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大唐天子TXT下载大唐天子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唐天子全文阅读

作者:殷扬     大唐天子txt下载     大唐天子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五十章 穷追不舍

    投石机对唐军强弩构成巨大威胁,若是不能及时摧毁掉,对唐军有着莫大的威胁,这应该在第一时间完成。即使陈玄礼和薛直不说,将士们也知道该怎么做。

    随骑兵前来的陌刀手跳下马背,紧握着沉重的陌刀,快步来到投石机前,手中陌刀狠狠劈下。一声巨响响起,投石机就被劈坏一部分,再一阵陌刀下去,投石机就彻底损坏了。

    投石机很庞大,若是用横刀来劈砍的话,要很久才能摧毁,是以,李隆基特的调了一些陌刀手随来,这可是好主意。陌刀沉重,一刀下去的力道可想而知,一会儿功夫就能摧毁一架投石机。

    就这样,陌刀手在骑兵的保护下,一架接一架的把投石机给摧毁了。

    “该死的!该死的陌刀!”古太白看着一架架被摧毁的投石机,心头在滴血,一个劲的诅咒陌刀。

    “快!给我夺回投石机。”投石机对于古太白来说太过重要了,若是投石机被唐军摧毁,他就失去了压制唐军强弩的利器,重装骑兵就派不上用场。重装骑兵不能派上用场,那么,阿拉伯帝国就很难打胜仗。

    古太白大吼一声,亲自率领精锐赶去对付唐军骑兵,想要夺回投石机。

    “来得好!”陈玄礼和薛直率领唐军骑兵,与他纠缠,拖住他,让他难以前进一步。

    “可恶!可恨!”古太白无法冲破唐军骑兵的拦阻,眼睁睁的看着投石机被唐军摧毁。

    没过多久,所有的投石机都被唐军摧毁了。也就意味着阿拉伯帝**队失去了最有力的远程攻击利器。再也奈何不得唐军了。

    阿拉伯帝**队没有强弩。最有力的远程攻击就是投石机了,投石机被摧毁了,这对于阿拉伯帝军队来说,无异于失去了一臂。

    “很好!”张说手中令旗一挥,大声下令,道:“切断他们的退路。”

    陈玄礼和薛直看见令旗挥动,知道张说的意思,大声道:“切断大食狗的退路。不能走脱一人。”

    先切断敌军退路,再来进攻,这是唐军的一贯打法,这次也不例外。

    “进攻!”在向骑兵下达了切断阿拉伯帝**队退路的命令后,张说手中令旗再度挥下,指挥唐军发起进攻。

    唐军能攻善守,守如铁桶,坚不可摧;攻如排山倒海,无人可抗。

    唐军在张说的指挥下,全军出动。如同海潮一般,对着阿拉伯帝**队压了上去。

    “咻!咻!咻!”最先发威的是弩阵。不计其数的强弩出现在空中,织成一张巨大的矢网,对着阿拉伯帝**队罩了下去。

    “啊!啊!啊!”最先倒霉的是重装骑兵,被弩矢射中,发出临死前的惨叫声,凄厉刺耳,如同被宰杀的猪似的。

    重装骑兵是用来冲阵的,当然要布在军阵的前面,遇到唐军进攻,也就首当其冲了。

    重装骑兵虽然了得,遇到弩阵,没有丝毫还手之力,唯有被屠杀的份。

    躲?那是不可能的。因为重装骑兵实在是太过笨重了,不够灵活。

    “真主啊,请你保佑你忠诚的仆人,降下神罚,劈死这些可恶可恨的中国人。”古太白看着不断倒下的重装骑兵,脸孔扭曲,却又无可奈何,只得向那并不存在的真主祈祷。

    然而,真主并没有显灵,重装骑兵依然在被唐军射杀,死伤惨重。

    重装骑兵是阿拉伯帝国的王牌之一,每一个都是千挑万选,精心训练而成,是古太白的心尖儿肉。如今,他只有眼睁睁的看着被屠杀,他连死的心都有了。

    很快的,唐军就射杀了重装骑兵,然后就射杀重装骑兵后面的刀手弓箭手。

    连重装骑兵这种拥有极厚护甲的兵种在强弩面前都不够看,刀手和弓箭手就更不用说了,很快就被强弩射杀得七零八落。

    要命的强弩终于停歇下来了,古太白不仅没有松一口气,心情反而更沉重了。

    因为陌刀战阵登场了。

    成千上万的陌刀手端着沉重的陌刀,排着整齐的战斗队形,如同排山倒海一般压了上来。成千上万把明晃晃的陌刀组成一道耀眼的刀墙,给人的一种沉重的压迫感,让人几乎窒息。

    不要说砍杀,光是看看眼前这情景,就足以让人绝望。

    果然,陌刀战阵来到阿拉伯帝**队前,开始发威,如同一台贪婪的绞肉机,无情的吞噬着阿拉伯帝**队的生命。

    重装骑兵很有攻击力,然而,陌刀战阵的攻击力并不在重装骑兵之下,陌刀战阵这一发威,其后果可想而知。

    遇到重装骑兵,难有招架之功,只有被屠杀的份。同样的,遇到陌刀战阵,阿拉伯帝**队没有还手之力,唯有等死的份。

    陌刀战阵犀利无匹,无情的锲入了阿拉伯帝**队的战阵中,如入无人之境,大肆屠杀,所过之处,一片赤红。

    仗打到这份上,阿拉伯帝**队赖以纵横驰骋的利器,投石机和重装骑兵都不复存在了,阿拉伯帝国失去了最有力的依仗,和突厥、吐蕃军队没什么不同了,遇到陌刀战阵,没有丝毫还手之力,除了等死还是等死。

    “撤!”古太白一见情形不对,深吸一口气,平复一下心神,果断的下令撤退。

    他这次率军东进,是为将来进军唐朝做准备,想要征服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把这两地打造成前进基地。这一撤,就意味着他失败了,他再也不能打造前进基地了。

    这对于一心想要征服中国的古太白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可是,战况如此。不撤也不行。别提他心里有多难受了。他都快吐血了。

    不撤?那就真的成了等死。

    眼下虽然战况不利,只要把军队撤出去,还有一线希望,还有可能东山再起。若是留在这里与唐军厮杀,必然是全军覆灭。

    古太白的处置是正确的,阿拉伯帝**队接到命令,开始撤退。

    阿拉伯帝**队训练有素,号令严明。虽是战况不利,撤退时也没有慌乱,井然有序,按照命令,依次撤离战场。

    “不错!很不错!”李隆基看在眼里,大为赞赏。

    真正的精锐,不仅能打胜仗,还要在失败之后保持军纪,维持秩序。唯有这样的军队,才是真正的精锐。

    阿拉伯帝**队就是这样的精锐。

    “可是。这又有何用呢?”紧接着,李隆基就是不屑的摇摇头。

    果然。唐军从四面八方涌了上来,要把阿拉伯帝**队重重围困。

    古太白率领五万精锐东征,在征服之地留下一部分驻守,以及一路上的伤亡,到达喀布尔的不过四万人的样子。而唐军到来的有近二十万,是他的五倍之众,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一旦围上来,就足以把古太白全歼。

    “撤!快撤!”古太白很清楚,若是被唐军围住的话,他会全军覆灭。要想避免这悲剧的发生,只有在唐军围拢之前撤出去。

    然而,唐军的动作很快,阿拉伯帝**队哪里来得及撤退,不断有阿拉伯帝军队被围。

    “走!”眼看着要把军队撤出来是不可能的事儿,古太白只得一咬牙,率领身边的千多亲卫率先逃走。

    他不逃也不行,不然的话,他也会玩完。

    如今这种情形,能逃走一个是一个,不能等。

    “追!”张小飞离古太白最近,率军从后追来。

    “杨思勖,你率五万大军,从后追击。”李隆基看在眼里,命令杨思勖道。

    “遵命。”杨思勖领命,率领五万唐军,从后追杀。

    留在这里的阿拉伯帝军队并没有因为古太白逃走而放弃抵抗,他们展现出了足够的勇气,依然是死拼到底。

    “为了真主!”

    “为了真主!”

    “死战到底!”

    “临死不屈!”

    阿拉伯帝**队的号叫声此起彼伏,他们紧握手中武器,奋力厮杀。

    这些阿拉伯帝国兵士都是宗教狂热份子,为了那并不存在的真主,可以抛妻弃子,可以为了真主去死。虽是被唐军重重围困,他们依然奋战,死战到底,这也在情理中。

    可是,他们遇到的是唐军,即使他们临死不屈,奋战到底,其结果并没有改变,他们最终全军覆灭。而且,他们对唐军造成的伤亡并不大,因为唐军是陌刀战阵开路,遇到陌刀战阵,任凭阿拉伯帝兵士如何勇猛,也是徒劳的。

    不过,正是因为他们的拼死顽抗,唐军歼灭他们费时好长,竟然用了整整一天时间,这才把他们全歼。

    数万阿拉伯帝国兵士就没有一人退缩,无不是拼死力战,直到被杀死,或是力竭倒下。

    只有为数不多的阿拉伯帝国兵士被生擒。即使被擒,他们依然不屈服,在诅咒,在谩骂唐军,乞求真主降下神罚。

    “真是一场血战!”李隆基骑着照夜狮王,浑身浴血,如同一个血人似的,紧握着滴血的横刀,大为感慨。

    “是呀,好一场血战!好久没有这样的血战了!”陈玄礼也是感慨。

    “这应该是大唐自创建以来,遇到的最为强劲、最为顽强、最不怕死、最英勇无畏的军队!他们,虽是大唐的敌人,却是值得钦佩。”张说一脸的赞赏,道:“太子,这样的敌人是可敬的,不能让他们暴尸野外,应当把他们掩埋了。”

    “是呀。”众将齐声附和。

    “没错。他们值得钦佩,就让他们入土为安吧。”李隆基也是赞同。

    于是乎,唐军开始掩埋阿拉伯帝国兵士的尸体,让人奇怪的是,唐军并没有怨言,反而乐于行事。(未完待续。。)

第五十一章 纷纷请降

    “隆隆!”古太白率领亲卫,急惶惶而逃,脸色难看之极。

    古太白这次率军东进,是为优素福东征做准备,是要拿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把这两地打造成前进基地,为阿拉伯帝国东征解决钱粮问题。

    他一开始进展很顺利,却是没有想到,竟然会这么快遭遇唐军,让他有些措手不及了。

    这一次的失败,会让他的胜利化为乌有。不用想也知道,唐军会趁他新败之际,大举西进,夺取他占领的土地,窃取他的胜利果实。

    这还不是最让他难受的。最让他难受的是,他自此失去了当上“中国总督”的可能。

    在当初率军从呼罗珊出发时,优素福就亲口许诺,他和穆罕默德两人,谁先踏上中国的土地,谁就是中国的总督。

    他这次遭遇大败,几乎是全军覆没,就彻底失去了当上中国总督的机会,对于一心想要征服中国的古太白来说,这太难接受了。

    可是,实情如此,不接受也不行。

    “早知如此,我就不该与唐军一战,而是与他们周旋。”古太白此时大为后悔,何必与唐军一战呢?

    只是,他忘了,他当初为何要与唐军一战。那是因为他不相信唐军是如此了得,以为凭借他手中的兵马,完全可以打败唐军,甚至于可以生擒李隆基。

    到了现在才知道,他当时是多么的狂妄。可是,后悔何及?

    “大食狗,休走。”就在这时。只听一个如同炸雷般的吼声响起。

    不用看也知道。这是张小飞率领下的唐军追来了。

    张小飞率领下的唐军如同狗皮膏药似的。一被粘上,就是甩也甩不掉。自从古太白从战场上逃走以来,已经过去了好几天,都被张小飞从后追杀,每当听到张小飞的咆哮声,古太白就在想天怎么不打雷把张小飞劈死。

    “快走。”古太白和他的部下,眼下是人困马乏,无力交战。唯有逃走的份。

    “娘的,又逃走了。给我追。”张小飞眼睛通红,一脸的疲惫,却不想放弃,咬牙坚持。

    追杀了千多两千里路了,就是铁打的人也受不了,虽然张小飞勇猛过人,也是疲惫不堪。

    就这样,古太白被张小飞一路追杀,一路逃亡。一路往西。

    在张小飞身后,就是杨思勖率领的五万精锐。从后掩杀。

    在杨思勖身后两三百里处,就是李隆基率领的唐军主力,铺天盖地的追来。

    “前面就是西域了。”李隆基来到西域边境,打量着前方,大声道:“传令:务必要大张旗鼓,让西域诸国知道,是我们大唐打来了。要他们归降,若敢说个不字,杀无赦!”

    “遵命。”张说领命,忙去安排。

    李隆基一拍马背,进入西域。

    “隆隆!”唐军紧随其后,蹄声如雷,铺天盖地的杀入西域。

    唐军大举进入西域的消息,如同插上翅膀似的,飞快的传遍西域,引起了西域的大震动。

    葱岭,小孛律。

    “大王,大事不好了,大事不好了。”小孛律国王正在和妃子调笑取乐,饮酒正酣之际,竟然有人闯进来大叫大嚷。

    “大胆!本王未让你进来,你竟敢闯进来,扰本王酒兴,本王饶你不得。”小孛律王脸一沉,大是不悦,就要命人把这个大胆之徒拖出去好好打上一顿。

    “大王,是臣呀,是臣呀。”闯进来的是小孛律的丞相,一脸苦瓜样,忙道:“大王,都甚时间了,你还在寻欢作乐。”

    “甚时间就不能寻欢作乐了?”小孛律王对这话很不爱听,脸色更加难看了。

    本王要寻欢作乐,关你鸟事?寻欢作乐是看心情,而不是看时间。只要本王心情好,想甚时间寻欢作乐都成。

    “大王,唐军已经大举进入西域了,我们灭国之祸不远也。”丞相苦口婆心的提醒,道:“大王,得早作打算呀。”

    “唐军早就进入西域了,有何好奇的?就你这点儿见识,还当丞相,本王看,这丞相得换人了。”小孛律王还没有听出丞相话里的意思。

    唐朝自从创建以后,就在经营西域,就在不断对西域用兵。尤其是到了唐高宗年间,更是大举征战西域,灭掉西突厥,完全占有西域了。这都是好几十年前的事儿了,谁个不知,哪个不晓?还用得着你提醒?

    “大王,臣说的是眼下的事儿,是李隆基率领数十万唐军大举进入西域了。”丞相只得再解释一句。

    “甚?甚?甚?”小孛律王一蹦而起,指着丞相叫嚷起来,道:“你好大的狗胆!竟敢胡说八道!你也不想想,西域地广人稀,物产不丰,唐朝在西域不得不少驻军,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儿。若是唐朝在西域驻军数十万,他们吃甚?难道他们能喝西北风度日?”

    西域是苦寒之地,很穷,物产不丰,这是限制唐朝不能在西域大举驻军的原因所在。这事儿,是个人都知道的事儿。要小孛律王相信数十万唐军进入西域,还真有点难度。

    “大王,要是在以往,自是不可能,可如今不同了。”小孛律王扯起嗓子,尖叫道:“李隆基征服了天竺,率军从天竺出发,顺道征服了巴基斯坦,进入阿富汗境内,遭遇大食。一场大战下来,大食人大败。李隆基率军进入西域,又何好奇怪的?粮草,天竺多的是呀。”

    从天竺进入西域的道路好走得多,而且,天竺物产丰饶,又有足够的劳力,也就意味着西域自此以后不再缺粮草了。只要粮草解决了,唐朝想在西域驻多少军队就能驻多少。

    “……”小孛律王眼睛瞪圆,嘴巴张得圆乎乎的。可以塞进两坨狗屎了。直接失语了。

    这消息太有震憾力了。

    以前。唐朝就想对小孛律用兵,之所以没有进行,就是因为唐朝在西域的兵太少。如今,数十万唐军大举进入西域,情势为之一变,小孛律就有大麻烦了,他不能不震惊。

    “大王,大王。”丞相忙唤道。

    “这可如何是好?”小孛律王脸色大变。苍白无血色,惊慌失措,道:“上次,吐蕃与大食结盟,就是在我们境内进行的,这事儿唐朝一定会追究,这可如何是好?”

    吐蕃与阿拉伯帝国结盟,就是在小孛律境内进行的,唐朝之所以还没有和他算帐,那是因为唐朝还腾不出手来。如今。李隆基率领数十万大军进入西域,这帐要是不好好算算。就不是李隆基了。

    “大王,还能等甚呢?赶快请降吧。”丞相提醒道。

    “对!请降。”小孛律王猛然醒悟:“快,派人……不,本王亲自去。”

    若是派人去,不是不可以,就是显得不够真诚,还是自己跑一趟为宜。

    小孛律王略一收拾,就带着人出发了。

    xxxxxxx

    大孛律,是处于葱岭之上的高山国家。比起小孛律,要大些。

    “甚么?唐军大举进入西域了?李隆基亲自来了?”大孛律王在得知消息后,大惊失色,嘴巴张大,眼睛瞪圆,直接石化了。

    “大王,千真万确!绝不会有假!”群臣忙肯定一句。

    “唐军大张旗鼓进入西域,气势惊天,马蹄溅起的烟尘遮天蔽日,连阳光都透不过呀。”

    “是呀,那声威太可怕了,蹄声在数十里外都能听见。”

    群臣忙道。

    “快,派出使臣请降。”大孛律王好不容易反应过来,大吼一声道。

    “不!本王亲自去,方显诚意。”紧接着,大孛律王就改变了主意,还是亲自去的好。

    xxxxxxxx

    石国,是中亚的一个大国。说是大国,是与当地的小国相比而言。

    石国王宫中,石国国王正与群臣饮宴,一众君臣相谈甚欢,兴致高昂。

    “唐朝一直想要我们臣服,我们却一直未服。如今,大食东进了,对我们的好处就更大了。我们不管是唐朝胜了,还是大食胜了,只要他们想拉拢我们,就得出更高的价码。谁出的价钱高,我们就帮谁。”石国国王得意的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兴致极高,亮了亮酒杯。

    “大王英明。”群臣齐声颂扬。

    石国地处中亚,可以首鼠两端,在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之间左右逢源。

    历史上,高仙芝之所以把石国给屠掉,就是因为这原因。可惜的是,那些书呆子们,却齐声指责高仙芝,说高仙芝残暴不仁,真是乱说。

    “大食打来,对我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石国国王发出一阵奸笑,道:“若是石国要欺压我们,我们就投降唐朝。若是唐朝要欺压我们,我们就投靠大食。”

    “哈哈。”群臣大为赞同这话,齐声大笑。

    然而,笑声未落音,只见一个亲卫急惶惶的进来,大声禀报道:“大王,大事不好了,大事不好了。大食大败,古太白逃走!唐军趁势西进,数十万唐军进入西域,西域震恐呀。”

    “不可能!不可能!”石国国王尖叫,一脸的不信。

    “大王,千真万确呀。”亲卫忙肯定一句:“如今,西域到处都是唐军,这能假得了么?”

