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一品富贵TXT下载一品富贵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一品富贵全文阅读

作者:午后方晴     一品富贵txt下载     一品富贵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百九十四章 持续性的打脸(下)

    论领兵作战,宋九可能还不如大炮崔翰。不过宋九相信,在自己金手指的带动下,应当宋军比史上变得更强大。

    至于强大多少,这个就不大好说了,但宋九也不会认为强大到可以改变战局的地步,实际相比于战斗力的提高,宋九更看重的是养兵成本。因此全国上下这种自信心,让宋九十分担心。

    返回西府。

    宋九放下公文,想了半天,最后下了一道命令,让杨延昭从辽东调回来。

    党进、李汉琼等名将去世了,潘美、崔彦进等名将老了,至于新生代宋九倒是看好了几个人,王承美与折御卿,可他们都是党项人,而且也不能离开府州与丰州。还有一个,李继隆,可他是国舅,这身份让宋九有些忌讳,休要小看了外戚,东汉就是让这一个个国舅坑了。

    因此宋九也打算着手培养下一班新生代大将。

    可是思来想去,不知道该用谁,于是还是用杨家将吧……

    但就在这时,赵匡义更加年轻化。

    原来南唐建州有一个读书人,叫杨徽之。他做了一件古怪的事,不在南唐科举,却跑到了后周来科举。他中了进士后得到重用,做了一个勇敢的事,奏请柴荣将赵匡胤给杀了。

    赵匡胤登基后大怒,准备杀掉杨徽之,赵匡义说道,此人是忠臣,杀不得。赵匡篆未杀,但如宋九所想的那样,无论赵大还是赵二,皆有小家子气,缺少了李世民那样的气魄与胸襟, 也休想他们象李世民对魏征那样用杨徽之。因此杨徽之贬成了一个小知县,一做就是十几年。直到赵匡义登基,杨徽之才重见天日。

    此人也是一个名臣,最少在宋九眼中是宋朝排行到前三十名的文臣。

    杨徽之有一个侄孙叫杨亿。

    据传这个杨亿七岁就能作诗,赵匡义产生兴趣,派江南转运使张去华去试杨亿才艺,再送京城复试,一连三天,十一岁的杨亿作赋五篇, 一气呵成,文采颇佳。

    赵匡义很高兴。便让太监王仁睿将杨亿送到中书,听宰相发落。宋琪等人心领神会,便出了一个《喜朝京阙诗》的诗题,让杨亿作一首诗,

    杨亿只想了一盏茶功夫。便写下一首五言律诗:

    七闽波渺邈,双阙气岧峣。

    晓登云外岭。夜渡月中潮。

    愿秉清忠节。终身立圣朝。

    前四句诗情画意,特别是三四两句,五六两句又大大的拍了君臣一个马屁。

    也许不算太出色,可考虑到他的年龄,以及这种大场合,反正换宋九在十一岁时肯定是做不到的。

    宰相们纷纷夸奖。

    于是赵匡义录神童杨亿为进士。然后授为将士郎守秘书省正字。将士郎乃是阶官,守秘书省正字是职官,没有差官,就是带着官职继续读书吧。

    但也是十一岁的官员啊。

    消息传出。不知道让多少官员心中五味杂陈。

    但更奇怪的是杨徽之本人对他这个侄孙不感冒,相反的对赵匡义以文章才气为标准录取官员重用官员一直持批评态度,倒是很赞成宋九的观点,才气副之,官员作为才是根本所在。

    因此对这次十一岁的进士,杨徽之不但不高兴,相反地持否定态度。而且他的亲戚晚辈中,他不是看好杨亿,而是他的外甥宋绶。

    实际这两人皆是宋朝后来的一代名臣,以气节文学闻名于世。

    宋绶与鲁宗道、蔡齐等人皆是天圣时代的著名名臣,正是他们辅助,造就了天圣之治。不过杨亿同样不差,乃是宋真宗时的名臣。

    相比于杨亿,宋朝另一个神童晏殊也许在才情上胜过杨亿,但在政治上却远不及杨亿。

    对此,宋九不置与否,杨亿这个名字他似乎听过,但与李继隆一样,一点不了解,甚至都不分清打虎英雄李继隆与李处耘之子李继隆的区别。

    于其关注这个神童,不如关心另一个人。

    寇准混了数年知县,终于升迁为殿中丞通判郓州。与吕蒙正他们相比,不算太快。但也不算太慢,他仅用了五年时光,便从一个普通的学子脱变成一个大州的通判。

    寇准临行前,宋九将他请到西府。

    寇准莫明其妙。

    宋九拿出来一叠诗稿,小寇的诗写得很不错的,许多歌女传唱,也让宋九搜罗了一些。

    寇准还是不解。

    宋九说道:“平仲,我也送你一首诗。”

    “卑职不敢。”寇准很紧张地说。

    从宋九手中传出几首仙,但仙完了,宋九便不再作诗填词,包括赵匡义让群臣写诗,宋九都不写。

    赵匡义无奈,包括他在内,以为宋九这样做是想替物格学正名的。

    宋九道:“无妨。”

    于是写了一首诗: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寇准很纳闷,地名不冲突,此时粤与越通用,多指南海,富春江叫富春渚,也不难理解。

    然而连在一起,寇准表示看不懂了,为何是三十一年,他仔细想,三十一年前岂不是柴荣做皇帝的那一年?那么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是什么意思啊?

    包括其他几句,都让他看不明白。

    宋九又说道:“平仲,本官听闻有人说我是房杜,这个不敢自夸的,不过也能称为勉强合格吧。”

    “宋公乃国家栋梁,是谓名想。”

    “平仲,我不喜欢人家谄媚,说不定你找出本官一些缺点,本官还喜欢呢。栋梁的名相的,就不要再提啦。不过本官只想说一句。你才思敏捷,为政也有政绩,然而记好本官一句话,心态要好。”

    寇准懂了,这是指他诗中有许多牢骚的句子。

    “先帝时,本官很长时间仅是闲赋在家,广南又被罢官,可是本官从没有怨言。抱怨没用的,将手头的本份事务做好了,机会自然会随时来到。”

    “谨遵教诲。”

    “祝君一路顺风。去吧。”

    寇准激动地拿着这首让他看不懂的七律退出西府。

    宋九却在后面笑了,吕蒙正与张齐贤,还有大胖子吕端,以及这个未来的小寇,自己示好了。那么未来自己道路也就光明了

    ……

    李继迁在大沙漠里兜了无数个圈子,终于在黄羊平再次站稳了脚根。

    这时他又迎来一个机会。

    拓跋遇想率部内迁。宋朝未同意。宋九未参与此事。就是参与了,同样未必会同意,不管拓跋遇是什么想法,一旦举族内迁,会让定难各部族想入非非,一定会产生不必要的骚乱。

    但这让拓跋遇不满了。开始在银州闹事,结果被梁迥打得四散逃窜,跑到深山里不敢出来。这时候他听到李继迁消息,便派人与李继迁联系。想里应外合,一举拿下银州。

    李继迁有些主意不定,拿下银州当然想了,可他数战数败,心中也害怕了。因此与张浦等人商议,张浦便献了一个计策。

    曹光实此时正在银州城。

    将相和,天下兴。

    将相不和,国政必乱。

    赵匡义也许想的是平衡之术,也许是对赵普的承诺。但实际东西两府不和,对国家没什么好处的。

    包括西北军政事务。

    按照宋九的想法,必须对李继迁斩草除根。

    但宋琪虽是主战派,对李继迁支却是严格地执行着赵普的政策,以招安为主。

    种种原因,宋九没有很好的说服力,南河套地形的复杂广大,还有宋朝民族政策的偏软,宋琪的想法得到大多数大臣认可。

    这影响到前线的决策,不过招安想法在前线也占据着上风。

    就在这时,李继迁忽然派使者向曹光实请降谢罪。

    曹光实一听大喜,确实他此时是贪了功,若是他抢在尹宪之前受降成功,这个功劳就是他的了。还有他从未想到世上居然有这么一个“顽强”的勇士。李继迁打一次败一次,大约是被官兵打败了吧。

    因此让他侄子曹克明殿后,他带着一百多人奔向黄羊平的葭芦川受降。

    到了葭芦川,平川上有许多军队,前面是李继迁,李继冲,李大信,破丑重遇贵,张浦等人,正一起等着他呢。曹光实哈哈一笑,正准备拍马扬鞭,来到军前,好言安抚李继迁,忽然两边低矮的山丘上万箭齐发。

    一代名将,宋朝罕见的文武双全的大臣曹光实就窝囊地死在了这个山谷里。还好,他的侄子曹克明来得及时,将他的尸体抢了回去。

    曹光实死了,李继迁剥下宋兵的衣甲,从从容容地进入银州城。

    这对夏银北部支持李继迁各部族是一件大振人心的消息,各部纷纷跑来投奔。短短几天内,李继迁实力就迅速的膨胀起来。

    李大信建议李继迁自封西平王。

    张浦说了一句:“自夏州入觐,无复尺疆,今甫得一州,遽尔自尊,恐乖众志。宜先设官授职,以定尊卑,预署酋豪,各领州郡,使人自为战,则中国疲于备御,我得尽力于西土矣。”

    事后宋九听到这句话大惊失色,因为他想到了后来九字真经,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是我心也,”李继迁听从,仍称原来官职都知蕃落使,权代定难留后,张浦、刘仁谦分别为左、右都押牙,李大信、破丑重遇贵为蕃部指挥使,李光祜、李光允等人为团练使,弟李延信为行军司马。并分别预先许封了党项豪酋折八军、折罗遇、嵬悉咩,折御乜等人,分别封并州,代州、麟州、丰州等州刺史。

    这条政策,更使许多部族来归,以至于尹宪畏其锋芒,不敢发兵银州,只好将事情经过上报朝廷。

    赵匡义大惊失色。

    与史上相比,如今银州更为重要。

    首先是阻卜羊毛商路,一部就是自灵州到夏州,再到银州,从府麟二州进入河东。二是青盐路,也必须从银州进入丰州,再到达夹山各部族。

    银州一失,两道皆断。

    宋九在朝会上说道:“宋相公,好一个招安之策啊,因为招安,前线将士不敢全功,于是李继迁一败于夏州,数千兵马迅速扩大为近万兵马,二败于葭芦川,近万兵马变成一万多兵马,三败于宥州,一万多兵马变成两万多兵马,四败于地斤泽,两万多兵马变成不知兵马凡几,还让李继迁得银州。”

    不能全怪宋琪。

    可这个结果,无疑狠狠打了宋琪的脸。

    宋九又喝道:“曹光实乃我朝罕见之文武全才,然因庸臣误之,命丧于塞外之地。陛下,若用臣来选择,宁死两庸相,也不想死一曹光实也!”(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五章 枭雄末落(上)

    宋九隐忍了一年多时间,正是为的这一刻!

    其实不能全怪宋琪,当然宋琪也有部分责任。

    如果宋九只是普通地说说,也不管用,但说了另一个真相,那就是李继迁越败越强,让大家不得不重视。

    然而此刻所有人不是想着李继迁,而是看着宋琪与李昉的脸色,这是大朝会,虽然两府九名宰相,可那个不知道宋九所说的两庸相是谁?这个耳光打得太狠了。

    “卿……”

    “陛下,烽火渐成燎原之势,陛下难道不着急吗?”

    赵匡义犹豫着。

    “陛下不见渤海国乎?”

    赵匡义终于醒悟。

    宋九初去乌舍国,乌玄明属下将士真的很可怜,连一万人也不足,现在虽然重新打回到辽东深处,可今非昔比,连辽国名将耶律斜轸都感到忌惮。在宋九指导下,乌玄明让他属下发起游击战,耶律斜轸也没闲着,派出密使诱惑乌玄明的属下各部族,但不敢强行用兵辽东。

    这还是乌玄明不听宋九的话,否则当时耶律休哥伪退时,他不追击,固守咸州城,再加上高丽人策应,可能都真的动摇辽国的辽东。

    赵匡义便道:“宋李二卿家不知兵事,卿勿要指责,以失朝仪。”

    但有许多大臣心里想,这是宋琪与李昉自找的。

    不比岁数,只比资历政绩能力,宋九远胜于李宋二人,但这段时间中书。特别是宋琪不断地给西府下绊子,就是泥菩萨。也有三分火气。

    况且宋九与曹光实关系一向不错。

    宋九暴怒虽失了朝仪,也情在合理之中。

    赵匡义又道:“以卿何计?”

    “陛下。国家将来必用兵于北方,若西方有变,后方受到严重牵制,臣以为十分不妥,然南河套地域广大,兵力少,李继迁东窜西逃,不易擒拿。固臣以为当派六七万精兵,再诏府丰二州出兵相助。那么就能一举扫荡西北各部叛乱,让西北永安,国家可以专心用兵于北方了, 此乃百年之计也。”

    “不妥,夏收在即……”李昉说着说着,声音弱了下去。

    如今宋朝禁兵并没有扩张,依然是三十三四万人左右,前些年陆续地有些战斗,死了一些兵士。还有一些兵士自开国以来就加入禁兵,渐渐年老,陆续退役。

    朝廷按照宋九制订的制度,于厢兵里挑选身强力壮者。或者从河北河东陕西的一些壮丁弓箭手中挑选一些兵源,继续补充。

    总体兵力上下波动不大。

    有人会可能拿北宋最高峰时八十万禁兵与之比较,但还是不同的。那时北宋人口达到一千多万户,几乎是现在的三倍有余。因此这时若再添加禁兵,朝廷负担必然变得很沉重。

    所以宋九增加乡兵。还有一些大臣反对,他们不算是胡搅乱缠,国家承受能力比较有限的。

    这三十多万禁兵,河东河北驻扎了十来万禁兵,另外还有西北从渭州到灵州到延州一线,也驻扎了近四万兵马,若无宋九提议,仅是勉强三万兵马。以及南方少量禁兵,主要是在荆湖地区,还有余下的近半兵马散于京畿附近各地区。

    对此,宋九那次兵制改革也做了调整,陆续从南方补充了一些新兵,南兵轮戍南方,北兵轮戍于北方,以防水土不服,无辜死了许多士兵。这也是一次具体积极意义的改革。

    史上称禁兵去荆湖轮戍,死者过半,虽夸大其词,确实因水土不服,天气炎热,导致了一些兵士死于轮戍。

    后方的近半兵士也不全部在乡下屯田,京城还驻扎着数万禁兵,大约十一二万禁兵散于各地屯田。

    一旦用兵于西北,马上夏收到了,收割的人力会变得很紧张。

    不过这个理由不充分。

    还有办法解决,如让家属代为抢收,或者雇民收割。毕竟兵士屯田仅是为了节约开支,上战场打仗才是他们正业。

    并且宋九挑明了,你们两个庸相……

    李昉心中苦笑,这个梁子看来是化解不开了。

    宋九果然冷笑一声,道:“陛下,此次用兵,臣还有一个想法。国家这几年承平了,里面有近半新兵,他们根本就没有上过战场。西北就是最好的训练场所,若不练,这些新兵到了战场,会很不适应。西北派驻这么多兵马,大约能解决了,可国家头号敌人,不是西北,而是北边……因此臣建议用兵于西北,一为后方安宁,二为练兵。请陛下三思。”

    可是赵匡义仍犹豫不决。

    若如宋九提议,向西北增派六七万兵马,西北本身大约可以抽出来两万兵马可以参战,再加上折王二家的兵力,那将会达到十万大军。一会用很多帛,二是用关云长青龙偃月刀去宰鸡了。可是将兵力克扣,可能又如宋九所说的那样,兵力少了,纵然将李继迁打败,但李继迁仗持着南河套地形的复杂与广大,到处逃窜,大军一退,又能死灰复燃。

    甚至张齐贤在西府开了一个玩笑:“宋公,你说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进,乌玄明没有执行好,李继迁却很好地执行,难道他在西北也听到你这八字方策?”

    争议并没有多久。

    西北又传来一个糟糕的消息。

    李继迁得到银州,等于将宋九这张网生生撕开一个口子。再加上各个堡砦并没有全部筑修成功,就是筑修成功,要商议屯兵与屯田,实际宋九也是有意地将屯兵屯田推迟。

    所以各堡砦就是筑成了,还没有完全派兵士入驻。

    还有一个原因,虽然在筑堡砦,修路,构成一张链状防御网络,朝廷仍以宋琪思路为主,招安为主,歼灭为辅。宋九开始发威,李继迁不知道的。

    因此他带着一支轻骑自银州南下,跨过横山防线,并且催毁了两个堡砦,掳走数百民夫,又迅速南下,撕开环庆二州防线,跨过葫芦川,直抵会州。仅是眨眼功夫,便将不设防的会州拿下。后来秦州宋军迅速赶来营救,李继迁考虑到离银州与地斤泽太远,于是一把火将会州城烧得一干二净,城中数千吏民未来得及逃走,全部活活烧死。

    赵匡义大怒,将几个宰相全部召集。

    宋九说道:“陛下想制家俱,是用臣来制,还是有木工来制?东府两相如果写诗作赋,纵是臣也远远不及。但军事,非他们所长也。臣也不行,然而自信比他们更有远见。”

    又打脸了。

    李宋二人是首相唉,善长是写诗作赋,难道首相只会写诗作赋?

    不但打脸了,说得还十分地粗暴,术有专攻, 你们不懂军事,整天乱叫什么?

    吕蒙正问道:“宋公,会州离银州那么远,为何李贼用兵会州?”

    “灵州也。”

    “灵州?”连赵匡义也是不大明白了。

    “去向灵州,庆州道,环州道,延州道,可必须翻越横山。拓跋李家在定难经营一百多年,不仅是四州八县,包括周边地区皆有威信,东北到地斤泽,东南到白马川、乐山, 甚至在灵州也有一定威信。若李继迁再连连获胜,诸羌会纷附其帐下。还有李继捧看到朝廷态度偏软,也变节了,李继迁叛变,杀官兵,占银州,李继捧却不顾事实,上书要求朝廷继续招安。招安?招到何时?难不成招到李继迁占据整个西北,尾大不掉时,朝廷不得不封一个西北王才为止?”

    这句话赵匡义懂的。

    国家无论是内政,或者是军事,必须要软硬兼施,恩威并用。

    “因此李继迁用兵于会州,如让他得逞,庆环延三道皆被封锁,朝廷想援救灵州,只有两道,一是渭州葫芦川道,二是会州屈吴山道。不过这次用兵,可是李继迁过于仓促,拿下会州后感到不好,于是焚烧城池,返回银州。”

    赵匡义脸色阴沉得怕人。

    若是宋九所说的是正确的话,那么正在构画一幅很不好的图画。

    不用占据盐州、灵州与屈吴山,那怕李继迁重新拥有定难四州,也让朝廷头痛了。

    ……

    翻看《杨家将》,有英雄,有奸臣。

    奸臣是潘仁美,这就有些囧了。

    还有一个人,王侁。

    其实宋九也在注意着这个人,但结果让他很困惑。

    不说平江南时的宣州之功,就说以后吧,因其人文武皆有才干,朝廷曾经准备让他讨伐梅山蛮,后来到了西北,立即向朝廷奏了一件事。朝廷在西北设置了诸将,节管各族。

    但不可能大小事务皆由各将负责。

    实际有的主将战功赫赫,可治理能力却不行。

    因此各将用身边的牙兵协助,但时间长了,这些牙兵与边人交结,桀黠难制。王侁请求朝廷对这些牙兵同样要进行轮换。

    赵匡义同意,可这些牙兵不乐意了,王侁挑选其中几个带头闹事的人,斩首示众。

    这是在西北,真正的拳头为大,王侁这样做需要何等的魄力?

    所以宋九产生一个怀疑,难道这个王侁也是一个好人,也是被冤枉了。

    但宋九却忽视了一件事,所谓的奸臣,那一个不是能臣?

