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一品富贵TXT下载一品富贵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一品富贵全文阅读

作者:午后方晴     一品富贵txt下载     一品富贵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五百十四章 三忧

    其实就是简易的身份证制与绿卡制。

    宋朝内治最大的进步,便是不禁止百姓流动,因此造就了繁荣发达的商业。

    但百姓流动就会产生大量流民,有的是因天灾**,有的因地区贫困,还有的那就是“犯事”的人。

    任何事都有利有弊,虽流民给商业繁荣打下基础,然而流民一直是宋朝头痛的问题,为此,宋朝花了很多精力、人力、物力,如召流民进入厢军,或者赵恒鼓励开荒落户政策,实际就是改流入定之举。

    但有了宋朝的籍贯制度,等于又多了一道保障。

    如那些到处流窜的江洋大盗之辈,以后就不大好混了,能维护治安。

    定下籍贯,官府就能知道百姓流动情况,甚至会进一步刺激改流入定,还能进一步帮助官府知道管辖区内具体居民情况,也利于税务调节。

    可能前期会麻烦一点,但后面就不会太麻烦。如今户数仍不多,全国一千多个县,每一个县均摊下来不过五千户,还不及后来稍大一点的乡镇人口多。前面安定下去,后面每年达到及笄与加冠年龄的青年男女,可能还不满一千人,一个胥吏即可胜任审核填写派发的责职。

    当然,它有许多弊病,现在没有照相技术,没有电脑联网。

    这个问题也不大,没照相技术,文字也可以描述,加冠后身高基本不会产生变化了,可能以后会胖会瘦。但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特殊的所在,如有的人圈腿,有的人左撇子,有的人痣生得怪异,这个不会因年龄改变而改变。

    后者甚至比相片更管用,相片还不是照样能ps。

    不能联网,可各州县会产生更详细的户籍备案。

    若非良民者,想获得籍贯证明,只有三条道路可走,一是伪冒。然而看籍贯的要么是邸店大伯。要么就是关卡兵士,天天看,会不会练就火眼金睛?敢不敢用假的籍贯证明。

    要么捡到的,但会不会与本人完全吻合?

    要么从他人处偷来的。但人家会不会重新登记弃失。而且可以用经济约束大家管好自己的身份证明。用律法严惩那些用他人籍贯证明的人。

    如果伪冒到官府都认不出来。如果用了福尔摩斯一般的手段,得到人家的籍贯证明,ok。那不管什么手段,照样畅通四方。对犯罪国家所能做的永远只是预防,而非能杜绝。

    特别是最后一个绿卡制。

    提高外国人来宋朝定居的门坎,就象前世,一个房子将普通百姓的积蓄掳得一干二净,然而那些官员与商人一起跑到美帝哪里做二等公民了,想一想会让人觉得气愤。实际不用气,谁叫人家美帝强大。

    可是抛却军事,单论制度的仁慈完善,经济、文化、科技、商业,这时宋朝在世界的地位应远胜于当时的美帝,君不见倭国女漂洋过海来干什么,借种!那些去倭国经商的商人几乎是当地的上帝。

    关健还得要自己强大,强大到让人望而生畏的地步,自然而然就不会发生那些事。

    宋朝有了绿卡制与高高在上的本钱。

    绿卡制执行后,会进一步抬高自己的地位,加强全国百姓的自豪感,以及落实籍贯制度,道理简单,这个籍贯证明价值几何,一千缗钱。然而本国百姓办理,一文不用出,为什么不办?

    而且价越高,反而感兴趣的人越多。

    这就象那些行首一样,为什么倒贴着让诗人给她们写词作诗,或者象当年自己写了一个苹儿,玉苹找上门,玉苹可是清倌人的,无非就是抬高自己的身份。

    那么一旦得到辽东,因为这个一千缗钱,就会有许多百姓自发地加入宋朝籍贯,加入前要宣誓效忠,加入后天天捧着这本宋朝籍贯,无形中就在对他们洗脑,你们是宋朝人,你们是宋朝人……

    再者,一旦有了籍贯,治理也变得容易。

    具体的道理宋九未做解释,只提醒了一句。

    在座的就没有一个是差的,个个脑袋瓜子都好使,自己若没有前世的知识,以及多年从政磨勘出来的经验,相信在场的人那一个都能让自己仙仙若死。

    “好主意啊。”

    张齐贤说道。

    宋九又说第三件事:“陛下,措施是措施,但不可以忽视德治,如果陛下身体允可的情况下,以臣之见,车驾继续向北。”

    这一条宋九没有强求,现在是最冷时刻,即便车驾慢,到了幽州,也不过是新年,即便到了辽国的东京,也不会超过正月。

    刘娥说了,宋九也清楚了,真相他不会说出口的,只说赵恒略略有恙,这就要看赵恒自己选择。

    “宋公,你说辽国会不会派兵援救?”

    现在都两更多时分了,前线消息一起禀报上来,大捷了,但还有近十万大军没有冲散,继续向北逃窜。

    不是辽军强悍,而是萧燕燕以死换来凝聚的士气。

    如果辽国来救,南北合击,保州防线那边兵力不多,那么就能将辽国皇帝救回去,虽然辽国实力大伤,但大致的元气保存下来,说不定还能反败为胜,宋朝得到燕云也未必可知了。所以李继勋当时下了那么多预防政策。

    宋九耻笑地说:“若是萧燕燕还活着,那就不大好说,萧太后一死,虽然李将军做了预防政策我也赞同,不过辽国想聚集兵马来救,臣以为不大可能,一是他们未必能聚集多少兵马,二是权利的本质……它是一剂毒药啊。”

    为什么说权利是毒药,特别是皇权。赵恒最清楚不过。

    ……

    萧挞凛好不容易甩开了宋朝的骑兵,然后在内黄县城南边一处坡地上找了一个地形险恶的所在,开始扎营休息。

    这是没办法的事。

    即便是骑兵,想逃回辽国,在宋军骚扰下,也得要好几天时间。如果不休息,最后累也累死了,就不要说战。

    然而此时很悲惨,萧燕燕撤退时,让兵士带了几天干粮。以及一些简易的辎重。驾到马上,然后逃吧。但在宋军攻击下,辎重也没了,干粮也丢也。

    萧挞凛只好让手下砍来干柴、茅草。以及一个小湖荡子的黄芦。垫在下面。盖在身上。甚至怕吸引宋军到此,都不敢生火。再将剩下的干粮找来,大家分食。

    吃好后。派出兵士轮流巡守。

    北风那个刮,真冷啊,好在北风那个刮,雪花儿没有那个飘。

    萧挞凛他们知道失败真相了,可兵士却想不通,来的时候信心满满,几乎想大声歌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但现在呢,只想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个个眼神里充满了绝望。

    但打到现在,逃到现在,全部倒下睡着了,只是冷得在枯草下面一个劲地发抖。但消息传到宋朝官员哪里,没有一个人慈怜,现在可怜,当初你们向平民百姓举起屠刀时,扒开那些女子衣服时,是什么心态?

    耶律隆绪与萧挞凛以及诸将在商议。

    依有的将领之意,让主力留下,一支精骑化装一下,保护耶律隆绪先行撤离宋朝。

    萧挞凛立即否决:“不妥,这里离我朝边境太远,风险性太大。不如到达边境时再议。”

    这也是一个道理,但萧挞凛心中想法却是这时皇帝不能逃,不是他想出卖皇帝,只要皇帝一逃,萧燕燕以死换来的士气马上消散,三军就覆没了。皇帝逃回去有何作用?

    到了边境处想办法将皇帝掩护回去,大军虽有损失,但会有部分马兵逃回辽国。不然很有可能辽国就会……灭国!

    “但是我需要一个懂军事的人留下来断后,是真正的断后,而非是象那个汉人。”

    那个汉人是指韩德让。

    他死了,萧燕燕死了,但败成这样,韩家是不想好过了。

    耶律隆绪点点头:“若此,不管是那一个将士,朕回去后必善待其家人。”

    萧观音奴说道:“让臣来办吧。”

    他是此次南下的第二号主将,兼先锋,祁州就是他攻下来的。

    并且又说道:“陛下,若是断后,臣将要于此建栅,弃马改守,否则兵力将远不足于对方,倾刻间就会灭亡。再者,军中乏食,想要掳掠汉人粮草,必耽搁时间,这几天我军还在险地里,因此将马宰杀,以作军粮,速速北归。”

    “陛下,事已至此,什么也不要说了。但陛下切记,经此一役,我朝远不如昔日,不过好在辽东渐渐安定,朝廷又得一粮仓。然而宋军大胜,势不可挡,因此陛下想方设法返回我国,一是将燕云还给中原,否则内忧外患之下,必被覆国。然后将兵力收缩,守在燕山之北,能保住我国就保住我国,保不住我国就想法保族。这样即便宋朝不答应,我国让到这份上,三军就会产生哀厉之气,有一战之力。即便宋朝强大如唐朝,我族也能保住。族在,就会重新崛起,否则就象以前那些部族,又消失在历史长河。那怕不惜向宋朝称臣……”

    有人激怒。

    耶律隆绪却再次点头,这才是良策。称臣又何妨,为何不能学句践!

    萧观音奴又担忧地说道:“臣依然十分担心,一忧如何回去,二忧各族乘机会挟攻我国,特别是西北乌古敌烈与北阻卜鞑靼。三忧……皇太弟。只有陛下平安回去,才能让我国渡过这次危机,不然危矣……”(未完待续。。)

第五百十五章 捉猫猫

    “禀将军,辽军就在北面十五里处野狐岭扎营。”

    “知道了,你下去吧。”

    “是。”

    李继隆也下令安营扎寨。不过他们比辽军舒服多了,有食物,有帐蓬,帐蓬里还生着炭火。

    “大帅,为何不继续追杀?”来自六谷部的大将武勃离疑问道。

    “勿用,敌人仍会做困兽之斗,又有居高临下之势,一旦强行追杀,势必激起他们反扑,能歼灭之,代价太大。反正是网中之鱼,何必急在一时。”李继隆道。

    原因可不止这个。

    已经大捷在望了,不用着急,而是用最小的代价取胜,否则高昂的抚恤金远胜过了赏赐,再者每死一个兵士,就意味着一家破裂。李继隆虽对政治不长,可简单的道理还是懂的,这一战打过了,赏赐,抚恤,以及重建,还不知得花多少钱呢。

    况且还要收复燕云,还要攻打北方……必须要保存实力。

    停一停,与步兵不脱节太远,保持整个集军团前进,那么手中可用的棋子会更多。特别是粮草,越往北去,辽国粮草会有危机,宋军大部人马也得需要大量粮草,因此行军速度也不能过快。

    拖下去对宋军有利,宋军睡在帐蓬里,盖着棉被,辽军睡在野外,盖着枯草,耗也将他们耗死了。

    辽军需要休息,宋军同样需要休息。

    还有……

    他将诸将召集:“杨延昭,秦翰。你们各率五千咸平军,绕道东侧,尽量离野狐岭远点,不惊动辽军,先行日夜驰奔高阳关,听候王显调命。”

    “喏。”

    两人下去点兵点将。

    “魏能,张凝,你们各率五千普通骑兵也速去高阳关候命。”

    “喏。”

    “若没有意外,辽军暂时会想以最快速度离开大名府,那么就会从大名府东面平原地区撤离。荆嗣。田敏。你们率五千背嵬军,马知节,你们率五千咸平军,先行赶到故城镇。然后立即休息。等到敌人到达时。你们提前伏击。再派斥候监视。若是敌人改道大名府西侧行军,你们也要立即赶到大名府,与我军配合。从侧翼发起进攻。”

    “喏。”

    “再派人通知大名府王相公,不如这样吧,孙全照,你立即去大名府,征调城中所有精锐兵士,配合荆将军田将军与马将军备战。”

    “喏。”

    “余部立即休息。”

    就在这时,宋九送来一封快信。

    李继隆打开一看,笑道:“妙计。”

    仅靠宋九,没有李继隆与曹玮临阵指挥,是休想完成这样的大捷。但靠李继隆与曹玮,没有宋九的支持,以及政治上的嗅觉,李曹二人想立此功,根本不可能。

    休息了一夜过后,几路兵马都在移动。

    辽军继续向东北逃窜。

    李继隆不慌不忙地下令拨军起营。

    后面步兵与粮草辎重兵也跟了上去。

    最后是赵恒带着大队兵马。

    宋九劝说赵恒前去北方,赵恒有些意同,不过有的大臣反对。宋九说了一句,自古以来,五镇山岳,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然唐朝衰落后,连燕云都成了胡人之所,连五岳的恒山也成了辽国范围,更不用说医巫闾山了。此次陛下北上,必拜祭医巫闾山,这才是中原一统,天下混一的象征。诸位,如此盛事,你们想阻挠陛下吗?”

    赵恒马上眼睛就绿了。

    宋九一下子点中了所有士大夫的命脉。

    张齐贤与寇准磨掌霍霍。

    至于其他大臣也好不到哪儿去。

    什么叫盛世王朝,天下不混一大统,最少以前中国的疆域一统吧,不然何叫盛世王朝。

    医巫闾山又叫闾山,就在营州的锦州地界。

    于是没有任何异议,御驾北征。

    什么拜祭五镇,宋九真不感兴趣,然而赵恒去了北方,会表示对北方的尊重,利于迅速融合这广大的区域。而且经一事长一智,人的思想会随着人生经历而产生改变的。经此,赵恒与大臣们思想就会变得开阔进取,不然北方还会失守。

    若失守了,用兵北方有何意义,不如留着辽国,牵制其他游牧民族,只经营燕云。

    再者棉花出现,能扩大宋军在北方的活动范围。

    而且物格学的发展,也给了宋九底气。如蒸汽机,开始用在大型农业灌溉上,初步出现在纺织上,甚至有人研究如何利用它挖矿,在大型矿坑里筑一条窄轨铁路,再用简易的蒸汽火车将矿石运出来。只要技术跟上了,这个成本不会太高,那么挖矿效率将会大幅度提高,甚至能将现在的矿产量提高两倍以上。

    若是有一天整个宋朝铁产量达到了十几万吨,可能钢铁时代就会渐渐到来了。

    这就是管理北方的底气。

    管理好了,天下安定,至少现在除了北方外,没那一个国家会对宋朝产生危害,相信即便是赵佶那样的人物,以如今宋朝的制度,都不会出现从内部亡国的可能。

    管理不好,北方就会头痛,那怕得到了燕云。

    并且海外也给了宋九底气。

    迁移到海外的移民仍不多,不过十万户,主要是福建路的百姓,哪里山多地少,五代时战乱少导致人口还比较多,再加上哪里百姓信仰佛教,导致寺观占田比较高,进一步造成耕地紧张。从现在起,就出现许多人家养不起更多的孩子,子女出生后活活溺死的情况。

    因此随着海外那几个岛屿慢慢殖民成功,有许多百姓将全家迁移到哪里。

    而且宋九一直将那些岛屿画在宋朝版图上。这对爱好虚名的士大夫来说,也十分喜欢。甚至派驻少量官吏,征收部分税务,比较少,一年只有几万缗收益,但虱子虽小,也是肉啊。况且随着百姓增加,开拓的面积增加,税务比例也在慢慢增加,加上有许多权贵的利益。因此对之诸士大夫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反正是在海外。能捞一个是一个。再说海外的发展,收益不是在外海,而是在市舶司,以及带动的种种隐形税收。

    于是这些年。海外移民达到了近十万户。有的百姓甚至远到大洋洲东部海岸线。将当地的土著人驱逐出去,开始畜牧业。羊皮有收益,皮革有收益。肉类腌制后同样有收益。以及香料、珊瑚、玳瑁、玉石,甚至许多无人居住的肥沃地区,陆续发现的金矿与各种大型矿坑,加上低税,这些都是暴利般的收获,因此出海淘金的百姓渐渐增加,尽管中国的乡土观念很重。为了生活,只好离开家园了。

    宋九都不指望未来宋朝疆域会将南海诸岛与大洋洲囊括进去,甚至真发展到那一天,必然会分裂成若干汉人新国家,然而在这几百年内,将会解决人口密度所产生的种种问题。

    基本上他青年的梦想在渐渐实现中。

    那么几百年后,一个暂新的中土王朝将屹立在世界之巅。

    ……

    这是未来,眼下还必须得将这支辽军吃掉,皇帝捉住。

    新的战斗开始。

    如李继隆所料,为了抢速度,辽军果然从大名府东边故城镇道北逃。

    荆嗣杀出来了,田敏杀出来了。

    五千背嵬军虽不多,然而他们让人寒冷的重型装备就象一辆坦克一样,在近十万辽军中如若无人之境。辽军且战且逃。马知节又带着五千咸平军在四面游曳,死死地将辽军拖在这里。

    随后李继隆带着主力骑兵杀上。

    应当来说,因为李继隆分了兵,此时兵力不比辽军多上多少。然而天知道他们后面庞大的步兵兵团什么时间跟上,这才是大名府地界,离主战场并不远。

    而且此时辽军被萧燕燕好不容易激起来的士气也渐渐低落下去了。

    萧观音奴勇敢,留下狙击,可别忘记了这里是平原区。第二天得到情报,李继隆大笑一声,下令绕道而行,只让田绍斌带着一千骑兵绕到野狐岭北面,将他们这支辽军看住,随后追向旧城镇。就在这时交战的时候,宋军大部步兵也到了野狐岭,田绍斌派人喊话,投降不杀。萧观音奴还想负隅顽抗,随着火炮轰史记,萧观音奴立即被他手下抓起来砍了头,向宋军献降了。

    萧观音奴忠心耿耿,可这些人有多少人想做替死鬼。

    况且看着一拨又一拨宋朝大部队到达,再加上那种犀利的杀人武器,辽兵个个胆寒,又有什么勇气继续作战?特别这是一支各族联军性质的队伍。

    李继隆带着大部骑兵杀入战场。

    王钦若与孙全照又带着大名府军队赶到。

    辽军马上就节节不支。

    眼看溃败开始,萧挞凛立即下令:“向北方撤。”

    再次逃窜。

    日暮时分,逃到馆陶西界时,辽军已不足七万骑了。余下的人不是被宋军杀死,而多是杀散了。

    李继隆继续率领军队尾随在后面,离他们二十几里地所在扎营。

    然后继续下令:“孙全照,你带一万骑兵去临诗拦截,若是敌人不从东线逃跑,那么再赶向贝州,若敌人还不从东线逃路,向冀州行军,然后听候调令。”

    “喏。”

    “曹将军,依宋公之建议,再麻烦你一件事,军中为防万一,备了冰鞋,你去后方,将会溜冰的兵士集合,借助诸河道冰封之即,带着数万兵卒滑向高阳关,否则王相公那边兵力还有些不足,再将前经详细战况告诉王相公,协助他指挥调动布置。这里还有一道陛下的密诏,若是王相公怯战,或者指挥不当,君可以取而代之。”

    “喏。”

    “李继宣,刘用,你们带五千骑兵速去巨鹿,若敌人不从东线逃跑,必从巨鹿经过。那时大约是傍晚时分,我会派轻骑追上,你们再从巨鹿杀出,将敌人拖住,拖到我军大部骑兵上来为止。”

    “喏。”

    李继隆将诸将士轮换着用,以保存体力,然后与辽军捉猫猫。

    但还有,第二天萧挞凛仓皇失措地拨营前进,虽然兵马越来越少了,可离北线也越来越近。

    李重诲带着一部轻骑赶了过来,在辽军前面喊话:“告知贵国皇帝,贵国太后已经入敛,陛下下诏,准备运到贵国隆重安葬。请贵国皇帝速速投降,陛下将拜辽国王开府仪同三司同平章事,世代荫补,永享实封一万户。”

    破了宋朝所有官制的底限,拜王加一品官,另外还可以世代荫补这个王爵与万户收益。

    不过萧挞凛站在高岗上问了一句:“你这个降将,我问你,后周柴荣何在?南唐李煜何在?北汉刘继元何在?蜀国孟昶何在?南汉刘鋹何在?吴赵钱淑何在?”

