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耽美小说重生之我是阿斗TXT下载重生之我是阿斗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重生之我是阿斗全文阅读

作者:我不是阿斗     重生之我是阿斗txt下载     重生之我是阿斗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百六十七章 对乌丸的政策

    远在许昌的刘厚收到了田豫的消息,再次龙颜大悦。一年之内,鲜卑三大势力,两灭一降,着实出乎他的意料,也的确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惊喜。

    按照他原先的想法,因为汉军没有多少骑兵,所以对于草原的各胡人部落的侵犯,只能暂时隐忍,采取怀柔政策拖住他们。只要他们不在自己攻伐魏吴两国期间,大举南下中原捣乱就谢天谢地了。

    他根本没有想过短期内能解决草原问题。他原本的计划只是和鲜卑人打一仗,将他们打怕了,让他们不敢乱动,然后等自己一统中原之后,再腾出手来慢慢收拾他们。

    按他的预计,想要完全解决鲜卑人的问题,可能需要几年时间,因为战马的制约,这个过程甚至可能长达十多年。可真没想到自己这班手下能带给自己这么大的惊喜。

    他们在现在什么都没准备好的情况下,就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将鲜卑人的三大主力给搞定。现在草原上虽然还有很多鲜卑人的部落散布各处。可是,这些部落的规模都比较小,而且他们散布在草原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将他们拧合在一起。

    在这种一盘散沙的状态下,他们根本不可能对中原的汉人民族产生威胁。刘厚突然间发现,自己在北方竟然无事可做了。也就是说,现在到了可以高枕无忧攻伐魏吴两国的时候了。

    至于田豫提议的和鲜卑素利部一起出兵攻打乌丸,刘厚也有点心动,但是,对于这种国家大事,刘厚觉得还是不能草率下决定,于是,他召集了几位谋臣过来,一起商议这件事的处理意见。

    虽然已经从成都迁来了不少的大臣,但是,这次出席会议的人仍然是原来在hong军中召开军事会议时的班底,也即是三个臭皮匠和司马懿。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4个人就相当于明朝的内阁大臣,或者清朝的军机处大臣。虽然他们的官职都不算是最高的,但是,每逢遇到难以决策的大事,刘厚就会将这个小团体召集起来商议。

    首先由郭攸之将情况向各位做了一个说明,然后大家就展开了讨论。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次大家并没有产生意见的分歧,大家都一致认为,乌丸只不过是癣疥之疾而已,不值得让他们牵扯过多的精力。

    现阶段应该集中全力先解决魏吴两国的问题,尽快完成中原的统一大业为上策。司马懿又提议,可以将素利部五万骑兵调遣过来,作为仆从军跟随我大军征伐魏吴两国,这样我军将如虎添翼。

    刘厚一想也是,有了这五万骑兵,就可以抵消魏国虎豹骑兵速度上的优势了。这些鲜卑骑兵都是好勇斗狠之辈,虽然在纪律性、互相配合方面比正规的军队差了一些,但是,他们的个人作战能力非常强,只要稍加训练,就能成为一只强悍的骑兵队伍。

    用他们来对抗虎豹骑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如果再配合hong军的火器,想整死虎豹骑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虎豹骑被灭,魏军再也没有什么部队能抵挡得住hong军的侵略如火。

    退一步来说,就算不让他去对抗虎豹骑,也可以让他们干些累活脏活。再退一步来说,他们也是很好的炮灰不是。想明白这点,刘厚欣然同意了司马懿的提议。

    但是邓芝却对此事表示了担忧,他担心的是,如果将这五万鲜卑骑兵调走,那么北方草原就会变得很空虚。一旦乌丸来袭,那么素利部就会很危险了。

    司马懿打了个哈哈说不用担心这件事,可以让田豫出使乌丸,故技重施对乌丸进行劝降。即使他不能真的劝服乌丸归顺大汉,起码也能通过旷日持久的谈判拖住他们,使他们暂时忘记了南下侵扰大汉。

    只要等拖过这一段时间,hong军就能腾出手来,到时候就不是我们担心他们南侵,而是他们担心我们北伐的问题了。

    刘厚闻言大喜,田豫的三寸不烂之舌可真不是盖的,之前自己和他有过一番交谈,通过这次交谈刘厚也发现,这个人的口才极好,思维很清晰,头脑很灵活,大局观也很强,对于草原各部族的形势了解很深。

    更难得的是,他和胡人打交道的经验异常丰富,由他出马,必然可以完满地完成这个任务。刘厚甚至觉得,田豫比夸夸其谈的刘琰更适合担任外交部~长这一职务。起码刘琰对于周边局势基本上是两眼一抹黑的,这一点他就远不及田豫称职。

    至此,刘厚起了将外交部~长,或者说是大鸿胪这一职位转封给田豫的想法。不过现在还不着急,等他完成这个任务,再立一功,到时候以升任大鸿胪作为对他立功的封赏就最适合不过了。

    至于邓芝说的,担心素利部兵力空虚,恐被乌丸人趁机袭击,刘厚自动忽略了这段信息。开玩笑,那些鲜卑人被人袭击关自己什么事?自己日理万机、国事繁忙,那里顾得上那么多事情。

    素利部虽然已经归附了大汉,但是也还是胡人,两支胡人部落之间互相狗咬狗,刘厚才懒得理呢,让他们多死点人,以后自己清理起草原来还没那么费劲呢。

    当然,这是埋藏在小皇帝内心深处的想法,不可能公布于众,如果被别人知道自己不想办法保护自己的附庸势力,不顾他们的死活,以后哪里还有人敢投靠自己?

    计议已定便要依计行~事,郭攸之马上草拟好诏令,请小皇帝用了印玺,便派出传旨钦差日夜兼程赶到草原,将圣旨送到田豫手上。田豫立即招来了素利和各部头领,向他们宣读了圣旨。

    各位头领虽然很不愿意,但也不得不遵旨而行,他们陆陆续续召集起5万骑兵,连同进贡给朝廷的3万战马,和一定数量的牛羊,由素利亲自统领着这支不伦不类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南下许昌而去。

    而田豫却收拾好行装,带着新的圣旨和随从们北上草原,出使乌丸部落去了。与南下队伍的热闹不同,这一行十来人的队伍显得冷冷清清的,但是他们却肩负着比那支南下队伍更重要的任务。由于乌丸和大汉的敌对关系,他们所面临的凶险,甚至比南下打仗的队伍更大。

第三百六十八章 鲜卑蝗虫

    这一天早上,刘厚正在许昌皇宫的御花园里面锻炼身体,他锻炼身体的方法基本上就是做五禽戏和打太极拳。这两种拳法他始终坚持每天都要打一遍的。

    至于赵云教的枪法、高深武艺等,他是隔几天才会练一次,毕竟以后他主要就是生活在深宫中了,已经不用他上阵搏杀,武功再好也没有用武之地,加上政事繁忙,没有太多时间给他研习武艺。

    但是健身的功法他却不敢落下,虽然由于他的到来,这个世界的医学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整个医学体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他知道在他的有生之年,也不可能将大汉的医学水平推进到后世那种高度。

    生活在一个医学水平落后的世界,做好预防保健措施,保证自己身体健康,使自己少生病不生大病,是至关重要的事情。这个世界上没有神仙,没有三甲医院,也没有icu,这要是一不小心生了场大病,那可是没有人能救得了自己的小命的。

    所以,对保健的事情,他从来不敢马虎。除了每天都修习这两部流传千古的健身功法之外,他还很注意饮食卫生。另外他将一些名医都封为太医,有事没事就让他们帮自己检查一下~身体,调整一下饮食结构,讲解一些养生知识。

    正当刘厚练拳练得微微出汗的时候,突然听到内侍来报:郭攸之求见。刘厚却不停止手上的功夫,只是说了一个“宣”字,让人宣他进来。

    刘厚只有三位皇后,并不像其他皇帝那样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女人多得照顾不过来,所以他并不担心有其他男人进入后宫会导致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

    当然,也不是谁都能进后宫的,只有刘厚绝对信任的几位大臣,他才会在后宫接见他们。所以大臣们也以能进入后宫觐见皇帝为荣。

    没多久就听到匆忙的脚步声由远到近,刘厚刚好也打完收功站定,他接过一旁宫女递过来的毛巾,擦了擦汗,又接过另一个宫女递过来的茶水喝了一口,这才施施然转身对郭攸之道:“郭爱卿,是否有什么重要的事情?”

    郭攸之连忙躬身行礼,刘厚挥了挥手,示意他免礼后,又招呼他到凉亭里坐下回话。郭攸之也不客气,跟着刘厚进了凉亭,在刘厚对面的石凳上坐下才道:

    “陛下,鲜卑骑兵已经进入冀州境内,可是地方官反映,这一路上鲜卑骑兵为害不浅,给地方造成不小的滋扰,希望朝廷能想办法约束他们。”

    随着郭攸之的讲述,刘厚才知道,那些鲜卑骑兵,本身就没什么纪律性可言,他们在进入中原花花世界后,根本经受不起各种的诱~惑,虽然明着杀人放火的事情他们不敢做,但是,偷鸡摸狗这些暗地里的龌龊事情却没少干。

    一开始他们还是偷偷摸~摸干些坏事,到了后来,有些人胆子大来,甚至明抢当地百姓。除此之外,大军过境犹如蝗虫过境一样,将很多庄稼地给踩踏得不成样子,给当地百姓造成巨大的损害。

    汉人是农耕文明,中原地区密密麻麻的都是农田,这和草原上的环境相差很远。而那些鲜卑骑兵在草原上纵横驰骋惯了,进入中原后,对于沿着一条狭窄的小路鱼贯而行很不习惯,有些人耐不住性子,野性犯了就不管不顾地放马在田野上奔跑,于是,无数的庄稼就被马蹄踏坏了。

    “砰!”刘厚一巴掌拍在石枱上,全然不顾手掌被坚硬的枱面撞得生痛,他怒道:

    “岂有此理,这些胡人真是野性难驯,看来他们是欠收拾啊。传令给素利,要他约束好他们儿郎,如果再有这种事,杀无赦!让他们全部在官道上行走,谁再敢放马到农田上,照样杀无赦。离他们最近的部队是哪一支?”