    王侁坑人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六章 枭雄的末落(下)

    宋九想李靖李绩,但就是李靖李绩来到宋朝,也未必能完全将他们威力发挥。

    实际宋朝这段时间也有许多大将还是能拿得出的,其中还有不少象曹光实这样能文能武的,就包括田仁朗。

    宋九说得严重,赵匡义也不敢赌,万一成真,后果很不好,不但这两年多来的努力白废了,羊毛商路也失去了效果,甚至未来也少了一块战马基地。

    虽宋军以兵步为主,可没了骑兵,那才是恶梦到来。

    最后终于同意。

    三军先发。

    接着以田重进为主帅,杨业为前行,张齐贤为都监,带着诸将,包括杨延昭等人,发向西北。

    宋九用田重进,大家能理解,那是开国老将。

    宋九用张齐贤,大家能理解,赵匡义更能理解,那是让他上战场磨练,为以后西府首相做接班人的。

    然而宋九用杨业,让很多人不明白。雁门关一役,杨业很勇敢,但实际只能说是一员虎将,而非起着一名名帅作用。

    可这老小子,先是得到赵匡义器重,又得到宋九重视,并且宋九刻意载培杨业的两个儿子,不知让多少人眼红了。

    六万兵马,十几员虎将,气势汹汹发向西北。

    然而西北战役已经打响。

    大军未达,赵匡义一令先下,让秦州田仁朗、闵门使王侁、副使董愿、宫苑使李继隆传檄会剿,并要求麟、府、夏等州以及日利、月利等部落配合作战。

    田仁朗带兵来到绥州时,李继迁正在率兵攻打麟州西部的三族寨。

    三族寨寨小。兵力更少,李继迁又许以丰州都监的空头支票。因此三族寨主折御乜杀死宋朝监军,举寨投降。

    李继迁再次将大军率到抚宁寨下。

    田仁朗大喜。

    原因很简单。抚宁寨同样不大,可地形险恶,并且在宋九扩张西北寨堡时,还重新将抚宁寨翻修一遍,虽小,易守难攻。

    李继迁想打,就让他打。

    等他打累了,老子再收拾你。不然不大好办, 胜则进。败则走,往南河套大沙漠上一逃,即便朝廷发出六万大军来援助,也不易捉拿。兵力是不少,若是包括折家的,王家的,日利月利各部族的,几乎达到十一万兵马。可这么多兵马往南河套大沙漠上一散,又算什么?

    所以等他打累了。先分伏兵断其后路,大军亲临,必能将李继迁生擒活捉。纵然不行,拖一拖。田重进主力军队到达,纵然李继迁逃跑了,因时间仓促。不容易做安排,大军后面杀到。也减少了平剿的难度。

    将利害关系讲出来了,故意装作无能的样子。整天喝酒赌钱,刻意让李继迁探听到,迷惑李继迁在抚宁寨下继续玩命。

    眼看田仁朗计策将要得逞,王侁出来了。

    他向赵匡义进了快奏,说是田仁朗来到绥州,只顾享乐,畏敌不前,默视三族寨失守。

    不要说赵匡义了,就是宋九也弄不清楚,将他召回京城询问,还好,宋九仔细地想了想,认为田仁朗说得有理,但那时战役已经打响,只好将田仁朗调向河北。

    可能田仁朗计策会成功,那么王侁不是害死杨业那么简单了,可以说王侁都害死了北宋。

    可能不会成功,但不管那个时空,皆无法证明了。

    王侁为什么这么做呢,原因简单,上位啊。但他也不是吃素的。

    顶替田仁朗后,马上扑向了李继迁。

    李继迁一看宋军来真格的,立即撤退。然而王侁并不是扑向抚宁寨,而是将田仁朗的计策做了改进,按照田仁朗计策是决战于抚宁寨下,伏兵抄于后方。

    王侁是佯攻抚宁寨方向,实际是集中所有兵力,抄向李继迁撤退的方向浊轮川。

    两军相遇,李继迁大败,这是后来让人诟齿宋九的所在,就这个战斗力,何必出动十几万军队?

    李继迁损失五千多人,部下折御乜等人或战死、被俘,或降宋。

    李继迁不敢回银州,径直逃向夏州北部,与岌伽、罗腻等部,又与吴移、越移等部合兵。王侁率兵出击,击杀“代州刺史”折罗遇与弟弟折埋乞。再由开光谷西趋杏子坪,败保寺、保香诸族首领埋乜已,又破保洗二族,俘三千人,降五十五族。三族豪酋折八军三千余人派使献马谢罪。那么多折,不错,他们确实折家子弟,但不是直系的折家子弟。

    郭守文又破岌伽罗腻二族。

    李继迁无奈,再度逃向茫茫的大沙漠。

    这时候他做了一件让宋九又后怕又侥幸的事,屡战屡败,让李继迁终于清醒过来,派使向契丹请降。

    但就在这时,宋朝主力军队终于到了。

    ……

    大里河水滚滚东流,清澈的河水从河石上经过,发出叮咚的清脆响声。

    天还没亮,一层层雾气腾了上来。

    河北不远就是野利族。

    其实宋朝做了那么多,这么长时间下来,是朋友是敌人,一目了然了。若这样,依然不臣服,那就如张齐贤所说的那样,除非供在太庙里。

    只不过宋朝一直招安哪招安,削弱了这一政策的成果。

    就象赵普与宋九斗,不会有几人响应宋九,相反的响应赵普的人却有很多,就是赵普下去了,宋琪与李昉还禀程着赵普的宗旨,不时给宋九上眼药。最奇怪的这两人皆被赵普敲打过。

    说到底,这就是以德服人的下场。

    有点儿悲哀,如宋九,赵承宗担任潭州知州时政绩还是不错的,赵普下台后,宋九还是很老实地说了一句。赵承宗能算是良吏,因此赵承宗仕途没有受阻。

    然而呢。也未必有多少朋友,相反的敌人却有很多。

    西北也是如此。李继迁造反,朝廷数次出高官厚爵招安,反正忠于宋朝的与造反宋朝的没区别,何必要忠于宋朝,最少我能首鼠两端吧。

    野利族就是如此。

    尹宪送回野利氏,示意让她改嫁,野利族不听。

    他们没有谋反,然而与李继迁一直眉来眼去,早上了宋九的黑名单。并且宋九记得的历史虽不多,却正好记住了这个野利族出了野利皇后,出了野利仁荣等西夏名将,成为西夏崛起中的最重要的动力。

    于是有了这次行动。

    地平线上终于露出一丝红线,提为绥州团练使的杨延昭喝道:“杀。”

    六千宋兵从山岭上杀出来,踏过大里河,冲向野利族。

    仅是数天时间,野利族大部被灭,杨延昭分出一部分兵士押着百姓。将他们迁向河南关中河东等地。然后缴令周边各族,配合宋军,扫荡野利族余部,但是族中的财富与百姓将作为战利品。由他们瓜分。

    鲜血与鲜花合在一起,才能换来忠诚。

    若大的野利族眨眼就消灭了,各部震恐。纷纷配合。没有多少天,野利族在横山的这一支彻底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远方更大的军事行动方方开始。

    杨延昭灭掉野利族后。率军北上,自宥州进入白池城。再北上到骆驼河,王侁、李继隆自黄羊平兵发地斤泽,折家与尹宪自府麟二州向地斤泽合围,王承美夫妇也出动八千铁骑,杀入了大漠。

    田重进率兵军沿着黑水河,在后方扫荡,没有附从李继迁反叛的部族留下不动,只要附从的,那怕投降了,也要迁往内地。至于还在反抗的各部族,则是歼灭后全部打散,先送到后方修堡砦修道路,再送向大后方,散于太原以南到河南等地区。

    这次镇压,一直持续了近四个月时间,斩杀三万余敌人,向后方送去安置的俘虏达到四万多户。

    以至逼得李继迁中途一度派出使者向宋朝请降。

    降书送到京城,宋九不同意,坚决镇压,以震慑整个西北。

    而且这次手段极其残忍,于古长城外作战,供给太困难了,因此宋军采纳了宋九的策略,就食。

    镇压各部,百姓先分男女老幼,妇孺先行送向后方,壮丁留下修堡路,各部粮食牛羊则是一起留下,以做军食。

    这一政策引起很多反对声音,宋九用大非川一役做了反驳。

    薛仁贵一生不知杀了多少人,可在大非川犯了迷惑,弄了王者之师,后勤一起从后方运输过来的,以示安抚大非川吐谷浑人。结果呢,在论钦陵带领下,用郭待封与薛仁贵不和,用粮草,以及这些薛仁贵想安抚的吐谷浑人联手,五万唐军,五万民夫,全部沦落,一代名将,耻辱地求饶逃了回来。

    西汉击败了匈奴,匈奴人连在东汉都十分温顺,但那是打服的。

    这也不对。

    不过已打到这份上,大家也无可奈何了。

    九月初,在宋朝五路大军反复缴杀下,特别是最强丰州王家与府州折家的加入,他们对南河套地形熟悉,再加上河套上少数对李继迁不满部族的倒戈,李继迁终于在大沙漠里呆不住了。能呆住,可手下要吃要喝,现在宋军几乎让整个地斤泽周边近千里方圆坚壁清野,连百姓都没了,上哪儿吃喝去?

    正好辽国派侍中萧特里持诏封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银夏绥宥等州观察处置等使、特进检校太师、都督夏州诸军事,继冲为副使。

    萧特里看到不妙,在他规劝下,李继迁带着余部冲向顺化渡,想渡过黄河,从阴山逃向契丹。

    正好被王承美派出的斥候得知,王承美与丰州大首领黄罗率军将他截住,李继隆又率两千轻骑从后方杀来。

    李继迁父子,张浦,李大信,破丑重遇贵全部生擒活捉,只有李继冲与萧特里杀出重围,逃到了辽国。

    赵匡义听从宋九建议,将李继迁等人押到夏州,就在夏州削首示众。

    随后一系列诏书下到西北,因为得到大量战俘,战事结束后,这些堡砦与道路也全部修好了。手段依然很残酷,在士兵押管下,几乎没天没夜的抢工。一度发生了三起暴乱,先后被镇压。

    现在施工结束了,朝廷下诏,让各族返回故里,国家免其三年徭役,再加上以前免其赋税,几乎所有税务一起免去。

    同时鼓励蕃汉联亲,北周的民族制度不好照搬了,不过也有办法,若是当地蕃汉百姓有相互联亲者,国家赏赐五匹绢,五斤棉,五斤茶叶,宋九这也是有些恶搞,上书时索性称为三五制度。

    又让各族盟约,制订简易条法,不是根据宋朝的律法处理纠纷、案件,毕竟情况不一,而是制订适合于西北的约法,以它来做标准断案判案。然后再划分地盘,勒令各族不得仇杀。

    再将岚州、石州、忻州、代州、府麟、渭州、原州、环庆、鄜州、丹州划出来,允其青白盐用通商法销售,朝廷仅征少许商税。

    但是这一战,动用了十几万军队,花了无数钱帛,还有那些百姓,是安置,不是屠杀,物资一起留给前线将士了,几乎赤条条地送到后方,这批安置费用同样不菲。

    似乎李继迁那么弱,宋九兴师动众,死了五千多名战士,花了天文数字的钱帛,是不是过份了一点?

    还好,抓住了李继迁时,搜出了辽国诏书,多少给了宋九台阶下。

    再加上宋九及时派了张齐贤去前方安抚,张齐贤一生极具传奇色彩,可他的能力实际也未必有多高明,不过他是枢密副使身份去前线的,能镇住大家,虽张齐贤远不及吕蒙正,但比普通的大臣能力肯定要高明得多,在前方安抚得不错。这也给宋九加了分。

    然而就是这样,还有不少大臣弹劾。

    张齐贤在前方未回来,这一下去,最少呆上数年了,但这也是一种磨勘。

    不过在枢密院里,宋九并没有因为许多大臣攻击而气恼,相反的,他眉头舒展开来,喃喃地说了一句:“历史终于翻开了新的篇章。”(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七章 自作聪明(上)

    善战者无赫赫战功。

    不要多,只要再推迟十年,李继迁羽翼丰满,也成长起来,即便宋九,对李继迁也没有多少办法。

    值不值?

    如果对照历史,那简直太值了。

    庆历年间打了三四年,认真说,战事规模还不大,那时候赵祯为帝,吏政皆健康,财政更健康,结果三四年打下来,国库打空了不算,为了支持前方作战,苛征厚敛,全国发生多次起义。仅是那几年,国家就为西北用费多达两亿多。

    或者换一句话来说,若无西夏,以赵祯的仁,宋朝会变成什么样子,若无西夏的牵制,以宋朝的发展,宋朝会变成什么样子?

    现在让宋九及时地将这个威胁扼杀在萌芽中。

    但有谁知道?

    相反的,许多人抱怨。

    还有一个人,史上的李沆,他准确地预测出西夏的走向,甚至刘娥、寇准、王旦、丁谓、王钦若等人以后的作为。在他死后,包括宋真宗都认为他是圣人,俺不是,将李沆做为敬仰的目标。可在他生前,谁相信呢?

    相比于李沆,宋九要幸运得多。

    最少他达成了目标,不管过程如何。

    不是西北没事了,秦渭以西的吐蕃人,甘凉的回鹘人,岷洮的羌人,朝廷对他们依然无可奈何。

    不过他们危害不会大,沙散了,还能成塔么?

    西北也有诸多党项人仍不服气,然而蕃汉通亲的融合,圈养的定居。羊毛商路与青盐路所带来的利益链,诸多堡砦开始屯兵看守着各个要道关卡。划分地界分封官职带来的化整为零,纵有危害。也不严重了。况且李继捧召回来了,许多拓跋子弟在这次征讨战斗中,陆续击杀,或者押回京城,或者授官调往他处,没有拓跋家族子弟的号召力,有谁能将这个仇杀严重的地区各族聚集起来?

    甚至朝廷的疆域也在无形中达到北河套,达到西阴山,甚至与辽国的西山地界接连。

    所以宋九感到很值。

    在一片弹劾声中。宋九又做了一件事,让长子借助西北风,随船下了南洋磨练。

    赵匡义好奇地将宋九喊到皇宫询问。

    宋琪为了攻击宋九,将西北战争爆发后所用的钱帛,粮草,武器,人员伤亡,陕西百姓劳役的增重,一一搜集出来。怦击宋九政策的失误。

    还有呢,三五制度以后会陆续地用钱。

    士兵伤亡的抚恤与有功将士的赏赐,也要钱帛。

    各族掳回来的族民安置更需要钱帛。

    青白盐销售范围的扩大,削减了解盐的盐利。

    总之。劳命伤财,天怒人怨。

    宋九自战事结束后,再度沉默。但他进宫与赵匡义说过其意义。暂时是花了钱,可是西北一劳永逸了。士兵伤亡。可是几万士兵得到实战练习了。国家也不能靠一人为相,赵普老了。其他数员老臣当中,能力能及赵普者还没有看到,而张齐贤去了西北,磨练几年,最少会成为一个合格的西府首相。天生成才的人少之又少,就象宋九自己,若无南下岭南,北上辽东,又会有什么才能?

    分散相权,赵匡义喜欢。

    张齐贤,赵匡义喜欢。

    因此赵匡义一直沉默不语。

    不过宋九也知道,赵匡义同样认为自己花的代价太大。

    “宋卿,你真让你长子去了南海?”

    “嗯,民间有谚,富不过三代,主要他们没有吃过苦,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况且传闻妖异,那有那么多风险?”

    “富不过三代……”

    其实它不仅是豪绅家的弊端,也是国家的弊端。一个王朝一般第一代第二代都还是不错的,当然,晋惠帝那个宝贝蛋子是不能算了。但往后就会越来越差。

    赵匡义又道:“海上有多危险?”

    “不是大家想像的那么危险,但有点儿危险。若是连这点危险都害怕的话,以后如何做事?”

    “若是让皇子也下去看一看……”

    “陛下,你不要拿臣开心,”宋九汗颜道。终于明白赵匡义用意,赵元佐越来越不听话,赵匡义看到自己将儿子送向南方磨砺,同样动了心思,让赵元佐吃吃苦,一是磨砺,二让他吃了苦,回来后也就自然老实了。

    但那岂不是要了宋九的命。

    本来西北那摊子事,让许多大臣弹劾,再将皇子送向南洋,自己等着让唾沫淹死吧。

    宋九又道:“若陛下想培养皇子,开封府尹是最好的选择,就在陛下眼下,做得对可以鼓励,做得错可以矫正。那么未来这段宝贵的经历,就打下了好底子。”

    赵匡义犹豫不决。

    南下南洋还行,可让赵元佐做开封府尹,他有点顾虑。

    然而两人交谈后没几天,便发生一件事。

    若是赵廷美想谋反,就没有这件事发生。关健赵廷美哪里想谋反?

    因此他对这个大侄子平时还不错。赵匡义处理赵廷美,赵元佐替三叔求情,赵匡义不听。后来赵元佐在王府里就发神经病了。

    特别是赵廷美前面一死,后面父亲不但不后悔,反而要封禅,赵元佐闹得更凶。

    直到去年年底,赵廷美也死了很久,封禅让大火一闹也未封成,赵元佐才恢复了正常。

    赵元佐若是真疯了,赵匡义肯定不会让一个疯子做帝王接班人的,况且他儿子那么多。看到赵元佐恢复正常,大喜,降德音,就是小赦天下,罪犯不免罪,但减罪一等。

    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时间淡化一切,那么赵元佐毫无无疑问。最终成为宋朝第一人。

    然而不是。

    赵元佐一心想替赵廷美翻案,两个中书宰相怎么想?

    并且他还有弟弟……

    吠狗不咬人。咬人的狗不叫。

    赵匡胤曾评价赵匡义家的小三,此子象我。赵匡义评价自己的儿子。长子象我。

    赵元佑夹在中间就悲催了。

    于是他越来越沉默。

    但究竟谁象赵匡义?其实就是他!

    赵匡义诏诸王宴射宫苑,因为赵元佐生病还没有好清,没有喊赵元佐来。

    这本来是一次很正常的父子团聚,可是某人或者某些人看到机会。

    宫宴结束,陈王赵元佑带着几个弟弟,没有回王府,而是跑到赵元佐府上。

    不知道赵元佑对赵元佐说了什么,赵元佐忽然说道:“汝等与至尊宴射,而我没有被邀请。是君父想要抛弃我。”

    这次他真的发疯了,将媵妾一起关在王府里,然后开始焚烧王府。到了第二天,火势还没有被扑灭。

    若看表面,赵元佐这次闹得太过份,可是为什么他在烧王府,仆役不阻拦?为什么到第二天还没有扑灭?究竟赵元佑说了什么,能让赵元佐刺激到这种地步?

    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宋九根本没有准备。

    赵匡义愤怒了。就是闹也得有一个谱儿吧。派人将赵元佐带到中书,宋琪与李昉旁听,派御史审问。

    宋李二人有心维护,在边上旁敲侧击。事情可能是另一个样子。但是可能么?

    这时候还不将赵元佐踩死,难道坐视赵元佐以后得势来报复?况且赵匡义那个箭伤时不时都在发作当中。

    不知道怎么问的,赵元佐居然坦白从宽了。足够了。宋琪将赵元佐的供词送给赵匡义。

    赵匡义让大内管家王仁睿带话给他:“汝为亲王,富贵至极。何凶悖如是!国家典宪,我不敢私。父子之情,于此绝矣!”

