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现代都市韩娱之星光最闪耀TXT下载韩娱之星光最闪耀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韩娱之星光最闪耀全文阅读

作者:鱼了     韩娱之星光最闪耀txt下载     韩娱之星光最闪耀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五二章 合作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1,见天道2。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3,不为而成4。

    [译文]

    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注释]

    1、窥牖:窥,从小孔隙里看;牖,音you,窗户。

    2、天道: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

    3、不见而明:一本作“不见而名”。此句意为不窥见而明天道。

    4、不为:无为、不妄为。

    [引语]

    这一章主要谈的是哲学上的认识论。这里的基本观点是:在认识上纯任感觉经验是靠不住的。因为这样做无法深入事物的内部,不能认识事物的全体,而且还会扰乱人的心灵。那么,要认识事物就只有靠内在的自省,下功夫自我修养,才能领悟“天道”,知晓天下万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对此,学术界在讨论老子哲学认识论时,有的观点是说,老子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者,而有的观点则说,老子并不轻视实践所获取的感性知识,只是夸大了理性认识的作用。关于这几种观点的争论,将在本章评析中详加论述。

    [评析]

    陈鼓应先生说:“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循着某种规律运行着,掌握着这种规律(或原则),当可洞察事物的真情实况。他认为心灵的深处是透明的,好像一面镜子,这种本明的智慧,上面蒙着一层如灰尘般的****(****活动受到外界的诱发就会趋于频繁)。老子认为我们应透过自我修养的功夫,作内观返照,净化欲念,清除心灵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览照外物,去了解外物和外物运行的规律。”(《老子注释及评介》第249页)我们同意陈鼓应先生的见解。以往批评老子的认识论是彻头彻尾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论著,都要引“不出户,知天下”作为论据。这样的认识实际是一种误解。老子是一位博学多识之人,他有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在以前的若干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涉及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内容,这些都表明老子极为重视生活实践。但更重要的是,老子是极富智慧之人,是天才的哲人。他的意思是,并不是什么事都只有经过本人的实践才能认识,那是不可能的。因此要重视理性认识,间接知识。“不出户”、“不窥牖”这类极而言之的强调手法,从古到今都是普遍应用的。不过,我们的看法是,研究老子,研究《道德经》,应当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着的真实观点,不可望文生义,更不可片面理解。同时,还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因为正确地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这不是春秋时代的思想家们所能够解决的重大哲学论题。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1,见天道2。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3,不为而成4。

    [译文]

    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注释]

    1、窥牖:窥,从小孔隙里看;牖,音you,窗户。

    2、天道: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

    3、不见而明:一本作“不见而名”。此句意为不窥见而明天道。

    4、不为:无为、不妄为。

    [引语]

    这一章主要谈的是哲学上的认识论。这里的基本观点是:在认识上纯任感觉经验是靠不住的。因为这样做无法深入事物的内部,不能认识事物的全体,而且还会扰乱人的心灵。那么,要认识事物就只有靠内在的自省,下功夫自我修养,才能领悟“天道”,知晓天下万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对此,学术界在讨论老子哲学认识论时,有的观点是说,老子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者,而有的观点则说,老子并不轻视实践所获取的感性知识,只是夸大了理性认识的作用。关于这几种观点的争论,将在本章评析中详加论述。

    [评析]

    陈鼓应先生说:“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循着某种规律运行着,掌握着这种规律(或原则),当可洞察事物的真情实况。他认为心灵的深处是透明的,好像一面镜子,这种本明的智慧,上面蒙着一层如灰尘般的****(****活动受到外界的诱发就会趋于频繁)。老子认为我们应透过自我修养的功夫,作内观返照,净化欲念,清除心灵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览照外物,去了解外物和外物运行的规律。”(《老子注释及评介》第249页)我们同意陈鼓应先生的见解。以往批评老子的认识论是彻头彻尾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论著,都要引“不出户,知天下”作为论据。这样的认识实际是一种误解。老子是一位博学多识之人,他有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在以前的若干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涉及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内容,这些都表明老子极为重视生活实践。但更重要的是,老子是极富智慧之人,是天才的哲人。他的意思是,并不是什么事都只有经过本人的实践才能认识,那是不可能的。因此要重视理性认识,间接知识。“不出户”、“不窥牖”这类极而言之的强调手法,从古到今都是普遍应用的。不过,我们的看法是,研究老子,研究《道德经》,应当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着的真实观点,不可望文生义,更不可片面理解。同时,还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因为正确地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这不是春秋时代的思想家们所能够解决的重大哲学论题。思是,并不是什么事都只有经过本人的实践才能认识,那是不可能的。因此要重视理性认识,间接知识。“不出户”、“不窥牖”这类极而言之的强调手法,从古到今都是普遍应用的。不过,我们的看法是,研究老子,研究《道德经》,应当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着的真实观点,不可望文生义,更不可片面理解。同时,还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因为正确地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这不是春秋时代的思想家们所能够解决的重大哲学论题。体会其中蕴含着的真实观点,不可望文生义,更不可片面理解。同时,还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因为正确地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这不是春秋时代的思想家们所能够解决的重大哲学论题。同时,还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因为正确地说明感11111111(未完待续。)

第二五三章 暴怒的韩载锡(上)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参考翻译

    写翻译写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注释1、驰聘:形容马奔跑的样子。2、无有入无间:无形的力量能够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无有:指不见形象的东西。3、希:一本作“稀”,稀少。▼

    参考赏析

    写赏析写赏析

    评析

    作者:佚名

    “贵柔”是《道德经》的基本观念之一,除本章论述外,七十六章以及其它一些章节里也多所论及。“柔弱”是“道”的基本表现和作用,它实际上已不局限于与“刚强”相对立的狭义,而成为《道德经》概括一切从属的、次要的方面的哲学概念。老子认为,“柔弱”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如果我们深入一个层次去考虑问题,就会发现老子要突出的是事物转化的必然性。他并非一味要人“守柔”、“不争”,而是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即柔弱可以战胜刚强的。这是深刻的辩证法的智慧。因此,发现了“柔弱”方面的意义是老子的重大贡献。▲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参考翻译

    写翻译写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注释1、驰聘:形容马奔跑的样子。2、无有入无间:无形的力量能够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无有:指不见形象的东西。3、希:一本作“稀”,稀少。▼

    参考赏析

    写赏析写赏析

    评析

    作者:佚名

    “贵柔”是《道德经》的基本观念之一,除本章论述外,七十六章以及其它一些章节里也多所论及。“柔弱”是“道”的基本表现和作用,它实际上已不局限于与“刚强”相对立的狭义,而成为《道德经》概括一切从属的、次要的方面的哲学概念。老子认为,“柔弱”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如果我们深入一个层次去考虑问题,就会发现老子要突出的是事物转化的必然性。他并非一味要人“守柔”、“不争”,而是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即柔弱可以战胜刚强的。这是深刻的辩证法的智慧。因此,发现了“柔弱”方面的意义是老子的重大贡献。▲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参考翻译

    写翻译写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注释1、驰聘:形容马奔跑的样子。2、无有入无间:无形的力量能够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无有:指不见形象的东西。3、希:一本作“稀”,稀少。▼

    参考赏析

    写赏析写赏析

    评析

    作者:佚名

    “贵柔”是《道德经》的基本观念之一,除本章论述外,七十六章以及其它一些章节里也多所论及。“柔弱”是“道”的基本表现和作用,它实际上已不局限于与“刚强”相对立的狭义,而成为《道德经》概括一切从属的、次要的方面的哲学概念。老子认为,“柔弱”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如果我们深入一个层次去考虑问题,就会发现老子要突出的是事物转化的必然性。他并非一味要人“守柔”、“不争”,而是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即柔弱可以战胜刚强的。这是深刻的辩证法的智慧。因此,发现了“柔弱”方面的意义是老子的重大贡献。▲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参考翻译

    写翻译写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注释1、驰聘:形容马奔跑的样子。2、无有入无间:无形的力量能够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无有:指不见形象的东西。3、希:一本作“稀”,稀少。▼

    参考赏析

    写赏析写赏析

    评析

    作者:佚名

    “贵柔”是《道德经》的基本观念之一,除本章论述外,七十六章以及其它一些章节里也多所论及。“柔弱”是“道”的基本表现和作用,它实际上已不局限于与“刚强”相对立的狭义,而成为《道德经》概括一切从属的、次要的方面的哲学概念。老子认为,“柔弱”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如果我们深入一个层次去考虑问题,就会发现老子要突出的是事物转化的必然性。他并非一味要人“守柔”、“不争”,而是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即柔弱可以战胜刚强的。这是深刻的辩证法的智慧。因此,发现了“柔弱”方面的意义是老子的重大贡献。▲要突出的是事物转化的必然性。他并非一味要人“守柔”、“不争”,而是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即柔弱可以战胜刚强的。这是深刻的辩证法的智慧。因此,发现了“柔弱”方面的意义是老子的重大贡献。▲至坚”,即柔弱可以战胜刚强的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未完待续。)

