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TXT下载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全文阅读

作者:孤独麦客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txt下载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四十七章 广东调停(三)

    1684年3月25日,几艘隶属于台湾银行的船只突然开进了闽江入海口附近。正在此巡弋的一艘福建水手战船——“雅克萨”级武装运输舰,无蒸汽推进系统版本——立刻靠了过去,小心翼翼地询问起了他们的来意。

    虽然面前总计六艘舰船(两艘“星”级轻巡洋舰、四艘“雅克萨”级武装运输舰)让他们感到有些不安,不过福建水师多年来的底蕴给了他们莫大的信心,坚决上前询问了起来——即便经过多年的所谓“正规化建设”,福建水师依然没有抛弃自己的传家宝,即数量庞大的小船队伍。

    这些小船,多是中国近海常见的船型,吨位不大,数量众多,在福建近海的浅水区域如鱼得水,是一股非常庞大的力量。明末郑芝龙将这些或是渔民、或是海商、或是海盗的小船组织起来,一度纵横南海,罕逢敌手。即便如日中天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当时也不愿意在福建近海的浅水区域与其作战(有点类似英荷海战中英国船只不敢到浅水区域与荷兰小船作战一般),可见其实力之强大。

    郑芝龙凭借这个庞大的船队打败了竞争者刘香,垄断了南中国海的贸易,无论是荷兰人还是英国人,如果不想彻底得罪郑氏集团从而导致拿不到货的话,还是老老实实给他们缴税比较划算。毫无疑问,这种贸易的垄断反过来又极大滋润了郑氏集团,使得其力量更加增强,甚至从海上延伸到了陆地,成了福建事实上的土霸王。

    福建水师力量第一次受到重挫是郑芝龙降清。去了北京后的他水师群龙无首,平日里养起来的海盗、渔民们因为没人发钱了而散去了很多,再加上也有不少人对其降清不满,因此原本啸聚一块的福建水师顿时星散各处,再也不成规模。这从后来其子郑成功回福建招募旧部就能看得出来,前来投奔的人并不多,远不及当日鼎盛时期的规模。这固然有彼时郑成功财力不足的原因,同时也有很多人归隐、散去有关。

    好在郑成功呕心沥血经营多年,再加上抗清旗帜给他带来的光环加成,福建水师的实力又慢慢有所恢复,但与当初也有所不同。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数量减少了很多,即原本郑芝龙时期数量庞大、型号杂乱的渔船、货船什么的都被剔除出了水师队伍,郑氏集团也不再给他们发放赏赐或津贴,军民分离执行得非常坚决。

    取代这些船只的,是郑成功设在马尾的造船厂仿造的一艘艘专业战船(看来无论是东西方,专业战舰和武装商船的逐渐分离都是大势所趋)。这些战船说实话技术并不怎么先进,但可以看得出来努力吸收了许多西洋帆船的技术特点,吨位也一般,火力马马虎虎,但专业战舰就是专业战舰,不是他老子时期那些乱七八糟的杂号小船可比的。唯一的缺点,大概就是养船、养兵的费用比较高了,毕竟这是正规军了,平日里要训练、要发饷,不像他老子郑芝龙时期,平日里除少数核心舰船有饷银外,大部分小船上的水手都是靠捕鱼、运货为生,只有征召时才会有一些赏赐发下,两者的维持成本完全不是一回事。

    当然郑氏也知道自己的造船水平有很大局限,中国风格的船只船底较平,吃水浅,风范操作不便,不利于深海航行,因此多年来郑成功及郑经父子也一直在努力搜罗西洋技师帮他们造船,并吸收他们的造船思想,这些人部分来自两家东印度公司,部分来自当年东葡战争时期从澳门城流散出来的,水平还算可以,有效提升了郑氏集团的造船水平。

    此外郑氏也通过几次难得的机会,从东岸人那里进口了多艘“雅克萨”级武装运输舰。这款由黑水造船厂设计的经典船型非常适合远东地区的海况,航速也较快,可以拿来做战舰,也可以做商船,用途较广,郑氏目前已在马尾造船厂内进行仿制,据说进度还不错。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福建水师的力量其实是颇为不弱的,而且还能持续性补充,这就很令人警惕了。南方保安司令部曾经根据手头的信息,仔细评估过福建水师的战斗力,最后得出其整体实力可能还高于东岸人的第三舰队鄂霍茨克海分舰队,因为其船只数量众多,水手数量也是东岸人的十倍以上。不过保安司令部的海军参谋们同样认为,两军若真枪实弹地打起来的话,纸面力量占优的福建水师应该无法占据优势,会在与东岸海军分舰队的交锋中遭受巨大损失。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东岸船只性能比较出色:船只速度快、火力猛,有蒸汽动力加成,人员训练水平也较高,船只适应性也好,打起来的话,只要东岸船只不陷入福建水师的包围之中,那么依靠出众的船只性能还是能够打赢海战的。

    当然双方还没有走到兵戎相见的这一步,甚至连这个苗头都没有。双方的最高长官都不是疯子,郑经知道东岸人的舰队可以轻易切断他们通往日本的贸易航线,南方开拓队也知道福建水师可以搅乱他们在台湾、广州湾甚至浙江一带多年经营出来的贸易体系,双方都有些投鼠忌器,不敢也不会撕破脸。

    也正是基于这种背景,当东岸人的这几艘舰船突然出现在闽江外海的时候,这艘巡弋着的福建水师战舰才会心情平静地调转航向,上前去拦截、检查。因为船上的福建水手们很清楚,东岸人带来的不是战争,应该是其他什么事情。不过鉴于闽江入海口的高度敏感性,他们还是客气地将这几艘东岸舰船给引到了琅岐屿附近下锚淀泊,福建水师在这个岛上建了一座炮台,计有三十余门火炮,全部是从印度果阿铸炮厂进口的新式大炮,用来封锁闽江入海口水道,拱卫首府福州城的安全。

    带队的台湾银行高级经理韩金对此表示理解,安之若素地上岛休息去了,在临走前还将一封由台湾银行总经理邵曙光和海珠岛商站站长汤墨羽一同署名的迷信交给了对方,让其送往福建给延平郡王郑经过目。

    信里面的内容没有多复杂,核心内容只有三条:一、劝诫郑经不要去趟广东这潭浑水,趁着还没出兵悬崖勒马,收兵回营;二、建议延平郡王加大对台湾岛的殖民投入,为此台湾银行方面可以给予一定的协助,比如药品的供应和卫生防疫知识的传授等等;三、邀请福建方面加入东岸人即将推出的“南方共同市场”计划,将福建、广东两省纳入一个共同市场之中,统一对外进行贸易,统一进口商品,以增加议价权,同时也可以让两省商品自由流通,繁荣地方经济。

    这些条件,说实话递交过去也有投石问路的意思在内。汤墨羽曾经与邵曙光有过交流,觉得第二条应该是相对容易达成的,福建郑氏对殖民台湾岛一直以来都有兴趣,但受限于岛上恶劣的自然环境始终无法获得多好的成绩。而如果东岸人愿意为此提供大量药品并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卫生防疫体系的话,他们应该会不吝于加大对台湾岛的殖民投入。至于荷兰东印度公司可能会产生的不安情绪,谁在乎呢?东岸人与郑氏两方联手,东印度公司难不成还敢为此打一场战争不成?

    邀请福建加入所谓的“南方共同市场”,其实是东岸人的投石问路之举,本也没寄太大希望对方能答应。盖因在这个计划中,福建、广东这个共同市场将有两个海关负责进出口贸易,即广州和厦门,其中广州市舶司基本上已落在东岸人手里,厦门市舶司未来将由东岸和福建共同控制,如果再考虑到台湾银行在对外贸易上多年积累的优势,郑经怕是不愿意搞这个什么市场,因为这对他好处不大,对东岸人的好处却很大,他还没傻到愿意为他人做嫁衣。

    至于那个第一条嘛,嘿嘿,完全就看郑氏怎么选择了。反正东岸人意思已经送到了,如果你愿意及时罢兵的话,那么我们支持你扩大在台湾岛的利益,甚至如果未来你发动对荷兰人的战争占领全岛的话,我们也会提供必要的协助。此外,不掺和潮州府的战事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东岸人可以出售部分军械或舰只给福建方面,加强他们的海陆军实力,当然这是在他们与李元胤正式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后才会有的好事。

    总之,东岸人为了调停广东战事也是拼了。他们不但悍然出动大军一路打到佛山,与广州城隔江相望,同时也威逼利诱延平郡王郑经,让他不要插手广东二李的争位战争。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南方开拓队政府对大顺江西节度使郭世安施加的影响力,不然你以为顺国就不会从赣州出兵,直扑韶州府么?这都是很难说的事情。

    所以说,东岸人为了这场战争付出了太多,如果不能达成目的的话,怕是会很难接受。如今,他们已经搞定了江西方面——至少短时间内是搞定了——同时也成功动摇了新任惠国公李元皓的战争意志,令其意识到如果东岸人愿意,可以让他坐不稳广州城里的大位。现在,就剩最后一个劝说对象郑经了!如果他同意放弃进兵潮州府的机会,那么自然皆大欢喜,东岸人会与他们结成一个更紧密的关系,以共同对荷兰东印度公司施压;而如果郑经不同意,坚持进军潮州府的话,那么东岸也别无选择,只能帮助李元胤加强军备,与郑氏打一场防御作战。此外,浙南的鲁王政权也在东岸人庇护下爽了这么多年了,也是时候做些贡献了:出个数万人马南下攻打郑经治下的建宁府和福宁府,应该问题不大。

    1684年3月31日,近在咫尺的福州的消息没传来,广州和潮州的消息却次第传来了,原来李成栋的两个儿子惠国公李元皓、潮州总兵李元胤,已经正式罢兵息战,并在东岸人的见证下火速划分了各自的实力范围。李元皓对此有些不爽,但也无可奈何,因为他承受不起腹背受敌的恶劣处境,更何况东岸人许诺给予他的连州新军一批平价武器作为补偿。英格兰、葡萄牙军官顾问团也保留了下来,真的不能算多亏了。

    广州市舶司如愿交到了东岸人的手中,并且其一应大小机构都搬到了海珠岛上面,由东岸人管理。李元皓在这里也争取到了东岸人的一点让步,那就是海关收入跟他一月一结,现银交割,不再存在台湾银行的专用户头上,他则保证督促境内大小商人都前往广州进行贸易,虽然这个所谓的保证完全就是扯淡。

    香山县终究没有明着交到东岸人手里,因为李元皓还要点脸面。不过,明面上不交,私底下却也差不多了,东岸人已经打算全面接管县政,并将其与澳门连成一体,两地人员、商品、货币自由流通,这应该对两地都有好处。

    潮州总兵李元胤在躲过这一劫后,对东岸人异常感激,已经打算让东岸势力全面进驻辖区了。潮州的进出口贸易也全部委托给台湾银行,地方上的各种经济政策的制订,也将参照东岸顾问的意见,甚至他还应允了一批来自宁绍的官员到潮州府的一些关键部门担任副职和二把手,帮助他的这个小小的独立王国能够更快地进行现代化改革,以提高自身的实力。

    毫无疑问,李元胤这是全面投靠了,因为他深知夹在李元皓和郑经两头饿狼之间的潮州府,若是不能找一根很粗的大腿抱一抱的话,怕是很快就要被人分食干净。而东岸方面对他如此知情识趣也非常赞赏,据悉蓝飞中校马上就要率部进驻潮州,帮助他们打消外人的觊觎,由此可见双方关系的亲密。

    福建方面在潮州府经营多年,消息非常灵通,因此在广东局面尘埃落定,李元胤火速投靠之后,无论他们愿不愿意承认,这南下夺取潮州府的事情都已经变得较为棘手了,因为他们要面对李元胤麾下一万五千名素有战争经验的官兵及闻名天下的蓝衣军的联手阻击,胜负实在难料。因此,在1684年4月5日这一天,已经在琅岐屿等候多时的韩金,终于接到了福州方面特使冯锡范带来的郑经手书,一场可能爆发的战争就此消弭于无形。而这同时也代表着,放弃了南下的郑氏集团,开始将扩张的重点暂时转向了台湾岛,这无疑也意味着东岸人与荷兰东印度公司之间的关系,进入到了一个微妙期,特别是在他们同时也一而再再而三在印度西北部扩大影响力的时候。

第一百四十八章 第乌岛与印度(一)

    “这鬼天气可真热啊!”虽然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好几年了,但海军上尉艾希托仍然不是很能适应这里炎热的气候,虽然这会刚刚才五月份而已。

    跟在他身边的是一位神情谦卑的印度人,出身地位不高,是一名“昆比”(有土地的首陀罗群体的一支),对同样出身昆比的德干高原的小商人之子、著名诗人图克拉姆非常崇拜,常常在东岸人面前吹嘘这个人有多么厉害,以至于艾希托上尉都知道了这个人的诗歌——

    “……您做得太好了,神明!图卡在您的脚下舞蹈打滚。”

    “……我们毗湿奴的仆从比蜡更柔软,却又足够坚强将雷电粉碎。死了却健在,睡了却警醒,不管如何被索取,我们总是继续给予。”

    这些诗歌,怎么说呢,艾希托上尉有些“奇怪”,这可能是文化背景不同从而无法理解的原因吧,他总觉得图克拉姆写的有些诗歌的内容和立意有些怪,虽然有不少人崇拜着他。不过这又怎么样呢?东岸人可不会捧着他惯着他,我管你平时看什么书、读什么诗,现在你得给我好好干活,不得偷懒!

    话说第乌岛上如今有着大概五千多印度居民,基本上都是拉杰普特人,平日里以农业种植、饲养牲畜、捕鱼以及商业为生。此外还有一些葡萄牙人及印葡人,数量总数在一千多人的样子,基本都是商人、教士、军人、水手、贵族或政府官员,占据着社会中上层阶级,即便婆罗门也在他们的统治之下。

    当然如今这个非常靠近大陆的岛屿上又来了一波新的阶层。婆罗门们肯定很不喜欢,因为他们头上原本已经压着一个葡萄牙人了,现在据说来了一个比葡萄牙人还要牛的阶层——这这这,这岂不是要把他们降到第三阶层里去?每每想到这里,第乌岛上的那些印度神职人员、大商人、地主们就不由得黯然神伤,地位又降低了啊!

    艾希托上尉对印度人脑袋里那奇奇怪怪的、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没什么兴趣,不过他也承认这种等级体系分割了印度整个社会,让各个阶层对立,统一不起来,非常有利于外来殖民者的统治。历史上有北方过来的白人,近的有蒙古人、葡萄牙人,现在东岸人也开着大船过来了,印度人的生活还真是“多姿多彩”呢。

    平心而论,葡萄牙人将第乌岛这种所谓的熟地与东岸人分享,还是表现出了很大的诚意的。因为这里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建设,基础设施不能说顶好,但也绝对不能算差了,灯塔、炮台、码头、货栈、公路、军营、医院、政府各类设施应有尽有,花费了葡萄牙人很多的心血和财力。

    艾希托上尉就曾经仔细考察过葡萄牙人修建的那些石质炮台、要塞和码头,其历经风雨侵蚀,至今仍然在发挥着作用。他琢磨着,现在本土拨给他们第乌商站的新一笔资金很快就要到位——奶奶的,这笔资金流程走了快一年了,直让人望穿秋水——在第乌岛拥有全权的他打算与葡萄牙人一道,将岛上那些修建于一百余年前的各类建筑好好清点一下,该拆毁重建的拆毁重建,该修缮的修缮,灯塔、炮台、码头等基础设施上需要进行现代化改造的也要提上议事日程,总之是对这个双方共享的岛屿——当然东岸人可能将其看做自己独占的了——进行一番彻底的改造,预计将花费资金六万元以上,这还是在大量雇佣岛屿对面大陆上的那些季节性的印度短工的情况下。

    代管第乌岛商站的新华夏岛方面就曾经指示过,如果资金不足,无法修缮房舍、雇佣人员的话,可以将部分贸易利润截留下来使用,但需做好账。这个许诺,进一步增强了第乌岛商站方面的财力,使得他们有更多的金钱可以做别的事情——你还别不相信,第乌岛商站经过这几年的建设、推广,现在第乌岛商站开始逐步发力,通过葡萄牙人的分销网络,不断往印度西北部销售包括武器、军资、五金制品、车辆、药品在内的诸多东岸特产商品,然后再从葡萄牙、印度或****商人手里采买大量马匹、干果、香料、鸦片、生丝、宝石、香水、挂毯及其他印度特产,年贸易额去年就突破了二十万元,今年预计会再创新高,增长势头十分强劲,让人喜不自禁。

    印度次大陆上并不太平,战争不能说频繁,但也绝对不能算少,因此对武器、军资的需求量不少。东岸人生产的燧发枪质量好、寿命长、精度高,价格还便宜,最重要的是能稳定供货,非常受印度人的欢迎,销量很大。当然也有许多军资间接流入到了附近的摩尔人国家手中,毕竟这些群体比印度教的人还要能折腾,三天两头打仗很寻常,故生意非常红火。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多年前新华夏岛方面向本土的抗议,现在通过该岛转口贸易卖往他处的商品所属的贸易公司,必须是在新华夏岛注册的。像以往那种在本土某个港口注册(这意味着税收、利润也将落在本土),然后将办公地址和营业地址都设在新华夏岛进行转口贸易的行为,已经被严厉禁止了,说起来就是为了抚平新华夏岛方面的不满情绪,不让人觉得剥削太过严重罢了。

    这些主要注册在新华县的贸易企业,在将从本土买来的诸多特产商品卖到印度去之后,又基本都把钱花光了,采买了大量新华夏本岛、南非及南美本土所需的各类商品,获利颇丰。毋庸讳言,在如今消费能力越来越大的华夏东岸共和国本土,民众们对于来自印度的商品的抵抗力一样很差,每次印度特产展销会上的货物都会被抢购一空,让批发商们笑得合不拢嘴,政府从中收税自然也是收到手软。

    这样火爆的贸易形势,自然把很多人的兴趣都给勾了起来,故增加往第乌岛商站的投资这种事情,无论是在政府层面还是民间层面,自然都是一片赞同之声了。印度,现在已经成了新华夏岛很多商人口中的宠儿。

    海军方面自然很乐意看到印度贸易成为新华夏岛经济的又一高速增长点。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母港就在新华夏岛上,自然希望这里的经济繁荣发展,人民安定富足;另一方面呢,这印度洋各处的贸易越繁荣、越火爆,他们第二舰队的重要也就日益凸显了不是?毕竟,没有了第二舰队的战舰给他们保驾护航,这生意如何做得起来?因此,于情于理,未来也是要加强对第二舰队的投资的,且这事之前就已经获得了本土执委会级联合参谋本部的批准,新一轮的海军增资建设计划中有第二舰队的一份。

    艾希托上尉等人目前所在的第乌岛商站严格来说也是海军第二舰队的资产。当然马上就要军政分离,商站本身归专业人员打理,附属要塞、灯塔、炮台和港口,则交由海军方面管理,也就是艾希托上尉全权负责了。

    这个年纪已经不小的意大利裔早期移民,如今最主要的任务,除了之前所说的修缮堡垒之外,还有的便是以目前手头掌握着的不到百名来自新华夏岛的骨干老兵、士官,组建起一支规模在一千人上下的武装部队出来。

    这支部队的存在其实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东岸人不可能一直靠葡萄牙人来保护,而且他们在第乌岛上的武装力量也十分可怜,只有区区三百来人的样子,且职业士兵还不到三分之一,战斗力可想而知。这些人,多半是当年杨亮带人突袭第乌岛时,白刃突击下侥幸活命的幸运儿,早就被吓破了胆,现在是过一天算一天,整个岛屿的安全交给他们,确实让人不太放心,故必须要有自己直接掌握的可靠的武装部队。

    其次,按照本土高层的计划,未来是要从葡萄牙人手里接管整个第乌岛——什么?葡萄牙人可能会不愿意?不,他们的意见不重要!一点也不重要!大不了给个十万二十万的补偿金好了——同时甚至也会根据印度次大陆的形势变化,看看能不能找机会进入大陆,那样无论是贸易还是其他什么方面的收益,大概都会大很多了。

    而说起这事,就不能不提一下如今正如日中天的莫卧儿王朝皇帝奥朗则布。这个家伙说实话是非常有个性,也是非常强硬的一个人。想从他的手上撬走一块印度土地,那难度是相当大的。如今在印度拥有土地最多的葡萄牙人,也是赶了个早,在莫卧儿王朝尚未起来之前就击败当地土邦王公,获得了不少的土地。而莫卧儿王朝建立后,出于种种因素的考虑,也默认了葡萄牙人对这些土地的占领,没有一定要发兵收回。

    因此,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东岸人想要在印度获得一块落脚地是非常不容易的,除非他们愿意与莫卧儿王朝全面开战。但那样是极其愚蠢的,因为即便战争打赢了(可能性不大),这生意能不能做下去也是很难说的,因此这非常不可取。

    这样看来,葡萄牙人拉东岸人到第乌岛设立商站,确实是一个极大的人情了,说是直接进入印度市场的敲门砖也不为过。有了第乌岛,东岸人就在印度有了一个落脚点,其他的大可徐徐图之。如今别看莫卧儿王朝正如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般鼎盛,但多年来持续不断的战争已经耗尽了这个国家的国力。未来一旦出现什么变故——比如强势君主奥朗则布身故等等——那么这个国家之前被压制的各种矛盾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爆发出来,然后造成极大的破坏性。国家为此分崩离析不敢说,但地方上的叛乱肯定会此起彼伏,届时便是东岸人的机会了,当然同时也是所有有心的外国殖民者的机会。

    想想看吧,拥有超过一亿人口的印度次大陆,那是多么巨大的一笔财富啊!有这么多的人口,哪怕这块大陆上什么自然资源也没有——实施上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印度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仅仅是这一亿人口所能创造的财富就足以让人头晕目眩了。从这个角度考虑,第乌岛商站的价值就更是无可估量了。

    艾希托上尉作为第乌岛商站及附属炮台的总负责人,对这些情况也是非常了解的。因此,他明白组建一支规模合适的掌握在东岸人自己手里的部队的重要性。目前,他已经招收了超过两百名来自第乌岛及对面大陆上的拉杰普特人士兵,使得这支名为第乌守备队的预备役部队的士兵总人数超过了三百——招收的拉杰普特人士兵很多是雨季来临前被葡萄牙人解雇的前军人,东岸人将他们招募过来,成了职业士兵,长期发放薪饷,这些人还是非常感激的,虽然葡萄牙人可能会不太开心,但这又有谁在乎呢?

