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耽美小说重生之我是阿斗TXT下载重生之我是阿斗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重生之我是阿斗全文阅读

作者:我不是阿斗     重生之我是阿斗txt下载     重生之我是阿斗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百章 双轨制升迁通道

    半年看起来很长,不过刘厚计划在半年内不再发动大战,相信影响不会很大。魏国迁都长安,等于将中原地带广大的土地都让了出来,要消化这么庞大的地盘,半年时间并不算多。

    而消化这些地盘,虽然需要出动军队,但是肯定没有大仗打,估计都是些打闹,主要还是以武力威慑为主,以现在各支部队的实力足够应付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新提拔了一批旅长上来,其中有一人名叫马秉,起这个马秉也是个官二代,他老爹是蜀汉重臣马良。在原历史上,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兵败,马良也死于这一战。

    但是这一个时空,刘厚救了关公,刘备也没有为了兄弟报仇而发动夷陵之战,所以马良也没死,依然好好地在成都辅助诸葛亮处理朝政。马家自幼家教很严,马秉在蜀汉的官二代中也算比较口碑好的一位。

    原来的第一、第二旅是原来第一师中的精锐,也是整个hong军系统中,战斗力仅次于刘厚亲卫队的部队,现在他们也被调入亲卫队,即羽林军,和原来的羽林军一起,组成一个师级编制的羽林卫。

    这是因为刘厚打算留在许昌一段时间,许昌是个很大的城市,需要足够的兵力来守卫,一个师并不算多。

    糜照和他的同学孔慈分别任第一旅和第二旅的旅长。第三旅的旅长由在绑架司马懿家眷过程中,立了大功的特种部队队长郭长盛担任。

    这次不但提拔了一批旅长,也提拔了一批团长等各级军官,其中有一位叫武大牛的也被提拔到羽林军任团长。这位武大牛原来在白帝城之战时投降黄叙,帮助黄叙骗开城门并劝降许司马,其人有勇有谋。

    由于表现出众入了刘厚的法眼,后来部队改编,他被编到原来的第一旅。这个武大牛很好学,加入hong军后,很用功学习hong军的各种规矩,很快就成为一名合格的hong军军官。

    在后来的作战中他又屡立战功,累功升迁,这次终于升到团长的位置,对他这种出身来实属不易。不过这也有赖于hong军的升迁通道相对较公平。

    刘厚虽然也任命了很多贵戚子弟,如张苞、关兴、赵统、黄叙、糜照等人,无不是朝中重臣的子弟,但是,他也不是胡乱任命这些官二代的。

    一来,要求这些人确有本事。没本事的人他是肯定不会让其担任要职的,怕误事;其实他任命那么多贵戚子弟也是有原因的,这些官二代从家里条件好,受到的教育也是这个年代最好的。

    从大概率上来,他们比普通百姓更有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或者,更有才能,更有能力,而且发展潜力也大得多。这也使得客观上,他们比一般的百姓更适合担任将领。

    二来,他也不是一上来直接就让这些人担当要职,而是从较低的职位干起,让他们先在基层锻炼一段时间,积累经验,顺便也是观察他们的品行、能力等。

    他会在适当的时候才将他们提拔起来,当然,这些人的提拔速度肯定是超过一般人的,没办法,这归根到底还是个拼爹的时代,人家的爹帮自己卖命,他们的儿子自己怎么也得照顾一下不是吗?

    除了这些官二代相对更便捷的升迁通道外,对于普通将士来,升迁通道也是通畅、公平的。战功是最直接的升迁计量单位,只要累积够战功,基本上都能得到升迁,在hong军中不存在被上官打压得无法出头的事情。

    当然,这也是因为现在蜀军在高速发展中,军队的规模以极高的速度在膨~胀,需要的各级军官都很多,就算是贵戚子弟占了很大一部分位置,也为普通将士留下足够的职位。

    由于刘厚规定了各级军官必须识字,还要有相关的文凭,不同级别的军官还要通过相应的军略考试才能担任,所以,能符合条件的军官很少,使得军官在部队里根本就是供不应求。

    大部分部队都没有配副职,因为没有足够的军官,有些部队因为连正职都无法找到适合的人选,只能降低要求,将一些符合一部分条件(例如立了足够军功)的人破格提拔,暂代该职位。

    但是这些暂代的人并不是正式的任命,在称呼前要加个“代”字,例如代连长、代团长等。

    他们要等到完全符合条件了才能去掉那个“代”字,在这个战争年代,捞战功并不是什么难事,训练刻苦一点,军事素养也不成问题,那么他们所谓的符合条件是什么呢?

    原来,多数军官升迁就是栽在了文凭和考试上面。大汉龙腾学院虽然几乎每年都在扩大招生规模,不过正儿八经从学院毕业的军官还是供不应求。成都远离中原,因为战事的需要,将士们也无法离开,所以大部分基层将领是没有机会到学院去上学的。

    但是刘厚为他们提供了便捷的学习途径。随军有军事学院的分院,在没有战事的时候,将士们白训练完后,晚上就可以去学习,刘厚还给这样的学习方式起个名字叫“夜校”。

    在夜校他们可以学到和学院一样的军事知识,通过考试后一样可以拿到文凭。士兵们还有另外一个学习途径那就是各级的参军。参军们不但给士兵做思想工作,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也教授文化知识。

    那些目不识丁的士兵可以先找自己部队的参军进行扫盲,然后再上夜校。这样一来,部队中每个人都觉得有奔头,都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

    就算不为了升迁,学会识字,学点文化知识也还是好的,要知道这个年代,只有达官贵人才有条件读书,一般老百姓那能读书识字啊。没想到当兵竟然能读书识字,这么好的机会谁会放过啊。

    当然,士兵们在读书识字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被灌输了忠君爱国的思想,因为教程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除了军事知识外,教得最多的就是忠君爱国的思想。

    不过士兵对这一点并不排斥,除了这个圣明子,还有谁会给他们读书识字?还有谁那么厚待士兵?这样的皇帝不拥护,还能拥护谁。

    武大牛、郭长盛这些人就是典型的从草根阶层,通过自己的奋斗一步一步升迁到高位的人。

    ( )

第三百零一章 第八师

    刘厚感觉自己就像封神榜中的姜子牙一样,站在封神台大封群臣。○不过真实的情况是其实是他坐在龙椅上,由站在一旁的内侍宣读圣旨,宣布对各人的任命。

    刘厚封完官之后才发现坏菜了,原来忘了一人,这个人就是朱褒。朱褒的第四师被拆散了,人人都有师长做,偏偏就是他没有。那可不行,人家好歹忠心耿耿、任劳任怨跟着自己那么长时间,虽然仗没怎么打,可是保护后勤通路的工作做得很好,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

    当年姜子牙封完各路神仙后,也发现漏了自己,无奈只好封自己为泰山石敢当。漏了自己好办,大不了自己委屈点就是了,可是漏了别人不一样,一个处理不好可是要出问题的。

    想来想去,实在没有地方安置他,只好问他想不想当羽林郎,也即是,让他当亲卫队的队长,又或者是许昌城守备师的师长。这个职位够高的了,而且比其他几个师的师长都高。

    许昌现在是皇帝驻跸之所,相当于京城了,虽然还没迁都,但是在封建社会,皇帝在哪里哪里就是行政中心,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朱褒这个职位就相当于京城守备师的师长了。

    这使得他的地位一下子拔高了几个八,由地位最低的后备师师长,一下子跳到几个师长中地位最高的京城守备师师长,这显然有点不合理,也不公平。虽其他几位师长未必会羡慕妒忌恨,但是,别人妒不妒忌是别人的事情,自己做得公不公平又是另外一件事情。

    就刘厚的本心来,也是不想让他做这个守备师师长的,倒不是因为他觉得朱褒不够忠心,而因为他本来想自己亲自兼任这个师长。一以来他都喜欢兼任一支部队的统领,以前是团长,现在理所当然想升到师长。

    可是没有想到,竟然忘了封朱褒的官职,不得不忍痛将这个位置让出来,这让刘厚心里有点不舍。不舍得也没办法,作为上~位者,也不能随意褫夺下属的权利,何况朱褒不但没有犯错,在后来的几场仗中还立了不的功劳。

    于是,他只得将朱褒找来,问他想不想担任这个守备师的师长。从这次询问中也可以看出,刘厚心中的不乐意,其他官职的他根本没有问过当事人,只是和几位谋士商议一下就封赏下去了。

    没想到,刘厚等来的答案竟然是“不愿意”。朱褒一开始听让他当师长倒是很开心,后来问清楚这个守备师是干什么的,当堂就反悔不愿意了。

    他听了刘厚的解释,知道了这个守备师就是守在许昌,保卫皇帝和许昌城的安全,就觉得皇帝忽悠了他。因为皇帝之前曾答应过他,让他在第一线战斗的,而现在又让他待在守备部队,他感觉到皇帝出尔反尔。

    刘厚很无语,看来这个家伙根本没想过这个守备师的地位问题,他可能还没意识到,这个师是其他各师之首,含金量相当高,当这个师长是相当有地位的一件事情。

    对他来,判断这支部队好不好,值不值得待,最主要的标准就是有没有仗可打。刘厚对他这种求战心切的心理很感安慰,大大地口头表扬了他一番,又好好安抚下他激动的情绪。

    接着,刘厚又忽悠他,因为见他前段时间作战勇猛,为了表扬他,特意让他到这个全军最精锐的师来当师长。只不过最精锐的师当然要是用来守卫在御前的,所以,他们也只能待在许昌了。

    朱褒表示,自己宁愿不当这个最精锐师的师长,也要上战场。刘厚感到很为难,因为现在的确没有地方可以安置他了。朱褒使出死缠烂打绝技,缠着刘厚让他上战场,刘厚没法,只好对他,让他找其他师长商量商量,看有没有人愿意跟他换一换。

    一天之后,朱褒又跑来求见,原来他问过所有的师长,结果谁也不愿意跟他换,大家都想到前线去打仗,谁也不愿意窝在许昌享福。没办法之下,朱褒又跑回来磨刘厚。

    刘厚想了想,对他,这半年内基本上没有什么大仗可打了,他可以暂时待在许昌,利用这半年时间再训练一支军队出来,等到时间一到,有大仗打的时候,一定让他出去前线作战。

    朱褒一想,这个方法可行,这也算是一个折衷的办法吧,于是就答应了下来。就这样,朱褒临时代理了这个许昌守备师的师长,可是他很少管这个师的事,而这个守备师的旅长们也习惯了有什么事接向皇帝请示、汇报,等于这个守备师还是抓在刘厚手中。

    这也是各方面都乐意看到的事情。朱褒之所以没空理守备师的事情,是因为他又向皇帝多要了一个师的编制,在许昌竖起旗帜招兵买马,正式开始组建第八师。

    关索部队因为是冷兵器部队,或者是半冷半热部队,因此,刘厚并没有将他纳入hng军的编制。他是关公的儿子,又在荆州范围内作战,可以算做荆州军的编制。所以,朱褒新组建的这个师按照顺序编下去就是第八师。

    朱褒以前长期从事训练新兵的工作,对这件事情可谓驾轻就熟,刘厚见他热情高涨,也不好泼他冷水,想了一想,觉得多一个师财政上应该还能负担的起,所以就答应给他这个师的编制。

    之所以刘厚觉得财政负担得起,是和蜀军后面的一系列行动有关的。刘厚在许昌安顿下来后,命令张飞、庞统移师北上,一去到虎牢关下,在关外驻防。目的是防止魏军再出来中原调皮捣蛋。

    魏国朝廷迁到长安,但是兵马并没有接撤到潼关以西,而是扼守住虎牢关。蜀军要进军,必须先打下虎牢关,占领洛阳,然后继续往西,打函谷关,最后再打潼关才能进入关中,进军长安。

