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朕这大明还有的救TXT下载朕这大明还有的救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朕这大明还有的救全文阅读

作者:河蟹道人     朕这大明还有的救txt下载     朕这大明还有的救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百七十二章 宰赛的归来

    “老爷,他们买了些苏锦就走了。”

    “没惹什么事吧?”

    “这个倒是没有,不过这些内喀尔喀人出手倒是阔气,让周边的商贾满是羡慕。有些不禁吐槽说我们朝廷对其太过于宽厚了,甚至还有人说他们花的都是朝廷给的赏银。“

    坐在轿中的杨涟将轿帘撩开一条小缝,听着小厮打听到的情形,面无表情的点点头,随后便又将轿帘一放,缓缓地说道:

    “知道了,走吧。”

    轿上之人正是杨涟,他昨日启程,花了一天就到了辽阳。但刚从城外路过市集的时候,就看到了这儿极其繁华,就想到了自己之前第一次来辽阳所看到的场景。

    只不过现在的卖市集中,他当时碰到的土司兵已经很少见了,反而商贾也变得多了起来。

    并且随着海运的开辟,现在越来越多的江南甚至山东货物从海陆运抵辽东,也有许多商贾顺便来到辽阳寻求皮毛、药材等货物,让现在的市集繁华了不少。

    因此他也想在里面逛一会儿,但又瞧见几个内喀尔喀台吉围堵在前面后,碍于身份没有下轿,吩咐仆人去看看怎么回事,禀报他即可。

    随着轿子的起驾,杨涟也开始思考刚才那些商贾说的话,没过一会儿就听见轻微的落地声。

    “老爷,到府邸了。”

    杨涟见状也直接下轿,明日熊廷弼与他议事,今日就先回府上休息一下。

    但他回到府后刚换上便装,就听见门外小厮来报。

    “老爷,和顺大人前来拜见。”

    杨涟微微一愣,不过也并不意外,随后缓缓说道:

    “带他到正堂吧,我在那里会见他。”

    小厮当即领命而去,杨涟也稍微歇息一会后往正堂而去。刚入正堂就见一个身穿武服,高约六尺,膀大腰圆的大粗汉坐在正堂的椅子上,见杨涟来了连忙起身跪拜道:

    “卑职沈阳卫参将和顺,参见巡抚大人。”

    杨涟闻言呵呵一笑,连忙摆手道:

    “起来起来,不要多礼。和顺你刚升任参将,不在沈阳编练兵卒,怎么跑到辽阳来了?可有难事不成?”

    和顺起身看着定然入座的杨涟,连忙拱手解释起来。

    “原本确实是在沈阳训练士卒,营中的蒙古与女真人刚开始还桀骜不驯,甚是不服,不过被整训几轮后,现在被整治的服服帖帖。

    卑职还想着等整训完毕后,就北上前往懿路所换防呢,到时候也立个功劳,上次蒲河大捷没有参与甚是遗憾。

    但现在突然接到熊总督军令,说现在辽阳召集内喀尔喀翁吉剌特部台吉议事。因我之前拉拢翁吉剌特部有功,所以也叫我过来一起商议。我来了以后就听说巡抚大人也巡视回来了,因此下官特来看望。”

    杨涟这时接过小厮递过来的茶水,缓缓地喝了一口,随后望向和顺。

    “熊总督原本对蒙古、女真降卒很不信任,一直觉得他们怀有二心。只是现在降卒也逐渐多了起来,因此能让降卒组建一营专门让你统帅,这属实难得。这个机会你一定要好好把握,切不可自满。”

    “还请巡抚大人放心,卑职定不辜负大人的厚爱。”

    杨涟缓缓点头,随后把茶杯放下继续说道:

    “你上次在内喀尔喀做的很不错,虽然没有说服巴鲁特部,但也拉拢了翁吉剌特部南下。这个功劳熊总督是记在心上的,只要你好好任事再立新功,往上走也不是不可能的。”

    和顺这个人杨涟很是满意,此人不仅作战勇猛,是一员猛将,再加上其身份特殊,作为女真乌拉氏的血脉,其能在蒙古、建虏中都吃的开,是招降女真降卒很好的榜样。

    因此不仅仅杨涟,连熊廷弼都觉得其奇货可居,可堪重用。

    “这都是巡抚大人建言之力,卑职不敢贪功。不过现在熊总督召集翁吉剌特部部议事,可是又要起战事了吗?”

    杨涟一听把茶杯一放,笑呵呵的看着和顺。

    “我就说你无事献殷勤,非女干即盗。打着看我的旗号,原来是想套我的话啊。”

    和顺闻言也一脸憨笑,连忙拱手而言:

    “不敢,只不过这迹象太明显了,翁吉剌特部在辽河套待了快三四个月,岳讬早已撤兵回去,内喀尔喀群龙无首,现在只有当时帮助岳讬的巴林等部。因此我翁吉剌特部肯定想杀回去,向巴林部与科尔沁等部报仇雪恨呢。”

    “你这想法倒是挺好的,如果他们正想向巴林等部复仇,那朝廷定会大力支持,不说派兵配合,就说给点钱粮也不是不可以。但现在看翁吉剌特部反而有些享福了,根本不想北上进攻。这几日叫他们过来并不是因为北上攻打巴林部一事。”

    和顺闻言顿时一愣,心中甚是不解,心里疑惑那叫他们来此还有何事,杨涟也能看出他的心思。

    “你以后就好好练兵,现在朝廷用兵的事项多的很,这次其实不是朝廷叫这些人来的,而是他们主动要来商议的。因此现在有传闻说,努尔哈赤想要放宰赛台吉回去。”

    “啥?”

    和顺闻言当即惊讶的发出声,他怎么都没有想到会是这个原因。

    “老奴好不容易抓住宰赛,怎么会如此轻易就把他给放了呢?”

    看着和顺惊讶地询问,杨涟摇摇头道:

    “这就是翁吉剌特部台吉们忧虑所在?因此才会来辽阳找熊总督议事,商讨对策。”

    和顺一听这话,也在心中慢慢品味这句话,逐渐明白其中的深意了。

    宰赛本身便有蒙古黄金家族的血脉,是延达汗的子孙,在被努尔哈赤擒拿之前便是内喀尔喀五部的盟主。虽然其不慎失手被擒拿,但其威望仍在。

    之前翁吉刺特部的主事人阿尔寨台吉,在自己的建议下南下到辽河套。朝廷为了拉拢他们,不仅允许其展开贸易,还回以钱粮饷银,日子过的可谓是很舒服。

    而现在努尔哈赤突然要放宰赛回去,定会让阿尔寨等人难办了。

    如果其像往常一般,一如既往反对建虏那还好说。如果宰赛受了努尔哈赤的蛊惑,决心归顺建虏那可就难办了。

    “老奴这一手真的是女干诈,谋划的一手好算盘啊,确实让人难办。”

    听着和顺的感慨,杨涟捋了捋胡须点点头,这个阳谋确实让他们甚是难办。宰赛毕竟被建虏俘虏过,哪怕回来还是要坚决反对建虏,杨涟都会怀疑其的动机。

    “不仅我们难办,翁吉刺特部的诸人也难办呢,努尔哈赤这一招确实阴险。不过这个还需要慢慢商榷,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没有什么可说的。”

    杨涟这几日也在思考,并且他已经想到了一个对策,只是现在不方便与和顺透露而已。

    不过他们聊了一会后,杨涟也不再跟和顺多说什么了。稍微打了些马虎眼后又顺势提及下曹文诏朝鲜之事。

    如今朝鲜既平,熊廷弼跟杨涟为了防止建虏袭扰朝鲜,也十分重视镇江堡,不仅给其派兵增援,还要往镇江那边移民屯田。

    和顺听后也是一阵羡慕,觉得这个曹文诏运气怎么这般好,居然拿下如此泼天大功,经此一事平步青云也没有什么不可能。

    “你也不要羡慕人家,现在外面都说此人是因为皇帝的赏识,才能立下如此功劳。但陛下看人极准,这个曹文诏在朝鲜行事果决,有大将之风,以后定会是一番人物。你以后有机会定要跟他多相识,对你也是好的。”

    和顺见杨涟给他这般嘱咐,顿时感动异常,连忙躬身感谢起来。

    “多谢大人指点,您从沈阳开始就不断提携我,现在又对我百般嘱咐,和顺不胜感激,无以为报。”

    听着和顺这么说,杨涟却摇摇头,他提拔跟点拨和顺又不是因为自己。

    “我也只是提及而已,你能被提拔跟你自身分不开。现在陛下也视建虏为死敌,必欲除之而后快,而你身份又极其特殊,以后要分化拉拢建虏正好可以用你,这是你独一无二的优势。

    所以你也不必自谦,平日只要把手下的兵卒练好,日后有战事立下战功,我也好向朝廷上奏,给你表功。”

    和顺也知道自己身份特殊,因他毕竟是女真人,在大明任职没有根基,更没有靠山。

    在遇到杨涟之前也仅仅是贺世贤的家丁而已,要不是遇到杨涟完全不会高升至如此位置,因此他对于杨涟是打心眼里感激,现在听到杨涟这么一番话更是感谢起来。

    “还请巡抚大人放心,卑职定会尽心用事,不会辜负朝廷以及您的期望。”

    杨涟听到这话,也捋了捋胡须,见和顺答复也满意的点点头,又勉励了和顺几句。

    其后和顺也不再打扰杨涟,寒暄了几句便退下了。杨涟也没有闲着,随后在书房书写题本,把他在之前所见的贪墨之事上报皇帝,直至深夜蝉鸣才作罢。

    等到了第二天,他便早早上轿前往辽东都司衙门,而熊廷弼等人也早早等着他了。

第三百七十三章 设府辽河口

    “哎呀,杨大人您可真是大忙人,怎么叫都叫不回来。”

    杨涟一进正厅,就听到了熊廷弼的埋怨之声。

    “你这人~也不看看我在忙什么事!我们定的给民夫四钱的工钱,他们居然敢克扣两钱五分,这等无法无天让我怎么能忍,即使百姓能忍气吞声,我杨涟最是忍不了。”

    杨涟听着熊廷弼的抱怨也不在意,而是走向他的身旁的椅子坐下,一边喝茶一边解释起缘由来。

    坐在一旁的辽东巡按御史张铨早就知道了此事原委,也甚是气愤。

    “此地距离辽阳才四十里,他们就敢这样贪墨,真的是无法无天,必须严惩以儆效尤。”

    熊廷弼刚才也是取笑杨涟,并没有责怪的意思,他也知道此事的严重性,现在听到杨涟这么说也忍不住表态。

    “我已经命张铨同刑部司严查,看来去年还是杀的少了,这些人真不知收敛。”

    “对,还请杨巡抚放心,到时候我也会出辽阳巡查,定不会放过此事。”

    张铨见状也表态起来,杨涟一听也点点头。

    “陛下既然在辽东实行以工代赈的善政,我们定要好好利用起来。

    我之前去辽南巡查,发现那边沼泽、水洼遍地,深受辽泽其害。现在辽南以工代赈,组织百姓围堤放水,修建水渠,等到了明年定会让收成好上不少。

    再说这道路修缮,原本辽阳到沈阳的官道年久失修,道路泥泞。如果平时走人倒还好,但现在克虏炮越发多了,运炮、运粮草都甚是麻烦,现在修缮完毕对以后的行军也是有帮助的。”

    看杨涟一本正经地谈起了正事,熊廷弼也严肃的点点头。

    “此话说的有理,以工代赈之事确实有百利而无一害,朝廷、百姓都会受其利。依我看这事就不能停,还要继续做,并且要大张旗鼓,以后还要招募更多的民夫。

    且不说辽泽多么泥泞,水洼遍地,一到春夏两季肆意泛滥,让周边百姓深受其害。整治辽泽也迫在眉睫,既然陛下拨下银子支持我们去做,那我们就要坚持做。

    现在一方面要严查其中的贪墨,防止官员上下其手,中饱私囊。另外还要继续招募民夫,修路、围堤、屯田等事都要做起来,如此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说得好!”

    杨涟一听顿时拍掌叫好起来,在辽东他跟熊廷弼两人总是可以想到一块去,在他看来这种事情就应该大力推广。

    现在辽东不缺人,流民、移民众多,而是缺的是生计。只要有了生计,百姓也就有了希望,也就不会做乱了,这何乐而不为呢。

    “依我看,不仅要继续以工代赈,还要继续改卫置县。对了,改卫置县的题本朝廷批复了没有?”

    听到杨涟的询问,熊廷弼点点头。

    “你也是贵人多忘事,当然批复了。盖州卫其实还好,其本身都是辽南重镇,改盖州卫为盖州府,倒也恰逢其时。自从开海以后,从五月开始前往盖州卫的船只络绎不绝。

    盖州指挥使同知卞为鹏几次给我发文,说现在船只众多,要求辽东都司增派人手。现在改府以后,他的压力也会少很多。”

    听着熊廷弼的解释,杨涟也放下心来,改卫置县一直是他的主张,这么做不仅可以改善辽东的民政,还能让推进屯田,他一直是大力支持的,但他知道其中也有一个难点,于是开口道。

    “盖州卫都还好说,其一直是辽东海运重镇,建制齐全,改制起来也简单。但现在要在辽河口修建城池,建立新府,这个怕费时费力,需要一番功夫。”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当时确定改卫置府的试点后,对于改哪一个卫却众说纷纭。

    最后还是杨涟跟熊廷弼力排众议,在咨询了皇帝的意见后,终于确定除了改盖州卫为盖州府外,还要在盖州卫的西北方向的辽河口新建城池,建立府县。

    最初确定好以后,辽东都司的很多人都不甚理解,原本好好的卫所不改,为何还要费劲心力去新建城池呢。

    这一点杨涟最开始也很疑惑,但收到皇帝的诏命以后他也逐渐明白其中缘由了。

    那便是海运!

    目前辽东主要的港口还是盖州卫,其他的地方如金州卫(今大连)虽有良港,但距离辽阳太远,海运至此再陆路运至辽阳极不划算。

    所以现在江南、山东、天津的船只都会在盖州卫的港口登陆。但盖州卫其港口不大,海湾也小,如果小规模海运那还可以支撑。

    但如果是大规模海运,按照他们的港口规模,根本无法支撑那么多船只。

    因此就需要一个距离辽阳比较近,还水运方便的天然良港,而辽河出海口的位置就甚为适合。

    如果在那里设府县,那这里就是距离辽阳最近的出海通道,船只抵达这里后就直接从陆路运至辽阳。

    亦或者沿辽河北上,至辽东与辽左的必经之路牛庄堡,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运都是极其方便。

    而熊廷弼与杨涟听到皇帝的这一番分析后,也觉得可行。于是就力排众议,就准备在辽河出海口新设府县。

    “此事倒不用担心,吏部也会选派县令官吏前往主持,户部也会拨款支持。

    我们只要配合给人、给物就可以了。辽东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到时候以工代赈的法子倒是可以用起来,只要给上几年时间,我看规模定会比盖州卫还要大。”

    熊廷弼的这一番话,让众人顿时笑了起来,这种朝廷给钱给人,而利于辽东的事情他们当然愿意做。

    “现在不仅仅是辽东有大动作,我听说江南也是如此,南直隶总督毕自严跟闽浙总督袁可立也都准备在江南挑选一些沿海府县设点新关税,就这引起的争议比我们辽东可大多了。”

    众人听到巡按御史张铨这一番说辞,顿时来了兴趣。

    “不知在什么府县设点?”