    “大食怎会败得这么快呢?”石国国王一脸的不愿意相信。

    对于石国来说,大食和唐朝势均力敌,方显石国的重要性。阿拉伯帝国大败,唐军大举进入西域,对于石国来说,就是灭顶之灾,他不能不惊惧。

    “快,派人去见李隆基,要携带厚礼,一定要赔着小心。”石国国王好不容易清醒过来,知道是该向唐朝表示忠心的时候了。(未完待续。。)

第五十二章 稳定西域

    龟兹,是唐朝的安西四镇之一,此时的龟兹,一片欢腾,喜庆之气直贯九霄。

    “知道么?太子率军进入西域了!太子进入西域了!”

    “太子这次带来的是二十万精锐啊!二十万啊!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呀。”

    “西域地广人稀,物产不丰,难以供给大军,大唐这才在西域少量驻军。这次,太子征服了天竺,打通了天竺到西域的道路,天竺的粮草就会源源不断的运到,我们西域的实力就会暴涨。”

    “没错!没错!以往,我们是为没有粮草发愁,以后,我们又会为军队不够而发愁。”

    “太子真是了得!英明果断!”

    龟兹是唐朝设在西域的一个军镇,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要塞。军镇,不仅驻有军队,还有唐军的家眷。

    不论是唐军,还是家眷,在得知李隆基率领唐军大举进入西域的消息后,无不是大喜过望,奔走相告。

    李隆基这次率军大举进入西域,改写了西域的历史,将使得西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以往,因为西域地广人稀,物产不丰,唐朝无法在西域大量驻军,只能派驻少量的军队。这种情况,自从张骞通西域开始,就一直如此,上千年没有改变过,这次的改变将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

    因为天竺的粮草将会源源不绝的运到西域,唐朝在西域就可以派驻大量的军队,唐朝在西域的实力将会暴涨。

    以往。唐朝在西域的兵力不足。总是顾此失彼。缩手缩脚,就连小小的石国都要拉拢,不能直接征服。今后,唐朝在西域的实力大涨,就不用再有如此顾虑了,只管放开手脚大干,谁不服就灭了谁,这是何等的令人痛快。

    一想到这美好的前景。谁能不喜?

    “走!我们迎接太子去!”驻守龟兹的唐军将领没有任何多余的言语,直接就达成了一致。然后,就集体行动了,赶去见李隆基。

    李隆基正率军前进,得知这些将领到来的消息,就让他们前来相见。

    “见过太子。”这些西域将领打量着李隆基,红光满面,如同见到老祖宗似的。

    李隆基的表现实在是太抢眼了,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见上李隆基一面,如今。梦想成真,要他们不激动都不成。

    “免了。”李隆基打量这些将领。只见他们雄赳赳,气昂昂,大为满意,勉励一句,道:“你们为国驻守边疆,餐风露宿,辛苦了。”

    “不辛苦!不辛苦!”能得到李隆基此勉励,让众将大为激动,忙谦逊。

    他们昂头挺胸,瞧他们那样儿,仿佛驻守苦寒的西域是无上荣耀之事似的。

    然后,李隆基就是问询一阵西域情形。

    对于西域情形,这些驻守这里的将领最为清楚,忙一一说了。

    “太子,应当趁这次大举西进的良机,把小孛律、大孛律这些首鼠两端的小国除掉。”西域将领恨恨的道。

    对于这两个首鼠两端的小国,他们早就想除掉了,只是因为他们手上的兵力不足,无法做到。如今,李隆基率领大军到来,他们就心眼活了。

    “我想,要不了多少时间,他们乞降的使臣就该到了。”李隆基点点头道。

    “禀太子,小孛律王、大孛律王求见。”李隆基的话刚落音,人精高力士就进来禀报。

    “太子英明。”众将心悦诚服。

    “他们必是乞降。”李隆基眼中精光一闪,沉吟着道:“大唐与大食大战在即,决不能后院起火,西域必须要稳定,因而,大孛律和小孛律没必要再存在了,直接灭了,设立郡县。至于小孛律王和大孛律王念在他们还算识相的份上,就饶他们一命。让他们去长安养老吧。”

    对于这事,小孛律王和大孛律王不敢有丝毫反对意见,一口应承。

    而且,他们还满心欢喜,因为他们终于可以去传说中的唐都长安了。

    长安,大名在外,他们也是知道的。知道那里是人间天堂,若是能在有生之年见识一番长安风貌,就是死也值了。

    “太子,石国使臣求见。”高力士又进来禀报。

    “石国?该死的石国。”西域将领齐声叫嚷,个个气愤不已。

    对于石国的首鼠两端,他们是气愤异常。

    “石国?不见。”李隆基冷冷的道:“石国首鼠两端,妄图在大唐和大食之间左右逢源,真是妄想。以前,我们在西域的兵力不足,不得不拉拢石国。如今,我率领大军进入西域,正是稳定西域的良机。”

    说到这里,声调转高,道:“要想西域稳定,就得立威。就拿石国开刀吧!”

    “传令:屠掉石国!”李隆基眼中精光闪闪,大声下令。

    “遵命。”众将齐声领命,大为振奋。

    唐朝虽然经营西域多年,却是因为兵力不足,在西域的威慑力有限,这是使得西域总是动荡不安的原因所在。

    如今,李隆基率领大军进入西域,正是稳定西域的良机。要想稳定西域,就得恩威齐施。

    立威,最好的对象,就是石国这个首鼠两端的小国了。

    屠掉石国,可以镇慑西域,西域诸国一定会震恐,再也不敢为乱。

    唐朝要想与阿拉伯帝国大战,首先就得稳定西域。因为西域就是唐朝西进的战略基地,必须稳定,必须要牢牢掌控,绝不能留下任何后患。

    对于这一命令,众将是欣然赞成。

    唐军来到石国,把石国屠了。

    这消息传开,西域诸国惊恐万端,纷纷请降。凡来降者。李隆基给他们开出的条件是。献地。到长安养老。唐朝让他们过一辈子荣华富贵的好日子。若是他们忠心,就是他们的子孙也可以安享荣华富贵。

    若是敢说个不字,就屠掉。

    这些小国表示愿意献地,然后就去长安养老。

    对于这些新得之地,李隆基一律采用郡县治,把这些土地纳入唐朝的直接管控之下。

    碎叶城,是唐朝在西域最西边的重要军镇。一代名将,裴行俭当年护送俾路斯回国。就止步于此。

    李隆基把帅帐设在这里,看着巨大的地图,只见唐朝在西域占领的土地急剧扩大,很快就占领了数千里土地。

    “张说,你说,我们接下来该如何做?”李隆基问身侧的张说。

    “太子,我以为,我们应当停止前进。”张说眉头一挑。

    “停止前进?张说,你是不是疯了?”

    “就是呀。你一向明智,怎会如此糊涂?我们这可是形势大好。正宜大举扩张。照这样下去,要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兵临大食,与大食大战一场。”

    “没错。绝不能停止前进。”

    张说的话刚落音,一片反对声响起,众将个个以为张说疯了。

    唐军进入西域的,进展异常顺利,唐军所到之处,无不望风而降。这正是大举扩张的良机,张说竟然主张停止前进,众将能不认为张说疯了?

    “说说看,为何要停止前进。”李隆基却是不置可否的问道。

    “停止前进,这是当务之急,其原因很多,主要有:一是我们征战时间很长了,将士们有些想家了,这事儿不得不虑。”

    自从征吐蕃开始,大军就征战在外,这一晃眼就过了快三年了。三年的长时间征战,远在异域他乡,谁能不想家?

    虽然将士们现在还没有表现出太浓的思乡情绪,却是不能不虑。

    思乡,有时候会是致命的。比如说,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打得很顺利,他之所以停止东进,就在于他的部下思乡情切,不想再打了。他虽然想打,却是拗不过,只得退兵。

    “二是我们新得之地太广,还未来得及彻底稳固。就是吐蕃和天竺,也算不得彻底稳固。”张说接着道:“大唐与大食的大战,必是生死之战,决不能后院起火,这些地方必须要彻底稳固下来,这需要时间。”

    吐蕃、天竺、巴基斯坦、阿富汗、中亚之地,都纳入唐朝版图。然而,因为时间太短,这些地方并不稳固。若是再打下去,那么,表面上看是顺利异常,其实却是留下隐患。一旦与阿拉伯帝国大战之际,后院起火,那麻烦就大了。

    要知道,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大战必是生死之战,绝不能留下任何隐患。

    “再往西,就是大食的地界了。然而,我们并未做好与大食开战的准备,这是其三。”张说接着剖析道。

    唐朝与阿拉伯帝国早晚必有一战,然而,现在的唐朝远远没有做好与阿拉伯帝国开战的准备。李隆基这次提兵西征,就是为将来的大战做准备,准备越充足,未来的大战胜算越高。

    与阿拉伯帝国大战,需要更多的军队,更多的钱粮,这些都没有准备,还未调入西域。若是此时,与阿拉伯帝国冒然开战,吃亏战败未必,却是打得很艰苦。

    之所以未必会输,是因为阿拉伯帝国同样没有做好与唐朝大战的准备,或许,唐朝还能有一战之力。

    若是唐朝做好了准备,那就不怕了。

    “与大食之战,必是倾尽国力之战,国内也有很多问题,积弊太多,还未革除,这是其四。”张说又道。

    唐朝的国内还有很多积弊,这主要是因为唐高宗是个软皇帝,留下了太多的问题。而武则天要代唐,明知道有些事儿不能做,会留下隐患,可为了代唐,她又不得不那么做。比如说,她大杀功臣,让一些没有才干却忠于她的人上位等等。

    这些问题都会危害到与阿拉伯帝国的大战,唐朝应该停止前进,先整顿内部。(未完待续。。)

第五十三章 战后总结

    张说声音平静,一条又一条的说下去,众将却是听得脸色大变,一脸的难以置信。

    “真有这么多问题?”众将一脸的不信。

    依他们想来,眼前的形势对唐朝一片大好,只要兵临阿拉伯帝国边境,就能与阿拉伯帝国大战一场,要他们相信唐朝存在这么多问题,还真有些难以相信。

    “张说说的是最主要的问题,加上其他的一些不如此重要的问题,大唐存在的问题比这多得多。”李隆基重重点头,肯定一句,道:“尤其是国内,存在的问题还更多。”

    唐太宗是牛闪闪的皇帝,他当政期间,“贞观之治”名垂青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然而,自从他死后,唐高宗这个软皇帝当皇帝,唐太宗的功业就在退步,问题开始积累。

    尤其是武则天为了代唐,明知道有些人没有才干,却是对她有利,可以利用,不得不用这些人,就造成了朝中官员良莠不齐。而且,为了扫除登基的障碍,武则天大杀唐朝功臣,比如长孙无忌、褚道良等,这又给唐朝造成很大的损失,一时难以弥补。

    要不是阿拉伯帝国已经东进,李隆基也不会在李旦刚刚登基的时候率兵出征,因为唐朝要抢先一步拿下这些前进基地,不得不出兵。

    从稳妥来说,等李旦登基之后,根基稳固了,唐朝再出兵,才是上上之策。只是时间不等人,唐朝不得提前出兵。

    而且,让人想不到的是。李隆基竟然抓住机会把吐蕃给灭了。然后再出兵征服了天竺。一系列的大战下来,尽管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却也积累了更多的问题。

    若是不把这些问题处理掉的话,一旦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大战之际爆发出来,后果不堪设想,会对唐朝造成巨大的损失。

    “那就只有停止前进了?”众将尽管不愿意,却是不得不接受张说的说法。

    “传令:要各部停止前进,到碎叶城议事。”李隆基点点头。大声下令。

    这道命令很快就传达到前线了,最不愿意撤军的是张小飞。

    “甚么?停止前进?”张小飞扯起嗓子大吼:“太子有没有搞错?我再加把劲,就能抓住古太白了呢。”

    从阿富汗境内,张小飞就在追杀古太白,一直追到西域,追到中亚,都没能擒住古太白。

    不因为别的,只是因为阿拉伯战马耐力悠长,特别耐跑。尽管张小飞的战马也是万里挑一的良驹,可比起耐力还真不如阿拉伯战马。

    阿拉伯马的耐力世界称最。那是世界上最耐跑的马种,张小飞追不上也属正常。

    “这个太子。他是不是糊涂了?”张小飞不满的嘀咕一句,然后道:“执行命令,停止前进。”

    尽管他不愿意,但对于李隆基的命令,他仍是凛遵。出于对李隆基的信任,他知道李隆基此时下达停止前进的命令,必有原因。

    “太子要我们停止前进,真是英明的决定。”陈玄礼接到命令后,大为赞赏,坚决执行了这一命令,安排这里的事情,然后带着人手,直奔碎叶城。

    杨思勖和薛直接到这道命令后,也是赞赏有加,毫不犹豫的执行了这一命令。

    其余的将领就没有这份眼光了,大多不愿意,却不敢不遵,严格执行了李隆基的命令,安排好诸事,然后直奔碎叶城而去。

    xxxxxxxx

    碎叶城,李隆基的帅府。

    众将先后赶到,前来见李隆基,汇报军报。没过几天时间,众将全部到齐,李隆基擂鼓升帐。

    众将来到帅府,站列两厢,昂头挺胸,精神抖擞。

    李隆基站在最前面,眼中精光闪闪,扫视众将,对众将的精神风貌大为满意,点头赞许道:“我这么一瞧,只见你们个个欢喜难言,比大过年还要喜悦,是不是因为打了大胜仗而欢喜呢?”

    “呵呵。”众将发出一阵畅笑声,如同吃了蜜似的。

    这次出征的时间虽然很长,都快三年了,然而取得的战果却是极其惊人,李隆基征服了大片大片的领土,拓地万里。而且,还打败了古太白,探出了大食的底细,着实值得高兴。

    “没给你们说,我也欢喜。”李隆基脸上泛着笑容,道:“我们出兵已经快三载了,这三载里,我们灭了吐蕃、平定了天竺、征服了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更是打败了古太白,西域诸国望风而降,大唐拓地万里。”

    说到这里,声调转高,道:“这是自大唐创建以来,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仗!”

    唐朝是一个武功极盛的王朝,灭国数十,象突厥、吐谷浑、高丽这些国家先后被唐朝灭掉。可是,象这次这般,连连灭国,还是吐蕃、天竺这样难灭的大国,就没有过。

    这的确是唐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胜仗,取得的胜利前所未有。

    “哈哈。”众将畅快大笑,欢愉之极。

    “然而,我要提醒你们的是,尽管我们取得了如此大的胜仗,我们面临的问题却是不少。”李隆基脸一肃,话锋一转,道:“张说,你再给他们说说,我为何要他们停止前进。”

    “为何呀?”众将对此事倒是十分好奇。

    明明形势大好,李隆基却是下令停止前进,他们还真是想不明白。无不明睁大眼睛,盯着张说。

    张说应一声,道:“你们一定很奇怪,明明我们取得了如此大胜,太子却是命令你们停止前进,这究竟是为何呢?”