    这些人当年宋朝说得也很好,可大多数死得不明不白了,也未见什么世代恩荫。

    李重诲叹息道:“既然这样,我只好再传达一下陛下的另一份诏书,前面诸位辽军听好了,谁能捉住辽国皇帝者,赏钱十万缗,随时捉到随时封赏(咱不象你们太后下诏什么十万两黄金,不玩虚的),即拜一等国公,三公,若是杀死了辽国皇帝,赏钱一文。”(未完待续。。)

第五百十六章 持中与未来

    “陛下,辽国兵力最巅峰时不是现在,而是在陛下两次北伐之时。表面上看两次北伐是指挥失误,实际不然,它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辽景宗一朝时辽国用兵很少,只有小规模的战争,既磨练了兵士,将士也得到很好的休息。但我朝刚刚用兵江南,再度用兵河东。若是当时先帝听从臣之进劝,休息几年再战,也许就会是另一个结局。因此两次北伐因士兵久战厌战而失利。”

    “但是辽国那边同样如此,辽国在好战的萧燕燕带领下,与我朝多次交战,同时又征高丽,女真、鞑靼与乌古敌烈,士兵也渐渐厌战了,这才是深层原因,然后加上李继隆的指挥能力,故两次击败辽国第一名将耶律休哥。从岐沟关之战中,辽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虽然瀛州一战与望都一战,他们算是小捷,可那不是代表着两国将士真正的实力,完全是傅潜、周莹懦弱导致的结果。”

    宋九说道。

    不仅如此,就是史上宋朝那么大危机,澶渊之战中还略占上风,因此杨六郎与寇准等人要求决一死战。不过那时候形势似乎更危险,王超死死地将十几万河北军队聚集在遥远的定州,闭门不出。西北又有一个强敌。

    这才导致赵恒不得不城下议盟。

    实际那时将曹玮或者李继隆调到定州担任主将,恐怕形势又是另一个方向。

    但真相是,辽军虽南下攻破了数个城池,真正交战时。却是从前线一直到澶州城下,屡屡失利。

    随后辽国又被李元昊打得狼狈鼠窜。

    然而这个道理。居然没有人察觉。

    因为城下结盟,宋人耻辱。只好遮掩,夸大了辽国的战斗力。假话说了一百遍后,就成了真话。

    明明被西夏得打差一点全军覆没,而西夏与宋朝交战,互有胜负,但宋军就渐渐害怕辽军了。甚至一直到宋徽宗时,因为这种心理,再加上耶律大石的指挥能力,两败童贯。

    甚至苏东坡等人的记载中。辽使来京城,纵横直撞,在御街上如若无人之地,但没有一个人敢反击,反而躲在一旁憟憟发抖,士大夫们面如土色。

    甚至后人忽视宋朝的数次大捷,满城大捷,雁门大捷,土蹬寨大捷。唐河大捷,徐河大捷,子汊河大捷,雄州大捷。莫州大捷,威虏军大捷……

    甚至导致许多士大夫们根本不想战争,害怕战争。

    宋九继续说道:“因此不用害怕战争。然而战争连连,必伤害百姓。伤害国家财政,也使士兵厌战。然而承平久了。又会产生很多弊病。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安史之乱前后的唐朝关洛百姓。唐明皇初期战争也不少,但府兵制败败了,于是设节度使,用边军用胡兵。当时唐朝兵制主要分为三块,一是河北安禄山手下的军队,二是青海西域的军队,三是关中的御林军。”

    “御林军久不战,开始堕落乏战,因此平南诏时导致惨败。那支御林军成了花架子,已不可用了。加上唐明皇不理朝政,安禄山这才大胆起兵谋反。唐明皇虽将哥舒翰与高仙芝、封常清调了回来,却因为时间紧急或者因为忌讳等原因,没有调回多少青海西域军队。三员虎将不得不用关中的御林军,或者从洛阳征百姓为兵。怎能不败。后来整个北方烽烟四起,百姓不再害怕战争了,于是郭子仪渐渐打败叛军。若是将三将与郭子仪来一个互换,郭子仪在洛阳与潼关未必能胜利,三将在乱后未必会惨败。正是一个久不习战畏惧战争,与适应战争的区别。”

    这种说法未必让大家信服,但也不能说它一点道理都没有。

    “还有一个特例,如唐初,唐初将士战火不休,然为何无厌战情绪,因为隋唐替更,全国大乱,山河破碎,家园焚毁,人心乱极思安,为了重建家园,战争也得到将士与百姓支持,由是百战而不厌战。不过国家承平久了,性质又不同了,比如唐太宗征高丽。辽国也是如此,他们立国时间更长,百姓承平,甚至也不渴望打草谷带来的一点财富,因此战久便会厌战。”

    “所以老子说盛极而衰,衰极复盛,孙子说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必须要休息千日才能一战,但休息千日正是为战而休息的,故夫子又说中庸,不是教导大家不要去学木秀于林而风必催之,而是学会有智慧有德化地去持中之道,若是大家一起装平庸,不敢担当,不敢出人头地,陛下还有人才可用么?国家那还了得?最少陛下没有言臣了。”

    “因此不必为不战而不战,将士缺少实战磨练,一旦到了大战来临之时,即便国家养了百万禁兵,与征来的百姓役兵又有何区别?那国家花那么钱帛养那么多将士又何必?不如不养,施惠于民。相信国家取消了豢养禁兵的费用,马上就可以取消所有两税了。但不能为战而战,那么会增加百姓负担,将士也会厌战。”

    “燕云能收回来了,说不定马上可以收复辽东,让大漠各部诚服羁縻之。但未来还会发生战事。先帝曾有一个梦想,光复汉唐盛威。那么最少玉门关以东要收回来,包括肃甘凉兰河西走廊四州,以及青海河湟地区,以及南方交趾、大理。说不定北方会陆续出现叛乱。因此不会缺少战事。然而陛下需有持中之道,在朝延财政准许之下,在百姓没有太多负担之下,先用良将,适度地发起一些战事,对国家有益而无害也。”

    “但是南方一定要注意,南方天气湿热,北方军旅多不适应。因此以臣之见,未来若是陛下有意南方,多用川兵与广兵。以及川马,然后再选拨对南方熟悉的将领。如马知节领军,那么就不会因不适应地形而导致大军会得疟疾的现象。也不会因不熟悉而导致指挥失误三军溃败的可能。”

    “军事如此,政治用人也是如此,就象太极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国家非是没有人才,而是没有用好人才,如寇准敢于担当,大事可以决问寇准也。不过寇准心高气傲,不能容人。任人唯亲,又是其所短。故此陛下用寇准可以问其国家大的政务,但不可以听从寇准之用人。”

    “张齐贤为人疏阔马虎,赫然有魏晋风范,但不拘于小节,因此一个寡妇门而让天下人耻笑。然而张齐贤处政多年,素有经验,特别在军事上颇有见地,又是其所长也。陛下可以问张齐贤军旅事务。但不可以指望张齐贤细致的规划。”

    “王钦若有理财之能,可为人性子偏弱,心胸又短,因此陛下用王钦若可以用其理财之能。但不可以听王钦若进言,否则可能会有谄媚谗言困惑陛下之耳,而中伤朝中大臣。”

    “朝中还有一人。东京留守王旦,此人与李沆、臣以及毕士安一样。喜于行而少于言,若是用此人为首相。朝堂必减少不必要的争执而导致矛盾激化,戾气冲天,阻侥国家发展。然而此人疏于言,若是陛下出现严重失误时,他就不能及时拨乱反正。”

    “……”

    宋九一口气点评了十几名重臣的长处与短处。

    当着大家面点的。

    于是所有人都在苦笑,包括寇准,包括赶来迎驾的王钦若。

    但这时候大家都不气愤,这是宋九为下去交待以后国家注意事项的。若是因为说了自己缺点而动怒,在这时候与宋九冲撞,那纯粹不亚于去送死的。

    “再说夫子最重视的东西,礼仪。实际礼仪就是秩序,国家有了秩序,有了规范,各安其职,国家就会安定,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才是礼仪的根本。不能为了礼仪而去礼仪,那是舍其本求其末了。特别是敬鬼神,夫子之道,敬鬼神而远之。相信此次安定后,肯定又有大臣献媚,要求陛下前去封禅了。”

    “嗯,我们来看封禅泰山国家的下场,秦始皇封禅泰山,结果不久秦朝灭亡。汉武帝封禅泰山,太子冤杀,国家穷弊。唐高宗封禅泰山,武则天篡国,李氏差一点尽屠。唐玄宗封禅泰山,结果安史之乱,唐朝衰败。就是汉光武封禅泰山稍好一点,然而东汉一代不如一代,更无中兴之君。为何?”

    “佛教感化世人,本是好的宗教,又为何周世宗灭佛,为何王禹偁排佛?无他,没有多少真正的大和尚。八成和尚出家不是为了信佛,而是因为好吃懒做才出家的,因此许多和尚视钱如蜜。然后借助佛的名义,蛊惑人心,骗取百姓财富,甚至为非作歹,兼并土地,私放高利贷剥削百姓。而且广建寺观,大修铜佛像,必伤国家财政,诸多人出家,导致田地无人耕种而荒芜,百姓将财产田地寄于佛的名义下,国家税务无法收征。这些人名为出家,实际已不是佛的子弟。”

    “若是听他们蛊惑,即便死后,佛祖也不会将此人带入天堂。最有名的便是梁武帝,因为信的是伪佛,马上就遭到了现世报。那么佛要我们什么,积善行德,这不是给佛敬多少香火,而是行善事于世人。如陛下做一个明君,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强大,佛就会喜欢。如果不顾百姓死活,用百姓血汗的税钱而去封禅,而去大修寺观,佛会不会喜欢,会不会给这个国家带来好运?”

    “说得好啊。”寇准道。

    宋九就没有再说了。

    可能以后还会说,但想到了才说。

    在位一天,尽职一天吧。

    然后他看着北方,主要还是北方。

    不过有两个良好的基础他未说出来,第一个就是辽国掳走了许多汉人,甚至将他们送给了鞑靼,宋九不打算学习唐太宗,将汉人一起带回来,有他们在各个北方部族里,利于加速民族融合。

    第二个就是多年的洗脑与宣传。

    宋朝还有许多不好的地方,如一些贫困山区,特别是夔峡哪里,让宋九认为是自己执政数年最大的污点。但总的来说,宋朝百姓生活条件好得多。

    而且会越来越好。

    棉花,灌溉“机械化”,未来可能越来越低的税务,发达的商业,一些齐人政策,而且书院那边发明了电与电池,只是不能运用,海外开垦对人口压力的疏散……

    况且也掳来许多百姓,他们生活应当还不错,只要调一批原来的辽国百姓回去宣传,与以前的种种宣传政策结合起来,会更加迅速地安定与融合。

    但随后宋九又提议赵恒下了三道诏书。

    第一道诏书是下给河东军与西北军的,可以酌情决定是否立即收回山后,但除反抗者外,一律不得格杀,更不得扰民,不得奸掠,不得烧杀。

    第二道诏书是下达给北方所有乡兵,以及参加捕拿辽军逃兵的百姓,若击杀了逃兵,必须携带相关的盔甲武器与军牌做证明,不能仅用人头就前来领赏。更不准杀害平民百姓冒功,犯者必斩。

    第三道诏书是下给曹玮、王德用与李继隆,对于那支大股辽军,能降则降,不能降才歼灭之。降者甄别处理,未杀害百姓者,务必妥善安置,赏钱等同击杀。

    三道诏书下后,大队人马滚滚北上,每走一步,离幽州,离医巫闾山就近了一步……(未完待续。。)

第五百十七章 养猪

    第四天傍晚,辽军才到达巨鹿南郊。

    行军速度不是不快,萧挞凛这厮大约看到三军后勤不足,粮草不足,正好沿途有一个规模不小的寨子,下令攻打,准备洗掠这个寨子。幸好此时河北官员命令已经下到各个村寨,附近几个小村寨百姓数量少,又没有建设寨墙,于是一起带着粮草与牲畜以及财富,在各个耆户长与乡兵带领下,进入此寨。

    寨子里有三百多户百姓,还有近百名乡兵,即便普通丁壮手中也有一些粗糙的弓箭。

    在乡兵带领下,几百户百姓展开了英勇的反抗。

    这才为李继隆赢来时间,派了杨琼田敏率领着咸平军赶到。

    萧挞凛且战且逃,否则他临死了,还要祸害一千多名宋朝百姓。

    耽搁了一下,拖到傍晚时分,才到了新的战场。

    杨田二人一直缠在辽军身后,马知节与石保吉等级人再次率兵追上。萧挞凛准备下令再撤,李继宣与刘用在巨鹿县城休息了一天,又拦头杀了过来。

    其实宋朝兵还那么个兵,甚至又分兵高阳关,许多兵步又丢在后面,而且宋军虽然大捷,损失也不小,若非辽军被宋军死死缠着,速度快不起来,恐怕背嵬军也丢在后面了。

    然而李继隆不停地让骑兵轮流连夜行军,然后拦在前方出击,于是便让辽军产生一个错觉,不知道宋朝倒底有多少骑兵。

    一旦产生了这个心思,还有何士气。

    一直混战到二更时分,萧挞凛才带着辽军逃到巨鹿县东则经城镇。中午连一个小寨子都没有攻下来,就不要说这个镇了。未进镇。而是在镇西侧一个逃空的村庄扎营休息。

    这也是他必然的选择,在巨鹿县西侧有一个大湖泊。大陆泽,足足有后世半个太湖大小,如今冰封,但那样的大湖,万一没有封实,几万骑兵从上面逃跑,那会很危险的。

    到这时候三军疲惫不堪,而且很惨,连耶律隆绪的龙驾也不要了。为了逃命啊。

    辽国皇帝与一些重要人物,搬到房屋里,甚至还找到几十床棉被,先让皇上暖和一下吧。至于普通兵士,继续盖草被子。

    然而几个重将坐在屋中发呆。

    他们想不明白,宋朝那来那么多的骑兵?为什么逃跑如此困难?

    为什么敢深入,正是宋朝的骑兵少,也知道现在不少了,可相比于辽军来说。还是很少。再加上辽军兵力多,又是在平原作战,即便不利,可以利用速度的优势撤退。

    这才是辽军敢深入的底气所在。

    大半天后。萧挞凛看着萧孝友道:“你带着一拨人马,换下盔甲,装成平民模样。先行潜回我国,去请求皇太弟立发援兵。”

    “恐怕来不及啊。”

    这一来一去得多长时间了?而且辽国几乎将所有军队都带了出来。能征召到临时的军队,甚至时间充足。还能召到十万以上的军队。不过那得多长时间?

    “以防万一,从这里到冀州、深州、祁州宋朝兵力都不多。”

    “宋朝前线现在剩下的兵力同样不多。”

    “是不多,可我们没办法将身后这数万宋骑甩开,甩不开,前面宋军出动,我们兵马越来越少了,会立即陷入包围圈。”

    萧孝友不作声了。

    实际不怕远,若是没有其他因素掣肘,让辽军甩开膀子逃,三天就能从澶州逃到易水河北,这还是带着大部队,否则还能更快,两天就能跑完这段苦逼的路。

    也不怕沿途各个村寨城池关卡,这里多是平原地带,那怕多绕几十里路,对于骑兵来说,也不过大问题。

    怕的就是缠上来,当年曹彬被耶律休哥缠上,一百来里路整整走了近二十天。宋九被辽军缠上,不足百里之路,浴血奋战了七八天,才逃出生天。

    逃亡之路完成了一半,然而那一半得要多少天走完?

    萧孝友沉默好一会儿说道:“我同意了。”

    此人也是一个人才,不过这一战,辽军不知道死了多少人才。

    他开始便装带着十几名兵士连夜向北潜逃。

    不过他这一路同样苦逼,战国时匈奴人曾生活在契丹族所在地,匈奴灭亡后鲜卑崛起,三国时有宇文部活动在西辽河与老哈河一带,东到濡源(滦河上游),西到柳城(朝阳西侧),前燕慕容皩歼灭宇文部,随后逃散的宇文部牧民又与其他部族结成一个新的联盟,库莫奚。契丹便是从库莫奚脱离出来的一个种族。

    因此宋人时常称契丹为匈奴人。

    这说法也有些儿不对,只能说他们血脉以匈奴血脉为主,不过融了鲜卑,各种奚人,以及其他胡人的血脉,因此相貌有着显著的东胡人相貌,深目,多胡,高鼻……

    萧孝友才开始还平安地潜逃着。

    确实北方现在宋朝兵力不多了,不能到处驻兵,那样反不起效果,因此只能两头紧,一南一北。中间是空的,辽军大股部队来了,全部躲到建有高大寨墙的村寨,或者城镇中,辽军主力走了,全部出动,搜捕败散的辽军逃兵,一是仇恨,河北百姓与辽人可以说是个个仇深似海,二是厚厚的赏钱。

    现在辽军就在附近,没有乡兵与百姓敢出来搜逃兵,因此才开始走得很平安,然而刚接近高阳关境内,就被宋军斥候发现了,还好他轻装前进,人又少,本人又聪明勇敢,一路厮杀,好不容易逃过了易水。那时他身边只有两个兵士了。

    萧孝权不顾身上受了多少伤,继续一路狂奔,逃到辽国中京。将消息禀报,然后放声痛哭。可不久他就呆住了……权利也是毒药啊!

    萧孝友一路狂奔,然而他走了没有多久。辽**中就发生了大事。

    萧挞凛前面刚睡着,后面便被一阵喊杀声惊醒。

    难道是宋军夜袭了,他一骨碌爬起来。

    与宋军一点关系也没有。

    这样一路行军一路作战,宋军士气也会疲劳的。李继隆才没必要做那傻事呢。

    然而辽军开始哗变了。

    李继隆收到宋九的信,其中有一系列安排与建议。

    明面上是建议,因为李继隆如今是三军第一主帅,在澶州城,赵恒赐天子剑,赐自对宋九起以下者全有调动之权。甚至军法处执,这个权利一直到赵恒收回来之前,李继隆明面上都握有一人之下,亿人之上的生死大权。

    但李继隆也不是傻子,能当真吗?

    只能说这个临时授到的权利,给了他指挥带来极大的方便。

    宋九说是建议,实际得要将它当做命令。

    于是李继隆执行,派李重诲前去喊话。

    为什么派李重诲去,因为李重诲原是辽国重将。被杨业捉了过来才投降宋朝的,如今在宋军中得到重用,成为此次大会战六十几员重将之一。

    若真排,他只在李继宣、杨延昭、田敏、荆嗣、魏能、孙全照、张凝、马知节、杨琼等十几员大将之下。当然,这十几员虎将无一不是赫赫有名的悍将,朝廷为了将来着重培养。也合乎情理。

    但又在刘用、李琪等二十几员大将之上。位置大约在十**位开始到三十五位之间,几乎与李重贵、李德钧相当。并且就在他前面还有数人。如石保吉、何承矩、高琼等少数人,要么沾了老子的光。要么沾了成名时久,不然他的名将还会更高。虽朝廷未说出来,不过大家心中都有数罢了。

    余下的还有,如太原的石普,前线的高继勋,王汉忠,西北的裴济,河北的杨嗣,紫荆关的呼延赞,王显不能算,他老了,来救急的,这些人数量在李重诲之上的也不过十几人。

    但就在这可怜的三十余将当中,包括王汉忠等人同样也老了,这次战后会陆续退下。

    这样比较,可想李重诲如今的地位。

    可他在辽国应当不能算是最强的将领。

    此人出现,尽管萧挞凛骂他是降贼,辽国的屈辱,实际上会给许多辽将带来困惑。

    至于那个悬赏令,活着的耶律隆绪肯定比死了的价值高,但不能说死了的耶律隆绪只值一文钱,这分明就是恶心人嘛。

    有的眼光短,长松一口气。

    若是宋军围攻上来,自家人乘乱将耶律隆绪杀死,可能性极大,但想活捉走,却是十分困难。

    但有人却更加担心。

    担心的事发生了。

    一是似乎没有尽头的逃亡之路,饥寒交迫,每天都有大批战友倒在血泊中。一边却是高价的悬赏,以及一等国公的官爵。如何选择?

    那是十万缗钱,如今财富达到这个数量的宋朝富人,最少能有四五千户人家,然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十万缗钱,特别是辽国那些苦哈哈的大兵,那是什么样的概念?

    正在萧挞凛熬着带血丝双眼议事时,一群兵士却在密谋着劫持耶律隆绪。

    没有成功,在萧挞凛指挥下,叛变迅速镇压下去。

    然而为什么这支辽军在宋朝如此追杀下,还没有崩散,正是耶律隆绪呆在军中产生的凝聚力,如今自己手下兵士都敢劫持皇上了,那还有什么不敢做的,一时间士气变得更加低迷,并且军中充满了猜疑。

    这一折腾,第二天很晚才起军,一路马不停蹄,迅速赶到胡芦河,再次遭到宋军的狙击,要命的是孙全照又带着骑兵从贝州赶上,从侧翼发起了强力的进攻。

    杀到日暮时分,辽军才冲过胡芦河,在胡芦河北面找了几个联在一起的村庄,草草构建了一道防线。

    这时,辽军已不足四万人了。

    不过好消息就是终于将讨厌的那种重装骑军给丢了下去。而且宋朝骑兵也被丢下很多了。

    非是轻骑丢下去很多,而是宋军此时也缺少粮草了,不得不将一部骑兵返回就食。而且就是减少了。以这部兵力足以将他们缠住。

    第六天再次起程,杀向束鹿。

    这是无奈之举。一是略略向西,从祁州杀向保州。那边路程差不多,可有许多讨厌的丘陵地带,但在北方还有不少宋军,他们多是步兵,后面宋骑死死咬住,他们想潜行根本不可能。至于那些逃散的兵士,天知道他们逃到哪儿了,或者有没有被宋朝河百姓用锄头给活活打死了。

    而走山路意味着正好迎合了宋朝步兵所长。

    这条路不足取。

    还有从东边走,那条路不要说更远。那些个瀛州官兵让人更头痛。

    所以继续走中道,自冀州跨过滹沱河,再冲向博野,然后或者自保州冲向长城口,或者自高阳关冲向黑芦堤,无论那一道防线成功冲破,就杀回辽国了。

    第七天,大北继续北逃。然而变数出现,本来按照李继隆的想法。今天是打算让他们渡过滹沱河的,不过大家都忽视了冀州知州王屿。

    萧燕燕入侵前,宋九做了许多布置,包括训练乡兵。拨出大笔钱帛让河北官员广建砦堡,以防辽军南下给百姓带来更大的创伤。王屿是一个有大志的人,再加上朝廷财力支持。主动训练乡兵,修城防。辽军南下。一边派出兵士支援瀛州,一边将百姓召入城中。甚至还继续大开城门,放百姓出去采柴御寒做饭。

    萧燕燕看到冀州兵力空虚,便派一部来侵犯,结果被王屿从容击败。萧燕燕从瀛州撤军时,看到冀州似乎也不大好啃,便放过了冀州城。

    现在支援瀛州的兵力也返回来了,听闻宋军在追杀辽国败军,王屿主动带领着数千禁乡兵杀到。这一战又打到日暮时分,逼得辽军到夜色降临,才仓皇地渡过滹沱河,草草扎营休息。

    恶梦仍没有结束,第八天,辽军刚刚渡过唐河,宋军又杀了过来,要命的秦翰也带着诸将与许多轻骑,从前方堵杀过来。两军汇合,辽军大败。

    这次不分昼夜了,且战且逃,到了第九天傍晚时分,才逃到了濡河。现在河北河流真的很多,从拒马河开始,能载入史册的河流就有拒马河,易水,鲍河,曹河,徐河,沈水,再到眼前这条濡水。

    不过到了濡水,这里离边境真的不远了。

    近三万辽军疯狂地扑向濡水。

    忽视喀嚓喀嚓地响。

    然而河中的冰块纷纷裂开,就象张开一张张凶恶的大嘴巴,一个个辽军迅速掉入冰窟窿里面。

    “退,退。”耶律隆绪不由大叫道。

    原因很简单,到了辽军快接近濡水时,宋军已经能大约判断出他们的逃亡方向,然后用火药炸,用火油烤,用斧头锤子凿,将周边二十多里的濡河冰块全部凿穿。

    此时北方仍很冷,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北方河流冬天能在上面跑马,能溜冰,那不是一天冻出来的厚冰。可毕竟离新年不到十天了,最冷的冬天已经过去。

    虽然前面河流再次冰封,然而冰冻得并不厚。

    实际随着汴水漕运繁忙,百姓也自发地运用到这个原理,用粗糙的破冰船将冰每天都破上一遍,让冰始终冻不厚,用此延长航运时间,甚至在暖冬里,几乎漕运没有中断过,尽管那是商业性运输,与官府无关。

    冰块凿开,再次冰冻,又是到了傍晚,根本无法辨认,于是辽军匆匆冲上去。一匹马加上一个人,那会有多重,况且又落在四个马蹄子上,压强会达到什么地步?再者,那么多骑兵冲上去,河里的薄冰如何吃得消。

    眨眼之间,就吞噬了两千多辽兵,幸好耶律隆绪行动有些慢,不然连他也差点踏到河冰上,掉到河中。

    这时曹玮带着定州兵马从西面包抄过来,杨延昭带着保州兵马从北面包抄过来,石普带着兵马从高阳关包抄过来。再加上后面的李继隆军队。

    两万余辽军被重重围在边昊泊西面十几里处那个狭小的地域。

    李继隆派兵士开始撒石灰。

    在包围圈用石灰撒了一个圈子,外面还用石灰不停地写出一行大字:出此圈者必杀!

