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一品富贵TXT下载一品富贵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一品富贵全文阅读

作者:午后方晴     一品富贵txt下载     一品富贵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四百八十三章 奇葩(上)

    柴禹锡与赵镕成为陪葬品。

    宋九贬放天堂——苏州。

    柴禹锡贬放邓州,赵镕更惨,贬到了桂州。

    “侃儿,你知道朕为何将柴赵二人外放吗?”

    “他们散布谣传……”

    “证据呢?”

    宋九说是柴赵二人说的,柴赵二人肯定不承认,但宋九也没有多说,赵匡义甚至问都不问,就下了诏书。

    “难道不是?”

    “可能是,可能不是,但重要吗,这是一桩交易。”

    “交易?”

    “为什么赵普临终前与宋九和解,又提拨诸位贤良?”

    “儿臣有些明白了。”赵元侃恍然大悟。宋九感觉到不得不下去了,但大臣们也许会想入非非,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宋九的,若那样,赵匡义早就不容宋九了。一旦这些人想法偏了,就会大肆攻击。于是临离开前,拉了两个陪葬品,便不会有人敢说闲话了。

    “他又为什么选择苏州?”

    “儿臣不知道。”

    赵匡义这一回未解释。之所以苏州,那是有良苦用心的,为什么想让宋九下去,就是在未来不让宋九插入。因此京城附州各州府是不能呆了。然而宋九无论去哪里都有威信,两广都不能去,巴蜀同样不能去,边塞也不能去。只有他一次未去的江南东路与两浙,然而江宁是南唐旧都,杭州是吴越旧都,扬州是李重进叛乱的旧都,依然会让赵匡义有想法。但小州又不大可能。 因此数来数去,只有一个地方。苏州,或者杭州南边的越州。

    然而宋九走得很坚决。

    前面诏书一下。后面宋九就离开西府,然后骑马回家,几乎不到两个时辰,就乘船南下了。宋九一外放,无疑是一个超级大地震,许多大臣上书让赵匡义挽留。

    但未等他们反应过来之前,宋九早就离开京城了,许多人想送行,都没有送成。

    这时赵匡义心中隐隐有些后悔。

    不过想了一想。认为也很值,不仅利于以后国家权利平稳交接,同时也表明,那怕象宋九这样的功臣,一道诏书一下,说贬放就贬放了,那么以后形成制度,国家就不会有权臣产生了。

    但这时,他心中隐隐还是有些后悔……

    又说道:“侃儿。吾一直未用此人做首相,心中也感到遗憾,不过以后你可以重用。”

    当然,也要看。若是宋九在江南有怨气,那么宋九就一直在下面呆着吧。

    说完了,他看着东南的天际。低低地叹了一口气。

    ……

    拿掉宋九,就要给儿子上位铺路。实际赵匡义要比宋九想得更理智。也比后来大多数想得理智。可能他多疑,这一点与赵匡胤相比。赵匡义要差得多。在他手中不可能出现那一个宰相能呆多长时间的。

    但不好说对错,赵匡胤信任赵普,使赵普野心增涨。但国家治理得还行。赵匡义不信任宰相,但他个人能力弥补上了。这一点与后来的朱元璋很相似。因此国家治理也不错。

    他对权利留恋,包括京城的少年天子让他想了大半天,但总体而言,赵匡义顾全大局的。

    于是替赵元侃挑了五个辅助团队,七十六岁的杨徽之,五十七岁的毕士安,并且开封判官。六十九岁的乔维岳,六十五岁的杨砺,四十二岁的夏候峤,并且开封推官。明为辅助赵元侃治理开封,实际是向赵元侃传授为政之道。

    杨徽之,那是宋九很敬重的一个长者。

    毕士安更是道德人士。

    乔维岳以前担任淮南转运使,有一地方官员断案出现严重失误,当判死刑,然其家中有一八十老母。于是乔维岳主动将责任揽在自己身上,降官罚铜,使其逃过了死罪。

    杨砺是宋朝初年的状元,可能那是运气吧,实际他写文章不是很好,经常遭到别人嘲笑。包括赵元侃也问他一句,你是那一届进士,杨砺啊啊啊了半天,不能回答。

    夏候峤偏爱庄老,时常向赵元侃灌输清静无为的治国理念,在五人当中赵元侃对他最看重,甚至咸平之治一半是受了他的影响,不过他运气很不好,赵元侃登基后不久他就死了。以致后来毕士安登上首相位子,说了一句,若夏候君在,岂能让我坐上这把椅子。

    继续铺路。

    这一回对象是吕蒙正。

    吕蒙正二度为首相,影响力渐渐变大起来。不仅如此,他前度附从赵元僖,现在又阿附王继恩,让赵匡义很怀疑。于是次年就以守本官而罢相位。不能说赵匡义不对,若是吕蒙正继续为首相,过一段时间后……天翻地覆!

    ……

    但这些年的主题非是吕蒙正,而是三朵奇葩。

    有一个人少年春风得意。

    苏易简二十岁状元,二十六岁进入舍人院,成为宋朝史上最年轻的知制诰,二十八岁进入学士院,成为宋朝史上最年轻的翰林学士。也就是宋朝的两制官,要严很严格,知制诰要求官员有才情有名望,即便宋九能做首相,却没能力做知制诰。翰林学士要求更高,待遇也更高,事情反而很少,连赵匡义都恨不能担任这个神仙之职。

    然而苏易简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嗜酒。

    按照惯例,任命翰林学士第二天要去觐见皇帝。然而小苏那天真高兴,又开始酗酒。喝得红毛满面,满嘴酒气地见驾,但奇怪,赵匡义居然不罪。然后小苏开始当值,结果还是喝酒。下面官吏不服了,赵匡义只好让他写一份检讨,小苏写了检讨,赵匡义一看还不错,可感到不对。结果拿起来闻了一闻,闻到检讨书上满是酒香。赵匡义哭笑不得。亲自写了两首诗给他,一是劝酒诗。一是戒酒诗,将小苏母亲薛氏请到宫中,让小苏当着赵匡义与苏母面读这两首诗。

    一是皇帝,二是亲生母亲,在这两人帮助下,小苏终于在当值时不喝酒了。然而他不当值了,然天天喝得东倒西歪,有一次他在醉后写下一首小令:神仙神仙瑶池宴。片片。碧桃零落春风晚。翠云开处,隐隐金舆挽。玉麟背冷清风远。

    当翰林学士快活。但还不如喝酒快活,它能让小苏变成瑶池宴上的神仙……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成了大宋的副宰相。

    其实对此人宋九颇有些看不起。

    别看他喝酒,实际此人颇有心计。

    当然,没有心机,岂能让赵匡义看重?

    然而有的事小苏做得太不地道。他父亲有一个朋友何光逢,原先是县令,因贪污被削官为民,于是在京城漂泊。过不下去了。便替人做省试枪手。结果那一年小苏是主考官。若是小苏讲人情味,就当看不到了。结果让小苏将其赶出考场。何光逢恼羞成怒,好歹俺还是你长辈啊,于是写了一篇文章抱怨朝廷。责怪小苏。

    若是宋九,肯定会一笑了之,然后让潘怜儿拿出钱帛。先将其生活改善一下,毕竟是长辈。若是赵普。尽管他手段狠辣,但也不是对所有人都是这样的。无关地位与权利,又是长辈,说不定同样会慈助之。但苏易简,他将这个文章拿给赵匡义看。他是当红炸子鸡,科考作弊又是赵匡义最痛恨的,于是将此人斩首示众。

    苏母薛氏闻听后气愤地说道,你杀了父亲的朋友,与杀父有何区别?

    也就是此人心胸狭窄,气量小,手段阴险。

    正是这样,造成他人生的悲剧。

    另一个才子张洎也进了学士院,那时小苏在学士院呆了七年之久了。张洎是马屁精,小苏看不惯。小苏经常攻击他人,气量小,张洎也看不惯。于是两人在学士院不到一年便成了仇敌。

    关健小寇与张洎关系不错,小寇又与赵昌言关系很好。小苏先进的东府,小寇后进的东府。因此小苏多次攻击赵昌言,赵昌言不服气,便与他吵,赵匡义调解都不管用。后来赵昌言莫明其妙被一个和尚弄在凤翔府回不来了。那个和尚未必有这个心思,张洎与小寇都怀疑是小苏授使的。正好张洎在学士院。

    宋朝制度与唐朝制度截然不同,但能找到一些影子。

    唐朝的中书省权利由东西两府拆分,不过东西两府若合在一起,又比唐朝中书省权利大,也就是决策权。

    宋朝两制官相当于唐朝的门下省,有审议权,不过比唐朝门下省权利略小,略受中书辖管。也就是中书能找两制官的麻烦,两制官胆子大,也能找两府宰相的麻烦。

    张洎便将小苏以前做的那些拿出来,攻击苏易简施政中的过失。加上小寇配合,于是苏易简与吕蒙正一道下去,若是他象吕蒙正,吕端与宋九,一笑了之。但他气量小,就象三国演义中那个虚拟的周瑜一样,又从未受过打击,贬到陈州后借酒浇愁,不能自拨,不久因酗酒去世。赵匡义评价了一句,易简竟以酒败,深可惜也。苏易简还有一个孙子,苏舜钦,性格与其祖父类似,虽然才情比其状元祖父不知高到哪儿去了,然而也是气量小之辈,加上命运坎坷,也因酗酒四十来岁就死了。

    不过一个酒鬼,能做到东府副相,还得赵匡义赏识,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第二个奇葩也是才子,王禹偁。

    以前有四人帮,实际王禹偁才是一个穷孩子。他家真的很穷,不过要感谢宋朝的教育制度,不但官府办了学院,各州办了州学,一些大户人家主动攒助,办了无数个私塾。

    王家很穷,于是王禹偁从小便开始劳动,不过他父母也将他送到私塾,或者他父母心中有一个梦想吧。这种成才率太低了,但王禹偁命很好,毕士安在他十五岁时来到济州担任团练推官。王禹偁将磨好的面粉送到毕家,毕士安见他谈吐有礼节,遂有爱怜之意。便问他有没有读过书,经过一番交流。王禹偁写下一首诗:但存心里正,无愁眼下迟。若人轻着力。便是转身时。

    诗虽粗,可里面有喻意啊,况且是一个少年写的,于是将王禹偁留在家中,教他读书做人。

    太平兴国八年,经过数次科举,终于考中了进士。因成绩问题,只分配到成武县担任一个主薄。主薄事务多,薪水又少。这让他很沮气,不过他还是认真地工作。于是一年后便升为长洲县知县,以后他曾对他的学生丁谓说过一句,我为成武主薄一年,为县令积极奔走,无怨无悔。

    长洲县属苏州,钱氏开发苏州,苏州渐渐恢复古吴国都城风光。不过到了吴越末年,因此自保要豢养大量军队。还要朝贡宋朝,贿赂宋朝高官,加上钱氏治理,兼并严重。一遇灾荒便出现卖儿卖女的悲剧。此外长洲因地理论位置,以及原吴越国等各种杂七杂八的原因,朝廷将钱粮税赋有运到常州。这加剧了百姓的负担。

    王禹偁经过努力,将本县钱粮赋税就近发向苏州。减轻了百姓劳役。但这时正好宋朝发动雍熙北伐,那一年宋九不大同意。最大的原因便是朝廷没有多少盈余,还不及第一次北伐。但最后北伐还是发起了,只好全国摊派。长洲也摊派了不少税务,偏偏这一年长洲有水灾,庄稼普遍欠收。

    三司不管,得收税,不收税就抓人,每天差役都抓来无数交不起税的农民。王禹偁没办法,让差役暂时将人放了,然后向富户借钱偿还本县欠下的一万七千贯税务。他是一个小县令,想借这么多钱,可想有多困难。因此这次给他留下一个难忘的经历,于是说税人场是虎食人所在,也是官府食人所在。

    可是国家若不征税,那将会是如何?未必百姓就有好日子。例如明朝!王禹偁没想明白,老百姓更没有想明白,但人心是暖的,第二年尽管百姓辰光仍不好,但陆续将欠税补上,替他还债。

    正好王禹偁有一个同年叫罗处约,在长洲的邻县吴县担任知县,两人官做得不错,颇得民心,又有才学,便时常以诗歌应酬。两大偶像娱乐了大众,于是王罗诗歌有姑苏地区广为传诵。这一事件被赵匡义听到了,于是让他们进京参加馆试。这是对官员以及民间德高望众人士开小灶的另试,往后形式会更多。王禹偁擢为右拾遗兼直史馆,罗处约升为著作佐郎兼直史馆,均赐五品绯服。根据惯例,四五品官员腰系涂金的银带,匡义为示恩宠,特命赐给王禹偁文犀带。升官了,要接家人至京,于是赵匡义为示恩宠再赐钱帛,以供千里花费。但王禹偁拿到了钱帛流泪了,这些钱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哪,于是上书,皇上这样做不好。

    第二年殿试,赵匡义让王禹偁当场赋诗一首,意思是各位考生们,高手给你们做一个示范。王禹偁没有让赵匡义失望,当场就作出一首好诗,赵匡义看后大喜,说,这首诗不到一月便会传遍大江南北。即便王禹偁为左司谏知制诰。这一来全国都知道了。于是诸多学士上门请教,然而这些学子当中只有孙何与丁谓让老王满意。于是许多学子不服气。

    丁谓发迹后不会谈道德的,可这时为了攀上老王这棵大树,整天圣人大义。老王认为佛教害人,于是孙何提出无佛理论。这导致整个京城的大小和尚们恨死了这对师徒。

    老王没有做错,佛教在宋朝表现确不大好,一度导致一半福建良田成了寺院的产业。王安石不敢禁,于是卖度牒。孙丁二人确实也有才情,孙何是宋朝第一个大三元(解试、省试、殿试三轮考试均是状元),丁谓名列第四。

    但不久老王再度悲催了。

    庐州妖尼道安指控徐铉与她嫂子通奸,这时徐大才子都七十多岁了,大家不相信,于是派人一查,并无此事。然而赵匡义出于种种考虑,不追究道安,反将徐铉贬为静难行军司马。

    老王不服气,于是强烈要求惩罚道安,淘汰佛教徒。未必所有大和尚都是坏的,但真大和尚却是很少,宋朝也少,大多数高僧认为“钱如蜜”,若有心搜集,那也是一部黑暗佛教史。于是所有大和尚小尼姑开始疯狂的反扑,又有许多怨怼的学子附从,加上老王大嘴巴,又让一部分官员憎恨,结果贬到商州任团练副使,而且不给工资。

    老王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得养活,于是自耕自足,大家齐力劚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但也给自己打气,俺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皇帝是尧舜俺也不怕他,鼓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乱云。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他还有一个贵人朋友,苏易简,一道帮助过罗处约的遗孀与孤儿。但小苏嘛……

    朋友未必是朋友,非朋友未必不是非朋友,未来圣相李沆与他儿子李宗谔认为老王还是一个不错的人,于是替其奔波。还有一个朋友黄宗旦,刻意赶到商州来看望老王,宋九送来了两百两银子,但又送了一本房玄龄传。两年后,赵匡义让他去解州任知州,又有薪水可拿了,老王喜笑颜开,只可惜他养的那匹马劳累死,圜丘恩例得量移,笑领全家出翠微。惟有来时的颅马,商山埋骨不同归。但好在一家人都好好的,这时他又不学陶渊明了。

    赵匡义又让他去单州当知州,赏赐三百贯,老王很感动,连写了两封感谢信。面对这个活宝,赵匡义也是哭笑不得,别在下面漂吧,还是回来当知制诰,又迁为翰林学士。

    但就在第二年,一个女人死了。小宋皇后先安置在内宫,接着又安置于洛阳,可她死后,朝廷一点表示也没有,并且没有按照制度陪葬于赵匡胤墓前,而是放在故燕国长公主的故第,不能入土为安。

    其实这件事的真相就是当时赵匡胤突然死亡,宋氏让王继恩急诏赵德芳进宫,没想到王继恩喊来了赵匡义。开始真相瞒住了,最后当天许多真相渐渐流露出去。可以想像,若是赵匡胤有意传位于赵匡义,为何要诏赵德芳。因此包括小宋的闺蜜潘怜儿,与亲戚寇准,都不敢公开与宋氏来往。但老王看不下去,于是泣血上言,请加褒赠。(未完待续。。)

第四百八十四章 奇葩(下)

    赵匡义无忍,只好让老王替小宋写神道碑。老王不但真写了,还在文中对小宋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又对满堂宾客大发牢骚。赵匡义也苦逼了,看来你没有转性子啊,去滁州吧。

    老王是奇葩,但有干实事的人。

    一个醉鬼居然平步青云当了副宰相,一个混在官场中却还能那样单纯理想化的可爱……但还不算奇,奇就奇在最后一个人,霸道得让人发指,却让后人认为是天下道德君子的代表……

    吕蒙正下去,吕端终于上来。许多人说吕端糊涂,赵匡义却很喜欢吕端的气度,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某些时候,也不得不佩服赵匡义的眼光。

    在他临终前几年的人事调动,可以说十有九中。

    上来的还有小寇。

    不过吕端是平章事是首相,小寇是参知政事。后人往往对这两个职位有些糊涂,实际参知政事在中书做的事更多,甚至某种意义上也是对首相的一种监督与掣肘,不过参知政事有理事权,没有决事权,也就是重大的政务参知政事裁决好了,还要经过首相同意,方能执行,或者下达给地方。

    小寇是大嘴巴,仇人多。

    然而他心眼却不如张洎。张洎看准了这一点,但他比丁谓高明就高在他摸透了小寇的性格,断然不会替小寇掸胡子上的饭粒,并且反其道而行。

    小寇重新上位后,张洎日夜坐曹视事,十分勤奋。小寇出入省门,他冠带等候。揖礼而退,不交一谈。

    很勤奋的一个官员。并且是天下有名的老儒,不以老卖老,十分有礼貌,然而也不巴结。

    寇准一看,这真是一个好文官啊。因此极力向赵匡义推荐。

    赵匡义十分犹豫。

    宋九看不起张洎将李煜那个金盆子拿走,赵匡义担忧的却是另外一件事。

    李煜时南唐并不是没有名臣,如潘佑。若是李煜听从潘佑之言,发起改革,大哥未必能轻松拿下南唐。正好有一个官员。尹熙古担任翰林待诏。翰林学士是唐玄宗时,分为翰林学士与翰林供奉,翰林学士能参与起草诏书,翰林供奉就是豢养一些有杂艺闲人的所在,如李白就是翰林供奉,若真是翰林学士,他都没有有那么大的牢骚了。随着对宰相权利的掣肘分割,翰林学士权利越来越大,有的翰林学士有着草拟机密诏制的权利。甚至有机会与皇帝议论时政,它就是翰林待诏。

    并且尹熙古是江表人氏,就是江东人氏,赵匡义便问他潘佑之死中张洎扮演的角色。

    然而赵匡义不知道因为同是江东人氏。平时张洎善待来自江东的尹熙古、吴郢等官员,因此尹熙古回答道,潘佑之死乃是李煜气愤潘佑谏说太过刚硬。与张洎无关。

    赵匡义释然。

    因此不久将张洎提为参知政事。

    同时又提拨了一个能臣李昌龄为参知政事,此人还有一个弟弟。李昌言,李昌言还有一个女婿……范仲淹!