    这问题正是众将心中所想,无不是睁圆眼睛,竖起耳朵。

    “原委是这样的……”张说又把主要的问题一说。

    “这样啊……是该停止前进。”众将很不情愿,却是不得不赞同停止前进。

    “你们都明白了我们面临的问题,眼下就来说说,通过与古太白一战,你们有甚么样的收获?”李隆基扫视众将。

    与古太白一战,是唐朝与阿拉伯帝国进行的第一战,其经验教训极为重要,好好进行总结,为与阿拉伯帝国的大战做准备。

    打败古太白后,唐军就在追击,没有来得及总结,现在是该好好总结的时候了。

    “太子,我来说,我来说。”与阿拉伯帝国一战,唐军收获良多,众将有很多话要说,无不是七嘴八舌的叫嚷。

    “张小飞,你说吧。”李隆基见张小飞也在争抢,对这员爱将,李隆基是打从心里喜欢的,就把第一个机会给了他。

    “哎。”其他将领摇头,如此露脸的机会竟然让张小飞得着了。

    “谢太子。”张小飞谢一声,然后道:“大食狗虽然可恨,却是与以往我们遇到的任何对手都不同。象突厥、吐蕃、吐谷浑这些异族,虽然不乏精锐,不乏敢死之士,但论号令之整肃、装备之精良、战法之先进、战力之强悍,都远远不如大食狗。”

    “没错。”众将齐声附和。

    与古太白一战,阿拉伯帝**队用他们的勇猛敢死精神赢得了唐军的敬重。

    “他们敢拼敢打敢死,值得钦佩。”张小飞对阿拉伯帝**队不乏钦佩精神。

    “没错。”众将又是齐声附和。

    “这样的对手,非常可怕。幸好遇到的是我们,若是遇到其他的对手,早就崩溃了。”张小飞既是感慨,又是不屑。

    阿拉伯帝国自从崛起之后,一路横扫中东地区,然后东进,触角向东伸展,拿下中亚后,就在向中国进军。这一路上,所向披糜,没有对手。直到阿拉伯帝国遇到唐朝,这才不得不收敛其锋芒。

    两国在中亚打了数十年,打得血流成河。

    这一段战争,给西方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在现代社会,若是研究这段历史,西方人会感慨中东人“终于打退了中国的进攻”。

    “大食狗的投石机很了得,射程远,会是我们强弩的巨大威胁。”张小飞挠挠头,颇有些担扰,道:“这次一战,我们之所以能够摧毁古太白的投石机,主要在于他没有与我们打过,对我们的打法并不熟悉,保护投石机的兵力有限。若是他布以重兵保护的话,我们的强弩会有大麻烦。”

    “不错!不错!”陈玄礼、张说、杨思勖他们打量着张小飞,齐声赞扬。

    “张小飞,你也知道动脑子了?”薛直更是调侃一句。

    张小飞粗直之人,动脑筋非他所长,他善长冲锋陷阵,象这般分析的事儿扳着手指头也数得过来。

    “动脑子?不是不是。我就是感慨而已。”张小飞挠挠头,有些憨憨的道。

    “张小飞说得没错。”李隆基也是大为赞赏,道:“这一战,我们虽然取胜了,却是有些侥幸。若是古太白熟悉我们的打法,用重兵保护投石机的话,我们要摧毁投石机就有大麻烦,时间会更长。古太白完全可以用投石机压制我们的强弩,我们的强弩就有很大的损失。”

    众将重重点头。

    “张小飞,还有么?”李隆基问道。

    “还有还有,就是大食狗的战马,特别能跑。”张小飞一脸的感慨,又是不爽,道:“我从喀布尔起追杀古太白,追杀了数千里,也不知道累死了多少战马,就是没有追上他。就是因为他的战马特别能跑,累死我们的战马,却是累不死他的战马。”

    阿拉伯马耐力悠长,特别耐跑,这是世界之最,谁也没有办法的事。(未完待续。。)

第五十四章 胜利归来

    阿拉伯马特别耐跑,这绝对是一个大问题,众将不由得心神一凛。

    “这事也提醒我们,以后与大食交战,多打歼灭战,尽可能少追击。”张说提议道。

    “没错!没错!”众将齐声赞同。

    阿拉伯马太能跑了,若是唐军要想在追击中给阿拉伯帝国以重大杀伤,有些困难。在以往,唐朝在追击战中会取得辉煌的战果,但这不适用于阿拉伯帝国。还是以打歼灭战为宜,尽可能把阿拉伯帝国的有生力量消灭在战场上,而不是追击途中。

    “大食狗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他们的铠甲远远不如我们。”张小飞颇有些感慨,道:“若是大食狗也有我们这样精良的铠甲的话,谁胜谁败还真难说。即使我们取胜,也不会那么容易。”

    铠甲,的确是阿拉伯帝国的一个软肋,众将大为赞成这话,道:“没错!我也是这么想。”

    阿拉伯帝**队不乏勇武精神,他们敢打敢拼敢死,战法先进,刀法精湛,骑射了得。若是他们的铠甲和唐军一样好的话,唐军尽管了得,要想啃下阿拉伯帝国,也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而且,下次相遇的话,我想大食狗的铠甲会有大幅提升,这对我们来说,可不是好消息。”张说颇有些担心。

    “是啊。”陈玄礼深表赞同,道:“这一仗,我们虽然打败了古太白,却也暴露了我们的底细。大食狗知道了我们的长处,他们的短长。就会想办法弥补。”

    李隆基他们在总结这一战。优素福也会总结这一战。以优素福的精明,他不会不想方设法弥补其短处。

    “这一点,你们倒是不用担心。”李隆基信心满满,道:“下次交战时,大食的铠甲是会有所提升,却无法弥补他们的巨大差距,他们仍不是我们的对手。”

    “太子,此言怎讲?”杨思勖眼中精光一闪。不太赞同,道:“据我所知,大食狗也是一个大国,疆域辽阔,物产丰饶,镔铁更是了得,他们要提升铠甲并非做不到。”

    “没错。”张说他们齐声赞同。

    阿拉伯帝国是个疆域辽阔的大国,物产丰饶,而且还有不错的钢铁技术,所产的“镔铁”闻名遐尔。已经远销到唐朝。

    “为何如此说?那是因为大食的钢铁无论如何也是无法与我们相比。”李隆基依然信心十足,扫视众将。道:“你们提到镔铁,知道镔铁很了得,却不知镔铁是如何炼成的。镔铁固然了得,却是产量很小。而我们,因为灌钢法的出现,我们拥有大量的钢铁,我们一年要顶他们十年,甚至更多。”

    灌钢法是南北朝时期发明的,这是钢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自此以后,钢铁告别了“千锤百炼”这一传统工艺。在此以前,要想获得精良的钢铁,就得一锤一锤的锻打,不仅耗时耗力,产量还很低。

    镔铁虽然精良,其制造工艺也是用千锤百炼的方式得来的。

    而灌钢法的出现,使得中国的钢铁产量以十倍百倍的速度增加。正是因为有了灌钢法,钢铁产量猛增,唐朝才有“陌刀”这样的豪华装备。

    阿拉伯帝国会不会在短时间把钢铁的产量提高到与唐朝接近的水平?那是不可能的!

    因为阿拉伯帝国还处在草创阶段,其文明、科技还只是雏形,要达到与唐朝相同或是接近的水平,那是天方夜谭。

    要知道,在古代世界,中国的科技一直领先世界,是世界之最。我们现在落后,只是因为在近代没落了,并不是因为我们祖先不行。相反,我们的祖先很行,很了得,一直站在世界的巅峰。

    而且,这一时期的阿拉伯帝国本质上还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盘马弯弓,至于科技发明,对他们来说,还太遥远。

    “原来如此。”经过李隆基的解说,众将恍然,也就放下心来了。

    铠甲是阿拉伯帝国与唐朝最大的差距所在,只要在开战前,阿拉伯帝国肯定有所提升,却是不可能达到弥补这一短板的地步,众将也就放心了。

    “大食狗的投石机着实了得,若是下次交战的话,大食狗一定会重兵防护,这对我们不利。我想,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制造一批投石机,要射程比大食的投石机更远,专门用来压制大食的投石机。”陈玄礼提议。

    阿拉伯帝国的投石机给众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若是不能压制大食的投石机,这对唐朝极为不利。

    强弩虽然了得,射杀起来如同绞肉机,其缺陷就在于射程不够,远远不如投石机。若是不能压制大食的投石机,对强弩来说会有天大的麻烦。

    要压制投石机,唯有投石机了。

    “可以。”李隆基点头,道:“可以交给军器监研究,我想要不了多久,我们就会更好的投石机。”

    唐朝在投石机上没有什么建树,那是因为几乎用不着。远程攻击有强弩,攻城有车弩,投石机几乎没用处,所以,唐朝也就没有大量制造。

    若是需要,以唐朝强大的国力,发达的科技实力,很快就会研制出更加先进的投石机。

    “大食狗还有一个缺陷,那就是他们的远程攻击不够有力。”杨思勖补充一句。

    这的确是阿拉伯帝国的一个短板。

    阿拉伯帝国的远程攻击,主要是投石机和弓箭,这两样与强弩比起来,还是有差距。

    弓箭与强弩压根儿就法比,无论是射程,还是穿透力,杀伤力,都远远比不了强弩。

    正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掌握了大量的强弩,压制了游牧民族的骑射,这才击破了匈奴、鲜卑和突厥。

    至于投石机。只是射程比起强弩更远。若说到杀伤力。就比不了强弩,原因何在?

    投石机投出的石块是抛物线,是从上往下砸,也就是说砸在地上后,几乎失去了作用。大不了再跳动滚动一番,砸死砸伤几个倒霉鬼。

    而强弩是平射的,更具有强劲的穿透力,可以串肉串。杀伤力自然比投石机更大。

    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强弩可以进行密集射杀,而投石机不行。投石机砸出的石块个头是大,就是数量有限。再加上,投石机比起强弩更加笨重,使用起来更加困难,需要更多的人手,就限制了其数量。

    到了战场上,数量具有天然的优势。一架投石机的人手,可以使用几架强弩了。一架强弩少则五六支弩矢。多的可达十几支,谁更具有数量优势。一目了然。

    “我想,下次交战时,大食狗会在这方面有所进步,甚至于可能会制造一些强弩,但远远比不了我们。”杨思勖接着一声冷笑,极为不屑。

    以优素福的精明,他知道了唐军的底细后,肯定想要吸收唐军的长处,制造强弩,加强远程攻击,也就在情理中。然而,因为强弩一直是中国古代独步世界的利器,阿拉伯帝国要想赶上唐朝,那是不可能的。

    “呵呵。”众将发出一阵畅笑声。

    接下来,就是你一言,我一语,认认真真的总结。众将提出的想法大有见地,李隆基命人记好,要带回长安去处置。

    经过长时间的讨论,总结算是告一段落了。

    “你们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与见解,我很满意。”李隆基对这次总结很是满意,道:“接下来,我就说说我们要做的事儿。”

    众将神情一凛,竖起耳朵静听。

    “接下来的事儿,就是做好与大食大战的准备,这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朝中,一部分是西域。”李隆基眉头一挑,道:“朝中之事,我要回去向陛下禀报,然后再处置。”

    朝中的问题不少,这需要李隆基回去才有可能处置。靠李旦,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李旦并不具备这样的才华,重担还是要落在李隆基身上。

    “西域之事,就交给陈玄礼主持。”李隆基道。

    “遵命。”陈玄礼神情一凛,大声领命。

    “你们都听好了,若有人不遵从号令者,陈玄礼可以按军法处置!”李隆基眼中精光闪闪,一脸严肃,大声喝道。

    “遵命。”众将齐声领命。

    陈玄礼富有军事才华,目光深远,而又有大器局,众将对他是服气的。

    “杨思勖,薛直,你们要尽心尽力的辅助陈玄礼。”李隆基眼中精光闪闪,盯着杨思勖和薛直喝道。

    “太子请放心,我们一定凛遵陈将军号令。”杨思勖和薛直一凛,忙道。

    “能有你们这话,我就放心了。”李隆基点点头,道:“你们的主要任务有:一是积蓄粮草,这主要是从天竺运输,王毛仲会做好。二是你们要打击大食,不让大食取得更加有利的地方,要让大食难以积蓄粮草。三是你们要为大军西征找到最有利的地方。”

    粮草的重要性不需要说的,谁都明白。

    打击阿拉伯帝国,让阿拉伯帝国不能得到更加有利的战略基地,这对唐朝非常重要。为唐朝打造好最有利的“前进基地”,同样很重要。

    “太子请放心,我们一定做好。”陈玄礼他们忙领命。

    “嗯。”李隆基点点头,道:“张说和张小飞随我回长安,其余的人留下。”

    张说是文武全才,把他放到西域也可以,但他更适合在长安发挥作用。因为国内的问题越早处理好,越是对大战有利,这少不得张说。

    张小飞,自然是去保护李隆基的。

    安排好诸事后,李隆基带着张说和张小飞,率领一支军踏上了归途。(未完待续。。)

第五十五章 李旦禅位

    长安,大明宫。

    “陛下,好消息,好消息。”贾铭快步进来,喜滋滋的,远远就叫嚷起来了。

    “哦。何事如此欢喜?”李旦有颇有些惊讶。

    “陛下,太子回来了,太子回来了。”贾铭把手中的急报呈上,道:“这是太子发来的急报,他已经在回来的路上了。”

    “当真?”李旦猛的站起,眼睛瞪得滚圆,满脸喜色,笑呵呵的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眼里尽是慈祥之色,道:“快三年了,朕没有见过三郎了,也不知三郎是不是长高了?三郎是不是更健壮了?”

    说到这里,眼里噙着泪水,道:“征战很辛苦,三郎征战三年,历尽千辛万苦,每每想到这事儿,朕心里就难受。”

    李旦并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个好父亲。他对子女都很疼爱,尤其是对李隆基,倍加疼爱。一想到李隆基征战在外,历尽千辛万苦,心里就难受。

    “陛下,我可不这么看。”贾铭摇头,满脸笑意,道:“太子是做大事的,他是展翼的大鹏,当翱翔于九天之上,辛苦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无法忍受,但对于太子却是甘之若饴。”

    “呵呵。”李旦一愣,随即就笑了,笑眯眯的道:“嗯,你说得对。三郎就是干大事儿的,辛苦对于他来说就是甘甜的饴。”

    “三郎真是了得,这次出征,竟然灭了吐蕃。平定了天竺。征服了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更是打败了大食,挥师西域,西域诸国望风而降。”李旦踱步,脸上的笑意越来越盛,跟绽放的鲜花似的,道:“他这一次拓地万里呀!朕在位三年,就有如此大功业,就是太宗皇上也不过如此嘛。”

    若只论对外征战。李隆基这次取得的成就应该是超过了唐太宗。可是,唐太宗还有文治,还有创建唐朝的大功,加起来的话,李隆基取得的成就还是比不了。

    “陛下,你莫只顾着欢喜了。太子回来,这可是大事呀,我们该如何迎接?”贾铭提醒一句。

    “对!你提醒得对!”李旦重重点头,大为赞赏,道:“三郎归来。这是大喜事,一定要隆重迎接。嗯。把国老他们请来,好好议议。”

    贾铭应一声,忙去传人。

    “朕复位三载,就有如此惊世奇功,朕心足矣。”李旦拧着眉头,喃喃自语。

    没过多久,狄仁杰、王孝杰、张柬之、姚崇他们进来,向李旦见礼。

    “三郎发来急报,他已经在归来的路上。你们都说说,要如何迎扫三郎。”李旦满脸喜色,红光满面。

    “当真?”狄仁杰他们大喜过望,人人咧嘴大笑,道:“太好了!太好了!”

    李隆基聪明过人,足智多谋,很得众人爱戴。更别说,他这次拓地万里,使得唐朝的疆域前所未有的宽广,这是天大之喜,一听说李隆基归来了,谁能不喜?

    “陛下,一定要举行一个盛大而隆重的仪式,迎接太子。”狄仁杰忙道。

    “国老说得对,朕也是这么想的。”李旦重重点头,大为赞成,道:“这事儿就交给国老来处置。”

    “遵命。”狄仁杰当仁不让,大声领命。

    接下来,他们又商量了一阵细节,李旦这才叫他们下去。

    “国老留下。”李旦又叫住狄仁杰。

    “陛下,您有何事?”狄仁杰忙问道。

    “国老,我说是朕做皇上为宜,还是三郎做皇上为宜?”李旦突如其来的问道。

    “……”狄仁杰直接失语了。

    平白无故的,李旦怎会问出如此让人震惊的话。

    这可不好回答呀,狄仁杰愣在当场,不知从何说起。

    “你下去吧。”李旦挥手让狄仁杰退下。

    狄仁杰施礼告退。

    李旦背着双手,不住踱步,好象有甚心事难决似的。

    “嗯,去问问娘。”猛然间,李旦停了下来,想到了武则天。

    李旦快步朝武则天的寝宫赶去。

    武则天头发花白,身体大不如往昔,在李显父子的搀扶下,正在散步。

    “陛下,你有何忧?”武则天看着急匆匆而来的李旦,大为讶异:“可是三郎那里吃了败仗?”

    “娘,你怎么这样说话呢?三郎怎会吃败仗?”李旦颇有些不悦,道:“三郎正在归来的路上呢。是得胜归来!”

    “三郎没吃败仗,你为何如此脸色,犹豫难决。”武则天不解的问道。

    “娘,你说是我做皇上好,还是三郎做皇上好?”李旦又是突如其来的问道。

    “……”武则天很是惊讶,眼珠子差点掉地上了。

    李显父子也是震惊无已,平白无故的,问这话何意?

    “你这话何意?”武则天愣了好半天,这才反应过来。

    “娘,你想呀。”李旦拧着眉头,道:“我复位三载了,三郎征战在外,拓地万里,他英明无比,无人可及。接下来,必然是与大食的生死大战,在这样的大战中,一个英明的皇帝是无比重要。三郎比我英明,他当皇上是不是会更好些?”

