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朕这大明还有的救TXT下载朕这大明还有的救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朕这大明还有的救全文阅读

作者:河蟹道人     朕这大明还有的救txt下载     朕这大明还有的救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百八十七章 铜钱的暴利

    朱由校想到这里就走上木盘前,重新拿起一枚铜钱仔细端量起来。

    手中的铜钱跟朱由校记忆里的铜钱无异,同样是圆形方孔,“天启通宝”四个大字被刻在上面。

    “徐爱卿,那你就说说,这铜钱造价几何。”

    看着皇帝一边拿起铜钱,一边望向他,徐光启连忙走上前,仔细介绍起来。

    “陛下这种色泽光亮,一枚含红铜六成,白铅(锌)三成,锡、铅为一成。这种铜钱虽然含铜相比万历年制铜少了一成,但由于加入白铅,色泽更亮,本钱比之前也更低。”

    六成?

    朱由校一听这话,又再度端详起手中的这个铜钱,就见这钱币还是呈黄铜之色,很是光亮,质感也不错,六成的比例还算可以。

    在他印象里满清的铜钱比例比这个更低,并且这么低的比例可以有效防止私铸,私铸者哪怕熔钱也没有什么利润。

    一想到这里,他也在脑海中思量起来。

    如果扣除成本,铸造铜钱的成本可以在七成,剩余三成都是利润了。不过也不能这么算,因为这还要算原料的成本,跟铜钱的币值呢。

    想到这里他缓缓望向徐光启,把问题抛给了他。

    “徐爱卿,既然这铜钱内,铜占六成,那朝廷铸造铜钱的利润看起来就很高了。”

    徐光启点点头,他来之前就算过其中利润,算出来后更是惊讶不已。

    “陛下,如果以一炉为例,每炉用铜一千二百斤,每百斤加耗铜四斤,共耗铜四十八斤,共耗铜一千二百四十八斤。

    臣就以云南铜价为例,银四两市铜一百斤,如果加上运费,人工等,铜的本钱为七十两左右,而铅锡其余铅锡本钱为三十两,因此一路铜钱共计一百两。

    而每炉除去损耗,实净铜铅锡二千一百八十四斤,每钱一文铸重一钱二文,共铸钱十八万两千文。”

    听着徐光启这么详细地说明,朱由校有些算不过来实际的利润了。

    不过在场诸人都是大明朝最聪明的人之一了,略微想一会就知道了其中利润。

    “陛下,民间银铜币值大约一两银子一千文铜钱,如果照这个计算,本钱一百两的铜铅锡,铸造出价值可铸造出价值一百八十二两的铜钱。”

    朱由校闻言同时惊讶不少,这么看锻造铜钱可是要比铸造银币利润高多了,这足足有八成利润啊。

    但这也让他更加疑惑,既然利润这么高,为何之前的皇帝都没有大规模铸造铜钱,难道仅仅是铜紧张嘛。

    于是他便向叶向高详细询问起来。

    叶向高本身就是商贾家族出身,对于经济之事也颇有了解,听到皇帝询问,当即拱手道:

    “陛下,现在虽然算起来铜钱利润高,但这也是颇为圆满的情况下,就拿银铜比价来说。虽然现在朝廷银铜比价是一两银子兑一千文铜钱。

    只是我朝自张太岳一条鞭法以来,一直采取银两征收赋税,民间对银子的需求极大。

    所以银铜比价要视情况而定,有些地方是一比一千两百文,甚至最高有一比一千五百文。

    这么算的话,铸钱虽有八成利润,但这只是最大利润了,一般少则五成,两成都有可能,视情况而定。”

    朱由校闻言点点头,这么做就说的过去了。

    不过五成和两成利润又如何,哪怕是有一成利润,自己都会大力印制铜钱。这种事情对于朝廷好,有利可图,对于百姓更是好的,缓解钱荒,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如此的话更是要做了。我看这银币跟铜币不仅有利于朝廷,更是有利于百姓,不仅要办,还要大张旗鼓的办。今日我们就商议个章程出来,把此事敲定。”

    众人闻言并不意外,毕竟之前就已经商定好了,现在看来新币符合规格,那就推行倒也无妨,但是还有些问题需要跟皇帝敲定。

    “陛下,这银币炼制倒也没有什么,只要把朝廷原本的银两逐渐熔铸成银币即可。以后朝廷俸禄、兵卒军饷一律用此就行,到时候定会通行天下。

    但铜币确实较为麻烦,朝廷本来就缺铜,现在矿禁这才刚开,官矿的话也只有云南布政司在开采,所以想要获得铜矿有些困难,如果采购铜器熔铸成本又高,不划算。”

    见孙承宗抛出自己的疑惑,朱由校倒不意外,他之前也被这个问题困扰,不过也想到了一些办法。

    “朕之前就听说云南铜矿较多,自洪武年间便向朝廷输铜铸钱,只不过遭到神宗朝矿税使袭扰,致使现在有些混乱。

    不过朕之前也翻书查阅之前典籍,发现我神宗初年在四川泸州设有官铜店,以汇聚云南、四川等长江上游省份生产的铜,以足额提供两京铸钱用铜。

    朕看这个建议很好,可置官于泸州,以后云南、贵州、四川铜矿汇聚于泸州,随后在荆州、南京设置宝泉局,汇聚西南之铜于宝泉局铸造铜钱,由工部派专人前往负责铸钱。此两处当置一官,就在荆州主事,专董其事。”

    这个建议也是朱由校翻阅之前的题本、档案知道的。

    四川泸州本来就是水路汇聚,是云南、四川等地的铜水路外运的捷径,其成本仅仅陆路运输的四分之一。

    “至于人嘛,朕看太仆寺卿董应举不错,他前段时间跟着左光斗屯田,成效显著。不过此人能力出众,敢于任事,朕看可以升任工部左侍郎,前往南京主持西南采购铜矿与铸钱一事,诸位爱卿觉得如何。”

    董应举这个人朱由校一直想要重用了,他自从去年上书建议在京畿屯田以后,就被朱由校任命为京畿屯田使,虽然屯田最开始还有些波折,但到现在也算顺利。

    上个月就收到他的题本,说自去年十一月以来,安置辽东、山东流民一万三千户于顺天、永平、河间、保定一带。

    并且拿着京畿总督邹元标给的十万屯田银四处奔走,购买民田十二万余亩,连同闲地共十八万亩广招流民耕种,并开水渠、修堤防;连同猪舍、仓库、坊圃、运输工具等设备,仅费款五万两,而年收麦谷达七万石。

    这个事情被邹元标大加赞赏,上书向朱由校表彰董应举,就连朱由校看到以后也震惊不已。

    以前都是他给别人钱,别人花的一分不剩,还要反过来向自己要钱。

    而董应举不一样,不仅拿钱把事情办的很漂亮,安置流民、拓垦荒田,还上缴赋税,最后反过来给自己说钱只花了一半。

    这种臣子怎么让朱由校不喜欢,怎么会不重用呢。

    一听皇帝任命了董应举为工部左侍郎负责铸钱,刘一燝等人也点点头,此人的才干他们也听邹元标等人提及过,能力也是认同的。

    “董应举此人敢于任事,今年在京畿屯田主持的不错,确实可以担任西南铸钱的重任。但滇铜如果在荆州、南京两地熔铸,那北京工部宝泉局那该如何是好。”

    刘一燝见皇帝这么说,当即点头同意,但也抛出了另外个问题,在他看来还是要从长计议为好。

    没想到朱由校闻言呵呵一笑,望着木盘里面的钱币,随后拿起一个银币对着他们说道:

    “这有什么难的,有铜就熔铸铜钱,如果没有铜,北京工部宝泉局主要熔铸银币不就行了。内帑、户部的银两,每年押解到京的银钱,想要全部熔铸成银币没有那么容易。

    再说这铜矿之事,朕看如果只从云南找确实有些麻烦。天下之大,朝鲜、日本、吕宋、西洋等地物产丰厚。现在既然已经开海,那就鼓励商贾多运铜、银至我大明。

    朕看就依照鼓励运粮那般方法,对于运银、铜至我大明的海商,关税都给予减免,并且宝泉局也可以出面收购,保证其利润,商人重利,到时候定会有人银铜回来,可以弥补我大明银铜不足。”

    海外哪里有铜矿,朱由校可是一清二楚。但现在实力还不够,只能和和气气的做生意,到时候实力够了,定要向日本、吕宋等地借一些过来使用。

    听到皇帝心中对此事早就有了规划,刘一燝等人也没了顾虑,拱手道:

    “如此布置甚妥,臣等没有异议。”

    “那就这么办吧。”

    朱由校看众人听命后,心情也很是不错,随后对徐光启说道:

    “诸位爱卿,具体细节就由你们商议吧。但朕也有三点想法,一是这宝泉局必须由朝廷掌管,目前只能有北京、南京、荆州三个地方可以铸币,其余布政司不得随意铸币。

    二是新铸银币、钱币一出,民间定会有私自仿制的,朝廷一定要发文,对于这些事情绝不姑息。”

    说到这里朱由校顿了顿,上面两个可以说是老生常谈,历朝历代私铸钱币都屡禁不绝。

    他这里也只能向刘一燝强调下,刘一燝等人也知道该怎么做,不用他多赘述。

    他最想说并不是这两个,而是第三点。

第三百八十八章 朱由校的建议

    朱由校刚才在心中简单估算了下大明朝廷拥有的白银储备。

    加上内帑、以及户部存银,还有新押解的盐税银子,大约有三千万两左右。

    但这与整个大明朝的白银储备相比,只是九牛一毛。

    朱由校前世便看过一篇文章,里面详细讲过中国历代白银产量,加上明朝中后期的海外流入的白银,加起来有八亿两左右。

    因此哪怕朱由校把这三千万两全部弄成银币,也仅仅占据百分之三而已,与民间所用的白银数量相比,这个数字根本不够看。

    甚至把三千万两银币全部投放到民间,也对大明民间翻不起什么浪花来。对于民间来说,也就是多了一种新的货币而已。

    因此进一步推行钱币改革,也为了让朝廷更好的创收,让朝廷收取铸币的差价和利润。他必须想办法鼓励民间百姓把手中白银主动交付宝泉局,兑换成银币或者,铜钱才行。

    想到这里,他稍微整理下思绪,便对着刘一燝、徐光启等人郑重其事道:

    “朕早就听闻民间富商大贾,每每赚钱后就喜欢把银钱藏于家中地窖,不再使用。朕想着必须鼓励百姓把手中的白银、铜器主动兑换成银币、铜钱才行。”

    这话一出,众人面面相觑。他们自然是聪明人,自然明白皇帝这么做的目的。

    朱国祯率先站出来反对道:

    “陛下,如此恐怕很难,市面上本来就币值复杂。从太祖以来,每次新皇登基都会大铸造钱币,百姓手持各朝通宝,在他们看来,只要是银两跟铜子就行,其他的他们不会关心。

    如果让百姓主动兑换除了对朝廷有些稍许得利外,对百姓任何好处,反而会徒增麻烦。如果朝廷因此强行让百姓兑换银币、铜钱,万一下面官吏处置失当,民怨沸腾那就麻烦了。”

    其余等人一听朱国祯这么说,也暗暗点头,觉得朱国祯说的甚有道理。

    他们刚才听了皇帝的想法,顿时觉得不可行。心想还能有什么好的办法让百姓换成银币、铜钱,无非就是强迫嘛。这种扰民之法他们是万万不可接受的,一个做不动不好,下面有人强迫百姓兑换,怕又会再蹈反抗矿税之事了。

    见下面众人反对,朱由校也不意外甚至也不在意,因为在他心中有了想法。

    “诸位爱卿多虑了,谁说要强迫了?朕说的是要让百姓主动兑换,其中办法朕也想到一个,你们听下看是否妥当。”

    众人一听皇帝不强迫百姓,而是要让百姓自愿兑换,心中疑惑更甚,不知道皇帝能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看见众人疑惑的眼神,朱由校略微思索后,有条不紊的解释起来。

    “徐爱卿刚才说过了,制造银币有八分(8%)的利润,制造铜钱有八成到三成(80%-30%)的利。正所谓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正如刚才朱爱卿所言,强迫百姓兑换只会徒增矛盾,还让百姓反感,到时候定会重演神宗朝反抗矿税之事。

    因此朕的想法便是让利,唯有让利于百姓,百姓才会主动把白银换成银币,还不会怨恨朝廷,反而会感谢。”

    让利?

