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耽美小说重生之我是阿斗TXT下载重生之我是阿斗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重生之我是阿斗全文阅读

作者:我不是阿斗     重生之我是阿斗txt下载     重生之我是阿斗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八十六章 要晕一起晕

    第八十六章要晕一起晕

    刘厚暴怒之下根本没有准头,镇纸砸在许靖跟前两步远的地方,可怜那方羊脂白玉镇纸,“叮”地一声砸在地上,被砸得粉碎,残骸在惯性的作用之下依然在光滑的地面上往前滑去,最后滑到许靖的跟前。

    许靖正在磕头,没留意滑过来的镇纸碎片,一个响头就磕在碎片上,登时就被锐利的碎片割伤了额头,鲜血横流。

    许靖本来就磕头磕得有点脑震荡,头脑晕晕乎乎的,他年纪实在不轻了,又被这镇纸残骸割伤了额头,加上皇帝天颜震怒,龙威夹杂着雷声隆隆轰击了他半天,他心里也是害怕到极点,他一时急火攻心,竟然当堂晕倒在地上。

    刘厚被赵统扶住后,大力挣扎了起来,赵统见控制不住他,就从他背后用双手环抱在他胸前,想限制他的行动,以防他继续做出伤害自己的过激行为。这个世界上敢这样抱住皇帝的人,估计也就赵统、张苞和关兴三位好兄弟了。

    刘厚强行挣扎了两下没挣开,又被赵统两只铁臂强力钳住胸膛,影响到呼吸,一口气没喘上来,竟然也来个急火攻心,一闭眼就晕了过去。

    幸好他还年轻,血管还很有弹性,否则说不定会步他老子刘备的后尘,在血气上涌之下爆掉了血管,那事情就真是戏剧性变化了。

    如果那样的话,许靖、吴懿和吴苋三人反#革#命集团将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连续气死两任皇帝的集团,他们的政变行为将在最后的时刻意外地成功逆袭,他们将成功地做到真正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完全靠嘴皮子打败敌人取得政权。

    许靖也必将会被记入史册,成为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可以气死皇帝的牛x人物,或许还可能成为类似于陈梦吉、宋世杰之流的状师的偶像,因为他真的可以将活人说死,而且这个活人还是个皇帝。

    当然,那只是如果,事实是刘厚还年轻,刘备高血压、高血脂、血管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遗传史还没有影响到他,他只是暂时晕过去而已,并没有什么生命危险。

    郭攸之连忙吩咐人去请随军大夫,宫里那些太医他是看不上的,但是随军的医生不乏张仲景和华佗的亲传弟子,那都是有真材实料的人物,用句时髦点的话来说:他们,值得信赖!

    来的大夫正是张仲景的得意门生董晓,也是“汉末三神医”之一董奉的父亲。

    董晓取出银针,在刘厚的水沟、印堂、百会、十二井、涌泉、神阙、内关、大椎、承浆、四神聪、风池、关元等**位上施展了诸如斜刺、捻转、弹动等手法,最后还在他胸口按摩了几下,刘厚终于长吁了口气悠悠地醒转过来。

    “老匹夫,真是气死我啦。”刘厚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继续骂人。不过当他睁开眼睛,看清楚四周景物时吓了一跳,原来郭攸之、兀突骨、关兴、张苞等自己一众嫡系部下都围在周围。

    他们本来很多人都在外执行任务,现在无一例外都抛下了繁忙的事务,跑回来守在刘厚床前,刘厚在他们心目中实在是太重要了,谁都不希望他出事。

    刘厚看到围在周围的老部下,听着他们七嘴八舌的问候声,心里不由得一暖,自己还是有很多人关心的。经过这次一晕,他的怒气消退了不少,虽然心中仍然忿忿不平,不过好歹没有到达失控的边缘。

    “许靖这个老混蛋、老笨蛋,真是罪该万死。”刘厚悠悠地说道,“他这是泄露国家秘密啊,对了,这是犯了泄露国家秘密罪,十恶不赦的大罪。”

    “陛下,什么是泄露国家秘密罪,某从来没听说过这种罪行。”张苞忍不住问道。

    “汉律中并无此项罪行。”郭攸之接口道。

    张苞不懂律法,但是他也知道没有这样的一项罪行,不过郭攸之可是个饱读书诗的能臣干吏,而且他读书注重实用之学,而不是那些无用的诗词歌赋,律法那么有用的东西他当然是专门研读过的,所以,他说没有这项罪行,大家都很信服。

    “没有就加上去,郭先生,麻烦你到时候找负责修律法的部门,将泄露国家秘密罪加进汉律中。以后但凡有人泄露国家秘密,按造成的影响恶劣程度量刑,像许靖这种带来巨大恶果的,等同于谋反,等同于谋朝纂位,应当处于重刑。”

    汉朝的律法叫《九章律》,后世称《汉律九章》,是西汉初年,萧何奉刘邦之命,参照秦法,“取其宜于时者”,所制的汉朝基本法律,共分盗律、贼律、网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户律、兴律、厩律等九篇。

    后来的皇帝又陆陆续续加了很多内容进去,当然,在来自号称法治社会的刘厚看来,这些律法都是很不完善的,以后一定要陆续制定一些新的律法出来。

    听到刘厚咬牙切齿的话,大家神情一肃,场面登时安静了下来。他们都没想到皇帝对这个什么泄露国家秘密罪那么重视,竟然等同于谋反,那可是要诛九族的大罪啊。

    “可是陛下,历朝历代都没有这个罪名的啊。”郭攸之道。

    刘厚严肃地说:“难道郭先生你也看不出,许靖的这次泄密对我国造成多大的损失吗?火器的杀伤力你是知道的,如果魏吴两国都拥有火器,反过来对付我们,你说,我们大汉会多死多少人?”

    郭攸之闻言神情一滞,他也不是蠢人,只要一想就明白过来,这次许靖一个看似没什么大不了的举动,很有可能会给蜀国带来无穷无尽的祸害,其严重程度甚至远远超出他们发动的这场政变。

    “是,微臣驽钝,多谢陛下点醒。”郭攸之想明白后,恭恭敬敬地对刘厚拱手一揖,然后掏出一个巴掌大的笔记本和一支鹅毛铅笔将修律法的事情记录下来。

    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现在hong军中逐渐养成一种习惯,将领在下达命令时,听令之人都喜欢将命令用纸笔记录下来。据说这个习惯来自左仙翁师徒,左仙翁向弟子传授知识时,弟子都会用纸笔记录下师傅说的话。

    实际上却是刘厚向左慈、葛玄传授知识时,他们做笔记养成的习惯,然后他们在向其他人转述知识时,也要求他们的弟子按这个习惯办事。

    渐渐地,这个记笔记的习惯先是在hong军的工匠中流传开来,最后成为全军上下模仿的风气。

    郭攸之手中的鹅毛笔不是沾墨汁用的,如果是沾墨汁用的,收在怀里肯定会弄脏衣服,而且随身带一瓶墨水也不方便,他这种笔其实是铅笔。

    这种铅笔很简单,就是在鹅毛用做笔尖那一端剪一个小口,然后塞入一小块石墨,当然,有些穷一点的人直接用木炭也是有的,不过木炭易碎,很不好用罢了。

    这样的笔制作简单,成本低廉又简单易用,迅速在hong军中流传开来,已经有商人看到商机,专门生产这种笔和笔尖用的石墨贩#卖,据说销路还不错。

    郭攸之迅速将刘厚醒来后发布的第一条命令记录好,然后道:“陛下,请问许靖如何处置。臣以为,许靖固然可恶,不过这次泄密事件罪魁祸首在于司马懿,在于魏吴两国,不但泄密事件,就算是这次的成都政变事件,归根到底也是他们在兴风作浪,下一阶段,我们更应该重视对付他们才是。”

    刘厚其实也知道这个道理,这一系列事件的主谋其实是司马懿,许靖只是一个被人利用的笨蛋而已。

    “许靖这个人,不但道理败坏,连才能也是低劣不堪,有野心却没有相应的本事相匹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留之何用。罢了,念在他一把年纪,昔日对父皇又多有拥戴之功,就留他一命吧。朕再也不想见到他,命他即日出城,和那母子三人一同到日南去吧。”

    “诺!”郭攸之闻言,刷刷刷地记下了刘厚的第二道命令,看他拿着本子在刘厚床前奋笔疾书的样子,俨然就是一个站在领导面前聆听领导发号施令的小秘书。

    不过,这个小秘书是所有人都眼馋的职位,因为这是皇帝的小秘书,这个官位可是相当重要的,在汉朝,这大概是相当于侍从、尚书等官职,唐朝叫翰林学士,宋朝就是翰林学士和知制诰。

    刘厚现在还没给郭攸之封官,不过大家都知道,他的官职估计不会小。起码现在记录皇帝的命令,然后起草诏书、圣旨都是由他一手包办的,这样的人肯定会是天子近臣。

    “护卫的兵马选得怎么样?”刘厚又问了一句,之前他让朱褒选一些人出来护送吴太妃母子三人到日南,现在既然说到这个事,就顺便问问。

    朱褒上前回话:“启禀陛下,臣奉旨选人,按照陛下的意见,先是以自愿为原则,共选出314人,后又从各营中筛选老弱病残之兵丁,凑足一千人,现已完成选兵任务。”

    只有三百多人自愿跟他们母子三人走,刘厚对此一点也不意外,这年头有死心眼的忠义之人,也有为自己前途着想的人,三百多人不算多也不算少,既然他们心里还向着母子三人,那就让他们一起到日南去吧。

    “让他们立刻启程吧,护送母子三人和许靖去日南,以后都不要回来了,这些人眼不见为净。”刘厚道。

    郭攸之见刘厚心情不佳,于是,便道:“陛下刚苏醒,还是多休息吧,其他事情不如以后再说。”

    “其他事情可以暂缓,但是我们的火器秘密被泄露,这件事刻不容缓,必须马上想出应对之策,朕也没什么大碍了,不过是一时怒火攻心而已,趁现在人齐,大家开会商议一下,看看有什么好主意吧。”

    刘厚心里记挂着这件事,怎么睡得着,还不如早点想出解决的办法呢,于是,他将自己这些嫡系都留了下来,准备一起商讨一下,看能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尽力将这件事的影响降到最低。

第八十七章 釜底抽薪绝火器

    第八十七章釜底抽薪绝火器

    上回说到,刘厚醒来后就将探望自己的嫡系人马留下来,大家共同商讨怎么消除许靖泄密事件的影响。大家对这种头脑风暴式的会议都不陌生,一个个七嘴八舌开始说起自己的想法来。

    刘厚让人搬来一些矮墩,请大家坐下来慢慢说,请大家坐凳子在皇帝这里就成了赐坐,讲出去是倍有面子的事情,不过在场的都是刘厚的老部下,在他面前随便惯了,倒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张苞提出的意见很简单,就是尽快发动国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了两国。这个意见有一定的道理,两国刚得到工匠没多久,在这么短时间内,生产出来的火器极其有限,将它们扼杀在摇篮里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

    除了兀突骨外,没有其他人支持他的意见,原因很简单,蜀国现在内部还不是很稳,经过多年的战争消耗,国力也很虚弱,现在发动同时针对两个国家的战争,就算有火器部队也未必能轻易取胜,就算能取胜,也不一定能在短期内取胜。

    事实上hong军在东吴境内一路横扫过来,刘厚经常都感到兵力不足使自己束手束脚,很多时候就算占领了一个地方也没有官员去管理,更无法分出兵员去驻守。

    魏吴两国的疆域甚至都比蜀国大,如果一下子给自己占领那么多地方,自己还真未必消化得了,贪多嚼不烂就是这个道理。

    黄叙的意见和他的专业有关,他提出派特战队员潜入魏吴两国,找出被送走的工匠,并将他们暗杀掉。但关兴提出了一个疑问,两国会不会早已让这些工匠将制造技术传给其他工匠?

    如果是那样的话,很难将所有工匠全部找出来杀掉,还有,他们如果留下书面的资料呢?就算工匠全部被杀掉,只要这些关于制造方法的资料还在,他们以后随便另找一批工匠就能按照这些资料学习火器制造技术。这样一来就如斩草不除根,只要春风一吹,新草又会生出来。

    众人嗡嗡地议论了一番后,郭攸之道:“陛下,其实事情也许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糟糕。”

    “喔?愿闻其详。”刘厚一听他这话,当即精神一震,马上坐正了身子静听他的下文。

    “陛下,臣已经找许靖问清楚,被送去吴国和魏国的工匠,都是火器工厂的,包括火#药、火#枪和火#炮的工匠都有涉及。然而,火器的生产绝对不止这么简单。

    火#药的生产需要硫磺、硝石等原料,火#枪、火炮等生产需要铜和特种钢铁,据臣所知,许靖并没有送冶炼厂的工匠过去。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去想办法呢?”

    刘厚听了郭攸之的话,不禁眼前一亮,是啊,自己辛辛苦苦在“工业部”建立出来的工业体系,那里是几个工匠就能完全复制的。还真多亏了许靖的无知,他以为火器工厂就是全部,却不知道,火器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制造出来了。

    想当初,刘厚为了能搞到制造火器的材料,可是费尽了心思发展冶炼技术的。起初还不得不用铜来铸造枪#炮,直到现在,hong军中还在使用着10门铜炮。现在魏、吴两国虽然得到了生产枪#炮的工匠,然而没有相应的金属材料匹配,想大批量生产是不可能的。

    他们最大的可能是用铜制造一批枪#炮出来,如此一来,这批枪#炮必然造价昂贵,也就是说数量不会太多。枪#炮数量一少,那作用就很有限了。

    打战就是打综合国力,如果魏吴两国制造枪#炮的费用是蜀国的十倍,那就算这两国的国力比蜀国大几倍,到最后他们也必然经不起这样的消耗。

    “郭先生有什么妙计?”刘厚问。

    郭攸之捋了捋胡子,好整以暇地道:“臣先说说这制造火药的材料,目前,硫磺矿和硝石矿大部分都在我大汉境内,我们只要控制这些矿床的出产不外流就行了。”

    “这好办,这些矿的矿区中本来就有士兵把守,所有产出都是专#供‘工业部’使用,只要依然按照以前的做法去做就行了,大不了在每个矿区多派点人手过去,加强一下守卫就是了。”刘厚接口道。

    “还有部分矿床在魏吴两国境内,不过这几年也被我们陆陆续续秘密买了下来。

    虽然这些矿床现在是暗中控制在我们手里,但是,一旦两国开始启动制造火器计划,他们必然会意识到这些矿床的重要性,到时候只怕他们会出动武力将这些矿床都抢回去。”郭攸之继续道。

    众人听到这里不由得心里一凛,大家都知道,郭攸之说到这里,真正的斗争就要到来了。果然,只听郭攸之道:“这些矿床在敌国境内,我们终将无法控制住,但是,我们无法让它们继续为我们所用,可以试着让它们也无法为敌国所用。”

    “郭先生,你有什么好办法快说,别废话连篇,说了半天还没说到正题。”张苞忍不住插嘴道。

    郭攸之嘴角抽动了两下,露出个苦笑的表情,继续说:“在敌国的矿床分两种情况,第一种,离我国较近的地方,我们可以发大军去尽快占领这些地盘,将矿床抢过来,为我国所用。第二种情况,离我国较远的地方,预计无法短期内抢过来的,我们就毁掉它,让它短期内无法出产。”

    说到这里,郭攸之拱手对着刘厚道:“希望陛下派出特战队员,潜入敌国,将这些矿山炸毁,将到达这些矿山的桥梁、道路捣毁。这样一来,敌国将很难进入矿区采矿和运送矿石出来,就算进去了,面对倒塌的矿山,也需要浪费很多时间去重新挖掘清理。

    这样虽然无法完全阻止他们生产火#药,但是可以将这个过程大大延缓,为我们争取宝贵的时间,而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宝贵的时间,尽快攻占敌国的地盘,争取在他们的火器成规模前灭掉两国。”

    “好,好,郭先生果然妙计,堪比卧龙雏凤也。”刘厚闻言,不由得抚掌大赞,许靖泄密带来的郁闷也被冲淡了不少。

    “陛下谬赞了。”郭攸之谦虚地拱手道。

    “那火#枪、火#炮怎么办?”刘厚继续问。

    “其一,对于被送到两国的工匠,我们可以派出特战队去营救,或者……刺杀!”说到这里,郭攸之脸上神情隐现杀气。众人不由得又是一凛,这个郭攸之,别看是书生一个,说起杀人来也是脸不改色。他这个建议和刚才黄叙的建议很相似,但是多了个先营救的步骤,最后营救失败再杀人。

