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一世富贵TXT下载一世富贵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一世富贵全文阅读

作者:安化军     一世富贵txt下载     一世富贵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332章 建节

    为应对西北党项反叛,多位重臣被派往陕西路坐镇。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其中带兵的文臣,为了表明到那里职在武事,实行了一项特殊的以职换武的政策。基本原则是,侍从大臣之中,待制换观察使,直学士换节度留后,阁学士和殿学士换节度使。

    徐平的枢密直学使是诸直学士之首,禄赐比阁学士,换武时赵祯命向上靠,本官升一阶为礼部侍郎,终于到了六部长贰。徐平以陆海军节度使、礼部侍郎知秦州,兼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秦凤路兵马都部署,兼秦凤路缘边招讨使,主持秦凤路军政。

    夏竦以龙图阁学士换奉宁军节使,以户部尚书知永兴军,兼陕西路经略安抚使,兼永兴军路泾原路兵马都部署。范雍资政殿学士换振武军节度使,以吏部侍郎知延州,兼陕西路经略安抚副使,兼延路环庆路兵马都部署,同时兼两路缘边招讨使。

    奉宁军是郑州军额,景初年刚刚升格。陆海军则为汝州军额,在徐平把京西路发展起来之后,前年一次性升格了不少军州,汝州即为其一。两节度都是刚刚升上来的,属于小藩,夏竦和徐平两人在节度使中是非常靠后的。

    对于武将来说,建节是无上荣耀,跟宰执一样享受大除拜的待遇。徐平也一样觉得荣耀,他犹记得前世学过的岳飞的那句话,三十二岁建节,自古少有。即使官告旌节要到年后发下来,自己也是三十岁建节,可以说一句自古少有了。

    夏竦显然不这样认为,他接过任命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预支一个月的俸禄,用来准备行装。赵祯大方,干脆给他预支了半年,可着劲先花去。官员预支俸禄,特别是这种到边地任职,只要立下丁点功劳,很可能就不用还了。大除拜给草制词的翰林学士的润笔不少,家里开销大点的,真有可能缺钱。不过夏竦不是贪这些钱虽然他贪财这次却是为了表示自己的不满,不想到陕西路去。本来一心想着进政府,结果却裸眼踢到了陕西路去,这一去就不知何年何月回来,夏竦的心里窝火得要死。

    派这三个人去陕西路,范雍是因为在广南西路数年,有为边帅的经验。徐平和夏竦则是因为对西北出事议论最多,在朝臣中表现得既热心,又显得知晓兵事。夏竦知道是这种结果,现在后悔死了,早知道不为了争枢密院的位子多发议论。

    在家里设宴款待亲朋庆贺,夜里等亲朋散去,林素素娘却有些怏怏不乐。

    徐平微有酒意,笑着道:“不说建节,我如今做到礼部侍郎,跻身六部长贰,朝中堪与比肩的无不是元老重臣。怎么看你的样子,还有些不高兴。”

    林素娘道:“你是一等进士,正榜出身,多么荣耀!好好的文官,怎么换了个武职,本官却又是文资,说出去未免有些不伦不类。再者说了,你欣然接受此官,难免就要被人说是贪节度使的俸禄高。贪财可不是好名声!”

    徐平大笑:“若是别的官员,可能还有人这样说。我们徐家,在京里是屈指可数的富贵员外,说我贪钱,京城里难道还有人信?”

    “话是如此说,总是难免被人说闲话。就是要去西北,做个学士不好吗?”

    “圣上之所以如此,必然是有自己的道理。到西北管武事,没有武职像什么话?手下大将先就不服。有了武职在身,管军就名正言顺。”

    林素娘“噗嗤”笑出声来:“你若是不说要管手下的军将倒还罢了,说起要管他们来才没有道理!那些禁军的管军大将,哪个不是节度使,而且大多都在你这个节度使之上。到了那里之后小官管大官,这才名不正言不顺哩!”

    林素娘这话说得不错,武将不预国事,政治待遇低,就要用金钱收买,经济待遇就上去了。对统军大将,朝廷的政策一向都是崇之以高位,啖之以厚禄,不到管军还有武将建节,管军大将就更清一色的节度使,还多是大藩。

    此次要调京城禁军去西北,初步定下来要由几位管军大将带兵。他们从差遣上说是位于三位边帅之下,但若从官职上说,却又居于主帅之上了。以前官职是文资的时候,泾渭分明,还不会造成混乱,现在边帅半文半武,就难免尴尬了。

    徐平想了想,摇摇头,还是笑:“这些烦恼是夏龙图和范资政的,我那里孤悬陇右,调过去的禁军是桑秀才和高大全,他们的官离我还远着呢!”

    林素娘听了,坐到徐平对面正容道:“我妇人家本不当过问你的公事,不过你此次去西北,手下兵马是原来旧部,高大全又曾经受雇我们家,会不会有人说闲话?”

    “说什么闲话?边帅是武职,比不得文官各种回避法极严,武职不讲究那些的。别说只是旧部,那些武将一出去往往带着子弟,有军功他们先得,带挈上去。带兵作战,朝廷本来就是尽量让边帅带旧部,越是亲密越好,跟做文职不是一回事。”

    武将不但没有回避法,还鼓励父子兄弟同处一军,越亲密越好,人熟了好办事。这可是跟文臣职务的要求完全不同,林素娘被徐平教育得时时注意影响,一下子还转变不过来。

    哪怕没有改军制的因素,徐平到西北面对党项,赵祯也会把原来的旧部调给他。赵祯不提朝臣也会提建议,作战用旧部才是惯例,晚唐五代就传下来的规矩。

    不但带的兵尽量用旧部,边帅的幕职还可以自辟,只要朝廷追加任命就可以。

    正是因为如此,帅臣的幕职里往往有自己的子弟。历史上最典型的就是兵飞父子,岳云的正式职务是主管机宜文字,正是幕职之一。不管是曹玮还是王德用,初次上战场都是跟着长辈,他们最早的军功就是这样得来的。北宋将门兴盛,不管是在边地禁军还是在京城禁军,只要家风过得去,往往是几代从军,还有不少名将辈出,道理便在这里。所谓的家学渊源,仅仅靠着长辈的耳濡目染,耳提面命怎么行?还是要有实际经验,特别是统兵的实际经难。将门子弟,便就比普通人有这个条件,年纪轻轻便就在长辈手下带兵。

    林素娘摇了摇头,不再跟丈夫争辨,不过她还是高兴不起来。此时风气,武将的地位低下,地位低下倒还罢了,世人眼中武将的节操也不怎么好。文人讲气节,沾了这个武字总是在人眼里有些异样,特别是有陈尧咨的例子摆在那里。

第333章 不给兵要给人

    三司不可一日无主,徐平确定出镇西北之后,翰林学士程琳出任三司使。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乘着这个换人的机会,政事堂对三司进行了第一次蓄谋已久的分拆。审计司独立出来,直接隶中书门下。徐平乐观其成,他还怕程琳到三司之后变更自己的制度呢。程琳可是老三司使,徐平刚回京的时候就是自己的老上级,虽然相信他不会因为私心动手脚,但观念不同这种事情可说不好。审计司就是三司的御史台,单独分离出去,以郑戬的为人,足以牵制程琳。

    王尧臣直学士院,过上个一年半载,没有过犯,当可以真除翰林学士。韩琦升一步直舍人院、知制诰,接着王尧臣的脚步,到了两制词臣的位子上。文彦博接韩琦知谏院,走上了台谏言官的快车道。到了这个时候,天圣五年的进士开始进入政治舞台的中央了。

    确认了要到秦凤路任职,徐平上书,正式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按照前两年的规划,秦凤路的粮草供应是靠川峡四路,而那四路也是边地。徐平请朝廷暂时合西川、峡路两钤辖司路为川峡都部署路,调曹克明为川峡四路都部署,保障向秦凤路运送粮草的安全,同时抚绥诸蛮。同时调邕州兵万人入川峡,归曹克明管辖。钤辖司路也是军事路,级别在都部署路之下。景德年间,川峡四路军政改制,将益、利、梓、夔四路合并为西川、峡路两钤辖司路,从此川峡再无大乱。

    调庞籍为川峡四路都转运使,专门调运钱粮,在四路转运使之上,驻兴元府。同时移广南西路蔗糖务三万户入川,新开一蔗糖务,归都转运使司管辖。徐平在邕州大规模种甘蔗之前,天下的甘蔗主要产在西川和两浙的明州一带,到如今海贸兴盛,明州已经不种甘蔗,西川还是种的。在这里新开一蔗糖务,用有组织的人户强化地方是一目的,而更重要的是,徐平需要跟蕃胡贸易的硬通货。纸币早已经通行于宋境,对外贸易这个时候还是不行的,必须用他们紧缺的货物。茶和绢是传统的贸易物资,但过多输出,难免引起价格下降,这时再加入白糖,可以极大的扩大贸易额,特别是从吐蕃和羌人那里换来急需的马匹。

    秦凤路人口稀少,旷土极多,徐平要求从内地移民实边。

    向边疆移民,特别是在这个年代,移农民是非常艰难的。徐平的要求,是直接从三司属下的公司、银行、商铺和营田务抽调,包括下面做事的人,还有管理的官吏,统一抽调三分之一。总之如果有需要,就在秦凤路重新把这些公司场务建起来,在西北别建一个工商业中心。三司属下的这些结构,本来就是半军事化管理,其严格程度,还超过大部分的厢军,为的就是有这样用到的一天。

    场务商铺的人本来就有组织有纪律,迁移之前就可以进行编组,形成建制。以完整的建制向西北迁移,路上只要供应粮草,比跋扈的禁军更好管理。

    三司属下这么多官办场务,方方面面的人加起来,已经近百万。按照徐平的要求,此次一下就将抽出近二十万户,遗下的空缺,各地就近招募填补。此时的公司商铺已经跟刚办的时候不同了,生活稳定待遇好,月月钱粮按时发放,从不拖欠,几乎是天下最好的雇主。一旦有缺,有的人是人应募,根本就不愁缺人。抽调三分之一虽然会有一时影响,但不会伤筋动骨,对人员培训一番就能运作如常了。而且这么多人也不可能一起走,那样路上的地方无法负担,只能分成几批,徐平要求一年之内全部迁完。

    人是一切的基础,只要有了人,就不怕没有粮,没有兵。在初期调运的困难可能大一点,利用一年的时间在凤翔府和秦州屯积,以三司大加强了的运力,可以支撑。

    同时,徐平辟郭咨和王拱辰两人为秦州路随军转运使,郭咨驻凤翔府,王拱辰则驻秦州,一个管后方的工商业和商铺,另一个管前线的屯田。这是他们的老差使,做起来轻车熟路。工商业负责提供跟蕃胡贸易的硬通货和军务物资,营口务负责提供粮米马匹。

    最后,徐平要求开封府配合征调一批勾栏瓦子里的民间艺人随军,进行宣传和提供娱乐。这件事情夏竦抢先了一步,不过他找的是随军女妓,跟徐平找的人并不冲突。

    田况和柳三变则被徐平辟入幕府,跟随大军行动,管理这些人员。

    奏章最后,徐平道,秦凤路僻处陇右,孤悬在外,维持尚且不易,要想开拓,必须要下大功夫。朝廷不便提供兵马,便当提供人力。徐平自己在三司为官多年,知道哪些人可以调,哪些人不能动,此次迁三司的人,并不影响三司的运作。

    赵祯拿到奏章,看完吸了一口冷气,对正在殿里奏事的李迪道:“徐平上章,要抽调三司属下公司、商铺、银行和营田务属下的人力,三人抽一人,连同家眷,一起随军前往秦凤路。三司现在有多少人我虽然不知道确数,但新去的,最少已经超过秦凤路土著了吧?”

    李迪道:“秦凤路五州一府,人户几二十万之数,三司属下三人抽一,虽然超不过当地土著,但也相差不远。徐平此去秦凤,迁这么多人,是要在那里改天换地吗?”

    赵祯沉吟了一会问道:“中书以为,此请是允他还是不允他?他在章里说,秦州孤悬陇右,朝廷在那里没有大军,此次也没有大拨禁军调往那里,没有兵便就当给民。”

    “那徐平章里有没有说,迁去这么多人,钱粮从哪里筹措?钱还好说,现在三司手里最不缺的就是钱,如果还要朝廷给他运粮米,那就难办了。”

    “章里说过,按以前所定,秦凤路靠着川峡四路补给。徐平请调庞籍去川峡,以都转运使之职,为秦凤路筹措粮米物次,倒没有说朝廷额外运送。”

    这是三司曾经做出的预案,徐平把全国各地跟边地对接了起来,一旦有战事,钱粮物资从哪里收集,从哪里起运。当时他可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真地修了道路,建立了相应的机构,甚至建了储备和转运仓库,一旦战争发生,预案便就启动。秦凤路对接的就是川峡四路,从党项反叛,三司已经启动了预案,现在川峡已经开始收集粮食了。

    这是徐平做事跟其他官员不一样的地方,李迪对此知道得很清楚,听了赵祯的话,便点了点头:“既然如此,他有信心把这些人养活,那朝廷何乐而不为?自古守边,最有效的便就是移民屯田。徐平在三司建的这些公司,跟地方的百姓不同,跟军中一样有法度有阶级,只要不缺粮,他们移往西北最又觉得路上不会出乱子。徐平有信心,便就难他便了。”

    赵祯和李迪都清楚,徐平提出这些要求,必然是在三司已经安排好了,便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不发出去还容易憋出内伤来。移民实边是朝廷想做而做不到的,徐平既然准备好了,那何不顺势而为?秦凤路兵少也是实情,给兵不便,那就给民好了。

第334章 李璋随军

    军情紧急,朝廷本想让徐平等人年前即赴陕西,然而诸事纷扰,等到年后,还是没有出发。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年节的各种庆祝活动刚过,赵祯又把徐平召进宫里。

    赐了座,赵祯道:“候过了上元节,你们三路帅臣便就赶去陕西,你行装备好没有?”