    目标达成,得立即撇清吧。

    赵元佑带着中书两个宰相,以及一些大臣,向赵匡义号泣营救。

    赵匡义流泪说道:“朕每读书,见前代帝王子孙不率教者,未尝不扼腕愤恨,前些时间,朕还与宋九论如何教育子女,没想到我家亦有此事。朕为宗社计,断不舍之。”

    于是下制书,将赵元佐废为庶人,均州安置。

    大臣再劝,赵匡义说道:“近来内外安定,方思自适,而元佐纵火,实挠朕怀。”

    宋琪说道:“尧舜有丹朱商均,此不足以累圣德,元佐若无心疾,当不至是,望陛下开释。”

    明是求情的,可实际是要命的。

    赵元佐有心疾了,能当好皇帝吗?那么为了小赵二开路,更要将赵元佐送走。

    不过没多久,宋琪便想到一件事,赵匡义乃是顶级权谋大师,能瞒过一时,还能瞒过一世?再加赵匡义激怒之下,立即以赵元佑为开封府尹,储位渐定,又再次率百官替赵元佐求情。

    毕竟是儿子,于是赵匡义让使者召还,此时赵元佐还未到均州,刚到黄山(非是安徽的那个黄山,而是湖北北部的一个小山脉),又被召还回京,安置于南宫,派使者监护,不得与外界交通。

    但文武百官不是傻子,立即察觉到宋琪在这场皇储更替案中扮演的作用。

    太厉害了,这简直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啊。

    于是一些人开始向宋琪靠近。

    甚至包括西府的柴禹锡。

    但他又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象宋琪示好,正好下值回家,看到赵普的宅子。

    赵普离开京城后,他的豪宅一直空着,虽然赵普为了装修它花了不少钱,但按理说它是官宅,赵普若是继续为官,不大好处理,然而现在赵普等于是告老还乡,因此朝廷要收回。

    于是他提议,请求朝廷将赵普的宅子赐给宋琪。

    他是西府的人,听罢,大家不由一起看着宋九……(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八章 自作聪明(下)

    如果你遇到大师,会发生什么?

    有两种可能,一种你无钱与无权,那么恭喜你了,你与大师身份不般配,大师会自动远离你而去。

    若是有钱或有势,大师会象对待宋九大姐那样,为你开讲神仙的法则,或者象对某歌星那样,从四川旅游到西藏,再从西藏到印度,到尼泊尔。直到你感受到如来佛祖的真谛,远离红尘,甚至与丈夫果断的和离。

    但这种结局还不算最悲催的。

    最悲催的是你有着权势,这些大师又不顾颜面,来了一大群,只服务你一个人……

    王延范,江陵人。

    据说他从小长相与常人两样,又十分讲义气,家中又有无数钱帛供他花,因此一个又一个大师来了。

    特别他命比较好。

    因为他祖父王保义是荆南国的将军,所以王延范会一点武艺术,投降宋朝后,他祖父的战友高从诲得到赵匡义信任,开始重用后,觉得王延范不错,便向赵匡义推荐。赵匡义便让王延范做了太子舍人官职,后来又封为大理寺丞知泰州。后来节节高升,直到太平兴国九年,又迁为广南转运使。

    因此他不但有钱,还有势。

    故事先从他担任梓州通判时说起,有一次,梓州一个大师杜先生突然相中了王延范,不知用了什么手段,还进入了王延范的法眼,一番交谈,王延范便说,大师。你乃真大师也。于是请了许多妓女,伴歌伴舞。大宴杜先生。王大人盛情款待,杜先生很是感谢。便对他说:“我的法术很厉害,你如果想成大事,我将用法术助你成功。”

    不知道杜大师的施法,还是王延范的命好,不久后他就转成了江南转运使。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江南不但风景好,而且有钱。

    不久,王延范又发现了另一个大师。这哥们叫刘昴。王延范让刘大师替他算一命,首先申明,大师来钱快,但可是一个技术活,刘大师一看,立即判断出王延范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便说了含糊的一句话:“公当偏霸一方。”

    王延范很满意,于是赏了很多钱。他回到家,下人来报。同僚徐肇来访,徐肇看王延范红光满面,就问何故。徐肇是他的下属,自然巴结了。于是说道:“我精于九宫算法,让我替你推一推吧。”

    看来大师无处不在啊。

    徐官员兼徐大师算了大半天,忽然蹦了起来说道:“君候大贵不可信。当如江南李国主。”

    “李煜啊……”

    这一来大家都知道了,敢情这人好这口啊。于是他手下的主薄田辨也变成大师,自言善相。对王延范说道“君是坐天王形、频伽眼、仙人鼻、雌龙耳、虎望,有大威德,猛烈富贵之相也。即日当乘四门辇。”

    不过这时候大家也只是说一说,乐一乐。

    在江南,离京城这么近,那个人敢谋反?

    不久,许仲宣因在广南有功绩,以左谏议大夫权三司度支使,周渭也因政绩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改知扬州,再改为两浙东西路转运使,朝廷便将王延范调到广南担任两广转运使。

    如果王延范在广南没有遇到大师,也许以他能力,虽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地方大吏,也能凑合着担任着这个官职,虽不想极品富贵了,但也不错了。

    但就在广南,他又遇到了一个大师。

    偏巧有一个小豹子,在山林里没有捕到食物,饿得不行,便跑出来想找一点吃的。它居然跑到王延范的衙门前,咬伤了好几个衙役,大家都害怕,不敢靠前。

    这时候王延范拿出自己那点花拳绣腿,正好小豹子拼到现在,又饿得不行,便被王延范用长枪刺死在公堂上。

    王延范十分自得。

    然后广州掌务殿直赵延贵来添乱了,他夜观天相,说火星入南斗,天子下殿走。

    王延范又想到以前那几个大师的话。

    在江南不行,可在广南不同,有五岭与大海隔阻,朝廷鞭长莫及。

    而且现在广南成为宋朝经济与人口增涨最快的地方,仅是几个糖作坊一年便能获利数百万缗钱,况且宋九当年在广南铺好的底子开始收获了,从水利到香料茶叶的种植,从市舶司到造船技术的越加发达,从粮食产量的激增到大部分地区蛮汉融合,矛盾减少……

    这将是一个大大大大版的南汉国啊。

    难怪刘大师说俺偏霸一方。

    王延范便于手下亲信市舶司的陆坦等人商议如何发兵偏霸一方,几个傻冒意见不一致,商议了许多天,也没有弄出一个好计划出来。

    正好朝廷召陆坦回京述职。

    王延范便写了一封信给左拾遗韦务升,用隐语来打探朝廷动向。

    但没有想到他们这伙人窝里反了。

    想做大事,有种种条件,但最关健的就是会用人,会拉拢人。例如宋九,让他学赵普是学不来的,但不能称为大公无私,刻意提拨亲近吕蒙正,张齐贤,寇准,吕端与王旦。

    甚至还刻意地指拨。

    就象小寇揣着诗,临离开京城,看着河洲的繁华,心情激动,激荡,激奋……

    还有张齐贤,替宋九与宋琪对牛。

    不是宋九想做权相,也是好用人,象张齐贤去了西北,便忠实地执行了宋九的意图。

    宋九待人处事有很多缺点,比如他与赵普、宋琪对牛时,因他用人处人特点,不会有多少人公开站出来支持他,不过许多大臣乐为其用。

    但指望王延范,能学好赵宋那一个人的用人特点,不但没有学好。也不会拉拢人心,对待手下更是非打即骂。并且滥用私刑。

    这一天,王延范又将手下小将张霸狠揍了一顿。张霸怀恨在心,偏巧他知道一些王延范的企图。

    于是跑到王延范的政敌广州知州徐休复哪里打小报告。

    徐休复大吃一惊,连忙将此事写成密奏,连夜用快脚递送向京城。

    ……

    这段时间宋九有些萎。

    其实能捉住李继迁,不仅有十几万军队,有折王两家子弟兵的支援,还有宋九的功劳。正是宋九,他从前方斥候带回来几万份情报中逐一整理,整理出一套详细的参考情报。还让西府书吏配合,绘制了一幅巨大而又详细标准的南河套地图,让田重进带到前线,不然还未必能将李继迁逼出来。

    可是谁能知道李继迁危害呢?

    并且朝廷还在为西北花钱,只要花钱,弹劾声就会一直络绎不绝。

    甚至有不少对宋九很佩服的大臣也认为宋九做过份了,赶来凑热闹。

    这让宋九有点儿郁闷,于是再次消失。

    又一次政事堂议事。

    宋琪夸夸其谈,宋九托着腮做思考状。实际神游天外。

    赵匡义忽然问宋九:“宋卿,广南转运使王延范何人?”

    朝廷正式重用王延范时,宋九已去了辽东,他哪里知道。便摇了摇头。

    赵匡义复问宋琪。

    宋琪妻子高氏与王延范沾了一些远亲关系,而且他现在一心想将宋九弄下台,更要拉拢人支持。便说:“此人忠诚勤勉,乃是国家忠臣。”

    “忠臣?”赵匡义差一点要喷血。

    “好一个忠臣。”赵匡义一挥龙袖。离开政事堂。

    大家莫明其妙。

    李昉皱了皱眉,宋琪与柴禹锡对视。眼中闪着疑问,石显还是老样子,事不干己,高高挂起,吕蒙正眼中却跳跃着一丝激动的神情。

    宋九想了想,同样想不明白,于是问王明与许仲宣:“王公,许公,今年三司财务如何?”

    “郑公,几乎将去年盈余支出一半。”许仲宣含蓄地说道。

    去年宋九发起金铺,同时乘机进入三司,与三司官员整理坊场河渡,同时还改革了一些不必要的浪费,但宋九低调,又是逾权的,因此外界并不知道此事。

    再加上去年几乎无大的战事,风调雨顺,加上金铺行的盈利,去年再度达到一千多万的盈余,今年年景也不错,勉强算是风调雨顺吧,若无西北战役,盈余并不会比去年少。

    许仲宣说的不仅是去年盈余用掉一半,同时还包括今年的财政盈余,也就是西北战役前后用度用掉两千多万。这还是宋九在西北发起了许多屯田,中间为节约后勤供给,又使用了一些残忍的手段,否则用费会更多。

    这是无奈,时间跨越太长了,十几万军队,在夏银北部地区反复切割扫荡,一直持续了四个月,如果不是宋九一些做法,让王家与北方诸羌很感谢,前后出动了近两万熟悉沙漠戈壁环境的轻骑,可能宋军都会师老无功。

    王明叹了一口气。

    他也不知道宋九做对了或做错了,挣钱来干嘛的,还不是用来花的,如今西北真正安定下来,甚至可能几十年后,西北就象北周那样,羌汉一家,再也不分彼此。

    可是花了那么大代价,当真值吗?这让他有些迷茫。

    宋九点点头,轻声道:“那就好。”

    王明迷茫,宋九庆幸,这次准备得那么充分,那么多优势,还花了那么长时间,才将李继迁击杀。若是李继迁羽翼渐满,该花多少代价才能击杀他?

    十几个大佬各怀心思离开。

    事实宋琪如果不是聪明过了头,可能就让他得逞了。毕竟赵匡义与王明是一样的心思,认为宋九做得太过份。加上许多大臣反对,可能为了安抚大家的心,能将宋九暂时下放到地方。

    但在赵元佐事上,宋琪做得太聪明,赵匡义事后终于察觉出来,这让赵匡义不喜。因此一边派人捉拿王延范等人,一边刻意问宋琪。

    不久后,中使捉拿王延范,查证张霸举报如实,将王延范、陆坦等人弃市,同时顺势以戏嘻失仪为名,罢宋琪相位,又因柴禹锡与宋琪走得近,下诏深切责备柴禹锡,以骁卫大将军出为沧州知州。

    其实若无西北之战,可能这次宋九就进入中书了。

    但正因为西北之战,两府除了宋柴二人外,余下人事不变,只是李昉顶代了宋琪的位置。

    不过宋九也不在乎,甚至他本身就不想离开西府。

    但宋琪下去了,朝堂也安静了。

    李昉与宋九矛盾现在也不小,但李昉性格相对来说,要温和一点,做事也爱一些脸面,李昉不争,宋九更不会争。

    他们不争,下面的人还争什么?

    时光匆匆进入雍熙三年。

    知雄州贺令图与其父岳州刺史怀浦及文思使薛继昭、军器库使刘文裕、崇仪副使侯莫陈利用等相继上书,说契丹主年幼,国事决于其母,其大将韩德让宠幸用事,辽国人疾之,请乘其衅取幽蓟。

    因为他们在北方边境,加上宋九改革后,各边将手中权利稍稍宽松,因此打听到一些消息,于是附送了一份萧燕燕的私人八卦。

    说辽景宗死后,萧燕燕寂寞难耐,一共找了三个姘头。一是韩德让,甚至为了达到长期姘居的目标,萧燕燕派人杀了韩德让的妻子,然后与其一同进食,双宿双飞,形同夫妻。但可能韩德让长得英俊,那活儿还有点不大中用,于是萧燕燕又找了另外两个男宠,一个是医工迪黑姑,一个是北大王孙、弟子将军二人。

    而且萧燕燕行为处事,天性残忍,喜杀罚,因此辽国上下皆对其不服气。

    有这个一样太后,更加能让宋朝北伐成功。

    贺怀浦就是赵匡胤第一个妻子贺氏的哥哥,赵德昭的舅舅,但让人奇怪的是赵匡胤在世时并没有重用贺怀浦父子,相反的,到了赵匡义手中,父子二人才先后得到重用。这也证明了宋九的猜测,赵匡胤并没有想扶持赵德昭为皇太子,他看中的是赵德芳。还有一件事,赵匡胤死,赵匡义进宫,潘怜儿的闺蜜小宋皇后问王继恩:“可是德芳来了?”

    刘文裕是赵大赵二祖父刘氏的亲侄孙。

    侯莫陈利用的姓氏很古怪,姓侯莫陈,名利用,来自益州,太平兴国初年来到京城谋生,一度沦落到街头卖假药的地步,因为会一手好幻术,被爱好神仙的陈从信重视,向赵匡义推荐,由是开始上位。

    看官职这几人并不重,但仔细分析,实际这几人皆是赵匡义的亲信,他们说的话的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就是赵匡义的意旨。

    宋九喃喃道:“难道雍熙北伐这就要开始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九章 未卜

    但不是所有人都赞成北伐的。

    李至便委婉地说道:“幽陵,戎之右臂,王师往击,彼必来拒抗。攻城之人不下数万,兵多费广,势须广备军粮,一日军用,当为百日准计,未知边粮可充足乎?”

    宋九答道:“前线这些年多屯田,保军士所用外,朝廷数年来又从河东河北就近将税粮调向边塞,边粮略有盈余。但用来北伐,边粮远远不足。并且有的将士贪墨,或者有的将士用粮来酿酒,亏空若是多,欠缺会更重。”

    李至点头,这就是宋九担任枢密使的好处,若是让石显回答,恐怕就答不出来。

    他又说道:“还有幽州之旁,坦无陵阜,离山很远,取石困难。金汤之坚,非石莫碎,可发机缒石,从哪里取石头?这是臣担心的三个所在。”

    但他看到赵匡义心意已决,并且不顾张齐贤在西北事务并没有安定下来,就将张齐贤等大将大臣调回京城,张齐贤又返回西府,其他大将听候安排,知道事情不可改更,因此又说道:“若陛下坚决北伐,臣以为京师是天下根本,愿陛下不离辇毂,恭守宗庙,示敌人以闲暇,慰亿兆之瞻仰,此上策也。大名,河朔之咽,或暂驻銮辂,扬言自将,以张兵势,壮军威者,此中策也。若是远提师旅,亲抵边陲,北有戎援之虞,南有中原之虑,则曳裾之恳切,断鞅之狂愚,臣虽不肖,耻在昔贤之后。”

    也就是你别瞎整了。再象上次那样御驾亲征,我就要拽你的袍子。拉着你的战马,强行阻止你。

    赵匡义老脸一红。

    上次在高梁河他表现太不光彩了。

    但他可能军事能力确实很差。可不是一个固执的皇帝,所以以后才给了小寇表演的机会。

    因此说道:“朕这次就在京城遥控指挥。”

    “陛下英明,”李至退下。

    不但他,许多大臣在高梁河失败后,常想,若无赵匡义亲自指挥,耶律休哥就不能逼得赵匡义逃跑,那么那次北伐会不会成功?

    赵匡义不去了,大约就没有关系了。

    本来宋九不想说的。这次终于忍不住说出来,道:“陛下,诸位,上次高梁河小挫,有人认为是陛下做得不好,我认为非也。那次失败乃是将士疲惫,又忽视了耶律斜轸这支生力军之故。若无陛下亲自上阵指挥,以耶律休哥之眼界,也能找出其他的漏洞。到时候两军相持,山后还有数万辽军在赶来,还是拿不下幽云,说不定会败得更惨。不过陛下是国家之根本所在。夫子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陛下最好不要再去前线冒险了。”

    不要以为赵匡义这次不瞎指挥,就能大胜。

    “卿之何意?”

    “臣的想法……”宋九困惑了。

    他这些年做了很多。包括军事改革,增加国家收入。用兵西北,甚至在辽东呆了两年多。为的不是今天吗?

    相比于史上,宋九相信辽国国力应当弱了一点,宋朝国力应当更强一点,就包括将士的战斗力,也会更强一点。

    然而国家富了,国力强了,武器先进了,就一定会打胜仗吗?

    况且辽国那两个妖人。

    沉默良久,宋九说道:“臣说几件事,第一个就是辽国皇后,她与其他两人有何关系,臣真没有注意,不过据前方情报,臣知道得更多,甚至为了立威,辽国皇族涿州刺史耶律虎古顶撞了韩德让几句,韩德让在辽国王庭的大殿上,抢过卫士手中的兵器铁骨朵,活活将耶律虎古打死。但辽国乃是戎人,民风开放,这根本不算什么。相反的,在韩德让主持下,萧太后发起数起改革,若无我朝种种布置,辽国越来越升平,别的不说,就说幽云,除边境百姓外,余下百姓这几年生活皆得到大幅度改善,这两人皆不可小视。请大家切记,韩德让,辽国萧何也!”