第二五四章 暴怒的韩载锡(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為而无以為;下德无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无以為;上义為之而有以為。上礼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参考翻译

    写翻译写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

    参考赏析

    写赏析写赏析

    评析

    作者:佚名

    《道德经》一方面是谈“道”,一方面是论“德”。老子认为“上德”是完全合乎“道”的精神。二十一章曾写道:“孔德之客,唯道是从”;二十八章说:“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五十一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以上所讲的“孔德”、“常德”、“玄德”都是指这里所讲的“上德”。从政治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谓“上德”,我们认为它不同于儒家所讲的“德政”。老子批评儒家“德政”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仅凭人的主观意志加以推行,这不是“上德”,而是“不德”;而老子的“上德”则是“无以为”、“无为”,它不脱离客观的自然规律,施政者没有功利的意图,不单凭主观意愿办事,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无为而无不为,即把“道”的精神充分体现在人间,所以又是“有德”。但是“下德”是“有以为”的“无为”,但却抱着功利的目的,任着主观意志办事。在本章里,老子把政治分成了两个类型、五个层次。两个类型即“无为”和“有为”。“道”和“德”属于“无为”的类型;仁、义、礼属“有为”的类型。五个层次是道、德、仁、义、礼。这五个层次中,德和仁是最高标准,但“德”只是指“上德”,不是“下德”。失道而后德,这是在无为的类型内部说的,失道则沦为下德,那就与上仁相差无几了。失德而后仁,这是指离开了“无为”的类型才有了仁。仁已经是“有为”、“为之”了,所以“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就是在“有为”范围内所显示出来的不同层次。在本章里,老子用了“大丈夫”一词,是全书唯一使用的名词,过去有人将此解释为“智慧很高的人”,原意大约相同于此,但其中也包含有豪爽、果敢、刚毅的内容。老子感受到人际关系愈来愈难以相处,所以在十分激动的情绪下使用了“大丈夫”这个词,并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本章使用了一些具体的规范把人的思想行为定着在固定的形式中,即按忠信行事,不执行浇薄的礼。所以老子对政治的最低要求是摒去“薄”和“华”,恢复“厚”和“实”。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為而无以為;下德无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无以為;上义為之而有以為。上礼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参考翻译

    写翻译写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

    参考赏析

    写赏析写赏析

    评析

    作者:佚名

    《道德经》一方面是谈“道”,一方面是论“德”。老子认为“上德”是完全合乎“道”的精神。二十一章曾写道:“孔德之客,唯道是从”;二十八章说:“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五十一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以上所讲的“孔德”、“常德”、“玄德”都是指这里所讲的“上德”。从政治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谓“上德”,我们认为它不同于儒家所讲的“德政”。老子批评儒家“德政”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仅凭人的主观意志加以推行,这不是“上德”,而是“不德”;而老子的“上德”则是“无以为”、“无为”,它不脱离客观的自然规律,施政者没有功利的意图,不单凭主观意愿办事,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无为而无不为,即把“道”的精神充分体现在人间,所以又是“有德”。但是“下德”是“有以为”的“无为”,但却抱着功利的目的,任着主观意志办事。在本章里,老子把政治分成了两个类型、五个层次。两个类型即“无为”和“有为”。“道”和“德”属于“无为”的类型;仁、义、礼属“有为”的类型。五个层次是道、德、仁、义、礼。这五个层次中,德和仁是最高标准,但“德”6666666666666666666666礼属“有为”的类型。五个层次是道、德、仁、义、礼。这五个层次66666666次中,德和仁是最高标准,但“德”6666666666666666666666礼属“有为”的类型。五个层次是道、德、仁、义、礼。这五个层次66666666,但“德”6666666666666666666666礼属“有为”的类型。五个层次是道、德、仁、义、礼。这五个层次6666666666666(未完待续。)

第二五五章 杰西卡

    孔1德2之容3,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4。惚兮恍兮,其中有象5;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6,其中有精7,其精甚真8,其中有信9,自今及古10,其名不去,以阅众甫11。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12。

    [译文]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注释]

    1、孔:甚,大。

    2、德:“道”的显现和作用为“德”。

    3、容:运作、形态。

    4、恍惚:仿佛、不清楚。

    5、象:形象、具象。

    6、窈兮冥兮:窈,深远,微不可见。冥,暗昧,深不可测。

    7、精:最微小的原质,极细微的物质性的实体。微小中之最微小。

    8、甚真:是很真实的。

    9、信:信实、信验,真实可信。

    10、自今及古:一本作“自古及今”。

    11、众甫:甫与父通,引伸为始。

    12、以此:此指道。

    [引语]

    从本书第一章起,老子就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但这个本原“道”,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呢?对此问题,学术界的解释不同,就出现“道”是唯心主义的和“道”是唯物主义这两种观点。本章中,老子进一步发挥第十四章关于“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的观点,明确地提出“道”由极其微粘的物质所组成,虽然看不见,无形无象,但确实存在,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在本章里,老子还提出“德”的内容是由“道”决定的,“道”的属性表现为“德”的观点,集中地描述了“道”的一些特点。一章、四章、十四章、本章和二十五章,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性质问题的重要篇章。

    [评析]

    学术界一派观点认为老子的“道”不是物质实体,而是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这种观点有待商榷。我们的观点是倾向于“道”具有物质性的这种意见。因为老子说了“道之为物”,又说“道”中有物、有象、有精,这显然不属于观念性,而是属于物质性的东西。在以后的章节里,还将遇到此类问题。

    此外,关于道与德的关系问题,老子的意见是:“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这里,“道”之所显现于物的功能,老子把它称为“德”,“道”产生了万事万物,而且内在于万事万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也就是表现了它的“德”,在人生现实问题上,“道”体现为“德”。孔1德2之容3,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4。惚兮恍兮,其中有象5;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6,其中有精7,其精甚真8,其中有信9,自今及古10,其名不去,以阅众甫11。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12。

    [译文]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注释]

    1、孔:甚,大。

    2、德:“道”的显现和作用为“德”。

    3、容:运作、形态。

    4、恍惚:仿佛、不清楚。

    5、象:形象、具象。

    6、窈兮冥兮:窈,深远,微不可见。冥,暗昧,深不可测。

    7、精:最微小的原质,极细微的物质性的实体。微小中之最微小。

    8、甚真:是很真实的。

    9、信:信实、信验,真实可信。

    10、自今及古:一本作“自古及今”。

    11、众甫:甫与父通,引伸为始。

    12、以此:此指道。

    [引语]

    从本书第一章起,老子就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但这个本原“道”,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呢?对此问题,学术界的解释不同,就出现“道”是唯心主义的和“道”是唯物主义这两种观点。本章中,老子进一步发挥第十四章关于“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的观点,明确地提出“道”由极其微粘的物质所组成,虽然看不见,无形无象,但确实存在,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在本章里,老子还提出“德”的内容是由“道”决定的,“道”的属性表现为“德”的观点,集中地描述了“道”的一些特点。一章、四章、十四章、本章和二十五章,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性质问题的重要篇章。

    [评析]

    学术界一派观点认为老子的“道”不是物质实体,而是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这种观点有待商榷。我们的观点是倾向于“道”具有物质性的这种意见。因为老子说了“道之为物”,又说“道”中有物、有象、有精,这显然不属于观念性,而是属于物质性的东西。在以后的章节里,还将遇到此类问题。

    此外,关于道与德的关系问题,老子的意见是:“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这里,“道”之所显现于物的功能,老子把它称为“德”,“道”产生了万事万物,而且内在于万事万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也就是表现了它的“德”,在人生现实问题上,“道”体现为“德”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也就是表现了它的“德”,在人生现实问题上,“道”体现为“德”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未完待续。)

第二五六章 曾经

    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则全,枉1则直,洼则盈,敝2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3为天下式4。不自见5,故明6;不自是,故彰,不自伐7,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注释]

    1、枉:屈、弯曲。

    2、敝:凋敝。

    3、抱一:抱,守。一,即道。此意为守道。

    4、式:法式,范式。

    5、见:音xian,同现。

    6、明:彰明。

    7、伐:夸。

    [引语]

    这一章,老子从生活经验的角度,进一步深化了第二章所阐释的辩证法思想。第二章重点讲的是矛盾的转化。本章一开头,老子就用了六句古代成语,讲述事物由正面向反面变化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即委曲和保全、弓屈和伸直、不满和盈溢、陈旧和新生、缺少和获得、贪多和迷惑。他用辩证法思想作用观察和处理社会生活的原则,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不争”。

    [评析]