    不过李昌龄资历太浅了。

    寇准少年得志。又有张洎支持,在中书声望越来越高。

    而且小寇就是赵匡义朝末期三大奇葩之一。

    他眼下一生只服半个人,那就是张咏,连赵匡义以及后来的赵元侃都不大服气,就不要说宋九了,天大地大,但还不是最大,就俺寇准最大。

    敢藐视皇权也是一种进步,可这个风气却带着后来的北宋出现一个又一个奇葩。

    宋九赵匡义都不算什么,就不要说吕端了。况且他又有“扶立皇太子,安定天下”之功。

    所以赵匡义迅速察觉到这种矛头,为了平衡各方面的关系,让朝堂稳定,特别是这几年必须要朝堂稳定,因此让寇准与宰相吕端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

    两人平起平坐吧,隔日轮流执掌东府,决策天下大事,来安慰小寇的心中不平。

    实际小寇到了这一步,虽是参知政事,行的却是真正首相之权。

    不过这样一来,两人两个思想,两种执政风格,难免让下面的官员产生了更大的疑惑,便纷纷向赵匡义反映。

    赵匡义便将两人处理的奏呈拿过来看。

    蛇无头不行,可蛇有两头,那个麻烦就大了,必须得明确那一个是真正的头。看了后,寇准、张洎、李昌龄三人有事要先请示吕端,经他同意认可才能向我请示、建言。

    这说明在赵匡义心中,吕端理政能力胜过了寇准。

    吕端最大优点就是大事不糊涂。

    赵匡义承认了他的能力,关健有人不承认啊。或者自己用手腕将寇准弄下去,能不能弄下去是一回事,他也不喜欢这样做。况且现在寇准得宠。

    因此手谕是手谕,实际做归实际做。

    小寇不把手谕当成一回事,吕端无奈,只好谦让,每遇大事两人意见不合时,以寇准说的算。

    但不得不承认寇准的本领,担任下级时能迅速将上级权利架空,担任上级时能让下级痛苦得仙仙欲死,担任西府宰相时能对东府的事务指手画脚,担任东府宰相时能将西府权利抢得一干二净。这一点连赵普都不能做到……

    到了这一步,那该满足了,既然是宇宙第一大,那么公平安心地做事吧。

    可是非也,得到了实权后,所喜者多得台省清要官,所恶不及知者退序进之。

    彭惟节与寇准相善,冯拯与寇准素来不和,两人分别转任为虞部员外郎与屯田员外郎,一个管林业,一个管农业。

    彭惟节素来位居冯拯之下,按照资历冯拯也在彭惟节之上,因此章奏时,冯拯的章奏还是在彭惟节前面。

    其实真的无怕谓,包括彭惟节本人也没有在意,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前面与后面的区别。

    然而寇准不高兴了,将冯拯找来谈心,你这个管林业的怎么排在管农业的前面?

    冯拯心中那个憋闷啊。

    想来想去,没办法,只好向赵匡义打小报告,又说了寇准平时任人唯亲,作风霸道的一些事。实际冯拯这个小报告还不算致命。

    小寇这样干,不要说是他了,就是赵普在世,大家伙儿也不服。

    因此又有一个人上奏。

    广东转运使康戬也上奏。

    此人乃是一个高丽留学生,在太平兴国元年,随金行来等人一道到开封留学,一年后金行来中进士,任职殿中丞。五年后康戬也中了进士,并且官做得还不错,以清白干力闻名朝野。

    可能受那边腹黑的影响,康戬这份奏折才叫黑,他只说了一件事,吕端张洎李昌龄皆寇准所引,所以吕端德之,张洎曲奉,李昌龄畏惧,这才让寇准得以任胸臆,乱经制。

    张洎是寇准所引,李昌龄却不是寇准所引,只不过赵匡义任李昌龄时,寇准也同意了。至于吕端与寇准有何关系?要说引,那要归于赵普与宋九。

    可现在的事实是吕端明明有了手谕,反而将决事权让给了寇准,康戬说寇准以任胸臆,乱经制,更不能说是冤枉了小寇。

    宋朝最担心的是什么?

    一言堂!

    包括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时,还保留了一些旧党的官职。不能说是好,但也不能说是坏,至少北宋前期政坛比较温和,在内治种种政策上还好。直到司马光为了打倒而打倒,然后一切变了味道。

    特别这时候,赵匡义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见阎罗王了。那能让朝堂成为一言堂所在,况且小寇如此的霸道。

    于是先将吕端喊来责问。

    吕端很委屈,答道:“寇准性刚自任,臣等不欲数争,虑伤国体。”

    这是一句很伟大的话,就凭借他这句话也足以让吕端进入名相行列。

    寇准要做头啊,弄也弄不下去,那么怎么办呢,难道天天与寇准吵架吗?如果司马光等人若是以这句话为人生准则,北宋会不会是另一个样子?

    然而因此赵匡义也差一点将吕端贬下去,不过就要他准备贬吕端时,头脑忽然清醒过来,贬诏未下。

    赵匡义无言以对。

    又将寇准找来责问,寇准可能会服气吗?不但不认错,反而越争越厉害,赵匡义叹了一口气,说道:“鼠雀尚知人,况人乎?”

    将寇准贬了下去。

    直到这时,宋九才上了第一道奏折。

    倚山种茶植树,倚水载麦插秧,人有其长亦有其短,用人用其所长,弃人弃其所短。吕端等人性格静默,用之固然朝堂和睦,仍久之必死气沉沉,下面官员欲所欲为。寇准等人性格刚燥,用之固然让诸官震惮,久之国家必然戾气冲天。然冬天穿厚衣,夏天穿薄绢,若朝堂安静缺乏活力,可用寇准之流,将一潭死水搅动。若朝堂暴戾,可用吕端等人,朝堂戾气就可渐渐削弱。如此,天下自可安定也。

    你这样用人是不对的!连你自己都不知道怎么用人,如何用好人?不过话外之音你也不要想念俺们了,寇准有寇准的好,吕端有吕端的好,要看到他们的长处。

    当然,赵匡义不是不会用人,但在疑心病下,两府宰相变动太快了,多少确实不利于国家。(未完待续。。)

第四百八十五章 南方(上)

    其实这个道理宋九以前也提过。

    不要以为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平庸,难得糊涂,夫子讲的是出世之道,让人学习如何平庸装糊涂难道是夫子的心意吗?

    所以这个平庸就是追求大道中的那个一。

    佛家也讲过,途途同归,万法归一。

    道家讲阴阳,阴重时往阳上调济,阳重时往阴上调济。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政局制宜,因时局用人,穷的时候要重用会经营的人才,军事弱的时候要重用会领兵作战的将领,这才是中庸。

    只是宋九也能说是“不学无术”,他不是理论家,因此讲不出天花乱缀的大道理。

    不过赵匡义也听明白了,实际朝堂中什么平衡之术,就是一种中庸。

    因此隔了两年后再次看了这封奏折,赵匡义感到无比亲切,然后说道:“字还是这么丑啊。”

    两个太监笑了起来。

    不过他们总算听出来了,赵匡义语气中那份喜欢,可他们也不大明白,既然如此喜爱这个宋相公,而这个宋相公确实也有很大本事,为什么不重用他?

    赵匡义道:“你们下去查一查,将宋公这两年所做的事一一禀报于朕。”

    不过这里他又犯下一个错误,那就是不当用宋公这两个字。

    两个太监心领神会地下去。

    ……

    “这里就是天堂?”

    潘怜儿好奇地问。

    可能以后吕蒙正、寇准与宋九都能进入史书上名相行列,然而三人都有一个显著的缺点,那就是生活比较奢侈。也许在奢侈上宋九不如吕寇二人。

    可是宋九为了谋财。带头经营,恐怕也是他以后在史书难以抹去的污点。

    当然。宋九不会这样想。

    俺们一不偷二不抢,而且做了那么多事。用正当手段获得财富,难道错了吗?

    因此宋九与他一家人南下,雇了好船南下的,也没有吃到位辛苦。

    然而潘怜儿是北方人,在陆地上十分习惯,实际她也随宋九南下两广,不过相比于两广,苏州如今水的面积更广,到处都是湖泊汊河江海……

    不是太讨厌吧。最少比西北好,可到处都是水,水连着水,让潘怜儿有些不习惯。

    而且丈夫说是天堂。

    这就是天堂?

    现在不可能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

    杭州虽然不错,还不是南宋的首都呢,就更不要说是苏州了。

    也许苏州还不错,不过相比于更繁荣的北方大城市,苏州也就那么一回事。至少与天堂一点关系也没有。

    宋九徐徐说道:“我说天堂是有原因的,一是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

    潘怜儿摇头。

    中国文明主要发自于河洛,实际就是渭水下游到洛水之间,主要在陕西东南与河南一带。因此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也在这一地区。虽然苏州是春秋吴国首都。不过吴国在那时候还是一个南夷地带呢。

    当然不仅是这条理由。

    “其次这里的地理位置。”

    这让潘怜儿无可否认了。

    以前大禹划分九州时扬州是最末一州,水多啊!

    水多沼泽多,蚊虫多。气候湿闷。

    因此包括在唐朝,全国最好的地方是在关中。不过从唐朝开始。南方开始变得重要起来,到后期是一蜀二扬。最好是四川成都,第二好是扬州。

    宋朝北方水土恶化,南方也越来越重要。

    “第三是这里的人,他们比较纯善,虽然纯善意味着这里出不了多少好战士,但也意味着矛盾不会多,治安好,适宜居住。其次这里的人比较聪明,聪明也意味着狡猾,可也意味智慧,与谋手改善生活、创造财富的本领。因此我说它是天堂,但天堂之门没有打开之前,必须要有一个人去开启。”

    “爹爹,你开启这个门吗?”暖暖问道。

    “想试试。”

    在这番对话中,宋九一家来到苏州。

    这些年宋九积累了不少好名声,闻听宋九到来,苏州父老乡亲欢声雷动。但出忽他们意料,宋九完成交接后,便装离开苏州城,将政务交给了通判以及各个胥吏,下去转了一个多月才回来。

    然后将苏州各个富豪召集。

    这才开始治理。

    宋朝官员是生活在天堂之中,相对而言除了极个别人,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其他人上上下下,其实就象苏东坡那样在大牢里呆了一呆也就放出来了,卢多逊虽苦逼,但也没有关进大牢。

    特别是一些宰相外放后多有政绩,然而许多在地方上表现很出色的官员到了两府表现却不好。

    实际这个道理很简单。

    就象读书,在两府里日理万机,那是在大学里深造,在这种宽松的政治环境下,下放到地方没有压力,比如高中生进入初中读书,除非笨得不能再笨,不然表现能不好吗?但一些成绩好的初中生到了高中,课本难度增加,又未必成绩会好了。

    宋九虽未成为东府首相,不过担任了多少年的西府首相,一个苏州是难不倒他的。

    然而以他声望,那怕及格了都过不了关,因此要更好。

    “诸位,夫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担心分得少,而是担心分得不均匀,不担心贫穷,而是担心不安定。”

    宋九劈开第一句,让这些乡绅毛骨悚然,这个宋相公是神马意思啊?难道也想来一个均贫富?

    “诸位,你们翻一翻史书,华夏大一统时间很短,夏商周不提了,太远。又是诸候制,不能算是真正大一统。要么就是秦汉晋隋唐以及我朝。秦朝不能算,那是一个暴虐的王朝。西汉不能算,王莽篡汉,天下不服,兴起激进的改革,让许多人怨气冲天,由是灭亡。西晋不能算,八王乱国,导致灭亡。余下的诸朝如何灭亡的?没有兼并严重,有没有张角?有没有孙恩?有没有瓦岗寨?有没有黄巢?”

    “但你们放心。我不会剥夺你们的利益与财富,陛下也不会允许我这么做。不过我再说一件事,若是让你们去了夔峡地区,会不会积累如今的财富?为何,因为有良好的环境与基础。以前我说过开源与节流,有人认为天下财富是衡定的,开这个源便会少那个流。然而一个简单的道理,我朝国家收入几乎是太祖开国之初的四倍以上,为何民不苦?人口增加了。财富增加了,因此税务增加,民而不苦。”

    “这就是开源,这就是我所说的基础。以及我以前在朝堂上所说的共赢。若是这里的经济基础更好,百姓更富,你们会不会有更多增加财富的机会?”

    没有高深的大道理。然而让人不得不心服。

    实际宋九不需要这样做,接下来种种措施就是钱。以他家的经济,以及人脉。可以随时聚集几十万缗钱砸到苏州,而不象王禹偁那样的苦逼。

    不过宋九没有选择这条道路,他还是想创造一种模式。

    因此有了今天这番接见与谈话。

    于是有了接下来的种种举动。

    不担心治安,苏州百姓比较纯善,治安情况远好于其他地方。

    主要还是经济与民生。

    然而不是港口,虽然有长江。

    但这时的长江下游与后世的长江下游情况不同。后世的入海口若算从海门就要算起,但现在的入海口要从泰兴算起,所以在史上范仲淹苦逼的带着兴化百姓筑海堤。

    因此苏州不能建设好的海港。

    有利的一点就是面积更大,包括部分上海地区,包括宝山嘉定。南边还有,松江、金山、奉贤则属于秀州管辖,至于川沙与南汇以东地区,仍在大海里,等着时间之河将泥沙淤泥出来。

    这样广大肥沃的地区,如今人口并不多,因此有着开发的远景。

    宋九先画了一幅图,开发围田与圩田是不错的,然而胡滥开发,导致河流变细,湖泊减少,往往造成了无数涝灾。相比于往西去的圩田,围田开发难度比较低了。圩田才是奇迹,与湖争田,与沼泽争田,庄稼与百姓皆生活在河面之下。

    不过下游地区也有麻烦所在,那就是短平快,一旦台风来临,带来大量山洪暴发,即便离海近,也要有许多蓄水的湖泊,以及泄洪的河流。这个面积必须保留出来。

    实际在书院编写的那个大部头农学书里也再三提到了。

    这个地图便是所必须保留的河湖宽度面积示意图。

    余下的就可以开发围田了。

    由百姓筑围堤,然后分配耕地。然而这需要官府提供大量材料,扣压税务那也不行,宋九不是王禹偁,就如宋九来到苏州第二年,三司收入减少,赵匡义责问。三司使陈恕说了一句:“今国用军须,所费浩翰,诸州凡有灾害,又必须要尽可能以罢免税租,臣等每举权利,朝廷又说侵民为虑,皆不同意。纵使耿寿昌、桑弘羊复生,也所不逮。臣等才力低下笨拙,只好尽心经营,但终不会让圣上满意。”

    赵匡义忽然想到宋九所说的节流。

    不过节流重要,开源也重要,于是强词夺理说:“卿等清而不通,专守绳墨,却不能替国家增加收入,解决支出烦恼,就象京城仓库主吏当改职者,簿领中一处没有处理,便导致后面十年五年不能决断,以至贫无资给,转死光壑,此卿等之过也,岂不伤和气?”

    其实就是一句话,说减轻税务,那么国家怎么办?但国家也必须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支出,这样支出减少了,税务也就自然而然减少了。如果官员个个开宝马,养七十二奶,税务怎能减少?官员怎能不贪?

    但这个问题很麻烦,至少在宋朝是官本位思想,士农工商!(未完待续。。)

第四百八十六章 南方(下)

    因此宋九不想碰它。

    这便是宋九在下面看了一个多月后召集诸商人的原因。

    大家捐款吧。

    开始捐得不多,宋九拿着这些捐款,用来建设围田。但做了几件事,第一件事便是将这些捐款用项写上,张贴在各县衙门口边上的围墙下面,透明它的用途。

    不过要感谢郭美美小姐,不然宋九也想不起来这个透明用途的好处,那么说不定它就会成为一个弊政。

    而且是集中起来用度,比如开发某某围,用的善款是张某某与李某某的,其他人尽量不用,集中起来,张李二人便好自发地查问款项的用度,起到监督作用。

    然后将张某某与李某某拉到这里,对大家介绍,你们要感谢他们,没有他们,就没有这个围。

    当然,这也要感谢后世的一些腹墨同志对雷锋的质疑,那种拾金不昧的精神,以及做好事不留姓名的精神固然让人敬佩,可几人能做到?

    人性是复杂性的,有好的一面,有坏的一面。

    人为不己,天诛地灭是占据主体的,拾金不昧只是外带作用。

    学不来的东西推广它有何作用?

    倒是标哥虽有炒作之嫌,虽捞取名声以及其他的好处,然而却能推广,有好处了便会有许多人自发学习,尽管这种做好事有着私心,然而终是一件件好事做了下去。

    并且它立即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看到老百姓的感谢,捐款的人越来越多。

    这些钱不仅用来筑围田,还用来放贷。贷款给贫困百姓,让他们买牛买农具。分作十年偿还,没有利息。

    每年九月下旬。派专人下去收回来,然后这些还上来的钱继续救援其他贫困百姓,但没有人催交,不怕不交,都写了姓名籍贯张贴出来的,你好了,还有无数贫困百姓呢,若是好起来还不交,那么乡里乡亲会对你怎么看?