    这一下刘厚没有应答,只是看着郭攸之,等待他的下文。这些工匠是无辜的,他们只是当权者利用的工具而已。刘厚既然想学刘备那样打仁厚牌,自然不方便在公开场合随意定下几个无辜之人的生死。但是,他的不表态其实也是在表态,以郭攸之这种聪明人当然会明白皇帝这是默许了他的这个提议,自己只需要去执行就行了。

    只听郭攸之又道:“不过臣料想此计很难成功。魏吴两国既然花费了那么大的代价才得到这几个工匠,必然会非常重视他们的安全问题,有可能会将他们放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并派重兵保护。

    所以我们即使想找到他们都难,更不要说营救或刺杀他们。所以,我们还有第二件事要做,那就是控制铜铁。”

    郭攸之说到这里,像刘厚这样的聪明人已经明白了他接下来要说什么了。

    “只要控制铜铁就能控制两国火器的生产规模。首先,我们要严格限制特种钢铁的外流,也就是说‘工业部’的冶炼厂一定要管理好,所有生产的特种钢铁不能卖到市面上去,而是由‘工业部’全部内部消化。

    没有了我们这些特种钢铁,魏吴两国用旧方法所生产的铁根本不适合用来做枪炮。

    百炼钢虽然也可以用,但是百炼钢很稀有,很难炼制,产量必不大。

    再有就是用铜了,所以,我们下面就要多收购两国的铜。用金银财宝或其他事物到两国大量收购铜钱、铜器,并且,以后我们对外出口的货物一律用铜钱结算。这样一来,两国的铜就会迅速变得缺乏,到时候,他们想用铜铸造枪#炮也会变得更困难。”

    刘厚一听,没错,这又是一个好办法,对两国的贸易战一直都在开展,不过一般是蜀国出口各种“工业部”产品,然后换回来粮食、食盐、铁等战略物资,还有剩余的就换成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因为这些贵金属远比铜钱体积小,方便运输,容易储存。

    以前从来没想过铜也那么重要,没有将它列入战略物资当中,现在要重新调整策略了,将铜列为战略物资,将金银这些无用之物花出去。

    不过这些东西也只能通过走私偷运了,因为两国的当政者也不是笨蛋,必然知道大量铜钱外流的恶果,所以一切只能偷偷摸摸来。

    不过不要紧,蜀国与两国的边境线漫长,走私偷运容易得很。以前从两国购进粮食、食盐、铁器等都是通过走私偷运的形式进行的,现在不过是多了一项铜器而已。

    “好,好得很,郭先生此计甚妙,那就依你说的去做吧。”刘厚道。做皇帝的最大好处就是,想做什么连脑筋都不用动,有人帮你动脑筋去想怎么做,定下来怎么做后,更不用你亲自去做,自然会有人安排人手去做。

    “我们还可以了解魏吴两国有哪些铜矿,出兵攻占这些地方,或者也派人去炸掉这些矿洞,使他们无铜可采。”关兴冷不防来了一句,是对郭攸之计划的有益补充。

    “没错,就这么办了。”刘厚赞赏地道。

第八十八章 山寨版玉玺

    第八十八章山寨版玉玺

    “陛下,眼下我们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尽快将‘工业部’抢回来,只有将‘工业部’控制在手上,才能防止冶炼厂和火器工厂的产品和人才外流。”郭攸之提醒道。

    “说的也是,可是‘工业部’现在控制在吴班手中,他是吴懿的堂弟,想劝降估计很难。‘工业部’那么多碉楼,强攻的难度也很大,就算能攻下,里面的工厂和工人估计也要被毁得差不多了,抢回来一堆废墟还有什么用。

    现在是打又打不得,招抚也招不得,郭先生可有什么办法将‘工业部’抢回来?”刘厚道。

    郭攸之道:“倒也不是没办法,臣有一计,行不行得通却也不敢保证。”

    “郭先生既有妙计请快快道来,行不行得通还是和大家一起商量一下再说。”刘厚道。

    “陛下不妨让吴太妃去劝降吴班,她是吴班的堂妹,说不定吴班会听她的。”郭攸之此言一出,大家恍然大悟,是啊,怎么自己没想到呢?有这层关系,劝降的成功率无疑将大很多。

    “要是吴太妃不肯去怎么办?或者她虽然去了,但出工不出力怎么办?”张苞突然来了这么一句,大家不由得一愣,刚才大家都没考虑到这点,现在想起来,这极有可能,吴苋对刘厚绝对只有恶感没有好意,她怎么会帮这个抢自己儿子皇位的人(至少她自己是这样认为的)办事?

    最大的可能是,她迫于刘厚的压力不得不去“工业部”走一趟,但是去了也不会化力气去劝吴班投降,反而有可能会劝他不要投降,和刘厚对抗到底,她巴不得能给刘厚找点麻烦呢。

    郭攸之捋着胡子,脸上又露出阴森的充满杀气的神色,道:“那简单,陛下不是命他们出发到日南去吗?陛下只要派一队人马将两位皇子暂留在十里亭,然后给一道口谕吴太妃,让她独自一人拐到‘工业部’去劝降了吴班,让劝降成功了才能继续余下的旅程,臣相信她完成任务的可能性会大增。”

    众人闻言,心里又是一寒,他虽然没有说清楚,不过除了兀突骨和张苞外,其他脑子正常的人都听出了他的弦外之音,他的意思是,扣押两位皇子,如果吴太妃能成功劝降吴班,就放过他们母子三人,让他们继续活着到日南,如果她敢耍什么花样,那就不用再走了。

    不用再走自然不是让他们留在成都生活,至于去哪里,那就要自己脑补了,不过因为皇帝已经说过不想见到他们,相信他们会想得清楚的。

    “好,好得很,郭先生,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吧,你速速去将刚才商议好的几件事都安排好,朕乏了,还是继续休息一会吧。”刘厚对郭攸之道,他刚醒来,精神还不是很好,商议了那么久事情,又感觉有点累了,想再睡一会。

    至于这件扣押人家儿子,逼迫一个老妇人去做丑人的阴险事情,就交给郭攸之去办好了,反正计策是他提出来的,他对这条计策的理解最深,让他去做这件事再好不过了。

    “诺!”郭攸之迅速将事情记录在笔记本上,就要告辞出宫去办事。这时候,张苞出来道:“阿斗……陛下,江桥门的牛旦尚未投降,不如让我领一路兵马过去将他们消灭?”

    “喔?他怎么还不投降?难道他脑子真的有问题吗?”刘厚差异#地问,现在一切尘埃落定,他已经入住皇宫,将刘理的皇位废掉,贬斥为侯,蜀国的官员基本上都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怎么这个牛旦还不听话?

    “他真的脑子有问题,去劝降的官员回来说,他说他只服从于皇帝的命令,没有皇帝的圣旨,谁来也不管用。”张苞道。

    “难道我不是皇帝吗?”刘厚指着自己的鼻子问。

    “你当然是皇帝,可是我们拿了盖有你的印玺的圣旨去,他说这不是真的圣旨,说是伪造的。因为这个玉玺和他以前见的不一样。”

    “这还真是个浑人。”刘厚道,“那你去将刘理的玉玺找出来,用那个玉玺给他发道圣旨,如果他还不肯听命,你就去将他的头拧下来当凳子坐。”

    “好嘞。”张苞欢快地答应了一声,就跑去办事了。

    众人见没什么事情,也纷纷告辞而去,他们先前都是心忧皇帝的健康,临时放下手上的事情跑过来的。现在见皇帝真的没什么大碍了,就要赶紧回去工作了,刚刚占领成都,局势未稳,各人手上都还有一堆的事情等着他们回去处理呢。

    没多久,张苞就带了一个小内侍过来求见,刚躺下眯了一会眼的刘厚不得不又起来接见他们。

    小内侍年约十三、四岁的样子,长得眉清目秀很讨人喜欢的样子,他手上捧着一个精美的锦盒,来到刘厚床前,扑通一声跪了下来,磕头道:“奴婢黄皓叩见皇上。”

    看来这个小宦官很识时务,刚换了皇帝,他马上就跟着将效忠对象换了过来,期间的转换非常自然,堪称无缝连接。

    刘厚很奇怪,自己一直没有用内侍,入宫后他还是让原来的亲卫侍候在自己的身旁,所有内侍、宫女在局势未明朗前都被圈禁了起来,现在张苞带个小内侍过来干什么?

    不等他发问,张苞就开始说开了:“哈哈,小……陛下,某家给你找了个好东西过来,你猜是什么?”

    “不是吧?一个小内侍也算好东西?”刘厚翻着白眼道。

    “呃,这个,内侍就不是个东西,怎么能算是好东西呢。好东西在他手上捧着。”张苞道。

    刘厚这才留意到,小内侍手的锦盒有四寸多见方,外衬明黄绸缎,在这个时代算是华美的了。刘厚心中一动,这样的大小和形状,令他想到一物。

    “难道是……”果然,小内侍用颤抖的手打开锦盒后,露出一方四寸见方的玉玺,毫无疑问,这是皇帝用的玉玺。

    正宗的传国玉玺是秦始皇命工匠用和氏璧制成的,现在在魏国曹丕手中,刘备登基为帝只能用美玉重新刻了一方玉玺,所以,刘理登基为皇帝后用的印玺就是刘备用过的玉玺,这也难怪有的将领只认盖了这方玉玺的圣旨。

    刘厚匆匆忙忙登基为帝,也随便拿了块玉石命工匠刻了方玉玺,不过他很少亲自发布过什么政令,所以他这块玉玺自然也是很少人识得。

    不过现在他这块山寨版玉玺再也不需要用了,因为得到了刘备的玉玺,就可以继续沿用这方玉玺,虽然,这方玉玺其实也是山寨版的。

    不过山寨版之间也是有差异的,刘厚自己刻的玉玺可以看做是山寨中的山寨,更难令人信服。刘备这方玉玺虽然是山寨,起码在蜀国已经使用一段时间,官员们更容易接受它。

    小内侍黄皓双膝跪在地上,高举双手将玉玺呈于刘厚面前,高声道:“圣天子受命于天,恭喜皇上得承大宝。”

    “呵呵,你这个小内侍倒会说话。”刘厚伸手一把将玉玺拿到手中,凑到眼前欣赏起来。

    这方玉玺是用一块洁白无瑕的羊脂白玉雕刻而成,羊脂玉是和田玉中的宝石级材料,是白玉中质纯色白的极品,具备最佳光泽和质地。

    羊脂玉是玉中极品,自古以来极受人们重视,非常珍贵。它不但象征着“仁、义、智、勇、洁”的君子品德,而且象征着“美好、高贵、吉祥、温柔、安谧”的世俗情感。

    这方玉玺大概四寸见方,玉质温润坚密、莹透纯净、洁白无暇、如同凝脂。上方雕刻着一条栩栩如生的五爪盘龙,下方镌刻着“大汉天子之宝”几个字。

    正版传国玉玺刻的是李斯所写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刘备的这方玉玺和它有所不同。这个年代虽然没有版权保护的概念,但是刘备也不至于伪造一个和正版一模一样的玉玺,所以,他没有在自己的玉玺上刻上同样的字。

    刘厚马上命人起草圣旨,内容很简单,就是让牛旦换防,让张苞派一个营长过去接管那处城门的防务。圣旨写好后,刘厚拿过来看看没什么错漏就盖上那方玉玺。

    这是刘厚第一次使用皇帝的玉玺,没什么特别感觉,就是觉得玉玺特别重。

    张苞拿了圣旨出去后,刘厚见那个小宦官还跪在那里,于是问道:“你怎么还跪在这里?还不走?”

    小内侍黄皓道:“启禀陛下,奴婢是尚宝监1的内侍,负责保管玉玺,奴婢在等陛下用宝之后,将玉玺收起来。”

    这下刘厚明白了,这玉玺平时有专门的机构保管,这个机构就叫尚宝监,这个小内侍显然就是负责保管玉玺之人,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张苞才能很容易将玉玺找来。

    “喔,这样啊,那你先将玉玺收起来侍候在一边吧,估计这几天会有很多要用玺的地方。”

    黄皓大喜,连忙磕头谢恩,上前接过玉玺小心翼翼地放回锦盒当中,然后捧着锦盒站在一边。他这么高兴是有原因的,这个新皇帝入宫后,将所有宫人都圈禁起来,弄得大家人心惶惶的,都在担心以后的出路。

    没想到自己是第一个解决出路问题,皇帝既然继续让自己保管玉玺,那就意味着,自己不会被处罚或者裁汰掉,这当然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注1:汉代的皇帝有六玺: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六玺的用途都不同,由符节令丞掌管。后来的皇朝才有尚宝监,再后来有什么掌印太监。这里为了方便叙述就用了尚宝监的说法。

第八十九章 不孝之子

    第八十九章不孝之子

    刘厚再次被人吵醒,觉得睡不着了,干脆起来活动活动筋骨,他在室内耍了一轮五禽戏后,眼睛撇到手捧锦盒,恭恭敬敬地站在一边的黄皓,于是收拳道:“对了,小太监,你叫什么名字来着?”

    虽然刚才自己已经自报过名号,但是,黄皓还是乖乖地回答:“回陛下,某家姓黄名皓,皓月当空的皓。某家不是太监,某家只是一个小小的中黄门。”

    “喔,这样啊。”刘厚一拍脑袋,想起来了,汉朝的太监一般叫宦官,职位由高到低分别是中常侍、黄门侍郎、小黄门、黄门令、中黄门冗从仆射、掖庭令、永巷令、御府令、祠祀令、钩盾令、黄门署长、画室署长、玉堂署长、永安丞、中黄门等。

    这个黄皓只是个中黄门,属于品级最低的宦官。而太监这个称呼可不是能乱叫的,一般是要级别很高的首领太监才能被称为太监。

    “那么小黄门黄皓,你能告诉朕,宫里的一些事情吗?”刘厚话音未落,黄皓一脸激动地跪了下来,咚咚咚地叩了三个响头,嘴里高呼道:“谢陛下封赏。”

    “呃……”刘厚根本没搞清楚状况,不解地问:“什么封赏?你到底在说什么?”

    “呃……”这下轮到黄皓愣住了,一脸紧张地问:“陛下,陛下刚才不是封我为小黄门吗”

    “这……”小黄门有个小字,叫得顺口,刘厚一时口快,叫错了称呼,小黄门秩比六百石,而中黄门只是比百石,后增到比三百石,两者差了好几个级别,刘厚这随口一说,黄皓就来了个三级跳。

    “小黄门就小黄门吧,以后你用心办事就是了。”皇帝金口玉言,说过的话要算数,不能随便更改,反正这也是小事,刘厚也不在意。

    “好了,黄皓,你给朕说说宫里的事,朕刚回来,对皇宫里的事情还不是很了解。”

    “是,陛下。”黄皓答应了一声,就开始给刘厚说开了,别看黄皓年纪小,但是他已经在皇宫生活了几年,他对宫里的事情还是挺熟悉的,加上他人很聪慧,又读过书,口才还不错,一时间滔滔不绝说个不停。

    刘厚也不时提出一个个问题,黄皓都能给出不错的答案,随着两人的交谈,刘厚对皇宫里的情况也有了个大致的了解。

    原来刘厚现在睡的地方就是皇帝的寝宫,这处宫殿借用了洛阳“甘泉上林苑”的叫法,叫甘泉(宫)殿。太后的住处叫长乐(宫)殿,皇后居住的宫殿则是椒房殿,而未央(宫)殿则是皇帝接见群臣办公的地方,相当于后世的上书房。

    蜀汉皇宫比起洛阳、长安的原汉朝皇宫规模小了不止一点半点,原汉朝皇宫像“甘泉宫”、“长乐宫”、“未央宫”这些名字指的不是一座宫殿,而是一个宫殿群,一个宫里包括了很多座房子。

    但是,在蜀汉皇宫,这些名字就只是代表一座宫殿了,了不起就是在大殿里隔开了几个小房间,供侍候的太监、宫女值班候命休息用。所以,蜀汉皇宫很多地方只是借用了汉朝皇宫的名字而已,实质上有天渊之别。

    刘厚听到黄皓说到皇后的寝宫,突然想起了关公曾经说过,要让他女儿关银瓶也做皇后,他突然打了个激灵,怎么忘了这回事了?

    他随着大军一路进入皇宫,期间处理了很多事,很多人,却忘了寻找关银瓶了,倒不是他急着要立她为皇后,而是这兵荒马乱的,整个皇宫乱糟糟,万一她有个好歹,自己怎么跟关公交代?再说,她也是自己儿时的玩伴之一,怎么可以看着她出事呢?

