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一世富贵TXT下载一世富贵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一世富贵全文阅读

作者:安化军     一世富贵txt下载     一世富贵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67章 准备做大事

    转运使司的长官厅里,徐平捧着一个手炉,不住地翻着案上的账籍,很长时间头也不抬。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旁边不远处,杨告和种世衡两人在各分案间穿梭,低声处理着各种杂事。

    用什么说服晏殊?徐平只有这实打实的经济数据,实在没有别的。想用各种利益拉拢晏殊那是想也休想,就连吕夷简和王曾都无法把晏殊拉到自己的一边,徐平凭什么!

    晏殊十五岁以神童出仕,别看年龄不大,资格却老得不能再老。只要他自己不惹下天大的祸事,谁当政也不能把他怎么样,最了不起就是闲置。正是因为地位超然,晏殊基本不参与朝政之争,最多就是提携一下有能力的中下层官员。天圣年间因为反对张耆出任枢密使,被贬出朝廷,这事情对晏殊的教训够深了。

    把手炉放在案几上,徐平靠在椅背上,揉了揉额头。

    万事开头难,在这个年代想用经济数据说服别人,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到底什么是财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回答。在这个岁月,数不清的金银可以算是财富,巨量的铜钱可以算是财富,珠玉香药可以算是财富,以前的绢帛也同样可以算是财富。但这一切跟经济运行无关,徐平所推行的商品经济,要求资金留在商品经济的链条中作为资本,所产生的财富不好直接表现为通常的形式。这样的财富,要说服别人就有些困难了。

    正是因为这样的财富留在了账面上,只有商品经济运行才会显现,所以吕夷简才会认为是虚账,一笔勾掉也没有什么。却不知道这账面上的数字,代表了京西路这一年数以十万计的人的劳动,一旦勾掉,徐平建立起来的商品经济链条就被连根拔起。而只要把这账面上的数字做实,商品经济的链条就能够转动起来,会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商品,换来越来越多的铜钱。这是跟以前完全不同的经济形式,观念哪里那么容易转变过来?

    正在这时,种世衡从外面急匆匆地进来,到徐平案前行礼:“都漕,依您吩咐,汝州知州赵、孟州通判李参、方城知县李觏,还有郑州通判卢革已经到了城外驿馆。”

    徐平直起身,呼了口气道:“好,你派人告诉他们,今夜我在漕司设宴,让他们早一些进城来。还跟上次一样,住在我们衙门里,不用在驿馆落脚了。”

    种世衡应诺。

    徐平又道:“今夜除了你和杨副使,再去知会王通判,也一起过来。这个年底,大家只怕不得闲,你若是家里有事,要早作安排。”

    种世衡道:“下官长子已经成年,家里由他照料,倒没有什么要紧的事。”

    徐平点了点头,让种世衡出去忙了。

    王尧臣和徐平差不多,家里人口很少,夫人足以照料。杨告的年龄虽然大,却只有一个儿子,当作心肝宝贝一样,一心指望着徐平调回京城,荐他儿子试学士院,家里的情况更是简单。几个人里,只有官职最低的种世衡儿女众多,家事芜杂。

    太阳刚刚落下山,天边还留着一抹嫣红,赵等官员便就到了转运使司后衙。

    花园的游亭里,除了烧着火道,还点了几盆炭火,烧得暖烘烘的。只是寒风刺骨,人坐在里面不时就被冷风扑在身上,激灵灵打个寒战。

    按其他官员的做法,会用大幕把游亭围起来,外面寒风呼啸,里面却温暖如春。以前寇准最喜欢这样做长夜饮,幕里点起大烛,饮酒的人不知道白天黑夜,非要喝到不晓人事才会作罢。徐平不喜欢那种密闭的空间,宁可多烧火炭,也不围大幕,算是一种习惯。

    众人见过了礼,分宾主落坐。‘

    徐平见郑州通判卢革坐在下首,对他道:“卢通判前面来坐,近了好说话。”

    卢革有些不好意思站起身来,把位子挪到前面,向徐平拱手致谢。

    因为曾经跟孙沔抵制过徐平,卢革到了这种场合总是心虚,习惯性地坐到角落里。徐平的心里倒没有什么芥蒂,科举进士同年相互之间提携援引是很正常的事情,同样的事情徐平也没少做,不只是援引了王尧臣到河南府,前些日子还升了张大有的官。

    与孙沔比起来,卢革的性格比较平和,也没有那么强的企图心。帮孙沔那一次也就帮过了,失败了就不再提起。郑州知州陈尧佐对徐平的改革很上心,由他在中间牵线,最近两个月卢革慢慢加入了徐平的这个小圈子。

    卢革湖州人,小时候举童子试,当时的知杭州马亮很重视,私下里叮嘱主持发解试的通判让卢革发解。结果事情传了出来被卢革知道,说了一句话:“以私得荐,吾耻之!”没有参加那一年的发解。两年之后中天禧三年进士,仅仅十六岁,为当年的探花郎。

    神童晏殊都是十五岁出仕,卢革推迟一届中常科进士,还年仅十六,这是科举进士里妖孽一般的人物。不过他没有受马亮的恩惠,对自己以后的仕途多少有些影响。要知道现在当朝宰相吕夷简正是马亮的女婿,长子吕公绰娶的也是马亮的孙女,当年少年的意气用事,就此错过了吕夷简这个大靠山,对卢革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

    众人落座,李觏和种世衡两人官位最低,坐在下首。公吏上了酒菜来,给众人杯里一一倒满酒,退了下去。

    徐平举杯:“今日难得大家齐聚一堂,且满饮此杯,我们慢慢说话!”

    酒过三巡,徐平才把酒杯放下,对几人道:“用些菜和果子,我们边吃边说。”

    月亮不知道什么时候升了起来,清冷的光辉洒满了大地。寒风小了,在夜空中轻轻地呜咽,吹在人的身上依然冰凉刺骨。冬夜里没有鸟叫,没有虫鸣,整个世界都静悄悄的。

    徐平放下手里的筷子,看着众人,沉吟了一会道:“今天叫诸位来,是要做一件大事!”

第168章 立万世法

    王尧臣一怔,没想到徐平说出这么一句话来,不由问道:“什么大事?我们这一年在京西路做的,还不够称大事?云行这么说,我的心里倒是有些慌了!”

    赵道:“怎能不慌?自科举出仕,云行南到岭南,括土为丁,破交趾国都,执其王献于阙下,都没有说过是大事。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这是要做什么?让云行说出这种话来!”

    在座的除了卢革,都跟徐平不是一年两年的交情,还真没有听过徐平说过这种话,一时都静了下来,眼巴巴地看着徐平。

    徐平看了看众人,神色严肃地沉声道:“今天我没有虚言,叫诸位来,真地是要做一件影响后世的大事。做成了,我们流芳百世;做不成”

    说到这里,徐平叹了口气,神情黯然:“对诸位也没有什么,依然是安安分分为官。只不过可能就庸庸碌碌,史书上就是提起,可能就只有一个名字,了了几笔。”

    听了这话,坐在徐平身边的杨告长出了一口气:“原来做不成并没有什么,我还以为要抄家灭门呢!世间人何止千万,有几个人能够留名青史!如果对大家只有好处,并没有什么坏处,这不是都漕提携我们吗?都漕口中的大事,对我们就只是好事,越多越好!”

    众人一起笑了起来:“都漕的大事,对我等自然是越多越好!”

    徐平勉强笑了笑:“既然诸位有这个心气,这么说了,那我也不卖关子。这一年来我们在京西路的所作所为,大家觉得于国于民是好是坏?”

    王尧臣笑道:“当然是好!事实摆在面前,除非是瞎子,才看不出来这一年京西路的变化。今年河南府可是遭了多年不遇的大旱,若是往年,我这个河南府通判非得要被扒掉一层皮不可,就是转运使司,也得焦头烂额。不只我们受责难,民间百姓流离,卖儿鬻女逃往他乡,都是免不了的。去年京东路受了水灾的灾民,在河南府可是不少呢,他们的心里最是有数。结果呢,不痛不痒,官府里的人根本就没有觉出来跟往年有何不同。我们靠的是什么?还不是多赚出来的钱粮!河南府救了一场大灾,现在还府库充盈,钱粮不缺,外面还有几千万贯的飞票待收。不是事情到眼前,谁敢想?!”

    “是啊,如果把现在账上的数目都做实了,我们京西路今年收的钱粮,可以比得上前几年三司从全国收的了。”杨告说着摇了摇头。“若不是这事情是我自己在做,别人跟我说我肯定认为他是在发梦!一路钱粮抵全国,怎么敢想!”

    赵笑道:“别人不敢想,云行的心里只怕是有数的。当年在邕州,若是加上蔗糖务赚的钱,就曾经以一州的钱粮抵上一路还有余。现在执掌一路钱粮,那么以一路抵全国无非是邕州当年的事情再现而已,要我看也没什么稀奇,我们只是适逢其会!”

    徐平重重点了点头:“好,既然大家都是这么觉得,我就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我们今年为什么能够收到这么多钱粮,我们能做到,别人能不能做到?要想做到,要怎么做?”

    听了这话,王尧臣抬起头看着徐平,一字一句地道:“云行是要立万世法?”

    “不错,就是要立万世法!”徐平重重点了点头。“所以,我才说我们要做件大事!”

    此话出口,游亭里一下子静了下来,只有寒风掠过树梢,轻轻呜咽的声音。

    立万世法,其实徐平并没有想好用什么来形容自己要做的事,听到王尧臣的“立万世法”这四个字,心里一下子明亮起来。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几句话徐平前世背得滚瓜烂熟,到了这一世才用心去体会,全力去推动。这些年来,徐平一点一滴地从最小处做起,已经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最少可以推动初步的商品经济了。

    这一次京西路的爆发,实际上就是生产力的发展触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要求上层建筑必须相应做出改变。如果上层建筑不变,依照吕夷简的意思,用政治手段把这一次的经济问题解决掉,那么这一次变革将会被扼杀在摇篮里。等到有一天史书上记这件事,无非是感叹一句,生产力的发展还不足以触发生产关系的革命,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一切又回到了旧的轨道。徐平建的营田务,建的各种新场务,最终会被旧的经济体制吸收,钱庄和公司最终变回原有的解库和商铺。

    正是如此,徐平无论如何不能答应吕夷简的条件,不然自己这些年就白辛苦了,一下子重新回到起点。再寻找一个变革生产关系的突破点,谈何容易!

    上层建筑,除了政治结构就是意识形态了。现在是时候,占领意识形态的高地了。天下之财并不是有定数,所以也就无所谓不在官就在民,官方多收就是敛财的道理。这话徐平跟几个人讲过,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他只是随口一说,别人就是随意一听。

    经过了徐平在三司的改革,在京西路的实践,这话就不再是随口一说,可以建立起完整的体系了。只有依附于实践上的理论才是理论,没有实践,就只能是空想。把空想的理论说得天花乱坠的多了,并不差徐平一个。

    只有把京西路这一年的实践总结起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才有实际意义。用王尧臣的话说,这样一种理论,就是要立万世法。以后的改革,有章可循,不再是徐平这样小翼翼地孤军奋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京西路这一年的变化很多人看在眼里,他们也会想为什么发生这种变化,别的地方为什么做不到。成功在哪里,失败在哪里,有什么是可以借鉴的。并不只是徐平会总结经验,别人一样会。

    从这个意义上讲,徐平并不缺少同盟军,他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人团结起来。

    过了好一会,李觏才小声问道:“都漕,要怎么样立万世法?可有章程?”