    普通人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象,看不到事物实质。老子从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出带有智慧的思想,给人们以深深的启迪。生活在现实社会的人们,不可能做任何事情都一帆风顺,极有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告诉人们,可以先采取退让的办法,等待,静观以待变,然后再采取行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在《庄子·天下》篇中,庄子说老子之道是“人皆求福,已独曲全。曰,‘苟免于咎’。”这里说的“曲全”,便是“苟免于咎”。老子认为,事物常在对立的关系中产生,人们对事物的两端都应当观察,从正面去透视负面的状况,对于负面的把握,更能显现出正面的内涵。事实上,正面与负面,并非截然不同的东西,而是经常储存的关系。普通人只知道贪图眼前的利益,急功近利,这未必是好事。老子告诫人们,要开阔视野,要虚怀若谷,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但是如果不考虑客观情况,一味蛮干,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在“曲”里存在首“全”的道理,在“枉”里存在着“直”的道理,在“洼”里存在着“盈”的道理,在“敝”里存在着“新”的道理,因而把握了其中的奥秘,就可以做到“不争”。事实当然并非完全如此,有些事不争也可以取得成功,有些事不争就不能取得成功。

    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则全,枉1则直,洼则盈,敝2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3为天下式4。不自见5,故明6;不自是,故彰,不自伐7,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注释]

    1、枉:屈、弯曲。

    2、敝:凋敝。

    3、抱一:抱,守。一,即道。此意为守道。

    4、式:法式,范式。

    5、见:音xian,同现。

    6、明:彰明。

    7、伐:夸。

    [引语]

    这一章,老子从生活经验的角度,进一步深化了第二章所阐释的辩证法思想。第二章重点讲的是矛盾的转化。本章一开头,老子就用了六句古代成语,讲述事物由正面向反面变化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即委曲和保全、弓屈和伸直、不满和盈溢、陈旧和新生、缺少和获得、贪多和迷惑。他用辩证法思想作用观察和处理社会生活的原则,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不争”。

    [评析]

    普通人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象,看不到事物实质。老子从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出带有智慧的思想,给人们以深深的启迪。生活在现实社会的人们,不可能做任何事情都一帆风顺,极有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告诉人们,可以先采取退让的办法,等待,静观以待变,然后再采取行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在《庄子·天下》篇中,庄子说老子之道是“人皆求福,已独曲全。曰,‘苟免于咎’。”这里说的“曲全”,便是“苟免于咎”。老子认为,事物常在对立的关系中产生,人们对事物的两端都应当观察,从正面去透视负面的状况,对于负面的把握,更能显现出正面的内涵。事实上,正面与负面,并非截然不同的东西,而是经常储存的关系。普通人只知道贪图眼前的利益,急功近利,这未必是好事。老子告诫人们,要开阔视野,要虚怀若谷,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但是如果不考虑客观情况,一味蛮干,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在“曲”里存在首“全”的道理,在“枉”里存在着“直”的道理,在“洼”里存在着“盈”的道理,在“敝”里存在着“新”的道理,因而把握了其中的奥秘,就可以做到“不争”。事实当然并非完全如此,有些事不争也可以取得成功,有些事不争就不能取得成功。因而把握了其中的奥秘,就可以做到“不争”。事实当然并非完全如此,有些事不争也可以取得成功,有些事不争就不能取得成功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未完待续。)

第二五七章 冰霜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1不螫2,猛兽不据3,攫鸟4不搏5。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6,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7,和之至也。知和曰“常“8,知常曰“明“,益生9曰祥10,心使气曰强11。物壮12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和气纯厚的缘故。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老,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地死亡。

    [注释]

    1、毒虫:指蛇、蝎、蜂之类的有毒虫子。

    2、螫:毒虫子用毒刺咬人。

    3、据:兽类用爪、足年攫取物品。

    4、攫鸟:用脚爪抓取食物的鸟,例如鹰隼一类的鸟。

    5、搏:鹰隼用爪击物。

    6、朘作:婴孩的生殖器****。朘,男孩的生殖器。

    7、嗄:噪音嘶哑。

    8、知和曰常:常指事物运作的规律。和,指阴阳二气合和的状态。

    9、益生:纵欲贪生。

    10、祥:这里指妖祥、不祥的意思。

    11、强:逞强、强暴。

    12、壮:强壮。

    [引语]

    本章讲处世哲学,即“德”在人身上的具体体现。前半部分用的是形象的比喻,后半部分讲的是抽象的道理,老子用赤子来比喻具有深厚修养境界的人,能返回到婴儿般的纯真柔和。“精之至”是形容精神充实饱满的状态,“和之至”是形容心灵凝聚和谐的状态,老子主张用这样的办法就能防止外界的各种伤害和免遭不幸。如果纵欲贪生,使气逞强,就会遭殃,危害自己,也危害别人。

    [评析]

    在本章里,老子用夸张的手法这样写道:把“德”蕴含在自己的身心里,而且积蓄得十分深厚,就像无知无欲的赤子,毒虫、猛兽、恶禽都不会去伤害他,同时他也不会去伤害禽兽虫豸,所以不会招引兽禽的伤害。他形象地说婴儿的生殖器****和大声哭喊,这是他精力旺盛和保持平和之气的缘故。他讲赤子的特点是柔弱不争和精力未散,其核心还是“和”。车载说,老子书谈到“和”字,有三处应予重视,一为“和其光”,一为“冲气以为和”,一为“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它以“和光”与“冲气”与“婴儿”来说明“和”,都是在谈统一,都是在谈“混成”的状态。“和光”就“复归其明”说,当光射到了物件的时候,有射到的一面与射不到的另一面,“和其光”是把两者统一起来,回复到“明”的“混成”的状态。“冲气”是万物的开端,万物含有负阴、抱阳的两方面,两者经常是统一的,表现出用之不盈无所不入的作用。婴儿是人的开端,少年、壮年、老年都以之为起点,但婴儿浑沌无知,与天地之和合而为一。“和”所表示的统一,包含着对立在内,是有永恒性的,所以说“知和曰常”。(《论老子》,第69页)老子承认“万物并作”的世界的多样性和普遍存在的矛盾,对社会上存在的占有、掠夺、欺诈、征战的状况极为悲愤,把统一看成他所要追求、所要恢复的事物的常态。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1不螫2,猛兽不据3,攫鸟4不搏5。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6,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7,和之至也。知和曰“常“8,知常曰“明“,益生9曰祥10,心使气曰强11。物壮12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和气纯厚的缘故。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老,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地死亡。

    [注释]

    1、毒虫:指蛇、蝎、蜂之类的有毒虫子。

    2、螫:毒虫子用毒刺咬人。

    3、据:兽类用爪、足年攫取物品。

    4、攫鸟:用脚爪抓取食物的鸟,例如鹰隼一类的鸟。

    5、搏:鹰隼用爪击物。

    6、朘作:婴孩的生殖器****。朘,男孩的生殖器。

    7、嗄:噪音嘶哑。

    8、知和曰常:常指事物运作的规律。和,指阴阳二气合和的状态。

    9、益生:纵欲贪生。

    10、祥:这里指妖祥、不祥的意思。

    11、强:逞强、强暴。

    12、壮:强壮。

    [引语]

    本章讲处世哲学,即“德”在人身上的具体体现。前半部分用的是形象的比喻,后半部分讲的是抽象的道理,老子用赤子来比喻具有深厚修养境界的人,能返回到婴儿般的纯真柔和。“精之至”是形容精神充实饱满的状态,“和之至”是形容心灵凝聚和谐的状态,老子主张用这样的办法就能防止外界的各种伤害和免遭不幸。如果纵欲贪生,使气逞强,就会遭殃,危害自己,也危害别人。

    [评析]

    在本章里,老子用夸张的手法这样写道:把“德”蕴含在自己的身心里,而且积蓄得十分深厚,就像无知无欲的赤子,毒虫、猛兽、恶禽都不会去伤害他,同时他也不会去伤害禽兽虫豸,所以不会招引兽禽的伤害。他形象地说婴儿的生殖器****和大声哭喊,这是他精力旺盛和保持平和之气的缘故。他讲赤子的特点是柔弱不争和精力未散,其核心还是“和”。车载说,老子书谈到“和”字,有三处应予重视,一为“和其光”,一为“冲气以为和”,一为“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它以“和光”与“冲气”与“婴儿”来说明“和”,都是在谈统一,都是在谈“(未完待续。)

第二五八章 永恒

    有物混成1,先天地生。寂兮寥兮2,独立而不改3,周行而不殆4,可以为天地母5。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6,强为之名曰:大7。大曰逝8,逝曰远,远曰反9。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10。域中11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2。

    [译文]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注释]

    1、物:指“道”。混成:混然而成,指浑朴的状态。

    2、寂兮寥兮:没有声音,没有形体。

    3、独立而不改:形容“道”的独立性和永恒性,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绝对性。

    4、周行:循环运行。不殆:不息之意。

    5、天地母:一本作“天下母”。母,指“道”,天地万物由“道”而产生,故称“母”。

    6、强字之曰道:勉强命名它叫“道”。

    7、大:形容“道”是无边无际的、力量无穷的。

    8、逝:指“道”的运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状态。

    9、反:另一本作“返”。意为返回到原点,返回到原状。

    10、人亦大:一本作“王亦大”,意为人乃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即天大、地大、人亦大。

    11、域中:即空间之中,宇宙之间。

    12、道法自然:“道”纯任自然,本来如此。

    [引语]