    刘厚想到这里,马上问黄皓:“你可知道皇后在哪里吗?快快去寻皇后过来。”

    正在吐沫横飞的黄皓顿时一窒,不过他很快就回过神来,意识到皇帝在问自己的问题,于是答道:“奴婢不知,皇帝的天军入宫后,奴婢和其他宫人都被关在一处大殿中,不知外面的情况。奴婢这就去寻找皇后,请陛下稍候。”

    黄皓向刘厚行了一礼后,就想去找皇后关银屏,却听到皇帝一声大喝:“等等!”

    原来,刘厚由皇后突然想起了自己的老娘甘夫人,他不但忘记了关银屏,连自己的老娘也忘得一干二净,自己入宫那么久也没想起去找她,还真是不孝啊。

    刘厚自小就**,没有和父母一起住在皇宫,而是住在“工业部”,大一点后又领兵在外征战,加上他认为自己是穿越众,对这对父母的感情更是淡泊,所以,他入宫之后,处理各种事务,却愣是没想起自己的这位老娘。

    “陛下还有何事吩咐?”黄皓听到刘厚的呼喝后,连忙转身等待皇帝的最新指示。

    刘厚道:“朕问你,朕的母后在哪里,你可知道?”

    黄皓一听到这里也是打了个激灵,额头上冷汗直冒,自己刚才一直滔滔不绝地讲述皇宫中的一切,偏偏忘了讲皇帝老母的状况,如果皇帝发起飚来,自己的脑袋可是会搬家的。

    “这……回皇上的话,奴婢知道……”黄皓吞吞吐吐地道。

    “在哪里,快带朕去。”刘厚也顾不得找关银屏了,还是先找自己老娘重要,这个世道还是以孝道为先的,而且,他这个老娘平时对他确实很好,自己身为人子,去关心一下也是应该的。

    “皇上,太,太后在,在冷宫里。”黄皓怯怯地道。甘夫人现在还没有太后的名号,不过识相的黄皓已经太后太后地叫开了。

    “什么!”刘厚大怒,一掌拍在桌子上,震得桌子发出“砰”的一声响。

    黄皓被吓得鹌鹑一样,缩着脖子,跪下来就是磕头,连话也说不出来。

    手掌传来了火辣辣的痛觉,刘厚昏过去之前本来就已经将手拍肿了,现在一拍之下更觉生痛。不过被这痛觉一刺激,他反倒头脑清醒了过来,这件事应该和面前这个小太监没有关系,实在犯不着为难他,这一定是那对母子做的好事。

    果然,就听黄皓一边磕头一边道:“皇上息怒,皇上息怒,是吴太妃下令将太后发配到冷宫的。”

    “哼!这个死老太婆,心肠竟然如此歹毒,真想将她的头拧下来当凳子坐。”其实刘厚只是嘴里说说发泄一下心中的不满而已,根本没有想过真的这样做,吴苋好歹也是自己父亲的妻妾之一,自己真这样做,一个不孝的名头是跑不了的,他还是要注意影响的。

    但是跪在地上的黄皓听到刘厚的这句话不由得冷汗涔涔,其实刘厚身为皇帝,真的不应该说话那么随便的,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很多时候,身处上位之人一句无心之言,都会被那些时刻想着揣摩上意的人记在心里,然后就会千方百计去将这件事情办成,以此讨上位者的欢心。

    历史上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刘厚身边的近卫当然不会有什么想法,但是八面玲珑的小太监黄皓就将这件事记在心上了,一有机会,他一定会完成皇帝今天的“心愿”的。

    刘厚马上让人给他更衣,然后叫黄皓带他去冷宫,他要亲自接自己母亲出来。至于关银瓶,他随口吩咐了一个亲卫去找。

    很快,刘厚就在两队亲兵的簇拥下来到一处宫殿,宫殿正门挂了一个牌匾,上书“长门殿”。

    相传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被废后,就迁居长门宫。陈阿娇不甘心被废,千金买赋,得司马相如所做《长门赋》,使长门之名千古流传。从此,长门宫就成为冷宫的代名词。

    刘厚没想到,蜀汉皇宫竟然也用“长门殿”来代指冷宫。这处宫殿明显比其他宫殿小很多,也没有什么雕梁画栋、走鸾飞凤,看起来和一般大户人家的房子差不多。

    步入院子中,虽不见残桓败瓦,却也满眼都是杂草丛生,显然这里疏于打理。刘厚一直入到室内也没见到一个宫女或太监在这里侍候着,不由得怒火又盛了几分。

    这处宫殿显然分两重,刘厚刚进来这里估计是做会客厅用的,见一个人也没有,刘厚又径直进入了内室。黄皓本来想按惯例叫一声:“皇上驾到!”的,不过刘厚挥手阻止了他。

    刘厚在内室见到两个女人,一个快四十岁的妇人正是他这一世的母亲甘夫人,现在应该叫甘太后了。另一个是甘太后的贴身婢女小翠,当年从长坂坡逃跑时,这个小翠就和甘太后一路轮流抱着刘厚,刘厚对她也印象深刻。

    甘太后虽然快奔四的人了,容颜却依然清丽,就是人憔悴了一点,小翠看上去更年轻,还不到三十岁的样子,不过作为宫女来说,这个年纪不算小了,三十岁的年纪还不出宫嫁人,估计是想终身不嫁了。

    甘太后看清楚来人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宝贝儿子,不禁喜极而泣,马上扑上来将刘厚抱在怀里呜呜地哭开了。

    “我的儿啊,为娘终于见到你了,可想死娘亲了……”甘太后一边哭,一边嘴里絮絮叨叨地念个不停。

    刘厚被他弄得眼圈也有点发红,他男子汉大丈夫当然不能轻易掉眼泪,在被自己娘亲抱着哭的时候,他趁机环顾四周,发现屋里虽然装饰很简朴,不过各种生活用品还算齐全,看来自己的娘亲在这里生活不算太艰苦。

    他连忙询问起两人在这里生活的情况,在他询问之下,小翠老老实实地作了回答。刘厚了解到,两人被贬到这里后,各种开支用度并不算缺乏,虽然再没有以前的锦衣玉食,但是起码一日三餐粗茶淡饭无忧,衣服被褥也足够保暖。

    甘太后年轻时跟着刘备颠沛流离,什么苦头没吃过,在冷宫这里的日子对她来说并不算难过,对她来说,最难过的是对丈夫和儿子的想念,吃什么、穿什么她反而不怎么在乎。

第九十章 混编部队

    第九十章混编部队

    见到甘太后没有受到什么虐待,没有吃什么苦头,刘厚对吴苋的怨气与杀气稍微减少了一点。如果她敢对自己老娘使什么歹毒的手段,刘厚就算不顾大局也绝对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

    刘厚将甘太后送到了长乐殿安顿下来,以后这里就是她的居所了。他又叫黄皓去圈禁宫人的地方,将以前侍候甘太后的宫女、太监找来,让他们仍然服侍自己老娘。

    安顿好甘太后,尽了孝道后,刘厚告辞而去,现在等着他处理的事情太多了,他根本没时间闲下来。

    他刚出长乐殿就碰上去找关银瓶的亲兵,亲兵告诉他,椒房殿中找不到关银瓶,他去问过宫女、太监,从得到的消息推测,关银瓶应该是被吴太妃和两位皇子带走了。

    刘厚一听又大怒,心想,这老不死的,自己落魄了还不忘祸害一个如花似玉的少女,真是可恶。他也不想想,站在吴太妃的立场,关银瓶是自己的儿媳妇,当然是要带着一起走的。

    刘厚可不管三七二十一,叫那个亲卫再走一趟,去传令给郭攸之,让他去找吴太妃讨要关银瓶,如果她不让关银瓶留下来,那就将她留下来。

    亲卫领命而去,刘厚径直回到了甘泉殿,屁股还没坐暖,张苞就过来了。刘厚看他笑嘻嘻的样子,就知道他肯定成功了,于是问道:

    “怎么样?那头蛮牛肯听话了?”

    张苞咧嘴一笑,道:“也是怪了,那头蛮牛一看圣旨,就乖乖地交出兵权,让我军换防了。你说这头蛮牛是不是一根筋的?”

    “朕怎么知道,你有空多敲打敲打他。你就收了他吧,让他到你手下当个营长,说不定以后这个家伙还有点用处。”刘厚道。

    “这样一根筋的人要来做什么?你不是说,打仗最重要的是要食脑吗?这头蛮牛,一看就是个没脑之人,只有一身蛮力,在这个时代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

    “喔?没想到啊,你竟然会说出这么有水平的话来。”听到张苞的话,刘厚觉得很惊奇,这个张苞平时表现得也不像多么有脑子的样子啊,今天竟然讲出那么有道理的话来,还“这个时代”,用词挺时髦的嘛。

    “呵呵,还是近得你多啊,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近着阿斗你,当然说话也有水平了。”现在没有外人在场,张苞又叫刘厚阿斗了,真是个没大没小的人。

    刘厚看着他摸着后脑勺,露出一副腼腆的样子,心里感到一阵恶寒。

    “拜托你不要装可**了,再怎么装你也萌不起来的。”刘厚没好气地道。

    “什么叫萌?”

    “就是小可**啊。”

    “呃……”张苞无语。

    “某还是不要那头蛮牛了,留着给阿斗你用吧,我团三个营的营长都干得挺好得,让谁让位给那头蛮牛面子上都不好过啊。”张苞接着道。

    “谁要你将现在的营长革职啊,你不会将他们升官吗?看来你的脑子比起那头蛮牛也没大多少啊。”刘厚挪揄地道。

    “升,升官?哇,太好了,这些家伙干了那么久,终于让他们盼到了……慢着,他们升官?他们能升什么官?升作团长吗?他们升团长,那某家怎么办?”张苞好像突然想起什么问道。

    “你自然也跟着升啦,笨蛋。这次我们缴获了不少枪械吧?够你多组建两个营了吧。”

    “哇,哇,哇,太好了,何止两个营,这次缴获的枪械有三千多支,除了替换我们损耗的枪支外,还足够我们组建两个团。两个团啊,想想都觉得爽。”张苞兴奋得哇哇叫。

    “三千支火#枪又不是全部给你的,你那么开心干什么啊?”刘厚撇撇嘴道。

    “什么?不是全给某家的啊?怎么不全部给某家?”张苞瞪大了眼睛,露出一副傻了眼的样子道。

    “当然不能全部给你,第七团的武大牛叫了很久了,他们一直没有配备火#枪,做了那么久后备团,难道不是应该优先解决他们的问题吗?”刘厚道。

    “哪里有多久,从白帝城到成都,才几天时间啊,他们才做了几天后备团啊,也不想想六团长刘斐,他做后备团的团长可够长的了。”张苞道。

    “那不一样,以前不是没条件吗?现在有条件了,当然要尽快装备起部队来,再说了,第七团的士兵本身已经受过使用枪械的训练,他们上手很快的,只要有枪械配备,相信只要两三个月就可以成为合格的士兵。”

    “那你到底给某家多少条枪啊?真的只给两个营?这怎么够用啊?还有,你要升某家官职,到底升什么官?不会是师长吧?”

    “美得你,还师长,就旅长吧,朕的想法是,组建一个介于团和师之间的机构,就叫旅,一个旅辖三个团。”

    “哇,哇,哇,三个团啊,那你刚才还说,不给某两个团,不给某两个团,那某怎么做旅长。”

    “三个团是三个团,不过不是三个火#枪团,你没发现我们经常在作战时,将火#枪兵和藤甲兵混合使用吗?还有炮兵,总是要打头阵的,还有斥候、特种部队、狙击手等等,在战斗中都各有作用,然后打完仗后,还需要大夫、护士去救治伤员。

    另外,负责后勤的辎重兵也是很重要的,没有他们你们都得饿死。所以,朕打算再一次改编部队,将部队改成混编的部队,以后的部队不再是那么单纯的兵种了。”

    “这……又整编啊?阿斗,某最烦整编了,这整编来整编去的,好不难受,这一整编,以前习惯的打法又变了,战术战法都会跟着变,太麻烦了。”张苞不满地道。

    “开始肯定是有点不习惯的,慢慢就好了,很快你们就会发现混编部队的好处了,混编起来的部队,可以使用更多的战法,灵活很多,对战场的适应性也会高很多。”

    “那某家这个旅到底是怎么个组成法?”张苞道。

    “以后这样,一个营里有两个火#枪连、一个藤甲兵连、一个斥候排、一个弓#弩兵排、一个工兵排、一个伙头兵排、一个医务兵班、一个通讯班,这样加上营长、营参军一共也就五百#人左右。”刘厚道。

    “生生少了一半的火#枪兵,这样会让攻击力下降很多的啊。”张苞道。

    “不会下降多少的,还有藤甲兵呢,他们可以挡在前面,嗯,我想想,喔,对了,给藤甲兵都配一个盾牌,参考东吴那种可以防弹的盾牌,以后我们说不定会遇到魏、吴两国的火#枪兵的,有这些防弹盾牌,我们部队的生存率一定会提高不少。”

    “那藤甲兵个个都要是魁梧大汉才行啊,要不穿一身甲,再提个盾牌怎么走得动啊。”

    “防守的时候他们持盾牌组成盾墙,进攻时,要冲锋时当然就不需持盾牌了,那个时候可以抛下盾牌,抽出佩刀砍杀敌人。”刘厚道。

    “还是不行,就算作战时他们受得了,平时行军呢?总不能让他们把装备都交给辎重部队来运输吧,那样的话如果突然临战,他们找不到辎重兵拿装备怎么办?”

    “哪有那么多如果的,现在他们还不是由辎重兵帮忙运输装备。”

    刘厚被张苞问得有点老羞成怒了,所以说,千万不能给领导提那么多困难,领导最喜欢拍拍脑袋想出一个又一个的主意,至于能不能实行,实行过程中有多少困难,领导是预料不到的,也不想去管的,这些都是需要下面的人自行去解决的。

    想了一下,刘厚又道:“我们可以在盾牌一面装四个小轮子,行军时,可以将盾牌平放下来,那样盾牌就变成一辆小车,然后将藤甲、兵器等装备,还有补给物品全部放在盾牌上,再用一条绳子拖着盾牌小车走,这样够方便的了吧。”

    “部队翻山越岭的,什么轮子能受得了啊?”张苞继续不依不饶。

    “有轴承就行了,钢铁做的轴承肯定可以胜任。”刘厚其实很早前就将轴承的图画了出来,交给工匠去研发。

    其实轴承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从考古文物与资料中看,中国最古老的具有现代滚动轴承结构雏形的轴承,出现于公元前221~207年(秦朝)的今山西省永济县薛家崖村。

    所以,刘厚的图纸竟然有好些工匠一看就懂,只不过是材料强度和加工精度很难达到要求而已。随着蜀国冶炼技术的发展,逐渐已经有一些轴承应用到马车、炮车等地方去,不过依然属于比较昂贵的事物,应用范围不是很广。

    想起一个盾牌上装着四个小轴承的怪异样子,张苞不由得一阵恶寒,心想这个兄弟还真是异想天开啊。

    不过既然皇帝都这样说了,张苞也无话可说了,想了想他又问道:“怎么没有炮兵?”

    刘厚道:“炮兵营直属团部。一个团有三个步兵营,加一个炮兵营,一个特种兵连,一个近卫连,还有通信兵、医务兵等等加起来大约有两千人,比现在的一千五人多了一些。所以,你一个旅大约有六千人到七千人,和现在的一个师也没差多少了。”

    “哇,六千人啊!”张苞不是眼里冒星星,开心的,而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要是六千火#枪兵某家肯定高兴坏了,可是你硬塞那么多乱七八糟的杂兵进来,这可怎么管理啊。”

第九十一章 抢别人女人的皇帝

    第九十一章抢别人女人的皇帝

    张苞可不是真傻,他可是混过几天学院的人,简单的数学他还是会算的,这样一改编,他一个旅虽然号称有六、七千人,可是实际上步兵只有三千多人,其中火#枪兵只有两千多,藤甲兵一千多。:

    他现在一个团就有火#枪兵一千五,还没有那些杂七杂八的杂兵绊手绊脚,自然是觉得改编之后还不如现在过得逍遥自在。

    “哼!你小子别不知足,这样一改编,一个旅就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作战单位,只要应用得好,朕相信一个旅应对敌人几万大军完全不是问题。再配上几千辎重兵,就可以戍守一方了。”

    “太好了,阿斗,你是要派我们出去征战吗?你想让某打哪里?打曹魏还是打东吴?”张苞兴奋地哇哇叫。

    刘厚满头黑线,这家伙一听可以外出征战就兴奋成这个样子,看来平时他跟着自己真是被压抑坏了。

    出于对张苞、关兴这两位兄弟的保护,刘厚平时派任务时,总是优先派给其他人去执行,尤其是危险性大的任务,他一般都不舍得让这两兄弟去做。

    出的任务少了,他们自然立的功也少了,这导致他们两人的表现一直不算出彩。这就像溺**孩子的父母一样,一直不舍得放飞自己的孩子出去闯荡,孩子怎么能成器?