    这还是利用人性。

    当然会有极个别遇到特大困难的。甚至被迫做流民的,都做了流民,离井背乡,还交什么?这是做善事的,非是谋利的。

    这是第一件事。

    其次建设一些草市,还盖了许多遮风蔽雨的檐棚,风雨无阻,草市不停,以用发展商业。

    接着兴修学堂。鼓励富人兴办攒助义学,兴修道路。

    而且这一下来,可能会有几年时间,宋九也不急。不急便没有多大动静。第一年动作小,然而到了第二年苏州各项收入就增加了,包括税务。宋九将增加的税务扣留下来。继续用来发展。但是该交的税务一文未少。

    因此到了第二年动静就有些大了。

    赵匡义关注宋九时,已是第三年。实际时间也有两年零两个月了。

    这一年动静更大。

    陈恕被赵匡义骂了一顿,便通知宋九。你们苏州税务增加,那么当多上交一点给朝廷吧。

    宋九回了一封信,你是杀鸡取蛋,还是孵蛋养鸡好生更多的蛋?子产治郑,三年百姓大乐,我没有子产的本领,君必须给我四五年时间,那么就可以将所有税务上交给朝廷。

    陈恕无奈了。

    不过四五年时间未必能使苏州变成天堂,但会产生巨大的脱变。

    实际从这一年的下半年,苏州已经看到了脱变。包括一些他乡百姓看到这种变化后,纷纷来到苏州。

    直到这一年,宋九不必再开启什么模式。

    之前所做的,是能让大家借鉴的,若个个如此仿照,就象学写诗学习老杜的诗,只要学一个一鳞半爪,一个地方便治理起来了。

    感谢几千年夫子文化的尊尊,以及统治者的愚民政策,所以鲁迅说过一句话,中国人从来是逆来顺受、忍辱负重的,只要有口饭吃不会饿死,就不会反抗了。只有连奴隶也作不得的时候,才会反抗一下。

    之所以各地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那是官员做得太过份!连奴隶也做不得!整成了王小波起义的巴蜀暗无天日的旁户。

    这很不好……

    “刁民”虽然难以管理,但也逼得统治者不得不小心地去统治。否则逼到一定地步,王朝便会被推翻。相比于明朝内治,宋朝内治显然做得更好。不过明朝的也不错,至少明朝不会培养很多奴才。

    然而李自成起义,一切没有了。

    或者如巴蜀百姓一次次起义,一次次造反,虽宋九现在的地位多少有些不喜,不过那样也逼得朝廷越来越重视,甚至非是良吏,那么就不可以担任益州知州。

    但这个宋九不敢说,因此他只有做。

    包括在苏州也是如此,不下命令,与大家谈心,然后闷头做事。

    似乎也能算是一种无为而治。

    直到这一年,宋九动作才大起来。

    一下子与潘家的几个舅爷拿出好几十万缗钱,砸了下去。

    可怕的一砸。

    这个钱还是用来当作那种无息贷款的,有了这笔钱,一下子所有百姓全部有了地,开垦了无数围,不管怎么说,现在苏州百姓户数还没有达到巅峰。家家户户有了耕牛,有了农具。

    不过也要感谢赵匡胤,在他手中就取消了牛税。牛马驴骡这些大型牧畜不管养多少,都不计入两户统计。因此牛数量在慢慢增加当中。

    然后又引进了北方先进的纺织机械,甚至请来一些优秀的织工教导百姓纺织技艺。

    往后世去,可能苏绣天下有名,可能松江棉业造就了明朝最富裕的地区。然而现在纺织业与工艺最发达的地区不是在江南,而是在河北与山东,次之成都地区。江南的工艺甚至还不如海南的黎蛮。

    并且由官府举办一年一度的织技大赛,前十名官府会可予了些奖励。

    正好这两年底子慢慢打好了,一下子投入这么钱下去,马上就产生了质的变化。

    宋九写信给陈恕,说还要两三年,若真的有两三年,苏州可能真的提前进入天堂时代。

    下面将宋九这两年来所做的事一一反馈上来。

    其实这时候正好发生了一件事。

    赵匡义以刘式为三司勾院使,刘式到了三司做了一件事。以前与辽国作战多年,供给主要来自江淮,然而许多贫困百姓交不齐沉重的税务,因此一直欠着,记在三司各部司的文书上。每到收成上来之时,各地官吏继续在强征这些逋租欠税,导致许多百姓轮为逃户。国家所得还不如所出。

    因此他上书请求朝廷将这些欠税一笔勾销,给江淮那些贫困百姓一份生机。大家也认为他说得有道理,便同意了。

    不过执行下去便不是那么一回事。

    国家增税普通的官吏很高兴的,中间又可以造出许多猫腻,为自己谋利,然而一减税,问题一个个来了。正好李惟清为盐铁使,他还是一个不错的官员,不过其女婿盗用了一些官钱,官吏畏惧李惟清不敢弹劾。

    李惟清本人也不大清楚,性质与俞家十分类似。

    刘式到了三司后发现了,便举报其事,李惟清受到牵连降了职官,李惟清便有些不大高兴,你难道也学赵镕吗?不是多钱,难道不能在暗下打一声招呼?

    正好刘式落实免除江淮欠税的事,一些小吏不能借此谋利了,一起便联合起来,攻击刘式。两相吵将起来,刘式便被免去三司句院使之职。

    刘式是好同志,南唐才子,有志操,学问好,后被宋太宗重用,判三司都磨勘司,奸吏畏服,为三司账目透明,不易贪墨做出杰出贡献。其法谓之为三年磨勘法,其人又被人称为刘磨勘。

    这一次进入三司,减免江淮欠税逃税,用心是好的,可没有做成事情,反而怨声载道,看的是结果,那么只能免官,让朝堂减少动荡。不过深层原因可能是三司诸吏心中一直就不满,积累起来发作。还有李惟清之功劳,此人乃是小吏出身,也是一个有才干的人,不过他沾了许多胥吏的恶俗,包括心眼小,执事竣刻,报复心重等等。

    然而没有弄清楚利害关系就做事,本身就是犯了错误。

    因此赵匡义看着宋九所做的这些事,有些失神。

    与刘式相比,宋九无论是在两广或东西两府,或者河东,几乎看不到什么矛盾发生。

    江州那是一个特例,时间太短了,否则赵匡义相信宋九迟早会让大家高兴起来。

    后来与柴赵二人相争也是特例,不能当真。

    其实就是一种能力问题。

    赵匡义又注意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宋九在治理苏州时的一种节奏。

    正是这种节奏,以及引导式而非命令式的治理,尽管做了那么多事,但却没有引起多少争议。然后在不知不觉间,一切变好了,并且越变越好。

    “这才是真正名相啊……”

    赵匡义忽然产生一种冲动。

    可就在这时候,因天气渐渐寒冷下去,他的伤口发作得厉害,召回宋九念头又打消下去。

    虽心中愧疚,他只做了两个举动,第一个举动,将作风与宋九很相似的王举正调入中书担任参知政事,又给了宋九两个儿子升官,一为知州,二为通判,并且两个州还是不错的州。

    但从那以后,这个史书最富有争议,或者最让人不耻的君王,一日不如一日。(未完待续。。)

第四百八十八章 要翻天

    “陛下,这是……”书院的一个学子讲解着它的原理。

    宋九想要的火炮,仍存在许多问题。不过研发到今天,渐渐有了一些眉目了。造成这原因,一是相比于欧洲十六七世纪,此时宋朝基础科学仍十分落后,只能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一个火炮要涉及到许多基础知识与工艺,因此动一发牵千钧。

    其次宋九要求的比较高。

    最后一个原因,宋九进入仕途,没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包括宋九本人,因前世种种原因,对武器方面的知识都不大熟悉。

    为什么是火炮,这是无奈的事,在封建时代,内治北宋做得还不错的,包括昏庸的赵佶同志,也不能算是暴君。事实没有了西夏之危机,史上那个宋神宗不会因熙宁北伐大败而气成重病,那么就不会英年早逝。宋神宗不死,金大神无比赞扬的高滔滔同志就不会上位,那么宋哲宗有病就不会捂着不看,导致有作为的宋哲宗死得更早。那么连带着赵佶就不会上位了。

    其实没有西夏,契丹耗也将他们耗死了。

    但军事一直是宋朝的弱项。

    比如史上的北宋,若没有西夏与契丹之逼,南宋没有金国与元蒙之逼,那又会如何,会不会容忍交趾与大理的存在。或者如明朝,如果没有鞑靼,女真,又会如何?

    若是在宋九手中,将先进的火炮研发出来,那么接下来就可以利用这种成熟的技术。向后发步枪进军。有了这两样东西,骑兵将会失去作用。

    可是一直没有进展。

    好在随着种种研发。带来各种先进的技术,推广到其他领域。包括冶金技术、铸造技术。

    因此为第二样东西出现打下了基础,蒸汽机。

    这叫有心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随着蒸汽机出现,接着又利用这些年来的技术,研究出来一种比较笨重的水泵。

    赵匡义参观的就是这个蒸汽机与水泵。

    看着它,几乎所有官员都知道其意义,不用宋九书上所写的猜想,有了它,纺织机器可以大幅度改进。甚至未来有了火车,还能推广到船只上,从此大型船只不必要借助季风,不管什么时间都能航行。以及印染、冶金、采矿,都可以运用到它,提高效率。

    不说别的,就说眼下的这个。

    灌溉一直是国家最头痛的事,尽管宋九搬来了筒车,而且这些年在逐步改良。甚至出现风力推动的更先进筒车,然而有太多局限性了。要么就是普通的水车。

    想一想,现在的种植业依然是广种薄收的局面,宋九后世的农作物往往是一亩地以一千公斤计算。相当于二十一石!然而现在两季合在一起出现五六石,那么就是高高高产,高得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所以普通的一户人家最少得要三四十亩地才能满足温饱。

    三四十亩地。用那种水车来抽水,仅抽一次水得要多长时间?

    “好东西啊。”赵匡义喃喃道。

    宋九离开书院。好久未出现好东西了,这次终于出现。就凭借这个东西,这些年花的钱也值了。

    可以想像,这个物事一旦推广开来,会一年带来多少粮食增产?

    不过书院几个学生也做了解释。

    想推广还不行,它还有许多局限性,如容易损坏,如造价比较高昂。不过有了大模样了,不用十年,就可以渐渐推广。

    “十年就十年吧。”

    赵匡义黯然叹了一口气。

    这个学问太神奇,这个东西更神奇。需要一些时间能理解的,不过自己大约是看不到了。

    到是儿子有福气。

    前人载树,后人乘凉啊。

    怀复无比复杂的心情,赵匡义回到宫中多吃了一些酒。然后他就真正病倒了。连早朝都没有办法上,若有大事,让大臣们到便殿请示,他睡在病床上指示……

    ……

    如果说王禹偁他们是宋朝官场上的奇葩,另类,有一个人可能是一个传奇。

    一个伟大的诗人。

    诗写得真不错。

    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雪肤。走入绣帏寻不见,任他风雨满江湖。

    潘阆。

    这个人云里来,雾里去,居然都没有人知道他的籍贯,因此有人说他是扬州人,有人又说他是大名人,还有人说他是山西太谷人。如果都象他,那有点糟,国家整没办法管理了。

    不过他颇有才气,因此当时的名流如王禹偁、柳开、寇准、魏野、钱易、宋白、孙何、丁谓、张咏都曾与他唱和。但他传奇的不是他的诗,而是他在政坛上闹的那些事儿。

    因为其才气,被赵廷美召入王府,成了秦王府的记室参军,并且与卢多逊来往密切。后来赵廷美与卢多逊“谋反”,无论从赵廷美角度或者卢多逊角度,潘阆同样罪该万死。

    然而就在京城密集抓捕下,潘阆居然神奇地逃了出去,逃到中条山隐居。然而中条山隐居生活太苦,他终是一个假隐士,非是林和靖。因此耐不住,可要生活啊,于是出来卖药,王禹偁在长洲县做知县时,他在杭州绍兴一带卖药,大约生意做得不好,又跑到成都卖药。然后他通过好友的口风,看到抓捕风松下去了,于是又来到京城,于开封大相国寺东门外讲堂巷开了药铺,以刘少逸、鲍少孤二人者为药童。

    虽然因这段经历,让许多人以为不耻,但为了生活,也没有做错。因为去过的地方多,所以写了很多优秀的诗词,如酒泉子: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涛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淳化年间。王禹偁在商州十分苦逼,潘阆卖药生意越做越大。手中也有了钱,便送了许多白银资助,因此老王同志很感激,写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诗:卖药先生白布衣,书来方信在京师。减君炉里烧丹术,助我山中买酒资。闲似野云终不仕,闭如笼鹤已多时。飘飘又去黄河北,更负中条几首诗。

    不仅老王,还有那么多贵人与他交好。包括寇准,后来的权相丁谓,上位也是必然,当然这些人不大好介绍,于是有意无意地便让他与王继恩相会。

    寇准希望张洎相助,王继恩也希望有雅士成为他的好友,一拍即合,因此在赵匡义面前说了好话,赵匡义便赐其为进士及第。国子四门助教。

    然而这时候高人与王继恩越走越近。

    于是第二次传奇开始。

    不过也奇怪,他犯了这样的大事儿,被抓后,赵元侃居然不久又将他释放。还给了一个滁州参军的官做,孙何与张咏还亲自替他送行。一直到十年后,平安老死在泗州任上。

    潘阆是这件事的始作俑者。但还有一个前提,一个藏在张耆家中同乎没人注意的美丽妇人的心情。

    这个女人快成妖精了。

    若不是到了关健时候。她都不会找宋九。然而那一次以后,她又彻底消失。

    但若疏忽了她对赵元侃的影响。那就大错特错了。

    谁不念家乡好,为什么史上宋朝有交子,正是因为四川缺钱用,不得不用纸币代替铜钱,然而这引起了很大的混乱,包括许多假币。于是刘娥认真派官员筹划交子,由官府出面发行交子,解决四川用钱紧张的问题。

    大家都是格老子……

    王继恩在巴蜀的胡作非为,刘娥听闻后十分不满,这种心态也影响了赵元侃。

    赵匡义不行了,王继恩就担心了。

    他的好朋友,高高人潘阆就看到了这个问题,因此背下悄悄地说:“王总管,南衙(指开封府尹赵元侃)曾自谓当立,若立,对你不利啊。不如建议陛下重立皇储。”

    王继恩傻了。

    “立不当立者。”

    那个皇子最没有希望做皇帝,这样扶上来才会感谢你。

    “这怎么可能?”

    “事在人为,如此……这般即可。”

    于是王继恩找到赵匡义,秘密说道:“陛下,奴婢听闻陛下重病后,太子殿下在府中庆祝。”

    这句话太过恶毒。

    不过王继恩低估了赵匡义的智商,而且宋九临行前也对刘娥说过,不动如山,若动,可以动,学习唐高宗吧。因此赵元侃时常进宫探望赵匡义。

    可能史书上因澶渊之盟以及拜神仙将他列为昏君,实际这个人还可以,也重感情。每次探望时那种悲伤也是真情的流露。

    赵匡义便不相信,便派人秘密查了一下,查出真相。

    然而没有王继恩就没有他这个皇帝,赵匡义没有处执王继恩,仅将高人潘阆贬官,用做警告。

    事情到止应当就差不多了。

    可这个王继恩胆贼大,本来可能会没有事,这一回真有事了。

    他愁肠百结中便想到了另一个人,李皇后。

    王继恩找到李皇后说道:“皇后,陛下龙体欠安,御医束手无策,皇后要早做准备。”

    悲伤的李皇后莫明其妙。

    “皇后,昔日登基,奴婢一直参与其中,虽然陛下得登大位,乃天下重望,随后恕臣斗胆一句,德芳德昭秦王之死,天下人不是很服气。正是这种原因,开宝皇后死后,王禹偁等人纷纷不顾陛下威严,上书不平。陛下在,群臣可以压制,陛下不在,群臣未必能压制。五代更替,往往原因莫明其妙,况且是这等原因。以奴婢之见,不如扶持大皇子登基,一是大皇子曾替秦王以及两位太祖皇子鸣不平,另一边又是陛下长子,他登基后,双方都会服气,国家自可平稳过渡。并且太后收养大皇子之长子,与大皇子也走得更亲近一点。”

    还不说,李皇后真心动了。

    什么德昭兄之死,天下不平,那与她有屁的关系?

    主要就是从感情上,李氏与赵元佐更近一点。

    而且如潘阆所说,立当不立者,正是赵元佐不可能上位了,自己扶立起来,才会有功劳。

    李氏犹豫不决。

    那就好办!

    “况且李大将军召回京城担任都殿前指挥使之职!”(未完待续。。)

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事不糊涂

    赵匡义身体越来越差,也担心身后事,便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将宋九贬到苏州。

    第二件事便是李继隆。

    然而他功劳大,又是国舅,要命的还是武将。在地方上就能带兵,而非是文官,因此只好调到京城,变相地释去兵权。

    还有一件事让李氏也掉下了水,那就是赵匡义上位的顺利。

    赵匡义上位有多难,那么多精兵猛将都是赵匡胤一手培养出来的,赵匡胤还是不明不白死掉的,丈夫还不是顺利做了皇帝?现在这些精兵猛将却是丈夫培养出来的。

    不管那个儿子都是丈夫的亲生儿子。

    还有大哥在背后做保障,怕什么?

    李氏猛傻了。

    事后宋九差一点想将王继恩与潘阆大卸八块。

    本来赵元侃上位,李氏也支持的,那么没有王潘二人,上位后赵元侃兄弟还是会很和睦,毕竟是一个妈生出来的。但正是因为这件事,蒙在谷里的赵元佐惭愧不安,终生不与弟弟相见。

    不仅如此,国家不敢用李继隆了。

    那是与神将级别的耶律休哥打了平手的人物,甚至某种意义上李继隆比耶律休哥更厉害。

    等于让二人将国家一座重要的长城自己毁掉了。

    不过眼下危机越来越重。

    得到李氏同意,王继恩更加如鱼得水,又拉拢了两个重臣,第一个是知制诰胡旦,不是宰相。可这个职位能写诏书啊!

    此公同样也是一个想急吼吼上位的人物。

    其次是范仲淹的二岳父李昌龄,不知道怎么被王继恩游说。居然说服了。

    有写诏书的,有宰相。还有军方大佬李继隆。宫中有李氏与王继恩,几乎大局已定下来了。

    但有一个人让他们有点儿头痛,那就是吕端。

    最糟糕的是王继恩先行做得太急,已经在赵匡义面前进了谗言。因此怕吕端面见赵匡义时,赵匡义将这件事说出来,让吕端有备。于是王继恩又做了一件更傻的事。

    吕端到宫中问赵匡义病情,这不是要讨好,皇位过渡在封建国家里,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然而却没有见到。被太监打发出来。

    吕端便隐隐感到不对。

    于是他用牙笏写了两个字,大渐,让密吏带给赵匡义。

    这个大渐意思就是病危。

    很含糊的一个意思,若是赵匡义看到就明白了,不是你病危,而是可能宫中有不好的动态。

    但是也没有听到赵匡义答复。

    这让他担心万分,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危在何处,那些人在密谋。因此想找人商议都不敢找。还好,他这时担任好几年首相。包括东府一些胥吏,与他关系皆相处得不错。

    因此王继恩在谋划,他也在谋划。不过相比王继恩,他更加被动。

    但很万幸。

    潘阆终是一个小博士。得到内情比较晚,因此他进献妙策时间更晚。王继恩动手得便同样晚,赵匡义这次病重。没有熬多长时间。因此留给王继恩时间并不长。

    还有就是宋朝的制度,惩唐朝宦官专政的危害。宋朝太监数量一直很少,也不让太监掌握大权。甚至不喜大臣与太监交结。

    这才将吕蒙正贬下去。

    若吕蒙正在,他是首相,又与王继恩穿一条裤子的,大事可去矣。未必赵元佐上台后会变得很坏,但这个头开下去,那么可能就象东汉那样了。

    时间在吕端忐忑不安中迅速过去,不久后,赵匡义病逝。

    王继恩带着李皇后的口旨,请吕端进宫议立新君。

    至此,吕端已经猜出来,不管宫中将要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个胆大妄为的王继恩一定参与其中。

    但他面上没有任何表情,平淡地说了一句:“我收拾一下就进宫,你到房里将我的那个书盒子里的先帝所赐墨诏拿出来。”

    王继恩没有想到其他,就进去了。

    他刚进去,两个胥吏拿来一把超级大锁,将门锁上。

    王继恩拍打着门:“吕相公,你要做什么?”