    看着皇帝这般说辞,在场诸人最开始一懵,随后就明白啥意思了。

    皇帝的意思太明显不过了,既然不能强迫,那就把朝廷铸币的利润让出一点,给愿意前往宝泉局兑换银钱、跟铜钱的人。

    “就是不知道陛下想怎么让利,让几分利。”

    这时朱国祯也不再出言反对,反而对皇帝“让利”的想法甚是感兴趣。

    “不需要多,白银八分利,只要让两分利就可以了。铜钱也不宜过多,只要五分利便可。”

    此话一出,众人也开始盘算起来,许多人想着想着也纷纷点头起来。

    “如此甚好,如果让利于百姓,百姓定会愿意主动把手中的银两、铜器兑换成银钱,铜币。只是铜钱让利是否太少了。”.q

    朱国祯觉得皇帝说的甚是有道理,但心中也有些疑惑。

    银钱还好,铜钱的利润高达八成到三成,但现在只让利五分,这未免太抠搜了,既然让利就应该让大一些才行。

    只是他话刚说完,叶向高就摇摇头站了出来。

    “不可,依我看这利让的还高了。让利五分,价值一百文的纯铜可兑换一百零五文,别看这个数额不多。但这等好生意定会让许多人趋之若鹜,甚至还会怀疑朝廷会不会有什么别的心思呢。让利四分、三分都是可以的。”

    朱由校听着叶向高这话,心想叶向高果然对财税、数字一事敏感,立马知道了其中的关键。

    这个让利确实不高,但正因为不高才会让百姓相信。

    如果直接打出让利一成,肯定没有人愿意过来兑换,唯恐朝廷会欺骗自己。

    “确实如此,不过也不能太低了,太低就没人愿意兑换了。并且还不能大规模放开兑换,只限于宝泉局所在地,不然蜂拥而至,定会出现混乱。

    还有宝泉局也不是过来兑换就给换,每月一定兑换银币、铜钱的额度,一旦满了必须等下个月才行。如此百姓定会珍惜兑换名额,觉得这种利不可轻得,定会踊跃兑换。”

    听着皇帝说出这么多奇思妙想,众人听了暗暗称奇,暗想皇帝想法真的好,放在民间绝对是个商贾奇才。

    “陛下慧眼如炬,如此做法定会让成功兑换的百姓对朝廷感恩戴德,不会心生怨恨。”

    “确实如此,如果在三地试点,并且每月有兑换额度,还不容易引起地方混乱。如果不行,也可进一步修改或者废止。”

    沈灌闻言当即躬身赞同,其他众人也觉得这么做是可行的,也没有了其他疑问,纷纷称是赞同。

    见众人纷纷赞赏这个想法好,朱由校也是微微一笑,心想这才哪到哪,以后的金融花样多着呢。

    “好,那就这么办了。不过既然要熔铸、兑换钱币的话,就定要涉及到钱财之事,依朕看以后宝泉局单独拎出来,就让户部跟工部共管吧。”

第三百八十九章 孙元化去西洋

    朝廷最根本的就在于钱。

    只要有钱,啥事都可以做。如果没钱,哪怕你有雄心壮志,也无法施为。

    因此见铸币的事情终于定下来了,朱由校不禁长舒一口气。

    铸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要把百姓的银两都换成银币更是如此,没有十几、二十年很难办成。

    但明知如此,朱由校还是要坚定不移的推行此事。

    因为这不仅会给朝廷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更可以把朝廷的货币之权收归国家,让大明朝廷重新掌握铸币权,跟为以后的钱庄、银行做铺路。

    朱由校在前世的时候,经常看一些网络小说,主角一即位就设立什么钱庄跟银行,百姓们动不动就都存进去了,主角立马赚的盆满钵满。

    但朱由校穿越后才知道,这根本是行不通的。

    金融讲究的就是两个字:信任。

    而明朝的官员、百姓对皇帝本来就很不信任。

    特别大明朝廷经济方面的作为是一塌糊涂,从最开始不让用银两,必须要用大明宝钞,这么用罢也无所谓。

    只是朝廷随意滥伐,真把其当成了印钞机,导致大明宝钞极度贬值,拿去当厕纸都嫌膈手,更别说万历皇帝矿税之祸等等。

    所以朝廷的金融信誉几乎为零,如果自己上来啥也不干,直接推出钱庄、银行。定会被官员、百姓认为是皇帝敛财的手段,先不说同意不同意,但抨击、批驳是一定的。

    因此对于组建钱庄、银行之事,朱由校慎之又慎,不敢轻举妄动。

    他想先慢慢改革税制,铸造货币,让百姓商贾从中获利。这才能重拾朝廷经济信誉,以后的事情也会更好做。

    想通此事以后,朱由校又跟刘一燝商议了些细节,就让他们去退下自己商议了。

    只是等刘一燝走后,徐光启还站在原地,不见离开的意思。朱由校见此甚是好奇,不由地问道:

    “爱卿可还有什么事情要给朕商议吗?”

    徐光启面露苦笑,缓缓的点头躬身说道:

    “陛下,臣留下来是有一件事先要求您允许。”

    见徐光启这么一说,朱由校更加好奇了。

    “什么事,徐爱卿但说无妨,自朕即位以来,你尽心用事。其中功劳朕都看在眼里,只要合理的,朕定会同意。”

    “陛下,此事其实也不是为了臣自己,而是为了臣的学生孙元化,臣想请求陛下让他也出使西洋。”

    让孙元化出使西洋?

    朱由校恍然大悟,他今日早朝的时候,看了礼部递上来的名单。

    这次朝廷出使的有四人,其中礼部两人,分别是主客司与四夷馆各出一名郎中,鸿胪寺一人,最后一人便是锦衣卫的人。

    名单上的三名文官均出自大明朝外交部门,其中一个出自四夷馆的员外郎更是会佛郎机语。

    对此朱由校也没有说什么,毕竟第一次去属于探险性质,说实话是有些风险的。

    朱由校也不会派什么重要人物去,万一出事就麻烦了。

    等去了简单了解了情况后,朱由校想着就要派出一个大使团前往,那次才是第一次正式出访,到时候定要派一些重要的人去。

    因此朱由校听到徐光启想让孙元化去,顿时有些惊讶,当即好奇的询问起缘由。

    “孙元化此人能力出众,一直在里草栏场任职,又对研制克虏炮、燧发枪有功,朕一直在心里记着。还想着以后让他出任外职,爱卿怎么突然想让他出使西洋。”

    徐光启一听,也微微点头,他当然知道跟去西洋相比,在大明任职其实是更加划算。

    在大明任职不仅安全,自己还可以助力于他,让他未来仕途也会更加顺利,而去西洋的话就只是他一个人打拼,其中凶险自不用说。

    但当他听过孙元化的分析后,他也转变了自己的想法。

    “陛下,这既是微臣的想法,更是孙元化自己提出来的。孙元化本就是举人出身,因受到陛下抬爱,一直受到重用,无论是微臣还是他自己都甚是感激陛下。

    但上月他突然找到微臣,说自己想要代表去西洋,一则他本就对西洋之学感兴趣,想亲自去看看。

    二则他本身会佛郎机语,也与汤若望等人有联系,如果去了西洋,能更方便了解当地的情况,到时候给陛下介绍起来也方便。

    三者他说目前的西洋之书,都是从汤若望等人带过来的,不是最新的。他本身对西学感兴趣,如果去定要给大明再带些最新的西洋之书来。”

    朱由校听着这话,随即用手托着下巴,略微思索起来。

    看来孙元化的是有自己想法的,他有其他人所没有的优势,便是他对于西洋情况要比朝廷礼部那些人还要熟悉。

    如果去了以后也会更加细致的了解西洋诸国,给自己的介绍也更加详细。

    “孙元化拳拳报国之心,朕自然是知道的,如果他想去朕肯定同意。但从大明到西洋数万里之遥,我听西教僧侣说光坐船都要大半年,其中海风、食物、海盗等等凶险异常,朕对其略有担心。”

    “陛下,微臣也知道路途遥远艰难,但孙元化并不惧怕这些。这毕竟是我大明第一次去西洋,如果派孙元化去详细了解西洋情况,对我大明甚有裨益。

    至于其中的风险,孙元化也是知道的。他已经明言,如果真出事,那就如战死沙场,为国捐躯,还请陛下不用忧虑。”

    徐光启听到皇帝的担忧,他心中也是这么想的。只是孙元化早就明了其中风险,哪怕他劝说也无用,现在他只能据实禀报,支持孙元化了。

    听到到徐光启这一番解释,朱由校也不禁叹了一口气。

    “话说到如此,朕如果不同意,那就显得朕太绝情了。”

    他说到这里就望向徐光启,郑重其事说道:

    “着任孙元化为户部郎中,提主客司事。此次前往西洋的使团以他为首,全权处理其事。”

    徐光启一听心中也暗暗舒了一口气,当即躬身道:

    “遵旨,臣为孙元化谢陛下。”

    朱由校缓缓点点头。

    “你回去多给他嘱咐下,也让汤若望等人说给他说下西洋情况,以及航海注意事项。”

    “还请陛下放心。”

    “嗯,就这样吧,朕累了。”

    见徐光启点头,朱由校也不想说什么了,直接摆摆手让徐光启退下。

    看着离去徐光启,朱由校缓缓起身,向御座的对面的墙壁上走去,偌大的《坤舆万国图》挂在墙壁上,格外醒目。

    朱由校站在地图旁,目光从北京方向逐渐往下延伸,经大明、南海、菲律宾、马六甲、印度、非洲、最后到了欧洲。

    这么长的距离,作为穿越者的朱由校也知道其中的凶险。

    因此不管孙元化出于什么目的,是想要立功,还是名声也好,朱由校对此都充满了敬佩。

    同时心中也在暗想,既然派孙元化去,那许多对于欧洲的计划,也可以早一些布置了。

    -----------------

    贵州布政司

    俗话都说贵州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山离天三尺三、人无三分银,洪承畴原本以为只是传言,但一进这地界就知道这话所言非虚。

    自从八月初接到押送粮草的任务,洪承畴便马不停蹄出发,带着船队沿水路趁着还有西南风,挂帆逆长江而上,前往武昌府。

    得亏朱燮元为五省总督,湖广布政司也在其管辖之下。在粮草运到以后,湖广布政司便协助朱燮元调拨民力,水陆兼程赶到贵州。

    但一到贵州,洪承畴当即就领略了贵州的特色,山峦峰聚,到处都是崇山峻岭,想要陆路运输很是艰难,只要扼守交通要冲之地,外面很难打进来。

    所幸朝廷也知道这一道理,因此在创设贵州布政司的时候,秉承着“固守一线之地”的思想,在前往四川、云南、湖广三布政司的路上设置众多驿站,并在其中广置卫所,鼓励军屯。

    原本这些驿站经过上百年的经营早就破败不堪,当地土司也对朝廷越发不恭顺。

    但经过万历朝的播州之役跟三月四川永宁讨逆后,西南四大土司的两个都被朝廷平定,现在只剩下水西安氏跟水东宋氏还在,让贵州诸土司有点惧怕朝廷。

    特别现在朝廷大军云集,想要一举剿灭水西安氏,众土司们见状也不敢轻举妄动,唯恐得罪朝廷,最后被安邦彦所连累。

    当然这些土司也都是看人下菜,他们的所谓不轻举妄动,无非就是在看戏,看这一场战果如何。

    如果朝廷胜了。到时候朝廷挟大胜之威改土归流,他们也不敢多说什么。但如果朝廷死活剿灭不了安邦彦,到时候各个土司也不会给朝廷面子了。

    但不管如何,洪承畴目前还觉得挺好。

    作为贵州布政司左参议,兼粮道御史,他一路待遇还是很好的。贵州西北各土司都不敢得罪这个大官,对其甚是恭顺,纷纷派人前来帮忙搬运粮草。

    有了他们的助力,洪承畴很快把粮草押运到了贵阳。

第三百九十章 兵马集结

    贵州布政司,贵阳城。

    贵阳始建于元代,大明立国以后于此地设三司掌管贵州之地,把水西安氏与水东宋氏族长迁入贵州城,并确令安氏治水西,宋氏治水东。

    由此安氏跟宋氏变成了贵州最主要的土司之一,但现在这个局面即将被打破,在整个贵州的局势也越发波谲云诡起来。

    这种氛围在在洪承畴进入贵阳地界,感受越发深了。

    洪承畴一进入贵阳地界,立马就有兵马前来接应,最开始洪承畴还甚是奇怪,这些人马很多都手持白杆长枪,不像官军打扮,等接触了才知道,其实来自重庆府的石柱石柱宣慰使秦良玉的人马。

    “敢问前面可是秦宣慰使内侄秦翼明参将?”

    洪承畴是一个心思缜密之人,知道秦良玉一家子战功卓著,深受皇帝跟朝廷信任。以后自己负责粮草供给,自是要经常打交道的,当即开始熟络起来。

    秦翼明看起来只有二十多岁,经过永宁一战,已经升任为参将,在其表兄秦民屏被任命为永宁总兵,带走五千白杆兵以后,他便跟随在秦良玉左右,掌管剩余四千余白杆兵。

    今日他受秦良玉的命令,前来接应洪承畴,没想到洪承畴对其百般客气,让他对眼前这个文官顿时心生好感。

    “不敢当,末将确实是秦翼明。我来之前秦宣慰使特意嘱咐我,说现在贼兵众多,定要我保护好洪参议的安全,现在见你无恙,我也就放心了,还请快快出发。”

    秦翼明这话让洪承畴摸不着头脑,他一路上甚是安全,根本没有见到什么贼兵啊。

    秦翼明见洪承畴心中疑惑,一边让手下赶紧护送粮草启程,一边耐心解释起来。

    “参议大人有所不知,现在水西安氏见朝廷大军云集,非但不知悔改,不交出安邦彦等人,反而暗中联络手下土司,以及水东宋氏,想要一起谋反叛乱。

    而水西安氏跟水东宋氏都在贵州西境以及贵阳附近,你又从贵州西北入境,进来的时候相安无事,但一进入贵阳境内就有些危险了,因此才会派我来特意护送。”

    “怎么水东宋氏也有异动?”

    洪承畴闻言顿时一惊,他来之前对于贵州土司情况也有所了解,知道贵州原本有四大土司最有势力。

    分别是思州田氏、播州杨氏、水西安氏、水东宋氏,这四个在贵州根深蒂固,势力不可小觑。

    但其中思州田氏在永乐初年被剿灭,播州杨氏在神宗朝谋反,也被剿灭,现在就剩下水西安氏跟水东宋氏两个大族了。

    如果他们两个都要谋反的话,朝廷却不好对付,特别水东宋氏虽然底盘小,但置所开阳和乌当两地距离贵阳特别近,到时候怕不好对付。

    “是的,之前还对朝廷甚是恭顺,现在越发不听号令了。今日水西、水东两地使者已经来到了贵阳,看来是要做最后的挣扎了。”

    洪承畴闻言也默默点头,他也从惊讶之中反应了过来。

    心中暗想,这两个贵州最大的土司叛乱既是坏事,也是好事。

    坏就坏在二者联合势力很大,朝廷对付起来很是麻烦,但只要剿灭后,贵州土司对朝廷便再无反抗之心,到时候改土归流,废司置府县就很容易了。

    在秦翼明的护送下,一路上甚致安全,洪承畴很快就到了贵阳城外,此时的贵阳城已经成了一个大兵营,嘈杂着各种口音的人掺杂其中,让洪承畴一时难以分辨。

    所幸秦翼明来贵阳有一段时间了,见洪承畴疑惑,一边带指挥人马把军粮押送到军营之中,一边开始向洪承畴耐心地解释起来。

    “参议大人有所不知,现在这贵阳城驻扎将近五万兵马,其中有贵州总兵杨愈懋率领的贵州兵两万,朝廷振武军两万人,另有石柱兵四千人,其余贵州土司率兵六千人。”

    洪承畴刚进入城东大营,就见军营中壁垒森严,周围用木栅围了起来,每隔百丈就是哨岗。他跟随众人进入大营,听着秦翼明解释,往军营中纵目望去。

    就见左边是营区,每块都有不同的营区,用于区分哨营;而右边是校场,现在还有将官带领士卒训练,或练习鸟铳或练习炮法,“嘭嘭嘭”的鸟铳声不时的在耳边回响。

    “想必这就是京营的振武军吧,早就听说其纪律严明。来之前就曾在河北平叛,功勋卓著,战力甚强,现在来看果然如此。”

    洪承畴见军营正中竖立着“振武”的大旗,不由的感慨起来。

    他之前在南直隶兵部任事,也是知兵之人,但就见振武军这一股精神气跟别的就不一样。

    “确实如此,我之前也听说京营被陛下整顿以后军力大增,原本以为不信,心想这改制一年左右,再高能高到哪里去呢。直到亲眼见到才发现是自己想差了。

    与振武军将官聊天,才知道这里面的士卒在入职京营前,就被现任兵部尚书徐光启在通州练了两年多,因此军纪甚是不错,其中将官许多都是陛下亲自训练过的,有幸目睹天颜,对于火器甚是熟练。”

    秦翼明说着就望向正在操练火炮的振武军士卒,洪承畴定睛望去,就见有十余人正在操练一种他从来没有操练过的火炮。

    “这想必就是传言中的克虏炮吧,听说其威力强悍,射程最远可达二里,在辽东大显神威,无论是野战还是攻城都是利器。”

    洪承畴早就从大明日报中知道这种火炮,今日终于亲眼看见了。

    “确实如此,原本朱总督还想着贵州多山,水西安氏据寨而守,不好攻打。但这次振武军足足带来了八十余门各种型号的克虏炮,有这种神器相助,让我军不用再费力仰攻村寨了。

    因此朱总督也不想拖延了,现在只给水西跟水东土司最后的机会。如果其还不投降,定要大军云集,直捣水西。”

    不光洪承畴觉得这克虏炮威力大,秦翼明更是如此,他早就见识过这克虏炮的威力,眼神里透露出对振武军慢慢的羡慕。

第三百九十一章 限期归降!