    郭攸之答道:“第四师在渤海郡,离他们最近。”

    “命令第四师抽两个旅过去作为执法队,一旦逮住违反纪律的鲜卑人,立斩!”刘厚杀气凛凛地道。

    现在原魏国的地盘已经接收得七七八八了,第四师留下一个旅做些收尾工作绰绰有余,因此调走他们两个旅对他们的原计划并不会有太大影响。

    郭攸之答应了一句后,又道:“即使让他们走官道,经过几万匹战马踩踏过的路面估计也不能用了,所以,我们还是要安排人沿途去修路。”

    其实郭攸之还是算少了。胡人的骑兵不是一个骑兵就一匹马的。他们经常一人双马甚至一人三马,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马力进行长途奔袭。

    这一次,五万鲜卑骑兵进入中原,虽然不用高速行进,但是需要进行超长距离行军,所以他们基本上都是一人双马的。如此一来,五万骑兵其实就有十万匹马。

    加上进贡给朝廷的三万匹马和一些牛羊,整支队伍有二十多万头牲口。每头牲口四只蹄子,二十万头就是八十万只蹄子,被八十万只蹄子踩踏过的官道,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在蜀地的一些地方,现在已经开始修筑水泥路官道了,但是在这些新占领的地盘,官道还是以前那种土路。这些土路大风一吹就尘土飞扬,大雨一冲就泥泞不堪。

    又因为连年战乱,很多官道已经是年久失修,坑坑洼洼的,再被这么大量的牲口踩踏而过,很多道路甚至连路基都被毁坏,直接变成一片烂泥地。

    听到这里,刘厚心里暗叫亏大了,这次调鲜卑骑兵入关,似乎是做了一场亏本的买卖啊。这些鲜卑人打仗还不知道行不行,但是,他们对地方造成的经济损失,大得无法计算。

    不过事已至此,也没有后悔药吃,只能想办法补救了。于是,他问郭攸之:“爱卿可有什么应对之策?”

    郭攸之道:“臣有两策。其一,让鲜卑骑兵马上改道,不要让他们到许昌来了,让他们直接前往和魏国接壤的前线候命,以免他们进一步对中原腹地造成损害。其二,征发民夫修筑道路。”

第三百六十九章 司马懿的诡计

    听了郭攸之的话,刘厚感觉这事情比较重大,恐怕不是两人这样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的,于是,让人去宣司马懿、邓芝和步骘等人到御书房商议。他和郭攸之喝了会茶,估摸着几人差不多该到了,这才一起移驾到御书房召开“内阁会议”。

    几人商议了一会后,也基本同意了郭攸之的两策,不过在具体一些细节方面有点不同意见。按郭攸之的设想,是让鲜卑人改道向西,直接到虎牢关候命,等待大军集结完毕后,一起扣关而入,席卷整个关中。

    司马懿却提出,虎牢关下集结太多人马根本没有用,那个狭窄的地形根本无法展开队形,而且鲜卑人是骑兵,面对虎牢关那样的雄关根本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应该另辟蹊径,充分发挥其骑兵的优势。

    刘厚知道这家伙狡诈如狐,出的计策往往毒辣无比,作为他的敌人,往往应对起来很头痛,但是,作为自己人,简直爱死他那些阴谋诡计了。听到司马懿说有妙计,刘厚连忙请教,司马懿也不矫情,把他的想法一一道来。

    司马懿想法是,不要让鲜卑人再往虎牢关那边去挤了,让他们从北方进入并州,到晋阳和第一师汇合,然后再和第一师渡过黄河南侵关中地区。

    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避开虎牢关、函谷关、潼关等天下有名的雄关,作为一支奇兵直~插汉中。用这条路径进入关中,唯一的天险就是黄河、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等河流。

    可以想见,魏军一定会依河而守,防范来自北方的敌人。可是,整条河道那么长,魏军再多的兵力也无法防守得过来的,总能找到渡河的地方。

    原本,骑兵渡河是个很大的难题,但是,现在是冬天啊,在北方的冬天渡河简直易如反掌,原因很简单,因为北方的冬天很冷,河流会结冰,而且结的是很厚的冰层。

    厚厚的冰层别说是马匹踩上去,就算是笨重的大卡车开上去都没有问题。当然,也不能几万骑兵一窝蜂上去,只要按一定的秩序过河,就不虞出现危险。

    所以,司马懿这一招避实击虚的确很高明,避免了攻击坚固高大的雄关,轻易就能突入关中地区,使得魏国精心布置的“马奇诺防线”完全起不到作用。

    司马懿还提出,为了给他们制造机会,可以屯集重兵在虎牢关外,佯装大举攻城,吸引魏军的主力,为这支奇兵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众人都觉得这个方法好,虎牢关、函谷关、潼关这几个雄关虽然在hong军猛烈的炮火前未必能撑得住,但是,能避免蛮干就尽量避免蛮干,能省力就尽量省力这是刘厚一向的处世哲学,也是hong军的行~事准则之一。

    几人又就具体细节讨论了一下,将计划补全。计划是这样的:东线:由第二、第三师从虎牢关方向正面佯攻魏国,当然,说是佯攻,戏也不能做得太假,否则的话,就不能达到吸引魏军主力过来的目的了。

    他们的作战原则是在不牺牲或尽量少牺牲自己人性命的情况下,尽量多地给敌人和他们的设施造成损伤。具体来说,就是多用远程打击武器轰,多用炸~药炸,就是不让人命去堆。

    北线战场则由第一师伙同五万鲜卑骑兵,迅速而隐蔽地绕过北地的关隘城池,潜入关中地区,直取长安。当然,迅速和隐蔽这两个词有点矛盾,行动迅速自然动静就大,想做到隐蔽是很难的,尤其是几万人的大部队。

    所以,速度是优先考虑的事情,只要进军的速度不比敌人传递信息的速度慢多少,让敌没有多少准备的时间,也就算变相达到隐蔽的目的了。

    鲜卑人都是一人双骑的骑兵,速度自然是没问题的,第一师却是步兵,而且携带大量装备,速度上跟不上他们怎么办?

    在这个时代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给他们都配给马匹,将他们也变成骑兵了。第一师攻占弹汗山鲜卑王庭,第二师烧掉轲比能部,两场战役都缴获了不少战马。

    尤其是第二师灭掉轲比能部,虽然表面上好像将鲜卑人的一切都烧掉了,可是,最后轲比能带了几万人到南边的内长城请求投降,这些人也是携带着大量战马的。

    他们投降后,人被编成建设兵团,被拉去挖矿了,他们的马自然就被截留了下来,成为hong军的战利品。再加上素利部进贡的三万匹战马,刘厚手上一下子就有了十万多匹战马了。

    刘厚正头痛怎样饲养这十万多匹战马呢,现在第一师需要,正好拨给他们用。本来刘厚是想利用这十万匹战马组建一支庞大的骑兵部队的,连教官人选都选好了,就是赵云。

    他想让赵云按白马义从的标准去训练一支骑兵出来,到时候就可以纵横草原了。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现在马上就要开始伐魏战争,这些马还是先给第一师用用,等打完这一仗再说吧。

    第二师只有两万多人,按理说只用两万多匹马就够了,就算按鲜卑人的标准,一人双马,五万匹怎么都够了。

    但是第二师辎重却特别多,枪~炮火~药这些都是重量不轻的东西,还有藤甲、粮食等等,使得运输任务非常重。

    之前第二师行军都是用大量的车辆来装载运输的,现在改了用马匹来驼运,运输效率自然是大大降低了。现在用十万多匹战马,差不多一人四马的配置来运输、行军其实一点也不显得多。

    这样,第一师就可以拥有和鲜卑骑兵大概的行军速度了,说是大概,其实还是差很多的,毕竟鲜卑人从小就长在马背上,个个骑术精湛,他们骑马行军的速度自然不会低。

    但是,第二师中的大部分人之前都还是不会骑马的,直到打败了步度根部,缴获了大量战马,他们才开始利用这些战马轮流学习骑马。经过这段时间的训练,大家已经基本上学会了骑马,不过也只能说是会骑马而已,还谈不上什么骑术。

    毕竟训练的时间太短,他们也仅能骑在马上小跑而不至于掉下来而已,想让他们像鲜卑人那样驱马高速奔跑还是不行的。很多人跑得太快就会掉下来,就算他们能坚持住不掉下来,骑马跑久了,身体也受不了。

    策马狂奔看起来很威风,很好玩,可是试过的人都知道,那绝对是一件很累的活,不但身体会被颠得七荤八素的,就是那夹~紧马腹的双脚也是受不了的。很多人骑了一会马后,一下马就是双脚一软,瘫在地上起不来,因为双脚实在太累、太酸痛了。

生病请假

生病了,上吐下泻的,浑身无力躺在床上,不知道是不是吃错了什么,请假一天吧

第三百六十七章 对乌丸乌的政策

    远在许昌的刘厚收到了田豫的消息,再次龙颜大悦。一年之内,鲜卑三大势力,两灭一降,着实出乎他的意料,也的确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惊喜。