    这三个关卡都是天下有数的雄关要塞,都拥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克”的地形优势,历史上多少军队在它们面前折羽而归,多少英雄在它们面前望洋兴叹。要打下这三座关卡绝非易事。

    这也是为什么曹丕接由许昌跑到长安去的原因。他正是想借由这三座雄关挡住蜀军,消耗蜀军的有生力量,而自己正好在关中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伺机再出来争霸中原。( )

第三百零二章 书呆~子的天下大势观

    正如魏国害怕蜀军攻入关中一样,蜀国也担心魏军会不会出关捣乱。在虎牢关以东有广袤的土地等着蜀军去收复。刘厚自然不希望自己在弯腰捡便宜的时候,被人从背后捅一刀。

    基于这种考虑,他才命令张飞、庞统军团扼守在虎牢关下,这样既可以时不时搞点动作,做出想攻城的样子,让魏军时刻处以紧张状态,关键是,也可以让他们也不敢轻易出关捣乱。

    这样一来,刘厚就可以从容接收半个中国的地盘了。要知道,之前刘厚带领大军打生打死,只不过占领了半个荆州和半个豫州的地盘,而这次曹丕一走,留下了兖州、幽州、并州、青州、冀州、司州、徐州还有豫州和扬州的一部分(扬州另一部分为被吴国占领)。数州之地,魏国一下子抛却就抛却了,在刘厚看来绝对是一招昏招。

    这么大的地盘,这么大的人口,这么多的资源,绝对是争霸天下的根本。更要命的是,曹丕走得匆忙,没来的及转移财产,这些东西现在都白白便宜刘厚了。这也就是上一章中到的,刘厚不担心财政问题的原因,因为有半个中国的钱粮等着他去接收呢。

    不过这招昏招在魏国君臣的眼中却是能绝处逢生的妙招。几位魏国书呆~子可能受了“关中之地乃皇图霸业根基”思想的影响才提出这样的建议。《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意思是,关中之地,地方只占了三分之一,人口约分之三十,但是财富占了天下的分之六十,所以汉中之地有争霸天下的经济基础。除了经济基础外,还有重要的地理基础

    关中乃四塞之地南面有险峻的秦岭山脉、东面有潼关和黄河天险的保护,西面是陇山与六盘山的崇山峻岭,北面是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黄龙山。

    从中原进入关中主要有三条路线北路出河东,自蒲坂津西渡黄河进入;中路沿大路,经潼关进入;南路先南下宛城,绕道武关、蓝田迂回进入。

    关中进可攻、退可守,形成了“制内御外”的绝佳态势。占据关中,就意味着掌握了天下“要领”、扼制了九州“咽喉”。

    自古就有“二秦关”的法,以关中的险要地形,用二万兵就可以抵抗万大军的进攻。特别是从东面的中原地区进攻关中,基本上是仰攻的不利形势。

    王朗、钟繇、华歆等书呆~子魏国重臣向曹丕阐述了关中的经济、地理等情况后,又“以史为鉴”,举出了历史上的例子来作为佐证,第一个例子自然是秦国,他们“秦以关中之地,日夜东猎六国,有余年,悉禽灭之。”

    意思是,秦国凭借关中(肥沃)的土地,日日夜夜向东践踏六国,一多年,就全部消灭了它们。自秦帝国以关中为基地统一中国后,汉高祖刘邦也依靠关中的地理优势统一全国。

    蜀军步步紧逼,魏军节节后退,曹丕感觉魏国已经是穷途末路了,无论派出多少军队,都无法阻挡蜀军前进的脚步。魏国的精锐差不多都被消灭完了,剩下的别守住几个州,就算是当时的都城许昌他也没信心守得住。

    加上被几个书呆~子重臣又是讲道理又是举例子的忽悠,曹丕终于被终于服了。他心里其实也还存有幻想秦国和刘邦都能以关中之地起家,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呢?所以,他毅然放弃了关外大~片花花世界,跑到关中韬光养晦,以图东山再起。

    可是,这几位书呆~子重臣没有考虑到,秦国和刘邦起家,不但占有关中,还占有汉中、蜀地。光靠关中那点资源,怎么可能支撑得住争霸天下的需要。而现在,关中和蜀地都还姓刘,他们拿什么做皇图霸业的根基?

    更要命的是,关中经过黄巾之乱,又经董卓的摧残,弄得民生凋敝早就不复当年的繁华了。虽然经过这些年曹操的大力发展,但是始终无法恢复到鼎盛时期的状态。这种情况下,魏国躲进关中,也只不过是靠着“四塞”的地形苟延残喘而已,想要重新出来争霸中原纯粹是书呆~子的yy。

    曹丕的昏招正好帮了刘厚的大忙,不用再像以前那样,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地攻打过去,现在可以放开手脚来大干一场了。

    刘厚给了一个月各支部队完成重组,然后命令他们开始去接收上述几个州的地盘。刚成军一个月的部队战斗力肯定是大打折扣的,尤其是武器装备都还没完全到位的情况下。不过现在没时间等他们慢慢训练成精锐了,只能一边行军,一边拉练。

    让他们在行军、驻扎、战斗中训练,也许更容易出效果。实战演练怎么都比纸上谈兵好嘛。至于安全问题,问题不是很大,魏国朝廷躲进关中,这几个州的魏国~军队不是之前被抽调去抵抗蜀军,就是跟随曹丕退入关中,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的地方守备军。

    甚至很多郡城都没有一支成建制的部队,只剩下一些维持治安的捕快、民壮,这样的地方还能有多少抵抗力量?所以,可以预计,这一路上没有多少仗可打,部队完全就是去长途拉练的。

    各个师全部分散开来,以团为单位,去接收各个郡,到了郡城后,甚至还要分成以营为单位去接受各个县城。五个师一共有45个团,一次过就可以搞定45个郡,这样看来,统一天下的日子不远了。

    和每支部队同行的还有宣旨官和一些民政官。宣旨官是拿着圣旨去劝降的,凡事要讲究先礼后兵嘛。民政官是接手地方民政的。这两种都是文官,他们多数是从大汉龙腾学院毕业出来的毕业生。

    由于蜀军占领的地盘越来越多,需要的文官数量也急剧增加,所以从这所学院毕业的毕业生很抢手,基本上一毕业就能当个芝麻绿豆官,这种情况和包分配也差不多了。这一现实刺激得民众对报读学院的热情空前地高涨。

    很多官宦人家都撤了家里的私塾,将子弟送到学院读书。贫苦姓更不用,想以后改变命运,就去读书,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认识。这也导致了学院年年扩招都还满足不了要求。( )

第三百零三章 接收地盘

    部队接收地盘的流程往往是这样的宣旨官先出动去劝降地方官。这些人虽然不如张仪和苏秦那么厉害,但都是精选出来的能言善辩之辈,口才相当了得。如果地方官肯归降,那就皆大欢喜,大开城门,地方官亲迎出城,部队入城控制城防,随行的民政官接收账册、印绶、清点府库等。

    如果地方官不肯投降,那就要给点颜色他们看看了。这些颜色通常是黑色与红色。黑色是黑洞~洞的枪口和火~药燃起的黑烟。红色就是血与火了。拥有火器的一个团如果还攻不下只有猫三两只的城池,那指挥官也可以一头撞死在城墙下了。所以这样的战斗基本上是没什么悬念的。

    当然,一些“识时务”的地方官根本不用等大军到来,主动就屁颠屁颠地跑来投降了,这就更省事了,接派个民政官带两三个护卫去接受就行了。

    刘厚越来越觉得自己像那个一手拿经书,一手拿刀剑的中东某神灵了。不过自己手里拿的两样神器都具象化了,经书就是圣旨,刀剑就是军队。结果是一样的,归顺于我,否则代表月亮消灭你。

    大部分城池都得以“和平解放”,也因此,大部分的府库都得以完整地接收。这些府库虽然储备不多,但是胜在数量多,半个中国的郡县现在都落在刘厚的手中,海量的府库里的钱粮也被他控制在手上。

    这些钱粮集中起来可是一个天文数字,有一段时间,刘厚几乎每天都接到各支部队传回来的奏报,他对这些奏报中清点出来的钱粮数字笑得合不拢嘴。这次真是数钱数到手抽筋,连带笑也差点笑得脸抽筋。

    对于各郡县的地方官,刘厚本来的处置意见是,举行公审大会,让姓们来告状,如果平时有欺压盘剥姓、鱼肉乡里的,就依律处置。那些平时官声好、爱民如子、真心为来姓办事的官员自然可以继续任用。

    但是几大谋士一反对这个意见。他们认为现在正是需要团结一切力量,尽快统一天下的时候,不宜打击面太广。如果现在真的实行这种政策,那些有劣迹的地方官就会被逼得只有两条路可走,其一,扯旗造反,和朝廷大军死磕。

    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身家性命,如果不做垂死挣扎就只有死路一条,还不如在临死前拼一拼,就算最后还是死,起码也可以苟延残喘多几天,晚死几天也是好的。

    其二,卷了府库的财物逃之夭夭,甚至在临走前烧毁带不走的财物。如果他们走第一条路,朝廷大军最后虽然肯定能打胜仗,但是肯定也得费一番手脚,关键是浪费时间,对于迅速统一天下的大计有碍。

    如果抵抗的官员多了,或者联合起来,甚至会变成很棘手的一件事。有道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当官的有几个是不贪的?估计大部分地方官都或多或少有点劣迹,可以预计,这个意见会逼得大部分官员都做垂死的抵抗。这样一来,半年控制魏国放弃的广大地盘计划很可能无法实现。

    如果那些贪官选择了第二条路,那也会对朝廷带来极大的损失,当然这种损失比第一种轻,主要是财物方面的损失。虽然钱财身外物,但是对于一个庞大的帝国来,财政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能完整地接受这些郡县是当下最要紧的事情,其他枝末事可以暂时搁到一边。听到这里,刘厚想起了前世政治老师讲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问题。凡事都要抓~住主要矛盾,先把主要矛盾解决了,再来解决次要矛盾,这才是办事的正确方法。

    好吧,其实还有个原因,政治就是妥协。为了尽快统一天下的大计,刘厚妥协了,最终同意了几位谋士的意见,这让他觉得自己越来越像一个政客,而不是原来的愤青。

    不过后来,司马懿又提出一个“阴险的”计划。其实白了就是秋后算账那一套。他认为可以先不管那些地方官是否“好人”,统一“宽恕”他们过去的罪过,仍然给他们安排和原来等级差不多的官职,只是要换个地方为官。

    这样一来,无论好官坏官,看到归顺朝廷后,自己的利益没有受到任何的损害,他们就不会再作无谓的抵抗,多数会积极投降。等到以后天下安定后,再慢慢对有劣迹的官员进行清算。

    司马懿这一招可谓一举两得,当然,这也不是什么很新鲜的手段,这是历史上很多统治者都用过的老招式,但是这一招的确很有用,可谓屡试不爽。

    可以,历史上几乎每一位开国帝皇都用过类似的手段,打天下时,为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势力,他们可以许诺给对方很多好处,其中不乏大开空头支票。

    等自己坐实了天下,那些人或势力再也没有利用价值时,就一脚踢开,甚至举起屠刀,对那些昔日一起并肩作战的伙伴们磨刀霍霍。好吧,还是举个例子吧,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刘邦作为刘厚的祖先就不了,就举个反派人物的例子。

    号称明末最大的汉奸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又出大力帮助清廷剿灭李自成和残明的势力,可谓对满清战功赫赫。清廷也对他许诺了很多好处,封他为平西王,将云南作为他的封地。

    等到了康熙十二年(163年),满清已经坐稳了天下,康熙帝就开始磨刀霍霍开始撤番了。当初清廷封给吴三桂、尚可喜、耿继茂(耿精忠之父)三大汉奸的封地现在要悉数收回了,不肯交回这些权利的反抗者就要被斩尽杀绝。

