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朕这大明还有的救TXT下载朕这大明还有的救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朕这大明还有的救全文阅读

作者:河蟹道人     朕这大明还有的救txt下载     朕这大明还有的救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四百一十六章 噩耗传来

    安邦彦见状便摇摇头,此刻绝对不能开门。

    且不说这些流民后面有没有埋伏,就说如果开门放他们进来,那以后只要来了难民是不是都要放进来。

    但现在这么多人看着,他作为主将这么说必定会寒了士卒的心。

    “大王,万万不可开门,这明军这么做摆明就是试探我们。万一其后面藏有明军,等大门一开,明军趁虚而入,那可如何是好。”

    就在此时,远处有一个人一边呼喊一边跑到安邦彦面前,立马跪下劝说起来。

    安邦彦闻言心中暗喜,暗想何仲蔚来的正是时候,但让也面露为难之色,缓缓说道。

    “可城外的都是我将士的父母,我实在有些不忍心了。”

    “大王,这只有数百人而已,城中兵马五万,为这数百人而就要致使我军有城破的可能,着实有些得不偿失啊。还请大王速速回府,这里由我来处置。”

    安邦彦见状只能面露无奈,随即长叹一口气道:

    “好吧,本王就命你全权负责处理此事,记住,切不可寒了将士的心。”

    说完安邦彦就带着安武功二人离去,何仲蔚也是聪明人,现在过来很明显就是给安邦彦顶锅的,不然安邦彦怎么处置都是不好的。

    但即使如此,下了城墙后安邦彦还甚是气愤,心觉得这普安怎么如此糊涂,自己不处置却把这个难题留给自己决断。

    “把普安撤了,让他不要守城门了,以后城墙事务全权由何仲蔚负责。”

    一旁的安武功闻言当即称是,他也知道这个普安如此处置十分不妥。但就是没想到已经被贬为参将的何仲蔚却突然冒了出来,就是不知道是谁告诉他这个消息的。

    -----------------

    织金关外,站在垒台上的杨肇基看着对面一片撕心裂肺地呼喊救命声,心情甚是舒畅,不禁扭头望向一旁的杨愈懋。

    “杨总兵这一招甚妙,这安邦彦不开门放人,那我们就天天派人去,我看军中士卒看着自己的亲人在下面哭,能忍到几时。”

    杨愈懋闻言呵呵一笑,盯着对面的动向缓缓回复道:

    “这安邦彦所依着便是苗兵,其作战勇猛,以往朝廷平叛便多依仗水西苗兵。但再厉害的士卒也有弱点,正如杨总兵所言,看他跟旗下士卒能忍到几时。”

    杨愈懋原本也没有想到这个计划,这只不过是他清剿周边村寨得到的意外之喜。

    正如杨肇基所言,水西安氏镇守水西数百年,周边村寨早就对其俯首听命,不敢异动。因此官军清剿过程中不仅周边村寨还对官军负隅顽抗,还暗中向织金关传递情报,甚至安邦彦反叛的时候都从中抽取壮丁为兵。

    因此这才让他想到这个打击其士气的计划,现在看来这个计划效果甚好。

    不过众人也知道这只是攻心,如果真正要攻城还是要看振武军。

    因此杨肇基只是在擂台上看了一会,见对面的叛军通过放箭把城下的难民驱赶后便转身下了垒台,往大营而去。

    与此相比他更关心另外一件大事的动向,那便是黄得功当时建言的地道战术。

    穿过三道营门,杨肇基很快来到一块校场模样的空地。此地原本就是操练士卒的校场,但现在的早已变成个大型工地。

    黄得功为了能够更好的挖地道,通过蒋璘向黄得功申请。花重金在全军中招募身材矮小,有挖地道经验的士卒,四班倒轮流下地挖掘。同时把振武军一半辅兵聚集于此,帮助其搬运土壤。

    因此现在这个校场可是热闹非凡,中间一个大土包鼓起,走近一看里面有一个两丈宽,倾斜向下,深入地底的大坑。

    每隔半丈距离就有一个身着单衣赤脚的士卒站立一旁,不断接过前面接过的一筐土,随后麻利地递给后面的士卒。

    “参见总兵大人。”

    作为主事之人,黄得功一直校场内盯着手底下人干活。现在突然看到杨肇基等人来了,连站起来躬身迎接。

    杨肇基环顾了下校场,随后便盯着黄得功缓缓问道:

    “地道现在修得怎么样了?几时可以修到城墙底下?”

    黄得功这段时间日夜盯着,就是为了能够早点完工,其工程进度他心中早已有数,见杨肇基询问当即回答道:

    “启禀总兵大人,现在已经修到距离织金关大约五十丈的距离了。末将估计算了一下,最早后天晚上,最迟大后天就可以直抵城墙。”

    杨肇基心中换算了下时间,心想这速度也颇快。距离上次定计也就半个月的时间,就能有如此成效,因此不由地高看了黄得功一眼。

    “好的很,这个地道是我大军破城的关键,一定要小心行事,切不可被叛军知晓,哪怕慢一点也无所谓。”

    “总兵大人放心,这耿参将整日用克虏炮射击,声音嘈杂的连我们这听的都烦躁,更别说城中守军了。有他们声音掩护,地道事情,城中叛军定不会知晓。

    并且原本还想着织金关地势较高,我们在大营中挖掘可能会被叛军看到。但现在在营前修了垒台后,正好把大营挡住了,他们就是想看也看不见了。”

    听到黄得功这么说,杨肇基也就放心了。他随即望向地坑方向,见搬运泥土的士卒大汗淋漓,他就能猜到地道中得有多闷热了。

    “你既然如此说那我就放心了,此事至关重要,绝对不能有事。尔等定要把此事办好,到时候我定向朝廷给你们表功,所有参与此事的士卒都有赏赐下发。”

    黄得功闻言当即大喜,立刻扭头对着在场的士卒大喊道:

    “总兵有赏赐下发,还不谢谢总兵大人恩典。”

    说什么都没有实际给钱实在,在场还在搬运泥土的士卒也是开心不喜,立刻跪下就要感谢杨总兵恩典。

    “多谢大人恩典。”

    “嗯,起来吧,只要为朝廷出力,本官定不虚言。”

    杨肇基说完又勉励了黄得功几句,随后便转身离就往中军大帐而去。

    官军的小动作安邦彦并不知道,经过今天官军驱赶难民到织金关底下,扰乱城中士气,他越发感觉对面的官军难以对付。

    但坏消息并没有结束,第二天一大早,那威官寨的信使由北疾驰而入织金关,给安邦彦带来了一个噩耗。

    “什么,官军什么时候到的。”

    “官军在三日前到了那威官寨旗下,看旗号貌似是位于赤水卫的永宁总兵秦民屏,可就在昨日,又有一支人马也抵达那威官寨,看旗号是应该是位于青山司的延绥副总兵文应奎的兵马。”

    安邦彦闻言立刻站起身来,来回踱步思量现在该如何是好。

    那威官寨本就是他的驻地,此地方易守难攻,他走之前就猜到了官军定会攻打那威官寨,因此留了一万五千精兵在那里。

    原本想着如果只是秦民屏率两万人来攻,他留下的一万五千精兵进攻不足但守城却绰绰有余。.q

    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不仅秦民屏来了,位于青山司的文应奎也突袭到了那威官寨。

    要知道他手下的兵马可是三边精兵,装备有火器。之前在永宁攻打奢崇明的时候,就立下赫赫战功,他们合兵一起将近四万余人,那威官寨就是再易守难攻也不好守啊。

    想到此处的安邦彦就知道他绝对不能坐以待毙,必须主动出击,否则这般耗下去就只有死路一条。

    “速速召集参将以上人马立刻到安府正堂议事,不得有误。”

    安邦彦昨日便让安武功统治众人议事,因此众人早有准备,接到通知后何仲蔚、普安、安邦明等人便齐聚正厅,等到安邦彦的到来。

    他们也知道现在织金关的形势不容乐观,想着安邦彦叫他们来就是为了商议守城事宜,因此在安邦彦来之前便开始三三两两聊起了天。

    “罗甸王到。”

    没过一会,面无表情的安邦彦带着亲兵走了进来,刚才还有些吵闹的正厅瞬间安静下来,众人见状纷纷躬身行礼。

    “大王万岁!”

    “免礼。”

    形势紧急,安邦彦也不想搞这些虚礼,还未等众人入座就直接望向何仲蔚。

    “何参将,现在城防守备如何,今日可有难民前来?”

    “启禀大王,明军炮火仍是日夜不断,并且火力要比前一日强劲许多,并且今日前来扣关的流民比昨日多了一倍,虽然卑职不开城门,甚至用弓箭驱赶,他们才堪堪离去。但为了以防万一,卑职恳请大王往城墙加派人手,防止生变。”

    安邦彦闻言倒不意外,略微思量了一会,对其说道:

    “目前守城有三千兵马,我再给你调拨两千兵马以作备用。”

    “谢大王。”

    何仲蔚闻言大喜,立刻躬身感谢起来。

    见城墙无虞,安邦彦也放下心来,随后便环顾众人,缓缓说道:

    “刚才信使来报,官军以秦民屏、文应奎为首发兵四万,目前已到了那威官寨城下,今日叫你们前来便是商议该如何救援。”

第四百一十七章 安邦彦的救命稻草

    众人闻言一愣,随即也反应过来。

    原来安邦彦叫他们过来不是讨论如何守城,而是讨论如何分兵救援。

    想到这里众人也开始纠结起来,现在究竟是救还是不救。

    救吧,现在织金关外官军进攻已有半月,摆明了不破城誓不罢休,如果盲目分兵岂不是给官军机会。

    但如果不救,那威官寨本就是安邦彦驻地,重要性不言而喻。万一那威官寨被官军攻破,到时候前后两路大军合围织金关,那真的是插翅难逃了。

    “大王不必忧虑,那威官寨位置险要,哪怕官军有四万兵马,但不同于振武军,他们没有克虏炮等攻城利器,所以一时半会也攻不破城池。”

    这时安邦明率先站了出来,他对于那威官寨还是有了解的,建于高山之上,哪怕官军人多也要费一些时日才行。

    “安大人说的极是,那威官寨易守难攻,甚至与播州海龙屯相比都不逞多让,官军不可能轻而易举的攻破。并且在末将看来,别看现在其被大军围困,但我军如果处置得当,说不定可以趁此机会,一举扭转战局。”

    何仲蔚此时也附和起来,他之前战败于谷里县,心里一直憋着一股气。虽然现在被安邦彦降为参将,但却一直想要一雪前耻,而那位官寨就让他看到了这个机会。

    何仲蔚的话让安邦彦眼前一亮,虽然他的话里面明显有夸大,但他居住在那威官寨多年,自然知道何仲蔚的话也有几分道理。

    海龙屯又名龙岩囤,原是播州土司杨应龙的祖先利用地形,在宽约5千米的山顶上围筑土城。

    其有月城三重,还建有楼房、仓库、水牢于其间,周围设铜柱、铁柱、飞龙、飞凤、朝天、万安等九关,各关之间有护墙相连,随山势绵延十余里。

    万历二十八年平播之役的时候,明廷发周围五省之兵二十五万分八路围剿,最后把杨应龙围于囤中,设云梯轮番进攻都不能攻破,最后使计才破了海龙囤,杨应龙也自缢而死。

    那位官寨的地势也险要,其居于群山之巅,四面陵绝,左右环溪,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现在官军只有四万,如果要攻打怕也要费一些时日才行。不过对于何仲蔚的话,安邦彦更好奇的是他究竟有何御敌之策。

    “哦,你有何良策,赶紧说来。”

    何仲蔚心想这个机会定要抓住,于是心中略微思量了会,便立马上前躬身说道:

    “大王,秦民屏等白杆兵与城外的振武军不可同日而语。振武军大量装备鸟铳,每次进攻万枪齐发,犹如排山倒海。还没有近身便已死伤大半,但秦民屏的白杆兵与文应奎的三边兵马虽有火器,但装备数量远远少于振武军。”

    此话一出众人纷纷点头,这便是城中众人不愿出关的原因,究其根本还是野战打不过振武军。

    不过何仲蔚话没有结束,紧接着他分析道:

    “特别是文应奎的三边兵马,其来自西北边陲,定不适应贵州本地作战,战力定会大打折扣。如果我等能派出一支精兵,星夜兼程前往那威官寨,与城中精兵里应外合,定会大破官军,到时候攻守之势异也。”

    何仲蔚此话一出,在场的人也细细思量起来,觉得甚是可行。

    现在形势就是官军强他们弱,并且官军兵力充足,可以四处进攻,他们则是被牵制到织金关死活不得动弹。

    但现在如果能把秦民屏、文应奎的官军灭掉,就如同断官军一臂,实力大减。

    到时候他们投鼠忌器,说不定为了保存实力自己撤兵也尚未可知。

    当然哪怕官军不撤兵继续攻打织金关,那个时候安邦彦等人也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合力对付城外的官军,也有不少胜算。

    “可现在城中人马五万,其中可堪一战之兵三万左右。如果要出兵那威官寨,怎么也得两万以上精锐才行。万一出兵后官军猛攻织金关,那可如何是好。”

    就在安邦彦思虑的时候,安武功随即站了起来,说出了其心中的忧虑。城中兵马不够用,如果分兵的话,岂不是把织金关置于危险的境地。

    “世子勿忧,我这几日观城外官军动向没有任何变化。看来是料定克虏炮可以破城,因此每日还炮击,如果不击毁城墙定不发兵。因此哪怕我等派精兵而出,只要不被城外官军发现,其还是会每日炮击,因此不必担忧其会突然攻城。”

    见安武功的疑惑,何仲蔚当即就反驳起来,并且他越说越激动,说着就望向安邦彦。

    “大王,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别看那威官寨被围,实则是我等破局的良机。如果我等不救援,就只能被困于织金关,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到时候等官军秦民屏等人把那威官寨一破,我等死期便至矣。”

    何仲蔚言辞恳切,说着在场众人连连点头,安邦彦也觉得甚是有道理。现在这种情况着实有些憋屈了,如果再不破局怕就晚了。

    想到这里他心中一横,当即下定决心出兵救援。

    “你分析甚是,现在是最好的机会,趁着官军拿织金关没有办法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他说着就环顾众人,随后把目光投向何仲蔚。

    “何仲蔚,此计既然是你出的,那我便以你为总兵并率领三万精兵,直扑那威官寨。到时候就与城中守军里应外合,夹击官军,三日后出发。”

    何仲蔚一听也重重的点头,他心里很明白这才罗甸王是拼了,这三万精兵是他们的所有可战之力了,输赢就看这一波了。

    想到这里他既是感动,又觉得责任重大,于是立马跪谢道:

    “末将领命,定不辜负大王信任!”