    下一步,艾希托上尉打算想办法弄一些流亡到新华夏岛的奥斯曼帝国士兵,员额控制在两百人左右。剩下的将近五百人的缺额,他打算禀报上级,用来自新华夏岛诸县的“良家子”民兵充任,最终凑满一千人的编制——新华夏岛民兵的生活条件不错,未必就愿意远渡重洋去印度服役,因此这事最后多半还是弄成各县轮流强制派役的形式。

    第乌守备队组建完毕后,还得再招募相当数量的炮兵。葡萄牙人的炮台炮手残存的数量已不是很多,且不少人技能、水平都很成问题,继续汰换和补充。这事,也得着落在新华夏岛方面。而也只有将部队和炮台都彻底充实起来了,他们才能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威胁,比如来自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威胁。

第一百四十九章 第乌岛与印度(二)

    “现在李泽*民上校是咱们第二舰队的司令,这可是个强势人物,来头也很大。”1684年6月10日,印度洋的西南风才刮起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内,一艘来自新华港的武装商船就乘风破浪,经层拔岛、蒙巴萨、摩加迪沙、吉布提——蒙巴萨和摩加迪沙处于葡萄牙人控制之下,东岸人是过去贸易,去层拔岛和吉布提则是为了输送补给品和轮换人员——然后进入了阿拉伯海,在例行去阿曼外海威慑了一番,击沉了两艘倒霉的小型阿拉伯渔船后,这艘装备了8门火炮的武装商船最终在6月初抵达了第乌岛。

    这艘船不但给第乌岛带来了各类补给品、商品,同时也有总数约五十名的各方面管理人才、商业人才、外交人才和医疗人才,包括前来从艾希托上尉手里接管全部民政事务的一位副处级干部周河生。

    周河生是金融世家出生,父亲周大河是本土较早培养的专业金融人才,明国移民出生的他非常聪慧,很快就在东岸及特聘的意大利金融老师的教导下完成了进修,然后进入西北垦殖银行系统进行了历练。再后来,小有成绩的周大河被调去远东库页岛任职,与其一同前去的各行各业人才有不少,其中最出名的应该是如今浙江新军第二师师长博格丹了吧。

    周河生在远东出生,是周父最小的儿子,10岁时被送回本土兵团堡进行学习。学成毕业之后先后在拉普拉塔银行(大众储蓄银行的前身之一)、联合工业信贷银行、东岸保险公司都任过职,负责与企业和贸易相关的业务。而在这些金融企业都历练过一遍后,周河生又被贵人提携,进入到了专门负责对外贸易结算及货币兑换的商业清算银行,将至关重要的对外贸易方面的事务熟悉了一个遍,对未来发展的影响正面意义非常大。

    如今,果然不出意料!在多方的积极活动之下——既有其父亲老关系的照拂,同时也有妻子娘家们的出力——如今已经三十多岁的周河生打败了众多竞争者,登上了第乌岛商站站长的宝座。虽然这个站长的权力没有想象中那么大,需要与军事方面的负责任艾希托上尉商量着来,但说实话他本就不通军务,也没想着插手这些东西,大家各自负责各自的范围就行了,顶多就外交及一些用钱的地方进行商量罢了。

    以上这些东西,周河生在来的船上都已经想明白了。刚才在码头上说话的就是他,而他说话的对象则是海军的艾希托上尉,目前第乌岛商站的全权负责任——好吧,或许他目前还是整个第乌岛上七千名各族军民的最高统治者,因为岛上的葡萄牙人目前基本说不上什么话,好在东岸人也没找他们麻烦,大家相安无事,东岸人包揽了一切罢了。

    其实周河生的想法与艾希托上尉也没什么差别。在来之前的时候,邱海洋邱队长就已经和他谈过了,大意是去了第乌岛后,“不要和葡萄牙人太客气”,大家都已经谈好了,第乌岛目前说是东、葡双方共享,其实无论是里斯本的宫廷还是果阿的塔沃拉总督,都已经默认这个面积不大、位置却非常不错的岛屿是葡萄牙王国“赠送给华夏东岸共和国的礼物”。周河生与艾希托搭班工作后,只需注意不要随意迫害葡萄牙人或印葡人,不能随意剥夺他们的财产和宗教信仰即可。其他的随意,没人会太过在乎,葡萄牙人还眼巴巴地等着东岸人与他们组建联合舰队呢。

    而说起这个所谓的东、葡联合舰队,以前在东岸人刚殖民新华夏岛没多久的时候,其实也是组建过一次的。当时,双方各出了几艘战舰和武装商船,组成了一支舰队(指挥由双方指挥官共同商议),巡航整个新华夏岛周边及莫桑比克海峡,在促进了两国经贸关系的同时,也很是肃清了一番西南印度洋海岸一带的秩序,创造了极好的商业环境:当时是也,来自东岸本土、欧洲、印度、阿拉伯的商船络绎不绝,带来了大量外洋货物的同时也买走了两国大量商品,甚至还促进了葡属莫桑比克殖民地与东属新华夏岛之间的贸易,大家都深受其惠。

    联合舰队的毁灭始于40年代的东葡战争。在那场历时数年、耗资巨大的战争中,葡萄牙人的舰队遭到了沉重打击,且莫桑比克殖民地也遭到了东岸人的陆上攻击,损失惨重。而这场战争,同时也意味着两国间的关系跌入低谷,此后多年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自然也谈不上在莫桑比克海峡一带重建联合舰队了。

    而随着那场战争已经过去了两代人之久,两国间过往的仇恨已被淡化,双边关系出现了回暖的迹象,贸易也在持续恢复之中。1682年,在之前数年的多次试探并得到了较为积极的回应后,葡萄牙老牌贵族、著名航海家阿尔布克尔克公爵带领庞大的使团来到东岸,开启了两国关系的破冰之旅。

    阿尔布克尔克使团访东期间,双方放弃成见,展望未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会谈,并且在东岸首都签署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其中,就有包括东岸人进军印度的一揽子计划,而设立第乌岛商站并重建东、葡联合舰队,自然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在前一阵子三大舰队司令官大调整之后,第二舰队新官上任的李泽*民上校着手办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东、葡联合舰队了。他首先盘点了一下第二舰队手里的家当,同时参考了一下海军部在未来数年内将要拨给他们的战舰的型制和数量,最终确定了将第二舰队编制序列内型号较杂、船龄较大的总共6艘船只(多是改装船)做延寿处理,然后编入即将组建的联合舰队之中。

    在这一次,东岸人已经与葡萄牙方面谈妥,联合舰队的指挥官将由东岸资深海军军官出任,不过却也将尽量维护葡萄牙王国在印度洋西半部分的利益。按照双方的预计,未来的联合舰队应当会有10-12艘战舰,虽然型号可能有些杂,但就数量和吨位而言,已经是一股不容小觑的海上力量了。要知道,这可都是不参与商业经营活动的专业战舰,巡航、训练时间都能得到保证,还是很有威慑力的。

    李泽*民上校相信,这支舰队若是驻扎在印度的话,必将极大改变这一区域的海上力量对比。荷兰东印度公司以往那支赖以称雄印度海岸的舰队——驻扎在加勒堡,常年稳定在6-8艘战舰的样子,单必要时会征召数量更多的武装商船——对葡萄牙人的威慑力,必将大大削弱。相对应的,该公司对印度西海岸葡萄牙殖民地及固有商业路线的侵蚀,也必将受到极大遏制。

    只此一点,就值得葡萄牙人双收奉上第乌岛给东岸!若不是东岸共和国本身也正好想要进军印度而又缺乏一个可靠的跳板的话,葡萄牙人也未必会有这个运气。但不管怎样,如今既然计议定下了组建联合舰队的事情,那么东岸人肯定会执行下去!只不过现在出于种种原因,该走的流程没能及时及时走完,资金也没有到位,因此葡萄牙人还有得等待罢了,所以这才有了周河生之前葡萄牙人眼巴巴的说法。

    “李司令确实是个强势人物,他来担任第二舰队的司令官,怕是海军部别有想法啊。”艾希托上尉接过印度仆人递过来的一杯鲜榨果汁,一边喝一边说道:“荷兰东印度公司这些年也是够了,没有上档次的竞争对手,简直就是肆无忌惮啊。你看看,东印度群岛现在能质疑、反抗他们的土人是越来越少了吧,即便有英格兰人和葡萄牙人暗中帮衬也不行。锡兰岛不说了,直接煽了葡萄牙和英格兰两家的耳光,目前已经攻下了两者在岛上最后一个据点亭可马里,正式据有全岛。富饶的科罗曼德尔和马拉巴尔海岸呢,呵呵,更是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冲击下弄得七零八落的,原本属于葡萄牙的商业路线被荷兰人大肆攫取,利益不断流失,这样就怪不得果阿方面会缺钱了,都没生意做了,哪来的钱!”

    “所以,我们强势插入印度的事情,才会分外惹得荷兰人不快啊。”之前已经说得喉咙有些发干的周河生,也问印度仆人要来了一杯果汁端在手里,然后才说道:“荷兰东印度公司之前不是已经派船到新华港询问过邱队长了么?他们啊,对我们在印度频繁的活动早就有些不安了。现在过了这么些时日,他们应该是已经摸清楚我们的意图了,这有可能会促使他们改变一贯以来的政策。”

    周河生嘴里提到的所谓“一贯以来的政策”,其实很好理解,那就是之前荷兰东印度公司与东岸人之间也许有着这样那样的龌蹉,但算上双方共同的利益的话,这面上还是能够维持得住的。只不过,当这回东岸人突然之间插入印度之后,虽然目前尚未分薄荷兰人最看重的科罗曼德尔海岸和马拉巴尔海岸的商业利益,但未来却一定会有冲突,除非东岸人不再发展了,固步自封,局限在印度西北部一隅。但这可能有多大呢?荷兰人不是傻瓜,他们自己会评估,以如今东岸和葡萄牙的热乎劲儿,未来一旦荷兰东印度公司与葡萄牙人出现争端,这联合舰队会怎么做不言而喻吧?

    所以,现在周河生与艾希托上尉都对荷兰人可能的反应比较感兴趣。第二舰队的李司令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角色,而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洋又横冲直撞惯了,也不知道他们的身段够不够柔软,懂不懂妥协的艺术,不然一场火星撞地球的冲突是有很大可能会发生的。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摊子铺得太大了。你看,他们最近又尝试着重新进入波斯市场,这已经惹得新华港方面不快了。而且他们还控制着锡兰岛、东印度群岛、马六甲、台湾岛等很多关键节点,在越南、日本、暹罗、缅甸、中国等地的手也越伸越长,这可真不像话。”艾希托上尉说道:“你想想他们才多少力量?名下不过九十多艘大型商船,一半在欧洲与亚洲之间往返,三分之一在亚洲各地往返,只有六分之一长期在港。这些船只,即便被改造起来充作武装商船(荷兰东印度公司有随时征发在港船只的权力),加上他们驻扎在锡兰岛和巴达维亚的两支小型舰队,也不过三十多艘可以拿来战斗的舰船罢了。这还是往多了预计,事实上他们能够抽得出来的最多数量不会超过25艘,但需要防守的海域面积却极其辽阔,能够分到印度的舰船有多少,大概也就是25艘的一半罢了。荷兰人这不来还好,若是来了的话,碰上我们的联合舰队,那可就有好戏看了。而且这种冲突,以李司令的性格,那是不管胜败都要找回场子的。等着吧,以后说不定有好戏看呢。”

    周河生闻言点了点头,荷兰东印度公司以前一直没有够分量的竞争对手。现在东岸人冒了出来,他们难受是一定的,甚至可能还会有些许“委屈”:以前不是讲好你控制西印度洋,我在东印度洋玩么?现在怎么就突然插入到印度这么一个关键节点了呢?这不是违反了大家定下的潜规则么?

    对于荷兰人的这番委屈,东岸人当然不会过多在意。现代都已经是二代开始成为政坛中坚人物、三代都开始在基层大量历练了,以前的老黄历,自然也需要改动那么一下下了。因此,荷兰东印度公司需要适应形势的转变,知道如今的华夏东岸共和国,那是一群高举着父辈的旗帜的新人在掌权,他们的风格与以前相比,自然大不相同。

第一百五十章 西印度洋(十六)

    在经历了漫长的酷热雨季之后,干爽凉快的旱季终于准时来到了,这令工作、生活在流沙湖(即阿劳特拉湖)畔的诸多东岸军民们庆幸不已,这恼人的日子终于暂时告一段落了!

    今天是1684年5月22日,是上党县隆重挂牌成立的大喜日子。该县下辖上党镇(位于后世阿劳特拉湖畔安布希特拉里武小城附近)、高齐乡(位于后世安布阿武里小镇附近)、铜堤乡(位图后世安巴图苏拉特拉小镇附近)、长子乡(位于后世安德雷巴小镇附近)、襄垣乡(位于后世安帕拉法拉乌拉小镇附近)、壶关乡(位于后世安巴通德拉扎卡小城附近)和黎城乡(位于后世安迪拉纳图比小镇附近),一共七个乡镇,数年来共安置了大约一万二千名拓荒者,目前尚有大概九千人的样子,在新华夏岛也不能算是一个小县了。

    这个上党县,说实话是不太够得上建县的条件的,无论是人口、经济还是其他什么方面,离建县都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因此该县其实是新华夏开拓队方面特批成立的,为的就是这里极端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农业条件。

    从新华县造纸厂印刷出版的地图(受控流出)就可以发现,上党县的地域面积辽阔,恰似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将流沙湖牢牢地包围在其间,而外围则是起伏不定的丘陵和山地。也就是说,这个县大体上可以分作三类土地,其一自然是著名的大湖及其沼泽泛滥区了,其二则是外围的丘陵和山地,其三就是沿湖的平原地带了。

    在这三种类型的土地中,流沙湖(因为湖水相对浑浊一些而得名)面积辽阔,烟波浩渺,渔业资源丰富,水产养殖的潜力也很大,是一笔可资利用的资源。外围的丘陵和山地就有些鸡肋了,这种“萨沃卡”地形较为干燥,虽有些森林,但不太敢砍伐,因为保护不好的话会出现灾难性的后果,即短草稀树丘陵退化为半干旱草原,这在以前已经出现过教训,故出台了类似的保护生态的政策。

    但除了上述两种类型的土地外,上党县境内还有面积颇为不小的湖畔冲积平原。这些平原,因为土壤内富含营养物质的缘故,非常肥沃,这从很多动物都喜欢啃食长在上面的鲜嫩多汁的牧草就能看得出来,这确实是一块非常适宜农业生产的地方。

    而且,即便是那些更为靠近湖泊一点半的沼泽地、半沼泽地,也不是不可以开发出来。事实上在这方面,东岸人有着太多的经验了,无论是本土的河间地区,还是南非的义成地区,抑或是新华夏岛东海岸,都有着无数的沼泽地被排干积水,开发成为良田、果园或经济作物的种植园,比如目前正在扬杰领导下欣欣向荣发展着的东海岸“油棕行动”就是明证。

    因此,上党县境内的平原农田开发潜力是十分广阔的,怪不得上级将这里视作东海岸乃至全岛的粮食生产中心呢,确实是有其得天独厚之处的。所以,还不等上党县地方上的官员们说什么呢,开拓队队长邵耀光便直接下指示,正式成立上党县,并将一些比较有能力的干部从西海岸的大庆盆地一带抽调过来,负责该县的筹备及建设,可谓十分上心。

    邵大队长之所以如此,其实也是和如今全岛越来越“畸形”的农业生产形势有关。因为所谓的“蔗糖牛市”的到来,及本土工商业对橡胶、剑麻、棉花、咖啡等其他经济作物的海量需求,现在新华夏岛正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放弃传统的水稻和玉米这两种主粮的耕种,转而寻求经济作物的种植,以提升自己的收入。

    这种情况,尤以气候较为湿润的北部及西海岸大河灌溉区为主。那些地方建设较早,与外界贸易也非常频繁,农民们普遍见过世面,知道种粮食无益于自己的钱包,还是种经济作物挣钱。即便不能种像甘蔗、棉花、咖啡之类的热门作物的,也要搞一些诸如果园、苗圃园艺、养蜂之类的行当做做,至不济也可以放牧或捕鱼,总之都比种粮食划算。

    因此,现在西海岸和北部这些人口密集的地区,除了大庆盆地内陆还有一些种植小麦或高粱的旱作农业之外,真的没几个人种粮食,这无疑导致了新华夏岛主粮的极大短缺,不得不从隔海相望的葡萄牙人那里进口,这变相促进了赞比西河流域殖民庄园的发展,使得其以一种远超历史的速度在前进着。

    但东岸领导层会容忍这种情况长期持续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来自后世现代中国前几任开拓队高层,脑海中关于掌握粮食安全的意识可谓根深蒂固,从好多年前开始就试图扭转这种情况,只不过因为新华夏岛贸易大发展,使得他们的这种努力效果大打折扣罢了。但不管怎样,努力了这么多年,在新华夏岛上开辟一块新的粮食种植区域的努力终于出了成果,那便是流沙湖畔的上党县粮食种植基地了。

    目前,开拓队政府也给本土农业部写报告,为上党县的水稻种植和渔业生产基地争取到了相当数量的财政补贴和技术援助——话说新华夏岛本就是农业系官员的大本营,从农业部里要补贴自然非常简单了——这位该县下一阶段的工作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党县的代理县长是一个上月刚满三十岁的“年轻人”,来头不小,是农业系大佬史钦杰的孙子,同时也是第一任农业部部长、门徒遍天下的金科拉的孙女婿,名叫史丹利,首都青年干部学校毕业。之前曾在首都郊区商品化很深入的农村干过,然后又到了农业部里历练,最后在来新华夏岛之前,他在巴西热带地区担任一个农业乡乡长很长时间,这次到海外殖民地任县长,谈不上高升不高升的,姑且就算是一个历练吧。