    徐平重重呼出一口气:“章程我有一个大概,说出来你们看看合不合适。第一要言之有物,不要动不动就扯到盘古开天辟地,子孙后世如何如何,就从我们京西路这一年的施政说起。多收了钱粮,为什么多收?怎么收上来的?官府手里的钱粮多了,百姓的生活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第二要言之有理,让人看了知道事情原来是这么回事,原来事情可以这样做,这样做了就有这些好处。万不能让人看了一头雾水,看到最后不知说些什么。”

第169章 应急安排

    徐平话说完,几个人面面觑,好久没有人说话。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

    著书立说,自成一家,这个年代并不缺少这种人,而且还特别地多。虽然关学洛学还在萌芽,没有成气候,泰山学派却已经崛起,孙复名满天下,石介崭露头角。理学先驱胡瑗景元年离开泰山,回到苏州讲学,另一个学术中心正在崛起。戚同文虽然在后世名声不显,但他对应天书院倾注的心血正在开花结果,里面走出的学生开始进入权力中心。

    这其中除了泰山学派,应天书院和胡瑗都与范仲淹的渊源极深。范仲淹在后世的地位很大程度来自于他开两宋学风,庆历新政的政治成就倒还在其次。

    不过这个年代文人学术上的开家立派,还是以自己读书思索为主,讲学以及与其他文人的讨论探讨在其次。像徐平这样,纠集一群有职事的官员,以政事为本,然后要自成一家的还真没有见过。只听说官员为了推行新政找理论基础,上自三代,翻遍所有圣人的言论为自己站台的,没听说从新政总结理论指导实践的。

    最后还是李觏打破沉默,坚定地道:“都漕说的极是!上古之时人民至少,政事易极为简陋,圣人所言虽为至理,但只是个大概。如何从圣人大道发挥出去,治理国家,则要随着世事变幻找到自己的法子。从邕州到京西路,都漕为官之地,无不钱粮充足,百姓安居乐业,其间自然有道理在。把这道理总结出来,让其他人看得懂,学得到,推行到全国施行,难道不是利国利民的伟业?我等身逢其会,自当献计献策,全力玉成此事!”

    这些人里只有杨告与徐平共事的时间长,三司的时候编《钱法类书》就见识过徐平做事的风格,听了李觏的话,高声道:“泰伯此话说得甚有道理,就是如此,我们合力把京西路这一年的施政整理成万世之法。一可以遗泽后世,造福子孙;二可以让朝廷里明白,我们到底是怎么做到这些事。绝不是投机取巧,赚出来的钱也绝不是虚账,而是实打实的于国于民都有用的财富。不但是我们能够做到,只要照着法子做,其他地方也可以做到!”

    见王尧臣和种世衡两人沉重的神色缓和下来,赵笑道:“其实真正把事情想清楚,这立万世之法也没有什么。你们还记得都漕在三司的时候编过的《钱法类书》吗?开始的时候也是非议不断,就连铸小铁钱也是反对的人多。结果小铁钱在汝州试行两年了,官民两利,好处多多,前几天三司陈省主还来信要我上小铁钱之法,要推行诸路呢。最早《钱法类书》刚出来的时候,三司铺子的购物券有多少人非议?现在还有什么人说?大家都知道早晚那购物券要如同西川交子一般替代铜铁钱,只是都说不好什么时候动手罢了。我们把京西路这一年的施政总结出来,实际上也就是编一本更大更全的《钱法类书》,把为政如何增收钱粮,于国于民两利的经验整理出来,这就是为万世法。”

    徐平听着暗暗点头,这几个人说的比自己还明白,倒是省了不少力气。对徐平来说有着前世的知识,对将要做的事情比其他人看得重,知道会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对参与的人来说,只不过是从政生涯中的一个插曲,历史的意义要在历史长河中才能沉淀出来。立万世之法,只有说的正确了才能成万世法,不然也只是一本普通的书。

    见统一了认识,徐平举起杯来,高声道:“好,满饮此杯!接下来的几个月,我们就做好这件事,不能让这一年的辛苦白费了。”

    众人放下酒杯,徐平又道:“既然大家都没有异议,我便说一下大致的章程。到年底前的这一个月,在座的人,都先暂时放下手头的事,把这一年京西路的施政理一理。哪些是于国于民有利,可以推行全国的,哪些只是偶然,不足为法的,分个清楚。等转过年,我们再一起针对理出来的内容,生发出去,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众人应诺,一时士气高涨。

    王尧臣有些犹豫地道:“那晏学士那里怎么办?难道还要他等到年后再回京?”

    “自然要到年后去了。这么大的事情,他不到京西路到处走一走,看一看,问问民间百姓的疾苦,如何就好回京交差?此事我去与他说,你们不须担心。”

    依晏殊的性子,徐平有信心说得动他,让他在京西路待上几个月。大臣到地方处理如此重要的事情,几个月的时间很正常。也就是京西路离得近,要到广南西路去,光路上就要走好几个月呢。无非是中间隔着一个年,他不能回家团聚有些不近人情罢了。不过有他女儿在洛阳,而且是晏殊最疼爱的一个女儿,也不算什么。

    杨告道:“若是晏学士年后回京,则河南府的飞票今年就不能兑付了,本路各州县的手里没有钱,来年怎么办?春耕春种,可是处处都离不了钱。”

    “先以河南府手里的飞票作本,由转运使司印制票据,代替铜钱,发到州县和营田务去!这票据只在官府各衙门流通,不许流到民间,解燃眉之急。等到日后飞票兑付了,用这票据换钱就是。反正只是在各衙门用,不影响民生。要向百姓支付的,由转运使司和各州县衙门作保,从钱庄里贷铜钱出来,全部用实钱!”

    赵道:“我那里一向都行用铁钱,倒不担心没有钱用,只是其他州县够吗?”

    徐平道:“我大致算了一下,所差不多。今年邓州的铜矿还出了不少铜,我已经上奏过了,不解进京师,留在我们京西路自己铸钱。这些新铸的铜钱,到时实在不行你那里的铁钱也全路通用,应该是足够用了。”

    飞票对应的其实是大额支付,京西路因为主要是卖出货物,并不需要向外路大量支出铜钱。本路之间,民间的大额金钱往来是在钱庄的账上,并不会缺少支付手段。真正有影响的一是民间少了绢帛当钱,再一个商业发展起来,需要的铜钱数目激增,这才是真正缺少铜钱的窟窿。徐平的想法一是靠阜财监新铸的铜钱,再一个钱庄收集上来的民间铜钱来填这空缺。这个年代的经济体系简当,京西路的经济管制和统计手段非其他地方可比,徐平已经大致推算过,现在本路储存的铜钱,堪堪够下年民间商业流通使用。

    由转运使司发行票据在本路流通,充当官方各衙门之间的支付手段,只能是临时应急措施,不能从外面买到东西,时间久了这支付手段会迅速贬值,不能长久。

第170章 曲线挽留

    炭盆里的火红通通的,映着一边剥桔子的林素娘脸色发红。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旁边盼盼扒着前些日子王文送来的高丽松子,不时逗靠在她身边的妹妹,像个小大人。

    徐平坐在书桌前,翻着桌子上的一大堆书籍,不时拿出钢笔在纸上记着什么。

    林素娘把一瓣桔子塞进盼盼的嘴里,自己吃了几瓣,拍拍手对徐平道:“你平时忙于政务,不怎么看书,到用着了才去翻典籍。真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徐平放下手里的书,直起身子揉了揉额头道:“平时政事就忙得脑袋大了,哪里还有心思静下心看书。有一句没一句的,还不如不看。再者说了,临时抱佛脚怎么了,用到了才知道哪里重要,才会记得牢,现在看一遍胜过平时看百遍。”

    林素娘笑道:“反正你总是有道理,我也说不过你。不过现在可是有儿女的人了,不为自己,也得想着给儿女做个好榜样。”

    一边的盼盼听了这话,抬起头认真地道:“我觉得阿爹说得有道理,平时看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又记不住!只要用到的时候翻一翻就好,那时一看肯定记住!”

    林素娘听了女儿的话,不由笑着骂道:“你就是听到躲懒的法子耳朵尖!你阿爹看的那是什么书?圣贤书,他自小就看的,只是平时忙于政务少了温习,哪里是平时不看!你个丫头才读了几天书就叫苦叫累,什么出息!不能识文断字,以后嫁给谁去?”

    盼盼嘟起嘴苦着脸小声说道:“我女儿家,又不要去中进士做状元,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天天逼着我读书写字,闷死个人了!”

    徐平转过身子,向盼盼招招手:“过来,阿爹跟你说。”

    盼盼以为父亲要为自己作主,高高兴兴地跑到徐平身边,仰着脸道:“还是阿爹讲道理!”

    徐平抱着盼盼,对她道:“你现在觉得苦,是因为以前翁翁婆婆惯着你,生怕你受了一丁点委屈,什么都由着你的性子来。你问问妈,她小时候是怎么过的?你外公管得可是严多了,平时没什么人玩不说,小时候读的书比我都多。”

    盼盼嘻嘻一笑:“可最后还是阿爹中了进士,做大官,妈妈只能待在家里。可见小时候读那么多书也没有用处,只要嫁个阿爹这样会读书的人就好了”

    “不会读书写字哪个进士会要你!就像你妈妈,如果大字不识,平时跟阿爹都没有话讲,那样日子多没趣。不要闹,以后好好跟着妈妈多读点书,将来有好处的。”

    盼盼撇了撇嘴,这话显然不合她的心意。她这个年龄正是好玩好动的年纪,哪里容易安安稳稳坐下来读书写字。不过她这种日子也没有几年了,必须让林素娘好好把她的心收回来,总不能到大了养成个疯丫头。这个年月在读书人的圈子里面可不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大家闺秀,第一条就是要求识文断字,会写些风花雪月的诗词。然后动则循礼,能够把家理得井井有条。好的妻子什么样?其实看林素娘就是了。官员在外为官飘泊,妻子必须能够管得了家,管得住家,方方面面都照顾到。

    看看天色不早,林素娘让盼盼带着妹妹去睡觉,把她打发了出去。

    等盼盼出去,林素娘才道:“这些日子你是不是又要忙了。”

    “不错,晏学士此次来,事关重大,我不能有丝毫闪失。你平时没事,可以到富家那里走动走动,让晏夫人说一说,留晏学士在京西路多待些日子。”

    林素娘轻轻笑了笑:“我明白了,自然会去跟她讲。晏夫人是贤妻良母,富家上上下下都靠她打理,河南府好了,她一家才能过得安稳。你们这一年让洛阳城比往年富庶了热闹了许多,她看在眼里的,想来不会推辞。”

    徐平叹了口气:“唉,官面上的事,我本来真不想让你牵扯进来。只是这次特别,必须要留晏学士多住些日子,不然我们很不好做。只能辛苦你了。”

    “你在朝廷为官,朋友之间的家眷日常走动,哪里就真能跟官场上的事情完全隔绝开来?总是免不了的,我明白,这些小事还能做得了,只要别真让我一个妇道人家做什么大事就好。到时不说我做得了做不了,外面就会有闲话。”

    徐平笑了笑:“不会,我有分寸。对了,你这些日子身子怎么样?”

    “还好,除了想吃点酸的,倒也没有什么特别。我不用你操心,倒是秀秀那里,你多上些心吧。她一个人住在外面,难免冷清,现在天寒地冻的,不要坏了身子。”

    最近几个月林素娘和秀秀几乎同时有了身孕,也不知道怎么赶得这么巧。张三娘知道了高兴坏了,最近两头跑来跑去忙得不亦乐乎,一心想着赶紧抱上孙子。家里这边到度是人多热闹,林素娘少管事,安心养胎,倒没有什么。秀秀那里只有她一个人住,又是第一次生育,患得患失,情绪不太稳定。徐平这些日子又忙,只好让母亲去陪。

    看着林素娘,徐平想起前世自己村里有一对夫妻,第一胎生了个女儿,高高兴兴地起了个名字叫“金枝”。第二胎又生了个女儿,起个名字叫“玉叶”。没想到第三胎又生了个女儿,父亲便就没有耐心了,干脆起名叫“丫头”。万万没想到第四胎还生个女儿,父亲终于生气,起名叫“臭丫头”。不知自己的第三个孩子会是男是女,如果再生个女儿,自己倒没有什么,就不知道父母心里怎么想,更不知道林素娘会怎么想。

    想到这些,徐平的脸上不由浮现出诡异的笑容。

    林素娘看着徐平的脸色,奇怪地问道:“你想起什么事?怎么样子这么奇怪?”

