能够走到现在,而如果不带着张玉和朱能,就他自己一个人去领兵的话,那可真是见了鬼了。

    还在副将有傅友德,冯胜这些名将的名单,朱启才稍微放松了一些,不过刚刚放松立马又紧张了起来。

    我的乖乖,这是什么意思呀?

    这么多名将跟着我一起去打云南,那这梁王是死定了呀。

    这云南收复之后,我这个辽王当总司令的,这声望不得冲天而起。

    军功就更不用说了,恐怕只有唐朝的李世民,才能跟自己相提并论了。

    这可不行啊,李世民干的事情天下人皆知,我这辽王朱启现在快赶上李世民那样的高度了,太子朱标能放心我吗?

    就算太子朱标放心,自己辽王朱启自己都不放心自己了。

    但这是圣旨没办法,也只能硬着头皮先去应天了,而到了应天说什么也要立马第一时间装病,然后抱着朱元璋的大腿痛哭流涕。

    让别人去打吧,儿臣打不动了!

第二百四十四章 辽王出征寸草不生

    辽王殿下最后又回来了,在众望所归的祈盼中,回到了应天府。

    当然还有更多的人是处于愤怒,诧异和怀疑的态度之中。

    但不管怎么样,辽王朱启回到了应天府之后。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第一件事儿并非是处理军务,准备出征。

    反而是来到皇宫之中,见到了皇帝朱元璋,然后痛哭流涕,表述自己这些年,已经连麦体衰无力征战,希望父皇能够挑选更加合适的人选。

    好家伙,这消息传出去之后给人都听傻了。

    辽王殿下明明正直壮年,怎么就连年老体衰无力争战了?

    分明就是谦虚嘛,当然更多的人是觉得辽王朱启,这是在欲盖弥彰。

    恐怕早就已经在心里窃喜不已,但为了平息那些反对的声音,所以才会如此说。

    换句话来说,这分明就是城府极深的表现。

    若是一般的将领领到出征云南的任务,那真的是开心的不得了。

    毕竟这云南已经是大明囊中之物了,只要不犯什么低级错误,拿下云南只是时间的问题。

    这载入史册的功劳谁又不想要呢?你说辽王朱启不想要吗?大家是不相信的。

    但不管你们信不信,朱启现在真的是一脑门子的麻烦事儿,真的不想去云南打仗。

    更何况自己压根就没有率领大军的经验,之前虽然多次统帅军队出征,但身边都有各种各样的名将辅导。

    而且也是逼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得不出征的。

    而现在大军还刚刚云集,还没有出发,就已经点名让自己率领大军出征云南了。

    圣旨这东西既然能写得下来,想改就很难了。

    但自己确实不合适,为什么不换呢?

    但问题就在于朱元璋心里面,自己就是那个最合适的人选,可给朱启愁的头发都白了好几个。

    虽然本来就没有抱有太大的希望,但当最后发现确实没办法躲过去之后,朱启还是整日里的唉声叹气。

    而当别人问起殿下为何苦恼的时候,朱启也是随口答道。

    “孤为着云南战事而苦恼不已啊。”

    什么?战士?

    懂了,这就马上宣传下去,辽王殿下为即将上战场的,那些将士们的生死而忧愁不已。

    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殿下丝毫不顾着自己锦绣前程,反而为那些普通的老百姓将士们,感到心里难过。

    都看看,这才是咱们的好王爷。

    朝廷这边紧锣密鼓的准备着出征的事情,而民间的老百姓们自然也有所感觉,一个个的也都是兴高采烈的。

    在这盛世之中,谁不希望大明越来越强盛了,尤其是经历过了大元这样朝代之后,老百姓们对于明朝心里的归属感可是非常强的。

    至于有些人说的,明朝建立之后,老百姓反而思念起了元朝,这根本就是放屁啊。

    这大民的老百姓在大元统治之下,压根就没有丝毫的活路。

    那么多人都被逼迫造反了,而在明朝洪武年间,你见过有几个造反的呀?

    虽说也有,但相比较起元朝的时候,那可真是少了很多。

    最主要的是,老百姓们对于明朝对北元的战争,那是非常支持的。

    这老百姓到底是支持北元还是支持大明,这还用问吗?高下立判。

    在应天府民间的那些百姓们,尤是如此。

    每日里讨论着,有关于大明即将进攻云南的消息,那些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尤其是受到北元毒害已久的那些年长的,他们是北元心中的南方人。

    而在大元时候,人分为4等人,向他们这样的南方人属于最下等的、

    不仅仅是承受着最重的刑罚,就算是被人杀了,也只需要赔一头牛就可以息事宁人。

    人命贱到如此程度,官吏欺压他们自然是不用多想的、

    即便到大元后期,矛盾已经非常精锐了,官方也依然没有丝毫的改变。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农民起义。会揭竿而起的原因所在、