    大家一起沉默了。

    因为这一句话宋九在第一次北伐之前,同样也说过。

    可没有几人当真,结果在韩德让的坚守下,宋军始终拿不下幽州城。

    “陛下,还有,贺令图上书,说辽国孤儿寡母,好欺负,然而贺令图却忘记了兵家一言,哀兵必胜,这种情况如果萧太后不争气,可以为我朝所用,但非是,萧太后乃是一代女杰也,她反而会利用这一点,激起辽军哀悼之气,反而增加了辽军的战斗力。若伐就伐,不可因此而轻视,否则这次会败得更惨。”

    赵匡义又是沉默。

    宋九继续说道:“还有,臣不知内藏库有多少钱帛?以臣之见,若伐,最好明年再伐,今年休生养息一年,若是没有大的灾害,国库盈余,再加上内藏库的钱帛,那么不必苛民,就可以用这个盈余支持一场浩大的战争。若得到幽云最好不过,若得不到,只要不是惨败,对我朝来说损失不大,但辽国将会因此而凋残,那时只要派几使者,出使鞑靼、西山、阻卜、高丽、辽东,辽国必然更加削弱。随后我朝再休息几年,第三次北伐必然成功也。而且经一年时间准备,北伐也更有把握。”

    然后拱手道:“臣有家人在辽国,比任何人都希望陛下北伐,然不能因私废公,望陛下三思。”

    可以说宋九所说的话十分冷静,然而赵匡义只争朝夕,等不及了。

    还有一个人,宋琪,他离开相位,很是不甘心,因此连番上书,高调地支持赵匡义北伐。

    甚至还嘲讽宋九,本来国家有更多财帛支持这次战争的,然而因为宋九小题大作,在西北用掉大部分国库储蓄,才造成费用紧张。

    赵匡义未听信。虽然他同样认为宋九花的钱多,不过用兵北方。若李继迁还在,继续在西北折腾。终是不美。

    于是国家机器开动。

    而且他虽然听从李至的建议,可对自己的军事才能仍然很自信,于是亲自策划整个北伐计划,可难免会遇到种种难题,因此时常召西府数相进宫议事。

    曾经有一天,赵匡义六次召西府数相入宫商议。

    宋九与王显、张齐贤、王沔十分郁闷,宋朝皇城虽不及唐朝皇城,可也不小,枢密院离大内好几百米。一个来回就是一公里多,六个来回就是七八公里。

    跑吧,每天两边跑,不在西府,就在大内,或者在两者之间的路上。

    其实战争很是劳命伤财。

    战后赵普用南阳百姓为例,一万多纳税主户需缴纳十万贯钱,才能将两万石军粮运到前线莫州,平均每户需一次承担十贯钱税。据说大部分主户因为不堪重负。典桑卖牛达到六七成以上,更有卖儿卖女上吊自杀的悲剧发生。

    赵普那是夸大了,不过因为这场战争,确实使宋朝百姓再度苦逼了。另外赵普所说的费用也是比较准备确的。虽然平时一石粮食在宋朝不足三百文。若是粟米那就更便宜了,然而运到前莫州就得需五贯钱。这还是莫州,若是去西北。费用更高。

    赵普那是事后诸葛亮,但这时候人人要求北伐。包括胡旦,胡旦上书说。我们克复太原七年之久,今军队强大,又是好的奖励制度,相信我军一定能轻松拿下幽燕。幽州有四面城墙,我们就派四个勇将分别攻城,幽州城北有十个路口可以南下,我们就派十个将领分别把守,阻止敌军南下救援。如此一来,攻下幽州指日可待。

    宋九想骂胡旦,然而胡旦这样的胡说八道却让赵匡义喜欢了,立即升官,授为知制诰,让王祜差一点气得休克。

    举国上下,宋九不算,只有李至比较清醒,看到大家如此骄傲,他劝了好几次,没人听,于是一怒请求罢相。最后以礼部侍郎免相。

    偏偏这时候,耶律斜轸完成了一次大捷。

    他在黄龙府呆了好几年,渐渐将混同江下游的情况摸清楚,又策反了数部,然后乘正月寒冷,乌玄明不备,突然出兵兀惹城。

    这一战,乌玄明失去六座重要的城池,包括他的王都兀惹城。让辽军掳获无数百姓,近十万匹优良的东北马,还有大量武器辎重与粮草。

    好在石普忠实地执行了宋九的计策,利用辽东地广人稀,山大林密的特点,在后面不停地打游击,骚扰辽军供给,以及押送百姓马匹返回的部队,逼迫耶律斜轸最后撤了回来。

    否则能让耶律斜轸一鼓作气,将整个渤海国歼灭掉。

    可惜离得太远了,否则宋九得知后,一定会坚持来年作战,避其锋芒。

    宋朝北伐国书下达,短短半个月,所有军队与将领就完成了集结。

    兵分三路。

    东路军以曹彬为幽州道行营前军马步水陆都部署,崔彦进为副,郭守文为都监,帐下有傅潜、李延斌、马正、杨重进、范延召、李继隆、薛继绍、史珪、刘知信、符彦寿、贺令图等大将。

    另派大将米信为幽州西北道行营马步军都部署,杜彦圭为副,赵延溥、张绍、董愿为都监。同时还有蔡玉、韩彦卿、窦晖、曹美等将领。

    两路大军兵取新城、涿州。

    中路军主将是田重进,吴元辅与袁继忠为都监,帐下有荆嗣、张承俨、安得祚等将领,从定州北上,兵出飞狐口。

    西路军以潘美为主将,杨业为副将,王侁与刘文裕为都监,手下又有杨延朗等大将。

    还有,又让高琼率领楼船水师,自沧州出海,北攻平州。

    又诏王承美与折御卿率领诸部进攻辽国西山。但这两路是侧应的。同时又派斥候浮海潜入辽东,立即送信给乌玄明,让他配合反攻咸通二州。

    应当来说,不提武器,与士兵的士气,就是从进攻的路线,也比史上多了更多的选择。并且大约再也没有西夏的威胁了,这也是宋九没有坚决反对出征的原因。

    主力部队是东路军,十二万兵马,中路与西路军一共八万兵马,包括高琼的,一共是二十二万禁军,这也是宋朝能拿得出手的最大限度兵力了。但实际不止,还有乡兵,以及河北的弓箭手与壮丁,兵力超过了三十万人。若加上民夫,那么数量更加庞大。如果再加上折王两家,与乌玄明的部下,可能仅是正规兵力实际就接近了三十万兵马。

    计划主要是赵匡义制订的。

    鉴于上次的教训,赵匡义改变了策略,因此以最强的一路兵马正面直对幽州,但是不打,而是慢慢缓行,将辽军主力吸引在幽州城下,让中西两路直取山后(幽云十六州,太行山北支东南方向的檀顺蓟幽涿莫瀛七州称为山前七州,太行山西北的儒妫新武云朔寰应代称为山后九州,部分已在宋朝掌控之中),那么辽国就会顾此失彼,站在对方角度如何选择,必然是选择保住幽蓟,那么中西二路大军成功拿下山后,三路大军成功于山前会合,一举就定了乾坤。

    似乎是好计策……但宋九听后想了大半天,感到不对劲,主要他对军事还不算太精通,因此又不知道哪儿不对劲。想不出来,就说不出来。

    计划商议完的,可是人选是赵匡义自己做主选择的。

    看到这份名单,宋九大惊失色,连忙道:“陛下,且慢。”(未完待续。。)

第四百章 未卜(下)

    “卿欲何言?”

    宋九差一点答不出来。

    此次是曹彬为主帅,但能说赵匡义用错人吗?

    首先是平南汉南唐,潘美平南汉几乎是完美战役,可最后南汉国库宫殿一起烧掉,成了一个大缺。

    曹彬平南唐,磨磨蹭蹭,若无潘美协助,刘遇与王明在皖江口险胜,还不知道最后是什么结果。

    然而成败论英雄,有几人注意到过程?

    潘曹二人都受到赵匡胤的恩惠,不过因为柴家的关系,赵匡义对曹彬会更放心一点,现在又加上自己,潘美只能永远呆在太原了。难道一翁一婿全部做宰相?

    潘美在高梁河一役中,受赵匡义压制,表现不好,因此只能变成第二主帅。

    其实这次赵匡义用将帅也是细细考虑过的,如潘美久在太原,西路军就是要快,迅速将山后数州占领,与东路军会合。田重进与潘美用兵特点就是快,东路军是拖住敌人,不用那么快,因此也适合曹彬的用兵风格。

    再者,几个主将,不仅要会打仗,还要有能力压住下面诸将,除了曹彬、崔彦进、米信、田重进与潘美,其他人能做到吗?难道杨业比他们更适合?哈哈,那会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不过宋九却知道这次用人其实还真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但让宋九来说,就是不怕得罪曹彬,他又能推荐何人为帅?这是主将是帅,不是偏将,就是杨延昭担任之。也可能会出大事。其实他脑海里倒是浮现出一个人选,可想到对手是耶律休哥。也不能胜任,况且他能说服赵匡义么?

    那就是崔彦进。

    至于其他人。宋九真说不出口,王侁不好吗?看看他在西北做了什么,能文能武,自己凭什么说他不好?

    于是说道:“陛下,兵者,国家生死大事也。此次北伐,太祖以来侥幸残活下来的诸将,陛下以来提拨的新起诸将,三者有二进入数路大军中。更不用说是兵士。多次上过战场经过生死考验的兵士几乎全部得选其中,可以说他们是我朝将士的九成精锐所在。所以此战那怕不能胜之,都不能大败,可是臣看到上下掉以轻心,心中很是担心。故臣恳请陛下容臣进入东路大军中担任监军,臣用兵虽不及曹将军,但是也久在北戎,对北方比较离熟悉,或者能为曹将军补漏拾遗。增加胜利把握。”

    “宋卿,勿要多说了,你是文官……”

    “陛下,臣是文官。亦是枢密使。”

    “西府还离不开卿啊。”

    “臣在西府数年,包括以前在东府时,改革军制。检校器甲质量,改进铠甲。前线屯田,安定西北。遥控辽东鞑靼,有的做对了,有的做错了,但所做的正是为了这一刻。同时臣也想随军察看,进一步补充改进。一个国家强大,必须文武兼举,我朝才能恢复汉唐盛光。而且,以臣认为,恢复汉唐盛光,仅是一小步。为何,前世那么多经验,那么多史书,完全供我们借鉴。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为何不能做得更好?”

    反正死活要随军。

    郭守文郁闷了,你堂堂的西府首相,与我争什么监军?

    争来争去,赵匡义也没有了办法,最后同意。

    但不是宋九进入东路军,就能大捷,主要这段历史他记得不清楚,唯独记得的就是曹彬可耻地吓逃跑了,导致惨败。这能给他什么帮助?

    只能说让宋九感到侥幸的是在雍熙北伐前将李继迁解决。

    否则他将夜不能寐。

    无论胜负,国家也会元气大伤,还能向西北用兵吗?

    宋九回到西府,仔细地看着地图。

    最后苦笑了,看地图能看出什么?一个人用兵成功,一是磨练,二是准备,三也是天赋。自己除了那些可怜的金手指,以及后世的一些知识,在冷兵器战争中有什么天赋。

    不过在这之前,宋九还要做一件事,他去了大内,觐见赵匡义。

    赵匡义依然挽留他,说道:“卿劝朕勿要临前线,卿自己为何将自己置于险地。卿有才华,朕还未大用也。若卿后悔,朕立发诏旨,让卿留在京师。”

    “陛下,国家人才多如牛毛,若张齐贤,稍加磨砺,以后便是一个合格的西府首相。若吕蒙正,未来必为国家栋梁之材。再如辛仲甫,王明,许仲宣,周渭,贾黄中,无不是陛下麾下一流名臣,还有陛下忽视的吕端。后进之中,寇准,王旦,宋湜等人又如雨后春笋般的涌出。少臣一人并不要紧,但不能让陛下再出意外了。”

    “吕端?”

    “陛下,臣给陛下讲一件事。”宋九将十几年前吕端坑他的事说了一遍。又说道:“当时臣细想其中的关健,以为吕端是神人也。”

    “你也不简单,赵承宗未看出来,你却看出来了。”

    “臣当时先在事外,因此能看得清楚,赵承宗却是在局中。这个大胖子睿智不可想像。”

    “那他为何落到这种地步。”

    “气节也。若他学习其他大臣,为了官位不择手段,早就上来了。”

    “卿也有气节。”赵匡义也不怪,确实相比于宋九吕端等人,宋琪等宰辅是少了一份风骨,赵匡义反而赞道。

    “臣那有什么气节,不过略略守着最后一道薄薄的底线。”

    赵匡义概然。

    宋九真要去前线,除了担心安危,赵匡义并不排斥的,至少在军事上,宋九多次表现出色的远见,做事也细心。甚至他心中有一个梦想,若成功拿下幽州,得要能臣治理。就象宋九让张齐贤去前线。开始张齐贤未能发挥多大作用,可随着战事推到古长城远。张齐贤在后方的作用便显露出来了。若拿下幽州,做为治世。宋九毫无疑问将是宋朝第一流的大臣。甚至在赵匡义心中,再也没有其他大臣能在治理地方能力上胜过宋九了。

    而且宋九这种不要命的精神,让赵匡义十分赞赏,道:“卿重的乃是大气节!”

    “陛下不要再夸了,臣的骨子里还是昔日那个纨绔子弟。不过臣前来是请求陛下恩准臣一件事。”

    “说吧。”

    “臣来到西府后,对前线诸将不大熟悉,因此想恳请陛下将杨业父子调入臣的帐下。”

    赵匡义笑了笑,他认为宋九颇有气节,杨业也有气节。这是“臭味相投”,因此格外看重杨业,道:“杨业虽好,可是缺少了杨业,西路军将会缺少一个得力的副将。”

    “李继隆可代之。”

    “李继隆虽勇猛,可资历浅,难以服众。”

    若是这句话放在后世,会让许多人骂死,但它确实实际情况。李继隆从河北到河东到西北,甚至以前在梅山地区,作战皆勇猛过人,不过所率部下并不多。多是做为副手参与各个战役,包括满城之战在二崔张延瀚麾下,河东在潘美麾下。西北在王侁麾下。让他取代杨业,确实难以服众了。

    “那么臣再推荐一人。马步军都军头王汉忠。”

    “王汉忠乃勇将也。”

    “还有,西北战役中。张昭允、王超、戴兴表现皆出色,陛下此次未召用,可以调入西路军,他们五人当抵杨业父子。”

    “张昭允?”

    “不能以己之喜恶而推人用人,就如唐太宗用魏征一样,故臣向陛下推荐吕端,再推张昭允。”

    他就是以前潘怜儿提亲的对象,宋九的情敌,但打仗还可以。

    “为何你不将这数人征于帐下?”

    “衣不如新,人不如旧,虽然这五个虎将皆是出色的将才,可臣与他们不大熟悉,臣又是一个文官,故将杨业放在身边,会感到放心。”

    事实非是这样,无论王侁心思怎么肮脏,他敢不敢动国舅李继隆?不要说李继隆,就是王汉忠成名已久,王侁也未必敢动。

    宋九对李继隆仍不大了解,不过据以往的战绩,宋九隐隐感到李继隆军事能力上不亚于杨业。仅是一个李继隆就足矣了。而且李继隆活动的范围比较广,从河北到河东到西北,对河东地形不陌生。

    这不是主将的任命,赵匡义也不大在意,仅是问了一句:“若那样,杨业心中会有不平。”

    杨业能做西路军副将,那是因为西路军兵马比较少,东路军是崔彦进,无论如何,杨业是比不上崔彦进的,那么也不可能担任第二号副帅。若放在东路,只能做为一名普通的大将。

    宋九不假思索地答道:“这个放心,臣会与杨业沟通的,若这点心态都放不开,他也不当陛下当日之器重。”

    “那就这样吧。”

    “谢陛下。”

    事实换一换问题也不大严重,李继隆军事天赋实际远胜于杨业,在史上那次北伐中,因李继隆手中兵权很小,并没有将他的能力发挥出来。

    再说论个人战斗力,杨业确实是勇将,他在史上被俘时,斩杀了一百多人。然而宋朝大将中论个人武力,非是杨业,而是另外一个人,他在中路军……不过宋九未大注意。

    然而经宋九这一折腾,可能史上再无杨家将的传说,顶多以后与李继隆等人齐名。

    但对于杨业来说,他应当是高兴这种情况的。而且杨业不死,他的震慑意义远大于其实际的军事能力。不过也不大好说,东路军在此次三路大军中更危险,那是耶律休哥!

    宋九回到家中。

    潘怜儿与窅娘并没有太在意,虽有危险,可谁都不会想到可能会大败,宋九是文官,呆在后方的,危险性很小。

    她只是默默地叹口气,轻声说道:“当年你父亲因为战场凶险,不愿意你上前线,于是让你苦读诗书。虽未考取功名,可你却从另一个学问中得到两位陛下的器重,成功地做了一个文官。可这些年来,你下巴蜀,去岭南,赴辽东,倒是每每呆在前线了。”

    “幽云收回,我就辞职。”

    “官人要辞职?官人还年轻唉。”窅娘说道。

    “官场上勾心斗角我不习惯,若是收回燕云,功成名就,还不退到什么时候退?”

    宋九说的半真半假。

    确实官场上勾心斗角是让他不习惯,可真要退,赵匡义会同意吗?

    潘怜儿敲打她的脑袋,说道:“这不是你管的,安心替官人生一个儿子吧。”

    然而宋九怀疑窅娘因为身体娇小,可能养不出孩子了。

    潘怜儿又默默地说道:“官人,要小心。”

    赵匡义在宫中宴请诸位将领,对曹彬说道:“曹卿,朕前段时间罢你相位,是鹰饱则飞飏,正是为卿之今日。”

    鹰吃饱了就飞不动了,所以得饿着肚子干活。

    所以我才将你罢相的。

    这个理儿……

    不过赵匡义也害怕啊,主要就是东路军,害怕曹彬因为以前罢相而生气,出工不出力。所以出言安慰。

    三军出发,踏上未卜的征程。(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一章 铁血之路(一)

    符昭寿让手下打来一只狍子,拎到宋九的大帐前。

    昔日河洲诸衙内如今渐渐各奔东西,有的父亲官职低,本身又没有作为,虽然河洲每年在分利,随着父亲去世,可已然泯然于众人矣。还有的本身才能平庸,虽父亲官职高,渐渐变得平庸。导致地位悬殊巨大,也渐渐不与宋九来往。

    还有的随着官职天隔一方,如潘惟正在登州,又调到江南,曹璨在定州做知州。潘曹两家后代与宋九来往还算密切,不过其他人随着宋九撤出股契,也渐渐不来往了。

    还有其他原因,如高怀德与赵普联亲后,高家两个孩子与宋九也几乎断绝了来往。

    不过符昭寿依然与宋九保持着来往,包括石家的两个孩子。

    其实符昭寿才能也只能算是平庸,然而他沾了他姐姐的光,符氏死了好几年,他终是赵匡义的二舅子。因此这次让他来,是镀金的。

    看着狍子,宋九笑道:“二郎,我是监军,你不顾军纪,纵容手下给你狩猎,还拉着我吃,想让我遭人弹劾啊。”

    “别,九郎,别吓我。这是有人孝敬你的。”

    “哦。”

    “见过宋公,”符昭寿身后闪出一员将领说道。

    “你是杨……”

    “小的杨士全。”

    “知道,本官还教过你踢球。”

    “正是,”杨士全高兴地搓着手道:“小的还得过第五名奖。”

    宋九哈哈大乐。

    足球真正开始普及了,对军队未必有帮助,不过给百姓增加了一项娱乐活动。而且踢法也越来越先进。

    不过从江州回来后,宋九进入了东西两府。事务多了,去看球的时间也少了。因此没有太关注。

    “杨士全,看来你得到不少奖励啊。”

    “恩,小的还升成了指挥使。”

    “不错不错,这只狍子是你打的?”

    “是……”杨士全不敢回答了,是他打的,可是符昭寿命令的。

    “那就将它烤来吃吧,不过下一回不准许了。”

    “喏。”

    正好不远处就是小将李继宣的营帐,但他原来名字叫李继隆,就是那个少年打虎英雄。因为与李继隆名字相重了,赵匡义让他改成李继宣。因为河洲讨要了一批老虎,宋九认识。而且他作战勇敢,李继隆去了西路,于是杨业做了东路大军的先行,李继宣与杨业先行来到固安城下,血战三天,将固安城拿下。这一战中李继宣表现十分出色,宋九于是将他喊来。又将杨业与杨延昭喊来。

    杨家此时或多或少贴了宋记招牌。

    但也不要紧,他们毕竟是北汉的武将家族,若是宋九与曹家走得过份近了,那么就有忌讳了。

    士兵烤好了狍子。宋九道:“杨士全,你带着手下也一道坐着吃吧。”

    “宋公……”

    “勿要紧张,我有很多缺点。不过也有优点,不摆架子就是我的优点。不知道多少士大夫嘲笑我呢。”

    “宋公是好人。”

    “咱不是好人。”宋九感到郁闷,到处给他发好人卡。良臣卡,宋九很不喜欢,做好人做良臣很难的,那无形会给自己带来无数的拘束。实际宋九要求真的不高,能将契丹逼到下风,逼得他们将玉苹送回来,再加上西北大约没事了,地位到了这一步,那就基本满足了。

    在家他与潘怜儿说俺到时候就辞官吧,实际还真有这个想法。

    吃过了,符昭寿带着杨士全下去。

    不是杨士全是他手下,吃饭时宋九才知道,符昭寿也踢足球,后来看到杨士全踢得好,出了一点钱,与他组队,杨士全最高第五名就是符昭寿与他组队时获得的。

    但此时的足球也非是彼时的足球,首先就是规则,严格踢人,那怕对球不对人,只要球在脚附近,就严格铲球,防止意外受伤。因此往往比分比较高,似乎更有观赏罚性。

    李继宣也回营帐了。

    宋九使了一个眼色,杨业父子留下。

    “杨将军,这次因为我,你们受累了。”

    “哪里。”杨业道。

    若无宋九,他就不会有救皇上的机会,况且宋九在载培他的儿子,杨业看不出来吗?而且宋九对丰州王家与府州折家也很客气,这使得他的老太婆颇是后悔,当初不当对宋九那么凶啊。

    不过两家地位有些悬殊,杨业不大好表示。这次北伐虽从副帅变成先行,然而还不照样能立功?