    徐平忙道:“没有什么,只是突然想起来,到时我们的长子该叫什么名字。”

    林素娘有些不信,不过也没再追问,只是皱着眉头道:“你说的也有道理,长子可是跟盼盼这个长女不同,不能随便乱起名字。可惜阿爹不在,他最有学问,起名最好。”

    徐平暗暗叹了口气,女孩就是什么都信父亲的,盼盼缠自己,林素娘也一样迷信她的父亲。其实家里徐平才是正牌的进士,现在都做到龙图阁直学士了,讲学问应该先推徐平才是。但在林素娘的心里,只有父亲林文思才是天下间最有学问的人,徐平不要说现在才做到龙图,哪怕真有一天做翰林做大学士,那也是比不上的。

第171章 吕夷简的忧虑

    孟州后衙,李参向李迪讲过了此次去洛阳城的事情,问道:“相公,不知最近衙门里有什么要紧的事情没有?我答应了徐都漕,只怕这一两个月都没有什么空闲。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

    李迪不以为意地道:“无妨,州里的事情交给判官和录参去处置就好,实在要紧的事情还有老夫。你既然已经答应了,自当全力去做好。”

    “多谢相公成全!”李参拱手行礼,想了一想又抬起头。“有一件事下官心中一直想不明白,不知相公可否解惑?”

    “但讲无妨!”

    “此次晏学士来,听说主要是因为吕相公不想在全国推行钱庄新政,与王相公的意思相左。我听说以王相公的意思,是由朝廷出面稳定绢价,而后三司以手里的绢作本,由铺子印制购物券,来偿付河南府手里的飞票。按说此议极是可行,而且京城里面三司已经开始收绢,绢价基本稳定住了。这个时候,就是按王相公说的做又有何不可?吕相公为什么非要坚持勾销河南府的飞票,甚至不惜向京西路所有官员封官许愿呢?”

    听了这话,李迪笑了笑道:“李参,你一向在外为官,没有进过朝堂,对事情看得不透啊。本来吕相公当年能进政事堂,全赖王相公提携,所以王相公再次为相,吕相公甘愿把首相的位子让给他。那个时候,两人还未生嫌隙,做事一团和气。哼,不过王相公只怕没有想到,吕相公在政事堂多年,人脉广布,朝廷大事尽操之于他手。吕相公虽然表面上对王相公恭敬有加,但是朝政却牢牢把持在自己手里,你说王相公会怎么想?这一年来,王相公不甘心备位做个泥偶宰相,跟吕相公龃龉不断,两人早已经闹得紧绷的。事情既然是由王相公提出来,那么吕相公自然无论如何也不能同意的。”

    李参皱了皱眉头:“下官觉得不仅仅如此,具体是因为什么我也说不上来,总是感觉仅仅是与王相公作对,吕相公不至于如此大动干戈。”

    李迪叹了口气:“你说的不错,若是仅仅如此,吕相公无非是杯葛此事,不至于要派晏学士到京西路来。关键是若真按王相公的意思行事,京西路的一盘棋就活了。而且徐平为人实诚,竟然真地给陈执中全套的钱庄新政的则例,这事情就有些麻烦了。”

    “下官还是不明白,这样于国于民都是好事啊,吕相公为何一定要阻止?”

    李迪冷笑:“好事?吕夷简可未必就认为是好事。首先在他眼里,京西路今年所收的钱粮只怕还是虚得多,既然把河南府的飞票一笔勾掉就能销账,那多收的钱粮在哪里?最最重要的,李参,今天这话我不当说,你不当听,可明白?”

    李参急忙站起身来拱手道:“下官明白,话出相公之口,入下官之耳,此后绝不会再有人提起!李参这几年来,多蒙相公教诲,心中明白分寸!”

    李迪示意李参坐下,缓缓说道:“吕相公为人,权势之心太盛,丝毫不容人。当年我在政事堂,便就多受他排挤。当时只是愤愤不平,欲与他相争,却事事受其挟制,抓不住他丝毫破绽,最终自取其辱。这两年在地方,也慢慢想明白了,如我,如王相公,政事堂里怎能是吕夷简的对手?我们无非是就事论事,一心只想把事做好。吕夷简却是未论事先想到人,既把事情做了,又把自己的党羽安插得妥当,功劳全揽到自己身上去。他出入内外多年,朝廷的规则条例熟得不能再熟,又善于笼络党羽,岂是轻易有把柄让人抓住的?此次京西路的事情,与以往都大大不同,如果让王相公把京西路盘活,则政绩突显,这里的官员要不要升?升到朝堂就要占吕夷简同党的位子。这些倒还是小事,如果朝廷这次承认京西路做得对了,那么这里的施政要不要推向全国?一旦要推行到全国去,以前的规则条例便几乎被推倒重来,这才是真正动到了吕夷简的要害!”

    李参自恩荫入仕,一直任州县官,从来没有进过朝堂,李迪现在讲的这些,是他以前所没有听过也没有想过的。地方政治结构简单,往往主官的意志决定了施政风格,什么规则条例都是用来约束吏人的,官员大多不遵守。但到朝堂就不一样了,地方上呼风唤雨的一州长贰,在京城的各衙门里可能就只是管着一小摊事,有的甚至只是跑腿的。这个时候各种规则条例就显出威力来,一切都要依例而行,不允许自由发挥。这是必然,如果衙门里一人有一个人的心思,事情也就不用做了。

    吕夷简把持朝政,主要靠的两条。一是在重要位置安插自己的人,不动声色之间就把自己的意志贯彻下去。第二个就是靠着规则条例,他比所有人都熟,甚至《中书条例》就是他编的,自豪地说有了《中书条例》,以后庸人也可以为宰相。规则条例就是他手里的一张网,把其他宰执大臣牢牢地捆住,他自己则在各个网眼里钻空子游刃有余。

    朝廷里的各个重要衙门,只有三司吕夷简待的时间短,而且没有任过重要职位,不能把控。特别是徐平到三司后,大改原来的规则条例,吕夷简更是无从插手。而正是通过这些制定的规则条例,徐平能够在自己离开后还让三司依然走在原来的轨道上。

    此次吕夷简全力阻止河南府的飞票兑付,最重要的就是怕这里的经验真推到全国,则以前的规则条例和做事的官员,只怕是要大变。那样一来,他这两年的精心布局就全部都废了。徐平在三司的作为,他还没忘记呢,怎么能容忍这种事情延伸到其他衙门。

    不顾原有的规章制度,固然可以大破大立,做事少了许多束缚,但同时也会使做事的官员没有约束,留下巨大的空子给他们钻。徐平偏偏是个跟吕夷简一样喜欢制定规章制度的人,按谁的制度来,主动权就到了谁的手里。

    见李参还是有些茫然,显然还是无法理解吕夷简做此事的逻辑。李迪重重叹了口气:“通判,以后等你进了朝堂,自然就会明白今天我说的。在地方为官,是自由一些,但很多东西也学不到。朝廷里的重要衙门,都要在京城和地方多次担任要职,才会委以重任,便是这个道理。至于吕相公,哼,章献太后临朝的时候,他为宰相,全力周旋,保证了今上顺利亲政,于国有功。但是到了现在,私心太重了,再在政事堂里于国于民不是好事!”

第172章 提纲挈领

    天上扬扬洒洒地飘下雪花来,不知不觉间就把大地涂抹成了白色。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路边的大柳树早已经掉光了叶子,光秃秃的,倒是不时闪出的一丛修竹,还在雪下透出一股翠绿。

    徐走在雪里,低头头想着心事。雪落在衣袍上,慢慢堆积,星星点点的白色。徐平走得不紧不慢,天上虽然下着雪,却并不寒冷,脚下也不湿滑。

    进了长官厅,一众官吏纷纷见礼。徐平才抬起头来,吩咐众人各自忙自己的。

    杨告陪着刚赶到这里没多久的王拱辰过来,与徐平拱手见过了礼,道:“都漕迟迟不过来,君贶都有些坐不住了,说要去后衙找你呢!”

    徐平道:“我要过来正赶上下雪,是以来得晚了些。君贶有什么事?这么着急。”

    王拱辰道:“我们相交多年,你要做这件大事,怎么能够不叫上我?”

    徐平一愣:“什么大事?”

    王拱辰转身指了指长官厅里面忙忙碌碌的人群道:“就是他们正在忙的啊!我听杨副使说,那天不是你亲口说的要做大事吗?”

    徐平听了不由笑道:“原来说的是这件事,本来就是要找你的。不过你那里离洛阳城远了些,没有派人知会你,等你到了西京城来再说。”

    王拱辰还是有些将信将疑,问徐平:“真地本来要找我?我怎么听说已经安排了他们每个人干什么,都各司其职,还有什么事留给我?”

    徐平先对杨告道:“副使先去忙,顺便唤李觏过来,我有话对他讲。”

    杨告应诺,转身去了。

    徐平才对王拱辰道:“君贶,我们到那边书房说话。”

    长官厅里有一间小书房,是徐平的私人空间。不过他很少在这里,在长官厅的时候都是在厅里,与忙着公事的各案公吏在一起。这是他处理公事的态度,也是自己的习惯。

    到了书房里,分宾主落座,公吏上了茶来。

    喝了茶,徐平才对王拱辰道:“你这两年提举营田务,对各项新政,认识得比其他人都深,怎么会少了你?所谓立万世法,必须有纲有目,纲举则目张。现在外面的人做的,都是张目的事情。立大纲的事,我想由我、你和李觏来做。你觉得如何?”

    听了这话,王拱辰不由张开嘴巴,过了好一会才道:“都漕,你不让我参与,我是有劳骚。可突然之间,给我这么重的担子,实在说,心里又有些惶恐了。”

    徐平笑道:“惶恐什么?你做的事情又多,又想参与进来,应该觉得高兴才是。”

    “话是这样说,可我这两年只是在营田务里开荒种地,连地方政务参与的都少,怎么能够担当起提纲挈领的重任?做些杂事倒也罢了,一下子这么重的担子”

    徐平摆了摆手,让王拱辰不须再说,对他道:“君贶,我明白说,之所以这担子落在你身上,并不是因为我们的交情,而是因为只有你能做好此事。这次的大纲,我想来想去大约是这几句话。我们常常说天下之财,那到底什么是天下之财?是金银宝货?还是人人不可缺的粮帛?我想都不是。我以前说过,劳动创造财富,我想来想去只能是这样。人的劳作才是真正的财富,金银宝货,不从山里开采出来,与山石泥土并没有分别。而吃的穿的粮帛,是从地里长出来不错,但必须要人耕种采收织造才好。对这一点,天下还有人比你体会更深的吗?你的营田务,便就是靠着务里的人手,一滴血一滴汗创造出财富来。若说金银,天下金矿银坑众多,但全部加起来一年收的财富也比不上你营田务万上。是也不是?”

    王拱辰重重点了点头:“都漕这话可是说到我的心坎上去了!朝里总有人说,我营田务里产粮产布,跟地方州县也没有区别。而且地方州县只是收税赋,也一样有粮帛,而且还不与民争利。我说这话说的不是没有良心吗!营田务占的地,以前都是荒地,是我们的人用血汗开垦出来的,那钱粮都是营田务的人的心血,怎么就跟地方没有区别了!劳作创造财富,正是这个道理,只有这样讲,才能说清楚我们营田务的钱粮是从哪里来的!”

    正在这时,李觏从外面进来,行过了礼,在下手坐了下来。

    徐平道:“你来的正好,我正与君贶说起来,要由我们三人立个大纲。”

    听徐平把刚才的话说了一遍,李觏紧张地站了起来,道:“这怎么使得?做事的官员之中,我的资历最浅,官职最低,这么重要的事情,自然是要找有分量的人来!”

    徐平示意李觏坐下,对他道:“谁有分量?在我看来,最适合的就是你们两个了!事情这么定下来,不要再纠缠身份地位的事,心力都放到怎么把事情做好上!”

    李觏见徐平的神色严厉,只好重又坐下,不敢再推辞,只是心中忐忑不安。

    徐平道:“刚才我与君贶谈起世间的财富到底是什么,还是我以前的那句话,只有人的劳作才能创造财富。这次我们的纲,便就是怎么把这句话立起来,把问题讲清楚,能够让人听得明白,真真正正能够用到天下施政当中。”

    王拱辰扭过身子对李觏道:“以前我在馆阁,就听过都漕说这句话,那个时候还理解不了。心里觉得哪里有这种歪理?说起财富,自然是金银粮帛,珠玉香药,劳作创造财富要从哪里讲起来?这两年在营田务,真带着人用一双手,从荒地里刨出食来,产出无数的粮食,今年又产了天量的棉花,才真地理解了都漕这句话的意思!你说我一个营田务,以前就是个无关紧要的衙门,今年若是河南府和漕司把账还清,我可是有数千万贯入账呢!”