    然后派人喊话:“不出此圈,每天宋军还停供少量粮食。出此圈,必杀,你们自己儿选择。”

    说完了,还真扔了一些粮食,扔到圈子里。

    辽军面面相觑,不过宋军前面一走,后面就被辽兵哄抢了。萧挞凛与耶律隆绪都感到苦逼了,这是干嘛,将两万多辽军当成猪养啊。

    因此休息了三四个时辰后,到了四更时分,忽然集合大军向西突围。西路是“毛头小子”曹玮。而且只要冲破白城方向,那么接近北平寨下面的濡水也不深了,即便宋军将河冰凿穿,也能趟河冲过去。杀过去了,就是辽境了!

    然而……

    然而他们刚冲过圈子不远,曹玮便带着兵马从容应战,并且这时因为辽军被宋军拖得速度快不起来,有部分火炮用马匹拖到前线来。

    近百门火炮齐射。

    对陌生的东西大家都很畏惧的,结果无论萧挞凛如何下令,所有辽兵匆匆逃回圈子,甘心被宋朝当猪养。

    辽国诸将仍不甘心,聚集起来商议。

    然后辽军就没有动静了。好在宋朝也做得莫明其妙,每天继续往圈子里扔干粮,甚至突然发起仁慈心,又放里扔了一些棉被,石炭。

    想保暖那是不可能了,但不会冻死人,想吃饱吃好那也不可能了,但也不会饿死人。

    辽军想不明白,那就继续做一头半死不活的猪吧。(未完待续。。)

第五百十八章 皇对皇

    到了第十二天。

    还有五天便是除夕夜。

    忽然宋军又运来大量猛火油,浇在濡水上,然后点燃。

    萧挞凛忽然放声痛哭。

    他不会被当猪养,故作当猪养……这是为了拖延时间,等候濡水冰再结厚一点,然后兵士下马,拉马挺进濡水,拼命冲过濡水。

    然而这把火将他所有希望都烧了。

    其实这一战成也是辽国皇帝耶律隆绪,败也是耶律隆绪,自在澶州会战后,士气最旺盛时乃是萧燕燕自杀之时,可惜被李继隆曹玮敏锐察觉,果断放开通道,让了过去。

    那时若是在边境开战,那怕宋军派出一百万大军过来合围,也逃走了。可是离边境太远,然而因为耶律隆绪的凝聚力,无论李继隆在后面怎么杀,辽军主力部队一直没有溃散,但败也就败在于此,若是辽军真四面八方逃散了,他们那时兵马还有不少的,宋军也就无法聚歼了,会让许多辽军成功逃回去。

    然而主力一直围在耶律隆绪身边,李继隆只要咬住这支军队不放,余下的逃兵交给各州县的驻兵以及乡兵就可以了。

    可是宋军也有了动静。

    李继隆让兵士押着数千名契丹战俘来到前面,对辽军喊道:“我乃大宋河北河东陕西三路安抚招讨使兼三路兵马总部署。”

    没办法,宋朝官职就象王妈妈的裹脚布,又长又臭,若是李继隆将他的所有官职说全了。还要说六七个官名。实际就是宋朝总攻大元帅吧。

    他也不怕辽军放箭,原因同样简单。若是辽军这么做,他们就要考虑好全军覆没后。耶律隆绪以及萧挞等人的下场。

    “请你们听好了,若是你们没有屠杀我朝百姓者,请快速投奔过来,我们会无条件将你们送回去,回家,就象他们一样。”

    李继隆手一指身后的数千辽军降俘。

    现在辽国三十万大军打着五十万军大军南下的旗号,然而究竟多少人,有多少辽兵逃回去,还没有弄清楚。实际若是将这路辽军歼灭。数量会进一步放大,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一部分州县被攻破后,宋军投降了,对投降与懦战,宋九是最恨的,因此这些人休想有好下场了,多被击杀。还有一部分那就是河东的战绩,这些辽军并不计入三十万辽军当中的。而且河东河西两路军队也打响了总攻山后的战斗。而能逃回辽军的兵士会很少很少。所以最后数字肯定不止三十万之数。

    不过大约数字出来了。河东那边不管,仅是河北就击杀了十六万多辽军,其中各州县驻兵、衙役与乡兵、厢兵就斩杀了近四万辽军。

    还有六万多降俘。

    这个数字还要放大,毕竟大搜捕才刚刚开始。

    老百姓可不管的。捉住了就用棍棒活活打死了,然而官兵不能那么做。

    因此做了进一步甄别,有的屠杀了百姓。有的没有屠杀百姓,或者有的屠杀了百姓。然而没有问出来。问出来的,送到矿坑里进行劳动改造了。实际在路上宋九就提出一个建议。

    宋朝矿业在扩大了,除了少数多外国掳来的奴隶外,多是真正的百姓在从事这一危险职业。对于罪犯,还是以前的宋律,一是笞杖,二是流配,三就是死刑。

    正是因为这种制度,有的人死不足惜,流配又嫌太轻了,说不定一个大赦下来,又放出来害人,因此也被判成死刑。或者大多数因为赵恒量刑宽松化,仅是流配,这种制度依然不完善。因此宋朝建议,对一些屡教不改的惯犯,以及一些情形恶劣又不足判处死刑的罪犯实行三到十年劳动改造制度,送去官办矿坊挖矿改造,不得大赦,但若是表现好,可以减刑。并且改造过程中安全生活待遇与普通矿工等同,每月还发放一些薪酬,给他们自己花销,或者寄给家人。若是矿监为非作歹,可以上诉。

    包括此次入侵的辽兵,有的辽兵十分凶残,然而若是投降了还要杀,对以后治理北方不是很有利,于是也执行这条制度。让他们改造好了,放出来依然能全家团圆,也让河北的百姓愤怨得到发泄。若是因塌陷而死亡者,国家也象对矿工那样,发放一笔抚恤费用给其家属。

    宋九的提议得到大家同意。这种用犯人挖矿制与唐朝的犯人挖矿制有着本质不同,它还是以仁慈为主,而且矿坑业壮大,每年因此会死许多百姓匠户,其危险度甚至超过了出海的风险。

    为什么坐看良民死,不能看人犯死?

    然后剩下的就打算往北方遣送了。

    为什么要这么做?

    一是拉拢。

    释放部分兵士回去,俺们宋朝仁义了。

    二是宣传。

    这些人都被吓破了胆,一旦回去会宣传起来,会让北方各部产生害怕而不敢应战。

    三是大义。

    不要问为什么那些人在挖矿,为什么要屠杀平民百姓?也如同斥候潜入辽境宣传那样,宋朝皇帝爱护老百姓,是好皇帝。

    “回家……”不知多少辽兵几乎在热泪滚滚而下,这个词对他们来说,太震憾了。

    “从这里到易水还有一百来里,若是走得快,明天上午就会到达拒马河之北。过了拒马河,让他们带上狼烟,点燃狼烟,你们看是不是如此。相信你们大约距离能目测出来吧。”

    李继隆说完,押着战俘下去。

    辽军扎营所在,还有几个小土丘,虽不高,但足以抬远人类的视线距离。辽军还在上面建了几个小塔楼,观看宋军动静,连土山上的树木同样也砍伐下来。做了栅栏。

    果然第二天上午时分,易州方向传出大团浓烟。

    若走路是得要走一百多里。沿途有一些树林,一些湖泊。不过拉成直线了,这里离拒马河也不过六七十里路,看人是看不到了,但看狼烟还是没问题的。不然古代也不会花大钱去建烽火台。

    不可能因为这个,辽军就会全军投降。李继隆也没有刻意去劝降,大家拖着吧,马上陛下就到达了。

    而且萧挞凛又造谣,说是几千降俘实际早被宋军屠杀,那烽火是宋军烧的。

    可是无论他怎么说。军心进一分离散。

    此次南下,辽军兵力多,宋朝提前为了减少百姓伤害,坚壁清野,非是所有辽兵都杀害宋朝百姓,不是他们不想,而是未给他们机会,至少这次他们不是百姓的刽子手。而且占的比例不少,这部分兵士渐渐动摇了。

    他们也有父母。也有妻儿,也想家,也想回家……

    李继隆没有管他们信不信,离开了军营。前去迎驾了。

    第十五天,除夕前两天,赵恒带着大部队来到军营。

    此刻。河北前线最少聚集着三十万大军,仅是这一地区兵力就快接近了二十万人。

    后面还有。他们配合着民夫,押着大量物资也在向前线靠近。

    今年黄河水势不小。毕士安花了很多钱帛,终于将王明的治河工程竣工,起到了部分作用,至少去年没有河决,然而内涝是避免不的了。

    因此于辽军发起进攻前,打着平稳粮价的口号,运了许多粮草,调向河北各州县,但是河北路南部地区,与北部无关,也包括大名府与澶州,贝州,博州、德州等地。

    当时寇准还竭力反对,与宋九闹了小矛盾,救灾欢迎,可运的粮食太多了,这也救得过火了吧。莫要忘了,虽救了河北灾民,这些粮草还是从百姓身上敛出来的。

    这话儿说得有些不对,今年虽黄河水势不小,这两年全国粮食总的来说都是大丰收年。特别是东南,在宋九带动下,又开垦出许多圩田围田,这些高产田的增收,造成全国粮价低廉。

    因此夏天的大肆购粮,也是调节粮价,实际是节费了国家费用。若是此时全国征粮,看看粮价会涨到什么地步!

    不能怪寇准,当时寇准同样蒙在谷里。

    于是现在发挥了作用。

    尽管钱用得三司官员感到心寒,可这时候不用钱,那么钱用来干嘛?封禅,拜神仙!

    当天赵恒休息。

    而且军队渐渐到齐了,目标不再是眼下这两三万辽军了,而是燕云,甚至更北方。因此要重新编制,以及制订详细的计划。

    可怜的。

    即便是宋九,当时制订的计划也不过是借着萧燕燕的心态,顺势而为,让辽军深入到澶州腹心地区,然后围歼。至于后面怎么办,宋九也不敢想啊。

    这个必须现在就制订好。

    第二天,赵恒亲自来到前线,秦翰到辽军大营前面喊话:“贵国皇帝听好了,我们陛下要与你见上一见。”

    说着退后,人不多,仅是宋九、张齐贤几个宰相,以及荆嗣等几名勇将随身保护。

    这次几乎所有大臣一起反对,不过宋九反问了一句:“萧燕燕与辽国皇帝多次亲自侵犯我朝,为何陛下在军前与他们皇帝见上一面,都不敢?”

    情况不妙,立即撤回来就是。

    其意义不是赵恒是否见面,也不是为了表示一点儿小尊重,能利于逼降耶律隆绪,而是让赵恒心态变得更积极,思想变得更进取。

    如此宋朝政策也会随之变得不那么保守。

    大家只看到澶渊之盟带来的城下耻辱,至于那点钱帛真的不能计较。或者看到澶渊之盟,带给宋朝的喘息时间与百姓的安居乐业。

    却没有看到中国自此以后变得如何内敛,甚至满清都受到这种思想的侵害。

    可能因为获得一次超级大大捷,燕云收复在望,超过了两个先帝的功绩,赵恒居然选择了宋九的意见,同意下来。他同意了,宋朝大臣也没办法了,况且若谈得好,马上第一步战役就结束了。然后好安心兵临幽州。

    宋朝皇帝都敢这样做,耶律隆绪无奈,带着相同的人员,来到两军前空地上。

    不过两军所有人都睁大眼睛,准备随时去“救”各自的皇帝。

    宋九努了一下嘴,秦翰从后面搬来两个椅子。

    两个皇帝坐下。

    赵恒从容说道:“朕听闻你博学多才,也应当知道契丹族的历史,你们之所以存在,是倚居各个大国才得以存在并且壮大的。”

    契丹族发源于鲜卑宇文氏与库莫奚,但是他们的一支,北魏时,东胡各部入贡北魏文成帝,契丹部只能位于东胡各族末席。由是发恨知辱,吸收中原先进文化。后来高句丽与柔然想瓜分契丹,契丹向北魏请求内附,北魏将他们安排在白狼水,那时举族不过一万余人。后来中原诸国再乱,契丹乘机吞并诸部族,然后入侵中原,以至高洋亲自出征,虏获十万余口,都没有将契丹族灭掉。

    唐朝时突厥强大,契丹向李世民请降,换取了李世民的庇护。可是武则天时李尽忠与孙万荣再叛,有人批评武则天的民族政策,那是错误的,为什么有非我族内,其心必异,无论草原那一个部族壮大后,都会对中原发起进攻。不是契丹一族这样干,无论中原王朝对他们加了多少恩。

    唐武宗时回鹘壮大,契丹再次向唐武宗请降,换取唐朝支持。然后一直到五代,到阿保机……

    “你国太祖太宗之所以成功,乃是中国内乱,一旦中原统一,你翻翻史册,那一个北方游牧部族能将中国灭亡?即便是唐朝,有突厥与吐蕃之大敌,你们契丹仍然败多胜少,更不用说兵指中国王都了。况且我朝西北安定,没有大害,仅凭你们契丹,就想灭掉中国吗?古今往来,有那一个游牧民族能实现这一目标,即便东晋龟缩于江南,都无法歼灭中国。哦,朕想起来了,隋朝统一江南,然而隋文帝是胡人吗?他的军队多数是胡人吗?”

    耶律隆绪不语。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说这些有什么用呢,开条件吧。

    “朕再说一件事,你看这快报。”

    赵恒递了快奏给耶律隆绪,昨天晚上刚刚送达的。耶律隆庆闻听大哥有危险了,不但不发兵来救,反而在中京做了皇帝。

    这就是宋九说的那句话,权利是毒药,救个头啊,大哥早死早投胎吧。

    “朕以德治天下,故派使多次向你们议和,可你们每每开发让人无法承受的条件进行阻拦,又兵临黄河,意欲歼灭我大宋。你们不义在先,就不能怪朕不仁在后。相信大草原上有许多部族想取而代之吧。若是朕率几十万大宋精兵北上,开出若干条件,你们契丹会不会就此全部灭族。不要以为朕不敢这么做,朕北上时刻意绕道德清军城看了一下,当时朕的心情都想让三军下令学习薛仁贵,尽屠你们契丹所有兵民!”

    “朕派李重诲向你下旨,让你归降我朝,不是为了你自己,而是为了你们整个契丹部族。只有你归顺我朝了,我朝才会在大军北上时,留你们契丹一族。那时你听不下去,但现在你听不听得下去?”

    “朕等你好消息,这些兵士逃到这里,相信都是对你忠心耿耿的手下,朕想你不会想他们全部陪你陪葬吧。现在你归顺,那个条件朕还会答应。并且对你的部下,除了作恶多端,屠杀了许多百姓者,朕一律不计较,全部释放回去。即便那些刽子手,朕也不过让他们挖几年矿,以示警戒,惩戒几年后,还会承诺让他们回去。”

    “明天就是除夕,后天就是元旦,希望新年到来之时,给你部下一线生机,给你们契丹全族一线生机。”(未完待续。。)

第五百十九章 景德

    除夕即将到来。

    耶律隆绪没有办法,他不是傻子,赵恒说什么部下,什么全族命运的什么,都未必能当真,但这是给他台阶下的。

    然而不降,自己等死啊。

    相信一旦暮色到来时,宋军必然四面八方发起总攻,以图新年大吉。自己这点兵马,早就三军夺气,上下沮丧,怎么打,况且就是打回去,也被弟弟给做掉了。

    于是派萧挞凛到宋军大营里请降。

    九成将士仍恨辽国,包括宋九在内。可得顾全大局,治理之道,恩威并用,威足够了,若非宋朝有意释放,可能能逃回去的辽国兵士不会超过五千人。三十万人一下子全没了。

    因此也要顾全着恩。

    为什么李世民收养着颉利两个可汗,不仅是掣肘李靖等功臣,有他们在,多少能安抚北方突厥百姓的心。于是赐耶律隆绪辽国太保兼开府仪同三司同平章事,再赐上朝不拜。好歹是一个大国的皇帝嘛。

    面子给足了。

    而且亲自询问耶律隆绪的意思,萧燕燕死了,遗体宋朝妥当保管好的,是送到辽国皇陵下葬,还是在巩县下葬。

    耶律隆绪想了半天,最后愁肠百结地说:“送到上京吧。”

    但估计上京这个名字也要改了。

    开始受降。

    整编辽军降兵后,又封赏了辽国一些重将与官员闲职,官职很高,但非是差职。可能以后会用。但眼下不会用他们。但是斩杀了此入侵的罪盔祸首萧挞凛,此人不仅在望都之战中做了许多孽。也是此次入侵的主要蛊惑者。

    然后三军欢呼,于此欢度除夕。

    当然不及开封除夕热闹。然而消息传开,整个宋朝几乎快乐得要发疯。

    据说正月初二消息送到京城后,整个京城陷入欢呼的海洋,那一天不知多少人高兴地吃醉了酒。

    然而大军不能耽搁。

    随着粮草渐渐抵达,宋军兵分几路,正式打响收复燕云的战役。

    口号很大,然而战斗规模却很小。

    若是萧燕燕还在,若是没有这次惨败,辽国还能聚集三十万兵马。

    然而萧燕燕不在了。又败得这么惨。其中大半属于辽国直系军队,上哪儿召那么多军队。能召到,可是非嫡系,从其他部族强行召来,干弱枝壮,会不会发生更坏的事?

    当然必须要征召军队,但必须以契丹、奚族人为主,但能招多少,是一个问号。花多长时间是一个问号。因此耶律隆庆迅速即位后,立即下诏,将燕云的军队撤回来,尽量将百姓与财富。以及官吏也撤回来。留下一部分官兵抵抗,为大撤退赢得时间。

    非是耶律隆庆听到了萧观音奴的建议,而是形势所逼。不仅是三十万兵马。山后还损失了许多人马。辽国掉到坑里了,而宋军又迅速北上推移。很快就兵临城下。

    辽国没有足够的兵力与之抗衡了。即便耶律休哥在世,也挽回不了这个局面。

    只有将军队撤出燕云。好集中兵力与宋朝即将到来的大军抗衡。

    不过耶律隆庆才能就那么一回事,是让出了燕云十四州,幽州是北京,顺州是北京顺义,儒州是北京延庆,檀州是北京密云,蓟州是天津蓟县,涿州就是涿州,瀛州是河北河间,莫州是河北任丘,新州是河北涿鹿,妫州是河北怀来,武州是河北宣化,蔚州是蔚县,应州是应县,寰州朔州东,朔州,云州即大同。如今有一些州名改了,有一些州兼并了。它们基本上都在长城以内。

    然而长城以内还有,蓟州与檀州东面还有广大的一片区域,也就是后来的秦皇岛南部地区与唐山地区。唐朝叫平州,但在石敬塘割让燕云十四州之前,辽国已经在几年前得到了平州,以及蓟州北部的遵化县,后来辽国将遵化县改名为景州,平州一切为三,命名为平州,营州与滦州,与那次割让无关,但也是在石敬塘手中失手的。

    因此耶律隆庆抱着侥幸的想法,等于默契地让出了燕云十四州,然而未让出景州,平州,营州与滦州。你们宋朝不是争燕云十四州嘛,我给你们,还想要怎么着?

    辽国有意让,宋朝大踏步地收,不过到了景州宋军自动停下。然而宋朝做了一件让耶律隆庆十分担心的事,宋朝除了将燕云十四州收下来,还有意接管了云内州、丰州中部与南部、德州与东胜州这长城外的广大地区,宋朝皇帝又下诏将德州改为宣德州,云州改成九原,丰州改成云中。

    这使他想到了秦朝的古地图。

    古长城的古干线就是如今燕云十四州的北界线,另外还有一些内长城,如朔州一带的古长城,太行山一带的古长城,有的在战国时修建的,有的是秦朝扩建的,然而自战国起,还有一道被人遗忘掉了的古长城。那就是北赵长城与燕长城,北赵长城覆盖了整个阴山地区,修在阴山以北,将所有阴山一起笼罩,还在云朔之北的这些地区取了几个好听的名字,最西是西安阳,往东是九原、原阳、云中、原阳、武泉等等。也就是宋朝如今拿下的这些云中地区。

    另一条长城更恶心了,那就是燕长城,它连接着北赵长城,一直向东北蜿蜒,覆盖了整个滦河流域,辽河中下游地区,一直穿过鸭绿江,接近高丽平壤才停下来,包括整个辽国中京地区,以及辽东的东京、沈州与辽东半岛,最北边到当初乌玄明占领的通州。

    这道长城秦朝又重新修葺,并且设了九原郡、云中郡、辽西郡与辽东郡。然后刘邦受辱于匈奴,这道古长城才渐渐被匈奴催毁,以后就没有再重建了。

    难道宋朝胃口那么大。得到了燕云十六州不算,还要恢复秦朝时的北界疆域?

    宋朝胃口大不大。耶律隆庆判断不出来。

    这个悲催鬼在史上很悲催,但在这时候他恐怕还会悲催。

    宋军暂时停下脚步。

    先是建设天津港。设市舶司。

    就在拒马河入海处,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此时河北水土也渐渐恶化,因此入海口有许多淤沙,导致大的海船航行会极度不便。但也有利的地方,在此建港,可以自各条河流与河北地区相连,上面通过桑干河等河流可以沟通幽州许多地区。若是财政可以,重新将隋朝永渠竣修一遍。那么幽州就可以重新与江南相连。

    有海港,有的市舶司,很快这里的经济就会繁荣起来。

    但这个提议仍然遭到许多大臣反对,这里离胡人太近了,况且幽州百姓还念念不忘不辽国的好处呢。

    宋九冷笑一声:“难道你们还想让辽国存在吗?”

    “如此大捷,你们还懦弱吗?”