    徐平恭声答道:“回陛下,年前就已置办整齐,只等军中齐备,便就出发。”

    赵祯点了点头,过了一会问道:“帅府所属的幕职官,我看奏章你并没有举辟完全。”

    “京城与陕西远隔万里,幕职最好有能熟悉边事的,只好等到那里再补齐。”

    赵祯又问:“机宜文字与主帅最亲密,以往帅臣多用子弟,你家里好像没有什么人选?”

    既然这么问了,徐平知道赵祯要给自己塞人,忙道:“陛下说得不错,机宜并未辟人。”

    “哦”赵祯点了点头,“你看李璋如何?他与你自小一起长大,便如亲兄弟般。机宜文字掌军中机密,要用自己最亲近的人,官员中貌似就他最合适?”

    徐平笑道:“臣也是这样想!不过一是怕陛下舍不得放人,再一个李璋的官职已高,做机宜有些委屈了他,是以一直犹豫不定。”

    “为朝廷效力,如何能够在意官职高低!只要能够立下些少功劳,朝廷必不吝封赏!”

    赵祯说得大意凛然,徐平不由有些想笑。明明是赵祯想让李璋跟着自己去西北,捞些军功在身上,以后升他的官免了朝臣的许多闲话。话说出口,却变得公事公办的样子。

    只有徐平才让赵祯放心,换了别的帅臣,不管是哪一个,赵祯都不放心让李璋跟着去那里。战场上不是开玩笑的,刀枪无眼,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把小命交待在那里。就是不直接上战阵,一直待在帅司里,如果战事不力,也免不了受牵连。不管哪种意外,都是赵祯不能接受的。这宝贝表弟这些年一直跟在他的身边,看着成长起来,不想出一点闪失。

    最初的几年,朝廷规划的就是防守,并不去进攻党项。经略安抚使,官名的本意就是管理自己境内的地方,沿边招讨使才有进取的意思,也仅仅限于沿边。用这样的官名,本来就说明了朝廷现在的党项攻略,仅限于防御元昊的进攻。

    安抚使源远流长,到了唐朝更是大量设置安抚大使,但都是因事而设,事毕则罢。入宋之后,张齐贤在真宗时首先以经略安抚使统兵,是这一官职成为帅臣的源头。但因为与武将的都署司关系难以协调,很短的时间张齐贤就被罢职。此次因为党项反叛在陕西路设帅臣,是真正开始以文官统兵。朝廷也是不得已,武将中实在挑不出人来。而且太宗真宗年间用武将当帅臣,仗打得相当窝囊,惟一有点样子的澶州之战,指挥的还是寇准这个文官。文臣统兵跟崇文抑武有关,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武将在过去几十年里没有证明自己。

    徐平欣然答应带李璋去西北,赵祯明显放松下来,对徐平道:“此次去秦凤路,我给你便宜行事之权,虽然带陕西路副经略使,但一切事务得以自专,不必经略使允许。党项犯边,无非是在麟府、延、环庆和泾原路,难到秦凤。此次十数万京城禁军到陕西,他们心气颇高,要一击而破党项主力。统兵的几位大将我都召见过,似不是虚言,或许真就能够很快经元昊沉重一击呢,这也说不准。不过你对禁军一向不看好,那几位统兵官对你成见也颇深,不与他们在一起也好。开头几年秦凤路不预战事,你又带那么多百姓过去,就像你说的,广积粮,高巩城,缓用兵,不失稳健。如果其他几路真能建功,将来稳定西北也要靠你在秦凤路打下的基础。如果事有不协秦凤路也能收拾残局吧。”

    徐平张了张嘴,想说又不知道该怎么说,干脆没有回答。

    此次去陕西的京城禁军,除了隶徐平之下的归明神武和宣威两军,还有许怀德带拱圣军上十指挥及其他一番号的禁军到环庆路,葛怀敏带捧日天武约一半兵力和其他一些番号的禁军去泾原路,任福带龙卫、神卫约一半兵力及其他番号禁军入延路。

    捧日、天武、龙卫、神卫号称“上四军”,是禁军精锐中的精锐,两位最高统兵官位列管军,普通士卒的待遇也是其他军所望尘莫及。禁军拣选,其他军是从厢军选拔合格的兵卒入禁军,这“上四军”则在禁军中优中选优,士卒素质堪称天下之最。除上四军外,拱圣军就是第一精锐,为其他军所不能及。

    派出这些禁军中的精锐入陕西,显示朝廷下了莫大决心,虽然为求稳妥,不急着跟党项决战,但心气还是很高。统兵官纷纷向赵祯表态,元昊不来则已,来就让他有来无回。

    受到这种气氛感染,赵祯又乐观起来。万一徐平只是杞人忧天,禁军实际没有那么不堪,真能够给元昊以痛击呢。直接灭掉党项赵祯是不敢想的,在他心里,只要能够把元昊打痛,逼着他来求和恢复原来的局面就很理想了。党项那不毛之地,穷山恶水,又是蕃汉诸民族杂居,管理不易,真宗时就已经绝了直接治理的念想,赵祯也没有郡县其地的想法。

    如果其他四路进展顺利,那徐平这里就没那么重要了,他带了百姓去,能把那一带开发起来,作为统治西北的根基就好了。只有元昊在其他四路大逞凶威,宋军无法抵敌的时候,徐平在秦凤路才能做为后备力量,显出重要性来。

    想到这里,赵祯对徐平道:“厮罗对本朝一向恭顺,初期跟党项作战,最好能够借助他的力量。你到秦州,初期可着力屯田实边,收拢周边的生熟户,不要急着跟厮罗起冲突。若是元昊出兵攻本朝,前线将士用命,予以痛击,则厮罗出其侧背,党项必然不能抵敌。元昊坚持不下去,自然只能去帝号,乖乖向本朝称臣。”

    徐平感觉到了赵祯的犹豫不定,跟自己私下里商量的时候,说得兴致起来了,便想着北逐诸胡,建不世武功。被别人说得动心了,又只想着恢复原来局面。这个样子,只能说明赵祯对军力国力还没有信心,下不了痛击党项的决心。

    “陛下,吐蕃部族众多,厮罗也只是共主,管不了各部豪酋。党项攻来,吐蕃羌人尚能团结起来,听厮罗号令,要攻出去,厮罗只怕就管不了众人了。所以吐蕃防党项攻则有余,指望他们攻元昊,那就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赵祯道:“有总胜过没有,总之初期你只是在秦州周边屯田,招讨诸蕃,也不要去动厮罗的人。记住,若要对付厮罗,必须要有朝廷旨意!”

    徐平只能躬身听命。这对他定好的策略倒并没有什么影响,本来初期就主要是发展自己,向周边的一些小部族下手。跟秦州接壤的部族,大多是与厮罗敌对的,要不然他也不会对大宋那么友善。

    让徐平真正感到难办的,是到西北的禁军统兵官,大多都跟自己矛盾,不知道到了那里之后双方会是什么态度。

第335章 钱粮准备

    邮寄司衙门,徐平有些不耐烦,问主管邮寄司的吴遵路道:“夏尚书还没有来?如果再不来,我看就不要等他了,我们先商量着。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

    吴遵路道:“我已经派了人去催,再稍等一等,不定已经在路上了。”

    话音未落,一个公吏走进来,向吴遵路施礼:“待制,夏尚书说今天身体不适,就不过来了。有什么事情,待制跟人商量了,到时知会他就好。”

    吴遵路无奈地向徐平摇了摇头:“夏尚书既然身体不适,那只好我们商量了。”

    夏竦不想去陕西,能多拖一刻就多拖一刻,被虱子咬了也是天大的病。今天商量陕西路粮米物资的初步调配,夏竦名义上作为陕西路的最高长官,怎么能够不到场?结果夏竦拖拖拉拉,最后竟然不来了。反正他到陕西也是混日子,其他人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说起来夏竦不是没有能力的人,但心不在这上面,便就没有办法了。他以前在做地方官的时候,不管是管军还是管民,做得都很出色。七年枢密副使,也中规中矩,如果直到陕西路踏踏实实地干,未必不能做出一番功绩来。但夏竦一心想做宰执,被派到陕西让他大失所望,消极怠工起来。

    夏竦不来,范雍不在京城,在场的徐平就是最大的官员。忍住心里的火气,徐平对几个人道:“夏尚书不来,那我们自行商讨吧,到时结果知会他就好。”

    众人落座,徐平对陕西路都转运使张存道:“张待制管陕西路漕司,那里地方的钱粮你去了自然知晓,现在我们先说一说那里的系省钱物中的几大宗。”

    “首先,以前每年陕西路向两京输送粮粟五十万石,前几年停了这项漕运。但收上来的粮粟还在,如今存放在陕西路几个大州,主要是在河中府、华州、永兴军和凤翔府。积年下来,如今约有近二百万石之数。西北用兵,钱粮首先就用这些,撑过这一年,下年开始其他路的粮米才会运到。永兴军路位于关中,沃土千里,粮米不缺,不需要用到这些储蓄,其他四路如何分配,诸位是怎么想的?”

    张存看看吴遵路,又看看主管桥道司的韩综,对徐平道:“侍郎是怎么打算的?”

    “各路虽有大小,但都位于沿边,不是驻有大军就是新迁去的百姓,都要用粮。为免多了少了,我觉得不如这样,就让沿边四路平分如何?”

    如果是自己说了算,徐平肯定把大部分调往秦凤路,不是因为自己在那里,而是因为其他几路从关内运输方便。以洛阳为中心,向西北运粮,最先供应的就是那三路。而无论是道路还是其他的基础设施,洛阳为中心的运输网是其他几条路线比不了的。但是现在陕西路分成三块,为了防别人说三道四,就只能平分,免得到时他们自己出了问题导致粮米不够,怪到自己头上来。不手握大权,就只能够跟别人这样妥协。

    张存明白徐平的意思,秦州孤悬陇山之右,最需要储备粮草。但三位边帅中徐平的资历最浅,年纪最轻,就不能不受这种委屈。

    想了一会,张存道:“那便这样,转运使司留出五十万石做为储备,以备不时之需,剩下的便由四路平分。不管哪路出了意外,都有这五十万石救急,不致误了大事。”

    “好,便是如此。转运使司手里当有应急之粮,合情合理!”

    从在邕州的时候,徐平便跟张存有合作,那个时候他还是自己的上司。这么多年交旆下来,两人的关系自然比别人亲密,秦州真遇到了困难,他肯定会帮自己。

    除了这近二百万石的粮,陕西路还存了不少绸绢。这东西虽然不能当钱用了,但跟周围的蕃胡贸易都还用得到,陕西沿边,周围几路的集中了不少到那里。边路用兵,这些硬通货比纸币好用,按照均分的原则,也一样分了。

    这些储存的物资,是徐平在三司的时候,为了将来对党项用兵用到,特意在那里储备下来的。数年积累,数量极为可观,基本可以支撑一年多。

    说过了陕西路的的系省钱物,徐平道:“陕西路的那些钱物,大约可以支撑一年,数年积蓄,也不过如此了。除了关中,陕西地瘠民贫,委实不能搜刮太甚,不然地话,激起地方民变,不是耍处。前方用兵,最忌后方不稳,此事张待制当特别留意。”

    张存点头表示自己明白,道:“所以进入陕西的军民,所需粮米尽量从外路运来,不可在本地搜刮。今日请吴待制和韩提举两人过来,也正是这个意思。”

    徐平道:“先说桥道司。前两年便就整修到陕西的道路,现在大致已经完毕。只是这些道路还没有真正用过,一下子涌进那么多的车辆和行人,能不能承受得住,还说不好。桥道司要派专人跟陕西路联系,路上哪里出了问题,哪里拥堵,必须随时解决。常言道军情如火,丝毫耽搁不得,韩提举你要记住了。”

    韩综应诺。他是徐平的老部下,配合默契,而且做事方法是徐平一手教出来,比其他的任何一个官员都靠谱。针对为了应付战事向陕西路的运输,桥道司已经准备了预案,并向那里抽调了得力人手,没有天大的意外他们这里不会出问题。

    徐平信得过韩综,不再多说,又对吴遵路道:“非到万不得已,陕西路所需钱粮,不再靠商人入中,而是要邮寄司担起这个担子来。商人逐利,让他们入中,大半只怕还是从陕西本路搜刮钱粮物资,刻剥百姓。邮寄司要派专员,一随陕西路转运使司,一随京西路转运使司,保障洛阳到永兴军的物资运送,不可以有任何延误。”

    吴遵路应诺:“下官这里已经有人了。”

    “好!然后是运输网络,以两京之间的驿路为标杆,随马铺递铺设置邮寄司自己的落脚点。你们是运物,不是住人,不用跟驿馆那样要求房屋整洁,关键是地方够大。这些落脚点里,要按计划储备供人食用的粮米肉菜,还要有供马食用的草料。营田务曾经广种苜蓿,压成大捆存了起来。除了供群牧司和牛羊司所需,尚有许多剩余,你们把这些牧草存在各处地方,路上随时取用。还是那句话,让营田务等种植苜蓿等等牧草,或者让民户种植官收来压捆,但切不可从民间征草,经免引起动荡。”

    (明天开新卷了,但愿有一个好的开始。)

第1章 钱能通神

    虽然还是正月,汴河却早已解冻,河边的柳树悄悄冒出了新芽,今年春天来得格外早。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

    徐正夫妇站在一起,一边盼盼抱着秩郎,拉着安安,另一边秀秀抱着书郎,看着徐平骑上马去。自儿子中进士以来,岭南六年,回京城过了六年,又到了离别的时候了。

    林素娘扶着徐平上马,拉着他的手道:“大郎,此次莫要再像在邕州,一去五六年,待过一任就赶紧回京吧,家人老是不团圆像个什么样子?”