    但就在他们说话间,织金关外的地底下,一条两里长的地道马上就要延伸到织金关的城墙了。

    此刻地道尽头的士卒还在忍受着地道的炎热,拼命地向前挖。

    最前面挖土的铲子貌似遇到什么坚硬的东西,突然发生“叮”的一声。

第四百一十八章 破城前夕

    “挖到了,挖到了!”

    此时在营帐内歇息的黄得功听到帐外的连连呼喊声,当即出营帐查看情况。

    只见他刚出营帐,就见朱道信带着三四人正在朝他这边赶来,还未走到黄得功跟前,他就开始连连道喜。

    “参将大人,我们已经挖到了织金关的城墙了,现在特意前来向您报喜。”

    黄得功虽早已从刚才的呼喊声猜到了大概内容,但现在听到朱道信报捷后仍忍不住喜笑颜开。

    原本想着最早今晚才能挖到,但没想到提前半天就挖好了,真的是意外之喜。

    “好的很,你现在马上去主帐向总兵大人报信,我先去看看情况。”

    黄得功说完立刻开始布置,说着就朝地坑方向走去。

    “卑职遵命。”

    朱道信闻言就知道这是黄得功让他去在总兵前面露脸,因此也不推诿立刻带人就朝中军大帐而去。

    黄得功的营帐距离挖地道的校场不远,没过一会就到了。

    走进去就发现此时的校场戒备森严,周边早已被武毅营的士卒团团拱卫,禁止任何人接近,见黄得功来了才堪堪放行。

    “参将大人。”

    孙新继见黄得功进来立刻上来迎接,因为知道很快就打通了,因此他跟朱道信二人一直守着校场。

    见打通后,孙新继就让朱道信前去报信,而自己则在此守卫。一边防止任何闲杂人等靠近,一边则禁止任何人大声喧哗,防止地道声音过大被城中知晓。

    “挖到了城墙的什么方位?”

    “我们估算了一下,大概是织金关城墙右侧。由于织金关墙高城厚,因此卑职让他们继续挖,到时候也好放置更多的火药。”

    孙新继做事谨慎,不慌不忙很有分寸,黄得功听到孙新继这么一番安排甚是满意。

    “好的很,火药准备好了没有,这次必须量足,一次成功不容有失。”

    孙新继闻言就望向校场另外一侧放置的,用油布盖着的十多个类似棺材的箱子,这是他们为了方便在地道运输特地打制的火药箱。

    这十多箱火药可是振武军好几轮的射击量,得亏振武军本就是以火药起家,因此火药自是不缺,不然也是个麻烦事。

    “这是神机营那边准备的火药箱,耿参将拍着胸脯保证,说这十多个火药箱爆炸,就是铁做的城墙定会熔化。”

    黄得功一看这十多个箱子,就知道这次威力肯定不小了。

    “如此一来我就放心了。”

    随后黄得功环顾场内众人,心中也是一阵火热。

    “传令下去,所有参与挖掘地道的人我会再向总兵大人申请赏银,以酬尔等功劳。”

    “多谢参将大人恩典!”

    在场众人闻言大喜,当即就下跪感谢黄得功。但就在此时,朱道信骑马从远处赶来,看见黄得功后,当即下马躬身禀报道:

    “参将大人,杨总兵跟蒋总兵等人已经知道此事,现召集众将在主帐议事,嘱咐让您快点过去。”

    黄得功闻言就知道是要商讨最终进攻的事情了,因此也不敢怠慢,立刻上马就往主帐而去。

    等黄得功一到主帐就见众人都已在场了,杨肇基一见黄得功来了,也不等他行礼立刻开口询问起来。

    “没想到你们的进度蛮快的,比原定计划提前半日就挖通了,如此一来攻破织金关近在眼前了。”

    黄得功见状也抑制住喜色,躬身自谦道:

    “都是三位总兵大人厚爱,才会让地道之事如此顺利。现在卑职正下面的人继续挖掘,火药也准备完毕,就等总兵大人一声令下便可行动。”

    杨肇基闻言一拍座椅,立刻站起来大喝一声。

    “好!”

    他说着就环顾大帐中内众人,缓缓说道:

    “我们大军屯兵织金关已有十五天有余,但明日知道安邦彦就在城中,但其城高墙厚,易守难攻,我们也只能围困炮击而已。

    昨天我又接到总督大人奏报,说秦民屏与文应奎二人已经屯兵那威官寨。现在两军分兵进攻叛军两城,众人也都看着谁能先破城池。我大军先行出兵如果落于人后,那真的没有任何面目去见朱总督了。”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点头,这段时间一直这里待着,虽然也有横扫剿灭旁边村寨,但都是鸡肋罢了。

    一日不破织金关,他们便一日不舒服不好过。

    杨肇基的话还没有,只见他接着说道:

    “现在破城的机会终于到了,只要炸开城墙织金关所谓天险再也没有用了。平定叛乱擒拿安邦彦,建功立业就在眼前。”

    “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还请总兵大人下令出兵,小的甘愿为先锋!”

    这时秦翼明立马站了出来,他也知道此战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最后一战了,因此千万不能藏拙保存实力,否则时候怕连功劳都捞不到了。

    见秦翼明首先站出来请战,其他众人也等不了了。

    “大人,卑职愿为先锋,如果不能擒拿安邦彦愿提头来见!”

    “卑职请命出战!”

    ······

    看着在场众人纷纷请命出战,杨肇基也是微微一笑,他对此并不意外反而还觉得甚是正常。

    毕竟天大的功劳摆在眼前,任谁都会眼红,当然一个人除外。

    “好了,此战甚至重大,至于派谁出战我跟另外两位总兵大人早已有决断,尔等听命便是。”

    众人见三位总兵大人早就有了筹划,也不再坚持请战,而是纷纷望向大帐中间的三人,想看他们是如何规划的。

    杨肇基做事也不拖延,他随即望向两旁的蒋璘跟杨愈懋,见他们二人点头示意,就环顾众人面无表情的说道:

    “振武军勇毅营参将黄得功。”

    “末将在。”

    “你待会就准备布置火药,今夜子时一过便即刻引爆火药。记住此事是我军大战关键,绝对不容有失,只要能引爆成功炸毁城墙,我跟两位大人为你表功。”

    黄得功自然知道他任务的重要性,是绝对不允许失败的,于是闻言便缓缓点头。..

    “请总兵大人放心,末将定会亲自盯着,如果不成功,任凭大人处罚。”

    杨肇基无言的点点头,他知道黄得功是个聪明人,这等重要事情想来不会有什么差错。于是他又继续望向一旁站立的众人,正式开始点将。

    “贵州标营参将祁继祖、大同镇参将王建中、石柱宣威司参将秦翼明。”

    话音刚落,就见秦翼明等人三人当即出列,对着杨肇基等人拱手道:

    “末将在。”

    “今夜子时(晚上十点到十二点)一过,你们各率五千精兵,等城墙炸毁后就直扑织金关。秦参将率众占领城墙,而祁继祖、王建中你们二人不要管城墙,要直扑安府,如若不能拿下安府提头来见。”

    “遵命!”

    听杨肇基这么吩咐,在场众人心思各异,奇怪先锋部队里面居然没有振武军,而是派大同军跟贵州标营为首,这不是妥妥让他们拿战功嘛。

    但刚才杨总兵说,这个决定是三位总兵共同商议决定的,因此他们也不能说什么。

    见三人听命,杨肇基面无表情的颔首称是。

    这三人是他们精挑细选的,祁继祖跟王建中本就是贵州指挥使司跟大同镇的猛将,每逢作战身先士卒,悍不畏死,因此以其为先锋是最合适不过了。

    至于秦翼明也是一员猛将,作为先锋固然合适,但却不是他心中的合适人选,想到这里他在心中不禁暗自摇头。

    原本在他的计划中是没有秦翼明的,而是让蒋璘推荐振武军一名参将作为先锋。这样军中三大主力各有一人,到时候功劳也好分。

    但没有想到蒋璘推荐的居然是秦翼明,这他着实有些惊讶。

    不过事后蒋璘给出的理由也十分充足,便是振武军以火器为主,整齐列队野战他们有很大的优势,晚上突袭城池并不是他们的强项。

    且不说晚上昏暗不明,装填很是困难,万一接敌仓促之间很容易被敌军近身,到时候损失反而很大,得不偿失。

    杨肇基闻言也觉得确实有道理,但还是再三询问了蒋璘的意见,见蒋璘坚持己见便没再坚持,就依其所请以秦翼明为先锋。

    但即使蒋璘的说辞头头是道,杨肇基心里还是明白他是想让功劳给他跟杨愈懋,心中也甚是感激。

    于是就见他接着说道:

    “贵州副总兵张彦芳,振武军勇卫营参将李嗣武听命。”

    “末将在!”

    这时又见二人缓步出列,随即躬身应答起来。

    “你们二人以张艳芳为首,率两万精兵跟随祁继祖等人,入城以后不入安府,而是直扑叛军大营。记住速度一定要快,叛军大营就在织金关后面,如果给他们反应时间,怕会有变。”

    “这段时间众人早就把织金关的布局了解清楚,织金关内大约有四五万兵马,如果叛军能阻止抵抗对于官军而言也是麻烦。

    因此杨肇基下了两步棋,无论进攻安府还是叛军大营,只要成功其中之一,叛军便再也翻不起什么风浪了。

第四百一十九章 点燃火药

    “现在什么时辰了。”

    织金关内,安府后堂书房。

    安邦彦放下手中的毛笔,把写好的信交给一旁的管家,若无其事的问了起来。

    “已经子时了,大王天色已经很晚了,众人早已歇息,您也赶紧休息吧。”.q

    管家接过安邦彦的信件放在袖口中,见安邦彦缓缓起身,便一边拿起一盏蜡烛给安邦彦照明引路,一边苦口婆心地劝说其早点休息。

    安邦彦站起身伸了一个懒腰,听到管家这话也知道天色已经很晚了。

    “唉,战事繁忙岂敢懈怠。这封信是给那威官寨的安效良的,你待会就让人送出去,不得有误。”

    “小的明白,还请大王放心。”

    安邦彦见状也放心了,随即摆手让管家带路就往寝卧而去。

    但一路上他还在心想战事,何仲蔚的建议好不好,派他去合不合适,他后天领兵后不知道计划能不能成行,城外的明军会不会发现城中兵力调动之事等等。

    诸多事情让他心烦意乱,让他一时出神了,直到一个声音把他惊醒。

    “大王,大王。”

    安邦彦猛地一回神,发现已经到了卧寝门前,一旁的管家看着愣住的安邦彦不敢过多打扰,只能小心翼翼的提醒。

    安邦彦见状缓缓深吸一口气,心中暗想自己今日究竟是咋了,怎么这般心神不宁。

    可能是太累了吧。

    安邦彦略微稳定神情,缓缓说道:

    “叫何仲蔚明日卯时在正厅等我。”

    管家闻言当即应承下来,安邦彦说完便不想其他,推开房门准备入睡了。

    而此时的何仲蔚还没有入睡,并且从今日下午议完事就一直忙碌到现在,一刻没有停歇。

    今日他的提议实在有些仓促,罗甸王又规定后日就要出兵,因此他必须想出一个合适的计划来,因此直到现在才忙碌完毕。

    “走吧,去城墙上看看。”

    何仲蔚伸了一个懒腰,由于安邦彦还没有做进一步安排,因此他现在还负责织金关的城防事务,因此就住在织金关城墙位置。

    副将闻言当即领命,并找了一件披风给何仲蔚披上,随后就跟随何仲蔚出门而去。

    此时已是子时,城中许多人早已睡了有一两个时辰,现在正是万籁静寂,月明星稀的时候。

    只有偶尔打更的声音以及身边人高举的火把,让何仲蔚感觉到片刻生机。

    但这一切何仲蔚早已熟悉,作为城门守将每晚巡视早就成为了他的日常,他带着副将熟悉地上了城墙。织金关的城墙高四丈,上了城墙就能感觉到有阵阵凉风袭来,火把上的火焰也被凉风吹的不断摇曳。

    不过相比这寒风,何仲蔚却对对面的官军营地更是在意,他纵目望去,就见对面两里外的官军营地灯火昏暗,看来也是入睡了。

    “今天官军有什么异动没?”

    此时城墙守备的哨官早已站在了何仲蔚的身旁,见何仲蔚询问,连忙躬身回复道:

    “启禀大人,对面明军还是每日不辍地用克虏炮射击,最近准备好了不少,有三发炮弹砸中了垛口,有七个兄弟死了。”

    何仲蔚闻言便望向一旁,只见他右侧五丈远有一个垛口早已没有了墙砖,其后还有好几摊血迹,在火把照耀下甚是艳丽。

    “明日把垛口补齐,明军不会一直炮击的,不可掉以轻心。”

    “卑职明白。”

    一旁的哨官当即领命,何仲蔚也不管这个插曲,随后又在城墙巡视起来了。他马上就要走了,因此这次想要事无巨细的视察一番,不要留什么差错。

    而就在此时,何仲蔚脚下城墙的地底下,四五个勇毅营的士卒正在小心翼翼地摆弄眼前二十多个棺材般大小的火药箱。

    把它们堆放整齐后,他们便把其中两个火药箱弄破,让其中火药撒在其余火药箱中间,随后便拿起身边预留的一个火药,从火药箱堆为缓缓往外撒了起来。

    其实这个过程早已做过一遍,但是为了确保以防万一,他们还要再撒一遍。

    随着几人的缓步往外,整个地道也充斥着浓浓的火药味。两里的路,每二百米都有专门士卒负责撒火药,因此他们很快便完成任务,随后头也不回的朝外走去。

    等他们出了地道口,就见杨肇基、蒋璘、杨愈懋三位总兵,以及黄得功等人早已在洞口等待多时。

    “启禀大人,已经检查无误,肯定万无一失,随时可以准备引爆。”

    听到下面汇报,黄得功随即就望向杨肇基等人,杨肇基缓缓点头表示明白,随即就望向织金关方向。

    此时就在他们的前方,祁继祖、王建中、秦翼明等人早已准备就绪,就等引爆冲锋了。

    “现在什么时候了。”

    “已过子时七刻,马上就要丑时(凌晨一点)了。”

    听着马上就要过子时了,杨肇基点点头,距离规定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想到这里他不禁开始想象现在的安邦彦正在干啥,待会自己可是要给他送一个大礼。

    时间缓缓流逝,一刻的工夫转瞬即逝。

    “总兵大人,子时已过。”

    此时的黄得功手举火把,就等杨肇基等人的命令。

    “点火吧。”

    杨肇基也不拖延,大手一摆表示同意,随后便望向织金关方向,看来是不想错过这个盛况。

    黄得功闻言便举着火把来到洞口,看着地上乌黑的火药当即就把火药伸了出去。

    “噗嗤~”

    明亮的火焰瞬间从地上亮起,伴随着“哧哧”的声音与阵阵呛鼻的味道,如电闪火石般向地道深处窜去。

    黄得功看着消失在地道深处的火花,便把火把交给身边的亲兵,随后缓步走到杨肇基等人的身后。

    现在他能做的一切都已经做了,其他的就交由天来决定吧。

    此刻织金关内外一片安静,只不过这安静的夜晚下面,城里城外是两种状态。

    此刻还在城墙上巡视的何仲蔚万万没想到,此刻城外官军就潜伏在对面寂静的大营中,就等地下的爆炸一响,便直扑城中还在熟睡的猎物。

    至于他能不能存活,那也只能天知道。

    因为此刻地底下的火药,已经快烧到尽头了。

第四百二十章 破城而入!