    截止本章,我们对老子的“道”,已经有了几点基本的了解。这一章,老子描述了“道”的存在和运行,这是《道德经》里很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物混成”,用以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它是圆满和谐的整体,并非由不同因素组合而成的。“道”无声无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环运行不息,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母”。“道”是一个绝对体。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而存在的,而唯有“道”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道”是“独立而不改”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道”、“人”、“天”、“地”这四个存在,“道”是第一位的。它不会随着变动运转而消失。它经过变动运转又回到原始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事物得以产生的最基本、最根源的地方。

    [评析]

    关于“道”的性质和“道”的规律,其基本点在第一、四、十四、二十一和本章里都看到了。即“道”是物质性的、最先存在的实体,这个存在是耳不闻目不见,又寂静又空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永远存在,无所不至地运行而永不停止。任继愈说:“道不是来自天上,恰恰是来自人间,来自人们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道路。比起希腊古代唯物论者所讲的“无限”来,似乎更实际些,一点也不虚玄,可能人们受后来的神秘化了的‘道’的观念的影响,才认为它是状态的物体,包括有和无两种性质,由极微小的粒子在寥廓的虚空中运动所组成。它是独立存在的,也不依靠外力推动。宗教迷信的说法,认为上帝是世界的主帝者,但老子说的‘道’在上帝之前已经出现;传统观念认为世界的主宰者是‘天’,老子把天还原为天空,而道是先天地而生的。道产生万物,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宇宙的起源。”汤一介说:“老子讲的道是先于天地存在,只是说在时间上先于天地存在,而不是在逻辑上先于天地存在。老子讲的道虽是无形无象,但不是超空间的,而是没有固定的具体的形象,这样的道才可以变化成为有固定具体形象的天地万物。”这种观点是很中肯的。老子曾说“道在物先”,又说“物在道中”,这种判断是把“天地”作为“物质”的同义语了。

    有物混成1,先天地生。寂兮寥兮2,独立而不改3,周行而不殆4,可以为天地母5。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6,强为之名曰:大7。大曰逝8,逝曰远,远曰反9。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10。域中11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2。

    [译文]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注释]

    1、物:指“道”。混成:混然而成,指浑朴的状态。

    2、寂兮寥兮:没有声音,没有形体。

    3、独立而不改:形容“道”的独立性和永恒性,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绝对性。

    4、周行:循环运行。不殆:不息之意。

    5、天地母:一本作“天下母”。母,指“道”,天地万物由“道”而产生,故称“母”。

    6、强字之曰道:勉强命名它叫“道”。

    7、大:形容“道”是无边无际的、力量无穷的。

    8、逝:指“道”的运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状态。

    9、反:另一本作“返”。意为返回到原点,返回到原状。

    10、人亦大:一本作“王亦大”,意为人乃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即天大、地大、人亦大。

    11、域中:即空间之中,宇宙之间。

    12、道法自然:“道。

    (未完待续。)

第二五九章 解释

    [,一个小时左右更改]

    大邦1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2。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3。大邦不过欲兼畜人4,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译文]

    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在这里,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为它居于柔下的缘故。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赖;小国对大国谦下忍让,就可以见容于大国。所以,或者大国对小国谦让而取得大国的信任,或者小国对大国谦让而见容于大国。大国不要过分想统治小国,小国不要过分想顺从大国,两方面各得所欲求的,大国特别应该谦下忍让。

    [注释]

    1、邦:一本作国。

    2、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一本作天下之交,天下之牝也。交,会集、会总。

    3、或下而取:下,谦下;取,借为聚。

    4、兼畜人:把人聚在一起加以养护。

    [引语]

    本章是老子针对当时兼并战争带来的痛苦,讲到如何处理好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关系,表达了老子治国和国与国关系的政治主张。在老子看来,国与国之间能否和平相处,关键在于大国,所以一再提出大国要谦下,不可以强大而****、欺压、侵略小国。这章中仍有社会政治的辩证法思想。大国应该像江海,谦居下流,天下才能交归。大国还应像娴静的雌性,以静自处下位,而胜雄性。这里的国,是指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本章文字浅显,易于读懂。

    [评析]

    春秋末期,诸侯国到处林立,大国争霸,小国自保,战争接连不断地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灾难。任继愈说:“这里老子讲的大国领导小国,小国奉承大国,是希望小国大国维持春秋时期的情况,不要改变。他希望社会永远停留在分散割据状态。这是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背道而弛的。”(《老子新译》)任继愈先生这样分析,自然有其道理。因为老子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小国寡民。国与国之间相安无事,和平相处。然而,深入一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感到老子还有另外一种考虑。古今中外,人类社会能否得到安宁与和平,往往由大国、强国的国策所决定。大国、强国的**不过是要兼并和畜养小国、弱国;而小国、弱国的愿望,则是为了与大国修好和共处。在这两者的关系中,最主要的一方便是大国、强国。本章在开头和结语一再强调大国应该谦下包容,不可自恃强大而凌越弱小。只有这样,才可以赢得小国的信服。从此看来,老子的用心又是符合百姓们的愿望。

    大邦1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2。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3。大邦不过欲兼畜人4,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译文]

    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在这里,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为它居于柔下的缘故。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赖;小国对大国谦下忍让,就可以见容于大国。所以,或者大国对小国谦让而取得大国的信任,或者小国对大国谦让而见容于大国。大国不要过分想统治小国,小国不要过分想顺从大国,两方面各得所欲求的,大国特别应该谦下忍让。

    [注释]

    1、邦:一本作国。

    2、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一本作天下之交,天下之牝也。交,会集、会总。

    3、或下而取:下,谦下;取,借为聚。

    4、兼畜人:把人聚在一起加以养护。

    [引语]

    本章是老子针对当时兼并战争带来的痛苦,讲到如何处理好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关系,表达了老子治国和国与国关系的政治主张。在老子看来,国与国之间能否和平相处,关键在于大国,所以一再提出大国要谦下,不可以强大而****、欺压、侵略小国。这章中仍有社会政治的辩证法思想。大国应该像江海,谦居下流,天下才能交归。大国还应像娴静的雌性,以静自处下位,而胜雄性。这里的国,是指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本章文字浅显,易于读懂。

    [评析]

    春秋末期,诸侯国到处林立,大国争霸,小国自保,战争接连不断地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灾难。任继愈说:“这里老子讲的大国领导小国,小国奉承大国,是希望小国大国维持春秋时期的情况,不要改变。他希望社会永远停留在分散割据状态。这是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背道而弛的。”(《老子新译》)任继愈先生这样分析,自然有其道理。因为老子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小国寡民。国与国之间相安无事,和平相处。然而,深入一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感到老子还有另外一种考虑。古今中外,人类社会能否得到安宁与和平,往往由大国、强国的国策所决定。大国、强国的**不过是要兼并和畜养小国、弱国;而小国、弱国的愿望,则是为了与大国修好和共处。在这两者的关系中,最主要的一方便是大国、强国。本章在开头和结语一再强调大国应该谦下包容,不可自恃强大而凌越弱小。只有这样,才可以赢得小国的信服。从此看来,老子的用心又是符合百姓们的愿望。

    大邦1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2。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3。大邦不过欲兼畜人4,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译文]66666666666666

    (未完待续。)

第二六零章 好意

    韩载锡只花了五分钟的时间,就带着四季酒店的大堂经理走了过来。

    大堂经理是个男子,约莫三十多岁,他来到了金泰妍的身边,开口说道:“金泰妍,既然你的朋友都过来了,下午你就好好休息一下吧,我给你放个假,陪你的朋友们好好的玩一玩。”

    金泰妍一怔,随后平静的点头说道:“内,阿卡思密达。”

    中年男子随后离去,那边,崔秀英和权侑莉同时兴奋的叫了出来。

    徐珠贤走到金泰妍身边,拉着她坐到了一个位置上,说道:“欧尼,你也辛苦一天了,好好休息一下吧。”

    金泰妍在她的身边坐了下来。

    韩载锡也坐了下来,他的身边坐的是jessica,和刚刚坐下的金泰妍。

    林允儿和徐珠贤坐在金泰妍的左侧,崔秀英和权侑莉坐在jessica的右侧,这会儿乘着徐珠贤和崔秀英点菜的时候,林允儿突然开口说道。

    “变态阿扎西,你是怎么做到的?让他们给泰妍欧尼放假”

    “噗”“噗嗤”

    崔秀英开口问道:“变态?”

    八卦的眼睛开始冒着绿油油的光芒,她赶忙问道:“允儿,载锡oppa怎么成了你口中的变态阿扎西了?”