    按照他原先的想法,因为汉军没有多少骑兵,所以对于草原的各胡人部落的侵犯,只能暂时隐忍,采取怀柔政策拖住他们。只要他们不在自己攻伐魏吴两国期间,大举南下中原捣乱就谢天谢地了。

    他根本没有想过短期内能解决草原问题。他原本的计划只是和鲜卑人打一仗,将他们打怕了,让他们不敢乱动,然后等自己一统中原之后,再腾出手来慢慢收拾他们。

    按他的预计,想要完全解决鲜卑人的问题,可能需要几年时间,因为战马的制约,这个过程甚至可能长达十多年。可真没想到自己这班手下能带给自己这么大的惊喜。

    他们在现在什么都没准备好的情况下,就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将鲜卑人的三大主力给搞定。现在草原上虽然还有很多鲜卑人的部落散布各处。可是,这些部落的规模都比较小,而且他们散布在草原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将他们拧合在一起。

    在这种一盘散沙的状态下,他们根本不可能对中原的汉人民族产生威胁。刘厚突然间发现,自己在北方竟然无事可做了。也就是说,现在到了可以高枕无忧攻伐魏吴两国的时候了。

    至于田豫提议的和鲜卑素利部一起出兵攻打乌丸,刘厚也有点心动,但是,对于这种国家大事,刘厚觉得还是不能草率下决定,于是,他召集了几位谋臣过来,一起商议这件事的处理意见。

    虽然已经从成都迁来了不少的大臣,但是,这次出席会议的人仍然是原来在hong军中召开军事会议时的班底,也即是三个臭皮匠和司马懿。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4个人就相当于明朝的内阁大臣,或者清朝的军机处大臣。虽然他们的官职都不算是最高的,但是,每逢遇到难以决策的大事,刘厚就会将这个小团体召集起来商议。

    首先由郭攸之将情况向各位做了一个说明,然后大家就展开了讨论。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次大家并没有产生意见的分歧,大家都一致认为,乌丸只不过是癣疥之疾而已,不值得让他们牵扯过多的精力。

    现阶段应该集中全力先解决魏吴两国的问题,尽快完成中原的统一大业为上策。司马懿又提议,可以将素利部五万骑兵调遣过来,作为仆从军跟随我大军征伐魏吴两国,这样我军将如虎添翼。

    刘厚一想也是,有了这五万骑兵,就可以抵消魏国虎豹骑兵速度上的优势了。这些鲜卑骑兵都是好勇斗狠之辈,虽然在纪律性、互相配合方面比正规的军队差了一些,但是,他们的个人作战能力非常强,只要稍加训练,就能成为一只强悍的骑兵队伍。

    用他们来对抗虎豹骑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如果再配合hong军的火器,想整死虎豹骑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虎豹骑被灭,魏军再也没有什么部队能抵挡得住hong军的侵略如火。

    退一步来说,就算不让他去对抗虎豹骑,也可以让他们干些累活脏活。再退一步来说,他们也是很好的炮灰不是。想明白这点,刘厚欣然同意了司马懿的提议。

    但是邓芝却对此事表示了担忧,他担心的是,如果将这五万鲜卑骑兵调走,那么北方草原就会变得很空虚。一旦乌丸来袭,那么素利部就会很危险了。

    司马懿打了个哈哈说不用担心这件事,可以让田豫出使乌丸,故技重施对乌丸进行劝降。即使他不能真的劝服乌丸归顺大汉,起码也能通过旷日持久的谈判拖住他们,使他们暂时忘记了南下侵扰大汉。

    只要等拖过这一段时间,hong军就能腾出手来,到时候就不是我们担心他们南侵,而是他们担心我们北伐的问题了。

    刘厚闻言大喜,田豫的三寸不烂之舌可真不是盖的,之前自己和他有过一番交谈,通过这次交谈刘厚也发现,这个人的口才极好,思维很清晰,头脑很灵活,大局观也很强,对于草原各部族的形势了解很深。

    更难得的是,他和胡人打交道的经验异常丰富,由他出马,必然可以完满地完成这个任务。刘厚甚至觉得,田豫比夸夸其谈的刘琰更适合担任外交部~长这一职务。起码刘琰对于周边局势基本上是两眼一抹黑的,这一点他就远不及田豫称职。

    至此,刘厚起了将外交部~长,或者说是大鸿胪这一职位转封给田豫的想法。不过现在还不着急,等他完成这个任务,再立一功,到时候以升任大鸿胪作为对他立功的封赏就最适合不过了。

    至于邓芝说的,担心素利部兵力空虚,恐被乌丸人趁机袭击,刘厚自动忽略了这段信息。开玩笑,那些鲜卑人被人袭击关自己什么事?自己日理万机、国事繁忙,那里顾得上那么多事情。

    素利部虽然已经归附了大汉,但是也还是胡人,两支胡人部落之间互相狗咬狗,刘厚才懒得理呢,让他们多死点人,以后自己清理起草原来还没那么费劲呢。

    当然,这是埋藏在小皇帝内心深处的想法,不可能公布于众,如果被别人知道自己不想办法保护自己的附庸势力,不顾他们的死活,以后哪里还有人敢投靠自己?

    计议已定便要依计行~事,郭攸之马上草拟好诏令,请小皇帝用了印玺,便派出传旨钦差日夜兼程赶到草原,将圣旨送到田豫手上。田豫立即招来了素利和各部头领,向他们宣读了圣旨。

    各位头领虽然很不愿意,但也不得不遵旨而行,他们陆陆续续召集起5万骑兵,连同进贡给朝廷的3万战马,和一定数量的牛羊,由素利亲自统领着这支不伦不类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南下许昌而去。

    而田豫却收拾好行装,带着新的圣旨和随从们北上草原,出使乌丸部落去了。与南下队伍的热闹不同,这一行十来人的队伍显得冷冷清清的,但是他们却肩负着比那支南下队伍更重要的任务。由于乌丸和大汉的敌对关系,他们所面临的凶险,甚至比南下打仗的队伍更大。( )

请假一一天

今天较忙,码到现在只有一千字,只能请假一天了,明天再更。( )

第三百六十九章 司马懿马的诡计

    听了郭攸之的话,刘厚感觉这事情比较重大,恐怕不是两人这样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的,于是,让人去宣司马懿、邓芝和步骘等人到御书房商议。他和郭攸之喝了会茶,估摸着几人差不多该到了,这才一起移驾到御书房召开“内阁会议”。

    几人商议了一会后,也基本同意了郭攸之的两策,不过在具体一些细节方面有点不同意见。按郭攸之的设想,是让鲜卑人改道向西,直接到虎牢关候命,等待大军集结完毕后,一起扣关而入,席卷整个关中。

    司马懿却提出,虎牢关下集结太多人马根本没有用,那个狭窄的地形根本无法展开队形,而且鲜卑人是骑兵,面对虎牢关那样的雄关根本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应该另辟蹊径,充分发挥其骑兵的优势。

    刘厚知道这家伙狡诈如狐,出的计策往往毒辣无比,作为他的敌人,往往应对起来很头痛,但是,作为自己人,简直爱死他那些阴谋诡计了。听到司马懿说有妙计,刘厚连忙请教,司马懿也不矫情,把他的想法一一道来。

    司马懿想法是,不要让鲜卑人再往虎牢关那边去挤了,让他们从北方进入并州,到晋阳和第一师汇合,然后再和第一师渡过黄河南侵关中地区。

    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避开虎牢关、函谷关、潼关等天下有名的雄关,作为一支奇兵直~插汉中。用这条路径进入关中,唯一的天险就是黄河、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等河流。

    可以想见,魏军一定会依河而守,防范来自北方的敌人。可是,整条河道那么长,魏军再多的兵力也无法防守得过来的,总能找到渡河的地方。

    原本,骑兵渡河是个很大的难题,但是,现在是冬天啊,在北方的冬天渡河简直易如反掌,原因很简单,因为北方的冬天很冷,河流会结冰,而且结的是很厚的冰层。

    厚厚的冰层别说是马匹踩上去,就算是笨重的大卡车开上去都没有问题。当然,也不能几万骑兵一窝蜂上去,只要按一定的秩序过河,就不虞出现危险。

    所以,司马懿这一招避实击虚的确很高明,避免了攻击坚固高大的雄关,轻易就能突入关中地区,使得魏国精心布置的“马奇诺防线”完全起不到作用。

    司马懿还提出,为了给他们制造机会,可以屯集重兵在虎牢关外,佯装大举攻城,吸引魏军的主力,为这支奇兵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众人都觉得这个方法好,虎牢关、函谷关、潼关这几个雄关虽然在hong军猛烈的炮火前未必能撑得住,但是,能避免蛮干就尽量避免蛮干,能省力就尽量省力这是刘厚一向的处世哲学,也是hong军的行~事准则之一。

    几人又就具体细节讨论了一下,将计划补全。计划是这样的:东线:由第二、第三师从虎牢关方向正面佯攻魏国,当然,说是佯攻,戏也不能做得太假,否则的话,就不能达到吸引魏军主力过来的目的了。

    他们的作战原则是在不牺牲或尽量少牺牲自己人性命的情况下,尽量多地给敌人和他们的设施造成损伤。具体来说,就是多用远程打击武器轰,多用炸~药炸,就是不让人命去堆。

    北线战场则由第一师伙同五万鲜卑骑兵,迅速而隐蔽地绕过北地的关隘城池,潜入关中地区,直取长安。当然,迅速和隐蔽这两个词有点矛盾,行动迅速自然动静就大,想做到隐蔽是很难的,尤其是几万人的大部队。

    所以,速度是优先考虑的事情,只要进军的速度不比敌人传递信息的速度慢多少,让敌没有多少准备的时间,也就算变相达到隐蔽的目的了。

    鲜卑人都是一人双骑的骑兵,速度自然是没问题的,第一师却是步兵,而且携带大量装备,速度上跟不上他们怎么办?