    “苏州府、上海县、宁波府、福州府等地”

    辽河口的府县想不到好名字,大家可以推荐下,现实里是营口市,但觉得这个名字不好。

第三百七十四章 那就让他不要回来

    杨涟一听眼神定了定,捋了捋胡须,新关税的事情早就有了风声,很多地方也在议这个事情。

    但不管是同意还是反对,他都知道辽东估计也快了。

    “我看有了他们作为试点,朝廷估计用不了多久也会在辽东全面推行新关税。”

    熊廷弼一听也颔首称是,他对于这个新税制倒是大力支持的,毕竟他知道朝廷新税制里面对于辽东的税很多是优惠减免的。

    比如海船前往辽东免税三成,外加运粮到辽东又可以免税一部分。

    这对于辽东来说,虽看起来少了不少关税收入,但鼓励商贾往朝廷运粮乃百利而无一害啊。

    “那就推行吧,陛下英明,所推行新政也有诸多考虑。依我看等到时候就可在盖州府跟辽河新府县推行,以作示范,倒也不是不可以。”

    等废卫置县以及新关税等事宜商议完后,此时恰好有书办从门外躬身进来,手里拿着一叠题本递到了熊廷弼跟杨涟的面前。熊廷弼利落的接过题本,递到了杨涟的面前。

    “这是锦衣卫在辽东的密探送来的信报,我们都看过了,给你看看吧,也说说意见。”

    杨涟见熊廷弼脸色有些凝重,就接过题本,缓缓地打开。些许片刻后,所署内容都看明白了。

    “这个李尔瞻果然是跑到了建虏大本营,可没想到老奴居然要答应出兵帮忙,看来朝鲜那边不得不防啊。”

    如今锦衣卫安插在建虏的密探越来越多,其中作用最大的便是救过岳讬命的张安宁,一直被岳讬所信任。现在的张安宁掌管岳讬文书工作,建虏的高层商议什么事情他一般都能知晓,这也让明国对建虏的情况一清二楚。

    熊廷弼当时一看到这个消息也是暗暗心惊。

    “我当时一看当即觉得小看老奴了,就是不知道他这话是否当真,如果他真的出兵,看来是完全不把我们放到眼里,有意插手啊!”

    杨涟倒不是很在意,他沉思一会觉得努尔哈赤这么说可能只是托辞,但这也并不妨碍他们做好提前准备。

    “老奴这段时间动作频频,先是说要放回宰赛,现在又说要帮助李尔瞻攻略朝鲜,我看是吃了上次拿下内喀尔喀的甜头,我们不得不防啊!”

    杨涟说着就站起身来,环顾熊廷弼等众人说道:

    “我们也不要被牵着鼻子走,就按照之前的战略走,如果他真敢动朝鲜,我们就北上夺取开原,看他如何收场!”

    张铨闻言摇摇头,杨涟说的虽然有道理,但在他看来还是少了一环。

    “那宰赛呢,如果他要带翁吉剌特部北上与女真结盟,到时候我们沈阳跟蒲河所,懿路所怕腹背受敌,到时就麻烦了。”

    熊廷弼也在考虑这个问题,老奴放在赛回来这个阳谋,把之前的谋划有些打乱了。

    内喀尔喀联通科尔沁跟建虏,现在有其第一大部翁吉刺特部站在大明这一边,倒还好,让建虏投鼠忌器,不敢再在内喀尔喀有大动作。倘使接下来宰赛回来后,哪怕熊廷弼再相信他不会暗投建虏,心里还是会有所怀疑的。

    “要不要给广宁巡抚王化贞去信?让他联络林丹汗,告诉他出兵内喀尔喀,惩治科尔沁。拿了我们这么多钱,现在也该干点事了吧,再说其名义上是蒙古共主,建虏这般动作他能无动于衷不成?”

    熊廷弼思来想去,心想既然不能阻止宰赛回来,那就提早对科尔沁与投靠建虏的内喀尔喀等部动手,断了宰赛的念想。

    再说这林丹汗确实该动手了。朝廷为了拉拢林丹汗,明朝答应给他每年赏银四万两,让其协助明军守卫广宁城(今辽宁省北镇市),领银之处定于广宁团山、正安堡等处。

    林丹汗自然是欣然接受,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也意图采取联明抗金的战略方针。于是在接受拿到饷银不久后,就派人携国书出使后金,斥责努尔哈赤,致使二者交恶。

    “到时林丹汗可以拉拢,我听说林丹汗得知岳讬攻略内喀尔喀,大破诸部后更是暴跳如雷。察哈尔中非议者众多,觉得林丹汗之前派兵救援的时候就有意拖延,才会导致内喀尔喀大败,没有尽到大汗的职责,各部对其也不满许久。

    再加上其之前强行把察哈尔的国教由黄教(格鲁派)改宗红教萨迦派,国中早就压抑着不满和骚动。因此现在他也焦头烂额,估计也有重新挽救威望的心思,如果朝廷能够邀请其攻略内喀尔喀,我料定他会同意的。”

    张铨闻言肯定地点点头,觉得此法甚是可行。

    “呵~当年王化贞重金贿赂林丹汗,拿了这么多年钱,现在也该给我大明卖卖力了。这人看似一副高高在上,要重整蒙古的架势,没想到救个内喀尔喀都拖拖拉拉,看来是个色厉内荏之人。此次如果再不出兵,就是他不识趣了!”

    “说的极是,我们的这个建议对其百利而无一害,只要他不傻定会同意。到时候哪怕宰赛想要倒向建虏,也由不得他了。”

    熊廷弼听到张铨赞成他的看法,当即回应起来,同时望向杨涟,貌似在等待他的看法。

    而杨涟听他一说心中也在思量着,他其实对于宰赛也有了谋划,不过熊廷弼这个想法倒是弥补了他计划的不足,让其更完善了。

    现在见熊廷弼询问,杨涟定了定心神,随后缓缓说道:

    “依我看,林丹汗倒是可以拉拢,他也定会同意。但宰赛那边却要好好考量。”

    此话一出,众人当即明白杨涟还有其他的计划,当即来了兴趣,而杨涟却不管他们接着说道:

    “现在翁吉刺特部在辽河套安稳放牧,我大明专门与其互市,每年还有赏银发放,这些台吉日子倒是过的还是自在。不管是出于赏银还是对北边建虏的仇视,但他们至少对于我大明甚是恭顺。

    而现在宰赛回来,且不说他是否要倒向建虏,就说他回来后,翁吉刺特部到时候是否会继续与我们亲善?就是个问题。万一真的受努尔哈赤蛊惑,仇视我大明,翁吉刺特部位于辽阳可只有两百里,不得不防啊。”

    众人一听突然意识过来,暗暗吸了口凉气,杨涟说的甚是啊。现在翁吉刺特部对大明算是恭顺,这个距离倒也没有什么,只是宰赛回来后若怀有二心,那这个距离就很危险了,甚至可以威胁到整个辽东。

    经这么一分析,熊廷弼站起身来回踱步起来,杨涟则闭口不言,静静看着熊廷弼。熊廷弼缓步走了一会,突然又想到了什么,随后望向杨涟,面无表情的说道:

    “文孺(杨涟的字),照你这么说这个宰赛是决不能回来!”

    杨涟缓缓地点点头,其他人也听出了这话的弦外之音。

    杨涟的意思就是要杀掉宰赛这个不稳定因素,绝不能让他活着回来!如此一切就会相安无事。

    “宰赛在翁吉刺特部威望甚高,其还是达延汗的血脉,在内喀尔喀中也颇有威望,如果真要动手怕阿尔寨台吉等定会不同意。”

    熊廷弼这话也说出了众人的隐忧,现在看来宰赛是决不能回来了。

    可是怎么解决掉他?如果动手的话会不会失去翁吉刺特部其他台吉的支持,这些都是他所要考虑的问题。

    但杨涟听到这话却摇摇头,缓缓起身环顾众人,随后望向熊廷弼后说道:

    “飞白(熊廷弼的字),你太小心了。翁吉刺特部的台吉们能来到辽阳,就说明他们对宰赛的归来是有疑虑的,不然断不会来此。

    再说宰赛被老奴抓了将近两年,现在突然要回来,我相信最不愿意看到的便是当前主事的阿尔寨台吉,如果他回来,阿尔寨台吉究竟该如何自处,他自是有另一番算盘的。

    我猜他现在心中也会有此顾虑,如果我们提出这个法子他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会反对。”

    “那如果阿尔寨不同意呢?”

    张铨闻言也说出了自己的疑虑。杨涟一听这话当即一笑,缓缓说道:

    “那我们就推他一把,在宰赛来的路上设下埋伏,只要宰赛一死,阿尔寨就成了最大的嫌疑人。到时候哪怕他再怎么不愿意,迫于形势也要跟我们合作了。”

    熊廷弼闻言当即一愣,随后也明白过来,不禁拍掌赞叹道:

    “这话说的在理,哈哈哈,那我过几日便暗中与阿尔寨商议,探探他的口风。如果他愿意自然好办,如果不愿意就不要怪我们了。”

    “嗯,最好如此。这事由不得他,如果他愿意配合便好,但他不愿意,到时候便可换其他人了。”

    杨涟也颔首称是,对于翁吉刺特部的诸台吉的态度,他倒是不在意,大不了到时候换人,这个位置谁坐都一样。

    要不是为了对抗建虏,他甚至对于翁吉刺特部都不屑一顾,大明看中他们是给他们面子,现在互市、赏银都给着。要是再不识相,怎么吃进去的就怎么吐出来!

第三百七十五章 熊廷弼的构想

    经过杨涟的分析,熊廷弼等人也迅速定计,决定先跟阿尔寨等人商议。

    如果其同意的话,那就一起动手,到时候大明也会对其鼎力扶持,让其坐稳翁吉刺特部的头把交椅。

    如果其不同意,那就熊廷弼派人在辽东自己动手,到时候视情况处置翁吉刺特部了。

    此等大事一定众人心思也大定,随后又商议一番,张铨等人便宣告退下了。

    不过杨涟刚想要走的时候,却被熊廷弼留下继续议事。

    “文孺(杨涟的字),没想到你居然如此有想法,跟你去年可是完全不一样。”

    熊廷弼刚刚解决一件心腹之事,心中不由畅怀,于是望着杨涟感慨起来。

    “你莫要取笑我,我能有什么变化,难道是手段更狠了吗?”

    杨涟一听熊廷弼这般调侃自己,一边拿起茶杯茗茶,一边饶有兴趣的问了起来。

    “非也,就是考虑事情更周全了。去年你被陛下委派为钦差,抚慰辽东。那个时候你铁面无私,一过来就搞了一个大阵仗,不仅查了辽阳贪墨之事,还牵扯出辽人通敌一事。

    但今年自继任辽东巡抚以来,考虑问题却更加全面了。今日处理宰赛一事令我刮目相看,处事之狠决果断,全然不是你的作风。”

    杨涟一听这话,顿时哑言,随后苦笑道:

    “如果是去年我也肯定不会这么做,只是辽东的事情太过于复杂了。今年以来,沈阳战事、查屯田、以工代赈等等。

    如此经历下来是谁想法都会变的,毕竟现在辽东好不容易撑住局面,这大好局面定不可被破坏,不然我们真的会有负陛下厚爱。”

    “确实如此,陛下对辽东战事甚是挂念,给予的支持也是最大,我们做臣子的自然不能辜负陛下所托。不过经过你刚才所说,我也对未来对建虏的规划有了想法。”

    熊廷弼说着就站起身,随后叫来书吏,让其取辽东的地图过来。

    杨涟当即明白这才是叫自己留下的真正原因,心中更加好奇熊廷弼的想法究竟是啥了。..

    没过一会,书吏便拿来一卷辽东的地图,熊廷弼接过后缓缓打开铺在桌子上,随后招呼杨涟过来查看。

    “现在我们在南,建虏在北。但其长久经营之地,无非是萨尔浒、开原、铁岭一带。开原以西的内喀尔喀北部,虽然刚被岳讬攻略,但有翁吉刺特部在南虎视眈眈,建虏在这也并不安稳。

    原本我就想以此为突破口,借助林丹汗、翁吉刺特部北上,把内喀尔喀全部拿下,就可以切断建虏西进的道路。随后引兵攻略开原,逐步向东推进,慢慢挤压建虏要地,缓步推进,日拱一卒,就不下拿不下萨尔浒城。”

    杨涟一听沉思片刻,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

    “老奴定不会坐以待毙的,我想这也是他答应李尔瞻,愿意出兵朝鲜的原因所在。就是怕我们将其团团堵住,所以才要左右腾挪,换取空间。

    如果我们纠集林丹汗,翁吉刺特部北上攻略内喀尔喀,他可以一边派兵抵御,随后派一支偏师前往朝鲜,扰乱后方。

    如此我们也会左右为难。哪怕拿下内喀尔喀,让他们在朝鲜打开局面,也不是好事情吧。”

    “哈哈哈,文孺你说对了一半,但却没有说到点子上。谁说要主动攻略内喀尔喀了,现在大局优势在我,我何必要着急进攻呢,我只要耐心等待,等着老奴出招即可。”

    熊廷弼闻言哈哈大笑,当即解释起来,杨涟一听这话微微一愣,疑惑的看着熊廷弼。

    熊廷弼见状笑道:

    “亏我刚才还说你聪明,变得大不一样,怎么就想不明白呢,来看!”