    史丹利清楚地知道自己来上党县的任务是什么,那就是尽全力将流沙湖畔的这个粮食生产基地给整饬出来。如果在不长的时间内见了成效的话,那么一切好说,他史某人也将会以此为进身之阶,继续往上爬。而如果拖延了好久还没有见到成效,并且民众还因为战争或疾病而大量死亡的话,那么他的履历上怕是就要被写上不光彩的一笔了,那样即便他背景再深厚,日后也不太好说话。毕竟如今的东岸,一切还是按照成绩来说话的,关系是有作用,但也只是在两个人的硬指标成绩差不多时能有所发挥,仅此而已。

    因此,史丹利甫一抵达,就立刻召开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开会,全面统一了思想,制定了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这个计划制定得非常详细,基本上将各项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分解到了个人,使得其无法推诿或拖延。

    当然底下也不是没有反对声音,但对这些人,史丹利一概不管,只强调一句新华港方面在看着,全岛二十七万余军民载看着,大家没有理由松懈。这个理由是如此无懈可击,以至于大伙只能苦着脸回去,拼了老命在蚊虫肆虐的泥地里打滚了。

    而考虑到上党县深处内陆,位于中央高原与东部海岸之间的过渡地带,交通运输并不是很方便,因此新华夏岛方面在数年前就开始了塔东铁路的建设计划,并在1682年正式付诸实施。

    塔东铁路沟通上党县与东部重要海港塔城县,肩负着将流沙湖一带未来会大量出产的稻谷、牧草、咸鱼干这三种物资的运输重任,作用非常关键。同时,作为新华夏岛重要的海港之一,塔城港也会将外界的工业品、日用品运进内陆高原,供当地百姓生产生活使用。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塔东铁路还有着重要的军事意义!麦利那人虽然现在被东岸人暂时打退了,但那只是他们的一股势力。中央高原上的各土人王国如今正处在激烈的兼并战争晚期,曾与东岸人交手过的那个王国已经被敌国攻灭,原本四分五裂的中央高原渐渐趋向统一。未来这个统一后的王国,对华夏东岸共和国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在流沙湖畔的东岸拓荒者又会怎么对待,这都是一个未知数。因此,东岸人需要随时做好战争准备——当然不是现在,但未来一定是避免不了的,因为东岸人本身对气候更为凉爽宜人的中央高原也是垂涎不已,必欲夺之而后快呢。

    塔东铁路的建设方和运营方都是新华夏铁路公司。这家扎根于本岛的铁路公司目前已经成功运营了西海岸的大庆铁路有一些年头,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此番修建塔东铁路,前后也筹备了多年,光前期勘探、筹备、人员招募费用就花了十余万元,很是惊人。而为了补贴这家财务上并不怎么宽裕的本地铁路公司,新华夏岛方面连续两任开拓队队长都给予了该公司累计约二十万元的钱物补贴,并且无偿征发了很多民众帮他们修路干活,一如远东登莱开拓队使出吃奶的劲帮助南铁公司修建胶烟线铁路一样。

    这次邵耀光邵队长上任后,同样给予了塔东铁路极大的关注,并且从政府财政中咬牙挤出了大约三万元的现金和五万元的物资,赠送给新华夏铁路公司,以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坚持下去,无论多么困难也要将这条动脉级别的铁路修建完毕。

    塔东铁路的基本路线,说起来是先沿着流沙湖绕一圈,将未来各个主要农业产区都衔接起来。在这个之后,塔东铁路将从湖畔平原进入崇山峻岭的重要隘口壶关乡延伸而出,经黎城乡,沿着山脉件弯弯曲曲的平整谷地,一路蜿蜒而出,基本上是绕了一个不算近的圈子后,才最终沿着海岸线向北抵达塔城港码头。

    这条线路,在上党县火车站建设工地的外墙上就粗略地标注了出来。任何一个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明白,塔东铁路的距离一点都不近,且行经地区条件复杂,有沼泽、有丘陵、有森林、有沙洲,其间可能还需要架设不少座的桥梁——虽然如今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东岸铁路桥的生产成本已经大为降低,但数量一多的话,仍然是一个不小的财务负担——这其中的花费肯定是十分巨大的。也难怪很多人都说,塔东铁路的单位里程建设成本,将大大超过大庆铁路,甚至会是两到三倍之多,其实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但不管怎样艰难,这条铁路都是必须要修建起来的,这不仅仅是经济需要,同时也是政治任务。新华夏铁路公司的总裁、著名女强人马小玲,这一两年就一直在全岛各处东奔西跑,甚至还回过一次本土,为的就是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拉到足量的赞助,用尽可能的低价聘请到足够的技术人员,总之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目前已经全线开始修建的塔东铁路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工。

    马小玲心里明白,这条铁路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影响深远,即便再困难也要上马。这不单是从中央到地方很多单位和个人在帮着他们减轻负担,同时也是为了未来她沟通全岛的雄心勃勃的铁路计划能有一个相对好的起点。对于一个立志要做新华夏岛铁路女王的强人,眼前的些许困难又算的了什么呢?铁路干道、有线电报线、铁路附属地,是未来新华夏铁路公司在全岛收割利益的三大武器,马小玲对此长期看好。现在她已经在大庆盆地地区初步尝到了甜头(虽然利润总额还不是很大,但胜在细水长流、稳定),自然想将其复制到东海岸了。

    塔东铁路,必须尽可能快地完工!

第一百五十一章 西印度洋(十七)

    “东海岸这种平直的海岸线,对于海洋运输来说,还真是个灾难呢。”泽潞地区行署专员兼警备司令扬杰乘坐海军舰船航行在东海岸近海,一边看着远方地平线上还算美丽的风景,一边感慨地说道。

    因为季风特别强烈及海潮影响的关系,新华夏岛东海岸的河流入海较为困难,河流在强大的外力作用下不得不改变流向,整体上呈南北走势,然后才在某个合适的地方艰难流入大海。河流在这种情况下长期作用之后,便在沿海形成了一连串的牛轭湖、沙洲及沼泽,景色优美是优美了,但对农业劳作却不怎么友好,需要花费大力气改造。

    扬杰之前在澳洲工作了很多年,看多了那边曲折优美的海岸线,对新华夏岛东海岸的港口、水文条件已经彻底没话说了。讲句不中听的,其实多凡港、塔城港都不是什么好港口,前者地势太高,海湾太宽阔,后者也就是矮子里拔将军罢了,充其量只不过是东海岸难得的一个延伸进深海的海角,水深足够而已,既无天然防波堤,也缺乏修建军事要塞的必要地形,只能勉强充作一个条件不算很好的商港罢了。

    其实不光东海岸了,西海岸也一个熊样,特别是在中部和南部,唯一的一个大型港口棉河港的条件其实也不怎么样:河水携带而来的泥沙量太大,导致港口易淤积,需每年花费一笔经费清淤;港口地形同样不好,不能在暴风雨天气中将狂风巨浪阻挡在港湾外——至不济,也要削弱涌进来的海浪能量吧,但这似乎也很难做到,除非斥巨资修建人工防波堤。

    新华夏岛真正条件优良的港口,其实都在北部,新华港的优良条件更是即便在本土也不多见,其他的诸如康化港等地的条件也还不错,可以拿来做商港,当然也可以拿来做军港。这些地方,最大的缺点大概就是环境过于潮湿闷热,在前期开发的时候,容易因为疾病而大面积减员。不过在如今已经开发出来的地方,其港口条件的优越性就慢慢体现了出来,开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特别是在如今所谓的蔗糖牛市、橡胶牛市、咖啡牛市已经慢慢到来的时候。

    “再艰难也要运输啊,东海岸的土壤环境非常适合胡椒、油棕、剑麻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还有粮食种植区,还有森林,还有渔业资源,没有一个港口真的太艰难了。”与他说话的是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李泽*民,此君在执掌第二舰队后,开始了一番大刀阔斧的整顿与改革,加强了舰队的训练频率,改进了训练方法,不说让第二舰队的那帮家伙们实力提升了多少,但这精气神却是不错了,当然这也是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和金钱的,也就李公子敢这么玩,谁让人家能拉赞助和补贴呢?

    今天他和扬杰二人乘坐海军第二舰队的旗舰“控制东方”号顺着东海岸南下,前往多凡堡海军基地。这艘舰龄较老的“八月十日”级战舰去年刚做了大修和延寿处理,花费了数万元资金,如今船况还算不错,看起来又能服役一些年头的样子,直到海军造舰计划彻底完成,新的“节气”级护卫炮舰将其取代。

    “控制东方”号顺着洋流南下,一路经塔城、高都、潞安等地前往大泽县的多凡港,那里同样是第二舰队的一个基地,目前已经不远,站在甲板上可以远远望见港口外的山包。山包上有着一座规模不小的灯塔,此外还有不少掩映在翠绿树丛中的海防大炮,黑洞洞的炮口朝着港外,随时准备将来犯之敌打成碎片。

    “多凡港比我想象中的要繁荣很多。”看着船只降下了风帆,在蒸汽动力的驱使下低速缓慢进港,扬杰感慨地说道:“和强主席在全胜岛住了那么久,我甚至都有些不习惯了。那个冷清的地方,一年到头也遇不到几个外人,年轻人都在想着办法朝澳洲大陆上跑,实在是寂寞难耐啊。再看看多凡港,其实也不过就是一个海外殖民地的小县城罢了,但竟然有着八千多人口,可以,可以的,我在澳洲还没见过有这么繁华的地方呢。”

    “呵呵,都是海军搬过来部分以后繁荣起来的。”李泽*民一句话就将地方官员多少年的努力给否定了,只听他继续说道:“现在这里常年驻泊着至少四艘军舰,来往的商船数目也不少,有时候前往远东的英国人错过了风期,也会选择在此停靠或休整,商业还是很不错的。再加上这些年附近区域咖啡种植的日渐兴盛,这里的人口日渐增多也就成了可以预料的事情,都很正常啦。”

    其实,多凡港乃至整个大泽县人口这些年确实一直在快速增加着,只不过原因并不像是李泽*民刚才所说的是海军的功劳。海军固然带来了大量的军人、技术人员、官员及其家属,使得本地人口大增,但却远远达不到如今这个程度。多凡港人口和经济真正的发展,还是因为附近山里面咖啡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以及由此带来的各行各业的发展,这才是最主要的。

    而说到这个咖啡种植,就不能不提一下东岸人在新华夏岛西南部山区与当地以安泰法济人、安泰莫罗人为首的原住民群体的争斗。在当初联合马哈法利高原上的巴拉人以及安泰法济人等山民群体逐退法国殖民者后,东岸人与这些土著之间的合作基础便不复存在,关系慢慢变差,进而因为土地、财富等原因,展开了武装冲突。

    最先与东岸人发展纠纷的就是这个岛上最文明的土著,会用阿拉伯文变种写书的安泰法济人、安泰莫罗人群体。他们一开始利用法国人残留下来的武器与东岸人对抗,不过很快就消耗殆尽。这个时候,是马斯喀特苏丹国的阿曼人出于宗教情感给予了他们大量的军事援助,这无疑令东岸人勃然大怒,进而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措施。

    当时是也,东岸人先是联系了马哈法利高原的实际统治者马南扎诺酋长,用礼物贿赂他,使得其同意派兵从西面夹击安泰法济人。腹背受敌的局面让安泰法济人难受无比,在战场上经历了几次难堪的失败之后,他们很快便派出代表与东岸人求和,重新划分了疆界:东岸人趁机获得了大片适宜种植咖啡的土地,而马南扎诺酋长则获得了全部的战利品作为补偿,可谓是皆大欢喜。

    不过东岸人与这些山民群体的战争却并未就此结束。因为东岸人对土地的胃口是永无止境的,再加上一些强势殖民官员的存在,便使得双方三天两头之间发生冲突。几次冲突一来,不想花费太多钱却想要趁机升级事态的东岸指挥官,便又故技重施,用礼物重贿马南扎诺酋长,让其派兵从侧翼偷袭、牵制这些山民们,配合东岸民兵在正面的攻势,效果非常不错。

    就这样几次打击之下,生产力低下、组织度低下、战争潜力同样低下无比的安泰法济人、安泰莫罗人等群体,便被东岸人打残了。他们有的逃入了内陆腹地,到靠近高原的地方苟延残喘,随时面临着麦利那人可能的威胁。剩下的则直接整体投降了东岸这边,然后被整体打散重编为了岛屿八旗,成为了东岸人的仆从部落和仆从军。

    而安泰莫罗人、安泰法济人有组织的抵抗覆灭后,他们所居住的沿海平原、森林或山区,就成了东岸人的乐园。虽然如今尚未有很多人搬迁过去,但在地图上却已经被标注为本方的实际控制区了,未来进行开发是大概率事件——其实以如今咖啡在东岸本土及海外殖民地的畅销程度,这些地方被开发出来也只是时间问题,现在已经有很多商人来洽谈、询问了,只不过他们对山里的治安尚有疑虑,目前还处于早期接触阶段罢了。

    与安泰莫罗人部落相比,曾经与他们相爱相杀的巴拉人的下场同样也没好到哪里去。在强势无比的马南扎诺酋长因病去世后,因为落后的部落继承制度,他的那几个分封在各处的儿子纷纷起兵,争夺大位。他们的实力有强有弱,支持度也有差别,因此一时间打成了一锅粥,让马哈法利高原成了血腥的屠宰场,无数骁勇的巴拉猛士在互相攻伐中战死,即便是他们的一些仆从部落如马哈法利人、安汤德鲁瓦人也大量死伤,整个巴拉高原迎来了一场血的盛宴。

    在这场土著部落的内部冲突中,东岸人一开始是持中立态度的,只稍稍收留了一些因为战乱而逃到东岸控制区的农牧民以及一些溃散的逃兵,并将其同样编入了岛屿八旗体系之中,充实仆从军的实力。

    高原上一直乱到了1682年年中,眼看各方都打得精疲力竭了,东岸人突然之间接受了一个战败小部落的邀请,调集新华夏步兵营一部,外加三个县的保安团民兵,辅以部分海军炮手,总计近三千人的强大阵容,悍然进入了原马南扎诺酋长的领地,对残存的各实力发起了秋风扫落叶般的猛烈攻势。

    在这次一连串的攻势中,巴拉人有组织的抵抗被全数击溃,余下的要么四散而逃,进入到了荒原深处,要么直接向东岸大军投降,被编入了岛屿八旗的耕战体系。与之一同投降的还有大量马哈法利人和安汤德鲁瓦人,数量总数超过了两万,极大充实了岛屿八旗的丁口,使得各大国营农场、牧场、果园和伐木场短时间内不再受劳动力匮乏的困扰。

    这些岛屿八旗部落,由东岸教官、顾问指导,执行军事化管理,纪律较为严格。平日里除了耕作自己的土地外,还需要定期到东岸人的农场、牧场或伐木场内服徭役,生活其实还是比较艰辛的。不过呢,东岸人也会将大量日用品甚至药品以一个十分公道的价格卖给他们,同时帮助他们设计、建造聚居区的各类设施(当然是要付钱的),减少疾病的侵袭,同时也派了几名教师来给他们上汉语课,要知道这可是政府出资支持的,多少野蛮人部落想学还没机会呢。

    更别提,经常跟着东岸人出征“虐菜”的岛屿八旗部落,收到的战利品可着实不是什么小数目。这些战利品中,金银财宝和奴隶多被东岸政府搜刮走了,但一些粮食、牲畜、日用品、武器什么的,骄傲的大东岸官兵们可看不上,尽数打发给了屡次冲锋陷阵的岛屿八旗,甚至有时候也会赏一些人丁给他们,收获可谓非常不少。

    因此,这些岛屿八旗部落跟着东岸人混,其实还是挺幸运的,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都要比那些挣扎在蛮荒之中的同胞们强上不少。至少,其学习了汉语的上层人士,已经可以书写自己部落的历史,同时将一些经验总结记录下来,这对于他们这个社群未来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而在看到岛屿八旗如此忠心且同化政策也初见效果之后,这些年来本土相关部门已经迁移了几个批次的人丁前往海峡西岸的非洲大陆定居,大体上就位于义成地区北部边缘的蛮荒地带,与黑人聚居区接壤。上头的意思,大概是让他们居住在那片文明与野蛮的分界线上,为国守疆,将数量众多的黑人给挡在北面,同时也有伺机北进,开疆拓土的意味在内。

    目前,这个政策已经执行了一些年头,效果看起来还算可以,至少义成地区北部地方官员们的反应非常良好,称赞岛屿八旗能征善战,将通加人、斯威士人向远方驱逐了很远,仿佛是在催促上头赶紧派下一批岛屿八旗过来一般。

第一百五十二章 西印度洋(十八)

    其实,正如义成地区官员们所盼望的那样,扬杰与李泽*民上校联袂抵达多凡港后,所处理的第一件要务,就是动用海军的运输舰,往西边的义成港输送一批物资和人员。

    物资是胡椒、椰子、棕榈油、剑麻、咖啡等零散物资,此外还有大量的烘干、切割过的标准尺寸木板,这些都是义成地区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物资,一贯仰赖新华夏岛供应。

    而除了物资外,许多岛屿八旗土兵及其家属们,同样是另一大宗“货物”。这些人拖家带口的,神情不安之中又带着些许憧憬,身上背着几个超大的包裹,这是他们仅有的财产。不过到了义成地区之后,听说政府还会以实物形式给他们发放贷款,利息极低,趋近于无,这无疑有助于他们在一开始就扎下根来。

    岛屿八旗土兵,与当初在南非创立的黑八旗一样,士兵被称为“武士”,还是有一定的战斗能力的。这些人有田产、有牲畜、有住宅,日子本来过得也还算可以,虽然也得定时去东岸人那里上工,但说到底并不至于活不下去,因此本来是不想移民的。无奈胳膊扭不过大腿,东岸人能给他们现在的生活,自然也能一言剥夺,他们实在是没有反抗的余地,更没有反抗的胆子,只能乖乖从命。

    当然了,东岸人不愧是目前这个星球上最“仁慈”的殖民者。对于移民前往大陆定居的岛屿八旗,他们会以一个不算很过分的价格赎买其住宅、土地和牲畜,然后将这些现金发放到八旗武士手上,作为遣散费,算是大家好聚好散。

    按照华夏东岸共和国某些尚在世的元老的想法,新华夏岛是非洲大陆的离岛——好吧,这个世界第四大岛的面积其实已经很大了——天然与大陆隔绝。而且因为与大陆分隔年代较为久远的原因(古冈瓦纳大陆时期),这个大岛不但有自己独特的生物体系,同时也有很多大陆上没有的病虫害,这对于农业生产意义重大。

    这么好的离岛,如果被黑人占据了,岂不是可惜?这便是很多初代元老的想法。他们来自后世,自然知道这其中的危害,因此从一开始就相伴办法避免。而后来,这种思想发展到极致,竟然是连岛上的马来人后裔也不想留了,想要给这个海外殖民地换种,将其全部留给东岸子孙,目前该计划正在有条不紊地执行之中。

    而如果要换种的话,那么新华夏岛上一百多万原住民该怎么处理便成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一开始东岸人想得比较简单,想着直接屠杀干净了事,但后来发现这样很难,没那么多兵力、没那么多时间,因此便退而求其次,打算将全岛人作为奴隶消耗至死。但后来发现这样同样不现实,因为岛屿面积的巨大和环境的复杂性,在征服过程中大量吸收投诚土人编成了岛屿八旗,到最后这股力量已经发展成了一支令东岸人无法忽视的力量,因此过分压榨的选项也被剔除了。

    面对这样一种情况,历届中央大佬们开动脑筋,最后还是回到了老路上,即给他们来一次大迁徙——反正现在东岸人酷爱民族大迁徙已经出了名了,不差这一回——将这些岛屿八旗慢慢迁移到大陆上去,让他们与野蛮的班图黑人争夺生存空间,说起来也是一种驱虎吞狼之计了。