    相反,黄叙后来居上,屡立战功,现在已经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了。不过即使这样,刘厚依然不想让这两兄弟离开自己身边,原因是他们两个是自己最信任的人。

    这两人父辈就和自己的父亲是义薄云天的结义兄弟,他们又是和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平时也是以兄弟相称,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谁是他最信任的人,那无疑就是这两兄弟了。

    “你那里也别想去,就老老实实给朕呆在成都城里吧。”刘厚道。

    听到这话,张苞登时像泄了气的气球一样:“不是吧,阿斗,让某家呆在成都干什么啊?闷都闷死了,还不如某带兵去找魏国、吴国那些没用的虾兵蟹将打个痛快。”

    “你和关大哥都要留在成都,成都现在局势还不明朗,需要可靠的人镇守,你们两个是朕最信任的人,你们不留下来帮朕稳定局势谁留下来?”

    听到刘厚这句话,张苞也不闹了,神情也变严肃了起来,倒不是因为皇帝对他说出“你们两个是朕最信任的人”这句话受到感动,在他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是再也平常不过的事情。

    他之所以严肃起来是因为他听到刘厚说成都局势不稳,需要他们来稳定局势。

    “难道还有谁敢在成都闹事吗?阿斗你放心,如果有人敢对你意图不利,某一定将他的脑袋拧下来当凳子坐。”

    “我们刚入主成都,皇位也刚抢回来,这里肯定还是有一些反对我们的势力存在的。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没有一支强而有力的军队为后盾,我们将寸步难行。所以,朕需要最信任的人领兵帮朕控制成都的场面,随时准备镇#压心怀不轨的人。”

    “阿斗你放心,某和大哥一定会支持你,有我们在没有什么场面镇不住的。”这时候张苞也不提什么外出征战了,迅速进入了京城守卫军的角色,没办法,兄弟有难,他肯定是要帮忙的,这就是义气,他们两兄弟和父辈一样,都是讲义气之人。

    “好,执金吾和卫尉两个职位正是京城的两个守军将领职位,一个统领北军,一个统领南军,这两个职位你和大哥一人分一个,然后你们各组建一个旅出来,轮流驻守少城和皇城,至于宫城,朕打算让原来的第一团和近卫营合并成一个加强团来驻守。”

    刘厚原来就兼任第一团团长,这个团上下对他忠心耿耿。至于团长的位置,自然是留给现在近卫营的营长赵统了。

    赵统虽然因为年纪小一点,没有赶得上小时候和三兄弟一起玩泥巴,不过他父亲就是赵云。

    赵云和刘厚的关系亲密无间,两人既是师徒也是叔侄,所以,刘厚对赵统的信任一点也不比张苞和关兴差。

    “阿斗你怎么说就怎么办吧,某和大哥都无所谓,不过执金吾这个名字比较好听,有个金字,听说还可以拿个金瓜到处晃荡,好像挺威风的,那某就做执金吾吧。让大哥做卫尉好了。”刘厚说到正事,张苞也不再顶嘴了,乖乖地服从刘厚的安排。

    “那好,你和大哥尽快到藤甲军中挑人去,兀突骨的第二师和鄂焕的第三师都可以去挑,尽量挑些身强力壮的魁梧大汉,否则到时候扛不起盾牌可不要来找朕算账啊。”

    “呵呵,放心,我们肯定会挑最好的。”张苞不好意思地摸摸后脑勺道。

    “还有医务兵、特种部队、炮兵等都要尽快挑,也可以从这次投降的成都守军中挑些人出来用,毕竟他们熟悉成都的情况。先到先得,朕可是私下将改编部队的事情先告诉了你,让你先去挑人的,如果你动作慢,到时候让其他旅将优秀人才挑走了就不要怪朕了。”

    “呵呵,晓得,晓得,某现在就叫上大哥去挑人,准备成立我们的旅,对了,我们这两个旅的番号是什么啊?难道真叫什么北军、南军啊?”

    “还是用数字编号吧,就叫hong军第一师第一旅、第二旅吧,其他几个旅依次命名。”

    “咦,某的旅升为第一旅了?你自己那个第一团不升了?”

    “不升了,他们以后是hong军军部直属团,或者叫警卫团、近卫团都可以,反正以后你们两个就是第一、第二了,以后还可以慢慢扩大编制,等人数上去了就给你们升为师级编制。你们可不要让朕失望啊,朕等着你们做师长、军长的那一天。”

    “是!一定不会让陛下失望的。”张苞一个立正,敬了个军礼,然后笑嘻嘻地出宫去了。当各部队还在各处执行任务,稳定成都局势时,张苞和关兴两兄弟却在各部队中钻来钻去,到处挖人。

    两人拿着鸡毛当令箭,到各处看到有优秀的兵将就拉过来,说奉了陛下口谕,将某某某调入他们的第二团或第三团。这个时候他们倒聪明起来,一点也不透露军队要改编的消息,弄的其他部队的主官还以为他们两人的部队战损过大,急需补充兵员。

    大家都知道他们两个和皇帝的关系不是一般的亲近,自然不敢逆他们的意,只要他们来要人一般没有不给的。不过也有例外,兀突骨就是个例外,他可不管你是什么皇帝的结拜兄弟,不管你是不是和皇帝一起穿开裆裤玩泥巴长大的,想从他手上抢走精兵悍卒,门都没有。

    一开始两人还想到鄂焕军中挑选藤甲兵算了,后来他们打听到,强悍的藤甲兵多数在兀突骨军中。兀突骨身高力大,他也喜欢用身高力大的士兵,有句话叫物似主人型,士兵也一样,很多士兵都带有主将强烈的个人风格。

    当初刘厚将藤甲兵一分为二时,兀突骨率先将精兵都挑到自己军中,挑剩下的才给鄂焕,可想而知两军士卒素质的差距。

    最后,两兄弟没办法,只能来找刘厚出面,刘厚只能下一道圣旨给兀突骨,兀突骨这才同意让两人到自己军中挑人。

    只是这样一来,军队改编的消息就瞒不住了,很快就传遍个全军,令到各部将领蠢蠢欲动。不过那是很多天后的事情了,那个时候,成都的局势已经基本稳定了下来。

    话说郭攸之接到刘厚的口谕,要他向吴太妃索要关银瓶,不禁暗暗叫苦。在他看来,这件事皇帝做得实在不怎么光彩。他心想,皇帝实在不该为了区区一个女人影响到自己的声誉。就算这个女人再漂亮,就算这个女人是关公的女儿,他也不应该这么做。

    抢自己弟弟的妻子,这种事情传出去,皇帝肯定会声名狼藉,而且会被记录在史书上,成为皇帝人生中的一个大大的污点。身为一名忠臣,他有义务阻止皇帝做这件事,为皇帝保存良好的名声。

    他没有经历过唐朝,不知道唐朝最著名的两女人武媚娘和杨玉环一个是皇帝从父亲手中抢来的,一个是从儿子手上抢来的,否则他就不会那么排斥这件事了。

    所以,这次轮到郭攸之出工不出力了,他接到口谕时,吴太妃正去了“工业部”劝降吴班,于是,郭攸之也不着急,静静等着她回来。

    吴太妃劝降吴班的过程还算顺利,由于“工业部”被hong军严密封锁,外面的人固然进不去,里面的人也出不来,所以,“工业部”里的人根本不知道外面的局势到底如何,只知道太子刘禅带兵打回成都。

    这样一来,吴班竟然不知道自己堂兄已经被轰杀。吴太妃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她骗吴班说,他堂兄吴懿已经投降刘禅了,她让他也降了吧。为了自己两个儿子的性命着想,吴太妃不得不屈服,否则她是不会骗自己这个堂兄的。

    郭攸之心思缜密,预先让人取了吴懿的印信,又让人模仿吴懿的笔迹,写了一封劝降信,盖上吴懿的印信,让吴太妃带着去见吴班。

    至于为什么吴懿不亲自过来劝降,在吴懿的信中有说到,信上说他投降之后,新皇帝将自己贬为绵竹令,限令即日离京,没有时间过来见他一面,只得劳烦堂妹顺道过来一趟。

    吴班见到自己堂兄的亲笔信,又见到堂妹亲自来劝说自己,于是就信以为真,乖乖地撤出“工业部”,交出兵权。

    吴班一出“工业部”就被人绑了起来,至于怎么处理他,刘厚也很头痛,只能暂时将他关押在监牢了。

    郭攸之等到吴太妃回来后,才慢吞吞进去求见,虽然他打定主意出工不出力,但是皇帝的旨意还是要传达到的,否则就犯了假传圣旨的大罪,谁知道他刚说完皇帝的口谕,就被吴太妃骂个狗血淋头。

第九十二章 郭攸之=离婚律师

    第九十二章郭攸之=离婚律师

    吴太妃大骂了郭攸之一顿,实际上却是夹枪带棒地在骂刘厚,所谓的指槐骂桑就是这个意思。》 []身为臣子,能有什么办法,只能鹌鹑一样低着头,任由这个死老太婆在自己面前咆哮、喷口水,做人手下最重要的准则之一就是:骂就要认,打就站定。

    郭攸之虽然不满,但是对方就算是被流放,那也是个太妃,不是自己这个臣子可以顶嘴的,况且,他也没想过顶嘴,因为他本来就想出工不出力,本来就想帮皇帝保存名声。

    终于等这个死老太婆喷完口水了,郭攸之拱拱手,道了声:“太妃所言甚是,臣这就回去如实回报皇上。”然后就退了出来。

    他告辞后并没有马上向刘厚复命,而是打算先找个地方转悠一下,拖延一下时间,给这个死老太婆争取机会离开京城,然后才去见皇帝,告诉他,太妃拒绝交出关银瓶。

    这就是郭攸之的小心思,到时候皇帝就算暴跳如雷也没办法,人都去远了,难道他还会派人去追吗?不过自己一定会落个办事不力的印象,说不定还会被皇帝责罚,责罚就责罚吧,为了皇帝的清誉,做出这点小牺牲是值得的。

    刘厚跟张苞谈完部队改编的事情后,感到又累又饿,于是吃了点东西后就去睡大觉了。第二天他起床后已经完全忘了关银瓶这件事,直到郭攸之来向他复命。

    郭攸之先向给他汇报了吴班投降、收复“工业部”的事情,请示他对“工业部”的安排。刘厚让郭攸之发圣旨将董允调回来,依然让他主管“工业部”。

    鉴于现在战争形势并不乐观,魏、吴两国已经得到火器的秘密,所以,很有可能在将来三国会陷入军备竞赛的漩涡,所以,刘厚决定将火器的生产量调整为原来的两倍。

    这个两倍不是现在的两倍,现在整个“工业部”除火器外的其他产业全部停产,全力在生产火器,整个产量差不多是原来的五倍。

    刘厚现在就是要将产量降下来,维持在“工业部”被吴班接管前的两倍水平,然后剩下的生产力依然用来生产其他工业产品。

    刘厚深知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不发展经济,一味搞军备竞赛注定会破产,这是被后世某北方大国亲身证实了的道理。

    深谙这个道理的刘厚当然不会犯这样的错误。用他的话来说,一手抓赚钱,一手抓军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和郭攸之商量完“工业部”的安排后,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时辰,这个时候郭攸之才慢悠悠地说出,自己去找吴太妃索要关银瓶的结果。刘厚一听,果然暴跳如雷,隔空骂了吴老太婆一轮,然后才对郭攸之道:

    “你怎么现在才回报?他们现在到哪里了?快去追他们回来。”

    郭攸之拱拱手道:“陛下,昨晚臣就想回报陛下,不过听闻陛下已经安寝,臣想陛下连日操劳,都没有好好休息过,于是没有打扰陛下,想着今天才给陛下回报也不算迟。”

    “不算迟个屁!说说,他们现在到哪了?刘厚怒道。

    “他们坐了我军一艘大型运输船,准备顺江而下先到荆州,然后转道岭南。他们昨晚上的船,臣估计现在已经过了合江亭。”郭攸之道。

    “你,你,你……”刘厚转过头盯着郭攸之,咬牙切齿地道:“你说,你是不是故意的?”

    这太好猜了,调动运输船运送吴太妃和两个皇子,除了郭攸之还有谁能做到?他明明没有完成任务,将关银瓶留下来,却调动运输船连夜将人送走,他的目的昭然若揭。

    “陛下,吴太妃和两位皇子是君,某是臣子,太妃有命,臣不得不从啊。陛下,他们要走,臣总不能拿刀架他们脖子上逼他们不能走吧,请陛下明鉴,臣的确不是故意的,实在是没有办法啊。”郭攸之露出一副委屈的样子道。

    “哼哼,什么狗屁的君君臣臣,你以为朕会信你吗?你郭大人会是个迂腐之人吗?会在乎这三个被贬斥的皇族之人吗?说得满嘴凛然大义,其实漏洞百出。看来你是翅膀硬了,不将朕这个皇帝放在眼里了,是不是?”刘厚佯怒道。

    换了其他人,听到皇帝说这样的话,早就吓个半死了。不过郭攸之本来就做好被皇帝敲打的准备,而且他跟随刘厚日久,深知他的性格,知道皇帝没有真的生气,所以也不怎么害怕。他只是拱拱手,道:

    “陛下请恕罪,陛下请息怒。如果微臣截留下关小姐,恐怕对皇上你声誉有损,而且很可能会千古留名。幸好,微臣没有办成这件事。这也不算是一件坏事。”

    “哼!你觉得朕会在乎这区区声誉吗?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点狗屁倒灶的小事,在朕眼里不值一提。朕将来必将成就千古大业,史书也只会记录朕的丰功伟绩,谁敢乱嚼舌头。”刘厚挥了挥手道。

    “陛下现在身为一国之君、万民楷模,有些事情能注意还是要注意一下的好。况且,有些事情要讲究方法的,只要方法对,也不一定要强来。”

    见刘厚坚持要关银瓶,郭攸之心里叹了口气,他也知道,皇帝要纳关银瓶为妃为后,也不完全都是坏处,好处是,可以得到蜀国两大巨头之一的关公完全的支持,这对于巩固皇帝在蜀国的统治地位很有帮助,于是,他将口风一转,露出有办法的样子来。

    一听郭攸之这委婉之言,刘厚就知道他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马上收敛了怒容,道:“郭先生,你有妙计就不要藏着掖着了,快快道来。”

    “陛下,吴太妃他们此行必然要经过荆州。”

    “然后呢?”

    “荆州由关公驻守。”

    “那又如何?”

    “关公乃关小姐之父。自古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灼之言,三书六礼缺一不可。请问关小姐嫁给皇子理,关公同意了吗?”

    “喔?郭先生是想让二叔出马?”