    一个懦弱的大帽子往下一扣,鸦雀无声。

    随着春暖花开,大量物资自海船从各地运来。宋朝开始重建幽州城了。

    赵恒在忙着会见各个长老,安慰百姓。

    做秀嘛。况且是皇帝亲自做秀。同时明确了宋朝的税务政策,相比于辽国的税务,就看怎么看了,税务差不多重。甚至宋朝更重一点。但宋朝的税务分摊得比较均匀,辽国仍受唐朝影响,贵族豪强税务很低。甚至没税,平民最悲惨。

    耶律隆庆撤出许多达官贵人。反而给宋朝重建带来了便利。

    而且燕云地区仍是唐朝的部曲制,随着这些豪强逃走。顺势免除了部曲制度。

    又废除了一些岐视法令,推广教育,甚至发出诏书,整个燕云地区将免三年两税,酌情落实相关的榷法,尽量以惠民为先,然后再诏书废除所有徭役,若是官府用工,必须雇佣,而且规订了雇佣的钱帛数量,以及天数。还是防止官员发生不好的事,因此限制了天数。三年两税全免后再三年只纳一半两税。

    以便让百姓得以休生养息,只有商税没有免,然而辽国也在征商税,并且税率比宋朝更高。不交商税的是那些豪强,与这些没有逃走的中小商人无关的。

    云中那边政策又是不同。

    这里以胡人为主,多是党项人,羌人,吐谷浑人,吐蕃人,有少量契丹人撤走了。还有一部分汉人。

    想在这里征两税不切实际,于是还是南河套的税务政策,朝廷以半羁縻为主,设官员,驻官兵,不过只征商税,民族事务由他们内部处理,官员尽量调解,尽量地不干涉他们内部事务。

    不过又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封赏与划分地盘。

    有都督,有刺史,有县令,都是不要钱的虚官,一下子封了四百多个出去,甚至一个一百来户的小部族长也能混一个县令当当。都是首领,然后朝廷打着害怕他们发生冲突的借口,派官兵协助他们划分各地的地盘。明面上宋朝做得无可挑剔,这里各部族不相团结,相互仇杀情况太多了。实际这一封一分,整个云中地区变成了四百多个小势力。最大的都督也不过两千来户。

    只要朝廷不出漏子,不足为害了。

    这便是有惩汉唐以来的危害,特别是唐朝,学习诸葛亮政策,喜欢扶持代理人,一个代理人往往有管辖很大一片地区的权利,结果南诏壮大,契丹壮大,吐蕃壮大……现在宋朝反其道而行了。

    可能这样以会官员会头痛一点儿,然而不会有枭雄立国的事发生。不过总的来说,之前羊毛商道打通,使得这些的百姓环境比燕云更要好,至少他们对宋朝的亲近度比眼下的燕云汉人更高。

    归了宋朝统辖,税务上并不比宋朝少,宋朝征的仅是商税,辽国征的也多是商税,然而避免不了会产生一些杂税与兵役,并且饱受岐视,但在宋朝治下没有了。

    因此除了划分地盘时产生纠纷外,多数部族闻听宋军到来,一片欢呼。

    接着任命两个官员,在河北表现不错的王屿担任了并州知州,赵延渥为幽州知州。这两个官员能文能武,无一不是最佳人选。又让老将裴济为云中知州兼九原、宣德、东胜与云州四州都部署。

    赵恒在幽州的动作还没有结束,又拨出许多钱帛,雇佣军民,于阴山燕山外侧广植耐旱树木,杂以各种密集的灌木。又派人找出许多煤矿,开始烧砖,将古长城做简单的重新修葺,至于阴山的长城,那一点基础也没有了,至少眼下没有财力重新修葺长城,不过修了许多关卡。

    会花很多钱,然而中原等于有了三道屏障,第一道是阴山,第二道是古长城,第三道便是拒马河到雁门关这一线。

    最后赵恒听从王钦若之意,将幽州改成景德城,将它当成宋朝的北京,以便治理与安定燕云。

    宋九以年号建军,王钦若以年号建城,这使得寇准差一点与王钦若当场反目成仇。

    然而宋九不置与否,实际表示了赞同。王钦若肯定是想拍马屁的,可以年号为城池名字,又立为北京,那是表示了朝廷的尊重,赵恒与官员以后也会重视。在燕云百姓未完全归心之前,在辽国没有覆灭之前,它还存在着许多变数,特别是燕云北部的百姓。

    三月到来,整个云中燕云在建设。

    随着种种惠政落实下去,百姓也渐渐安定。

    不管怎么说,虽现在很难让人做到有民族自豪感,然而实打实的政策比辽国更仁慈。

    耶律隆庆试探性的派使前来。

    咱们两国和好吧,我国将燕云甚至将云中全部交给贵国。

    宋九问了一句:“不归还我朝,你们还想收回去啊?”

    使者哑口无言。

    宋九说道:“想要和好,只有两条,一是称臣,二是将平州还给我国。”

    为什么想要得到燕云,主要就是战略的防御,然而平州在辽国手中,还有什么战略性防御?(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十章 从娃娃抓起

    辽国使者当然不可能同意,说道:“燕云十四州并不包括景平营滦四州啊。”

    几个宰相老神在在,敢情辽国这个新皇帝还在想好事啊。这四州不拿下,山前还能治好吗?至少渝关以南必须拿下。这是宋朝的底线。

    几个月下来了,大家伙儿从开始的惊喜,到现在习惯了。

    非是梦啊,中国崛起就在眼前了,在座的这些人,那一人不将名垂史册?

    宋九又说道:“如此,那贵国就将唐朝营州交还给我朝吧。”

    他说过文明的冲突乃是中原王朝一直不能很好治理游牧民族主要原因。

    事实中国自古以来,无论再强大,对大漠治理能力很弱,就包括唐朝,那是羁縻,非是治理,驻几支军队,是俺唐朝的了,实际根本不能掌握大漠的军政财事务。

    因此秦朝实际控制范围在赵长城与燕长城以南,包括云中,辽国中京的大凌河、滦河流域、辽河中下游流域与鸭绿江。原因简单,当时这里水草比较丰美,气候也不象更北方那样寒冷,汉人能在这里耕种。两汉北方的实际疆域与秦朝变化不大,到了曹魏手中,因为北方第一道古长城渐渐遗失,加上南方有蜀吴掣肘,基本上缩小到如今的燕云地区,云中成了拓跋鲜卑的天下,大凌河上游与乌候秦水(辽国称土河)又成了东部鲜卑的活动范围。

    然而那时的唐朝营州仍在曹魏控制范围之内,名字叫昌黎郡,包括辽东的南部以及汉江的北部平壤地区。西晋与隋朝沿叙了这个控制范围。不过隋朝因兵败高名丽,将辽东大部地区丢失了。然而昌黎郡继续控制着,不过改成了柳城郡。

    从历史来讲。至少如今的辽国兴中府(即唐朝营州,后来的朝阳),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领土。

    使者气得要站起来,若是追究渝关以南,还能理解,那个兴中府能丢吗,这离辽国中京有多点远哪?

    他生气了,宋九更生气,气得连话都讲不下去。甩着袍袖离去,不想与你谈了。

    这太没有风度了吧。

    不过王钦若笑眯眯地说:“无妨,宋公一向激进,实际呢,你们辽国称不称臣,我们陛下不是太在意,那个唐朝营州的什么,你也能当一个笑话,至少唐朝后期哪里确实成了奚人与你们契丹人活动了范围。不过渝关以南可不是你们契丹人的大本营哦。这还是你们从石敬塘手中抢过来的,到了归还我朝的时候。”

    问题来了,怎么宋朝有两种声音?

    使者郁闷地回去。

    得商议怎么办啊。

    几个大佬相视一笑。

    实际此次宋朝何止是辽国平州,以及兴中府。

    得到了燕云。得建制了。因此许多大臣提出建议,将定难四州与灵州,以及南北河套撇开。划成单独一路灵夏路。不然陕西路管辖面积太大,官员呆在长安鞭长莫及。燕云地区划成燕云路。

    然而遭到宋九的反对。

    他也赞成继续细划。不过不是这样划,燕云不划成一路。无他,有太行山,一道大山相隔,还是很远,因此将山后地区划成云中路,以云州为首府,管理着山后数州以及云中地区,若是以后阴山以北各族归顺,仍归于云中路管辖,不过得一划为三,山后为直接治理区,云中为半羁縻治理区,阴山北所有阻卜人势力范围,属于全羁縻区。

    古代对大漠无论治理,现在宋九仍对大漠地区无法治理。能归顺最好,那怕一点花一点小钱赏赐,不能归顺也不强求,只要不来入侵即可。

    这种思想就是落后的交通造成的结果。

    太远太大,文明方式不同易造成冲突,因此漠北直接丢弃,连驻军都不打算了。

    这个提议还是得到所有文臣认同的。朝廷得之无益,花那么大人力物力,太过不值。不能长久的统治,反损害中原百姓,这也是赵匡胤当初不收大理的原因所在。

    这是第一个新路。

    第二个新路便是西北,从延州开始,一直到南北河套,定难四州,银川平原,设为延州路,与夏字无关,因为容易使百姓想到夏州的拓跋李家。

    第三个新路便是自秦州开始,以秦州为首府,包括渭州以及河西走廊,一直到沙州,整个青海地区以及弱水尽头的居延海地区,没有辽国威胁,宋朝可以经营这个门户了。若是以后西域回鹘归顺,也属于秦渭路管辖,大不了到时候从秦渭路重新改成陇右路,首府在秦州。若是以后得到了河西走廊与青海,那么可以在古鄯州作为第一军城,凉州做为第二军城。

    不过这一路如今只是一个空壳,除了秦渭地区外,余下的都在羌人与吐蕃人或回鹘人手中控制着。

    第四个新路便是幽州路。

    以幽州为首府,包括整个辽东,未来的辽国中京上京地区。但过了上京外,以及辽东的黄龙府向北,同样丢弃不问,归顺也不问,不归顺也不问。但将设三个重要的军城,一是在上京一带,与幽州联手内控五部奚,外御黑车子室韦与乌古,二是在混同江一带,内控女真,外御北方人烟更稀少的各部,三是在辽国东京一带,内控渤海,外御高丽。

    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以一个汉人城市为首府,强化凝聚力,加速融合。其次淡化各部族的印记,如辽字将在各地名中彻底消失了。

    当然,这只是一种想法,暂时现实能划分的也划分下去的,只有延州路与云中路。所谓的秦谓路很遥远,即便这个幽州路同样还没有实现。还有南方,包括大理与交趾,宋九索性提都没有提。当然那个不急。可以根据国家情况慢慢来。而且无论吐蕃或者回鹘,不会对宋朝构成致命的危害。

    早在之前。宋九提议,让王汉忠、张思钧、耿全斌、李重贵与王显等老将先去了西北。看守夏州、灵州、秦州等重要城池,又让折惟昌返回府州,折家军在,诸羌就会震惮。特别是吐蕃人,必须要提防的,毕竟朝廷主要兵力一起到北方了。不过随着几员老将西下,问题不大了。

    眼下的还是这个幽州路。会不会实现,现在还不能说有十成把握。不过休要说是平州了,即便兴中府这次宋朝也不会放过的。

    所谓的谈判。仅是一个假像罢了,刻意让辽国困惑的。

    宋九却在看财务报表。

    朝廷在恢复燕云生机,安抚云中,却没有用兵辽国。

    至于刚才谈判桌上所说的,宋九根本就没有当成一回事,谈能谈好吗?

    然而停下来军事行动却是有原因的。

    曹玮与李继隆都建议立即用兵,无他故,到了北方更冷了,朝廷想一鼓作气拿下辽东与辽国。得花很长时间,不但要拿下,还要将其安定下来。然而时间却会过得很快,一眨眼冬天就会来临。到那时候若是不将大局定下来,说不定会让北方局面变得更恶劣。

    可是遭到宋九反对。

    好几条原因,第一个便是后路的问题。若是燕云不安定,大军匆匆忙忙北上。会发生什么?史上辽兴宗出征西夏,这时的萧燕燕出征澶州。关羽的水淹曹军……

    这都是深刻的教训啊。

    大军出征前,务必使燕云整合。

    这才能放心出征而后方无忧。

    其次一个原因,那就是钱哪。

    难怪有人说史上澶渊之战宋朝花了七千万缗钱,宋仁宗与西夏数年战争花了两亿多缗钱。

    一场大大捷,然而赏赐,抚恤,以及安抚费用,将三司积余的一亿来缗钱帛一起花光了。

    这还是在宋九精打细算,并且许多钱帛与布置提前就准备下去了的情况下,否则国库早就告急。

    因此宋九只能等一等,一等夏税,二等各项国家的收益上来,才能发起新的进攻。只要能支持第二轮进攻,那么战后的赏赐抚恤钱也有了,那就是辽国东京上京中京的财富,甚至耶律隆庆提前将燕云的财富八成由官兵或各个豪强带到了辽国中京与上京。

    只要将这两个城池攻下来,就不愁战后的抚恤赏赐与安抚费用。

    然而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在大军行动时还要花钱大量费用,如粮草、武器、铠甲、各项物资……

    放下账册。

    宋九沉思。

    不是军事安排,这个将由李继隆曹玮等诸将想去,主要还是民族问题。

    也要感谢萧燕燕与韩德让,在两人治理下,以及学习宋九在女真的那些举措,自混同江往南,以及上京往南这广大的区域,也就是宋九计划中未来幽州直接管理与半羁縻地区,都开始了耕作,以及定牧,这为宋朝治理打下了基础。

    不过有一个严重的缺点,那就是汉人比例占得少啊。九成是契丹人、奚、霫、女真、渤海,以及少量室韦与鞑靼人。这个问题若不解决,必留后患。

    想了许久,宋九站起来,觐见赵恒,道:“陛下,恐怕明年老臣还不能致仕。”

    “啊,”赵恒差一点将茶杯松到地下。

    这次战役,明义后方总指挥是赵恒以及诸相,前线总指挥是李继隆与曹玮,实际无论前线或后线总指挥都是宋九。甚至很早之前的种种布置,都是宋九亲力亲为。

    但宋九说过战后一年时间,他替赵恒将国事安定了,就要致仕了,并且还在李沆临终于当着大家面承诺的。

    因此这一行大家比较愉快,没有任何大臣眼红宋九的功劳。

    不过若宋九不愿意退,那就有些糟糕了,以他如今在文臣武将中的威望,谁能制服他?

    宋九知道他想佐了,解释道:“陛下,非是臣不想退,而是臣将留在辽东,不然谁来,臣都不大放心。这里将来问题太多了。”

    “不妥啊,辽东苦寒,你也渐渐快六十高龄。”

    “臣知道,不过这里不安定,臣就是退下去也不放心哪。”

    赵恒很感运,宋九在辽东不需要忌惮,这意味着不用多久,他就要离开相位。然而这样拼命,他怎好意思答应?

    “不过老臣需要五个青年大臣来协助。”

    “那五人?”

    “第一乃是群牧判官王曙。”

    “寇准的女婿?”

    赵恒狐疑道,此人才不满三十岁,中了进士后寇准将女儿嫁给他,咸平中因政绩举贤良方正科,迁为秘书省著作郎,又为群牧判官,但别当真,这是给寇准的面子。

    宋九点点头,又道:“第二人乃是济宁通判王曾。”

    “大三元的那个王曾?”

    “正是。”

    “那第三人呢?”

    “第三人是端拱二年进士剑州知州张知白,第四人乃是今春状元将作监丞李迪。”

    赵恒更感到不解,这四个人年龄最大者不过三十几岁,年龄最小的不过二十几岁,特别是李迪,今年才刚刚考中状元,为什么宋九看中了他们?

    宋九心中大乐,史上称赞刘娥,可是忽视了刘娥启用的数个重臣,如仁宗初四大贤相,王曾、李迪与张知白,似乎还有一个杜衍吧,就不知道在哪里了,另外还有王曙、鲁宗道等名臣。不过不需要那么多了,然而这几人吏治之能还不及最后一人。

    他又说道:“最后一人便是吕蒙正的外子通州通判吕夷简。”(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十一章 无耻

    宋九挑选这几个人随他在辽东磨砺,自有用意。岁数不是很大,能吃得了辽东的寒苦,正是想上位的年龄,这些人既然能被称为宋朝名相,天赋不会差的,那么在辽东就有作为。

    而且资历不高,到了辽东任职,不会感到委屈。

    以他们天赋,再加上这段履历,以后上位会更快,他们陆续上位后,对辽东熟悉,那么会可能保持宋朝未来三四十年对辽东的政策都不会出现严重失误。

    其实还有人选的,若让他挑,能适合来辽东担任他助手的官员最少能有三四十位,不过都岁数大了,反而让宋九陆续放弃。

    这个问题不大,若是宋九不感到委屈,他坐镇辽东,就不会出现大问题,赵恒虽感到这几个人选的不解,仍爽快地答应。

    诏书发出,五个“娃娃”接到调令后同样不解,去北方的有很多文臣,要么就是担任燕云各州的官员,这些官员无一不是宋九与寇准等宰执精挑细选的良臣,要么就是陪伴在皇上左右的,那都是大大佬。

    他们凭什么来北方?

    而且诏书上更古怪,让他们去幽州,可没有说担任什么官职。

    难道让自己也陪伴皇上?自己那有这资格啊?

    五个年轻的官员带着困惑与迷茫的心情踏上征程。

    宋军完成了最后的布署。

    总的来说,大家心情很放松,在耶律隆庆的带领下。辽国重新又聚拢了二十万军队,号称三十万大军。可能不止,可能不足。但这估计也到了辽国承担的底线。

    若是从数量上来看。辽国还是不弱,人家是骑兵,又是人家的地盘,二十万骑兵足以能当四十万步骑结合的宋军了。

    实际这支军队经过实战的人很少。

    有,甚至包括一些释放回去的战俘,他们虽有经验,然而有几个还保持着士气,况且一个个虽释放回去,记录在案。不怕宋军打败他们来个秋后算账?

    可能个人武力有了,战斗力支很让人怀疑,实战经验同样不多,而且整合起来整编的效果会更差。

    再说将,辽国有将,还有不少能打的将领,然而帅才呢?这些年辽国也打了不少仗,然而主帅无非就是以耶律斜轸为主,然后用了一个萧挞凛。耶律斜轸死了。萧挞凛被宋朝斩杀了。

    这个帅才可是致命的,不然宋九不可能花磨破了嘴皮子让李继隆先行去西北,让他熟悉军队,又将曹玮提前放到西北让他作战。以来培养他的领导才能与军事才能。

    即便是大臣,能拿得出手的,全部让宋军杀掉或者抓了起来。

    不过也害怕万一。这一战打好了辽军会灭国,但打不好。宋朝不会灭国,可辽国会生存下去。会再度壮大,甚至波及到燕云的统治。

    于是广派斥候,潜入辽境察看。

    宋朝一步步为再度进攻做着准备,辽国那边也有了动静。

    先是景平营四州豪强权贵再度带着财富向中京撤离。

    然后一些辽兵进驻,增加四州的防御力量,可是耶律隆庆又做了一件让宋九感到哭笑不得的事,他派人修葺了渝关。难道他也想以长城防守吗?

    要知道如今长城早就残破不堪了,即便守住渝关,燕山也有许多道路让军队开赴到辽境,甚至随着港口停泊着大停船只,可以用船轻松地将军队送到辽国漫长的海岸线上。

    不过这时候来了一个恶心的人。

    听闻宋朝大捷,辽国危在旦夕,高丽派使者过来了,说是他们国王王讼听闻宋军大捷,派守在北面高辽边线上的大将康兆率领高丽几十万大军西上,配合宋朝击败辽国。

    开始赵恒还没有想起来,十分惊喜的表示赞赏。

    宋九问了一句:“那么战后辽东土地怎么瓜分?”

    使者大言不惭道:“以辽河为界,我高丽愿意替中国看守大门。”

    “辽河为界哪……”老实的毕士安张大嘴巴,好大的胃口,一下子就将辽东九成吞下去。

    寇准暴躁地喝道:“当初我朝攻打辽国,多次请求你们高丽帮助,然而你们军队在哪儿?不但没有军队相助,反而借助宋辽战争,大肆吞并渤海百姓。这才让辽国激怒,一度将你们高丽灭亡。如今看到辽国即将灭亡了,你们来出兵了,笑话笑话。”

    这有一个前提,在宋九带动下,辽军也重视坑矿,居然找到大量的露天煤矿,以及一些铁矿。前段时间斥候前去秘密带着矿工去察看,还是一个优质的大铁坑,可能胜过宋朝已发现的任何铁坑,就在东京城南面,离出海口与辽河都不远。

    它是宋九有意而为的。

    对于辽东,依然有一部分人不感兴趣,太远了,得之无益,而且要驻兵,要派驻官员,要治理,甚至以后还会发生大量的战争,有了燕云,宋朝中原可以平安了,那没必要在辽东花费那么大的代价与精力。

    无论哪里有没有可治理的基础。

    于是宋九有意就让大家看到它的益处。

    实际若是将辽东治理好了,渐渐归化,改牧为耕,宋朝未来最大的危险就化解了。要么就是乌古那边……

    再说,捡果子也不能这么捡啊。

    宋九也无言。

    中国周边有两个最奇怪的地区,一个就是这个高丽,但不能不承认它真是一个奇葩,往后去有多少强大国家,金国,元蒙,明朝,清朝,然而它们的疆域不但没有减小,反而在扩大,从现在的长白山南麓(朝鲜境内的太白山脉),然后推移到图门江。若再往上说,从汉江一步步移到平壤。从平壤一步步移到鸭绿江。

    然后还从太祖手中硬是啃下一半天池以及白头山。要知道为了他们,死了多少志愿军。以及搭上了革命接班人。

    宋九想不通啊想不通。

    况且你们想要原来高句丽的地盘,但你们高丽不是高句丽的种啊。乃是新罗与百济的种,与高句丽有麻关系?

    不要将自己智商削弱了,宋九打断大家的话,道:“你叫徐熙来是吧?”

    “小的正是。”

    宋九想抹脑门子,赵匡义时那场风刮过了,辽国悲催了,高丽又开始在东边搞小动作了。正好宋朝内部巴蜀大起义,灾害又多,财政吃紧。无暇他顾,于是萧燕燕与韩德让便学习耶律阿保机,先安内,崛起前先征服五部溪、霫部、黑车子室韦与鞑靼,拉拢回鹘人,正好耶律阿保机的皇后是述律氏就是回鹘人,加上离得远没有利益的冲突,这样整个北方辽国环境变得好起来,这才专心对付中原。

    因此以萧排押的弟弟萧恒德与耶律斜轸、耶律阿没里征召四十万军队。可能不足,可能有,反正一半是从辽东征来的临时杂牌军,打着八十万大军的名义。出征高丽。不过萧恒德与耶律斜轸死了,耶律阿没里随萧燕燕南征,在混乱中不知被谁击杀。然而那一战辽国却打出威风。

    那时还不是现在这个皇帝。而叫王治,让他们的朴良柔为上军使。内史侍郎徐熙为中军使,门下侍郎崔亮为下军使。帅三军出战,结果被辽国打得落花流水,差一点灭国。

    但考虑到宋朝会趁机发兵,正好王治派中军使徐熙来前来投降,于是萧燕燕退兵,甚至为了拉拢高丽,让他们以后老实一点,还赐其鸭绿江以东女真故地,也就是鸭绿江东,长白山脉(太白山脉)下方那一片几百里方圆的平坦地带。不然汉江与鸭绿江一大半还是辽国的领土。

    敢使这个老徐同志又想来捞好处了。

    “十年前不是你出使辽国,奉辽为正朔吗?”