    最后吴三桂父子被诛杀,耿精忠、尚之信(尚可喜的儿子)等相继降清,三番成功被撤,康熙完成了统一大业。

    当初得到三大汉奸帮助时,清廷承诺的什么“以卿共享天下”、“世袭罔替”之类的誓言全部被康熙抛到爪哇国去了,反正是上一任皇帝的承诺,和他自己有什么关系?康熙对此一点也没有感到不好意思。

    这样的事情历史上多的是,对于这样的事情有很多四字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例如秋后算账、卸磨杀驴、兔死狗亨、鸟尽弓藏等等等等。

    读过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书的刘厚对司马懿的提议很赞同,司马懿也很感叹,这个皇帝真有慧根,可谓一点就明。接下来,刘厚和几位大臣又商议出一个详细的执行计划。

    p,原来黑~洞也是敏感词,不知道这种天体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 )

第三百零四章 司法独~立

    君臣几人商议出来的计划,前半部分基本上按照司马懿的提议去做,让所有的地方官都可以放下心来,开开心心地交付现在的职务,再快快乐乐地到一个同一等级的郡县继续做官享清福。△,

    当然,那些跟着各自部队出动的民政官也不会没事干,他们会临时接手hng军新占领城池的政务,清点府库,将大部分钱粮上交、押运到许昌或者皇帝指定要运送到的地方。等新任地方官到任后,他们将会作为这些新地方官的副手继续留任在这些郡县,美其名曰协助太守或县官牧民。

    一个郡县,除了太守或县令外,还有其他的官吏,汉朝的官吏制已经相当完善和复杂。以县为例,郡以下设县,大县(万户以上)设县令,县(万户以下)设县长,都是一县的最高长官。与县同一个级别的地方行政机构还有道、国、邑。国是侯国;邑是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境内有少数民族居住的称为道。

    刘厚横扫天下后,嫌这样的划分太繁琐,将这些县级的行政单位统一称为县,行政长官统一称为县令。县一级的行政单位中,除了县令、县长这个一把手外,还有功曹史、县尉、县丞、主簿、廷掾、主记室、少府、门下游缴、门下贼曹、门下议曹、门下掾史、闾师、县佐、县史等等官吏。

    一名县令要办成一件什么事,靠的就是手下这些官吏去完成,身为主官是不可能什么事都亲力亲为的。所以,如果能完全掌握这些官吏,完全可以将县令架空。当然,刘厚不可能将所有郡县的官吏都换成自己人,目前他手上也没有那么多人力资源,他需要做的只是将重要岗位抓在手中就行了。

    首先,主管军事的将领必须是自己人。目前每个县配置一个连的兵力,每个郡配置一个营的兵力。这些兵不可能从主战部队分出来,否则的话,刘厚刚组建出来的几个师很快就要被瓦解了。

    兵员一般是从原来的地方守军筛选一些能用的,再招募一些退伍的老兵,如果还不足,就重新招募一些姓。这一切要等新任武官上任后看情况而定了。这些武官一般是由hng军中年龄较大需要退伍的基层军官担任,也有些是战斗中致残无法再留在部队的基层军官。

    这些驻军需要有个机构,或者衙门,刘厚接给给它起个名字叫武装部,而这些军队也接叫某某地方驻军。武官也按相应的官职来叫,县的武官就叫连长,郡的就叫营长。

    这些驻军武官熟悉hng军的训练方式,又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有他们在,很快就能训练出一支堪用的地方守卫军。关键是,这些人对刘厚有一种盲目的崇拜和忠诚,那些县令即使有异心也不可能指挥得动他们,和他们一手训练出来的军队。

    然后,主管人事的功曹史一般也是刘厚派去的人,对于一个机构来,财权和人事权是至关重要的事情。所以,主管计财的少府也是需要抓在手中的。

    抓~住这三个职位,一个县基本就在朝廷的控制之下了。县官即使想玩什么花样,也跳不出刘厚的五指山。根据司马懿的“诡计”,刘厚特意设置了一个新的官职监察御史。其职能相当于检察院加秘密间谍组织。

    好吧,秘密间谍组织这个名称有点不好听,叫锦衣卫也不完全对,他们其实只是拥有侦察权,不管是暗中进行的还是明面上进行的都可以。他们会收集辖区内任何人的犯罪证据,包括县令大人的。

    当他们掌握了某人的犯罪证据后,会发出照会文书(相当于批捕文书)给县尉(政法委书记),县尉再找来贼曹(公安局局长),让他出动捕快去逮捕嫌疑犯。如果嫌疑犯势力太大,捕快搞不定,他们也会提请武装部出动驻军辅助捉拿嫌疑犯。

    嫌疑犯捉获后,监察御史将侦察到的证据提交给法庭,对嫌疑犯提起公诉。而审判的法庭,原来一般由县尉担当法官进行审案,有时县尉也会聘请一些吏员辅助他审案,这些吏员一般叫判官。

    现在刘厚特别将法庭**出来,成为一个不受县令管理的机构,相应的,审案也由专门的法官(判官)负责,县令和县尉都不得再插手审判过程。这一点甚至和刘厚原来生活的那个时代有点不同,是个完全司法**的架构。

    如果,上面提到的少府、功曹史还是归于县令管辖的属官,(只不过刘厚另外安插了自己人进去任这些职位,进一步架空县令),那么以之相对的,武装部、监察御史和法庭则和后世的中央属单位一样,并不受县令、太守这些地方官的管辖,而是采取垂管理的形式。

    除了法庭**外,其实,刘厚这个司法体系差不多就是照搬后世的结构。不过,其实和古代的司法架构也很相像。汉朝实行中央及地方州、郡、县司法审判长官的任命权接操于皇帝之手,地方州、郡、县的司法属吏,则由其长官根据法令自行选除的制。

    所以,按照原本汉代的制,法官其实是可以不鸟县令的,虽然他们在名义上还是县令的佐贰官,但是他们的考功和升迁调动都不是由县令了算的。不过有句话叫官官相卫,出来做官的都是人精,一般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家互相给面才能更有利于工作嘛。

    所以,这些佐贰官一般都会和县令搞好关系。县令虽然不能决定他们的去留,但是也是有弹劾的权利的,而且可以在物资经费、人手办公室等事情上为难你,如果大家关系搞得太僵,对大家都没好处,所以,按照原来的制,县令还是可以对审案过程有很大的影响力的。

    现在,法庭和监察御史成为中央属单位后,上述的弊端得到很大的改观。县令和县尉基本上无法干涉到整个司法流程。司法**制领先世界一千多年。当然,阴险的司马懿私下里认为,皇帝搞这套制,正是为了方便日后秋后算账。

    因为县令、县尉影响不到司法过程,就可以大大方便监察御史侦察那些贪官污吏的劣迹,方便他们收集证据。等到时机成熟后,就可以一举抛出这些证据,将贪官污吏统统绳之于法

    这次刘厚趁着接受地盘的机会,在这些新得到的地方强行推行了这套行政架构的改革,这次最大的区别就是多了由监察御史签发批捕文书和提出公诉的手续。相当于多了个监察的部门出来,避免出现县尉一手遮天乱审案,乃至于栽赃陷害的漏洞。( )

第三百零五章 新的敌人出现

    司马懿万万没想到,他只不过是提议一下,成立个秘密组织,暗中调查那些归降的地方官,将来等时局稳定了,就将这些证据拿出来,然后对他们实行“秋后算账”,可是这个皇帝竟然据此搞了个司法**体系出来。±,

    这已经不是用“天才”两个字可以形容的了,简就是“天人”,不但司马懿觉得皇帝具有天人之姿,就连郭攸之、步骘也有这样的感觉。他们当初听了刘厚对这套司法系统的阐述后,敏锐地觉察到,这套体系会给吏治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的司法系统简就是悬在这些地方官头上的摩利斯之剑。在检察院的监督下,他们只能夹着尾巴做人,想再像过去那样鱼肉乡里,肆意欺压姓只怕是不可能了,只要被检察院收集到他们干坏事的证据,他们就死定了。

    如果是以往,司法系统都是他们的手下,他们对这些手下有绝对的权力,这些手下不敢也不可能违逆他们的意志。所以,司法系统的人要不就和他们同流合污,要不就被他们整走,换上自己人。

    那个时候,他们就是地方上的土皇帝,想干嘛就干嘛,真正的只手遮天。而现在他们只能“严于律己”、“遵纪守法”了,再想干些什么坏事也只能偷偷摸~摸地干了。

    就算偷偷摸~摸也不是完全安全的,那些监察御史为了自己的功绩,必然会时时刻刻想尽办法去侦察他们的违法事迹。这种感觉就像是他们被放在火堆上烤一样。

    皇帝这次的地方行政架构改革不单将司法系统完全**出来,还将军权也**了出来。地方行政长官根本接触不到军权,想造反也没有兵。带兵的武装部将领却是缺少了发动造反的最重要物资基础——钱粮。

    想要造反,他们必须先和地方官勾结好,让他们提供钱粮。这样虽不能完全防止地方官造反,割据成军阀,但是,无疑为地方官造反增加了很多的难。

    刘厚对这套系统也得意洋洋,尤其是**司法制,简比后世还先进,他有种一步到位的感觉。如果再搞个什么立法系统出来,那三权分立的体系就完活了。不过饭得一口一口吃,现在还不宜一下子变动过大,还是留待以后再吧。

    可是,也不是所有人都同意刘厚这样做,邓芝一如既往地跳出来反对,他认为刘厚这是要复辟法家,有违祖制。他认为法家的思想要不得,如果一味以严刑峻法加之于民,很可能重蹈暴秦官~逼~民~反的覆辙。

    邓芝认为现阶段应当学高祖皇帝当初打天下时,废除各种严刑峻法,和姓“约法三章”,给姓一个宽松的环境,而不是一味严格执法。

    邓芝不知道的是刘厚其实还真的想建立一个法治社会,真的想推行法家的那一套。法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是其中也有很多思想闪光点。刘厚正是打算用法家思想为基础,结合后世的法治思想,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法治社会。

    可是他也知道现实情况还是儒家的天下,所以他并不敢一下子将步伐迈得太大,只能一步一步改革行政制,用温水煮青蛙的方法,慢慢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次的机构改革力其实并不算很大,很多东西和汉代原来的制是一样或者相似的。

    之所以只改革那么一点点,正是考虑到会遭遇到邓芝这样的儒家死忠的反对。听了邓芝的反对意见,刘厚解释道“邓爱卿多虑了,这套改革方案其实只比原来的制稍作改动而已。

    我朝本来地方上进行审案的法官都是由朝廷接任命的,显然历代先皇也担心地方官会对司法进行干预。这次只不过将这一点明确下来,写入制而已。经过这样对司法系统的改革,他们在办理和姓有关的案件时,还是和原来的做法一样。

    所不同的是,他们多了对地方官的监督功能,或者是能力。以前他们凡事要听地方官的,现在不必再听他们的了,可以放心去监督地方官了。邓爱卿刚才的官~逼~民~反朕不是很认同。

    这次改革后,对姓只有好的影响,没有坏的影响。相反,地方官的权力得到了限制,他们再也不能肆无忌惮地在为所欲为,姓少了被欺压,从此过上了好日子,可能以后再也不会出现官~逼~民~反的事情了。

    当然,对于官员们来确实影响很大,他们的确压力大了很多,所以官~逼~民~反减少了,倒是法逼官反的可能性会大一点。

    如果身为一方地方父母官,却因为不遵守律令,以至于谋反,那请问,这样的官员要来还有什么用呢?还不如趁早剪除这些毒瘤呢。”

    邓芝对于刘厚的这一番言论无言以对,他觉得皇帝这番话真的好有道理。于是,这套政改方案得以顺利通过,地盘接收工作也得以顺利进行。到

    到四个月后,魏国虎牢关以东的广大地盘已经被蜀军接收得七七八八,在刘厚紧绷的战争神经早已经放松了下来的当头,突然收到八里紧急战报。

    第一封战报是一五一三部队(即第五师第一旅第三团)发来了,战报称部队推进到幽州涿郡时,遭遇到侵入汉地“打草谷”1的大队乌丸骑兵,双方发生了大战。结果是乌丸骑兵被打死一千五多人,我军伤亡五多,其中牺牲一二十一人,受伤三九十人。