    本土的联合参谋本部曾经做过一次推演,即如果在人员齐备、物资充足的情况下,这些有着冷热兵器混合装备,且常年参加各种战争的岛屿八旗土兵们,是可以将那些无组织的黑人部落给牢牢压制住的。甚至如果组织得好且没碰上什么黑人王国、帝国的话,他们还能反推回去,将黑人继续向北驱逐,一切都只看他们愿意付出多大代价和牺牲了,从技术层面来看并没有太多的难度。

    当然东岸人也必须警惕一点,那就是要严防这些岛屿八旗部落在当地扎根之后,大肆收编投降的黑人部落、奴役黑人奴隶,那样问题就会变得较为棘手。因此,派驻到各部的东岸军官、顾问、情报员什么的必须严密注视着岛屿八旗部落的情况,一旦发现苗头立刻上报,并将其扑灭在萌芽状态。

    今天的多凡港码头上,正等待出发的岛屿八旗土兵们最后一次集结了起来,然后聆听东岸教官的训话。训话的内容就如之前所提到的,叮嘱这些人在抵达莫桑比克之后,不得私蓄奴隶,不得私自收编投降黑人部落,总之是条条框框一大堆,约束的东西非常多,规定好了他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等等。

    训话的东岸军官语速说得有些快,这些人的汉语可能也不算很好,因此很多人听得一头雾水的。不过没关系,到了地头后,还会有人教他们怎么做的,他们会有充足的时间来了解这一切。

    1684年6月18日,搭载货物和岛屿八旗的船只经过一段简单的航行后,顺利抵达了义成港这个已经成了东非最大港口的美丽城市。海军的运输船将在这里装载大量的煤炭、毛皮和一些国营种植园“订购”的黑人奴隶,然后北上返回新华港。而岛屿八旗土兵则在义成地区行署派出的官员安排下,20%的人口留在义成县,等待当地官员安排,其余大部分则沿着正在修建的义成铁路西进,抵达成皋县的北部边境,然后扎营定居下来。

    在这里,目前已经有了数千名岛屿八旗土兵在定居着了,这两千多人的抵达,将进一步充实他们的实力,使得其在抵御黑人部落侵袭时将更有底气。按照惯例,东岸中央政府将提供武器弹药和必备的军资,地方政府将提供粮食和其他服务,尽一切努力让这些岛屿八旗站稳脚跟,然后再图北进——义成县北部边境的岛屿八旗就表现得很不错,站稳脚跟后开始逐步北上,或杀或驱了很多通加黑人部落,将东岸的国境线向北推移了很远一段距离,以至于葡萄牙人都上门抗议来了。

    不过他们的抗议目前看来效果不大,至少义成地区行署专员肖敬宗没怎么鸟他们,继续该干嘛干嘛。他甚至直接对那些葡萄牙人说,义成县以北的地区,他已经好多年没看到一个葡萄牙官员过来收税或做些别的什么事了,反倒是愚昧的野蛮人的乐园,葡萄牙人说这里是他们的土地,理由并不充分。

    肖敬宗的这话严格说起来有些政治不正确,盖因东岸政府曾经和葡萄牙签署过划界协议,明确标注这里是葡萄牙王国的领土。不过协议这东西嘛,有时重要,有时又很不重要,全看当时的国际局势及实力对比了——唔,好吧,有时候也要看你脸皮厚不厚,很显然肖敬宗的脸皮就比较厚。

    再说了,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共同生活在伊比利亚半岛上,你那邻居西班牙不知道已经饱受东岸人越境垦殖之苦多少年了,葡萄牙大兄弟你也得试试这感觉啊,保证让你欲仙欲死,最后还能收到一笔钱,多好。

    肖敬宗这厮现在挂在办公室内的大幅地图上,就用铅笔画了很大一个圈,这个圈包括后世的南非、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以及莫桑比克中南部地区。这个大圈面积辽阔,资源丰富,气候适宜(这一点尤为重要),但人口却不是很多,外人可能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但任何一个熟悉肖敬宗殖民政策的人,都明白这是他为东岸人划出来的生存空间,即未来东岸人大举定居、生活的地方——这里,是没有班图黑人的!

    众所周知,非洲大陆班图黑人的南下大概始于10世纪,到13-15世纪时已经形成了很大规模,并占据了非洲南部很多地方,消灭、屠戮了大量原本生活在当地的土著民族。在东岸人第一次航海到南非的时候,班图黑人的一支科萨人才刚刚从莫桑比克抵达南非东部百余年的时间,还未彻底将南非的土著民族科伊桑红人消灭干净,因此其实这会整个南部非洲的班图黑人数量还是不够多的,且越往南越少,因为他们来的时间还很短。

    肖敬宗基于这个事实,与本土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商议很久后,最终在地图上画了这个一个圈。他觉得,圈里面的这些土地,适宜农耕,气候也没北边那么酷热——津巴布韦是高原、莫桑比克南部也是热带草原气候,南非等地更不用谈了,纬度较高,本身就凉爽——东岸人大举移民过去,如果措施得力、投入足够、决心坚定的话,是有可能站稳脚跟并大量繁衍生息的。

    那些黑人不过是些游牧、游耕部落,甚至丛林里还有更落后的渔猎和采集部落,文明水平极其低下,也就是有一股悍不畏死的傻劲罢了,并不是不可抵挡的。他相信,凭东岸的发展速度,只要大力从中国大陆移民并将其迁移到这个圈内,断断是没有可能养不活的。唯一的问题就在于,这事需要耗费极大的资金,是不是值得,这一点尚待讨论。毕竟,不是所有人考虑事情都会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考虑,经济上的考量同样十分重要。君不见,现在一些人都已经在鼓噪要减少从中国大陆的移民了么,他们想要把国家从沉重的移民财务泥淖中拯救出来,然后投入到其他方面,这就是一个具体体现,不可轻忽。

    好在如今掌权的上层人物还是有一个惯性,继续在坚持已持续了四十年之久的移民伟业,这就使得沿途拉包尔、澳洲、新华夏、南非等地的人口不断有得补充。不然的话,你想本土往海外殖民地移民,那真的太不现实了。所以,现在一个有趣的现状就是,也许未来本土可能不再热衷花费巨大代价从远东移民,但各海外殖民地却有着很强烈的移民冲动,说穿了其实就是屁股不同,各有各的利益诉求罢了。

    这些年来,不断抽调岛屿八旗土兵以及流放本土印第安人于此实边等诸多举措的施行,已经极大改善了东岸实控制区的边界的状况,拦截了很多黑人部落的南下,使得南方的班图黑人人口没有得到新移民的补充。与此同时,南非、纳米布沙漠、莫桑比克南部一带,东岸人也在不断进攻、抓捕包括科萨人、通加人、祖鲁人、斯威士人在内的班图黑人部族,削减其人口数量、经济实力的同时,也搜集到了一定数量的奴隶劳动力资源,有力支持了国家的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

    不过目前看来这种打击的力度还不太够!因为圈内的黑人数量还是非常之多,保守估计仍有数百万人的样子。想要将其驱赶出去的话,需要花费的精力和费用确实是海量的。就拿前阵子刚刚奉调回国的郭汉东郭上校所做的事情来说,他在南非数年,打击黑人打得不可谓不勤,但至今仍然没能把南非东部海岸的黑人都驱逐干净,也就是所谓的“南非凿穿作战”计划尚未尽得全功。

    这次中央将原本这个计划的提出者杨亮调来担任南非驻屯军司令,其首要任务便是将指挥部挪到东海岸的义阳湾一带,然后重点打击这个地方人口相对稠密的黑人部族,将这片水草丰美的土地据为具有。为此,大批来自西部河中地区的民兵保安团、黑八旗仆从军也已经陆续东调义阳湾一带,准备参加对当地科萨人、祖鲁人的长期战争了。

    这种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事关国运消涨,且大家也早就不陌生了,执行起来并不困难。至少,杨亮杨大团长还是很有信心的,前提是上头给他充分的自主权和充足的物资、兵员补给,除此之外别无他求。

第一百五十三章 西印度洋(十九)

    1684年7月1日,义阳湾,东南风五级。

    一场大雨刚刚下过,地面上一片泥泞,许多浑身跟个泥猴似的东岸民兵挽起裤腿,跳进了一个坭坑里,用尽全力将陷在里面的某辆重型货运马车给推出去。

    南非东海岸的降雨无疑是丰富的,东岸人将其气候类型标注为亚热带气候,与西部海岸和南部海岸的气候截然不同,这或许是地形及流经海岸附近的洋流共同作用的结果。

    东部沿海地带的面积相当大,西自大断崖起,东到印度洋,北起莫桑比克南界,南到大菲什河河口,南北延伸大概一千公里的样子。其北部区域,由古老的花岗岩和片麻岩组成,具有丘陵平原特性,绝对高度基本不超过九百米。

    沿海平原的中部和南部主要是一些高原斜坡,有一些注入印度洋的河流源头,地表被切割得比较强烈,不过其他地方通常却是比较平坦的。河流的谷地,在上游尤其是中游,非常深而狭窄,利于修建成各种水库大坝,储水功能相当不错,这对农业生产非常关键。

    当然东部沿海地区利于农业生产因素并不仅仅是这些河流。事实上,后世南非纳塔尔省和东开普省东部沿海的低地地带的气候非常湿润,这才是更为关键的因素。这里地形相对平坦,降雨颇多,也有不少地表径流,气候也温暖宜人,土壤肥沃,故被称为南非共和国的花园。如今,这里被来自新大陆的东岸殖民者给盯上了,他们对这片气温在一年中没有急剧变化,非常温和,湿度较高的土地非常感兴趣,为此不惜更改了计划,将对南非东部沿海地区的政府提上了议事日程。

    第一个被更改的就是南非地面上最强大的武装力量南非驻屯军的防区。按照本土陆军部最新下达的文件指示,南非驻屯军被重新整编并改名为陆军整编第一混成团,下辖第二步兵营、第六步兵营、第一骑兵营、第一辎重营四大部分,加上一些团部警卫部队、参谋勤杂人员、医疗卫生人员,总数在3500人左右。

    其中,第二步兵营和第六步兵营都是由原先的混成营改变而为,即剔除了各自的技术兵种,只保留四个步兵连队,员额在1000人左右。总计剔除出来的两个骑兵连、两个炮兵连、一个辎重连和一个工程兵排,都被编成了团部直属部队:陆军部调拨了三个骑兵连给予该团,与原先的两个连组成了第一团第一骑兵营;陆军部同样调拨了一个炮兵连划入该团,与那两个炮兵连编成了第一团第一炮兵营,共有24门各型火炮,总人数算上马夫、搬运工、修理工的话在三百人上下;最后,辎重部队也没落下,它们与本土额外划拨下来的一个工程兵排组成了全新的第一辎重营,员额在450人。

    这种全新的编制,说起来也是陆军部对现有军事体制改革的一种尝试,即随着东岸地盘、人口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他们想将现有的营级编制慢慢改成团级编制,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当然这种改革肯定是渐进式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营和团这两种编制会并存,直到有一条条件成熟,所有混成营都改编为混成团。

    目前陆军系统一共整编出了两个团,都是混成团性质。第一团就是如今杨亮中校担任团长的部队了,团部目前暂时是在义阳港,第二团团长是郭汉东上校,团部及主要驻地为牛庄县,其他部队则照旧,没有进行改编。

    毫无疑问,第一混成团现在是南非大地上最主要的作战力量了,防区范围也被扩大了很多倍,即包括河中地区、义成地区及两地中间大片空白地都是该团的防区。因为邻近河中地区的大、小卡鲁高原已经被之前的郭汉东上校率部犁过很多回了,他们甚至还从南部海岸迂回进兵,将卡玛王国残存的势力进一步向北、向东挤压,基本上将刨除东部海岸之外的其他地域的黑人都给打杀得差不多了。因此,现在杨亮中校走马上任后,立刻将团部和主力部队都搬到了东海岸气候宜人的义阳港一带,打算以此为基地发动一连串的攻势,将“南非凿穿作战”计划补完最后一笔。

    话说义阳港这个隶属于义成地区的殖民小港口,原本是毛君少校等人一手创建的。当初他们带着一些由复员军人、岛屿八旗土兵组成的部队,带着一批穷得叮当响的移民,来到鸟不拉屎的义阳湾一带,披荆斩棘一手建立起了定居点。只可惜因为地区政策调整的缘故(要修铁路、公路,建铁厂,同时也要清剿西面山区的土人),他们没能得到后续援助,或者即便有也少得可怜,远远不敷使用,故这个定居点的规模至今不是很大,人口也只有两千多人的样子,经济更是凋敝得可以,不值一提。

    除了义阳港之外,现已外调至怀远岛整训部队的毛君少校(听说下一步可能会去葡萄牙)当初也在周围另外建了三个定居点,分别是拥有七百多拓荒移民的平靖乡(位于后世姆通济尼小镇附近)、拥有九百多拓荒移民的钟山乡(位于后世姆图巴图巴小镇附近)、拥有六百多拓荒移民的齐安乡(位于后世恩坦巴纳纳小镇附近)。

    这三个定居点,虽然人口不多,经济尚不能自给,但作用却不小,盖因其呈品字形散布在义阳港外围,分别从南、北、西三个方向屏障义阳港,将黑人土著的第一波攻势阻拦在外面,令义阳港的居民们能够安心种地、放牧,建设家园,不至于被三天两头袭击,风声鹤唳的,以至于搞不起什么建设来。

    杨亮中校率部来到此地后,没有二话,第一时间令随军而来的河中、开普、天雄三县的民兵保安团分驻到这三个定居点,并带去了大量的物资和补给,彻底稳定住了当地的局势。杨某人非常清楚,这三个定居点的存在,能够有效吸引黑人的火力,给义阳港这个最主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提供庇护,因此立刻派兵过去稳住局势,并伺机向外发展,深入打击与东岸人在土地、草场和水源上有激烈冲突的黑人部落。

    当然了,这些保安团以及第一混成团所需的各类补给,单靠义阳港肯定是补给不上的,因此主要还是靠河中、义成及新华夏岛三方接济,本土也会每个季度派两艘船过来,输送一些武器弹药、药品食品及补充兵员,确保第一混成团及其附属部队在此地作战顺利。

    而在整顿完了手头的大部分军务后,杨亮中校也打算将团部进一步前移,即安置到齐安乡一带,以更好地将兵锋指向在山岭、草原上游牧、游耕的黑人部族。这会正在和泥坑较劲的这支部队,就是团直属的辎重营的某部。该部负责将团部的武器弹药、文档书籍、办公用具、储备食品及其他个人物品统一打包往西运输,最终抵达齐安乡这么一个堪称前哨据点存在的乡镇。

    杨亮中校带着团部的参谋勤杂人员及医护人员们,在两个团直属警卫排的护卫下,跟在这支部队(一个辎重连+一个工程兵排)的后面,同样很是艰难地向西跋涉着。

    “南非绝大部分地区的降雨不是都集中在夏天么?即便有一些延迟,该下的雨差不多也在秋天下干净了。现在都七月份冬天了,还下个毛的雨,尽知道给我们找麻烦。”曾经在联合省的黄泥汤里浸泡过很久的杨亮中校——相信我,那并不是什么美好的回忆,当时杨亮中校的双脚甚至裤裆都要烂在泥潭里了——依然对这场出乎意料的豪雨非常不满,认为其妨碍了自己的行动计划。

    “团长,这说的其实只是普遍情况,可架不住有意外啊。根据气象部门多年来的观测,冬季降雨还是有不少例子存在的,只不过像这么大的确实少见,可能等日后修建起三等或二等国道之后,情况就会好上许多吧。”一名年轻参谋跟在杨亮的坐骑旁边,一边艰难地走着路,一边苦笑着说道:“其实义阳湾一带年降雨量还算少的呢,只有1000余毫米。在这东海岸的南段,年降雨量都在1500毫米以上,且每年12月份到次年3月,会将这1500毫米中三分之二的雨量都集中下完,那会才真的是暴雨成灾呢。”

    “东海岸何其之奢也!”听到这里,杨亮也忍不住叹起了气来。在河中地区生活、战斗数年的他,知道当地居民对于降水有多么地期盼,但每年也就那么点固定的降水,暴雨成灾那是决计不可能的。而且这还是在河中、天雄等受地中海气候影响的地方呢,在更北边的泾源、白浪以及小卡鲁高原上的历山县,那些干渴的大地对雨水不知道有多渴望呢,可惜往往许久都等不到一次成规模的降水,与东海岸比起来当真是云泥之判。

    “团长,正因为这里气候好,水多,我们才来到这里啊。这种水草丰美、土壤肥沃的地方,怎么能让给科萨人或祖鲁人呢?我看过他们的农田系统,很差劲,那些高粱种子品种很差,完全没经过选育,田间管理、侍弄完全是一塌糊涂,土壤的保护也不行,更不会施肥、锄草,总之是一团糟。”参谋用有些气愤的语气说道:“他们这么不上进,这么愚昧,那么凭什么还占据着那些很不错的土地?还是赶紧交出来吧,连定居都不定居的游耕民族,早点死完了事。”

    毋庸置疑,参谋的这话是带着很严重的民族主义和种族歧视色彩的,不过杨亮听了却丝毫也没感到奇怪,很显然这是符合他的认知的,同时也符合如今华夏东岸共和国绝大部分国民的价值观:这是一个崇尚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危险国度,对野蛮人来说特别不友好,这已经在包括南非、新华夏、澳洲、巴塔哥尼亚等很多地方被证实了。

    当然东岸国内也不是没有人反对,至少蒙虎、王大力等一脉相传的徒子徒孙们对此是极力反对的。对于本土很多人奴役黑人很是不满,对于肖敬宗起草并在本土得到了很多中高层人士支持的“南部非洲生存圈计划”更是表现出了极大的震惊,他们实在无法想象,到底一个人的心要有多狠,才会想出屠杀或驱赶光那么大片土地上的黑人这么一种疯狂的计划。

    那片土地,作为地质部、农业部的特聘专家和讲师,王大力、蒙虎一系的很多人都前去探险、研究过,知道那是一片气候适宜、土壤肥沃、资源丰富的土地。特别是津巴布韦等地,虽然纬度不高,但地处高原,气候凉爽,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也特别丰富,这从烟草能够在当地长势良好就能看得出来。要知道烟草这种东西可是最最消耗地力的,这已经可以判断津巴布韦的土地都是上等好地了,值得投入一定的资源去进行争夺。

    但即便如此,他们也认为黑人是那里天然的原住民,东岸人通过暴力手段将他们杀戮或驱逐,然后抢夺土地,实在是有些过分,国民应该对此有负罪感。不过他们的这种言论实在应者寥寥,即便是一些尊敬他们学问、知识的人也指出,黑人并不是这些地方的原住民或天然主任,事实上他们也是从北方一路南下的,时间也不过只有几百年罢了,对当地土地权利的主张“不充分”,这属于“无主之地”,东岸人大可以通过任何手段将其占有,其中就包括暴力手段。

    杨亮中校对那些圣母派也是嗤之以鼻的。武夫出身的他从一开始就打着用武力快速破局的主意,现在义成铁路、河中铁路延长线、塔东铁路都在紧张的建设之中,需要的劳动力数量海了去了,怎么可能因为心慈手软而坏了国家大事呢?