    徐平笑道:“你不用时时想着你的欠账,到时由漕司出面,先印票据充账,不会误了你下年春耕春种就是。只要不误了营田务的正常生产,这钱就实打实在这里,总会到你的手里的。说回刚才的事情。之所以要李觏来,是因为劳作创造财富还缺一项,什么样的东西才是财富?自多年前到邕州,李觏与我也是相识多年,经学精通,当世罕有人比。我记得你解‘礼’这一个字,讲‘礼’就是人之欲,人要活着要吃饭,要穿衣,要孝弟,要交往亲友,要养育后代娶妻生子,这些欲就是‘礼’。而反过来说,满足这些欲的,是不是就是我们说的财富了呢?所以这纲,也不能缺了李觏。”

    此时的经学大家,李觏算是独树一帜,认为天地间最重要的是“礼”,到这一步,还没有超脱先贤的说法。那什么是“礼”呢?李觏认为,人的**就是“礼”。人首先要吃饱肚子才能活下去,所以食就是“礼”的根本,用徐平前世的话说,这就是人的第一**。满足食之后,人还有繁衍后代的需求,被异性所吸引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换句话说,性是第二需求。这两点合起来,正是食色性也。

    李觏讲起这一点的时候,给徐平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没有想到还有儒家大家会这样讲解经学。从某种意义上,李觏的观点已经与他前世的社会学观点非常接近了。

    如果由徐平出来讲什么的人的需求层次,并由此再去说社会的财富,肯定会被这个时代的人认为是异端学说。他的地位不重要,这种说法根本就没有人理会,地位重要了,就要受到其他人的嘲笑。但李觏就不同了,不夸张地说,这个时代经学理论水平能够跟他比肩的人屈指可数。他是真地能把这一套说法跟传统的儒学理论结合起来,并自圆其说,成为儒学的一大流派。历史上的李觏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成为理学之外的另外一大家,深刻地影响了两宋以事功学派为代表的能与理学抗衡地另一大儒家学派。

    徐平前世的记忆里并没有李觏的印象,他这一学术流派在宋亡之后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尽管在两宋也曾深刻地影响了时代的思想,后世却没有留下多少痕迹。徐平对李觏的认识是通过这么多年的接触一点一点建立起来,越是接触得多了,越是觉得李觏就是上天送给自己的礼物,能够把自己的思想跟这个时代从理论上结合起来。

    依徐平的想法,这个三人小组,徐平把握方向,李觏提供理论支持,王拱辰提供实际经验,把劳动创造财富从理论到实践建造出完整的理论。

    只要这个理论立住了脚,就将从政治到经济到民生,深刻地影响这个世界。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自己做出成绩,真真正正地改变了时代的面貌,就没有人再能走回头路。

    这就是万世法,是大道。具体的术或许会随着时代改变,这万世之法却会长期适用。

第173章 再巡孟州

    雪后初晴,天气寒冷异常。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中午在太阳下化了的雪水到了晚上就冻起来,清晨的道路又硬又滑,不小心就要摔一跌。北方呼啸着掠过大地,卷着雪花没头没脸地扑到人的身上。

    徐平骑在马上,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小心马蹄打滑出意外。谭虎干脆不骑马了,亲自为徐平牵马,一脚高一脚低地踩着地上的冰碴。他的靴子底加了防滑的铁刺,倒是不担心会滑倒,只是走起来格外费力。

    天上的云层不厚,却层层叠叠布满了整个天空,云后的太阳只有个大致的轮廓,看起来半死不知的样子。远处的沼泽地里偶尔飞起一群大雁,也不知道他是要向南飞还是向北飞,还是就准备留在河南府周围过冬。

    已经到腊月了,徐平不敢再拖,抓紧时间到孟州巡视。若是不抓紧时间把这件事情做了,一个意外拖到年后,可就会惹来不少麻烦。巡遍属下州县,这是转运使司的正职,其他事情不做也不能把这事情耽误了。

    到了偃师县过了一夜,第二天翻过北邙山,便就到了黄河边。孟州浮桥是连结黄河南北的重要通道,这个季节正是枯水期,水流平缓,浮桥畅通无阻。

    李参早早就带着孟州官员迎在了浮桥边,见徐平一行到了桥中间,急忙上前迎接。到了对岸行礼罢,引着徐平到了孟州驿馆。

    孟州是黄河漕运的要地,中原地区北上大多要经过这里,驿馆规模很大。这个季节天寒地冻,又有冰雪,商旅断绝,驿馆显得空荡荡的。

    安顿下来,李参对徐平道:“都漕,看看天色过午,已经不早了。你歇息一下,我安排人准备酒菜,就在驿馆里为你接风洗尘。”

    徐平摆了摆手:“这些虚礼免了,这种天气,我带来的人只怕都不想在孟州多待。你命令州里属吏准备公文,明天一早开始稽核,今天让他们回去忙吧,不要麻烦了。对了,晚上你过来,我们喝杯酒说些闲话,其他官员就不必了。”

    李参应诺,回头吩咐驿丞按徐平的话做,尤其晚上不要打扰了巡视人员的休息。

    徐平又道:“还有,你派个属官,带种世衡到河清县去。那里白波发运使司,一样要去查验。他去把事情做了,等到我离开的时候,再去拜会文郎中。”

    李参应了,转身吩咐州里的推官,带着种世衡去河清县。

    河清县即是白波,是白波发运使司的驻地。此时三门白波发运使司合二为一,发运使正是文彦博的父亲文洎。一般所讲的在转运使之上的发运使是江淮发运使,总东南六路的钱粮,以及进京的漕运。三门白波发运使虽然也称发运使,但不是路一级的机构,只跟州级相当,是在徐平之下的。不过同年如兄弟,因为文彦博的关系,文洎算徐平的长辈,到了孟州,徐平是要去登门拜访的。

    送走了种世衡,徐平才回住处,洗漱罢了,换了便服,略作休息。

    天一直阴沉沉的,也不知道早晚,等到徐平醒来,太阳已经落下山去了。

    得了徐平的吩咐,李参没有大摆筵席,只是自己守在驿馆里。李迪是前宰相,没有出城迎接转运使的道理,而徐平巡视治下,按条例也不能进城,只能靠李参忙里忙外。

    洗了把脸,徐平推门出来,见李参站在自己门前的树下,正看着远方的天空出神,急忙问道:“李通判早已来了吗?怎么不让谭虎通禀一声?”

    李参拱手:“都漕一路辛苦,怎么好打扰了你的清静?这一场大雪甚是难得,我一个人站在这里看看雪景也是好的,再说也是刚来,并没有站多久。”

    两人客套几句,李参才道:“都漕不喜嘈杂,今夜便就不摆筵席接风了。我这里准备了两只肥猪,几坛好酒,与都漕小酌几杯,以解路上疲乏。”

    孟州的猪肉可算是天下第一,确实风味独特,自从到河阴吃过一次,徐平也是念念不忘。这可不仅仅是他前工业化饲养的猪和土猪肉的区别,还有这特殊猪种的香味。畜禽的品种是变化的,并没有千年不变的道理,在徐平前世,大规模饲养的猪种基本都混入了欧洲野猪的血统。欧洲的猪种体格大,肉如柴,猪肉产量上去了,肉质总是差了一点。真地要讲,这孟州的猪应该是跟他前的一些香猪类似,可惜他前世却没有那个口福去尝一尝。

    就在驿馆后园的一株大松树下,放了桌子,徐平与李参两人对坐。一边谭虎侍立,驿丞则带着几个驿卒整治酒菜。

    孟州猪肉口感细嫩,烤了吃最是香美。就在桌前生起一堆大火,把猪肉切了大块,架在火上烧烤。徐平见烟熏火燎,有些不雅,让他们切了薄片,打块铁网放在上面。

    温热了酒,谭虎给徐平和李参倒满了酒。

    李参举杯道:“都漕远道而来,如此寒酸,下官心中委实不安。且满饮此杯!”

    两人饮了酒,徐平笑道:“清臣,我们自在河阴县相识,也有些年岁了。你我之间不须拘谨,客套话能免就免了。运使巡视州县,本就要轻车简从,若是热热闹闹歌舞饮宴,不说别人,李相公心里只怕就要不高兴。如此最好,我们两人对酌,图个清静。”

    李参谢过,两人又喝了一会,才道:“都漕,有句话我不知当讲不当讲。”

    徐平把筷里正挟着的肉放下,让李参有话直讲,不需要有顾虑。

    李参叹了口气,才道:“这一年,若说上半年吧,考较钱粮,孟州也不算差。但到了下半年自棉布上市,特别是绢帛价跌,孟州库里着实亏欠了不少。都漕此次来,只怕孟州在京西路会很难看。其他州府的钱粮我也大多知晓,孟州确实差得太多,说起来是因为这里没有行新政,但差了就是差了。都漕去年曾经说过一年一考,今年考得会格外严厉,不知道有什么说法没有?我无所谓,李相公元老重臣,若是重了,他的脸面难看。”

    徐平看着李参,沉默了一会才沉声道:“你既然问起来,我便就直说。去年说一年一考不是虚言,话出了口总得去做。如果今年孟州的钱粮特别难看,我会上书朝廷,州的主贰降一官。你因为做其他事的功劳,可以功过相抵,李相公只怕躲不过了。”

第174章 公事公办

    听了徐平的话,李参一时沉默,过了好一会才道:“都漕,自你到京西路,一直都看顾我,我心里感激。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我不是进士出身,能够做通判,已经极不容易,更进一步,实话说,我也不敢去想。州里钱粮考较太差,板子落到我的身上来,我没有话说。但是,都漕何必要抓住李相公不放?他是元老重臣,你报上去朝廷也不会贬他的官,于他无分毫影响,反而落了面子。如今朝里吕相公对京西路,特别是对都漕不怀好意,这个时候,有李相公这样的老臣说两句好话,对都漕可是大有益处啊!”

    徐平看着李参,突然笑了笑:“我主一路漕宪,考较州县钱粮,是我的本分。各州是如何便就如何,如果我从中上下其手,别人会如何看我?宪职,若想要让人信服,第一是要廉,这一点上我问心无愧。第二是要公,若处事不公,说出去的话就没有人信了。我若是对孟州不闻不问,京西路其他各州县长官如何看我?我的考语还有用吗?吕相公对京西路心怀不善,我首先需要的就是京西路官员同心协力,与我共渡难关!李相公说话在朝里是有分量,但这分量,在我看来,还远远比不上京西路官员齐心的分量。”

    这回答显然是出乎李参意料之外的,他最怕的是徐平因为去年李迪的怠慢而含愤,没想到徐平想的是要争取京西路官员的支持。可这种支持,有用吗?

    两人地位不同,想的方向便就有差别。对徐平来说,朝里有皇帝的支持,李迪这样一位前宰相的支持就可有可无,并不能给他本人带来什么直接的好处。他需要的,是李迪出面支持京西路的新政。但问题是,李迪已经表示过自己反对了,现在正是反对的结果,徐平不从严处置,怎么能够突显新政的必要性?

    见李参还要再讲,徐平举杯道:“我们且饮一杯,边喝边讲。”

    把酒杯放下,徐平又道:“清臣,其实你想过没有,李相公或许并不会想让我轻轻放过?”

    李参一愣:“怎么会?一位前宰相,一位前枢密使,治下在本路考评最差,颜面何存?”

    “孟州和襄州,钱粮最差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就连晏学士转述的吕相公的话,都是京西路各州县官员普迁一官,不包括孟州和襄州。天下皆知了,掩饰又有什么意义?襄州张太尉那里,可能是真想我轻轻放过。他是武人,又一向圆滑谗佞,有这种想法并不奇怪,而且还真地有可能贬官。可李相公不同啊,状元出身,曾为帝师,你说的不错,即使我的考语上到朝廷,大多也不会贬李相公的官。但李相公自己脸上挂得住吗?”

    李参沉默,久久不语。仔细想一想,让徐平一个小辈拉一把,李迪还真丢不起这个人。

    徐平又道:“而且天下皆知,李相公性直,一是一二是二的性子,若是知道我们两个私里在这里商议这种事情,只怕先容不下我们!”