    徐平轻轻拍了拍素娘的手,对她轻声道:“官家差遣,哪里由得自己?到了那里,我会时时寄信回来,你安心就是。此次我带刘小乙去,过个一年半载,再由徐昌替他,总之不会断了家里的消息。如今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我不在的日子,只好全托给你了。”

    林素娘默默点了点头,眼角闪出泪花来,拉着徐平的手只是不肯放。

    谭虎上前小声道:“夫人,官家派了人在城门外为官人饯行,不能误了时辰。”

    林素娘只好放开了手,抹了抹眼睛,对徐平哽咽道:“秦州极边之地,大郎一路小心!”

    说完,转身回到徐正夫妇身边,搂住盼盼,看着徐平带着谭虎等一众随从,一步三回头地慢慢离去。官家的差使,确实由不得自己,游宦各地,哪里是那么自在的?

    没动身之前,只觉得远方有无数的大事等着自己去做,恨不得插翅飞到那里。真地动身要走了,却又对家无比地依恋,恨不得时间就停在这里,永远也不要离开家人。

    徐平心情沉重,带着谭虎等人一步一挪,向南到新郑门外与其他人会合。

    新任知枢密院事王德用带着一众朝官到了新郑门外,亲自为徐平一行饯行。古制大将出征,宰相率文武臣僚送行,以壮其事。宋设枢密院分宰相兵权,这仪式便也改到了枢密使的身上。赵祯派了入内副都知张永和来,代表他送徐平一行。

    诸般仪式结束,就已经过了正午,徐平只能西行十二里,到新点马铺歇脚。

    随徐平到秦凤路的归明神武和宣威军年前就已经出发,大军走得缓慢,徐平不可能跟他们走在一起。此次徐平带的,只是谭虎等二百多人的新兵随从,还有刘小乙等家人。

    五天之后,到了西京洛阳,歇在城外的驿馆里。作为一路大帅,徐平可以自辟秦州通判,他奏举了种世衡担任此职,在洛阳会合。

    刘小乙带人到驿馆里布置,徐平带了谭虎站在驿馆门外。看着不远处的龙门山,徐平对谭虎道:“洛阳古城,千年之都,我为官多年,现在想来还是在这里为官的日子最为轻松闲适。此去秦州极边之地,只怕没有这种好日子过了。”

    谭虎道:“秦州虽偏,却向来富庶,为陇右名郡,再怎么也不会比邕州差了。”

    徐平笑道:“你说得是,天下险恶州军有几处过于邕州?我不是一样待了六年!”

    两人正说话间,看见官道上来了一大队车辆,人数颇为不少。车都是洛阳制的新式马车,装得满满当当。

    种世衡骑马走在最前面,看见徐平站在那里,急忙过来下马见礼。

    徐平看了看车队,对他道:“这都是你的东西?虽然知道你家人口多,没想当也这么多。”

    种世衡忙道:“节帅误会了,这是三司铺子的商队,我家人只是随他们一起走而已。”

    “哦”徐平点了点头,“三司铺子是何人带队?让他过来我有话问。”

    种世衡应诺,不一刻,带了郑主管和喜庆过来。

    郑主管上前行礼:“见过相公,小的姓郑,领命带了商队与相公同行。”

    徐平看看郑主管,又看看喜庆,道:“这是你的儿子?小小年纪舟车劳顿,路上要小心照料。对了,我让三司给此去秦州的人授官,你得了官告没有?”

    “回相公,这孩子叫喜庆,并不是小的的儿子。他本是个孤儿,小的见他无父无母甚是可怜,自小养在身边。官已经授了,小的得了个三班奉职,谢过相公抬举。”

    徐平见喜庆有些害羞,向他笑着点了点头,对郑主管道:“此去秦州数千里之遥,边地自然辛苦,给你授官以酬功,是应有之意。到了那里,你可要用心做事。”

    郑主管谢过,回答了徐平此次带的物资,便拉着喜庆回到了商队里。

    西北吐蕃族种分散,互不相属,经略那里经济手段要重于军事手段,兵可以少带,钱物则要多带。对于这些国家大事徐平一向不仰赖商人,还是自己一手经营起来的三司铺子最为可靠。路修到哪里,三司铺子便要跟着开到哪里,官营的物资便也随着贩运到哪里。

    此次郑主管只是第一队,后边随着陆续向那里迁移的三司属下人员,还会有更多的车队。洛阳是徐平一手经营起来的工商业中心,物资当然是从这里起运,而不是从京城。郑主管带去的物资以茶、绢帛缎匹、白糖以及一些日用品为主,这些物资在两京之间也刚刚开始普及,秦州那种边远的地方,特别是对蕃羌来说,就是珍贵的宝物。

    纸币之所以能够通行,就是以三司铺子的物资为支撑的。铺子开到哪里,物资能够敞开供应,哪里纸币就会被接受。朝廷的钱,只有三司铺子开到的地方,才真正是钱。现在所谓的钱粮充足,必须以三司铺子的物资为基础,如果铺子没有开到沿线,那么向那里大量投入钱,不管是纸币还是铜钱,都会引起物价飞涨,起不到好的效果。

    枢密院的情报能力非常之差,现在秦州蕃部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徐平的心里也并没有底。元昊一反便给厮授官,实际上厮能不能威胁到党项还是未知之数。按照近几年秦州一带的边报,貌似厮的近况也不好,吐蕃早已经四分五裂。

    前方情况未知,徐平惟有多准备物资,以雄厚的财力作为自己的倚仗。钱能通神,只要钱够了,很多事情也就好办了。

    (身体状况还是不太好,昨天欠的过几天再补,这两天只能正常更新了。)

第2章 以盐制蕃羌

    此时天边一轮红日缓缓下坠,散出万道霞光,好似整个天地都暖洋洋了起来。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

    过了河南府,向西是陕州,就到了陕西路了。马上就离开中原,徐平只觉得这天这地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格外亲切,好似看不够一般。贪看这风景,便就不进驿馆,让谭虎派人取了几把交椅,与种世衡在外面坐着闲谈。

    太阳刚刚趴到远方的山头上,张大有赶了过来。前些日子徐平举荐他为陕西路权制置解盐使,主管陕西盐政,刚好与徐平一等同往陕西,顺便商量解盐的事情。

    自从新政推行之后,茶、盐、酒的禁榷收入对于朝廷财政已经不重要,法禁慢慢开始松驰。其中酒禁相当于奢侈税,只是原本不许跨州销售的制度改变,禁还是一样禁。盐因为相当于人头税,法度就松了很多,三司基本不再从民间抽盐利。茶界于两者之间,而且种茶是在山上,不浪费粮食,也不跟粮争地,已经慢慢放开了。

    现在与党项开战,酒不便于长途运输,可以不管,茶则由于唐朝的大规模推广,现在已经成了游牧民族的日常必需品,需要限制。河北、河东和陕西沿边三路,茶禁比以前更加严励,不许商人长途贩运,只能从三司铺子的渠道进货。三司铺子有定好的运输量,同时对分销商人进行控制,防止他们走私茶叶到境外。茶叶贸易,由官方垄断,基本是用来交换马匹。按徐平的计划,整个系统理顺之后,北方境外民族必须用马换茶,其他一切物资都不许交易,强制进行茶马贸易。对于宋来说,马才是真正有用的物资。

    盐的情况则比较复杂。陕西路按法度应该是通行解盐,但因为党项和秦州属下的青唐羌都有大规模的盐池,以前对他们行怀柔政策,允许他们的盐进入宋境销售。现在党项既然已经反叛,贸易断绝,肯定不许党项的盐入境了。

    盐利是党项的重要财政来源,官方贸易断绝,必然会大规模地走私。延和环庆两路的边境地区,生熟蕃户主要是党项族人,往来于两国这间,不管怎么严禁,也很难防住他们走私。而党项的青白盐又比以前的解盐质量更好,不愁销路,难断他们的这条财路。

    徐平还没离开三司的时候,便决定针对党项的盐利行釜底抽薪之策。一是改革解盐的生产和运输,把质量提高上去。盐的提纯并不难,只是以前因为官方禁榷,相当于普收人头税,有的地区就是直接按人口摊派,没有提高质量的动力。现在国家需要,强行要求提高质量。再一个利用三司铺子分销,官方进行补贴,按成本价销往陕西路,强行把食盐的价格压下来。对付走私,最彻底的办法就是消灭价差,让走私无利可图。

    历史上实行不了这种政策,是因为陕西路的军事行动费用非常倚仗盐利,实际上就是利用食盐对民间进行搜刮。用这种办法断党项的盐利,宋朝自己的财政就先支撑不住。现在三司的手里不缺钱,盐利可有可无,就可以对党项进行经济战了。

    张大有便是为这件事去解州的,以前的制置解盐使多是陕西路的提刑或者都转运使兼任,并不设专门官员。现在经济战先开,就有专门设官的必要了。

    见礼毕,几个人坐在驿馆门口,聊起了将要面对的局面。

    徐平对张大有道:“损之,**制之法,我在京城向你多次演示,还派了几十个匠人去解州,教导匠户。你到了那里之后,一定要看紧此事,不要跟往年一般,让盐粗劣无用。”

    张大有拱手:“云行安心,我知道此事要紧,定不会误事!”

    “好,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解州盐并不少,年前检点,存在那里没有卖掉的有无数,最久远的有十几年前的存盐。本来党项不反,解盐司还上奏说要停制盐一两年,把旧盐销掉再说。如今既然党项反了,朝廷又不倚仗盐利,此事便就不必再提。你到了那里之后,先把往年的存盐重新精制,转给三司铺子。往年运盐,多是用草席,路上运盐的厢兵和吏人协同作弊,偷盐出来,掺进泥沙,所以说离解州越远,盐里越是盐少沙多。今年洛阳城里的工场专门制了木箱,从洛阳陆路运米到陕州,然后装船沿河运往关中。在那里空下来的木箱,全都发往解州,精制后的盐全都装进木箱里,妥善封存,不许路上拆封。”

    张大有点头道:“好,云行既然做了安排,那就一切无虞了。”

    徐平又道:“还有,往年解州盐池制盐,都要候到仲夏南风起,用南风晒盐。当年我们试进士,诗题便就是《南风之熏》,上古之时对这南风看得极重。其实盐池制盐,并不一定非要等到南风不可,用南风只是少了煎煮之费。你到那里之后,如果精制存盐之后还有余闲,而陕西路的盐又不足的话,也可以直接煎盐。解州盛产石炭,煮盐不需要薪木,石炭地中取之不尽,只要有需要,便就一年到头煎煮便是。”

    张大有笑道:“这就不必了。我看过解盐司的奏报,每年只是用风晒的盐,便就足够附近几路使用。现在又有多年存盐,应当不会缺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你到那里之后还是先找给石炭产地,反正精制盐的时候也用得着。而且以前所谓的够用,是在盐价高企,盐又粗恶难食的条件之下。并且为了怀柔党项等蕃胡,销他们的盐,故意压住解盐不销。现在盐进行了精制,盐价又压了下去,又禁绝了党项的青白盐,够不够用可就两说了。”

    张大有想了想,道:“云行说的是,我到了解州,就派人找石炭就是。对了,还有我看以前奏报,盐池的盐户分为几种,有的活得极为艰难。此次我到那里,想按三司公司的法度,一切改为雇募,发给工钱,以安人心。”

    “好,就这么办!做事最难的就是得人心,只要有了人心,何事办不好!以前朝廷从解盐司得利不少,现在不需要盐利了,你尽可以用这去安抚制盐的盐户!”