    宋九道:“杨将军,我留你,还是那句话,若败,会有那些原因?”

    “败?”杨业迷茫道。

    若是第一次北伐,杨业还能分析出一些原因,比如不赏,比如兵士兵疲惫,但这次会从哪里失败呢?

    “杨将军,我感到陛下制订的北伐计划会有严重失误,但就是不知道失误在哪里,你来想一想。”

    潘美在太原,并没有回京,不然宋九还能同岳父讨论看看。现在只好问杨业。

    “这个。”

    “不用怕,爱民如子是陛下的优点,甚至胜过了先帝。但用兵上,陛下不及先帝。”

    “这个。”

    “就算陛下策略是对的,我们逆向推理,也能使陛下策略更完善。”宋九换了一个说法,这个杨业对赵匡义那是死忠了。

    杨业沉思。

    想了好一会儿,杨业说道:“三路军队离得太远,中间隔着万重大山,深入敌后,很难相互声援。”

    “父亲大人说得对,如果情况糟糕,弄不好就象北魏太祖时那样,刘宋与赫连夏国、柔然三国联手,却被魏太祖皇帝一一击破。”

    “胡说八道。那三国隔了多远。”

    “是远,可就是我朝三路大军。一旦拉开了战线,深入到敌后。想送一个消息,要等多少天后才能到对方手中。父亲大人,你休要小看了辽国人。我在辽东,那些兵士才叫凶悍,宋公离开后,乌玄明兵败,终于听我与石普将军的话,开始严练兵士。然而数次交战,仍不是辽军的对手。”

    这个故事就象小马渡河。

    小马问松鼠。河深不深,很深。问大象河深不深,不深。

    辽军还是那个辽军,女真兵还是那个女真兵,但乌玄明甚至杨延昭都不是完颜阿骨打,况且杨延昭也没有成长起来。可是辽军的首领是耶律斜轸。

    因此在杨延昭心中,辽军还是很强大的。

    其他的不知道,杨家父子的心态宋九是能抓住的。

    他也知道现在杨延昭还没有达到后来的高度,虽然经辽东磨练。但能算是拿得出的大将了,对方仅是耶律斜轸,还不是耶律休哥。因此他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

    于是说道:“杨将军,二郎说得有理。确实三路不易沟通,也是一个弊端,杨将军。你再想一想。”

    杨业想了好一会儿,说道:“我想来想去。似乎曹将军用兵不如潘将军圆融,就象这次吧。大军迅速就来到了固安,不日便到涿州,这也没有错,虽然陛下策略是让我们这路大军将辽军吸引,不用太着急,但必须将涿州拿下,那么可进可退了。然而我就担任后方的粮草,似乎曹将军没有做明确的布置。宋公,也许曹将军没有对我说吧。”

    “我也不清楚,”宋九道。但这可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宋九立即站起来,直奔曹彬的大营,曹彬听后哈哈大笑道:“易安,你放心吧。”

    “曹公有了安排?我怎么没有听到。”

    “此须小事,何劳你烦恼?”曹彬又说道:“你长于经营,谋策,吏政,但具体到行军布置,还不及老夫啊。”

    曹彬一边说一边还拍了拍宋九的肩膀。

    打仗你真如我吗?你小子是俺的晚辈,与咱家几个小子关系不错,给了你面子,就不要罗嗦啦。

    宋九无辄了。

    宋九回到营中,越想越担心,实际宋军不是三路,而是六路,但高琼的那一路只起侧应作用的,辽东那边更不知道情况,只能说弄不好折王两家会成一支奇兵。

    因此他将杨家父子的担心,与自己的担心写了一封奏折,送回京城。

    宋九进劝,曹彬依然速度很快,迅速到了涿州城下。曹彬率领宋军迅速从东门北门发起进攻,范延昭等针中流矢,可督战愈急,没有后退半步。仅是一会儿,就将北门攻克,大军如同海潮般地涌入城中,城中辽军怂了,一个个放下武器投降。

    但另一路却遇到了麻烦,米信攻打新城。

    城中辽军英勇反抗,城外又有奚人宰相贺斯声援。

    曹彬让李继宣率五千轻骑援助米信。

    为什么要西北,这里就能看到。

    其实若非辽国有耶律休哥与耶律斜轸两个妖将,宋军战斗力不管那个时空,不弱于辽军。

    为何,正是因为大军中马步兵杂陈,虽以步兵为主,但有不少骑兵。

    后来就慢慢不行了,于是胜不能大胜,一败则是全军覆没。

    李继宣渡过涿河,迅速来到新城北面,还没有喘口气,就带着五千轻骑冲入贺斯大军中。贺斯命令三军放箭,李继宣中箭,仍骑马高呼:“杀。”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主将如此凶猛,五千宋兵更是奋力杀敌。

    米信趁势出兵,两军合在一起不停地向贺斯大军发进一**冲击,不久辽军便开始了溃败。李继宣那可是十七岁的打虎英雄,继续带着箭伤在后狂追,直到主将旗下,手起刀落,一个回合,便将贺斯斩于马下。

    不过李继宣论个人战斗力,仍非杨业对手,仅能与杨延昭平手罢了。

    真正个人战斗力能称为盖世无双的,甚至抛却统帅能力不提,都能胜过耶律休哥的那个人却在中路大军中,若比,整个宋朝历史上只有张岊与韩世忠极少数人能与之相比。

    这一战发生在太行险关,飞狐关下……(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二章 铁血之路(二)

    潘美用兵就是快。

    取广南快,取南唐快,以至差一点与曹彬脱节,但因为这次赵匡义要的就是潘美快,所以宋九隐隐感到不好,又想不出哪里不对劲。

    杨业与李继宣还没有攻打固安城时,潘美已经出兵了,从太行西陉直奔陈家谷,与辽军相遇,大败辽军,斩首五百级。迅速从陈家谷来到寰州城下,也就是辽国的武州。

    辽军寰州刺史赵彦辛本来就是一个汉人,看到潘美来势汹汹,后方又无援兵到来,立即举城投降。潘美以赵彦辛为本州团练使,又迅速越过古长城,来到朔州城下,朔州节度副使赵希赞以前曾在潘美手中大败过,不敢应战,又献城投降。

    潘美再度向西,转攻应州,其节度使艾正与观察判官宋雄二人又举城投降,太快了,快得辽国都无法援救,短短十来天,潘美就拿下了三州。然后兵出龙首山,兵向云州,其实就是大同,辽国的西京!

    如果让赵匡义来选择,一定很喜欢潘美。但若是让宋九来选,一定会选择中路军。

    田重进来到飞狐口。

    辽军不敌,退回飞狐关北城。

    飞狐关乃是太行山最重要的关卡之一,辽国很紧张,不顾西面局势凶险,西南面招安使大鹏翼集中西京三万骑兵来援。

    首先说兵力。

    高琼那两万兵马不算,正规军是二十万,余下八万兵马,潘美任务重一点。分走了五万兵马,实际这五万兵马就是河东驻军数量。京城发的兵力多是调给了曹彬与田重进。

    田重进手中只有三万正规禁兵,当然实际人数不止。还有部分乡兵,以及临时征调来的壮丁与弓箭手,不能说这些临时兵力不管用,平时虽战斗力稍逊一筹,但用来防御城池寨堡还是可以的,作战时也可以用做辅助兵力。当然,后方还有更多押运粮草的民夫,那真派不上用场了。

    但在这时候,能派上用场的只有禁兵。

    两军兵力差不多。然而对方皆是骑兵,实力上实际要弱一点。

    田重进便将吴元辅与袁继忠喊来,还有,荆嗣等将,不过他们都是裨将,田重进不可能喊荆嗣来议事的。

    袁继忠就说道:“敌多骑兵,利于平地,但如今大鹏翼带着大军从山路而来,反而失去骑兵冲刺的优势。不如我们乘险逆击。”

    蕲州刺史谭延美也说道:“敌持众易我,若出其不意,可克也。”

    谭延美是一员颇有经验的老将,袁继忠更是一员能征善战的勇将。满城之战,崔彦进于长城口大破敌军,主将就是袁继忠。但功劳后来全部安在崔彦进头上了,有人劝其论功。袁继忠不答。若非后来在葭芦川大破李继迁一役中表现出色,几乎连宋九都忽视了这员悍将。

    但这一战最出彩的不是田重进。不是袁继忠,更非是谭延美。

    而是另外一个人,一个可能比窦娥还要冤的人。

    两人说得有道理。

    如果不主动借助敌军还在山道上作战,放入飞狐口下平川上交战,宋军更不利。

    于是田重进率军挺进。

    然而大鹏翼也是一代名将,数次交锋,宋军并没有击败辽军。

    这时候一个宋将站了出来。

    他就是荆嗣。

    荆嗣有一个很牛的从祖父,名叫荆罕儒,为柴荣手下著名勇将,赵匡胤登基当年,他与北汉交战,也犯了曹光实的毛病,挟勇轻进,孤身犯险,被敌兵围困,手杀数十人之后,死于敌兵乱枪之下。

    人在人情在,人去人情去。

    而且荆罕儒所立的功皆是帮助柴荣的,对赵匡胤贡献不大,因此赵匡胤也就自动忘记了荆家的功劳,况且荆嗣只有荆罕儒哥哥荆延福的孙子。以至荆嗣的起点低的可怜。

    荆嗣从祖父牺牲的那一年,荆嗣响应招募,成了一个控鹤卒。是一名普通的小兵,随李继勋讨伐河东,李继迁选勇士百人,抄小路阻截洛阳寨。荆嗣主动请求前去,这一役仅是荆嗣就手刃五十多人。荆罕儒手刃数十人牺牲了,他却安然无事。可以想一想,不要五十人了,就是五十头猪,杀也要杀好一会。

    但这仅是他人生旅程中的小菜一碟。

    拿下洛阳寨,李继勋兵进汾河,杨业扼守汾河桥,荆嗣还是一名小兵,但有了威信,带头应战,杨业不敌,退保城中。夜晚杨业又带着几千手下袭营,李继勋挑先五百名勇士接战,荆嗣毫无疑问,名列其中,又再度大败杨业。

    反正杨业让这个荆嗣杀苦了,以至于他从来都不向宋九提到荆嗣这个名字。不过战后李继勋可能是吞下了荆嗣的功劳,或者是疏忽了,荆嗣依然还是小兵。当了好几年小兵,赵匡胤亲征太原时还是小兵。

    因荆嗣表现十分勇敢,才让赵匡胤召见,但很奇怪,赵匡胤不过将他提为御龙直。不是官员,而是扈从禁兵,说白一点,就是中南海保镖,甚至还不如它。难道赵匡胤也吞功?

    再到赵匡义时,攻太原,征幽州,表现依然出色,特别是辽景宗亲自入侵雄州一战中。有个宦官出城看地形,被辽军包围,荆嗣出兵接战,斩杀骑兵七百多人,但辽军兵马太多了,荆嗣的军队在夜里与大军失散。但荆嗣率领孤军,杀出辽军重重包围,在莫州城下安下军营,又率领一百多手下用斧头砍了辽军的了望楼,顺带着砍了五十多个辽军的脑袋。辽军于界河上搭桥,想要撤退,荆嗣又主动阻击,杀死俘获了许多辽兵。

    还有,崔彦进唐兴口大捷中荆嗣又立下赫赫战功。田钦祚袁继忠三叉口一战中,荆嗣带着十名手下袭击李继迁的大营。居然杀死了一百多人,烧了李继迁许多营寨。从容返回。若比,可能杨业雁门关一战中的表现。都是浮云。仍很奇怪,立了那么多功,至今荆嗣只补为一个笼猛指挥使,一个副营长,还不如那个会踢足球的杨士全。

    在史上越往后,他的人生越精彩,杨业以生命为代价完成了一次百人斩,荆嗣则轻松完成了数次百人斩,至于几十的斩那简直数不胜数。一生大小一百五十战。无一败绩,但直到很晚,他才渐渐提拨出来,功劳太多了,想遮都遮不住。

    是金子早晚都放光的,但冤不在他发迹得晚,而且这一战过后,宋九也终于注意到了他。

    在史上他最出色最冤的地方就在这个飞狐关下。

    这一战他力挽澜,让田重进取得飞狐关大捷。可是后人居然将这个功劳按在了杨业头上。然后呢。有人终于反应过来,杨业按照时间是在去应州的半路上,中间还隔着一个蔚州,几百里道路。无数重崇山峻岭,难道是长翅膀飞过去的?

    这是田重进打的,可是荆嗣这个名字又让人自动疏忽了。

    当代勇将。悍勇举世无双!

    荆嗣作为袁继忠的部下,也随着来到飞狐岭下。

    田重进从东面数次攻击无效。有些焦急,不过这时候荆嗣虽然没有升迁起来。已经有了一些小名气,包括田重进同样听闻了袁继忠手下有这么一个勇将。

    于是给了一支人马,让荆嗣从西边出战。

    这次田重进的任命,让一颗星星冉冉升起。

    荆嗣捶胸答道:“喏。”

    实际田重进给的兵马并不多,他原本只想分解一下进攻的压力,并且交战的主力战场还是在东面,非是在西面。可没有想到居然就起作用了。

    荆嗣带着这支可怜的宋军,果断地来到西边的山坡上,冲入辽军中。他亲自顶在最前面,手起刀落,一刀一个脑袋,那一刻他不是猛虎,猛虎在那时也不如他,那一刻荆嗣化成了一头蛟龙。

    他在前面,辽军无人可挡,只杀一会功夫,仅是他一个人,就砍下了一百多个辽军。辽军让他杀得吓坏了魂魄,仓皇地从山坡上逃向平原。荆嗣大声喝喊:“毁掉弓弦,折断箭尾投降,饶尔等不死。”

    一千多名逃到平川上的辽军大部分丢下武器投降,还有一部分向小河边逃去,荆嗣继续随后追杀,一直追到河边才停下。

    仅是眨眼功夫,就让荆嗣将西面的辽军击溃。

    大鹏翼看到西面军溃败,局势变得有些不利,只好下令将军队撤向后面的屯土岭。

    田重进让裨将黄明攻打屯土岭,没有成功,反而牺牲了一些宋兵。

    荆嗣看不下去,便对黄明说道:“你顿兵于此,为我声援,我当夺此岭也。”

    这时荆嗣官职还远没有黄明高。

    然而黄明没办法,自己不能打,谁叫人家能打呢。于是荆嗣越俎代庖,带着手下冲了上去。

    这个杀神又来了,岭上辽军大乱,刚交战没多久,辽军再次溃败。荆嗣又带着可怜巴巴的手下随后追击。他的从祖父做了一回孤胆英雄却丢了性命,但他没事,不知道做了多少次孤胆英雄。

    一路追了五十里路,更让人惊奇的是他一路追赶,一路还将辽军的逃兵招收,变成了一千多人马,连克仓头小治两寨,黄明开始有些蒙,不是让我顿兵声援吗,怎么先追了下去。那就追吧。

    一直追到六十多里外的谷寨,黄明才追上,但更让黄明感到古怪了,怎么荆嗣兵马壮大了那么多?先不管吧,两军会合,将谷寨拿下。黄明勒令荆嗣驻守谷寨,不能再追了,再追马上就要到蔚州城了。难不成这个荆同志想带着一百多名手下就想将蔚州城拿下?

    黄明官职高,他的命令荆嗣不得不听,不过直谷被拿下,宋军占据了有利的位置。

    几天后,大鹏翼又带着大军前来,这么能打的勇将,田重进还能不注意吗,因此不停地向袁继忠抱怨:“你这老小子不够意思啊。”

    甚至他在心中诽谤,袁继忠的功劳让崔彦进吞了,是否袁继忠故意将这个勇将藏着,好吞荆嗣的功劳?

    不过相对而言,荆嗣命运比韩世忠要好。韩世忠那才叫能打,甚至一个人就将方腊从数万大军中生擒活捉,以至童贯不相信是韩世忠做的。当然,韩世忠与荆嗣一样,金子早晚要放光的,虽然前期因为不可思议的战功,无人相信,最终还是走上历史的舞台。

    直谷地形很重要,不然就要在飞狐岭下平川与辽军骑兵决战了,在兵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在平川上以步兵对骑兵,结果可想而知。

    听闻辽军主力部队到来,于是田重进急匆匆地带着亲卫来到直谷察看,田重进这时候早忘记了荆嗣是一个小副营长的身份,就问荆嗣怎么办?

    “打。”

    田重进让荆嗣唬得一愣一愣的,此时包括他的亲卫在内,也不满千人,如何与辽军作战。但田重进本身也能打,那么就打吧。两人率领这么一点可怜的兵力,先行抢住地形,开始向辽军主动发起进攻。地形的原因,让辽军兵力巨大的优势不能发挥,两人能打也是主要原因。就这么一点可怜的兵力,在两员勇将带领下,来回冲击,居然让辽军产生混乱。大鹏翼一看不好啊,马上就要闹天大笑话了,几万兵马居然让几百宋军打败,只好下令撤退。

    这一退更乱,丢下了无数投石机,钟甲与头盔。

    田重进与荆嗣停止追赶,让兵下打扫战场,安营扎寨。

    另一边大鹏翼也在想计策,其实大鹏翼也是辽国一员有名气的勇将,名闻边塞。但生生地让荆嗣杀萎了。

    这路人马碰不得,咱换一处。

    于是这一夜,大鹏翼派数大军借助夜色,从小道兼程围攻小治直谷二寨,也将田荆二人兵马的后路切断。

    田重进便让荆嗣去营救,荆嗣说道:“我们主力在飞狐岭下,这里只有五百名士兵,而敌人有两万多人,力不敌矣。”

    俺不是傻子,虽然能打,五百人能打得过两万多辽军吗?

    原来不止五百人的,不过白天一战也死了一部分战士。

    田重进心中悲愤无比,心想谁让你这小子跑得快,害得老子也陷在这里。

    但情况很不妙。

    大鹏翼抄了夜路,围住了直谷小治二寨,一旦拿下,那么就将他们五百人活活围在数万大军里,幸运是俘虏,不幸运是战死。现在不是怪荆嗣跑得快的时候,于是又说:“可有什么好计策。”

    这时的一幕有些搞笑,田重进乃是中路主帅,相当于后来的军区司令员,荆嗣是小小的副营长,两者身份不知悬殊了多少倍,田重进居然向荆嗣请教求救。

    其实他心中在悲痛欲绝地想:“以后俺记好了,不能跟这小子后面跑,跟这小子跑太危险……”(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三章 铁血之路(三)

    前几天的战斗与接下来发生的,又不算什么。

    荆嗣挠头,有些迷茫,难道是俺跑得快跑错了?那么该怎么办呢?

    想了好一会儿说道:“我们手中五百人太少了,不过小治寨是谭延美将军留守的,他手中有两千兵力,我愿间道前往,邀请他配合作战。”

    田重进更苦闷,两千人,好多哦……

    但没有办法,死马当活马医吧,不然一世英名,可能就丧失在直谷了。

    荆嗣孤身一人前往小治。

    这也不容易的,这里是山道,虽不利于辽军骑兵作战,但山道狭窄,说是两万多,那就是两万多,来的是三万辽军,这几天丧失了数千兵马,然而辽军数量仍超过了两万五千人。

    想穿过重重防线,到达小治寨何其不易。

    然而荆嗣居然就办到了。‘

    见到谭延美,潭延美更苦闷,说道:“敌势如见,何可当也?”

    你小子手中五百人马嫌少,俺们手中两千兵马就多吗?

    荆嗣又开始挠头,谭延美说得有道理啊,相比于两万多辽军,两千宋军与五百宋军有何区别?

    最后想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说道:“谭将军,你将两千兵马全部转移到平川,树起旗帜排列好阵型,再挑选二三百人在路边张开白旗,辽军看到旗帜绵延很远,一定以为我们后方主力部队到了。那么我再以五百兵士急速赶去作战,必定能攻克他们的营寨。”

    “小子。也不可能成功。”潭延美喝道。

    就是虚张声势,你手中得有兵。五百人能干什么?