    李迪为人是粗疏一些,性子直来直去,刚正不阿,李参让徐平拍这种马屁,那是摆明了要拍在马脚上。被吕夷简排挤出朝堂,最重要的是给赵祯留下了能力不行的印象,最起码在赵祯看来李迪能力是远远不如吕夷简的。但在赵祯心里,对李迪的忠心没有丝毫的怀疑,是他最信得过的那一批人。赵祯初为太子,李迪为太子之师,这种关系可不是其他人比得上的。所以徐平和李参都认为,不管这次考评如何,李迪的官位不会受任何影响。

    想了许久,李参最后叹了口气:“或许都漕说的对吧,只是我这两年受李相公大恩,这种结果心里总不是滋味。”

    “人贵相知,清臣能得李相公看重,是难得际遇,这样想也不奇怪。好了,不说这些了,我们饮酒。等这两天巡视过孟州,便就与我一起回洛阳城,安心立那万世法吧。”

    转运使出巡,在一地最多不能超过五天。连来回路上的时间,徐平这次离开洛阳,最多不过十天的时间。这几天刚好让其他人员在洛阳先城整理一下思路,等徐平从孟州巡视回去之后,便就要开始全力做事了。

    林素娘因为身孕,到嵩山祈福去了。也不知道她用了什么说辞,说动了晏殊的长女与她一起同行,无事可做的晏殊,也便跟着一起去了。

    同样有女儿,徐平很理解晏殊。这个年月,女儿一旦出嫁,尤其是嫁与富弼这样的官员,到处游宦,父亲真是不知何年何月再能与女儿见上一面。这个长女自小就是晏殊最最疼爱的,这次有机会,自然要尽量多相聚。换作徐平,如果有一天盼盼嫁了人,碰到这种时候只怕也是舍不得,别说是去河南府治下的嵩山,要去泰山也跟着去了。

    夜渐渐深了,越发的寒冷,旁边火堆的大木已经烧透,火势正旺,把周围烤得暖烘烘的。火上的猪肉滴下油来,滋滋啦啦地响,不时冒起一小股清烟。

    把一块到处流油的肉吃下肚,徐平擦了擦嘴,心满意足地道:“都说孟州的猪肉天下第一,真不是虚言。我在中牟有处庄子,养羊养马,也养牛养猪,去年让庄里的人特意到孟州来买了些猪崽回去,也不知道养得怎么样了。若是养得好,京城的人可有口福了。”

    李参道:“都漕的庄子我也听说过,说起来那处庄子在附近州县也是远近闻名了,不知多少人想学着也建一处呢。不过学的人多,可没听说有人真能学到精髓。”

    徐平笑道:“有什么精髓可言?我那处庄子,就是自己家里的一个小小的营田务。将来王君贶回到京城,职事清闲了,建那么处庄子轻而易举!”

    听了这话,李参笑道:“若如此说,我倒是有些羡慕王君贶的职事了。”

    “不用羡慕,这次只要把京西路的施政理清楚,写出书来,你就什么都明白了。世间事只是不去想,不去做,真去想真去做了,便也就没什么难的了。”

    徐平的庄园其实也没有什么秘诀,关键还是他那些从前世带来的小技术小技巧,最重要的当然是理念。他的庄子是按商品经济的运行规律建的,这个年代的地主有几个能想通这一点?都恨不得自己庄里的地什么都产,什么都种,赚钱能力自然就不行了。

    徐平和李参聊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一边的谭虎忽然道:“呀,那莫不是李相公来了?”

    徐平听了一愣,急忙站了起来,转身看去,只见一顶青罗伞正进了院子。

第175章 李觏的作用

    见真是李迪来了,徐平和李参急忙上前去,见过了礼,把他迎到桌前,上位落座。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

    把身上的大氅取下来,交给身边的随从,李迪落坐。等徐平和李参也坐了,才道:“今夜无事,听说李通判在这里为你接风洗尘,我便顺便过来看看。”

    徐平急忙拱手:“下官何德何能,劳相公登门?等忙过这两日,我去拜会相公才是!”

    李迪笑道:“你是本路都漕,按例本路州县之官都在治下,受你刺察。到了孟州,自然是我该尽地主之谊,为你接风。”

    “相公如此说,下官就真地无地自容了!”

    李迪道:“好了,今夜不要讲这些虚礼,坐下吃喝,说些闲话吧。”

    徐平这才重新落座,与李参一左一右,陪在李迪两侧。因为治下有这些元老重臣,往往官职都远在转运使之上,为了不影响公务,朝廷专门有旨意,公事以转运使为首。州县送到漕司的书状,特别规定知州不管什么身份,都要以下属的格式书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仅以差事论,李迪这个前宰相还真算是徐平的下属官员。不过以李迪这种身份,再入朝堂随时会成为宰相执政,而转运使只是官低权大任重的中层官员,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直接进入两府。从这个序列上讲,李迪的身份又远在徐平之上了。

    这是大宋到太宗真宗时候逐渐成熟的祖宗家法,即“事为之防,曲为之制”,表现在这里,就是“上下相轧”。即在地方上小官掌大权,重臣被牵制,以防出现地方实力派。实际上孟州民政以通判李参为主,也是贯彻这个原则。

    喝过了几巡酒,李迪对徐平道:“我听李通判讲,你最近要把京西路一年的新政整理出来,以给后人参照,不知是否有此事?”

    “相公所言不错,我正要借着临近年底这一段空闲时候,完成此事。”

    李迪点了点头:“都漕今年在京西路做得着实不错,我为官数十年,增收钱粮能到去年京西路这种地步的,从来没有见过。更难能可贵的,是官府手里的钱粮增加了,百姓却没有受苦,反而也跟着日子好了起来。常言天下之财有定数,不在官则在民,换句话说,在官则不在民,官府手里的钱粮多了,必然是刻剥百姓。去年京西路却不是这样,必然有与以往不同的地方,以前的老话,只怕是没有用了。”

    李参道:“相公这句话才是说到了要害之处,京西路各州县,府库充盈,却并没有刻剥百姓。哪怕就是我们孟州,其实也得了益处。以钱帛论,今年入库的比往年不知道多了多少,只是绢价下跌,才显得钱粮没有增收。我也时常在州里察访,百姓生活不但没有比以往困顿,反而手里比以往活络了许多,很多以前买不起的东西,现在也都用上了。”

    “其实天下之财哪里来的定数?上古之时,人民衣兽皮,吃野菜,茹毛饮血,想吃顿饱饭也只能是想一想。到了现在,哪怕是贫困人家,其实过的日子也比先贤筚路蓝缕的时候强得多了。若是天下之财有定数,我们现在多出来的财富是哪里来的?”

    听了徐平的话,李迪笑道:“天道虽有常,世事却无常,以古论今,不能说天下之财有定数这句话是错的。徐都漕,你做事确实罕有人比,但经学上,还是别找人来写。”

    喝了半天酒,徐平的脸色有些发红,刚好掩饰了听完李迪的话的窘态。李迪性直,历史上他去世之后,赵祯专门为他题的碑就是“遗直”,说话还真是一点都不客气。徐平虽然也熟读经书,但到底有前世的知识做底子,不能够真正沉下心去研究这些先贤学问,经学是其短处。如果单从先贤的书中摘一两句话出来,徐平可以发挥出去,洋洋洒洒写篇文章出来,这是他策论的长处。但是由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根本性不同,对于先贤理论的细微处,他理解的就不行了,这是经学的短处。想用经学来解释自己的理论,在李迪这位状元面前,徐平还真是班门弄斧了。

    喝了口酒掩饰了一下窘态,徐平才道:“相公说的是,今年我们做的事情求之古籍,已经定了由营田务王拱辰和方城知县李觏来做。”

    李迪点头:“这人选才说得过,王拱辰是状元,文章自然不错。方城知县李觏,我也听过他的名字,看过他的一两篇文章,确是有见地。论起经学功底,李觏不下于泰山孙复和苏州胡瑗,他参与进来,你的想法才能立得住。”

    当官重进士出身,民间的学术大家却没有这个讲究,实际上这个年代的学术流派开创者,名重一时的人物,大半都是没有中过进士的。泰山学派创始人、开两宋理学先声的孙复四举不中,苏湖学派创始人、使江南成为理学重地的孙瑗七次落第,李觏若是没有遇到徐平,历史上一样也屡试不中。他们的学术和思想都是靠讲学传播开来,同样得享盛名。

    这是时代的特点,科举考的并不是经义。说到底科举是选拔考试,只要能够把适合的人才选拔出来就可以,并不是能力考试。通过了科举中了进士并不是说就具有了做官员的能力了,大多数进士出身的官员实际上都碌碌无为。但选拔官员这种事情,也无法进行能力考试,合不合适,还是要由在工作中的考评来决定。因为大儒往往落榜,就愤愤不平地说科举制度不公平,实际上是没有道理的。中了进士的大儒,比如历史上的朱熹,实际上也不是多么优秀的官员。强行把选拔考试改成能力考试,由重诗赋改为重经义,最后演变成明清时期的八股文,没有任何的积极意义。

    正是因为如此,李觏的名声远比他的官职重得多,在京西路的官员中,他比一般的知州名气大多了。徐平选择李觏,已经让这件事情带上了浓厚的理论色彩。

    要立万世法,仅仅是靠徐平在京西路多收的钱粮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能被广泛认可的理论支持。如汉之桑弘羊,唐之第五琦和刘晏,在财政思想和举措上都有革命性的贡献,但都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往往人亡政息。另一个极端例子的法家流派,有了商鞅变法的实践,再加上韩非子的理论,不管后世怎么贬低反对,却一直流传,甚至如“崇本抑末”等思想被后世各家吸收。实际上这个年代的理财思想,很多都来自法家。韩非把工商列为“五蠹”,商鞅认为学者、商人和技艺糊口的为无用之民,正是重农抑商的理论基础。

第176章 李迪的转变

    实际上先秦的显学之中,儒家的治国理论相对薄弱,基本没有什么系统性的统治教科书。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要怎么治理国家?儒家告诉后人的,是去看先王之治。不过有一点,儒家因为提倡隆礼尊贤,被视为铺张浪费,几乎所有的反对派都攻击这一点。按道家和法家的思想,百姓最好吃饱了什么事不干,什么事不想,不要有多余的活动,或者称为愚民。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消耗,什么礼仪忠孝,都是多余的浪费。至于娱乐,那更加是罪恶了,本就不应该有,所以也就不允许有。

    正是因为治国理论薄弱,什么样的理政措施都可以向儒家里装。崇本抑末,重农轻商来自于法家,一部分儒者便就吸收了进来。节用爱民来自于墨家,一样被吸收了进来。黄老之治,清静无为,更是成了王朝新立时的标配,与崇尚文治并行不悖。

    以上三项重要的治国举措,与徐平现在推行的新政完全背道而驰,可以说都是建立在天下之财有定数上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李觏来破除这种观念了。他由理论上提出了人之欲是天性,是正义的,而满足人的这些**,则就是逐利。义利之辨,利与义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对立的,逐利与求义并不矛盾,这正是后世功利主义思想的源头。

    徐平需要李觏的理论基础,正是在这一点上。追求满足人的**是正义的,则就可以把满足**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定义为财富,人的**无穷,对财富的渴望也就无穷。而这样的财富,可以通过人的双手创造出来,接上劳动创造财富的提法。

    人的劳动可以创造财富,则就可以顺推出取得更多财富需要更好的劳动工具,需要更高的劳动效率,需要更好的组织管理,需要劳动者更高的劳动积极性。更好的劳动工具就需要工匠,更高的劳动效率需要科学的方法,更好的组织管理需要合理的分工与协作,更高的劳动积极性需要好的精神状态,则精神追求与娱乐就成了应有之义。

    李迪在学术上的观点比较质朴,或者说并没有什么坚定的信仰,只要是有道理的,他都认可。尊荀还是尊孟,在他这里都不是问题,甚至两者都放到一边,另起一派,在他眼里也没有关系。这也是这个年代的主流,历史上非孟的扛旗者李觏,还是范仲淹举荐到朝廷里的。历史上要到欧阳修之后,学术之争才会变得激烈起来。

    徐平听了李迪的话,心里一动,问道:“相公以为,李觏可以用他的经学之才,为我们这次做的事情立下学术根本?李觏是有大才,可离经叛道了些。”

    李迪笑道:“李觏经学上学通古今,他自己是经学大家,怎么会离经叛道?”