    其实一切政策的弊端,根子都在朝廷依靠解州盐池的盐利上。一旦三司不需要这些钱了,所有问题都应刃而解,并不复杂。利用解州盐池,加上三司铺子的商业体系,足以禁绝党项的青白盐销售,先断了他的这一条财路,让元昊知道反宋的后果。

    种世衡在一边静静听着,见徐平和张大有谈完,不由道:“节帅,此去秦州,古渭州有青唐羌,境内也有盐池,往年得利不少。禁了党项的盐利,只怕也会影响到他们。蕃羌之人重利,突然间从这上面赚不到钱了,只怕会有异变。”

    青唐羌是居于唐朝渭州境内的一支羌人,族人不少,势力颇大,属于秦州管下。他们虽然叫这个名字,但与位于青海湖边的厮的青唐并没有关系,族群也不同。古渭州境内有盐池,供应秦凤路和泾原路的不少地方,占盐池的那几族得利甚厚。

    徐平对种世衡道:“秦州的事情,我们到了那里再商量,现在边情未知,也说不明白。”

第3章 一路千里

    一路大帅,出镇边陲,哪怕不是带兵出征,徐平的随从幕僚也是极多。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出于方便,大家分批出发,并不走在一起。这样做一是减少沿路地方供应压力,再一个也是方便沿途押运物资。与其他两帅相比,徐平带的兵少了很多,但带的物资却又多了很多。

    第二日天尚未明,徐平便就起身,洗漱准备出发。自洛阳西行,过了新安县,便就进入了函谷关古道。虽然桥道司花了大力气,把这古道修得能行大车,依然难行。而且这种地方少不了强盗啸聚,地方捕之不绝。历史上杨文广真正得功升官,开始发迹的,便是捕这一带的群盗张海。此时张海没有闹大,也没有机会闹大了,但党羽却散布数州。

    徐平贵为节度,一路边帅,路上如果被强盗劫了,乐子可就闹大了。在入谷之前,尽量早起晚宿,白天多行一些路,入谷之后尽快走出才是正理。

    太阳顶着万道霞光,还没有露出头来,徐平的队伍已经整军完毕,准备出发。

    此时李若谷已经离任,改为宋绶知河南府。他的地位高过徐平,又有当年配合吕夷简压制徐平的旧怨,徐平到洛阳后他称疾不见,只由通判出面迎送。

    依例大帅出行,地方官当迎送十里亭,并派本地兵马护送。

    徐平骑在马上,看着东方将升未升的太阳,静静等待着河南府地方官的到来。

    正在这时,谭虎忽然道:“节帅,快看前面,怎么来了那么多人?”

    徐平转头看去,只见官道上老老幼幼,熙熙攘攘来了无数百姓,在这清晨的时候显得格外怪异。新任河南府周通判带着本府官吏,骑马挤在前面,满面惶恐。

    上前见过了礼,徐平对周通判道:“昨天已经吩咐过你,大军过境,不要惊扰了地方百姓,早歇早行,今天怎么来了这么多人?”

    周通判拱手:“节帅,这些百姓不是下官唤来的!他们听说前任漕使经过本府,感旧节帅当年恩德,一早便聚在府衙前,随着本官前来相送。”

    徐平看着满面热切的百姓,突然间想起了自己当年离开邕州,雨夜那里的百姓拿着灯笼送别的情景。忽然间五六年的时间就过去了,这几年经历了宦海沉浮,官场挣扎,感觉自己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锐气。可以把现在的自己称为圆滑,也可以称为世故,总之自己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敢打敢拼的少年太守了。然而百姓还是当年的百姓,一旦离开,他们总是记住自己留在这里的功德。只要真地为他们做了事情,他们便就会用这样那样的方式来纪念,日子过得好了便会念叨多亏当年哪位官员做了什么事情,日子过得不了,便会说如果哪个人还在这里,绝不会如此。哪怕只是路过这里,他们也会远远迎送。

    十里长亭,徐平下马,接过唐老儿递上来的酒杯,一饮而尽。把酒杯放回唐老儿端着的盘子里,看着围着自己满面欣喜的洛阳百姓,拱手道别:“此去万里,不能久留。此间父老盛情,徐平铭记在心!就此别过,大家请回吧!”

    说完,翻身上马,一抖马缰,向着远处的陕原而去。

    唐老儿与众百姓一起高呼:“相公一路珍重,此去必破蕃贼!”

    在众人的高呼声中,徐平带领的大队人马离开了洛阳城。向西沿着唐朝时候的两京故道,前往长安,前往陕西路,前往秦州那极边之地。

    凤翔府,扶风郡,凤翔军节度,徐平所管的秦凤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

    此地距西京洛阳一千二百里,徐平到这里的时候,正是二月天气,春暖花开的时节。

    知府孙祖德和通判梁一直迎到府境,接了徐平,相伴而行。

    在马上孙祖德道:“经略,此去府城还有一日路程,前边不远便是县,今夜便在那里歇了如何?县正当要冲,向来繁华,也不输府城多少。”

    “好,那便在就歇在县。孙龙图,说起来我们也是旧相识,当年我自邕州初回到京城,你正知谏院,正是朝里多事的时候。多年不见,没想到在这边陲之地相遇。梦符更不必说,他与我本是天圣五年同年进士,自那年登第授官之后,这还是第一次相见。你是地主,今夜备几杯薄酒,我们一醉方休!”

    孙祖德笑道:“如此甚好!凤翔府正产名酒,自古以来便盛名不衰。酒以柳林所产为上佳,唐时极有名气,因在凤翔设西府,这里又称为西府凤翔,酒称西凤酒。入宋以后,这酒以‘橐泉’名世,为关中一带酒中上上品!”

    徐平愣了一下,突然大笑:“如此说来,那便一定要饮上几杯了!龙图知道,我家里原本就是酿酒的,我虽然不好酒,但天下名酒,还是略有心得。”

    孙祖德连连道好,与徐平和梁一起催马向前去。

    西凤酒徐平前世没有喝过,但这个名字是肯定听过。无他,这是与汾酒一起并列为中国北方的代表性名酒,真正地源远流长。来秦州之前,徐平做过一些功课,知道西北蕃羌极为嗜酒,几乎是无人不爱,为了一口酒可以豁出一切的程度。更要紧的,现在这里通行的还是水酒,两京已经风行起来的徐平传出来的白酒并没有流传到这里。

    徐平最喜欢的就是嗜酒的对手,越嗜酒越好,因为他手里有这个时代最合酒鬼胃口的东西。真正不怎么喝酒的,反而对白酒敬谢不敏,那些爱酒的,才能尝到其中的妙处。真正的高度烈酒,一杯下肚便就有昏昏然的感觉,让人浑然忘了身边的世界,好像成了仙人一样,再无世间的烦恼。西北蕃羌族属众多,不相统属,日常争斗不断,而且游牧生活本就是朝不保夕,过得比种地农民更加艰苦,酒精的麻醉感对他们有极大的吸引力。佛教能在这些地区扎下根来,大肆传播,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要想稳定这里,给上层的好处是高官厚禄,而给那些普通游牧百姓的好处,便就是一手佛经,一手酒精。他们需要,徐平自然就是要给他们。此次来秦凤路,徐平带的不但有十几车烈酒,还带了酿酒的工匠来,要在这里大量酿造白酒。秦州孤悬陇右,处族人口汇杂,并不适合设立这些公司作坊,地处关中平原边缘的凤翔府才是最适合的地方。秦凤路大部分的工商业,都要设在这里。没想到这里是西凤酒的故乡,那就自然是最好了。

第4章 斜谷造船务

    看着不远处的大山郁郁葱葱,近处青草如茵,柳树含翠,徐平对身边的梁道:“这里虽然已近边塞,景色其实与两京也相差不远。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而且地方富庶,人户密集,可谓雄府!”

    “说的是。本朝立都大梁,才会觉得这些地方偏远,前朝立都关中,这里正是京辅之地,自然繁华富庶。天时地理不变,只是人事变迁而已,这里的地方自然还跟以前一般。”

    徐平点头,与梁一起骑着马缓缓而行。

    孙祖德是京东路潍州人,那里进士出身的人相对较少,他本人又不善交际,而且为人处事比较实际,不得士大夫名士的看重。是以虽然曾经知谏院,还谏阻过废郭后,并因此受贬,却没有如范仲淹一般,越贬名越重,官升得越高,离开谏院之后仕途平平淡淡。在几个地方任知州,累升到了天章阁待制,去年又升了龙图阁直学士,来知凤翔府。

    梁与徐平同是天圣五年进士,今年已经五十岁了,却才做到殿中丞,凤翔通判。徐平却是到邕州没多久,便就升殿中丞了,梁现的官职,只相当于徐平十年前。

    其实这才是大部分进士的生平经历,青壮年只能在中下层官员辗转,到处游宦,运气来了才能跨入中层。一辈子做几十年官,直到致仕,能做到知州就非常不错了。像徐平这样一路升官不停,一届进士里也就十个八个,还基本都是宰执之材。

    两人并马沿着从斜谷口入渭河的运河岸边而行,向南行去。那里斜谷镇有北方最大的造船务,每年所造船舶,占天下的二成,所有州府的造船务中,排名第二。黄河、渭河水系,甚至包括两京的洛河、汴河水系中的一大部分,漕运都是用的这里造的船。秦岭陇山产巨木,可以沿着各条河流放木排顺流而下,到这里之后造成船,再沿着渭河下行,一路到两京去。徐平作为一路帅守,这种重要的地方自然是要看一看的。而且他有心把这里打造成秦凤路的后勤物资生产基地,也要考察这里的自然条件。

    凤翔府治在天兴县,也就是徐平前世的凤翔县,在渭河北岸数十里的地方。在这个水就是一切的年代,显然不适合作为工商业中心,只能在下属的县里选。

    下属的宝鸡县在渭水河的上游,正当大散关陈仓道口,是川峡四路来的物资最大的集散地。不过嘉陵江水道不能够四季通行,那里是忙半年闲半年,更多的是仓储之地。下游的虢县是古时候的军事重地,诸葛亮北伐,很多大战都发生在那两县周围。再下游的就是县,正当褒斜道口。褒斜古道是陆运,运力自然比不上嘉陵江水道的水运,川峡来的物资,基本是七八成走嘉陵江,剩下的大部分才走褒斜道。但褒斜道的好处是四季通行,栈道入宋之后一直维护良好,可行大车,可以用来运粮草之外的一些重要物资。

    从平灭后蜀之时起,朝廷便就注意川峡四路跟外界的交通,古时出川的四条道路,现在主要是用嘉陵江水道和褒斜古道,从太宗时候起,每年的运力便就稳定在每年一百五十万石左右。其中物资又主要是靠嘉陵江水运,那里也是出川的最重要道路,从川蜀之地入京参加科举的,比如苏涣、程浚等等,包括历史上的苏轼,都是从那里出蜀。褒斜古道因为要过栈道,对于单身行人不便,反而不是他们出蜀的首选。

    嘉陵江最大的问题一是水浅,而且出川要逆流而上,要用为数不少的纤夫,困扰沿岸百姓。再一个险滩众多,一不小心就是船毁人亡。

    徐平让韩综整修道路,在嘉陵江道就是利用火药炸除险滩,在水浅的地方挖深,在水过急的地方开渠导水,平缓水流,从而加大运力。褒斜古道则是加固栈道,在山路狭窄的地方炸山加宽,使之能够通行大车。不过路水道比起来,从这条道运粮米还是不经济。

    下一步,徐平准备进一步整修嘉陵江水道,哪怕就是使用半年,也要让那里从川峡运出来的物资达到接近五百万石的水平。有了川蜀之地的物资,秦凤路就有了开拓的本钱。

    这条运河是隋唐的时候开挖,本来的目的是物资行人出了斜谷口,便就上船,入渭河之后顺流而下入长安。入宋之后又在谷口挖了巨池,利用秦陇大木造船,以供北方漕运所用。数十年发展下来,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最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

    并没有行多久,运河尽头就见一处巨大的人工湖,正当着褒谷出口。湖上造好的没造好的漕船,一时也数不清有多少艘,都系在岸边的巨石上面,当作锚碇。

    到了湖边,迎着湖面上吹来的风深吸了一口气,徐平对梁道:“柳林酒入口不如白洒猛烈,但也正因为如此,不知不觉就喝得有些多了。现在湖边一吹,酒意才算尽去。”

    “云行一向不好酒,偶尔饮一次,才会不知不觉饮多。不过你到这里,自然是要开场务酿烈酒的,以后这些水酒少喝也无妨。”

    徐平笑道:“烈酒自是要酿的,不过酿酒要用粮食,今年搬来的民户这么多,再加上军队的人吃马嚼,粮食必然紧张。所以酿酒的事,一时并不急。再者酿烈酒最好用高粱,此地现在所产不多,要待到秋后种了才有得使用。先把场务建起来,酿酒可以慢慢来。”

    站在湖边吹了一会风,梁向徐平介绍这里造船务的情况。这些场务之类,现在都是通判梁在提举,是以今天孙祖德并没有来。

    场务监官得了通报,急急忙忙跑了过来,向两人见礼,跟在身边听候吩咐。

    介绍完了船场,梁又道:“离此处不远,有竹木务,这里所用的木料,都是从那里取用。向北约莫三四里,又有冶铁务,为此处船务供应铁钉之类。因为此处是江北惟一大的造船务,朝廷管的较严,监当都用京官,非寻常场务可比。”

    徐平在三司多年,对这些机构设置当然不陌生,本来很多监当官的任免都是经过他的手。不过在纸面上看是一回事,亲自到现场看过还是觉得惊奇不已。在这极边之地,西北缺水的地方,却有这么大一处造船务,现场如此壮观,想起来就觉得神奇。

    造船务设在这里,主要是原料取得方便,如今天下的大木料主要出自秦陇,两京宫殿和富庶人家修造房屋都用这里的木头。再一个这里刚好产一些铁,铁钉之类不需外运。

    徐平问梁:“造船不能新鲜木头,现在竹木务里备的大木有多少?还有,附近的冶铁务不知道产铁多也不多?”