    刘厚大吃一惊,新的敌人出现了!乌丸(又叫乌桓)族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一支。公元前119年(西汉武帝元狩四年),汉军大破匈奴,将匈奴逐出漠南,乌桓又臣属汉朝,南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驻牧,代汉北御匈奴。

    公元49年(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乌桓又从五郡塞外南迁至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汉末天下大乱,乌丸也趁机出来捣乱,时不时寇边劫掠边地的汉民,弄得边境地区不得安生。

    后来曹操主政,为了统一北方,发动官渡之战,袁绍大败后病死,他的儿子袁尚也被曹操击败后,逃入乌丸寻求“政治庇护”。曹操雄才大略,当然也是心狠手辣,他不听众臣的劝告,一意孤行北伐乌丸,要将袁尚斩草除根。

    乌丸在那一战中被曹操击败,逐渐走向没落。为了防止乌丸、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寇边残害汉民,曹操一屯驻重兵在北方边境。随着曹丕的撤离,这些魏国的边军也跟着撤到关中去,北方边境大门洞~开,游牧民族来去自如。

    注1打草谷这种法好像是辽代出现的,之前是不是这样叫不知道了。( )

第三百零六章 长城失效

    继接到乌丸族骑兵劫掠边地姓的战报后,刘厚又陆续收到其他地方有鲜卑族劫掠汉地的战报鲜卑步根部劫掠太原;鲜卑轲比能部劫掠代郡;鲜卑素利部劫掠辽西。

    匈奴以东的游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成为乌桓和鲜卑二族,合称东胡民族。

    公元91年,东汉和南匈奴对北匈奴进行了致命打击,北匈奴被逼西迁。鲜卑趁势占据了漠北匈奴的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十余万部落众并入鲜卑。鲜卑自此强盛起来。

    公元2世纪中叶,鲜卑民族中涌现出一位勇健而有智略的首领檀石槐。鲜卑在檀石槐带领下不断壮大,统一了鲜卑诸部,建牙帐于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三余里的弹汗山(今内蒙古商都县附近)仇水(今东洋河)。

    随后,檀石槐率部北拒丁零,东败扶余,西击乌孙,南扰汉边、尽据匈奴故地,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军事部联盟。可惜好景不长,檀石槐死后,他的儿子和连比原来的阿斗还阿斗,连守住父亲的基业都做不到。

    庞大的鲜卑联盟最终瓦解,代郡以东的中东部鲜卑也分裂为三个势力集团,分别为三位“大人”统领。

    其大人一为步根,其部众分布在并州的太原≡,、雁门等地;二为轲比能,其部众分布在幽州的代郡、上谷等地;三为东部鲜卑素利、弥加、阙机,部众分布在幽州的辽西、右北平、渔阳塞外。

    现在袭扰劫掠汉地的就是这三位大人的部落,加上乌丸,等于刘厚要同时面对四股拥有强大实力的军事集团。

    这些家伙之前被曹操打败后,表面上都归附于魏国,接受魏国的册封,实际上却是在暗中积攥实力,图谋不轨。只要一有机会,他们就会像毒蛇一样窜出来咬上大汉几口。当然,他们之间也是争斗不绝。

    知道后面将近两千年历史走向的刘厚,对于这些游牧民族的尿性很是了解,知道他们就是养不熟的白眼狼,打败仗时就表现出一副恭顺的样子,称臣、纳贡、接受敕封、甚至不惜对中原的皇帝阿谀奉承,称呼其为天可汗。

    可是等他们恢复元气,军事力量再次强大起来后,一旦中原皇朝衰弱、混乱,他们就会亮出他们的獠牙,扑上来,将昔日的主子咬个遍体鳞伤,甚至鸠占鹊巢抢下这个花花世界自己坐龙庭。即使是曾经称为天可汗,即使是曾经纳贡称臣的天朝上国,这时候在他们心目中也不过是一条赤衣果的羔羊。

    刘厚心中早就防着这些人,一没有放松过警惕。可是真到这一刻来临时,还是不免有点紧张。他深知这些敌人的可怕,这些野蛮人身无长物,除了几只羊之外,基本上就是烂命一条。

    如果气候不好,到了冬天冻死的牛羊太多,他们唯一的活路就是出去疯狂地抢掠。要不就等着饿死,要不就去抢掠。去抢掠的话,如果不被人打死,抢到的财物就可以让他们渡过冬天这个难关。

    这样的选择题自然不难做,所以每到冬天,就是这些游牧民族化身为狼到处猎食的时候。之前魏国屯驻重兵在边境,他们又被曹操打怕了,自然不敢乱动,加上魏国和他们开通互市,他们可以和魏国交换到一些粮食勉强日,于是抢掠的动力就更了。

    现在中原大地爆发战乱,魏军又撤走,他们那里有不趁机出来“发财”的道理,于是,这次乌丸、鲜卑各部不约而同出来“捞世界”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刘厚站在挂着的大幅军事地图的墙壁前,看着北方大地的地形,久久不语。沙盘一般只是显示局部战场的地形,像这种全国性的地形是不可能也做成沙盘的,因为那样会非常庞大,工程量太大了,也不方便携带。

    就算要做也只会在和平时期,征集大量工匠,在一个安全的、固定的地点来做,那样的庞然大物如果随军移动是很不方便的,还不如一张地图好用。

    站在他后面的是司马懿、郭攸之、邓芝、步骘等几位谋士。他们都已经知道了北方这几封紧急战报,皇帝今天将他们召集起来,显然是商讨对策的。

    刘厚看了地图半天,终于看出些不对,开口问道“怎么这些鲜卑部族和乌丸居住的地方大部分是在长城内的?不是长城是国境吗?历代的边军不都是依托长城戍守边境,防止外族入侵的吗?”

    刘厚用一条细长的木棍指着地图北方横贯万里的一道长城模样的图标问道。刚才他听了郭攸之介绍鲜卑三部和乌丸族的活动范围,对照地图一看,才发现,刚才提到的很多个地点都在地图上方那条蜿蜒的巨龙两边。

    也即是,这些游牧民族竟然在长城内外都有,而且很多都是住在长城内的,最南端的甚至已经到山西的太原了。这样一来,历代皇朝花费了无数人力物力建成的长城,其防护作用已经完全失去了。

    “陛下,自檀石槐担任鲜卑部落首领后,在高柳北弹汗山建立王庭,向南劫掠沿边各郡,北边抗拒丁零,东方击退夫余,西方进击乌孙,完全占据匈奴的故土,其国土东西一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

    汉军多次征伐均大败而回,而鲜卑则趁机往南蚕食我大汉土地。黄巾之乱后中原大乱,边军崩坏,长城防线名存实亡,鲜卑在北方如入无人之境,乃至于占领长城内大~片土地。”郭攸之出来解释道。

    刘厚默然,他心里还加了一句如果不是曹操当年出兵打败鲜卑,可能情况更糟糕,从这点来看,曹操对汉族还是有不贡献的。

    “那么,现在我们命令各部队全力北击鲜卑吧。”刘厚道。

    “陛下且慢,此事宜从长计议。”郭攸之道。

    “喔?此事难道还有什么异议吗?”刘厚不解地问道。

    “陛下,鲜卑乌丸之地,气候寒冷,路途遥远,如要征伐,必为倾国之战,必须得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出兵。况且,鲜卑、乌丸皆骑兵,来去如风,我军多步兵,很难追得上他们得步伐。

    我军能击败他们,但是想彻底消灭他们却不可能。他们可以躲到草原深处,休养生息后继续南下为祸边境,所以臣想问陛下,这次征伐北地,仗到底要打到什么程?”郭攸之问道。( )

第三百零七章 要和亲让你女儿去

    听到郭攸之询问,自己想将这场仗打到什么程,刘厚不假思索地道“当然是~捣黄龙,一举将这些异族消灭掉啦。”完还挥了挥拳头,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

    “抱歉,陛下,请问什么叫~捣黄龙?”郭攸之不解地问。

    “呃”正在踌躇满志的刘厚被口水噎了一下,这才想起,~捣黄龙这个词出自南宋的岳飞之口,现在的人还没听过,也还没有黄龙府这个地名。于是,解释道“喔,就是一打到他们的老巢去,将他们彻底消灭的意思。”

    “陛下,请恕微臣言,我们恐怕很难做到这一点。”郭攸之道。

    “为什么?难道我们的火器还打不过那些连铁器都缺少的野蛮人吗?”刘厚问道。

    “当然打得过,我军攻城野战都无往而不利,可是,塞外作战和中原作战不同,那里并没有城池可攻,也没有城池可守。也没有地形的优势或劣势,到处都是平坦的草原荒漠。

    而且我军多是步兵,鲜卑人都是骑兵,塞外之地广袤无边,他们可以在草原上来去纵横,我军就算大胜了却无法追赶,如果打输了却连逃都无法逃。”郭攸之道。

    “我们五个师的兵力从四面八方围攻他们,使他们无处可逃不≤v,就行了。”刘厚道。

    “根本围不住,草原上没有任何地形可利用,任何一个方向都可以逃。我们人再多,也不可能将人家的驻地围得水泄不通吧,只要有一丝的空隙,他们就能从中逃出包围圈,并迅速利用速的优势逃之夭夭。

    而且陛下别忘了,微臣刚才过,鲜卑所控之地,东西一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其国土之大,不在我朝之下。这些地方多数是苦寒之地,对于他们来,可以来去自如,对于我军来,就是寸步难行的险地。

    若然他们战败后,在这万里之地到处流窜,我们该怎么办?他们连粮草都不需要多带,去到那里抢到那里,也吃到那里。而我军不追不上他们,就算追得上,这么漫长得补给线就是个不可能完成得任务。”郭攸之道。

    “而且,就算我们占领了某地,也不能算是我们的土地,因为没有城郭可以凭依,也无法驻军,敌人可以随时抄路重新占领这些地方。反而会截断我军的后勤通道,使得前线部队变成孤悬于外的孤军。”邓芝也出来凑热闹道。

    “那怎么办?难道这个仗不打了?眼白白看着这些异族屠戮我们汉人?”刘厚气愤地道。

    “陛下,现在天下未定,的确不宜大动干戈。臣建议先用怀柔之策稳住这些异族,等平定了魏、吴之乱后,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再举倾国之力,一举平定这些异族。”这次发建议的是邓芝。

    “喔?如何怀柔?”刘厚问道。

    “历朝历代的做法无外乎两策,一是封赏,二是和亲。”邓芝道,“陛下可以分别封这三位鲜卑大人和乌丸首领为王,并将长城附近的草原赏赐给他们放牧。至于和亲”

    “至于和亲,不如就让邓大人的女儿出塞吧。”刘厚愤然地道。

    “这,这”邓芝被皇帝这一句话噎得不出话来。

    “怎么啦?邓大人,你不舍得自己得女儿到那苦寒之地,受那些满身腥臭味的野蛮人凌辱,怎么就舍得让皇帝的女儿去?”刘厚盯住邓芝问道。

    邓芝呐呐地道“微臣不是这个意思,只是微臣的女儿也不够资格和亲啊,和亲必须皇室之女才行啊。”

    “呵呵,真好笑,幸好朕还没生女儿,要不还不被你们这些混蛋给坑死了。你们倒聪明,用以一个皇室之女就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倒是轻松。反正再怎么选人,也不会选到你们头上,感情不是你们的女儿出去受苦,你们就可以随便提这样的馊主意是吗?”