    徐熙来语塞。

    这可是一个要命的问题,你们奉辽国为正朔,置宋朝于何地?

    既然奉辽国为正朔,此时当救援辽国,为何落井下石,义在何处?

    “你快回去让你们国王快点退兵吧,陛下最反感你们这种出尔反尔的行径。想要得到辽东可以,就准备与我朝决一胜负吧,还莫忘记了,唐朝征你们那个小半岛之所以成功,乃是海陆并进,如今我朝船只技术远胜于唐朝。还有,你们哪儿寒冷,不过我们有了棉衣,不再害怕寒冷了。”

    “你们不想被我朝灭国,敬请对辽东出军。但我还是敬奉一句,要考虑一下你们的百姓与你们自身的命运。若安份守己,我朝仍遵从你们与辽国的约定,长白山以下,鸭绿江以东的那块原本一直属于中原王朝的土地,既然辽国让给你们了,我朝仍同样这个疆界,以长白山麓与鸭绿江为界。长白山麓东南,与下方,鸭绿江以东,是属于你们高丽的领土。余下乃是中国土地。甚至会派使者去与你们划分详细的边界,树立界碑。”

    宋九被他们恶心到了,而且他也不想对这个猥琐的种族用兵,没意义,不如未来某一天,他们还能替中国守一守大门呢。

    不过前面将高丽使者打发走,后面宋九就下令,让孙全照带着三千兵马乘船急速去鸭绿江,至于鸭绿江东边的长白山脉,宋朝不大感兴趣,估计高丽也不大感兴趣。茫茫无际的大山,以及野悍的山区各部族,它不过属于辽国羁縻范围罢了。然而鸭绿江入海口处不能丢失,否则高丽人就会蹭鼻子上脸,大军直入了。而且现在对疆土观念不是那么严重,况且离宋朝那么远。

    孙全照这是第二次去鸭绿江口,比较熟悉。

    这事儿弄得宋九很不愉快,不管怎么说,宋朝对你们不错吧,即便几年前他们承认辽国是正朔,宋太宗也没有计较,相反还大肚地原谅他们的为难。

    然而伐辽国时未得到助力,相反来捡果子,还让宋朝不得不分兵。

    事儿也拖不得了,这是一个无比猥琐的民族。

    说不定他们在失望之下,马上能派使者通知辽国。

    于是宋军在五月中旬发起了总攻。

    对辽东熟悉的石普、杨延昭兄弟,以及以前在辽东呆过的其他诸将,带着两万兵马,乘船抵达耀州,也就是后世的营口,这里在宋九计划中也会建设一个重要的港口,属于国内港,但不设市舶司。现在辽河水土还不算恶劣,若稍做浚通,辽河与其几大支流皆可以通航,甚至通航到辽国银州(铁岭)东北地区,而且这一带多是平原地区,河流密布,适宜种植,一旦开发出来,将有效的弥补了北方的粮食问题。并且也要感谢萧燕燕,在她经营下,已经打好了初步的基础。

    这次石普率领军队正是从辽河溯流而上,切断辽东与两京的联系。随着宋军进入到渝关以北,攻达中京城下后,石普与孙全照兵力尽量会合,单独行军,将辽东拿下。

    第二线曹玮带领着诸骑兵,将从檀州跨过燕山小径,直扑辽国兴化、归化,兵临中京。

    不过这一部要稍晚一点动身。

    余下主力部队再次分兵,李继隆兵向景州,马知节与秦翰率领军队由侧翼攻向石城、滦州,两军于平州会合,兵临营州,扑向渝关。

    赵恒带着群臣,以及石保吉与高琼等大将殿后。

    战事再度打响。

    才开始一直不是很顺利,无论在滦州或者在景州,都遭到了辽军顽强反击。

    不过幸运的是这两城城墙皆不是很高大。

    陆续在十几天后,全部被攻陷下来。

    接着两军会合,渡过滦河,兵临平州。

    不久平州拿下,然而宋九做了一件有争议的事,杀土豪。三州城都有一些豪强仍没有撤走,带着百姓配合辽军反抗。

    这将宋九激怒了,下令将这些豪强全部斩杀。然后将他们田宅瓜分给平民百姓,用来收买人心,平均财富。

    后来李自成干的一套。

    然而它很管用,得到了宅子与田地,迅速几州平民百姓被收买过来。

    营州就是后来的昌黎,整个北方因为游牧民族的入侵,地名都乱了。昌黎在古代就是指唐朝营州,乃是朝阳。但不知道变成了这个营州。

    这是辽国建立起来的一个小州城,原来在唐朝时仅是一个小县,规模不大。

    因此闻听前面三州陆续失守,营州辽军迅速逃出了渝关。

    然而到了营州,赵恒忽然放声大哭起来。

    也难怪,他老子为了得到这个门户,亲自上阵,结果挨了辽人一箭,晚年因箭伤发作而死。如今这个门户可以说真正属于宋朝的了。

    但还不能称为结束,至少闾山还早着呢。

    不但闾山,即便形成门户还早着呢,真正的门户便是燕山山脉,这要沿伸到辽国迁州城北,还要拿下辽国的润州(秦皇岛)与迁州(山海关城)。

    这样北方的门户才能形成。

    辽军让出润州城,将兵力集中到迁州负隅顽抗。

    攻打了三天未拿下来之后,秦翰献策,带着潘惟正以及数千兵士爬上燕山迁州西侧的几个山峰,将火炮架上齐射。再由高琼率领兵士乘小船,绕道迁州后方,三路夹击,血战了一天后,才将迁州拿下。

    打扫战场后,赵恒带着大军徐徐出了迁州,他长舒了一口气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才是关外。”(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十二章 第三十七计(上)

    第三十七计,疏水计。

    适度地利用国家或者军队的情况,制造一些七分真三分假的几乎可以乱真的假像,使敌人产生误判,从而进入我军设计当中,最终打败敌人。

    其道理就象疏通河水一样,将河道依据水往低处流的特点竣深竣阔,将河水引入新河道里,河水迅速进入大海,便不会泛滥成灾了。

    ……

    宋军有些麻痹大意了。

    随着迁州拿下,数万铁骑率先扑向锦州城下。

    但后方的主力部队却不得不一步一个脚印,攻打辽国的来州、隰州。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若是将这支宋朝主力骑兵吃下去,宋朝将严重缺少骑兵,没有了骑兵的宋军,到了关外能做什么?

    而且宋军兴师动众而来,如今两国换了一个形式了,不是辽军亡,就是宋军败。耶律隆庆迅速集中了所有兵马,兵分三路,扑向了锦州。

    兵力很多,也未指望过会能隐蔽消息,因此只有快。

    十几万骑兵,甚至还夹杂着一些各部族的丁壮,几乎达到了二十多万人,从四面八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锦州。

    主将是马知节,副将是李继宣,都监是秦翰,先锋是田敏与张凝。

    五人都是冠绝一代的勇将。

    然而敌人数量太多,而且到了国破家亡时刻,三军士气一起激励起来,弥补了战斗经验、建制混乱的不足。

    要命的是一股大部队杀向安昌城,将要从南方将宋军一起包围。

    马知节力敌良久。看到不妙,下令立即撤退。

    好在这些都是骑兵。逃得比较快,正当辽军从南部拉开包围圈时。宋军杀到了,撕开了一个个缺口,逃向南方。不过在两军夹击下,宋军损失惨重。

    耶律隆庆骑在马上大喝道:“追!”

    这道命令没有错误,这支宋骑杀惨了,只顾逃命。好的前景便是在辽军一路追赶下,可能导致这支骑兵能将宋军大营冲散,从而大捷,不好的前景便是让这支宋骑及时逃出生天。而宋军大营做好了准备。但那也无妨,停下来再准备第二场决战。

    一路追下去,几万宋骑被杀得惨不忍睹。

    就在辽军眼看要上演一场奇迹之时,无数宋朝步兵从五指山杀了出来,倚据六州河将辽军一切两半。

    这便是疏水计。

    不要以为宋军就可以轻松拿下辽国了,战场上翻盘的战局不要太多,例如淝水之战,东晋是什么样的羸弱兵马?赤壁之战,凭借刘备那支败兵。以及东吴那些江南兵,又如何与曹操的军队相比?

    在关内还好一点,不管怎么说,那些汉人虽亲近辽国。但没有韩德让那样的人物带领,很难让他们愿意为辽国拼死奋战。然而出了关外,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利于宋军。若弄不好,就会再次发生赤壁之战与淝水之战那样糟糕的结果。

    所以宋九很小心。正好辽国派了使者。

    宋朝大臣发出两种声音。

    有一个前提,相比于汉唐。宋朝确实在变得内敛。与赵恒无关,而是赵匡胤开国之初便制下的国策。

    不愿意伤及中原百姓利益,而去做无意义的开边,因此大渡河以西,金沙江以南,一挥手不要了。

    这个政策给宋朝成为一个富裕王朝打下了基础。

    就包括赵匡胤收复数国,也是打一国休息几年再打。这样百姓便不会因为战争而产生多大压力。

    对宋朝这种政策辽国同样知道,那怕是宋九都不能改变,如北河套,实际宋朝能派官兵进驻了,然而至今继续羁縻,没有官员前去,没有士兵驻扎。

    但对于平滦景营四州,辽国也能理解,若是宋朝不得到这里,那么门户就关闭不上。

    因此使者回去禀报,大家相信了王钦若的话乃是宋朝的底限所在。至于宋九所说的唐朝营州,没有人当真。得到平州后,将渝关修一修,便能形成防御线,得到兴中府,试问从哪里修,孤城悬之于海外,那是送点心给辽国的。这个道理就象以前的涿州城,宋朝将士很勇敢,守了一年多时间,最后还是丢了。就象东易州,因为地势平坦,悬于易水之北,最后宋朝主动放弃了。

    于是两种声音让辽国产生了迷惑。

    也有人提醒耶律隆庆莫要大意,包括萧孝友,可是很快淹没在其他乱七八糟的声音里。

    最主要的几种意见,一是与宋朝决一死战,收回燕云。

    其次自渝关开始构建第一道防线,迁州构建第二道防线,不让宋军北上。

    然而最大的一种意见便是请和。

    同意将四州割让给宋朝,但不能称臣,一旦称臣了便不能统辖各族,辽国倾刻瓦解分裂,避过宋军的锋锐,然后勤政爱民,备战练军,学习句践卧薪尝胆,以后等辽国恢复过来元气,一举收回燕云。

    那有那么多句践?

    这是为自己割让燕云借台阶下的。

    因此意见始终不能统一。

    就在这时,石普带着兵马从海上登陆,宋军也向四州发起进攻。

    有的人醒悟过来,知道不能善了,但还有更多的人执迷不悟,继续议论要派使议和。这便无形中浪费了许多宝贵时间。

    其实还有一次机会。

    一般数达到几万以上的军队行兵,多会出现分兵互相侧应的情况。道理简单,若不分兵,就会呆板,一旦受挫,往往产生大败,如史上的淝水之战符坚的前秦军队,赤壁之战的曹操军队,还有宋朝高梁河之战的宋朝军队,萧燕燕南下澶州时的辽**队。就拿史上对比。若非种种原因,赵恒议和。萧燕燕未必有好果子吃,高梁河时若非潘美等将稳住败军。辽**队还不够强,同样宋军可能会全军覆灭。

    但分兵也有分兵的弊病,一般来说,若是范围太狭小了,失去分兵意义,其实是等于没有分兵,若是范围大了,相互不能配合,往往被敌人各个击破。

    成功的例子就唐击吐谷浑之战。前期几支唐朝军队就在大小积石山之间行军,到了决战时,已翻过了日月山,就在青海湖两边拉开大会战了。

    最成功的还是后来的淮海战役,解放军始终在砀山到固县以及徐州这一带穿插,运动,包抄,保持着优势兵力,或是围点打援。或是逼降策反,或是以优势兵力合击。这乃是大兵力会战最典型成功的战例。

    失败的例子就如宋朝的雍熙北伐。

    当然,它也未必能适应所有战役,如大非川之战时薛仁贵与郭待封也分了兵。而且离得不远。然而两将不和,最终必是失败。

    不过常遇春与徐达北上,两军离得又很远。然而他们各自负责战区,相互配合要求也不那么紧张。所以虽分得远,最终大胜。所以说水无常形。兵无常势。

    不过总的来说,这个距离无比的关健。

    所以宋九发起数次战役都注意了这个距离。南来风战役中虽离得远,不过那是分时间段分别发起的战事,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来的,对相互配合要求并不严密。

    然而这次有一支军队分兵却是很危险。

    那就是石普的两万宋军。

    看到宋军大规模行动,辽国七嘴八舌,有的人便建议不如出动重兵,两个方向夹击石普的孤军。

    战后宋九感到十分庆幸。

    若是辽军那样做,也未必能将石普的军队全歼,可是石普的军队必然会损失惨重。相反的辽军就会打出士气与信似。若是损失到一定地步,将后产生无法想像的后果。

    首先现在六月份了,这在这季节里与辽军会战,对宋军更有利一点,然而离深秋的时间也变得很短了。

    其次不能将辽军与辽东隔绝,两路联成一线,辽军能得到更多的援兵,活动的范围更大,未必胜,但必然拖长其反抗时间,那就到了深秋!

    当伤亡到一定地步,记住了,宋朝已得到了关内所有地盘,包括未来的山海关,在宋朝内敛的制度下容易产生知足感,那么必有更多的人要求撤军。在他们带动下,包括三军也不想打了。到时候只有撤,一旦撤退,可能就永远撤退了。

    不过还好,耶律隆庆这个悲催鬼哪里有那么长远的眼光。

    宋朝还做了一件让他激怒的事,赵恒下诏以耶律隆绪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兼幽州路行军大总管。

    别当真,这就是活着的辽国皇帝价值,但他是不可能进入军事权的,拥有的仅是一个虚名罢了,就象他的辽王一样。

    这不要紧,要命的是宋朝又从耶律隆绪手中得到辽国的玉玺,又让耶律隆绪亲写诏书,诏宣诸州以及辽**民投降宋朝。虽然这不可能得到辽国人的承认,甚至有人唾弃,不过还会有一部分人因此产生动摇。

    正好马知节孤军深入,于是耶律隆庆不顾许多人反对,出兵锦州。

    这也中了宋军的计策。

    这支孤军前进不是想迅速得功,宋九用兵稳得让李继隆等将有些心寒了,哪里会布置如此轻进的计划?然而辽国不知道啊。

    然后就是山。为何昆仑山被中国一再神话,那就是昆仑山的重要,它重要不在青海,没有喜马拉雅山高大,更不及天山瑰丽,可看它往下延伸的区域,秦岭,伏牛山,大别山,将中国一分为南北,然后再往上看,陇山(六盘山},黄土高原,吕梁山,太行山燕山,努鲁儿虎山,大兴安岭。

    燕山过去便是大海,然而它继续向上走,努鲁儿虎山,黑山,松岭,闾山,大兴安岭。

    现在燕山还叫燕山,松岭还叫松岭,不过燕山下面却重新命名为卢龙山,大兴安岭叫金山,至于努鲁儿虎山与黑山两大山脉细划成许多山脉名字。如马盂山,都山。闾山之上又分出青山等等。

    除了海边一条狭长的平原地带,出了迁州后。往西去就是丘陵区与大山区域。

    马知节看似的孤军深入,然而在此之前,却将几个孤城外所有辽国的哨所一起扫荡,辽国人在此失去了耳目,至少不能得到细致的情报。

    随后宋军派高琼为主将,潜入到五指山一带的山区。

    辽军拼命追赶,毕竟才过隰州,离宋军大营还有一段距离,为何不扩大战果。事实这次为了达到战略目标,被辽军击杀了数千骑兵。

    这一追,即便李靖在世,也让会军队产生脱节,况且是现在的辽军。

    高琼带着宋军杀出。

    正好这里有一条河流叫六州河。

    前期战事很惨,看到有伏兵杀过来,辽军调转头,想两路夹击,将这股宋军吃掉。高琼命人迅速将六州河的桥梁毁掉。然后奋不顾身地守住这条防线。

    宋军四面八方杀过来,有火炮,而且现在的火炮数量达到了两千门,除了石普带走一部分外。余下全部用上。

    另外还在地下埋了许多土制地雷,以及火药包,然后海面上腾起无数船只。在船上宋军用投石机将猛火油砸到岸上,然后借助东南风。发射火箭。

    况且军中还有无数射程远,射力大的伏虏弩。

    看着近半大军在河对岸苦苦挣扎。耶律隆庆心如刀绞,下令让三军疯狂地搭浮桥,冲向对岸。

    然而不顾他如何做,南岸的辽军迅速地一大口一大口被宋军吃下。

    此役,一共击毙辽军达到了四万余人,活捉了三万多名战俘。

    可是宋军并没有渡过六州河,而是派了曹利用做为使者前来辽军大营,提出宋朝的条件。

    “陛下亲临幽州,灭你辽国只是旦夕之间,你国派使议和,陛下顾全两国百姓幸福,于是也欲与你国议和,并且将太后灵柩归还你国。然你们还以为我中国乃是五代分裂之时,欲壑难填,不想诚服,不想归还我关内之地。”

    “那就战,这就是战争的结果,一战几乎灭你十万兵马。不知你国还能抽出多少兵力,与我军奋战。”

    “我做为使者,多次进入你国大营,在大名府,在澶州,与你们太后议和,那时候我朝兵力四面八方涌来,你们太后不但不归还燕云,相反的不顾死活,继续勒索我关南十县,飞狐关与紫荆关。”

    “没想到,你们不惩大败之戒,继续不知死活。还给你们一个机会,我朝想和平友好,不过此一时彼一时,我们也不欲求你们辽国疆域,至少也要将疆域恢复到曹魏之时。”

    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与曹魏相比,确实也不过份。可曹魏时北方的疆域在哪儿?不包括云中,当然,即便不包括,辽国也无法索要回去了。这是指东北疆域,昌黎郡(辽国兴平府,朝阳市),玄菟郡(沈阳,辽国沈州),辽东郡(辽阳,辽国东京),乐浪郡(平壤),带方郡(朝鲜大同江南岸地区)。

    道理是讲出来了,然而曹利用说得磨棱两可,前面又再次提了宋朝只想得到关内。

    因此这给了辽国君臣希望,议和嘛,那是最好不过。

    这个情形与史上北宋末期十分相似,金国一会战一会和一会勒索,让北宋君臣主意不定,甚至拿出五百万黄金,五千万两白银送给金国。那时一两黄金上下浮动到三四十缗钱,一两银子上下浮动到三缗钱,也就是一下子勒索了三四亿缗现钱!如果将这些钱奖赏兵士,巩固城防,制办武器,会产生什么结果?

    历史上相似的例子太多了,如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与倭国签订的马关条约,赔偿倭国两亿两白银。如果用这些白银来备战,又会产生什么样的良性效果?

    不要说历史,一个末落的王朝是看不到历史的。

    所以历史到了这里,又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十三章 第三十七计(下)

    “晦叔,孝先,用晦,复古,坦夫,你们心去写,勿要避讳,撰史就是给后人借鉴的,若是避讳,就失去了撰史的价值。”宋九柔声说道。

    王曙、王曾、张知白、李迪与吕夷简五人陆续来到军中。

    然而赵恒没有授其官职,正好朝廷意欲恢复燕云教育,从京城运来许多书籍誊抄本,当然,幽州也有许多书籍也是朝廷所没有的,两者互补。

    在宋九提议下,由五人带着幽州的一些汉人文士撰写历朝兴衰录。

    不写上古,而是自秦朝开始写,包括两汉,三国,东西晋,十六国,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北周与东齐,以及隋唐,五代十国。

    所择写的就是一兴一衰,如秦二世胡亥与汉高祖刘邦,然后写整个西汉如何休生养息,给了汉光武用兵的财富,汉光武又如何盲目的用兵,汉宣帝执政再度兴盛汉朝时又留下那些弊端。

    以议为主,记史为辅,就是找出每一朝代强大的原因所在,衰败的原因所在。

    甚至要求他们如实记录赵匡胤如何取代柴荣成功的,那就是兵权在握,实际这也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真正原因,不是防范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而是防范另一个赵匡胤崛起。

    修史主要就是这五个文官,配合整理乃是幽州原来的辽国文臣与文人,这些人也是燕云的精英,让他们参与,能迅速将他们拉拢到宋朝集团中。至少能在舆论上替宋朝鼓吹,那么一两年后燕云必然归心了。

    然后宋九、寇准与王钦若、毕士安等人时常抽空看稿子。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忠实地记录到每一卷的卷后。做为卷后语。

    这本书史实参考性比较差,但它的用意却十分清晰,就是给每一个皇帝看的,给每一个上层士大夫看的,以史为鉴,参考它们,提出自己的建议,带到治理国家中。

    就连赵恒也时常参与进议论。

    而且在宋九带领下,许多意见十分中肯。例如赵匡胤更替后周,那是五代,不倚靠能打的武将是不行的。一个名将当抵十万大军。

    到了宋朝大一统,宋朝在百姓心中威望高,成为天下的正朔,即便武将威信高,也无法象五代十国那样,轻易取代更替国家了。

    这个结论结果便会使武将地位能稍稍抬高。

    不过五人前来北方,主要任务不是修史。而是将做为文官,治理北方各地,他们将会分别担任幽州五个州府的首任文官,再让一些武将留下做为兵马部署。一文一武,几年后,幽州道各处就可以安定了。至少大部分地区能正式归朝廷治理。

    因此又将他们带到军中,继续在修史。

    对军旅陌生。是无法呆在东北的,特别是开始数年的东北。

    几人心中受宠若惊。这就是载培啊。

    自己的前途可能象太阳一个光明……

    别以为呆在军中,以后就会有作为了,司马光也在府州呆过一段时间,庞籍同样亲自教导他,然而庞籍无论怎么保守,会不会做出将好不容易拿下来的重要砦堡重新无偿还给西夏人的事?况且庞籍号称小吕夷简,也是坚定的改革派,不过是微调式的改革派,不能算是保守派,这才得罪了大家伙,不久下台。

    然后国家让文彦博、韩琦与欧阳修等人搞得乌烟瘴气,逼迫宋神宗与王安石不得不大步改革。

    这个修史过程实际也是培养他们价值观的过程。这才是真正的培养。

    一部修史史,就是替宋朝培养五个名相史。不过这几人还不敢想得那么远。

    几个人大着胆子开始撰写柴荣的后周历史得失。

    宋九微微一笑。

    张齐贤、向敏中、毕士安、王旦与王钦若等人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缺点,但能勉强担任宰相吧。