第一百五十四章 西印度洋(二十)

    齐安乡离得并不远,不过数十公里的样子,因此杨亮中校与辎重部队第二天就到了。

    杨亮一路走一路观察,不仅仅包括地形,对植被和土壤也很感兴趣,盖因现在的义阳湾一带,已经成了完全的军管区,四个定居点数千拓荒者的民政事务和陆军第一团的军务,都由他杨某人全权管理,因此他现在不得不也了解一下本地的农业条件。

    齐安乡乡场外的木栅栏边上,原本就种着不少蔬菜,夏秋季节时可看到郁郁葱葱的菜畦里满是黄瓜、西红柿、豇豆、韭菜等常见蔬菜,不过这会是冬季,只有一些由北方种子公司提供的大颗青菜了。

    杨亮注意看了看那些土壤,都是微微带着红色的土壤,随军的一位农业干部告诉他,这是“干草原灌木弱溶淋土”,不算多肥沃,但也不算很差就是了。之所以出现这种形态的土壤,大概是因为这儿的地势相对较高,植被相对较少(建寨时肯定不能选择上好的农业用地,这是暴殄天物),淋溶作用相对较强有关。

    在东边更靠近沿海的低地区域,则发育着亚热带地区常见的红壤和黄壤,这两种土壤都非常肥沃,上面也生长着各类亚热带植物,且因为气候及降水的缘故,一般都十分茂盛。以义阳镇为例,东岸人目前在其近郊除大量种植玉米、小麦等主粮之外,还广泛种植了包括棉花、柑橘、烟草、甘蔗在内的各种作物(只不过规模都比较小),长势毫无疑问都非常不错,可见其土壤质地的等级很高,这是西面地势较高的地区所难以比拟的。

    这样的条件,也就难怪曾经新华夏岛方面曾经打算过,义成地区大举南下,占领南非东部海岸低地,大力开展粮食种植业了。他们的如意算盘很显然就是自己种植经济作物,让南非东部低地种粮食,并美其名曰“国家的战略部署”。不过义成地区很显然有自己的雄心壮志,他们居然捞到了义成铁厂的项目,而且随着成皋煤矿产出的日益稳定及产品在东岸国内的巨大需求,该地区工业化的特征已经非常明显,断无可能回到农业社会的老路了。

    而义成地区既然矢志工业化了,那么自然是将南非东部沿海地区作为自己的农业基地来看待的,怎么可能让给别人呢?更何况,他们现在主要人口集中在北面的义成、成皋二县,这两地有铁厂、有煤矿,又在大修铁路、公路和码头,城市建设也如火如荼地搞着,甚至因为劳动力的不足还在常年与黑人部落开战。试问这样的情况,哪来多少人去种田?这从义阳湾等地好几年时间了才几千可怜兮兮的移民就能看得出来,实在是没有富余人口投入进去啊,以至于到了现在还在吃河中地区调来的高粱和小麦,粮食完全无法自给。

    没奈何之下,新华夏岛除了继续加强从河中地区进口粮食之外,不得不面临着自己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减少进口的窘境。但在商业化氛围极其浓厚的新华夏岛社会,你让种植园的老板甚至普通农户抛弃利润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区搞粮食,确实有些困难。到了最后,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还是得政府承担起来,因此现在很多新增的国营农场已经是以水稻种植为主了,就是为了降低本岛的粮食缺口风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新华夏岛就能够粮食自给了,事实上这很难,也根本不可能,因此他们现在几乎每个季度都要从河中地区及葡萄牙人控制的赞比西河流域进口粮食,不然这日子可就没法过了。

    好吧,话题扯远了,让我们重新把目光转回齐安乡这边。事实上杨团长甫一抵达这里,在与乡里的干部们寒暄一番后,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制定农业生产计划。他来之前就已经接到了消息,在差不多下个月的时候,就会有大概三千名来自宁绍、广东的移民乘船抵达义阳港,这些人里面,齐安乡作为陆军第一团团部所在地,足足分到了大概一千人的名额,与义阳镇一样,令人艳羡不已。

    杨亮觉得,因为之前毛君少校进行过几次大扫荡的缘故,现在黑人部落多从东岸人的这个三角形势力范围内撤出了,到了西面地形较为复杂的丘陵山区生活。这里同样水草丰美,虽然适宜种田的平地不多,但对游耕或游牧的黑人来说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困难,或许相互间会为了草场、耕地而有一番厮杀,但比起面对东岸人那雪亮如林的刺刀、如霹雳闪电的火炮,他们还是更愿意与相互间知根知底的人争斗一番。

    而争斗失败的黑人部族,则没有办法,要么继续向西,但这可能与卡玛王国的残存势力碰上,文明水平低下的他们无法抵抗组织度比他们高了一大截的武装集团;要么,就只能重返沿海低地,在东岸人的淫威下小心翼翼地生活着,虽然因为天灾人祸或其他什么因素,他们有时候被迫要进入东岸人的领地劫掠一番,但整体上还是较为和平的,除了东岸人抽出部队进行扫荡的时候。

    或许有人认为他们可以向南边或北边的沿海平原逃窜。但可别忘了,那里也是有部落的,实力自然比他们这些在东岸人手里受到过不小损失的部落可比的,去了怕是讨不了好,因此其去向基本上是已经明朗了。

    按照宪兵司令部给出的数据,他们认为附近大部分的黑人部族可能向西逃入了山区,即如今齐安乡以西的区域。杨亮中校认为这个数据是可信的,更何况探险队还在西面山里采集到过狗头金和煤炭,质地都相当不错,这更是在砝码上加了重重一笔,使得杨某人将向西扫荡列为了第一选择,既为了抓黑奴,也为了占据可能存在的金矿、煤矿。

    而要从齐安乡大举西进的话,那么一个相对稳固的基地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南非、新华夏岛的物资也不是无限的,他们也有太多需要花钱的地方,能够挤出来用到义阳湾这里的钱粮物资都是有数的,因此你最好自己也有一定的生产能力,这样可以让手头的资金活泛一点,不至于想额外搞什么事都有心无力。

    再者,南非东部地区至今尚未进行有效的开发,地貌都很原始,交通设施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将大量物资从义阳港运输到西面山区,就已经是一项非常沉重的任务了。辎重营这些日子以来损坏了多少车辆,杨亮也是看在眼里的,因此能就地筹集的物资(如粮食、瓜果菜蔬、役畜等),就尽可能在当地筹集吧,这可以有效减轻后勤方面的压力。

    “杨司令,农业生产我们一定会重视的,只是你也知道的,咱们这里缺钱啊。没有钱,什么都干不了,连生活必需品都置办不齐。”乡干部早就等上头来人等得望穿秋水了,这会一遇到杨亮,立刻倒起了苦水,抱怨起了缺钱缺物的苦楚。

    “缺钱就要想办法。”杨亮摆了摆手,制止了这些人的诉苦,然后说道:“给你们交个实底吧,义成地区大概是没钱给你们的了,他们现在项目很多,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别指望了。新华夏岛,他们毕竟是‘外人’,即便有中央的关照,但平日里支援一些钱粮就是极限了,怎么可能长期养着你们呢?河中地区?不不不,别指望他们!他们到现在还在消化铁路建设的债务呢,更何况连年打仗对他们的财务压力也不是一般地大,因此都别指望了。你们——好吧,是我们——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明白了吗?”

    乡干部听了顿时无语,这就断了指望了啊,那还搞毛?

    “我听闻很多人都在西面山里发现了煤炭、铁矿石和狗头金?这是真的吗?别跟我扯没用的,我就要个明白话,到底是不是真的?”杨亮将马鞭扔给了副官,然后大马金刀地坐在乡场上的一张长条凳上,气势十足地问道。

    “司令,既然你这么说,我也就实话实说了。”一名乡干部想了想,鼓足勇气说道:“之前确实有过三次探险队前往西面进行探险,除一支全军覆没死于黑人部落的围攻之外,其余两支都顺利返回了义阳港。他们确实从西面带回了大量矿物标本,但这其中也有区别。”

    见杨亮神情专注地倾听着,这干部不敢怠慢,立刻继续说道:“煤炭标本是他们在离此西北一百多公里外的地方发现的,据他们说那里有一个非常大的煤炭储藏带。煤炭质地好、种类丰富、埋藏浅,非常具有开采价值。铁矿标本的位置稍稍远一些,在那个大型煤炭储藏带的西南方,离咱们齐安乡大概有两百公里出头的距离,储量也相当不少,品位还挺高,极具开采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个铁矿附近同样有一个超大型煤炭储藏带,煤炭的质地一样棒。探险队的技术员们都说,如果在当地建设煤铁联合企业的话,一定会发展很不错,不像义成港那样,铁矿石还需要从新华夏岛的康化港运来,局限性较大。”

    “那么狗头金呢?也在西面?”杨亮问起了他最关心的问题。

    “这个没法保证。”乡干部也实话实说了,只听他说道:“探险队的领队曾经在吃饭时和我们说起过,那些狗头金是从黑人手里交易来的。至于那些黑人从哪里得来的,他们进行了很多调查,一切线索都只指向更西面,离我们这里大概有三百多公里的样子,也许有四百公里,这都说不定。在那个地方,探险队的人认为应该有一个储量较大的金矿带,他们目前已经建议上级组织一支规模更大、装备更齐全的探险队,深入前往那片区域进行调查了,也许会有惊喜。”

    其实,探险队猜测中的金矿就位于后世南非自由邦与德兰士瓦省交界处的大型金矿带,囊括了南非绝大部分的金矿资源,储量十分惊人,离东岸人现在所在的齐安乡直线距离大概有三百多公里。

    这个距离,正常来说其实是非常远了。因为这里什么也没有,交通非常原始,一切都得靠走。而且一路上还得翻越山岭,并非一片坦途,这就很要命了。不过呢,话又说回来了,这是“正常情况”,如果情况“不正常”呢?即如果那边真的存在一个储量非常巨大的金矿带呢?

    杨亮中校认为,三四百公里的距离在超大型金矿——如果存在的话——的诱惑下,并不是什么不可克服的困难。尤其是现在国际银价又迎来了一个快速贬值通道,东岸政府也筹备金本位制度很多年了,惜乎一直因为金矿储备不足而迟迟无法将目前的金银复本位制改成金本位制,再加上目前政府债台高筑,他们也有很强的冲动获得一定量的贵金属来偿还即将到期的各种债务本息,以减轻财政负担。

    因此,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杨亮中校认为如果可以确证西面三百多公里外确实存在大型金矿的话,中央政府在焦头烂额的情况下一定会被打动,那样的话这点距离就是个屁!东岸如今好歹也是一个初级工业化国家了,战争机器一旦发动起来的话,那简直是自己都害怕!路远?修路就是了!人手不足?抓黑人就是了!需要打仗?拨钱、拨人就是了!他们不关心其他的,只关心这个金矿能不能给他们带来足够的收益!

    也许过多地采集贵金属对于国家工业发展和国民风气养成都不利,但这又不是如同西班牙人那般疯狂,只是小小地减轻一下债务负担,剩余的大部分都是不投入市场的,会存在戒备森严的金库内作为未来货币改革的储备金。

    “看来要派人去西面再确认一下了,同时给本土的报告也不能拖。管他真的假的呢,先报上去再说,总不会吃亏。娘的,不能拖了,一会老子就去写报告,让最近的一艘船给带去本土,炸一炸执委会那帮昏聩的老头子们。”杨亮摩挲着自己的下巴,脑海里已有了决定。

第一百五十五章 开普敦与政策资源

    “义成地区这是大刀阔斧,锐意进取啊!”开普县最繁华的商业街上,地区行署专员白玉堂在随从和警卫人员的陪同下,一边在街上体察民情,一边随意地聊着天。

    他们的话题聚焦在隔壁义成地区身上,说的就是刚刚靠港维修的那艘船上所传出的消息,即原本在河中地区剿匪的杨亮中校一去了义阳湾,就发现了一个超大型金矿,并申请本土增拨经费、人员和物资,快速占领这个金矿区,以便获取收益。

    这个消息,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是有人故意散播的,其造势的特征太过明显,直让人觉得那位杨团长是不是想用一个子虚乌有的金矿来骗取国家政策和投资。要知道,这并不是没有可能的,因为自古以来这种把戏就屡见不鲜,即便到了后世的21世纪,不还发生了某堡油田谎报军情的事情么?白玉堂向来是不惮以最大恶意来猜测别人的,特别是放出消息的这个人还是他比较厌恶的陆军军头之一。

    而除此之外,义成地区近年来一步紧似一步发展速度,也让原本的“老大哥”河中地区颇有了些紧张焦虑之感。尤其是那些经常去义成地区贩卖粮食和海产品的商人们,经常将那个在印度洋一侧的地区日新月异的变化带回开普敦、带回河中——在这之中,西门渔业公司的西门孝就经常带回一些当地的消息,给本地的商人朋友们作为参考——让地方上的商民们为之艳羡不已,这才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地区应有的氛围啊!

    相反,河中地区虽然依靠本土的财政补贴及自己一些可怜的积累,破图动工了非洲大陆第一条铁路——河中铁路,辐射河中地区南部数县,均为人口密集区域——但在以工业立国的东岸,缺乏上档次的重工业体系,却总是一个硬伤,时常被人挂在嘴边提起。

    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河中地区整体干旱缺水,资源方面也没什么禀赋,也就是占了一个“早”字,比义成地区发展要早了不少年罢了。但现在看来,这个先发优势看来也不够大,比起有煤矿、有铁矿、有金矿、有森林,同时也不缺水的义成地区,河中的未来看不出有一丝优势,他们充其量也就是人口多一些罢了,但这些人口就能转化为生产力吗?人均创造的财富怕是不如义成地区远甚矣。

    白玉堂曾经听过一个说法,即河中地区看似其人口规模、经济实力都要超过现在的义成地区,但后劲很快就会不足,因为河中其实是没有真正经历过一次产业革命的。在这个与本土隔着浩瀚的大西洋,消息传递不便,社会风气迥异的地带,人们适应的仍然是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其仅有的一点工业设施——如修船厂、建材厂、海产品加工厂、面粉厂初级工厂——包括其投资者、技术人员和机器设备,都是从大洋彼岸的本土整体移植过来的。它绕过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及技术大变革的过程,整个社会就缺少了一种洗礼,人们的思想、行为模式和生产节奏就有些赶不上趟。

    白玉堂当然不是很赞成这种说法。因为在他看来,河中地区固然工业基础薄弱,但义成地区难道就很强了吗?不同样是从本土全套移植资金、技术和设备过来的吗?大家水平其实都差不多,大哥别说二哥。

    不过他也承认,义成地区以重工业发展为主,目前看来其上下游产业链会比较强,辐射的关联企业也会更多,这无疑会直接或间接培养出大批熟练的产业工人和技术工程师,这些人在未来会对义成地区的发展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与他们相比,河中地区那些所谓的工业就有点过家家的意思了,也培养不出太多的人才,让人颇为沮丧——你还别不信,看看那些砖窑场就知道了,里面的大部分工人是叫来“打工”,而不是“上班”,因为其从事的多是毫无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人员也不是很固定,很多人都是缺钱后临时过来打打短工,这要是能培养出什么技术大拿就出鬼了。

    白玉堂忧虑的也正是这个。虽然他的任期是有限的,但在其位谋其政的责任心也促使他不得不对河中地区的未来负责。他曾经和手下人开玩笑,讲道再发展个十多年的话,也许河中铁路未来维修所需要的铁轨及其他部件,都要从义成地区进口了,那对老大哥河中地区来说当真是一件比较难堪的事情。

    “有些事情,不承认也没办法啊。义成的条件真的是太好了,与他们相比,我们河中当真是不得天尊厚爱,干旱少雨,满目黄土。从根子上来说,我们与他们在工业上就天然竞争不过,这一点毋庸讳言。”白玉堂看着街上鳞次栉比的各色商店,最后缓缓摇了摇头,说道:“其实承认这个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非战之罪嘛。未来河中地区要发展,我个人觉得还是得另辟蹊径,从商业上想办法。”

    白玉堂这话说得随从们若有所思。他们平日里也经常接触各类文件和数据,对河中的各项指标了如指掌,这会听白玉堂这么说,心里不由得一动,逐渐跟上了他的思路。

    “其实这也是老生常谈了,之前就已经有不少人提过,且也已经开始过实践了。”白玉堂继续说道:“那就是商业化,彻彻底底的商业化,追求极致的商业化。”

    一边说着,白玉堂一边走进了街道旁边一家东印度特产商品。这是一家由外国商人开设的商店,店主是一名荷兰与马来混血的新教徒,主营来自东印度群岛的各类香料、珍珠、锡兰宝石、玳瑁、龙涎香、檀香木等特产商品。因为开普敦港是自由港的缘故,这位店主除了缴纳一些金额不是很高的杂税外,占成本大头的进出口关税是一概不用缴纳的,这在商业经营领域无疑是极大的优势。白玉堂刚才所指的“极致的商业化”,其实与此就不无关联,毕竟在开普敦做生意,对国内外的商人们来说,还是颇具优势的。

    开普敦作为如今华夏东岸共和国境内唯一一座自由港,其特殊的地位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即当初东岸人在吞并荷属南非殖民地的时候,就已经宣布从今以后开普敦将作为自由港存在,免除一切进出口关税,允许各国商人或船只前来港口停泊、贸易和投资,前提是遵守东岸共和国及开普敦港当地的法律法规——这一条最初只对联合省有效,后来东岸政府干脆对全世界宣布开普敦为自由港,即允许万国船只前来贸易,但军舰进港是事先报备并经得东岸方同意方可入港,不然位于开普敦港桌山上的那数十门重型海防火炮有权将其击沉。

    因此,可以说开普敦在东岸是独一无二的,对从事转口贸易的商人们来说也是一个极佳的中转站,这从码头上遍布的各国商馆、货栈及港湾内的诸多船只就能看得出来,开普敦对各国船东、贸易商人的吸引力非常巨大。甚至于,就连东岸本国的一些商人,也纷纷跑到开普敦来开设公司,进行各类转口贸易。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河中地区也不是没有“资源”的,开普敦自由港的“政策资源”难道就不是资源了吗?以这个思路来考虑问题的话,河中地区未来发展的关键就呼之欲出了,那就是依托开普敦自由港为核心,同时也发挥区位优势——说到这里又不得不强调一下,开普敦不但在政策上是自由港,地理上来说也是一个极佳的中途驻泊港口——重点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争取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当然这种所谓的带动经济发展,肯定不会是什么重工业企业,而是以轻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为主的模式,可能还会多上一些银行、保险等金融企业,但绝不会有其他的了。君不见,这几年涌进开普敦注册企业的投资者们,其最多的就是贸易企业了,其次是航运企业(规模都不大,很多公司名下都只有一条船,甚至是租赁的他人船只),然后是海产品加工、皮革加工、食品生产等小企业,其也是利用南非地区丰富的渔业资源、皮革资源(来源主要是牛羊、海豹和鲸)和粮食资源了,机械加工企业是一家也无,由此可见一斑。

    白玉堂的思路,其实说穿了很简单,那就是利用开普敦自由港和大西洋、印度洋十字路口的优势,发展转口贸易。要知道,从本土驶往非洲或印度洋的船只,一般都要到开普敦靠港;从东方驶往欧洲和本土的商船,一般也要在此驻泊和补给;从欧洲驶往远东的商船,更是要在这里停留,其所谓的十字路口的区位优势当真不是盖的,因此这里面就存在了转口贸易的基本条件了,未来好好发展的话,当是提高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

    “从今往后,你们一定要加倍打起精神,维护开普敦迄今为止还算良好的商业氛围,不得有任何破坏之举或杀鸡取卵的行为。你们要明白,开普敦就是你们的金饭碗,未来这里要发展成西南非洲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白玉堂随便看了看店内货架上陈设的商品,在店主殷切的期盼眼神中买了一个玳瑁壳之后,向跟在后面的众人叮嘱道:“既然与义成地区拼不过工业实力,别人也都说我们这里工业基础薄弱,那么干脆就发展商业好了,这没什么不可以的。未来如果操作得好的话,开普敦未必就不能发展为整个南部非洲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阿姆斯特丹当初怎么发展起来的,你们心里难道都没数吗?”

    白玉堂的意思,其实就是告诫这些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必然会留在河中地区工作的官员们,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局面,不要破坏开普敦自由港的地位,更不能如欧亚大陆上很多君主们那样胡来,随意没收外国商人的货物乃至船只,巧取豪夺之要不得的,这会破坏自由港的形象。而这种形象一旦被破坏了,那么想要重新建立起来的话,势必要比之前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完全得不偿失。

    而一旦真如他刚才语言的,未来开普敦发展成整个南部非洲的贸易、金融、航运等中心的话,那么地方政府自然有极大的好处,财政上的诸多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而政府有了钱的话,那么自然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的办法,反哺自由港腹地的诸多县乡,在当地兴建学校、医院,建设公路、铁路,发展诸多民生事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甚至于,本土交代给他们的一项事关子孙后代的任务——即会同新库尔兰的拉脱维亚人一起,研究阻挡黑人南下的对策——也有着资金慢慢来完善了,毕竟征服与推进,从来都是需要经济实力作为后盾的。没有钱,那一切都白搭,特别是他们与新库尔兰中间还夹着个葡萄牙人的安哥拉殖民地的时候。

    当然在此之前,他们先需要做的,还是将包括铁路、公路、码头、农田水利设施在内的自家内政搞好。尤其是那个至今仍在断断续续修建着的河中铁路,因为资金的缺乏早就搞得全地区上下心力憔悴了,未来还是早晚收拾了首尾比较好。

    更何况,如果真按照白玉堂的设想,开普敦未来要发展,其腹地就不能仅仅局限于目前的河中地区,必须要有更广阔的腹地,而这就需要用铁路来连接了,即通过铁路将整个南部非洲连成网络,以更好地调集资源和人力。这些,无疑是需要大量的金钱的,而这钱除了中央投资的部分外,地方政府也必须拿出相当一部分来用于铁路建设,这就很考验财力了!