    “何大人,城墙上风大,还是下去吧。”

    在城墙上视察了半个时辰的的何仲蔚也觉得累了。

    现在又见天色很晚,而他该布置的也早已布置,于是不再坚持,随即便点点头。

    可是现在不知为何,他心头总觉得阵阵不安,感觉有什么地方自己忽略了。

    想到这里,他忍不住再次询问身边的副将与城墙哨官。

    “可还有什么疏漏的嘛,我总觉得有些惴惴不安。”

    身后众人一听,也面露不解之色,刚才何仲蔚检查的甚是小心,该看的都看了,还有什么不安的。

    但何仲蔚既然问了,其余众人只能拼命思考,看有什么遗漏的地方。

    “参将大人事无巨细,应该没有什么了。现在天色已晚,想那明军也不会有什么动作。大人要不先休息吧,等明日再来视察也不迟。”

    何仲蔚一听也点点头,他心想可能是自己多想了,还是休息一下说不定就好了。

    “说的也是,我们下去吧。”

    只是就在此时他心中的不安感越来越强,感觉像是给他警示着什么。想到这里他不由的望向城外,感觉对面的官军大营里人影晃动,貌似有什么预谋。

    他虽然看不清道不明什么情况,但还是想出言提醒城墙哨官,定要小心守备,防止官军突袭。

    “尔等~”

    只是他话音刚启,突然一阵脚下一阵晃动,紧接着“轰!轰!轰!”般震天的爆炸声从脚下传来。

    他此时还没有反应过来,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但现在也来不及逃跑了。因为脚下的石块如同瓷器般裂开,随后快速向下塌陷。

    根本来不及反应的何仲蔚便伴随着塌陷的城墙石块,直直掉在了冒着火焰的地底洞窟,这一切都发生在电闪火石之间,何仲蔚等人来不及呼喊,就被上方的石块重重的砸中,脑浆迸裂而死。

    而现在这个盛景,城外众人看得真真切切。

    只见“嘣”的一声,爆炸的热浪跟声波从织金关方向传来,震的等待的杨肇基、蒋璘等人都吓了一大跳。

    但还未等他们惊讶,伴随着震天的爆炸,织金关四丈高的城墙底部迅速塌陷,漫天的火焰从中而去。城墙的砖石已不能再保护守军,反而成为了夺命的镰刀,把守军尽数掩埋在其中。

    “大计已成!速命祁继祖、王建中等人快速出击,按计划行事,不得有误。”

    杨肇基这火药果然有效,之前久攻不克的城墙,经过这么一爆炸,就在如同豆腐一般,被炸出来一个硕大的口子。

    看见效果这么明显,他肯定不想放过,连忙指挥众人前进。

    但前面的祁继祖、王建中等人根本不用他说,他们早就等待这一次多时了。

    “城门已破,大胜就在眼前。总兵大人有命,先入城者赏白银百两,擒拿安氏族人百两,擒拿安邦彦,白金千两,官升两级,而谁敢后退者斩!”

    虽然众人早已知晓此等赏赐,但现在城破,只要先入城就赏赐白银百两不由让人心动。

    “杀!”

    看见距离如此近的城墙,众人都觉得百两银子唾手可得。祁继祖的话刚落,先锋士卒便迫不及待就往织金关被炸出来的城墙的豁口冲去。

    而此时的城墙上的叛军早就乱做一团,哭喊声、救命声、惊慌声汇成一片。

    但他们的苦难并没有结束,城墙外的叫喊声中突然传来震天的叫喊声。

    “官军杀过来了!”

    在城墙上惊慌失措的叛军士卒循声望去,就见对面官军已经杀到了城下,见状连忙开始惊呼提醒。

    但负责城墙守备的何仲蔚,连同其副将城墙哨官等等,现在都被压在了城墙的废墟下,死的不能再死了。

    哪怕守城士卒拼命叫喊提醒,没有将官指挥,守备城墙的叛军士卒根本组织不起来。

    现在听到官军杀进来了,更加惊慌失措。

    但官军却不容他们调兵遣将,现在他们已经登上了城墙的豁口。最先登上城墙的人是一个手持长枪的伍长,他刚登上去就连忙大喊道:

    “是我,是我!赏银我拿了。”

    但他的话音刚落,他就被后面追上来的其他士卒挤的继续向前。

    冲在最前面的不仅仅这些士卒,还有大同镇参将王建中,此人身穿光明铠,手持两把铜锏。

    登上豁口后丝毫不敢停歇,对着跟前的官军士卒大喊道:

    “白杆兵占领城墙,其余人直接给老子冲,绝对不能停。”

    说着便带领亲兵,跳下豁口往城墙杀去。此时城墙位置早已乱作一团,许多人还没有从刚才的爆炸中缓过劲来,就见城外的官军已经杀了进来。

    这些人许多都斗志全无,又无将官指挥,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做,见状纷纷就要城内撤退。

    但此时一个头顶蓝色苗帽,身披皮甲,腰佩长刀的叛军哨官见状就知道大事不好,于是连忙抽出长刀大喊道:

    “不要跑,城门失守我们都要死,跟我杀。”

    他一边叫喊着一边带着身边聚集的十多个兵卒,开始拉拢惊魂不定的士卒,准备建立防线负隅顽抗。

    但对面的官军根本不给他机会,他们如同决堤的洪水一般,感觉势必要把这个临时的栅栏冲破,而冲在最前的便是王建中。

    那哨官见明军将领直扑而来,当即抽刀冲了上去。

    但王建中三步并两步,右手铜锏已经到了那个哨官的面前,让其被迫提刀抵挡。但王建中暗暗冷笑,右锏虽挡,左锏却又至。那人根本来不及躲避,左锏重重的敲在了他的脑袋上,鲜血随着铜锏的锯齿流了出来。

    那个哨官一时连呼喊的机会都没有,就被王建中一锏打倒在地没了声响。后面还想冲锋的叛军见状顿时慌了神,立马鸟作兽散,根本提不起什么抵抗的心思,逃命要紧。

    “给我追,杀进安府!”

    王建中把铜锏从尸体上抽了出来,来没来得及喘气,就让身后众人赶紧去追,不要给叛军喘气的机会。

    他身后官军见参将如此勇猛,立马士气大振,顿时向前冲杀而去。

    现在城门方向的战况完全是一边倒。突遭爆炸,城墙塌陷将官死绝,士卒惊慌失措士气大跌,没有任何人能够指挥的叛军,根本无心恋战,只能用兵败如山倒来形容。

    但祁继祖、王建中二人带领的贵州、大同镇精兵也没有再此拖延,在打开局面把战场留给秦翼明等人后,便带兵继续往里面冲去,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安邦彦。

    “杀!”

    府外不断逼近的喊叫声,不断传入到安府,让安府上下人心惶惶。

    “何仲蔚等人来信了没有?他是不是叛变了?”

    安邦彦此时身穿单衣,他刚才刚刚睡下,就被城墙方向的爆炸声震的直接掉下了床。

    虽然时间仓促惊魂未定,不知道外面究竟发生什么事情。但他还是强行压住惊寂之心,赶紧叫管家出门查看情况。

    但还未等下人汇报,城外传来的喊杀声就已经告诉安邦彦发生什么事情了。

    “来人,快去城北大营告诉安武功,官军已经攻破了城门,现在已杀到关内了,让他速速派兵来援,不得有误。”

    作为自己最信任的人,他儿子安武功坐镇军营,帮他掌握兵权,而府内只有他的弟弟安邦明跟他一起。

    看着亲卫领兵而去,早已坐立不安的安邦明立刻站了起来。

    “大哥,现在外面形势不明,何仲蔚现在也没有派人报信,这要么就是战死了,要么就是与官军里应外合。现在不管如何这安府是万万不能待了,为了以防万一,安府这边我来坚守着,你赶紧退往大营,以防不测。”

    安邦彦此时也来回踱步思量,他也觉得所言甚是。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现在这个情形还是先走为好。

    “好,那你先留手看看情况。”

    安邦彦说着就不知想到了什么,随后便望向身边亲兵。

    “你们速速把宣慰使安位跟奢夫人请过来,叫他们跟我一起走,不得有误。”

    “大哥,事不宜迟你先走,他们二人我随后便叫人送到大营。”

    安邦彦闻言略有犹豫,但还是摇摇头。

    “不行,万一落到官军手中那就麻烦了。”

    安邦明也明白安位的重要性,万一被官军抓了就可以拿他大做文章,动摇分化安氏一族,所以一定要带走。

    他也只能长叹一声,只能嘱咐安邦彦人一到一刻都不能拖延,立刻从后门走。

    安邦明说完便起身,纠集安府的数百亲卫前往院门方向。现在官军肯定朝这边杀来,他所能做的就是加强防御,尽可能给安邦彦拖延时间。

    只是官军哪里会给他们机会,祁继祖、王建中二人来之前早就把织金关内的城防布置烂熟于胸。

    进城以后唯恐安邦彦反应过来跑了,于是啥也不顾,就往安府方向杀去,一路上城中守军也处于慌乱状态,面对士气旺盛的官军根本无力阻挡。

    现在二人只用了一刻钟时间,就已杀到了安府门口了。

第四百二十一章 杀入安府

    织金关内。

    此刻虽是深夜,但关内火光四起,把关内照的通红明亮。

    每处火光处都伴随着阵阵的喊杀声,空气中也弥漫着浓浓的血腥味。

    此时的安府正门外,更是如此。

    此时的战斗已接近尾声,祁继祖熟悉的把长刀抽回,一个手持长刀的叛军士卒失去了支撑,不甘地倒在地赏。

    “参将大人,前面就是安府。”

    虽然城中叛军战力不强,但一路冲刺到此的祁继祖还是忍不住气喘吁吁。

    而他听到身边亲卫提醒,也顾不上喘气,提刀缓缓向前朝安府大门走去。

    “王参将!”

    这时王建中也率众赶了过来,看见祁继祖后来不及寒暄,只是点头示意,随后便嘱咐众人道。

    “把安府给我团团围住,凡是出来的,格杀勿论。”

    他身后的大同兵卒当即领命,纷纷向安府四周而去,随后王建中深吸一口气,望向祁继祖。

    他们两个虽然一个来自贵州指挥使司,一个来自大同镇,但此刻却没有任何争功的念头。

    因为来之前杨肇基给他们明确说过,他们两个的任务就是安邦彦,无论安邦彦是死是活,只要被官军留在织金关内,他俩都是大功一件。

    如果让安邦彦跑了,他们无论立下多少功劳都没用,到时候定会降罪。

    所以二人现在就只有一个心思,那便是安邦彦,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祁继祖见王建中望向他,就明白他什么意思了,随即点点头回应。

    王建中见状见眼前空无一人的安府大门,他可以清晰感觉到里面绝对有精兵埋伏,不过他跟祁继祖早有准备,只见他大手一挥,同时大喊道:

    “快点搬过来!”

    很快就有二十几名身材健硕的士卒从其身后鱼贯而出,他们手中各自提着一个镂空的木箱,如果仔细一看就会发现里面是一个硕大的铁球。

    这便是祁继祖跟王建中准备好府门的利器:震天雷!

    今年年初,文应奎就曾用此物轻易破开了安府大门。此法被秦翼明告诉杨肇基后,杨肇基就人准备此物,有样学样破开安府大门。

    只见明军士卒把早就准备好的震天雷堆积在奢府大门前,随后点燃引线,轰的一声从门前传来。

    安府木栅的大门被炸开了花,木屑碎片飞崩四处。

    “给我杀!”

    伴随着祁继祖、王建中二人的呼喊,立功心切的兵卒见府门已大破倒裂,也不管大门是否燃烧,直接喊杀着冲了进去。

    祁继祖身先士卒,手持一把长刀,一马当先冲锋在前,直接杀向被震天雷炸的没回过神来的安府亲卫。

    府内让亲卫结阵御敌的安邦明,突听见一阵巨响,迎面而来的热浪跟冲击波,伴随着漫天的木屑,把大门外结阵御敌的亲卫冲的神魂颠倒,人仰马翻。

    但还未回过神来,就见府外明军已经跨过还在燃烧的大门,看到他们就如同饿狼般直杀过来。

    一时被震的头痛的安邦明心中暗暗叫苦,他万万没想到官军会来的这么快,何仲蔚干什么吃的,难道真的投靠官军了嘛。

    想到这里他不禁为府内的安邦彦担心起来,他现在估计还没走,因此定要把明军阻挡住才行。

    “给我挡住,后退者死。”

    在场亲卫均是安邦彦最信任的人,许多都是安家的家生子,与安府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自然知道现在决不能退。

    现在见安邦明呼喊,心中一横纷纷提刀向明军杀去,想要尽力把他们堵在门口。

    但官军冲在最前正是祁继祖、王建中二人,祁继祖手持大刀,见叛军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他杀来。

    顿时恶从胆边生,当即猛步向前,三步并两步,快速都上前去,对着向他冲来的一个叛军就是一脚,当即把对面的叛军踹在地上。

    那个叛军亲卫吃痛地躺在地上,想着双手支撑在地上往后退却。但祁继祖根本不给他机会,直接手腕一转,拿刀朝他的面门砍去,就听见哗啦一声,他的面上露出一道刀痕,鲜血喷涌而出。

    见祁继祖如此勇猛,王建中也不甘示弱,手持铜锏,冲进叛军人群,双锏挥舞,叛军士卒根本不得近身。他身边的亲兵士卒士气大涨,不甘示弱纷纷向前找准目标想要证明自己。

    “安邦彦意图谋反,罪无可恕,从者投降不杀,还可以从轻发落。”

    祁继祖、王建中二人虽然已经杀红眼,但还是知道不能拖延时间,要赶紧突破往院内冲去。

    但在场叛军闻言根本不回应,还在安邦明的指挥下继续抵抗,想要拖延时间。

    于是二人也不废话,继续提刀四下砍杀起来,安府亲卫只有二三百人,但他们带的人马却足足有一万人,不断有人从大门涌进来。

    安邦明跟这些亲卫哪怕个个是武林高手,也抵挡不住这么多人的围剿,没过一会外院的亲卫就被收拾个干干净净。

    安邦明也被明军官兵团团围住,身中数刀,伤口流血不止还在勉力一战。

    但他还手持长刀想要再三挣扎,祁、王二人却根本不想理他,直接嘱咐手下兵卒把他拿下后,便头也不回的往安府内堂而去。

    伴随着城门的攻破,现在整个安府已经乱做一团,祁、王二人率众冲进内堂,发现里面根本没有安邦彦,只有一些下人躲在正堂角落瑟瑟发抖。

    王建中大手一挥,立刻让手下把一个瑟瑟发抖的女仆拉了过来。

    “安邦彦去哪了?什么时候走的?”