    然后几个放大版的吕夷简、李迪、张知白、王曾与王曙,那么国家在这四十年间就不会出现重大失误。

    四十年,足以将宋朝带入梦幻王朝。

    曹利用回来了。

    他有意地带着磨棱两可的两种意见,虽然语气变得强硬起来,却又给辽国君臣造成了迷惑。

    于是辽国提出自己意见,两国议好,辽国默认宋朝占领关内,包括迁州地区,包括云中地区。两国疆域西达居延海,阴山,东达燕山与迁州关口,往北是辽国的地盘,往南就是宋朝的地盘。

    两国永不侵犯,勒石为碑,立于边界,两国通商,互设互市,互补有无。

    两国以兄弟相称,耶律降庆遵赵恒为长兄。

    辽国愿每年市五万匹马给宋朝,同时扩大羊毛商路,不过宋朝不得挑唆阻卜鞑靼与东北女真渤海反抗辽国,同时孙全照与石普撤军。

    这个条给给了宋朝面子底子,也给了辽国自己台阶下。

    若是两个月前,他们就提出了,说不定马上就让宋朝几个重臣产生分裂。

    然而这时提出来,终是晚了。冯拯嘴张了张,再想一想各军行军路线,终究没有说话。

    曹利用再度去了辽营。

    这次他的态度又变得更加强硬,其他几个条件宋朝都会同意,然而对疆域仍不赞同,朝廷必须得到曹魏时的昌黎郡、玄菟郡与辽东郡。

    辽国再次答复,若那样,高丽若同意将他们原来的乐浪郡与带方郡交给宋朝,辽国就将三个曹魏故郡还给宋朝。这是不可能的,此时高丽首都乃在开京(后来的开城),平壤地位仍然不减,乃是高丽的西京地区,若是两个故郡还给宋朝,高丽就失去了西京,甚至宋朝疆域临近开京城下。尽管开京曾经被辽军攻破过。但它终是高丽的都城。

    当然辽国也不可能答应,辽国开发最早的关外地区便是辽河下域地区与渤海湾沿海一带。将这里再交给宋朝,失去了这里的农业基地。辽国那真重新变成了游牧国家。

    对于开始享福的辽国贵族来说,那无疑将是一场恶梦到来。

    然而这个说法仅是拖一拖时间。

    闻听宋军出动,辽国辽东也开始集结兵力。

    不管是不是一群散兵游勇吧,但兵力数量几乎达到了近五万。

    然后大军西上,在辽河与石普大战,被石普击败,不过石普手中乃是一群步兵,无法扩大战果,击毙了七千多名辽军后。两军于辽河东西两岸僵持着。

    这导致耶律隆庆终于将视线关注于这支军队。

    一边与宋朝谈判,一边暗派一万多骑兵潜行,奔赴辽河。

    都有各自的小算盘,但谁打得好,马上就看到分晓。

    ……

    “快,扎营休息,荆嗣,你带五千兵士立即牵马牧食,再割一些牧草准备带上。”

    曹玮下着一道道命令。

    这是一次充满着想像力的战斗。

    按照原先的计划。宋九打算让曹玮率领咸平军从燕山中部出发,兵临辽国泽州。

    不过随着战局的改变,李继隆与曹玮又从斥候手中得到大量地图,于是提出重新修改这个计划。

    那就是从更西正在修建的古北口出发。绕一个圈子,然后从柳川兵向辽国中京。缺点那就是宋九所担心的脱节,离中路大军太过遥远。优点就是虽兜了一些弯路。实际许多道路变得平坦,沿途有许多草甸子。河谷牧场,可以轻装前进。山路又比较少,那么反而以更快速度达到中京城下。

    而且离得远,这里人烟也变得空旷,可以当作奇兵。

    宋朝与辽国互派使者,玩着心眼的时候,曹玮出兵古北口,这可是一次真正的轻装前进,就象辽国那样。

    从缴获的辽国战马中选出一万五千匹战马做驮马,驮着简单的行李,以及简易攻城器械,甚至粮食都是腌制的咸肉,加上又天热了,而且天热了,行李也相应变得简单起来,况且过了古北口,蚊虫又不象南方那么多,这给轻装行军带来了更多的便利条件。

    仅是两天,宋军就趟过了潮里河与滦河上游地区,来到柳河的中上游,再次趟过柳河,于此扎营休息。

    “曹将军,这里与河北果然不同啊。”

    魏能说道。

    “那是。”曹玮道,到了这里,虽是热天,不过天气变得高爽起来,但与西北又不同,哪里气候十分干燥,不及这里凉爽宜人。

    休息一夜后,两万多咸平军扭转方向,径直向东而非是向北,冲向马盂山北麓,再往东渡过三肤河就是辽国中京城了。

    这时辽国才派斥候前去六州河告急。

    从柳河到辽国中京不足四百里路,若拉成直线仅有两百余里。而且沿途很少有高大的山区,对于一支轻装骑兵来说,不过一天半的行程。

    如果不是兵力还有点多,甚至一天就可以赶到中京。

    就在辽国中京接到消息,耶律隆庆接到消息时,宋军已抵达到三肤河。

    耶律隆庆疯掉了,辽国中京留守大臣疯掉了。

    他们匆匆忙忙下令中京急备,没有办法分兵援救了,来不及了,来得及也不行,只要分兵,相信河对岸无数宋军就会渡过六州河,向他们发起猛烈的进攻,那个后果更糟糕。

    第二天中午,就在辽国上下乱成一团时,曹玮兵临中京城下。

    没有扎营,马上就发起进攻。

    时间就是生命,这时候辽国中京兵力抽之一空,正是最虚弱的时候。一旦拖晚了,辽国派出大军来援,不怕他们来援,而是害怕他们保下中京城后,再度逃向上京,逃向茫茫无际的西北,那是宋朝最不想看到的。

    毕竟辽国如今在北方威望很高,一旦让他们拢起诸族,辽国上京与中京地区并没有多少险要可守,那么北方战事不断。要命的又没有大的河流可以将供给运到上京,大规模的供给会很困难,在哪里大会战将是一场恶梦。

    灭国在即,中京军民顽强拼搏,一度让宋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不过中京城毕竟不是辽国的原先幽州城,虽然它仿照宋朝汴京而建,可是城墙远不及幽州城墙高大。日落时分,宋军源源不断地攻上城头。

    中京留守的辽国大臣耶律盆古与翰林学士杨佶率群臣出降。

    消息传到前线,耶律隆庆真的疯掉了,不顾后果,下令三军撤兵。

    曹玮让雷有终率领一支兵马驻守中京城,自己率领近两万咸平军,向南杀出。

    第三天,两军在小凌河川碰上,开始会战。

    这支辽军士气基本垮掉了,尽管他们丢下了一支后军,将宋军主力部队拖住,自己没有被宋军主力部队缠上,然而连王都都失去了,还有什么士气?

    曹玮甚至从容地演练着在西北操练的那些狼群战术。

    就是派一些最精锐的兵士骑着最好的战马,当成斥候,不停地骚扰,反正这里离中京还很远,当辽军乱掉的时候,大军杀上。

    然后再撤返,再骚扰,再杀上。

    辽军苦不堪言,被宋军拖得寸步难行。

    终于让宋军主力部队在大凌河边追上。

    随着火炮声,宋军背嵬军先行冲入辽军大营,然后骑兵再行冲上。随着茫茫无际的步兵随后杀出。曹玮也将咸平军一分为三,从北边杀向了辽军。

    只战了不足两个时辰,辽军大溃,有许多兵士被杀得晕头转向,居然向大凌河里跳。

    日落时分,辽军全军覆没,耶律隆庆被生擒活捉,战后赵恒封他为逆命候,还是给他面子的,否则有的宋朝大臣提议封他为篡国候,凭什么篡哥哥的皇位,不遵从大哥的诏命?

    两军于大凌河边休息一天,继续分兵,孙全照在辽河河畔被两支辽军缠住,危在旦夕,必须要派兵前去援救。事实援兵刚到,听闻辽国新皇帝再次被捉住,大军于大凌河前全军覆没,两支辽军相继投降。还没有打,就降了,再打也没有了意义。

    然而行军最快的咸平军由曹玮率领,继续杀向兵力空虚的上京。

    七月,上京被拿下。

    宋军仍没有停下来,如北方栲栲泺(呼伦湖)边静边城,如胪朐河畔董城的乌古敌烈军司,如乌鲁古河上游的西北招讨司,还有辽东各地,依然有辽军驻扎。

    不过那些军队数量并不多,即便多者也无心应战。只要小心一点,即不会有大败发生。因此从七月初六得到上京城,辽国意味着被灭国了。

    ps:这本书快结束了,很失败的一本书,看来种田流与发明流终非我之所长。而前期成绩太差,导致心情恶劣,所以多次想早点结束,于是越来越差。不然真若写来,这本书篇幅会很长的。

    下本书不写种田流经营流与发明流了,只写一个yy故事,有些考据派,有点神话色彩的穿越小说。

    主角是柴荣的儿子柴守训,穿时正是柴荣将要兵发沧州,赵匡义迎娶符家三小姐,赵匡胤当点捡的时候,可能还会突出两个宗教人士,陈抟与赞宁。

    再次感谢大家,这本书扑到这程度上,还有一些老读者在跟读着,这让我越加惭愧……(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十四章 选择题(上)

    车驾抵达上阳府。

    上阳府就是辽国的上京。

    当然,赵恒肯定不会保留这个京字,辽国五京只有一个地方是京,那就是幽州,然而幽州成了北京,景德城。这还是幽州乃是汉人聚集地,否则这个京字同样去掉。

    中京改成中平府,东京改成东阳府。

    改的还有许多州名称,因为有许多州府与中原太相同了,如银州,苏州,通州等等。景州重新改成了遵化,平州改成了卢龙,润州成了秦皇岛,隰州成了绥中,松山州改成赤峰,原营州现在的兴中府改成朝阳,成州为成昌,宜州成了义县,北安州兴化成了承德,榆州改成了凌源……

    上至馒头山、永安山,也就是下方临潢府上京一带地区,一直到馒头山东面的长春州,以及混同江北侧向南,西达大水泊、赤峰、松山以及柳河上游一直到炭山,接古儒州古长城突出的那部分,七成以上的州县名称全部改掉,而且这些名字改得莫明其妙。

    原因嘛,只有宋九一个人清楚了。

    不过大家也能理解,第一个是要抹去辽国的印记,便于统治,例如辽字没有了,改成巨河。

    其次辽国的各州各县名字与宋朝多重叠,而且州也太密集了,有的不满千户也成了州。州县密集无所谓,主要以后就要派知州来管理,无疑会增加宋朝的官员费用开支,因此许多州也并成县。

    这个必须要重新改。

    那个有这个细致的心思改那么多名字,于是宋九按照后世的记忆。换成后世的名称。实际有的不对,如现在的赤峰。离后世的赤峰还有很远距离呢。

    不过大多数让他蒙对了。

    蒙对蒙错问题不大。

    主要就是州县重组。

    这会让辽国印记淡化,若是用辽国官员。会让他们头痛,但以后多是宋朝官员,反正是新地方,对他们来说一个样,于是宋九花了一个时辰便在地图上完成“壮举”。

    大家看着地图上的新名字,有些啼笑皆非,不过最终还是默认了宋九的做法。

    如赤峰,不叫赤峰又叫什么呢。莫要忘了,秦州西侧还有一个松州。不过出现了许多阳。上阳,东阳,河阳,朝阳,吕阳。阳光普照嘛。

    但往西往北,基本就不问了。

    略略动了一些名字,也不过动的是原来辽国各驻军的名称。

    有诸多原因,在这个圈子范围内,包括现在的上阳。辽国的临潢府地区,都开始有人定居与耕种,本来女真那边情况最恶劣,在史上包括明朝都没有办法治理那个辽东深处。

    然而因为几十年前宋九带着诸多文吏与将士前去指导。又在辽国压力下,乌玄明主动配合,反而哪里情况比历史上很多时候都要好。可能接近于十九世纪山东百姓闯关东的初期。

    后来萧燕燕凶残地镇压了女真独立,不过依然继续保留着宋九推广的先进措施。定居了。对于辽国来说也利于治理。

    而且还有数条大河,现在通航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包括鸭绿江,混同江,主要大多地区仍然很落后,没有政府去认真的梳理河道,就象鸭绿江通航是十分危险的,河道里有许多礁石,若无当地人带领,随时能船翻人亡。不过稍做梳理,辽河、鸭绿江与混同江三大河流,便能通航到许多地区,幅射辽东七成区域。

    虽然有漫长的冰封期,但在春天到来时,多半地区有半年以上的通航时间。

    朝廷暂时不指望这里的税收,不过通航了,就能繁荣这里的商业,加强与中原的来往与联系,互补有无。

    不指望这里的税务能保障官兵以及其他的支出,然而与如同西北一样,这里可以会练兵,可能发陆续发生一些战事,因此在前期不仅不指望税务,朝廷还要运送一部分物资来此。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必须先将人心拢住,那么先开始就必须要执行低税政策,除了辽南与沿海部分地区人口密集,自现在的铁岭,以前的银州向北,因为辽国将渤海国人口大多数强行迁向辽南或者中京一带,许多地区还是人烟空旷的所在,必须要有一个长时间的休生养息发展阶段。

    当然治理好了,朝廷就可以征税了,如同宋九在岭南所做的那样,当然北方人更强悍,人烟更稀少,基础更差,朝廷想得到收益,会比广南更慢。

    但现在朝廷也不急,若没有战争,或者将宋辽战争的费用节约下来,那就非常惊人了。

    例如澶渊一战,就花费了几千万缗钱。

    将这个费用节约下来,用在治理北方,会达到如何惊人的效应?

    而且宋朝财政现在依然很健康,可能接下来三四年里会很难,但难就难在这三四年。并且书院开始尝试着将蒸汽机放在船上,利用螺旋桨推动船只前进。

    这个技术可能还要几年才能成熟。

    它不是使船只变得更快,但它意味着一旦成功,便不需要借助季风航行,若是远可能技术跟不上,但辽东不是太远,那怕是绕道混同江入海口,一路有海岸线,有供给,相信高丽人会听话的,况且也会给他们带来收益,那么就不需要季风,来回通航。

    但这是能治理好的情况才投入这些钱帛与人力的。

    往北就不行了,天气更寒冷,人烟更稀少,往西同样又不行了,大漠地带,人烟稀少不算,没有河流通达,有河流通达也不能让船航行到哪里。在这时代,船只仍然是运费最少的交通工具,没有船,用车子推到大漠深处。想也不要想哪!

    这依然是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

    赵恒到达上阳府。

    诸多部族酋首来朝拜。

    辽国当初多么强大,在萧燕燕带领下。差一点将高丽灭国,连高丽人的开京城都攻下了。乌玄明当初闹得那么大。最后也被灭国,逃到宋朝郁郁寡欢之下去世。阻卜多次叛乱,也被镇压。

    然而宋朝大军来了,两个月即将辽国灭亡了。

    这样想是错误的,实际辽国灭国应当从去年九月总攻宋朝就开始了,若非所有精锐军队一起丢在宋朝,萧燕燕、韩德让等人也丢在宋朝,那结果又会是两样。

    就是五月宋朝开始再度进攻,若是耶律隆庆不将军队集中。于锦州南部与宋朝决一死战,那么这次宋朝进攻还会发生许多麻烦,可能收复辽国最少还要花费数月,甚至数年时间。其实一旦拖长了,宋朝惫于战争,困于财力,最后能不了了之。

    不过表面上宋朝确实只用了五十来天,便将上京中京一起拿下。

    并且几场大会战,宋军杀伤了无数辽军。

    在北方。素以强者为尊,当然也颠覆了宋朝大多数官员的观念。

    于是“万族”来朝,既然北方诸族奉行强者为尊的理念,于是赵恒起驾去了上阳府。

    在上阳府接见诸族酋长。但呆的时间不会太长,到了上阳府供给就困难了。若随行兵力带得少,大臣们不放心。带得多,无疑会有很多困难。

    可能因为是高兴。可能是试探,赵恒在宋九一长串官职。如太师开府仪同三司同平章事加昭文馆大学士权幽州路安抚经略营田大使兼兵马都部署、上柱国赐紫鱼袋食邑xx户实封yy户,后面又结上幽州郡王充卢龙振武节度使。

    能不能得到这两个职务呢?

    应当说能。

    若找,在宋九身上能找出一大堆毛病,不过论功绩,平下辽国后,宋九的功绩足以让他能名列这个时空历史上十大宰相之一。

    即便房杜也稍逊之,文治上稍仿佛,在吏政上他们做得更好,不过经济上做得略差,然而武功上却远不及。当然有人能与之相比,如萧何,或者赵普,李斯,不管怎么说,人家是匡护立国之功。

    或者管仲、诸葛亮、王猛、谢安、郭子仪,这几人功劳应当来说还要更大点,不过他们未统一天下,或者未消灭藩镇,使得功劳稍逊一筹。

    但几人拥有过这么多高官要职?

    况且振武节度使在哪儿,便是原来唐朝的朔方地区,同时兼领着绥、银、麟、胜等州、东中二受降城、及振武镇北等州军。

    卢龙节度使便是指幽州。

    尽管它是虚职,可配合宋九的业迹,就有着无比浓厚的象征意义,若再配上幽州郡王,象征意义更厚。

    上京辽国皇城大殿里诸大臣喘着粗气。

    宋九苦笑道:“陛下,平东北难,治东北更难,所以臣才请救留在东北呆上一两年时间,打下基础,臣就致仕了。如果陛下不喜,臣这就致仕。”

    赵恒“醒悟”:“朕失误了,朕失误了。”

    可能是失误吧,宋九又说道:“陛下,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朝中不乏能治理的文臣,可能独当一面的大将还是不多,最少在这几年有许多地区要备有名将驻守,等到辽东安定,才可以重做将领调动。一是云中路,必须以李继隆为兵马都部署,文臣治理政务,李继隆掌管军务,朝廷节制,这样云中有变才不会骚乱,迅速平定,同时以防北方游牧民族,有李继隆在,便能与幽州路形成良好配合。其次曹玮必须重新回秦州督掌秦渭路,马知节去巴蜀,掌管巴蜀军务,丁谓那种策略虽替朝廷省了心,终是治标之策……”

    还有一个用意宋九就没有说了,曹玮去秦渭,还有经营吐蕃与河西走廊之意,那要看国家情况了。

    马知节去四川,若是国家情况好,那可以兵临大理。

    为什么川南各蛮部乱乱平平,正是因为有大理让他们两边倒。而且得到大理,就可以对交趾形成两面夹攻之势。

    而且马知节才五十岁,曹玮才三十来岁,两人若没有意外。能用很长时间。

    至于他们之后的人选?宋九能说得清楚吗?

    知道,狄青。可几十年后还有没有狄青存在,都说不清楚了。

    当然。现在的情况比较好,经过这大半年的多次大会战,诸多将领得到进一步的成长,虽不能说是名帅,然而督掌几千军队作战是没有问题的。

    并且用将用得广泛,有六十多岁的老将,也有二十几岁的小将,数次战役打下来,孰优孰劣就能看出来了。如王超大家包括宋九之前都看好的,但此次表现很不好,还不如他的儿子王德用。

    如魏能,有人说不好,但这次表现却十分出色。

    这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但不用宋九说,大家都清楚,这段时间几乎每天都在议论各将的所长所短,以便运用,包括赵恒耳朵都听出老茧了。

    主要是赵恒这个反常的授职。让宋九担心,也会让李继隆担心,作为主帅,此次他也拜了使相。封了几个节度使在身上,若是以为赵恒对他们不放心,李继隆即便呆在云州。也不敢有所作为,那就失去了其意义。

    赵恒默默地点了点头。

    别的不说。只说唐朝,突厥被李世民灭了又灭。但灭完了又有一部突厥崛起,直到回鹘人配合,才将突厥危害削弱,可是回鹘人又来了。还有当初的吐蕃在唐朝时又有多强大呢?文成公主一嫁,吐蕃北下吐谷浑了。

    除非象汉武帝那样不要命地攻击。

    不过西羌一直还困扰着汉朝,匈奴并没有完全失去威胁,只是危害一下子留到西晋时发作。

    只能说宋朝头号强敌被灭了,不能说边患就没有了。

    宋九却在心里叹道:“幸好自己急流勇退啊,难怪以前那些功臣没有好下场,赏无可赏时,要么就是被杀,要么就是起反谋反!”

    但总的来说,还好,他挂着的是文臣称号,赵恒疑心终不及赵匡义,当然,做为皇帝,换成自己,想一点儿疑心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

    宋九又说了第二个问题:“如今燕云收回,头号强敌歼灭,国家不需要那么多禁兵了,就此为止,数量刚刚适中。”

    说到这里他一声叹息,赵恒也是一声叹息。

    虽然灭掉辽国,然而宋朝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首先是经济,多年来的盈余挥霍一空,还得要花钱,虽然从辽国得到一笔可观的财富,甚至刻意处执了一批强硬的贵族,查抄其家产财富,只能说这些钱将眼下的费用应付过去,未来辽东可能还有零星的叛乱战事,还要建设,花的钱帛太多了。

    几十起会战打下来,也死了许多将士,伤亡的数量达到十几万之巨。重伤的要退伍了,死亡的更要抚恤其家属,整个军队整减员四分之一兵马。

    不过这一来,正好只剩下四十余万禁兵,那么国家一年将会节约大量军费。

    还有其他一些举措,例如乡兵制向北方转移,未来在陆续将河北河东的乡兵转兵为民,让两路迅速恢复发展,而在幽州路与云中路设置一些乡兵。

    这个问题不大,原来辽国就在这里选拨了诸多兵士,现在只不过将正规兵转为乡兵罢了。至于北方大漠,宋九也说得很清楚,不扶持代理人。

    就象唐朝扶一个反一个,不值得。

    而是继续分化,让其自生自灭。

    朝廷的政策只是鼓励他们通商,学习宋朝官话与文字,推广一些定居定牧措施,余下的不干涉不参与,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麻烦与纷争。或者稍派斥候留心,防止某一部独大。

    赵恒也额许。

    然而就在赵恒准备离开上阳府时,李神佑私下找到宋九。

    王钦若进宫打小报告了。

    说实话,王钦若也有功,守大名府有功,随后在策划治理燕云时也立下诸多功劳。平天下难,治天下更难,他的功就在治字上。

    但在最初辽国大军南下时,他一度因害怕进劝赵恒逃向南方,一丑遮百俊,因此招来许多人的嘲笑,也遮蔽了他这些功劳,于是心中常常怏怏不乐,昨天悄悄觐见,与赵恒说到诸人功劳时,他说了一句:“陛下知道赌博吗?博者输钱欲尽,于是尽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宋九寇准之孤注也,实际当时情况危急,一旦辽军冲破澶州城下防线,几路兵马来不及救援,陛下危矣。以陛下之性命来博千秋万世之功业也。”

    ps:本来打算两章结束的,可码出来,感觉这样太过草草,于是推翻了,还有几章吧,虽然烂了,但不能让它烂得太过头了。下本书发誓,不用那么严谨考证地去写。(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十五章 选择题(下)

    王钦若与寇准的矛盾激化,不用说了。

    可他对宋九也不快活,主要就是那么大的计划安排,宋九居然一声也不吭,让他出了一个大糗。然而他性格属于那种黑暗的,不象寇准不快活了马上叫出来,他却象一条毒蛇那样一直隐忍不发。

    直到赵恒弄出一个幽州郡王,他才悄悄打了一小报告。

    当时被赵恒轻斥一通。

    不过赵恒对王钦若一直喜爱有加,第一个确实有本事,第二个对他有功。

    呵斥了几句便放过了。

    然而王钦若忽视赵恒身边的一个太监,李神佑,李神佑还有一个哥哥也在做太监,叫李神福。

    宋九很少与太监来往。

    但因为宋朝太监不是很恶劣,即便童贯,也要一分为二看待的,在宋徽宗六贼中,童贯算是比较好的。因此他对太监也不是很讨厌,况且得罪太监干嘛?