    熊廷弼说着就在地图比划,给杨涟耐心解释起来。

    “现在建虏困境有三,一则粮食不够,今年夏天本就大旱,入秋以来阴雨较多,今年又因为接连大败,没有劫掠我大明的粮食。

    因此根据锦衣卫的密探跟我的推算,哪怕他们现在收割秋粮,所用粮食会撑到十二月,最多不会超过二三月。到时候他们根本无粮可用,因此在明年二三月之前必须要有所动作,不然根本难以为继,因此时间在我,我们只要稳住,他们便会越来越着急。”

    杨涟听着说也捋了捋胡须,熊廷弼说得很对,现在大明完全不急,辽东虽然也有大旱,但因为朝廷拨款援助,以及海运粮草,让辽东的情况比建虏好太多了。

    “确实如此,怪不得老奴会让宰赛回来,就是让我们先急着动起来。”

    “说的对,我也这么认为。不过只要把宰赛解决,一切都好说,这就不说建虏的困境其二了。”

    熊廷弼说着就在地图上沿着朝鲜、萨尔浒、开原、内喀尔喀、科尔沁画了一条弧线,继续说道:

    “其二就在于其地势之劣。原本他们自开原、抚顺而下,攻略沈阳。但自从被我军阻挡后,接连两个大败,沈阳的形势逐渐稳住,他们也没有能力率大军南下。因此才会被迫在内喀尔喀跟朝鲜用兵,想要分散我军实力,打开局面。

    但老奴算盘打的倒是很响,但内喀尔喀与朝鲜分布建虏东西两端,两地相距将近九百余里,如果他们在朝鲜用兵,我们就主动进攻内喀尔喀。

    如果他们想要对内喀尔喀用兵,我们就从朝鲜、镇江堡出击。如此距离根本左右难之。”

    熊廷弼这么一番鞭辟入里地分析,让杨涟不禁点头。

    “现在看来建虏就如同困兽犹斗尔,只要我们等待他出兵就行了。”

    “文孺所言甚是,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对建虏的看法,之前我等因为武备不修,辽人不附,让建虏找准机会。现在我等已经缓过劲来,不仅陛下支持,还众将用命,根本无惧建虏。

    现在控制住翁吉刺特部,拉拢林丹汗一起出兵,随后稳住辽东,内修民政,外修武备。等待建虏一动,我们就动手了,因为他们还有一大劣势。”

第三百七十六章 对建虏的战略构想

    “第三便是人马,建虏八旗可战之力满打满算也就七万余人,这还是经过今年大败后扩充的兵力。

    其中许多都是新卒,或者从北上掠夺的野人女真,其战力较之前远远不如。到时候朝鲜,内喀尔喀两面用兵,又要防御开原、抚顺等地,这点兵力怎么可能够。”

    熊廷弼这一番分析,让杨涟不由暗暗佩服起来。看来熊廷弼对建虏的情况是了如指掌啊。

    “这一番分析鞭辟入里,并且按照这一番分析,只要整军备战,等待建虏发兵即可。”

    熊廷弼点点头,随后又摇摇头。

    “虽然这么说,但我大明也有诸多劣势,例如北上贺世贤、陈策等军,虽然战力强悍,不惧建虏。

    但如果要攻略开原跟抚顺等地,与建虏正面交战,现在还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啊。

    再者朝鲜方向孱弱,目前也只有曹文诏五千精兵,守备有余,进攻不足。

    如果要真正用兵,还是要在此集结兵马,请陛下下诏从九边调集客军到此,增强兵力,陈兵沈阳与朝鲜,等待机会。”

    熊廷弼说完此话就不再言语,端起茶杯茗茶起来。杨涟也眉头紧皱,看着桌子上的辽东地图,心中慢慢思量起刚才熊廷弼的战略。

    他的意图特别明显,还是按照原本的筹划,以逸待劳,沉住气,不要主动进攻,要等待建虏犯错。

    建虏现在经过接连大败,像以前那样莽然进攻沈阳的事情定会考虑再三。因为面对大明对其的围追堵截,只能期翼在内喀尔喀或者朝鲜打开新局面。

    但如此的话便会陷入大明的又一圈套,在内喀尔喀、开原抚顺、朝鲜方向,只要建虏一动,明朝就会从另外两个方向进攻。

    以建虏的兵力跟疆域广度根本扛不住这般进攻,那个时候可能就是解决建虏的最佳时机了,即是趁他病,要他命。

    “这个想法倒是不错,以静制动。不过兵力倒不用担心。陛下现在在京营编练新军,到时候可向陛下请求调派京营来援,如此兵力充足。”

    熊廷弼颔首称是,京营的编制他是知道的,皇帝为此可是花了大价钱打造的最为强悍的精兵,其装备的克虏炮数量极多,让他甚是羡慕,但就是不知道战力如何了。

    “这个倒是可行,早就听闻京营六军装备接近百门克虏炮,到时有此等火炮帮助,看建虏区区肉身如何抵挡这枪弹炮雨?”

    于是熊廷弼当即定计,熊廷弼一方面跟翁吉刺特部的诸位台吉商议,能否寻求支持;同时给广宁巡抚王化贞去信,要求他联络林丹汗,看能否说动其出兵内喀尔喀。

    而杨涟也没有闲着,除了向皇帝上密折说明熊廷弼的想法以后,其余时间继续推行以工代赈,同时派人前往辽河口,准备设府一事。

    伴随着熊廷弼等人的动作,朝鲜、辽东的消息迅速发酵。

    朝鲜的捷报,以及辽东的奏报很快递到了朱由校的御案前,让朱由校惊喜不已。

    没想到朝鲜的事情会如此干净利索,没有什么大的波澜就平定了,看来这个光海君确实不得人心。

    并且在曹文诏跟满桂的捷报中还有一条重要信息,便是由于李尔瞻等人逃到建虏。

    朝鲜大将李曙等人心忧建虏会帮李尔瞻报复,同时为了投桃报李,识相的请求大明能够在朝鲜驻军,以抵御建虏的侵扰。

    朱由校看到这里不由的心中大喜,只要能驻军,便可更容易控制朝鲜了。

    但李曙这个请求朝廷也不能一下子就同意,不可太过于急躁,也不能过于意图明显,应是来一番托辞为好。

    故而告知李曙等人,在朝鲜驻军我朝愿助之。但顾及粮草转运甚是麻烦,若其真的有诚意,那就还要供应官军在朝鲜的粮草,此为条件一。

    想到这里他就不禁拿起红笔在题本上批红起来,命内阁跟礼部商议,快点册封绫阳君世子李淏为朝鲜国主,早些把名分立起来,再升任曹文诏为朝鲜总兵,统辖朝鲜官兵。

    这条件二乃要求李曙等人对明朝船只开海开港,允许随意贸易,不得阻拦,如果有可能再把济州岛给租下来。

    “何宁,把这个送到汪伯雨,让其递交内阁,找刘一燝等人速速商议。”

    何宁对此见怪不怪,现在皇帝在西苑避暑,司礼监汪伯雨跟魏忠贤二人伴随。但皇帝却对汪伯雨甚是重视,许多奏折都交给汪伯雨批红,让魏忠贤对汪伯雨甚是嫉恨眼红。

    但朱由校却对这些无所谓,甚至说他很愿意看到这种场景,这也正是他提拔汪伯雨的目的,牵制魏忠贤。

    他批完红,随手又打开了杨涟跟熊廷弼的题本,里面详细记录了建虏欲放宰赛回国之事,以及熊廷弼跟杨涟讨论的对策。朱由校看完也觉得甚是可行,此二人的想法跟他的计划不谋而合。

    现在朝鲜战事虽然平定,但还有西南战事需要处理,西南各省集结贵州,马上就要进讨了。如果这时候再起辽东战端是极不合适。

    因此在朱由校的计划里,在辽东还是稳为主,正如熊廷弼说的那样,现下主动权在大明这一边,该急的不是大明反而是建虏。

    至于他们提到的要派兵一事,朱由校也觉得可行,现在京营编练好了,正好明年派往辽东,等西南战事一结束就可以在辽东动手了。

    只是朱由校面对杨涟的一个请求到时犯了难,杨涟说请求朝廷速度派人在辽河口设新府县,并且派遣县令官员。

    在辽河口设县一直是朱由校渤海经济区的构想,只要再次设置港口,由于位于辽东中心之地,无论对于辽南、辽东还是辽西都是有很大帮助的,还可以利用辽河开展海运。

    到时候无论海贸、陆贸还是粮草运输都是极其方便,是他构想的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一环,因此对于其中人选一定要慎之又重。

    这个人必须敢于任事,有能力,必要有担当。毕竟在那里新置县,事情繁杂百废待兴,去那里肯定不是享福的,而是受苦的。

    他原本想的是派孙元化去,毕竟无论在里草栏场,还是研制克虏炮的时候,都出过大力,现在外出任职其实也可以接受。

    但朱由校再三考虑后,仍觉得不妥,此人虽然对西学很有造诣,但能力不一定出众,驭下更是不行,不然就不会历史上出现登州兵变,导致大明辛辛苦苦的火炮部队全部归了建虏。

    朱由校想到这,用手捻着手中的串珠,心中开始思量究竟什么人比较合适,突然他闪想到了一个人选。

    “张昶,你去司礼监把卢象升叫过来。”

    张昶当即得命而出,今天是双日,所以卢象升在军机处当值,叫过来也方便。

    朱由校考虑的人选便是卢象升,身为恩科状元,卢象升自然受到朱由校的重视,入职三个月以来一直在军机处跟翰林院任职。

    孙承宗跟沈灌也多次向朱由校夸赞卢象升此人,说其才思敏捷,博闻强识,自从来了军机处以后,军机处的文书工作效率高了不少。

    朱由校听到这些话后,虽然不会全信,但也知道卢象升的能力确实是出类拔萃,不然不会被点为状元了。

    “陛下,卢象升来了。”

    过了好一会儿,正在闲看《通鉴》的朱由校就见张昶领着卢象升走了进来。

    “微臣翰林院编撰卢象升参见陛下,陛下圣安。”

    “起来吧。”

    朱由校见状放下手中的《通鉴》,饶有兴趣的望着躬身而立的卢象升。

    “卢爱卿,这段时间在军机处干的如何啊?孙阁老可是在我面前经常夸你呢。”

    卢象升现在还不知道皇帝叫他究竟是所谓何事。现在见皇帝突然说起他的工作,心中不明就以,但还是躬身道:

    “孙阁老谬赞了,军机处乃军国重地,微臣愚钝,刚在里面当值的时候,唯恐辜负陛下跟阁老们的信任。所幸其余同僚见微臣新来,对臣多有提携帮助,这才让臣很快上手。”

    朱由校看着卢象升诚惶诚恐的样子,摆摆手道:

    “你呀,就是太谦虚了。我素来知道孙老师严厉,能让他夸奖的人不多,说明伱还是有些真才实学的。

    军机处乃朝廷军议之地,来往题本众多,朕让你去军机处就是希望你能够从中了解政务,从而能快速上手。但再厉害的才能都要施政于民才行,如果不能行利于百姓,这一切都是空谈,这也是朕叫你来的目的所在。”

    卢象升闻言顿时一愣,随后立马反应过来了。

    皇帝这话里话外都是说准备重用自己嘛,想到这里他当即躬身道:

    “臣谢陛下提携之恩,孙阁老也经常给微臣嘱咐,让微臣尽心用事,以报君恩,臣也时常铭记在心。”

    “好了,好了,恭维话就免了吧,来看看这个题本。”

    朱由校当即打断卢象升一番恭维的话,而是示意张昶将杨涟要求朝廷派遣辽河口新置县的题本,递给了卢象升。

第三百七十七章 卢象升的新去向

    卢象升双手接过张昶递过来的题本,恭敬的看了起来。

    朱由校也不再打扰他,拿起茶杯茗起茶来。

    稍过了一会,朱由校见卢象升把题本合上,这才缓缓询问道:

    “卢爱卿,朕有意任命你为辽河口新置县的县令,到时候你就负责给朕把这个地方建好,不知道你有没有信心呀?”

    卢象升还没有从题本内容的震惊中缓过来。

    自从他入职翰林院以后,他便对自己未来的方向有了些许规划。他身为新科状元,又一进翰林院就被任命为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

    如果能够在每三年一次的考核中“留馆”成功,那么便可以通过翰林院内部的升迁通道进行晋升了,前景那也是一片光明的。

    根据以往的经验,只要第一次“留馆”便会被任命正六品的侍读或者侍讲,之后便是从五品的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再到正五品的学士,期间一般还会兼任其他事务,之后便是顺理成章的进入内阁了。

    这个升迁之路虽然看起来很快,但其中每个门槛都很难过,更不要说能在翰林院就职的人谁不是一甲过来的,状元也不在少数,他在其中根本没有什么优势。

    不过幸运的是,他因为跟皇帝是旧相识,被安排到军机处当书办,就凭这一点,就让庄际昌、张维新等人羡慕不已。

    只是他自己心里也明白,他其实对这些文书工作并不感兴趣。与这些工作相比,他更想要在外任职,如果能掌管武事那就更好了。

    因此看到这个题本后,他当即看到了机会。在辽河口设置全新的县,但这对于去那里当值的官员来说并不是易事。

    如果做好了,到时候考课、大计的时候自然会被记一大功;如若做不好,那以后可就难以谋事了。

    而卢象升对此丝毫不惧,在他看来,这不正是他梦寐以求,心之所向之途嘛。

    “还请陛下放心,得陛下厚爱,臣当然有信心。”

    朱由校虽料到了卢象升会这么回复,但真正听到这句话后,还是很高兴。

    “有就好啊!朕要的就是伱这股干劲儿。但朕也听说了,辽河口那个位置虽好,但每月夏秋,水患较多,现在也只有一些镇村聚集。

    如果你要去了,哪怕有辽东都司的支持,也要从无到有的铺平道路,疏通水道,还要开设港口。

    这些每一件事都不是一两个容易干的,也不是一两月就能做好的,需要久久为功才行。

    朕还可以明确告诉你,如果你去了短时间内是回不来的,更不要说那里环境恶劣,很多事情需要自己亲自上阵,你可有做好这个准备啊?”

    卢象升听到皇帝这个话,当即就朝朱由校跪下。

    “陛下,臣被您点入翰林,随后又进军机处任职,陛下对臣的栽培之心,昭然若揭。臣只想尽心用事以报陛下大恩。但相比较文书工作,微臣还是更喜欢前往地方,造福一方百姓。

    更别说微臣从杨巡抚的题本中看到,此地虽然现在简陋偏僻,但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如果真能建设成功,以后必将是辽东海运、陆运的中心,所以其中的担子不可谓不重,这让臣更想要试一下了。

    并且臣自然知晓陛下您所说的困难之处,但在臣看来,这些都难不倒臣的决心。若真能把此地建好,待上几年又若何!”

    “好,朕果然没有看错你啊!哈哈哈”

    朱由校一听这话当即拍手称快起来,他重用卢象升何尝不是看中他这股子干劲呢。现在见他这么说,当即就放下心来。

    于是他立马站起身来,走下御台,望着卢象升。

    “卢爱卿,有你这句话朕就安心了。但如果你去做,朕有几个要求你务必要谨记于心,到时候一定要做到。”

    卢象升闻言一愣,紧接着就对朱由校躬身道:

    “还请陛下示下!”