    权侑莉看向了韩载锡,金泰妍看向了韩载锡,就连一直表现的很冷静,很淡然的jessica也看向了韩载锡。

    韩载锡的眼角抽了抽。

    “谁知道呢,就这么办成了。”韩载锡拿起桌子上的水,喝了一口,无奈的对林允儿说道。

    其实,这原本就不是什么难事,他只是订了四季酒店一个月的总统套房而已,像这种企业,对于尊贵的客人的要求,一般都会尽力满足的,很多酒店都会有私人管家这个岗位,就是全天候随时单独为尊贵的客人服务的。

    何况,韩载锡的要求一点也不过分,金泰妍本来就是他们这群人的朋友。

    这时候徐珠贤开口解围道:“欧尼,说了这么多次了,不能这么说载锡oppa,你这样很没礼貌。”

    林允儿瞪了她一眼,对着她做了个鬼脸。

    服务员领着菜单走了,韩载锡对于现在的林允儿感觉很无奈,不过,林允儿能跟小白坐在一张桌子上倒是很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这张桌子上,比较安静的三个人,jessica,金泰妍和徐珠贤,比较活跃的人,林允儿,权侑莉,和崔秀英。

    jessica从进来开始就没怎么说过话,旁人也不会主动和她说话,徐珠贤比较安静,但是别人经常会向他打听一些韩载锡的事情,她也会很有礼貌的回答,金泰妍坐下之后就一直一个人发呆,出神,不知道在想什么。

    至于,林允儿,权侑莉和崔秀英,一直在相互打趣,一直就没停过。

    韩载锡生性还是喜欢安静一些,他转头看向了金泰妍,这孩子,他真的很想问问,这些年,她过的怎么样。

    沉默了一小会儿,韩载锡开始组织语言,终于开口对着她低声问道:“工作辛苦吗?”

    金泰妍抬起了头,看向了韩载锡。

    韩载锡虽然年纪不大,但毕竟是徐珠贤的长辈,长辈问话,她很有礼貌的回答道:“还好,不是很辛苦,谢谢您的关心。”

    韩载锡继续问道:“家里面,父母都还好吗?”

    金泰妍回答道:“内,都挺好的。”

    “我家住在小贤和允儿她们家的不远处,以后,你可以多和她们一起来我家里面玩,我可以给你们做些好吃的。”韩载锡继续说道。

    金泰妍说道:“内,康撒哈密大。”

    浓浓的,都是长辈对晚辈的关怀。

    一旁的崔秀英开口问道:“载锡oppa,我,我们也可以去吗?你还会做吃的?好吃吗,好吃吗?”

    韩载锡微笑着点了点头。

    一听说吃的,在场的不少人都有些意动,徐珠贤开口说道:“载锡oppa的手艺是这个,下次你们真应该和我一起去试试。”

    她用手比划了一个大拇指的姿势。

    “哦mo,哦mo,真的假的。”权侑莉咽了咽口水说道。

    “真的,不信,你们可以问允儿欧尼。”徐珠贤转头看向林允儿,说道:“是吧,欧尼。”

    林允儿撇了撇嘴,没有正面回答。

    “咦,我们的大胃允,今天听到美食的消息居然没有激动。。。。。。”权侑莉好奇的看了她一眼,说道。

    林允儿正视她的眼光,说道:“你们这些人也真是,马上就要吃饭了,你们居然还会被别人几句美食的话题给收买,立场呢,立场一点都不坚定。”

    权侑莉和崔秀英对视了一眼,权侑莉说道:“我们的立场一直就很鉴定,我们坚决的站在载锡oppa这边。”

    说完,两个人同时笑了出来。

    三个丫头嘻嘻哈哈的,让韩载锡的心情也好了一些。

    这时候,饭菜已经上了大部分,韩载锡开口笑着说道:“大家开动吧,今天你们想吃什么就再点什么,别客气,要吃的开心一些。”

    “内,康撒哈密大”一群丫头同时开口说道,然后开始风卷残云的解决桌子上的食物。

    韩载锡刚拿起筷子,突然,从他的左手边伸出了一只小手,拿着筷子给他的碗里面夹了一点牛肉。

    韩载锡诧异的回过头,不仅是他,看到这一幕的其他两个女孩子,金泰妍,林允儿,也都很诧异,不,不能说诧异,已经可以用震惊来形容了。

    给他碗里夹菜的是jessica,韩载锡看向她,有些疑惑。

    近距离看jessica,不得不说,她是个十分漂亮的孩子,端庄秀丽,黑色的长发,细长的双眼,不怎么爱笑,却非常的有气质。

    金泰妍看到了这一幕,震惊中带着一丝好奇,但没有说什么。

    林允儿看到这一幕,目瞪口呆。

    jessica是什么样的性格,林允儿在s.m公司呆了这么久,已经了解的很透彻,这个姐姐是她们几个孩子当中,最早来s.m公司当练习生的。

    她性格高冷,不善言语,或者说有些高傲,平常的人她看都不看一眼,没想到今天居然主动给韩载锡夹菜。

    这简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她转头看向了韩载锡,只见韩载锡也有些疑惑茫然,显然两个人之前是不认识的,那性格高冷的jessica怎么会主动给韩载锡夹菜。

    一见钟情?难道jessica喜欢大叔型的人物。

    韩载锡对于jessica突然表现出来的善意有些防备,他久经社会,相信这世界没有无故的坏意,也没有无故的好意,这孩子突然对他这么热忱,难道是看上了他,或者说是他的什么东西?(未完待续。)

第二六一章 收购

    道者,万物之奥1,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2。美言可以市尊3,美行可以加人4。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5,虽有拱璧以先驷马6,不如坐进此道7。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8,有罪以免邪9?故为天下贵。

    [译文]

    “道”是荫庇万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贵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需要的时候还要求它庇护。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不善的人怎能舍弃它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的时候,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还不如把这个“道”进献给他们。自古以来,人们所以把“道”看得这样宝贵,不正是由于求它庇护一定可以得到满足;犯了罪过,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就因为这个,天下人才如此珍视“道”。

    [注释]

    1、奥:一说为深的意思,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另一说是藏,含有庇荫之意。其实两说比较接近,不必仅执其一。

    2、不善人之所保:不善之人也要保持它。

    3、美言可以市尊: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敬仰。

    4、美行可以加人: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

    5、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6、拱壁以先驷马:拱壁,指双手捧着贵重的玉;驷马,四匹马驾的车。古代的献礼,轻物在先,重物在后。

    7、坐进此道:献上清静无为的道。

    8、求以得:有求就得到。

    9、有罪以免邪:有罪的人得到“道”,可以免去罪过。

    [引语]

    本章再一次宣扬“道”的好处和作用。老子认为,清静无为的“道”,不但是善良之人的法宝,就是不善的人也必须保有它。所以有人认为,这一章的新意就在于指出世人在“道”面前应该一律平等。“道”保护善人,但也不抛弃不善人,它有求必应,有过必除。这是“道”的可贵之处。如果说在上一章,老子强调统一即“和”的思想在国与国之间关系上的运用,这一章则是在人际关系上的运用。本章的目的,在于晓谕人君行“无为”之政。

    [评析]

    “道”是天地间最可宝贵的。所以可贵就在于“求以得,有罪以免邪?”这就是说,善人化于道,则求善得善,有罪者化于道,则免恶入善。“道”并不仅仅是为善良之人所领悟,不善人并不被道所抛弃,只要他们一心向道,深切体会“道”的精髓要义,即使有罪过也是可以免除的。老子在这里给人们包括有罪之人提供了新的出路,还是很有意义的。这种想法与孔子所言“君子过而能改”的说法是有相近意义的。君子不怕犯错误,只要能认真改正,就不算错误,而且,这只是君子才可以做到的。老子则从主客观两个方面为有错者提供了出路,“道”不嫌弃犯罪之人,肯定会给他改错的机会;而犯罪者本人也必须体道、悟道,领会道的真谛,主客观这两方面的条件缺一不可。道者,万物之奥1,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2。美言可以市尊3,美行可以加人4。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5,虽有拱璧以先驷马6,不如坐进此道7。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8,有罪以免邪9?故为天下贵。

    [译文]

    “道”是荫庇万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贵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需要的时候还要求它庇护。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不善的人怎能舍弃它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的时候,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还不如把这个“道”进献给他们。自古以来,人们所以把“道”看得这样宝贵,不正是由于求它庇护一定可以得到满足;犯了罪过,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就因为这个,天下人才如此珍视“道”。

    [注释]

    1、奥:一说为深的意思,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另一说是藏,含有庇荫之意。其实两说比较接近,不必仅执其一。

    2、不善人之所保:不善之人也要保持它。

    3、美言可以市尊: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敬仰。

    4、美行可以加人: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

    5、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6、拱壁以先驷马:拱壁,指双手捧着贵重的玉;驷马,四匹马驾的车。古代的献礼,轻物在先,重物在后。

    7、坐进此道:献上清静无为的道。

    8、求以得:有求就得到。

    9、有罪以免邪:有罪的人得到“道”,可以免去罪过。

    [引语]

    本章再一次宣扬“道”的好处和作用。老子认为,清静无为的“道”,不但是善良之人的法宝,就是不善的人也必须保有它。所以有人认为,这一章的新意就在于指出世人在“道”面前应该一律平等。“道”保护善人,但也不抛弃不善人,它有求必应,有过必除。这是“道”的可贵之处。如果说在上一章,老子强调统一即“和”的思想在国与国之间关系上的运用,这一章则是在人际关系上的运用。本章的目的,在于晓谕人君行“无为”之政。