    “没错,关公出马最是适合,由他出马截下关小姐,谁敢说三道四?只要关公反对,这段婚姻就是不合法的,那样关小姐就能恢复自由身,到时候她再嫁谁就是关公一句话的事情了。”郭攸之捋着他的山羊胡道。

    “好吧,这次就算你过关吧,下次再敢违抗朕的圣明,朕一定要你好看的。你退下吧。”虽然郭攸之献了条妙计,不过刘厚依然恶狠狠地赶他走。

    郭攸之这的确是好计策,由关公出马,可以在法理上完全废除了那段婚姻,到时候再由关公做主将女儿嫁给自己,完全合情合法,这样就不用怕给人说闲话了,也就不用担心影响到皇帝的清誉,更不必担心在史书上留下什么污点。

    刘厚觉得郭攸之就像后世那些专打离婚官司的律师,而且是个皇牌大律师,善于钻各种法律的空子,轻易就可以将一桩既成事实的婚姻推翻。

    郭攸之走后,刘厚马上唤人取来文房四宝,亲自写了一封信给关公,将这里的事情给他说明了一下,重点说了一下吴太妃带走了关银瓶,自己本来已经派了自己的左右手郭攸之去向吴太妃要人,不过吴太妃态度异常强硬,郭攸之无法奈何得了她。

    然后自己本来还要亲自去将人追回来的,奈何吴太妃连夜坐船而走,使得自己无法亲自去追讨。信里最后还教关公以关银瓶和刘理两人的婚姻没有得到父母之命为由,解除两人的婚姻关系。

    写完信,他派出亲兵乘快船赶去荆州交给关公。虽然信使未必能追得上吴太妃他们的船,不过吴太妃他们到达荆州后,必然会休息几天再继续南下,那就有足够的时间给关公干活了。

    取回“工业部”,又顺利解决了关银瓶的事情,刘厚心情大好,他想顺便将宫里太监宫女的事情也解决掉。

    刘厚让黄皓将所有宫人找来,在御花园找了块空地,将大家集中起来。所有太监、宫女眼巴巴地看着这个新皇帝,他们都很担心自己的前途命运。

    “大家好,朕就是你们的新皇帝,感谢大家这么多年来为皇家服务,感谢大家默默的付出,为皇家奉献了你们的青春与勤劳。相信大家都很关心你们以后的出路,朕现在就来宣布你们的出路。”刘厚站在一个假山上,居高临下大声开始对宫女、太监训话。

    所有宫人无论太监还是宫女,听到皇帝这段话都被惊呆了,皇帝竟然会对他们说出感谢的话?自己不是耳朵出问题了吧?要不然就是出现幻觉,对一定是幻觉,可能自己内心的渴望太强烈了,导致出现幻觉。可是,皇帝下面的话再次震撼到了他们。

    “朕现在宣布,你们可以自行决定去留,如果想出宫去的,朕会赠送你们一些银两,并且分给你们一些田产,虽然这些钱不够你们吃喝一辈子,不过起码可以够维持你们几年的生活。到时候只要你们勤劳点,好好侍弄田地,就可以一辈子衣食无忧了。有想出宫的,到黄皓那里报名。”刘厚指着黄皓道。

    现在到处都有丢荒的田地,赏赐点田地给这些人一点难度都没有,这一项赏赐以其说是给宫人好处,还不如给官府、给刘厚自己好处。现在天下普遍情况是地多人少,各国当政者都巴不得能找到人来耕田。

    所以,各地都出现类似于免费送田地的政策,只要你肯耕种,肯交税,官府是很愿意无偿送点田地给你的,甚至很多地方还推出免税多少多少年,租借农具耕牛种子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为的就是使地方尽快重新繁荣起来。

第九十三章 宫人政策

    第九十三章宫人政策

    所有太监和宫女都还在诧异中,还没有从震惊中恢复过来,刘厚一系列的话太出人意料了,什么感谢你们为皇家做的贡献啊,什么可以自行决定去留啊,这个皇帝疯了吗?

    什么时候为皇家服务,还能得到皇帝的感谢?这不都是自己的义务吗?不是自己理所当然要做的吗?平时只要主子们不打不骂,自己就感激不尽了,那里还敢奢望主子们感激自己。==x=

    还有什么自行决定去留,所谓一入宫门深似海,这个时候的宫女还是终身制的,还没有退休制度,什么时候听说过宫人可以出宫的?而且还能自行决定。

    大多数宫女的生活其实是很悲惨的,她们在十四、五岁的花样年华被选入宫,面对的是繁琐的礼节、森严的规矩、不时的凌辱与无尽的寂寞。如果没有被皇帝宠幸,她们不能嫁人、不能成家、不能生儿育女,唯有执役终身,然后老死宫中。

    当然,太监就更惨了,他们身体残缺,通常心灵也受到影响,性格被扭曲,大部分太监在皇宫里也是不得势的,他们一样会受尽凌辱,干着永远也干不完的苦役。

    而且,他们比宫女更惨的是,他们永远也不能出宫,就算有机会逃出去也很难在民间生存,皇宫是他们唯一的归宿。

    所以,现在听到皇帝说他们可以自行决定去留,他们都傻眼了。事情似乎还没有完,只听皇帝继续说:“从今以后,所有宫女实行退休制度,只要年龄到了二十岁,还没有被封为妃子的宫女,都可以领一笔退休金然后出宫去。

    出宫的宫女可以选择自行回家,若怕年纪大难嫁人,也可以由皇家安排你们嫁人。嗯,一般来说,会安排你们嫁给军中的人。嗯,这样吧,朕会每年举办一个相亲会,邀请军中各级将领到会,凡年龄到达出宫条件的宫女都可以参加这个相亲会。

    过几天朕就召开第一次的相亲会,你们中凡是超过二十岁的宫女,都可以到黄皓这里报名,并选择回家还是相亲。至于年纪太大,无家可归,又无法嫁出去的,朕会建立一个皇庄,你们可以在那里安度晚年。

    皇庄就建在京城郊外,朕会圈起来一大块良田,雇佣一些佃户耕种,用这些产出给退休的宫女、太监养老。”

    宫女退休制度其实对皇家没什么损失,反而有利无害,因为不断有新的宫女被选入宫,不断有新鲜血液、新面孔进入宫里,可以使宫女群体始终保持活力。

    而且宫女都有了盼头,她们不用再担忧白首宫中,孤独终老,她们会更有干劲,也不会产生那么多的负面情绪,不会那么容易性格扭曲,这对皇宫里的风气是大有好处的。

    刘厚接着道:“至于太监的安排,也和宫女类似,年纪大了就可以申请退休,朕暂时将退休年龄订在五十岁吧,只要年纪超过五十岁,就可以申请退休,退休后的太监可以自行回家生活,当然也也可以进入皇庄养老。

    皇庄的产出将会保证各位退休的宫人衣食无忧,可以保证你们的晚年过着悠闲的生活。另外,朕在这里还宣布一项政策,从今以后,宫里将不接纳新的寺人。

    为了皇帝一己之私,无端阉割男子,实乃悲惨残酷之举,皇帝应以仁德治天下,怎么能容许身边发生这种残忍之事呢?因此,朕规定,从今往后,凡我刘氏子孙,大汉皇室,将不再使用寺人,以彰显皇家的仁德之心。

    当然,现在你们这些寺人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你们仍然可以留在宫里,为皇室服务,一直到你们退休后,进入皇庄养老。到那个时候,宫中#将再无寺人。”

    寺人就是阉人的意思,刘厚为了照顾这些太监的面子,没有说阉人,而是用寺人这个相对比较文雅一点的词。

    “嗡……”所有宫人都炸锅了,不顾君前失仪,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他们被皇帝一个又一个震撼性的决定给冲击得懵掉了。如果说建立宫人退休制度和养老制度是一颗t##t炸#弹的话,那直接取消太监制度无疑就是一颗原#子#弹。

    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也就是说,太监这一职业自古就有之,人们对皇帝或者诸侯王使用太监早已习以为常。

    这个时候突然听到皇帝说要废除太监,所有听到的人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其中心情最复杂的就是现在的这些太监。

    他们刚得到皇帝的承诺,可以退休,还可以给他们养老,他们对这项政策很高兴,很欢迎。但是皇帝说要废除太监制度,这又使他们感到既开心又惶恐。

    开心是因为从今以后,天下男子不用再受和他们一样的痛苦了。他们身为过来人,深深知道做宦官要遭受怎么样的痛苦,要遭受怎么样的折磨,要遭受怎么样的凌辱。这种痛苦与折磨不但是**上的,更多是心灵上的。

    肉#体上割的那一刀,休养个百天怎么都好了,可是心灵上的屈辱会伴随他们一生,以至于很多人会被这些折磨#弄得性格扭曲。

    太监由于被阉割,身体上会发生很大变化,他们失去了男性的能力,但又不是女性。变态的身体慢慢会导致变态的心理,所以他们的灵魂是扭曲的,他们的心灵是没有归依的。

    他们的性格非常的不正常。他们会无缘无故地哭泣,会为一点小事无故发火,发怒时又会突然火气全消,喜怒无常。他们看到比自己强的人便会摇尾乞怜,卑躬屈膝地去迎合,表现出自卑感和软弱性。

    遇到比自己弱的人则会肆意凌辱,浑然忘了自己被人凌辱时是多么的难受。他们失去了性的能力,于是会对权力的yu望和钱财的yu望更加强烈甚至是变态地索取。于是他们大肆收受贿赂,想尽办法揽权、干预朝政。

    所以,在得知皇帝废除太监制度后,他们为后来人感到高兴,因为后来人不用再和自己一样受苦了。可是他们同时又有一种失落感,因为太监作为一个群体,作为一个族群,将会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他们已经这样了,他们被阉割已经既成事实,作为这个特殊族群的人,他们又不希望这个族群消失,这会令他们觉得自己更加孤独,更加没有存在感。

    另外,他们也不甘心。他们之所以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入宫,是想得到荣华富贵、权势地位的。如果皇帝取消了太监制度,就算还将他们留在皇宫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太监的地位必然越来越低,他们的荣华富贵、权势地位将再也没有着落。

    刘厚可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在这里看这些宫人震撼,他将黄皓唤到跟前,吩咐他将自己刚才说的话整理出来,弄成几条宫人政策,再写成布告的形式贴出来,让这些宫人看清楚。

    吩咐完黄皓后,就自顾自回甘泉殿去了,剩下的事情全权交给了黄皓去做。有近卫营和一团驻守在皇宫,这些宫人是闹不出什么事情来的。

    回到甘泉殿,刘厚根本无法闲下来,因为很多将领都已经在殿外等候他的回来。这些都是各支部队的将领,他们多数是来汇报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和俘虏、缴获情况的。

    经过一天一夜,成都城已经基本上平定下来。各部将领对占领城池很有经验,都知道该怎么做,成都虽然是京城,也不过是个大点的城池而已。

    这次的缴获很丰富,当然,丰富的不是金银财宝。事实上,国库剩下的钱已经不多了,蜀国这几年和魏吴两国连番大战,战争是烧钱的行为,以蜀国这么小的地盘和这么少的人口,如果不是有刘厚的“工业部”的出产帮衬着,蜀国的财政早就崩溃了。

    饶是如此,仗打到现在,国库里也没剩多少钱了,听到负责清点国库的官员回来禀报,刘厚暗暗心惊,没有钱,自己的执政可就困难重重了。不过自己现在可没有时间和心情去管财政问题,这些事情留给文官们去伤脑筋吧。

    刘厚最感兴趣的还是缴获的武器装备。这次占领成都,共缴获火#枪约四千支,如果不是刘厚用克秋杀将#军营轰个稀巴烂,估计缴获的数量还不止这么多。这四千支火#枪,足足可以满足十六个营使用,有了它们,刘厚改编旅级军事单位的压力就小很多了。

    到时候只要再让“工业部”加紧生产很短一段时间,基本上就能凑够装备六个旅的枪械了。

    另外就是火炮,火炮足有五十门,不过都是架设在城墙上的。所以它们的缴获基本上没多大意义,因为刘厚没有打算将它们拆下来放在军中使用,一来是,这些火炮普遍较大,不方便运输,二来,诺大的城池,还是需要用火炮防守的。

    最令刘厚开心的是十架热气球,这十架热气球是全新的,马上就可以用。刘厚当即吩咐下去,让工匠全力将之前损坏的热气球修理好。只要这些热气球修理好,自己的空军部队就有二十多个热气球了,这是多么壮观的事情啊,刘厚憧憬着自己的空军部队壮大的那一天。

    俘虏的人数不算多,不过也有六、七千人,一国都城只有这么点守军,也算是挺悲哀的了。这些人不能算是俘虏,,因为他们都是蜀国的兵,只能说是反正的兵将。他们马上就能为刘厚所用。刘厚这次改编部队,会将这些人全部充进各个旅中。

    这些原成都守军都是蜀军中的精锐,又有使用火#枪、火炮的经验,很快就可以转化成战斗力,是hong军最理想的兵员补充来源。

第九十四章 杂七杂八事务多

    第九十四章杂七杂八事务多

    刘厚这几天忙着处理政事和军中的事情,忙得不可开交。由于张苞和关兴到处挖人,还到刘厚这里求了圣旨大张旗鼓去兀突骨军中选人,没两天军中大部分将领都知道了皇帝想改编军队的打算。

    于是,刘厚在百忙之下还不得不应付军中各将领的到访,他们都想从皇帝这里知道确切的消息。不胜其烦的刘厚不得不召集军中#将领共聚一堂,召开军事会议,商议军队的改编问题。

    大家各抒己见,其中有不少人和张苞一样,是反对改编军队的,而尝试过火#枪兵和藤甲兵混编作战好处的将领则对改编很支持。

    最后刘厚不得不运用皇帝的权力强行终止这种无谓的争论,他道:“改编部队,利多于弊,诸位臣工不必再争论这个问题了。朕意已决,决定将第一师改编成混合部队,其他部队暂时不变。

    下面朕宣布一下改编的方案,这个是初步方案,大家可以就这个方案提出意见,朕会收集大家的意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再制定一个最终方案出来。”

    说罢,刘厚将之前和张苞说的方案和盘托出,众人果然停止了争论该不该改编的问题,转而讨论改编方案的细节。经过几年的征战,刘厚在hong军已经竖立起绝对的威信,更何况他现在成为蜀汉的皇帝,更是一言九鼎,他说了已经决定的事情,现在还真没多少人敢反驳到底。

    不过,没有反对改编军队了,却有人出来胡搞蛮缠,出来胡搞蛮缠的正是平时不怎么讲理的兀突骨。他听完刘厚说的改编方案后,发现方案里没自己和他的第二师的份,就出来嚷嚷着说他们第二师也要改编。

    刘厚又好气又好笑,对他道:“兀将军,这次的改编主要是要建立旅级单位,旅长的官职是介于团长和师长之间的,你们第二师要是也改编,就只能降级成为旅了,到时候你降职成为旅长,比现在的师长生生低了一级,你愿意吗?”

    兀突骨一听,要降自己官职,马上摆手摇头说不愿意,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可是他怎么觉得,好像哪里不对劲呢?到底是哪里不对他一时又想不到。

    打发了兀突骨后,终于可以进行改编方案的讨论了。这次改编将成立六个旅,原来的第一师六大团长分别升为旅长,他们分别是第一旅张苞,第二旅关兴,第三旅黄叙,第四旅张柏,第五旅钟侗,第六旅刘斐。

    至于第七团的武大牛,他资历尚浅,这次没有捞到升官的机会,他依然当一个团长,他的第七团被打散混到各旅当中去,不过他好歹从一个后备团的团长,变成主战部队的团长,也算是一个进步。

    六个旅一共三万多将近四万人,人员缺额很大,除了从第二第三师的藤甲兵当中调八、九千人进去外,这次投降的六、七千成都守军全部被充进新改编的各个旅。即使这样依然不够人手,最后只能打朱褒的第四师的主意。

    第四师一向都是作为后备师、训练营以及协助辎重队的角色,他们时不时要向主战部队输血,对于被抽调精锐早已习以为常。这次改编也不例外,从第四师从抽走了几千表现较好的兵员,终于凑够了六个旅的作战人员。

    这次改编的一大特色就是各部队中加入了大量的非作战人员,这些辅助性人员包括医护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于是hong军中原来的医护营被拆分,工匠营也被拆分,拆分后一部分人员被打散了分到各个旅中。

    军中的斥候营、炮营、特种部队同样被拆分,他们也被打散了分到各个旅中。改编后的各个旅除了辎重粮草补充外,可以成为独#立的作战单位了,而粮草是必须要抓在朝廷手中的,这是历来朝廷控制军队的方法之一。

    这次会议后,hong军中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编工作,各位将领也忙得脚尖不沾地,再也没有将领来烦刘厚了。但是武将消停了,文官却未消停。

    文官之所以不消停主要原因是,几乎个个都是待罪之身。刘厚让他们暂时还各司原职,只是为了朝局安稳而已,没有说赦免他们从逆的罪行。皇帝一天不松口,群臣也就一天不敢松一口气。

    所以这些天各位大臣都是战战兢兢的,还有人旁敲侧击试探皇帝要怎么处置他们,刘厚其实也很头痛怎么处置这些大臣,不处理肯定是不行的,有过不罚是统治者的大忌,处理重了也不行,离开他们,朝政谁来处理?