    “……”武则天再度震惊了。

    紧接着,武则天又是欣赏的打量着李旦,笑道:“老八,以前娘小瞧你了。你没有过人的才华,没有强硬的性子,却是有着比天更阔,更海更广的胸怀。”

    皇帝之位,这是何等的诱人,谁会放弃这一位置?为了皇位,可以骨肉相残,父子兄弟都不认,而李旦竟然在想谁当皇上更好。

    这份胸怀,的确是比天阔,比海更广,无论怎样赞誉都不为过。

    “你们两父子。一脉相承。谁当皇上更好。娘也不好说。”武则天想了想,道:“这要你自个拿主意。不过,娘要提醒你一句,三郎此次回来,不仅仅是为与大食的大战做准备,还要处理国内的积弊。你好好想想,是你更好,还是三郎更好。”

    “娘。那究竟谁更好?”李旦依然有些想不通。

    “老七,送客。”武则天没有回答,而是吩咐李显送客。

    “七哥,你说说。”李旦忙问李显。

    “陛下,这事儿你就莫要为难我了。娘都难决之事,我又怎好说呢?这事儿,还是你自儿拿主意吧。”李显忙道。

    这可是犯忌的事儿,一个不好要招来祸事,就连武则天都不敢多说,李显哪有胆子说话。

    xxxxxx

    李隆基归来的消息不胫而走。长安百姓奔走相告,齐聚玄武门迎接。

    李隆基的声望很隆。百姓对他特别爱戴,而且,他这次出征打得实在是太好了,好得没法说了,就是战神李靖复生也不过如此,就是起唐太宗于地下也不过如此,要百姓不赶来迎接他都不成。

    百姓的热情实在是太高了,赶到百里之外去迎接李隆基。其实,自从李隆基到了河西走廊,一路上都有百姓迎接与欢送,更有不少百姓送了一程以一程,有人一直送到长安。

    来到玄武门时,文武百官在狄仁杰和王孝杰的率领下前来迎接。

    “见过太子。”群臣见到李隆基,如同见到老祖宗似的,特别欢喜,人人咧着嘴直乐呵。

    如今的李隆基声望正隆,群臣以见到李隆基为荣。

    “免了。”李隆基挥手,要他们免礼。

    然后,与群臣寒暄一阵,在群臣的簇拥下,直奔皇宫而去。

    刚到皇宫,就见李旦和李显,一左一右的搀着武则天,在皇宫前等他。

    “祖母。”对于武则天这个祖母,李隆基还是很钦佩的,快步上前,向武则天见礼。

    “三郎,让祖母好好瞅瞅。”武则天笑呵呵的,一点也没有因为被李隆基逼退位而不高兴,双手抚着李隆基的脸颊,仔细打量一阵,笑道:“三郎又长高了!更俊了!一定会迷死很多姑娘。”

    “哈哈!”李旦开怀大笑,武则天这话就是他想说的。

    “呵呵。”李显也是满脸笑容,打量着李隆基,极为欣赏。

    虽然李隆基让李显失去了皇位,还杀了韦王妃和李裹儿,李显却是并没有记恨。因为他对皇位并不很看重,而李隆基对他这个伯父很敬重。

    至于韦王妃和李裹儿之死,那是因为她们取死有道。

    就是李重润也不记恨李隆基,反而很喜欢。

    “见过父皇。见过伯父。”李隆基向李旦和李显见礼。

    “免了,免了。”两兄弟齐声阻止。

    李旦和李显一左一右的拉着李隆基的手,把李隆基好一通打量,欣慰之极。

    “三郎此番出征,拓地万里,就是太宗皇上也不过如此。”李旦对李隆基是一通盛赞。

    “太宗皇上神姿伟岸,太子颇有太宗英风。”李显也是赞不绝口。

    经过三年的征战,李隆基个头更高了,更壮实了,也更精悍了,浑身上下透着一股上位者的气势,可以就是英武不凡了。

    问询了一阵,然后进入皇宫,李旦传下旨意,摆设酒宴,为李隆基接风洗尘。

    尽管武则天年事已高,她也参加了,而且,她还很欢喜,酒到杯干。看得出,她是真心喜欢。

    这也难怪,作为奶奶,孙子如此了得,她能不欢喜么?

    李旦那就更没说的了,更加欢喜。

    一边饮宴,一边说起征战经过,兴致极高,尽欢而散。

    “三郎,你来。”李旦把李隆基拉进御书房,关上门,道:“三郎,父皇心意已决,明日就传位于你。”

    “甚么?禅位?”李隆基眼珠子掉在地上了。(未完待续。。)

第五十六章 登基

    听了李旦的话,李隆基惊讶不已,眼珠子掉了一地。

    李隆基此次回来,是为了处理国内的积弊,并没有当皇帝的想法。对于李旦这个父亲,李隆基打从心里认可,这是一个难得的好父亲,对儿女很不错,尤其是对李隆基特别疼爱,能有这样一个好父亲,是人生的幸事。

    在李隆基的心目中,李旦当皇帝和他当皇帝没多大区别,李旦对他几乎是言听计从。而且,李旦放权给他,李隆基监国,相当于李旦的影子,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却是没有想到,李旦竟然要禅位,这也太意外了,太让李隆基震惊了。

    尽管李隆基知道历史上的李旦就曾禅位于他,可是,当听了李旦的话,仍是免不了一阵震惊。

    “父皇,你……”一向说话利索的李隆基,这次也结巴了。

    “三郎,父皇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李旦拉着李隆基的手,坐在宝座上,要李隆基坐在他旁边,打量着李隆基,很是慈祥,一脸的爱怜。

    “三郎,父皇说句心里话,你莫要笑话父皇。”李旦眉头拧着,道:“在以前,武氏横行,我们一家倍受武氏欺凌,那时节,父皇就在想,若是能保全身家性命,父皇此生足矣。让父皇想不到的是,三郎你了得,竟然斗败武氏不说,还逼娘退位,把父皇扶上了皇位。这一切的一切,如今回想起来,父皇还跟做梦似的。”

    李旦没有过人的才华。没有强势的性格。在倍受武氏欺凌的日子里。若是能保住身家性命,他就要烧高香了。

    那时节,李旦整日里提心吊胆,还不敢向人说。

    直到李隆基强势崛起,一次次与武氏斗,弄得武氏没有办法,这才让李旦稍为安心。

    后来,李隆基立下大功。使得李旦一家的地位急剧提升,李旦仍是没有想过他能当上皇帝。直到李隆基逼武则天退位,把李旦扶上皇位,他还晕乎乎的,不辨东西南北。

    这一切的一切,如今回想起来,他还有做梦的感觉。

    “父皇,这都是孩儿该做的。”李隆基对这个父皇很是敬重。

    “好!好三郎!”李旦拍着李隆基的手背,欣慰的笑了,道:“你有如此孝心。为父自然是欢喜。可是,又让为父惭愧。为父不能让你获得安宁。却要你为为父遮风挡雨,为父心里有愧呀。”

    有李隆基这样一个能干孝顺的儿子,固然让人欣慰,又让人惭愧。因为作为父亲,不能为儿女挡灾祸,反而要儿子为自己遮风挡雨,心里还真不是滋味。

    “为父当皇帝这三年,是最为满足的三年。”李旦脸上的笑意更浓了,道:“为父原本以为能守成,能不使祖宗基业有损就不错了。却是没有想到,三郎你了得,竟然灭了吐蕃、平定天竺、征服了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更是打败了大食,西域诸国纷纷请降。这功这业,就是比起太宗皇上也不会逊色,这远远超过了为父的设想呀。”

    李旦不是一个好皇帝,之所以这么说,不仅仅在于他没有过人的才华,没有强势的性格,还在于他没有野心。

    野心或许不是好东西,但当皇帝不能没有野心。一个没有野心的皇帝,很难取得象样的成就。李旦做梦都没有想到,他当皇帝这三年竟然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种成就,比起唐太宗的对外武功,也不逊色,甚至还要胜上一筹。

    “接下来呀,必然是要与大食大战一场。”李旦接着道:“为父对兵道不甚了解,更谈不上精通,然而,为父却知道,这必是一场生死之战,大唐要想胜过大食,必须要出动倾国之力。而且,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需要一个英明的皇帝。为父扪心自问,不是率领大唐与大食大战的好皇帝,还是让你当皇帝为宜。”

    李旦这是真心话,说来很是诚恳,令李隆基一阵感动。

    “父皇,你不必如此。”李隆基眼中含泪,道:“父皇对孩儿一直很信任,孩儿感激无已,孩儿自当尽心尽力,辅佐父皇成此不朽伟业。”

    李隆基这也是真心话,李旦听在耳里,异常受用,眼中异采连连,笑道:“三郎,为父相信你的孝心。只是,有为父在,总会或多或少的挚肘。与其如此,父皇不如传位于你。”

    这也是实话。只要李旦这个皇帝还在,无论对李隆基如何信任,总是会或多或少的掣肘。传位给李隆基,让李隆基当皇,就不会有这种事情了。

    “要想与大食大战,必先解决国内问题。可国内的问题,为父左思右想,好象没甚么问题。三郎,你这次回来,就是要解决国内问题,想必你已经看得很清楚明白了。”李旦接着道:“若是为父还当皇帝,就会让你无法彻底解决国内问题。不能彻底解决国内问题,就不能与大食大战。”

    唐朝国内问题非常多,只是李旦没有过人的才华,没有看到而已。

    “这事,你就不要再说了,为父心意已决。”李旦脸上泛着笑容,道:“为父已经下旨为你制作了皇袍,但愿能合你之身。明日早朝,为父就要宣布这事。”

    “父皇。”李隆基激动难已,紧紧拥着李旦。

    李旦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他绝对是个好父皇,什么事儿都为李隆基想好了,这令李隆基异常激动。

    xxxxxxxxx

    次日,早朝。

    群臣上朝,冲李旦见过礼。狄仁杰上前一步,大声上奏道:“陛下,臣有本奏……”

    李旦挥手阻止他说下去,道:“国老请慢上奏,容朕说一事。”

    狄仁杰只好暂时压下上奏的打算。静等李旦说话。

    “朕当皇帝三年了。回想这三年的事儿。跟做梦似的。”李旦站起身,扫视群臣道。

    群臣听在耳里,不明所以,一脸的迷糊。

    李旦突然提起这三年的感受,这是为哪般?李旦不是一个好皇帝,可是,再差的皇帝也不会无缘无故的提起这事,群臣不能不惊奇。

    “朕就没有想到。这三年来,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灭吐蕃、平天竺、征服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威服西域,拓地万里,这在大唐历史上就没有如此盛事。”李旦一脸的兴奋,道:“如此盛事,就是比起太宗皇上,也不遑多让,朕心足矣!”

    “……”群臣集体失语了。

    李旦这话是越说越让人糊涂。

    “朕心意已决:传位于太子!”李旦最后道。

    “嗡!”

    “嗡!”

    “嗡!”

    群臣一下子就炸了,个个目瞪口呆。一脸的见鬼表情。

    李旦虽然不是一个好皇帝,没有过人的才华。没有强势的性格,更没有雄心,然而,他为人不错,性子温和,这皇帝还是做得四平八稳,群臣打从心里认可他。象他这样的好好先生似的皇帝,在历史上很少。

    即使是唐太宗这样牛闪闪的皇帝,也不是那么好侍候的,一个不好就罢官削爵。象李旦这样好好先生似的皇帝,非常好侍候,侍候这样的皇帝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儿。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他竟然要禅位。

    群臣知道,这皇位迟早有一天会落到李隆基手上,然而,他们就是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是如此之快。

    “甚?甚?甚?陛下要禅位?”

    “我耳朵出毛病了?有没有听错?你能告诉我么?”

    “我怎么告诉你?我还在想,我的耳朵是不是出毛病了呢。”

    “陛下怎会禅位呢?他已经禅位过一次了啊,难道他禅位上瘾了?”

    过了好半天,群臣这才反应过来,个个失声尖叫。

    就是狄仁杰、王孝杰这样老成持重的重臣,也是震惊莫铭,大声叫嚷。

    最让他们难以相信的是,李旦明明已经禅位过一次了,这是第二次禅位,李旦是不是禅位上瘾了?

    李旦第一次禅位,就是把皇位让给武则天。

    在中国历史上,禅位的皇帝虽然不多,却还是有的。可是,一生两次禅位的皇帝,仅李旦一人。

    “陛下,你是说真的?”狄仁杰终于反应过来了,冲李旦问道。

    “君无戏言!当然是真的!”李旦昂头挺胸,没有丝毫含糊的肯定一句。

    “陛下,你没说假话?”王孝杰仍是不信。

    “王孝杰,你瞧朕,象是说假话么?”李旦朝自己的鼻子一指。

    王孝杰也顾不得礼仪,一双虎目圆睁,把李旦上上下下的仔仔细细打量了个遍,愣愣的道:“似乎好象可能兴许……没有假。”

    “你这不废话么。”李旦没好气的道:“这是朕深思熟虑的,怎会有假?”

    扭过头,冲贾铭,道:“去!把太子的皇袍拿来。”

    贾铭应一声,忙去办理。

    群臣你望望我,我望望你,不得不信了。李旦连李隆基的皇袍都准备好了,这传位一事肯定假不了。

    没过多久,贾铭带着一队宫女太监回转,他们手里捧着皇袍皇冠,还有一应皇帝登基所用的物事儿。

    “真传位了!”

    群臣不得不信了。

    “呵呵!太子当皇上了,真是好啊。”

    “太子英明无比,不在太宗皇上之下,大唐有一位好皇帝了。”

    紧接着,群臣就是期待。

    李隆基精明过人,足智多谋,善谋善断,更有拓地万里的大功,群臣早就盼着他当皇帝了,如今,李隆基终于要当上皇帝了,他们不能不喜。(未完待续。。)

第五十七章 国号开元

    可以这样说,李隆基当皇帝是众望所归,群臣是心悦诚服。

    李隆基小小年岁,就立下如此大奇功。先是参与对突厥的大战,突厥因他而灭。要是没有李隆基参与此战的话,突厥很可能逃回漠北了,唐朝这时候还在想着如同象汉武帝那样出兵漠北,给突厥致命一击。

    如今,他统兵西征,灭了吐蕃这个令唐朝头疼无比的死对头不说,还平定天竺、征服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打败大食,令西域诸国纷纷请降,拓地万里。

    如今的李隆基才十七岁,就是唐太宗在他这年纪,也没有如此辉煌的成就。

    李旦拿起皇袍,亲手给李隆基披在身上。

    “父皇。”尽管早就知道李旦的心意,当这一刻来临时,李隆基仍是一阵激动。

    李旦一脸的慈祥,为李隆基穿皇袍。贾铭和高力士忙过来帮忙,三人一通忙活,终于给李隆基穿上了皇袍。

    李隆基本就高大英俊,皇袍加身后,更添几分英武之气,举手投足间威风凛凛,这是天生的皇帝。

    “不错!不错!”李旦看在眼里,大为赞许。

    “好英武!”群臣也是眼前一亮,大为赞赏。

    李旦拿起皇冠,给李隆基戴在头上。瞪圆眼睛一打量,只见李隆基英俊不凡,可以说是玉树临风了,而且威风凛凛,一瞧便知是人中龙凤。

    “好!三郎,你一定比为父更加英明了得!”李旦大为放心的点点头。

    李旦拿起玉玺,交到李隆基手。道:“三郎。这天下就交给你了。你要尽心尽力。把大唐治理好。”

    “父皇但请放心,孩儿明白。”李隆基点头道。

    李旦亲手扶着李隆基,坐到宝座上,转过身,冲群臣道:“以后,你们就跟着三郎,共创大唐盛世。嗯,朕退位了。不再为国事操劳了,总算可以轻松了。”

    说完,转过身,快步而去。

    “恭送太上皇。”李旦退位了,自然而然就是太上皇了,群臣忙恭送。

    “参见陛下。”群臣跪在地上,冲李隆基隆重见礼。

    “免了。”李隆基轻摆右手,虽是第一回接受群臣的朝觐,却是威风八面,气势不凡。

    “谢陛下。”群臣谢过恩。站起身来。

    “陛下,您新即位。理应诏告天下,大肆庆贺。”有大臣忙上奏,满脸的喜色。

    “是呀,陛下。”群臣大声响应。

    每一个皇帝即位,都要大加庆贺,这是惯例,理应如此,群臣不能不赞同。

    “诏告天下,这事理应如此。大加庆贺,就不必了。”李隆基摇头。

    “陛下,这是为何呀?”

    “陛下,新皇即位,大肆庆贺,这是千古之例呀,怎能不庆贺?”

    “就是呀。太宗皇上即位,也是庆贺了好几天呢。”

    群臣大为不解,纷纷上奏,要求大加庆贺。实在是,新皇即位大加庆贺,这是千古惯例。

    “因为时间不等人。”李隆基眼中精光一闪,道:“大唐与大食一战在即,我们要做的事儿很多,与其浪费在这些无用的虚礼上,还不如多做实事。”

    “陛下,此言差矣。区区大食,算得了甚?大唐要灭大食还不是马到成功。”

    “没错。以陛下之英明,以大唐之强,要灭大食不算难事。”

    “大食哪是大唐的对手,陛下与大食一战,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群臣一脸的自豪,昂头挺胸,一点也没有把阿拉伯帝国放在眼里。

    李隆基脸一肃,沉声喝道:“你们没有与大食交战过,不知道大食的厉害,你们若是如此想的话,那就是自大,早晚会吃亏的。”

    李隆基与古太白打过一仗,深知阿拉伯帝国的厉害,这是唐朝的劲敌。

    “陛下说得没错。”张说大声附和,道:“我们与大食一战,之所以能取胜,除了大唐很强大外,还有一些侥幸。古太白不熟悉大唐的打法,没有保护好投石机,给了我们可乘之机。若是他熟悉大唐的打法,保护好投石机的话,我们依然会打胜,却是会付出不小的代价。”

    张说在朝中很有名望,他的话很有份量,群臣听在耳里,不由得心中一凛。

    “张大人,你此言当真?”王孝杰有些不信。

    “大帅,这样给你说吧。大食是大唐自创建以来最为强劲的对手,突厥、吐蕃、甚至天竺,与之相比,屁都不是。”张说脸一肃,沉声道:“他们的兵士敢打敢拼敢死,其悍勇不在我们之下。而且,他们还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号令严明,战法先进,进退有据,比起大唐之军并不差得太多。”

    “这……”依张说的声望,他是不可能说假话的,他既然给阿拉伯帝国以如此高的评价,自然是不会有假了,群臣大为震惊。

    “张说说的不错。”李隆基点头,道:“我们遇到的只是古太白,而不是优素福本人。优素福身为大食的东方总督,其才华比起古太白更甚,若是我们遇到他的话,那一仗会更加辛苦。是以,与其把宝贵的时间用在无用的虚礼上,不如多做实事。”

    “陛下英明!”群臣不得不服气,李隆基果然是干大事的,一来就办实事。

    “在议正事之前,先说几件紧要之事。”李隆基眉头一挑,眼中精光暴射,道:“尊祖母为圣后。”

    武则天退位以后,李旦就尊她为“圣后”,李隆基也赞成此事,没必要改变。

    对这事,群臣没有异议。虽然武则天不再是皇帝了,然而,群臣对她还是服气的。毕竟武则天的才华在那里。胜过多少男儿。他们不服也不行。

    “第二件事就是尊父皇为太上皇。”李隆基道。

    李旦退位了。自然应该是“太上皇”,这是应有之义。

    对这事,群臣同样没有异议。

    “第三件事,就是定年号。”李隆基扫视群臣,道:“朕心意已决,年号就叫‘开元’。”

    “开元?”群臣不太明白这年号的意义。

    “敢问陛下,为何叫开元?”有大臣忙问道。

    这话正是群臣心中所想,无不是睁大眼睛。死命打量着李隆基,竖起耳朵静听。

    年号对于一个皇帝来说,特别重要。每一个皇帝都有年号,尤其是武则天,她的年号太多了,多得让人指责。

    武则天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年号最多,最具有吉祥之意的皇帝了。

    “开者,开创是也;元者,新纪元者也,就是朕与诸位。共同努力,开创一个武功超越汉武。文治超越贞观的新盛世!”李隆基给群臣解释一句。

    “嗡!”李隆基话刚落音,朝堂就炸了,群臣叫嚷纷纷。

    “甚么?武功超越汉武,文治超越贞观?”