    说完,不等徐平答话,李迪叹了口气:“这些日子,我也把你这一年在京西路的新政理了一下,觉得也只有李觏,才能把这一切说通。据说自你在邕州任通判,李觏便就千里迢迢过去相随,也不知道是他影响了你的施政呢,还是你的施政影响了李觏的想法。不管怎样说,你施政卓有成效,李觏在经学上也讲得通,所以现在你要立什么万世法,才可行。”

    徐平心中千回百转,实在有些摸不准李迪的意思。去年自己要行新政,李迪是强烈反对的,甚至要求在自己治下的孟州不行新法。今天晚上到现在听来听去,却又处处都在夸奖新政,与去年的态度完全相反,也不知道他的心里到底是怎么想。

    虽然对李参说李迪的作用远不能跟京西路官员的齐心比,在内心里,徐平还是希望有这么一位元老重臣站在自己一边的。京西路的官员,除了李迪、张耆和陈尧佐,地位最高的就是自己,说话的分量还是远远不够的。

    张耆别说是不会支持徐平,就是支持也没有用,他纯粹是靠着与真宗皇帝和刘太后的私交爬上高位,不管能力还是人望都一无可取,现在说话完全没有用处。至于陈尧佐,徐平知道他跟吕夷简关系非浅,不敢奢望会支持自己。能够争取的,只有李迪了。

    喝了两杯酒,徐平终于定下决心,对李迪道:“相公,实不相瞒,刚才我正与李通判谈起今年孟州的考较来。去年相公决定在孟州不行新政,真正按道理讲,今年的钱粮并没有亏欠,不过由于绢价下跌,折成钱的话,孟州可能就不如去年了。我为京西路漕宪,主管本路钱粮,考评最重的是一个公字。绢价下跌是意外,非州县主官所能预料,也非一州一县所能够平抑的,孟州与去年相比并没有亏了公课。但是,与本路其他州县比起来,孟州和襄州则远远不如。所以,今年考评,孟州与襄州估计落在最后一等!”

    李迪淡淡地道:“漕司本是行台,你这样做理所应当,本该如此。”

    “落在最后一等,只怕相公的面上有些难看。襄州张太尉是武人,虽然不行新政是他定的,钱粮却考较不到他的身上去。只有孟州这里,相公只怕难辞其咎!”

    李迪看着徐平,过了好一会,突然大笑:“你们两个在驿馆里半夜饮酒,就是为了想办法不落老夫的面子?老夫为官,出入内外数十年,什么事情没有遇到过?还会因为考评落在人后想不开?你们啊,我不是中进士刚出仕的时候了,这些事情怎么会放在心上!事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孟州今年不如其他州县,明摆在这里,有什么好商量的!”

    李参急忙道:“孟州不如其他州县是事实,但本州我为通判,主持一州民政,有错也应当是我有错,与相公无涉!”

    李迪把要站起来的李参按住,依然让他坐回去,道:“在我们这些老臣之下任通判不是好差事,有功劳算在我头上,有错处通判担当。李通判这两年尽力竭力,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但是不行新政是我定的,便就由我担起来,怎么可能推到通判头上!此事不用再提了,孟州的考较,今年我一肩挑起,与通判无涉!还有,从下年开始,孟州与其他州县一样都行新政,通判多用心。我老了,精力不济,只怕没有办法事事过问。”

    “相公放心,李参一定不负所望!”

    看着李迪和李参两人,徐平心里出了口气。李迪是个倔老头,不过有这一点好处,错了就认,绝不会推诿塞责,怪罪别人。他的性子或许粗疏,经常把自己做过的小事情忘得一干二净,无端惹出麻烦来。但是认准了的事情,也会认认真真地去做。

第177章 重商抑商

    天终于放晴了,阳光洒在铺满白雪的大地上,明晃晃地耀人眼睛。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

    路上的冰终于化了,虽然有些泥泞,马却不再打滑。徐平骑在马上,悠闲地看着路边的风景,不紧不慢地向南行去。

    巡视是例行公事,只要李迪的态度定下来,就没有什么麻烦事。只用了三天,徐平便就结束了自己在孟州的行程,完成了今年巡视治下州县的任务。去了这块心事,徐平整个人都轻松下来,心情也格外得好。

    李迪支持徐平的做法,京西路官员内部就团结了起来,个别一般州县官员的意见无关紧要。至于张耆,他本是武臣,又没有治绩与声望,这种事情插不上嘴。

    只要内部统一,徐平又何必怕吕夷简呢?不管最后结局如何,一场思想的变革都已经拉开了帷幕,徐平也将正式走到这个时代的前台。改革是时代的呼声,早已经有了深厚的土壤,徐平不过是顺势而行罢了。大势浩浩汤汤,强拦是拦不住的。

    看着不远处冰封的洛河,徐平想起离开孟州时李迪对自己说的话。官场上的事情,并不是以对错论输赢,如果徐平只想着说道理,靠道理说服别人,这次多半就要输掉。道理自然是要讲的,只有讲明白了道理,才能够挣取更多的人站到自己一边来。但是在讲道理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了斗争的策略,不然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徐平印象最深的,是李迪说,这些道理可以说服他李迪,但十之**是说服不了关键人物晏殊的。要想让晏殊站到自己这一边来,徐平还需要在其他方面做更多的努力。

    其他方面是哪些方面?李迪没有说,徐平也没有问,有的话说透了就没有意思了。

    晏殊宦海沉浮,世面见得多了,为人小心谨慎。道理可以说服他的内心,但却说动不了他的行动,在徐平想来,李迪说的只怕就是这个意思了。哪怕觉得徐平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不给他定心丸吃,晏殊只怕还是鼓不起勇气反对吕夷简。不然被吕夷简找个机会,再一次贬出朝堂,晏殊可不想接受这个结果。

    给晏殊什么样的定心丸能安他的心?徐平只能无奈地摇头,他心里现在没有一丝一毫的头绪。历史上的赵祯特别喜欢换宰执,但不是这个时候,经常被换的人里也不包括吕夷简。真正做实事的宰相,实际上赵祯是很少换的。

    抬头看着天上白花花的太阳,徐平突然打了个很响的喷嚏,把周围的人吓了一跳。

    冬月过去是腊月,新年近了,洛阳城里渐渐开始有了过年的气息。今年虽然遭了多年不遇的旱灾,但河南府救济及时得力,民生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反倒是城里的人得益于新开的场务和棉布生意,手里的钱比往年多了很多,今年就显得分外热闹。

    这个新年春节刚好赶上立春节气,开年开春,难得的吉兆,比往年都要隆重。

    转运使司衙门里,徐平的长官厅依然是忙碌碌,赵、李参、卢革和王尧臣等人都聚在这里,紧张地整理研究着京西路这一年的经济数据,为下一步做准备。

    旁边的小书房里,挂了一块很大的黑板,几乎罩住了半面墙。徐平坐在黑板前面,靠在椅子上,静静地看着,一动不动。

    李觏和王拱辰和两人在黑板前一左一右,向徐平讲解着黑板上面的内容。

    财富是什么的问题由李觏解决,他已经有了大致的初稿,只差细致的打磨。现在三人集中精力讨论的,是财富怎么被创廷出来,又是怎么实现的。换句话说,他们正在讨论生产和交换的问题。

    只有从社会意义上来说,财富才有讨论的必要,对于单个的人,只需要满足自己各种需求的物品,财富没有意义。这一切的核心,都在于交换,或者用这个年代的话说,就是商。以前讲商人,正面的说法是互通有无,负面的说法是不事生产,只是买低卖高,凭白攫取利润,对社会并无益处。因为要互通有无,所以不得不有商人,而不事生产,便就如社会的蠹虫一般,所以必须要限制。

    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自然经济,讲究的就是自给自足,商人是多余的,这也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基础。当然,从五代沿袭下来的习惯,入宋以后并不特别歧视商人,但一些限制政策还是存在的。比如为官做吏,参加科举,实际上还是有限制。不过这与其说是从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上推出来的结论,不如说是商人重利而轻义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商人做生意有钱,有钱就好做官。而又不讲究精神文明建设,做了官之后便就要为自己谋好处,影响政策的公平,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才是这个年代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主流对商人的看法,与对武将的看法有些类似,就是都重利轻义。

    而商品经济重要的核心便是交换,交换是获得财富扩大生产最重要的途径,所以必须从理论上把重农抑商批倒,商品经济的链条才能进行下去。这之中的理论必须要扎实,仅仅是平等对商人的政策是没有用处的,随时都可能被翻过来。

    “我的营田务里产了棉花,送到场务里织成了棉布,棉布卖出去便就得钱了。说实在话,从我这里看,还真看不出来要商人做什么。”

    王拱辰把自己营田务的事情讲完,两手一摊,看着徐平。

    徐平笑了笑道:“然而棉布卖出去了你并没有得到钱。这里说的商,并不是以前我们平常说的商人,但凡是货物从一人那里到了另一人手里,这中间的交易便就是商。你把棉花给场务,是收钱的,君贶,你可记清楚了,不是白给,是收钱的!这个时候,你们营田务便就是商人,场务是买货的。场务里出来的棉布,也并不是自己卖,而是由三司的铺子发卖的。三司铺子就不用我说了,那根本就是商铺,做着商人的事,不过是官商而已!”

    李觏道:“我觉得都漕说得有道理,这里谈商,不能仅仅还是像以前那样认为就是住商和行商,凡是货物买卖,就都是商。只有这样讲,很多事情才好谈。货物产出来,如果不能卖出去,其实并没有用处。比如棉布留在营田务里,卖不出去,即使堆积如山又有什么用?州县库里的绢帛,如果不卖出去,也是没用的,今年绢价一跌,平白不知少了多少钱。”

第178章 重商理所当然

    王拱辰连连摇头:“泰伯别的说的都有道理,惟有今年库里的绢帛价跌,我觉得不仅仅是跟商有关系。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想来想去,总还有别的意思在里面。”

    徐平道:“别的意思,无非是以前的绢帛可以当铜钱使用,今年棉布大量上市,绢帛当钱的用处就打了大折扣。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买卖交易时,为什么要用钱?到底是用钱好呢?还是不用钱,直接以物易物来得好?”

    “用钱,不用钱怎么能行?我营田务里种了棉花,要换的东西千奇百怪,衣食住行样样都有,如果不用钱只换物品,我哪里找那么多换去?这事情明摆着,经商用钱最好。只是历来天下产铜有限,铜钱不敷使用,才不得不用别的。”

    王拱辰说完,李觏又加了一句:“不只是铜钱不够用,还因为铜钱太重,不利携带。”

    徐平笑道:“这样你一句我一句,才能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把事情讲清楚。刚才李觏说的有道理,铜钱太重,不便于携带,所以要参用金银布帛等轻货。但是,是不是不用铜钱只用金银就好了呢?先不说金银够不够,就当是天下产的足够用好了。”

    王拱辰想了想,如果都用金银,今年就不会出现河南府的飞票兑付不了,自己卖了棉花出去却收不到钱的事情了。正要点头同意,李觏却先开了口。

    “依下官之见,只用金银也不是好事。金银价高,远途贩运有利不错,但是百姓日常交易,经常就是几个铜钱的买卖,如何使用金银?还是多有不便。”

    “不错,这话说得在理。若是从营田务看来,与外边都是大宗交易,使用金银自然方便多多。但是对于寻常百姓,日常柴米油盐,针头线脑,用金银就不方便了。所以,铜钱有铜钱的用处,金银有金银的用处。先立住一条,商品买卖时,要用钱来交易,这样才能让商业繁荣无碍。然后要用钱,用什么钱?金银有金银的缺点,铜钱有铜钱的缺点,有没有什么办法把这两种的缺点都避掉,方便市面交易呢?”

    王拱辰想了想,突然道:“都漕说的,莫非是三司铺子发的购物券?那是用纸印的,携带起来比金银布帛这些轻货还方便得多。而正是因为是纸印的,也不用担心不够用。”

    徐平笑着点了点头:“用纸印的钱确实有这些好处,但也有两个难处。第一就是官府能印,别人能不能印?如何防止贼人私印。不要说是纸印的钱,就是铜钱,在那些偏僻边远的州军,都有人盗铸。不过私铸的铜钱成色不足,比较容易分辨罢了。还有一个,如何让天下相信一张印了数字的纸,就能当那么多钱使用,这一点更难。”

    “总有办法,都漕不是试着用彩棉制纸吗?只要以后这种制纸的彩棉,只由营田务专门制来印钱纸就是。至于取信百姓,官府收不就取信百姓了!”