    “先帝驾崩,国家危急关头,请王总管忍耐一会。”说完吕端从皇城中的中书离开,前去后面的内宫。

    王继恩继续恫吓中书的胥吏,可是吕端安排好了的,无论他怎么恫吓,胥吏就是不开门。

    李氏看到了吕端带着大臣们进来,没有看到王继恩,心情就开始紧张起来。实际这时候她发一下狠,说先帝临崩前下诏一定要立楚王,吕端还真没辄。或者王继恩在边上提一下醒,大事又休矣。

    然而王继恩关进了中书小黑屋,李氏又非是刘娥、高滔滔、向太后那样的人物,紧张之下,说了一句:“宫车宴驾,立嗣为长,顺也,今将奈何?”

    按照规矩是要立长的。

    不过赵元佐不是不立,却犯了严重错误下去的,如今有了一个皇太子,赵元侃!

    在这个大义面前,立嗣为长算个屁啊。况且李氏又语气不定地心虚地补了一句,今将奈何?

    应当怎么办啊?

    吕端心里说道,哦,知道了,这件事还有这个皇后参与。

    不过她这种语气,吕端也就放心了,这不是干大事的人,便盯着帘后语气坚决地说道:“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岂容更有异议!”

    然而有的大臣趁机附和,特别在胡旦与李昌龄两人带动下,后殿中开始出现支持李氏的声音。

    吕端大笑:“诸位,你们置皇太子于何地!”

    赵元侃不仅是开封府尹,而且又得到皇太子的封号。你们现在改变,那不是立新君。是在谋反,包括太后你也在谋反。

    仅是一句。诸臣闻之恐悚,没有一人再敢说话。

    李氏看不到王继恩。又看到吕端语气如此坚决,以为事败,外面早就有了安排,只好默然。

    吕端趁热打铁,让太监立即将赵元侃喊到宫中,不过这时候李氏还磨磨蹭蹭的,将赵元侃一起拉到帘后。

    吕端想骂娘,你是想找死啊。

    不过这时候不能动怒,不能激动。站在殿下不拜,请卷帘。

    千万里面不要坐着其他人。

    李氏一步步被逼,一步步后退,又沉默一会,让太监卷帘,看到是赵元侃坐在里面,吕端这才带着大臣们山呼万岁。吕端让参知政事温仲舒宣遗制,赵元侃正式登基。

    当然,王继恩也放出来了。不过王继恩这时候哭都没眼泪了。

    但吕端高明就高明在接下来所做的。

    发生了这种事,换谁恐怕都要清洗,不知道多少人会被抄家灭族。

    可没有,随着安排赵元侃继位仪礼。以及山陵。

    提拨太子宾客李至为工部尚书,李沆为户部侍郎并参知政事。他们是赵元侃的亲信,并且李沆以前就担任过参知政事一职。不算过份的做法。

    接着让郭贽出知大名府,郭贽还有些不大明白。恳辞,赵元侃说道:“魏地重寄。卿宜速去。”

    郭贽无奈退下。

    然后赵元侃问辅宰,郭贽愿留,如何?

    有人便说,近例亦有之。

    赵元侃道:“朕初嗣位,命贽治大籓而不行,则何以使人!”

    实际过了许久大家才明白过来。

    河北乃是李继隆的根据地,宫中差一点政变成功,李皇后也是主谋之一。因此大名府尤为重要。所以赵元侃才让耿直的郭贽前去看守它。

    然而这些话儿不大好说出口,可是郭贽没有弄明白,反而请辞,赵元侃便想要改变主意,便问宰相,可这些宰相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反而说近例有之。

    赵元侃无辄了,想来想去,还得要郭贽去大名府。

    郭贽到了大名府,赵元侃才动手,在吕端暗中策划,一次十分温和的惩处。正是因此,北宋政治风气越来越温和,远不象其他王朝那样充满了血雨腥风。李昌龄责授忠武节度行军司马;宣政使、桂州观察使王继恩责授右监门卫将军,均州安置;胡旦,削籍流浔州。

    不过李氏依然还加了太后,至于李继隆改领镇安军节度、检校太傅,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归本镇。

    官职很大,有节度使,有太傅,有中书门下平章事,不过那都是职,不是差。至于镇安军节度使原来是管辖陈颖二州,军城在陈州。也就是你乖乖在陈州呆着吧,哪里都不要跑了。

    其实李继隆真的很冤枉,他从头到尾一点都不知道。

    更冤枉的乃是赵元佐。

    怎么说都是一个妈养出来的,于是复封楚王,听养疾于朝,然后亲近去看望他,赵元佐就是不开门,说:“虽来,不敢见。”

    俺这个大哥做得很惭愧啊,被人利用了自己居然不知道。

    到这时候李氏才产生后悔,不管怎么说赵元侃做得十分仁义了,若没有这件事呢?相信以他以前的态度,一定会将自己当作亲生母亲一般,自己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哥也不至于跑到陈州提前养老。

    因此郁郁寡欢之下,几年后去世。

    作为始作俑者,将许多人坑得不轻的大诗人雅兴很高,几年后张咏去杭州,写了一首诗:

    吴山挂魂碧,浙江入梦清。旦暮东南望,徒使华发生。君今运邦计,不得同舟行。即听江仓丰,伫见汴廪盈。

    晓帆迭迭飞,夜橹连连鸣。贪吏诫守廉,饥民苏念生。岸花有异态,沙鸟无娇声。钱塘太守贤,好共致升平。

    将李继隆废掉,还太个屁平!

    但这次潘阆会十分十分的悲催……

    ps:这本书从开始方向就错了,因此扑,扑得写不下去,扑得都不想管理书评。

    不过这样进宫了实在会对不起大家,还是振作精神码完它,争取这十天完本,不那么烂尾的完本。

    最后推荐一本文笔优美大气,不那么弱智的书,书号323171,《中土》郝土作品,链接,/book/(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十章 大秘密

    接着追皇叔涪王廷美为秦王,赠皇兄魏王德昭太傅、岐王德芳太保。

    这时候赵匡义的尸体还没入山陵。

    有人说赵元侃,不,现在改名为赵恒做得有些刻薄。实际不是,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之所以有这种不自信,那是他的成长环境。大哥,并且是一个妈养的亲大哥那种下场,再到二哥。他好不容易做了皇子,什么都不敢做。他在开封府第二年,开封下属十七个县都反映发生严重旱灾,百姓颗粒无收。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老好人,他还有一个更好的儿子,中国历史上唯一能被称为仁的皇帝。

    于是他骑马下去看了看,看到后忍无可忍,便下令免税。

    这是爱民的表现,有这样的接班人,宋朝人应当幸庆才对,然而却有人打小报告了,说皇太子夸大旱情,收买人心。

    赵匡义一听大怒,立即派人调查,那些天赵恒在开封府里吓得憟憟发抖。幸好下去调查的人当中有一个叫王钦若的官员,他回来后说确实严重,减免的税还不够。

    赵恒才躲过一劫。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人,要么会变成杨广那样的疯子,要么就变成谨小慎微,胆小怕事。正是这种心理,才有了澶渊之盟。当然现在情况不同,那时候巴蜀乱了又乱,西北狼李继迁成长起来,夺下灵州,宋朝的大环境确实太过恶劣。

    所以在这种性格下立即追封赵德昭兄弟与赵廷美,不提赵德昭兄弟死得多屈,赵廷美当真是谋反?

    反个鬼吧。

    这是安反侧。释宿怨,以前谁对谁错。那是我老子与两个堂哥、叔叔的事,与俺无关。俺们也追封了。儿子孙子也加官了。没俺的事了。

    各位再用这个借口反对朕,那就是你们的错。

    接着再放内宫宫女。

    实际这时候宫中的太监与宫女真的很少,赵匡胤时最少只有二百三十人,赵匡义时只有三百人。

    说句不中听的,就是一些大家族家的仆役可能都超过了这一数字。

    又追赠小潘氏为皇后,美丽的小潘早早去世,也是他心中的一个痛。

    随着起用曹彬为枢密使,无他故,曹彬听话。在军方有很大的影响,用之安定军心。李惟清怎么搞下去刘式,并且将刘式活活气死,赵恒看得清楚,用钱若水代替李惟清同知枢密院事,继续以向敏中,以及他的老师夏候峤为枢密副使,周莹为宣徽院北使。新的一届领导班子搭起来,东府吕端、王化基、温仲舒、李至。李沆,西府曹彬、向敏中、夏候峤,以及钱若水、周莹。

    但还有两个人……

    到了第二年吕端病重,以张齐贤与李沆为首相。向敏中为参知政事,杨砺与宋湜担任枢密副使,李至、夏候峤与温仲舒以本官免相。

    但还有两个人……

    到了第三年杨砺与曹彬去世。起用王显为枢密使,继续还有两个人动都没有动。

    这中间有一些能让人理解的原因……

    封赏的封赏了。赵恒这才睁大眼睛,看着外面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很不美好。巴蜀再次给他当头一个棒喝。

    四川有张咏,又设了川骑兵,一时间“蕃羌蛮僚”纷纷来朝,表示效忠宋朝。大家以为巴蜀平安无事了,实际取消旁户,加上张咏内治,两次叛乱带来的沉重创伤,巴蜀大多数百姓也不想再造反了。

    然而内部的危害永远大于外部。

    就象李自成若不贪图陈圆圆的美貌,当真女真过万则无敌?

    就象赵构不杀了岳飞,南宋会不会那样窝囊?收回中原,力量更强大,忽必烈能不能顺利拿下宋朝?

    这次的事件就是内部矛盾引起的。

    宋朝军制存在着许多矛盾,特别是募兵制,将所有士兵豢养在一起,贵族兵看不起平民兵,京城兵看不起外地兵,禁兵看不起乡兵包括川兵,许多低层将领胡作非为,贪墨扣克,导致军中产生了许多矛盾。特别是驻扎在巴蜀的禁兵回不了家,便怨恨巴蜀百姓动乱,也将这个仇恨放在收编过来的巴蜀士兵身上。

    西川都巡使使韩景佑带着部下去怀安,正是这个矛盾,让广武的一个兵士刘旴忍无可忍,带着大家袭击韩景佑,韩景佑爬墙逃跑了。刘旴掠怀安,多次叛乱战乱,导致连一个完整的城墙都没有,又攻破汉州与永康军、巴州。幸好马知节与上官节迅速出兵镇压,事情才没有变大。

    这说明国家存在着许多问题。

    因此孙何、王济、马亮、王禹偁、田锡,包括张齐贤等人上书要求“深化改革”。“若守旧规,斯末尽善,能立新法,乃显神机。”

    应当从内治上来说,到了赵匡义手中,基本的大框架搭了出来,仍有很多弊端,特别是这两年赵匡义病重,群龙无首,非乃吉,相反的一点也不吉,弊端在加重。

    然而稳重派吕端、李至、李沆等人却十分反对,“利不百,不变法。”

    不动还好,一动马上会出现很多问题。

    那么是否不动?若此,李沆都不会成为“圣相”,他与后来的吕夷简,唐朝的姚宋处事方法一样,不是不动,而是微调,然而他名声比吕夷简好就好在他没吕夷简那样霸道,胆大妄为。

    不过这次争议并没有引起朝堂动荡,有好几个原因,第一现在危机没有熙宁宋神宗时那样严重,再加上宋九种种微调,经济、民生以及军事上的情况也远胜过另一个时空。

    其次赵恒虽动了,但不象王安石那样动得彻底。

    第三个原因那可是一个大秘密……

    各人上书,赵恒皆未置与否。

    但他开始了第一步行动。

    百姓的欠税。

    欠了就要讨,讨的过程就会很惨忍了。胥吏过来,敲骨吸髓。不听,立即抓起来做牢,笞杖,让他们家破人亡。

    王钦若便将这些情况,以及天下欠税数量写了奏折,递给赵恒,一千多万贯。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相当于唐朝一个国家半年的总收入。

    赵恒大惊,问:“先帝不知?”

    这个玩意儿有些不大好回答。却没有难倒王钦若,徐徐答道:“先帝知道,这是专门留给陛下施民恩的。”

    赵恒大喜,立即下诏由王钦若主持此事,将这一千多万贯欠税全部免去,几千个关押的贫民一起释放出来。

    但有一个问题,刘式仅是免去江淮的欠税,便差一点使朝堂震动,为什么王钦若免去天下的欠税。却平安无事?在史书上他是一个奸臣,主要原因就是与澶渊之盟后面的寇准做对,然而为何刘娥也要重用这个奸臣?寇准没有打压政敌吗?

    这就是那个秘密。

    自古以来经济可以开源,可以将面包做大。权利还是那个权利。

    宋九在苏州还在思索制度,最后依然茫然。做得公平的不得不承认是西方的民主制度,但它的秘密不是全民参政。那个扯了。全民参政,没房子的希望房价掉到一百块钱一平方。有的房的希望涨到一百万一平方,房产商希望涨到一亿一平方。至于老百姓死活,管房产商屁事!那岂不是乱套了。

    所以许多国家掉到坑里去了。

    真正的奥秘就在一个选举制度,承诺得好,才会选你,但做不到,下届马上就会落选,这逼得官员小心做事。

    但就是这个民主的真正奥秘还有许多弊端,要取悦选民,还有数党掣肘,那么就不敢做事,或者做事拖拉。甚至为了拉选票,募选举资金,成为权贵与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与全民参政有屁的关系?

    就是这种利弊参半的制度现在也不能执行,首先精英集团的反对,可以想像一旦执行下,会引起多少反响,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其次百姓还没那思想觉悟,更没有选举所必备的交通条件,更无法保障选举的透明度。

    因此还回到原路上。

    王钦若宋九是知道的,不过进入政坛后,也不大相信史书评价了,那是士大夫写的,肯定站在了士大夫的角度,因此让王钦若自然地发展,并没有干涉他的成长道路。

    这次在苏州听到王钦若消息后,宋九便开始了反思,为何?

    难道后来寇准就做对了,整天将澶渊之功挂在嘴上念,置皇帝于何地?

    况且现在寇准就展现出那么多缺点,整是一个有头脑的中二青年。

    最后才想清楚原因,那就是权利。

    除了少数被五分收买下去的汉奸以及被洗脑的公知,若对外时,大多数肯定会热爱这个国家。但在一国之内,又会热爱自己的家乡。但在一家之内,又会热爱自己的亲人兄弟。这是群体动物的自然生存反应。

    若是制度还是如此,那么皇帝如何治理天下,随着制度完善,想赵恒骑着马乱跑,那是不可能了,不出去便罢,一出去无数侍卫开道,根本就看不到百姓的真实生活。因此他只能听身边的人讲。

    所以作为皇帝的手臂无外乎便是四种人,一是文臣,二是武将,三是外戚,四是太监与宠妃。

    在宋朝太监与外戚渐渐失去作用了,因此争来争去,便是文臣与武将之争。

    武将在赵匡义打压下也没有话语权了,于是便成了文臣一枝独大,但他们上面还有一人,那就是皇帝。

    附庸皇帝肯定不大好,但皇帝反对的便坚持,也未必对。

    不过这种潜意识,文臣便会自发地打压皇帝威信。特别是在北宋这种越来越开明的风气下。因此寇准是清臣,王钦若是奸臣。

    这个也无所谓,可怕的是后面,随着皇帝权利缩小,变成了文臣一枝独大,但继续争,荫补的官宦子弟没有了话语权,从胥吏提拨上来的官员没有了话语权,成了科举进士天下后,仍在争。

    明面上熙宁变法是保守党维护精英集团利益,实际就是改革派与保守派的争权。甚至最后演变为地域之争,朔党,洛党,蜀党,新党。

    这才让朱元璋失败,朱元璋有惩宋朝党争之害,于是更加集中皇权,可最后呢,权利仍被大学士掌控,结果为了平衡,明朝许多皇帝不得不起用太监,东西厂,锦衣卫。

    相反的,满清奴化,反而什么问题也没有了……

    想通了,宋九无语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十一章 狼来了

    巴蜀这次小规模的叛乱乃是兵变,非是农民起义,也非是官员做得不好,但是赵恒乃小心翼翼地治理着这个国家。第一步将天下划成十五路,然后再将巴蜀细划成四路,实际就是十八路。从此以后,巴蜀才渐渐演变成四川。

    再将十八路转运使全部召回,对他们戒告,从此以后无力徭役全部停下,暂缓土木建设,让农民有一个休息的时间。然后让转运使鼓励他们去开垦荒地,种桑养蚕,载树种棉,不要说俺们地被豪强兼并了,现在给你们一个机会,凡是开的荒地就是你们的,而且国家还大力支持你们开荒,并且免掉前五年所有赋税。

    你们这些转运使那个做得好那个就有政绩!

    又经马元方提议,开始落实“预买绢政策”。

    也就是老百姓最难熬的春荒时,可以向官府请求资助一些钱粮,到秋后以绢或者他物偿还。

    实际就是专门发给贫困百姓的无息或者低息贷款,“准敕收买绸绢,不得抑配人户,如愿预请钱者,听!”