    在振武军大营把军粮交拨以后,洪承畴又在振武军大营稍微观摩了一会,便跟秦翼明一起进了贵阳城中。

    他们从南门而入,就感觉城中远不比城外热闹。

    虽有商贾店铺开门,但来往的行人甚少,许多都是身穿军服的士卒。

    “参议大人有所不知,这贵阳城西、城东都是水西安氏、水东宋氏的地盘,分别设有水东、水西的宣慰司的治所,平日两家的头头都在贵阳办公,平日里也不回治所去。

    贵阳城北是朝廷治所所在,布政司、臬台衙门等都在那里办公,这城南只是百姓商贸居所,才会有点繁华。

    这让放在平日,贵阳城怎么也是贵州数一数二的繁华之地,城中商贾云集,好不热闹。

    但自从安邦彦谋反以后,这安邦彦跟指挥使安位便不敢在城中待了,而是直接回水西缩着不出,宋氏亦是如此。再加上总督唯恐被叛逆里应外合,因此对贵阳管的很紧,城中的人也少了许多。”

    听到秦翼明这一番解释,洪承畴暗暗的点点头,他现在越发觉得这一仗的重要性了。

    如果朝廷能成功打赢,那在贵州全面推行改土归流都是应有之义,如果打不赢,那后果真的会不堪设想。

    二人边聊边走,突然又从成为布政司衙门来了两个书办过来来接应,说朱总督正在与诸位大人质问安邦彦派来的使者,叫洪承畴二人直接去布政司衙门,不可怠慢。

    二人闻言当即加快脚步,很快便到了布政司衙门,一进衙门就听见正堂内突然传出来阵阵呵斥声。

    “时间?朝廷念及水西安氏为朝廷镇守水西多年,因此屡次给其机会。只是安邦彦狼子野心,不仅不上表谢罪,还暗中联合下面土司,加紧制造兵器,训练士卒,你当我们是瞎子吗?

    回去告诉安邦彦,限他半月之内,来到贵阳谢罪,陛下有好生之德,只要他真心实意,定会从轻发落,不然天兵集结,水西安氏的百年基业必将毁于一旦。”

    洪承畴二人悄然走进正堂,就见整个大堂内坐满了衣着禽兽官袍的文武官员,都严肃地看着跪在正堂地板上的水西使者。

    得亏秦翼明在旁,洪承畴很快便知道了其中有什么人,不然他真是两眼瞎。

    刚才说话那人正是五省总督朱燮元,他的左侧则坐着贵州巡抚王三善,下手分别坐着振武军总兵蒋璘、贵州总兵杨愈懋、石柱宣慰使秦良玉等人。

    “启禀总督大人,不是我们指挥使同知不想,而是实在是不敢,现在大军云集水西附近,水西城中人心惶惶,都说朝廷这次要剿灭水西安氏,不然誓不罢休。

    因此小的奉安同知之名,请求朝廷撤兵,只要朝廷一撤兵,他承诺定当前往贵阳,负荆请罪,听候朝廷发落。”

    此话一出,在场众人都呵呵一笑,朱燮元脸色微变,面露不悦之色。

    “真的是好说歹说都不听了,本官给安邦彦的时日还不够嘛,已经足足有四个月了吧。他不但不知悔改,还在这里跟本官虚与委蛇,真的是狂妄至极,真的以为凭借水西就能够抵挡朝廷大军。

    来人,把这人给我轰走,就如刚才所言,限期半个月,无预言之不预也。”

    话音刚落,门外立马就进来两个士卒,二话不说就拖着使者往外走去。

    那个使者见状立马慌了起来,当即大喊道:

    “总督大人,水西安氏世代恭顺朝廷,但朝廷却对水西安氏如何众所周知。每逢宣慰使袭位,汉官都要索黄金,少则百两,多则千两,如若不从轻则大骂,重则肆意推诿,左右为难。

    这让我等怎么信任朝廷,还请总督大人明察,只要撤兵,安同知定负荆请罪。”

    一旁的洪承畴直摇头看着撕心裂肺的使被拖着到外面,声音也愈发小了。

    暗道这个水西安氏怎么会这么嚣张,在这种场合居然还敢说朝廷不好,这不是更激发起来在场众人的愤慨之心嘛。

    “哼!不知悔改,死不足惜。总督大人,我看就不用等什么半个月了,直捣黄龙即可,如此等待反倒让安邦彦轻视我等。”

    这时贵州总兵杨愈懋听着这使者说这般胡话,当即来气,立马站起来对着朱燮元就要请战。

    “就是,朝廷的诚意已经十足,我看这个安邦彦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真的是小觑我等,还请总督速速发兵。”

    在场的其他将领见状也纷纷怒斥安邦彦,觉得他太过于无礼,但朱燮元对这些话倒是毫不在意,反而缓缓说道:

    “水东宋氏的使者来了没有。”

    听到朱燮元的询问,一旁坐着的贵州巡抚王三善捋了捋胡须道:

    “没有来,看来是铁了心跟着安氏走了。”

    朱燮元闻言呵呵一声,对水东宋氏的反应毫不意外。

    “那正好,半个月后就拿他们开刀。”

    众人见朱燮元定计,便不再言语,又商量了一会便纷纷告退。

    见众人走后,朱燮元这才注意到了洪承畴,对其笑着说道:

    “想必你就是洪承畴,刚才有事忙碌,见你进来也就没有搭话。”

    洪承畴见朱燮元笑呵呵的对其解释,暗想怎么敢当,当即拱手而言:

    “总督大人日理万机,卑职之事不碍事。”

    朱燮元闻言捋了捋胡须,示意让其入座,这时门外小厮见状也端上茶水为二人倒茶。

    “行军打仗,粮草本就是第一要紧的事情。现在大军云集,光贵阳就有五万兵马,遵义府还有延绥镇副总兵率着九千余人,永宁卫总兵秦民屏率白杆兵以及之前的降卒有一万五千人驻扎在永宁,南边还有云南土司兵一万余人。

    除此以外还有贵州各地驻扎的卫所兵马,前前后后有将近十万多人。其中的粮草调拨,军饷发放极其繁琐,千万不容有所闪失,否则将士士气大跌,作战不力那可就麻烦了。”

    洪承畴一听这话就知道朱燮元在提点他,他也知道后勤粮草的重要,自然也不敢怠慢。

    “还请总督大人放心,既然朝廷任命我担任后勤军务,承畴定不敢辜负朝廷所托,只要我在一天,定保证粮草无恙。”

    见洪承畴如此上道,朱燮元也微微点点头。

    他之所以今日提点洪承畴,就是希望洪承畴不要起了轻视之心。早在几日前他就收到过毕自严的书信,书中对洪承畴大加赞赏,还说陛下对于洪承畴十分重视,希望朱燮元放心重用。

    但他也是谨慎之人,越是如此他越是不敢用,唯恐洪承畴眼高手低,心有骄傲之色,万一误了事情就麻烦了,因此出言提点下,以示警示。

    “嗯,贵阳这边的粮草好一点,西南五省的粮草本就集结于贵阳,刚刚运来三十万石粮草,目前还可以供给四个月不是什么问题,现在主要是各地客军一定要保证其粮草按时发放,特别是云南客军更是如此。”

    听着朱燮元的特意嘱咐,让洪承畴也略感疑惑,为啥要特意关照云南客军呢。

    看见洪承畴面露疑惑之色,朱燮元也不理他,缓缓回答道:

    “云南那边也是土司,之前云南巡抚沈敬介就曾给我来信,说云南那边局势也不是很稳,当地土司本来就多,对朝廷也心思各异。

    现在听闻奢崇明被废,现在又要围剿安邦彦,现在那边人心思动,地处滇、川、黔交界地的云南土司也都暗中跟安邦彦有联系。

    所以此战不容有失,云南派来增援的土司兵也定要安顿好,如果因为粮饷问题让其对朝廷心生怨恨,怕到时候就麻烦了。”

    朱燮元一边说着一边也在思考,他之前也跟皇帝上书说明此事。

    皇帝的态度很明确,就是趁着大军集结,一定要以雷霆手段镇压安邦彦,给周边土司以警醒。

    他还特意嘱咐自己,一定要小心云南土司,如果有可能把那些勾结安邦彦的云南土司也给收拾了。

    虽然皇帝的计划实行起来很难,但朱燮元为了西南大局稳定,也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

    只是他深知,饭是一口一口吃的,最关键还是在于安邦彦,只要他能够平定一切都好说。

    至于云南土司,还是暂且安抚住,一切等安邦彦处理完了以后再说。

    一旁的洪承畴一听“云南土司”这四个字,就知道朱燮元的心思了。

    看来是怕云南土司与安邦彦勾结,因此现在政策还是以厚饷为主,让其不至于因为粮饷的事情对于朝廷心生不满。

    “属下明白了。”

    见洪承畴一点就通,朱燮元也不再说什么了,随后又跟着嘱咐了会欠税粮饷的细节,就让洪承畴退下办差了。

    洪承畴也是聪明之人,见朱燮元如此说法,当即起了要把事情办好的心思。

    于是他出了正堂,与秦翼明别过以后,就回绝了书办送其回住所的请求,反而让其带自己前往钱税司之所,他要清点账册,对粮草银两心中有数。

第三百九十二章 准备征讨

    洪承畴自从得了朱燮元的嘱托后,这几日一直深居简出,忙碌后勤粮饷之事,唯恐误了军机大事。

    而贵阳城中忙碌的并不是他一个人,作为这次讨逆的主力,振武军已经来到贵阳有一个月了。

    虽然一个月内没有什么战事发生,但军中的训练可一点都没有拉下。

    其中以勇毅营更是如此,孙新继、朱道信两位千总官一直督导营中训练,每日不辍,让其他营也不得不卷了起来。

    “我们在贵州待了这么长时间,怎么还不出城讨逆,真不知道要待到什么时候。”

    朱道信一边说着,一边看着头顶的烈日,拿着毛巾擦着头顶的热汗,表情甚是难受。

    虽然现在到了九月,但贵阳还是依然炎热,并且还是湿热,让孙新继与朱道信二人着实有些难受,手下的官兵更是如此,每日训练后都要进河中洗澡凉快才行,不然死活受不了。

    “应该快了吧,我前段时间听说总督大人五天前找来安家使者,说给安邦彦半个月的期限,如果他不投降,来到贵阳负荆请罪。如果不然就发兵剿灭。”

    孙新继对这鬼天气也甚是不爽,不想在这里待了。

    “总督大人也太宅心仁厚了,这安邦彦反相已露。我看根本不用什么半月期限,直接集结大军发兵剿灭即可。我看是他们的嘴硬,还是我大军的克虏炮硬?”

    孙新继见朱道信这么一说,当即哈哈大笑,对着朱道信说道:

    “你现在越来越喜欢这克虏炮了,我看到时候调你去炮营算了。到时候操练克虏炮一展其神威,让这些土司兵们瞧瞧咱们振武军的实力。”

    没想到朱道信一听这话,当即摇摇头。

    “亲自操练可没啥意思,到时候立下功勋,统率炮营才有意思。”

    朱道信这个想法跟孙新继说了好多遍了,孙新继闻言丝毫不感到意外,反而也心生同感。

    自从里草栏场被陛下重用,随后又入了京营,他便有要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思。不仅仅是他,基本从里草栏场出来的均是如此。

    当知道振武军要南下平叛的时候,其他学员都甚是羡慕,觉得这是一次建功立业的绝好机会。

    孙、朱二人更是如此认为,河北平叛只是开胃菜,这次定要在贵州立下功业,日后回去也好进一步的往上走。

    “孙千总、朱千总、黄参将有令,命你二人立马前去见他。”

    二人闻言互望一眼,显然不知道什么消息,于是就把训练的事情交给副官,他们二人迅速前往黄得功营帐中。

    “参见参将大人。”

    二人一进营帐,就见黄得功正在低头趴着,聚精会神看着地图,连二人进来以后都不知晓。

    听到二人的禀报,黄得功这才抬起头来,随后摆摆手就让他们过来。

    朱道信二人走过去一看,这才发现黄得功所看的其实是看贵州布政司的地图,其中有几个地方被描了出来。二人仔细一看大概就是水西、水东的位置。

    “营中将士训练的如何了?”

    见二人聚精会神的看着地图,时不时露出疑惑之色,黄得功也没有解答,反而问起他们最近的训练情况。

    “参将大人,这段时间训练倒没有出什么岔子,只是将士每日训练,没有实战再加上天气有些烦闷,着实有些难受,就是不知道几时发兵。”

    一听黄得功这么问,朱道信当即抱怨起来,孙新继听他这么说也立马附和起来。

    “呵呵,这段时间倒是让你们休息了一会,不过接下来就不用休息了。这几天就准备好,总督大人已经跟总兵大人商议好了,马上就要发兵进讨水西,我们振武军便是先锋主力。”

    朱道信二人闻大喜,立马望着黄得功说道:

    “老师此话当真,不是说给安邦彦半个月之期嘛,这还没到就要出兵吗?”