    朱由校没有说话,反而给张昶示意道:

    “把辽东的地图拿过来。”

    张昶闻言立刻去办,没过一会就拿了一幅地图铺在案牍上。朱由校随后就让卢象升靠近,指着辽河口方向解释起来。

    “此地不仅是辽河口,也是辽东、辽南、辽西的中间位置。因此在这里建成的主要目的便是为海港,只要这里建成海港,以后海商船只就可直接在此地入港,甚至还可以沿着辽河北上,去哪里都极其方便。

    所以你去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这个海港修建好,让此地早日运作起来。

    如此才能吸引更多人和船只前往辽东,这样不仅可以让辽东百姓有更多的生计,也可增加朝廷关税收入。”

    卢象升闻言当即点头,此事他是知道的,修建海港也是在辽河口设县的主要目的,不然不会如此大费周章。

    “其二便是要行招募民众,实行屯田。此地有辽河经过,水源不缺,河网纵横,土壤也肥沃。

    但之前由于辽东都司卫所体制,导致此地人烟稀少,基本没有怎么疏浚河道,把这些地方白白浪费了。

    如果你去了以后,朕会让杨涟专门助你,在这一片招募流民,行屯田之举,疏浚河道,建立堤坝,定要把此地变成良田。只是这么做如同垦荒,其中的辛苦不是人能够言尽的,你要做好准备。”

    卢象升一听不仅没有害怕,反而略有兴奋,于是更加郑重其事说道:

    “陛下放心,如果此地屯田和海运真能够成行,对于辽东百姓那真的百利而无一害,对朝廷亦是如此。臣自然是甘之如饴,哪怕辛苦又何妨。”

    朱由校闻言点点头,他早就猜到了卢象升会这般说。

    但是他还有最后一个要求,此事关系重大,定要给卢象升好好嘱咐,于是他郑重其事的对卢象升说道:

    “嗯,朕就知道你会这么说,但朕还有一件事情要你去办。

    此事关系到我大明朝未来的财税大事,只是其实行的阻力太大,朕不敢轻易去做。而辽河口新置县,所以实行起来阻力甚小,因此需要你来开这个先河。”

    卢象升闻言一愣,随后缓缓询问道:

    “请陛下示下!”

第三百七十八章 税收改革试点

    听到卢象升的询问,朱由校定了定心神,心中思量起来。

    大明朝原是没有免税政策,所有田土,除了皇庄以外,都要缴纳正赋。

    且大明朝的正赋极低,对百姓来讲负担是十分小的,哪怕现在加征了辽饷也是如此。

    真正让百姓压力大的是杂役。杂役不仅数额多,且税种繁杂,府县官府也可以根据需要收取。

    特别是一条鞭法推行后,杂役都要换成银来征收,这对百姓来说无疑是严重的负担。

    只是这种杂税对普通百姓来说是负担,但对于官员却不是,因为大明朝虽然正税所有人都要交,但杂役却不用。

    朝廷对于有功名以及有官员身份的人是施以优免政策的。

    每个级别的官员都有不同等级的优免额度,为了防止滥用优免,朝廷规定最多一品官可以优免三十人。

    但自万历怠政后就没人管了,导致优免的人数跟额度越来越多,相对应朝廷的税收也越来越少。而且现在很多人吸附绞盘于官吏,叫做投献,以换取免除交杂役费的权力。

    朱由校对此事早就有了解,也甚是束手无策中,正税本就低,杂役优免的人还多。

    如此一来朝廷这还怎么收税,并且朝廷对优免、投献的人收不了杂役,那只能向那些没有依靠如无根浮萍般的普通老百姓收税了,这就导致百姓的压力急剧增大,如遇丰年还可尽力承受,要是偏逢灾年动则家破人亡。

    作为穿越者的朱由校自然知道其中利害,再等六年以后,大明朝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大旱,如果不提早布局改变税收政策,到时定有很多重压之下的人会揭竿而起。

    因此他一上来就支持叶向高等推行人均田均役制度,重新厘定杂役优免额度,禁止投献,禁止官员扩大优免额度。

    这么做阻力甚多,刚推行的时候,在京畿的勋贵、文官的劝谏、弹劾题本极多。

    得亏朱由校以及叶向高等人的决心十分大,对如涛浪般的弹劾非议一直无动于衷。再加上在京畿、河北、山东平叛,震慑了这些文臣勋贵,这才让京畿的均田均役得以顺利推行。

    但这个问题只解决了杂役优免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正税低的问题。

    因此朱由校便想以此为试点,适当的对正税加税。

    至于怎么加,朱由校也有了想法,便是利用历史上卢象升在担任宣大总督后,为解决粮饷问题,提出的“因粮”政策。

    所谓的因粮政策,其实就是对富人进行加征,具体执行办法是:凡是缴纳赋税在五两以下的农户,并不加征赋税,而对纳税五两以上的富户,则按照财产的多寡,进行不同程度加征粮税。

    如此的话,穷人还是跟以往一样的,但富人则还是加税,对于普通百姓的负担是较小的。

    朱由校心里明白,如今辽东战事稳住了,朝廷用度随着加征商税、开关税、盐税改革等等已经足够用了,并没有向历史上加征税赋的理由。

    如果朱由校强行推行,势必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因此在辽东新置县试点是最好不过的。

    那里无论从建制、还是人口、农田、港口等,都要从无到有建立,因此推广新税制的阻碍便会很小。如果说在那里推行成功,就可以在以后辽东置省之时,进一步在辽东推广了。

    由此慢慢发展成制,朱由校还想要在那里推行摊丁入亩政策,当然那也是日后的计划了,现在做还是有些早。

    朱由校想到这,当即就给卢象升解释起来,并且将因粮的政策一一进行解释。

    卢象升闻言也缓缓点头,他这段时间在翰林院跟军机处当值,对朝廷制度多有了解,自然知道其中的问题。

    “陛下,若是在关内推行此项政策还会有阻力,但如果在辽河口的新置县推行的话,微臣还是有信心的。就怕如此做到时候会引来诸多非议啊,还要请陛下跟杨巡抚多予微臣支持。”

    朱由校一听卢象升这个请求,当即颔首道:

    “这个是自然,既然朕决定由你来开此先河,朕定当权利支持你。你只管放心大胆去做,只要将这三件事做好,必是为辽东助力颇深啊,更是续我大明之昌。”

    有了这个保证,卢象升内心也更加坚定,只是他还有最后一个请求。

    “多谢陛下,只是微臣斗胆还有一个请求。”

    朱由校闻言不由好奇问道:

    “伱但说无妨。”

    “陛下,新置县百废待兴,如果臣一人去固然可以,但难免力支。因此臣斗胆向陛下要一个人协助,此人也是恩科进士,与臣素来相识。”

    一听这个要求,朱由校倒不是很在意,摆摆手道:

    “朕还以为是啥呢,这个简单,你要谁直接向户部说,朕就批准了。不过这县令可只有一个,他去了也只能是县丞了,他愿不愿意就看你怎么劝了。”

    卢象升闻言顿时大喜,连忙拱手道:

    “谢陛下恩典。”

    见此事已了,朱由校心情也不错,随后又问起了黄栋的近况。

    卢象升虽然已经进了翰林编修,但他也不是那般趋炎附势、忘恩负义之人,并没有因为进士身份就看不起黄栋,反而跟黄栋的关系甚是不错。

    “他现在生意做的可谓是如火如荼,报纸生意已经稳定下来了,并且按照陛下说的利用驿站传递报纸,我看生意更上一层楼了,因此他现在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海商上。

    现下大明商社由郑芝龙负责,已有船三十余条,来往互商于辽东、江南、福建、广东等地。臣前几日还听黄栋说,郑芝龙现在还想着造大船,准备前往朝鲜、日本贸易。

    不久前郑芝龙舅舅也带人来到了京城,听说此人经常来往于南洋,所以郑芝龙就想着跟他舅舅合作,派遣商船也前往南洋贸易。”

    “这个郑芝龙是个居奇的人才啊!他做的很对,只做辽东、江南生意有什么意思。如果要去就应远渡日本,南洋等地,甚至可以去西洋嘛。正好朝廷要派人前往西洋诸国,朕到时候就让大明商社派人前去,为我大明打通浩浩商路,哈哈哈”

    卢象升闻言当即面露微笑,拱手道:

    “这前往西洋之事现在在京城真属奇闻大事,虽然许多人觉着惊险,但还有不少人趋之若鹜。前几日黄栋、郑芝龙等人就来找到微臣,说看微臣能不能给他们说上些话,向陛下提一下能不能让他们的人也去。”

    朱由校闻言呵呵一笑,心想这两人果然眼尖,居然也看上了这个大好机会。

    “这两个人想法倒是挺多的,最近事情比较忙,朕也好久没有出宫了。等几时空下来就去见见他们,问下他们最近的进展。”

    卢象升一听顿时有点慌神,皇帝出宫本就是有违祖制,若是万一出个什么事可是会国体动荡。

    想到这里他便想出言劝说,但朱由校早就知道他要言说那些个箩筐话了,当即摆手阻止道:

    “好了,好了,朕知道你要说什么。劝谏的话就不要说了,朕出宫又不是游戏人间,而是去体察民情。到时候如有言官弹劾上表,朕给你担着。”

    卢象升见状只好悻悻作罢,俯首听命。

    “朕呢询问黄栋等人,就是为了让他们到时候也可助你一臂之力。特别是大明商社本就以海运为主,到时候来辽河口运输物资粮草也甚是方便。”

    卢象升倒是没有想到这一点,现在听皇帝这么一说,脑海里盘算觉得甚是可行。

    “多谢陛下赐教,微臣听他们说去辽东获利甚大,现在许多商贾都运粮去辽东,到时候就让他们运粮至辽河口即可,想必他们也会愿意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们这么做又不是免费的,自然会愿意的。”

    大明商社本就是朱由校控股的,只要自己发话,郑芝龙他们定会欣然应允,不会反对。

    随后朱由校又给卢象升嘱咐了几句,就让卢象升退下去挑选随身人员,随后等待吏部任命即可。

    看着自己对其给予厚望远去的卢象升,朱由校又扭头望向案牍上的辽东地图。

    在辽河口设府县是辽东战略的关键一环,他把这个重担交给卢象升,心中既是信任,又是忐忑。

    虽然知道其能力很强,但他毕竟是初次就任地方,还要从无到有建设,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做的好。

    但不管如此,决定要开干的他也没有回旋的余地,当下他能做的也只是给卢象升更多的支持。想到这里他就扭头望向张昶。

    “你准备一下,给魏忠贤说一下,说朕明后天出宫。”

    随着朱由校出宫次数的增多,魏忠贤再也不敢轻易阻止了,他唯一的请求便是让皇帝出宫的时候给他说一声,也好让他派人保护,以防不测。

    朱由校对此倒没有什么异议,见状就直接同意,每次都给魏忠贤说一下。

    “奴婢遵旨。”

第三百七十九章 百姓生计

    前门大街人来人往,百货云集。

    “汤来喽!”

    朱由校坐在摊位上,静静地看着小二乐呵呵笑着将一碗热气腾腾的鱼汤端了上来,同时还有一份刚出锅的炊饼也摆在了他的面前。

    “鱼汤泡饼~还请客官慢用。”

    “掌柜的,我看你这鱼汤貌似是海鱼熬制的。这京城地界,河鱼常见,海鱼倒是不常见。”

    一旁的张昶见状就要上前帮朱由校掰着饼子,朱由校直接挤眼摆手表示自己来。一边掰着饼,将其放到鱼汤内,一边看着店内忙活的摊主拿出鱼干,过水洗净后放到一个全新的锅中熬煮,笑着问了起来。

    “客官好眼光呀,一般人可分不清楚什么河鱼跟海鱼。不过海鱼相比河鱼更鲜嫩,熬煮的汤味也更醇鲜浓郁。”

    朱由校边听着边端起碗来喝了一口汤,确实好喝。

    “味道确实不错,很是鲜美。”

    朱由校环顾周围,发现除了自己跟曹变蛟、左良玉等人以外,这个摊位的其他位置也三三两两坐满了人。

    古代没有味精,想要获得鲜味最主要的便是熬制高汤或者熬煮鱼汤中获得。因此这种味道可以说是比较高级,这个商贩熬制鱼汤如此鲜美怪不得生意这么好。

    “店家,我看这熬制鱼汤可不容易。特别是海鱼这种,更不易保存的东西。”

    那个店家肩披毛巾,汗珠颗颗渗挂在额鬓间,又仔细掌握着火候。听到摊位上的锦衣公子询问,就一边抖搂着柴火,一边扭头说道:

    “客官,海鱼确实难以保存。也只有一些大官们才会用专门的水车装满海水,从天津卫运到京城。就这还要考虑时间得日夜兼程,最多不超过两天,不然鱼就没了活气了。

    因此现在京城里活鱼难得,都是极贵的。不过我们这种熬煮鱼汤,倒不用这么贵的东西。自从开海以来,天津卫那边人员云集,许多人都自制渔船出海,每天捕的鱼众多呢。

    许多人怕浪费,就把鱼腹部掏空,用盐巴涂抹晒成鱼干,这样就可以长时间保存运到京师来售卖。我的鱼干就是如此,虽然味道比活鱼要差一些,但至少价格低廉的很,没有那么贵,实惠也味美,客官们吃好昂~”

    店家说罢又开始自顾自的忙活起来。

    朱由校闻言就望向摊位后墙壁上的一排排鱼干,心中也有些许欣慰。他至少看到了他所带来的改变,朝廷开海后,沿海百姓至少有了一条生计之路,顺天府百姓也至少有机会吃到鱼。

    不管味道如何,鱼虾等水产类食物的蛋白质含量比其它肉食高两倍,这也让他们有一个相对于低廉的蛋白质的获取途径。

    “看来开海倒是一个善政啊。”

    朱由校一时也忍不住自卖自夸了起来。那个摊主一边舀着鱼汤,吩咐一旁的小二端到一个书生旁边,一边回过头搓着手跟朱由校聊起天来。

    “那可不是,自从天津府设府开海后,许多人都去天津府讨生活。或者出海商贸,或捕鱼,或在那边做生意,哪怕没啥本事,只要有力气也可以去那边当脚夫。虽然辛苦但总归是一条活路不是嘛。”

    “呵呵,看来掌柜的定有亲戚去了那边,不然定不会如此熟悉。”

    朱由校闻言,一边撕着饼子一边有一句没一句的跟摊主聊起天来。但哪成想他话音刚落,旁边一个话音响起。

    “没有,他的日子可清闲多了,两个儿子都甚是省事。大儿子去了通州,小儿子在一门心思科举,每天都要去图书馆抄书。”

    朱由校循声望去,就见一个头发斑白的老者也是如他一样掰着饼子,笑着望着朱由校。

    “张伯又取笑我了,我这日子忙的要死,何来清闲呢。主要是两个娃儿都有事情做,倒也让我省心不少。”

    朱由校见状对着那个老者一揖,好奇的问道:

    “我早就听说每日去图书馆的人数众多,如果要进去的话怕不是要起的很早。”

    “那是,每日五更(三点到五点)就去了,不然根本进不去。现在许多人听说图书馆藏有《永乐大典》,就专门过来抄书,图书馆那边每日门庭若市热闹的很,想要看书的人反而进不去。”

    那个老者见眼前锦衣少年的询问,当即解释起来。不过那个摊主闻言却摇摇头,反驳道:

    “话可不能这么说。陛下新建图书馆可是一大善政。

    我那小儿子就时常讲其中的好处,每日排队虽麻烦,但也至少免费看书,让多少人拍手称快。你现下说这般酸话那还不是因为你排队排不上嘛。”

    那个老者见摊主这般挪逾他,立马急了。

    “伱这人,我替你说好话,你反倒打一耙。”

    “呵呵,看来这个图书馆修建对了,但以后怕是要扩建,不然根本不行。不过我听说摊主你的大儿子在通州,可是在运河码头?还是在火器作坊呢?”