    “君贶这话说得有道理,关键是只要官府收百姓就会认。但是,怎么能说服朝堂里的诸公,让官府收呢?好了,此点我们以后再议,还是说到商上来。我提两点,作为引子,抛砖引玉,你们多想一想。第一点,以前都是讲男耕女织,自耕自食,自织自衣,这样的日子,不需要跟人做交易。朝廷收税赋,如果不收钱,只收绢帛,征发徭役,种地的人都能完成,不需要从别人那里买。这种情况下,商人实际上可有可无,他贩运的货物非种地农人所必须,商人自然也就不是朝廷所必需。但是,以今日来看,一夫耕,得粮供全家食用还有余。一妇织,也尽够全家穿衣还有余。若是古时,多余之粮帛为税赋,自然也就用不到商人。但现在不同了,税赋有定数,而粮帛却会增多,这些粮帛,如果不卖出去便就没有用了。我们刚才说的就是这一点,货物到不了合用的人手里,便就无用。”

    李觏小声道:“都漕,今日之天下,农人一年不得休息,全家也未必能吃上饱饭。”

    徐平摆了摆手:“那是另一个问题,种地的人没有足够的地,地多的人种不过来。如果耕者有其田,便就是我刚才说的了。我们先按耕者有其田算,什么都缠到一起就说不清了。”

    现在讲的是财富生产的问题,而不是分配问题。李觏精研理学,先贤讲的大公之世对儒生有特别的吸引力,这个年代不少学术大家都在土地平均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历史上的李觏有《平土书》,主张均田,稍后的张载主张恢复井田制,并在家乡进行实验。他们一切的根本都是围绕耕者有其田,看似可行,实际上这种经济基础若是推行只能够让社会退回到老路上去。耕者有其田的根本是自然经济,不是徐平所追求的。只要是百姓人人富足,耕者有没有田又有什么关系?最怕的是说了不需耕者有其田,又做不到人人衣食无忧,多数人成了少数人的奴隶,那是统治者的责任,是另一回事了。

    “其实不拿种地的农人说,用营田务说更明白。营田务里产的粮帛,他们自己人无论如何是用不完的,对不对?用不完的粮帛如果存在库里,最后朽烂,便就等同没有。这些粮帛如果全入国库,实际上还是一样的问题,朽烂还是朽烂,不过换了个地方。最最关键的,便是这些粮帛,要交换到合用的人手里,这就是商的用处。生产出来的货物,通过商这样一个环节,到了需要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商不是无用,是可以创造财富的。”

    商品经济之所以会以商业行为核心,便就是商品只有交换才有价值,仅仅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是算不上商品的。明确了这一点,便就明确了商业行为的必要性。徐平只是大致提一个思考的方向,具体完善还是要靠李觏和王拱辰两人。

    “第二点,比如我花一贯钱的本钱,产出来的货物,总不会还卖一贯钱,总要卖到一贯多甚至两贯三贯。这多出来的利钱有什么用处?如果我的货物总是能卖出去,总是能够换来钱,当然把利钱再投入到本钱里,产出更多的货物。只有买卖,只有商业,才能完成这一点。而这样一来,天下的货物就会越来越多,财富也就越来越多,不是天下之财有定数了。能够一天一天财富多起来,天下何愁不治?”

    听了徐平的这一番话,王拱辰看了一眼李觏,重重点了点头:“这话我最赞成!从我提举营田务,只有不多的本钱,面对一片荒地,便就是如此这般,一年一年大了起来。到今天,我营田务的钱粮,不客气地说,不下于任何一路!这就是例子。”

    这才是商品经济的核心,通过商品交换产生利润,进而扩大生产。只要市场在,这种循环就能一直正向存在,社会财富滚雪球般越来越多。在商品经济下,商业行为不再是可有可无,更加不是可以抑制的,而是一切经济行为的核心。重商主义,只有在商品经济下才有意义,而商品经济也必然会产生重商主义。

    徐平要做的,只是理清楚这根链条,并通过这两年营田务和其他新场务的实践,说明这条链条的正确。在明了这条链条之后,根本不需要他去告诉别人重商,整个社会自然而然地会转变观念。当然,这个商并不一定就是商人,而仅仅是指商业行为。

第179章 意外

    正在三人说得热烈的时候,杨告急匆匆地从外面进来,对徐平道:“都漕,晏学士到了衙门,正向这里来了。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

    徐平急忙站起身来,与杨告一起出去迎接。不想还没出长官厅,晏殊已经进来。

    见过了礼,晏殊道:“今日天气晴好,左右无事,便就过来看看。没有打扰你们的公事吧?若是有事,你们尽管去忙。”

    徐平道:“都是衙门里的例行公事,有什么打扰不打扰的。学士请到里面用茶。”

    把晏殊让到了里面的小书房里,落了座,公吏端了茶来。

    喝了茶,晏殊抬头看见对面那巨大的黑板,不由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事情?搞出这么大的阵仗,平时倒是难得见。”

    徐平道:“回学士,看看就到年底了,这些日子把大家招集起来,理一理这一年来京西路的施政。成在哪里,败在哪里,让所有人都心中有数。”

    晏殊连连点头:“徐龙图施政用心,这些虽然是小事,但却容易被人忽略。”

    这个时代的交通不便,对重要政事的讨论,还是以书信为主。像徐平这样真地把人聚到一起,集中开会的,确实是很少。各路的州县官员,一年能够聚一次就不少了,往往都是遇到非常重要的大事。什么施政用心,晏殊也就是随口一说。

    聊了几句闲话,晏殊站起身来,到黑板前看上面写的文字。一边看,一边还问李觏和王拱辰是什么意思。刚才两人正说得兴起,晏殊问起,兴致十足地向他讲解。

    回到座位坐下,晏殊笑着对徐平说道:“我听人讲最近你带京西路的官员搞什么万世之法,想来就是这件事情了。京西路这一年的施政可圈可点,但要说能立万世之法,你觉得够吗?徐龙图,你还年轻,做事情最重要的是踏实,切不可一时头热贪功冒进。”

    听了晏殊的话,徐平并不意外。就是参与的官员守口如瓶,衙门里公吏的嘴巴可堵不住,消息肯定会传出去。只要有心人,现在洛阳城里的官员只怕都知道自己做的事了。

    “学士,所谓万世之法,也只是嘴上说一说,凝聚人心罢了。真能不能成,还要看事情做得如何。下官是觉得今年京西路的施政跟以往不同之处太多,本路的官员虽然照着做了,做的事情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只怕心里还是没底。趁着年底事少,把今年的事情理理清楚,下年施政就有的放矢。真正能不能遗泽后世,谁又能说得定呢。”

    晏殊笑着点了点头,没再说话。

    徐平想方设法把晏殊留在京西路,晏殊的心里当然知道是为什么。不过晏殊对吕夷简一向是畏惧大于尊敬,心里还有一些反感,便也就顺水推舟。事情能拖就拖,如果徐平这里真能够翻过来,那当然更好,晏殊乐观其成。

    问了几人讨论的内容,晏殊因为并没有参与京西路的施政,而且在朝里他本来对政事参与的就不多,也无法评论什么。

    最后,晏殊对徐平道:“听你们所讲,对这一年京西路的新政认识颇深,想必也能议论出些有意思的说法来。不过,这种事情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你们不但是要自己讨论,还多问问其他人的意见。比如京西路这里,还有孟州的李相公,郑州的陈相公,邓州的赵谏议,要多多向他们这些人请教。还有,朝堂里的诸公,一样也可以去信讨教吗,王相公和蔡参政对你们京西路这一年的施政时时留意,必然也有自己的看法。”

    徐平诺诺连声,表示自己这里一旦有了眉目,定然会去信询问的。

    晏殊的意思徐平明白,无非是说你们在这里说得天花乱坠有什么用?要找强力人物给自己站台啊!本路的几位大人物,除了附马李遵勖不好参与,张耆是武臣,其他重要的元老重臣要先拉到自己一边来。地方上的话语权终究有限,还要从京城找奥援。现在吕夷简压京西路,那就去找王曾一派的人给自己撑腰啊!朝堂又不是铁板一块,要想办法啊。

    徐平的想法有些区别,最后会弄出什么结果来,现在自己都说不准,不好找外援。等到整理的有个初稿,心里大致有数了,再去找支持才合理。说到底两人出发点不同,徐平是真地想整理出这么一套理论来,算是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贡献。晏殊却以为徐平只是用这么一种手段,来对抗吕夷简,理论只是个手段,成不成无关紧要。

    喝过了茶,聊过了天,晏殊也不在这里多待,起身告辞。

    徐平等人送晏殊出了长官厅,还未行礼告辞,就见到种世衡急匆匆地从前面进来。

    见到晏殊等人,种世衡愣了一下,最后对徐平施了一礼,把手里的札子送上,沉声说道:“都漕,京师朝报,刚刚送来!京城出大事了!”

    徐平一愣,把朝报接到手里,翻开看了一看,面色发黑,合了起来。

    晏殊不明就里,因为朝报是公开的文书,一般官员都有资格看的,便就从徐平的手里把朝报接了过来,打开翻看。

    晏殊看完,一样默不作声,倒是让其他官员心里更是好奇。

    王拱辰和李觏等人把朝报都传着看完,都静了下来,一时气氛有些诡异。

    过了好一会,晏殊才道:“我要赶回驿馆,上书朝廷,严惩阎文应!京西路的官员要如何做,徐龙图拿主意吧!”

    说完,再也不顾礼节,晏殊带了随从急匆匆地去了。

    上个月,废郭皇后身染微恙,入内都知阎文应亲自照料,没过几天郭皇后突然暴毙。

    就在不久之前,与曹皇后生活并不怎么如意的赵祯不知为什么想起郭皇后的好处,给她去了一封亲笔信,诉说思念之情。郭皇后性子倔强,回信说除非在百官之前立册以皇后之礼迎自己,不然绝不回宫。接到这种条件,性了并不坚定的赵祯竟然有些心动。

    郭皇后被废,吕夷简和阎文应起了关键作用。特别是阎文应,当时上窜下跳,在宫里得罪了不少人。如果郭皇后回宫,他的好日子只怕就到头了。所以郭皇后的死讯一传了出来,满朝哗然,群臣众口一词,指责阎文应毒死了郭皇后,要求穷治。

第180章 转机

    郭皇到底是怎么死的?没有答案。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众人怀疑阎文应,也仅仅是怀疑,找不出任何证据来。最耐人寻味的是赵祯的态度,明明是他先派人去看望郭皇后,才引出后边的事情,但是郭皇后去世,他只是表明悲痛,以皇后之礼下葬,但却没有追究阎文应的意思。

    这一段时间刚好是南郊祭天,事后赵祯才得到郭皇后的死讯。

    赵祯的悲痛是真的悲痛。他与郭皇后少年夫妻,磕磕碰碰是难免的,郭皇后的性子又过于强势,特别是借刘太后压赵祯,让他心存怨恨是事实。但事过境迁,少年意气也随着时光而去,赵祯回过头来再想,郭皇后其实也没有什么罪恶,跟自己的矛盾无非是小夫妻闹别扭而已。现在的曹皇后倒是温良贤淑,但却多了皇帝皇后的礼仪,少了夫妻之间的温情,这个时候自然而然就想起了郭皇后的好来。但若是因为郭皇后的死,在没有明确证据的情况下,就处置皇宫里第一有权的阎文应,好像也不合适,事情便就拖了下来。

    历史上的这位仁宗皇帝,被后世推崇,特别是南宋之后被臣子推崇,最大的原因是他在处理朝政时的明智。虽无大功,但最重要的是无大过,特别是与把国家搞成一团糟的道君皇帝相比,这种一团和气就难能可贵了。但历史上仁宗皇帝的后宫,一直都是两宋皇帝的反面典型之一。废后就不说了,在有皇后的情况下,还动不动就让其他的女人以皇后之礼下葬,就差没弄出两个皇后并立了。对子女宠溺无度,是非不断。