    但凡有一条路能活下去,都没有朱元璋这号人物。

    而要说谁最了解辽王朱启的,恐怕就只有刘伯温一人了。

    刘伯温和辽王殿下相处时间最长,自然也知晓,辽王殿下的真心。

    以前刘伯温也以为辽王殿下是故作谦虚,但到后面才知道,辽王殿下对于打仗这种事情是真的没有半点兴趣。

    他更大的兴趣爱好还在于老百姓身上。

    和别的王爷不同,别的王爷嘴巴上说着自己只想当个闲散王爷。

    而事实上也确实是那么做的。

    并没有见到有谁身上,有像辽王殿下这般璀璨光辉的战绩。

    即便是燕王朱棣,虽然在军事方面很有天赋。

    但在民政方面,却远远不如辽王朱启。

    就算是有天赋,要说能比肩辽王殿下,那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但即便有如此多的优点和天赋,辽王殿下更关心的反倒是那些平头老百姓们的生活。

    他们能不能穿的暖,能不能都有房子住,孩子是否可以欢乐的成长,老人是否可以老有所依。

    等等这些,最基础的民生问题才是辽王殿下最关心的。

    早在辽阳的时候,刘伯温就已经发现辽王殿下这一特点。

    并且辽王殿下,每日里做得最多的,也就是帮平头老百姓们改善生活。

    至于说打仗什么样的事情,辽王殿下的天赋异禀,只是偶尔提出一些建议,大部分时候,都是挑选最合适的将领来做最合适的事情。

    可不要小看这样的本事了,刘邦为何能打得下天下,难道是因为他打仗厉害,比得过项羽吗?

    自然不是如此,刘邦最厉害的地方是知人善用。

    能够拉拢手底下一大批的名臣武将们,而辽王殿下也是如此。

    更何况,辽王殿下本身战斗实力就非常不俗。

    论军功除了徐达这样的老一辈将领之外,年轻的将军之中,还没有谁的军功能够比得过辽王殿下呢。

    正因如此,民间都讨论着,只要辽王殿下率军出征,一定会寸草不生的。

    就算是民间报名参军的热度都要高了不少,不过参军这种事情自然是没什么戏了,早就已经军户制度确认下来了。

    而见到民间如此旺盛的参军欲望,还有渴望战胜北元的心。

    朱启也多少受了点影响,在梦里也曾挥斥方遒率领大军出征,征战沙场,八百里分麾下炙。

    当然了,也就做梦看一看而已。

    不过朱元璋这边到了临近出发的时候,也依然没有改变主意。

    即便朱启不厌其烦的每天都过去商量此事,而朱元璋翻来覆去也就一句话。

    我对老三还是非常信任的。

    得了,话都已经说到这份上了,还能怎么办呢?

    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就到了出征的一天,朱启穿着一身铠甲,在万众瞩目之下出门了。

    大军自然不可能全部在应天府这边集结,然后再慢慢走到南方前线去的。

    那这一路上光是给大军吃喝,怕吃就把大明沿路给吃穷了。

    所以大军集结还是按照先前的惯例,从各个省份都抽调一些精锐,然后聚集起来,再向云南那边出发。

    最终在云南边境完成聚集任务。

    所以朱启从应天府中原这一块带走的士兵也仅仅只有2万人而已。

    更多的士兵,还是两广和川蜀那边的士兵集结起来。

    而总计人数大约有将近10万人,这10万人部队,虽然看起来比云南梁王那边号称的30万大军要少了1/3。

    但号称这种事情大家懂的都懂,报实数是不可能的。

    水分肯定是越大越好,像曹操在赤壁之战号称雄兵百万。

    但其中一大半其实都是民夫真正能作战的,也就20万人。

    到了赤壁的时候,参战的人数连20万都不到。

    反正在大明看来这,云南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纸老虎,不过战略上藐视他们,战术上还是非常在乎的。

    起码朱启这段时间每天都在开战术会议,当然这战术会议还不是朱启自己要求开的。

    主要是那些将军们,按照朱启以前的要求,自发开起来的战斗会议。

    朱启之前刚刚掌军的时候,因为什么都不懂,只能开战术会议,然后听取别的将军的意见。

    却没想到这个传统,被那些将军们给保留了下来,现在不管哪一路打仗的时候,他们没事就开开。

    会用到地图,也是辽王殿下亲自定制的内容,规格很高的战术地图。

    你还别说,就这样的作战会议效果还非常好呢。

    那这都是参谋部的雏形了能不好吗?

    不仅有作战会议,还有提前的战术安排,就像现在大明这边的将领们,就已经拿出了不下10种攻克云南的战术安排了。

    朱启看的那些战术一个个专业的都不得了,即便是自己已经参加过这么多战役了,但是看起来还是非常的吃力。

    不过也知道这些战术安排都挺厉害的。

    恐怕光是这些将军严格的执行这些战术,没有自己这个总指挥,也能够打得下云南的。

    毕竟云南就那么大,而且对于地图方面,大明这边也有不少人非常的了解。

    战术装备,跟情报都已经超越北元这边,自然是没什么可说的。

    但你说朱元璋没事就非要让我这个闲散王爷去当什么将领,领这个军功干什么呢?