    “这,这,微臣绝对不是这个意思”邓芝连忙辩解道。

    “不是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枉你们还是什么饱读儒家经典的大儒。是大儒的话就要做出表率来。邓大人你为天下读书人的表率,应该以身作则嘛。为国为民牺牲自己一家的幸福这种事不是应该你们来做吗?

    怎么就老让皇室来牺牲?不是有句话叫什么‘君忧臣辱,君辱臣死’吗?意思是,皇帝有麻烦了,大臣们要帮忙解决嘛,不知道朕这样理解对不对?现在皇帝的女儿有麻烦了,那是不是你们要帮忙解决一下?那让你们的女儿去代替皇帝的女儿出塞和亲有什么不对?”

    “这,这,微臣的女儿不够资格啊,人家鲜卑大人也不愿意娶微臣的女儿啊。”邓芝擦额头上渗出的汗水道。

    “你没试过怎么知道。朕在这里宣布,从今以后,我朝皇室的女儿绝对不出塞和亲,以后谁提出和亲的建议,就让谁的女儿去。此为定制,从朕开始,以后历代子孙都要遵从,否则朕这个祖先就不认他是我刘氏的后人。”

    刘厚这句话等于宣布从此废除了和亲制,群臣见皇帝难得的那么激动一次,都不敢再出声反对。刘厚之所以对和亲制那么反对,也是受后世昭君出塞故事的影响。

    昭君虽然对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团结友好关系作出了贡献,并且名垂史册,留芳千古,但是刘厚印象中的昭君出塞这一出戏的主基调就是凄凄惨惨,悲悲戚戚。

    这其实是可以想象的,从中原温暖繁华的花花世界,去到苦寒、落后的异域,以前遇到的都是知书识礼的翩翩君子,现在看到的都是茹毛饮血,n年都不洗澡、满身腥臊味的粗~鲁汉子,任谁能高兴得起来?

    也许有些公主心怀高尚情操,肯为了两族的和平和友谊做出牺牲,但那毕竟也是牺牲啊。刘厚不愿意让女人去为了国事牺牲,更何况是自己的亲人。

    他觉得保家卫国是男人的事,也许这有点大男子主义,但是,刘厚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有坏人来了,是男人就该拿起武器去和坏人搏斗。男人保护家里的财产和女人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

    牺牲女人的幸福去换取和平这算什么事?这种事就算是普通的老姓也做不出来吧。偏偏到了国家层面,就做得冠冕堂皇,还美其名曰“和亲”。( )

第三百零八章 封赏和资敌

    见皇帝一锤定音,永久性废除了和亲制后,大家也不再纠结于这个话题。邓芝道“陛下,即使不采取和亲之策,也还是可以采取封赏的方式,暂时稳住那些鲜卑人。”

    “封赏他们为王,赐予他们土地,这是资敌行为!这让敌人名正言顺地拥有了那些赐予的土地的所有权,而封赏他们为王则是帮助他们提高号召力。他们的声望高了,土地合法了,就更有利于他们聚拢部众,壮大势力。此法不智也。”刘厚断然否定了邓芝的提议。

    邓芝心里腹诽,这些所谓赐予的土地都是我们汉人无法到的不毛之地,也是别人本来就占有的土地,我们不过是慷他人之慨,或者只不过是将本来属于他们的土地,再“赐予”他们而已。

    这种利人又不损己的事情为什么就做不得呢?皇帝今天到底怎么啦?怎么到异族问题就变得那么激动,思考问题也那么不理智呢?

    他哪里知道刘厚的思想高早就跳出了这个时代的局限,考虑问题时,受到很多后世历史事件的影响。在他心目中,这些异族,要是不能彻底掌握,彻底被同化,就只有彻底消灭,绝对不会有第三个选择。

    “不但不能做出任何有利于这些异族壮大的封赏,就算刚才到的和亲f∽,,假如以后邓大人肯出女儿去和亲,以后也不能有过多的陪嫁之物。以往陪嫁的都是些书籍、工匠什么的,以后统统不能有。”刘厚还没等大家话,又补充了一句。

    “请问陛下这是为何?”步骘终于捉紧机会问了一句。

    刘厚最喜欢这种捧哏性质的提问,中,每当主公笑的时候,总有一个人跳出来捧哏道“主公为何发笑?”然后主公就可以顺势一大堆很有“教育意义”的话。

    刘厚一很羡慕那些主公,身边充满了捧哏的角色,自己身边却一没有这种人,今天听到步骘的提问,心想,终于出现了一个捧哏的了。于是,顺着他的话头解释道

    “那些野蛮人原本只不过是茹毛饮血、还处于奴隶社会的野人,文化落后我大汉不知几千几年。可是一个和亲,就带去我中原的书籍和工匠,一下子就将他们的文明水平提高了几千几年。

    他们的生产力、技术水平和我们的差距一下子就缩了很多。要知道,生产力、技术水平是可以转化为战斗力的。得好听点,这叫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可以让对方多了解我们汉族的文化,得难听点那就是为虎作伥,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你们想过没有,生产力、技术都是可以转化为战斗力的,都是可以让对方变得强大的因素。他们从我们手中得到我们几千几年好不容易才研究出来的技术,短时间内就会变得更强大,这不是资敌行为吗?”

    “敢问陛下,这生产力、技术怎么转化为战斗力呢?”步骘继续问。

    步骘跟着刘厚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生产力这样的新名词他是知道什么意思的。至于生产力和技术能力怎么转化为战斗力,刘厚虽然没有对他过,不过相信以他的聪明才智,也肯定能想得明白。他之所以这样问,应该是继续扮演捧哏的角色,给机会皇帝表现他的聪明才智。

    刘厚看了他一眼,露出一个会心微笑,然后转头对大家道“这个问题很简单,例如,以前草原上的人都不会冶炼打铁,不会制造兵器,所以,他们的兵器不仅紧缺,而且质量低劣,这对他们的战斗力影响很大。

    可是,如果他们学会了我们的冶炼技术、打铁技术,就可以自己制造精良的兵器,那是不是就可以将他们军队的战斗力大幅提升呢?

    再例如,以前他们只会放羊,不会耕种,冬天一到羊很容易被冻死,粮食不够就会饿死很多人。可是如果他们学会了我们的农耕技术,又占领了适合耕种的地盘,那他们是不是以后粮食就充裕了。粮食不缺,他们就可以生育更多的人口,或者聚拢更多的人口。

    那样一来,他们的实力是不是就变强了?就算是医学书也不能给他们,原本他们很多人都要病死的,可是将医学书传给他们后,就可以额外救活了很多本该病死的人,那他们的人口是不是也因此增多了,他们的实力是不是也变强了?

    以后,他们用来屠杀我们汉人的武器,就是用我们传过去的技术制造的,或者干脆就是我们送给他们的工匠造的;他们进入汉地奸~**掳掠的战士就是我们送给他们的粮食,或者是我们教会他们种的粮食养育长大的;还有些战士本该病死的,却因为我们的医学书救了他们一命,而他们却反过来屠杀我们的姓。

    这不是自作自受是什么?这不是作茧自缚是什么?请各位想想,你们甘心这样吗?”

    邓芝不服气道“陛下,也许我们将我们的文化传给这些野蛮人,就可以教化他们,使得他们懂礼。他们懂礼了,不定就会改变那种一味只会烧杀抢掠的野性。”

    邓芝这种观点和后世很多腐儒的观点一样,认为可以用儒家经典“教化”那些异族,使得他们变成和中原人一样的文明人。刘厚心里犯嘀咕,这是多么幼稚的想法啊,怎么这样的人就能高居庙堂之上呢?

    刘厚道“邓大人此言不错,不如就派邓大人去教化他们吧?”

    刘厚此言一出,邓芝脸色都变了,这不是变相的流放吗?不是,不是变相,接就是流放。想起苏武牧羊的故事,邓芝连脸都绿了。

    “陛下,这,这”邓芝变结巴了,他也知道今天自己很不讨皇帝的喜,不知道为什么皇帝好像处处针对自己,但是却没想到皇帝那么狠,竟然想将自己流放。

    “哼哼,邓大人,你自己都不愿意去那些鸟不拉~屎的地方‘教化’那些野蛮人,怎样能要求别人去啊?不过你的也对,儒家思想的确是很‘了不起’的东西,那从今以后,但凡有外族要求我们送书籍、送文化的时候,就将儒家经典和佛经这些我们汉族的文化精华送给他们。

    其他设计技术、医学等实务的书籍一本都不可流出中原大地,工匠更是一个也不能让他们离开我大汉疆域。”刘厚道。( )

第三百零九章 小皇帝的“志向”

    听到皇帝这话,邓芝心里犯嘀咕,这皇帝怎么话的,一边又儒家思想了不起,一边又将儒家经典和佛经相提并论,这不是侮辱儒家吗?更关键的是,他刚刚完那些技术书、医学书和工匠可以令异族变得强大,禁止这些东西流出中原,转眼又主动要送给异族儒家经典。⊙,

    这是要将儒家经典弃之如敝屣的节奏啊。他这话隐含的意思是不是儒家思想不能让异族变强大?也即是靠儒术不能让一个国家变得强大?难道在皇帝心目中,儒家竟然还不如那些奇~**巧技的东西?这可是大大不妙的事情啊。

    不管邓芝心里的胡思乱想,刘厚继续道“好了,远了,我们还是回这次的战事,对于这次鲜卑、乌丸入寇,各位卿家还有什么意见?”

    步骘心想,刚才邓芝提意见,被你呛了一肚子气,谁还敢再提什么意见。没想到,他刚想完,就有人将自己的想法出来了,话的正是一没吭声的司马懿

    “陛下,微臣以为,可以将各地的兵力紧急~抽调到那些异族为害最严重的几个地区,寻求他们的主力好好打上几场仗,将他们彻底打痛、打怕。

    虽然,现在想将他们赶尽杀绝的确不现实,但是最起码可以将他们赶出长城以外。然后我们就可以用一部分军队依托长城坚守,同时将大部分兵力抽~出来,先将魏国和吴国收拾掉。等这两个伪政权被消灭后,再回过头来慢慢收拾这些异族不迟。”

    司马懿一没话,却是在心里暗暗揣摩皇帝的心意。在他终于确定了皇帝对异族的态后,才开始发言。按照目前的天下大势,想完全按照皇帝的心意,深入草原,彻底将这些异族灭掉是不可能的。

    那么,就要想一条既能让皇帝接受,又是目前的军力条件可以实现得了的对策出来。而司马懿提出的这个策略,就是基于这样考虑的一条两全其美的计策。

    “嗯,司马卿家得不错,好好教训他们一顿,暂时将他们赶出长城以北去。现在的确是没办法完全收拾他们,算是便宜他们了。等我们腾出手来后,朕必然要将北边之患彻底解决。”刘厚道。

    除了司马懿外,其他几人都面面相觑,皇帝这个志向,貌似也太大了吧。就算强如汉武,也不过是击败了匈奴,令到匈奴衰落而已,但是却始终没有办法完全解决掉北地的边患。

    先不匈奴的残余势力继续时不时犯边,匈奴衰落后,又有其他种族占领了匈奴的地盘,代替了匈奴原来的角色继续对边境造成危害。这就叫一鸡死一鸡鸣。

    草原始终不是适合汉人生存的地方,就算耗尽倾国之力跑去草原,将敌对的异族赶尽杀绝也没有用,因为仗打完之后,汉军始终是要从草原撤军的,汉人不可能长期占领这些苦寒之地。

    这就等于为其他草原民族做了嫁衣。其他民族趁这这个势力真空期崛起,接收了原来那个被汉军打败的民族的一切,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他们就会逐渐壮大起来。

    等他们的力量足够大的时候,他们就会对原来臣服的汉人举起了屠刀,他们就会在**与野性的驱使下,变成与这片草原前一任主人一模一样的匪徒、饿狼。

    而且他们觉得自己这样做是天经地义的,浑然想不起,以前他们也是被那些草原霸主欺压的角色。现在,他们反过来欺压、掠夺其他弱民族,包括汉族却觉得理所当然。

    郭攸之等人对历史都有很深的了解,对于草原上的势力变迁也略有了解,所以,他们都很不看好皇帝的这个“志向”,甚至担心皇帝将来会为此赌上了整个帝国,他们对视了一眼,都露出了担忧之色。