    “这不可能!绝不可能!”

    “陛下有雄心固然是好的,可是,这也太大了,怎会超越这两世呢?”

    群臣个个目瞪口呆,被震得一愣一愣的。

    就是狄仁杰、王孝杰这些重臣,也是圆瞪双眼,震惊无已。

    在“开元盛世”之前,汉武帝的武功,贞观之治的灿烂文治,那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座丰碑,被认为是不可超越的。

    要群臣相信李隆基能做到这点,还真有些难度。

    “陛下,汉武穷兵黩武,不恤百姓生死,没必要与之相比。”有大臣忙提醒。

    “是呀。汉武民贼是也,不顾百姓死活,穷奢极欲,穷兵事而事匈奴,弄得民不聊生,天下户口减半呢。与他比,这是陛下自掉身价呀。”立时有大臣附和。

    汉武帝在后人的心目中,就是一个穷奢极欲,不顾百姓死活,穷兵黩武的坏皇帝。

    “你们此言差矣!”李隆基眼中精光一闪,道:“虽然后人对汉武多加指责,却是不能掩其大功。他继位之初,匈奴横行,汉朝无一战之胜,任由匈奴欺凌。汉朝的和平,只能依靠女人的胸脯,不要说在汉朝,就是到了眼下,想想这事,都让男儿羞愧无地。”

    汉初,汉朝太弱,为了不让匈奴打来,就实行“和亲”之策。这一策,固然是合乎时宜的对策,却是让男人羞愧无地。

    就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一提起这事,也是气愤难言。

    天下男人都死光了吗?和平竟然要靠女人的胸脯!

    李隆基一提起这事,群臣脸一红,摇摇头,无言以答。

    汉初,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年代之一,是最为屈辱的年代之一,谁能不羞愧?

    “经过汉武的努力,匈奴被击破,自此以后,匈奴逐渐衰亡,最后这个种族都消亡了。”李隆基眼中精光闪闪,道:“汉武有如此武功,于华夏有如此大功,他是一个了不得的皇帝。”

    平心而论,汉武帝对华夏的贡献非常大,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雄材大略的皇帝。

    “你们指责汉武,是因为他坚持对匈奴用兵,直到天下户口减半,百姓衣食无着。”李隆基接着道:“这并非他之愿,而是不得不为。”

    李隆基这话说得很在理。以汉武帝之明,他并非不知道那样打下去,会让汉朝付出巨大的代价,可他不得不打。因为匈奴退回漠北后,就可以休养生息,直到养得兵强马壮了,再卷土重来。

    在漠南打了败仗,再退回漠北,舔好伤口,卷土重来。这种事儿,在汉武帝以前,就曾三度上演。

    有史可查的,在汉武帝击破匈奴以前,匈奴三次大举南下,三次大败而归,然后回到漠北休养生息。

    第一次是在赵武灵王时期,第二是战国末期被李牧击败,第三次就是蒙恬击败匈奴。这三次打击,匈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却是因为漠北的存在,匈奴最终都恢复过来了。

    这三次大战的经验就是:不拿下漠北,所有的仗都白打了!

    是以,汉武帝为了拿下漠北,不得不咬紧牙关打下去,直到打得天下户口减半。汉朝付出的代价是很大,却是彻底解决了匈奴这一巨患。

    “朕要在武功上超越汉武,有何不可?”李隆基大声问道。(未完待续。。)

第五十八章 破大食之策

    对于汉武帝的评价,后世既有赞誉者,也有抨击者,可以说是毁誉参半。诋毁汉武帝的,多为那些迂腐之人,他们没有看到本质,不明白汉武帝为何坚持要把对匈奴的战争进行到底的原因。

    在朝中,也不乏明智之士,深知汉武帝为何要那么做,比如说狄仁杰、王孝杰、姚崇和张说,他们就非常清楚,汉武帝那是不得不打。

    “陛下英明!臣等赞同!”狄仁杰很是激动,上前一步,大声颂扬一句。

    “臣附议。”王仁杰、姚崇和张说大声附和。

    汉武帝的武功非常了得,后人多有赞赏,既然确立了这事,群臣又是振奋。

    汉武帝击破匈奴,那是振奋人心的大事,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就是两千多年过去了,现代人提起这事,也是兴奋。

    “陛下有如此宏图壮志,臣等自当尽心竭力。”狄仁杰马上表态支持,难掩兴奋之意。

    要超越汉武帝的武功,谈何容易,放眼中国历史,有几人做到?这可是好男儿建功立业,大展宏图的时机,谁能不激动?

    王孝杰、姚崇、张说他们更是激动得发抖。

    “陛下有破突厥,灭吐蕃、平定天竺,征服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威服西域诸国的武功,若是再把大食击破,要超越汉武就是必然之事。”张说声调很高,声音有些尖细刺耳,都赶得上太监了,却是透着一股兴奋之意。

    “没错!没错!”群臣齐声附和。

    到了眼下这份上。李隆基在武功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若是把阿拉伯帝国击破。那就铁定超越汉武大帝。

    至于文治,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就两个,即“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这两个治世,取得了灿烂文治,千古流芳。

    “前任能够在文治上超越唐太宗,我为何就不能超越前任呢?”这就是李隆基的想法,他是现代人。要是在文治上连前任都超越不了,也太丢人了。

    后人公认,唐玄宗在文治上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唐太宗,这也是事实。要不是他先明后暗,让唐朝由盛转衰的话,唐玄宗将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皇帝之一。

    别的不说,光说人口一项,唐玄宗取得的成就足以自豪。他继位之时,唐朝有接近四千万人口,到了开元盛世的鼎盛时期。唐朝的人口超过了七千万,将近了翻了一番。这是何等惊人的成就。

    诗圣UU小说的开元盛世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由此可见,开元盛世是何等的惊人。

    “第四件事,就是商议击破大食之策。”李隆基眼中精光闪闪。

    “陛下,要想击破大食,就得先治国,先革除国内的积弊。”立时有大臣提醒一句。

    “说得没错。”李隆基重重点头,大为赞许,道:“国本不固,国力不强,仓廪不实,无法击破大食。但是,先议定击破大食之策,再来铺排国事,可以一脉相承。”

    革除积弊和击破阿拉伯帝国,这两件事看上去好象没有什么关联,其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统一起来安排,会更好。

    “陛下英明。”群臣也知道这点。

    “国老、王仁杰、姚宗、张说,以及六部尚书、侍郎、郎中留下,其余的都下去吧。”李隆基挥手道。

    这次要商议的事情很是机密,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要各部门的头头脑脑来就可以了。

    “遵旨。”群臣虽然也想参与进来,可是知道这等机密事儿,越少人知道越好,只得退下。他们相信,只要李隆基他们商议好了,自然会让他们知道一些他们该知道的东西,充满期待的离去。

    “把泥涅师叫来。”李隆基又道。

    泥涅师身为波斯王子,负责为唐朝打探阿拉伯帝国的消息,让他参加也是应该的。

    “陛下,是不是把圣后和太上皇也请来?”张说提醒一句。

    “张说,休得胡说。”狄仁杰脸一沉,沉声道。

    武则天和李旦虽是李隆基的至亲之人,然而,他们毕竟不是皇帝了,若是让他们参与议事,会不会让李隆基不悦?一旦让李隆基不爽,那就要犯事儿了。

    “张说说得对,是应该让祖母和父皇参与。”李隆基却是大为赞成张说的话,道:“祖母虽是女儿身,却是才华不凡,俯视群雄,雄视天下,令多少男儿愧煞。而且,她理国数十载,对国内积弊最是清楚,请她参与进来,很有必要。”

    武则天从唐高宗时就在掌管朝政,到现在已经三四十年了,她对唐朝积弊的了解比任何人都清楚,就是狄仁杰也是比不了。

    若是让武则天也参与进来,这对革除积弊有着巨大的好处。

    至于李旦,他刚刚退位,对唐朝的国情还是熟悉的,而且,李隆基有三年没在国内,对国情有些生疏,让他参与也应该。

    “陛下心胸宽广如同大海!”狄仁杰心悦诚服,真心真意的颂扬一句。

    武则天、李旦,这是两任皇帝,虽然他们退位了,他们的影响还在。让他们参与进来,就会削弱李隆基的影响。李隆基没有这种顾虑,而是从大局出发,要让他们参与,这需要莫大的胸怀。

    “陛下如此心胸,就是比起太宗皇上也不遑多让,臣等心服。”王孝杰他们也是颂扬。

    “祖母的年岁大了,不宜走动,我们就去祖母的寝宫,如何?”李隆基提议。

    “陛下孝心日月可鉴。臣等无异议。”对于这一提议。没人有异议。因为武则天的年岁着实不小了。

    于是乎,李隆基率领群臣,赶去武则天的寝宫。

    xxxxxxxxx

    “孩儿见过娘。”李旦离开朝堂后,直奔武则天的寝宫,见到武则天,就是一脸的欢喜。

    李旦不仅是个好父亲,还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如今,他不当皇帝了。可以在武则天膝前尽孝,自然是要第一时间赶来。

    “老八,你来啦。来,到娘这儿来。”武则天慈眉善目,与以往那个叱咤风云,俯视群雄的女皇截然不同。

    “哎。”李旦应一声,快步来到武则天跟前,满脸堆笑,道:“娘,以后儿子就可以尽孝膝前了。”

    “呵呵。”儿子的孝心。哪个母亲会不喜欢呢?武则天开怀大笑,拉着李旦的手。笑眯眯的道:“老八,娘心里欢喜,特别欢喜。”

    打量着李旦,点点头,大为赞赏,道:“老八,说句实在话,娘呀,以前是小瞧你喽。你呀,其实有大智慧,拿得起,放得下。”

    拿得起,放得下,这话用在李旦身上再好不过了。

    皇位啊,绝大多数人拿得起,就是放不下。武则天本人就是这样的人,为了当上皇帝,她可以六亲不认,甚至连亲儿子也敢杀。

    李旦却是拿得起,放得下,说禅位就禅位了,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可以这样说,做得到这点的人少得可怜。这需要莫大的勇气,需要莫大的智慧。

    “娘呀,要是有你这份胸襟,就不会有那么多遗憾了。”说到这里,武则天眼中泪水滚滚,一脸的自责,道:“每当午夜梦回,娘就会想到一个人,那就是贤儿。随着娘年岁越来越大,梦到贤儿的次数越来越多。贤儿在梦中哭闹,问娘为何当初那么狠心,要杀了他。”

    越说越是悲愤,双手掩面,哭泣道:“呜呜!”

    李贤聪明能干,很有才华,作为母亲,武则天很是欣赏的。可以这样说,李贤是武则天几个儿子中,她最为欣赏的。

    可是,正是因为李贤太聪明,太能干了,成了她当皇帝的绊脚石,她不得不狠心杀了李贤。武则天虽然杀了李贤,并不是说她没有母子之情,每每就会想到李贤。

    尤其是最近这段时间,随着她年岁的越来越大,梦到李贤的次数越来越多,这让她心里很不好受。

    老人嘛,到了没事的时候,就会想到儿女。这辈子,亏欠谁最多?武则天亏欠得最多的就要数李贤了,她不能不梦到。

    要是她有李旦这份智慧与勇气,能放得下皇位,就不会有如此遗憾了。

    “娘,往事已矣,你莫要伤心。”李显、李旦两兄弟忙安慰,陪着垂泪。

    “嗯。”武则天点点头,死死拽着两兄弟的手,感慨道:“娘这辈子,说成功也成功,说失败也失败。成功之处就在于,娘以一介女儿身当上皇帝,俯视群雄,气吞四海,开了一代先河。失败之处就在于骨肉相残,娘的儿子女子不少,到头来就只有老七老八陪着娘。娘的年岁越来越大了,对贤儿太平越来越思念啊。”

    对李贤这个兄长,对太平公主这个小妹,李显和李旦都很思念,听了这话,唯有陪着垂泪的份。

    “老八,还是你好,家庭和睦,儿女孝顺,娘都艳慕呢。”武则天看着李旦,感慨之情更增数分。

    在武则天的儿子女子里面,最为幸运的就要算李旦了。他不仅幸运的躲过了各种暴风雨,能够善终不说。他的家庭很睦,儿女孝顺,就没有发生过骨肉相残的事儿。

    别人家为了皇位,可以骨肉相残。李旦家,却是为了皇位兄友弟恭,相互谦让,李成器主动辞让太子之位。

    这种事儿,翻遍史书,也找不到多少记载。

    “祖母,陛下来了。”李重润忙来禀报。

    “甚?三郎?他来做甚?”武则天惊疑不定。

    尽管武则天精明过人,也是想不到李隆基会让她参与议事。(未完待续。。)

第五十九章 姚崇十事

    李隆基刚刚登基,有很多事情要忙,他怎会来到这里呢?这事儿,武则天还真是奇怪。

    不仅武则天奇怪,就是李旦、李显也是惊疑不定。

    就在他们惊讶之际,李隆基率领群臣进来,冲武则天见礼。

    “见过祖母。”李隆基脸上泛着笑容,冲武则天施礼。

    “见过圣后。见过太上皇。见过庐陵王。”群臣向武则天、李旦、李显三人见礼。

    “免了。”武则天轻轻摆手,冲李隆基道:“陛下新即位,不处置国事,来我这里有何事?”

    每一个新即位的皇帝,要处理的事儿多如牛毛,李隆基不处置国事,却赶到武则天这里,她不得不惊讶,不得不问个明白。

    “祖母有所不知,孙儿赶来见你,就是为了处置国事。”李隆基解释一句,道:“祖母理政数十载,对大唐的一草一木都极为熟悉,大唐之弊端,祖母了若指掌。孙儿新即位,欲要开创新的纪元,欲要革故鼎新,自然是请祖母剖陈大唐之隐患。”

    “哦。”李显和李旦恍然。

    随即,这两兄弟重重点头,李隆基如此做,还真是登对了。

    要问谁对唐朝最为了解,舍武则天其谁欤?毕竟武则天掌管朝政数十年,她对唐朝的了解与熟悉,没人比得了。

    “你真这样想?”武则天有些惊疑。

    武则天虽然退位了,她毕竟曾经是皇帝,仅凭这一点。她就有不小的影响力。是皇帝心中的刺。欲要避免的。而李隆基倒好,竟然主动前来请她参与议政,这可是对李隆基很不利的一件事儿,即使以武则天心胸之开阔,也是有些不太相信。

    “圣后,此事千真万确。”狄仁杰肯定一句。

    对狄仁杰,武则天是信任的,听了这话。不得不信了。

    武则天一双眼睛睁大,把李隆基一阵打量,一脸的欣慰,再把李旦瞧瞧,重重点头,赞道:“看来,我是小瞧你们父子俩了。老八有大智慧,拿得起放得下,心胸比天阔,比海更广。没想到。三郎的胸怀也是如此宽广,江山交到你手里。祖母也放心了。”

    李旦能够在当皇帝的最巅峰时期,急流勇退,把皇位传给李隆基,这是真正的大智慧,无论如何赞誉也不为过。

    李隆基能在刚刚即位之际,从大局出发,让武则天参与议政,这份胸襟很宽广,就是比起唐太宗也不遑多让,武则天是真正的服气了。

    “三思、承嗣就没有你们父子俩这份胸襟,可笑我还器重他们,想要传他们江山,真是惭愧!”紧接着,武则天又是感慨一句。

    对于武三思和武承嗣,武则天其实非常了解他们,他们没有过人的才华,更没有宽广的胸怀,他们之所以能被武则天重用,就是在于武则天想让他们祭祀自己而已。

    此时见识了李旦父子的宽广胸怀,武则天不得不承认,武三思和武承嗣与李旦父子比起来,真的是差得太远了。

    “都坐吧。”武则天招呼众人坐下来。

    “陛下,我告退。”李显这个王爷只是虚名而已,没有实权,不宜参与此等事。

    “七伯,你不必避嫌,你也来听听,若有好的想法,也可以说说。”李隆基却是拦住他。

    连武则天这个具有潜在威胁的人都能参与议政,更何况一个李显呢?