    摊主见那老者生气就想解释,但那个老者见朱由校询问,也不管那个摊主径直故意抢着解释起来。

    “当然是去火器作坊,那里的工钱高。现在顺天府谁不知道,天津卫、西山煤场、通州府都是生计之地。只要去了就可以找一份活,肯定饿不死。”

    那摊主见张伯耐心解释,也赔笑起来。

    “呵呵,张伯说的是,我那个大儿子倒是可以吃苦,在通州朝廷的火器工坊求活,每日虽然劳累,但工钱还算不错。

    只是他上次写信给我,说想辞了这差事儿去遵化学铁匠功夫。被我训斥一番,这公家的差事好不容易干上,岂能说丢就丢,再说学手艺哪有那么容易。”

    朱由校一听这话顿时有些哑言,只是在火器作坊打工有什么用,学一分手艺比什么都强。

    更何况根据之前徐光启的提议,朝廷以后定会让遵化铁厂参与火器生产,以后铁匠定是个好生计。

    想到这里朱由校缓缓站起身来,曹变蛟等人见状也纷纷站起身来。

    张昶见状连忙掏出银钱付账,朱由校一边望着摊主说道:

    “你这鱼倒是鲜美,不过我还是建议定要让你大儿子学一门铁匠手艺,以后定有大用。”

    那个店家一边伸手接过张昶递过来的银两,一边好奇问道:

    “这是为何?”

    朱由校呵呵一笑,对着他们一揖告别。

    “因为顺天府三大生计之地,很快就要变成四个了。”

第三百八十章 多方助力

    朱由校背身扬长离开摊位,带着曹变蛟等人边走边逛了起来。

    “快来看,辽东上好的野山参啊。”

    “上好的蜀锦,刚刚运抵京城,快来看,快来看啊。”

    前门大街一如既往的繁华,但作为从后世而来的朱由校对这景象并不感冒,甚至觉得有些简陋。

    反而曹变蛟等人因久在里草栏场训练,今日能借着皇帝微服私访的机会,来到这里自是逛得津津有味。

    而朱由校也饶有兴趣的看着周围,不过他看的并不是周边市井百货,而是一些变化。

    就比如有的摊位卖着各类鱼货,这一看就是从天津卫送来的。虽然都被晒成了鱼干,但因价格便宜,还是有许多人在其中聚集。

    也有人在甩开膀子招工,听着其中喊话的意思,是西山煤场那边缺人,此话一出当即引来了许多脚力的围观。

    甚至还有人摆摊卖书,本来也没有什么好在意的,但其摊位上写着摘抄永乐本五个大字让朱由校瞬间来了兴趣。

    “你这书在图书馆里有的,在这里卖可卖得出去?”

    摊主是一个四十多岁短须书生,头顶方巾,坐在椅子上闲看着书。突然见一个锦衣少年来到了他的摊位,一边翻着摊位上的书,一边饶有兴趣问起自己来。

    他随即就把书一放,坐在椅子上漫不经心的说道:

    “就这还抢着要,图书馆虽好,但那么小,能塞得下所有读书人嘛。我这些书就是给那些挤不进去但想进去看的人准备的,买的人还多哩。”

    朱由校打开书一看,发现里面字迹工整,看来是专业抄书人写的。

    “皇帝颁布如此善政,却没想到衍生出这么多发财的路子,不知道他听到以后作何感想。”

    “呵呵,皇帝的善政倒是善政,咱们读书人感激着呢,不过也不影响咱们赚钱,现在图书馆排队、抄书、卖书不知道养活了多少人,这些人哪一个不念陛下的好。”

    朱由校闻言呵呵一笑,心想此人说得还挺对的。不过自己确实也没有想到会形成这样一个庞大的产业链,看来这图书馆无形中还促进了就业。

    “店家,我还听说陛下在城西建了个京师同文馆,专门让西教僧侣翻译西洋著作,不知那些著作有没有卖的。”

    一听朱由校说这话,那个店家不明就以看了一眼,面露不屑道:

    “那些蛮夷之书有什么可看的,可有我中华孔孟圣人之书有用。我真不知陛下是怎么想的,居然会让那些蛮夷之书进来,我断不会卖这些书来污我的摊位,绝不配与圣贤之书摆一起!”

    “那不知哪里有卖?我还是挺感兴趣的”

    那摊主一听这话顿时来气了,当即站起身不耐烦道:

    “去去去,原以为你也是个爱书之人,没想到居然这般无知媚俗。想去看那些个蛮夷之书的尽管去前面书店,那些店主为了赚钱盈利尽倒卖这些粗鄙之书,真的是丢尽了我读书人的脸。”

    曹变蛟一听摊主对皇帝如此无礼当即大怒,就要上前理会,但朱由校却毫不在意,摆摆手让其不要轻举妄动。

    “那就多谢店家了。”

    说完便转身走去,那个摊主望着朱由校离去的身影直摇头,随后便坐下继续看起书来了。

    朱由校也遵从那个摊主的指引,去了前门大街的几个书店逛了逛,发现里面大部分都有卖从图书馆抄录的永乐大典,看来很多都还能明白其中的价值。

    但售卖京师同文馆翻译的西洋著作的倒是不多,询问其中缘由,大概是目前翻译的不多,只有几本数学著作,因此卖的也少。

    不过对西洋著作感兴趣的人倒还不在少数,其中《几何原本》卖的最好。

    想到这里朱由校不由的欣慰起来,说实话在他看来中华典籍不比西洋著作差。但像《几何原本》这种书能够在大明传播开来都还是有益处的。

    想到这里他不禁想着要继续翻译,还要多翻译一些地理、博物、天文等著作,让我大明开开眼见也是好的。

    “走吧,去黄栋那里吧,不要让他们久等了。”

    从书店里出来,朱由校就带着曹变蛟等人在前门大街又逛了一会,随后又看了看天色,发现已过晌午,于是摆摆手带着众人往黄栋院落赶去。

    而事先接到消息的卢象升也早早地到了黄栋那里,向郑芝龙、黄栋二人说明前天皇帝给自己嘱咐的事情。

    “什么,陛下同意了?”

    黄栋府邸中,黄栋、郑芝龙同一个年逾四十的男子吃惊的望着卢象升,眼神里透露着惊讶。

    “确实,目前我收到的消息是朝廷已经确定了人选,到时候可能就会让大明商社的人随行。”

    卢象升见他们二人闻言很是惊讶,又再次确认起来。

    “那就好,我之前在南洋早就听说西洋诸国众多,佛郎机也只是其中一大国而已,除此以外还有尼德兰、法兰西等国。只不过佛郎机人有先发优势,垄断了前往西洋的商路。

    如果我们能借这次机会前往西洋,就有机会打通商路,利润怕要多上好几倍。”

    郑芝龙当即兴奋地拍手称快,他说着便转身望向身边的那个中年男子。

    “舅舅,到时候你要好好选上几个精通佛郎机话的人去,定要把这条道路打通。”

    这个中年男子,正是郑芝龙的舅舅黄程。黄程本就是澳门的海商,经常前往南洋等地贸易,当年郑芝龙从福建跑到澳门找黄程讨生活。

    黄程便对他这个外甥多加照顾,亲自带其前往南洋,教其佛郎机语以及海贸的注意事项。

    因此郑芝龙在京城被皇帝重用以后,他便第一时间写信让黄程带船跟水手前往天津卫,帮助他打点生意。

    黄程接到信以后也是十分欣喜,他万万没想到只是让他外甥陪汤若望去一趟京城,就能够被皇帝相中,让其做海贸生意。

    不过他也知道大明商社跟自己的生意哪个重要,二话不说带着船员立刻来到了京城,帮助郑芝龙招募、训练船员,采购船只,拓展航线。

    也正因为有如此经验老道的海商的帮忙,才让大明商社很快就走上正轨。

    而黄程这段时间也前后奔波,乐此不疲,因为他其中享受到了以往做生意过程中前所未有的便利。

    都知大明商社有皇帝、勋贵们的投资,因此顺天府、天津府的官吏们根本不敢刁难,甚至去辽东、江南做生意也是极其方便,一路绿灯顺遂。

    就仅凭这一点就让黄程欣喜了,更别说去海贸的的利润有多高了。

    因此当现在听到皇帝要大明商社选几个人,跟随朝廷使团前往西洋的时候。他也是难以抑制自己的欣喜之情,听到郑芝龙的嘱咐后,当即说道:

    “放心,这可是大事,我都想自己去了,定会挑选几个聪慧机敏的人。”

    黄栋坐在一旁虽然也高兴,但是他更在意的是卢象升刚才提及的任命,就是他即将前往辽东担任辽河口新置县县令。

    “出使西洋的事情定要好好参考,不过话说回来了。如果去辽河口的话,我也有所耳闻,听说那边原本是盖州卫的地界。但人烟稀少,辽河也时常泛滥,虽然水网纵横,但也行动不便,如果要在那里从无到有建县丞怕是有些难。”

    卢象升昨日也在翰林院查过相关资料,自然也知道其中的艰难,现在听到黄栋的话也摇摇头。

    “其中艰难陛下也对我说了,但如果因为这一点困难就退缩,也不符合我的心意。再说此地关系到辽东乃至朝廷大计,我定不会退缩。

    再说又不是我一个人,到时候辽东都司也会派人官吏过来帮忙协助,到时候伱们也可以运输些粮草过来。”

    黄栋知道卢象升素来心思坚定,只要想到的事情定会去做,更何况还是这种皇帝的嘱托呢,现在见他这么坚定,最后还要自己的帮忙。

    于是也不再劝阻,反而站起身来,郑重其事道:

    “卢大哥,陛下跟你对我也多有提携,可以说要不是你们的帮忙,何来有我的现在呢!等你到辽东以后,我定会鼎力相助,虽然大忙帮不上,但运输粮草补给,甚至是运输移民都是愿为兄效劳的。”

    一旁的郑芝龙闻言也点点头,附和道:

    “就是,若无陛下的提携也没有我们的今天,大的帮不上,用海船运输没有任何问题,随叫随到。”

    卢象升也欣慰的点点头,现在的帮手足够多了。

    他昨天找了他的好友,目前在吏部观政的张维新,希望他能够跟自己一起前往。

    他原本想着还要费一番口舌,但是没有想到在他说明利弊后,张维新居然一口答应,愿跟他一同随行辽东。

    这让他感动不已,现在又见黄栋等人开口答应帮忙,顿时觉得担子轻松多了。

    “好的很,如此一来卢象升的事情就好做多了。”

    就在卢象升刚想出声感谢之时,就听见一声熟悉的声音从正厅外传来,循声望去,顿时明白谁来了。

    “陛下!”

第三百八十一章 拓展海贸

    黄栋等人见状当即一愣,连忙跪下迎接起朱由校来。

    “陛下!”

    朱由校望着众人,摆摆手让他们起来,随后缓步走到他们前面。

    “朕见你们聊的很是投入,就没有让下人通报,倒是惊到你们了。”

    “没有,没有,臣等没有恭迎圣驾,倒是臣等的过错,还请陛下见谅。”

    黄栋见状连忙告罪,随后又瞥了一眼皇帝的身后,就见他的下人早已没了踪影,十几个面生的护卫看守着院落,不许任何人进来。

    “朕刚才在前门大街逛了一会,百姓都说现在天津卫商贾汇集,海运忙碌。

    还说大明商社现在搞得如火如荼,生意还甚是不错,于是朕这个股东啊就过来看一看,哈哈哈,瞧一瞧你们搞得怎么样了。”

    朱由校一边说着一边自来熟地走到案首入座,一旁的张昶就拿起茶壶看起茶来。

    “承蒙陛下庇佑,现在大明商社有三十七艘乌尾船,现在横渡渤海,在辽东、山东之间贸易,另外还有福船十艘,前往南直隶、浙江等地。现在经营五个月,除去必要开支,盈利十四万两。”

    见皇帝询问大明商社的利润,主事的郑芝龙当即站出来,如数家珍般回禀起来。

    朱由校一听盈利八万两,顿时暗暗惊讶。

    “五个月十四万两,居然这么多,怪不得之前那么多人走私出海,这利润高的吓人。”

    看到皇帝的惊讶,郑芝龙顿时喜笑颜开,他这段时间压力可是大的很,唯恐做生意亏了,那可如何是好。

    因此最开始都是亲力亲为,害怕出什么错误。不过自他舅舅来了以后,他的担子就轻了许多,大明商社也很快走上了正轨,并且盈利。

    “小人也不敢贪功,这确实都是陛下庇佑之功,这平常商贾出海,光是买船、训练船员、出港、寻找货源等等都是极其麻烦。

    但现在有这大明商社的旗号,无论做什么都很是方便,每到一个地方,官吏也不会随意刁难,其他商贾也更愿意跟我们互商买卖。”

    郑芝龙这么一通解释,顿时让朱由校面露笑意。

    “伱倒是会说话,不过你说得也有些道理。这商社本就是朕跟勋贵们占大头,所以打着朕这个旗号倒也可以。

    但是有一点,就是千万不能打着朕的旗号徇私枉法,无论关税还是商税都要足额缴纳,也不能仗着朕的身份强买强卖,歪了商社的风气。”

    在朱由校心里郑芝龙等人现在就算是皇商了,大明商社也打着他的旗号,给他赚钱。

    但如果只是赚钱倒也没啥,这么点钱朱由校倒也不是很在意,他怕的是郑芝龙等人为了牟利,打着他的旗号为非作歹,那就麻烦了。

    “请陛下放心,我们定会谨遵陛下教诲与嘱托。既然陛下信任我们,也定不会丢陛下的脸。”

    一听这话朱由校顿时放下心来,于是也不再提及这个话题。

    “刚才卢爱卿给你们说的话,朕在外面都听到了,过几日朝廷使者便会议定,不日便要南下前往澳门。到时候你们可派人跟着他们去,好好看一下沿途以及西洋的风土人情,未来也去那里做生意。”

    “陛下敬请放心,现在大明商社在辽东、山东、江南做生意利润虽然不错。但远没有去东洋日本、南洋吕宋等地做生意利润之高。小的就想趁这个机会把日本、南洋局面打开,到时候去西洋那就更好了。”

    朱由校一听郑芝龙这般豪言壮志的话顿时点点头,他还是希望大明商社以海外贸易为主,大明朝贸易为辅的。

    毕竟在大明疆域做生意,这是跟其他大明商人抢生意,这是一个存量竞争,赚的是自己的钱。

    但如果出海,那就是增量竞争,赚的是国外人的钱,鼓的是大明的腰包,何乐而不为呢。

    “你说的对,在大明疆域做生意有什么意思,还是要出海,去朝鲜、日本、吕宋、马六甲甚至的天竺等地都可以去。我大明朝的瓷器、丝绸、茶叶,被万国钟爱,只要出去肯定不愁卖。