    “田将军身陷囹圄,不得不为之。”

    潭延美怂了,心想老田,这小子疯,你干嘛陪着一道疯?但若是田重进出事,那个乐子就大了。没办法,只好也被荆嗣拖下了水。

    荆嗣又趁夜色返回。

    第二天谭延美依计而行,荆嗣率五百兵马杀回来,冲入数万辽军中。

    大鹏翼也蒙了。这里不是平原。但也是小平川,这点宋军再勇敢,也是来送死的。就在这时候他看到远处闪出无数旗帜,于是心中产生了顾忌。

    荆嗣就带着这点兵马一天之内七进七出。

    虽没有攻克辽军的营寨。不过也将辽军杀寒了心。并且不远处还有一支宋军“主力部队”在伺机而动。大鹏翼就想撤退。

    其实在远处谭延美同样看傻了眼。

    然而这时候因为荆嗣不要命的厮杀。早撕开了一个个豁口。田重进带着亲卫返回大营。可能田重进会丢弃荆嗣不顾,五百人的生死放在这个巨大的战场上就是丢弃了,也不会有人说闲话的。但他也非是庸将。回来后就派了斥候观望战局。

    看到荆嗣七进七出,知道辽军士气低落了,于是果断地发起总攻命令,辽军看到无数宋军扑来,想一想,五百兵马就将他们闹得天翻地覆了,后面几万宋军杀来还有好结果么?

    荆嗣神一样的战斗,在这时刻开始摘到丰厚的果实。

    可能罗贯中后来写三国演义时,说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就是将荆嗣这场战斗代入到赵云头上。

    此役,宋军生擒辽国勇将大鹏翼,副将何万通,斩首数千人,俘获数千契丹渤海人,汉兵的更是不计其数。

    大鹏翼名震辽国,闻听惨败,整个山后辽军夺气。

    田重进下令打扫战场,然后看着荆嗣,神情无味杂陈,都不知道说什么了。

    过了大半天才叹了一口气。

    荆嗣的无双战斗力差一点使田重进失去思考能力,实际他回到主力部队时,脑海里还在浮现出那五百内小浪花在无数辽军中杀进杀出的样子。

    不过他此时渐渐清醒过来。

    因为他想到了宋九的一次提案,那就是宋九的浅攻计划。三关固防,自易州狼山五回岭、长城口开始,一直向西的山区,大踏步挺进,利用山区契丹骑兵不能发挥优势的地形,建堡布寨,占据要地。

    这一战大捷固然是因为有一个神一般的下属,也是因为山区地形限制了大鹏的兵力优势与骑兵优势。若是那时就听从宋九计划,现在北伐该省多少事啊?

    收敛了心绪,飞狐关还未拿下呢。

    于是田重进一边留下部分战士打扫战场,一面率领大军返回飞狐关下,并且将大鹏翼与无数俘虏推到飞狐关下。

    然后对城上守军喊话,快投降吧。

    看看,这就是你们想要的援军主帅,勇将大鹏翼,他被我们活捉,三万兵马也被我们轻易打败了。

    飞狐关主将吕行德还想坚守。

    田重进发起强攻。

    这一回大捷之下,辽军沮气,宋军却是扬眉吐气,眼见不妙,吕行德与副将张继从,刘知进只好举城投降。

    田重进派人将大鹏翼与一干俘虏送回京城,继续率军向西,攻打灵邱县城。

    辽军蔚州主将耿绍忠无奈,只好将大鹏翼手下的败兵收拢,再度攻向飞狐关。大鹏翼来都不管用了,况且其他人,正好灵邱县辽军投降,田重进赶了回来。两军相遇,辽军又让田重进击败,斩首千人,俘获数百人。

    但论速度,还是潘美那边更快。

    潘美几乎以跑步速度攻占辽国的山后。

    拿下应州没多久,潘美兵进云州,斩首千余人,拿下云州。

    田重进同时也再破辽军前来援救飞狐的援军,斩千人,但这次不同了,田重进挟持数次大捷之威,兵临蔚州城下。

    在这里,荆嗣又开始了神一般的表演。

    荆嗣踏上名将之路,曹彬却踏上庸将之路。

    其实这时候形势一片大好。

    河北边境百姓。因为契丹时常来打草谷,对辽国恨之欲绝,河东本来是北汉地盘,刘家对辽国感情复杂,然而辽国每年都来北汉打秋风,河东百姓同样痛恨辽国。

    宋军北伐,边境百姓闻之雀跃。

    因为生活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百姓十分凶悍,有的百姓自发地组成团队,或者夜入城垒。或者于路边伏击。斩取辽军的脑袋来到军前献功。

    赵匡义闻之喜道:“此等生长边陲,娴习战娴习战淢,若明立赏格,必大有应募者。”

    于是下诏。募民有能纠合应援王师者。资以粮食。给以兵甲,擒敌中酋豪者,随职名高下补署(就是擒敌刺史就被刺史。擒敌将军就补将军官职),获敌人生口者赏钱五千,得首级者赏钱三千。如是上等骑兵十千,中等骑兵七千,下等骑兵五千。平幽州后,愿在军者优与存录,一律以禁兵待之。愿归农者免税三年。

    这更让边境百姓疯狂了。

    因此不能说赵匡义一无是处,至少就是这道命令,已经在边境构成了一道无形的长城。

    但就在这时,曹彬出事了。

    中西两路战报也络绎不绝地送到涿州,不过因为山路遥隔,要落后数天时间。但要必须送,不然各路大军就无法配合了。

    然而宋九却没有心思观看。

    问曹彬,曹彬摆长辈资格,宋九还真无可奈何。

    这时候他忽然想到了史上的杨业,难道真是岳父害死了杨业?不错,曹彬是自己长辈,曾经数年的西府首相,可自己同样是西府首相。潘美虽未做西府宰相,然而功高盖世,并且还是皇家的联亲,而王侁算什么?同样的监军,王侁与自己差距有多大?

    若潘美不首肯,王侁用什么来害死杨业?

    但因为他让李继隆与杨业来了一个对调,真正的原因这一辈子宋九是休想知道了。

    宋九想不通,还刻意问杨业:“你与外父关系如何?”

    杨业立即回答:“一般吧。”

    宋九看着杨业神情,杨业表情冷漠,但也不是太愤怒。

    于是宋九在脑海里推断,因为自己,应当潘美会对杨业好一点。现在杨业不是太恶岳父,但也不是太高兴的样子。这证明史上潘美对杨业并没有太多好感,但大约也不会愤恨到想让杨业死的地步。

    那么是哪里出了差错?

    原因想不通,很快他就不去想了,因为他在军营里转来转去,看粮食啊。可看来看去,军中并无多少存粮,这让宋九急了,再次找到曹彬:“曹将军,军粮在哪儿?”

    “马上就要到了。”

    “在半路上?”

    曹彬点了点头。

    刹那间宋九脸色变得苍白。

    若是前世他就是看到了这段历史,不看结果,也不会想到在哪里出了事。

    但这一世终是不同,多少对军事了解一点。

    东路军是分成曹彬部与米信部的,两路兵马都是从雄州出兵,但出兵路线不同。曹彬自雄州出兵,略偏东北,达固安,不过曹彬大军未到,固安已经让杨业与李继宣拿下。然后从固安向西,攻向涿州。

    而米信部则是偏向西北方向,攻打涿州的下面,满城与容城东北的新城。

    也就是曹彬行军路线挺在外围,离幽州一直保持着很近的距离。这本来也没有错,东路军本来就是将敌人的兵力吸引住,而留出空间让中西两路拿下山后。

    若是粮草跟在大军后面,则没有多大关系。然而现在曹彬为了追求拿下涿州的速度,居然将后勤军队留在大后面。想一想从雄州到固安,再从固安到涿州这一线吧。

    一支没有足够兵力保护的后勤部队,要命的是这一带几乎多是平原地带,对方又是一代名将耶律休哥,那会发生什么?

    宋九几乎是怒喝道:“曹将军,立即派杨业,或者崔将军率领一部兵马,前去掩护供给兵马。越快越好,否则就要出大事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四章 铁血之路(四)

    田重进来到蔚州城下,蔚州城乱成一团。

    有的要战,有的要逃,有的要投降。

    蔚州主将是萧啜理,监城使是耿绍忠,萧啜理是契丹人,当然不会想投降了。耿绍忠是汉人,他的父亲耿美是契丹奉圣节度使,弟弟耿绍雍是契丹三司使,因此耿绍忠对契丹是死忠。前段时间耿绍忠领同州,正与辽圣宗呆在遥乐河春捺钵射鸭,闻听宋朝大军北伐,萧燕燕匆匆忙忙让耿绍忠前来蔚州担任监城使。

    正是他与萧啜理将大鹏翼的溃兵收拢起来,对飞狐关组织了两次反扑,可惜被田重进轻松的击败了。

    看到蔚州城中的局势,耿萧二人私下里商议了一会,认为他们眼下的状况是挡不住宋军的进攻,因此计划将城中想投降的将士全部杀死,然后带着城中的豪杰逃向辽国。

    谁知道事情泄露,蔚州城中左右都押衙李存璋与许彦钦二人先发制人,率领手下,突然发起袭击,将萧啜理与守卒千人全部击杀,耿绍忠生擒活捉。

    然后派人对田重进说,我们杀死了辽国主将与官员,向你投降啦。

    田重进有点儿不大相信,不象啊,蔚州城辽国官兵很顽强的,通过两次反扑就能看出来,难道是诈降。

    特别他去年组织了西北战役,曹光实是怎么死的,太清楚不过了。

    想来想去,看了看左右,看到了荆嗣。

    当然,田重进心中仍在发誓。下次绝对不会跟着这小子跑,不过手下有这个将领。那才叫真好用啊。

    便将他喊过来说:“蔚州城中说投降,本官又不知真假。想让你进城看一看,你怕不怕?”

    “不怕。”

    “真不怕?”田重进忽然大笑起来,这个家伙估计根本就不知道怕字是怎么写的。咱说错话啦。

    便让荆嗣率领几十个勇士,用挠钩扔到城头上,顺着绳子翻进城中。

    荆嗣见到了李许二人,李许二人将情况一说,并且带着他看萧啜理的死尸与关押起来的耿绍忠,耿绍忠看到李许二人来了,泼口大骂。这大约不会是假的了。至少从那么多死尸上能看到有许多是契丹人,长相多少有些区别的,为了诈降,生生杀死这么多契丹人,想来二人也没那个胆量。

    荆嗣带着部下又翻下城头,说是城中真降。

    那就准备受降吧。

    到了第二天,李存璋将城门打开,放宋军进来。

    忽然城中涌出无数敌军,在城门口与宋军激战。生生将宋军阻在城门附近。

    田重进感到古怪,因此手一挥,说:“荆嗣,你还借助绳子进城内看一看。”

    荆嗣又拿起挠钩。带着部下从城头上翻进城中,一打听明白事情经过,萧啜理与耿绍忠想将想投降的李存璋与许彦钦等人杀死。被李许二人得知,他们先发制人。杀死了萧啜理以及他的近千名部下,但城中还有军队。并且数量不少,大多数是大鹏翼手下的败兵,这些人从山后各州集结来的,不知道蔚州城中的情况,因此观望,并没有插足。

    今天李存璋开始放宋军入城,这些人也知道真相了,因此阻止宋军进城,并且围攻想投降的人。

    荆嗣带着手下杀了进去,将这些想投降的人从叛军中营救出来,集结到安全地带,然后出城问田重进怎么办。

    “继续救人哪。”田重进道。

    宋军北伐不是打过了就撤走的,而是来占领的,这些想投降的人以后才是宋朝的忠诚子民,必须救。

    荆嗣于是又从绳子上翻进城中。

    陆续地将这些将士从叛军中营救出来,送到了安全地带。至于城门口的叛军,还是让主力部队来解决吧。俺们人少啊,再说也不能让俺一个人将功劳全部占有吧。

    但一会儿他又呆不住了,看着黑压压的人群,这么多人皆归俺管哎。他的指挥使里也有好几百人,可他只是副指挥使,并不能说是归他管。因此心情雀跃,这么多人得干点事吧。于是想到一件事,正好大军迅速赶到蔚州城下,后勤跟不上,军中缺粮,他将其中一员将领喊出来,问城中粮草在哪里。将领将他带到粮仓。

    城门口还在激战,叛军将宋军仍然堵住,于是荆嗣指挥着降军,将粮食先从城头上用绳子放下去。城门口慢慢打吧,我先将粮食送给你们,城门口打,打好了,后面也将饭做好了。

    估计做饭的粮食够了,开始收集物资,准备送回军营。

    但这时候辽国大部队来了。

    蔚州城终不是大城池,大鹏翼还有许多部下逃回了蔚州,城中住不下,许多军士安扎在城后郊外。大部分人在城门口堵截宋军进城,有人却跑到后方将城中消息通知。

    这支军队匆匆赶来。

    今天荆嗣带进城的人马更多,包括其他六名军校。有的不怕死,有的怕死,副都指挥使江谦便开始胡言乱语,一时半会大军进不了城,不如咱们先撤退吧。

    两人都是副职,若不明白,可能认为他们是平职,实际不是,荆嗣仅是副指挥使,就是副营长,江谦多了一个都,实际就是副军头,一都指挥使下辖数个指挥使,若按后世军衔来区分,那就是副军长,不过宋军编制,从指挥使直接跳到了都指挥使,中间少了团旅师三个级别。

    说江谦高了一个级别也行,高了好几个级别也行,反正官职远在荆嗣之上。

    因此江谦一说,翻进城的宋军就有些胆怯了。

    荆嗣也没有多话,手起刀落,将江谦斩杀。

    然后带着手下,根本不顾敌众我寡。就迎头杀了上去。

    双方惨战,包括荆嗣一共六名军校。其中四名军校壮烈牺牲,看来就是不要命。也要武艺好,武艺不好,学习荆嗣下场很悲催的。

    辽军抵挡不住,且战且退,这又是一个很搞怪的场面,明明人数占据绝对优势的一方,偏偏被人数占据劣势的一方死死地压着打,一直逼到了蔚州城后方的大至岭,辽军怂了。一起拨腿逃跑。

    这时候田重进也将城门口敌兵打败,率着兵马入城,然后问荆嗣:“本官刚才听到城内传来很多厮杀声,敌人呢?”

    “报告田将军,数千敌人被俺打跑了。”

    田重进:“……”

    大半天后才喃喃道:“原来立功是那么容易啊。”

    想立功,手下只要有一个荆嗣就可以了。

    ……

    山后九州,儒妫新武云朔寰应蔚。但辽国改了一部分名字,如新州现在改名为奉圣州,云州改名为西京。为什么宋朝一心想收回这十六州,就因为这里全部在长城以南,北边边缘处有无数高山险谷,险关要塞。只要收回幽云十六州。将古长城略加修葺,就是一道最好的防线。

    但不能说它北面就是塞外。如今塞外这一词变得有些模糊了,甚至将西北一些苦寒之地。也认为是塞外,不过过了幽云十六州向北。汉人渐渐少了,多是胡人为主。但在十六州内。那怕是辽国统治,也是以汉人为主。

    因此对于幽云十六州,宋朝一直想收回,但对于以外的北面各个地区,就不大感兴趣了,当然,若是游牧民族虚弱,宋朝不会戒意占有一两处地段。但不意味着北面就完全是苦寒之地,阴山南部与幽云十六州之间,仍然有很多好地方,包括辽国的丰州(位于呼和浩特东面)、德州(宣德)以及北河套,此时水土还没有完全破坏,有很多水草丰美的牧场,甚至称为塞外江南……

    折王两家出兵的对象就是向辽国西山发起进攻,可能的情况下,兵进丰宣二州。

    但不会东向幽州与三路宋军会合,离他们两家大本营太远了,就是宋朝强行下诏,那太过勉为其难,两家也不会答应。

    因为这个地理位置,因此他们两家出兵的用意非是为了占有,而是掳获百姓,尽可能的将百姓掳掠。只不过略有区分之处,对宋朝友好的部族,自发过来的百姓,将他们安排在南河套,特别是地斤泽附近,去年将这一带几乎迁徙了六成以上的百姓。因此将这些部族散布于此,一是填塞真空地带,二这些百姓从异地他乡过来,与银夏宥的豪族没有多少来往,更不会对拓跋李家忠心,用此掣肘定难各个豪族。

    不过估计这一类部族并不多,若是在夹山附近还差不多,多是鞑靼党项吐谷浑与汉人,地位低下,契丹十分岐视,加上羊毛商路的打通,会有许多部族对宋朝印象不错。再往东就少了,就算有,又有多少百姓愿意离开家园。

    因此后者会更多,那就是不愿意过来的部族与百姓,可能的情况下强迫将他们迁徙过来。

    先由两家支配人口与财富,余下的人口若是两州面积嫌小,安置不小,交给宋朝,打散后,转移到内地,充塞人口。

    百姓不愿意,想强行迁徙很困难的。

    实际意义还是让他们分担宋军的压力。

    若辽国不管,大批百姓转移,等于无形中削弱了契丹的力量,而且也给这些部族一种辽国不能保护他们的坏印象,以后对辽国未必那么忠心。

    若管,就必须要分兵。

    应当前段时间做得不错,辽国那有力量管他们,虽然两家行军速度不快,却掳走了不少百姓。

    还有辽东呢。

    实际无论此次胜败,已经给辽国带来很大的戗害。

    ……

    宋军有斥候,辽国也有斥候,实际宋朝还未兵伐固安,耶律休哥就急奏请援了。

    萧燕燕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急调南北院,奚,乙室,渤海诸军前去救援。先让宣徽北院使耶律阿没里为南征都统,率先急驰南京。再让耶律斜轸急驰回来,救援山后。再让萧挞凛从上京率渤海军队驰援,东京留守耶律抹只率大军继行,林牙萧勤德率军前往辽东半岛,防止宋朝海军大规模从海路发起攻击。西南面招讨使韩德威暂时不顾折王两家的各族联军,先行救助幽州。萧太后与辽国小皇帝驻兵驼罗口,统一指挥部署,随后又将近身卫戍军队皮室军与皇家直属军队斡鲁朵全部聚集,准备随时支援参战。

    举国应战。

    但这几十万各路的援兵现在仍在远方,仍在聚集,仍在天边……

    不知道怕字怎么写的荆嗣也不敢直接率领五百兵马向两万多辽军中冲。

    耶律休哥更不会这么去做。

    而且树的名,人的影。

    高梁河大捷,都那样了,潘美还将大部宋军带回涿州。

    崔彦进让自己杀得那么惨,还从容地组织了反攻。可现在呢,潘美仅是西路军主将,也就是第二号主将,崔彦进直接变成了副将,这样比较,曹彬岂不是比他们厉害数倍。

    不过他是耶律休哥,虽龟缩在幽州城中,但不是不作为,同样继续派出大量斥候打探。

    然后就听到一件消息。

    宋军的后勤军队正押着大量粮草从固安向涿州出发,除了许多押运粮草的民夫,保护的军队并不多。

    “再探再报。”耶律休哥喝道。

    他还以为曹彬用了什么计策。

    可马上想了一想,机会难得,立即召集军队,同时又派出大量斥候,继续打探,他亲自带领着军队从幽州城杀了出来。

    也许曹彬大意了呢,那么自己错过了这个机会,将会后悔终生,甚至导致整个战役走向彻底改变。

    大半天后,耶律休哥看着团团大火,在揉自己的眼睛,难道曹彬能犯这种低级错误?这是真的吗,真的让自己捞到了这个大大大的便宜吗?(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五章 铁血之路(五)

    杨业刚率三千大军出城不久,便回来了。

    不用他亲自去了,已经有了一些机灵的兵士逃了回来,将消息禀报了杨业。

    粮草都烧了,还去干嘛?