    “此处大木不缺,备的竹木尽有。铁虽然有,但所产不多,除了造船,就够附近民用。”

    徐平点了点头,心中暗道可惜。

    以现在的技术条件,还不能够使用钢铁作为主要原料,木料的地位无法代替。但仅仅作为辅助材料,工商业发展起来钢铁的用量也不少,一处小的冶铁务满足不了需求。这一带的铁矿资源局限住了,产铁量也就能够造点铁钉之类,不能满足未来的需求,要别想办法。好在这一带的水系发达,水运方便,秦凤路这么大的地方,就不信没有铁矿。

    不过木料足以保证,算是个好消息。特别是为了造船,这里储存的大木不少,洛阳的工匠到了之后,可以立即开始生产大车,做为周围运输的主要工具。

    凤翔府和秦州隔着几座山,但有渭水相连,只是不能四季通航。不过如今有火药,可以沿着河谷开路,修出可通大车的道路。

    有了后方凤翔府做基地,再有了边接的道路,徐平在秦州放手开拓便就有了底气。蕃羌还没有形成定居的习俗,贵货贱土,只要有钱有货,便就可以买他们的土地,让他们为朝廷效命。在这个地方,钱货比什么都好用。

    曹玮在秦州的时候,曾经大规模地向外开拓过,势力直达熙河兰会。特别是三都口之战,击败厮和李立遵的进攻,把初具规模的宗哥蕃部政权彻底打散,间接造成了新生的厮政权的四分五裂。

    只是曹玮离开之后,党项不断乘着吐蕃的衰弱进犯,直接控制了会州,间接控制了兰州和邈川,切断了厮和宋朝廷联接的道路。前几年的时间,元昊不断进攻厮,想彻底吞关河湟一带,被绝地反击的厮打败。

    徐平到秦州,面对的并不是厮势力,而是党项及其附属,以及更多的不属于任何一方的独立势力。只有到了这里,才明白这里的状况,这是以前在京城所了解不到的。

    实际上,现在的厮,盼星星盼月亮一样地盼着宋朝出兵,把党项势力逼出去。

第5章 和尚契嵩

    离了造船务,徐平与梁回到县驿馆,准备了几个菜,拿出一瓶自己带来的家里酿的好酒道:“梦符,自天圣五年我们登第,各自四处为官,一别竟是十数年未见。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在这边关之地重逢,自当庆祝一番。这一瓶家里制的好酒,我们一起饮了助兴。”

    梁拱手谢过,与徐平分宾主坐了,一起相对饮酒。

    同年的情谊自然是要讲的,不过两人现在地位相差太远,梁显得有些拘谨。徐平并不在意,这种时候相处,最重要的是表达自己的态度。

    刚饮了几杯,突然驿丞来报,说是外面来了一个云游的和尚,听说新任的秦凤路边帅住在这里,执意要进来拜见。

    虽然有些扫兴,徐平还是让驿丞把人请进来。蕃羌之人重佛教,和尚在那一带活动有诸多便利,徐平正要借助他们的力量。来之前,他就曾经以朝廷的名义,向几处佛教昌盛的地方征辟和尚前来,帮着帅府抚绥治下的蕃羌之民。不过那些和尚是在后面,随着田况和柳三变那一队人马前来,不在徐平的身边。

    要不了多少时候,就见一个三四十岁的僧人,满面风霜之色,身上一袭破僧衣,背上背了一座观音像,随着驿丞走了进来。看这和尚的样子,倒是个苦行僧。

    那僧人见了徐平,上前施礼,口宣佛号:“贫僧契嵩,见过经略相公。”

    见这僧人一进来直接就认出了自己,而且一副不陌生的样子,哪怕就是能从服色上认出谁官高官低,这也有些不合常理。徐平不由好奇,问他:“法师莫非以前见过我?”

    契僧双掌合十,道:“贫僧俗家是藤州人,壮年离境出游,曾经到过邕州,人群里见过经略。虽然已经过去十年,依稀还是记得相公的样子。”

    “哦”徐平恍然,原来是个来自广西的和尚,怪不得会认得自己。藤州离着邕州不远,看这和尚的年纪,自己在邕州的时候,他正当青壮年,游到邕州去也不奇怪。不过想来那个时候他也是刚刚出家没多久,并没有什么名气,自己没有印象也不奇怪。

    梁问道:“大师远来,不知何故来拜访经略?”

    “因贫僧在京西路的时候见到秦凤路帅府招募僧人助军的文字,又有帅府田况官人来书,是以前来。在下是广南西路人,一向敬慕经略相公在邕州的时候惠民之极多,离开之后乡民画像立祠,听到相公在此处,特来拜见。”

    梁看了看徐平,又对契嵩道:“此处已近蕃地,蕃羌僧人向无禁忌,不知道法师戒不戒荤腥酒水?若是不戒,坐下来同饮一杯如何?”

    契僧口宣佛号,告了一声罪,道:“贫僧七岁皈依释门,持戒谨严,官人好意心领而已。”

    突然,徐平轻轻拍了一下桌子:“我想起来了!田况曾经跟我说过,是有你这么一位高僧。说你学问精深,不只是佛经无所不通,儒家典籍也多有研读。却不想你来了这里!”

    田况的交游比较广阔,虽然是进士,正牌的士人,但对佛家典籍也有涉猎。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这位契嵩,谈起来分外投机,结为至交。此次西北用兵,徐平要招内地僧人助军,田况就把他招了来。这位是契嵩和尚是真正的有道高僧,对佛教在宋朝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主张儒、释道本相同,只是行不同,促进了儒家和佛家思想的交流贯通。

    随着天圣进士开始登上政治的舞台,在思想领域也崭露头角。跟随徐平搞新政的是一派,还有另一派,石介、欧阳修等人为代表。徐平这一派主要搞实务,新的思想也是跟政治举措相结合,声势浩大,但真比起来嗓门来还是比不过欧阳修和石介一派。

    石介是韩愈的道统一派,思想与欧阳修相近,他们借着古文运动的兴起,开始在士林发出自己的声音。韩愈正处儒家衰亡的时代,从而提出了“务本”的主张,加强儒家自己的理论建设,同时排斥邪魔外道,集中表现就是流传后世的《原道》一文。所谓的邪魔外道,在韩愈那个年代主要是指佛教,石介和欧阳修推崇韩愈,一样接过了排佛的大旗。

    石介与欧阳修一样,同是天圣八年的进士,这个时候官做得不大,但他于儒家理论钻研极深,在读书人中的影响非常大。这两年他做了《怪说》三篇,力主排佛,甚至提出诛尽天下僧人,焚尽天下佛书。欧阳修紧随其后,在士林中掀起一股排佛声浪。

    李觏虽然不尊孟不尊韩,但对儒家来说,排佛是共同利益,在排佛上附和了石介和欧阳修掀起的这一股排佛浪潮。现在李觏主持国子监,影响更大,佛教一下子变得处境艰难。

    对于这股排佛浪潮徐平没有参与,也没有阻止,袖手旁观。新的意识形态要建立,对其他思想的打压本就不可避免,矛头对准佛教也好,对准儒家其他派别也好,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分别。打压别人,总好过被别人打压。

    想明白了这些,徐平便就明白了这位契嵩法师,并不仅仅是因为与自己有在邕州的善缘,不远万里来到西部边陲助军。更重要的,只怕还是想着从自己这里打开突破口,改善佛教的处境。在朝里面对几位宰执徐平处于下风,但一出了朝廷,作为新政的提出和推行者,新的思想的领路人,少年有为的节度使经略相公,掌一路军政,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更不要说在契嵩这些人眼里,主搞意识形态的李觏分量也很重,而李觏与徐平的关系众所周知。读书人大多在思想上对立严重,那么从徐平这位做官的身上做文章就容易多了。

    和尚面前吃肉喝酒未免对佛祖太不恭敬,徐平只好让人把酒菜撤了下去,重新上了茶来,邀请契嵩落座用茶。

    喝过茶,契嵩便开始向徐平讲儒释之道其实一贯的道理。佛家讲“十善”、“五戒”,儒家讲“五常”、“仁义”,名虽异而实同。佛家的圣人也好,儒家的圣人也好,总而言之导人向善之心总是一样的。针对石介和欧阳修等人攻击佛教是夷教,又举舜是东夷之人,文王是西夷之人的例子,儒家并不排斥他们,那为什么要排斥佛教呢?道行之天下,并无差异。

    和尚的口上功夫那是无人能及,一起了头,契嵩便滔滔不绝,向徐平讲着自己道理。

    即使是出于礼貌,徐平也不好表现出不耐烦的意思,更何况现在正要借助佛家弟子的力量,只好装作很感兴趣地听下去,就当是闲来无事听故事好了。

第6章 书生张载

    再好的耐心,听契嵩讲了近一个时辰的道理,徐平也有些厌倦了。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以前在朝里,他最喜欢给别人讲道理,但主要是讨论,契嵩这种要干讲几个时辰的架势,徐平都没有过。

    正在徐平和梁都有些熬不住的时候,驿丞又来报,说是门外有人求见,并递了名刺。

    接过名刺,见是一个名为张载的本地书生,听闻新任本路帅臣是徐平,特来拜见。

    展开名刺来看,原来是官宦之后。籍贯开封府,祖父是真宗时给事中、集贤院学士张复,父亲是殿中丞、知涪州张迪,客居在这里。

    徐平觉得这个名字有些耳熟,只是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身份,便把名刺递给梁。

    梁看了笑道:“这是本县一个才学出众的秀才,他父亲张迪因病卒于涪州任上,这个张载和弟弟张戬因为当时年幼,无力回乡,出川之后便就在本县的横渠镇住了下来。这个秀才极有才华,自幼便饱读诗书,深受乡里推重。元昊反叛,西鄙用兵,书生意气,张载又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最近喜欢读兵书,论兵法,常讲要与志同道合的义士一起,参军为国效力,平灭党项之乱。云行以书生为帅臣,他便寻上门来了。”

    “横渠镇?张载?”徐平猛地醒悟过来,终于记起了他是谁。

    生活在这个年代的学术大家,一小半徐平前世都没有印象,如石介和孙复等人,包括李觏。到了这个年代,才知道他们从青壮年起便就名满天下,学术思想为一派之祖,后世不可能籍籍无名。但也有一些人,因为在课本里学过,还是有印象的,如郑向的外甥周敦颐等人。而这个张载,则是因为他有四句话在后世特别有名,被徐平记住了。

    既然前世有印象,那就当然不可能是普通人,徐平忙叫驿丞把人请进来。

    不一刻,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穿着一身半新不旧的青衫,昂然走了进来。看了看徐平和梁,知道坐在上位官位更高的是徐平,上前施礼:“学生张载,见过经略相公。”

    徐平点头回礼,吩咐随从设了座,指着契嵩对张载说道:“这位是契嵩法师,有道的高僧,不远万里前来西鄙随军。他佛法精深,更兼通儒家典籍,听梁通判说你在乡里以好学知名,正好与法师谈论学问。”

    张载看了看契嵩,淡然说道:“学生读的圣贤书,学的儒家正道,跟夷教有什么好谈的?”

    夷教两个字正戳中了契嵩的痛处,一下子站了起来。不过高僧到底佛法精深,不犯嗔戒,只是拉住张载的手说道:“来,来,来,年轻人,我与你讲,儒释两家本是一道,天下道本同源,只是用之不同。不是道不同,而是人用的方法不同。道行天下,释家虽然在中原有些势微,实际上在其他地方,佛法正是弘扬光大的时候”

    听了这话,张载不由笑出声来:“法师还是多走些路,多去些地方,才不会平白说这种梦话。吐蕃早已经灭佛,西域正在灭佛,如今的释家,也只有在中原之地还有根基。不过本朝以文治天下,名教正兴,释门势微已经是明摆着的事情。”

    “西蕃怎么可能灭佛?经略相公此次广招僧人随军,正是因为蕃羌之人信我佛门!”

    张载连连摇头:“法师想得差了,如今佛法在西蕃早已经势微,只有河湟和河西之地因为近中国,慕华俗,才依然礼敬和尚。他们信的不是佛法,而是我中国风俗,等到教导了他们名教之礼,自然也会对佛法弃之如敝履!”