    不过他们都明白,现在想劝皇帝放弃这个“不切实际”的“理想”是很难的,由他刚才对邓芝的批判和冷嘲热讽就知道,现在谁敢提反对意见谁就撞到枪口上。

    幸好,司马懿的提议很有可行性,他们认为这可以作为对草原部族作战的最终目标。当然,皇帝肯定认为,这只是第一阶段的目标。既然大臣们的作战目标和皇帝的第一阶段目标是一致,那么双方就可以暂时搁置争议,先同心协力将这个目标实现了再谈其他。

    于是,君臣们暂时成了共识,开始商讨具体的作战方针。郭攸之提出,虽然不可以和亲和封赏这些异族,但是,不妨碍派人进入草原,去做些挑拨离间的工作。

    他认为,鲜卑三部,加上乌丸一共四股势力,这四股势力并不齐心,他们不但不团结,相反,各部之间还存在很多矛盾,甚至彼此之间是死敌的关系。

    朝廷大可以利用他们之间的关系,行那合纵连横之策,挑拨他们,使他们的矛盾激化,让他们自相残杀,这样一来,汉军攻打他们时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刘厚一听郭攸之的提议就很感兴趣,他一向喜欢这种四两拔千斤的打法,能用计谋轻松解决的问题,怎么都好过牺牲士兵的生命打生打死才能换来的结果。

    只不过想这些计谋都属于“高级智力活动”,对于他的智商来难不,所以平时他都是依靠这几位谋士来出谋划策,很少由他自己亲自去想那些谋略(或者叫阴谋诡计)。

    郭攸之得到刘厚的赞同后,精神一振,道“臣曾经听闻步根和轲比能素来不和,两族争斗不断,这就是我们可以利用的一个契机。”

    刘厚听郭攸之娓娓道来,讲了一些鲜卑族的历史,才明白步根和轲比能的恩怨。要他们两人的恩怨,就要先他们的出身来历。

    原来,两人的出身很不相同,步根是鲜卑王族,他是檀石槐的后代,但轲比能只是鲜卑的一个部落的人,因为勇敢,执法公平,不贪财物,所以众人推举他作为首领。

    汉灵帝光和四年(11年)左右,鲜卑单于檀石槐死,其子和连继立,和连既无才又无勇力,性格又贪婪又**~邪,加上他处事不公平,贪桩枉法,根本就不是一个做首领的料,最终弄得众叛亲离。

    灵帝末年,和连在劫掠汉朝北地郡县的时候被人射死。因为他的儿子骞曼年纪太,由其兄长的儿子蒲头取代,成为部族首领。( )

第三百一十章 乌丸校尉田豫

    后来,蹇曼长大后,与蒲头争夺权力,导致鲜卑部众离散。再后来蒲头死了,他的弟弟步根成为部族首领,但是,这个时候,代郡以西的鲜卑都已经叛离,代郡以东的中东部鲜卑也分裂为三个势力集团,分别是步根、轲比能和东部鲜卑素利、弥加、阙机等。

    这样一来,步根就和其他两个势力集团天然上有了仇隙,因为,站在他的角来,他才是整个鲜卑民族的最高统领者,他才是鲜卑的王。可是,轲比能和素利等部族却不听他的调遣,甚至还和他作对。

    对他来,这些不听话的部族就是叛逆,其实质和汉末的各股割据军阀势力是一样的。大汉进入三国时代,实际上鲜卑也是处于三国时代。步根等于是蜀汉,有着刘氏宗室的名头,却只能偏居一隅。轲比能和素利相当于魏国和吴国,别听命于你,不攻打你就不错了。

    当然,其实不止三股势力,草原上存在大大很多个部落或者叫部族,他们或联盟起来,或**自主,相当于各个割据军阀,这里的三股势力是因为这三股势力比较大,影响比较广,而其余的势力实力比较弱,暂时忽略不计而已。

    草原上的各股势力不但不会守望相助,反而会互相攻伐,互相吞并。在互相吞并的⊕7,过程中,有些势力会脱颖而出,实力会像滚雪球一样逐渐壮大起来。到了最后,总有一位英主,消灭、吞并所有的势力,统一草原。每到这个时候,就是中原皇朝、汉族姓饱受磨难的时候。

    这样的过程在草原的历史上不断地重演,扮演这部大戏的民族换了一个又一个,有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回鹘)、维吾尔、黠嘎斯(柯尔克孜)、哈萨克族、契丹、蒙古、肃慎、女真、满族等等。

    不管这些民族怎么换,怎么变,但是剧情总是差不多,草原上的政权也存在分崩离析和逐渐统一的过程。幸好,现在并不是鲜卑大一统的时候,檀石槐统一鲜卑时,鲜卑的实力最强,现在已经分崩离析了。

    对于步根来,轲比能除了因为不肯听命于他这个“鲜卑王”而结仇外,还因为一件事使得双方的仇恨加深

    三股势力中,步根是比较亲魏的。这是曹操的功劳将他们打服帖了。步根的中兄扶罗韩也拥众数万成为“大人”。建安年间,轲比能也通过阎柔向朝廷进贡表示臣服。

    公元21年(建安二十三年)四月,代郡北乌桓能臣氐等反叛,请求归顺扶罗韩。扶罗韩统率一万多骑兵前往迎接。到了桑乾县后,能臣氐等人商议,扶罗韩部队威信并不很高,恐怕不能成就事业,于是另外派人向轲比能送信请附。

    轲比能马上派万余骑兵前来迎接,并与能臣氐一起对天盟誓。轲比能于是在宴会上杀死扶罗韩。扶罗韩的儿子泄归泥及众部下都归顺了轲比能。步根因此更加仇视轲比能。双方也因此爆发了连番的大战。

    听完郭攸之细细述鲜卑各部的恩怨之后,刘厚也认为挑拨离间之计大有可为,于是问道“此计可行,不过此事关系重大,不知谁人可以担此重任?”

    这件事情起来轻松,做起来却不容易,还要冒着生命危险与胡人交涉,必须要一个有勇有谋,且对胡人各部族很熟悉的人才能胜任。蜀军中也并非没有这样的人,眼前的郭攸之就是其中之一,可是这样的人对于朝廷来又很重要,刘厚不舍得让他们去冒这个险。

    郭攸之见时机已到,进言道“微臣举荐一人,必能成就此事。”

    “喔?是谁,郭爱卿快快道来。”

    “微臣举荐的人姓田名豫,字国让,乃代郡太守。此人还有一个名号,叫乌丸校尉。当年乌丸能臣氐等反叛,正是此人领兵击败乌丸的乱军,最后连来增援的鲜卑轲比能部也被他打败,轲比能被逼逃往塞北。

    此人有勇有谋,对付胡人又有丰富的经验,正是执行这次任务的最佳人选。”郭攸之道。

    “喔,这个人是魏臣?他肯帮我们吗?他现在何处?难道已经做了我军俘虏?”刘厚皱着眉头问道。

    “启禀陛下,代郡并没有落入我军之手。我军行进到涿郡时就遇到乌丸骑兵,与之大战一场后,就停止了继续北上。而代郡在涿郡以北,所以我军并没有攻伐代郡。自然,田豫也没有做我军的俘虏。”郭攸之道。

    “那么,我们要先劝降田豫,等他归降后才能为我所用了?若是他不肯归降,或者不肯接受这个艰巨的任务怎么办?”刘厚道。

    “陛下无需担心,田豫昔年和先帝有旧,若陛下肯手书一封信给他,跟他诉一下他和先帝当年的交情,然后再好言相劝,想必他会答应为陛下效命的。

    而且,据微臣了解,田豫此人与胡人周旋多年,战功赫赫,他的心愿就是北逐胡人,安靖北疆。若陛下任命他继续对付胡人,他必然莫有不从。”

    原来,当年刘备投奔公孙瓒的时候,田豫年纪还,曾经托身于刘备,刘备非常看重他。后来刘备任豫州刺史,田豫以母亲年老为理由请求回乡,刘备涕泣着与他告别,“只恨不能与君一起建立大业。”

    刘厚了解了自己那位便宜老爹当年曾经与田豫失之交臂的历史后,当即不再犹豫,亲自提笔写了封情真意切的信,选了位能言善辩的官员作为宣旨使,持节,带着任命的圣旨和官印,快马加鞭、日夜兼程赶去代郡劝降、封赏田豫。

    劝降田豫然后让他去行挑拨离间之策,这是一项很耗费时间的事情,眼下是指望不上了。现在当务之急是马上出兵和那些胡人干几仗,将他们打痛打怕,尽量将他们往北方赶。

    这是解民于倒悬的头等大事,北方边境附近的姓正在遭受他们的荼毒,日夜盼望着王师早日到来解救他们。所以,刘厚马上下命令,将之前奔赴各地到处去“劝降”各郡县的五个师兵力全部调往北疆,准备和胡人打一场倾国之战。

    这五个师经过几个月的拉练,期间也或多或少地打过几仗,现在差不多已经训练完成了。当然,他们还需经过大战的考验,才能脱胎换骨变成真正的精锐。而现在北方的胡人正为他们提供这个试炼的机会。( )

第三百一十一章 第八师成军

    现在大部分原魏国的地盘都已经被接收了过来,还剩下少量的地盘也不能放过。 将五个师的兵力抽调北上后,剩下的地盘接收工作刘厚打算让朱褒去做。

    上一次刘厚分封各大师长时漏了他,最后迫于无奈只好让他做了许昌城守备师的师长。这个官职实际上比其他五个师长的地位还高,可是这家伙却偏偏不乐意,他一味吵着要到前线去打仗。

    刘厚无奈之下,只好忽悠他,说让他身兼两个师的师长,那个第八师只要成军,就放他出去打仗。第八师其实是个子虚乌有的师,只有个番号,除了他这个师长外,一个人都没有。可是,朱褒却不这样认为,毕竟古代人都认一个死理:君无戏言。

    皇帝讲出来的话就是真的,怎么可能是开玩笑的呢。于是,他利用这个番号,在许昌及附近郡县大肆招兵买马。由于魏国和蜀汉大战连连,虽然刘厚已经尽力让手下官员安顿流民百姓,但是还是不可避免有些人是照顾不到的。

    又或者有些身强力壮的人并不满意官府的安排,想有更好的出路,还有一些干脆就是原来魏军的溃兵,他们当惯了兵,不会干其他得营生,这些人都成为朱褒招募士兵的兵源。

    蜀军的待遇是出了名的好,打仗的伤亡率却是低得不可思议,这也是让大家踊跃报名参军的主要原因之一。刘厚也没想到,朱褒竟然在短短一个月内就招够了一个师的人手。

    人都招好了,刘厚自然是不能反悔的,无奈之下,只好拔给他武器装备和军费,这个原来子虚乌有的第八师就这样被朱褒从无到有拉了起来。这多亏了朱褒之前做了很长时间的后备部队师长,对于征兵选兵练兵都很有心得。

    当然,第八师能那么快成军,也不是凭空变出来的,朱褒利用职权之便,将许昌守备师的一些精锐老卒调过来,升任他们为基层军官,以他们为骨架,这使得第八师得以迅速成军。

    有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兵带着,那些新兵很快就可以熟悉军伍生活。朱褒显然对这个新的师很上心,这几个月来,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训练这个师上。

    在火器暂时还无法配备给他们的情况下,他甚至不惜将许昌守备师的武器装备“借”过来给第八师训练,还常常举行两个师之间的实战对抗演习,他要用守备师这支全hong军最精锐的部队作为磨刀石,将他的第八师磨成一把锋利的尖刀。