    让蓝玉去多好呀。

    朱启一想到蓝玉,心里也是有点可惜的,这蓝玉说实话,朱启还是非常欣赏的。

    虽然这蓝玉嚣张了一点,但他的能力确实是非常的强,而且在历史上,还帮汉人王朝狠狠的出了一口恶气。

    大军既然已经集结完毕,战术也都已经全部搞定,那自然是不用多提。

    等到所有的物资准备妥当之后,大军也就开拔朝着南方出征了。

    而朱启在出发之前,本来还想去慰问一下蓝玉,如果可以的话和他和解,两人之间的关系不要搞得那么紧张。

    不过刘伯温听说朱启的打算之后,就劝他放弃这个想法。

    蓝玉的心情和性格,刘伯温最是理解,他若是能够说两句话就对你改观的话,那也不是蓝玉了。

    朱启听到之后也只能无奈的叹了一口气。

    这样的名将,自然是希望能够和他好好相处的。

    只是听刘伯温的意思太难了,那也就算了。

    大军出发之后,朱启基本每日里都跟着军团行进,想要到处乱跑自然是不可能的了,而沿路都有各种各样的补给,自是不用多提。

    只是这南方不比北方,北方还能够走水路运兵,而南方的话多,水路山高,行军就要漫上很多了,从应天府走到长江那一块。

    就整整走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眼看着就要到洪武15年的9月份,大军稍稍休整之后,便乘坐调集过来的渡船分批过河。

    到了江南,自然也有江南的兵,补充过来人数足有5万人。

    这一口气就把队伍扩充到了7万之众。

    到了两广还有2万,巴蜀那边还有1万,加起来也就正好10万了。

    这只是战斗的数目,而到后面的民夫那就更多了,总计算起来也得有个四五十万人吧。

    朱启光是看着一份份的数据,那就头大,也幸亏这些不需要他来全部管控。

    全程都有傅友德,冯胜这样的名将跟着。

    自然是让他们来管了,再加上朱启也把自己的亲卫将领,张玉和朱能带在身边了。

    至于辽东那边的话,自然有其他的将领去接替。

    而这些将领,按道理来说朱启这样的王爷是不能随便带的。

    但朱元璋显然对于云南的战斗非常的上心,希望朱启能够一战定乾坤。

    所以让朱启把自己用得惯的将领都给带上,那朱启当然把张玉和朱能这样的猛将给带上呀。

    说实话,如果可以的话,他还想把蓝玉给带上,那样就可以当个甩手掌柜,什么都不管,直接让蓝玉负责就好了。

    可惜现在和蓝玉的关系如此紧张,以后也不用想了,只要蓝玉别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就好了。

    带着7万人的大军,过了江南之后,便朝着两广地界而去,这两广早就已经听说辽王朱启要来攻克云南的消息了。

    而朱启在两广的名声可是非常好的,之前朱启在这边斩杀了作恶的两广总督朱亮祖。

    那可以说是大快人心啊,老百姓们能不喜欢吗?

    而那些将领们看到老百姓,对于辽王殿下的拥戴。

    也是一个个点头看看什么叫仁者之师,辽王殿下,这就是。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7667/ 第一时间欣赏洪武大明:吾儿怎么还不造反最新章节! 作者:蓝白的天所写的《洪武大明:吾儿怎么还不造反》为转载作品,洪武大明:吾儿怎么还不造反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洪武大明:吾儿怎么还不造反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洪武大明:吾儿怎么还不造反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洪武大明:吾儿怎么还不造反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洪武大明:吾儿怎么还不造反介绍:
德艺双馨的漫画家朱启穿越洪武大明,竟成了朱元璋的儿子!
为了明哲保身,朱启早早的就定下了一系列的小目标。
解散神罗非法组织,吊死威尼斯总督,在法兰西投降之前率领明军进入巴黎……才怪!
哄好老爹,巴结朱棣,远离朝政,进军娱乐行业,当个人畜无害的纨绔王爷!
然而多年之后……
朱元璋在应天府皇家娱乐中心,尊享金钻会员包间内,拿起手中台球杆,对准白球一杆进洞。
边上的宫女奉上第一艘大明铁甲舰“殖民者号”设计概念图,朱元璋一边看设计图,一边遥望远方,自言自语道:
“朕允许藩王奉天靖难的诏书都昭告天下了,吾儿朱启怎么还不靖难造反,赶紧来接替朕的皇位啊!”洪武大明:吾儿怎么还不造反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洪武大明:吾儿怎么还不造反,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洪武大明:吾儿怎么还不造反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