    在这个时代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给他们都配给马匹,将他们也变成骑兵了。第一师攻占弹汗山鲜卑王庭,第二师烧掉轲比能部,两场战役都缴获了不少战马。

    尤其是第二师灭掉轲比能部,虽然表面上好像将鲜卑人的一切都烧掉了,可是,最后轲比能带了几万人到南边的内长城请求投降,这些人也是携带着大量战马的。

    他们投降后,人被编成建设兵团,被拉去挖矿了,他们的马自然就被截留了下来,成为hong军的战利品。再加上素利部进贡的三万匹战马,刘厚手上一下子就有了十万多匹战马了。

    刘厚正头痛怎样饲养这十万多匹战马呢,现在第一师需要,正好拨给他们用。本来刘厚是想利用这十万匹战马组建一支庞大的骑兵部队的,连教官人选都选好了,就是赵云。

    他想让赵云按白马义从的标准去训练一支骑兵出来,到时候就可以纵横草原了。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现在马上就要开始伐魏战争,这些马还是先给第一师用用,等打完这一仗再说吧。

    第二师只有两万多人,按理说只用两万多匹马就够了,就算按鲜卑人的标准,一人双马,五万匹怎么都够了。

    但是第二师辎重却特别多,枪~炮火~药这些都是重量不轻的东西,还有藤甲、粮食等等,使得运输任务非常重。

    之前第二师行军都是用大量的车辆来装载运输的,现在改了用马匹来驼运,运输效率自然是大大降低了。现在用十万多匹战马,差不多一人四马的配置来运输、行军其实一点也不显得多。

    这样,第一师就可以拥有和鲜卑骑兵大概的行军速度了,说是大概,其实还是差很多的,毕竟鲜卑人从小就长在马背上,个个骑术精湛,他们骑马行军的速度自然不会低。

    但是,第二师中的大部分人之前都还是不会骑马的,直到打败了步度根部,缴获了大量战马,他们才开始利用这些战马轮流学习骑马。经过这段时间的训练,大家已经基本上学会了骑马,不过也只能说是会骑马而已,还谈不上什么骑术。

    毕竟训练的时间太短,他们也仅能骑在马上小跑而不至于掉下来而已,想让他们像鲜卑人那样驱马高速奔跑还是不行的。很多人跑得太快就会掉下来,就算他们能坚持住不掉下来,骑马跑久了,身体也受不了。

    策马狂奔看起来很威风,很好玩,可是试过的人都知道,那绝对是一件很累的活,不但身体会被颠得七荤八素的,就是那夹~紧马腹的双脚也是受不了的。很多人骑了一会马后,一下马就是双脚一软,瘫在地上起不来,因为双脚实在太累、太酸痛了。( )

生病请请假

生病了,上吐下泻的,浑身无力躺在床上,不知道是不是吃错了什么,请假一天吧( )

第三百七十章 全国江山一盘棋

    除了东线和北线,其实还有一条战线,那就是南线。经过大家讨论认为,魏军一旦兵败如山倒,魏国朝廷被逼急了,未尝不会从子午谷、斜谷这些秦岭的山间小道侵入汉中。

    这并非不可能,要知道,原历史上诸葛亮几次伐魏都是走这些小道的,魏蜀两国长期在这几条小道对峙,张飞、庞统军团近几年来和魏国无数次交战,就是在这些小道中进行的。

    蜀汉既然能从这些小道攻入关中,魏国自然也是可以从这些小道进入汉中的。不过这只是理论上,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这里存在很多易守难攻的地形,所以这么多年来,魏蜀两国在这些小道上都奈何不了对方,一直对峙着。

    可是,现在情况不同了,张飞、庞统的大军从这里撤走,杀入中原地区,继而屯兵在虎牢关以东,这样一来,蜀汉在这里的兵力就变得很薄弱,原本的平衡局面被打破,这个时候魏国就极有可能从这里攻入汉中,继而直~捣蜀中。

    要知道,蜀中和汉中可是蜀汉的根基所在,要是被人攻陷可是后果很严重的。虽然现在刘厚已经抢到了魏吴两国大量的地盘,这些地盘的面积远比蜀中和汉中大,但这些都是新占领之地,开发程度还很低。

    hong军那些种类繁杂、数量惊人的补给物资,大部分还是来自于蜀中的,尤其是各种火器,更是主要在成都的工业部制造,如果自己这个老巢丢掉了,那后果真的不敢想象。

    刘厚的这四个智囊都是一时之人杰,尤其是司马懿,更是个号称算无遗策的老狐狸,怎么可能会遗漏下那么大的一个漏洞给敌人钻,几人围在军事地图前看了一会,就确定下来要开辟南线战场。

    而被派去南线作战的则是张飞、庞统军团,原因一来是因为那里本来就是他们的战区,他们对那一带的地形、情况最熟悉,二来是那条战线相对没那么重要,派他们这支冷兵器部队去足够应付了。

    刚才还说被敌人攻进蜀中后果很严重,为什么现在又说相对没那么重要呢?原因是,走这条路线进入蜀中虽然可以,但是沿途需要遭遇很多险要关隘,就算现在那边的驻守兵力很少,但是一路上攻城拔寨也不是短期内就能打到成都的。

    所以说,只要有张飞、庞统这支冷兵器部队去依托险要地形防守,南线几乎是万无一失的,并不需要出动宝贵的火器部队去那边驻守。

    这样,就可以将火器部队节约出来,全力在其他战线上出击。不过由虎牢关再绕道回到汉中,路程也是不近,张飞、庞统大军赶回去需要耗费不少时间。

    为了节省时间,尽快对魏国发动总攻,张飞和庞统商量过后,决定由张飞亲自带领五千精锐,日夜兼程全速赶过去,大部队则由庞统带领着随后赶来。

    张飞和这五千精锐赶路的速度比大部队快得多,可以在大战发动前赶过去。有了他们增援各个关键的关隘,就算魏军在被hong军东、北线部队攻击下狗急跳墙想攻入汉中,这些关隘也可以支持到庞统的大部队到来。

    其实南线布置张飞、庞统这支大军,只是为了以防万一,使得整个作战战略完美无缺而已,这一切是建立在魏军会狗急跳墙,孤注一掷往南线攻击的假设上,但是假设毕竟只是假设,也许他们并不会这么做,尚未发生的事情,谁知道最后事件的走向会是怎么样的。

    不过作为一名优秀的战略家,或者一名优秀的棋手,一定要充分考虑往后n步之后的事件走向或者棋盘形势,而且预先对各种情况都应想好防范措施,绝对不能见招拆招、见一步行一步。

    这就是《孙子兵法》“计篇”中说的:“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现在刘厚再也不是以前做太子时那样的愣头青了,那时候带着一支部队在中国大地上横冲直撞,打到哪里算哪里,根本不用考虑大局,不用全局思考。

    那个时候这些东西有他老子刘备和诸葛亮去考虑,自己就算捅破天了也有他们站在高处顶着,就算他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到处乱闯,就算他行为鲁莽导致手下的军队损失惨重,那也不过是一支太子亲军而已,对于整个蜀国的大势来说影响不大。

    但是现在不同了,现在他做了皇帝,掌管整个蜀汉数十万军队,他需要着眼整个天下,布置兵力必须考虑全局,整个国家都是一盘棋,棋盘就是挂在墙上的巨幅作战地图,当然,有时候为了显示地形的详细情况,还要用到沙盘。

    而下棋之人自然就是刘厚和他四个智囊,这一次这盘棋,将从三个方向全面进攻魏国,魏国覆灭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其实这盘棋,除了针对魏国的布置外,还有对吴国的。

    为了防止吴国趁着魏汉两国大战出来捣乱,一定的防范措施还是需要的。刘厚让鄂焕的第五师和朱褒的第八迅速南下,赶到长江以北汉吴两国的国境线上屯驻,随时应对吴国浑水摸鱼的行径。

    其实东吴现在已经被黄叙的第六师、张柏的第七师还有关索的部队钳制得动弹不得,还有关公的荆州兵团在上游日夜练兵威胁着,他们出来捣乱的机率并不大。

    但是凡事无绝对,多算点总是没错的,若是东吴人真的狗急跳墙来个垂死挣扎,那还是会对蜀汉的领地造成一定的伤害的。为了避免受到伤害,那就要预先做足安全措施了。

    除了调动军队去威慑东吴外,针对东吴还有一个秘密行动,这个秘密行动是由“中情局”执行的,那就是促使孙权早点死亡,给东吴造成内乱。

    前文说过,“中情局”之前使得孙权染上了血吸虫病,但是这种病虽然是绝症,却不会立刻就让人死亡,而是有一个相当长的病程,慢慢才将人耗死。

    尤其是像孙权那样,可以调动全国的医疗资源为之服务的人,经过中医调理对症治疗,虽然无法彻底治愈,却也可以带虫生存相当长一段时间。是以,孙权虽然身体状况每况日下,昔日风神如玉的东吴大帝已经被疾病折磨得几乎不成~人形,但是却始终强撑住不死。( )

第三百七十一章 修路

    这一下,几乎所有部队都有安排了,那么第四师呢?第四师之前被刘厚调走了两个旅去“保护”鲜卑骑兵,剩下的一个旅则继续接收魏国留下来的地盘,这次全国兵马大调动,几乎所有的部队都重新安排了作战任务,唯独第四还没有安排。︽頂點小說,