    刘厚没有处理朝政的经验,也没有处理过这么复杂的政治问题,只能先将问题搁置起来。但是,问题不可能永远搁置下去,总有需要处理的时候,无奈之下,刘厚只好八百里加急发圣旨招诸葛亮回京,离开了这位丞相还真是有诸多不便。

    但是荆州离开了诸葛亮,刘厚又担心只剩下关公会守不住荆州,毕竟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关公手中,荆州两度几乎失守,一次是刘厚洞察先机,提前一步去救援,挫败了吕蒙的“白衣渡江”之策,还有一次是诸葛亮领兵杀过去解的围。

    于是,刘厚命令张柏改编好部队后,尽快率第四旅开赴荆州,协助关公镇守荆州。由于担心荆州局势,刘厚一再催促张柏,结果张柏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完成部队的改编。

    他们几乎是将人员和装备凑齐了就匆匆登船出发,至于部队的训练啊,各新同袍的熟悉、磨合啊什么的,只能到荆州后再进行了。

    另外一支被刘厚在一个月内赶走的部队就是黄叙的第三旅,刘厚命令他到桂阳接替赵云,他打算将赵云和步骘都调回来。桂阳现在的重要性没那么重要了,因为现在他已经回到成都,不用再担心别人切断归路了。

    桂阳其实算是比较偏僻落后,物产也比较贫瘠的地方,如果不是当时有着那么重要的战略地位,也不需要由赵云这样的大将来镇守。现在大局已定,只需要派一个旅去就足够了。

    本来派黄叙去镇守这样一个地方也是大材小用,后来刘厚想到,东吴可以通过庐陵攻打桂阳,那么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桂阳往庐陵攻进啊。

    于是,刘厚决定,将自己的得力战将黄叙派过去,经略桂阳。黄叙屡立战功,刘厚觉得他可以独当一面了,早就想提升他的官职了,只是他尚且年幼,不宜一下子提升得太快,所以才让他当个旅长。

    但是,他到了桂阳后,接管了桂阳的防务,这里有桂阳守备师,等于他管辖的部队有一个师加一个旅。那样一来,他虽然没有师长之名,却有师长之实。

    只要他再立点战功,升为师长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他也是继关索之后,第二个脱颖而出的年轻人。

    黄叙出发前,刘厚将他召入宫中和他好好谈了一场,他让他好好经略桂阳,如有机会就向庐陵进军,但是一定要稳打稳扎,千万不能急进。

    黄叙这才知道,皇帝让他去那么偏远的地方原来有着这样的深意,他当时就表态,一定不会辜负皇帝的厚望。

    至于步骘,他是个人才,文武兼备,也是个可以独当一面的人才,可惜他对东吴还顾念旧情,不肯出力对付东吴,将他留在东吴前线无疑是浪费人才,所以,刘厚也打算将他召到成都来,看看有什么更好的职位适合他。

    刘厚让张柏和黄叙各带走了五个热气球,,刚扩大的空军部队一下子又缩水了不少,这令他肉痛了很久。不过没办法,这两个人去的地方都将成为争斗最激烈的前线,热气球对他们帮助很大,他不得不忍痛割**。

    六个旅走剩了四个,张苞和关兴的两个旅负责守卫成都,还能派出去征战的只剩两个旅了,这一下子就令刘厚从扩军的喜悦中脱离出来,转为焦虑和不安,自己的兵力还是太弱啊。

    至于被抽调了几千人的第二师和第三师,只能再从朱褒的第四师、辎重兵中抽调人手补充了,由于兀突骨对士兵的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朱褒的鱼腩部队和辎重兵根本满足不了他的要求,于是,刘厚特准他向民间征兵。

    但是,这个时候,连年战祸,民间的壮丁也没多少了,兀突骨的征兵任务还是没能完成。后来,还是郭攸之出了个主意,让他派人回南中去征召蛮族兵。

    这一招果然好使,兀突骨和鄂焕陆陆续续将缺额的兵员补充完全,不过这个过程相当长,足足用去了三个多月。至于少了的藤甲,也在这段时间内陆陆续续由兀突骨的老家乌戈国生产好并运送过来。

    这段时间,除了各支部队在重整、恢复元气外,刘厚还办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安葬刘备。在古代,安葬先祖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尤其这位先人还是一位皇帝。

    葬礼刘厚交给了新任的大鸿胪刘琰负责去操办。刘琰和刘备生前既是君臣亦像朋友,让他去操办葬礼还是很恰当的。

    刘厚按照历史,给刘备一个昭烈皇帝的谥号,然后在成都南郊选一块风水宝地建立陵园,这处陵园被命名为惠陵。由于国库没什么钱,天下也还没平定,刘厚也不是个铺张浪费的人,所以,这处陵园规模不算很大。

    刘厚让五千士兵去挖陵墓,又用上了新式建筑材料——水泥,使得建筑速度快得令人咂舌。最后整个陵墓只用了三个月就建成了,和那些动辄花几十年,动用几十万民工修建陵墓的皇帝比起来,刘厚真是个**惜民力的模范皇帝。

第九十五章 曹丕试枪

    第九十五章曹丕试枪

    在刘厚杂事缠身的当头,远在许昌却有一群人很悠闲。 (23)(wx)

    许昌,魏国皇宫御花园当中,满园的奇花异草,争研斗艳,走在这种环境下的人们,有种依红偎绿的感觉。

    在一块面积足有半个足球场地大的草地上,有一位真正依红偎绿的男人。这个男人年约三十多,却长得面如冠玉,唇红齿白,身材修长,好一派风流倜傥的模样。

    他身上穿的衣服暴露了他的身份,他一身华丽的黄色长袍,长袍上用金线绣有五爪金龙。敢在衣服上绣五爪金龙的,普天之下只有号称皇帝的那几个人。

    绣五爪金龙的衣服可以称为龙袍,但是,龙袍不是红色的吗?刘厚的龙袍就是红色为主调的啊,在这里怎么会变成黄色的呢?

    原来,魏国自认为是代替汉朝的正统,汉朝为火徳,尚红色,根据阴阳五行理论,火生土,于是,魏国应为土徳,土对应的颜色为黄色,所以,魏国尚黄色,曹丕干脆将年号都定为“黄初”。

    那么,这个青年人的身份就呼之欲出了。他正是大魏国皇帝曹丕,曹操的继承人,曹植的好大哥。

    曹操一代人杰,他生的儿子个个都很不凡,后世人津津乐道的是七步成诗的曹植曹子建,和很小就聪颖异常,会利用浮力原理秤象的曹冲。

    但是,在兄弟们都那么厉害的情况下,还能脱颖而出,最终将皇位抢到手的曹丕本事会差吗?

    事实上幼年的曹丕就很聪明,八岁的时候就能够写文章,他博览群书,善于骑射,喜欢击剑,可以说是一个文武双全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和曹操、曹植被称为“三曹”,都是汉末著名的文学家。

    曹丕不止手腕了得,文采风流,人也长得英俊帅气。风流人物当然不但是文采风流,事实上,他的生活作风也是挺风流的。现在围在他身边的就有一堆美女,那是他的后妃们,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后妃就是有洛神之称的皇后甄后1。

    甄皇后名叫甄宓,生的肤白貌美更兼魔鬼身材,可以说是姿貌绝伦,当年曹丕一见她就神魂颠倒,被她迷住。

    不过现在她已经四十岁了,已经变成半老的徐娘,姿容不再,也不再受曹丕的宠**。她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曹植写了一篇《洛神赋》,里面对她的美貌大肆称赞。

    小叔子写一篇华丽的文章,赤果果地对大嫂的美貌进行描述、称颂,而且还是发生在讲究礼教的封建社会,而不是在这个风气开放、道德沦亡的新时代,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狗屁倒灶的风流韵事现在就不得而知了,只能靠各位看官自己脑补了。

    无论是小叔子觊觎嫂子的美貌也好,还是大哥抢弟弟的**人也罢,俱往矣,现在的情况是,甄宓成了曹丕的皇后,曹植被贬斥到鸟不拉屎的地方,没多久就郁郁而终。

    现实是残酷的,失败者只有身死,唯有胜利者可以得享鲜花美女。曹丕现在就在享受着满园的鲜花和左拥右抱的美人。

    后妃们叽叽喳喳,曹丕也谈笑风生,不过今天曹丕那么开心,并不单单是因为携美同游,还因为今天有一件很重要、很值得开心的事情,那就是今天要试验工匠刚生产出来的神器。

    魏国的将作大匠姓郭,将作大匠不单是一个工匠,他是将作监的长官,秩俸二千石,银印青绶,算是一个不小的官了。

    将作大匠掌管宫室建筑,金、玉、珠、翠、犀、象、宝贝、器皿、的制作和纱罗缎匹的刺绣,以及各种异样器用打造。

    这时的郭大匠正指挥着一群匠人在草地的两头摆弄着一些物件,在靠近皇帝这头摆放的是一根根黄橙橙的或粗或细的铜管,在另一头是挂在木头桩子上的箭靶、铠甲、盾牌等物。

    终于等他摆弄完成了,他用袖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小跑来到曹丕面前躬身拱手道:“启禀陛下,已经准备好,随时可以开始了。”

    “好,那就开始吧。”曹丕停止了和各位妃子的谈笑,挥了挥手,命令郭大匠开始试验神器。

    郭大匠应诺后,来到场中,对手下下达了开始试验的命令。三个工匠拿起了三支黄灿灿的火#枪,瞄准草地那头的箭靶。

    这三工匠正是被许靖送到魏国的“工业部”火器工厂工匠。刘厚花了那么多心思,想尽办法对火器制造技术保密,例如加强保卫措施,例如利用流水线的生产工艺,每个工段的工匠只负责其中一个部件的生产等。

    可是这些措施都经不住猪一样的队友许靖和吴懿的出卖,他们直接接管了“工业部”,使所有的保卫措施直接失效,然后将流水线每个工段的工匠抽取一个出来送到魏国。这使得魏国瞬间就得到了火器完整的生产工艺。

    不过由于没有合适的铸造材料,而曹丕又催得紧,他们不得不先用铜来铸造一些枪炮样品出来,先哄一哄皇帝过了这一关再说吧。

    所以,现在三个工匠拿在手里的火#枪是黄橙橙的,除了铜枪管外,其他部件和式样,和蜀国的火#枪几乎一模一样。

    “砰砰砰”三声枪响,吓得曹丕周围的莺莺燕燕花容失色,手不由自主地捂住耳朵,小心肝扑通扑通地跳。

    曹丕也被吓了一跳,不过他好歹见过大场面,又自持身份,所以他只是皱了皱眉头,没有做出什么失礼的行为。

    放枪完毕后,三个工匠飞快地跑到草地对面去,有人搬箭靶,有人拆木桩上的铠甲,很快他们就将这些用作目标的事物搬到皇帝面前,请皇帝验看。

    还好,发射点离目标只有十几步的距离,这些工匠都没有打脱靶,曹丕和一众嫔妃凑过头来,他们首先看到箭靶上有一个小孔,不过没有打中红心,是打在靠近边缘处。

    “耶,皇上,这什么枪什么鬼东西好响耶,吓得臣妾的小心肝快跳出来了,皇上你今天一定要好好安慰安慰臣妾才好啊。”爹声爹气撒娇的是阴贵人,不过曹丕显然并不想理会她,所以没有接腔。

    “皇上,这人准头不怎么嘛,都打在边缘上,和军中那些神射手差太远了,不要说神射手,就连一般的弓兵也比不上啊。”这次开口的是李贵人。

    曹丕笑了笑道:“李**妃你还算有点眼光,看得出准头的好坏,这些人都是匠人,平时根本没有习练过箭法,那里有什么准头可言。不过这不是重点,今天我们要看的重点是在于这种新武器的威力。你们看,这可小孔边缘清晰,微有烧灼的痕迹,这表明,射穿箭靶的物件速度很快,穿透力很强。”

    “陛下英明!”郭大匠拍了一记马屁,然后将箭靶掀开,露出箭靶后面的一段木桩,刚才箭靶正是挂在这段木桩上用来给工匠打靶的。

    只见木桩当中有一个黑色的小孔,小孔的大小和箭靶的小孔一样大,透过小孔,可以看到里面深深地嵌着一颗黑色的花生米大小的圆珠。

    “这是铅#弹。”郭大匠适时作出了解释。

    “哇,好厉害,要是打到人身上……”郭贵人唔着嘴发出一阵惊呼声。

    这时候,一个匠人又呈上另一个目标物——一个外披铠甲的木桩。只见这件铠甲腹部位置赫然有一个黑色的小洞,郭大匠又将铠甲剥下来,露出里面的木桩。

    “嘶!”一阵倒抽凉气的声音响起。这个木桩上依然有一个黑色的小洞,一颗铅#弹嵌在里面,不过洞比刚才那个浅了很多,铅#弹堪堪与木桩平面持平。

    “好,好,连铠甲也挡不住,果真是神器也。”曹丕拍手称赞道。

    接着是验看盾牌,盾牌同样被铅#弹贯穿,铅#弹浅浅地嵌在它后面的木桩上。曹丕和后妃们纷纷大表惊异。

    “请陛下和各位娘娘捂住耳朵,下面我们准备试验火#炮的威力,火炮的声响比火#枪大得多,请各位贵人小心。”郭大匠为刚才失职没有提醒皇帝和娘娘们捂耳朵感到羞愧,这时候赶快补救。

    众人纷纷捂住耳朵,曹丕起先捂住自己的耳朵,后来眼睛撇到瑟缩在一旁的一个娇小的身影,不禁眼前一亮,他招手叫道:“小刘**妃你过来,让朕帮你捂耳朵。”

    刘贵人是汉献帝刘协的女儿,为什么叫小刘呢?因为汉献帝将两个女儿都嫁给了曹丕做小老婆,所以,刘妃就有两个,一大一小,平时为了区分她们,曹丕就分别称呼她们“小刘**妃”和“大刘**妃”。

    小刘贵人年纪最小,姿容靓丽,曹丕平时最是宠**她。不过,她和姐姐都是亡国之女,心里自然不会好受,平时也只是强颜欢笑,曲意逢迎而已。刚才观看火#枪射击效果时,众妃嫔纷纷出言发出惊叹声,唯独她两姐妹躲在一边一声不响。

    现在曹丕叫她,她却不敢不从,对于这个既是自己丈夫又是篡国大仇人的男人,她的心情是很复杂的,但是她知道,如果惹得这个男人不快,不但自己,就算自己的父亲、母亲,甚至其他刘氏族人,都可能有灭顶之灾。

    所以,她强行挤出一点笑容,娉娉婷婷地走到曹丕身前,曹丕心满意足地用掌根捂住她的耳朵,而十指却搭在她的粉腮上吃起豆腐来。

    其他嫔妃顿时露出能杀死人的目光盯着小刘贵人看,小刘妃装作没看见大家妒忌的目光,这种目光她见多了,早已习以为常。

    “陛下万万不可,您万金之躯,怎么可以这样。小刘妹妹,你快快自己捂耳朵,要是伤害到陛下的耳朵怎么办?”阴贵人愤愤地道。

    注1:甄宓在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被曹丕赐死,本文假装她还没死。

又请假

今天恐怕要请假了,每个月都有那么几天不方便的时候,今天有事回来晚了,恐怕来不及码字了,请各位见谅。

第九十六章 曹丕的大志

    第九十六章曹丕的大志

    “不要紧,不要紧,朕就要帮小刘**妃捂耳朵。”曹丕对阴妃摆摆手道。

    皇帝既然这么“任性”,阴妃也不好再说什么,只能更加恶毒地瞪了小刘贵人一眼。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被曹丕捂住耳朵没听见还是故意的,小刘贵人对阴妃的话置若罔闻,一副眼观鼻鼻观心的样子,眼睛瞟也不瞟一下阴妃,所以阴妃那些眼镖全落在空处。

    这个时候,大刘贵人走到曹丕后面,伸出一双白嫩的柔荑,轻轻地覆盖在曹丕的耳朵上,她竟是不顾自己,帮曹丕捂起耳朵来。

    众妃一看,顿时又是羡慕妒忌恨,心里一边暗骂这个狐媚子真会魅惑人,同时又有暗恨自己怎么没有想到这一招呢?现在抢过来行不行呢?不过也有例外,甄皇后也是一副眼观鼻鼻观心的样子,静静地呆在一边一言不发,她表情冷漠,一副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样子。

    近几年,渐渐失宠的她伤透了心。但是她自己也有自知之明,自己容颜渐老,曾经对自己百般宠**的皇帝,现在转为宠**两位刘妃,自己再上去争风吃醋不过是自取其辱罢了,还不如一言不发,沉默是金的好。

    没等这些妃嫔有进一步的行动,“轰隆隆”,一声震天动地的声音传来,众妃即使捂着耳朵,还是被吓得小心肝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大刘妃更是被吓得“哎呀”一声惊呼出口,然后不由自主地缩头、转身,并将手从曹丕耳朵上抽出来,很自然地捂上自己的耳朵。

    看到大刘妃像受惊的兔子那样,一副我见犹怜的样子,曹丕心中怜意大起,他顾不上去看火#炮轰击的效果,转身过来一手扶住大刘妃的肩头,一手拍着她的心口,嘴里安慰着:“**妃别怕,有朕在这里,来,来,来,朕给你压压惊。”