    涿州城立即阴云密布,这不是开玩笑的,明处曹彬与米信两人一共才十二万军队,但岂止,这次前来带了这几年训练的河北所有乡兵,同时还征召了一些壮丁与弓箭手,两部合在一起,达到了二十万,这还不包括后方押运粮草物资的民夫,仅是在涿州城就聚集了十几万兵马,一天得吃掉三十万斤食物,十天仅是人吃的就达到三万多石,还有战马呢。

    宋九脸色阴沉,但不好发作。

    无他故,潘曹两家上下与宋九关系都不错,从老的到小的,宋九发迹之前,一道做生意,航海,组成足球队蹴鞠,连自己的大姐都将潘美与曹彬当成了长辈。

    自己从辽东回来,赵普权焰滔天,曹彬虽没有替自己反击赵普,不过暗中还略略偏向自己的,就是理政,曹彬做为当时的西府第一号首相,也没有与自己争。

    不要说外人会说话了,几十万大将生死,哪里还顾什么外人说话不说话,关健自己若发作,首先在自己良心上说不过去。

    要命的是关系亲切本来是好事,可曹彬又不象岳父那样,以为他比自己军事才能高超得多,因此又听不见自己说的话。

    实际也是如此。

    从履历上看,宋九下了岭南,打过什么战役?王枕将他的小轿子一抬,所过之处,望风来投。高梁河一战,宋九是行在转运使。虽然预料准确,只不过说了大多数明智将领不敢说的话。再到辽东,不要说宋九只是坐镇指挥,未上前线,就是上了前线,天哪,那些小部族打胜了光彩吗?还有西北呢,对付一个草寇,发出十几万大军,闹了半年辰光。这也叫本领?

    换一个时空,再推迟几百年,一个是女真人,一个是西夏,不经意间让宋九闹得天翻地覆。虽多少有舞弊的嫌疑,还是有本领的。可这时。谁承认?

    也不是发作的时候。

    得找出解决办法。三军若无吃的,那就麻烦了。

    诸将齐聚,有什么办法,只有两条了,一条就是派大军到后方再催粮草过来,可那样。涿州粮食未必能等到那一刻,万一在路上又让耶律休哥劫了,那才叫好玩呢。十几万军队饿着肚子跑路吧。

    所以只有另一种方法,撤!撤回雄州就食。

    ……

    宋九知道出大问题了。可一时半会没有想通,一直到雄州。

    他才想明白问题出在哪儿。

    曹彬决定退兵雄州就食。

    赵匡义闻听大惊失色,立即下诏让曹彬退到白沟河,与米信大军会合就食。

    然而这份诏书到前线后,诸将不听。

    其实有的将领已经感到赵匡义制订的这个北伐方案出现了无数失误,所以诏书没有威慑力。

    而且中西两路累获战功,可是东路呢,手中拥有最多的兵力,并且是最精锐的军队,却没有斩获,一个个不甘心。

    于是将诏书抛之脑后,各有各的主意。

    曹彬因为粮草失误,又失去了威信,不能制,所以最后只好折衷,三军在雄州等,等手中有了五十天军粮,再去涿州。

    但要等,本来有很多粮草的,然而让耶律休哥劫了,雄州城有粮草,可不是太多了,只好从后方调粮,好在要感谢杨广,开了大运河广济渠,前些年又修了一修,水路直达雄州城下。

    宋九郁闷地走出营帐。

    不远处有人在踢球,宋九走了过去,两伙军士在踢球,杨士全正在教一个青年人如何踢好足球。

    看到宋九来了,一起停下行礼。

    宋九看着杨士全,又看着那个青年。

    杨士全说道:“他是我麾下十将胡安国。”

    “安国,好名字啊。”

    “宋公,是小的隔壁一个文士取的。”

    “你今年多大啦?”

    “小的十七岁。”

    “杨指使,他球踢得好?”

    “凑合,不过他跑步很快,小的营下皆称他为神行小十将。”

    宋九呵呵一乐:“所以你才教他蹴鞠?”

    “是他请教我的,”杨士安低声说道:“城中朱员外家小娘子看上了他,可是他只是一个十将,家中情况也不大好,我们替符将军他们蹴鞠,符将军平时也给几个赏钱。所以胡安国让我教他蹴鞠,这小子人不错,我便答应了他。”

    “哦,胡安国,你过来。”

    “喏。”

    “只好你作战勇敢,本官这次回京后,让我妻子替你保媒。”

    “谢……小的那敢啊。”胡安国反映过来,说道。

    “不要拘束,我十七岁时还不如你呢,只是一个书呆子。”

    “这个,谢宋公,小的一定英勇杀敌,报效大宋,报效陛下,报效宋公。”

    “不要报效我,报效陛下就好了。”

    “喏。”

    不但胡安国,就是其他兵士眼中也闪过激动的神情。多好的宰相啊。

    宋九看着这一张张充满活力的脸孔,脸上渐渐浮现大团阴影。

    他们都有家人,父母,妻子,爱人,可这一战,能有几人能活着回去。

    不行,我一定要做什么。

    不为宋朝,不为玉苹,仅是为了这一群群活生生的士兵。

    宋九踱回去,将杨业与符昭寿以及刘知信喊来。

    符昭寿与刘知信都是押队都监,但不是押运粮草,主要是配合监军督促兵马,管理军纪,扈从安全。

    此次北伐就是刘知信与贺家父子发起的头,宋九并不怪他们,他们只是赵匡义的咽喉罢了,不是他们想打,而是赵匡义想打,有意借他们嘴说出来。并且刘知信虽是外戚,可作战勇敢,胜过符昭寿数倍。还有一个原因,刘知信也是河洲衙内之一,仅是契股少一点,以前与宋九交情不错。

    宋九喊他们过来,是看中了他们手中的兵,虽然两人合在一起,还不及杨业手中兵力多,但也不少。若三人听从自己指挥,那么就等于有三万多兵官兵,两万余禁兵能听从自己指挥了。当然,若是曹彬调动,这个兵也不是杨刘符三人的,不过宋九若是有意从暗中操作的话,说不定三人拥有的兵力会增加。

    宋九说道:“杨将军,二郎,至诚,你们将手下可信的,有能力的将领指使喊到我帐中议事,但记住了,不要惊动他人。”

    到了这时候,杨业与刘知信同样也担心了,只有符昭寿还是懵懂着不大明白。

    三人下去,一会儿带来十几个将领与指挥使,包括杨延昭,以及杨业的三儿子杨延浦,李继宣。

    看了看杨延昭与李继宣,宋九心中要定了定,至少这些人当中,杨延昭与李继宣都能打。或者做一个比喻吧,荆嗣能打,但能不能说他胜过了杨延昭,不能!

    就是胜过了也不会太明显,做为一个将领,不仅要有个人武力,更多的是需要智慧,统帅能力,军事天赋,就象陈庆之,一个跛子,马都骑不好,然而有多少人比他厉害,恐怕耶律休哥都未必比陈庆之厉害。

    杨业与刘知信更不错。

    这意味着自己手中有将有兵了。

    宋九说道:“这一战我们必败了。”

    “啊?”符昭寿惊讶道。

    “二郎,听我说,陛下的策略就是东路牵制辽国主力部队,中西二路奋进,然后从蔚州北方桑干河下会师。再顺太行山的外侧挺进到居庸关、得胜口,就是耶律沙自山后援救幽州的那条道路。然后三路兵马,攻向幽州,或攻城,或牵制辽国的援兵,一举拿下燕云。然而曹将军大意,失去了粮草,不得不回雄州就食。这个问题就来了,中西两路兵马一是取山后,最少使西路不会再有援兵来。二是会于幽州城下,可会师合击,可分兵应对。但有一个风险,那就是兵力不多。所以陛下给了曹将军最多的军队,用此牵制。现在曹将军率领大军回来就食,没有了牵制,会出现什么后果?”

    “什么后果?”

    “辽国是人人皆兵,当然实际是不可能的,可若是举国应战,想召集二三十万军队并不是太难。并且他们多是骑兵,速度不慢。我军不从涿州撤退,这些援兵只好力保幽州,中西两路军队就不会出现问题,成功会师,最终于幽州城下决战。但我军撤退了,还要在雄州呆上几天等粮草,幽州不会那么危急。那么辽国会将军队调向何处?”

    “调向山后,正好各个击破。”

    “至诚,你说得对。田重进虽然大破大鹏翼,但大鹏翼仅三万兵马,辽军一旦援兵来,那将是十万八万兵马,而且大鹏翼指挥失误,居然将自己陷死在山区交战,用己之短对我之长,能不败吗。可是我们还能指望辽国发生这样的失误?”

    十几个人脸色全部阴沉了。

    不要击破中西路,只要将他们逼得退回去,辽军专心对付东路军,就是以曹彬原先的表现,还能有什么后果?

    必败!(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六章 铁血之路(六)

    “难怪九郎今天上午商议时,力挺陛下诏旨。”

    “二郎……”宋九终于未说。

    符昭寿来镀金的,根本什么也不懂,以为自己上午力挺赵匡义的圣旨还是牵制。

    赵匡义圣旨并没有多高明的地方,不能过于夸大。

    第一个靠上米信军队,米信军队是在新城,非是在涿州,离幽州远,威慑力不足。

    第二曹彬撤回来就食,就是现在不等后方的五十天粮草到来,及时赶到新城,也让辽国赢得了宝贵的十几天时间。

    第三曹彬犯了这个低级错误,说明他无能。一个无能的主帅还值得害怕吗?不要说耶律休哥,就是自己在幽州也不会害怕,这么无能的主将,能拿下幽州吗,不能那就先不管,继续将先期到达的军队调向山后,继续各个击破。

    然而赵匡义心不死啊,幽州还未拿下来呢,以驾部员外郎梁裔知应州,监察御史张利涉知朔州,右赞善大夫马务成同知寰州,崇仪使魏震知蔚州,左拾遗张舒同知云州。

    实际大军未发就错了。

    在京城宋九感觉出现了错误,杨业经自己提醒,同样感到不对劲,说了两条,离得太远,不便配合,担心曹彬能力不够。然而还不是主要的。

    直到从涿州撤回来就食,宋九才想了起来。

    错在哪里,耶律休哥已给了答案。

    就算没有曹彬的失误,耶律休哥龟缩在幽州城中,宋军在涿州佯攻。耶律休哥不用过问,坐看宋军的表演。若是真攻打。倚城坚守,韩德让都能守上好多天。况且耶律休哥。那么同样换来时间,让辽军先将山后的宋军兵力少的中西二路军队击败或击退,从容返回,与后来的援军两军会合,大败宋朝东路军。

    除非耶律休哥是一个傻子,主动出城来个大会战,然后三军崩溃,幽州险象环生,否则只有一个结果。中西路军队永远不可能抵达幽州城下,以达到赵匡义想像的三军会合。

    但宋九现在就是说出来,管什么用?赵匡义舍得退兵吗?

    不过说还是要说的。但先将后路准备好。

    之所以宋九赞成赵匡义圣旨,原因很简单,二军会师,力量会更强大一点,不容易击败,就是败也不容易大败。新城离边境较近,附近就是宋朝管辖的容城与满城等要塞。万一局势不妙时。能及时撤退到宋境。辽军若追,首先现在边境因自己提议,增加了一些堡寨,它们多少会起一些牵制作用。其次在自己提议下。边境百姓六七成迁徙到后方,多是屯田,粮草在寨堡里。辽军无法靠掳掠获得粮草,又是匆匆而来营救。所带的粮草不多,又会起一些牵制作用。还有。天时地利人和。

    那么就是败,伤亡不会很大。

    然而根本就没人听。

    没办法,这一行精锐尽出,将星如云,耀眼是耀花了眼睛,然而就象后世的足球队皇马一样,一个个大老爷不听二老爷叫,赵匡义圣旨都不听了,况且是自己。

    加上曹彬犹豫不决,所以少数与自己意见相同的声音很快淹没在争吵中。

    宋九又道:“你们再看上午大家的神态,意见不一,各作主张,就象一团散沙一样,以这种情况,如何是对辽国第一勇将耶律休哥的对手?”

    “九郎,这可怎么办?”

    “败肯定是败了,就看怎么样败了,不怕小败,就怕大败。一旦大败时,伤亡并不在交战时,而是在崩溃逃亡时,若是能力高超,就象耶律斜轸那样,说不定还能及时整顿军纪,避免过重伤亡,平安地返回。若是没有能力,甚至可能与部下全军覆没。”

    实际史上宋军崩败时,做为前行(前锋军队)李继隆却在那种情况下,将自己一万多名部下平安地带回宋朝。这才真正进入赵匡义视野,然后逐步走向名将之路。

    当然这个宋九就不知道了,就是知道了,前行也换成了杨业。

    符昭寿脸露苦色。

    俺只是来混饭吃的,那有什么高超的军事能力。

    “二郎,你不用担心。我说出来了就有办法了。从现在起整顿军纪,军纪松弛的军队在崩败时越会惨败,那怕是李广。相反,军纪越严,崩败时就不会散乱,而为敌人所乘。”

    “我……”

    “我知道你不懂,可你与至诚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你们的官职以及我的官职,我是监军,有权让延昭调为你属下,让他配合你整顿军纪。我再承诺拿出二十万匹棉布,以及十万缗钱,十万匹绢,你可以利用职权,对你们大伙的部下进行奖励,一是刺激他们遵守军纪,加强训练,二是用此来让大家抱成团。若是真到了我所猜想的那种不好地步,紧急听我调动,听我指挥。”

    “这也是一个办法,我也拿出二十万匹棉布,十万缗钱,十万匹绢。”符昭寿说道。

    金铺也分红了,再加上两家其他的产业,每年都有巨大的盈利。

    怕死啊,钱是好,可能买来性命吗。

    刘知信也表态拿出一部分钱帛。

    这样三家几乎准备凑出近百万缗钱帛,若是收买整个东路大军还是太少了,可是仅三人部下,两三万兵马,一旦分下去,每人所得会十分可观的,那么士气会起来了,也会听调动。

    但这件事宋九不能出面,只有符昭寿。

    他反正也不大想好,手中钱又多,又是赵匡义的小舅子,无论怎么折腾,只要不犯严重错误,顶多大家伙儿笑话他,但不会有人过问的。

    当然,这些钱帛不在手中,不过可以打欠条啊。难道符昭寿还会少这个钱?

    大军返回京城时。就可以兑现了。

    又谈了好一会,各怀心思散去。

    前来讨伐的。想的就是胜利了,可现在却在为失败做准备。大家的心情可想而知。

    宋九又找到另一个人,他以前的仇人,史珪。

    此人能算是一名勇将。

    其实奸臣大多数是有本事的人,奸将也是有本事的将,如王侁与刘文裕,若无才干,能得赵匡义信任?若石汉卿与史珪不能打,能得赵匡胤信任?

    此人在开宝年间曾贬到光州,光州灾荒。他不等上报,就削价出售货物粮食,活人性命无数。后又疏浚惠民河从尉氏到京城九十里长的运河,几十天就竣工,百姓认为便利。

    因为此人品行不好,于是许多士大夫说他喜用小恩收买人心。

    话是一分为二说的,此人操守是不大好,就是宋九现在同样不放心,那怕准备拉拢他。都不打算说多少真话。

    可这些政绩确实证明他有一些能力的。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能因为做错了事,就将其对的一面全部否决。

    之所以找史珪。是因为此行史珪是押队部署,有数千名手下,其次上午会议时。虽有一些人赞成赵匡义圣旨,然而皆不大坚决。包括曹彬在内,只有史珪与宋九竭力支持赵匡义的圣旨。

    “史将军。”

    史珪有些尴尬。当时他虽不象石汉卿那样做得过火,也在暗中向宋九施一些小黑手,此一时彼一时,两者如今地位悬殊太大了,若是宋九想报复,史珪前程会很不妙。

    “过去的事史将军就勿用记在心上,汝你可读蔺相如与廉颇的故事?将相和,国家才能兴盛。”

    “宋公,属下惭愧啊。”

    “不用,君今年六十有一,仍上战场杀敌,为国效劳,有何惭愧之有?不过我有些不好的预感。”含蓄地说出担心,然而这个人,宋九绝对不会掏心窝的。

    “啊,宋公说得有理啊。”没理也有理,宋九主动亲近他,欢喜都来不及呢。

    “所以未雨绸缪,若遇到不测时,我望史将军率领部下向我靠近。”

    史珪很聪明,这是宋九为防万一的,不知道他拉拢了多少人,但肯定有杨业,仅是杨业作为前行,帐下就有一万多名将士了,况且还有李继宣这样的勇将。

    于是额首。

    宋九回到帐中开始写奏折。

    想不出原因不说,但想出来了,也没有必要过份谄媚赵匡义。

    直接在奏折里将他的想法一起说出来,只不过说赵匡义策略失误时,语气很委婉。

    一开始就错了,曹彬失误,更将整个北伐推向了深渊,而诸将争功产生分岐,那不是深渊,是准备将宋军从深渊里打入十八层地狱,万劫不复!

    因此宋九提出了两个策略。

    上策就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立即撤军,派重兵于边境回防,防止辽国报复。

    这一战花了不少钱帛,劳命伤财,但辽国更难受。

    前后数战,击毙或俘获了两万多辽军。燕云大半地方生生打残了,相信为了从后方征调大军,辽国还要花费很多钱帛,以后各部解散,难道一点赏赐也不给?又得要钱。

    数次大败,辽国威信在下降,各部离心,以后宋朝会有很多操作的空间,挑唆他们叛乱。

    说不定因为耶律休哥正确的做法,龟缩在幽州城中,也可以派斥候散布谣传,说耶律休哥顶着辽国唯一于越的官职,胆小怕事,不敢出战,导致整个燕云满目苍痍,可能萧燕燕动怒处罚耶律休哥,好让辽国自毁长城。

    还有呢,那就是乘辽军未达之时,可以大肆获掠百姓回去,但这个宋九未写,有利也有弊,掳得好会起作用,掳得不好辽国援军杀来,可能会拖累了时间。

    不一定要拿下燕云,其实象这样的北伐,若是进行三四次,拖也将辽国拖下了水,说不定直接导致辽国四分五裂,那不用打,燕云十六州也回到宋朝的怀抱了。

    下策就是占领。

    不是占领幽州,来不及了,曹彬也没有这个才能攻下幽州。

    而是立即派中使数下圣旨,强行将东路两军转移,一部分转到边境防御,一部分转达飞狐关,从飞狐关兵分两路,一路到蔚州,一路到云州,集中优势兵力与辽国交战,杀退辽军后,广修砦堡,甚至还可以将古长城翻修,将飞狐关,云朔寰应蔚五州占领。治理两三年后,百姓归顺,边防巩固,再徐而图其他数州。

    开疆拓土固然是好,可是宋九担心一是来不及了,说不定这个奏折到了京城时,可能辽军援兵直扑蔚州了,其次东路两军师老无功,将士沮气,再辗转到山后,士兵困乏,可能不但不能击败辽军,反而会大败。因此宋九说它是下策,最好不要取。

    至于其他的办法,无论是等粮去涿州,或者与米信会师,继续执行以前的策略,那都是不可取的,策都不是策了,而是等着死吧。(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七章 铁血之路(七)

    若是后世,一定认为宋九分析是对的,策略也不错。

    若是赵匡胤,可能听从外,说不定还会改良成更高明的策略。

    不过是赵匡义……而且现在各种告捷,宋九放下毛笔,叹口气道:“希望它能起作用吧。”

    然后吩咐人用快马送向京城。

    知道这件事的人并不多。

    曹彬依然疯狂地从后方催促粮草。

    这次准备带五十天的粮草,五十天倒底需要多少粮草辎重呢,近万吨!放在后世也许不算多,一艘大船就装走了,或者四艘火车头拉着不到两百节车厢同样也就装走了。

    但在这时,则需要大大小小近三万辆辎重车,五六万民夫,大量拉货物的牛马。

    然而在固安,耶律休哥与手下大将耶律颇德将宋军粮饷全部劫走,获得了无数马牛与器仗以及将吏,现在不仅要运粮草过来,还要搜集牛与马,这次劫粮草时,民夫多逃跑了,他们战斗力有限,耶律休哥也害怕宋军出兵来接应,匆匆结束,返回幽州,大部分民夫逃出生天,可受此惊吓,多数匿于山林,不敢再出来了。因此还要重新召集民夫……

    宋九看着整个河北北部地区一片忙忙碌碌,他表示蛋真的痛了。

    渐渐粮草准备完毕。

    忽然李继宣送来一个妇人。

    宋九未动怒,不是貌美如花的小妇人,而是一个老妇人。

    李继宣低声说道:“宋公,她就是那个马氏。”

    “马氏?”