    接收地盘那个旅是没办法动了,只能让他继续做那些收尾的工作,而那两个“保护”鲜卑骑兵的旅,刘厚让他们将鲜卑骑兵“保护”到了晋阳后,就转道返回许昌。

    刘厚感觉在这种全国大作战情况下,许昌这个中枢的防守力量还是太薄弱了一点,所以他让这两个旅到许昌来,加强许昌的保卫力量,而且,这两个旅也可以作为一支后备部队。

    假如那个地方的战事吃紧需要增援,刘厚就可以将他们派出去,随时增援这些地方。毕竟组织一场这么大的战役,难免有些地方会考虑不周的,如果没有后备力量,没有可以机动出击的部队是很危险的。

    安排好各路兵马之后,还有一个问题要讨论,那就是郭攸之之前提出来的第二策,他提议征发民夫修筑道路。

    对于他在这个提议,刘厚没有答应。虽然朝廷并没有正式行文天下废除徭役制度,但是事实上在刘厚当政这几年间,朝廷再也没有下令征发过徭役。徭役这种延续了千年的制度已经是名存实亡。他不想再破这个例,令到这项让民众吃尽苦头的制度死灰复燃。

    刘厚之所以不喜欢徭役制度,其实是受了孟姜女哭倒长城传说的影响。孟姜女的故事后世人均是耳熟能详,反映的正是徭役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

    所以,一直以来,刘厚就算要请民夫来干活也是付给报酬的,而且来去自由,从不强迫。这等于是雇工性质,和那种强制性让老百姓免费为自己干活的性质上是完全不一样的。

    例如hong军的辎重队中除了有一些是俘虏之外,还有很多人就是民夫,或者叫他们为民工更准确,因为让他们干活不但包吃包住,还要给工钱,这么好的待遇下,百姓们都争抢着为hong军服务。

    上行下效之下,各地的地方官员也不敢自行征发徭役为官府干活,这种举措无疑让各地的老百姓得到休养生息,但是各地的各项大型工程却也因此停滞了下来。

    其实古代官府征发徭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个时候,生产力落后,国家或者官府要进行一些大型工程,例如修筑长城、铺桥修路、修筑帝王陵寝等,动不动就要几十万人一起劳动。

    由于生产力落后,相应的,官府能收到的税收也少,一国的财政收入除去养军队、养官员、养皇室成员等,能用在这些大型工程上的钱已经是寥寥无几了。

    偏偏这些工程耗费人力物力巨大,工程所用的物料是无法节省的,这已经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了,如果这几十万的劳工也要支付酬劳的话,捉襟见肘的国家财政很可能会破产。所以,如果封建社会不征发徭役的话,那些大型工程基本上是无法进行。

    由于刘厚这个皇帝对徭役的不认可态度,导致蜀汉各地方官员也不敢征发徭役。而天下大乱多年,民生凋敝至极,各地的财政收入更是少的可怜,很多地方连维持官府日常的基本行政开支都难以做到,这种情况下,谁还拿得出钱粮来聘请民工做工程?

    于是,这个因战乱而破败不堪的天下就只能继续破败着,在蜀汉的势力范围内,虽然已经恢复了和平,但是,到处可见破烂的道路、破烂的官衙、破烂的城墙

    其实这些都不是影响最大的,影响最大的是水利工程也继续破败着,这当然同样也是因为没有官员肯去组织兴修水利。水利设施对于农业生产很重要,所以,一些地方的百姓不得不自发组织起来修筑一些水利设施。

    但是,官府在兴修水利工程一事上的缺失,注定他们只能小打小闹,他们只能着眼于本村本乡的一些小工程,对于一些大型水利工程他们是无能为力的。

    这令到蜀汉境内到处都有水灾的隐患,不过现在天下未定,朝廷中暂时还没人关注这方面的问题而已。而刘厚也暂时没意识到,他一刀切地废除了徭役,从某种角度来看,却是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刘厚虽然不同意郭攸之的提议,但是道路被毁的问题还是要解决的,想来想去没想到什么好办法,后来刘厚将主意打到轲比能部投降的那些鲜卑人头上。

    轲比能一共带了五万多人投降,这五万人中多数是精锐的骑兵,个个都年轻力壮的,用来干苦力活再好不过。不过这些人野性难驯,想让他们乖乖干活很不容易,非得用一些暴力的手段不可。所以,这些鲜卑人的劳动现场经常有相当多数量荷枪实弹的士兵监管着。

    之前刘厚对这些鲜卑人的安排还是老办法:挖矿。探矿人员在中山国(今石家庄平山县)附近发现了一个石灰石的矿藏,于是,这五万多鲜卑人被就近安排到这里来挖矿。

    当然,轲比能是不用挖矿的,他被带到许昌软禁了起来。现在刘厚决定,让这五万多鲜卑人改行,不当矿工当修路工人。修筑道路是重体力活,让这些年轻力壮的鲜卑人干最适合不过了。

    现在蜀汉新修的道路基本上都用上水泥,而以现在各地水泥厂的产量,水泥到处都不够用,更不可能供给他们用,于是,想在北方修路还得再建一间水泥厂。

    话说工业部的水泥厂都快成了培训基地了,那些技术人员和水泥厂管理人员几乎是刚熟悉业务,就被派往其他地方去新建一间水泥厂。

    这次也不例外,刘厚也是将工业部水泥厂中刚培训好的一批人员调到中山国,在石灰石矿附近修建一间水泥厂。至于烧制水泥的其他原材料,当然也是就近开采得来的。

    而燃料则采用煤炭,之前说过,第一师俘虏了整整十几万鲜卑百姓,虽然多数是老弱病残,不过在鞭子和屠刀的威胁下,这些人还是有一定的劳动能力的。

    这些人原本被安排在晋阳附近开挖煤矿,挖出来的煤炭正好运到中山国这里用来烧水泥。不过随着五万轲比能部鲜卑人的撤走,现在中山国的石灰石矿空了出来,刘厚唯有让第一师俘虏的那些挖煤鲜卑人,分一部分人出来到中山国这边去开挖石灰石。

第三百七十二章 开战

    经过刘厚的一系列安排(当然,其实刘厚只是提出意见,具体去执行的还是郭攸之),现在在北方形成了一个由鲜卑人组成的庞大的修路集团。∑頂點小說,第一师俘虏的十几万鲜卑百姓负责开采、生产修路所用的原材料,第二师俘虏的五万鲜卑青壮则负责铺筑公路。

    这些鲜卑人是被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进行劳动的,否则如果让他们聚集在一起,人口多达二十万那就实在太危险了。再加上在北线战场上还有五万素利部的鲜卑骑兵,如果这些人都串联在一起,的确可以掀起一场不小的祸乱,所以,必要的预防措施还是要做的。

    这些预防措施也牵扯了hong军大量的兵力。例如第一师俘虏的十几万鲜卑百姓,就牵扯了第一师一个旅的兵力。第二师也出动了一个旅去看管他们俘虏的五万人,他们俘虏的人数虽然比第一师俘虏的少很多,但这五万人都是青壮,战斗力比第一师俘虏的十几万老弱病残要强得多,所以,他们虽然出动的一个旅的兵力还是显得捉襟见肘。

    这样一来,这次分别在北线和东线参与围剿魏国的第一、第二师其实都分别只有两个旅的兵力,战斗力大受影响,不过幸好,第一师还有五万鲜卑骑兵协助,第二师也还有第三师帮忙,刘厚认为,他们对付已经被打残了的魏国应该问题不大。

    歌曰:“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河上走……”在一个滴水成冰的隆冬之日,北线部队出手了,他们的出手拉开了伐魏战役的序幕。

    北国之冬,寒风凛冽,吹得战旗猎猎作响,地上铺了一层厚厚的雪花,整个世界银装素裹非常美丽。关键是,黄河已经彻底冰冻,五万鲜卑骑兵和第一师的两个旅骑着战马,踏着被冻成厚厚坚冰的河面,分批渡过了黄河,进入河套地区。

    河套地区是指黄河“几”字弯和其周边流域。原本为匈奴的地盘,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出云中击败匈奴的楼烦、白羊二王,占领了这里,并筑城以屯田、养马,作为防御和进攻匈奴的基地。

    在汉朝时,这里包括了朔方、五原、西河云中郡和定襄郡,以及北地、上郡的北部,为古都长安北方的藩篱。

    当时的人们引黄河灌溉,使得当地农业、畜牧业迅速发展,经济繁荣。俗语说:“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天下黄河富河套,富了前套富后套”,可见这里的确是个得天独厚的地方。

    到了东汉时,归附汉朝的匈奴人被安置在河套,所以河套是个羌胡汉杂居之地,民族成分复杂自然也导致了这里的势力错综复杂。汉末大乱后,中原皇朝逐渐失去了对这个地区的掌控。

    到了这个魏国临近崩溃的时候,魏(汉人)、匈奴(胡人)、羌人三种势力在这里争斗不休,又纠缠不清,形成很复杂的局面。而汉军的到来,无疑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原本就复杂无比的局面变的更复杂。

    不过这种复杂的局面对汉军来说无疑是有利的。越是混乱的局面,越有利于浑水摸鱼,如果这里是铁板一块,那汉军恐怕要先在这里大战一场,才能放心南下关中了。

    事实上,在汉军大军出发前,已经有无数使者、“中情局”特工进入河套地区,游走于各个汉人势力和胡人、羌人的部落间,收买、利诱、威迫、暗杀这些部落的酋长,为大部队的到来做准备。