    众妃看着曹丕的咸猪手在大刘妃丰满的胸口拍着,眼睛几欲喷火。如果眼神能杀死人,刘氏两姐妹今天都不知道要被杀死多少次了。

    郭大匠又屁颠屁颠地跑过来,对曹丕和众妃拱拱手道:“请陛下和各位娘娘移玉步到对面观看火#炮的威力。”

    由于火#炮的靶子有点大,不方便搬运,郭大匠不得不过来请皇帝和各位娘娘走到草地另一边,亲自观看炮击的结果。

    草地的另一边并没有多远,大概四、五十米左右,曹丕和各位妃嫔欣然前往。很快他们就到了炮靶面前,他们顿时被惊呆了。

    靶子是一块足有两寸厚的木板,被轰出了一个大洞,这还不算,靶子后面约十步远的一间房子,正对着靶子的那堵墙上,竟然也被轰出一个大洞。阳光从洞里透进去,可以看到里面飞扬的尘土。

    众人足足呆了两分钟,接着才开始发出纷杂的议论声。“太,太可怕了!”这是阴妃的声音。

    “这要是砸在人身上……”李妃也出声表示内心的惊恐。

    “真厉害,果然不愧为神器,这要什么东西才能挡得住啊?”郭妃也不甘示弱地道。

    “回禀陛下,回禀娘娘,这火炮的轰击,无论什么盾牌都是挡不住的,一般的墙壁也不可能挡得住,但是,城墙还是可以挡得住的。”一直跟在身边侍候着的郭大匠适时地出言解释道。

    “哈哈哈,有了这些神器,朕必能战无不胜,一统天下指日可待。”曹丕狂笑道。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祝陛下早日一统天下,建立不世功业。”一众妃嫔见皇帝露出一副雄心壮志的样子,齐齐向他祝贺起来。而曹丕则一副很受用的样子。

    “没错,刘禅那个小子,就是依靠这些神器打了几场胜仗,现在我们也有这些神器,他优势尽丧,以后再也嚣张不起来了。”郭大匠也凑过来,讨好地道。

    “好好好,说得好,刘禅那小子根本没有什么真本事,不过就是仗着左慈给他的这些奇#**巧技而已,现在奇#**巧技尽为朕所得,看他还有什么凭依。你们都做得很好,所有参加这些神器制造的工匠均重重有赏。尤其是从蜀国远道而来的那几位工匠,郭大匠,你帮朕重赏他们。”

    “臣代所有工匠谢陛下赏赐!”郭大匠躬身行礼谢恩。曹丕接着道:

    “郭大匠,马上吩咐下去,整个将作监要全部动员起来,全力生产这些火器。朕要让我们大魏国的百万雄师都装备上这些神器。”

    曹丕说是百万雄师,其实魏国并没有那么多军队,真正能打仗的也就是几十万而已,而称得上精锐不过十来万。但是如果算上各地的守备军、屯田兵、民兵之类的杂七杂八的兵,还是能凑够一百万人马的。

    “这,这……”刚才还在兴奋中的郭大匠冷汗刷地一下子就下来了。别说百万,现在就算让自己弄几千、几百杆火#枪出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啊。他全程参与了这些火#枪、火#炮的制造过程,深知它们制造的不容易。

    一个熟手工匠,忙活一个月,满打满算也就能制造一杆火#枪。而现在真正能算得上熟手的工匠,也就蜀国来的那几个人,其他原魏国的工匠刚刚才开始学习制造方法,目前技艺还欠火候,还没有人能制造出合格的枪管出来。

    除了材料的限制外,要将枪膛钻出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枪膛可不是弄个模具,将铁或铜烧熔,倒进模具里铸造出来的,而是要在一整条铁柱或铜柱中间,用钻头钻出来的。

    那么长的一根枪管,那么硬的材料,钻那么深的洞,还有精度要求,可想而知加工难度有多大。如果加上拉膛线,那就更难了,平均一个人一个月生产一根枪管那还是大师傅级的人物才能完成任务。

    蜀国现在普遍采用水力、风力机械带动钻机、锻造锤等,所以加工速度比纯手工的加工速度快了不知道多少倍。可惜,许靖并没有将制造这些加工机械的人才也送给魏、吴两国,总算为蜀国保留了一点优势。

    他们也不想想,刘厚努力了那么多年,现在也不过只有一万多杆枪而已,这其中还有大概三分之一是被许靖、吴懿控制了“工业部”后,逼迫整个“工业部”的工人日以继夜加班造出来的。

    之前一直受限于枪#支数量不够,火#枪兵规模一直上不去,如果火#枪、火#炮是那么容易制造的,那里还轮得到他来组建百万火#枪部队,刘厚早就率大队火#枪兵统一宇宙了。

    曹丕现在只不过才得到几个工匠,那么快就想成规模制造火器,无异于痴人说梦。曹丕是不知道情况,他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做惯了皇帝,发号施令惯了,还以为一切还是老样子,自己只要一发话,就有大把手下跑断腿也要帮自己将事情办好。

    可是,这次完全不一样,他的手下也想帮他将事情办好,可是,也要他们有能力办好才行啊。一头冷汗的郭大匠又不敢当面拒绝皇帝这种疯狂的想法,在皇帝兴致勃勃的当头,给他当头浇一桶凉水这种蠢事他可不敢做,毕竟现在又不是在玩冰桶挑战游戏。

    所以,他只好想办法迂回地劝谏:“回禀陛下,臣回去必定督促工匠们,加班加点日夜赶工,尽量多制造些枪#炮出来……”

    曹丕听到这里很高兴,正想表扬一下他,就听到他继续道:“只是,制造这些神器实非易事,其中工序颇多,我们将作监工匠虽多,可是包含建筑、珠宝首饰加工、马车打造、纺织、刺绣等等各个行业都有,其中铁匠、铜匠实在不多。如果这个,这个陛下想制造数量较大的枪#炮,我将作监实在是人手不足啊。”

    听到这里,曹丕不以为意,他挥挥手,道:“这有什么难度,朕这就下一道旨意,征召天下间的铁匠、铜匠汇集许都,全部供你驱使。到时候你想要多少人手就有多少人手,怕什么人手不足。”

    曹丕这一招不能说他做得错,事实上在封建社会这是朝廷或者说皇帝经常用的招数。皇帝想干一件什么大事,或者有一个大工程要修筑,如修长城啊、修水利啊、修陵墓啊什么的,需要大量的人手,在没有机械设备的古代,这样的大工程动辄动用几十万人。

    需要那么多劳动力怎么办?发个招聘广告聘请人手吗?聘请几十万人来做苦力,那得花多少工资啊?这显然是不现实的,那怎么办?做皇帝的好处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来了,在古代封建皇朝这很好办,发公告征发徭役就是了。

    律法规定,每个成年男子都有义务为国家打仗和干活,为国家打仗的叫服兵役,为国家劳动的叫劳役、力役、杂役等,统称徭役。而且这些徭役统统是免费的,就是说你为国家打生打死,累死累活,国家可以不给钱你的。

    多省事啊,关键是,多省钱啊,所以,为什么人人都抢着当皇帝,可能这也是原因之一吧,整个天下的百姓,皇帝都可以予取予求。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压下来,皇帝就可以心安理得享受万民的供养,谁要是敢不听话,等待他的有各种各样的严刑峻法。

第九十七章司马懿的宏图大志

    第九十七章司马懿的宏图大志

    按正常的情况,曹丕这征召令一下,就会有无数工匠云集京师,组成庞大无比的生产团队,为皇帝生产火器。可是,这次注定要令魏国上下失望了,因为刘厚早在几年前已经广派人手,满天下寻找各类人才、工匠,将他们拉拢到“工业部”去。

    所以,现在魏、吴两国剩下的铜、铁匠已经为数不多了,而且剩下的多数是技术比较低下的,蜀国看不上眼的货色。因此,可以预见,曹丕这次征召工匠虽然也能聚集到一些人,但是肯定是远远达不到他们预期效果的。

    不过在这个时候,无论曹丕还是郭大匠都还不知道这种情况,他们对民间的手工业行业状况从来就没有关心过,从来不认为手工业者会对国家有多大的影响。

    郭大匠见皇帝决心那么大,继续诉苦道:“陛下英明,感谢陛下的支持,这下人手就不成问题了。不过要大规模生产火器,还有个大问题没解决。”

    曹丕一听,不悦地道:“还有什么问题?有问题你就提,别吞吞吐吐的。”

    郭大匠一听皇帝有点不高兴,顿时额头上的冷汗又密了一层,他硬着头皮,期期艾艾地道:“陛下,您也看到了,这火器都是用精铜制造而成的,所以造价非常昂贵,臣是担心,担心材料不足,无法多造。”

    郭大匠的担心不无道理,那个时候的铜是很贵的,铜可以造成铜钱当钱币使用,也就是说,铜和钱是等价的,一支枪费十几斤铜,那就是十几斤的钱啊,造价那么贵得枪炮,大规模制造的话,朝廷怎么吃得消?

    “哼,这有何难?你尽管去跟治粟内史要钱就是,朕会跟他说,让他全力支持你们造神器。”曹丕道。

    治粟内史是管财政的官员,是三公九卿制度中的九卿之一,相当于财政部长。

    “谢陛下,只是……”郭大匠还想找些理由来打消皇帝大规模制造枪炮的念头,就听曹丕不耐烦地道:

    “好啦,好啦,不要诸多借口了,现在人力和财物都已经给你了,你若是还推辞就是故意找借口了。你有什么困难就去找有司解决,朕已经将制造神器定为朝廷的头等大事,他们绝不敢为难你。你尽管用心将这件事情办好就是了,其他东西你不用考虑。事情办好了,朕自然会重重有赏。”

    本来还准备好说什么火#药制造原料难寻、新来的工匠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胜任等等理由,可是听到皇帝这种语气,郭大匠顿时将准备好要说的话吞回肚子里,不敢再多言了,伴君如伴虎,要是惹怒了皇帝,白白被砍了头就大大不妙了。

    当然,他不知道的是,蜀国已经制定了专门针对性的计划,所有硫磺、硝石、铜铁矿都会被控制在蜀国手上,控制不了的,将会被破坏掉。他们以后想得到制造火器的原料将会非常困难。

    不管这对君臣怎么扯皮,这个时候在汉中,一望无边的魏**营中,司马懿正皱着眉头看着一封情报。这封情报是在成都的魏国细作发来了,里面详细叙述了刘厚带兵回到成都,以极小的代价在极短时间内夺取政权,入主蜀国皇宫的事情。

    良久,司马懿不甘地长叹了一口气,他率领大军进攻蜀国,在汉中被张飞和庞统的大军死死拖住,饶是他智计百出,却也不得寸进。

    庞统是和他一个级别的谋士,张飞又是勇盖三军的猛将,魏军和蜀军战况一直胶着,互相之间都拿对方无可奈何。

    但是,打成平手的战局,对于魏军来说,事实上算是输了,因为对于蜀军来说,就是要争取时间,为他们的新皇帝刘禅争取取回皇位,取回政权的时间。

    现在刘厚已经成功夺回皇位,而魏军依然在蜀国边境拉锯,这场战争胜负已分,无需再打。

    司马懿有想过许靖、吴懿不是刘禅的对手,但是,却没想到他们会败亡得那么快。这个刘禅,一路上几乎以推枯拉朽之势平推过去。

    没多久之前他还收到刘禅大军在白帝城受阻不得不绕路入蜀的消息,没想到这才几天功夫,就收到刘禅收复成都,入主蜀国皇宫的情报,这怎么能让他不郁闷。

    “唉,天不佑我大魏啊。”司马懿感叹一声,唤来各部将领,下令撤军。这次他呕心沥血,费尽心思设了这么大的一个局,原本打算除了获得蜀国火器的秘密外,还可以趁蜀国混乱攻入其腹地,就算不能灭掉蜀国,起码也可以占领蜀国一大片土地。

    按他的计划,最起码也要将汉中抢回来,为了抢回汉中,他还策划了一个大阴谋,他很有自信,可以坑张飞、庞统一把,可是,许靖、吴懿败得太快,他还没来得及实施他的计划,步伐就被打乱,他知道自己已经失去先机,再不走,等成都的援军到来,恐怕自己就走不了了,因此,他毅然下令撤军。

    幸好这次那么大的行动不是一无所获,这次终于得到了蜀军火器的秘密,许靖那个书呆子,竟然愚蠢到将蜀国的致胜法宝拱手送人,可见此人虽号称名士,实际上愚不可及。司马懿想着,心里早飞会了许昌,他现在很期待,那些火器会给他带来多大的惊喜。

    他甚至已经在心里策划好魏国未来的国策,魏国从今以后,要先收缩兵力,从进攻的态势转入全面防守,不再轻启战端。

    甚至,可以适当用些外交的政策,尽量避免和其他两国交战。特别是蜀国,如果能和他们取得谅解,暂时停战,就算送点好处给他们也无所谓。

    总之一句话,魏国从此要先蛰伏起来,目的就是争取发展的时间,争取火器部队发展成规模的宝贵时间。他可没有曹丕那么乐观,他可以想象得到,这么犀利的火器,制造难度一定不小,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能大量生产出来的。

    他希望能说服皇帝,争取一段和平的时期,可以给魏国生产到足够数量火器的时间。魏国占有的国土、人口等资源远比吴、蜀两国要占优,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他们和两国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魏国的优势就会逐渐体现出来,最后胜利的一定会是魏国。

    司马懿甚至做好了魏国蛰伏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打算,为了最后的胜利,他有足够的耐心去隐忍十年、二十年。他心里千回百转,老谋深算地策划着未来,却不知道,他的皇帝已经开始急功近利了,他更不知道,刘厚根本不打算给他那么多时间。

    此时远在成都的刘厚虽然杂事缠身,但是从没停过改编、操练部队。备战工作从无一刻停止过,司马懿想到要争取时间发展火器部队,他也早就想到不能给时间魏、吴两国时间制造火器。

    在诸葛亮、步骘等人回到成都后,刘厚马上从繁杂的政事当中解脱了出来,他终于可以干些自己想干的事情。

    回到成都后,诸葛亮自然仍然做他的丞相,至于步骘,刘厚封他做丞相长史,这个官职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是辅佐丞相,督率诸吏,处理各种政务的,秩俸比千石。

    这个职位比起他原来在岭南独当一面来说有点低,不过却是个锻炼人的地方,谁都可以看得出,皇帝是想让他在这个位置上熟悉一下蜀国的政务,锻炼锻炼之后一定会再有重任。

    诸葛亮和步骘处理政务的确是能手,他们回到成都后,很快就起用一批之前被许靖、吴懿等人贬斥的官员,对那些依附许靖、吴懿集团的官员也做了适当的处理,既给他们适当的惩戒,也继续留下他们为朝廷效力,不至于牵连过大,使朝政动荡。

    随同诸葛亮回来的还有张星彩、关银瓶和左慈等人。关公收到刘厚的书信之后,依计而行,他亲自闯入吴太妃住处,将自己女儿抢了回来。

    关公的威名震天下,谁敢挡他?就连吴太妃在这个二叔面前,也不敢恶言相向,只能眼白白看着关公将关银瓶抢走。

    关公不但将关银瓶抢走,还怒斥了吴太妃一顿,将刘厚在书信中教他的那一套说辞拿出来,说什么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女儿没得父母之命,所以她和刘理的婚姻是不合法的,既然不合法,现在就正式解除这种关系,以后各自婚配,互不想干。

    吴太妃被气得差点一口气没接上来,可是,她又说不过关公,论道理,关公的确是占了理,论嗓门大,她一个女流之辈怎么够武圣人嗓门大?