    那个女仆见一群凶神恶煞般的官军望着自己,早已被吓得瑟瑟发抖,话都说不利索。

    “大王,不,安邦彦,安邦彦他刚走,一刻钟的时间还不到。带着宣慰使跟奢夫人去后院了。”

    祁继祖跟王建中二人闻言顿时一喜,心想安邦彦还没有走远,带走的宣慰使定是安位了。

    “现在安府上下都被我们团团围住,安邦彦插翅难逃,给我追,就是把安府掀个底朝天也要把他给我找到。”

    “遵命!”

第四百二十二章 安邦彦之死

    到嘴的肉怎么能让他跑了呢。

    王建中说着也不停留,当即带人直接越过正堂就往后堂冲去,祁继祖见状连忙跟上。

    二人分头行动,不找到安邦彦决不罢休。

    而此时的安邦彦带着五六名亲卫、早已不知所措的安位和奢社辉来到了后门,准备先行撤离。

    只是众人还没有开门,便脸色一变,外面呼喊连天。

    “都给我看好了,哪怕是一个老鼠逃出来也得给我逮住。”

    看样子官军早已把安府团团围住,唯恐他跑了。

    想到这里奢社辉脸色惨白地望着安邦彦,满脸的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安邦彦此时也面如死灰,他万万没有想到官军这么快,看样子是不抓他誓不罢休。

    而就在此时,他突然听到大门外面传来阵阵呼喊声,不断传来一些阵阵哀嚎声、求饶声。

    “走,去祠堂,那边有密道。”

    奢社辉跟安位现在完全慌了神,见安邦彦这么一说,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连连点头。

    祠堂本就在后院,距离后门也不远,平时作为安氏一族重地,平日的人也不多。现在安府被破,仆人们都四散而逃,只有少数几个跑不动的老仆还在留守。

    现在见安邦彦等人过来,也是连忙把他们迎了进去,关好祠堂门,能拖一点是一点吧。

    奢社辉等人现在心急如焚,她平日根本没有资格入祠堂,对里面的布局也不了解,所以他一进祠堂,就开始四处张望,同时迫切地望向安邦彦,急切地问道:

    “密道呢,密道在哪?”

    与奢社辉相比,安邦彦感觉对密道毫不在意,他缓缓走向祠堂正堂,映入眼帘的是祠堂正中间堆积如山的牌位。

    安邦彦见此面无表情,缓缓走到牌位面前,轻轻拿起前面祭台上的香,将其点燃,随后郑重其事地插在香炉上。

    等一切完毕后,只见安邦彦望着灵牌,往后退了几步。只见他脸色坚毅,露出淡淡决然之色,郑重其事的跪下,开始行三跪九叩的大礼。

    安位虽然年幼,但是安氏一族族长,祭祀的事情也没少参与,也知道祭祀祖宗是大事,见状也想跟随安邦彦跪拜。

    奢社辉见状也不敢阻拦,只能放开安位的手,任由安位离去。

    “自蜀汉时期,我先祖济火助诸葛亮南征有功,被封为“罗甸王”以来,水西安氏历经一千四百年有余,传世八十一世。现在子孙不孝,不能守住家业,今日城破家亡,是子孙之过。”

    看到安邦彦说这样的话,在场的安家老仆与亲卫脸色瞬间暗淡,现在祠堂外的喊杀声越来越近,跟安邦彦的话相互验证,更是让祠堂内气氛很是惨淡。

    “罗甸王,现在胜负未可知,你儿子安武功还有五万兵马,只要我们能逃出去,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安邦彦闻言并没有回复,他继续看望眼前如山般的灵牌,心中甚不是滋味,安家基业就要葬送在自己手中了。

    “罗甸王,都这个时候,还请速下决断。”

    听着祠堂外的喊杀声越来越近,奢社辉越来越急,语气也越发焦躁了。

    安邦彦闻言脸上露出不可察觉的不耐烦,随即缓缓站起身,转身望着同样跪在他身后的安位。

    “密道就在祠堂后房,你现在带着安位先走,我随后就到。”

    奢社辉不知道安邦彦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现在情况紧急,她也不管安邦彦为什么要留下来。

    因此立马就走过去,拉起安位对着安邦彦躬身道:

    “好,那我就带安位先走,您随后赶来即可。”

    说着便头也不回的往祠堂后方而去,安邦彦冷笑一声,随后对他的亲卫点头示意。

    亲卫当即会意,快步上前直接走到安位跟奢社辉身后,手起刀落,快刀从其身后刺了进去。

    “呃!”

    刚刚还沉浸在马上逃出生天的奢社辉,突然感到背后猛地一痛,她不可置信的发现一把长刀了刺破了她的胸膛,鲜血从刀刃流下来,露出“滴滴”的声音。

    与她相比,安位更加惨,一刀直接从脖子上摸了过去,他还没有来得及呼喊,就被侍卫一刀拿下。

    “不要怨我,祠堂内根本没有密道。现在官军把这里里里外外围住,摆明了就是不想让我等逃出去。但即使这样也不能投降,特别是安位。”

    安邦彦说着便望向倒在血泊中,因为疼痛抽搐的安位,他也是个可怜人。

    “如果他落到官军手里面,那绝对会以他为旗帜拉拢分化安氏。我死无所谓,但是他必须死。只要他死了,安武功说不定还有一线机会。”

    奢社辉已经被震惊的说不出话来,她看着倒在血泊中的安位,心中悲愤交加,心想这安邦彦怎么会如此狠毒,想着便要破口大骂。

    但安邦彦根本不给她说话的机会,当即摆摆手,奢社辉的脖子刀光划过,她挣扎的用手指向安邦彦,嘴上发出“呃呃呃”的声音,最终不甘地倒在地上。

    看着奢社辉无谓的挣扎,安邦彦脸没有露出任何一丝怜悯。

    “明军就要回来了,我是走不了了。这祠堂后面还有一个后门,你们现在走还有一条生路,走吧,都走吧。”

    见二者已死,安邦彦最后一个心愿已了,现在没有任何可以留恋的了,随即就对周边人摆摆手,让他们各自逃命吧。

    祠堂外官军的呼喊声越来越大,在场的亲兵见安邦彦面面相觑,不知道安邦彦说话是真还是假。

    但一个亲兵见状着实受不了了,于是对安邦彦就是一拜,随后便提刀向后门而去。有人带头其余众人也有了胆量,也有样学样朝安邦彦躬身而拜就走了。

    安邦彦两目无神,坐在地上,不知道在思考什么。

    这时他仰头一看,发现还有一个看管祠堂的老仆还没有离去。

    “你为啥还不走,难道要跟我一起在这里陪葬嘛。”

    见其他人都走了,唯独这个老仆留下。这让安邦彦不禁好奇起来,居然还有人不怕死,想要陪他一起死。

    那个老仆头发苍白,弯腰驼背,一副不堪重负的样子。

    他听到安邦彦的询问“呵呵”笑了一声,也不回答。反而弯腰步履阑珊地走到安氏祖先的牌位面前,先用手把祭台上面灰尘掸掉,随后点燃三炷香,缓缓地插到香炉上。

    安邦彦看他这么一番作为,瞬间明白什么意思了,于是无奈的摇摇头,缓步走到那个老仆的跟前。

    看着他插完三炷香后,又不知道哪里找来的一些黄纸,放到地上开始烧了起来。

    “到这个时候,你还能念着我安家,我自愧不如。”

    “呵呵,现在安家有什么好念的。我是念安家先祖,念真正的“罗甸王”济火主动纳献军粮、伐山通道、为王师排忧解难,协助诸葛亮收服孟获,维护了一方的稳定与安宁。”

    他说着就望向最高的灵牌,赫然是济火的牌位。

    “我是念及四十六世祖陇赞阿期与其妻奢香夫人,镇守水西,开辟九驿,勾连西南,让我贵州安居乐业、繁衍生息,造福万民。

    我更是念及七十二世土司龙铺(一作龙富)朝见英宗,问其姓氏,回答无姓。于是英宗以其原地为安西,赐姓为安,自此水西世代得以以安为姓。”

    安邦彦一边听着他的话,一边望向破例放置的奢香夫人跟龙铺的牌位,心中充满了愧疚,于是当即跪在牌位前面。

    “子孙不孝,致使千年基业毁于一旦,子孙不孝。”

    那个老仆闻言面无表情,而是继续烧着前面的黄纸,火势也越来越大,逐渐烧到了祭台上面,开始向灵牌位置蔓延。

    但二人见状丝毫没有要救火的意思,老仆反而还在里面放黄纸,想要继续助力一把。安邦彦也跪在地上抬头不起,一直的跪下向祖先忏悔。

    火势越来越大,最前面的安氏灵牌位置也烧了起来,周边的帷幕跟蜡烛更是助长了火势。

    “安邦彦就在里面,赶紧给我撞开祠堂。”

    门外的明军已经到了门外,他们唯恐安邦彦跑了,疯狂撞门想要打开祠堂。

    此时的火焰已经把整个祠堂烧的通红,安邦彦被闷热的火焰烧的意识模糊。

    突然此时,耳边突然传来一阵歌声,此时火烧的疼痛充满全身,但歌声还是慢慢进入了他的脑海,让他听得真真切切。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谐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折膏粱,谁承望落在烟老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作怜破傲寒,今嫌紫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只为他人作嫁衣裳。”

    安邦彦听完一声惨笑一声,这说的不正是他嘛,不正是延续千年的安家嘛。无论是以往是多么辉煌,现在一切皆为虚妄,想到这里他心中不禁喃喃自语道。

    是啊,甚荒唐,到头来只为他人作嫁衣裳。

第四百二十三章 大溃败!

    “这便是安邦彦的尸首?”

    祁继祖、王建中看着人群中间烧的焦黑的尸体,心里充满了疑惑。

    “参将大人放心,属下跟安邦彦的亲卫反复确认过了。他们说这就是安邦彦,确认无误。

    他当时知道自己跑不了,因此没有逃走,现在看来是***而死的。并且死之前还嘱咐他们杀了安位跟奢社辉,他们的尸体就在旁边。”

    听到周边人的确定,二人点点后,随后又把目光投向安邦彦旁边的一大一小的两具尸体。

    想必这就是他们口中的安位跟奢社辉的尸体了。

    看到这里他们就放心了,通过安府的仆人所知,安邦彦当时从正堂跑的时候就带走了这两人。而且还有人看见他们三人进祠堂后就没有出来,这就足以证明这几个尸体的身份了。

    “把这三具尸体收敛起来,火速派人运往城外大营。同时让众人在织金关中传播此事,现在张艳芳大人怕是最希望要这个消息了。”

    二人见自己的任务完成了,顿时松了一口气。

    但此刻城中的战事还没有结束。

    按照杨肇基等人的安排,贵州副总兵张艳芳跟振武军勇卫营参将李嗣武二人,此刻正率两万余精兵,往北边的叛军大营而去。

    那边有五万叛军精锐,只有将其打败,才能真正奠定胜局。

    祁、王二人也知道此战的重要性,因此见安邦彦已经伏诛,他们随后也不敢停留,连忙整备兵马,继续朝北支援张艳芳而去。

    -----------------

    正如祁、王二人所想,织金关的战事还没有结束,并且打的甚是艰难。

    只是这个艰难并不是对于官军而言的,而是对于叛军所言的。

    现在安武功早已焦头烂额,他怎么也想不通,官军是怎么破城而去的,难道是何仲蔚投敌了?

    想到这里他不禁赞同了这个想法,这个何仲蔚果然有反心,不然官军不会这么轻易的破城而去。

    但这个想法转瞬即逝,因为他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命普安率兵把官军给我堵住,不得后退半步。”

    “罗文亮怎么还没有集结完毕,快给我去催!”

    ······

    一连串命令从安武功口中而出,但貌似于事无补,因为南边喊杀声距离中军主帐越来越近。

    “参将大人,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官军明显是有备而来,现在织金关内火光四起,大营又有明军进攻,我军仓促迎战,根本阻挡不了明军。为今之计还请速速撤兵,再作打算啊。”

    此时他身边的副将看到南边火光冲天,喊杀声也越来越近,明显已经无力回天了。于是忍不住向安武功建议,还是撤退为好。

    但安武功对这话充耳不闻,权当做没有听见,并且扭头问起了身边亲卫另一个问题。

    “派去安府打探消息的人回来了没?”

    “目前还没有消息。”

    看到安武功这般反应,副将也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了,这分明是放不下“罗甸王”啊。

    但他望向南边织金关内,不禁开始怀疑,罗甸王走得了嘛。

    “嘭!嘭!嘭!”

    接二连三的鸟铳声从明军的队伍中响起,声音刚响,对面在混乱中刚刚集结的起来的叛军当即就有数十人倒地。

    其他人见状当即作鸟兽散,哪怕身后的普安等人派人在后面督战都于事无补。

    “不要跑,他们只有一轮射击,只要冲过去就可以赢了。”

    看着对面叛军将官的汉话,李嗣武轻蔑的摇摇头。他们说的确实是真的,晚上突袭敌营,火铳兵确实不适合作三段或者四段击,但这又不说明他们就不会近战了。

    看见对面还有些士卒在后面的督战队杀了几个逃兵后,渐渐稳住阵脚。李嗣武摆摆手,身后的副将立马领命。高声大喊道:

    “弃铳拔刀,结阵向前!”

    根据戚继光兵法,所有鸟铳手都配有皮甲与腰刀,必要时候还可以近战,而现在正是这个必要时候。

    勇卫营的鸟铳手听到命令,当即就收了鸟铳,熟悉的背在后面,同时把腰刀抽出,随后五五结阵。

    整个勇卫营的的阵型也迅速缩小,随后开始缓缓向对面的叛军杀去。

    对面的普安闻言当即一惊,万万没有想到对面的明军居然放弃了鸟铳,而是结阵向他们杀了,这不是给他们机会嘛。

    他想到这里,立马对着下面众人大喊道:

    “明军都是鸟铳手,不堪近战,不要惧怕快速结阵。”

    可现在的形势根本不给他们任何喘息的机会,他话音刚落,突然在阵营右侧传来阵阵的欢呼声,其中还有阵阵官军的呼喊声,里面不少话语让在场众人听得很是真切。

    “对面叛将已逃,给我杀,不要放走任何人!”