    所以,第八师成立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短短几个月就已经成为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当然,只是训练有素而已,没有经过战火考验的军队,永远也不能称之为精锐。

    可是,刘厚让朱褒去接收剩余的郡县时,朱褒再次拒绝了皇帝的命令,他拒绝的理由是:想到北方前线去打胡人。对于这个求战心切的下属,刘厚也不好太苛责他,只好好言相慰。

    刘厚拿出他忽悠人的本事,继续忽悠朱褒,他先是跟朱褒说,草原的胡人都是好勇斗狠之辈,并不好对付,现在第八师的训练程度还不够,如果现在让他们贸贸然上战场,可能会吃个大亏。

    还不如趁着现在去接收地盘的机会,将部队再深度训练一下呢。毕竟到各地去接收地盘就要长途行军,正好可以当作长途拉练,说不定遇到不肯投降的,还可以打上几场仗。

    这样等一年半载后,地盘接收完了,部队也练成了精锐,到时候就可以拉到北方去和胡人好好干仗了。刘厚跟朱褒说的第二个理由是,以后到草原上打仗,机动能力很重要。

    毕竟草原广袤无边,经常要远距离行军,第八师都是步兵,机动能力太差,暂时无法适应这种远距离的行军。这次长途拉练,不但是要锻炼部队远距离行军的能力,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沿途收集各种骡马车辆。

    毕竟人力怎么都比不上畜力,尤其是hong军这种非常依赖后勤运输的部队,交通工具很重要。所以一定要尽量多地收集各种交通工具,这样才能适应将来草原作战的需要。

    之前其他五个师到各地接收地盘时,就已经在做这件事,现在经他们接收的地盘上,所有的骡马车辆几乎已经被搜刮一空。当然,hong军是一支秋毫无犯的军队,他们征用这些交通工具和牲畜都是会付出合理报酬的,并不会出现强抢民财的情况。

    刘厚告诉朱褒,将来在草原上作战,海量的粮食弹药武器等战争物资要依靠大量的畜力车辆来拖拉,甚至有条件的时候,连士兵也可以乘坐这些车辆。所以,他要求朱褒先要准备足够的交通工具,才可以到北方和胡人作战。

    刘厚之所以这样对朱褒说,并非忽悠他,而是他想起了以前去内蒙古旅游时,听导游说过,蒙古人横扫欧亚大陆,除了他们的骑兵厉害之外,勒勒车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勒勒车又名大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勒勒”原是牧民吆喝牲口的声音。勒勒车因常以牛拉动,故也叫蒙古式牛车。

    勒勒车是为适应北方草原的自然环境和蒙古族生活习惯而制造的交通工具,其特点是车**车身小,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于草地雪地沼泽和沙漠地带运行,载重数百斤乃至千斤,用牛拉马拉骆驼拉都行。

    由于游牧民族迁徙不定,车子成为其交通必需,战时还常用作驮运军队辎重的战车。中原没有草原民族那么多马,全军骑兵化显然是不可能的,那就只能用车了。

    一辆车用一匹牲口拉着就能走动,这匹牲口既可以是马,也可以是牛驴骡。骆驼当然也是可以的,不过在中原地区骆驼更是稀少,这个就不用考虑了。

    马匹也一般不用来拉车,因为马一般都被征用到斥候队或者骑兵部队去了,不过也不是绝对的,有些老弱病残的马已经无法做战马了,它们会被淘汰下来拉车。

    牛在中原可是战略资源,它们是非常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所以,一般也不能征用到军队中去,否则会大大影响到农业生产。除非是侵入敌国领地中,那时候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抢掠敌国的牛,否则一般统治者是不会做这种渴泽而渔的事情。

    所以,从民间能征集到的用于拉车的牲畜就只剩下驴子和骡子了。这两种牲畜虽然体力偏弱,能拉动的货物重量都比不上马和牛,不过胜在数量较多,聚少成多的情况下,也能大大缓解hong军的运力不足问题。( )

第三百一十二章 鲜卑人的游击战

    刘厚的第二个意思就是让朱褒一边接收地盘,一边将各地的骡马、车辆征收上来,组成一支庞大的车队,作为出征草原的准备。刘厚告诉朱褒第三个现在无法让第八师去草原打胡人的理由是武器装备问题。

    现在第八师还只是个冷兵器师,虽然训练的时候,朱褒借来了许昌守备师(也叫近卫师、羽林军)的火器,但是,他们一出征,这些武器都要还回去,他们就会重新成为一只纯冷兵器部队。

    不过刘厚答应他们,让他们先去完成接收地盘的任务,等他们接收完所有地盘后,新的枪?支弹药也该生产出来了,到时候就可以给他们配发齐所有的火器,让他们全副武装到北方打胡人。

    刘厚这一下解释得很清楚了,可是朱褒还不甘心,他道:“可是陛下,现在剩下没接收的地盘都是路途遥远的地方,等我们接收完后,恐怕胡人都被那五个师灭掉了,到时候哪里还有第八师什么事?”

    “呵呵,朱爱卿不用担心,朕保证有仗给你打,而且有很多仗,到时候一定打到你厌倦为止。”刘厚道。

    “真的?陛下您没骗我吧?”

    “君无戏言,朕怎么会骗你。实话告诉你,这次他们去打胡人,按计划只推进到长城一线,然后就退兵回来,这之后的主攻方向还是在魏国和吴国。等收拾了这两个国家后,再继续打胡人。

    长城以外的朔方、云中、九原,还有东北方向的辽东、辽西,甚至扶余、高句丽这些地方都是要打的。你想想,这么多地方,还不够你打的吗?”

    “那陛下要保证,以后打这些地方可不能少了微臣的份。”朱褒道。

    “放心,到时候朕一定让你打个够。”听到朱褒口气终于松动,刘厚也松了口气。这个朱褒真难缠,自己就像哄小孩子那样,哄了半天才终于搞定他。

    就在刘厚将朱褒哄去接收地盘时,远在并州晋阳的第一师师部正在召开军事会议。晋阳就是后世的太原,当然,现在也是有太原这个名称的,叫太原国,这是一个郡国,行政级别上相当就是一个郡,其治所就在晋阳。

    张苞率第一师占领了晋阳后,就停止了前进的步伐,在这里和鲜卑步度根部对峙了起来。这段日子双方摩擦不断,大仗没有,不过小仗打了不少。

    鲜卑人很狡猾,他们在最初遇上第一师时,冷不防被火~枪打死了几百骑后,就学聪明了,他们从不和hong军正面接触,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性优势,和第一师打起了游击战。

    第一师来了,他们远远看见了就跑,等第一师的士兵撤了,他们又跑上来抢掠。他们都是骑兵,第一师除了一些斥候外,都是步兵,根本追不上这些滑溜无比的蛮子。

    这种打法,第一师的士兵固然没什么损伤,可是附近的百姓就遭了秧。鲜卑骑兵不敢打汉军的主意,但是对于汉民却毫不手软,入了汉地一路烧杀抢掠。这些穷疯了的叫花子军队见到什么都抢,只要能带走的就绝对不会留下,带不走的就烧掉。

    金银财宝自然不用说,粮食也是重点,就是一些日常用具也不放过。铁锅菜刀那都是一些好东西,草原上最稀缺就是铁器,很多牧民家里连口铁锅都没有,说他们是叫花子真没叫错。

    当然,人口也是一种资源,对于汉人百姓绝对不会放过,反抗的自然是杀掉,不反抗的就带走。他们都知道汉人是会种田的,还有些是有手艺的,这些人他们都要掳回去当奴隶,帮他们种田,帮他们干活,帮他们生孩子。

    这些野蛮人除了放羊,就会打打杀杀,文明程度还停留在原始社会,什么技术活都不会干,种田这么先进、复杂的生产方式他们自然是不会的。其他如打铁、织布、木工等等“高科技”行业就更不用说了。不过抢了些汉人奴隶回去,一切就都解决了。

    汉人文明程度高有什么作用?那些文明人还不都得服务于他们这些野蛮人。这是草原民族普遍的想法。在他们的奴役下,这些汉人奴隶每天都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

    有一句话比较适合形容他们: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干得比驴多。不过其实这句话其实还是不足以形容他们,因为猪虽然吃得差,但是好歹能吃饱,可是他们吃的不但差,而且那点食物还根本远远不够填饱肚子。

    而且,上述动物处境虽然不好,但是不会被人虐~待、侮辱,可是这些奴隶却是动不动就被毒打、虐杀,侮辱就更不用说了。相对于男人,女人就更惨了,那些动物特性还没完全消退的野蛮人,面对一群毫无反抗之力的女人时,会发生什么就不用我多说了。

    不过,奴隶们其实和上述动物还是有些共通之处的,那就是随时都可以成为这些原始人的口粮。如果粮食不够,这些野蛮人可是会吃人的,他们对于吃人一点也没有心理障碍,还美其名曰“双足羊”。

    在他们眼里,汉人奴隶就是他们养的两只脚的羊,随时都可以宰来吃掉,宰个人来吃和宰只羊来吃没有什么区别。可想而知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那是一群怎么样的野蛮人,那些汉人奴隶的处境是多么的凄惨。

    眼见对鲜卑人的无赖战术束手无策,甚至连附近的百姓都保护不了,第一师师长张苞这些天心里着急上火的,嘴上都急出一个大燎泡。为了打破这种困境,这一天他召集了团以上的军官和参谋部一起,在师部开起了军事会议。

    张苞首先让人汇报了一下最近的战况,站起来汇报的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这个外表文质彬彬的年轻人叫张斌,是师参谋部的一位参谋,刚从大汉龙腾学院毕业没多久。

    这次在许昌组建五个师的时候,刘厚正式将参谋制度确立了下来。以前刘厚虽然也给各支部队派遣参谋人员,协助军事主官谋划、分析军情、处理文书工作。

    可是这些参谋却只是类似于幕僚的角色,而且也没形成制度,有些部队的参谋多有些部队的少,甚至有些部队是没有参谋的,很不规范。不过像兀突骨那样神经比较粗大的人,是必须要有几个读书人帮助的,否则他部队里很多事情他都处理不过来。

    现在参谋制度确立,每个师部都有参谋部,设有参谋长一人,参谋若干人。下面的旅和团就没有参谋长了,只有作战参谋若干人。这些参谋主要来源于军事学院的毕业生,也有一些是原来的幕僚,或者称军师。

    之所以用若干人这个极不精确的字眼,那是因为虽然已经有不少学院的毕业生,但是人才还是供不应求。很多部队都无法按规定的编制配足人手,所以有些急需的部队(如兀突骨部队)就配置多点,有些部队就只好先暂时欠着,等以后有合适的人了再配置过去。

    ( )

第三百一十三章 装备碾压

    这些参谋和之前那些做思想工作的参军又有所不同。参军相当于政委+监军+副军事主官+军法官。而参谋是军师+副军事主官+军事主官命令的传达与监督贯彻执行者+情报分析员+文书+秘书+

    好吧,说回人话,参谋就是参与谋划军机,协助军事主官制定作战计划、指挥部队行动、管理和训练部队的军官。德军有句话:“聪明又懒惰的人,适合当司令官,聪明又勤快的人,适合当参谋长,愚蠢又懒惰的人,可以被支配着使用,愚蠢又勤快的人,就只能叫他滚蛋了”。

    所以,有了参谋制度后,军事主官就很舒服了,他只需要提出作战设想和大体方向,而具体的作战计划的制定和人员,后勤,物资等等这一切具体的安排都需要由参谋们来决定,参谋长就是一个总负责人,军事主官的所有设想都需要参谋长及他手下的参谋们来替军事主官完成。

    又扯远了,回到会议现场,只见那个年轻的参谋张斌向帐中各位上官团团施了个礼后开始介绍这段时间的作战情况。

    这段时间,双方的大军基本上都没有动,交战的双方都是斥候。第一师的主力是步兵,根本追不上鲜卑的骑兵,出了城也不过是郊游而已,根本不可能寻找到敌人的主力决战,所以这段时间他们都驻扎在晋阳城内休整。