第一百五十六章 台地(二十六)

    我已经尽量挑夜深人静的时候了,这时看的人少最快一般要至少半小时后才会修改为正确的内容

    用电脑看的没问题,用手机app看的自动订阅也没问题,只要没在我还没修改时点开章节就行。而一旦点开,错误的章节内容就下载了下来,进入到手机缓存了,这个时候我即便修改了手机客户端仍然是错误内容,始终不会改变。

    这个时候只有重新下载这个章节,如果不行的话就只有删除本书下架,然后再重新加一次上架即可。

    小众书看的人少又猖獗,没办法,不这么做混不下去了,见谅。

    *********************************************

    “嗖!”的一声,一枝白羽箭飞越而出,击中了一只羚羊的眼睛。羚羊哀鸣了一声,倒在地上,身体仍在不自觉地抽搐着。

    “邦加!邦加!邦加!”几名赤裸上半身,腰间围着粗麻等纤维织物的黑人一边欢呼着,一边飞快地冲上去将那只垂死的羚羊抓起来扛在肩膀上,然后又一溜小跑地走了回来。

    名叫邦加的高大黑人男子将手上的长弓将身后随从的手里一扔,然后再从随从手里取过一支火枪,熟练地装完弹药,向远处作势瞄了瞄,最后无奈地摇了摇头,将枪放下,对身后几名随从用科萨语说道:“南方那些外来者的这种武器威力虽然很强大,不过精准度实在太差了。而且射速很慢,如果有个人拿枪对着我,在他装完弹药射击之前,我已经能够在他的胸口上插上一串白羽箭了。”

    “邦加,这不应该成为你讨厌火枪的理由。”邦加身后一名身材魁梧的科萨人男子说道,他和邦加一样,身上都穿着科萨人中从未有过的服装——衬衫。而且很显然,这种衬衫的款式并不是欧洲那种领口和袖口堆叠着大量繁复蕾丝花纹的风格,而是东岸人简洁明快风格的棉布衬衫,也不知道他是从哪里买来的。

    “我当然知道火枪的好处了,沙维。”邦加将胸口衬衫的木质纽扣解开了两粒,露出了布料下匀称结实的胸肌,然后只见他挽起了一面厚重的木制大盾,说道:“即便像这么坚固厚实的一面大盾,也很难承受火枪在中距离上的轰击,但是它却能很轻松地在同样距离上挡住前方射来的箭矢。只是,火枪的价格实在太昂贵了,我们买不起太多。”

    “两只羊才能换一枝火绳枪,若是那种燧发快枪,更是要一头牛才能换到。”沙维面无表情地说着,“西南边的那些外来者就是靠着这种武器轻易击败了两个原本将要被卡玛征服的部落,卡玛很生气,但却又被这种武器所折服。他认为我们应当掌握使用这种武器的技巧,并且和那些外来者维持一个良好的关系,短时间内最好不要和他们爆发冲突。”

    “卡玛太过于小心翼翼了。”邦加有些不以为然,“西南边的那些外来者总共加起来才不过几百人,整天只敢躲在他们那坚固的房子附近放牧、种地,只有需要和我们进行贸易的时候才会来到山里面,他们太胆小了,就和卡玛一样。”

    “邦加!”沙维有些不满地提高了声音,“卡玛是我们的族长,也是你的哥哥,他更是我们部落的王。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卡玛都是部落里最勇猛的武士,同时也是部落里最睿智的人。这十几年来,卡玛带着我们部落连续征战,现在已经是一个拥有几万人口的强大部落了。即使是东面和北面的那些祖鲁人、贝专纳人大部落,也不得不正视我们的崛起。这一切大部分都是卡玛的功劳,他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部落因他而兴!”

    “你十二岁时就和卡玛一起出去战斗,受他的影响太深了,沙维。”邦加仍然有些不认同他的观点,“卡玛不尊重传统,他甚至下令整个部落内所有人都不得随意宰杀牲畜以祭祀神灵,长老们对此都有些不满。但是卡玛却振振有词,他认为为了扩大牛羊群、繁衍部落人口,大量宰杀牲畜祭祀神灵的行为必须被取缔,这会令神灵愤怒从而降下灾难的。”

    听邦加这么说,沙维一时也有些无语了。虽然他内心里隐隐赞同卡玛的做法,但是内心里对于神灵的恐惧却也是实实在在的,这令他不知道从何处辩解。

    看到沙维被噎住了,邦加反而来了劲,只见他继续抱怨道:“卡玛甚至让我们和那些狡诈的……嗯,尼德兰人做交易,从他们那里购买火枪、弹药和皮甲。这还不算,他甚至还要我们学习那些尼德兰人的文字、学习他们的技术、穿他们的服饰,这令我尤其难以接受。”

    “邦加,学习尼德兰人的文字没有错。”沙维反驳道,“我曾经仔细考虑过这些问题,卡玛说的没错,我们科萨人没有自己的文字,这样下去我们就无法将我们部落的历史、文化甚至一些技术记载下来传给后人。因此很多东西都只能口口相传,而这却又经常错误百出,所以我们需要掌握一种实用的文字来记载我们部落的一切。”

    “但我更愿意学习西面那些东岸人的文字,至少那种文字我看着还比较顺眼,也更容易理解。”邦加倔强地说道,“而且你看看那些依附于东岸人的部落,他们的儿童都能吃上饱饭,个个长得都很粗壮,他们甚至还有余钱来消费东岸人的商品……”

    “东岸人是危险的敌人。”沙维突然激动了起来,“卡玛说过,东岸人很残忍,对待不肯归顺的自由部落的手段通常都是伴随着大量死亡的血腥征服。而且他们和那些尼德兰人不同,尼德兰人关心的只是生意,他们对我们的土地不感兴趣。而东岸人就不同了,他们一开始只有一百多人来到这里,但是这么些年过去了,你知道他们现在有多少人么?根据我们安插在那些依附于东岸人的部落里的探子回报,他们的城堡附近已经有了好几千定居者,有超过一千五百名随时可以征战的男丁。他们的地盘不断扩大,他们对土地、牛羊和奴隶的渴求永无止境,再加上那些依附于他们的八个部落,东岸人的现实威胁可比那些尼德兰人强多了。卡玛说得对,我们必须和尼德兰人交好,尼德兰人和东岸人并不和睦,他们很乐意对我们实施一些帮助。”

    沙维的这番话,即便是邦加也无法反驳。多年来东岸人极富侵略性的扩张政策已经将原本散居于卡玛部落与河中堡之间的众多土著小部落一扫而空,那些小部落部分被消灭、部分融入了依附于东岸人的八个部落、部分则收拾行装逃到山里被卡玛部落兼并,如今几乎已经和东岸人的势力范围直接接壤的卡玛部落比谁都明白这个新邻居咄咄逼人的气势。

    虽然在大半年前,邦加亲自指挥两千多名精锐的战士利用山间崎岖的地形击败了东岸人的一次东进尝试,不过在那场并不激烈的战斗中,邦加的精锐手下也付出了死伤一两百人的惨重代价,而他们的对手似乎仅仅只死伤了几十人,其中大部分甚至还都是轻伤。

    东岸人的战斗力是毋庸置疑的。虽然那场战斗后,东岸人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停止了东进的尝试,转而开始向北搜捕那些残存的桑人部落。不过一些依附于他们的附庸部落却开始逐步东进,将放牧的区域一直压到了山脚下,并且与依附于卡玛部落的一些小部落就某些草场和水源的归属产生了不小的摩擦与纠纷,甚至还为此爆发了几场小规模的战斗,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不过好在双方的上层都比较克制,并没有纵容这种战斗继续蔓延下去,因此暂时维持住了双方之间脆弱的和平。

    不过谁都清楚双方之间的这种和平持续不了太长的时间,也许在某个不久的将来,东岸人出于某种目的,就会集中一支比上次的规模还要庞大的军队开始东进,进而与卡玛部落之间爆发全面战争。而这,对于如今还在四处征战兼并小部落的卡玛部落来说似乎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面对如此陌生而又危急的局面,面对科萨人迁入南非前后数百年以来未有之变局,不是每个人都能从容而又清醒地面对的。也许,真的要依靠那些尼德兰人的力量了?邦加有些落寞地想着,尼德兰人和东岸人的关系也很紧张,也许可以想办法让他们之间的矛盾激化,这样也能为卡玛部落多争取一些宝贵的时间。

    不过,在和外界充分的接触后,科萨人维持了数百年的传统和文化在外来强势文化的侵袭下还能剩下多少?部落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在外来者优势武力的压迫下还能保持多久?邦加知道,“以夷制夷”和“师夷长技以制夷”不是那么好玩的,一个不小心也许部落就会灰飞烟灭,就如同历史上消失的那些无数个部落一样。

第一百五十七章 台地(二十七)

    我已经尽量挑夜深人静的时候了,这时看的人少最快一般要至少半小时后才会修改为正确的内容

    用电脑看的没问题,用手机app看的自动订阅也没问题,只要没在我还没修改时点开章节就行。而一旦点开,错误的章节内容就下载了下来,进入到手机缓存了,这个时候我即便修改了手机客户端仍然是错误内容,始终不会改变。

    这个时候只有重新下载这个章节,如果不行的话就只有删除本书下架,然后再重新加一次上架即可。

    小众书看的人少又猖獗,没办法,不这么做混不下去了,见谅。

    *********************************************

    全方位支持位于东北方向山那边的野蛮人卡玛部落自然是德扬总督的手笔。东印度公司的高层们对于东岸人的观感很差,尤其是这个国家从内而外表现出的一种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他们令人匪夷所思的军事和工业技术水平,无一不令荷兰这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感受到了一种危险的信息。

    这个国家现在才几万人,就已经如此咄咄逼人,若是再让他们发展二十年、三十年,恐怕就会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新兴地区强国。到了那时候,荷兰的利益必将受到极大的威胁——尤其是在东岸人离东印度公司视之为生命线的远东贸易航线如此之近的情况下。

    必须采取什么措施来遏制一下东岸人了,这是荷兰东印度公司从上到下的一致看法。因此,当英国东印度公司深陷国内利益纠葛,无力维护开普敦这座正遭受东岸人几乎和明目张胆也相差不多的持续骚扰的殖民地时,看中了这里优良地理位置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立刻以十万镑的价格从英国人手里买下了好望堡及其附近的殖民地,成为了这块土地的新主人。

    深知英国人站不住脚、黯然离去原因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自然不会再重蹈覆辙,他们明确向北方的东岸人提出停止敌对的骚扰行为,否则他们将对东岸人采取报复行动。说实话,此时的东岸人虽然开始崭露头角,并连续和西班牙秘鲁殖民地、英国东印度公司爆发了规模不大的战争,但是他们的实力在欧洲老牌国家的眼里还是不够看的。尤其是他们国内资源贫乏、极度依赖对外贸易,纵然军事力量不可小觑,但战争潜力终归有限。这一切都令西班牙、法兰西、荷兰、英格兰、奥地利等欧洲传统强国并没有太过将其放在心上,说白了,东岸人目前还不够格坐上他们分享利益蛋糕的餐桌,只要他们明确向东岸人表示了自己的愤怒,相信东岸人自然会在比较之后做出明智选择的。

    果不其然,在德扬总督代表东印度公司向东岸人提出了委婉的告诫之后,一连半年之内,那些依附于东岸人的所谓“八旗”部落便再也没有出现在开普敦的地面上。似乎事情在向好的方面偏转,不过德扬总督却不敢掉以轻心,作为一个在东印度、非洲厮混了二十多年的老冒险家,他对于东岸人貌似恭敬的外表下潜藏的恶意看得很清楚。他毫不怀疑一旦联省共和国陷入了某种困境之中,那么东岸人就会立刻找准机会扑上来狠狠地撕咬一口,然后将他们辛辛苦苦经营下的农场、果园和港口全部夺去。

    为此,德扬总督在加强港口海防力量的同时,对于好望堡的陆上防御也保持了足够的重视。他在好望堡东北方的河流边,依托河岸规划了一系列的防御设施,包括棱堡、炮台等建筑。他相信,在这些设施完工后,东岸人在陆上对于他们的威胁将大大降低。荷兰人可以在开普敦地区放心地休养生息,等到积蓄的力量足够后,再开始向外扩张。

    当然,在加强自身防御的同时,拉拢东岸人的敌人给他们找一些麻烦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卡玛部落就是德扬总督所挑中的拉拢、扶持对象。而更妙的是,这个部落还算是比较富有,与他们合作也能够为开普敦的荷兰人带来足够的利益。

    自从东岸人在数年前开始在南非西南角这一片沿海区域实行大规模的土著灭绝行动——“大扫荡”行动以来,在这片不到两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便再也难以见到中立的土著部落了,他们要么被消灭,要么就是投靠了东岸人。而且,东岸人对于这些土著实行了一种被他们称之为“集村并屯”的集中控制措施,有效地将这些土著部落都掌控在手中。

    这样一来,荷兰人此刻就也遭遇了当初英国人所面对的尴尬,即他们基本是在开普敦地区玩单机,周围一个部落也没有,缺少贸易的对象。而缺少贸易对象,就意味着他们没法盈利,意味着东印度公司需要在此地持续投入大笔的资金。虽然东印度公司目前对开普敦还算比较重视,提供的物资和金钱也不少,但能早一天盈利就能减轻一天公司的负担,也就更能令公司的高层对自己刮目相看。更重要的是,他手下这七百多移民可都盼望着德扬总督能带领他们发财呢,就连那领工资的三百名德意志雇佣兵也不能免俗,谁会嫌自己口袋里的钱多呢?

    正好,此刻已经南下征服了数个大小部落、势力直抵开普敦东方山那边的河谷地带的卡玛部落进入了荷兰人的眼帘。而且,这个部落是附近地区荷兰人唯一能够接触、交易的对象了。经过慎重考虑后,德扬总督决定对这个部落暂先采取友善的态度,即用来自旧大陆的商品来和他们进行交易,一方面拉拢他们,一方面也通过交易给开普敦弄些小钱。

    卡玛部落的酋长似乎是个有一定见识的野蛮人,他对于与荷兰人进行交易极为重视,尤其钟爱荷兰人带来的大批火枪。他们当年曾经在英国人手里买过一些火枪,这些火枪曾经在他们征讨周围部落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过由于缺乏弹药和必要的维护保养,这些火枪目前大部分都已经无法发射了,因此他们要求荷兰人立刻出售大量火枪、弹药给他们,以及教授他们如何保养、维修火枪。

    德扬总督欣然同意了野蛮人购买大批火枪的请求,同时却对他们想要学习保养、维修火枪技术的要求予以了拒绝。他可没那么傻,他还想多卖一些火枪给这些野蛮人呢,教会他们维修火枪岂不是断了自己财路么?

    荷兰人卖给野蛮人的火枪售价比之英国人相差不多,即一杆旧式火绳枪售价两只山羊、一杆新式燧发快枪售价一头犍牛。这些年来,由于东岸人以及英国王家模范军在战斗中大量列装燧发枪所展现出来的强大战力,火绳枪在欧洲一直都在缓慢贬值,目前价格已经降到了每杆8荷兰盾(约3.2元),而燧发枪的价格则有一定程度的上涨。此次开给这些野蛮人的价格,平均起来基本上能有6倍以上的利润。

    野蛮人一共购买了五百杆仿苏尔式火绳枪、一百杆燧发快枪,以及大量铅弹、火绳、火药和通条,总共支付了一千二百只山羊和一百头南非牛,让德扬总督极为满意。他知道,这种生意肯定不会是一次性的,只要这个卡玛部落还在使用火枪与敌人进行交战,那么他们就会不断地找到荷兰人要求补充损失的武器和弹药。这笔生意,还长着呢!

    而在和野蛮人进行交易的过程中,德扬总督还听到了一个令他感兴趣的消息——这帮野蛮人竟然已经和东岸人在山区进行过交战了,并且还成功地击退了东岸人的进攻。德扬总督并没有怀疑这些野蛮人的话,因为他曾经看到一个野蛮人首领模样的家伙居然骑着一头高大的安达卢西亚马,身上穿着一件东岸军队常见的土黄色咔叽布军服,脚上挎着一双牛皮军靴,而在马屁股上,德扬总督甚至还看到了东岸人烙在上面的标号。

    得知这样的消息后,德扬总督显然难掩心中的兴奋之情。在粗略地了解到这个野蛮人部落很可能能够出动数千人规模的进攻力量后,他果断决定加大对这帮野蛮人的扶持力度。因此,在冬季八月份的时候,开普敦地区的荷兰人向深处于东方山谷之间的卡玛部落派出了几名牧师。一方面通过这些掌握了大量知识的牧师来获取野蛮人的好感,加强双方之间的联系,同时也顺便“救赎”一下这些野蛮人的灵魂。

    野蛮人部落的酋长卡玛强力压制住了部落内部长老和祭司的反对声音,接受了荷兰牧师的到来。不但如此,九月中旬的时候,充满勇气与革新精神的他甚至还带着一帮随从进入了荷兰人的好望堡进行参观。回去后深受震动的他当即决定摒弃一些落后的传统和文化,开始向邻近的荷兰人进行学习,包括他们的技术、制度和语言。

    与此同时,他还决定在王族内选拔年轻优秀的人才,趁着现在与荷兰人处于蜜月期,让他们搭乘荷兰人的船只回到荷兰,学习包括语言、神学、军事、农业等一切可以学习的东西。为此,即便需要支付给荷兰人数百头牛也在所不惜。

    而且,就算这些王族子弟们限于资质在荷兰最后没有学到太多的东西,至少他们此番也是大大地开了回眼界,回来后必将能够为自己的部落带来一些变革,减少一些愚昧,为自己对部落即将施行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助力。得知这样的消息后,德扬总督显然难掩心中的兴奋之情。在粗略地了解到这个野蛮人部落很可能能够出动数千人规模的进攻力量后,他果断决定加大对这帮野蛮人的扶持力度。因此,在冬季八月份的时候,开普敦地区的荷兰人向深处于东方山谷之间的卡玛部落派出了几名牧师。一方面通过这些掌握了大量知识的牧师来获取野蛮人的好感,加强双方之间的联系,同时也顺便“救赎”一下这些野蛮人的灵魂。

    与此同时,他还决定在王族内选拔年轻优秀的人才,趁着现在与荷兰人处于蜜月期,让他们搭乘荷兰人的船只回到荷兰,学习包括语言、神学、军事、农业等一切可以学习的东西。而且,就算这些王族子弟们限于资质在荷兰最后没有学到太多的东西,至少他们此番也是大大地开了回眼界,回来后必将能够为自己的部落带来一些变革,减少一些愚昧,为自己对部落即将施行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助力。

第一百五十八章 狩猎之国(一)

    巴拉那河右岸,乌云密布。

    “王老师说立刻出发!”一名戴着眼镜的学生走到一队正在休憩的骡马队前,挥了挥手,大声说道:“现在天色有些不好,争取入夜前抵达渡口,不然怕是要露宿风雨中了。”

    正在闭目养神的众人闻言一阵痛骂,然后一个个飞快地站起身来,开始整理行李,准备上路。这里还是“敌境”呢,是西班牙布宜诺斯艾利斯检审法院区的巴拉圭将军治下之地(巴拉圭原属查尔卡斯检审法院区,现已划归布宜诺斯艾利斯),严格来说这伙东岸人是未经许可擅自入境,西班牙人是有权利将其逮捕甚至击毙的。

    当然了,西班牙人是决计不敢这么做的,东岸人也非常明白这一点。因为他们连更过分的在巴拉圭设立前进据点的事情都做下了,遑论越境呢?简直小巫见大巫嘛。只要蒙泽乡(位于后世何塞·马丁内斯市长镇附近)这个拓荒定居点仍在,西班牙人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就永远不会得到改变,些许越境的活动分子,又算得了什么?真惹急了东岸人,派出海军炮艇朔水而上,封了这边的对外联系,你能怎么办?