    黄得功闻言呵呵一笑,闻言直摇头。

    “非也,以前不出兵,是总督大人不想引起周边小土司的反弹,因此示以怀柔,以示朝廷爱民之心。再者朝廷的粮草未到,贸然开战万一粮草不济那就难办了。

    但这几个月,朝廷已经仁至义尽,左参议洪承畴洪大人也从南直隶运粮抵达贵阳,后备无忧,正是发兵的好时候。

    之前说要给安邦彦半月之期,只不过是障眼法,我们屯兵贵阳,久久进军早就让他心生麻痹之心,所以这次定要出其不意,打他个措手不及。”

    听着黄得功这一番分析,二人顿时一阵惊喜。

    “我就说之前对付永宁奢崇明的时候,朱总督雷厉风行。现在对于水西安氏却十分稳重,原来原因在这啊。那我们几时开拔,不知可有侧应。”

    对此早就有了计划,现在既然已经告诉了他们二人要开拔,黄得功也不想隐瞒,于是把作战计划和盘托出。

    “尽管放心,到时候贵州总兵杨愈懋亲率贵州兵两万,负责剿灭水东宋氏,宋氏又只有两城,距离贵阳不远,想要拿下不是那么难。

    而我们则有秦翼明的白杆兵以及其他土司兵,共计三万人为主力,自贵阳西进,直攻水西。延绥镇总兵文应奎也会率军一万,自遵义府南下与我军会和。

    而西边的永宁总兵秦民屏,他会率军两万入驻水西西北的赤水卫,作为我军侧应,只要我军与文总兵会合,到时候就会从西北出兵,与我军合围水西城。

    云南来援的土司兵则驻扎在水西南边的安顺府,他们兵力孱弱,守备有余,进攻不足,因此就地防守为好,不再作筹划。”

    “这是围三阙一,就怕到时候安邦彦会往南边逃去。”

    孙新继觉得这个计划甚是周密,但是南边防守,这些云南土司兵能够抵挡的住嘛,他心里是存疑的。

    黄得功一听这话,脸上露出不易察觉的微笑,淡淡的说道:

    “休要理会这些,总督大人既然有这番谋划,这种情况定会考虑到的。你们二人赶紧去准备,不日就要开拔了,切莫耽误军机。”

第三百九十三章 接敌!

    天启元年九月十二日,贵州西北龙场驿。

    龙场驿为龙场九驿之一,为明初奢香夫人为了报答朱元璋之恩情。愿勘山通道以给驿使往来,因此亲率各部,组织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披荆斩棘所开辟的。

    其经贵阳向北经草塘(今修文县内),六广(今修文六广镇)至黔西、大方到毕节二铺迢迢500余里,史称“龙场九驿”,成为纵横贵州以达云南、四川、湖南边境的交通要道。

    但对于蒋璘等人而言,这个驿站最出名莫过于正德年间王文成(王阳明的谥号)贬谪在此,再次悟道,终成一代大家。

    此事一直被文人们津津乐道,他们也自然有所耳闻。只是现在战事紧急,他们虽对王阳明悟道的地方感兴趣,但也没有时间去了。

    “这个行程实在太慢了,两天才走了八十里,按照这个行程,等到青山司与文总兵会合,只道得大后天了。”

    龙场驿站内,黄得功一边大口喝着凉茶,一边对着蒋璘抱怨起来。

    他之前早就做好了贵州山路崎岖的准备,只是没想到哪怕走驿路,也难得很。特别是在这种地形中,振武军的一大劣势就显露出来了。

    振武军所强者,克虏炮就是其一,但克虏炮运输本就不方便,走这种山路很是麻烦。

    这里山路崎岖蜿蜒,运输起来比平地费力好几倍,要不是贵州布政司专门调拨当地民夫押运,这两天保不齐要走多少来路呢。

    听着黄得功的话,蒋璘也面无表情的点点头。

    “确实如此,现在看来我们不能走快,否则很容易前后脱节,被敌军所趁机。”

    蒋璘说着就铺开地图,让秦翼明、黄得功众参将凑上前来。

    “龙场驿往北方向便是青山司,此地有贵州指挥使司五千人把守,正好是我大军与文总兵会和之地,但有一地却需要格外小心。”

    蒋璘说着就顺着青山司往西指去,众人定睛一看,此地是青山司西边的陆广县。

    “此地位于鸭池河上游,是渡过鸭池河的重要渡口,也是进军水西的必经之地,安邦彦就在对岸的谷里驿驻扎有五千兵马,因此万万不能有失,断不能让安邦彦把此地占据。”

    蒋璘说完就看了黄得功一眼,默然道:

    “黄得功。”

    “末将在”

    黄得功闻言当即出列,抱拳听候差遣。

    “你待会率勇毅营不用去青山司了,直接去陆广县城,此千万要确保此地安全,不容有失。”

    “末将遵命。”

    只是话音刚落,就见房门突然被打开,一个信使急匆匆的走了进来,看见众人都在,连忙跪下道:

    “报总兵大人,紧急军情!”

    众人闻言一惊,就知道出了什么事情,黄得功见状接过信件,翻开看了起来。

    整个房间当即安静下来,众人看着黄得功,想从他的神情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呵呵,安邦彦果然撑不住,抢先动手了。”

    黄得功看完信件,当即就把书信递给了场内的黄得功等人,自顾自的说了起来。

    众人接过信件定睛一看,就见上面写道安邦彦在水西自立,自称“罗甸王”,发檄文历数朝廷之举,现在又非要治他于死地,现在举兵十万以自立,还传檄周边,希望周边土司可以响应。

    “真的是狼子野心,朝廷的猜测果然没有错。但其既然自立,怕定是会有些动作的。”

    勇卫营参将李嗣武也暗暗心惊,这安邦彦居然提前反叛,如此的话朝廷提前行动岂不是浪费了。

    “不会,依我看安邦彦这是自寻死路。”

    黄得功闻言当即摇摇头,随后对着蒋璘、秦翼明等人拱手道:

    “总兵大人,今时不同往日,如果去年他突然起兵,朝廷反应不及,他就可趁乱进军贵阳,以壮大声势,那个时候他说不定还有些机会。

    但现在朝廷对于安邦彦谋反的事迹一清二楚,也早就做好了其谋逆的准备,其东西南北都布下重兵,他现在起兵是进攻不足,守备有余。

    依末将看,他现在是困兽之斗,不必忧虑,只要掌控陆广县,到时候就可占据主动权,到时候与文总兵的三边兵马会合,就按照原计划引兵西进,看他如何是好。”

    黄得功这一番分析,众人纷纷点头,觉得甚是有理。

    安邦彦起兵朝廷早有准备,根本不足为虑,哪怕他要四处出击,自有朝廷兵马防守,掀不起什么大浪来。

    于是蒋璘又改变了计划,决定先不去青山司,而是直接去陆广县,占据渡口。

    简单商议完以后稍事休整,蒋璘便让众人再度出发。

    黄得功、秦翼明率勇毅营、白杆兵先行开路,他们自驿路北上,随后至半路转向前往西北,目标就是抢占陆广县城,防止贼兵偷袭。

    所幸他们所带的克虏炮都是乙型号,携带起来也甚是方便,没有耽误行程,很快就到了陆广县地界。

    陆广县城并不大,原本也甚是偏僻,但是自从龙场驿开了以后,此地便成了前往黔西的重要渡口,渡口、驿路与县城交汇,让这里成了商贾云集之地,人口也逐渐多了起来,现今已有一万余人。

    只是一进入陆广县地盘,黄得功就看到从西边来的流民甚多,他连忙派人询问,就得知了一个很不好的消息。

    可能是早就计划好的,今日一早贼兵就悄然渡过池底河,趁着守军不备,攻占了陆广县城。

    “黄参将,现在敌占据陆广城,此城虽然不大,但对面具体有多少人尚不知情,要不我们等候蒋总兵前来,到时候再做打算。”

    秦翼明见陆广被夺,心里也暗暗惊讶敌军会行动的如此迅速。但既然已经定局,他想着现在没有攻城器械,还是缓缓图之为好。

    听秦翼明如此想法,黄得功直摇头。

    “秦参将不必担忧,现在敌军刚刚攻占陆广城,立足未稳。依我看此时应直扑陆广城,如果敌军与我军交战那还好,如果龟缩不出,那就让叛军尝尝克虏炮的威力,我等也首战夺功。”

    来之前蒋璘就已经说了,让黄得功为主,他为辅。因此秦翼明见黄得功这一番分析,也不坚持也只是点头同意。

    于是黄得功当即就把朱道信跟孙新继,随即就让其二人率三千人为先锋,随后秦翼明率石柱兵四千人为中军,自己则率亲卫司一千五百人携克虏炮在后。

    朱道信二人当即领命而去,带着三千人就往陆广县城而去,很快就到了陆广县的近郊,纵目望去可以远远看见县城有零星的黑烟,一看就是城中有烧毁过的迹象。

    “逃亡的百姓说的果然没有错,叛军估计现在正在县城抄掠呢,我们赶紧过去,不要让他们跑了。”

    孙新继见朱道信这么说,也点点头同意。

    “可以,但保持好队形,我想现在叛军肯定知道我们了。万一派军来攻,被打得措手不及就麻烦了。”

    朱道信自然不会掉以轻心,他一边派游骑前去县城周边侦察,一边嘱咐人装填火药,做好战斗的准备,随即骑马缓缓向县城方向移动。

    结果刚走几步,就果如孙新继所料,城中大门突然大开,紧接着一个身着盔甲的将人骑马,身后陆续就有身着黑衣,头戴苗帽,手持长枪的士卒从县丞东门鱼贯而出,直直朝朱道信等人杀来。

    “敌袭!”

    前面的游骑见状立马扭头吹号,给身后的官军报起信来。

    “禀报千总大人,贼军貌似主力尽出,人数大概有五千人马以上。”

    朱道信两人见敌军倾巢而出,看样子也想打自己一个措手不及,心中也知道其中的危险,当即就命手下人马停下结阵。

    “呜呜呜!”

    低沉的号角声从明军阵中响起,伴随着朱道信二人的号令,手下的哨官当即停下,举旗为号,示意结成长阵。

    这时候高强度训练的好处就显露出来了,在接连的口令下,两司士卒没有显露一丝慌乱,熟练的按照平日训练所做站成四排,两司三千人,很快就组成了个六百多米,鸟铳手居中,长枪手位居左右的密集阵线。

    朱道信也跟孙新继分立阵型左右,此战对面是他们人数的两倍之多,人数劣势巨大,哪怕他们之前在河北剿灭过叛逆,心里仍有些忐忑,只能一边报信,一边耐心观察对面的敌军过来。

    从城中鱼贯而出的叛军也在将官的呵斥声中开始整队,朱道信发现他们手中长枪甚长,足足有七尺长,可以跟白杆枪有一拼,如果近战的话也是很麻烦。

    “临阵对敌,自乱阵脚者斩!退缩逃跑者斩!”

    “注意检查弹药,待会没有号令,不得随意开火。”

    看着对面兵马越来越多,两司的伍长、哨长们也在连番叮嘱,就怕这边的士卒乱了阵脚。

    “呜呜呜!”

    排山倒海般的喊杀声从对面响起,震的大地感觉要颤抖起来了,对面的安氏叛军也缓步向前,速度逐渐加快,等到二百步的时候,便控制不住向官军冲锋起来。

第三百九十四章 首战告捷!

    一百五十步、一百步!

    看着前面越来越近的叛军,最前排的振武军士卒饶使经常训练,也不免手心冒汗。

    “点燃火绳。”

    看着敌军接近,在此时伍长的叫喊声彼伏的响起,最前排的士卒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一听这话就拿出火镰纷纷点燃火绳。

    滋滋滋的火绳燃烧的声音在他们耳边回响,眼前的叛军越来越接近。

    突然嗞嗞的火绳声音突然消失,转瞬而来的是接连的“嘭嘭嘭”之声。

    数百颗被燃烧的火药加速的铅弹,从鸟铳喷涌而出,如狂风骤雨般朝对面的叛军射去。

    冲在叛军最前面本就是精锐,对于官军的火器也有了解,知道官军的火器虽然看起来厉害,但许多火器年久失修,威力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因此当看到他们举枪射击的时候并不在意。

    心想只要举盾使劲冲锋,只要抵住官军第一波射击,冲到官军阵前,近距离接战定可大胜。

    但他们万万没想到他们遇到的使用火器最熟练的振武军,冲锋在前的叛军还没有反应,就见密如雨点般的铅弹瞬间打在了他们的身上。

    他们身上黑色的苗服根本无法阻挡铅弹的冲击力,无数的血雾叛军中响起,冲锋最前的叛军还没反应过来就被镰刀击中,如同割麦子般被割倒在地,连一声哀嚎的机会都没有。

    后面冲锋的叛军只听见前面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前面一阵烟雾响起,前面的老卒如同割麦子般倒下,当即有些手足无措。

    “赶紧冲,官军持有火铳最怕近战,只要冲到前面,官军自会溃败。”

    就在众人手足无措的时候,不知哪里的声音从人群中喊起,鼓舞还在冲锋的叛军赶紧冲锋,千万不能停。

    这让这些心有余悸的士卒看到一丝希望,也不管还在哀嚎的伙伴,当即鼓起勇气继续冲锋起来。

    但此时对面的官军第二轮射击就要开始了,看着刚刚跨过尸体冲锋叛军,“嘭嘭嘭”的鸟铳声音再次响起。

    第二波弹丸就如一波雨点,横扫过官军阵前五十步的距离,啪啪地打在再次冲锋的叛军身上。

    此时官军阵前白烟弥漫,最前面的兵卒只能听到烟雾后面阵阵地哀嚎声音。

    但他们对此毫不关心,此时的伍长号令声再次响起,第三排手持鸟铳的兵卒再度向前,在伍长的号令下点燃火绳,等待发射成功。

    紧接着,第四排,第一排,第二排,第三排······周而复始,反复四次这才做罢。

    站在阵型身后的朱道信跟孙新继面无表情的看着这一切。

    他们的一切紧张从看到对面身穿单衣布甲盲目冲锋,再到鸟铳声响起的时候就荡然无存了。

    因为他们知道以对面的实力根本阻挡不了自己的多轮射击。

    士卒的表现也让其甚是满意,熟练的流程,进退有度。

    他们虽有初临大战的慌乱,但也有久经训练的娴熟,这都是平日训练的功劳。

    过了许久,对面白雾中的喊杀声、哀嚎声逐渐减少,朱道信跟孙新继二人大概猜到了什么。

    于是派游骑从左右两边查看情况,同时也让士卒停止射击并做好接战的准备。

    “停止射击!”