    不过要出去就要做好准备,朕听说这海上倭寇、海贼盛行,在大明疆域还好,有水师护驾。但如果去东洋、南洋、西洋等地,还是要做好准备、船只、武器、护卫一个都不能少。”

    一旁躬身站立的黄程一听皇帝这么说,心中顿时惊讶,看来皇帝对于海贸还是有些了解的。

    “陛下所言甚是,小的想着这段时间先在辽东、江南一带就站稳脚跟,其后铸造大船、前往朝鲜、日本,南洋。不过这些地方海盗甚多,他们时而为商,时而为海盗,力量也不可小觑。

    小的舅舅就曾纵横南洋,就曾告诉小的有大海盗如李旦、颜思齐等,纵横日本、南洋,家财数十万,未来不可小觑。”

    朱由校一听这话,瞬间对后面两个人来了兴趣。

    其中李旦他是知道的,东南沿海知名的海盗商人,不仅平日贸易,还拥有武装船队,素来在大明西南、日本,东南等航线进行贸易跟船只抢劫。历史上郑芝龙就是前往日本,拜李旦为义父发的家。

    那个颜思齐更是如雷贯耳。他前世就曾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过。

    虽说此人在日本定居,但想要谋划推翻德川幕府统治,在日本建立政权,接受明朝册封。

    只不过最后事情败露,被迫逃离日本,于是率众纵横台湾海峡,招徕漳泉移民,对台湾进行大规模的有组织地拓垦,因而被尊为“开台王”。

    朱由校想到这里,顿时觉得那个颜思齐倒是个人物,他要做的事情倒是与自己的计划不谋而合,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拉拢过来。

    “这些人居住大明以外,就是不知道其心性如何,如果心想大明想要归顺,倒是也可以拉拢。不过打铁还需自身硬,你们也要好生发展,切不可被他们比下去。

    不过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朕之前就听说西洋船不错,能来我大明可见自有其过人之处。

    我看你们完全可以前往澳门,去那边采买商船,到时候朕也让军器局卖给你们火炮作为护卫,定不怕什么海盗洋人。”

第三百八十二章 南洋攻略

    众人闻言暗暗心惊。

    他们以为大明商社只是贸易便行了,但没想到皇帝为了防止海盗,居然要让大明商社修建西洋大船,还要卖火炮给大明商社。

    作为长期航海贸易的黄程和郑芝龙,自然知道这么做在航海贸易过程中最正常不过了。

    但他们就怕朝中官员听到后,定会反对,这让他们既惊讶又有些不知所措。

    “陛下不可,克虏炮国之重器,怎么可以轻易授予商社,这么做满朝臣公肯定不会应允,定会招致巨大非议。”

    卢象升最先反应过来,哪怕他跟黄栋等人关系再好,也不会想让大明商社拥有火器这等利器,于是当即站起身拱手劝说起来。

    卢象升的担忧朱由校自然明白。

    但是在他的规划中,大明商社不仅要在大明疆域内经商,以后还要前往东南亚、印度、欧洲等贸易。

    甚至等条件一成熟,还要成为我大明殖民美洲、澳洲的排头兵。

    毕竟现在澳洲还没有人口,而美洲虽然很多地方被西班牙地方统治,但还有许多地方值得去。

    更不要现在台湾、吕宋、印尼等地都有很多空白之地,现在大明参与到这等大航海时代,恰逢其时。

    因此在朱由校心中,大明商社定位就类似于大明版的东印度公司,拥有武装是再正常不过了。

    也正是如此,朱由校才会让他们去澳门学习、铸造船只。

    大明的船只业固然发达,船厂铸造的福船、广船、乌尾船也可以在前往日本、东南亚等地,但如果只乘坐大明的船只前往美洲、欧洲,朱由校没试过,也不知道行不行。

    虽然历史有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了非洲,这说明大明的造船工艺也不差,但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闭关锁国,大明的船只制造业相比国初已远远不如。

    因此以后想要远航美洲、欧洲,最好的办法还是要吸收欧洲的造船工艺,以壮大自身。

    在朱由校的记忆里,目前欧洲船只,特别是西班牙的远洋船只一般都是盖伦帆船。

    这种船只一般有4桅,前面两桅挂栏帆,后两桅挂三角帆。标准长度为五十米,排水量小则三百,多则一千吨,船只有数层超长甲板,尾楼很高。

    如果往大了修,这种盖伦船尾甲板可以有七层,排水量达两千吨,有较好的续航力。

    这让其拥有足够的空间可供大量的船员居住,以及容纳返航时搭载的货物,因此在很长时间内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朱由校对此还是馋的不行,如果大明能掌握这种船只建造技术,并应用到水师过程中。

    那以后在亚洲定会无往不利,无论是以后运送货物,还是装备火炮海战都很有优势,西班牙人、荷兰人也不会惧怕。甚至以后去澳洲、美洲殖民也会极其方便。

    “爱卿多虑了,如果真要卖给大明商社,朝廷自会有一套制度。克虏炮毕竟是国之重器,并不会随意售卖,到时候定会派武官到船上,专门负责火器之事。”

    卢象升一听这话,稍许放下心来。

    而郑芝龙对于皇帝这么说并不意外,毕竟大明商社可是皇帝是大股东,哪怕装备克虏炮也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列入水师。

    不过他刚才也在暗暗思量皇帝刚才的话,据他所知现在澳门是有造船厂的,也会接大明商贾的单子,因此这个建议还是有可行性的,他也知道有许多大明工匠会制造西洋商船。

    “陛下,小人的舅舅经常来往于南洋,对于西洋船只也是知道的。并且小的还听说在澳门、以及吕宋的马尼拉有许多大明船匠会制造西洋帆船。

    依小的看,我们可以一边委托澳门等地制造,一边招募大明船匠来天津、南直隶,消化他们的技术。到时候完全可以把这些技术收为己用,改进我朝船只。”

    郑芝龙说着就望了一眼身后的黄程,朱由校也好奇地看望郑芝龙身后的中年人,他进来就好奇此人是谁,原来是郑芝龙的舅舅。

    “这个提议倒是可行,就交给你去办吧,如果能招募大明工匠来京畿制造那就最好不过了,到时候定好好赏赐你。”

    随后他便望向黄程,饶有兴趣的说道:

    “朕早就听郑芝龙说起过你,他说伱经常前往南洋贸易,不过南洋这么大,朕对此地很感兴趣,就是不知道你去过南洋什么地方?”

    听皇帝这么一问,众人随即望向黄程。

    与其他人不同,这是黄程第一次见皇帝,还在这种突然的场合中,这让他顿时有些紧张。

    原本以为就站在一旁就行了,没想到郑芝龙有意提及他,让他被皇帝所注意。

    现在见皇帝询问,只能强行稳住身形,深吸一口气站出来拱手道:

    “这是小的外甥谬赞了,不过小的出海很多次倒是属实。自之前为了讨生活,机缘巧合之下在万历年间出海前往南洋。

    南洋这么大,小的去过吕宋的马尼拉城,此地为佛郎机人所筑,我大明人最多,贸易也最繁盛。

    最南到马六甲,此地是前往西洋的必经之地,来往船只甚多,不仅有西洋的,还有印度、大明商贾也多会聚集此地贸易。

    最西则到过古高棉之地,此地土壤肥沃,明人也有不少,最北则去过日本,此地明人更多,还有不少明人在其中诸侯下面任职呢。”

    朱由校一听暗暗惊讶,没想到郑芝龙真没有说错,他这个舅舅居然游历过这么多地方。

    马尼拉他是知道的,就是西班牙人建立起来的,四百年还是菲律宾的首都,不过此地对于大明来说却有着不好的记忆。

    马六甲就是马六甲海峡,就是新加坡那边,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可以说是东南亚前往印度洋咽喉,在朱由校的规划中,是一定要把此地拿下来的。高棉想必就是柬埔寨了。

    “马尼拉···”

    朱由校用手拍着椅子的握把,发出些许的响声,卢象升、黄栋等人见皇帝听完黄程的话不明就意,只有黄程听到皇帝口中小声念叨着“马尼拉”几个字,心中也大概猜到了什么。

    “马尼拉此地朕早就有所耳闻,不都是好事情。朕记得神宗时期,就有在吕宋的明人向朝廷求援,说佛郎机人在马尼拉大肆屠杀我大明中人,不知道是否有此事。”

    黄程一听这话,顿时有些激动,当即跪下对着朱由校磕起头来。

    “陛下确有此事,小的万万没有想到陛下会知晓此事。但此事小的也亲身经历,佛郎机人狼子野心,对我明人视如猪狗,随意屠杀,恳请陛下允许小的细细禀报。”

    朱由校记忆力也知道此事,见他这么说当即摆手。

    “起来吧,朕也是有所耳闻,但详情还不知晓,你如实禀报,不要欺骗朕。”

    黄程闻言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缓缓讲述起来。

    “陛下,吕宋物产贫乏,本土居民及佛郎机人都离不开大明商品,所以去菲律宾的大明海商日益增多。

    小的听闻在万历事十五年的时候,马尼拉“涧内”华商有三、四千人,全岛华商总数为六至七千人,还不包括贸易季节来往的行商。

    但是等到万历二十五年,到华商总数已增加到一万余人,而吕宋的佛郎机人才千二百多人。华商的激增,引起佛郎机人的恐惧,他们千方百计要加以消灭和驱逐。于是他们造谣说我大明商贾即将叛乱,会配合大明兵马水师入侵。

    于是就在,万历二十五年七月,用大炮将大明商贾的集中居留地“涧内”轰为平地,杀伤华商五百余人。十月,又杀一千五百余人。

    并且他们头目丧心病狂地命令不要放过任何人,遇到即杀,至此我大明商贾在吕宋着计损二万五千人,存者三百口而已,其他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

    在场诸人无不惊骇,要不是皇帝问起,他们还不知道有此事呢。

    朱由校一听这话顿时气氛不已,用力一拍桌子。

    “真的是欺人太甚,欺我大明无人,这一笔账朕定要数倍讨回来。”

    “佛郎机人狼子野心,不过有陛下这话,小的想也可以告慰死难的商贾百姓了。”

    黄程这么一说,其他人也纷纷义愤填膺,都控诉起西班牙人来,等到好一阵才说完。

    朱由校也缓缓呼吸,平复自己的心情。他知道无能狂怒并没有用,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扩充实力,这一仗要好好跟西班牙人算。

    想到这里他也不再纠结这个问题,而是继续问起黄程南洋的其他地方来。

    “朕之前就听说南洋很是富庶,没有冬天,稻米一年三熟,不知道是否这样。”

    黄程闻言暗暗思量了一会,顿时拱手言道:

    “陛下所言甚是,南洋地热多热,小人常去高棉等地,发现那边土壤为沃,水域纵横。极适合种植,但当地人却懒散异常,把这块土地白白浪费了。

    更别说马六甲以南有爪哇一地,之前也曾向我大明朝贡,此地土壤极其肥沃,也适合种植,现在被红毛夷所占,强迫土人耕种香料,获利甚多。”

    黄程说的这些地方,朱由校倒是知道。柬埔寨位于湄公河三角洲,土壤肥沃,至于爪哇岛,这个地方火山众多,土地上有厚重的火山灰,是很好的农作物肥料。

    “这么好的地方,居然不种粮食,真的是浪费土地。我看西洋人也狼子野心,以往来了佛郎机人,现在又来红毛衣,以后怕是会越来越多,不可不察。”

    “陛下所说甚是,小的就听说这红毛夷以前是佛郎机之地,现在还经常跟佛郎机人打仗,双方势同水火。”

    红毛夷就是荷兰嘛,这个朱由校自然是知道的,历史上荷兰一直被西班牙统治,貌似现在才刚刚独立。

    不过一想到荷兰,朱由校就瞬间想到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他早就想要布局,只是之前没有条件。

    现在大明商社既然要拓展海外,那倒是可以提前布局,不要被荷兰人抢先了。

    “朕听说福建布政司对面有一个大岛,东吴孙权就曾派人前往,称呼为东夷。岛上气候与南洋无异,土壤也甚是肥沃,不知道是否属实。”

    这话一出众人当即点头,特别是郑芝龙、黄程二人当即知道这是在哪里。

    “陛下说的这个地方,小的不仅听过,还去过呢。此地原名为东夷,海上面积广阔,土壤肥沃,岛中还有土人居住,之前从澳门前往日本的时候,会偶尔在那里补给淡水和物资,随后经琉球前往日本。”

    朱由校闻言默不作声,心中暗想那就对了。

    在他记忆里,荷兰人要么就是今年,要么就是明年,肯定会来大明。在历史上求商不成妄图挑衅大明,最后被福建水师打败,前往台湾建立暂留点。

    朱由校绝对不会重演历史悲剧,允许让这帮红毛夷殖民台湾的,因此一定要提前动手,抢占先机,千万不能被他们得逞。

    “我天朝国民安土重迁,不愿背井离乡。但这么好的地方如果浪费着实有些可惜。”

    他说着就望向郑芝龙跟黄程二人,郑重其事地说道:

    “朕给你们两一个任务,过段时间派人去台湾,到那里找合适的定居点,招募流民前去定居。朕也会发谕旨嘱咐福建布政司配合你们。

    朕之前就听说福建地狭多山,人口稠密,因此许多人都会前往南洋讨生活。

    依朕看与其去南洋,还不如去最近的台湾呢,不仅可以缓解福建人口压力,还可以增产粮食,何乐而不为呢。”

    郑芝龙没想到皇帝居然会给他们安排这个任务,这个事情看起来跟卢象升的事情无异。

    不过卢象升有辽东都司跟朝廷的支持,而他们前期可能自己干了,后面才会有福建布政司的支持。

    虽然不知道皇帝为什么这么做,但他们也不敢询问与质疑,于是当即领命道:

    “还请陛下放心,台湾此地土壤肥沃,如果招募移民前往,想必人数定会不少。小的这段时间就安排人前往查看,确定地址。”

    今天有事就一章,实在抱歉

第三百八十三章 均田均役的成果

    见郑芝龙信心十足的反复保证后,朱由校朱由校也点点头同意。

    大明的人口还是太多了,再加上过上几年明朝会接连许多年大旱。到时候人口、粮食压力很重,朱由校对此也甚是焦虑。

    思来想去也有了很多办法。其中移民正是他的选择之一。而辽东、台湾、甚至是吕宋等地都是他的备选地点。

    现在大明子民可能是安土重迁,不想走,不愿走。但等过上几年天下大旱吃不饱,为了活命就可能想走了。

    因此这种事情还是及早布局为好,一步先步步先,提前把台湾等地设置好,以后也好接受移民。

    “对了,南洋那边既然一年三熟,土壤肥沃,粮价想必很便宜吧。”

    郑芝龙等人心中略有疑惑,皇帝为何这么问?难道想要卖粮食?