    “降者免死!”

    普安一听这话当即心中大惊,他右边可是大将刘仁统辖的两万多苗兵,哪怕刚才接战仓促也不会败的如此之快啊。

    但他现在也来不及多想,因为他营中官兵一听这话早已军心大乱,苗兵都打不过官军,他们还在这里等死不成。

    普安现在也没有了抵抗的心思,但现在不如果跑,怕他也跑不了,必须先要抵挡住对面官军一波进攻才行。

    “谁敢后撤,斩立决!”

    普安见状心一横,立刻让督战队马上跟上,先把阵脚稳住再说。

    但此时对面官军貌似听到了什么消息,突然异动喧杂起来。正当他疑惑的时候,对面突然响起阵阵呼喊声。

    “安府已破,安邦彦、安位已死!”

    “安邦彦死了!我军大胜!”

    “安邦彦已死,还不速速投降,违者格杀勿论!”

    听到这话的普安心情一下子就掉进了冰窖里,心想完了。手下的兵马听到此话更是如此,根本不管什么督战队,要么拔腿就跑,要么就放下兵马就要投降。

    普安也知道打不了了,为今之计还是先撤退要紧,于是他连忙调转马头,就朝中军大帐赶去。

    而此时的安武功也知道了这个消息,早已乱了分寸,不知道如何是好。

第四百二十四章 事后清点

    “安总兵,撤吧!”

    “说的是,如果罗甸王被害的消息属实,那就说明织金关已经完全被官军拿下,已经打不了了。”

    “现在军心已失,再不走就晚了。”

    安武功听着周边副将三言两语的劝说,也觉得甚是有道理,但是他也有自己的顾虑,于是他苦笑一声,黯然道:

    “现在能去哪里,织金关被破,那威官寨也被破,去那里就是送死,万万不行。”

    众人闻言一时语塞,不知道该如何回复,但他身后的一个身穿盔甲,面容冷峻的武将闻言直摇头。

    “那威官寨虽然去不得,但也不是没有生路,可去乌撒府(今贵州威宁),当地知府安效良一直对朝廷不满,他与罗甸王也有书信往来,曾多次称赞罗甸王义举,商议共图大事。

    现在虽然兵败,但如果我们去他那里说不定还有一条生路,到时候再暗中布置,集结旧部未可知啊。”

    安武功闻言顿时眼前一亮,觉得甚是有理。

    此人他是知道的,乌撒安氏世居乌撒府,这个安效良兄长去世后,他的父亲安绍庆就安排他为乌撒府知州。

    由于其本就是次子即位,因此被其死去兄长的原配安云龙之妻陇氏、遗腹子官保、堂弟安云翱合兵抗拒。双方彼此仇杀不已。

    二者为了争权,相互仇杀近十余年,致使乌撒府夷民无统,盗寇蜂起,堡屯焚毁,行贾梗绝黔民备受其害。要不是安邦彦出兵帮助安效良,他可能早就败了。

    “对,可以去安效良那里,乌撒安氏也一直对朝廷不满,安效良据乌撒,扼滇、蜀之咽喉,其父安绍庆据沾益,当曲靖之门户,父子壤地相接,雄踞一方。到时候依仗他们定可卷土重来。”

    听着这么一派分析,安武功也是颔首同意,现在看来只能如此了。

    “那可以,现在就走。”

    众人见安武功松口,顿时松了一口气。

    于是也不做停留,纷纷收拾营帐,簇拥安武功上马,同时纠结自身人马跟在安武功往后撤退。

    “安武功跑了!”“主帅大人跑了!”

    叛军士卒也不是傻子,当他们按武功等人动作后,当即破口大骂。

    现在官军势大,安武功等人不想着抵抗反而先跑了,留下他们不是送死嘛。于是众人纷纷呼喊起来,一时间安武功跑了的消息瞬间传遍了大营。

    见主帅走跑了,手下士卒也无心恋战,有些也学了武功直接跑路,有些则斗志全无,直接丢下武器不想再战了。

    此时祁继祖、王建中等人也已率领精兵与张艳芳、李嗣武等人会合,先是帮助张艳芳一举破了刘仁统辖的两万多苗兵,让叛军士气大衰,现在正在合力朝叛军中军大营杀来。

    现在突然听见前面叛军突然呼喊安武功跑了,顿时一喜,心想大事成了。

    “降者免死,再敢负隅反抗者,格杀勿论。”

    于是众人当即定计,还是以战事为准,于是一边派出骑兵去追安武功,一边则找笼络溃兵,收拾残局。

    战事直到第二天卯时才堪堪结束,整个织金关内已经被明军占领,只有叛军大营中还有零星抵抗。

    杨愈懋、蒋璘等人也第一时间收到消息,等天一亮,他们早也按捺不住心情,直接率军入城。

    “总兵大人!”

    织金关安府外,张艳芳、祁继祖等人等人早就在此等候多时,见杨肇基等人骑马迎面而来,立马躬身行礼。

    “快快起来,尔等都是朝廷的功臣!”

    “都是三位大人运筹帷幄,不然我等攻不入城中。”

    “张大人说的对,要不是振武军破了城门,我们怕不知要等多久。”

    见杨肇基如此开心,祁继祖立马接过张艳芳的话,开始恭维起了振武军。不过他说的话也是在理,昨晚一战振武军虽然不是主角,但也居功至伟,可以说没有振武军炸破城墙,他们是万万攻不破织金关的。

    看到他们如此谦逊,杨肇基便笑着对一旁蒋璘说道:

    “张艳芳等人说得甚是,正如我之前所言,昨晚一战,振武军当居首功。”

    蒋璘闻言也是笑着连连点头,不过他心里很清楚,织金关一战,无论是京营、大同兵、土司兵还是贵州营兵都有战功。

    这种雨露均沾才会让众人都开心,不然振武军如果要独享功劳的话,哪怕振武军是京营出身,众人即使不会当众表露不满,但也会暗中吐槽刁难。

    于是在这种其乐融融的氛围下,张艳芳等人便簇拥着杨肇基三人进了安府。

    织金关内的安府是水西安氏世代所居,虽然几经毁坏,但修建的仍然富丽堂皇。

    整个府邸布局规整,前后有三个院落,布局端方有序。特别是后院亭台楼阁,飞檐青瓦,雕梁画栋,盘结交错,饶是杨肇基等人也不得不感叹奢靡。

    “居然把江南园景搬到了此处,早就听说安氏富庶,但没想到居然如此富裕。”

    杨肇基看到这一番场景不禁感慨起来,这安氏府邸真的是过于豪华。

    “是啊,水西安氏绵延千年,其富庶在我们贵州也早有耳闻,要不然安邦彦也不可能养得起这么多兵马。”

    这时贵州总兵杨愈懋看着这安府,眼神中充满了羡慕。

    蒋璘看着杨愈懋的眼神,心中充满了不屑。心想这安氏谋反遭此大祸,贵州布政司的贪得无厌就是一大原因。

    祁继祖、王建中等人听到杨愈懋这些话,也当即领会,于是纷纷望向贵州副总兵张艳芳。

    “各位总兵大人,卑职等第一时间查抄了织金关内安氏的钱粮库房,虽然时间紧急来不及清点,但根据库房账册,里面的钱粮可以粗略知晓,还请总兵大人过目。”

    张艳芳见杨肇基等人谈及钱财一事,当即就从身后亲卫手中接过一个账册,说着便交到了杨肇基面前。并且一边说着一边介绍道:

    “根据钱粮账册,安邦彦在织金关内有钱十八万六千二百一十五两,粮食有二十万石左右。这还只是织金关内的钱粮。

    根据仓库书吏说,上月安邦彦从织金关内调拨二十万两白银送往那威官寨。那威官寨是安邦彦的老巢,那边钱粮怕是会更多。”

    杨肇基一边翻开手中的钱粮账册,一边听着张艳芳的汇报,眼神也越来越舒展。

    “好,如此一来我等军中的钱粮压力也低了不少。把银两全部封存,没有我的命令任何人都不能动,至于粮草可以拿来直接当作军需。”

    杨肇基当即点头嘱咐起来,十八万两肯定不是真实的数字,但这个钱足以交差了。

    至于多出来的钱,杨肇基看着账册中剩余的五万两银子,这个钱足够他们分了。

    “安武功有没有追到。”

    “启禀总兵,安武功跟其亲信一听到安邦彦死了后便立马掉头跑了。不过卑职已经命人前往那威官寨,到时候在路上严密布控,只要安武功一露头,定逃不了。”

    张艳芳闻言神色一暗,这个安武功跑得贼快,他们追了一晚上都没有追到只能作罢,现在只能寄希望于他去那威官寨了。

    杨肇基闻言摇摇头,安武功又不是傻子,肯定不会去那里。

    “安武功又不是傻子,那威官寨被秦民屏等人团团围住,他们现在过去岂不是自寻死路,我看他定不会去那里。”

    “没有关系,他跑了又如何,现在安氏被灭,那威官寨的叛军得到消息后,定会军心大乱,相信也撑不了多久。这个安武功掀不起什么乱子来。

    到时候就要广发文书,责令追逃就行。现在我大军在此集结,只要谁敢违抗官命,私自收留他,那就让他好看。”

    杨愈懋在贵州为官二十余年,对于这些土司了解的很,别看平日里飞扬跋扈不行,但对于官府还是很畏惧的。

    特别现在永宁奢氏、水东宋氏和水西安氏被联合剿灭后,他不相信贵州还有其他土司再敢违抗朝廷。

    杨愈懋这一派分析,让众人随即点头,此话说的在理。

    西南土司虽然飞扬跋扈,但都是畏威而不怀德,在他们看来对他们最有效的手段便是兵威。

    因此现在朝廷大军压境,他们更希望现在哪个土司不长眼再学学安邦彦,好让他们再赚取点功劳。

    想到这里他们也不管安武功等人了,继续在安府内继续逛了一会,安府虽然雕梁画栋但逛了一会,众人很快就腻了,只是最后在被烧毁的安氏祠堂外感慨了一会,便返回城外大营。

    其后杨肇基让人统计此战伤亡,派信使向朱燮元报捷。同时把安邦彦、安位等人的尸体装入了棺椁连同被抓的安氏族人一起押送贵阳。

    并且还派精兵把安府抄家搜刮的家产,织金关内的银两等等一起押运了回去。

    至于他们则按照原计划一边收拢溃兵,一边追讨安武功,并且派精兵北上准备联合秦民屏等人一举拿下那威官寨,彻底平定战事。

第四百二十五章 捷报传来!

    “官军大捷!织金关已破,安邦彦自杀!”

    伴随着报捷的信使在贵阳城内疾驰而过。

    官军攻破织金关、安邦彦、安位自杀的消息很快传遍了贵阳城。

    这让贵阳城中诸人是又惊又喜,喜的自然是朱燮元、秦良玉、洪承畴等人。

    这大大出乎了他们的预料,原本以为水西安氏为贵州土司之最,平定他们少说也得半年左右。

    但万万没有想到安邦彦会如此不堪一击,起兵两个月左右就被官军传檄而定。不过时间越快朱燮元等人越高兴,这不仅可以省下许多钱粮物资,还可以震慑西南其他土司,让贵州局势不至于糜烂。

    他能预想到以后朝廷在贵州的政策定会畅通无阻,再也没有人敢随意阻拦。

    而与朱燮元等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中的各路土司信使却分外震惊。

    在他们心目中,水西安氏可是贵州时间最长、地盘最大、势力最强的土司。起兵时候,相传安邦彦可是握有雄兵八万,又有织金关天险,居然如此轻易被官军打败。

    各路土司也都是聪明之人,等他们收到消息后,震惊之余也知道了朝廷的厉害,原本被安邦彦搅动的蠢蠢欲动的心思立刻安定下来,纷纷上书谴责水西安氏,唯恐表态不积极,被朝廷怪罪。

    但朱燮元对这些人的表态并不关心,他更关心的事情是如何处置水西地区与水西安氏。

    所幸这段时间他也跟洪承畴等人不断商议此事,因此对安排水西也有一番自己的筹划。

    不过这种事情他自己是决定不了的,于是他趁着送捷报的机会,把心中所想整理成题本跟捷报一起送至北京,请求皇帝决断。

    -----------------

    北京皇城,里草栏场。

    现在已是十月底了,寒风开始从北方而下,北京的气温骤降了不少。

    室内还好,但如果在室外则会感到丝丝寒意。但朱由校对此却毫不在意。

    他此时就站在里草栏场中,身后站着何宁以及教官周遇吉等人,纷纷陪着皇帝视察。

    只见盯着忙碌的里草栏场,眼神中有些许不舍。

    “等学员全部搬走以后,这里的东西大体不要动了,朕还想着平日过来自己骑马射箭,锻炼筋骨呢。”

    朱由校头也不回的给身后的周遇吉嘱咐起来,同时饶有兴趣看着两个里草栏场的学员在摆弄一杆重型鸟铳,有点想要上手把玩的冲动。

    “陛下明鉴,臣也是这么想的,这本就是陛下最初练兵之所,臣等在这里练兵得有一年了。黄得功、孙元化等人无一不是从这里出去的,现在突然说要搬去城西的武备学堂反而还有些不适应呢。”

    朱由校闻言呵呵一笑,回头望了一眼周遇吉,随后又环顾着草栏场,心中也甚是感慨。

    “是啊,去年十月份朕那个时候招了三十多人,其中就你、黄得功、孙应元出色。这一年过去了,你们也没有给朕丢脸,他们两个在京营做的很不错。

    蒋璘跟谭冕多次向朕说他们两个训练有方,特别是黄得功,在贵州屡立战功,等回来以后定要好好赏赐他。”

    听着皇帝的感慨,周遇吉也不禁感慨起来,他去年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有如此机遇,真的是陛下改变了自己命运。

    “都是陛下识人之功,不然我等永无出头之日,臣每每思之都感念陛下恩德。”

    周遇吉说着就要跪下,拜谢皇帝之恩。朱由校见状摆摆手,让他起来说话。听到他们周遇吉这么说他也甚是欣慰,不过这不正是他的目的嘛。

    “起来吧,你这一年在里草栏场的作为朕也看在眼里了,做的很不错。虽然他们都说你甚是严肃,但却实极其尽责。

    武备学堂的教官一职,如果你想当尽管当着,等以后想像黄得功那样征战沙场尽管给朕说,朕到时候就让你去京营。”

    看到皇帝如此为自己考虑,周遇吉都是一阵感动,不知道该说什么为好。

    “多谢陛下恩典,不过现在臣觉得当教官还是不错,黄得功等人上沙场为陛下效命,臣在武备学堂为陛下效命都是一样。还请陛下放心,臣一定把武备学堂的学员教导好,为国储才。”

    听着周遇吉的话,朱由校欣慰的点点头。

    他内心里还是想让周遇吉留在武备学堂,自从孙元化走了以后,武备学堂的教官也急剧减少,虽然现在又从边军中招募了一些,能力也很强,但有个周遇吉这种自己熟知的人在还是好的。

    “那就好,你好好干,现在里草栏场里面的许多学员都填充到京营了,所以目前的学员不多。等明年边军推举人才,外加通过武举的人才以及通过考试的勋贵子弟进来后,就会再度热闹起来,到时候你的任务就重了。”

    朱由校说着就望向若大个里草栏场,只有零零散散的学员跟兵卒在收拾训练的装备,准备一起运到城西的武备学堂。

    伴随着京营其他四军训练完毕,对于底层军官的需求也不断加大。朱由校就在里草栏场搞了两次考核,把凡是合格的学员全部下放到京营。

    成绩一般的就从伍长做起,好一点就什长,如果优异比如曹变蛟等人,就从哨官开始做起。

    这么一做虽然让京营武毅、武雄军等军迅速成军,但也让里草栏场为之一空。

    不过朱由校对此倒不是很在意,就趁这段时间武备学堂马上修好的时候,就嘱咐人过来把里草栏场的东西搬过去。

    本来他本可以不用来,但想到这个练兵之所耗费了他不少心血,他也忍不住想过来再看一眼。

    里草栏场也没有多少东西,很快就有学员过来汇报说收拾好了,朱由校点点头,当即就想再嘱咐几句。

    但就在此时,就见张昶从里草栏场门口正火速朝这边跑来,等到了朱由校面前,一边气喘吁吁,一边跪下禀报道:

    “恭喜陛下,西南大捷,西南大捷!”