    上面说过,这里存在三种势力,之所以说是三“种”而不说是三“股”势力,是因为,如果以人种来划分,可以分成汉人、胡人和羌人三种势力,但是,这三种势力都不是铁板一块。

    除了汉人势力是表面上以魏国朝廷为共主外,胡人和羌人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各个大大小小的部落互相之间既有联盟,也有敌对,用一盘散沙来形容都不足以完全解释这种状况。

    其实就算是汉人各势力间,也不是铁板一块。他们原本都是魏国的地方势力,但是现在魏国朝廷已经岌岌可危,对这些地方势力也就谈不上什么控制力了。现在这些汉人势力中还有多少是忠于魏国朝廷的已经很难说。

    这种情况下,刘厚派出去的使者和“中情局”特工就有了用武之地。收买、利诱是针对那些可以被收买、利诱的酋长或地方官,给他们许以好处,或钱财、或粮食、或地盘、或官位,总之无所不用其极,尽量拉拢、收买这些人,让他们为汉军的到来行方便。

    所谓的行方便包括让开道路,提供战马需要的草料、大部队食用的肉食、粮食还有不找大部队的麻烦。汉军这次出动了约七万人,加上二十万匹战马,人吃马嚼的,每日消耗的粮草数量非常惊人。

    汉军每人只带了十天的粮食,战马用的草料却是少之又少。粮食勉强够吃,但是草料必须要在途中得到补充才能到达长安。由于迅速行军的需要,无法~像过往那样,靠着车队运载粮草进行补充,那唯一的办法就是走到那吃到那了。军事上对这种办法有个很好听的词汇,叫“因粮于敌”。

    意思就是在敌人的地盘上“因粮”。怎么“因粮”?当然就是抢了,难道还要掏钱买吗?这是草原民族最喜欢干的事情,也是他们经常干的事情。

    但是,汉军在河套地区却不能那么做,因为河套的各个势力,严格来说不算是敌人,他们应该是属于可以争取的对象,用时髦点的话来说,他们是属于“统一战线”工作的对象。

    所以,汉军需要用上述的各种利益去跟他们交换粮草。河套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原本草料的问题并不大,只要放马让它们在草原上自由地吃草就行了。

    至于战马必需的精料,不吃几天其实也无妨,只要平时将它们喂好,养着一身膘,还是够好多天消耗的。但是,现在是隆冬腊月,大雪纷飞,草皮早就被埋在尺许深的积雪下,战马又不是猛犸象,没有一双獠牙,哪里能挖开积雪找草吃。

    所以,这个时候就只能找河套各大小势力购买些草料了。这里有生活着很多游牧民族,对于放牧非常有经验,每年从九月、十月开始,他们就开始陆陆续续割草,晒干后垒起来作为过冬的储备草料。

第三百七十三章 萧关

    汉军北线部队打的正是这些部落中囤积的干草的主意,那些使者和“中情局”人员先期出发,为的就是沟通那些部落的酋长,让他们答应将一部分粮草转让出来,以保证大军的战马可以得到足够的草料。

    另外,他们还可以转让出一部分牛羊等牲畜,供应给大军补充肉食。大军是带了10天的干粮没错,不过这些干粮多数都是由米面粉制成的,蛋白质含量偏低,如果能有更多的肉食补充,对战士们保持战斗力很有好处。

    而且,这十天的干粮能省就要尽量省着用,现在在河套地区还能得到食物的补充,到进入了魏国的境内,必然要面对连番激烈的战斗,那个时候想再补充食物的话就比较困难了,甚至可能根本没时间去给大军找食物。所以,干粮最好留在战事吃紧的时候应急用。

    这次大军过境,几乎将河套各大小部族中的余粮、还有剩余的草料都收购一空,也幸好河套平原是个富庶之地,否则的话,根本无法供应这么庞大数量军队的用度。

    当然,这次物资能得到顺利的补充,这些前期出发的使者、“中情局”人员是功不可没的,如果没有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那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收购到那么大量的物资。

    所以说,战争的成败绝不仅仅依靠军队,除了战斗以外,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的,例如上面说的“让道”也是他们做的其中一项重要工作。

    在大军规划的前进路途中,散落着很多部落,他们的存在会阻挡大军了通过,会限制他们的速度,甚至有些不知死活的势力还会骚扰大军,给大军的安危造成一定的影响。

    所以,那些使者和“中情局”人员需要清理出一条通畅的道路出来,供大军迅速通过。倒不是说,汉军的数万大军打不过这些势力,而是没必要在这个时候节外生枝,按照总参谋部(其实就是刘厚和他那四位智囊)的战略意图,北线部队的作战方针是要快、要突然。

    本来作战方针是要快,要隐蔽的,但是,考虑到几万人加上20万战马过境,这么庞大的队伍根本不可能隐藏得住,既然隐藏不住,那么,干脆就放弃“隐藏”这个方针,而改用“突然”。

    因为搞突然袭击的话,敌人就来不及作出反应,来不及作出反应的话,那么达到的效果,和隐蔽也差不多了。不过“突然”和“快”,其实就是一回事,最终都要归结到一个字:“快”。

    所以,北路军的进军速度一定要尽量的快,能有多快就走多快,以期能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既然要快,那就要预先尽量清除路上的一切障碍物,让大军毫无障碍地尽快通过。所以,使者和“中情局”人员前期的工作就显得很重要了。

    大部分部落都可以通过收买、利诱搞定,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个世界上永远也不缺乏不怕死的人,或者说是看不清形势的人。他们对汉军很不友好,甚至是仇恨,他们不但不会为汉军提供粮食和让出道路,还会出兵骚扰大军的通过,危害大军的安全。

    那么这时候就要用到另外的那些词语了:威迫、清除和暗杀。这也是为什么前期的工作人员中不但有手持圣旨的使者,还要有“中情局”人员的原因。

    “中情局”人员可不是吃素的,他们当中有擅于探情报的特务,更多的是擅于搞偷袭、暗杀、狙击的特种兵。对那些不听话的酋长和部落,统统用雷霆的手段将他们清除掉,这样不但可以免费得到他们的粮草物资,还可以为部队让出一条畅通的道路,可谓一举两得。

    当然,其实“中情局”是没有这么多特种兵的,大部分的特种兵来源于第一师的特种部队,他们临时被借调到“中情局”去执行这项重要的任务。

    由于前期工作做得到位,大军一路畅通无阻地南下,很快就通过了河套地区,到达了萧关,只要进入萧关就是魏国的核心地带关中了[1]。

    萧关在六盘山山口依险而立,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入关中的通道。自战国、秦汉以来,萧关故道一直是关中与北方的军事、经济、文化交往的主要通道。

    战国秦长城由西而东,横跨环江,越过萧关故道,沿河设塞,筑城建关,建在此交叉点上的萧关,即是在长城上建的关口,也是长城史上最早的关口之一,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萧关险峻,易守难攻,但是,一旦突破萧关,整个汉中就尽在眼前,可谓一马平川再也无险可守了。其实北路军进军途中会遇到萧关这种情况早就在总参谋部的预料当中。

    关中为四塞之地,东南西北都有关隘,无论走那个方向,必定有至少一个关隘是绕不过去的,区别只是攻打的难易程度和关隘的多寡而已。

    攻打难度最难、关隘数量最多的当然是东线了,这一个方向也是魏军重点防守的方向。从东到西,光虎牢关、函谷关、潼关这三个雄关就足够让人牙齿发酸,更不要说,魏国在沿途还设立了其他小关隘、城池、寨子和堡垒等密密麻麻的防御工事。

    可想而知,要从东线一直推进到长安,一路攻城拔寨,即使hong军借助火器犀利的攻击力,也必定耗时耗力,没有三五个月估计搞不定。司马懿之所以制定让北线部队突入关中进行偷袭这种策略,就是基于避实就虚的考虑。

    魏国为了防范来自东方的汉军,必然会将军队的主力集中在东线,这样一来,其他方向的防守力量必然会相对薄弱。恐怕魏国上下怎么都不会想到,汉军竟然会绕道几千里,从草原方向侵入汉中。

    当然,如果hong军不是缴获了那么多战马,的确也无法做到这项壮举,可是偏偏鲜卑人先惹到hong军,让第一、第二师将最强大的两股鲜卑势力灭掉,并缴获了上十万匹的战马,使得这项计划可以得以实行。这不能不说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注1:这里的地理有点混乱,萧关应该是关中西北的门户,从东北进入应该不是经过萧关的,请地理学霸们不要去考究,就当是情节需要吧。

    我原本是对着一副所谓的《三国演义》地图来写的,众所周知,老罗也是个地理白~痴,演义中也有很多地理上的谬误之处。

    其实之前的情节中地理就错了,汉军不可能这么快就占领晋阳的,如果占领了晋阳,晋阳到长安沿途再也无险可守。所以,应该是晋阳这些地方都是魏国的国境,这样他们就可以依托太行山、吕梁山等作为天险固守。

    不过还是那句,就当情节需要吧,大家只要不对着古代地图和现代地图还有卫星图去考究,应该是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的(我就是对着各种地图考究了很长时间才发现这个问题的)。

第三百七十四章 曹洪

    此刻的萧关上面飘着两朵云,一朵云叫战云密布,一朵云叫愁云惨淡。魏国虽然没能完全控制河套地区,但是,在河套地区还是有一些亲近魏国的势力,而且魏国朝廷也派了不少的斥候在这里,不断刺探着这里的消息。

    汉军几万人和20万战马进入河套地区,浩浩荡荡像一片乌云一样,那么大规模的部队过境,不可能瞒得住这些势力和斥候。他们得知汉军的大军进入河套平原后,被吓得心胆俱裂,马上飞马向萧关报信。

    萧关守将也被吓破了胆,马上下令关闭城门,全军一级战备,准备迎战来犯之敌。萧关虽然已经全面戒备,但是,全军上下包括他自己,都没有任何守住关隘的信心。

    他们满打满算才五千人,可是据斥候来报,汉军竟然出动了二十万大军来攻打萧关,不是说汉军的主力在虎牢关外吗?汉军到底还从哪里搞来这么多军队?他们又是怎样绕到萧关来的呢?