    老百姓请钱,必须得给。但老百姓不请钱,不得用任何手段摊派。

    宋九在苏州接到朝廷诏书后十分惊讶,这使他想到了王安石青苗法。

    不过随着苦笑,这时候朝廷经济宽裕,那时候王安石变法主要就是谋利的,当真下面官吏胡作非为他一点儿也不知道?但必须将国家大黑窟窿补上,不然国家财政马上就崩溃了,哪里还顾得这些小节。

    但落实下去。并不容易。

    为何宋九在苏州的无息贷款刻意张贴资助人与受助人姓名籍贯以及数量,但不得用任何形式强迫收回贷款?一旦用强。就会出现无数问题,还增加了管理善款的成本。同时也不得以任何形式经营。否则七绕八绕之下,全部落入胥吏口袋,又送给了郭美美。

    这个预买绢是一个性质。

    有一个例子,宋仁宗免去邛州一千缗钱盐专营收入,结果第二年计算下来,朝廷为之支付了一万多缗钱。一免官吏就伸不了手,那么各种各样的用度便出来了。

    这样干的结果,朝廷会为之支出更多钱帛。

    为了使国家经济能达到平衡,还要完成这些钱帛的供出。赵恒做到了他老子以及他大伯没有做到的事,或者宋九碎碎念了n次,赵匡义仍没有执行的事。

    仅是一个咸平数年之间,赵恒便裁减了近二十万名官员与胥吏。

    胥吏不用国家给薪酬,可他们敛财花样不要太多,这些敛财实际还是来自百姓,就算平均一个人一年一百缗钱,宋朝百姓一年下来就减轻了两千万缗钱的压力。

    随着赵恒地位稳定下来后,又发起了数项改革。

    首先便是廉政建设。

    赵恒颁发了文武七条。一是清心,要平心待物,不为自己的喜怒爱憎而左右政事。二是奉公,要公平正直。自身廉洁。三是修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四是务实。不要贪图虚名。五是明察,要勤于体察民情。不要苛税和刑罚不公正。六是勤课,要勤于政事和农桑之务。七是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种弊端。

    赵恒不剥皮,但他有他的防贪手段,先将贪污罪定为私罪,官员试用期内必须有其他官员保举才能转正,但任何官员不得保举有私罪的试用官员。官员在职时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者可以提前转正或者越级提拨,但私罪者不许参加科举。官员以资可以升职,但私罪者不在这个行列。另外所有官员表现必须存档,一举一动皆记载下来。

    第二步定期派出监察官员巡查各地官员的表现,不过对巡察官员又制订了一套渎职征处,选拨标准与职务回避制度,一旦巡查的监察官员带头犯事,更加严惩。正是这种制度,才造就了包拯等清官。

    这些制度不是完美无瑕,但至少在这二十几年内造就了官风最清谦的时代。

    其次重视言路,特别对言臣选拨有着严格的标准。首先要“鲠亮敢言”,廉洁无私,纠弹不避权贵。其次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从政的实践经验。三是实行官亲回避制度。凡宰执所荐之人,以及宰执子弟,亲戚和属官,一概不得充任台官。宰执不得荐举御史,宰执所荐之人不得为御史,以及与宰执有亲嫌、同乡关系或为其属官者也不得任御史。

    第三重用并信任执政大臣,先是提拨了李沆、吕蒙正、夏侯峤、杨砺等长者,又保留了名臣张齐贤与吕端等人的职位,然后果然放权给他们治理天下,而非是象赵匡义那样,生生将两宰权利生生驾空。

    第四宽松用法,陆续废除了断截手足、钩背烙身等刑罚,禁止使用法外刑法,严厉批评军中对逃兵施以的烙伤手腕、敲碎胫骨等做法。同时对私铸铜钱、私造管制武器等重罪都减轻处罚。

    同时在京设立纠察刑狱司,地方设立提点刑狱司,负责对各种刑事审判、刑罚、监狱进行监察。凡是判处徒刑之上的罪都必须要向此机构通报,这个机构有查询复审的权利。如果初审官员处理不当,此机构有权向朝廷提出,并对该官员提出弹劾。

    第五条是制式改革,扩大官吏假期,象朱元璋那样来硬的不行,有了高薪有了充足假期休息,再配以一套完善的监督惩罚制度,官员才能变得清廉,办事才更有效率。当然有了高薪,不反贪,甚至贪官照样录用,那么再高薪,还是贪。

    若从上到下一起贪,那么老师、医生这些高尚职业还要收红包,似乎不大好玩了,那还不如赵恒初期的所谓“德治”。

    第六便是重视农业。包括他的开荒令,仅是在他手中。全国耕地面积就达到了五百多万顷(五亿之亩),超过了唐朝最高时的五百万顷。隐田不算,唐朝隐田同样吓人。

    另外不将农具计入财产纳税,甚至尽量用兵士徭役而减少百姓的徭役。

    第七平抑粮价,全国建常平仓,遇到灾年时,以平价出售给百姓,减少奸商对百姓的鱼肉。

    第八增加征榷,做好事是好的,可国家得要经济来源。这边少了那边便多了,因此增加榷法,茶叶贵了,不喝不会死人的,酒贵了不喝也不会死人的,然而没得吃,那么老百姓就要造反。所以增加征榷,完善商税。不过朝廷在增加商税与征榷同时,也鼓励商业发展。

    八条几乎五条与官员有关。

    实际官员好了。国家就好办了。

    经过这些政策的治理,在史上仅是赵恒手中一年最高收入就达到了一亿五千万,是唐朝巅峰时的经济收入七倍,但北宋土地与唐朝巅峰领土相差了六倍多。户数可能比天宝时多,但考虑到天宝时隐户更多,两相差不多。仅到了咸平六年时。不足七年时间,国家户数便增加了两百万户。增幅率达到百分之三十,当然也与前两位皇帝打下好底子有关。这时“厚积暴发”。

    ……

    “官人,新陛下比你有本事啊。”潘怜儿说道。

    宋九在苏州呆了快六年时间。

    这是一个可怕的时间,仅是六年时间,苏州六县从四万户变成了十万户的全国第一流大州府,税务收入与耕地面积增加了三倍以上。但也是赵恒,若是赵匡义还在世的话,要么调回京城,要么改调他州了。

    但这个户数增加不仅是本地户数增加,没那么快,还有外来的他州百姓。然而经过赵恒三年宽政治理,今年涌入苏州的逃户变得很少了。

    实际宋九将周边各州县官员逼得苦逼无比。

    宋朝不禁止百姓流动,一起涌向苏州,自己管辖境内百姓便会越来越少。

    而且虽然新皇帝登基,没有动宋九,却给宋九加封了职官爵位,晋国公太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九很早就是国公,不过那是以小国国号封公,晋国才是大国国号,太师是所有阶官中最高的官职,位在三公最上,赵普生前不过是太保!

    同时又陆续提拨了宋九两个儿子,几个女婿的官职。

    说不定宋九那一天就回去。

    别人敢打马虎眼,谁敢打宋九马虎眼。

    这一逼,周边所有州县官员都不得不小心治理,以至两浙转运使刘文质入奏,说治内高保寅之子高辅之、李颖之子李易直艾仲孺、梅询、高贻庆、姜屿、戚纶等十九名官员有治迹。

    但治理一州一府容易,治理这个天下有多难。

    宋九微微一笑,摇头道:“未必!”

    又道:“狼来了。”

    ……

    狼来了。

    赵匡义先是平叛巴蜀,然后病重,再到赵恒上台,几乎给了辽国宝贵的十年喘息时间。

    在这近十年里,萧燕燕也在改革。

    不站在敌对的立场,这是一个伟大的女人,若不考虑到国土的限制,她的文治武功绝对超过了武则天,吐蕃的没移氏,以及刘娥,至于高滔滔那是拍马都望尘莫及的。

    主要是四条改革,第一条学习赵匡胤,齐民政策,将各部内的奴隶尽量平民化,减少各阶层的矛盾。尽管以辽国的条件,更不可能做好它,但为辽国迎来了盛世。

    其次进一步落实以汉治汉,契汉平等,律法上平等,并且让汉人官员进入国家高层。这导致渤海地区以及燕云地区的许多汉人完全归心。

    第三是科举。这有点儿不大好说,不过暂时这条政策使大家不得不重视内治。

    第四是将燕云地区的赋税政策推向全国,于是辽国越来越富。

    而且借助这个宝贵的时间,出兵西北与高丽,差一点将高丽打残,并且完全接受了“新渤海国”留下的资助,得到许多女真士兵。

    以及赵恒的态度,

    于是赵恒迎来了他登基后的第一次大考。(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十二章 疏忽

    赵恒很早就放出来开府,因此他亲眼所见一次次战争带来的创伤。每当宋朝恢复了一些生机,每当父亲小心治理下渐渐太平,然而一次战争,便将几年的建设成果全部催毁,许多人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因此他本能地有些厌恶战争。

    而且这时候的宋朝周边环境确实在变好,黎桓篡位后击败了候仁宝,但他心里面清楚,不能与强大的宋王朝对着干,马上派使请服。大理无所谓,反正他们呆在西南不进不退,没什么危害。宋朝周边各个蕃部蛮部,甚至包括遥远的西域都有部族与小国家来投。真投假投不问,但这些年没有入侵,没有骚乱。

    西夏也没有了。

    前些年,尹宪、王显以及李继隆在西北,这几人当中各有各的缺点,李继隆不长于文治,但在西北会打仗就行了,尹宪目光有些短浅,王显有点贪。

    但在西北素来贵种,李继隆是宋朝头号大将,国舅,王显一度为宋朝西府首相,“种很贵”,因此大家诚服,甚至包括北河套这些年都要渐渐融合于宋朝。

    没有西夏危害,连宋九都产生了松懈。

    这种外部环境造就了宋朝经济进一步繁荣。

    而且陈恕十分会经营,他因政绩改迁为户部侍郎,赵恒责令他上报国库情报,陈恕迟迟不报。陈恕无奈说道:“陛下富于春秋,若知国库充实,恐生侈心。臣是以不敢进。”

    赵恒先愣了一下,这是神马理由?

    随后哈哈大乐起来。赞赏了几句,便真的不问。道理很简单。这证明了国家财政很好,很很好!好到三司都不敢上报给自己,怕自己产生骄傲心理。

    不过陈恕越加地对宋九敬重。

    这么多盈余的钱粮帛放在国库也不是办法,仅是损耗就是惊人的数字,但现在有了银行司,便有了去处,而且还会获得一部分可观的利息。不过也敬重新皇帝。至道年间,国家经济光景还有些紧张,仅是几年。便是如此,也要感谢赵恒的治理。

    然而赵恒与萧燕燕相比,那就是在军事上的短板。

    他不想打仗,所以有的官员建议于四川重新城墙时,被赵恒否决,说了一句,江山在德不在险。甚至想与辽国通好。

    俺们也不要燕云了,你们也不南下入侵。

    军事上的短板,还导致了人事变动。

    本来宋朝北边最强是一东一西。东边河北最强,但有张齐贤领首。此人在东府作为实际真的不大,不及吕蒙正,不过军事上他颇有眼光。而且敢战,所以才了土蹬寨大捷。

    并且河北有着许多精兵猛将。

    这也是被逼的。

    西北河西也很强,那同样是被逼的。宋朝渐渐将南河套消化掉,开始消化北河套。居高临下,直接对山后形成威胁。同时河西又可以练骑兵,不得不加紧警戒。

    还有河东,河东有石普,他资历有些儿浅,不过还有高琼数将辅助,再加上河东独特地形,辽国对此也无可奈何。

    然而现在经过种种调动,早就物心人非。

    而且赵恒才继位,在萧燕燕面前,赵恒只能算是一个毛孩子。

    因此咸平三年,萧燕燕决定率部亲征。

    然而宋朝很迅得到消息,赵恒只好下诏,以傅潜为镇、定、高阳关行营都部署,但这一回张昭允不是潘美的女婿,因此副将换成了曹彬长子曹璨,前锋是田绍斌、石普与杨琼。大太监秦翰为排阵都监。

    傅潜也是一员老将,后面五个人一个比一个凶,特别那个秦公公。况且定州还有名将范廷召。

    然后他自己召集二十万禁军,亲自北征。

    这使得宋九感到愕然,若这个赵恒如此勇敢,那么寇准将他推到澶州又如何解释?

    九月下旬战争爆发。

    但不是从河北开始,也不是宋辽之间的战争,而是河东与河西。

    萧燕燕在战争前,暗中派人蛊惑了河西大族羌黄女族,其族长蒙异保以及原来被迫投降宋朝的李继迁部下啜讹等人突然叛乱,入侵麟州万户谷。

    战略目标很简单,能进则进,不能进立即渡过黄河,东边便是辽国山后,用以牵制宋朝河东与西北兵力。

    这么多年下来,有许多部族对宋朝更加归心,毕竟宋朝的政策更柔和,宋九的开发西北羊毛商道,放宽盐政,也能西北各族百姓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然而有的部族却因为失去权利怏怏不乐。

    因此一个有备,一个无备,让蒙异保聚集了许多兵士。

    府州折惟昌以及堂叔折海超与弟弟折惟信出兵,战于松花寨,这一战打得很惨,包括折海超与折惟信先后战死,折惟昌力战突围。但这时候因为宋朝拿下偏关与神武城,河东与西北连成一线,因此刘文质与宋思恭等人迅速出兵救援,于井峰交战,这是一次毁灭性的战役。不仅神武地区驻扎着许多宋兵,在南河套还有大量正在训练的骑兵。数万宋兵四面八方围来,其中还有一半是骑兵。蒙异保全军覆没,没有一个人能逃跑。

    井峰一战,萧燕燕达成心愿,某种程度是牵制了两个地区的宋军。

    宋朝略略得到一些好处,这一战正大光明地将这一地区不安定因素一举铲除。

    河北战役打响。

    还是保州一带,雄州往东有许多沼泽湖泊,宋朝又因杨六朗提议,宋九在西府执行,又挖了许多新的湖泊,载了绿色长城,导致辽军铁骑不便奔驰。

    保州知州是杨嗣,这是一员悍将,同样田绍斌与石普也来到保州。三人一合计,决定主动出击。

    当天夜晚。石普与杨嗣带着手下渡过廉良河,夜袭十万辽军。

    但两国在冷兵器军事史上战斗力几乎达到了极致。宋军不怕夜战,辽军也不怕夜战,虽然二将勇敢,仍被辽军围困住。正在这关健时刻,田绍斌率军来援,杀出重围,同时击毙了数千辽军。

    萧燕燕看到保州不大好啃,于是转战保州西北的威虏军,治城在遂城。

    威虏军知军乃是杨六郎。他手中还有两千强大的背嵬军,可除了这两千背嵬军外,便只有一千来戍卒。

    唐河一战,静塞军得功,那是后方还有一万多宋军,有敢担当的军神李继隆。

    现在自己手中有什么?

    于是杨六郎收兵保城,同时向后方傅潜求救。

    但等来等去,一个援兵的影子也看不到。

    一个多月后,尽管遂城用了水泥石头做城墙。但在辽国攻击下,城墙已经残破不堪。就在岌岌可危之时,杨六朗灵机一动,汲水为墙。

    第二天辽军醒来。一看遂城城墙全傻眼了,银光闪烁,晶莹剔透。然后将梯子往上一放,稍一用力。便滑倒下去……这个没办法打了,走吧。想走没那么容易。就在辽军快要撤走时,杨六郎率着背嵬军杀出。

    这支部队守城不是其强项,早憋着一股气。

    将辽军杀得落水流水,辽国主力部队想要返回,杨六郎从容地带着背嵬军又撤回城中。

    但这两战参战的宋军不足万人,河北还有八万军队在哪里?

    赵恒没有立即动身,承平很久了,这么多军队调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况且还要准备大量的辎重粮草。

    他从容地主办了这年的冬祭大典,不过他这份沉稳,让整个北方百姓感到心安。

    直到冬月下旬,亲征大军开始出发,命李沆为东京留守,李著为大内都部署,权知开封府魏羽判留司,三司盐铁使陈恕为随驾转运使,以太子太师分司西京张永德为京城内外都巡检使,周莹为随驾前军都部署,邕州观察使刘知信副之,内侍都知杨永遵为排阵都监,保平节度使、驸马都尉石保吉为北面行营先锋都部署,磁州防御使康廷翰副之,洺州团练使上官正为钤辖。

    庞大的亲征军队徐徐向大名府进军。

    但这时候前线越来越危急。

    河北真的有很多很多勇将,实际不用赵恒亲征,只要将李继隆往河北一调,利用河北的精兵猛将,就能将萧燕燕击败了。

    然而这个主帅……

    辽军进入保州与威虏军不利,不过萧燕燕立即看出来了,奇怪啊,为什么后方没有宋军援救,想了许久,哈哈一乐,大军挥军南下。

    河北西部是山区,东部有许多沼泽,可是中部地区全部是坦荡的平原地带。当初建设那么坚固的堡砦,就是要联防,展开区域性的进攻,一步步将辽军拖得不能南下。

    用这样的方式来形成防守。

    辽军南下了,联防开始吧。但是傅潜却利用这些坚固的堡砦,将军队撤到堡砦里面,悬免战牌,坚决不战。无论谁请战,傅潜就是不同意。作为监军的秦翰请求也不行,做为成名已久的原定州主帅范延召请战也不行,作为原来河东的第一号主将石普以及宋九女婿地位远胜于史上的杨六郎请战同样被骂得狗血喷头。

    副将曹璨坐不住了,问为什么。

    傅潜从容答道:“敌人一鼓作气而来,战斗力旺盛,这时候出去作战,我们的锐气便会被挫伤……”

    曹璨被傅潜的话活活气伤。

    这便是宋九说的最大疏忽之处,非是赵恒不敢战,而是没有用好武将。那么多精兵猛将,那么多陆续修建起来高大坚固的堡砦,进可攻,退可守,还有许多骑兵,以及强大的背嵬军,就因为没有选好主帅,却眼睁睁地看着十万辽军在瀛州、冀州等河北地区肆虐,烧杀抢掠。(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十三章 原因

    傅潜稳如泰山,可看到契丹人的暴行,有人坐不住。

    在宋九记忆中,或者为了某种需要,淡化了辽国的一些行为,甚至刻意美化,实际辽国每次南侵种种做法,不亚于后面那些个倭国人。只要侵入到中原,由于打草谷制度,辽兵便化做了一只只饿极了的狼,将一切吞没。

    范延召率领自己手下,不足一万人,不顾几百里的长途跋涉,冲向了瀛州。当然这一点兵力肯定是不足的,况且脱离了大本营。于是他向高阳关主将康保裔发出请求。

    康保裔立即答应下来。

    两军约好,于瀛州城下会合。

    然而不是在附近作战,这么远,又多以步兵为主,因此迅速让辽军察觉。

    萧燕燕先是派出大军将范延召的军队隔阻起来,重军发向瀛州西南的斐村。

    第二天康保裔准备起程,将军队带到汇合的地点,然而四面八方都有茫茫无际的辽军围困上来。

    那是无比惨烈的一战,不亚于史上的狼牙谷杨业一战。

    面对着几十倍的辽军,康保裔一马当先,带着手下杀向敌人。几千宋军抱着必死的决心,冲出第一层包围圈,但在第二层包围圈又被辽军缠上。

    惨战一天无法突围,康保裔只好退回大营。

    第二天继续开战,然而无论康保裔怎么拼命,杀了一人,却又涌上来两个人,杀了两个人,却上来了四个人。

    “援军在哪里?”