    “停止射击!”

    伴随着此起彼的的呼喊声,已经齐射四轮的鸟铳手终于长舒一口气。

    整整四轮射击,他们虽然有过训练,但真正放到实战中,这也是很累人的。

    这时两侧的长矛手终于能起到作用了,他们从两侧出发,于阵型中间汇合,对着浓烟手持长矛,拱卫着鸟铳手。

    而鸟铳手收枪后熟练的把腰刀拔出,准备看清楚白雾后面的情况。

    虽然不能看的真切,但对面扑鼻血腥味跟此起彼伏的哀嚎声音已经暗示一切了。

    没过一会浓浓烟消散,一幅炼狱般的场景展现在眼前。

    纵目望去尽是倒地哀嚎的叛军,粗略算去至少上千具尸体,地上尽是血渍,都可以汇成小河。

    有些瞳孔放大,手捂伤口,一幅难以置信自己会死的情形。也有些还没有死绝,但已经喊不出话来,只能尽力的张嘴,手也微微动弹,想要告诉别人自己还有的救。

    “报,敌军死伤惨重,大部已经溃败。”

    这时派出去的游骑才赶回来,向二人禀报叛军动向,但朱道信二人已经看到对面的情形,眼神里都透露些许不可思议。

    “我还以为叛军有什么三头六臂呢,如果都如这般,那也太不堪一击了。”

    朱道信看着对面倒地哀嚎跟往后逃跑的叛军,心中有些惊讶,没有想到他们会如此孱弱。

    “呵呵,对着鸟铳阵型冲锋,还没有盔甲、盾车作为掩护,真的是找死。

    话说回来,陛下真的是慧眼如炬,当时候装备鸟铳的时候我心里还有些抵触。但现在我已经全然信其威力了,对战叛军真的是无往不利。”

    孙新继见状也有些惊讶,但也不觉得奇怪。

    “传令下去,敌军已胆寒,全军出击,直取陆广县城。”

    不过他们二人虽然惊讶,但也是经历过沙场之人。见敌军溃败,当即下令乘胜出击,切不可给叛军喘息的机会。

    二人说完也不甘示弱,当即一马当前带着亲兵就朝对面杀去。

    其余官军见对面这么轻易溃败,士气大胜。现在又听全军冲锋,主将冲锋在前,胆气顿生。也不再什么阵型,直接跟着朱道信二人往前冲。

    这时候还在溃败准备逃亡城中的叛军,早就被对面官军永不停歇的鸟铳打的心惊胆战。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对面的明军的火器的威力如此大,半炷香时间都没到,数营的兵力就被打残,伤亡将近一千五百人。

    但这些数字都没有满地的尸体跟血迹让人胆寒,尽管后面还有将官的督战,但叛军士卒早已被吓破胆,对于这没有任何斗志。

    现在见后面的官军杀来更是如此,立马加快脚步,唯恐被官军追到。

    “走,去渡口,官军要的是县城,不会追我们,去渡口或许还有一条生路。”

第三百九十五章 怎么会如此厉害

    果如逃跑的叛军所料。

    后面的追兵见叛军已经胆寒,头也不回地朝鸭池河渡口跑去。他们心中大喜正欲追赶,就被朱道信二人接连呵斥住。

    “不要追了,快快入城,现在城中叛军极少,一切等拿下陆广城再说。”

    朱道信说完就调转马头,就朝陆广县城杀去。

    而城中的叛军也心中大骇,刚才主力尽出,就是想一鼓作气拿下官军,哪曾想这才一个照面就被官军击溃。因此感觉这官军如同神兵天降,他们根本不是对手。

    现在又见官军向县城攻来,城中的叛军当即慌乱不已,有些聪明人见大部队跑向渡口,哪还有守城的心思,也有样学样地朝陆广城西门跑去。

    兵败如山倒!但他们再怎么跑也跑不过战马,因为此时的朱道信等人已经进入了县城。

    -----------------

    “什么,叛军有多少人!”

    “看其数量,有五、六千以上。”

    此时在中军的秦翼明才刚刚接到朱道信的信使,他一听叛军有这么多人当即就坐不住了。

    虽然他听说这振武军战力很强,但这次叛军可是朱道信等人的两倍以上,不容小觑。

    同时他一想时间,心想现在怕不是已经打上了,当即感到脊背发凉。暗想万一朱道信等人被击溃这可如何是好,到时候自己说不定也会被牵连。

    想到此处,他立马叫来副将嘱咐道:

    “此地距离陆广县还有五里,命全军加速前进,火速进军不得延误。同时派信使与黄参将说明情况,让其快一点,待会攻城的时候怕要用到克虏炮。”

    “遵命。”

    秦翼明说完也不管其他的,勒紧缰绳带着亲兵直冲向前,白杆兵也在将官催促下加快了脚步。

    五里地路程不远,秦翼明不到半个时辰就赶到了县城郊外,骑着马就看到陆广县城的轮廓。

    只是他奇怪的是,随着距离陆广县城越来越近,按道理前面官军正在交战,会不时传来喊杀之声。现在喊杀声没有传来,连报信的信使都没有。

    想到秦翼明不由的心中一紧,唯恐自己的预感成真,如果朱道信等人真被击破那就麻烦了。

    “快快快,加快脚步。”

    他见状只能催促身后的士卒加快脚步,自己自一马上前,直冲了上去,但没走几步,前面的景象也愈发清晰,眼前的一幕让其惊呆了。

    此时的战场没有交战的士卒,只有遍地的身着黑衣的叛军士卒,哀嚎、呻吟之声从人堆里渐渐传来。

    地上成溪流般凝固的血泊,证明被打死的叛军并不是平均分布在战场上,而是如同一条长线一般分布在秦翼明前方二百丈远的空地之中。

    除了尸体外,战场上还有零星的官军士卒在打扫战场,或者收拢兵器、或是搬运尸体,将其聚在一起焚烧,防止瘟疫发生。

    如果看见还在喘气的叛军,就根据其伤势轻重补刀或者抢救。

    看见远处有大队人马到来,旗帜上还打着“秦”的旗号,士卒当即就知道是秦翼明率军来了,没过一会就有一个哨长骑马从战场上飞奔而来。

    “可是秦参将当面。”

    秦翼明闻言点点头,按耐住好奇之色,面无表情的问道:

    “本将接到朱千总的信使,火速赶来救援,不知两位千总在哪。”

    那个刚经历大胜,脸上露出不可查觉的喜悦,见秦翼明询问,当即拱手抱拳道:

    “现陆广县已经被我军拿下,叛军溃逃至鸭池河西岸,朱千总、孙千总已经进了陆广县城,请秦参将进城相聚。”

    “这才半个时辰,五六千人的叛军就被击溃了,城池也被拿下了?”

    秦翼明饶是知道振武军战力强悍,但也对战果很是震惊。官军火器他也见过的,虽然威力大,但大多腐朽不堪不能用。

    因此他万万没想到这来自京城的振武军鸟铳威力这么大,居然能击溃两倍于自己的叛军。

    “参将大人说的是,叛军人数众多,其见我军人少,就轻易率众出击。哪曾想我军早就布下阵型,在我军鸟铳四段击连番射击下,叛军的连番冲锋根本无法近身。

    并且他们普通士卒都是布甲,我军弹丸可轻易射杀破甲杀伤力很大。四轮射击下来,叛军就死伤超过将近三分之一,其余众人见死伤这么惨重当即溃败,我军乘胜出击,才有这般成果。”

    秦翼明一边看着地上的尸体,一边听着眼前哨长的解释暗暗心惊。暗想真的是小瞧振武军战斗力了,如果每次都是这般战果,朝廷战事定会无虞。

    “首战大胜,真的是大涨我军气势。走吧,带我进城。”

    秦翼明想到这里,当即扭转马头,让哨官前面带路,就往陆广县城而去。

    此时的朱道信跟孙新继还在打扫战场,这时听说秦翼明来了,连忙率众过来迎接。

    “早就听说振武军战力强悍,现在一见果真如此,真的让在下刮目相看。”

    陆广县衙内,秦翼明一见朱、孙二人当即拱手道贺,对面二人的跟脚跟战力不俗,秦翼明根本生不起半点嫉妒之心。

    “秦参将谬赞了,叛军轻敌冒进,并且没有盾车、盔甲掩护,因此取得如此大胜,我二人也赢得侥幸。”

    朱道信二人现在心情极好,他们也没有想到叛军士气会如此低落,此战不仅夺得了陆广县城,还掌握了过河的渡口,日后想要渡过鸭池河定会极其容易。

    于是二者又闲聊了一会,三人就商议在此地扎营同时审问俘虏,等待黄得功以及蒋璘等人的到来。

    等到傍晚时分,黄得功的人马也押运着克虏炮终于赶到了陆广县中,他此时早就得知朱道信二人的战绩,对着他们也是一阵夸奖。

    “我已经派人给蒋璘总兵报信,他定会向陛下上表,叙述你们二人的功劳。但这才是第一战,虽然胜利但也是叛军轻敌之因,以后切不可骄傲自满。”

    黄得功此时一边看着今天的战况,一边对二人劝勉起来,告诉二人戒骄戒躁,但他内心里其实早就乐开花了。

    此战叛军轻敌冒进,伤亡两千一百余人,其余逃往不计其数,这让他对后面战事更有信心。

    “你们有没有抓俘虏问询这叛军究竟从何而来,其身后还有多少人,之前驻扎在何处。”

    简单夸奖以后,黄得功也收起了心思,耐心的询问叛军对象。

    “禀参将,对面叛军是由安邦彦大将何仲蔚率领,他亲率大军两万,五天前就抵达鸭池河西岸的谷里县。

    原本计划是趁朝廷不备,派精兵偷袭陆广县夺取渡口。只是没想到居然遇到了我们,把我们当成当地卫所兵马,因此轻敌冒进想要一举击溃我等,没想到反被我等击败。

    末将想现在何仲蔚初战失利,怕不会再来侵犯,定会严防谷里县。并且他们也知道了我等装备鸟铳之事,以后如果要攻,定会起提防之心,不会像这般容易了。”

    黄得功也点点头,这个何仲蔚他是知道的,原本是个汉人军户,逃到了水西被安邦彦信任。

    此人作战勇猛,知道变通,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就如同朱道信所说,此战是他大意了,以后肯定会改变策略,不会跟朝廷硬碰硬的

    “说得很对,现在我攻敌守,这个何仲蔚怕是不敢再来进攻了。不过固守谷里县又如何,现在朝廷大军四面围困水西。

    我军只要等待文总兵率三边大军一到,五万大军直扑谷里县,步步为营,这何仲蔚哪怕有通天之能,也难以抵挡我大军进剿。

    这贵州地方狭小,只要拿下谷里县,下一站便是水西安氏的老巢织金关了,到时候就看安邦彦如何自处。”

    众人来之前对水西安氏的情况多有了解。

    这安邦彦原本贵州水西(辖鸭池河以西地区)宣慰土同知,宣慰使尧臣族子。

    贵州宣慰使安万铨曾命其子安智管理织金,后安智之子安国桢继任父职土同知,亦居织金关。

    至安国桢之子安邦彦的时候,其势力范围已经由“织金”一带扩展到那威(官寨)、八部(八步)、糯东(普定坪上)、伯亨(以那细木底麻窜寨)、得归(以那细木底中寨)等处。

    安邦彦也由织金关迁至西北边靠赤水卫的那威居住,那里人称“那威官寨”和“安家屋基”。

    而“织金”则依然住着水西宣慰使安位,但是安位年幼不能处理事情,因此大小事物都交由安邦彦之子安武功管理。

    因此官军只要拿下谷里县,直逼近织金关,作为水西安氏的老巢,安氏名义上的宣慰使安位的所在地,安邦彦就还是不救。

    安氏叛军的兵力本就捉襟见肘,面对朝廷的围堵,防守有余,进攻不足。

    如果安邦彦率众来救的话,位于赤水卫的秦民屏就可率军南下,逼近那威官寨,让其首尾不能相顾。

    “参将大人所说甚是,今日大胜后主动权在我,我们只要等待大军集结,静观其变。”

第三百九十六章 番薯与土豆

    正如黄得功所言,现在不是官军急,而是叛军急。

    谷里县城,大将何仲蔚听着逃回来的将领的讲述,一脸的震惊之色,他也想到了很多种可能,但就是没想到自己的精锐在官军面前如此不堪一击。

    “这六千人是我军精锐,哪怕官军都是火器加持,也不会溃败的如此之快,你们莫不是哄骗我吧。”

    何仲蔚说着就望向跪在自己面前的参将蔡才,一脸的不悦之色,把精兵交给他,没想到居然会试这样一个结果。

    “卑职怎敢欺骗您呢,原本卑职也跟您一样的想法。这火器威力虽大,但装填甚慢。只要接住一轮射击,就可趁着装填弹药的空档,拼命冲到其阵前接敌定会大胜。

    只是不知道官军不知道用了什么阵法,火器射击居然没有空档接连不断,使得我们迟迟近不了身,并且其威力甚大,一炷香的时间就有三分之一的人被击倒在地,士气大跌,哪怕卑职在后面督战,也无济于事。

    此事不仅卑职清楚,逃回来的士卒也都一清二楚,总兵大人一问便知。”

    听了蔡才这一番详细解释,何仲蔚才堪堪相信他的说辞。

    并且他现在是既震惊这官军战力的强悍,又震惊官军的反应速度。

    “罗甸王刚刚举大旗行事,文书也是昨天才到,今日我们就趁敌军不备拿下陆广城,中间相隔一日不到。这官军难道是提前知道消息,不然怎么会反应这么快,战力还如此强悍。”