    契嵩一直都是在南方游历,最近才到北方来,对于遥远西荒的事情哪里知晓?只是从世传的佛教典籍里,知道西域吐蕃是佛法盛行之地,却不知道那早已经是老皇历了。

    吐蕃从松赞干布起佛法大兴,但也没有兴盛多久,便就跟着中原唐武宗灭佛,在吐蕃本土对佛教斩草除根。西域则是随着波斯势力的西进,除步消灭佛国,势力已达河西边缘。

    现在真正佛法大兴的,只有河湟、河西、党项等地,成了孤岛。他们能够把这信仰保存下来,还是背靠中原王朝,有汉族先进的文化作给养,才能跟外来的文化入侵相抗衡。

    这消息大出契嵩意料之外,不由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张载又道:“陇右蕃羌之地,因为跟中国相接,自来便就倾慕中国风物,才依然礼敬佛法。经略相公请了你们这些和尚来,不让你们去传夷教,而是教中国风俗。法师,你要在经略相公帐下做事,要把弘佛法的心思放到第二位,传中国风俗才是第一位。”

    契嵩主张的是儒、释一家,把国家朝廷放到前面对他来说并不困难,只是有些接受不了佛家竟然已经衰落到了这个地步的现实。口中喃喃道:“蕃羌信佛,自然是因为佛家普渡众生,慕中华风俗是不错,但信佛却不是为此”

    张载笑道:“怎么不是?如今吐蕃本土寺庙早已经拆尽,河湟的所谓僧人,其实完全不守戒律,一样娶妻生子,只是有个僧人的名头而已。河湟本是汉唐旧地,又近中原,习俗才与吐蕃不同。吐蕃本部例来是一妻多夫,兄弟数人共娶一妻,只有河湟河西的蕃人,才有一夫数妻,正是学的汉人风俗。他们敬佛法学的是汉人,只要汉人不信了,他们自然就不信了。所以法师此来,只有让蕃人敬你是中原高僧,才能把佛法传下去。”

    枢密院对周边的情报搜集非常之差,秦州周围的蕃羌到底如何,徐平也不清楚。听张载说着周围蕃羌的风俗,徐平也觉得新鲜。现在跟宋朝有关系的河湟和河西一带的吐蕃民族,实际上跟本土的吐蕃有巨大的差别,他们治下的汉人胡化,胡人也一样在汉化,界于吐蕃和汉地之间,又跟两地都不相同。婚俗制度最明显,吐蕃人的习惯一向都是一妻多夫制,家里兄弟数人共娶一妻,在徐平前世一直沿袭到建国前。而跟宋朝有联系的吐蕃,则是一夫多妻制,只要有钱,可以娶很多个。如李立遵娶十二妻,厮有三妻。不过他们不分妻妾,是真正的多妻,又跟汉地不同。佛教也是同样的道理,吐蕃本土已经灭佛,只有河湟和河西吐蕃和党项族依然礼佛,实际上受到的是中原汉族的影响。

    这种局面对徐平非常有利。河湟吐蕃跟本土已经无关,实际上是新的部族,是夹在中原王朝和其他大势力之间的孤岛,对他们经略不用考虑其他势力的影响,可以放手施为。

第7章 学以致用

    见契嵩和尚发窘,徐平笑道:“法师有道高僧,这些口舌之争不必向心里去。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法师不远万里而来,路上必然辛苦,来呀,带法师前去歇息。”

    契嵩口宣佛号,谢过徐平,随着驿卒到别院里消息。他是有道高僧,跟张载谈话哪怕一时有些困窘,也不会放在心上。只是乍闻一向佛法昌盛的西域之地释家衰落,有些神伤而已。其实张载就是欺契嵩是个南方和尚,对于西北的事情不清楚,故意锉他锐气。

    口中诵着观音菩萨法号,契嵩有些黯然地离开。他到哪里都背着一尊菩萨像,每天口诵菩萨法号十万声,这日常功课看着容易,实际上一天到晚有了空闲就要念。

    契嵩离去,徐平让张载坐了下来,上了茶,问他:“秀才平日读些什么书?”

    张载拱手:“回经略相公,凡先贤之书,学生平日无不苦读。近日有管勾国子监李祭酒的《潜书》、《平土书》二书,传到西府,学生借自友人,正在研读。”

    “哦,李觏的这两篇文章就是这一两年写出来的,你也有读过?说来听听。”

    张载端正了坐姿,侃侃而谈:“李祭酒这几篇文章,言天下不富,生民流离,皆因耕者无田土,有田土之人而又不耕。欲要天下大富,就当让耕者有其田,不耕之人不能多占田土。正是因为如此,李祭酒倡言天下应重行周时井田之制。李祭酒言,此时学者言井田之利的人多有,但只言井田可以均贫富,使耕者自足。此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古时井田之制,不独欲使耕者有其田,使地无遗利,亦要使人无遗力。一手一足无不耕,一步一亩无不稼,如此则地利用尽,人尽其力,则田饶五谷,谷多则民富,民富则国强。”

    徐平听着不由微笑,李觏的这几篇文章不是他授意的,但却经过徐平指导修改。徐平当然不会跟这几位儒学大家一样,一心要恢复古制,重划井田,他只是托古改制而已。井田制抛开具体内容不谈,实际上是一种农业的集体劳作制度。至于怎么操作,当然是按孟子说的以意逆志,以我之意逆圣人之志,圣人怎么说不重要,我要怎么做才重要。

    井田制的宣传是徐平为营田务的进一步扩大造舆论。经过包装的井田制,实际上就是现在营田务的制度,也是徐平要在西北屯田的制度。西北各族杂处,土地条件又不好,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很难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下去,必须借助集体的力量。而井田制恰恰就是一种农业集体经济,至于要不要跟经典里说的制度一样,那当然不需要。

    张载说完,徐平道:“李觏《平土书》对井田之制剖析得很深刻,确实比别人看得更远一些。不过,中原腹地人户密集,地方富庶,骤行井田之制多有不便。西北地广人稀,又杂以蕃羌,倒是可以施行。行井田制,其实还有一个好处,秀才能不能说得上来?”

    低头想了一会,张载道:“学生只是读李祭酒的书,才觉得井田之制对现今之世大有用处,至于精微处,还没有深思过。事情总要做了才能有体悟,学生准备这几年在乡里买上些闲地,雇些客户,真正用井田之制耕过试一试。”

    “你有这份志气也是难得了。井田制还有一个好处,即寓军令于内政之中,平时耕作编伍指挥一如战时,拿起锄头种田,放下锄头拿起刀枪便是朝廷之兵。西北边鄙之地,只有如此才能把闲田开为荒地,若有蕃羌来犯,御敌于国门之外。”

    徐平前世的时候并不觉得周围农村的组织有什么特别,乡、镇到村,村到队,队再到组,只是觉得是正常的行政结构。到了这个世界真正经历过民事与军事,才醒悟过来,那种乡、村、队、组的组织形式,本来是半军事化的。如果是备战时期,可以很容易在这种组织结构中组织民兵,一旦战事爆发,又可以抽调民兵补入正规军中。甚至非常时期,行政组织可以快速地转变为军事组织,实现全民皆兵。

    那种组织,是为了世界大战而准备的政治结构。当然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就慢慢地开始废弃了。但在边远或者特别不稳定的地区,依然不可替代。

    恢复井田制徐平没有兴趣,但用军队的组织体系屯田,寓兵于民,开拓蕃汉杂处的河湟地区,却是徐平想做的。只有如此,才能够抵挡住周围的游牧民族,甚至形成优势。小农小户的生产方式,还是必须依赖官方的军事力量才能生存,并不合徐平的要求。

    张载低头沉思,才发现一个井田制度,实际上蕴含了不少的学问,深究下去道理无穷。

    抬起头来,张载对徐平道:“经略,此次来秦凤路,是要在本路用井田制屯田吗?”

    徐平笑着道:“正有这个想法。秀才,你要不要到军中来帮忙?古人言,行万里路强过读万卷书。学以致用,一件事情真正做过,比读多少书都强。”

    张载站起身来,拱手道:“学生敢不从命!”

    徐平与梁相视而笑,对张载道:“从京城来的路上,我行得急了一些,尚有十天才到秦州与曹知州交接的时限。这些日子你可以在家里安排一下,有什么难处,只管跟梁通判讲,他自会帮你。五天之后,随我一起去秦州,在极边之地做出一番事业来。”

    张载争忙道谢,答应到时一定随徐平前去。作为一路边帅,徐平账下用的人很多,也有自己征辟低级官员的资格,不管是在帅司还是在州衙,都能安排人。

    张载今年二十岁,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又自小心怀大志,又为朝廷为天下做出一些事情来。有这次机会,自然不会放过。

    重新落座,徐平详细问了张载平时读的书籍。县处于交通要道,特别是出川的人大多经过这里,蜀地文化发达,带着这里也人文兴盛。不过科举却有些寒酸,凤翔府的进士很少,名师也少,张载的心思多是用于学术上,对于科举文章却不怎么在意。

    徐平吩咐谭虎,取了一套这些年国子监和三司刻的书的集子,送给张载。此次来到西北,徐平带的书籍不少,除了圣贤之书,更有这几年新政推行的书籍。除此之外,甚至还带了大量佛经和技术类书籍,佛经给蕃羌,用宗教拉拢他们,技术书籍则是给地方的。

    凤翔府是徐平预备的秦凤路的大基地大后方,要在这里建工商业中心,同时也要建学术技术的中心。带来的书籍很多都要留在这里,捐给州学县学,实际上就是当作一个图书馆,培养起合格的人才来。

    此时西北的中心,自然是永兴军,也就是京兆府,后世的西安。因为特殊的地位和历史渊源,一般京兆尹之类的虚职才用府名,而朝官知府事,一般用知永兴军,即军额。永兴军是陕西路的首府,文化经济比其他地方都要发达,但对秦凤路来说,有些远了。

    (备注:历史上李觏的《平土书》写于景年间,张载的井田思想受其影响很深。)

第8章 交接

    徐平去看过了凤翔府驻地天兴县,以及渭河两岸的几县,最后决定把秦凤路转运使司的一部设在县。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这里是由川入陕的要冲和物资交汇处,又有斜谷造般务以及各种附属场务的工业基础,几条渭河支流水利丰富,具有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第三天,郭谘带了另一队人马到来,主要是从两京抽调的公司里的人员。徐平没有时间在这里详细规划,只是交待了郭谘大致原则,便就带人西去秦州。

    敕令上是带有时限的,在某年某月某日与前任某人交接,违限不到各有处罚。当然到早了也没有意义,官员的磨勘年限在那里,前任要凑满日子。

    通判种世衡没有在凤翔府逗留,在徐平之前就赶到了秦州。他要清点秦州属下的各种府库,储存的钱粮,以及编制人员,清查账册,不能留下一笔糊涂账。

    此时正是春天,桃花水未发,渭河水浅,行不得船,只有上游放下来的木排在河里顺流而下。徐平一行穿行在渭河谷里,沿着河边新整修的道路而行。

    有了火药,修路不知道容易了多少。桥道司前两年组织人力,整修完毕了河谷里的道路,此时已经可以通行大车。除了道路两侧山势险峻了些,路的坡度太大了些,道路并不难走。虽然是在河谷,但这一段渭河的水流很急,上下游高差很大,坡度降不下来,到时候通行的大车只怕还是要另想办法,平原地区的马匹配置只怕拉不了。徐平所带的拉物资的大车,是在进谷之后由一匹马改成三匹马,换成三套马车拉着前行。

    穿过陇州,出了陇山,秦州监军王凯早带人迎到了州境。

    上前行礼,问过路上劳苦,徐平命王凯带队为先导,与大队一起向秦州城行去。

    西北不比内地,州里驻的禁军颇多,都设有监军。州监军是地方官,与军队里的监军不同,是知州的属官,与通判一文一武,协助知州守护地方。监军的监字,意思是代表军政主官知州监护地方军队,是知州的军事助手,并不是监视的意思。

    真正监视路一级帅臣的,官位里面反而没有监军两字,比如有的路分钤辖和都监,以及固定的路一级走马承受公事。这是宋朝官制的常态,不能看字面意思,防范监视体制相当复杂。此时陕西路的监军,是陕西路都钤辖、入内副都知王守忠。路分钤辖不一定是监军,有的只是普通的地方将领,但王守忠以高级宦官出任此职实际上就是监军。秦凤路的原任走马承受公事已经回京述职,这职务一年一回京奏事,新任的还没有定下来。

    徐平以帅臣守秦州,属官自辟,跟通判和监军的关系与一般州府不同。这两位属官是他的手下,跟正常的通判和知州双主官制不一样,不管是种世衡还是王凯,都没有其他州府的属官那么大的权力,虽然可以单独上奏,但必须执行知州的命令。

    经过陇城县歇了歇脚,用过了饭,大队人马沿着渭河,到了秦州驻地成纪县。

    同州观察使、秦凤路都部署兼本路沿边招讨使、知秦州曹琮,带着本州幕职官僚迎出城外,上前高声唱诺:“琮与秦州僚佐,恭迎节帅!”