    没有援军。范延召被辽军堵住了,不得前进。高阳关副帅猛将张凝与李重贵闻听主将受困。率兵来救,可是傅潜死死将八万河北宋军按住不动。他们手中兵力太少,没有救成功,反而自己被辽军困住了,侥幸这两人十分凶悍,围困的兵力不多,杀了大半天,只能突出重围。

    还有,赵恒闻听康保裔危险,立即派王荣率五千骑兵前去营救。然而路途太远了,王荣与他的部下差一点将马跑得累死,赶到战场时,辽军早就撤走,康保裔也全军覆没。

    第二天康保裔、宋顺全军覆没,无一人投降。

    赵恒大怒,立即发出诏令,让石保吉与上官正率领大军迅速北上,再命傅潜马上出击。趁辽军在斐村打得有些疲劳之时,两军夹击,击溃辽军。

    这个策略没有错误,即便搭不成赵恒的心愿。那么也将辽军拖住,那么后面中军涌上,以及河北数万大军合围。萧燕燕不死也会脱层皮。

    然而到了这时候傅潜继续稳坐泰山,即便赵恒诏书下了。他还是不出兵。

    他不出兵,萧燕燕见好就收了。北方无兵,萧燕燕放心大胆地带着掳来的无数百姓财产牲畜,徐徐撤军。

    赵恒差一点气疯掉了,便派王继英去定州传令,让傅潜来行营见驾。傅潜来了,说了n条理由,但赵恒不是小孩子,终于听明白了,什么理由都是浮云,贪生怕死才是真的。

    一怒之下,流放,抄家。

    实际就这个处执许多人仍愤愤不平,干嘛不杀死他!

    河北多少百姓因为此人怯战遭到杀害或被掳走,多少渐渐繁荣起来的城镇焚之一空。

    另一边范延召痛定思痛,开始了自救。

    他手中没有多少兵力,因此只好聪明地打。等到辽军主力撤走,只有几万后军时,他迅速冲向了莫州,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这一战辽军兵力仍是他的数倍,不过这一战让他斩杀了一万多名敌人,夺回几千掳掠的河北百姓。

    伤亡率,辽军这次南侵,伤亡数量比宋军大。

    然而河北的那些百姓呢。

    闻听范延召大捷,赵恒作喜捷诗,加检校太傅,李重贵叹道:“大将陷殃而吾辈计功,何面目也。”

    仿佛听到他的话,宋九在苏州上了第二封奏折。

    要知道他下去六年多时间,只写了两个奏折,这还是赵恒登基后的第一封奏折。

    河北百姓死亡数万,千里荒芜,尸骨成山,血流成海,何捷之有!

    自太宗以来,对武将苛薄,然太宗晚年起,等武将渐厚。傅潜畏战如此,钱若水等臣议当死,陛下何赦之?若此,诸将不思奋战,国将何国哉!

    不过赵恒未采纳,他有他的顾虑。

    经过两代人君治理,天下渐渐归心了,但不能说高枕无忧,例如巴蜀的不时叛乱,不要忘记了,几十年前是什么辰光,五代十国不时地更替。

    他又缺少自信心,不敢有把握说就掌控了这个国家。

    所以刻意地宣传胜利,而且傅潜为主将就是他任命的。

    但他揣着这封奏折去了大名府行宫的后面。

    刘娥终于进宫,不过她的身份仍不能曝光。

    赵恒将奏折递给她看,问:“朕是否要起用此人?”

    他能上位,吕端是首功,其次就是寇准与宋九。不过寇准为了反对而反对,这个赵恒十分担心。

    至少现在不能起用,因此前期所用的重臣多是忠厚长者,例如他的几个先生夏候峤、李至、杨砺……其他人也以忠厚见长,如吕端、李沆。

    这些人任用后,动荡不会多,即便革新,在他们矫正下,不会太冒进而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利于权利交接与过渡。

    但宋九不是激进派。

    而且刘娥也很敬重宋九,进京城三分之一就是靠唱宋九发起数次大捷而养活她与龚美的。后来进了张耆府上,实际那时候她的地位什么也不是。

    就是如此,宋九还是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并且献了那几条妙策。

    再从关系上来说,若是那个美丽的小小潘不死的话,宋九与丈夫还是连襟关系。

    从个人人格来说,也比较放心,此人权利心不重。

    不过一直没有用,那是有原因的,丈夫刚登基,声望未立起来之前,必须要扶持自己的人马,宋九不是,那是三朝老臣了。或者给他官爵,人家在乎吗?若不是为了国家,人家早就是东府首相了。

    但宋九回来那会如何?

    人家要政绩有政绩,要军功有军功,军政两边都有着很高的声望,那么不管做什么事,都是宋九的功劳,而不是丈夫的功劳,这多少会让人不放心。

    声望太高了,反而一时半会使宋九留在了苏州。

    因此提拨了宋九的两个儿子,甚至给宋九的孙子加了职官,包括女婿也鸡犬升天地陆续加官,宋九本人的职官都加到太师,而非是所谓的检校太师。

    然后先将宋九搁着,适当的时候将宋九调回来。大家也能理解,并且也看出来新皇帝的这个动态还是要起用宋九的,只是不在眼下这个时期。

    若无辽国入侵,丈夫与诸位宰相们做得也不错,似乎也无调宋九回来的必要。

    然而刘娥考虑事情决不象所谓的高滔滔那样,一听娘家人受苦了,马上反对改革,甚至儿子死了她不悲伤反高兴。

    她想了一会儿道:“不妥,河北遭到重创,有喜有忧,终没有完败辽寇……”

    赵恒听明白了,一旦将宋九调回来,还是回到了登基时的原点,使宋九掌握了更大的声望。

    刘娥又说道:“陛下,再稳一稳吧,况且辽国撤军回去了。”

    理儿是这么理儿。

    如果真的刘娥与赵恒对宋九无限的信任,使宋九爬上了张居正与霍光位置,宋九反而会害怕的。况且他也不想担负这么重的担子。

    而且这一战中,辽国第二个名将,差一点使高丽亡国的耶律斜轸病死在军中,没有了耶律斜轸,即便宋朝雪藏了李继隆这个战神,问题也不大要紧。

    但随后变故又起来了。

    当年宋九奇迹般地从岐沟关突围出来,帐下有许多能征善战的勇将,虽然史珪与杨业、郭守文先后去世了,范延召,杨延昭,田绍斌,刘知信,李继宣,呼延赞还在,并且个个成为军中的栋梁。

    除了他们,还有一人,符昭寿。

    若参考范廷召他们,符昭寿应当不错。虽然家中做生意赚了许多钱,然而在宋九带动下,也拿出许多钱捐给了百姓,“善良仁慈”。

    再从他父辈祖辈来看,当年符家将名列诸国。

    但这是假像。

    当年突围一战中,符昭寿起了作用,不过是拢了他的部下,又将他的部下交给了宋九指挥,后来真正突围时他早离开岐沟关,前去寻找救援了。

    平时的善事,有许多钱帛不是他的,而是宋九的,怕赵匡义忌惮,借用符昭寿名义散发出去。当然赵匡义也知道,虽然表面上对宋九表示不满,你将朕看成了什么人,其实背下里还是很喜欢宋九会做事。符昭寿是拿出一些钱帛,可相比于跟着宋九划水所带来的财富,这些钱帛仅是九牛一毛。

    符昭寿去了四川成了主帅,忽然迷上了蜀锦,找来无数技术高超的工人替他变着花样纺织,甚至发扬着王全彬、王继恩的光荣传统,采购材料一文钱也不给,连带着他的仆役们也开始耻高气昂,虐待官兵。

    有张咏在,符昭寿还好一点。不过张咏在四川也呆了很多年,朝廷诏书将他调到美丽的杭州,顶替重病的宋九亲家张去华去了。

    然后换来一个官员,牛冕,然而张咏临走时说了一句:“冕非抚众才。”

    元旦时赵恒还留在大名府安抚残局,成都兵变。(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十四章 朕累了

    符昭寿手下有两个副将,一是董福,一是王均,两人带兵风格各自不同,董福带着纪律严明,至少在表面上。王均没官架子,与下属打成一片,吃喝嫖赌,嘻嘻哈哈。

    因此符昭寿便给董福部下加福利,至于王均,那就得了吧。

    年底前两军举行演习。

    老百姓一起来看热闹,董福不管是真严明还是假严明,至少看起来军队阵型整齐,再加上福利,盔甲鲜明,而王均部下不但不整齐,穿得象乞丐一样。于是百姓便对董福部下喝彩,嘲笑王均部下。

    但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次嘲笑又给他们带来恶梦。

    王均部下赵延顺等八个小兵蛋子怒愤之下,在元旦节便做了一件事,罪魁祸首是符昭寿,便聚众将符昭寿杀死,然后去甲仗库取兵器叛变。益州官吏正在贺元旦节,闻听后不但不主持平叛,牛冕与转运使张适带头用绳子逃跑。

    只有都巡检使刘绍荣在拼死格斗,赵廷顺便劝他投降,并且奉他为帅,刘绍荣持弓大骂道:“我乃燕人,比归大朝,肯与你们同逆?速杀我。”

    我还不是中原人呢,都忠心朝廷,你们这些人良心被狗吃了吗?

    赵廷顺被骂得黯然失色,又不敢真的加害刘绍荣,僵持下来。本来是一次很好的挽救机会,可惜牛冕逃跑了,符昭寿又被杀死,无人为首,都监王泽只好找到王均说:“你部下兵乱,快点去安抚。”

    王均来到军前。一看也傻了眼,几个小兵居然干掉了三军主将。吓跑了知州与转运使。而且看到他来了,他部下踊跃欢呼。

    本来心中就不平。这让他看到许多机会。

    那就是蜀王!

    他立即将部下召集,他可不是小兵赵廷顺,公开叛乱。指挥使孙进不从,杀之。刘绍荣不降,又没能力平叛,更不能劝抚,气愤之下上吊自杀。

    王均号大蜀,改元化顺,以小校张锴为谋士。攻向汉州。

    造反得有理,但这次造反一点理也没有。

    仅是因为百姓嘲笑几句吗?特别是主将还在州府里喝酒庆祝元旦时,几个小兵就莫明其妙干掉了符昭寿。

    为什么到了巴蜀,兵变就象切青菜那样容易,难道一到巴蜀,禁兵就变成了疯子?不要忘记了,他们家人还在京城!

    然而王均不是疯子。

    他惩前两次大起义的错误,没有拿下剑门,让官兵畅通无阻地到来四川。因此直扑汉州,欲指剑门。

    不过他也犯下严重错误。

    第一次大起义,那是王全彬种种行为,天怒人怨。第二次起义可能与宋朝朝廷无关,但更可怕,几十万旁户活不下去了。这才有了起义的土壤。

    试问王均的土壤在哪里?就算符昭寿做得不好,管四川老百姓屁的事啊。或者就是符昭寿。他虽混蛋,也不过将装备盔甲等福利稍稍偏心一点。也没有真正克扣王均部下的兵饷与补贴,难道因为这个就要造反?那么李世民、刘秀与赵匡胤合在一起也带不好这支军队了。

    因此这次造反根本就没有大义所在。

    所以王均前面一出兵,后面蜀州知州杨怀忠调集乡丁与诸州巡检兵以及少量川骑,进攻成都。王均这时在剑门遭到惨败,剑州知州李士衡料定王均必攻剑门,而剑州城又无城墙,肯定不能守,于是将官库里的物资提前转移到剑门,招数千流亡逃散过来的军卒,多是董福的部下,开始整编。王均来到剑门,又没有抢到物资与粮食,正好风雪交加,李士衡与都监裴臻逆击,王均大败,退回汉州,一看大后方出事了,连忙回兵,将杨怀忠击败,杨怀忠退到江原自保。

    然而杨怀忠的出兵给了朝廷时间,朝廷以雷有终为主帅,随后李是、石普、李守伦、上官正、李继昌与高继勋、王阮等部将与官员陆续带着八千官兵发向四川。

    王均这时派赵廷顺攻邛蜀二州,杨怀忠这时又眉、文嘉等七州聚集了更多的军队,退到筰桥,背水列阵,赵廷顺兵分三路发起攻击,杨怀忠分兵抗击,赵廷顺不敌,许多叛兵被赶到筰桥后的皁江里活活淹死。杨怀忠乘胜追击到成都南十五里鸡鸣原驻军。

    这时候另一个武将也开始发力,都巡绵汉龙剑四州都巡检使张思钧聚集兵马,收回汉州。雷有终要做的,就是直接将军队开到成都就可以了。

    雷有终到达,听说王均打开城门逃跑了,雷有终与上官正还有石普等率兵入城,李继昌怀疑有诈,雷有终却不听。

    然而一到成都,宋兵就象犯了邪一样,老毛病又开始发作,抢劫财产,或者到处抓花姑娘。难道四川妹子格外漂亮,以至这些宋兵一看到就会上火?

    石普说道:“雷公这样不大好吧?”

    甚至他在心里说,若是宋公在朝堂,就凭这么一闹,再有功,也将你官职拿掉了。

    那能这样玩?即便当年那场风,也不过掳财物,强迫百姓自发地去宋朝,也没有对燕云妇人下手。

    雷有终嘴角撇了撇,不以为然。

    但这时就是想阻止也不可能了,结果一抢,兵士全部分散。王均伏兵杀出,一个是成编制的,一个是分散的,无数官兵被杀死,李惠也当场斩杀,雷有终等人靠绳子才逃出成都城,一口气逃到汉州。

    本来这是王均的一次大好时机,宋朝官兵施暴政,你施仁义,收买人心吧。但他更残暴,因为有许多乡绅出城迎接官兵,结果王均将这些人一起抓捕入狱,以及整族肢解,有的百姓逃出城都城,派骑兵在后面追杀。一个不放过。然后将全城丁壮包括僧道一起抓起来,割头发黠面刺手背。编入叛军中。

    之后雷有终陷入恶梦,宋军会攻城的招数他们全会。放火药包,里面的人趴下,挖地洞炸城墙,里面早就有了壕沟,听到有声音,专门制作的特长长矛刺去,全部刺死。天下放气球,随你的便,敢不敢放三千个气球往下跳。那正好是活靶子。

    宋军于是制造了一个叫洞屋的攻城器械,谁知道刚推到城墙下面,下面早挖空了,人刚登上洞屋,重量增加,一二三全部掉到坑里,连毛都看不到了。

    宋军只好建土山放箭,但这也不是办法,因此秦翰又发明了一个器械“雁翅势敌棚覆洞车”。这一回更轻一点,然后推到城墙下。

    但城中又出现一个“喜相逢”,一模一样的战棚,两个棚子相接。人家居高临下,用早准备好的毒箭一顿乱射,宋军全部死在喜相逢下面的覆洞车里。

    王均还没有平定。内乱再度开始。张思钧持功骄恣,巴西县尉傅鬏有一匹好马。张思钧求之,傅鬏不给。张思钧以其运输后勤误期将此人斩杀。家人跑到京城来诉冤。

    看看这乱的……

    若是这个倒也罢了。

    反正四川掉到坑里,一年两年五年都不想好了。

    就在这时候吕端去世,这对赵恒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几年宋朝平稳过渡,吕端无疑起了重要的贡献。

    关健黄河又来了。

    二月起大雨就下个不休,五月黄河从郓州王陵埽决口,进入淮河与泗水,这一淹又是无数州县庄稼毁于一旦。南方同样出了事。

    北方在下着大雨,夏粮几乎泡在水里。两浙路一滴雨星也看不到,庄稼欠收倒也罢了,前几年风调雨顺,赵恒又在各州府建设了大量常平仓。

    实际以前赵匡胤时各州就有一些州仓,赵匡义时,因宋九提议,也在各地建设了许多常平仓。不过没有制度化,并且主要集中在北方,此次赵恒设常平仓,有了好底子,也制度化了。还有一点,这时候人口还没达到巅峰,土地没那么紧张。胥吏也没那么黑心。发展到宋神宗时,常平仓制度同样崩坏,王安石不得不改革仓法。

    救济的粮食有,经济也还可以。

    但要命的是大旱引起的灾疫。

    一些缺水地区不得不从远方取水,这些水源造成污染后,百姓喝下去便会得痢疾。还有些低洼盐碱地因为水量减少,碱性与盐份增加,容易繁殖霍乱弧菌,导致霍乱爆发。

    这次大旱便是导致大规模的霍乱,也就是二号病发作。

    赵恒觉得天塌了。

    这时他也顾不得什么权谋术了,写了一份诏书给宋九。刻意还让他的亲信太监邓永迁去苏州传旨。

    邓永迁来到苏州,宋九正在带领大家伙儿救治患者,预防传染。

    这种烈性传染病传染起来太快了,以宋九都没有防范。

    过了好几天,宋九才想起来它就是霍乱。不要说治疗,这时代根本不能治疗。

    但基础知识他还是知道一点,下令所有百姓不得吃生水,不管这个水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更不得吃生食物。

    若有患者立即隔离起来医治,治疗的大夫必须戴上手套与口罩,出来后手套与口罩必须用开水煮沸,隔离区分为三处,一处是疑是霍乱患者,一处是疑似康愈者,必须隔离一段时间,确保无事,才能让他们回家。

    患者除了派大夫专门隔离医治,平时鼓励他们多喝一些盐水与糖水。

    然后向百姓讲解了一些关于霍乱传染的知识,以及预防的手段。

    也顾不得能不能解释他这个知识从哪儿来的了。

    至于朝廷更苦逼,只能派使者遍祭山川祠庙,为民祈福。

    闻听宋九发起冶疗,又派人送去大量草药。

    邓永迁来到苏州,宋九所做的事便是说服。许多患者家属不愿意将亲人送去隔离,宋九只好戴着口罩带着许多官吏,挨家挨户地劝说。

    并且将这些方法用快马送到其他州县,让其他州县依法炮制,减少瘟疫的蔓延与危害。

    诏书很简单,召宋九速速回京担任东府首相。

    迟得不能再迟的东府首相。

    宋九没有立即接旨,而是说道:“邓总管,如今两浙瘟疫肆虐,让宋某如何进京?”