    或许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西班牙人在发现了蒙泽乡这个位于巴拉那河右岸的越境垦殖点并上报上去后,布宜诺斯艾利斯方面一直“反应迟缓”,言语支支吾吾,除通过驻东岸大使不痛不痒地抗议了几声外,就再也没有什么别的表示了。或许是他们玩忽职守,或许是他们害怕东岸人,或许是因为多年来听这类消息已经听得耳朵生茧了,总之布宜诺斯艾利斯检审法院没有管这事,似是默认了东岸人在这里的越境垦殖特权。

    与他们相比,巴拉圭地方政府的反应还要更激烈一些呢。他们在教会和巴拉圭将军的组织下,通过各种手段骚扰、打击、封锁、孤立东岸人的这个定居点,真的是什么招都用了,就差亲自下场正面攻打了。不过因为可以背靠大河补给,西班牙人的种种手段都没能奏效,蒙泽乡依然顽强地屹立在巴拉那河右岸,成为东岸人像巴拉圭地区扩张的标志。

    后来也不知道戏班啊呀人走通了什么门路,以什么为代价换取了上级承诺不继续在巴拉圭地区扩张,也是奇哉怪也。很多人都猜测,大概是因为巴拉圭人口稠密,经济富庶,又是查尔卡斯检审法院区的屏障(同时也是波托西银矿的屏障),所以西班牙人实在不愿意在这片土地上的权益受到侵害,故而与东岸进行利益交换,换取他们承诺不继续在巴拉圭进行任何形式的扩张——当然这也是暂时的,未来会怎么样,谁都说不清楚。

    不过,虽然承诺不再继续扩张,但已经设立的蒙泽乡,却无论如何也不会撤掉了。甚至不光如此,在得知上层已经与西班牙人达成临时协议之后,底下人更是抓紧了命令传达下来之前的空档期,派人抢先去了后世乌迈塔小镇附近,设立了一个新的定居点,名为“河曲渡乡”,即既是一个拓荒定居点,同时也是一个渡口,通往西面查科大平原的渡口。

    刚才那位学生说的到“渡口”,其实指的就是河曲渡,东岸人在这里安置了约千余名定居者,同时修了一个码头,通过小木船来往于巴拉圭河两岸,转运一些物资和人员。如今他们这伙人,其最终目的其实也是通过河曲渡到西岸的查科平原上,此刻正行走在蒙泽乡到西门渡乡之间奇烂无比的泥泞道路上。

    因为排水不良的缘故,一路上到处是沼泽地,而且这还是冬春季节呢,很多沼泽干涸消失了。如果是在夏秋季节雨量丰沛的时候,沼泽、池塘的数量还要更加恐怖,洪水泛滥可不是什么笑话,而是切实存在的事实。在那个时候,就不是什么道路泥泞不堪的问题了,而是有没有路的问题了。

    而从这里也能对比出,斥巨资修了水利设施的巴拉那河左岸(东岸辖下的河间地带),与没有修什么有效的防洪水利设施的右岸,到底是怎样一副天与地的差别。东岸人当年制定了在河间地带“五十年一千五百万元水利投资”的宏伟计划,到现在也执行了不少年头了,成果可谓斐然。在南部靠近乌江一带的建设得较早的几个县份,已经沿江建起了长长的大堤,以阻挡丰水期洪水的威胁。与此同时,各县境内的河道也得到拓宽、疏浚,如今不但能够行船,同时也能在丰水期更快地将水泄流出去,不至于让洪水淹没农田和其他设施。

    但西班牙人呢?很抱歉,不是说他们一点没有投资,事实上还是有的,但问题在于远远不够!而且就这点可怜的数量,他们也多投入到了重要地区(如首府亚松森等地),根本不可能到这种边缘偏僻的地方撒钱,那不是吃饱了撑着么?又没几个人居住的。

    不过这些土地被东岸占据后,未来倒是会持续投入资金进行改造,说起来也是幸事了。但就目前而言,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东岸人仍然只能通过骡马队艰难跋涉着。也幸好这会离河曲渡乡其实已经不远了,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他们终于在天刚刚擦黑的时候,安然抵达了乡里面,而这个时候,天空上也正式飘起了瓢泼大雨。

    “运气真是不错。”一边等待着乡政府的干部们给大伙准备晚餐,王志杰一边摊开了自己收藏的文件,打算捋一捋接下来的工作计划。

    笔记本上是宪兵司令部那群年轻而又充满热情的参谋们记录的有关查科大平原的情况。这些从军校或兵团堡毕业没多久的年轻人,甘冒奇险,多次进入这片陌生而又危险的大陆,观察、勘测并记录了诸多信息,然后整理成册分享给了其他部门。王志杰手头就有一份,只见上面写着:“……查科地势平坦,一望无垠,且海拔极低,因此形成了一些泛滥区、沼泽和湖泊。但查科平原的地势仍然有所倾斜,此已为某些河流向巴拉那河汇集的西北—东南流向所揭示,即地势西高东低。地图上,通过等高线的变化也可看出查科土地的倾斜,100米等高线从东北至西南斜传这片平原。监狱查科和大西洋之间距离遥远,因此查科平原的海拔这么低,实属罕见。它最低的部分经过我们观测,应该是在雷西斯滕西亚城以东的河岸上,那里的海拔甚至只有70米。”

    “……微斜的地面形成了洪水泛滥区,因此排水就成了当务之急。不幸的是,西班牙人一个半世纪以来就没有将目光倾注到水利工程之上,因此整个查科平原基本仍保持着原始地貌,不稳定的排水导致河流经常性改道,这从很多河流都有废弃的干河床就能看得出来。滞留的水体形成沼泽、微型湖泊,这是构成查科景观的要素之一。不幸的是,因为排水不畅的缘故,千百年积累下来,这些水体的矿物质含量较高,多为半咸水湖。克丘亚人就经常趁着冬季枯水,一些小湖泊干涸消失的时候,去湖泊底部刮取盐分。”

    “……沼泽和湖泊附近很多土地是沙质土,不少地方还形成了沙丘。河流的河床深切,东部查科的河流更是如此。但也有一些地区,河流的两岸是低洼的平原,这些平原经水淹后形成湿地,原则上似乎可以利用的,但需要先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精力进行改造,一如河间地区的很多县份那样。”

    王志杰很快就看完了这些文件,然后又轻轻地叹了口气,因为没有气候、水文方面的资料。不过考虑到这是陆军的情报官员们进行参谋旅行时采集得到的信息,能在写了地势的情况下涉及到土壤情况,就已经相当不错了,还要啥自行车啊!更多的信息,怕是还要自己去到那边考察过后再说。不过,听说国家开拓总局在那边设了一个气象站,就在那边一个名为河西乡(位于后世拉莱奥内萨小镇附近)的越境垦殖点里面,已经坚持收集了超过两年的气候数据,自己去了应该能有所收获。

    想到这里,王志杰拿出了笔记本,在上面记下了这一点。要想开发一个地区,尤其还是经常洪水泛滥的低地平原,气候、水文、地势和土壤信息,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这些有关的数据参照,难道你准备学北美大陆上的英国人、西班牙和法国人,完全靠老天爷来决定今年的收成怎么样,明年的冬天又能不能过去吗?那样可实在太粗糙了,不是东岸人的风格。

    而说起那个气象站,就不得不提一下其站长王大壮。此君是东岸探险学、植物学、地质学的创始人之一王大力的长孙,兵团堡毕业,目前是地质部气象总局一名科级干部。到河西乡气象站工作,是王大壮主动提出来的,并且得到了他刚刚病逝没多久的祖父王大力生前的同意——到较为危险的基层去锻炼任职,本来就是履历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王大壮这么做,其实也是为了以后升迁时有足够的政治资本,这在二代和三代当中非常流行。

    王志杰等人最终在河曲渡乡休息了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在吃完香喷喷的鱼片粥之后,他们带上了许多大饼和腌鳄鱼肉作为储备食物——因为沼泽湿地遍布四处的缘故,这里鳄鱼的数量多得十分惊人,以至于已经成了一害,不得不大举捕杀的地步——然后在乡政府派出的多艘木头小船的载运了,分多个批次过了河,正式站到了查科平原的土地上。

    这个地方,离河西乡仍然有一定的距离,而且放眼望去,到处是沼泽、池塘,让王志杰皱起了眉头。要知道,现在可是冬天,标准的枯水期,很多沼泽、池塘都要消失的,但眼前居然还是一片标标准准的湿地模样,可想而知夏秋季节这里又是一番什么模样。这样一来,也就难怪国家开拓总局的那帮人会把东岸人在查科平原上的第一个(同时也是唯一一个)正式拓荒垦殖点选在了河西乡了,实在是为了避开这恼人的洪泛区啊!

    “水利果是开发查科平原绕不过去的命脉。”王志杰轻轻叹了口气,喃喃自语道:“河间地区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负,已经压在中央政府头上很多年了,而且他们还有乌江、黑河沿岸的水利设施的建设,北方还有铁特河、巴拉那河上游的水利设施建造,又怎么可能还能抽得出钱来搞河间这么一个不在本国领土范围内的‘野地’呢。所以啊,这在查科地区的进取,未来怕是要以远离巴拉圭河、巴拉那河水系的内陆地区为主了,这在补给方面怕是有些不太方便啊,也不知道未来会怎么解决。”

    带着这样的疑惑或者说是忧虑,王志杰一行人没有耽搁,立刻就整理了一下队伍,然后迈开脚步,朝河西乡行去,并最终在1684年8月20日这一天抵达了这个荒芜无比、几乎什么也没有的拓荒定居点。

    这个定居点设立于去年年底,目前大概有八百多人的样子,但其中超过一半是不事生产的军人,即归军部管辖的河西警备司令部的官兵们,属于陆军预备役系统。之所以出现垦荒种地的民众与武装战斗人员的比例接近1:1,其实也是与这里相对恶劣的安全局势有关的。当然了,更重要的因素,是国家开拓总局打算暗地里设立更多的定居点,这四百个警备队军人,到时候还是要分散出去的,那样单个定居点的压力就要小上很多了。

    “开拓总局的这帮后生,胃口倒是不小,就是不知道实际情况支持不支持他们这么激进的举动了。”王志杰轻轻笑了笑,想道。

第一百五十九章 狩猎之国(二)

    1684年8月22日晨。

    吃过了早饭的王大壮将一叠文稿送给了王志杰,请其斧正。王志杰也不推辞,趁着离出发还有几天的时间,打算将这些文稿好好看一遍。这其中,有许多宝贵的数据、讯息及其他的探险心得,都是第一手资料,对于正在撰写一本有关查科平原的书籍的王志杰来说,也有着极强的参考意义。

    屋子里的空气有些湿热,这令王志杰感到有些难受,不得不让随从端来了一壶大麦茶,一边喝一边看资料。查科平原从气候上来说有点热带的影子,但也有点区别,主要体现在湿度上。查科平原的西半部分,其冬季几乎滴雨不落,较为干燥;而在东半部分,尤其是靠近大河的地区,比如眼下河西乡这里,降水就非常多,几乎常年都有,环境较为湿热。

    王志杰翻看了王大壮两年来记录的许多气候资料,了解到查科平原——至少是东半部分靠近巴拉圭这一片——其气温也是典型的热带气候,较为炎热,没有明显的冷季。其最冷月的平均气温也不会低于15℃(绝对最低气温在5度以上),就像这会王志杰在房间里用水银温度计所测得的温度一样,27度,让人觉得有些难受。

    不过,如果是在查科平原西半部分,这会隆冬时节的绝对最低气温是有可能低于零度的。这是因为该地区十分干旱,从而造成霜期的夜晚十分寒冷,有时会达到零下六七度的样子。但白天气温会迅速回升,故平均气温仍然较高。所以,这里的气候具有气温日差较大的特点,这同大气经常性的干燥和透明度较高是有直接的关系的——查科平原东半部分昼夜温差同样不小,但比起西半部分当然是大大不如了。

    这样的气候条件,似乎是适宜展开一些农业种植活动的。这里气候偏向热带,但却又没真正的热带那样严酷,对于生存在这里的人是一件幸事。而且这里水流充沛,无论是用作动力还是农业灌溉,都能提供不小的便利,同时昼夜温差大的特点也有利于种植一些水果,虽然其还是和巴塔哥尼亚河成绿洲里的那些果园出产的产品想媲美,但附近地区销售一下的话当不成问题。

    而关于这一点,王志杰昨天也在河西乡境内观察到了许多积极的迹象。比如他在附近看到了一亩亩被平整出来的农田,种植着越冬小麦。一些警备队士兵们也在新开辟出的果园里修建树枝,为来年的开花结果做准备。当然没有人忘记要栽种蔬菜,这事甚至就连乡干部和警备队的军官们都参与了进来,王大壮本人也领了半亩萝卜田的任务。没办法,新建定居点就这样苦逼,没有人可以置身生产活动以外,每个人都必须贡献出自己的每一份精力、体力,以将这个定居点尽可能维持下去。

    中央当然也不会看不到他们的努力。事实上,在艰苦地区或越境垦殖地区担任过基层官员的干部,一般升迁起来都比较容易,而如果又恰好在那里做出了一些亮眼的成绩的话,那么就毫无疑问是当做中坚干部来培养了,升迁速度不是一般地快。因此,即便条件非常艰苦,形势也较为险恶,但还是有一波又一波的干部,削尖了脑袋想往这些地区调呢,可见这确实是一条升官的康庄大道,前提是你能在任职期间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王志杰虽然只是在地质部做个挂名的高级顾问,但说到底也是体制中人,对这一点自是非常熟悉。近的不说,远的就提当年的刘建国和马文强,一个是靠智利地区发家,一个是在巴塔哥尼亚崛起,如今都是稳稳地下一届执委人选了,在建国者议会里的名声那是极高的。有这种榜样在前,由不得大家不努力。

    ***********

    “……查科地区的河流主要发源于西部边缘地带的山脉,并在那里形成了密集的河网,汇集了很丰富的水量。这些河流进入查科平原的腹地后,就变成了过境河,并且其流量逐渐减少,并最终在西面的临界地带消失于辽阔的沼泽和湿地中(当然在夏天时还是可以一路流到巴拉圭河的)。这些河流主要有三条,当地的西班牙人称其为皮科马约河、贝尔梅霍河和萨拉多河。”

    当数日后王志杰带队重新出发,并最终抵达了贝尔梅霍河与巴拉圭河交汇处时,他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了这段有关查科平原的三条主要河流的描述。不过,就他所见而言,贝尔梅霍河的问题并不算严重,下游这一段虽然水量已经不是很丰沛了,但至少没有断流。而且,他派手底下人选取了一些地方测量了下水位,发现普遍在2-3米左右,是可以通航吃水较浅的经典款式内河小火轮的,这就极大解决了运输难题了。

    王志杰猜测,虽然贝尔梅霍河从西部山区流出进入大平原后,一路无支流汇入,蒸发量大,某些地方的土壤甚至还渗水,但终究还是没有将全部水量都耗尽在辽阔的查科大平原上。而且,在进入到了相对湿润的东半部分后,由于降水的频繁,河流水量有所恢复,因此这才形成了如今这个局面。

    但眼前的情况也不容人过于乐观。王志杰觉得,要想真正驯服贝尔梅霍河并将其为我所用,那么大规模的水利投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河道的疏浚更是其中的重点。只不过,尴尬之处在于,如今查科平原名义上还是西班牙王国的领土,东岸人偷偷摸摸地越境垦殖也就罢了,如果真这样动员大量人力、物力在查科平原上搞建设的话,怕是谁的面上都不好看。不过即便如此,这些事情王志杰也必须记录下来并上报,为以后可能会有的水利工程项目做前期准备。

    1684年8月31日,王志杰所带的队伍就这样沿着贝尔梅霍河河道向上走了大概一百多公里,还好,一路上都没遇到什么不开眼的克丘亚人,还算安全。在这一百多公里的路程中,他们领略了河道两侧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以及随处可见的洪水泛滥区。

    泛滥区的土壤十分肥沃,应该是河水从上游携带下来的。如果可以投资兴修水利的话,一来可以开发出大片的良田,二来也可以避免积水时间长了以后形成咸水沼泽。洪泛区内也有着许多树林,其中占据主体地位的大概就是破斧树了,同时也有许多适合动物啃食的优质牧草,资源看起来相当丰富。

    不过这些资源若想真正控制住的话,应该不会太过轻易。毕竟,这片辽阔的大平原上还生活着数量众多的克丘亚印第安人呢。这会虽然没遇到他们,但以渔猎、游牧、游耕为主的他们,又怎么可能真正放过这片土地呢?说不得,这种水草丰美的地方正是人家夏季让牲畜群休养生息的好地方呢。所以,未来还是得军事先行,先把周边的土人部落料理一番之后,才可以进行后续的开发工作。

    8月31日过后,王志杰一行人继续沿河河岸上行。令人感到万分欣喜的是,贝尔梅霍河的河道仍然比较宽阔,水深也还算可以,这意味着船只的通航里程被大大增加。唯一让人感到担忧的,大概就是河道里面经常会看到一些大大小小的沙洲了。这些沙洲的存在,也许对于印第安人来说非常不错,便于他们渡河,但在东岸人看来,却是影响船只航行的绝大障碍,必须予以清除。

    王志杰让人一一记录下了每个沙洲的位置、形状和大小,并标记到地图上。这些东西,都是以后政府制定政策时的重要参考依据,不可不谨慎。而也就是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一支正处于迁徙之中的克丘亚人部落,并发生了小规模的冲突。这个部落大概有几百个成年战士的样子,但东岸这支探险队也有六七十个手持步枪的战斗人员,并不是好惹的对象。因此在稍稍试探了一番发现难以占到便宜后,害怕损失大量男丁进而导致无法在草原生存下去的该部落,很明智地主动退让,最终消失在了茫茫草原之上。

    这次意料之外的碰面,让之前一直顺风顺水的王志杰探险队猛然间精神一振,同时再度清晰地意识到,这片草原终究还是别人的地盘,上面的土著也处于半开化状态,安全形势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好,因此后面该怎么做,还是需要仔细思量思量的。

    而王志杰在与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副队长商谈一番后,却认为己方有六十余名武装战斗人员,考察队的男人们也可以拿起武器作战,这就是一股强横的力量了,实在没有必要畏首畏尾的。因此,他决定继续前行,沿着贝尔梅霍河前进,往更上游的方向勘测而去。

第一百六十章 狩猎之国(三)

    “这片森林可真是密集啊。”站在查科森林的边缘,探险队里的一名年轻的学生情不自禁地说道。

    是的,走遍了河谷、草原和沼泽,乍一看到面积如此辽阔的树林的时候,任谁也要被震一下。树林具体的面积短时间内怕是很难知晓了,只能派人骑马前往各个方向勘测并绘制地图,这大概需要花费一些时间。

    王志杰好歹也是东岸植物学界的头块牌子了,这会只粗粗拿眼一瞄,就看到了很多种类的树木:象耳豆、乐园树、月桂、橡树、雪松、红破斧树等,靠近河岸的地方还生长着许多白棕榈和智利柳。

    从这些名字就可以听得出来,这个主要位于贝尔梅霍河以北的树林树种繁多,且有一个非常稠密的常绿植物群落。而如果你再靠近点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事实上也差不多,树木参差不齐,种类众多,林间野花遍地,杂草蔓延,灌木丛生,当然也少不了一些爬得很高的攀缘植物。

    毫无疑问,这片树林已经具备了大森林的特征,虽然无法和河间北部玄武高原上那密集的原始森林相比——无论数目还是形体都要差一些,,比如玄武森林林冠高度普遍在20-25米之间,这边就有所不如——但已经相当不错了。要知道,这里可是一望无际的查科平原,本来就以草原为主要地貌的,能有这么一片森林就非常不错了。