    还有宋九对武将不恶,李神福随赵匡义出征过太原,因此对宋九印象很好。而且赵匡义在背下里一直对宋九持以很高的评价,这种评价便影响了李神福与李神佑兄弟俩。

    寇准那就罢了,关健他认为宋九是好人哪,大宋第一良臣,又从来持功居傲,这与寇准是两回事的。

    赵恒虽不支持王钦若的小报告,可王钦若这句话说得颇为恶毒,多少会对赵恒心理产生一点影响,因此悄悄将这件事告诉了宋九。

    宋九听后,眉毛拧了起来。

    王钦若可能不快活。可是他就要下去了,王先生来搞他。宋九更不快活。

    不过想找机会还是有的。

    车驾南返了,随行的还有各部族酋长。一道拜祭闾山。

    严格说不能称为封禅,到泰山才能算得上封禅,此次只能说是一次祭镇,祭祀北镇闾山。

    祭镇时会给这些酋长们一些赏赐,封赏一些不要钱的官职,然后赵恒便要从幽州返回京城。

    自隋末起就在这里建设了一些建筑物,辽国更是时常来拜祭此山,赵恒虽来祭镇,倒也没有额外花多少钱帛。仅是将主峰望海峰石径修葺了一下,又重修了李渊建造的北镇庙。出手有些小气,但大臣们倒是很欢喜,在宋九带动下,这时宋朝上层务实作风比史上更重。

    登上峰顶,一系列礼仪结束,当天在辽国建造的望海堂休息。

    明天赵恒下山,到了这时候宋九就要与赵恒分别了,幽州路首府在幽州。但他不能呆在幽州,实际安定以后,幽州路必然还要划分,一切为二。一切为三,否则幽州到混同江太远。

    因此宋九将会去东阳,以及长春。改成吕阳的兀惑城。

    赵恒将宋九喊来,平易治难。不以为将辽国灭掉,东北就真拿下来了。在历史上关外得而复失的例子不要太多。

    宋九将心中想法一五一十说出。

    赵恒也认同了。

    宋九忽然问道:“陛下,我朝现在可如秦汉唐之时?”

    按理说宋朝灭了辽国,几乎达到了巅峰。

    不过赵恒细想了一下,却沉吟起来。

    宋九替他做了回答:“秦朝一统天下,横扫八荒,气吞**,我朝不及。”

    “光武后汉朝游牧民族几乎都不形成致命的危害,所谓的用兵,不过是扫除身上的疥癣之疮罢了,我朝不及。”

    “唐朝巅峰时兵力达到了小海,西边翻过葱岭,一度到达河中地区(阿富汗巴基斯坦吐库曼斯坦一带),李白的家乡就在葱岭以西。”

    “可是我朝兵力不敢越过兰州,交趾名为进奉,实为阴违,大理都懒得派使者来进贡。与他们相比,我朝还经过两代英明的先帝大治,甚至周世宗还为我朝打下了好底子,仅能做到这一步,因此我朝还不能称为盛世王朝。”

    “这个……”

    “臣知道,我朝因为顾全百姓,豢养兵士,由是用兵成本很高,然而与汉唐相比,我朝收入达到了多少?”

    “朕知道了,不能骄傲自满。”

    “臣要说的正是此意,陛下要知道外面还有广大的世界,几百年前契丹还只是一个一千余帐的小部族,然而差一点危害我庞大的中原王朝。外面的世界那么大,那么多国家,那么多人口,若是以为我朝就是世界中心王朝,后代子孙必然骄傲自满,一旦产生这个心理,安于享乐,不用等外部诸国清醒过来,迅速发展跟上,从内部我朝就能灭国了。陛下应当继续保持咸平数年时的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即便是后世子孙,也要以陛下为榜样……”

    “臣伴随陛下祭镇,忽然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李斯,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说得多好啊,但是他后来畏于秦始皇威严,不敢进言,甚至默视二世非义登基,于是秦国二世而亡。”

    “以前臣也重视过寇准,重视他的人很多,赵普相公,大宋第一三司使陈恕,陛下的半个帝师毕士安。实际寇准的唯我独尊,过份享乐,臣多少看得不习惯。说到寇准,臣又想起两个故臣,田锡偁,对他们臣也有些不习惯。不过来到望海峰上,眺望东方天际处,臣忽然醒悟。虽然他们有时进奏说得片面,不过正是他们敢于进言,带着朝堂大臣敢于发表自己的议论。”

    “陛下,帝权独大,同样需要监督,就象赵普与太祖,赵普生活糜烂奢侈,然而太祖想要一个花蓝子却要不到。为何太祖还不动怒也?因为这是隐形地对帝权掣肘,以免国家出现隋炀帝那样的昏君。然而掣肘不仅是各种制度,制度是人制订的。也是人去执行遵从的,关健还是人。因此朝堂必须要有声音。当然,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不能抱成团,不能结党,所以朝堂需要寇准。”

    赵恒额首:“朕也知道寇准是一个贤臣。”

    “不仅是寇准,张齐贤对军事精通,国家也要倚赖他。不过处理公平,择人公正,还是东京城留守的王旦。王钦若有才干,不过其人过于谄媚,重用则能迷惑君上。请陛下切记。”

    宋九一口气说完。心中叹了一口气。

    这可能是他最后的一道选择题吧。

    原来前来议事时,想趁机将王钦若弄下去,但最后还是高拿轻放,放过了王钦若。

    以他现在的地位与威望,足以能让王钦若十年内不得起用。

    不过生气归生气,临到头来想一想朝堂,大家还不是一样,难道寇准做事用人就能称为公平?

    让他们以后慢慢斗去吧。

    然而宋九却没有想到,这不是最后的选择题。选择题无处不在。

    第二天赵恒起驾回京。

    离开京城很久了,幸好王旦做得真不错,否则赵恒御驾亲征这么长时间,可能后方就会出现许多小麻烦。

    宋九则是去了辽东。

    尽管朝廷同意了宋九的归化政策。以及几个新路的划分。

    然而还有的大臣表示了反对,幽州路面积太大了,它几乎囊括了辽国原来八成直辖面积。近百万户人口。

    因此整个幽州实际变成了六大部分,第一便是幽州附近各州县。北达燕山,东临大海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山海关。南到宋九原来建议竖立起来的绿色长城。

    那道长城依然保护着,禁止百姓砍伐,不仅是因为可以做为一条紧急防线,中原的最后屏障,对水土保护也很有利,不仅是黄河,如今拒马河也从太行山带来滚滚泥沙。

    其次便是中平府,辽国的中京地区,南接山海关燕山,管理着原来辽国中京范围,然后是上阳府,就是辽国上京一带,不过直接管理的范围变小了,从西南的大水泊开始,到永安山、兔儿山与馒头山,东接大兴安岭,就是金山。再次便是长春府,北到鸭子河上游的金山城,突吕不室韦部,铁骊部,南到重新改成四平的原辽国通州,上面还有,室韦部与室韦王府,然而太远了,而且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宋朝对之只采取了羁縻政策。东部一直到大海,这片广大的区域便是吕阳府治辖范围。仅是一个吕阳府管辖的面积就可以相当于宋朝以前最大一路的两倍面积!余下的辽南地区便属于东阳府治下。

    六个区域,宋九请求留下六员大将,杨延昭,魏能,杨嗣,张凝,田敏,李继宣。

    另外就是吕夷简等五名官员,看守五府,协助宋九治理幽州路。

    吕夷简顶在最前线,上阳府,这里情况很复杂恶劣,而且交通落后,好在萧燕燕治理下,也出现了农耕方式。

    然而相比于其他五府,上阳府最让人头痛了。

    吕夷简是官二代,可能官二代是一个贬义词,在宋朝就有人认识了,因此不断提拨寒门子弟,不是寒门子弟会出众,相反的许多寒门子弟做官后十分贪婪,这主要就是不让朝廷形成各种各样的官宦世家,从而影响朝廷的统治。

    然而官二代除了一些为非作歹,仗势欺人的不孝子弟外,也有一些好的,比如他们对金钱不那么渴望,比如他们在父辈身边长大,耳濡目染,一旦成为官员后更富有经验。

    吕夷简就是后者,上阳府最头痛,可也是最容易出政绩的地方。

    大家争的便是东阳府,这里汉人多,基础好,而且多是富裕之处。争来争去,寇准发威,用人不避亲仇,让王曙去了东阳府。

    余下的吕阳府要好一点,宋九以前去过女真,虽然渤海国灭了,但哪里的百姓与宋朝很亲近。余下的两处就头痛了,长春府北部各族,包括一些女真部,一些室韦人,以及其他诸族,与辽国十分亲近,并且暗下收留了大量潜逃过去的契丹贵族。而且这里地广人稀,除了一条混同江,鸭子河,交通仍不便利,天气又是无比的寒冷,而且离中原太遥远了。中平府离幽州近,但是山区多。

    山区多不怕,关健除了狭隘的山海关走廊,余下的多是奚人,正是这些奚人,将会比契丹人更头痛。第一他们与契丹人非是宋朝君臣想的那样,仇深似海,相反的他们融合得很好,几乎成为一个整体,对契丹很忠心。

    与被宋军杀死了多少士兵无关,北方素来尚武,手段过于软了,可能效果适得其反。当然,也不能在治理时还那么强硬,软的时候软,硬的时候硬。但麻烦的他们对宋朝必然会反感。

    其次宋军掳走了许多百姓,大量燕云百姓逃亡到燕山以北,这里有许多河谷地带,适宜种植,萧燕燕与韩德让又鼓励百姓这么去做,于是这里许多河谷被开垦出来。这是好事儿,可坏就坏在这些奚人身上。

    大量汉民迁移过来,于是这些奚人坐在画圈,这是我们的地,你们开垦种植就必须交地租,于是一个个变成了地主。宋九不岐视任何民族。

    但这种风气肯定要不得的,汉人不能凌驾于其他各族之上,但其他各族不能高汉人一等。一旦养成了这个习惯,以后北方各族将会桀骜不驯,到时候想治都治不起来。

    可是也不能让出去,不要说这里有许多百姓,就是没有也不能让,一让,单薄的山海关走廊随时能被切断,那么关外就丢失了。明朝种种错误,宋九是不会再犯的。然而这样一来,中平府地区将会更加头痛。

    实际在宋九心中,吕阳府同样会头痛。现在女真对宋朝抱有好感,可就象夫妻一样,谈恋爱时必然很愉快的,一旦结婚后柴米油盐,生活中无数琐碎事一起来了,夫妻必然会磕磕碰碰,女真也是如此。而且他们离中原又那么地远,这里汉人又很少,如果基础不打好,长久后说不定还会有女真崛起的情况发生。

    那一府都头痛。

    反正都一样,于是让李迪去了中平府,张知白去了吕阳府,最头痛的长春府得要一个有手腕的人来,于是让王曾去了长春府,而且给他配置了李继宣,以及数万骑兵,一边训练,一边屯田。

    一切在草定当中。

    可是宋九万万没有想到高丽人却给他出了一道艰难的选择题。(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十六章 好邻居(上)

    大凌河战役过后不久,朝廷听到高丽北边重将正带着高丽军队在鸭绿江边与孙全照对峙。

    毕竟是一个小国家,在夹缝里生存不容易,而且他们对宋朝没有危胁,况且打了那么久,死了那么多战士,赵恒也不想再打下去了。而且高丽一直是宋朝的属国,那怕兵败于辽国,仍暗中与宋朝通好,派使诚贡,又派了一些青年学子来留学,甚至还有人担任着宋朝的官员,如宋朝名臣广东转运使康戬即是高丽留学生,于是便派曹利用去高丽谈判疆界之事,让高丽国王王讼速速下旨,两国罢兵,同时暗中吩咐曹利用,若是在谈判不利的情况下,可以让出长白山卢毛朵部以东的曷懒甸与曷懒河东边支流以东(指图们江,在这时将龙井和龙的图们江支流当成了主流)的山区。

    这样划分也没有什么大问题,毕竟最好的西侧平川地带,辽国已经让给了高丽人,东边的高山地区宋朝即便不让,也无法有效管理,山大林茂,孤悬于海外,百姓凶悍。

    但以鸭绿江与图江们为界,便联成一个整体,并且有明显的地标可以区别各自疆域,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宋九没有同意,说了四个字,得寸进尺。

    高丽人继承的乃是新罗与百济遗产,只是如今高丽开京的南部地区,那怕唐朝衰落,平壤城仍然被唐朝掌控着。不过朝廷可以不必要追究谁能掌控着图们江以东的大山地区,但必须要在地图上标明这是宋朝的疆界,这样以后若是发生纠纷。就能有大义与正名。

    这倒是一个解决办法,赵恒便同意了。

    然后曹利用迅速骑马去高丽。此人可能在另个时空上名声不大好,然而用来做谈判却是第一流高手。乃是宋朝有名的铁公鸡。

    数次出使辽国,面见辽国两个皇帝,面无惧色。

    曹利用去了高丽,赵恒安抚百姓,入驻中京,随后上京拿下,到车驾去了上京,再返回闾山,这已到了九月中旬。

    他风尘朴朴地回来。却带来一个很不好的消息。

    ……

    如果此时萧燕燕攻下宋朝开封,能从内库与国库里得到多少财富?

    会让她十分失望,钱粮帛加在一起不会超过两千万缗。因为两库的钱帛用之一空了。但她能从开封得到多少财富?那就不好说了,将会以亿为计算,甚至若将所有士兵的掳掠收缴上来,数量还会翻倍。

    无他,京城里富人太多。

    宋朝攻陷辽国三京,是同样的道理,南京与西京因为辽国权贵及时撤离。所留下的财富并不多。但大凌河一战,曹玮从后方包抄,大多数权贵来不及逃走,便一一被攻陷。

    但就是宋九也不敢放手掳掠。打压一批权贵,拉拢一批权贵,这才是王道。

    因此反抗的精英。以及辽国建国以来的王族与后族,以及其他对宋朝始终抱有敌意的权贵。大臣,以及将领。有的被处决,有的被带到开封,辽国打到现在,国库里财富同样剩得不多,所得到的财富便是来自这些权贵之手。

    而且这次为了以后能长久的治理,一再下令,禁止百姓骚民,当然这有一个首要的前提,那就是丰厚的赏赐。

    此次战役打下来,仅是赏赐抚恤,朝廷就花了八千多万缗钱或者其他的财富。河北耶律隆绪投降赏了第一次,进驻幽州改名为北京赏了第二次,进驻中京赏了第三次,进驻上京赏了第四次,祭镇赏了第五次。

    道理简单,有惩高梁河不赏将士愤怨之戒,不断地赏赐,能刺激士气,能收住将士的心,而不去抢掠扰民。赵恒离开闾山时,就连一个小小的押运粮草的厢兵都能得到几十缗的赏钱。至于牺牲烈士的家属最少一户能得到两百缗以上的抚恤金。

    其中近三千万缗钱便是来自缴获的辽国财富。

    实际若再狠狠心肠,能缴获更多财富。

    不过宋九也不敢了,怕激起民变。

    而且眼下国库虽艰难一点,但能熬得过去,拿下辽国是要治理的,而不是来抢掠的。

    这种打压一批拉拢一批的手段,让许多辽国豪强纷纷倒戈,不过也带来一些不好的弊端,那就是有一些人顽强反抗,还有一些豪强纷纷逃亡。

    到了今天,仍有好几个城池没有拿下来。

    但也正常。

    比如元蒙攻打南宋,南宋坚守了多少年?甚至若无金人南下入侵成功,宋朝继续统一着中原,元蒙都未必能将宋朝消灭。

    再比如清朝入关,吴三桂是罪盔祸首,但另一个罪人便是李自成。起义军横扫整个江北,甚至包括江淮地区,李自成本人性情残忍猜疑,喜欢杀人砍足剖心为游戏,直到牛金星投靠他,才提出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蛊惑人心,得到更多百姓来投。但莫要忘记了,那个国家不让百姓交税还能存在吗?看看李密在瓦岗寨攻下洛阳所做的事,最后有没有成功?

    因此整个中原城防让李自成与义军化为灰烬,清朝这才轻易地入关,轻易的占据中原,但到了江南,仍遭到汉人的顽强反击,如史可法在扬州……

    这些反抗是谓必然,毕竟萧燕燕与韩德让大治辽国,颇得人心,与史上辽国灭亡时截然不相同的,就是那样,耶律大石还带走一部,到了西域成功建立了西辽国。

    与部分辽国豪强兵士继续反抗无关。

    而是这些逃亡的豪强。

    有的逃亡到大漠,不过大多数部族将他们杀死献给宋朝请赏,只有部分部族收留,还有的逃到东北最深处室韦人哪里,或者逃到了高丽……

    曹利用到了高丽。

    高丽王王讼派权臣金致阳亲自谈判。

    一是谈疆界。二就是谈这些逃亡的豪强,他们逃亡倒也罢了。还带过去许多百姓,孙全照手中的兵力很少。边界线又十分漫长,而且他兵力又被康兆牵制着,无法拦截。因此曹利用警告高丽勿要收留逃亡过来的豪强与百姓。

    对于第二条,高丽人唯唯诺诺。

    然而对第一条,高丽人却不认同,居然还让他们考证出来两个古地名,盖马大山与单单大岭。

    若按照后世的说法,盖马大山就是盖马高原上的狼林山脉,单单大岭便是汉四郡玄菟、临屯二郡东侧的分水岭。后来朝鲜境内的剑山岭、阿虎飞岭,在盖马大山的南面,一直延伸到汉江。

    但古代考证很模糊,许多人以为它们就是长白山脉的别称,实际这条延伸到汉江的山脉体系也是属于长白山脉的。

    而且这次高丽又将故高句丽的种种考证搬将出来。

    不过曹利用对高句丽有了准备,首先论证秽貊族,他们发源于如今的长春州到吕阳府一带,在长白山西侧山下还有一支别种秽貊,开始称为夫余。然后转换为高句丽,高句丽壮大后又分为五族,涓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然后建立了一些小国家。如沸流国、黄龙国、荇人国、盖马国,这些都能在中国历代史书上找出来的考据。

    盖马国便是活动在盖马高原上的一个小国,后来盖马国被高句丽消灭。盖马大山渐渐不见于地名。

    因此盖马大山与西侧的盖马平原,无论从盖马国。或者高句丽来考证,与如今高丽一点关系也没有。你们乃是新罗与百济的种,与高句丽有屁的关系?

    为了这些考证,不知耗死了多少宋朝文吏的脑细胞,如今终于成了曹利用谈判的依据。

    然而高丽那边也不知从哪里找出一些乱七八糟的考据,甚至连神话传说、笔记野史都搬了出来,将曹利用气着了。

    谈判进行了好些天,曹利用忽然醒悟过来,为什么宋九一心要先将这个所谓的盖马大山定下疆界,单单大岭不能要了,那个一直延伸到汉江,一旦要下,整个高丽一切成了两半,高丽是不会同意的。

    但占据了盖马大山与盖马高原,宋朝就能据高临下,那么高丽人就会变得老实了。

    当然高丽人也不是傻子,实际如今盖马高原因为地形之原因,仍生活着各部秽貊人,余下的都被融入东北各族。

    无论是宋朝或者高丽得到它,都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统治,不过高丽人之所以争,也就是要的这种地形。

    可以说它与鸭绿江成为高丽的重要门户。

    这时曹利用又接到一些消息。

    这次谈判暗中其实就是宋九授使的,因此准备充足,曹利用不仅带了一些随从过去,还带了一些精明强干的斥候,潜入高丽,打听消息。

    原来渤海国在东北设置了一个长白山的东北部(割让给俄罗斯的沿海地区以及吉林东部地区)设置了许多府治辖当地,如安远府、安远府、定理府、率宾府,长白山东部又设龙原府,盖马高原又设南海府,名义上这些地区包括整个渤海国都属于唐朝营州平卢节度使羁縻。后来辽国崛起,攻下渤海国的长岭府(桦甸),渤海国灭亡,但沿海一带因为地广人稀,辽国仅是羁縻,并没有派兵讨伐。

    这几个渤海故府大多仍保留着,包括率宾府(府城在海参崴上方的双城子),它的治辖区就包括如今零散的秽貊各部。

    辽国强大后,秽貊各部向辽国诚服,因此其地域属于辽国(范围在兴凯湖以南,包括海参崴延吉以及曷懒甸,盖马高原)。

    辽国许多豪强逃亡,西北逃向大漠,北方逃向室韦,辽东逃向高丽。

    逃向高丽的豪强与精英有的人与秽貊各部酋长有些来往,于是在高丽人支持下,他们前去盖马高原策反各部,让他们向高丽倒戈。

    曹利用来谈判,拖了一段时间,已经有一些部族表示向高丽人诚服了。于是高丽人无耻地说了一句,若没有我国牵制,贵国如何能灭掉辽国?

    而且秽貊人主动来投,非是我国想要强行占领这些地方。

    贵国难道为了这些山区要对秽貊人动武吗?