    我大明货物应有尽有,江南、湖广都是粮食丰足,粮食不够卖啊。

    不过既然皇帝这么问,他们也不敢多想。黄程抑制住心中疑惑后,躬身说了起来。

    “陛下,南洋粮食确实不缺,并且价格便宜的很。但正因如此,吕宋、古高棉、爪哇等地对粮食不甚重视,西洋人也鼓励当地土人种植香料。

    因此南洋粮食虽然便宜,但如果要大批量购买,可能要费一些工夫,除非···”

    “除非什么?”

    朱由校一听这么说,脸色微微一变。黄程虽然说的有道理,但是跟他想的却大不一样。

    他原本还想着以后可以朝南洋买粮食呢,虽然这么做起来很麻烦,有些杯水车薪,但有胜于无嘛。

    见皇帝询问,黄程连忙说道:

    “除非我们提前下令在南洋诸岛屿采购,西洋人重利,只要数额足够大,他们见利生意,完全可以让当地土人多种植水稻,以满足我们的需求。”

    郑芝龙听着黄程的话,不知道想到了什么,也拱手而言道:

    “陛下,小的舅舅说得对。其实现在已经有一些大明商贾在做了。小的之前就听闻说朝廷要颁布新关税,里面就曾规定,只要运粮到辽东,便可免除部分关税。

    这个消息一出,顿时在海商内传开了?

    商人逐利,我大明江南粮价与南洋相比还略有些贵,而辽东两个则五六倍高于江南,其中利益甚大。

    因此有些海商就想着从南洋采购粮食,一路北上,途径两广、福建、南直隶等地,即可一路贸易,也可最后卖粮于辽东。

    到时候也可采购辽东药材以及皮毛,先返回江南售卖。其后又从江南采购瓷器、丝绸前往南洋,周而复始,其利甚广,小的都想这么做试试。”

    朱由校暗中思量这个路线,心中也不得不感叹这些人的聪明之处,真的是走一路赚一路,根本不停啊。

    不过这么做也挺好的,朝廷也不用做什么,只要在关税跟政策上调节就可以了。

    只要商贾发现有利可图,商贾定会积极从南洋购粮、运粮至辽东,以后等大旱来临时候,可能会更加繁盛。

    “如此甚好,辽东本就缺粮,这么做对于缓解辽东钱粮一事大有裨益,应该多加鼓励,你们也可以尝试下这么做。”

    “小的明白。”

    随后详细询问了些南洋、日本之事。

    他对于这个想要在日本谋反的颜思齐甚是感兴趣,现在既然已经拿下朝鲜,那颜思齐对于以后的日本方略可能还有些帮助。

    等到最后聊完天,太阳也接近落山了,在张昶的再三暗示下,朱由校也不多逗留。

    便让卢象升他们继续待着,自己则带人回去了。

    等回到宫中已经是戌时(晚上七点到九点),他也没有继续回乾清宫办公,而是回来到坤宁宫张嫣的住处。

    此时张嫣也收到消息,知道今天皇帝是悄悄溜出了宫,因此也让小厨房备好了宵夜,等待皇帝的回来。

    “皇后真是有心了,朕还没有吃晚饭呢。”

    朱由校见状就拿起碗筷吃了起来,一边吃一边直夸张嫣贴心。

    但张嫣见状却半点开心不起来,皇帝微服私访这个真的不好,万一出了什么事,那可如何是好。

    “陛下,在宫外人多,虽然有护卫守护,但也难免也有危险。臣妾想着宫外还是少去吧,如果您有什么想要的东西,就让张昶内造办采买或者制造即可。”

    “呵呵,皇后说的对,朕知道了。不过朕出去也不是为了玩,而是为了体察民情,商议事情。不然整日坐在这宫中不了解具体情况,啥事也做不了。”

    朱由校呵呵一笑,也不理会张嫣的劝谏,摆摆手表示没有关系。张嫣见状也只能作罢,她知道皇帝是一个心思坚定之人,所以也不再多说什么,伺候朱由校吃完,又陪朱由校看了会书就歇息了。

    等第二天朱由校醒来的时候,早已到了卯时,古人起来很早,最开始朱由校还不适应。

    不过经过一年的经历,他也慢慢习以为常,这种作息还是挺科学的。

    “今日是九月正朔,该上早朝了。”

    张嫣此刻也早早起床服侍朱由校梳洗穿衣。

    “陛下就是去年这个时候即位的的,没想到现在已经过了一年了。”

    听着张嫣这话,朱由校忍不住看着镜子感慨起来,没想到已经赶过去一年了,去年的形势何等危机。

    他从即位后真的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过好消息是努力并没有白费,成功扭转了局势。

    “是啊,你去年这个时候估计也没有想到成为皇后吧。”

    张嫣一听这话,脸顿时一红,羞涩的说道:

    “陛下说的极是,那个时候哪能想到这些。直至最后被选中秀女,最后层层选拔到现在,有时候想起来便觉得这是一场梦。”

    朱由校呵呵一笑,不再言语,对于张嫣是一场难以想象的梦,对于自己何尝不是呢。

    不过现在已经做好此步了,以后定要更加做好。

    于是在简单整理后,朱由校也在张嫣的告拜下,离开了坤宁宫,朝奉天殿走去。

    此时的文武百官早就在此等候了,等朱由校上了金台坐上御座。

    下首的两排高大的大汉将军开始鸣鞭,早已准备好的鸿胪寺官员开始传唱“入班”,招呼大臣分左右文武两班走进御道入朝,行一拜三叩之礼。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免礼,平身!”

    看着乌泱泱的众人,朱由校早已不像最开始那般,满是紧张之色,而是淡定的说道: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话音刚落,就有人立刻站了出来,朱由校定睛一看,是吏部右侍郎温体仁。

    “臣有本要奏,朝鲜内乱,我天朝派大军平定,勘定内乱。但朝鲜国不可一日无主,今有绫阳君李倧之子世子李淏,本为朝鲜宣祖之玄孙,绫阳君嫡子,宜册封为朝鲜国主。”

    这个事情本就是确定的,朱由校定不会反对。

    “可是,着礼部派人携金册玉书,前往朝鲜册封其主。再告知朝鲜辅政大臣等人,朝鲜国主年幼,他们须尽心辅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可对其任何欺瞒之意。”

    朝鲜国主李淏现在也就十岁左右,根本处理不了事情,等到亲政的时候,也得六七年以后。

    有这个时间,大明定会把朝鲜渗透个七七八八,根本不足为虑。

    到时候就要看他听话不,如果听话就让他继续干,如果不听话,朱由校也不介意再换人。

    册封一事本就是商量好的,也是早朝的开胃菜,此事既然了了,后面才开始真正的议事情。

    “陛下,微臣有本要奏。”

    这时内阁大学士叶向高站出来,对着朱由校躬身行礼起来。

    “爱卿请讲。”

    “启禀陛下,自从永平讨逆之后,朝廷挟天威弹压永平府白莲逆贼。内阁也随即着户部派人前往永平,与顺天府、永平府的官吏开始理清田赋、账册,推行钧田均役之政。

    现在经过两个月的梳理,目前顺天府土地、徭役已全部厘清,并且严格按照朝廷的优免规定,清查寄优免的田亩。

    现在根据户部统计,顺天府每年因此多出的杂役银可达三十万两。”

    此话一出,在场众人脸色各异,有人面露喜色,心中暗想朝廷做了一件大事,但也有人面无表情,一听三十万两的数字,甚至脸色还有些难看。

    朱由校一听数字毫不意外,顺天府勋贵、高官多,拥有优免额度的人也很多。这些勋贵大官以前趁着朝廷不管,肆意滥用自己的特权,扩大优免数额,偷税漏税。

    现在经过半年的整治,终于把这些人漏的税查清了,朱由校怎么能不开心。

    并且这还是顺天府,这个最难啃的骨头啃下来了,其他布政司就好办了。

    “好,此次顺天府作为表率,虽然中间略有波折,但也算功德圆满了。以往扩大优免额度的士人,朕就不再处罚了,只要其以后莫要再犯,否则就不要怪朕不客气了。”

    在场有些人听到这话暗暗长舒一口气,连忙跟着众人道:

    “陛下圣明!”

第三百八十四章 一千万两!

    均田均役成功推行,让朱由校的信心大增,心情也好上不少。

    但没想到好事并没有结束,户部尚书汪应蛟此时也站出来。

    “陛下,微臣有事请奏。”

    “爱卿,但讲无妨。”

    汪应蛟闻言便从袖口抽出一个题本,双手捧过头顶,魏忠贤见状当即下去接过来交给朱由校。

    “陛下,自从年初确定盐税改制以来,盐商纷纷响应。等六月份朝廷在扬州拍卖名额,诸多商贾齐聚扬州,准备竞标。此事有北京户部主导,南京户部协助。

    经过两个月竞拍,现已拍出大盐商名额二十五名,中等盐商二十名,下等盐商三十名,共计七十五名。”

    朱由校一听这话当即一惊,连忙让魏忠贤赶紧把汪应蛟的题本递过来。

    他关心的不是选出多少人,而是这次盐商竞选是要缴纳保证金的。大盐商名额二十万两,中等盐商名额十三万两,小盐商名额为八万两。

    这么算下来一波就会有一千万两的盐商保金,虽然是五年一次,但一千万两,也足够使用了。

    朱由校缓缓打开魏忠贤递过来的题本,仔细地看着里面的内容。

    下面众人也不再言语,都直勾勾的看着皇帝,就见皇帝脸上也慢慢露出了笑容。

    “好,好,好。”

    朱由校耐心看完后,再也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连说三个好字。

    “汪爱卿,你这次做的很不错。让朝廷足足增收一千万两,如此功劳朕不知道该如何赏你。”

    听到这话汪应蛟的反应倒不是欣喜,反而是惶恐,他见状连忙躬身道:

    “这都是陛下力排众议推行之事,微臣也只是按照陛下诏命行事,不敢有所逾越。

    如果要说功劳,臣首推南直隶总督毕自严,扬州本就是在他管辖之下。从颁布诏命到进行竞拍,虽然户部都有命令,也派人前往,但实则离不开毕自严的主持与支持。”

    朱由校听着汪应蛟如此自谦,心中越发满意了。

    汪应蛟自从担任户部尚书以来,主导财政,收五部九卿财权于户部,大大提高了户部的地位与权重。

    让朱由校的钱袋子鼓了不少,现在又做出如此大事,但却如此谦虚,这怎么让朱由校不喜欢呢。

    “好,好,你处事如此自谦,不过没有辜负朕的期望。有功必有赏,不然如何服众,着赐汪应蛟银百两、大红织金胸背麒麟罗衣一袭。”

    汪应蛟虽然还想给毕自严请功,但也知道不能拂了皇帝面子,因此当即拱手谢恩。

    “陛下,汪尚书功劳甚大,但其说的也有些道理。毕自严在担任南直隶总督时候,尽职尽责,不仅成功追讨南直隶士绅大族的欠款,还主持南京户部职权归于北京户部,现在又协助朝廷在扬州推行盐税改革,确实居功至伟。”

    这时内阁首辅刘一燝也站出来附和汪应蛟的话了,毕竟这一年毕自严确实出力甚多,现在又作出如此大的功绩,也确实该赏赐下了。

    刘一燝说完,叶向高等人也纷纷站出来支持。他们对里面实情是有了解的,也觉得应该对毕自严赏赐,汪应蛟见状也附和起来。

    见内阁这么多人给毕自严说话,朱由校也有点惊讶,心中甚至有种他们是不是在逼自己的感觉。

    不过他沉思片刻,也觉得毕自严功劳很大。江南欠款的事情就是毕自严挑出来的,也是他被自己临危受命,担任南直隶总督,追讨欠款。

    江南豪绅众多,其中的难处朱由校从对毕自严从不间断的弹劾就可见一斑了。

    现在江南的事情大定,毕自严又是著名的理财能手,朱由校顿时有了想让他回京的打算。

    “毕自严的功劳朕是知道,这样吧既然盐银交齐了,就着毕自严亲自带人派精兵护送京城,不得有误。等他到了京城,朕要跟他亲自面谈。”

    见皇帝如此说,众人也纷纷称是,不再多言语了。朱由校的心思也很快转向这马上就要押解至京城的一千万两。

    虽然这么多钱都要押解户部,一分钱都不会进朱由校内帑,但也足以让他兴奋。

    这可是足足两年辽饷的钱,其中用途朱由校早就想好了,便是明年彻底剿灭建虏的花费。

    原本就有辽饷五百六十万,现在又还有一千万两储备金,拿着这个金山跟建虏耗,他就不信耗不死建虏。

    只是现场不仅朱由校在想这么多钱该怎么花,在场大臣也在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开始盘算着怎么花这个钱了。

    “臣为陛下贺,盐税改制如此成功,足足能够顶两年辽饷的收入,朝廷也不用再为辽饷担忧的。

    因此臣斗胆建议,辽饷搞的天下,百姓负担加重,每年为了尽力缴纳赋税,轻则贩卖家产,重则家破人亡。现在朝廷既然有了盐税收入,足以弥补辽饷收入,因此还请陛下废除辽饷以解民困,救民于水火之中。”

    这时有一个声音突然从朝臣中响起,伴随着他的发言,刘一燝、叶向高以及满朝臣公无不变色,赶紧循声望去,就见原来是右都副御史冯三元。

    朱由校也被这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从开始的疑惑,再到愤怒,脸色也慢慢变得铁青。

    自己的钱还没有捂热,就有人嫌弃自己钱多,让自己把钱吐出来。

    这个冯三元之前反对毕自严追讨江南豪绅欠款,现在又想趁这个机会断自己财路,真的是可恨至极。

    且不说辽饷是仔细算过的,对于百姓的负担很小,就说如果辽饷真废了,难道地方官府就不会收了嘛。

    朱由校太知道下面的习性了,哪怕自己不收,地方还会收,不过这个钱最后到了地方官吏的手中了。

    想到这里他不由的来气,当即重重拍了下龙椅,对着冯三元怒目而视。

    “什么民怨沸腾,什么轻则贩卖家产,重则家破人亡,什么救民于水火之中。

    难道在伱眼里,朕是如此昏君嘛,这一年都做的是错事,搞得天下不得安宁,居然让你如此欺朕。”

第三百八十五章 银币的制造

    此话一出,整个大殿当即安静异常。

    众人知道冯三元性格执拗,但谁也没想到他居然会在这个关键时候触皇帝霉头。

    刘一燝等人也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救这个冯三元。

    “陛下,冯三元欺君罔上,扰乱朝纲,且不说现在辽东战事还没有结束,辽饷本就不应该撤。

    就说陛下即位以后,振兴朝纲,力行推免改革,使得朝廷财富盈满,用度充足,何来民不聊生,何来生灵涂炭,冯三元真的是一派胡言。”