    说到这里何仲蔚不由站起身来,来回踱步思量其中原因。

    “总兵大人,贵州营兵的战力我是知道的,绝对不会如此厉害。我观这支官军战力强悍,打仗作战甚是有章法,怕不是其他布政司的客军,我听说狗朝廷派了京营振武军来到了贵州,基本上全员装备火器,恐怕就是这一支人马。”

    蔡才的解释道出了何仲蔚最不愿意相信,也是最合理的缘由。

    何仲蔚也猜到了这一支定是京营振武军,但是如此快速地就到了陆广县,他隐约猜到朝廷怕是要提前对他们动手了,只是恰好先锋部队被自己碰到了。

    如果这么想没错的话,那就意味着这支人马后面还有大批官军,自己的形势也不容乐观。

    “这次官军怕来者不善,传令下去,对严密监视鸭池河对面官军的动向,有任何异动都要第一时间通知我。另外再派使者前往织金关跟那寨,向罗甸王说清情况,请求派兵支援。”

    见官军势强,何仲蔚心里也有一些忐忑,自己初遭大败,还是要以守为主了。

    同时他也想到了什么,叫住了正欲离开的蔡才,嘱咐道:

    “官军火器有些厉害,你命人在山上砍伐树木,制成盾车,我就不信官军的鸟铳火器可以把盾车打破。”

    -----------------

    贵州的战端已起,朱燮元也早早上书把计划向朱由校和盘托出。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朱由校自然对朱燮元很是放心,要钱给钱,要兵给兵。

    而他则只要一个结果,便是打赢,其他的一律不管。

    “朱燮元的题本到了没有。”

    乾清宫内,朱由校坐在一只铺着黄垫子的雕龙靠椅上,接过何宁递过来的题本,头也不回地问了起来。

    “回禀陛下,目前还未。不过奴婢已经跟司礼监、通政司打过招呼了。只要有西南战事的题本,定会第一时间送来,还请陛下放心。”

    朱由校闻言眼神中不免有些失望之色,他算了算时间,朱燮元动手的时间大概就在这几日了,就是不知道效果如何了。

    “嗯,西南战事紧急,随时盯着,有任何消息都要给朕汇报。”

    朱由校说着便端起一杯茶,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他轻轻抿了一口,便不再关心西南之事,而是翻开题本看了起来。

    这些都是今日要紧的题本,被司礼监专门送过来的。

    朱由校随手打开一个题本,就见上面写的是京营的事情。

    之前陈良弼就曾向朱由校奏报,说京营六军之武毅、武雄军整训完毕,鸟铳以及克虏炮也全部列装完毕。

    并且六月份里草栏场又挑了一批人到京营,至今已磨合的不错。但现在京营其他军也整备的差不多,将官已经不多了,因此陈良弼想着再从里草栏场要一批人。

    朱由校闻言不由思索起来,现在武备学堂马上就要建设好了,里草栏场也没有进一步招募,人数也不多。

    而且现在里草栏场经过两批选拔后,第一批选拔的勋贵子弟差不多都已经入了京营,如果再选拔的话,怕是要从今年年初的边军子弟中选了。

    这倒跟朱由校的最初的预想有一些出入。

    他原本计划便是让这些边军子弟训练后,就回到原来边军任职,如此便可大大提高自己对边军的掌控。但现在要充实京营的话,这个事情怕要稍微往后拖一下了。

    但他想了一会还是同意了,千金买马骨的事情他还是知道的。

    如果这些边军子弟能进入京营,等明年岂不是能鼓励更多的人才主动参与到武备学堂的选拔中来,这可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想到这里他就用朱笔批阅起来,同意所请并特别注意让曹变蛟跟左良玉两人分别进入武毅、武雄军中任职,就从哨长开始做起吧。

    朱由校虽然对曹变蛟甚是喜爱,觉得此人看起来年纪比他略小,但勇猛异常,历史上他的所作所为也证明此人定会一员猛将。

    只是朱由校很是欣赏,但也不能一直放在身边,否则让其心生懈怠之心就不好了还是要放到部队中历练才行。

    京营事情完毕以后,朱由校又打开第二封较厚的题本,这是京畿总督跟天津府巡抚联名上的折子,上面讲其在京畿屯田的效果。

    自从去年自己安排左光斗跟邹元标行屯田之事,已经过去快一年了。

    现在已经过去了,他们二人也给自己交了一个满意的答卷。

    邹元标先是重用董应举屯田,招募辽东、山东流民一万三千户于顺天、永平、河间、保定一带。购买民田十二万余亩,连同闲地共十八万亩广招流民耕种,除了缴纳赋税外,每年可收麦谷达七万石。

    更主要的是,这些土地都京畿地区最差的地了,但哪怕是这般都可以存下粮食,让朱由校震惊不已。

    而左光斗做的更加厉害,之前就给自己上书提出“三因”、“十四议”的屯田主张,自己看到以后干净利索从内帑拨款十五万两银子让他放手去干事。

    拿了钱的左光斗也没有让朱由校失望,经过一年的努力,之前上书的举措也慢慢有了效果。

    根据题本上说的,从去年开始他亲力亲为,疏通支渠,掘地为井,设坝拦水,下游修坡,解决灌溉问题。

    同时亲自勘探荒地,设立屯学,利用屯学考科举的优势,鼓励人们投献土地入学,鼓励当地屯田。

    现在开垦的荒田、滩涂地和百姓献的田加起来有二十万多亩土地了,招募了一万五千户流民,每年可收割十万石粮食。

    更让朱由校惊喜的是,他还跟徐光启合作,专门挑出来地方种植水稻和番薯等作物。

    要知道徐光启不仅是西学大家,也是个农学大家,对于这些甚是了解,在二人的合作下,现在天津已经成功种植出了水稻,甘薯的产量也很惊人,居然亩产五百斤左右。

    只是左光斗也在题本中说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便是他发现北方并不适合种甘薯,甘薯喜温,其在福建耕种的的产量可以达到九百斤左右。

    这么一比较的话,在北方种番薯的产量比南方要低四成,十分不划算。所以他在题本中建议,如果要推广的话,甘薯在南方推广更好一点。

    朱由校对此倒不是很了解,不过现在红薯现在只是刚传入中国,任何品种都有一个优化改良的过程,现在在北方产量低,那就慢慢改良即可,朱由校也不是很在意。

    不过既然南方适合种植,那就可以鼓励百姓种植甘薯,特别是西南地区,那里多高山丘陵,土地贫瘠,正好适合种植红薯。

    至于北方,朱由校也不由的思索起来,在他印象里北方、也别是西北吃红薯吃的比较少,反而土豆比较多。

    这土豆也是美洲作物,既然番薯传到了中国,想必土豆也传进来了。

    它不仅产量大,喜冷凉不耐高温、较耐旱耐涝,确实很适合北方种植,并且也容易打理,如果能在北方大规模推广开,那绝对是一件大功德。

    想到这里他立马拿起朱笔描述了土豆的特性,让左光斗等人留意一下,如果有的话就试验种植。

    至于甘薯推广就让内阁等人商议个章程,可以让南方布政司鼓励百姓先试种起来。

    但朱由校唯恐下面会错意,因此反复强调官府千万不要强迫百姓种植,如果百姓愿意可给一些支持,不愿种那就算了。

    他可不想整出什么“改稻为桑”的幺蛾子事情来,搞得下面民怨沸腾。

第三百九十七章 出访前的准备

    这些作物极易生长,抗寒抗旱,产量又大,是很重要的粮食作物。

    在朱由校记忆里,土豆、番薯、玉米、烟草等美洲都在明末传入了大明,徐光启等人也对其十分重视,不仅亲自试种,还多次上书让历史上的明朝廷耕种。

    但由于连年战乱,各种天灾人祸,让当时的朝廷根本没有时间跟心思去推广这些农作物。

    而直到满清的时候,经过多年的改良与试种,这才让当时的朝廷跟百姓对其重视起来,特别是经过多代改良也很适合本地土壤,产量也很不错。

    因此在前世网上,称所谓的乾隆盛世,人口四亿其实就是番薯盛世,要不是这些海外作物的引进,那时的人口就不会暴增到那么多人。

    在朱由校看来,虽然前世网络里有些夸大,但也不是空穴来风,毕竟那么高的产量摆在那里,势必给承载更多的人口提供了条件。

    因此朱由校绝对不会让这些作物在自己手上埋没,只要有条件,他定要鼓励耕种。

    “陛下,孙郎中来了。”

    陷入沉思的朱由校被一声突如其来的禀报打断,朱由校闻言一惊循声望去,就见张昶在自己左手边拱手禀报。

    “让他进来吧。”

    朱由校当即回了神,突然想起自己要召见孙元化,没想到他会这么快到。

    张昶闻言当即躬身而退,没过一会就带着孙元化走了进来。

    “臣工部郎中参见陛下。”

    “免礼。”

    朱由校闻言点点头,何宁此时也麻溜的搬来椅子,放在孙元化旁边。可能是朱由校受不了有人一直跪拜自己,现在只要召见大臣无一例外都会赐坐,已经形成了定制。

    孙元化见状微微躬身,沿着椅子边缘坐下,等待皇帝垂询。

    “孙爱卿,你可知朕今日叫你来是为何事?”

    “陛下天威浩荡,岂是我等臣子所能度量。但陛下之前同意微臣所请,臣斗胆猜测可能是因为出使西洋之事。”

    孙元化闻言再次起身不卑不亢的答复起来,他来之前就猜到是因为此事,因为还有两天他就要率朝廷使团离开北京了。因此他心想皇帝对西学、西洋甚是感兴趣,这次来肯定是要给自己叮嘱什么。

    “你倒是聪明,原本朝廷没有要派伱去。但徐爱卿向朕大力推荐你,说你通晓洋文,对西学也有涉猎,派你去西洋正合适。

    朕听了以后觉得甚是有道理,这去西洋的使团怎么能没有一个懂西洋的人呢。

    但你毕竟是使团领袖,一言一行都是代表着大明,因此朕想问问你,作为我大明前往西洋的代表,你去西洋以后究竟有何计划。”

    孙元化没有想到皇帝会这般询问自己,他这段时间也在恶补西洋诸国的知识,有时跟汤若望等人聊到深夜。

    尽管汤若望等人来到明国有些年了,他们口中的西洋诸国的情形可能与现在的情形大不一样,但总归让他有个了粗略计划。

    “陛下,微臣想着先去古大秦之地,听汤若望教士说,西教教主就住在此地,此人在西洋位高权重,威望甚大。如果先跟他见面,再经他介绍前往西洋诸国必定会事半功倍。

    臣还听说,现在西洋那边纷争不断,西教也有分裂,佛郎机早与西洋大国合互为同盟,同属于一个家族,信仰西教,尊奉教主。

    但也有红毛夷等国虽然尊奉西教,但不尊奉教主,双方势同水火,现在已经有了一些纷争了。

    臣想着这佛郎机与我大明素来相识,这次正好趁这个机会前往佛郎机了解下情况。”

    朱由校闻言点点头,看来孙元化所了解的也不差。

    他口中的教主大概就是教皇了,至于佛郎机跟西洋大国被一个家族统治,大概说的是神圣罗马帝国与西班牙了。他们原本都是被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但在上个世纪的时候被一分为二,被哈布斯堡的不同分系统治。

    至于红毛夷说的大概就是荷兰人了,他们原本就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但一直想要独立,现在估计刚独立成为共和国,马上就要成为“海上马车夫”了。

    不过孙元化大概情况了解,详细情况哪怕有汤若望等人介绍也说的不是很清楚,毕竟汤若望等人都是有立场的,屁股都站在了天主教这一边,再加上多年不回欧洲,情况也了解不够详细。

    二者正是朱由校叫来孙元化的目的之一。

    就是给他好好介绍下欧洲现在情况,让他在去欧洲之前做到心中有数。

    “孙爱卿,你说的这些情况朕都是知道,而你不知道的情况,朕也知道。去年朕曾派锦衣卫下南洋,让他们找西洋人详细了解西洋的情况。

    最近朕也收到了他们的密折,没想到正好你要去西洋,正好可以说给你听听,虽然也是从旁人那里知晓,但也多一个信息来源,也好帮你进一步研判。”

    朱由校说着就给何宁了一个眼神,何宁当即领会俯首而出去拿密折去了。孙元化一听皇帝这么说也微微一愣,他是千想万想都没有想到这一茬。

    皇帝居然早就对西洋感兴趣,去年就派锦衣卫去了南洋打听西洋诸国的事情。

    孙元化想到这里后背一阵发凉,看来皇帝对西洋各国甚是上心啊,不然不会如此。

    正想着呢,何宁拿着一个厚厚的册子从外面返回来了。

    朱由校摆摆手,示意何宁递给孙元化

    “孙爱卿,内容有一点多,但里面的可靠性朕也多方验证过。内容详实且属实,你可以仔细看看不急。”

    孙元化躬身接过这厚厚的册子,暗道这分量还真不小,不过皇帝这么说了他也不敢怠慢。

    于是又向朱由校躬身行礼,随后便缓缓坐下,打开册子看了起来。

    朱由校看着孙元化聚精会神的看题本,也不再打扰他,摆摆手让何宁等人退下。

    而自己则拿起桌子上的茶杯,轻轻地抿了一口茶,随后若有所思的端详着这一支天青色官窑五龙杯,欣然其绝妙的名贵艺术。

第三百九十八章 皇帝的生意经

    “陛下,臣看完了。”

    过了小半个时辰,孙元化才缓缓地把册子合上,脸上露出难以掩饰的震惊之色。

    “爱卿觉得其中内容如何,与汤若望等人说的相差几何,是否准确。”

    朱由校闻言也放下正在看的书,笑着问起了孙元化的感想。

    “陛下,这锦衣卫搜集的西洋情报甚是详实,与汤若望等人说的相差无几,甚至有些内容比汤若望说的还要详细,连最近几年的情报都有,臣看完以后真的是大为震惊。

    就比如这佛郎机,没想到其国力跟疆土居然如此之大,居然跟葡萄牙合二为一,在西洋还占有古大秦之地跟红毛夷的一些地方,在西洋可谓是如日中天。

    并且这个情报也跟微臣了解不差,这佛郎机还占据西洋更西之地的新的陆地,听说那里生产白银,疆域加起来比我大明都大,如此看来这佛郎机真不容小觑。

    并且从情报上看,现在西洋各国因西教的事情有些水火不容,初显乱相叛乱四起了”