    动武不值,论道义,我们高丽人也有功劳,你们宋朝吃了肉,总让我们喝点汤吧。不过这次汤有些浓儿,高丽人不仅索要盖马高原,还索要图们江所有流域与靺鞨池(牡丹江南侧)以南以东所有地方,包括东到大海。(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十七章 好邻居(下)

    面对这种达到无敌高度的无耻精神,即便铁公鸡曹利用也无辄了,只好返回。然而他在半路上看到高丽人继续在收留逃过来的原辽东百姓与豪强。

    宋九听后叹了一口气:“我朝周边地区,要么冷,要么热,要么就是很难生存的戈壁沙漠等干旱地带或山区,因此中国自古以来,主流思想是反对开边的。”

    曹利用点头。

    其实就是所谓的高丽,宋朝也不大感兴趣,若不是辽国太强大,死死抓住宋朝的门户燕云不放,宋朝都不会这么大规模对辽国用兵。

    包括大理,河湟,河西走廊,宋九尽管提出来了,然有许多大臣不赞成将来对他们用兵。

    “这想法实际真的错了,包括辽东,用之,你可以拭目以待,再过几年,看看辽东还是不是苦冷之地?”

    “就象岭南那样?”

    “那恐怕不行,岭南因为天气原因,一年可以三熟,辽东只能做到一年一熟。不过岭南那边天气热,天冷不怕,棉花普及了,辽东也有许多石炭矿藏,大不了冬天多穿一些衣服,不出门便是。但是热怎么办?不能扒皮去热,而且因为炎热,蚊蝇密集,毒物遍布。因此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缺点。不过南方天气很恶劣,但胜在庄稼容易丰收,北方虽寒冷,但胜在土地肥沃,即便西部大漠地区,若是大家有意识的保护水土,定牧定耕,也不是不能定居之地。”

    “高丽人敢这么做。有几个原因,第一个我朝不是辽国。正是因为主流思想反对开边,所以攻击力不强。高丽人不畏惧,第二个原因这个民族的顽强与无耻,大家都轻视了。”

    曹利用大笑。

    “第三个至今东北境内还有一些反抗力量,但征战快一年了,几乎动用了全国八成以上的禁兵,以及无数乡兵、厢兵与百姓,将士渐渐厌战,国家财政也到了承受范围的极致。相信高丽也清楚知道这一情报。高丽那边虽然国家小,甚至都城开京还不及我朝一个州城大。但大多数城池傍山而建,易守难攻。因此辽国动用了几十万军队,才攻破了开京城,最后面对高丽人的反抗,以及我朝的牵制,还不得不退兵,甚至裂土给他们。”

    “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用之,错也,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我朝开边政策的错误。因为文明种族的不同。打败他们难,征服他们并治理他们更难。但骨子里还犯了一个严重错误,那就是打败的方式。就象交趾,当时我因此而被罢官。实际那次罢官我并不怪太祖皇帝,然而却不认同太祖皇帝的想法。”

    “自汉武用兵,国家困弊后。大家讲道义,对内讲道义那是为了治理。然而对外讲道义,能讲得通吗?如后来对匈奴讲道义。西晋亡国了。如对南诏讲道义,结果唐兵大败,巴蜀几十万百姓掳之一空。如对党项讲道义,差一点危害整个西北。如对交趾又开始讲道义了,虽然他们很老实,然而与南方生蛮配合,大肆购买我朝百姓做奴隶。若继续这样下去,相信交趾必危害南方边境。”

    宋九忽然想到前世,中国讲道义啊,结果培养了许多好邻居,自己四面楚歌。

    美帝不好啊,打得许多小国家国不象国,家不象家,可人家朋友就是多。

    “其实这想法是错误的,汉武帝那样做不是错了,生生打出一个北方几百年的和平,他错就错在过份用兵,导致穷兵黜武。唐太宗也是如此,两征高句丽,用兵太重。然而适度地用兵呢?不求治理,只求催毁。就象我在岭南所做的那样,大肆掳掠财富,使得那次用兵军费得到保障,而且让南方许多蛮部震慑。迁移百姓,使岭南迅速进入开发发展阶段。至于掳掠过后的交趾是什么样子,与我朝有何干系?即便现在国家还有许多贫困百姓呢。自己的百姓都没有治好,还能管得外部百姓是死是活?再看看交趾如何?生生打出了几十年南方和平。若非候仁宝那次掉以轻心地用兵,导致白藤江兵败,交趾会更老实。”

    “这就是内外有别。”

    宋九想了想,觉得与曹利用谈没有多大意义,只能说提醒他,然后思路清晰地回京禀报给赵恒。

    于是他写了一封奏折,递向京城。

    其实这还是他的适度用兵,不忘武备的思想,向美帝学来的。

    不要说什么道义了,即便没有道义,没有出兵的理由,也能找出借口,没有借口也能创造借口。

    一种浅攻战术发扬光大的适度攻击性的思想。

    不过宋九马上就头痛了。

    辽东还有一大堆事,内部没有完全平定,况且平定后如何治理,也让人头痛万分,想治容易,想治好则很难很难。还有呢,在上阳府大家很高兴,万族来朝,但不是每一个部族都来朝的,有些部族对宋朝抱有着敌意,虽不多,但大多数部族对宋朝则是持着观望与怀疑的想法。

    高丽又来生事了。

    若听之任之,他们会拉拢更多的秽貊人,甚至长白山部(白池两侧,生活在长白山的部族),甚至卢毛朵部(长白山北部,敦化到延吉一带的部族)。

    但想让他们听话,讲道义是不行了,必须用武力,然而现在宋朝如何用兵?辽东有驻兵,未来将会有多达十万以上的禁兵在此练兵,驻戍,以及震慑各部族。但发起征高丽的大会战,这点兵力仍然不够,不打痛了那还不如不打。

    要命的在宋九计划当中,高丽十分重要,一旦疏浚混同江,使船只能航行到混同江,甚至鸭子河。高丽就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

    这道选择题比是否打压王钦若更难选择。

    景德二年第一场雪到来时,宋九终于接到了赵恒的诏书。与高丽务必不得生事,即便是所谓的盖马大山。只要能与高丽和好,能让就让吧。

    然而据传旨太监透露,曹利用前面离开高丽,高丽也派使者去了开封觐见,表示诚服,然后对宋朝统一北方讴歌颂德,大拍了赵恒马屁,这才提出请求,说得很婉转。

    而且国家财政继续危机。这才有了这道诏书。

    站在宋朝角度,能不放也能放,宋朝总体政策是虚外守内,对开疆拓土不是那么地渴望。

    而鸭绿江畔长白山两侧山势苍茫,朝廷无法真正去治理,那怕宋九在东北都做不到。于其经营长白山,不如经营柳河西侧的滦河上游地区,还来得现实一点。

    宋九对此不置与否,且不说高丽人会不会得寸进尺。还要慢慢侵袭辽东土地,就是翻开前世的记忆,他也不想将这个污点留名于史册。

    不过暂时无法对高丽人用兵的。

    宋九不表态,继续看着高丽人搬走辽东的百姓。继续侵袭长白山,以至王曙都看不下去了……

    ……

    如果搬开两个时空宋朝的格局,即便将宋九捧上圣台。也不足以为过。

    但在这个时空里,大家也没有轻视宋九的功劳。包括赵恒给宋九加了那么一长串的各种职官、阶官以及爵位食邑。实际就是对宋九功劳的承认。

    然而宋九也有许多缺点。

    例如他斗志不盛,所以导致缺少勇气改革种种宋朝的弊端。至少在政务上的改革还不及咸平之治时的赵恒有魄力。

    这一点类似唐朝的姚崇,或者是史上的吕夷简,也就碎步式的改革,或者叫微调。

    因此宋朝如今还有许多弊病存在。

    其次便是宋九奢侈的生活。

    按道理说,他奢侈不算过份的,如今宋九可谓是真正的富贵一品,然而大家都认为这是他应当得到的。

    但这个富贵一品便是开了两个很不好的头,一是官员公开化行商,只能说在宋九带动下,士大夫虽行商,但开始慢慢交纳商税,给国家带来更多的商税收入,然而士大夫经商,本身就是一种很不公平的现象。

    其次生活比较奢侈,虽然与吕蒙正每天为了吃鸡舌头,得杀死几百只鸡,或者与寇准那种通霄达旦的娱乐化生活相比,宋九要好一点,然而宋九对生活也比较讲究的,如京城的“空调式”房屋,如每个女儿出嫁,十几万缗的嫁妆……

    所以宋九、寇准这些名臣,正在将宋朝士大夫渐渐引入一个误区。

    但与寇准相比,宋九也要稍好一点,该享乐时享乐,该吃苦时也能吃苦,甚至与民同乐,与兵同乐,就象在幽州路第一年,他几乎在外面跑了近十个月,走遍了幽州路各个地区。而且这种跑,并没有中止下来,可能维持到他这一任结束致仕之时,跑的过程里,那不是在各城之间跑,而是走遍各个山山水水,村村寨寨,甚至来到老百姓家中同吃老百姓的粟米饭,或者与各族首领们围着火堆宰牛烤羊。

    第一年到落雪,才勉强将各地的反抗镇压下去。

    第二年冰雪还没有融化,宋九又开始跑。

    要做的事很多,如安定各部,兴修城池,有了城才有了商业,才有了防御基地,才有了更高度的文明,才能更好的安定与开化当地百姓。

    疏通河流,修道路,兴商业,推广先进的种植方式……

    以及新的绿色长城,从馒头山、永安山开始,到松山,到柳河,接炭山古长城。

    它非同古长城,虽然古长城毁坏很多,然而许多城墙基础还在,至少在各个关隘修一修,以宋朝财力还是能办到的。

    但要重修一条长达七八百里路的新长城,这个代价未免太大了。

    因此重新修绿色长城。

    于这长达近八百里的漫长分隔线上,大肆植树造林,而且基础也很好,辽河下游因为汉人种植,许多森林被砍伐,导致辽河河水略有些浑浊,不过上京一带森林破坏得还不严重,包括这一线,因为地广人稀,许多地区本来就存在着密集的山林。

    宋朝要做的仅是拨出一笔款子,将这些山林联在一起,然后在里面再种上一些长满棘刺的灌木与爬藤植物,再于各处关隘设关卡,那么既然与大漠相互来往,通商,以及沟通,也能起到防御作用。

    而且未来这条宽达几十里,长达七八里的密集丛林地带,也能很好地保护着未来中平府的水土。

    甚至阴山森林成形,可能以后幽州都不会出现沙尘暴。

    当然,没几人那样想,关健要的还是它的防御作用。

    不过才开始规模不是很大,现在需要是东北人心安定,必须要轻徭薄敛,包括徭役。

    明年才能规模更大一点,可能要持继到宋九离开东北四五年后才能结束。

    秋天渐渐到来了。

    宋九先到了沈阳,带阳的州城很多,沈州又变成了沈阳。

    东阳府依然以东阳城为中心,不过在宋九有意引导下,中心渐渐向沈阳偏移,因为它是去吕阳、长春以及高丽的交通枢纽,而且在水路上东阳府有东梁河,沈州有西梁河,大家彼此彼此。

    于是幽州路第二个书院出现,第一个书院是在幽州,在辽国南京城国子监基础上改造的,赵恒车驾在幽州里扩建,并且赵恒亲自题字,沈阳乃是第二个书院。

    未来还有,上阳府,吕阳府,与中平府、长春府将会陆续建设四个书院,教导各族子弟读书识字,包括各个羁縻部族也可以派子弟前来读书,甚至教导经义礼仪儒学的,还可以推举其中优秀子弟来京城参加科举。

    宋九主办了揭幕礼,又去了沈州郊外,哪里有一样好东西快成熟了。

    不过因为它又招来一个好邻居……(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十八章 黑土地

    原来辽国要分成两个区域,一个是耕种文明,一个是游牧文明,如果说将两个文明融合在一起,辽国做得算是比较不错了。

    而且宋九认真地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辽国的模糊化治理。

    他们潜意识地诱导百姓定居耕种,但从来不强迫,这才是辽国两种文明成功的内在原因。

    因此自幽云开始,一直到中京上京辽东一带,多是耕种文明,但不完全是耕种文明,幽州几乎是彻底的耕种文明,到了山后渐渐开始出现一些半耕半牧现象。

    越往北方去半牧比例越重,不过辽国击败了渤海国后,有意将渤海百姓迁徙,造成了文明断档。这就象史上的宋金对峙,江淮因战乱,重新回到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种方式。

    因此原先生女真各部文明越来越落后与封闭,于是耕作方式反而随着时间推移也变得落后,在耕种不能保持温饱的情况下,又因为地形天气等原因,不能大规模的游牧,于是女真各部也学习更北方的室韦人,半耕半牧半渔。

    而且作物也有些不同。

    如今还是暖冬,总之天气比较暖和,因此幽州南部甚至还可以种植水稻,只是产量有些低。

    到了北方则完全是麦、粟与豆。

    甚至到了女真人哪里,麦占的比例都不大了,以豆粟为主。

    直到宋九去了辽东,有意让乌玄明引进辽国的一些优良春麦种子过来,渐渐种麦的百姓才多了。

    但这还不行。

    为什么宋朝麦价与米价相差了三倍多?难道面食如此难吃?

    还真难吃。

    原因就是脱壳技术。麦因脱壳技术不行,里面有许多麦麸。所以在宋朝米比麦贵得多。麦如此,就不要说高梁小米了。

    至于豆类倒不存在这个问题。它在中国当食物的历史更古老,几乎与高梁一样的古老,至于麦与稻米都是后来才出现的。不过天天吃黄豆,也不用天天吃黄豆了,就是天天吃红薯,也会让人吃反胃的。

    然而宋九自有底气。

    那就是稻。

    要感谢架空小说,让他无意中看到东北水稻的历史,那就是从倭国那么引进过来的耐寒稻种,这才揭开了东北农业的新天地。

    以前去了辽东。回到宋朝后,宋九看也看到了,听也听到了,便在心中构想东北的种种治理情况。

    当然,在那种情况下只是想一想,不能说出来,否则会让人感到很可笑的。

    比如民族问题,宋九提出的便是相互通亲,融合。平等,尊重。

    汉人也不高高在上,然而也不准番人凌驾于汉人之上,特别有惩于史上同治回乱。宋九又提出了对待宗教以及民族信仰与风俗习惯,可以去影响,但不可以去侮辱。实际往后去,汉人情况很惨的。一次又一次被异族屠杀……然而顾全大局,不能将另一个时空汉人的历史代入到这时候来。只是宋九在中书里提议。甚至让赵恒公开颁发露草,向天下申明,不管什么宗教,朝廷都可以尊重之,但有几条,一不得谋反,二不得鱼肉百姓,三不得拜祭邪神邪鬼,特别一些蛮族与番族杀人祭鬼神,四就是不能传扬带攻击性的教义,特别是什么“圣战”之类的,不管什么宗教,皆不得在宋朝出现。

    然后又露草,若是不违反这四条前提,不触犯大宋律法情况下,因岐视对方而产生纠纷,无论什么种族,一律追究岐视者的责任。

    正是因为这道诏书,西北在迅速融合中,几乎可以与南北朝的北周速度相比。

    只是秦州番人因为朝廷力量还没有达到西侧与河州哪里,依然贵种(指看重个人的出身,以及他的种族,在宋朝有两个种族因仰慕汉人而出现借种现象,一是倭人,二就是秦州番,主要原因在史上秦州蕃人与宋朝没有太大的矛盾,而且他们血脉中带的汉人比例比较多,大多数是汉人蕃化,因此对汉人不是很排斥)。

    其次便是眼前的作物,来自倭国的水稻。

    当时想到了,可是水稻与麦粟不同的,它是一种高产作物,宋九只是想一想,并没有将水稻传播给辽东,害怕因此使辽国进一步强大。

    直到去年大凌河一战结束后,宋九才让一些海商去倭国,带来许多优质稻种。

    并且又聘请了一些有经验的河北百姓过来,同时各个屯田因为许多兵士多是农民出身,平时也耕作,于是在辽东各州府成立一些试验点,汉人耕种,让辽东百姓观看学习。

    来到宋朝久了,宋九有时候都自动遗忘掉前世那种高产。

    辽东肥沃的黑土地,加上先进的耕种方式,几乎所有试验点里的庄稼都在疯狂地生长着,特别是水稻。

    宋九让小吏认真丈量田亩,然后下令收割。

    来观看的人不少,有王曙与东阳府诸官员,还有更多的当地百姓。

    这种稻子自开始结穗起,就起来许多百姓的注意。

    都在好奇它的产量。

    它仅是试验田,在深沈州这里只有两百亩,但收割的人多,甚至看热的百姓也过来帮忙,第一天收割完毕,第二天晒干,第三天就将稻谷打下来了。

    然后称重量,居然达到一亩近四石半的高产。

    “东北可定了,”王曙说道。

    这个重量还不是标准重量,要继续晒去水份,还要扬去稗子杂粒与灰尘,但不管怎么说三石半产量有了,当然它是试验田,推广后产量必然会下降。然而与棉花一样,随着适应了当地的水土与进一步进化,若是官员主动教导大家选种,以后产量又会慢慢上升。

    想一想东北有多少土地吧。并且大多数是土壤肥沃的黑土地,官员曾经大约估算一下。若是东北全部开发出来,可以获得近三百万顷以上的优良耕地。

    一亩三石。一顷三百石,三百顷三亿石,仅是这个产量便能养活五千万人口,八百多万户百姓,然而如今东北才多少人口,户籍上只有三十几万户,实际也不过五十几万户。

    民以食为天,能吃饱,那个百姓。不管他来自那个种族,谁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谋反?

    宋九点点头,账不能这样算的,虽是黑土地,但必须开垦出来才算是黑土地,但这个产量没有让他失望,又说道:“可以通知各州府,这种稻子不得作为食物吃掉,而要全部保留下来。到来年选种时一律用浓盐水浸泡,选用其饱和稻谷做种子,向东北所有百姓发放。”

    小吏准备写露草。

    宋九忽然补充了一句:“不过想换这种稻谷,必须让百姓用五斤豆。或者十五斤粟来交换。”

    “这没有必要了吧?”王曙道。

    朝廷为了平辽与治理北方,花了很多钱帛了,但没必要在乎这可能二三十万石的稻种成本。算算账不过是宋九的一年薪酬钱,用来收买人心多好啊。

    “不贵不足以珍惜。”宋九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这就是人心。

    王曙啼笑皆非。

    “这是一件好消息。必须向陛下禀报。”

    “可以禀报,但不能夸大其词。能不能成功,还要等明年实际推广后再说。但可以让一些商人放出风声,向中原百姓说明东北地广人稀,轻徭薄敛的政策,以及这种水稻的产量……”

    那就是移民。

    这也是必须的,第一个东北汉人数量太少了,不说什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过多是渤海人,女真人,先后建立过国家,这总让人有些不放心。第二东北太过空旷,这对治理也不利。

    不过不能强行移民,那样会造成许多民怨,因此这是一种变相的鼓励政策,让北方人口密集的贫困百姓自发前来,那么就减少大量不必要的开支,以及不必要的民怨。

    然而这份奏折却是宋九亲自书写的。

    上面刻意淡化了倭国稻种的功劳,相反的倒是提起倭国稻种也是从中国引进过去改良的这件事。

    主要就是倭国。

    在宋朝倭国对中国仍很尊重,不过是尊重而非是尊敬了,一是刘仁轨大败倭军过去很久了,二就是宋朝赢弱,因此罕有使者来觐见,多是一些大和尚来到中国游历。

    但随着宋朝平灭辽国,一统北方,甚至实际控制面积还超过了唐朝,毕竟唐朝控制的仅是辽南地区,并没有控制到混同江一带,要么就是羁縻,随着宋朝灭掉辽国,北方的斡朗改与辖戛斯今年都派使者过来表现诚服,斡朗改在小海(贝加尔湖)一带,辖戛斯更远,在小海以西以北,都快接近了中部西伯利亚高原。

    因此这种诚服只是一种假象。

    在这时,国家有能力治理到哪里吗?

    不过宋朝开始稍稍有些盛唐的气象了。

    只能说稍稍,仍不及盛唐之时,至少河湟在吐蕃人手中,更不用说赤岭以西青海湖地区与南丝绸之路,也不提河西走廊,还有大理与交趾,就连平壤也被高丽人占有,甚至在步步向东北进军。

    总之,守内虚外的内敛务实精神还是占据着宋朝的主流思想。

    不过比原来的宋朝肯定不同了。

    于是大规模使者到达。

    甚至从海客嘴中得知一些消息,向宋朝请求,派留学生到书院学习物格学。

    赵恒居然同意了。

    消息迅速让宋九听到了,立即写了一份奏折,只说了一个假设,一句问话。

    随着物格学发展,船只也开始进步,若是有一种假设,大批倭国人从海上而来,入侵京东江浙沿海地区,会是什么局面?

    不说不可能。

    如今倭国仍然很贫穷。

    实际宋朝能倾销过去的商品太多太多,如棉制品,瓷器,陶器,药材,琉璃,丝绸,笔墨纸砚……但结果不是大家所想像的那样,产生了巨大的贸易逆差。

    无他故,宋朝能卖的商品很多,然而倭国那来的钱帛交易?无非就是一些珍贵木材,一些金银,原来倭国还有倭国刀与倭国扇,然而如今宋朝折扇质量还在倭国之上,兵器更锋利,除了木材金银,以及少量奴隶还能有什么?这种贫富逆差,很容易导致宋九这种假设出现。

    再说物格学,宋九凭借着零碎的记忆,不可能记得所有物理化学知识,而且两者基础不同,他提出来了,再到理论完善,再到实物出现,需要很多人力物力与财力去研究。不过模仿起来速度却是很快的,一样实物出现十分困难,不过随后学习又能有多少困难?

    只要倭国大规模学习,不用多少年,许多先进的事物就会被他们搬抄过去。

    沿海一带几乎不设防,国家就那么一点军队,北方要驻扎大批禁兵,不然东有高丽,北有室韦诸部,西有大漠各族,很容易就会引发他们的入侵。

    西北也要驻军,巴蜀湖南两广同样要派驻军队,京城更要拱卫。

    那能抽出大批军队驻扎在漫长的海岸线上。

    这为入侵提供了条件。

    再者,相融着大海,连高丽都不想打败他们了,更不要说大海那侧的倭国。

    一旦宋九假设真的出现,宋朝海边地区将面对着一场重大的灾难,而且海边有许多繁忙的大城市,如密州,苏州,杭州,明州,泉州,福州,都是宋朝第一流的城市,税务中心。

    那么宋朝一场大灾难也降临了。

    这道奏折让赵恒产生犹豫,便派中使回了一句话,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7426/ 第一时间欣赏一品富贵最新章节! 作者:午后方晴所写的《一品富贵》为转载作品,一品富贵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一品富贵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一品富贵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一品富贵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一品富贵介绍:
一品富贵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一品富贵,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一品富贵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