    [评析]

    “道”是天地间最可宝贵的。所以可贵就在于“求以得,有罪以免邪?”这就是说,善人化于道,则求善得善,有罪者化于道,则免恶入善。“道”并不仅仅是为善良之人所领悟,不善人并不被道所抛弃,只要他们一心向道,深切体会“道”的精髓要义,即使有罪过也是可以免除的。老子在这里给人们包括有罪之人提供了新的出路,还是很有意义的。这种想法与孔子所言“君子过而能改”的说法是有相近意义的。君子不怕犯错误,只要能认真改正,就不算错误,而且,这只是君子才可以做到的。老子则从主客观两个方面为有错者提供了出路,“道”不嫌弃犯罪之人,肯定会给他改错的机会;而犯罪者本人也必须体道、悟道,领会道的真谛,主客观这两方面的条件缺一不可。这只是君子才可以做到的。老子则从主客观两个方面为有错者提供了出路,“道”不嫌弃犯罪之人,肯定会给他改错的机会;而犯罪者本人也必须体道、悟道,领会道的真谛,主客观这两方面的条件缺一不可。道”不嫌弃犯罪之人,肯定会给他改错的机会;而犯罪者本人也必须体道、悟道,领会道的真谛,主客观这两方面的条件缺一不可6666666666666。(未完待续。)

第二六二章 醉音

    大道汜兮1,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2,功成而不有3。衣养4万物而不为主5,常无欲6,可名于小7;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8。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

    大道广泛流行,左右上下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完成了功业,办妥了事业,而不占有名誉。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注释]

    1、汜:同泛,广泛或泛滥。

    2、辞:言词,称说。不辞,意为不说三道四,不推辞、不辞让。

    3、不有:不自以为有功。

    4、衣养:一本作“衣被”,意为覆盖。

    5、不为主:不自以为主宰。

    6、常无欲:一本无此二字,认为此乃衍文。

    7、小:渺小。

    8、大:伟大。

    [引语]

    这一章说明“道”的作用,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书中再次谈到“道”的问题。他认为,“道”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使万物各得所需,而“道”又不主宰万物,完全顺任自然。这些观点,老子在前面某些章节中已经做过论述。这一章是继续阐发三十二章的道理,讲“道”可以名为“小”,也可名为“大”,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圣人”、“侯王”,实际是在期望统治者们应该像“道”那样起“朴”的作用。此章内容从另一角度看,又是在谈作为“圣”、“侯王”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评析]

    在学术界,关于老子的“道”的属性,有几种不同观点,最典型的主要是唯物论和唯心论截然对立的观点。持“唯心论”观点的学者认为“老子的‘道’是一个超时空的无差别的绝对静止的精神本体”。对此,张松如认为,“我们不这样看。‘大道汜兮,其可左右’,怎么能是‘绝对静止的精神本体’呢?而且,就它覆育万物,而不自以为是主宰这方面看,‘则恒无欲也,可名小于’;就万物归附它,而不知道谁是主宰这方面看:‘则恒无名也,可名于大’。无欲、无名、可小、可大,这个‘道’又怎么能是‘超时空的无差别’呢?”许多学者认为,“道”作为抽象概念,它既不表现物质现实事物的本身,也不能离开形式推论或理论假设的思想,它只是由思维形式表述的一些东西,并不直接适用于对待客观现实的事物和现象(张松如《老子校读》第206页)。我们同意张松如的观点,“道”是一个物质性的概念,它虽然是耳、目、触、嗅诸感觉器官都不能感受到的,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自然界,而不是仅凭人们的主观臆想存在的精神性概念。这一点是我们准确理解《道德经》中有关“道”的问题的关键所在。此外,老子在本章里发挥的“不辞”、“不有”、“不为主”的精神,可以消解占有欲、支配欲,从“衣养万物”中,使人们感受到爱与温暖的氛围。大道汜兮1,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2,功成而不有3。衣养4万物而不为主5,常无欲6,可名于小7;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8。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

    大道广泛流行,左右上下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完成了功业,办妥了事业,而不占有名誉。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注释]

    1、汜:同泛,广泛或泛滥。

    2、辞:言词,称说。不辞,意为不说三道四,不推辞、不辞让。

    3、不有:不自以为有功。

    4、衣养:一本作“衣被”,意为覆盖。

    5、不为主:不自以为主宰。

    6、常无欲:一本无此二字,认为此乃衍文。

    7、小:渺小。

    8、大:伟大。

    [引语]

    这一章说明“道”的作用,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书中再次谈到“道”的问题。他认为,“道”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使万物各得所需,而“道”又不主宰万物,完全顺任自然。这些观点,老子在前面某些章节中已经做过论述。这一章是继续阐发三十二章的道理,讲“道”可以名为“小”,也可名为“大”,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圣人”、“侯王”,实际是在期望统治者们应该像“道”那样起“朴”的作用。此章内容从另一角度看,又是在谈作为“圣”、“侯王”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评析]

    在学术界,关于老子的“道”的属性,有几种不同观点,最典型的主要是唯物论和唯心论截然对立的观点。持“唯心论”观点的学者认为“老子的‘道’是一个超时空的无差别的绝对静止的精神本体”。对此,张松如认为,“我们不这样看。‘大道汜兮,其可左右’,怎么能是‘绝对静止的精神本体’呢?而且,就它覆育万物,而不自以为是主宰这方面看,‘则恒无欲也,可名小于’;就万物归附它,而不知道谁是主宰这方面看:‘则恒无名也,可名于大’。无欲、无名、可小、可大,这个‘道’又怎么能是‘超时空的无差别’呢?”许多学者认为,“道”作为抽象概念,它既不表现物质现实事物的本身,也不能离开形式推论或理论假设的思想,它只是由思维形式表述的一些东西,并不直接适用于对待客观现实的事物和现象(张松如《老子校读》第206页)。我们同意张松如的观点,“道”是一个物质性的概念,它虽然是耳、目、触、嗅诸感觉器官都不能感受到的,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自然界,而不是仅凭人们的主观臆想存在的精神性概念。这一点是我们准确理解《道德6666666(未完待续。)

第二六三章 眼光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1。是以君子2终日行不离辎重3,虽有荣观4,燕处5超然。奈何万乘之主6,而以身轻天下7?轻则失根8,躁则失君。

    [译文]

    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虽然有美食胜景吸引着他,却能安然处之。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注释]

    1躁:动。君:主宰。

    2君子:一本作“圣人”。指理想之主。

    3辎重:军中载运器械、粮食的车辆。

    4荣观:贵族游玩的地方。指华丽的生活。

    5燕处:安居之地;安然处之。

    6万乘之主:乘指车子的数量。“万乘”指拥有兵车万辆的大国。

    7以身轻天下:治天下而轻视自己的生命。

    8轻则失根:轻浮纵欲,则失治身之根。

    [引语]

    这一章里,老子又举出两对矛盾的现象:轻与重、动与静,而且进一步认为,矛盾中一方是根本的。在重轻关系中,重是根本,轻是其次,只注重轻而忽略重,则会失去根本;在动与静的关系中,静是根本,动是其次,只重视动则会失去根本。在本章里,老子所讲的辩证法是为其政治观点服务的,他的矛头指向是“万乘之主”,即大国的国王,认为他们奢侈轻淫,纵欲自残,即用轻率的举动来治理天下。在老子看来,一国的统治者,应当静、重,而不应轻、躁,如此,才可以有效地治理自己的国家。

    [评析]

    在二章中,老子举出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这些范畴;十三章中举出庞辱;本章又举出动静、重轻的范畴加以论述,是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反映。他揭示出事物存在是互相依存的,而不是孤立的,说明他确实看到客观现象和思想现象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存在于一切过程之中。然而,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不彻底的。例如任继愈说:“动与静的矛盾,应当把动看做是绝对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老子虽然也接触到动静的关系,但他把矛盾的主要方面弄颠倒了,也就是把事物性质弄颠倒了。因此,他把静看做起主要作用的方面。所以老子的辩证法是消极的,是不彻底的,有形而上学因素。这种宇宙观和他所代表的没落阶级的立场完全相适应。”(《老子新译》)这个批评,点中了老子辩证法思想的局限性。不过,就本章而言,老子的观点又是可以肯定的。他在这里论述的是万乘之国的国主怎样才能够巩固和保持自己统治地位的问题。他说“静”、“重”,评“轻”、“躁”,认为“这种轻躁的作风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立身行事,草率盲动,一无效准”。(陈鼓应语)因而一国的统治者,应当“静”、“重”,而不是轻浮躁动,才能巩固自身的统治。重为轻根,静为躁君1。是以君子2终日行不离辎重3,虽有荣观4,燕处5超然。奈何万乘之主6,而以身轻天下7?轻则失根8,躁则失君。

    [译文]