    朱由校闻言暗笑,这情报当然详细,这可都是自己按照前世历史写的,作为后来人的经验总结,其历史脉络与前因后果可是要比当代人清楚多了。

    “爱卿说得对,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西洋诸国能跨海来到我大明,手上的火器还与我大明不分伯仲。就足以说明其有过人之处,朕想这一点爱卿应该深有体会。”

    孙元化暗暗的点头,他虽精通儒学,还是举人出身,但也信仰西教,跟随徐光启多年对西洋文化甚是了解,自然知道其中有些方面是远超我大明。

    “我中华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朕自认为不输于西洋文化。但所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正因如此我中华更不能骄傲自满,故步自封,对西洋文化轻视。

    这也是朕为什么会设立京师同文馆,为什么会让你去出使西洋的原因所在。

    这西洋诸国逐利而生,本就人多地狭。但正因如此为利驱使,居然能找到比我大明大数倍的新的陆地,朕早就听说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但本地蛮夷差者刀耕火种,优者还如我夏商时期,还用活人祭祀。

    而这佛郎机国却趁火器之利,肆意屠戮当地土人,为了黄金将其亡国灭种,更把其百姓贬为奴隶。

    随后便夺了这天赐之地,从此白银不缺,物产充足,国力大增,更加激发了西洋诸国掠夺的本性,因此四处出击,这才会屡屡侵犯我大明疆域。”

    听着皇帝这一番说辞,孙元化也暗暗惊讶,他之前是知道皇帝对西洋感兴趣,也有一些了解。

    只是没有想到其会了解到这般程度,特别是皇帝口中的新大陆事情,他也是第一次听别人说的这么详细。

    之前也听一些西教教士说过,但汤若望等人一直是说那边属于蛮荒之地,对其具体情况言语不详。

    如果皇帝的话属实,那就真的有一些惊讶,甚至有一些后背发凉。

    不过他也想起了之前跟郑芝龙聊天知道的一些事情,佛郎机人在南洋对土人做的事情,跟皇帝说其在新大陆做的事情极其类似。

    因此皇帝说的定是有根据的,并非空悬来风,胡乱编造。

    “陛下一言,微臣受教了。这佛郎机人做事微臣是知道的,虽信天主,但畏威而不怀德,其虽有长处,但也不得不防。”

    不管孙元化有这些看法,朱由校赞同的点点头。

    作为后来人他自然知道这些西方人是什么德行,实力至上,说什么都有理,如果没有实力,一切都是空谈。

    “确实如此,不过古语云:福祸相依。这西洋来我大明,见我大明国力强盛还不敢有所欺凌,态度至少还算恭敬,同时也给了我大明了解这世界的机会。”

    朱由校说着便缓缓起身,这时张昶等人已经把一副《万国坤舆图》摆了出来。

    “孙爱卿,虽然说我中华自古都是天下之中,我天子富有天下,但经过西洋人勘探,就有着地图所画。因此朕不禁有一个疑问,我中华正位于天下之中吗?”

    孙元化当即拱手就要解释,但朱由校摆摆手,让他不要说话,随后继续说道:

    “呵呵,在朕看来在不在天下之中不重要,重要的是天下这么多好地方凭什么就让西洋人占据。难道是欺我中华无人吗?”

    朱由校说完这话,就缓缓扭头望向孙元化,郑重其事的说道:

    “因此朕定让大明也参与到这大争之世中来,因此朕才会派使团前去西洋,因此你作为这次使团的负责人,身上的担子特别重。”

    孙元化被皇帝这话惊讶到了,感觉自己这是第一次认识皇帝。从正德年间葡萄牙人来到大明以后,大明历代君主都没有想过出海,更没有想过还要跟西洋展开竞争,去争夺这些地方。

    而眼前的这个年轻的皇帝却有如此雄心壮志,并且还对自己寄予厚望,这让他既惊讶又高兴。于是当即跪下表明忠心。

    “陛下所言真的让臣汗颜不已,臣此去西洋定会尽心用事,定不辜负陛下期望。”

    “好好好,你有这个话就好了,朕甚感欣慰。所以伱此前去西洋,朕安排了事情让你去办,你定要尽心办好。”

    朱由校闻言呵呵一笑,摆摆手就让孙元化起来,随后转身坐上龙椅,重新望着孙元化。

    “还请陛下示下。”

    朱由校顿了顿神色,眼神也飘向《万国坤舆图》,缓缓嘱咐起来。

    “朕嘱咐你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你到西洋后,多去西洋各国走一走,与其国王以及掌事者会晤。告诉其我大明现在开海了,皇帝也鼓励西洋商贾来我大明做生意。

    而且还要承诺凡是来我大明商贸的,我们都会一视同仁,不会有失偏颇,对其歧视。”

    朱由校这么做的目的,通俗点就是向西洋招商。

    大明朝的瓷器、丝绸、茶叶等物在西洋那群土包子那里可是硬通货,在欧洲可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欧洲各国对其的需求量极大。

    以往西班牙从美洲开采的黄金、白银,很大一部分都是直接运到亚洲,购买了瓷器跟丝绸以后,再运抵欧洲的。

    而大明对西洋货物却没有大的需求,这就导致大明的海贸一直都是顺差(出口大于进口),每年有大量的白银涌入大明。

    但朱由校根据历史的记忆,知道在明末的时候,因为美洲、日本白银减产,以及欧洲大战等的原因,导致明末白银流入减少许多。

    朱由校自然不愿意让这种情况出现,因此与其等西洋主动跑来做生意,还不如自己过去招揽生意呢。

    并且现在前往亚洲商贸路线大多被西班牙所垄断,英国、荷兰、法国等等都眼馋着呢,都要分一杯羹,如果自己过去招揽他们经商,别的不敢说,作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定会同意。

    “至于第二件事,便是朕要你带我大明研制的克虏炮、鸟铳与燧发枪过去,试着去找佛郎机的国王谈一笔生意,如果成了,朕定当记你大功一件,如果不成倒也无所谓。”

    生意?

    孙元化见皇帝是张口生意,闭口生意。现在又让自己跟佛郎机做生意,让他心中顿时难以接受,并且疑惑不已。

    “陛下,臣斗胆询问,不知要跟佛郎机人做什么生意。”

    听见孙元化这么说,朱由校顿时腹诽起来,还能做什么生意,当然是军火生意呗。

    “呵呵,孙爱卿。我大明的火器与西洋不相上下,特别是克虏炮,虽然原型出自于西洋的红夷大炮。但经过你跟徐爱卿等人的研制,采取铁芯铜体法,其成本远低于西洋,而稳定性却高于西洋不少,可谓是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这一点你比朕更清楚。

    而且朕知道现在西洋诸国也不太平,你也刚才说了,各国因为对西教的信仰不同,彼此之间大打出手。

    因此这鸟铳、火炮定是他们需要的,所以你去了大可推销,无论他们想要多少,只要价格合适,我们都可以制造。”

    如果欧洲只打一两年的仗,朱由校自然不会向他们推销军火。

    但朱由校可是知道,欧洲这一仗可是要打足足三十年,而现在才是第三年,这一场全欧洲的大战怎么能少的军火呢,这可是一个长久的生意。

    哪怕现在刚开始打仗,他们西班牙等国颇为富裕,有些底子撑着。

    对于大明的提议甚至不屑一顾,不会因为距离远而买军火。只是朱由校笃定,欧洲各国任谁也想不到这一仗会打三十年。

    等再打几年,高昂的军费让他们撑不下去的时候,朱由校笃定他们肯定会找上门来。

    而等到那个时候,就是大明赚钱的时候了。那时候大明来者不拒,西洋各国给钱最好,如果没钱也没问题,可以用其他的来换。

    至于拿什么东西来换,就要看大明的心情了。

    很显然,这就是为什么朱由校要跟西班牙做军火生意的原因。

第三百九十九章 请伽利略来大明

    这事情也只是朱由校自己知道,不能跟孙元化全盘托出。

    因此孙元化听入耳中后,心中更是不解。

    这鸟铳、燧发枪以及克虏炮西洋也可以造,为何西洋诸国要退而求其次,要找万里之遥的大明买火器呢。

    不过虽然心中不解,但孙元化还是躬身俯首道:

    “微臣遵旨,到时候定会跟佛郎机说明此事。”

    朱由校看着孙元化这一番答应,也满意的点点头。他不会在意孙元化是否听懂,他要的是孙元化必须按照自己说的去做。

    “如此朕就放心了,先这么做,至于他们如何反应不用管。你只要告诉他们,如果想买,随时都可以即可。”

    朱由校说完这话便不再纠缠此事了,孙元化的推销也只是给欧洲诸国提个醒。真正要交易估计要等好久了,因此朱由校并不心急。

    “陛下,这前两件事情都是与西洋各国做生意,但西洋诸国天文、算术等法都有其独特之处,现在我大明既然要新编历法,又请汤若望等教士参与编修,所用西洋历法之术甚多。

    所以微臣斗胆提个建议,这次如果去西洋,能否允许臣多采买一些天文历法、算术甚至火器方面著作回来,方便我朝修撰历法、铸造火器等之用。”

    孙元化见皇帝终于说完了自己那满是深意的嘱托,现在也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了。

    他本就对西洋火器、历法方面的东西感兴趣。

    这也是希望去西洋的的原因之一,就是希望能够全面了解西洋情况,当然如果能“帮助”朝廷采买一些西洋著作,那就最好不过了。

    孙元化的小心思朱由校岂能不知,他闻言便会意一笑。

    “这事爱卿放心,朕自会同意的。朕到时候特意给你拨一笔款子,到时候你把认为有价值的书或者什么新奇的器物都可以买来。

    只是有一点,就是不能采买与西教有关的书籍。至于其他的不管有没有用,只要你感兴趣先买来再说,而且你不仅要买书,还要你干一件事。”

    现在的欧洲的科学技术真的完全超过了明朝了吗?

    朱由校的答案是否定的。

    甚至他可以确定的说,现在欧洲的许多理论都是错误的,与明朝的技术相比还远远不如。

    但他也心里清楚,现在是欧洲超过中华文明的关键时期,往后欧洲的科学家会越来越多,科学发展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而历史上的中华的科技呢,却一直缓慢发展,甚至停滞不前。

    但现在情况有所不同,他朱由校来了,自然不允许这种事情再发生。

    所以孙元化为了私心也好,还是出于对大明的公心也罢,都无所谓。只要他愿意去买,那就去买吧。

    只要买回的西洋书籍与器物,只要其中有百分之一对大明有益,这个钱就花的值。

    孙元化一听皇帝同意他的所请,还要给他拨款让他专门买书,当即喜出望外。

    虽然不能买西教的书籍有些难受,但现在大明的情形他是知道的,买回来定会被言官弹劾。他想着反正有汤若望等教士在呢,他也不准备购买与西教有关的书籍。

    “臣多谢陛下,到时候定会多给陛下采买一些有用的书籍过来。就是不知道陛下嘱咐臣的事为何事,微臣一定尽心尽力办好。”

    “无他,就是招募英才来我大明尔,特别有一人朕觉得甚是厉害,在西洋也甚是有名,朕想着让你去拜访他,看能不能请他来我大明。”

    孙元化一听更疑惑了,这西洋能有什么名人能够如此上心。

    “之前汤若望进攻觐见的时候,就曾给朕进贡了一个名为千里镜的东西。朕当时看了,觉得此物甚是神奇,居然把远处的东西拉到眼前。

    朕也曾用他来看月亮,发现其果如广寒宫之色,凄凄凉凉,空无一人。

    于是朕就派人询问立马汤若望,询问此物是何人发明的。他便说这个发明的人名为伽利略,就住在古大秦之地,在当地也是个名人。

    她还说此人对于天文、数学之书极其精通,朕想如此英才看能否邀请到我大明,到时候对我朝修撰历法定有所帮助。”

    没错,朱由校要让孙元化找的人正是现代初高中课本的常客、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创始人,观测天文学、现代物理学、科学方法、现代科学之父,天文望远镜的发明人,自由落体定律的提出者,日心说的支持者。

    伽利略!

    对于这个牛人,特别是这种对欧洲科学贡献如此大的人,朱由校自然是不能放过。

    并且在他的记忆里,伽利略现在过得并不好。

    他因为坚持哥白尼的日心说,反对教会的地心说,被罗马宗教裁判所认定为异端。特别是教会要求改变学说而不得后,就对其进行迫害,使得伽利略最后在囚禁中度过余生。

    既然欧洲教皇对他这般态度,那就不要怪朱由校拉拢他了。

    所以他才会给孙元化下如此任务,叫他一定要把伽利略给请过来。

    孙元化一听伽利略三个字脸上露出疑惑之色,这个名字他貌似听汤若望说起过,但究竟咋样的人他也忘记了。

    但皇帝这么嘱咐了,孙元化也不敢懈怠。

    “还请陛下放心,臣去了以后定会亲自走访问询,向其说明我大明的善意,定要把他请了过来。”

    朱由校一听当即拍掌称好,高兴的说道:

    “好,这个伽利略因坚持其学说,以致与西教教主不和。如果你去定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告诉他只要他来我大明,我定会给予他最大的支持,不管从经费还是研究方向上,只要他要我定会满足。

    当然他只是朕重点关注的,其他天文、数学、武器等人才,只要你觉得有用,都可以请过来。”

    朱由校说着这里,貌似想起了什么,连忙又补充了一句。

    “对了,如果有航海,特别是去过新大陆的船员跟船长都可以许以重金请过来,这种现成的人才花多少钱都是值得。”

第四百章 扬帆起航

    “陛下,那奴婢把地图撤下去了。”

    还在沉思的朱由校听到何宁的话语,默不作声地点点头。

    此时的孙元化已经告退好一会了,朱由校还在思考给孙元化的嘱托,看有没有什么遗漏。

    比如有没有什么重要的人、重要的事没有说清楚。

    但他想了一会后便哑然一笑,心想自己真的是急性子,这孙元化只是代表朝廷使团第一次出使西洋,又不是最后一次去。

    而自己却三番五次叮嘱,让他一定要做这件事,千万不要忘记做那个事情,真的有些心急了。

    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朱由校也摇摇头没有再想了,只要孙元化能够把已经嘱咐的事情做到,他就很满意了。

    至于其他事情,久久为功,等待以后慢慢做吧。

    “今天不批题本了,摆驾坤宁宫。”

    而在另一天,出皇城的孙元化并没有回府,他对今日皇帝嘱托甚是不解,所以准备找自己的老师徐光启解惑。

    于是出了宫没有回家,而是径直往徐光启的宅邸去。等待徐光启回来以后,便把今日皇帝召见他,给他嘱咐的事情全盘托出。

    在见识到皇帝的想法不断正确以后,徐光启现在对于皇帝的任何奇思妙想都不吃惊了。只是听见孙元化说皇帝让其拉拢伽利略这个人的时候,徐光启神色顿了顿,这个人他倒是听过。

    “之前跟汤若望教士聊天的时候,他就曾说起此人。他说此人天赋异禀,对于天文数学之事极其精通,可以说是西洋最顶尖的人才,并且不惧权威,常常质疑前任的理论,并用于验证,因此名声很大。”

    孙元化一听也来了兴趣,皇帝果然慧眼如炬,这个伽利略如此厉害,如果能招募到大明来其实非常有用。

    “既然如此,那我去西洋定要找到此人,对其晓之以情邀请到我大明。只是陛下还说此人与我西教教主不和,就是不知道此事是不是真的。”

    “确实如此,并且不是一般的不和,就是不知道汤若望等人愿不愿意看到此等景象。”

    “难道汤若望先生与此人交恶?”