    李显想了想,也就留了下来。

    武则天看在眼里,对李隆基更加欣赏了,拉着李隆基的手,笑眯眯的道:“三郎,你虽然刚即位,可祖母相信你,你这皇帝一定会继往开来,成为大唐历史上一个大有为之君。嗯,应当不在太宗皇上之下!”

    唐太宗是牛闪闪的皇帝,他除了过人的才华外,还有宽广的胸怀,这是最令人心折的地方。就是一千多年过去了,后人提起唐太宗,往往就会想到他的宽广胸怀。

    李隆基具有如此宽广的胸怀,要成就一番伟业,并非难事。

    因为,拥有宽广的胸怀,才能聚拢人才,才能纳谏,才能博采众长,要想不成功都难。

    群臣微微颔首,对武则天的说法大为赞同。

    “我年事已高,精力不济,不能长时间说话了。你们说,我听,若有不到之处,我再补正。”武则天道。

    这是实情,众人也没有异议。

    “嗯,那就姚崇,你先说。”武则天的目光从群臣身上扫过,最后落到姚崇身上。

    “我?”姚崇颇有些惊讶。

    姚崇虽然才华了得,但毕竟是新秀,在朝中的威望不如狄仁杰。按理说,这样的大事理应由狄仁杰先说才是,武则天竟然点名由他来说,他不得不惊讶。

    “没错,就是你。”李隆基点点头,肯定一句。

    武则天是何等样人,她怎会无缘无故的要姚崇先说?她如此做,是有深意的。

    “既如此,那我就说了。”姚崇也没有矫情,微一沉吟,道:“陛下,臣有十事要说。”

    “十事?”

    “不少啊。”

    群臣好一阵惊讶。

    国策不是吃饭喝水,一个人能注意到三两个方面就不错了,姚崇竟然有十事要说,这真是很惊人的。

    武则天眼里掠过一抹诧异。

    狄仁杰、李显、李旦和张说他们都是惊讶。

    唯有李隆基一脸的赞赏,在心里暗道:“历史上,姚崇十事是大名鼎鼎,奠定了开元盛世的基础,一定是这十事吧?”

    “第一件事就是自垂拱以来,朝廷以严刑峻法绳下,大臣多有冤死者,若要治理天下,当以宽仁之政为宜。”姚崇缓缓开口道。

    群臣重重点头,大为赞成这话。

    武则天自从架空唐高宗后,就在为登基当女皇做准备。在当时,朝中的大臣多为拥护李氏之人,武则天要当上皇帝,就要除掉这些大臣。这该怎么做呢?武则天有她的办法,那就是重用酷吏,比如周兴、来俊臣,让他们充当爪牙,帮她铲除异己,先后除掉了一大批大臣,如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样的托孤重臣。

    当周兴、来俊臣之流弄得天怒人怨之后,武则天又把他们杀了,博得人心。

    其中,有一个很有名的典故“请君入瓮”,就是这样来的。

    武则天固然达到了她的目的,最后如愿以偿的当上了女皇。然而,严刑峻法留下的后患却还在。

    李隆基要想纠正这一错误,只有“以宽纠猛”,就是要用宽仁之政来改正。

    “第二件就是陛下虽欲对大食用兵,欲要击破大食,然,大唐眼下国力不够强,粮草不够丰足,兵士不够多,还需急修内政,暂缓大举征战。”姚崇接着道。

    “好!”群臣齐声赞同。

    自从三年前,李隆基率兵出征,攻打吐蕃开始,拓地万里。看上去,固然是大好事,实际上却是埋下了隐患。

    这些隐患就在于,唐朝拓地太快,没有来得及彻底稳固。不说别的,当是占领这些地方,唐朝就要派出大量的军队,多了不说,往少里说,需要二十万军队来驻守。

    在打突厥那一战,武则天连四十万军队都拿不出来,一下子要用二十万军队去驻守,那么,唐朝的机动兵力还有多少呢?若是在此时对外大举用兵的话,就会出大问题。

    是以,先暂缓征战,处理内部问题就成了第一要务。

    “不错!不错!”李隆基大为赞赏这话。

    也正是因为看到此点,李隆基这才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下令停止前进,回到长安,要处理国内问题。

    “自武氏当道以来,多以亲近得官,犯法而不究,致使律法不存,若陛下要大治天下,就得重树律法之威权,不论亲疏,一体同法,这是第三件。”姚崇看了一眼武则天道。

    群臣看看武则天,再看看姚崇,心想这人也真是够直的,竟然当着武则天的面说此事,也不怕武则天的老脸没处搁。

    “姚崇说得对,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理应重立律法之威权,不论亲疏贵贱,一体同法。”武则天却是点点头,大为赞成这话。

    这问题是她一手种下的,她当然清楚如何处置。

    武则天对他的侄子们非常清楚,他们没有过人的才华,更没有立下大功,真要论起来的话,他们就没有资格取高位。然而,武则天的根基不稳固,她需要这些侄子为他摇旗呐喊,她不得不给高位。

    而她的这些侄子们,仗着她的势,胡作非为,没少干坏事。她心里其实很明白这点,只是从她的利益出发,她还得包庇,有时还得纵容。

    如今,武氏已诛,这遗留问题是该解决的时候了。

    “圣后英明。”武则天的气度让人心折,群臣颂扬一声。

    “圣后临朝,多用宦竖为喉舌,宦竖得以干政,还请陛下约束宦竖,不使他们干政,这是第四件事。”姚崇又道。

    女人主政,宦官弄权也就随之而生,这是中国的历史规律。

    比如东汉时期,东汉的皇帝多为壮年早夭,继承人年幼,大权落到皇后、皇太后手里。她们主政,毕竟不太方便,因为她们居于深宫之中,就需要宦官当喉舌,传达她们的旨意。

    久而久之,宦官就弄权了,结党营私,最后弄得天下大乱,“十常侍”之名也就这样留传下来了。

    即使以武则天之明,也是逃过这一规律。

    “甚好!”李隆基大为赞成这一说法。(未完待续。。)

第六十章 开元基调

    宦官乱政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问题,历朝历代都在预防。一开始还能防得住,到了后来,就无法防得住了,宦官会弄得天怒人怨,天下大乱,东汉、唐朝、明朝最是厉害。

    李隆基一朝有杨思勖和高力士这两个太监最为得宠,后人因此而指责李隆基重用宦官。其实,这种指责没有道理。

    宦官弄权,是指有野心却没有相匹配的才华的那些宦官,他们除了作威作福外,没有别的本事。

    而杨思勖虽是宦官出身,却是有着过人的军事才华,一手谋划了不少军国大事,他本人更是率军上战场,立下赫赫军功。

    李隆基对杨思勖是堂而皇之的重用,而不是象宦官弄权的那些皇帝那般使用,这点是不同的。

    至于高力士,此人有才华,更懂得进退,终其一生,都没有干政,有人赞他是“千古第一贤宦。”

    有关中伤李白之事,史书无载,多为后人的说法。若真是有的话,平心而论,还是李白的不是。宦官也需要人权的,也需要尊重,有事无事,李白要高力士给脱靴,高力士能爽吗?任何一个人遇到这种事儿,都会不爽的。

    姚崇提起此事,可以当作“预防针”使用。

    “第五件事就是律法败坏,威权不存,阿谀之辈横行,以此而取高位,愿陛下杜绝此事。”姚崇又道。

    武则天要当皇帝,大封她的侄子,而她的侄子又胡作非为。还得不到惩处。这律法形同虚设。于是乎。溜须拍马之风盛行,以此而取高位者不在少数。

    这些人,大多为武氏的爪牙,虽然武氏被李隆基诛杀了,但他们的爪牙还未除尽。

    “很好。”李隆基重重点头,大为赞成这话。

    群臣也是重重点头,非常欣赏。

    “第六件事就是自圣后主政以来,外戚用事。班序杂乱,臣请陛下少用近戚。”姚崇道。

    群臣把姚崇瞧瞧,再把武则天看看,心想这个姚崇是和武则天铆上了吧?所提之事,总是少不了武则天。

    “姚崇就是姚崇!”武则天却是极为欣赏,打量着姚崇,道:“此确为一大弊端。”

    “圣后英明。”姚崇一连提出好几个与武则天有关的弊端,武则天不仅不恼,反而还欣赏姚崇,这份胸襟令人心折。群臣心悦诚服的颂扬一句。

    “祖母心胸宽广。”李隆基也是感慨。

    武氏当道,仗着武则天的势。胡作非为,作威作福,他们见官高一等,这班序还能有用么?班序没用了,也就意味着威权不存了,也就意味着朝廷的威风不存了,接下来就是更多的坏事烂事,也就成了一大弊端。

    若是班序还有用,威权还在,管你是不是武氏的人,犯了事,先抓起来审问再说。如此一来,谁敢犯事?

    “第七件事就是圣后之际亵大臣,亏君臣之防,愿陛下以礼待大臣,如太宗故事。”姚崇把矛头又对准了武则天。

    武则天要当皇帝,就需要除掉那些挡她道路的大臣,除了重用周兴、来俊臣这些酷吏外,她还要重处那些大臣和他们的家人。有时候,所用的刑罚令人发指,为的是让人害怕,不敢再与她作对。

    要不如此的话,也就不会有“请君入瓮”这个成语了。

    请君入瓮是一个很残酷的酷刑。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就有必要以礼待大臣。即使他们犯了法,按律处置就是了,不必再另加惩罚。

    “说得好。”李隆基也是赞成这说法。

    只要是按律处置,不另加惩罚,同样能起到警戒的作用。

    “第八件事就是忠臣被诛,诤臣沮折,言路不开,臣请陛下效太宗故事,能听逆耳之言,纳群臣之谏。”姚崇又道。

    武则天掌管国政之后,阻塞了言路。倒不是她没有胸怀,不能纳谏,而是她不得如此做。

    在当时,忠于李氏的大臣多的是,若她效唐太宗故事,让群臣畅所欲言,可以肯定,绝大多数大臣会上奏,要她不要登基当女皇。与其如此,不如阻塞言路,她就可以独断专行,一心为登基做准备。

    为这事,杀了不少人,其中最冤的要数一代名将程务挺了。

    程务挺具有非凡的军事才干,是武则天最倚重的大将之一,他在北方那些年,打得后突厥不敢犯边。他被武则天杀害之后,后突厥杀牛宰羊庆贺不说,还为他立庙祭祀,

    他因何被诛杀?

    事儿也不大,只是因为他为裴炎说了几句话而已。

    裴炎主张武则天不应当女皇,她应该还政于李旦,这触怒了武则天,把他下狱。程务挺与裴炎的交情好,就上书为裴炎求情。武则天不由分说,把程务挺也给杀了。

    为好友求情这种事儿,哪朝哪代没有?

    程务挺竟然被诛杀,就是因为武则天要阻塞言路,要让人闭嘴。

    连程务挺这样她倚重的大将都敢杀,谁还敢触这霉头?

    “朕即位,要开创武功超越汉武,文治超越贞观的盛世,自是需要广开言路,博采众长。姚崇,你这一提议非常好。”李隆基对此言大为赞赏。

    一个人再牛,也就不可能把国家治理好,得纳谏,得博采众长。

    “第九件事就是高宗皇上崇道,圣后崇佛,佛道盛行,佛寺道观极尽奢华,耗费数百万,臣请陛下禁绝此事。”姚崇道。

    李唐王朝为了自我标榜,自称是老子的后人,因而推崇道教,道教盛极一时。

    武则天为了代唐,就推崇佛教,大修佛寺,佛教盛极一时,以此与道教抗衡。

    就这样,佛寺道观极为奢华,耗资巨大,是该禁绝了。

    佛道两教,在中国历史上极为有名,极盛之时令人震惊。当然,也有皇帝禁绝,比如梁武帝和周世宗柴荣。因为,他们在位之时,佛教太盛,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不得不毁佛寺,禁止佛教。

    “朕以为,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若要信仰自无不可。然,却不可坏国之根本,如眼下这般,佛寺道观奢华,富丽堂皇,有损国本,是该禁绝的时候了。”李隆基欣然采纳。

    人嘛,总得有个信仰,这没有错。但是,若是信仰已经危害到国本的话,那就不行了,需要禁止。

    “第十件事就是汉以外戚乱天下,臣陛下禁绝此事。”姚崇瞄了武则天一眼,这话意有所指。

    汉朝的外戚很厉害,比如王莽篡汉,到了东汉就更甚了,可以说,两汉王朝就是亡在外戚之手的。

    而唐朝,同样有此害,那就是武则天登基当女皇。武则天得势后,武氏横行,祸乱天下,这也是外戚,此事不得不防。

    群臣紧抿着嘴唇,生怕发出一点声响,把姚崇看看,再把武则天瞅瞅,有些为姚崇担心。

    武则天虽然不是皇帝了,但她还是李隆基的祖母,若她一怒,定要让李隆基治姚崇的罪,那么,姚崇不死也要脱层皮。

    “姚崇,你所言固然有理,然,你是知道的,我武氏只剩我一人了。”武则天瞪了姚崇一眼,一脸的伤感。

    武氏,除了武则天这个亲祖母不能动以外,其余的人都被李隆基杀光了,如今的武氏只有武则天一人了,何来外戚乱国之说?

    “圣后误也。臣是提醒陛下,要防止此等事重现。”姚崇忙分辩一句。

    “哼。”武则天瞪了姚崇一眼,冷哼一声,就没有了下文。

    群臣暗松一口气,武则天这心胸还真是不错。姚崇如此指责她,她竟只是不爽而已,并没有牵怒于姚崇。

    “姚崇所言极是有理,应当警醒。”李隆基重重点头,对姚崇更加欣赏。

    “姚崇,你有宰相器具。”武则天赞赏的打量一眼姚崇,瞄了瞄李隆基,意有所指。

    “不错。”群臣齐齐点头,大为赞同这话。

    姚崇才华非凡,让人心折。今日再听了他的十事,对他的钦佩之情更甚数分,众人心想姚崇具有宰相之才。

    “姚崇这十事,当为朕开元施政的基石。”李隆基不惜溢美之词,大赞特赞,道:“以后的施政,当以此为核心。”

    在历史上,“姚崇十事”就是开元盛世的基调,整个开元盛世就是围绕着这十事而来的。

    一提起唐朝的宰相,人们就会想到房玄龄、杜如晦两人,很少有人想到姚崇。其实,姚崇才是开元盛世的真正推手,和魏征推动“贞观之治”一样。

    可以这样说,若是没有姚崇,没有姚崇十事,就不可能有开元盛世。

    “陛下英明。”姚崇所言,句句属实,正是唐朝眼下的弊端所在,以后的施政围绕这十事进行,那是应该的,群臣全部赞同。

    就是与姚崇不对付的张说,也是重重点头。

    “你们还有甚事要说?”李隆基问道。

    群臣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没有人说话。

    姚崇十事已经说得够好了,没人能说得更好。

    李显眼中光芒闪烁,嘴巴张了张,又闭上了,有些犹豫难决。

    “七伯,你可有话要说?”李隆基看在眼里问道。

    群臣的目光齐刷刷落在李显身上,人人有些惊奇,李显这个软蛋还能有甚高明主张?

    “陛下,能不能给宗室遇害子弟恢复名誉爵位,再厚葬?”李显想了想,一咬牙道。

    他一双眼睛瞪得老大,死死盯着李隆基。(未完待续。。)

第六十一章 张说论兵

    武则天要代唐,首先就要对付李唐宗室,她对李唐宗室大开杀戒,杀了不少宗室子弟。

    武三思和武承嗣更狠,二人更是有把李唐宗室斩尽杀绝的主张,在他们的经营下,李唐宗室死伤惨重,到如今,能活下来的没有多少人了。

    就是李旦和李显两人,之所以能活下来,不因为别的,只是因为他们是武则天的亲儿子。要不然的话,他们能否活下来,谁也说不清。

    就是这样,他们两人也是历尽千辛万苦,倍受折磨,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尤其是李旦,更是武三思和武承嗣的眼中钉,肉中刺,多次遇险,可以说是九死一生。

    对于恢复李唐宗室的名誉爵位,再厚葬一事,有很多人想做,却是不敢提。

    李旦一脸的恍然,却是嘴巴张了张,又闭上了,看着武则天。

    这事儿,不是他没有想过,他很想做,只是他不敢做。因为武则天虽然退位了,积威还在,李旦对这个母亲还是害怕。

    刷!

    群臣的目光齐刷刷落在李显身上,虽然不乏赞赏,更多的是担忧。

    李唐宗室虽然死了那么多,都是武则天一手造成的,要给他们恢复名誉爵位,还要厚葬,这是与武则天为敌呀。

    果然,武则天目光炯炯,盯着李显,神色颇为不善。

    李显一缩脖子,大气也不敢出。

    他和李显一个样,对武则天这个母亲,还是害怕的。一见武则天着恼了。他不能不惧。

    “七伯。你所言是一件大事。不能不做。”李隆基适时开口,道:“朕恢复李唐,自然是要给那些冤死的宗室子弟恢复名誉爵位,还要给他们厚葬。”

    其实,这些李唐王朝宗室子弟与李隆基没有多少关系,因为他是现代人。但是,政治上需要,这样做能让李隆基更好的凝聚人心。

    试想一下。李隆基恢复了李唐王朝,却是连遇害的李唐宗室子弟的名誉爵位都不敢恢复,这也太说不过去了。

    “你……”武则天盯着李隆基,摇了摇头,无言一叹,闭上嘴巴,不再说话了。

    群臣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紧接着,群臣又是想笑。

    李隆基能把武则天拉下皇位,区区武则天的不满算得了甚?要是李隆基顾虑武则天满与不满,还能诛杀武氏、太平公主?还能把武则天赶下皇位?