    虽然说萧关地形险要,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不为过,但是,对方可足足有20万多万啊!五千对二十万,一比四十,双方兵力这么悬殊,就算是天险也守不住啊。

    为什么斥候会回报汉军有二十多万呢?难道那些那么专业的斥候会看错了?没错,他们的确是看错了。汉军行军时,一向都是派出很多斥候在周围游弋的,闲杂人等很难靠近汉军大部队。

    魏国的斥候虽然也是专业人士,也会化妆成平民刺探消息,但是在汉军斥候的清扫下,他们也不敢靠得太近去打探消息。

    这样一来,他们只能靠经验通过种种迹象大概估算汉军的规模。在一般情况下,他们的估算还是挺靠谱的,不过汉军北线部队比较特殊,是汉胡混军,而且用马匹驼运物资,这直接导致了他们的估算错误。

    这个年头,能用马车运输物资的军队已经堪称奢侈了,从来就没见过一支大军用马匹来驼运物资的。也许一两个人出行可以用马驼运行李,可是几万大军也用马来驼,这就有点疯狂了,这成本该有多高啊?需要的马匹有多少啊?就算是土豪军队也办不到吧。

    魏国斥候们通过一些诸如扬尘大小、地面被踩坏的程度、军队通过的时间等等现象,大概测算出汉军的战马至少有20多万匹,按照经验以为汉军也有20多万人,他们可不知道其实大部分战马背上面驼的不是人,而是物质,还有些马背干脆就是空的,它们在轮换休息。

    可是这个消息传到萧关就不得了了,立刻就引起了萧关守军全军上下的震动。20多万人啊,这么多人,一人一口唾沫都可以把他们淹死了,这仗还怎么打啊?

    汉军还没到,魏军这边就已经自乱阵脚了,整支部队的士气已经跌到了谷底。想到将会面对这么可怕的敌人,每个人都被吓得心惊胆跳的,谁都没有心思再作战了,如果不是还有纪律的约束,相信都已经出现逃兵了。

    整个萧关里面,是一片愁云惨淡,特别是那位守将,更是一筹莫展。萧关的守将不是别人,正是曹洪,曹氏集团硕果仅存的元老级人物,属于曹氏第一代领导集团的人。

    曹洪,字子廉,曹操的从弟,论辈分他是当今皇帝曹丕的叔叔,论官职,他是骠骑将军,虽然不能说是位高权重,但是作为皇叔,他起码有着崇高的身份,为什么他却会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做守将呢?

    原因和他的性格有关,性格决定命运的定律再次发挥了作用。曹洪家中很豪富,连曹操都曾经说过,你家比我家还有钱啊。连全国三大枭雄之一的曹操都比不过他,可想而知他家里多富有。

    他虽然豪富,但是其人性格极端吝啬,葛朗台和他比起来也不过是半斤八两而已。曹丕年轻时曾向他借钱,他竟然不肯借,其吝惜程度可见一斑。

    曹丕和他是叔侄关系,关键是,曹丕当时是王位继承人最有力的竞争者,多少人千方百计削尖了脑袋想去巴结他而没有机会,别说是借钱,估计就算是送钱,只要曹丕肯开这个口,就有无数人排着队去他家送钱了。

    但是曹洪却不买账,直接就拒绝借钱给他,可见他是个没什么长远眼光的人。他不但吝惜,而且小农意识,不懂得投资未来。可想而知他没有读过《史记·吕不韦列传》,不懂得什么叫“奇货可居”,不懂的投资一位王子可以带来千万倍的回报。

    他这都不是投资失败,而是叫做投资方向错误,若干年后,他为这次的投资错误吃尽了苦头。曹丕因为他当年没有借钱给自己而怀恨在心,篡位登基为帝后,曹丕就给了小鞋他穿,虽然给他封了个骠骑将军的称号,但是却没有给他授予实职。

    从此曹洪这个堂堂的皇叔,曹操的从弟,当年纵横沙场,建功立业的骠骑将军就被赋闲在家,专心做他的富家翁。曹仁也是曹操的从弟,但是却一直能掌兵在外征战,两相对比之下,就可以看出曹丕有多么不喜欢曹洪了。

    后来刘厚率兵北伐,一路上势如破竹,兵锋直逼许昌,曹丕手中的王牌逐渐被消灭,魏国岌岌可危。这个时候魏国不但兵力不足,财力也变得匮乏起来。尤其是魏国窃得蜀汉制造火器的秘密后,曹丕曾经不计成本铸造了一批枪~炮,这使得国库更加空虚了。

    要知道,魏国可没有蜀汉的冶炼技术,他们铸造枪~炮用的都是铜。铜是什么?铜是可以铸造成铜钱的东西,铜直接就等同于钱。也即是说,魏国的枪~炮就是由钱直接构成的,所以,曹丕的铸造枪~炮计划几乎将魏国的国库给掏空了。

    蜀汉大军逼近,国库再空虚,也不能不招兵买马、不养兵啊。可是无论是招兵买马还是给现存的士兵发饷银,都是需要钱财的,没钱怎么办呢?于是,曹丕又想到了老办法:借钱。

    他以筹集军费的名义向朝中大臣、城中富户借钱,至于借了之后有没有得还,你自己去脑补吧。倾巢之下无完卵,大臣们也知道朝廷到了危难的时候,如果撑不过去这一关,魏国覆灭在即,他们的官也当到头了,所以,即使再不愿意,他们也只好纷纷解囊相助。

    而富户们就没有多少选择了,皇帝开口借钱,能不借吗?不借就是得罪皇帝,谁敢得罪皇帝?再说,这个皇帝的老子就是个军阀,军阀行~事有时候根本不讲王法,逼急了直接纵兵抢掠也不是做不出来的。( )

第三百七十五章 叔侄恩怨

    这可不是冤枉他们,曹操早年为了筹集军费,就干过盗墓的事情来。⊙頂點小說,老子能盗墓,做儿子的遗传了这种强盗基因,说不准就真的纵兵抢掠了。所以,富户们只好战战兢兢地拿出一部分家财献给曹丕做军费。

    这也是魏国财政还能撑得住的原因之一。朝野内外都不敢不给皇帝的面子,都或多或少捐助了一些军费,可是偏偏曹洪这个中国版的葛朗台依然不给曹丕面子,他还是那副一毛不拔的样子,不肯借一文钱给曹丕。

    他不但不借钱,还带头转移财产,扰乱军心。原本曹丕是没打算迁都的长安的,他想坚守许昌,和蜀汉决一死战。可是,曹洪在汉军还隔得老远的时候,就开始大肆抛售许昌附近的田产房屋,陆陆续续将财产往关中地区转移。

    他的财产数量巨大,如此大动作自然瞒不过有心人,他的这些所为在朝野中引起了轩然大~波,连皇叔都在转移财产了,这帝都还能守得住吗?

    魏军在战事中连连失利,朝中人心浮动,曹丕正在想尽办法安稳人心呢,这个时候,曹洪搞出这么一出,这不摆明是在拆皇帝的台吗?

    是以,曹丕大怒,新仇旧账一起算,马上下令缉捕曹洪打入大牢,并打算将他杀了泄愤。不过他想杀曹洪,却有很多人不答应,有不少大臣都来劝阻他,甚至连卞太后也阻止他杀曹洪。

    卞太后怒斥曹丕道:“梁、沛之间,非子廉无有今日。”

    卞太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她说的是很久以前的一件事,公元190年(初平元年)二月,曹操~起兵讨~伐董卓,到了荥阳,被董卓的部将徐荣击败。

    其间曹操失掉坐骑,而董军追袭甚急,曹洪见状跳下马来,把坐骑让给曹操,曹操推辞不受,曹洪说:“天下可以没有我曹洪,但不能没有您啊!”

    于是他步行随曹操到了汴水边,但是汴水水深流急,不能涉水过河,曹洪又沿着河道搜寻,终于寻到一只渡船,于是曹操得以渡河脱险,返回到谯郡。

    也即是说,曹洪对曹操有救命之恩,如果不是曹洪当年的救驾,曹操在那个时候就死了,那么也就没有了后面权倾天下的魏王,当然也没有曹丕今天的称帝。所以卞太后才责骂曹丕不念旧情,不知恩图报。

    卞太后不但责骂曹丕,还对郭皇后说:“假如曹洪今天死,明天我就让皇帝废了你。”躺着中枪的郭皇后无法,只好屡次痛哭着请求曹丕赦免曹洪。

    曹丕没辙了,朝中大臣的劝阻他还可以置之不理,谁让他是皇帝呢,可是家里老娘骂,老婆又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天天来烦他,不得与之下,他只得下旨赦免曹洪。

    曹丕赦免来曹洪后,觉得不解气,有道是罪可恕,活罪难饶嘛,于是他又下令,将曹洪的官位、爵号、封邑全削夺。可是卞太后又不干了,她又出来为曹洪说情,万般无奈,曹丕只得归还曹洪的家财。

    毕竟这个世道还是要讲孝道的,他虽然做了皇帝,可也不敢忤逆老娘,否则全天下都会指着他的鼻子骂,而且一骂就会骂几千年,所以曹丕心里虽然很不爽,还是得乖乖地照办了。

    他虽然最后放过了曹洪,可是,这件事的影响已经发生了,曹洪是太祖(曹操)的救命恩人,而且也屡立战功,算是个大功臣了,可是曹丕却如此对待他,这令到很多人对他颇多抱怨,认为他生性凉薄,不是可以托付终生的明主。