    孙元化闻言心头一紧,一种不好的预感涌上心头,连忙询问起了缘由。

    “非也,此人不是与汤若望交恶,而是与整个西教交恶。我西教经典主张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伽利略却坚持此说法为错误,他坚持异端哥白尼的观点,认为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

    教主就认定此为异端之学,要求其改变其说法,但其固执己见,导致一直被罗马教廷打压囚禁。因此教廷跟耶稣会教士对其一直没有好感,到时候你去拉拢此人怕没有那么容易啊。”

    孙元化此时也明白了徐光启的意思,所以不容易拉拢怕不是伽利略不想来。

    就是教廷跟汤若望等人不同意罢了,这种情况对于他们来说才是最难办的。

    “这,这可如何是好。”

    孙元化想到这里顿时有些纠结,连忙望向徐光启,希望从他那里得到答案。

    “还能怎么办,你以为陛下不知道其中的要害吗?这就是要看我们的反应。”

    徐光启说着便微微叹了一口气,这就是他们这种信仰西教臣子的难处所在。在他们的认知中,君为臣纲,身为臣子的断不可忤逆陛下。但信仰的西教中,有人为教主最大,哪怕是神权都要在其之下。

    当二者相安无事的时候,那也没啥。只是一旦起了冲突,他们就很难以抉择了。

    虽然徐光启心中纠结,但一旁的孙元化却看的很开,一听自己的老师这么分析,他沉思一会站起来说道:

    “老师,君近神远,哪怕我教尊奉教主,但那也是在西洋那遥远之地。我大明与其相隔万里,如果因为这教主忤逆陛下旨意,以学生看来都不尝试,是万万不可。

    遥想当年佛教传入我中华时也是如此,最后也不是化为禅宗等派,融入我华夏。因此依照学生愚见,如果想要我西教在我大明推行,也必须改变规则融入华夏为好。”

    徐光启闻言也缓缓点了点头,这种事情他自然知道。他也知道现在西洋诸国也因此纷争肆起嘛。

    “这话我们说说就好了,但断不可让汤若望等人知道,他们都是正统的耶稣会教士,断不可接受你这种“异端奇说”。至于陛下的嘱托,伱就好生办吧。

    等到了西洋可就此事先行询问耶稣会教士,就说我大明皇帝对其十分推崇,如果他能来我大明定会有助于传教事宜。如果他们不应允,再可求助勋贵或者其他办法。”

    “学生明白,还请老师放心。”

    随后徐光启又给孙元化叮嘱了一番出海的注意事项,此去西洋不下万里,坐船过来的汤若望等人更是知道其中凶险。

    船只行驶过程中,水源、风浪、海盗、敌船、疾病等等哪一个都足以置人于死地,出乎意外的因素太多了。

    再过两日他就要走了,徐光启自然不会再说什么不要走的话,而是百般叮嘱要其千万注意身体,如果遇到海盗或者西洋他国敌船,一定要保命优先,千万不可行鲁莽之事。

    孙元化闻言自是点头应承,二人说至晚上这才作罢。

    第二天一大早,朱由校便早早的让何宁来到工部,对还在当值的工部郎中孙元化宣读圣旨。

    朱由校为了能让其在西洋有地位,不至于被轻视,就着加封他为鸿胪寺太仆卿兼钦差大臣,许他便宜行事。

    同时又从内帑拿出两万两银子于他,毕竟身为大明使者,难免会有一些用钱的地方。但给太多也不好,容易招摇过市出问题,两万也足够其用了。

    孙元化闻言当即千恩万谢,但他也知道这一切都是虚的。

    如果这一次出使出什么意外,这也是他死后的恩职了。如果能回来,那再上一步就会极其容易。

    等到第三天已是九月十四日了,这时黄栋、郑芝龙也带人找来了孙元化。

    因皇帝应允,这次出行大明商社也派了四人跟随他出使西洋。

    考虑到去西洋路途遥远,不下万里,所以这四人都是郑芝龙精心挑选的心腹,有着丰富的航海经验,其中有两人更是下过南洋,会讲佛郎机语。

    这可帮了孙元化大忙了,他虽然会说佛郎机语,但毕竟也只是他一个人而已,他也没有出过海。现在有了这四人,平时交流跟打杂也有了着落,可以为他省下不少力。

    “陛下倒是想的细致,知道我等都是第一次出海,还让你们派人协助,可算是帮了我等大忙了。”

    黄栋等人虽然被皇帝信任,但说到底只是商贾而已,现在见孙元化这么说连忙站起来道:

    “孙大人说笑了,这次也得亏朝廷有这样机会,才能让我等有机会去西洋。这四人虽然有商贸经验,平时打杂跑腿也是一把好手。

    但他们毕竟没有我大明朝廷官方的身份,等真到了西洋,怕两眼一抹黑,人生地不熟就麻烦,到时候还要请孙大人多多照顾才是。”

    黄栋、郑芝龙早就调查过孙元化,知道其不仅精通西学,也会说佛郎机语,更是西教信徒。

    现在代表朝廷出去,他可是钦差大臣,可以说是大明的全权代表,以这个身份去西洋啥都好办,所以他们心里明白,这次西洋出行,定要跟他打好关系,不然暗中使绊子就麻烦了。

    黄栋二人背后毕竟是皇帝,哪怕是孙元化也不敢多有得罪,现在听他俩这么说也连忙开口应承,保证定会齐心协力。

    如此大事已尽,等到了第三天九月十五日,孙元化便率使团众人最后一次进宫觐见,在朱由校的再次叮嘱跟激励下,他便先带着使团前往天津府。

    那里早有大明商社的商船等候了,他们会从天津府出发,经山东、南直隶、福建等地,最后抵达澳门。

    在澳门与等候的商船会合,经过事先的沟通,早已有三艘商船和两名准备返回欧洲的传教士等候他们。

    只要他们一到便即可启程,路线也早已规划好了,经马尼拉、马六甲、果阿,随后沿着非洲东海岸南下,绕过非洲好望角,朝北驶向欧洲。

    “大人,要起帆了,您要么先回船舱歇息吧。”

    “你们起帆吧,不要管我,我要多看一看。”

    天津府港口,孙元化站在船头,望向对面的港口里人来人往的脚夫、船工与行商。心中既有些临行前的激动也有些忐忑,但既然踏上这一条前路,他已经没有任何理由退缩了,现在能做的只能尽可能多看一会天津,多望一眼京城。

    “起帆喽!”

    “起帆!”

    身后船工的号子接连响起,硕大的船帆在他的身后被缓缓拉起来,没过一会船突然晃动起来,孙元化的眼前的港口也突然开始移动,慢慢远离他。

    孙元化看着眼前的港口越来越远,逐渐变成了海天一色,眼神也越发淡然跟坚毅起来,缓缓吸了一口气,便不再回头地往船舱走去。

第四百零一章 结硬寨,打呆仗

    “这鬼天气,前几天一直下雨,人都快发霉了。现在好不容易不下了,居然还这么闷,真的难受死了。”

    陆广县城,朱道信拿着毛巾,一边抹汗一边忍不住向孙新继吐槽起来。

    “南方本就闷热,西南更是如此,这贵州其实还好,我听说两广更是如此,甚至南洋全年无冬,终年高温多雨。”

    身为北方人的孙新继也有些难以忍受这种鬼天气,自从拿下陆广县城后,他们已经待了有半个月了。

    这半个月都在等延绥镇总兵文应奎的两万兵马。但足足半个月没有到,外加较为闷热的天气,着实让他们有一些受不了。

    特别是这半个月时间,早就让他们失去了先声夺人的机会,对面叛军估计早已准备完毕了等他们了。

    “也不知道要等多久,要我说这个文总兵也太慢了吧,不会出什么事情吧。”

    孙新继一听朱道信说这话,当即没好气的回怼道:

    “你这乌鸦嘴,胡乱说什么呢,大战在即,可千万别说这些不吉利的话。”

    “什么不吉利的话,给我说说。”

    孙新继的话音刚落,就见营帐外突然传来一声熟悉的声音,二人闻言一惊,立马正色朝门外望去,就见黄得功一脸严肃的走了进来。

    “没有什么话,只是卑职二人之间的闲聊,不妨事的。”

    黄得功一听孙新继支支吾吾的解释,没好气的冷哼一声。

    “天气闷热,火药容易受潮,你们有没有去检查过火药的受潮情况。西南瘴气、毒虫比较多,前几日贵阳运来了一批药物,你们分发了没有。身为千总不去巡营,却在这里闲聊抱怨,成何体统。”

    朱道信跟孙新继二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自己的这个恩师外加长官。

    现在听他这般斥责,二人顿时静若寒蝉,不敢反驳,稍微过了一会,孙新继才悄声解释起来:

    “参将大人放心,火药检查过了,都是用油纸包裹着的,没有任何受潮可以随时使用。药物也分下去了,我二人每日都会巡营,整个营地也用石灰撒过,病虫也甚少。”

    刚才还在生气的黄得功听到这话,眉头也略微舒展。这两人就是他底下的兵,每日做什么自然是知道的,知道他们二人做得还挺不错的。

    “知道伱们有怨气,但这些埋怨话以后千万不要多说。为将者是士卒表率,如果让士卒听到,万一也有样学样,会扰乱军心。如果往大了说,万一被有心人听到了,参你们一本都是轻的。”

    听到黄得功这么一番语重心长地嘱咐,二人也明白自己失言了。

    “卑职明白,以后定不会这么做了。”

    朱道信最先赔礼起来,只是话说到一半,他也面露难色,忍不住对黄得功说道:

    “但卑职说一句不该说的话,现在我大军已经在待了半个月了。有道是兵贵神速,但我们初战告捷以后便再也没有打了,我想对面谷里县的估计也在调兵遣将,如果我们再这样等文总兵,怕延误战机就麻烦了。”

    黄得功一见朱道信这么说,心想朱道信真的是求战心切啊。

    “谁说我们是在等文总兵,告诉你们吧,文总兵不来了。现在奉蒋总兵军命,大军不日就要过河进攻谷里县,你们做好准备。”

    朱道信二人一听这话,顿时惊讶的说出话来。原本来说要等文应奎要来,怎么现在不来了,并且这进攻的风声之前一点都没有听到过呢。

    “不是要跟文总兵合并一处吗?怎么突然不合并了?”

    “朱总督怕合并一处后,北边的青山司空虚,万一被安邦彦声东击西,率军偷袭,到时候我大军合围的计划定会被其所迫。

    所以就让文应奎带三边精锐屯兵青山司,而我们振武军与白杆兵为主攻方向。并且水东方向来了捷报,贵州总兵杨愈懋率两万兵马,合围水西宋氏,大破其主力,他们只要稍微休整就可朝我军方向赶来,作为我军后援。”

    听着黄得功缓缓的把作战计划全盘托出,朱道信二人的眼神也亮了不少。

    振武军作为主力进攻,虽然看起来任务艰巨,只要拿下叛军,那绝对破天大功。

    “呵呵,你们二人真的是求战心切啊。不过很快就有仗打了,你们通知下去,大军后日开拔,我们勇毅营还是先锋。这次总兵大人把所有克虏炮都集中于神机营了,所以此战我们先锋的任务不要快而是‘慢’,你们可明白。”

    慢?

    朱道信二人闻言一愣,先是疑惑,但也很快明白其缘由了,看来是要结硬寨,打呆仗了。

    所谓结硬寨,打呆仗是他们之前在里草栏场训练的一种战法。由于火炮运输慢,又很依赖于后勤,所以为了防止敌军搞偷袭、断后路。

    所以皇帝就提议了这种战法,其核心为四点:

    一扎营垒以利攻守,二慎拔营以防敌袭,三看地势以争险要,四明主客以操胜算。

    这四点翻译成白话就是步步为营,不求行军速度,只求行军进度,每日早早扎营,不要让队伍脱节,确保每次打仗的时候火炮都可以参与其中,发挥其最大的功效。

    许多人最开始一听这种战法还有些不屑,觉得没有大将风度,着实没意思,甚至还有人说是乌龟阵。

    但这些人很快就被打脸了,他们发现只要为将者不心急,徐徐图之。除非对方硬实力过硬,可以硬碰硬对决,否则任何偷袭、诱敌深入都没有任何办法。

    因此很快就被里草栏场的众人所推崇。

    “属下明白。这么说也算是何仲蔚给我们机会了,上次大败后居然没有在渡口设防,让渡口被我军夺取。现在我军可以轻易渡河,到时候我们就徐徐前进,就看这个何仲蔚怎么应对。”

    伴随着出兵的计划确定,整个振武军迅速运转起来,士卒在这里休整了半个月早就受不了,现在听说要出兵顿时战意横生。

    而勇毅营则更是一马当先,第三天一大早,就成功到了鸭池河对岸。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7839/ 第一时间欣赏朕这大明还有的救最新章节! 作者:河蟹道人所写的《朕这大明还有的救》为转载作品,朕这大明还有的救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朕这大明还有的救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朕这大明还有的救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朕这大明还有的救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朕这大明还有的救介绍:
1620年,此时的大明风雨飘摇,危机四伏,外有强敌伺服,内有朝局混乱,天灾不断。作为穿越者的的朱由校,他应该如何挽狂澜于既倒,证明这大明还有的救呢?朕这大明还有的救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朕这大明还有的救,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朕这大明还有的救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