    当然,张苞也不可能就这样闲着,他将所有的骑兵都派出去当斥候,不是有句话说:能对付骑兵的只有骑兵吗?所以张苞把军中所有马匹集中起来,将军中所有会骑马的人也挑出来,组成一支约千人的骑兵队伍。

    这些骑兵每三十人为队,也即是一个排的编制,在城外一百里的范围内到处巡视。看起来一千人的骑兵好像很多,其实少得可怜,因为作为斥候,十二个时辰都要有人在城外巡逻的,所以,这一千人还要分成三班,以三班倒的制度轮班。

    也就是说,每次出动的斥候也不过三百多人,对于方圆百里的范围,这点人撒出去连点波澜都溅不起来。也幸好人少,才没引起鲜卑人的足够重视,没有派大军去围剿。

    这些斥候小队遇到小队的鲜卑人就上去交战,遇到大队的人马就果断逃跑。当然,鲜卑人其实也是这种想法,所以,双方都是滑溜无比,战术如出一辙,战斗经常一沾即走,战果自然也就小得可怜。

    不过总的来说第一师的战果比鲜卑人?大很多,这都是占了装备的优势。第一师的斥候的远程武器有马弩、骑兵弓等,中程武器,也是群杀性武器有霹雳雷,近身武器有马刀、三~棱~刺等。防御装备有头盔、板甲等。

    这些头盔和板甲可不同于藤甲,而是用钢铁冲压出来的高级货。随着“工业部”对水力的研究开发利用,现在已经做出很实用、功率很大的水力冲压机,可以将板甲一次性冲压成型。这使得蜀国的装备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现在军中像斥候这样精锐部队已经可以配备钢铁板甲了。当然,这种板甲并不是全身板甲,只是半身甲而已,说白了就是几块被冲压成适合人体某些部位形状的薄钢板。

    这些薄钢板边缘有些小孔,用牛筋穿过去,就可以将各块板甲之间连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甲胄,然后或绑或挂固定在身上。

    如果由上到下看一名斥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顶头盔,也可以叫兜鍪,形状和后世的军用钢盔差不多,不过是用薄钢板做成的,比后世那种能挡子弹的钢盔薄多了,因为这个年代hong军的敌人都用冷兵器,不需要用它们来挡子弹。

    头盔的两侧下缘各有两个孔,将皮带穿过这些孔就做成绑带,再将绑带在颌下系起来,就可以将头盔很好地固定在头上了。这种头盔结构很简单,制作也很容易,但是防护效果却很不错。

    除了战斗时用来保命之外,士兵还发现这种头盔有一个“副作用”,那就是将它反过来,当成铁煲用来烧水煮饭。事实上的确有人那么做过。特别是斥候出动的时候带的都是干粮,有时候因为执行任务,一连几天都无法吃顿热的。有些人在歇脚的时候,就试过用头盔煮热水喝,甚至加热干粮来吃。

    不过,这么硬~邦~邦的东西就这样顶在头上肯定是很不舒服的,所以聪明的士兵会在里面垫上几层麻布,作为缓冲材料用。

    再往下就是两个护肩,被冲压成半椭圆形状,刚好可以扣在两边的肩膀上,以前如果被敌人一刀砍到肩上,很有可能被卸掉一条胳膊,现在运气好的话,啥事也没有,顶多肩部红肿几天,淤青一片。

    就算有那力气过人可以砍穿钢板的敌人,因为力气已经被卸掉大半,且刀会被卡在钢板里,所以一般来说刀入肉也不会很深,不怕像杨过那样会变成独臂人。

    双肩以下,前面是压成弧形的胸甲,后面是背甲,两者用数根牛筋穿过边缘的小孔绑在一起,这样整个胸背部就像被装在一个铁桶里一样,十分安全。胸甲比较长,可以遮到上腹部。

    腹部以下就没有再用铁甲了,只是普通的皮甲。因为腹腰部经常要活动,如果也穿上硬~邦~邦的铁甲会严重影响活动,甚至连弯腰都无法做到。这就严重影响了骑兵作战时动作的灵活性,不利于作战。

    而且省了这一部分的铁甲,也可以减轻重量,节省甲胄的成本。军械制造部门专门统计过骑兵受伤的部位,发现多数伤在上肢、肩部、胸~部和上腹部,伤在下腹部的很少。

    于是,在投入和产出之间权衡过之后,他们选择舍弃了腹腰部的铁甲,改为用皮甲。

    由于有这些装备的优势,在起初的交战中,第一师的斥候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双方的斥候相遇后,往往先互射弓弩,鲜卑人的确精于骑射,可是,再精于骑射,射速也没有马弩快。

    马弩可是可以连射五十箭的变~态武器,用马弩和骑兵弓对射,就像用冲锋枪和手枪对射的效果一样。加上第一师斥候身上的防具同样变~态,鲜卑人射~出的箭射~到他们身上的板甲上,和挠痒痒差不多,所以战局通常是一边倒的。

    ( )

第三百一十四章 张家有子初长成

    第一师即使遇到几倍于几的敌人也敢上去拼一拼。加上他们还有霹雳雷这种划时代的东西,如果敌人过多,或者逼近的距离过近,他们就投掷霹雳雷,不但能杀伤敌人,还可以惊扰对方的马匹,效果非常好。

    现在hong军中逐渐有一些拉线式的霹雳雷了,不过因为产量有限,成本也较高,所以一般只供给特种部队或者这种斥候队使用。因为骑在马上飞奔时风很大,很难点火,所以第一师的这些斥候出任务时,带的霹雳雷就是这种使用方便的拉线式霹雳雷。

    这种霹雳雷只要一拉线扔出去就是了,使用起来非常简单快捷,最适合在马上的骑兵使用。这些霹雳雷对鲜卑骑兵造成巨大的伤亡。有时候明明眼看就能将一些第一师的斥候包围、堵死,最后他们却是靠着这些霹雳雷硬生生地炸出一条血路突围出去。

    不过鲜卑人很快就学聪明了,尽量不近身和第一师的斥候肉搏,就算要近身也是将队形散得很开,避免扎堆被炸损失惨重。而且他们一见到敌人拿出那种黑色的铁疙瘩时,就有多远躲多远。这些方法成功地减少了鲜卑人的伤亡率。

    而为了应对第一师的斥候的马弩,鲜卑人的斥候现在一般都会配备一个小盾牌。小盾牌虽然无法遮挡全身,但是相对于用马刀来格挡弩箭,面积大得多的小盾牌显然效果更好。而且这些小盾牌也很简单和廉价,说白了就是一块木板加个把手而已。

    对于马弩这种穿透力较弱的弩箭来说,一块不用太厚的木板足够了。不过这一招很快就被第一师的斥候破掉,古语有云:“射人先~射马”,所以那些hong军斥候一看射人效果不佳,就转为射马。你盾牌挥舞得再快也无法遮挡那么大的一匹马吧,而且马匹的目标比人?大得多,很容易射中。

    鲜卑人自幼在马上长大,普遍骑术较好,尤其被挑选出来做斥候的,更是军中的精锐,就算马匹受惊堕马,他们大多数都可以在千钧一发之际进行一定的规避,避免被马匹庞大的身躯压住自己。

    所以被射中马匹的鲜卑人倒地后多数只伤不死。不过这一招虽然对鲜卑骑兵的生命威胁不大,却依然阴损无比,因为鲜卑人一身的战斗力都在马匹上。如果没有了马匹,他们十成的战斗力起码去掉了八成,有道是,落地的凤凰不如鸡,落地的骑兵同样也连步兵都比不上。

    关键是没有了马匹,失去了机动力,这些鲜卑人也就失去了威胁汉军的能力。第一师装备上远远压制着鲜卑人,鲜卑人仗着远超汉军的骑射技术和马匹素质拉近两者之间的差距。

    这段时间双方见招拆招,针对对方的战术和作战特点,不断想出应对的方式,加上大家都拥有高度机动性,都有“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游击战思想,所以前段时间的斥候战打得很热闹,双方各有损伤,汉军和鲜卑骑兵的战损比大概是一比五左右。

    表面上看起来,汉军占有压倒性优势,实际上如果继续这样打下去,第一师输定了。原因很简单,第一师全师才凑出一千骑的骑兵,而鲜卑人的骑兵却是用万为单位的,两者之间相差一个甚至是两个数量级。

    这段时间第一师已经损失了两百多名斥候,而鲜卑人起码被杀上千人。对于第一师的斥候队来说,这已经是四分之一的战损率了,可以说已经伤筋动骨了,但是对于那些烂命一条的鲜卑人来说根本无关紧要。

    说不定鲜卑的“大人”不但不会为损失上千人感到伤心,甚至还会因为少了上千张吃饭的嘴而感到高兴。第一师的高层都明白这个情况,这也是张苞今天召开这次军事会议的目的,他希望今天大家能商量出一个方法,改变目前的被动局面。

    陈述完前段时间的交战情况后,小参谋张斌又补充道:“除此之外,最近鲜卑人又有些新的情况。那就是他们派出来的斥候队,也许已经不能算是斥候队,或者叫游骑队更合适,每队人增加到三百人,正好是我军斥候队的十倍。”

    “嘶”帐中响起了众人的抽气声。不用解释,大家都明白鲜卑的意图:你不是装备好吗,你不是战力强能以一敌十吗?那我就给你十倍的兵力,让你去敌!看你是不是真的能敌得过我十倍的兵力。

    本来以现在斥候的消耗速度,第一师也坚持不了多久,更何况现在敌人将兵力增加十倍,到时候斥候消耗的速度肯定会呈几何式的增长。等这些斥候骑兵被消耗完,第一师就会处于完全被动状态,虽然有热气球还不至于完全两眼一抹黑,但是也相当于瞎了一只眼。

    hong军一向在信息上是全面碾压对手的,靠的就是天上的热气球,加上地面的斥候队,组成地空一体的立体化信息网络,如果失去了地面的支持,光靠空中侦察,肯定会缺失、疏漏了很多信息。

    “各位都清楚现在的形势了,现在我军处于非常不利的形势之下。我们hong军自成军以来,由西打到东,由南打到北,所到之处,所向披靡,从未遇到败绩。

    现在我们却被小小的鲜卑堵在这晋阳城中,再也无法寸进,作为陛下亲手创立的hong军最精锐的部队,本将觉得很羞愧。这是我们hong军的耻辱,也是我们第一师的耻辱。

    陛下曾有大志,说要:“直~捣黄龙、封狼居胥”。君忧臣辱,君辱臣死,身为臣子我们有责任为陛下分忧!所以,这次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打破这种局面,尽快实现陛下的梦想。”张苞站起来,挥舞着手臂,慷慨激昂地发表了一番演讲。

    军队的确是个锻炼人的地方,连张苞这样的毛头小子也已经长大成一位成熟稳重的将军了。他和关兴跟在刘厚身边南征北战多年,多少还是能学到点东西的。

    他们虽然没有上军校,却一直在军队接收最好的军事教育,而且有几乎无限的实践机会。话说回来,如果不是他们已经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刘厚也不会将他们提拔为一师之长。

    刘厚就算再任人唯亲,也不敢拿军队来开玩笑,军队那可是国家的利器,容不得半点马虎。张苞和关兴都当了很长时间的团长、旅长,一直表现良好,在各次大战中也是屡立战功,他们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 )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5172/ 第一时间欣赏重生之我是阿斗最新章节! 作者:我不是阿斗所写的《重生之我是阿斗》为转载作品,重生之我是阿斗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重生之我是阿斗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重生之我是阿斗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重生之我是阿斗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重生之我是阿斗介绍:
烂泥扶不上墙?穿越成刘禅刘阿斗,他偏偏要让烂泥上墙,弱蜀灭魏!
重生之我是阿斗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重生之我是阿斗,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重生之我是阿斗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