    这件事另外一个影响就是,大臣们由一开始的举棋不定变成了坚决拥护迁都,因为大家都不想陪着这个生性凉薄的皇帝在这里玉石俱焚了。

    民间的富户也因为曹洪的带头作用,一窝蜂地将资产往关中转移。于是,迁都变成无可逆转的大势。

    曹丕被迫无奈,只好放弃关外的大~片领土,将势力尽数迁入关中。由此可见,曹丕有多恨曹洪。可是恨也没用,曹洪迁入关中后依然优哉悠哉地过着他的富家翁生活。

    虽然在迁徙过程中,他的财产缩水了不少,不过耐不住他的财产基数大,就算这次损失了不少,他依然富可敌国,依然是魏国的第一富豪。

    对于这个自己憎恨的人,曹丕自然是不会重用的,所以曹洪依然赋闲在家。可是,好景不长,曹丕虽然将魏国朝廷迁到关中,依托关中四塞之地的地形,想偏安一隅,刘厚却不给他这个机会。

    汉军陈兵三十万在虎牢关外日夜骚扰,而且据留在关外的斥候来报,蜀汉国内一直在密锣紧鼓地做着战争动员,战争机器一刻不停地在运行着,汉军随时准备扑入关中,灭亡魏国。

    其实只要不是傻~子都明白,蜀汉是不会停止战争的步伐的,而且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毫无疑问就是魏国。在这种形势之下,战争的阴云一直笼罩在关中,魏国也不得不跟着全国动员起来,全力做着应对侵略者的准备。

    可是,现在问题来了,以前魏国占有广袤的地域,虽然朝廷负担很重,可是,也有好处,好处就是:兵源广、人才多、可征收的粮食也多。

    现在收缩到关中里面,虽然甩掉了很大的包袱,减轻了朝廷的负担,减少了防守的面积,但是,也面临着兵源不足、人才不足和粮食不足等难题。我们且不说兵源和粮食问题曹丕怎么解决,单说人才问题。

    由于魏军屡战屡败,大批的将军不是战死就是被俘,现在曹丕也面临着缺少领兵将领的难题。关中地区虽然自古出人才,可是短期内也无法征召到能独当一面的人才,特别是信得过的人才。

    对于曹丕来说,要论最信得过,当然还是曹氏和夏侯氏的族人,随着局势越来越紧张,曹丕几乎将这两族的人都派出去了,连曹洪也不例外,也被征召去带兵。

    当然,曹丕对他还是很不爽,也不是很信任,东线那么重要的地方自然是不能让他去的,于是,就将他派到北边镇守萧关。按魏国朝廷的几位大佬分析,北边是最不可能发生战事的地方。

    蜀汉大军有可能从东边虎牢关的方向攻过来,也可能从南边汉中的方向杀过来,因为这两处地方都已经是落入蜀汉之手,他们从自己的地盘中~出发攻打敌人是理所当然的事。

第三百七十六章 家书

    北边的地盘基本上还控制在胡人手里,西边是雍州,刺史为郭淮,也是属于魏国的领土,如果蜀汉要从这里攻过来,先要打通雍州才能到达长安。@頂@点@小@说,

    这一路路途很长,蜀军首先需要占领天水,一路攻杀过来也是耗时耗力的,非短时间可以奏效。值得一提的是,天水的太守是马遵,但这里有一个比他有名得多的人,那就是姜维。

    如果不是刘厚的到来,几年后诸葛亮的确是尝试过从这一路进军的,街亭、五丈原等著名的地方就在这一路上。但是现在,蜀汉的军队都集中在东线,他们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转战几千里从这边发起进攻的。

    曹丕迫于形势用曹洪,但是又对他不大信任,所以,只好让他守关中的北大门,而且只给了他五千人马,可见曹丕和魏国朝廷对于北大门还是很放心的。

    事实上也的确是这样,一来~经过魏国智囊团们分析,蜀汉大军根本不可能迂回千里,从还是处于胡人势力控制下的草原上过境;二来,也是对萧关的防御能力有信心。

    虽然萧关是建立在长城上,其城墙和城门很容易被蜀汉的炸~药炸开,但是,萧关的防御体系绝不仅仅局限于一道关隘。

    自陇上进入关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泾河等河流穿切成的河谷低地。渭河方向山势较险峻,而泾河方向相对较为平易。萧关即在六盘山山口依险而立,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入关中的通道。

    也就是说,如果走萧关这条路进入关中,须得在两边是高山,中间低矮的河谷中走上几十里。这几十里路多的是可以埋伏人的地方。

    魏军只要在河谷两边的高山上埋下伏兵,在蜀军经过时,随便扔下几块石头就能砸死不少人。住在高楼大厦的人或多或少都受过高空抛物的宣传教育,知道高空抛物的可怕。

    一个平时很不起眼的小物体由高处抛下,经过重力加速度的加速,到达几十米的地下时,都会拥有很大的破坏力。在这条长长的河谷小道中,多的是两边有几十米高山的地形,甚至还有很多地方两侧的峭壁达到上百米。

    那么高的地方,只要埋伏下少量的伏兵,用檑木滚石砸下来,蜀军就算来多少人都不够死的。所以,魏国朝廷很放心这个地方,只要守将不是太草包,有五千人马,足以扛得住十万大军的来攻。

    蜀汉北线部队这次绕道这边来,也没有打算和魏军硬抗,骑兵就不用说了,进入这种地形只有找死的份,第一师虽然是火器部队,在这种地形下,也发挥不出他们的优势来,即使能攻进关中,也必然会损失惨重。

    所以,北线部队自始至终就没想过要强攻。上面啰啰嗦嗦说了那么多,又是介绍萧关的地形,又是陈述了曹洪曹丕叔侄间的恩怨情仇,正是为此做铺垫的。

    既然不是强攻,那就是智取了。智取最彻底的办法就是诱降对方的主将。曹洪身为曹氏的核心成员,按道理说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投降的,但是,有了他和曹丕间的恩怨情仇,加上他贪财的性格,策反他就有了理论基础。

    这一天,曹洪正在府衙里踱来踱去,任谁一看到他的样子,就会想起“热锅上的蚂蚁”这个词。他现在的确是心急如焚,不知所措,据探子回报,蜀汉的大军离萧关已经不远了。

    而他八百里加急派出去到长安报信的信使才刚离开不久,恐怕那个信使还没跑到长安,敌军就要兵临城下了。素闻蜀军拥有无坚不摧的可怕火器,在历次大战中,攻起坚来可谓无往而不利。

    等长安方面收到消息,再调集军队到萧关增援,恐怕黄花菜都凉了。况且,现在到处战事吃紧,朝廷是否能抽得出增援军队来都还难说得很。

    萧关丢了不要紧,关键是自己这条小命估计也保不住了,自己的小命丢了其实也不要紧,关键是自己辛苦了大半生,好不容易积攥的万贯家财、万顷良田也不知道会便宜了谁。

    正当他彷徨无助时,突然听到亲兵来报:“外头有人求见将军,说送了一封家书给将军。”

    曹洪大怒,斥道:“混账!都什么时候了,哪里还顾得上这些田亩之事,叫他滚一边去,等本将有空了再说。”

    曹洪虽然被发配到萧关做守将,但是他平时还是会管着家里的经营事项。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家人带着账目往返长安和萧关之间,让曹洪进行批阅。

    那个时代的投资项目多数就是投资田地,若是谁升了官发了财,多数会回家乡购置田地,修建祖屋。所以,以往从长安来的家人带来的账目中,多数是关于田地之事。

    无非是某天又收购了那块地支出多少银钱,某天卖出那块地套现多数银钱,有或者那块地需要聘请多少佃户来耕种,缺少多少农具耕牛等等琐碎的杂事。这一次,曹洪也以为是这些事情,所以他才会说出这番话。

    挥退了亲兵,曹洪继续在那里干着急地转圈,谁知亲兵出去一会后,又跑了进来,还没等他开口,曹洪就不耐烦地道:“又怎么啦?不是叫你不要烦本将军吗?”

    亲兵被斥,呐呐地对曹洪道:“将,将军,来人说是大公子来信。”

    “大公子有如”曹洪刚说了一半,突然醒悟过来,声音提高了八度道:“什么?你说谁来信?”

    “是,是大公子,大公子馥。”亲兵被曹洪吓了一跳,不过稳定了一下心神后依然顺利地回答了出来。

    曹洪心里掀起了轩然大~波,不但是他,就算是那个亲兵也被惊得不得了,作为曹洪的亲兵,对于曹洪的家事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

    大公子曹馥的性格和他老爹曹洪很不相同。他作战勇猛,悍不畏死,不大像曹氏的人,反而有夏侯氏几位猛将的风范。

    有道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真不知道曹洪这样的守财奴怎么会教出曹馥这样的猛将儿子来。

    这些都不是重点,关键是,这个亲兵知道,大公子曹馥早已经失踪多时,他那么久都没和家里联系,现在突然蹦出一封他的家书来,任谁都可以猜得出,一定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了。( )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5172/ 第一时间欣赏重生之我是阿斗最新章节! 作者:我不是阿斗所写的《重生之我是阿斗》为转载作品,重生之我是阿斗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重生之我是阿斗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重生之我是阿斗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重生之我是阿斗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重生之我是阿斗介绍:
烂泥扶不上墙?穿越成刘禅刘阿斗,他偏偏要让烂泥上墙,弱蜀灭魏!
重生之我是阿斗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重生之我是阿斗,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重生之我是阿斗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