    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虽然有美食胜景吸引着他,却能安然处之。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注释]

    1躁:动。君:主宰。

    2君子:一本作“圣人”。指理想之主。

    3辎重:军中载运器械、粮食的车辆。

    4荣观:贵族游玩的地方。指华丽的生活。

    5燕处:安居之地;安然处之。

    6万乘之主:乘指车子的数量。“万乘”指拥有兵车万辆的大国。

    7以身轻天下:治天下而轻视自己的生命。

    8轻则失根:轻浮纵欲,则失治身之根。

    [引语]

    这一章里,老子又举出两对矛盾的现象:轻与重、动与静,而且进一步认为,矛盾中一方是根本的。在重轻关系中,重是根本,轻是其次,只注重轻而忽略重,则会失去根本;在动与静的关系中,静是根本,动是其次,只重视动则会失去根本。在本章里,老子所讲的辩证法是为其政治观点服务的,他的矛头指向是“万乘之主”,即大国的国王,认为他们奢侈轻淫,纵欲自残,即用轻率的举动来治理天下。在老子看来,一国的统治者,应当静、重,而不应轻、躁,如此,才可以有效地治理自己的国家。

    [评析]

    在二章中,老子举出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这些范畴;十三章中举出庞辱;本章又举出动静、重轻的范畴加以论述,是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反映。他揭示出事物存在是互相依存的,而不是孤立的,说明他确实看到客观现象和思想现象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存在于一切过程之中。然而,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不彻底的。例如任继愈说:“动与静的矛盾,应当把动看做是绝对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老子虽然也接触到动静的关系,但他把矛盾的主要方面弄颠倒了,也就是把事物性质弄颠倒了。因此,他把静看做起主要作用的方面。所以老子的辩证法是消极的,是不彻底的,有形而上学因素。这种宇宙观和他所代表的没落阶级的立场完全相适应。”(《老子新译》)这个批评,点中了老子辩证法思想的局限性。不过,就本章而言,老子的观点又是可以肯定的。他在这里论述的是万乘之国的国主怎样才能够巩固和保持自己统治地位的问题。他说“静”、“重”,评“轻”、“躁”,认为“这种轻躁的作风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立身行事,草率盲动,一无效准”。(陈鼓应语)因而一国的统治者,应当“静”、“重”,而不是轻浮躁动,才能巩固自身的统治。[评析]

    在二章中,老子举出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这些范畴;十三章中举出庞辱;本章又举出动静、重轻的范畴加以论述,是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反映。他揭示出事物存在是互相依存的,而不是孤立的,说明他确实看到客观现象和思想现象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存在于一切过程之中。然而,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不彻底的。例如任继愈说:“动与静的矛盾,应当把动看做是绝对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老子虽然也接触到动静的关系,但他把矛盾的主要方面弄颠倒了,也就是把事物性质弄颠倒了。因此,他把静看做起主要作用的方面。所以老子的辩证法是消极的,是不彻底的,有形而上学因素。这种宇宙观和他所代表的没落阶级的立场完全相适应。”(《老子新译》)这个批评,点中了老子辩证法思想的局限性。不过,就本章而言,老子的观点又是可以肯定的。他在这里论述的是万乘之国的国主怎样才能够巩固和保持自己统治地位的问题。他说“静”、“重”,评“轻”、“躁”,认为“这种轻躁的作风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立身行事,草率盲动,一无效准”。(陈鼓应语)因而一国的统治者,应当“静”、“重”,而不是轻浮躁动,才能巩固自身的统治。点中了老子辩证法思想的局限性。不过,就本章而言,老子的观点又是可以肯定的。他在6666666666(未完待续。)

第二六四章 落地

    天下有道,却1走马以粪2,天下无道,戎马3生于郊4。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5。

    [译文]

    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注释]

    1、却:屏去,退回。

    2、走马以粪:粪,耕种,播种。此句意为用战马耕种田地。

    3、戎马:战马。

    4、生于效:指牝马生驹于战地的郊外。

    5、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是永远满足的。

    [引语]

    这一章主要反映了老子的反战思想。在春秋时代,诸侯争霸,兼并和掠夺战争连年不断,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了沉重灾难。对此,老子明确表示了自己的主张,他分析了战争的起因,认为是统治者贪欲太强。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要求统治者知足常乐,这种观点可以理解,但他没有明确区分战争的性质,因为当时的战争有奴隶主贵族互相兼并政权,也有的是地主阶级崛起后推翻奴隶主统治的战争,还有劳动民众的反抗斗争。因此,在本章里,老子所表述的观点有两个问题,一是引起战争的根源;二是对战争没有加以区分。

    [评析]

    张松如先生在《老子校读》一书中写道:“本章前四句表示了反战思想。老子反对的当然是春秋列国各贵族领主集团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和掠夺战争。尽管有人指出说,这些战争,从其主流说,也有一定的进步趋势;但是对人民说来,特别是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说来,不可避免地要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的痛苦。这是可以想见的。老子反对这些战争岂不是理所当然的吗?顺便说一句,有人曾说,老子是兵家。可是从古以来,那里会有反战的兵家呢?在这里,老子认为战争是由于封建统治者不知足、贪心重所引起的,只要是能知足,满足于现状,不贪求什么,就不会发生战争。‘知足之足,恒足矣’。这是一种唯心史观,至于‘寡欲’、‘知足’的提出,对当时封建贵族领主集团的无厌欲求,无异于是一个强烈的抗议。”(《老子校读》第270~271页)

    胡寄窗先生说:“寡欲的具体表现是‘知足’。老子学派把知足看得非常重要,以为知足可以决定人们的荣辱、生存、祸福。……不仅此也,他们并将知足作为从主观上分辨贫富的标准。如知足,则虽客观财富不多而主观上亦可自认为富有,‘知足者富’、‘富莫大于知足’。因此知‘足’之所以为足,则常足矣,常足当然可以看作是富裕。反之,客观财富虽多,由于主观的不知足,贪得无厌,能酿成极大的祸害。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财富决定于主观的知足与不知足,亦即决定于‘欲不欲’,所以带有唯心主义色彩。但他们很重视客观刺激对产生**之作用。如他们说‘乐与饵,过客止’。寡俗与知足是不可分割的。未有能寡欲而不知足者,亦未有不寡欲而能知足者。老子提出寡欲、知足,对当时当权贵族的无厌欲求是一个强烈的抗议,但对一般人来说,持有这种观点,就会把人引导到消极退缩的道路上去,就会使经济基础的发展从********方面受到阻碍。”《中国经济思想史》上,第290页)

    张松如先生和胡寄窗先生的以上论说是中肯的。因为战争的起因往往是侵略者一方野心勃勃、攻占城池、吞并邻国,扰害百姓。本章警告当政者不可无厌贪求,切记清静无为之戒条。这的确是为社会的发展、民众的安定而殚精竭虑,还是值得肯定的。天下有道,却1走马以粪2,天下无道,戎马3生于郊4。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5。

    [译文]

    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注释]

    1、却:屏去,退回。

    2、走马以粪:粪,耕种,播种。此句意为用战马耕种田地。

    3、戎马:战马。

    4、生于效:指牝马生驹于战地的郊外。

    5、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是永远满足的。

    [引语]

    这一章主要反映了老子的反战思想。在春秋时代,诸侯争霸,兼并和掠夺战争连年不断,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了沉重灾难。对此,老子明确表示了自己的主张,他分析了战争的起因,认为是统治者贪欲太强。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要求统治者知足常乐,这种观点可以理解,但他没有明确区分战争的性质,因为当时的战争有奴隶主贵族互相兼并政权,也有的是地主阶级崛起后推翻奴隶主统治的战争,还有劳动民众的反抗斗争。因此,在本章里,老子所表述的观点有两个问题,一是引起战争的根源;二是对战争没有加以区分。

    [评析]

    张松如先生在《老子校读》一书中写道:“本章前四句表示了反战思想。老子反对的当然是春秋列国各贵族领主集团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和掠夺战争。尽管有人指出说,这些战争,从其主流说,也有一定的进步趋势;但是对人民说来,特别是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说来,不可避免地要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的痛苦。这是可以想见的。老子反对这些战争岂不是理所当然的吗?顺便说一句,有人曾说,老子是兵家。可是从古以来,那里会有反战的兵家呢?在这里,老子6666666666666666666

    (未完待续。)

第二六五章 入主

    天下皆谓我“道“大1,似不肖2。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3!我有三宝4,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5,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6;俭故能广7;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8。今舍慈且9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10,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译文]

    天下人能说“我道”伟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正因为它伟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道”也就显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俭啬,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现在丢弃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丢弃了啬俭而追求大方;舍弃退让而求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援助谁,就用柔慈来保护他。

    [注释]

    1、我道大:道即我,我即道。“我”不是老子用作自称之词。

    2、似不肖:肖,相似之意。意为不像具体的事物。一说,没有任何东西和我相似。

    3、若肖,久矣其细也夫:以上这一段,有学者认为是它章错简。

    4、三宝:三件法宝,或三条原则。

    5、俭:啬,保守,有而不尽用。

    6、慈故能勇:仁慈所以能勇武。

    7、俭故能广:俭啬所以能大方。

    8、器长:器,指万物。万物的首长。

    9、且:取。

    10、以战则胜:一本作“以阵则亡”。

    [引语]