    说着就从袖口掏出一份题本,双手捧着递给朱由校。朱由校闻言一惊,随后顿时面露喜色,连忙接过题本看了起来。

    这题本是朱燮元发过来的,里面赫然写着杨肇基等人采纳了振武军黄得功的建议,采取挖地道攻城,成功炸开了织金关,同时趁夜色攻入城中。

    由于官军成功突袭,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聚在,叛军伤亡一万六千余人,投降三万余人,只有少数跑了,而官军伤亡才两千人左右,真的可谓是大胜。

    更重要的是安邦彦、安位等人就在这织金关内,破城后自知在劫难逃,于是***而死,安氏全族除安邦彦的儿子等少数人逃脱以外,其余无一人幸免。

    “好!好!好!”

    朱由校看着这题本激动的有些说不出话来,连说三个好字。

    虽然他知道还有那威官寨没有攻下来,安邦彦的儿子也跑了,但在他看来这都无关紧要,只要安邦彦死了就好。

    奢崇明跟安邦彦这两个名字,在朱由校心中的危害性仅仅比努尔哈赤略低些。

    如果他们不死,如果自己不提前动手,那西南叛乱就会如前世历史那样延续十七年之久,甚至间接导致了云南土司叛乱,靡费无数,间接耗费朝廷人力、物力、财力,让朝廷陷入两线作战的弊端,逐渐拖死大明朝。

    因此朱由校自即位以后,一直想防患于未然,把此事扼杀在摇篮里,随后就可以好好对付建虏了。

    他也将此事放到仅次于辽东的位置,给钱,给人,给朱燮元无条件的信任,唯恐中间出什么差错。

    不过现在看来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现在奢崇明、安邦彦二人死了,叛军精锐也被官军所破,那只剩下那个那威官寨也支撑不了多久,历史上持续十七年的奢安之乱,自己只花了一年时间就将其平定了。

    朱由校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其中可以省下多少财力了。想到这里朱由校不由的一阵激动,甚至是欣喜。

    身旁的周遇吉、何宁和张昶等人见皇帝如此高兴也纷纷下跪道:

    “恭喜陛下平定叛乱,臣(奴婢)为陛下贺!”

    “哈哈哈,好,好!周爱卿,朕刚才果然说的没有错,这一战要不是黄得功献计,否则官军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呢。”

    朱由校笑着就把题本递给了周遇吉,周遇吉闻言也是一惊,恭敬的接过题本,仔细看了起来。

    当看到黄得功修地道炸破织金关城墙,才得以让官军成功杀进城后,他也不禁笑了起来。

    “他居然能想到这个办法,真的是聪明。不过振武军立下大功,臣怕耀武军有人要请战了。”

    朱由校自然知道他说的是谁,闻言呵呵一笑。

    “放心,很快朕也会用耀武军的。好了,如此大事朕要回去好好商议下,这里的事情交给你了,办完以后给朕上题本汇报即可。”

    朱由校说着就往里草栏场走去,周遇吉等人也知道皇帝不会在这里待了,当即起身躬身送朱由校出去,直至到了里草栏场门口才作罢。

第四百二十六章 乌撒府

    朱由校坐在往乾清宫的龙撵上,闭目沉思。

    在经历短暂的兴奋以后,他也慢慢地冷静了下来。

    平定叛乱固然可喜可贺,但与此相比,如何处置水西安氏与水西宣慰司,甚至经此一事后如何处置西南土司,是他他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想到这里他不禁拿起朱燮元递上的另外一个题本,上面详细说了他对于水西以及西南土司的构想。

    里面有些想法正好与朱由校不谋而合,因此他想了一下还是召集刘一燝等人过好好商议一下才行。

    “张昶,去把内阁跟军机处诸人都叫到乾清宫议事。”

    听到皇帝的嘱咐,张昶随即点头就往文渊阁而去。

    他现在心情很不错,原本皇帝去里草栏场没有叫他,只是让他留守乾清宫,如果有什么重要消息再来找他,当然一般来说是没有什么重要事情。

    但没想到今天他真的走了狗屎运,居然让他碰到如此重要的事情。让其有了给皇帝送捷报的好机会,盖过了何宁的风头。

    朱由校并不知道张昶的心中所想,或者说他对于这些小心思毫不在意。他更加在意的还是朱燮元的题本的内容。

    “陛下,乾清宫到了。”

    愣神思考的时间总是不容易察觉的,朱由校感觉刚过了一会,就突然听到何宁的提醒。他微微一愣,这才反应过来乾清宫已经到了。

    不过他在他下轿的时候,就看到司礼监魏忠贤三人恭敬的站在乾清宫门口,等候他的到来。

    “奴婢为主子贺喜,主子英明神武,平定西南,安定黎民,着实为我朝万胜之君。”

    见皇帝下了龙撵,魏忠贤三人便围了上来,当即跪下为朱由校道喜。

    朱由校现在心情很不错,见魏忠贤等人拍的马屁也是呵呵一笑。

    “起来吧,你们跑的倒是够快的,居然能这么早到了,内阁跟军机处等人都知道了吧。”

    三人闻言缓缓站起身,随后就见魏忠贤上前几步走到朱由校身边,笑着说道:

    “这不是陛下您之前嘱咐过奴婢,说遇到西南战事第一时间向您汇报,所以我等便第一时间过来给您报喜。”

    朱由校闻言点点头,随即摆摆手说道:

    “你还是会说话,走吧,不要在外面等了,待会军机处跟内阁的人来就要来了。”

    他说着便往乾清宫而去,西南大捷的消息早就被刘一燝、沈灌他们知道了,也做好了被皇帝接见的准备。

    因此就在朱由校回到乾清宫没多久,军机处、内阁等人很快就到了。

    “臣等为陛下贺,安邦彦伏诛,水西安氏覆灭,西南战事平定就在眼前。”

    刘一燝一进来就率众人,朝朱由校躬身行礼道贺。

    道贺的话朱由校已经听过很多遍了,现在已略微有些免疫了,于是摆摆手道:

    “免礼,看座。朱燮元在西南干的不错,朕看这不仅仅是朱燮元跟诸位将士的功劳,其实也有诸位臣公的功劳。不过现在不是完全道贺的时候。”

    朱由校说着便把朱燮元的题本拿了出来,缓缓放到御案上,随即环视众道:

    “朱燮元的题本你们都看了吧。”

    一般各布政司的题本来京以后,都会统一交到通政司,由通政司统一抄录然后分发到内阁六部。因此在场众人都看过朱燮元的题本,对里面的内容了然于胸,自然知道里面的内容了然于胸。

    “陛下无需担忧,根据朱燮元奏报,现在水西安氏只有那威官寨一座孤城。并且此城现在官军团团围住,微臣相信只要安邦彦的死讯一道,城中叛军定会望风请降,因此不足为虑。

    现在唯一忧虑的便是安邦彦的儿子安武功,此人素来被安邦彦所信任,在水西也颇有威望。如果短时间没有抓住他,怕他暗中联系旧部,煽动安氏余年叛乱那就麻烦了。”

    听到皇帝的忧愁,刘一燝当即站出来替他分析起来。现在的形势看起来很明朗,根本不用担心。

    “首辅大人说的对,至于这个安武功,如果他继续留在水西竖反旗那更好,到时候直接大军进剿灭即可。但臣想他如果是个聪明人的话,肯定不会回到水西本地,不然会很容易被官军发现。

    要跑的话只能往周边土司地盘逃命,现在朝廷只需要要了解谁跟安邦彦关系密切。

    随即一方面发文向周边土司申饬私藏安武功之害,另外再派锦衣卫前往周边土司地区暗中调查。这安武功逃跑的时候又不是一个人,只要查起来很容易就可以查到。”

    叶向高不愧是持重老城,把安武功的去向分析的头头是道,让朱由校听了不禁点头。

    他也认为安武功逃命无非是去其他地方的宣慰司避难,只要按照跟安邦彦关系密切的土司问题去查就能轻易查到。

    至于他最有可能去哪里,朱由校从后世而来,也大概猜到,他应该是去了乌撒府。

    历史上乌撒府的安效良,就在安邦彦举兵谋反后,也聚土兵响应安邦彦反对朝廷,同时还率军出击陆广,围罗平,陷沾益,破毕节。

    虽然后为云南巡抚闵洪学所败,但其假意接受朝廷招抚,佯作恭顺。

    随后又暗中跟奢崇明、安邦彦等人继续谋反。联合联永宁、水西诸部三十六营攻沾益(今云南宣威),最后为副总兵袁善、宣抚使沙源等击杀。

    在朱由校的计划中,做事情就要毕其功于一役,这个安效良是一定要解决的。

    因此他很希望安武功跑到安效良那里,到时候就可以把这个潜在的隐患给拔除掉,彻底稳定贵州,改土归流,让朝廷彻底掌控乌撒府这个进入云南的交通要道。

    不过这件事情他不方便跟刘一燝等人说,等过段时间以锦衣卫的名义暗中给朱燮元提醒便可。

    “叶爱卿说的对,现在大局已定,这个安武功掀不起什么大浪了,朕倒是不是特别担心。朕现在心忧的是现在水西安氏既平,水东宋氏也灭。

    那对于这两地应该如何处置,打仗容易,守城难。如果不再重蹈奢安叛乱的覆辙,稳固西南,这才是朕思虑的事情。”

第四百二十七章 西南构想(一)

    众人闻言皆默,皇帝的忧虑自然不无道理。

    西南土司一直都是大问题,其虽归顺朝廷,朝廷也在其辖地设置卫所,以作监视。

    但他们本就是本地土司,也握有兵权,有各种特权,拥有军队,甚至私设监狱、自定规章法令,很容易跟当地官员勾结,对朝廷阴奉阳违。

    如果放在在平时,朝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忍了。

    但现在建虏在辽东逞凶,如果再任由西南土司如此为非作歹,不听号令,再来几次播州之役跟奢安之乱,朝廷就是家底再厚也受不了。

    朱由校看着众人闻言都低头思量,估计也是在思考该怎么办。

    于是拿起朱燮元关于水西安氏等叛乱土司如何安置的题本,对着众人说道:

    “这一点不仅朕想到了,朱燮元也想到了。他的题本你们也都看了,朕看他里面有些建议不错。

    虽然有些建议跟之前处置播州的措施差不多,但也可以拿过来用,只不过有些方面需要商榷完善,这也是朕把你们叫过来商量的原因。”

    朱燮元的题本内容,刘一燝等人自然都看了,可以说他们不仅看了,刚才还在文渊阁一起商议了此事。

    他们也觉得确如皇帝所言,朱燮元的许多措施借鉴了之前对播州的处置方法,但有朱玉在前,他照办也无可厚非。

    当年朝廷平定播州后,就挟大胜之势,在播州废土司,将播州地方拆解为二,分别设立遵义府、平越府,分别归属四川、贵州管辖。

    同时在播州各府、州、县举行乡约,建社学,各地开创书院大兴讲学之风,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另外还丈量土地、编户齐民、收缴赋税、设置屯卫、鼓励屯田、设置驿站,修建道路等等,不可谓不细。

    因此朱燮元对于水西的处置建议也分为六点。

    其一就是改土归流。

    水东宋氏势力最小,只有开阳、乌当两地。这两地都在贵阳以北,并且距离很近。因此他建议直接废掉水东宋氏,把开阳跟乌当二地设县,由朝廷直接管理。

    而水西安氏的情况则与水东宋氏不同,其土地广阔,世长水西,共一千四百余年。其在水西根基深厚,兵力最强,地域最大,以往西南平叛,明朝无不依靠水西。

    哪怕这次朝廷平定水西安氏的叛乱后,也不能一下子根除水西安氏的影响,再加上安邦彦之子安武功还逃脱在外,因此他建议对其采取怀柔并用的措施。

    一方面趁此机会水西各地,无论是水外(贵阳以西,谷里县以东的地区),还是水西本地的织金关、那威官寨、织金、金沙等地,都改土归流。

    将水西之地分为设置大定、黔西、平远、威宁四府,全部归贵阳布政司统治,并且在四府设知州一员、兼寄军民、负责理赋税以实边、理辞讼以息事,兴学政以敷教。

    另外再在水西设置卫所屯兵,作为监视管理,以防止叛乱。

    但考虑到水西之地太大了,有些地方土司势力根基深厚,如果一下全部改土归流很容易再激起叛乱,特别是水西安氏,虽然伏诛,但其世代在水西为官,如果用他们的旗号协助统治还是很有用的。