    “放心吧,朝廷已派了太常少卿王仲华前来接任。”

    王仲华宋九知道,十年前赵匡义设磨勘院,让魏廷式和赵镕、李著一起担任同较三班院殿直考核武官,张弘、高象先、范正辞一起担任同知幕职州县官考课考核地方官员政绩错失,王沔、谢泌、王仲华一起担任同知京朝官考课考核京官政绩错失。应当还行,至少担任苏州知州能马马虎虎胜任。

    就象他的前任,他的亲家张去华在苏州做得也还可以,后来改任杭州。但宋九心中略有些疑虑,张去华在苏州做得很好,但在来苏州之前,已担任了好几年各种的转运使之职,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若是平时倒也罢了,苏州底子差不多让自己打了起来,萧规曹就,就不会出问题。然而眼下瘟疫肆虐,弄不好死上几千人不在话下的。

    似是知道他的疑虑,邓永迁又说了一句:“宋公,我来之前,陛下托我带一句口旨给你,朕累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十五章 第一权臣

    仅三个字,宋九无法拒旨。

    不过他心中在笑,这叫累啊,若是有李继迁,你才叫累呢。不过这半年来赵恒确实苦逼了,灾害,造反,强敌入侵,全部摊上了。

    于是宋九将苏州的官吏一起喊来。

    说的还是瘟疫。

    紧一紧,瘟疫危害不大,几场雨一落,自动消失,松一松,可怕的二号病传染起来,还不知得死多少百姓。

    大家还没反应过来,他就骑马奔向北方。

    可能再迟上一会,会有无数百姓夹道相送,甚至阻拦他回去。但在苏州做了那么多,要这个虚名没用,况且他的官职全部到达了巅峰,虚名对他来说未必是好事。

    尽管是一个宽松的皇帝上台。

    但非是立即去京城,而是到了郓州察看决堤情况,步军都虞候张进、内侍副都知阎承翰正在带三万名各州来的丁夫塞缺口,朝廷也做得不错,调来许多粮食救济灾民。古代的生产力也就那么一回事,做到这一步算是可以了。并且朝廷因郓州低势低洼,索性拨出一笔钱将郓州城移于高处。

    可这个不是宋九主要看的,然后顺着黄河堤岸,一路看到孟州,经过京城地界也未入,甚至亲自察看各河段的积沙与河水含沙量的情况,再往前就是三门峡了,宋九这才风尘朴朴地返回京城。

    差一点就累倒了。

    “岁月不饶人哪。”回到家中,这时一家人也乘船回到了京城,宋九叹息道。

    “那就不要那么拼命。”玉苹爱惜地说。

    “就这几年吧。”

    内治上没有多大问题了。经过赵恒的改革,已经将他带来的一些变革得到了巩固。当然没有永恒的制度。也许几十年后新的弊端会再度产生。就象二祖发起的改革,成功得不能再成功。然而三祖上位后,没有及时矫正一昧追求经济,带来精神文明上的忽视,于是种种不好的现象产生。但与二祖有何关系?

    因此,这些年来悟出这个道理后,他也渐渐松懈。

    换上朝服,去了中书。

    中书人事再度变动,首相是张齐贤、李沆,副相是王化基与向敏中。

    除了李沆宋九不大了解外。其他三人可以说都是老朋友了,甚至说是老部下。

    西府首相是王显,此外王继英与周莹为宣徽北南院使,与王旦、钱若水并同知枢密院使。难道枢密副使渐渐让临时的同知枢密院使代替,或者说在这个宋真宗眼中军事不重要。

    宋九交接。

    张齐贤与李沆笑了一笑。

    这两人对权利**都不强烈,因此也没有怎么排斥宋九。

    至于向敏中与王化基这两个晚辈更没话说了。

    倒是陌生的李沆先开了口:“宋公当临此位。”

    “事急从权,先坐下几年,然后致仕。人老了,顺着黄河跑了十几天。差一点累倒下去。”

    王化基在边上大笑:“宋公,你还以为你是岐沟关时的年龄啊。”

    实际宋九才五十出头,正是仕途上的黄金时光。

    不过再象以前那样玩,那肯定不行了。

    “宋公回来了。我们一起去政事堂吧。”张齐贤说道。

    一大摊的事呢。

    赵恒闻听后,立即从皇宫出来,赶到政事堂。

    宋九施礼。那场隐蔽的谈话早就抛在脑后了,恐怕以后也不会有人知道。除了赵恒自己大嘴巴说出来。

    几人坐下。

    实际有没有首相的位子。只要宋九回来,不管谁都得尊重。那可是真正的三朝老臣。就不要提政绩了。

    宋九说道:“先说巴蜀。巴蜀陛下无忧也,经张咏治理,巴蜀旁户一词渐成历史,叛贼没有百姓基础,也就成不了大势。不过这也能算是朝廷的错,至少用人不当之错,若是朝廷经济宽裕,下诏减免巴蜀百姓一年税赋,那么平定叛贼会更容易。”

    在这里宋九深深叹惜一声。不管怎么说符昭寿是他的好朋友,居然这种死法……

    但站在公事立场,朝廷是用人不当。

    当年在岐沟关他就看出符昭寿没有军事才能,因此让他提前逃走报信。岐沟关一役后,符昭寿还做了几年知州,在地方上表现也不佳,不知道赵恒是怎么样想的,让他在四川领军。

    “宋公此言使朕想到雷有终派其侄雷孝先献所夺王均,他对范廷召笑言,此鼠窍耳,虽婴城自守,计日可擒矣。”

    “那倒未必,这是一群疯子,一旦逼急了跳墙,想拿下会十分吃力的。”

    “要不要派背嵬军去?”

    “勿用,之所以至今贼未灭,乃是益州城墙高大之故。背嵬军用在野战,而非用在攻城上。若是贼突围而逃,背嵬军又欠了速度。但陛下可以下诏,让雷有终准备一些川骑,防止叛贼在城破之日,逃出城外,流毒更多的百姓。但臣在路上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官兵一到巴蜀就变得很糟糕?就象此次叛乱,仅是符昭寿在盔甲配置上稍稍不公平,就要谋反吗?”

    如果因为这个原因就要谋反的话,不但军队无法管制,百姓也无法管制了。

    “臣一直想不通,更不会因为路途遥远,那么两广岂不是更远?可能因为巴蜀再三叛乱,叛乱已成了一个习惯……就象雷有终的军队一到益州,又开始了抢掠,抢掠百姓财物,抢掠年轻貌美的女子……”

    宋九不想说,若是临阵换帅,若是引起雷有终不满,也加入叛军,那个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所以臣以为难不难在平叛,而是平叛后的治理,必须要有强力的大臣为益州知州,那怕是良臣,懦弱者皆不可以前去。还有就是强力的将领,臣以为马知节可以,等平乱后还是委屈他再去巴蜀。”

    在王顺起义前,马知节知梓州,王继恩恶其不附己,只给他原彭州羸弱三百兵,让他与王顺交战。王顺十万攻城,马知节从早打到晚,气愤说道,死贼手,非壮夫也。这个贼不是王顺,而是指王继恩。不想死得不明不白,于是持槊突围,第二天居然找来援兵,再次杀进彭州城。再加上以三百平刘旰之功,迁为秦州知州。

    “此臣善,可以为益州知州兼本路转运使。”

    “那么巴蜀可安也。”

    这是第一件朝廷头痛的事。

    宋九又说第二件事:“臣未来京城之前,刻意骑马先行赶到郓州,又顺着黄河岸边一直看到孟州。实际治河之策,臣早先就与先帝讲过。中书还有臣做的模型。之所以如此,乃是黄河积沙太重。若想久安,一为在上游植树造林,束土减沙,二是自范县开新河,将黄河引入济水,利用济水的水流量束水冲沙,然后于桓沟、清水开凿新运河通向淮河,上面再开一条新河,通向御河,水小时引水冲沙不让河沙沉淀,水大时及时泄洪。但这样成本太过高昂。因此还是臣与王明那时的办法,只不过当时因为种种情况,国库一直很紧张,王明治河半途而废,许多地方的缕堤月堤等都没有建好,更没有划分好泄洪区范围,所以才有了这次缺堤。若是国库充足,可以将王明当年治河工程完善,再者,河套尽归我朝所有,可以于两岸植树造林,特别是渭水,尽可以地用水泥砖石建设房屋,减少秦陇地区的木材砍伐,这样还能减少与蕃人之间的冲突。那么黄河危害就会减轻。或者将来会扩大,不过若是那时财政允许,可以依臣的策略,花费一些钱帛,进行束水冲沙。这份存档应当还在尚书省的水部。”

    黄河是一个大问题。

    除非将青海大非川再度变成水草丰美的大牧场,除非将南北河套再度变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否则怎么治,也未必能治好。

    只能说治一治,会减轻一些黄河的危害。

    最后才说辽国。

    “辽国必伐我,而且可能会有一次很大规模的侵犯。”

    “原因有二,不为报复,就算先帝出军毁掉了幽州城,然而也建设起来了,就算迁回许多燕云百姓,他们对我朝百姓的伤害更大。不为钱,这几年经过萧太后与韩德让的治理,辽国也开始富裕起来。第一个原因是为了韩德让,如今韩德让任命齐王,大宰相,南北枢密使,一人拥有了耶律休哥与耶律斜轸两人的权利,几乎掌握了辽国的所有军政大权。并且还允许建有斡鲁朵宫帐,斡鲁内是辽国皇帝才配有的近卫军队。还不够,辽国皇帝亲笔书写丹书铁券,斋戒焚香,召集所有大臣,用列祖列宗发下誓言,对韩德让永不相负。”

    “陛下,如你这样待臣,臣会发生什么,先是吓得昏倒,然后连忙收拾家眷,逃到海外。那么韩德让会怎么办?”

    能军政大权一把抓,但能让你公开设置皇室才有的军队么?能公开设有皇室才有的军队,但能让皇帝当着所有重臣的面发誓永不相负么?

    或者说曹操等人才是真正的第一权臣。

    然而将曹操以一个汉人的身份放在辽国呢?(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十六章 真三司使

    但是众人缄默。

    宋九意思非是纠缠韩德让获得多大权利,而是韩德让获得了这么大权利后,他的心态。

    获得这样的权利,不管他与萧燕燕是什么样的关系,也会心中戚戚,一旦萧燕燕死,辽国那个皇帝当真承认他这个莫明其妙的汉人父亲?然而有办法,那就是祸水东引。

    不时地与宋朝发生战争,让两国交战将上下眼光吸引住,那么他与他的后代便不会有危机。

    但这条理由还有点儿说服不通。

    宋九接下来继续说道:“第二个原因是辽国萧太后。”

    “为什么要幽州,幽州外有燕山,还有古长城,略作修葺,便成了最好的防御工事。江山在德不在险,不过有了潼关的关中与没有潼关的关中总是两样的。所以唐朝时奚人与契丹人无法南下,形成危害,所以每当突厥入侵,不敢过份扬鞭南下,以免后路被切断。不过再看契丹那边。几大种族,辽东深处生活着的多是女真人,再往北还有一部分室韦人,然而哪里气候更寒冷,人烟稀少,暂时不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辽东南部是渤海人,汉人。辽国北部是乌古人,敌烈人。西部是阻卜鞑靼人,西南部是白达旦部,夹山一带,有汉人,吐谷浑人,党项人,以及少量契丹人、吐蕃人。南部燕云地区多是汉人。唯独燕山起,一直到上京这一带,才是契丹族与奚人集中地区。”

    “比战斗力,契丹人战斗力未必比女真人强。至少个体战斗力不及生活在寒冷地区的生女真人,但他们还不算最强的种族。最强的种族是在契丹北部,乌古敌烈各部。只不过契丹举族整合在一起。其他各部分化,才被契丹人管控。一旦让我朝得到燕云地区,那么以我朝的内治,还有汉唐的历史,可以随时出兵关外,契丹人与奚人首当其冲。逼到那一步,稍稍失败,各族就不再受他们节控,北方各族四分五裂。辽国瓦解!”

    “因此萧燕燕屡屡发起进攻,利用他们人人皆兵的优势,生生将我朝拖垮,甚至可以会扬鞭南下,进攻开封。开封沦陷,我朝也会四分五裂了。那么中原百姓又会象五代十国那样,分成若干势力,不得不再次敬奉辽国为太上皇,辽国高枕无忧矣。”

    在史上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党项。

    当然,萧燕燕不会为了党项,母子俩大军深入,置于险地。

    对那一战宋九略略了解一些。

    当时辽**队情况很危险。但宋朝派使城下议盟,得到大量岁币,得了钱。得了面子,乘势退兵。

    那一战萧燕燕与辽国不仅是因为钱。好象也被打寒了心,再加上岁币。澶渊之盟才得到落实。不过辽国也要了效果,宋朝暂时也不敢对燕云有什么想法了。

    随着边境和平,燕云繁荣起来,辽国更多的人不想入侵宋朝。

    因此所谓的和平,其实还是打出来的。

    “经过几年时间治理,辽国渐渐富裕,人心归安,征高丽,以及平各部叛乱,军队始终得到了锤炼。辽国有了能力发起数次大规模的进攻。陛下登基以来,兢兢业业,萧燕燕担心一个更富更强的王朝屹立在南方,然陛下与太祖太宗两位皇帝不同,长于内治,短于军旅,所以她也渴望将我朝的发展扼杀在萌芽中。”

    “当然,这是臣的一种猜测,是不是如此,还要往下看。”

    政事堂一片沉默。

    吕蒙正没有与宋九共过事,寇准虽共过事,那是唯我独尊,根本就不会深想。

    但是张齐贤、向敏中、王显都做为下属与宋九在西府共过事,甚至说受益非浅。

    不但他们,影响的还有石普,史上石普虽能打,不过其人比较贪婪,贪财贪功,但在宋九调教下,这些缺陷皆不大严重了。

    宋九言少事多,不象田锡他们大嘴巴整天乱喷,甚至不喜强烈的语气怦击时政,以至让吕蒙正与寇准有些不耻。

    不过张齐贤他们不会这样认为,了解得越多,越觉得宋九的“可怕”。

    实际赵恒脑袋里也在回想一幕,那时他还小,父亲动怒,这个小九,好话不一定灵验,坏话却一定会发生。

    他在边上问,宋九诅咒我朝?

    元侃啊,这不是诅咒,而是一种替国家的忧虑。

    那父皇为何动怒。

    不是动怒……唉,反正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如今赵恒明白了。

    他担心地看着宋九。

    “陛下,勿用担心,若真是如此,却是一次大好的时机,一次收复燕云的良机!”

    这一刻宋九眼中杀气腾腾。

    不管怎么说,辽国在北边那些残暴的行为,让他激怒了。

    ……

    宋九细细翻看着三司的账目。

    中国史书最奇怪的一幕,那就是记载战争时刻意地疏忽了后勤。

    原因简单,写到后勤就会碰到一个字,钱!

    若是真连钱字也不愿提,那倒是好事儿,实际古今往来的官员九成以上一个比一个贪!

    “虚伪的文化啊。”

    没有钱能办好事吗?

    因此赵恒问他计从何出,宋九说道:“我先去三司看一看。”

    但他的性格注定他这一辈子不能成为一个斗士,也不可能与寇准是一条路子的人,好处就是他不会得罪很多人,可能会让他富贵一生,坏处就是尽管有了金手指,不会发起强烈的改革,以至他主持的革新中依然存在着许多弊病。

    然而不能疏忽他的作用。

    就如他手中的这些个账册。

    去年一年总课铁量达到了三千九百多万斤,这是课铁量,也就是朝廷官坑上交的铁重量,实际全国总产量可能是它的三倍四倍。八万吨钢铁产量也许在后世真不算什么,但在这时代却有着无比的意义。因此这些年铁价不但没有随物价上涨,反而略略下跌了。当然宋九还是不大满意,太贵了,好一点的铁一斤还得要二十文钱。一吨好的熟铁意味着得要三万四千多文钱。实际这个价格最少要下跌到十文钱以下,才能迎来钢铁时代!

    不过铁价格虽不能让他满意,然而铁的质量非是昔日的钢铁质量所能相拟比的。

    变化的还有铜。

    去年的铜课量是两千五百多万斤,因为铜做钱,课量比重略高一点,但实际产量也不会低于六千万斤,当然,三万多吨的铜产量依然很低。不过远胜于另个时空的宋朝铜产量。

    这使得去年一年铸钱数量达到了近九百万缗钱。

    从他去江州开始提议冶铜铸钱,直到现在,一共铸钱几乎达到一亿四千多万缗钱,外加因为海外贸易的发展,鼓励出口政策的刺激,还带回来数不清的金银。这些货币与准货币的增加,使得朝廷放心大胆地发行了七千多万缗交子。

    还不能满足宋朝货币的需求,但宋九还是再三戒告交子不能泛滥成灾地发行,并且一直发行的是小面值交子。

    不过这些变化,导致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的繁荣。

    以及赵恒执政时的改革,当然还有在咸平之治之前,赵匡义晚年时停下战争,全国得以休生养息,也为咸平之治打下了基础。

    这便导致一个结果,国家收入猛烈增加。

    这几年收入达到一亿多,而且含金量很高,折合缗钱也近一亿缗,大前年赵匡义死,赵恒即位,这要赏赐天下,不过就是那一年,三司收入依然产生大量盈余。

    即便去年辽国入侵,国家大肆用兵,仍有盈余。今年很悲催,不过看样子,最少能保平。特别是前年一年,国家盈余达到了三千多万缗。

    难怪陈恕不敢将账册给赵恒看。

    这还不包括内藏库一年可能会产生的几百万缗钱收益。

    但这中间还是要感谢宋九,这些盈余包括钱,各种物资,保管起来就会有损耗,有贪墨,陈恕于是将金银铜钱一起投入到银行司里面,再将一些贵重物品便卖出去,换来现钱,依然放入银行司。不但节约了保管与浪费开支,每年还能获得一笔可观的利息,同时这些钱继续在市场上流通,进一步繁荣了宋朝经济。

    接近七年下来,三司盈余几乎达到了一亿一千万缗!

    宋九不由赞叹道:“真三司使也。”

    说得陈恕有些脸红:“宋公,不敢当啊,这一切实际要感谢宋公带来的变化。”

    “仲言,我只是提议者,若无你的经营,那来这可观的盈余?”