    工部右侍郎毕懋康当即站出来,对着冯三元就是一顿弹劾。

    他的弹劾的发出当即就像引爆了场内的炸弹一样,许多人见状也出言抨击冯三元。

    “冯御史说法完全是谬论,仅凭盐税收入就要废除辽饷,万一辽东用度不足,战事糜烂,到时候究竟谁担这个责任。”

    “臣请罢免冯三元,其看似为民,其实以此来邀名,其罪可诛。”

    ······

    朱由校看着下面众人纷纷站出来抨击冯三元,心情也稍微好了一点。

    在他心里,这辽饷是万万不能废,哪怕是建虏平定了也不会废。

    明朝的正税根本不重,朝廷的收入很少,现在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个正大光明加税的机会,朱由校怎么会把这么好的加税机会浪费。

    至于冯三元说的辽饷搞得民不聊生,朱由校更愿意相信不是税率的问题,而是下面官吏***的问题。

    要知道后面满清建立后,直接把明末三饷固定化,全部均摊到正税里面来。那个时候的税比现在大明重多了,百姓都承受下来了,更何况现在才加了一个三饷之一的辽饷。

    “陛下,冯三元虽然说的话有严重之处,但其还是想减轻百姓负担,用意是好的。

    再说从太祖开始,本朝六科言官御史职责便是上书劝谏,其身为右都副御史,这么说也是希望陛下能够有拳拳爱民之心,还请陛下免去冯三元狂言之罪,不要过多降罪。”

    这时首辅刘一燝也站了出来,他虽然心里直骂这个冯三元太过于固执,不知道变通。

    但事到如此他也不能袖手旁观,一旁的冯三元没有想到他这么说会遭到皇帝如此方案,他的话只是想说百姓多么不容易,并没有抨击皇帝的意思,万万没想到皇帝居然会误会。

    他见状也想拱手发言,但刚想说话就见刘一燝一个眼神让他闭嘴,他见状也只能按捺住心情不再言语。

    随着刘一燝的发言,朝堂内也陆续有人站了出来给冯三元说话,让朝堂更加热闹起来。

    “好了,不要吵了。”

    朱由校闻言摆摆手,这个冯三元言语狂妄,乱议朝政,他心里真的很是不喜。

    但刘一燝说的对,冯三元身份是御史,还是右都副御史,向皇帝建言本就是他的职责。

    如果自己因为这个事情就罢免,甚至抄家啥的,虽然自己心里爽了,但自己的名声就坏了,天下定会觉得自己不会容忍。

    想到这里他在心中无奈的叹了一口气,这个冯三元死罪难免活罪难逃,不处罚他自己真的不爽。

    “冯三元虽为御史,建言虽是其职责,但也不能狂言妄语,而是应该有理有据。既然如此狂悖之言朕就不计较了,着罚俸三月,好好反省,以后说话要有凭有据,不可妄言。”

    刘一燝等人闻言顿时长舒一口气,连忙对于朱由校拱手而拜。

    “陛下圣明。”

    冯三元虽然心中仍觉得自己没有错,但也只能拱手称是。

    经过冯三元这么一闹,朱由校的兴致也被打搅了不少,对于后面的内容也有些意兴阑珊起来。

    其后吏部尚书温体仁又站出来禀报,说户部已经确定好前往西洋的使团,并且按照原计划九月十五日从北京出发,坐海船经过南直隶前往广州,到时候再搭乘佛郎机的船只前往欧洲。

    这个本就是商定好的,朱由校也不阻拦,直接颔首称是。

    其后诸如辽东赈灾,以及袁可立在江南推行新关税等的事情,都没有经过什么大波澜,都是下面禀报,朱由校直接同意。

    很快一个时辰就过去了,朱由校见时候不早了,也没什么事情了就给魏忠贤示意退朝。

    “退朝!”

    魏忠贤当即领会,上前几步,很快就扯开嗓子喊起来。

    随后鸿胪寺官员“唱”奏事毕,鸣鞭驾兴,待朱由校圣驾退后,百官亦退,各回衙门莅事了。

    朱由校坐着銮驾到了乾清宫,便往冬暖阁走去。自从上次去西苑避暑以后,他越发喜欢上了西苑,可惜此地距离内阁、军机处以及司礼监太远,平时传召什么人很不方便。

    再加上现在已入九月,天气也没有那么炎热,朱由校便重新搬回来乾清宫居住。

    “陛下,工部尚书徐光启求见。”

    回到乾清宫换上常服的朱由校,正要翻阅题本,这时就听见何宁的禀报。

    朱由校闻言暗暗疑惑,徐光启找自己能有什么事。

    “让他进来吧。”

    没过一会,就见何宁带着徐光启走了进来,只是徐光启手中还举着一个木盘,上面的东西被一块红布盖着,让朱由校看不清楚是什么。

    “微臣工部尚书徐光启,叩见陛下。”

    徐光启进来,把木盘轻轻一放下,当即就对朱由校躬身行礼起来,朱由校见状更加好奇起来。

    “起来吧,张昶赐座。”

    朱由校说完便望着徐光启道:

    “徐爱卿,朕看你这还有备而来,还搞得挺神秘的。什么事情不在早朝的时候禀报,反而单独过来朕单独说呢。”

    徐光启缓缓起身,一见皇帝说这话当即面露笑容,望瞥了一眼他放在桌子上的木盘,笑着说道:

    “陛下,此事事关重大。现在也是刚弄出来,微臣没有来得及事先禀报陛下。而是事先把东西拿过来,想要陛下亲自瞧一瞧,把一把关,再作定夺。”

    徐光启这么一说,朱由校更加好奇了,缓缓站起身来,就想看徐光启究竟要呈上什么东西。

    “陛下,臣记得三月前您曾跟微臣讨论铸造铜币、银币之事。当时苦于发行银币、铜币,民间定会疯狂造假。因此您提议在钱币边缘刻上印齿,作为防伪之用。

    您把这个任务交给微臣以后,微臣便纠集宝泉局工匠进行商讨,发现其关键还是在钱币的模具上。最后经过反复刻制模具,终于制造了一批质量上佳的银币跟铜币,还请陛下过目。”

    朱由校一听这话顿时眼睛一亮,他真的没想到现在的好消息是一个接着一个,先是均田均役,其后又是税制改革,现在钱币改革也略有成效。

    “好,徐爱卿你果然是肱骨之臣,朕没有看错你,赶紧把钱币拿来,让朕看看。”

    何宁见状连忙上前,端起木盘来到了朱由校面前,伴随着红布的拿开,朱由校也看清楚新制钱币的模样。

    木盘内一共有五列堆叠整齐的钱币,其中四列银币,一列铜币。

    徐光启此时也走到了朱由校的面前,耐心的讲解起来。

    “陛下,按照您的吩咐,银币的最大币值为一两银子,其后还有五钱、两钱、一钱的币值。他们币值跟重量符合,民间只要称一下,或者用手掂量就可以知道是否足值了。”

    朱由校闻言就拿起了那个那个面值为一两的银币,仔细打量起来。

    因为涉及到重量跟大小,这个面值一两的银币没有采取传统圆形方孔的制造方法,而是类似于民国时期的银元,中间无孔,一面用楷书写着“天启年制”四个大字,背面则上下“一两”两个大字,银币的边缘则是一圈细微的锯齿,摸起来有些涩。

    朱由校用手掂量着银元,随后对张昶说道:

    “把戥子拿来。”

    见张昶连忙出去拿称东西的戥子,朱由校又拿起那个币值为五钱的银钱。

    这个就是圆形方孔,不过形制稍微大了一圈,比一两银币略小,上面的文字也差不多。

    “陛下,百姓平日生计除非做生意、或者婚丧嫁娶,基本上很难用到一两银子。但五钱、两钱,一钱银子却用的很多。

    这一钱银子等于一百文左右,就不会像一两银子那般使用的少了,到时候可能要大量制造,来满足百姓的需求。”

    朱由校一边听着徐光启的介绍,一边拿起一个面额一钱的银币跟一个铜币,相互比较起来。

    这个一钱的银币比铜钱略大,重量稍微重一点。

    “你做的不错,这种银币制作精美,看来是花了不少功夫的。并且现在有了这种边齿技术,民间仿造也比较困难了。”

    朱由校越说越发满意,说着就扭头给何宁嘱咐道:

    “你去文渊阁,把内阁的几人请过来,就说有重要的事情商量。”

    何宁闻言当即领命而去。

    “徐爱卿,这种钱币看起来不错,朕觉得可以大规模炼制,但其中造价几何,需要什么材质等等。等待会刘一燝他们过来,他好生给他们说说。”

第三百八十六章 银币的利润

    徐光启一看皇帝这态度,就知道他已经认可了,顿时拱手称是。

    而此时的文渊阁内,刘一燝还在讨论今日早朝的事情,突然见何宁前来,说皇帝招他们过去,顿时疑惑不已。

    “何公公,不知道皇帝找我们可有什么事情。”

    见刘一燝询问,何宁也自然会给他名字,当即拱手道:

    “刚才徐尚书带了一盘钱币来,说前段时间嘱咐的银币跟铜钱铸好了,请陛下看呢。陛下瞧了一下甚是满意,因此就诸位阁老过去商议。”

    刘一燝等人闻言互望了一眼,这个消息他们倒是听到徐光启说过,只是没想到居然这么快就造好了。

    于是五人当即起身,在何宁的带领下往乾清宫走去,没过一会便到了冬暖阁。

    但众人刚走进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了皇帝的声音。

    “徐爱卿,你说得果然没错,这些都是足量的,这样百姓交易起来也甚是方便,民间也难以仿制。”

    等众人走进去,就见皇帝正在拿着戥子称银币,徐光启也在一旁观看。

    徐光启刚想说话就看见刘一燝等人走了进来,朱由校一见内阁诸人,就把戥子放下,对着他们说道:

    “你们来了,赶紧过来看下徐爱卿刚刚主持制造的钱币,朕看了下很是不错。”

    众人一进来也被木盘上面的钱币所吸引,见皇帝招呼他们看,他们也不扭捏,纷纷上前拿起钱币看了起来。

    “怎么样,朕看这种银币制造很是精美,并且旁边有边齿,民间如果仿造起来也不容易。币值也分为一两、五钱、两钱、一钱,既可拿来储藏,小面额的也可以用作百姓日常交易,甚是方便。”

    刘一燝、叶向高等人闻言便仔细端详起来,甚至还用手掂量起了重量。

    “陛下,就是不知这种足量的银币原料有些什么?造价几何?”

    叶向高最先反应过来,他一边掂量银币,同时也抚摸着银币边上的锯齿,一边耐心询问起来。

    朱由校见状便把目光投向徐光启,徐光启略微思索,缓缓说道:

    “这种一两银币,其白银含量在八成九,铜一成,其余为镍。其余五钱、二钱、一钱银两均是如此”

    众人闻言就更加仔细端详手中的银币,就见这银币泽润柔白,看起来材质不错,如果八成九的银币是这种效果的话,那确实是很划算的。

    看着众人看得更仔细了,朱由校在心里暗暗算了起来。

    如果徐光启说的没错的话,去除镍和铜以及人工的成本,每铸造一枚银币,朝廷的利润就在百分之八左右。

    这个利润看似很低,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详细算的话,铸造一百万就八万两,一千万就八十万两,除了铸造银币外,真正的大头还是铜币,其中的利润怕是更高。

    想到这里朱由校满意地点点头,看向刘一燝等人说道:

    “你们觉得如何,这种银币制造的如何,是否适合大规模推行。”

    之前币制改革,内阁众人便出言支持过,现在见制造出的成品很不错,也有些满意。

    但刘一燝还是有些担忧,白银含量接近九成,这已经很高的,并且其制造还很精美,如果到民间流通,就怕会有许多人会熔铸后重新仿造。

    “陛下,这种银币确实不错,如果大规模推行微臣倒是不反对,但就怕民间会收藏私铸以次充好,那就麻烦了。”

    徐光启闻言当即摇摇头,这个问题他之前就跟皇帝商量过。

    “首辅放心,且不说这银币外圈的锯齿民间很难仿造。就说这银币含银比重八成九,跟其他仿造的是完全不同。只要朝廷宣扬得到,民间很容易辨认。”

    徐光启说着就走上前,拿起一个一两重的银币,面对刘一燝等人疑惑的眼光,缓缓说道:

    “达到此含量的银元,色泽白润柔和,哪怕用久了擦去污渍后,也会有很强的光泽。”

    他说完就对着银币轻轻一吹,手中银币顿时发出一声清脆的声音。

    他说完就转身望向朱由校,随后又对内阁诸人解释起来。

    “陛下,诸位阁老。朝银币吹或者敲击,银币发出的声音纯正婉转、柔和,略有沉稳。而含铜量高的假银币,敲击后发出的声音尖高,全铜镀银的假银币声音更是尖锐短促。而含锌量高的假银元声音脆而响,夹铜或夹铅的假银元声音呆滞而没有声音。

    所以民间仿制起来很麻烦,除非用足额的白银,不然再怎么仿制也很难弄出跟朝廷银元一样的锯齿,仿制的银元也很难发出如此清脆的声音。

    只要朝廷推广得当,百姓想要辨别银币有没有掺假是很容易的,民间想要仿制也极其困难,还请诸位阁老放心。”

    随着徐光启的说辞,刘一燝等人也有样学样的或敲击,或轻吹银币,果然听见一阵清脆的响声。

    “确实如此,如果这样就放心了。”

    刘一燝试验以后也放心心来,随后对朱由校拱手道:

    “陛下,如果真如徐尚书所言,那这种银币便可以制造。”

    朱由校对刘一燝的首肯并不意外,毕竟制造银币的好处与弊端之前就跟他商量好了,现在也只要银币质量跟防伪做的好就行了。

    于是他又扭头望向孙承宗四人,缓缓对其说道:

    “刘爱卿既然没有意见,那诸位爱卿觉得如何。”

    叶向高、孙承宗等人见状互望一眼,随后叶向高躬身而言道:

    “陛下,臣等觉得甚好。只是按照臣的考量,这新铸造钱币中,百姓所用最多的,要么就是铜钱,要么就是一钱银币。其中铜钱是日常交易所用,其需求量要远远高于银钱。

    这银钱推行臣等十分赞成,但这铜钱铸造也不容小觑,甚至是朝廷的重中之重,不可小觑。”

    朱由校闻言也点点头,叶向高说的很对,银币最小的只是一钱。由于其面额大,日常使用场景也没有铜钱多,所以铜钱的铸造确实不容忽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7839/ 第一时间欣赏朕这大明还有的救最新章节! 作者:河蟹道人所写的《朕这大明还有的救》为转载作品,朕这大明还有的救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朕这大明还有的救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朕这大明还有的救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朕这大明还有的救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朕这大明还有的救介绍:
1620年,此时的大明风雨飘摇,危机四伏,外有强敌伺服,内有朝局混乱,天灾不断。作为穿越者的的朱由校,他应该如何挽狂澜于既倒,证明这大明还有的救呢?朕这大明还有的救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朕这大明还有的救,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朕这大明还有的救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