    因此他又提出了第二条建议,便是众建土目而少其力。

    所谓“土目”就是土司佐治官,说白了就是土司的手下。在土司管辖的地区,土司就是依靠各种各样的土目官进行管理跟统治。

    所以朱燮元建议,对于水西地区,要瓦解水西安氏的威望跟统治,最好的方法就是从这些人着手。

    他建议选用水西安氏不要灭族,而是选一年幼支脉继任水西宣慰使的职位,居住于贵阳城,不得随意外出,更不得回土司。

    同时让官军继续横扫水西,清剿荡逆,同时大量提拔归顺朝廷,之前里应外合、向朝廷通风报信、输送粮草的水西本地的寨主、小族族长为当地的土目官。

    他们只需要接受本地流官管辖,每年向朝廷缴纳赋税、输送兵源即可。只要如此朝廷就允许他们世袭罔替,代表朝廷统治本地。

    在朱燮元计划里,要在大定、黔西、平远、威宁四府一共设置二百多个土目官,数量极其庞大。

    这个建议朱由校看了以后觉得甚是赞同,这不就是西南土司版的推恩令嘛。

    这些土目官之前都是背叛过水西安氏,拥护过朝廷的人。

    因此当朝廷颁布这个政令以后,他们对于朝廷对其的统治是最拥护的。因为他们的权力都来自于朝廷,所以他们对水西安氏的归属感也会进一步减弱,哪怕以后水西安氏再造反,这些人也肯定不会同意。

    另外别看这些土目数量庞大,但其没有兵权,哪怕一两个想要谋反也掀不起什么大浪来。

    朱由校甚至可以想象得到,这个政策一出来,对于其他土司下面的“土目官”估计也有不小的诱惑力,到时候再有哪些土司造反,其手下投靠的的人估计会很多。

    这两条是关于如何分化、治理水西的,可以说是朝廷能够更好统治水西的重要措施。

    而下一条建议则是关于财税的,对于贵州来说更加重要。

    朝廷在贵州有屯田和科田之分。所谓屯田,即军垦之田,向来是不征税;而科田为民田,需要课税的。而贵州田土中,屯田是最多的。

    这主要是大明立国的时候,朝廷在贵州建立了十八卫,其后从开国以来,每逢土司叛乱,朝廷剪除叛逆、灭一土司打一屯寨,即建立府治或设州县,逐步扩大了贵州的版图。

    但以往平定叛乱,很少去丈量废置土司的土地,导致虽然朝廷在贵州的统治不断加深,但钱粮却不见增长,相比较其他布政司,全省科田之粮最轻,既无册籍可稽,亦无亩数可考。

    朱燮元建议双管齐下,一方面挟平叛大胜之势,在平叛后,对贵州名存实亡的民田进行清查,特别是水西、水东等地土司的田土要仔细清查,以获得赋税。

    但这仅仅限于民田,至于屯田还是跟以前一样,因为驻贵州卫所的军官和士兵,都依靠屯田,一旦军屯课税,军心必乱,为了贵州的稳定和万世治安,沿用旧制,还是跟以前一样不用课赋税。

    但屯田不用课税,并不意味着朝廷完全不管。因此他趁着平定水西的机会,在水西各地设置卫所,大力推行军屯。并且适度清理一下贵州屯田,以安军心。

    朱由校看到这个建议的时候不禁发笑,看来朱燮元也知道军屯这绝对是一个大坑,从大明朝开始到现在究竟有多少军屯,早已经算不清楚了。

    但饶是如此他也不敢随意清理军屯,而是适度清理。至于怎么适度,估计也是轻拿轻放,稍微整理一下见好就收了。

    不过朱由校对此倒不是很在意,在他看来哪怕贵州军屯全部清理出来那能多少赋税。

    贵州只要不乱起来,能够压制住本地土司跟云南土司,朱由校就允许贵州屯田乱象的存在。

    这三条可以说是所有建议中最主要的内容了,至于其余内容,朱燮元也做了详细解释,不过都是些关于如何更好统治水西、水东等的措施。

    比如第四条,是建议在水西兴学校、设社学立乡约、建孔庙,朝廷可以鼓励或者出资让周边儒生前往水西地区,实行教化,甚至他还建议朝廷增加贵州参加科举考试中榜的人数。

    为此他还举例说云南乡试中额四十八名,而贵州则只有二十五人,这个数量着实有些少了,因此建议增加名额。

    第五条便是在龙场九驿的基础上,继续修建驿站,修建道路,既方便朝廷兵马文书递送,也能方便当地百姓的生活。

    至于最后一条就甚是奇怪,并不只是针对贵州的,还涉及到了四川布政司。

    他认为贵州和四川边界长期交错,难于管理。为了长治久安,建议重划贵州与四川的边界。

    特别是黔省东北地带,急需要理清,此地与四川接壤,但许多土司却横跨贵州、四川两省,导致治理起来很是麻烦。因此他也提出了一些具体划界的一些建议,如关于遵义沙溪县,应划归贵州等等。

    这便是朱燮元这六条建议,其有理有据,都是从贵州当地的实际出发提出的,因此许多措施十分有效合理,朱由校也十分赞成。

    并且让朱由校更为感兴趣的是,朱燮元在题本里也明确说到,这里面的许多建议,是由贵州布政司左参议洪承畴提出来的,他也只是采纳其说

    不过洪承畴的也好,朱燮元的也罢,在朱由校看来,只要好用就行,并且这几条建议只需要再完善下就可推行了。

    “陛下,朱燮元总督五省目前也将近一年了,其对于贵州也多有了解,因此提出的治黔六条在臣看来也甚是合理。

    只不过其中增加科举名额一条,臣觉得值得商议,贵州文教与其他布政司相比还是略有孱弱,如果贸然扩大科举名额,怕会引起其他省份士子的不满。”

第四百二十八章 西南构想(二)

    朱由校见朱国祯这么说,微微一愣。

    他没想到朱国祯居然在意此事,不过他想想也可以理解。

    科举本来就是读书人的头等大事,而科举名额则关系到每个士子考中的概率。

    如果贵州中举的人数多了,那参加会试的举子也多,就会无形增加后面会试、殿试的难度。

    “朱阁老此言差异,对于其他省的士子不公平,那对于贵州科举名额极少,对于贵州士子就公平嘛。”

    朱国祯这么一说立刻引起了其他人的不满,沈灌闻言当即就站出来驳斥。

    但朱国祯闻言却毫不在意,不卑不亢道:

    “沈阁老误会了,我并不是反对增加贵州科举的名额,相反朱燮元的提议甚是不错,但只是觉得名额不宜过多,否则太过矣。”

    “那朱爱卿觉得增加到多少为好?”

    朱由校闻言不禁好奇起来,朱国祯见皇帝询问,缓缓回复道:

    “陛下,嘉靖十四年,世宗皇帝念贵州士子多去云南参加会试,一路上奔波劳累,甚是危险,因此朝廷批准了贵州建贡院开设乡试,定名额为二十五人。

    因此臣认为如果要增加的话,最多再增加十人,一共三十五人为宜。这个数额与其他布政司数额不多,但也不算少,正好适合贵州布政司。”

    朱由校闻言暗中摇摇头,觉得这个名额太少了。

    明代的各省的会试名额并不固定,具体多少是根据各省的贡赋和文化水平来决定的,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根据他目前所知,现在南、北直隶为一百四十五人左右,其余各布政司大多为七十到八十名左右,但广西、云南、贵州三布政司比较特殊,由于文教不行,名额很少。

    其中广西大概五十八人,云南四十八人,贵州最惨,只有二十五人。

    现在哪怕再增加十人,也只能到三十五人,录取名额与其他省相比是远远不够的。

    “增加十人这个数额未免过少吧。”

    朱国祯此话一出,不用朱由校反对,沈灌就觉得甚是不妥。

    目前云南都四十八人,贵州再增加十人也赶不上云南,这有啥用。

    “陛下,微臣觉得应该增加二十人,哪怕跟其他省份比起来还有些少,但至少跟云南省相差无多。”

    沈灌见状直接开口反对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朱国祯一听这话也急了,觉得真的是胡闹。

    “沈阁老,贵州文教与其他布政司相比本来就弱,现在贸然增加二十人名额,恐怕极为不妥,有违科举为国取材的本心。”

    看到二者马上就要吵起来,朱由校连忙摆摆手。

    “好了,此事朕自有决断!”

    刚准备出言反驳的沈灌见皇帝发话了,也不敢再说什么了,反而躬身听皇帝训示。

    “依朕看,沈爱卿说的很对,就应该增加二十个名额。甚至在朕看来,这二十个名额数量还少了,只不过贸然增加太多着实有些不好,不过也可以增加一些贵州布政司的监生名额。”

    朱由校此话一出,朱国祯当即就拱手而言:

    “陛下万万不可,贵州文教确实偏弱,书院都没有几所,扩大名额着实有些不妥。”

    朱由校呵呵一笑,笑着朱国祯解释道:

    “朱爱卿,你说的这些朕确实知道。不过正是因为贵州文教弱,所以才更应该扩大名额,并且朕还觉得,可以暂时特许其他布政司的秀才酌情前往贵州考试。”

    此话一出,众人皆惊讶,这自古以来都是什么地方的人只能在什么地方考试,皇帝怎么会突然特许其他布政司人来贵州考试呢。

    朱由校见众人面露疑惑之色,也不意外。于是不紧不慢地解释起来。

    “正如朱爱卿所言,贵州文教与其他布政司相比本来就弱。而现在水西、水东平定,朝廷在这两地设置府县,其中县城不下十数所。

    这些地方都是新设置的府县,条件艰苦,且不说士子愿不愿意去那里推行教化,就说贵州的士子够不够填满这么多地方都是个大问题,因此朕才想了这个法子。

    朝廷可以暂时特许其他布政司的秀才酌情前往贵州考试,但有一个前提,便是这些秀才必须前往贵州的官学或者私学内教书,以三年为期限,只要教满三年,便可参加贵州的乡试。”

    朱由校的法子很简单,就是照搬后世鼓励人才支援艰苦偏远地区,到时候考试可以酌情加分或者优先录取的政策。

    明朝科举绝对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中的难度比高考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特别是一些文风很盛的地区,比如南直隶、浙江、江西等地,科考难度堪比地狱级。

    反观云贵等边远省份,人才匮乏,甚至生员都不够,科举难度很低,江南地区的考生去了那边简直是降维打击,很容易便可考上。

    于是出现了所谓的科举移民,为了更容易通过科举,而举家搬迁至西南地区。哪怕是朝廷每次科考都会严查户籍与资质,唯恐这种现象发生,但还是屡禁不绝。

    在场的诸人都是聪明人,听到皇帝这么解释缘由,慢慢就反应过来皇帝的用意了,心中不禁感叹皇帝想法的精妙。

    贵州本道路崎岖,再加上土司众多,经济不振。哪怕朝廷一直鼓励贵州布政司推行教化,但贵州的文教着实有些不行。

    但这一招着实聪明,任何布政司的秀才只要贵州的官学或者私学内教满三年书,就可以参加贵州乡试。

    这定会鼓励许多省的秀才前往贵州,并且不是一批,是连绵不断的很多批次,长久以往定会提高贵州的文教。

    “陛下之言,臣等受教了。此法一举两得,不仅可以让考不上的举子有更好的机会,也能推行贵州教化。臣想如此之法,定会有许多士子欣喜,感念陛下恩德。”

    刘一燝闻言当即拱手称赞起来。

    “刘阁老说的甚是,所谓堵不如疏。科举冒籍的事情屡见不鲜,既然如此那就放开限制,鼓励他们来贵州考试,这对于百姓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微臣想着,这个法子不仅仅贵州可以用,甚至在云南跟广西也可以用,可以大力推广。”

    孙承宗也躬身赞同,他觉得此法甚好,一举两得,就应该在西南地区着力推行才是。

    连原本反对的朱国祯也很难反对,见状也躬身支持起来。

    他原本反对的目的便是盲目增加名额,对于其他省的举子不公平,到时候他们定会有非议。

    但皇帝的这个法子不仅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还给了这些举子一个新的出路,他们听说以后只会觉得贵州的名额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嗯,这个法子也是朕的简单构想,至于怎么推行,有没有什么要求,你们还要多琢磨一下。等确定好以后就可以先在贵州试点推行,等有了效果,就可以如孙爱卿所言,在云南、广西两地继续推行。”

    见众人都颔首同意此事,朱由校也满意的点点头。

    人才总是爱扎堆,都喜欢往江南或者北直隶等地跑,这些西南地方他们都避之不及,死活不想去。

    这么做能促进人才流动,他自然乐意至极,甚至不仅仅是西南,以后凡是边疆之地都可以大力推广此法,促进文化的传播。

    “陛下英明,臣等遵旨!”

    众人闻言纷纷拱手称是,这种推行王化,并且有利于天下士子的事情,他们自然乐意去做。

    “我朝历来重视教化,太祖开国之初,就鼓励州县百姓立相约、设社学,目的就是要用圣人之言教化百姓,勿使其作乱生事。

    而西南土司畏威而不怀德,导致对朝廷阴奉阳违,不无法度,屡次作乱。而正因如此,就更加需要朝廷以刀兵惩戒之,以圣人之言教化之。

    所以朕看以后要规定,贵州的土司以及所有朝廷任命的土目官,都要把自己的子嗣送入官学学习,以为定制,不得更改。”

    朱由校见他们都赞成,紧接着又对贵州的教育事业提出了一个要求。

    在朱由校看来,之前就是对这些土司管的太松了,任由这些土司肆意妄为,才会导致这些祸乱之事,

    因此西南土司这么多,他总不能把这些土司都发兵铲除吧,还不如采取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

    让这些土司跟土目官子弟统一接受教育,既可以更加方便掌控他们,也可以让这些土司在一代一代的教育中逐渐汉化,增加对朝廷的向心力。

    刘一燝等人闻言默然的点头,大明朝本来就有让土司子弟入学的制度,只不过这不是强制性的,现在只不过强制性了而已。

    他们觉得自无不可,于是纷纷拱手称是。就此朱由校跟内阁诸人就基本上就把在贵州推行教化,增加科举名额的事情定了下来。

    在刘一燝等人看来,增加科举名额、推行教化是第一等的大事,所以他们很是重视。

    但在朱由校看来,他心中最主要的事情还没有说呢。

    既然现在西南科举教化的事情解决了,那也可以好好商议一下此事。

第四百二十九章 移民战略(一)

    “科举一事就这么安排吧,但在诏书中一定要写明这个政策只是暂时推行,并非永制。不然对贵州本地士子极不公平。”

    “臣等明白!”