    “谢陛下。”李显和李旦大喜。

    对于此事。两兄弟早就想做,只是不敢做而已。如今。李隆基做成了,他们自然是满心欢喜。要知道,那些被害的李唐宗室子弟中,有些是他们的兄长,是唐高宗的儿子,与他们非常亲近。

    接下来,又商议了一阵国策。

    “内政方面,已经商议得差不多了。余下的问题,要留待大朝会上,与群臣共议。”李隆基对内政方面很是满意,话锋一转,道:“下面我们就来商议,如何灭大食。”

    “灭大食?”群臣精神一振。

    尤其是泥涅师,更是精神抖擞。他这个亡国太子,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回归故国,如今终于盼到了,盼到唐朝要对阿拉伯帝国动手了,他归国可期,不能不兴奋。

    武则天眼中精光闪闪,精神一振。

    灭掉阿拉伯帝国,那是何等的令人振奋,即使武则天精神不济了,仍是兴奋。

    “张说,你再给他们好好说我们与大食一战的经过。”李隆基冲张说道。

    张说指挥了那一战,由他来说非常好。

    早就听说那一战很精采,众人的耳朵竖起来了,凝神静听。

    “那一战是这样的……”张说微一沉吟,开始讲解经过。

    他思路清晰,才思敏捷,一通讲解是条分缕析,异常清楚。

    “虽然已经听你们说过这一战,此时听来,仍是让人心神激荡。”武则天颇为感慨。

    “是呀。”群臣齐齐点头,大为赞成这话。

    “与大食一战,我们虽胜,却是异常艰苦。”李隆基眼中精光闪闪,道:“因为大食是大唐的劲敌!如何灭掉大食,你们畅所欲言。”

    “陛下,以臣之见,这铺排军略,还是让某个自以为策论不凡的人来说。”姚崇提议,眼睛却是瞄着张说。

    他的意思很明显了,张说号称策论天下第一,拥有深远的目光,不凡的才智,更是跟随李隆基征战三年,对阿拉伯帝国的了解比别人深,由张说来铺排军略是最好的办法。

    然而,他与张说不对付,言来有些不屑。

    “哼!”张说不屑的冷哼一声,道:“说就说。莫以为你的十事有好了不得,我也能说。我就让你好好见识见识,甚才叫真正的军略。”

    “你莫要说大话闪了舌头,到头来要我指点指点你兵法。”姚崇以冷笑回应。

    这两货并没有仇怨,却是命里犯冲,自从第一次见面后,就是彼此看对方不顺眼,一有机会就要掐起来。

    “哼!”李隆基冷哼一声,沉声道:“这是议事,不是给你们赌气的。若是再敢胡言乱语,律法从事。”

    两人一凛,脖子一缩,不敢再争斗了。

    “张说,你说吧。”李隆基冲张说道。

    “遵旨。”张说忙道:“大食地域辽阔,口众多,物产丰饶,并不在大唐之下。他们的军队敢打敢拼敢死,勇猛无畏,这是大唐的劲敌!绝不可轻视。”

    众人重重点头,大为赞成这话。

    虽然与阿拉伯帝国只打了一仗,却也看出阿拉伯帝国很了得。要是轻视阿拉伯帝国的话,那就是自取败亡。

    “大唐要灭掉大食,必须要倾举国之力。方能做到。”张说接着道:“大唐要做的准备事宜很多。主要有:一是要大练兵。以我估算。大唐要灭掉大食,最低也需要三十万大军,最好是五十万,甚至更多。”

    阿拉伯帝国疆域辽阔,口众多,物产丰富,经济实力很强。再加上其军队敢打敢拼敢死,勇猛无畏。唐朝要想灭掉这样的对手,需要一支大军。其数量,不会低于三十万。最好是五十万以上,才有更多的胜算。

    唐朝军队最多的时期是天宝年间,也才五十四万的样子。如今的唐朝,总兵力还没有这么多,光是派驻万里疆域就需要二十万,这是最低数字了。还要留出足够的机动兵力,就需要更多的军队。

    与阿拉伯帝国大战,需要五十万以上的军队。唐朝在军队的缺额上很大,不练兵不行。

    因而。大练兵就是第一要务。

    “如今,府兵败坏,已不适应需要。臣以为,当以蓦兵取而代之。”张说提议。

    要大练兵,就得有足够的兵员,若是连兵员都没有,还谈甚么练兵。

    而府兵早已不能适应需要了,在征战突厥时,武则天连四十万大军都拿不出来,由此可见府兵是多么的败坏了。

    因此,用蓦兵取代府兵就成了必然。

    虽然第一个发现府兵败坏的人是陈玄礼,然而,他并没有找到取代之法,蓦兵是张说提出的,也曾施行,只是施行有限。如今,要与阿拉伯帝国大战,就得全面推行蓦兵制。

    “赞成。”狄仁杰他们深表赞成。

    就是与张说不对付的姚崇也是点头认可。

    “第二件就是重制军械。”张说接着道:“大食的投石机射程比我们的强弩更远,若是运用得好,完全可以压制我们的弩阵,那我们的麻烦就大了。是以,重制军械,投入大量的射程更远的投石机就成了必然,可以用来压制大食的投石机。”

    与古太白一战,唐军充分认识到了阿拉伯帝国投石机的可怕。古太白之所以败得那么快,就是因为他不熟悉唐军的打法,没有保护好投石机。不然的话,唐军会付出不小的代价。

    “不仅要投入大量的投石机,还要在铠甲上下功夫。”张说又道:“大食的铠甲远远不如我们,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可是,经过这一战,相信优素福会想办法弥补。若是我们不能在铠甲上保持这种优势,我们就有大麻烦了。”

    铠甲是唐军最大的优势,因为唐朝的钢铁产量是阿拉伯帝国的好多倍,唐朝完全可以让唐军大量装备防御力惊人的铠甲,而阿拉伯帝国因为钢铁产量有限,不可能达到唐朝这种程度。然而,以优素福的精明,他不会不想办法弥补这一缺陷。

    是以,唐朝要想保持这种优势,就需要投入。

    “第三件就是有了新的军械,就要研究新的战术战法,并进行针对大食的训练。”张说提出第三策。

    新的武器出现,就需要新的战术战法与之相适应,这点显而易见。

    光有好的武器,并不一定就能打胜仗,因为这还需要新的战术战法。比发说两伊战争,号称“现代武器的展览场”,全世界的先进武器集体亮相,然而,打得却是一塌糊涂。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不会用!用不好!

    之所以用不好,就在于没有先进的战术战法。

    研究新的战术战法,并且以此来训练军队,让军队掌握,这是重中之重。唯有如此,唐军的战力才足够强大,才能战胜阿拉伯帝国。

    当然,可以专门针对阿拉伯帝**队进行训练,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第四件就是应当重新制订军制,以及奖惩措置。”张说眉头一挑,声调有些高,道:“征战大食,是在万里之外打仗,会很辛苦。臣以为,无厚利不足以诱人前往,朝廷应当让前往之人能够得厚利。”

    张说眼光独到,很务实,一语切中了要害。(未完待续。。)

第六十二章 武则天的提议

    张说不愧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眼光独到,很务实,提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儒家崇“义”,把义视为高于一切,总是指责别人“言不及义”。而事实上,儒家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言不及“利”。

    义,当然重要,没有义,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利同样重要,没有利,也是不可想象的。

    利为什么如此重要?

    因为是个人就得吃饭穿衣,赡养父母,养儿活女,这就需要钱,就要产生“利”。去万里之外打仗作战,光有“义”还不行,还需要“利”相辅。

    击破大食,是唐人心中所愿。早在唐太宗时,唐朝就有机会出兵波斯,只是因为当时的条件并不成熟,唐太宗不得不放弃这一打算。

    虽然这事儿没有成行,但唐人并没有忘记这事,若要出兵攻打大食,唐人一定会踊跃参与,这就是“义”。

    然而,攻打大食毕竟太远,远在万里之外,那里太苦,远不如在国内舒适。而且,风险还很高,父母妻儿一定会担忧,若是没有厚利为之辅,又能有多少人前去呢?

    即使前去,又能持续多久呢?

    若是有厚利,辛苦三五年,可以过上十几二十年的舒适日子,那么,就会有不少人甘冒风险,前去参与此战。

    如此一来,这仗就好打多了。

    想想看,大英帝国以三个小岛子,统治半个地球几百年,其中一个办法就是用重利引诱国民前去海外冒险。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普通英国士兵。在英国国内不过是个普通人。到了印度他就是人上人。他的薪水足够他在印度养个小情人,再请三两个佣人,把他当老爷一样侍候着。

    而且,他辛苦几年后,回到英国国内,存的钱可以够他舒舒服服的过上十来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安逸生活。

    如此优渥的厚利,谁不想去冒险?

    至于军官。所得到的薪水就更加丰厚了。

    正是因为有如此的厚利刺激,英国人总是爱好冒险,英国人的足迹遍布全球。

    “有理!”众人齐声赞同。

    在座的人都是务实的政治家,对于利的重要非常清楚,不能不赞同。

    “第五件事就是在加强消息的刺探。”张说接着道:“这事儿,可以交给波斯王来做。陛下,臣的意思是给波斯更多的钱财,让他招蓦更多的人手。”

    情报的重要性不需要说的。《孙子兵法》云“百战不殆”,这是建立在完善的情报工作基础上的。若是没有完善的情报工作,不能得到有及时可靠的情报。何来“百战不殆”?

    要完成这一工作,非泥涅师莫属。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是波斯王子。在波斯故地有着不小的影响力,他可以利用这影响力打探消息。二是因为唐人的长相与中东人截然不同,若是由唐人来打探消息,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阿拉伯帝国可以一眼就辨认出唐人。

    是以,在准备与阿拉伯帝国大战之时,一定要加强泥涅师的实力,要拨给他更多的钱财,让他能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说得不错。”李隆基重重点头,道:“泥涅师,你需要多少钱财,先预估一下,再报给朕,朕拨给你足够的钱财。”

    “谢陛下!”泥涅师大喜过望,笑得眼睛眯到一起了。

    他如此欢喜,不仅仅是因为他可以得到更多的钱财,可以放开膀子大干一番了,同时也意味着他离回归故土更近一步了。

    “第六件事就是派出大量的人手,进行游说,要让阿拉伯帝国境内流言四起,人心惶惶,反对大食。”张说眼中精光一闪,笑道:“当然,他们还得为大唐说好话,要让大食境内的百姓对大唐心生好感,最好是起而迎接大唐之军。”

    游说,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舆论攻击,政治攻势。这有多重要,我们都清楚,我们的老祖宗早就使用过了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采纳尉缭的建议,出重金收买读书人,为秦国游说,为秦国背书,这是秦始皇能够统一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比如,汉高祖刘邦用陈平之计,大出金银,收买人心,分化瓦解项羽的手下,取得巨大成功。

    从阿拉伯帝国内部攻击,分化瓦解,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若是成功的话,对唐朝有着莫大的好处。

    “张说,你这主意非常妙。”李隆基大为赞赏,笑着道:“如今的大食,残暴不仁,所到之处,赤地千里。他们强迫百姓信奉他们的真主,若是不信任,就会被杀死,这些百姓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若是得到大唐要西进的消息,他们一定会揭竿而起,迎接大唐。”

    阿拉伯帝国在崛起之初,强硬推行宗教政策,要被征服的百姓信奉他们的宗教。若是不信奉,就会被杀头。

    而恰恰在被阿拉伯帝国占领之地有着不少的宗教,其中的摩尼教更是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拥有众多的信徒,可以说是根深蒂固。这些摩尼教徒为了信仰,揭竿而起,与阿拉伯帝国对着干,这是阿拉伯帝国虽然征服了波斯故地数十年,却是始终无法平定的原因所在。

    曾经一度,阿拉伯帝国想要放弃波斯之地了,要不是优素福以血腥残暴的手段平定了这里的叛乱的话。

    在吸收了足够的教训之后,阿拉伯帝国这才改弦易辙,要这些被征服的百姓用交税的方式,获得自己的宗教信奉,反抗才算是减弱了许多。

    当然,这一措施现在还没有被推行。

    “呵呵。”对阿拉伯帝国的情况,众人都有所了解,听了李隆基的话,众人齐声畅笑。

    “还有,大食征服之后,就会把那里的百姓变为奴隶,供他们驱使。而大唐不会要奴隶,这又是我们的一个优势。”李隆基接着道。

    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征服哪里那里的百姓就会成为奴隶。而唐朝是封建制度,不会蓄奴,这是唐朝的天然优势。

    只要把这点运用得好,就会成为犀利无匹的利器。

    “呵呵。”众人又是一阵畅笑。

    “陛下,臣要说的就这么多。”张说最后道。

    说完之后,挑衅的冲姚崇挑了挑眉头,那意思是在说你能说十事,我也能说六策,不比你差。

    姚崇咧了咧嘴角,一副不屑的样儿。

    当然,这两人的小动作很快,一闪即隐,别人没有发觉,李隆基却是看见了,却是没有理睬。

    这两货命里犯冲,要调解也调解不了,只要他们不危害到公事,可以不去管他们。

    历史上,李隆基就曾亲自出面,为这两人调解,结果是没用,两货当面答应不斗了。背后是该怎么斗还是怎么斗,直到死也在斗。

    “张说六策说得不错,可圈可点。你们谁还有话说?”李隆基问道。

    “陛下,臣以为,还有一件大事要做。”张柬之接过话头,道:“那就是选拔人才。革除积弊需要人才,击破大食后的治理,同样需要人才。这事儿,我们得做在头里。”

    “嗯。”李隆基重重点头,大为赞赏。

    张柬之是一个不错的政治家,只是他有点妇人之仁,不然的话,就会更加完美了。

    贮备人才这事儿,非常重要,也非常紧要。

    李隆基要开创开元盛世,要革除积弊,就需要大量的人才。治理征服之地,也需要大量的人才。要知道,阿拉伯帝国有着万里疆域,比起唐朝并不逊色多少,这需要的人才之多可想而知了。

    若是唐朝不从眼下开始贮备人才的话,到时就来不及了。

    “容国策军略铺开之后,就开科取士,招揽人才。”李隆基当即拍板。

    “陛下英明。”对这点,没人有异议,无不是赞同。

    “还有问题么?”李隆基问道。

    “姚崇、张说和张柬之,把紧要的事儿都说了,臣没甚好说的了。”狄仁杰摇头。

    姚崇十事,张说六策,再加上张柬之的招揽人才一策,把当下最重要的事儿都包括进去了,就是以狄仁杰的才智,也想不到还有什么需要说的。

    “没错。”王孝杰他们大为赞成这话。

    “你们都没话说了,是吧?那好,我就说一件事,非常紧要的事儿。”武则天扫视群臣一眼,缓缓开口道。

    武则天精明过人,有雄视天下之才,她既然有话说,那必然是非常了得的大事,众人的目光齐刷刷集中在她身上。

    就是李隆基也不得不重视,眼睛瞪大,看着武则天道:“还请祖母说话。”

    “姚崇十事,张说六策,张柬之选拔人才一事,都非常重要,是眼下最为紧要之事。然,要做的话,却是费时费力,需要年富力强之人来做。”武则天把狄仁杰和王孝杰瞧瞧,道:“可眼下朝中的大臣,年岁可不小了,难以担此重任。陛下若是要开创新的纪元,实现宏伟抱负,就需要提拔一批年轻且有才华的人才。”

    “圣后英明。”群臣心悦诚服,齐声颂扬。

    朝中的大臣,文臣以狄仁杰为首,武将以王孝杰为首。这两人虽然才干非凡,却是年岁不小,六七十岁的人了,身体大不如以前,精力或有不济了。

    而要击破大食,需要处理的事儿太多了,必须要一批年富力强,富有才华的年轻人来完成不可。

    武则天的提醒非常及时,非常有道理。(未完待续。。)

第六十三章 一文一武

    “国老,你才干昭着,理政数十载,深得我的信任,就是老八还有陛下,对你也是信任有加。”武则天看着狄仁杰,道:“可你毕竟年岁大了,精力难济了,不如激流勇退,把重担交给年轻人来扛。”

    这话颇有些苦口婆心了,也只有狄仁杰这个很得她赏识的人,她才会有用如此语气说话。

    “谢圣后提谢。”狄仁杰站起身,向武则天施礼道谢。

    “陛下,臣年事已高,精力不济,恐难胜任,还请陛下恩准,允臣让贤。”狄仁杰向李隆基见礼,正式请辞。

    “嗯。”李隆基很是赞赏。

    选拔一批新人,取代狄仁杰这些老人,这是必然之事。即使武则天不说,李隆基也会这么做。武则天提起,劝狄仁杰让贤,倒是省了李隆基一番手脚。

    “国老为国操劳数十载,劳苦功高,少有人能及。在这击破大食之际,本应与国老携手共图大事,然国老年事已高,精力不济,朕不得不忍心准你让贤。”李隆基对狄仁杰很是欣赏,道:“国老虽然退下来了,还可以发挥余热,做一幕僚,为大唐出力。”

    “谢陛下。”狄仁杰长吁一口气,大有卸下担子,一身轻松的架势。

    这也难怪,狄仁杰为国操劳数十载,就没有松懈的时候。如今,他终于卸下重担,可以松口气了,感到身心轻松。

    “陛下,臣王孝杰年事已高,身子骨大不如从前。难以胜任繁重的军务。还请陛下准臣辞去兵部尚书之职。”王孝杰不等武则天劝导。噌的一下站起身来,向李隆基请辞。

    王孝杰的年岁也不小了,再加上长年征战,身上的伤不少,身体比起狄仁杰还有所不如,是该退下来了。

    “嗯。”武则天打量狄仁杰,脸上泛着笑容,赞赏。道:“王孝杰知机识趣,不错!”