    徐平下马,上前回礼,拉着曹琮的手道:“观察累世将门,一代名将,守边辛劳,在下怎么受得你的礼?我们且回城里说话。”

    曹琮正色道:“军中有阶级,节帅持旌节,位在曹琮之上,自当受礼。”

    徐平打个哈哈,与曹琮行礼如仪,并行到了秦州城里。

    曹琮是开国名将曹彬之子,曾在秦州立下大功的曹玮的亲弟弟,现在的曹皇后的亲叔叔,身份非一般将门可比。从李用和那里论起来,徐平跟皇帝赵祯是平辈,那么在曹琮面前就该是晚辈,虽然官位高过他,却要以礼相待。

    秦州比不得其他地方,在这里当知州的不是侍从大臣,就是一时名将。三都谷一战曹玮名震西蕃,借着兄长的威名,曹琮在这里也深受蕃羌推服,对外开拓。曹玮的时候宋朝完全控制的区域向西推到了伏羌城,曹琮又把势力延伸到了古谓寨,深入蕃羌腹心。

    徐平到秦州代曹琮,曹琮则调到了泾原路任副都部署,并由秦州防御史升为了同州观察使。因为此时的都部署是由各路帅臣兼领,差遣算是平调,官阶升了一级。秦凤和泾原都是曹家兄弟建功立业的地位,他和兄长曹玮都多年在这一带为官,地理熟悉,周围蕃落也都知道他们的威名,地位别人很难代替。

    到了帅府,曹琮杀牛宰羊,大酒大肉款待前来接任的徐平一行。

    没发家的时候,徐平便有幸认识了曹玮,曹皇后入宫,两家勉强又算是有点亲戚,两人关系比别人亲密。徐平向曹琮转交了赵祯赏赐的礼物,便不再提公事,一起欢饮。

    让谭虎搬了几坛家里带来的好酒,叫过李璋来,徐平对曹琮道:“当年我们家里恶了章献太后姻家马季良,没奈何搬到中牟乡下去,在乡下酿酒为生。那时李国舅正提点在京仓草场,李璋正是少年,时常到我庄上玩耍。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因为家里酿的烈酒,有幸结识武穆,不知不觉就过去这么多年了。在这极边之地见到观察,不觉就想起往事。这几坛是我家里酿的好酒,当年武穆常到庄里饮用,今天我们一醉方休如何?”

    说完,李璋给两人倒上了酒。

    曹琮捧起酒来,对徐平道:“节帅家里好酒两京闻名,在下恭敬不如从命!”

    说完,与徐平一饮而尽。

    酒过三巡,下面的将士和属官放开,各自找人喝酒。徐平跟曹琮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说些陈年旧事,不禁唏嘘。徐平认识的这个年代第一位名将就是曹玮,他镇守西陲,三都谷一战击破李立遵和厮的进攻,从些吐蕃对宋朝再也没有任何威胁。大战将起,斯人已去,放眼朝中武将,竟再无一人有曹玮当年的武略。曹琮为人谨慎,御军严整,统军虽无过错,但也未建大功,算是不得不失。但在这个年代,不得不失竟然就已经鹤立鸡群。

    李璋是第一次随军出征,边地禁军跟京城禁军大不一样,让他深有感触,不住劝酒。

    曾经在历史上留名的西军此时还未具雏形,自然也无名号,大家常用的两个字是“东军”,或者“关东之军”,特指来自京城的禁军。大战未起,东军已经有了不能打仗的说法。

第9章 变夷为夏

    徐平与曹琮交接完毕,正式接过秦凤路的军政事务,已经到了二月下旬。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种了秋才能收,此时压倒一切的事务,便是耕种田地。王拱辰在郭谘之后带着大队人马赶到,径直到了秦州,暂时在都部署司安置下来。

    在营田务数年,一手发展起来,王拱辰对于营田是轻车熟路,并不需要徐平指导种地的事情。但秦州是朝廷西边的极边之地,与内地不同。蕃汉杂处,熟户生户众多,周围的土地所有权复杂,而且荒地熟田也非常杂乱,必须先要理清哪些土地能种,有哪些闲田是无主之土,可以开垦。徐平交给种世衡带着秦州的幕职参官,与王拱辰一起措置。

    从两京迁来的大量公司和营田务人员,除了郭谘留在凤翔府经营场务的人员,其余都隶王拱辰之下,分布在适宜耕种的秦、凤两州和凤翔府。各地的营田,都是由通判与营田务一起负责,经略司定得有奖惩条款,耕、种、管、收,分阶段进行考核。

    秦州地气晚于中原,三月开始耕地,一直到五月都可以下种,反正种得晚的无非是一年一季。徐平定了一个大致原则,凡是新开垦出来的闲地,一律种植苜蓿养地,两年之后再改种经济作物。苜蓿是豆科植物,根系有固氮的能力,可以增加土地的养分,而且根系很深,能够一定程度上疏松土壤。民谚有云,一季苜蓿,三年好地。除此之外,耕种的熟地,有条件的地方要在冬麦收了之后种一季豆类,不拘大豆黑豆,以养地为主。种植粮食作物五六年以上的,同样改种一季苜蓿,之后再种粮食作物。

    这一带虽然自然条件适宜农耕,但为了支撑军事,还是以半耕半牧为宜。营田务的牧自然不能是游牧,而只能是圈地牧养,种植牧草就是应有之意。

    除了苜蓿之外,还在秦州附近圈出一片地来种植高梁,以徐平从中原带来的甜高粱为主。高粱是用来酿酒的,白酒由于特殊的工艺,少了高粱就少了味道。而甜高粱本身也可以作为牧草,也可以用来制食用酒精,然后利用好酒的酒糟调制便宜白酒。

    边地的粮食稀缺,全部使用粮食酿酒太过浪费,也不是广大的蕃羌牧民所能消费得起的。利用高粱秆酿酒,低廉的成本可以大量发卖,作为与蕃羌交易的大宗物资。

    王拱辰和两州一府的官员怎么配合,怎么云安排人手,怎么开荒种地,徐平就不去管了。在营田务做了这么多年,王拱辰足以独当一面,用不着他去指手划脚。

    三月上旬,春光明媚,秦州城从里到外都忙忙碌碌,一片热闹景象。营田务忙着开荒种地,三司铺子忙着在城里寻找合适位置,建立商业机构,并建造仓库开始屯货。现在周边的情况还不熟悉,三司铺子没到正式开张的时候,徐平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

    乘着春光正好,这一天徐平叫了种世衡和张载来,在府衙不远的一处建筑前会面。

    到了地方,张载见徐平和种世衡已经站在那里,急忙上前见礼。

    见礼毕,徐平对张载道:“秀才,这一路上你跟契嵩法师争执不休,现在还争不争了?”

    张载道:“不是学生要争,是那和尚缠着人不放,奈何?他非要天天缠住我跟我讲什么儒、释本是一家的道理,只要不附和他的话,便就不放你。学生活了二十年,还没有见过这么固执的和尚,真真是没有办法!”

    徐平和种世衡相视而笑。契嵩能够声名远播,被很多人推服,是那么好对付的?初次见面张载凭着年轻气盛,又比契嵩了解西蕃事务,占了上风。哪里想到和尚的耐心早已经超出常人,不但不着恼,还盯上了张载,颇有点要点化他的意思。拿出每天口诵十万句观音菩萨法号的毅力,契嵩天天与张载同吃同睡,已经让他快要崩溃了。

    让张载发了一会牢骚,徐平对他道:“你们一路同行,吵吵嚷嚷大家都看在眼里。秀才我问你,知不知道我为何要带着你们,一起为边事效力吗?”

    张载道:“学生读的是圣贤书,此来自然是教化人心,教蕃人知礼仪,为朝廷子民。”

    “那和尚呢?”见张不回答,徐平禁不住想笑。张载被契嵩折磨得不行,恐怕没有心思考虑这个问题。当然,契嵩往常也没有见过这么难说服的人,跟张载耗上了。

    徐平道:“用和尚随军,让他用佛法教化蕃人,正是现在朝廷的政策,以夷制夷。顺着蕃人的喜好,遂他们所欲,为朝廷所用,为本朝蕃篱。至于你吗”

    张载灵光一显,脱口而出:“经略莫不是认为以夷之策不可靠,而要化夷为夏?”

    “不错,孺子可教!”徐平点头,“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河西河湟本来是汉唐故地,今之所谓蕃羌,百年之前多是汉人,入夷狄而忘中国之礼仪而已。晚唐司空图《河湟有感》诗: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汉人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则知自安史乱起,唐室无暇顾及河湟之地,数十年间汉人已化作胡儿。现如今朝廷欲要用兵西鄙,以夷制夷,让这些蕃羌作朝廷藩篱是一策,重新化他们为朝廷子民,力同心与朝廷一起剿灭乱贼又是一策。”

    徐平前世讲历史,经常讲民族的融合,其中一句常被提起的话便是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话的源头出自韩愈,当然韩愈本来也不是这个意思,只是后来蒙古灭宋,为了制造合法性,把这句话重新发挥了。儒家是讲夷夏大防的,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是有的,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最少这个年代还没有那个想法。入夷狄则为夷狄,这就是现在朝廷对于西蕃部族,不管来源是什么,一律以蕃羌视之的理论依据。

    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是双向的,两汉对外开拓是汉化,而唐朝对外开拓则是胡化。到安史之乱时,淮河以北已经是胡风盛行,这也是那场平叛战争打得那么辛苦的社会基础。当然对于后人,不管汉化胡化都是民族的大交流大融合,当然也不算错。正是这样的社会基础,才出现韩愈的那个说法,当然他说的是诸侯进于中国而不是夷狄进于中国。

    现在朝廷在西北的总的政策是“以夷制夷”,即用西北蕃羌对付党项元昊,作为朝廷的藩篱。但徐平到了这里,却觉得这未必正确,或许变夷为夏更合适一些。

    用和尚笼络蕃羌各部是“以夷制夷”,而用书生施以教化,移风易俗,就是变夷为夏。

    张载明白了徐平的意思,看了看前面紧闭的大门,道:“经略有心,只是不知到这里何意?这处地方,莫不是有特殊的用意?”

    徐平点头:“不错。这里是秦州纳质院,周围蕃羌数百族账,有众多质子关在这里。欲要变夷为夏,便从这个地方开始。”

第10章 秦州纳质院

    自宋立国,对周边的少数民族有一个总的原则,即是“以汉制蕃”。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蕃官不管是官职多高,差遣多么重要,手下带着多少人,叙位都是在汉官之下,受汉官管辖。除非特例,如麟、丰、府三州的折家和杨家等,因为立有大功,本地又纳入朝廷的统治体系,实际上是按照汉官叙位。但他们作为藩将,依然不能入三衙为管军。

    总的原则如此,各地按照实际情况,又有不同的政策。西南和川峡地区,通行的是羁縻制,如徐平初仕的邕州,土官只受朝廷册封,朝廷不插手他们治下的具体事务,他们也不负担兵役和劳役。西北等地又不同,蕃羌分为熟户生户,生户与朝廷没有关系,熟户才在朝廷治下。对熟户的统治方式,是一种半自治的形式,一般族内事务他们自己决断,有了争执则由地方官派人过去秉公处理,双方同意,称为和断。如果有战事或者兴作大的劳役,这些熟户则按照一定的比例抽丁参加,参加战斗自备弓甲器马。

    实际认真论起来,蕃羌熟户相当于隋唐的府兵制,蕃兵有点类似于府兵。

    正是认识到了西北的统治体系跟邕州不同,徐平才有了变夷为夏的想法,因为这些蕃落熟户实际上已经在朝廷治下,完全不同于邕州地区的蛮族土民。

    在“以汉制蕃”的大原则下,蕃落熟户受到很多限制。比如他们不适用朝廷法律,按照曹玮在秦州定下的规则,蕃民和蕃民发生冲突,则派官和断,如果有一方是汉民,则按朝廷律条处理。比如蕃兵不管身份如何,地位多么重要,不许娶汉民女子为妻。当然,蕃民更加不许蓄汉民为奴婢。各种各样的歧视,无处不在。

    最重要的,便是蕃落熟户要纳子弟为质,关于纳质院。质子制度,是针对熟户的。

    自宋立国,太祖乾德年间刘熙古守秦州,便就取蕃部豪酋子弟为质,从此,质子制度便就一直延续了下来。到景德三年,因为不少质子自被关押,终生禁锢,真宗皇帝怜而悯之,对大部分部族恭顺的质子,放了他们回家。当然,这是赞美皇帝的说法,这事情之所以报上去,是因为历年关押的质子太多,消耗的口粮地方上有些吃不消了。

    曹玮守秦州,再次对外开拓。特别是三都谷一战,打散了吐蕃主要的政治势力,秦州以西河州、洮兰甚至直到邈川,再次大规模纳质为熟户,一次纳质者即有七百五十六账。

    为了安排这些质子,曹玮在重修秦州城的时候,同时修了一座纳质院,用来关押入质的蕃落豪酋子弟。徐平等人面前的,正是秦州纳质院。

    见张载有些不明白,种世衡笑道:“节帅的意思,质子无不在秦州多年,如果连这些人都不能变夷为夏,那何论外居于山野的蕃羌夷人呢?”