    徐平由于自己的特殊身份,对皇宫的事情了解得比一般官员多,感触更加深。很大程度上赵祯是在外朝对官员尽量忍让,努力做个传说中的好皇帝,对内朝便就听不进大臣的意见,任着自己的性子来。若是平常人家,这不是大事,但在帝王家,这样不出乱子才怪。

    看着晏殊急匆匆地离去,杨告小声问徐平:“都漕,此事我们该如何回应?朝中出了如此大事,我们西京的官员不出声可是不妥。”

    徐平道:“回应什么?现在朝报上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我们怎么插嘴!老老实实先上表谢恩,过些日子,等有了进一步的消息再说。”

    南郊之后推恩百官,徐平的侯爵食实封的户数增加了,但是官爵没动。倒是一直赋闲的徐正,又升了一官,现在做到殿中丞了。至开国侯后遇恩不进爵,进邑,等到食封的户数增加到一定程度,侯爵便就可以升为开国县公,然后开国郡公,一直升上去。

    不过一旦为宰执,一般会升公爵,徐平也不知道自己会因为什么原因封公。

    听了徐平的话,杨告和王拱辰等人面面相觑,乖乖回到了官厅里。

    阎文应是吕夷简在皇宫里的眼线,尽人皆知,除了瞒住一个皇帝赵祯。这是因为赵祯相信吕夷简,别人向他告发,又拿不到证据,传言他当然不信。有了这个机会,朝里跟吕夷简不对付的人,甚至还包括一部分虽然依附吕夷简,但却为人正直眼里不揉沙子的,必然会对阎文应死追猛打,不会轻易放过他。毒死皇后,虽然是已经废掉的,哪怕就是外朝有吕夷简周旋,阎文应能够躲过去那才是奇迹。

    徐平到底不在京城,对具体的情况不清楚,这个时候不能贸然掺和进去。等到朝廷里的官员找出蛛丝马迹,那个时候再痛打落水狗不迟。

    动手的时候要谨慎,打狗就要打死。只要把阎文应逐出皇宫,便就断了吕夷简的一条臂膀,有这个机会,徐平最少也要把阎文应赶出京城。

    对废郭皇后的突然离世,京西路的官员保持了沉默。只有直集贤院王尧臣以留守司的名义上奏,要求推鞠给郭皇后治病的医者,不过奏章被政事堂压下,没有送进皇宫。

    等到五日之后朝报再次送到洛阳,才由谏院打开了突破口。

    此时知谏院的是高若讷,还有姚仲孙。姚仲孙是大中祥符年间状元姚晔的儿子,就是那个上次中状元的张唐卿大相国寺题诗“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被人补了两句“君看姚晔并梁固,不得朝官未可知。”里说的姚晔。姚晔中状元之后很快身亡,官终著作佐郎,不到朝官。还好儿子争气,姚仲孙再中进士,积官到起居舍人知谏院。

    高若讷和姚仲孙上奏弹劾阎文应,里面有一个细节。南郊之前的一夜,赵祯下命第二天宿在太庙,阎文应喝斥医官,当时很多人都听到了。结果第二天郭后就暴薨,当时在场的人都怀疑是阎文应命医官下毒,毒死了郭皇后。

    这样的细节别人是不好拿着去弹劾官员的,谏院就合适。他们是风闻奏事。而且可以不吐露消息来源。阎文应有杀人的动机,这一个细节再与事实对上,就需多说了。

    谏院的奏章上去,京城里的官员连番上奏,要求严惩阎文应。

    徐平拿着朝报,看了良久,摇了摇头叹了口气。他看来看去,也没有看到要求严审当时的医官和阎文应的奏章,上书的官员,众口一词的只是处置阎文应。郭皇后的死,已经彻头彻尾的成了一桩政治事件。

    皇后中毒,当然是不好查。是废后也就罢了,下葬的时候赵祯却命以皇后礼,总不能再重新开棺。没有这最关键的证据,案子已经不可能查清了。

    招集了杨告和王拱辰等人,徐平把朝报给他们看了,沉声道:“阎文应依仗得圣宠,横行不法。以前我在京城的时候,就听说他经常矫诏为自己做事,毫无顾忌。此次又牵涉郭皇后之薨,简直骇人听闻!我们转运使司,当联名上奏,严惩此恶贼!”

    王拱辰道:“高若讷为人厚重纯朴,向无虚言,他的奏章里说阎文应有些行径,必然是错不了!此等恶贼,不死不足以赎其罪!”

    杨告一向都是唯徐平马首是瞻,徐平说了要上奏,自然也连连称是。

第181章 钱明逸

    交相论奏之下,阎文应降官为秦州钤辖,未出京即改为郓州钤辖。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至此时阎文应还心存侥幸,上书托病愿留在京城。最后范仲淹给了阎文应致命一击,他把自己的后事托付给长子,入宫以命相争,赵祯终于同意流放阎文应到岭南。阎文应之子阎士良,一起被贬。

    作为内侍,一出京城,没了靠山,阎文应就如秋后的蚂蚱,还没出京西路就死于道上。

    阎文应在路上到底是怎么死的没有人关心,这种得罪了无数人的犯官,押送的内侍就会处处刁难。岭南远隔万里,没几个人愿意真到那里走一趟,别说是照顾周到,很可能吃的喝的都不及时。以前贬官,内侍守住房门不给吃喝也是有的,把饭菜故意放馊放臭更是常见节目,曹利用当年就是路上不堪忍受这种屈辱而一根索子上吊自杀。更不要说寇准和李迪被丁谓贬官时,监押的内侍直接威胁,要不是两人强忍下来当时也就被逼死了。

    对于官员最重要的,是吕夷简从此失去了在皇宫里最关键的内应,好比断了一臂。

    到了下半月,坚决要求严惩阎文应的范仲淹本官升为礼部员外郎,以天章阁待制由判国子监改为权知开封府,京城的政治斗争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这个时候官场上没有什么秘密可言,随着范仲淹的任命一起到洛阳城的,是徐平听到的小道消息。之所以让范仲淹知开封府,是因为吕夷简觉得被逼得太紧,故意找个繁剧的差事给范仲淹,让他以后别总是把心思放在找吕夷简的把柄上。当然范仲淹不领情,依然是不时上章弹劾吕夷简,京城的政治空气比以前更加紧张。

    知开封府是为宰执的“四入头”之一,但范仲淹的资历显然不够。他的本官才是礼部员外郎,跟徐平都差着十万八千里,以前也都是做的州县官,既没有转运使的资历,也没有在京城的重要衙门任职的资历,让他知开封府都有些勉强。开封府主官的最低资格是待制以上的侍从官或者本官大两省以上,范仲淹以天章阁待制刚刚够资格。

    正是因为如此,官场上下都认定了这次任命是吕夷简耍的小手段。

    把朝报放到桌子上,徐平靠在椅子上静静出神。

    按照最近的政治形势,吕夷简和王曾的第一回合该分出胜负了。阎文应出事是一个信号,给了反吕夷简的人莫大信心,这几个月想必会紧逼吕夷简。此时台谏还没有合流,御史中丞杜衍又为人稳重,不会直接掺合进倒吕的大潮中。但是杜衍一向跟王曾亲近,而且非常赏识范仲淹,御史台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谏院的高若讷和姚仲孙此次虽然在倒阎文应的事件中冲锋陷阵,但那是出于他们本身的职责,两人与吕夷简并没有尖锐矛盾。

    倒吕夷简的主力,还是在范仲淹身上。天章阁待制的身份不可小视,能量远比一般庶官大得多,知开封府又有单独奏的权利,他铁了心,吕夷简会非常麻烦。

    把现在的人事理一理,跟自己前世有限的历史知识对照一番,徐平最后无奈地摇了摇头。最终的结果,应该还是范仲淹失败。时间的跨度在这里,欧阳修的那篇《朋党论》不就是这个时候出来的?朝廷该掀起一场大风暴了。

    范仲淹会倒并不奇怪,要扳倒宰相的他的分量还远远不够。但是想起来,貌似吕夷简也不能安心在朝堂为相了。具本因为什么,徐平却想不起来,只能安心等待。

    杨告从外进来,对徐平道:“都漕,今日河南府王通判设宴,邀西京城里的同僚赏冬日梅花。现在天时不早了,我们要不要动身?”

    徐平从沉思中想来,起身道:“走,我们现在就走。难得伯庸请客,怎能不早到!”

    一边说着,一边拿起幞头戴在头上,向门外走去。

    洛阳人爱花,喜欢赏花,一年四季只要有花开,这种朋友间的聚会便就不断。此时栽在洛阳的梅花品种有不少,诸如黄梅、红梅、紫梅等等,不过梅花在洛阳要早春才开,今年的节气虽早,这个时候盛开的也只有腊梅。河南府衙地气偏暖,又有从唐朝时传下来的老梅,虽然还没过年,却已经初现花蕾,所以王尧臣请大家去看。

    转运司衙门跟河南府衙离得并不远,徐平带着几人,走不多远就到了地方。

    李若谷依然是托身体不适,没有出现,众人也不在意。他在河南府处于神隐状态,一应政事都交给王尧臣,什么时候露面了才出人意外,就像上次招集分司官员闹事。

    徐平到的时候,后衙里已经聚集了不少人,除了在洛阳的几个衙门,一些赋闲或者分司的官员中有地位的也都赶来。

    与众人叙礼毕,徐平便就被邀到游亭里,与晏殊等人坐在一起。

    刚刚坐下,一个年轻人便走到徐平面前,深施一礼道:“晚生钱明逸,见过都漕。”

    徐平上下打量了此人一番,一身便服,人长得极是精神,礼仪周全。淡淡地道:“你就是钱殿中,久闻其名了。大家同朝为官,不必自称晚生。”

    钱明逸尴尬地笑了笑,道:“都漕贵为龙图”

    话未说完,一边的晏殊道:“徐龙图,多日不见,过来说话!”

    徐平起身,看了看钱明逸,走到晏殊身边坐下,留下钱明逸在那里尴尬地站着。

    晏殊之所以会被派来,说起来还是因为钱明逸闹事,所以不但是徐平看他不顺眼,晏殊一样看他不顺眼。钱家的身份足以衣食无忧,但在官场上并没有什么用处,一个降王的子孙政治上不特意排挤就不错了。至于太祖颁下的丹书铁券,那玩意对徐平这种身份的人根本没用,更不要说也轮到钱明逸来执掌钱家的命根子。

    看着徐平与晏殊等人说笑,钱明逸不由怅然若失。吴越钱家的子孙都文采出众,家里出的进士非常多,但钱明逸却屡屡落第。没有进士出身,仕途就看不到希望,以钱惟演一代文坛领袖,交游又广,又会钻营,都不得为东府,他钱明逸算个什么?所以这几年钱明逸处处钻营,朝里说得上的话大臣都不遗余力地攀关系,就是想走一个不经过正常科举的捷径。本来想走吕夷简的路子,没想到最近的风向不对了,只好另想办法。却没想到徐平根本就不给面子,连话都不想多说一句,直接把自己撇在这里。

    (备注:历史上钱明逸攀附吕夷简,庆历新政失败就是他一日内奏罢范仲淹、富弼和杜衍,由此得到吕夷简赏识,从中制科五年便就做到翰林学士,是两宋升官最快的人之一。

    顺便,这几天不太舒服,今天只有一更了,大家见谅。)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1100/ 第一时间欣赏一世富贵最新章节! 作者:安化军所写的《一世富贵》为转载作品,一世富贵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一世富贵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一世富贵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一世富贵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一世富贵介绍:
穿越到北宋仁宗年间,金榜题名,却因为得罪太后,被打发到岭南为官。从边疆小官做起,步步升迁,徐平终于熬到出头天,在宋代书写自己的传奇。
从五代乱世走来的北宋,世家大族一扫而空,社会上还没有士绅,宗族社会尚未成形,阶层变动之剧烈和平社会前所未有。大宋的治下不再有贱民,这是一个不问出身的时代,奴仆的儿子可以成为宰相,小兵可以晋升为军队统帅。
这是最好的时代,对于个人来说,人生一切皆有可能。这是最坏的时代,数量庞大的常备军装备精良,却屡战屡败,最终把整个民族拖进深渊。这个时代改变了徐平,徐平也改变了这个时代。
富者,富甲天下;贵者,贵极人臣。
伴随着一个穿越者的脚步,回望那远去的大宋风华。一世富贵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一世富贵,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一世富贵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