    见此事已了,朱由校也长舒一口气,随即又望向在场的内阁诸人。

    “科举的事情解决了,那诸位爱卿对朱燮元的题本还有没有其他意见,如果有的话就当面说出来商议。”

    刘一燝等人闻言便摇摇头表示没有异议。

    朱燮元奏疏中的建议,本来就是根据贵州实地情况制定的,许多措施又在播州推行过,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所以他们看了以后也只对于科举名额一事有异议。

    其内容就如刚才朱国祯跟沈灌吵架那般,有人认为增加名额数量要多一点,有人认为增加名额的数量要少一点。

    但皇帝也提出了自己的办法,完美的把这个问题化解了,他们问题自然也烟消云散了。

    朱由校拿着朱燮元的题本,一边轻轻的在手中拍打,一边环顾众人,想看下众人的反应。

    见众人都摇头表示没有了,朱由校面无表情的点点头,随即缓缓起身,望着众人道:

    “既然你们都没有问题,那说明朱燮元的“治黔六策”确实有可取之处,到时候内阁就以他题本为题本,拟定诏命发往贵州即可。”

    刘一燝见皇帝开口想要把此事确定下来,当即就要拱手称是,但刚刚要躬身,就被皇帝摆手拒绝,示意他还有话要说。

    刘一燝见状一愣,但朱由校摆手后并没有停顿,而是郑重其事的说道:

    “只是在把这个题本发往户部之前,朕其实有一个疑问,今日还想要诸位爱卿为朕解惑。”

    众人见皇帝这般说,顿时明白皇帝这是话里有话啊。前面的话题怕不都是引子吧,于是纷纷躬身道:

    “还请陛下示下,臣等知无不言。”

    “朱燮元的‘治黔六策中,既要新建府县、设置卫所行屯田之事,又要新建城池、道路、修建驿站等等。这事物繁杂,但无一不需要人手。

    因此朕想问问诸位爱卿,这屯田的人从哪里招募,这卫所的兵从哪里派?

    这修建道路、驿站等等的劳力从何而来。难道只是把水西当地苗民编户齐民就可以了?还是要从贵阳等地招募啊。”

    此话一出,在场人微微一愣,沈灌更是疑惑,朱燮元已经在题本中讲的很清楚了嘛,皇帝为何明知故问呢。

    贵州布政司要把水西、水东两地的苗民村寨编户齐民,所以屯田等人自然主要是从当地的人而来。

    沈灌见状便想出言回复,但是他突然反应了过来不对劲。

    皇帝既然都这么问了,那么在他心里自然不可能是只倚靠水西本地的编户齐民了,他的心中怕不是已经有答案了。

    但皇帝的答案究竟是什么,沈灌不由的开始思考起来。

    但就在此时,叶向高却最先站了出来。

    “陛下说的甚是,水西本地苗民本来就不喜耕作,再加上官军刚刚平定水西,如果再倚靠他们怕会生乱。

    贵阳虽是贵州布政司治所所在,但也人口稀少,其自身人口尤为不足,从那里招募民众去水西耕种怕是更为不妥,微臣倒是有一个想法,不知是否妥当。”

    朱由校见他这般说,就知道叶向高定猜到了自己心中所想,于是顺着他的话说道:

    “爱卿但讲无妨。”

    “陛下,去年辽东、山东、淮河一带大旱,赤地千里,流民众多。今年辽东又是大旱,因此今年京畿大多都是山东逃荒而来的灾民,得亏陛下从内帑下拨上百万两赈济灾民。

    并且京畿地区用人的地方甚多,朝廷又大开海禁,让不少灾民有了生计。辽东都司又招募灾民大兴屯田,以工代赈,拯救万民于水火,这才把损失降到最低。”

    沈灌一听叶向高这么说,就暗道这个叶向高果然厉害,居然这么快就知道皇帝要干啥了。只见叶向高顿了顿,接着说道:

    “但饶是如此,天灾岂是人力可以避免的,山东等地流民依然众多,许多人都寄希望于来年老天开眼,有个好天气,让百姓有个活路。

    但臣觉得与其如此,还不如朝廷给灾民另寻一条活路。即学习招募灾民前往辽东屯田之法,招募灾民前往贵州,特别是前往水西等地耕种。”

    朱由校听着叶向高的话连连点头,叶向高说的正是自己所想的,就是要向贵州大兴移民。

    这两年才只是山东、辽东等地天灾,等再过上六年后,那就是整个北方大范围,持续性的旱灾。

    那个时候哪怕是有座金山银山也不够救济,所以朱由校一直很重视屯田移民的事情。

    前世看了许多网络小说,都说在明末鼓励民众移民东南亚,移民新大陆就可以解决流民问题。

    但朱由校穿越而来后,发现这些移民海外的想法都是扯淡,完全不靠谱。

    且不说移民需要多少船,能不能造出来,就说百姓愿不愿意上船去未知之地都是未知数。

    在朱由校看来,这些移民想法中,短期内也只有移民台湾可能略有可行性,其他的都要循序渐进慢慢来。

    所以他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大明疆域内,这时他惊讶的发现大明还有大片区域可供开发,比如辽东、贵州、云南、广西等等。

    特别是贵州等西南地方,其地广人稀,土地也不是所想的那么贫瘠,更重要的是其位于南方,哪怕是小冰河期,南方的天气至少比北方要暖和,灾害也较少,因此是个吸纳流民的绝佳的场所。

    特别是其本就在大明境内,流民迁徙成本低,他们自身也不会那么抗拒,性价比远比什么殖民海外高多了。

    现在有了玉米、番薯等作物,很适合在西南耕种,又解决农作物问题。

    流民大多是汉人,迁移西南不仅能缓解北方的矛盾,解决人多地少的问题,还可以巩固朝廷在西南的统治,可谓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第四百三十章 移民战略(二)

    不等朱由校出言赞许,其余人也纷纷出言支持,比如孙承宗。

    “叶阁老所言甚是,这水西、水东一带虽然是位于深山之间。

    但据臣所知其虽然听起来土地贫瘠,但实际上据地千里,地广人稀,有些地方土地肥沃,极其适合耕种,如果招募灾民,虽谈不上富贵,但是生活却没有什么问题。”

    灾民一旦没有生计就很容易背井离乡成为流民,一旦成为流民便是朝廷的不稳定因素。

    如果他们聚在一起逃难逃荒那倒没有什么,但如果聚集在一起打家劫舍,那对于朝廷来说绝对是一个***烦。

    内阁也一直为流民事情头疼,他们想了各种法子,无论是以工代赈、招募流民在京畿、辽东屯田,还是鼓励出海等等,目的都是让流民有所生计,不要闹事。

    现在又多出了一个安置的法子,内阁自然要大力支持。

    并且此事不仅仅只是叶向高的意思,皇帝刚才话里话外也想要这么做,他们就更加不能反对。

    “臣也赞成此事,只是朝廷招募山东灾民前往贵州生计本意是好的,但臣怕执行起来会比较难。朝廷不仅要要事先准备种子、农具等器物,还要沿路州县给路过的灾民给予支持,其中花费怕是不小啊。”

    朱国祯出言也支持起来,但他这个人先会想事情的弊端,比如现在已经开始算起了朝廷的花费了。

    不过内阁首辅刘一燝听说这话倒不是很担心。

    “此事不足为虑,之前朝廷为了筹备平叛之事,准备了官军将近半年的粮草军需。现在官军仅有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叛乱,剩余的粮草正好可以用于接济流民。

    再说了朱燮元说从织金关安邦彦的仓库中找到差不多二十万两银子,臣看这个钱也可以空下来,加上剩余的粮饷一起全部交由贵州布政司使用,专门用于安置流民之用。”

    “嗯,刘爱卿这话说得不错,依朕看现在招募流民前往贵州是天时地利人和俱在。现在贵州布政司还有些钱粮,购置些农具、种子是绰绰有余。再者朝廷目前兵力强盛,当地土司短时间不敢再生什么乱子。

    并且现在朝廷也有招募移民屯田的需求,那就何乐而不为呢。”

    朱由校说着重新坐下,看着对面众人,接着前面的话继续说道:

    “所以朕觉得朝廷确实应该去做此事,而且还要大张旗鼓的去做。让百姓知道其中好处,给他们一条活路。至于钱粮一事,现在贵州还有点钱,就让朱燮元先用着,如果不够朕再给他拨款。”

    “臣等遵旨!”

    见皇帝都这么说了,众人也纷纷点头,纷纷垂手同意,不再反对。

    经过这么一番商议,贵州的事情就大体商议了下来。也没有留他们,就让内阁等人把这些事情确定下来,早日呈上来让他批红。

    众人见状也起身告退,很快乾清宫便安静了下来。

    但朱由校并没有闲着,他又忍不住回想起刚才的布置唯恐有什么疏漏。

    这移民之事,一直他所考虑的大事,也是他预留的解决明末流民问题的方法之一。

    现在辽东的移民跟屯田已经开始了,贵州西南的移民跟屯田也开始启动了,这种按部就班的安排让他内心的焦虑感能稍许减轻。

    他也不期翼这一两年的移民推行下来,成果能有多显著。实际上他的预期很低,愿意去贵州的能有十数万人左右,他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事缓则圆,事情慢慢做,一年十数万人,未来六、七年时间准备,足够他迁移数十万人。

    想到这里他不由的想起了另一块移民的好去处台湾,之前就一直让郑芝龙他们去看看此地,了解下具体情况,就是不知道何时能有确切消息。

    不过只要有了确切消息,他就可以命闽浙总督袁可立开始着手鼓励百姓移民台湾了,可千万不要再被荷兰人抢了先手。

    看到许多事情如他所想那般进展顺利,朱由校心情好了不少。

    “今天朕高兴很,就不看题本了。走,摆驾坤宁宫。”

    “奴婢遵旨!”

    朱由校说完就当即起身,朝乾清宫外走去。魏忠贤等人连忙跟上。

    不过就在此时,就见一个小宦官走到了魏忠贤身边,小声给他嘀咕起来。

    魏忠贤闻言一愣,随后面露喜色,连忙向朱由校躬身说道:

    “陛下,司礼监刚刚收到奏本,户部上南直隶总督毕自严押送盐银一千万两抵达通州了。”

    刚走到宫门口的朱由校一听这话,顿时面露喜色,今天可真是个好日子,果然好事连连。

    “毕自严护送盐银从京城出发走了一个多月吧,一路上舟车劳顿也累了。这样吧,明日让他暂且休息一天,后天着户部尚书与南直隶总督毕自严觐见。”

    “奴婢遵旨。”

    朱由校说着就出了乾清宫门口,坐上龙撵往坤宁宫而去。

    此时的张嫣也早早知道了西南大捷的消息,等朱由校一进坤宁宫,当即就率众人下跪恭贺。

    “起来吧,今日恭贺的话听得太多了,你就不必如此。”

    张嫣在一旁宫女的服侍下缓缓起身,随后望着朱由校笑着说道:

    “陛下这段时间牵挂西南战事,有时看题本看到深夜,臣妾自然是心疼不行。现在西南大捷,叛逆剿灭就在眼前,陛下高兴了,臣妾也开心嘛。”

    听着张嫣说这话,朱由校自然是暖心的很,见状就上前拉着张嫣的手,往坤宁宫里走去,边走边解释道:

    “你说的很对,这西南战事跟辽东战事,就是朕的两块心病,一日不解决,朕一日睡不好觉,现在能解决其中之一,朕怎么能不高兴呢。”

    此时朱由校已经拉着张嫣坐在了卧榻上面,张嫣一边听着皇帝的话,一边拿起橘子耐心的给朱由校剥了起来。

    “这都是陛下运筹帷幄之功,臣妾早就听说,贼酋的叛乱迹象本就没有人知晓,直到陛下派锦衣卫调查后才知道的。如果陛下没有防患于未然,等他们准备好以后叛变,朝廷再处置平叛的话那就麻烦了。”

    朱由校躺在卧榻上,接过张嫣剥好的橘子,闻言也是点头。

    张嫣说的没有错,历史上便是给了奢崇明跟安邦彦充足的准备时间,让他们突然发动叛乱,导致重庆被破,成都、贵阳被围,差点被攻破,叛乱绵延十数年,对大明的破坏程度不比建虏差。

    不过对于朱由校来说,这种事情不会再发生了,他以后在西南方向要担忧的,就只剩下云南沙普之乱了。

    不过历史上爆发沙普之乱的直接原因也跟奢安之乱有关。

    正是因为朝廷屡次征讨安邦彦失利,被迫调集云南土司出兵援黔,而滇南阿迷州土司普名声,在从征“奢安之乱”后,实力大增,同时也看到了朝廷的兵力软弱。

    于在后世崇祯四年发动叛乱,崇祯五年普名声死后,其妻万氏仍领其众,继续为乱滇南,后万氏招安南土司沙定洲为婿,沙普合流,势力越加壮大。直到后世满清顺治五年,才被后世的大西军大体平定。

    这还没有彻底结束,其后还有残党,最终在满清康熙年间才被吴三桂彻底平定。

    这场叛乱持续长达三十六年之久,沐王府也因此绝嗣,影响不可谓不大。

    只是朱由校虽然知道其影响跟危害,但现在还有更重要的事情没有解决。

    并且现在朝廷平定奢安之乱的速度很快,这个普名声也并不会像历史上那样,觉得朝廷孱弱而谋反。

    因此朱由校对于此事不急,云南的土司问题等以后慢慢解决,到时候也定要让他们好看。

    “你说的对,现在贵州四大土司已经剿灭,在贵州再也没有什么大土司可以作乱了,就凭这一点,朕就要好好赏赐军中将士。”

    朱由校说完便摇摇头,从卧榻上坐起来,伸了一下懒腰,无奈说道:

    “好了,好了,不说政事了。今日朕心情不错,皇后你就陪朕休闲玩乐下,让朕好好放松一会。”

    张嫣自无不可,只不过现在已入冬,宫后苑的花草早已凋落,没有什么好逛的。

    不过皇帝的娱乐方式还是很多的,二人既然不能随意外出,于是就在坤宁宫下了一会围棋解乏,随后朱由校叫何宁拿了一些字画过来把玩。

    这就是当皇帝的好处,后世朱由校在博物馆才能看到的《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字画,现在可以直接上手把玩。

    现在朱由校也能理解乾隆皇帝的心情了,整日看这么好的字画,他都忍不住想要提笔写几句题跋(观后感)。

    不过朱由校想了想还是忍住了,他可不想后世骂他不珍惜字画。

    二人赏鉴了一会就到了晚膳时间,简单用过膳后,王良妃与段纯妃晚上过来找张嫣聊天,没有想到皇帝也在,于是又是一阵寒暄,到了戌时才走。

    朱由校其后也不想动弹了,直接留在坤宁宫过夜不提。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47839/ 第一时间欣赏朕这大明还有的救最新章节! 作者:河蟹道人所写的《朕这大明还有的救》为转载作品,朕这大明还有的救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朕这大明还有的救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朕这大明还有的救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朕这大明还有的救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朕这大明还有的救介绍:
1620年,此时的大明风雨飘摇,危机四伏,外有强敌伺服,内有朝局混乱,天灾不断。作为穿越者的的朱由校,他应该如何挽狂澜于既倒,证明这大明还有的救呢?朕这大明还有的救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朕这大明还有的救,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朕这大明还有的救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