    这一章是“道”的自述,讲的是“道”的原则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具体运用。老子说,“道”的原则有三条(即三宝),这就是:“慈”,即爱心加上同情感;“俭”,即含藏培蓄,不奢侈,不肆为;“不敢为天下先”,是“谦让”、“不争”的思想。有“道”的人运用这三条原则,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否则,便会自取灭亡。本章实际是对《德经》三十八章以来的一个小结。

    [评析]

    本章包括两层内容:一是讲“道”的伟大;二是**宝的妙用。有学者认为这二者之间没有联系,毫不相应,显然是它章错简,认为可以移到三十四章,“故能成其大”句下。我们的看法与这种主张有些区别,认为这两层次前后呼应,有内在联系。例如,第一句和第二句说,天下人都说我道伟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我这个伟大的“道”有什么护身的法宝呢?这就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难道不是两层意思的内在联系吗?“慈”,包含有柔和、爱惜之意。四十章讲“弱者道之用”;四十三章讲“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五十二章讲“守柔曰强”;四十五章讲“清静为天下正”,五十五章的“和”,六十一章的“牝常以静胜牡”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慈”的范围之内。“无为”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最高概括,而“慈”的另一个名词则是“无为”。“慈”是三宝的首要原则,用慈进攻可以得胜,退守则可以坚固。如果上天要救护谁,就用慈来保卫他。

    “俭”的内涵有二层,一是节俭、吝惜;二是收敛、克制。五十九章讲“治人事天,莫若啬”,与这里的“俭”是相同的含义。俭即是啬。他要求人们不仅要节约人力物力,还要聚敛精神,积蓄能量,等待时机。“不敢为天下先”,也有二层涵义,一是不争,谦让;二是退守、居下。六十一章讲“大邦者下流”;六十六章讲江海“善下”,都指不为天下先的意思。这符合于“道”的原则。总之,“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等“三宝”,是老子对于“道”和“德”的社会实践意义上的总结。老子身处战乱,目击了太多的暴力残酷场面,深深地感觉到治国安邦离不开这三宝,因而才极力加以阐扬。

    [引语]

    这一章是“道”的自述,讲的是“道”的原则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具体运用。老子说,“道”的原则有三条(即三宝),这就是:“慈”,即爱心加上同情感;“俭”,即含藏培蓄,不奢侈,不肆为;“不敢为天下先”,是“谦让”、“不争”的思想。有“道”的人运用这三条原则,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否则,便会自取灭亡。本章实际是对《德经》三十八章以来的一个小结。

    [评析]

    本章包括两层内容:一是讲“道”的伟大;二是**宝的妙用。有学者认为这二者之间没有联系,毫不相应,显然是它章错简,认为可以移到三十四章,“故能成其大”句下。我们的看法与这种主张有些区别,认为这两层次前后呼应,有内在联系。例如,第一句和第二句说,天下人都说我道伟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我这个伟大的“道”有什么护身的法宝呢?这就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难道不是两层意思的内在联系吗?“慈”,包含有柔和、爱惜之意。四十章讲“弱者道之用”;四十三章讲“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五十二章讲“守柔曰强”;四十五章讲“清静为天下正”,五十五章的“和”,六十一章的“牝常以静胜牡”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慈”的范围之内。“无为”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最高概括,而“慈”的另一个名词则是“无为”。“慈”是三宝的首要原则,用慈进攻可以得胜,退守则可以坚固。如果上天要救护谁,就用慈来保卫他。

    “俭”的内涵有二层,一是节俭、吝惜;二是收敛、克制。五十九章讲“治人事天,莫若啬”,与这里的“俭”是相同的含义。俭即是啬。他要求人们不仅要节约人力物力,还要聚敛精神,积蓄能量,等待时机。“不敢为天下先”,也有二层涵义,一是不争,谦让;二是退守、居下。六十一章讲“大邦者下流”66;(未完待续。)

第二六六章 3月9日

    善行,无辙迹1;善言2,无瑕谪3;善数4,不用筹策5;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6;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7。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8。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9。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10。

    [译文]

    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注释]

    1、撤迹:轨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

    2、善言:指善于采用不言之教。

    3、瑕谪:过失、缺点、疵病。

    4、数:计算。

    5、筹策:古时人们用作计算的器具。

    6、关楗:栓梢。古代家户里的门有关,即栓;有楗,即梢,是木制的。

    7、绳约:绳索。约,指用绳捆物。

    8、袭明:内藏智慧聪明。袭,覆盖之意。

    9、资:取资、借鉴的意思

    10、要妙:精要玄妙,深远奥秘。

    [引语]

    本章是对“自然无为”思想的引申。老子用“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作喻指,说明人只要善于行不言之教,善于处无为之政,符合于自然,不必花费太大的气力,就有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并且无可挑剔。这一章又发挥了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道理,不从正面“贵其师”,不从反面“爱其资”,做到“虽智大迷”。因而,本章的主导思想,是把自然无为扩展应用到更为广泛的生活领域之中。

    [评析]

    本章所讲的内容,重在要求人们尤其是圣人要恪守“无为而治”的原则,说明有道者顺任自然以待人接物,更表达了有道者无弃人无弃物的心怀。人无弃人,物无弃物,天下的善人不善人,善物不善物,都是有用处的。善者为师,恶者为资,一律加以善待,特别是对于不善的人,并不因其不善而鄙弃他,一方要劝勉他,诱导他,另一方面也给他一个成为善人借鉴的作用。这就考虑到事物所包涵的对立的两个方面,不要只从一个方面看。浮皮潦草、粗枝大叶;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便沾沾自喜。自以为无所不通、无所不精,恃才傲气,都是不可取的。善行,无辙迹1;善言2,无瑕谪3;善数4,不用筹策5;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6;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7。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8。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9。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10。

    [译文]

    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注释]

    1、撤迹:轨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

    2、善言:指善于采用不言之教。

    3、瑕谪:过失、缺点、疵病。

    4、数:计算。

    5、筹策:古时人们用作计算的器具。

    6、关楗:栓梢。古代家户里的门有关,即栓;有楗,即梢,是木制的。

    7、绳约:绳索。约,指用绳捆物。

    8、袭明:内藏智慧聪明。袭,覆盖之意。

    9、资:取资、借鉴的意思

    10、要妙:精要玄妙,深远奥秘。

    [引语]

    本章是对“自然无为”思想的引申。老子用“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作喻指,说明人只要善于行不言之教,善于处无为之政,符合于自然,不必花费太大的气力,就有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并且无可挑剔。这一章又发挥了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道理,不从正面“贵其师”,不从反面“爱其资”,做到“虽智大迷”。因而,本章的主导思想,是把自然无为扩展应用到更为广泛的生活领域之中。

    [评析]

    本章所讲的内容,重在要求人们尤其是圣人要恪守“无为而治”的原则,说明有道者顺任自然以待人接物,更表达了有道者无弃人无弃物的心怀。人无弃人,物无弃物,天下的善人不善人,善物不善物,都是有用处的。善者为师,恶者为资,一律加以善待,特别是对于不善的人,并不因其不善而鄙弃他,一方要劝勉他,诱导他,另一方面也给他一个成为善人借鉴的作用。这就考虑到事物所包涵的对立的两个方面,不要只从一个方面看。浮皮潦草、粗枝大叶;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便沾沾自喜。自以为无所不通、无所不精,恃才傲气,都是不可取的。一章又发挥了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道理,不从正面“贵其师”,不从反面“爱其资”,做到“虽智大迷”。因而,本章的主导思想,是把自然无为扩展应用到更为广泛的生活领域之中。

    [评析]

    本章所讲的内容,重在要求人们尤其是圣人要恪守“无为而治”的原则,说明有道者顺任自然以待人接物,更表达了有道者无弃人无弃物的心怀。人无弃人,66666(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8038/ 第一时间欣赏韩娱之星光最闪耀最新章节! 作者:鱼了所写的《韩娱之星光最闪耀》为转载作品,韩娱之星光最闪耀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韩娱之星光最闪耀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韩娱之星光最闪耀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韩娱之星光最闪耀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韩娱之星光最闪耀介绍:
穿越到98年的韩国釜山,成了8岁林允儿的邻家哥哥,一不小心又担当了妈妈的角色,后面会发生哪些精彩的故事呢。 史上最纯,最虐,最干净的韩娱小说,敬请观赏。 PS:本书会走小说,编剧,导演,社长路线,请书友们多多支持。 再PS:本书走的是纯洁,拼搏向上,正能量小说,轻松路线,看这本书请放松心情,夜深人静的时候看效果更佳。 qq交流群:148171832,请多指教。韩娱之星光最闪耀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韩娱之星光最闪耀,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韩娱之星光最闪耀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