    结果她被关公吼了几句后,脸憋得通红,直接晕了过去,于是,关公很顺利地带走了关银瓶。

    第二天,关公就写好了一纸婚书,让诸葛亮做媒人,将自己女儿许配给刘厚。于是,诸葛亮这次回成都,不但是打了胜仗班师回朝,也不但是回成都重新任职丞相,还顺便成了送亲的媒人。当然,关银瓶回到成都后,还不能立刻和刘厚成婚,因为刘备还没下葬。

    古人一般父母去世是要守孝三年的,三年期间不能外出做官应酬,也不能住在家里,而要在父母坟前搭个小棚子,“晓苫枕砖”,即睡草席,枕砖头块,要粗茶淡饭不喝酒,不与妻妾同房,不听丝弦音乐,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

    不过皇帝总是有特权的,国不可一日无此君,老皇帝死了,新皇帝可以马上登基继位,守孝期也由三年缩短为三个月。刘厚国事繁忙,自然不可能到刘备的陵墓前结庐而居,况且刘备的陵墓也没建好。

    不过他经常到刘备的陵墓工地上视察一下工程的进度,也算是尽了一下孝心了。三个月后,刘备的陵墓终于建好了,刘厚招来御用风水师,让他选定吉日,准备将刘备下葬。

第九十八章 皇家葬礼

    第九十八章皇家葬礼

    那个时候管风水、管选日子这种事情的衙门还不叫钦天监,而是叫太常寺,其主官叫太常卿,是九卿之首,属官主要有太史,太乐,太祝,太宰,太卜,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等,机构复杂,编制庞大。

    刘厚对这样的一个杂七杂八的机构很无语,对于一个管风水、管占卜这样杂事的衙门竟然居九卿之首更加无语。古人将祭祀看作是比战争更重要的国家大事,这一点令刘厚很难理解。

    他很想将这个部门中关于迷信的一些功能去除掉,但是显然现在还不是个好时机。现在要给刘备选一个下葬的好日子,还不得不用到这些神棍们。

    于是,在刘厚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折腾下,战战兢兢的太常卿终于挑好了一个适宜安葬的日子。

    十月二十七,宜:成服、祭祀、沐浴、安葬、除服、斋醮、移柩、入殓;忌:开市、嫁娶、安床、入宅、作灶1。

    于是,这天就定为刘备下葬的日子,作为人子,刘厚本应该亲自扶灵送葬,以彰显自己是一个孝顺的好儿子。不过诸葛亮、步骘、郭攸之等一干重臣研判过国内外的局势,认为现在时局还不稳,皇帝实不宜轻易抛头露面,以免为敌国所趁。

    事实上的确是那样,现在魏吴两国都有大量细作潜伏在成都,他们也的确有想趁机行刺刘厚的计划,众大臣的小心不无道理。刘厚也知道这种情况,否则他就不用花费那么大的成本打造那部防弹马车了。

    现在这部防弹车正好派上用场,刘厚打算自己就坐在那部防弹马车里去送葬了,这样的话,就算遇到行刺自己也可以安枕无忧。

    由于天下未定,财政紧张,葬礼一切从简(看吧,刘厚又找到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其实他是嫌麻烦而已),不过再简化,毕竟也是一位皇帝的葬礼,一定的规模、排场还是要的。

    出灵这天,皇室、官府倾巢而出齐齐去送葬,走在最前面的是64位引幡人,高举万民旗伞;接着是皇帝的卤薄仪仗队,有1628人之多,他们举着各种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样的纸扎或绸缎制作的“烧活”;

    抬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每班有128人,分三班轮流抬送。在棺木后面是全副武装的hong军战士;

    然后是皇亲国戚、各级官员,他们都不能骑马坐轿或坐车,全部要披发徒步,以示对先帝的尊敬,只有刘厚这个皇帝例外,他身穿内甲,外罩孝服躲在防弹车里不敢露面,车驾前后左右还有大量荷枪实弹的亲卫拱卫着,看这架势不想出殡,倒像出征。

    最后是大批的和尚、道士、尼姑、道姑等做法事的出家人,他们身着法衣,手执法器,不断地吹奏、诵经。整支队伍浩浩荡荡,十分威风。整支送葬队伍绵延十里长,队伍前头已经到了成都城南的陵地,尾部还没出皇宫。

    刘厚现在虽然手头上没有多少钱,但是人马还是很多的,除了各级官员、皇亲国戚外,hong军士兵多的是,用他们来撑排场、干苦力、干杂事又不用费什么钱。

    所以,一切从简指的是那些要花钱的仪仗、装饰物、陪葬uu234络小说什么的杂书,其中有一个办法就是,有些事情皇帝明明很想做,但是又不方便自己出手,于是就明示或暗示手下的臣子去推动这件事。

    这样一来,事情成功了,皇帝就达到自己的目的,假如事情失败,那也是那个发动这件事情的臣子的过错,对皇帝一点影响也没有。所以,皇帝总能稳坐钓鱼台,而臣子只能是在皇帝这杆大旗下冲锋陷阵的马前卒,还是可以随时被牺牲的过河卒。

    其实这样的事件在历史上比比皆是,远的例如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后被部下黄袍加身。史书上说他是被动的,之前完全不知情,这可能吗?连黄袍都提前做好了,还装无辜?

    近的如刘备称汉中王、称帝,都是先由诸葛亮、许靖等一干大臣一再请求他进位的,难道他之前就没有做过什么暗示?

    好吧,不管别人怎么样,反正刘厚为自己想到这样的一条妙计觉得很高兴。他衡量了一下各个人选,最后选定了新任大鸿胪刘琰来做这件事。

    本来他是想让郭攸之做的,后来想到这段时间已经有很多事务压在他身上了,还是找个空闲的人吧,于是就想到刘琰。

    除了够闲外,还因为刘琰是个名士,有声望,可以让他发动一批官员摇旗呐喊为他助威,而且这样的变革可能涉及到一些礼教的问题,他这种御用文人最适合做这种将弯的说成直,将死的说到活的事情。

    于是,刘琰得了刘厚的授意后,写了一篇措辞华丽的奏折上奏天子,请求改革丧葬规矩,倡议新的丧葬风气。

    这篇洋洋洒洒几千字的文章内容很多,其中包含了:揭露曹操曾经做过“摸金校尉”的黑历史,从这件事引申出天朝盗墓成风的事实。而避免先人之墓被人盗掘,做子孙的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又指出为免先人的坟墓被人掘开,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能在墓里陪葬贵重物品;

    这篇文章还指出,丧葬规矩风俗其实一直在变化,上古时候,有用活人殉葬的规矩,但是后来就逐渐转变为用甬殉葬。

    甬即是是用木头、陶土做成人的样子,随着死者埋入地下,代替活人殉葬。著名的秦始皇墓兵马俑就最好的例子。

    但是,甬的造价还是比较贵,不是一般人负担得起的,于是后来发展到纸扎品,纸人、纸钱、纸扎各种生活用品因其造价便宜,在民间大行其道,即使到了现代依然被民间广泛采用。

    刘琰就是通过一段类似历史考证的文字论断,丧葬习俗其实是在不断变化和进步的,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规矩。

    而且,可以看的出,这种变化是一种进步,是对社会进步有利的一种改变,所以,我们不要害怕改变,不应因其不合祖制就拒绝这种改变。只要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改变,我们就应该采用。

    注1:这就抄今天的黄历,今天2015年2月14日情人节,竟然是个适宜做白事不适宜做红事的日子,大家要注意喔,今天忌嫁娶喔。

    哈哈,开玩笑,新时代的人那里有那么多禁忌,祝大家情人节快乐。

第九十九章 皇家婚礼

    第九十九章皇家婚礼

    刘琰提出这番论断后,没有遭到群臣多少的反对,一来,自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以来,太多规矩被打破,太多不合礼数的事情发生,社会礼法被践踏得体无完肤,人们对于各种不合规矩不合祖制的东西见得太多了,早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二来,保守派官员现在大多数是有“从贼”经历的准罪人,虽然诸葛亮已经给他们从轻发落,作过处理了,但是,谁也不知道皇帝还会不会找他们秋后算账。

    他们现在一个个都小心翼翼,夹着尾巴做人,可不敢出来乱说话,于是他们集体失语。而像诸葛亮、郭攸之这些刘厚派的官员,他们都忙于政事,国内外形势严峻,各种要处理的事务繁杂,那里有空管这种丧葬的闲事,况且他们也知道这也是皇帝的授意,自然不会去和皇帝顶着干。

    于是,皇帝在某天朝会听到刘琰这篇考古论文式的奏章后,“龙颜大悦”,当即下旨,将改革丧葬习气这件事交给刘琰去干。

    刘琰很快就折腾出一份丧葬改革方案,主要内容就是用陶土烧制出各种物品的形状,用以代替各种值钱的真实物品。

    例如要陪葬的活人,就用陶俑代替,还有战马、刀剑武器、各种金银首饰、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等等,统统用陶泥捏成那种物品的形状,烧制好后放入墓中陪葬。

    连汉代贵族最喜欢用的玉器也一件不放,全部用陶土代替,甚至丝绸布帛也不能放,因为在古代,丝绸布帛都是硬通货,很值钱的。所以,刘备没有金缕玉衣穿,而是用陶泥将他整个包起来,再在陶泥外面雕龙刻凤,弄成很精美的龙袍图案。

    其实这样处理,可以使他处于一个隔绝空气的密闭环境中,尸体反而更不易腐烂,效果只怕比金缕玉衣更好。

    同时,整个墓葬里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陶泥。陶泥,严格来说不过是泥巴而已,烧制过的陶泥就是陶器,也不值什么钱,当然,千百年后又不一样,那时候这些东西就算是陶器也成为古董。

    但凡和出土文物沾上边的,那价值就不好算了,这些东西通常都是要放拍卖行拍卖的,而能拍出多高的价格,就要看当天参加拍卖的土豪们头脑的发热程度了。

    不过刘厚也知道,自己管不了那么久之后的事情了,能保障在几百年内自己便宜老爸的墓不被盗就算对得起他了,千秋万代的事情,谁管得了?

    刘备的陵墓没有一件值钱的陪葬品,这件事如果只有皇帝和几个重要的大臣知道那是不够的,还要给盗墓贼也知道才行啊。于是,刘厚下令,将这件事如实记录在史册上,他干脆让人将墓里的物品清单列出来,将来不但皇室的档案中有,甚至在“工业部”的图书馆也能查到相关资料。

    他就是要明明白白告诉天下人,这里没有什么好东西,要盗墓请移玉步到其他地方去。为了证明这一点,在下葬的当天,他还让整支送葬队伍都走进陵墓,每个人从刘备的棺木旁边一一走过去,美其名曰:给先帝作最后的告别。

    这样一来,所有人都看清楚了陵墓中陪葬的物品,的确只有泥巴捏成的陶器,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刘厚有时也会觉得好笑,这种措施怎么有点像后世防止沙井盖被偷的方法。

    话说后世某城市的沙井盖老是被人偷,因为沙井盖是铁做的,可以卖钱,后来市政部门没办法,就用水泥等无回收价值的材料铸造沙井盖,从此,沙井盖再也不会丢。刘厚觉得现在自己用的这个方法如出一辙。

    当所有人跟刘备告别后,早已在一旁待命的建筑工人立刻行动起来,拌水泥沙石、扎钢筋,他们要用钢筋水泥将陵墓封起来。最后,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厚度达到骇人的两米厚,这个厚度都可以给核电站做防护层了。

    刘厚就不相信这样的情况还有人来盗刘备的墓,要钻开这么厚的钢筋混泥土层,付出的代价估计比里面的东西价值更高。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没有利益就没有人盗墓,道理是一样啊。

    最后,陵墓会浇筑出一个露出在地面上的半球形大坟包,当然这个大包是混凝土做的。再在大坟包前立一块大石碑,刻上刘备的丰功伟绩,接下来还有两三个月的园林绿化工程,有专门的人员将这一处山头种上草皮、树木、花卉。

    最后,在这个小山包山脚下再立一块石碑,写着“惠陵公园”。刘厚成为第一个将先帝的陵园当成公园的皇帝。这思想着实超前了一点,这一决定遭到不少大臣的反对。

    尤其是太常寺,他们的其中一个职责就是守陵园,皇帝这样搞法,他们还守什么?普通百姓都能进入皇陵里玩耍,这成何体统?这是对先帝的大不敬啊。

    刘厚给出的一番说辞是:“先帝一生**民如子,和百姓亲如一家,他虽已归天,但是,他应该也很希望经常能看到他的子民安居乐业,生活美满幸福吧。而百姓们深受他的恩惠,大概也会很感激他、**戴他吧,怎么会对他的陵墓不敬呢?”

    这一说法虽然新颖,不过似乎很有道理,大臣们也无法反驳,于是乎,从此,“惠陵公园”就成为普通老百姓休闲嬉戏的场所,后世官府对这个公园一再扩建、重修,修建了很多刘关张三兄弟事迹的雕塑、石刻,文人墨客也喜欢在这里留下墨宝,这里逐渐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景观。

    外地来成都的人,必然会到“惠陵公园”拜祭一下昭烈帝,这已经成为一种习俗。而昭烈帝的陵墓前,千百年来一直香火鼎盛,比之那些千年古刹丝毫不差。

    成功解决了刘备的葬礼,没多久,刘厚就要举行大婚。上次在荆州登基为帝,刘厚匆匆册封了张星彩为皇后,周雪为妃,时间紧迫,没有时间举行大婚,所以,上次的册封只能相当于订婚,也可以看做是后世的登记。

    身为皇帝,举办一场像样的婚礼还是需要的,还是因为财政问题,婚礼还是要一切从简,刘厚的原则是,用人没问题,但是能省钱的地方要尽量省钱。不过这次婚礼还是非常轰动,因为刘厚要一次过迎娶三位皇后。

    由于关公硬塞关银瓶给刘厚,让他娶自己女儿,关公和张飞都是刘厚的结义兄弟,两人地位相当,刘厚对于他们两位女儿不可能厚此薄彼,不可能一个做大老婆一个做小妾吧,于是,只能两个地位平等,两个都是正妻,都是皇后了。

    后来他再一想,反正两个皇后已经是打破规矩了,两个是破,三个也是破,没有本质的区别,那不如将周雪也立为皇后吧。他很喜欢周雪,周瑜也是不逊色于关张两位的一代名将,身份地位也摆在那里,所以他也不想亏待了周雪。

    群臣被刘厚的创新精神吓傻了,自古以来,那里听说过有那位皇帝一次过册立三位皇后的?三位皇后,那谁才是后宫之主?谁在后宫说了算?这和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道理一样,后宫也不能有二主啊,更何况是三主。

    一山不能藏二虎,更何况是三只母老虎,群臣都很担心,只怕皇帝的后宫以后要永无宁日了。他们不知道的是,后世还有一位奇葩皇帝也是同时册立了三位皇后,巧得很,这个皇帝也姓刘,国号也是汉,他就是南北朝时的北汉皇帝刘聪。

    刘厚却说,以后三位皇后平起平坐,没有大小之分,大家不准争宠,不准宫斗,要和睦相处,无分彼此。至于这是不是只是他的美好愿望,就要拭目以待了。

    后宫之主的问题,刘厚让自己老娘甘夫人做,三位皇后各自分管一部分事务,也就是说,甘太后是总经理,三个皇后相当于三个部门经理。

    可是出乎所料的是,张星彩根本不管皇宫的事情,她一天到晚就泡在自己的实验室里,继续她的科学研究。

    周雪则天天忙于收拢东吴的降兵降将,给他们做思想工作,也是忙得不可开交。

    甘太后身体不好,基本上也不怎么过问后宫的事务,这样一来,最后变成后宫的事情几乎都压在关银瓶的身上。这些都是后来的事情,现在还是说回刘厚的婚礼。

    皇帝的婚礼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只有迎娶皇后也即正宫娘娘时,才会称为“大婚”,这次刘厚一次过迎娶三位皇后,就更是大婚中的大婚了。

    皇帝的婚礼程序上与民间百姓结婚在程序上大体相同,也是要遵守《礼记》中所说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亲迎。这些繁琐的程序自然由有关官员去办理,不用刘厚操心。

    负责给刘厚操办婚礼的官员是宗正卿,宗正是主管皇室的宗室事务的机构,皇帝,诸侯王,外戚男女的姻亲嫡庶等关系都由宗正来记录。宗正是九卿之一,一般由德高望重的皇室成员担任。

    刘备是第一任皇帝,他根本没有什么刘氏长辈亲属,于是就让自己的大舅子糜竺担任宗正,不过糜竺前几年已经病死,位置就传到他儿子糜威手上。

    麋威有乃父之风,相貌雍容华贵,精通箭术与马术,擅长骑射征战。自幼随父亲跟随刘备转战南北,对于刘备,对于蜀汉可谓忠心耿耿。

    刘厚这场特殊的婚礼就由自己这位大舅糜威来主持,这段时间,糜威可谓忙得焦头烂额,各种各样的仪式繁杂无比,最要命的事,无论是采办什么事物、无论进行什么仪式都要一式三份。

    操办皇帝的婚礼本身就够忙够累的了,他倒好,将这种忙累全部乘以三,他也就顺理成章成为历史上操办皇帝婚礼最累的那个宗正。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5172/ 第一时间欣赏重生之我是阿斗最新章节! 作者:我不是阿斗所写的《重生之我是阿斗》为转载作品,重生之我是阿斗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重生之我是阿斗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重生之我是阿斗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重生之我是阿斗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重生之我是阿斗介绍:
烂泥扶不上墙?穿越成刘禅刘阿斗,他偏偏要让烂泥上墙,弱蜀灭魏!
重生之我是阿斗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重生之我是阿斗,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重生之我是阿斗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