    宋九带着无比敬重的语气说道。

    国家国家,其实就是一个大家,小家开门五件事,柴米油盐醋,缺一样不可,国家同样如此,财政短缺,马上就乱了。并且这是在不苛民的大前提下,完成的超级盈余。

    不错,他是打下了一个底子,甚至也要感谢赵匡义打下的底子,实际自巴蜀叛乱平后,三司就开始了盈余。

    但没有陈恕,就未必守得住,更不要说扩大这份盈余了。

    然而他话音一转:“不过仲言,你要做好思想准备,我马上可能会花很多钱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十七章 咸平军

    有了这个财政,宋九心中有了底气。

    首先就是治河与两浙的瘟疫。

    宋九在苏州大规模地实行隔离,以及改良饮食习惯,瘟疫渐渐得以控制,但没有停下来,仍在蔓延当中。

    有大夫的方子比较管用,虽然宋九怀疑,但有比没有强,便拨出一笔款子再度购制了大量草药,迅速运向两浙。这次瘟疫让宋朝有些惨,两浙渐渐成为宋朝的税务大户,旱灾加上瘟疫,今年两浙税务惨了,即便如此,宋九仍免去了两浙一年所有两税。没办法,得让两浙百姓迅速走出灾害与瘟疫的魔影,不然明年收成仍会影响。

    再加上黄河缺堤,巴蜀叛乱……

    难怪赵恒说朕累了。

    免税地区仍有,巴蜀,以及黄河受灾的各州县,实际若没有辽国的威胁,这样时不时的免税,也是一种变相的还之于民,况且两税在国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在渐渐减少。只是那些胥吏可能很苦逼,少了一项重要的贪墨借口。

    但今年会让陈恕有些头痛了,不仅是这些地区的免税,其他收入同样在减少。

    然而接下来宋九的种种用度却继续在增加中。

    受辽国压迫,朝廷进一步将河北边境的百姓往南方转移,然后在河北大肆招丁壮进入禁军,有几个便利之处,首先当年因宋九之策,很早时候就挪出许多耕地让禁兵屯田,但这些禁兵不是全呆在京畿地区,大多数轮戍到各地。因此出现许多耕地租给百姓耕种的情况,这产生了大量纠纷。随着这次扩军。屯田面积就变得紧张起来,最少不会出现大面积租种现象。

    屯田是减少国家供给用度。增加兵士的部分收入,非是让他们做大地主。

    其次大量丁壮进入禁军,就挪出许多耕地,安置北方迁移过来的百姓。

    表面上理由是这样……

    实际此次乃是一次扩军。

    受辽国压迫,禁兵数量在缓慢增加中,但如今总数量也不过三十七八万兵马,以这个数量的军队,想击败辽国,仍然不够。

    所以宋九要看三司的财政情况。

    扩军了就意味着兵费增加。

    此次扩军一直持续到来年六月。不仅从百姓中挑选丁壮,同时从北方厢兵中又挑出一些力气大,有武艺的厢兵进入禁军行列,然后从灾民中选出一部分百姓补充厢军。

    这没有办法,国家还需要厢兵做事。

    直到来年六月,使禁军数量扩大到惊人的四十六万之巨。实际包括十二万多各种形式的乡兵,如北方的乡兵,西北的乡蕃兵,巴蜀的乡兵。川骑兵,荆湖两广的土兵,乡蛮兵……以及十九万多厢兵,兵士数量达到惊人的七十七万之巨。这时候全国户数才六百八十几万。还要感谢宋九带来的户数增加,否则会更少。

    因此开始出现了一些冗兵现象。

    不过相比于史上,因为从开始就推行了屯田制度。兵士收入比史上增加了一部分,同时国家供给压力也轻了一点。

    但不仅是兵士数量增加。武器装备费用也在增加,这也导致了兵费在迅速增加中。

    有一些言臣对此表示了反对。可让他们感到意外的是从皇上到宰执,无一人听从。

    增加禁兵数量,改善盔甲武器,仅是第一步。

    当初设立背嵬军,以荆嗣、杨延昭与张凝、杨琼率领,不过背嵬军也要轮戍,而且宋朝古怪的制度,那就是轮换制度。因此主将几乎在换个体不停。如今四支背嵬军,只有杨延昭那一支看在宋九面子上没有打散,其他的虽未打散,但主将全部换掉了,而且大半在轮戍,实际等于打散了,甚至连训练也有些松懈。

    此次又让宋九拾了起来,不过换了主将,以田敏率领大部,继续到西北去训练去。

    然后将杨琼再度调到西北,而且又成立一支特种军队,从轻骑中挑选三万轻骑,成立咸平军。

    用赵恒年号为军队名称!

    无疑这是训练一支最强大的轻骑兵种,弥补背嵬军速度的不足。

    不过想形成战斗力,还有数年时间,若宋九所说的会发生,那么现在就开始要与时间赛跑了,不仅是咸平军的强练需要时间,新招收的禁兵也要几年时间训练。

    再次之是拨出一笔款项,让前线诸将设立斥候,打听辽国的情报。

    然而调动了两个人。

    第一个是曹玮。

    没有将曹玮安排到河北,而是去了渭州。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夏州那边暂时没有大问题,尽管萧燕燕对那边也产生了兴趣,然而因为宋朝将南河套当成了练兵场所,在哪里始终堆积着数万军队,并且多半是骑兵,这对夏州与灵州地区形成了有效的震慑。

    况且朝廷对这一地区的政策做得还不错,几年下来,大部分部族生活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但渭州那边情况仍很复杂,渭州南边就是秦州,无论渭州还是秦州,都生活着许多羌人与吐蕃人,就不要说兰州与凉州的六谷部吐蕃人了。实际宋朝控制的渭州范围,仅是中东部。

    吐蕃人问题也不大,他们各部分散,也失去了往日的侵略感。

    但有一个地方,灵州!

    想控制灵州地区,必须要有良好的道路,一就是从庆州去银川平原,二就是从盐州去银川平原,三就是从渭州去银川平原,四就是从兰州去银川平原。

    这就是为什么在史上宋朝最终失去灵州的原因。

    渭州当时也打通了道路,不过没有多少驻军,更不要说是兰州,李继迁控制了盐州,那么只剩下庆州一条路可以援救,一旦控制起来,灵州便成了飞悬之所。

    若是当时渭州与兰州全部在宋朝手中,李继迁会不会得到灵州?

    只有将秦渭兰三州全部有效控制起来,银川平原与陕西形成一个整体,才不会成为飞悬之地。

    否则灵州仍有危险。

    辽国曾经讨伐过西夏,大部分必须从大同出发,然后抵达南河套,这是最近的一条路,不然不方便后勤供给的运输。但若是两万军队以下的部队,那么就会有很多道路抵达灵州,如从阴山北边绕道,直接抵达贺兰山,就会威胁灵州。或者将阻卜人拉拢起来,挺进居延海,那么就可以直接威胁到所有银川平原的河西地区。

    因此让曹玮进军渭州,至少让渭州地区所有吐蕃部族降服。那么西北就会成为一块整体的存在,也能有效的防御与管理。

    再次,从灵州将裴济调到定州,与范延召配合。

    这对组合仍不及当年的裴济与李继隆组合,不过裴济军事能力还不错,又在定州呆过很长一段时间,比较了解情况。相比于其他组合,还是很不错的。

    定州稳,则河北稳!

    这次动作不小,王显能力有限,不过三个中书宰相,宋九、张齐贤与向敏中对军事都比较熟悉,不断地通过政事堂议事时提出帮助,倒也未出现大的失误。不过小的失误仍然不停,这才导致言臣不时地弹劾。

    而且中书里也不是一团和气,张齐贤是豪爽男,李沆与向敏中性格安静,因此一向不大和睦。正好这一年冬天朝会,张齐贤酒高了,几乎扑倒在大殿上。御史弹劾张齐贤,张齐贤无话可说,只能说我有些风寒,饮酒御之,所以喝醉了。然后以本官罢相。

    然后赵恒问吕蒙正可能用乎?

    依然没有寇准的份。

    非是赵恒不感谢寇准,实际赵恒是一个很念旧很感恩的人。

    主要是寇准自己。

    他现在邓州,邓州情况不是很好,尽管在京西路,实际整个京西路西边数州在北宋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但寇准在邓州却过着大宋最高档的奢侈糜烂生活。他同样好喝酒,不但喝酒,而且不喝寡酒,一边喝酒一边声色犬马。而且因为他名声在外,无数文人雅客慕名而来,于是邓州府衙整天到晚,歌舞不休。

    而且寇准最喜欢的是拓技舞,跳舞的舞妓最少需要二十几人,最多达到四五十人,然后美酒端上来,灯光点亮,在宋朝蜡烛仍是很贵的,但邓州府衙一到晚上连马厩与厕所都要点上无数巨烛,第二天早上起来,仅是流下来的烛泪就能高到将人绊倒的地步。

    天一黑,开始了,无数美丽的舞妓,优美的歌舞,还有美酒佳肴,以及灯火通明的府堂,以至让来客分不清是白天还是黑夜,一旦走出去,不得不扶着墙走,否则天旋地转之下,都能跌倒……

    这种生活风气,让豪爽男张齐贤都整傻了眼。

    因此赵恒数次想起用寇准,都遭到了几个宰相一致的反对。

    不要说张齐贤,连对寇准一直抱有好感的宋九听到这些情况后,也有些瞠目结舌。寇大先生,你花你的薪酬没人管,可这样下去,得看看邓州百姓的情况吧,邓州还有无数贫困百姓呢。况且就是你的薪酬能保证你这样的用度吗?这样想下去……那太不好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十八章 散财之功

    所以赵恒没有想到寇准,而是想到了吕蒙正。

    宋九说了一句颇有含味的话:“作为人君,必须要有包罗天下的胸襟,才能治好天下。”

    昔日吕蒙正先是与赵元僖走到一起,后又替王继恩说好话,让赵恒产生了怀疑。

    因为宋九这一句话,这才起用吕蒙正。

    宋九顺便推荐向敏中去西府,与王显同为枢密使,实际无论是王显或者是曹彬,都没有担任枢密使的能力,尽管他们是武将出身,但就是在他们手中,昔日宋九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种种军事改革,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最严重的就是参谋司,如今几乎剩下一个空壳了,所以才出现了让傅潜担任主将的笑话。

    又将王旦从西府调到东府。

    东府仍然人才济济,无论李沆,吕蒙正,或者是王旦与王化基,都是第一流才臣,德操更没有话说。可是西府,王显、钱若水、周莹、王继英,不管德操如何吧,这几人凭什么担任西府宰执?特别那个周莹。

    向敏中进入西府,很好地弥补了西府宰执能力不足的问题。

    其次便是治河。

    军事宋九虽参与了,但主要还是西府的职责范围,治河才是东府的本职事务。

    当年治河有良臣王明,现在朝中还有一个人,王钦若,不过因为史书对他评价太过恶劣了,弄得宋九也不大敢保举,索性问赵恒。

    赵恒问:“毕士安如何?”

    赵恒上台后。大肆任用了他几个老师,分别进入两府。

    这几个老师尽管可能都是长者。然而缺少了磨勘,皆不能胜任。好在赵恒清醒地看到了,于是先后以本官罢相。

    宋九回想,好象只想起毕士安曾经担任过监察御史。因此他心中有些怀疑。

    不过赵恒一门心思想载培他的老师,宋九无法拒绝。好在当初王明治河时,留下大量的资料可供参考。

    因此让毕士安带着这些资料下去进一步察看。

    到了冬闲时,三司拨出一千多万缗款项,用于治河。

    第二年又拨出几百万缗款项用于植树。

    不知道能不能想效果,不过南河套有了植树的先天条件,那就是这些年来随着宋军的开屯。放牧,兴修了无数引水渠,一旦树木成林,也利于当地百姓进一步定牧定居,只有定下来,才能有效管理。

    还有河北,从西山起,一直到雄州,同样开始密植许多树苗。

    可以想像。一旦七八年过后,这些树苗成长起来,将会成为一道最坚固的城墙。

    实际这中间大有用心,一是对辽国造成一种宋朝不思进取的懦弱假像。二是告诉萧燕燕,想要大肆进攻宋朝,乘早吧……

    其实归结到一起。便是六个字,治河。惠民与强军。

    然而自始至终宋九没有过问巴蜀的平叛。

    王均的喜相逢,让宋朝官兵们恶心了。不过军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秦翰。他苦思冥想之下,终于让工匠发明了一个事物,一种射筒,原理有些类似于后来小孩子们玩耍时的水枪,不过密封性更高,也更大更复杂,里面注入石油,不过现在叫猛火油,乃是一些优质油田自己喷射出来的沥青状石油,经过简单的提炼产物,至于钻井那玩样,太遥远了。

    然后兵士站在“雁翅势敌棚覆洞车”上,对着“喜相逢”发射,随后用火箭射击,一下子王均的喜相逢便燃烧起来。

    没有了喜相逢,王均开始夺气了。

    宋军高中低三路发起进攻,地面下挖地道,不可能城中所有壕沟里的叛兵都尽心尽职的听着地表的动静,况且大半是王均强行征来的兵士。有的在地道下布置火药炸城墙,有的作为死士,潜入城中,焚烧叛军守城器械。地面上“雁翅势敌棚覆洞车”与“洞屋”同时向城墙边接近。王均不可能做到在益州所有城墙外都挖了塌陷地道。况且他们在挖,宋军也在挖。

    空中又升起了几十个热气球,居高临下发射箭支。

    这才付出巨大牺牲,攻入益州城。

    但王均仍退入天长观,于文翁坊前设立了一道严密防线,高继勋主动向转运使马亮要来大量猛火油与稭秆油,带着手下拿着火把攻到文翁坊下,一把火将文翁坊尽数烧光。杨怀忠乘机挺进到天长观前寨,再用火烧光了前寨。王均看到败局已定,乘着夜色突围。

    这时候都拖到了九月份。

    然而雷有终又做了一件天怒人怨的事。

    他派杨怀忠与石普带着朝廷骑兵与川骑前去追赶王均,他自己儿在城中大肆抓捕受到王均伪官职的人,不问是否强迫担任的,将几百人活活放在柴堆上烧死。

    还好李继昌勒令部下,不得忧民,又将城中的妇女童幼置于空寺中,派兵守卫,事平后再遣还回家。

    否则在雷有终带领下,又一桩冤酷的惨案发生了。

    王均一边跑一边继续发着疯。

    勒索军民断桥塞路,为了逃命倒也能理解,然而接下来说明了此人的歇斯底里,他一边跑一边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将所有仓库烧之一空。但逃到富顺监,被石杨二人追上。王均再次放了一把火,然后逃向杨家市,准备渡江逃奔戎泸蛮境。杨怀忠与石普二人及时赶到,将王均捉住,当场斩杀。

    用了十个月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

    而且雷有终治军无方,更加给四川百姓带来了创伤。要知道这次叛乱与四川百姓毛关系也没有,全是宋朝军队里出现了问题。

    这逼得宋九提议,第二年继续减免受害十几个州县一年税务,这倒也罢了,关健昔日富裕的益州城,几乎烧掉了一半。

    所以赵恒说了一句:“雷有终顷居三司,自谓公干廉洁;昨两川盗起,因命剪除,颇闻有终乘其扰攘,贪黜财货。如是,则王泽安得下流,远俗何由丕变!言行相戾,乃如是邪?”

    实际雷有终为了激励将士,都将自己家产变卖了用做赏赐。

    但怎么办呢?

    难道说平叛的将士都该杀吗?

    因此用了一个轻微的贪财罪名,将雷有终贬官。

    实际宋九都不知道如何处理雷有终了,说他贪吧,他真没有装一文钱进腰包,这与王全彬、王继恩有着本质的不同,说他不贪吧,因治下不严,发生了那么多事,否则这场叛乱早就平定了,成都也不会有这样严重的劫难。

    这也创下一个记录,所有进入巴蜀平叛的主帅,从王全彬到王继恩再到雷有终,没有一个人有好下场的。以至马知节转任后,赵恒对其他人不放心,又将张咏调到成都,张咏两任成都几乎长达近八年时间,创造了宋朝地方官任期的一个历史。

    而且还逼得不喜严法的赵恒接受了宋九提议,下了一份诏书:

    在宋境以内,凡是践踏百姓庄稼者,无论什么理由,必须双倍赔偿。

    凡是官兵扰民者,或者侵占百姓财物者,不问什么理由,轻者军杖五十,重者斩首示众。

    凡是凌侮良家妇女者,一律格杀勿论。

    仅是第二年,因为这道诏书,就斩杀了四十九名官兵,包括两位副都巡检使,十五名武将被罢职流放。

    但经此狠手,军纪得到了加强,若是……巴蜀再叛乱的话,相信不会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总的来说,宋九进入中书后,主要动的还是军事上的,内治上仅是补充,主体还是沿从着赵恒的咸平之治。

    不要小看了这些古人,如史上李沆这一年看到国家到处在着火,知道灵州保不住了,建议下诏让裴济带着官兵,并且将归顺宋朝的百姓迁移到陕西内地,赵恒未听,后来果然沦陷,裴济孤军奋战不敌,英勇牺牲,这是与李继隆配合,两败耶律休歌的名将……

    张齐贤看到辽国不停地发起试探性进攻,提前建议,请募江、淮、荆湖丁壮八万以益戍兵,广边备。赵恒说,此不唯动摇人心,抑又使南方之人远戍西鄙,亦非便也。结果萧燕燕大军南下,四面告急,若是那时候朝廷提前增加了八万禁兵,是否会让萧燕燕有去无回?

    结果后来两面受困,不得不将禁兵数量增加到六十多万,形成更严重的冗兵。

    但这不是宋九的弱项,他从不是一个狂妄自大的人,继续象以前在中书那样,听从各方意见,甚至与地方官员交流。

    这种小心立竿见影,很快整个国家再次进入迅速发展状态。

    因此赵恒在新火祭上说了一句:“朕用卿晚矣。”

    宋九答道:“陛下,非也,国家迅速始安,首功乃是陛下,次之乃是陈恕,没有陈恕在三司的小心经营,就没有充足财帛,臣只有散财之功罢了。”

    陈恕苦笑,经过宋九的折腾,去年三司不但没有盈余,反而倒贴出去两千多万缗钱出去。

    赵恒也只是笑笑,然后看着北方……

    若是宋九猜测正确,未来两个最强大的国家将会发生一次最强的碰撞。并且辽国那时候恐怕也达到了巅峰,宋朝可能也会是一个巅峰。因此那次碰撞将是两个巅峰超级国家的剧烈碰撞,可能会山摇地动,江河翻腾,日月无光……(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7426/ 第一时间欣赏一品富贵最新章节! 作者:午后方晴所写的《一品富贵》为转载作品,一品富贵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一品富贵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一品富贵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一品富贵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一品富贵介绍:
一品富贵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一品富贵,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一品富贵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