    “俞家的马氏。”

    “是我小妾玉苹……”

    “就是她。”

    “你们怎么到了哪里?”

    这一回曹彬变得很小心了。派出许多斥候打探消息,包括李继宣也派了出去。

    然而俞家是在契丹武清县。在桑干河与拒马河会合处的东北方向,离宋朝边境略有些远。但离大海比较近。

    但此时宋军在雄州,两个地方离得太远了。

    “不远,况且又是平原……”李继宣做了解释。

    宋九不摆官架子,让许多士大夫嘲笑,认为他失去了斯文礼度。然而下面的人不会这样想,所以宋九到一处,百姓便爱戴一处,若不是江州闹了许多利益纠纷,江州百姓也会同样爱戴。因此军营里有许多下层将领与兵士十分爱戴宋九。

    也许宋九欣赏程不识。不过他的性格注定他与李广是同一类人。

    包括李继宣。

    李继宣带着手下到固安侦察,忽然就议论到宋九,包括宋九的小妾玉苹。大人物的事格外引人关注,因此许多人知道玉苹与宋九的故事,李继宣也知道一些。之所以如此,乃是玉苹的生父与继母造成的,便突发奇想,率着几十名手下,骑马一路向东。跃过桑干河,从雄州到俞家还略有些远,但从固安到俞家就不远了,仅几十里路。一会儿就让他们找到俞家。玉苹父亲调到幽州参加防御去了,因为以前高梁河一役宋朝走的是东易州与涿州道,这次稍稍偏东。也不过走的是固安道,武清受到的波及不大。况且俞家还在武清县东面。加上上次进城,无数百姓拥入城中。居住拥挤,物价昂贵,吃了很多苦头。

    所以马氏与玉苹几个同父异母的弟妹在家里未进幽州城,李继宣就杀入庄中,俞家有许多奴仆,可谁是李继宣的对手?

    但玉苹的弟妹李继宣未抓,只将马氏抓了过来。

    “你们在胡闹……松绑吧。”

    李继宣匆忙替马氏松绑。

    宋九看着老妇人,问:“你就是马氏?”

    “是,”老妇吓坏了,玉苹与宋九生死一方,全是她的主意,而且她还在事后变相地勒索了宋九一大笔钱。

    “我对待你们夫妇可差了。”

    “不差。”

    “玉苹虽是小妾,我待她可差了么?”

    “不差。”

    “虽是小妾,以我的身份,可般配么?”

    “般配。”

    “那为何你要这么做?”

    “妾身,妾身……”

    “玉苹身世很可怜,打小母亲就死了,生父抓到辽国,打小就没有了爹没有了娘。自从听到她生父的消息,不知有多高兴。我也替她高兴,你们说想见她,两国断绝来往,我为了让她与你们相见,刻意造船,以出海到高丽行商为名,让玉苹送去。为什么?”

    “妾身错了。”

    “你也是有孩子的人,两国交战,各为其主,我也不怪,可玉苹只是一个妇人,两国交恶,管她什么事?你怎能忍心让她离开丈夫,离开孩子,她只有一个亲人在世上,一度都将你当成亲人,可你们这样待她,让她如何作想……”

    “宋公,你放过我吧,我错了。”妇人跪了下来。

    其实以宋九之气,恨不能将她生吞活咽了,不过考虑到玉苹感受,最后还是忍住怒气,对李继宣说道:“你带人将她放回去吧。”

    没有问玉苹消息,宋九虽然分隔,可他官居高位,手中有很多资源,不但能打听到玉苹的消息,还能偶尔侥幸通信。但后者很困难了,萧燕燕开始想捞好处的,但没有捞到,于是让玉苹教一些皇族孩子算术写字,甚至辽国那个小皇帝算术还是玉苹教的,这个用途不是太大,然而萧燕燕始终不放人。

    难道还指望萧燕燕屈服吗?

    不过想通信十分困难,这么多年,玉苹只收到宋九八封信,宋九只接到玉苹三封信,在信中玉苹除了报平安外,就是很想孩子,很想他,很想家……

    这也是这次北伐,宋九明知不是很妙,最后没有强烈反对的原因。

    李继宣不久后回来。说将马氏送到桑干河边。

    宋九叹了一口气,可惜这次北伐不能成功了。实际不用拿下燕云,只要能重挫辽国。辽国四面楚歌,就是萧燕燕性格再要强,也不得不低下骄傲的脑袋,到时候就乖乖地将玉苹送回来了。

    他眺望着北方,北方天空蔚蓝一片,碧空千里,万里无云,热了,但玉苹还在天际的深处……

    过了一会儿。收回心绪。

    他未怪李继宣,但这件事提醒了他,找到曹彬,将此事禀报。

    速度啊,若是从平原地带走,太危险了,辽国多是骑兵,李继宣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到俞家将马氏捉来,耶律休哥同样也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将大军率来袭击。

    曹彬率军出发。

    这时候除了宋九与杨业等十几人外。就没有一个人认为会是失败的。

    终于听信了宋九的建议,未从固安走,而是改从白沟西行。

    然而这一回不同了。

    耶律休哥没有象上次那样龟缩在幽州城,而是亲自出马。将军队化整为零,一路不停的骚扰袭击,若追他们仗持是骑兵。又是小股部队,即便是小道也能迅速撤退。若不追。便围着宋军,袭击落单的人马与后勤部队。甚至在夜间都敢借助夜色直扑主营放冷箭。

    曹彬没办法,只好派出杨业前行军队,一边防备,一边先于道路两边开挖壕沟,防止辽国骑兵突然到来。

    以至从雄州到涿州仅一百来里的道路,最后走到涿州花了二十多天。

    整个宋军就象是在梦游,而且进入四月,天气也热了。由于缺水,不得不绞取湿泥取水。要命的耶律休哥看到这种情况,立即派手下将岐沟关的拒马河水源占据,不过这里是拒马河的上游,因此又称为涞水。

    士气无形中渐渐就低落下去。

    但这时候宋军仍是很强悍的,甚至有许多中年老兵老将自开国时就参加了数次大会战,经验丰富。

    看到这种情况,大将卢斌亲自率领部下的几千名弓弩手潜伏到拒马河畔,占据高地所在,刹那间,万箭齐发,杨业随后杀到,将这支辽军击败,这才夺回了水源。

    看着前方送来一个个装满清水的水囊,几十万宋军传来巨大的欢呼声。

    “狼群战术啊。”宋九却喃喃道。

    他是指的元蒙战术,每当蒙古大军与敌交战时,将大军放在远处,利用手下骑术精良,派出小股部队不停地骚扰,直到敌人筋疲力尽,大军忽然杀出,一战击溃。

    耶律休哥还不是“正版”的狼群战术,但很接近了。

    但宋九能说什么呢,说得越多,诸将争议越多,大家反而越不团结,最后未见好处,下场反而更惨。

    他还是找到了曹彬,说道:“曹公,我军行动缓慢,已经拖了很多天,辽国援军早就到达了,可我们未看到,耶律休哥又主动出兵,说明辽军第一批援兵去了山后,山后两路大军没指望了。”

    “难道你想撤兵?”

    “未见陛下的诏书,谁敢撤兵?这里离新城不太远,我是指最好与米将军大军会合。进可威胁幽州,退离边境又不远。而且两路大军会合,实力也增加了。”

    “这样吧,我让米信也率军攻向涿州。”

    “我不是这个意思。”

    “宋九,你是怯战?”

    宋九晕死,我若是怯战何必来前线,呆在后方做西府首相不快活啊?

    这就没办法说了,包括他与杨业等人的议论与安排,只有他们十几人知道,以及宋九委婉地写了一份奏折,然后没有再说。不然以后大军失败了,自己就是替罪羊,正是自己说败,让士气低少导致失败的。

    宋九来劝,未劝好,却劝坏了。

    曹彬控制了拒马河,不但让米信率主力部队去涿州,又忽然加快了速度,背靠拒马河,向北顺水路达涿水,忽然东进,几十万军队民夫散开六七里宽的大阵,杀向了涿州。

    场面无比壮观,可是宋九心情更沉重。

    相对而言,兵力多肯定占据优势。就象西北战役,若不是派出十几万军队,如何击杀李继迁?但兵力越多,越要指挥的主帅有能力,否则一乱,会败得更惨。曹彬有这个能力吗?

    艰苦地走了四天,米信部同样也到了,两军会合,看上去更壮观了……

    大军徐徐来到涿州城下,耶律休哥派一万轻骑挑战,宋军进他们就退,宋军退他们就进。宋军有马,可这二十多天就象恶梦一般,耶律休哥日夜不停地骚扰,连休息都无法休息,几十万将士皆疲惫不堪。骑兵又少,不敢追,于是曹彬将宋军结成方阵。

    辽国骑兵很凶悍,可这个方阵也将辽国骑兵坑苦了,包括耶律休哥都没有很好的方法破开宋军的方阵。

    一会儿箭射完了,耶律休哥明知宋军困乏,可他手中兵力少,不敢强行杀入宋军中,于是他做了一件事,派使者来宋营请和。大家先是有些傻,然后一起开动大脑,为什么耶律休哥要请和?(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八章 铁血之路(八)

    这时候有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突然开口说话,道:“兵法云,无约而请和,谋也,彼将有谋,急攻之必胜。”

    宋九看了看,认识,上蔡知县柳开。

    据说他是柳宗元的五世代孙,著名文士,曾与梁周翰、高锡、范杲等人以习尚淳古互相标谤,名噪一时,也就是复古派的先驱者。简单地解释一句,就是写文章时不能再写华丽又空洞的骈文体,而是要学习韩愈与柳宗元的那种古散文体。然而其仕途远不及前三者,高锡与梁周翰早就功成名就,范杲更不用说了。柳开直到天宝六年才考中进士。一度知常州润州,拜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今年坐与监军怒争,贬为上蔡知县。

    这是他性格造成的,为人粗狂,自称师孔子而友孟珂,齐杨雄而肩韩愈,宋九听说后刻意让小吏送来他的诗文,看后不仅莞尔一笑,虽然还不错,但与杨雄韩愈相比嘛……那个就不用说了,试问后人有几个知道柳开这个人,读过他的作品?他原名为柳肩愈,估计就是这个名字也不是他早先的名字,然后后来越来越狂,他的老祖宗柳宗元与韩愈也不放在眼中了,于是改名,柳开。俺要开创先河……

    到了上蔡县,几十万兵民的北伐,得消耗多少粮草物资,三路大军,二十万正规禁兵,厢乡兵加上弓箭手又有约十万人,还有二万人在海船上,以及十来万民夫。一天消耗的物资可能就有一百万斤。

    因此后方不但要负责纳粮,还要负责提供民夫。于是柳开押着粮草与民夫从上蔡县来到前线。

    柳开也算不到耶律休哥的企图。

    然而民间有一句话,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意思差不多吧。

    米信不同意。

    他也想击败耶律休哥啊,然而对方兵力虽少。可是清一色的骑兵,宋军中也有骑兵,但人困马乏,若追上去不是必胜,可能是送大餐的。

    宋九也不同意,那是耶律休哥,急攻必胜?

    哈哈,从宋军找出一个韩信来吧。

    但这时宋九也在犯错误,后世在莫明其妙丑化宋朝。是不错,宋朝出现了重大失误,不过宋朝当真软弱吗?至少宋朝敢打,而不是天天象小娘们一样抗议。宋朝花钱买安,但确实买到辽国的安,而不是变相地花钱买安,却根本就未买到安!

    所以他在心中神话了耶律休哥,也要讲国力的,也要讲士气的。也要讲天时地利人和的,不然耶律休哥还会输……只是能真正击败耶律休哥的那个人还在山后。

    不过宋九比其他人多了一份冷静,柳开说打,米信说不能打。咱不管他,继续攻打涿州城。

    大家同意了米信的看法。

    宋九却在思考耶律休哥请和的真正原因。

    看着宋军再度攻克涿州,耶律休哥也无辄了。此次两军合一,十几万禁兵。数万杂军,数万民夫。差一点与高梁河时的兵力相媲美了。若列成方阵,能宽达五六里,长达六七里。

    几乎一眼望不到边际。

    若是阵型混乱,还能捞捞便宜,但就是这样,宋军阵型整齐,他手中的兵力,是休想捞大便宜的。

    浩浩荡荡的宋军几乎快将涿州城淹没了。

    宋九同样看着头皮发麻,他想到了韩信与刘邦的话,刘邦问韩信,我能率多少军队,韩信说十万,刘邦问韩信,那你呢,韩信道,臣是多多益善。究竟刘邦能不能率超过十万的军队?请看他与匈奴一战。

    能力不足,率领兵马越多,越如同小孩子拉大车,在平地还好一点,拉不动大不了不拉,然而在悬崖峭壁时,那就是车翻人亡!

    反正宋九是没把握能指挥这么多兵马。

    曹彬也不行。

    并没有用多久,涿州城再度易手。

    涿州古称范阳,北边就是涿水,城中水资源丰富,有许多水井。

    此时士兵又累又热,一个个涌入城中,用提桶打起冰凉的井水就往身上浇,浇完了就是一条狗一样,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真的很累,就包括宋九,也不顾身上穿着盔甲,用手捧起王枕打来的井水,往脸上冲去。

    但马上抬起头,大叫道:“不好。”

    然后匆匆找到曹彬与米信、崔彦进。

    其实不仅他们三人,东路主力军还有监军郭守文,二路米信部还有副将杜彦圭,赵延溥、张绍勍、董愿三个都监。

    杜彦圭久镇西北,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赵大赵二老妈杜老太太哥哥杜审琼的儿子,赵匡义的亲舅舅。

    郭守文就是治黄河决堤的那个家伙,随王全斌下巴蜀,随潘美下南汉,郭进死后,兵进石岭关,下代州,又驻扎西北屡败李继迁,黄河将他害苦了,可就是宋九下去,也没有好办法。但此人十分能打,战功赫赫。

    赵延溥,张绍勍,董愿三个更是老将勇将,要么成名于北方,要么成名于西北。

    其实除他们,象溥潜、李延赟、马贞、范延召、蔡玉、韩彦卿、窦晖、曹美、陈延山、杨业、史珪等人都是成名已久的老将。

    如果强行比喻,那么这一战,就象是一头绵羊率领着无数雄狮……

    但曹彬有资格啊,米信与崔彦进同样有资格,曹彬出现失误,诸将不服,因此宋九没有将他们喊来,说不定未说好了,反而越说事儿越多,能当场就象雄州哪里一样,大吵一场。

    其实宋九认为别人不对,但就是他自己,难道是真听曹彬调动了?不但不怎么听,相反的已经真正动手,打小心思了。

    总之,现在宋军大营整个处于各自号令的严重失控状态。

    不过明面上大家还要给宋九面子的。三人看着宋九,宋九说道:“曹公。米将军,崔将军。立即撤军,现在撤也许还来得及,现在不撤,后果严重无比。”

    “撤兵?”曹彬不悦了,好不容易才回到涿州城,将涿州再拿下,又要撤兵?

    “不撤回去,也要撤到新城。”

    “说说理由,”崔彦进道。

    他是东路主力军的副将。但彻底与曹彬闹翻掉了。

    “因为耶律休哥请和。”

    “他请和就撤军?”

    “崔将军,你认为契丹第一勇将,也是契丹建国后第三个于越,他能向我军请和吗?”

    “不象,为什么他要请和?”

    “我们从白沟而来,一路骚扰,几乎花了二十天才到达岐沟关。”

    “那又如何,这是阻滞我军挺进速度,让我军士气低落。正常的用兵之道。”

    “为什么曹将军从岐沟关出发,未见如何骚扰,让我们大军四天就到了涿州城下?”

    “说说你的想法。”

    “我想来想去,心中有一个很不好的猜测。之所以耶律休哥出城阻侥我军,大约辽国派援兵前去狙击了田将军的中路军与潘将军的西路军。但我们还是忘记了辽国有一点,那就是人人皆兵。虽说不可能真的做到人人皆兵,可是想抽调出三四十万军队。还是能办到的。只是它需要时间,慢慢从各部抽调。再来会合。本来可能有一部前去桑干河,然而因为我军时间拖得长了,又有新的援兵到达。我军同样从后方各地调来的,好不容易来到雄州,立即马不停蹄地进入固安,下涿州新城,然后因为粮草,又返回雄州就食。诸将分岐,士气低落。这时又再度挺进涿州,将士劳累,三军困乏。因此辽国可能会改变主意,于是耶律休哥索性放我们到达涿州,深入辽境。不过可能因为什么原因,辽国援军暂时还未到达,因此耶律休哥向我们请和,使我们迷惑,好赢得两天宝贵的时间。”

    “你确定?”曹彬问道。

    宋九迷茫。

    确定?若是自己能本事猜测出耶律休哥的心意,那还要如此费力气,直接索性向赵匡义请求作为一路主将出征了。

    崔彦进思考,曹彬则是很不悦。

    米信做老好人,说道:“这样吧,我们派出探子,让他们尽可能地探得远一点,若是风吹草动,我们也好提前做准备。”

    宋九有点不大情愿,若是果如自己猜测那样,呆一天就危险一天。

    崔彦进其实是想附和的,可已经打到这个地方了,再立即撤回去,宋九是文臣,说没事,但自己不能说。

    宋九叹了一口气,道:“就这样吧。”

    他回来立即找到杨业,符昭寿与刘知信三人,甚至还单独找过史珪,认真地说:“一旦有变时,尽量我向靠扰。”

    很有些困难,二十多万兵马,三人属下只是其中的一朵小浪花,而且有的是前行,有的是中军,不过若有心,还会有办法的。

    可能宋九猜错了,可能耶律休哥认为他请和是画蛇添足了,两天后,耶律休哥又来了。

    涿州城不算是很小,也不算是很大,仅城中是驻扎不了这么多兵马的,许多兵马驻扎在城外。

    耶律休哥又来骚扰,米信哈哈一笑,说道:“小九,你想错了,耶律休哥此僚是箭矢消耗一空,刻意请和,现在后方运来箭矢,又来捣乱了。”

    米信用了捣乱一词。

    曹彬与崔彦进没有作声。

    来到前线,宋九才意识到赵匡义用人也出现一次严重失误,那就是将曹彬与崔彦进行放在一起了。

    崔彦进资格很老的,宋朝开国之初,三衙四将,第一就是张琼,然后是崔彦进、刘光义与韩重赟。那时曹彬还没发迹呢,双方没有矛盾。不过也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崔彦进资格真的很老,老的怕人。若没有巴蜀,又没有关系,然后到了巴蜀,崔彦进与王全斌是北路军,曹彬是东路军,因为崔彦进与王全斌在伐蜀战争中烧杀抢掠,王崔一起贬职,曹彬由此脱颖而出。

    还没关系。

    这些年来,崔彦进一直驻扎在河北,与辽国多次交战,功劳显著。

    赵匡义不让他做主将,只让他做副将,还是曹彬的副将,崔彦进心中郁闷可想而知。

    若是曹彬有能力又罢了,可曹彬又没有能力,于是在雄州崔彦进就带着许多桀骜不驯的大将反水。

    宋九轻轻地反问一句:“就算他捣乱吧,米将军,你认为中西路二军能与我军会合吗?不能会合,呆在涿州劳命伤财,有何作用?或者你认为我们这一路就能将幽州拿回来吗?”(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7426/ 第一时间欣赏一品富贵最新章节! 作者:午后方晴所写的《一品富贵》为转载作品,一品富贵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一品富贵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一品富贵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一品富贵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一品富贵介绍:
一品富贵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一品富贵,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一品富贵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