    徐平对张载道:“还有一点,曹武穆守秦州的时候,蕃羌纳质者近千账,再加上近些年陆续入质的,纳质院现在关押的人数众多。这么多人,光给他们提供粮食填饱肚子,秦州就有些不堪重负了。现在朝廷用兵,国事艰难,怎么可能养闲人?我对这些人的要求,是让他们自食其力。在秦州附近找一块闲田,让他们耕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质子有的是以族为单位,但还有很多是以账为单位,游牧民族的账,基本相当于农耕民族的户。秦州熟户蕃兵三万五千人左右,一账出一兵,算一算关在这里的入质的有多少人?哪怕大部分不是以账入质的,还有很多熟户不入质,这纳质院里也有一两千人之众。

    秦州向来号称沿边数路第一富庶的州府,白白负担这么多人的饮食,也觉得有些吃不消。在徐平眼里,这么多人有手有脚,还大多都是青壮,哪里有吃白食的道理。秦州周围闲田众多,随便划一块地出来,让他们自己种去,劳动才最能改造人。

    见张载还是一头雾水的样子,徐平对他道:“你不是深感李觏的《平土书》说的井田制有道理吗?现在就给你这些人,给他足够的地,来试井田制。学本于行,到底你认为的道理是不是道理,就用这些人做个实验,看看如何。再者你自小攻读圣贤之书,不妨对这些人施以教化,让他们知廉耻,守礼仪,变夷为夏。”

    张载有些犹豫地道:“经略有吩咐,学生自该奉行。只是,这些人入质秦州,必然都是怙恶不悛之辈,对他们施以教化,这”

    “秀才,你想得差了。违法作过,因而被关于纳质院的是有,但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还是本族本账送来的。人之常情,要送子弟入质,那些桀骜不驯之人怎么可能被送长辈送过来?长辈要送,他们也不来啊。所以关在这里的,大多都是在族里不得宠,或者忠厚老实之人。变夷为夏,在这些人身上是最容易的。”

    看看大门紧闭的纳质院,张载虽然心里没有把握,但年轻人到底有一股冲劲,咬牙对徐平拱手:“经略吩咐,学生敢不从命!这院里的质子,学生必用心教导!”

    徐平点头:“你有这份志气就好,此事也不全都是委托给你,人数太多,你也管不过来的。还是由种通判提举,你在旁协助。耕种的土地,已经安排在太平监左近,离太平监不远别筑城堡。现在正是春天,你跟这些质子一起到那里,一边耕种土地,一边建寨,这几个月要辛苦一些。话说回来,再是辛苦,对这些质子来说,也比在纳质院里好过。”

    一入纳质院,就大门紧锁,除非放回家,再不许出门,有的人一辈子就关在里面。自耕自食虽然辛苦一点,到底是有了行动自由,生活也得到改善,总比做囚犯好。

    张载道:“经略,这些人终究是质子,出了城之后,难保不会有本族兵马来抢夺。没有城池依托,遇到蕃羌钞掠又该如何?”

    “自京城来的归明神武军大部驻于清水县,太平监也有他们的兵马驻扎,蕃羌兵马天大的胆子敢来攻打。此事你不必操心,我早已做了万全布置,真有羌兵来,有来无回!”

    张载拱手道:“既然经略已经做了万全准备,学生愿往!”

    到了秦州,桑怿兼了秦凤路兵马副都部署,实际管理本路禁军。高大全则兼了秦凤路的兵马钤辖,管理秦州一带的禁军,是桑怿的属下。按朝廷的原则,部署带兵万人,钤辖带兵五千,都监带兵三千,他们的本部自然没有这么多人,还要兼管秦州的本地禁军。

    清水县离秦州不远,有铁矿,以前就建有冶铁堡。徐平需要在那里冶炼粗铁,然后运到凤翔府精炼,用于新建的工商业,所以在那里布置重兵。

    秦凤路有本地禁军四十多指挥,分布于各州县,加上众多的厢军和蕃兵,各地足以自保。桑怿和高大全带来的京城禁军,全部都部署在秦州的周边,周边的蕃落部族没有抗衡的力量。打出去的情况不明,但在秦州自保却没有任何问题。

第11章 德政

    纳质院的大门缓缓打开,谭虎的心一下子就提了起来,带着随从紧紧围住徐平。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里面蕃羌纳质而来的人,有的已经关了几十年,没人知道他们会做出什么来。徐平倒没有那么担心,这里一直有吏人管理,对这里动心思,他当然是已经查探明白了。

    前院里有人打水,有人散步,大门一开,都不约而同地停了下来,好奇地看着进来的人。纳质院里是个小社会,多少年不与外面交流,看着什么都新奇。

    徐平与种世衡一起进了纳质院,看着面前的人。这些人衣饰不一,有的完全是汉人衣冠,而有一些还是蕃羌服饰。衣服有的新,大多都早已破败不堪。

    吩咐主管的吏人去把人全部集中前院里,徐平便静静地站在那里。

    正在大家都不说话的时候,一个正在提水的十六七岁少年突然把手里的水桶放下,走上前来,向徐平施了一礼道:“小民厮铎毡,来自哑儿峡上丁家,不知官人什么身份?”

    见到有人上前,谭虎就一阵紧张,手已经握住了刀柄,听了这少年的话,就要上前喝斥。徐平轻轻咳嗽了一声,向谭虎使了个眼色。

    谭虎心领神会,语气缓和下来,对少年说道:“这是新来主管秦凤路的经略相公,这一路不管蕃汉,不论军民,都在相公管下。”

    少年歪着头想了一想,又问道:“官与以前管这里的秦太尉一样大吗?”

    谭虎看了看徐平,转头对少年道:“都一般是朝廷派到秦凤路的帅臣,秦太尉管的事情经略相公司都管秦太尉不管的事情,经略相公也会管的!”

    听了这话,周围一阵议论纷纷,关在这里的质子不由猜测徐平的身份。秦太尉不管是指曹玮,还是刚刚离开的曹琮,在这些蕃羌心中都有极高的声望,代表着大宋朝廷。特别是真宗时帅秦州的曹玮,三都谷一战慑报诸蕃,对周围蕃落恩威并施,在蕃人心中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徐平的权限还要高过曹玮,不由让这些人感到好奇。

    徐平比曹玮和曹琮的官衔多带了经略安抚使,军政民政自由处置的权限更大一些。当然这是次要的,各种帅臣的正规权限相差不大,名义上还只是限于处理常规事务,遇到大事需要上奏朝廷裁决。帅臣权力真正的不同,是在便宜处分之权,这才是要害所在。帅臣出守,常规都会有便宜行事的权力,这在任命的敕书中只是“许便宜行事”五个字,但却是帅臣处置边事的真正权限所在。朝廷会有明令,帅臣便宜行事的权限包括哪些,人人不同,而且经常针对某些事情而设,事毕明令收回。帅臣权力再大,都是临时的。正是通过收发自如地便宜行事之权,朝廷牢牢控制着边路帅臣,不使晚唐五代的藩镇乱命之事重演。

    赵祯派徐平到秦州,一是确实怀了借此平定西北的希望,再一个也要借机让徐平建功立业,在朝廷中建立威望,为以后入朝执政铺平道路。所以徐平的便宜行事之权,是诸路帅臣之冠,除非发起大规模的战争,都可以先斩后奏。帅臣都带天子剑,但这天子剑斩的下属武将的级别是不同的,徐平是路级都钤辖以下,凡违军令皆可未奏先斩。

    谭虎不好说徐平的官职在秦玮之上,便委婉地说管的事情更多。

    那少年不由有些彷徨,口中喃喃道:“难道秦州又要乱了吗?突然间派了这等大官来这里。原先秦太尉应允我等,三五年族里恭顺,便就放回去,这可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了。”

    徐平见这少年性子直率,并不惹人生厌,对他笑着道:“怎么,秦州不好,想回家吗?”

    少年挠了挠头道:“秦州自然是比我们族里好,诸般好物应有尽有。但天天关在纳质院里,等闲不能出去,总是让人闷得慌。若是能够时常回族看一看,那就好了!”

    “这有何难?就是你们不便回族里,也可以让族里的人来看你们。”

    听了徐平的话,少年不由笑道:“相公莫不是在消遣我们?一入纳质院,就等闲不能离开,有在这里关了几十年的呢!秦太尉允我三五年离开,不知道多少羡慕!”

    种世衡沉声道:“经略相公何等身份,如何会说闲话?从今以后,你们不必关在纳质院里,出去跟秦州百姓一样过日子,只要对朝廷恭顺,便跟常人一般!”

    此时得了主管的公吏咐咐,纳质院的人都纷纷聚到前院来,听见种世衡的话,一下子便就像炸了锅一样。为什么要纳质?就是让纳质的部族投鼠忌器,如果有异动的话,先把质子的头砍了祭旗。可以自由活动,如果跑了怎么办?朝廷真能这样做?

    纳质子是上古时代传下来的风俗,特别家国一体的春秋战国时代,非常盛行。当家与国的联系不再那么紧密,这种行为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宋朝要求属下部族纳质,一是蕃羌部族主要是以家族为单位,再一个是为了跟周边强力政权争夺势力范围。党项等强势政权会要求附属的蕃落纳质,宋朝的行为很大的原因是为了应对他们。对于朝廷来说,主要还是靠制度等方法统治属下蕃部,纳质的作用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管理就很粗糙。这些质子既然作用不大,在秦州官员的心里便也就没什么地位,一关了之。

    并不依靠这些质子统治属下蕃部,那又何必关着白白浪费粮食?这种没有好处的事情徐平不想做。有党项在一边虎视眈眈,放又不能放,那当然就要让他们自食其力了。

    质子本来有两个作用,一是让纳质的部族投鼠忌器,再一个是利用质子干涉他们的内部事务。让下属部族有所顾忌的作用不大,他们未必会怎么在意这些关在这里的人,秦州也不依靠这种手段,那作用就应当在干涉蕃落内部事务上了。而关在纳质院里,从此不闻不问,便就失去了这作用。徐平要对外开拓,当然要把这些质子利用起来。

    见人已到齐,徐平让纳质院的人整了秩序,朗声道:“自秦州已西,直到西域,本是汉唐故地,中原天子辖下。晚唐中原动乱,不幸陷入吐蕃,从此不闻中原礼仪,部下之民习蕃俗,说蕃语,至于今日。事已如此,朝廷要安定西蕃,不得已要求熟户纳质,把你们关在这里。关你们是不得已,朝廷不想如此,不愿如此。真宗皇帝时,天子听闻有在纳质院关了数十年不得出的,心中甚是怜悯,大多已经放还。但西鄙未宁,蕃落叛服不常,历年下来,还是关了这么多人。如今本官奉朝廷之命出守秦州,不想因为部族的关系,你们在纳质院里坐困终生,欲要放你们出去。蕃落不宁,纳质之制不可废,所以不能把你们放还本族,还是要在秦州安歇。从明日起,本州种通判暂时提举纳质院事务,在秦州城外划出一片地来,让你们居住。你们在那里或耕种,或放牧,一如你们在本族一样过活。朝廷会派官员专门管理,只要你们安心过活,不惹事生非,便就一切无事。秦州会定出法则,对于居住其中的质子各有奖惩,如果做得好,主管官员保举,则不吝奖赏。”

    蕃民重财,一听到个赏字,就有人的心眼睛亮了起来,高声问道:“不知相公说的奖赏是什么?会给钱吗?还是放还本族?”

    徐平脸上露出笑容,看着院子里黑压压的人群,沉声道:“钱算什么?只要平时干活卖力,听话恭顺,赏钱随时发放!本官说的奖,可跟钱无关,那是平时应得的。如果真有人做得好,众人推服,主管官员保举,则赐姓名,封官爵,按时支俸禄,都可以!”

    徐平话音落下,一时鸦雀无声。

    夷人无姓,不管是什么身份,只是有名而已。比如厮,实际上是汉语“佛子”的意思,他是吐蕃赞普之后,用来作为自己的名字。如宗哥前首领李立遵,听着像汉人的名字,实际是蕃语的音译,遵是“僧人”的意思。

    秦州周围的很多部族,从族名上看是有汉姓的,甚至有可能就是胡化的汉人,比如大马和小马族,上丁和下丁族,大石和小石族,安家族等等。本着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的原则,一样视之为夷狄,这姓用来作族名可以,作人名不行。给蕃落夷人赐姓,是朝廷的赏赐之一,只有立下功劳,奏过朝廷才行。

    有汉姓,朝廷封官,对秦州周围的蕃落是极大的荣耀,一旦得到,不但在本族会有极大的声望,就是在周围部族也高人一头。为了得到这种荣耀,有的蕃落头人不惜举族纳地归附,有的跟着朝廷对外讨伐以搏军功。徐平对质子做出这种承诺,诱惑大得难以想象。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1100/ 第一时间欣赏一世富贵最新章节! 作者:安化军所写的《一世富贵》为转载作品,一世富贵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一世富贵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一世富贵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一世富贵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一世富贵介绍:
穿越到北宋仁宗年间,金榜题名,却因为得罪太后,被打发到岭南为官。从边疆小官做起,步步升迁,徐平终于熬到出头天,在宋代书写自己的传奇。
从五代乱世走来的北宋,世家大族一扫而空,社会上还没有士绅,宗族社会尚未成形,阶层变动之剧烈和平社会前所未有。大宋的治下不再有贱民,这是一个不问出身的时代,奴仆的儿子可以成为宰相,小兵可以晋升为军队统帅。
这是最好的时代,对于个人来说,人生一切皆有可能。这是最坏的时代,数量庞大的常备军装备精良,却屡战屡败,最终把整个民族拖进深渊。这个时代改变了徐平,徐平也改变了这个时代。
富者,富甲天下;贵者,贵极人臣。
伴随着一个穿越者的脚步,回望那远去的大宋风华。一世富贵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一世富贵,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一世富贵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