    声调转高,赞道:“王孝杰,你戎马数十载,征战一生,身经百战,战功赫赫。先有镇守吐蕃的大功,后有击破突厥之奇功,就是比起卫国公也不遑多让,你能在功成之际身退。可以说是人生乐事也!此生无憾了!”

    “呵呵!”武则天这番话是对他王孝杰一生征战的莫大肯定,他是倍儿欢喜。

    最让王孝杰欢喜的是。武则天竟然把他与李靖相提并论。要知道,李靖是唐朝的战神,是盖世名将,千古流芳。

    李靖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征战一生,先是为唐朝的创建立下大功,平定江南岭南都是出自他之手。在当时,唐军分为两路出击,一路由唐太宗率领,另一路有李孝恭率领。

    李孝恭出身宗室,其本身虽然有才能,却是远远不如李靖。这一支大军的实际指挥权握在李靖手里,是李靖一手策划和指挥了平定江南和岭南的战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唐朝建立之后,李靖多次征战,立下赫赫军功,最有名的要数灭东突厥,其次要数击败吐谷浑那一仗。

    竟然把王孝杰与李靖相提并论,别提王孝杰有多痛快了。

    “圣后谬赞了,臣不敢当,不敢当。”王孝杰一脸的崇敬之色,道:“卫国公是我大唐将领的楷模,王孝杰能及他之万一就当快慰平生了。”

    李靖不仅军事才华绝世,更有有口皆碑的良好品德,的确是唐朝将领的楷模。

    “王孝杰,你征战一生,立下赫赫战功,更有击破突厥,屠尽突厥百万之众的奇功,比起李靖也并不逊色。”李隆基赞道。

    “真的?陛下,你真的如此以为?”王孝杰的眼睛猛的瞪大了,有些难以置信。

    与李靖比,他还没想过呢。李隆基也如此赞誉,他不得不重新审视了。

    “不仅是陛下如此以为,我也是这样想的。”李旦笑着开口道:“突厥横行,北方告急,王孝杰你是临危受命。而且,率兵出战,还遭人中伤,不容易呀。”

    默啜本想把北方化为一片废墟,让唐朝短时间在北方无法集结大量的军队,他就可以挥师北上,平定漠北,恢复东突厥。武则天把平定突厥的重任交给王孝杰,王孝杰的确是临危受命,挑起了重担。

    而且,他还遭到武三思的中伤,诬告他要谋反。他能取得如此大胜,着实不易。

    “不敢当!不敢当!”王孝杰双手乱摇,道:“这都是圣后英明,信任臣。”

    不得不说,武三思中伤王孝杰,告他谋反,的确是一个狠辣招数,然而,武则天英明,并没有怪罪王孝杰。不仅没有怪罪王孝杰,还训斥了武三思,赐给王孝杰尚方宝剑,这才有后来的屠尽百万之众的大胜仗。

    “王孝杰,你的请求,朕准了。”李隆基点点头,道:“你年事已高,再加上身上多有旧伤,若是再操劳军务的话,对你不利,卸下担子,好好歇息,养养身子也是应该的。但你仍是可以为大唐出谋划策。”

    说到这里,李隆基的声调略高,道:“接下来,大唐要大练兵马,至少还要训练五十万大军,以你丰富的战阵经验,可以监督训练一事嘛。”

    要想征服阿拉伯帝国,以唐朝现有的兵力,那是不可能完成的。大量训练兵马,也就成了必然之事。以王孝杰丰富的战阵经验,让他来监管练兵一事的话,绝对是个不错的主意。

    兵部尚书是总揽全局,需要处理的军务特别繁重,王孝杰的身体难以承受。但练兵只是军务的一个方面,他的身体能够承受。而且,他的丰富战阵经验也会起到作用,他训练出来的兵马一定能适应战阵需要。

    这是一举两得的美事儿。

    “陛下英明。”张说他们对李隆基这一说法大为赞成。

    “呵呵。”王孝杰大是欢喜,笑得特别开心,道:“我还能为大唐做事儿。好!”

    “狄仁杰辞去丞相一职。王孝杰辞去兵部尚书一职。你们都说说,由谁接任为宜?”李隆基眼中精光闪闪,扫视群臣。

    丞相是文臣之首,兵部尚书是武将之首,一文一武,一将一相,在一天之内换人,这在唐朝历史上还没有过。

    若是正常情况下的话。用不着这么快就换掉,可眼下是时间不等人,不得不从快处置掉。

    与阿拉伯帝国一战越早准备完成,越早开启,对唐朝越是有利。

    正是因为如此,李隆基连他登基的庆贺都省掉了。

    刷!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落在姚崇身上。

    刷!

    然后,又齐刷刷落在张说身上。

    一将一相,就在这两人之间产生。

    姚崇的政才没得说,众人都服气。而且,他还有过人的品德。没人能在品德上挑得出毛病,由他接任丞相非常合适。

    不过。张说也有宰相之才,虽然他眼下主要是从事的军务,随李隆基征战数年,积累了丰富的战阵经验。并不是他的政才不怎么样,相反,张说的政才很了得,众人心服。

    张说在朝中为官的时间比起姚崇还要长,他当丞相的话,谁也没有话说。

    “先说丞相吧,谁担任合适?”李隆基问道。

    群臣把姚崇和张说瞧瞧,没人说话。这两人中选一个丞相,还真是有些难为人。

    “祖母,姚崇和张说都是你发现并提拔的,你以为谁做丞相合适?”李隆基笑着问道。

    姚崇、张说,还有宋璟,虽是开元名臣,却是武则天发现并提拔起来的,她对这两人是非常熟悉。

    “嗯。”武则天沉吟着道:“你们都以为姚崇政才了得,却不知道他也精通兵道,只是他没有张说这样的机会,能追随陛下征战,积累战阵经验。一句话,姚崇文武全才,能文能武,文武皆宜。”

    姚崇虽是以政才着称于世,然而,他本人也有不错的军事才干,他曾在边关时,多立战功,这点在史书有所记载。

    其实,唐朝的丞相大多既有不错的政才,又以军功起家。这是唐朝武功极盛的一个印证。

    “张说嘛,眼下虽是追随陛下数载征战,对军务很熟悉,然,他具有非凡的政才,处理政务也不错。”武则天抚着额头,道:“还真是有些难以决断。这要看陛下如何抉择了。”

    武则天以识人发现人才着称,就连她都觉得有些头疼了,别人就更加难以决断了。

    实在是,这两人一般优秀,都是文武全才,要做出抉择,还真是让人难断。

    “既如此,朕就乾纲独断了。”李隆基点点头,道:“姚崇,你就当丞相吧。”

    “陛下,要臣当丞相也可以,但得宋璟相辅。”姚崇并没有一口答应,反而提条件了。

    丞相,这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要是换个人,一定会欢喜的一口答应,他倒好,竟然要讲条件了。

    “姚崇。”李旦轻喝一声,道:“休要胡说。要你当你就当。”

    他这是在保全姚崇,怕李隆基不高兴。

    “陛下,有人自认为刚直不如宋璟,而眼下要革除积弊,所要处理的事儿多不胜数,其中就有很多人想方设法,想要保住自己的官位。处置这些棘手事儿,非宋璟莫属。”张说却是开口了,看上去是在贬损姚崇,其实是在说姚崇的想法。

    “哦。”众人恍然。

    在整个朝中,要论刚直无私,还没人比得过宋璟,就是姚崇和张说也比不了。而在革除积弊的过程中,宋璟的这种性格正是派上大用场的时候。

    革除积弊的过程,就是要把那些拿钱不办事,或得官不正,不愿意放弃官位的人拿掉,他们肯定不甘心,会想方设法保住官位,各种各样的办法都会用到。

    这就需要一个刚直无私的人来处置,舍宋璟其谁欤?(未完待续。。)

第六十四章 一将一相

    宋璟刚直无私,认法不认人,不管你是谁,哪怕是皇亲国戚,只要你犯了法,他也会按律处置。在革除积弊的过程中,宋璟将是一把快刀。

    正是因为这种性格,在当初张说被武三思威胁,要张说作伪证诬告李旦父子之时,宋璟就提醒过张说,要张说坚持正义,他愿与张说一道担责。

    在当时,武氏横行,武三思气焰滔天,宋璟敢与武三思对着干,这种正气非常人所能及。

    “嗯。”众人赞赏的打量着姚崇。

    此人不仅看事儿很透彻,就是看人也是透彻,不简单啊。

    同时,众人对张说也是欣赏有加,他也看到了这点,同样不简单。

    “姚崇,你看得通透,这很好。可眼下的宋璟在天竺,难以调回呀。”李隆基的眉头拧在一起,道:“与大食大战一开,天竺将是大唐最重要的粮草来源,光靠王毛仲可不够,必须要一个才能昭著的能臣坐镇。”

    天竺的重要性不需要说的,会成为唐朝最重要的粮草来源地,有了天竺的支持,唐朝就不用从内地调运粮草,会减轻很多负担。

    正是因为看到此点,李隆基这才主张征服天竺。

    是以,把天竺治理好,为将来的大战筹措粮草,就成了重中之中。要做到这点,需要一个能臣来完成,宋璟是很好的人选。

    “是呀。”众人赞成李隆基的话。

    “陛下,臣倒是有一策,可解此难题。”张柬之接过话头道。

    “哦。说来听听。”李隆基大感兴趣。

    若是能把宋璟调回来。又能治理好天竺。这是一箭双雕。无上美事。

    不仅李隆基感兴趣,群臣都感兴趣,无不上睁大眼睛,打理着张柬之。

    “陛下,臣愿去天竺替回宋璟。”张柬之道。

    群臣一愣,随即点头,大为赞成这事。

    张柬之的才干没得说的,要不是他的性格有妇人之仁。放过了武三思的话,就不会有后来被害之事。

    他去天竺换下宋璟,还是让人放心的,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

    “你要去天竺,换回宋璟,倒是一个好办法。”李隆基沉吟着道:“只是你的年岁大了,能适应异域万里之外的情形么?”

    张柬之的身体虽然不错,然年纪比起狄仁杰还要大上几岁,派他去天竺,这还真是让人担忧。

    “若陛下担忧臣的身子。臣还有一个两全之策。”张柬之道:“陛下可以找一些有才干,而又年富力强的人。随臣一道前去。若是臣有个三长两短,他们可以接着挑起重任。”

    “好办法!”众人齐声赞同。

    这绝对是个好办法。

    “你是否有人选?”李隆基问道。

    “陛下,臣是有几个人选,还请陛下恩准。”张柬之点头,道:“桓彦范、敬晖、崔玄暐、袁恕己可与臣一道前往。”

    “这不是五王么?”李隆基有些惊讶。

    历史上,张柬之就是与这四人联手,发动“神龙革命”,逼武则天退位,扶持李显当皇帝。李显封他们五人为郡王,史称“五王”。

    这五人的才干没得说,着实了得。只是有一样,那就是存有妇人之仁,忽略了武三思,最后被武三思害死了。

    “他们虽是有妇人之仁,可去天竺不是内斗,他们不会手软,让他们去不会有问题。”李隆基在心里暗道,很快就有了决断。

    “既如此,那就这样吧。”李隆基点头道。

    “谢陛下。”张柬之大是欢喜,道:“臣能在有生之年,为大唐做事,即使身死异域,也无憾了!”

    击破大食,这是千古盛事,能为此事出力,是莫大的荣幸事儿。即使是身死,那也值了。

    “没错!”群臣齐声赞同,人人一脸的艳慕,恨不得与张柬之换换。

    唐朝之所以武功极盛,在于唐人有这种献身精神,敢于身入异域,哪怕是死,也不后悔。

    “陛下,张大人前去天竺之事,可以先行。”张说提议道:“容诸事铺开后,朝廷要招揽人才,陛下再挑选一批人才,随后派去。这些人到了天竺,既可以历练,又可以辅助张大人。”

    “好主意。”众人齐声赞同。

    这绝对是一个好办法。唐朝打下这么广阔的土地,自然是要去治理的。招揽的人才,他们不去治理,还要谁去?

    他们去了天竺,既可以历练,还可以帮着张柬之做事,对于天竺的稳定有着很大的作用。

    “姚崇,你可愿任丞相?”李隆基冲姚崇问道。

    “臣愿担此重任,尽心尽力,把政务打理好。”姚崇这次没话说了。

    “嗯。”李隆基重重点头,大为赞赏。

    姚崇和宋璟是一对好搭挡,史称“姚宋”,这一对组合奠定了开元盛世的基础,为开元盛世的成功立下大功。

    后人在评价这一组合时,认为唐朝的所有宰相中最有才干最有成就的,也就是两对组合,即房玄龄和杜如晦,姚崇和宋璟。

    姚崇深远的目光,所提的十事为开元盛世定下基调,再有宋璟的刚直为之相辅,铸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恢复了唐太宗时的疆域,还大有开拓,尤其是在西域的进取,一路向西,打到阿拉伯帝国的腹心去了。

    这一段历史,对于西方国家来说,那异常沉重。现代的西方历史学家在提到这一段历史,就会感慨阿拉伯帝国费了好大的力气,“终于打退了中国的进攻”。

    千多年过去了,虽然有康雍乾三世号称“盖世之选”的鼎盛。然而在文治还是武功上都与开元盛世有不小的差距。

    在中国历史上。唯一能与开元盛世相比的。也只有汉武帝开创的“汉武盛世”。

    汉武盛世,同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文治武功达于鼎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巅峰时期,让人目眩。

    一提起汉武帝,人们就会想到他的赫赫武功,硬生生击破匈奴,对他的文治。很少有人提及。其实,汉武帝在文治方面取得的成功非常大,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文景之治,两代皇帝历时数十年取得的成就,汉武帝只用了几年就超越了。

    在汉武帝取得的文治中,提几件大家熟悉的就知道他的文治方面有多大的成功。打击地方豪强,实行“推恩令”削弱诸候,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些,汉高祖、汉文帝和汉景帝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汉武帝全做到了,所以他的文治同样了得。

    李隆基要开创的盛世。比起历史上的开元盛世还要了得,有了姚宋这一对组合,再有他推动,相信一定能成功。

    “在宋璟未回来之前,还要请国老多加担待,辅助姚崇理政。”李隆基冲狄仁杰道。

    狄仁杰的年纪虽然大了,难以长时间操持国政,但短时没有问题。

    “陛下请放心,臣一定尽心尽力,辅佐姚大人理政。”狄仁杰忙道。

    狄仁杰有着优良的品德,相信他会尽心尽力,不会因为姚崇是后辈,他就拿捏,李隆基大为欣慰。

    “张说,你就当兵部尚书吧。”李隆基冲张说道。

    “臣领旨。”张说倒没有多说,欣然领旨。

    “与大食一战,必是倾尽国力之战,需要准备的事儿特别多,光靠张说一人难以完成。”李隆基冲王孝杰,道:“这还要请王孝杰多加辅助。”

    王孝杰的身子骨是大不如从前了,精力也不是那么好了,无法承受繁重的军务,但辅助张说没问题。

    “陛下请放心,臣一定辅助好张大人。”王孝杰重重点头。

    他是直性子之人,性格豪爽,没有多少心眼儿,他如此说了,定然会打好下手。

    “一文一武,一将一相,朕已派定。”李隆基眼中精光闪闪,道:“你们两人还需要哪些人手,你们都说说。”

    既然把重任派给他们了,就得给他们打造一套用得顺手的班子,不然的话,也是冤谈。

    “陛下,只要宋璟回来,一切好说。”姚崇倒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

    宋璟是个大能人,有他相助,还能有什么要求?至于打下手的一些大臣和吏员,这根本就不是难事了。

    “陛下,能否把陈玄礼调回来?”张说想了想道:“陈玄礼有大器局,善于运筹,若是有他相助的话,处理军务就顺利多了。”

    “是呀。”众人大为赞成这话。

    “这恐怕不能。”李隆基摇头,道:“朕之所以把陈玄礼放在西域主持大局,就是因为那里非他不可。杨思勖固然了得,精通兵道,然而他却是性子阴狠,做事狠辣,恐激起事端。薛直是一员猛将,征战不是问题,可要他运筹全局就不行了,把陈玄礼调回来的话,西域谁来主持?”

    李隆基把陈玄礼放在西域,那是经过通盘考虑的。陈玄礼有大器局,善于运筹,目光深远,由他主持西域的军务正合适。

    杨思勖此人不错,就是性格狠辣,做事狠毒,恐激起事端。杨思勖是一把快刀,用来杀敌没问题,若是用来主持西域军务,很可能出事,不能不虑。

    至于薛直,勇猛过人,打仗没问题,全盘考虑问题就欠缺了。

    “那好吧。”张说知道李隆基说得对,只得认可了。

    “倒是有一个人适合给你打下手。”李隆基笑道:“钟绍京给你,如何?”

    “钟大人?不错!”张说欣然同意了。

    钟绍京以一文士入主千骑,虽然不领军,却是打理千骑的文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就在于他有这方面的才干。让他进入兵部,帮助张说处理军务,再好不过了。

    就这样,文武两帮班子给确定了。(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7615/ 第一时间欣赏大唐天子最新章节! 作者:殷扬所写的《大唐天子》为转载作品,大唐天子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唐天子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唐天子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唐天子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唐天子介绍:
武周年间,内忧外患,内有夺嫡之争,外有后突厥、吐蕃、阿拉伯帝国为患……杨辰来到这个武氏横行,李氏势危的多事之秋,成了少年李隆基,他该如何登上帝位?如何开创“开元盛世”?大唐天子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唐天子,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唐天子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