    而看到了这片森林,王志杰又不由得回忆起了之前在贝尔梅霍河以南某处看到了大片森林。那片森林被西班牙人称为“查科森林”(眼前这片被称为“福尔摩萨森林”),生长在较为干旱的地带,其树种也普遍比这边更具有耐旱的特点。那片森林林体较为空旷,树种也稍少一些,缺乏热带森林所特有的茂密纷杂的特点,其树木也几乎都是单独生长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它是一种疏林。

    查科森林中数量最多、最有名的当然也是破斧树了。这种树在河间地区也不少,且已被大量采伐、加工,应用到了工业、建筑乃至家具的方方面面,发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破斧树木质坚硬,且富含鞣酸,在工业上颇具价值,另外树冠宽大,树体高巍,民用上价值也非常大。而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性,各种破斧树在河间地区被疯狂砍伐,数量在短时间内锐减,相信若不是政府出头制止的话,保不齐河间的破斧树群体就要在几十年的时间被砍绝种了——这可不是开玩笑,有些地方已经验证了。因为破斧树的生长极其缓慢,其一旦被砍伐,空出来的地面很快就会被其他生长迅速的数目所代替。

    查科森林中除了破斧树这种极具经济价值的树木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愈创木(在林中的某些地方占有主要地位,木质沉重、芳香,颇受人重视,但无法与中美洲的近亲一样用于螺旋桨推进系统上面,有些遗憾)、黄月桂、纺锤木、刺朴、牧豆树等等,都是木材市场上的宠儿,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这片森林很重要,我们接下来将花一些时间对其进行考察,现在就扎营吧,通知赵中尉。”王志杰找了块还算干爽的地方,放下了一块毛毯,然后坐了上去,说道。

    发现了这么一大片森林,特别还是查科这个一个以短草草原和沼泽湿地为主要地貌的平原上,那就必须要好好考察一番,并绘制好地图了,不然回去是无法交差的。

    赵中尉是一名四十多岁的退伍军人,后来被重新征召进入了预备役系统。因为经验丰富、意志坚定的缘故,被委任为了这支探险队的副队长,重点分管安全保卫工作,向王志杰负责。在此之前,他也陪好几支探险队深入过沙漠、荒原、雨林了,熟悉业务,因此王志杰只这么一提他就立刻招呼手下人去安营扎寨了。

    扎营的装备都是现场的,就在骡马背上,拆卸下来不需要多长时间。顶多再派人去前头森林里砍几棵树,弄一些木头来加固营地,毕竟一个长期的营地和临时凑合用用的还是差别蛮大的,不能马虎。

    至于他本人,则带着人去附近的林子边缘打猎去了,打算一会为大伙加加餐。查科平原上的各种动物(尤其是大型动物)实在是太多了,怪不得被印第安人称为狩猎之国呢!赵中尉犹记得,之前一路上曾有幸碰到过一次印第安人的打猎行为,非常有意思:土著克丘亚人喜欢用“陷兽于绝境”的方式来捕猎,即在两河交汇的三角地带追捕捕捉无路可逃的野兽,实在是让人有些目瞪口呆,觉得这些野蛮人的脑洞确实也是蛮大的。

    营地很快就粗粗搭了个大概,王志杰一边抽着辛辣的烟丝,一边感受着森林里传来的阵阵波涛。正心旷神怡间呢,赵中尉等人很快就嘻嘻哈哈地骑着马回来了,他们带回来了两头鹿和一条被克丘亚人称为“yarara”的令人望而生畏的毒蛇。

    其实,若不是急着干正事的话,查科平原还是很值得狩猎爱好者花上一些时间玩玩的。原因无他,这里的动物数量实在是太多了!西班牙人当年遗失后野化繁衍起来的马、牛、羊就不说了,其他各种大型动物如美洲貘、山猪、犰狳、鹿、鸵鸟乃至食蚁兽比比皆是,鳄鱼、蛇类及猫科动物(虎猫、山猫、美洲豹、美洲虎等等)也随处可见,端地是一片令人称奇的动物王国。

    而也正是因为查科平原如此富饶,才有可能养得起上面这如许多的印第安人部落。要知道,他们中文明水平较低的,仍然是处在渔猎或采集阶段;文明水平稍高一些的,则处于游牧或游耕状态;文明水平再高一些的,才在西班牙人的帮助下,过上了定居生活,以农业种植为生。不过无论是哪个阶段的文明,几乎每个克丘亚部落都会打猎,以作为食物来源的重要补充,平原上每年死于他们之手的动物数不胜数,以至于这块面积辽阔的大平原有了“查科”(狩猎之国)的美誉。

    东岸人这一路上也打了不少猎,甚至因为打猎还与克丘亚人产生过一些小冲突(所幸都妥善处理了),对于如何处理野味早就不陌生了。因此当赵中尉等人将猎物带回来后,一众伙夫们立刻上前结果猎物,然后忙活了开来:大家平日里吃干硬的面饼及腌鳄鱼肉都快吃崩溃了,这会有新鲜猎物来打牙祭,自然一个个士气高涨了。

    “路上没遇到印第安人窥视吧?”王志杰走到赵中尉身边,随口问了一下。这会他手里还拿着一份刚刚写完的计划书,那是底下学生拿给他指正的,有关未来查科平原的开发事宜。

    他的学生仔细分析了查科平原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资源等各种因素,最终做出了几大规划。其一,是森林(查科森林和福尔摩萨森林)地区的木材砍伐和加工业,包括通过破斧树提取鞣酸这么一种在工业上有较大用途的化学品。他认为这项事业的前途远大,原因就是东岸的皮革产量惊人,对这种鞣制皮革的重要原料需求极大,很有开发价值。

    其二,就是在查科平原大力推广棉花种植了。尤其是查科平原洪泛区以外的地方,阳光明媚,日照充足,降雨量也不算很多,又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非常适合棉花这种作物的生长与收获。虽然查科平原上的土壤层稍稍有点薄,营养也不如隔壁的河间地区那样丰富,但只要小心伺候了,应该问题不大。大不了,严格执行轮耕和休耕制度好了,查科平原那么大,完全没必要盯着一块土地死命用。

    这位学生仔细对比了如今华夏东岸共和国最主要的棉花产区新华夏岛大庆盆地的状况,最终认为查科平原一点也不逊色,甚至还因为临近本土加工区域而有更大的优势,前提是有人往查科平原投资兴建铁路、公路和码头。

    他乐观地预计,如果棉花种植业可以在查科平原大举推广开来的话,那么将吸引海量的移民到这里来定居。那样的话,这片荒芜的大地很快就会被密密麻麻的小镇给填满,华夏东岸共和国的旗帜也将遍布整个平原(后世阿根廷查科平原的开发,棉花种植业功不可没,业已成为该国最主要的棉花产区),而这难道不正是执委会所乐见的么?

    第三,该学生认为热带作物的种植也可以适当推广开来。比如他以北边西班牙人某个殖民城镇居然成功种了不少香蕉为例,认为这里也可以效仿。甘蔗、香蕉、柑橘这三种作物可以大力推广,玉米、小麦、水稻、蓖麻等温带作物也可以种植。总之因为这里的气候恰到好处(每年无霜期超过210天),无论是搞经济作物的栽培,还是粮食作物的种植,抑或是牲畜的饲养,都有着非常不错的条件,非常值得尝试一下。

    文章最后,这位学生认为,未来的话东岸大可以将各种棉纺织厂都搬迁到查科平原上来,以就近利用这里丰富的棉花资源。反正巴拉圭河的通航能力也相当不错,可以很方便地将生产出来的各种布匹用船运往各处。除此之外,皮革的鞣制与加工,热带食品的加工等等,都可以在这里投资以获得实现。

    说实话,王志杰对这种规划还是挺欣赏的,不管能不能成,至少这种思路就很值得表扬。他尤其赞同将查科平原变为东岸共和国的棉花生产基地的设想。他观察过王大壮记录的近两年的气象数据,发现这里气温相对较高,日照充足,夏季时分的降雨也会棉花花蕾绽开那会明显停止,简直就是好到不能再好了,必须加以好好利用。

    只是,未来如果查科平原这个狩猎之国真的成了东岸的棉花生产基地,那么远在西南印度洋一带的新华夏岛怕是要郁闷很久了。尤其是其人口最多、经济发展程度最好的大庆盆地,以旱作农业和棉花种植为主的他们的经济会不会崩溃,委实很难说呢,不过这就不是王志杰能管的事了,反正他只负责建议。

    不过,现在还有一个“小小的问题”,那就是查科平原到底还是属于西班牙王国的领土呢。东岸人未来怎样才能将这么一个计划中的棉花生产基地弄到手,就看两国之间的关系博弈及世界局势的变化了。

第一百六十一章 潘帕(十八)

    凛冽的寒风吹过,大地一片萧瑟。涂山乡政府某间办公室内,一群全副武装的男人正挤在一起开着会。

    涂山乡是一个刚刚设立没多久的拓荒定居点,位于正在艰难修建中的盐布铁路东侧、拉普拉塔河南岸,后世阿根廷查斯科穆斯小镇附近,人口大概有两千五百多,目前刚刚安置下来,还谈不上有什么生产经营活动。

    与涂山乡一起设立的,还有另外几个定居点,分别是位于后世拉普拉塔城附近的符离乡、位于马格达莱纳小镇附近的焦城乡、位于贝罗尼卡小镇附近的城父乡、位于兰乔斯小镇附近的山桑乡、位于布兰登上校镇附近的鹿邑乡,以及位于后世布宜诺斯艾利斯近郊格柳小城的格柳乡,总共一气设立了七个定居点,基本上算是大略上控制了整个盐布铁路以东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此外,南边早几年设立的一系列定居点,也在上头的安排之下,于今年年初的2月份,先后成立了县级政府。其中,鹿鸣县下辖鹿鸣镇、三义乡、石丘像、如意乡和五星乡,大约有两万七千余人口,是为全国第131个县级行政单位;高园县下辖高园镇、新营乡(原西班牙弗朗哥镇)、留固乡、西塔乡、北塔乡和铁丘乡,人口有两万六千出头的样子,是为全国第132个县级行政单位;万集县下辖万集镇、瓦棚乡、牛屯乡、外黄乡和长罗乡,人口大概是两万三千多的样子,是为全国第133个县级行政单位;最后一个是陈墙县,该县下辖陈墙镇、桂陵乡、鹤丘乡、大角乡以及通许乡,一共有两万一千余人口。

    从以上就可以看出,国家开拓总局真的是秉承中央大佬们的意思,拼了老命地往潘帕平原上输送人口、倾斜资源了。几个新设的县份,人口个个不下两万,什么时候东岸的人口如此富余了,只能说是执委会“偏心”了,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可能。

    而输送人口自然不可能是简单地用船把人送到地头便完事了。事实上,国家开拓总局还必须事先投入大量的资源搞前期建设,这里面的花费海了去了。而安置完毕后,组织这些人为自己修建房屋(很遗憾,潘帕平原没什么树,建材还是比较稀缺的,这意味着额外的成本),拓荒生产,总之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财力,这自然会影响到其他地方。

    不过,这种孤注一掷般的投入也换来了潘帕地区的快速发展。以立县较早的牛庄、银海两县为例,各项产业快速发展,投资者纷至沓来,县里的粮食、水果和牛肉产量屡创新高,沿海码头附近一溜的机器面粉厂、皮革加工厂、肥皂厂、海产品加工厂等更是生意兴隆,每日里都要加班加点,产品供不应求。内陆地区的砖窑厂、石灰厂、水泥厂、采石场等也是日进斗金,让各位东主们笑得合不拢嘴,连连感叹潘帕平原机会多多,发展迅速,当初这一票是搏对了。

    这次中央又在北面靠近拉普拉塔河的地方新设立了七个垦荒定居点,一下子就将盐布铁路以东都圈满了。这些地方的人口加上已有的六个县的人口,总数超过了二十三万,也是惊人。西班牙人在潘帕平原上努力了这么多年,算上混血的梅斯蒂索人,其总人口也不过是这个数字的十分之一罢了,且这还是顶峰时候的数字,现在很多人都搬到了北面的罗萨里奥、圣菲、雷西斯滕西亚及巴拉圭地区,居住在拉普拉塔河以南的潘帕平原上的西班牙人已经不多(布宜诺斯艾利斯城除外),与东岸人庞大的移民人口数字相比,真的是不值一提。

    西班牙人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检审法院经常派官员来到盐布铁路以东进行查探——按照双方签订的协议,他们有权这么做,因为这片土地对双方国民都是开放的——那些官员们每来一次都面如土色,不敢置信。最后一次来的是今年年初的佩德罗先生,此君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市议会的议员,典型的拉普拉塔土生白人精英,在布城郊区有着大片农场和牧场,雇佣着超过50名来自南尼德兰的瓦隆人,但在看到东岸人的“事业”在几年间经营得如此出色之后,佩德罗先生也是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他明白,潘帕平原以东这大片土地虽然名义上仍属于西班牙王国,但随着原本不多的西班牙国民被慢慢挤走——其实不挤走也没用,几千人对几十万人,确实微不足道——这里改姓已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原本秘鲁总督想用这大片土地稍稍抑制一下东岸人的胃口,让他们扩张的脚步不那么快,如今看来有点悬了。虽然当初东岸人承诺过若干年内不向盐布铁路以西的辽阔地带扩张,但其他地方呢?没人敢保证!

    不过道理虽然明白,但从现实角度来讲,西班牙人又是完全无力抵抗的。东岸人能够组织二十多万人在这个地方垦荒,当然也能组织个几万全副武装的人马进入布宜诺斯艾利斯甚至巴拉圭,事情的关键就在这里!东岸人掌握着武力,每隔一定的年限就要吞下一块不大不小的土地,要想遏制这种情况,西班牙人需要掌握足以和他们匹敌的武力及社会生产力,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只能得过且过,让上帝来决定未来的命运了。

    这次新设立了涂山乡等地,令东岸人的控制范围进一步延伸到了繁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城附近,对西班牙人的振动可想而知,虽然他们当初签署协议时就已经料到了这一天。因此,不管是出于什么心态,本地精英地主阶层的害怕也好,教会势力的反扑也罢,西班牙在今年可是搞了不少小动作,以尽一切可能迟滞、延缓东岸人的扩张脚步,保证布城的暂时安全。

    东岸人对此当然不会一无所知,只不过西班牙人的这种行为是在游戏规则允许的范围以内,不便明着说什么罢了。不过明面上不说,不代表着东岸人什么也不会做,这不,负责拉普拉塔河以南部分地区治安的警备副司令伊尼戈,就在涂山乡政府大院内召开了会议,商讨如何应对西班牙人近期搞的一些小动作。

    因为定居点刚刚设立没多久,乡政府条件有限,借给他们的是一间由仓库改建而来的土屋。这会刚刚晚饭过后,屋子里唯一的一盏油灯呼呼啦啦地跳动着淡黄色的萤光,灯影下,乱七八糟地堆放着拉锯、大斧、火药桶等物事。除此之外,连张像样的椅子也没有,几个骨干军官只好坐在空的火药桶上,聆听着伊尼戈的训示。

    “几个新定居点的安全保卫工作非常重要。按照常理,我们应该在每个定居点派驻一定数量的警备队士兵,同时派出人手在各乡镇之间巡逻,严密所搜,随时援应,断绝敌人窥视之念。”伊尼戈左手扶着大腿,右手拄着一把擦得雪亮的刺剑,一连严肃地说道:“各位,实不相瞒,我也受到了上级的质问和责难。他们无法理解,一个有着一百余名经验丰富的士兵的警备支队,为何不能让辖区安定下来。对此我也无法解释,我不能抱怨我手下的人过少,更不能抱怨马匹、枪弹的不足,我的性格不允许我这么做。”

    说完了这一段话,伊尼戈稍稍喘了口气,扫视了一眼屋内几位军官的表情后,他又说道:“我想现在是时候拿出点措施出来了。被动防守总是非常不妙的,最好的办法还是以攻代守,把敌人的嚣张气焰压回去,让他们畏惧和我们作对,这样才是彻底根绝安全威胁的最好办法,你们以为呢?”

    “副司令,您这意思是要我们主动出击,进攻西班牙人?那么我们该进攻哪里呢?规模以多大合适?又应该打着什么名义呢?”有军官就问了,而且直指重点。

    “你问得好。”伊尼戈赞了句,然后说道:“我是这样想的。这次给我们搞小动作的人,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但应该就是那些居住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近郊的几个大牧场主、大地主了。我们在拉普拉塔河以南的大规模垦殖行动,占走了原本属于他们的大片牧场,但赔偿问题却始终悬而未决,这自然令他们倍感愤怒了,因此作出一些过激的事情也实属寻常。这次,我打算对他们展开一次外科手术般的突袭,狠狠震慑一下这帮敢于挑衅我们的人。请注意,他们联合起来的话,也是能组织起千把人的规模的部队的(大部分是克兰迪人),我们不能给他们反应的时间以及联合起来的机会,动作必须稳、准、狠,一击中的,将其打得彻底翻不过身来。”

    伊尼戈刚才提到的占据西班牙殖民者牧场的事情确有其事,且赔偿至今仍未解决(事实上东岸人并不打算对此进行补偿),这就导致了激烈的矛盾冲突。那些老牌土生白人家族,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生活了几代人,影响力巨大,手头掌握的实力也不在少数,确实是比较难缠的对手。在盐布铁路以东、拉普拉塔河以南,因为历史遗留问题的缘故——早期西班牙殖民政府胡乱封地,以低廉到可笑的价格将数量惊人的土地分了出去,这成了现在一切问题的根源——他们掌握的土地规模是巨大的,东岸人要想开发这片土地,根本绕不开他们。

    而这些大牧场主、大地主们,要么不想自己的私人土地落到东岸异教徒手里,要么想从这些土地的出售中大赚一笔,可没想到东岸人居然宁愿把大把资金花费在给那些脏兮兮的移民建房子、发放贷款(以实物的形式)上面,也不愿意给予他们这些人一个合理的征地补偿费用,因此冲突就这样毫不令人意外地爆发了。伊尼戈在拉普拉塔河以南这一片干了好几年时间,对这些老牌殖民家族知之甚深,明白东岸政府跟这些人之间毫无调和矛盾的余地,那么就只有打了!

    不过虽然决定要打他们一下,但怎么打还是很有讲究的。依伊尼戈的意思,既然要动手,那么干脆借着这个机会搞大一些,主动到人家的地盘上,将其势力连根拔起,以尽可能大地达到震慑的效果。甚至于,他还有一个模模糊糊的有关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想法,即通过长期的、不间断的袭击行动骚扰布城外围的庄园、村落和牧场,孤立这座纯消费型的城市,使其渐渐失去粮食、水果、蔬菜、葡萄酒、奶酪和肉制品的来源,然后渐渐坚持不下去,最终放弃这座城市或向东岸人求和(当然是以商讨解决治安问题的名义了)。

    只不过,这样一搞事情必然会闹得很大,未必是他伊尼戈能兜得住的。更何况,光靠他手底下这一百多条汉子,怕是也力有不逮,还是得谨慎从事,不要弄巧成拙了。但毫无疑问,这其实可以作为一个长期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进行操作,即通过长时间的经济和军事上的双重手段,让布城外围的西班牙殖民者大量破产,使其不得不离开这个地方,搬到其他地方生活(最好是去西边的科尔多瓦等地),然后东岸人在修建铁路、车站以及重新分配土地时,就不会受到什么阻力了——开什么玩笑,那些土地都是东岸政府拿来卖钱以回笼部分安置资金的,你把着不放,不是和东岸政府抢钱么?那样不搞你搞谁!

    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来,伊尼戈这事其实也是符合上级的某种意图的,至少是他们不会大力反对的。甚至地区行署、县乡等各级政府,还会给予他一定程度的援助呢,毕竟这可是在为他们谋福利啊!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898/ 第一时间欣赏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最新章节! 作者:孤独麦客所写的《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为转载作品,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介绍:
辽阔的潘帕斯草原、富饶的巴西、群雄角力的加勒比海……
21世纪500人意外穿越南美,一切从生存开始。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